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時間:2022-09-15 16:45: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水資源合理利用;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V2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實質是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一方面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決各部門和各行業之間的競爭用水問題;另一方面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門和各行業內部節約高效用水。水資源合理配置包括需水管理和供水管理兩方面,在需水方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積極發展高效節水產業,抑制需水增長勢頭,以適應較為不利的水資源條件;在供水方面,協調各單位競爭性用水,加強管理,通過工程措施改變水資源天然時空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的被動局面。

一、水資源加強管理的必要性

一些地方的河流組成中有徑流量比較大的河流,在防洪控制方面沒有很好的建設,江防標準較低,同時河道也存在著淤積非常嚴重的情況,這樣會導致河流的入海口經常出現泄洪不暢的情況,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比較低,在防洪防澇能力上也偏低。

水資源管理

很多江河在人們生產和生活影響下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污染問題,這種污染情況還在持續的加劇,因此,水資源在利用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少的情況,同時,很多的地區出現了水資源無法飲用的問題,導致人們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水資源被嚴重污染導致的后果更加嚴重,因此,對可持續發展因素要進行重視,對水資源進行很好的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合理開發、高效利用能夠更好的實現保護目的,同時,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二、水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1、水價改革不到位

難以使水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水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水價對其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對節約水資源影響也非常大。人們在使用水資源時,水費的支出在家庭總收入的1%時,人們在心理影響方面不會出現很大的變動,在2%時,人們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但是,對水量出現了關注的現象。在5%時,會對水資源進行重視,對節水問題也會比較重視,因此,要想更好地對水資源進行管理,在水價方面可以進行調整。

繳納水資源管理費

現在,我國的水價不是很高,因此,在節約方面不是十分的重視。為了更好對水資源進行節約利用,在水價方面能夠進行必要的提高,也可以建設節水設施,利用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水資源保護制度缺乏

一直以來,人們對水資源的認識存在著比較模糊的觀念,一些人認為水資源可以無限利用,將其作為能夠再生資源來進行利用,在使用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節約意識。還有些人認為水資源有價值但是沒有價格,因此,在對其進行使用時可以自由使用,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水資源浪費情況非常嚴重。很多城市在發展建設中,對水資源節約以及保護非常重視,這樣能夠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對使用效率低的問題也能進行改進。

3、管理體制滯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使得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大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管理體制落后、經費短缺、管理粗放的問題,這樣在水資源管理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管理過程中,水資源價格較低,即使這樣在收費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水資源管理單位存在著機構冗雜,人員數量比較多,而且,在結構方面存在著并存的情況,在技術方面存在著薄弱的情況,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完善水資源管理的措施

1、水污染的防治

水資源要實現可持續利用一定要解決污染問題,做好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工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對工業布局問題進行重視,能夠防止污染出現。防治水資源污染的原則就是對污染總量和水功能進行區分,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將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實現污水資源化。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水資源的消耗量比較大,因此,在農業方面要想避免水資源的污染,要發展生態農業,對先進技術進行利用,加強農村地區規劃,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在使用化肥和農藥時,要防止農村水資源環境進一步惡化。

2、健全防洪防旱體系

加強對江河的綜合管理以及開發利用,提高江河的防御洪澇災害的能力,減少災害損失,確保城市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建設防洪工程,并且建立預警預報系統,保證防汛抗洪決策的正確性以及科學性。對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以及配置情況進行分析,適應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使水資源和人口、耕地以及其他資源相適應,發揮水資源的最大效益。沿海干旱缺水地區,必須限制城市的發展規模。有些地區缺水問題突出,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要加快水源工程建設,并建立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

3、提高全民節水觀念

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強化節水觀念,讓公眾了解水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水資源緊缺的嚴峻現實,增強危機感和責任感。努力做到人人關心水資源問題,自覺珍惜水、保護水,形成良好的節水社會風尚。強化計劃取水、節約用水。實施計劃取水和節約用水,通過對取水戶下達年度計劃取水指標,科學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資源。造成浪費水資源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水價偏低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內外實踐證明,制定合理的水價,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

4、發展節水農業

農業灌溉占總用水量的比重較高,而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因此,發展節水農業是節約農業用水、緩解水資源不足的有效途徑,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水資源短缺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發展節水農業是帶有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的戰略問題。要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為中心,圍繞"開源節流"進行創新,根據各地的資源條件,合理配置水資源,實行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傳統技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真正提高節水農業水平。

四、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手段

1、建立流域水資源管理體系

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權威、高效、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管理機構職能,明確流域與區域的事權,以實現防洪、供水、用水、儲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地下水一體化管理。其次,實行全河水量統一調度。實施計劃用水、取水許可等制度,統一分配水量,實現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合理配置。

水資源管理體系

流域內的各級政府應采用行政手段引導、調整工農業產業結構,建立適合本流域水資源現狀的產業結構模式,使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斷優化升級產業內部結構,鼓勵發展節水農業,促使高耗水低產出的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在項目審批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應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及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2、加強流域內法律法規宣傳

在流域內加強《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傳,提高用水戶守法、節水意識,積極開展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工作,合理保護水資源。為實現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應進一步加強和明晰界定流域水資源管理的權屬關系,明確管理主體,理順工作機制,制訂和完善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嚴格實施取水許可、計劃用水、定額用水、節約用水制度。同時,建立與水資源合理配置相適應的法規體系,加強水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加大水資源執法力度,依法管水、治水、節水、用水。

3、展開流域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

加強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地下水開發、利用、保護方案,建立地下水管理系統和監測網絡,明確進行水事活動的基本規范。各專業、區域規劃應當與流域規劃銜接統一,明確對違背流域規劃和流域統一管理行為的處罰制度,通過流域規劃對工程布局和開發方案統一決策,完善配套流域水利工程設施,通過流域規劃監督強化水資源管理,協調生產、生活與生態用水的關系,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實現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水資源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水資源使用狀況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對水資源管理問題進行分析,對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重視,對水資源管理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利用先進的管理理論、方法以及經驗,能夠更好的加強水資源管理,同時也能對其進行長期利用。

參考文獻

[1]康愛榮;于法穩.河北省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07(04):78-79.

第2篇

關鍵詞:水利;水資源保護;合理利用;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15-01

一、水資源的保護措施

1、鋪設生態地面涵養地下水

在居民小區、公園、廣場和人行道路鋪透氣透水的生態地面,可以減少城鎮燥熱,下雨后經透水路面保存下來的雨水可以慢慢蒸發出來,增加濕度和舒適感,也能滋養各種綠色植物,從而大大減少綠化用水。鋪設生態地面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用透水性地磚鋪路;用孔型混凝土磚鋪設停車場和自行車存放地地面;用實心磚,但磚與磚之間留出一定空隙;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路;用孔型磚加碎石來鋪路。

2、修建生態河道和親水堤岸

一直以來很多城鎮在進行河流改造的同時硬化了河床和河岸,從資源和生態的角度來看,存在的問題很嚴重:①硬化的河底沒有了泥層,具有凈水作用的植物、微生物和魚類都難以繁殖和生長,這會使河水水質下降。硬化的岸邊不能生長天然的植物,河兩岸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觀賞價值也會降低;②硬化的河底阻止河水滲入地下去補充地下水。③硬化河道還不利于阻擋兩岸的泥土進人河水,造成河水中泥沙含量高的問題。

二、水資源合理利用

水資源合理利用既包括水源在工業用水、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之間的合理調配,又包括水資源節約利用。在水資源缺乏的城鎮,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戰略要綜合考慮分析各種水資源,包括當地的和外來的,已有的和潛在的,低質的和優質的,盡量做到現有資源的合理調度與庫存,以及保護開發和節約利用。為此,要逐步做到以下幾點:①全面實行清污分流,充分利用有限的徑流。②逐步實行水資源多級管理,做到優質優用。③對于農業灌溉用水還應按污水性質進行分類應嚴格控制含有一類污染物包括重金屬、人工合成難降解有機物等的工業廢水直接進人農灌系統。

1、分質供水與梯級利用

在小城鎮可采用水的分質供水與梯級利用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以海水、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作為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補充水源。對生態用水和農業用水可采取低水質供水,以處理后的低水質水作為水源,但所供水必須經過處理達到業用水和相關生態用水的標準。采用分質供水生活用水必須達到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此外工業用水標準的再生水綠化、消防用水、沖洗馬路、居民沖廁等用水,均可使用經處理后達回用。污水是小城鎮最穩定的潛在淡水資源,在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同時考慮深度處理水的回用問題,可以較好地補充小城鎮水資源的不足。若能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與再生水回用、水資源的梯級利用等聯系起來進行統籌考慮,將有效地改善水資源短缺、水環境質量較差的局面。因此小城鎮應立足長遠,形成兩套獨立的供水系統:自來水系統和再生水系統。自來水系統主要提供飲用水和食品醫藥等直接和人體相關行業的生產工藝用水,而再生水系統則主要提供非飲用水。

2、水資源一體化管理

一體化水資源管理是指在水資源系統各因素之間、利益集團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的現實狀況下,采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教育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通過綜合考慮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協調和整合利益集團之間的資源分配和功能設置,有機組織系統關鍵要素,實現系統有效管理和高效運行。

