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

時間:2023-01-11 15:0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與自然的和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1篇

關鍵詞: 《白鯨》 寫作主題 人類 自然 和諧相處

一直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引發了無數人的思考。人類對自然的看法決定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與歸宿。由于受到西方海洋文明思想體系的影響,在19世紀的工業文明時代中,西方人對自然的態度體現為對大自然的無限索取,人們不斷挑戰自然的極限,力求征服自然。很多人都投身于捕鯨行業中,這種行業不僅可以讓人發財致富,而且可以讓人在海洋這個大舞臺上一展身手,凸顯個人英雄主義。《白鯨》就是這樣一部以捕鯨事業為描寫對象的小說,作者麥爾維爾描述了船長亞哈和敘述者實馬力對待白鯨的不同態度,導致不同結局,揭示了一個讓人深思的主題――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麥爾維爾在《白鯨》中寫海、寫鯨魚、寫船長亞哈對白鯨莫比?迪克的追擊和斗爭,都是為小說復雜多端的主題服務的,是為了表達人與自然之間、善與惡之間、欲望與抑制之間的沖突,反映的是人同自然和命運相抗衡的噩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小說貫穿始終的重要主題,《白鯨》所使用的寫作技巧旨在揭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主題,這個主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瘋狂的征服者――亞哈

亞哈這個名字來自于《舊約?列王記》,里面有一個以色列王名叫亞哈,他傲慢狂妄,是個十惡不赦的國王,最后被箭射死在戰場上。《白鯨》中的亞哈與亞哈王的性格如出一轍,命運也比較相似。亞哈作為一個捕鯨高手,見識廣闊、知識淵博,曾經在很多大學堂學習過。他與可怕的大海已經整整戰斗了四十年,經驗豐富。但是作為一個捕鯨船船長,亞哈對待自己的水手同胞仿佛是一個邪惡的暴君,他脾氣暴躁,將自己的水手視作奴隸。麥爾維爾這樣形容亞哈:“當人們看到亞哈坐在那只由牙骨做成的三角凳上,怎么會不讓人想到那就是他的王位呢?亞哈就是海中之王,是船上的可汗,同時也是大海獸的太君。”為了報仇雪恨,他逼迫自己的水手一起在茫茫大海上追殺白鯨莫比,最后導致了船毀人亡的悲劇。

很顯然,船長亞哈以自我主義為中心,他打著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幌子對大自然進行裸的掠奪與索取,船長亞哈的形象不僅展示了人類無法滿足的貪念,更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無盡索取和征服的相處理念。最后“皮廓德號”船毀人亡的慘劇充分證實了人類近乎瘋狂的野蠻行徑只會導致自我毀滅,這是大自然給出的警示。

二、悲壯的反抗者――白鯨

白鯨莫比集中體現了人類自然物不可捉摸的智慧與力量。它是一頭富有傳奇色彩的白色抹香鯨,有一個金字塔似的白色背峰,同時,它常常神出鬼沒、離群索居。在《白鯨》中,莫比還未出場,作者就用了大量筆墨描述它的傳奇故事。可以說,作者為莫比戴上了神秘光環,具有傳奇色彩。

正是因為莫比的傳奇色彩,亞哈對其充滿貪欲與仇恨,立志一定要捕殺它。其實這折射出人類中心主義者對大自然的貪婪。為了鯨油,為了財富,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置大自然的生態規則于不顧,對大自然實施了無休無止的殺戮與征討,而白鯨的反抗其實是出于一種本能,屬于自我防衛,它以犧牲自我生命為代價,進行頑強抵抗。這是一種不得不讓人佩服的頑強抵抗,引人深思和警醒。在大海這片廣袤無垠的領域中,白鯨們生活得悠然自得,它們有自己的天地,從不主動侵犯人類,是人類的貪得無厭導致他們變得兇神惡煞,是人類逼得它們不得不誓死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最后白鯨莫比與“皮廓德”號同歸于盡,證明了白鯨的報復一點也不含糊,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白鯨這種完全出于自衛而進行的反抗是悲壯的,也是對人類與大自然野蠻相處理念的莫大警示。

三、孤獨的幸存者――實馬力

實馬力取名于《舊約?創世紀》中亞伯拉罕的長子實馬力,意為“被遺棄者”。在《白鯨》故事的伊始,實馬力以敘述者的身份出場,他作為文明社會的一員,對神秘莫測的大海充滿了膜拜與向往。當他對陸地生活感到厭倦時,決定去見識海洋世界。他沒有任何海上經驗,僅僅憑著自己對海洋的渴望情感就踏上了兇險的捕鯨之路。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實馬力對所謂文明社會的一種逃離,他想探求生活的奧秘,對自己進行放逐。正因為如此,實馬力的捕鯨動機沒有摻雜太多利益因素。后來,在捕鯨過程中,實馬力不斷了解白鯨莫比的傳奇經歷,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的倫理觀念。后來,“皮廓德”號沉沒了,實馬力成了唯一幸存者。這不僅是他的運氣,更是因為他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大自然的魔力顯靈。雖然實馬力的幸存是孤獨的,但足以讓我們反思人類應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

在《白鯨》中,實馬力是“皮廓德”號唯一的幸存者,也是人類與大自然殊死搏斗的見證人。作者麥爾維爾借助實馬力的經歷,一方面,認可人類對大自然的合理利用,贊同捕鯨行業的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作者非常反對人們對大自然的瘋狂掠奪,反對對白鯨的瘋狂屠殺。通過亞哈和實馬力的結局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旨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信念:人類對海洋的近乎瘋狂的掠奪已經打破了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倫理秩序,所以人類要承受大自然給予的懲罰,付出慘痛的代價。只有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大自然才會給予人們想要的東西。這種信念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無啟示。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美國文學閱讀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3]楊起深.美國文學選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馬曉穎.復仇的代價――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評介[J].中國電力教育,2006.

[5]孫建民.《白鯨》:一座深邃神奇的藝術迷宮[J].域外視野,2006(10).

第2篇

荷蘭雖然只是一個西歐小國,面積不過兩個半北京,卻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作為世界的“菜園子”,荷蘭的鮮花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農產品出口總量僅次于美國和法國,占世界貿易額的近10%。

世界范圍內,隨著工業化在各個領域內的滲透,農業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高耗能”“高碳”產業,如中國農業消耗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化肥。在此背景下,荷蘭龐大的農業產業,其很大一部分能源消耗卻是由風車和運河來提供的。

在荷蘭,運河、風車、農業結合起來發展的一個整體,一個歐洲版的“桑基魚塘”呈現在世人面前。

農業“車夫”

當你奔馳在從比利時安特衛普到荷蘭烏特勒支的高速公路上,可以輕易分辨出剛剛還在比利時,而現在已進入荷蘭國境了。

荷、比兩國同屬申根國家,但國境線并不是那么明顯,也沒有海關的檢查。然而,荷蘭境內的道路旁卻多了條清澈的運河。運河順著公路與農田向前方流淌而去,當地的農夫劃著木船或是開著游艇在河里撒網,如果是主河道,甚至能看到大型商船。

拉賓是荷蘭南部奧德瓦特郊外一塊農田的主人,每天都要睡到中午,起床以后只需去田地里檢查一遍,如果沒有什么要處理的,就會悠閑地回到家里上網,瀏覽農產品的市場行情。

盡管拉賓和大多數荷蘭農民都擁有汽車,但更多的時候出行主要靠一條小船。因為,荷蘭的鄉村運河縱橫交錯,除了灌溉農田,同時構成了龐大的水上交通網,從路邊任何一處下水,都可直通大西洋。

