時間:2022-10-06 18:17: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加藥責任人簽名方法的改進李宏(3165)
巧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針筒放置腰穿針李成云(3188)
護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的典型相關分析程金蓮潘銀河孫玉梅(3113)
手術室護士開展手術前后健康教育現狀調查李躍榮易鳳瓊胡軍牟紹蘭(3115)
醫院內團隊組織氣氛與護士核心能力的相關研究護理研究上旬版 李小芒張平(3117)
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健康與社會支持現狀調查朱曉慧余昌妹薛超潘瑩瑩胡曉瓊薛瓊珊(3119)
不同護理本科生英語水平及其對雙語教學的認同情況調查孫志嶺沈筱筠(3121)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傳染病醫院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楊玉紅李雪梅郭新會侯維(3124)
不同聘用方式護理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認知調查戶麗艷周艷渠利霞(3126)
生物治療腎癌病人相關性疲勞、應對方式與生活質量相關性研究鄭瑾句敏(3128)
透析中動脈端輸液對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響陳榮姣莫國華俸麗梅張靜(3129)
穴位按摩聯合艾灸降低婦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研究韓葉芬胡艷寧吳衛群盧洪霞(3131)
醫護合作健康教育對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王培芝曹衛國代桂寧董慈(3133)
孕期運動護理干預對孕婦體重及骨密度的影響丁文香(3135)
探討正常分娩會陰保護指標在側切中的臨床意義羅曉菊吳雪曾淑慧張知翠(3137)
改良灌腸法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在灌腸病人護理中的應用研究繆格敏(3138)
自體或同種異體腓骨聯合打壓植骨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病人的護理戴雪梅陳巧玲王小俊(3140)
預防兒童鼻竇負壓置換治療致嘔吐的護理干預甘柳萍廖惠娟楊勇芬(3141)
癌癥病人負性情緒的質性研究葉梅任輝于曉燕宋永玲(3142)
腦卒中后抑郁病人應對方式及護理干預研究胡慧左滿花潘亞蘭柳琳琳(3145)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345例面肌痙攣病人的護理孫磊張文杰朱宏偉李勇杰(3147)
注射用水加碳酸氫鈉持續泵入氣道濕化的臨床觀察徐靚馬麗萍鄭美鳳(3149)
22例毒蛇咬傷病人中藥箍圍護理分析周文琴吳冬春劉永彬俞靜唐黎(3150)
老年手術病人實施神經刺激器定位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的護理潘競紅柏紅(315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周康復程序的護理效果觀察黃明英(3153)
食管癌切除術后病人頸部吻合口瘺的預防和護理葉永菁楊斌王海紅楊悅(3155)
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頸椎病病人的護理張杜娟穆紅張慶明(3157)
主責護士帶班制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梅榮劉桂霞李熔彬(3159)
外來手術器械納入消毒供應中心標準化管理流程的探討孔磊黃志靈(3161)
優化急診就診流程與分診標準的研究顧巧云李曉燕范曉嬿趙潔(3163)
專病門診病人失約原因分析及其管理對策季娟王青爾陳靜徐晴文李建東(3166)
綜合性實驗中護患角色體驗的質性研究趙遠蓮江智霞代群燕(3167)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在護理業務學習中的應用張卉李邦瑩(3169)
學生互反饋法在護理技能操作實訓中的應用研究楊榮芳白建英代彥玲(3170)
中國與韓國教科書護理形象體現的比較李冬梅(3172)
帶教老師在急診護生群體學生支持系統中的作用董娟(3175)
實用新型輸液治療車的研制與應用孫錚(3176)
護理研究上旬版 動力式防壓瘡床的研究設計郭忠英周靜潘柳文(3194)
一種調整睡眠姿勢的背心姜文靜劉玉棟莊瑞花(3195)
膽管疾病病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構與初步編制陳靜潔梁月娥謝碧娟洪荔華(3177)
循證護理教學法對護生學習效果影響的Meta分析高維杰靳英輝孫玫(3179)
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設計的內容分析張淑萍沈寧阮學平(3183)
天灸療法在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病人中的應用李小明(3187)
1例生物蛋白膠致過敏性休克病人的搶救及護理田蓓劉燕華(3189)
1例飲酒過量誘發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病人的急救護理湯詠梅杜成芬方華(3190)
1例Cogan綜合征患兒的護理王捷沈莉娟(3191)
1例血友病病人行玻璃體切割手術的圍術期護理王蕾劉淑賢李海微(3192)
抗生素橡皮塞用于中心供氧及中心負壓吸引接口防塵謝輝趙冬梅馬霞(2544)
昂丹司瓊與阿昔洛韋存在配伍禁忌徐雪霞(2547)
莫菲氏滴管下段空氣的鴨嘴式排氣法張雪萍鄒翠蘭(2562)
3L袋截流夾用于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趙艷梅吳慧慧(2564)
膽汁加溫回輸在膽道引流術后的臨床應用研究張毓萍李小青霍錦霞(2548)
肺癌術后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梁驪敏張美芬張俊娥(2550)
家屬對癌癥終末期治療和死亡態度影響因素調查曾吳輝賀戀秋方鵬騫(2553)
新生兒監護室醫護人員早產兒互動知識調查趙敏慧陳超袁浩斌(2556)
護士上班時間分配情況調查分析張慶玲劉軍華謝剛敏褚玲玲劉玉馥羅霞(2559)
大學生人格特征與社交焦慮的相關性研究曹建琴(2563)
山西省護理學會中日婦嬰保健學術交流會王斌全武建才(2555)
綜合護理干預對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沈麒云吳冬春黃柳燕李黎梅費利燕楊美鳳(2565)
兒童睡眠呼吸紊亂行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生活質量的研究黎紅珍蔡克文徐惠清(2568)
運動再學習方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中的應用石霞楊秀華王雪梅(2570)
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病人肢體功能恢復影響的研究王敬茹王霞于新美(2572)
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病人圍術期護理張曉春郝定均謝恩(2573)
牽引加熏蒸治療不同證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周黎敏孫唯瑤任淑(2575)
溫水足浴配合排氣湯口服促進剖宮產術后排氣的臨床觀察常馨宇(2576)
微量透析治療嚴重電損傷30例護理觀察李旭春朱美抒張力勇王玉芝韓曉燕陳輝(2578)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預防與臨床干預吳偉珠陳默蕊白利香姚燕惜(2579)
耳穴貼壓在闌尾切除術后減輕傷口疼痛及促進排氣中的應用姚招娣馱志英史華芬趙燕萍蔣娟娟殷月琴(2581)
碘[^131I]美妥昔單抗介入治療肝癌術后病室的防護楊永紅余宙耀程濤劉曉品劉保昌沈帥(2582)
系統健康干預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知識及行為的影響李水莉陳陽侯翠霞王林文吳梅李穎(2584)
肺復張法對機械通氣相關肺不張的影響覃芳紅韋柳青覃綱(2586)
兩種不同清潔灌腸方法的對比研究商書琴李燕王風云(2587)
兩種眼壓計測值對比分析譚芳肖俊張曉利(2589)HttP://
電子體溫單的應用優勢與不足及其改進方法蔡春香(2590)
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損害患兒的護理護理研究上旬版 黃雪飛(2592)
不同護理措施對慢性肝病病人焦慮狀況的改善作用劉春梓(2593)
活血通絡膏外敷治療甘露醇外滲病人療效觀察劉向龍岳紅霞楊玲王利端王麗麗(2595)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切除聽神經鞘瘤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劉琰何金珠(2596)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的護理李麗麗謝紅偉豐育功(2597)
有效開展病人滿意度調查的實踐與研究孫海云(2599)
屏障技術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戴慧珊施雁毛雅芬(2602)
靜脈輸液安全隱患的細節分析張玉蘭張燕劉艷華張芳平(2604)
輸液掛鉤的制作與應用陳秀珍(2601)
高等教育護理專業學生基本技能全程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何榮華余云紅何平先馮曉敏韓燕紅(2606)
實習期壓力源對專科護生護理專業自我概念的影響濮麗萍馬如婭陳馮梅(2609)
圖式理論與基礎護理操作技能教學策略研究田莉張國棟(2611)
教學反饋方法在護理本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李歡彭登瓊(2613)
院校結合教學模式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邵巧云孫紅霞曹心芳(2614)
護生主觀幸福感與寢室文化關系的研究尤家寶葉艷勝張丹柳明仁(2616)
分段考核法在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陳巧力曹迎鳳徐志欽李娜董楠(2618)
武漢市社區老年人多維健康功能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陳先華盧祖洵董超群(2620)
中醫養生運動對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影響的研究文徐桂華(2622)
1例服用抗艾滋病藥致精神異常病人的護理任勇陳仁芳(2624)
1例白血病病人肛周壞死的護理王傳英鄭珊(2625)
1例高齡牙齦癌病人微波輻射治療的護理符云霞蘇立華(2626)
脾切除術后暴發感染1例劉昌春馬玉鳳姜艷艷(2629)
