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研究論文

化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8 02:44: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研究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研究論文

第1篇

一、思維呆板性的表現

1.知識盲區,形成錯解

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理解不夠全面、深入、透徹,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回答考查知識理解情景的試題答非所問。

例1.甲烷在空氣中的爆炸極限為5%~16%,爆炸最強烈時空氣中含甲烷的體積分數(空氣中含氧氣21%)是()。

A.8.6%B.9.5%C.10.5%D.33.3%

呆板性表現:1體積甲烷燃燒時需氧氣2體積,則V(空氣)=2÷21%=9.5,所以的體積分數為1÷9.5×100%=10.5%。這是由于對爆炸氣體的理解有盲區,不知9.5體積的空氣中并不包含的體積,而本題中的空氣應是含CH[,4]的特殊空氣。

正確的解法是:1體積甲烷燃燒時需空氣9.5體積,故的體積分數為1/(1+9.5)×100%=9.5%,故選B。

上例是對爆炸的內涵和外延的考查,要求學生靈活、全面、準確地理解相關知識。知識理解上如果存在盲區或漏洞,都會導致試題錯解。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既要弄清課本中某一知識的內在含義,又要把握其與相關知識縱橫聯系,雙管齊下,使之融會貫通。

2.依樣畫符,造成錯解

只會生搬硬套一些公式、定理、概念,而不看問題的本質,挖掘隱含的信息,判斷失誤,造成錯解。

例2.在100mL某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中,硝酸的濃度為0.4mol/L,硫酸的濃度為0.1mol/L,向其中加入1.92g銅片,微熱使其充分反應,最終溶液中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不計由于氣體放出引起的溶液體積的改變)。

試題中的對學生解題迷惑性很大,許多學生由于沒有認清其“廬山真面目”,時常作出錯誤判斷。常溫下,在中性或堿性溶液中幾乎無氧化性,而在酸性溶液中表現出強氧化性,能將等離子氧化,能溶解Cu、Ag等不活潑金屬,所表現出來的性質與稀相當。在教學中,點撥解題迷津,歸納知識要點,可使學生從山窮水盡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坦途。

3.思維僵化,促進錯解

不會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更不會運用類比、猜想、求異等創新思維方法而導致錯解。

例3.某課外活動小組利用附圖裝置進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并制取乙醛,圖中鐵架臺等裝置已略去。請填寫下列空白:

附圖實驗裝置

(1)甲裝置浸在溫度為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

(2)實驗時,先加熱玻璃管乙中的鍍銀銅絲,約1min后鼓入空氣,此時銅絲即呈紅熱狀態。若把酒精燈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氣速度,銅絲能長時間保持紅熱直到實驗結束。

(3)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是______反應(填“放熱”或“吸熱”),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4)控制鼓氣速度的方法是_________;若鼓氣速度過快則會_______,若鼓氣速度過慢則會________。

(5)若試管丁中用水吸收產物,則要在導管乙、丙之間接上戊裝置,其連接方法是(填戊裝置中導管代號):乙接_______,______接丙;若產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卻,應將試管丁浸在______中。

呆板性表現:(1)錯答的方式有“加快反應速率”,“恒溫加熱”,解答不夠準確、完整;(3)方程式書寫中出現反應條件不寫或不完整,沒有配平等錯誤,解題規范性差;(4)錯答的形式有“控制擠壓氣囊的速率”“使反應不夠充分”“乙醇的用量不夠”等。這種答案沒有答到問題的本質,沒有抓住反應的特點。(5)容易將接口接反,認為是“長進短出”,不了解戊裝置的作用。

如果我們運用類比思維進行分析:此反應是在玻璃管中進行,乙醇只有變成蒸氣才能到玻璃管中與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且還要保證一定的生成速率,因此,甲裝置常常浸在溫度為70℃~80℃水浴中。由(2)中的現象可知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鼓氣速度的控制要有明顯的標志,因而可用甲中單位時間內冒出的氣泡數來控制;此反應的進行需一定的溫度,若控制好鼓氣速度,反應放出的熱量就能維持反應的進行。裝置戊的作用是防止丁中水倒吸,氣流應是“短進長出”。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4.以偏概全,導致錯解

表現為思維滯阻,不能主動地從問題中獲取信息,產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聯想,因此也就無法溝通結論和條件間的邏輯聯系,發現解題途徑。

例4.某元素R硝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該元素相同價態的硫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n,則該元素的可能化合價是()。

A.B.C.D.

二、思維呆板性的解決對策

1.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讓學生會思考

教學方法上的呆板性是形成學生思維呆板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這部分知識教學中,不少教師為了減少課堂教學中的“麻煩”,達到“順利”完成預定教學計劃的目的,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采用:“結構—性質—例題—練習”的模式進行教學,而對于結構是怎樣影響物質的化學性質又怎樣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物質的性質又怎樣反映出它的結構特點等,最容易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問題,卻往往不重視。這種呆板的教學方法,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其結果必然形成學生思維的消極、懶惰、麻木,從而表現出思維的呆板。為此,必須堅決打破教學方法上的呆板性,提倡多樣化,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運用幻燈、多媒體、開放實驗室等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注重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肯動腦子、愛動腦子、會動腦子。

2.教學方法的發散性,讓學生會想象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可以從一點出發,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放射性聯想,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廣泛聯想。而聯想是一種追憶性的思維活動,是思維流暢的主要表現,要防止學生思維的呆板性,就必須在聯想能力的培養上狠下工夫。為此,一要引導學生熟記某些物質的特性(如、HCHO等)作為聯想的“知識庫”,發散歸納同一類物質的結構特點及其化學性質。二要教給學生聯想的方法,如通過“物質的量”橫向聯想學過的有關公式,縱向歸納公式互相轉換的條件和化學含義;從某些物質的反應去聯想概念的特征;從化學平衡的圖象題去聯想、歸納有關物質反應的圖象題,做到從條件和結論的因果關系上去聯想,從物質的性質和結構的結合點上去聯想,從物質的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因素去聯想。三要隨時注意喚起學生的聯想,如講授新知識時引導學生聯想舊知識,講授例題時引導學生聯想知識點,歸納解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自覺聯想、主動聯想、積極聯想的好習慣。

3.教學方法的創新性,讓學生會發現

所謂創新,廣義地說就是的不依常規,獨立地創造某種新穎、奇特與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思想和實踐,它是科技不斷發展、社會賴以進步的生命線。化學作為自然學科中思維性極強的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學中必須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而教師本身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即教師對每個問題的提出及教學過程都必須是再現式思維和創新思維有機結合的典范,為此教師要盡可能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型模式,著力營造“情感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造精神涌動”的最佳意境。如氯、溴、碘活潑性強弱的創新系列實驗:

(1)在一張濾紙的中心處,滴一滴飽和的溴化鈉溶液,待其濕潤之后,再滴上一滴氯水,濾紙呈現黃色的斑點。

(2)在呈黃色的斑點處,再滴一滴碘化鈉溶液。濾紙上的斑點顏色變為淺褐色。

(3)在淺褐色的斑點處,再滴一滴淀粉溶液,濾紙上的斑點變為藍色,該系列實驗用濾紙代替了常規的試管,令人叫絕;變間斷式實驗為連續實驗,節約時間;實驗現象明顯而又有趣,不像常規的那么呆板沉悶。成功的創新演示實驗,不但給以示范,而且激勵學生的創新動機,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通過這樣的教學,既使學生克服了思維的呆板性,萌發創造靈感,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并使他們從中深刻領悟到感知、理解、建構化學知識的方式和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無序到有序,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重視學法指導,逐步達到“教是為了少教、不教”,使學生達到會學、要學、樂學的高境界!

