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8 03:0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文作者:李曉輝 單位:太原市濱河公園
如果所有的園林配置都是一樣的布局,一樣的搭配,那么園林配置也就缺少了新意和生命力,所以各地方的園林設計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各個城市規模都不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北方園林可以表現得大氣,南方的則可以顯得婉約,西部的園林感覺豪邁,東部的園林則體現精致。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傊徽搱@林植物配置方式如何不同,但是原則性的問題是必須重視的。
多重考慮選植物,園林配置方得宜
植物是園林配置的基本材料,是最基礎的元素,都說根基決定房屋的穩固性,那么,植物的選擇則決定了整個園林配置的品味和方式的選擇。植物是園林植物配置的對象,必須多重考慮。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工匠也難做無植物的園林配置。植物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很多問題,其中比較主要的是一些地理因素,例如氣候、土壤、光照等等,這些地理因素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條件不符合,違背了自然規律,那么不管多么名貴的樹都只是浪費。所以園林植物選擇上面,需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環境,才能確定選用的植物品種。除了地理因素,還需要考慮植物的環保效果和園林的性質。很多時候園林除了美觀,也是為了凈化環境,調節空氣質量,所以,植物選擇時,應該優先選用美觀環保的植物。而且園林的位置不一樣,性質代表也不一樣,比如烈士陵園的園林就需要松柏之類挺拔而綠意盎然的植物,而一些公園或者幼兒園之類的休閑娛樂園林,則可以選用顏色比較活潑,搭配比較多樣的植物。在樹種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因為鄉土樹種比較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也更加具有可塑性,主要樹種需要挑選適應性強,生命力頑強的樹種,除了抗逆性強,樹種需要功能性和觀賞性都具備才能作為園林樹種的選擇,而主要樹種通常以落葉喬木為主,再配以常綠灌木,速生樹種和常年樹種共同搭配,才能達到全面的效果??傊?,謹慎選擇植物,是園林植物配置的良好基礎。
自然配置顯美觀,規則配置成方圓
園林植物配置方式分為自然式配置和規則式配置,自然式的樹木配置方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而規則式配置則是將植物組合成規則的形狀。自然式配置分為孤植、叢植、群植以及帶植。孤植是以單株植物作為主體,成為一個單獨的園林景觀個體,這樣的植物選擇需要考慮植物的成熟度,不能太老,太老難以成活,樹苗也不能過于嫩小,那樣沒辦法估量樹木長大后的枝干發展。孤植的植物作為單獨景觀個體,需要具有很大的觀賞性,同時也要與園林中其他次要的植物相呼應,才能顯出園林的整體協調性,又不至于忽略主要的景觀植物。叢植是幾株植物共同種植,或同種或不同,三五成群,不等距的放在一起。這樣的植物需要表現的自然一些,因為叢植通常是作為背景或者隔離,所以叢植既然顯得很和諧一致又要突出植物的個體特性。群植是數量較多,以一兩種喬木為主體,搭配上一些灌木,成為一個數目群體,面積較大,表現出群體植物的美感。帶植是按群植植物種植方式,種植成帶狀,通常作為道路的“樹屏”,間隙較小,隔絕噪音灰塵等。綜上所述,自然式園林配置方式主要以自然美觀為主,表現一種自然而不失協調的美感。規則式配置主要是把植物按照各種規則的形狀種植,形成一個個排列規則,造型大方的園林景觀,通常有行植,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環形以及帶狀種植。規則式配置以表現一種規則美,顯得園林景觀有條不紊,大氣簡單。
色彩姿態塑藝術,層次搭配立體美
園林是給人們提供放松休閑的地方,在園林植物配置方式的運用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而不是死搬硬套的簡單移植。美人出行,妝容精致,衣著搭配顏色適當,款式大方,應時應景,方能讓人賞心悅目,成為悠悠大眾中那道醒目的風景線。園林植物配置如同幫美人打扮,需要一個有藝術靈感的化妝師。首先是色彩上的美感,顏色是人們最直觀的感受,也是最敏感的,植物的花、葉、果都能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同一株植物從春天到夏天或許都能給人不一樣的色彩感受。萬綠叢中一點紅或許過于單調,而姹紫嫣紅百花艷又或許過于艷麗,所以在園林配置中,色彩搭配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學效果,不能過于單調只是一片綠色,園林設計和山坡上的植樹造林是有區別的。而色彩的搭配需要考慮季節性的問題,春繁花夏綠蔭,秋葉色冬銀裝,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韻味,充分考慮季節的變換來進行色彩的搭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然后是姿態的美觀。園林植物的配置方式需要考慮植物的層次感,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不同高度不同顏色的植物如何搭配才能顯得層次分明,讓人看上去,如同感受一首歌曲的音符一樣的韻律感,植物的層次姿態都是一首歌,要讓人覺得或舒緩或激昂,高低搭配,起伏有序,橫向層次櫛比,縱向輪廓分明。接著要考慮植物配置的立體效果,園林不是簡單的平面設計,而是一個休閑娛樂的空間,所以植物配置時需要考慮到立體效果,樹與花協調搭配,喬木灌木均勻分布,讓人感覺園林的設計步步為景而景不同。除了觀賞性,還應該考慮園林的生態作用,所以園林植物配置要注意綜合運用,考慮到美學價值的時候,還有園林的功能性作用,例如一般的喬木可以生態保護,防塵防噪音等,草坪在可以成為避震的場所等。綜合考慮,讓園林“面子里子”都成為“精華”。
總結
園林植物配置是為人們尋求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自然環境,所以應該“師法自然”,在配置過程中,花草樹木,要遵循其自然生長規律,在襯托對比中體現不同的形態,在動勢和均衡中協調自然,在起伏韻律中節奏清晰,在層次對比中體現美感,從自然中來,再回歸到自然,這樣配置出來的園林,才能讓人真正放松身心,有益于健康。
論文關鍵詞:長樂市,園林植物,刺吸類有害生物,調查分析,防治技術
園林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調節小氣候,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有害氣體,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改善環境質量、吸滯粉塵,殺菌,衰減噪聲等,是平衡城市生態,美化城市、優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園林綠化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作為特殊的生態系統,園林植物和自然界的森林比起來相對單一的種類,較高的栽培密度,“溫室效應”和許多非鄉土樹種的跨區域調運和栽培常容易造成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同時,由于較為復雜的立地條件、空氣污染及劇烈的人為活動干擾,園林植物的生長勢相對較弱生物論文,抗病蟲能力差,容易受到各類有害生物(病、蟲、草等)的侵害。根據1986年普查資料,我國園林植物的病害共有5500多種,蟲害共有8260多種[1],威脅著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特別是刺吸式有害生物在園林植物中更是危害嚴重。本文以長樂市園林綠化植物上的刺吸類有害生物為調查對象,并探索研究其防治技術。
1 長樂市概況
長樂市位于閩江口南岸,是福建省會福州的門戶,國內屈指可數的“空、海”兩港城市。長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溫濕多雨,四季溫和,夏長無酷暑,冬短少霜雪,多年平均氣溫為19.3℃,多年降雨量均在1200~1550mm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82.2mm。在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過程中,長樂市綠化遵循“大地園林化”、“城鄉一體復合生態系統”的戰略思想,將城市、郊區、市域內的山川、河流、江海、濕地、田園和森林等通過各種形式融合起來,形成具有優良環境的城鄉一體化綠地系統,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市)”。截至2008年長樂市城區綠地率為34%,綠地總面積601.1ha,其中公園綠地194.5ha,人均11.5m2。長樂市在園林綠化中常見的主要植物種類有榕樹、盆架木、羊蹄甲、芒果、香樟、桂花、銀杏、白蘭、臺灣相思、松類、柳樹、棕櫚類、杜鵑、女貞、月季、紅葉石楠、龜甲冬青等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
2 調查分析
2.1 調查方法
自2007-2009年通過踏查及標準地調查等方法對整個長樂市區的園林植物刺吸類有害生物進行調查,重點調查了園林綠化公司的園林苗圃、市區內比較大型的公園、街道綠化帶、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等園林植物的刺吸式害蟲種類和為害情況,通過現場鑒定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加以確定,統計分析長樂市園林刺吸式有害生物種類的發生、危害情況。
2.2 調查結果
園林植物刺吸類有害生物可分為兩大類,一個類群是昆蟲綱中同翅目、纓翅目、半翅目的一些昆蟲,如蚧蟲、蚜蟲、木虱、粉虱、薊馬、葉蟬等;另一個類群是蜘蛛綱中蜱螨目、葉螨總科的各種紅蜘蛛,這類害蟲多因個體小,發生初期往往被害狀不明顯生物論文,但又往往繁殖力強,很容易就擴散蔓延開來[2-3]。通過調查發現,長樂市園林植物的刺吸類有害生物能危害絕大多數的園林樹木和花卉,除少數蚜蟲、螨類等形成蟲癭在植物組織中危害外,多聚集為害樹木或花卉的嫩梢、枝、葉、果等部位,成蟲或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營養,引起卷葉、蟲癭,或是葉片上出現灰色、黃色小斑點,造成枝、葉枯萎,甚至整株死亡。經統計分析,共發現刺吸類有害生物14個科25 種,對長樂市的常見園林植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詳見表1),由于調查的時間和范圍的限制,再加實驗室的欠缺,有些種類可能不夠完善,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表1、長樂市園林刺吸式害蟲種類及主要寄主
種
科
學名
寄主
榕樹薊馬
薊馬科
Gynaikothrips uzeli Zimm
細葉榕樹
白盾蚧
盾蚧科
Ericerus pela 女貞
松突圓蚧
盾蚧科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黑松、濕地松等松類
日本蠟蚧
蚧科
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桂花、白蘭花
球堅蚧
蚧科
Didesmococcum koreanus
桃
芒果褐軟蚧
蚧科
Coccus hesperidum Linnaeus
夾竹桃、棕櫚
竹白尾安粉蚧
粉蚧科
Antonina crawii Cockerell
紫竹、剛竹、鳳尾竹
紫薇絨蚧
絨蚧科
Ericocus lagestroemiae Kuwana
紫薇、石榴
石楠盤粉虱
粉虱科
Aleurodicus photiniana Young
紅葉石楠
華卵痣木虱
木虱科
Macrohomotoma sinica
小葉榕、垂榕
海桐木虱
木虱科
Poratrioza sp。
海桐
合歡木虱
木虱科
Chermidae sp。
金合歡
樟葉木虱
木虱科
Trioza camphorae Sasaki
樟樹
芒果白蛾蠟蟬
蛾蠟蟬科
Lawana imitate Melichar
柑桔、芒果、龍眼、木麻黃、九里香、麻楝
扁喙葉蟬
葉蟬科
Idwscopus incerus( Baker)
芒果
杜鵑網蝽
網蝽科
Stephanitis typica
杜鵑、月季、桃、茶、含笑
柳小板網蝽
網蝽科
Monostira unicostata (Mulsant et Rey)
柳樹
綿蚜
蚜科
Aphis gossypii Glover
扶桑、茶花
秀線菊蚜
蚜科
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
菊類、海棠、石楠、梔子、枇杷
神澤氏葉螨
葉螨科
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
玉蘭
紅蜘蛛
葉螨科
Tltrang Chug
榕樹、麻楝、槐樹
楓楊癭螨
癭螨科
Aceria pterolarocaryae
楓楊
木樨癭螨
癭螨科
Aceria osmanthis Kuan
桂花
樟癭螨
癭螨科
待定
樟樹
吹綿蚧
碩蚧科
論文關鍵詞:藥用植物,資源,校園綠化,利用
藥用植物除具有治療疾病、強身保健等作用之外,還具有綠化環境,降低城市綠化養護成本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藥用植物在校園綠化中的作用,2010年3月至4月,我們對校園所處千山的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以便更好地發揮藥用植物在校園綠化中的作用。
1 千山概況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其地理范圍為:北緯31。14′—32。37′,東經110。45′—113。43′,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既有滔滔漢水流經,又有干冷、暖濕空氣交綏,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境內植物種類繁多。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所在地——千山位于襄陽市城區西南,是一座植被豐厚、泌著文化幽香的山。
2調查方式與結果
2.1 調查內容與方式
