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9 12:33: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個人助理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Parallels 近日了 Parallels Desktop 11 for Mac 。新版本包括適用于開發人員、設計人員和高級用戶的新版軟件 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 專業版,以及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 商業版(以前稱為 企業版)。
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 的新版本包含以下優勢:速度提高50%、“旅行模式”可將電池的續航能力提高25%、支持 Windows 10 以及預備支持 OS X El Capitan,并且支持供 Windows 和 Mac 用戶使用的大量其他功能。
Parallels 總裁 Jack Zubarev 說:“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擁有數百萬的客戶,其中最大的受眾群之一是開發人員、設計人員和高級用戶。我們專門為其創建了 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 專業版,并且會快速進行更新以幫助他們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更高的生產力。自從 Parallels Desktop 問世以來,無縫體驗一直都是 Parallels Desktop 的標志。今天,我們進一步承諾對 Parallels Desktop 11 的創新,集成Windows 10 和 El Capitan ,使微軟Cortana (小娜)可在 Mac 上使用。我們也讓客戶可以在 Mac上前所未有地輕松運行 Windows?!?/p>
在使用 Windows 和 OS X 時,Parallels Desktop 11 允許 Mac 用戶運行 Windows 10 并利用微軟智能個人助理 Cortana。這是 Parallels Desktop 首次使 Windows 功能應用于 OS X 應用程序。Parallels Desktop 11 還提供針對OS X El Capitan 之前的試用,并在其之后提供全面支持,以便向用戶交付使用最新操作系統的無縫體驗。
“隨著 Windows 10 和 OS X El Capitan 進入市場,使用虛擬化軟件輕松地運行兩個操作系統對于需要提高生產力的企業、開發人員和消費者至關重要,以便他們可以在任意平臺上高效地工作。”研究和咨詢部門策略分析主管 Laura DiDio 表示:“Parallels Desktop 11 for Mac 三個版本都提供最棒的工具來應對相應的客戶受眾和部署方案,用戶可以在任意平臺上無縫地使用需要的應用程序?!?/p>
新Parallels Desktop 11 易于使用的優點包括性能提升以及通過“旅行模式”提高電池續航能力。當用戶處于移動狀態并且無法連接到電源時,Parallels Desktop 旅行模式可以通過暫時關閉耗電的應用自動將電池的續航延長 25%。
Parallels亞太區跨平臺解決方案業務總經理Eugenio Ferrante總結說:“我們完美融合了兩個世界,第一個世界我們完全支持Windows10,第二個世界我們已經為Mac OSXE1Capitan 做好了準備,換句話說只要蘋果一開始出貨我們就可以支持。其實Parallels Desktop 11 for mac它增加了一系列的功能,一個就是它支持微軟Cortana小娜功能。另外還有快速查看的功能,你可以不用打開一個Windows文檔就可以快速的查看。”
Parallels項目經理Fattakhov Roman表示,“如果需要同時使用Mac和Windows應用,我們也是支持的,我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叫做融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Windows桌面是不會顯示,你現在看到的無邊界面,它的應用非常像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在應用一樣。而在Mac下面這一行Doc當中,這個Mac文件我也可以非常簡單的用Mac模式打開,來進行操作。”
頂層設計指明未來方向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在演講中表示,為實現“數字中國”建設的美好途徑,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工程相結合的統籌協調的管理體系。
