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

時間:2022-11-02 22:5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式學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探究式學習

第1篇

課改理念宣傳得轟轟烈烈,但實際教學中仍有不少教師過多講解、分析和說明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也是受定勢思維的影響,習慣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得知識。在學習上形成了思維的惰性,從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主要是教師還沒有認清楚自己的位置,仍然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站在知識擁有者和傳授者的角度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將本來可以放手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事情。教師都一手包辦,這樣不僅不能讓學生盡快地掌握知識,反而適得其反,不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和日后的可持續發展。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教學是雙邊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善于從探究問題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環節,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所謂探究式學習,就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這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都有重要的作用。這種學習方式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它鼓勵學生之間進行探究式的溝通,而不是簡單的問答,允許學生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保留自己富有個性的語言。這些表達方式能夠規范化、邏輯化地傳遞信息、表情達意。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師要運用多種活動方式。例如角色交換、模擬活動、決策練習等,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談。這些溝通方式不是一個環節,而是在各個階段都有所體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只讓學生單獨進行學習,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且效果還不理想。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能夠一定的方式,克服漫無目的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充分運用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最終形成獨立性、價值性較高的學習方式。在這里值得提醒的就是,給學生自由的發揮空間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毫無作為,那是不負責任的。教師應該隨時關注教學的過程,對教學的節奏要進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證學生的正常發展,如當學生運用專業語言時,他們應充分理解詞匯的涵義。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圍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想法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課本中的知識,還培養了創造力。在開放式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引導學生多探討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平時要培養他們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必須注意精心設計探究性提問,開展探究性討論,不斷探索實施探究式學習的途徑。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往往是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更有甚者有些老師也很少提問。教師應將教學內容激活并轉化為系列“問題”,精心設計,恰到好處地進行探究性提問,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高水平的思維活動。與一般課堂討論相比,探究性的問題具有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會刺激學生萌發富有新意的聯想,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促使其創造性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課堂上要盡量使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討論,不斷質疑、不斷求證、不斷反思。

學生的積極探究,當然來源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興趣是多方面的。如教學過程中的獎勵機制,老師的自身素質、人格魅力、親和力,學習后的愉悅感等,這都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要發掘學生的優勢,創設一個愉快的、吸引人的探究氛圍,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同學之間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他們之間以復雜的方式發生交互作用,這是課堂氣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之間相互對待、學習、交談、期望的方式不同,對探究式學習研究結果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對學習速度也有重大影響。因此,教師務必在講授中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要求,精心設計問題,通過活動中帶出技能,通過技能帶出知識點,引導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到視聽結合、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精心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知識儲備明確目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這樣各層次的學生都會學得興趣盎然,效果自然就顯現了。

當然,課堂上運用準確用語、簡潔生動,幽默風趣,有張有弛,抑揚頓挫,深入淺出的語言,不僅能把無聲無息的書本知識講得有綱有目,有理有情,有聲有色,給學生以脈絡清晰、涇渭分明之感,而且能給學生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語言美的享受。因此,老師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會使學生對眼前的客觀各種真實表象,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會使所學知識記憶牢固,久久難以忘懷,這種講授在探究式學習中,也應該是允許的。

總之,探究式學習法是通過活動來延續和充分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探究式科學的興趣。在活動中以基礎知識為載體,廣泛開展探究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想應在各科教學中進行推廣。

(責編 閆祥)

第2篇

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情緒情感的獲得、對未知新鮮事物的探索與小朋友間的互助學習,都伴隨著一定的自主探究式活動。探究學習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有助于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為小學及中學的學習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但并不是說幼兒所有的學習都必須通過探究式學習活動來完成,不加區分地全盤接受或否定都是錯誤的,所以需科學合理應用自主探究式學習,事事探究、時時探究不僅是資源和時間上的浪費,更是對探究式學習的濫用和扭曲。

二、有效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的策略

(一)幼兒園應為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足夠的支持

幼兒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需要師幼課內和戶外學習相結合,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對于班容量較大的班級,對幼兒實踐活動需求更多,在空間和時間都受約束、質與量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在較短時間內開展探究學習是相對不易的,更無法使幼兒的探究學習活動得到深入開展。作戰時人們常說“天時、地利、人和”,相應的,探究學習對學習條件也有一定的要求,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師生雙方對探究學習的投入及教學環境的優良匹配,都為探究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二)園長和幼兒教師轉變觀念是實施探究學習的前提條件

幼兒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具有問題性、主體性、實踐性與探索性等特征。在幼兒教育教學中,需要教師隊伍自上而下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管理模式,轉變角色。引入與時展相適應的管理機制,使教師教學觀念由外而內進行質的提升,使教師由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向幼兒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協助者轉變。

(三)教師的探究設計是有效開展幼兒自主探究式學習的關鍵

俗話說: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有效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幼兒生活實際設計,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方向,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材料。探究活動設計應以對幼兒有挑戰性、有吸引力,經過幼兒自主探究努力可完成為宜,有操作可行性,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又不脫離實際,能切實培養幼兒動手動腦能力,使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其情感。

1.明確探究學習的方向—————確立探究主題開展幼兒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引導幼兒確立具體、合適的探究主題。教師應從幼兒生活成長環境中,選擇與幼兒生活及幼兒行為習慣相符的生活情境來確立主題。一方面幼兒對所設定主題及目標能夠理解接受,在教師指導下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使幼兒對所設定主題及目標充滿期待。另一方面,探究主題要符合幼兒現階段身心發展需求,能為幼兒向更高層次領域邁進做過渡性準備。在此基礎上,運用靈活多樣的探究方法,開展有價值的探究,才能保證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自主探究活動前,如果教師沒有從領域知識和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引導幼兒確立明確合適的探究目標,往往會使幼兒的探究陷入一種盲目無序的狀態。

2.找到探究學習的起點———提出或生成問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核心要素就是“問題”。一方面,探究主題確定后,引導幼兒圍繞主題觀察、挖掘發現與主題相關聯的問題。培養幼兒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能力,獲得全面的知識,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幼兒園教學主題是家庭,可以圍繞這一主題提出家庭成員、職業、角色等很多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教學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的問題設計或幼兒自主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幼兒成長的需要,要在幼兒最近發展區內,問題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等,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的生活,使幼兒既有新鮮感又愿意親近,進而有興趣去探究。

