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語言文化

語言文化

時間:2022-02-19 18:10: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言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言文化

第1篇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北京物資學院外語系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000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2篇

關鍵詞:現代校園;語言文化;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99

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大到理想道德、個性品德,小到行為習慣、言談舉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文根據筆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淺議現代校園的語言文化。

一、校園語言文化現狀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社區文化,是學生了解并接受社會文化的中介,它以社會文化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社會主體文化的傳統性和時代性。現代校園一些惡俗語言文化的出現,折射出的正是當代社會文化的庸俗傾向和精神文明的缺失。所以,我們須謹慎對待,還校園語言文化的健康與活力。

中學生處在思想意識的迅速成長期,對知識具有強烈的渴望欲,課堂知識與各種社會雜聞對學生思想具有同樣的沖擊力。社會信息如暴風驟雨般地襲擊,但卻良莠不齊。一些低俗、甚至惡俗的觀念涌入中學生的大腦,它們比許多枯燥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有吸引力,更能占據學生智力與創造力的最高點。

1. 精神鴉片之痞子童謠……

古詩童謠本純真,卻遭纂改,如:“人在教室心在外,讀書不如談戀愛。”更有“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

2. 移花接木的“惡搞文化”

所謂的惡搞文化,又稱作Kuso文化。它在現代學生的身上得到了不同層次的“發揚光大”。如模仿電影或視劇中某個角色,或者是某個橋段來達到嘲笑別人的目的,借此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青春期。比較流行的就是拍拍小個子的肩膀,喚一聲“小強”。

3. 花季與暴力的沖突

“花季暴力”是一個新名詞。在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中,我們看到正值青春年華的在校學生竟然變得性格乖戾、行為沖動,當他們揮動著拳頭,叫囂著,“你等著瞧,找人收拾你!”,這不是整一個黑幫火拼的開場白嗎?“花季暴力”這個名詞的誕生,意味著我們已經公開承認,校園再不是什么桃花源或者象牙塔,這一片凈土都被一些惡俗的語言文化所侵蝕。

4. 網絡新詞泛濫

“哈哈,假正經,你知不知道你都成了我的‘嘔像’了。”

“不要醬紫了,偶稀飯。”這樣莫名其妙的對話在校園里隨時都可能發生,新興人類幽默語言的使用,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泛濫的情況下,卻會防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溝通。

二、現象產生的原因

1. 目前,普通高中生的學習興趣狀況并不理想。上海某區曾對1000名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中學生做了一次調查,發現有6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學習提不起勁”,這其中有35.6%的學生甚至覺得“一見到書本就厭煩和頭痛”。現在這種情況在許多校園中是愈演愈烈,有些學生甚至是在上課時,在教師責問的目光中才把書拿出來。究其原因,是他們沒有了學習的興趣與習慣,沒有學習的內驅力,是無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

2. 中小學生處于身體智育發展的不成熟時期,模仿能力雖然特別的強,但對周遭的信息缺乏辨別能力。對新詞,他們也不存在對其內在意義的領會,只是單純的覺得好玩而已。調查顯示,學生使用流行語,23.0%是受同學影響,20.9%是受娛樂性電視節目和時尚雜志影響,16.8%受廣告語影響,34.3%受網絡語言影響,對現實生活感悟的只有5.6%。互聯網日益發達,學生與父母、師長的代溝在網絡的催生下越發地嚴重了。

三、創建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校園語言文化

美國名作家菲特烈?凱勒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生活中,美麗的東西很容易會誘惑你,容易誘惑就容易被利用、被吃掉。”形形、五花八門的誘惑,對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生不可能在“真空”中生活,所以如何給學生創建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生活是至關重要的。

1. 我們應該正確面對校園語言的現狀。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心理上往往會有一種強烈的對抗性,不管你想讓他提什么建議,他總是喜歡與你對著干。所以,在學生身上以暴制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你可以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導,也可以采取另一種方式,就是讓它在特定的范圍內“瘋狂”到極限,使這種不良行為習慣給他的擁有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那么,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最后就會自然消亡。

2. 教師也需要重理傳統教育觀念,感受新時代、新發展帶來的新概念。現在新詞沖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否認它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正能量”“達人”等。在有關報道中,一些專家認為有些流行語言豐富了我們的話語空間,對原生態的生活形式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但又不失幽默意味。這些專家也承認,有的流行語潛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嚴肅意義的內容。不過,這也是后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語言文化現象。他們的誕生在某個方面也反映了學生創作思維的活躍,反映出現代學生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某些和諧的腳步。

3.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一個興趣廣泛的人,也正是一個高雅、心中充滿陽光的人。”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對廣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如組織專題演講活動,感受現實與思想的撞擊,“培養口才,實際上是提高我們民族的思維能力和素質,把我們的青年培養得更聰明”,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第3篇

當你受到別人的幫助、稱贊,或者要打擾對方詢問情況等時,即使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也應說聲“謝謝”。英語的這種表達怎樣才能恰如其分,要看你對人或對事的感謝程度以及要用的語氣來決定。下面提供一些說法供參考。

1. 通用表達: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Thank you for sth.(or:doing sth.)/ 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 Thank you all the same./ Many thanks./ Many thanks for sth.(or:doing sth.)

2. 非正式的表示法:Thank you so much./ Thanks./ Thanks a lot./ Thanks a million./ Thanks very much.

3. 較正式的表示法:I can never thank you enough./ I really don’t know how I can thank you enough./ I’m really very grateful to you./ It’s very kind of you./ You are very kind./ You are very helpful.

4. 對致謝的常用答語:Not at all./ No trouble at all./ You are welcome./ Please don’t mention it./ It’s a pleasure.(or:My pleasure.)/ That’s all right.(or:That’s OK.)

詢問健康

關心別人,詢問別人的健康狀況,是講禮貌、有教養的人應該做的。中外文化和生活習慣有差異,其詢問健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 How are you? 是寒暄語,并非真要問別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如果關系一般,只回答:Fine, thank you. 如果關系好,也可照直說自己的身體情況。

2. 當你看到對方身體不太舒服時,不能按中國人習慣問:Are you sick?(你有病嗎?)這樣對講英語的人說可能會引起不快。關心他人健康,語氣委婉而又誠懇的說法是:You look as though you’ve got a cold.(你看上去似乎感冒了。)or:You seem rather tired. Are you OK?(你似乎很疲倦,你還好嗎?)or:You look a bit pale. Are you feeling all right?(你臉色有點蒼白,你感覺好嗎?)類似的例句同學們平時多留心收集一下,豐富自己的表達。

3. 當你得知某人患了什么病時,按中國習慣常說的如:“你要當心啊,小病不治會成大病的。”英美人聽了這類話會覺得不舒服,應該說: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 or: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如果按中國習慣說:Drink plenty of water. 或 Put on more clothes. 英美人認為這種勸告帶有家長命令的口氣,另被看做不禮貌。

4. 勸慰別人注意身體健康的常用英語表達舉例如下:Go and see a doctor./ Get a good rest./ Don’t work yourself so hard.(別過分操勞。)Take things easy.(別緊張,別著急。)/ I’m sure you’ll get over it soon.

小議OK

OK在英語中詞匯意義十分豐富、使用范圍極為廣泛,多用作形容詞和副詞,意為“對”“好”“不錯”“可以”“行”,此外也可以用作名詞,意為“贊同”“認可”,還可作動詞,表示對某事同意或認可。

1. OK用作副詞:

1)意為yes, certainly,表允許、同意等。

“May I use your dictionary?”“OK!”

“Would you like some bottles of orange?”“OK!”

2)等于all right,表示贊同對方意見。

“Come in. This way, please.”“OK!”

“Let’s go there by taxi.”“OK!”

3)等于That’s all right. 不客氣,不用謝。

“Thanks a lot!”“That’s OK.”

4)相當于then, now,表讓步、遷就等語氣。

“We can’t put the box on the table. It’s too big.”“OK. You’d better put it in the corner.”

2. OK用作形容詞:

1)意為good, all right, 表示正確、完好或安全等。

“Is it broken?”“No, it’s OK.”

2)等于fine , well,用于應答對方的問候,或表示身體健康、疾病痊愈等。

“How are you?”“I’m OK. Thank you.”

“He’ll be OK if I do one small operation(手術).”

3)等于never mind,用于應答對方的道歉等。

“I’m sorry. I’m late.”“That’s OK.”

3. OK可用在一個陳述句的后面,相當于一個附加簡略問句,讀升調,帶問號,表示征詢對方意見或請求對方許可等。

“Now let me call your names,OK?”“Yes, Mr Wang.”

