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育信息論文

教育信息論文

時間:2022-08-29 09:47: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信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信息論文

第1篇

一、高職院校教育信息統計及其重要性統計

作為提供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信息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國內與國外、政府與公眾、學者與官員越來越廣泛關注。統計是對某一現象或事物的有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計算、分析的工作過程。統計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搜集、整理、分析并提供關于社會經濟現象及某些特定事物發展規律的工作。它的過程就是搜集資料—整理加工—統計分析,也就是從定性認識(統計設計)到定量認識(統計調查和統計整理),再從定量認識到定性認識(統計分析),是一個從質到量,再從量到質的過程。因此怎樣提高統計分析的質量和如何保證統計數據質量便成了做好統計工作的關鍵。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統計是在統計學原理指導下的比較典型的統計工作,這關系到學校工作能否正常運轉和學校能否更好發展。學校教育信息統計工作的基本任務是: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對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條件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面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分析和預測,提供信息咨詢、實行統計監督,分析院校各項事業的發展趨勢,為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及各類政策提供可靠的數據信息和依據。

二、高職院校教育信息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統計數據數出“多頭”

就當前的高職教育信息統計而言,統計報表中除了學校綜合統計報表之外,各職能部門也有各類相應的報表,如實驗室信息、人事、財務、基建統計等各種報表。這些報表的數據之間既有著差別性,又有著必然的聯系,這些數據也是一個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不同方面的反應。但是,由于很多學校都沒有對這些統計數據進行統一的監管,使得各個職能部門的數據沒有統一的口徑和指標,統計上報的數據也出現了數出多門和數據不一致等情況。比如我們就對學校的在校生數量進行調查,教務處和學生處因為調查方法和統計口徑不同,給出的數據也不相同;還有固定資產、教學儀器的統計,資產處與實訓中心的數據又不相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工作的正常進行。有時學校的上級管理部門因為不同的調查目的,也存在著多頭布置統計報表和統計指標不一致的現象,甚至有些相同統計指標的統計口徑也有不同之處。這就使得統計工作歸口管理很難落到實處,而且經常出現一些重復調查和交叉統計的現象。

(二)統計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主動性不強

現在比較常見的問題主要是,多數統計工作人員對統計工作的意識不到位,只把統計工作停留在基礎層面上,覺得我只要按照要求完成好上級或領導布置的統計報表,就算是做好本職工作了,沒有認識到主動參與學校發展建設決策和管理,為學校的發展決策提供有利的統計信息分析也是他們的職責。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來自學校統計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統計專業業務素質不高,沒有經過專業的統計知識培訓學習,不具備較強的統計專業技能。就目前高職院校的綜合統計工作人員來說,大多在校(院)辦設一名專職的統計人員,而且很多學校都沒有專職統計工作人員,統計工作大多時候都是由校辦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員來兼任,并在其它各相關職能部門內設兼職統計工作人員,來負責本部門的統計業務工作。在這些專、兼職統計工作人員中大多數都不是統計專業的畢業生,對統計工作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并且很多統計人員長期得不到有關統計知識和統計技能的學習和培訓,與上級或其它統計部門聯系較少,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工作指導,很難了解各類統計改革與創新發展的要求,致使統計工作只能停留在填寫報表的基礎階段。

(三)統計數據的搜集使用信息化不高,失真現象嚴重

統計數據在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有一些職能部門認為這些統計工作并非日常性的工作,也非他們的本職工作,而是額外附加的工作,所以對統計數據的搜集填報工作不予重視,經常會出現統計數據的遲報、漏報,甚至有時候存在不愿填報等情況。對統計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無法配合統計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甚至沒有對搜集的數據進行仔細認真的核實,影響了一些統計工作的有序進行,以及統計數據的及時性、全面性和真實性。還有些情況是在統計數據的搜集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關職能部門,在這些數據搜集和填報時,經常會出現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工作上不愿配合,這就加大了統計數據的搜集和填報難度,數據的真實性也得不到保證,失真現象嚴重。由于現在統計軟件大多為單機版,所以統計數據和統計信息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信息共享性也比較差,經常使得一些比較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和數據,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利于統計信息的開發利用。

三、提升高職院校教育信息統計工作的主要策略

(一)穩定統計工作隊伍,加強業務培訓

對于統計工作來說,它是一項連續性很強的專業性工作,因此隊伍的穩定性也顯得非常重要。近幾年來,統計報表與統計調查難度越來越高,很多高校又經常性的變換統計工作人員,統計人員業務剛熟悉就被調換了崗位,新來的人員還沒有進行過專業系統的業務培訓,對統計工作業務還不熟悉,有時統計口徑把握不準,填報報表都很難,質量就更得不到保證,致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下降。針對統計工作中的這些問題,首先是穩定統計工作隊伍,在院辦或信息中心設立專職綜合統計人員,全面負責學校的綜合信息統計工作;其它各相關職能部門均配備兼職統計工作人員,形成統計人員網絡,真正做好統計工作,把統計工作日常化,把好統計數據質量關。其次是加強統計業務知識的培訓,通過對專、兼職統計人員開展形式多樣的崗前和在崗業務教育培訓,來增強其業務素質,如采用送出去學習和請專家來講座等方式,讓統計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和掌握各項統計指標的內涵,提高統計人員政治和業務素質,做到依法準確完成基礎數據的上報工作。

(二)建立統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統計工作制度,規范統計工作流程,實行統計工作歸口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制度。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和規范統計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設立全校統計工作的業務主管部門,一般都是由綜合統計人員所在部門兼管,對各職能部門的統計工作擔負起協調指導和監管作用。建立健全系統規范的統計工作制度和統計工作流程,各職能部門嚴格按照統計上報工作流程,對每組上報數據的進行層層把關,除統計人員要進行核實外,各部門的負責人也要對數據進行認真的核實簽字,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確保統計上報數據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為防止出現錯報、漏報和瞞報等現象,必須加強對統計工作的監管,增強監督管理意識。完善統計職能部門的自律、監督機制,建立一套責、權、利相協調的管理機制,完善各職能統計部門的自律與監督管理制度,嚴格約束和監管統計工作。對統計工作中的違法違規問題,一經發現要進行層層追糾,并且嚴肅查辦,把好統計信息的質量關。同時,積極在全校做好統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學習,如《統計法》、《教育統計工作暫行規定》等,不斷完善學校內部統計制度,提高全校教職工對統計工作的認識。

(三)轉變統計工作觀念,充分發揮統計作用

第2篇

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將必然涉及使用教育技術。與教育活動意義,教育技術同樣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內容源遠流長。而教育技術的外延領域在每次技術發生、發展和革新過程中,必然對教育活動本身構成積極影響。在以手工技術為基礎構成外延的早期傳統教育活動當中,以黑板、粉筆、書籍、圖片筆等工具以及口手相授、口手相傳的教育方式為主體的教育技術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占據教育活動的主導地位。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幻燈片、電影、電視、廣播等全新技術被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這種變革使得傳統的教室當中首次出現了老師和學生以外的其他聲音。20世紀末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網絡多媒體教育系統等依托網絡計算機核心技術的教育信息技術逐漸進入到教學實踐當中,應用范圍日益廣泛。此后,每當伴隨這每次新技術巨大進步和變革,新技術都會在教學活動中具體地體現出來。云計算作為當前最為前沿的新興的高新技術,教育業對元計算同樣具有較高的期盼度,很多教育工作者均期望能夠將將云計算技術全面能夠引入教學時間活動當中,通過元計算的使用推動教育教學,對教育實踐活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云計算技術的引入,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本,從根本上提升信息化進程效率,實現更為靈活的教育信息化部署和實現方式。通過云計算技術的實施,能夠在較少費用投入下,通過互聯網絡解決計算機資源訪問費用問題,充分實現信息協作共享,不再需要使用自建設施來實現網絡信息構建,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全面集中在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以及更加及時的信息的服務上。利用云計算技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以任何接入方式接入信息內容服務,暢享網絡帶來的方便與快捷。隨著云計算技術的逐漸成熟,教育云服務的需求和發展也產生了較大變化,從最初的動輒百萬巨大投入,利用效率有限,管理難度較大的自建信息化數據中心,到運用虛擬化技術的存儲虛擬化、服務器虛擬化、運行平臺虛擬化等等均能夠發現基于云計算的資源的投資可以有效解決網絡資源利用問題,建設投資費用問題。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共享資源云服務以及應用云都已經有大量實際案例,很多學校已經實現了基于云計算的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從使用規模上看,云計算已經展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教育信息化已經從過去的私有云模式逐步轉化為公共云和私有云相互融合的混合云的模式。

2教育資源共享應用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2.1資源獲取渠道不暢雖然當前很多學校均已經建立或正在規劃建設教育網站。但一些網絡資源無法連通,同時在獲取這些課程的訪問途徑相對比較困難,但是依然存在著部分網站訪問途徑不夠明確,如存在通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通過學校主頁連接等訪問途徑,多種途徑最總的結果和指向不盡相同,一些網頁可以正常打開,另一些則常常出現“該頁無法顯示”的情況。無法方面活動更多緊迫課程網絡應用課件,已經成為資源獲取的瓶頸。訪問者的網絡接入方式的不確定,很多學校在網站接入方面均花費了較大的資金和精力來確保網站的訪問流暢,網絡帶寬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教育信息自愈共享的重要瓶頸問題。

2.2資源建設缺之統一規范很多學校建立了教育網絡平臺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但僅有很少學校的網站功能設計比較合理,在內容安排和課程展示上做到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強,內容豐富,特點突出。大部分網站還是僅僅是把課件、視頻文件羅列在網頁中,內容展示缺乏層次感,各個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選擇建設模式。各個學校的網絡平臺制作各不相同,在平臺使用和教育資源通用性與兼容性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視頻內容的格式往往僅規定了最低使用配置標準,沒有考慮使用訪問者實際網絡帶寬、使用者的硬件配置及瀏覽器版本等方面的差異,普遍存在一味追求高清晰度的問題,音頻和視頻內容對網絡帶寬占用較大,很多使用者硬件設備無法進行相應處理,從而造成教育信息視頻內容緩沖時間長、播放不流暢,部分內容由于耗用帶寬過大無法瀏覽。使網絡教育信息吸氧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對最終的使用效果構成了不利影響。

2.3學習資源類型單一部分學校的教學信息資源內容比較單一,教學信息資源在多樣化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很多網上的課件依然是對常見教學內容的簡單重現。內容依然以圖表和以文為主,教學視頻內容有限,缺乏對學習情境的必要支持,習題庫、案例庫、相關文獻以及模擬實驗環節等教育拓展信息還不夠充實,在學習過程學習者依然無法滿足于被動地去接受教師對知識的灌輸,可能喪失主動參與的實際模擬操作的積極性,會導致學習者學習熱情受損。此外,課程資源庫的更新頻率也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課程資源的教學效果構成了影響。

