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9 11:35: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層衛生院醫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人才建設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基層醫療機構作為我國醫療機構體系中覆蓋最廣,最基礎的一級機構,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服務對象是廣大的基層百姓,所以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狀況將對整體醫療狀況的改善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衛生改革不斷深人,醫學模式的改變與患者就醫觀念的轉變,給醫療機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基層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層醫療機構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更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人才對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人才是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核心。現在我國盡管多數縣、鄉、村的基層醫院都陸續建了起來,但由于醫務人員的匱乏,醫術較差,農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錢進城求醫,既費力又傷財。由此可見,人才問題已成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瓶頸。
(二)人才是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競爭力的關鍵。醫療機構的競爭表面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再好的技術和設備都需要人來完成,誰有了高素質的醫療人才,誰就能搶占醫學科技發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醫療服務,所以說人才的價值將成為衡量醫院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二、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現狀及原因分析
隨著國家投入的不斷加大,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水平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瓶頸。
(一)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學歷及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普遍存在的醫療衛生隊伍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學歷及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問題,具體表現為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少,無學歷、低學歷和無職稱的人多。大多數鄉鎮衛生院以普通大專、中專畢業的衛生技術人員為主,專業技術素質較低,難以形成衛生人才群體,醫療衛生知識更新較慢,難以跟上衛生科技進步的步伐。
(二)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低、待遇差。多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靠創收維持生存,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靠醫療收入發放醫務人員工資。由于技術、設備、房屋等條件差,城鄉居民對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醫的人數不多,醫務人員自然感到失落,無法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一部分衛技人員、尤其是技術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千方百計調往城市,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衛生技術人才的短缺。
(三)財政投入不足。基層衛生院屬于事業單位,除承擔醫療衛生服務外,還要承擔公共衛生及改善房屋、設備等方面的常態投入。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鄉鎮衛生院基本的醫療服務條件難以改善,導致鄉鎮衛生院服務功能弱化。衛生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差,使得醫務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積極性受挫,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四)城鄉配置失衡。相對于城市醫療機構高層次人才集中、設施設備先進而言,我國鄉鎮基層衛生院基礎設施設備落后明顯,而且承擔著醫療、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項任務,業務多樣且工作繁雜。城鄉之間工作生活環境差別大,多數鄉鎮衛生院經濟效益差,使得優秀衛生人才不愿到基層工作,現有的基層衛生人員由于發展空間狹窄、晉級晉職困難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嚴重,更加重了城鄉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失衡的現狀,使得基層衛生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更加惡化。
(五)提升機會較少。鄉鎮衛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技術水平低,鍛煉機會少。在職稱評聘上,越往基層中級職稱、高級職稱指標越少,導致部分醫務人員無法實現自己的晉升愿望。
(六)對口支援流于形式。到鄉鎮衛生院對口支援的醫務人員一般是縣級醫院的業務骨干,而縣級醫院專業技術人才本來就缺乏。在實際執行中,支援醫生很難做到全年幫扶,一般一周最多在鄉鎮衛生院一兩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由于基層衛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員去進修、學習往往會打亂衛生院的全盤工作,使許多人員無法離崗參加培訓。部分衛生院為了應付,派一些非衛生技術人員重復參加培訓,效果很差。部分衛生院擔心人員培訓后流失,對派出醫務人員進修和接受學歷教育持消極態度。
三,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培養工作的幾點措施
(一)國家應給予的各項政策支持
1.財政政策支持。國家加大對衛生醫療事業扶持的力度,不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層醫生的收入水平。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工資無法兌現,待遇低直接影響了衛技人員隊伍的穩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們經營狀況看,完全通過醫療業務收人難以解決職工的工資和待遇問題,同時還會造成基層醫療機構重經濟創收,輕公共衛生的狀況,與其以公共衛生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應像教師一樣將基層醫務人員工資、獎金列入國庫統一支付,而它們的醫療服務收入則作為其發展經費,作為政府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補充。
2.國家應給予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培養政策的支持。第一,實施全科醫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政策。國家在培養基層醫療機構人才時,應充分考慮到基層醫療機構的特點,多配備全科醫生。目前,我國全科醫生培養培訓體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勵考核機制。全科醫生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滿足不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應把全科醫生專業納人醫學院校的學科建設當中,采用定向培養的方式大量培養全科醫學人才,以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需要。所需經費全部由財政安排。定向生要與培養學校和定向醫院,生源所在地省級教育,衛生行政部門簽訂培養與就業協議,保證畢業后定向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l0年以上,這樣既可以解決基層缺乏醫療專業人才的困境,又能夠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第二,鼓勵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勵和引導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優秀退休醫生和城市富余醫務人員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到層醫療機構工作的大專及以上的畢業生,可提前轉正定級;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支持畢業生參加規范化培訓,為畢業生在大中型醫療機構實習,進修創造條件;凡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醫師和護師,可在職稱晉升給予適當傾斜,可優先參加相應的培訓或業務進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層醫療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個主要原因在于醫療單位“進人難”。實施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政策后,基層醫療單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進醫學院校畢業生,且引進人員的工資福利全部由單位自行承擔。因此,應給予基層醫療機構自主的人事權與足夠的人員編制,以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編制不足,人員選擇不自主的問題,使醫療機構能夠選擇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給予其編制,使他們得到相應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崗位上安心工作。但應簽訂相應的服務期限合同。
(二)基層醫療機構應采取的對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機制。建立競爭的任用制度,應克服論資排輩傾向,允許有才干的人脫穎而出。要明確用人標準,實行競爭上崗,這樣就可以使有真才實學的人得到發展機會,使醫院產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體現出貢獻大小,是對人才價值的承認,對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義。根據現行醫院管理體制,不宜在基本工資方面拉開差距,但可以采用諸如立功晉級,創收提成,單項獎勵等辦法體現按貢獻分配的原則。
3.建立穩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實培養和使用好本單位的人才,建立人盡其才用人體制,在培訓、晉升、工資獎金等方面對有貢獻的人員給予傾斜,以鼓勵優秀人才。按不同服務期及不同總收入確定工資數額,也是留住人才的好辦法。
4.加強在職人員的學歷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
第一,對在崗無學歷的進行大專以上學歷教育,完成學業者可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對于具有相應執業資格的醫師、護士、藥劑以及醫學類相關專業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和專業對口的原則通過參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種形式進行后續學歷教育,進一步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的學歷層次。
第二,對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實行全員繼續醫學教育,以繼續教育項目為主要學習形式,多種形式并舉。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層醫生到上級大醫院進修、培訓,定期參加相應醫院的學術活動,交流會和專家講座,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
第三,爭取各大醫院的支持,使其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系。一方面大醫院要組織本院有資質的醫生定期無償到基層開展相關培訓;另一方面各大醫院要為進修人員提供便利,開通進修綠色通道,實施減免進修費用,分期分批組織基層醫生到大醫院進行全科醫學培訓。
四、結語
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問題,需要我們要抓住機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質,完善基層創優機制,為人才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離不開國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醫療機構的重視,人才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基層醫療機構才能健康,快速,穩步發展,更好地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分流作用。
參考文獻
[1]鈑保劉智勇,王B,馮俊劍.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工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浙江、河南三省的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12):924-926.
[2]陳瑞娟.基層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4,(20):148-149.
[3]熱西旦?艾克熱木,閆景紅,古麗巴哈爾?卡德爾.新疆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培訓現狀調查[J].中國病案,2011,(09):54-57.
[4]蒙黃.鄉鎮醫療工作趨勢與醫務工作協調發展的探討[J].當代醫學,2009,(04):34-36.