他認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應有五大著力點。首先,要鼓勵創新。要支持大數據資源的挖掘利用和信息共享服務的技術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提高數據增值產品的有效供給,推動信息共建共享,成為信息產業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主力引擎。其次,要堅持協調。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應用服務要向全局延伸,以數字經濟引領縣域發展,完善布局。開展網絡提速降鄉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加強農村數字技能的培訓,以數字技術推動三農現代化進程。再次,要瞄準綠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環境監測,尤其對于污染源重點污染物進行動態的監測監管,提升生態監管能力,加強信息化技術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利用,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第四,要堅持可持續開放,與世界各國攜手努力,深化合作,共同創建和平安全的網絡空間。第五,要促進共享,以推進數據共享應用,數據有效供給服務為目標,加強信息共享法規和數據標準的建設。
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莊榮文看來,“數字中國”不是數據中國,更不僅僅是指“大數據之國”,而是指中國的國家信息化,包括“寬帶中國”、“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內容。
他指出,要時刻注意網絡經濟、分享經濟帶來的新機遇。他分析說:“Airbnb沒有一家酒店、沒有一個床位,卻每天為百萬人提供住宿。中國實施‘互聯網+’行動就是要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激發創新活力?!?/p>
莊榮文還說:“‘數字中國’建設要瞄準全民獲利,讓老百姓衣食住行等都能通過信息化輕松搞定,讓每個人都能通過網絡去認識世界、提升自我、尋找機會、享受幸福?!彼M一步解釋說,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光靠建學校、建醫院很難有效解決,關鍵是讓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配置均衡。下一步,應該要調動各界力量積極推動網絡扶貧,把網絡基礎設施建到農民家中,把知識、技能送到農民手上,以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企業大咖探索發展之路
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希望以小米模式來推動“新國貨”運動。在過去的兩年中,小米共投資了56家創業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擁有自己的產品,但尚未推廣的,經過小米的加盟,參與推廣、設計、銷售或者提供服務機制后,推出市場的產品絕大多數都受到非常強烈的歡迎,雷軍介紹說,“我希望小米能推動整個中國新國貨的運動,而且使優質的產品在各行各業里大量出現。同時,我還希望把優質的產品通過互聯網效率的模式,做到足夠便宜,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我們會隨著這個思路的,幫助更多的創業公司按小米模式去做新國貨。”
富士康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郭臺銘表示,富士康將發展工業互聯網以提高品質及效率?!案皇靠导瘓F在全球有數百萬員工,人與機器間、機器與機器之間每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其實我們本身已經是一個工業制造平臺,現在用物聯網把所有的信息串聯起來,提供了一個海量的數據的累積。”郭臺銘說道,所以,富士康的工業互聯網所追求的是云端化、云網化、智能化、移動化的智能環保工廠,來實現綠色制造,從需求分析、概念設計、設計驗證到量產出貨等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上,全價值產業鏈的各種環節上,為不同類型的客戶帶來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則更關注智能終端的發展。他認為,未來的智能終端將從今天非常有限種類的智能設備擴展到無數設備,且具備計算、存儲和網絡連接的模塊,即智能功能。智能模塊輔以溫度、濕度、紅外、距離、顏色、空氣、質量等各類傳感器,將使設備變得更加智能、更加主動地工作。郭臺銘預測說:“更高級別、具有云大腦的智能終端也將會出現。這種智能終端將能夠通過后臺大數據的分析,充分、主動、及時地調用并管理好萬物,它能夠‘聽’、‘看’,并且能夠以更加自然的方式來與人交流。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終端設備,讓它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個人助理,成為個人能力的延伸,成為連接外部世界,成為管理個人生活的遙控器?!?/p>