我們對千山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種類,形態特征,生境等方面。調查方式主要是實地考察,然后借助植物分類檢索表對各藥用植物進行植物學歸類。在對藥店進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分析藥用植物的藥用部位、功能及開發利用價值。
調查結果與分析
————————
經初步調查,千山現有藥用植物38科,50屬,54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4屬4種;蕨類植物1科1屬1種;單子植物2科2屬2種:雙子葉植物32科43屬47種。其中大多數是雙子葉植物,占藥用植物總種數的84.2%,薔薇科(5種)、木樨科(4種)、茜草科(4種)的植物物種居多。
表1 千山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匯總表
科名
種名
形態特征
藥用部位
藥用功效
枇杷科
枇杷
多年生常綠灌木,葉被及花絮均密被銹色絨毛
花、葉、
果仁
潤肺止咳
茄科
白英
多年生草質藤本,莖葉密生有節的長絨毛
全草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祛風濕
酢漿草科
紅花酢漿草
多年生草本,具有球形根狀莖,白色透明
全草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調經,
海桐科
海桐
小喬木或灌木,嫩枝被褐色,葉互生,革質
根、葉、種子
祛風活絡、散瘀止痛、解毒止血、澀腸固精
木犀科
大葉
女貞
落葉或半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革質而脆
果實、根
滋補肝腎、明目烏發
桂花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粗糙,葉革質
花、果實、根
散寒破結、化痰止咳、 祛風濕、散寒
迎春花
落葉灌木,枝條細長,四棱形,綠色
葉,根,花
消腫解毒、解熱利尿
云南黃素馨
常綠藤狀灌木,3出復葉對生
葉、花
解毒消腫、止血、止痛
杜仲科
杜仲
落葉喬木,雌、雄異株。
干燥樹皮
益精氣、堅筋骨、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薔薇科
火棘
常綠灌木,側枝短刺狀,花白色
果實,根生物論文,葉
消積止痢、活血止血、清熱解毒
月季
常綠或落葉灌木,小枝綠色
花,根,葉
活血調經、消腫解毒
山楂
落葉小喬木,樹皮暗灰色,小枝紫褐色
果實
消積化滯、收斂止痢、活血化瘀
木瓜
落葉灌木,有枝刺
干燥近成熟的果
祛風活絡、除風濕
石楠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
葉
祛風補腎
樟科
樟樹
常綠喬木,樹皮幼時綠色,老時黃褐色且縱裂
全株、果實、根
驅風散寒、鎮痙止痛、解毒退熱、理氣活血、除風濕
豆科
合歡
落葉喬木,樹皮灰色
皮,花
解郁、和血、寧心、消腫
紫藤
落葉攀援纏繞性大型木質藤本,干皮深灰色
花、種子、皮
解毒、止吐瀉、止痛,祛風活絡
車軸草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無毛。復葉有3小葉
全草
清熱、涼血
梧桐科
中國
梧桐
落葉喬木,樹皮光滑,綠色
梧桐子、葉、花、樹皮,
補氣養陰、明目平肝
商陸科
商陸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多分枝。
根
祛痰、鎮咳
鳶尾科
鳶尾
多年生草本。葉互生,2列,劍形
根狀莖
消積、破瘀、行水、解毒
臘梅科
臘梅
落葉灌木,叢生
花
止嘔吐、止咳、理氣
杜仲科
杜仲
落葉喬木,小枝光滑,雌雄異株
干燥樹皮
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
芭蕉科
芭蕉
常綠大型多年生草木
根莖、花
解毒消腫
錦葵科
木芙蓉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花、葉、根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
木蘭科
厚樸
落葉喬木,樹皮紫褐色
干皮、根皮、枝皮
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荷花
玉蘭
常綠喬木,葉厚革質
花、葉、花蕾
祛風散寒、行氣止痛
白玉蘭
落葉喬木,花先開放
花
祛風散寒通竅、宣肺通鼻,
槭樹科
雞爪槭
落葉小喬木,單葉對生,掌狀七裂,
枝葉
止痛、解毒
冬青科
構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葉、嫩枝、樹皮、果實
清熱涼血、生津止渴、補肝腎、祛風濕
茜草科
梔子
常綠灌木,葉革質
果實
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
六月雪
常綠小灌木,多分枝,根細長,外皮黃色
全株
疏風解表、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雞矢藤
多年生草質藤本。葉對生,有長柄。
全株
祛風利濕、止痛解毒、消食化積、活血消腫。
茜草
多年生攀援草本。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葉4片輪生,
干燥的根和莖
涼血活血,祛瘀,通經。
菊科
蒲公英
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
干燥的全草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野
多年生草本,莖基部常匍匐
花
清熱解毒,消腫
杜鵑花科
杜鵑
落葉灌木,葉紙質
根、葉、花
祛風濕、活血祛瘀、止血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百合科
湖北
麥冬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
塊根
養陰生津、清心潤肺
三白草科
魚腥草
多年生草本,莖下部伏地,節上輪生小根
全株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山茶科
山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黃褐色
花
收斂止血
葡萄科
爬山虎
多年生大型落葉木質藤本,葉柄細長
根、莖
祛風通絡、活血解毒
車前
草科
車前
多年生草本,根叢生,須狀
全株,種子
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
蕓香科
橘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單身復葉
果皮
理氣化痰、和胃降氣
蓼科
扛板歸
多年生蔓性草本。莖有棱,棱上有倒生鉤
全株
化瘀補血、清熱解毒
忍冬科
接骨木
落葉灌木至小喬木,奇數羽狀復葉,小葉橢圓狀披針形。
莖枝
接骨續筋、活血止痛、祛風利濕
旋花科
五爪
金龍
多年生攀援草質藤本,莖細長,有細棱,葉掌狀5深裂或全裂。
全株
祛風活絡、活血止痛論文范文。
衛矛科
花葉爬行衛矛
常綠攀援藤本。不定根攀附力強,莖枝呈圓柱形。
莖、葉
散瘀止血,舒筋活絡。
大麻科
葎草
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有倒鉤刺。葉對生,掌狀5深裂,邊緣有鋸齒,
莖、葉、果實、
利尿、止水痢、消癩瘡、涼血
腎厥科
腎厥
多年生常綠草本。葉片為羽狀復葉
全葉和塊莖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蘇鐵科
蘇鐵
常綠喬木,莖桿圓柱狀,雌雄異株
葉、根、花、,種子
收斂止血、解毒止痛、益腎固精、祛風活絡
柏科
側柏
常綠喬木,小枝排成平面
葉、枝、種子
收斂止血、利尿健胃、解毒、散瘀、安神
松科
油松
中型常綠喬木,葉鞘宿存
松節、松葉、松球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銀杏科
銀杏
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葉脈2叉狀分枝。
教育的本義和真諦是:相信人人都有才,才會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好方法,好途徑。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潛能就會像空氣一樣,放在多大的空間里,它就有多大。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如一股清泉,蕩滌了素質教育中迷途者的心靈,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他主張:多元的教育方法,教學技巧和藝術,必能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快樂。
為此,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借助多元智能理論精髓思想的指導,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會極大地提高生物課堂的效率:
一、采用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在教學中,利用自然現象、故事、歌謠、歷史和趣味知識導入課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講《生物》第一冊緒論部分時,可以這樣開始:“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有關植物的知識,同學們見過的花、草、樹木都屬于植物?!蓖ㄟ^點明植物的大體范圍,大家可能會聯想到令人心曠神怡的田園景象和山林風光,陷入靜思之中。我們抓住這個契機,繼續引導:“大自然離不開植物,離開了植物是不可想象的。究竟人類同植物的關系怎樣呢?”這樣新異的開場白,自然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再如:在講《哺乳綱》家兔一節時,先引入歌謠“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又蹦又跳真可愛。”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只活靈活現的小兔子仿佛展現在大家面前,學生的思維便活躍了起來,與之相關的感性知識,你一言我一語地被大家接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趁機引導,進行更深一步的知識講解和導入。
二、采用掛圖、模型、實物進行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采用掛圖、模型、實物進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植物學部分緒論時,可以事先要求學生采集幾種植物的種子,并說出名稱、生活環境和用途。我們在上這節課時,常常取一盆大葉黃楊,指著葉片說:“大葉黃楊上層二張葉片總是長在下層二張葉片的空隙中,上下層葉片互不遮蓋,這說明什么問題呢?”然后要求學生想一下,馬路兩旁長在路燈下與沒有長在路燈環境下的樹木,其葉片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這樣就激發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生物現象的興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通過生物實驗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生對生物實驗都很感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讓學生人人參與實驗,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不少學生認為,哪一部分內容親自動手進行了實驗,那么這部分內容就易于掌握,掌握的也就越牢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生物實驗。例如:我們在講草履蟲時,將培養的草履蟲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并讓其動手畫出他所看到的草履蟲,了解草履蟲纖毛擺的樣子和內部結構,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說過:“學生遇到事物,發生了求知的動機,于是親自去觀察,去實驗。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向?!鄙飳W實踐性很強,我們經常通過開展課外活動進行生物學教學。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采集并制作標本;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養植花卉,組織觀察學習,教師做指導性講解;我們還采用收看電視節目,組織生物講座,提倡寫生物學觀察日記,搜集生物知識,創辦生物學報,撰寫生物論文等手段,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過動態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導致了課程資源結構基本上只局限于教材、教參、實驗室。甚至在一些條件比較差的學校,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進一步深入。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科書不再是也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本文在此談一談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這一生物實踐活動。
一、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和意義
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課程能否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開發利用多種生物課程資源,對于實施新課程和深化中學生物教學改革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等。生物學科的獨特性,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如:自然環境資源、自然博物館、植物園、科技館等。它們是保證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同時它們的獲得途徑也是多元化的。比如:可利用的學校課程資源有生物實驗室及相應儀器設備、生物類圖書及報刊、生物教學軟件、生物教學掛圖、投影儀、音像資料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利用生物園等課程資源。從各種媒體中也可獲得更廣泛的生物課程資源。
