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詩集

詩集

時間:2023-02-06 03:3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詩集

第1篇

關鍵詞:李賀;詩歌;校勘;注釋

Abstract:Li Hes poems have been appreciated by many people.However,Because of edition and poet unique writing individuality,there were many difficulties to his poetrys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The paper will carry on some discussions about it.

Key words:Li Hes Poems ;collation; annotation

唐代詩人李賀的詩歌,歷來以構思之新穎、想象之豐富、意境之絢麗及遣詞用字之奇詭見稱,他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獨特成就,對后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但是,由于其詩集唐刻本已經散佚,宋刻本又不常見,明清刻本流傳至今者雖多,卻難免于訛奪衍倒,因此在校勘與注釋方面都顯得困難重重。

當前,傳統文學典籍大多都得到了非常精當的校勘、注釋,并一版再版。然而,據筆者所知,李賀詩集的新的校注本始終未見,多數熱愛李詩的讀者仍只能以王琦、姚文燮、方扶南三家匯編本及葉蔥奇先生的《李賀詩集》全注本作為主要參照。三家匯編本中,尤以王琦匯解本為世所尚,王氏在注釋和校勘上所作的貢獻不容置疑,但是,其諸多缺憾也不可否認;至于葉蔥奇注本,許多地方沿襲王氏之說,未作辨正。因此,有必要對李賀詩集進行新一輪的校勘和整理工作。本文擬就其中仍然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辨正,以期對李賀詩集的重新整理作一點貢獻。

1、剩

卷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之《閏月》:“帝重光,年重時。七十二候環推,天官玉g灰剩飛。”王琦注:“……玉g,即玉管,以玉為律管也。《學齋占畢》:唐人作詩雖巧麗,然有不曉義理、淺陋可笑者,如李賀《十二月詞》,其《閏月》云:‘天官葭g灰剩飛’,是以閏通為十三月也。不知葭灰之飛,每月只是一次。而閏無中氣,雖置閏之年,亦只是十二個月節候,無十三個月節候之理。今官歷自可見,g灰豈有剩飛之理?’琦按:剩飛正是不飛之意。閏月無中氣,故其月葭灰剩而不飛。此駁似過。”葉蔥奇注:“……閏月沒有它的特殊氣候,因此無灰可吹,所以說‘灰剩飛’,即是剩下來不飛的意思。”

按:王、葉二注皆誤。單從字義而論,宋史繩祖《學齋占畢》所謂“閏無中氣,雖置閏之年,亦只是十二個月節候,無十三個月節候之理,今官歷自可見,g灰豈有剩飛之理”者不誤,“剩飛”即“多飛”或“余飛”,而不是“不飛”或“剩下來不飛”;這其中,“剩”是“多”、“余”的意思,因為閏月是一年十二月中多出來的部分,作者用一個“剩”字,就顯得非常恰當。“剩”的此種意義和用法唐詩文中皆多見,⒗窈柘壬《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已發之,今試衍其例:白居易《留題開元寺上方》:“戀水多臨坐,辭花剩繞行。”“多”與“剩”對文,“剩繞行”即“多繞行”。李商隱《李夫人》:“剩結茱萸枝,多擘秋蓮的。”“多”與“剩”對文,“剩結茱萸枝”即“多結茱萸枝”。元稹《喜李十二景信到》:“留君剩住君須住,我不自由君自由。”“留君剩住”即“留君多住”。杜荀鶴《冬末同友人泛瀟湘》:“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剩采江山景”即“多采江山景”。

2、早晚

卷二《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金門石閣知卿有,豸角雞香早晚含?”王琦注:“言不久即當登侍從之班,晉御史之秩。……”葉蔥奇疏解:“七八兩句是預祝張通顯的意思,說以張的才學看來,做文學侍從和御史尚書郎都是早晚準有的事。”

按:觀王、葉二注,似都將“豸角雞香早晚含”的“早晚”作肯定意義上的“遲早”解;實際上,此處“早晚”乃是一個俗語詞,可理解為“何時、幾時”,暗含疑問,使整個句子構成疑問語氣。“金門石閣知卿有,豸角雞香早晚含”一聯,大體意思是說:金門石閣之屬知君早已擁有,只不知豸角雞香之貴,何時方能眷顧于君?“早晚”的這種意義和用法在唐代詩文中比較常見,如寒山詩二七一首:“世事繞悠悠,貪生早晚休?”白居易《早春憶游思黯南莊因寄長句》詩:“南莊勝處心常憶,借問軒車早游?”《唐摭言》卷十五《沒用處》:“薛昭儉,昭緯之兄也,咸通末數舉不第,先達每接之,即問曰:‘賢弟早晚應舉?’昭儉知難而退。”

3、下田租

卷三《意和中二年》:“殷勤為我下田租,百錢攜償絲桐客。”王琦匯解:“殷勤,見其急于還租之意。還租之外,尚有贏余,以百錢酬彈唱之客,以為娛樂。‘租’一作‘I’。”葉注:“下,猶繳。”

按:王注牽強迂曲,難以令人信服。“租”當為“I”之誤;“下田租”殊難通,“下田I”則怡然理順矣。《說文?金部》:“I,立薅所用也。從金,且聲。”段玉裁注:“I,俗作鋤。”《左轉?僖公三十年》:“見冀缺薅。”杜預注:“耨,I也。”陸德明釋文:“I,本又作鋤。”“I”本是鋤草翻地的農具,又寫作“鋤”。“殷勤為我下田I”之“I”為動詞,指用鋤頭鏟土或鋤草。此聯詩的大意是說,希望你們老百姓能夠努力用心地下田治理莊稼,以待來年豐收,彼時當以百錢酬彈唱之客作為回報。另,此詩第二聯謂“關中父老百領襦,關東吏人乏詬租”,既然已經“乏詬租”,又何來“殷勤為我下田租”之理?且兩聯上句尾字同用“租”,于詩藝亦無當。葉注大抵承襲王注,而謂“下,猶繳”,蓋已覺察到“我”字難著,“下田租”語難通,惜未細細分辨,致誤。

4、足

卷四《綠水詞》:“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王琦注引曾謙甫注:“足,言莫以加也。”