運河成為荷蘭農業的“車夫”,數以萬噸計的糧食、奶酪、啤酒等通過運河運往世界各地。

“荷蘭”這個名字在荷蘭語中為“尼德蘭”,意為低洼的土地,而荷蘭1/4的國土位于北海海平面之下,一旦暴雨來臨,不可避免地將釀成大禍。

因此,荷蘭的歷史就是一部防御洪水、海浪侵襲的歷史。由于荷蘭土地資源稀缺,從13世紀起,荷蘭人就學會了深挖水溝,排走漬水,在低洼的平原上開辟出一片又一片耕地,同時也留下了一條又一條運河。

對于海水的威脅,年老一些的荷蘭人有著深刻的印象。1953年,由于澤蘭省的海岸決堤,海水肆虐,1800多人被洶涌而入的海水淹死。如今,在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內,高高的水印柱仍然記載著當時的水位。

為了抵御洪水的威脅,荷蘭人開始不斷地開鑿運河,北荷蘭運河建于1820年,該項目是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為農業發展和運輸通航而努力推動的,這條運河作為拿破侖時期的見證者,連通了當時荷蘭的各條水道,在運河北端建設了登海爾德水閘,南端于阿姆斯特丹入海。

然而,由于運河在冬季會凍結,因此荷蘭人在嚴寒的冬季便會開展大規模的溜冰運動,荷蘭的民選政府對此甚至下達了禁航令,阿姆斯特丹市一位議員表示,荷蘭政府下達禁航令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運河表面冰層厚度達到理想程度,造就天然大型溜冰場。

冬天一過,隨著春來冰融,運河航線也就重新開始煥發生機,如果乘船航行就會發現,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架高大的風車,伴隨著風葉的轉動,這個古老的國度仿佛在敘說她悠久的歷史。

自然的恩賜

上了船塢,便來到了青色的風車之下,荷蘭風車一般有3層,4片巨大的風葉足有十幾米長,在轉動的時候發出木頭轉軸特有的“吱呀”聲。

如果走進風車內部,會發現風車同荷蘭城市里的建筑物一樣,又瘦又高,風車下面兩層是中空的大廳,跨度達到兩層的巨型木質齒輪組合就在房間正中,一側伸出架著木質轉軸的支架,另一側同樣會從墻里伸出去,向地面伸出一個調控架,人站在外面可以通過移動支架控制風葉的朝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風力。

下面兩層之間的樓梯極窄,如果有一個人正在上樓,絕不可能再有人能夠并行。而沿著窄窄的樓梯拾級而上,就能看清風車排水的整體構架,風葉旋轉時,帶動一層的齒輪旋轉,通過傳動軸使運河引來的渠水排到臨近較高的水田里,順著原先挖好的深溝流到各處,方便灌溉。

在荷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風車創造了陸地。”沒有那些晝夜不停地抽水的風車,就沒有荷蘭國土面積1/3的土地,也就沒有后來的奶酪和郁金香的芳香,更沒有今天日益增多的環保能源。

風車幫助荷蘭成為17世紀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荷蘭人利用風車磨小麥和玉米,驅動水泵,并建成了縱橫交錯的大小運河。

荷蘭風車的最大作用就是排水,把農田低地里的水抽出來進行協調分配,通過運河排到海里去。

風車將低于海平面的填海人造田地上的積水抽起來并將其泄入運河中。荷蘭的風車除去排水,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有了其他功用,尋求低碳能源的荷蘭人開始利用風車發電。

勤勞的荷蘭人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廠,36座風車傲然聳立在埃格蒙德海岸上,最多可生產100兆瓦電能,巨大的風車旋轉葉片長度超過一架巨型飛機的機翼,發電廠由殼牌公司和荷蘭能源巨頭共同經營,這個工程也被荷蘭政府視為新能源開發的模板工程。

除去排水,荷蘭風車還能將農田的谷物研磨成釀酒的原料。

斯奇丹市位于南荷蘭省,一直是 “荷蘭琴酒”釀造業的中心。風車為釀酒廠研磨谷物,釀酒廠蒸餾麥芽,釀造琴酒。

在琴酒的釀制過程中,需要大量黑麥和麥芽。斯奇丹有19座釀酒風車,這些風車是全球最高的風車。

“北方”和“自由”是全世界最高的兩座風車,高度超過33米。當地的“新棕櫚樹”這座釀酒風車是向公眾開放的,其內部是國立風車博物館。

第3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觀;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

一、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

“和諧”在中文中是一個具有非常豐富而又深刻內涵的概念。它有平衡、協調、融洽、和睦、互補、互動、雙贏、共榮等含義,它不是靜態的、死板的、無原則的統一,而是動態的、有原則、有重點、有差別的統一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

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發展著。當人類意識到因片面追求發展而導致自然生態危機的嚴重后果時,便開始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試著建立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對自然價值和自然規律充分認識和尊重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理論應運而生,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成為共識。

和諧社會不僅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

社會和諧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無限制的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壞和減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資源的減少和污染,最終導致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不但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總結歷史經驗、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選擇。

其實,馬克思早已指出“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關鍵在于“人類同自然界的和解”,這里的“和解”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和諧”。所謂“和諧”即配合的適當和均勻,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既能滿足人類豐富的物質需求,又不導致對自然界形成大規模的破壞;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孫后代的發展需求。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應被理解為人適應自然,自然適應并滿足于人,是兩者的統一,更主要的是自然適應于人而不是相反。否則人類就會返回到原始人的生存方式,那是不現實的。此外,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適應于人”內在地包含著人適應自然的要求,因為人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和自然價值,才能使自然滿足人自身的需要,而要使自然適應人的生存發展,必須對它進行改造,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還要保護自然,只有改造與保護相結合,才能真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而當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行為具有保護自然、促進生態平衡的功能,并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統一、共生共榮的關系時,我們就認為是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和諧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的和諧,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國內環境和諧,國際環境的和諧。而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總書記所指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杜會的基礎。

人與自然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于自然,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又形響、改變自然,而自然反過來又通過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耗竭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制約人類的發展,從而阻礙杜會的進步。同時,“社會發展是一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自然史和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一旦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遭到破壞,社會的發展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后果。當人類的行為能夠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時,就會促進自然生態的平衡與發展,也就有利于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反之,自然條件就會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利益的獲得產生制約和影響作用。

目前,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要實現兩大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持久的和諧;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將逐漸失去美麗的家園,中華民族將失去生存的空間,其他一切和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將無從談起。

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嚴重障礙。因此,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二、可持續發展觀與和諧社會

(一)什么是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我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基礎薄弱,選擇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華民族徹底擺脫貧困、創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選擇。

(二)什么是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概念,理論上說,是一個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社會各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是人們的聰明才智、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途徑

(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過去我國的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為代價的,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機制,為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基礎和生存環境,盡可能減少因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對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

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當前,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1、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

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2、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科學精神,正確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規律

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永遠也不會停止,問題在于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這就必須認識自然,尤其是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只有在科學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高度重視和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與生態建設

面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和環境污染日漸加重的嚴峻現實,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堅決禁止各種掠奪和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改變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采取堅決行動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和諧。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

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努力實現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培養節約資源的良好風尚,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社會,就是依法而治。人類歷史的發展證明,法治社會是較為合理的一種,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法治嚴明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方面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自然包括資源和環境兩個方面。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可能建立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要尋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最佳結合點。這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來說十分重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呼喚人們特別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并著手建立和完善綠色GDP核算體系。