3.調控探究學習的過程——學會合作探究、交流評價幼兒因各方面客觀因素所限,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啟發和激勵。教師在調控探究學習過程中,鼓勵幼兒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同時,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與小伙伴溝通合作,學習交流。不僅使幼兒學會在探究學習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學習,同時促進幼兒間的情感交流。

第3篇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式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031-01

1.對當前探究式教學的現狀的思考

我們在教學實踐和觀摩當前新課程改革探討課中發現了這樣的窘況:

1.1自主、合作、探究被片面地理解成教師設計好幾個問題,然后分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答案。這實際上還是問答式教學的延伸,看似與學生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卻無從體現。

1.2由于學生生活閱歷、知識水平的限制,對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輕易否定,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仍然把教師個人的理解、教參的答案或傳統權威的結論凌駕于學生之上。

1.3仍把學生能否出色回答好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目的,忽視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雖然有的課堂不乏學生熱烈的討論、深刻的思考,但往往大多是教師在引導著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圈子里“就范”,至于答案之外的學生有限的思考,最后都被一個無形的“手”籠罩著,這實際上仍是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我們認為的一些比較成功的探討課,它們的精彩之處也都表現在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準確快速地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鮮有獨立提問的能力表現,而教師也未能很好地制造這種機會。

凡此種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又成了舊式教學的新包裝,成為新瓶裝舊酒,換了包裝而已,成了舊式教學的延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必須是學生自主性,可以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學生自主閱讀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合作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自我解決問題;學生自我總結學習本課所得和體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學會學習,實現能力遷移。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學常規常常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教學目的、教學重點。但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今天,這種目的性相當鮮明的教學削弱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為在學生不熟悉學習內容的情況下,我們就把目的直接告訴學生,實際上就圈定了學生思考的范圍。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習的指向性就更加清晰,但無形中,學生思考的范圍變得相對狹小了,質疑的空間也就相對縮小,創造的欲望繼而減弱,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無從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例如,雖然教師也設計了許多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由于不是學生自己的感悟,課堂活動實際上變成了學生在尋找令教師滿意的答案的活動,使一節探究活動課變了味。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隱性的指導中,使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獲得深切的學習體會和所得,從而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態度、探究精神、思維方法和學習方式往往比直接追求結果更有價值。我覺得探究式教學的實施有賴于教學評價制度改革。進入合作、探究階段,課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為教學目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在辨析問題上下工夫,幫助學生在辨析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深究,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總結和歸納,達到不斷地提升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而激發更大的學習欲望的目的。學生有了探討問題的過程,得出答案并不難,結果水到渠成,而且要比從老師的口里總結出來意義深遠得多,體會深刻得多。

2.對于探究式教學實施的思考

如果理想化和絕對化地理解探究,我們可能會認為只有包含探究活動全部五個基本特征且每一學生的活動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才能稱得上是探究式的學習。然而,這樣的看法不符合學生學習的現實。探究無疑是科學研究的核心,真正的科學家也往往以探究為樂,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積極學習和利用已有的、現成的知識。事實上,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連牛頓也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學的高峰。學生的學習就更不用說了,盡管基于直接經驗的、探究式的學習最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間接學習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畢竟是大量存在的,要組織起有效的探究式學習活動,除了受教師、學生和教學設施條件等因素制約以外,有些知識內容,由于各種原因,不易于設計成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去獲取。因此,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一些內容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不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學習。

第4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說明新課程改革正大力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那么什么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學習讀本》(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教師一定程度的引導下,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

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做到:

一、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現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必須從根本上保證其自主學習的時間,讓他(她)有足夠的時間去自主探究,去獲取新知;其次要設計一些彈性化的、有一定思維空間的問題,要創設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給他們充分的思維空間去拓展;再者還必須將學習方式的選擇權真正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在改變被動學習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教育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要學會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及自我補救。

二、改變學生單一的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學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成效的途徑。

在實際操作中,就要求我們在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學生自主學習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必須改變學生單一的個體學習形式,變為同桌、小組或全體交流學習形式;也可將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分工,讓學生合作解決。

三、改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第5篇

關鍵詞:政治教學 自主探究

當前,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探究虛有其名,探究式教學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的效率,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創設探究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情境運用是探究的關鍵,創設的情境能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激起探究興趣,達到探究的目的。在具有實效的探究情境中,探究能引領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感受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意義;能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例如,在教學“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時,筆者以開學初學校旁邊的一個文具店同學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選購文具的情境,基于這個情境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為什么要到文具店去購物呢?怎樣才能使購物成功呢?這就使學生在情境背景下產生問題心理狀態,產生一種疑惑、好奇,激起了對貨幣極強的探究欲。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帶著問題、帶著疑惑、帶著好奇學習貨幣知識,揭開了貨幣的神秘面紗。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有效情境脈絡中,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變成生動的現實,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這樣,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探究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那么,該如何創設一個具有實效的探究情境呢?

首先,創設的情境應為一個較為真實自然的情境。為了避免脫離情境脈絡孤立地建構知識,在情境的創設中,探究式學習的情境應是真實、自然的。學生在這種情境脈絡下探究問題,才能運用情境材料,并最終實現知識的建構。

其次,創設的情境脈絡應是“機構不良”,具有一定復雜性。在探究式學習中,探究的問題不應該是學生一看就能識別出題型類似于傳統教科書中的習題那種。只有在“結構不良”(類型不明)的、具有一定復雜性的探究情境中,才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問題框架,自主生成自己個性的問題機構和過程。

最后,情境脈絡的復雜性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在情境探究中,學生面臨的情境應該反映他們之后在校外情境中預計能夠進行的思維和工作所具有的真實自然的復雜性。探究的復雜程度要掌握適度,問題情境的復雜程度應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二.搭建探究平臺,拓展探究空間

