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借用合同

借用合同

時間:2022-07-27 02:3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借用合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借用合同

第1篇

乙方(借用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有關規定為明確出借方與借用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本合同。

第一條 借用財產及附件的基本情況

由出借方、借用方共同對借用設備及其附件進行清點,并擬定設備清單(附件一)該清單由甲乙雙方簽字確認,作為本合同的附件,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條 借用用途及地點

1、該設備用途:

2、該設備使用地點: .

3、乙方保證,在借用期內未征得甲方同意,不得擅自另作別用,不得將該設備挪至其他地方使用。

第三條 借用期限

出借方從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將設備移交借用方使用,至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_日收回。

第四條 借用期間借用財產的維修保養

1、出借方保證該借用儀器在簽訂本合同和交付借用方使用時處于適用和安全的狀態。

2、借用期間,借用方應妥善保管該借用儀器,盡必要的保養義務。借用設備的自然損耗和人為故障等影響正常使用時均由借用方進行維修。

第五條 出借方與借用方的變更

在出借期間,出借方不可將借用的儀器轉借給第三方。

第六條 借用財產歸還及續借事項:

1、借用期滿,借用方應按時將借用儀器歸還出借方。

2、借用期滿,借用方如需續借應當在本合同在規定的借用期屆滿前_____日內書面通知出借方,在出借方同意后重新簽訂合同。

第七條 違約責任

1、出借方應該保證借用儀器在借用期間符合約定的用途。

2、借用方應當遵守正當使用的義務,違反此義務造成借用物非正常損耗的,應自行維修,并確保歸還時設備處于正常使用狀態。若設備歸還時無法正常使用或質量明顯下降,則按照設備或配件的當前價格予以賠償。

3、借用方在借用期間應妥善保管該借用儀器,違反該義務造成借用儀器損毀或者丟失的,借用方應按照設備或配件的當前價格承擔賠償責任。

4、未經出借方同意,借用方不得對借用物進行改善、增設行為;否則,出借方可要求借用方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或者收回借用物。

5、借用方未經出借方同意將借用物轉借第三人的,出借方可要求收回借用物或要求借用方按照設備或配件的當前價值予以賠償。

6、借用合同終止,借用方無正當理由拖延、不返還借用物又不辦理續借的,超過借用合同規定期限的使用時間按照每天 元支付設備使用租金。

第八條 爭議的解決

雙方當事人在履行本合同過程中發生爭議時,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能解決的向法院。

第九條 其他約定事項:_儀器借用期間,凡造成儀器或零部件、配件的損壞或遺失的,借用方承擔全責,并負責損壞儀器或零部件的維修,以及遺失儀器的償還,維修生成的直接和間接費用均由借用方承擔,且遺失儀器借用方需按儀器原生產商和原型號進行賠償。

第十條 本合同未盡事宜,一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經合同雙方共同協商,作出補充規定,補充規定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一條 本合同一式_____份,合同雙方各執 份。

出借方:(蓋章) 借用方:(蓋章)

負責人:(簽章)______________ 負責人:(簽章)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人:(簽章)___________ 委托人:(簽章)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系甲方自__________公司借用人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就借用期間各自的權利、義務達成如下協議:

一、乙方自______年____月_____日至______年____月____日被__________公司派往甲方參加__________________項目的管理工作。

二、乙方在甲方借用期間,須遵守甲方的勞動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服從甲方的管理、完成甲方交給的工作任務。乙方如有嚴重違紀行為,甲方可隨時解除本協議,并通知__________公司,由該公司對乙方進行處理。

三、甲方承擔乙方的工資,標準為_______元/月,每月___日支付上月工資。

四、乙方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按國家規定由其勞動關系所在單位承擔。

五、甲乙任何一方若解除本協議,均須提前30日書面通知對方。否則應向對方支付一個月工資的代通知金(以乙方月工資為標準)

六、甲乙任何一方若終止本協議,應于協議期滿前30日書面通知對方。否則,本協議自動延續一個周期。

七、因本協議的履行發生糾紛,雙方均可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訟。

八、本協議簽字或蓋章生效,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

甲方:(簽字或蓋章)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乙方:(簽字或蓋章)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勞動合同范本三

因生產,工作需要,____單位(以下簡稱乙方),借調甲方____同志(以下簡稱丙方)去乙方幫助工作,經甲乙丙三方協商同意,簽訂本借調合同。

一、借調期限

本合同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合同期滿即終止借調合同。丙方仍返回甲方工作。

二、生產(工作)任務

1.丙方應服從乙方分配的____工作。

2.丙方必須按照乙方規定的崗位職責,完成工作任務。

3.……

三、乙方應為丙方提供的生產、工作條件

1.乙方負責對丙方進行政治思想、職業道德、業務技術、安全生產及各種規章制度的教育和培訓。

2.乙方根據國家規定,按工種要求發給丙方勞保用品配置生產(工作)必須的勞動工具,并提供保障丙方安全、健康的生產、工作環境。

3.其它必要的生產工作條件。

四、勞動報酬及保險福利待遇

1.丙方在乙方工作期間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均與乙方同工種同等級別職工享受同等待遇。

2.丙方在借調期間的醫療保險費用,由乙方按國家規定的標準支付。

3.借調期間甲方保留丙方的職工身份,并連續計算工齡。

4.借調期間,如遇工資調整,甲方按工資調整政策對丙方予以評定,符合條件,甲方應予升級,待借調合同期滿后,丙方回甲方工作時,按調整后的工資級別執行。

5.借調期間,由甲方為丙方提供住房條件。

6.借調期間,乙方應按月(按年度)和甲方支付XXX借調職工管理費,作為丙方的保險基金。

五、政治待遇和勞動紀律獎懲

1.____

2.____

六、違約責任

1.____

2.____

七、其他協商事項

本合同如有未盡事宜,凡屬國家規定的,按有關規定執行。

八、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執一份。

甲方(簽章)

乙方(簽章)

丙方(簽章)

第3篇

第二條 借貸期間: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共_________年。

第三條 借用物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條 借用人應在其住所或_________________使用借用物,不得搬移他處。

第五條 借用人如就借用物增加工作物的,應事先將設計書及費用估計提示貸與人,征得其同意。

第六條 借用人返還借用物時,可否取回所增加的工作物及應否回復原狀,取決于貸與人。如貸與人不允許借用人取回所增加的工作物時,應償還其費用,但以其現存的增加價額為限。

第七條 空口無憑,受立此約,雙方各執一份。

貸與人(簽字):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借用人(簽字):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知識拓展:無償民間借款合同中當事人權利有何特殊規定

無償借款合同為實踐合同、單務合同,因此,當出借人將借款交付給借款人之后,出借人不負有其他任何義務。這一點與一般借貸合同在標的物為非金錢的消費物時,出借人還要負擔之瑕疵擔保責任不同。出借人須將借款交付給借款人之后,借款合同才成立,所以他不負擔合同義務。在無償借款合同中,合同的義務主要是借款人的義務。在無償民間借款合同中,借款人不負但支付利息的義務,但仍負有依約定的時間返還借款的義務,借款人不得違反此種義務;但如借款人返還借款遲延時,出租出借人可否向其主張利息支付,應依什么標準請求支付?《合同法》第207條規定:“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國家有關規定支付逾期利息”。

在當事人并未約定違約金,而無償借款合同又不存在原告的約定利息時,逾期利息如何計算?有人認為出借人可以按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限。有人認為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儲蓄利率的上限計算,我們認為這們對出借人不公平。因為出借人在此時同樣為貸款人,而非存款人,銀行的利率一般說來存款利率是要比貸款利率低得多的,出借人本來為貸款人卻讓他不能依貸款利率取得利息,顯然有失公平。

第4篇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電話:

傳真:

郵政編碼: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電話:

傳真:

郵政編碼:

甲乙雙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根據平等互利原則,經友好協商,就甲方向乙方派遣員工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第一章派遣與借用

第一條派遣系指甲方按照本合同約定,將與甲方建立勞動關系的人員派往乙方工作的行為。

第二條借用系指乙方按照本合同約定,從甲方借調人員到乙方工作的行為。

第三條甲方根據乙方的要求向乙方派遣員工,乙方須按照約定向甲方支付借用費。

第四條員工與甲方為勞動關系,與乙方為勞務關系。員工的工作地點、崗位、方式由乙方根據業務需要確定。

第五條借用費系指乙方借用甲方員工的費用,包括:

(一)支付員工的工資。

(二)支付員工的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費用。

(三)甲方為派遣員工提供商業保險、福利的費用。

(四)甲方對派遣員工的管理、經營成本及承擔的企業稅收等費用。

第六條甲方派遣人員的姓名、聘用職務、借用費及其組成在附件1中約定,附件1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二章甲方的義務與權利

第七條甲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根據乙方的要求推薦人選,與乙方決定借用的人員或乙方直接選定的人員簽訂《派遣員工勞動合同》。

(二)教育派遣員工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和規章。

(三)教育派遣員工遵守乙方的工作制度,保守乙方的商業秘密。

(四)從借用費中支付派遣員工的工資和應得收入。

(五)在乙方支付借用費后,依法承擔派遣員工的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及福利費用,其中福利及醫療保險部分內容的具體實施按照本合同及其附件條款、甲方有關派遣員工福利待遇、醫療費用報銷的規定執行。

(六)為派遣員工提供附件2中雙方確定的服務內容。

(七)聽取乙方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

第八條甲方享有如下權利:

(一)如遇特殊情況,甲乙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時,甲方有權撤回派遣員工和解除本合同,但應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乙方和派遣員工(派遣員工在試用期內除外),同時甲方按下列方式向乙方一次性支付補償費:

派遣員工被派遣時間每滿一年,補償費為一個月的借用費,不足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計算。補償費以派遣員工被撤回當月的借用費為計算標準。

(二)甲方有權對乙方違反本合同有關條款或損害派遣員工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書面意見,進行交涉。乙方應在收到甲方書面意見后六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回復甲方。