由此可見,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公平正義、有序的社會,而法治社會也把這些作為自己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和諧社會的實現必然要靠法律予以支持和保障,和諧社會與法治社會在價值目標上的不謀而合說明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必然結果。人不只在處理好了人與人的關系就夠了,要使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關注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使這兩對關系都和諧了法律的秩序價值才能實現。

近年以來,自然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視,也對全世界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各國均對自己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改革,可持續發展觀得到了各國的認可。黨和國家提出的和諧社會的概念其中就包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所以,和諧社會是對我國傳統發展模式的修正,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世界發展趨勢和中國具體國情的發展模式和戰略決策,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科學發展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載《科學發展觀與法制建設研討會論文集》

[2]《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意圖》,望周刊,2005年2月

[3]章媛,《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和諧社會 》, 文匯報,2005年7月3日

第4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變化,并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從而充分認識統籌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立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生態文明新構架。應當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潮流。

1、生態文明中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對主體,人類的社會經濟必須繼續向前發展。同時,要清醒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1.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內涵

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類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人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顯著的不同。當前大規模的、無序的人類活動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結構,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地球生態系統的演變路徑和方向,對人類生存安全構成了極其嚴峻的挑戰。

人與自然和諧,從理論層面上看,它應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辨證統一、互動和諧;從實踐層面上講,它應有人與自然雙方均處于既被改造又應保護的關系之中。歷史經驗表明,當人類與自然處于平等、互利、和諧關系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1.2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么,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文明形態。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指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間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選擇脫離自然的道路,只能選擇某種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與自然的關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協調和諧。生態文明發展到今天,不能不說是人類開始了為有效遏制生態危機,為自己重建一個可以使兒孫萬代永續發展的綠色家園做了一次有益的偉大嘗試。

2、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

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因此,人類為了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必須充分認識自然規律。人類發展到今天,應該而且已有能力主動調整自身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立生態文明,必須著力培養人們正確的資源觀、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點,教育人們保護好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形成新的生態倫理。

事實上,人與自然的關系應當是一種“生命維系”的關系。人是生命的存在體,自然生態也是作為“生命存在體”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態具有自身不斷進化的生命過程;另一方面,人作為客觀現實世界的一員,其生命狀態與自然生態的生命狀態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生態的死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的衰竭。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應當是一種生命維系的關系。

從表面上看,生態倫理所涉及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實質上仍然是指人與人的關系,行為者與他人的關系,以及現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在今天,人類再也(下轉第93頁)(上接第90頁)不能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而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這是生態倫理學的重要內容和道德規范。這種人與人的關系是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實現的,就是說,它是以自然為中介而表現出來的。生態倫理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涵蓋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中去,比傳統倫理學的內容更豐富了。

3、確立生態文明的新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針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環境與發展悖論,應該確立一種新的文明即生態文明,也就是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文明。

3.1 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觀與社會發展觀

首先,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按照的觀點,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和諧的統一,即提倡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其次,在社會發展觀方面,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我們不能離開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單純強調對自然的保護,使保護變成被動的適應,那樣就無法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會使社會進步緩慢乃至倒退。

3.2全民動員,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又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向前發展,生態文明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

3.2.1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教育。

生態文明觀念的核心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塑,即必須認識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當前最重要的是轉變環境教育觀念。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高度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環境價值觀。

3.2.2加強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生態環境的漸趨惡化,需要把生態道德教育提上議事日程。通過這種教育,增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使之認識到,生態道德是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所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

參考文獻

[1]何懷宏主編:《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路甬祥:把握人與自然關系實質深入探討和諧發展規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

[3]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4]郭艷華:走向綠色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5]黃鼎成、、康曉光著,人與自然關系導論,1997年7月第一版,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5篇

關鍵詞:道家;老子;莊子;和諧思想;和諧社會;和諧的利益關系

和諧作為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哲學范疇是人類的永恒追求。道家的和諧思想極其豐富,從道家創始人老子到戰國時期的莊周學派及其后來的道家繼承人,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和諧”的問題,既涉及和諧的存在方式,也揭示了和諧的重要意義,還探討了實現和諧的方法、途徑,其中以老子、莊子的理論貢獻最大。道家和諧思想不僅對我國歷史上的文明進步產生過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1]。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充分發掘、吸收和運用老莊和諧思想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一、老莊和諧思想

(一)老子和諧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吏,著《道德經》五千言。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的社會和諧思想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把和諧作為道的基本特征,與萬物一體共生;將人類與自然包容于一體。老子通過對道的基本特征的揭示,把安定和諧當成理想社會的實現前提。人類的生存是與自然和諧融為一體的,從二元對立走向和諧共生的相處。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在這種與他人,與自然及與社會的和諧整體的角度上,在尊重“道法自然”的條件下才具有意義。[2]二是老子提出了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展開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一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無為、自然之道。社會和諧不僅包括個人自身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社會各領域的和諧,而且包括社會與自然的和諧。老子的和諧思想具體表現為:

⑴ 論人自身的和諧

人與身心的和諧主要體現在老子的“持守中道” 上,老子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適度即“中庸之道”。 老子主張“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徹底消除個人的痼弊,以純自然的,平等的心去感受世界。

⑵ 論人與人的和諧

老子由“道”生萬物,天地人一體的角度論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要符合道的規則。老子認為要使社會和諧,就要消除不均,不能使貧富差距擴大,倡導平等,彰顯社會公平。老子認為,世間萬物以及人類應當是平等或者趨向平等的。

⑶ 論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只能“順天地萬物之自然而為之”,不能靠外力破壞事物的發展,違背自然規律。 老子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啟示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要樹立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觀念,防止物欲膨脹和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泛濫。從而使和諧社會的理想成為現實。

(二)莊子和諧思想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民權縣境內)人,曾做過漆園吏。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的人學思想,主要是生命哲學.主張視生命為人生的首要價值,強調不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超然物外,達到一種無往而不適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⑴人自身的和諧

莊子的理想人格是身心和諧的修養主體,身心關系在“心領身從”的模式下向“得道”的境界超越。在莊子那里,自我的認識能力符合“觀”的方法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和外物;語言是自我在世界中的生存方式,也需要進行反思和還原。

⑵人與人的和諧

莊子希望人與人相處,就像魚和魚同游于水中那樣,自由自在,自得其樂。這樣和諧逍遙的人際關系,就是莊子所謂的

“人和”[3]。人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⑶人與自然的和諧

莊子的“齊物觀”所蘊涵的平等內涵和理想境界是莊子關于人與自然思想的具體體現。它說明了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應該保持一種“平等共生”的和諧關系。莊子“天道觀”促使人們對大自然保持適度的尊重和敬畏,限制和削弱了人們對自然界的任意征服行為。莊子主張“無我”,完全把自己和自然同化,以達到人自身和自然的完全和諧。莊子提出的一系列社會和諧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二、當代社會的和諧內涵

人與人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必須有人與人之間的接納;人自身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點,只有有了人的自身和諧,才有其它和諧,才有和諧社會。

(一)人自身的和諧

人自身的和諧是其他一切和諧關系的基礎,因而它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人自身的和諧包含思想的和諧、心理的和諧與發展的和諧三個方面。只有社會中每個公民的思想、道德、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才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打下良好而穩固的基礎。人的內心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高境界,是和諧社會的新層次,即精神面貌和諧、道德和諧。

