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10:35: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外語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句型:Whatarethe…sdoing?Theyare…
教學難點:
單詞climbing,swinging,和drinking的讀音。
四會掌握五個動詞(短語)的ing形式。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中所需的圖片(let’sstart,Let’slearn)、錄音(let’slearn,Let’ssing)。
2、A部分的五張單詞卡片和本課時的五張單詞(短語)卡片。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Warmup(熱身)
活動一:復習單詞
教學參考時間:3分鐘
(1)教師出示Let’slearn/A中的五張單詞卡片,讓學生認讀單詞并做出相應的動作。
(2)聽寫這五個單詞。
活動二:唱一唱
教學參考時間:2分鐘
(1)教師播放Let’ssing部分的歌曲,學生聽錄音進行表演唱。
(2)教師出示單詞卡climbing和swinging,讓學生認讀單詞并用動作表示其含義。
2、Presentation(新課呈現)
活動三:學一學
教學參考時間:10分鐘
(1)教師出示Let’sstart/A部分的圖片(建議把Let’slearn/B部分的圖片融合到此圖中。)讓學生回答:Whatisthemonkeydoing?
(2)教師指著考拉問:Whatisthekoaladoing?學生答出sleeping后,教師出示單詞卡,教讀單詞。
(3)教師指著Let’slearn部分兩只考拉的圖問:Whatarethekoalasdoing?引導學生說出:They’resleeping.
(4)教師出示兩只熊貓和兩只猴子的圖問:Whatarethepandas/monkeysdoing?
(5)教師出示兩只獅子打架的圖片,鼓勵學生通過提問Whatarethelionsdoing?來學習新單詞fighting。
(6)教師讓學生看圖(let’sstart)做對話:Whatarethebirds/kangaroos/elephantsdoing?當學生說出drinkingwater時,教師出示單詞卡讓學生認讀。
活動四:讀一讀
教學參考時間:3分鐘
(1)讓學生看書聽錄音并跟讀單詞和句子。
(2)教師出示單詞卡,讓學生認讀并拼讀單詞。
活動五:講故事
教學參考時間:6分鐘
(1)教師讓學生看Storytime部分的圖片,讓學生回答問題:WhereareZipandZoom?WhatdoesZipsee?Whataretheydoing?引導學生作答。
(2)讓學生聽錄音跟讀故事。
(3)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故事。
3、Let’splay(趣味操練)
活動六:心有靈犀
教學參考時間:5分鐘
(1)一名學生上臺。教師向其中的一名學生出示一張紙條,紙條上是一個有關動物的現在進行時的句子。
(2)該學生根據紙條的內容表演動作,其他學生猜:The…is/are。
(3)這個游戲可以采取男女生對抗賽的形式,看哪一隊在規定時間內猜出的句子最多。
活動七:猜一猜
教學參考時間:5分鐘
(1)教師將五張詞卡放在講臺上。
(2)請一名學生上來隨意抽取一張卡片,教師帶領其他學生問:Whatarethey?,持卡片的學生根據卡片上動物名稱回答:Theyare…。
(3)然后教師再問:Whatthe…sdoing?,引導臺下學生用Theyare…猜。
4、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鞏固與擴展)
活動八:練一練
教學參考時間:5分鐘
(1)活動手冊Listen,writeandsay.讓學生先聽錄音在相應的空格里填上表示動作的詞。當表格完成后,讓學生做問答練習。
(2)活動手冊Let’sfindout.讓學生仔細看圖回答問題。
活動九:小結
說來有趣,英語中原來只有beggar這個詞,而后才有beg。這是因為人們錯誤地認為beggar如同actor和Painter是由act和Paint加后綴而成一樣,它一定也來自beg。根據這種錯誤的推論,英語中產生了一些新的單詞,而這種構詞的方法就叫做“倒退構詞法”。
通過這種"倒退構詞法"(Back-formation)構成單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行為者(名詞)倒退構成某種行為或動作(動詞)。例如:
burgle(黑夜盜竊)burglar(夜間竊賊)
sculpt(雕塑)sculptor(雕塑家)
typewrite(打字)typewriter(打字員)
rove(漂泊)rover(漂泊者)
hawk(叫賣)hawker(小販)
butl(管理)butler(管家)
cobble(修補)cobbler(補鞋匠)
baby-sit(臨時保姆)baby-sitter(臨時看護嬰兒者)
housekeep(管家)housekeeper(女管家)
thought-read(洞察人心)thought—reader(洞察人心者)
2.由非表示人的名詞(多為抽象名詞)倒退構成動詞.
diagnose(診斷)diagnosis(診斷)
automate(自動)automation(自動化)
emote(表露感情)emotion(感情)
bird-watch(觀察野鳥)bird-watching(觀察野鳥)
mass-produce(大量生產)mass-production(大量生產)
air-condition(裝空調)air-conditioner(空調設備)
enthuse(熱中)enthusiasm(熱情,熱心)
tape-record(錄音)tape-recorder(錄音機)
3.由副詞倒退構成動詞。
如副詞sidling的—1ing本是副詞詞尾,但在一些句子中,如
Hewalkssidling.(他斜著走。)
這時便誤以為詞尾"-ing"是分詞詞尾,于是就派生出新的動詞tosidle(側身走)。
此外尚有:
grovel(匍匐,平伏)groveling(匍匐,平伏)
darkle(使陰暗)darkling(暗地,暗中地)
4.由形容詞去掉y,倒退派生出動詞。
greed(貪婪)greedy(貪婪的)
laze(偷懶)lazy(懶惰的)
cose(自適)cosy(舒適的)
jeopard(陷于危險)jeopardy(危險的)
5.其他
pup(n.)(小狗)puppy(n.)(小狗[愛稱])
pet(n.)(寵物,心寵)petty(a.)(小的)
關鍵詞: 后教學法 英語教師 教學啟示
一、后教學法研究背景
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研究這門語言。增強英語教學的效果一直以來都受到密切的關注。眾多英語研究者和教師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并且將心理學、認知學、哲學、計算機科學等知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相繼創造出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等許多教學法。試圖找到一種完美的教學法是多少年來英語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為止,任何一種已知的教學法都不能解決所有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隨著對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斷的反思,人們開始意識到過去沒有,也許永遠不會有這樣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教學法出現。
二、后教學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學法”沒有出路,以庫馬(Kumaravadivelu)為代表的學者經過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學法”,從而將教學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線上來。作為后教學法的集大成者,庫馬提出了由具體性、實際性和社會性三個參數組成的外語教學理論框架。它并沒有提供或選擇一種(最佳)教學法,而是提出了對待教學法的新思路,從而擺脫了教學法選擇的困惑。首先,應當明確“后教學法”不是某種簡單的、具體的、行之有效教學方法,而是一套統一的、不斷發展并指導我們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具體教學方法的教學體系。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靈活、動態的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它對教師、學生和教育者進行了重新定義,并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種參數,為教師具體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種身份重新定義
后教學法是對傳統教學法的一種超越,主要表現在對教師、學生、教育者進行了重新定義。一是對教師的重新定義。在后教學法外語教學框架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理論的執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一。教師需要對教學中涉及各種因素進行綜合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統籌規劃并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從教學實踐中總結新的經驗,并積極學習各種新的理論從而逐步構建一套切合教學實際,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學理論。二是對學習者的重新定義。后教學法認為理想學習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師幫助下實現自我調控,最大化自己的學習潛力;他愿意與他人交流合作,并通過討論協商來解決問題;三是對教師教育者的重新定義。傳統教師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種教學法灌輸給未來的教師,指導教師選擇“最佳教學法”并進行模擬訓練。在后教學法外語教學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未來的教師確立外語教學的理念和掌握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
(二)三個基本參數
后教學法為教師具體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眾多教學法中,選擇何種教學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學環節達到預期的效果始終困擾著廣大教師。后教學法提出的以三個基本參數――具體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作為組織外語教學的原則為教師進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特定的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機構里教一組追求特定目標的特定學生。在特定性指導的外語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反思―行動”的循環,了解和掌握具體教學環境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然后再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反饋隨時調整。實踐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師與研究者的關系及教師理論的形成,它拒絕把理論家視為知識生產者、把教師視為知識消費者的兩分法,鼓勵教師從實踐中創造理論,在實踐中實施理論。社會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語教學要對現實的社會政治保持敏感,重視對學習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會文化現實。它拒絕把語言教學的作用局限于課堂內教授語言,把學習者的語言需求和社會需求割裂開。主張開發利用帶入課堂的社會政治意識,滿足參與者的語言和社會雙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三個參數三位一體,互相交織、互相協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影響著外語教學實踐。
三、后教學法對英語教師的啟示
首先,教師課前準備要充分,不同班級應該準備不同的的教案。應當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專業背景、課堂反應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教師在備課時,應當針對不同的班級,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識的前提下,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說相同的知識,在不同的班級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法。其次,課堂實踐應當靈活,根據實際適度調整。例如,在講解生單詞的時候,教師通過對學生反應的觀察,發現該單詞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就可以略過或加強學生對該詞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說教學實踐需要有教案以保證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師應當注意多觀察學生,根據其掌握狀況適時作出一定的調整。再次,在實際教學中,要嚴格控制教學量,給學生理解和消化的時間。教師有時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趕進度,或者被迫放棄交際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時間的教學法,導致課堂氣氛緊張,內容乏味,學生沒時間消化吸收所授知識,結果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把握每單元的核心知識點作為授課重點。同時應當對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識點在教材中反復出現,這時如果該課的任務量大,就可以進行適當取舍,在以后的課堂上再作講解,從而保證課堂任務量適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后,課后作業的設計和課堂設計同等重要。在傳統教學法下,記單詞、預習課文或完成課后練習題似乎成為固定的課后作業模式。這就使得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被動完成任務的狀態,不利于他們自主學習者身份的轉變。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鼓勵學生接觸更多的英文資料,學會自主學習。例如介紹學生看優秀的原聲電影,推薦可讀性強的優美英文短文,針對課文讓學生作簡單的相關話題報告,或者令學生準備下一堂課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為文課后作業的形式。