透析病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評估表的信效度研究羅世香蘇蘭若(2627)
醫用卡扣式止血器的設計和應用王淑云李海燕史秀寧(2630)
側臥位雙囊充氣墊在經皮椎間盤旋切中的應用胡書芳姜達(2631)
護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楊玉美李秋潔趙術菊(1711)
華北地區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焦靜劉華平郭燕紅(1714)
護理研究上旬版 哮喘病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調查分析李瑩周郁秋王麗娜張慧邱碧秀劉海霞(1716)
護士多元文化護理中文化敏感性狀況調查林兆霞楊輝(1718)
晉京兩地臨床護士決策分級護理意愿調查韓世范甄鷹王旭梅(1720)
住院病人對醫療環境滿意度的調查研究高玉琴潘伯臣(1722)
護理本科生臨床見習應激心理反應與RET中認識論相關性分析陳佩儀李平東張雁湯如喜(1724)
關鍵詞:醫學文獻康復護理管理
1做法
自2001年至今,對《護理管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中國療養醫學》等核心及國家級期刊做到每期必讀,對其他類雜志選擇性的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把認為適合自己科室管理的方法嘗試性的應用,并根據使用后的結果進行適當修改、補充完善。
2討論
2.1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室護理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長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借鑒護理管理文獻中的理論和經驗方法,是掌握新觀念、新知識、新方法的捷徑。例如閱讀顧海波等[1-4]的論文,可以較全面地掌握在教科書上學不到的適合護理管理者應具備的實踐經驗理論,用這些理論加強自身人品、人格、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領導藝術的培養。運用權變理論充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按每個人的能力安排合適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閱讀張鳳花等[5-7]的文章,注重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護理人才,比如定期組織護士對個案病例進行學習、分析、討論,總結因護理原因導致誤診的直接因素或間接因素,以此為借鑒,避免工作中的差錯發生;針對康復病人的特點,培養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康復護理能力、心電圖臨床診斷能力、卒中護理單元的管理能力、護士骨干的組織管理能力等。閱讀劉軍等[8-10]的論文,改進了技術訓練的方法:技術上提高一針見血率、心理上訓練護士參加技術比武的適應性,訓練項目依照季節和病人的病情特點而定。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使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科學安排,把握重點,康復護理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2.2調動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護士長能夠順利開展工作,保證臨床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離不開護士的大力支持,如何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文獻中介紹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閱讀李鳳等[11-12]的論文,筆者意識到開展護士群體同事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是護士長的任務,并在管理時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行民主管理,摒除家長式作風,解決護士的實際困難。比如對年輕護士尤其是獨生子女護士經常與其談心,了解思想狀況;對孩子小的護士,遇到孩子生病、家庭生活出現問題時,在排班、工作時間上給予照顧;護士過生日時送上一句“生日快樂”、節日時發送一條祝福短信。另外注重寬容待人、虛心聽取同事的意見,使用精神鼓勵法、獎罰激勵法等,調動護士的工作熱情,增加主動性,使護士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相互補臺,形成了一種講正氣、講奉獻的良好局面。
2.3加強了對護理風險的管理
目前,風險管理已是護理管理工作者探討的熱點問題,姜旖菲等[13-14]對風險管理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闡述。閱讀這些文獻后,筆者加強了對護理文書的管理力度,專門建立了錯誤護理文書登記本,把不合格護理記錄收集、整理、裝訂后作為護士的學習資料;建立了“護理留言簿”;月質量分析會上分析不安全因素;設立警示牌,張貼警示語;嚴格毒麻藥品的專人專管制度;為加強護士的風險意識,開展了《康復護理實踐中風險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的科研課題,帶領全體護士在科研中培養風險意識,在學習中強化風險意識。
2.4開展了特色化護理服務
現代護理觀念、理論和方法層出不窮。借鑒護理文獻中的觀念和方法,對臨床護理措施考慮的更加科學、細致、周到。從席淑華等[15-17]的管理模式中受到啟發:注重護士的儀容儀表、禮儀服務培訓,把護理工作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在護理服務中注重細節,開展了需求服務護理,應用關懷照護行為,創建和諧環境。如為病人提供針線,為在住院期間過生日的病人送上生日賀卡和一句祝福,為新入院病人送上第一壺開水等。對臨床護理路徑以前只是理論上的認識,不知道如何使用,閱讀盛華麗等[18-20]的論文后,根據康復科工作特點,制定了腦卒中康復病人護理路徑,提高了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在卒中護理單元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5提高了撰寫護理管理論文的水平
要學會撰寫護理管理文章,必須先閱讀有關護理管理文獻。通過閱讀筆者受到了很大啟發,知曉了各類雜志的書寫格式和要求,寫作水平不斷提高。多年來,筆者把學到的管理知識應用到工作中,認真總結經驗,完成護理管理論文5篇,均已發表在核心醫學期刊上。
總之,護理管理工作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華護理雜志》、《護理管理雜志》等均是軍隊和國家最高層次的醫學期刊,觀點新穎,聯系實際密切,臨床實用性和指導性較強。筆者正是通過學習護理管理中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有針對性地應用到工作中,從而改進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帶領全科護士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各項護理工作,為康復病人提供了更科學、更系統、更優質的護理,有效地避免了各類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顧海波,杜美芳,鄒月珍.怎樣做好新時期的護士長[J].護理管理雜志,2007,7(4):56-57.
[2]李海蘭,呂娟.新護士長在管理工作中應重視的問題[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66-767.
[3]康琳,宿桂霞.新任護士長工作方法與領導技巧[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65-766.
[4]劉萬芳,張利巖,龍彬,.權變理論在救援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18-919.
[5]張鳳花,李躍芹.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護理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17(8):4140.
[6]姜永飛,劉學文.青年腦卒中腦血管病變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567-6569.
[7]賈美英.低血糖昏迷誤診為腦血病1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687-6688.
[8]劉軍,林志芳,尋麗彬,等.在動態微光下進行靜脈輸液操作訓練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45-47.
[9]劉曉聯,靳曉玉,畢越英,等.靜脈穿刺訓練量化管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27-928.
[10]陳風桂,李玉芳,肖高尚.靜
脈穿刺操作技術訓練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66.
[11]李鳳.軍隊療養院護士壓力源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1):19-20.
[12]顏艷萍.人性化護理管理的實施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5,5(8):53-54.
[13]姜旖菲,張瑤,劉慧珠,等.我院實施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54-55.
[14]李亞潔,張立穎,李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8-920.
[15]席淑華,周立,張曉萍,等.開展禮儀服務提高服務質量[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29-931.
[16]韓英.突出以人為本管理提高護士整體素質[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1-2.
[17]李美華,譚惠儀,李書琴,等.細節管理對護理服務流程再造效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9):826-827.
[18]盛華麗,施長春,劉志聰,等.臨床路徑構筑主動護理平臺[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55-457.