4.教學方法的綜合性,讓學生會欣賞

在化學教學中,從卷帙紛繁、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詩詞中,采擷一些與化學相關的佳句用于課堂,使其知識性和人文相輝映,可激勵學生在充滿神奇和奧秘的化學知識寶庫里不斷追尋;使學生在意趣橫生的學習過程中,激發科學的探索精神,堅定科學的責任感和歷史的使命感,促使學生豐富、和諧、完善、健康地發展。

第2篇

論文摘要玉米田化學除草可根據玉米的生長期分為3個階段:玉米播后苗前進行封閉處理、玉米苗后早期進行莖葉處理、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處理,根據田間雜草分布、栽培技術及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品種是解決玉米田雜草危害的關鍵。

近些年來,隨著除草劑品種的增多及化學防除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化學除草已廣泛應用于玉米生長的各個時期。而根據田間雜草分布、栽培技術及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品種是解決玉米田雜草危害的關鍵,不但會降低農戶的勞動強度與時間,而且會降低耕種成本,達到增產的目的。玉米田化學除草可根據玉米的生長期分為3個階段。

1玉米播后苗前進行封閉處理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小麥收割后或地表進行整理完畢,雜草出土較少或未出土,已經進行玉米播種后可采用封閉處理。應用的除草劑以酰胺類、均三氮苯類除草劑為主,比如乙草胺、異丙草胺與阿特拉津的混劑。目前市場上表現較好的除草劑有惜玉、棒米笑等,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地表噴霧,讓藥液在地表表面形成1層厚1cm的藥土層,在雜草出土時碰到藥土層,經幼芽或幼莖吸收,達到殺死雜草的目的。因此,應用以上產品進行雜草防除時要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要破壞地表,噴藥時應倒退行走,做到噴灑均勻;否則可能影響藥效。

玉米田苗前除草受天氣、土質、地表情況、使用技術及用量等因素影響較大,經常藥效表現不穩定。但是玉米做封閉處理對于玉米的生長起關鍵作用,作物前期與雜草爭肥爭水的能力弱,需要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才能得到有效成長,同時更大程度上限制了雜草的出土,為后期雜草防除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雜草在玉米播后苗前已有小部分出土,此時可以配合天閃(200g/L水劑)進行綜合除草(即封殺結合),可以控制出土和未出土的雜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閃應在玉米播種后立即使用。

2玉米苗后早期進行莖葉處理

如果由于農時或天氣原因等影響了前期用藥,或者因為天氣、麥茬等原因造成封閉不好,在玉米苗后早期出土的一些雜草,也能夠進行化學防除,從而控制早期的田間雜草,比如煙嘧磺隆系列產品。具體品種有玉農樂、金玉老、玉米見草殺、玉之盾等,同時根據田間雜草情況也可與盾隆(氯氟吡氧乙酸)等產品混用擴大雜草譜,防治闊葉雜草。

由于玉米田間雜草品種的不同,以及各品種的農藥針對的標靶雜草不同,所以需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品種。

如煙嘧磺隆對香附子與禾本科雜草效果理想,而對闊葉雜草效果較差;盾隆對闊葉雜草效果好,對禾本科雜草效果差,要根據田間雜草情況選擇合適產品來進行雜草防除。

在玉米苗后莖葉處理全田噴霧時,首先要注意的是用藥安全。進行苗后用藥因用藥不當會出現藥害現象,如白化、矮化、卷心等癥狀出現(首先需分辨是否是因病蟲害引起的)。發生藥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一是增大用藥量;二是在高濕、高溫環境下用藥;三是與其他產品混用;四是用藥時間不對或玉米品種受限制。以煙嘧磺隆為例,施用時期為玉米苗后二至七葉期,不能用于甜玉米、制種田玉米等,不能與有機磷類農藥混用,用藥前后7d內不能使用有機磷類農藥等,所以在使用玉米苗后產品時,在向經銷商詢問的同時,應用時更需要閱讀產品標簽的內容,以確保能正確用藥。相對苗前封閉性除草來說,苗后用藥受環境影響較小,是未來玉米田除草的方向。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苗后除草劑的使用可以采用順壟噴霧,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使用技術。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比較成功的范例。主要的好處有以下幾點:首先玉米田苗后順壟噴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除草劑對較為幼嫩的玉米葉片的傷害;其次除草靶標是生長在田間的雜草,田間漫噴,玉米的著藥面積更大,不僅浪費藥液,更重要的可能會降低防除效果,順壟施藥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提升除草效果。

3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處理

因前期用藥不理想或雨水過多新生雜草又產生危害,此時仍可以使用天閃或玉米見草殺、金玉老等產品進行定向噴霧,這時玉米已經較高(60~80cm高),采用行間定向噴霧,既可保護作物,又能除掉所有雜草,天閃(200g/L水劑)屬滅生性除草劑,在應用中需注意不要將產品噴到作物上,在使用時應加噴霧防除罩。影響天閃藥效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在配制時用水的清潔度問題。為了提高藥效需要用純凈的水配藥,不要使用河水、井水等含雜質較多的水,應使用自來水,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天閃見效迅速,幾個小時即可看到雜草死亡。

4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新課程創新教育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環境下,在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師主導作用,主要是引領學生的思維方向,在導學、導思、導探、導創中誘導、引導、指導、疏導、啟導,教師的“導”要“導”在以學為主體、授之以漁上,要導得恰到好處,要點到為止。要在導趣、導情、導思、導疑、導法、導用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那么在新課程下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中去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探索。

二、新課程對化學課堂教學的沖擊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最終都需要落實在課堂上,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改革既要關注“怎樣教”,更要關注學生“怎樣學”。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的主運動性得不到發展。普遍存在著以“接受性學習”作為主導的,甚至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新課程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相背離,必須進行改革。

三、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比,突顯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即自我監控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化學學習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所以化學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和挖掘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內容和素材,這是決定自主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從總體上來說,那些宏觀的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事實內容比較適合自主學習,如有關空氣、水、金屬等部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任務分工的互學習。合作學習需要建立“共同體中心環境”,通過共同體使學生間、師生間以及學生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提供學習反饋、增加學習機會、增強學習動機,并提高學習質量。

在班級里,重要的是建立一種積極的、和諧的氛圍以適合于化學學科學習,這種班級學習規范應重視對理解的探究,要體現科學的嚴謹性。在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2]

另外,化學學習還要與更為廣泛的共同體聯系,我們應努力使化學課堂體現社會、體現生活、體現真實,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充分應用化學知識,使所學的化學知識“活”起來——這就是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

探究性學習是指從科學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研究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和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

采用探究的方式學習“氣體摩爾體積”,教材對“氣體摩爾體積”內容的處理,滲透了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通過建立“氣體模型”,解釋了氣體摩爾體積——氣體的共性。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模型方法”內容,明確地將“模型方法”的運用作為本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凸現了科學方法的教學,又使學生對氣體的共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教師通過心理換位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鳴,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

在新課程教學中必須以“學生學為中心”,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促使學生把從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中建立的主體意識遷移到知識世界中來;相信學生,在教學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

五、結束語

與世界化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相一致,我國的化學課程改革正朝著課程內容綜合化、密切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發展和學習能力培養、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加強課程的實踐性等方向發展。新形勢下的化學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思路,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行動上趕上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師范畢業生要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改變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學新課程改革中,從而活化化學課堂教學,使化學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增長知識才干的場所,營造一個活化的課堂教學平臺。

參考文獻:

[1]張建華,淺談新課程下化學學習方式的變革[J],中國教育現代化,2004,17:68

[2]蘇伶俐.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74-75

[3]鄭桂華,化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示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1),24

[4]趙麗.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心理換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6,1(200),61

[5]陳奇峰,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中國教學資源網,教育論文,初中論文:

[6]史金艷,化學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活力,2005,7:148

第4篇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育;國際化學教育會議

近代化學及其衍生的化學教育誕生于18世紀的西歐社會。我國學校制度化的化學教育直至19世紀后半葉才初步建立,并由于諸多歷史與政治因素的制約一直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種現實的差距催引著一代又一代化學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開闊眼界,力圖把握國際化學教育的脈動來探尋我國化學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這種吸納新源、借鑒先達的工作更是得以圍繞著一條有章可循、軌跡清晰、國際主流的線索而展開,即通過探察國際化學教育會議(ICC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主題的內容和趨勢來反思與改進我國化學教育研究發展的現狀與路向。然而,通過現有文獻檢索我們發現,國內學界對于極具代表性的ICCE主題的分析與思考尚缺乏整體研究,最早的相關報道和介紹也僅從1977年第4屆開始。[1]因此,我們通過查閱相關信息,對近40年20屆的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主題予以全面分析和梳理,試圖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國際主流化學教育的趨勢,并結合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現狀對化學教育研究的路向進行思索。

一、ICCE的概覽與主題回顧

ICCE是基于全球背景的當代大型國際主流的化學教育會議,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辦,舉辦國化學學會及相關教育部門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協辦。會議通常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具體操作上,由IUPAC的下屬機構化學教育委員會(TheCommitteeonChemistryEducation,CCE)負責組織與協調。作為全球性化學教育的盛會,ICCE的核心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溝通化學教育信息和協調化學教育活動,建立國際交往和促進相互了解,以發展世界各國的化學教育事業。會議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大會報告(PlenaryLecture)、專題討論會(Symposia)和研討會(Workshop)。期間,還將提交論文以口述或墻報(Poster)形式予以呈現。

為了明確大會討論和交流的指向與范圍,并給下一時期各國化學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導,每屆ICCE都會預先設定大會主題(Theme),并圍繞主題拓展系列相關具體議題(TitlesofSessions)。大會主題作為每屆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立足當時社會經濟背景,緊密把握化學及教育科學與技術動向,適切關注時代的發展,擬定和遴選出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概括性的內容,并在會議召開前的一段時間公布。歷屆ICCE具體信息詳見表1。

二、ICCE主題梳理的方法與結果

從表1看出,作為歷屆ICCE核心口號的會議主題通常是以指導性的綱領式呈現,少有具備明確指向性的化學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內容。而通過對會議相關議題的研究發現,其中較多包含了各屆ICCE研討內容的具體信息。例如,即將召開的2008年ICCE主題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時代中的化學”,而其具體議題則細致明確,分列為:“文科與化學教育、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中等教育中的化學、高等教育中的化學、化學教師教育、化學與社會、化學奧林匹克、信息與通信技術和化學教育、綠色化學、微觀尺度的化學、化學教育中的現代技術、面向化學與化工的網絡、工程教育、化學的公眾理解、化學教育中的研究、初等教育中的科學教育、其他相關化學教育的議題”等。由此可見,通過對議題所涉化學教育內容范疇的研究更有利于詳細了解ICCE的主題軌跡,進而對國際化學教育的研究熱點領域和趨勢形成整體、有效的把握。鑒于此,現對歷屆ICCE的具體議題連同大會主題一起進行梳理與分析。

我們在文獻檢索和整理的基礎上,梳理出第6~20屆ICCE議題123條,加上第1-5屆主題5條(由于時間較早,僅掌握到主題),合計128條。根據各議題或主題所涉的化學教育研究的內容范疇,分別歸納為12個領域,依次為:公民素養、科學教育與化學;化學教育理論化研究與交流;化學理論及前沿研究;化學與交叉學科研究;化學與STS教育;化學與環境;化學教育與信息技術;大學化學教育研究;化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化學實驗研究;化學教育評價研究;化學教師教育研究。并使用Excel軟件按屆次對議題涉及上述12領域的頻次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三、基于ICCE主題分析的思考

根據表1和圖1分析共20屆ICCE的主題與各類議題的發展脈絡,我們對我國當前新課程化學教育研究路向作出如下幾點思考。

(一)堅守優良傳統,穩固發展化學課程教學與評價研究

建國后,我國的化學教育一直十分重視“雙基”的訓練,即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按照這樣的教育目標,化學教育一直大力提倡教師的高效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學習,其突出表現為重視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練習,注重向課堂教學要效益。新課程改革以來,在原來倡導“雙基”的基礎上又擴展到提倡學生的“三維”發展,并著力以“課程”的研究為突破口,整合“課程”“教學”“評價”三者的聯系,形成了一體化的化學教育研究領域,并逐漸呈現繁榮局面。

分析ICCE主題的統計結果,我們發現,“化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及“化學教育評價研究”共占議題總體的18%,具有相當的比重。同時,從屆次和時間上看,自1979年第5屆開始,此兩項研究的議題基本從未間斷,形成了國際化學教育界持續的、相當力度的關注。這樣的特點恰恰與我國化學教育中一貫重視“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脈絡契合。例如,第十二屆ICCE以“化學課程與教育方法的演變”為分主題,提出了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應適應學科發展、就業和社會需要,教學內容應注意引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評價領域占有很大比重的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研究幾乎在每屆大會都會提及,而這更是我國為之自豪的強項,參賽選手均取得優秀成績。可以看出,我國化學教育在化學課程、教學、評價這三個國際化學教育研究的持續熱點領域上一直具有良好的研究傳統。現階段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階段,化學教育研究工作首要的無疑是在繼續堅守我國的傳統領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穩固發展化學課程、教學、評價的優勢。

(二)把握國際動向,積極開展科學素養教育與STS教育研究

源起于上世紀末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由于一開始便立足廣泛的國際考察,參考與引鑒了若干國際教育改革的先進經驗,因而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視域和興奮點。在化學教育領域,同樣也吹來了新的氣息。以新課程理念為例,《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著眼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的新提法。根據目前國內化學教育研究情況來看,科學素養(包括化學素養)教育和化學與STS教育不能不說屬于新興的熱點領域。結合上文的統計結果分析,“公民素養、科學教育與化學”“化學與STS教育”在整個國際化學教育會議涉足的議題上也占有重要分量,其比重分別高達10.16%和9.38%。另外,加之與“STS教育”聯系甚密的“化學與環境教育”“綠色及微型化學實驗研究”的份額,這兩個領域在當今國際化學教育研究中占據的比重更大,例如,2002年在我國舉辦的第17屆ICCE提出的“環境化學教育”“公眾化學素質教育”“綠色化學與微型化學實驗”主題,第18屆ICCE提出的“化學的公眾理解(PublicUnderstandingofChemistry)”等。從時序上看,“化學素養”主題在第9~13屆即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零星出現,90年代中期后漸成趨勢,進而演變成化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又一熱點。這恰與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國際科學教育改革及其影響化學教育領域的情形暗合。

與國際研究狀況相比,盡管我國化學教育研究在“科學素養教育”“STS教育”上起步較晚,研究質量相較于下,但在當前國際國內研究方興未艾的氛圍下,也已具備了一定層次、不同視角的研究。新課程化學教育研究,更應進一步奮起追趕,緊隨國際脈動,積極開展科學素養教育和STS教育,形成我國本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三)著眼未來發展,努力拓展化學教育的理論化與信息化研究

