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3 09:38: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士入黨申請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六月的培訓,短短的一個月,在炎熱的夏天卻留給自己難忘的回憶。臨床護理的常規操作,彌補了在雪線操作技術的缺陷,如常規的心電監護,造瘺口的護理這是在學校學不到的,溫故而知新,操作以及每周三基的考試為到臨床做鋪墊。其中中醫的操作拔火罐,艾條灸也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們的示范也更加規范了我們的操作。
三個月的試崗,從進入試崗的第一天護士長就安排了老師帶教,每周老師都會制定帶教計劃并且做出評價,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每周都知道自己的任務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未掌握。婦產科、普外科、骨傷科老師帶我們上臺,到現在基本能勝任上臺的工作,巡回老師現在也試這讓我們單獨,所以深感自己的壓力。護理部為了提高每位護士的理論水平,每月進行理論的考試,三個病種的分析考試,豐富我們的知識也激發了我們了解不同科別的臨床護理工作。每個月科里會讓各位老師或者請手術醫生授課,讓我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術前術中配合的要點。在手術室,認識了很多自己從未接觸的器械,見到了各種不同痛苦的病人,入黨申請書對于生命有了不同以往的敬畏,明白了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的艱辛。在這里穿刺的機會很多,留置針的穿刺對自己來說是個挑戰面對病人操作要沉穩、快速,雖然現在避免不了會惶恐,但以后會更加的努力克服問題,對于與病人之間的交談也感受頗多,術前訪視,術后訪視,七查十二對看似很簡單很輕松的過程,卻要有一定的交流技巧和專業水平。減輕病人的焦慮、恐慌這是首要職責,只有讓病人相信你才會得到最佳的配合,無論在術前還是術后無微不至的關懷才是病人最想要的,人文關懷也是我們目前最缺的,今后會更加朝這反面努力,希望自己有一天如老師在面對病人的問題時能對答如流。
在手術室接待好每一個手術人員牢記“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做到的凡事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積極做好每一項護理工作,關心每一個病人,關心每一個病人,當病人入手術室時,護士在手術室門口熱情的接待,自我介紹,做好各項工作,加強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減少病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護士長也會經常詢問同事的工作技術,態度以及病人的要求,對病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能及時解決。
病人的需要是我們服務的范圍,病人的滿意是我們服務的標準,病人的感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優質服務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刻苦學習,使服務更情感化和人性化,為醫院的服務水平登上新臺階而不懈努力。
4月15日深夜,急促的敲門聲驚破大足區棠香街道報恩社區居委會辦公室一汪寧靜。
覃邦明拉開門,就看見了兩張笑臉。
“這么晚了,你們兩口子有事啊?”
“這是我們的《入黨申請書》。”曹義尹、譚聰夫妻倆靦腆地笑著。
“你們兩個‘80后’大學生,怎么想要入黨?”
“這幾年,居委會一班人帶領100多名黨員,把這個問題多多的農轉城社區整得巴巴適適的。”曹義尹雙眼泛著光,“我倆想跟你們干。”
借力老干部,妙解安置局
2010年11月10日,是老覃履新報恩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第一天。
剛拿起水杯,電話響了:“一大群居民,要去縣(現已改為區)里上訪。”
扔下杯子,老覃箭一般沖了出去。
“為什么上訪啊?”老覃氣喘吁吁地問。
“政府承諾‘拆遷不失居’,完全是騙人!”群眾憤怒如獅。
“騙人?”
“我們好多人沒分到房子。”群眾嘶吼著。
原來,安置房規劃的是建四合院,后來大政策變了,不讓修四合院了,預建項目就擱了下來,準備重新規劃。
誰知這一擱,就是一年。
“你們先回去,我保證辦好這事。”老覃當著眾人拍了胸脯。
事情,并不像老覃想的那么簡單。
“這事,你去找規劃局。”
“這事,你去找建委。”
一跑路,老覃盡碰壁。
碰壁后,老覃失眠了——怎么辦?
