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原型范疇理論

原型范疇理論

時間:2022-11-20 20:45: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原型范疇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原型范疇理論

第1篇

關鍵詞: 隱喻 原型范疇 認知

一、引言

轉喻,作為語言修辭的一種方式,指的是某一事物基于時間、空間、邏輯等方面的相關、相鄰性而從另一事物中獲得意義的行為,其特征是密切相關的事物在推理過程中從本來事物轉換到另一種事物。在語言學研究中,相對于隱喻研究,轉喻研究一直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實際上,作為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轉喻更具本源性,在很多情況下,轉喻是隱喻映射的基礎。在原型范疇理論框架下探討轉喻的生成機制及其分類,有利于加深語言認知語義研究。

二、原型范疇理論

原型范疇理論是在批判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主要觀點為:一個范疇首先要建立在一系列所謂的充要條件的基礎之上;一個范疇有明確的邊界;范疇特征是一分為二的;范疇里所有的成員都具備相同的范疇特征。這種抽象的二分法方式很難解釋詞語的多義性。

認知語言學家對一些基本的概念進行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原型”在范疇化中的關鍵作用,從而建立了現(xiàn)代范疇理論——原型理論。“原型”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Rosch和她的同事們提出的,其后經(jīng)過一些語言學家和哲學家的補充,其理論日趨成熟。其主要觀點為:一個范疇中有一些中心的或典型的成員,也有是不那么典型的、邊緣性的成員,“原型”指的就是范疇內的最佳成員或典型代表。一個范疇的邊界是可變的、模糊的、不明確的。其特點表現(xiàn)為:1)同一范疇的成員不是由共同特性決定的;2)同一范疇內的成員呈現(xiàn)出家族相似性,不同成員的家族相似性程度大小是不同的;3)具有更多的家族相似性的成員是典型成員,其他成員為非典型成員,并非所有成員都具有同樣的代表性[6]。

原型理論有兩個基本要素:原型和范疇。人類一般從兩個基本層面去認識世界,第一個是基本范疇,人從中間層面開始,向更高或更低層面認識世界;第二個是從具體事物的原型向外擴展到范疇邊緣成員甚至是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9]。基本范疇和原型緊密結合,基本范疇是典型的原型范疇,原型在基本范疇層次得到最好的體現(xiàn)。

三、轉喻的本質及認知原則

轉喻的定義最早出現(xiàn)在《修辭和解釋》一書中:“轉喻是一種修辭格,它從鄰近和聯(lián)系緊密的事物中獲得語言形式,通過這一語言形式我們能理解不被該詞語命名的事物。”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對轉喻的傳統(tǒng)解釋是基于“鄰近”(contiguity)的概念。但大部分的轉喻研究都集中關于Jakoboson的橫向軸和縱向軸的雙軸理論。隨著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轉喻本質的認識更加傾向于概念聯(lián)系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以后的轉喻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認知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認知語言學中,Lakoff(1987)指出轉喻是“理想認識模型”(ICM)的一種形式,構建了轉喻認知模型[2]。ICM是一個有組織的概念結構認識域。轉喻是在一個認知域中的概念映現(xiàn)(conceptual mapping),這一映現(xiàn)包括的“替代”(stand-for)關系主要是指稱。

Langacker(1993)認為,轉喻是一個參照點現(xiàn)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即人們通過一個實體建立起與另一個實體的聯(lián)系。Alac和Coulson(2004)指出,不同的轉喻由相對凸顯的認知原則提供理據(jù),中心的和高度凸顯的事物作為認知參照點喚起其他不那么凸顯的事物。參照點是語篇中凸顯的成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語境。在這一語境中,一個正在進行概念化的人與語篇中其他不那么凸顯的成分建立了聯(lián)系[8]。

Lakoff和Langacker分別強調了轉喻的兩個不同側面,但是都闡釋了轉喻的本質,即用凸顯、重要、易感知、易辨認的部分代替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轉喻之所以被理解是因為凸顯的轉體能激活轉喻目標,或提供了了解該目標的心理通道。

