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15:55: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物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實驗動物學在本校是該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選修課,通過實驗動物學的課程教學和實驗教學,使學生掌握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了解實驗動物學對于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了解國內外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狀況及相應法律法規,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和良好習慣。要求學生能掌握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樹立良好的倫理觀念,熟悉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對實驗動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夠正確地選擇實驗動物進行實驗。
2實驗動物學理論教學的改革
2.1貫徹實驗動物標準化、實驗動物倫理與福利、實驗動物管理政策與法規的理念
隨著實驗動物管理的不斷完善,課題申報、鑒定、文章發表都需要提供相關實驗動物的倫理資料證明,對實驗動物倫理福利與標準化的要求也日趨嚴格。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實驗動物倫理觀念的灌輸與標準化的介紹。不同國家對實驗動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圍繞保障動物福利和實驗動物質量兩個方面進行的[3-4]。自1988年我國先后了國家和地方法規100余項,《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是指導本省實驗動物管理具體做法的地方法規[5],因此在實驗動物管理法規介紹中,不僅要讓學生對國內外的實驗動物立法有一定的認識,還要重點解讀關于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法規與實施現狀。
2.2在保證實驗動物基本知識系統學習的前提下,側重前沿知識的更新
實驗動物技術正朝基因工程技術發展,國內多家大學與研究所都相繼建立了先進的模式動物研究平臺,如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的“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北京大學的“轉基因/胚胎冷凍平臺”、“人類疾病實驗動物平臺”等。實驗動物教學必須隨著實驗動物研究的發展趨勢及時地調整、改革才跟上形勢。新的實驗動物教學應該使學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熟悉實驗動物的實驗技術,還要進一步了解實驗動物的發展方向、動態及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講授基因工程動物制作技術及應用,介紹基因工程動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種類、相關單位在該研究方向的研究進展等,并鼓勵學生多看實驗動物方面的研究文獻,讓學生對基因工程動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認識,并了解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機構。
2.3科研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
實驗動物學的理論知識廣泛,學習起來容易感覺枯燥,而且很難將理論與實際應用聯系在一起,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通過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具體,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科研案例教學應如何實施?授課教師通過收集有關實驗動物的科研項目以及文獻資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給學生舉例講解;隨后擬一個研究方向,組織學生動手設計科研課題,由學生自己制訂研究的目的、內容與方案,若條件允許可進行方案實施;最后,學生將得到的結果進行總結論述,由授課教師進行打分評價。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加深對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
3實驗教學的改革
3.1強化基本動物實驗技術的操作在實驗動物教學中,動物實驗技術是教學內容的重點之一,所占課時的比重較大,在本校實驗動物實驗課的學時與理論課學時都為16學時。作為生物專業技術的人才,動物實驗技術是必備的實驗技術之一,因此動物實驗課要求學生對基本的動物實驗操作技術必須熟練,堅實的動物實驗基礎是一切高深動物實驗的技術儲備。實驗動物的基本實驗內容,包括正確的抓取、固定、處死方法,各種給藥途徑,體液的采集和手術方法,不同種屬的動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經費足夠的條件下,在實驗動物的選擇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還應適當增加大動物的實驗內容,如犬或豬,讓學生熟悉不同動物的生理學、解剖學特性與正確的基本實驗操作,該部分課程設置為12個學時。
3.2鍛煉動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實驗設計環節
為結合前沿學科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最后4個學時讓學生結合實際應用,自主設計和完成一個實驗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腫瘤模型、中風模型、皮膚移植模型等,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操作能力。實驗設計過程由學生查閱資料,擬定具體實驗方案和步驟。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團隊交流,每一步實驗都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及時整理、統計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通過這一實驗環節,不僅能驗證學生基本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還能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解決與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
3.3完善動物實驗平臺的建設
標準化的實驗動物飼養條件和環境質量控制是保證實驗動物質量合格的重要條件,也是保證動物實驗條件穩定的前提。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對實驗動物的要求越來越高,重視實驗動物的飼養和研究平臺建設,不僅能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對于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及科研實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本校沒有專用的動物飼育室與動物實驗設施,對實驗動物的教學與科學研究的發展構成了較大的障礙。為了滿足本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應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籌劃實驗動物標準化平臺的建設項目,建立屬于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實驗動物中心,為教學與科研供應高質量的實驗動物與提供標準化的實驗環境設施。
4結語
【Key words】Animal biology; 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動物生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是動物學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1-2],是培養學生動物學實驗技能的重要形式,能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鞏固知識與開拓學生視野,同時還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可以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3]。但部分高校動物學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仍很突出,其獨特教學效果難以充分發揮,所以新形勢迫切需要探索野外實習改革,提高實習效果。本文針對目前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教學現狀,根據多年的野外實習經驗,提出相應措施及建議,加強學生野外實踐技能的培養,切實保證野外實習教學質量[4],同時為高校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供理論參考。
1 實習基地建設,實習遠近點相結合
實習基地是動物學野外實習的主要活動場所,是野外實習的先決條件之一。建立野外實習基地,是保證實習質量的首要條件[5],建立一個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對于保證野外實習的效果非常重要[6]。
實習基地建設應充分考慮到實習候選地的典型性、持續性與經濟高效原則。首先,具有典型性原則,候選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生態系和生物種的儲源地,具備豐富動物資源和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學生對于海濱動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對環境的適應及采集、鑒定和保護動物標本的方法等都能得到實習[7]。能滿足動物生物學課程野外實習的需要[8]。其次要具備持續性原則,使實習可隨時進行,實現常態化,實習基地建成后便于長期合作。同時,共建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時還要兼顧節約成本的原則,如交通便捷、食宿及醫療條件便利。使動物學野外實習符合質量高、規模大、成本低、經濟高效的原則。
我校自2009年起與廣東湛江雷州國家級白碟貝保護區簽訂了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共建協議。此地離學校較遠,往返也只需要2天時間,并且提供住宿。另一實習點在湛江南三島陳村(學院的養殖基地),距學校1小時車程,當天可以返回。近處實習,花費少,學生的吃、住、行等管理方便。這兩個實習基地是動物學野外實習的理想地方。我校的學生2009年自后都到此進行野外實習,并已與其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的關系,取得良好的實習效果。
2 編制實習指導書和培訓指導老師