3推進教育資源共享應用的建議

3.1搭建統一資源平臺,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很多學校的教育資源庫都是各校自行搭建,大部分教育資源庫都在動地等待外部使用者的瀏覽、訪問和下載。教學資源儲備庫管理方面存在無序和混亂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統一的教育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共享體系,真正實現對課程內容的快速訪問,從根本上避免了教育信息資源訪問渠道不夠暢通的問題。通過育平臺的搭建,對于整合教育資源以及教育信息資源均可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

3.2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教師及學生使用教育信息資源的積極性教育信息資源功能在于示范、輻射作用的發揮,然而目前大多數教育資源依然沒有做到這一點,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激勵措施和激勵機制,沒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使用教育資源。所以作者建議可考慮教師使用網絡教育資源可以進行教學給予工作量的增加,教師在設計教育信息化資源過程中增加平時成績統計功能模塊,可以依據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間、在線討論情況以及提交作業情況等給予日常學習成績等措施。不斷提高教育資源的應用價值,真正使教育信息能夠真正發揮示范、輻射的作用。

3.3建立資源更新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建設教育信息的積極性目前學習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教師對評比教學資源擁有較高積極性,然而對教育資源的后續建設普遍缺乏積極性,很多數教師都有評得了即完成任務的想法。對此可以考慮采用激勵與考核評比并重的方法來解決。可以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在教學過程當中鼓勵教師持續更新課程資源內容,建立更多的課程資源,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信息資源建設中。對于那些只評比不建設的狀況,實行退出機制,對于沒有訪問量、長期無法訪問、無法達到一定標準的應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嚴重情況下予以退出處理。

3.4建立培訓機制,調動更多教師參與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工作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學習并掌握一些計算機應用的相關知識,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培訓使這些教師具有自主在網上更新知識、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網上教學的能力。提高教師對于網絡教育資源的認識,培養學科教師參與網絡教育資源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培訓,保證后續資源建設能夠及時更新,并形成長效培訓機制,最大程度使更多學科教師了解網絡教育資源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第3篇

關鍵詞:信息論;實驗課;研究型教學

作者簡介:尚緒鳳(1981-),女,山東萊蕪人,中國計量學院理學院數學系,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計量學院“信息論基礎”校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5-0148-02

信息論、錯誤控制編碼和密碼學是現在數字通信系統中的三大支柱。信息論基礎是應用概率論、隨機過程和近世代數等方法研究信息的存儲、傳輸和處理中一般規律的學科,主要解決通信過程中信息傳輸的有效性、可靠性與安全性的問題,是信息科學和通信科學領域中的一門基礎理論。[1,2]自從“信息論”課程在信息及計算科學專業開設以來,筆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適合本專業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經驗,在該課程的教學中,筆者發現采用分組討論、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實驗報告互評、分組研究討論、通過圖書館及網絡資源查找并研讀相關論文以及學生做研讀論文的研討報告等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也得到了學生比較認可的評價。

研究型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在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除了學習選用教材上的知識外,還要借閱本課程相關的參考書,作為輔助學習資料,并用一些前沿科學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和研究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并通過圖書館和網絡上的相關課程網站及文獻檢索平臺,增加獲取知識的渠道,鼓勵和引導學生學會用書本上的知識解決相關的科研問題。為此,筆者在“信息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基于課程教學內容而又略高于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研究問題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和獲取文獻資料的途徑,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和途徑,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搜集科研論文資料以及閱讀文獻的能力,逐步使學生養成科學研究的素養。對于研究型教學的范疇,教育專家們 對其內涵和本質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體可以歸納為: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科學問題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從中體驗“搜集資料方案設計方案研討實驗驗證撰寫論文”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進而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研究方法,并培養其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研究型教學是一種學習和研究融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就是通過教師充分備課,提供基于課程教學內容又略高于教學內容的科研問題,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和探索知識,提供給學生參與研究工作和接觸科研問題的機會,從而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逐步培養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為進一步的研究生科研工作做準備。

課題組成員在多年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指導過程中,根據已有的指導經驗,發現精干的指導團隊、規范的組織體系、嚴謹的教學計劃、新穎的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手段、靈活的教學方法、交叉的知識補充等使得數學建模活動在中國計量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倍受學生青睞,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學子從中受益。只要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對于一些科學前沿科研問題,他們可以通過已有知識,并查閱相關參考文獻,對科研問題會有創新性的想法和思路。只要他們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他們可以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會有突破性的成績。鑒于在數學建模競賽指導中的經驗,課題組成員把競賽指導中的部分經驗方法應用到信息論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在過去一年的實踐中,已經收到了不錯教學效果,并有應用信息論知識相關的科研論文公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一、“信息論”課程新的教學模式

1.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以最新科研成果做引導

堅持以“理論和實驗課相結合,最新科研成果作為教學過程中知識學習的主線”,引導學生探知探究問題,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研究型教學需要給學生提供活躍的課堂學術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為此,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互動式討論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以網絡的BB平臺作為創新實踐平臺,加強學生討論組之間的互動和問題討論。特別是要善于激發學生求知欲使他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教學和討論,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拓展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先進性,開始每個章節的教學之前,課題組成員首先把與本章節相關的科研問題在BB平臺的網絡課程平臺教學中,讓學生先通過這些問題了解主要的知識重點,并通過圖書館和文獻查閱,了解相關知識,并且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在分組討論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發表觀點,教師補充糾正部分問題,學生發言的情況將作為期考考核的一部分。授課過程中注重跟蹤信息處理技術最新前沿問題,通過引入信息論及編碼理論知識在文本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等方面的成功應用,強調理論與實際應用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的過程。通過對實際應用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

2.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改革實驗課教學模式

由于受到教學計劃設置的影響,一般一次實驗課大約要2個自然班級一塊上課,由于學生人數比較多,教師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很難照顧到全部學生。針對現實的情況,目前大多數學生都擁有計算機,并且學校圖書館也有機房提供給學生使用,所以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在每次實驗課之前,先通過網絡課程網站實驗指導書,學生在實驗課開始前根據每次實驗的指導書完成實驗內容,要求每個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對于在實驗過程中的問題通過網絡課程平臺發問,教師或者學有余力的學生都可以在平臺上對問題進行解答,供學生共享,并且簡單的實驗內容讓學生之間互評,這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驗課時對于一些還沒有解答的問題,再在課堂上統一解答。并把每次做得較優的幾個同學的實驗報告上傳到網絡課程平臺供全體同學參考和學習,對于作為范本的學生在期末考核中實行額外加分。由于信息論的實驗內容大多都是關于編碼的實驗,需要學生掌握Matlab以及C語言的基本操作代碼,在實驗課堂中學生們可以進行討論和更進一步的學習,使得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對于學生學過的“數學軟件與數學實驗”以及“C語言”課程也是直接地應用,部分實驗課程的相關研究內容也可以作為下學期畢業論文設計的后續研究問題。實驗報告的撰寫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把科研問題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增加課堂的學術研究氛圍

自從2003年開設信息論這門課程以來,筆者先后采用過以下三本教材《信息論——基礎理論與應用》、[4]《信息論基礎與應用》[5]和《信息論、編碼與密碼學》,[6]由筆者所教授的學生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所有最終筆者選擇采用《信息論、編碼與密碼學》這本教材。該教材更側重于實踐應用環節,更適合調動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編碼的編程能力,弱化編碼理論的繁瑣證明。

針對自信息、互信息、信息熵、平均互信息及信道容量等是“信息論”課程中較為重要的幾個關鍵概念和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選擇了一些基于這些知識卻能被本科生所能理解的科研題目,提供相關文獻資料和獲取文獻資料的途徑等學術資料,給出“自信息量在文本處理中的應用”、“Shannon-Fano-Elias編碼理論的改進方法及應用”、“圖像處理中無損壓縮算法研究”、“基于預測編碼的圖像壓縮算法研究”等題目。按照數學建模比賽的模式,以三人作為一組,學生自由組隊,自選其中之一題目進行相關的討論和探究,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定期匯報交流等環節完成任務,提交研讀報告或者學術論文。最終使基礎不同的學員都能夠提升學習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學習和合作的樂趣,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把有創新性觀點的科研問題最后撰寫成科研在學術期刊上。一年的教學實踐之后,已經有兩篇論文公開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上,分別是《A NEAR-LOSSLESS PREDICTIVE COMPRESSION ENCODING BASED ON HEXAGONAL SAMPLING》發表在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和《基于自信息的犯罪網絡情報分析與研究》發表在2013年的科技信息期刊上。

三、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提高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課堂教學上,采用板書與多媒體課件并重的形式,利用網絡資源,比如:網絡課程平臺,提供學生訪問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相關課程的網站,通過不同的途徑對本課程進行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途徑,鼓勵同學了解信息論知識發展的最新成果。

實驗課程教學中,網絡課程平臺上設置主題討論區,設置相關問題,例如:日常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信息量來刻畫;什么是信息,能否舉例說明;信息能否度量,如何度量等,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是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信息的概念,以便于后續章節的學習,讓學生把相關的概念與現實生活中的生活知識聯系在一起,便于把抽象的問題具體話,學生掌握這些概念也不會太過于枯燥。同時設置答疑區,可以方便學生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問,另外其他學生也可以看到相應的問題,教師統一做回復,這樣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及時地解答學生的疑問。

四、提升教學理念,優化考核評價機制

由于新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驗并重,所以筆者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期末閉卷考試(60%)+課堂討論表現(10%)+實驗報告(15%)+專題研討(15%)+額外加分(10%)。對于有創新觀點的學生可以額外加分,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期末閉卷考試的卷面成績可以考核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實驗報告的成績體現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知識的應用能力,并且也很好地反映學生熟練應用軟件的程度。

五、總結

在研究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信息論”課程重新進行整體設計,優化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全面發展。在過去一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如何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研究性教學將是下一教學周期課題組成員的研究重點。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探索和突破常規教學方法,積累有用的教學經驗,才能培養出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的專業技術人才。今后筆者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創新,力爭把信息論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做得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陳運.信息論與編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2]D CMacKay.Information Theory,Inference,and Learning Algorith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李春,鄒逢興,周宗潭,等.《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精品課程研究型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1):26-29.

[4]傅祖蕓.信息論——基礎理論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1.