“Why don’t you come a little earlier? About ten minutes, OK?” 4. 作名詞或動詞用法舉例:

No one will give them any OK.(名詞,表“贊同”)

第4篇

【內容摘要】城市語言文化是將城市特色語言現象與城市文化相關聯的文化語言學的具體研究領域。杭州作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現代化文明的都市,其城市特色語言現象及其文化特征值得探討。這一研究話題為挖掘杭州特色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而且也為在當前杭州全方位提升和塑造國際國內城市形象的發展戰略中,進一步提升杭州城市魅力和豐富杭州創建“生活品質之城”這一城市品牌的內涵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城市文化語言文化杭州文化文化語言學

“文化語言學”(Cultural Linguistics)作為一門語言學和人類文化學交叉研究的學科,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結合我國漢語的特點來分析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各少數民族文化、各地方言文化以及與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關系,強調了“漢語的人文性”[1]特征而建立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門學科已經歷了學術研究繁榮發展到冷靜反思的過程,當代學者通過多元化方式來探討漢語文化,并力求使用其理論知識對社會發展帶來實際的應用價值。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內核,它反映了與一座城市的文學、美術、書法、戲劇、攝影、音樂、舞蹈、民間風俗、曲藝雜技、電影電視等領域的文明成就,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精神的外化,城市文化勢必通過城市語言得以展現。“文化語言學是解釋性的學科,而非描寫性的學科,它所要解釋的是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因果關聯,或是某些文化現象有語言上的成因,或是某些語言現象是某種文化現象的結果,或者某些語言現象和文化現象互為因果”[2]。城市語言文化正是將城市特色語言現象與城市文化具體領域相互關聯,通過挖掘城市文化具體領域中的相關語言現象,以文化的語言功能來闡釋城市文化的風貌、個性與形象。這是文化語言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研究的新角度,以探討語言文化學理論在“都市語言”[3]現象中的應用,成為語言文化學的研究趨勢。杭州作為一座散發著濃郁歷史芬芳和擁有旺盛現代化生命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杭州城市文化備受矚目。杭州城市語言文化作為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杭州城市語言文化的內涵、構成和傳承等方面的內容,對于豐富杭州城市文化的內涵,以及建設杭州特色城市文化勢必發揮積極的作用。

杭州方言是吳方言的一種,南宋遷都時使杭州方言帶上濃厚的北方官話色彩,是“披著吳語外衣的北方官話”。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其獨特之處在于兒綴較多、疊詞較多、人稱復數表示單數、名詞作為詞頭和詞尾等方式,這構成了鮮明的杭州方言特色,這是杭州城市語言最為獨特之處。因此內容前人研究較豐富,這里不再贅述。特別指出的是,現代杭州方言中的某些詞匯在語義上有了新的解釋,成為杭州城市流行語。比如杭州方言中“落兒”的諧音“六二”,原意是指人們取笑腦筋不好使的人,而現在杭州年輕人將每年六月二日作為“傻樂節日”[4],從這一現象中應可讀出當下杭州人在面對各種壓力之下,頗具開朗豁達的良好心態和智慧幽默的樂觀精神。

民俗用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反映民間風俗習慣的詞語或相關語言,它能夠集中反映某一地域人們生活的獨特文化。這種語言現象充滿了真知灼見,揭示客觀事理,是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很強的語言表現力,就杭州而言,杭州的民俗用語首先表現在杭州的民俗用語與杭州特有的景物與傳說相關的杭州俗語、歇后語非常豐富,例如以“西湖”為主題的歇后語有“西湖里放醬油――無濟于事”、“吃得麥稀飯游西湖――窮開心”、“西湖邊搭草棚――煞風景”、“做夢游西湖――想得美”、“西湖里挖月亮――枉費心機”等;以西湖為主題的俗語有“西湖日銷寸金,西湖日產寸金”、“跳進西湖洗不清”等。以杭州特有民間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歇后語有“白娘子遇許仙――兩相情愿”、“白娘子哭斷橋――懷念舊情”、“梁山伯遇祝英臺――前世一劫”等。此外,某些歇后語的形成更是可以看到杭州方言特色中語音語調的形成和發展,比如杭州方言的“兒”話音,“大蒜葉兒打氣――混蔥(充)”、 “牛皮兜兒――點水不漏”、“豆芽菜切絲兒――細做”等等。

其次與杭州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民俗用語也非常有特色。源起于南宋,杭州民間泛指各行各業的傳統俗稱為“五行八作”;杭州商人在歷史上的舊習俗叫“初二、十六,店員吃肉”。杭州人重視人情交往,“插花親”這一詞語就是除了血緣和婚姻的特殊親戚關系之外,反映將世交友好結成親戚的風俗用語。在杭州濃郁的茶文化氛圍中,更有許多與茶文化相關的民俗用語,比如自古有在每年新茶上市之前,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七家茶”;有俗稱“茶定”,反映從南宋時期杭州婚姻習俗中男方向女方求婚使用龍井茶作為聘禮的習俗。杭州特色美食中也有眾多響當當的名稱如“東坡肉”、“叫花雞”、“西湖醋魚”、“西湖莼菜湯”、“龍井蝦仁”、“吳山酥油餅”、“油炸檜”等等,從傳統美食延伸到杭州傳統飲食風俗中,又出現了諸如“春有兩件,冬吃四肴”、“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的用語。

城市特色語言現象還可以從城市標志性用語層面分析。城市標志性用語是指能夠反映出某一城市自然與人文風貌的具有該城市鮮明特色的詞匯或短語,相對于動態的城市語言來說,它變化較小,規律性較強,可以從城市中人們的言語使用角度側面反映一個城市的特點。杭州在歷史上古稱“武林”、“臨安”與“錢塘”;一直以來又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舒適的居住條件享譽海內外,具有廣泛知名度的“人間天堂”的雅號;再者杭州物產豐富,因其是“西湖龍井”的原產地被譽為“中國茶都”,其絲綢質地輕軟,色彩綺麗,品種繁多,也有“絲綢之府”的稱謂,可以說這些都組成了頗具歷史文化特色的杭州城市標志性用語。

如今隨著杭州經濟地發展和城市文明水平地提高,杭州城市特色不斷豐富其自身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城市標志性用語也增添了許多新的表達。在2007年年初召開的杭州第十次黨代會上,會議正式決定將“生活品質之城”作為杭州的城市品牌,“生活品質之城”這一詞匯已成為杭州開展對外城市形象傳播的標志性用語,其中包含的“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學在杭州”、“創業在杭州”的“四個杭州”也已成為現在杭州的城市流行語。另外,“東方休閑之都”、“天堂硅谷”、“女裝之都”、“動漫之都”、“電子商務之都”等這些城市標志性用語隨即孕育而生;新興發展的創新產業,如“休博會”、“西博會”、“文化創意產業”、“大學生創業基地”等也作為杭州重要的代表性詞匯。另外,2007年由國內著名導演張藝謀領銜的導演團隊在杭州打造的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將西湖自然山水作為舞臺背景,融合戲劇舞蹈的藝術形式,結合高科技特效制造“西湖雨”,以這種特殊的藝術方式反映杭州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如今“印象•西湖”也成為杭州一個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標志性詞匯。

杭州城市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多形式的城市特色語言,借用文化語言學的解釋,我們可以分析出這些語言現象所反映的杭州城市文化特征。杭州城市語言多以“人間天堂”為主題,這充分證實了圍繞自然山水和秀美風景為客觀條件而形成的杭州城市休閑文化特色,體現了自古以來杭州人樂于融入自然的優游自適和豁然放達的心態;依托于杭州經濟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今從不同角度描繪杭州城市內涵的標志性詞語不僅凸顯了杭州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這也能充分展現杭州城市文化在弘揚與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不斷創新,文化創新性富于了杭州城市文化永恒的魅力。形式多樣的杭州城市語言包含了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精華,展現出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由此概括起來,對杭州城市特色語言加以分析再一次證實了當今杭州“精致和諧,開放大氣”[5]的人文精神,杭州城市語言文化基于杭州城市文化的現實與特色,對杭州城市形象的樹立以及杭州品牌的建設都具有積極意義

第5篇

一、充分理清英語文化學習的關系是加強語言文化學習的基礎

雖然說英語文化是由英語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不是英語語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但是我們必須有這樣的思維,文化不是與語言相脫離的。英語國家文化所包含的諸多傳統,比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準則、、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應當都蘊含在英語文本的字里行間,不同階段的教材有著不同英語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地體現。因此,我們必須力求去做到的是理清教師自身教學行為與英語文化滲透的關系。竊以為教師應當是學生接受英語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而要做到正確引路,教師對英語文化一定要有比較強烈的敏感性,這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要素。從一定意義上講,當初中英語教師有了這方面的敏感性,學生英語語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