參考文獻: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對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加快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雙語課程”因其“原版教材、使用外語”等“國際化”的特性已成為高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交往能力人才的最佳載體。為此,教育部在2001年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對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學提出了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要求,要求力爭三年內,使外語教學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等等(張同利,2007)。實施雙語教學是我國高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了解國外的學術研究和科技動態,是近年為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筆者在湖南城市學院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的雙語教學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的可行性及目標定位
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是對外漢語本科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旨在使學生對西方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及演變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對西方語言學各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觀點和論述方式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并掌握語言學理論的各種概念和術語的來源與內涵,以此提高學生閱讀西方語言學原著的水平,加深學生語言學方面的理論修養,為以后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之所以選擇該門課程作為對外漢語專業雙語教學的試點課程,主要是因為該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國外語言學各流派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如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及認知語言學等,這些語言學流派的代表性著作都是用英文寫成,因此采用“原版教材、使用外語”的雙語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接觸到原文,有助于學生對這些語言學內容的理解。另外,該課程一般開設在第三學年的下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查閱英文資料的能力,能夠使用英語與教師進行一定的交流。因此,采用雙語課程教學完全可行,學校也立項予以支持。
有關文獻認為,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雙語教學使學習者能達到同時使用母語和外語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自由切換。換而言之,就是教師以外語作為教學媒介語傳授學科知識,學習者通過外語學習學科知識,達到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際、工作、學習的目的”(林令霞,2004)。我們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通過專業培養中的雙語教學,實現如此高的教學目標在現實條件下有一定難度。目前對于絕大數高校而言,雙語教學的開展尚處在一個嘗試性的摸索的初級階段,而且這種嘗試性的教學適用的課程也不多,學生雙語教學的時間也不是很多,因此很難達到這樣高的目標。我們認為,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現狀來看,能夠借助雙語教學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閱讀專業外文教材及參考資料的能力,同時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這個目標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這也就是我們開設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二、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的實施
(一)雙語教學的授課模式
雙語教學的形式有多種,從采用的教材來說,有英文原版教材,有中文翻譯教材,有部分英文摘錄和中文解釋說明教材;從教案的書寫來說,有全英文的教案,有全中文教案,有英文教案附帶少量中文說明或中文教案附帶少量英文說明教案;從授課的語言來說,有全英文講授的,有英文為主中文為輔講授的,有中文為主英文為輔講授的,有全中文講授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提煉出這樣幾種分層次、分階段的多樣化的雙語教學授課模式:一是標準雙語教學模式,即采用優質原版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授課50%以上,且教學效果好的認定為雙語示范課程;二是準雙語模式,采用原版教材或國內編外文教材,英文附帶少量中文的教案,英文授課比例在30%~50%之間;三是過渡型雙語模式,采用外文教材和中文講義,英文授課比例低于30%。其中,第一種形式是最好和最具有挑戰性的,第二種形式應該是最合適的和目前使用較少的,第三種形式是目前國內高校中比較常用的。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采用的第二種準雙語模式。
(二)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
由于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的教學內容涵蓋了西方語言學各流派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要想找到一本既能簡單介紹各個流派的主要觀點又有適當的原文摘錄的外文教材很難,目前市面上好像還沒有此類教材。以往中文授課時采用的是胡明揚的《西文語言學名著選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第2版),但由于該教材是中文翻譯版,不太適合雙語教學,因此只能把它列為輔的參考教材。后來,我們選用了國內編外文教材《語言學教程》(胡壯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參考外文教材有c.f.霍凱特編寫的、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語言學教程》(2005),參考英文原版語言學流派名著有索緒爾(f.de saussure)的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4),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的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5.gerald duckworth & co.ltd.),vivian cook & mark newson的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0.blackwell publishers ltd.),韓禮德(m.a.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4.edward.amold publishers limited.),f.ungerer & h.j.schmid的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10)。
(三)雙語教學方法
1.開發多媒體課件
加強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應用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這對于雙語教學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自制的雙語多媒體課件,通過生動的圖片、簡明的表格、清晰的文字及flash動畫等強化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從而為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一個形象化、立體化的平臺,有助學生在英語授課方式下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使比較枯燥乏味的語言原理變得生動活潑,大大激發了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興趣。
轉貼于
2.編寫英文教案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上面選定的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的教材和相關的中英文參考資料,雙語教學授課教師在上課之前精心組織雙語教學內容,編制了全英文教案,并針對復雜的英文專業詞匯配以少量的中文注解。此外,布置給學生的習題注意考慮到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并準備了適當的英文思考題。
3.多種課堂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的教學內容可分為幾種類型:一是基本概念;二是語言學流派的基本理論;三是利用相關理論對語言現象的解釋。前兩種內容使用全英文講解,配以形象的圖形和簡明的表格,多使用英文簡單句式對專業詞匯及基本理論加以詳細、通俗的解釋,并附注少量中文詞條。后一種內容由于是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分析說明解釋中文中的語言現象,因此使用中英文結合的方式進行,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授課過程中的提問、討論和答疑等其它環節也采用中英文結合的形式進行,盡量營造一個較濃厚的課堂英文教學氛圍。根據反饋,初期學生對這種方式感到有些不適應,但逐步適應以后感覺效果良好。
4.注重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
對外漢語專業班的學生進入高校時和其它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相比,他們的英語基礎還是比較好的。經過大學幾年的英語學習,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公共英語運用能力,但對本專業詞匯的英文表達還不很熟悉,有時會出現不能聽懂的情況。因此,需要提前讓學生預習相關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到網上查找有關的語言學知識背景資料,如在本校的期刊網及超星數字化資源里查找和檢索專業詞匯及相關的語言流派的介紹和說明,讓學生對所教的每一個語言學流派先有一個整體的理解,上課時教師便只對某個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講解。至于課后練習和答疑可直接找授課教師交流,也可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進行交流。
(四)雙語教學的考核
雙語教學的考核與其它課程一樣采用百分制,包括考勤、課堂聽課問答、作業和考試部分等內容。考核成績分兩大部分,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項分別占30%和70%。
三、西文語言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效果的分析
(一)考試成績分析
此次參加西方語言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的學生只有一個班26人,從學生的考試成績來看,考試通過率為90%,優秀率達到30%,基本上達到了甚至略高于其它課程的考試水平。為了進一步檢驗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雙語教學的效果,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還對比了本學期進行了雙語教學的學生與未進行雙語教學學生的四六級過級情況,通過對比發現,參加了雙語教學班級學生的四六通過率比未參加雙語教學的同年級班級學生的通過率高出30%,六級通過率高出21%。由此可見,雙語教學對于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幫助。同時,通過雙語教學還使學生初步了解到國外語言流派的基本內容,感受了英語思維,理解了課程專業內容的英語表達,對學生正確地使用、閱讀英文原版專業書籍和參考文獻資料十分有利。另外,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和獲取國外新知識的實際能力,這是大學基礎英語學習和專業英語學習所難以達到的。
(二)學生反饋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雙語教學的效果和今后繼續開展雙語教學,除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及時溝通外,還參考學校的教學考評系統,讓學生在學期末對西方語言學原著課程雙語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共有10個評價標準,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教材選用、授課效果、輔導答疑、練習、作業和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內容。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對中英文教學持肯定態度,對授課教師的教學十分認可。另外,我們還征詢了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改進建議。學生主要感覺課程內容較多,時間比較緊,需要耗費較多精力去準備,希望在課程進度上適當調整。此外,在考核成績的評定上應該更具有靈活性。
四、對西方語言學原著選讀課程雙語教學的認識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對西方語言原著雙語教學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第一,明確實施專業課雙語教學的目標。
雙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借鑒國外大學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開闊教師和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和能力,理解專業課程的英文邏輯結構和闡述方法,使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英語學術交流能力。因此,雙語教學是手段,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其應用研究才是目標。教學時,不能本末倒置,過分注重英語語言的訓練,而忽略了對專業知識的傳授和理解。
第二,提高授課教師雙語教學水平。
雖然越來越多的國內教師有出國學習和進修的經歷,但總體來說,大部分教師的英語水平與國際化的要求差距仍然較大,真正能使用英語授課的教師并不多。因此,教師應接受系統的雙語教學培訓,明確雙語教學的標準和定位,認真籌劃、精心準備,逐步開展雙語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教師觀摩外籍教師的全英文教學,與之探討教學環節的各方面,為今后承擔雙語教學任務奠定扎實的基礎。