比起前幾位志向高遠的大咖,京東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的想法似乎更接地氣。通過大量的溝通交流,京東發現長期以來農村和城市存在價值不對等現象:越貧窮、越落后的地方,工業品價格越貴;而農民生產的“土貨”則存在成本高、售價低,凈利潤極低的現象。基于此,京東制定了“互聯網+農村”戰略,打造了“一村一品”模式。他說:“接下來,我希望在2016年年底能夠建立京東的冷鏈、倉儲、配送一體化網絡,希望通過品質加上品牌的方式,能夠把農村比較好的東西打造成一個品牌,靠品牌實現農民的溢價,同時也解決城里人食品安全的問題?!?/p>
產業轉型之“加”、“轉”、“跨”
除了嘉賓的主旨演講外,此次論壇還設置了高峰對話環節。嘉賓們圍繞產業轉型應該“怎么加、怎么轉、怎么跨”三大問題進行了交鋒碰撞。
關于“怎么加”,泰康人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堅持兩頭并進,泰康人壽同步推進“互聯網+保險”、“保險+互聯網”,構建從搖籃到天堂的商業模式;華人文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黎瑞剛認為“互聯網+”與“+互聯網”的博弈處于演進中,文化和傳媒的內容也是入口,也創造流量;郭臺銘將互聯網總結為12個字“信息處理、云端儲存、網絡傳輸”,他認為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加的都是內容;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不必糾結于“互聯網+”和“+互聯網”,可統稱為“+互聯網+”;美團大眾點評首席執行官王興表示,如果行業規模夠大、專業性夠強,就能夠反向做互聯網,如果行業與互聯網合作,就沒必要區分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關于“怎么轉”,郭臺銘表示正推動富士康轉型為“六流”公司,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利用大數據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中國電子總經理劉烈宏指出,中國電子的轉型更重視用戶體驗,積極擁抱互聯網,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向產業鏈的中高端轉變;薛瀾建議產業轉型要重視創新、綠色、包容,發揮互聯網的作用。
關于“怎么跨”,富士康在跨界做智能電動汽車,郭臺銘認為電動車就是下一代互聯網汽車,可把它想象成具有四個輪子的iPhone來取代人的駕駛;劉烈宏認為,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產業鏈的概念,需跨界做更多的事情,打造生態鏈;黎瑞剛認為不能過分夸大互聯網的跨界融合作用,大數據、云計算無法取代對終極價值觀的關懷。
關鍵詞:工體驗設計;設計哲學;發展方式; 技術結合;設計價值
設計發展到今天,工業設計、信息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建筑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媒體與傳播設計等等這些設計專業細分實際上都是對設計師“入門階段”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層面的技術種類的細分,而從更高的設計思維與設計研究領域,各個專業方向都有基于本專業的實踐方式對服務管理、體驗方式、信息傳達這些更高層次的設計思維觀的關注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主要范疇是基于交互設計、服務設計和信息藝術設計領域的討論。
1作為設計過程的服務設計和作為剖析需求的體驗設計
服務設計中有一個核心概念“生活方式”,而體驗設計的重點當然在“用戶體驗”,進一步說是滿足用戶對身心體驗的需求。這前后二者的提出都是基于社會經濟水平長足發展、社會生產制造業和物資分配方式能夠給人們生活提供相對足夠物質資源的前提,因此這些設計理念都強調對“非物質”因素的設計,特別關注對人與物(機器)的關系、人與技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環境關系、人與人的自我認知的重新認識和價值判斷。
