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研究生學習

研究生學習

時間:2022-09-01 14:11: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學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研究生學習

第1篇

講座是本學院教師向同學講授和學科有關的知識或者研究進展,它最重要的作用促使學生了解所在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態,拓展視野。研究若想有所創新,就需要我們對學術前沿動態保持密切的關注,培養自己的學術敏感性。我從講座中了解、吸收和借鑒了豐富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知識,對以后的學習生涯,特別是論文的寫作都將大有裨益。我既了解到了各領域多層次的發展前沿,使自己能夠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同時充實了多方面的知識,提升了我的學科理論水平。

本次參加的講座共計三場。首先,是駱釗老師的講座。主題是學術規范與論文寫作指導。駱老師主要從學位論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學位論文的含義、學位論文的撰寫以及學位論文與學術道德四個方面為大家做具體闡述。駱老師指出,學位論文寫作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體系建構能力,文獻檢索能力、邏輯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學位論文在內容上要有科學性、學術性和創新性,其中創新性有填補空白和更正前說錯誤的兩種含義。在形式上,學位論文有規范性和語言的平易性。語言的平易性是要求論文文句流暢,敘述深入淺出,要適當講究語言的生動性,但也不能像文學創作那樣。老師特別強調了學術規范的要求,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專利法》、中國科協頒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及學術道德規范,要堅持科學真理、尊重科學規律、崇尚嚴謹求實的學風,遵守基本的學術道德規范。駱老師端正了我對學術與論文寫作的態度,意識到了不能急于求成,實事求是,更不能學術剽竊,在書寫論文時要認真對待,要認真關注每一個細節,誠實守信,在引用別人成果時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規程進行標注,受益匪淺。

第二場講座是由田師姐主講,題目是《基于寬頻信息的高壓直流系統接地極引線故障檢測與定位的研究》。從項目背景出發,介紹了接地極引線故障測距存在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如何可靠檢測,如何實現接地極引線故障信息不均勻下的測距等問題。然后田師姐介紹了項目的研究內容:含有接地極引線的直流系統全參數電磁暫態精細化建模,高可靠性和靈敏性的接地極引線故障測距,基于故障源信息的被動式接地極引線故障定位和基于注入源激勵下的接地極引線寬頻阻抗特性的主動式故障定位。最后一場講座是曹師兄講授的,題目是《基于數據驅動的高原山地輸電線路故障精確定位與雷擊電流反演恢復》。通過這兩次講座,對國內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現狀有個大致的了解,對直流輸電系統存在的問題和涉及到的故障檢測與定位有了新的感觀認識,也從師兄和師姐的闡述中了解了一個項目的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驟。

講座之后,我也對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個大致的目標。我必須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改正自己學習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優化自己的學習效率,不拖拉不能延續本科的學習方式,必須要有所改變。在研一這一學年對研究方向涉及的相關知識熟識,對專業有清晰的框架結構,積極和導師溝通交流,努力的學好專業基礎課程,取得好成績。積極的完成課后作業與任務,并在期末的考核中不掛科。積極參與相關的項目,鍛煉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合理的知識結構基礎上,廣泛的涉獵學科相關的基本知識,盡量深入的了解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掌握獨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學會寫論文。同時,在學好專業基礎課程的時候,也要留意核心期刊上的最新文獻和近期召開的學術會議及相關的報告,更新自己的大腦,另外,也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陶冶自己的情操,加強自身的素質建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研究。并利用課余的時間學習例如matlab這類軟件的應用同時堅持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

第2篇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培養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9(a)-0053-04

[Abstract]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qua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s a modern and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 rel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passive learning metho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s composed of three phases: forethought, performance control and self-reflection.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will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elp medical postgraduate to complete their studies, and to get good 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 Tutor can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b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help medical postgraduates to set appropriate goals; to encourage and supervise medical postgraduates to complet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to urge medical postgraduates to reflect in time.

[Key words] Medicine; Postgradua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ultivation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醫學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最高層次的醫學教育,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不僅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而且關系到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生物高科技領域以及醫學市場競爭中的人才儲備[1]。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迅速發展,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盡管影響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但醫學研究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自主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提高醫學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并有助于醫學研究生在3年內完成他們的學業,因此,加強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教育部和原衛生部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已經強調醫學教育改革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2]。筆者通過復習自主學習的有關文獻并結合自己多年培養研究生的體會和經驗,在本文中介紹了自主學習的概念和理論、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導師培養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1 自主學習及其理論的概述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被動接受的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是一個積極的、建設性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設定學習目標,監測自己的學習活動以及控制自己的學習動機、行為和認知[3]。1970年以來,國內外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自主學習的特點及其理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我國有學者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自立、自為、自律的學習,學習的自立性、自為性和自律性是學習自主性3個方面的體現,是自主學習的3個基本特征[4]。國外不同學者對自主學習特點和過程的認識不同,他們提出了自主學習相關的不同理論和模型,其中Zimmerman[5]提出的自主學習理論模型是人們最熟悉的理論模型之一,該理論模型認為自主學習過程包括3個階段:①計劃設置(forethought)階段:學生為將來的學習任務設置計劃,在該階段學習者需要自我提問的問題包括“完成計劃中學習任務的最好地方在哪兒”、“影響完成計劃中學習任務的挑戰是什么”以及“什么時間開始計劃中的學習任務”。②行為控制(performance control)階段:自我對話(self-talk)及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等能使學習任務獲得最大成功的特殊策略,在該階段學習者需要自我提問的問題包括“我是否正確地執行了我的計劃”、“我的計劃是否擾了”以及“我用什么策略來幫助我繼續完成計劃任務”。③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階段:學習活動結束時對計劃目標是否完成的自我評價,在該階段學習者需要自我提問的問題包括“我是否完成了所有的目標”、“哪些條件幫助我成功和哪些因素干擾我完成目標”以及“哪些策略在某些特定的學習活動中是有效的”。Pintrich[6]提出了與Zimmerman略有不同的自主學習的4個階段模型:①計劃(planning)階段:設定目標,了解學習環境,理解學習任務,自我認識。②監測(monitoring)階段:展現元認知意思和認知監控。③控制(control)階段:選擇認知策略,調節學習環境、任務及自我的不同方面。④反思(reflection)階段:做出認知判斷,并對學習環境、任務和自我進行反思。有學者提出了自主學習的信息過程理論,該理論認為自主學習分為4個階段:①理解任務(understanding the task)階段:根據任務條件和以前的經驗、知識形成對任務的一個認識。②設置目標和計劃如何實現目標(goal-setting and planning how to reach the goals)階段:設置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計劃。③制訂策略(enacting strategies)階段:選擇和應用實現目標的具體策略。④對學習的元認知適應(metacognitively adapting to studying)階段:監測實施行動,做出目標與當前領域知識差異的認知評價[7]。這個模型認為,自主學習具有反饋特性,在反饋過程中,監測所揭示的結果與計劃的差異將引導學習者對他們的計劃或策略進行調整。

2 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過去數十年的多項研究發現,自主學習與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以及研究生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8]。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學習已成為目前研究生學習的重要途徑[9]。研究表明,自主學習方法能明顯提高網絡學習的效果[10]。因此,目前認為,自主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有效方法。加強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提高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

醫學研究生培養有其特殊性,他們在規定的3年內既要完成研究生基礎課程的學習[11],又要完成臨床輪轉工作,還要完成課題研究、論文撰寫以及論文答辯等,學習任務繁重,因此,采取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將有助于提高醫學研究生的學習效率,有助于醫學研究生完成他們的學業。

醫生的繼續醫學教育水平與人們的衛生保健質量密切相關[12],自主學習是醫生繼續醫學教育乃至整個醫生職業生涯所需要的一種有效的縱向學習技術[13]。因此,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提高醫學研究生的教育質量、有助于醫學研究生完成學業,而且對他們畢業后獲得良好的醫學繼續教育以及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14]。

醫學研究生與醫學本科生相比,一方面,理論課程大大減少,只有半年或1年的理論課學習時間,而且理論課中課堂教學只是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時間是自主學習[15],從學習時間角度而言,研究生較本科生具有更寬松的自主學習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研究生是經歷了醫學本科教育的成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醫學本科生強,從自我控制能力角度而言,他們具備了更加成熟的自主學習的主觀條件。因此,與醫學本科生相比,自主學習方法更適合醫學研究生的學習。

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是臨床醫學高級人才成長的主要途徑和措施[16],盡管當前醫療工作環境并不樂觀,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健康關注程度的提高,醫學人才需求逐漸增加,醫學專業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數呈現增長趨勢[17]。隨著醫學研究生招生數量的增加,其質量有所下降,有些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包括學習計劃制訂不當、自我監控能力不足以及自我反思不夠。因此,對這部分醫學研究生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非常重要。

3 培養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通過培養可提高的一種學習技能[18],因此,應當重視和加強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評價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19]。盡管學習者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但教育者在幫助他們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階段的主要成員,在研究生培養中起主導作用,導師不僅要負責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傳授,還要負責各種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其中包括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根據目前對自主學習理論的認識,導師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培養提高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1 指導和幫助醫學研究生制訂適宜的目標,提高其制訂學習計劃的能力

