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1 10:00: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思品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性。要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好學、樂學,就必須激發其學習興趣。下面結合一些教師的教學實踐概述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的幾點做法。
形象激趣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講究教學藝術,并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遠為近,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位教師在講《愛惜糧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結合當地實際,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小麥的生產過程”,突出農民伯伯從下種到管理到收獲的辛苦勞動,并配音說明,使學生在形象化的氣氛中受到了深刻教育。一位教師在講《尊敬老師》一課時,先點燃了一支紅燭,讓學生觀察、思考、品味,從具體的形象中感知紅燭具有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特點,進一步悟出“教師具有紅燭精神”的道理,具體地感受到教師工作的崇高,增強了尊師之情。
情境激趣法精心創設情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結合實際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出示兩個蘋果,一大一小,讓兩個學生到講臺上來拿,兩個同學都不肯拿大的,爭著要小的。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是“謙讓”。同學們感到很有趣。一位教師在教《不說謊話》一課時,借助錄音,繪聲繪色地配樂講述《狼來了》的故事,把學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刻體會說謊話的嚴重后果,饒有興趣地接受了誠實的品質教育。
兒歌激趣法兒歌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順口等特點。因此,教學中要恰當地運用兒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一位教師在講《上課專心聽講》一課時,用兒歌高、概括了課文內容:“眼睛認真看,耳朵注意聽;腦子跟著想,精神要集中;不做小動作,趕跑瞌睡蟲;一心不二用,當個好學生。”學生喜讀樂記,興趣很濃。又如一位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恰當地運用了課后練習一的兩首兒歌:“兩只公雞眼瞪大,伸長脖子來打架,為爭一粒小芝麻,斗成一對禿尾巴。”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誦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不謙讓的危害,增強了教學效果。
對比激趣法教師在教學中關于運用相似、相近或相關、相反的觀點和材料,進行比較、對照,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理解的有效方法。
一位教師在講《騰飛吧,祖國》一課時,通過查資料、搞調查,繪制了三張圖表:一是祖國解放前后工農業總產值、人均收入對比表;二是改革開放前后本村農、副、企業生產,群眾生活變化對比表;三是我國和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對比表。通過列表比較,突出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學生覺得真實可信,生動有趣。
設疑激趣法有探索問題的興趣。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也必須善于設疑陳難,引導學生求解求知,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一位教師在講《孝敬父母》一課時,是這樣設問的:“同學們都很愛自己的父母,你們知道父母是怎樣關心、愛護你們的嗎?”同學們發言熱烈,說出許多事例。教師進一步誘導:“既然你們的父母都很關心、愛護你們,那么你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同學們七嘴八舌地暢所欲言,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競賽激趣法小學生好強好勝,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一位教師在講《學做家務活》一課時,采用“巧手運動會”的形式,讓學生比賽縫扣子、折衣服、擦桌子等,看誰干得快,干得好,”學生積極性很高。另一位教師在講《農村洶涌改革潮》(自編教材)一課后,組織學生開展“尋找家鄉的改革之星”活動,看誰了解的事例多,看誰采訪的改革家事跡突出。同學們興趣盎然。組建了“紅領巾記者團”,積極采訪了企業家、專業戶、“明星企業”、“億元鄉”等,掌握了不少生動的改革新事,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革意識。
所謂“辨、評、導”,即依據思品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日常行為和思想認識實際中的熱點、疑點或難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明辨是非,評說理由,教師及時導行,促使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發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樣例
這是吸收和處理信息的過程,是實施“辨、評、導”的基矗根據思品課的具體教學要求及內容,聯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收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實例,教師將這材料進行歸納、綜合、加工,形成帶有普遍意義的“可辨”樣例。
從獲取素材的途徑看,教師可通過有意觀察、問卷調查、家訪、交談等方式獲取,也可是學生在家里或社會上的表現。
例如:教學《勝不驕,敗不餒》前,可將本課內容引伸到學習中來,召開部分學業差生座談會,讓他們暢談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的心情及想法,根據他們的心理,教師總結出學業差生在學習遇挫時的一般心態,形成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供“辨、評、導”的樣例。這樣來自學生、貼近學生年齡特點和思想行為實際的樣例,更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形成良好的“辨、評、導”的氛圍。又如:教學《敢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英雄戰士徐洪剛》時,教者可收集丹陽市皇塘鎮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創設情境,評說“可辨”樣例