近年來,淄博市臨淄區深入貫徹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針政策,以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為契機,不斷深化城鄉醫療聯合體改革,探索建立分級診療新模式,使廣大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一、以開展城鄉對口幫扶為核心,組建區域醫療聯合體
一是建立區屬醫院與鎮衛生院對口幫扶機制。區人民醫院、區婦保院與全區8處鎮衛生院全部簽署幫扶協議,實施定點綜合幫扶;區中醫醫院和區口腔醫院對鎮衛生院實施特色專業幫扶。幫扶關系確立后,區屬醫院安排專家定期到鎮衛生院坐診、查房、授課,鎮衛生院派醫生到區屬醫院進修學習。截至目前,區屬醫院累計派出專家1800余人次。同時,區屬醫院對鎮衛生院在資金設備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鎮衛生院免費配備心電監護除顫儀等醫療器械,有效增強了衛生院的診斷能力。二是強化人才支撐。制定城市醫生申報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服務政策機制,要求區屬醫院向幫扶的鎮衛生院每年至少派駐2名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醫師,服務時間不少于半年,醫師晉升副高級職稱前累計幫扶時間不少于一年。派駐人員幫扶情況記入個人檔案,作為職稱晉升、聘任的重要依據。三是探索建立醫療聯合體。為推進城鄉衛生一體化進程,實現區級優質醫療資源延伸下沉到鎮衛生院,臨淄區于2015年首批確定區人民醫院與朱臺鎮衛生院開展醫聯體試點。區人民醫院派出專業管理團隊,對朱臺鎮衛生院的運行管理、設施設備、功能布局、病人轉診等進行了通盤規劃和科學設計。2015年11月,區人民醫院朱臺分院正式掛牌成立,運行以來,朱臺分院日均門診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61%,住院人次增長205%;今年1-6月份,該院門診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160%,住院收入增長210%,出院病人隨訪滿意率達到100%。2016年上半年,區人民醫院鳳凰分院、南金分院、金嶺分院先后成功組建。
二、以實施信息化工程為支撐,組建區域診斷“四個中心”
以醫聯體建設為契機,依托區屬醫院信息技術平臺,先后建成了4處區域診斷中心,有效發揮了遠程會診和區域診療作用。一是遠程會診中心。以區醫院遠程會診系統為基礎,投資300多萬元,建成投用301醫院遠程會診、省立醫院遠程會診、重癥醫學遠程查房車等項目,上聯省市專家會診系統,下接各鎮衛生院,大大提高疑難急危病例的診療水平。二是心電圖遠程會診中心。該中心與8處鎮衛生院、12處社區診所及136處村衛生室實現聯網,實行24小時服務。患者在村衛生室由鄉村醫生做心電圖后,自動上傳區心電圖會診中心,由中心醫生診斷后將診斷結果通過系統發回,前后不到幾分鐘,村衛生室的患者就可得到區屬醫院醫生的診斷。中心成立以來,累計傳輸心電圖1.7萬余份,發現異常心電圖10461份,共有123例急性心臟病人得到及時救治。三是區域影像中心。區影像會診中心與各鎮衛生院CT及DR數字化醫學影像檢查設備全部聯網,鎮衛生院醫生拍片后,通過網絡把影像即時傳到區影像會診中心,十幾分鐘內就能反饋回診斷結果,實現了“檢查鎮上做、診斷區里做”,群眾在鎮衛生院就能享受到三級綜合醫院的診斷服務。四是區域醫學檢驗中心。以區屬醫院檢驗中心為平臺,每天由區屬醫院派車分別到鎮衛生院收集標本、化驗檢測,檢查結果通過網絡傳送回鎮衛生院,既最大限度提升了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又為鎮衛生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設備投入。截至目前,該中心已與9家基層醫療機構聯網,累計接收檢驗標本5100余份。
三、以“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為目標,建立分級診療新機制
(一)抓好區、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建設。一是強化區屬醫院龍頭作用。自2012年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綜合試點區縣以來,臨淄區以破除“以藥養醫”為重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公立醫院實力有了較大提高。其中,區人民醫院與省立醫院建立醫療聯合體,正式掛牌為“山東省立醫院集團臨淄醫院”,并于2015年成功晉級三級醫院;區婦保院與國藥集團攜手成立了國藥集團臨淄血液凈化中心;區中醫醫院創建為全省第一批二級甲等中醫醫院。今年7月,全區4家區屬醫院全部實施了醫療責任險,實現了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醫療責任險全覆蓋。二是增強鎮衛生院樞紐作用。區財政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更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600多萬元,完成金嶺衛生院病房樓、朱臺衛生院病房樓兩處鎮衛生院改擴建項目和稷下、雪宮兩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同時,從房屋改造、設備更新、人員配備等方面入手,大力開展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三是提升村衛生室網底作用。配合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投入690萬元實施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統一配備必需醫療設備設施,全區190處村衛生室通過省級規范化衛生室建設改造驗收;投資230萬元新上村衛生室信息管理系統,對村衛生室基本藥物采購渠道、藥品質量等進行全面監控管理,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建立系統性、連續性分級診療新模式。制定下發臨淄區衛生系統分級診療工作方案、督導考核標準等文件,以服務體系、服務能力和信息化建設為依托,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為突破口,對分級診療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一方面,理順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區屬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癥、疑難復雜疾病和超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并為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等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村衛生室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診療。另一方面,規范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明確轉診標準和指導目錄,鼓勵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就近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患者經基層醫療機構首診,符合轉診指征,按規定向上轉診;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康復期等患者,根據指征和相關規定,向下轉診,由基層醫療機構繼續提供康復、護理等服務。目前,依托醫聯體和對口幫扶工作,區屬醫院和鎮衛生院全部建立了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患者可享受轉診預留掛號等便捷化轉診服務。
(三)推進區域醫生“1+1+1”服務。即:全區每戶家庭簽約配備一名鄉村醫生、一名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一名區屬醫院專業醫生,組成“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并發放簽約聯系卡。群眾只要有醫療需求,即可根據病情需要有選擇性地給任何一名簽約醫生打電話,簽約醫生將為簽約服務群眾義務提供健康咨詢、日常保健、看病就醫、預約轉診、出院康復等全方位服務。目前,結合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等衛生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全區1824戶貧困家庭、共3356名貧困群眾已全部完成簽約服務,力爭今年年底實現城鄉居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E:CWK
關鍵詞:醫聯體改革 分級診療 公立醫院
根據今年區“雙創雙服”活動統一安排,我局結合部門職責,為進一步提高區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積極安排部署,扎實推進工作,緊跟全區“雙創雙服”活動步伐,積極細化安排,制定了2019年全區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把推進3家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試點、推動鄉鎮衛生服務機構與二級公立醫院組建醫共體、深化公立醫院制度改革、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作為重點,逐項落實,目前所有任務均完成上半年過半任務,現將工作推進情況匯報如下:
進一步加強“雙創雙服”工作的組織領導。
根據區“雙創雙服”民心工程重點工作的調整,我局積時調整增加局“雙創雙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增強力量,積極研究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多次協調各醫院和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召開小組會議、各鄉鎮衛生院長會議和工作調研會議。確定了全區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遴選確定了推薦區第一醫院申報省級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醫院;確定了在中心衛生院、中心衛生院、鎮衛生院三家衛生院與村衛生室開展一體化管理試點等工作,為今年的工作開展確定了具體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心工程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情況。
確定了中心衛生院、中心衛生院、鎮衛生院三家衛生院與村衛生室開展一體化管理試點,試點衛生院和試點村衛生室正在完善省一體化管理試點平臺數據信息填報;出臺了《全面推進醫共體建設工作方案》,成立了醫共體領導機構;遴選推薦了區第一醫院申報省級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醫院,安排組織試點實施。區一院已出臺《第一醫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成立第一醫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起草小組,并結合總結兄弟縣(市、區)經驗,根據方案,整理編纂了《醫院管理制度章程(草案)》;在組建363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對全區所有常住居民實行簽約服務,特別是老年人、慢病患者、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實行優先簽約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宣傳和政策解讀,加大日常督導檢查力度,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摘 要: 基層衛生院與其他醫院一樣面臨許多危機, “醫鬧”危機和醫院員工信心危機是醫院品牌危機中的兩主要方面。本文就基層衛生院在新形勢下面臨的危機及處理對策作一個簡單的討論。
關鍵詞:基層衛生院;現狀;危機對策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10)-06-0049-01
一、基層衛生院的現狀情況
基層衛生院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的中間層次,是連接縣(市)級醫療機構和農村衛生室的樞紐,主要開展基礎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健康教育、康復等綜合,受縣(市)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轄區內公共衛生管理,負責對村級衛生機構進行技術指導和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基層衛生院從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和服務范圍來看,除能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服務,在服務半徑上也比較貼近農村居民居住地,能夠滿足多農村居民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利于改善基本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從目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來看,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費用補償和管理環節中,基層衛生院作政府的執行機構行使了管理職能;在農村居民疾病經濟負擔方面降低患者的直接醫療費用,又能夠節約患者和家屬支付的與醫療活動有關的間接費用(如伙食費和車旅費),有利于促進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解決。它是我國建立基本醫療制度和深化農村衛生改革的關鍵。
二、基層衛生院面臨的困難和危機
受醫改因素的影響,一方面醫療服務倍受質疑和挑戰,另一方面,出現一些新發的危機。大部分的醫院員工因工作壓力大,呈現信心危機。據全國衛生部門統計,“醫鬧”和“暴力索賠”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發生醫療糾紛時,一部分醫療機構擔心影響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正常營運效率和利益,在尚未作任何醫療鑒定,或者甚至在醫療鑒定結果充分支持醫院的情況下,仍然向患方賠償或補償。其中地方行政部門和新聞媒體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維持社會穩定,防止醫鬧事態擴大,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一賠了之的處理辦法;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往往偏重于患方,過分強調患方的弱勢地位,放大部分醫生收受回扣現象,武斷地認為醫院存在過錯,引起公眾對醫院信譽的質疑。醫患關系的緊張和不和諧嚴重挫傷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從衛生院下放到鄉鎮的改革過程中很多衛生院在大量產生的私營醫療機構和大中型醫療機構的夾擊下,設備日漸陳舊,人員流失,逐漸喪失競爭能力。危重病人送到衛生院,即便搶救措施得當,一旦病人死亡,醫療糾紛產生,支持醫院醫療措施的客觀依據立即顯現不足。
三、基層衛生院危機處理的對策及建議
1.建立健全危機預防管理機構 。對全體員工進行崗位培訓,使其普遍具有有危機意識;對醫療糾紛、醫療事故有專人負責處理,建立“隔離帶”,使事件的影響縮減到可控制范圍內;重視品牌建設,加強醫療服務中的人文,加強醫患溝通,制定隨訪制度,建立和諧醫患關系。
2.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改革 。將鄉鎮衛生院員工工資納入財政管理范疇,且較城市衛生機構有明顯提高,在經濟收入上予以政策傾斜;對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定期送到省、州、市級醫療機構進行全科和專科的業務培訓,同時上級醫院的醫生也真正到衛生院服務和業務指導,使基層衛生人員對醫學發展有動態、現實的了解和掌握,從而當好“守門員”的角色;在職務晉升上予以政策傾斜,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合理的人才流動。通過以上措施,可增強基層衛生院的業務工作能力,減輕員工壓力,提升員工對醫院的信心,使其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被重視感,強化衛生院的品牌力量,留住醫療衛生人才,優化衛生資源配置,真正做到常見多發病的診治和慢性病的康復工作留在基層醫療機構,二、三級醫療機構致力于重癥、疑難、復雜疾病的診治和研究,節約醫療成本,減輕上級醫療機構員工的壓力,進一步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mousetang”為你整理了這篇2021年衛健局民生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今年以來,區衛健局在牽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堅持統籌推進民生實事項目,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和保障能力,按時間節點高質量推進各項工作。