所以,我們要做有心人和熱心人,把搜集英語文化資源或者說挖掘英語課程文化資源變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覺行為。其次要理清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與學生健康成長的關系。應當說目前學生接受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是廣泛的,英語國家文化對學生精神成長的影響也是多元的。但從一定意義上講,英語國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也有精華和糟粕,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再加之英語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也可以說是浩如煙海的,而學生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內不可能全部學會。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讀英語文化的硬功夫,針對新課程標準中所描述的初中學生必須形成的相關文化意識的具體級別目標,思考學生文化內容的選擇的問題。只有這樣,初中學生英語文化學習的基礎才能奠基得牢牢實實。

二、努力發展英語文化學習的能力是加強語言文化學習的提升

學者張紅玲對跨文化外語教學曾這樣說過:“不成體系、膚淺片面的文化教學活動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很多時候這樣的教育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它很容易導致對文化狹隘、僵化的理解。”這樣的論述可以引起我們許多的思考,對學生英語文化的學習我們必須去做些深層次的思考,力求使學生去活潑、廣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語文化,真正獲取這樣的效果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到的。

竊以為我們要以發展學生英語文化學習的能力為主要努力方向。實際上英語文化學習與語言學習有著相同點,需要學生去主動探究,當然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學生探究英語文化能力理應通過英語學習的諸多活動去獲取,我們必須緊密結合英語語言教育教學的實踐,讓學生具備探究英語文化的能力。同時我們還應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應當說當今的學生其有利的條件還是充足的,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譬如平時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群體優勢,通過英語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幫助所有學生去拓展視野。學生們則可以通過廣泛的閱讀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諸多習俗,如飲食習俗、人際交往習俗等。這些方面理解和掌握的途徑都是學生在自主、獨立或者說是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英語文化學習能力可得到長足的發展。

作者:張永蘭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四安中學

第6篇

關鍵詞:語言 中西文化 差異

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群體創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它是由一個民族或社會的風俗習慣所構成。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語言的學習不是單純地學習詞匯、語法,更重要的是學習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從一種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文化,看到該社會的人們的風俗習慣。下面就英漢兩種語言現象在風俗習慣方面的不同展開對比分析,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敬語和謙詞 漢語中存在大量的敬語和謙辭

如高見、光臨、寒舍、愚見等。英語中則少有敬辭和謙辭, 不論對方年齡多大, 級別多高, 并沒有漢語中“您”這樣的代詞。 一位英國婦女遇見一位上了年紀的中國人, 用漢語客氣地問“:老爺爺, 你幾歲啦?”老人詫異地看著她,很生氣。這位英國婦女后來才知道誤會的原因,“幾歲”是問小孩年齡的, 對上了年紀的人應問“您高壽?”或“您多大年紀啦?”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說話時有時甚至跟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會被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甚至顯得高傲;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被認為沒有禮貌。英語中這類詞少的原因有二:一為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為他們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于表現自己。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不一樣。操漢語的人往往使用“否認”或“自貶”的方式來應答。中國人聽到恭維或贊揚的話后會說“哪里,哪里”、 “我做得不好”之類故作謙虛的話。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聲Thank you。當西方人說 Thank you 表示謝意時,中國人會馬上回答說不用謝,以表示客氣。西方人聽后,會大惑不解,覺得中國人沒有禮貌。如一位英國女教師表揚一位中國女學生: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No, no, not at all. 在女教師看來, 該女生的回答是粗魯的, 否定了該教師對書法的審美觀和鑒賞力, 損害了她的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雖然女生本意并非如此, 只是符合了漢語的謙虛準則。英美人善于恭維他人,也樂于接受他人的恭維。當他們覺得該受到贊美卻沒得到贊美,會感到受到冷淡。對別人的贊美、恭維,英美人最常見的反應是“迎合”或高興。他們把中國人的這種“否認”看作是無禮,把“自貶”視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虛偽。贊美語是人際交往的劑, 處理得好, 可以增進友誼; 但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而運用不當, 不僅無助于友誼,反而會產生誤會, 傷害感情。

2、稱呼語:中西方的稱呼語的使用差別也很大

“小+姓”在漢語中稱呼年齡比自己小的人, 可表示親切、稔熟等感彩。但如果用此稱呼英國人卻是不禮貌的。 “老+姓”或“姓+老”在漢語中稱呼年齡較自己長的, 可表示尊敬、禮貌。如果用“老+姓”稱呼英國人,如“old smith”,對方在心里可能會生氣。在英語文化中, 忌諱“老”字。“老”容易使人想到“年齡大”“、體衰”、“無用”等。所以, 在稱呼英美人時應避免使用“old”。稱呼語中有一類親屬稱呼語, 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漢語中許多親屬稱呼語可用于非親屬關系,也就是把一些其他人看成是親屬的延伸, 用這種親屬稱呼語來表達說話者的尊敬、親近等意思, 中國人遇到一位不認識的年長婦女可以稱她為“阿姨”“、大媽”、“奶奶”; 但在英語文化中這卻是很不妥當的。漢語中姓與職銜(title)或親屬稱謂連用, 可用作稱呼語。職銜包括職業、職位和頭銜。如“李老師”、“湯經理”、“陳校長”“、丁爺爺”等。而在英語文化中姓與職銜、親屬稱謂連在一起用作稱呼語并不普遍, 如不常說“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Jackson”“、Principal Morris”等。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除了dad、mum、 grandpa、aunt、uncle 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不用。人們常常直呼對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稱謂,是想與對話人取得平等地位(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而漢語中表示其屬關系的稱謂卻非常多。英語中的 cousin 一詞對應于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brother-in law 一詞對應于漢語的姐夫、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連襟等。漢語把表親、夫妻之間的親屬關系區分得如此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籠統統一個詞了事。這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歸因于中國兩、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

3、個人隱私:與外國人交談,要避免不該問的問題

兩個中國人在一起談及家庭、收入等話題是很平常的, 并將能不能談及這些視為人際關系遠近的標準之一。而同外國人交談時,則不應問及這些問題。外國人私事觀念極強,年齡、收入、婚姻狀況, 甚至體重都是非自由談論的話題。這種“寒暄”無疑成了對他們私事的干涉。對同一事物的價值判斷, 對中國人和英美人來說, 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 在中國文化中“胖”和“福”這兩個概念是相互依存的, 人們常用“你發福了”來恭維對方長胖了。而對英美人說他們長胖了, 他們會很不高興,這不僅干涉了他們的私事, 而且在他們眼里, 長胖是體質下降的標志。英美男女之間經常相互恭維“你很性感”, 被恭維的則會說“thanks”, 而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對方會認為你心懷不軌。

在跨文化交際中對那些文化差異性要引起雙方的足夠重視, 以避免社交語用的失誤。此外, 還應寬容地理解異族文化的禮貌習慣, 不能以己度人, 更不能用自己民族的禮貌標準去要求對方。如果言語雙方都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文化習俗, 那么因各種差異而造成的交際障礙就會減少,并達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第7篇

一、語音形式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音是語言的最基本形式。語音形式指的是某個語言片斷的語音,是從說話人口中發出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聲音。店鋪名的語音形式通常是組成店鋪名文字的字音。音節是語音中最小的自然單位。按照漢語音韻學傳統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個字音(音節)分成前(聲)后(韻)兩段,前段為聲母,后段為韻母,把貫穿整個音節的音高變化叫聲調。[1]每個音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組成。

(一)音節特點音節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覺到自己語言里的最小語音單位。在漢語中,一個漢字的讀音就是一個音節,比如“老百姓”三個字,讀出來就是三個音節。從音節方面考慮,筆者走訪的餐飲行業中,最短的店鋪名是由一個雙音節構成,最長的店鋪名是由12個音節組成,平均為4.69個音節。48個店鋪名為偶數音節,所占比例是43%,62個店鋪名是奇數音節,所占比例是57%,奇數店鋪名要比偶數店鋪名所占的比例高7.7%。其中三音節、四音節、五音節、六音節的店鋪名最多,一共94個,占統計總數的85.4%,一、二音節的店鋪名的音節數很少,導致這些店鋪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對較少,被使用也較少。而七、八、九、十二音節的店鋪名,信息涵蓋量相對大,但是太過于冗長,不便于人們的記憶和識別。因此,店主在給店鋪命名的時候,一般也不太會選擇音節太少或太多的店鋪名,其分布特點是以五音節為高峰向大于五音節和小于五音節兩個方向逐級減少,呈現出金字塔階梯形。