動物學野外實習教材要求針對性強、地域性強和實用性強。良好的實習指導書和專業的指導教師是動物學野外實習效果實現的根本保障。余勉余編著的《廣東省潮間帶生物調查報告》偏重于廣東珠三角一帶[9],王友松編著的《南鹿列島海濱生物實習指導》偏重于浙江地區[10],這兩本書對于動物野外實習參考價值較大,但實用性不強。目前沒有一本現成的、普遍適用湛江的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這對實習帶來不便。因此,根據當地動物地理分布類群的實際情況,編寫適合于本地區使用的動物學野外實習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建設內容。所以,指導教師應結合當地實際,把自然地理概況、動物棲息地的觀察、實習的基本方法,把歷年采集的動物標本分類整理,把常見的動物的名稱及簡要識別特征編入實習指導,編寫出適合自己的動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指導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實習任務。
同時,要選派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實習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培訓[11],以提高他們的指導技能。通過培訓,使指導教師明確實習目的、實習任務和實習過程,了解實習基地的地貌等基本情況,熟悉實習基地動物種類及分布情況,掌握各類動物標本采集、制作和分類鑒定的方法等。通過這樣的培訓節約了師資,解決了野外實習教師資源緊張的問題,提高了實習效果。
3 改進實習方法與科研項目相結合
參觀實習是理論和實驗課教學的延伸,是集中野外實習的良好補充,有利于學生了解動物的生活環境[12]。我校的水生生物博物館建筑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多平方米。內有九間陳列室,共陳列珍貴的水生生物標本近3000種。
在動物學野外實習中,從科研的角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撰寫畢業論文等后續工作奠定基礎,對動物學野外實習進行了改革。即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將野外實習和部分同學的畢業論文、老師的科研項目、本科生的創新實踐、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結合起來,以科研項目帶動野外實習教學的方式,即指導教師設計小課題,學生圍繞小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英文名稱: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主管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四川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四川動物學會;四川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7083
國內刊號:51-1193/Q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信息技術;動物學;學科素養
學科素養(subject literacy)是學生、學者具備的本學科基本專業素質,是通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所形成的專業思維,通過這種思維促成基礎知識的積累,增加基本專業技能,形成專業基本經驗,從而達到學科的基本目標,包括學科基礎知識、技能、經驗、品質、態度等幾個方面。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對學科素養的定義既體現了這個學科的基本特性,更表達了PISA所期望的一種教育理念。PISA首先給我們傳達的是,學科素養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中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科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對這一學科興趣、良好的態度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我們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動物學是一門內容廣博的基礎學科,它研究動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發生發展的規律。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教學采用的教材是由劉凌云、鄭光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普通動物學》第4版。動物學概念較復雜,多為用語言表達枯燥的知識,加之動物結構很復雜,使得傳統教學方式下的動物學教學過程沉悶、單調。動物學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學生在電視、電影或紀錄片中看到的精彩生動的動物世界感受不同,長期處于這種教學這種氛圍下,不但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會磨滅學生對動物學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包含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隨之快速發展,對人類社會、經濟與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采用信息技術和動物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可以彌補動物學教材、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的不足。
結合本校課程資源和鄭州市自然博物館的優勢,我們在建設網絡課堂和建設數字自然博物館的有益嘗試之后,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提升師范生學科素養方面,我們在以下兩個方面又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1. 建立微信公眾號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在大學生更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能夠隨時隨地上網,這是計算機時代的互聯網所做不到的。在“讀屏時代”的今天,手機閱讀成為閱讀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中國新聞網報道2015年12月北京的一則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大學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機超5小時。微信作為一款重要的手機軟件在大學生中普遍使用,成為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手段,而微信閱讀也成為獲取信息的途徑之一?!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大學老師能夠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主流媒體,占領通訊交流高地,達到師者目的,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引領學生發展,達到教育目的,不失為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在我校師范生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申請建立了微信公眾號,主要功能是實現動物行為學、動物學實驗管理。學生登陸微信公眾號回答問題進行簽到的方式取代了另學生反感的上課點名,學生感到新穎有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建立了及時的師生之間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平臺,在該平臺有最新通知安排,作業布置及反饋。老師和學生之間可以有一對一的交流,實現有針對性的答疑。采用微信公眾號的形式與建立微信群比較的好處是避免了垃圾消息的煩擾。
在動物學微信公眾號平臺有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共享可供下載,老師可推送學科相關消息和最新學術進展及相關新聞、知識等。目前在該公眾號主要有課程資料、教師教學計劃、動物學野外實習資料、實習常見物種照片、歷年實習情況和動物組織切片、動物解剖圖片等動物學實驗操作資料等。通過微信公眾號使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師范生的動物學學科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時微信公眾號作為考試輔助手段,并可進行成績查詢,開辟了考察課非卷面考核的新途徑。
2. 數碼互動顯微鏡
我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了數碼互動顯微鏡實驗室,在動物學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入數碼互動顯微鏡系統。每臺顯微鏡和電腦相連,實驗室所有電腦和教師電腦組成網絡,師生之間和互動,學生之間可互動,由肉眼觀察變觀看電腦屏幕,減少了顯微鏡強光對眼鏡的傷害。實踐證明不僅有效提升了實驗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進行電子考試,有助于建立更為完善的實驗考核方法。
該數碼互動系統能夠提供清晰、高分辨率的多畫面實時顯示。教師用電腦可控制學生端多臺數碼顯微鏡的圖像顯示、捕捉和放大;并可對每一臺數碼顯微鏡的實時圖像進行單獨調整。教師端可以把自己的圖像、屏幕及聲音傳送給學生,達到示教作用。同時,老師可隨時對圖像添加箭頭、標記、指示、文字等,有效提升老師動顯微圖像態演示效果;教師也可以把任意一名學生觀測的顯微圖像傳送給全體學生電腦上,達到示范作用。教師可以同屏監視多個學生機屏幕并直接取得任意學生機的鼠標控制權,用以輔導學生操作或防止學生進行電腦進行違規操作等,還可以統一打開學生端軟件,啟用遠程關閉所有學生計算機功能,便于教師統一管理。
學生和老師對觀察的動物玻片標本或組織裝片進行動態、靜態的圖像采集,存儲到硬盤;也可對視頻圖像進行錄像。并對圖像進行管理和處理、校準與測量、分析及統計,對選定區域進行細胞計數及分析,統計結果可導入Excel進行統計分析。
學生將完成的實驗報告等以文檔形式提交給教師,師生間可以實現圖片+標記+文字“彩信”交流功能,真正滿足形態圖片交流討論。另外,數碼互動系統具有網絡影院功能,可以在網絡上播放教學VCD、DVD等視頻資料等輔助教學。
通過以上軟、硬件兩個方面信息技術的切入提升了動物學的教學時代感,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師范生的動物學學科素養有了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袁一.“讀屏時代”大學生手機閱讀行為探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6,(3):90-94.
[2]柳俊,付茂嬌,裴宵鵬,等.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比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6).