第4篇

【關鍵詞】信息 信息量 信息熵 不確定性 概率

【中圖分類號】C93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7-0512-02

1、信息量化及信息熵的提出

1.1 信息的量化

通常情況下我們無法準確感知“信息”(Information)這個抽象詞語。而能夠被量化的事物永遠比只能被抽象形容的事物更加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例如,“今天一場足球友誼賽的比分是巴西4:0德國”就比“今天巴西在決賽上大勝德國隊”更加能引起聽者的共鳴。由此可見,若“信息”這一抽象概念能夠被量化,將十分有助于我們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1.2 信息熵的提出

依然以上述友誼賽為例,假設甲乙丙三人都是球迷,當天的球賽甲因為有事而沒有看到,此時他向乙、丙二人詢問結果。乙說:“球賽不是平局”。丙說:“巴西隊贏了”。顯然,乙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幫助甲排除掉兩隊平局的情況,而丙提供的信息則幫助甲排除了“兩隊踢平”和“德國隊勝”這兩種情況,從而提供了比乙更多的信息。通過這個例子,丙因為幫甲縮小了可能的范圍而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稱為消除“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很顯然,信息的量化過程極有可能與不確定性相關。

1928年,R.V.L.哈特萊首先提出信息定量化的初步設想,他將消息數的對數定義為“信息量”(information content)。若信源有m種消息,且每個消息是以相等可能產生的,則該信源的信息量可表示為I=log m。至于為什么用對數作為信息量的計算,隨后的香農(C.E.Shannon)在他的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中給出了解釋。

事實上,R.V.L.哈特萊對信息量的定義過于理想化,因為在現實中,絕大多數的信源輸出的消息都是隨機的,即是說“信源有m種消息,且每個消息是以相等可能產生的”這種情況是極少存在的。直到1948年香農( C. E. Shannon)提出了“信息熵”(entropy of information)的概念,奠定了“信息論”這一新學科的基礎,才完善了“信息量”的概念。

2、香農的信息論理念

2.1 香農對信息量化的完善

香農(C.E. Shannon)信息論中,信息是用不確定性的量度定義的,這與本文最開始提到的直觀例子相符合:一個消息的可能性愈小,其信息愈多;而消息的可能性愈大,則其信息愈少。事件出現的概率小,不確定性就越多,信息量就大,反之則少。同時香農(C.E.Shannon)認為:信源輸出的消息是隨機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前,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發送什么樣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盡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對信源所存在的疑義(不確定度),因此這個被解除的不定度實際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傳送的信息量。香農(C.E. Shannon)亦給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其中,K是正常數。

4、經典問題

4.1 硬幣驗假問題敘述

介紹過了信息的量化過程以及信息量和信息熵的概念后,我們先來看一例經典問題以及信息論的知識在其中的應用。

在12枚硬幣中,有一枚假硬幣的重量和其它11枚不同,除此之外12枚硬幣的各項質地包括外形、顏色等完全相同。在只有一架天平且沒有砝碼的情況下,問最少幾次可以找出重量不同的硬幣。

4.2 問題分析

首先我們注意到:不知道假硬幣的重量較其它硬幣是輕是重給這一問題增加了難度,此時每枚硬幣都可能是假硬幣而且既可能輕也可能重,故而對于哪一枚硬幣是假硬幣這一事件來說總共有12×1×2=24種可能性;

而在每次稱量硬幣時,由于我們不知道假硬幣是輕是重,所以無法通過天平的傾斜方向來判斷假硬幣的所在,所以會出現三種可能:

x1:假硬幣在天平左邊

x2:假硬幣在天平右邊

由于次數為一非負整數概念,故至少需要三次可以找出假硬幣。

4.3.2 實際操作結果

首先將12枚硬幣編號1~12,同時每四枚一組命名為第一組、第二組和第三組。第一次稱量第一組和第二組,若:

(1)天平平衡,則:

(2)天平不平衡,不妨設第一組比第二組重量輕(即是說如果假硬幣在第一組中,則1234中有一枚較標準硬幣會輕;反之就是5678中有一枚較標準硬幣會重)

當第二組比第一組重則情況與②相仿,不予贅述。

結束語

以上是對信息量以及信息熵的介紹和實際應用的一些討論和研究,自信息量概念的提出到信息熵系統的完善,可以說是將信息論這門學科或者說信息這一概念完整而系統的表示出來了,使人們對“信息”的概念和作用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在通信以及工程上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C.E.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1948

第5篇

關鍵詞:信息論與編碼;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085-02

一、引言

信息論與編碼是南通大學電子信息類本科三年級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主要是研究信息傳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學科[1,2]。該課程是通信技術與概率論、隨機過程、數理統計等學科相互融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3]。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線性代數、微積分等基本的數學工具,還需要學生對通信原理等課程有較深刻的認識。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和通信專業軟件的日益成熟,使得該課程的實驗教學成為可能。可見,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多,與先修課程有密切的關系。針對該課程的變化與最新發展,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科研聯系教學、考核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二、教材選擇

根據學校的層次、專業特點和教學對象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面。目前,有關信息論與編碼這一課程的教材非常多。如王育民編著的《信息論與編碼理論》以及Cover著寫的《信息論基礎》的中譯本和英文影印本。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最近出現了一些新教材,如仇佩亮編著的《多用戶信息論》、Yeung編寫的《信息論基礎》和Gamal編著的《網絡信息論》。這些教材的知識體系結構和側重點各有不同,而且差別很大。根據信息論與編碼專業必修課的性質,按照強調基礎理論學習,突出對所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的原則,我校選用了曹雪虹主編的《信息論與編碼》作為教材。該教材吸收了國內外眾多現有教材的精華,注重基本概念,突出基礎理論,強調應用。而且,該教材難度適中,文字通俗易懂,用較多的例題和圖示闡述了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應用,適合作為我校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專業的教材。

三、課程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根據我校相關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和效果,對信息論與編碼教學內容改革有如下的考慮。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

教師在該課程教學中,要強調已學專業基礎課中的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和通信原理,分別解決點對點通信系統中關于信源和信道的一些具體問題,而信息論與編碼將從更抽象的層面看待整個通信系統,為通信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正如著名通信理論家Viterbi所說,如果把現代通信技術比喻成飛船,則晶體管是它的引擎,而信息論是它的方向盤[4]。注重該課程與已學課程融合的同時,還要突出該課程在后續課程學習中的作用,指出該課程是數據壓縮技術、語音信號處理、圖像處理等課程的理論基礎。另外,教學過程中,還要適當介紹信息論的最新進展和研究熱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的模塊化

教學過程中,將信息論與編碼的教學內容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遵循注重結論表述的通俗易懂、突出理論嚴密和精美的原則,把課程內容分為信息度量、香農三大定理、編碼三大塊內容。信息度量描述了將抽象信息量化的方法,為學習香農三大定理提供了理論基礎。隨后,結合學生已學課程,介紹香農三大定理的意義,通俗形象地表述香農三大定理,指出香農三大定理是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技術的理論基礎。

編碼理論包含信源編碼和糾錯碼兩大塊內容。其中信源編碼部分主要包括香農編碼、費諾編碼、霍夫曼編碼、游程編碼、算術編碼、變換編碼等,是香農第一和第三定理的應用。糾錯碼包含線性分組碼、循環碼、卷積碼、TCM碼和Turbo碼等,是香農第二定理的經典應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主要向學生介紹二元編碼,以簡代繁,讓學生能夠快捷掌握實用的編碼技術。

(三)融合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實踐和應用

授課過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用所學到的理論解釋先前所學專業基礎課的部分經典內容和結論,突出所學課程的應用功能。例如用數據處理不等式解釋為什么信號經過處理會丟失部分信息,用限平均功率最大熵定理解釋為什么總假設信道噪聲是高斯白噪聲,用信息論的基本概念導出香農信道容量公式等。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在講課過程中,需要向學生講授LDPC碼、協作通信、MIMO通信系統和網絡編碼等最新出現的通信和編碼技術,以及網絡信息論的最新理論成果。

許多高校在講授信息論與編碼這門課時,往往注重理論教學,重視向學生講解抽象的概念、理論和對重要結論的邏輯推理,而忽略了這門課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對實驗教學的關注非常有限,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5]。課程改革后,為該課程確定了四個實驗,分別是信息熵計算、信道容量計算、霍夫曼編碼實驗、CRC校驗編碼實驗。

四、教學方式改革

教學方式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信息論與編碼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板書與多媒體結合

信息論與編碼這一課程的內容多、理論性強,許多結論需嚴格的推理證明。因此,課程教學中需要把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和傳統板書易于展示復雜理論推導、表現力強、便于師生交流的優點相結合。這樣,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保證了課堂的信息量,而嚴格的推理證明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結論,領悟理論的精要,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二)內容講述形象化,邏輯推理嚴格化

信息論與編碼是運用數學工具解決通信中問題的典范。課改過程中,講授該課程時,做到語言通俗易懂;表述重要結論時,盡量形象生動。例如,講授香農第二定理時,先指出香農第二定理所給出的結論是信息傳輸是否出錯,取決于信道容量和信息率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數據傳輸的次數,這和人們直觀認識不一樣。在學生對香農第二定理有了感性認識后,給出香農第二定理嚴格的推理證明,讓學生感受理論的嚴密和精美。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加討論,提高學習效率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

在信息論與編碼課程改革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所在系別和專業的不同,綜合運用案例式教學、研究型教學、啟發式教學、演示練習式教學、互動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將這些教學方法貫穿于該課程教學的始終。并在該課程教學中引入實驗教學,使用Matlab仿真軟件搭建通信系統模型,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五、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課程改革后,采用的考核方式比傳統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細致、科學。學生的成績將由平時作業、課堂練習、學習報告、課堂討論發言、實驗和期末考試幾個部分組成。

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激發學生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巧解能夠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聚斂思維結合起來。

針對課程的典型例題和解決問題的典型方法,教學過程中進行精講和演示,爾后選擇合適的習題,讓學生做課堂小測試。這種小測試是根據“90后”學生喜歡看手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設計的,小測試可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教師對課堂氣氛的調動和掌控,同時可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理論和方法。

要求學生組成3~4人的學習小組,圍繞與該課程緊密相關的抽象概念、基本理論展開討論,讓學生經過討論對課程有更全面的認識。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一起完成實驗,并選擇和該課程密切相關的科研課題,閱讀與所選課題密切相關的書籍和論文,合作書寫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手寫報告,要求參考文獻不少于10篇。

該課程最終需要閉卷考試,教學改革后,我們更新了題庫的部分題目,增加了近年來出現的新題型。同時,各任課教師統一了考試要點,重點檢測學生對核心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了偏題和怪題的出現,有效檢驗了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情況,真實反映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

六、結語

該文分析了信息論與編碼課程最新的發展和變化趨勢,根據課程組各位任課教師多年的教學心得,對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因地制宜地調整了教學大綱,重新對課程教學進行了整體設計,優化了教學內容,增加了實驗教學環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程的趣味性和應用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該課程。

參考文獻:

[1]曹雪虹,張宗橙.信息論與編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Cover M Thomas,Joy A Thomas.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謝正光,包志華,章國安.概率統計在信息論與編碼教學中的應用[J].南通大學學報,2008,25(4):88-90.