三、水資源節約

節水可以通過以下4個方面的措施來實現:

1、生活節水。

小城鎮生活節水首先要增加小城鎮居民用水普及率,逐步減少依靠井泵水、河水和庫塘水的飲水習慣。其次由于城鎮生活用水供給量集中,水質要求高,隨著小城鎮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活需水量也不斷增長,小城鎮的生活節水需通過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同時應加快節水器具改造,推廣節水設備,杜絕跑、冒、滴、漏現象;新建民用建筑普及節水器具,有條件的地區可在城鎮公共建筑或居民小區鋪設再生水回用管道,將再生水作為共建保潔用水及沖廁用水。

2、農業節水。

在農業生產中推廣科學灌溉制度和先進農業灌溉技術,研究農作物的用水定額,探索農業灌溉定額控制的節水灌溉方式,調整農業種植種類結構,推進適應性種植,在缺水地區改種低耗水作物等,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減少田間蒸發和輸水過程蒸發、滲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減少農業灌溉水的浪費。

3、工業節水。

在城鎮整體來看,要制定合理的產業規劃,調整工業結構,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優化工業發展方式,限制規模小、污染大、浪費水資源多的企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工業用水管理,避免浪費。在水資源緊缺的地區,應限制水資源消耗量大的工業行業發展,鼓勵低耗水行業發展。對于企業自身,應依靠技改推動企業節約用水,大力提倡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落后的工藝和設備,積極推廣和引進節水型工藝和設備,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在工藝中以再生水替代新鮮水,達到降低萬元產值耗水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目的。

第3篇

Abstract: The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pe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agement,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re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discharge of sewage water and using protect wayand how to achiev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discussed briefly.

關鍵詞:合理利用水資源;水資源的管理;可持續發展

Key words: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V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9-0166-01

1減少污水的排放,運用保護水體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用水量越來越多,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水體的污染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如果人類生存環境周邊的水體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實施遠距離取水的計劃,這樣給生活和生產環境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資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污水的排放。

2管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約占用了全球淡水資源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農業節水尤為重要,應該根據不同農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這一規律,把各種農作物進行優化配置,使產量和用水量達到最佳,從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廣優化技術與計算機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應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同時,應重視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

在全球水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而合理用水的關鍵在于管理。

首先是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鑒于水具有流動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海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性等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強調水的公有性的實質,是為了消除各種以犧牲更大的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狹義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協調水資源利用上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堅持水利共享、水害共當的原則。

其次是實行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世界各國大多都強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據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第13次自然資源委員會資料,在22個成員國中,已有13個國家設立了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綜合管理機構,另有6個國家正在籌建這種機構。從各國實踐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工農業用水和城鄉用水等各個方面,并通過立法予以明確的規定。

最后是實行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世界各國大多以用水許可制度和水權等級制度為切入點,規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并對用水量進行管理。各國實施的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內容:實施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的程序、范圍;許可用水的條件、期限,用水權的等級及用水權喪失、廢止或轉讓的規定,以及有關獎勵和處罰的原則等。

3科學利用水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堅持人水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人水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既要滿足人類的合理需求,也要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更加注重節水型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水資源開發、配置、調度中的生態問題,加強需水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強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形成“人水和諧”的社會風尚,就必須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換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則指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能用損害水資源環境來換取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增長。

其次是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把節約保護水資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節約水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滿足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要求。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起“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不可能實現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經濟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資源保護,把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樹立水資源憂患意識,絕不能以犧牲水資源、嚴重破壞水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性的經濟繁榮。要以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抓好管理保護,切實處理好水資源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系。

最后是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針,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須堅持地表水地下水統籌,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開源節流保護并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本地區水的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并能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同時,在用水秩序上應以人為本,先生活后生產。通過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保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發展管理體制和機制,實行水資源一體化統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學管理,開源節流并舉,節水與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節水保護水的責任目標體系,層層落實責任。要不斷破除制約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障礙推進水資源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李維兆,李淑敏,李維賢.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合理利用水資源[J]. 山西建筑,2010(1).

第4篇

[關鍵詞]羅平縣 農村 水資源 合理利用

水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我國既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的生長特性決定了農業生產與水資源之間的密切關系,水資源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較之其他生產要素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農業背景下的粗放經營方式使得稀缺的水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農水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如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認真分析農村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其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方式,使稀缺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是擺在人類面前一項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一、基本現狀

1、地理環境

云南省羅平縣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業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地處東經103°57′~104°43′、北緯24°31′~25°25′之間。縣境東西寬75公里,南北長99公里,國土面積3045.2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78%。全縣轄羅雄、大水井等12個鄉鎮,153個村委會,1173個自然村。總人口58.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53.74萬人,占91.25%。現有耕地45.73萬畝,其中水田11.532萬畝,水澆地0.14萬畝,旱地34.058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蕎籽、洋芋及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生姜、油菜籽、蔬菜等。

2、水資源

羅平縣水資源總量為24.748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總量為5.479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18%。全縣農村水資源主要由降雨量、河流、地下水、水能資源構成。

(1)降雨量。羅平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云南省的多雨中心區之一。夏秋多大雨,秋冬常陰雨綿綿,日照較少,年平均氣溫15.1℃。由于縣境內的白臘山東南面是控制孟加拉灣暖濕氣流的迎風坡面,受其影響,雨量大,降雨多,河川徑流來源充足。全縣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月平均降水量如表1所示,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南部1470-1743.9毫米,北部1120毫米,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

(2)河流。境內流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河流眾多,大小河流25條,河流去向多由東北向西南走向,河川徑流總量為24.58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83.6萬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南盤江沿羅平南緣穿過河,歸南海于三江口與黃泥河匯合后經廣西注入珠江,境內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284.2平方公里,河川徑流量為24.74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總量16.25億立方米。

(3)地下水資源。全縣境內地質結構復雜,巖層節理裂隙,斷裂發育,巖溶地區占國土總面積的80%,峰叢、凹地、峰林谷地、地下暗河分布極廣。復雜的地質結構造就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全縣地下徑流5.691億立方米,出露泉點70處,其中最枯水量大于1立方米/秒的有3處,大于0.3立方米/秒的有19處,年平均地下水徑流量為8.33億立方米,大部份分布在東南部。

(4)水能資源。全縣水能資源隱藏量豐富,有“電力之鄉”的美譽。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9萬千瓦,已探明易于開發的為10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109萬千瓦,轄區內有水力發電站22座,現已開發77.196萬千瓦,占蘊藏量和可開發量的51.8%和70.8%。境內有我國第一個向世界招標建設的魯布革電站,總裝機容量為60萬千瓦,以及全國最大的縣級最大電站一臘莊電站,總裝機容量6萬千瓦,目前一批小水電站正在建設中,預計建成后總裝機可達21.55萬千瓦。

以上數據表明,羅平縣水資源總量大,雨量充沛,河流分布廣,地下水和水能資源豐富,為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農作物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羅平縣對農村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在做好保護的同時,修建了一批農田水利工程、蓄水工程和飲水工程,開發了一批水電站,并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地方旅游業,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然而,由于全球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干旱、山體滑坡、泥石流、水災等惡劣環境,城鎮化加速推進帶來的水體和環境污染,傳統農業粗放經營導致的水資源低效利用等,使得羅平縣農村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1、水利基礎建設滯后,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浪費現象嚴重

作為&以農業為主的大縣,羅平的水利基礎設施仍顯得十分薄弱,受壩區內河流短小、灰巖廣布、地形復雜、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全縣水利設施工程與農業農村用水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截至2009年底,全縣建成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5座,小塘壩101件,抽水泵站104處(眼),引水灌渠246件,大、小蓄水池1171件,水窖17749件,累計蓄水總量5005萬立方米。目前全縣最大供水量為6646萬立方米,而最大需水量為19733.22萬立方米,缺水達13087.22萬立方米。據測算,到2020年,全縣最大需水量為23047.12萬立方米,最大供水量為10755.07萬立方米,最大缺水量將達到12292.03萬立方米。隨著人口的增多,城鎮化迅速推進及工業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不僅如此,全縣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勻,山區水利化程度低于壩區,山區農作物灌溉及人畜飲水十分困難;蓄水工程少,全縣僅有的2座中型水庫、4座小(一)型和16座小(二)型水庫儲水能力較弱,其中有部分設施已經老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病險隱患;薄弱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導致了全縣1/3的中低產田難于得到有效改造,老化的渠道及渠系建筑倒塌、堵塞、滲漏、淤積嚴重,渠系水利用率低,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僅為37%左右;簡陋的農村水資源存儲手段造成水資源在儲存、輸送過程中流失、滲漏和蒸發現象嚴重;農民傳統低效的大水漫灌方式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嚴重。

2、人均占有量低,時空分布不均

羅平縣雖然是全省的4個多雨中心區之一,雨量充沛,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由于全縣人口較多,人均占有水資源量4600立方米,遠遠低于云南全省679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加之水資源分布特征是南多北少,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造成其時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秋冬缺水的現象比較普遍,大水井、舊屋基、鐘山等一些鄉鎮缺水嚴重。