服務設計為消費者創造了他們理想或意想不到的適宜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通過優化系統內的過程和接觸點使得系統內的各個利益相關者獲得更大價值的設計觀念。從設計哲學上看,服務設計是對過程的設計,更多的是將消費者(也就是人)作為系統內的一個重要組成核心,通過將其周圍“外部因素”(物質與非物質的相互關系)不斷優化來促成對這一核心提供價值。
而體驗設計是對“內部因素”的設計,是對“體驗”本身進行設計,從設計哲學上來說就放大和直接剖析設計對象這一“賓語”,將“人”這一核心概念逐層剝離開,對其可能的感知感受、本能的行為反應、可能的思維方式和上升的情感反思進行分析和預判,為其需要被滿足或還未被發掘的“自我認知需求”提供可能機遇。
從更加生動感性的角度詮釋,“體驗十分重要,因為它把設計中心從設計生活方式變成了設計生活的意義?!?/p>
2體驗設計可以創造生活意義
在理解“體驗設計可以創造生活意義”這個話題之前,先回憶一個大家熟知的“雞湯故事”幫助話題更好展開:一日富翁與漁夫的對話,問他為什么不繼續去捕魚,捕魚可以賺更多的錢可以雇更多幫手,可以自己當老板,最后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此地曬太陽。漁夫笑著反詰到:那我此刻不正在曬太陽嗎? 對于這個心靈雞湯故事,過去最流行的解讀就是不要過多的為了追求物質而迷失方向,要有澄澈的心境,因為最終我們需要擁有的只是一刻的輕松和陽光,那這些“財富”我們早就已經擁有了。這個故事在今天明顯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解讀方式。當今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對“財富”也可以說個人所擁有“價值”的定義絕不僅僅是“一片陽光和愜意”這么簡單。對于富人來說,他享有經濟財務自,享有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享有他人的尊重,享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人際關系,即便不著意于“名和利”,他仍然享有享有對信息和資訊更廣泛的涉獵方式和更高效的接觸手段,擁有豐富精彩的人生經歷和身臨其境的體驗,而漁夫只有“陽光”。如果按照故事原意的解讀,放在體驗經濟背景下,漁夫所擁有的“價值提供物”――體驗,較之于富人來說是可能是相對“匱乏”的。當然,體驗這一精神狀態或過程從宏觀上本身無法量化和做定性比較,若漁夫能夠充分的體驗和感受“這一刻”的狀態并且從精神上得到足夠的滿足,那么他所有的“價值”也絕不比富人少。這就是在體驗經濟時代下對“富人和漁夫”的故事雙重解讀。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需求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階段?!笆挛镉辛藘r值,還需要被體驗,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消費和情感滿足?!碑斈橙速徺I一種體驗時,他是在花時間享受某一企業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記憶的事件――就像在戲劇演出中那樣――使他身臨其境。人們的需求層次越來越向高的需求層次靠近,對社會地位、友情、自尊、他尊的追求,都是需要或希望被滿足的“體驗”。因此,高品質服務創造的“體驗”成了滿足人們需要的主要經濟提供物。體驗經濟中,設計師不再是簡單操作層面的“創造者”,而是讓消費者在精心制作的舞臺上開始自己獨一無二、值得回憶表演的“促成者”。這些都是體驗設計可以創造生活意義的證明。
3體驗設計如何創造生活意義、價值
2001年,美國信息交互設計專家謝佐夫在《體驗設計》一書中,首次給出了體驗設計定義:“體驗設計是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設計中,是企業把服務作為“舞臺”、產品作欏暗讕摺?、环境作巍安季啊?,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體驗特征應從感官、行為、精神三個層面上綜合表現?!庇纱丝梢钥闯?,體驗設計的目的從客觀上說就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提供更多的體驗感受而設計;從設計行為上來說是可能包括對認知科學因素的探索和轉化、對服務行為和系統架構的優化、對服務的有形物質資料和無形的行為方式的規范和管理;從設計可能涉及到的學科方向看包括:認知科學(心智哲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等。對這些學科的關注和相關研究方法的引入,標志著體驗設計開始真正走向了關注內在精神需求和自我認知滿足的研究領域。
(1)體驗設計將用戶參與引入到設計的環節,使得用戶或消費者意識到自身是設計服務的主體,這本身就擴展了用戶對自身創造價值方式的理解范疇,同時也強化了用戶對自我可創造價值能力的滿足感。