綜合分析各種關于轉喻本質的論述和觀點,可知轉喻的認知原則為鄰近性原則、相對凸顯原則、可及性原則。鄰近性是大多數(shù)轉喻定義中最核心的概念。在認知上,距離相近的事物容易被視為一個單位,因此,在同一認知域的兩個事物常屬于同一或相似范疇,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轉喻的凸顯性是指人的認知常常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中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的屬性,即相對凸顯的屬性;可及性是指說話者會在所說的話語中使用表示不同屬性的可及性的指為詞語,而聽眾解讀該指為關系的重要過程就是要構建起間接語境。

四、原型結構范疇角度的轉喻分析

Peirsman和Geeraerts認為轉喻是一個具有原型結構的范疇(a prototypically structured category),概念鄰近關系是對其進行分類的重要變量。在這個范疇中,部分-整體鄰近性是范疇的核心或原型。轉喻依據(jù)接觸力度(strength of contact)、有界性(boundendness)和認知域(domain)三個層面向外拓展,形成轉喻范疇。接觸力度由部分—整體的包容關系到物理接觸再到?jīng)]有接觸的靠近,有界性由部分-整體拓展到無界的整體和部分,認知域從空間到時間再到時間認知域拓展。Peirsman和Geeraerts詳細梳理了各種轉喻類型之間的關系,從原型結構范疇角度對轉喻進行了分析研究。

1.空間和物質域中的轉喻

Peirsman和Geeraerts假設原型的空間鄰近性關系由部分和整體性構成。接觸力度和有界性建構了空間和物質轉喻的分類。接觸力度使我們在包容、接觸和鄰近的方向上拓展原型的核心,有界性可以使我們把有界的客體概念化為無界客體的一部分[5]。Peirsman和Geeraerts(2006)將接觸力度與有界性結合起來,得出空間與物質轉喻以原型為基礎的分類:部分—整體、包容、接觸、鄰近。

鄰近性是轉喻定義的核心,概念鄰近性中的空間和物質鄰近性是原型的核心。許多轉喻模式都以空間和物質鄰近性為基礎。

(1)Tony Blair is the Prime Minister of England.

(2)George Bush is the president of America.

(3)There is cat all over the road.

(4)glass代表“眼鏡”,iron代表“熨斗”。

例(1)中,英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句中被用以指整個聯(lián)合王國,屬于部分—整體的轉喻類型。而在例(2)中,美洲的國家不僅有美國,還有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在此它用來指稱美國,是屬于整體-部分轉喻類型。例(3)是客體代替物質,例(4)是物質代客體。

2.時間域中的轉喻

時間的概念化和空間的概念化是密不可分的。Lakoff和Johnson(1980)指出,時間是通過空間隱喻來概念化的。Perisman和Geeraerts指出,空間認知域中發(fā)現(xiàn)的鄰近性在時間認知域中則以隱喻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鄰近性的空間類型與時間類型是相互對應的。

(5)9-11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例(5)中,時間9-11表示發(fā)生在當時的時間,具體指發(fā)生在美國的恐怖襲擊事件。

3.行為、事件和過程域中的轉喻

行為、事件和過程中的鄰近性與時間域和空間域的參與成分結合起來:一方面鄰近性包括了行為/事件/過程的時間實體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其中大部分的空間參與者。

行為/事件/過程與參與者(action/event/process & participant)轉喻是部分與整體關系沿著“接觸力度”向包容方向的拓展。這一轉喻中,容器不是時空實體,而是行為/事件/過程,參與者是內容。這一轉喻模式最典型的參與者是施事,積極的參與者可以轉喻地指稱其實施的行為;反之亦然。例如在行為/事件/過程代施事中,“教授”原只是指教授的行為、事件、過程,后來轉為指稱這一行為/事件/過程的施事,即具有“教授”這一指稱的人。由于行為可以有一組參與者,因此行為/事件/過程與參與者轉喻具有較強的能產(chǎn)性:施動者代行為,如“編輯”、“看守”、“調度”、“警衛(wèi)”等;受事者代行為,如“擺設”、“穿戴”和“負擔”等;與事代行為,如“同學”、“同謀”和“相好”等;工具代行為,如“補貼”、“救濟”、“開頭”“綁腿”等[8]。

五、結語

轉喻是一種修辭方式,也是一種認知方式。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轉喻化過程是人類語言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言中所體現(xiàn)的轉喻模式有著內在和自然的聯(lián)系,是一個內部連貫的范疇。在原型范疇理論框架下對轉喻進行探索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轉喻的本質、生成機制及其功能,以進一步剖析語言中的轉喻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Alac,M.& Coulson,S.The man,the key,or the car: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Cognitive Online,2004.