自主學習的相關研究提示,自身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會影響目標的設置和實施,自身因素包括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技能水平、之前的表現、對實現目標的信念及自我效能等[20]。其中,自我效能是影響個人目標設定最重要的因素,所謂自我效能,即一個人相信自己實現具體目標的能力,自我效能的積極與否是設置個人目標尤其是困難目標的關鍵。社會環境因素包括群體的規范程度、群體及同伴的目標等,他人的反饋信息也是影響設置目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醫學研究生與其他研究生一樣,入學后不久必須制訂3年的培養計劃,在制訂培養計劃過程中,導師應該指導幫助研究生詳細分析完成培養計劃的環境因素和研究生自身因素,環境因素包括研究生培養所在學校或醫院科室的臨床工作條件、導師的研究方向、科研經費、實驗室條件及近年培養畢業的研究生水平等;自身因素包括研究生的攻讀學位動機、大學及研究生入學成績、學習能力以及完成學業的信心。另外,在之后制訂學位課程學習、臨床輪轉、課題研究以及論文撰寫等各階段性目標時,導師都應當遵循上述原則逐漸培養和提高研究生制訂學習目標的能力。

3.2 鼓勵和監督醫學研究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情況,加強其完成學習目標的自我監控

盡管環境因素在學習目標實施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研究生的自身因素更為關鍵。導師應根據每個醫學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肯定他們已有的技能水平和過去的成功表現,提高他們完成學習目標的自信心。導師可通過介紹醫學領域成功人士在研究生階段取得的成就及師兄師姐取得的優異成績,鼓勵醫學研究生努力完成制訂的學習目標。導師應重視對研究生學習計劃實施的監督,制訂研究生定期匯報制度,要求研究生定期匯報其學習工作進展情況,通過該制度,研究生將從導師的被動監督逐漸轉變為主動的自我監控。

3.3 督促醫學研究生及時反思,提高其反思能力

反思是學習者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21]。學習者進行反思的內容包括思考自己的學習風格、評估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以及判斷目標的完成情況。一些因素對反思過程可能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例如環境、時間、學習者的成熟程度、有效的指導和監督以及周圍的文化氛圍等。從時間角度,反思分為實施計劃過程中的反思和計劃結束時的反思,導師不僅在研究生計劃結束時督促他們進行反思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等,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生實施學習計劃的過程中及時提醒他們,讓他們思考學習計劃進展是否順利、影響計劃實施的因素及改進措施等,通過經常化的督促和幫助促使醫學研究生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反思能力。

4 小結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最高層次的醫學教育,提高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非常重要。國內外對自主學習方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證實了自主學習是一種提高效率的學習方法。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提高醫學研究生的教育質量、有助于醫學研究生完成學業,而且對他們畢業后獲得良好的醫學繼續教育以及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也具有重要意義。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階段的主要成員,在研究生培養中起主導作用,導師可通過幫助醫學研究生制訂適宜的目標,鼓勵和監督醫學研究生完成學習目標以及督促醫學研究生及時反思等措施,培養和提高醫學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何靖康.如何加強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8):30.

[2] 耿勁松,唐望晶,王國華,等.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5):55-56.

[3] Kassab SE,Al-Shafei AI,Salem AH,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quality of blended learning experience,self-regulated learning,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edical students:a path analysis [J]. Adv Med Educ Pract,2015, 6:27-34.

[4] 董靖竹,張東華,薄紅,等.醫學研究生外語教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31(3):379-380.

[5] Zimmerman BJ.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M]. 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0:13-19.

[6] Pintrich R.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M]. 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0:452-502.

[7] Moos DC,Ringdal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eacher′s role [J]. Educ Res Int,2012,2012:15.

[8] Riyadh Al-Hassan. The effect of assigned achievement goals,self-monitoring,interest in the subject matter,and goal orientations on students′ computer skill achievement,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and computer self-efficacy beliefs [D]. Florida:Florida State University,2004.

[9] Bell PD. Can factors related to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predict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undergraduate asynchronous web-based courses? [J]. Perspect Health Inf Manag,2006,3:7.

[10] Rowe FA,Rafferty JA.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ventions for support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enhancing academic outcomes in postsecondary E-learning environments [J]. J Online Learn Teach,2013,9(4):590-601.

[11] 謝雙鋒,尹松梅,馬麗萍.現階段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問題和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2,(29):12.

[12] Westberg J,Jason H. Fostering learners′ reflection and self-assessment [J]. Fam Med,1994,26(5):278-282.

[13] Patil AS,Elnaggar AC,Kumar S,et al. Guided outcomes in learned efficiency model in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 Am J Obstet Gynecol,2014,211(5):544.e1-544.e7.

[14] Strachan SR. From educational theory to clinical practice:self-regulated learning [J]. Br J Anaesth,2015,115(1):7-10.

[15] 劉英姿,劉浩然.碩士研究生自主學習初探[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8):117-118.

[16] 李志梁,鄒俐愛,關勛強,等.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0,16(8):474-476.

[17] 趙明芬,洪軍,陳苗苗.新時期醫學研究生教學培養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疆中醫藥,2012,30(6):65-67.

[18] Artino AR,Cleary TJ,Dong T,et al. Exploring clinical reasoning in novices: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icroanalytic assessment approach [J]. Med Educ,2014,48(3):280-291.

[19] 周永.醫學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卒中雜志,2014,9(12):1057-1059.

[20] Swanwick T. Understanding medical education:evidence,theory and practice [M]. Oxford:Wiley-Blackwell,2010:18.

第3篇

1.1 研會工作需進一步加大凝聚力

研究生群體是高校校園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才華橫溢,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研究生群體的特殊性正是研究生會工作影響范圍難以進一步擴大,活動難以形成品牌的根本原因。首先,研究生群體的來源層次復雜,需求各異,這就要求研究生會干部深入開展研究生需求的調查研究,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活動。其次,研究生群體有強烈的獨立意識,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集體意識卻很薄弱。再者,相對本科生來說,研究生在校時間短,課業負擔重,進入研二就要面臨畢業論文的撰寫,就業和繼續深造的巨大壓力,很難找出時間參加集體活動。

1.2 研究生會工作理論建構少

明確的價值導向、科學的理論指導、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健全的規章制度是研會工作順利高效開展的保障。然而,現階段研會成員雖然具有高尚的服務意識,但還有很多人不能明確服務和學習的關系。同時研會雖然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學術文化活動,但很少進行研會建設的理論探索,很少開展反思活動,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研會也很少開展對研究生群體需求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對專業學位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調查研究,使得工作針對性不強,難以深入人心。

1.3 干部結構更需完善和合理

從研會的成員構成來看,呈現出新生多,老生少;學術型研究生多,專業型研究生少;全是碩士生,沒有博士生的干部結構特點。這樣的成員結構難以開展具有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工作。

2 構建學習型組織

2.1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

這一概念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福瑞斯特在1965年《企業的新設計》一文中首先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成員首先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使得自身技能嫻熟以超越自我,并通過不斷的學習改變對知識經濟時代下產生事物的思維定勢;在實現組織共同愿望的過程中不斷激發組織成員的潛能,使組織呈現出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團隊學習不僅使團隊整體表現出色,也使團隊個體的成長速度比通過其他方式要快;同時要求團隊成員從全局出發,以系統的觀點看待團隊各部分的關系,以動態的結構觀謀求組織發展。

2.2 學習型研究生會的建立策略

(1)鼓勵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創建學習化氛圍。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為了在特殊的研究生群體面前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研究生干部自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實現自我超越,改變對事物的思維定勢,不斷深化對學習的認識,為廣大研究生創建學習化氛圍。

(2)努力創建共同愿望,通過團隊學習深化團隊成員的大局觀念。學習型組織概念的引入,對研究生會來說是一個新鮮的嘗試。無論是理論建設,還是實踐行動,都會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要通過定期的研討會,總結這一時期學習型組織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把其上升到指導理論高度加以確定。同時面向全體研究生深入進行學生需求調查研究,找出本院研究生的特點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研會成員間以及研會成員和研究生群體間的討論、實踐、再討論、再實踐,不斷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3 學習和服務的關系

世界一流大學和普通大學的區別究竟在哪里?是實驗室的多少、教學樓的高低、教學設備的先進化程度?還是體現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水平的靜態指標?都不是,因為如果以軟硬件的多少貴賤為指標,中國的許多大學早已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里。而兩者真正的不同則在于價值取向上。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例外有一個共同特點:創造世界共享的知識,培養世界公民。這種價值理念體現了博大的服務情懷。國家將培養全體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到重大的國家戰略高度,大到一所學校,小到研究生會都應不斷地向這一價值目標靠攏。每一位研會成員都應當端正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明確“以學習求服務,在服務中學習”的價值目標。因為這是一個研究生團隊不斷發展的精神基礎。

4 大研究生會的構想

(1)把研究生會做為研究生群體的隱形組織。大研究生會并不是指研會成員的數量多,而是指其影響范圍的廣大和深入。研會成員應深刻領會服務精神,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探索廣大同學的需求,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滿足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需求,并逐漸模糊掉同學們對研究生會的傳統概念,大家共同為別人服務,也是為自己服務。

(2)研究生會應是視角廣泛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共同發展的團隊。大研究生會也要注重成員個體性的培養,激發成員的興趣潛能,鼓勵成員實施自己感興趣又有利于研究生群體發展的項目。并在研會內部實行“責任人制度”,由對項目感興趣并熟練的成員擔任責任人,所有研會干部由責任人同意指揮調配,這樣既模糊了干部和成員之間的界限,也模糊了研會各部門間的職能分工,做到了真正的個體發展和團隊發展的統一。