有了一個有效的探究問題后,我們還應該為學生搭建好一個平臺,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課堂辯論有效的途徑。課堂辯論是指課堂上先由教師或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或觀點,再由師生當場對比提出質疑或反駁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課的“社會誠信建設”時,筆者先給學生呈現了一家商店由于長期的誠信經營,每年的營業額和利潤都在上升的統計圖,及一些不法企業通過不誠信的方式先獲得了巨額利潤,而最后被市場淘汰的具體事例。據此材料有的同學提出了“誠信就是財富”的觀點。但也有同學認為在現在的市場競爭中很多人都是通過不法經營而獲得大量財富的。筆者在表揚這幾位學生的同時,指出能否進一步從所學經濟常識角度加以分析,學生的興趣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你一言、他一語地展開分析討論。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在提問和討論中開闊思維,體驗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和提高能力帶來的快樂,在濃厚的興趣中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學生的道德培養升華到一定高度。

三.設計探究作業,培養探究能力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具有探究性質的作業同樣能夠讓高中生的探究學習充滿靈性,因此,我們要設計好一份作業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以后,筆者組織學生組成小組探究了他們自己提出的關于“部分高中學生超前消費”課題,他們采用調查訪談、討論等方法,從家長消費心理及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家庭經濟狀況、社會生產生活水平、學生消費觀及消費習慣,消費市場的成熟度等多個角度,合作探究了部分高中學生超前消費的成因、影響及對策。盡管結論略顯稚嫩,但研究過程中有利于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其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第6篇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而是要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并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說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核心,它是一種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讓學生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調節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的創造性學習活動。今天這節課,可以說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活動課。

二、活動目標

1.從《氓》這首“棄婦詩”探討古今中外女性對愛情婚姻的看法。

2.通過探討古今中外女性對愛情婚姻的看法,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三、重難點探討

女主人公的愛情婚姻為什么以失敗而告終?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詩經?衛風》中的《氓》,今天我們再來一次“合作探究式學習”,從《氓》這首“棄婦詩”來探討一下古今中外女性對愛情婚姻的看法,進而引導學生,我們該要如何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看大屏幕,了解教學目標。

1.從《氓》這首“棄婦詩”探討古今中外女性對愛情婚姻的看法。

2.通過探討古今中外女性對愛情婚姻的看法,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溫故知新

1.《氓》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氓》中的“棄婦”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請依據情節的發展,抓住詩中的語言信息進行分析概括。)

學生回答補充:癡情、勤勞、善良、美麗、自尊。

師:《詩經?王風》有一首詩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生:如三秋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寫絕了熱戀中男女的心理。女子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現在應該有答案了吧?依依不舍,癡情。

師: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戀中的男女有時道過幾十遍“再見”還不忍離開。(生笑)

3.這么一個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于一身的優秀女子為什么被遺棄了?由此引發了你對愛情婚姻的那些感悟?

(三)小組討論探究

探究結果:

①從女子的角度說:男子變心了。(他喜新厭舊,對感情不專一,“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②從氓的角度看女子:年老色衰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跳出這兩個人物,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教師啟發引導學生。

③從風俗傳統看:她在無良媒的情況下自擇終身,在當時已經埋下了悲劇的種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無良媒,兄弟不知,其笑矣。”)

④寫作背景中說,春秋時期,婦女在社會上和家庭中都沒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這種政治、經濟的不平等決定了男女在婚姻關系上的不平等,使男人得以隨心所欲的玩弄、虐待婦女而不受制裁,他們有拋棄妻子解除婚約的權力。“始亂終棄”四個字正可概括男子對女子的罪惡行為。詩中女主人公的慘痛經歷,可說是階級社會中千千萬萬受壓迫受損害的婦女命運的縮影。這個女子的悲劇應該有時代的因素。

師:讀詩不忘“知人論世”,有理有據。這兩個人是相親而結合的嗎?

生:我覺得他倆是自由戀愛,詩歌開頭就寫他們倆約會,還私定終身,“子無良媒”“秋以為期”。而且他們父母還不同意,“兄弟不知,其笑矣”,家里人不同意,你偏要嫁,結果被休了吧,兄弟有些幸災樂禍。

⑤自身的原因。生:我覺得這個女子自身的因素更多一些,一點也不矜持,人家一追,她就“送子涉淇”;氓一生氣,她就“秋以為期”,看不到人家就“泣涕漣漣”,相處的時間太短,對對方不太了解,太單純了。(戀愛中的女子是最單純的)還有結婚之后對男人太好,太能干,“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不愛惜自己,付出太多,反而失去了自我。我的觀點是:既要愛老公。也要愛自己。一味的付出,肯定是不行的。

師:(小結)大家說的都挺有道理,闡述觀點,結合文本,有理有據,歸結起來,無非這么幾說。(多媒體顯示幻燈七)我有時間也在想,負心漢是怎么煉成的?女子太癡情、太勤快,不愛惜自己也不行。

這些因素造成了女主人公的悲劇。難能可貴的是,這個上古的女人沖破了堅固的男權堡壘,發出了不平之鳴。當她的愛情夢想隨風碎裂,她靈魂深處的剛烈、勇敢、堅韌噴薄而出!她值得我們在歷史的此岸頂禮膜拜。

當愛情受到玷污,絕不茍且。“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上古的這個女人是主動終結了自己的婚姻的。這在那個年代,太難得,太可貴!也許這個女人在結束婚姻以后,會活得很艱難。但我相信,她會在艱難中一直行走,堅持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情理想。

(四)小組合作探究

師:從《氓》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身上我們得到了一些啟發。女子也不是甘愿被拋棄的,那么女性該如何把握掌控自己的命運呢?下面就讓我們以史為鑒,挖掘文本奧秘,可以用真人真事,也可以用課文中學過的例子來探究一下古今中外女性對愛情婚姻的看法吧。

為了讓大家有章可循,老師按照內容分了三類,下面各個小組就據此展開討論:

1.完全被動承受遺棄命運的女子。

2.被動的被拋棄,先認命后又反抗的女子。

3.主動扭轉被拋棄命運的女子。

針對第一種情況,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很容易回答:《紅樓夢》中的迎春;《家》中的梅表姐,然后,我又給學生補充了《詩經?鄭風?遵大路》),目的是告訴學生,在階級社會中,女子是沒辦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以《詩經》為例,據統計,有記載的就有27首,可想見有多少啊!《遵大路》中,面對決絕的男子,女主人公只會一味的哭訴,你不要走啊,你不要嫌棄我啊……此環節因為看電視或生活中這樣的片段很多,也激發了學生的表演欲望,當即有兩名同學上臺表演,激起了學生的滿堂喝彩)

針對第二種情況,學生討論后回答:有《氓》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劉蘭芝“以死殉情”,外國的棄婦有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教師補充:其實哪個棄婦的命運不悲慘?要用生命的代價來擺脫這種苦境未免過于沉重?如果安娜內心能夠再堅強一點,走出悲傷,或許她后來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相對于安娜的臥軌自殺,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筆下《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則給我們帶了一絲新氣象。娜拉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婦女形象,是男權社會中不平等、虛偽家庭婚姻和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叛逆者。她本是個備受丈夫呵護的嬌美妻子,是丈夫的玩偶。不僅有中產階級穩定優裕的生活,也具備做母親和妻子的幸福,卻因著多年前一次背著丈夫冒名簽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錢,引起了一場家庭風暴。當海爾茂發覺娜拉冒名簽字,會影響他的名聲和前途時,他就暴跳如雷,大肆辱罵娜拉。當情勢轉危為安、他覺得自己的前途沒有被斷送時,他則喜出望外,態度大轉彎。這個舉動徹底暴露出男主人公的軟弱和毫無做丈夫的擔當。他只看見自身與眼前的名譽地位,也只允許娜拉在生活中固定地發揮妻子、母親的社交功能,卻無視娜拉的個人和她的意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愛的并不是娜拉,只是一個乖乖聽話的妻子,一旦這個妻子出了錯而有可能威脅到他的名譽和地位時,他便會馬上全盤否定她的意義和價值。作品最后,娜拉離家出走。因為易仆生寫的這個《玩偶之家》是一部社會問題劇,作者也僅僅是擺出一個社會問題讓觀眾去看去領悟。這個劇本,在五四時期傳入中國,便在我們中國大地刮起了一場很大的風暴,娜拉的形象備受我國受到影響女性的關注,紛紛擺脫資產階級家庭,走上了革命隊伍。我們的偉大旗手魯迅在《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樣》中說,“在那樣的背景下,娜拉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我設計的目的是告訴學生:女人不愿成為男人的附庸,又不愿自甘墮落,那就必須走上一條自強之路。

針對第三種,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回答: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樂道。不過,據說當他被召入宮后,被封為中郎將時,由于自己覺得身份不凡,整天都陶醉于豪華的官宦生活,有了休妻的念頭。對遠在在家鄉的結發妻子卓文君日漸淡忘,歲月如流,不覺過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書,萬沒料到盼來的卻是一封寫著十三個數字的家書。信上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聰穎的卓文君見信后,立刻悟出,在司馬相如的眼里,以往的夫妻恩愛早已像數字一般枯燥無味了,她明白丈夫的意思,數字中無億,表明已對她無“意”,你司馬相如無意(憶),我偏要“憶”,用你心換我心,始知相憶之深,你若不想我,那我又何求,悲憤之余,卓文君寫了首詠嘆離別之情的數字詩回答司馬相如,讀來回環跌宕,讓人柔腸寸斷。

設計目的:在自己的愛情生活遭到變故,用自己的睿智,使本已變心的丈夫放棄想法。學生說的卓文君這個例子真的很典型,卓文君敢愛,敢于違抗父命而為自己爭取幸福;卓文君會愛,她不哭不鬧,以其才智詩賦勸感丈夫,保護了自己的愛情。這一點,不僅在古時候非常不易,就是在現代,也讓人欽佩。卓文君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個勇敢沖破封建禮教藩籬的女性。她敢于反抗父命,追求愛情,堅持愛情專一,反對一夫多妻,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是極為罕見的,她是我國古代女性中的一位光輝形象。

師:當代著名詩人舒婷在她的《致橡樹》中(多媒體顯示)這樣詮釋自己的愛情觀,對我們也很有啟發。

學生回答:舒婷告訴我們,夫妻倆人地位平等,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同甘共苦。

師:剛才大家都對古今中外智慧的女子對于愛情的看法有了了解,由此引發了你對愛情婚姻的哪些感悟?

學生回答:

時間是考驗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我認為,對一個人要多了解,別太急于做決定。

選擇另一半不應只看外表,要更關注性格、人品,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發,看他對別人怎么樣。還有,人一定要有責任心,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是不會始亂終棄的。

都說愛情是女人的全部,對于自己的全部選擇起來就更要慎重,選擇別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十分愛表現五分,有五分理智,保持獨立的自我,不能因為愛而喪失自我,無限制的付出,卑躬屈膝,喪失人格,乞求愛情是不能有好結果的,應該有頭腦經營好自己的感情。

女人也應該學會愛惜自己。光是一味的付出,就會讓對方覺著你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當然,就會喪失自我!

(五)老師總結

我想今天咱們這堂課的學習讓我們更加明確了自己對愛情觀的認識,也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為自己的將來增加一些成功的籌碼吧!

第7篇

翻開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一頁,“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條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意味著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探究式學習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角色。對教師而言,探究式學習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而是專業提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角色也應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在的學生個體發展的促進者。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探究式”學習。

1.探究式學習設計模式的多樣化

探究式學習有多樣化的設計模式。從自主獲取的信息的現成程度,可將探究式學習區分為兩大類:接受式探究與發現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學習中,信息由學生主動從現有資料或現有資源(如從圖書館、互聯網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關人士直接詢問,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現成的,一般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上完《一面》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探究作業:本文集中筆墨描寫了魯迅先生的外貌:頭發根根“直豎”,胡須很“打眼”,如濃墨隸體“一”字,刻畫出魯迅頑強剛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和氣質。他問我是否要買這本書后,“看了我一眼”,“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的撫摩似的”。這里的“父親的撫摩”,表現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品質。請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找出能表現出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種精神的事跡,并一做成卡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把有特色的在“學習園地”處張貼。(材料要注明確切的來源)這種作業是讓學生從現有資源中主動搜集現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學習。