第三,雙語教學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對老師而言,雙語教學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備好雙語教學教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步驟,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對學生而言,雙語教學要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一是知識方面的準備,學生應課前閱讀相關專業課程的英轉貼于
文背景材料,熟悉專業術語的英語詞匯,課后復習電子教案內容,查閱必要的英文專業文獻;二是思想上的準備,學生對雙語教學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初期可能聽不懂,但只要大膽交流,認真準備,就能逐步適應教師的英語授課和交流。
第四,要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輔助教學。
相比用中文教學的其它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授課教師要靈活運用講授、討論、演示等各種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教學技術手段來進行教學,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并提高英語能力。
五、結語
2005-2006學年第二學期的期中工作檢查如約而至,回顧半學期來的工作,從師資隊伍的建設到教學質量的監督與提高,從教研室活動的組織及對教師的每月考核,我們都按部就班地、圓滿地完成了。當然在各方面都多少存在著不足,所以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做了下一步打算,提出了具體的目標。
一、半學期以來所完成的工作
1、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教研室的工作主要是完善日常的教學工作,其中包括師資隊伍的建設。本學期外語教研室雖然聘任教師的人數不多,但80%以上是以科院為第一職業的專職教師,教師隊伍相對穩定。本學期是第二學期,沒有新生入校,所以教師方面沒有什么大的變動。我們保證了原有的專職教師充分發揮作用,保證了教學中的穩定因素,同時也使兼職教師盡職盡責。
2、教學質量的監督與提高
為了完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從檢查授課計劃,教案,舉行公開課,教研室聽課多方面著手來監督和提高教學質量。本學期按學院的規定教研室每周聽兩次課,并提出相對的指導性的建議。聽課過程中我們總結了一些教師的許多值得學習,值得廣泛推廣的教學方法。當然聽課過程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大多數問題都已在當堂的課下與教師溝通得到了及時的更正與解決,有的在教研會上大家共同商討解決。
3、教研活動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組織了五次教研活動。每雙周的星期一下午3:00-5:00。本學期的教研活動仍以規范日常教學,組織公開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及質量為主,同時還增加了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方面的內容。我們在三月二十日的教研活動上集中學習了人民大學金正坤教授講解的社交禮儀,目的其一是提高教師個人素質和修養,使教師的行為舉止更加規范化;其二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有意無意地把某些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四月三日的教研活動我們學習了兩篇文章: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效應和教師教風的幾點建議,對教師課上、課下與學生溝通,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五月十五日的教研活動我們就出題,打印,交盤,批卷等各方面做了具體的安排和強調,并把交題時間定在了6月10日。在期末考試的環節中我想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進行了一次公開課:王海鷹老師的商務英語課。這給講課者提供了鍛煉的機會,也給其他教師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效果很好。
4、常規的檢查工作
每月進行一次的教案檢查目的是讓各位教師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后做詳細的總結。對教案多少有不合規范的教師我們指出其不足,同時把比較好的教案互相傳閱,以使年輕的教師更快更好地寫好教案。教研室的另一項工作是對教師進行月考評,本著對教學工作,對老師的負責,我們事實求是地給出每位教師的分數。對教師的答疑情況我們進行抽查。本學期在教案檢查方面我們加大了力度,為期末進行教案評比做好前期工作。
5、對畢業生的實習及論文指導工作
畢業生的實習已于四月末結束,我們四位指導教師已根據學院的要求把學生的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實習鑒定收繳上來。撰寫論文也已接近尾聲。
二、存在的問題
1、教研活動有的老師不能按時參加,以至于不能即使安排工作或得到教學反饋,而使得工作有疏忽、漏洞之處。
2、我們在本學期初就已將本學期所進行的公開課安排下去,計劃期中工作前進行兩次,但只進行一次。
3、沒有很好地組織教師集體備課。
三、下一步的打算
在一如既往地做好以上所提的各項本職工作以外,更應抓好以下工作:
1、組織兩次公開課。
2、更好地開展教研活動,使每次教研活動都有目的、有內容。
3、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集體備課。
4、做好畢業生論文收尾工作及論文答辯工作。
5、做好期末出題、考試、批卷等工作。
【關鍵詞】活動為手段 外語教學模式
一、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及其主要特點
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模式(the Activity-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系指在外語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固有的主導作用,使他們有效地掌握語言結構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并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決策、自我評價、自我提高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有以下特點:
1.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活動式的外語教學以學生的自主為前提,以教學活動為杠桿,以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語言能力為支點,以挖掘和培養語言能力為目的。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強調教育和發展的責任對受教育者的回歸,而教師不再是教學直接而唯一的責任人。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模式倡導人堅持內因為主,外因為輔,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則。
2.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外語教學的模式強調教學研究的開放性。引進接受美學(Received Aesthetics)和課堂研究(Classroom Research)理論,把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真正置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首位,教師自覺地將學生對教學的反應視為自己教學的出發點,關注、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課堂反應,重視學生自發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實施個別化、個性化教育;學生則認識到自己不再是“工具人”,而是“能源人”,并朝“能力人”方向發展。我們重教學論研究,還要重學習論研究;重學習論研究,還要重多變量研究。師生共同認識到 Learning by doing 的道理,因為語言是一系列習慣的綜合體,而習慣的形成又依靠日常大量的實踐,因此,活動式外語教學突出語言教學的實踐性。語言課堂成為工廠里的車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眾或教師的工具,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所有課堂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使用語言工具的主人。此外,將左右腦理論引入學習論中,把對學生左右腦的開發與訓練貫穿于整個活動教學過程的始終。當然,怎樣充分發揮學生左右腦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這不僅僅涉及到教學法問題,還與教學大綱的制訂、教材的編寫、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因素密切相關。
3.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可以融合各種外語教學方法。外語教學法的發展和成熟現在已進入大融合、大分類、大發展的時代。我們可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及教學環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可以吸納百川,為我所用。為了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強調學生的自主地位,達到“內強英語文化素質,外強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學目標,活動式外語教學模式強調三點:
(1) 學生課堂活動比例占整個課堂活動比例的 75% 以上,使整個課堂活動化;
(2) 多種教學法的有效綜合,古老、傳統的也好,當代、新潮的也好,都在借鑒之列;
(3) 開展學生的課堂的互教互學的交互式教學,發揮學生固有的教師作用。
二、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模式的實施
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最直接的體現。但作為一種模式,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動態的,可隨機整合。
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原則:
1.將學生課堂活動比例提高到 75% 以上。學生是主體,需要訓練的是學生,不是老師。教師看似“輕閑”了,實際上卻是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分析課文重點,還是解答練習中的難點、疑點(尤其是在學生手頭的教參比教師多得多的情況下),需要教師加倍做好“三備” (備課、備學生、備方法)的工作,尋求最佳的知識和能力載體。
2.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的安排以學生左右腦功能交叉的科學訓練為前提,變單項輸入為多項輸入,變單項輸出為多項輸出。在一個內容一種形式上停留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擴大信息量,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給學生以新的興奮點,新的焦慮感,促進學習正遷移。
3.課堂的回歸原則──將課堂還給學生。課上的值日生報告,可講故事、復述故事、微型演講,這都是學生公認的“很好的活動”,也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體現。操作方法:每次安排一位同學準備一個值日報告(內容不限,時間不超過 3 分鐘),課上脫稿講述,然后請一兩位同學簡單復述或提問,或是同學們給以評判,前后時間 5 分鐘左右。這樣做可以確保學生的口語、聽力訓練經常化、制度化,又可以起到上正課前的 warming-up,使學習者盡快進入英語學習狀態。
4.活動的設計要注意鼓勵課堂里的交際。鼓勵課堂里的交際的最佳策略是消除教室的局限性。交際化課堂活動主要指 problem-solving tasks,communicative tasks,productive tasks 三種,難度逐一加大,要求越來越高,將學生置于全新的、更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交際活動過程之中──這是優化語言教學過程的需要,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盡可能大的效益。交際化課堂活動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就是小組活動。
5.活動的設計要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自我反思、自我吸收是課堂研究的重要概念。反思的涵蓋面甚廣,可指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可指對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反思,也可指對教學效果或學習效果的反思。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必要經常作自我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吸收。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汲取。因此教師應對教學過程隨時總結,為課堂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6.活動的設計要注意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必須指出,學生不應只局限于單一的語言學習或學習法的探究,而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多變量因素進行考察和反思:智力,語言能力,學習動機,認知方式及人格因素等。
三、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模式的實踐及分析
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大膽的嘗試,勇于突破。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分析課文重點,解答練習中的難點、疑點,到課堂的活動設計需要教師加倍做好“三備”──備課、備學生、備方法,尋求最佳的知識和能力載體。下面筆者列出了兩套教案,一套選自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一套為筆者的活動式外語教學教案。兩套教案分別是對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A 中的 Unit 1 Lesson 1 進行教學。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Unit 1 Lesson 1
Step 1 Introduction
1. If you are a new teacher for the students, introduce yourself to the class: Hello, everyone. My name's ....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this year.