(三)乙方若無故拖欠派遣員工的工資或借用費,甲方可隨時無條件解除本合同,并向乙方追索所欠費用。

(四)派遣員工若侵害了乙方的合法權益,甲方可協助乙方追究員工的相關責任。

第三章乙方的義務與權利

第九條乙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尊重派遣員工不同的民族習慣和宗教信抑,不歧視派遣員工。

(二)為派遣員工提供符合中國政府有關勞動保護規定的工作場所和條件,確定其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并依法為派遣員工提供各項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費用。否則,產生的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擔。

(三)實行每天工作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的標準工時制,如遇特殊情況需派遣員工延長工作時間,乙方須依法支付加班費。

(四)為派遣員工提供差旅等補貼,具體數額由乙方決定。

(五)保證派遣員工的法定節假日休息。為借用滿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員工每年安排一次帶薪休假,具體休假天數按乙方的規定執行。

派遣員工結婚時,乙方應按有關規定給予婚假3天,屬于晚婚的,應再給予晚婚假7天。

(六)派遣員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應按照國家規定享受醫療期。醫療期內,乙方應按國家規定發給派遣員工病假工資和疾病救濟費,但最低不低于社會最低工資的80%。

女員工在孕期、產期及哺乳期內的,乙方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資,但女員工應提供合法的醫生證明。

女員工懷孕不滿四個月流產的,乙方應根據醫務部門的證明給予15天至30天的產假;懷孕滿四個月以上流產的,給予42天產假,流產假期間,其工資照發。

(七)不得解除或終止對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女員工,以及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在規定醫療期內派遣員工的借用關系。

(八)不得解除對患職業病或因工負傷,醫療期滿,經勞動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派遣員工的借用關系。

(九)派遣員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乙方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被解除借用的,乙方應按照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第6條規定,向甲方支付該員工的醫療補助費。

(十)督促派遣員工遵守中國政府頒布的稅收法規,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十一)督促派遣員工辦理借用期間的有關合法工作證件,依據中國的法律、法規制定乙方的規章制度,并教育派遣員工遵紀守法。

(十二)乙方因業務需要,搬遷至新辦公地址時,須提前15天通知甲方,以便業務聯系。

(十三)乙方因故被撤銷時,須提前15天通知甲方,以便及時辦理終止本合同的手續。

(十四)派遣員工若向乙方提出辭職,須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乙方,但在試用期內辭職可隨時提出。乙方接到通知后,應及時以書面形式通知甲方。否則,甲方按收到乙方書面通知之日計算收費截止日期。

(十五)向保險公司投保派遣員工駕駛的乙方機動車車輛損失險和第三者責任險。若乙方未投保,派遣員工駕駛乙方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事故責任屬于派遣員工的,由乙方賠償損失。

本條所列第(三)、(四)、(五)項內容,乙方可以規章制度的形式作具體規定,也可與派遣員工以協議的形式作具體約定。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且送甲方備案,應以規章制度和協議為準。

第十條乙方享有如下權利:

(一)對決定借用的員工可以規定試用期,試用期限應根據借用期限確定:

1.借用期在6個月以下的,試用期不超過15日;

2.借用期在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試用期不超過30日;

3.借用期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試用期不超過60日;

4.借用期在2年以上的,試用期最長不超過6個月。

試用期內,乙方對不符合要求者,有權終止試用,但應支付試用期的借用費(含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費用)。試用期滿,所派遣員工自動轉為正式派遣員工,其借用期自試用之日起計算。

(二)在借用期內,有解除派遣員工和解除本合同的權利,但應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甲方和派遣員工(派遣員工在試用期內除外),同時按下列方式向甲方一次性支付補償費:

派遣員工借用時間每滿一年,補償費為一個月的借用費,不足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計算。補償費以派遣員工被退回甲方當月的借用費為計算標準。補償費中包含派遣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三)如派遣員工因違反中國法律、法規和嚴重違反乙方規定(此規定對派遣員工和甲方應該是公開的)被解除借用,乙方經征求甲方意見后可隨時通知甲方和派遣員工,并可不支付補償費。

(四)可與派遣員工另行簽訂個人協議作為甲方與派遣員工勞動合同的附件送甲方備案,但該協議不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本合同內容。

(五)乙方有權對甲方違反本合同有關條款的行為提出書面意見,并進行交涉。甲方應在收到乙方書面意見后六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回復乙方。

第四章費用及其結算

第十一條本合同所涉及的借用費、派遣員工名單、借用時間和付費方式在本合同附件1中約定。

第十二條乙方須于當月20日前向甲方支付月借用費、補償費和年終附加的工資(乙方直接支付派遣員工工資的,須于當月底前向甲方支付借用費的其它部分),甲方收到后,于次月6日支付派遣員工工資。以上費用每逾期10天按1%加付滯付金。逾期30天的,甲方可視情況提出索要違約金元,并解除或終止本合同,且不屬違約行為,雙方辦理相應手續。

第十三條加班、加點費用的計算方法為:

工作日加點費=月工資÷20.92天÷8小時×實際加點時間×150%;

休息日、帶薪休假日加班費=月工資÷20.92天÷8小時×實際加班時間×200%;

法定節假日加班費=月工資÷20.92天÷8小時×實際加班時間×300%;

第五章爭議與仲裁

第十四條在本合同履行過程中,甲乙雙方如發生爭議,應通過友好協商解決。經協商后仍不能解決的,可提交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處理。

第十五條甲方(或乙方)與派遣員工因本合同中有關勞動紀律約定、員工工資、保險等勞動權利和義務的內容發生勞動爭議,并提起勞動爭議仲裁時,如爭議的處理結果與乙方有利害關系,乙方有參加仲裁活動的權利和義務。

第六章其它

第十六條甲方為派遣員工提供的服務內容在附件2中約定,附件2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十七條本合同未盡事宜,國家有規定的按國家規定辦理,國家無規定的由甲乙雙方協商解決,或簽訂合同附件另行約定。

第十八條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因中國政府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造成本合同條款必須修訂時,均應以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為準,由甲乙雙方協商修訂。

第十九條本合同自年月日起生效,有效期年,合同期滿前一個月內,如甲乙雙方均未提出異議,有效期自行延長,延長期限與本合同期限相同。

第二十條本合同分別用中文和文寫成,每種文本一式兩份,雙方各持中文本和文本一份,兩種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當兩種文本出現矛盾時,以中文本為準。

第七章雙方約定的其它事項

第二十一條雙方約定需增加的內容

第二十二條雙方約定需修改或刪除的本合同條款

甲方:乙方:

第5篇



〔摘要〕 在世界范圍內,消費借貸合同究竟為諾成合同還是實踐合同有不同的立法例。在我國合同法上,金融機構借款合同為諾成合同。此種立法不僅凸顯了“(自由)意志”因素的獨立性,契合了主體性這一堪稱奠基石的現代社會原則,而且滿足了交易迅捷的要求。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則為實踐合同,惟此種立法存在值得反思之處。在立法論上,我國未來立法宜緩和自然人之間借款合同的實踐性,至少應對有償的自然人之間借款合同采取諾成性的觀點。在解釋論上,則可通過以下途徑緩和其實踐性:允許當事人約定成立諾成的借款合同、將當事人之間貸款的合意解釋為借款合同預約、承認“準借款合同”的有效性。

〔關鍵詞〕 借款合同;諾成合同;實踐合同;緩和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DF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4-0067-06

①古羅馬法下,有契約強制而無契約自由。受訴訟保護的契約,局限于以特定方式所成立者(如問答契約,Stipulation)或因物之交付而發生的返還義務,或法務官所認許的特定種類的諾成契約(如買賣、租賃、承攬等),羅馬法中所謂mutuum的消費借貸并未包括將來應交付借用物的約定(pactun de mutuo dando)或利息的約定。利息的約定須另以問答契約的方式為之,方具有訴求力。準此以言,羅馬法中mutuum的消費借貸與現代法所理解的消費借貸的概念并不相同。羅馬法中mutuum的消費借貸僅使借用人負有返還借用物的義務,故mutuum的所謂消費借貸契約的要物性之機能,乃在賦予貸與人有物的交付請求權。參見陳自強《法律行為、法律性質與民法債編修正(下)》,載《臺灣本土法學雜志》第6期,14頁。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合同法》分則的完善與我國典型合同立法的體系性研究”(08CFX020);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術創新團隊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寧紅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029。

借款合同是我國合同法確立的典型合同之一,不過,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實務性與技術性,理論上鮮有關于該合同的研究成果。而實際上,借款合同中也有若干重要的基礎性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加以闡釋。本文不揣淺薄,僅對借款合同的諾成性或實踐性問題作出闡釋,以期準確厘定借款合同的性質,為該制度的妥適適用,乃至未來的立法完善貢獻綿薄之力。由于我國合同法將借款合同類型化為金融機構借款合同與自然人借款合同,本文也按此一分類分別闡述。

一、金融機構借款合同是諾成合同還是實踐合同

(一)域外法

1.明確采諾成性或實踐性的立法

在羅馬法時代,交易并不頻繁,而消費借貸多為無償,為保護貸與人利益,遂將消費借貸設定為實踐合同,以使貸與人在將其所有之物借與他人時能多加考慮。①受其影響,后世的法國民法第1892條、奧地利民法第983條、日本民法第587條、俄羅斯民法第807條第一項均將消費借貸規定為實踐合同。參見所列法典條文規定。

與此有異,一些國家或地區則將消費借貸明定為諾成合同。在瑞士,《瑞士債務法》第312條規定,“貸與人因消費借貸,負有移轉一定數額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借用人負有返還同一品質、數量、種類之物之義務?!憋@然認為消費借貸為諾成合同?!对侥厦穹ǖ洹返?67條、《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2471條亦同。