[3]曹寶龍.PISA的學科素養定義的教育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關鍵詞:實驗動物學;教學;學習興趣
為了探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驗動物在醫學、藥學、農林學、化學、生物材料科學、醫療器械、國防軍事科學等許多科學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人類的許多疾病研究均是通過動物實驗獲得突破的。據統計,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動物實驗的課題占到60%以上。100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成果有67.5%是使用實驗動物獲得的[1]。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下誕生了實驗動物學這門學科。實驗動物學是以實驗動物為對象,對其進行質量控制,并將培育的實驗動物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一門綜合性學科[2]。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生物科學、醫學和工程學交叉融合的一個專業,具有理、工、醫交叉學科特色。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因此,在本科生教學環節開設了實驗動物學這門課程。實驗動物學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簡單說,實驗動物學是專門研究實驗動物的標準化和動物實驗的,它涉及到生物學和醫學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隨著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實驗動物品種逐漸標準化和多樣化;另一方面,生物醫學的發展對實驗動物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實驗動物學不斷發展和提高。目前,實驗動物被稱為“最精密的科學儀器”,在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深入的認識實驗動物的重要性,需要實時思考實驗動物學課程教學方式,建立符合自身條件和要求的教學體系。
1. 教學過程中引入“3R”原則
在實驗動物學課程中,動物福利和實驗設計中,為了保護實驗動物,《動物福利法》提出了“3R”原則,3R是指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少)和Refinement(優化),“3R”原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其他手段代替實驗動物,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用量,用其它實驗材料如生物醫用材料、細胞等代替實驗動物進行科學研究或教學,設法改良實驗方法減少動物疼痛和不安。
國際上普遍認同將“3R”原則引入到“實驗動物學”教學中[3]。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幾種方式:1)替代。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代替單一模式教學。課堂上,可以通過展示圖片、播放錄像或影片、展示科研論文、互動討論等方式與理論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們認識實驗動物的不同飼養環境、實驗動物操作的技術要點、如何進行實驗動物認知實驗等。這樣就可以代替實驗動物,同時減少了實驗動物使用數量。2)減少。在理論課和實驗課教授時,可以適當的減少理論課的學時,把理論知識進行整合、調整,有重點的針對本學科的特點進行講授。3)優化。在考核方面,減少筆試在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學生們平時的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和考核比重,優化實驗動物學課程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
2. 擴充實驗課課時安排
由于本課程是我院新安排的課程,目前對本課程安排的課時相對較少,僅有理論課時,而缺少一些動物實驗課時。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們認識實驗動物,懂得如何才能培養出標準的實驗動物,怎樣利用他們進行科學研究,通過動物實驗為人類的健康帶來福音。因此,需要在教學的同時進行相應的實驗課或實踐課,讓學生們在實驗課上認識不同的實驗動物,與理論課相呼應,通過實際觀察驗證理論課上的科學理論。另外,讓同學們能夠進行相應的實際動手操作,如實驗動物抓握、固定、標記等簡單的操作,必要的時候可以安排動物解剖、測定分析相應的生物學指標,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動物實驗的重要性,真正學到一些實驗技術,達到教學目的。
3. 將科學研究過程融入教學過程之中
王生存等[4]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對實驗動物學實驗課感興趣的學生能達到82.5%,無謂心理的學生只有10.8%,其他的學生是因為害怕、恐懼實驗動物而產生畏懼心理,并不是沒有興趣,只要幫助他們克服了心理障礙,他們同樣會對實驗動物產生興趣。
基于此,我們可以把動物實驗科學研究融入到實驗動物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老師平時進行的科學研究過程和成果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同時在實驗條件允許、經費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安排設計實驗動物的行為學研究,如大鼠迷宮實驗、位置偏愛實驗、條件反射實驗等等一系列有趣的實驗方法和測定技術,提高學生們對實驗動物的認識。加強動物實驗的實驗設計課程,讓本課程教學實踐與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相結合,確定不同的實驗目的,由學生們自行選擇合適的實驗動物,進行分組、材料和試劑的準備、實驗期間對動物的觀察、記錄等相關注意事項、實驗結束時實驗動物的處死、生物樣本的采集、保存,結果的測定和分析,書寫實驗報告等。這樣,學生們在實驗和科研過程中就會更加意識到實驗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一種具有行為、認知和神經反應能力的一種動物,具有寵物的一些共性,我們應該倍加的保護、愛護他們,讓他們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4. 結合課程內容使教學過程系統化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系統的課程,包括與實驗動物相關的遺傳學、營養學、生態學、環境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人類疾病、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的知識,近年發展的轉基因動物和克隆動物將分子生物學知識也引入了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使得實驗動物學涉及的知識面更寬、更全。其實,不論是環境學、營養學,還是生態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等等都是緊緊圍繞著實驗動物的生產和動物實驗的需求展開的[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這些內容聯系貫穿起來,以使學生們在上課期間不覺得本門課程知識點多、散、亂,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對實驗動物的愛心,使他們愛上實驗動物,愛上這門課程。
在講授理論內容時,課程設計緊緊圍繞實驗動物的標準化為主線,緊緊圍繞著生產和繁殖出合格的實驗動物,分別講授如何控制實驗動物的環境設施、營養、遺傳等方面,實施動物質量控制,并據此制定的相應的法規和標準。在進行實驗課教學時,課程設計圍繞保護動物福利的原則,實行實驗動物的抓取、固定、給藥方法、麻醉及處死等方面的技術操作時,要從內心真正關愛實驗動物,保護實驗動物,盡量減少和減輕他們的疼痛感和痛苦感。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科特點深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滿足學科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創建一攬子計劃來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使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中國實驗動物學會. 加快我國實驗動物科學發展迫在眉睫. 2010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建議匯編[C]. 2010.
[2]鄒移海, 徐志偉,蘇鋼強. 實驗動物學[M]. 科學出版社. 北京
[3]梅志強, 王瓊, 鄧莉. 動物福利在研究生實驗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 中國比較醫學雜志. 2012,22(3):76-78.
[4]王生存, 邵義祥. 實驗動物學課程實驗課教學法初探[J].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2008,28(1):49-50.
[5]葉明霞, 孔利佳. 關于我校開展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現狀的思考[J].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2012,32(1):25-27.