評說樣例,是“辨、評、導”的中心環節。在思品教學中,教者通過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特寫的情境中,結合自己的理解或體會,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啞劇、童話劇等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教《愛護花草樹木》一課時,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小組讓一名學生扮演“小樹”,伸出雙臂當“樹枝”,讓幾位同學把沉重的書包掛在“樹枝”上,還使勁搖動。“小樹”痛苦地:“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學生親身體驗,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判斷這種行為是否正確,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認識,使學生從中悟出“要愛護花草樹木”這一道理。
(2)辯一辯,議中悟真。“真理越辯越明”。在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辯論,各抒已見。如教學《愛護班級榮譽》一課時,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樣例:“學校衛生員檢查我班衛生情況,小明發現座位下有一張廢紙,他立即用腳踩住,沒讓衛生員發現。結果,衛生員表揚了我班衛生工作做得好,還給我班加了衛生分”。我引發學生討論:“這是愛護班級榮譽嗎?”學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展開舌戰,各擺理由。教者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學生感到:愛護班級榮譽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掩蓋存在的問題,只有敢于承認問題,才有改正的決心。樣例中的小明有愛班心,但行為是不對的。這樣,通過辯論和教者引導,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識。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占優勢。在思品教學中,幻燈等電教手段來展現樣例,教育效果會更好。如教學《要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新市口人走車行的交通情況錄像,讓學生判斷誰走得對?
為什么要這樣走?有沒有走得不對的?為什么?由于錄像貼近生活,學生較易辨別,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較深刻。這樣,比簡單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還可以通過“聽一聽”、“訪一訪”、“問一問”等途徑,讓學生明白事理。
三、注重實效,指導行為實踐
(1)導行要從實際出發。一是因內容而異。思品課的內容涉及面很廣,有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有引導學生培養精神品質鍛煉意志的。不同的內容,在導行時,要提出不同的具體而明確的操作點或訓練點。二是因人而異。每位學生的行為能力是有差異的。
國家教育部發出《關于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的通知》至今,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已經過十六、七載探索, 期間有寶貴經驗的積累,也有實踐誤區的困惑。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引起特別重視。
其一,學科教學觀念的陳舊。
小學思想品德課具有鮮明的方向性和時代特征,其教學內容既有優秀傳統的繼承,也有時代精神的體現。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編、教、學”的理念的綜合體現,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樹立“編、教、學三位一體”的 學科教學觀,在掌握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深刻領會《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及教材 的特點和要求,準確把握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規律,真實了解學生學習本學科的意愿,并以此為依據來設計課堂 教學。首先,要理解教學內容的連貫性與漸進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時代性與針對性、規范方式的實效性與可操 作性等,這是教師優化使用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前提。第二,在傳統教學中,思想品德課一直固守“明理——激 情——導行”三環節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固然有它的明顯優勢,但過于單一的模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 銳減。80年代以來,我國教學模式研究發展迅速,僅1993年馮克誠主編的《實用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全書 》就收集了近六百種教學模式,其中有不少對思想品德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三,受社會發展大環境 的影響,小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愈來愈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心態,因人施教的難度也愈來愈大,真實了解學 生學習的共性和個性,已經成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教學觀念還未得到 根本轉變,以偏概全,以抽象代具體,以經驗代現實,不重視課程理論和學習理論的現象依然存在。課程論、 教學論、學習論等基本理論缺乏和“編、教、學三位一體”教學意識淡薄,直接導致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的 狹隘性、教學過程的單一性和課堂教學價值的短效性。