受生物教學特點影響,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由于生物學科課程資源具有范圍廣、數量大的顯著特點。這樣,無論從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角度,還是從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角度,都需要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使他們逐步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課程資源。為自身的生物學習和探索服務??梢姡挥须S著生物學科課程資源的逐步開發利用,生物教學過程才能更好的成為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學生真正成為生物學習的主人。
因此,創造性地開發和運用教學資源是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各種課程資源必須通過教師進行有機整合,才能傳達給學生,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我們應該把“教科書、教師與學生、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構成活生生的“生物圈”。
二、課程資源開發的建議
在生物學習中,我們能夠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無處不在。它大約包括教科書資源、教學參考書資源、校園環境資源、各學科之間的資源、各教師之間的資源、學生資源、學校和家庭所在地的社區資源、網絡資源、廣播電視資源等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對一個人生物素養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生物教師,必須盡可能的開發、利用好這些彌足珍貴的財富?;诖?,對生物教師提出了較以往不同的要求。
1、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具有課程資源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厚了學生的積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師首先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利用課程資源的實踐者。教師必須更多地占有課程資源,做到備課充分。
3、對于課程資源的利用,教師應處理好自己的角色,教師應當為引導者、組織者,不應再成為占有課程資源后的傳授者。教師應更多的引導學生去開掘資源,精心的設計利用好這些資源。
教師在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之后,就應該和學生一起做好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對于資源的開發,教師應精心設計,根據具體的情況布置方案。如我在教授《光合作用》一章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光合作用,我讓學生在網上查閱了關于光合作用的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等方面的資料。學生們積極性很高,這樣有效地利用了網絡資源。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開始時布置學生去做,逐漸使學生養成主動開發課程資源的習慣。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這些方法我曾嘗試過:
1、配合教材利用網絡查閱規定內容。2、收看一定欄目的電視節目。3、參觀農產品展覽及洽談會等。4、走進大自然,春游等。5、教室形成小小圖書館,學生充分閱讀生物方面的書報雜志等等。
三、課程資源的利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關鍵是利用,而利用的關鍵在于與生物教育的整合。我們應該真正地使課程資源的利用落到實處,不應該只是虛幌的時尚的招牌,而應使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由時尚走向教育常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資借鑒的形式有:
(一)與教材整合。這種形式是基于所主講課文的內容來確定開發的課程資源,比如在講析《蔬菜作物》時,我讓學生帶一些蔬菜來上課,在講《農業害蟲》時,讓學生捉一些蝗蟲進行觀察。又如在講授《保護物種多樣性》時,我先讓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生物多樣性的資料,上課就讓學生對所查資料進行交流。從這些資料中自然得出物種多樣性的特征。再研讀教材,所查閱資料與文本的整合,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也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二)信息交流。這是一種利用資源的好形式。學生在課下占有的材料是很豐富的,怎樣使學生占有的這些材料成為學生有意識的資源加以利用呢?我采用了信息交流的形式,信息交流可以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每一次首先布置所要交流的話題內容,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質疑解答的步驟來進行。闡述自己信息的同學必須做到口頭表達要清晰、流暢、生動,并且有接受解決同學質疑的能力。例如在講種子萌發的條件時,溫度影響種子萌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提供信息的同學必須有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每次交流,同學們都很積極踴躍,為了做好交流,學生們選取的資源信息量很大,而且為了答疑,他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
(三)專題講座。定期地讓學生對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講座,可以使可資利用的資源更加系統化。同學們為其取名為“生物講壇”。同學們為了一展才技,紛紛搜集材料。為了所講內容的科學性,同學們大多采用幾個人合作的形式,然后請有關學科教師加以把握。這樣既利用了課外資源、各學科之間的教師資源,又使學生進行了學習間的合作,而且學生真正實現了在生物實踐中學習,提高了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活垃圾焚燒廠;二f英;土壤
1 引言
根據調查,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量以每年約90%的速度急劇增加。垃圾焚燒技術因其具有減容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特點,已成為當今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技術之一。然而,采用焚燒處理生活垃圾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二次污染物,特別是二f英、重金屬等,其中二f英是最毒的一類化合物。目前,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二f英污染問題已引起了群眾廣泛關注視和專家學者的研究,但對焚燒煙氣排放對周邊土壤二f英濃度的影響研究相對于垃圾焚燒過程中二f英的控制方面少,使得人們對于生活垃圾焚燒煙氣中二f英的排放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缺乏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因此,加強對焚燒廠周邊土壤污染狀況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活垃圾焚燒廠周邊土壤二f英的污染狀況、排放規律及累積性影響,有利于有效地控制二f英排放。
2 二f英的特性與毒性
二f英是一類含氧芳香族化合物,廣義上包括多氯二苯并二f英(PCDDs)、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和共面多氯聯苯(co-PCBs),簡寫為PCDD/Fs。二f英的分子結構中,每個苯環可被1-4個氯原子取代,只有2,3,7,8四個位置均被氯原子取代的化合物才具有生理毒性,其中毒性最強的是2,3,7,8-TCDD,其毒性是氰化鉀的1000倍以上[1]。
焚燒煙氣中的二f英通過干、濕沉降于周圍土壤中,被土壤礦物表面吸附,在土壤中積累。二f英在常溫下為固態,均有熱穩定性(分解溫度在700℃以上),低揮發性,在土壤中半衰期可達10年之久[2]。由于二f英是一類非常穩定的親脂性化合物,易積累于生物體內的脂肪組織中,不易被降解和排出,土壤中的二f英類化合物被植物和谷物吸收后,通過家畜富集,最終將進入人體,蓄積于肝臟和脂肪中,不易代謝。如果長期食用含有這種低濃度污染物的食品,會導致癌癥、生殖障礙、畸形和嬰幼兒發育不全等。
3 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周邊土壤二f英濃度影響
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研究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周邊土壤二f英濃度的影響。鄧蕓蕓等對上海地區兩個垃圾焚燒廠周圍3000m區域中土壤樣品進行分析檢測,發現上海地區垃圾焚燒廠周圍土壤樣品中的二f英含量高峰出現在1000m左右,主導風向下游的樣品二f英含量均值明顯高于上游均值[3]。徐夢俠等對杭州市某垃圾焚燒廠周邊土壤中的二f英濃度水平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該焚燒廠2006~2010年間,在焚燒爐煙氣二f英排放濃度為1.0ng-TEQ/Nm3情況下,周邊土壤中二f英毒性當量增加了1.11ng-TEQ/kg[4]。垃圾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周邊農田土壤中二f英濃度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周邊0~500m的范圍內,對1.5km半徑外的區域影響非常小[5]。劉勁松等調查了生活垃圾焚燒爐周邊地區環境空氣、表層土壤樣品中二f英的組成及其含量,認為最大落地點附近表層土壤樣品中的二f英可能受到了污染源廢氣排放的影響,但環境空氣中二f英類污染物來源較為復雜,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的深入研究[6]。張漫雯等以一生活垃圾焚燒廠為中心,在廠區周圍5km的范圍內的土壤環境進行二f英監測,通過主成分分析,表明該垃圾焚燒廠并非是該研究區域二f英污染的主要影響因子,所有點位受交通源影響的可能更大[7]。Wang等通過對臺灣一垃圾焚燒廠周邊土壤樣品中的二f英進行檢測,并通過ISCST3模型分析土壤中二f英污染的來源,分析結果顯示焚燒廠對周邊土壤中二f英污染甚微 [8]。Cheng等調查了臺灣新竹城市焚燒廠周邊土壤中的二f英,發現土壤中二f英的來源和焚燒排放產生的二f英并不成相關性[9]。Li等在2007 ~2009年間,對一垃圾焚燒廠周圍的土壤樣品進行二f英濃度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焚燒廠煙氣排放對該區域土壤環境的影響不大,一些不明確的二f英污染源和潛在的其他因素對該區域二f英污染的影響不能被忽略[10]。周志廣等采集了北京市農業區不同使用類型土壤樣品(包括蔬菜地、糧地、果園地)以及距城市固體廢棄物焚燒爐(運行已經3年)大約200m處的土壤樣品,調查結果發現焚燒爐附近的樣品中二f英濃度雖然比其他果園濃度高,但并不是本次調查中所測樣品中最高的,并指出工業活動、周圍的交通運輸及城市固體廢棄物焚燒爐可能是影響焚燒爐周邊土壤二f英污染的主要因素[11]。
從國內目前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焚燒煙氣排放對其周邊土壤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影響較小,可能存在其他污染源,如廢棄物的露天燃燒、交通污染和其他不明污染源。
4 展望
盡管我國學者對于生活垃圾廠焚燒煙氣排放對周邊土壤二f英濃度影響已展開了一些研究,但對于二f英對植被及農作物的污染的研究,及在其他污染源協同作用下,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土壤中二f英濃度的貢獻率研究還十分缺乏。特別是在GB18485-2014《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頒布實施,嚴格二f英類污染物排放標準后(均值為0.1ng-TEQ/Nm3),現有生活垃圾焚燒廠排放煙氣對周邊土壤的影響是否有減輕,二f英的累積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匱乏。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生活垃圾焚燒廠二f英污染控制,今后生活垃圾焚燒廠二f英污染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在選用不同焚燒爐、不同煙氣處理技術及不同工況的情形下,開展生活垃圾焚燒廠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研究,并對土壤、農作物中二f英的污染情況進行跟蹤監測。
(2)開展焚燒源的二f英在土壤和植被中的分布規律研究,探尋二f英在土壤和植被中的富集速率及影響因子,明確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周邊土壤和植被的影響相關性及程度。
(3)在有其他污染源協同作用下,研究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土壤中二f英濃度的貢獻率,為區域二f英污染的防治建立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愛香,張文旭.國內外二惡英研究進展[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6(28):75-78.