英文名稱: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0-3193
國內刊號:11-1963/Q
郵發代號:2-38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1.資料來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發行的三類(基礎醫學類、藥學類、綜合類)醫學核心期刊[1],共51種期刊1617篇研究論文。2.分析內容 分別統計51種核心期刊中刊載動物實驗論文期刊所占比例;統計刊載動物實驗期刊中論著、實驗研究、研究論文欄目中動物實驗論文數及所占比例;所統計論文中使用各種實驗動物的分布情況;統計論文書寫中反映的獲得資助情況,根據論文中腳注,按國家級資助、省部級資助、軍隊資助、高等院校資助、未注資助分類統計;分析論文中寫明使用動物級別及動物來源論文數及比例。
二、結果
1.三類核心期刊中動物實驗期刊數及其中動物實驗論文數 由表1可見該三類期刊中動物實驗研究論文較多?;A醫學類占期刊總數85,醫藥類、綜合類分別占85、72,平均80。該類期刊中動物實驗論文數占論文總數:基礎醫學為50、醫藥28、綜合類35,平均39。
2.論文中各種實驗動物分布 從表2可知我國實驗動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種,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較常見。
3.論文書寫中獲得資助情況 各類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資助的項目,為53.1,其次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省部級資助項目、軍隊、高等院校資助項目(見表3)。
4.論文中寫明動物級別次數及比例、動物來源數及比例 1617篇論文中629次使用動物,多數能寫明動物種類、體重、性別、數量,有366次寫明了動物來源(約58),僅有38次(約6)寫明了動物級別[2],其中普通動物(一級動物)7次,清潔級(二級動物)17次,無特殊病原體動物(三級動物)16次,無菌級(四級)0次。
三、討論
21世紀是一個充滿創新的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種多功能的復合型信息傳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統地傳播科技知識和創新成果的載體。實驗動物是醫學研究的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生命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十幾年來我國醫學實驗動物事業在法規的制定、科學管理、專業建設、科研水平、動物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但仍存在著差距。基礎醫學、藥學、綜合醫學是醫學中使用實驗動物較多的學科,通過20__年發行的在各專業享有較高聲譽的核心期刊中相關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認識實驗動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從我們的分析中可見,基礎醫學、藥學、綜合性醫學期刊中涉及實驗動物的期刊數、論文數和比例都很高,平均為80、39。可見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的實驗動物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個世紀,人與自然、人與健康的諸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學研究來解決。在世紀之交的當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做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認識實驗動物工作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實驗動物工作,使實驗動物科學水平更好地適應生命科學發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發展實驗動物工作 從論文分析中可見,目前我國動物試驗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動物,一些動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國既要有較具規模的大型實驗動物中心,而一般的實驗動物中心要根據實際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復,要確保飼養設施、飼養動物都達到醫學實驗動物的要求。
我國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地理跨度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景觀異質性程度高,氣候由熱帶、亞熱帶一直過渡到寒溫帶,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復雜多樣。在動物地理區劃上,該地區跨東洋和古北兩界,區系成分復雜。此外,該區域是我國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深廣。因此,研究該地區嚙類動物地理分布的規律對鼠害防控和生物多樣性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的分布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從物種組成、豐富度格局和物種組成的地區分異幾個方面探討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的分布格局。
1地理分區與自然概況中國濕潤半濕潤地區位于我國的東部和北部。
本文將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部分中的東部季風區(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及青藏高原區的半濕潤地區作為本研究的工作范圍,大致位于東經92°~135°,北緯4°15′~53°31′范圍內;因資料所限,臺灣島和海南島以外的中國海洋島嶼未包括在內。本地區以低海拔地形為主,大部分地面在海拔1000m以下,包括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等多種地形;地處東亞及東南亞季風區,受季風影響氣候濕潤或較濕潤,在東北和華北,濕潤程度隨距海洋距離的增加而減少;氣溫隨緯度變化呈帶狀分布;天然植被以森林為主,有一部分森林草原;為我國主要的農墾地區,目前除極少數地方外,大部分天然森林已不復存在,可以開墾的地方幾乎全部開辟為農田。人類活動成為影響物種分布和分布區演化的重要因素。周立志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喜馬拉雅山南坡、大興安嶺西南麓、阿爾泰山地和祁連山東段在嚙齒動物物種成分和生態型組成上,都明顯有別于我國其他干旱地區,尤為突出的是寒濕型所占比例最高。從動物地理學角度來看,這些地區應歸屬于濕潤區[9]。鑒于這些地區嚙類動物的分布特征已有充分的研究和討論,本文不再贅述。
2研究方法
2·1分布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物種分布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動物志、各地方動物志、已公開發表的記錄有嚙類動物物種分布信息的論文[2~8,12~33],以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標本館中館藏嚙類動物標本的采集記錄。參考《嚙齒動物學》中的分類系統[1]制訂出本地區嚙類動物系統分類名錄,對這些物種的分布信息和適宜生境進行系統整理和分析。2·2物種分布圖的繪制對收集到的嚙類動物分布地點進行了校對和分析,利用MapInfo軟件,將分布地名轉化為地理坐標,并進一步形成物種分布點的數字化地圖。根據Scott[34]和周立志[35]預測動物分布的方法,結合物種地理分布數據及其適宜生境的分布范圍,應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確定物種分布范圍:有分布記錄有適宜生境的,以適宜生境的范圍為其分布范圍;相鄰的無分布記錄的縣,但有連續的適宜生境分布到該縣,且沒有明顯地理阻隔的,作為該物種的潛在分布范圍;無分布記錄的孤立適宜生境,不作為該種的分布范圍;有歷史分布記錄,無適宜生境的,不作為該種分布范圍。根據中國資源環境數據庫(1∶4000000比例尺)中的地形地貌等其他生境要素,對分布圖進一步修訂和核準。2·3嚙類動物分布格局的研究為了便于與干旱區嚙類動物分布格局的比較,我們參考周立志等研究中國西部干旱地區嚙類動物分布規律的方法[9,10],采用6470km2等面積柵格作為基本地理單元,將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劃分為939個地理單元。在MapInfo軟件中,將各個物種的分布圖進行疊加,利用查詢功能,計算了939個地理單元中的物種數,以揭示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物種豐富度的分布格局。提取地理單元中的物種分布數據(二元數據,有分布為1,無分布為0),采用Jaccard系數計算相似性矩陣[36],采用組間平均鏈鎖法(Between-groups)[37],對地理單元進行層次聚類分析(SPSS10·0軟件),以揭示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分異狀況。
3結果