(二)人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必須把社會的公平正義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標尺,把誠信友愛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把充分激發每個人的活力作為奮斗目標,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加強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維護自然的穩定與和諧,保證自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人類經過深刻反思得出的科學認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類為之奮斗的目標。

三、老莊和諧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人自身和諧――修身

作為每個社會人,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努力,就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諧。每個人自身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實現人自己的和諧,即解決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問題,要通過外在教育、管制和個人修養、實踐,即自律和他律的途徑個人的修養與實踐,他人的教導與勸說,再加上公、檢、法的制約,就能實現人自己的和諧。我們要提高道德素質,能夠分清是非、善惡、美丑,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文明素養,那么我們的社會必定是保持和平安靜的、“天人合一”的。

(二)人與人和諧――友愛

道家提倡“貴和尚中”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道家致力于人與人矛盾沖突的緩解與協調,和諧社會要依靠人來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我們要借鑒老子“無欲”、“無為”、“無爭”的思想,和諧相處;只有具有和諧的人格,才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封閉隔閡,超越于世俗偏狹和人倫關系局限,以開豁的心胸去看待一切人事世物,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4]。社會利益協調機制的構建是全方位的、多渠道的,只有將各種利益協調手段綜合運用,統籌兼顧,才能協調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人與自然和諧――保護

道家所具有的把人類與整個世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系統觀念以及相應的環境保護思想,在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科學發展,就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就要強調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思想,它既可以給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某種理論支撐,又可以給現代生態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是我們今天研究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視角。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系。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5]

總結

和諧社會的構筑,要求我們以整體性的觀點來對應,老莊思想提醒我們人類不應只知一直往前走,無限度地追求人文創造乃至財富、成就、功名、利欲,而無視它們所同時帶來的消極性和負面影響,看不到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深刻矛盾性。[6]當然,和任何傳統思想文化一樣,道家思想既有精華亦有其糟粕。老莊思想也有其歷史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忽視老莊思想仍具有的現代價值。用于國與國之間,就是和睦萬邦,講信修睦,表現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和諧。老子和諧思想中包含的豐富哲理,為我們建設和諧的中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參考文獻]

[1]黃釗.《論道家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6,1

[2]鄧濟乾,馮周卓.《論老子的社會和諧思想意蘊及其當代啟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7,3

[3]張敏 . 論莊子的逍遙觀[J].滄桑,2005,5

[4]劉曉玲. 老子的和諧思想及其借鑒[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

[5]李玉用.《道家道教和諧思想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啟示》[J].唯實?哲學世界,2007,7

第6篇

【關 鍵 詞】和諧美學/和諧社會/和諧關系/和諧人格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關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任務,這為和諧美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大機遇,也給和諧美學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和諧美學認為“美是和諧”,而和諧是歷史的、動態的,它由古典素樸的和諧美,經近代對立的崇高美,向現代更高、更新的辯證和諧美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一方面為現代和諧美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這種新型和諧美的現實展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主體與對象高度和諧統一的社會,從和諧美學看,和諧社會就是更新、更美的社會。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一個美的時代”,但那是古代人未充分發展的一種和諧,是一種不完滿的完滿,是無法與今天全面發展的現代人與現代和諧美相比擬的。現代社會主義新型的和諧社會,既超越了古代農業社會田園牧歌式的和諧,超越了歷代儒家期盼的太平盛世和大同世界,也超越了畢達哥拉斯數的和諧宇宙、柏拉圖的“愛情”世界和“理想國”。這個新的和諧社會,是在現代科技基礎上,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的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的過程中構建的,它的形成將意味著從近代開始一直在主體基礎上對立、分裂中演進,不斷向現代、后現代極端化發展的動蕩不安的時代將逐漸成為過去,而新的和諧社會將開辟出一個新的美的時代,它將總結和超越過去一切的和諧社會,它將是一個自覺的充分發展的和諧時代。

如生產勞動過去被狹隘地理解為只是改造世界的客觀活動,而從和諧美學看來,它應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和諧的關系性的概念,勞動實踐的涵義非常豐富,它不只是人類創造工具、使用工具,作用于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而且是創造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不斷發展的活動。但迄今為止生產勞動的和諧卻是有限的,原始勞動的和諧是素樸的,是在強大自然威力壓抑下喚醒的神話式的和諧。農業社會的勞動是依附于自然、依附于土地、田園牧歌式的和諧。工業社會的勞動,一方面是異化的勞動,是物對于人的奴役和控制;另一方面是主體的膨脹,借助工具理性粗暴地征服,摧殘自然,導致生態失衡與自然的分裂對立。只有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產勞動,人與物、人與工具才逐步走向新的和諧,才真正開始全面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們的勞動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人們才在勞動對象、勞動產品、勞動過程中,創造并感受到和諧,體驗到快樂,勞動才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升華為一種人生的享受。同樣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不但生產活動是和諧的,產品的流通、交換、消費的活動也不只是一種商業行為,而同時是一種審美活動。人們購物不但是為了滿足使用的需要,同時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審美含量,購物的過程變成一種觀照體驗快樂的過程。買方與賣方也不單是交易的關系,而且是一種互助合作的關系,交易的過程也變成在互動中不斷提高彼此審美素養的過程。

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藝術生產的關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1959年我在《馬克思關于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規律,是否適用于社會主義文學》一文中曾說:“馬克思關于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發展不平衡規律”,“已逐漸失去作用,正在被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發展相適應的新規律所代替”①。當然,適應不是沒有矛盾,不是沒有不平衡,而是社會主義社會能自動調控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關系,使之在動態中不斷達到新的適應,新的協調,更高的平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和實踐,必將進一步把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以及一切精神文化生產,在動態中平衡、有序、全面地協調起來。我們更應該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入地研究藝術生產、精神生產與和物質生產相互適應和諧發展的新規律,以有力地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要,而當前人們的一切日常生活也正在朝和諧適宜、協調有序的方向發展著。食不只是胃腸的需要,而且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我國古代晏子早就有“和如羹”、和五味的思想,并且認為和羹有“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的作用,中國的飲食文化始終體現著一種中和意識和趣味。現在各種食品更講究造型的獨特、色彩的搭配、口味的調和,使人們吃出一個和諧來,吃出一個美來;衣著不單是遮體御寒,已越來越注重個性化、人格化和親和力,注意新穎而得體,時尚而靚麗,讓人們穿出一個和諧來,穿出一個美來;房屋不單是為了居住,追求實用而美觀、溫馨而舒適的美化裝飾,已漸成為家居的普遍風氣,它為人與環境、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和諧創造了更多的物質條件。一位美學家曾形容審美的愉悅像坐在家里那樣自由自在,這種自由自在的家居正在中國大地興起,讓人們住出一個和諧來,住出一個美來;行也在醞釀著巨大的變化,不但自行車王國正逐步為轎車所擠占,而且逐步追求快捷、便利、舒適和愜意的出行,逐步讓人們行出一個和諧來,行出一個美來。總之日常生活正在審美化、和諧化、人文化。但我這里所說的生活審美化,與有些同志所說的“審美生活化”不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把生活升華到精神的審美的高度,而所謂“審美日常生活化”是讓審美與生活看齊,把理性的精神的審美降至感性的物質的日常生活的水平,實是把審美感性化、化、生理化,越來越淡化了其人文精神和理性內涵,這是后現代消解和否定審美與日常生活差別的一種反映。審美自然包括感性的,但它又必須超越感性,使感性與理性、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達到真正的審美境界。

