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時間:2022-12-24 09:4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教學平臺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第1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MOOC(慕課)、SPOC(私播課)等形式的網絡教學在教育領域已呈燎原之勢。因SPOC屬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較MOOC更小眾、更便捷、針對性更強,使其在高職教育領域應用更廣泛。當然,SPOC形式的網絡教學,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網絡教學平臺作支撐。

一、網絡教學平臺的概念及功能概述

網絡教學平臺,又稱網絡教學支持平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教學平臺既包括支持網絡教學的硬件設施、設備,又包括了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系統。狹義的網絡教學平臺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礎之上,為網絡教學提供全面支持服務的軟件系統。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個學習平臺,而非教學服務網站。平臺將課程作為核心,每一門課程都具有獨立的資源區、交流區、管理區、學習區等。不同的網絡教學平臺功能不相同,但均能夠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大容量、高穩定、易操作的網絡教學資源。

(一)內容資源管理功能

網絡教學平臺中的內容資源管理功能可以實現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輔助工具的分離;可以兼容多種文件格式,使諸如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圖形、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源輕松分享;可以接收、審閱、管理學生作業以及學生之間的資料互換;通知,提醒重要日程安排、查看任務的實施情況;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這一功能屬于網絡教學平臺中核心和基礎的功能,而且教師只需掌握瀏覽器的使用、電子郵件的收發便可以輕松管理課程。

(二)在線交流功能

溝通與交流是網絡教學平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多數平臺都具有討論區、虛擬教室和群發郵件這三種在線交流功能。討論區:通過在線論壇,教師可以調動和激發學生以提問方式進行學習;虛擬教室:通過聊天等交流工具,實現在線輔導、答疑、課程內容展示等功能;群發郵件:可以按照課程建群、用戶身份建群,郵件通過群組自動生成并發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線交流功能還可以實現同步教學、異步教學、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

(三)考核管理功能

在學生網絡學習過程中進行考核是非面對面學習中最好的及時反饋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和監控學生學習過程的最佳方式之一。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考核管理功能,教師可以進行試題庫管理、創建實時測驗、定時測驗、建立在線成績簿。試題庫管理方面,平臺可以提供多種題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完全能夠制定個性化試題;創建實時測驗方面,平臺可以對學生實時完成的考核自動打分,使學生第一時間得到考核分數;定時測驗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平臺自行設定考核的開始時間和終止時間,使考核更加具有開放性;建立在線成績簿方面,教師可以對成績進行分類索引,隨時查閱評分細目。

(四)系統管理功能

在網絡教學平臺登錄的用戶有管理員、教師和學生。系統管理功能主要是針對教師和管理員的。這種功能主要包括:系統注冊和課程的創建;適時更新資源、跟蹤學習過程、統計學習效果;課程的題庫、資源的整體管理,使資源實現最大共享;題庫、考評體系的管理;各種模塊的拓展管理等。

二、網絡教學平臺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網絡教學平臺存在的問題

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前景非常廣闊。但是目前,教師對它的了解、應用還是很有限的。任何一種技術都有其利弊,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也并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以網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理念創新的技術基礎,要求高校順應時代潮流,更新教學理念,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網絡教學工作,解決觀念、技術、管理、人員、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是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1.不具備隨時隨地學習的網絡條件

當前學生群體中電腦的持有率不高,很多學生沒有購置電腦,限制了網絡教學的開展。據初步統計,我院大一新生平均每個宿舍只有1-2臺電腦,如果教師進行網絡教學,大部分學生就需要專門到電子閱覽室上網學習,受電子閱覽室機位和學生學習時間的制約,學生很難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2.管理以及功能有待改善

雖然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總體較為完善,模塊的設置也都較為合理且實用,但在網絡教學的實踐中仍然暴露出一些缺陷。比如:在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過程中,教師通過“統計”功能來跟蹤學生學習狀況時會出現信息反饋不準確的情況。平臺在計算學生考核成績時偶爾也會出現偏差。這些問題都需要網絡教學平臺開發者不斷更新其功能和管理。

3.教師和學生對網絡教學的參與度不高

不可否認,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搜集、整理教學資料,又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無形當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造成部分教師被動地參與網絡教學,表現為他們只是將授課教案、教學大綱、作業等掛在網上,造成網絡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單一,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參與度。沒有學生的有效參與,網絡教學自然不見效果。

4.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不高

在網絡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如果教師不特別要求,學生幾乎不會主動登錄教學平臺查看網絡教學資源。即使學生登錄平臺,更多的還是看看通知、下載課件或根據教師的要求開展在線討論。通過對學習論壇中學生討論內容的調查,我們也發現交流討論多是流于形式,更有學生“粘貼”“復制”,敷衍了事。同樣,由于有些教師授課內容年年變化不大,所以教師也不經常登錄平臺或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查找資源。

(二)網絡教學平臺改進建議

1.就學校而言,要轉變觀念

當前沒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加強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在信息中心、圖書館等場所配備足夠可供學生課余使用的電腦;完善校園網絡系統,使學生除電腦外也可使用手機網絡隨時隨地登陸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改善利用網絡的條件(比如上網環境、網速等),保障學生順利、積極地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加強軟件基礎建設就是發展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完善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移動客戶端程序;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庫,以滿足教師借助網絡備課、上課和學生借助網絡學習、活動的需要。為適應網絡時代學習碎片化需要,學校可將網絡教學平臺中課程資源建設的類型改為以微課為主要形式。應該大力推廣教師錄制微課和微視頻,這既適合網絡尤其是手機播放,又便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比如可以將精彩的微視頻制成視頻切片,通過微信等渠道推送給學生,供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觀看。

2.就教師和學生而言,應改變教學方式方法

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一大部分教師習慣于課堂授課,對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來輔助教學感到力不從心。在這方面,我院組織全體教師進行關于網絡教育平臺的技術培訓,使每一位教師能熟練地登錄平臺,編輯課程,學習平臺的申請與使用,教學資源的上傳處理,平臺資料的下載與使用等。同樣,在傳統學習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對網絡學習條件下的師生和學習同伴之間的分離也表現出某些不適應。在這個方面,我們除了要通過學校培訓,教師講解來加強學生對網絡教學平臺的了解以外,還要利用廣泛的協作學習手段,如BBS來實現非實時的討論環境,從而緩解學生的不適。

3.就技術人員而言,要提高服務質量

技術人員是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的設計者、開發者、決策者、執行者和服務者。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及其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與應用。因此,技術人員要時刻找準不足,提升自身教育思想水平,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素質和服務質量。

三、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實例

學院自引進網絡教學平臺以來,不斷推進SPOC(私播課)網絡教學。教師們不斷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學”已蔚然成風。我院的《形勢與政策》網絡教學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組織流程,依互聯網進行課件下載、視頻點播、師生互動、協作學習、作業提交等學習活動。通過對紙介教材和網絡教學資源系統的雙重學習,來達到掌握課程內容、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學習目的。

1.學前技術培訓和幫助

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網上教學支撐環境,包括對教學過程的全面支持,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整合。在學生進行網絡學習之初,教師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方法、技術培訓和幫助,讓他們熟悉平臺,直至充分了解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能夠獨立操作完成網絡學習。

2.提供、補充和更新課程教學資源

基于網絡教學具有的資源多元化和內容更新快的特點,教師需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供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并不斷補充和更新。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在教學平臺上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完成課程教學模塊的搭建。具體而言:①提供課程信息。使學生在登陸平臺之后首先通過教師編輯的“課程信息”了解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學要求、教學形式、課程章節、教學特色、教學模式等。②提供課程學習資源。電子版《形勢與政策》教材教參、學習專題的視頻、課件、重要文獻、發展聚焦的鏈接、影視作品等。③提供學習自測作業。為檢驗教學效果,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教師提供包含選擇題、判斷題和問答題等題型的自測作業。④提供PBL(問題式學習)項目。鼓勵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學習,主動拓展知識面。

3.建立教學交互

網絡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處于準分離狀態的,教學中主要以網絡交互為信息交流手段。學生是教學交互活動的主體,是影響教學交互質量的核心因素。教師是交互過程的組織者、輔導者和服務者,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網絡學習共同體,雙方經常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學和學習任務。目前《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中采用的交互主要方式包括面授導學、在線QQ聊天、網絡論壇。

4.適時進行跟蹤服務

由于網絡學習缺乏師生面對面的接觸,是一種自主式的學習方式,為了避免學生因為學習資源的豐富性而迷失方向、偏離學習目標,降低學習效率,教師必須適時跟蹤學生學習情況,這不僅有利于教師隨時了解課程內各章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對教師的自身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自己在班級所處的位置,有利于學生自我激勵、合理安排。教師經常進行學習跟蹤,參與學生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回復。對部分學生學習不認真、不到位通過跟蹤,利用QQ群及時給予提醒與幫助。總之,教師適時地跟蹤服務是網絡教學順利開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5.進行成績評價

學習過程評價是通過對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的全面評價。一方面給學習者以即時的反饋,使其及時糾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通過作業了解和掌握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完成作業和學習的態度。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持續跟蹤評價,幫助教師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特征以便對其進行個性化指導。

四、結語

總之,大力推廣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要在發展網絡教育方面增強緊迫感,借助網絡教育迅速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姜新春,陳章其.網絡教學平臺支持移動學習的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9(1):109-112.

[2]王左輝,于紅光.網絡課件中的幾個問題與解決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6)1213-1217).

[3]林君芬,余勝泉.關于中國網絡課程現狀與問題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1(1):55-59.

[4]倪向東,李盛林,曹杰,等.網絡教學平臺在課程輔助教學應用中的利與弊[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0(4):70-71.

第2篇

【關鍵詞】 Sakai;技術接收模型(TAM);網絡教學平臺;遠程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8—0071—04

一、引言

泛在學習的實現與普及需要從學習者的層面,考慮如何為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者提供容易接受和使用的學習工具或平臺,了解影響學生使用技術的因素,能夠真正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方式呈現給學習者合適的工具或平臺,從而保證學習者實現真正無縫的個性化學習[1][2]。

Sakai是一項致力于為高等教育機構設計、構建和開展新型協作與學習環境(CLE)的合作型開源軟件開發項目,其目標是開發一個開放性資源的合作與學習環境平臺,適合于各級學校使用的基于網絡的基礎性系統架構,與各高校已有的各種工具模塊和組件整合為一體,形成一套適用于泛在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學的新一代網上課程教學、管理平臺[3]。Sakai協作和學習環境是一個支持教學、學習和學術協作的靈活的、企業級的應用,它支持全部和部分在線學習。目前,世界上有 350 多個教育機構采用Sakai作為在線教學平臺,其中包括耶魯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Sakai服務的用戶數量超過20萬,并且其應用范圍和參與的人數還在不斷擴大[4]。Sakai項目近年來在我國迅速推廣,國內學者研究將Sakai作為智能協作平臺[5]、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系統[6]、混合學習模式下學習平臺[7]、制作網絡課程的平臺[8]等,華中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進行了功能模塊研發及應用實驗,其中華中師范大學研發的針對平板電腦和手機界面的Sakai移動學習模塊加快了Sakai在泛在學習環境下的推廣及應用。

技術接受模型為研究泛在學習環境下Sakai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課題組在廣泛研究技術接受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理論反思、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對Sakai的推廣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構建影響學生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各因素模型,嘗試總結出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的行為規律。

二、理論背景和實驗假設

(一)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研究始于Davis(1989)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技術障礙逐漸消失,探索影響人們使用信息技術的決定因素成為新的研究熱點[9]。Davis 在 1986 年和 1989 年對理理論進行了改進,提出了專門用于解釋信息系統個人接受的理論模型——技術接受模型(TAM),主要目的是為探尋外部因素對內部信念、態度和行為意向的影響提供一個基礎,該模型已經成為信息系統研究領域少數被廣泛接受的經典理論之一。[10]

TAM已跨越各種領域、人群和技術,被大量用于預測用戶對各種信息技術的接受和使用情況,其中許多研究是在教育領域進行的,獲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Jones、McCarthy和Halawi分析學生接受電子檔案袋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用戶群體數量對于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11]。Ong和Lai預測學生使用互聯網的影響因素,論證了有用性感知、性別和收入水平對于學生使用互聯網有顯著影響[12]。綜上所述,TAM用于解釋或預測用戶對于技術的接受意愿是有效的,尤其針對學生群體[13]。基于技術接受模型分析影響學生使用Sakai的研究有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研究假設

TAM模型使用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兩個因素作為探究技術接受行為的主要衡量指標,這已經在大量實驗中得到驗證[14]。基于這種觀點,我們首先在實驗模型中提出三個假設:

H1:學生對于Sakai的易用性感知對有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

H2:學生對于Sakai的易用性感知對使用Sakai的態度有顯著影響。

H3:學生對于Sakai的有用性感知對使用Sakai的態度有顯著影響。

易用性感知與有用性感知通常被用作個人技術采用的主要因素,然而這兩個變量并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內容、目的、過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5],項目組對于TAM模型的關聯路徑及外部變量進行了拓展。參考Tomas等[16]的研究成果,我們做出另外六個假設:

H4: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兼容性感知與Sakai的有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

H5: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兼容性感知與Sakai的易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

H6:教師的有用性感知對學生的有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

H7:教師的有用性感知對學生使用Sakai的態度有顯著影響。

H8:培訓對Sakai的有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

H9:培訓對Sakai的易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

三、研究方法

(一)實驗數據的獲得

項目組在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村鎮教育資源配置遠程服務關鍵技術”研究中,基于Sakai開發了“村鎮教育資源配置與遠程服務平臺”(http://218.199.203.70/resChannel/),并對平臺用戶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問卷前測,檢驗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對量表進行調整,最終得到了調查所用的問卷。正式問卷包括被調查者個人的基本信息和由 6個潛變量、23個觀測變量構成的主問卷。該問卷以李克特 5點量表的形式來測量,本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39份,收回128份,問卷回收率為92.1% ;收回有效問卷118份,問卷有效率為92.2%。根據本特勒等推薦的最小的樣本數應為問項數的5倍的準則,問卷回收滿足要求。

(二)實驗數據處理

為檢驗量表的建構效度,對量表題項進行因子分析。首先對于問卷的觀察變量調查數據進行信度分析,表1給出了二級指標的因子載荷數,均高于0.505的閥值(Falk & Miller, 1992),顯示二級指標具有較好的結構信度。

注:問卷中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和使用意圖調查項目參考Davis(1989)的研究成果,學生學習方式兼容性部分借助Dasgupta (1999)研究, 培訓部分的問卷內容設計依據Carr (2010)的實驗量表,教師的有用性感知的問卷內容來自Tomas(2011)的研究。

表2列出潛變量綜合信度(CR)和平均變異量抽取值(AVE),用以分析變量的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辨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實驗采用內部一致性測試來分析潛變量的信度,選用Cronbach alpha指數作為信度測量的指標。[17]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如果是一般的態度或心理知覺量表,其總量表的信度系數應在0.80以上;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數應在0.70以上。本研究的信度的閥值設為0.70。

辨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通過對比變量的相關系數絕對值與AVE平方根獲得,先計算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培訓、使用意愿等6個一級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然后將AVE平方根值置于相關系數矩陣表的對角線上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所有變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與列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表3),說明所有量表均通過判別效度檢驗。

課題組采用Lisrel 8.7建立Sakai使用影響因素的高階因子分析模型(圖2),選用極大似然法得到模型的標準化路徑系數。

四、實驗數據分析

Davis(1989)認為易用性感知對于有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但根據本研究中的結構方程模型法得出的結論,假設1不成立,即易用性感知對有用性感知沒有顯著影響。這個結果反映了學生已經具備數字學習的基本技能,例如已能熟悉使用社會性軟件的技能很容易遷移到以社會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Sakai平臺里。Taylor Todd (1995)發現那些沒有相關技術能力的用戶首先關注使用的易用性,隨著使用經驗的增加,注意力會集中在有用性感知,而有技術能力基礎的群體則一開始就不關注易用性感知。所以當面對技術背景不同的群體時,軟件的易用性或有用性對于潛在用戶的意愿影響力不同。如果Sakai推廣的對象為信息技術基礎較深厚的大學生,開發用戶需要的功能模塊、滿足學習者的使用需求尤為重要。

實驗結果證明Sakai的易用性感知對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H2,p

系統對于學生學習方式兼容性的支持與易用性感知之間存在顯著聯系(H5,p

實驗證明教師的有用性感知對于學生的有用性感知和使用意愿都有顯著的影響(H6,p

H8和H9表示訓練與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關系。調查發現培訓對于學生的有用性感知有顯著影響(H8,p

五、研究結論及討論

第一,影響學生使用Sakai網絡教學平臺的因素較多,但顯著程度不盡相同。

通過對調查問卷6個潛變量和23個觀測變量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定量化、結構化地分析影響學生使用新技術的各個因素,這些數據客觀地反映了各因素的權重,對于我們抓住新技術應用推廣中的主要問題并分清主次地解決各個問題提供了依據。本文的實驗研究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中,以定量的結構性的分析作為研究的系統結構線索,以質的研究提供意義理解和豐富情境的細節, 建立數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系的方法提供了參考。

第二,教師對于學生是否愿意使用基于網絡的學習平臺占據主導地位。

二次開發的Sakai平臺支持多種教學和學習模式,包括自主探究式、伙伴協作式、教師指導下的混合學習等。但實驗結果表明,無論開展哪種模式的教學,教師態度都直接影響學生對平臺的選擇。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已經習慣于傳統課堂中教師主導的學習模式,習慣于服從教師的絕對權威。教師應首先提升自身信息素養,熟練運用技術平臺,做到與教學有效融合,提高有用性感知,為學生做出示范。

第三,在學習者使用新的學習工具之前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有助于工具的有效應用。

在學習工具的推廣應用中,教師往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或同伴協作中摸索學習工具的使用,沒有安排單獨的培訓。但隨著認知科學、學習理論的發展,培訓專家越來越傾向于將非結構化的在職培訓或崗位上培訓轉變為正式的結構化培訓。項目的調查顯示,學習者對于培訓的內容的組織、培訓教師的經驗態度高度關注,認為培訓對于是否能夠熟練使用學習平臺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推廣、應用新技術時應更加注重用前培訓。

第四,學習平臺的二次開發應根據學習者特點開發適合的功能。

Sakai平臺提供了40多種工具,一些工具如“投遞箱”、“術語表”等在實際學習中較少使用,為了減少學習這些工具帶來的認知負荷,在二次開發中進行了刪減。“花名冊”等工具由于不符合學生的使用習慣,我們進行了改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看到,是否符合學習者的學習習慣、是否和學習者日常使用軟件的操作方式一致對于學習者積極使用學習平臺有顯著影響,這印證了我們在二次開放中依據學習者特點動態調整Sakai工具箱能夠獲得學習者認同的經驗。

六、小結

本文針對學生使用Sakai網絡教學平臺的影響因素開展實證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使用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進行數據收集,分析了6個預設因素對學生使用Sakai的影響程度。

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實驗尚有一定的局限:模型建構中沒有考慮社會影響因素,學生使用Sakai是在課程計劃的要求下進行,在遠程自學無監管的狀態下能否得到相同的結論,尚待驗證;實驗采用學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類型較單一,他們的信息素養相對較強,對易用性感知比其他群體更強;實驗的數據來源主要以使用者的自我報告為依據,缺少實際驗證其效果,這也是下一步研究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孝堂. 泛在學習:理論、模式與資源[J]. 中國遠程教育,2011,(06):69-73.

[2][15] 余勝泉,楊現民,程罡. 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J]. 開放教育研究,2009,(01):47-53.

[3] 江麗君,謝新就,騰艷楊. 開源Sakai的特色及應用分析[J]. 現代教育技術,2011,(10):10-13.

[4] Sakai Project .[DB/OL]. http:// .

[5] 張丹,王建華. 基于Sakai的智能協作教學平臺的研究[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4):75-76.

[6] 張屹,許哲,張帆等. 基于Sakai平臺的村鎮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應用模式初探[J]. 中國電化教育,2010,(05):51-55.

[7] 茍超群,刁永鋒,周茂麗. Sakai平臺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J]. 電化教育研究,2010,(08):73-76.

[8] 梁明,趙蔚,劉紅霞. Sakai平臺上基于知識管理的網絡課程創建探析[J]. 現代教育技術,2010,(04):95-98.

[9] 高芙蓉,高雪蓮. 國外信息技術接受模型研究述評[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11,(02):95-105.

[10] 陶宗琮. 用戶滿意對網絡教育系統接受行為的影響研究[D]. 電子科技大學,2007.

[11]C.M. Jones, R.V. McCarthy, L. Halawi. Utiliz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assess the employe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measures.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 2010,19(2):43-56.

[12] Chorng-Shyong Ong , Jung-Yu Lai.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dominants of e-learning accept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22(5): 816-829.

[13] Mouakket A A.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factors on students’ e-satisfaction and e-reten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UAE e-learning[J]. Educa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ern. 2010,4(3): 299-314.

[14] 粟婕. 基于TAM與IDT模型的消費者網絡購物意向影響因素研究[D]. 電子科技大學,2008.

[16] Tomas Escobar-Rodriguez, Pedro Monge-Lozano, The acceptance of Moodle technology b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8(4):1085-1093.

[17] 周園,王念新. 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服務的影響因素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11,(11):41-45.

第3篇

【關鍵詞】Web短信;改進模式;短信貓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4―0083―04

一、引言

網絡教學平臺是遠程開放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的重要基礎,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改進、優化平臺功能,提供更多形式的學習支持服務,才能滿足各種學習者的需求,不斷提高網絡開放學習的效果。

伴隨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使用、短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環境下,網頁中嵌入短信操作已經作為一項普通功能融入網絡教學平臺,師生之間能夠在網絡教學平臺中通過收發短信隨時隨地進行教學交互,為此只有聯系實際教學不斷探索Web短信技術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應用模式,才能促進開放教育網絡教學模式的發展。

二、應用模式

現有網絡教學平臺中,由于實際教學模式不同,因此短信技術的應用方式各異。傳統應用是不提供短信收發功能的普通的網絡教學系統,Web短信應用是在網頁中嵌入短信功能,提供移動通信設備與服務器之間短信收發、短信管理功能的網絡應用系統。

(一)現有模式

根據Web短信與網絡教學系統的結合程度,目前網絡教學平臺廣泛存在以下兩種應用模式:

⒈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相對獨立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獨立創建,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功能關聯,僅共享用戶、專業、課程等后臺管理信息,在網絡教學系統中短信應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僅僅是針對網絡教學的需要共同使用。例如,上海藍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藍卓移動校園”能夠在網頁中使用短信為師生提供日常教學信息廣播、課程通知等學習支持服務,此系統能夠作為獨立模塊加入到缺乏短信應用的任何網絡教學平臺中。

此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教師在網頁中收發學生的短信,并能夠瀏覽與刪除短信;學生使用手機接收網站短信,并能夠瀏覽本人與教師交互的短信。

此模式的優勢是易于構建,缺陷是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之間沒有聯系,不能相互交換信息。

⒉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完全融合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之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共享交換信息;短信應用不作為獨立模塊出現,將短信收發作為系統業務流程的組成部分,缺少短信交互無法實現系統功能;此外系統功能也可以僅通過短信交互實現,短信應用已經完全融入傳統應用中。

此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師生可以接收從網站發送的短信,還可以回復或向指定號碼發送短信,網站能夠接收回復的或發送到指定號碼的短信;教師能夠在后臺進行與講授課程相關的短信的瀏覽、刪除等管理操作。此外某些系統還可以將與某個學生相關的信息在網頁與手機兩種界面中同時顯示,學生能夠選擇方便的設備瀏覽、修改信息。

例如,華南師范大學網絡學院曾經使用的“基于Web短信的課程答疑系統”屬于此模式。學生可以在線提問,或通過移動終端將問題短信發送到系統并顯示在問題頁面中;教師在線瀏覽問題頁面、回復學生的問題,并直接發送到學生的手機,對沒必要回答的問題教師可以直接刪除;若學生發送問題后兩天教師未回答學生問題,系統自動將問題轉發到答疑教師的手機,提示教師及時登陸答疑系統回復學生問題。此系統中學生問題短信、教師回復短信是整個答疑流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并且學生在提問時短信方式與在線方式效果相同。

此模式的優勢是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之間完全共享、交換信息,缺陷是需要重新開發網絡教學系統,同時用戶需要適應全新的基于短信平臺的教學交互方式。

(二)改進模式

目前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中,網上實時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登陸在線平臺,不在線的學生無法進行討論與答疑;同時平臺內部課程資源、學習通知、作業成績等重要信息不能立即通知學生,學生也無法及時反饋對教學通知、課程資源的評價。為此必須將Web短信作為輔助、補充功能融入在線教學平臺的各個功能模塊中,教師在任意頁面都可以根據需要向學生群發相關信息,并通過接收學生回復的短信在網頁中查看反饋信息。基于以上需求,優化現有的兩種Web短信應用模式,筆者提出一種“傳統應用為主,短信應用為輔”的改進模式。