2.探究式學習應面向全體學生。

2.1要做“麻雀嘴巴”氛圍的營造者

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來不及舉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麻雀嘴巴”現象,這是眾多課堂上存在的司空見怪的現象。對于這種現象很多教師因其擾亂了秩序井然的課堂,影響了教師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設法來封堵學生的“麻雀嘴巴”。我看這樣做大可不必。這種現象的存在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說多說少沒關系,說對說錯沒關系,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并給他們平等的表現機會,這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彌補了課堂上時間的局限又照顧到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同時,這種現象營造了課堂情感互動的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可以直言不諱地講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可毫無顧忌地向教師提問,師生間坦誠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愉快、輕松之中。因此,我們做“麻雀嘴巴”的維護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圍的營造者。

2.2小組合作探究中要顧及學生個性的差異性

在分組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學生個性的差異性。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自愿組合,這樣可以使討論的氣氛更輕松,更熱烈。但是也有弊端,如果小組中性格內向的居多,就不利于開展討論;如果學習層次相當的同學在一組,就不利干順利展開討論,也不利于互相學習和互補提高。因此,我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層次,不同愛好、不同能力進行適當調配,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4至6人。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要防止好學生一言堂的現象。這幾年我聽了不少公開課,幾乎每一堂課上都有小組合作探討,學生討論得不亦樂乎,課堂氣氛活躍之至,讓人覺得這堂課面向全體學生,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只要稍加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在小組活動中,真正發揮作用并獲益的是那些好學生,好學生基本上主宰了整個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討論中好學生唱主角,匯報中又往往是好學生一言堂,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少有機會獲得發言,個別學生在活動中成了配角。怎樣才能使學生的活動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實際,科學設計小組探討方案,尤其是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讓每個成員都能“跳起來摘到蘋果”。其次是每個小組長要明確每個成員的分工,負責協調好交流和討論的組織工作,使每個成員都參與到探討中。

3.探究式學習的要求不必過高。

第8篇

論文關鍵詞:探究式學習,化學教學,科學探究,解決問題

 

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其發展過程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探究式學習”素材。我們的教學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前輩化學家們的探索歷程,體味他們的思維方法,學習他們的經驗,學會自主學習。這就是“探究式學習”教學的核心所在。現代化學教學觀認為,化學教學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應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探究式學習的含義與特點

(一)探究式學習的含義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觀點的一種學習。這種學習不沉湎于純粹的化學知識,也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史料閱讀、問題討論、實驗操作、課題研究中獲得學習的能力、掌握學習的方式,學會學習,使思想品質、道德水平、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審美情感得到和諧統一、全面提高。

(二)探究式學習的特點

1、探究式學習是針對一定的“問題”所展開的活動。因此,能夠發現和正確表述所要解決的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對于增強探究式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

2、探究式學習是一種邏輯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動。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既需要猜測化學教學,也需要做出科學的假設,并需要通過實踐來求證和檢驗假設。因此,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膽地進行猜測與假設。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3、探究式學習是一種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通過獲取證據、分析證據來進行預測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釋,得出探究結論。

二、將“探究式學習”的教學過程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長期以來大多數教師的以講授為主,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得到發展;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多為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觀察、制作、實驗、閱讀課外書籍、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培養創造型人才。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提出探究式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2、關于探究式學習

探究學習是對科學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獲取和運用知識。

一般程序是:問題情境→提出假設→實驗探究→獲得結論→拓展應用。

3、案例展示

問題情境:銨根離子的檢驗,課本上是用銨鹽與堿反應生成的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的實驗來驗證的,教學中設計實驗:往氯化銨溶液中加氫氧化鈉溶液并微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試紙變藍)。

問題:石蕊試紙為何變藍色?

提出假設:(1)是氫氧化鈉溶液微熱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2)是氫氧化鈉溶液和氯化銨溶液反應生成的氨氣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實驗探究:(1)將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微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試紙不變藍)。

(2)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盛有氨氣的集氣瓶中(試紙變藍)。

獲得結論:學生在實驗、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氫氧化鈉溶液微熱不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氨氣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氫氧化鈉溶液和氯化銨溶液反應生成氨氣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拓展應用:氯化銨和草木灰在研缽混合,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混合物上方(試紙變藍)。變藍的原因是什么?怎樣用實驗去證明?

4、 收獲與體會

(1)創造問題情境,使學習者積極投入到問題探究之中。教師建造一種寬松探究心向,使問題呈現精巧而有趣,產生探究的內驅力。

(2)學習者積極參與假設檢驗的設計,進行實驗觀察、控制條件、記錄現象,或作社會性調查或作資料實證性研究,教師適時引導協作與交流、反思,增強情感體驗,調控探究進程,強化成功欲望。假設有時需要反復驗證,沒有充分的事實,不要輕易接受或推翻原假設,以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素養。

(3)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化學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學習者獲取知識、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整合遷移環節是不可少的。教師要再創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整合知識,反思探究過程和方法,變換問題角度與方式,將結論遷移運用于不同的場合,增強思維的發散與集中,以達到知識完全的意義建構。

(5)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以課程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為結束。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開思路,勤于思考,敢干探索,形成氣氛活躍、開放、民主的教學格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觀念將進一步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學法將提出,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采用符合實際的、較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不斷完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為今后繼續學習和參加社會工作培養不可缺少的實際能力。

第9篇

探究式學習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就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開展探究式學習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包括“探究式學習”下的化學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學實驗策略以及化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

探究式學習;化學教學;科學素養

探究式學習的內涵是通過讓學生進行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假設、實驗、綜合等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中懂得“提出問題形成假設驗證假設抽象概括得出結論應用拓展”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學態度,并在探究的合作中增進同伴間的平等、自由、責任、真誠等社會交往中所不可缺少的情感關系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它的發展中,實驗—直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知識與創新的重要手段。化學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就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本人擬對新課程化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有關問題作初步的探討。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更有效地開展探究式學習,筆者做了一些探索。