生產勞動、日常生活的背后是人與對象、人與人的關系,和諧社會的理想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現代和諧,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原始時代也曾產生過一種團結互助的關系,但那是未分裂的、素樸的和諧。我國古代儒家也曾設計過人與社會和諧的方案,如在家庭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舉案齊眉;在國家講君明臣忠,將相諧和,君民同樂,長治久安;在社會上講睦鄰友好,交友誠信,“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系。但這種和諧的社會關系,一方面是為適應宗族關系和封建等級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主體依賴于客體、個人依附于社會、心理意識服從于道德律條的不自由。古代夢想的和諧社會是片面的、虛幻的,甚至沖淡和掩飾了階級對立的現實。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突破和揚棄了古代的和諧,把一切社會關系置于厲害對立的基礎上,二元對立也成為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的根本特征,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一直是在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二元對立中嬗變的。荒誕是二元對立極端化的產物,它一方面把對立推向兩極,另一方面又與“無差別”相關聯,消解和抹殺一切矛盾、差別,是一個矛盾的悖論。在這個悖論中,前期的荒誕側重于向兩極對立的極端發展,后期的荒誕,特別是其近來的動向,更側重于走向消解和抹殺矛盾,甚至走向另一極端,否認和消解一切差別。誕生于后現代語境中的生態主義和生態美學(西方稱環境美學),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同樣表現了這種消解矛盾否認差別的思潮。因為在這種“整體和諧”中,側重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生態發展的一個環節,人與動物是平等的。在反人類中心主義的旗幟下,人與自然的差別,人的社會性、主體性、能動創造性消失了,以人為本不見了,而突現出來的實是以自然為本,實是人統一于自然的整體和諧,人與自然無差別的整體和諧。新的和諧社會關系,將結束近、現代的絕對對立,吸收、融合后現代趨向和諧的有益觀念,重新創造一種和諧自由的社會關系。這種和諧的社會關系,是現實的規律性的真實存在,遠遠超越了古代虛幻、片面、素樸的和諧。它以新的互助互愛、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新關系代替利益對立和相互爭奪的舊關系,開創了人類和諧處理自身關系的新時代。社會美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型的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將創造一種更新、更高的社會美。

人與社會的和諧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又是人的無機軀體,自然與人的和諧在實踐中產生與發展。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沒有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人與社會的和諧就沒有物質基礎,人與社會的和諧就難以實現。當然人與自然的和諧又依賴于人與社會的和諧才能完成,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②。沒有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就難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學家諾曼·萬爾頓曾說,“只有與地球和諧相處,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而只有人們之間和諧相處,才能做到與地球和平相處”③。人與自然的和諧是自然美和生態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人與自然向更高的和諧發展,也將不斷促使自然生態日益變得更新、更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落腳點是人,人與自身的和諧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與核心,只有人與自身的和諧,只有人自身全面和諧發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試想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身心畸形、靈魂與肉體分裂、理性與感性失衡,哪里能談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呢?

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人,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構建和諧社會實踐要落實到人,而構建和諧社會的歸宿也是人,都是為了要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發展的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造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成熟,和諧社會是現代和諧人的搖籃。現代和諧人既富有突出的個性,又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一切社會關系和諧自由的內涵內化為自己的真正的人的本質。他是感性與理性都充分發展,而又和諧統一的人。現代全面和諧的人遠超越了古代人,古代人的和諧是原始的未充分發展的,是單純的、不豐富的、有限的。他也超越了西方近代、現代、后現代人,從近代開始人們就在理性與感性、靈魂與肉體二重性格的裂變和斗爭中備受煎熬,而隨著現代、后現代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對立的極端發展,一方面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使理性虛構了自我迷信,理性主體的妄自尊大,無度的粗暴的征服和摧殘自然,陷于自然的無情報復之中;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喪失,感性主體的膨脹和淪落,人或異化為“甲蟲”、非人,或裂變為“單面人”、碎片人,或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和諧社會為后現代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構建了美好的精神家園,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有家可歸了,人類漂泊無依的時代也將成為過去。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是非人時代的終結,將是理性妄自尊大時代的終結,將是真正現代自由人的新生。他把必然升華為自由,把受動轉化為主動,具有充分的創造活力,成為最有主體主動性、歷史創造性的現代人,成為既有主觀目的又合“客觀目的”的真正的歷史的主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就是人類歷史的“目的本身”④,從根本上說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本身”。現代社會主義的自由人,將是和諧全面發展的人,將是社會美的核心和主體自身,將是自然美的創造者,藝術美的立法者。藝術美源于現實美又高于現實美,藝術和諧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藝術概括和審美創造,是新型的現代和諧自由人,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新型和諧關系的典型反映和理想的表現,它也將隨著和諧社會、和諧人格的不斷完善,不斷發展,日益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

總之,和諧社會的精神是把社會和諧化、審美化,從美的本質上說和諧社會就是美的社會,和諧的關系就是美的關系,和諧的人就是美的人。和諧的精神照亮了我們社會整體的美,也點亮了我們社會一切個體的美。當然這是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現在和這個理想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可貴的是和諧社會的提出和構建,已朝這個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這個光輝理想一定會逐步變成明天燦爛的現實。

注釋:

①周來祥:《馬克思關于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規律,是否適用于社會主義文學》,原載《文藝報》1959年第2期。后收入《周來祥美學文選》(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3—1265頁。

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22頁。

第7篇

關鍵詞 生態倫理 生態倫理教育 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4

Connotation of College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CHENG Wenqin

Abstract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ethical guidelines aimed at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ithin the ecological ethics, and peopl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nsciously seek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front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wareness training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from the start, the key and core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connotation

1 生態倫理教育的起點:生態文明理念教育

高校生態倫理教育應該首先要樹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①生態文明理念旨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生態文明理念決定著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態度,支配著人們具體的實踐活動。生態倫理教育在生態倫理教育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生態倫理教育的起點。生態文明理念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1 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主張的是在促進人類生命體繁衍的基礎上,也要尊重自然界其它生命體,進而實現自然界所有生命體共同繁衍生息。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既反對自然中心論,即將自然界奉為至高無上的神,人類只能消極地聽命于自然,也反對人類中心論,即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中心,主宰著其它生命體的存在和發展。人類與其他生命體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超越自然,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與發展。因此,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使大學生真正理解人類與其它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生命共同體,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尊重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2 順應自然的共同發展觀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順應自然的共同發展觀教育。人們順應自然并不是指人們在自然界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只能被動地受制于自然,完全受自然界的支配。人們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可以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使自然界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類就通過實踐不斷地將自然界納入人的生產和生活系統。可以說,對人類具有現實意義的自然界,是人類活動即實踐自身創造的,是活生生的,與人類社會不可分離,已經融為一體。雖然自然界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具有“優先地位”,但在馬克思看來,在人的實踐活動之外的,與人分離的、抽象的、孤立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相當于是無。自然界并不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之外,而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類通過實踐不斷地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共同發展的關系。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順應自然的共同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共同發展的關系,促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1.3 保護自然的生態平等觀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學生進行保護自然的生態平等觀教育。生態平等觀是指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體都有利用生態資源的權利以及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所有生命體都享有利用生態資源的權利主要是指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或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們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人類生命體與其它生命體之間都應該平等地利用資源。發達國家的人們不能為了自身的發展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當代人不能為了經濟發展而損害后代人的利益,人類生命體不能為了自身種類的發展而影響其它物種的發展。簡言之,不同時空的所有的生命體都應該共同享受生態資源,共同發展。人類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尊重和維護其它物種的利益,實現人類與其它物種的共同發展。因此,高校通過保護自然的生態平等觀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一種平等地享有生態利益與平等地承擔生態責任的意識,使人類與其它生命體、當代人與后代人形成一種共生共榮的和諧關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2 生態倫理教育的關鍵:生態行為規范教育