3·1嚙類動物的物種組成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共有嚙類動物156種,隸屬于2目、12科、62屬(表1),占我國嚙類動物物種總數219種[1]的71·23%,占世界嚙類動物所有種類的6·59%。在我國,僅分布在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嚙類動物84種,占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物種數的53·85%,占全國嚙類動物物種數的38·36%。嚙類動物的物種多樣性在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地理單元中,云南西北部高黎貢山及鄰近地區的物種豐富度最高,超過50種;其次是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四川省中部的橫斷山地、甘肅南部至陜西秦嶺等地區,物種數40~49種;再次是云南省東部、廣西省的西部和北部、貴州省及其鄰近地區的山地,以及鄂西、陜南、重慶的大巴山地區,地理單元中嚙類動物的物種數在30~39種之間;東部、四川西北部和四川盆地、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廣西東南、廣東北部、海南、江西、福建、臺灣、浙江、安徽的皖南山地、河南西部、陜西東北、山西、河北的北部、北京、天津,以及東北濕潤區與干旱區的交界地區,物種豐富度一般,在20~29種之間;而江蘇北部沿海、山東半島到河北東南部的物種豐富度最低,局部地區物種數不到10種;其余地區豐富度也較低,在10~19種之間(圖1)。
3·3嚙類動物分布的地區分異依據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在各地理單元中有無分布的數據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當距離系數為0·364時,939個地理單元被聚為10組;當距離系數為0·290時,進一步被聚為5組;當距離系數為0·217時,聚為3組;當距離系數為0·143時,聚為2組(圖2)。由于進行聚類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劃分地理單元組,并顯示各單元組之間物種組成的親疏關系,反映在聚類樹狀圖上即為各“支”的合并步驟。因此,本文僅給出939個柵格單元被聚為10組之后的聚類結果。
當地理單元聚成10組時,這10個地理區域分別是,ⅠA:東北平原、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ⅠBa:冀熱山地、河南中部山地、黃土高原、河套平原到賀蘭山和隴西山地;ⅠBb:華北平原;ⅡAa1:甘肅蘭州以南以西的甘、青、川三省臨界地區經四川西北部到昌都地區的察雅、八宿一帶;ⅡAa2:東部山地、拉薩市及其以北地區和青海南部山地;ⅡAb1: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區;ⅡAb2:東南部的墨脫和察隅地區;ⅡBa1:北到大巴山、大別山一線,南到海南島,西到橫斷山脈,東到東南沿海的廣大區域;ⅡBa2:秦嶺、大巴山地向西到甘肅東南部和四川北部的山地;ⅡBb:臺灣(圖3)。
圖2基于嚙類動物物種組成的我國潤濕半濕潤區地理單元聚類分析樹狀圖Fig·2Clusterdendrogrambasedonthespeciesdistributionofgliresinhumidandsemi-humidregionsofChina采用Jaccard系數計算相似性矩陣,組間平均鏈鎖法進行聚類;圖中的編號所代表的地理單元組見正文;標尺顯示距離系數。Distanceindex:Jaccardindex;Clusteranalysismethod:Between-groups.Seethetextforthemeaningsofthegroupcodes,distanceindexwasgivenunderthefigure.當聚為5組時,分別是Ⅰ:華北平原南端和秦嶺一線以北的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ⅡAa:甘肅蘭州以南以西的甘、青、川三省臨界地區經四川西北部到東部山地、拉薩市及其以北地區和青海南部山地;ⅡAb: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墨脫和察隅地區;ⅡBa:北到大巴山、大別山一線,南到海南島,西到甘肅東南部和四川的橫斷山地,東到東南沿海的廣大區域;ⅡBb:臺灣。聚為3組時,我國北部為一組(Ⅰ),甘肅·58·動物學雜志ChineseJournalofZoology43卷圖3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地理單元組區劃分示意圖Fig.3Divisionofgeographicalunitgroupsofthehumidandsemi-humidregionofChina本圖顯示地理單元分成10組時的情況;地理單元組編碼對應圖2中的編碼。Thismapshowed10groupsbyClusterAnalysis,thecodeshereassameasthoseinfig.2.Thelegendassameasthoseinfig.1.蘭州以南以西地區經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到東部的山地為一組(ⅡA),南部包括海南和臺灣為一組(ⅡB)。當聚為2組時,ⅡA和ⅡB聚為一組,形成將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分為南北兩大片的格局。
4討論
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占我國嚙類動物種數的71·23%。其中,在我國僅分布在濕潤半濕潤地區而干旱地區無分布的嚙類動物84種,占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物種數的53·85%,占全國嚙類種數的38·36%。據周立志等[38]的統計,我國干旱地區的嚙類動物共有119種,占全國總數的58·3%。其中67種為我國干旱地區特有。與干旱區相比,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物種資源更為豐富。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物種豐富度高的區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由陜西秦嶺向南·59·5期邢雅俊等:中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的分布格局南部到四川盆地西緣山地。這是我國濕潤地區向干旱地區過渡的區域。從干旱地區嚙類動物的多樣性分布狀況來看,在祁連山、賀蘭山等干旱區的邊緣地帶,同樣出現物種多樣性相對較高的情況[10]。并且,從該區域往北,濕潤區與干旱區交界地區,嚙類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均高于遠離交界地區的核心區。這些景觀過渡區中物種多樣性高的現象印證了生態學上的邊緣效應;另一個是占云南省西部和四川省中南部的橫斷山區。橫斷山區屬于地理環境非常復雜并具有多種垂直帶狀分布特征的地區,小型獸類的物種較為豐富[11]。該區還是連接中南半島和大陸的橋梁,是動物自中南半島分布至我國的通道,物種豐富度較高[39]。一般來說,高的景觀異質性對生物多樣性有利[40]。無論是濕潤區-干旱區的過渡區域,還是山地-平原的景觀交錯地帶,或是高山-低谷相間的垂直性地帶,都可以歸結為較高的景觀異質性,這些地區出現較高的物種豐富度,再次印證了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多樣性有利這一觀點。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人口眾多,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十分巨大。本研究的結果中河北東南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三角洲、湖南湖北的沿江地區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嚙類動物物種豐富度均較低。而這些地區的人口密度均超過300人/km2,在全國范圍內屬于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41]。因此可以推測,較高的人口密度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可能對這些地區嚙類動物的物種豐富度造成重要影響。根據嚙類動物物種組成的地區分異情況可以看出,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大區:東部季風區沿長江下游-秦嶺一線分為南北兩大區域,另一區域為青藏高原的半濕潤區。季風區北部的物種組成在區系上屬古北界,其南部則屬于東洋界,而青藏高原東部半濕潤區的物種組成帶有獨特的高寒和高原特色。物種組成的地區分異是自然地理環境和動物區系的歷史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
摘要:系統收集并整理了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的地理分布資料,基于GIS技術,通過生境分析,確定了每個物種的分布范圍,采用6470km2的等面積柵格作為地理分布單元,系統研究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地理分布規律。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有嚙類動物156種,隸屬于2目、12科、62屬,占我國嚙類動物總數的71·23%。地理單元的物種豐富度分析結果表明,云南西部到四川中部的橫斷山區、陜西秦嶺和甘肅南部山地的嚙類動物豐富度較高;河北省東南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北地區及長江三角洲、湖南和湖北的沿江地區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物種豐富度較低。地理單元有無物種分布的層次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分為三大區域: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兩區(以長江下游-秦嶺一線分界),以及青藏高原的半濕潤區。
關鍵詞:中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嚙類動物;GIS;地理分布;物種豐富度
參考文獻
[1]馬勇,楊奇森,周立志.嚙齒動物分類學與地理分布.見:鄭智民,姜志寬,陳安國主編.嚙齒動物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34~139.
[2]陳鵬,金嵐.吉林省陸棲脊椎動物的生態地理分布.動物學報,1981,12(3):281~286.
[3]周開亞,錢偉娟,楊光平等.江蘇省嚙齒類的調查.動物學雜志,1981,(3):38~42.