按:王注引曾謙甫注,不甚了然。此處“足”是一個俗語詞,可理解為“多”。“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一聯,大體意思是說:正因傾城傾國之色,反成多愁多苦之命;“足愁苦”即“多愁苦”。“足”的這種意義在唐詩中比較常見,如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亥日饒y蟹,寅年足虎。”“饒”與“足”對文,“足虎”即“多虎”。又《舟中夜坐》:“潭邊霽后多清景,橋下隼醋愫梅紜!薄岸唷庇搿白恪倍暈模“足好風”即“多好風”。寒山詩二三七首:“有事對面說,所以足人怨。”“足人怨”即“多人怨”。又二九首:“甜蜜足人嘗,黃Y苦難近。”“足人嘗”即“多人嘗”。李白《荊州歌》:“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足風波”即“多風波”。張籍《酬韓庶子》:“家貧無易事,身病足閑時。”“足閑時”即“多閑時”。王梵志詩七一首:“出門前觀,川原足故V。”“足故V”即“多故V”。(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白居易詩歌俗語詞研究”(編號:YB2014086)。

參考文獻:

[1]清?王琦等.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M].上海:中華書局,1958.

[2]葉蔥奇.李賀詩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第2篇

我有手,

卻不能幫你。

我有腳,

卻不能找你。

我有心,

還有什么用。

《浮石詩集》

我拿著心

到處找你

去總是失望

我拿著愛

到處喊你

卻不知道你在何處

我帶著傷心,難過

第3篇

不要在昏暗中收集夢想。

風暴在天空中醞釀,

閃電抽擊我們的魂夢。

走下到平凡的生活里吧。

幻想的網兒撕破了,

在亂石墻中尋求隱蔽吧。

我的情人的消息

在春花中傳布。

它把舊曲帶到我的心上。

我的心忽然披上了

冀望的綠葉。

我的情人沒有來,但是她的摩撫在我的發上,

她的聲音在四月的低唱中從芬芳的田野上傳來。

她的凝注是在天空中,

但是她的眼睛在哪里呢?

她的親吻是在空氣里,

但是她的嘴唇在哪里呢?

呼喚是毫無結果的,

愿望的熱火是完全虛空的。

太陽落到他休息的處所。

林中朦朧空中璀璨。

低視慢步地晚星

跟著去日來了

黃昏的氣息里深深地

充滿了別離的意緒。

我把你的雙手緊握在我的手里,

用我的渴望的眼睛緊緊地

捉住你的眼睛;

尋找呼喚,你在哪里,

哪里,呵,哪里!

哪里是在你里面深藏的

不滅的火焰!

如同黑暗的晚空中

孤寂的星星

那天上的光明,在它無盡的

神秘中,顫動著,

在你的眼里,在你眼睛的深處

閃射出顫抖著奔放的神秘的靈光。

我無言地凝注著它,

我全心全意地躍入

這無底的渴望的深處:

第4篇

《夢行大理》

軍馬場外秋雨綿,而今駐足大理山。

疊帳云海蔥蔥過,一世煙云轉瞬間。

心境:2011-09-05 ,和同事出差大理,閑暇時間在大理玩轉了大理古城,看到了崇圣寺三塔,安裝完成后,在回大理下關區洱海附近我們下塌的賓館途中,望著車外的景色,山巒被云霧籠罩著,秋雨綿綿的降落著.走進眼簾的一個收費站-----軍馬場,霎時想起梟雄-----吳三桂。讓我對眼前的生活感嘆了一番.人生,扮演的那么瀟灑,強裝給誰看

別人誰會在乎!

《月牙頌》

南國風光云霧繞,夜空月牙彎彎笑。

遙盼北國佳人影,楚歌乾坤醉逍遙。

心境:2011-09-07 ,中秋節快到了,公司不讓回公司,今年要在大理度過一個中秋節了,看著夜空中彎彎的月牙,心中頓時產生了很大的思鄉之情.望著夜空的月亮,想著遠方那不曾出現的佳人,你會想我嗎 舉起幻境中的杯子,為這眼前的不快斟滿,一飲而盡,男兒氣魄盡醉乾坤楚歌.

《醉中秋》

對飲寒江中秋月,共舞南國情絲劫。

揮鞭策馬去,夢醒子夜月光斜。

心境:2011-09-13 ,中秋節,同事去別的地方了.我一個人在祖國的南疆大理過節,心中倍感凄涼,看著路邊的攤位,異族風情,別樣的月餅,心中想著什么呢 此刻誰會在想我呢,好感慨的現實啊!子夜醒來,望著皎潔的月光,心感落寞,拿起手機,跟著感覺寫下此詩.

《海風行》

凌駕云海納百川,鳧渡海峽島嶼間。

破浪乘風任魚躍,紅儒談笑駐浪尖。

心境:2011-09-25 ,離開云南,航班飛到了福建海邊,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島上出現----草嶼島。在福建,我特別熱,跟在云南完全是兩個環境,大海真的很寬廣,海風很大,海浪很高。乘風破浪的移動在大海中,我心胸開闊,對著大海狂怒,任意的放肆,腦海中消去了所有的煩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完全有海子的心境。

《聞秋》

碧云黃葉秋風涼,素裹青衣枝頭恍。

四季本著陰陽氣,輪回乾坤秋風狂。

心境:2011-09-29 ,回到北京,秋天的涼意沖進心田。上班的途中,偶感秋天的味道。走出地鐵,秋風吹動著我的短發,落葉零散地面。時間過得好快,明天就要準備回家過十一長假了。我這樣對自己說:秋天來了,要豐收了。

《舊地行》

醉眼夢游煙雨樓,煮酒蓋世走春秋。

海盟山誓踱云夢,東南西北孤難求。

心境:2011-10-09 ,十一小長假,在家收秋,心中的想法一片混亂。在家多呆了幾天,調休了兩天。回到北京后,轉戰去廊坊走了圈,在那個市區,熟悉的市區,好像看到了一年前我行走的影子,只是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看望廊坊的故人。為了節后的苦戰,做好準備。

《山林》

風嘯陰云愁難斷,古木松柏立世間。

夢醉凡塵當空月,孤枕夜寐苦作甜。

心境:2011-10-16,十月份,我單獨一人來到云南,在楚雄州的大姚縣做項目,會爬山涉水,穿越原始森林。在陰云的天氣下,我艱難的工作著。從原始森林里面出來,心理面倍感興奮和委屈。彝族區域的生活,這只是剛剛起步。這樣的生活體驗,我會永記。

《彝和顏》

人去穴空心凄涼,誰言秋色賽春光?