“依托創先爭優活動,把轄區黨員凝聚起來,探索農轉城社區共建共享之路。”這是老覃數夜失眠后的思路。
解決拆遷安置矛盾,成為第一塊試金石。
“50多名縣處級以上干部,退休后住在我們社區,他們都是黨員,我們得借力。”老覃說。
怎么借?
立即召開聯席會議——請離退休干部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會。
“居民準備上訪,怎么辦啊?”老覃訴苦。
“規劃局,我出面溝通”、“建委,我出面溝通”……一個個老干部站了出來。
在老干部“創先爭優”下,新規劃方案很快通過。
“你們說話算數。”居民豎起大拇指。
借力新設置,妙解物業局
“小區種上大蔥了。”
“小區種上白菜了。”
“小區種上四季豆了。”
居委會辦公室,不斷響起物業管理人員的投訴電話——農轉城居民把生活方式帶進了小區:草坪,一點一點變成了菜園。
“綠化用地,不能種菜。”物管招呼,但無人理會。
既然不聽,那就來狠的。
“誰把我的蔥拔了?”
“誰把我的菜鏟了?”
于是,網絡“偷菜”游戲開始在小區上演。
業主和物管扛上了,怎么辦?
“我們開會決定:幫助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老覃說。
業主委員會成立后,推心置腹找各業主懇談——居民們再也不種菜了。
這下,物管開心了。
可沒過多久,居民們卻火了。
“垃圾成堆,物管不清理。”
“樓道燈泡壞了,也不修理。”
“我家又被偷了。”
物業服務每況愈下,居民們抱怨紛紛。多次抱怨沒用,索性就不交物業費了。
“不交,就斷氣斷水。”
于是,對峙一觸即發。
居委會一調查,得出結論:物管與開發商是一家,所以很不負責。
于是,居委會主持召開業主大會,罷免了開發商物業公司,引進了展瑞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服務好慘了。”居民們咧嘴直樂。
探索并沒因此而戛然而止。
“物業和業主間,總是會有矛盾。我們創新設置方式,把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的黨員,吸納進社區黨支部,建立聯合黨支部。”老覃說。
同在一個黨支部,“你的事成了我的事,我的事成了你的事”——凡事都好溝通了。
各小區終于安穩下來。
借力各部門,妙解就業局
鄧幫鳳失業了,整天唉聲嘆氣。
“政府保證‘失地不失業’,騙人!”她雙眼噴火。
“你去外地打工吧。”丈夫建議。
“我不想離開家。”鄧幫鳳眼圈紅了。
“咚!咚!”敲門聲響起。
鄧幫鳳推開門,一張笑臉迎上來:“我是居委會主任劉文均。”
“啥子事?”鄧幫鳳語氣生硬。
“我們來登記,看你們家有沒有就業需求。”劉文均輕聲說。
“就是找不到工作啊!”鄧幫鳳語氣軟下來。
“你有啥子比較擅長的?”
“除了種地,啥子都不會。”
挨家挨戶一登記,居委會領導班子傻眼了,很多農轉城居民失業在家,大部分人都沒有一技之長。
怎么辦?領導班子一商量,決定借力。
“50多家社會單位駐扎在我們社區,可以請他們參與共駐共建。”劉文均說。
劉文均找到區人力社保局黨組:“你們的創先爭優活動,能不能和解決社區就業問題聯系起來。”
“好主意。”區人力社保局黨組回應。
于是,區人力社保局搞起了各種就業培訓。
“培訓后,我到一家建材門市上班了,月薪3000元。”鄧幫鳳呵呵直樂。
鄧幫鳳笑了,可還有一些人不開心。
“不想打工,想創業。”劉榮六說。
怎么辦?“求助駐扎社區的區級部門。”劉文均說。
大足區工商局等幾個黨組商量后支招:“借助微企政策,打造餐飲一條街、建材一條街。”
在區級部門支持下,餐飲一條街、建材一條街很快開市了。
劉榮六開了一家餐飲店。“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達11萬元。”劉榮六樂了。
共駐共建,失業居民終于各得其所。
借力眾黨員,妙解服務局
6月1日,晚上7點。
陳仁坤正在吃飯,手機響了。
“羅婆婆說眼睛痛,你趕快去一下。”
放下碗筷,抓起藥箱,陳仁坤沖了出去。
農轉城社區,常駐人口1.7萬,居民需求特別繁雜。
“覃書記,幫我安下開關嘛!”