相對于強勢的純化學研究而言,化學教育研究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專業化學人才對此領域少有涉足,而由于學科壁壘又少有教育學者問津。因此,作為研究化學領域內教育問題的化學教育長期依附其兩門上位學科——化學與教育學,使得自身研究主要處于演繹借鑒的階段,研究理論化程度低下,缺乏獨立自覺的理論研究基礎與體系。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化學的迅猛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日益影響,以國際權威性的首次ICCE召開為標志,化學教育研究的理論化與交流工作以這樣一種形式被固定并漸受關注。時至今日,雖然仍鮮見頗具影響和標志性的化學教育理論基礎研究成果,但其研究領域已在逐漸形成,研究工作逐漸豐富。如圖1結果所顯示,“化學教育理論化研究與交流”的議題比重已位居首位。例如,第18屆ICCE就提出了“化學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基礎(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BasisofResearchinChemistryEducation)”的議題;又如近年出現的從“符號的—宏觀的—分子的”三角構型的化學教育與學習理論演變為以“人類要素”為著重點的“人性的—符號的—宏觀的—分子的”四面體化學教育理論構型。[2]國外學者已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而國內學界能夠堪比的研究至今寥寥無幾。可以這樣說,我國化學教育理論化研究依然比較薄弱。

另一方面,在信息和通信技術(ICT)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化學教育必然要借助最為先進的工具實現自我的傳播和發展。考察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關于ICT與化學教育的研究早已在國外展開,第20屆ICCE已明確將大會主題擬定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時代中的化學”。我國由于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所限,ICT與化學教育研究多在大中城市的重點學校與研究機構中開展,普及性不夠;研究內容多是單機或局域網內個別軟件的應用與簡單程序的開發,研究應用的交互性與高效性欠佳,使得我們離真正的基于ICT的化學教育尚需時日。

教育作為著眼未來的事業,新課程作為著眼未來的教育改革,要求我們的化學教育研究不能總是步國外先進經驗后塵,處于長期滯后的局面,而應聚焦未來發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眼光,在化學教育研究領域做出應有的貢獻,為保證我國化學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劉知新.IUPACCTC與ICCE[J].化學教育,2002(7-8):95.

第5篇

怎樣才能學好化學這門功課呢?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只要起好步,以后學習起來就比較順利。為此,筆者在此談幾點自己指導初三學生學習化學的做法,僅供同行們參考、補充和指正。

1.明確學習化學的目的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是古往今來無數中外化學家的化學科學研究和實踐的成就,它編入了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無機物的分類及相互間的關系等知識;它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原理和內容,它介紹了許多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他們對事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的學風。化學對工農業生產、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的衣、食、注行樣樣離不開化學。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通過化學課的學習,要掌握一些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學會動手做實驗的能力,為今后搞科學實驗打下基礎。

因此,通過初中化學課的學習,初三學生不僅能學到初中階段的系統的化學基礎知識,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中外化學家的愛國主義思想、行為和對科學的不斷進娶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科學態度及嚴謹學風的教育,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今后學習高中化學及其他科學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課前要預習

上課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時間自覺地預習老師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學會先預習,后聽課這種良好的學習方法。預習的好處很多:(1)它能強化聽課的針對性,有利于發現問題,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2)它可以提高記聽課筆記的水平,知道該記什么,不該記什么,哪些詳記,哪些略記;(3)它可以節省課后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通過預習時的獨立思考和聽課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縮短課后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4)它可以培養自學能力。預習的過程就是自覺或獨立思考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使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預習的方法是:(1)通讀課文。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與重點,要把自己看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或用鉛筆在書上作一些記號,用以提醒自己上課時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識、有目的地聽老師講自己不懂的問題,詳細對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掃清障礙。在讀課文后了解了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聯系已學過的與之有關的基礎知識,如果有遺忘的就要及時復習加以彌補,這樣才能使新舊知識銜接,以舊帶新,溫故知新;(3)確定重點、難點和疑點。在通讀課文和掃清有關障礙后,在對新知識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思考課文后的習題,試著解答,在此過程中找出新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如果有潛力,還可以做點預習筆記。

3.聽好每堂課

聽課是學習過程的核心環節,是學會和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學的知識,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功在課堂,利在課后,如果在課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后復習和做作業都不會發生困難;如果上課時不注意聽講,當堂沒聽懂,在課堂上幾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課后可能要花費幾倍的時間才能補上。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好每一堂課,是學習好功課的關鍵。聽課時,一定要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特別注意老師講過的思路和反復強調的重點及難點。邊聽課、邊記筆記,遇到沒有聽明白或沒記下來的地方要作些記號,課后及時請教老師或問同學。同時,還要注意聽同學對老師提問的回答以及老師對同學回答的評價:哪點答對了,還有哪些不全面、不準確和指出錯誤的地方,這樣也能使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斷是非。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聽課時,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眼睛要盯住老師,要跟著老師的講述和所做的演示實驗,進行積極地思考,仔細地觀察,踴躍發言,及時記憶,抓緊課堂上老師所給的時間認真做好課堂練習,努力把所學內容當堂消化,當堂記住。

4.認真記好筆記

要學好化學,記筆記也是重要的一環。記筆記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后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學會記筆記,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因此,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應該記好筆記。記筆記的類型有:

(1)補充筆記。講新課時做補充筆記,老師講的內容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將課本內容重新組織,突出重點加以講解,記筆記是邊看書,邊聽講,邊在書本上劃記號,標出老師所講的重點,并把老師邊講邊在黑板上寫的提綱和重點內容抄下來,還要把關鍵性的、規律性的、實質性的內容和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扼要地在書本上或筆記本上寫上幾句,把老師講的但書上沒有的例題記下來,課后再復習思考。

(2)實驗筆記。老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重在通過實驗驗證化學原理或掌握化學性質或物質的制法操作。可做簡明圖解、補充筆記,把老師所做的演示實驗的現象及講解記下來,書上有實驗插圖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補充,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裝置圖邊上記下老師講的重點:①藥品不能堆積在試管底部,而應平鋪在試管底部,記:“是為了增大受熱面積,藥品受熱均勻,氣體容易逸出”;②給試管加熱時,為什么要先把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加熱,然后集中在藥品部位加熱?記:“讓試管受熱均勻,不易破裂”。

(3)改錯筆記。習題或試卷評講課是老師糾正學生在作業或試卷中的“常見脖和“多發脖,并指導解題思路、規律、技巧和方法的課。在聽課時,不要只抄正確答案,關鍵是要用紅筆訂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錯解,以利于與正確答案作對比,找出答錯的原因,過一段時間還應把以前做錯的題再重做一遍,看看現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這種筆記是在作業或試題空隙處做簡明的“眉批”或“注釋”。

(4)系統筆記。復習小結課時,老師把課本內容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是書上沒有的,因此要做系統的筆記。將筆記每面一分為二,一半寫板書的內容,一半記講解,課后結合復習加以整理、修改和補充,成為一個整體,以利于加深、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歸納知識的能力和全面的復習。筆記的形式有:①提綱式,以文字表述為主,適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內容或歸納、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點;②綱要式,以化學式、關系式或關系框圖來表述,適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制取及相互間的變化、計算知識的概括等;③圖表式,以文字、表格、線圖來表述,適用于有關概念、化學基本原理、物質的性質、實驗等進行歸類對比。

5.認真觀察和動手實驗

在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中編入了81個演示實驗、10個必做的學生實驗和9個學生選做實驗,還安排了13個家庭小實驗。因此,通過這些演示和學生實驗,學會觀察老師演示實驗的操作、現象,獨立地做好學生實驗,上好實驗課,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首先,在課堂上要認真觀察老師所做的每一個演示實驗的操作和實驗現象。化學實驗是很生動、很直觀的,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學生若只圖看熱鬧,光看現象,不動腦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無助于學習的提高,所以,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實驗前,要明確觀察的內容是什么?范圍是什么?解決什么問題?這就叫做明確觀察的目的,目的明確了才能抓住觀察的重點進行觀察。觀察時還要仔細、全面。例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實驗目的是驗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銅被氫氣還原成銅。觀察時先看清反應物是無色的氫氣和黑色的氧化銅粉末,反應的條件是加熱,生成物是水和亮紅色的銅。