其二,教學主體的失落。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實質上是通過教育因素的有效影響,促進小學生將思想品德規范逐步內化為自覺 性的過程。這一內化過程的核心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激發和發展。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樹 立主體教育思想,深入研究主體性水平發展策略,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課堂改革向縱深發展。思想品德課教 學應有三個主體,即教師、學生、班級集體,這三個主體分別居于課堂教學的不同層面,共同構成以實現教學 目標為中心的立體結構。教師主體在最高層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在基礎層面,在整 個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班級集體在中間層面,發揮主力作用。構建教師、學生、班級集體三主體相互作 用、彼此互動的協調運行機制,將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動作用、班級集體主力作用有機融合,必將形成思想 品德課教學強大的內驅力,充分激發思想品德教學的生命活力。然而,在教學行為中,有的思想品德課教師主 體意識相對淡薄。重視教師主體,卻有意無意夸大教師主體作用,在教學行為上,把學生生動的理解變為呆板 的灌輸,把師生雙向互動變為教師單向傳遞,把課堂變為“一言堂”,把教學簡化為教的實施而忽略學的引導 ;在教學評價上,不是關注學生學得怎么樣,而是關注教師教得怎么樣。口頭上重視學生主體、實踐上則把學 生變成抽象的主體,視教學中學生活動為點綴,把激發學生主體作為“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漠視 班級集體對學生個體的凝聚力、驅動力和同化力,忽視對班級集體良好主體精神的培育,把“面向主體、面向 發展”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真實主體的失落,必將導致課堂教學價值的失落。
其三,教學價值觀的偏差。
思想品德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構成,其課堂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系統的、整體的思想道德 知識、觀點、行為規范和能力要求;二是蘊含于知識、觀點、行為規范、能力要求等的思想方法。一般情況下 ,我們把思想道德知識、觀點的掌握和行為、能力的養成視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顯性價值,而把思想方法的 啟蒙和奠基視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隱性價值。成功的思想品德教學,應該是雙重價值的發展。然而,在教學 實踐中,人們卻更多的把目光投向顯性價值的發掘,片面地追求明理、激情、導行的效度,以達到“認知”、 “行為”兩個層次的要求為終極目標。對于思想方法的啟蒙和奠基,對于隱性價值的發掘,思想品德課教師既 缺乏足夠的研究,也缺乏足夠的重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價值的偏差,是教育功利思想的一種表現;對近期顯 性效益的熱情關注與長期隱性效益的相對淡薄,則構成了深化教學改革的又一道障礙。
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編寫要求實、求新、求活,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也要求實、求新、求活。樹立科學的學 科教學觀念、建構以發展為主體的學生觀和完整的教學價值觀應該引起深刻的思考。
經過幾年的實驗,我們根據教學整體的系統觀點,以教育這個大系統為出發點,設計了思想品德課“五環 式”電化教學結構,其基本模式為:導入(創設情境,引發興趣)——明理(提供事實,充分感知)——激情 (舉例驗證,激感)——辨析導行(設難置疑,鞏固強化)——總結延伸(深化觀點,培養習慣)。
一、藝術地運用導入環節,誘發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應該簡潔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這課的需 要。教師要發揮創造性,使開頭新穎、別致、巧妙。
列舉幾種常用的開頭形式予以說明:
1.問題引入:根據教學內容的設問讓學生回答,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2.小品表演:把教材內容編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導入新課。
3.情境渲染:通過播放錄音、電影、錄像片斷、放映幻燈等,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 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和啟示。
4.啟發談話:把握教學要求,捕捉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用情真意切的語言,親 切自然地導入新課。
5.設置懸念:教師先把課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沖突揭示出來,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課, 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6.游藝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猜謎、游戲、競賽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游藝活動導入新課,給學生創設輕松愉 快的學習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以情激情”、“實物、圖片演示”、“承上啟下”、“開門見山”、“對比分析”、“ 故事引題”等導入新課的方法。總之,思想品德課的導入環節沒有固定模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 況而精心設計。
二、認真把握明理環節,提高道德認識
明理,即講清觀點,使學生對本課的道德要求有個明確的認識。
本階段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探究道德知識的階段,也是學生道德形成的初級階段,是一節課的主體部 分,是教學的重點,這個階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這一環節,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內涵,找出與學生道德認識的結合點。