[2]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Mouton de Gruyte,1991.

[3]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Cognitive Linguisitcs,1990.

[4]Panther,K.-U.&Thornburg L.,L.&Barcelona,A.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5]Peirsman&Geeraerts 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

[6]Taylor John.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Ungerer,F(xiàn)&Schmid,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8]張輝,盧衛(wèi)中.認知轉喻.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第2篇

關鍵詞:家族相似性;反本質主義;原型范疇;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213—02

前言

維特根斯坦為了批判曾經(jīng)深深影響了他早期思想的本質主義的哲學傳統(tǒng),在代表其后期哲學思想的著作《哲學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的“語言游戲”觀。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概念影響深遠,被封為對形而上學教條的重大理論突破,但是同時也收到頗多的爭議。

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學史意義和思想魅力,它不僅成為哲學家們爭論的話題,還被廣泛應用到其他領域,如美學、文學、翻譯學等等領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家族相似性”對語言學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認知語義學中“原型范疇”理論的產(chǎn)生。本文試圖在介紹“家族相似性”與“原型范疇”理論的基礎上,談談對兩者的粗淺認識。

一、家族相似性

為了解釋語言游戲的多樣性及各種各樣的語言游戲之間的復雜關系,維特根斯坦引入了“家族相似性”概念。綜觀他的后期著述,我們看到,他不僅將這個概念應用于游戲、語言游戲概念,而且也將它應用到其他一般概念之上,并由此得出了如下一般結論:并不存在一般概念所刻畫的諸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什么本質特征或屬性,在它們之間僅存在著這樣那樣互相交叉重疊的相似性——家族相似性。

下面我們就看一看他是如何解釋這一概念的。設想有一個具有下述譜系的家族:該家族的祖先是A和B,他們的兒女是AB1和AB2;而AB1和AB2又分別和C、D結合,他們又有了兒女AB1C1、AB1C2和AB2D1、AB2D2;如此類推。AB1和A可能是體格上相似,而AB2和A則可能是面部特征上相似,AB1C1和AB1則是氣質上相似,而AB2D1和AB2則是步態(tài)上相似;另外,AB1C2F2雖和AB1C2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而與B便無什么相似之處了,AB1C1E1雖和AB1C1還有相似之處,但和A卻無明顯的相似之處了。也就是說,雖在直接相鄰的兩個成員間(即父子或母子和同父母的兄弟姐妹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似,而在只具間接的親緣關系的家族成員間則不存在著什么明顯的相似了(當然,不排除“返祖現(xiàn)象”)。由此看來,并不存在這個家族的所有成員所共具的特征。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觀點,我們稱為“游戲”的諸多活動便構成了這樣的一個家族。“我認為‘家族相似性’這個詞絕好地刻畫了存在于眾游戲之間的相似性。因為存在于一個家族的諸成員間的各種各樣的相似性:體格上的,面部特征上的,眼睛顏色上的,步態(tài)上的,氣質上的,也是以這樣的方式重疊交叉在一起的。——我要說:‘游戲’構成了一個家族。”很顯然,維特根斯坦認為,各種不同地語言游戲就像一個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員,它們不存在一般或概括的可能性,即不存在共同的本質的東西。他還特別強調,“對本質東西的追求是一種‘哲學幻想’,真實的東西只有語言中的所謂‘家族相似性’。”