削發遁世無人問,對鏡冷笑泊灣港。

心境:2011-10-21,塵世那么大,誰還能沒有點苦惱呢!一個人住在大姚縣城的彝和酒店,心里特別孤獨落寞。望著面前鏡子里面的自己,身后的足跡有太多的遺憾了。今天怎么走到這個點上了呢?沒有回頭的余地了,硬著腰板往前走吧。把心態放的開放一點,安然的走下去吧,大姚境內的山很美,水很甜的。

《月牙灣》

人生無風不少年,云起霧駕夢瀟眠。

起舞拔劍飛醉月,千里煮酒共嬋娟?

心境:2011-11-02,近一個月的彝族區域的生活,讓我慢慢的習慣了大姚的習俗。清空了所有的感慨,拼著年輕的價值,苦干著,男人,要的就是現在的感覺,充實的生活。男人要早就現實版的征服。困難在我面前,都變得那么渺小了。我驕傲現在的我。

《深秋吟》

撫琴談笑云游仙,卻話桑麻破百川。

依稀又遇故人意,闊步難行苦做甜。

心境:2011-11-04,深山老林的生活,給我一個健康的體魄,云游在山巒間,行走在云海中。苦,我吃。累,我受。我要的就是這樣的感覺,一個還算年輕的感覺。

《星目斗轉》

碧海云天意難斷,怒顏醉夢塵綿綿。

落雁棲息枝葉動,雷閃半月霹靂斬。

心境:2011-11-06.這一天,從山里面回來特別晚。晚上十一點多還在山路上,在中途停下車,出來小解。望著云貴高原的夜空,星星離我那么近,那么閃耀,真漂亮。苦,并快樂著。

《冷暖行》

蜀國楚道賽青天,萬里江河一日還。

翠竹深處潺潺意,冷顏腑指在少年。

心境:2011-11-19.這一天,我轉移到了楚雄的雙柏縣,在雙柏縣的項目里面,有一個特別遠,需要走八個多小時的車程,走的全是山路,在跨區域的時候,走進了玉溪市的一個鎮-------水塘鎮。特別溫暖,因為海拔低,與同緯度的地方相比,相對來說特別熱。香蕉,甘蔗,都是別樣的植物。一個小時候,我們又走進了高海拔,云南的氣候特別宜人,起碼這個季節很宜人。

《哀牢》

幽居深山不問世,水落飄灑穿基石。

蜿蜒蹉跎蕭幕夜,竹林風景葉落遲。

心境:2011.11.23.在云南哀牢山區域,身居幽山的仕途們,偶然間看到了楊四郎征戰于此的紀念碑,走到竹林區域,感慨著眼前的美景,心中頓時感到些許的不快,誰能與我分享這份快樂呢?苦行于此,沒有人在乎你處在這個點,只有自己照顧自己。美景寄情,留念于此,不枉此行。

《望白塔》

兵摧邊關起狼煙,云惑塵世戰云顛。

茂林有遇獼猴戲,迷途囧事掛山巒。

心境:2011.11.25.大姚縣的白塔公園,有座古跡叫做白塔,形狀特別怪異,看著我就想笑,至此,云南的項目算是告于終結,我可以好好地休息下了。閑暇之余,獨自一人游蕩于此,看著關在籠子里的猴子玩戲的那么開心,我心迷茫,被囚于此的猴子都知道苦中作樂,我為何要愁顏于世呢?為即將離開的自己做下點回憶的影子,別妄行于此。讓世界知道,我們曾經來過。

《醉心》

浮沉夜幕月光斜,凄涼心悲山谷茶。

又逢靜夜夢難寐,寸腸難斷窗外花。

心境:2011.12.04.離開云南后,我來到了福建的武夷山,又是山區,近期好像一直都在山區生活,外面下著小雨,竹林間靜靜的聽著風聲,很有拍電影的感覺。陶醉于此。我沉浮于現在的俗世,盡享眼前的美景。祖國的大好河山,足踏之后才知道,原來心境好了,到哪兒都可以觀看到同樣的景色。

《逸園》

金戈鐵馬竹林邊,溪源清水入百川。

泰安橋旁孤夜靜,坐望光澤大歧山。

心境:2011.12.17.獨自一個人出來倆月多了,太想家了,太想回去了。此詩作于福建光澤縣的司前鎮,鎮上有座古橋-----泰安橋,碑文有清乾隆年間的文字。走進大岐山,穿越過竹林,小溪邊的我很累,聽著潺潺的水聲,大自然原來還保存著原生態。遠望大岐山,黑夜間,天涼了,冬天已經來了很久了。幽居深山,但是依舊想著世俗的事情。這就是矛盾現實的根源,沒有人能解釋清楚這是為什么。

《縱橫》

單衣送我北國行,冷風凜冽踱寒冬。

煮酒杯盞飲醉月,淚撒南國鑄愁容。

心境:2011.12.21,終于可以回北京了,終于可以回去了。帶著事業的收獲,沉重的回到了北京,公司有些許的改變,但是大致沒有改變,我的工位還在那里。穿著單衣,一夜間從南方回到了北方,特別冷。回想著這兩個月來的經歷,我被自己折服。我明白,此刻的我漸漸地失去了很多,那不是金錢能衡量的,我愧對眼前的一切,對不起。我也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狽,但是誰能給我別樣的道路呢?繼續吧,前進的路沒有拐角,走進去了就沒有回頭的余地。風雨同舟,但是卻沒有了聯系你的勇氣。誰能讀懂年輕的我們呢?