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是為了將生態倫理內化為社會成員的道德律,而生態行為規范教育是為了將生態倫理外化為社會成員的實踐活動,通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見,生態行為規范教育是生態倫理教育的關鍵所在。生產和消費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行為規范教育首先應該從這兩方面著手。

2.1 循環經濟發展觀教育

生產活動是由投入與產出兩部分構成的,其中投入包括勞動者以及生產資料的投入,產出則包括產品以及廢棄物。生產活動過程作為勞動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②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就在不斷地消耗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而產品則作為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進入消費過程作為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不同的是個人消費產生的消費者本身,生產消費則產生與消費者不同的產品。而廢棄物要么重新作為新資源進入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或作為廢棄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可見,生產活動是從兩方面,即從自然界拿走資源用于生產和生活,或者在生產和生活中將廢棄物排放到自然來影響自然界。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應該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減少對自然的索取,通過循環利用資源來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因此,人類在生產過程中應該采取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即“把原來‘資源―產品―廢棄物流回大自然’的單一過程,改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反饋式流程。”③簡言之,人類要采取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2 科學消費觀教育

個人消費的產物是消費者本身及廢棄物。個人消費主要是從兩方面來影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一是消費的廢棄物或作為新資源重新進入生產過程,亦或以廢棄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二是消費通過生產需要再影響生產過程。消費直接是生產,“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④一般來說,合理的需要是有利于激勵人們不斷創新生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商品經濟產生之初,人們獲得商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消費社會,使用價值鏈與價值鏈出現了背離,人們追逐的不是物品的有用性本身,而是物品所反映的社會關系。商品已成為社會價值符號,成為一套話語系統,像奢侈品就成為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這種“欲望消費”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加劇了生態危機。同時,“欲望消費”也使人類越來越依附于消費行為,并且“以享樂為人生終極目的,就背離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人就會異化為被貪婪物欲所支配的奴隸”,⑤這使人日益降低為與其它生物無異的物質力量。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消費觀教育,使大學生從“異化消費”中,從對物質的過分貪婪和占有中解放出來,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3 生態倫理教育的核心:生態信仰教育

生態信仰是指人們為了人類自身的永續發展,在思想上極其推崇自然環境,并且在行動中時刻以生態環境質量――天藍、地綠、水凈當作檢驗自己行為是非善惡的標準,以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信仰是支撐人類生態道德生活的基石,是人類生態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生態道德觀念和行為的范圍、層次和方式。生態倫理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進行生態信仰教育,生態信仰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3.1 生態情感教育

高校生態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引導大學生要相信自然,接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與其它生命體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相信人類與自然界可以和諧相處;二是引導大學生要尊崇自然,相信自然會給人類帶來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活環境,期望自然給人類帶來幸福;三是要使大學生學會愛自然、愛生命,將自身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生態情感教育應該使人類學會將自己的愛傾注到自然之中,傾注到生命之中,要感恩自然給賦予人類的一切,最后在愛自然、愛生命的基礎上升華為一種生態信仰。把樹立生態信仰當作一種美德來培養,而內在于德性的生態信仰對人的生態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一旦形成了這種美德就會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與物上,行為上就表現為由原先自發地保護生態環境變為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2 人的發展教育

生態信仰對大學生的人格的建構有著提升的作用,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生態倫理教育的目的所在。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不可否認是主動的一方,占據主導地位,并且通過實踐改變自然條件使自然界朝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方向發展。當前的生態危機表面上是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資源的掠奪,實質上是人的欲望的無限膨脹,妄圖占有、征服自然。而人的欲望的泛濫本質上是人的內在尺度的畸形變化,是人的異化。人的異化表現為作為人的類本質的勞動的異化,即人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勞動作為人的本質活動,不僅生產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人與人的各種關系,而且還為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由于勞動的異化,“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⑥使人漸漸喪失了自己的類本質,不再成為其人。由于勞動的異化、人的異化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危機,而作為人與人關系的反映和縮影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就不和諧。當人與人的關系呈現一種平等、和諧的狀態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和諧,從而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因此,要真正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緩解生態危機,人的健康人格的培養、人的內在尺度的完善是根本的途徑。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人的發展教育,使人達到對人的類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向自身的復歸,即實現“人―非人―人”的轉變。簡言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人的發展教育,就是使人在自我完善中尋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注釋

①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②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③ 肖安寶.資源創造論:新時代的資源哲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204.

④ 馬克思.資本論(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第8篇

人類從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原始社會時期,依次經歷依附于自然的農業文明時期和征服自然的工業文明時期,到達當今科技和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時期。在這期間,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發生了轉變,人類由“敬畏自然,依附自然”逐漸轉變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成為人類改造和征服的對象。農業文明時期以后,人類便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雖然創造了經濟上的偉大奇跡,但其對自然掠奪式的過度索取卻留下了可怕的后果:森林、草原、湖面面積不斷衰減,水土流失,土質下降、酸化嚴重,沙漠化、鹽堿化,全球變暖及生態平衡失調,自然災害頻發……工業文明的出現使得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對人類來說,自然已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類也不再像中世紀時期那樣需借助宗教神明的權威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段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微乎其微,人與自然相對和諧。中國古代哲學中,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老子主張“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弱小的,卑微的,無能為力的;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倡導人與天地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論”,把“天命”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尊天命”、“畏天命”……這些樸素的“天人合一”觀點,造就了中國古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狀態。面對洪水肆虐時,“擇丘陵而處之”、“順水所向,遷城邑以避之”進行避洪,“疏九河”進行分洪,“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進行蓄洪;在水土保持方面,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不樹者無槨”。

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來,世界萬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組成的矛盾統一體,是辯證統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空間與資源,享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自然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限制、制約,包括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等對人類的負面影響。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到處留下了人類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自覺接受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并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系處理得不好,就容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

現在,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人的行為已屢屢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強度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大大超過環境容量,于是不可避免地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但是,與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實現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本質。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人類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外化給自然界,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同時也把自然界的本質內化為自我意識,受到自然界的本質——自然規律——的設定,也就是說人“化”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化”。步入現代文明進程中,由于人類自身認識的發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樹立的是單純肯定人的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

在科技和經濟高度發達的當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轉變對自然的態度,做到現代文明下的自然堅守。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持人類生存環境的最佳狀態,在獲取、支配、使用各類物質、能量、信息時,盡最大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避免生態環境惡化或退化。二是保持生態平衡,禁止濫伐濫采各類植物和濫捕各類動物,以保護生態多樣性。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質、能量的效能,以降低物質和能量的消耗。四是有計劃地開發自然界中的各種資源,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子孫后代著想。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后的必然選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托,尊重自然、珍愛生命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為了地球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時也為了人類自身,在現代文明下仍要堅守自然的主體地位,還自然以生態、健康之本來面目。

第9篇

儒家以“天人合一”為主旨的天人關系,即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也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與統一,從孔子經董仲舒到理學的張載等儒家代表人物關于天人合一的各種表述,都明確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與萬物的生命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并都力圖追索天與人的相通之處,以求天人協調、和諧與一致。