從上面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維氏的“家族相似性”包含四層基本含義:(1)在各種語言現(xiàn)象中,不存在一種“共同的”特征,而只有以種種不同方式相關的“語言游戲”,因此不存在語言的本質;(2)在一個概念所指稱的一類事物中,也不存在某種“共同的”東西,而只有各種“交叉重疊”的“相似性”關聯(lián),因此也不存在所謂事物的本質;(3)某些事物之所以被我們用同一個概念來指稱,緣于它們以類似于一個家族中各成員間的相似關系相互勾連而形成一個整體,而并不是由于它們擁有“共同的”本質;(4)在以概念所指稱的一類事物中,其邊界是模糊的。維氏提出這一理論的目的就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關系取代并否定傳統(tǒng)哲學所認為的事物之間存在的“共同性”聯(lián)系,即事物的“本質”。

二、原型范疇

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提出后,在哲學界、心理學界、語言學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語言學界,語言學家 Labov 和 Rosch 先后發(fā)表了他們對于自然范疇的試驗研究結果,以此證明維氏的“家族相似性”原理適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許多范疇,即許多自然范疇都具有維氏所說的“家族相似性”。Labov和 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這些自然范疇稱為“原型范疇”,即具有原型(范疇的典型成員)的范疇。

認知語言學家根據(jù)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認為人們不可能完全客觀地認識外部世界,隸屬于同一范疇的各成員之間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的成員地位不相等。

認知語言學家目前對“原型”主要有三種解釋:

第一,指范疇內典型代表,認為原型是與同一概念的成員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實例,這個典型代表對于識別范疇起重要作用。

第二,指范疇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圖式的表征,認為原型是范疇的平均特征或幾種趨勢,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

第三,另一種是“原型加轉換”的觀點,認為范疇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最佳實例以及一套對最佳實例進行操作的規(guī)則,這似乎是對以上兩者的綜合。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原型范疇由原型(盡管對原型有不同的解釋)和邊緣構成,原型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邊緣則由非典型成員構成。原型范疇理論不同于經(jīng)典范疇理論,它認為二分法是不全面的,范疇邊界是不確定的,范疇內所有成員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此理論還認為,范疇的屬性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語言的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會因語言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三、對“家族相似性”的質疑

第3篇

關鍵詞: 原型范疇理論 詞類劃分 邏輯缺陷 探索

中國有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英語中,“魚”和“漁”都翻譯成“fish”,一般情況下認定,前者當名詞用,后者作動詞解。王寅在其編纂的《認知語言學探索》一書中提到,英語中有一種現(xiàn)象:將名詞用作動詞的現(xiàn)象。“名詞的動詞化現(xiàn)象實際上可以用轉喻機制對詞類轉化做出認知解釋”。轉喻是在體驗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只要認知主體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且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那么他就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目的對同一事物主體進行不同層次的認知。[1]那么根據(jù)此論斷也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fish”一詞,由于人們不同的表達需要,可以對其詞性進行多種判斷,該詞的詞性是不確定的。而我認為在此理論體系下對“fish”詞性的論斷顯然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

一、原型范疇理論的邏輯缺陷

(一)認為范疇不能被明確切分

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很多時候,一個成員從屬于哪個范疇不是一個“是或不是”的問題,而是要看認知主體“怎么說了”,有些物體“嚴格地說”不能歸入某一個范疇,但將標準放寬一點,它就可以屬于該范疇了。[2]袁毓林也提出:“屬于同一詞類的詞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別,典型成員是一類詞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員歸類時的參照標準。”[3]可以說,這個論斷犯了表征和邏輯相互混淆的致命錯誤。認知語言學有關范疇化理論的構建以“家族相似性”為基礎,但“家族相似性”作為構建范疇的基本原則不能貫徹到范疇的全部;在進行范疇層次劃分時,僅依靠“網(wǎng)絡交叉相似”無法確立上層范疇;非典型成員游離于范疇之間,使“范疇內部結構”成為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這些進退維谷的狀況,是范疇化理論的“瓶頸”所在。[4]范疇是由范疇成員共有的一組充分必要條件來界定。如果同屬于同一范疇,勢必在各成員身上擁有某些共同特征。比如在名詞類范疇中,可以是描述客觀事物的屬性或名稱,或是其他等。一個范疇所屬成員的共有特征是一個上位的概念,是隱藏在表征的后面的。之所以同一范疇成員之間表現(xiàn)出來了一些差別,是因為各個具體的“noun”(派生類)在繼承“NOUN”(基類)時,只繼承了來自基類的接口,卻改變了接口的實現(xiàn)方式,從而生成了新的派生屬性,繼而產(chǎn)生了一個個的派生類。例如“fish”一詞,它在邏輯上一定有一個明確且清晰的范疇界定,雖然認知語言學認為這種界定是無法明確表征出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表征不出來的東西并不代表上位意義上的邏輯體系也是不存在的。在從“fish”到“to fish”的相互轉變過程中,“fish”作為一個“FISH”(基類)的派生類,它只繼承了來自“FISH”的接口,但卻根據(jù)不同語用需要改變了接口的實現(xiàn)方式,因此新的派生屬性決定了“fish”有時可以有名詞的詞性,有時可以有動詞的詞性。