一、順利啟用新兗中心衛生院。集中力量對新兗中心衛生院進行遷址改建,投資700余萬元改造原新兗鎮第九中學,對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打造高標準醫療衛生服務場所。新院區占地72畝,建筑面積5600㎡,住院病床擴充到80張,劃分辦公區、醫療服務區和健康自助區,新建高標準手術室、糖尿病病友之家和國醫堂,設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室,升級改造健康小屋,建設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醫療服務環境煥然一新。今年1月新院區全面啟用,經過10個月運行,整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目前,新兗中心衛生院在各鎮街衛生院中床位最多,4月底恢復正常醫療運營后,每天門診量可達到80人次左右,已開展手術40多例)
二、規劃新建酒仙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按照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將新建酒仙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衛生健康重點建設項目。按照鐵路醫院改革發展統一規劃,在醫院內選址新建服務中心。項目占地2畝,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規劃設置預防接種門診、家庭醫生工作站、公共衛生科、慢病管理科、老年健康評估中心、口腔科、數字化查體中心。目前,中心主體鋼結構框架建設已全部完成,內部裝修工程已經過半,年底前正式啟動。在原中心辦公樓改造建設精神衛生中心,改造面積1350平方米,病房20間,設置床位100張,全面完成室內裝修改造和設施配備,并投入使用,已收治病人30余人次,填補了我區精神疾病防治機構的空白。中心二期新建工程主體已完成,投入使用后可再開放100張床位。
三、深化推進城鄉醫共體建設。加快推進中醫院與漕河鎮衛生院、顏店中心衛生院“六統一”醫共體建設,推進醫共體內部各項業務一體化管理,有效增強了診療服務能力。按照醫療發展區域規劃,重點推進鐵路醫院與酒仙橋、興隆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共體建設。中醫院、鐵路醫院已完成醫院信息系統融合,同步對接酒仙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聯合建設了高標準國醫堂,即將開展基本醫療服務,突破多年沒有診療服務的瓶頸。鐵路醫院與興隆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化對口幫扶,前移專家門診,選派主治醫師以上技術骨干日常坐診,聯合開展內、外、婦、兒、口腔、中醫、康復、急救等診療服務項目,進行聯合查房、醫療指導。同時,在興隆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急救點,開展急救診療服務,逐步實現醫共體內的規范化疾病管理和同質化診療服務,有力提升了東南部醫療服務能力。
四、提升村級醫療標準化建設水平。深化村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制定《全區村(居)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引領提升實施方案》,2020年計劃建設區級示范標準化村衛生室100個,市級示范標準化村衛生室7個,省級示范標準化村衛生室2個。按照不低于80平方米,“五室分開”、“六通”,統一內外標識、裝修樣式、設備配置、日志檔案、診療制度、人員著裝等要求,全力推進標準化衛生室基礎設施改造,目前100家標準化衛生室已經全部建設達標。
五、加強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建設。為有效解決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編制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等問題,今年為各鎮街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招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6人,充實鎮街衛生院業務技術力量,逐步降低空編率,滿足基層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目前,事業單位衛生類招聘報名、筆試、面試、體檢、考察等工作均已順利完成,66名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已于11月12日全部入職,進入工作崗位,為基層衛生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雖然各項工作快速推進,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酒仙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項目約需資金700余萬元,仍存在較大資金缺口。特別是受疫情影響,鐵路醫院作為定點醫院承擔醫療救治任務,醫院正常運營受到很大影響,發展醫共體存在一定困難。下步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酒仙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多方爭取資金支持,盡快完成內部裝修和設施配備,確保年底前正式運營。充分發揮區精神衛生中心作用,填補我區沒有精神衛生機構的空白,打造多元化精神衛生救治體系。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家庭醫生簽約績效評價報告
為全面評價**人民醫院2019年第X季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實施情況,及時總結成績,發現問題,促進惠民政策有效落實,發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人民醫院根據《**2019年上半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家庭醫生簽約績效評價手冊》(以下簡稱《手冊》)于10月13日對**鎮中心衛生院、**第二衛生院、**鎮中心衛生院3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現場評價。現將評價情況通報如下:
一、評價基本情況
(一)評價時限
2019年1月1日----9月30日
(二)評價內容
1、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組織管理(包括制度建設、分工協作、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人員培訓、項目宣傳、問題整改、項目數據報送與分析、績效評價工作落實等)、資金管理、項目執行、項目實施效果、附加指標(省增補項目)。
2、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團隊建設、簽約流程公示、家庭醫生工作室及健康驛站建設、需求調查和分層服務、“七個一”落實情況等)、簽約數量、簽約質量、簽約服務激勵與考評等。
(三)評價形式
查閱資料和現場核查、定性訪談和問卷調查、電話調查、現場核查的方式進行評價。
(四)評價對象
評價對象包括**鎮中心衛生院、**第二衛生院、**鎮中心衛生院3家承擔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的鄉鎮衛生院。
(五)抽取樣本(具體情況見表1)
表1:2019年第三季度**人民醫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家庭醫生簽約績效評價各類項目抽檔統計表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項目類別
抽取檔案分數
居民健康檔案
39份
0-6歲兒童健康檔案
30份
孕產婦檔案
30份
老年人健康檔案
43份
高血壓健康檔案
30份
糖尿病健康檔案
30份
嚴重精神障礙健康檔案
15份
結核病患者
12份
家庭醫生簽約
家庭醫生簽約管理檔案
30份
**人民醫院抽檔總合計
259份
二、工作開展情況
(一)組織管理
在**衛健局和**人民醫院領導的積極帶領和業務指導下,各基層醫療機構均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職責分工明確,并能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工作模式,開拓進取,做到有機構、有場所、有人員、有制度、有流程的工作局面,健全了辦公設備齊全的鎮、村兩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為基本公共衛生工作穩步推進做好了扎實的基礎。各基層醫療機構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并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對上級評價中存在問題,認真自查自糾,逐步整改。進一步提高了轄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現將此次績效評價中組織管理情況通報如下:具體情況見表2。
表2: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組織管理項目得分統計表
考核對象名稱
1.組織管理(13分)
制度建設
分工協作
人員培訓
項目宣傳
數據管理
績效考核
得分(13分)
(1分)
(4分)
(1.5分)
(1分)
(0.5分)
(5分)
**鎮中心衛生院
1.00
1.90
1.50
1.00
0.50
2.80
8.70
**第二衛生院
1.00
1.50
1.50
1.00
0.50
3.10
8.60
**鎮中心衛生院
1.00
2.50
1.50
0.90
0.40
4.40
10.70
存在問題:
1、制度建設方面:被評價的3家基層醫療機構中有3家制度建設存在問題,主要為3家機構項目實施方案不符合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
表3: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問題列表
序號
基層醫療機構
制定項目實施方案
項目實施方案符合要求
資金管理制度
資金管理制度符合要求
1
**鎮中心衛生院
不符合要求
2
**第二衛生院
不符合要求
3
**鎮中心衛生院
不符合要求
4
存在問題總合計
3家機構
2、分工協作方面:被評價的3家基層醫療機構中有**鎮中心衛生院無內部人員分工文件和鄉村醫生分工文,3家機構督導考核中發現問題未整改到位**鎮中心衛生院4項、**第二衛生院3項、**鎮中心衛生院3項。
3、人員培訓:被評價的3家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培訓項目未完全覆蓋所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具體情況見附表4
表4: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組織管理(人員培訓)問題列表
基層醫療機構
考試人數
得分
培訓存在問題
**鎮中心衛生院
5人
312分
培訓項目未完全覆蓋所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第二衛生院
5人
353分
無
**鎮中心衛生院
5人
268分
無
5、項目宣傳方面:被評價的3家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未通過多渠道播放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宣傳片。
6、數據管理:被評價的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存在電子建檔數誤差。
7、績效評價工作落實方面:**鎮中心衛生院、**第二衛生院成本測算方案不符合要求;評價指標體系不完整;評價的過程資料內容不完整。3家機構均無評價報告;評價結果應用無評價結果公示、無財務憑證;應用方式扣減/獎勵資金與績效考核方案不符。
(二)資金管理
1、基本情況:
轄區內服務人口14.7265萬人,本次考核共抽取了全部3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區衛計局撥付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514.76萬元,人均到位34.95元,資金到位率58.26%。前三季度,3家機構實際支出項目資金568.13萬元,資金使用率11.37%。本次考核共計抽取憑證90筆,抽查資金457.30萬元,未發現違規使用項目資金行為。3家機構按照人均16.35元的標準應落實鄉醫補助資金240.78萬元,實際到位151.83萬元,人均10.31元。
2、發現的主要問題
(1)村衛生室補償不到位。3家機構鄉醫補償資金未達到人均16.35元的補助標準。
(2)家機構資金預算執行率未達到100%。
(3)成本測算方案補助標準與績效考核結果應用不一致,成本測算方案形同虛設。
(4)部分機構出入庫管理不規范,存在以購代支現象。
3、建議
(1)建議各衛生院充分理解、領會國家鄉醫補償的政策規定,及時足額將鄉醫補助資金落實到鄉醫手中。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鄉醫補助資金應按照人均16.35元及時足額落實到鄉醫手中。
(2)加強財會人員培訓。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參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管理使用培訓班,認真學習資金支出的標準和范圍,規范機構內部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預算機制和機構內部溝通協調機制,確保項目資金使用與任務執行進度保持一致。
(三)項目執行
1、居民健康檔案
(1)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轄區服務人口147265人,截止2019年9月30日核查共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109229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74.17%。
(2)檔案復核升級情況:轄區截止評價當天完成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重檔率為0.26%。共抽取居民健康檔案30份,失訪檔案0份,不失訪檔案30份,真實檔案30份,不真實檔案0份,真實中合格檔案23份,不合格檔案7份。
存在問題:
(1)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
**鎮中心衛生院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67.71%,未達75%的指標要求。
(2)電子健康檔案重檔清理完成率
被評價的3家基層醫療機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重檔清理完成率均達到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5
表5 基層醫療機構居民健康檔案建檔重檔率統計表
序號
基層醫療機構
重檔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0.00 %
2
**第二衛生院
0.50 %
3
**鎮中心衛生院
0.27 %
(3)居民健康檔案建檔抽樣情況
被評價的3家基層醫療機構抽取檔案中失訪檔案9份,原因為主要是不了解情況、關機、停機、空號、錯號;不合格檔案7份,原因3份為不知血型,3份家族史不符,1份過敏史、既往史不符。具體情況見附表6
表6 基層醫療機構居民健康檔案抽樣統計表
序號
基層醫療機構
抽查檔案總數
抽查不失訪檔案數
真實檔案總數
真實合格檔案總數
真實不合格檔案總數
不真實檔案總數
1
**鎮中心衛生院
12
10
10
9
1
2
**第二衛生院
13
10
10
7
3
3
**鎮中心衛生院
14
10
10
7
3
合計
39
30
30
23
7
2、健康教育
各單位充分發揮健康教育載體作用,大力營造健康教育氛圍,按要求設置了專職科室、配備了工作人員,定期更換健康教育宣傳欄,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健康處方,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資料,舉辦健康講座和開展健康教育咨詢活動,普及了健康知識,提高了居民保健意識和健康素養。
存在問題:**鎮中心衛生院第5期健康教育講座人群不符,第9期健康教育講座無講座內容。**第二衛生院播放影音資料播放人員簽字不規范。**鎮中心衛生院第9期健康教育講座通知不符合標準。
3、預防接種
應建立預防接種證848人,實際建立611人,接種率72.05%,未達到評價指標體系要求。某種疫苗接種率96.97%,達到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7
表7 預防接種統計表
機構名稱
年度轄區內建立預防接種證人數
年度轄區內應建立預防接種證人數
建證率
年度轄區內某種疫苗年度實際接種人數
某種疫苗年度應接種人數
某種疫苗接種率
**鎮中心衛生院
236
285
82.81%
486
497
97.79%
**第二衛生院
180
337
53.41%
453
472
95.97%
**鎮中心衛生院
195
226
86.28%
468
482
97.10%
4、0-6歲兒童健康管理