2.變動中的立法

在德國普通法上,通說長期認為消費借貸為要物合同。1896年德國民法典頒布,該法第607條第1款規定,“作為貸款受領金錢或者其他可替代物的人,對貸款人負有以相同種類、品質及數量返還受領物的義務。”學理上對該條款的理解存在著分歧。學者Esser、Larenz、Medicus、Canaris等人主張“諾成契約說”。如Medicus指出,有關各種契約類型的規范,一開頭就列舉該契約類型當事人的典型義務,第607條第1款卻并未遵循這種模式。它對貸與人的義務三緘其口。對于借用人,條文也只是說,他因為貸與人金錢或代替物的貸與,而負擔同類物的返還義務。表面看來,承諾是以貸與物的受領為基礎的,似乎只有受領人才負有還本或付息義務,似乎和“要物契約說”相吻合。但是,按照德國民法第305條,任何契約均可為諾成契約,因此“要物契約說”在當今就欠缺充分的理由,而且立法者也不是想通過第607條第1款,將“要物契約說”規定下來,而是要表明“沒有付出就沒有償還”。不過,實踐中仍固守實踐合同說。Medicus,Schuldrecht II, 8.A.,Rn.287。轉引自張谷“借款合同:諾成契約還是要物契約?——以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為中心”,載省略.訪問時間:2011年3月28日。2002年1月1日生效的德國債法現代化法則不僅明確區分金錢借貸與實物借貸,而且明確采取諾成合同說。該法第488條第1款規定,“因消費借貸合同,貸與人負有向借用人提供約定數量金額的義務。借用人負有支付所欠的利息,并在到期時償還所借消費借貸的義務?!钡?07條規定,“因實物借貸合同,出借人負有向借用人轉讓約定的可替代物的義務。借用人負有支付借貸報酬及在到期時償還同樣種類、品質和數量的借貸物的義務。本節的規定不適用于金錢的轉讓?!庇捎谫J與人負有向借用人提供約定數量金額的義務,而出借人負有向借用人轉讓約定的可替代物的義務,因此,金錢借貸合同與實物借貸合同均為諾成合同。

第6篇

甲方(出借方):——————

法定代表人:——————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營業地:————————————

聯系電話:————————

乙方(借用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及相關法律規定,甲乙雙方就商鋪無償借用事宜,經協商一致,簽訂本合同,以資信守。

第一條基本情況

1、甲方同意將位于拉薩市和平路東噶工程機械大街1號樓4-5號(以下簡稱“該商鋪”)無償租借給乙方。

2、該商鋪建筑面積合計為________㎡,產權證號:_________________。

3、乙方確認甲方已告知該商鋪情況,且在本合同簽署時已對該商鋪狀況進行詳細了解,同意按本合同約定條件按現狀借用該商鋪。

4、租賃期限:2021年10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5、甲方于本合同簽訂之日將該商鋪交付乙方。該商鋪交付使用時,雙方應依該商鋪及屋內設施清單進行交接,并核對后簽字確認。

第二條租賃形式

甲方僅提供店面,不包括已有設備、設施,乙方在營業執照及相關經營許可證批準的范圍內自主經營,維護商鋪完好,盈虧自負。

第三條 租金及保證金的支付

鑒于甲、乙雙方系好友,此商鋪為甲方在合同期限內無償借用給乙方使用。

第四條商鋪的使用及維護

1、合同有效期限內,乙方需保證對店鋪內所有設施的完好,不得私自設定自物權、他物權等;如乙方有設定以上任何權利的情形,乙方應當補償甲方的經濟損失,包括但不限于借用期限內相應的商鋪使用費,同時本合同于甲方發現乙方具有以上情形或者乙方設定權利事件發生之日自動廢止。

2、在租賃期限內,乙方需保證該商鋪以及現有設施的使用安全及維護工作,合同簽訂后乙方新購置的設施由其自行維護。

3、借用期限內,商鋪的環保、衛生、消防、物業、水、電、氣等相關費用,應由乙方自行負責,甲方不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

第五條裝修和改建

未經甲方書面許可,乙方不得私自對商鋪進行任何部位的修建、拆除、裝修、更改水、電、氣線路等行為。如甲方發現乙方有以上任何情形,本合同于甲方發現乙方具有以上情形或者乙方行為發生之日自動廢止。

第六條轉租

未經甲方書面同意,乙方不得轉租該商鋪的所有或者部分。如經甲方發現,本合同自動廢止。

第七條雙方權利義務

(一)甲方權利義務

1、甲方如因生產需要,可單方面以書面通知解除本合同,通知到達乙方之日合同廢止。

2、甲方保證乙方所借用商鋪無他人權利爭議。

(二)乙方權利義務

1、乙方有權按本合同約定使用該商鋪,依法經營;不得在該商鋪內存放危險及違禁物品或者從事違法活動。

2、乙方經營應自行取得與之相應的各項行政許可及批準(包括但不限于: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消防及環保合格證),不得無照經營或非法經營。

3、乙方自行承擔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債權、債務、勞動糾紛及其他經濟或者法律責任。

4、因乙方使用不當或者其他非甲方或者第三方原由造成該商鋪及其附屬設施遭受損壞或造成甲方或者第三人遭受其他損失的,乙方應負責賠償,乙方必須及時予以維修,因延遲維修而造成甲方或者第三方遭受損失的,亦由乙方負責賠償。

5、乙方對甲方正常的房屋安全檢查和維修應給予協助,因維修原由須臨時搬遷的,應與甲方配合,阻延甲方維修而是甲方或者第三方遭受損失的,乙方負責賠償。

第八條合同的變更、解除和終止

1、本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效力。

2、如因不可抗拒的原由,雙方可以隨時解除合同。

3、租賃期限屆滿,合同自然終止。

第九條違約責任

甲乙雙方均應按協議履行各自職責。

第十條爭議解決

本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提交堆龍德慶區法院訴訟解決。

第十一條本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當事人為自然人的,應當由自然人簽字后按手印;當事人為法人的,應加蓋單位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人簽字。

第十五條本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借出方):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員工):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戶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政編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因工作需要,須借用乙方的員工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方)。三方就此借用事項達成如下協議:

一、甲方借用丙方的期限從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二、甲方的權利和義務

(一)借用期間甲方可根據需要,安排丙方的工作崗位和任務。甲方按年向乙方支付借用費_________元。

(二)借用期間甲方可要求丙方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服從管理和教育。可根據工作需求及丙方的表現,決定將丙方退回乙方,但應提前60日通知乙方和丙方。若丙方嚴重違規違紀,甲方可隨時將其退回乙方,且不屬違約行為。

三、乙方的權利和義務

(一)借用期間乙方應負責對丙方進行管理、教育和違紀處理,并按月向丙方支付稅前工資______元,乙方為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人。同時,為丙方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用等。

(二)乙方可根據工作需要,決定將丙方撤回,但應提前60日通知甲方和丙方。

四、丙方的權利和義務

(一)借用期間丙方繼續享有乙方員工的各項保險、福利待遇,且承諾不向乙方提出辭職請求。

(二)借用期間丙方應自覺服從甲方的各種安排,遵守其各項規章制度,保守其商業秘密。

(三)借用期間丙方因特殊情況需提出辭職請求,應按《勞動法》有關規定向乙方提出,并承擔勞動合同所約定的違約責任。乙方可按本協議第3條第2項約定將丙方撤回,同時為甲方推薦替補人員。

五、甲乙任何一方若需解除本協議,應提前60日通知對方進行協商。協議期滿前60日,雙方均無提出終止合同的意向,則本協議自行延續一個周期。否則,期限屆滿,協議即行終止。

六、本協議一式三份,三方各執一份。

甲方:(簽字或蓋章)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簽字或蓋章)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簽字)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

摘 要 消費者因使用經營場所內的儲物柜遺失物品而引起與經營者的糾紛案件越來越常見,而且也引起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就消費者使用經營者提供的寄存設備與經營者形成何種法律關系,分析經營者應在何種層面上對消費者承擔保管義務和法律責任。

關鍵詞 保管合同 借用合同 經營者 消費者

近年來,隨著服務業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各種酒店、超市、賓館等消費場所在設立的同時,經營者為了方便消費者,都會提供一些對消費者的隨身所帶的物品保管或存放的設備或服務。同時,由于這種保管服務而導致消費者物品丟失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屢有發生,而這種遺失責任應由誰來承擔?本文擬從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法律關系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遺失物品的消費者與提供的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結合具體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進行具體分析:

一、從合同法的角度分析

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保管物的合同 。保管合同分為有償保管合同和無償保管合同兩種,在無償保管合同的情況下,保管人只有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才對保管物的毀損、滅失承擔賠償責任;而當保管合同是有償時,保管人應盡到像保管自己物品的同樣注意義務,如果保管人對保管物毀損滅失沒有過錯的,不用承擔責任。例如保管物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毀損滅失的,保管人由于不存在過錯,因此不必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保管物品被盜竊,這是由于保管人存在保管不善的過失,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消費者進入消費場所時,將自己的物品寄存于經營者的服務總臺,或者經營者提供的自動存放物品的設備,在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中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產生的關系是有所不同的。當消費者將自己的物品交付于經營者的服務人員時,服務人員接受寄存的物品并出具一個代表寄存物品存放位置的號碼牌,消費者在消費結束時憑著此憑證領取自己寄存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經營者與寄存物品的消費者之間是無償保管合同關系。因為這種情形符合保管合同的特征:保管合同以完全轉移保管物的占有于保管人為特征,并且保管標的物明確,由保管人直接實施控制保管物的監管行為,并出具保管憑證,當消費者憑借此憑證時保管人承擔返還原物的義務。消費者在進入消費場所時,將自己的隨身物品交由經營者的服務人員臨時占有,并在消費結束時憑借保管憑證取回其寄存的物品,這些均符合前述無償保管合同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寄存物品毀損、滅失,經營者應承擔無償保管合同中保管人的義務,如果在其盡到了善良管理人的義務的情況下,其只有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對保管物的滅失承但賠償責任。