(二)用表征體系的模糊性錯誤取代邏輯體系的清晰性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家的觀點,“fish”一詞由于認知主體的角度不同、目的不同等,可以對其詞性給予不同定性,因此它不能被明確劃分詞性。我們知道,認知語言學是基于人的體驗性和心智性而建立起來的,體驗和心智都是一種表征,是一種經(jīng)驗的東西,是具有模糊性的,從一種下位意義來講,它不可能對客觀事物進行理性的切分,也就是不能將其范疇化。而將這種理念套用在上位的邏輯上,就犯了邏輯模糊的錯誤。“fish”一詞作為名詞或動詞的特征不是很明晰化,那是因為人先入為主地對其詞性加以定性,進而產(chǎn)生了分歧,這完全是由人的主觀經(jīng)驗所導致的。人的經(jīng)驗是表征的,而非本質的,不能拿一個表征的東西去給邏輯定性,更不能認為表征是模糊的,邏輯就可以是模糊的,邏輯必須是二分的,即“是或非是”,不存在“可能是可能不是”的說法,它必須是清晰的。

二、針對詞類劃分問題的重新探索

(一)類和對象

筆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對象。而類是用來描述一組對象。任何屬于該范疇的成員都應該擁有該范疇相同的特征。類是由屬性和方法所組成的。屬性用來描述類的特點,是靜態(tài)的;方法用來描述可以對這個類進行的操作或者這個類可以和外界進行的交互,是動態(tài)的。類是一個泛化的總的概念,是表示一個經(jīng)過抽象的對象的集合。而對象就是一個個事物。例如,名詞可以是一個名詞類,而名詞甲就是一個對象。而且一個類可以生成無數(shù)個對象,這些對象都有相同的屬性和方法(由類確定的),不同的是這些對象的屬性值可能不同:例如名詞甲多用于散文中,名詞乙多用于古漢語中。

而關鍵問題是,類不是實物只是抽象,對象才是實物。例如,沒有存在于世界上的泛化的“名詞”,只有存在的一個個的名詞。當我們說名詞是怎么樣時,實際上我們指的是把所有名詞的特點抽象出來,在我們腦子里形成的“名詞”概念。

既然類是通過對象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按照類的定義生成對象的過程就叫實例化。在實例化的過程中,同一類中不同的對象把相同的屬性(由類決定)填上了不同的值,這就引起了同一類中不同實例的差別。但是這里有幾點需要注意:其一由一個類生成的不同的對象只有屬性值的不同,但是它們具有的屬性是相同的。其二,類的方法對于每一個對象都是相同的,對象無法改變類定義的方法。

(二)類的繼承和組合

1.繼承

繼承是用來描述類與類之間的關系。在繼承樹中的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基類和派生類。一個基類派生出多個派生類,每個派生類都繼承了基類所有的屬性和方法,同時每個派生類又有各自的屬性(附加屬性)和方法,這導致了同一基類不同派生類的出現(xiàn)。