【摘要】:護理是一種神圣的職業種類,護理對于病人來講是很重要的,病人受到的護理好壞直接決定著病人的疾病恢復質量,高質量的護理能夠幫助病人在術后快速實現身體健康的恢復,快速的擺脫病癥的困擾,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盡早的享受正常的健康的生活。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醫院和護士做得還不夠好,沒有給病人帶來優質的護理服務,不能使病人以最快的速度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給病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帶來很大的痛苦,造成這些的原因有的是醫院的宏觀制度上的漏洞,有些是照顧病人的護士操作、技術等不合格,給護理質量大打折扣,本文就以此為課題進行探討,以供諸位參考調閱。
【關鍵詞】臨床護理、現狀、研究
1. 護理的概念與意義
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現代護理研究如何診斷和處理人類健康問題,強調“人的行為反應”,表現在人們對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諸方面的譬如生理的疼痛,心理的害怕、恐懼以及精神的行為反應。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提供的照顧。按照病人的病癥程度不同分為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以及特級護理。護士的護理服務體現在對病人的尊重、關心和溝通這些行為之上,優質的能給予病人必要的生活、心理幫助,促進病人術后的身體健康恢復、減少病人的痛苦,加快身體組織恢復速度,給予健康指導,滿足病人身心需要。減少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幫助病人恢復往日的精力,
2. 現代護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護理人力資源不足
患者對護理質量的需求隨著如今醫學事業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從而導致出現高護人員斷層的現象,病人需要大量能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護理人員,但是由于護理的的工作性質比較繁瑣,面對的病人各種各樣,經常存在被病人呼來喝去的現象,使護理人員身體上感到疲憊,在精神上產生壓力,使護理人員感到身心乏味,同時又有些醫院單位給護理人員的薪酬處于中下層水平,不能使護理人員的優質護理服務得到應有的肯定。
綜合各種因素導致有意從事護理事業的人才缺失,從而發生護理人力資源不足的現象,同時一般常規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服務質量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被病人投訴撤換,從而顯得優質護理人員的資源更加匱乏,引發一名護理人員照顧多名病人,使該護理人員顧此失彼,不能面面俱到,使整個護理服務工作大打折扣,影響病人的身體恢復。
2.2 護理人員專業服務技能不足,不能提供合格的護理服務
護理這個職業是一種照顧人的職業,其主要服務對象是需要照顧的病人,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照顧與被照顧的行為表現,護理人員給予病人的是貼心的優質服務,專業的護理技能是提供病人優質服務的基本保障,因此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給病人提供的護理服務的質量優劣。
在現代護理過程中,存在著從業人員年輕,專業護理技術水平低下、護理經驗不足,服務態度不好,有些護士不安心于本職護理工作、不積極自我學習,很少向經驗豐富的老護理人員請教,沒有足夠較強的責任心,病人和護理人員存在文化程度、溝通能力的差異,有些護理人員不能及時與病人溝通交流,同時各護理人員之間也缺乏溝通,不能了解其他病人狀況,遇到突發緊急情況不能相互幫助,沒有給予病人更好的合理化建議以幫助病人快速的恢復,從而導致給病人的護理質量達不到合格的規范要求而大打折扣。
3. 醫院管理不完善。
醫院是所有醫護人員的指揮中心,在宏觀上看,醫院的管理在直接和間接的影響著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質量,醫院為了減少開支壓縮護理人員數量,導致優質護理人力資源缺乏,致使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形成一對多的關系,同時醫院對護理人員的培訓不足,使一些護理人員護理技術水平不能達到要求,沒有對護理人員進行更細致化的護理培訓教育,沒有培養護理人員的責任心,使護士沒有端正的態度,沒有耐心仔細的照顧病人,甚至連最起碼的微笑服務都不愿意提供,分配經驗不足的護士到需要更高技術水平、更多難題的崗位肯定會影響護理服務的質量,同時護理制度不完善,沒有貫徹落實,查對、護理人員相互交接班、病人分級護理等制度沒有全面落實到位,同時還有醫院的硬件設施,病人病房的設施缺乏,環境不優美,有的甚至存在無床欄、衛生設施欠妥的現象,致使管理質量跟不上從而導致給病人的護理質量大打折扣。
3.對臨床護理出現的問題的對策
3.1 增加優質護理人員編制,強化護理人員護理技能
優質的護理質量是整個護理工作的核心,在某些醫院中出現的醫院為消減開支減少使用一般護理人員的行為要及時改正,應當增加優質護理人員的編制數量,杜絕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一對多的現象,同時要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技能,定期開展護理人員技術培訓,加強藥物知識的培訓,適當給予工作優秀的人員獎勵,鼓勵其更好的工作,培養護理人員奉獻精神,培養護理人員的事業責任感,并進行考核。對經驗不足的護士加強“三基”培訓和考核,加強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要向新生護理人員傳授護理經驗以及在對病人的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新生護理人員要多多向前輩請教,遇到困難及時請教,同時要自我充電,對一些特殊藥物的使用、新藥配伍禁忌等要多多學習,規范操作技能,提高自我應急處理能力,爭取給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幫助病人術后快速恢復。
3.2 完善醫院護理管理,加強護理檢查管理工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醫院護理工作上,醫院要建立健全護理規范制度,并要求各醫護人員嚴格按照該制度執行,成立護理督查小組,不定時的檢查護理人員的工作狀況,對于病人的反應要及時解決,對于一些不按要求操作的護理人員要嚴厲處決,監督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促使護理人員能夠給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適當給予工作優秀的人員獎勵,鼓勵其更好的工作,使病人享受到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快速實現身體、心里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菊紅.術后化療的護理要點[J].包頭醫學,2006
[2] 藍海心、李寶梅.喬正堂.患者的心理狀態調查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07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主要救治的對象是危重新生兒, 尤其是早產兒和低體重新生兒。 當前的新生兒重癥監護已脫離提高存活率單一目標 ,在救治疾病的同時, 盡可能地避免患兒及家庭不必要的痛苦, 避免對新生兒的未來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由此導致NICU醫護人員面對終止治療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treatment,WLST)的情況愈來愈頻繁 , 面對新生兒的死亡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1],對于NICU醫護人員來說 ,在一個家庭處于極度危難時為其提供整體的、高質量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臨終關懷照護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對NICU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必要性、措施及影響因素進行回顧,以期為我國NICU護士對患兒及其家庭實施臨終關懷護理提供指導和借鑒。
1 NICU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必要性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28384名嬰兒出生后1年內死亡 ,其中18782名嬰兒死于新生兒期 ,即從出生到生后28d這一階段。 在我國,早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產兒病死率為13%~30%,是足月兒病死率的20倍 ,其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其中極低體重兒(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病死率在63%~74%,超極低體重兒(Extra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病死率達80%以上[3]。而分析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原因包括出生缺陷(20.2%)、早產及低體重(16.5%)、母親分娩導致的并發癥(6.1%)和呼吸窘迫綜合征(3.2%)[4-5]。當前對新生兒的重癥監護更注重患兒的生命質量,盡可能地避免患兒及其家庭不必要的痛苦,因而在NICU有大約2/3的患兒死因是由于重癥而終止治療[5],尤其是在出生后的第1周 (占63%)[6]。國外40%~93%放棄治療的患兒會死于NICU[4-5],我國受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家長會選擇終止治療,在NICU約有85%的患兒因此死亡[7]。由此可見,對新生兒進行臨終關懷已經成為NICU 醫護人員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8]。臨終關懷主要針對瀕死者,包括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生理、精神和經濟方面的全方位服務,不以治愈疾病 、延長生命為目的,而是通過緩解病痛來給患者安慰,提高人生最后階段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9]。 由于新生兒不能通過語言表達自身感受,但是同樣可以感受到疼痛 ,因此針對他們實施臨終關懷也是非常必要的[4]。 有研究[10-13]表明,NICU患兒父母的心理應激高達90%以上 ; 患有嚴重缺陷或疾病的新生兒出生后就瀕臨死亡,這一事件使其整個家庭均需要支持。子女的死亡對母親產生的悲傷及負罪感在喪子1年后都難以釋懷, 而且這種悲傷并不是其他子女出生所能替代的[10-13]。
2 NICU臨終關懷護理措施
目前在NICU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核心理念 , 即對瀕死患兒身心實施全面護理,以減輕患兒的痛苦,而且此過程中對其家庭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幫助,緩解患兒父母的悲傷。 國外針對危重新生兒臨終關懷的研究已經初見成效[4,6],臨終護理包含3個方面:①為患兒提供疼痛管理及舒適護理 ;②幫助父母進行臨終關懷護理;③提供家庭支持。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實施兒童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應由醫生、護士、社工、宗教人員等多專業人員構成,為瀕死患兒及其家屬提供24h服務,其中由1名護士作為主管 ,和患兒及其家人建立一對一的專業關系,以便提供完整、連續性的照顧[14]。然而,在NICU實施臨終關懷護理存在一些障礙 , 例如使用醫療儀器上受到限制, 家庭的特殊要求及醫護人員缺乏臨終關懷護理教育等[15]。
2.1 疼痛管理及舒適護理疼痛控制尤為重要。觸覺是胎兒首先發育的感官,胎齡30~37周的胎兒就能明確地感受到疼痛[16],且新生兒對疼痛敏感性強于成人[17]。在NICU,很多患兒在終止治療48h后死亡[16,18-19],其中73%的患兒在整個過程中的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沒有獲得有效的臨終關懷護理[18-19]。 而鎮痛治療是唯一需要為瀕死患兒提供的治療[20], 這種治療包括藥物鎮痛和非藥物鎮痛。 在非藥物鎮痛中護士可以為患兒及其父母提供一個安靜、光線柔和的病房環境;應用非營養式吸吮、音樂療法、 提供舒適的和治療性撫觸等一系列措施緩解患兒疼痛,增加其舒適[21-22]。 在藥物鎮痛中 , 一般建議從患兒停止治療開始即給予鎮痛治療,直至死亡[4,19],通常醫院給瀕死患兒使用嗎啡1~2mg,在10~20min靜脈泵入 ,藥物通常是在拔除呼吸器之前給予。 也有一些醫院不給瀕死患兒任何止痛藥物,除非他們有疼痛的指標 ,但是一般醫生的共識是瀕死時呼吸的爭扎是痛苦的, 所以應該給予藥物鎮痛[20]。在舒適護理方面,包括袋鼠式護理、口腔護理、維持身體清潔、及時更換尿布及衣服。