3、水資源利用率低,利用難度大

在全縣國土總面積中,壩區、槽區面積只占22%,山區面積

高達78%,壩槽區水源條件較好,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相對較高,而山區和半山區由于水源條件較差,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水平較低,靠天吃飯和吃水難現象普遍。由于全縣處于黔西高原過渡的斜坡上,地勢呈不均勻的階梯狀下降,最高海拔為白臘山主峰2467.9m,最低海拔為三江口722m,海拔相對高差1745.9m。境內地質巖層節理裂隙,斷裂發育,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石山面積占80%,大部分地區山高坡陡,巖石,巖溶洞穴縱橫交錯,保水性能差,加之河谷深切,地下水埋藏深,缺乏骨干蓄水工程,雨季降水大多白白流走。加之山區地形破碎,耕地和農民居住都較分散,帶來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目前全縣境內45.73萬畝耕地的灌溉率只有21%。

4、水資源時空分布與部分農作物生長對水的需求錯位

水資源時空分布與作物需求關系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同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量不同。羅平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影響到的農作物主要有油菜、夏玉米、水稻、生姜、煙草等。如油菜最大需水期是開花期,一般為每年的2月至3月初,播種時若土壤濕度降至10%~15%會嚴重影響出苗和全苗等;夏玉米在生長的中后期如遭遇干旱,將對產量造成嚴重影響;水稻在抽穗開花期若缺水會造成抽穗開花困難,包頸白穗多,結實率不高,嚴重影響產量。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羅平縣的雨水時空分布發生明顯變化,冬季晴天開始偏多,水資源時空分布與農作物對水的生長需求之間產生矛盾,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最終導致其產量和品質的降低。以2009年為例,由于持續干旱,降水異常少,氣溫持續偏高,造成全縣種植的油菜全部成災,絕收23.5萬畝,損失產量6000萬公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羅平縣農村水資源利用中出現的問題,既有自然環境變化帶來的客觀因素,也有投入不足、管理不健全、意識不強等主觀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后,羅平縣農村水資源的管理發生了較大變化,水利設施由原來的純集體產權形式變成了混合產權(村集體和農民)形式,造成了產權主體(主要是集體資產)不明晰,管理責任不明確的現狀。近年來,由于全縣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數量較大、分布較廣、任務較重,一些地方受益群眾參與管理水利工程的積極性不高,對已建設工程愛護意識不夠,措施落實不力,人為破壞嚴重,工程效益難以充分發揮。同時,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由于統籌規劃不夠,往往造成重復建設,項目資金難以整合,使用效益低,規模效應差等問題。

第二,節水設施建設滯后,節水農業發展緩慢。在全縣農業灌溉面積中,只有少部分采取了節水灌溉,絕大部分仍然是粗放用水方式。據統計,截至2008年,全縣節水灌溉面積只有12,1818萬畝,其中11.761萬畝采取渠道防滲,0.42萬畝采用低壓管道節水,節水灌溉措施相對單一,且只是在輸水過程中采取節水灌溉措施,田間節水灌溉技術使用較少。

第三,村民節水意識普遍淡薄。一是許多村民還沒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多用水不算什么浪費。二是部分村子裝上自來水后,雖給農民用水帶來了方便,但幾乎所有用戶都沒有安裝水表,也沒有收取水費,這樣一來用水就沒有了限制,浪費現象比較突出。三是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沒有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和習慣。

第四,水資源存在一定污染。水資源污染是影響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羅平全縣農村水資源遭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農村居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中施用化肥和農藥、養殖業中畜禽糞便中的化學需氧量(COD)釋放、工業“三廢”以及旅游垃圾等。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強蓄水工程的建設,調節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第一,新建蓄水工程,積極利用雨洪水資源,增加農業蓄水能力。首先是加強全縣主要烤煙和油菜生產基地羅平壩子的蓄水工程建設,實施調水工程,解決縣城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生產和工業用水需要。其次是根據羅平流域的實際情況,合理修建一部分蓄水工程。第二,對已建的蓄水工程定期檢查,及時加固處理,尤其要加強對設施已經老化、存在病險隱患的13座水庫進行定期評估檢查和加固處理。

2、抓好農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雨水集蓄利用

如前所述,羅平縣屬山區半山區,豐富的水資源因水利工程建設滯后而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實踐證明,借鑒云南紅河州建設小壩塘、小水池、小水溝、小水井和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經驗,可以更好地收集雨水。相比較而言,目前羅平全縣所建的“五小水利”工程量還比較少,灌溉面積小。因此,堅持“民辦公助”原則,正確引導農民投資投勞,興建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充分收集雨水、儲存雨水、利用雨水,為干旱缺水地區開辟節水新路,使全縣山區半山區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3、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是極其重要的水資源之一。羅平境內地下水豐富,但補給速度慢,過量開采將引發許多問題。為了使地下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第一,應加強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質資料,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籌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綜合利用,避免過量開采和濫用水源。第二,在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前提下,進行人工補給。第三,建立監測網,隨時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水質變化情況,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4、抓好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適宜地區田間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保障農業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對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確保農村穩定具有重要作用,針對羅平縣實際,要加大投入,對現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適宜地區田間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如噴灌技術、微灌技術、膜上灌水技術、抗旱點澆技術、溝畦灌水技術等。

5、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抗旱高產農作物品種

抗旱品種是指具有穩定的節水好、御旱性強、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產穩產等綜合優良特性的作物品種。選用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產結合型的作物和品種,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是利用生物適應環境,以生物機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也是種植業高效利用水資源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耕作栽培措施改善環境條件,使之適應和滿足作物(品種)的要求,才能充分發揮其優良特性和節水高產潛力。根據全縣環境和水資源條件,可選擇適宜的作物和品種,合理安排布局搭配,從而達到高效利用有限水資源的目的。

6、加強村級水利工程管理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晰產權,建立符合羅平縣縣情、水情和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村級水管體制及運行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實施農戶參與式農村水資源管理和用水收費制度,是全縣農村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保證。

7、增強節水意識,普及節水用水知識

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活動,讓農村居民知曉節水用水的相關知識,增強其節水用水意識,掌握節水用水的竅門和技巧,形成人人節水用水的良好環境。

8、整治農村水資源污染

第5篇

第一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資源的含義: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活動有價值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稱為自然資源。

2、分類: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

非可再生資源:形成、再生過程非常緩慢,相對于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

3、自然資源的特點: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破壞和浪費嚴重。

4、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對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護和培養,便能夠可持續利用;非可再生資源:珍惜和節約使用。

5、“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主題: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6、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從我做起:提高認識;加強宣傳;付諸于行動,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7、活動題P63第1題

第二節土地資源

1、分類:可利用土地:農業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建筑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城鄉建設用地)

難以利用土地:戈壁、沙漠、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積雪和冰山。

2、土地資源的特點:(1)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2)地區分布不均

(3)比例結構不合理(P68圖3.9)(4)破壞嚴重

3、土地利用類型分布

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地區所在的干濕地區主要地形類型農業類型

耕地水田東部(南方)濕潤區平原、丘陵耕作業

旱地東部(北方)濕潤、半濕潤地區高原、平原

草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原、山地牧業

林地山區濕潤、半濕潤地區山地林業

難以利用土地西部內陸干旱地區沙漠、戈壁、石山等-----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存在問題

A、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嚴重:亂占耕地造成耕地減少;過度放牧使土地荒漠化

B、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不當排放造成土地污染,土地質量下降

措施: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

(1)制定基本國策:內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2)設立全國土地日:6月25日

(3)頒布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4)其他:在農耕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在牧區,建設人工草場,保護天然草場:在易受風沙侵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營造防護林,治理沙化、鹽堿化。

第三節水資源

1、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2、水資源的特點:

(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時空分布不均:a、空間分布:南豐北缺(以長江流域北界為界,南方80%,北方20%)

b、季節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c、年際變化大

(3)污染、浪費嚴重

3、我國缺水最為嚴重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

4、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1)南北方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差異明顯,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

(2)我國降水和徑流的季節,年際變化大,是造成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3)在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的不足更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5、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

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之一(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

興建水庫: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措施之一。(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6、南水北調工程:(p78圖3.16)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主要利用京杭運河輸送,北達山東與天津。

中線工程:目前從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自流北上,北達北京。

第6篇

1推廣農田水利節水技術的必要性和意義

我國農業生產受耕作技術和耕作習慣的影響,長期存在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情況,在很對地區都存在對水資源的浪費。由于農業是用水大戶,如何不能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有效節水,那么,會對農業周邊的城市生活和其他行業的生活生產用水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在農業產區推廣農田水利技術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農業粗放型生產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效率,還可以提高一個地區對水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降低對水資源的浪費。從大的背景上來講,我國的水資源分配極不平衡,我國的農業產區分配也很不平衡,這兩個不平衡造成了在局部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水資源匱乏,如果在不進行合理的利用,那么就會造成進一步的水資源緊張。尤其是目前我國農業產區先進生產和灌溉技術的推廣不夠,大面積灌溉造成大量的水資源蒸發和流水,沒有起到實際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從農業增長增收的角度來看,完善農田水利節水技術可以實現有針對性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使得建設生態農業、景觀農業和農業產業鏈成為了一種可能。進行水資源的調配的同時,進行各類農業技術革新試驗,再通過農業技術革新試驗對農田水利利用技術的進行革新,這種相輔相成的方式是既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也有效地利用了水資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我國農田水利節水技術的發展思路