基于上面對基類與派生類繼承關系的闡述可以引申出以下三點:第一,基類和派生類在繼承樹上是相對的。名詞可以作為基類,但它又具有“詞”類的所有特點,因此,“名詞”可以作為“詞”類的派生類出現(xiàn)。第二,繼承描述的是一種“is a”的關系,即derived class is a base class,所有對基類進行的操作或交互都可以施行于派生類之上,但反之則不一定。第三,一個基類可以有多個派生類,同時,一個派生類也可以繼承自多個基類。

2.組合

組合也是描述類之間的關系。與繼承不同的是,繼承是一種縱向的關系,而組合是一種橫向的關系。組合描述的是一種“has”的關系,解釋為:class A has class B。要注意的是,A中可以有多個B存在。

3.類的接口和實現(xiàn)

接口是類或由類生成的對象提供給外界的交互手段或外界可以對它進行的操作,就是類的方法。實現(xiàn)是類或由類生成的對象如何完成自己提供給外界使用的方法。在實現(xiàn)中,有可能對象的屬性值被改變,但是屬性不會被改變,因為屬性在類定義時、對象誕生時就已經(jīng)確定了。這兩者中,接口對外界是可見的,實現(xiàn)一般對外界是隱藏的。

把接口和實現(xiàn)的觀念和繼承組合結合起來,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現(xiàn)象:首先是組合。我們假設A對象中有B對象,即A has B,那么,即使B在A中,A也要通過B向外提供的接口來和B交互或使用B的功能,對B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接口,不但外界一無所知,即使B的擁有者A也不例外。這樣就保證了當某個B對象不適合A時,可以迅速得用另外一個提供相同接口的B對象替換之,而不會影響A對象的其他部分。其次談繼承。繼承和組合不同,是一種“is a”的關系。我們假設B繼承自A,即B is a A。由于繼承的原因,B有A的所有屬性和方法,亦即B繼承了A提供給外界所有的接口以及這些接口的實現(xiàn)。這時,B不能修改的是繼承下來的接口,而對于接口的實現(xiàn),B是知道并有權修改的。再進一步,我們又可以得出以下兩種情況。其一,如果派生類不修改基類接口的實現(xiàn)呢?回答是派生類繼續(xù)使用該實現(xiàn)。其二,如果派生類不但修改了實現(xiàn),甚至連接口也修改了呢?既然修改了接口,則說明這個被修改的接口已經(jīng)是派生類提供的,而不是繼承下來的接口了。可以認為派生類又新增加了一個接口,而原來繼承的接口和實現(xiàn)沒有改變,與基類相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fish”作為“FISH”(基類)的派生類,已經(jīng)修改了基類的接口和實現(xiàn)方式,形成了新的接口和實現(xiàn),從而出現(xiàn)了“I like eating fish.”和“I’d like to fish with him.”兩種用法。

三、結語

從上文可以得出,“fish”之所以詞性不定,是因為認知語言學錯把表征當作邏輯,從而造成了范疇的模糊性。從新的分析來看,“fish”這個派生類在繼承基類所有屬性的同時,根據(jù)不同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修改了接口,使派生類新增添了接口和實現(xiàn),同時增加了一些附加屬性,從而形成了具體層面上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Taylor,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Press,2001.

第4篇

詞匯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語言大廈的建筑材料,是文化和知識的載體,是實現(xiàn)語言交際的核心。目前,教育制度在日趨完善,英語教學水平也在不斷的改進,特別是出國留學之風盛行,大多數(shù)老師強調口語教學,語法教學等,但是很少考慮詞匯教學問題。在授課時,首先想到的是課文的主要思想和具體內容,而不是課文內用上了什么詞語,更不是怎么引導學生去探索詞匯問題。正如D?A?威爾金斯D.A.Wilkins)所說:“沒有語法,人們能說的話很少;沒有詞匯,人們一句話也說不出。”王宗炎)他提出了詞匯在語言教學中應占重要地位。基于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詞匯學習的現(xiàn)狀,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運用原型范疇理論指導詞匯教學,探討詞匯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詞匯教學的科學性與實效性,而幫助學生突破詞匯難關,克服語言學習瓶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