2.2 幫助父母為患兒實施臨終關懷護理護士在幫助患兒父母實施臨終關懷護理時,應注重與父母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決定,講解即將實施的關懷措施, 并鼓勵父母參與到臨終關懷照護中[4,15,23]。研究顯示, 很多父母愿意在NICU而不是家中進行臨終關懷,認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由熟悉且專業的護理人員提供照護更有安全感[19,24-25]。 操作時 ,在病房區域為父母提供一個私人空間,環境設置上保持柔和光線,緩解父母因患兒膚色改變而出現的不安,避免噪音,便于護理人員照顧[4,26]。幫助父母通知其他親人,允許除父母以外的家人探視及告別[4,26]。同時,在實施臨終關懷病房門口做象征性的標志,如飛翔的蝴蝶,提示科室其他工作人員及家屬給予同理心的支持。如果應用監護儀對患兒實施監測,應注意調整模式,避免父母直接面對監護儀上的波形曲線最終變成直線的一幕[4,19,26]。幫助父母實施舒適護理,依據父母的需要,留存患兒的頭發、足印、照片、手環等,讓家人懷念,使家人感到孩子走得很安心。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間醫護人員應注重語言表達的合理性,避免應用死亡、瀕死等詞匯,加重父母心理應激,可以用“目前狀態不是很好”代替;避免應用“穩定、很好、好轉”等詞匯,以免患兒最終死亡而造成父母誤解;對父母的需求給予回饋,以孩子能夠平靜離開為主要目的[4,19,24,26]。
2.3 提供家庭支持這種支持始于患兒進入NICU直至其離世后的12周[4,19,26],分3個階段 :入院治療階段 、患兒瀕死階段及離世后隨訪 ,逐步為患兒家庭提供支持。 ①在入院治療階段,注重于患兒瀕死階段對父母的支持,醫護人員首先應向父母說明進行臨終關懷對患兒的重要意義,進行正向引導,而不是讓父母直視患兒死亡,產生更大的心理應激。因而,此階段護士應幫助父母表達出感受,給予引導。 ②患兒瀕死階段:患兒父母高應激狀態[7],很多因素影響到父母參與患兒臨床關懷的程度和能力,包括家庭發展階段 ,家人 、朋友的支持 、個人經歷 、文化 、及醫護人員的干預支持[19,26]。 因而,此階段的支持應由醫護人員、社工、家人、朋友共同完成[4]。而臨床醫護人員有責任指導和幫助父母度過這一難關,有效地、開放地溝通其核心理念。 很多父母認為醫護人員在實施臨終關懷時溝通不好[14,27],他們需要的是真實的信息,即使是壞消息[19,28]。 誠實地回答父母的問題,告訴他們發生了什么 ,該如何去做是干預中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指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父母緩解悲傷[29-31],同時這直接影響到父母對臨終關懷實施的滿意度。另外,應關注母親產褥期護理 ,幫助母親提供回奶的方法及安排復診,促進其身體在6~8周內逐步調整至完全恢復[19,22]。
3 NICU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影響因素
NICU在實施以家庭為中心臨終關懷護理時會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全美醫療機構評審委員會 (Joint Commission on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 對兒童臨終關懷評審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是醫療機構具備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條件, 二是工作人員具備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能力,以滿足瀕死患兒及其家人的需要[32]。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4], 在實施兒童臨終關懷時 :工作人員應尊重患兒及其家庭,能夠勝任此項工作并能理解、同情他們 ;醫院給予工作人員支持;通過研究及繼續教育提升專業人員能力并應用社會支持。 因而,可以看出患兒的父母、醫護人員具備的知識、技能及醫院的條件是影響NICU實施臨終關懷的重要因素,而醫護人員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有研究[15,23-24]顯示,實施臨終關懷與醫護人員知識、態度、經驗及評價能力有關,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到實施效果。另有研究[23]顯示,醫護人員的態度,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均會對父母產生持續影響,正向的態度能夠幫助父母緩解悲傷、留存過程中的美好記憶,而負向態度即使護理措施做得再好,也不會對父母產生積極影響。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也會影響到實際照護的效果, 具有這方面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與新護士比較,能夠更好地與患兒家屬交流,緩解悲傷,并能夠調試好自身的情緒[15,23]。同時,護士在工作中只注重患兒父母的生理問題,而不注重發現心理問題并給予支持,會讓家庭感到無助[24]。因此,對于NICU護士而言,必須能夠以正確心態面對患兒的死亡,并接受過系統的臨終關懷教育,具備一定的實施臨終護理的能力,是實施高質量的以家庭為中心臨終關懷護理的基礎。美國的調查[24,33]顯示,護士在校期間和工作后均缺乏系統的臨終關懷教育,有42%的護士認為目前所學的臨終關懷知識是不夠的[15,33],而專業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直接影響到其實施的效果,尤其是在如何應對父母悲傷的問題[24]。同時,護士自身對死亡的感受,以及處理個人悲傷情緒的能力也會影響到他們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的行為[15,33]。因此,針對護士的臨終關懷教育應包含死亡文化、同伴支持、臨終關懷的措施指導及支持的工作環境幾個基本要素[15,33],并應包含與瀕死患兒家庭溝通技巧,高質量的臨終關懷護理,倫理法律問題及自我救治[34-35]。
綜上所述,面對新生兒的死亡是NICU醫護人員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在家庭處于極度危難時提供整體的、高質量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臨終關懷照護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科室文化, 加強醫護人員有關 NICU臨終護理方面培訓,提供相應的病房環境條件 ,形成由多專業人員組成的臨終關懷小組是促進NICU 臨終關懷有效實施的基礎。目前,我國NICU臨終關懷護理尚處于起步階段 ,通過介紹國外研究現況能為在臨床進一步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為形成具有我國文化特點的臨終關懷護理模式奠定基礎。
關鍵詞:口腔;修復;護理
引言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口腔方面的健康和審美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在醫學技術以及口腔修復治療技術逐漸完善的同時口腔修復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現階段口腔修復的患者主要的問題是牙齒缺失和牙列不齊等幾個方面,但值得注意的影響患者的不僅是生理功能,已經擴展到心理精神方面。具體來說在面對不同口腔問題患者會出現焦慮和自卑等情況,因此研究口腔患者的心理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的工作需要從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入手對其進行研究,本文主要針對心理護理對口腔修復進行了研究。
1 口腔修復患者的心理特點
1.1 焦慮與抑郁情緒
可以說在口腔修復患者當中焦慮的情緒是最為常見的,其主要原因包含著兩個方面:其一是外界環境的壓力,這種壓力的產生是在別人的歧視下而造成的。其二是自身壓力,由于口腔的牙齒問題影響到外貌的美觀、發音已經咀嚼能力等。最終導致口腔修復患者在心理方面可能出現孤僻、情緒低落、焦慮以及抑郁等情況。總之,牙齒不齊或者缺牙患者與同齡人的心理狀況相比較來看缺少的是自信。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導致沉默寡言以及交流受限等,最終由于抵抗不了多方面的壓力而發生自閉現象。
1.2 恐懼心理
除了焦慮與抑郁的情緒外,還有可能產生恐懼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對于口腔修復技術以及醫療環境十分的陌生,害怕在修復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或者疼痛的現象。當然除了恐懼心理外,有些患者特別是老年人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固執心理,在不同情況下進行修復強制性要求醫生制定不合理的修復方式,進而令醫生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
1.3 悲觀與顧慮心理
很多口腔修復患者由于在之前的修復過程中都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痛苦,那么對于口腔修復產生了一定的陰影,因此難免會產生一些悲觀的心理。此外,很多患者認為在口腔修復以后就會很快和正常人一樣進行日常生活,但是修復之后很大程度的一部分人都表示沒有想象的好。特別是在義齒在牙托部分貼在上腭或牙槽脊上的異物感讓患者很不舒服,特別是在發音、咀嚼的過程中極為難受,進而導致口腔修復患者出現悲觀的情緒,同時對義齒失去信心,經常考慮這種問題到底能不能解決。
1.4 急躁心理
由于口腔修復的過程是漫長也復雜的,因此在修復的過程中很容易就出現急躁的心理。同時,一般情況下患者都希望能夠專業能力強的醫生對自己進行治療,并且希望能夠治療一步到位,但遇到特殊情況難免需要多次治療,這也是造成口腔修復患者的急躁。
2 口腔修復的心理護理措施
當前口腔修復的心理護理措施主要有接診時、修復過程以及修復后三個階段。
2.1 接診時的心理護理措施
患者在需要對口腔進行修復之前首先由護士接待,因而護士應該用負責、認真以及熱情的態度去面對患者,積極對患者的病情詢問后安排就診,在患者詢問時應該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口腔修復的重要性、口腔內義齒的優缺點進行講解。在接診中對患者情緒穩定的同時,盡可能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達到逐步減輕患者焦慮與抑郁情緒的目標。
2.2 修復過程中的心理護理措施
護士在對患者接診后,在修復之前需要醫生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治療。耐心向患者介紹口腔修復中的方式、療程以及特點等內容。在修復前向患者闡述后期可能遇到的癥狀,只要患者積極配合這些不適都是可以避免的。在修復過程中需要醫生與護士的配合,護士通過說服、示范的方式讓患者達到醫生的要求,順利完成對患者的治療。
2.3 修復后的心理護理
護士是患者口腔修復后心理護理的重要角色,在修復后需要護士耐心的向患者介紹義齒的配戴方式、后期注意事項。在患者不恰當的配戴而產生的不適,護士一定要用耐心負責的態度向患者解釋,重點放在真牙與假牙區別方面來解釋。并勸告患者要按照醫生的要求配戴。遇到不適情況一定要及時來醫院就診。最后,需要患者掌握義齒正確配戴的方式以及口腔日常護理方式。
3 提升護理效果的建議
3.1 提高醫生本身素質。
醫生的能力對于口腔修復患者的治療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求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嚴格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盡可能給患者一個輕松、舒適的就醫環境。在治療時要用良好的醫德醫風面對患者,讓患者對治療產生信息,有利于下一步的治療。
3.2 盡量尊重患者意愿
患者往往都會出現急躁、焦慮的狀況,對于自身的情況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治療,從醫生角度來說首先需要將修復方案與患者進行溝通,盡量在滿足患者意見的同時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助于后期治療時雙方都滿意。
3.3 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
合理的口腔修復方案對于治療效果有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因此醫生需要從患者的身體狀況、口腔狀況、心理狀況以及經濟狀況綜合分析后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并且應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治療過程及修復后使用的細節,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消除患者疑慮,讓患者放心治療。