2. Go around the class and get inpidual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Say Hello/ What's your name? Nice meeting you, etc.
Step 2 Dialogue
Tell the students now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wo people, Bill and Harry,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Listen carefully. What questions does Bill ask? Speech Cassette Lesson 1.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Which school were you at last year? Do you know him(Bob White)? When the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questions, they should listen one more time to the tape and ge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Harry; Center School; they were in the same class). SB Lesson 1, Part 1. Books open. Go through the dialogue with the students. Deal with any language points.
Notes: a. Sure. = Certainly.
b. I must be off now.= It's time for me to go now.
c. Nice to meet you/Nice meeting you. ──It was nice to meet you.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let them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
Step 3 Presentation
Ask two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Find out their names. Use their names to make introductions:
T: (S1), I want to introduce my friend, (S2).
S 1: Hello.
S 2: Hello.
Repeat with other students. Then get one student to make the introductions. Play the tape of the second dialogue in Part 1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let them practice it in pairs.
WB Lesson 1, Ex. 1. Do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pairs.
Step 4 Practice
Students work in small groups introducing each other, using the second dialogue as a model.
Step 5 Oral practice
SB Lesson 1 Part 2. Work with the whole class first of all. Ask different students: What did you do in the summer holidays? Use the questions in SB Part 2 as a guide. Teach the phrase in your opinion (= What do you think?). Let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Get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partners'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If you wish, get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ree or four sentences saying what their partners did in the summer holidays.
轉貼于 Step 6 Workbook
WB Lesson 1, Exx. 2 and 3. First get the students to do the exercises in pairs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ee the key to the exercises in the Appendix at the back of this book.
Step 7 Consolidation
Revise the dialogues in Part 1. Get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similar dialogues.
Homework
Finish the homework exercises.
Write down the answers to Ex. 1 in the exercise book
筆者的活動式外語教學教案:Unit 1 Lesson 1
Activity 1: Daily Report──Military Training (8 minutes)
Activity 2: Describe a person in the class (10 minutes)
·4 students in one group
·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Write d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on in the class but not in this group
·Put the paper in a box
·Pick up the paper at will group by group & guess the person
(Possible results: easy or difficult to make the guess. If it is difficult, just introduce the person as described by the writer.)
Activity 3: Listening Practice (7 mintues)
·Listen to the tape
·Ask &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conversation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cultures of greeting
Activity 4 Know more things about any student in the class (15 minutes)
·4 students in one group
·Questionnaire & survey
QUESTIONS:
PERSON 1
PERSON 2
PERSON 3
PERSON 4
place where you live your ex-school place where you go for vacations good films you see good books you read your daily routine your plan for next week your courses your hobby your family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ich...?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n...?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ther/if...?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Homework:
1. Think of what you did in the summer vacation.
2. Please make a school timetable in English.
Point out what subjects you like and have studied before.
本課是對話教學,交際功能是相互介紹,訓練重點是問句的表達,圍繞著兩個重點設置 4 個活動。
活動 1 目的是:談談軍訓感受,同學間的關系,引出活動 2 猜人。這一活動的設置備的是學生,把學生與教材聯系在一起。
活動 2 目的是:練習如何介紹,強調小組合作精神的培養,引出活動 3 聽力訓練。此活動的設置是從教材到學生,再由學生到教材,注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活動 3 目的是:聽力訓練。把對話作為聽力材料處理,聽兩個人的相互介紹,是活動 2 設置的延伸,處理了教材,訓練了學生聽的能力。
活動 4 目的是:以進一步了解班內的學生為內容的主題,訓練學生疑問句的表達,強調小組內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
作業的設置也是為下節課的活動的開展做準備。
在備課的過程中,所有活動的設置強調單元的整體性,而不是以每一節課為主體,以語言的內容和語言的功能為中心,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靈活性很大,不拘泥于語言材料的本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和人教版的教案相比筆者認為后者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拓展學生的思路,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教學用書雖有參考價值,但其編寫面向大范圍的學校,注意共性,缺乏個性。教師只有從教學實際和學生學生的需要出發靈活使用教材,自主地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活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模式有以下優點:
1.師生合作趨于默契,基本上消除了常見的師生互為埋怨的情形,更縮短了通常使用新教法時可能出現的適應期。接受美學理論賦予教師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教師對學生反應的作用絕不可低估。教師在課前預見、課中課后關注學生的反應或反饋,視之為備好、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依據。學生的自我反思則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改變自我,重塑自我。而心理安全感和親和力的形成又使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得以建立,師生從教學的邊緣回歸到教學的中心,從而促進個性化教育。
2.每單元以活動進行操練,其效果比讓教師精講細說、學生死記硬背要好得多。必須指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比教會任何其它東西都來得強,使學生不再依賴自己的教師才是好教師。此外,在課堂上注意學生左右腦的交叉使用和訓練,有助于學習者集中注意力,保持興奮點,調動一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讓“閑置”的 IQ 和 EQ 在學習中發揮了應有作用。
3.小組活動式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形式,這種教的效果往往比教師教的效果還好。“因為同學間的操練活動使學生承受更少的心理壓力,能使操練方式更多樣化和趣味化,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利用無意的注意” (張正東《外語教育學》)。小組式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過程,從而更自覺、更主動、更自主地學習。
每日報告,小組討論及其它課堂交際活動使外語課成了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充分發揮教師教、導、引、帶的作用,充分調動和引發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研究和實踐均表明,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會互相糾正各自語言中的錯誤,學習者會把經過糾正的語言材料吸收進去。國外教育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課堂上進行專題討論。中國留學生每當遇到這類討論活動就會怯場,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或抵觸情緒。
4.聽力和口語是學生英語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努力抓好每節的聽力訓練,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活動中讓學生聽、讓學生說,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組織、交際能力和合作、創新精神。
結論:開展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外語教學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自我決策、自我評價、和自我提高能力;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需要教師加倍做好“三備”──備課、備學生、備方法,尋求最佳的知識和能力載體;需要教師了解更多的教學方法,并將其整合在不同的課型當中。
參考文獻
劉道義,C. Jacques, B. Adamson, 2002,英語第一冊(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潤清,1999,(論大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束定芳、莊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正東,1987,(外語教育學),重慶出版社;
1信息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的人才培養