[2]徐旭,嚴建華,池涌等.二惡英的理化特性及其分析方法[J]. 能源工程, 2003(06):24-28.
[3] 鄧蕓蕓, 賈麗娟, 李康等.上海市垃圾焚燒廠周圍農業土壤中二嗯英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D].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2009):1146-1149.
[4] 徐夢俠.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二f英排放的環境影響研究[D]: [博士學論文]. 浙江: 浙江大學,2009.
[5]徐夢俠,嚴建華,陸勝勇等.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排放對周邊農田土壤二嗯英濃度影響的模擬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08暨第三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D],204-205
[6]劉勁松,劉維屏,鞏宏平等.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爐周邊環境空氣及土壤中二f英來源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0,30(10):1950-1956.
[7]張漫雯,張振全,張素坤等.生活垃圾焚燒廠PCDD/Fs排放對周邊土壤污染影響的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3,33(01) :203-209.
[8] WANG J B, WANG M S, WU E M Y, et al. Approaches adopted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CDD/F emissions from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152): 968-975.
[9] Cheng P S, Hsu M S, Ma E, el a1. Levels of PCDD/Fs in ambient air and soil in the vicinity of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in Hsinchu[J]. Chemosphere, 2003,52:1389-1396.
事實價值觀,是人關于外在世界的偽真價值觀,指元倫中的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事實解答價值。但事實作為事實本身,它不是價值,更不可能充當價值的根據。事實在事實上的事實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實,不可能成為與終極差別相關聯的價值根據的設定者。事實價值觀,對象化在人身上則為肉體價值觀。肉體價值觀首先將肉體與價值的差別抹去,再用肉體的生存性來規定價值的內涵,從肉體的生存中引出價值的根源、價值的根據。它是一種偽真價值觀:基于對肉體和價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價值向著肉體同一而非肉體向著價值同一的信仰,肉體成為價值根據、價值本源的承諾者;全部價值觀念——意識、精神、文化——的規定性,無不以肉體生存的事實性為內容;人在價值論上,僅僅被當作肉體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動的目的,指向肉體生命的生存本身,而不是把人創造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者。另外,在價值論上,事實價值觀構成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一;肉體價值觀成為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二。
關鍵詞:事實價值事實價值觀肉體價值觀邏輯虛無主義差別指向力終極差別
在史上,是斯多葛派最早把倫理的善與價值(axia)相區別。他們將“有用的東西”、“值得渴望的東西”理解為有價值的?!皟r值作為哲學的中心概念開始被使用、傳播在19世紀末的德語文化圈的思想界中?!保?]希臘語“axia來自形容詞axios。axios本有‘與……相當’、‘與……有同樣價值’的涵義。因此,axia即某物內含的有用性。此物和擁有與己相當程度的有用性的其他事物是可能交換的。在這點上,價值同‘價格’的意義相近?!保?]一個事物有用,當然是在一定范圍內才成立。而且,物的價值即與物相當的有用性。這個與物相當的東西,給與物以有用性。物的有用性,源于其本身的個別性,源于物自身與它物不同的差別性。所以,差別性的物,規定著物的個別價值。但是,物的差別性來自何處呢?
物與物的差別,或物的自在本性,由物的意識主體來確立。價值是“明確地被意識到的、能作為判斷內容的東西?!薄八趯で笸桩斝灾邢蛭覀儽平鳛橄鄬τ谖覀兊膬r值,是由我們對妥當的對象承認、拒絕、或各種價值評價而成的東西?!保?]沒有意識物的人,物的價值因其喪失了差別性的根源而不可能呈現出來。是有差別指向力的人最終使物的差別性成為現實的差別性,即物所呈現出的有用性。離開主體的“選擇基準”[4],物的價值就無從誕生。一般意義上關于物的有用性的規定,只因為是物在向差別性的人打開自己才獲得了價值的規定性。這樣,價值一詞內含的“與……相當”除了向人喚起物的差別性之外,還向人啟示了物的差別性的根源——人的差別性存在。所謂價值是相對于人而言的這句話的意義,就表現在其中。人關于世界的價值論言說,是通過規定物的差別性來展開規定者的差別性、人的差別性。
以上關于價值的詞源意義的一般,使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價值,是差別性的人關于物的差別性的規定。物從人獲得的差別性,構成其有用性的根源。物的價值同物的差別性相關聯,同時和人的差別指向力相勾結,它向人打開一個由差別性與相關性構成的世界。所以,人關于價值論的言說,最終都必須置身于個別價值相的言說,必須借助人的差別性指向力展開個別價值相的在場空間和它們之間的區別。
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價值的展開方式的理論。在關于價值論的思想史上,由于沒有把價值論的探究植根于邏輯論,沒有追溯價值的終極根據,出現了以事實、肉體(人的存在所背靠的事實)為價值本源的理論。前者稱作事實價值觀,后者為肉體價值觀。它們以價值的非本真樣式展開價值的本真言說,是一種偽真價值觀。價值邏輯論,以偽真價值觀為論述起點,目的是為本真價值觀的開啟消除障礙。
一事實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指元倫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事實解答價值問題。[5]“根據自然主義,倫理的言明在一切關于經驗事實的言明上并沒有減少其內容,因而能翻譯成后者?!保?]用事實的言明代替倫理的、價值的言明,以此給出價值生成的根據,乃是所有自然主義倫理學的理想。將倫理學“化”,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倫理學中的價值問題,以科學知識論建立邏輯價值論,從而在最終意義上遺棄價值論的言說,成為分析倫理學的目標。
英國倫理學家穆爾,在其《倫理學原理》中把善的性質比作黃色的性質。人能夠用認識黃色的說明善。[7]不過,20世紀上半葉關于顏色的表明,黃色是光的一種客觀特性,依靠顏色的色澤度、光亮度和飽和度,可以對之加以具體的解明。但怎樣以此闡釋善的性質呢?
由于不可能從事實性的言明中推出價值性的言明,邏輯實證主義者只有提出價值情緒說,以此為價值論的開啟給出回避的理由。A·J·艾耶爾在《語言·真理·邏輯》中說:“在命題中倫理符號所表達的并沒有在其命題的事實性內容上增加任何東西。”[8]關于倫理上的善惡陳述如同發音的語調和句子的感嘆號,這不會為文章的意義帶來什么新的東西,只對表現說話人的感情有作用。
企圖從事實引出價值的事實價值觀的結局,必然是價值情緒說。因為事實不是價值,情緒也不是一種現成性的事實。把價值同人的情緒聯系起來,用人的情緒給出價值的根據在終極意義上是不可能的。在情緒和價值之間,不存在必然的相關性。何況,情緒本不可能加以經驗性的言說,以不可言說的情緒去言說價值,暴露出自然主義者最初抱著的價值不可言說的信念。
事實價值觀集中體現在倫理學中,這源于倫理學始終沒有將價值同倫理的善相區別?!皟r值一般是在與道德的關聯中被當作問題提出,甚至將道德價值認定為最重要的決定性價值?!保?]現代分析哲學家們,繼承這種對價值和善不加分別的傳統,誤以為關于善的觀念的分析就能代替對價值本身的分析。其結果當然是無的放矢。價值不是倫理的善,斯多葛派哲學家如是區別。按照我們前面關于價值一詞的語義分析,價值是物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來自物的差別性,物的差別性由人的差別性指向力或人規定差別性的能力給與。這在根本上同邏輯相關而不是與倫理的道德相關。價值之所以是價值,因為它不是事實,因為它同事實存在終極的差別。事實價值觀,表達的是一種關于世界的事實性言說信仰,而且是一種沒有終極根據的信仰。認定天地陰陽氣之類的事實性在者,這不可能言明人的存在、人的共在、人的同在的價值,不可能開啟作為意識生命而存在的人、作為精神生命與他人共在的人、作為文化生命向終極者同在的人。
事實價值觀內含如下的信仰:“從事實導出價值、從陳述性的東西引出規范性的東西”[10]在邏輯上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的前提為:事實與價值的同一性和以事實代替價值的合理性,從而抹去關于世界的價值性言說,即人關于世界的差別性言說。具體地說,這種抹去的工作開端于物和人的差別處,進而將事實價值化、物人化。
在價值論上,事實價值觀構成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一。
根據事實價值觀,邏輯虛無主義,相信世界只由事實性在者構成而不由人的主體活動生成,相信沒有關于世界的邏輯性言說和差別性言說。不僅世界中的物與人沒有差別,而且物的差別就是人的差別。一切價值論在邏輯虛無主義者看來毫無意義。人關于物質自然的在、自然生命的生長、肉體生命的生存的差別性規定,在邏輯上不存在終極的根據。由上帝承諾的終極差別,對于物質界、植物界、動物界甚至整個人類無效。這樣,邏輯虛無主義的展開方式為物的人化。它包括物質的人化、生命的人化、肉體的人化。