第5篇

1916年,提出“要在普通教育中酌加農、工等科,多設甲、乙種實業學校”。學校改進了課程設置和學制,同年改名為“浙江女子甲種職業學校。” 應謝雪校長的邀請,于1916年冬親臨“女職”演說,并為女職題詞:“女子能熟習有益社會之職業而又濟之以勤儉則能自立,能自立則自然與男子平權矣。五年冬參觀女子職業學校應校長謝女士之囑而演說并撮舉大意書之如右。”

的題詞指明了“浙江女職”的辦學宗旨。“浙江女職”以“崇實耐勞”四字作為校訓,還譜有“校歌”:吳山巍巍浙水清,鐘毓女群英,幽嫻四德女工稱,職業重專門;回文織錦擅天孫,吾校聲價尊;力謀生計在今朝,全力位同胞;莫嗟風雨感飄搖,全憑毅力饒。要求學生做到“誠實樸素、艱苦耐勞”,注重品德修養,達到自立的目的,把學校辦成一所使女子沖破封建道德禮教的束縛,熟習有益社會的職業,培養勤儉的美德,爭取男女平等的職業學校。

黃炎培畢生獻身于發展職教事業,他的職業教育思想指導著“浙江女職”的辦學實踐。1917年10月時任中華職教社主任的黃炎培來到“浙江女職”演講,指出“人之有職業,非特為自己謀生計,亦為社會盡義務。無職業之人,非特不能對自己,亦且無以對社會。凡人須有職業一語則言之,盡自己一人之義務,以報答社會眾人而已。”(《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文萃》,紅旗出版社2006年版,355頁)并介紹了美國的職業教育,強調了技能教育與應用。

來裕恂(1873-1962),字雨生,號匏園,蕭山長河鎮人。1919年,在“浙江女子甲種職業學校”任教。來裕恂一生著作宏富。其名著《漢文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即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受海內外學者的重視。來裕恂又收雅擅詩文駢儷之作,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至1924年,歷時36年,積古今體詩2400余首,印為《匏園詩集》,按年份編為36卷,其中頗多洋溢愛國詩情的篇什。其中31卷—35卷記載了在“浙江女職”任教期間(1919年—1923年)的教育教學生活,為研究民國初年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讀《匏園詩集》,覓“女職”蹤跡,對于我們探索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學習研究、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贈女職校學生

五光十色絢云霞,軋軋絲添錦上花。始識人間多織女,支機不必泛天槎。(機織科)

固知妙手在心靈,窗下功夫多少深。花卉翎毛齊繡出,逢人終不度金針。(刺繡科)(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14頁)

黃炎培一再強調:職業教育唯一的生命,“從其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 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學校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他認為,在興辦職業教育過程中,無論專業設立、課程設置、招生人數、人才規格,都要考慮社會需要,適應社會需求。他提醒人們,辦職業教育“絕對不許關了門干”。“浙江女職”應社會的需要而誕生,又根據社會的需要設置專業。學校注重生產實習和職業基本技能的訓練。學校最初設染織專修科一班,修業三年期滿,縫紉速成科兩班,修業一年期滿。1916年改染織專修科為機織科,提高縫紉速成科的程度,改為三年制縫紉科和機修科。由機織科師生合辦振鋒棉織廠,作為學校實習基地,半工半讀,以工養讀。1917年8月20日《浙江公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杭州總商會將浙江私立甲種女子職業學校校長謝雪,率同畢業生參觀上海通州各布廠的產品解剖標本。轉知各商會勸學各布廠廣為仿造,以期改良。”這是當年“浙江女職”“引行業進學校,融專業入社會”最好注筆。

校中紡車聲與讀書聲相答,作詩示諸生

車聲唧唧絡絲娘,書味酉覃 酉覃音韻鏘。落落送寮篩日碎,蕭蕭蓬壁逗風涼。

能興實業斯強國,若聽馀音尚繞梁。蟋蟀亂鳴籬豆下,秋蟲助嘆感歐陽。(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58頁)

黃炎培主張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教學原則。他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地,需要手腦并用。”堅持“手腦并用”,就能用智慧和雙手去創造社會財富,發展生產力。至于“做學合一”,就是“一面做,一面學;從做里求學,從隨時隨地的工作中間求得系統的知能”。“職業教育應做學合一,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 “浙江女職”校徽用的也是中華職教社“手腦并用”的社徽圖案。

上世紀40年代的女職校長余瑞玉在“謝玉農先生事略”一文中回憶說:“學校為縫紉科、刺繡科增設工場,訓練藝徒,承做校外各種女衣、童衣,以及家常日用品,又開設工場成品出售處,培養學生經營工場、商店之實際能力,賴以自食其力,及半工半讀者,為數也復不少。商科則于校內辦合作社及合作銀行,以資練習,商科之畢業生,多服務于杭州大陸銀行、地方銀行,商業儲蓄銀行及滬杭各大公司。”

1934年校友來醒華回憶說:“我于1931年秋考入女子職業學校,我在學校里學會打水、洗衣被,學業上收獲更多,我學會了左手打算盤,懂得簿記的原理。二年級時,又自行進貨銷售,開設消費合作社,三年級則在校門口開設的小銀行內實習,吸收同學們余錢存儲。女職三年,在艱苦樸素校風的熏陶下,我養成了勤儉節約習慣,培養起實事求是的精神,決心做一個不依賴別人,能自食其力的新女性。”

添線曲為觀職校成績品作

朝添線,幾凈窗明安筆硯。暮添線,燈挑燼落陳綾絹。線紗纂組月黃昏,尚衣手制跡無痕。五紋刺就應添弱,錦裳織去似天孫。天衣無縫裁云巧,纖纖須仗麻姑爪。金針不度妙誰知,滿案殘絨與剩絲。最優成績西縫繡,細針密縷多巧思。(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589頁)

參觀成績展覽會刺繡室

疊雪裁云舒卷風,縱橫指跡玉玲瓏。五紋弱線稱量出,百幅名圖疏密工。花樣翻成新舊判,模型妙處古今同。佳人針黹才人筆,鳳采龍文理本通。(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15頁)

舉辦職業學校產品展覽會是黃炎培一直提倡、推廣和實施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自1918年起,中華職教社舉辦的職業學校產品展覽常與該社的年會同時舉行。“既展示了職業學校的教學成果,可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又可以征得社會各界的意見和校際比較、學習,以利改進教學,亦為產品的銷售開拓市場。”這兩首詩則是當年“浙江女職”參加職校產品展覽的真實寫照。

十月初六日送女職校刺繡科畢業生關愛蓮,赴法國留學

中華職業始經營,女界居然負盛名。我浙創興由謝氏,歐洲留學始關生。巴黎藝術當時習,科學工夫望有成。此去專心求眾技,定能返國播文明。(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18頁)