(3)研會成員胸懷博大。研會成員應迅速進入服務者的自我定位當中,不能把進入研究生會當成是自我某方面能力提高的平臺,以至于遇到困難就想退縮,或是當集體利益與自身利益相矛盾時便要退會。同時研會成員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改善心智模式,心懷大家,通過研會組織的有意義的活動,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

研究生會作為學校的重要組織,應當具有服務性;作為一支學生團隊,應當具有研究性;作為研究生群體的排頭兵,應當具有健康的示范性。高校的研究生會應當是一個研究型、健康型、服務型的大組織。

參考文獻

[1] 劉紅杰,朱紅,朱衛東,潘莉,白鷺.創建學習型研究生會的探索與實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第4篇

研究生階段學習推薦信范文(一)本人應XXX同學請求,推薦該生到XX大學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本人是該生在XX大學本科生階段的系主任,曾指導該生參加第X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在指導該生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該生做事刻苦勤奮,認真負責,有極強的責任心;思維活躍,能運用現有知識,并查閱相關文獻來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極強,工作能力十分出色。

在個人品質方面,該生謙虛禮貌,堅定執著,在困難面前不輕言放棄,而且善于溝通交流,樂于助人,能與團隊中不同年級、不同背景的同學進行良好高效地溝通與合作。

經過近一年的了解,可以看出,該生對科研有一定興趣,并逐漸獲得了科研的素質與能力,故推薦到貴校,望審核通過。

推薦人簽名:XXX

年 月 日

研究生階段學習推薦信范文(二)XX大學XX學院:

本人應XX大學XX學院XX級XX專業XX同學請求,推薦該生到XX大學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該生于XX年XX月進入XX大學XX學院進行學習,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在專業名列前茅。本人曾于該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時,擔任其XX及XX課程的授課教師,在與該生的課內、課外互動中,對其印象極為深刻。初見該生,個性內斂,但勤于思考,善于提問。經過與該生的多次交流之后,可以發現,她有較強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教授其XX課中,該生能對書中的模型持懷疑的態度,并能指出其不完善之處;該生具備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曾經參與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通過批閱該生的課程論文,我了解到,該生已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具備了熟練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而且比較熟練的掌握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方法與范式,能夠在分析問題時恰當地使用經濟學的語言。

該生綜合表現突出,并對財政學理論有著濃厚的興趣,故予以推薦,望審核通過。

簽名:XXX

第5篇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學習適應性;工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006-01

一、問題提出

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以及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強烈需求,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將讀研作為將來步入社會的“加油站”,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熱度持續升溫,報名人數又創新高,約為176萬人,較2012年增長了6.28%[1] 。入學后的研究生學習同樣值得關注。由于研究生階段學習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學習更強調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本科院校層次、專業背景、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等因素影響他們的學習適應性。適應(adaption)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其本質在于獲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2]。學習適應性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條件(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環境等)的變化,主動做出身心調整,以求達到內外學習環境平衡的有利發展狀態的能力[3]。

現有關于學習適應性的國內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學生及大學生新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極少有人關注研究生學習適應性問題,CNKI幾篇關于碩士生學習適應性的文章只是針對研究生特殊群體,比如跨專業研究生(熊勇清,陳江勇,2011),醫科及護理碩士新生(尹翔燕,孫紅玉,2012;徐學華,宋廣文,2011),沒有涉及一般碩士研究生。葉章娟(2013)以南京大學為例對綜合大學碩士新生學習適應狀況進行了分析,沒有關注工科院校碩士研究生的適應狀況。而工科院校學科設置特色鮮明,學生構成、校園文化、教學方式、培養模式也有別于其他類型的高校。同處一個校園的不同類別碩士研究生學習上能否適應,他們之間適應性是否存在差異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本文碩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規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職、委培、留學生等其他類型。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工具

筆者在研究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和《自然辯證法》公共課上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2份。問卷采用的量表參照馮廷勇[4]編制的《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和曹麗[5]的《研究生專業學習現狀調查問卷》,涉及到5個維度: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培養模式、科研能力、師生關系,共33個問題,各維度總分值分別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即完全符合計5分,比較符合計4分,不確定計3分,比較不符合計2分,完全不符合計1分,反向問題在數值統計上做逆向處理。各維度量表分數越高,相對應的維度適應性越好;量表總分越高,表明整體適應性越好。反之,則越差。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三、統計分析結果

1、碩士研究生總體學習適應情況分析

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 培養模式 科研能力 師生關系 總體

每題均值 3.45 3.32 3.36 3.20 3.18 3.27

表1碩士研究生生總體學習適應情況表

表1顯示,量表總體和各維度適應性均值均大于中間值3,說明其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培養模式、科研能力、師生關系各方面以及總體適應狀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較而言,學習動機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師生關系均值較低,師生關系均值最低。表明碩士研究生在學習動機方面適應狀況最好,科研能力及師生關系方面適應狀況低于總體適應水平,其中師生關系適應程度最差。如何處理和導師的關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為影響研究生學習適應水平的重要因素。

2、碩士研究生學習適應差異分析

表2碩士研究生學習適應差異表

學習動機

(25分) 學習態度

(20分) 培養模式

(25分) 科研能力

(55分) 師生關系

(40分) 總分

(165分)

男生 17.17 13.38 17.03 35.97 26.01 109.56

女生 17.4 13.12 16.48 35.23 24.5 105.03

理工科 17.21 13.44 17.25 35.65 25.91 109.46

文科 17.35 12.98 16 34.42 24.52 105.27

農村 18.58 14.27 18.22 36.36 26.11 113.55

城鎮 16.51 12.72 16.03 34.59 25.05 104.9

211、985高校 17.54 13.12 17.18 35.73 25.8 109.37

一般本科 16.81 13.54 16.25 34.44 24.86 105.92

一志愿 16.7 12.95 16.51 34.31 24.84 105.3

調劑 18.71 14.17 17.64 37.64 27 115.17

(1)對于性別差異來說,男生總體得分高于女生,除學習動機維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維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說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學習適應水平低于男生。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類專業學習條件和學習要求更適合男生,而女生學習目標明確、勤奮認真的性格特點使其在學習動機方面強于男生。

(2)在專業類型上,文科類專業學生學習動機均值大于理工科專業學生,但在學習態度、培養模式、科研能力、師生關系維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學生。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園文化、教學模式、學科實力等方面更適合理工科學生學習特點,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類專業學生處于弱勢的邊緣地位。

第6篇

【關鍵詞】語言學,教育;臨床醫學;教育,醫學,研究生;英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增多,作為臨床醫學研究生,學好醫學英語與掌握好臨床專業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醫學英語文獻的閱讀和翻譯能力,進而服務于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國際學術的交流[1]。但醫學英語不同于基礎英語,其為專業用途英語(ESP)的一個分支,已積累形成了數量龐大的術語體系[2]。醫學英語在詞匯構成、語法、句型等方面既與基礎英語存在共同特點,又存在自己鮮明的特點[3]。所以對于具備一定英語基礎的臨床醫學研究生來說,學習醫學專業英語仍存在難點也是情理之中。本文從主觀及客觀2個方面探討臨床醫學研究生醫學英語學習的難點與對策。

1主觀層面原因分析及對策

1.1學習態度消極

1.1.1原因臨床醫學研究生是經過5年本科基礎醫學學習后篩選出來的佼佼者,心理上均存在一定優越感。但研究生初期,無論是在臨床上還是醫學英語學習上均或多或少存在挫敗感。究其原因:本科階段基礎英語雖是必修課,但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2個階段的英語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本科注重基礎英語教育,以通過四、六級為目標,其并未涉及過多的專業醫學英語;而研究生階段則要求學生具備大量專業詞匯,以專業英語實踐能力“論英雄”。1.1.2策略首先,放低姿態,腳踏實地,虛心學習;其次,充分利用研究生階段的專業醫學英語課程,雖學時不多,但若做到物盡其用,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也會對專業英語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一定要時刻認識到醫學英語對醫學生涯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專業英語與學習醫學一樣,是一項終身事業,隨時都不能放松。1.2缺乏學習興趣1.2.1原因與基礎英語不同,醫學英語用詞嚴謹、語法晦澀、句型復雜,內容上也相對于基礎英語枯燥乏味。因此,臨床醫學研究生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逐漸對醫學英語學習失去興趣。1.2.2策略多看醫療美劇。作為醫學研究生,雖不能全信醫療美劇中的專業知識及診療程序,但其中往往會出現大量的醫學專業詞匯,且往往伴隨著生動的語境或臨床實例,不失為一個學習醫學英語的好途徑。例如《實習醫生格蕾》中的一個場景:(InsideJoe′sOR)Derek:Damnit.Ican′tgettheclamptohold.Givemethebipolars.I′mgonnagoinatadifferentangle.Burke:Timeremaining?Derek:Irrigation,please.這段對話發生的背景是一位外科醫生為一位腦動脈瘤患者做深低溫停循環(deephypothermiccirculatoryarrest)下腦動脈瘤夾閉術的術中過程。這里的OR,是operationroom(手術室)的縮寫;clamp意為“鉗子”,此句中意為醫學專用的“血管鉗”;bipolar本是“雙極”的意思,這里可以理解為外科醫生常用的雙極電凝鉗;irrigation本意為“灌溉”,醫學上引申為血流灌注的意思。通過這段簡單對話,營造了一位外科醫生正在做高難度手術,普通血管鉗止不住血,而需要雙極電凝鉗的生動場景。同時學生可以理解性地記憶多個醫學術語,并且不乏趣味。因此,從美劇中記單詞是個培養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2客觀層面原因分析及對策