其次,要上好學生實驗課,課前必須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進行實驗時,自己要親自動手,不做旁觀者,認真做好實驗內容里所安排的每一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嚴格按實驗要求操作,對基本操作要反復進行練習,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要耐心細致地觀察,認真思考,準確如實地記錄。

6.課后及時復習

一堂課的內容,十多分鐘就可以復習完,有時也可以像過“電影”一樣地過一遍。復習能加深理解,復習能鞏固知識。

復習要及時,不能拖。復習中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請教老師,這樣,在學習上就不會留存障礙,不留疑點,為以后順利學習打好基矗復習時,要重視教科書,也要讀聽課筆記,要反復讀,邊讀邊回憶老師的講解,邊理解書上的內容。

7.認真完成作業

做作業是練習的極好機會,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一定要親自動手做,絕不能抄別人的作業。節后習題和章后復習題一定要認真完成,不能馬虎。做作業要在復習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動地、獨立地完成每次作業,多思多問,不留疑點,并盡可能地把做過的作業都記在腦子里,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牢固的知識,只有用心記憶才會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練的基礎上“巧”起來。

8.學會閱讀課本

讀書一般分為粗讀和精讀。粗讀主要用于預習,通過粗讀,了解基本知識的一般內容,掌握整章、整節或整個小標題的內容輪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實驗內容,這樣,課堂上看老師做演示實驗時心里就有了底。精讀,可以了解教材的重點和發現不理解的問題,聽起課來心中就有數。

精讀是認真地讀懂并理解及記憶重點內容和定義,把這些內容與有關的舊知識聯系起來。精讀主要用于課后復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使知識系統化。

精讀時要在理解概念的定義或定律全文的基礎上,剖析具有關鍵性的字詞,強化對關鍵字詞的認識。例如電解質的定義:“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關鍵性字詞是“化合物”和“或”字。非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關鍵字詞是“和”字和“都”字。對這些關鍵字詞要認真思考,并把它標出記號或作眉批,以備以后再次復習時注意。

對于比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內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復讀。認真地思考、分析、整理、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可把重要內容、關鍵詞句記在筆記本上,還可寫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想法和認識,或記下不懂的問題,以備查問。

9.讀化學課外讀物

學好化學,要重視閱讀課外讀物,例如《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中學生數理化》、《課堂內外》等雜志和科普讀物,它們的內容緊扣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其針對性和適用性很強,配合教學進度,指導解析疑難,注意智力開發,重視能力培養;它們的題材廣泛新穎,內容豐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透徹理解教材,靈活運用知識,培養探索精神,它們是學生的好朋友。

第6篇

1.堅定信念,鍛煉記憶。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記憶的關鍵,在于要有“我能記妝這種自信心。人的記憶力強弱,固然與先天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環境的影響和個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鍛煉越發達,人的記憶力也是如此。

高爾基說:“人的天賦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滅,也可能燃燒起來。”意志消沉,懶懶散散,遺傳素質再優越,環境再好,也是無濟于事的。

學生的記憶效果與心理狀態也有密切的聯系。如有的學生說:“真糟糕,我的記憶力太差,看書總是記不祝”也有的學生平時精神飽滿,但一讀書就“頭痛”起來。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對自己記憶力缺乏信心的一種心理反應。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狀態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2.身心健康,增進記憶。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充分認識到,神經系統是記憶機制的基礎,就會明白健康的精神對正常記憶的作用”。在記憶的艱苦勞動中,一定時間的休息好比是記憶的油,會加快儲存信息的進程。而疲勞則會減弱腦細胞的活動能力,使接受、理解、記憶的能力變得遲鈍。

因此,教師應教育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注意勞逸結合。

保持樂觀鎮靜的情緒,也可以增強學習和記憶能力。因此,教師應告訴學生,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憂郁惶惑,會降低人的智力活動水平,影響記憶。心胸開朗、愉快樂觀,則使人思維活躍。

3.理解融會,增強記憶。理解和揭示知識的本質聯系,要比死記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學而思,思則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著增加了信息冗長量,就能觸類旁通,歷久不忘。如對于氣體摩爾體積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氣體物質,在標準狀況下,一摩爾的體積才是22.4升,而不要靠死記硬背。

4.適當復習,強化記憶。“記憶之母”是重復和復習。有一種錯覺,似乎復習是考試前的工作。其實,對于需要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的信息,應該經常復習。通過反復溫習,記憶的信息會越來越強。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關于遺忘的曲線規律(即遺忘先快后慢),教師可教育學生:及時復習,使記憶基礎化;合理分配復習時間,使記憶經常化;多次復習,使記憶深入化;因人而異,變換復習方法,使記憶具體化。

5.利用聯想,提高記憶。聯想可打開人們的記憶閘門,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會在頭腦中形成復雜的也是系統的暫時聯系,從而引發出對過去事物的回憶。

教學中,盡量揭示現實對象之間多種多樣的聯系和關系,形成多種聯想,就可大大提高記憶效果。例如,對于酸酐的記憶方法,若掌握規律:對于一種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該酸的酸酐,對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擴大該酸中各元素的倍數,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該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記住多種酸的酸酐。只要聯想到關于“含氧酸失水”的規律,就會想起好多種酸的酸酐。

6.濃縮知識,擇要記憶。在知識總量成倍增加的情況下,刪繁就簡,篩沙淘金,提綱摯領,“濃縮”知識,就顯得很必要,這也是排除干擾、提高記憶效果、防止遺忘的一個重要條件。如講授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時,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可概括為“動”(化學平衡是動態平衡,正反應和逆反應仍在進行)、“等”(正反應速度和逆反應速度相等)、“定”(反應條件一定,各組分百分含量一定)、“變”(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了,此時正、逆反應速度不相等,各組分百分含量也發生變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條件不變時,又建立一個新平衡)。

7.語言用韻,利于記憶。韻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記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凡用韻之處,可增加信息冗長量,利于記憶。如把硫酸的工業制法概括成“三階段、三方程、三設備、三凈化、三原理”就利于記憶。

8.注意集中,容易記憶。從心理學分析,學習時注意力集中,大腦細胞興奮點強烈,對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心理學家實驗證明,集中注意力看兩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閱讀十次的記憶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設法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如課前布置預習提綱或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預先思考,以便使學生通過思考,在上課時有意注意教師的講解,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教師還可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或運用多種直觀教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7篇

一、利用化學實驗,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化學學科的優勢就是有趣的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不僅能揭示許多科學的理論,而且還能幫助學生解釋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更重要的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化學興趣。因此,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本著“一切以實驗為主”的原則。為了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為確保實驗成功,課前堅持預做實驗,書本上的有些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的成功率低,我會積極的加以改進,讓學生從實驗開始、到實驗結束。正是由于我在教學中,堅持以精彩的實驗引入,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以積極的態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因此學生不論是學習熱情還是學習成績都非常理想!

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我主要以實驗為主。通過鎂條燃燒前后色、態的改變,燃燒過程中發出的耀眼的白光;鐵釘投入到稀鹽酸中產生氣泡;把無色的酚酞滴入到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立即變成紅色;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點燃發生爆炸;銅綠受熱由綠色變成黑色,試管壁出現晶瑩的液滴,產生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成牛奶一樣的乳白色等實驗現象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一節課的成功后,有許多學生自愿報名,要擔當班級的化學課代表,強烈要成立化學課外興趣小組。每一節課之前爭著幫老師拿實驗儀器,甚至在每一節課之前有學生到實驗室幫助老師準備實驗!這都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興趣起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聽課的情況,調整自己的講課速度,控制自己的音調高低,用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并且自己編一些順口溜,既幫助學生記憶,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一節課,在做完實驗,分析完重要知識點以后,給學生歸納出順口溜:“一氧化碳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這樣既幫助學生記憶實驗步驟和現象,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是很有意思的。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僅有學習的興趣我覺得遠遠不夠,如何使之維持長久,如何使學生從對化學學科感興趣上升到想學化學、學好化學。這才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在平時上課是一直注重提醒學生帶著兩個重要問題:

(1)化學對我來說有什么用?