(二)聲調特點漢語是世界上聲調豐富的語言之一。聲調就是聲音的高低升降的變化,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聲調的組合形式可以促成漢語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韻律感。語言的節律就能被這種韻律感組織起來,以便加強語言的協調性。一般聲調的組合方式可以分為疊音、雙聲疊韻、平仄組合三種[1]。疊音是由音節重疊而成。一部分店鋪偏愛使用疊音的方式命名店鋪。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莊、壩壩老火鍋、久久自助火鍋城等等。這種店鋪名的好處就是便于顧客記憶與識別,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筆者所走訪的美食街就有兩家以“天天”這個疊音方式命名店鋪。雙聲是由兩個聲母相同的音節組合而成,疊韻是由兩個韻母相同的音節組合而成。雙聲和疊韻都可以構成同一語音現象的反復,從而產生特殊的韻律,增強店鋪名的音樂美。這種特殊的音樂美也能達到讓顧客更易識別記憶的效果。例如:青檸、奧照面、沁茗軒、菠蘿蜜茶飲。平仄指的是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仄”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根據平上去入的音調劃分,陰平和陽平能產生聲調上揚,發音相對洪亮的特點。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鋪的時候,更加傾向于使用陰平或陽平的音節來結尾。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以陰平或陽平的音節結尾的店鋪名更能營造出一種歡快興奮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刺激顧客的消費欲望,增強消費者的食欲。比如:星月面莊、串串王、毛哥老鴨湯、麥翁大鼓燒、久久自助火鍋城等等。

二、詞匯組合特點

對于一個店鋪名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詞匯選取。來來往往的顧客對店鋪最直觀的印象來自于店鋪名;對店鋪名最直觀的印象來源于店鋪所使用的詞。因此,店鋪名的選詞十分重要。

(一)詞匯來源詞匯是語音和意義相結合的一種語言單位。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一個有意義的詞匯,總是借助于一定的語音形式來表達的。語音結構與詞的構成和詞的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1.地名。川渝兩地在全國范圍內是著名的美食勝地,兩地的很多特產都和美食有關。因此,川渝兩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飲食行業店鋪名里渾然天成的金字招牌。這也是商家集體品牌意識的集中體現,更是彰顯川渝地區的特色飲食文化的一種方式。從命名風格來看,以地名命名雖然十分傳統,甚至還有些許老土,但是會給消費者一種貼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視感。筆者在所走訪的美食街就有不少這樣的店鋪名。比如:萬州烤魚、成都冒菜、巴蜀燒雞公、臺灣烤玉米、段記北京烤鴨等等,占統計總數13.6%。2.外來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開啟,一大批跨國餐飲企業也涌入我國市場。加之某些商家為了給店鋪增加一些國際色彩以吸引顧客,因此越來越多的外來詞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店鋪名里。一種是運用外來詞音譯后當店鋪名。比如:麥當勞、德克士等等。一種是用中文詞和外來詞組合的新穎方式當店名。比如:好吃go。這樣新穎的命名在飲食行業并不是很多,僅占統計總數的7.2%,但是這種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趨勢。3.數字。運用數字給店鋪取名字的優勢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視覺上比起其他店鋪名略勝一籌;劣勢在于,由于人們對某些數字的偏愛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鋪名的重名率。例如:168灌湯包。168諧音和漢語“一路發”類似。這種數字組合就容易重復。在筆者走訪的大學城片區商業街中,這樣命名的餐飲店鋪并不多,僅占統計總數的2.7%。4.人名。我國自古以來都有以人名做店鋪名的傳統。從古代“武大郎炊餅”到運動品牌“李寧”,再到現在耳熟能詳的“王老吉”。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記”。這個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來,比如重慶市著名的餐飲企業“阿興記”。除了對這種命名方式的繼承,當然也有發展,一種是在“某記”后面加業名,例如:鄧記三合魚。一種省略了“記”字,后面加業名通名,比如:涵涵面莊,這種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鋪名連接,也是一種品牌意識的體現。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體現的是集體品牌意識,人名命名體現的是個人品牌意識。因此,選擇這種命名方式的店鋪較多,占統計總數的15.4%。5.古語詞。古語詞包括歷史詞和文言詞。歷史詞通常不會出現在我們的交際當中,文言詞在口語中已經不常使用。店主為了提升整個店的品味,為了吸引顧客,也會啟用部分古語詞。這既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發揚。例如:沁茗軒的“軒”字,大帥鍋掌上傳奇食尚湯鍋坊的“坊”,林凱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統計總數的7.2%。店主在使用這些古語詞的時候,無形之中也增強了店鋪的文化涵養,這也是一種心理狀態和人文風貌的體現。

(二)詞匯組合根據前面的統計結果可以得知,店鋪名的長度不宜過長,字數不宜過多,簡短有力即為佳。這就要求在命名選詞的時候,盡量在有限的字數里體現出店鋪的自身特色和自身優勢。重慶飲食行業的店鋪名主要由三個部分組合而成:專名、業名、通名。1.專名。專名指標明商店所屬或區別性特征,最能體現商店個性特征。[2]它是店鋪名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靈活多變的的部分。這部分承載著店鋪特色,其任意性和創新性非常大。根據性質的不同,一般分為人名稱謂、地域名、民族特色、美好愿望、自然景物、文化底蘊、制作食材、音譯詞外來詞。其中制作食材最多,占統計總數的57.2%,例如:三顧冒菜。人名稱謂其次,占統計總數的17.2%,例如:阿興記。地域名和美好愿望并列第三,占統計總數的13.6%,例如:成都冒菜、久好餐館。2.通名。通名,即商業單位的通用稱呼,表示商鋪的性質,是一種商業的標志。餐飲行業的通名靈活性比較小,因為它不僅要和專名相搭配,還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店鋪的規模和檔次。根據通名不同,一般分為館、店、莊、樓、吧、城、家、餐廳、村/坊/軒/林、食府,等等。根據統計數據,“樓”“館”的使用頻率很高,除此之外,原本不用作餐飲行業標識的詞也出現在店鋪名中,其中“坊”“軒”的出現頻率較高,這也體現了店主為提升店鋪人文氣息的用心。3.業名。業名,是對通名的限定,進一步標明行業特征或者經營特點、范圍等。餐飲行業店鋪名通常都會包含業名,其業名通常和飲食有關。但是某些跨國的餐飲行業在給店鋪命名的時候,不會使用業名,比如:麥當勞、肯德基等。此外,某些新興的時尚餐廳在給店鋪命名的時候,也不會使用業名,比如重慶著名時尚餐廳———流浪地圖,這種命名方式的好處就是新穎、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足之處是不夠一目了然,消費者看了不能在第一時間知道該店的經營特點、范圍。

(三)組合特點根據收集的商鋪名來看,重慶市餐飲行業的店鋪名主要由三個部分組合而成:專名、業名、通名,這三個要素并不是缺一不可的,而是相對靈活地組合。其中,店主都傾向于使用“專名+業名”形式和“專名+業名+通名”形式的店鋪名,前者占統計總數的52.7%;后者占統計總數的22.7%。以“專名”命名的,占統計總數的14.5%。以“業名”命名的,占統計總數的2.7%。以“專名+通名”命名的,占統計總數的3.6%。以“業名+通名”命名的,占統計總數的2.7%。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用“通名”作店鋪名的極少。

三、文化心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現象背后都體現出某種文化心理。店鋪名這種具有極強特色的語言現象,其背后也隱藏著其代表的文化心理,反映出某個地域、某個時期的社會文化心理。雖然店鋪經營大小、經營項目各有不同,其命名方式也各種各樣,但歸納起來,體現較突出的文化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地域性地域性一般都體現在地名,可以是大的地名,例如:重慶;可以是很小的地名,例如:熙街;可以是地名的簡稱,例如:巴蜀;可以是地名的舊稱或別稱,例如:山城。根據地域范圍大小的不同,地域性具有兩大功能:較大地名具有品牌功能,較小地名具有指引功能。各地的飲食繁多,出產地域名自然就成了一塊無形的“品牌”。比如一家火鍋店在命名的時候,就非常有可能提到“重慶”“渝”“巴蜀”等地域性的字眼。這是為了向顧客們暗示這家的味道是最正宗的,并且突顯了地方文化。一方面,對于顧客來說,這些地域性詞語除了起到暗示性作用,還給顧客提供了一個參考,縮短了顧客的鑒別選擇的過程,降低了顧客的搜尋成本和消費風險。另一方面,一個店鋪名使用了帶有某個地域的詞語,它們的產品就會帶有該地的印記,這會讓身處異鄉的該地域的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和一種“情懷”,這也就在消費者心理上領先了一步,成功地在消費者的頭腦中占據一席之地,大大降低了在新市場宣傳推廣的時間和成本,更利于店鋪的營銷。此外,對于小地名,其地域性還體現在地理區位上。因為地域性詞語能啟發人的聯想,從而起到指引的功能。有些店鋪名中帶有所在區域的詞匯。比如重慶著名的九村烤腦花,九村只是重慶市江北區的一條街區,該店面就在九村路口,一提到該店鋪名,顧客就能立即知道其地理位置,這省去了顧客的時間成本和搜索成本,并且讓顧客有記憶點,容易尋找。