總結
總之,在對口腔修復患者的心理治療的實際效果進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其性別、年齡以及經濟狀況等都是影響其自身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狀態必然會對口腔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效果等都有一定促進作用。假如不能夠處理好醫生與患者的關系,就會導致修復效果差等情況出現。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對口腔修復患者的心理進行護理,進而達到口腔快速修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健. 護理標識在護理風險管理策略中的應用[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2)
[2] 李國珍,雷智容. 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提高護理服務質量[J]. 職業衛生與病傷. 2008(01)
關鍵詞:兒科;臨床給藥;護理缺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及醫療環境的完善,人們對臨床醫療服務及護理服務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結合醫院內各科室中長期存在護理缺乏、患者滿意度偏低的特點,不斷探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不斷強化“以人為本”的思想,已成為臨床護理的一項研究課題[1]。院內常見的護理缺陷是指在護理工作中經常發生的問題。護理缺陷是因為護理人員不按規章制度辦事或因護理技術問題不到位而做出了錯誤的操作,或者是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不夠專注,從而對病患間接或者直接的造成了影響,但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在兒科護理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臨床給藥。而且兒科給藥的對象是一些年齡小,缺乏溝通能力,發病急的特殊群體。與成年人相比,兒科臨床給藥的難度更大。而幼兒又是父母的心窩肉,在出現護理缺陷后,幼兒的家屬會產生強烈不滿。所以兒科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大,更容易引發護理缺陷的發生[2]。故筆者對3所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的兒科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安全給藥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筆者隨機從選取杭州市3所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兒科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共116名。其人員中男21例,女95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2.6±5.1)歲;護理工作年限0.8~4年不等,平均年限(2.1±0.7)年。
1.2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是在詢問了相關護理專家的基礎上,查詢打來那個文獻資料,再結合目前兒科護理中存在的給藥差錯的有關問題,才設計出來的。主要針對2012年3月~2013年3月,這一個時間段,本次調查發卷116份,收回116份,收回率100%。在對其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2結果
這3所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兒科臨床給藥護理缺陷問題的發生率較高,需進一步加強對兒科臨床給藥護理的重視。
3討論
3.1產生給藥護理缺陷相關因素
3.1.1護理人員自身因素
根據收回的調查結果可以得知,護理人員的護理年齡與職稱的不同,他們所發生的給藥缺陷情況也不同。由此可得出護理人員的醫護年齡和工作經驗與給藥缺陷的發生率有關筆者認為:主要與低年資的護理人員,他們的工作經驗少,以及業務知識水平較低,應變能力不強有關。對一些藥物的使用以及相關儀器的使用熟練度不夠,對于藥物醫囑上出現的錯誤不能夠及時的發現,或者發現了,不能做到正確的糾正。從調查結果中還可以得知,臨床給藥護理缺陷發生的原因還有兒科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過程中責任心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兒科醫護工作人員工作任務量大,且心理壓力大。所以在醫護治療工作時,為了盡快的完成任務而沒有嚴格執行核對檢查的制度。會導致醫囑處理不正確,很可能導致用藥錯誤[3]。
3.1.2管理因素
根據調查結果得知,在臨床給藥中口服藥的給藥護理缺陷問題比較高,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或者是執行管理的力度不夠。護理人員的給藥流程不規范,交接班制度不能完全落實,沒有專門負責監督的醫護人員,使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夠得到相應的落實。還有藥品的管理制度不嚴,藥品任意擺放,藥瓶上沒有明確的標示或者字跡模糊的標示沒及時更換,甚至還有同種藥品不同劑量混裝的現象發生。當然還與院方提供給兒科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人力資源配置、分工協調等因素有關。在調查3所醫院中,兒科病人多,幼兒的哭鬧聲音大,護理人員少,工作任務重,家屬的醫療要求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差,極容易影響到醫護人員的情緒,增加其心理壓力,更容易導致醫護缺陷問題的產生。而幼兒看病的高峰期是在中午、晚上、節假日,但在這些時候醫院的護理人員往往人手不足,加大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忙中易出錯,更容易導致醫護缺陷問題的產生[4]。
3.2護理對策
3.2.1強化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意識
兒科護理人員面對的是年齡小,缺乏溝通能力,發病急的特殊群體,所以在醫護治療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與責任心。同時幼兒的發病風險以及免疫力不足,更要引起院方重視。筆者認為醫院的科室要組建給藥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從而完善安全用藥規章制度并落實監控措施。同時,為了加強兒科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可以多開專題講座。要求醫護人員要加強自身責任意識的提高,使其到達自覺約束自己的護理行為[5]。
3.2.2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培訓
在兒科護理人員經過了2~3年的專業培訓后,我們不能使其直接上任,要加強在院的臨床學習,在其到達要求后,再上崗,以此提高護理人員上崗的質量。所以,對于年輕但經驗不足的護理人員,要加強崗前培訓,進行規范化培訓,并將安全用藥培訓作為兒科護理人員上崗前業務培訓的重要內容。讓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兒科用藥特點及藥物劑量換算,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兒科常用藥、急救藥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及不良反應,要求能熟練掌握,并定期組織考核。由于醫學的快速發展,每天都有不斷問世的新藥,且藥品名繁多,所以要要求醫護人員多關注醫學方面的新聞,以及及時地收集說明書,并將藥進行系統的分類,形成知識網絡。由此來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提高綜合能力,減少兒科臨床給藥護理缺陷的發生,以及加強醫護人員對突況的處理能力。
3.2.3加強醫囑查對制度的落實
要加強醫囑查對制度的落實,要做到認真執行護理工作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是防范護理風險。因為護理人員是臨床用藥的直接執行者,而幼兒有沒有明辨是非和交流的能力,所以醫護人員每一個細節的不重視、思想不集中,還有不規范的操作都可能導致給藥護理差錯、事故。給幼兒及其家屬帶來傷害。由此,每一個兒科的護理人員,在臨床的給藥過程中都要切實落實查對制度、藥品管理制度、規范給藥制度及工作流程。
(1)認真做好口服藥給藥前后的核對。由于幼兒的免疫能力差,所以用藥劑量少。有時甚至藥物的大小、形狀都難以分辨,醫護人員要仔細觀察差別,如看不出,則應找制藥人員進行詢問和核對、辯論。發藥時要對幼兒家屬進行口頭的用藥說明,并且在還要仔細巡查一邊,觀察、確認幼兒的服藥狀況。交接班時,交班護士和接班護士要做好相應的交接記錄,并要對幼兒查對號、姓名,作為辨認的依據,確認患兒的信息。
(2)加強輸液流程的細節管理。輸液是兒科護理的重要環節,在此環節出現差漏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所以從擺液、查液、配液到輸液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在輸液時護理人員要對幼兒病患進行逐一的核對,確保不會出現紕漏。在更換輸入液的時候,要嚴密觀察兩組藥液間的反應情況,只有當幼兒病患無異常情況時,方可離開[6]。
3.2.4強化管理
院方加強管理制度,讓定下來的制度得以落實。加強醫囑查對管理的力度,發揮護士長的督查管理職能,每個科室成立風險安全小組,加強環節管理,阻斷護理缺陷發生的環節,保證給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還要合理的安排人力資源管理,兒科護理是一項精神和身體負擔特別大的工作,所以要減少疲勞工作;還要注意新老搭配,這樣能緩解人力緊張,又能減少年輕護理人員的身心壓力。
總之,要加強每一名兒科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每一個環節上都要重視,從而確保醫療質量。讓幼兒病患及其家屬得以放心。綜上所述,兒童屬于當今社會中一類非常特殊的群體,其身體機能、各器官發育等均還未完善,故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護理等手段應更加嚴謹。醫院應進一步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各項管理制度,強化人員素質的提高,有效提高其護理質量,避免護理缺陷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黃行芝,李紅艷,潘慧.兒科靜脈輸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1,26(7):50-52.
[2]王淑峰,郭麗萍.門診小兒靜脈輸注護患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全科護理,2011,9(6):1655-1666.
[3]高祖梅,陳蘭,李宏,等.一季一主題情景演示在護理缺陷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3(3):3-5.
[4]萬正蘭,林鮮奇.臨床藥師協助兒科個體化給藥方案設計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2):179-181.
[5]徐先華.兒科臨床抗感染藥物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6):402-403.
關鍵詞:疼痛護理;管理模式;骨科;臨床療效
骨科創傷是醫院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疼痛是骨科創傷患者治療期間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研究對于骨科創傷患者進行疼痛護理管理模式護理,觀察其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06~2015-06入住我院進行治療的骨折患者70例。3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53例,女39例,年齡23~79歲,平均(48.6±13.1)歲,致傷原因:摔傷51例、車禍20例、砸傷18例、情況不明3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5例、Ⅱ型32例、Ⅲ型41例、Ⅳ型8例、Ⅴ型6例;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50例,女42例,年齡25~79歲,平均(49.1±10.8)歲,致傷原因:摔傷48例、車禍22例、砸傷20例、情況不明2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6例、Ⅱ型35例、Ⅲ型40例、Ⅳ型7例、Ⅴ型4例。此外,本次研究所有入選患者均在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的情況下,自愿簽訂知情確認書后方進行本次研究。