估算2019年1月-9月活產數1214人,實際接受過1次及以上新生兒訪視人數642人,新生兒訪視率52.88%,未達8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估算轄區0-6歲兒童10656人,實際健康管理9263人,兒童健康管理率為86.93%,達8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共抽取檔案30份,失訪檔案0份,不失訪檔案30份,不失訪中真實檔案30份,不真實檔案0份。
估算轄區0-36月兒童4936人,按照規范要求接受中醫藥健康指導兒童2957人,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59.91%,達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存在問題:
(1)新生兒訪視率
3家基層醫療機構均未達到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8
表8 0-6歲兒童新生兒訪視率統計表
序號
基層醫療機構
年度轄區內接受1次及以上訪視的新生兒人數
年度轄區內活產數數
新生兒訪視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288
478
60.25%
2
**第二衛生院
181
371
48.79%
3
**鎮中心衛生院
173
365
47.40%
合計
642
1214
52.88%
(2)0-6歲兒童健康管理率:
3家被評價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兒童健康管理率未達8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9
表9 0-6歲兒童健康管理率統計表
序號
基層醫療機構
轄區內實際管理0-6歲兒童數
轄區內應管理0-6歲兒童總數
兒童健康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3593
4369
79.04%
2
**第二衛生院
2745
3150
87.14%
3
**鎮中心衛生院
2925
3137
93.24%
合計
9263
10656
86.93%
(3)0-6歲兒童檔案真實性核查:
3家被評價機構中無不真實檔案出現。但**鎮中心衛生院兒童健康管理報表數據復核誤差為17.06%。
(4)0-36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
3家被評價機構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均達到45%的指標體系要求。具體見附表10
表10 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年度轄區內的0~36個月兒童數
年度轄區內按照月齡接受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的0~36個月兒童數
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974
900
45.59%
2
**第二衛生院
1475
1181
80.07%
3
**鎮中心衛生院
1487
876
58.91%
合計
4936
2957
59.91%
5、孕產婦健康管理
轄區估算2019年1月-9月活產數1214人,孕13周前實際建冊621人,早孕建冊率51.15%,未達8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產后訪視621人,產后訪視率51.15%,未達8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轄區共抽取檔案30份,其中不失訪檔案30份,早孕建冊真實性核查中,不失訪中真實檔案29份,產后訪視真實性核查,0份不真實檔案。
存在問題:
(1)早孕建冊率:被評價的3家機構均未達到指標要求。具體見附表11
表11 早孕建冊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該地該時間段內活產數
該地該時間段內13周內建冊人數
早孕建冊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478
276
57.74%
2
**第二衛生院
371
178
47.98%
3
**鎮中心衛生院
365
167
45.75%
合計
1214
621
51.15%
(2)產后訪視率:被評價的3家機構中均未達到指標要求。具體見附表12
表12 產后訪視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該地該時間段內活產數
該地該時間段內產后訪視人數
產后訪視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478
276
57.74%
2
**第二衛生院
371
178
47.98%
3
**鎮中心衛生院
365
167
45.75%
合計
1214
621
51.15%
(3)孕產婦檔案真實性核查:3家被評價機構中抽查產后檔案均為真實。具體見附表13
表13 孕產婦健康管理產后訪視不真實和失訪檔案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抽查產后訪視檔案總數
不失訪檔案份數
不失訪中不真實份數
不失訪中真實份數
1
**鎮中心衛生院
10
10
10
2
**第二衛生院
10
10
10
3
**鎮中心衛生院
10
10
10
合計
10
10
10
6、老年人健康管理
轄區估算65歲及以上老年人22150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54.36%,未達到69%評價指標體系要求。轄區實際接受中醫藥健康管理11286人,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50.95%,達到4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共抽取老年人健康管理檔案43份,失訪13份,真實檔案30份,真實中規范27份,不規范檔案3份,健康體檢表完整率90%。
共抽取老年人中醫藥服務記錄表30份,記錄表完整30份,中醫藥健康管理率服務記錄表完整率100%。
存在問題:
(1)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被評價的3家機構均未達到指標要求。其中**第二衛生院最低為50.62%。具體情況見附表14
表14 機構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現場核實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數
年內轄區內6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數
抽樣總份數
不失訪份數
不規范份數
規范份數
健康體檢表完整率(校正系數%)
現場核實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5808
8714
11
10
10
100.00%
66.65%
2
**第二衛生院
3426
6768
10
10
10
100.00%
50.62%
3
**鎮中心衛生院
2807
6668
22
10
3
7
70.00%
42.10%
合計
12041
22150
43
30
3
27
90.00%
54.36%
(2)老年人健康管理復核誤差率:
被評價的3家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老年人健康管理復核誤差率大于2%,未達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15
表15 機構老年人健康管理復核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機構報送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數
年內轄區內6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數
機構報表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校正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復核誤差(%)
1
**鎮中心衛生院
5738
8714
65.85%
66.65%
0.80%
2
**第二衛生院
3426
6768
50.62%
50.62%
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4010
6668
60.14%
42.10%
18.04%
合計
13174
22150
59.48%
54.36%
5.12%
(3)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轄區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均達45%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情況見附表16。
表16 機構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接受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65歲及以上居民數
年內轄區內6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數
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4280
8714
49.12%
2
**第二衛生院
2971
6768
43.90%
3
**鎮中心衛生院
4035
6668
60.51%
合計
11286
22150
50.95%
(4)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記錄表完整率:
3家機構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記錄表完整率均達9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17
表17 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記錄表完整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年度內按照規范要求獲得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并填寫完整記錄表人數
已接受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的6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
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記錄表完整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0
10
100.00%
2
**第二衛生院
10
10
10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10
10
100.00%
合計
30
30
100.00%
7、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
轄區估算高血壓患者29690人,實際管理11907人,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率40.10%,達4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18
表18 機構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年內已管理高血壓人數
年內轄區內高血壓患者總數
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4617
11681
40.03%
2
**第二衛生院
3700
9071
40.79%
3
**鎮中心衛生院
3590
8938
40.17%
合計
11907
29690
40.10%
共抽取高血壓患者健康檔案30份進行規范性核查,其中規范20份,不規范10份,規范管理率66.67%,達6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存在問題:
(1)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
3家被評價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未達6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19。3家機構抽取檔案不規范原因主要為:健康評價錯誤、未達到規范要求隨訪頻無隨訪記錄、隨訪表空項、漏項及錯項大于2項及以上、現存主要健康問題未填寫、危險因素控制不正確、連續兩次血壓控制不滿意未建議轉診、規律服藥控制不滿意未建議調整用藥等。具體情況見各單位問題列表。
表19 機構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抽樣總份數
規范份數
不規范份數
抽查的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0
9
1
90.00%
2
**第二衛生院
10
6
4
6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10
5
5
50.00%
合計
30
20
10
66.67%
(2)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復核誤差率:
3家被評價機構高血壓規范管理復核誤差率均大于5%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20。
表20 機構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復核誤差率未達指標要求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抽查的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
自報高血壓規范管理率
復核誤差(%)
1
**鎮中心衛生院
90.00%
60.47%
29.53%
2
**第二衛生院
60.00%
70.26%
10.26%
3
**鎮中心衛生院
50.00%
60.00%
10.00%
8、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轄區估算糖尿病患者11428人,實際管理4309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37.71%,達到3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21
表21 機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年內已管理糖尿病人數
年內轄區內糖尿病患者總數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785
4496
39.70%
2
**第二衛生院
1296
3492
37.11%
3
**鎮中心衛生院
1228
3440
35.70%
合計
4309
11428
37.71%
共抽取糖尿病患者健康檔案30份進行規范性核查,其中規范23份,不規范7份,規范管理率77%,達6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存在問題:
(1)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復核誤差率:
3家被評價機構糖尿病規范管理復核誤差率均大于5%指標體系要求,其中**第二衛生院最高為24.34%,具體情況見附表22。
表22 機構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復核誤差率未達指標要求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抽查的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
自報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
復核誤差(%)
1
**鎮中心衛生院
70%
39.59%
9.44%
2
**第二衛生院
90%
37.11%
24.34%
3
**鎮中心衛生院
70%
35.18%
9.90%
9、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
國家嚴重精神障礙系統患者數623人,登記在冊的確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數599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為96.15%,未達100%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共抽取15份檔案進行規范性核查,其中規范管理15份,未規范管理0份,規范管理率100%,達75%評價指標體系要求。
存在問題:
(1)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
被評價的3家機構中**鎮中心衛生院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未達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23
表23 機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所有登記在冊的確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數
國家嚴重精神障礙系統患者數(4‰)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263