2.1缺乏醫學英語聽說讀寫的環境

2.1.1原因缺乏對應的語言環境,對于醫學英語教學來說,語言聽說能力應該是在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的能力[4]。由此可知,語言學習離不開自由真實的語境,語境理論認為,語言只有在語境中才是活躍的、運動的、有生命力的[5]。想要真正學好英語,特別是醫學英語,就必須置身于英語學習的語境中,并且真正充分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我國目前的醫學英語教學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語境的構建[5]。缺乏聽說讀寫的環境也就是缺乏醫學英語的應用環境,隨之而來的是醫學研究生對醫學英語的懈怠,也就不會主動去探索其學習方法,最終導致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英語越來越難,而且越來越不重要。2.1.2策略隨著我國教育對英語重視度的提高,基礎英語的聽說讀寫教育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6];但在專業醫學英語方面,想在我國大環境下構建其聽說讀寫的真實語境可能性不大。但是,對于高素質人才相對集中的醫學高等院校,構建一個局限于小團體或是個人的醫學英語學習“微環境”[7]還是有可行性的。(1)聽:聽專業醫學講座。醫學院校或其附屬醫院通常會經常邀請國際上知名的醫學專家來開展專業講座,作為醫學研究生,應積極抓住每次機會,因為講座上會涉及大量以醫學英語呈現出來的醫學知識,在聽的過程中,能充分調動思維,盡快將醫學英語與頭腦中的專業醫學知識聯系起來[4]。這種方式對于醫學英語聽力理解的能力會飛速提高。(2)說:①與留學生交流。通常高等醫學院校均有各國留學生,只要主動與之交流,就會有大量“說”的機會,通過與留學生的交流,醫學研究生對醫學英語的敏感度得到提高,口語交流的技巧也會不斷強化。②參加國際會議。研究生階段會得到不少參加國際醫學會議的機會,學生可勇于提問,或是私下與國際醫學人士交流。相比于留學生,這是更上一層樓的交流,涉及更多專業醫學英語,當然,對專業英語的交流能力提高也很大。(3)讀:閱讀大量專業文獻。閱讀高質量的英文專業醫學文獻既是醫學英語閱讀能力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獲取醫學領域最新知識的途徑。通過每天堅持閱讀文獻,在保持專業知識更新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鍛煉了醫學英語閱讀能力。(4)寫:專業論文的撰寫。醫學研究生作為臨床與科研結合的高級人才,專業論文的撰寫能力必不可少[6]。從研究生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該經常以練筆的方式,用醫學英語撰寫專業文章,并且在研究生期間爭取發表一些英文的專業醫學論文。發表的論文質量越高,對以后的職業生涯越有益。學生之間互相探討論文寫作的技巧,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個利于醫學英語寫作的氛圍。

2.2醫學英語專業詞匯難于記憶

2.2.1原因在所有專業英語中,醫學英語詞匯量最大,僅病名就有3萬多個,而新術語還在以每年大約2000個的速度增加[9]。因此,對于醫學研究生來說,需要記憶的詞匯很多。再加上醫學詞匯往往偏僻復雜,晦澀難懂,記憶起來就更是難上加難。2.2.2策略(1)舉一反三,學會歸納:①普通詞匯的專業釋義。某些普通詞匯的原始意義與某種醫學現象或活動有著相似性,于是就賦予其醫學上新的含義。學會聯想和歸納二者之間的聯系可幫助理解記憶此類單詞。例如:plastic普通英語中意為“塑料”,由此引申出其醫學釋義“塑形、整形”;angry原意“生氣、憤怒”,聯想到“傷口的憤怒”就是其醫學釋義“發炎”;類似的詞還有:shock(休克)、stroke(卒中)、union(愈合)、tender(壓痛)、labor(分娩)等。②一義多詞。醫學英語中也存在著一義多詞的現象,例如:“疾病”一義,對應多個單詞:disease、illness、sickness、trouble、disorder、ailment、malady。此類現象必須在閱讀文獻過程中注意積累與歸納,并嘗試去理解各個單詞之間微妙的不同。(2)學會構詞法:學習醫學英語必須樹立這樣的觀點,即越是復雜的醫學英語詞匯越是“紙老虎”。因為其構詞十分有規律可循,只要分析單詞的各個結構,迅速掌握該詞并不難。應掌握醫學英語最基本的構詞法,一個醫學詞匯多由這幾部分構成:一個或多個詞根,前綴和(或)后綴、連接元音。大量的詞根、詞綴大多來自希臘語和拉丁語[8],詞根決定單詞的基礎含義,前綴改變詞意,后綴改變詞性[9]。以thyroid(甲狀腺)為例,一切含有此詞根的單詞含義均與甲狀腺相關,加上不同前綴有不同的詞意,如hyper-thyroid(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或hypo-thyroid(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加上不同后綴則變為不同詞性,如:thyroid-itis(甲狀腺炎)或thyroid-ism(甲狀腺素毒癥)。另外,由多個語素連接而成的長單詞往往需要一個元音字母作為中間連接,以方便拼讀,稱之為連接元音,通常為“-o-”(若連接后面部分以元音字母開始則不需要連接元音)。例如:hepat-o-carcinoma(肝癌);pyelo-nephritis(腎盂-腎炎);而prostat-itis(前列腺炎)和gastr-algia(胃痛)中的-itis(炎)和-algia分別以元音字母“i”與“a”開始,因此就不用再加連接元音了。如此,只需記憶數量有限的詞根及詞綴,再通過構詞法便可輕松地拼出大部分醫學詞匯的含義。(3)學會縮略詞代替:越長、越復雜的術語在實踐中越會被縮略詞代替[10],拿泌尿外科來說,常見的縮略詞就有“下尿路癥狀LUTS(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prostatespecificantigen)”等。無論是在實踐中使用或是研究中使用,縮略詞無疑會給工作減輕很大的負擔。實踐中多積累會讓專業術語的記憶任務與壓力減輕許多。

2.3醫學英語長、難句和文章的理解、翻譯困難

2.3.1原因醫學英語為了精確表達、避免歧義,往往會用上各種從句來限定句子各個成分之間的明確關系,有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主句+從句就構成句子較長的主從復合句。擴展后的后置定語可以是帶從句或較長修飾語的復合句。有些句子結構復雜,插入成分多,修飾語長,從句套從句,這些均是造成英語句子長而復雜的原因[11]。因此,醫學英語的句型往往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假象。很多醫學研究生由此產生了急躁、畏難情緒,造成不能冷靜分析句型結構,分不清主干和支系,對句子各個成分關系的理解也產生偏差,從而給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2]。句子的理解偏差放大到文章上,就與原文產生了巨大的誤解,這在醫學上是致命的。2.3.2策略(1)分析結構。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越是復雜的長句越是為了清楚地說明句子各層次的關系,更應該有清晰固定的語法結構[10]。經過對句子結構及層次的仔細分析,做到正確理解及翻譯。(2)拆分與重組。醫學是嚴謹的科學,做醫學翻譯一定要做到完全理解原文后再翻譯,先拆分,理解后再按照中文習慣重組,切忌斷章取義。按照這種方法,先歸納這種方法為“拆分重組法”[13]。常見的拆分點有:①并列連接詞:and,or,but等;②從屬連接詞:when,while,as,since,untilbecause等;③關系代(副)詞:who,whom,whose,which,when,where,how,why等;④介詞:of,about,for,on,with,by等;⑤分詞: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常常引導狀語或定語[13]。下面舉例說明拆分方法。例:thus/dilution/,byair,waterorothermedia,/whichreducesthenumber/ofpathogenicbacteria/takenintothebody/belowthemini-mumnumber/necessarytoinfect,explainswhy/infections/andparticularlythose/enteringbyrespiratorytract,/arelesslikelytobecontracted/intheopenair/thanundercondi-tions/ofovercrowdingindoors.首先,分析句子主干:dilu-tionexplainswhy.支系有2個:(1)which(dilution)re-ducesthenumberbelowtheminimumnumber;(2)infec-tionsaretobecontracted.每個主干或支系里均有獨立的先行詞,由各種修飾詞或從句修飾,主干里dilution為主語,byair,waterorothermedia為修飾主語的定語;支系里which指代dilution,后面2個number均有修飾語修飾,單獨翻譯出來不難;另一支系里把infection當作主語,由lesslikelyto限定,引出2個環境的比較。把3個部分當作3個獨立的句子處理,既突出每個部分的重點,又能降低整個句子的難點。每部分翻譯如下:(1)稀釋作用解釋了為什么;(2)稀釋作用能使進入人體的病原菌數量減少到能引起感染的最低數量以下;(3)感染,特別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感染在戶外傳播的可能性要小于人群擁擠的室內。最后,總的理解該句的意思,依照中文成句習慣,將3句話融合成一句符合中文表達習慣且句義清楚的話,即由空氣、水或其他介質產生的稀釋作用,能把進入人體的病原菌的數量減少到最低有效感染數量以下,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感染,特別是經呼吸道而入的感染在戶外的傳染概率低于擁擠的室內。這種方法腳踏實地,剛開始時雖耗時較多,但若加以練習,熟悉方法后自然會變得得心應手,而且在最后一步重組的過程中,英語學習中最為推崇的“語感”也會得到極大的培養[14]。只有做到每個句子準確理解,并以目的語翻譯還原句子原意,對整個文章的把握才會稱得上嚴謹[15]。