[4]盧浩泉.山東省哺乳動物區系初步研究.獸類學報,1984,4(2):155~158.
[5]葉正襄,龍丘陵,汪篤棟.江西嚙齒動物初步調查.中國鼠類防治雜志,1989,5(4):230~231.
[6]楊光榮,王應祥.云南省嚙齒動物名錄及與疾病的關系.中國鼠類防治雜志,1989,5(4):222~229.
[7]秦耀亮.廣東省嚙齒動物的地理分布與區劃及其防治.動物學雜志,1979,(4):30~34.
[8]洪朝長.福建嚙齒動物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區劃.動物學報,1981,28(1):87~98.
[9]周立志,馬勇,葉曉堤.中國干旱地區嚙齒動物物種分布的區域分異.動物學報,2002,48(2):183~194.
[10]周立志,馬勇.中國西部干旱地區嚙齒動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生物多樣性,2002,10(1):44~48.
[11]龔正達,吳厚永,段興德等.云南橫斷山區小型獸類物種多樣性與地理分布趨勢.生物多樣性,2001,9(1):73~79.
[12]壽振黃.東北獸類調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13]壽振黃.中國經濟動物志(獸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1937年爆發,日軍侵占了華東,隨著該地區部分大學和蠶業學校的內遷,國內不少從事蠶桑研究的科研人員也紛紛來到貴州遵義,我國生物、動物學家,動物學會創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橋頭人)就是其中一員。到了遵義,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員分析了遵義的地理、氣候和中國蠶桑發展的需要,決定籌辦中國蠶桑研究所。經多方呼吁,他的設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即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和海外愛國華僑的幫助。1939年秋,中國蠶桑研究所在貴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設在遵義山城南郊來熏門外“百藝廠”舊址(現遵義第三中學前操場一片),研究所所長由原國立浙江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擔任。與此同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采納了蔡堡的建議,亦將浙江大學遷至遵義,至此,浙江大學和中國蠶桑研究所成了當時遵城的最高文化學術單位。
中國蠶桑研究所主要研究桑蠶,同時也研究柞蠶。所內工作分育蠶及栽桑兩大塊,另設組織胚胎研究室、細胞遺傳研究室、分析化學實驗室、細菌實驗室、生理實驗室等,當時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教育界的科研人員,遷入內地從事蠶桑研究的專業人員以及當時浙江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理學院及農學院畢業生。除蔡堡是研究員兼所長外,以下還有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技術員等20余人,還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領導就設法安排資金派專人到上海及各地購置了大量必需的儀器設備、化學試劑及圖書資料(其中大部分是外文版專業研究書籍)。據曾在研究所工作過的高守仁撰寫的材料回憶,當時的化驗室和細菌室已擁有顯微鏡20臺,其中高倍鏡占半數以上,另還配有微米尺、切片機、分析天平、自動消毒器、自動調溫箱、計數器、伸度測量儀、氣象測量儀等,這些儀器現在看來很平常,但在科學落后的舊中國,特別是交通閉塞的黔北,擁有這樣的先進儀器,確屬稀罕。
創建之初的研究所十分重視對桑蠶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工作,當時從全國各地包括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收集到的家蠶品種資源已達50余種,并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育種試驗。有些家蠶品種經過多次配種飼養,遺傳控制,已基本上達到了高產優質的生產要求。如“華臨白”號,不僅出蛾率高,抗病性強,生活周期短,結繭率高,而且繭層厚,繭絲長,絲質好,很受蠶農及繅絲廠歡迎。此外還進行了家蠶遺傳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家蠶組織胚胎、細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當時可能收集到的桑樹品種數十個,在研究所附近還建立了20余畝的桑品種標本園和實驗桑園。
研究所還十分重視研究數據的記載和統計工作,研究工作深入細致,如:研究各種蠶卵卵形的特征,一個雌蛾的產卵一般有500-800粒,統計五個雌蛾蠶卵就要測量3000多粒,在顯微鏡上安裝上微米尺,一顆小小的蠶卵,可以量出60-80微米單位。各種桑樹梢頭的第2-3葉,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長的長、寬,還要量出它的厚度,計算它的日產量。各種抽絲,要測量它的伸度,觀察它的橫斷面。蠶室內外的溫濕度,每天24小時都有專人記載,室外的氣壓、雨量、風云、霜雪也有詳細記載,當時已能夠粗略預報2-3天的氣象,盡量避免雨天采葉,不喂濕葉等等。
為培養人才,提高遵義地區參與輔助工作的練習生養蠶管理水平,1940-1944年,研究所每年開辦兩個班,設置語文、英語、數學、生物、化學、遺傳、栽桑七門課程,所長蔡堡親自擔當遺傳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實習,這批練習生逐步成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還成為業務骨干。
雖然當時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差,但在抗戰精神激勵下,從事栽桑、養蠶、實驗、調查、研究的工作人員情緒極高。研究所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職工的工作、學習、科研蔚然成風。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開始編輯出版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將本所當年的研究成果收錄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錄研究論文、工作報告、研究簡報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錄研究論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錄研究論文9篇。《匯報》在當時的遵義可以說是唯一的一種科研雜志,反映良好,曾引起過多方重視。