1 “探究式學習”下的化學教學模式

1.1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供探究的問題。

1.2 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提出的問題可能出現的答案作出猜想與假設,并經過討論、思考作出初步的論證。

1.3 制定計劃

根據科學探究的要求,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儀器、試劑,此過程學生可獨立進行,教師可給予一定指導。

1.4 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學生按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認真記錄實驗數據。

1.5 討論與結論

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1.6 反思與評價

讓學生再回顧整個探究過程,討論思考,看有無不足之處,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 “探究式學習”下的化學教學實驗策略

2.1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類型有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設計實驗、家庭小實驗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實驗介入探究式學習,同時把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而把設計實驗、家庭小實驗、探究式課題作為課內探究式學習的延續,從而使探究性學習貫穿于課內外學習的始終。具體做法有:改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改教師演示為學生嘗試演示實驗;改進實驗裝置,倡導勇于研究;對異常現象進行分析和實驗探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在實驗問題和討論中實施探究式學習,在實驗誤差的分析和討論通過實施探究性學習。

2.2 采用啟發式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某些內容,直接的設疑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例如在做完濃稀 HNO3 與 Cu 反應實驗后,如果教師僅提出反應中的還原產物,分別為 NO、NO2 學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時思維易形成定勢,是否可以進一步討論一下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之間的關系,設問學生是否可以得到 N2O、NH4+等等,從而使學生得出其規律,這樣避免了思維的定勢。

2.3 利用實驗及增設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興趣,誘發探究動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例如,學習鈉時,除了做教材上的有關實驗外,還可增設在滴有酚酞試液的水中投入鈉的實驗,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觀,又好看。再如第二章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教材直接讓學生觀察鐵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為什么要預先在集氣瓶中裝少量水或在瓶底鋪一薄層細沙? 有些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鐵絲在 O2 中劇烈燃燒,異常興奮,有些學生遲遲不敢把鐵絲伸進氧氣瓶,導致實驗失敗;有些學生把集氣瓶炸裂了……教師可趁機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對實驗探究保持持久的興趣。

2.4 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酷愛實驗的學生普遍熱愛化學科學,積極探索化學奧秘,關心自然,愛護環境;在動手實驗時,能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當實驗結果與書本結論不一致時,大多數學生能尊重客觀事實,不擅自修改結論,找出原因作出解釋。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在實驗不成功時也不氣餒,分析原因后重做直至成功;在課堂內能經常表達自己的疑惑并力求搞懂,不一味迷信教師、書本和權威,敢于大膽的懷疑,能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活動,逐步體驗并懂得了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并有所應用,這正是學生們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科學情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在內的科學素養的充分體現。

3 “探究式學習”下的化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3.1 實驗條件受制約

一般一個學校只有一個化學實驗室,實驗儀器和藥材是按九年義務教材標準配備的,且學校班額較大(一般任50人左右),實驗條件明顯不能滿足實驗的要求;還有,高中化學教師工作任務繁重,一般至少上三個班的化學,沒有大量的時間鉆研和準備實驗。

3.2 探究式實驗難適應

探究實驗需要的教學時間難以控制,九年級化學經一年學習后還要參加高考,有些教師“舍不得”花費時間開展實驗探究,況且,學校還規定了教學進度要求,致使有些實驗探究無法實施。

總之,開展和實施探究式學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課程改革的要求,要成功地組織探究學習,須要教師選擇適宜的探究內容,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并加以有效地組織和指導。高中化學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探究式教學,啟發引導學生,使他們循序漸進地學會科學探究,重在學生的參與及體驗,突出探究的思想,把探究思想滲透于教學之中,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即讓學生了解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學習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益,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于潤清.化學探究式教學略乙[J].青海教育,2009(9):71.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60.

[3]王春海.淺議新課標下的化學探究性教學[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7(2):68.

第10篇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法;中學地理教學;實踐運用;教學策略

探究式教學法誕生于20世紀中期,由美國科學家提出,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作為引導者和啟發者來幫助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創造力,以課堂主人身份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和交流,在探究問題過程中獲得知識,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內涵,獲得更深處的情感交流。總的說來,探究式學習法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了解解決問題的技巧,并從解題過程中找到規律,形成屬于自己的解題技巧。

一、探究式學習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現狀和意義

1.中學地理教學現狀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多以教師知識講解作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即是課堂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去接受課堂知識,缺乏學習主動性,長此以往,必然會喪失學習興趣,學習成效降低。在中學地理課堂中,教師照本宣科,講解教材中內容,學生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只能盲目地模仿教材中所提倡的學習方法,缺少對知識的延伸,以至于所掌握的知識難以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創造力。[1]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實際延伸性不足,禁錮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甚至有眾多老師在講解過程中隨意更改教學順序,教學主次模糊,以致課堂學習氣氛不足,更不用說教學模式的創新了。總的說來,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盡管在我國教育事業初期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弊端愈加突出,嚴重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發展,因而迫切需要進行創新和改革。2.探究式學習法概述新課標教育改革提倡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創造力和聯想力。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僵局,轉變教師教學思想和方法,充分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展現自我,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發揮學生課堂自主學習作用。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由學生代表來講述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啟迪心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2]

二、探究式學習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要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個性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需要教師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模式,吸收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并將其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于教師而言,首先需要強化自身專業素質,創新教學理念,充分明晰探究式學習法的特點和作用,了解其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影響,而不是盲目將這種方法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曲解此種方法的實質。此外,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完全忽視教材的作用,需要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在掌握更多地理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展現自我價值。由此看來,教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3]

1.教學案例分析

探究式學習法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作為課堂學習的基礎,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僅需要做好理論知識工作,同時需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創設難度適中的問題,既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保證學生能夠從問題中獲得啟發,掌握更多知識。由此看來,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4]諸如在學習歐洲氣候特點時,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如果你在浙江傘業公司應聘,正值公司要在英國開發國外市場,如何根據當地氣候特點來提出合理的銷售方案?”以此來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吸引學生踴躍參加交流,提出獨到的見解。