(2)體驗設計為用戶提供多種時空方式、感官通道、交互行為、服務模式、情景內容的體驗,豐富了用戶的生活經歷,擴展了用戶的認知同時強化了用戶對自我認知的判斷和體察。具體說來,體驗設計提供的多種時空方式包括歷時性的過程的體驗和瞬時性的結果的體驗;為用戶提供的多種感官通道外界信息包括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溫覺的,以及多通道綜合聯絡式的信號刺激;為用戶提供了多種交互行為的體驗方式包括人與物的接觸、接觸型人機界面、非接觸型透明交互、具身交互方式、沉浸式增強現實環境體驗、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行為和語言交互等;為用戶提供的不同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的體驗接觸包括商業性質的線下產品服務推廣體驗、在線電子商務業務的營銷和廣告、科學普及和知識傳播為目的的線上數字化展覽和線下實體科技館體驗、藝術與文化研究推廣位目的的藝術展覽和博覽會等;為用戶提供的不同情境內容的體驗方式包括對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情境、對藝術文學文化價值的再現和感悟的情境、對未來智能生活和物聯網家具生活展示的情境、對優越生活服務和信息化社會智能管理方式的展示的情境、科幻超前極限環境體驗的情境、對數字娛樂及互動游戲的體驗的情境、對科學技術前端科技可視化可理解的展示的情境等等。
(3)體驗設計通過強化用戶對自我認知的判斷和體察,觸發、激發、誘發更多的體驗需求和實現個人滿足的手段。
(4)體驗設計通過更高的設計滿足目標和創新的設計行為方式,將更好的優化和整合各個設計部門和設計實踐方式。這種優化包括化基于產品的物理性設計、基于生活方式的系統服務設計、基于用戶體驗的的交互性設計、基于信息傳遞和獲取的信息藝術設計、以及基于人――物――社會――環境的信息時代大背景下的綜合性設計。
(5)體驗設計在提供給用戶更多無可復制、獨一無二、充滿回憶的“體驗”的同時,可以做到真正刺激體驗經濟模式下社會的生產力,挖掘和促生更多創新交叉式的經濟產業,豐富和提升社會文化內容和人們的精神文明世界,誘發更多新興前沿科技的研究并促進其向社會生活的快速轉化,最終通過提升人類對自我認知和價值需求判斷的哲學、倫理學、人類學高度來更好地促進人類與物質、社會、環境友好關系的締結和平衡穩定的發展。
以上就是筆者對體驗設計如何創造價值、以及可能創造何種價值的思考和預測。
4能夠創造更多“體驗”的最新科學技術手段
技術已經并將繼續成為以人為中心,它將提高人、企業和事物之間的透明度。隨著技術演變更加適應工作場所和家庭環境,并且與企業和其他人的互動加強,這種關系將變得更加交織。設計師應該更加應該“謹慎、周密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新的生態文化、價值觀念下,創造新的產品或新的價值意義,同時設計也應該對其功能和后果進行全面的社會評價和控制。[4]”。因此,對于最新前言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學習、可穿戴智能設備技術的即時了解和掌握,將有助于設計師更好地對未來體驗設計發展趨勢、可能性進行判斷和預設。
2016年7月,全球最具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高德納咨詢公司了年度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Gartner指出,2016年是數字的一年,數字業務創新是“新常態”,有三個趨勢非常突出:一是感知智能機器時代來臨;二是透明的身臨其境的體驗更加優化;三是平臺革命正在醞釀[5]。
(1)感知智能機器技術為體驗的獲得和判斷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大數據來源,以及提供“體驗生活”(包括工作、學習、娛樂、交流)這一“舞臺劇”的敘事方式和文本情境――Contexts。智能感知技術將是未來10年里最具認知突破力的一類技術,包含智能微塵、機器學習、虛擬個人助理、認知專家顧問、語音翻譯、智能數據挖掘、智能工作空間、會話用戶界面、智能機器人、商業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自然語言問答等技術,這些技術將極大的提高對可收集到的所有認知體驗數據的收集寬度、分析精度、利用效率。
(2)透明化身臨其境的體驗技術將為用戶體驗過程、特別是用戶對自身本質屬性和能力的探索感悟過程提供無限的表演道具和戲劇沖突――Elements。這個趨勢中的關鍵技術包括4D打印、腦機接口、人類機能增加、自我實現的高級分析(Advanced Analytics With Self-Service Delivery)、立體顯示技術、情感運算、互聯家庭、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手勢控制設備、可穿戴設備等。
(3)平臺實現將為實現更全面、更人性化、更安全、更智能的體驗生活搭建時空背景和舞臺結構――Stage。新興技術正在改變“平臺”的定義和使用平臺的方式。從技術基礎設施到生態系y平臺,平臺或系統有了較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人類生活和技術之間的橋梁。這些關鍵平臺實現技術包括:物聯網平臺、智慧型信息服務系統、混合云空間,以及“神經形態硬件、量子計算、軟件定義安全和軟件定義一切(SDx)”等技術。