根據我國農業產區水利設施和灌溉技術的差異,開展農田水利節水技術工作可主要從改良灌溉方式、改變儲水和蓄水方式以及農作物種植方式上做文章,形成地上、地下一體的立體灌溉模式,從而實現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2.1改良傳統灌溉方式,推廣系統灌溉模式

在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中,應用比較多的節水灌溉技術主要有溝灌、滴灌、噴灌和管灌等技術。在一系列的灌溉技術中,應用比較多的主要有溝灌、噴灌和管灌幾種。其中,溝灌是應用比較多的一種灌溉技術。農業生產都要依托河流、湖泊等水源地進行,為了節省灌溉成本,廣大農民發明了溝灌這一傳統的灌溉技術,利用河流周邊的天然水道,進行初級改造直接將水引進農田,進行大面積灌溉,或者在近水源地處利用水泵等抽水設備抽水,利用外接管線將水輸送到農田進行灌溉。這種灌溉技術雖然節省成本,設備運行和維護費用也比較低,但灌溉效率也十分低下,在水的輸送和灌溉過程中,都容易造成大量的流失和浪費。尤其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在用電高峰季節普遍出現電力短缺,而這時時間一般都是農業生產最關鍵的灌溉期,電力的短缺造成抽水設備不能正常運行,同樣影響灌溉效果。根據這種實際情況,廣大水利技術人員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農業生產環境調查,特別是農田水利運行情況和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了解灌溉區域的綜合情況,利用得到的綜合數據進行詳細的灌溉方式改良工作,首先,做好用于溝灌的渠道的防滲漏工作,避免水資源意外流失。同時,還要利用溝中覆膜技術減少灌溉過程中的水分流失。根據農田作物類型和種植情況,還要廣泛的使用支渠灌溉,分擔主渠的灌溉壓力,在利用支渠進行灌溉時,要注意渠道的高度和渠內壓力的控制,一般以不影響主渠內水流量為宜。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使用覆膜技術,進一步提高灌溉效率。改良溝灌,建立系統的溝灌模式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灌溉技術改良手段,也是技術要求相對較低,適宜在我國絕大多數農業產區進行普及推廣的重要的灌溉模式。除不斷改良溝灌模式之外,還可以在種植農作物類型允許,技術成熟的情況下,積極推廣噴灌、滴灌和管灌技術,這些灌溉技術由于將水流轉化為了水滴、水霧,就等于直接降低了灌溉的用水量,對水資源的節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管灌技術,利用地下管道同水源進行連接,灌溉用水可以在管道內實現回流,從而很大限度的控制了水的消耗和浪費,相應節約用水量可達50%左右,灌溉效率更是提高了近10%左右。

2.2合理儲水、蓄水,適時進行灌溉作業

我國的國土面積廣闊,廣大的區域分別位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明顯,所以我國的降水也多數集中在每年的夏秋兩季,這兩個時間段的降水如果進行合理的儲存,那么完全可以滿足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農業產區現有的水利設施,如小型的水庫、水壩,進行有針對性的蓄水,尤其是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可以利用梅雨季節幾個月的降水進行蓄水。待梅雨季節過去,進入農作物大面積耕作期之后,在由水庫和水壩進行有序的水資源分配,從而合理的利用了水資源,避免了臨時采用其他取水方式,如開采地下水造成了農業生產、生活環境的潛在破壞。利用汛期蓄水進行灌溉,還可以根據需要增加灌溉次數,或者利用溝渠將水資源在農田中進行循環灌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水資源,提高了灌溉效率。

2.3優化農產區作物結構,推廣節水種植技術

由于不同作物對水量的要求不同,在實際種植作業中,可采用不同作物間作的種植模式,改變單一的作物生產模式,根據當地水資源情況,調整種植作物的比例,在不影響糧食產量的情況下適當推廣抗旱品種,從而使得灌溉區域內整體的灌溉用水量降低,也就達到了節水的目的。另外,還應在部分地區推廣節水種植技術,特別是在農作物用水量相對較少的北方地區,可積極推廣坐水點種和早育稀植和各類水肥控制技術,從而提高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水的利用率。結語發展農田水利節水技術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國農業生產中對水資源不能進行合理利用、水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從大的方向上來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也是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建立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第7篇

挽救人類之家——地球

環保感想

水不僅是人類寶貴之源,而且是生命之泉。人類的生命不能離開空氣,也不能離開水。從太空中看,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極為秀麗的蔚藍球體。水覆蓋了地球70%以上的表面,所以地球是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我們地球是宇宙中最為獨特的星球。可是,在對水資源需要不斷增長的同時,人類的活動對水體的污染也日益嚴重,使許多可用的淡水資源遭到破壞,就連清澈見地的小河與溪流也被我們污染。因為死亡有機質能消耗水中缺氧,危機魚類的生存,還能導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氣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這些氧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質,維持著河流小溪的自我凈化能力。

為了預防和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好水資源,每一個生活地球上的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了解水污染形勢,防止水污染蔓延。作為地球一員的我提3點建議:

1.政府調節水資源時,應當統籌兼顧,維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體的合理水位,維護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

2.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對造成水污染的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采取綜合防止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合理利用資源,減少廢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3.禁止向湖泊,溪流,小河排放,傾倒工業廢水,城市垃圾和其他廢物。

水是一切生命的搖籃;是生命之源,對人類極其重要;是地球萬物命脈所在。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水的滋養下生存與繁殖。即使社會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我們也不能讓水污染的惡化作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因為將會造成人類無法彌補的惡果,最終導致人類所在文明化為烏有。面對水污染的環境惡化,我希望人類更能團結一致,更能吃苦耐勞,更能相互幫助,更能激起一古熱情。人類們,快醒悟吧!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大自然給予人類所有禮物,都將會使你們受益無窮。

第8篇

【關鍵詞】建筑室內;給排水;節水節能;創新

近年來,我國的水資源浪費日益嚴重,水資源短缺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在各行業,尤其是建筑行業中,水資源浪費嚴重,為了緩解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用水中占有相當比例的建筑工程應重視施工中的節水節能,尤其是建筑室內給排水的節水節能的措施的制定和創新的設計,盡量采用節水型的室內器具和器材,從而減少供水系統中水資源的損失。

1 給排水系統的節能節水措施

1.1 給水系統的節水節能策略

進行室內給排水設計時,可以利用市政工程的管網余壓,進行分區給水。城市建筑的供水是根據市政建設規模的大小評定的,其給水系統的壓力保持在0.2MPa至0.4MPa左右。若市內給水設計能夠合理利用市政管網的壓力,進行分區供水,能直接減少壓力增加時的能量消耗。如六樓以下居民建筑能夠直接供水是在市政管網的壓力保持在0.3MPa的時候,六樓以上可以使用變頻無負壓的設備給水,如此便可以合理利用管網余壓,避免低樓層的水資源浪費和能量的消耗。

在國家制定的《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中,能夠看到較高樓層的給水系統中可設計為豎向分區,衛生設備的水壓可設定為0.2MPa到0.3MPa,其靜水壓也應設置為小于0.455MPa,以此來避免或減少給水系統超出壓力水資源流出的現象。

另外,作為最清潔和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在對能源的節約利用上有重要作用,中國每年的日照時數較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在這種情況下,可對太陽能熱水器大力推廣,這樣,利用太陽能資源對生活用水進行加熱,應用于居民沐浴、清潔等消耗,這樣可以節約其他能源,又對環境進行了保護,在對能源的節約上效果明顯,可促進太陽能的廣泛利用。

1.2 排水系統的節能節水策略

排水系統是指按照室外排水系統的體制將居民生活產生的廢水、污水使用合理方式排出的系統,分為雨水系統、水處理系統、中水系統等多個方面,下面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探討節水節能措施。

1.2.1 雨水系統的優化措施

作為自然界的一種資源,雨水經過一定的處理后也可以運用于生活之中,對建筑物屋頂等區域的雨水收集已經成為了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一種有效途徑。在進行建筑物室內的排水系統的設計時,可注意將建筑物附近,包括地面、屋頂、街道的水資源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后可用于建筑物周圍植物的灌溉,居民的洗車、洗廁所等用途,這樣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率。

1.2.2 中水系統的優化措施

我國目前大力提倡的有效節水的辦法是建筑排水系統和排水設施,并已經將其上升為政府政策的高度進行推廣和宣傳。這一過程是指將居民建筑物內的包括冷卻水、雨水、生活排水在內的各種排水進行一定的處理后,在工業與民用建筑附近安裝相關的設備和設施,將這些排水當作雜用水進行使用。我國的水資源消耗巨大,90%左右為酒店和賓館使用水,70%來自于住宅用水,40%為辦公樓使用水,這些單位水資源消耗驚人,若把這些排水經過處理凈化成中水,用來進行城市綠化或者是建筑雜用水,城市的排水量就會大大減少,供水量就會大大增加, 利于節水節能。