1.2護理方法
35例對照患者進行常規護理,35例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具體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如下:第一,個體化護理。根據患者入院后不同病情的差異,制定相應的護理方式。同時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受傷部位、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以及對骨折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選取不同的麻醉、鎮痛以及手術方式;第二,心理護理。患者由于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有限,往往在治療時、治療后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況。員此時,護理人員應該注意觀察病患的的各種異常行為,積極與其進行溝通,充分掌握其真實的心理狀態,為其心存的疑問進行解答,以幫助緩解產婦分娩前的各種心理壓力;第三,環境護理。骨折患者由于較為疼痛,加之對疾病認知程度較低,所以容易產生緊張的心理情緒、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諧、干凈、舒適的病房環境將有助于病患放緩心態,緩解期緊張的心理情緒;第四,疾病知識教育。通常病患產生的不良情緒,大多由于其對疾病知識認知程度較低等造成的。所以,護理人員應當積極與病患進行溝通,通過圖片、影像以及講座等各種形式向病患介紹骨折相關知識。第五,飲食護理。注重高熱量、高營養、高維生素食物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鹽、高磷、冷飲、辛辣食物、的攝入,根據病情攝入優質蛋白質;第六,用藥指導。向患者講解遵醫用藥的重要性,每種藥物的服用劑量、方法等;第六,出院回訪。患者病情痊愈或者好找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病情進行電話回訪。
1.3觀察指標
本文以“疼痛評估尺”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以疼痛評分為0~10分表示疼痛逐漸遞增,以疼痛評分為0~2分、3~5分、6~8分和9~10分分別表示疼痛等級為優、良、尚可和差;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讓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問卷得分為0~60分為患者對護理工作不滿意,60~90分為對護理工作基本滿意,90分以上為對護理工作滿意。1.4統計學分析方法采用軟件SPAA19.0進行分析,組間差異性檢驗通過卡方或者t檢驗進行,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分析
見表1。由表2可知,研究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價為優、良、尚可和差的患者分別有23例(65.71%)、9例(25.71%)、2例(5.71%)和1例(2.86%);對照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價為優、良、尚可和差的患者分別有12例(34.29%)、12例(34.29%)、6例(17.14%)和5例(14.28%)。研究對疼痛程度優良率為91.4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68.57%)(P<0.05)。
2.2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
見表2。由表2可知,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分別有13例(37.14%)、20例(57.14%)和2例(5.71%);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分別有9例(25.71%)、18例(51.43%)和8例(22.86%)。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77.14%)(P<0.05)。
3討論
疼痛是骨科創傷患者治療前后最為顯著的臨床體征,疼痛不僅會加重患者產生不良情緒,而且對患者的生理健康、生活質量等具有較大的影響[1]。骨科創傷患者術后疼痛將大大的降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速度。疼痛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主要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的人文性關懷護理模式,其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疼痛知識教育、心理護理、人文性關懷護理等一系列護理管理模式[2,3]。宗美英等人[4]在創傷骨科病房應用疼痛護理管理模式發現,進行疼痛護理管理模式的患者睡眠質量、術后恢復速度等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本文研究發現,應該疼痛護理管理模式的研究組患者對疼痛程度優良率和對護理的滿意度分別為91.43%和94.29%,均顯著高于應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68.57%和77.14%)(P<0.05)。綜上所述,疼痛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骨科創傷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的工作的滿意度。
作者:王燕 單位:龍口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參考文獻:
[1]許喜筠,胡寶山.骨科患者心理護理及疼痛干預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7(9):332-333
[2]左霞,黃燕,陳玉芳,等.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應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3):102-103
關鍵詞:兒科護理;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滿意度;依從性
在兒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一些無法有效表達自身疾病狀況及需求的患者,他們大多在面對醫生的正常行為時,會出現恐懼、不安、焦慮及抵觸等情緒[1]。因而在進行兒科的護理時,不能以對待成人的方式護理,應針對兒科患者的具體特征進行一些必要的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2]。本研究探討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14年—2015年收治的患者370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85例。觀察組男95例,女90例,平均年齡(5.0±1.3)歲;對照組男91例,女94例,平均年齡(5±1.4)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5歲。②患者無其他原發性疾病。③患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兒年齡>5歲。②患者家屬不知情。③患者患有心、肝、肺等原發性疾病。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在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的用藥、檢查,并通過語言與患兒或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非語言性溝通,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人員在進入病房時應注意將口罩取下,用親切、自然的表情面對患者,讓患者放松心情。在護理工作開始前,與患者進行淺層的交流,在交流期間,應注意使用表揚及夸獎的詞句,讓患者具有愉悅感,從而拉近醫患的距離。在與患者家屬交流時也應一心一意,不可一邊說話一邊做其他工作,避免其產生不良的情緒。②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過程中,應注意目光平和,盡量與交流對象進行目光接觸,從而縮短相互間的距離。③在為患者換藥、注射的過程中,可適當撫觸患者額頭,加強親切感,減少患者的恐懼心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醫囑依從性和接受調查度,比較2組患者護理效果。向患者家屬發放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滿分100分,其中非常滿意80~100分;不滿意<60分;滿意60~8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醫囑依從性和接受調查度比較
觀察組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兒科患者是臨床護理中的一類特殊群體,通常無法準確表達自身的不適和需求,并且在住院過程中自制能力較差,易出現不配合、煩躁、哭鬧、好動等癥狀,給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促進了護理程序的革新[3]。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主要是指通過肢體語言、眼神交流來對患者進行護理,其為在特定的環境下對語言溝通的一種有效補充,可通過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來向患者傳遞相關信息,從而加強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感,促進臨床治療的有效進行,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4]。本文為探討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370例兒科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醫囑依從性、接受調查度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與李永蓮等人的報道一致[5]。提示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兒科護理的滿意度。究其原因,筆者考慮可能是因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不適而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同時會在接受護理時表現出來,兒科患者通常表現為哭鬧、不配合、煩躁等,因而在護理過程中需對護理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避免加深患者的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康復[6]。同時,面部表情通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行為表現,當患者在面對陌生人時,會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若護理人員此時展示的是親切的笑容,會有效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好感,減少抵觸情緒;相反,若此時表現出不耐煩或厭惡的表情,可能會引起患者的反感,從而增加護理難度[7]。在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時,若隨時保持微笑,可有效消除家屬對患者病情的擔憂,從而促進治療的有效進行;若對患者家屬不理不睬,不僅會影響家屬的情緒,可能會引起患者的反感,從而會降低醫囑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在對患者用藥、注射時,輕微撫觸患者的額頭,從而讓患者感受到被呵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早日康復[8,9]。綜上所述,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兒科護理效果,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護理依從性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李霞 單位:大同市第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秦世美.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18(45):155.