小學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對行為的評價多是著眼于行為的、直接的、具體的后果,而不是著眼 于行動的、間接的、深遠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教師對那些思想深刻、意義深遠的教材難以把握,這就更加要 求教師認真把握明理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如教十二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這課時,教師對這類看起來較為“口號式”的教材進行分析時,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體還是指個體?個體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礎上深入闡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個層次:低層次,要熱愛人民,而熱愛人民須先從愛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學,愛師長、愛鄰里 做起;中層次,努力學好各門功課,長大后去努力為人民服務,教師可進一步點明:在我們的國家,過去、現 在和將來大多數人只能是這個層次;高層次,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而這一層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學過程中運用錄音、投影、錄像等電教媒體列舉出過去革命戰爭年代,80年代在祖國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賴寧等的事跡,使學生從中逐漸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號,它是可以從平時的 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的:通過分析講評,表揚好人好事,使學生認識逐漸升華到新的高度,達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設計深化環節,培養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養是思想品德課的一項重要任務。思想品德課中深化環節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契機,不可 忽視。
如教學“過馬路,不亂跑”一課時,通過聽錄音故事《我的教訓》,使學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規則則會帶 來慘重的后果,接著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傷的人數及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然后讓學生看錄 像。錄像中一個個“血的教訓”,觸目驚心的事例,真實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在孩子們的內心引起強烈的 震憾,從而產生了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強烈愿望。
在教學中,明理和激情環節結合得尤為緊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機結合。
四、切實落實導行環節,指引良好的道德行為
導行是在講明道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觀點,聯系生活實際,分辨是非,使他們知道應該“ 怎樣做”,同時要提出明確的行為要求,并具體指導行為方式。
這個階段,是培養學生道德評價能力、辨別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教學的關鍵,也是由“理”到 “行”的過渡階段,是對明理環節的論證。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輔助材料豐富觀點、運用觀點 、深化觀點,增強教育的效果,使學生不光“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同時還要注意激發學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讓學生敞開思想,解決模糊認識,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升華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志。
教學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讓學生先想、議, 然后歸納出采取什么樣的道德行為;(2)運用小品 表演從中悟出道理;(3)運用投影、錄像等媒體創設情境,學生進行行為辨析;(4 )聯系實際進行“現身說 教”,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評析不良現象;(6)指導完成課后練習;(7)完成《 達標與檢測》。
如“過馬路,不亂跑”一課的導行環節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紅綠燈模型,認識紅綠燈,采用抽拉投 影片進行演示,使學生懂得了紅綠燈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紅綠燈的路口應怎樣過馬路;接著用投影出示一組填 空題,通過“考考你”的形式使學生輕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識,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規中對行人的具體 要求,同時放錄音《交警叔叔的話》,對學生滲透初步的交通法規意識;最后利用投影為孩子們創設情境,請 他們扮演“紅領巾交通警”,對違反交通規則的人進行批評教育。孩子們積極思維,熱心參與,在分析比較中 ,得出結論,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組織總結延伸環節,強化觀點,形成習慣
課的結尾應當既畫龍點睛總結全課,又意味無窮對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課的結尾應當在下課前 安排足夠的時間,先對全課進行總結,使學生對這節課所講的道德要求“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 有個系統的認識,或者利用板書通過簡潔的語言進行總結,然后又要對課后怎樣實踐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處地結束全課。低年級常用兒歌結尾,使學生對這一課所講的觀點回味無窮。
《小學德育綱要》中規定:“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 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務”,所以在德育過程中,應緊扣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 外活動,并在活動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使課堂教學得到擴展延伸,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強化觀點,使道 德行為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