研究所創辦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國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會英方代表身份來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視察時贊揚說:“在艱苦的抗日環境中,竟能在山城遵義辦起一座像樣的又節約的研究機構是難得的。”
1945年抗戰勝利后,很多機關紛紛遷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漸短缺,1946年中國蠶桑研究所遷到杭州。在杭州慶春門外華家池借浙江大學土地建立新址,繼續開展工作。1949年該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為省農林廳蠶桑試驗場。1954年該場并入江蘇鎮江華東蠶業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前身)。
要想記憶好,全得靠大腦
大象個頭大自不必說,它同時也擁有陸生動物最大的大腦――通常更大更復雜的腦部結構,代表著更好的記憶力,大象并沒有浪費自己的優勢。大象能夠記住它們居住地及周邊(最大面積可達3000平方千米)的地形、植被分布等情況。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和倫敦動物學會聯合進行了一項有關大象的研究,項目組的Charles Foley博士說,在遭受旱災的時候,如果由一頭年長且曾經歷過旱災的母象來領導象群,那么它們存活下來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因為大象的記憶力非常強,年長的母象度過災難的經驗可以幫助象群更快找到水和食物,這一點在經常遭受旱災的非洲表現得特別突出。
大象的壽命很長,可以達到60歲左右。好記性對長壽的動物有好處,能提升它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如果大象經歷過極端的氣候環境,它們就能借鑒以往的經歷,憑記憶找尋食物。
記憶好,用處多
研究人員測試后發現,象群中的年長母象能夠同時記住至少17個家庭成員,最多可達30個。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大象能通過同類的氣味知道哪頭大象掉了隊,哪頭大象正在別的象群中活動等等情況。
大象能夠靠叫聲來確認彼此的身份??茖W家們在位于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錄了一些母象用來彼此聯系的低頻叫聲。當他們記錄下哪些大象經常碰面,哪些互不交往之后,再把這些叫聲放給大象群體聽,以此來觀察它們的反應。
如果大象認識這個聲音的主人,它們就會有所回應。相反,如果不認識,它們就干脆忽略,甚至有可能變得易怒,而且戒備。實驗證明,除了自己的家庭成員,大象還能辨認至少14個其他家庭的成員。
即便是在環境不斷變換的情況下,大象也能快速記住周圍的事物,并能靠一些特征記住每一位親友。20世紀90年代,美國田納西州霍恩沃德大象保護區新來了一只亞洲象雪莉,它非常緊張,坐立不安。而當原本就在保護區生活的大象珍妮見到雪莉后,它倆卻表現得非常激動,相互打招呼,高興地吼叫。后經調查發現,雪莉和珍妮曾經在某個馬戲團相處過幾個月,但那已經是23年前的事了。
認人也不在話下
大象不僅能準確辨識同類,還能辨認不同的人。
渭河上游的魚類區系,解放前、后從未有人進行系統的研究。關于該流域段魚類區系的組成,在動物地理上的位置,以及漁業發展的前景,截至目前,尚無系統資料可供應用。筆者曾于1930年7—12月份和1981年5月份,對該流域段進行了較全面的魚類區系考查,現將結果整理成文,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調查地區的自然概況
渭河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烏鼠山,東流經隴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城鎮,從天水縣牛背溝附近流入陜西省。甘肅境內全長371.5公里。
調查地區海拔1100—2500公尺,地處東徑北緯。.西起烏鼠山(甘肅渭源),東至牛背溝(甘肅天水);北起月亮山(寧夏西吉),南至關子山(甘肅崛縣)。橫垮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的20個縣(市),見圖1。甘肅省界以內流域面積共計2970平方公里,寧夏回族自治區3999平方公里,年
輸沙量1.64億噸,年通流量21,25億立方米(洪水約占35,400)。
干流渭源城以下,長345公里,總落差為1325.5米,平均比降1/260,隴西以上河道
寬坦順直,比降1/125,隴西以下河道迂迥曲折,比降1/310,支流較多,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10條.北岸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蘆河、牛頭河和通關河,南岸是榜沙河、山丹河、南河和籍河。北岸支流多,泥底,含泥沙量大,水少而混濁,流域面積共20416平方公里.南岸支流少,沙石河床,含泥沙量小,水多較清澈,流域面積9291平方公里。除秦祁河、咸河無顯著的峽谷外,其余8條河均是川峽相間,比降為1/100—1/200。
渭河上游的氣候,屬隴中南部溫帶半濕區.年平均氣溫,一月最低氣溫,七月最高氣溫.年平均降水量466—652毫米。年蒸發量1400—1600毫米。千燥度1—1.5.無霜期90—189天。
水的溫度變化較大,(見表一).冬天,水面大都覆冰.冰層雖隔絕了水中氧氣的補充,對魚的生活不利,但卻保持著冰下水體的溫度,有利于魚的生活.河水的水化學性質隨季節、河段而不同,通常的情況見表二
顯然,水的化學性質是良好的,適合魚類棲息.
二、渭河上游魚類種類和分布
通過調查,采得魚類標本7000余號,經鑒定為23種和五種,4個省內新紀錄.分別隸屬于4目、6科、21屬,見表三。
三、區系分析
1、區系成分
渭河上游現有23種魚類,其中鯉科魚類較多,13種,占56.5%s鰍科魚類6種,占26.1%s娃科、暇虎魚科、塘鰻科、合鰓科各1種,各占4.3%,見表四.顯然,鯉科魚類占半數以上,為該區的優勢種類,這和我國淡水魚類以鯉科種屬較多,鰍科次之總的特點是一致的.在鯉科的各亞科中,雅羅魚亞科和駒亞科的種類較多,裂腹魚亞科魚類亦占有相當比重,見表五。這和國內其他多數地區不完全相同。
本區的23種魚類中,秦嶺細鱗娃,拉氏鮮、東北雅羅魚、馬口魚、似銅約、棒花魚、清徐胡駒、黃河裸裂民魚、渭河裸重唇魚、鯉魚、螂魚、紅尾付鰍、后鰭條鰍、背斑條鰍、眠縣條鰍、黃繕、暇虎和黃黝魚等18種,占渭河上游魚類總數的78.3%,是本區的土著種類,草魚和白繼是引進種,麥穗魚、北方花鰍和泥鰍,既有本區成份,亦有外來成份.
渭河上游的23種魚中,草魚、麥穗魚、鯉魚、卿魚、白繼、泥鰍、黃鱔和黃黝魚等8種,約占總數34,8%,為國內廣布種類;秦嶺細鱗娃、東北雅羅魚、拉氏鱗、似銅駒、清徐胡劫、棒花魚、黃河裸裂民魚、裸重唇魚、北方花鰍、紅尾付鰍、背斑條鰍、氓縣條鰍、后鰭條鰍和蝦虎魚等14種,約占總數的60,90%,僅見于長江以北;馬口魚雖屬長江以南的種類,但甘肅渭河上游亦有分布。
渭河上游主要支流魚類分布隨所處的經緯度,海撥高低而不同.如清源河有魚類8種,占上游魚類總數的34,8%s鍬峪河5種,占21,7;蓮峰河7種,占30,400;科陽河7種,亦占30,4%;菜子溝3種,占13%;榜沙河8種,占34.8%;山丹河9種,占39.1%;南河7種,占30,4%;藉河13種,占56,5%;咸河2種,占8.7%s葫蘆河流域面大,小支流甚多,有魚類11種,占47.8;牛頭河與葫蘆河有相同種數的魚類,但特有渭河裸重唇魚,通關河5種,占21.7%.