1.2.3 水處理系統的優化措施

在節水節能的措施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種利于可持續發展、更加生態的建筑排水系統的處理工藝,即是在生態原理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技術,以生物能、太陽能為主要消耗能源,開發出水資源的處理設備,利用生物鏈來凈化水資源,最終實現水資源的零成本運作和污水的全面回收利用。比如,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在處理污水后,水質明顯好轉,對后續處理的要求減小,這樣就降低了整個過程能源的消耗,利于效率的提高。在制定水處理系統的優化措施中,也應該注意選取適合的處理設備,最好采用的排水管件和管材都是新型的,還應恰當的對通氣管進行設計,要認真選取潛水泵、采用順水性的彎頭或者三通,在建筑設計時應保證高水封和防止地面滲漏等。

2 給排水系統的創新設計

2.1 給水系統的創新設計

2.1.1 注意給水的節約性

建筑室內的給水系統的創新設計要注意中水道的建設和節水配件的選擇。這一過程中,中水道的建設已經成為給水系統和建筑行業中的主要發展趨勢,通常情況下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選擇:由冷卻水轉為沐浴排水,然后再用于盥洗水的使用,接下來可用于衣物清洗,再接著用于廚房排水,最后用于居民廁所的排水使用,這樣區別開來廢水和污水,又對水資源進行了重復利用。而節水配件的選擇也是多樣的,包括了液壓式的沖洗水箱的配件、房頂豎向的開合閥、控制水壓水力的多用途閥,還有就是廁所的配備器具,這些配件安裝之后可以自動對溫度進行調節、限制水的流量。

2.1.2 環保節能的給水設計

對能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是促進我國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發展的關鍵步驟之一,節約能源也可起到對環境保護的作用。在技術系統中,應隨著技術的發展改變,放棄傳統的水泵―水箱的水污染給水形式轉而采用變頻調速和氣壓罐給水的方式。氣壓罐的供電頻率采用的是變頻器對電機進行改變的頻率,可根據給水量的多少循環轉動和調速。現代變頻設備已經采用的是變量變壓的給水方式。在進行室內的技術系統設計時應合理選擇設備,根據系統的特點采取合適的節能手段,比如合理利用太陽能,利用太陽能的加熱設備解決給水問題。

2.2 排水系統的創新設計

2.2.1 真空節水技術的設計

如果要節約水資源,當然是在保障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使水資源的用量越低越好,但是如果一味地對水資源厲行節儉。連最起碼的生活和清潔都不能做到,那么節水就沒有意義了。在排水系統的設計中可以采用真空節水的技術來保證居民的包括廁所用水在內的清潔用水。這一設計即是依靠空氣負壓從而產生汽水混合物,以空氣代替水,利用混合物的高速流動把污水、廢水等沖除干凈,如果在各類建筑中使用真空節水技術,可以節約超過40%的水資源,可以獲得至少70%的節水率。真空節水的整個系統包括:真空閥、獨特設計的潔具(帶有吸水裝置)、封閉的管道、收集真空的容器和真空泵、管道以及控制設備等。

2.2.2 同層排水技術的設計

同層排水技術能夠將排水系統管道或者衛生器具的維護放在同一層進行,更可以將生活的污水、廢水管道設置在同一層內,利于施工和操作。同層排水主要有幾種設計:利用集水器進行排水、墻式同層進行排水、沉箱式”同層進行排水、將排水系統置于板內進行排水等。這幾種設計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運用。

2.2.3 合理利用中水

中水是經過一定處理之后達到某個關于水質標準的生活排水,生活的廢水、污水都可以稱之為中水,其中生活的廢水包括浴室、廚房、洗衣的排水以及冷卻排水等各種排水。中水在城市的環境綠化,居民的非飲用生活雜水等地方應用價值巨大,合理利用中水是達到節能節水的有效途徑,可以將建筑室內的各種排水經過收集后加工成為中水,用來進行城市綠化、居民雜用水、建筑雜用水等用途,雖然中水工程的資金投入相對較高,但是在水資源的節約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勢必會成為一種趨勢。

3 結語

總而言之,由于資源的日益缺乏,在未來的建筑室內給排水系統的設計中節能節水將成為設計的主要主題,給排水系統的節水節能潛力巨大,可以在設計過程中注意太陽能的利用和中水的回收,利用先進的科技開發出先進的節水節能產品。

參考文獻:

[1]張雪峰,李偉.節水節能技術在建筑給排水中的應用及發展[J].山西建筑, 2007.

第9篇

在綠色施工中要求的節約材料、節水、節能、節地中對我們施工單位影響最大的是節約材料、節水和節能,材料和能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在以前的施工中都有成功的經驗,而對水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以往都沒有很強的意識。我們身處江南地區從來就沒有對水源產生過危機意識,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度開發和全球溫度的提高,我國也成為了缺水的國家,江南地區也受到波及,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水費價格的不斷提高,從九十年代的0.18元/m3上漲到現在的3.5元/m3,上漲了近二十倍,而且水資源又是不可再生資源,不論是從環保的角度還是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對我們這些施工人都敲響了警鐘。我們需要認真地研究一下在施工中如何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了。

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

江南地區地下水位都比較高,一般自然地面向下2米左右以后就有地下水了,在地下室施工中肯定要進行降水工序的,無論采用井點降水還是管井降水,出水量都比較大,而且周期較長。按照原先的做法,該部分水抽上來后就直接排放到市政雨水井內了。現在這項資源我們就必須加以利用了。拿水墨江南二期工程為例,該位于蘇州工業園區星湖街、縱三路之間,總建筑面積約10.56萬平方米,建筑高度52.0米,商業區延星湖街布置,該項目一層地下車庫,車庫面積在1.7萬平方米左右,基礎挖深在4.5米左右,基坑內降水采用管井降水結合明溝排水的方法,抽水周期要求為直至基礎回土結束為止。在處于基坑降水階段時,利用管井內的抽水和基坑周邊明溝積水坑的排水作為混凝土養護用水及道路出入車輛的沖洗用水。主要措施為在工地北側入口處設置一個磚砌蓄水池,尺寸為15米(長)×5米(寬)×4米(深),蓄水池分三格布置,從入水口處開始分別為一級沉淀池、二級沉淀池和三級蓄水池,出水口設置在第三級蓄水池處,以保證抽出的水經過三級沉淀后可以達到合理利用的水質標準。在現場衛生間及生活區衛生間處設置一口管井,在管井邊搭設一個鋼管腳手架架子上面放置一個容積為2立方米的蓄水筒,作為廁所的沖洗用水。這樣,在基礎施工階段現場的施工用水除了在辦公區和休息區采用自來水作為飲用水位外,其它的施工用水和沖廁用水全部采用抽出的地下水,有效的節約了水源。

收集循環使用雨水資源

蘇州地區每年的降水量都是比較大的,春季每月要有10-12天的降水,夏季每月一般有7-9天地降雨,秋冬季節雨水較少每月也有3-5天地降水,綜合起來蘇州地區的年降水量要超過500mm,這時一個很大的資源,如何能夠利用好這項資源,對我們施工中的節水非常重要。在水墨江南二期工程中,在開工時我們就考慮到了利用雨水資源這一點,在進行臨時設施道路施工時道路兩側就設置了200×300的排水明溝,并在道路中適當埋設過路管。在基礎施工回填土完成,沿建筑物的周邊腳手架位置澆筑基礎砼地坪時,在腳手架的外側也設置一圈明溝,并且每隔20米左右設置一個沉淀積水坑,并將積水坑與道路兩側的排水溝接通,將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中,提供施工現場的用水。雨水較多的季節,多余的雨水經沉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網。主體結構施工時的樓層用水是采用在室外地面架設一個蓄水箱,然后用增壓泵將蓄水箱中的水輸送到施工樓層,主要是作為砼養護使用,而每個單體蓄水箱中的水都是采用蓄水池中雨水加以利用的。在雨水缺少的季節,我們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工地南側有一條河流,現場采用抽水泵將河水分別引入蓄水池作為施工用水,有效的補充了缺少雨水時期的施工用水量。裝飾階段利用在樓層頂層架設水箱(容積5立方米),利用蓄水池的水將水箱注滿,采用水管從樓層內的管井中輸送至各個樓層。這樣在主體及裝飾施工階段,施工用水基本上是采用收集的雨水結合河水加以利用,達到了節約水資源的效果。

生活區的節水布置

水墨江南二期項目由于體量較大,配套的工種較多,最高峰時工人數量超過1200人,所以生活區的用水量是非常大的。本項目的生活區與施工現場是分開獨立布置的,在生活區臨時設施施工時我們就考慮到要將飲用水和非飲用水用兩路管線布設。飲用水一路主要包括食堂、辦公及職工的生活用水,使用自來水。非飲用水一路主要包括廁所、場地沖洗及澆灌綠化用水。非飲用水主要利用雨水收集,廁所利用管井使用地下水。