[2]李雪娟,徐鳳梅,王劍平,等.非語言溝通對小兒患者綜合治療狀態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9):124-125.
[3]張莉,馬禮丹,茍毅,等.康復護理對腦性癱瘓患兒膝反張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5):119-122.
[4]顧永珍.全程護理干預在改善重癥手足口患兒預后中的隨機對照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19(5):751-752.
[5]李永蓮,邱燕碧,邱曉敏,等.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24(14):1922-1923.
[6]劉玉波.康復護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4,29(29):66-68.
【關鍵詞】分娩全程護理模式;產科護理;臨床效果
分娩期產婦常存在一定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常出現較強烈的陪伴需求,但傳統的產科倒班制中,護理人員難以“一對一”地全程陪伴在產婦身邊[1]。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分娩全程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產科進行分娩的100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0例,年齡21~39歲,平均(28.76±6.54)歲;孕次1~3次,平均(1.69±0.47)次;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7±1.42)周;初產婦31例,經產婦19例。對照組50例,年齡21~39歲,平均(28.37±6.62)歲;孕次1~3次,平均(1.53±0.76)次;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28±1.65)周;初產婦32例,經產婦18例。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產科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分娩全程護理模式,從入院待產開始到產婦分娩后3d天的過程中,均采取全程一對一的專人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產前護理:責任助產士應積極與產婦進行溝通和交流,緩解產婦交流、不安、恐懼和緊張等不良情緒;對產婦進行產前分娩知識的宣教,認真講解分娩相關的知識,以增強產婦對分娩的認知程度。2)產中護理:在第一產程,責任助產士向產婦詳細講解胎兒下降的程度,規律宮縮的主要特點以及宮縮期疼痛的性質等,鼓勵使產婦積極主動對分娩過程進行配合;在第二產程,責任助產士耐心對產婦如何正確有效地使用產力分娩進行指導。3)產后護理:仔細觀察并記錄產婦的面色、意識、子宮收縮情況、血壓變化和陰道出血量;指導產婦如何正確地擁抱新生兒、以及進行母乳喂養的方法;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矚家屬幫助按摩產婦的下肢,以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和總產程時間;比較兩組的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0軟件,計量資料以(珔x±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產程時間對比
觀察組的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和總產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對比
觀察組的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從產婦規律宮縮開始到胎兒胎盤全部娩出的全過程稱為分娩期。在分娩的過程中,產婦的心理狀態和分娩時能否正確有效的用力,均會對分娩的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可以在分娩的全部過程中,對產婦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就能緩解產婦的緊張、恐懼、煩躁心理,減輕疼痛等不適癥狀,可以主動控制并且參與分娩過程,從而保障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2-3]。分娩全程護理模式是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具體體現,通過由產科護士于產婦的整個分娩期期間進行全程的護理干預,使產婦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以有助于產婦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順利完成分娩,降低剖宮產率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保證母嬰的健康[4-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產婦采取分娩全程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縮短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和總產程時間,降低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綜上所述,分娩全程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可以有效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
參考文獻
[1]吳顯榮,溫艷紅,潘秋霞.拉瑪澤減痛分娩法聯合分娩球護理對分娩結局和產婦心理的影響[J].中國處方藥,2014,18(08):37-38.
[2]劉莉花,郝建霞.自然分娩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產科健康教育效果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8):3403-3405.
[3]王詠雪,王麗娟,盧曉寧.責任制助產護理對初產婦分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0):208-209.
[4]潘小萍,方美珍.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質量、泌乳功能、滿意度及舒適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0):87-90.
[5]任秀瓊,楊康春,馬妮,等.全程護理干預對獨生女產婦心理狀態及分娩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01):11-13.