第7篇

【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合作學習的概念最初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之后10年發展迅速,被廣泛應用于從小學到大學的課堂教學,其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效果顯著。合作學習的模式也適用于我國的英語教學,它對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來說是一種顛覆性的教學模式,因此在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模式被廣泛推廣,但此種模式應用于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目前還十分稀少。

1 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或 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以及認知心理學為基礎,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合作學習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活動,以小組成績作為評價對象的一種教學方法。合作學習的教學意義不僅僅在于它能提升學生的學生技能,還能促進學生非智力素質的發展(如團體合作、戶型尊重、互幫互助、榮辱與共),它是一種包容傳統教學模式同時又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式。

2 研究生英語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合作學習能實現研究生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合作技能以及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需求。

首先,現在很多研究生英語的現實狀況是,大三和大四兩個學年基本沒有開口說英語,充其量也只是研究生英語復試的前夕突擊訓練了一下自己的口語,所以在課堂上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教師的純英語教學課堂接受起來感覺吃力,而另一些學生的英語底子不錯,但他們在適用英語表達時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即使會回答也不會主動去回答。這就需要我們采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一方面,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另一方面,這也能促進英語語言教學與學生的拓展活動結合得更加密切,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交際習慣,不斷提高口語實踐能力。

其次,英語教學的目標不能僅僅定位與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的內在素質如人際交流的能力也應考慮在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知識、思維、情感等各方面均衡發展,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健全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采用合作學習,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創設合理的英語學習情景,聯系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生活的環境下與小組成員互動交流。

最后,合作學習是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教學模式的突破。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多年以來一直在進行,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機會來進行英語交流已成為廣大英語教師努力的方向。對于研究生英語教學中,除了上述的努力之外,教師還應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其教學方法,注重語言應用能力及思辯能力并重的培養。

3 合作學習的實施

合作學習使英語學習環境由競爭性轉為合作性,使課堂氣氛變得寬松和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熱情,有效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但是有效的合作學習與教師的課前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

3.1 確定學習目標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清楚通過合作學習要使學生掌握那些知識。其次, 也要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一定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個體是不同的,每個學習小組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教師要給依據各小組和學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小組和學生個體的發展策略。確定目標后,教師要預見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設計好英語課堂合作學習過程。

3.2 設計合作任務

合作任務的設計工作是合作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設計的任務要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必須通過學生的分工協作才能圓滿完成。合作學習的任務有體驗式和實用型兩種。體驗式的合作任務能將英語語言交流和一定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例如設計野外游玩的情景,讓學生們圍繞這一話題進行討論,在體驗的過程中交流。實用性的任務重在通過合作學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如“遇到洪水如何自救?”,然后各學習小組可以通過搜集材料,相互討論的方式得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3.3 進行分組

小組規模對合作學習的效果有著直接影響,成員的數量影響小組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小組規模太大,每個成員分配的額任務就有限,參與討論的話語權被削弱,無法達到合作學習的要求。研究表明,當小組人數為3-6人時,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會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當人數為7-10人時,有的學生會說的多一點,有的少一點,還有個別學生完全插不上話。因此,在英語課堂進行合作學習時,理想的小組規模應該是3-6人。科學的分組方法是采用異質分組原則,也就是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知識體系、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等差異,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到同一組,這樣能很好地實現組內優勢互補,又做到了各組的公平。

3.4 分配角色

分組完畢之后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和性格特點給他們安排小組內的角色和任務,小組成員的角色可以大致分為組織者、鼓勵者、觀察者、匯報者。組織者的任務是組織小組成員的討論,控制好小組內的紀律。鼓勵者鼓勵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小組分工協作和討論活動,同時阻止小組內個別成員獨霸發言權。觀察者需要記錄下小組內成員的言語活動和對任務的貢獻,小組活動結束時將實際情況反饋給小組成員。匯報者的工作就是將小組活動的成果匯報給教師和全班學生。

4 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

4.1 分工協作、各盡其職

合作學習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工明確,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這不同于傳統的英語課堂模式,教師的任務也不僅僅是給學生填鴨知識,在合作學習模式下教師角色變得多元化,教師是司令員,給學生制定任務,同時還有做好組織者、幫助者、監控者、參與者以及評估員的角色,制定活動的原則目標,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成長。

4.2 激發興趣、提升素質

興趣是學習之母,如果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起來會更有動力,取得的進步也更明顯。合作學習的操作形式豐富多彩,有話劇表演、英語歌唱、英語繞口令、英語猜字謎、游戲、辯論、編寫英語劇本、電影配音、野外郊游等,這些活動能極大提高英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在合作活動中,原本性格靦腆的學生也會慢慢地變得活潑開朗起來,社交技能得到提升;此外,分工協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4.3 創新課堂、團隊協作

合作學習的模式能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性。教師能創造性地適用教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靈活地適用教材,而不是像傳統課堂那樣照本宣科。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想出各種創新活動和表達方式,發揮自身潛力,展現自身的風采。

5 合作教學的評價

教學評估是培養模式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評估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進而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通過評估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效地促進學習成果的形成。合作學習的評價作為合作學習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整個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意義。

5.1 評價標準多元化

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能更加科學客觀地評估學生的真實情況,具體的說,教師對學生合作活動的評價不能只依據最終成績,而應該是動態和長期的評價過程,評價工作關注整個活動的始終,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情感的投入、語言技能和社交技能的變化,用多維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

5.2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合作學習中的每一個參加者都可以成為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小組、教師等。這種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與傳統的評價體系完全不同,在傳統教學評價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是被動的被評價者,這種評價模式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而多元的合作學習評價體系可謂讓學生“翻身做主人”,提高了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也能全面反饋出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和信息。

5.3 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第8篇

論文摘要:廣義上說,研究生無論從學識素養、認知能力、自我要求、職業規劃等方面都優越于本科生,藝術學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研究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動機、態度、方法、效率遠不是筆者所想象的那樣令人刮目相看。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功利性、浮躁性、被動性、被迫性令人驚訝。為提高藝術院校研究生英語水平,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主要探討藝術院校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啟動正性情緒,引導并幫助研究生培養良好的正性情緒,切實實現研究生階段愉快有效的英語學習。

1 引言

“普通心理學對情緒的解釋是:情緒是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題需求之間的反應,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馬毅,2009)。情緒“占據著人的整個心理生活和實際生活,它既推動人的本能活動,又干預社會學習和創造活動,是整個人的活動的動力”(孟昭蘭,2009)。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也認為:“人并不是因為愁了才哭、生氣了才吵、怕了才發抖,恰恰相反,人是因為哭了才愁、因為吵了才生氣、因為發抖了才害怕”(文成蹊,2009)。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都或多或少會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其結果也就因情緒不同而截然相反。

根據心理學的原理,情緒具有兩極性,主要表現為情緒的肯定和否定的對立,可以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又稱為正性情緒, 是能使人感到歡欣喜悅的情緒, 如興奮、愉快、歡樂等;消極情緒又稱為負性情緒, 如緊張、恐懼、憤怒、焦慮、抑郁、驚慌等。心理學研究表明,正性情緒對學生在學習上有著增力的積極作用,而消極的負性情緒對學生則有著減力的消極作用。那么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在教學中正確引導研究生啟動正性情緒并實現正性情緒培養就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2 藝術類研究生的學習現狀

人們常說,藝術家是天才也是瘋子。因為他們在藝術上的天賦和造詣,他們對專業以外的學科就沒有太多的熱情和精力;因為他們專業的特殊性,他們的個性也會與眾不同,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不一樣。他們善于表現自己,張揚個性,在生活和學習上感性總是多于理性。研究生這個層次的藝術類學生原本更應該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專業和其它相關課程的學習,特別是外語學習,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藝術類研究生的學習狀態與藝術類本科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他們學習外語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學位英語考試,最終獲得碩士文憑。因此,做大量的模擬題就是他們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利用語言這個媒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幾乎被學生擱置一邊,至于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已經不是藝術類研究生的治學追求。那么,研究生這種浮躁、急功近利的治學態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隱藏著什么樣的客觀和主觀因素呢?