短信應用不作為獨立模塊出現,Web短信作為可選功能融入傳統應用,短信應用是傳統應用的一種擴展或補充。將短信發送與瀏覽嵌入在前臺應用頁面,后臺應用提供短信的基本管理功能,但是短信收發不是系統業務流程的必要組成部分,不使用短信交互同樣能夠實現系統主要業務功能。

此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學生能夠通過手機收發短信,教師能夠在帶有短信發送設置的網頁中單發或群發短信,師生都能在發生短信應用的欄目中瀏覽短信交互內容;教師還可以在后臺管理頁面進行短信的瀏覽、刪除與統計等管理工作。

改進模式的優勢是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系統升級擴展成本較低,用戶能夠針對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交互方式,易于推廣使用。

三、應用案例

下面以電大在線平臺中課程論壇的改進為例,詳細闡述“傳統應用為主,短信應用為輔”的改進模式的解決方案。

(一)設計特色

第一,學生既可以登陸課程論壇在線發新帖,也可以通過發送短信向課程論壇發新帖。

第二,教師在課程論壇可以在線發帖,也可以同時將帖子主題以短信形式發送到學生手機。

第三,學生接收到教師發送的短信后,可以通過回復此短信向課程論壇回帖。

(二)功能模塊

⒈ 學生子系統

學生登陸后可以在線瀏覽所學課程的帖子,還可以發新帖或回帖,但不能刪除帖子。學生接收到教師從論壇發送的帖子主題短信后,可以回復一個帶有帖子編號的短信,并將回復內容作為教師發帖的回帖添加到課程論壇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向特定號碼發送帶有課程號的問題短信到課程論壇,問題短信能夠以學生新發帖的形式顯示在課程論壇中。總之,學生能以兩種方式進行發帖,即:學生登陸論壇所發帖子是論壇帖,學生通過手機短信添加到論壇中的帖子是短信帖。

⒉ 教師子系統

教師登陸后可以通過設置專業、課程、發帖類型(論壇帖、短信帖)等屬性瀏覽發帖情況,并對學生發帖進行回帖,通過發新帖組織專題討論。在發新帖或回帖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將帖子主題以短信方式發送給學生,可以發給部分學生以提示他們及時進行在線學習,也可以將網上教學的要點內容發給所有選修本課程的學生。教師還能對本人負責課程的帖子進行刪除、修改、修飾等管理操作。

⒊ 管理員子系統

管理員登陸后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各種信息、訪問權限進行管理。用戶管理提供學生、教師、管理員三類用戶基本信息的注冊、修改、刪除、查詢等管理功能,用戶信息中必含手機號。課程管理、專業管理提供相關屬性的基本管理功能,設置教師與課程之間的任課關系,學生與專業之間的歸屬關系。權限管理能夠設置、修改、刪除用戶權限,使用戶根據本人身份所賦予的權限訪問課程論壇;學生能夠在所學課程的論壇中瀏覽、發帖,或使用手機短信向所學課程的論壇發帖;教師能夠管理本人負責課程的論壇。短信管理提供短信的收發統計及短信的存儲、瀏覽、刪除功能。

(三)工作流程

首先,管理員登陸論壇,先注冊用戶基本信息,然后注冊專業信息、課程信息,接著設置學生與專業、教師與課程的聯系,最后設置學生、教師的訪問權限,教師擁有對所負責課程的論壇的所有權限,學生在所學課程的論壇中只有瀏覽、發帖的權限。

其次,教師登陸論壇,在所負責課程論壇中瀏覽兩種類型(論壇帖、短信貼)的帖子,對不良帖子進行刪除,發帖組織專題討論,回帖進行答疑,并對發帖進行必要的修飾(置頂帖、精華帖等)。在發帖或回帖時還可以通過選擇短信通知將帖子主題以短信形式發送給相關學生。

最后,學生登陸論壇,可以在所修課程的論壇中瀏覽信息、在線發帖參與討論或提出問題。學生在收到教師發送的短信后可以進行回復,系統自動將回復內容作為教師發帖的回帖。

(四)系統結構

設計案例總體采用B/S架構,物理結構采用“客戶端/ 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邏輯結構采用“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層”三層結構,如圖所示。

設計案例采用“+IIS+SQL Server”的技術組合方案。數據庫服務器安裝SQL Server 數據庫管理系統,部署數據層的程序與數據。Web服務器安裝短信收發硬件設備、IIS與.NET框架,部署系統業務邏輯層程序。客戶機Web瀏覽器顯示用戶接口頁面、反饋系統信息頁面,同時頁面中具有簡單的驗證邏輯以及數據保存邏輯。移動設備用于接收、顯示從Web服務器發送的短信,并通過此設備向Web服務器回復短信。

(五)短信收發技術

設計案例使用最常用的短信貓作為短信接入方式。短信貓是專門針對短信應用設計的內含工業級短信發送模塊的無線終端設備,其核心模塊與手機相同,一般是 SIEMENS或WAVECOM產品,插入SIM卡后短信貓可以接入到移動通信網,支持與手機之間收發短信,計費方式與手機相同。

短信貓采用計算機串口通訊,使用AT指令可以直接控制收發短信,屬于最底層的開發模式。此外正規的短信貓制造商還提供基于AT指令的多種語言開發的SDK,使用其提供的操作函數收發短信更為方便、可靠。例如,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短信貓設備及其SDK能夠實現收發短信功能,SDK開發包將短信貓初始化、發送短信、接收短信等函數封裝在動態鏈接庫dllforvc.dll文件中,在C#中可以使用命名空間System.Runtime.InteropServices的方法DllImport()調用動態鏈接庫中的函數,包括:初始化函數GSMModemInitNew(),此函數設置短信貓工作狀態,并在計算機與短信貓之間建立通信連接;發送短信函數GSMModemSMSsend(),此函數通過短信貓中的SIM卡將短信發送到接收號碼終端;接收短信函數GSMModemSMSReadAll(),此函數返回接收短信的字符串。

(六)應用效果

應用案例開發完成后,在網上教學活動中試用一個學期,效果良好。其中,在《Photoshop圖像處理》課程的網上教學討論中,教師設計多次短信群發,主要包括實時專題討論題目、學習重難點提示、重要事件提醒等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學生能夠按照基本要求向課程論壇回復短信進行簡單地學習交互。

通過與學生座談,多數學生認為通過短信能夠及時獲得與課程學習密切相關的學習支持服務信息,提高了學習的實時性;通過短信能夠在任何地點及時向課程論壇回帖而無需登陸網絡教學平臺,提高了參與網上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同時,短信交互使用方便快捷,便于與輔導教師進行簡短交流,提升了學習支持服務效果。

第4篇

關鍵詞: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1-20298-02

1 引言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已經越來越成熟,隨著各高校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網絡教學的要求也逐漸走上正軌。本文以我院進行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為例,探討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和管理。

2 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

2.1 網絡教學平臺配置方案

我院網絡教學平臺基于寬帶的校園局域網,編程語言為ASP,數據庫采用SQL Server2000作為后臺數據庫,服務器操作系統是Win2000 Server,平臺的前臺是網頁界面。

網絡教學平臺結構圖如下:

學院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向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廣泛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識,使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更好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2.2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模塊有:教師備課、網上答疑、學生作業、網絡考試、電子郵件、學生管理等。網絡教學平臺支持課程循環,學期結束后,教師更新課程部分內容,導入新生的數據,就可以直接在新學期使用,節省了備課時間。

教師登錄后,在課程管理中,可以個性化設置自己的課程,比如課程模塊、課程分類、是否允許課程申請和等。教師可以開設多門課程,也可申請瀏覽學習其他教師的課。教師可教學資源,布置及批改教學任務,并通過平臺的論壇模塊與學生進行網上答疑互動。

網絡教學平臺提供學生的學習訪問統計報告,教師利用這些數據,可以進一步改進課程的質量。

學生登錄后,在教師的課程中可以瀏覽或下載教學資源,根據課程首頁的教學任務通知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測試或者考試。在論壇中回復師生的提問或者發起新的討論,也可利用站內郵件系統做師生間進一步的溝通。

2.3 教學平臺中的交流互動

交流是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往往是教學中最大的缺陷。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課上講授的時間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師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少,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教學質量。

網絡教學平臺中有討論、博客、聊天、答疑等互動模塊。教師和學生都能在討論區或答疑區發起討論和答疑。答疑平臺可真正把教師和學生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及時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同時,博客、聊天等模塊也給師生提供了一個情感交流和展示個性風采的平臺。

2.4 平臺中的教學任務

師生登錄后,在課程的首頁,可以看到教學任務通知,比如作業、測試或考試等。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的形式,在網絡教學中作業和考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時教師留的作業,學生都要認真作答,作業成績要記載到作業成績庫中,并且教師可以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網上考試。

網絡教學平臺有布置作業、考試的向導提示。考試的題型有主觀題和客觀題等七種題型,教師可以設定時間期限,作業或考試。平臺可根據教師設定的答案自動評判客觀題,同時平臺的批改系統可使教師方便、高效地批改主觀題或作業。

3 網絡教學平臺管理及推廣

3.1 政策支持

學院領導十分重視建設高質量、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并給予了相應的政策支持。學院鼓勵教師勤于鉆研, 積極參加現代教育培訓工作,以提高教師們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專業水平和質量。

學院督促各院系教師制作精品課程,各院系舉辦課件制作競賽, 獲獎者頒發證書, 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學院由教務處向各院系下文,要求各院系教師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輔助教學,并督促檢查相關的教學資源上網情況及師生交流互動效果。

網絡教學平臺首先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試用,待測試穩定后,向全院師生推廣使用。

3.2 網絡管理

網絡教學要得以順利和高效的實施,離不開高效的管理。對于網絡教學平臺來講,管理員起著對平臺系統進行全面管理和維護的作用,主要任務包括賦予教師和學生的權限、公告管理、網絡課程庫管理、教學管理、系統管理等。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以 “支持和發展教學, 且重在發展教學”為主要任務,以“優質服務”作為管理目標, 全力保障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4 結束語

網絡教學平臺充分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化教學思想,改變了在傳統教學中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和協同工作能力,有利于推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進程,有利于學校培養現代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

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和補充了教學資源,可加強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優秀教師還能夠“以一當十”,跟蹤學生學習情況并及時指導,以彌補教材單一、封閉型學習的缺陷。對于全日制的學生而言,網上資源也可延伸到課堂,更好地反饋課堂學習效果。

學院的許多老師已經意識到網絡教學平臺的優越性,并在實踐教學中加以使用,學院也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機制以督促網絡教學的建設,針對網絡教學質量的評價,筆者認為:首先,不應把上網資源的數量作為評價網絡課程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其次,教師使用網絡教學平臺,要看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師生交流互動是否順利,學生的思維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最后,就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質量,才能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這也是衡量網絡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冷玉霞.關于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幾點思考[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2).

[2] 陳海林.李海霞,王慶柱.高校老師要注重網絡資源建設[J].實踐探索,2006(5).

[3] 王光新.網絡環境下學習空間的特征分析[J].教育技術通訊,2007(1).