另一種情況是經營者提供的自助存儲設備。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自助存儲設備完全是自動的,經營者并不知曉寄存物的具體情況,無法直接現實地控制占有物。另一方面,顧客仍然自己控制占有著自己的物品,因為其自己仍掌握著開啟儲物柜的密碼條,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時打開存儲設備,而且可以在不通知經營者的情況下隨意取走存放物品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與提供自助儲物柜的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就不是簡單的保管合同關系,而是另外一種借用合同關系。但是,我國的《合同法》直接對借用合同作出明確的規定,理論上將其定義為“當事人約定一方以物無償貸與他方使用,他方于使用后返還其物之契約 ?!痹诮栌煤贤?出借人只承擔容忍借用人使用出借物的義務,對于出借物的保管義務由借用人一方承擔。經營者作為免費提供儲物柜的一方,其沒有對消費者物品承擔保管的義務,除非是在經營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告知消費者自助儲物柜存在瑕疵的情況下,而導致損害發生,否則經營者是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

二、從經濟法的角度分析

從經濟法的角度來看,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主要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調整,該法第7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钡?1條又規定:“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收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這為經營者承擔消費者物品遺失損害賠償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但事實上,法律的規定還是比較籠統的。在司法實踐中,消費者的物品遭到損害有些是在大超市中自動寄存處遺失的,也有在購物就餐的過程中被盜甚至被搶的,不同的情況需要具體分析,由法官自行裁量。

第9篇

我于不久前到某超市購物,考慮帶錢多不安全,就首先到該店的自動寄存柜處存放錢物。我按照提示向13號箱柜投幣口投入一元硬幣,在硬幣被吐還的同時,投幣處上方還吐出一張密碼條,13號箱也同時自動打開。我將裝有5000元現金的皮包放進柜內,關上柜門,就放心離開。一小時后,我購物完畢回到13號柜前,輸入密碼,可不知為何柜門打不開了。我連忙找到超市服務臺,工作人員按照規定讓我寫下了錢物的名稱及數額后,用應急鑰匙打開了柜門,令我想不到的是,我的皮包不翼而飛了??紤]到此案偵破有難度,我便向超市索賠??沙芯芙^賠償,其理由是設置自動寄存柜不屬于提供保管物品服務。請問,該超市是否應當承擔賠

償責任?讀者 王云

答復:

認定超市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關鍵是確定消費者與超市之間形成的是什么樣的法律關系。是保管關系,還是借用關系。本案例中消費者與超市之間應屬借用關系,作為借用一方的顧客如果不能證明出借者提供的借用物有瑕疵,如自動柜存在質量問題;或者作為出借者的超市有其他重大過失,如柜箱門有被撬痕跡等,也無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確將錢物放入自動柜內,那么要求超市承擔賠償責任就缺乏事實基礎和法律依據。

時下,百姓到超市購物休閑已經變得非常普遍。為了方便顧客,超市通常會為顧客提供“人工寄存”或“自助柜存”兩種主要的存放方式,而兩種存放方式存在著很大差別。

■ 人工寄存方式

超市提供人工寄存方式,通常是在超市內設有“寄存處”,顧客寄存物品時與超市之間成立保管合同的法律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有關規定,保管合同屬于實踐合同,即保管合同的成立,須有當事人雙方對保管寄存物品達成一致意思表示,寄存人向保管人移轉寄存物的占有。保管合同通常自保管物交付時起成立。根據《合同法》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承擔賠償責任,如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需要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時才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可見,如果發生了寄存物品的丟失、毀損,超市當然要承擔賠償責任,不能以無償服務為理由不賠償或少賠償,只能將其作為對自己盡保管職責后出現損失的免責依據。

■寄存貴重物品是否應當事先聲明

根據《合同法》第375條的規定:寄存人寄存貨幣、有價證券或者其他貴重物品的,應當向保管人聲明,由保管人驗收或者封存。寄存人未聲明的,該物品毀損、滅失后,保管人可以按照一般物品予以賠償。

■超市規定“貴重物品自行管理,如有遺失,概不負責”或“如有遺失,最高賠償x元”等規定是否有效

超市作出的以上規定在合同法中一般稱之為“格式條款”。根據法律規定,如果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違反了公平原則,那么該條款無效。超市仍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是對于其他規定,如“當日必須取回寄存物品,否則要求顧客支付相應費用”“寄存貴重物品時應特別說明”等合理的要約內容,保管合同一經成立,顧客就要受到此條款的約束。

■自助柜存方式

超市一般是向顧客無償提供自助柜用來存放物品。實踐中對這種方式的認定存有爭議,傾向于將這種情況下超市與顧客的關系認定為無償借用的合同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敝灰刑峁┑淖灾拇婀袷琴|量合格產品,同時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明確告知給消費者,就視為盡到了告知的法律義務。因為顧客在存放物品這一過程中實行的是“人機對話”方式,與超市并沒有達成保管的意思表示,物品也沒有實際交付給超市轉移占有,超市無法履行保管職責,那么要求超市承擔賠償責任就很難得到法律支持。

第10篇

承包人非法轉包、違法分包建設工程或者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筑施工企業名義與他人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行為無效。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承包人非法轉包、違法分包建設工程或者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筑施工企業名義與他人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行為無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收繳當事人已經取得的非法所得。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1篇

乙方:江西省x環保工程設備廠 (以下簡稱乙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為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就乙方借用江西南昌下正街發電廠廠區內辦公場所一事,經雙方充分協商,一致達成以下協議,以資信守。

第一條:甲方提供本公司3#樓底層面積為196平方米的寫字樓和一間倉庫給乙方使用。

第二條:借用期限:

1、乙方借用期限從XX年元月1日至XX年12月31日止。

2、借用期滿前乙方需繼續借用,應提前一個月與甲方再次協商后,重新簽訂續約,如有多家競爭,在同等條件下,乙方享有優先權。

第三條:管理費:

1、乙方借用的3#樓寫字樓按建筑面積18元/m2·月交付管理費,倉庫按550元·間/月交付管理費,合計每月向甲方交付:4078元(肆仟零柒拾捌元整)。

2、乙方在本協議簽訂之日起,預付兩個月的管理費。(其中一個月的管理費作為押金)以后每月底提前向甲方交付下個月的管理費。

第四條:乙方在經營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照章納稅及承擔應繳的其他費用,合法經營,如有違反國家法規的不正當經營行為,一切責任由乙方承擔。

第五條:違約責任:

1、雙方不得單方面強行中止協議,否則須賠償對方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有一方需中止協議時,必須提前三個月通知對方,對方必須接受該中止協議的要求。

2、乙方如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甲方有權單方面解除協議,并保留索賠權:

(1)逾期未交納管理費及其他費用超過15天。

(2)破產、解散或被查封。

(3)乙方不將辦公場所轉讓或轉借給他人,或利用辦公場所進行違法活動。

(4)乙方不得改變辦公場所的使用性質。

(5)嚴重違反本協議的規定。

4、本協議期滿或解除時,乙方應在本協議規定的日期內或解除時間內結清各種款項,按期將所借用的辦公場所歸還甲方,如乙方逾期十五日不搬遷,則甲方對乙方物品享有留置權,并沒收押金。

第六條:免責條件

1、3#樓房屋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自然災害等)導致損毀或造成雙方損失的,雙方互不承擔責任。

2、3#樓因上級有關部門征用或拆遷,造成雙方損失的,雙方均向有關部門要求索賠,甲、乙雙方互不承擔責任。

第七條:甲方與乙方的變更

如乙方借用的房屋產權發生變化時,甲方須先通知乙方,本協議將對新的房產所有者繼續有效。

第八條:債權與債務

甲、乙雙方互不承擔對方的債權債務。

第九條:房屋的修繕和保護

1、甲方負責對辦公樓外檢修保養,做到線路、溝管暢通,保障乙方正常使用,如因乙方使用不當造成線路損毀或溝管堵塞則由乙方負責。

2、乙方對辦公樓內及附屬設備負有愛護和保養責任,如因乙方使用不當或過失造成房屋及設施的損毀,由乙方負責修復和賠償。

3、乙方不得隨意改變辦公場所的結構,如需對辦公場所進行裝修,在不影響辦公樓安全情況下,須事先將裝修方案給甲方并得到甲方的書面同意,裝修費用由乙方自理,裝修結束時,由甲方核對檢查并給予書面許可。如中止合同,一律不能拆除,其裝修材料與墻體未作嚴密結合的貴重材料,視情可搬走,但不能損毀建筑物結構和表面。如有損壞,應予以復原否則沒收押金。

4、乙方辦公樓裝修所用的材料,必須符合消防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十條:消防與治安

乙方在本協議期間內需對辦公場所的消防及治安負責管理,如發生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一切損失及后果,由乙方承擔及負責賠償。

第十一條:乙方在本協議期間必須遵守經乙方認可的甲方制定的各項規定,服從甲方對辦公大樓的統一管理。

第十二條:爭議的解決方式

本協議在履行時如發生爭議,甲、乙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可向法院提請訴訟。

第十三條:本協議未盡事宜,一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經過共同協議,作出補充規定。補充規定與本協議具有同等效力。

本協議一式肆份,甲、乙雙方各執二份。

甲方(蓋章):

乙方(蓋章):

第12篇

內容提要: 作為典型合同體系例外和特別規則存在的無償合同,無論在成立(生效)要件、終止方式,還是在債務人承擔的義務標準等方面,其制度設計都與有償合同迥異。制度差異的背后隱藏著對不同價值功能的追求。有償合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需要的行為規則,無償行為則是人們維系團結合作的渠道。即使是借助商業化的形式,無償行為也能在商業社會中創設出某種利他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從而實現促進財產交易和提升社會團結等多元價值。

 

 

    現代合同立法以有償為原則,無償合同只是作為各國民法典典型合同體系中的例外和特別規則存在;理論上對具體有名合同的研究往往也集中于有償合同,尤其以買賣為范本展開,無償合同從未獲得過足夠的關注。既然現代市民已全盤“商人化”,法律行為以營利性為圭臬,而各國民法典仍對無償合同進行規制,其意義何在?民法對無償合同與有償合同究竟是如何區別對待的?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無償合同在整體的社會交往中又具有何種價值?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嘗試展開一次民法學和社會學之旅。