廣義的物概念,指物質自然、自然生命、肉體生命,這也是事實一詞的真正涵義。廣義的價值概念,喚起的是作為價值給與者的存在者、共在者和同在者。物的人化,即事實的價值化,目的是為了以物的差別性代替人的差別性。所謂事實與價值不分,實質上是物與人無差別,人這個差別性的存在者喪失給與差別性的能力。
物的人化觀念,把物的事實性之在理解為人的價值性存在,進而以物質的物性、植物的生長性、動物的生存性規定人性。在人的心理邏輯和物理邏輯、生理邏輯、生命邏輯之間沒有根本的差別,并且,是后三種邏輯相的規定性規定著人的心理邏輯相的內容。動物的生存延續本能、植物的生長本能、物質的在的本性,就是人的人性的全部內涵。
作為邏輯虛無主義的一種展開方式,物的人化和作為虛無主義的一種展開方式的人的物化,僅僅在出發點上有差別。前者以物性為人性,后者以人性為物性。由于物的人化必然通過人的物化來實現,所以,邏輯虛無主義與在言說內容上出現了相同的地方。[11]不過,兩者發生的根據卻不同。物的人化,根據物與人無差別的信念即邏輯虛無主義;人的物化,依憑人的過去時間觀即。
二事實價值觀的非價值性
法哲學家拉德布爾夫,屬于新康德派成員,在其《法哲學》中說:“當為命題只能由其他當為命題給出基礎使之得以立證。正因為如此,終極的當為命題是不可能證實的,如同公理一樣不能證明只能確信。所以,和終極的當為命題關聯的、相對立的主張,即相對立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相互爭論、對抗的時候,人們用科學的一義性來解決它們,這在先是不可能的。科學考察的是可以教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無能教人應干什么?!保?2]這里,拉德布爾夫不僅指出科學對于價值問題在邏輯上的有限性,而且認為價值論中的“當為命題”同“終極的當為命題”相關,是終極的當為命題給出一切個別的價值觀的立證基礎。
科學告訴人物質界、植物界、動物界是什么,它無法為此提供更多的為什么的解釋。它甚至對于人是什么這個事實性命題只能做出非本質的描述。因為,人是什么,在根本上不屬于事實性命題而屬于價值性命題。
事實價值觀這種價值論上的科學主義形式,在面對價值問題時同樣有拉德布爾夫所說的有限性。事實作為事實本身,因為它不是價值,更不可能充當價值的根據。事實在事實上的事實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實,不可能成為與終極差別(“終極的當為命題”)相關聯的價值根據的設定者。在另一方面,當我們言說物的價值的時候,實質上是言說此物在相對于被言說前的又一種功用或又一種差別。這種差別,喚起人的注意。不過,人關于物的差別的意識,卻取自于他相應的差別意識力,是人的差別指向力言說出物的差別、物的價值。
人的差別指向力,根源于人的差別性存在。人的差別性存在,由終極差別給與。只有終極差別關于人的存在的差別性承諾,才使同在者全體相互差別。在此,價值的根據在人的差別指向力,在邏輯上由終極差別設定。價值的根源,顯然不在事實上,相反,是價值本有的差別性決定著事實的事實性。
一個事實與另一個事實的差別,其根據在于差別的規定性。因為,事實給與事實的,只能是又一個有限的事實。事實的個別性作為事實的共性,來自于終極差別通過人的差別指向力即人的邏輯能力的承諾。終極差別在邏輯上,使一個事實差別于另一個事實。
事實價值觀這種偽真價值觀本身的成立,建立在事實與價值的差別基礎上。從事實引出價值,以事實規定價值,其最低條件在于事實與價值的差別。否則,事實怎樣去承諾價值呢?而把事實和價值區別開來的恰恰是價值。價值本來意味著差別。價值在邏輯上先于事實。它既把自身同事實分別,又給與事實之間以差別。事實之間的差別,和事實與價值的差別,無不背靠著價值。這在本源論上可以稱為事實的價值性。
還有,事實在事實價值觀中,即使能夠給與以價值什么,其所給與的至多也不過是事實性的事實,而不可能是價值性的價值。事實無力像價值那樣充當差別性的承諾者。
三肉體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是人關于外在世界的偽真價值觀,它對象化在人身上則為肉體價值觀。
肉體價值觀首先將肉體與價值的差別抹去,再用肉體的生存性來規定價值的內涵,從肉體的生存中引出價值的根源、價值的根據。人作為肉體的在、它的生長、生存是人的意識的中心和人與他人共在的目的,同時是人這個同在者全體向上帝同在的基本意向。
按照肉體價值觀,肉體的差別性是人的價值差別性的給與者。人與人在價值上的差別,自始至終是肉體生存者之間的差別。肉體這個事實性在者——人的身體,是人的價值根據的所在。人作為人就在此誕生、成長、終結。為了生命的自我保存,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保?3]這里的人的“天性”,無非是人作為肉體生存者的生存。它和動物這種肉體生存者在根本上沒有區別,甚至可以等同于植物的自然生命的生長。另一個唯物論者拉美特利,在其《人是機器》書中指出:我們尊重他人的錢包和生命,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財產、名譽和我們的身體。[14]個人的身體的自我保存,構成人生的全部主題。人和人的差別,只不過是肉體生命體間的差別,但在肉體價值觀看來,這是人和人在價值上的差別。
肉體價值觀以肉體的生存規定人的價值存在,使之成為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二。依照我們關于邏輯的語義闡釋,邏輯承諾價值的差別性以終極性,它為肉體和價值的終級差別設定邊界。邏輯虛無主義,在肉體價值觀中表現為肉體與價值的終極邊界的消失,或者說是抹去兩者的差別。邊界消失后的肉體,在肉體價值觀中充當價值的給與者和承諾者。肉體生存化為價值的根據。
由于價值同終極差別的內在關聯,由于終極差別是自在永在的上帝和人作為承受者的差別,那么,肉體價值化的結局自然是人的上帝化。人“將像上帝一樣,認識善惡”[15],充當善與惡差別的判斷者。肉體在人的價值存在中、在肉體價值觀中的功能,根本上是承諾者的功能,類似于終極差別的給與機能。終極差別的給與,表現為上帝在下的言成肉身的努力。不過,對于肉體價值觀而言,上帝不過是一個同人一樣的肉體生命體。
肉體價值化這種人把自己上帝化的方式,通過人的意識生命的上帝化、精神生命的上帝化和文化生命的上帝化得以展開。人的意識、精神、文化在事實性上的三位和在以肉體生存為目的的一體,即上帝的三位一體,人性即上帝性。此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在于:肉體價值化對于肉體與價值的差別的終極根據的取消,耶穌基督在以肉體為價值本源的肉體價值觀中被取消。他的靈生及受死后的復活,由于沒有圣靈的根據只有肉體的根據,因而是一種無根據的根據。無根據的耶穌基督,在肉體價值觀中沒有存在的必然性。這正好是肉體價值化所盼望的結果。
肉體價值化為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化為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本質。這樣,人的上帝化所帶來的,必然是人的肉體的上帝化,因為人的差別性存在由其肉體生存所規定。肉體的無差別本身,導致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無差別。它的事實性,使其在上帝化中代替了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生成性。這樣,意識所意識到的,除了同樣的肉體事實性外將不會有差別,精神的創造淪為一種事實向另一種事實的轉換活動。至于文化生命這種人自覺自己的心靈的產物,也降格為一個事實性在者。
“如果人是他自己的上帝,那么,他就能為所欲為而對審判無所畏懼?!麘敵绨莺褪藤核约憾皇莿撛煺摺?,[16]不是承諾終極差別和價值的上帝本身。人在自己的上帝化中已經登上了上帝的寶座,代替上帝給與自己的生存以終極合法性。人在肉體生存中作為事實性在者的無差別性,使其對自己在肉體價值化的行為中的差別承諾成為空洞的承諾。肉體因人的上帝化,而墮落為肉體自身的價值根據和生存邊界。人順從肉體的欲望,行各樣污穢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墮落,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惡念;又是讒言的、誹謗的、憎神的、不遜的、傲慢的、自夸的;他們還是捏造惡事的人、背逆父母的人,是無知、無信、無情、無慈悲的人?!保?7]保羅在此列舉的人的罪,都是根源于人的上帝化或肉體的價值化的信仰。只要不信上帝在三位一體的承諾中所承諾的人與上帝的終極差別,在邏輯上,人就無法避免上帝化自己的必然性;一旦人上帝化了,人的肉體及靈魂所行的一切過犯便找到了最終的合法依據。
因為,肉體的價值化和人的上帝化所帶給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是同一事實性的規定——人的肉體生存性的規定,人在價值論的意義上被創造為一個虛無性的在者,他的精神活動將圍繞生存的事實而展開,他的文化最多不過顯現為關于肉體如何生存的非價值性理念體系。總之,肉體生存占領了人的全部意識空間、精神家園和文化傳統。人在價值論上的存在樣式——意識、精神、文化——只是肉體生存的不同表達。所以,邏輯虛無主義,實質上以價值的虛無化為特點,其說到底是在為肉體生存主義辯護。四肉體價值觀的非價值性
肉體價值觀是這樣一種偽真價值觀:基于對肉體和價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價值向著肉體同一而非肉體向著價值同一的信仰,肉體成為價值根據、價值本源的承諾者;全部價值觀念——意識、精神、文化——的規定性無不以肉體生存的事實性為;人在價值論上,僅僅被當作肉體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動的目的,指向肉體生命的生存本身,不是把人創造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者。
肉體價值觀,通過肉體的價值化、人的上帝化來實踐其偽真的價值理想。說它是偽真的,因為它不是本真的,不是價值根據的終極承諾者,更不是價值本源的給與者。由肉體價值觀所帶來的事實上相互差別的世界,實質上是一個在價值論上毫無差別的世界,因為肉體價值觀通過肉體承諾給價值的只是作為事實性在者的肉體。在肉體價值觀所生成的世界圖景中,肉體的生存,既是中心又是邊緣,既為目的又為手段。
價值本來代表邏輯承諾的差別,或者是人通過邏輯承諾的差別。價值概念,內在地要求差別性而不是同一性的規定性。一個對象和其它對象如果沒有差別,它就談不上什么價值;一個對象如果無能喚起人的差別性意識,它也沒有價值根源。價值這個概念,一方面同對象的差別性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同人的差別指向力相關。是人主觀的差別指向力,賦予一個對象以獨特的價值。不過,人的差別指向力又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