1.1在當今適合科學研究參閱資料庫資料的情況中,對與人才上的培養學習多媒體技術上的加強等。教學技術上是研究教育中運用相關的技術來提高我們的方式,教學技術已經成為了促進教學發展的重要發展過程。
1.2我國學校中的校園網中的多媒體能夠很好的學習,也能夠很好的個別化教學模式個別化教學模式的多媒體課件一般包括:介紹部分、教學控制、激發動機、教學信息的呈現、問題的應答、應答的診斷、應答反饋及補救、結束/控制等。我們要確定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探索學習、反饋、學習效果評價,才能加快發展。在信息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中協作化教學模式和基于因特網的遠程教學模式,在硬件上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演示教室,網絡教室等加強教育設備。多媒體教學中可以通過信息文本向學生展示一定的教育教學信息,在學生用多媒體信息進行自主學習遇到因難時也能夠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讓老師指導信息,使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下去,在一些功能齊備的教學軟件還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和興趣進行培養和從學生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條件向學習提供一定的學習評價信息和相應指導信息。在貫徹落實“以為為本的原則”中才能很好的培養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的構建。把多媒體技術的概念和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當中,幫助我們學習加深對多媒體技術的認識和理論。
2多媒體中的外語電子資料庫的信息構建和實踐
多媒體信心的加工與表達上需求分析,規劃,設計,作品評價,和人員安排等。實踐的信息,電子教案中的工作培養中,人員上的教育等,信息構建的方式上才能很好的建設發展科學主義,補缺好好教育制度上的不足。教學活動中的電子表格有表格制作及數據輸入統計與計算減少工作量的方法電子教案的制作這些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中的事必須學習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外語數字化網絡媒體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有針對性,具有較強的指導性,用于構建體系幫助。多媒體信息的處理、圖片加工等能幫助我們學習和工作。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已經廣泛應用于廣告、音樂、藝術,教育體系,娛樂生活,工程建筑,醫藥,商業及科學研究等行業。多媒體還可以應用于數字圖書館中,用于學習和幫助我們學習,在培養各式各樣的人才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3多媒體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的應用
在多媒體信息技術中,廣泛用于我們生活工作之中,這些應用說明多媒體技術是一種綜合性電子信息技術,能給計算機系統、音頻和視屏帶來了方向性的變革,將對大眾傳媒產生深遠的影響。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的音頻處理技術,音頻采集、語音編碼/解碼、文一-語轉換等,由模擬聲音經抽樣(即每隔一個時間間隔在模擬聲音波形上取一個幅度值)量化和編碼,在多媒體計算機中語音的放出有錄音,文一-語轉換,音樂合成。而這種音樂合成方法,曾相繼產生了應用調頻(FM)音樂合成技術和波形表(wavetable)音樂合成技術。在信息外語電子資料庫中有一定的基本地位(如下圖2)。
多媒體手機應用在我們生活中已經到處可以看的到,已經融入了我們的學習工作中。手機的構造原理,應用了物理化學的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的深入,各行業大都需要電子類和多媒體的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到了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電子行業和信息技術上的設計、應用開發,設計開發一些電子產品、通信器件;設計和開發與硬件相關的各種軟件不同設備;在做項目主管,策劃一些大的系統,這對經驗、知識要求很高,還要有很有經驗;還可以繼續進修成為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等。手機的多媒體技術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要懂,有機會學習和研究。多媒體信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分析和設計,在實踐中很有價值和利用,實現企業的綜合實力和雞舍我國的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師外語電子資料庫中的地基。
4結束語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外語電子資料庫的構建和應用,在各國中的發展占有主要位置,要看那個國家發展的快,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機遇下,要發展和建設,必須加強和擴大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才可以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多媒體信息技術有效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加快對教學,管理,監督上的力度,往國富民強的道路發展。
作者:張婭萍單位: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高中英語 寫作 教學 問題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策略是為達到一定的寫作目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它是寫作教學實施過程的重要環節。筆者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發現, 雖然新課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實施多年, 但從寫作教學的課堂看還普遍存在著注重預設式的寫作教學現象,導致了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低效甚至無效。教學預設與教學創生是相對的,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不但應該注重預設,而且更應注重創生,才能使寫作教學達到良好效果。因此,教師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實施中應重視教學創生的運用,以提高課堂寫作教學效果。
一、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寫作教學長期處于重視不夠的地位。目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和教學理念方面
受傳統觀念和社會環境影響,我國不少高中仍把英語教學的目標和重點放在升學應考上,重知識輕能力、重視結構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等現象普遍存在教師和教學理念方面受傳統觀念和社會環境影響,我國不少高中仍把英語教學的目標和重點放在升學應考上,重知識輕能力、重視結構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等現象普遍。
2.教材和考綱要求方面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并未得到應有重視、達到預期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觀原因主要是教材的寫作練習多為仿寫,真實寫作所占比例較低,練習題型比較單調,與高考書面表達題型不相應。高考中的書面表達均為指導性寫作,題材和內容與真實寫作尚有距離,不能為學生提供想象和創新空間。書面表達分值較低客觀原因主要是師生對教材中寫作練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因寫作題在高考試卷中所占分值較低而缺乏寫作動力等。
3.學生動力和學習方面
高中學生英語寫作問題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寫作動力。寫作是一種費時長、收效慢的技能訓練,一些學生怕苦怕累,參與動力低,一些學生則因為寫作在高考中分值較低而不予以重視。二是學習方面的問題。據筆者調查,中等和中下英語水平的高中生,因初中學習欠了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均跟不上高中英語教學進度,學習困難越來越大,造成惡性循環,到了高二、高三階段,為了應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記誦生詞短語和閱讀練習上,根本無暇顧及寫作訓練。一些英語較好的學生盡管在用詞造句方面已經沒有或基本沒有問題,但由于平時缺乏系統的寫作知識(如體裁、主題、段落、連貫、連接等)指導和足量的練習,很難寫出好文佳作。依筆者近年高考閱卷的經驗來看,高中學生的寫作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語言問題。如詞匯匱乏、用詞不當、拼寫錯誤、標點或格式錯誤、句型誤用、語法錯誤(最具代表性的是缺乏連接詞和從句方面的錯誤)、過分口語化等。(2)內容問題。內容空洞、信息凌亂、套話濫用、遺漏或多加要點等。(3)語篇問題。體裁不當、主題不明、邏輯混亂等。(4)文化問題。表達漢語化(如把所給漢語要點逐字直譯為英語)、措辭和語氣不得體等。
二、高中英語有效寫作教學策略
從教學創生的特征、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特性以及高中學生認知特點出發來考察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教師可采取如下策略以提高英語的寫作效果。
1.交際性寫作教學策略
交際性寫作教學策略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生寫作時要遵循寫作教學的情景交際性原則,在寫作題材上要求選取來源于學生身邊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或者盡量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在寫作目的上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提升交際的寫作能力。在寫作方法上教會學生懂得運用交際策略和技巧。
2.過程性寫作教學策略
過程性寫作教學策略是教師在寫作教學時按照一定的要求啟發誘導學生進行寫作,注重對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要求學生遵循寫作原則,鼓勵學生之間自由表達和同伴互助,并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適時反饋。過程性寫作策略關注的是寫作過程的本身而不是寫作的最終結果如何,學生的寫作空間是開放的,教師與學生同伴之間可以協商討論以及提出反饋意見,并強調學生寫作的互動性。
3.教案導學教學策略
教案導學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等設計的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 它是以教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策略。教案導入要求教師按照教案開展教學活動,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教案進行學習,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教學相互默契。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采用教案導學策略可使學生的寫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語寫作教學中既要教學預設更要教學創生,這樣才能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在寫作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全面考慮可能影響策略實施的因素,對寫作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任務等加以考慮。要視具體的教學情景而定,有時需采取一種教學策略,有時需采取兩種或兩種以上教學策略,這些都需要教師綜合判斷,適時創造。“對于教學來說,沒有任何單一的策略能夠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有效的教學需要有可供選擇的各種策略因素來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方法論體系。”
相對于英語聽、說學習,寫作學習是較為高級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活動。它要求學生首先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其次需要有一定的審題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評價能力等。寫作是外語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即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技能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我國基礎英語教育中,寫作技能被列為構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四種語言技能目標之一,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是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理解和表達的必要條件和手段。高中英語教師應當重視寫作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轉變理念、改革教法,努力提高寫作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華.教學生成視角的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7):53.