儒家所主張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人與自然平等的宇宙觀,是一種整體普通聯系的大生命觀,表現出“泛愛眾”的宇宙關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不只是肯定人和自然不可分割,并且把尊重所有生命,愛護天地間所有萬物看作人類的崇高道德職責。

儒家認為自然界有其自身秩序和規律,但是,人在自然界和自然規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以得到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目的。

儒家主張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對自然資源要取之有節、用之有度,以保證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儒家天人關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儒家“天人合一’’命題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并把尊重一切生命,愛護自然萬物視為人類的崇高道德職責;強調人應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自然資源要取之有節、用之有度,反對將自己與自然對立起來。這對于我們今天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給予很好的啟迪,為構建以生態平衡為中心的現代生態倫理觀、生態哲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協調觀

周桂鈿

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和諧的環境,而和諧的環境的產生首先需要的是協調的運轉機制。這種協調不僅包括人本身的協調,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在人際關系中,在國際關系中,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都強調協調。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的諸方面,也都需要協調。

中國素有重視協調的傳統,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個人和社會的協調。對于個人來說,包括飲食協調,動靜協調,身心協調。西方講飲食只強調營養,誠然,營養是很重要的,但僅僅講營養,也是非常片面的。中國傳統醫學雖沒有營養這些方面的概念,但是卻有平衡飲食的思想。任何食品都包含陰陽五行的性質,身體內部出現不平衡,如陰虧,就要滋陰;陽虧,就要助陽。目的就是要達到體內陰陽平衡,根據五行的原理來達到體內營養的協調。西方人強調運動,印度的佛教強調靜。而中國傳統強調的是陰陽相調,動靜結合的思想。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身心的修養,義與利都是人所需要的。義可以養心,利可以養身。身與心比較,心更重要,因此養心的義也比養身的利更重要。行義,行善,有益于健康,這比任何補藥都更好。這些現象,西方科學還解釋不了,甚至不承認。對于社會來說,政治協調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而等級差別是政治協調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儒家關于等級差別有著非常獨特的論述。儒家認為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合理的,社會需要等級制度,等級是經濟分配的基礎,分配差別過大,會導致動亂,需要調均。調均就是經濟上的協調。調均的原則是禮義,目標是和諧。執政能力主要就表現在經濟調均上。

第10篇

摘 要:《天真之歌》是英國詩人布萊克所寫的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作品之一。布萊克在《天真之歌》中寫出了天真的三個階段,從蒙蔽中的天真轉到美好愿望中的天真再到優美想象中的天真,這也是布萊克的思想的轉變升華,契合了心靈與天堂之和諧。全文充分表現了宇宙和諧觀,蘊含了人類自身的內在和諧,以及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和諧。

關鍵詞:芻議;《天真之歌》;和諧觀

威廉姆?布萊克是生活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的浪漫派詩人和基督教徒,也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對想象出宗教的幻覺進行深刻的思考,開創了想象力在創作中的應用,啟發了迪蘭?托馬斯、愛米莉迪金森以及阿爾蒂爾?蘭波,忠實的記錄了生活中的經歷和感觸,是最優秀的凈化知覺的信徒之一,提供了人們所缺的但是浪漫主義所學要的某些藝術品質。國外對于布萊克的研究比較早,國內興起的較晚,國內對于其研究主要是從《天真之歌》的主題、藝術手法、意象的運用等著手的,缺少思想的探究和升華。作為虔誠的信徒,它的作品的創作的源泉主要是在基督教的圣經想象出的,本文在解讀詩歌的基礎上,探究其所蘊含的基督教的和諧觀。

一、《天真之歌》的解讀

布萊克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是“黎明前孤獨的聲音,寂靜時分的歌唱者”[1]。《天真之歌》是由19首小詩組成的,包括《序詩》、《黑小孩》、《升天節》等,將人類的生存狀態與亞當的伊甸園相聯系。《天真之歌》不僅是圣經的隱喻,也是新柏拉圖主義的隱喻[2]。《天真之歌》的中心思想主要蘊含在《序詩》中,在這首小詩里,云端的孩子請求吹笛人為其吹奏一曲“小羊羔的歌”,并在聽的過程中被感動,可謂是又哭又笑,并在最后流下了喜悅的淚滴。孩子在詩中央求吹笛人將其未盡之言寫進書中,吹笛人則用一根空心蘆管為每個孩子譜出動聽的樂譜。文中吹笛人是被救贖后的圣徒,云端的孩子象征著基督耶穌,而吹笛人與上帝的孩子們同住,在人間建立天堂耶路撒冷,就像《馬太福音》中所展現的那樣人、自然、上帝的和諧統一,即伊甸園是一個隱喻,暗指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充滿愛的和諧相處的狀態。

《天真之歌》的思想與中國的儒家思想是相契合的。中國的儒家思想講究“中庸之道”即人類自身的主客觀相和諧、“以和為貴”即人與人之間相和諧、“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和諧、“天人相通”人與宇宙、世界相和諧統一。而《天真之歌》之中的人與人、自然、上帝的和諧統一與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二、《天真之歌》中的和諧觀

《天真之歌》中的和諧觀主要是人類自身內在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3]。

1、人類自身內在的和諧

人貴在認識自己,就像曾子所說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幫助別人謀略是否已經盡心,和朋友的交往是否已夠誠心,是否已經復習所學的知識,儒家的思想就是認為人應重視內心的修養,尋找真我,保持真我,不為物喜,不以己憂。基督教的思想在這點與儒家學說相類似,強調自身的修養,就像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哲學的對象從來都是人的內心,即認識自己,保持真我,做到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省,達到近乎于耶穌的神圣的氣息,滿足《哥林多前書》所寫的基督教的要求“人應當自己省察自身”,強調人類自身的內在的修養和和諧。《創世紀》中的亞當和夏娃就是沒有禁得住誘惑,迷失了本心進而偷食圣果,被趕出伊甸園,隱含著人類自身若是不重視自身的修煉的達到和諧,也會破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升天節》中描寫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一幕,即在升天節這一天每個孩子都穿著鮮艷的衣服在英國的圣保羅教堂唱歌的情景,孩子們受到了與往日不同的待遇,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們在這個時候感謝上帝的慈愛和人們的好心。布萊爾在本篇詩歌中就強調人們應該互相尊重,摒棄身份、職業,愉快的生活在同一個天堂,遵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正如,儒家所堅持的以“和”為貴,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互相幫助,互相促進,進而建設一個大同的社會。另外,《羔羊》、《對別人的悲傷》等詩歌中均體現了“愛人入己”的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強調建設人人相愛的人間天堂――耶路撒冷。

3、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儒家思想中,天就是自然,天道就是自然的運轉。儒家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該“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基督教的思想中也是這樣的意思:上帝創造了人類,并讓人類生活在伊甸園中,與上帝同在。《天真之歌》中的《夜》、《春》、《笑歌》、《鮮花》和《保姆之歌》這五篇詩文就是給人們塑造一個人間的天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空”和一朵花兒關心并照顧著小雀,他們幸福歡快的生活著等,展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號召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再由人與自然的和諧翻沉人與人、人類自身的和諧,促進對于完善自身的追求。

結束語:

《天真之歌》以一首詩篇的形式,用精煉的語言和多種修飾手法,暗含豐富的人生的哲理,基于基督教的教義,描寫理想中的世界,又契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的思想,強調人類自身內在的、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張強,朱志勇.布萊克詩歌表現手法淺析[J].名作欣賞.2011,(06):35-37.