在談論邏輯這個概念時,我們發現:邏輯內含有終極差別的涵義,還一般地討論了終極差別與價值的相關性。[18]按照我們前面的言說,只有終極差別才是一切價值所喚起的差別性相的終極承諾者。由上帝借著三位一體的承諾所建立起來的人與上帝的終極差別,即邏輯的內在規定性。人作為終極差別的承受者,因此具有了差別指向力或賦予對象以價值的能力。
但是,肉體價值觀,從抹去肉體與價值的差別開始,通過肉體的生存性規定人的價值和差別指向力,以此企圖實現對人的意識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的差別性的規定。其結果,在根本上不僅沒有給與它們以差別,反而是以肉體的生存性把它們統一為同一性的肉體世界。人的生成性世界,墮落為以肉體的生存性為內核的現成性世界。人在這種現成性的事實性規定中,喪失了自己作為與物的差別和作為一個類與植物、動物的差別。其中,動物的肉體生存性,一躍成為人的人性。
此外,肉體價值觀這種偽真價值觀,因不可能在價值論上承諾價值與肉體本身的根本差別,其承諾本身實際上與價值沒有關系。價值承諾的差別性,在肉體價值觀中的不可能性,使肉體價值觀關于價值的偽真承諾在終極意義上和價值無涉。和價值不相關的肉體價值觀,當然同差別也不相關,因而無關于終極差別。也可以說,肉體價值觀,僅僅承諾了一個在終極意義上無差別的世界(包括對人自身的承諾),一個以肉體生存為主體的無價值世界。所以,肉體價值觀,是非價值性的偽真價值觀。
另一方面,人和人肉體上的相互差別,根源于給與差別的價值本身。人與人之間在肉體上的生理同一性能夠顯明出差別,只是因為各人所背靠的價值的差別性。各人按照自己對終極差別的信念向他人言說出自己的個體性,即他在人類中的終極差別性。俗話說,相隨心變,在價值邏輯論中即肉體的差別取決于它所依托的價值的差別。肉體自身,并不能給出人和人的差別性,盡管有人在生理上有缺陷,但那造我們的那一位從來沒有承諾過在肉體上何為人的完全的形象;相反,他要求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價值上的完全和他的身量,滿有他的信仰。肉體,不但不能給與價值以差別,而且自身的差別還得自于價值承諾的差別。人的言說與書寫,不過是這種差別承諾的表達方式。
注釋:
[1]巖波講座卷9《·價值》,111頁,細谷貞雄文“價值與主體”,巖波書店,1971年。
[2]同上,27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的”。
[3]同上,轉引自213頁,此段為韋伯關于價值的定義。
[4]同上,293、353頁。參看上山春平“價值研究的課題”一文;尼采將價值同道德相關聯起來闡釋,并在生命價值邏輯與生理價值邏輯兩個層面上展開全部價值邏輯圖景,這一方面帶來了價值與個別價值邏輯相的混亂,另一方面致使各種個別價值邏輯相之間的界線模糊。由于作為至高價值根源的生存意志在生命世界(植物界、動物界、人物界)中的有限性,由于人借助成長為超人的神化和由此而來的與神圣世界的分隔,尼采必然陷入虛無主義的相對價值論。他在《權力意志》258節中說:“我的主要學說是:沒有任何道德現象,有的只是關于現象的道德解釋。這種解釋本身的根源在道德之外”(214頁,倫敦,1924年)。這個之外的根源,就是以生存意志為核心的權力意志,解釋者的生命和生存意志。尼采關于道德價值與生價值的相關性,參看日本學者原佑的論文“價值的轉換——尼采”一文(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34—139頁,巖波書店,1971年。
[5]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1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巖波書店,1971年。
[6]同上,87頁。碧海純一文“事實與價值”。
[7]同上,48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
[8]同上,轉引自95頁。關于價值情緒說,碧海純一在其論文“事實與價值”中有較詳盡的討論,參看從89—99頁。
[9]同上,134頁。
[10]同上,257頁。關于事實價值觀在邏輯上的不可能性問題,參看同書中粟田賢三“與價值問題”一文。
[11]虛無主義與過去時間觀的關系,我將在另外的文章中作詳細的討論。
[12]轉引自巖波講座9卷《哲學·價值》,43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巖波書店,1971年。
[13]霍布斯:《利維坦》,97頁,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14]《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18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
[15]《創世紀》3:5。新國際版(NIV),密歇根,1984年。
[16]WarrenW·Wiersbe,《要公義》,23—24頁,伊利諾伊,1977年。
關鍵詞:趙紀彬;經權學說;孔子權說;高拱權說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2)02-0008-08
引言
權變作為靈活變通、隨機應變的方法,是儒家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研究頗多的問題。就現有中國哲學范疇史論著來看,有關經權范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闡述經與權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經權范疇的哲學內涵;梳理經權思想的發展過程,總結和概括經權思想發展的規律性;對經權思想的政治價值、道德價值及其現實意義等問題作有益探討等。雖然這些研究成績顯著,但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則存在著某種偏頗或不足,即重視哲學內涵的闡發,輕視古典文獻的考證。這使得經權思想研究缺乏深厚的文獻基礎,對其哲理內涵的闡釋也就存在著明顯的偏差或不確之處。鑒于此,著名哲學家和史學家趙紀彬(1905-1982)先生則運用文獻考證與哲學詮釋相結合的方法,對“權說”作了突破性研究,提出了諸多創新之論。
20世紀80年代初,趙先生準備撰寫一部十幾萬字《中國權說史略》專著,但未能實現夙愿而病逝,僅留下三篇書稿,即《釋權》、《(論語>“權”字義疏》和《高拱權說辨證》。在這些書稿中,他對“權”字的歷史起源及其生成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作了縝密梳理,對何晏《論語集解》和朱熹《論語集注》“可與共學”章的錯簡斷章作了詳細考釋,對孔子權說的特點和發端地位、明代高拱權說的得失以及“權說”發展的規律性等問題也有著精湛闡發,并提出了許多獨創性觀點??梢哉f,趙先生對“權說”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也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經權范疇研究之先河。
一、探尋“權”的起源及生成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
趙先生以文獻考證為基礎,從生產工具史、政治史和軍事史的視角,對“權”字的歷史起源、字形字義演變及其生成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等問題作了縝密考證和梳理。
關于“權”字的歷史起源問題。一般來說,“權”是秤錘,“衡”是秤桿,二者結合構成測定物體輕重的“秤”,即生產勞動中使用的工具。作為秤錘的“權”,就像“量度”和“車制”一樣,“應從‘權’的字義字形演變的史實中,探求‘秤錘’的起源”。趙先生通過考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毛詩傳疏》和章炳麟《章氏叢書·小學問答》等文獻,提出“權”的字形字義的演變歷程是:“拳”(卷、捲)-“(扌雚)”-“權”。由此證明,“秤錘”是人手的延長。最初的“秤錘”類似“石拳”、“石錘”一類,屬于石器的一種。從“金”的“秤錘”,則是青銅器時代以后的產物。即是說,“秤”作為工具可能出現在氏族社會末期,用于剩余產品的交換,借以平息買賣雙方的爭端。與“權”本同“拳”相呼應,“衡”亦像“臂”;與“權”懸在“衡”下相配合,“衡”則橫在“權”上,即“懸者為權,橫者曰衡”,因此,“衡”乃人臂的延長。由“權”和“衡”所構成測定物體輕重的“秤”,是拳的下挽力和臂的橫平力相結合的對立統一體。通過考證,趙先生得出結論說:“‘權’是拳頭的延長,‘衡’是臂膊的延長,二者相結合構成為‘秤’,用以測知物體的輕重數量。這一史實,證明了人們在生產勞動中使用的工具,秤的零件權與衡,是起源于人的生理器官、手和臂?!?/p>
不僅如此,趙先生還進一步分析了從“拳”到“(扌雚)”再到“權”的歷史和理論意義。在他看來,“權”字代替“(扌雚)”字,并非偶然,更非“訛作”,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首先,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是使用并制造勞動工具的動物,而使用和制造工具,都出自人所獨有的手。據此,“可見從‘拳’到‘(扌雚)’,亦即‘拳頭’變成‘秤錘’,其第一層意義,就在于它顯示了人手在使用并制造工具中的巨大作用”。其次,與動物不同,人的進化取決于勞動工具的改進或發明,人是發揮工具(即延長了的手)的力量,改造自然使之為自己所利用。據此,“又可見從‘拳’到‘(扌雚)’的第二層意義,亦即‘(扌雚)’作為類似‘石拳’‘石錘’的‘秤錘’而出現于歷史舞臺。它是作為氏族社會末期的物質文化,標志著人們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偉大開端”。再次,與“(扌雚)”作為氏族社會末期的物質文化相接續,“權”則是奴隸社會的物質文化,更確切地說是奴隸制衰微期的物質文化?!斑@是因為:在西周之初奴隸制的鼎盛期,雖然已有‘君子勤禮,小人勞力’的剝削制度,但是奴隸主貴族,尚不以勞動為鄙事而不為……至宣王‘不藉千畝’,為奴隸主貴族開始賤視勞動的標志,而賤視勞動,則是反映奴隸制危機的沒落意識;所以韋昭注《周語》曾說:‘宣王不務農而料民,故曰貪天府。’正是在這種賤視勞動的沒落意識支配下面,逐漸對于與‘拳’同音同義的‘(扌雚)’字,不屑識別,反而從《詩》的‘賦、比、興’所取譬的‘鳥獸草木之名’上,抒發其閑情逸趣。這樣,就為‘(扌雚)’字改寫從木而成‘權’,創造了社會條件?!笨梢?,趙先生是從人類進化史和社會發展史的角度,探尋改“(扌雚)”為“權”的社會歷史原因及其意義的。