(二)吉祥性吉祥文化在餐飲行業最有所體現,不僅僅是“民以食為天”傳統文化心理與飲食安全與衛生的心理訴求,而且其根本原因還是吉祥文化暗藏了國人的祈吉心理。期盼吉祥、平安、生意興隆的民族心理,這是一種傳統的、穩定的、在共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根據各店鋪名對吉祥性詞匯的使用情況來看,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吉祥性詞匯。但這種心理是多角度的,這也影響了店鋪名對吉祥性詞匯的選擇。有的店鋪名從祝福顧客角度出發,選用“福”“好”“樂”“安”等詞匯,這是表達對幸福安康的向往,以此來獲取顧客的青睞;有的店鋪名從經營者角度出發,選用“旺”“富”“來”“順”等詞匯,來表達對招財進寶、生意興隆的理想心理;有的店鋪名從食品質量角度出發,選用“香”“好”“養生”等詞匯,來表達對一種食品質量的自信,借此宣傳以吸引顧客上門。不管是哪種心理角度,都是對追求美好的生活本能的共同心愿,取一個吉祥如意的店鋪名就是店主尋求心理慰藉的一種方式。

(三)傳統性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規范,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儒家道德文化,成為商家命名的依據之一。因此,誠信為本、寬厚仁愛、尊人謙己、義利結合等思想融入店鋪名當中。[3]這樣的店鋪名可以提高店鋪的檔次,可以吸引有品味的顧客,借用傳統文化的典雅特征在眾多店鋪中脫穎而出。在專名中,很多店鋪名帶有“龍”“紅”“德”等字眼;在通名中,很多店鋪名愛用“軒”“居”“莊”“府”等字眼。比如:德莊火鍋。此外,除了在詞匯選擇上下功夫;在字體的選擇上,有的店鋪名會使用繁體字或異體字;有的店鋪名會使用手寫體、隸書、楷書等。這樣既弘揚了民族文化,也體現出對我國優良傳統的繼承,使商家在時尚之風以外營造出古樸典雅之情。

(四)新穎性一個吸引人的店鋪名能起到廣告的作用,新穎的店鋪名本身就是一個吸金的手段,這也是為了迎合顧客追求新奇的消費心理。為了達到營銷好的目的,店鋪名追求新穎的方式不盡相同。一類店鋪名靠吸收外來文化來達到新穎的效果。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文化也漸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文化的交匯、競爭與融合不可避免。有的店主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交匯的大背景下,采用這種命名方式,例如:好吃go。該店鋪名就是在俗語“好吃狗”的基礎上,加上英文“go”演變而來,這既有新意吸引眼球,又側面地體現出“心動不如行動”,在心理上對顧客起到引導的效果。一類店鋪名靠吸收網絡文化來達到新穎的效果。隨著網購的興盛,團購網站也悄然興起。這促使了飲食行業線上線下聯動的現象。有的店主為了提高銷售業績,會在店鋪名旁邊標注自己的網店的網址,或者印上二維碼引導消費者手機付款或網上預約訂座。此外,有的店主會在命名的時候融入網絡語言,這本就是借助網絡文化吸引顧客,比如:萌物甜點。“萌”本來就是網絡術語,形容人或物的外觀十分可愛或小巧玲瓏。“萌物”指的就是那些可愛的小巧的精致的東西。新穎的命名方式還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店鋪在過分追求新穎的同時,落入了媚俗、夸大的怪圈,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

四、結語

第8篇

曾經教老外中文課,講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個學生舉手:哥哥弟弟、奶奶外婆為什么一定要分清楚?

最怕問到這些屬于咱們的基本常識問題,說起來簡單,要講清楚一扯三千里,費很多口舌。儒家倫理觀,儒教對中國觀念的深遠影響,孔夫子奠定君臣父子等等長幼次序,說得自己都有點稀里糊涂,心想,只是兄弟姐妹覺得麻煩,還沒告訴他們表哥堂姐二姨三叔四姑姥姥的區別呢。美國人提到兄弟姐妹,說brother如何,sister如何,除非特別說明大哥妹妹的時候。且叫哥哥姐姐都直呼其名。至于爸爸媽媽的媽媽,一律都說grandma如何如何,叫堂兄妹表兄妹都只一個cousin。

心中暗笑,別說自家親戚得分清,連社會上相干人等都得分清,全都有七姑姨。梅姑發哥小燕姐瓊瑤阿姨,好像全都是親戚關系。

有時,轉換到英文,整個人“迷失在翻譯中”,好多詞都沒有。姐弟戀怎么翻?翻譯不好人家說關系!

或許中國人的稱呼里透著文化人情味,透著一份親切,但這東西沒法翻譯,一翻譯就笑話百出。比如,有一次在中文電視上看播音員談美國匯率問題,當提到格林斯潘的名字,播音員稱格林斯潘先生為“格老”。格老?美國人不懂。播音員在說出對格林斯潘年齡地位時才尊稱格老,翻成英文卻變成人身攻擊。

中國人對長幼有序的意識根深蒂固,年齡問題永遠是個情結。先前老壓小,小的一鬧解放,拼命打倒老的。美國人干工作都論能力,年齡根本不用寫在履歷上,年齡不重要。記得前幾年ABC主持人芭芭拉・華特斯宣布提前退休,說她七十幾歲,真讓人一愣,印象中她也就60歲,沒想到那么高齡,如果是中國媒體,肯定得出現“華奶奶”的字樣。美國新聞主播年齡都小,這是事實,新聞人一旦牌子創出,位置坐得牢,甚至比總統做得長得多,總統四年一換,美國三大臺主播們都歷經數屆總統。究其原因,新聞強調信任,一旦主播在觀眾中確立信任度,電視臺不愿隨便換人。

跟芭芭拉一起主持《20/20》節目的是個40歲男主播,與芭芭拉主持的時候一起聊天,直呼芭芭拉名字,我們的習慣則會叫她華特斯女士,叫華特斯老師。

在國內,好像只要是混出點名堂來就得叫老師。中國人在倫理觀念熏陶中長大,對家中長輩都懂執晚輩禮,且成為一種習慣。翻報紙,每當看到新聞采訪,對采訪人的年齡總要有種說法,比如做音樂,如果上點年紀一定要提到老;搞政治,如果同樣年紀一定要提到年輕,提到一個人總要提到屬代,不給其找到一個群體就難受。回過頭來想想,如果學美國人“沒大沒小”,恐怕不成,沒大沒小不是解決互相禮貌尊敬的方式,脫離語境硬搬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正好看到電視上索菲亞・科波拉上查理・羅斯的談話節目,兩個人談比爾・莫瑞對于《迷失翻譯中》一片的重要性,一口一個比爾比爾。按中國說法,比爾是索菲亞前輩,索菲亞當會說“莫瑞老師”或“莫瑞叔叔”。邊看電視邊上中國網看新聞,看到《天地英雄》導演主演叫老師,要順口翻譯給美國人聽,本來是挺正當合理挺正經的一件事,結果成了喜劇,或許文化轉換總要失去一些原意義。最后給分不清奶奶姥姥的學生建議,用中文列一個家系表,貼床頭,死記硬背,別無他法。

第9篇

按照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學習語言是一個試驗——出錯——再實驗的過程,語言錯誤是語言習得過程中要經歷的必然階段或要出現的必然現象。學生從對一種外語毫無所知到最后學會使用,要經歷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學生使用的是一種過渡性的語言。這種過渡性語言既不像他們的母語,也不像他們將來要學會的目的語言,而是一種變化中的語言,因而常常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外語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許多因素,有語言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有社會習俗方面的,也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此,語言錯誤的形成與以下這些因素都有著直接關系。

一、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差異

以英漢兩種語言為例,英語是一種字母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象形文字,兩者在語音詞匯和句法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忽視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無疑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1.語音錯誤。英語具有與漢語不同的音位系統和發音特點,易造成學生的語音錯誤,如有學生把life錯讀成knife,把vest錯讀成west,把work錯讀成walk等。