寄及懷關愛蓮女士法國留學

海七萬里波千重,壯游意氣驅蛟龍。及門閨秀瀛海涉,開拓萬古之心胸。中國女學方萌蘗,誰其職業精刺繡?生今求學巴黎去,油畫重教薛使逢。……(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59頁)

1919年,由上海留法勤工儉學會和中華職教社共同負責,在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開辦了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科。關愛蓮(1905-2007)15歲從浙江女職畢業時,恰逢元老鄭毓秀、等組織青少年赴法勤工儉學,關愛蓮被選送到法國巴黎女子學校和巴黎政治經濟專門學校深造。當年浙江女職與中華職業學校經常交流。黃炎培之子黃大能先生2002年在杭州開元職校遷址揭牌儀式上說:“1933年,我們中華職業學校高中三年級畢業班的24位同學,到杭州來做土木測量的實習,就是住在你們學校,即那個時候的浙江女職,住了差不多十來天,所以我和你們學校是有著深厚的感情的,這一次專程從北京來,帶著很深厚的感情來做客的,這一點我有這次機會說一說很難得。”

據1934年校友金聲和1935年校友戚風珠回憶:“……除學習普通中學課程外,商科有簿記、珠算、英文打字等課;縫紉科有裁剪、縫紉刺繡等課。畢業時須以遠足名義到黃炎培創辦的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交流實習若干回,有些同學即進入中華職業學校深造。”

到職校晤校長謝玉農雪

鴦湖靈秀樂熏陶。生小才名詠絮高。要為乾坤興事業,須知巾幗有英豪。樓頭舊日迷煙雨,江上今朝擁浪濤。閨閣多才殷教育,諸生成績信堪褒。(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588頁)

題謝玉農為唐保和紈扇畫梅

玉骨冰肌鐵石心,一枝妙筆寫胸襟。此花不與群芳伍,勁節偏教雪里尋。(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23頁)

人日謝玉農見訪

投身社會志彌堅,勉強支持年復年。經費無人堪負擔,困情何日卸仔肩?風霜南北頻奔走,學術東西能究研。彤管一枝酬唱好,閑中文字亦聯緣。(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685頁)

《匏園詩集》中有許多詩頌揚了“浙江女職”校長謝雪女士。表達了來裕恂先生與謝雪校長的深情厚義。也讓后人領略了黃炎培所倡導的“責在人先,利在眾后”的老一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

憫桐 為職校詠也

孟秋氣候等黃梅,疾風甚雨復殷雷,校中梧桐忽被摧。霹靂一聲驚夢回,醒來屋漏床濕真可哀。舉火欲照風滅燭,電光之中頻躑。檐牙高啄水渦矗,屋瓦傾瀉如裂竹,東頹西落斷還續。雨腳如麻猶未了,長夜沾濕達天曉。方知窗外梧桐槁,根拔枝殘水行潦,一木支廈勢將倒。……(來裕恂:《匏園詩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594頁)

還有“女職校舍,遇雪而漏。”等詩篇真實描述了當時辦學的艱難。其中還有一插曲,謝雪曾同時任兩校校長。據余瑞玉校長在“謝玉農先生事略”中描述說:會其時南通縣立女子師范學校,發生易長風潮,吾師為修建女職校舍計,毅然應張季直先生之聘,只身赴南通。無問寒暑,仆仆風塵,往來兩校間。三年之中,卒乃振肅女師學風、刷新校政,培養研究精神,輔導地方教育,頗為張氏所倚重。吾師返女職后,得南通張季直與江蘇職業教育家黃任之等資助,先后建筑教室、宿舍各一幢,大禮堂一座,其它辦公室、傳達室及校大門也次第興筑完成,全部校舍煥然一新。

第6篇

柳暗花明幾歲村,

虎嘯震林鳥失魂。

人望路遠不越海,

又望山高不破天。

《孤月》

秋日望月更加奇,

只惜僅吾一人迷。

可憐天上寒宮主,

一人獨守一人泣。

《皓星》

幕空萬里點點繁星,

人無心織夢贊夜景。

皓星殘月懸浮空中,

癡戀星月天地之間。

《皎月》

蟬鳴秋月竟是圓,

漫漫皓空無意眠。

抬頭定睛望皎月,

只剩繁星紛紛顯。

《亂刺》

東郊之雪寒刺骨,

城出遭傷無人助。

亂石之中血沉凝,

只剩殘人來獨哭。

《菊》

滿山黃菊獨艷綻,

行人停步探手摘。

第7篇

人生真的好象一場獨幕劇!

有開心,傷悲,悔恨,激動,煩惱......

只不過有的人開心的會更多一些.

有的人卻只能傷悲,煩惱的多一些.

這是為什么了?

不如從現在作起,

做一個無憂無慮,做個快樂的人.

傷悲,煩惱又能改變什么呢?

只會讓自己更加憔悴,更加絕望.

第8篇

不要在昏暗中收集夢想。

風暴在天空中醞釀,

閃電抽擊我們的魂夢。

走下到平凡的生活里吧。

幻想的網兒撕破了,

在亂石墻中尋求隱蔽吧。

我的情人的消息

在春花中傳布。

它把舊曲帶到我的心上。

我的心忽然披上了

冀望的綠葉。

我的情人沒有來,但是她的摩撫在我的發上,

她的聲音在四月的低唱中從芬芳的田野上傳來。

她的凝注是在天空中,

但是她的眼睛在哪里呢?

她的親吻是在空氣里,

但是她的嘴唇在哪里呢?

呼喚是毫無結果的,

愿望的熱火是完全虛空的。

太陽落到他休息的處所。

林中朦朧空中璀璨。

低視慢步地晚星

跟著去日來了

黃昏的氣息里深深地

充滿了別離的意緒。

我把你的雙手緊握在我的手里,

用我的渴望的眼睛緊緊地

捉住你的眼睛;

尋找呼喚,你在哪里,

哪里,呵,哪里!

哪里是在你里面深藏的

不滅的火焰!