過程中的管理

水墨江南二期項目在節水方面建立以項目經理為首的專項節水管理組織機構,整個施工過程中主要以施工工長為主要實施負責人,形成從上到下,人人負責,層層落實的節水管理保證體系。根據工程特點,開工前即對施工區和生活區進行合理規劃布置,對排水溝的布置走向及蓄水池的位置均予以明確,以利于在施工中的節水達到收集的效果。在施工過程中,及時將排水溝內的垃圾進行清理以保證排水通暢,同時定期(每月2次)進行蓄水池內的沉淀物進行清理,這樣即清潔了水池又增加了蓄水的容量。安排專人(項目部專業電工)對各個水箱的水位進行日常巡查,水箱內水位不足的及時開泵進行補充,確保施工用水的充足供應。在雨水缺少季節,還應對蓄水池內的水位進行日常檢查,發現不足應立即啟動河水內抽水泵,及時對蓄水池進行補水。項目部的機操工定期對所有的水泵進行輪流保養,確保抽水設備能正常使用,電工每日對所有配電箱進行檢查,確保用電的安全使用。上述所有的工作均應填寫檢查記錄,以利于備案查詢。

成本對照分析

第10篇

關鍵詞:雨洪資源;雨水集蓄;雨水滲透;防洪減災

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s a strategic resource limited irreplaceable, onl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guarantee. Hebei province is the focus of a serious drought, rainstorm, both drought and flood, the available fresh water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provinces. Make full use of rainwater resource, is to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flood control.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n flood resource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bei Province, and exists in the use process of rain-flood resource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Key words: rainwater resources; rainwater; rainwater infiltration; flood disaster

中圖分類號: TV1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開發利用雨洪資源的重要意義

淡水資源是有限的無可替代的戰略資源,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和潛在發展動力。淡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世界各國都在研究應對措施。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為2200㎡,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為全球13個貧水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700多座地級市以上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嚴重缺少,其中大部分在我國北方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3億㎡,人均311㎡,畝均208㎡,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7和1/9被列為受到人口、環境雙重壓力的極度資源性缺水地區。河北省水資源先天不足,供需失衡,造成地下水嚴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不斷減少,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為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亟需對河北省的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與治理。解決的對策,除了實行計劃用水、全面節水、多方補源、南水北調、強化管理等措施外,充分利用降雨和洪水資源,是緩解河北省水資源緊缺實現防洪減災的重要舉措。

2雨洪資源的合理利用

2.1城市雨洪資源的合理利用

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雨水利用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展起來的,通過制定一系列有關雨水利用的法規和不斷的開發研制,德國、美國、日本和丹麥等發達國家的雨水利用技術逐漸成熟起來,建立了完善的雨水集蓄與透水地面組成的雨水利用和回灌系統。我國雨水利用歷史悠久,如北京北海團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國起步較晚。北京市的雨水利用已進入工程實施和推廣階段,上海、南京、大連、天津、西安等城市的雨水利用處于研究開發階段,但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北京市已建成的主要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有大觀園公園雨水、東莊花園雨水利用工程、中水綜合回用工程和十五中學雨水利用工程等;上海、南京等其他城市的雨水利用工程有浦東機場第二航站樓雨水利用工程、南京銀城東苑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和天津市水利科技大廈雨水利用工程等。

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滲透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可以建造攔截壩和蓄水池。攔截壩在我國一些城市應用較早,自1988年以來北京修建了50多座橡膠壩攔截雨水。但攔截壩受地理條件限制,在城區內難以大量采用。蓄水池在城市內較容易建設,可對屋面雨水、園區雨水集蓄利用。屋面雨水水質較好,便于收集,是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的重點對象。經過手機、處理、儲存、回用等過程,水質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進入中水系統,可用于家庭、公共、工業等方面的非飲用水,如洗衣、沖廁、澆灌綠地、消防等;公園或類似環境較好的城市園區,可將區內綠地和路面的雨水徑流收集利用,園區雨水集蓄利用系統較大,需要處理好初期雨水截污、凈化、綠地與道路高程等環節的各種關系。

雨水滲透利用是采用各種雨水滲透設施,使雨水回滲地下,補充涵養地下水源的一種雨水間接利用技術。通過綠地滲透、人造透水地面滲透、園林水體滲透、滲透管、滲透井等多種滲透技術,達到雨水收集再利用,緩解城市淡水供應困難,減少城市內澇的發生。研究表明,隨著植被覆蓋率的增加,不同時段雨水累計入滲量呈指數增加,因此城市應加強植被覆蓋率,同時考慮到道路邊坎高低的設計和綠地接納雨水徑流的能力。根據具體地形和工程條件可將綠地與滲透地面、滲透管、滲透井等各種滲透設備進行組合,形成滲透系統,依據現場條件選用適合的滲透裝置,取長補短達到雨水最大利用率。

在城區充分利用各種攔截壩和蓄水池來接納凈化雨水,或采用各種透水性地面、滲透井、滲透池塘等技術,節流、下滲雨水,使雨水集蓄利用與滲透相結合,人工凈化和自然凈化相結合,水資源的“開源節流”和園藝綠地景觀相結合,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實現雨水的綜合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2農村雨洪資源的合理利用

農村雨洪資源的利用主要是建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干旱山丘區興建梯田、建設塘壩水池,平原區采取攔蓄回灌、坑塘集蓄收集雨洪資源。農村地區通過建設梯田、塘壩、水池、水窖、水柜等工程,集蓄存儲雨水徑流,用于補充地下水、進行農業灌溉和解決人畜用水、發展種植產業。

干旱山區年降雨量少,地面蒸發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極度匱乏。雨水是最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水資源,雨水的利用不受山區地形破碎、地貌高低起伏的限制。因此,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是緩解干旱山區狀況的重要途徑。干旱山區要重視降水資源的水土保持工程,就地入滲攔蓄。同時,也要減少地面蒸發,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將地面無效蒸發及時轉化為作物有效蒸騰。大力推廣各種覆蓋技術,使雨水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興修梯田攔蓄雨水,可防止水土流失,為干旱山區提供農業用水,減少泥沙對江、河、湖泊的危害;利用山區的地理優勢修建水池、塘壩,將汛期降水產生的徑流蓄積在溝谷的有利地段,在干旱季節使用;因地制宜的修建多種形式的雨水集蓄工程,如水池、旱井、水窖等,可保證人畜用水的前提下,發展庭院經濟。

山前平原可修建溝道渠等攔蓄設施,攔截汛期雨洪,回灌補充地下水;地勢較低的平原地區進行攔蓄回灌、坑塘集蓄,盡可能多的集蓄汛期雨水與河道來水,回補地下水,在干旱季節進行補充灌溉。

3河北省雨洪資源的利用及其存在的問題

3.1河北省雨洪資源的利用

河北省是個干旱嚴重、暴雨集中,既有水荒、又有水災的省份。汛期降雨量和徑流量占全年的80%左右,暴雨強度最大7日可達2050mm,干旱時期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公認水資源下限1000m³的1/3。因此,科學調蓄利用好汛期的雨洪資源,既是防洪減災的手段,又是補充水資源的有效措施。

河北省城區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堅持統籌考慮城市雨水排泄和雨水綜合化利用,強化政府引導和規劃控制社會化管理責任,加強城市集雨節水技術的宣傳推廣,引導和調控社會資金投入,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項目要與城市雨水排泄和綜合利用等工程互為一體,統一上下游銜接和設施配置標準。結合城市道路路面特點,利用道路橫向和縱向坡降,集中明排生態凈化后,匯流入河渠調蓄。嚴格政府審批制度,引導房地產開發商在新開發項目上采取集雨節水技術,規劃建設集、引、蓄、排綜合配套設施。鼓勵一水多用、優水優用、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鑒于河北省水資源和水環境現狀,以及防洪減災的必要性,《河北省防洪規劃》充分考慮省區內各個河流的特點,對子牙河、漳衛河、大清河、北三河、永定河流域雨洪資源進行了科學規劃和調度,加緊各河系現有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快流域河渠串聯工程建設,統一調蓄雨洪資源。如,增建滏陽新河北陳海涵洞,當子牙河流域遭遇洪水時,適時將子牙河流域洪水引入黑龍港流域;安平縣北郭村附近建閘,將大清河與子牙河聯系起來。

3.2河北省開發利用雨洪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缺乏對雨洪資源的充分、合理認識。河北省在防洪減災形式上,過去多以防止洪澇災害為主,近幾年水災減少,旱情增加,甚至出現“十年九旱,到處缺水”的情況。因此,水利工作者也應盡快調整治水觀念,充分認識雨洪資源的重要性,加強集雨節水技術的宣傳,將有限的水資源充分合理利用起來。

雨水集蓄利用技術缺乏系統試驗研究資料。雨水集蓄利用技術的科學應用需要知道不同雨型、不同集雨面的集流效率,選用不同的雨水蓄存模式、取水方式、配套農業結構和節水灌溉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均需經過試驗研究來確定各有關技術參數。由于地域和地質條件的差異,不能簡單引用其他地區數據。此外,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如何做到投資小、見效快、效益好、工程持久耐用,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高效集雨農業等問題,都需要進行試驗、示范來驗證。

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科學統一規劃和多部門協作。發展利用雨洪資源應在科學試驗的基礎上搞好規劃,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在工程造價與國家投入最低的情況下,使工程發揮最大效益。對防洪、抗旱、除澇、治污、攔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涵養生態水和改善生態環境統籌安排,統一調度,通過合理的蓄、泄、滯、引和補,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實現雨洪資源化。