第5篇

關鍵詞:Claroline;教學平臺;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混合式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4-0081-04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電子化、網絡化、多媒體為特征的e-Learning將成為信息社會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1]。近些年,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利用Moodle、Sakai、Claroline、Dokeos、Llias五種開源軟件(簡稱OSS)來建構本地化的網絡教學平臺,OSS憑借著免費分發的源代碼、模塊化的體系和集市式的開發等特點已經普遍贏得市場的認可。但如何利用OSS模塊構建符合高職院校學科特點的網絡教學平臺,如何應用網絡教學平臺解決現有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手段,是今后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混合式學習模式便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其中一個途徑,這種混合是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的混合,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發現式學習的混合,教師課上講授與課下在線交流的混合,傳統評價模式與虛擬網絡多元化評價模式的混合。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 混合式學習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怎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從而增強其學習能力,提高學業成就,并使他們最終成為具有信息處理能力、主動的終身學習者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2]。

本研究在分析了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課現狀的基礎上,以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為例,闡述了基于Claroline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形式,并詳細介紹了每個模塊的內容及其功能。最后,為了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改變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提出了基于該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學習模式這個概念,通過給出混合式學習設計流程來闡明平臺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為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課及相關課程提供借鑒。

一、高職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課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VF、C語言、現代教育技術、幾何畫板等課程,主要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由于各大高校一直重視課程改革,因此大部分學校在計算機公共課的講授上采用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計算機網絡和學科本身的快速發展,在教學上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內容的豐富,在4學時/周的授課時間內完成教學大綱的所有內容,就要求學生在課后進行有計劃地自主學習。很多學生都有學好的欲望,但大部分學生沒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自主性,多數學生都有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源的想法,但繁雜的網絡資源又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課后學習的過程中,或理論學習或操作練習,經常遇到自己不懂卻又沒辦法及時得到解決的問題,于是這些問題成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攔路虎,從而進一步阻礙了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基于以上現狀分析,提出網絡教學平臺的概念,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中有針對性的課程規劃和課程資源等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保證,平臺所提供的在線答疑和學習小組等功能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小組協作探究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下面就以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為例,對基于Claroline的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方法和混合學習模式應用進行詳細闡述。

二、基于Claroline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網絡教學平臺構建

1.Claroline簡介

Claroline是目前國際上常見的五種開源系統之一,它由比利時魯文大學開發,于2001年開始使用[3]。與Moodle、Sakai相比,Claroline不僅擁有強大的開發團隊,具有國際協作性,而且它的操作界面更加簡潔,工具分類更加清晰,使用者可以很容易使用Claroline建立一個高效的、易操作的在線學習和課程管理系統[1]。Claroline支持學習路線、學習追蹤功能、內置Wiki、小組協作、在線練習和作業、支持實時在線交流,不僅可以支持靈活的學習方式,而且可以同時支持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因此在高校、中小學得到了廣泛應用。

2.基于Claroline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功能模塊

平臺功能模塊設計上主要考慮到課上需求和課下需求,課上需求如課程內容介紹、課程練習內容及資源、課程講義的提供等,課下需求如學生作業提交、學習小組、學生與教師和學生與學生間的聊天答疑等等。通過該平臺,不僅要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更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探究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根據以上需求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設計出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總體框架圖(如圖1所示),并對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進行介紹(如表1)。

三、基于Claroline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

為將網絡教學平臺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以達到教學的最優化,提出了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概念。“混合式學習”模式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概念,不同學者從不同研究角度給出了不同的詮釋。何克抗認為,“所謂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使兩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參照對混合式學習的理解,筆者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基礎上將混合式學習定位在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的混合,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發現式學習的混合,教師課堂講授與課下在線交流的混合,傳統評價模式與虛擬網絡多元化評價模式的混合[4]。通過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的混合來實現教學資源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基于Claroline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混合式學習模式如圖2所示。

1.前端分析

在開課之前,教師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學習者、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生對Claroline平臺的掌握情況等進行數據分析,從而根據分析結果合理設計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并將課程簡介、課程計劃等相關內容放到平臺上供學生查看學習。

2.環境創設

環境創設包括課堂環境和網絡環境,主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混合式的學習環境。課堂中多采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學習環境。網絡環境主要由Claroline平臺提供:學生通過在線閱讀課程計劃和教師上傳的課節實驗內容,觀看、下載學習資源、優秀課件作品和協作資源等進行自主學習。平臺中的學習討論區、學習小組區和在線答疑區也為學生提供了便捷全面的網絡學習環境,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僅一個學期,一個班級學生的訪問次數為7800余次,發帖數目650余條,幾乎所有學生都已經加入其中。

3.情境導入

課堂中教師一般采用案例教學的形式對每節課的內容進行情境導入,提出問題,交待學習內容以及重點、難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Claroline平臺中,教師通過設置教學講義、教學視頻、學習路徑、協作資源等區域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資源。教師通過課程公告不斷向學生新的學習任務,從而引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

4.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是混合式學習模式設計的核心內容。學習活動由課堂教學活動和上機實踐活動組成[5]。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為學生講解新知、演示新的案例,隨時與學生溝通、交流、答疑、解惑。上機實踐活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在Claroline平臺上為學生每節課的實驗任務以及相關實驗素材,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答疑等形式自主完成實驗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面對面的加以輔導、答疑、解惑,也可以通過在線答疑、學習討論發帖的形式進行相應指導,這種形式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非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團體協作能力的培養。學生作業完成后,可在教師規定的上交時間前在Claroline平臺中“作業”區進行作業提交,教師批閱后還可將評閱結果以及修改意見反饋給學生,學生只需以姓名登錄平臺便可看到。此外,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心得,還可以通過學習討論區以發帖的形式與他人分享和討論,更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5.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采用多元評價的方法,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形成性評價可以分為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其中線上評價包括實踐作業完成情況、在線測試題成績、平臺登錄次數、發帖次數等,線下評價包括課堂表現、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總結性評價主要由在線測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多元的評價形式全面考查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相對于傳統單一的評價形式,這種多元評價形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完成課業作業過程中的團體協作能力。

6.互動交流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互動交流包括初期問卷調查、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等,但這種互動交流形式具有地域和時間上的局限性。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簽到功能、師生與生生之間的在線交流、學生在學習討論中的發帖交流、教師根據學習進度的通知、學生作業提交后教師給予的反饋和答疑等形式可以打破這些局限性。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其溝通交流能力。

四、實踐效果與學生反饋

筆者在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應用了Claroline平臺進行混合學習模式教學,實驗結束后通過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相對比,發現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1.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明顯提高

學校每年在學期快要結束時都會舉行一次計算機技能大賽,其中的一項便是課件大賽,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參與。從每年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生所上交的作品來看,這個學期的情況是最好的,不但參與人數明顯增多,而且學生的作品質量也有很大提高,甚至有個別學生的作品里竟然出現了很多課程以外的內容,這些結果都對Claroline平臺的應用進行了肯定。

2.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Claroline教學平臺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學習機會,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在線交流和在線答疑模塊解決課上和課后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且還可以通過平臺中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協作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充分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3.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所增強

在學習討論和學習小組模塊中,可以看到每名學生發帖的次數和發帖的內容,以及每個帖子學生點擊的次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有一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出現。

五、結束語

本文在對高職計算機公共課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基于Claroline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網絡教學平臺的框架圖,并對平臺的每個模塊的功能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之后對Claroline平臺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實踐。從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可以看出,Claroline平臺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更有利于使學生成為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主動的終身學習者。

參考文獻:

[1]張凱,宋慧寧.基于開源軟件的中職網絡教學平臺構建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1(1):132-135.

[2]陳國強,符永孟,曹永建,張漢良.基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4(1):73-74.

[3]王咸偉,徐曉東,趙學孔,張宏珊,馮燕奕. 開源網絡教學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與選擇[J].電化教育研究,2013(2):59-65.

第6篇

關鍵詞:blackboard;網絡平臺;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1-0135-0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教學正逐步走入高校,并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在高校的推廣與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教師因地制宜地開發網絡課程,為大學生們創建了更加優質的授課環境,同時解決了高校目前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植物生物學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內容涵括了與植物科學相關的細胞、結構、生理、遺傳、系統演化、植物多樣性以及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基礎知識。該課程內容涉及領域較廣,知識點較多,加之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授課學時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授課效果。BB網絡授課平臺給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授課理念和授課模式,促進了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通過2015―2016年兩個學年的實踐和摸索,BB平臺不同的功能模塊在植物生物學課程設計和教學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一、BB網絡平臺功能模塊在植物生物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課程內容模塊

該模塊是植物生物學BB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教師通過此模塊課程大綱、授課教案及授課電子課件等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和情況,隨時跟蹤老師的教學進度,了解每個章節的重點、難點,緩解課上授課內容過多學生一時無法接受的矛盾,尤其是當教師講授內容中一些具體實例在書中無法獲得時,學生可以借助教師課件對學習內容進行情景再現復習。同時該模塊還設計了“課后作業”和“在線測試”分區,教師可根據每節課的課程內容、課上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課后學生提出的問題,隨時在“課后作業”區或“在線測試”區相關信息,兩個功能分區還有限時完成功能和學生登陸人數統計功能,學生必須在老師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習題,這對學生的課后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而學生答題準確度和參與度都將影響學生該門課程的期末成績。

(二)課程工具模塊

該模塊給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平臺。課堂時間有限,使學生對與課程相關的一些前沿研究了解較少,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每節課的講授內容,在模塊中的“任務”區一些學生需要查閱的文獻,引領學生了解與本課程相關的前沿研究,同時在此基礎上在“討論區”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議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查閱的文獻參與到議題的討論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相關議題的看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此外,該模塊中的“詞匯管理器”可以很好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雙語教學滲透,它由教師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專業詞匯及中文解釋,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詞匯量,而且可以為本專業國際聯合辦學部分全英授課的專業課程奠定語言基礎。

(三)課程選項

利用此模塊可以對課程網站管理、界面設置等進行操作。教師可根據課程需要,對植物生物學網絡平臺進行構建,添加課程素材及圖片等內容,這可以豐富授課內容,給學生課后復習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

(四)用戶管理模塊

在本模塊的支持下,可以根據課程進度和內容,將學生分為不同課程小組進行專題討論和報告,同時模塊中教師可對學生分組進行{整,對授課學生用戶進行注冊或刪除管理,這增加了教師對網絡課程的管理權限。

(五)測驗管理區

通過此模塊,教師隨時可以對課程授課滿意度及學生授課意見進行調查,建立課程題庫對學生進行測試,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二、BB網絡平臺在植物生物學教學的作用

(一)BB網絡教學平臺是師生課后互動交流的紐帶

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中,師生互動交流的機會較少,學生課后學習中的一些問題很難及時得到解答。但是通過BB網絡平臺,學生可以將遇到的問題通過平臺的“數字發件箱”、“討論版”或“聊天室”來實現師生的離線或在線溝通,在拉近師生距離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授課效率

隨著高校授課課時的減少,部分授課內容不能夠展開講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授課效果。通過BB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將與每次講授課程密切相關前沿資料、相關文獻等上傳到網上,讓學生在課堂宏觀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下“充電”來開闊眼界,拓寬領域,形成“課上抓重點,課下攻難點”的良性教學循環。

(三)高校教學改革新方向

網絡課程實現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數字化、網絡化是高校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網絡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將促進高校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改變,促進高校教育信息化,從而有效推進高校教學改革,這是高校改革新的生長點和發展方向。

三、加強BB網絡教學建設的對策

(一)豐富平臺資源,提高平臺功效性

教學資源是網絡課程應用的核心內容之一。教師應該根據研究前沿實時更新和增加與本課程相關的資源,此外還要適當拓展教學資源的寬度,以滿足不同背景學生的需要。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錄像經過編輯處理,作為教學資源上傳到BB網絡平臺。在教學資源建設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因為他們作為資源的直接使用者往往能夠提出很多中肯且切實可行的意見,這對于優化教學資源,滿足學生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二)優化平臺功能,激發學生利用率

平臺模塊設計之初需要兼顧不同學科的需求,使得部分模塊如學生分組、論壇、課后作業、在線討論在植物生物學授課中起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些模塊的優勢,在授課中有效應用,利用現代學生對網絡的認可和熟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網絡平臺交流,并將其作為期末考核參考之一,讓學生盡快地融入到新的授課模式中,進而全方位地提升教學效果。

BBW絡平臺作為現代電子科技發展的產物,已經逐步地滲透到高校教學不同領域的改革中,并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及促進教學、增進師生互動的重要媒介。BB網絡平臺必將在未來高校教學改革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章明星,趙偉,劉建衛.網絡教學平臺在中醫院校解剖學教學中實踐[J].光明中醫,2013,28(12):2673-2675.

[2]劉仁慧,許利平,王秀娟,羅良濤.基于BB平臺的CPBL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6,2(30):49-51.