“劉主任,幫我辦下醫保嘛!”
“我們六個人,實在無法招架。”老覃說。
怎么辦?
領導班子一商量:要把服務搞好,得把社區170多名無職黨員凝聚起來,借助“一講二評三公示”,成立政策宣傳、產業推進、排憂解難、技術服務、證件代辦等五支服務隊。
每個黨員根據自己特長,加入相應的服務隊,并作出承諾。
“承諾兌現好的,年終評優將優先考慮。”老覃說。
“我以前當過護士,我加入排憂解難服務隊。”陳仁坤說。
社區每戶人家都有一個《聯系手冊》。有需求,就可撥打各服務隊相應人員的電話。
“我保證隨叫隨到。”陳仁坤承諾。
為激發黨員的積極性,除了“考核”,社區還推出了“激勵”政策——愛心儲蓄銀行。“每參加服務活動一小時,就可積一分——可用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物品。”老覃說。
“我參加政策宣傳服務隊,愿下社區講解各種政策。”張甜甜說。
張甜甜是大學畢業生,能說會道。“兌現了承諾,還有物品可換,何樂不為?”她說。
2020年秋季如期開學是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生活逐步走向正軌的標志。今年抗擊疫情的全民戰“疫”取得重大勝利,民族凝聚力空前,英雄輩出,成為新學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課本”和生動“教材”。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開學啦“戰疫復課”直播特別節目觀后感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開學啦“戰疫復課”直播特別節目觀后感一2020《開學第一課》讓人回味無窮,仔細想想應該落筆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通過這個節目讓我想到了幾個人,護士朱海秀拒絕在鏡頭前向爸媽報平安,她說“我不想哭,哭花了護目鏡就不能做事了”;2000年出生的劉家怡奮戰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她說“穿上防護服,我就不是個孩子了”;00后護士郭詩敏,在進入隔離點工作30天后,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說:“覺得自己不再是個稚嫩的孩子了。”……一場戰“疫”,讓90后、00后一瞬間“長大”,抗擊疫情成為一次最好的“成年禮”,透過這些話語中令人震撼的胸襟和氣度,更讓我們真切感受到疫情給他們帶來的“成長”。
他們信任無數人民心中赤誠的熱火,信任日益強盛的中國,信任統一戰線的世界。當然,也信任,今年武漢的櫻花會開得格外絢爛。待春暖花開,我們一起看車水馬龍。
盡管2020年初,一場疫情席卷神州大地,病毒肆虐橫行,災難從未停息,蠶食了春日的盎然生機,但我們以愛與支持致敬那些堅守,守護中國的英雄,如此,我們一定會風雨無阻的前進。
重大關頭誕生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滋養偉大的時代,我們堅信:中國精神熔鑄而成的戰疫之魂和抗疫精神,必將煥發出磅礴的精神偉力,推動“復興號”巨輪劈波斬浪、遠航!
開學啦“戰疫復課”直播特別節目觀后感二舍己的醫者們,也許您們在家準備過大年、吃團圓飯之時,您們的領導就打來了電話,了解到詳情之后,二話不說,淚別朋友、淚別親人。火速趕往現場,也許您們當時還沒有吃飯,也很少休息,不能隨意上廁所,一整天呆在防護服里一定很熱,而且防護服把您們的臉憋得通紅,把您們的臉勒傷了,您們依舊堅守在崗位上工作,毫不退縮。您們每天都在和死神做斗爭,和時間賽跑,拼了命的工作,您們肩上似乎有一座大山,上面有著數千生靈,只要稍不留神,就會有人死亡。
看到“白衣天使“那么努力,軍人叔叔和交警叔叔您們也不甘示弱,馬上調集人手前去支援。軍人叔叔知道”白衣天使“缺少物資,便去幫忙搬運物資;交警叔叔知道如果傳染下去置之不理,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在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您們的身影。
其實我也是湖北的一員,我的老家在湖北黃岡,今年有一些特殊原因沒有回老家,但我的羇旅之思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我代替我的家人向您們表示衷心地感謝。加油武漢!我相信您們一定會勝利的,您們是最棒的!