[4]仇佩亮.信息論與編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文化語境,翻譯解碼,翻譯方法

 

文化語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語言學范疇之一。多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化語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黃國文,2001:124)“翻譯是語言交際活動,它取決于聽/讀者從譯文中所獲得的信息。”(奈達,1993:116) 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意圖、風格等,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文讀者的要求。“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2001:29)

本文從語境順應論的觀點出發,討論語境順應性在翻譯解讀中的作用,提出譯文語篇連貫的重構過程是譯文讀者尋找文化語境的順應過程,因為文化是由不同層次的內容構成的, 翻譯也就是不同文化層次的內容的翻譯。在此基礎上用例句說明文化語境在翻譯實踐中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圖書館,來說明翻譯是不能脫離有關的文化語境而獨立存在的。

1. 文化語境與翻譯

文化語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年提出的(參見劉潤清,1999:278-284)。文化語境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語境是翻譯的基礎,翻譯的本質是一定的語境下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思維的交際行為。事實上圖書館,譯者翻譯的是文化語境下的語言。語言本身是不能與其文化語境相分離的。BronisLaw 及 Sapir 的理論認為語言基本上來說應該是扎根于文化的現實中的,沒有語境就不能對語言加以解釋。Franz Boas 曾指出圖書館,語言的形式是由其文化語境的形態來塑造的。他認為,語言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思維的障礙圖書館,并且在語言、文化與思維之間存在著動態的關系。

同時翻譯也是跨思維的交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差異的處理方式將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及質量。從中西思維方式來看圖書館,兩者存在的差異可以用領域依附與無領域依附來說明。這是由 Witkin 提出的。表現在認知領域的差別可能是在思維活動時對環境的依靠程度方面。這兩個極端在思維方式上分別代表的是整體式思維方式和分析式思維方式論文格式模板。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注意到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翻譯這種交際行為的交際失敗。

2. 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解碼

翻譯之所以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并受著文化的制約。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隨著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已超出了“純語言”的范疇。人們已將信息論用于翻譯研究。按照信息論的觀點,翻譯猶如一種解碼過程。碼(code)指從一種符號系統到另一種符號系統變換信息的一套預定規則。在信息論中,語言被認為是極其復雜的信息系統,那么,翻譯就是一種將原語的信息變為目的語的有意義的信息的過程。

在翻譯界有關翻譯的理論與原則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最大的是翻譯究竟是采用“交際翻譯”還是“語義翻譯”,兩者有何差異。Peter Newmark對此作出了如下的解釋:“交際翻譯試圖對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盡可能接近的效果。語義翻譯試圖在譯語的語義與句法結構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準確的語境意義。”可見,兩種譯法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方面:交際翻譯完全以譯語文化取代原語文化;語義翻譯卻強調保留原語文化。順應論強調: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與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不同的文化層次在翻譯中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譯文語境順應,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2.1表層文化內容的直接轉換

翻譯中的直接轉換,指在符號層面上進行直接轉換的翻譯方式, 即能用譯語中某單一表達方式替換原語中某一單一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一對一等值”(one-to-one equivalence)。這種直接轉換法很少考慮人文、心理、深層無意識價值觀等因素。因此,一旦在一種文化中形成固定的表達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相對應的方式也就不困難了。如:“The streets around the three-storey red brick law court sproutedwith rickety stands selling hot dogs, religious books and watermelons.”

在紅磚砌成的三層樓法院周圍的街道上,突然擺滿了東倒西歪的貨攤,出售熱狗、西瓜和宗教書籍。譯文所表達的表層文化內涵通過“一對一等值”轉換已清晰明了。(“hotdogs”譯為熱狗,已被接受。類似對應的表達方式如:hotline熱線,chain stores連鎖店,round-table conference圓桌會議)。

2.2 深層文化內容的間接等值

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早就賦予語言文字以豐富的內涵,因此,在本民族特定的語言文化中,很多字詞、習語、典故所具有的比喻義、引申義等都不言而喻,而在另一文化語境下,卻很難理解。等值的概念是首先由里烏(E.V.Rieu)在1953年提出的。他認為在語際翻譯中,符號與符號之間一般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的關系,只有信息才可用來充分解釋外來的符號和信息。翻譯涉及到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兩個等值的信息。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概念(textualequivalence,1965)。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語境中追求完全等值幾乎不可能。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理論卻給在不同的深層文化語境中求得間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不管是什么譯論,譯者都應從尋找文化語境順應的過程中求得原語與譯語的間接等值。

例如: If you are expecting the stork to visit your home this yearand he has to come by way of Royce city, he will have to bring a check-book topay his bill before delivery. 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留產,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王宗炎譯《光榮與夢想》)。本例出自美國現代史The Glory and the Dream.它是得克薩斯州羅伊斯城兩位醫生所登的一則廣告,目的是為了預防經濟大蕭條年代的美國人產后賴帳。根據英國民間傳說,嬰孩是由鸛鶴stork帶來的。倘若不了解這一文化語境的深層含義,譯文將此翻譯成鸛鶴,那就無法順應該文化的深層語境了。

3. 文化語境及其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下文從幾個不同方面來說明文化語境順應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3.1 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也不盡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語境差異而出現的翻譯難題。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直譯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原典故的含義。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意譯和增譯的辦法論文格式模板。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crude imitation withludicrous effect.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博大精深,與此聯系,在翻譯時,應在弄懂典故意蘊的基礎上,注重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的翻譯方法。要譯好這些歷史典故,必須注意中西方兩種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

3.2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在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反映到跨文化語際中,也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中、西方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異同。西方人對個人隱私(privacy)、個人的獨立自主看得很重。這種文化差異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言行和思維習慣,不了解這種差異,勢必會造成誤解。比如,一位中國人在聽到一個外國女孩是素食主義者,而且已經十幾年沒吃過肉的時候,表示出極大的震驚和疑惑,隨后是一連串的問題:例1.A: You do not eat meat? Whynot? Are you Christian? You do not eat meat because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B:No. It is just my habit. A的問題涉及個人的宗教信仰、體重、身體狀況等隱私問題。外國人是忌諱的。按照西方的文化,問這樣的問題是無禮的。但問問題的人卻覺得無所謂, 因為中國的民族文化并不認為這些問題有什么失禮之處。所以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對同一信息的認同感受。

3.3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應予以充分注意。例如下面一句:I believe, because of my religious faith, that I shall “return toFather” in an afterlife that is beyond description.( From Why Measure Life inHeartbeats; from Reader’s Digest, Feburary, 1980) 由于受東方宗教文化特別是東方佛教文化的影響,許多譯者都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來世”或“來生”。“來世”或“來生”均為東方佛教用語,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文基督教卻無此概念,而是認為人死后靈魂仍在,或升入天堂,或墮入地獄,并無“來世”與“來生”之說。由于作者是基督教徒,根據原文的宗教文化背景應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人死后那段時光。”故可譯為:“基于我的宗教信仰,我相信在我身后難以描繪的時光里,我將回歸圣父。”可見,在翻譯中宗教文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如果不了解源語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則可能使目的語中的讀者想當然,造成交流的障礙,因此我們應予以重視并采取恰當的方式予以表達。

4.結束語

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而文化的內容又分屬于不同的層次。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翻譯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容的直接轉換,也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容的間接等值。它要隨著不同層次上的翻譯解碼,而獲得不同的內涵。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M]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1984.

[2]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on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3]Dahl,Stephan.CommunicationsandCultureTransformation-CulturalDiversity,GlobalizationandCulturalConvergence[J/CD].Internet,1999.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

[5]何兆熊.語境的動態研究[J].外國語,1997(6).

[6]張美芳.從語境分析中看動態對等論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譯,1999(4).

[7]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8]屠國元,廖晶.翻譯等值概念述評[J].中國科技翻譯,2001(2).

[9]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7篇

關鍵詞:開展 專題 研究 提高 質量

一、提高認識是搞好教學專題研究的前提

所謂教學專題研究,就是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運用科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探索教學規律的研究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上課任務很重,感到沒有時間進行教學專題研究;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專題研究是專門從事教研人員的事情;有的教師則對普通任課教師能否開展教學專題研究,在思想上缺乏足夠的信心;有的教師還認為搞教學專題研究會分散精力,影響正常教學任務的完成;也有的教師認為搞教學專題研究花費時間,但研究成果未必就能在報刊上發表。若能結合教學進行專題研究,用科學方法研究教育對象和教學規律,就能使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也會使教育者的教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實踐證明,教師只要重視教學專題研究工作,認真實踐和總結,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例如,研制物理新教具就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前幾年,筆者曾把它作為一項教學專題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先對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必做的演示實驗逐個進行分析,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找出現成的教學儀器的不足之處,從中確定幾件重要的實驗裝置作為主攻對象,再根據推陳出新的原則,進行新教具的設計和制作,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檢驗和進一步改進,最終研制出具有較高水平的新型“牛頓第三定律演示器”、“動量守恒定律演示器”、“全電路歐姆定律演示器”、“電阻定律演示器”、“電流天平”、“自制光柵”等,對物理實驗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找準選題是搞好教學專題研究的重要途徑

如何確定教學研究課題,是搞好教學專題研究的關鍵。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任課教師應該從中學教學實際出發,結合所教學科的實際情況,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這種從教學實際中選題的方法是搞好教學專題研究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任課教師課務較重,很少有較多的時間去作純學術性的大課題研究,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有利因素,抓住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這樣就能快出成果,提高教學專題研究的效率。