2.教學內容設計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課堂設計,明晰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知識。結合課堂教學需要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選一個工業區或者農業區,來收集和整理區域的氣候特點和資源狀況,找出對于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良影響,提出合理的改善對策。[5]經過學生課下的資料收集和討論,選出一名代表在全班面前闡述調查結果,并提出應對措施和創新之處,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例如,在講解我國人口問題時,由于內容較為枯燥,更多的是偏理論的知識,學生在學習中極易感到厭倦。所以教師應結合教學需要設計一個家庭小故事,向學生展示以前家庭的生育標準和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后的家庭生育標準,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計劃生育政策的含義。在講解不同地區存在時間差異問題時,可以提出例子:“世界足球杯決賽時,為什么直播時間都是午夜時分,是因為他們都是在夜間踢球的嗎?”對于男生而言,球類運動更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引發思考,在滿足教學需要的同時,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確立活動方式

在中學地理探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對于不同學習內容,應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活動開展方式。諸如在講解地球公轉和自轉等問題時,可以于一個月前讓學生觀察光線在教室中的位置變化,夜晚太陽下山的時間,將所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在全班面前進行講解,探索太陽公轉和自轉規律,從而了解到一年四季同晝夜之間的聯系,得出太陽直射地球角度不同導致晝夜長短存在差異,地球表面受到照射時間發生變化,從而引出四季變化。[6]在講解溫室氣體時,教師首先可以提出問題:“誰能告訴我,全球為什么會變暖?如何能夠改善這種現象的發生?”學生經過思考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隨后教師從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多、自然資源污染以及交通擁堵等角度出發,來講解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增多,會使全球氣候變暖,不利于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以此為題,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調查分析,從而改善環境問題,維護人類生存家園。[7]

三、案例分析

以赤潮地理現象為例,進一步分析海洋環境保護內容。首先,創設情境,設置問題。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能夠最為直觀反映海洋生態環境情況。1989年我國渤海灣出現了大面積的赤潮現象,高達1300平方千米,造成的直接影響是天津市的海鮮產量相比同期減少92.5%。赤潮現象的出現,標志著渤海灣赤潮現象已經成為京津唐等地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其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赤潮現象涉及了哪些地理知識,存在的哪些問題值得去探討。學生討論后確定研究討論主題:為什么海洋赤潮現象在工業革命之前并未出現?是什么原因造成赤潮現象的出現?就此類現象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次,深入探索。由于學生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和交流,相互補充和完善,產生思維碰撞,激發創造力和聯想力。學生在討論后得出結果:海洋赤潮現象主要是由于人們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水無限制地向海洋排放,造成了海灣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水體營養化,從而滋生大量微生物,致使赤潮現象出現。[8]最后,探索延伸。我國渤海灣赤潮現象的發生是海洋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直觀表現,對于全球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所以需要鼓勵學生能夠持續探索,將問題深化,結合各方面因素,來分析海洋污染問題出現的原因,如何能夠防止工業廢水排入海洋中造成污染,促使學生能夠得出自己的應對措施,通過問題延伸和拓展,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最終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探究式學習法能夠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提升課堂教學成效。作為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所學知識同實際生活相聯系,以求在未來學習中能夠靈活運用,養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豐富內涵,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葉回玉.中學地理圖像“自主——探究式學習”教學策略的實驗研究報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2,(3):30-32.

[2]李雪華,甘永祖.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

[3]徐金彪.研究性學習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2):90-92.

[4]陳彬.中學地理學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課題研究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9):28-30.

[5]趙建軍,冷立杰.基于素質教育的中學地理教學改革與方法創新[J].高師理科學刊,2011,(3):110-114.

[6]王萃.探索適合農村中學的地理教學模式——高中地理探究教學的策略研究與實踐[J].中國民族教育,2011,(7):46-48.

[7]賈華軍.略論探究式方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上旬),2015,(1):102.

第11篇

關鍵詞:數學 探究;興趣;環境;評價;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傳統的觀念至今影響著一部分教師,舊的教學習慣影響著課堂教學,以學生考分的高低讀教師的工作進行簡單評價,也使得有些教師急功近利,追求教學的短期效果。更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育理念還沒有被廣大教師真正變成自覺的教學行為,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師缺少對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基礎教育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學習呢?為了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情商方面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幾年來,本人結合實際,不斷地進行探索實踐,現在此談點滴體會。

一、精選素材,激發探究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從而激發出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精選鮮活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自己喜歡數學,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和創造數學。

1.以趣激趣

生動有趣的東西總能抓住小學生的心,激發學習熱情。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種不同形狀的車輪: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車輪,通過播放小猴乘坐這三種車子行駛的生動畫面,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為什么圓形車輪做成的車子比較舒服?我們一起來研究認識圓。

2.賞美激趣

小學生對于美好的事物總是滿懷欣喜,樂于接近,教師要運用數學本身之美來吸引小學生喜歡數學。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先出示收集到的一些對稱軸不斷變化設計出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欣賞,并說說你喜歡哪一幅圖案,觀察這些圖案有哪些特點,你想設計這樣的圖案來美化生活嗎?不斷激發學生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興趣。

3.設疑激趣

小學生樂于接受新奇的事物,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努力探究,設置懸念是激發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讓學生任意報一個數,教師馬上說出這個數能否被2、3或5整除。使學生感到很驚訝,老師本領真大,這么快就能算出來!有沒有妙法呢?同學們個個都想去研究去發現。

二、開放課堂,營造探究環境。

德國教育家戈特福爾德?海納特提出:“教師凡欲促進他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他們班倡導一種合作、民主的教學氛圍,這也有利于集體創新力的發揮。”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和交流。打破過去由教師控制那種沉悶和嚴肅的教學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與激情。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反而會消逝。因此在課堂中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課本是你們的,學習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教師和同學們都是你們的助手。創設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例如:在口算訓練里,教師出了“420+380”這一題道后,很多學生很快地說出了答案,并說出他們的計算方法,有的說:“420+300=720,720+80=800”,有的說:“400+300=700,20+80=100,700+100=800”。還有的說:“400+380=780,20+780=800”方法多樣,課堂活躍,學生們躍躍欲試,各抒己見,還有的學生問:“老師究竟有多少種算法?”于是,這是教師就可以趁機讓他們分組展開討論,說一說還有哪些算法。通過師生共同探究,總結了好幾種算法。課后還鼓勵學生用新學的知識去幫助別人。這樣,學生的探究欲望不斷生成,思維不斷發展。