263
100.00%
2
**第二衛生院
183
183
10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153
177
86.44%
合計
599
623
96.15%
(2)國網系統管理患者數和基本公共衛生網在管患者數一致性
被評價的3家機構中僅**鎮中心衛生院存在國網系統管理患者數和基本公共衛生網在管患者數據不一致的情況,具體情況見附表24
表24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兩網不一致機構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國網系統管理患者數
公衛網在管患者數
1
**鎮中心衛生院
177
153
10、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
(1)傳染病疫情報告率
核查被評價機構2019年1月至9月傳染病報告記錄和相應門診日志,傳染病疫情報告率100%。
(2)傳染病疫情報告及時率
被評價3家機構均達到100%的績效評價指標要求。
(3)傳染病疫情報告處理
被評價3家機構均能提供傳染病疫情處理相關資料。
(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被評價3家機構均能提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相關資料,并報告及時。
11、衛生計生監督協管
3家基層醫療機構均建立健全了衛生計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制度和服務流程,配備了專(兼)職人員開展日常巡查工作,并按服務規范及時登記、上報各類信息。具體存在問題見附表25、26。
表25 機構衛生計生監督協管評價成績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衛生計生監督協管 得分(1分)
發現的事件或線索次數
報告的事件或線索次數
報告率(%)
得分(1分)
衛生計生監督協管(總分2分)
1
**鎮中心衛生院
0.9
5
5
100.00%
1
1.90
2
**第二衛生院
1
16
16
100.00%
1
2.00
3
**鎮中心衛生院
1
21
21
100.00%
1
2.00
表26 機構衛生計生監督協管評價問題列表
序號
機構名稱
存在問題
1
**鎮中心衛生院
第三季度照片無日期、計劃生育巡查內容不具體。
2
**第二衛生院
無
3
**鎮中心衛生院
無
12、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考核操作表記錄有問題需進一步核實)
3家機構轄區內經上級定點醫療機構確診并通知基層醫療機構得肺結核患者人數32人,基層醫療機構已管理的肺結核人數32人,肺結核患者管理率100%,達評價指標體系要求。抽取檔案12份,4份不真實。
同期轄區內已完成治療得肺結核患者人數12人,按要求規則服藥得肺結核患者人數9人,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率75%。
存在問題:
(1)已管理肺結核患者檔案情況
被評價3家機構中2家機構抽取檔案中存在不真實檔案。具體情況見附表27
表27 基層醫療機構肺結核患者抽取不合格檔案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抽查檔案總數
真實檔案數
合格檔案數
1
**鎮中心衛生院
5
2
2
2
**第二衛生院
7
7
7
3
**鎮中心衛生院
5
3
3
(2)已完成治療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情況
被評價3家機構中**中心衛生院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率未達90%評價指標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28
表28 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率統計表
序號
機構名稱
按要求規則服藥得肺結核患者人數
同期轄區內已完成治療得肺結核患者人數
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率(%)
抽查檔案總數
合格檔案數
不合格檔案數
1
**鎮中心衛生院
1
4
25%
4
1
3
2
**第二衛生院
3
3
100%
3
3
3
**鎮中心衛生院
5
5
100%
5
5
合計
9
12
75%
12
4
8
艾滋病患者健康管理:3家機構鄉醫及內部人員培訓資料不完善。**中心衛生院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具體情況見附表29
表29 艾滋病培訓、宣傳未達指標要求機構
序號
機構名稱
培訓得分(0.5分)
宣傳教育(0.5分)
艾滋病患者管理得分(1分)
1
**鎮中心衛生院
0.50
0.50
1.00
2
**第二衛生院
0.75
1.00
1.75
3
**鎮中心衛生院
0.50
1.00
1.50
13、省級地方開展項目
15-49歲婦女系統管理:轄區15-49歲婦女33198 人,接受婦女保健咨詢與健康指導9043人,15-49歲婦女系統管理率27.24%,未達到3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0
表30 15-49歲婦女系統管理率
序號
機構名稱
轄區內常住15-49歲婦女人數
接受婦女保健咨詢與健康指導人數
轄區常住15-49歲婦女系統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0864
3260
30.01%
2
**第二衛生院
11250
2458
21.85%
3
**鎮中心衛生院
11084
3325
30.00%
合計
33198
9043
27.24%
冠心病患者系統管理:轄區冠心病患者3535人,接受冠心病健康指導1290人,冠心病系統管理率36.49%,達到3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1
表31 冠心病系統管理率
序號
機構名稱
轄區內冠心病患者總數
接受冠心病健康指導人數
冠心病患者系統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390
646
46.47%
2
**第二衛生院
1080
323
29.91%
3
**鎮中心衛生院
1065
321
30.14%
合計
3535
1290
36.49%
腦卒中患者系統管理:轄區腦卒中患者2650 人,接受腦卒中健康指導1290人,腦卒中系統管理率37.66%,達到3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2
表32 腦卒中系統管理率
序號
機構名稱
轄區內腦卒中患者總數
接受腦卒中健康指導人數
腦卒中患者系統管理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1042
496
47.60%
2
**第二衛生院
810
259
31.98%
3
**鎮中心衛生院
798
243
30.45%
合計
2650
998
37.66%
殘疾人康復指導:轄區殘疾人9278人,接受殘疾人健康康復指導與訓練2549人,殘疾人康復指導率27.43%,未達到30%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3
表33 殘疾人系統管理率
序號
機構名稱
轄區內殘疾人數
殘疾人接受康復指導與訓練的人數
殘疾人康復指導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3650
1042
28.55%
2
**第二衛生院
2835
727
25.64%
3
**鎮中心衛生院
2793
780
27.93%
合計
9278
2549
27.47%
(四)項目效果
1、健康檔案動態使用率:每機構隨機抽取10份居民健康檔案進行動態性核查,共抽取檔案30份,其中有動態記錄的21份,健康檔案動態使用率70%,達到60%評價指標體系要求。**第二衛生院檔案動態使用率40%,未達60%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4
表34 居民健康檔案動態使用率
序號
機構名稱
具有動態記錄的檔案份數
居民健康檔案動態使用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7
70.00%
2
**第二衛生院
4
4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10
100.00%
合計
21
70.00%
2、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
轄區共抽取檔案15份進行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和真實性核查,現場測量達標5份,轄區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為33.33%,未達到4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3家機構血壓控制達標一致率均未達70%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5
表35 血壓控制率及一致率未達指標要求的機構
序號
機構名稱
高血壓患者控制穩定數
不真實數
高血壓患者控制率
血壓控制達標一致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2
40.00%
40.00%
2
**第二衛生院
2
40.00%
6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1
20.00%
20.00%
合計
5
33.33%
40.00%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
轄區共抽取檔案15份進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和真實性核查,現場測量達標5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為33.33%,未達到35%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求。3家機構血糖控制達標一致率均未達到70%的指標體系要求。具體情況見附表36
表36 血糖控制率及一致率未達指標要求的機構
序號
機構名稱
糖尿病患者控制穩定數
不真實數
糖尿病患者控制率
血糖控制達標一致率
1
**鎮中心衛生院
2
40.00%
40.00%
2
**第二衛生院
3
60.00%
60.00%
3
**鎮中心衛生院
0.00%
40.00%
合計
5
33.33%
46.67%
4.居民知曉率調查。各個機構抽取居民健康檔案5人、孕產婦5人、0-6歲兒童家長5人、老年人5人、高血壓5人、糖尿病5人進行知曉率調查,知曉率為94.33%。
5.居民綜合滿意度調查。各個機構抽取居民健康檔案5人、孕產婦5人、0-6歲兒童家長5人、老年人5人、高血壓5人、糖尿病5人進行滿意度調查,滿意率98.78%。
(五)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1、組織管理。3家醫療機構均組建了家庭醫生團隊,各項制度、流程進行上墻公示。設置家庭醫生工作室,并安排全科醫師定期坐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序開展。同時對轄區內的特殊人群、重點人群進行優先簽約,做實簽約服務內容,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具體情況見附表37。
2、存在問題:
(1)團隊建設:**鎮中心衛生院、**第二衛生院機構團隊組建數量不符合要求。**鎮中心衛生院無典型家醫團隊相關資料。
(2)需求調查和分層服務:XXX中心衛生院無需求調查相關資料。
(3)“七個一”落實情況:3家機構“七個一”均為完全落實。
(4)簽約數量:XX第二衛生院殘疾人簽約、老年人簽約均不達指標體系要求。XXX鎮中心衛生院貧困人口、計劃生育特扶家庭簽約不打指標體系要求。
(5)簽約質量:3家機構中均存在未履約情況。簽約人群知曉率低。
表37: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得分情況
機構名稱
組織管理(4分)
簽約數量(1分)
簽約質量(4分)
效果評價(1分)
得分(10分)
XXX中心衛生院
3.3
1
2.40
1.00
7.70
XX第二衛生院
3.7
0.77
3.00
1.00
8.47
XX屯鎮中心衛生院
3.6
0.97
3.80
1.00
9.37
關鍵詞:雙流縣基層衛生資源配置鄉鎮衛生院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實地調查成都市雙流縣24個鎮(區)衛生院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情況,同時參考四川省及全國相應衛生資源配置指標,研究物力財力資源配置,本文主要報道調查的24個鎮(區)中的18個鄉鎮衛生院的情況。
成都市雙流是中西部第一強縣,其位于巴蜀盆地中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環繞成都,縣城距成都市區10公里,幅員面積1029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18個鎮,93萬余人。2012年全國百強縣排名第18位。2011年12月20日,雙流縣被正式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距縣城2公里,開通國際國內航線160余條。
2.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調查法,設計發放了《基層衛生資源配置調查問卷:醫院卷》、《基層衛生資源配置調查問卷:醫生卷》、《基層衛生資源配置調查問卷:護士卷》三份調查問卷,實地調查成都市雙流縣18家衛生院的衛生資源配置現狀。
3.研究內容
物力:雙流縣衛生院3級設備配置率,每千人口床位數
財力:雙流縣衛生院實施的工資制度,衛生院每年接受的上級財政補助金額
4.統計分析
采用spass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物力資源配置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1.每千人口床位數
表1 雙流縣衛生院每千人口床位數
由表1可知,從每千人口床位數來看,除了正興鎮衛生院低于農村每千人口床位數標準外,其余各鎮衛生院均高于農村每千人口床位數,而萬安鎮衛生院每千人口床位數則達到了3.81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鄉鎮衛生院本來病人人數少,衛生資源配置浪費嚴重。雙流縣作為成都天府新區建設的重點,在各硬件資源配置上,都得到了優先配置的權力,而硬件資源上去了,相應的軟件資源(醫生素質),不隨之提高,病人不會愿意來鄉鎮衛生院看病,長此以往,將會造成衛生資源配置浪費,因此,需要雙流縣政府加大在招聘人才上的投入,讓衛生資源硬件設施得到充分發揮。
2.雙流縣衛生院3級設備配置率
根據表2顯示,在雙流縣鄉鎮衛生院中,一級設備配備率均為100%,而二級設備配備率均在90%以上,三級設備配備率也較高。但是鄉鎮衛生院就醫人數不多,這必將導致大量醫療設備的閑置,購買和維護醫療設備的經費龐大,使鄉鎮衛生院物力財力資源很大部分被浪費,衛生資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均衡,是鄉鎮衛生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較大問題。
三、財力資源配置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圖4 雙流縣衛生院工資制度圖表
表5 雙流縣6個衛生院工資制度以及接受各級行政補助金額
據表5可知,雙流縣各個衛生院接受財政補貼的程度不同。而據表4顯示,雙流縣衛生院98.4%的衛生院都實行績效工資制度,而像籍田鎮醫生素質較高,而病人數則少,籍田鎮衛生院每年接受各級行政補助金額僅為48萬,醫院又實行績效工資制度,長此以往,無疑將造成高級醫務人員的流失。
四、建議
1.發揮政府作用,提高政府對各個鄉鎮衛生院的財政補助
各個鄉鎮衛生院資源配置差異較大,需要政府的協調控制。各村衛生室醫療資源配置缺乏,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注重醫療衛生資源的質量,切實改善鄉鎮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政府應當采取強有力的經濟手段,加強對籍田鎮中心醫院的財政補助,防止高職稱醫護人員的流失。政府在運用經濟手段的同時運用行政手段加強管理,不僅要通過衛生院上報上一年接待病人的人頭數,采取預付制,對鄉鎮衛生院還要進行差別補貼,并通過不定期抽查,確保每筆錢用到實處;還需要通過對每個鄉鎮衛生院的硬件設施需求進行調查,提高部分鄉鎮衛生院的硬件設施,如興隆鎮、煎茶鎮、白沙鎮。并對各部分的補助進行分類,確保每筆錢用到了需要的領域,減少對床位數等醫院硬件設施的補助,提高對高級醫護人員的補助,以吸引更多的人才,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來均衡衛生資源在各鄉鎮衛生院之間的配置。
2.建立完善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
政府加強管理 建立完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健全鄉鎮衛生院的醫保報賬制度,鼓勵鄉鎮居民來鄉鎮衛生院看病,切實落實衛生院的術后恢復、大病療養、重病照顧功能。
參考文獻:
[1]敬媛媛,李幼平,方銳等.成都市鄉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力資源配置現狀調查――三圈七院六站預調查報告之二[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
[2]李家偉,趙薇等.四川省天府新區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研究[J].醫藥前言,2012(16).