    一、無償合同與有償合同的區分

    自羅馬法以來,各國民法中一直存在一些在本質上為無償的合同,如贈與、無利息消費借貸、使用借貸、委任、保管以及終身定期金等。這類合同的特點是,一方對另一方完全不負對待給付義務。此類單務、無償合同也被稱為“恩惠契約”或“好意型契約”[1](p.162),以示其與典型的交易行為之間的差別。

    有償契約與無償契約劃分的哲學起源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關于交換正義和慷慨美德的倫理學說,基于這種學說,羅馬法中的合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交換正義行為,另一類則是慷慨行為。大部分中世紀經院哲學家都沿襲了這一分類方案,其中,被視為在歐洲私法向近代的世俗理性法轉型過程中發揮承上啟下關鍵作用的格老秀斯的體系更接近常見的羅馬法類型。根據格老秀斯的看法,人們有時出于“施惠”(即無償地)而給予利益,有時為“互惠”(即為獲得利益)而給予利益。無償授予的利益有時立即轉讓,有時在將來轉讓(如贈與允諾);有時也會創設受領人方面的義務,如使用借貸和無償委托等[2](p.90-91,130-131)。這一分類直接影響了《法國民法典》,法典區分了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并把作為契約效力基礎的原因(cause)理論建立在這一劃分的基礎之上。包塔利斯對此有下述描述:“什么是契約的原因?恩惠(行善)契約的原因就是恩惠自身。但在利己契約中,原因就是利益,也就是說,當事人簽訂契約所追求的好處?!盵3](p.293)《法國民法典》第1105條規定了“恩惠契約”,即“當事人的一方無代價給與他方以利益”的契約;第1106條規定了有償合同:“當事人雙方相互負擔給付與作為的債務時,此種契約為有償契約?!睂Χ叩膮^分標準,即如何判斷雙方的給付是否符合“均衡”(equivalence)的要求,法國民法學界歷來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占主流的觀點認為,認定一個合同有償還是無償,應綜合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來判斷。無償合同欠缺一般有償合同給付均衡的客觀“原因”,作為主觀原因的“恩惠意圖”在認定上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因此應施加嚴格的形式要求予以補充[4](p.98-99)。

    德國學者認為,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是根據一方是否負有財產上的對待給付義務作出的劃分[5](p.303)。債務人負有的行為義務不屬于對待給付的范圍,如在附義務贈與中,受贈人為獲得贈與所從事的義務(一般為勞務或某些行為限制)并不被認為是獲得贈與的對價。雖然受贈人所負的義務僅影響到贈與人瑕疵擔保責任范圍,即其應在受贈人所負義務的范圍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瑕疵擔保責任(《日本民法典》第551條第2款、《德國民法典》第524條、《瑞士債務法》第248條第2款),但這并不改變對贈與合同的單務無償性質的認定?;诖朔N標準,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給付有無對價意義,應主要根據當事人的主觀意思加以判斷。日本學者亦有采取此項標準者,如我妻榮教授指出,無論價金如何便宜,只要當事人認為其交易屬于買賣,其價金就具有對價意義;而贈與中,無論受贈人所負的負擔如何沉重,只要當事人認為是贈與,負擔就不具有對價的意義[6](p.44)。在我國臺灣地區,對“無償”的界定,史尚寬先生也持主觀標準,認為“無償謂不受任何對價。是否為無償,應主觀的決定之??v令使相對人負擔多少之義務,如其負擔較其所取得之利益為微小,當事人不以為有對價之意義,仍為贈與?!盵7](p.120)

    無償合同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無償合同僅限于民事行為。商法學者認為,“無償的行為與商法完全絕緣”。雖然商人也通過贈送禮品或者同意給予某種優惠條件,但依照“贈品回報理論”(theorie ducontre-don),其期待的是更加牢固地“拴住”顧客[8](p.49)。也正因如此,各國法律都對各種優惠銷售行為施加嚴格的規范,如法國 1986年12月1日法令對“有獎銷售”、“郵購買賣”的規制、1989年9月22日條例規范的“打折銷售”等。第二,無償合同的“無償”僅限于“不支付金錢價值的對價”。例如,在附義務贈與中,其中的“義務”不構成贈與的對價。當受贈人請求贈與人履行其義務時,贈與人不能以受贈人未履行義務為由進行抗辯,附義務的贈與不影響對贈與行為在民法上“無償”的定性。只是贈與人向受贈人給付贈與物以后,受贈人不履行所負義務的,贈與人有權請求其履行或者撤銷贈與。一般而言此處的“義務”,須為“人的行為”,不得為物之給付。

    二、無償合同的民法學之維:制度梳理

    無償合同與有償合同的機理極為不同,其要在民法中安身立命,必然要體現為一系列特殊的制度構造。以下對民法典或合同法中諸具體無償合同的微觀規則進行梳理,以期在宏觀上把握無償合同相對于有償合同的特殊品性。

    (一)無償合同一般為要式合同或要物合同

    1.無償合同的要物性

    在無償合同中,由于作出給付的一方當事人并不能從對方獲得對待的財產給付,因此,就存在著優待該給付方以實現雙方當事人之間利益平衡的問題。對此,各國法律大多規定要么其意思表示必須采取特定形式,要么交付標的物方能使合同成立或生效。如合同法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钡?67條規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蔽覈_灣地區“民法”第464條規定:“稱使用借貸者,謂當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而約定他方于無償使用后返還其物之契約?!?/p>

    要物行為在羅馬法上是作為契約拘束基礎從特定形式到當事人意志演進中的過渡階段而出現的[9](p.84)。與古代法中的那些要式契約相較,要物契約的當事人即使不履行特定手續,只要交付標的物,債的關系亦屬有效。用梅因的話說,要物契約“第一次把道德上的考慮認為‘契約’法中的一個要素”,“在倫理觀念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10](p.187)現代契約法中契約自由原則的確立,使要物契約在古代法中所負有的將契約效力從程式中解放出來的作用當然不復存在,其在現代合同法中的存在價值就依存于保護無償合同中的利益出讓方。“要物合同之緣起,主要在于避免契約義務之發生,以保護無償契約當事人中只負擔義務的一方。因為在無償契約,例如使用借貸、無償消費借貸、無償寄托契約等,契約成立后的權利義務,片面地有利于契約當事人一方(例如借用人、借貸人、寄托人等),因此有特別規定‘非至完成標的物之交付,契約不成立’之必要,法律憑借要物契約的理論來緩和只負擔義務一方的不利益?!盵11](p.50)

    2.無償合同的要式性

    無償合同的要式性在贈與合同上體現得最為典型。自羅馬法以來的大陸法系民法典幾乎都肯定形式對贈與效力發揮的作用。如優士丁尼《法學階梯》規定:“……當贈與人表示他的意思時,不問是否采取書面方式,贈與即告成立。聯的憲令規定這些贈與應以買賣為范例,轉讓是必要的;但是即使沒有轉讓行為,轉讓也有完全的效力,并使贈與人負有轉讓的義務……聯的憲令提高到五百個索拉杜斯,因此不超過此數的贈與,無須登記,又規定某些贈與,根本不需要登記,其本身完全有效……。”(注:[羅馬]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法學階梯》,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68頁。該條中所言“根本不需要登記”是指對于婚前贈與或贈與用于贖回戰俘的,雖超過限額,也可免于登記。)根據《法國民法典》第931條、《德國民法典》第518條、《意大利民法典》第782條第1款、第783條第1款的規定,(注:《法國民法典》第931條規定:“一切生前贈與行為應以通常契約的形式,在公證人前作成之,且應在公證人處留存契約的原本,否則贈與契約無效?!薄兜聡穹ǖ洹返?18條第1款前段規定:“為使以贈與的方式約定履行給付的合同有效,約定須經公證人公證。”同條第1款規定:“缺少前款規定的方式的,可以通過履行約定的給付加以補救。”《意大利民法典》第782條第1款規定:“贈與應當以公證的方式作出。如果贈與的標的是動產,則只有贈與人在公證書中指明該動產的價值,或者在另外一份由贈與人、受贈人和公證人共同簽署的文書中指明該動產的價值情況下,贈與才有效?!钡?83條第1款規定:“即使未依公證的方式進行,但只要進行了交付,則價格低廉的動產的贈與有效?!保┵浥c人與受贈人達成合意后,要么公證,要么履行,否則贈與合同不發生效力。因此不論在德國法上,還是在意大利法上,贈與合同均為要式合同。當然,該特征并不具有絕對性,公證形式的欠缺,可通過履行來加以彌補,此時贈與合同又具有了實踐合同的性質。根據《瑞士債務法》第242條第1項以及第243條第1項之規定,贈與合同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始發生效力,如果動產贈與未采用書面形式,則贈與人將動產交付給受贈人也可補正贈與合同的效力。此立法例與上述法國、德國、意大利民法之規定并無不同。而對于不動產或不動產權利之贈與,依《瑞士債務法》第243條第2項之規定,經公證方發生法律效力。并且依第242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此公證具有嚴格性與絕對性,如欠缺此方式,即使將不動產或不動產權利登記于土地登記簿,贈與亦不發生效力。

    日本民法與我國臺灣地區“民法”采取了另一種立法思路,雖未賦予贈與合同以要式性,但要式的贈與相較于不要式的贈與合同亦具有更強的法律效力。根據《日本民法典》第549條,贈與人與受贈人達成合意,贈與合同即發生效力。贈與合同顯然為諾成合同。并且,根據第550條的規定,對書面贈與,贈與人不得撤銷;而對非書面贈與,在合同履行前,贈與人得行使任意撤銷權撤銷贈與。(注:書面雖非贈與合同之成立要件,即贈與非要式行為,但書面形式采納與否,對贈與合同有重大影響。即采用書面形式的贈與不得任意撤回,反之則可任意撤回。因此,書面贈與較非書面贈與,其效力更為強大。學者因此稱贈與合同為準要式行為。參見[日]四宮和夫:《日本民法總論》,唐暉、錢孟珊譯,朱柏松校,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52頁。)日本民法上述規定對我國臺灣地區“民法”有重大影響。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408條規定,“贈與物之權利未移轉前,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其一部已移轉者,得就其未移轉之部分撤銷之?!痹摋l則不再區分動產贈與與不動產贈與,凡贈與合同,不論以動產抑或不動產為標的,均為諾成合同。只是除經公證之贈與或為履行道德義務之贈與外,在贈與物權利移轉前,贈與人可撤銷贈與。