三、互動交流,體驗探究價值

兒童深層次的認知發展既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傾聽”交流與討論,就成為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這種差異也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在相互傾聽中,學生明白了對問題別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釋,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激發彼此的靈感,從而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和互助。

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把小組合作活動研究出的成果進行相互交流,相互評價,使全體學生在相互傾聽、交流和評價活動中,拓寬思路,激活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學“十幾減5的退位減法”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創設情景:一只小羊在賣蘋果,筐里裝著10個蘋果,地上放著3個蘋果。一只小雞要買5個蘋果,大象爺爺問:“還剩下幾個蘋果?”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討論之后,出現了以下多種算法。1、擺小棒13根,然后拿掉5根,還剩8根。2、利用拆分法①13-3=10,102=8。②105=5,5+3=8……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感受到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評價,關注學生思維的開放與心靈的放飛,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學習的幸福和價值。

四、課外實踐,延伸探究能力

第12篇

一、創設環境,營造氛圍

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探究為前提,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達、質疑、探究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講故事、懸念激趣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現要探究的問題及提供探究的材料,不斷激勵學生的探究欲望和熱情,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如教學“乘法的簡便算法”時,出示題目:25×16,教師說:“老師能直接口算出25和16的積是400。”有學生不相信,進行筆算,結果答案正確。教師趁勢又問:“你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嗎?”帶有挑戰性的問題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了老師這兒,為后面順利學習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礎、這一簡單情境的創設,激起了學生探索研究的興趣,他們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小組交流,探索出了多種方法:

(1)25×16=25×2×8=50×8=400

(2)25×16=25×4×4=100×4=400

(3)25×16=5×16×5=80×5=400

(4)25×16=(5×2)×(5×8)=10×40=400

又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比較大的情境,我出示兩組圓錐體,讓學生比較兩個圓錐體積的大小。一組是底面積相同、高不同的圓錐體;另一組是底面積不相同、高相同的圓錐體。這樣就自然引出需要研究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探究交流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嘗試解決

每個孩子都有求知的需要,對感興趣的問題,他們都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獨立思考,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中,凡是學生能自學課本解決的問題,就給學生留有充足獨立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用已掌握、理解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時歸納整理尚未解決的問題,等待與老師、同學合作研究。

如在學習長方體的特征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具,認真觀察,獨立思考,探究出長方體的特征,并分類整理。再如,讓學生測量不規則鐵塊的體積,不規則鐵塊有各種復雜的形狀,怎么測量其體積呢?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經過各抒己見,同學們運用等積轉換設計了一個最佳方案:

【實驗材料】圓柱體搪瓷杯一個、一把直尺、一根線、不規則鐵塊。

【實驗方法】

1、用直尺量杯子的直徑。

2、用線拴住鐵塊,放在杯子里。

3、把杯子加滿水,與杯口一樣平。

4、提出鐵塊,量出杯子里水面下降了多少。

5、計算杯子空出部分的體積。

學生在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思路,糾正錯誤,最終使自己的設想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經常性的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直接影響到合作交流的效果。在組織每一次合作交流時,教師應根據合作探究的問題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合作探究的時間。教師要以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發現問題隨時給予指導,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善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愿意與同伴交流。要讓每一個學生擁有發言、補充、更正、辯論的機會,具有知難而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要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出示課題后,我就讓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很多問題:(1)什么是商不變性質?(2)為什么商不會變?(3)商不變的條件是什么?(4)商不變有什么用途?小組長記錄下組員提出的問題,小組內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當交流到商不變所需的條件時,有的學生又提出被除數、除數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商是不是不變?其他同學立即舉例驗證,否定了該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同學們經過了大量的舉例驗證,確定了商不變所需要的條件,對商不變的性質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成功者,言表之中蕩漾出內心深處的自豪與滿足。

四、拓展思維,積極創新

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動手操做,合作交流,不僅證明課本上一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而且要開發學生主動探索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從心理學的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創造與成功的需要,當學生在自主、愉快、自信的狀態中,這種需要就會覺醒。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注重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適當采用靈活、多向、開放性的題型,讓學生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去思考。同時,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健康的心態,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見解,不拘泥于教師及他人的意見和結論,不拘泥于教科書和標準答案,通過拓展思維,學會動腦,勇于探索,大膽創新。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打破了教科書上的割拼方法,而是首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其思想方法是用割拼法把新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進而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從而為探究新知做好鋪墊。第二步指導學生把從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操作圖片上剪下的圓,按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剪開,觀察每一份是什么圖形。通過拓展觀察,同學們可以看到:隨著分的份數增多,小扇形的弧逐漸由曲變直,小扇形越來越近似于小三角形,再拓展以十六等份的圓為例,啟發學生發現:剪成的近似小三角形的底相當于圓的周長,高相當于圓的半徑。第三步,分組擺圓形。同學們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親手操作,除了擺出像教科書中近似長方形外,還擺出以下圖形:①把圓變成16個近似三角形的扇形,三角形的面積乘以16就是圓的面積;②用4個小扇形拼成近似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積乘以4,就是圓的面積;③用4個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圓的面積;④用16個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梯形,梯形的面積就是圓的面積。第四步引導學生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在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下,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驚奇地發現,雖然拼擺圖形不一樣,但用來推導出的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卻是一樣的,即S=πr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车险| 云南省| 漳州市| 永和县| 邛崃市| 乃东县| 祥云县| 德钦县| 仪陇县| 屏山县| 嵊泗县| 调兵山市| 瑞昌市| 黎川县| 池州市| 赤峰市| 乌海市| 清镇市| 湘潭市| 砀山县| 鸡泽县| 杂多县| 化隆| 普洱| 仁寿县| 双鸭山市| 阳曲县| 五家渠市| 兴仁县| 和林格尔县| 清水河县| 黔南| 怀集县| 普兰店市| 隆安县| 江都市| 吴旗县| 全南县| 琼结县|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