[3]朱晨姝.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中的公平與效率[J].山東大學,2010.
地區特征與衛生資源
溫州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速。而衛生資源配置顯示出巨大的城鄉差異,衛生人力、基本建設和設備等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社區衛生服務處在全面推進階段,正在逐步完成鄉鎮衛生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絕大部分高精尖的醫療設備和高水平的衛生技術人員分布在城區內的大醫院,而有大量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縣、鄉、社區或邊遠地區只分布著較少的水平較低的衛生資源。
2008年,溫州市結合本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實際,啟動了公立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各公立大醫院在市衛生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協調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長期支援合作協議。在實踐過程中,溫州市積極探索公立大醫院支援農村衛生服務的有效路徑,發揮大醫院優勢、因地制宜,逐漸形成了一套可行性較強、效果較明顯的公立醫院支援農村社區衛生的方式,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也能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新農村建設中引入公立醫院支援體系的實踐
基層衛生人才的培養
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實施教育培訓工程。公立醫院在衛生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協調下,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以解決基層衛生機構人才缺乏問題[3]。(2)實施“A+B”導師指導制,實行醫師對口幫扶。選派思想作風好、業務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相應專業人員與基層醫生進行結對。為每位需要幫扶的醫生配備A、B兩位導師,確保在臨床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隨時、及時得到指導。(3)規范臨床實踐基地建設,推動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在醫療、教學、學科等方面的優勢,強化臨床實踐基地建設,按照《浙江省全科醫師和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培訓基地基本要求》為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
醫療業務指導
(1)門診預約、集中診療、專病專治,規范常見病慢性病的診治。根據農村疾病分布的特征和鄉鎮衛生院收治常見病、慢性病的特點,醫院提出了專門用于農村鄉鎮衛生院的“新型門診預約系統”,既將醫院門診預約電話告知鄉鎮衛生院,衛生院接診人員一旦發現診斷明確、病情不重的常見病、慢性病病例,即可拔打預約電話幫助病人預約專家,待病人預約到一定數量后,公立醫院再派專家下鄉。如樂清北白象鎮有大量的糖尿病患者,泰順縣雅陽鎮高血壓患者比較多,醫院組織內分泌、心內科多位專家組成的衛生支農小分隊,前往集中診治。并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為鄉鎮衛生院制訂常見病的診治規范。(2)統籌安排,改善硬件設施,開展遠程指導。公立醫院支援農村衛生服務工作應進行統籌安排,配備專人負責此項工作。如安排醫院多名業務副院長分別負責結對工作,每組配備1位有醫學背景的職能科室科長負責具體事宜。根據各衛生院急需設備的申報情況,為每所衛生院爭取社會善款10萬元,用于購買醫療儀器。為方便聯系,為每所衛生院各配置了加入虛擬網的10只手機,分發給結對幫扶的醫師,基層醫師若在臨床工作遇到問題和困難可隨時聯系結對醫師,以實現遠程實時指導。(3)發揮信息和技術優勢,實現影像遠程會診。在鄉鎮衛生院安裝PACS系統(即醫學影像的存儲和傳輸系統),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影像遠程會診,有效解決了基層醫院缺乏高年資放射診斷人員,疑難病例得不到較準確診斷的問題,最大化地利用了公立醫院的專家資源對基層衛生院影像檢查進行有效診斷和審核確認,大大提高了基層衛生院的影像診斷水平。(4)幫助建章立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群眾認可度。針對農村基層衛生院普遍存在著管理紊亂、規章制度不健全、崗位職責不明確、工作流程不規范等問題,公立醫院一方面派出專業技術人員為衛生院檢修醫療設備,幫衛生院建立設備操作規程、應急處理和維修技術文檔,避免由于設備操作不當帶來的醫療事故和設備損壞。另一方面,派管理人員幫助衛生院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項技術規范和工作制度。同時,幫助制定醫護人員工作手冊和考核標準。(5)組織醫療下鄉和醫學生暑期醫療服務團,送技術送健康到農村。一年中醫院共有18支醫療隊陸續前往結對衛生院開展幫扶工作,派出專家100余人次,開展健康學術講座10余次,聽課人數達600余人次,協助開展各類門診小手術10余次,共有3000余名基層百姓從中受益。向結對的鄉鎮衛生院派出專家定期坐診,通過讓衛生院醫務人員在旁跟診,使他們獲得了向專家學習的機會。同時,作為一家教學醫院,還充分利用暑期時間,緊密結合醫學生的特長,選派專家帶領醫學生前往結對鄉鎮聯合當地衛生院,開展諸如“服務新農村,建設新家園”等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醫療服務團活動,了解當地的醫療衛生現狀及群眾健康情況,將醫療健康送到農民家門口,為農民送醫送藥送技術。
實施雙向轉診制度,密切協作
完善的雙向轉診制度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條件,也是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重要內容[4]。為雙向轉診需要,印制了“雙向轉診單”作為轉診“綠卡”,并設計了操作性強的轉診流程,取得了雙向轉診突破性進展。針對農村基層衛生院疑難復雜病人的轉診,公立醫院專家、特需門診提供預約服務,病房提供綠色通道。如農村基層衛生院的患者需要轉院,衛生院負責通知大醫院,農民不必轉院時再次掛號,可以直接就診。患者在醫院經過治療后,根據病情可回農村基層衛生院接受后繼治療。為方便農民還增加了在農村基層衛生院不能開展的大型檢查(CT、核磁共振等)的預約服務。
近年來。淄博市衛生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把加強基層衛生設施建設,完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作為衛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重點、求突破。提質量、上水平。促進了基層衛生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1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建立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農村衛生服務條件不斷改善,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2006-2009年,全市各級財政對農村衛生事業的補助投入由6160萬元提高到了8524萬元,增長38.39%。2009年爭取國家投資2100萬元,改造建設桓臺縣醫院和淄川區中醫院病房樓10萬余平方米。利用國債項目,投資792萬元,改造建設19處鄉鎮衛生院,新建或改擴建業務用房1.14億平方米。在各級財政投資6000萬元,在全省率先完成2000處村衛生室改造建設后,2009年又完成了1268處省級村衛生室提升服務能力建設項目,提前兩年完成了任務。新建衛生室實現了房屋設備達標、外觀標識統一、科室布局合理、規章制度健全、物品擺放整齊有序、衣帽被服地面整潔,極大地改善了農民就醫環境。
2 深化改革、優化配置。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管理水平
以優化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為重點,穩步推進農村衛生改革,理順基層服務機構管理和運行機制,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保障功能日益完善。
2.1 功能定位 根據衛生院所處地理位置、交通環境等因素,重新調整鄉鎮衛生院功能定位,將全市94處衛生院劃分為36處中心衛生院、58處一般衛生院。對中心衛生院予以重點扶持,一般衛生院主要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做到了規章制度健全、人員崗位職責明確、預防保健功能完善。
2.2 規范管理從2004年起,我市全面推行鄉鎮衛生院上劃管理,由區縣政府重新核定人員編制,上劃以來,政府對鄉鎮衛生院的撥款數額比上劃前平均提高了30%以上。為進一步加強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促進農村衛生工作科學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高效、優質、價廉、便捷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今年在全市開展了“示范鄉鎮衛生院”創建活動。
2.3 鎮村一體完善鎮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實現人才、設備、技術的共享。對3400處村衛生室嚴格實行“三制、四有、五統一”,即對鄉村醫生實行資格準入制、聘任制、目標責任制:基本醫療服務做到看病有登記、取藥有處方、轉診有記錄、輸液有許可證;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管理制度、統一由鄉鎮衛生院代購藥品、統一藥品價格、統一收費標準。在此基礎上,對村衛生室實行量化分級管理,實行甲、乙、丙三級管理體系,做到了管理科學、因病施治、操作規范、主動服務、方便快捷、群眾滿意。
3 強化措施、培養人才。不斷提升農村衛生服務水平
3.1 強化人才戰略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對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桓臺縣政府自2007年連續五年每年投資100萬元用于人才培養。自2008年連續3年為13處鄉鎮衛生院招聘本科醫學生78名;沂源縣財政投資30萬元用于鄉村醫生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為全面提高農村衛生人員的業務水平,2009年開展了衛生專業人員崗位練兵活動,有6365名農村衛生人員參加了全市醫療急救技能大賽。
3.2 實施衛生強基下發了實施“衛生強基工程”的意見,列入對各區縣和市屬醫療單位年度綜合目標重點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全市對口幫扶實現全覆蓋,各幫扶醫院下派業務人員659人,其中縣級以上醫院下派388人,副高以上職稱134人。舉辦培訓班89期,培訓農村醫務人員2205人次,免費接受農村進修醫生188人。農村醫療機構向大醫院轉診5435人次,由醫院轉回到基層的康復期患者2059人次。援助專家在被幫扶單位開設特色專科和專家門診,傳授新技術新業務,既培養了人才,增強了服務能力,又有效節省了群眾醫療費用。如淄博市中心醫院幫扶專家每月開展10余臺手術,尤其是髖關節置換、脊柱骨折和椎體滑脫等手術,填補了被幫扶單位高青縣人民醫院的空白。
3.3 學歷教育和能力培養并重積極開展鄉村醫生在崗集中培訓、“360工程”、“1127工程”鄉鎮衛生院技術骨干培訓及鄉村醫生中醫中專學歷教育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首先,啟動并開展全市鄉村醫生在崗集中培訓工作。2006年制定全市鄉村醫生在崗集中培訓計劃并啟動培訓工作。強化鄉村醫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中、西醫適宜技術,提高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傳染性疾病的診斷、應急處理能力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全市累計共培訓鄉村醫生14198人次。其次,全面實施"360工程”、“1127工程”等重點項目培訓任務。共對全市89處鄉鎮衛生院566名技術骨干進行了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鄉鎮衛生院骨干人員診治和處理一般急癥、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使其基本達到本專業高年資主治醫(護)師或副主任醫(護)師水平。第三,啟動開展鄉村醫生普通中專學歷教育工作。對在村衛生機構工作的無專業學歷的在崗鄉村醫生。采取集中學習、自學、遠程教學輔導相結合的半脫產教學方式,進行學制3年的教育,目前在校學習的鄉村醫生共計96名。第四,做好鄉鎮全科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工作。從2010年起,對招收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進行3年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用3-5年時間,為重點建設鄉鎮衛生院培養3-5名l臨床醫師骨干。
4 多措并舉,完善機制。不斷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
農村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點傳染病防治有序有效,連續三年實現零死亡。基層醫療急救和衛生監督網絡延伸到農村,有力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健康權益。2009年農村孕產婦無死亡,住院分娩率達到99.99%,嬰兒死亡率降至4.87%。農村居民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新農合參合率為99.94%,貧困人口和五保戶參合率達到100%。累計籌集基金92056.73萬元,基金使用率87%,獲得萬元以上報銷補償3800人,最高補償達到15萬元。形成了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實惠、衛生得發展的“三贏”局面。衛生部陳嘯宏副部長視察時指出,淄博農村衛生工作富有創造性,為全國、全省積累了成功經驗。
5 拼搏進取。攻堅破難,全力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2020年每萬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醫生
孫志剛說,全科醫生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全科醫生制度已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30%~60%。
按照《意見》,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一是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二是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三是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力爭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醫生的服務。
屆時,大多數患者的首診將回到基層,全科醫生首診制度試行的基礎條件將日趨成熟,90%以上的常見
病、多發病可以在基層得到有效診治,大病通過全科醫生預約轉診,節省了醫療費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孫志剛說:“當然,目前全科醫生強制性首診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還不具備條件,更現實的考慮是先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通過醫保支付實現全科醫生首診,直接到大醫院就診者提高自付比例。”
“5+3”8年強制性規范化培養合格人才
孫志剛介紹,全科醫生培養制度的總體設計,可以概括為 “一種模式、三個統一、兩種途徑”。“一種模式”即逐步規范全科醫生培養為“5+3”模式,前5年是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三個統一”即統一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方法和內容,統一全科醫生執業準入條件,統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兩種途徑”即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階段采取“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兩種路徑。
規范化培養以提高全科醫生的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為主,全科醫生出科或者出診要達到國家要求的實踐病種、病例數和臨床基本能力、社區和基本公共衛生實踐能力。規范化培養時間為3年,原則上在臨床培養基地輪轉培訓時間不少于兩年,另外安排一定時間在基層實踐基地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進行服務鍛煉。
《意見》規定,“5+3”規范化培養是強制性制度,注冊(全科)執業醫師必須同時具備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和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合格證書。
“四個渠道”救急培養,明年每個基層機構都有全科醫生
8年的規范化培養周期有點長,如何解決近期基層急需全科醫生的問題?