摘要:[目的]調查臨床護理專家對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的評價。[方法]通過個別訪談法對臨床護理專家進行訪談。[結果]護理專家積極性和權威程度高,意見協調程度好,專家注重對護士的核心能力、實踐性、人文素養及中醫護理特色的培養。[結論]形成的課程體系有利于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護理專業;中醫護理;課程設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湖南省衛生廳頒布了湘中醫藥[2013]10號文件“湖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1]。文件提出總體工作目標:通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直接體現,課程設置情況會影響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本研究采取專家咨詢法進行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的研究,旨在為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的課程設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醫院從事中醫護理教育、中醫臨床護理的護理專家30人。專家入選標準為:主管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中醫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經或現在擔任護士長職務。年齡35歲~40歲16人,40歲以上14人;工齡10年~19年12人,工齡≥20年18人;學歷均為本科以上;職稱為中級、副高級的專家依次為18人、12人。發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有效率100%。1.2方法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工齡、工作單位、工作的科室等。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應用文獻檢索法、小組討論法,在目前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設計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問卷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公共課(10項)、專業基礎課(9項)、專業課(12項)、選修課(10項)。條目采取likert5級評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賦值同時滿足<3.50、變異系數>0.2、滿分比<20%作為剔除課程的標準,課程內容重復選擇權重更高的課程[2]。1.2.2收集資料的方法采取問卷咨詢法及問卷訪談法等形式發放和回收問卷。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資料進行處理。
2結果
2.1專家的積極性和權威系數專家的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專家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充分表明專家對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具有較高的積極性。本組專家權威系數為0.72~0.85,說明專家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權威性較高,其函詢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2.2專家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賦值均數和變異系數來表示。訪談的指標重要性分別為3.70~4.93,變異系數分別為0.01~0.30,說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高。
3討論
3.1專家對課程設置的評價研究表明,上述重要性分賦值均在3.7分以上,說明專家認為41門課程均重要;專家意見比較集中,標準差均小于1,說明專家對同一門課程的評價意見相差不大;一般認為變異系數應小于0.2[3],本訪談變異系數小于0.2,說明專家對課程的重要性的認識的波動程度較小,專家的協調程度比較高。3.2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的特點3.2.1課程設置注重專業核心課程從專家咨詢結果可以看出,專家評分較高,重要性賦值排前10的課程依次為《基礎護理技術》《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實踐技能操作》《急救護理》《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新生入學教育》《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人體解剖學》。前10門課程中專業課占了8門。構建的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框架包括目標層及3個準則層共4個層次。其中第一準則層包括知識、技能、能力和個人特質[4],說明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性。3.2.2注重課程設置的實踐性從專家評分可以看出《基礎護理技術》《實踐技能操作》《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課程得分排前10名,《中醫護理技術》課程專家評分也比較高,說明護理專家認為護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中醫護理方向學生的培養規格是要求通過對中西醫學科學和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系統學習,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熱愛護理事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身心素質,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勝任護理崗位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護理人才。要求中醫護理方向的學生不僅掌握護理專業應具備實踐動手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應掌握中醫的基本理論、知識及中醫護理基本操作技能,具備辨證施護的能力。3.2.3人文素養課程受到重視大專及本科層次的護理關懷課程的教學目標多為掌握人文關懷知識、獲得人文關懷感知、習得人文關懷能力,最終養關懷品質和表現人文關懷行為[1]。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士人文修養、心理健康教育、護理心理學課程專家評分度較高,說明護理專家認可人文素養課程的重要性。護士核心能力將個人特質作為護士核心能力的基礎單獨列出,符合護士的角色要求和工作特點[4]。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護士本人對護理職業的看法和情感有利于提升護士的核心能力,緩解護士工作壓力,是促成護士成功的關鍵因素[5]。孟艷君等[6]研究表明,開課率≥80%的課程有護理心理學、人際溝通、護理禮儀、護理管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李秋萍等[7]調查10所護理院校中人文課程開設情況指出,開設門數最多的19門,最少的6門,平均11門;必修課設置最多的8門,有1所院校未開設人文必修課;選修課開設最多的18門,最少的3門;人文社會課學時占總學時數最多的為24.1%,最少的為6.2%,平均為13.3%,這與國外本科教育課程中1/3為人文學科的現狀有較大差距。我校開設人文素養課程中必修課開設3門,選修課開設3門,其中護士人文修養包括護理倫理、護理美學等部分人文內容,占總課8.7%。與本科院校及國外本科教育中的人文課程相比,有一定差距。專家同時建議《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士人文修養》兩門課程有重復內容,整合成一門必修課程《護士人文修養與溝通》。3.2.4專業課程的設置突出中醫護理課程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醫基礎概要》《中醫護理技術》《中醫臨床護理學》《中醫飲食護理》,專家得分比較高。陳莉軍[8]認為,要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中西醫課程之間的比例設置應該以西醫護理為主.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建議本科院校必修課中西醫課程學時比例為1∶5,我校中西醫課程學時比例約為1∶9。中醫護理相關課程是體現中醫護理特色的重要環節,《中醫飲食護理》在選修課中專家評分最高,有部分專家建議將《中醫飲食護理》設置為必修課。培養中醫護理專業護士的核心能力的過程中以突出自我特色。根據調查結果,建議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做以下調整,《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士人文修養》兩門課程整合為《護士人文修養與溝通》,設置為必修課程,適當增加溝通課程比重,將《中醫飲食護理》設置為必修課。護士的角色除護理執行者外,還擔任協調者、管理者、教育者和科研者等角色,建議將《護理教育學》增設為選修課。專科護理專業開設中醫護理方向的教育勢在必行,其符合時代特色及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除具備護理人員必需的知識、能力、素養外,還應具備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能等中醫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滿足醫院、社區、康復機構、家庭等領域對護理人才的就業需求,滿足于人們在臨床、預防保健、康復、心理、飲食等方面的護理需求,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單玉香 唐鳳平 劉佳 袁錦波 趙蓉
全科護理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在我國的醫療體制不斷改革過程中,我國醫院的衛生服務體系處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當中,很多醫院的全科護理還處在初步發展當中,很多的硬件設施還不夠齊全,對于全科護理的管理還不夠規范,并且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很多醫院在全科護理方面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無法進一步促進全科護理工作的發展。
二、促進全科護理在醫院護理中應用的措施分析
1、建立全科護理人才隊伍
針對在醫院的全科護理工作中人才欠缺的情況,要想將全科護理應用到醫院的護理工作中,我們應該建立和健全全科護理人才隊伍,促進醫院護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首先醫院的領導應該重視全科護理的發展。其次,應該加強對全科護理人才的培養。通過培訓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全科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通過派送學習的方式,到其他醫院去交流經驗和學習專業知識,進而全面提高醫院全科護理人才的整體專業水平,為患者進行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2、健全全科護理發展機制
對于社會而言,應該創辦更多的全科護理學校,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專業全科護理人才。另外,高校應該進一步發展全科護理教育,主要包括在本科專業中加大全科護理所需知識的課程設置力度,也包括在護理學碩士點上設立全科護理研究方向,以此在學校教育層面發展全科護理。最后,我們還應該建立健全招聘機制,以吸引更多的專業全科護理人才到醫院就職,完善激勵機制,吸引優秀的護理畢業生投身到醫院的護理工作中,不斷充實醫院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提高醫院醫療水平,促進醫院的長遠發展。
3、完善全科護理服務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有著更高的需求,專科護理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全科護理,必須要加強居民養生、心理輔導、保健以及艾滋病防治等知識的宣傳,還應該建立和健全長期患者以及重點護理對象的檔案,建立全科護理服務的電子呼救網絡,以這種多元化、多層次和全方位的護理服務為全科護理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結束語
【關鍵詞】 剖宮產;個性化護理;焦慮評分;效果觀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90
本研究對一段時間內在本院產科進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進行個性化護理應用效果的探究, 取得了顯著效果,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產科進行剖宮產的2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產婦進行剖宮產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 單號為對照組, 雙號為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7歲, 平均年齡(28.8±2.7)歲,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9.0±1.0)周, 其中初產婦61例, 產婦39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8.6±3.1)歲,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9.1±0.6)周, 初產婦60例, 經產婦40例。兩組產婦年齡構成、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在圍產期實施常規護理, 在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前要做好胎心監測, 并且完善各項產前檢查, 對術后也要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 指導產婦開始母乳喂養, 并且要囑咐產婦按照醫囑進行藥物使用[1]。
觀察組產婦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 包括: ①心理護理:產婦進入醫院待產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異常, 因此在這個階段護理人員進行合理引導能夠改善其情緒狀況, 并且對產婦和家屬的重點關注內容進行詳細介紹和解答[2], 并且指導產婦與患者多溝通、交流, 讓產婦的心理負擔得到緩解;②尿潴留護理:由于產婦在產后需要定時排尿, 因此要做好監護和指導, 對于排尿困難的產婦則要應用溫開水進行陰道沖洗, 并且對下腹部進行熱敷, 盡可能保持產婦所在環境安靜[3], 讓其焦慮和緊張情緒得到緩解, 并且對于尿潴留病癥較為嚴重的患者則要進行藥物促排尿或者導尿管導尿;③產后出血護理:產后對產婦的生命體征和宮縮狀況進行密切觀察, 盡可能讓產婦進行及時的吸氧和保暖, 同時促進子宮修復, 對于出現出血病癥的產婦則要及時進行止血和補血治療, 并且指導產婦進行合理進食[4];④預防切口感染護理:在切口感染的防護中則要囑咐產婦進行及時的運動, 提高產婦自身免疫力, 做好產婦環境的定期消毒, 防止細菌滋生, 避免產婦出現院內繼發感染[5]。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的焦慮評分以及產婦的產后出血、尿潴留以及切口感染等病癥的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產婦的焦慮評分為(40.9±6.4)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6±4.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剖宮產是在麻醉下對臨產期婦女的腹壁和子宮剖開, 從而取出胎兒的一種手術方案, 近年來, 其在產科中廣泛應用, 同時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熟, 但是剖宮產產后并發癥發生率依然呈上升趨勢, 因此在剖宮產后對產婦的健康進行恢復性治療和護理非常重要, 對護理內容進行針對性探討, 希望得到一個安全、有效的護理方式, 從而為患者提供更為完善的護理服務[6]。
本研究中, 觀察組產婦的焦慮評分為(40.9±6.4)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6±4.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柏興華, 臧爽, 蘇蘭若. 個性化護理模式在老年腫瘤患者放射治療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21(27):141-143.
[2] 郭月香, 張麗華. 自護理論在剖宮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2(17):1916-1918.
[3] 馬琴芹, 邱菊. 剖宮產產婦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4):262-263.
[4] 俞苗, 沈飛燕, 陳黎明. 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在晚期肝癌患者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9):99-101, 104.
[5] 劉寧. 產科護理中產科護理新模式的應用效果以及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