2.詞匯錯誤。英漢兩種語言出于兩個不同語系,因而在詞義的內涵和外延方面沒有完全的和必然的對應關系。如果缺乏對英語詞匯的概念含意及引伸意義的深刻領會,只看字面意義翻譯或用漢語方式翻譯英文詞匯,就會導致用詞錯誤。如有學生把“政治家”(statesman)誤譯為politician,而不知道politician在英語中含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容易引起人們的蔑視。如把awhiteelephant譯為“一頭白象”那就錯了,應該譯為“沉重的負擔”。

3.詞法錯誤。漢語屬于分析性語言,沒有詞尾和詞形變化;而英語則是結構性語言,要靠詞尾和詞形變化表現不同的結構意義。中國學生因受漢語影響往往忽視這一點,而出現各種詞形錯誤,如名詞單復數的詞形錯誤及不可數名詞的用法錯誤,代詞的主格賓格和所有格的用法錯誤,動詞的一般形式和過去形式的用法錯誤等等。

4.句法錯誤。中國學生常按照漢語的句法結構去理解使用英語,因而出現各種句法錯誤。如有學生混淆了漢英關于過去時和完成體的用法區別,因而把“你看過那部電影嗎?”誤譯為“Didyouseethatfilm?”,把“昨天我看了一場電影”誤譯為“Ihaveseenafilmyesterday”。還有的學生不清楚漢英表達轉折和因果關系上的差異,把“雖然……但是……”錯譯成“Although…but…”,把“因為……所以……”錯譯“Because…so…”。

二、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各個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都會在其語言中表現出來。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及差異,那么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常會出現誤解或誤用。中英文化差異引起的常見語言錯誤有以下幾種:

1.問候用語錯誤。中國人見面常問:“你吃了嗎?”或“你上哪兒去?”,以示問候。但是,如果你用英語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誤認為你是想請吃飯,或誤認為你是問個人私事而不高興。英語國家的人常用“Hello!”或“Hi!”表示問候,或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以及興趣愛好等為話題。

2.介紹用語錯誤。英語國家的人在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一般常說:”MayIknowyourname?”或“Yourname,please?”。如果按照漢語習慣用“What’syourname?”問對方姓名,會使對方產生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3.答謝用語錯誤。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所有場合及所有人之間,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不例外。當別人問及是否再要點什么時,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若想要就說“Yes,please”;若不想要就說“No,thank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說“Nomore”或“Nomoretrouble”就會引起對方誤解。

4.贊美答語錯誤。英語國家對別人的贊美最常見的回答是“Thank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對別人的贊美表示謙遜一番說“不好”,用英語說“Notsogood”,會使對方感到不愉快或迷惑不解。

5.收禮答語錯誤。收到禮物,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而中國人常要先推辭一番,接受后并不當面打開。如果按漢語習慣推辭說“Noneed”或“Wedon’tneedit”,那會讓對方誤認為是不喜歡所送禮物,甚至會感到尷尬。

6.涉及隱私錯誤。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情況以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問題卻比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語問對方“Howoldareyou?”“Howmuchdoyouearn?”“Whatareyoudoing?”等一類話題會引起對方不高興或誤解。

7.顏色詞用法錯誤。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如green是綠色,而green-eyed則表示“嫉妒,紅眼病”;blue是藍色,而bluemood則表示“沮喪,憂郁”;red是紅色,而red-faced則表示“難為情,困窘”,inthered則表示“虧損”。如果把“紅眼病”譯成“red-eyed”,那就錯了。同樣,Helooksblue.不能譯為“他臉色發藍”,其真正含義是“他情緒低落”。

第10篇

非語言交際的定義

中外學者給“非語言交際”下了不少的定義,有的非常簡單,如“非語言交際是不通過言辭傳遞的信息”或“非語言交際是不使用語詞的交際”。有一些學者似乎認為非語言交際即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如英國的Michael Argyle;美國學者Alastair Pennycook 則認為非語言交際(NVC)=副語言(Paralanguage)+身勢學(Kinesics)+近體學(Proxemics)+超聲音特征(Paraverbal Features)。有的學者下的定義則又很具體,如“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這些屬性和行動由發出者有目的地發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發出,由接收者有意識地接收并有可能進行反饋”。或“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人為地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

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人類交際所使用的非語言動作既有生物性特征,又有社會性(或文化性)特征。人類也像其他動物一樣,受外界條件刺激時,其生理和心理都會引起本能的反映,通過表情、動作和姿態等非語言行為表現出來。這就是人類非語言動作的生物性特征。但是,人類的非語言動作,不只留在生物性特征上,在人類長期交往和實踐中,其非語言動作慢慢被‘解讀’形成了一套有意義的符號體系。這種符號體系,一經出現,就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行為舉止必然要受社會行為規范的約束,而社會行為規范往往是一脈相承的,具有傳統文化的特征。”非語言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與文化一樣,除少數人類所固有的出自本能的表情和動作外,大多數非語言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是長期歷史積淀而成的某種社會共同習慣。然而,文化并不總是能決定由我們身體動作所傳達出的信息。動作的前后聯系、性格以及相互間的關系都影響著傳出的信息。在任何一個社會里,沒有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非語言的運用姿態和神情。盡管如此,像書面語和口頭語那樣非語言的交流根本不能從文化、亞文化里分隔開。不管我們是否強調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或相似點,非語言的交流都受到文化的約束和制約。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之間,整套的非語言交流方式是很不相同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非語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非語言的共同性是指同一人體動作在甲乙兩種文化中有相同的意義。如籃球、排球等裁判員的手勢和投降的手勢世界通用。

文化對非語言交際的影響

大多數非語言行為都只是在它所屬文化之內加以解釋。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同文化群落都有其特定的非語言行為模式,一種意義在不同文化中可能用不同的非語言行為表示,一種非語言行為在特定的文化中有其特定的意義。第二,什么情況下該用或不該用非語言行為,各種文化都有其展示規則。展示規則告訴我們交談時雙方應該距離多遠;什么時候將目光移走;什么時候皺眉,什么時候微笑;應該大聲交談,同時伴隨多種手勢,還是應該嫻靜地交談,交談的速度應該怎樣等等。另外,展示規則還表明可接受的行為表述的程度。第三,一種非語言行為可有三種解釋:隨意的、特質的和共享的。隨意解釋指某種語言行為沒有特定的意義,特質解釋指某種非語言行為對某些個人有特定的意義,共享意義指某種非語言行為對某些人有共同的意義。然而,文化之間對非語言行為的三種意義的理解也不相同,一種文化認為是隨意的非語言行為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有共享意義。這表現了不同文化對非語言行為的不同理解。

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克服策略

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非語言交際的文化沖突呢?以下幾點克服策略可供參考。

第一,交際者應對支配自己非語言行為的文化規則有充分的認識。因為交際者只有充分了解并學會遵循支配自己行為的文化規則,才能去了解并在交際中適應他種非語言行為的文化規則。

第二,正確解釋別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這是建立在多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的普遍特點基礎上的。不同文化的非語言行為有著普遍性或共性的特點。譬如人類表達情緒的行為方式大致相同,使得某些行為(如,微笑、哭泣、皺眉等)具有普遍相似的表意功能。然而非語言交際更大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和文化制約性。非語言行為往往能夠直接反映出文化在各個層面上的特點。只有養成有意識地觀察并正確解釋制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則的習慣,交際者才能夠適應具體的文化、社會、場合、情景中的各種行為。

第三,交際者在對自己的文化或別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進行判斷和推論時,應該避免過度概括的錯誤。先要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作出試探性的解釋,最后是全面和充分的概括。另外,交際者應該始終認識到,由于概括性的推論中總存在著特殊和例外的事件,因而,無論如何全面的概括,也總會存在著局限性。

第四,交際過程中,要學會調節對非語言行為差異的情感反應。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對不同的氣味,身勢行為及體距行為等產生心理上的反應,這是正常的現象。交際者應更多地了解有關知識,做好情感反應,并在類似情況發生時,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使交際達到有效的關鍵所在。

第五,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從根本上提高觀察、評價和恰當有效地實施非語言行為的能力。這些途徑主要包括:一是生活中通過讀書、閱報、看電影等加深對本國尤其是外國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二是參加涉外活動,多與外國人接觸,在實踐中提高對非語言行為的敏感性等。