[2]王薔主編.英語教學法教程(英文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關鍵詞:伏羲文化 跨文化交際能力 講義
【中圖分類號】H09
(本文系第七批中國外語基金項目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成果,課題序號ZGWYJYJJ2014A39)
引言
地域文化的形成源遠流長, 歷經久遠, 涵蓋了特定區域的生態、 民俗、 傳統、 習慣等文明表現, 既是一個地區社會風貌的綜合表現, 也對特定區域人民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而隴右文化作為地域文化也必然成為隴右人民的精神家園和精神依托, 是生活其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的認同和歸屬,對隴右文化的傳承對于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丁潤生教授(2003:37)通過河南濮陽,天水出土的文物以及楚帛書的記載研究大膽提出隴右文化中的伏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進一步證實了著名愛國學者梁啟超在20世紀初的的預言:“中國乃世界文明之鼻祖”,不該位于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之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自尊,自信就來自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承陣地的大學課堂承擔著這項偉大的使命。
1 在課堂中學習伏羲文化的意義
1.1 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
教案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思想,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學生所編寫的教學實施方案。而講義則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編排和整合,并不體現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教案與講義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兩者關系密切,如果說教案是綱,講義則是線,是對教案的堅定支持,而課堂則是陣地。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依賴于成功的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所遵循的藍本則是講義。基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伏羲文化的學習對很多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課題,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很有必要編寫講義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實施和完成。
1.2 提高文化自信心
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大增強,但是我們的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并沒有太多話語權。如何重拾自信,讓中國文化以自信、從容、高邁、尊嚴的姿態走出國門,通過積極擴大國際化貿易、克服巨大的文化貿易逆差,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這已經成為近幾年來我國關于文化發展最突出的主題之一。學習伏羲文化,向世界輸出我們文化中的精華,提高文化自信心在當代大學生中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在編寫講義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話題的選擇和先后次序,應考慮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筆者通過微信平臺的交流發現學生對伏羲氏關于婚姻制度的改革及貢獻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不妨以此為始點。
1.3 增強國際影響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靈魂,也是一個民族區別其他民族最顯著的標記。只有輸出我們的文化并被接受的程度將決定我們受歡迎的程度,同時影響我們政治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之,文化在增進社會凝聚力、變革思想觀念、推動知識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無可替代。而生在天水,有幸成為這塊誕生伏羲的神奇土地上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傳播燦爛而輝煌的伏羲文化。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們力量和智慧的代表,伏羲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追求智慧、光明和樂于艱苦創業的職業精神的集中表現.課堂教學伏羲文化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優秀的文化影視劇和舞臺表演,甚至鼓勵學生自編自演,使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語言的人們都能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國際影響力。
2.編寫講義的原則
2.1 符合教育和教學的一般規律
在上世紀80年代初,許多學者認為一般規律是一切社會教育所共有的普遍規律;而特殊規律通常兩個意義上理解:一是為某個社會所獨有的基本教育規律;二是指屬于教育的不同方面所特有的特殊規律,如在德育、智育、體育等不同方面。對于這種理解,是容易引起歧義的,所以在后來的一些教育學論著中,有學者對其作了更為合理、有力的解釋。如柳海民先生指出,應將教育規律作一般與特殊、宏觀與微觀之分。教育的一般規律,即教育的基本規律、普遍規律,指存在于教育領域之內為一切教育所共有的規律,這類規律有兩方面,即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和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特殊規律即教育的局部規律,具體規律指的是體現在教育的不同方面、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活動之中的規律,如德育過程、體育過程、智育過程中的規律。這種解釋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種分類方法所容易引起的誤解。因此,在編寫伏羲文化講義的過程中,不僅應重視大學生的年齡特點,還應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環節,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實施方案和教學評價等。
2.2 符合外語教學的學科性|,學科規律和教學法原則
大學外語課程是一門拓寬多學科知識、 幫助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識教育課程。它的教材知識內容包羅萬象, 當中的文學作品、 科普文章、 時事話題涉及政治、 經濟、 文化、 歷史、 教育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學科門類; 它的教材題材豐富, 為通識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通識教育的精神下重視大學外語教學是適應國際大氣候、 符合國際化外語發展方向的大趨勢。編寫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講義必須符合外語教教學的一般規律,盡管伏羲文化屬于文化歷史領域,但教學重點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傳播伏羲文化的能力,所以英語語篇、策略和交際能力依然是學生急需提高的能力,文化的學習是附屬于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
3 編寫講義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立足天水伏羲旅游文化資源
近年來,隨著大地灣遺址的挖掘發現,學界伏羲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入,天水逐漸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伏羲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海內外華人的精神寄托和尋根祭祖的圣地。因此,講義的設計,框架和內容的選擇上應主要以天水的旅游文化資源為基礎,天水的旅游文化資源包括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方面。顯性文化主要是指與伏羲文化相關的眾多古跡、遺址等文化載體。所謂隱性文化主要是指源遠流長、膾炙人口的伏羲傳說,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等.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文化的相關資源都不難找,最難的就是與之相對應的英語資源的整理和編寫。
3.2 體現跨文化教學設計理念,注重文化“共情”意識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實踐性很強的教任務。它能幫助學習者主動地獲取、深層次地處理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行為方面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這種文化意識指文化多元意識、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編寫講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學會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輸出自己的文化;二是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懷,并尊重和虛心借鑒其他文化中的精華,有“共情”意識。講義編寫過程中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基于已被歷史文獻和考古學所證實的相關事實,不夸大也不主觀編造,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其次,不人為貶低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其歷史價值,無論是講義的編寫者還是學生,都應培養一種客觀、辯證和積極的文化態度。
3.3 能夠介紹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
各個領域和學科的研究成果都在逐漸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學術研究是繼承、發展和不斷修正的過程,伏羲文化研究更是如此。教師應掌握關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中,不僅能像學生介紹關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最前沿動向,而且能提出合理的預想。關于伏羲文化的研究不僅在繼續,而且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角度也有較大的差異。比如重慶樹人學院院長丁潤生教授指出:伏羲文化不單單是龍文化,而是龍虎結合的二元文化;天水教研員安志宏則側重于伏羲的易思想研究。學習伏羲文化的課堂教學一方面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實提高大多數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還應培養少數對伏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學會相關的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文化研究能力。
3.3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和輸出地域文化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領域。步入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產業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并且推動著各行各業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多媒體網絡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新興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模式,它是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產物。當然,編寫講義主要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但文化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微信,微博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也是廣大青年學子所熱愛的信息分享與交流平臺。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好的學習伏羲文化,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4 結語
由于在英語課堂中講授伏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受教學時間限制,所以相關講義的編寫應力求簡潔明晰,還應特別重視一些與伏羲文化相關表達的準確。另外,在編寫過程中,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提高學生對祖國文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Ellis.R.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周小A,伏羲文化產業化近期思考 甘肅社會科學,[J] 2004(3)
3, 丁潤生,伏羲虎文化與彝族八卦初探―兼談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周易研究[J] 2003 (6)
關鍵詞:雙語教學;數據庫系統原理;教學模式
教育部在2001年第4號文《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2005年第1號文《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先后要求大學在本科階段逐步實施雙語教學,力爭到2004年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設課程的5%至10%,并引進原版教材和提高師資水平。我校更是把在各學科中融入雙語教學列為了教學改革的重點。數據庫技術在各個領域都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現已經成為現代計算機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掌握數據庫技術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數據庫系統原理具有一定的國際共通性,詞義、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詮釋遵循國際慣例,有既定的國際標準,更有必要進行雙語教學[1-2]。
1雙語教學及其重要性
雙語教學在英語中稱為“Bilingual Education”。英國朗曼出版社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給出Bilingual的定義為: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和寫,當然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種語言的)。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義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雙語”和“雙語教學”的要求是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
隨著世界經濟加快全球化,中國加入WTO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需要高校培養出高質量國際型人才。與國際接軌,開展雙語教學就成了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3]。首先,開展雙語教學,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全方位拓展學生學習外語的途徑。其次,開展外語教學,有利于實現從純語言學習到語言運用的過渡。高校學生已經具備多年的外語學習經歷,雙語教學使學生有機會在專業課學習中大量接觸外語,這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外語基礎。最后,開展雙語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外語運用能力,從而有利于教師了解本專業在國際上的最新知識,使教師有能力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數據庫系統原理雙語教學模式
數據庫系統原理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程序設計和軟件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討論數據庫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關的應用[4]。數據庫系統原理教學在國際上普遍受到高度重視,課程內容和教學體系日新月異,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對計算機科學相關專業的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據庫系統原理采用雙語教學對跟蹤本學科的發展前沿,使教學內容和水平與國際接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義。與其他的課程相比,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高、應用范圍廣等特點,一般在第6個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英語應用水平,為該門課的雙語教學打下了基礎。
在雙語教學中,學科知識的獲得是主要目的,同時也給學習者創造了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空間,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能夠盡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們掌握的第二語言。我國在實施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英語(外語)作為教學語言,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掌握漢語和英語兩門語言,成為漢/英雙語人才。為了能真正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教材選擇
雙語教學一定要選擇英文原版教材。沒有原版教材,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原版教材,教師和學生都無法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甚至有時還會因為教師翻譯的不準確誤導學生。另外,如果讓教師通過查詢外語專業用語,將統編教材“翻譯”成外語,再用外語授課,這對教師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根本無法進行實質性的雙語教學。再則,如果沒有英文版教材和相關的英文資料,學生也缺乏學習的目的性、動力和壓力,課下不能很好地鞏固。
數據庫系統原理課程的教材更新很快。近年來,各大出版社紛紛引進各種數據庫方面的優秀原版教材。這些教材的結構安排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過程,且內容更新、更實用。教材作者大多是資深教授和軟件工程師,他們處于計算機科學發展的最前沿,具有得天獨厚的編寫內容更新、更實用教材的條件。從中選擇出有利于課程目標實現,又合適學時安排的教材很重要。其中世界名校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材《A 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 就是一本非常適合數據庫系統原理雙語教學的教材。該書具有易于理解、面向應用的特點,非常適合數據庫系統知識的入門學習。此外,該書還有相應網站,其中提供了斯坦福大學該課程歷年的教學方案,包括電子教案、部分習題解答、歷年試卷和學生的研究項目。這樣,教師能夠了解斯坦福大學的教育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與世界接軌;而學生也能夠通過網站的內容鍛煉英語水平,自我考核學習情況。
2.2教學組織
(1) 采用多媒體教學。由于原版教材內容廣、信息量大,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必須用多媒體教學,不但生動直觀,還可加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數據庫系統原理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很多內容單靠老師和黑板很難講解清楚,用形象而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工具,加上數據庫管理軟件的演示,學生更容易理解。
制作電子教案的另一個突出優點是學生可以隨時下載教案,上課時就不必忙于記筆記,而可以專心聽講。為了讓學生課下更好地消化、理解所學內容,我們制作了中文版和英文版兩套課件,放在網站上,供大家預習和復習時使用。
(2) 英漢交替講解。采用雙語教學,并不是要在課堂上均衡地使用兩種語言。課堂上英文與中文各占多少比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我們主張用英文板書,包括專業術語及關鍵句子。對其中容易理解的內容用英文講授,對理論性較強、較難理解的重點和難點,用英語解釋不容易理解時就采用中文講解。學習完每章內容之后,教師用英文作總結,然后逐漸過渡到由學生作總結。鼓勵學生用英文提問,實在無法表達時,亦允許用中文進行表述,然后由教師或別的同學用英文復述。鼓勵學生用英文解答作業和考試題。
(3)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作為雙語教學的主體,他們自身的素質和對雙語教學的態度、興趣等對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去學習。如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增強教學的互動,鼓勵學生開展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開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內化為學習動力。
(4) 增加專題講座,拓展學生知識面。數據庫系統原理原版教材信息量非常大,對傳統的關于數據庫的理論、設計與實現均作了較為深入的介紹,并且對數據庫領域的新技術,如面向對象的數據庫、對象關系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并行數據庫、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等都作了大量的介紹,而且有一些屬于數據庫方向的前沿研究領域,在課堂上系統地講述這些內容是不現實的。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了解數據庫技術的最新進展,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數據庫的新技術和新進展,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緩解了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還提供了學生與專家交流的機會。
2.3考核方式和教學效果評價
雙語教學效果的考核應該區別于單語教學慣用的試卷考核,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由于雙語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和自主學習,因此我們將學生課堂教學中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實踐課上完成任務及與同伴合作的情況、課外搜索資料撰寫調查報告的情況和期末試卷的考核結合起來,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比如平時布置的作業題取自于原版教材,占總評成績的10%,要求學生用英文完成作業。課堂討論占總評成績的10%,由淺入深,鼓勵學生用英語交流,盡可能用英語完成調查報告、資料總結報告等。實驗成績占15%,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英文完成實驗預習報告和實驗報告。期末考試占總評成績的65%,采用英文命題,要求學生用英文作答,確實有困難時再用漢語。這樣既可以加深鞏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其英語寫作水平,還可為英文考試奠定基礎,學生的英文表達及寫作能力逐漸提高。這種評定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進一步提高了雙語教學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去了解國外最新的教學和科研內容,有利于及時更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進展。
3結語
雙語教學是促進教與學雙贏的教學模式,數據庫系統原理的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在計算機專業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數據庫系統原理的雙語教學改革,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建立相應的雙語教學評價體系,對改良本土教育,培養出符合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國際化計算機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值得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虹. 雙語教學綜述[J]. 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107-110.