[3]白俊杰,郭輝.淺議BB―課堂―個體輔導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ECM,2011,30(6):62-63.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BB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 the Teaching of Plant Biology

YANG Hong1,JIANG Hui-ming2,LI Lin-lin1,JIN Hua1

(1.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Bioresources,Liaoning,DaLian 116600,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Liaoning,DaLian 116600,China)

第7篇

【關鍵詞】 高校 網絡平臺 體育教學

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專門型人才和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搖籃,為了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就業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關鍵。體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世紀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向使學生在學校期間更好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始終是擺在高校體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網絡課程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為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和質量提高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如何選擇和運用網絡信息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也被提到了教學日程上來。

1 體育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

1.1 提供選課平臺,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網絡體育教學逐漸被提上日程,網上選課、選時間、選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現代化改革中,借助先進的現代化手段,在校園網上開辟網絡體育課堂的新形式。學生網上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選擇自己喜愛的教師,這種選擇體育教學的模式適合高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文化層次特點,能夠滿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個性需要,讓體育課變成學生喜愛的一項活動,能夠促使每個學生在校期間掌握一、兩項體育專長的健身手段以及畢業后易于堅持鍛煉的運動項目。

1.2 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體育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給與學生一定的選擇范圍同時,也給與體育任課教師一定的發揮空間。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授課的滿意程度,吸取學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把握今后體育教學中需要改進的不足。另外,高校體育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方法的現代化,對高校體育教師水平的與時俱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斷地調整、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教學組織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1.3 是現代體育教學的需求。網絡課程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為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和質量提高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傳統的體育教學過分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習慣于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跟在教師后面進行模仿練習。網絡教學平臺是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重要載體,這種體育教育模式是順應現代教育的潮流趨勢的,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普遍喜愛。

2 網絡信息平臺在高職院校應用的局限性

體育教學網絡平臺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具有先進的網絡教學手段,而且具有高效的互動能力,最大程度地豐富了教學的資源,完備了教學體系,是體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網絡信息平臺在高校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網絡信息平臺對場地、設備要求較高,體育學科教學的主要場所在室外運動場,場地安排不如教室那么緊湊,因而多媒體配置較復雜;由于當前教師對多媒體計算機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體育教師對體育課采用多媒體技術還停留在觀望的層次上,甚至還有些抱有懷疑的態度;體育教學資源的相對匱乏,為現代信息技術與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整合設計了瓶頸。

3 提升網絡體育教學質量的措施

3.1 構建網絡平臺,優化體育課程。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高校應根據開設專業,制定針對性強的適合地域、氣候特點的體育課程,并完善其課程內容。體育教學網絡平臺構建的前期儲備包括總體設計以及腳本的制作、文本素材的搜集、文字的錄入與編輯等工作。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很方便地根據教學需要把零散分布的有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采集起來,再把它們合理加入到課件中去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利用網絡視頻功能,可以將各個運動項目中的精彩、經典瞬間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到先進技術和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因場地和師資等因素對項目詮釋不足的影響,同時,教師也可根據教學內容將在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重點、易犯錯誤及如何糾正等拍成短片發到教學平臺中,易于學生學習掌握,促進體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運用網絡的特殊功能,及時進行信息的傳達、交流與反饋,促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實現資源共享。

3.2 優化平臺,合理化管理。開放式的體育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實現校際間的聯合與共享,通過對各院校優勢項目的整合,實現校際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不僅為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可以為社會體育提供一個學習的空間,拓展了課堂體育教學的外延。體育教學網絡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網絡環境下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的實時交互,以此實現課堂討論、教師操作示范演示、學生個別輔導等功能。優化體育網絡教學平臺,合理化管理對于加強師生的溝通,改善平臺應用的局限性,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克服傳統教學中學生不敢正面與教師交流自己觀點的缺點,實現師生之間信息的及時反饋與交流。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及時性、多樣性,及時給自己充電學習。

3.3 強化師資,合理維護網絡平臺。優質的網絡平臺是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對外展示的窗口,是為學生和體育愛好者提供的學習和交流的空間,為打造優質的體育教學網絡平臺,有必要引進體育電腦網絡人才或對有一定基礎和興趣的教師進行深造和培養。各高校可成立網絡教育平臺研究小組,專門負責網絡制作和運行控制,各研究小組之間有必要加強溝通交流與學習。同時,為加強網站的建設,有必要尋求一條體育教師與計算機編程技術人員共同研究開發之路,從而最終促進體育網絡平臺網站建設質量的提高。

4 結語

體育教學網絡課程的建設是高校體育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是未來體育教學主體發展方向,21世紀的體育教師應該掌握網絡開發和應用知識,媒體網絡教學將是21世紀中學體育教師必須思考的中心任務,是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教育和終生體育體系,建立全民教育教學資源的重要環節。大學是培養高素質專門型人才和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搖籃,為了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就業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關鍵。

總之,隨著人們對網絡課程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體育教學網絡課程必將迎來它的高速發展時代。【本文是2011年哈爾濱金融學院學院級課題《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姜淑華等.充分利用校園網絡 推進體育教學改革[J].內蒙古體

育科技,2007:106~107

第8篇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二外韓語;混合教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網絡覆蓋率的不斷擴大,利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的教學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目前我國有很多高校都開始使用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再加上高校學生信息化素質不斷提高,這些都為高校進行混合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此條件下,筆者立足于本校學生的特點及二外韓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整合各種資源,積極探索如何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結合混合教學理論及學科特點,進行混合教學實踐。

一、二外韓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我校”)開設的二外韓語課程性質為公共必修課,教學時長較短。二外韓語的周學時為4學時,教學周為18周,共開設2個學期,總學時為144學時。二外韓語的課程設置一般比較單一,課程教學一般會兼顧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教學任務,所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要讓學生達到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熟練掌握韓語語法使用語境,并達到基礎對話流利的教學目標難度較大。

其次,我校選修二外韓語的學生主要是英語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跨院,跨專業的學生較多,每一屆大概有200人左右。由于師資的限制,每個班上課的人數較多,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開展困難,課后交流不便。

再次,目前大多數二外韓語教學仍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教師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只注重語法的講解,忽略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課堂學習感到乏味,不能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

最后,對學生的評價指標單一,不能準確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

網絡在線學習,具有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時間自由,溝通渠道多樣的特點。學生通過在線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課堂學習,能有效地改善課堂學習時長不足,師生互動交流不充分等問題,并能給學生很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基于網絡學習的一系列優點,筆者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了二外韓語的混合教學改革。

二、二外韓語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1.課程設置

二外韓語課程探索的是“課堂”+“網絡”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設置了學習的四個模塊,即基于課程任務的網絡自主學習(線上)、課程內容學習(線下)、課堂實踐活動(線下)、網絡自主學習(線上)。其中課堂的線下教學設置了2學時,網絡的線上學習設置了X≥2的學時。因為網絡教學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長,所以設置了X≥2的學時。具體課程設置的形式如表1所示。

2.學習活動的設計

本課程的混合學習是由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兩部分構成,整個過程強調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設計,體驗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在設置混合教學時,對線上線下的內容充分設計。

根二外韓語的課程特點在線上部分的學習專題是以學習主題單元為單位。每一主題的下面會設置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資源、交流討論四個板塊。在每一課的第一課時教師會以課程通知的形式明確學習目標,在播客單元設置學習任務,即把課程的重點、難點與新知識相結合創建教學視頻,并提出問題或根據課程內容建立在線測試。在這一學習活動中,教師負責設計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在第二課時的課堂學習部分,教師可以針對在線學生學習測試的結果進行有重點,有取舍地講解,能極大地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課堂內容學習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第三課時的課堂討論時間,教師事先在網絡平臺上給學生分組設立不同的情景模擬任務,學生在課堂時間完成情景模擬任務,并互相評價。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分組練習的過程中起到組織和指導的作用。在第四課時階段,學生可以在線學習和課文相關的文化,進入試題庫進行自我測試練習。在討論區進行話題討論,教師通過討論區答疑解惑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指導作用。

在二外韓語的混合教學中,體現了人機交互的學習。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獲取學習任務及學習資源,并完成學習任務。體現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分組互助學習,也可以通過討論區進行交流學習。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在線批改作業、答疑、討論等。新的混合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教師完全主導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凸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思想。

3.動態化的管理

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對學生的網絡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指導情況進行監控和管理。首先,學生在每個模塊的學習情況均被記錄,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時長和學習次數。其次,利用數據庫設置了信息反饋系統,學生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網絡學習情況,調整學習策略。最后,網絡詳細地記錄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情況。較為科學的教學管理保障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4.混合教學的評價

混合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是從注重知識內容的考核轉變為注重學習者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在評價機制中采用綜合評價機制。包括形成性評價(50%)和終結性評價(50%)。在混合教學的形成性評價中包括自我測驗評價,小組評價、討論互動評價、教師評價等綜合評價模式。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貫穿于學習過程中,以全面檢測學習者的自我學習水平。

5.學習資源的建設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必須給學習者提供適當的網絡學習資源。所以在開發學習資源的過程中,教學團隊重新編排了教材,并增加了情景韓國語的自編輔助教材及配套的網絡試題庫。錄制和教材配套學習的視頻和音頻。

三、影響混合教學實施的因素

1.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影響混合教學的實施

對于教師而言,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很大不同。教師在考慮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做合理的教學設計。教師要考慮混合教學實踐中哪些內容適合在網絡上學習,如何分配網上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比例。如何做到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如何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在線給予輔導及交流反饋等。上述這些環節都要提前做好設計,否則就會影響混合教學的實施。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軟件應用,視頻剪輯等知識。所以,網絡學習環境下對教師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影響混合教學的實施效果

對于學生而言,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混合教學模式打破了過去單一的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關注度和學習熱情。但是由于一些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使用不熟練,導致對任務流程、測驗方式、如何討論等基本常識無從下手,所以對于學生來說網絡學習也是個逐漸熟練的過程。此外,網絡學習對于學生的自我管理也是一大挑戰。一些在線測試以及一些視頻教學內容,學生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在調整了試題庫的建設以及測試方式之后情況有所好轉。根據形成性評價結果顯示,那些積極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生與不積極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生相比,學習績效更好,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網絡環境和師生互動交流也是影混合教學實施的因素。網絡的升級換代,師生網絡環境是否統一會影響混合教學實施的效果及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師生互動交流方面,師生在網絡上交流越頻繁、討論越深入,學生對所學內容了解就越充分,深刻,學習效果也更好,也有利于建立更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結語

通過二外韓語的混合教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二外韓語的傳統課堂教學的學時不夠,教學手段單一,師生交流不暢,學習評價體系單一等弊端。通過教學實踐證明,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合作精神。同時,該系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監控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當然,在教學改革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我們也在不斷進行調整,以期望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紅春.基于Blackboard學習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1(2).

[2]黃榮懷,馬 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 .

[3]楊文婷,何伏剛.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技能的新要求[J].中國遠程教育,2008(6).

第9篇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 醫學教育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04-02

網絡教育資源平臺的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加強教學條件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是考察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指標,不僅關系到校園信息化建設和數字校園的建設,對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1]。醫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醫學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醫學生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教學平臺在醫學教育中應用不僅豐富了醫學院校網絡教學資源,對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均起到重要作用。

一、醫學教育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意義

1.網絡教學平臺能夠有效提升醫學教育技術手段

網絡教學平臺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以網絡教學資源共享為基礎,以輔助課外教學為目標,以課程專題為主線,強調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三維培養,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醫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步驟地將各專業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課件、輔導材料等內容網絡化,利用網絡并批改學生作業,與學生開展網絡互動答疑等活動。醫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上網學習、主動探索、參與交流、完成任務、實現目標,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活動,不再把課堂教學當成實現教學目的的唯一途徑,開辟了另外一條學生容易接受,學習時間自主靈活的以網絡教學為主的新途徑,利于醫學人才的培養。教師通過建設課程網頁、布置網絡作業、開展網絡答疑等工作合理引導學生網絡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網絡上學習知識而不沉溺于網絡。結合網絡教學平臺的持續推廣使用,在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環境學習、探索知識的同時,教師更加容易掌握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從而做出形成性評價,反饋于教學之中,提高教學效果。

2.應用網絡教學平臺能夠促進醫學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醫學教學手段和方法把學生看作被動的接收者,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學生不是和教師一起平等的共同探究。在這種落后觀念的支配下,許多教師認為包括技能技巧在內的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系統地講授而獲得,教師只要把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就能相應地掌握和運用它們。然而,醫學教育中的很多知識實際應用性極強,通過灌輸所得的知識,其價值是有限的。課堂之外的業余時間,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很少,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無法得到很好的合理的指導。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從被動者轉換為主動者。

二、醫學院校應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的進展

1.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進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學習者的⒂氤潭刃棖蟮腦齔ぃ對網絡環境下遠程學習的理解不斷深入,網絡教學平臺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可劃分為三代:第一代為點播式教學平臺。在網絡教育發展初期,點播式教學平臺主要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快速傳遞,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點播音頻、視頻課件,查閱電子教案等教學內容,完成在線作業等。其主要特點是以課件為中心,教育資源的網上電子展示,強調的是管理。第二代為交互式教學平臺。廣泛運用即時通信技術開展在線和離線的教學支持服務,教學平臺集成視頻會議系統、聊天工具、BSS討論系統、內部電子郵件系統給學生提供學習導航、在線離線課程、答疑輔導、討論、在線自測等服務,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主要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加強了教學平臺的交互功能,強調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第三代為社會化教學平臺。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以及學習社會化的提出,學習者利用社會化教學平臺,通過智能化搜索引擎、RSS聚合、Blog(利用評論、留言、引用通告功能)、Wiki以及其它社會性軟件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學習網絡,包括資源網絡和伙伴網絡,并處于不斷的增進和優化狀態。其主要特點是社會化,集體智慧的分享與創造,強調學習社會化。