就物理教學而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很多,例如,如何解決物理難教難學的問題;如何提高高中女學生物理學習成績的問題;如何解決學生物理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問題;如何轉化后進生的問題;如何提高物理教學課堂效率的問題;如何正確處理物理會考和高考的關系等,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在確定研究課題之前,應該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是否對這個問題已經研究過,還存在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這樣可避免重復性研究。例如,如何全面考查中學物理教學質量,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期中考試和期終考試只進行90分鐘的閉卷筆試,它不能考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同兩位青年教師就把它列為一個研究課題,專門研究改進的方法,并在高一物理期終考試中實施了研究的綜合考試方法:采用標準化測驗形式,閉卷考查學生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技能;再采用撰寫物理小論文的形式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采用實驗操作考查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考完以后,采用無記名的問卷形式,讓學生發表對這次考試方法改革的看法,教師則對考試方法改革的實踐和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得出:綜合考試法能夠全面考查學生的實際水平,反饋性強,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易于發揮學生的創造精神,是中學物理教學中一種較好的考試方法的結論。

三、掌握教育理論是搞好教學專題研究的重要保證

教學專題研究是用科學方法探索教育規律的實踐活動,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以教育理論為指導,探索教學規律。任何脫離教育理論的研究都是沒有普遍意義的。

一般來說,中學教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是有所了解的,但只憑這些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與理論,掌握教育統計和評價方法,更應掌握與教學研究專題相關的教學理論。如果沒有掌握教育理論,就談不上教學專題研究,最多也只能是教學經驗總結。若能以正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就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例如,在高中畢業班物理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一批尖子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進行了具體地逐個分析,找出他們在物理學習上的特點和不足之處,然后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考前指導。結果,這些學生在物理高考中均獲得優異成績。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交叉科學的出現,給教學專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運用多種學科進行綜合研究教學專題。因此,教師除了要掌握教育科學的一般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廣泛地學習與教學專題研究相關的各門知識,特別要注意學習新學科,比如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為了更好地從事教學專題研究和交流研究成果,還應提高外語水平和微機操作能力。否則,即使研究成果水平再高,交流起來也很不方便,更難進行國際交流。

四、撰寫教學專題研究論文是教學專題研究的重要任務

第8篇

述職報告是簡明扼要的介紹自己的基本工作情況,如所任職務,任職時間。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申報中學一級教師個人工作述職報告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述職報告1我于____年從江西省尋烏中學調入南海區第一中學,____至____年在江西省尋烏中學工作,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同時擔任團委工作以及校報發表新聞類文章十幾篇,《在信息路上奔跑》在《廣東省教育技術裝備》發表,并為學校舉辦的大型科教研活動進行專題報道,為南海一中的對外宣傳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因工作出色,于____年__月授予“學校特別奉獻獎”。

我在____年__月擔任高二級英語備課組組長,在教學工作與常規管理中熱情投入,力求務實高效創新,團結全組成員,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扎實基礎,對早讀與晚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并實行了規范的限時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備課組成員年輕活躍,團結友愛,進一步完善備課組電子備課流程,實現網絡資源的高度共享,還積極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科競賽,豐富第二課堂,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了組織的英語競賽及“思中杯”原文翻譯大賽并獲獎,在____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高二共十五名同學參賽,獲得了十一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的好成績。我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按時上課和下班輔導,定時定量布置作業,批改測試和講評非常及時。嚴格要求學生,除測試之外,幾乎都用上了手提電腦,積極聽課,虛心求教,并且非常積極到外校聽課,因為事務較多,外出學習,但我盡量做到不缺課,合理安排好時間。平時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德育滲透和文化的灌輸,比較關注時尚熱點并在學生中引發討論,愿與學生探討人文現象,教會學生做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比較關注自己的挖非對象,盡可能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并及時和他們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細致入微,并善于利用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我管理,所帶班級班風良好。

我于____年__月參加“全國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與評價”的課題研究,并負責課題組的常務工作,制作和維護了“網絡教學設計與評價專題研究網站”,在網絡教學方面加以研究,積極虛心地向總課組華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的教授和研究生博士生求教,并積極組織到外校聽課和交流,在網絡教學和網絡課件制作方面有所提高,理論修養也有提高,并在專題教學和資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南海教育信息網提供了比較好的課例和網絡課件。每周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教研活動,每一個學科都承擔了校級的網絡教學探索課。規范的課題研究工作管理及課題組成員的參與熱情都受到了華師大總課組的好評。在____年南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我撰寫的論文《網絡環境下的在線教學初探》獲南海市教育信息技術論文一等獎,并收錄進《南海市教育信息論文集》。《我與教育信息化》也將在《電化教育資訊》雜志上發表。

回首調入南海一中的兩年來,有風有雨有陽光,有汗有淚有歡笑,在南海一中這所學校的不斷進步和成長中,我也在進步和成長著,我慶幸置身于一個極利于人成長的工作環境,并得到很多領導和同事的幫助與關愛,當然,還有很多工作,我認為我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我沒有把它做到盡善盡美,常嘆自己能力不夠,時間不足,身體欠佳,而且經常有一種緊迫感,覺得很多東西要做,還有一種恐懼感,覺得很多工作自己不會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求進步與收獲。

以上是我任中教二級職稱期間的個人述職報告,我希望我能順利通過評審,成為一名具中級職稱的教師,我將以此為契機,更加努力更加自信地投入工作,并不斷提高與完善自己,不斷成熟與進步,不斷充電,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杰出的青年,平凡而優秀的知識女性。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述職報告2本人于20____年七月畢業于z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同年八月至今,一直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在參加工作的這些年里,我一直都能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愛崗敬業,盡心盡責,認真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任務。下面本人對從教幾年來的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及老師們匯報。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著較高的思想覺悟和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平常誠實守信,銳意進取,滿腔熱忱地投身到工作中。在工作中我堅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書育人,關心和愛護學生,與學校領導、同事們間保持融洽協作的關系,這些都得到了他們的肯定和好評。

二、教育教學方面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20____年剛踏上講臺時,我決心要為自己的教學工作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于是我積極從以下幾方面做好:

(1)向學校骨干教師學習、討教,以便盡快適應教學。

(2)做到先備課,后聽課,再修改教案,最后上課。盡管這樣工作量很大,但我始終堅持備好并盡量上好每一節課。備課時,我都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分析教材、鉆研課程標準、鉆研教法、學法,并多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考慮怎么樣上好一節課,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既備教法、又備學法,為上課作好充分準備。

從教以來,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教學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20____年度和20____年度均獲得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20____年獲得中澳市信息技術應用網絡團隊教研一等獎;20____年和20____年指導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課題分別獲得中澳市三等獎和一等獎;在與朝陽中學的青年教師進行的課堂教學能力競賽中也獲得了優勝獎。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為一個班主任,我身感肩上責任之重大。我要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家長負責還要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課業學習,而且要引導他們開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以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養成良好習慣,增加社會知識,掌握一定的生產知識和技能,增長實際才干。因此,作為班主任我認為首先要抓好以下兩項工作:

1、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班級工作中的重點。我覺得首先要關心愛護學生,其次是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們熱愛祖國,樹立為中華的振興而奮發向上的思想。增強集體觀念,培養高尚的情操,形成一個遵守紀律、團結向上、朝氣蓬勃的集體。在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有的方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2、重視班委班風建設

在上任以前就請教過許多有經驗的班主任,他們告訴我們,要組織一個成功的班級,班主任首先要選擇一些品學兼優、責任心強、樂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對他們進行培養和教育,使他們成為同學的`榜樣,帶動其他同學不斷進取,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班主任對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還應該進行教育和培養。我經常教育他們樹立為集體服務的光榮感和責任感,要求他們努力學習、團結同學、以身作則,鼓勵他們既要大膽工作,又要嚴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當然,選出的干部畢竟不是完人,因此對他們不能過分苛求、指責,特別是在工作出現失誤的時候。對班委會的工作要經常檢查,而且要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給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還堅持定期召開班干部會議,組織他們學會制訂計劃及具體措施,檢查落實情況,總結得失,并加以改進,教會他們如何分辨是非,及時阻止同學中的不良行為。而對于班干部在班級中的不良行為,決不姑息,鼓勵他們以身作則并帶動其他同學,促進整個班級的管理工作。

四、教研和自主學習方面

從教以來邊從事教學工作,邊注意總結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教訓與案例,并寫成論文。

20____年《培養健康心理消除——初中畢業班學生心理指導與調適》 于省級刊物《文苑》發表,刊號:CN15—1336/G0;20____年《關于思想品德課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教學研究》于省級刊物《時代教育》發表,刊號:CN 51—1677/G4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能適應現代教學,本人一直自學電腦知識和多媒體課件制作;經常閱讀教育名著,寫教學心得,注重為自己充電,為成為一名“專家型”、“學者型”教師而努力。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顧幾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覺得無怨無悔,因為我愛這項工作,而且我為這項工作全身心的付出過,雖然伴隨著有挫折與無奈,但更有成功的喜悅和滿足的微笑。我更深深地體會到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追求;教育是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學海無涯,藝無止境。今后我要更進一步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我校的興旺發達,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奉獻我微薄的力量。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屈指算來,本人已在初中教學崗位上走過了6個年頭,在此期間,教學上有過2個小循環,擔任班主任工作4年,其中20____年9月被評定為中學政治二級教師,已經符合申報中學政治一級教師資格條件,因此特提出申報。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述職報告3我于1998年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政法系,同年到南海一中任教政治,1999年轉正為中學二級政治教師。從轉正至今,已滿四年,擔任過從高一到高三的政治課程,符合申報中學政治一級教師條件,現述職如下:

一、愛崗敬業、虛心學習、創新發展

從教五年來,我都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投身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去,并以“校園無小事,事事育人;教育無小結,處處楷模”來從高從嚴要求自己,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努力做到“甘為人梯,培養新世紀人才作嫁衣;自強不息,探索現代化教育竭全力”。

同時,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虛心學習,積極求進:一是加強理論學習,既學習黨和國家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又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高理論水平;二是把自己身邊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尊重每一位領導、教師,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自己缺少的東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充實完善自己。與此同時,尊重每一位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從學生身上學習作為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人格修養等等。

另外,我非常重視學以致用,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教學方面,我探索和實踐了“三自多導,質疑求異,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德育方面,我組織和參與了“網絡德育”這一新模式,在省內外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

二、立足實際、著力探究、促升教學

從教五年來,我從一位新教師的“邯鄲學步”開始,到現在基本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學風格,走過了一條學習、積累、創新的發展之路。

我立足學校的學生實際,結合當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時勢之趨,與時俱進,摸索出了一種切合校情、時代要求和自身教學風格的教學模式。