為了配合您們工作,我們家一得知疫情后,全家人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為預防肺炎做準備,先去了超市,買了很多菜品、水果和一些日常用品還有一些必要的口罩,便立刻回到家開窗通風并消毒,期間很少出門,常通風,多運動,想家了就發視頻通話……按照您們的指示做好預防。
在茫茫歲月中,一晃已經半個月,您們為我們付出太多,我們無以回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您們這種釘子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加油,讓我們一起阻止病毒的猖獗,一起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開學啦“戰疫復課”直播特別節目觀后感三當前,疫情還在進一步控制。人們的一個談論重點也是各地的疫情變化情況、安全防護提醒、對醫務人員的敬意等,甚至連新春祝福都有意識地變成了“做好防護,保護身體”。這個新春,在疫情的氛圍下,很多人堅持在工作第一線,很多人無法與家人團聚,很多人以實際行動做著防范與自我防范工作。人們的期盼就是,眾志成城,早日戰勝疫情。
疫情在新春時節肆虐,讓抗擊疫情發展有了更大的艱巨性。考慮到人員流動性大、聚集程度高、擴散頻率大,對抗擊工作產生了不小壓力。看著各地增加的病例數量,人們在揪心之余,同樣在思考:如何能從自我做起,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努力?如何從治理做起,為抗擊疫情筑牢防線?如何從周邊做起,為抗擊疫情注入力量?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不僅是醫護人員的使命,也是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分內之事。唯有每個人繃緊那根弦,才能以努力狙擊病毒。
必須看到,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但是病毒不過春節。越是闔家團聚的時候,越容易放松警惕,也越有可能讓病毒有機可乘。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歇歇腳、喘口氣,而是一刻不松、一步不停,對病毒步步緊逼,才能讓健康節節勝利。這個年,是團結的年,不是單純的“合家歡”,而是以團結的力量戰勝不安的病毒,以團結的意志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以團結的精神最終讓其樂融融的新春氛圍回歸常態。可以說,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團結戰”。
戰,則勝;不戰,則敗。合,則利;不合,則傷。公共健康是全民健康,公共安全是全民安全,具有公共屬性,不能有個別得失之分、利益之別、屬地之界。抗擊疫情,不是一城一地之事,不是醫療衛生戰線的事,而是全國人民的事。醫護工作者換上防護服,義無反顧地走進病區;武漢采取應急措施,留下阻擊疫情的決心;廠家加緊生產口罩等醫療用品,承諾不加價、不斷貨,馳而不息地運往各地……從政府到個人,從救治前線到支撐后方,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只有積極行動起來、主動作為起來、誓死堅守起來,才能以自我之強大壓制住病毒,全社會的“免疫系統”需要在恢復中增強抵抗能力。
不隱瞞,才能擦亮防護的眼睛;不僥幸,才能筑牢抗擊的堤壩;不懈怠,才能屏住奮戰的氣息。重視,重視,再重視!行動,行動,再行動!科學,科學,更科學!在這個新春,抗擊這場疫情,沒有人是孤軍奮戰,惟其14億中國人民勇毅、同心,才能勢不可擋、戰無不勝。
開學啦“戰疫復課”直播特別節目觀后感四面對疫情的時候,“逆行者”這個詞最近悄然火了起來,那么到底什么是逆行者?逆行者就是在危險情況發生時,在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撤離時,那些把生命置之度外,向著危險的地方去拯救更多生命的人……
誰都知道武漢是疫情重災區,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選擇逆行而上。他們與病毒作斗爭,他們與死神搶奪生命,他們用火熱的中國心書寫著大愛的文字,他們不斷地用行動詮釋著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使命”。奮斗在一線的醫生,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堅持前方報道的記者,許多滯留武漢的異鄉人,甚至還在上學的學生……千千萬萬人的命運,都在這個新年對彼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們關注著手機上的最新消息,一條條來自一線報道,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數字,越來越多的人被卷入這場巨大漩渦。讓人欣慰的是,更有越來越多的人請戰、報名,他們“不計報酬,不論生死”。不管是抗擊一線還是支援后方,他們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勇敢負責的精神,堅守自己的崗位,認真完成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線。
奔跑著,在死神的世間與時間賽跑;穿梭著,在陽世和陰間搶救生命;堅守著,病毒不退前進的步伐不停;也逆行著,不怕困難病毒不消決不退縮!哪怕前方是萬丈懸崖,也要義無反顧往下跳;哪怕背后死神在揮著鐮刀,也要從容不迫向前跑。責任,他們的肩頭,承載的是全國人民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是最普通的中國人,卻也是最偉大的逆行者!