2.遼寧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的進展

遼寧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已經進入第三代,具有明顯的社會化特征。“十二五”以來,遼寧省不斷加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精品資源開放課程建設,學生可以通過“酷學遼寧”平臺修讀省內其它大學的課程,并可以獲得跨校修讀學分。遼寧各醫學院校均在積極建設本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以沈陽醫學院為例,學校于2012年出臺《關于開展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各學科都在積極探索網絡教學平臺在學科教學、師生互動交流、平時作業考核等方面的應用。建設網絡教學平臺的目的是以網絡課程建設為核心,依托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等優質課程,建設一個教育資源豐富、師生互動充分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而提高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沈陽醫學院建設的網絡教學平臺交互式特征明顯,屬于第二代網絡教學平臺。隨著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工作的開展,2016年,沈陽醫學院選用了中國醫科大學系統解剖學、病理學兩門課程,選用了大連理工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兩門課程。用課教師與建課教師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利用“酷學遼寧”平臺為學生搭建學習網絡,網絡教學平臺不僅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交互式學習環境,同時體現集體智慧的分享與創造,具有社會化特征,說明遼寧省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應用已經進入第三代。

三、醫學院校應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的體會

1.教學資源豐富

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豐富了網絡教學資源,滿足學生、教師對網絡教學資源的需要。遼寧省已經建設300余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高校可以跨校應用“酷學遼寧”平臺,將其它院校教學資源引入本校并應用于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向本學科優秀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學習省內知名院校教師開設的課程。各高校也都在建設本校的網絡教學資源,以沈陽醫學院為例,學校于2012年引進了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的網絡教學平臺,先后建設了40門校級精品課程,引進了12門超星公司的慕課,應用于教學工作中。無論是本校建設的資源還是引用校外的資源都極大豐富了網絡教學資源。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學生可以進行移動式學習(M-learning)。因網絡教學平臺具有4A(Anybody、Anything、Anywhere、Anytime)特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主學習[2]。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發生改變,從沒有老師教就不會學習到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自學。以沈陽醫學院為例,每學期約有2000人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習并獲得相應學分。

3.利用開展形成性評價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于輔助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學生在上網學習的過程中會留下學習的痕跡,包括登錄的頻次,學習的內容,討論發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等。教師通過網絡信息統計功能能夠清晰直觀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利于對學生開展形成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并加以糾正。網絡教學平臺大多包含在線測試等考核方式,也利于無紙化考核的實施。

4.降低教學成本

醫學教育中要求學生實踐動手較強,教學成本較高,尤其在實驗教學中,標本的使用和各種實驗的學習要求更高的教學成本。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把教學標本或實驗過程制作成圖片、視頻等教學課件,供學生反復下載、觀看、學習,能夠有效的降低教學成本。

四、醫學院校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努力的方向

1.提高教師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的積極性

教師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會改變教師以往的教學習慣,教師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建設和管理網絡教學平臺。學校應該給予教師相關政策,對于教師積極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提高教育教W效果的,要給予時間、設備、經費、工作量等保障,使更多的教師愿意投入精力建設網絡教學平臺。

2.要加強學生的教育和引導

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還要看學生能夠適應網絡教學模式,能否加強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2016年9月,對沈陽醫學院2015級護理學7-8班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業余時間開展自主學習。學生更喜歡教師在課堂講課,而不喜歡自己面對屏幕學習相同的教學內容。學校應采取多種措施,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進一步加強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和管理

目前省內各醫學院校建設和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部分教學資源不適應學生自主學習需要,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改進。例如,某高校制作的視頻資源時長在40余分鐘,學生很難保證自己像在課堂一樣高效率的學習40余分鐘的教學內容。網絡教學視頻可以采用微課的形式,將每個視頻時長縮短,達到某一知識點的教學效果即可。網絡教學視頻應與教師課堂授課不同,采用更加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愿意參加網絡教學。高校應充分利用期中教學檢查等管理手段,關注本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和進展,引導廣大教師更好的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混合學習;網絡學習;網絡教學;學習模式;在線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3)03-0064-07

一、研究背景

混合學習的研究由來已久,不同學者對于混合學習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廣義上認為混合學習就是各種學習理論、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模式、學習媒體以及學生支持服務和學習環境的混合,實際上大家對混合學習的認可應該是起源于遠程學習者的網絡在線學習,因為單純的在線學習沒有了師生之間的面對面交互,不利于學習者的學習,所以整合面對面學習優勢和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學習模式也就受到了追捧。

我國早期基于網絡的混合學習研究主要針對遠程學習者或企業培訓人員,既非在校學生。隨著高校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國內高校的網絡覆蓋率和網絡帶寬也在不斷改善。特別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等項目的推動下。利用網絡技術來輔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被當做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國,高校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逐年提高,學生參與混合學習的門檻越來越低,目前,有超過60%的高校已經開始使用網絡教學課程管理系統,以支持校內全日制學生的混合式教學,混合學習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將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目前,我國學者也進行了一些基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學習的研究和實驗,其中包括在學校運用混合學習模式增強高校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滿意度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各種混合學習模式探討等,這些研究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理論研究沒有結合實證案例說明,研究內容相對比較空洞:二是學科教師對某個學科領域具體應用混合學習的教學案例,只有具體的實施流程,沒有進行深層地歸納總結,不具備普遍指導意義和理論創新。如何有效利用高校的網絡學習環境和網絡教學平臺。結合混合學習理論和學科教學特點。開展高校混合學習實踐,方便全日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進教師有效管理課程、組織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和加強協作交流,并根據課程學習需要進行個性化定制,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是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本文以韶關學院師范專業必修課程《現代教育技術》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和實施為例,探討高校混合學習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

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構建

(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設計需求分析

首先,《現代教育技術》是高校師范類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理論與應用、技術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內容涉及現代媒體技術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新技術教育應用、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等,課程學習內容非常繁雜,技術部分的學習內容更新較快,可課時一般只有36學時。課時相對不足。

其次,一般師范院校修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生均較多,如韶關學院,每屆學生大概5000人左右,傳統師范生有2300多人,要求必修《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職業師范生也有2500多人,由于每學期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師范生人數眾多,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該課程的日常授課通常是教學進度統一、內容一致的大班多媒體教學。且時有跨專業合班的情況,班上同學的信息化能力基礎不一致。教師也不可能照顧學生專業和個體差異,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堂交互難于開展,課下交互渠道不便。

最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習目標要求師范生能夠運用教育技術優化教與學的過程,促進中小學教學改革,但本課程基本采用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學習評價以閉卷考試和學生課件作品為主。課程中涉及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信息化教學設計、網絡教學、多元評價等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和評價過程中無從體現。學習的相關內容(信息化教學環境構建、新技術的教學應用等)與課程本身的學習和評價方式相差較遠,根本沒有說服力,又怎么能要求學生掌握這些能力。

而網絡時代的在線學習,具有多媒體資源豐富、內容更新快、交流渠道多樣化、學習方式自主化等優勢,可見,有必要充分利用高校網絡教學環境,圍繞網絡課程開展課程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將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無縫對接。以改善課程教學課時不足、教學手段與現實脫節、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單一、個性化學習欠佳、師生課上課下交流不充分等問題。并促進學生各層面的學習和體驗。因此。課題組成員以“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理論和“混合式學習”思想為指導,探索“課堂+網絡+技能實訓”互相融合的混合學習模式,希望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使用混合學習模式。實行個性化學習。在適當的時間,通過適當的學習方式,給不同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支持,以取得最佳學習效果。這不僅能夠有效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和監控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導作用,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性。

(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構建

目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并不是純粹的網絡課程,也就是說,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的完成并不全是通過網絡教與學完成。而是課堂學習與網絡學習互相融合。既通過混合學習,共同完成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課程要求的學習目標。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是從信息時代本課程教學問題的解決和網絡技術在高校教與學中的有效應用為前提,考慮混合學習的有效性進行混合,師生利用網絡技術手段進行教與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網絡教與學體驗,并增加學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與學的意識和自覺性。基于這種思想,我們構建了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見圖1)。《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整合了傳統多媒體課堂教學、網絡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三個平臺,構建了混合學習的教與學平臺,整合了各種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如課堂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學習、任務驅動、協作項目實踐活動、技能訓練等,形成了一個完整教與學活動混合。采用網絡學習和課堂學習混合的學習模式,利于培養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術能力,并使學生親身體會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從而有利于本課程學習目標的實現。

三、《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應用實踐

結合已構建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課題組設計了該課程的混合學習實施流程圖(見圖2),并選取了韶關學院2009級生物、物理、英語、心理和地理五個師范專業600多名學生作為實踐對象,開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實踐。從學習者角度來看。本課程的混合學習實施流程由“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學習、“學生主體、教師指導支持”的網絡學習與技能實踐、多元評價三部分構成。期間涉及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目標與計劃制訂、環境設計、資源開發、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評價等環節。整個混合學習過程注重信息技術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的整合,強調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科教學設計,體現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下面從混合學習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等方面闡述該課程是如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混合學習實踐。

(一)混合學習內容的劃分

由于是混合多媒體課堂學習、網絡學習和技能訓練三個平臺,所以首先要確定什么內容在課堂上講。什么內容放在網絡環境上學習,技能訓練部分如何操作,三者之間的比例如何確定,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如何銜接。在實際操作上,我們把該課程的知識體系分為三大部分:理論與意識+技術與應用+綜合與創新,理論知識部分的學習安排在課堂進行,技能和應用創新部分的內容通過網絡學習和技能訓練完成。學生通過網絡課程平臺進行自主與合作探究學習。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通過學習任務驅動培養自身的教育信息素養和掌握信息時代教師必備的教育技術技能。理論知識講授按“理論與意識+技術與應用+綜合與創新”體系劃分,主要包括教育技術概述、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教師教育技術標準、信息化教學環境應用、教學資源的獲取與處理、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這些理論知識的講授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另外,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未來網絡技術與移動技術的發展應用,專門設計了三個網絡學習主題和一個擴展學習專題,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促進深層學習。同時提供相應的學習體驗,三大網絡學習主題分別是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與開發;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擴展學習專題是“新技術的教育應用”,由學習者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自己的學習能力自由選擇學習量和決定學習進度。

(二)混合學習環境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并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作為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高校網絡教學平臺M00DLE平臺和BB平臺,都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發的課程管理系統,均支持在線講授、小組討論、成果展示、在線測試、互動評價、學習反思、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等功能。滿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需求,在支持混合學習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對于教師而言,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教師盡自己所能,因材施教,為各專業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輔導與支持:對學生而言。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學習給了他們學習的選擇權,在線學習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如何進行學習,如何與師生進行互動交流,如何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平臺所支持的自主學習、討論、協作、反思、評價等功能為學生的情境學習與意義建構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采用基于M00DLE的虛擬學習環境,并結合多媒體學習教學環境和微格教學環境進行課程教學,基本能滿足課程開展混合學習的環境需要。在理論課堂學習環境中,開展現代教育技術重難點講解、為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引導性講解、組織小組任務匯報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課程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網絡學習任務的完成: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生根據提供的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與協作、項目實踐活動等;在微格教學環境進行學生作品模擬應用演練和教師技能訓練,并將學習實踐過程記錄后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表面看是三大學習環境的混合,實際上是通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將各種學習環境混合在一起,共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混合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混合學習資源建設

混合學習是將傳統課堂學習與網絡學習有機結合并有效實施,傳統課堂學習已實施多年,無需多言,現主要考慮網絡環境中基于問題、資源、案例、任務等的網絡學習。在融合網絡學習和多媒體課堂學習的混合學習平臺上,不管學生開展的是基于資源的自主探究學習,還是基于任務的協作學習,都需要為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在線學習的興趣,進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所以,設計開發出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因此,這個環節主要是進行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團隊建立了該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和網絡交流平臺,重新編寫了課程教材,開發了配套的多媒體課堂教學課件、網絡學習課件、專題學習資源庫、網絡學習資源庫、教學設計案例、教學視頻等,提供教學課件下載和按不同專業儲存的大量共享資源。如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案例及相關的教學站點的鏈接等,供學生課后復習和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與協作學習。同時教學平臺還提供往屆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相關作品等課程學習材料,供學生參考。以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盡快超越前一屆學生所達到的學習目標。

(四)混合學習活動設計和組織

從課程混合學習實施流程圖中可知,本課程的教與學活動混合包含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學生主體、教師指導支持的混合,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混合,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的混合,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的混合等,通過教與學活動的混合。把混合學習理念融入整個教與學過程之中。

課程混合學習活動設計主要包括網絡學習專題與活動設計,它是混合學習的核心內容。混合學習活動設計一般要遵循三大原則:一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綜合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需要、興趣愛好、已有能力水平、認知特點、學習目標等各方面情況:二是適配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內容需要不同的混合學習活動,如不同的學習內容在學習方式上是否需要混合自主學習、交流學習、指導學習或實踐學習,在學習情境上應該混合哪些環境,在學習資源的配置上要注意什么問題等:三是考慮適配學習過程,不同的學習過程需要不同的混合要素,如情境學習階段需要網絡情境的逼真與面授情境的引導,交流互動階段需要混合多種遠程交流手段和人際互動藝術,反思評價階段需要混合個人信息加工技術和成果展示技術等。