二、原型范疇理論概述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語言學的研究,特別是原型范疇理論的研究,人們逐漸意識到原型范疇理論與英語語言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原型理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起初,經(jīng)典范疇理論認為:特征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明確的,范疇成員隸屬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沒有核心和邊緣之分。然而,隨著語言學深入的發(fā)展,經(jīng)典理論很難解釋更多的現(xiàn)象,特別是自然范疇、社會現(xiàn)象,因為Jackendoff認為如果不是大多數(shù),也是許多范疇不具備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它們具有家族相似性、邊界模糊性等特點。維特根斯坦對經(jīng)典范疇理論進一步的發(fā)展,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原理。

1、原型與家族相似性理論

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內各成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典型成員被稱為原型,原型被作為是范疇化的認知參照點。維特根斯坦認為大部分范疇中的成員就如同一個家族得成員,每個成員都和其他一個或數(shù)個成員共有一項或數(shù)項屬性,但幾乎沒有一個屬性是所有成員所共有的,同一范疇內各成員的地位是不相同的。Rosch早期研究從顏色開始,后來,他從顏色范疇擴展到其他范疇,他認為原型是與同一概念的成員有更多共同屬性的實例,它是一個范疇定的、具體的表象,對于識別范疇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原型范疇理論是對家族相似性原理的一個應用和發(fā)展,原型是進行范疇化的重要方式,是范疇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員。人們在識別范疇中這樣的原型樣本時,心智處理最容易、費時最短。當提及某一范疇時,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其原型樣本。維特根斯坦認為,當人們掌握了原型后,就可以此為出發(fā)點,根據(jù)家族相似性的原則類推到其他實例中,從而可了解到范疇的全部所指。因此,一個范疇就是圍繞原型這一參照點建立起來的。如說到“鳥”這一范疇,“知更鳥”比“雞、企鵝、鴕鳥”更具有代表性。我們經(jīng)常會認為企鵝更像知更鳥,而一般不會想到知更鳥像企鵝。有關知更鳥的新信息更加可能會被賦予企鵝。原型對于范疇的形成和理解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Ungerer&Schmid1996:12)指出:“自然原型在范疇的形成和學習的各個階段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原型是一個范疇中的典型實例,其他成員是基于它們被感知到的與原型相似而被納入同一范疇的。原型樣本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時代而有較大的變化,比如說到“鳥”,英國人一般會馬上想到“robin”,而中國人更多地會想到“麻雀”。如上所述,范疇以原型成員為中心,通過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擴展,同樣地,詞義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以中心意義為基礎不斷擴展形成了一個意義鏈,構成了一個語義網(wǎng)絡。有了原型,可以縮小我們認知的范圍,減少認知的復雜性。

2、范疇化理論

范疇化categorization)是人類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Ungerer&Schmid1996:2)認為:范疇化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分類的心智過程,是建構范疇的基礎。范疇化是一種基于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和體驗,以主客體互動為出發(fā)點,對外界事體進行主觀概括和類屬劃分的心智過程,是一種賦予世界以一定結構,并使其從無序轉向有序的理性活動,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戴祿華)人類的范疇可根據(jù)原型進行范疇化,許多范疇是通過家族相似性建立起來的。(王寅:P96-97)范疇化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基石,以家族相似性為基礎的原型理論同樣可以用來闡釋語言的多義范疇。一個多義詞就是一個范疇,其中有中心意義和邊緣意義之分。Langacker2000:4)指出:一個典型的詞項代表一個復雜的范疇,它不是僅有一義,而有多個相關的意義,這些意義通過范疇化關系聯(lián)系起來,構成了一個網(wǎng)絡。如fruit有水果;植物的果實;任何可用以做食物的植物或蔬菜產(chǎn)物;(比喻用法)收獲、成果、結果、子女等意思。范疇可分為:基本范疇、上位范疇和下位范疇。人類是從基本范疇層次來認識事物,這樣能快速、有效地處理相關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原型。基本范疇對詞匯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3、基本范疇