如同黑暗的晚空中

孤寂的星星

那天上的光明,在它無盡的

神秘中,顫動著,

在你的眼里,在你眼睛的深處

閃射出顫抖著奔放的神秘的靈光。

我無言地凝注著它,

我全心全意地躍入

這無底的渴望的深處:

第9篇

愛你是不由自主的感嘆,

想你是發自內心的召喚。

守護這你,是我一生,

最大的心愿。

陪伴著你,只能在,

夢里面。

哭泣,讓我懂得了孤單,

在寂寞中獲得了心酸。

疼你是我與生俱來的

本性。

對你說,我愛你,

是蒼天賜予我的勇氣。

夢里,你是天使,

我是惡魔。

第10篇

詩集生活館是一個鮮花O2O 平臺,秉承“一朵兩朵成束,一首兩首成集”的宗旨,用詩集和鮮花結合的方式,一周一束花,一年52 首詩歌和52 束鮮花記錄每個人自己的四季更迭,從而為用戶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

美好生活方式宅配解決商詩集生活館的鮮花,除了和詩集搭配,無論是裝載鮮花的盒子還是印上詩集的紙張以及印刷方式,采用的都是傳統手工藝。詩集團隊更是尋遍全國,找到了專業做盒子的手工匠人,打造讓鮮花可以站立的盒子,旨在“尊重每一瓣花的開放”。

目前大部分的速遞花都是“躺著”的包裝,容易造成在運輸過程中震動擠壓變形,而詩集生活館的鮮花經過無數次試驗,終于做到了“站立之美”。詩集的印刷方式也是老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是一種在現代印刷中已經應用很少的技術,做工繁復,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手工制作,但是最后的效果卻相當精美。 除了這些精良的包裝,鮮花本身的搭配更是不能馬虎。詩集生活館的鮮花搭配設計,全都出自另一位合伙人薩龍。在做詩集生活館之前,他在高級婚禮定制行業做鮮花設計。

隨著我國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鮮花消費市場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花卉對人們生活改善效果明顯,有千千萬萬個中產階級家庭都有這個需求。我們想以一個大家都能承受的價格,提供一種便利的服務。”談到創業初衷沈黎如是說。

詩集生活館是中國首創的美好生活方式宅配解決商。歐美同樣類型的成功企業有跡可循。在美國,BLOOMTHAT 就是在2014 年先后拿到800 萬和2000 萬美金的融資,而且只服務于舊金山一個地區;發展更大更早的還有HBLOOM,它幾乎自成立以來每兩個季度營銷增長一倍,公司開銷僅占1%。

因為有時尚雜志的工作經歷,沈黎和劉敏不僅對歐美的時尚了若指掌,同樣對植根于本土的美好事物,一樣判斷力敏銳。

她們把品牌定位在服務精英人群,因為“他們大多身處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卻對高品質的美好生活有追求,渴望有一種便捷而優雅的生活方式。”在給鮮花定價的時候,沈黎和劉敏選擇了品質第一、盈利第二的方式。

將一次性消費變成重復性消費沈黎并不認為詩集生活館是小眾品牌,“我們做的是一種按周訂閱服務,在國外這種模式非常成熟地被應用于各種行業,將一次性消費變成重復性消費,還能提前獲得訂單數量和現金,沒有存貨的壓力,是一種潛力強大的商業模式。”詩集生活館,可謂是一夜爆紅。連沈黎和劉敏自己都覺得:“起來得太順。”微博、微信里名人、明星的自發定制、轉載,讓詩集鮮花出現了訂不到貨、臨時修改花束的情況。而這突如其來的“順利”,也讓沈黎和劉敏明白了供應鏈的重要性,年前到現在,她們已初步搭建好了云南、荷蘭、澳洲的供應鏈體系,爭取鮮花品牌供應商和生產基地直供鮮花。

沈黎做詩集生活館已經不是第一次創業,之前還擔任過《明星衣櫥》的內容副總裁。劉敏有多年的奢侈品廣告營銷經驗。在詩集生活館,沈黎負責的是線上運營和品牌調性的把控,而劉敏則全權負責線下生產和經營。兩人的緣分始于芭莎,同一天進入芭莎工作,相同的生活追求讓她們對做品牌一拍即合。

第11篇

為“美”創業,一拍即合

每個人心中的完美生活狀態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在忙碌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有人喜歡做全職媽媽,陪伴孩子的每個點點滴滴。劉敏做過編輯,后來又成為資深的廣告銷售,每天和娛樂圈、時尚界的明星、老板們打交道,經常出入各種高級場所,拿著可觀的薪水。在外人看來,她的工作令人艷羨。做了媽媽以后,劉敏也并沒放棄工作,但是她時常覺得自己的時間被綁得太緊,而工作的內容又相對單一,缺乏挑戰。漸漸地,她希望能自由一點,工作的內容也能更豐富些。她說:“剛生完小孩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沒有動力打扮自己,整個人的狀態是往下走的,感覺特別不對勁兒。那時候,我總覺得應去干點兒更有趣的事情。”但具體干什么呢?她心里也并沒有底。

除了咖啡,劉敏最喜歡的就是鮮花了。真正讓劉敏意識到鮮花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則是在劉敏的孕期里。“剛開始,早孕反應強烈,每天都惡心吃不下。等終于不惡心了卻又妊娠糖尿病,不僅總吃不飽,還得每天扎手指測血糖。第一次測血糖,我跟自己僵持了一個小時也下不去手。后來我忍不住哭了,感覺自己真太慘了!再后來,終于能狠心扎手指了,就是每天扎六回,有時候用力一擠,一個指頭上好幾個洞同時冒血。”那段時間,劉敏的心情很壓抑。“神經兮兮的,搞得我先生心情也越來越不好。”她逐漸意識到這種不開心不但讓自己灰頭土臉,也影響到了先生,甚至肚子里的孩子。

她突然想起,公司有個固定的鮮花供應商,每周一都會送來嬌艷欲滴的鮮花擺在員工辦公桌上。于是,劉敏開始在這家供應商那里給自己訂花,一周一次,擺在家里。心情糟糕時就欣賞一下美麗的鮮花,聞聞鮮花中那清新淡雅的香味,心情也慢慢平復,甚至隨著花香好了起來。

2014年4月的一天,出了月子的劉敏到同事兼閨蜜沈黎家里喝下午茶。這位時尚雜志的資深編輯是個非常會享受生活的人,常在家里放舒緩的音樂、烤香甜的小餅干、擺美美的鮮花,邀請朋友來喝下午茶,她說:“每個有花陪伴的日子都很舒心緩慢。”

聊天時,劉敏得知,沈黎的花都是在家門口的超市買東西時順便捧回家的,但其實每次都很狼狽,一來拿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再捧上鮮花回家很麻煩,二來小花店的搭配,常常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沈黎感慨,如果能有一個品牌,每周配送好看的花到家,她一定會是對方的“鐵桿用戶”。沒想到好友無意中的一句話,卻讓劉敏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再加上她們很喜歡詩,何不開一家“賣詩的奇葩鮮花店”?