(2)化學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怎么密切?

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結合教學內容,使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例如:我們在學習空氣污染一節內容時候,談到空氣污染物的來源、空氣污染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氣污染時。帶著學生觀察我們學習旁邊的一個大型洗浴中心的鍋爐煙筒的排煙情況;帶著學生到馬路上觀察汽車在啟動、加速時候發生的現象;帶著學生到化工廠附近聞氣味、沿著化工廠的廢水溝體會!通過此舉,學習知道:汽車尾氣排放、家庭燃燒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廠的“三廢”都會造成空氣污染。我們如何治理,開發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樹植草等,并介紹每周的空氣質量周報,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在化學課的課堂上,我一直注重加強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課堂所有的演示實驗,全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總結實驗現象、自己動腦歸納實驗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課后不再需要你去死記硬背,只要回憶課堂上的實驗,就能掌握一節課所學的知識了!課后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現象,第二天進行討論。記得我在講魯教版《走進化學實驗室》一節內容時候,為了教會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事先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支蠟燭,通過對蠟燭的觀察、對蠟燭燃燒的觀察,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對教師提出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多、有研究的價值。在實驗基本操作的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講解、演示以外,堅持每節課找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其他同學充當評委,做到人人參與,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使課堂氣氛活躍,四十五分鐘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四、堅持德育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

第8篇

1.1研究對象

以臨床藥學11班32人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生物化學實驗課的研究式教學。

1.2研究方法

研究式教學在生物化學實驗課中應用的具體實施方法,以Folin酚試劑法測定蛋白質含量實驗為例,先通過老師講解和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理解Folin酚試劑法測定蛋白質含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驟,然后引導學生了解測定蛋白質含量的其他方法,比如除Folin酚試劑法之外,還有紫外吸收法、凱氏定氮法、考馬氏亮藍法等,每一種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陷。安排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每一種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的原理和適合的測定對象,并以個人或小組設計出自己感興趣的有關蛋白質含量測定的研究課題,在爾后的實驗課中,利用基本實驗的間隙或實驗完成后,師生一起交流課題研究方案,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善研究方案。將學生的研究方案進行分類,同類研究方案歸為一組,以研究小組的形式,利用實驗課后實驗室空閑時間或開放實驗室,安排學生開展研究工作,并撰寫研究報告,教師對學生研究情況進行總結并反饋。在一學期的實驗課中,課題組老師多次組織學生設計與實驗教學內容相關的研究課題,并盡可能為學生創造研究條件開展研究。在期末以匿名問卷調查的形式,反饋學生對研究式教學效果的評價和意見。

2結果

2.1學生參與課題設計研究的興趣濃厚,積極性高

以蛋白質含量測定實驗為例,幾乎每個學生設計了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案,有的以測定牛奶中蛋白質含量為研究對象;有的設計了測定自己喜歡的水果(蘋果、香蕉、黃皮等)中蛋白質含量的研究方案;有的提出了測定食物(面包、米飯等)中蛋白質含量的研究思路等。隨后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根據現有的實驗條件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合理化修改和完善。從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非常興趣濃厚,參與地積極性很高。

2.2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研究式教學頗受學生喜歡

90%以上學生愿意接受或支持研究式教學,認為該教學模式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新的教學模式;具有主體性、合作性、研究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有近80%的學生認為:研究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師主導的教學過程而使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得以加強。在研究式教學是否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上出現分歧,超過半數學生認為是,也有近半數學生認為不是或說不清,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認知程度有差異。另外,問卷調查中還涉及學生對研究式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問卷反饋顯示,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希望能在更多的課程中開展研究式教學;二是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實驗研究空間和條件。這些意見和建議明顯反映了學生喜歡或者渴望采用研究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愿望。

3討論

3.1研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用的合理化

程序研究式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立足所學,從實際背景和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以研究課題為中心,以課題研究為手段,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全面掌握和熟練運用本課程的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猜想、論證、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學習。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結論的得出與論證、整個知識的發生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探索研究完成。教師相當于航標,學生相當于舵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研究探索發現新的領域。較合理的研究式教學的教學程序為:教師導引目標引導歸納組織研究反饋評價,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交流概括歸納訓練拓展。

3.2研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用應多樣化

研究式教學模式是指融學習與研究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研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是多樣化的。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傳授式結合互動式;傳統教學結合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傳統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封閉式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等。通過研究式教學模式的不同教學形式,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3研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用應注重問題情境創設和應用課題制定策略

研究式教學應以學生現在的知識為基礎,立足課堂,立足所學,逐步創設問題情境,得到研究課題后開展探索性研究。問題情境創設和研究課題制定要結合學生和實驗條件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和研究課題,使學生樂于接受并參與其中,從而使學生有所收獲。

3.4研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用要注意教學設計

第9篇

關鍵詞:夏播大豆;化學除草;苗期;芽前

明光市夏播大豆常年播種面積6666.7hm2左右,丘陵山區和平原地區都有種植。因夏播大豆常遇連綿陰雨,人工除草難度大、耗工耗時、勞動強度高、除草不徹底,效果差,一般田塊因草害減產10%~20%,部分田塊甚至絕收改種。筆者在夏播大豆田推廣化學除草技術,取得省工、省時、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成本的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苗期除草

1.1禾本科雜草田塊

用藥的關鍵時期要掌握在大豆2~4片復葉、禾本科雜草三至五葉期,要在雜草生長旺盛,有利于藥效發揮的條件下及時施藥,在雜草二葉一心斷奶期施藥更好。施藥過早雜草尚未出齊,達不到應有的除草效果;施藥過晚,雜草過大,增強了抗藥能力,在常用劑量的情況下達不到理想的除草效果。施用藥劑應以防除禾本科雜草為主,不需要考慮藥劑的混配問題,單一藥劑就能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藥劑種類有:①12.5%蓋草能乳油;600~1200mL/hm2,在雨水充足、田間濕度大時用下限;在干旱情況下用上限,對水375~450kg/hm2噴霧。②35%穩殺得乳油為750~1500mL/hm2,15%精穩殺得乳油為750~1050mL/hm2,使用方法同蓋草能。③10%禾草克乳油900~1500mL/hm2,使用方法同蓋草能。

1.2單子葉和雙子葉(闊葉)雜草混生田塊

這樣的田塊要想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除草劑不能單一使用,要兩者兼顧,既能防除單子葉雜草又能防除雙子葉雜草。目前所使用的除草劑中,兩種都能兼顧的品種還比較少,因此就要考慮到除草劑的混配問題。混配并不是簡單的湊合。要選擇對田間雜草種類防除效果最佳的藥劑相配合,配合后不因混配而降低防效才能達到好的除草效果。因大豆也是雙子葉植物,它和雙子葉雜草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要考慮到除草劑對大豆的選擇性程度來決定,以免大豆受藥害。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大豆田防除單子葉和雙子葉雜草的除草劑有:①單一使用,分期進行。用25%虎威水劑1050~1950mL/hm2于大豆第1復葉期對水450kg/hm2噴霧,防除闊葉雜草;在禾本科雜草基本出齊時,可使用穩殺得、禾草克、蓋草能等的任意1種750mL/hm2對水450kg/hm2噴霧,防除禾本科雜草。②混用。把2種除草劑混合一次性噴霧。據試驗,以25%虎威750mL/hm2與15%精穩殺得750mL/hm2混用,在田間雜草三至五葉期進行噴霧,除草效果非常好,無論是禾草科雜草還是闊葉雜草,防效均在96%以上。