[2] 劉云雁,吳虹.威廉?布萊克詩歌的泛神主義傾向[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1):11-12.

第11篇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途徑

馬克思曾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在這里,馬克思不僅指出了環境通常是由人來改變的一面,而且強調了人的革命實踐的特征:即人改變環境和環境改變人的方向應該是一致的。那么,應該如何實現這二者的一致呢?

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與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實現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本質。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人類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給自然界,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同時也把自然界的本質內化為自我意識,受到自然界的本質——自然規律——的設定,也就是說人化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化。步入現代文明進程中,由于人類自身認識的發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樹立的是單純肯定人的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啟蒙運動尤其強調人的自身價值,將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資源或工具。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變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來的實體。斯賓諾莎反對這種對立說,但他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這之后,康德、黑格爾等人試圖努力改變這種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局面,但他們卻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

人類的理性之光漸漸揭開了自然的神秘面紗,用馬克思·韋伯的話說就是“世界祛魅”的過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義的導向下,步入現代化的今天,人類面臨的是“現代性的危機”。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正是由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一致性發生了異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和異化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異化,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為人們為了占有由人與自然關系生化出來的財富,造成了人與人的分裂和人對人的剝削與壓迫。這使人處于一個無情冷漠異己的物質世界,造成社會關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異己的物質世界中處于無家可歸的渺小無助、無根流放的異化狀態,喪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就是人類面臨的精神意義失落的危機。另一方面是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支配下,人類奉行的是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結果是人類對自然界資源進行了近乎竭澤而漁式的掠奪性、粗放性的開發和超負荷的索取,大大超過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類排入環境的廢物大大超過了環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與生態環境發生著某種聯系,因此我們要從多層次多角度方面來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觀與社會發展觀。

首先,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按照的觀點,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和諧的統一,即提倡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人類中心主義倡導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為尺度,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在工業文明中,長期居主導地位的傳統價值觀認為,自然財富是無限的,人的物質需求也是無止境的,人類只要不斷地征服自然、擴大消費,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在這種舊的價值觀支配下,人們片面追求經濟數量上的增長,提倡無節制的消費和肆意開發自然資源。正是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導致了生態危機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發達工業社會的一個顯著表征,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異化狀態。自然不是被當作與人親和、協調的對象,而是被當作征服、統治的對象。

其次,在社會發展觀方面,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我們不能離開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單純強調對自然的保護,使保護變成被動的適應,那樣就無法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會使社會進步緩慢乃至倒退。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許多環境問題正是由于科技和經濟不發達所造成的,只有積極致力于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離開對自然的保護來單純強調對自然的開發,使開發變成對自然的粗暴掠奪和破壞,必須吸取某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的歷史教訓,使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互協調,把促進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證未來的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以便全面長遠地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提高生活質量。

(2)構建和諧的生態精神文化。

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人的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

①生態意識。生態意識,是指人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環境的自覺而清醒的感悟和認識。是人對所處于環境和自身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能動反應。人與自然和諧,要求人拋棄人統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要求建設尊重自然的文化,隨時從環境的角度,從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方面思考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②能夠直接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的莫過于教育。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

(3)要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具體要加強綠色文明宣傳教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提倡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加強綠色生態標志的推廣和管理,倡導綠色消費;要推進綠色城鎮建設,發展綠色交通;要通過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示范區等活動,增強公眾環境意識,倡導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第12篇

摘要: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應包括自然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明和人文生態文明三重形態,內含自然、社會和精神三重價值的和諧。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應然選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然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165(2012)03010307

一、生態文明內涵的再思考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第一次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國內對有關生態文明研究可謂風生水起、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其中對“生態文明”的內涵的界定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要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內涵,首先必須準確理解“生態”的涵義,以生態的不同闡釋為座架來把握生態文明的深層意蘊。所謂“生態”,原意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有機體之間以及生物與周圍外部世界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存在狀態。隨著“生態”一詞所關涉的范疇的不斷被延伸和擴大,生態也有了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生態僅指自然界諸系統之間交錯復雜的關系,是把外在于人的“環境”涵泳于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之中的一種對“環境”概念的修正。從這個層次上產生的文明,突出強調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或者說是構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基礎與前提的現實文明形態之一。這種只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文明,在任何社會都存在并以不同的面貌呈現于社會歷時態中。古代社會的生態文明主要表現為社會與水環境的和諧統一;近代社會的生態文明表現為社會與動植物的和諧統一;現代社會的生態文明則主要表現為社會與整個自然界的全面和諧與統一。[1]

廣義的“生態”超越了生態的一般層面,不僅指向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涵蓋了人與社會、人與生命本體的關系,包括文化價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等方面構成的相互關系。因此,廣義的“生態”實質上是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人文生態三重生態的深度融合,即人類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包括構成其系統中的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存在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作為人類迄今最高級、最新型的一種文明形態,是指人類在遵循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相互間和諧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生命本體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2]這也是經過近幾年的學術探討,學術界普遍認同的一個概念。

筆者認為,雖然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經歷了工業文明對自然界肆意掠奪與破壞,自然界無情報復使人類遭受慘痛損失之后,對長期以來主導的人類社會的“唯物質文明至上”的觀點進行理性的審視與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但生態文明作為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后出現的更先進、更高級的 “后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應包括自然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明和人文生態文明三重形態,蘊含自然、社會和精神三重價值的和諧。第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認為一個社會不外乎存在兩種基本的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決定意義,它支配和規約著人與社會的關系。研究生態和諧,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正是通過對自然界的關系而領悟人對自身、社會的關系;通過將“文明”與自然生態相融合,學習和效法自然生態規律并用于指導、處理人類社會的經濟、社會、民生、人文等方面的建設,從而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的生態文明建設。第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理念。人是源于自然而又生活于社會之中不斷追求自由發展的個體,“是一個具有自然性、意識性和社會性的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3]。而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當下,隨著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法制建設、土地流轉和社會治安的等事關群眾利益的社會沖突時有發生。這嚴重制約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阻礙社會的和諧、文明發展。要解決這些社會風險,唯有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統籌協調、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突破瓶頸制約,“實現人類自救及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4]。第三,人生命本體的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指向。生態文明主要以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為表征。其中人的生命本體的和諧則是最根本的,它統攝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體現了人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價值。認為:人是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統一體,是由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構成的,因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人的身體生理素質、精神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改善和提高,本質上是實現人的自由狀態,即人們在把握了必然的基礎上,使自己的行為滿足內心的合理需要的一種理想狀態,是一種真、善、美的統一。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應然選擇

馬克思在深入考察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后,深刻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和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5] 工業文明催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導致了倫理道德的敗壞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始終把自然和社會的和諧作為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并以生態化的生產方式替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而這正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屬性。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的內在一致性使得兩者互為基礎,互為發展。正如工業文明催生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樣,生態文明也將全方位地推動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6],社會主義也必然會選擇生態文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南靖县| 太仆寺旗| 皋兰县| 开封县| 会理县| 泸州市| 改则县| 龙泉市| 桐庐县| 安达市| 藁城市| 平泉县| 台中市| 巴中市| 大余县| 上饶县| 交城县| 宽甸| 建始县| 宜黄县| 共和县| 邹城市| 荣成市| 霍林郭勒市| 沈丘县| 绥芬河市| 沾益县| 三明市| 米脂县| 京山县| 额尔古纳市| 长岛县| 水城县| 闵行区| 紫金县| 长丰县| 广东省| 张家川| 天长市| 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