也許文藝女青年們都有個開咖啡館和鮮花店的夢想。辭職創業這么大的事,兩人竟一拍即合。“沈黎做內容,我做經營,我們倆單拉出去都能另干一本時尚雜志了。所以做一個有格調個性的鮮花品牌,應該不會太難。”劉敏對當老板信心滿滿。

首位客戶是之前的老板上司

劉敏做市場調查時,發現很多女人都是喜歡鮮花的。但是高端花店,實在太貴,動輒幾百甚至上千,街邊小店雖然便宜,但品質普遍卻差。去批發市場,大多數人又沒有精力周周去跑。她和沈黎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市場空白。“花可以美在眼前,詩可以美得雋永。我們希望一花一詩,給女人的生活還原應有的溫度,更優雅愜意些。”

2014年6月,劉敏和沈黎的“詩集生活館”開業了!與眾不同的是,這里送出的花都配有與之對應的一首詩。劉敏說,“每束花都是根據一首詩的靈感去創意的”。精美的詩卡配上鮮花,逐一送到客人手里。 每周詩詞內容都不同,客人一期一期地買花,就能把詩卡收集起來。劉敏覺得:“快節奏的生活讓現代人沒有時間讀書,更不用說讀詩了。每周收到一束花的同時,還能讀一首詩,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讓人們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不太浮躁,這就是我們的初衷和目標。”

詩集生活館,是一個鮮花O2O平臺。劉敏在微信里向娛樂圈的朋友們介紹說,“一朵兩朵成束,一首兩首成集”,它用詩集和鮮花結合的方式,一周一束花,一年52首詩歌和52束鮮花記錄每個人自己的四季更迭,從而為用戶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沒想到,這個新生事物一下就在文藝圈、娛樂圈引起轟動。更讓她們沒想到的是,“詩集生活館”的第一位客戶竟是前老總,她專門給自己家里訂了一年的鮮花,當時她們頗感震驚!

其實劉敏不僅在具體經營中有很多獨到之處,注重細節的她也讓產品變得更加精致。無論是裝載鮮花的盒子還是印上詩集的紙張以及印刷方式,采用的都是傳統手工藝。“詩集”團隊更是尋遍全國,找到了專業做盒子的手工匠人,打造讓鮮花可以站立的盒子,旨在“尊重每一瓣花的開放”。除了這些精良的包裝,鮮花本身的搭配更是不能馬虎。詩集生活館的鮮花搭配設計,全都出自另一位合伙人薩龍。在此之前,他在高級婚禮定制行業做鮮花設計。

努力打造中國第一美學電商品牌

對于“詩集”來說,鮮花的庫存、保鮮、物流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冬天產品上線時,因風雪導致了延誤,“花束下面的保水棉都凍住了,我們自己貼錢,將配送標準改為生鮮配送。”劉敏說,她們的花藝師都是當天將花材包好,第二天就可以送達用戶手中。由于某些花材的特殊性,也出現過損耗的問題,因此每周配送前都會請物流提前試運兩次,以備調整花材。

為了讓用戶的體驗足夠新鮮,“詩集”會提前兩周召開選詩會、花藝設計會。“現場每個人對自己選的詩句抱有極大的熱情,讀完后還要分享背后的故事,然后編輯、設計師、攝影師會一起討論詩的內容、鮮花的搭配和拍攝。”

第12篇

【關鍵詞】 雷平陽;《云南記》;生命意識

雷平陽的詩集《云南記》立足于云南大地的各種生命現象,通過獨特的生命視角,構筑了一個廣闊而又蒼涼的生命世界,表達了詩人的生命本體觀和價值觀,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義。

一、對原始自然生命的抒寫

雷平陽在《云南記》中,用云南大地上壯麗的自然元素,組成了一道獨特的生命景觀。其中的自然意象群主要有山川草木,天空大地、荒冢雜草等。到處都充滿著生命跡象,凸顯著生命的可貴。詩人常用細膩的筆觸、移情的手法,寫出自然植物玉米、葵花、茄子等生存密碼,通過對層層包裹的“玉米桿”,散落地下的“脂粉”等生命細節的微弱變化,表達對生存的強烈渴望,并感嘆季節的更迭,把它們趕入生命的下一個輪回(《下川壩的秋天》)。詩人還有不少關注動物生存狀態的詩作,如直接以動物命名的《田鼠的歌唱》、《翠湖上空的海鷗》、《捕鼠記》等。天空的飛鳥、地下的田鼠、深山密林中的昆蟲,構筑成了一個立體的生命世界。無論動物還是植物,詩人在贊嘆它們能順應自然、并因云南特有的山川得到了暫時的棲居地,也感嘆著它們期望長久平和的生存卻因為人類的貪婪介入變得危機四伏,盡管出于生的本能在拼盡全力,奔跑覓食,繁衍生息,卻仍逃不了人類的天羅地網。詩人用泣血的文字書寫著動物的生存狀況和滅亡悲劇,為的是告訴人們,動物和人類一樣擁有平等生存的權利、生存的欲望和生命的尊嚴。表達了關注動物的生存,珍惜動物生命的生態和諧觀。

二、對邊地人生命狀態的抒寫

動物的生存狀態如此,那么人類呢?怒江人的生存是艱難的“這兒落后/一頭牛在鄉村公路上/啃草,不知道喇叭,保持著/吃的速度。/……/這兒貧窮/窮得怒江兩岸,山,高,高如教堂/天,空,空如展開的經書/窮得只剩下充盈的自由。”[1](《怒江,怒江集》)怒江人民擁有的只是腳下這片貧瘠的土地、高高的山脈和滾滾向前的怒江水。《昭魯大河記》在對父老鄉親生命歷程的回顧中,貧窮、饑餓、掙扎、死亡,構成了昭魯人民的生命字典。為生活所迫的年輕人,抱著改造貧困的愿望走出大山,他們用自己的生存方式,祖祖輩輩懷著希望抗爭著努力著。