通過長期的教學觀察和分析,筆者發現,在研究生的英語學習中,他們的主觀情緒這一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完全不可忽視。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他們更容易接受言語指導,更主動、更熱情與老師交往,誠然,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更高。因此,在藝術院校從事研究生英語教學就更應該重視學生的情緒問題,從事藝術學習和研究的研究生更強調展示個性、表現欲極強,在未來職業規劃上也更明確,與教師溝通也更大方自信。但是他們對待文化課的態度卻少了嚴謹、堅持、勤奮、執著,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或者消極待之,因此學習態度更被動,更顯情緒化,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低,學習效果也不太有效。因此,引導和啟動研究生英語學習上的正性情緒,教師就應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健康、樂觀向上的情緒,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對英語學習能保持長時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發揚考研時的那種頑強拼搏、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攻克英語學習上遇到的任何問題,如英語結構、詞匯積累、段落翻譯、命題寫作、閱讀技巧等。考研的過程是嚴酷的、但也是有促進作用的,至少讓學生們明白了英語學習的樂趣和困難,明白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考上研究生之后,學生很容易就變得迷茫,不知英語學習的目的。那么,作為任課教師,我們就應該思考為什么學生會有這么大的反差,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克服這種“負性情緒”,建立起積極向上的“正性情緒”,把語言學習當作一種快樂,一種專業提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種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多色彩和變化的素養,而不是一種負擔,一種為自己的生活學習帶來煩惱、郁悶的學科。當然,藝術院校的學生們在英語的學習中存在許多“歷史”問題:專業情結濃厚,文化課基礎薄弱,尤其是英語。因從小就開始學習專業,他們會高興地花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專業。在大學和研究生學習期間,專業特點也決定了他們有較多的機會參加表演、比賽等藝術實踐活動,因而他們對待專業課程的積極態度往往勝過對文化課程,因為專業的優秀可以為他們帶來直接快速的榮譽和光環,所以他們往往更重視專業課程而相對忽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可是,作為教師,我們面對的是研究生群體,一個在專業水平、理論知識、認知能力等各方面都較本科生優秀的群體,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更好的治學態度和更高的志向,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們明白外語教學與其它學科一樣也是素質教育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優秀的藝術家,他們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更應具備豐富的知識、寬廣的視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為,這樣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如果我們不正視藝術院校研究生學習英語的態度、情感以及他們的個性和專業的特點,如果我們不對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進行正面積極的引領,我們就很難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文化課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

3 情緒調控與英語學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這樣說,“教育是什么?叫人變。叫人變好的是好的教育,叫人變壞得是壞的教育。活教育叫人變活,死教育叫人變死。教人不變,不教人變的不是教育”。德國教育家茅斯多惠也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但是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僅是一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變化的關注也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在多年研究生英語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情緒問題是影響藝術類研究生英語教學的主要因素,因為我們都知道正性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促進和增強效果,而負性情緒也能減弱、降低學生學習的效果。調控負性情緒,使之向正性的方面轉化,是培養積極情緒的基礎。學習上保持愉快的情緒可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因為積極增力的情緒能大大提高人的活動能力,尤其是對學習積極性不高或者進步甚微的學生。根據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一切手段盡最大可能調動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正性情緒。

根據動機原理,在內容安排和設計上,在教學要求上,教師設定的目標應該為所有學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內達到為好,這樣才能逐漸培養研究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積極情緒。藝術院校研究生的專業特點、性格特征、知識結構、認知能力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需要。因此,英語課程內容的安排不應該是傳統英語教學的模式,字詞句的講解、翻譯、主題或結構分析等,而應該立足于提高研究生的整體人文素養,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改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不能讓藝術人才被人詬病是“有技能無智慧,有知識無文化”的群體。因此課程內容應涉及古今中外的經典名作,包括小說、戲劇、詩歌、演講、美文、專業文獻等選讀,同時還要融入與藝術類學生相關的專業內容,如藝術家、作品、藝術流派、藝術批評等。如在學習《音樂英語》(四川大學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課“Clause Debussy and Impressionism” 時,筆者并沒有用作曲家的音樂來引入,整個課程設計是從印象主義畫家莫奈的畫作《日出印象》開始,首先請研究生面對畫作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這幅畫的“impression”。眾所周知,印象主義音樂與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雖然美術是空間和視覺的藝術,音樂是時間和聽覺的藝術,但是視覺的直觀沖擊能讓學習藝術的研究生有種全新的感官體驗,為他們理解、詮釋、演繹印象派音樂作品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可豐富他們的藝術整體鑒賞能力和修養。筆者從簡單的單詞color, light, change等引導學生學習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accurate description of light in its changing qualities;…different and unusual visual angles,最后再開始學習…to put the color factor to the foregrou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shaping of new sound effects…等等。 這樣的課程內容和設計使得藝術類研究生在英語學習的課程中始終保持視覺、聽覺、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反應是愉快的,配合的。因為現實告訴我們,人對某件事情的反應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我們的信念或對事件的態度。英語學習與相關藝術家、作品、經典等有機結合是藝術院校英語教學可探索的一種可行的模式。按教育學的觀點,學習需要則是指學習者學習方面目前的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也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只要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自身的現狀和期望,那么建立合理的藝術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內容和設計就是對研究生英語學習正性情緒的最好培養。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人要真正成就一番事業,他身上必須具備這樣的要素:活力、激情、行動、務實、創新。如果沒有了學習興趣和動力,英語學習對研究生來說就不可能轉換為活力、行動,他們的學習需要也就無法激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研究生個人價值觀進行潛在引導,幫助學生制定更為合理的階段性目標,不斷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各類知識面,有效運用更有刺激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達到有效英語教與學的目的。

除了將英語學習與藝術專業相結合,另一個調控學習情緒的方法就是用英語語言承載的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的正性情緒。藝術專業的研究生更多是高層次的社會需要的藝術人才,他們是國家“文化強國”戰略中重要的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文化層面的修養和充實、個人精神層次、道德情操的提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藝術總是與人的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精神風貌,與社會的發展、政治的變革等緊密相連。如果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主動、自覺地融入中外文化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學位英語有關國畫的文章時,筆者用清朝文士畫家鄭板橋的《墨竹》為代表來講解清代國畫的技法特點和精神寄托。美術專業研究生喜歡學習、模仿、了解鄭板橋的繪畫技法,音樂類的研究生同樣也想知道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文化含義是什么。這樣可以換一個角度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懂得中國繪畫藝術的技法和形式,也能夠領悟豐富而深刻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畫竹為中國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人常借畫竹怡情養性,或寄托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竹代表著一種為人的境界,代表著一種胸懷和骨氣。此時的竹子已經脫離開了孕育它的泥土,長成了一幅精神和人格的畫像。這樣的內容設計經過實踐能夠讓研究生們在英語學習狀態上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在視野擴大的同時得到精神的升華足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習動力。

再其次,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正性情緒。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關注藝術類研究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差異,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Armstrong University 校長黃天中曾說:“教師是幫助學生成功的人,應看到學生的increasing curve(成長),不能只看過去的成績。學生是否有可教育性”。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故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習投入、學習效果。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會因此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所以,英語教師應該完善教學過程中的鼓勵機制,讓學生常常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在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中,他們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實踐、探索。最后,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課下批改作業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這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態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種強化方式,也是教師不斷吸收反饋信息,不斷對學生進行正性情緒的調控,使教與學達成一致的重要策略。

第9篇

關鍵詞:研究生;博客學習;人際交互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2-0175-02

筆者查閱了許多學者關于高校學生使用博客情況的相關論文,對于人際交互的研究還是較少的。通過搜集學習者在其他領域人際交互的研究資料,對博客學習中的人際交互特點及問題進行闡述,并對其促進策略作出解答。

一、博客學習中的人際交互

1.人際交互的概念及分類。本文以Moore的觀點為依據,結合博客學習的特點,將交互分為四種類型: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交互、學習者與其他人的交互。筆者將人際交互描述為:學習者與教師或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或者學習者與其他人員之間在博客這網絡平臺上通過彼此之間的交互與影響,以達到促進學習者良好學習的行為。

2.人際交互的內涵。從以下方面理解分析其內涵:①在博客學習中,人際交互是以博客這一異步交互工具為媒介,學習者與教師等相關人員之間進行有意義的交互活動。②人際交互的目標在于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進而提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效率。③人際交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展開的,交互內容很廣泛,以學習為主要內容,涉及相關的情感、個人修養和價值觀、興趣等信息。

二、利用博客學習的人際交互特點分析

1.人際交互的廣闊性。基于博客的人際交互主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操縱人際交互活動的發生和進行。研究生群體在使用博客學習的過程中,愿意展示自我的觀點,希望得到他人評價、肯定和認可。特別是專家、學者的評價會提升學習者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通過博客中的人際交互,找到很多志趣相投的人,通過交流與溝通,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拓展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2.個人知識管理趨于個性化、條理化。博客學習中的人際交互與傳統的人際交互相比,呈現出生動性、形式多樣化等特點。學習者不僅把博客作為資源獲取和共享的平臺,也作為記錄學習筆記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習內容的增多,會出現文檔管理問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不同,從而形成了個性化的資源管理方法。學習者根據喜歡的管理模式,將學習資源分門別類,以便及時有效地查找、編輯和修改。

3.人際交互主要以學習思想的表達、情感交流為主。由于博客網絡平臺的平等性,學習者消除了現實交互的焦慮、緊張等心理障礙,愉悅地溝通,情感表達更加輕松真實,促進良好人際交互網絡的建立。在博客創設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以個體形式參與學習的情況居多,大家在學術上尊重彼此。學習者通過訪問他人博客、評論他人觀點、回復他人留言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在彼此的相互影響下,學習者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和反思,使思想得到提高和創新。

4.應用組織策略,促成深度學習。對于研究生群體而言,學習不僅是資源共享和收集,更在于對知識的深層次加工。在這里不得不提組織策略,它是指將經過精加工提煉出來的知識點加以構造,形成知識結構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在吸收有用的知識時,學習者對學習資源再次加工,進而形成了有意義的思考,并對新思想進行記錄和總結。隨著這個過程的重復和深入,學習者在將各部分知識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更會把每部分知識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使知識脈絡更加清晰,便于記憶和提取。