    (二)無償合同的拘束力較弱,債務人一般依法享有履行拒絕權

    依照合同拘束力原則,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但在無償合同中,普遍存在著允許當事人任意終止合同效力的現象。(注:合同中的任意解除權分為兩類,一是一方當事人享有的任意解除權,包括:(1)承攬中定作人的任意解除權(《合同法》第268條);(2)旅客運輸合同中旅客的任意解除權(《合同法》第295條);(3)旅游合同中旅客的任意解除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4)勞動合同中勞動者的任意解除權(《勞動合同法》第37條);(5)保管合同中寄存人的任意解除權。(《合同法》第376條)。二是合同雙方都享有任意解除權,包括:(1)委托合同中雙方的任意解除權(《合同法》第410條);(2)不定期租賃中雙方當事人的任意解除權(《合同法》第232條)。對于第二類任意解除權的適用,學界認為應予以限縮解釋。如崔建遠教授認為,如果一個合同既包含委托的因素,又包含其他合同類型的因素而構成無名合同時,即不得適用《合同法》第410條來解除合同。參見崔建遠、龍俊:“委托合同的任意解除權及其限制—‘上海盤起訴盤起工業案’判決的評釋”,載《法學研究》 2008年第6期。

)這一設置使得無償合同的實質拘束力較有償合同明顯減弱,具體體現在:

    1.贈與合同中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

    一如上述,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民法對贈與合同做出諾成性而非要物性的設計,但為保護無償出讓利益的贈與人,特賦予贈與人在作出贈與允諾后的不履行權,即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如我國合同法第186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大陸法系如此,英美法系亦如是。在美國合同法上,贈與人同樣可以撤銷其作出的贈與允諾。有學者指出,法律允許撤銷贈與允諾顯示了一種讓無償行為的當事人保持其既有狀態的政策,“如果不存在交易性質的交換(這種交換通常會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那么設置相應的法律機制就可能缺乏正當性。”[12](p.51)

    2.無償委托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任意解除權

    各國民法均賦予無償委托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以任意解除權:大陸法系自羅馬法開始,委托合同即以無償為原則,(注:保羅《論告示》第32編:“如果不是無償的,則不存在委托。因為,委托契約的締結是基于幫助他人和友誼。收取報酬不符合委托的本意。”參見[意]桑德羅·斯契巴尼選編:《契約之債與準契約之債》,丁玫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頁。)隨后的《法國民法典》第1986條、《德國民法典》第662條均為如此。《日本民法典》第648第1款規定:“受任人除非有特約,不得對委任人請求報酬。”隨后在第651條規定委任雙方均享有任意解除權。(注:該條規定:“當事人之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當事人之一方,于不利于他方之時期終止契約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但因非可歸責于該當事人之事由,致不得不終止契約者,不在此限。”)對于規定如此寬泛的解除權的原因,日本學者大村敦志指出,一是因為委任合同要求雙方具有高度的人身信賴關系。一旦這種信賴關系遭到破壞,當事人當然可以解除合同。此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是以委托合同的無償性為基礎的,而在雙方約定為有償的委任關系中,這一任意解除權當然應受到限制[1](p.138-139)

    雖然有學者認為,任意解除權與委托雙方的信任關系相關,但縱觀各國立法,將委托合同規定為無償合同的立法例,一般會同時配合規定任意解除權。如《法國民法典》第2003條前段規定:“委任人得任意解除其委任”,第2007條規定:“受任人即以其拋棄通知委任人,而拋棄其委任。但拋棄如對委任人發生不利時,受任人對委任人應負損害賠償之責,但受任人非受顯著的損失即不能繼續其委任時,不在此限。”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547條規定:“報酬縱未約定,如依習慣或依委任事務之性質,應給與報酬者,受任人得請求報酬?!彪m然學界對此條的性質認識不一,但少數觀點認為,依此條委任雙方未約定報酬的,委任原則上為無償[14](p.523)。第549條同樣也配合以規定雙方的任意解除權。

    3.無償消費借貸預約中貸與人的任意撤銷權

    修正前的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475條規定,“消費借貸,因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交付而生效力?!痹摋l明確將物之交付作為消費借貸的生效要件。不過將有償的消費借貸規定為要物契約是否適當,在臺灣學界一直遭受質疑,黃茂榮指出,消費借貸應區別其有償無償給予不同對待,即直接將有償的消費借貸規定為諾成契約;而無償的消費借貸則應回歸一般無償契約的基本立場,容許債務人任意撤銷[15](p.110)。對此,修正后的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475-1條規定,“消費借貸之預約,其約定之消費借貸有利息或其他報償,當事人之一方于預約成立后,成為無支付能力者,預約貸與人得撤銷其預約。消費借貸之預約,其約定之消費借貸為無報償者,準用第465條之一之規定?!奔礋o償消費借貸預約中貸與人可隨時撤銷其約定。

    4.使用借貸預約中貸與人的任意撤銷權

    《德國民法典》第598條將使用借貸規定為諾成契約,但解釋上仍肯認貸與人交付借用物后享有任意終止權,這實際上即賦予了出借人享有毀約權[16](p.91)。我國臺灣地區“民法”修訂后刪除了原第465條,增設第465-1條規定,“使用借貸預約成立后,預約貸與人得撤銷其約定。但預約借用人已請求履行預約而預約貸與人未實時撤銷者,不在此限?!笔聦嵣弦彩遣杉{此種做法。

    (三)無償合同債務人的義務與責任較有償合同中債務人的義務與責任為輕

    德國學者梅迪庫斯指出,基于“利益主義”(utilitaetsprinzip)的原則,只有因合同而獲得利益的人才應負完全的責任,因此,無償行為的行為人往往是被減輕的,而且其負擔的義務往往也比較容易得到解脫[16](p.5)。由此看來,契約的有償無償其實涉及到法律對當事人的保護,并非無足輕重之事實[17](p.129)。具體體現在:

    1.債務人僅例外承擔物之瑕疵擔保責任

    在有償契約如買賣中,當事人所為之給付系為換取具有對價關系之對待給付,如一方給付不符合對價平衡,即應負瑕疵擔保責任(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354條、合同法第157條)。但在贈與、使用借貸、無償消費借貸等無償合同中,贈與人或貸與人原則上對標的物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如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91條的規定,只有對附義務的贈與,贈與人才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以及只有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贈與人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消費借貸中債務人的瑕疵擔保責任也因借貸是否附有利息而有所不同。依《日本民法典》第590條的規定,消費借貸只有在有附利息約定時,出借人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無利息的消費借貸中,借用人可以以有瑕疵之物的價額返還。只有在出借人明知借用物有瑕疵而不告知借用人時,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對使用借貸,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466條的規定,貸與人故意不告知借用物之瑕疵,致借用人受損害者,負賠償責任。即除此情形外,出借人不負瑕疵擔保責任。

    2.降低債務人所負注意義務的標準

    (1)保管人的注意義務

    傳統民法區分有償保管與無償保管而異保管人的注意義務。無償保管中,保管人對保管物盡與處理自己事務同一的注意義務即可。但對于有償保管(如倉儲合同),保管人則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法國民法典》第1927條、《德國民法典》第690條、《日本民法典》第400條與659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590條、《意大利民法典》第1927條)。合同法也秉承了此立法精神,只是把保管人的注意義務降到更低的程度。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趪栏褙熑蔚囊话銡w責原則,對此條可作如下理解:第一,對于有償保管,在保管期間保管物損毀滅失的,保管人即應承擔除法定免責事由外的違約責任,無論是否具有過失。第二,對于無償保管,保管人僅需盡普通人的注意義務,保管人盡一般人所應盡的注意即無重大過失,從而可免責,但舉證責任由保管人承擔。因此,此處采納的是過錯推定責任。(注:基于此,保管人的法定免責事由包括:(1)《合同法》第117條規定的“不可抗力”;(2)《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舉重以明輕”的法解釋規則,既然專事倉儲業務的倉管人可因這些事由而免責,則有償保管合同的保管人也應可因這些事由而免責。)

    (2)受托人的注意義務

    與其他無償合同類型不同,委托合同以人身信任關系為基礎,因此,無論有償委托還是無償委托,受托人均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對此,《德國民法典》第161條、《日本民法典》第644條、《瑞士債務法》第398、328條均訂有明文。當然,也有立法基于委托有償性與無償性的不同仍然采取了區別對待的做法,如依《法國民法典》第1992條第二項的規定,受托人雖均負過失責任,但無償的受托人應較受領報酬的受托人為輕。因此,與有償的委托人相比,立法對無償的委托人應更為寬容(moins rigoureusement)。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535條規定,“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應依委任人之指示,并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之注意,其受有報酬者,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奔匆笥袃斘腥顺袚屏脊芾砣说淖⒁饬x務,無償委托人只需負與處理自己事務同樣的注意即可。我國合同法第406條規定,“有償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過錯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無償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迸c上述立法相比,該條進一步拉大了無償受托人與有償受托人所負注意的標準,即相較于有償受托人承擔善良管理人的抽象輕過失責任,無償受托人只承擔重大過失責任。