物聯網:物聯網是借助互聯技術和各類平臺,在物(包括產品、服務與地點等)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關系,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聯結物理應用與數字應用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物聯網技術中傳感器以及其他可將物理世界中的物品與虛擬網絡相接通的各種方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不管是制造業、基礎設施行業還是醫療衛生,所有行業概莫能外。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會豐富體驗設計中人與物的相關關系、物與物的相關關系以及人與環境的相關關系的概念。
智能機器:機器具有類似人類在學習、推理、適應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就被稱為“智能”。智能機器人按照其適用案例的范圍可以分為:具有廣泛使用案例的“強人工智能”和僅限于特定(窄)案例的“弱人工智能”(專用機器智能)。以目前的人工智能為例,蘋果手機Siri語音控制系統通過預設答案及網絡搜索手段實現了初步智能應用。但參加達沃斯年會的科技界人士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實現理解語言、讀懂文件、自我學習甚至情感理解。當然,具有能夠控制自身思維、維護系統生態并且具有再生產方式的機器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今天人工智能系統,都不能通過等同于人類的智力通用測試(當然也沒有完全可接受對人類的智慧的測量方式去測試機器)。這并不是說,永遠不可能創造一種接近于人類認知能力的機器,但我們可能距離完成必要研究和工程實驗還有好幾十年??梢韵胂?,在進行智能機器技術研發和創意設計的Google公司、MIT麻省理工藝術媒體實驗室,他們的工作具有意義非凡的體驗感,研究和工作于這些領域的設計師、科學家每一個細節的工作開展都是對人類自身智慧、認知體察和倫理觀念的思考與體驗。
人類機能增進:人類機能增強過程沿著自發且可探測、可量化監控的軌跡和范圍發展?,F在通過技術來增強人能力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行為軌跡和行為范圍的某個特定的點上,技術提供特定的且可量化檢測的幫助,例如監控睡眠質量的智能手環和監控呼吸心跳并調節微電流環境的保健磁療頸環。不過,事實上,研究提供更多的自發和不可檢測的增強人類機能的技術確實遇到了一些極端情況和綜合癥,力圖例如提高精神集中度的隱形眼鏡顯示器或腦刺激技術,再例如外科植入物或直接的遺傳基因編碼操控技術。增強或改善人類機能,勢必會給人類的體驗提供更廣泛的接觸途徑、更敏感的交感神經和更簡單可行的交互方式,不過面對選擇用技術增強身體和頭腦機能的“社會人”,人際關系、組織、社會、環境勢必也會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Emotiv Epoc是一種智能頭戴式設備,由美國加州舊金山的神經科技公司Emotiv Systems花費了五年時間研發人腦-電腦接口的最新成果,是目前市場上通用度和流通性最高的這一款腦機接口設備之一。 Emotiv Epoc運用一種被稱為非侵入性的腦電波儀(EEG)技術,感測并學習每個使用者大腦神經元電訊號模式,讀取使用者大腦對特定動作產生的神經元電信號脈沖頻段,配合以先進軟件進行腦電波信號頻率的模式分析和解讀,將其轉化成電腦或游戲機能理解的訊息,再以無線信號傳輸到電腦,最終在熒幕上復制出同樣的“動作”或人的“意念。相較以前僅能探測基本、常見的精神狀態,如“精力集中”的技術,Emotive還能同時區分具體的想法如:“推”和“舉”,以及情感如“興奮”或“平靜”。 使用者戴上之后,只需起心動念便可以操控眼前的電腦,透過意志和情感控這給與了科學家和設計師有關研究人類大腦是如何運轉以及如何擴展人類對自身認知的有價值的設計洞見。
5對未來體驗設計作用和職責之思考
現在消費者通過佩戴智能腦機接口設備已經可以通過EG(大腦電信號動態畫面)直觀的看到即時的大腦動態變化以及腦內信息交換互動方式,腦機接口可以使人用大腦的意見來移動事物,雖然只是將電腦里的花朵“催開”??梢栽囅耄诓痪玫膶恚绻祟悺霸O計”的范疇已經到了可以控制人類本身在微觀概念上的生物遺傳屬性和神經元信號傳遞方式,那么是否人類的任何“體驗感”都可以由一段信號編碼的電磁脈沖來提供呢?這種身臨其境可能是“心臨其境”或者“腦臨其境”,與真實環境中人的情境體驗可以做到“電信號脈沖級別”的接近甚至完全一致,那么這種深入到生理學、心理學境界的“完全一致”是否會成為對人類生活方式、價值認識和行為原則的一種挑戰呢?