2芽前除草

芽前除草,即大豆播種后出苗前進行土壤處理,控制雜草出土。土壤處理的技術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精細整地

苗前進行化除,對整地的要求極為嚴格。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除草劑的藥效發揮。土細墑平的田塊,不僅有利于一播全苗,而且易噴施除草劑,在常規的劑量下就能達到一定的除草效果;如果耕作粗放,墑面高低不平,土塊較大,這樣就增加了土地的表面積,在常規的劑量下就降低了除草劑的濃度,影響除草效果。同時,土塊較大,除草劑很難全面接觸土塊,加之經過雨水淋潤后土塊破碎,土中的雜草種子仍會生長。

2.2嚴把土地水分關

苗前土地處理時,土表的水分含量是除草劑藥效發揮的關鍵。如果土地處于干旱的情況下,除草劑的化合物則被牢固地吸附在土粒表面與土壤膠體形成結合態,很難發揮其除草作用。因此,要想達到較好的除草效果,就必須加大用水量。如果表土含水量適中,除草劑的有效分子在土粒的吸附與解吸附之間,很容易被雜草的根、芽鞘吸收,且不會因水多而流失,只要雜草生根、發芽,就會接觸和吸收到除草劑而中毒死亡。同時,適宜的土壤水分條件,有利于雜草的萌發和生長,新陳代謝的活動逐步加快,更有利于雜草對除草劑的吸收。因此,在苗前進行土壤處理,施藥后必須要考慮土地含水量的多少,在一般情況下,表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35%~40%為宜。

第10篇

【關鍵詞】吳茱萸化學成分吳茱萸堿正十八烷醇二十七烷醇

Abstract:ObjectiveToisolateandelucidatetheconstituentsofEvodiarutaecarpa.MethodsVariouschromatographictechnologieswere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onstituents.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onthe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andidentifiedasevodiamine(Ⅰ),β-sitosterol(Ⅱ),quercetin(Ⅲ),1-octadecanol(Ⅳ),n-heptacosylalcohol(Ⅴ).ConclusionItisthefirsttimetofindcompound(Ⅳ)andcompound(Ⅴ)inthisplant.

Keywords:Evodia;ChemicalConstituents;Evodiamine;1-octadecanol;N-heptacosylalcohol

黔產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為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干燥近成熟的果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溫中散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癥的治療[1]。現代醫學亦證明吳茱萸有鎮痛、安神、抗菌和抗缺氧等藥理作用,是中成藥“吳茱萸湯”和“左金丸”的主要成分[2]。

貴州作為我國四大中藥產區之一,具有豐富的藥用資源。本實驗從開發利用資源的角度,開展了黔產吳茱萸化學成分的研究,為其質量控制及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黔產吳茱萸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純化,得到5個化合物,即吳茱萸堿、β-谷甾醇、槲皮素、正十八烷醇、正二十七烷醇,其中正十八烷醇和正二十七烷醇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試劑

核磁共振波譜儀:INOVO400MHz(美國Varian公司),以TMS為內標;XT2型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計未校正,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質譜儀:HPMS5973(美國HP公司);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BruckerVector22(德國Brucker公司);薄層層析硅膠,柱層析硅膠(200~300目)均為中國青島海洋化工集團公司生產。藥材于2006-09采自貴州省貴陽市,經陳華國講師鑒定為吳茱萸Evodiarutaecarp(juss.)Benth.的果實,標本保存在貴州師范大學天然藥物質量控制研究中心。

2方法與結果

2.1提取和分離黔產吳茱萸干燥果實4kg,8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至基本無醇味。加入適量水分配,用氯仿萃取,所得氯仿部分經硅膠柱并以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為溶劑系統反復柱層析得到5個化合物,其中Ⅰ(5g),Ⅱ(591mg),Ⅲ(63mg),Ⅳ(82mg),Ⅴ(39mg)。

2.2結構鑒定

2.2.1化合物Ⅰ黃色粉末,mp.278~280℃(氯仿),1H-NMR(400MHz,DMSO-d6):11.09(N-H,br,s,H-1),8.33~6.14(8H,m),4.65(1H,dd,J=4.4,12.6Hz,H-5b),3.20(1H,dt,J=4.4,12.6Hz,H5a),2.90(1H,dt,J=5.6,11.6Hz,H-6b),2.81(1H,dd,J=4.4,13.6Hz,H-6a),2.88(3H,s,Me-14),13C-NMR(DMSO-d6):164.3(C-21),148.8(C-15),136.5(C-13),133.5(C-17),130.7(C-2),128.0(C-19),126.0(C-8),121.9(C-11),120.3(C-18),119.3(C-20),118.9(C-10),118.3(C-9),117.5(C-16),111.7(C-12),111.5(C-7),69.8(C-3),40.9(C-5),19.5(C-6),36.5(Me);EIMS(m/e):301(M+),288,274,169,161,143,134.以上數據與文獻[3]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吳茱萸堿(evodiamine)。

2.2.2化合物Ⅱ

白色針狀晶體,mp.137~138℃(氯仿),Liebermann-Burchard反應陽性,EI-MS(m/e):414(M+),396((M+-18),381,367,354,342,329,303,273,255,231.以上數據與文獻[4]報道基本一致,通過薄層層析檢測Rf值與β-谷甾醇標準品一致,混和熔點不下降,故鑒定該化合物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2.3化合物Ⅲ

黃色粉末,mp.313~314℃(甲醇),鹽酸-鎂粉反應顯紅色,FeCl3反應顯烏綠色,1H-NMR(400MHz,DMSO-d6):12.51(1H,s,OH-5),10.83(1H,s,OH-7),9.64(1H,s,OH-3),9.41(1H,s,OH-4′),9.34(1H,s,OH-3′),7.69(1H,s,H-2′),7.56(1H,dd,J=2.0,8.2Hz,H-6′),6.89(1H,d,J=8.8Hz,H-5′),6.42(1H,s,H-8),6.20(1H,s,H-6),EI-MS(m/e):302(M+),285,274,257,245,229,217,153,137,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槲皮素(quercetin)。

2.2.4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mp72~73℃(氯仿),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5~1.61(4H,m),1.25(36H,s),0.88(3H,s),EI-MS(m/e):252(M+-18),224,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6]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十八烷醇(1-octadecanol)。

2.2.5化合物Ⅴ

白色粉末,mp75~76℃(丙酮),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3~1.60(4H,m),1.25(54H,s),0.88(3H,s),EI-MS(m/e):378(M+-18),364,350,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7]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二十七烷醇(n-heptacosylalcohol)。

3討論

目前對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堿部分,而非生物堿部分的研究報道較少。本文報道的5個化學成分中,有4個為非生物堿,其中有2個化學成分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該研究為黔產吳茱萸藥材的質量控制及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部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胡熙明.中華本草,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26.

[2]王奇志,梁敬鈺.吳茱萸屬植物化學成分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近況[J].中草藥,2004,35(8):附7.

[3]張虎,楊秀偉,崔育新,等.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和去氫吳茱萸堿NMR信號全指定[J].波譜學雜志,1999,16(6):563.

[4]廖瓊峰,謝社平,陳曉輝,等.陸英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6,29(9):916.

[5]于德泉,楊峻山.分析化學手冊,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1.