從教頭三年,我都擔任高一的政治課。針對學生學習政治“貝多芬”(背多分)的現象和學生在政治課堂中思維桎梏的現狀,通過我不斷的思考、探索和實踐,在第二個學年形成了解決這些難題的教學方法,提出了“三自多導”的教學思想。“三自多導”的基本內涵包括:一是教師的角色應定位于學生發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對增進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主動發展提供很好的動力;二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使他們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要求學生們做到能夠自己閱讀、自己質疑、自己追問,然后與老師善于駕馭、多角度地引導結合起來,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品質和探索、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三是“多導”要體現①鼓勵保持學生的好奇心。②鼓勵學生的首創性、獨創性,解除他們對錯誤的恐懼心理。③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創造性潛力的學生。④幫助學生培養韌性和恒心,支持鼓勵他們專心致志、善始善終地活動。⑤創造并保持一個民主、輕松、自由的氣氛,容許學生發表奇特而能自圓其說的某些見解。⑥鼓勵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包容他們的某些缺點。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把學生引進了生動活潑的政治課堂,破除了過去那種單純的說教和枯燥乏味,贏得了學生的推崇。

從教第四年是擔任高二的政治課,這時,隨著我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教學容量大大增加,“主體式”教學在整個校園已經蔚然成風,因此,學校對育人的`目標又有了更加清晰和高層次的要求。順應這形勢,我在“三自多導”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目標發展,質疑求異”的教學新模式。那就是:每一節課都要在明確的教學和德育(即認識與做人、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使他們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要求學生們做到能夠自己閱讀、自己質疑、自己追問,自己討論,自己求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品質和探索、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進而把“學生主體地位的高揚”與“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

從教第五年是擔任高三的政治課,這時我的教學風格基本定型,但面對高考的激烈競爭,客觀上要求自己必須有新的突破。為此,我把前四年的教學歷程的積累的心得體會和高考研究相結合,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便學生在高考競技場上取得佳績。我整個高三階段的教學思想是“三自多導,質疑求異,全面發展”,把高一高二的一些優點繼承下來,同時又有新的發展。這一年來,我堅持課前三分鐘學生質疑和學生求答的活動,堅持每天一題訓練,堅持課堂中“因為……所以……”式的爭論,堅持采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堅持前瞻性的高考研究和指導。從高考成績來看,效果是明顯的。

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所承擔的學校或科組教研公開課均取得成功;(2)有多篇教學論文在省級以上的刊物上發表或獲獎;(3)輔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撰寫小論文獲得南海市三等獎;(4)所擔任的兩個班在20____年高考中取得較好成績;(5)20____和20____學年度連續兩年的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獲20____年南海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員稱號。

三、教書育人、激發潛能、德育創新

我的工作宗旨其中一條是教書不忘育人。從轉正為二級教師以來,我先后擔任了年級組長和德育處主任,這些經歷,更使我懂得了教育教學的實質就是“為學生將來的人生幸福奠好基石”。我以真誠和竭盡全力的付出,參與和組織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探索,形成了我校激勵教育和網絡德育的特色,走出了一條“堅持以德育人以情感人及從‘大處著眼

的、小處入手’的德育原則,堅持以非智力因素促升智力因素的德育辯證法,以信息化推進德育功效”的新路子。20____年3月12日,“廣東省中小學德育進網絡工作”現場會在我校舉行。我校的激勵教育和網絡德育的成功經驗,在省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來我校取經者絡繹不絕。

當然,這幾年我在工作中仍存在諸多不足的地方,工作水平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和完善,今后我將繼續努力,刻苦求進,全心全意做一名無愧于時代和國家的合格的人民教師。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述職報告4我叫曹紅娟,為南海一中英語教師,1999年1月被評定為中學二級教師,聘任期已滿四年,符合申報中學一級教師的條件,以下是我在中教二級職稱聘任期間的述職報告。

我于____年從江西省尋烏中學調入南海區第一中學,1995至1999年在江西省尋烏中學工作,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同時擔任團委工作以及校報發表新聞類文章十幾篇,組織的英語競賽及“思中杯”原文翻譯大賽并獲獎,在____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高二共十五名同學參賽,獲得了十一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的好成績。我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按時上課和下班輔導,定時定量布置作業,批改測試和講評非常及時。嚴格要求學生,除測試之外,幾乎都用上了手提電腦,積極聽課,虛心求教,并且非常積極到外校聽課,因為事務較多,外出學習,但我盡量做到不缺課,合理安排好時間。平時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德育滲透和文化的灌輸,比較關注時尚熱點并在學生中引發討論,愿與學生探討人文現象,教會學生做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比較關注自己的挖非對象,盡可能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并及時和他們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細致入微,并善于利用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我管理,所帶班級班風良好。

我于____年6月參加“全國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與評價”的課題研究,并負責課題組的.常務工作,制作和維護了“網絡教學設計與評價專題研究網站”,在網絡教學方面加以研究,積極虛心地向總課組華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的教授和研究生博士生求教,并積極組織到外校聽課和交流,在網絡教學和網絡課件制作方面有所提高,理論修養也有提高,并在專題教學和資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南海教育信息網提供了比較好的課例和網絡課件。每周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教研活動,每一個學科都承擔了校級的網絡教學探索課。規范的課題研究工作管理及課題組成員的參與熱情都受到了華師大總課組的好評。在____年南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我撰寫的論文《網絡環境下的在線教學初探》獲南海市教育信息技術論文一等獎,并收錄進《南海市教育信息論文集》。《我與教育信息化》也將在《電化教育資訊》雜志上發表。

回首調入南海一中的兩年來,有風有雨有陽光,有汗有淚有歡笑,在南海一中這所學校的不斷進步和成長中,我也在進步和成長著,我慶幸置身于一個極利于人成長的工作環境,并得到很多領導和同事的幫助與關愛,當然,還有很多工作,我認為我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我沒有把它做到盡善盡美,常嘆自己能力不夠,時間不足,身體欠佳,而且經常有一種緊迫感,覺得很多東西要做,還有一種恐懼感,覺得很多工作自己不會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求進步與收獲。

以上是我任中教二級職稱期間的述職報告,我希望我能順利通過評審,成為一名具中級職稱的教師,我將以此為契機,更加努力更加自信地投入工作,并不斷提高與完善自己,不斷成熟與進步,不斷充電,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杰出的青年,平凡而優秀的知識女性。

申報中學一級教師述職報告5一、品德高尚,為人師表

本人就任中學二級老師以來,一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積極參加政治學習,關心時事,熱愛祖國,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忠誠于教育事業,對本職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高尚的師德。教育教學思想端正,方法恰當,安心教育,熱愛學校,服從工作安排,遵紀守法,為人師表,樂于助人,師結協作,集體觀念強。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勇于承擔艱苦工作,作風正派,光明正大,識大體,顧大局,處事公正,關心同事,尊敬上級,愛護學生。同時不斷學習,以加強自身修養。

二、精通業務,不斷鉆研

本人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學歷達標,熟練掌握語文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同時,注意知識的更新和業務的進修,積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認真鉆研素質教育理論和現代教學技術,同時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經過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本人現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并能熟練地運用到教學中去。教學能力強勁,勝任各年級教學工作,教研基本功扎實。教學常規工作過硬,能結合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狀況制定教學計劃,能按素質教育的要求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課時注重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堅持啟發式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注意課堂的藝術性和效率意識,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課外輔導學生耐心細致,面向全體,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作業的布置與批改、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也達到了較高的要求。

由本人承擔的公開課分別由附近兄弟學校、____市和三水市有關領導觀摩并給予較高評價。教學效果顯著,幾年來,我所教的班級的語文成績都居于同類班級的前列,得到了學生、校領導和同科級老師的充分肯定。學科競賽也有多人分別獲得市鎮兩級的多項獎勵。

三、教育科研,初出成果

要做好常規教學工作的同時,本人還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活動,主動積極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實驗與改革。本人首先參加了市立項課題的教育教學實驗,成為骨干研究員,直接從事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____年參加____市立項課題評比,榮獲二等獎,后又被____省立項課題收為子課題。本人相關的論文獲全國第二屆教學與管理優秀論文二等獎,論文在____年增刊上發表,相關課例獲全校優質課評比二等獎,其他一批論文獲學校的獎勵。由本人主要參與的另一課題被三角鎮立項為課題。相關論文榮獲____市第十一屆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論文交流會三等獎,論文獲____年三角鎮優秀論文評審第一名。

此外,本人還積極從事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實踐。通過自我鉆研,本人已能自好地操縱以計算機為中心包括錄音機、影碟機、電視機、投影機在內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計算機使用技術達到高級水平。能用authorwaer,poverpoint獨立制作教學課件,已經制做的10多件教學課件,用來輔助教學效果很好。積極探索網絡教育的實施,在全市農村中學中第一個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三角中學語文教育網站,提供豐富的語文資料,實現網上同步教學。

四、德育工作,成績優良

第9篇

引言

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日益突出,中國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高等學校到底能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有用人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點[1]: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有一定差距;知識陳舊,轉化率低;現行教育過于追求知識體系,缺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遠高于高校專業培養人才培養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2]。只有在國家教委的有效指導、調控才能緩解此矛盾。青島農業大學自2004年開始了全校性的實踐教學改革活動,2007年,進入“強化實踐技能,和市場接軌”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第二階段。

1 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實踐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教學,使大學生深刻體會蘊涵在各門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揭示事物本質規律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學校要求把實踐教學落實到每一個學院、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經過第一階段的改革,我校實踐教學安排已經達到教育部在高校評估中規定的優良標準。

通信工程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專業課中有85%以上的課程開設了實驗課,專業選修課的實驗課開設率近80%。理論課學時和實驗課學時之比約為6:1。課內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設備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綜合性實驗強化對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解決較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方法及調試方法,拓寬知識面。通信專業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課程占有實驗課程的比例≥85%。根據專業課的學習要求和應用性不同,部分課程除了開始課內實驗,還設置了相關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題目綜合性強,所用的知識是課堂所學理論的延伸,促進了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畢業設計(論文)是訓練學生獨立進行科學研究重要環節。通過進行畢業設計(論文),可以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從需求分析、功能設計到具體實現,直接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的全過程及其各環節,是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實踐機會。

2 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雖然目前通信工程專業的實驗和實習安排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

通信工程專業的硬件實驗較多,絕大多數硬件實驗利用實驗箱完成。用實驗箱做實驗有以下缺點[4]:一、大多數實驗箱開發廠本文由收集整理家都能根據授課的重點設計實驗內容,但是實驗箱把功能模塊都集成封閉起來,讓學生不能接觸信號處理的各個環節;二、實驗箱比較適合驗證性實驗,由于實驗箱的功能模塊固定,所以能作的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比較有限,不利于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三、利用實驗箱所作的實驗內容較陳舊,與生產脫節大,不能達到注重實踐和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