《意見》提出近期加快培養合格全科醫生的四個渠道:一是大力開展基層在崗醫生的轉崗培訓。近兩年,國家共安排了3萬名基層醫生進行轉崗培訓,中央財政對中西部鄉鎮衛生院醫生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每人每年補助8000元。二是強化定向培養全科醫生的技能培訓。去年,國家招收了5000名5年制本科醫學生,免費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定向培養全科醫生;今年計劃繼續招收5000名;每年每生中央財政補助6000元。同時,允許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通過“3+2”的途徑培養適用的助理全科醫師。三是通過提升學歷層次培養基層全科醫生。鼓勵基層在崗醫生獲得規定學歷,符合條件后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四是鼓勵醫院醫生到基層服務。包括嚴格執行晉升中高級職稱前到基層服務的規定、建立健全各類對口支援制度、利用遠程醫療和遠程教學加強對基層培訓、允許醫院醫生尤其是退休醫生到基層執業服務等。
但事實是,從一開始,醫改在安徽采取的就絕非是單一的運行模式,即便同屬于一個市的兩個縣,在醫改探路的征程上,也沒有完全相同。比如馬鞍山市含山縣,早前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而當涂縣就沒有這樣搞。與其說取消“收支兩條線”是原有模式的破產,不如說是于不斷調適中尋求最優的結果。
“破產”只是想象,相反,“政府主導,公益性取向”的醫改在安徽得到了強化。 破 產?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通俗說,是醫院經營收入直接進入財政專戶,醫院人員工資、運營開支等則從財政直接撥款。收入和支出是兩條平行線,沒有掛鉤。這是為了遏制醫院的創收沖動,但引發的新問題是,導致了醫務人員缺乏積極性。
取消“收支兩條線”后,安徽醫療系統堅持“政府主導,公益性取向”的方向不僅沒變,反而得到了強化。這首先體現為政府對醫院的投入沒有減少。
在當涂縣,地方政府依舊承擔著醫務人員大約70%的收入,剩下的則靠二次績效分配來刺激和調動著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避免干多干少一個樣。記者在安徽接觸的基層醫護人員中,幾乎沒人認為這次政策調整意味著安徽醫改的終結和破產,因為和醫改前相比,隨著政府投入的增多,醫院運行依舊不錯。
如果說醫院曾面臨破產的困局,那也是在新醫改前。當涂縣石橋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陳維文告訴《南風窗》記者,從1997年到2007年,政府對醫院基本沒有什么投入,財政撥款最多只夠發退休人員的工資。那時,鄉鎮醫院屬于所在鄉鎮政府管轄,盡管有硬性規定,鄉鎮政府負責醫務人員工資的40%(另外60%由醫院自籌),但實際上能否落實,除了要看鄉鎮政府的財力外,也要取決于領導的重視程度。很多鄉鎮醫院面臨癱瘓。2003年“非典”爆發后,政府已經沒有什么“抓手”來激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了。
2008年,當涂縣的鄉鎮醫院劃歸縣衛生局管轄,醫院處境逐漸好轉。當涂縣衛生局一位官員告訴《南風窗》記者,當初醫改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二是不能讓基層衛生院倒下,否則公共衛生服務的使命,誰來承擔? 改 革
在堅持“政府主導,公益性取向”的前提下,過去6年里,當涂縣的醫改大致經過了如下的路徑。首先政府加大投入,完成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重建、修繕等工作,同時更新醫療器械設備,保障醫務人員的基本工資和收入,讓醫院院長從過去的創收者的角色逐步轉變為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帶頭人,回歸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
有了硬件投入和收入在財政上的保障后,接下來,安徽基層醫改取消了基本藥物銷售加成,這是對以藥養醫模式的顛覆。過去,藥品價格從出廠價到醫院賣給患者,至少加成50%,有的甚至漲了數十倍。“以前,我們的藥品收入占到醫院總收入的70%,現在只占到30%。”當涂縣太白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王兵告訴《南風窗》記者,藥品零加價銷售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負擔。
鄉鎮衛生院所使用的藥物都是國家基本藥物,其零加價銷售路徑的實現是通過安徽省招標采購平臺來實現的。省里統一招標后,統一配送。擠干藥品的“水分”后,衛生院正常運轉所需的經費,則由財政埋單。
藥品實行零加價銷售后,多開藥已不能給醫院帶來創收,這遏制了濫開藥的行為。藥品加成的利益鏈被切斷,受益的自然是患者。但新問題隨之而來,藥品加成取消后,醫院會不會在其他方面,如濫用檢查、提高床位費等領域,實現新的創收?
安徽一些地方為此進行的探索是實行“收支兩條線”,根據往年的業務量,核定一定的任務,完成任務就拿到全額的工資收入。這樣一來,工作和營收脫鉤,遏制了醫務人員創收的沖動,確保了患者在改革中真正受益。
但新的“平均主義”問題隨之出現,有醫院甚至出現推諉病人的現象,能治的病也不去治療。這就是今年2月安徽省不再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的背景,代之以全面推行財政經費定項補助,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部門按編制內實有人數全額核撥人員經費,醫療服務收入扣除運行成本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
“過去6年,我們縣一直沒有執行‘收支兩條線’,這在當下,反而符合省里的政策要求。”王兵告訴《南風窗》記者,“現在省里公開取消‘收支兩條線’了,我就可以和你說了,如果是以前,我不敢說。當初縣里也是考慮到調動醫護人員積極性,所以沒有執行‘收支兩條線’”。也正因如此,當涂基層衛生院在最近幾年,運轉得不錯。 生機與消極
王兵做醫生有20多年,擔任院長也有15年了。對醫改前后的變化,他有切身感受。他給《南風窗》記者拋出了一組數據:太白鎮中心衛生院的營業收入,從2009年的90多萬元飆升到了2014年的700萬元。增收原因包括增加職業病檢查和精神病康復治療等項目,但僅就門診而言,每天的門診人數也從此前的40多個患者飆升到了現在的100多個,雖然患者就診的次均費用從以前的90多元降到現在的70多,總收入還是增加了不少。 插圖/ 白穎
另一明顯的變化是醫護人員的收入。現在太白鎮中心衛生院醫護人員的年薪大概在8萬~10萬元,醫改前,他們的收入只有3萬~4萬元。由于業務量的增加,太白鎮中心衛生院除了編制內的36人外,還另外聘請了20多個編外人員。
陳維文也對改革持肯定態度,他告訴《南風窗》記者,公益性的逐漸回歸可以從政府保障醫護人員工資中看出端倪。10年前,政府財政承擔醫護人員工資的40%,醫院自籌60%;2008年,財政保障到了60%;2010年以后,醫護人員的工資有了硬性的保障,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住房公積金等。
此外,根據醫護人員工作的專業性、特殊性等,上級允許衛生院根據營收的情況實施二次績效考核,比如營收的利潤部分,在拿出20%~40%作為醫院今后的發展資金后,剩余部分可作為職工的獎勵―但鄉鎮衛生院必須保證每年提留用于發展的金額不少于5萬元,中心衛生院必須保證每年提留用于發展的金額不少于10萬元。
馬鞍山市含山縣過去實施的是“收支兩條線”。雖然管理方式不同,但無論是含山的路徑,還是當涂的做法,都在改革過程中讓老百姓享受到了住院、看門診等報銷的福利。不一樣的是,兩地醫生的精神狀態和積極性有差異。
實行“收支兩條線”的醫院,積極性差到何等程度呢?王兵告訴《南風窗》記者,有的衛生院以前一年能做300~400臺手術,去年一臺手術都沒做。
含山縣運漕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告訴記者,他們這幾年的收入一直沒漲,一個月的收入就3000多塊錢,但物價一直在漲,所以這個收入也相當于逐年在降低。因為收入上不去,所以有的人就辭職了。
“客觀說,醫護人員的積極性肯定沒那么高。”含山縣清溪鎮衛生院院長張德林接受《南風窗》記者采訪時也承認,清溪鎮衛生院目前也沒做手術,但主要倒不是積極性差,而是因為人員配套不齊。 控制與放活
為鼓勵基層衛生院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當涂縣沒有實行“收支兩條線”,給予了醫院一定的財務自由,利潤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改善職工福利。這給基層醫院帶來了活力,但問題是,醫護人員的收入重新和醫院贏利多寡掛鉤的時候,如何保證醫護人員不為了自身利益而侵害患者的利益呢?在刨除了藥品加成后,如何保證醫院在其他領域不對患者“下手”?