    3.債務人承擔較輕的債務不履行責任

    基于贈與合同的無償性,各國立法往往規定贈與人僅承擔較輕的債務不履行責任。如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409條規定,“贈與人就前條第二項所定之贈與給付遲延時,受贈人得請求交付贈與物;其因可歸責于自己之事由致給付不能時,受贈人得請求賠償贈與物之價額。前項情形,受贈人不得請求遲延利息或其他不履行之損害賠償”。第410條規定,“贈與人僅就其故意或重大過失,對于受贈人負給付不能之責任”。第411條規定,“贈與之物或權利如有瑕疵,贈與人不負擔保責任。但贈與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或保證其無瑕疵者,對于受贈人因瑕疵所生之損害,負賠償之義務”。這些規定從三個方面減輕了贈與人的債務不履行責任:首先,降低贈與人的責任標準。如第410條規定僅就故意或重大過失負責。其次,免除贈與人的責任。如贈與人給付瑕疵給付遲延,無論其為故意重大過失抑或輕過失,均不承擔債務不履行責任。非故意不告知瑕疵以及未保證無瑕疵,也不承擔加害給付責任。再次,縮減贈與人的責任范圍。如贈與人履行遲延時,受贈人不得請求遲延利息或其他不履行之損害賠償。我國合同法于第189條規定,贈與人就其故意或重大過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四)法律對某些無償合同存續期限保護的程度低于有償合同

    1.定期贈與

    定期贈與是指贈與人在一定期間內繼續向受贈人為贈與的贈與,其在性質上不僅為無償合同,而且屬于繼續性合同,具有人格信賴關系,因此當贈與人死亡或受贈人死亡時,除贈與人有反對的意思表示外,定期贈與消滅。如《日本民法典》第552條規定,“以定期給付為標的贈與,因贈與人或受贈人死亡而喪失其效力。”

    2.委托合同

    《法國民法典》第2003條規定,委托可因委任人及受任人的自然死亡(或民事死亡)、禁治產或非商人的破產而終止;《德國民法典》第673條也規定,委托關系因受托人死亡而消滅。合同法第411條也規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破產的,委托合同終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根據委托事務的性質不宜終止的除外?!蔽刑貏e是無償委托建基于當事人之間的信賴,無論一方當事人還是雙方當事人同時死亡,因此種信賴關系不復存在,委托合同皆隨之消滅。

    3.使用借貸

    借用人死亡,借用合同當然終止[1](p.164-165);[13](p.25)。如《日本民法典》第599條規定,“使用借貸因借用人死亡而喪失其效力?!蔽覈_灣地區“民法”第472條第4款規定,“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貸與人得終止契約:……四、借用人死亡者?!倍谧鳛橛袃敽贤淖赓U合同中,承租人死亡的,合同并不當然終止,而是由其同居人取得承租人地位,如合同法第234條規定,“承租人在房屋租賃期間死亡的,與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賃合同租賃該房屋。”依照我國臺灣地區學說及實務上見解,房屋租賃未以書面形式訂立的,除有“土地法”第100條所規定之事由的,出租人并不能收回房屋[18](p.259)。究其區別對待之緣由,是因為“無償之債的當事人間有高度之屬人的恩給考慮,因此,借用人死亡時,應讓貸與人有重新考慮的機會?!盵15](p.97)

    (五)無償合同相較于有償合同的其他明顯差異

    1.有償合同的規定不能類推適用于無償合同

    例如,各國法律均在租賃合同中規定了“買賣不破租賃”以特殊保護不動產特別是房屋承租人,但此項制度并不適用于房屋借用合同。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1970年臺上字第2490號判例中曾明確指出,“使用借貸,非如無償的租賃之有‘民法’第425條之規定?!辈荒茴愅七m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承租人使用的物來自于對價的給付,而借用人則無償使用出借人提供的標的物,二者地位不具有類似性,對承租人予以特殊保護的政策并不能直接推及于借用人。第二,與無償行為相比,法律一貫對有償行為的受益人給與較高程度的保護,法律對有償的租賃合同中承租人的保護也并不能當然擴及于無償的借用合同中的借用人。第三,如果賦予借用人的債權以對抗力,將會對出借人的處分權構成過分限制,從而妨害物的使用效率的發揮,不符合經濟原則。

    2.作為有償合同典范的買賣的規定可準用于其他有償合同,但作為無償合同典范的贈與的規定不能當然準用于其他無償合同

買賣合同在有償合同中居于“總則”地位,各國法一般設有對其他有償合同的準用條款(如《日本民法典》第559條、合同法第174條等)。由于各種無償合同各自有不同的配置,其獨立性較為明顯,法典中并不存在所謂關于無償合同的一般性規定,前述分析也只是為了精確地理解各個無償行為中配置的特別制度,并不是對無償合同一般規定的抽象化??梢哉f,有償合同具有共性,而無償合同則各不相同。贈與是無償、單務合同的典型代表,并非無償合同的一般規則,關于贈與的規定不能準用于其他無償合同。一如德國學者梅迪庫斯所言,“并非對任何提供某種無償給付的人,都可以減輕其責任。”[19](p.151)如在客運合同中,合同法第303條第一款關于乘客自帶行李的毀損滅失的過錯責任不適用于無償客運合同,而第302條關于旅客人身傷害賠償的嚴格責任歸責原則就不論客運合同是否有無償而一體適用。這一區別對待的基礎在于規范背后隱藏的債務人義務的不同,而非合同是否為有償。[20](p.113)。

    三、無償合同的社會學之維:主要以贈與為例

    上述論說只是從民法學視角揭示了有償與無償合同之間的制度差異,但這尚不能對無償行為的設定及存在原因給出更為深刻的解釋。無償行為在表面上與理論上關于交易本質和人性標準的“利己”原則這一基本預設并不相符,不過,它不但未因為與商業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符而式微,相反卻歷久而彌新,有時還以更加宏大的敘事出現在現代生活中,如企業社會責任、慈善等都是在贈與、捐助等無償行為的基礎上才得以可能。這些都意味著無償合同在市民社會中具有促進交易之外的其他社會功能。

    古典合同法理論從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抽象出各個典型的交易關系并加以標準化,同時進行細密的法律規制,從而建構了典型合同體系。但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交換不限于“片斷式”的個體行為,也不限于確定的可折算成金錢的交換。契約不僅包括經濟上的交換,還包括其他的互動行為。各個具體的法律上的締約行為都只是廣義社會交換鏈條中的一個片斷而已。那些在民法中的被定性為“無償”的行為,也并非真的無“償”,無償行為中給予財產或價值的一方,同樣可能懷有某種互惠的動機和需求。只不過這些需求被“不用支付對價或報酬”的表面現象掩藏起來,行為人真正追求的東西其實在合同之外。各國民法中普遍允許贈與人撤銷對“忘恩負義”受贈人已做出的贈與行為,甚至不顧該贈與已履行公證、書面等形式的事實。(注:《法國民法典》第955條規定:“生前贈與,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始得以有負義行為為理由而予以取消:一、如受贈人謀害贈與人的生命時;二、如受贈人對贈與人成立虐待罪、輕罪或侮辱罪時;三、如受贈人拒絕撫養贈與人時?!薄兜聡穹ǖ洹返?19-532條、《瑞士債務法》第249-250條都有類似規定。我國合同法第192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保┤绻岩曇胺艑挘蜁l現贈與人同樣存有希望得到某種回報的期待。對此,大村敦志指出,贈與行為盛行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其目的并不相同:那些在各種節日進行各種社交性贈與是互酬的,在社會學上具有“對待給付”的性質;在此情形中,贈與的“目的”不達即意味著合同的基礎喪失,贈與人當然可以撤銷其贈與表示。只有那些向公益團體的捐贈,才屬于真正無對待給付的贈與。(注:[日]大村敦志:《債権各論》,有斐閣2003年版,第166頁。我妻榮教授也認為,“人無償給予財產,不一定僅限于利他的動機,也有可能是出于回報以前接受的利益,為了期望對方將來作出貢獻,為了獲得名譽,其他各種有對價的或利己的動機?!眳⒁奫日]我妻榮:《債權各論》(中卷一),徐進、李雙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徐國棟教授的評價則更為直接,“就贈與合同而言,多數人通過把它界定為一種無對價的合同隱晦地歸人利他合同,但另一些學者認為,從長期來看,受贈人必定要對贈與人提供的恩惠作出回報,從而否定贈與合同的利他性?!保ㄗⅲ簆eter m. blau,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us, 1964, pp. 93 ss.轉引自徐國棟:《人性論與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頁。)正因如此,美國學者jane b. baron將贈與稱為“贈與型交易”(gift-change)。不過,他也承認其與一般的商業交易行為存有一些差異,如贈與人不追求給付與獲取之間的準確均衡;由于贈與的目的一般在于建立人際關系和情感紐帶,因此,成本—收益理論不適用于贈與所依存的情感與道德世界等。(注:jane b. baron, gifts, bargains and form, indiana law journal, spring, p. 196(1988/1989).)melvin aron eisenberg則進一步指出,即使贈與涉及交易與互惠性,但它也與普通的市場交易存在根本的不同,這是因為,首先,贈與行為并不明確建立于交易之上,因此,即使它關涉互惠性,但也并非以此為條件;更重要的是,贈與所涉及的交易一般都建立于愛或道德的動機之上,即贈與必須體現情感關系或道德義務。如果說在普通交易中,物品是人們追求的目的,而贈與中,物品只是人們達到最終目的的手段而已。(注:melvin aron eisenberg, the world of contract and the world of gift, california law review july, p. 844(1997).)