2,區系分析
渭河位于秦嶺北側,瀉出于鳥鼠山,全長835.6公里,白西向東,注入黃河,整個河段無天然阻障影響魚類分布,僅因氣候,降水量的差異.上淤和中下游在魚類成分上顯示出了下述特點:第一,整個河道,自西向東,魚的種類和數量逐漸遞增.渭河水系現紀錄魚類79種,上游(甘肅渭源鳥鼠山至甘、陜交界處的牛背溝)長約371,5公里的河段中,有23種魚,占全流域魚類種數的29.1%,中下游(自甘、陜交界處的牛背溝至陜茜憧關入黃河處)長約464公里的河段中,有72種魚,占全流域魚類種數的91.1%;第二,從其地理位置來看,上游和西北高源區接壤,中下游和江河平原區毗鄰,反映在魚類區系成分上,由東向西,裂腹魚亞科和條鰍屬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多,上游裂腹魚亞科和條鰍屬魚類分別為2種和4種,占該河段魚類種數的26,1;中、下游裂腹魚亞科和條鰍的魚類分別別為1種和3種,僅占該河段魚類種數的5,600。
渭河上游有西北高原區的特有種類,如裸裂民魚屬、裸重唇魚屬和條鰍屬魚類;有江河平原區的代表種類,如麥穗魚屬和鮑屬的魚類,有北方區的代表種類,如細鱗蛙屬和留屬的魚類,有華南區的代表種類,如黃繕屬和黃黝魚屬的魚類,上述事實表明,該流域段魚的種類雖然不多,但區系組成卻較為復雜。
從渭河上游魚類區系成分來分析,江河平原區種類11種,占該區魚類種數的47.8%s西北高原區種類7種,占30,400;北方區種類2種,占8.7%。華南區種類3種,占13.1,見表六。
顯然,在渭河上游魚類區系成分中,西北高原區和江河平原區的代表種類,皆不及該區魚類種數的50%,而西北高原區的特有種類,在個體數量上占優勢,謂河上游屬西北高原區和江河平原區的交匯地帶,而且比較接近西北高原區.
3、資派評價
渭河上游有經濟魚類13種,占該區魚類種數的56.5%,重要經濟魚類8種,占34,8%,見表七。其數量較多,個體較大,分布較廣,年捕獲量較大。拉氏鱗、似銅的、馬
口魚、黃鱔、眠縣條鰍等5種魚,雖然局部地區有人捕食,但由于魚體小,數量少,經濟價值并不大,麥穗魚、清徐胡囪、棒花魚、北方花鰍、泥鰍、紅尾副鰍、后鰭條鰍、背斑條鰍、波氏櫛暇虎、黃黝魚等10種魚,是些小型魚類,無多大經濟價值,但作為對生態系統長期適應,維持生態平衡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地區鰍科魚類的數量很多,可作為家禽飼料的一項來源.
秦嶺細鱗鯉和渭河課重唇魚是渭河上游極其重要的經濟魚類,雖則生長較緩慢,但是個體較大,體長可達250—415毫米,體重0.5—2.6市斤,如能將其作為養殖對象馴養,將是一種有意義的事業。渭河上游除細鱗鯉和馬口魚外無其它兇猛性魚類,在本區魚類資源不太豐富的情況下,對自然河道的經濟魚類和發展養殖事業,不會構成多大的危脅,是發展漁業的有利因素。
渭河干流流經黃土高原,河水混濁,地面逸流季節變化較大.武山鴛鴦鎮以上的渭河干流常常干枯斷流.每逢雨季,河水暴漲,含泥沙量大,除經濟價值不大的幾種鰍科魚類外,其他魚類多被室息而死.渭河干流魚類個體較小,種類少,作為漁業基地,尚欠妥當.但渭河上游東部和南部的邊緣地帶,如葫蘆河、牛頭河的東岸,通關河和渭河南岸的各支流,源出于林區和草地,地下水豐富,地面水充足,流量比較穩定,沙石河床,河水清澈,水中浮游生物、水生昆蟲、底棲動物較多,生活的魚類數量較其他支流和干流都多.目前,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如與河爭地,使河道溢束,破壞了那些在河邊水草上產卵的魚的產卵場;某些工廠的污水,未經處理,即排入河道,污染極為嚴重,天水市的藉河,隴西文峰鎮至武山鴛鴦鎮的渭河干流,因污染水色粽褐,影響著魚類的生長和繁殖,近幾年來,許多地方漁撈法的不合理,特別是用魚滕精毒魚和用炸藥炸魚,危害更大,魚類資源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急需采用果斷措施,首先恢復魚類資源,充分利用天然餌料,使其在不斷增殖的基礎上并提高產量.然后在一些已建成的水庫中引種四大家魚,以豐富本地區的魚類資源.
參考資料
[1]伍獻文等,1964,1977.中國鯉科魚類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伍獻文等,1963.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科學出版社。
[3]李思忠,1965.黃河魚類區系探討.動物學雜志,7(5):216-222.
[4]李思忠,1966。陜西太白山細鱗娃的一新亞種.動物分類學報,3(1):92-94,
[5]李思忠,1981.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科一學出版社.
[6]王香亭等,1956.蘭州附近黃河的魚類。生物學通報,(8):14-19.
[7]王香亭等,1974.白龍江魚類資源調查及利用的幾點建議.動物學雜志,(1):3一8。
[8]王香亭等,1977.寧夏地區脊椎動物調查報告.蘭州大學學報(自然),(1):1一9。
[9]王香亭、朱松泉,1979.甘肅條鰍屬(Nemachilus)魚類一新種.蘭州大學學報(自然),(4):129-132.
10]黃洪富等,1965,渭河中段魚類調查研究.中國動物學會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文摘要匯編.
[11]黃洪富等,1964.細鱗魷Brachymystaxleaak(Yallas)在陜西的發現.動物學雜志,6(5):220。
[12]方樹森等,陜西魚類區系的研究(手稿).
[13]王以康,1958.魚類分類學.上海科學出版社
[14]張春霖,1954.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地理學報,20(3):279-284.
[15]7鄭作新、張榮祖,1959.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科學出版社.
[16]朱元鼎、伍漢霖,1965。中國暇虎魚類動物地理學的初步研究。海洋與湖沼7(2):122-137。
[17]陳景星,1681.中國花鰍亞科魚類系統分類的研究.魚類學論文集(第一輯)P,21-32。科學出版社。
[18]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組與無脊椎動物組,1659。黃河漁業生物學基礎初步調查報告??茖W出版社.
[19]Nichols,J.H,(尼爾柯斯)1934TheEresh-waterfishesofChinaNat,Hist.Cent.Asia9:1-322.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T016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B003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R037 高壓電器
C056 高壓物理學報
E005 高原氣象
V021 給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質學報
S712 工程管理學報
N049 工程機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學
C073 工程熱物理學報
N590 工程設計學報
B031 工程數學學報
T003 工程塑料應用
N064 工具技術
K018 工礦自動化
T563 工業催化
J057 工業工程
N110 工業工程與管理
P009 工業加熱
V010 工業建筑
P005 工業爐
Z013 工業水處理
F030 工業微生物
G025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N037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
Z032 工業用水與廢水
G207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X047 公路交通技術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D503 功能高分子學報
E601 古地理學報
E304 古脊椎動物學報
E022 古生物學報
G478 骨科
R047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Y013 固體火箭技術
C103 固體力學學報
W007 管理工程學報
W018 管理科學
W008 管理科學學報
W025 管理評論
W016 管理學報
H226 灌溉排水學報
R026 光電工程
R061 光電子•激光
R082 光電子技術
C091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C097 光散射學報
R031 光通信技術
N015 光學技術
N033 光學精密工程
C050 光學學報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