關于“權”字生成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問題。趙先生提出“秤”是由“權”的縱直下挽力與“衡”的橫挺持平力兩種矛盾力量交織而形成的一種人造工具,其中包含有直觀辯證法雛形。這個雛形大約是在新石器時代,即氏族社會末、夏王朝建國早期所形成。進而,他又從勞動工具史、政治史和軍事史的維度,通過縝密考證,揭示出“權”字演變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這一過程經歷了四個步驟:首先,由于“權”是從“拳”而來,而“拳”在生產和戰爭中表現為“氣勢”和“勇壯”,因而“權”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與體力緊相聯結的“拳力”或“勇力”,并兼有“拳術”和“技術”二義。其次,接續作為體力的“拳力”而來的第二個“權”概念,就是“權力”。這個概念已經比“拳力”擴大了一步,它在軍事上表現為指揮力量,在政治上表現為御亂能力。再次,由于“權”以向下垂直力抑仰“衡”的進退以得其平,就物而言,達于輕重無誤;就事而言,達于買賣公平,以息爭端。所以第三個“權”概念又為品評事物、判定是非的準則。最后,“拳術”與“權術”音義并同,而“權”在“衡”下,隨物輕重而進退,二者結合,第四個“權”概念就是“權謀”或“權變”。通過梳理上述四個步驟,他得出結論說:“從‘拳力’或‘勇力’(包括‘拳術’和‘技術’)到‘權力’或‘能力’及‘力量’;又到‘標準’,最后到‘權謀’或‘權變’。但這只是邏輯上的次第,而不是文獻上的歷史年代順序。這四個步驟,代表生產、政治和軍事三個方面的具體‘權’概念,對這些具體的概念加以概括和總結,就形成‘權’的方法論,亦即用‘道’的原理原則來觀察問題、解決矛盾的工具。”
總之,趙先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考證和研究,不僅說明了“權”的歷史起源,梳理出“權”如何由“秤錘”演變成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而且也是中國古代“權說”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二、考定錯簡斷章,還原《論語》“權說”本義
趙先生針對何晏《論語集解》、朱熹《論語集注》“可與共學”章的錯簡問題和朱注的斷章問題進行了考定,由此揭示出孔子權說“反”的特點、發端地位及其理論內涵,提出了諸多創見。
在他看來,何晏《論語集解》“可與共學”章的經文在經學史上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前半章即“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本來是文字傳抄倒誤,而朱熹的《集注》卻將錯就錯地照搬過來;二是后半章即“‘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本來是孔子權說的要害,反而被朱熹的《集注》武斷地割裂開來,分為獨立的另外一章。
先說錯簡問題。他通過考證《毛詩正義·綿》、《說苑·權謀》、《唐文粹》馮用之《權論》引、阮元《(論語)??庇洝返戎T多文獻,確認何晏《集解》、朱熹《集注》“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存在文字傳抄倒誤。因為程、朱都說《論語》這一章“學、道、立、權”,是指認識深淺的四等人,或認識發展的四個階段。然而依照程、朱之說,則這一章明顯與《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認識發展順序相矛盾。與此相似,孔子自述其認識發展過程是從“學”到“立”,而不是《集解》、《集注》的從“學”到“道”。據此,他斷定《集解》、《集注》的經文“是出于抄寫倒錯,而漢唐人所引的經文,其所表示的認識發展過程,由‘學’而‘立’,由‘適道’而‘行權’,則為孔子的本義”??梢?,朱熹“《集注》經文之為錯簡,確然無疑”。在他看來,該章的正確語序應該是:“可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權。”若從義理上說,這是因為:“‘行權’的方法,從‘適道’的原理而來;亦即‘道’是‘權’的本體,‘權’是‘道’的應用,‘體用一源’,不容在‘道’‘權’之間,一個‘立’字。必須先‘明道’而后才能將原理應用于實際;此即古人所說的‘精義入神以致用’;亦即今語所說的‘方法論從屬于世界觀’”。
再看斷章問題。他提出“唐棣之華”以下六句二十七字,在何晏《集解》本中本來和“未可與權”為一章,而朱熹卻武斷地將其分割為兩章。他對朱熹提出“‘唐棣之華’而下,自是一段;緣漢儒合上文為一章,故誤認‘偏其反而’為‘反經合道’,所以錯了”的觀點,辯駁道:“這是從我劃線,唯我主義的武斷,沒有任何科學價值。但是,恰巧根據這個毫無根據的理由,把完整的一章分割為兩章,通過朱熹的《集注》長期流行于世,成為元明清三朝欽定的‘經書,官本……一經《集注》割裂開來,前半章‘權’字的方法論意義,模糊不清,遂啟后世的長期紛爭;后半章成了斷頭的蜻蜓,也就陷于不可理解的迷霧里面?!庇终f:“程朱由于反對漢人‘反經合道’的權說,硬將全章分割為二,強指‘唐棣’以下廿七字與‘權’義無關,而歸之于‘不可解’,遂使孔子本義,陷于殘缺。”因此,他認為,“唐棣之華”和“未可與權”兩段經文,“在思想上同是言‘權’,在邏輯上首尾一貫,理應為一章而不可分”。
在考定錯簡和斷章的基礎上,趙先生進而概括出孔子權變方法論的特點——“反”。他提出“未可與權”以上是說“權”的來源,“唐棣之華”以下是說“權”的方法論特點?!啊浞炊摹础?,正是孔子權說的方法論特點?!彼ㄟ^對金文和《說文》等字書的考釋,認為“反”字的本義是用手加在上面的壓力、擋在前面的阻力,為“行權”鋪平道路。因此,“反”字和“曲手成拳”(“(扌雚)”),延長為“秤錘”,緣“衡”(“秤桿”)左右進退,稱物以得其平的“權”字,實為異流而同源,亦即“反”與“權”都是從“手”的勞動力量或技藝演變而來。這說明“反”與“權”在義理上是相通的。就“反”而言,又有“背反”與“反歸”之別。所謂“背反”,就是一往直前,正面決裂,拒絕繞彎前進的方法。顯然,這種意義上的“反”與“偏其反而”的“反”相抵牾。所謂“反歸”,即“不從正面而從側面,不是一往直前而是以退為進的特殊的‘反’;不是由合而分,徹底決裂,而是由分而合,復歸于和諧”。于此可見,“偏其反而”之“反”是“反歸”之“反”,并非“背反”之“反”。孔子也正是用“唐棣之華”的“偏其反而”的特點為比喻,以說明“偏其反而”而后“復歸于合”,即“權道反而后至于大順”。
在他看來,孔子權說具有“反”的特點,才使其在中國權說史上占有發端地位:一是完成了“權”由“秤錘”轉化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他說:“孔子生當禮壞樂崩的春秋過渡時期,欲‘為東周’而力不從心,又賤視勞動而特重‘學《詩》’,從‘唐棣之華,偏其反而’的植物現象中,用擬人主義的認識論,類比出‘反而后至于大順’的‘權道’,這樣,就完成了‘權’字從‘秤錘’轉化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又因為這個意義的‘權道’,從黃花木而來,也就順理成章地改為從‘木’;從此,‘權’行而‘(扌雚)’廢。”二是對先秦諸子“權說”產生了重要影響。如道家《文子》、法家《尸子》提出“屈寸而申尺”,孟子提出以權濟禮,《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等觀點,“都和‘偏其反而’的精神一脈相通;從此可見孔子權說,在先秦的傳播和影響,亦即證明了先秦的諸子權說,實由孔子發其端”。三是對后世“權說”的形成具有發端地位。他說:“漢宋清三代的權說,持論相反,而皆以注解《論語·可與共學》章的形式表達出來;從此又可見孔子權說,在中國權說史上的發端地位?!?/p>
他不僅對孔子權說的特點作了概括和分析,而且還就其理論內涵進行了闡發。他指出:孔子“學、立、道、權四階段,相當于從知識到信仰,再到主義,最后才發展到方法”?!皺唷本褪前言碓瓌t應用于實際,使之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用以觀察問題、解決矛盾的方法,這是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可見,方法論(“權”)從屬于世界觀(“道”),但世界觀并不等于方法論?!皬恼_地理解原理原則,到正確地掌握方針、方法,還有一段艱苦磨練的探索過程;只有理論而無方法,無濟于事;亦即口頭上講說理論較易,化理論為方法而見之于行為則難……說明‘權’的方法與相對固定性范疇的原理原則不同,它隨時隨地而異,所謂‘變動不居,不可為典要’;并且往往以與原理原則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看來,“權道”真是難以言表,唯一的好辦法就是借《唐棣之華》之詩來比喻。孔子也正是從黃花木之花先反而后合的特點,才悟出“權”的方法的,并總結出“反而后至于大順”的權變規律。
由于“權”的多變性并以“反”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無論是“知權”還是“行權”都是極其困難的,除《論語·微子》“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唯一許人“知權”的記載之外,“《論語》全書,未見孔子許任何人為‘知權’,亦未見其以任何言行是‘行權”。趙先生通過考證南朝經學家皇侃《義疏》、清儒朱彬《經傳考證》“身中清,廢中權”的注疏,提出孔子所許“行權”的大概意思是:“形勢不宜前進,則主動后退以免‘世患’的行動方法。似此,‘行權’乃出于考慮的明智,所以又稱為‘權智’;其意在于變換道路,繞彎前進,所以又稱‘變通’?!比绻矛F代哲學語言說,“‘權’是用自己的世界觀來觀察問題,解決矛盾,亦即今語所謂方法論”。
關于孔子“行權”的目的,他認為是“復禮”。他說:“孔子的‘行權’實踐,是用‘偏其反而’的方法來實現其‘復禮’的愿望。這是因為:所謂‘一貫之道’,以及‘聞道’‘學道’等‘道’字都是指禮樂大道而言,從而所謂‘行義以達其道’,也就是以‘權權’而‘復禮’的意思。這樣看來,就其‘復禮’不能直道而行,須變換道路以‘用權’來說,是謂‘偏其反而’的‘反’字在發生‘背反’作用;就其‘行權’所以‘復禮’來說,是謂‘反而后合’的‘合’字之終‘至于大順’。由此可見,孔子的權說,被‘禮’的精神貫徹始終?!痹凇墩撜Z》中,由于“禮”是不明歷史來源的先驗范疇,因而孔子權說中的“反”字,其辯證的觀點只能是唯心的辯證法因素。這其中雖然具有“可供批判繼承的方法論遺產,但亦正因其屬于唯心論,故對于史墨的‘物生有兩’的唯物的直觀辯證法,持反對態度。這是春秋過渡時期維新與變革兩種政治主張在方法論上的反映”。顯然,這是他對孔子權說哲學性質的判定。