    (一)贈與的社會功能

    在現代生活中,贈與首先是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一般人都喜歡通過互贈禮物來建立和培養良好的社會關系,贈與也是家庭成員之間表達親情和財產流轉的主要手段。贈與行為以及作為贈與行為后果的禮物的流動也一直是人類學家關注的對象。在他們看來,饋贈是一種具有二元性和通融性的行為和制度,其理想的實踐和發展條件存在于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基本關系是生產和再生產,人既是個體又是自身所屬群體代表的社會中?!@一行為幾乎見于所有的人類社會,從完全市場化的社會到與之相反的中央集權制社會中的某些行業或領域。簡而言之,只要是以人際關系解決事情的場合,便有饋贈[21](p.6)。法國社會學家莫斯曾開創性地提出,贈與與回禮之間的時間間隔正是商業借貸的原型。此外,通常情況下,回禮的價值必須高于所受贈品,而回禮中超過贈品的這部分價值就是利潤的起源。再者,接受贈與而讓回禮延后,懂禮節的人這時應該將某些替代品暫存到對方那里以示謝意,由此很容易聯想到這就是擔保的起源??偠灾Y節性的贈與與回禮中包含著嚴格的義務與名譽感,從而形成了“信用”觀念,并為此后商業交易的公正性奠定了基礎[22](p.138)。這些研究表明,贈與與交換可能是同源的,并且同時發生。據此推測,人類在起始階段就有著進行物品互酬的欲望。我們只能這樣推定,最初存在的既不是進行贈與的名譽欲望,也不是希望進行交換的物質欲望,而是贈與和交換未被分離前的無償的互酬情感[22](p.140)。莫利斯·戈德列認為,一個社會的再生產需要三項原則和三個基礎的組合方可實現。那就是必須饋贈一些東西,出售或交換一些,再就是總是保留一些。在我們生活的社會里,買賣交易成了占主要地位的社會活動。賣意味著將東西與人徹底脫離;饋贈總是使贈出的東西保留著原主人的某種特性;而保留則是不讓有些東西與人分離,因為這些東西與人之間的聯系代表著人的歷史和認同,是應當傳承下去的,至少應傳承直至這一認同感不再產生之時[21](p.22)。饋贈的這一特性在現代有關饋贈的法律規定中仍有鮮明體現:

    第一,目的性贈與。目的性贈與,是指自然人或法人接受一定財產,這些財產是作為與接受人的其他財產在經濟上相分離的特別財產而被管理,且為一定的目的而使用。如大學以法人的名義接受捐款,且款項只能用于安排獎學金或其他類似目的。這些財產就成為“管理這些財產且按照既定的目的使用其權益的受托人的財產”,拉倫茨稱之為“非獨立財團”,適用德國民法典第525條以下關于“附負擔贈與”的規定[23](p.249)。

    第二,財團法人。有學者指出,大陸法系的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區分,最終集中于是否承認社員可以改變公司的權利能力這一點上。社團法人(如公司)自然可以改變自己的經營范圍,但財團法人(如寺院、學校、醫院、基金會)則不能輕易改變章程和經營范圍[24]。財團法人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人民可以超越個人的生存界限,以組織體的形式來完成一些長期或者永續存在、有意義的社會目的,促進公益事業,帶動社會發展,而不必因為捐助人的死亡或者捐助人財產的增減而受影響?!盵25](p.1-2,219)“財團法人是財團設立者的契約延伸,這種契約不能被社員所改變?!盵26](p.97-98)

    對于這些做法,也許莫利斯·戈德列的說法頗有啟發意義,“我們今日的道德原則以及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行為都與饋贈、義務以及自由有關。所幸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只限于買賣關系,凡物除去市價之外還有感情上的價值,而這還不是物的所有價值。我們還不至于完全落入商業道德的羈絆,今日社會中還有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階層,他們還保留著過去的某些傳統,而我們自己,至少在某些場合,某些時候還在遵循這些傳統[21](p.131)?!叭魏紊鐣捌浞种后w和個體的進步在于懂得穩定社會關系靠饋贈給予、接受和回贈之道”[21](p.153),莫斯研究了原始社會的饋贈習俗之后得出結論說,是西方社會在最近時期把人變成“經濟動物”的,所幸我們還未完全如此行事。無論精英或平民,非理性的純粹消費行為俯首皆是,這些習慣甚至見于貴族階層,就像有道德、責任、科學性和理性的人一樣。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不像現在這樣,人變成機器,變成復雜而又斤斤計較算計的機器是近代的事[21](p.145)。日本社會學家山崎正和曾不無嘲諷地指出,“20世紀的人雖然試圖證明比過去任何時候的人都更真正誠實,但揭開表面就發現其中空空如也?!盵22](p.257)

    (二)其他無償合同的社會功能

    羅馬法學家保羅《論告示》中就曾指出,“使用借貸更多的是出于自愿和方便他人,而不是出于對金錢的需要?!盵27](p.95)這類合同在家庭和熟人社會中適用得較為廣泛。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多以無償、互助為其特征,立法者正是以此為出發點,才鍵入了要物性要件,使得當事人可以多加斟酌,在交付之前可取消意思表示。(注:張谷:“借款合同:諾成契約還是要物契約?—以合同法第210條為中心”, civillaw. com. cn/qqf/weizhang. asp? id=24212,最后訪問日期:2011 -02 -29)

   

結語

    明確民法中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的界限,其意義不只是更加鮮明滿足商事生活的需求,同時也應當全面凸現市民社會的多元本質?,F代商業社會中,“工業化就是竭盡全力地置換人們的行為模式”,“讓人們變得無名無姓”[22](p.275)。有償契約發揮著財產流轉增值的重要作用,契約基礎理論以“買賣”為范本加以創設,民法的商法趨勢等,提供了人成為“經濟人”所需的技術手段,使得現代私法視野中,主體“人像”已走上普遍商化的不歸路。同時,這也給以“個人主義”為標簽的現代性肇致了深刻的危機,人類學家所描述的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社會團結與協作圖景已為個體的、冷冰冰的經濟人圖像所取代。在此背景下,有的民法學者甚至稱無償合同既不符合“公平”,也不符合“人性”。(注:如我國臺灣地區學者謝哲勝教授認為,在有償合同中,各主體地位具有互換性且主體間相互支付對價,法律只需賦予各個主體基于其自由意思形成的合意以拘束力即可實現主體的利益平衡。而在無償合同中,僅一方當事人即利益出讓方負給付義務,不符合交易公平,不符合正義,亦不符合人性。參見謝哲勝:“贈與的生效要件”,載《臺灣法研究參考資料》1998年第8期。)但是,到底哪些人性才最接近真實的人性?在眾多關于人性的爭論中,哪種人性標準最具可信性?對此,莫斯的回答是:人們應當重新回到法律的堅實基礎,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原則上來。既不能以為公民太善良、太主觀,也不能把他們想得太冷酷、太實際。人們對他們自己、對別人、對社會現實都會有一種敏銳的感覺。他們的行為舉止既會考慮到.自己,也會考慮到社會及其亞群體。這種道德是永恒不變的;無論是最進化的社會、近期的未來社會,還是我們所能想象的最落后的社會,都概莫能外[28](p.233)。

    從法社會學家的角度,個人實際上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他登記、加人、融人和受制于一系列群體,因此,對他而言,脫離這些團體生存是難以接受的”,這是“人類情緒和情感生活的基本事實”[29](p.64-65)。如果說以商事行為為代表的有償合同是為專門以獨立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個人(商人)設計出的行為規則,那么將贈與等無償行為看作是為人們欲實現合作和關懷的那些人性而設計出的規則并無不當。鑒于法律行為“動機無涉”的特點,我們在目前的合同法體系所提供的這種“片斷”式架構中無法找到無償給予方所獲得的對待給付。無償行為或許能使人們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維系了團結合作的觀念,培養人們維持共同生活所必須具有的互助品格。即使是借助商業化的形式,無償行為也能在商業社會中創設出某種利他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注:如法國最高法院認為,公司向顧客分發禮品這樣的無償行為,雖然表面上與商法相對立,但實際上仍是一種“從屬的商事行為”。因為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受‘贈與意圖’所推動,而是受發展商務的愿望所驅動。公司通過贈送禮品,創造出一種有利的氣氛,所以這并不屬于民法上的贈與。參見[法]伊夫·居榮:《法國商法》(第1卷),羅結珍、趙海峰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正因無償契約的存在,使得本具工具理性的合同法,也能同時實現促進財產交易和提升社會團結的多元價值。

 

 

 

注釋:

[1][日]大村敦志:《債權各論》,有斐閣2003年版。

[2][美]詹姆斯•戈德雷:《現代合同理論的哲學起源》,張家勇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李中原:《歐陸民法傳統的歷史解讀—以羅馬法與自然法的演進為主線》,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日]大村敦志:《典型契約と性質決定》,有斐閣1997年版。

[5][德]迪特爾•施瓦布:《民法導論》,鄭沖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日]我妻榮:《債法各論》(上卷),徐慧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7]史尚寬:《債法各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法]伊夫•居榮:《法國商法》(第1卷),羅結珍、趙海峰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朱慶育:《意思表示解釋理論—精神科學視域中私法推理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0][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11]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臺灣三民書局2007年版。

[12][美] e•艾倫•范斯沃斯:《美國合同法》(第3版),葛云松、丁春艷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日]加藤雅信:《契約法》,有斐閣2007年版。

[14]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5]黃茂榮:《債法各論》(第1冊),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版。

[16][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債法分論》,杜景林、盧諶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7]林誠二:“買賣不破租賃規定之目的性限縮與類推適用”,載《中國法律評論》(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8]姜炳俊:“未訂書面之不動產租賃無期限限制”,載黃茂榮主編:《民法裁判百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9][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王雷:“客運合同中乘客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研究”,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44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1][法]馬賽爾•莫斯:《論饋贈—傳統社會的交換形式及其功能》,盧匯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2][日]山崎正和:《社交的人》,周保雄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

[23][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鄧峰:《作為社團的法人:重構公司理論的一個框架》,載《中外法學》2004年第6期。

[25]陳惠馨等:《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我國臺灣地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年印。

[26]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27][意]桑德羅•斯契巴尼選編:《契約之債與準契約之債》,丁玫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远县| 胶州市| 达尔| 昂仁县| 汝城县| 崇仁县| 广平县| 胶南市| 壤塘县| 秀山| 吉林市| 洮南市| 兴宁市| 遂溪县| 新乡市| 武城县| 安庆市| 北票市| 久治县| 陇西县| 通海县| 玉林市| 德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乌拉特前旗| 通化县| 舟曲县| 赫章县| 新晃| 重庆市| 新化县| 松江区| 静海县| 资阳市| 道孚县| 诏安县| 彩票| 安平县| 东港市| 得荣县|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