[2] 古天龍,魏銀霞,磨玉峰. 教學型高校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2009(1):69-71.
[3] 翟玉慶.“雙語教學”與國際化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J]. 計算機教育,2004(6):11.
[4] 周麗娟. 數據庫教學體系改革與優化[J]. 高教論壇,2009(1):59-61.
Research on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for Database System Theory
LI Feng-ying, HOU Jie, WEI Qian-j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Scienc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China)
我系每年都組織本、專科畢業生去中學進行教學實習。筆者作為實習生的指導老師參與了教育實習的整個 過程。在實習過程中,大多數實習生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中學英語教學法課中所學的內容運 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教學效果不錯;但也發現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也出現在中學缺乏教 學經驗的年青教師的備課之中。本文擬就在實習生備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備課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筆者在閱讀實習生所準備的教案時,發現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幾乎 所有實習生的教案準備得都很充分,有的可以說是相當細致,連課堂用語都寫得很清楚。為準備一節課,10多 頁備課紙寫得密密麻麻。但是我發現他們備課時忽視了一個根本性的東西,即《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
1990年由國家教委修訂的《英語教學大綱》中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作 出了明確的規定。每次赴中學進行教學實習之前,我們都組織同學對該大綱進行認真的學習和討論。可惜的是 一到具體實踐中就有些“離譜”。
《大綱》中明確規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在口頭 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側重培養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根據有關專家 統計,在人類認識活動和交際活動中,聽占45%,說占30%,兩者相加占75%,所以《大綱》亦明確規定:聽 說英語,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我們實習生的教案中大部分是介紹某詞的用法和某一語法內容的講 授,聽說訓練所占的比重極小甚至沒有安排。有一位實習生的教案中單就講that和which用法就用了四、五頁稿 紙,估計要講20多分鐘。對于初中生乃至高中生來說,一堂課花這么多時間來研究一、兩個詞的用法是不適宜 的。因為英語是一種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我們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它、運用它,而決不應該將 語言作為一門學問讓中學生來研究。
實習生出現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是對《大綱》學習不夠、領會不深。若是仔細研讀《大綱》就 會發現,對于上述問題,《大綱》中有詳盡的論述:語言首先是有聲音的語言。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言是 口語的記錄,是第二性的。培養聽說能力有助于鞏固所學語言知識和提高讀寫能力。我們在準備教案時,一定 不能忘記這個根本原則。
可能我們有的同志對此持有異議:我國在校的中學生將來能升入高等院校者,比例較低。能真正從事外語 工作或出國進修、深造的就更少了。聽說能力再棒又有何用,不如多教學生一點單詞、語法,再說《大綱》中 也說要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種看法也不能說是沒有道理。但《大綱》第二部分第三條是這樣說的:要 在聽說訓練有一定基礎以后才逐漸向閱讀訓練側重,否則事倍功半。總之,在我們平常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以 《英語教學大綱》為指導,此處借用我國的一個成語“綱舉目張”來說明這個問題真是再貼切也不過了。
二、備課時“只備教材不備學生”。我們帶領實習生去中學實習,并不是將隊伍帶去,教案準備好就上講 臺。每位實習生在走上講臺之前均要在所授課班級擔任一至二周的實習班主任,要求能叫出每一位同學的姓名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的實習生對其所教對象要有所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了解學生比了解教材更加 困難,因為教材是相對固定的,而學生的思想、情緒、興趣乃至表現卻是不斷變化的,這些都對他們的學習有 直接影響。
大多數實習生在編制教案時均能很好地鉆研教材,尤其是課文部分往往是不遺余力,唯恐講得不細,對于 教學對象的課堂反應以及教學效果考慮得比較合理,也比較周全。但一堂課上下來,效果并不理想。問題出在 哪里呢?原來我們要求實習生在課堂上盡量說英語,少說母語,這個要求是正確的,也是合理的,該實習生在 課堂上基本上未使用母語,但是他說的英語里有不少詞匯超出了初二學生的接受能力,通過表情我看出有不少 學生未曾聽懂,教學效果并不好,原因是該實習生對教學對象了解不夠,過高地估計他們英語水平。
對教學對象了解不夠還表現在課堂提問上,有少數實習生對教案中編制的課堂提問自己心中無數。在設計 每一個提問時,首先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想一想,是否班上大多數同學都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太難太易均不 合適。如果學生答不上來,教師怎樣去啟發他們,調動他們。教師還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編制一些難度不 同的提問,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加到課堂活動中來。對于了解學生,我們的實習生考慮得不夠,教案編制得比 較呆板。其實教案應該是一個可塑性方案,應該針對學生程度的不同和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三、備課時“只備內容不備方法”。在教學實習中我們發現,即使對教材、對學生很熟悉,也不一定能上 好課,要真正上好課還得講究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得當與否,往往決定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甚至決定整個教學 的成敗。
每一位實習生在走上講臺之前,都要在實習生之間舉行試講,每一堂試講都要經過全體實習生的評頭論足 ,尤其是教學方法,“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講到底”的陳舊教學模式是不能過關的。即使如此強調教法, 我們的實習生在教學實習中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
我們聽了兩位實習生在課堂上教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同樣的內容,兩人準備得都比較充分,方法不 同,教學效果就大不一樣。一位實習生就這個語法內容在黑板上列舉了10來個例句,例句淺顯易懂,準備可謂 充分矣。學生們忙于在下面抄黑板上的例句,教的勤勤懇懇,學的辛辛苦苦,一幅中國傳統的、規范的教學圖 。至于教學效果,那么多例句,學生能記住一、兩個就不錯了;而另一位實習生首先請三位身高不同的同學上 臺,她首先指著兩位矮一點的同學問了一句,隨即寫在黑板上:who is taller,Zhang or Li? 同學們認識tal l這個詞,又見實習老師指著那兩位同學,反應過來,用不太齊的聲音回答:Li is taller. 實習教師又問,如 果要表達李比張高,怎么說呢?從而又引出了Li is taller than Zhang這個句型。接著老師又指著身材最高的 同學問了一句,寫在黑板上:Who is the tallest? 這一次同學們均能回答:Wang is the tallest.然后這位 實習教師又用old,young,big,small等詞讓同學們造句,分組練習形容詞比校級和最高級的用法。她的這種教學 方法能夠吸引學生,又貫徹了“精講多練”這個原則。可惜的是能夠如此充分地調動同學們積極性和主動性的 實習生并不多,相當一部分實習生在備課時未將教學方法寫進教案。這里筆者要特別指出的是,近年來我國初 中均采用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試用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使用這套教材,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如 果不注意使用直觀教具和有聲資料,不設置和利用情景,那么這些新教師走上講臺將會感到不知從何處著手教 好學生英語這門課。
關鍵詞:新手教師;集體備課;二次備課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28
新手教師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登上講臺,心中充滿希望,渴望成功,但也不免有擔憂,擔憂自己的教學實績不如熟手教師,甚至與他們相差太大。在目前大力提倡減負增效背景下,幾乎不允許新手教師在教學方面有任何閃失,這就要求新手教師要迅速走上教學的“快車道”,甚至有一鳴驚人的效果。那么,新手教師怎樣才能快速、穩健地與熟手教師并駕齊驅呢?筆者認為新手教師首先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尤其是做好二次備課這一教學環節,因為它對提高課堂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本文擬從新手教師二次備課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如何做好二次備課,提出筆者的看法,以饗年輕的同行。
一、二次備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很多熟手教師均有這樣的感覺,不少新手教師不會二次備課,這個“不會”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依賴集體備課內容,不愿二次備課
“集體備課是教師集體課程決策的一種形式,是教師團隊集體辨別出可行的方案,評估可能的結果,其中也包括集體認同的‘自動化和常規的東西’。”目前許多學校基于群體動力學的原理和以老帶新的考慮采用這一教研模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高。但是集體備課內容主要是“求同”,并非從各自的班級和教師本身教學素養來“求異”。因此,在集體備課之后,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進行個性化的修改,但是不少新手教師缺少主動鉆研的精神,他們認為二次備課費時、費心。
2. 缺乏教學經驗,不會同案異構
新手教師走上教學崗位時間不長,還沒有像樣的教學經驗,把握不住教學重點和難點,甚至在確定課時教學目標都可能發生偏差,他們在進行同案異構時,還不能正確把握自己,把握學生的需求,異構的教案缺乏“量身打造”和“量生打造”的特征,即使作了修改,也是蜻蜓點水。簡言之,不知道二次備課備什么?如何備?