參考文獻

[1]任立良,陳喜,章樹安,2008.環境變化與水安全【C】.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顧輝,2006.河北省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論文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

[3]劉昌名,何希吾,2001.中國21世紀水問題方略[M].北京: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

[4]劉洪祿,吳文勇,郝仲勇,2006.城市綠地節水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TV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037(2000)03-0241-05

1概述

水資源作為國家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有權與不可侵犯權是國際法中的重要原則。國際河流水資源通過自然越境而打破了各流域國領土的完整性,使其成為多國共享資源。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公平合理利用與分配必須在尊重“”與“領土”的基礎上,進行國家間密切合作,它與流域內區域經濟合作、社區發展與區域和平穩定等問題密切相關,是一個跨國境、跨學科的綜合而復雜的問題。

2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的基本方法與模式

2.1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的基本方法

水資源以其多用途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非均勻性、流動性以及在全球氣候變化下產生的水資源時空分布與分配的不穩定性,使得有效處理國際河流水資源公平合理分配這一同時跨越自然地理與政治邊界的資源問題更為困難與復雜,絕大多數國際河流解決國家間水糾紛所遵循的方式是:依據國際水法,簽署協議,建立統一管理、監督機構進行解決。國際水法是協調國際河流及水體的開發利用的法律,是惟一能夠影響重大國際水爭議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當流域國間關系良好,且缺水不嚴重時,國家間依據國際水法,簽署水資源開發管理協議或條約,并建立相應的流域管理、監督機構,其效果是較為顯著而有效的。另一方面,當國家間無法通過協商或外交談判達成協議時,可以通過所公認和信賴的第三方進行調解,這第三方必須是流域外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機構,除了有足夠的影響力外,還必須有相應的資金和技術來支撐其協調者的作用,如世界銀行在調解印度與巴基斯坦間關于印度河水分配長達12年的爭端中所起的作用;再者可通過國際法庭進行仲裁。

2.2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遵循的主要原則

根據國際河流水資源共享性特點,水分配原則主要是依據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國際水法基本原則,其中:公平合理利用原則是水資源分配中最重要的原則。這一基本原則在許多重要國際水法文件中都有體現,如:1966年由國際法協會(ILA)制訂的《國際河流水資源利用赫爾辛基規則》[1]之第4、5條與1996年聯合國通過的由國際法委員會(ILC)制定的《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2]第5、6條,該原則不僅對公平合理利用進行規定并且對體現公平合理利用時需要考慮的所有相關因素進行了相應的概括,其基本內容包括了:①流域內地理、水道、水文(特別是每一流域國貢獻的水量)、氣候、生態和其他自然性質的因素;②有關水道國的社會和經濟的需要;③每一水道國內依賴水道的人口;④一個水道國使用水道對其他水道國的影響;⑤對水道的現行使用和可能的使用;⑥水道水資源的養護、保護、開發和節約使用,以及為此而采取的措施的費用;⑦某項計劃使用或現有使用有無其他價值相當的備選方案等。這些原則是實現國際河流水公平合理利用分配方式與途徑或應考慮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保證各流域國享有平等和相關權利。

2.3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模式

在國際河流水資源公平合理利用原則與可持續發展觀點指導下,其水資源的分配不僅應滿足各流域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應滿足維護生態環境用水的需要。因此,將國際河流作為一個系統,進行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是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的總目標,就國際上諸多國際河流水分配的模式來說,其分配模式總的可分為3種:項目分配、全局分配與流域整體規劃開發模式[3]。

(1)項目分配模式:是流域國(多見于雙邊合作)為滿足各國家的水需求,按某一個專門項目所開發和涉及的水資源進行分配并簽訂分水協議,為局部的合作分配,其不需要考慮流域的綜合規劃與全流域水分配,但要求合作各方進行密切的合作,需要有足夠的財力支撐。這種分配模式通常可以滿足合作方的用水需要,促進合作開發,但會受流域內其他開發項目或其他國家用水的影響,因此,這種分配方案會減慢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的進程。

(2)全局分配:是流域國間根據其都能夠接受的準則將流域內所有可確定的水資源量分配給各流域國。按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這一水量應扣除維護生態平衡的基本用水。這種模式不需要流域國間進行密切合作和具有完善的水管理條款及機制,通常是流域國各方通過簽訂協議按流域中的某一標準(如按多年平均水量,考慮各流域國的實際貢獻水量等)確定水資源量,分配給各流域國,各國在其水資源分配份額內可比較自由地利用,而無須考慮共同需求或對他國的影響,總的來說,這種分配模式打破了流域的整體性,不利于全流域的系統開發,無法獲得最佳的利用和最大的綜合效益,不利于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但可避免漫長的談判協商過程和一些難以處理的國家間利害關系。

(3)整體分配模式:是流域國通過簽訂協議,認可并實施流域整體開發規劃方案,為滿足各沿岸國的水需求而進行流域水分配,這一分配方案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規劃方案的完備程度,各流域國的合作與信任程度,是否有較為完善的流域法律與管理機制及其他技術、資金的支撐能力。

3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資源分布與水需求趨勢

3.1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資源分布概況

瀾滄江—湄公河是一條東南亞地區著名的國際河流,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海拔5167m的小冰川[4],屬太平洋水系,自北向南先后流經中國的青海、和云南省及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5國,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南部入海。從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長4880km,流域面積81×104km2(中國計算數字,湄公河委員會1993年年度報告數字為79.5×104km2),多年平均徑流量4750×108m3,年平均流量15060m3/s[5]。

3.2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徑流分布特征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為典型的南北向狹長型河流,為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復合型徑流補給型流域,流域單位面積產水量下游豐于上游,左岸豐于右岸;河川水位年內變化:瀾滄江上游地區,因冰雪融水補給明顯,每年4~5月受氣溫影響,河水水位開始上漲而進入第一個汛期,稱之為“桃花汛”;而瀾滄江中下游至下湄公河流域,隨著西南季風的侵入,各河段分期進入汛期并產生最高水位,上下游汛期最高水位時間上相差1~2個月[6]。

3.3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的目標分析

3.3.1下湄公河流域水資源分配與利用法規的發展

如上文所述,流域內各國就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分配與利用達成協議或簽訂條約是較為理想的處理水糾紛的方式一樣,下湄公河流域四國自1957年至今,先后成立“下湄公河流域調查協調委員會”、“臨時委員會”以及“湄公河委員會”,發表了《下湄公河流域水域利用原則聯合聲明》,在1995年簽訂了《湄公河流域持續發展合作協定》[7](以下稱《協定》)。《協定》中,第5、6條與第26條對水資源的利用及流域內分流及維護干流徑流進行了規定,其中第6條的“干流徑流的維護”規定:合作維持干流徑流,以免分流、貯蓄、泄放或其它永久性的活動所帶來的影響;歷史性嚴重旱澇災害例外:①在干季每月不小于可接受的最小月天然徑流;②在濕季,確保洞里薩湖產生可接受的天然回流量,并且;③在洪水期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過天然日平均流量。聯合委員會對河川徑流的分配和水位指南、監測并根據第26條采取必要的維護行為。這些規定體現了湄公河水量(特別枯水期水資源)在防洪、漁業、航運、灌溉以及控制海水倒灌中的重要作用。

3.3.2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用水目標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枯季水資源利用與分配是一個有爭議和要進行協調的主要問題。

中國:中國境內的瀾滄江主要為峽谷型—中山寬谷河流,耕地有限灌溉耗水量極少,而水能資源豐富,具有優良的電站建設條件與優勢。據有關規劃,到2010年,我國瀾滄江流域內的用水量不到自產水量的8%;在規劃水平年內,我國境內用水造成對出境水量的影響甚微,不到出境水量的5%,小于計算誤差,可忽略不計。因此,我國水資源開發目標主要集中于非耗水型梯級水能開發,其開發效益根據何大明、楊明等人研究分析,可增加天然枯季流量1000m2/s[8]。

老撾:其產水量是流域內各國中最多的國家,占湄公河總流量的35%,枯季萬象平原需要一定的灌溉用水。另外,老撾作為內陸國家希望開發國際航運,并開發湄公河支流的豐富水能以推動對外能源貿易與國內的發展。

泰國:泰國東北部是湄公河流域需要灌溉面積最大的干旱區,在其850×104hm2可耕地中僅有約6%得到灌溉,如果枯季能從湄公河干流中抽取400~500m3/s的湄公河水,則對發展該區的農業和消除當地的貧困起到關鍵作用。

柬埔寨:其境內的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洪枯水自然調節區,其每年濕季可吸納上游洪水量約460×108m3,在枯季向下游釋放;其主要水需求是要求上游每年濕季保證相當的洪水來量,以保證湖區的洪泛面積,提高土壤肥力與有機漁餌。

越南:枯季耗水量最大的是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是越南部分,約有390×104hm2農業和水產用地,每年4~5月,來自上游的徑流約2000m3/s,為防止海水入侵需用水約1500m3/s,能用于灌溉的僅約500m3/s,能灌溉約50×104hm2耕地。目前,該區枯季灌溉需水1600~2000m3/s,因此,若要充分發揮區內土地潛力,并有效防止海水入侵,則需在枯季天然徑流基礎上再增加枯季徑流約2000m3/s。