雷平陽在其詩歌中還透露出自然回歸的生命哲學觀。“獻給我的父親雷天良”的《云南記》詩集里,不僅記錄了父老鄉親的生命歷程,也回憶和安放著父親艱難的一生。其中的《祭父帖》體現著詩人關于生命的思考。父親生前的一切,歷歷在目,死去的人,活在親人的思念里,但一切歸于塵土,生命得到了自然的回歸。“把肉身一點不剩地還給大地,得救了/空氣里的步伐,又快又輕/”[2]人的身體,來自大自然,又回歸土地,這就是生命的自然輪回。人類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很多時候,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讓很多無辜的生命消失隕滅。那么,在人類生命的盡頭,是不是也應該把自己交給自然,讓自己的肉體回歸大地?只有這樣,歸于塵埃,融于泥土才是生命的最好的歸宿。可以說詩人是用自己的身軀去測量大地的體溫,用自己的靈魂去領悟生活的真諦,用赤子之心去感悟家鄉的生命,才有了這生命中的感悟。

三、《云南記》呈現生命意識的藝術特點及成因

雷平陽的詩歌,本著對云南大地的熱愛,用反復斟酌推敲的口語化、質樸的語言,抒發著對生存的關注和對生命的敬畏,勾勒出厚重的生命,呈現出超越地域限制的現代性啟示意義。

1、生活細節呈現壯觀的生命

一個真正能夠把握住生命細節的詩人,才能真正地握住生命的脈搏。雷平陽的詩歌,能從現實生活的細節之處窺見生命的力量。在《怒江,怒江集》、《昭魯大河記》、《春風咒》等長詩系列中,對植物生命的呈現細至苦蕎的血管、葵花的脂粉、細小的松針等,刺入生命的內部,迸發出震撼人心的生命能量。詩人對動物的生存與滅亡,也能感受到田鼠“細碎的牙齒躍躍欲飛”,各種昆蟲間的“竊竊私語或鼓腹而鳴”等,正是對這些深入骨髓的生命細節的感觸,才能捕捉到動物界生命的狂歡。在描繪邊地人的生存困境及抗爭時,從個體生命體驗入手,將自己細膩的情感經驗沁透在細節的提煉和描寫中,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感悟生存的艱難,感嘆生命的厚重。如《祭父帖》對父親一生的重塑,就從父親的點滴生活細節里,呈現其“為生而生”的艱難,用泣血的文字表達一個鄉村孝子對父親深深的懷念,勾勒了父親平凡卻壯觀的生命。

2、質樸語言雕琢厚重的生命

雷平陽詩歌語言的生命力,是通過對詞語的深度凝練體現出來的,詩人在《詞語》一詩中表達了自己對詞語運用的躊躇:“一個接一個/生病的詞、乞求的詞、泡在血汗中的詞。”[3]詩歌中呈現出來的語言,都是由一個個泡在生命血汗中的詞語累積而成的,并在精雕細琢中展現出生命的厚重。詩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環境以及創作觀念,決定了他的語言有著農民的質樸,卻又不失石頭的堅韌,泥土的厚重。正如家鄉父老鄉親的生命一樣,樸實無華,簡單自由,卻在冥冥之中散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讓我們體會到生命澎湃的激情和退潮后的自然平靜,生于自然,歸于泥土。將關于生存的艱難、生命的苦澀呈現在字里行間,讓人傷痛卻又無力。

3、《云南記》中生命意識的成因

雷平陽“生命意識”的形成,既是生活成長環境的恩賜,又來源于各種生命體驗和生活感悟,同時也離不開時代背景的渲染和云南地方文化的熏陶。

詩人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云南昭通市土城鄉一個叫歐家營的農村。由童年玩樂帶來的對山川草木的熟悉,對昆蟲動物的了解,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他在《云南記》的自序中說:“從閱歷中來。這是我私底下恪守的不多的寫作規矩之一。”這樣的閱歷構成其獨特的生命體驗,尤其在父親離去之后,對生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異乎尋常的感悟:生的艱難,死的疼痛;生于非命,死亦非命。

成人的詩人生活的昆明市,是現代都市生活的縮影,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但木制的家具、花鳥市場買來的泥土、餐桌上的野生動物等,都讓他感到生命窒息的疼痛。他想逃離,想尋找到生命的原始動力。于是,他開始在“墳地上尋找故鄉”,開始回憶起遠在昭通的父老鄉親,童年的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家鄉的一切,融合成一部生命的樂章。《云南記》正是為紀念這些生命的價值而誕生的詩集。詩人將云南大山精神和高原情懷熔鑄在父老鄉親的生命歷程中,為讀者描繪了云南大地上的各種生命景觀,給了當代人們以生命崇高的啟示,從而彰顯出生命獨特的價值意義。

總之,雷平陽的“生命意識”,與現當代中國文壇大家們基于小說等文體對“生命意識”的直觀書寫也有所不同。他的寫作,是“有根的寫作”。從大自然中找尋生命的動態,為動植物的生命吶喊,既表達了父老鄉親生存的艱辛,生活的無奈,生命的厚重;也體現了動植物生存的秩序,生命的掙扎。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觀,構建自己的生命理想,體現生命存在的意義。

【注 釋】

[1][2][3] 雷平陽.云南記[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62.141.20.

【作者簡介】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夹江县| 天等县| 滕州市| 嘉鱼县| 方城县| 堆龙德庆县| 河东区| 湖口县| 侯马市| 东城区| 岗巴县| 上思县| 惠安县| 河津市| 嘉义县| 北碚区| 舞钢市| 太仓市| 望都县| 平塘县| 民权县| 海原县| 株洲市| 武乡县| 盈江县| 五莲县| 宣武区| 微山县| 瓮安县| 凤城市| 沾益县| 黑河市| 泽库县| 潜山县| 扎囊县| 运城市| 清丰县| 宝鸡市| 阳泉市|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