5.學習交互呈現群體化。在現實學習交互中,我們會選擇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學者進行交流和討論,博客學習也是如此。在博客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包括很多類型的人際交互參與者。學習者趨向于集體中的學習,渴望與其他參與者建立聯系,博客圈就體現了這一功能。

三、學習者人際交互促進策略

(一)博客的建立與管理

1.建立班級博客,設置班級博客的管理者。現在的研究生學習建立班級博客還不普遍,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優秀的網絡平臺上建立班級博客,尤其對遠程學習者來說,建立一個班級博客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立初期,有必要采取輔助、強制相結合的策略,管理者幫助同伴適應博客學習的環境。

2.將班級博客作為課堂輔助工具,促進人際交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前備課時,教師在班級博客上提醒學生需要做哪些工作,對課程的內容安排公布在班級博客圈,讓學生有一定的準備,課上就會事半功倍。課后的總結反思很重要,教師的思想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主動性。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課后寫反思,對課后的疑問進行提問,學習伙伴和教師給予幫助解答。

3.對主題討論的時間進行有效控制。在博客學習過程中,學生或教師一般都不能及時得到反饋信息。當看到回復時可能過了很長時間,學習者還要回憶先前的知識。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問題在班級博客注明中進行及時討論,或發表問題時,注明解決時限,從而及時予以解答。

(二)學習者

1.多與專業領域的學者進行人際交互。博客得到許多學術研究者和專家的青睞,他們在專業領域很有造詣和成就。我們在學習中不僅是關注他們的研究動態,更要關注他們的思考。他們的評價與指導對我們的學習會產生很大影響,我們應該主動積極地與他們交互,力求與其成為學術研究上的好友,使自己不斷進取。

2.多與他人共享學習資源,深度互動。把知識拿出來和別人交流共享,得到他人的評價、指點。通過解讀別人的思想來反思,使自身得到提高,擴展知識面。此外,不斷與學習伙伴、學者等進行互動,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與方法,使專業知識得到完善,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加強反思和總結。運用博客進行學習的知識管理還不夠系統,需要學習者加強管理。此外,學習者對博文的內容缺少階段性總結,在與他人進行人際交互時,可以經常地做總結,總結不僅是對已有知識進行梳理,也是對知識是否缺失的一個很好檢驗。最后,將人際交互中的一些經驗和感受同他人分享,從而提升自己。

(三)教師和學習伙伴

1.教師、學習伙伴進行適時的關注與支持。雖然研究生群體具有較強的交互意識,但受傳統學習習慣的影響,與他人交流時欠缺主動性。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習伙伴的關注與引導,為他們的問題給予解答,同時給予情感的激勵,減少他們在博客學習中的孤獨感。

2.發揮教師的引導、監督作用。在博客學習中,教師不僅是幫助者和促進者,還是教導者。教師的網絡資源為學習者獲取和擴展知識提供有效、便捷的途徑。研究生群體利用博客學習的目的較明確,但對于用博客進行學術研究還存在一定問題,知識建構與學術交流還缺乏指導,教師對學生人際交互的引導是必要的。教師對學習者的支持、評價也是不可缺的,對學習者的學習活動適當監督是促成良好交互的重要動因。

綜上所述,隨著博客的發展和不斷完善,我們也應探索適用于博客學習中人際交互的理論和實踐,促使研究生得到必要的學習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朱琳,楚永濤.在校研究生應用博客學習情況調查報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7).

第10篇

關鍵詞: 學習策略 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 個案研究

一、引言

隨著外語學習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和逐漸完善,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從研究教師如何“教”轉向研究學生如何“學”,即研究學習者外語學習過程的普遍規律,以及學習者個別特征對外語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影響。這種研究很快發展為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學習是有目的的,為了達到目的就要采取一定的學習策略,而策略相對于特定的學習任務而言又有正確與錯誤(或適當與不適當)之分。有研究表明,學習的效果=50%的學習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可見,學習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J.Rubin是早期語言學習策略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她主要是對成功外語學習者(good language learners)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以及通過問卷和訪談等手段調查成功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Krashen(1981,1982)的監控理論、Anderson的認知學習理論學說以及其他對學習者本體研究的成果都為諸多學習策略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此外,學習策略逐漸從宏觀轉向微觀,從研究宏觀籠統的學習策略轉為研究某一方面研究的策略,如閱讀策略、聽力策略等。與此同時,研究者逐漸開始關注策略研究的方法。只有研究方法正確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這一時期,學習策略研究更注重實踐。被證明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用于培訓學習者使用這些策略,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是為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英語是考研的重頭戲,也是通常情況下導師最看重的能力。當你踏上科研道路的時候,首先就要面對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英語的能力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另外,學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也非常有助于與國外的合作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然而以我院的兩屆畢業生為例,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因為考研英語成績未能上線,失去繼續深造的機會。因此,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滲透學習策略的訓練,提高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并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成為目前急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研究對象

經過為期3個月的考研英語策略訓練課程輔導,本研究以參加2010年考研英語初試的兩名學生為調查對象。董阮健,2006級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前測成績24.5分,考研英語成績43分。丁藝妍,2006級通信工程系學生,前測成績22分,考研英語成績40分。兩人都參加課程輔導。

三、研究過程及結果分析

為保證調查的客觀性,兩個活動在不同時間段進行。被調查者對調查的目的,要求比較清楚,每項活動都很配合。

1.回憶敘述

回憶敘述環節時間為一周,要求被調查者回憶敘述考研動機、計劃,并描述參加課程之前對英語學習的體會及上課情況,被調查者按時將信息用E-mail方式記錄,以下為整理的相關信息。

董阮健,2006級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前測成績24.5分,考研英語成績43分。A.考研計劃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已初步制定。B.在參加課程培訓之前已經背誦考研詞匯,已做過一些考研英語閱讀題,作文沒有寫過,計劃去背些范文。C.詞匯量小,沒有很多語法知識,做題基本靠感覺。D.輔導課堅持去上,老師的課后作業盡量花時間做,有時候覺得老師講的不是很懂。

丁藝妍,2006級通信工程系學生,前測成績22分,考研英語成績40分。A.想考研,覺得可以提高自己,大三的暑假開始計劃。B.參加課程培訓之前買了歷年考研真題準備做,單詞看了一些。作文基本沒有練習。C.詞匯水平大概四級水平,語法知識不多,做題基本靠猜。D.有時間會去上輔導課,老師的作業有的會做。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兩位被調查者都有主觀考研意愿,英語基礎知識和能力較弱,對備考沒有制定較詳細學習計劃,但都能主動堅持參加輔導課,能起到一定督促和學習引導作用。

2.面談

本調查采用半結構性訪談,訪談內容主要包括:英語學習觀念、詞匯、閱讀及寫作學習策略使用及其變化等內容。

(1)英語學習觀念,兩位受訪者都認同考研目標堅定和明確能不斷激勵自己的備考學習,要在使用的過程中學習,學英語要花功夫的說法。

(2)詞匯學習策略及變化。兩位受訪者最初認為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全部,一般只采用背單詞書的方法學習單詞,但考研單詞難度大,單一的學習策略使得學習效果不好,未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受試者認為構詞法、上下文及同類詞猜測等方式是很有效的單詞學習策略,可以較快地猜測詞義進而理解句義。另外,注意詞匯使用的語境,考研英語的詞匯考查著重詞匯的深度。

(3)閱讀學習策略。考研閱讀文章一般直接轉自外刊,文章有一定專業性和深度,根據不同文章類型采用對比原則、段落原則、主題原則等閱讀方法和策略,并將常見略讀和查讀技巧融合,可以比較有效地提高閱讀準確性。考研閱讀文章里面的長難句的句子結構比較復雜,閱讀時容易產生障礙,語法知識的補充學習有助于理清邏輯關系,幫助理解。

(4)寫作學習策略。兩位受訪者最初都認為寫作只需要背誦一些經典范文就能解決問題,所以一直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準備。通過寫作課程的策略培訓及練習,堅持每天進行寫作練習,以仿寫、改寫、借鑒等,由仿寫到創造的序列為訓練體系,并且按照說明文和議論文等不同文體訓練,感覺寫作不再如以前無從下筆,在考試中的寫作部分的得分有顯著提高。

四、思考

從以上的記錄分析發現,英語學習效果改善,考研英語成績的提高有以下因素:

1.明確的學習目標促進英語學習。任何行為都源于一定的目的,學習者學習目標越明確,其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越明顯,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堅持的動力就越強。

2.學習觀念的轉變調整學習行為。學習觀念代表學生學習語言時所持的基本態度,只有學習者的學習觀念發生變化,其語言學習的行為才會有調整。兩位受訪者對寫作的觀念是“只要背一些范文”就行,其直接影響的學習行為就是準備在備考后期機械地背范文備考。隨著其觀念的改變,包括寫作策略的相關訓練,學習者自覺地在備考過程中提高寫作的技能。

3.分項的學習策略增強了學習效果。在為期3個月的輔導培訓課程中,各項學習策略的訓練和使用給學習者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效果,為學習節約了寶貴的備考時間,增強了應考信心。

4.大學英語課程中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培養應滲透策略學習的內容,以增強英語學習效果。大學英語課堂中應幫助學生培養和樹立積極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178.