由上可見,趙先生憑借深厚的文獻考據功力和精湛的理論分析,對《集解》、《集注》的錯簡和《集注》的斷章問題的考定,對孔子權說特點的概括、歷史地位的判定及其理論內涵的闡發,不僅前后邏輯一貫、義理圓融,能夠自圓其說,成一家之言,而且也是對宋儒成說的突破,從而把孔子權說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三、運用辯證方法,發掘高拱權說精華
趙先生“權說”研究的另一重要成就,就是對明代嘉靖、隆慶、萬歷時期的哲學家和政治家高拱(1513-1578,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權說的辨析和考證。
在趙先生之前,著名史學家和哲學家嵇文甫(1895-1963)先生曾于20世紀40至60年表《張居正的學侶與政敵——高拱的學術》、《論高拱的學術思想》和《再論高拱的學術思想》三篇論文,對高拱作了開創性研究,對其權說的價值也有所論及,但卻沒有具體展開,更無詳細考證。而趙先生則運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對高拱權說的精華和缺失作了全面辨證。
高拱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主持乙丑會試,典試春官,以“權”策士,其程文“附于《論語·可與共學問辨錄》后面久被埋沒,知之者寡,而在中國權說史上,實為罕見的重要文獻”。在這篇程文中,高拱對漢儒“反經合道”說、宋儒程頤“權即是經”說、朱熹“常則守經,變則行權”說及其所派生的一些觀點,均有批判,在破立雙行中,成一家之言。“其中既有直觀辯證法因素,又有形而上學渣滓”。
那么,高拱權說中有哪些直觀辯證法因素呢?對此,趙先生主要概述了五個方面:
其一,“權”是普遍性的方法。高拱說:“夫權也者,既以輕重言,則是無常變、無巨微,而無不為之低昂者也。非謂不得已始用之,而得已可不用也……無時無處,無非權也,是日用而飲食者也。由是觀之,權之為用,常耶變耶,無不有者耶,固可得而識也。”對此,趙先生詮釋說:“高拱以為:不分‘居?!颉幾儭?,均需‘用權’,方能符合‘當然不易之則’,‘而無過不及之差’。明系以‘權’之為用,不限于一隅,而為一個普遍性的方法論范疇。此點,頗有特識。”高拱“以‘權’為一個普遍性的方法論范疇,不論‘居?!?、‘處變’,都必須‘用權’。單就這個方面說,自有其正確的意義”??梢?,他對高拱權變方法的普遍性或普適性的闡發,是一大理論創新。
其二,“權”是“圓而通”的認識方法。高拱說:“夫權也者,圓而通者也。是圣人之事,而學之儀的也。圣人圓,而學圣人者以方,始而方可也,終而愈方焉,則遂失其圓也。圣人通,而學圣人者以一隅,始而一隅可也,終而止一隅焉,則遂失其通也。夫學不至于圣人,非成也;不能權,非圣人也;非圓非通,不可以與權也?!睂Υ?,趙先生作了闡釋:“‘圓通’為佛學名詞,義無偏缺,無障礙。譯為現在認識論用語,則‘圓’與‘方’相對,是指對于問題作全面考察,而避免片面性;‘通’與‘一隅’相對,是指對事物從相互聯系中認識,(如所謂‘觀其會通’)而切忌孤立地攻其‘一點’。高拱認為,處理問題,認識事物,從一個‘方面’或一個‘部分’開始,是當然之理;而始終囿于‘一方’,株守‘一隅’,就不是‘能權’,就不能求得真理,尤其不能應用真理于實際……在這一點上,高拱的‘權’說,顯示出直觀辯證法因素。”又說:“高拱于此,指出‘方’而‘不圓’的片面觀點,為‘膠柱一偏之說’;‘執一不通’的孤立觀點,為‘株守一節之行’;并斥之為與‘大道’(即‘圣人之權’)相對立的‘曲學’,是對于上文所謂‘夫權也者圓而通者也’云云一節的進一步發揮。其賦有直觀辯證法意義?!痹诖耍麑Ω吖啊皥A而通”的權變方法的研究實為重大突破。
其三,“權”是因時因地因事因變而靈活變通的方法。高拱說:“夫圣人之所以用權者,何也?試觀之《易》:夫奇之為陽,偶之為陰;陽以健施,陰以順受;人所知也。然陽或變而之陰,陰或化而之陽;剛或摧而為柔,柔或往而從剛;其理不可定也。是故,事以位異,則易事以當位;法以時遷,則更法以趨時。故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睂Υ?,趙先生詮釋說:“此言客觀事物,其為陰為陽,為柔為剛,相互轉化,變動不居;其矛盾性質、運動規律,亦是‘事以位異’,‘法以時遷’,‘理不可定’。所以觀察問題、解決矛盾的方法,就不能執一不變,而必須‘當位’以‘易事’,‘趨時’以‘更法’。亦即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隨矛盾性質不同或性質雖同而發展階段不同,確定不同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所謂‘道之變’的‘權’的方法。亦即‘圣人所以用權’的‘《易》學’根據。”在此,他對高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矛盾具體解決的辯證分析,尤為精允。
其四,“權”既有“圣人之權”與“非圣人之權”之分,又有“良民之權”與“奸民之權”之別。關于前者,高拱說:“世又有所謂‘權謀’、‘權術’者,其為害甚大,亦可謂之權歟?夫權,信難言,然圣人之權,既所當求;非圣人之權,又所當擇,則不可以無言也?!睂@一觀點,趙先生分析說:“高拱于此,將‘權’概念分為兩類:‘圣人之權’與‘非圣人之權’(指‘權謀’‘權術’)。并指出:前者為誦法孔子者‘當求’,后者亦所‘當擇’。‘擇’字訓‘別’,即對于眾所唾棄的‘權謀’‘權術’,亦必須進行分析。此乃將方法、技術、名辯視為無階級性范疇。此點,不僅為高拱權說的精髓,在中國方法論史上,亦是無與倫比的碩果?!?/p>
關于后者,高拱舉例說:“弓矢戈矛,天下之利器也;良民以之御寇,而奸民以之為寇。茍徒以良民之御寇也,而遂縱于奸民,可乎?茍徒以奸民之為寇也,而遂禁于良民,可乎?顧視所用何如耳。奸民之權,既任之而不知擇;圣人之權,又畏之而不敢求;是常使御寇無具,而為寇有資也。”對此,趙先生解釋說:“高拱指出:‘權’猶‘弓矢戈矛,天下之利器也?!渖鐣?、政治作用,視為何人所用而轉化。弓矢戈矛,‘良民以之御寇,而奸民以之為寇’;其應‘縱’應‘禁’,不能一概而論,尤與‘利器’的利鈍無關,而完全取決于‘所用何如耳’。同理,‘權’之為‘利器’,被野心家‘竊之’,為‘權謀’、為‘權術’,‘能使天下多事’;但是,為‘出于所學之正’者‘用之’,則又‘為仁義之宰攝,為禮樂之宗正’。故‘所惡于權者,為其竊也’,而非遷惡于‘權’的本身的方法效能。高拱特別強調從‘所學之正’與否,變換對于‘權’的‘當求’或‘當擇’,亦富有方法論從屬于世界觀之義。高拱此一論斷的直觀辯證法因素……在于闡明事物一旦超出條件的限制,就不可避免地向自己的對立物轉化。”在此,他對高拱提出行權的社會政治價值、道德價值是隨著行權主體和行權目的的不同而不同的辯證分析,甚為確當。
其五,“權”是從后天的實踐經驗中獲得的方法。高拱說:“求之以問學,練之以事行,會之以深思,涵之以積養,渣滓既盡,自圓自通。”對此,趙先生辨識說:“高拱認為,‘權’非天生,乃從學問、事行、深思、積養等后天經驗中得來?!彼忠愿吖啊叭龂瞬趴膳c權”為例,說道:“從形勢需要和政治結構中探求可權人才的源泉,其中寓有歷史唯物論的因素。此種觀點,實為高拱權說中最珍貴的一環?!?/p>
在趙先生看來,高拱權說既有直觀辯證法因素,也有形而上學缺失,主要有三:(1)“以權言道”比喻的局限性。對高拱“夫權,秤錘也。本不可以言道,而道之妙用有似乎此,故圣人借以言之。今必審察乎秤錘之所以為用者,而后可與言道之權。茍有一毫弗類秤錘者,即非權也”的觀點,趙先生辨析說:“道之妙用,誠有一部分似乎權。但是,正如一切的比喻都不免于片面性一樣,由‘秤錘’所得的世界認識,亦限于量的增減,對于質的轉化,非所能辨……高拱竟而忽視‘以權言道’的比喻的局限性,將其絕對化,普遍化,斷然宣稱‘茍有一毫弗類秤錘者’,則‘亦不可以為道之權矣?!⑦M而以‘反經合道’的直觀辯證法權說為謬。”(2)只見相成不見相反的片面性。在他看來,“權”與“衡”作為矛盾的對立面,本來是相反相成的關系,而高拱卻“只見其‘相須相成’,而不見其‘相對相反’,遂自陷于形而上學藩籬,暴露出所有古代唯物論的根本缺陷”?!案吖皩τ凇畽唷狻P系,只見其相成而不見其相反,從而對于宇宙萬物的運動發展,亦即只見量變(經)而不見質變(權),終至以‘反經合道’為不可能,自陷于形而上學?!保?)“以中庸釋權”之謬。他對高拱“《中庸》一書,為下學而作,其言無過不及,隨時取中,皆權說也;而特未揭乎權之名。學者襲口耳、昧心識,言中庸而不言權,不知中庸之即權也”的觀點,提出辯駁:“以中庸釋權,實即以矛盾調和反對對立統一;所以指‘反經合道’說為由于‘不知權之為中’。朱熹更明確地說:‘不中則無以為權矣。’高拱以‘《中庸》一書,皆權說也’,明系承襲程朱的謬誤。”盡管高拱權說有上述缺陷,但“高拱權說中的直觀辯證法因素,頗為鮮明和豐富,在中國方法論史上,是應當批判繼承的珍貴遺產”。應該說,趙先生這一總體評價是準確的。
簡評
從儒家經權范疇研究的現狀來考察,不難看出趙先生“權說”研究的獨創性及其所具有的重要學術價值:
其一,學術界對經權范疇的研究僅僅偏重于經權關系的論述及其發展過程的梳理,提出“權”是靈活性、變通性方法或特殊性措施,至于“權”的歷史起源及如何由“秤錘”演變為方法論范疇的邏輯過程等問題則沒有考證和研究;趙先生從生產工具史、政治史和軍事史的視角,通過諸多文獻的縝密考釋,提出從“拳”到“(扌雚)”再到“權”,是“權”的字形演變和字義發展的歷程,從“拳力”、“勇力”到“權力”、“能力”再到“標準”最后到“權謀”、“權變”,是“權”由“秤錘”演變為“方法”的邏輯過程,顯然,這是“權說”研究的深化和突破。
其二,既往對孔子權說的研究,囿于朱熹《論語集注》“可與共學”章的字面含義、倫理價值的論述及其對漢、宋、清儒家權說的發揮,沒有追根溯源地考證該章經文的錯簡和斷章,更沒有揭明孔子權說的特點;而趙先生通過大量文獻考證,確認何晏《集解》及沿襲《集解》而來的朱熹《集注》的經文“學-道-立-權”為錯簡,朱熹《集注》分割“未可與權”和“唐棣之華”兩章為斷章,據此考定《論語·子罕》“可與共學”章為“學-立-道-權”,“未可與權”與“唐棣之華”為一章,從中揭示出孔子權說“反”的特征,其發端地位也由此而奠定。無疑,這是孔子權說研究的創新之論。
其三,趙先生在嵇文甫先生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通過對高拱權說的全面辨證,提出其中既有直觀辯證法因素,又有形而上學缺失,在中國方法論史上是應當批判繼承的珍貴遺產??梢哉f,這是對嵇先生研究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