結論

第11篇

在俄語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如下情況:有些既沒有生僻詞、也沒有復雜語法結構的聽力或閱讀理解材料,學生常聽不懂或是不理解,此原因大多是遇到了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而學習者卻不了解背景知識。其實,看似較為容易的聽力或閱讀理解材料,卻是一項復雜的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理解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知識及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據說,清朝“一的代表人物李鴻章到美國訪問時,主人稱贊其妻很漂亮,李鴻章客氣地回答:“哪里,哪里”。美國人不知道這是中國人謙虛的表現,以為要其指出具體哪里漂亮,于是尷尬地說:“全身”。 這就是文化差異。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謙虛在中國認為是一種美德,是有教養的表現。是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表現,中國人聽到贊美之詞時,往往是先否定對方的贊揚,然后再客氣一番,以示自謙。這個事例非常形象直觀地反映出了語言和文化的相輔相成。由此可見:“語言的存在不能脫離文化,不能脫離社會繼承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實質”(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因此俄語教學必須重視文化差異并循序漸進導入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掌握扎實的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還要使學生了解俄羅斯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從而使學習者能夠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語言,達到俄語教學的目的。前蘇聯學者維列夏金(E.M.ВЕРЩАгин)和科斯托馬羅夫(В.Г.КОСТОМАОВ)創建的俄語語言國情學(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二十年多年來為我國的俄語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內容,它打破了傳統的單一式的純語言教學模式,融語言與文化為一體,把語言國情知識即文化背景知識列入外語教學的重要環節,為繼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后的第五方面,這五方面相互作用,相互關連,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1 俄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語言進入交際中,就存在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表達的問題。理解和表達是跨文化交際關鍵問題。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同樣,俄語教學也不能脫離俄羅斯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背道而馳。俄語教學中,把語言與文化相融合,這已經成為俄語教學工作者所普遍認同的一個原則:俄語教學不是只解決詞形變化問題,不能只學會按詞類釋義掌握詞匯,不是停留在掌握俄語句子結構上,它需要擴展出語言本身的范圍,深入到語言以外的現實生活中去,這樣學生才完全地掌握語言、運用語言到實踐中,達到交際目的,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七十年代誕生于前蘇聯的一門新興學科一語言國情學的基礎之上的,前蘇聯學者Е.М.B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語言與文化》 即《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書中指出:“語言國情學是對外俄語教學的一個方面,它通過語言的載蓄功能(кумуля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向教學對象介紹蘇聯當代生活典型形象以保障教學的實際性。完成語言教學任務,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進行思想教育,其教學方法具有語言教學的基本功能,即在傳授語言的過程中用俄語講解國情。同時語言又反映著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見,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這就是語言的載蓄功能。俄語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俄語交際應用能力,而交際的過程始終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語言背景知識是交際獲取的基礎。

2 俄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四點原則

2.1階段漸進原則

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與文化也是如此。初期階段的文化導入應主要介紹在日常生活交際方面俄漢文化的差異,以及在語言形式和運用中的具體表現,從而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俄語語言的交際能力。第二階段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由于文化差異所引起的俄漢詞語、成語含義及運用方面的差異,使學生熟悉俄漢語義的差別并深入理解俄語表達法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從而助力學生恰當地運用這些詞匯進行語言交際。

2.2 實用實踐原則

實用實踐原則所導人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緊密相連,同時考慮到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一方面使學生認知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抽象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產生良好的效果。

2.3 適合時代原則

所謂適合時代,主要指在教學內容、方法上的適度。教學內容的適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實用性和階段性原則外,還應考慮到該文化目的代表性問題,屬于主流時代文化性,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因為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也極其復雜。同時還應處理好文化內容的歷時性和共時性之間的關系,重點應放在共時文化上,適當引入一些歷時的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來龍去脈。教學方法上的適度,就是要正確協調好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的關系。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與時俱進,增加文化知識積累。教師應成為課外文化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2.4 系統規劃原則

文化導入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系統性。教師在教授語言過程中,遇到一些文化現象便順便一提,對文化教學中的內容和方法也無具體統一要求。因此在制定新的《大學俄語教學課程要求》時,是否應針對俄語教學的文化導入問題增加部分內容,明確文化導入的原則、內容、方法、途徑以及要求達到的水平等。這樣教師在俄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便有綱可依,從而避免文化導入過程中盲目和混亂現象。

3 俄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五種方法

3.1 注解法

這是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數俄語教材所采用的方法。即將教學材料中容易引起學生理解上困難的詞語或表達法在課后用專門篇幅加以注釋。該方法的特點是靈活、簡便、適用于各種語言材料各個階段對某一語言現象的突出講解,缺點是無系統性。比如在《新編大學俄語基礎教程》第一冊第十一課的課文注釋(Пояснения к тексту)中,分別介紹了чёРнАя peчкa(黑溪)Летний сад(夏園)、крейсер《ABpopa》(“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和6eлые ночи(白夜)等文化內容,如果學習該課文之前對有關內容做完整的介紹,對教師講解課文及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幫助的。

3.2 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將文化內容與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如果語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紹前蘇聯或獨聯體文化習俗、詞語典故、文學名著、歷史事件等,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進一步講解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文化知識和語言的學習可以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3.3 實踐法

實踐法是指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等學習和了解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包括看電影和教學錄像以及閱讀文學作品等:俄蘇文學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燦的明珠,對俄蘇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是一種學習外國文化知識的重要方法,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是該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積累。當然閱讀原文的文學名著難度很大,研究者建議學生可以翻閱中文譯文來補充這一部分的內容。

3.4 比較法

比較法是跨文化語言交際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俄漢兩個民族文化上異同,體現了文化共性,也存在文化個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言國情知識的傳授必須立足于俄漢兩個民族語言文化異同的對比。通過俄漢兩種文化的對比,使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知層次上,而是向縱向方向發展。作為記錄人類歷史,表達人類生活的思想工具,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深遠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比如,俄國人在交往過程中喜歡使用贊語(комплимент).說恭維話,如夸獎婦女的發型、衣著打扮等,對這些夸獎俄羅斯婦女通常會說: “Спасибо!” (謝謝!),而中國婦女就會非常客氣地說“不漂亮”。再比如中國人打招呼時常說“您去哪兒?”(Куда вы идёте?”)而俄羅斯人會認為你干涉人家私事,很不禮貌。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一貫提倡“笑迎天下客”、“微笑服務”,而俄羅斯人不習慣對陌生人展露笑容,他們不茍言笑并非不友好,而是受其傳統的交際文化及歷史的影響,認為微笑會分散注意力,工作時應該思想集中、態度嚴肅。在與親朋好友交往時則綻放笑容。

3.5 歷史引入法

通過介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好地理解句子。閱讀俄語文章要有一定和語言知識,但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語言水平的問題,文化背景知識必不可少。比如在紀念普希金(A.C.Пушкин)誕辰二百周年的日子里,向學生介紹俄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舉世矚目的偉大作家的生平及其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葉甫蓋尼?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并介紹對作家少年時代有影響的圣彼得堡附近的普希金城(Пушкино)即沙俄時期的皇村 (Царское село);并使學生了解作家輝煌燦爛而短暫的一生,學生們不但產生了濃厚的學習文化背景知識的熱情,而且對俄語語言知識的學習也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俄語的積極性。

第12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言;禁忌

中圖分類號:H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279-02

一、 禁忌與跨文化交際

1.禁忌及其起源

禁忌是人們對神圣的、不潔的、危險的事物所持態度而形成的某種禁制。這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的消極規定,即人們不能做什么。一旦“犯禁”就會導致神秘力量的懲罰。禁忌一詞源于波利尼西亞語中的tapu(taboo),本意為“劃界”。禁忌是習慣禁止之物,它可以是人、地點或物品。118世紀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首先發現了湯加群島居民的禁忌習俗,并將該詞引入英語。在中國,“禁忌”一詞早在漢朝就已出現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2.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常用來指任何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這樣跨文化交際不僅包括國際間的跨文化交際,還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包括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等人與人之間的交際。2本文主要討論不同民族和國家間的交際。在今天的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了阻礙交流的重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了解異質文化中的禁忌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禁忌主要包括宗教禁忌、生理禁忌、生死病痛禁忌、動植物禁忌和數字禁忌等。語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文化的特色。文化禁忌勢必反映在民族語言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民族語言的分析可以從語言層面對民族文化禁忌進行把握。

二、語言禁忌

語言禁忌向人們指出,哪些話題和詞匯是語言的“雷池”,不能輕易涉足,否則就會引起交際對象的反感和不快,導致交際活動的失敗。語言禁忌主要包括稱謂語禁忌、話題禁忌和詞匯禁忌三類。

1.稱謂語禁忌

在前科學時期,人們將姓名視為神圣的事物,認為名字與靈魂命運相聯系,其重要性與血肉無異。中國人的尊祖敬宗宗法思想比較盛行。父母君上的名諱成為了子女和臣民的禁忌。子女不能直呼父母姓名,臣下不能直呼君上名號。后代更不能用先祖的名字給子孫命名。“為尊者諱,為長者諱”成為了一種文化常識。因為避諱至圣先師孔子而運用缺筆的手段生造了“孔斤”;因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而把“觀世音”改為“觀音”。在西方國家,則沒有如此多的“繁文縟節”,他們可以直呼父母尊長的姓名。為表尊重禮貌,通常在姓名前加上Mr或者Ms。