部分專業課之間聯系比較緊密的,課程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目前在實驗、實踐課程中體現的還遠遠不夠。一門課中學到的原理可能應用在多門課中。例如《信號與系統》中講到的著名的nyquist采樣定理是《數據壓縮》、《通信原理》中數據采用基本依據,采樣電路的硬件實現方法又在《微機原理》、《高頻電子線路》等課程有不同的實現方案。讓專業課的知識融合貫通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

3 改革實踐教學的具體措施

3.1 繼續推進課程內實驗教學改革

課程內實驗主要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在保證一定學時的驗證性實驗以促進學生對課堂上傳授的基礎理論的掌握之外,改革部分實驗中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內容,使之于實際應用結合地更加緊密。例如《程控交換原理》中設計性實驗是數字時分接線器編程,實驗目的是了解數字時分接線器的編程方法,熟悉t接線器的工作方式,其它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可以調整實驗安排,加上“程控交換機電話用戶開戶”、“分別用1號信令或7號信令傳輸話務”、“對比建立局內呼叫和局間呼叫的不同”等在電信局業務中實際用到的各種操作作為選做實驗。

3.2 增加綜合多門知識的實踐教學環節

通信工程主要學習通信系統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識。通信系統主要解決信息如何從信源端經信道傳到信宿端。擴展高低頻電子線路課程設計的內容,加入《通信原理》、《信息論》的內容,把信源編碼、無線信號的傳輸、信宿解碼實驗綜合在一起。結合信息傳輸的實際過程,加設多平臺通信綜合實習。該實習主要內容是利用程控交換機、光纖通信設備、綜合業務數字平臺和無線基站實現模擬電話業務、計算機網絡業務、無線通業務的傳輸。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涉及到了程控交換、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光纖通信等多學科知識,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這些業務在實際生活中占有較大的市場,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通過了解、學習此類業務,能夠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

3.3 加快實習基地的建設

雖然通信工程專業配有校內專用的實訓中心,在實訓中心可以模擬一些簡單的通信業務,但是由于資金和規模限制,學校的設備比使用中的設備要簡單,處理的業務類型也不夠豐富。學生通過到工作現場考察,能夠學習通信運營的常見業務。目前,通信工程的實習基地還很少,不能滿足學生熟悉生產的需要,所以加快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成為學生學習生產技能的重要途徑。

4 總結

第10篇

[摘 要]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使用拓展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也增添了文學作品的魅力。對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譯本的質量。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語言的翻譯效果,卻沒有明確的標準。信息熵概念引入翻譯領域后,將其計算公式應用到原文和譯文模糊度的測量上,有望找出與原文在模糊度上更為接近的譯文。

[關鍵詞]模糊語言;信息熵;模糊度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在文學作品中,語言承載著作者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是意境和美感的載體。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模糊了事物之間的界限,給讀者留下自由想象和理解的空間。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將原文中的實體信息盡可能準確無誤地轉達到譯文中,還要將閱讀原文時得到的美感植入譯文,使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產生相同或相似的美感。可見,對模糊語言的處理在翻譯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語言的翻譯效果并沒有明確的標準。香港浸會大學邵璐[1]提出了利用信息論創始人申農的信息熵概念來測量模糊語言模糊度的設想,使得語言的模糊度能用客觀的數據顯示出來。基于此,本文以薩克雷的經典著作《名利場》及其兩個漢譯本(楊必譯本、榮如德譯本)為例,將這一方法應用到模糊語言譯文的評價之中,用客觀定量的方法來評價模糊語言的譯文。

一、模糊法則與信息熵 在傳統翻譯理論階段,翻譯學家總是傾向將翻譯理論兩極化,如長久以來的直譯意譯之爭、內容形式之爭、文質之爭、信順之爭、歸化異化之爭等。這些爭論無非遵循著一種非正即誤、非0即1的二值邏輯。1965年查德教授發表了《模糊集》一文,認為人類的認知與外界的相互交涉多是以模糊子集的方式進行的。人們進行推理所依據的邏輯大部分不是傳統的二值邏輯,甚至也不是多值邏輯,而是帶有模糊真值(fuzzy truth)、模糊連接詞(fuzzy connectives)和模糊推理規則的邏輯。模糊理論被引入翻譯領域后,劉在良[2]、萬來聲[3]等學者開始從模糊的視角來審視翻譯理論和翻譯過程,提出并論證翻譯標準和翻譯過程的模糊性。毛榮貴、蔣躍等[4-5]將語言分為精確語言和模糊語言,認為在模糊語言的翻譯實踐上有4種方法,即以模糊譯模糊、以精確譯模糊、以模糊譯精確、以精確譯精確。

香港浸會大學邵璐[1]在其論文中提出了模糊法則的設想:吸收二值邏輯中的合理成分,將多值邏輯和超真值主義等邏輯思維方式有機地植入翻譯研究中,并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幾則模糊語言翻譯實例的證偽以及《達•芬奇密碼》英文原文本及其兩個中譯本模糊語言幾則選例的具體分析,證實了其模糊法則是合理的、可行的。根據邵璐的模糊法則,語言從精確到模糊就像一盞臺燈的無級式開關,而不是分為1檔、2檔、3檔等幾個界限分明的檔級。亦即是說,從精確到模糊是一個連續滑動的過程,精確與模糊之間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跳躍式過程。在翻譯理論上,所謂的“等值”與“非等值”之間、直譯與意譯之間、歸化與異化之間等,并非非此即彼的跳躍式轉換,而是在他們中間存在很多界限模糊的過渡狀態。既然語言的模糊性是絕對的而精確性是相對的,那么在描述語言時,就可以用模糊度來表示語言的模糊程度。

1948年申農首次將熱力學中熵(entropy)的概念引入信息論中。熵被用于度量一個系統無組織的程度,而信息量則是用于度量一個系統組織化程度的概念。簡言之,熵與信息量成反比,亦即熵越大,越無序。若集合X={x1,x2,x3…,xn}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概率分別為p1,p2,…,pn,那么信息熵就可以表示為H(x)=-(p1logp1+p2logp2+…+pnlogpn) =-∑ni=1pilogpi,其中i=(1,2,…,n),對數以2為底,單位為比特。邵璐 [6]認為,信息熵可用于考察譯文的模糊度,信息熵與文本的模糊度成正比,即熵越大,文本中話語的模糊度就越大;反之,熵越小,文本中話語的模糊度就越小。根據信息熵公式,邵璐推出:對于讀者群R,假設xi為一段話中的第i個模糊話語,對xi的第j種理解的概率為μij,那么這一模糊話語的熵為∑ni=1μijlogμij,其中i取固定值,j=(1,2,…,n),這一段話的總熵為∑ni=1∑nj=1μijlogμij,其中i,j分別取1~n中的任意值。由此,我們可以根據如下步驟計算出一段話語及其譯文的模糊度:首先找出一段話語中的模糊語言;其次分析單個模糊話語可能產生的各種不同理解,并統計出現各種理解的概率;再次計算出單個模糊話語的熵;最后計算整段模糊話語的熵。下文即以薩克雷的經典著作《名利場》以及楊必譯本(下文簡稱“楊譯本”)、榮如德譯本(下文簡稱“榮譯本”)進行實例應用。

二、文本模糊度的測量

經典名著《名利場》運用了大量模糊語言表情達意,并營造幽默諷刺效果。楊譯本是受到好評最多的譯本,被譽為佳譯中的佳譯;而榮譯本自問世以來,也以其神韻之筆獲得了廣泛好評。3個文本中都存在著大量的模糊語言。查奈爾[7]將其所研究的模糊語言分為3類,即模糊附加詞、選詞模糊和模糊蘊含。限于篇幅,為了更加細致深入地說明問題,本文只對模糊附加詞的模糊度進行計算分析,選例為3個文本中比較典型的含模糊附加詞的段落。下文將從定量與定性兩個視角對選例中的模糊語言的模糊度進行考量。例:

Miss Sedley’s papa was a merchant in London, and a man of some wealth; whereas Miss Sharp was an articled pupil, for whom Miss Pinkerton had done, as she thought, quite enough, without conferring upon her at parting the high honour of the Dixonary. (原文本)

賽特笠小姐的爸爸在倫敦做買賣,手里很有幾個錢,而夏潑小姐不過在學校里半教半讀,平克頓小姐認為自己已經給了她不少好處,不必再在分手的時候特別抬舉她,送她字典。(楊譯本)

塞德立小姐的爸爸在倫敦經商,家道相當殷實,而夏普小姐是以教低年級作補償的免費生,平克頓小姐認為自己夠對得起她了,不必在臨別時贈以《詞典》過分抬舉她。(榮譯本)

根據查奈爾[7]對模糊語言所下的定義,模糊語言提供給讀者的是抽象的、不精確的信息,通過閱讀原文和對應譯文,可以發現,由于原文中使用了some, quite enough, high之類模糊附加詞作修飾語,傳遞給讀者的是可以進行多種不同理解的信息,選例中的模糊話語及其對應譯文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模糊話語1是對財富的數量上產生的模糊,筆者在此將財富的數量以萬英鎊為單位,劃分為[5,15)、[15,25)、[25,35)、[35,+∞)4個區間。模糊話語2是對好處的程度上產生的模糊,筆者在此將這一組模糊話語表達的程度用分值表示為[5,7)、[7,9)、[9,10)、[10,+∞)4個等級。對模糊話語3也采取與模糊話語2同樣的定量方式,劃分為相同的4個等級。通過統計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100名同學對這3組模糊話語的不同理解,算出不同理解的概率以及各模糊話語的熵(見表2)。

根據表2中算出的熵值,可以分別將楊譯本、榮譯本與原文本的熵值求差(見表3),差值越小,說明譯文與原文越接近。

從表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兩個譯本與原文本的熵的差值總體上來說都不大,亦即兩個譯本在該段文本的翻譯上模糊度均與原文本相似。而在第1組模糊話語中,榮譯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在第2組和第3組模糊話語中,楊譯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

根據總熵公式,可以算出這一段原文與兩個譯文文本的總熵值及兩個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總熵值的差值(見表4)。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楊譯本在模糊度上更近似于原文本。

三、結論

上述應用過程是通過信息論的信息熵公式計算出原文和譯文的模糊度,再分別比較不同譯文與原文在模糊度上的近似度,從而找出與原文在模糊度上更為接近的譯文。這是一種客觀的定量考察方法。然而在應用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該方法的一些不足。如某一模糊話語的熵值雖然是通過客觀計算得出的,但對于該模糊話語產生不同理解的區間劃分標準并不是客觀的,如果區間的劃分產生變化,對該模糊話語不同理解的概率必然隨之變化,而得出的熵值也會隨之變化。

[參 考 文 獻]

[1] 邵璐.論翻譯的模糊法則[J].外國語,2008(3):84.