即使現在作為設計師無法用文藝創作的方式對未來科技和生活方式進行預判和想象,我們身為設計師還是有很多可以創造價值的作用和需要踐行的職責。
(1)不斷研究和判斷體驗設計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價值判斷和審美范式,用更系統有效的設計原則和價值判斷幫助推進由體驗設計所串聯起的產品-商品-服務-系統產業鏈的規劃和發展,以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社會人文價值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2)體驗設計包含感官體驗設計、情感體驗設計、思考體驗設計、行為體驗設計、關聯體驗設計和混合式體驗設計。充分學習有關這些設計的學科專業知識(包括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充分掌握或創造能夠有效展開以上設計研究的研究方法(例如影子預示法、訪談調研法、觀察法、圖表歸納法、需求轉述法、情緒版和情境角色扮演法)和研究模型,充分在設計實踐中結合反思和總結來不斷充實對體驗設計的經驗和方法。
(3)好的體驗設計通過擴展人類對自我的認知,幫助重新認識自我,應該成就人們更善意的態度、更寬廣的胸襟和更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最終促進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因此,體驗設計應該謹慎周密的拿捏提供體驗的方式和情境,通過合適的引導和具有感染力的“自我實現”的機會,促進更多的人履行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而不是對個人淺顯欲望的盲目追求。
(4)體驗設計應該為解決諸多現實問題而設計,例如人類種族、群落、地區、文明的發展程度的差距逐漸增大,再例如信息鴻溝、信息不對等、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跨越、個人性和社會性的沖突、隱私倫理道德和人類價值取向的擴展等問題。因此體驗設計需要以消除信息的不均等以及有效利用、均衡信息為設計目的,盡力做到在關注人本質問題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的更優化分配。
6結語
在筆者看來,體驗設計應該是一種回歸的設計。數千年前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就有“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一種人性的返璞歸真和充分的自我實現,這種“回歸”通過在有限物質環境下不斷理解和調和人與物、社會、環境等因素在自身精神世界中所映射出的相互關系來達到實現。在“人造的自然”中,設計的目的當然不會是再讓人回到“天為蓋、地位席”的生活方式中。但通過智慧的、有效的、周全的設計,能夠讓人克服人性的弱點,引領人性的回歸,創造和組織更多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樹立人類文化價值與自然價值并重的價值觀念,這是筆者可以想象的未來設計、體驗設計的發展趨勢和目標。
參考文獻:
[1]辛向陽,構建值得記憶的經歷.Interaction Design Committee交互設計專業委員會,2016.
[2]魯曉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7).價值、體驗與設計創新.
[3]體驗經濟.The Experience Economy ,(美)約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爾摩,夏業良,魯煒,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4).
[4] 魯曉波,觀察家 ,2003.關于設計倫理問題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