稱謂語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種族和性別。男權社會中,男人對立面的女人就被賦予了帶有侮辱性的稱呼。這些稱謂語反映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男性通常用、、紅顏禍水、bitch、whore等來蔑稱女性。另外,在歐洲文化掌握話語權時,他們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帶有歧視,他們蔑稱黑人為Negro,稱猶太人kikes,稱日本人japs。在中國古代數千年封建社會中曾出現過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性稱謂,如:“南蠻北夷”、“東越西胡”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以自我為中心歧視少數民族的思想。3這一系列的帶有歧視性的蔑稱如今已經成為稱謂禁忌。

2.話題禁忌

在跨文化交際時有些話題是對方的禁忌,不能輕易涉及。如果觸碰對方禁忌話題,將引起對方不快,同樣會導致交際的失敗。這里的話題禁忌多涉及個人隱私,例如、財產狀況、女士年齡、婚戀狀況等。不少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是“海關式”中國人。因為對方總不厭其煩地詢問他們的工作、生活、家庭成員等細節,反復涉足他們的私人領地。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表明私人空間未經允許不可侵犯。4

3.詞匯禁忌

詞匯禁忌與本國的語言文字、傳統習慣、民族心理聯系比較緊密。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都很豐富,其禁忌也涉及到生老病死等各個方面。5 從詞匯所反映的禁忌內容大致有宗教禁忌、生理和生死病痛禁忌、數字禁傻取*

(1)宗教禁忌詞匯

由于人們對神秘力量和神圣對象在觀念上有所意識,在體驗上有所感受,一般就會在情緒上產生驚奇、恐怖、畏懼以及尊敬、愛戴等宗教感情。這種敬畏感往往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在人與神秘力量和神圣對象的關系上,體現為對自己行為上的限制和禁戒規定,這就是宗教禁忌。6 宗教禁忌重要內容就是宗教信眾的語言禁忌。基督教國家的人們出于對神圣對象的敬畏,在行為上回避“上帝”,在語言上不用冒犯上帝的詞匯。“在英語里,宗教上的好多詞語,God、devil、heaven、hell、Christ、Jesus、damn等只有在嚴肅的講話里才是合適的。違反了這個規則就會使說話人受到譴責或遭到人們的回避。”7于是英語中就用gosh來代替God,用Goodman來代替the devil。

(2)生理和生死病痛禁忌詞匯

中西文化中普遍存在生理禁忌詞匯。它們主要跟性器官、生殖系統和排泄系統相關。在中國,人們對兩性關系很避諱,即使是性教育和性開放程度極大提高的今天,也仍然存在“談性色變”的情況。人們通常用“那里”、“下面”來指代性器官,用“同房”甚至“云雨”這一極富文學意味的詞語來指代男女。由性器官和排泄器官聯想到的詞匯也在實際運用中被替代。通常人們用“方便”、“出恭”、“內急”和“例假”、“大姨媽”來代替哪些容易引起人們消極聯想以致不適的詞語。在英語國家fuck、shit、cunt與生殖和排泄系統等詞語就被禁止在正式場合使用。

人類都有趨吉避兇、趨利避害的本能,因此總是對健康和長壽充滿憧憬,對病痛和死亡充滿恐懼。所以人們通常不愿直接談及病痛和死亡。他們對語言神秘而強大的魔力充滿恐懼,更害怕成為“烏鴉嘴”式的預言家。中國語言中對死亡的表達可謂“淋漓盡致”。《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都是對死亡的委婉表達。 “圓寂”、“羽化”、“歸天”、“就義”、“斃命”等詞語都表達死亡,但卻包含了不同的感情態度和價值判斷。英語表達“死”的詞語也有很多,如pass away、go to heaven、go to a better world、troubles be over、pay one’s dept to nature等等。可見,英語在委婉陳述這一事實時大多用比喻的手段,表達了人們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極樂世界。另外,認為死是一種解脫,受完了罪還完了債,一切都了結了。8

(3)數字禁忌詞匯

中西文化中都存在數字禁忌。大部分中國人對數字“4”的使用有所忌諱。眾所周知的原因是“4”的讀音跟“死”的讀音很相近。所以含有“4”的手機號,車牌號和樓層都不受歡迎。西方世界忌諱“13”,其原因宗教色彩十分濃重。一種較普遍的看法認為,耶酥與其弟子共進晚餐時,第十三人是猶大。而耶穌又在13日的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還有人提出,在中古時代,執行絞刑的劊子手的報酬是13個錢幣,絞環上有13個繩圈,絞臺共有13級。9

三、語言禁忌本質探析及對跨文化交際的意義

1.語言禁忌本質探析

語言禁忌是普遍的語言現象。語言禁忌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是因為人們相信語言這種符號與它所代表的真實內容之間存在著某種同一的效應關系。因此,在某種事物需要避忌時,也就包括了從語言上的不提及。10語言禁忌在人類認識水平的低下的情況下產生。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弱小,他們把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與某些自然現象聯系起來,認為語言的使用能夠神秘地支配自然力從而帶來禍福。語言就被賦予了一種超人的力量。誰要是得罪這個根源,誰就得到加倍的懲罰;反之,誰要是討好這個根源,誰就得到庇護和保佑。這就自然而然地導致了語言的禁忌。

語言禁忌具有民族性。語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又同其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和民俗風情息息相關;而且民族文化本身就包含有民風民俗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因此語言禁忌的民族性就不言自明了。中國特有的對于父母和尊長的稱謂語禁忌就和中國的尊祖敬宗的民族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語言禁忌具有宗教性。很多語言禁忌都與宗教禁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直接脫胎宗教禁忌。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禁忌中不少禁忌詞匯都有濃重的宗教氣息。例如對數字13和“黑色星期五”的忌諱就與基督教的歷史緊密相連。

語言禁忌具有時代性。語言禁忌會隨社會發展和文化環境的改變而演變。非禁忌的話題可以變成禁忌話題,禁忌話題也可以變成非禁忌話題。例如,中國人也越來越重視隱私,公開談論隱私也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語言禁忌具有語域性。也就是說語言禁忌隨著交際場合的改變而變化。在有些場合有些語言可以視為禁忌,但換一個場合同樣的語言就變的不那么“禁忌”了。例如god,damn,dell在正式場合基本作為語言禁忌,但是非正式場合就可以被接受,用來表示強烈的情緒。

2.語言禁忌對跨文化交際的意義

語言禁忌是中外語言共有的語言現象。中外的語言禁忌產生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土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了解東西方語言禁忌的異同,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有助于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

目前的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語言禁忌并不十分重視,這導致了許多交際活動的失敗。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要對語言禁忌有全面的把握,對其特性有深刻的認識。對本民族的語言禁忌要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同時又對對方的語言禁忌表現出高度的興趣和學術敏感性,以期通過語言載體深入理解雙方的文化內涵和禁忌,最終又反過來指導我們的跨文化交際。

おげ慰嘉南祝

[1]布隆菲爾德著.沈家煊等譯.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80.

[2]程 曉.也談禁忌語[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3]戴 云.禁忌語及其文化根源[J] .呂梁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4.

[4]鄧炎昌 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肯尼思?麥克利什著.查常平譯[M].人類思想的主要觀點[M] .2001.

[6]呂 潔.從跨文化交際看中西禁忌語的差異[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7]唐麗沙.宗教禁忌的起源與特征[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8]曾劍平 汪華.語言禁忌與文化心理[J] .江西社會科學,2001.

1 肯尼思?麥克利什著,查常平譯.人類思想的主要觀點,2001:1430.

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程 曉.也談禁忌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4 戴 云.禁忌語及其文化根源,呂梁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4.

5 呂 潔.從跨文化交際看中西禁忌語的差異,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6 唐麗沙.宗教禁忌的起源與特征,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7 布隆菲爾德著,沈家煊等譯,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80:155.

8 曾劍平,汪 華.語言禁忌與文化心理,江西社會科學,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静宁县| 永兴县| 教育| 合山市| 镇巴县| 页游| 拜城县| 阿拉尔市| 昂仁县| 错那县| 合阳县| 合水县| 大姚县| 美姑县| 梓潼县| 金川县| 平潭县| 松阳县| 林西县| 明水县| 双江| 哈巴河县| 温州市| 陵川县| 景泰县| 连南| 从江县| 吴旗县| 忻城县| 阿拉善左旗| 榆社县| 尼木县| 登封市| 苏尼特右旗| 襄汾县| 工布江达县| 射洪县| 青浦区| 乐陵市|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