防控疫情,他們是“最美逆行者”。84歲的鐘南山院士,帶領一流技術團隊,在前線努力工作;無數志愿者,從全國各地而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區工作人員,用實際行動筑牢基層防疫第一防線。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也正凸顯了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我們在努力,我們再努力。
這本是一場毫無溫度的災禍,但逆行者卻讓災區的人們感受到世間的溫暖。2003年的非典,我們挺過來了,2013年的H7N9,我們也戰勝了,2020年的肺炎,肯定也會在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最終勝利!
武漢封城,封鎖住的是病毒的擴散,而鎖不住的,是武漢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全國人民對武漢的祝福。武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全國人民都在等待著,等待著病情過去,等待著武漢重新煥發生機,等待著……再去武漢吃一碗熱干面,再等一場櫻花盛開。
這世上本就沒有歲月靜好,我們所謂的安逸,其實只是因為有人在背后替我們負重前行。逆行者,是“偉大”的代名詞,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在他們的帶領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開學啦“戰疫復課”直播特別節目觀后感五記得武漢剛出現第一個病例時,我正躺在床上刷微博。剛開始我也沒有注意,畢竟只有幾個人感染而已。但最讓我震驚的是短短幾天,感染人數直線上升,最終成為如今人心惶惶的大疫情。
現如今,其發展之快,令我們擔憂。但是,讓我們相信專家,相信國家,這次疫情一定會很快過去的。在我們整天躲在家里“避難”時,有一群人,逆流而上,不顧自身安危,戰斗在第一線,他們是千千萬萬的平凡人,和你我一樣。但他們選擇了“戰斗”。
那么,我們能為武漢做些什么呢?只是躲在家里,與世隔絕嗎?不是,我們可以為武漢捐款,寄口罩,出自己的一份力。甚至于,去當志愿者,支援武漢。
看著微博上的疫情分布圖,我感到痛心,全國各省無一“幸免”,而最嚴重的當屬湖北武漢,武漢早已封城,但任有人逃離武漢,把疫情擴散到各省。
從病毒擴散后,家鄉人心惶惶,各村早已關閉進出村通道。初三的時候,我從老家回來時,走了五六個出口都出不去。到處是攔路的村民,拉起鐵桿,“拒絕”與外來人接觸。真的絕大多數村子都是這么做的。我差點就回不來了,在往年,這幾天是最熱鬧的,但如今,街上冷冷清清,只有少數幾個行人,而且都“全副武裝”各式各樣的口罩。各種大型活動全部取消。人們整天從手機上看些關于這次疫情的謠言并大肆傳播,最后發現只是一場鬧劇而已。
我現在待在家里,說實話,真無聊,但又什么都做不了,整天熬時間。寫寫作業,打打游戲,東西都不敢亂吃,親戚們這幾天也炸開了鍋,這不敢那不敢的。到頭來,一分是真,九分是假。最近這幾天,連小區都封上了,根本不許車輛進入,你要開車出去,可以,但出去之后就別進來了。這是小區門衛對我爸說的話。高速已經不讓進入榆社了,開車出去在當天可以回來,隔天也不能回來了。就連我們這個小縣城都成了這樣,更別提那些大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