[2]秦曉晴.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J].國外外語教學,1996,(4).

[3]Andrew D.Cohen Strategies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13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8.

第11篇

論文關鍵詞:英語能力,起始年齡,顯著性差異

 

1.問題的提出

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而外語學習的起始年齡差異對習得成果的影響一直都是語言學家關注的焦點,也是最具有爭議的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至于小孩在多大年齡開始學外語比較合適,至今沒有定論。

針對我國兒童應該在多大年齡開始學習英語,許多學者和專家(桂詩春, 2003;胡狀麟英文論文翻譯, 2002等)進行了討論,但觀點也不盡相同。聯系我國當前外語學習的低齡化趨勢,作者認為以較能反映英語應用能力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探究這些被試者學習英語的不同起始年齡與其現有英語能力的顯著性差異,以便更好地了解英語學習的起始年齡與英語能力的關系。年齡因素與英語能力的實證研究對于確定英語學習的起始年齡和早期英語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依據。

本研究采取的技術路線是通過被試者英語能力的綜合成績及針對性調查問卷獲得有效的研究數據,應用SPSS軟件對所收集來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試圖驗證如下假設:(1)非英語專業在讀研究生英語測試成績(以考研入學考試成績代表)與其英語學習的起始年齡無差異;(2)非英語專業在讀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與其英語學習的起始年齡無差異。

2.研究方法及實證

2.1研究對象

參加本次研究的被試者是從較能反映國內英語綜合能力的華東城市(以南京為例)的師范類高校、專業類高校和綜合性高校的三所大學,以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東南大學隨機選出2009年秋季入學的246名非英語專業的在讀研究生為對象,根據他們外語學習的不同起始年齡(第一組≤9;10≤第二組≤12;第三組>12)分為三組,調查其考研英語入學成績和在校英語學習口語能力,所有被試者都參加了英語學習不同的起始年齡及其現有英語能力的相關性的問卷調查。表1是有關被試的一些信息。

表1 被試者的英語語言能力信息

 

 

 

N

最低分

最高分

均分

標準差

口語成績

246

63.00

87.00

76.4837

5.25568

入學成績

246

55.00

82.00

67.0691

6.58239

有效數(list wise)

246

 

 

 

 

 

 

第12篇

關鍵詞:自組織理論;團隊學習;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7-0186-02

從目前的高等教育現狀來分析,大學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素質教育、就業教育、實踐教育等在大學教育職能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學生的培養目的越來越趨向于滿足社會的需要,實現社會的價值認同,達成國家對于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的,必須要求有面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自組織學習能力,實現在大學教育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實現學生的自我學習。

團隊學習的概念來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彼德?圣吉(Senge,1998)的著作《第五項修煉》,提出要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感知、自我學習,提高心智、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學習等,通過團隊學習,而不是個人學習,來實現學習目的,達成學習任務。他認為現代的學習不是簡單地重復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是簡單地被動接受老師的課堂教學;而是進行主動的、交互式的學習,在集體中進行自我學習,根據自組織的原理與其他人進行協同學習。團隊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無需置疑的。將團隊作為學習的重要中心,成為學習的紐帶。

團隊的學習比個人學習更較有效率,更夠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技能,實現學習要求,滿足現實需要;能夠更快地形成競爭力,使全體成員的個人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加強,從而使整個集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協同合作能力。這正是現代市場經濟競爭所要求的。我們的教學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什么教育模式好,不是靠理論上的高談闊論,而是依靠實踐的積累和檢驗。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要把社會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學生社會競爭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

一、自組織學習理論

國內應用自組織學習理論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研究比較少,這個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如南京師范大學孫旭于2008年撰寫的碩士論文“在遠程教學中應用自組織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對自組織學習的教學模式以及該模式下的學習方式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北京科技大學王紅于2004年“論自組織理論與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根據自組織學習理論,解釋了教學實踐系統的復雜性,同時有自組織學習的內在特點。天津對外經濟貿易學院秦亞娟于2009年“基于自組織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分析了基于自組織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哈爾濱學院的李大勇于2010年“自組織理論與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通過自組織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教育。

自組織學習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在要求,由學生自由地組織學習團隊,進行團隊學習,實現學習目的,完成學習任務,進行學習實踐。要在教學實際工作中構建自組織學習模式,必須要建立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職能,把教師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們有選擇的自由,有自主學習的選擇權,自由地構建學習團隊,實現團隊學習,減少外部干預,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和能動性。事實證明,采用自組織模式進行學習的學生明顯表現出更高的學習熱情和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團隊學習的自組織具體教學實踐

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不斷進步,現代教育發展也日益成熟。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中心,以被動授課為主要模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僵化和呆板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教育的需要了。近一段時期以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自組織學習理論逐漸被許多人所注意。自組織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在于: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習需要,靈活地自由組合成若干學習團隊,進行知識學習和實驗實踐。因此我們將自組織學習理論應用到研究生《DSP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的研究中去,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構建一個開放包容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自由自主地進行學習。同時,轉變教師的職能,讓教師成為知識的提供者和學習的監督者,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校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良好環境。本項目研究結果可以為研究生教學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我們從研究生《DSP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入手,根據自組織學習理論和團隊學習模式,構建了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安排了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設計了團隊式學習模式,由學生們自由構建學習團隊,讓學生們自主學習,根據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學習團隊進行合理分工,互相協作,針對設計好的項目指引,面向工程應用實際,利用所學知識和現有設備,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工程實踐。

多年來,我們針對本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培養方案和《DSP應用技術》課的實際教學要求,根據自組織學習理論和團隊學習模式,主要解決了以下問題:①形成了對自組織學習理論和團隊學習模式的明確認知。②構建了自組織學習的團隊模式。③確立了構建自組織學習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和基礎。④摸索出實現自組織學習理論的團隊模式的基本方法和途徑。⑤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進行了修改,構建了基于自組織學習理論的新型學習模式,部分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缺點和弊病。實現了根據學生的主觀性和創造性自由地組建學習團隊,實現團隊學習的模式與方法。

自組織學習的基本模式:自主構建―自主參加―自主學習―自主評價―自主調整―自主重建。

在研究生《DSP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應用自組織學習理論構建團隊學習。

1.建立新的學習理論。在傳統教育教學理論中,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成為所謂填鴨式教學。但是新的自組織學習理論則要求我們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樹立起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自主學習,自我組織,自我管理。教師則只是起到一個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只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知識和方法。

2.對團隊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優化。作為自組織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學習團隊的組成和結構是實現學習團隊有效性的關鍵點。學習團隊是由學生自組織而形成的,但是學習團隊的成員數量和構成結構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決定。我們的根本設計原則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減少外部干預,實現學習團隊的有效運轉,實現教學目標。一般來說,一個學習團隊一定要注意發揮學生的能力,成員數量一般控制在4到6人為宜,而且對于團隊的成員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團隊的成員應該比較熟悉,這樣有利于團隊迅速實現整合,調高運行效率。

3.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團隊管理體系。根據自組織學習理論,學生們根據自身需要自由組合成若干學習團隊,進行自組織學習。而對于學習團隊來說,必須要求團隊能夠有效的運行,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評價管理體系。對于一個學習團隊,應該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渠道,成員之間充分協作和幫助,為了實現學習目的而共同努力。團隊的運行機制包括組織體系、協調機制、運行過程、評價標準等,目的是在自組織學習中,促進團隊內部信息共享,促進信息交流,實現相互協作,達成學習目標,有效管理學習過程,激發學習興趣。在自組織學習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們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們有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培養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實現合作共贏。

4.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體制。學習團隊的績效評價體制就是通過對所在團隊的學習成效進行有效的評價,監督團隊的學習進程,了解團隊學習的方法,對團隊學習的成績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審,對團隊學習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和評價,解決自組織團隊學習中存在的一系列相關問題,幫助團隊的成員解決相關問題,提高整個團隊的運行效率和質量,讓團隊中的學生根據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來調節在團隊中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實現自身調節,同時也完成團隊調節。

教學過程應在著眼于“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的“行動體系”中進行,在教學方法上,必須以學生作為主體,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通過引入具體任務進行教學,根據實際工作中的程序和計劃,將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統一,使課堂教學將學習、實驗和實踐融為一體,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創建學習小組,實現團隊學習。

三、對于未來教育教學的思考

結合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DSP應用技術》課的教學內容的要求,我們積極開展個性化團隊實踐研究,形成了對自組織學習理論的基本認識;應用自組織理論構建了團隊學習模式,確立了團隊學習模式在自組織理論指引下,課堂教學模式和實踐實驗教學過程該如何有效運行,實現教學目的,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桑新民.個體學習到團隊學習,當代學習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趨勢[J].復旦教育論壇,2005,(4):11-131.

[2]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荆门市| 龙海市| 无锡市| 遂宁市| 永登县| 木兰县| 金门县| 张家港市| 屯昌县| 天柱县| 察隅县| 甘泉县| 麦盖提县| 涡阳县| 诸城市| 庆云县| 南昌县| 永新县| 平泉县| 延寿县| 渭源县| 湟源县| 雷波县| 衡山县| 长治市| 视频| 班玛县| 南木林县| 郑州市| 望奎县| 景宁| 仲巴县| 钦州市| 色达县| 都昌县| 克拉玛依市| 仪征市| 和田县| 娄底市|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