結合混合學習活動設計原則。本課程設計了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制作、新技術的教育應用等四個網絡學習專題,每個專題由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建議、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源構成,在專題學習活動設計上,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能力水平及要求,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要求,如生物專業的學生。在多媒體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專題部分,要求學生掌握視音頻資源的處理技術和圖片處理技術,而美術專業的學生則重點要求掌握圖片處理技術。通過這些網絡學習專題活動設計,引領課程混合學習活動的開展。

本課程的混合學習組織包含個體學習和小組學習,學生的網絡學習活動主要是在線學習資源的閱讀和使用、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在線討論、資源共享、評價反思等,每個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個體的網絡學習和討論交流,完成相關作業并提交到網絡平臺中。小組學習是本課程的一大特色,可以帶動個體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學習與交流,課程小組學習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學生自由組合,以3-5人為準,每個小組構成一個學習團隊,基于網絡學習平臺開展小組探究和協作學習,共同完成團隊任務。如本課程的一個主要學習任務是以組為單位,根據自己所學專業,選定中學課程的一個單元教學內容,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制作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和信息化教與學資源集合,并在微格教學環境實施。然后將教學設計方案、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和資源、微格教學實施視頻等全部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小組學習作品的自評和互評,同時互相學習與借鑒,共同進步。在整個混合學習過程中,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上的交流互動系統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由于學習平臺上的交流互動系統允許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的任課教師和助教參與互動,所以同學間(不分專業班級)、師生間(不一定是本班的任課教師)都可以進行同步與異步的交流、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從而擴展學習交流和協作的范圍、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協作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五)混合學習評價設計

本課程的最終學習目標是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以及信息時代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混合學習評價指導思想是從注重知識性內容的考核轉變為注重學習者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因此。本課程基于網絡教學平臺實行電子檔案袋評價、微格教學評價、概念圖評價、小組作品與方案評價、互動評價、教師評價、學習者評價、小組評價等多形式、多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將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貫穿于整個課程混合學習活動過程中,以全面檢測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和教育技術能力。

四、影響課程混合學習有效實施的因素分析

從《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實施的情況來看,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網絡課程內容設計與學時分配、網絡學習活動設計與組織、清晰的網絡課程學習導航、及時地互動交流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有效參與度、學生對網絡學習的認可度等因素對混合學習的有效實施有重要影響。

(一)網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影響混合學習有效實施

對教師而言,混合學習的實施與熟悉的課堂教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教師要考慮在混合學習實踐中混合哪些內容,哪些知識點適合網絡學習,如何合理分配網上學習和課堂學習各自所占的比例。怎樣混合才能達到混合學習效果最優化,如何有針對性開發網絡學習資源,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網絡專題學習,如何實現學習過程的有效監控,如何保證課程學習資源的傳輸暢通。并堅持進行有效的在線輔導和及時的交流反饋,使學生能夠有效進行在線學習。上述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考慮周全并提前設計,否則就會直接影響混合學習的實施。可見,網絡學習環境下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顯得非常重要。

(二)網絡學習活動設計與網絡學習導航設置影響混合學習的實施

在混合學習環境中,教師會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設計多個學習專題和學習活動,并上傳大量的學習資源供學生學習參考,而平臺只提供大綱、作業、討論區、資源等(見圖3)的學習目錄,教師也只是設計了專題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學習活動說明(見圖4)。沒有專門設計課程的學習導航來明確學習方向。明晰學習任務。對學生學習探究的方向、探究的內容及時進行指引和點評,結果在實施混合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不知道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或者在課程平臺上找不到教師提供的相關學習資源,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反復提醒,多次講解,耽誤了很多學習時間,且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果。

另外。基于網絡專題的學習在混合學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網絡專題學習活動的設計不是切合學生的在線學習特性,沒有認真履行混合學習活動設計原則,在如何導入在線學習活動、制定相關學習計劃、如何實施計劃及評價與分享等環節考慮不周,那么混合學習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如“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專題學習活動2(見圖5),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通過在線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有難度,在網絡學習活動設計上需要重點考慮指導性學習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可是這個學習活動只是說明了學習活動要求,提供了兩類學習資源:一是參考文獻,包括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國外教育技術發展史:二是參考視頻。包括教育的未來。教育技術發展百年史,焦建利講授視頻“信息檢索技術與表達展示技術”,“信息問題與數字鴻溝”,“今天的教師該做什么”,“互聯課堂在變化”等,然后就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專題討論,期間教師并沒有做更多其他的指導性學習工作,結果影響了學生的在線學習。這個專題的學習討論也不深入。

(三)學習者的網絡學習素養、網絡學習認可度與參與度影響混合學習效果

對學習者而言。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勵、互動交流、反思評價等是一大挑戰。由于是首次開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很多學生都不適應,在課堂上多次講解網絡教學平臺的選課流程、如何進行網絡學習、如何參與討論、如何獲得在線學習幫助等基本常識后,仍然有一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經過一個多月的磨合,生物、物理、地理專業的學生基本能正常進行網絡學習,信息素養稍差一些的英語、心理專業的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還是會有比較多的問題,因而,在學習任務的安排上就做了一些相應調整。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上的報表功能,可以跟蹤學生網絡學習情況,如看了什么資源、參與了什么學習活動等(見圖6),然后對比學生的期末學習作品,基本可以看出,能積極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生。學習績效還是有比較大的變化。而基本不參與在線學習的同學,在學習任務的完成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能正常開展混合學習之后,學生對于網絡學習是否認可,參與網絡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就直接影響他們的混合學習效果。

(四)師生的互動交流力度影響混合學習的深入開展

在課堂學習、網絡學習和技能訓練學習的混合學習過程中,網絡學習環節的師生互動交流非常關鍵,因為這是師生、生生之間難得的交流機會,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回應,獲得相關的幫助,或由此引發頭腦風暴(見圖7)。混合學習過程中,師生響應較多的話題,討論也就較深入,如多媒體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專題,學生之間的討論都非常激烈,這部分的學習內容學生掌握相對較好。師生互動少或沒人回應的話題,如教育技術理論專題,師生均沒有認真交流,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掌握不是特別好,學習效果也不太明顯,可見在網絡學習平臺,及時的互動交流對于學習者的在線學習還是影響較大的。

五、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學習的對策分析

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的實踐可知,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學習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關注方方面面的因素,如網絡教師培訓、混合學習環境設計、課程網絡專題學習活動設計與組織、必要的學習輔導與支持、明確的學校政策等,只有這些與混合學習相關的因素考慮周全了,才能使高校混合學習落到實處。

(一)實施有效的教師培訓是開展高校混合學習的前提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帶動下,各高校建設的省校級精品課程數量已超過2萬,“十二五”期間,在教育部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的推動下,不少高校和課程教師充分利用已建課程資源開展網絡教學,同時投入大量精力開發網絡課程。對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給予了極大的興趣和很高的期望。并做出了開展混合學習教學改革的各種設計,如韶關學院,僅一年時間就開始了100門課程的網絡教學改革。然而,在真正實施混合學習時,教師卻發現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教師發現自己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明顯,部分教師在持續一段時間后就想放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于混合學習認識不足,不了解網絡環境下混合學習理論的應用,網絡教學技術不過關,開發網絡課程耗費大量精力,沒有開展網絡教學的經驗。思想上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強調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雙主模式”,何克抗教授多年前就已提出基于建構主義的“雙主模式”,但在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下是很難做到的,而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給了“雙主模式”一個土壤,不過這也對教師教學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課堂教學環境下成功開展課堂教學的教師,不一定能有效實施混合學習。因為開展混合學習的教師除了要具有傳統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技能之外,還必須具備網絡課程開發技能、網絡學習過程管理技能、混合學習內容與活動設計技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技能和促進師生有效交互技能等,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網上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的優勢來創造一種更適合學生主動學習和協作的學習環境,如何利用各種技術促成師生之間的交流、監督學生的網絡學習、實行各種學習評價。很顯然,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師工作量肯定會成倍增加。且混合學習的開展對教師原有的教學理念、教育技術水平、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等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高校混合學習中所采用的各種信息技術。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好好運用才能實現其價值。而教師是否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技術又是重要的前提。所以,從根本上說,基于高校混合學習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實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混合學習有效性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以及開展混合學習所需要的技術準備,只有當教師開始從觀念、思想上認可和接受這種新教學模式,并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網絡技術之后。才有可能在行動上表現為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因而,必須在混合學習觀念、思想、理論、實施措施、技術應用等層面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才能確保高校混合學習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有效結合課堂學習環境和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學習是實施混合學習的關鍵

混合學習是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的結合,通過兩種方式的優勢互補來尋求學習問題的解決,只考慮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是不行的,很多課程知識架構、基本知識原理以及動作技能類內容的網絡學習效果并不好,只有通過混合學習才能實現各種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協作和探究學習的機會,至于偏重于哪一個方面,要結合實際學習問題來考慮,故實施混合學習的關鍵是如何有效結合網絡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與課堂環境下的學習,共同解決課程學習問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完成學習目標。如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混合學習環境下,通過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交互性等特點正好解決該課程課堂學習中內容多課時少、師生交互不足、沒有專業針對性等問題,有利于各專業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互。

(三)網絡專題學習活動設計是有效開展混合學習的保證

在混合學習模式應用過程中,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活動大家都不陌生,課堂學習的開展也是得心應手,難度不大,關鍵是學生主體、教師輔導支持的網絡學習,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活動是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的,網上學習活動是整個混合學習的基礎。學生通過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各種功能。配合相應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案例。通過自主或協作方式進行學習。由于網絡上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興趣、已有知識水平、信息素養等各不相同,每位學生對學習形式、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媒體表現形式等存在不同的適應能力和選擇傾向。需要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設計靈活多樣的教與學策略,如網絡講授、課程地圖、文獻閱讀、協作學習、討論交流、學習資料收集、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角色扮演、反思等,并提供多樣化的認知工具,給學生提供多種表現形式的學習資源或針對多學科的案例等資源,以供不同學習風格、學習需求、學習興趣的學生靈活選擇。所以網絡學習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是混合學習設計的核心內容。是有效開展混合學習的保證。

(四)及時提供網絡學習輔導與支持。提高高校混合學習效果

相比面對面課堂學習,混合學習中部分面對面學習時間被網絡學習所代替。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網絡學習,主要由學習者自我監督和自我激勵來完成,因此對學習者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積極性的要求很高。目前高校的學生都是在傳統課堂中過來的,習慣了被動學習,在非課堂學習中,由于不熟悉網絡學習情境下的自主學習而感到非常具有挑戰性,也會面對比較多的困難。致使學生的網絡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于調動起來。為了能讓學生從這種靈活的學習(包括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學習步調)上獲益,在實行混合學習時,需要教師通過更多的手段介入混合學習中的在線學習階段來提升學生的能動性,如為學習者提供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為小組協作任務提供輔導支持,協調學習者之間的溝通:當涉及具體的知識點或學習專題如何學習的問題時,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策略指導:當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或困難時,教師要提供技術幫助等。從《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實踐研究中可以看到,相對來說,教師參與度高、指導力度強的學習活動和討論區發展得較好,學生交流的情況和學習任務的完成都比較滿意。而提供輔導和支持較少的部分學習專題。學習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在進行高校混合學習時,教師必須及時提供網絡學習輔導與支持,這會增加教師很多的工作量,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挑選一些有能力的學生參與網絡輔導與支持。

(五)明確高校開展混合學習的政策及發展方向。推動有成效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柯蒂斯,邦克教授(Curtis Jay Bonk)曾經預測2020年之前,高等教育中的大多數課程都將以混合學習形式存在,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是大勢所趨。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學習研究與實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開展混合學習的實踐工作,是由“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精品課程建設”“精品共享課程建設”“開放課程建設”等教育部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所帶動,一個學校能獲得國家級或省級立項的課程建設項目不是特別多,絕大部分是校極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建設期也就1-2年。之后如何運作并不清楚,這對于高校開展混合學習研究與實踐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校中混合學習的可持續發展,除了需要教師有這方面的主觀意識及學生的積極參與,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制定明確的政策及發展方向,如網絡學習環境的穩定性、網絡教學系統的可靠性、學生在線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完善、師生開展網絡學習所需的技術支持、教師激勵機制、教學工作量計算、教學評價機制等來引導學校混合學習的長期開展,推動學校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確保高校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的成效。

六、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Moodle;網絡教學平臺;網絡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1

一、網絡教學平臺簡介

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套用來建立、存儲、組織、管理、維護、追蹤及提供個性化課程學習對象的軟件系統。網絡教學平臺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以網絡課程為核心,通過互聯網運用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在數字化校園環境的支持下,提供虛擬課堂,進行情景式教學,促進和支持學生在線學習,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不受時空約束的共享,為全方位的教學提供服務。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建立的互動環境激發教學雙方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基于Moodle的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