第11篇

近年來,天然麝香等動物藥資源不足,國內外都在尋找新的資源。麝鼠香資源分布廣,數量較大,易飼養,好管理,并含有類似麝香的特性和成分,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化學成分研究

1.1理化性能通過對成年麝鼠香膏,進行了理化性能的檢驗,采用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進行測定;其它指標均采用化學分析方法,結果:酸價(3.70)、酯價(1.82)、皂化價(2.3ug/g)、粗脂肪(1.6ug/g)、水溶物(<1.0ug/g)、醇溶物(<0.1ug/g)、醚溶物(<1.0ug/g)。

1.2化學成分[1]用色-質聯用技術,對成年麝鼠香膏提取物的各組份進行了鑒定(質譜圖略),采用面積歸一化法,對各組份進行了定量分析,其定性定量結果如下:月桂酸(0.39)、9-十八烯-1-醇(0.47)、環十五烷酮(5.53)、麝香酮(2.21)、十六酸甲酯(9.15)、9-十六烯酸(3.54)、十六酸(7.20)、環十七烷酮(12.87)、靈貓酮(3.45)、環市十二醇(0.79)、9-十八烯酸甲酯(5.15)、8-十八烯酸(0.47)、順-9-十八烯酸(9.90)、反-9-十八烯酸(0.95)、環十二酮(0.42)、9,12-十八烯酸,2-羥基-1(羥甲基)已酯(0.42)。

金順丹等人通過對麝鼠香囊的苯提取物中不皂化成分進行了薄層分離,得到了與標準麝香酮Rf值相同的組分,經氣相色譜、質譜分析證明麝鼠香囊中含有麝香酮,從而為開辟天然麝香資源及麝鼠的綜合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2藥理作用

2.1抗炎、抗凝血作用高景泰等通過“小鼠甲苯耳腫脹法”、“小鼠腹腔滲出實驗法”證實麝鼠香(120mg/kg、60mg/kg)具有抗炎作用(P<0.01),作用強度與麝香(120mg/kg)接近(P<0.01)。玻片法試驗證明其有延長血液凝血時間的作用(P<0.01),效果優于麝香(P<0.05)。

2.2對麻醉犬的心血管效應陳玉山等[2]通過麝鼠香對麻醉犬的心血管效應研究,結果表明,給麻醉犬靜脈注射麝鼠香和天然麝香24mg/kg均能降低動脈血壓,但麝鼠香減慢心率的作用比麝香明顯,并有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2.3對血瘀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研究證明,麝鼠香對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變性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麝香組和麝鼠香各劑量組,能使急性血瘀大鼠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與血瘀模型組比較P<0.05或P<0.01。說明麝鼠香可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變學異常。

2.4抗衰老活性的研究研究發現:麝鼠香具有促進未成齡小白鼠體重增長、增加小白鼠前列腺—貯精囊的重量的作用;對抗小白鼠紅細胞在高滲和低滲液中溶血穩定紅細胞膜作用明顯,增強小白鼠肝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抗衰老作用顯著。

2.5抗炎的藥理實驗李艷冰等[3]用天然麝香作對照,大白鼠、小白鼠做實驗動物,對麝鼠香由鮮蛋清、二甲苯和冰醋酸引起的急性炎癥的抗炎藥理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麝鼠香對3種實驗急性炎癥抑制作用與麝香比較,具有類似的抗炎效果。

麝鼠香是一種新發展起來的天然香料,因其特殊的化學結構與非凡的香濃氣息,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成為一個可貴的資源,來彌補麝香資源的不足,而且應用的領域會更廣泛,我們相信麝鼠香的綜合利用將引起世人的矚目。

【參考文獻】

[1]李寶唐.麝鼠香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94,29(7):396-397.

第12篇

女貞子為木犀科植物女貞figustruratueidumA.的干燥成熟果實,味甘苦,性平,有滋補肝腎、強腰膝、聰耳目的功能,主治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頭發早白、腰膝酸軟、老年習慣性便秘等。筆者就其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介紹如下。

1化學成分

女貞子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最先發現的是女貞子含有較高含量的齊墩果酸,后又發現了乙酰齊墩果酸、熊果酸等。張興輝等[1]對女貞子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的分離后,得到7種化合物,分別是齊墩果酸、木犀草素7OBD葡萄糖苷、槲皮苷、胡蘿卜苷、羥基苯乙醇BD葡萄糖苷、D甘露醇、己六醇。程曉芳等[2]對女貞子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分得5個化合物,除文獻報道過的齊墩果酸,烏索酸和甘露醇外,還首次從女貞子中分離到d烏索酸甲酯和萎陵菜酸。有人從女貞子的水溶性提取物中陸續分離得到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包括對羥基苯乙醇葡萄糖苷(d構型和B構型)和裂環環烯醚萜苷兩類,后者有女貞苷、特女貞苷。并通過實驗證實女貞子中齊墩果酸、對羥基苯乙醇BD葡萄糖苷含量較高,特女貞苷含量也較高。張立海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女貞子中紅景天苷的含量。有報道女貞子含有17種微量元素和5種常量元素,其中有9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Ni、Fe、ze、cr、Mo、Cu、Mn、Co、V)。女貞子的揮發油成分主要為酯、醇、醚類,其次是硫酮和烴類、少量胺和醛,不含萜烴類,這一點與一般植物所含揮發油不同。

2藥理作用

2.1抗炎齊墩果酸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弗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都有抑制作用[4]。

2.2降血糖、降血脂彭小英等[5]報道女貞子煎劑、女貞子素、齊墩果酸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女貞子30g/kg給小鼠灌胃10d,對由腎上腺、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可明顯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小鼠的血糖水平及降低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預防給藥后能對抗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并能減少脂質在家兔主要臟器的沉積。

2.3保肝作用齊墩果酸(OLA)對于CCI誘導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能顯著降低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的活性;對多種肝毒物都有抵抗作用,可以顯著減少乙酰氨基苯酚對肝臟的毒害及鎘誘導的肝損傷[7]。女貞子中紅景天苷(B對羥基苯乙醇葡萄糖苷)對3種實驗動物模型(CCI、DGaIN、BCG+LPS)的肝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紅景天苷可顯著降低肝損傷所致血清ALT、NO的升高,降低損傷肝組織MDA、TG的含量。提示紅景天苷具有明顯的肝臟保護作用[11]。

2.4免疫調節作用女貞子多糖能顯著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對抗環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促進淋巴細胞轉化,表明女貞子多糖能提高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及對抗原刺激的反應。女貞子多糖對小鼠的免疫作用與機體的免疫狀態有關,對非特異性免疫一般有增強作用,對正常小鼠的特異性免疫無顯著影響,對免疫抑制狀態小鼠的細胞免疫有增強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興輝,石力夫.中藥女貞子化學成分的研究[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4,25(3):333334.

[2]程曉芳,何明芳,張穎,等.女貞子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0,31(3):169170.

[3]張立海,宋友華,孫春華,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女貞子中紅景天苷的含量[J].中國藥學雜志,2001,36(11):760761.

[4]戴岳,杭秉茜,孟慶玉,等.女貞子的抗炎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1989,14(7):4749.

[5]彭小英,李晴宇,侯芳,等.復方女貞子降血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1,21(2):103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隆德县| 稻城县| 修文县| 卢湾区| 开鲁县| 巍山| 西昌市| 任丘市| 葫芦岛市| 长岭县| 枝江市| 神池县| 广汉市| 建湖县| 东台市| 桓台县| 益阳市| 侯马市| 喀喇沁旗| 诸暨市| 宣城市| 景洪市| 中江县| 彭阳县| 封开县| 民丰县| 奉化市| 峨眉山市| 灵武市| 安远县| 彩票| 大丰市| 呈贡县| 丰城市| 西藏| 东乌珠穆沁旗| 杭州市| 明溪县| 高雄县|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