[2] 劉在良.試論翻譯的模糊性[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1): 90.

[3] 萬來聲.模糊理論在翻譯中的運用[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74.

[4] 毛榮貴,范武丘.語言模糊性與翻譯[J].上海翻譯,2005(1): 11.

[5] 蔣躍.“移植”模糊及其他[J].中國翻譯,2006(1): 84.

[6] 邵璐.信息熵與文學翻譯中模糊話語的量度――從《達芬奇密碼》的源文本與目標文本選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5):108.

[7] [英]查奈爾.模糊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18.

[收稿日期]2011-07-14

第11篇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現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現代文閱讀能力的鞏固階段,即基本訓練階段。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基本訓練。所謂“基本”,是指訓練量要適中,訓練題要精選,這一點在高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訓練量要適中,太少不足以鞏固閱讀能力,不足以提高閱讀的熟練程度;太多則濫,不僅加重學生負擔,而且事與愿違。要做到訓練量適中,我們就必須精心制作或選擇訓練題。在高一、高二的現代文閱讀教學階段,我們緊扣課本編制測試題或導讀提綱,進行按部就班的閱讀能力訓練。第一步,教師示范,向學生示范:如何將深廣的“基本知識”和文章閱讀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充分運用于現代文閱讀的具體過程中。示范課文是第一冊中的《雨中登泰山》、《記念劉和珍君》、《燈》、《拿來主義》和《景泰藍的制作》等各單元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第二步,找來難度不大的課文,如《難老泉》(第一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第一冊)、《雄關賦》(第三冊)、《作家要鑄煉語言》(第一冊)和《一個好樹種——泡桐》(第一冊)等,對學生徹底放手,積極鼓勵并耐心引導他們根據教師示范,通過有意識地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來自編閱讀提綱,自讀具體課文。在這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因人而異的點撥。最后,我們便開始實施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第三步:適當選編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課外閱讀材料。其來源主要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和近幾年的高考題,因為這些閱讀材料及其測試題是經過許多專家精心選擇和設計編制的,完全能夠較為準確地測試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水平,也便于我們對高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查漏補缺。對這些閱讀材料和測試題,學生閱讀解答時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要熟練運用基本方法;教師講析時要舉一反三地講透講深,要著重分析三個“基本”在現代文閱讀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實踐證明,高中階段如能對學生進行這三個層次的基本訓練,他們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能夠得到真正培養的,他們的現代文閱讀水平是能夠得到較大提高的。

綜上所述,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在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具體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訓練為核心和主體,因為這四個“基本”的綜合體正是現代文閱讀基本能力的重要內涵。所以,現代文閱讀教學如能狠抓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達到真正培養閱讀能力和不斷提高閱讀水平這一目標的。

第12篇

關鍵詞:討論課;應用能力;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189-02

一、引言

《通信原理》課程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課程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重點掌握系統的概念和系統的分析方法,為移動通信、光纖通信、通信網絡安全、信息論與編碼等后續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在本科階段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該課程教學內容較多,且理論性、系統性、物理性強,抽象概念多,對數學要求也較高,在以往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教授方式,學生往往覺得枯燥,學習難度較大。為了滿足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通信原理》理論課程中引入研討式教學方法,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均適當進行改革。讓學生從實際的應用出發,結合理論知識來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得到提高。

“研討式”教學模式起源于18世紀德國,作為德國大學一種重要的教學和研究制度,對于近代德國大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并且該模式已經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普遍使用。該模式中,在有限的課堂教學課時內,由老師進行引導,學生組成專題研究小組,定期集中討論,豐富學術觀點,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技術發展。同時通過“研討”過程,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表達能力,鍛煉其團隊合作能力及創新思維,既然是研討,則沒有準確的答案,學生可以在“研討”過程中,對所研究的對象提出質疑,在老師和同學共同探討下解決質疑。

“研討式”教學模式在國內也被廣泛使用。對于《通信原理》等工科類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來說,采用“研討式”教學模式更加有利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

二、《通信原理》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較為陳舊,理論與實踐相分離

目前國內大多數學校該課程內容參照了樊昌信等編著的《通信原理》和由曹志剛等編著的《現代通信原理》這些經典優秀教材。在教授時,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學生培養方案不斷改進,課程設置也進行調整,教學學時不斷縮減。而課程中對理論基礎要求高,又涉及多門前序課程知識,所以造成要補充通信領域新技術內容較為困難。教學內容都還停留在傳統的通信系統原理基礎上,更談不上學生創新性的引導。

通信原理課程理論性、實踐性都比較強。必須通過較好的實踐,才能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創新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嚴重。一般都是先理論,后進行實驗。或開展集中的課程設計等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做法雖保障學生能有較為集中的實踐時間,但也造成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點缺乏感性認識。最后在實踐環節中,學生感到茫然,只能是形式上完成實踐環節,卻未能較好的鍛煉其實踐創新能力。

(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為了在規定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使得課堂上不可能有多余時間讓學生思考,只能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聽課積極性不高。通信原理課程與高等數學概率論、信號與系統等前期課程密切相關,且對數學要求高。部分學生由于前序課程掌握不理想,導致在該課程學習中困難重重,失去信心和興趣。

課堂上雖輔助使用PPT等多媒體手段,但只有簡單圖形,對于通信過程中信號的傳輸,受信道的影響,很難讓學生有直觀的理解。教授的效率也比較低。往往一個知識點,如隨機過程中平穩過程、各態歷經性等概念只能單一使用數學形式來描述。

(三)考核方式落后

現階段絕大部分的高校該課程考核均采用閉卷考試來進行成績評定。雖然在成績中一般要求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占有一定比例,但還是以實際卷面成績為主。試卷客觀題比例過大,未能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進行主觀考核,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點必須死記硬背,無法貫通理解,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發展。

三、《通信原理》理論教學中研討式教學模式的開展

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合作精神的要求,在我校通信工程專業,《通信原理》理論教學開展研討式教學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研討課題選擇

由于《通信原理》課程理論性強,數學要求高,以往理論教學中大部分時間用于數學過程推導,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我校從事該課程教學師資有限,在科研水平上也受到限制,若單獨以教師科研課題來用于教學實踐,使得學生對科技發展的理解也受到限制,改革效果不明顯。在研討式教學過程中,對研討的對象選擇,從國內外各類學術期刊出發,由教師根據理論課程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學術論文作為研討的對象,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研討課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理論學習情況來給出相應難度的課題。將課題分為較難、適中、簡單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選取2~3篇不同方向的學術論文。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較好的選擇較難的課題;知識掌握一般的,選擇難度適中的課題;基礎理論掌握不太好的,則選擇較簡單的課題進行研討。這樣進行層次和方向的劃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重點難點,選取適量的學術論文進行研討。也可以兼顧課程教學任務完成進度決定研討的次數。一般來說,整個課程學習過程為期一學期,期間進行2~3次研討較為合適。研討次數過少,達不到研討促進理論學習的效果。研討次數過多,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學生也難以完成相應研討任務,或是勉強能理解部分學術論文的意思,不能深入進行研究,對其進行改進創新。

(二)引導學生對研討課題進行探索

學生在選擇了研討的學術論文后,根據教師傳授的學習和查找資料的方法,對課題進行獨立探索。《通信原理》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通信系統的概念、系統的仿真和分析方法。這些知識在理論教學中很難以灌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掌握。而以學術論文作為研討對象,其作者大部分是有一定理論研究基礎的,在論文中往往涵蓋了整個信號傳輸的過程,多次同類型文獻的閱讀,能幫助學生更快的建立系統的概念。而每次研討內容會跟理論學習內容掛鉤,學生獨立探索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在現有層次上有一定水平提升。

學生獨立探索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與老師討論,或與選擇了同類課題的同學進行小組討論。研討式過程學生根據所選課題難度和類型進行分組,定期在小組內開展討論,一般以一周時間進行討論。小組討論時,組內成員輪流進行發言,對自己本周內的探索學習知識進行總結分享,并對研討過程進行總結。

(三)研討內容總結提高

小組討論中總結的經驗由教師負責篩選,選取其中表現優秀的學生,或是研討內容能幫助學生對課程中理論知識理解的,分階段在大班課程教學過程中,與其他學生分享其學習經驗。由理論掌握好的學生精煉理論知識理解的內容,傳授給全部學生,提高學習質量。由研討過程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給其他學生傳授其學習方法,并且在這些總結過程中,學生起主導作用,決定講什么、怎么講。教師則負責提供協助,遇到較模糊的知識點,教師協助學生講解,或提供查詢、學習知識的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能力,也給部分學生提供了鍛煉其表達能力的機會。

(四)課內研討與課程考核相結合

理論課程中所有研討內容由教師進行歸總,以備后續研討教學中作為參考。以往《通信原理》理論課考試存在客觀題占比例大,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等問題。引入研討式教學后,在理論考試中,增大主觀題比例,且主觀題的來源于課程學習中的研討內容。將研討內容中較新的科學技術作為主觀題,考察學生對研討內容的掌握情況,既與通信專業知識結合,又變相地出現學生可以自定考試題的情況,使得學生學習和研討過程積極性大大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理論課考試改革。

四、結論

研討式教學模式在國外高校已開展多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國內高校中,研討式教學模式也被認為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研究在《通信原理》理論課程中開展研討式教學,從研討課題選擇、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團隊協作總結,最終將研討環節延伸至課程考核等幾個環節進行了探討。通過研討式教學的開展,解決了《通信原理》理論課中出現的教學內容較為陳舊、理論與實踐相分離、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考核方式落后等問題。研討式教學的開展,使得課堂由教師為主體,變為學生為主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且每個人都有機會走上講臺,甚至決定考試的內容,這是在以往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的考試過程中不曾有的。通過研討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研討式教學方法是對《通信原理》課程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與嘗試,也為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理論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建華.德國高等院校研討式教學模式及其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9).

[2]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合水县| 集安市| 潢川县| 南丰县| 鸡泽县| 沙河市| 林口县| 开封县| 瓮安县| 永昌县| 霍林郭勒市| 凤庆县| 新丰县| 呼和浩特市| 宕昌县| 嘉荫县| 会东县| 天峻县| 黑山县| 镇原县| 克东县| 融水| 渝中区| 正蓝旗| 米易县| 射洪县| 二手房| 涟源市| 寿阳县| 长子县| 延吉市| 龙泉市| 区。| 万山特区| 白银市| 大理市| 皮山县| 石城县| 郴州市| 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