總之,要滿足下湄公河各國的灌溉需求、洪水回流和防止海水倒灌,共需增加枯季徑流約3000m3/s[9]。

4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分配模式

4.1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分配模式分析

從進步的觀點看,國際河流水分配最合適、最理想的模式是采用整體流域規劃分配。但就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發利用與合作現狀看,其缺乏足夠的軟硬件環境或條件。

(1)流域內合作機制不健全(松散):流域內特別是下湄公河雖自50年代起就成立了流域協調委員會,但至今還沒有形成包括流域內全部6個國家的全流域綜合管理機構;同時,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和各國的政治體制、社會經濟、環境利益及價值觀等上的差異,各國相互間的猜疑依舊存在,各國間實現密切合作困難;再者,近年來該區域已成為區域合作開發熱點區,許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援助機構都以不同的合作方式紛紛介入該區的發展,形成紛繁復雜的國際合作圈和合作行動計劃,而這些合作行動間,各國開發目標又缺乏必要的聯系、溝通與合作,形成該流域內合作開發環境上的混亂。

(2)湄委會的協調管理權力有限:1995年新成立的湄委會(MRC)被賦予了相當的權力,但從《協定》中第35條“由政府解決”的規定,說明湄委會并無充分的裁決權,其各國代表的權力有限;其二,MRC雖然被稱之為專門的國際河流管理的國際性機構,《協定》內并未對MRC的運行費用的產生與分擔進行規定,似乎都依賴于外來捐助,這必將會影響其作為一個國際組織的獨立性。

(3)缺乏統一完善的全流域規劃:雖然在1995年的《協定》的第2條和第26條都規定MRC將對流域進行開發規劃和提出水資源利用和流域間分流規劃(包括劃定干濕季時間框架,確定和維持各水文站徑流水位,確定干季干流多余水量的準則等),但至今這些規劃各標準仍沒產生,而流域內的合作開發項目已紛紛展開,互不協調,因此,這些項目是否符合整體開發的要求不得而知。

(4)缺乏足夠的資金與技術支撐:由于該流域內各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缺乏足夠的開發資金與技術,需要國際組織或機構在資金與技術上的捐助和幫助,通常這些捐助都是有條件的,其流域的開發目標要滿足捐助者的意愿或利益,這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影響全流域的整體利益或整體開發的綜合目標。

綜上所述,就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合作現狀,實施全流域整體規劃分配開發模式是很困難和不現實的,而采取較為松散的合作方式進行協調開發——即全局分配模式的開發是比較合適和務實的。

4.2水資源公平合理的全局分配構想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用于水資源分配的基本數據應包括:各國的流域面積及所占的比例、降水量、河川徑流量與枯濕季徑流變幅、需水量、用水量(生態、社會、經濟發展用水量)、流域水供養人口、維護水及生態系統的措施費用等等。雖然國內外包含這些數據的研究成果已不少,但至今還沒有產生出全流域統一一致的基礎資料,因此,目前該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的產生的根本條件是:通過各國間的談判與協商,產生出一系列真實、合理、科學的為各國公認的基礎數據。通過以上各流域國的用水目標分析,我們就境內瀾滄江水資源參與全湄公河流域的水資源分配模式提出以下建議性構想。

(1)就瀾滄江水資源開發,同意承擔境內干流每月最小天然徑流量的義務,提出擁有超出最小流量年均出水境相當水量的使用權,如對枯季月均水量產生增加量或洪水期削減的洪峰量(指《協定》第6條之C款: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過天然日平均流量)時,我國對其所產生的效益,依據有關國際水法之公平合理利用原則所涉及因素中的“維護……水資源所采取措施的費用”提出要求回報。

(2)依據國際慣例及下湄公河流域對水質水量的需求,充分考慮可能造成用水矛盾的因素及境內水利用對下游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開展瀾滄江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規劃,特別是對在國際河流上進行流域外引水可能產生的國際影響作好前期準備工作與研究。

(3)加強法規的研究、建設、貫徹與監督工作,特別是加強水資源開發的對外政策的研究與協調,結合國際水法中就公平合理利用國際河流水資源與中國的現實情況,提出幾套詳盡、務實、科學、合理的、包含法規及技術的分配方案,協助決策部門參與他流域國進行水資源分配的協調與談判。

(4)在參與流域合作開發前期,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適度增加科學研究成果的透明度,增加對外的信息交流,境內水資源開發的戰略性目標,爭取境外對我國開發項目的理解與支持,同時為爭取現有水利用為合理用水權利創造條件。

5結論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資源豐富,但因時空分布的差異造成各國間需水矛盾。由于流域內各國間的合作密切程度、流域管理機制、流域開發規劃等各種開發環境不完善,使得在現有環境條件下開展整體流域規劃分配極為困難,因此,為盡快推進流域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目前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進行公平合理的全局開發模式較為合理和現實。

參考文獻

1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河流管理與法規文集[C].北京: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1993,113~120.

2ReportoftheCommissiontotheGeneralAssembly

ontheworkofitsforty-sixthsession.Yearbookof

theInternationalLawCommission(VolumeII,Part

Two)[R].UnitedStates,1994,101~102

3何大明,等.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模式研究[J].地理學報,1999,54(增刊):47~53.

4靳長興,周長進.關于瀾滄江正源[J].地理研究,1995,(1):44.

5何大明.瀾滄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1995,(1):60.

6何大明.瀾滄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1995,(1):61~62.

7MekongRiverCommission.Agreementonthe

Cooperation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

MekongRiverBasin(5April1995)[R].SecondReprint

byMRCSecretariat,1999,6~13.

第12篇

關鍵詞:水資源;合理利用;管理策略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對后代人的需要構成威脅。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揮綜合效益、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造福人民、改善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國策,必須用系統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從戰略高度認識水資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資源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占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O多億立方米。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度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

2.水資源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干預越來越嚴重,致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工農業的用水沒有合理的規劃,水資源的利用得不到高效、合理的開發;水資源短缺,供求失衡;沒有高效的管理水資源,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山地地區的水資資源保護降低,出山徑流的變幅日益突出;河流的下游地區生態問題嚴重,沙漠化問題突出;上游與下游的水資源失衡,下游的河流干枯,下游的地下水開采加重。

河流發生突出的問題,關鍵原因是沒有對水資源實行可持續規劃,沒進行綜合的干預。首先,對于河流缺少合理的規劃和起初的水權的界定,致使流域內原來的水權合同沒有效力;其次,人工體系、生態系統和經濟的發展之間對于水資源的占有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就會造成生態得不到合理的保護;第三,由于有關政策的失衡,導致引導的力度沒有合理的發揮。

因此,流域發生水危機的主要原因還是流域水資源的總量出現嚴重匱乏,除此之外,因為流域內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對于水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導致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

3.水資源利用及管理策略

1)制定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

既要綜合考慮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健康、有序發展,又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和跨流域調水的合理配置,以便實現水資源的的高效利用。在水資源調配原則方面,適度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調配,合理利用,要合理分配各地州用水,除滿足經濟社會用水外,還要保障生態用水。要大力發展節水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益。

2)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水資源是一種動態的多功能的自然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互相轉化,城鄉水資源不可分割,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地表水、地下水、進行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必須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擬定水長期供求計劃、水量分配方案,并監督實施;組織擬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核定水域的納污能力,嚴格控制排污口的設置。強化城市規劃、重大建設項目的水資源和防洪論證工作,強化取水許可管理和水資源費征收工作。

3)大力推行節水政策

建設節水型社會中國水資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資源不足,屬于嚴重缺水。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費資源的現象普遍存在。中國農業用水量大,減少高耗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水的重復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輸入、噴、滴灌等節水措施,要根據水資源情況,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通過政府引導和資金扶持,鼓勵農民投資興建節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應當制定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措施。工業生產工藝水平落后,耗水量大,應當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政府在安排農業投資上,向節水灌溉傾斜,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

4.結束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性自然資源,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水資源短缺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水資源問題已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它不僅影響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態安全,而且還影響全球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國水資源狀況極為不樂觀,其形勢有不斷惡化的趨勢。若不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水資源危機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所有資源問題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并會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資源瓶頸。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與工農業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社會對水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水環境不斷惡化,水資源緊缺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工農業競相開發地下水,地下水嚴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從而出現大面積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壞現象,有的已造成資源難以再恢復。水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資源無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科學管理,合理開發,其后果難以估量。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寻乌县| 忻州市| 瑞昌市| 云梦县| 嘉祥县| 英超| 方正县| 绥化市| 中卫市| 塔城市| 洪泽县| 平南县| 昭平县| 噶尔县| 阜平县| 财经| 敦煌市| 道孚县| 广宁县| 横峰县| 高淳县| 寿阳县| 靖远县| 潢川县| 射阳县| 海原县| 苍溪县| 台州市| 澳门| 内丘县| 广灵县| 辛集市| 天长市| 南充市| 犍为县| 平塘县| 太保市| 晋城| 沐川县|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