(一)Moodle簡介。Moodle是模塊化面向對象動態學習環境的縮寫,是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開發的課程管理系統。用它可以建設基于Web的課程,由于其具有免費、開源等特點,目前已在世界各國廣泛應用。Moodle的著眼點在于通過簡單易學的操作界面和快速流暢的網絡環境,為教師課程管理和教學活動提供平臺,同時為師生合作交流提供了環境。

(二)軟件的安裝與環境的配置。構建基于Moodle的網絡教學平臺,首先要獲取軟件,由于其免費開源我們可以從官方站點下載。登錄省略進入Downloads頁面,根據操作系統選擇合適的Moodle程序包進行下載。下載完成之后將MoodleWindowsInstaller-latest-21.zip解壓得到如3個文件和1個文件夾。

雙擊【Start Moodle】圖標開始啟動Moodle服務器,在此過程中會先后啟動Apache服務器、MySQL數據庫服務器。看到圖1所示的文字表明Moodle服務器正常啟動。

打開IE輸入127.0.0.14開始進行Moodle的安裝,首先選擇語言,這里我們選擇簡體中文(zh_cn),從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Moodle運行環境的應用程序包括:Apache、PHP+PEAR、MySQL。接下來確認路徑,分別確認網站地址、Moodle目錄、數據目錄。然后進行數據庫設置,設置數據庫名、數據庫密碼。確認版權聲明之后,開始檢查服務器。滿足要求之后,顯示系統安裝成功。然后設置管理員相關信息和網站首頁。

三、基于Moodle的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

(一)管理員的應用

站點設置:是指對Moodle的系統設置應用,主要包括基本變量設置、站點外觀設置、主題風格設置、應用語言設置、管理模塊設置、過濾備份設置等具體內容。

用戶管理:是指對Moodle用戶的管理應用,主要包括用戶身份驗證、瀏覽用戶列表、添加新用戶、上傳用戶、分配用戶角色等實際應用。

課程管理:是指Moodle課程的管理,主要包括添加課程類別、添加編輯課程內容、指定任課教師和助教、隱藏或刪除課程類別及具體課程、調整課程類別的次序以及確認是否置頂等。主題管理:是指通過主題選擇器選擇合適的主題風格。

插件管理:是指添加設計好的功能模塊,或者開發新的功能模塊。

首頁管理:是指設置首頁內容、IP訪問規則、首頁備份、首頁恢復等應用。

(二)教師的應用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策略,制定教學評價指標等。

教學準備:主要包括課程公告、設計上傳網絡課件、添加教學資源、導入媒體素材、添加教學活動等。

教學實施:主要包括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組織教師或專家在線答疑、組織全體學生或分小組進行討論、在網上置并批改作業、實施在線測驗和考試等。

教學反饋和評價:主要包括批改作業、指導論文、公布考試成績、參加網上活動等。

(三)學生的應用

課前學習準備:主要包括瀏覽課程簡介、課程大綱、教學計劃和教學公告,注冊、報名、選課、等待審核等。

課中網絡學習:閱讀學習資料、觀看教學課件和資料,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提問、回答并參加在線討論和小組協作,完成作業、自測練習并參加在線考試等。

課后自我評價:通過查看自己的完成作業情況、教師給出的評價、測驗考試成績以及個人的活動記錄開展自主評價。

四、結束語

通過對山西林院網絡教學平臺應用,滿足了教師開展網絡課程教學的需求,實現了全院師生的協作教學與學習,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了全院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道路勘測設計;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9-0040-02

目前,互聯網逐漸應用于教育領域,網絡課件的開發與應用已成為大趨勢。對網絡課程、網上學習工具和網絡平臺的構建的分析研究表明,網絡課件設計的根本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旨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本網站的基本功能體系也是按照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來設計的[1]。通過開發教學網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動力,對學生迅速掌握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知識,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解決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

一、道路勘測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

(一)網絡教學在道路勘測設計課程中的適用原因

道路勘測設計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道路方向的主干課程,是集課程教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于一體的應用范圍廣、操作要求高、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核心課程。

由于專業本身內容較為抽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完整、高效地把課程內容傳達給學生;專業課程實踐性知識豐富且時效性較高,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快,傳統教學進度達不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多媒體網絡教學能很好地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依靠網絡的高效性、覆蓋性,以網站為媒介及時有效地將知識構架、圖片實例、多媒體課件等教學素材有機地組織起來,利用聲音、動畫、視頻短片等手段,將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操作過程,形象和直觀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形成牢固的知識印象,同時查漏補缺、溫故知新[2]。

(二)網絡教學平臺的構架

網站主體包括網站首頁、課程建設、教師隊伍、教學資源、教學實踐、在線考試、教學效果、交流社區等模塊。網站實現了賬號注冊、網上教學、課程同步、資源下載、學習公告、集中管理等功能。

1.信息識別與記錄。教學網站是在Internet環境下實現構建的,使用者通過瀏覽器入網進行網站的訪問。網站設計的初衷是作為課程教學的延續,適用人群為交通土建專業學生與教師。系統不允許匿名訪問,使用者須提供賬號、密碼,以便管理員追蹤用戶身份,進行用戶學習信息的采集和管理。(1)管理員信息數據識別:包括管理員賬號和管理員密碼信息;(2)學生資料信息數據識別:包括登錄賬號(一卡通號)、密碼、性別、班級、學號等基礎信息;(3)試卷成績信息記錄:包括試題內容、完成情況、分數、提交日期等信息;(4)教師答疑以及回復信息記錄:包括問題內容、學生ID、答復內容等信息。

2.模塊的功能。系統首頁采用動態顯示與靜態主畫面相結合的方式,在傳統的靜態主頁上加入了動態的信息畫面,使網站中各個模塊更加靈動地融合為一個整體,形成完整的交互式動態網站體系。(1)支持教學視頻(avi/mp4)、電子教案、電子課件、案例分析的在線瀏覽;(2)支持教學課件、PPT下載;(3)支持在線考試(包括選擇、填空、簡答多種題型);(4)支持模擬測評(模擬測評從習題庫出題,一題一評);(5)支持教師在線閱卷、打分,具有互動交流功能;(6)具有用戶名登錄和記錄訪問量功能;(7)具有最新消息公告通知功能。

3.操作方法。進入網站首頁,點擊用戶名登錄,輸入學生賬號(一卡通號),輸入用戶密碼即可進入學生在線學習界面,左鍵單擊在線考試、模擬考試、教學資源等選項,進入相關頁面瀏覽或使用。

(1)學生登錄用戶名左鍵單擊在線考試、模擬考試、教學資源等選項進入相關頁面瀏覽或使用;

(2)教師登錄用戶名左鍵單擊上傳選擇、填空、簡答等試題建立習題庫或在線閱卷。

4.平臺的應用。本網站的開發成為了學生認知專業的實踐空間和實踐領域,對與學習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

學生通過網站得到各種專業領域信息和近期課程的任務;通過教學資源下載相關的電子教案和電子課件,教學課件涵蓋了所有專業教學的多媒體課件;通過交流社區對課后習題、作業及生產實踐環節的設計、施工等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通過網站左下方的名校相關鏈接進一步感受名校氛圍,了解專業知識,提高知識儲備[3]。

二、道路勘測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方法及特點

(一)設計方法

網站總體設計包括素材、教學、系統結構、界面、課件腳本和數據庫的設計。為滿足道路勘測設計課程廣泛、有效地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學的要求,本網站設計包括如下基本方法:(1)展示專業相關的結構化的知識,把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文本、圖像、圖形、動態資料等進行知識結構化重組;(2)將與專業相關的、拓展性的學習素材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增加在線考試,模擬測評功能;(3)收集與專業課程相關問題,提供自主練習、測評、總結的功能,引導學生自我評價;(4)根據專業專題內容,設置教師在線閱卷、答疑指導和遠程判卷的功能。

(二)設計特點

本網站為學習交流動態網站,技術設計遵循操作簡單化、內容形象化、知識模塊化、教學網絡化的原則。具有占用空間小、使用周期長、通用性廣、活變性強、技術含量高、內容科學準確、視覺效果優秀等特點。系統完全能達到網上學習、交流、資源共享、學生信息管理等目的,效率較高,網上數據能便捷快速更新。網站設計達到了人機界面友好、聯機幫助功能完善、操作靈活快捷的目的。

三、道路勘測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

(一)高效率

網站教學最大的優勢在于杜絕了以往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大容量課件上傳緩慢,交流復制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采用Internet模式,教學文字、圖像、視頻等材料經過高效壓縮,占用空間小。同時對素材使用并非直接嵌入在軟件中,而是通過網絡指令進行調用的,依托于學校已建設好的教學資源庫,教師在制作網絡教學課件時,只需通過一個邏輯鏈接即可方便調用各種素材,減少多余信息占用,方便學生瀏覽學習。

(二)低成本

教學成本的降低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教學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易于管理。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都可被記錄下來,作為評估學習效果和分析學習需求的依據。不受學習地點、時間限制的特點最為明顯,只要學生的計算機聯入網絡教學的服務器網絡系統并擁有自己的賬戶,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4]。

(三)通用性

以網絡為載體,以個人電腦為終端,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安排學習內容,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地安排學習進度。利用最通用的因特網和瀏覽器進行學習,每個人都能以同樣的方式取得同樣的學習資源,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的通用性和公平性。

(四)易更新

專業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學科資源的及時更新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考慮到這一問題,我們通過網站的管理,可以適時地為使用者提供教學內容的更新,為學生緊跟加速變動的信息社會,跟上學科的前沿步伐提供了保障。網絡教學這種快速更新學習內容的方式,無疑也是正確的。

四、道路勘測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完善

(一)高效性和安全性的考慮

由于前期技術有限,安全性不高,教學資料上傳、更新緩慢,雖然能達到正常學習、交流、資源共享等目的,但有很大的進步提高空間,目前已基本完成ssh的轉換,解決了效率低和安全性問題。

(二)記錄功能的增加

教學網站不但提供網絡教學資源應用平臺的功能,還可以提供記錄網絡教學資源應用數據的功能。通過此項功能的完善,我們可對網站數據進行分析,進一步發現并改進網站的功能。如點擊率低的知識點,很少采用的學習對象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對設置不合理的知識點、建設異常的素材、針對性不強的學習對象組合策略進行修改、新增、刪除等完善,從而實現不斷地、動態地對個性化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維護和更新,使其不斷適應學生的需要。

(三)系統美工的完善

本網站的開發與應用還處于初期試驗階段,系統研發的美工設計采用普通的網絡素材,以達到網站的快速建立與應用。隨著網站的投入使用以及應用效果的收集、反饋,待各項功能加以完善后,我們將對網站界面進行美化和系統的升級。

對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一些問題是必須繼續進行研究和探討的。比如,如何在不拋棄傳統教學的前提下,更好地將二者相結合,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在網絡教育趨勢下,國內各類院校應以何種方式進行應用和普及,并達到良好的收效;如何正確宣傳和引導學生及家長接受網絡教育,同時杜絕學生過分依賴網絡的問題。

目前,全球百余個國家已開始建設網絡教學系統。遠程網絡教育的完善程度已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教育水平的另一重要標志,現代教育的重心正由傳統課堂教育向遠程網絡教育轉型。未來的社會是網絡的社會,網絡教學是未來教學方式強有力的補充形式,它以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體,自主的個性化學習與交互式的集體協同學習相結合的現代教學模式,是未來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

經過長期的理論分析,借鑒同類教學網站的經驗,取其優點,我們對本網站反復進行應用性實驗和程序改進。目前本網站已經進入使用階段,已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了多個周期,各項功能運轉正常,師生反映良好,達到了設計之初預期的效果,證明本網站的設計構想是可行的,前景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1]程南清.基于學習對象的個性化網絡教學資源的研究與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7,(9).

[2]俞競偉,錢紅萍,李書進.多媒體在“道路勘測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科教文匯,2009,(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潢川县| 东兰县| 石首市| 固安县| 诸暨市| 平利县| 渝北区| 巴马| 姜堰市| 佛山市| 剑川县| 金昌市| 西青区| 托克逊县| 萨嘎县| 镇康县| 喜德县| 惠州市| 三门峡市| 广州市| 武陟县| 金山区| 富锦市| 喀喇沁旗| 丰镇市| 板桥市| 扶风县| 宜黄县| 蒙城县| 铜山县| 清水河县| 陆川县| 霍邱县| 西乌| 白河县| 乌海市| 始兴县| 徐州市| 苍山县| 扶余县|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