二、做好二次備課前的準備工作
在打磨教案方面,各校基本上采用“個人自備集體備課二次備課”的模式,因此個人自備階段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二次備課做好前期的準備。新手教師應積極主動做好個人自備階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通曉教材,把握教學目標
通曉教材指的是明白單元或課時教學內容在書中所處的位置,初步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英語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既與前面的內容具有關聯性又有獨特性,在單詞、句式、語法方面有時還有多次重復性。新教師要靜下心來,認真研讀教材,把脈住編者意圖,列出該單元或課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處理教材做好準備。
2. 摸準學情,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任務,教是為學服務,因此“教”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從何而來?從學生中來。新手教師為了能彌補經驗的不足,要常走近學生,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學習的困惑,然后將學生的困惑收集起來,認真梳理,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一過程看似比較繁瑣,但是能極大的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教師與學生的感情,也能培養新手教師教學耐心和毅力,為他們逐步走向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突出自我,形成個人的所思所為
個人自備要求教師從自己的思考出發,依據英語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制訂教學目標,具體規定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發展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在初步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之后要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向大多數學生,同時注意培養優秀生和提高后進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目前很多學校使用電子備課平臺,教師在個人自備階段制作好教學課件以供集體備課時展示。如果在教學中需要實物教具,教師也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最后要將自備的內容形成文稿和電子稿,文稿為集體備課時作修改,電子稿為二次備課時減少輸入時間,還可留作日后使用。
三、集體備課時要充分展現自我
在一些集體備課活動中,新手教師常感到人微言輕,個人觀點得不到重視,往往聽從于資深的教師,結果有時形成的教案自己覺得別扭。因此,新手教師在做好個人自備工作后要在集體備課時充分展現自我,克服一種自卑心理,要知道教師成長是從自信開始的。集體備課時盡可能展示自己的所思和所為,讓備課組成員對其內容進行充分的討論,以便得到大家認可、批評和建議。
在其他成員討論的同時,新教師要做好相關記錄,特別要記錄好的教學方法和建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他人提供的的優美課件,也要拷貝一份。這些好的建議和課件留作自己修改教案和優化課件時使用。
四、二次備課的重點
二次備課是新教師幾乎獨立自主的工作,它的質量能折射出教師的個人素養,學識水平,專業智慧等。它要求新教師每次要使出渾身的解數來打磨一個精美的教案。二次備課時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千頭萬緒中要找準著力點,通常著力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再審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觀”(王薔,2008)。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教學藍圖,是靈活,所有的教學行為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實施的,小目標的完成才能實現教學的大目標。因此,教師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即:(1)從學生實際出發;(2)從學生的能力發展出發;(3)合理、可行,并具有可檢測性;(4)目標不是寫出來應付差事,而是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2. 汲取集體智慧,彰顯個性
二次備課一定要有個性的內容,體現教師獨立的思考和原創思想,不是他人教案的簡單重復或再現。在整合教學資源和他人的意見時,要懂得取舍,選擇最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否則會出現以下三種失敗的教案:
一是“撞衫教案”。在同案異構中,常有些教師的教案設計時在教學步驟上出現雷同,甚至連圖片和問題都一模一樣。相同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執教,就應該有不同的解讀。如果教師參考同樣的教學資源,沒有自己的原創內容,“撞衫”是輕的,一起上公開課時就容易“撞車。”
二是“雜燴教案”。集體備課時,教師可能提出很多主意,這些主意從單個方面來看都很好,但是它們之間沒有統一的主線。如果新教師把這些主意全部安排進教案,這樣的教案不僅“贅肉滿滿”。而且形成了“大雜燴”。因此,新教師要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選取最適合自己的。教案要有明顯的主線,要簡約。
三是“模仿秀教案”。不少新手教師在二次備課時采用“拿來主義”的做法,照搬某個名師的教學片斷,結果發現自己的能力有限,甚至無法駕馭這樣的教學設計,好似小腳穿上了大碼鞋,顯得別扭。名師身上肯定有學習的地方,但是備課時不能生搬硬套,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迷失自我,喪失個性。
3. 挖掘資源,精心設計活動和課件
對于某一教學內容,我們能搜索到一大堆教學資料,這就要教師獨具慧眼,篩選出最切題的材料,刪繁就簡,必要時甚至忍痛割愛。“教案不是筐,什么東西都往里面裝。”教師要明白這一點,否則造成材料堆積,學生產生視覺和聽覺疲勞,喪失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面對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教師要學會量體載衣,設置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有些材料適合欣賞與感悟,有的適合角色扮演,有的適合討論與分析。所選的教學活動要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自己可以駕馭。活動的設計要追求有效性,切不可為活動而活動。
多媒體教學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追求簡潔、典雅、明快的風格。因此,教師在課件的制作時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1)實效與實用,避免過于花哨,分散學生的注意力;(2)流暢與易操作,避免顛三倒四;(3)課件背景與文字顏色反差要大,顏色選定1-2種,避免學生視覺疲勞;(4)使用課件時間不宜過長,避免“放電影”模式。
4. 好“案”多磨,磨出新理念
好教案是磨出來的。教師要把備教案當做研究課題,進行多次修改,使教案越磨越新,成為高水平的精品教案。
其實,打磨教案就是教師自身發展與再提高的過程,經常性打磨教案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通過觀摩同伴的課堂教學,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實錄或視頻,借鑒使用他人的教學感悟和反思,直接與熟手教師的探討,從而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設計。打磨教案就是打磨教師本身和教學設計,而不是學生。打磨教材處理、板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駕馭等方面有大概的預期和了解。打磨教案中的留白和預設的“緩沖帶”,留作課上必要的微調。
五、做好教后的總結
新手教師在上完課后的自我剖析和反思非常重要,是總結經驗、優化課堂、探索規律和形成特色的快車道。
磨一堂好課,教師要經歷若干個環節,如果上完課就了事,那就太可惜了。教師要做好結課工作,這是三次備課最好的資源,也是促進教師個人成長的最佳營養。教師要及時在教案上附上教學心得、本節課中的閃光點和問題。這些心得、閃光點、問題都是來自于真實的課堂情境,可以留作日后備課、寫教學論文、做微型課題時使用。
六、結束語
對于新手英語教師來說,打磨一份好的教案肯定是一項讓人心力憔悴的任務,但是每當打磨好一份教案并且行之有效時,肯定會有脫胎換骨的感覺:我進步了,我的教學水平有了新的進展。
作者簡介:江 陽,女,1978年生,江蘇海安人。江蘇省海安縣實驗中學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
參考文獻:
[1] 呂立杰,陳建紅.教師集體課程決策的特征與局限[J].課程教材 教法,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