和利益相掛鉤的考核,是當涂縣衛生局、當涂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新農合)聯手祭出的“殺手锏”。
時振宇是當涂縣新農合中心副主任,他告訴《南風窗》記者:“醫院報銷需要經過我們審核,我們的制度設計就是和醫院斗智斗勇!”
時振宇說,取消藥品加成后,基層醫院多開藥已沒有了意義。但要預防醫院濫用檢查、濫用材料等,他們對此的考核有:總額預算管理、按病種付費、次均費用考核等等。
以鄉鎮衛生院做一個膽囊手術為例,核定的總費用是4000塊錢,不能超過,超過的部分由醫院自理。
這4000塊錢是綜合關于此類手術的成本、利潤等計算出來的。按病種付費的考核設計中,新農合固定承擔3200元,參保患者只需要付20%。假如該手術醫院收費剛好是4000塊錢,患者支付總額的20%,即800元,新農合承擔3200元。這意味著,醫院做這臺手術沒賺到錢。
假如,醫院實際收費是5000塊錢,根據按病種付費的規定,新農合依舊是給醫院3200元,病人承擔總費用(5000元)的20%,支付1000元,那么醫院實際拿到的是4200元,這意味著醫院虧了800元。相反,這臺手術如果醫院管理得好,只需要收費3000元,那么新農合依舊出3200元,患者按總費用(3000元)的20%支付600元,這樣醫院實際拿到手的是3800元,掙到了800元。
總額預算管理的含義是,某衛生院去年新農合報銷1000萬元,根據物價合理上漲等因素,核定今年報銷金額為1200萬元,如果最后結算時超過定額,新農合就是要考核費用上漲是否合理,是不是存在小病轉住院、使用了不合理的耗材、進行了不合理的檢查等等。如不合理,將對衛生院進行處罰。
除總額預算管理外,還有次均費用的考核―年度住院總醫藥費除以總就診人數,即為次均費用。次均費用的考核有全省基層醫療的費用水平作為參照,如果漲幅控制在2%~3%,屬于合理范疇,過高肯定就有問題了。
此外,醫院收入中,藥品費、檢查費、材料費分別占據總收入比重的情況也作為考核指標,如果有不合理上漲,新農合中心就扣錢。對醫院而言,辛苦做事,還自己倒貼,這種事顯然不能干。新農合達到了對醫院亂作為進行控制的目的,而醫院也在壓力下制定考核標準,主動對醫生亂用藥、亂檢查、亂使用耗材的行為進行控制。
這樣的控制,可以制約醫院的亂作為,但會不會導致醫院為了節約成本,把應該檢查、合理使用材料的環節給“省”掉了?王兵和陳維文等多位基層衛生院的院長都向《南風窗》記者表達了“不可能”。如果該檢查的不檢查,可能出現醫療事故,醫生個人以及醫院是不敢去冒這個風險的。
此外,衛生局從醫務質量、醫德醫風、投訴情況等方面對醫院進行考核。衛生局的考核結果與對醫院的撥款、對醫生工資的績效考核等有密切聯系,所以醫院也很重視衛生局的考核。
關鍵詞:鄉鎮衛生院;中醫;繼續教育;對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1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5-000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rate of TCM knowledge, the application,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Chinese appropriate techniques in health clinic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of Hunan Province;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CM continuing education. Methods 50% of the training doctors were adopted randomly from 4 training courses in health clinic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in Hunan Province. The student number of each course was 49, 51, 53, 53, respectively. Self-designed questio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206 training doctors. Results 168 (81.55%) doctors’ degrees wer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degree and college degree;186 (90.29%)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s were physician assistant and physician;The awareness rate of TCM knowledge was 63.83%;Different study backgrounds of doctor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rate of TCM knowledge (χ2=42.42, P=0.01). The using rates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iques were all lower than 30%. 96.60% of doctors in health clinic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hope to learn one or more TCM appropriate techniques to help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Conclusion The degree, professional title, mastery of TCM knowledge, and TCM appropriate techniques were not optimistic. The doctors in health clinic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showed strong desire for TCM appropriate techniques. The health department should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octors in health clinic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and develop targeted TCM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health clinic in towns and township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ntinuing education;countermeasure
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夯實農村和社區的中醫藥基礎,積極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一批標準化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規劃中還提出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為了更好開展鄉鎮衛生院醫生的中醫繼續教育,筆者所屬研究團隊選擇2013年湖南省鄉鎮衛生院培訓班醫生206名,開展中醫知識知曉率及中醫適宜技術應用及需求情況調查,以探求有針對性的中醫繼續教育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衛生廳統一舉辦的“湖南省鄉鎮衛生院醫生培訓班”醫生206名(每家衛生院1名),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1.2 調查表設計
本課題組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在經過5位相關專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論證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其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醫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學習背景;②中醫藥知識知曉率調查,題目為閉合式,共10個題目,內容主要涉及中醫藥基本知識,如中醫藏象、五行、八綱辨證、六、辨時給藥、中醫養生等知識,答對賦分為“1”,答錯或不答賦分為“0”,超過2個題目未回答者視為無效問卷,滿分為10分;③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及需求情況,內容包括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情況、迫切需要學習的中醫適宜技術等。
調查均采用封閉式提問,調查前進行預調查,一般10 min可完成答卷,根據預調查反饋的信息,調整問題后,Cronbach's α系數為0.84。
1.3 調查方法
調查前,統一培訓10名調查員,根據每期鄉鎮衛生院醫生培訓人數的50%隨機現場發放問卷,以無記名方式,當場填寫并檢查后回收;若發現未填寫或缺項,則當場要求補填。共調查4期,每期調查人數分別為49、51、53、53名,共發放問卷206份,回收有效問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 d后隨機抽取15位鄉鎮衛生院醫生重測,重測信度為0.86。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秩和檢驗等統計方法,P
2 結果
2.1 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的206名醫生,年齡20~54歲,平均(34.52±6.60)歲,基本信息見表1。
2.2 中醫藥知識知曉率
鄉鎮衛生院醫生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答對的題數/總題數)為63.83%,其年齡、性別、學歷、職稱均對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的影響無差異(P>0.05),但其學習背景對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的影響有差異(χ2=42.42,P=0.01),見表2。
2.3 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情況
鄉鎮衛生院醫生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情況不容樂觀,僅有20.39%的醫生經常采用中藥治療疾病,不足20%的醫生經常使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疾病,見表3。
2.4 迫切需要學習的中醫適宜技術
不同醫生對中醫適宜技術的需求不一,大多數醫生希望學習針灸、推拿、敷貼、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協助治療疾病,96.60%的鄉鎮衛生院醫生希望學習一種或多種中醫適宜技術來幫助診療疾病,見表4。
3 問題與對策
《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強調要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但本調查發現,湖南省鄉鎮衛生院中醫院校畢業的醫生僅占21.84%,接受過西學中培訓的醫生為18.45%,說明中醫培訓及中醫繼續教育的范圍太窄。本次調查發現,鄉鎮衛生院醫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學歷、低職稱、低中醫藥知識知曉率、低中藥和中醫適宜技術使用率。學歷和職稱是反映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的指標之一,本次調查的206名醫生中,81.55%的醫生學歷為中專和大專,90.29%的醫生職稱為助理醫師和醫師,這與同類調查的數據[1]較為接近。另外,鄉鎮衛生院醫生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僅為63.83%,且具有中醫背景的醫生中醫藥知識知曉率要高,由此可見中醫院校教育及中醫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醫藥知識知曉率的前提下,僅有少部分人經常采用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疾病。眾所周知,中醫適宜技術在治療疾病方面不僅能夠節省醫療費用,且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臨床研究表明,中醫適宜技術不僅可以配合西藥較迅速、較長時間地控制血壓,還能明顯改善高血壓患者不適癥狀[2]。因此,不少鄉鎮衛生院醫生希望學習一種或多種中醫適宜技術以幫助診療疾病。
基于鄉鎮衛生院醫生的“四低”特征及鄉鎮衛生院醫生迫切希望學習中醫適宜技術的情況,建議衛生主管部門為鄉鎮衛生院醫生提供中醫繼續教育的機會,使鄉鎮衛生院醫生提高學歷、職稱、中醫藥知識知曉率、中藥和中醫適宜技術使用率,達到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和降低基層醫療費用的目的。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
3.1 開展網絡遠程教育及對口援助,拓寬中醫藥繼續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國常用的中醫藥繼續教育渠道為各類研修班、學習班、學術講座、學術交流及脫產進修等,但我國鄉鎮衛生院醫生數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訓費用等,導致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生無法離崗學習,進而影響中醫繼續教育的開展。而網絡遠程教育可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鄉鎮衛生院醫生可隨時隨地學習,能有效幫助其提升學歷和職稱,提高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并可節省費用。另外,衛生主管部門可指定省、市中醫院對口援助縣中醫院及鄉鎮衛生院,定期選派中醫藥專家赴基層講學,安排中醫骨干到基層歷練并指導縣中醫院及鄉鎮衛生院在中醫適宜技術開展中遇到的問題。
3.2 合理選擇中醫藥繼續教育內容
根據鄉鎮衛生院醫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學習中醫適宜技術的現實狀況,在進行鄉鎮衛生院中醫繼續教育時,應首先夯實鄉鎮衛生院醫生的中醫基礎理論及基本知識,再開始加強中醫適宜技術(針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訓,以實際滿足鄉鎮衛生院醫生的迫切需要。
3.3 以農村地區疾病為導向,創新中醫藥繼續教育方式
據2008年中國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循環系統疾病(50.3‰)和呼吸系統疾病(47.7‰)是我國居民2周患病率的前2位,我國農村地區2周患病率最高為呼吸系統疾病(50.4‰),按照疾病類別,農村地區2周患病前5位是高血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胃腸炎、類風濕關節炎[3]。對于這些疾病,正確選擇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減少患者耐藥性,降低醫療費用。因此,在中醫藥繼續教育過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學法,針對農村地區2周患病率靠前的疾病,結合臨床案例及科研成果總結疾病的中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常用治療方法并用于教學,以快速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韓世強,陳平,馬淵俊,等.甘肅省積石山縣鄉鎮衛生院中醫藥衛生人力資源及其服務能力調查[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3):39-41.
[2] 徐鳳勵,趙凡平,夏衛兵,等.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社區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9):1061-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