在經(jīng)驗世界里,事物被劃分為不同的范疇,如動物、植物、家具、建筑等等,而且同一范疇又同時屬于多層范疇,如一只哈巴狗同時屬于動物、犬科、狗、哈巴狗等范疇。這些多層范疇構成范疇的不同等級。大腦是如何對事物進行最有效的分類和組織的呢?認知科學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層面―――基本范疇層面,即大腦是從中間層面開始認知事物的。在此層面上,人們的分類與客觀主義的自然分類最接近,人們處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也就是在此層面上,人們區(qū)分事物最容易,比如區(qū)分老虎和大象要比認識貓科動物,區(qū)分不同種類的虎更容易。在此基本層面上所感知的范疇叫基本范疇。(趙艷芳)基本范疇具有如下特點:1)經(jīng)驗感覺上的完整性;2)心理認識上的易辨性;3)地位等級上的優(yōu)先性;4)行為反應上的一致性;5)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6)相關線索的有效性;7)知識和思維的組織性。(王寅:P138)

三、原型范疇理論的啟示

1.重視基本范疇詞的學習

如上所述,人們有兩種基本的范疇化方法:依據(jù)原型代表進行范疇化,或依據(jù)圖式表征進行范疇化。Langacker1987:373)認為:兒童在建構范疇時,先通過原型代表識別范疇術語,如通過chairs、sofas、tables等識別出furniture,然后去除差異、找出共性,建立了圖式表征。因此范疇不是作為可分析出的特征的集合學得的,而是基于原型樣本學得的,它具有綜合性,基本范疇習得先于其他范疇。在基本詞匯學習和使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構高層次和低層次的詞匯,形成一個詞匯網(wǎng)絡,掌握基本范疇詞的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記憶單詞的速度和效率。掌握基本詞匯對閱讀、寫作、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只有先重視基本詞匯的學習,注意基本詞匯的不同詞義和詞組搭配.再在此基礎上.擴大詞匯量,詞匯學習的基本功才會扎實,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2.基于原型(核心詞)向“邊緣”輻射

第5篇

【關鍵詞】詞匯教學 原型范疇 中醫(yī)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3-0011-01

一 原型范疇理論在中醫(yī)院校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必要性

1.中醫(yī)院校英語詞匯教學現(xiàn)狀

中醫(yī)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市縣,受到各地區(qū)英語教學水平不同的影響,學生英語基礎有一定差距,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兩極分化。在詞匯教學中,基礎差的學生連拼讀單詞都有困難,而基礎好的學生又覺得英語課上教得太少太慢,學不到新知識,從而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中醫(yī)院校內,很多大學生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動機不強,很多學生選擇到中醫(yī)院校學習是因為他們想學習中醫(yī)的基礎理論與臨床的實踐,他們將學習重點放在專業(yè)課學習上,從而忽視對英語的學習;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英語這門學科太枯燥、難度太大,從而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

2.認知教學法在中醫(yī)院校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必要性

認知學習法立足于以學生為中心并遵循這種規(guī)律而被實踐證明是可取的。認知語言學具有解釋事物的能力,比一些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認知教學法能夠以理論指導客觀實際,加強教學效果,從而快速達到教學目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結合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并將會給英語詞匯教學帶來嶄新的未來。

二 原型范疇理論在中醫(yī)院校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

1.原型范疇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在語言使用中,詞匯居于核心地位。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看,主要是指詞的意義。原型范疇理論廣泛用于語義學領域,尤其是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解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習得新詞匯或舊詞匯的新義項時,都應讓學生理解各個義項之間的深層關系和語義索引性,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2.一詞多義在中醫(yī)院校的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一詞多義在中醫(yī)院校英語詞匯教學中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中醫(yī)院校的學生由于專業(yè)的需要,在詞匯學習上與應試教育下的初高中學生要求不同,中醫(yī)院校的學生學習詞匯的內容與目的更加明確,在詞匯量的掌握方面,他們更需要注重對所掌握詞匯的靈活運用。

英語中多義詞formula的意義在a peace formula(一項和平方案)和a formula of a new drug(新藥的配方)中,后者是前者意義的隱喻性延伸,兩個意義密切相關,因此formula 的這些意義構成一個原型范疇。很多中醫(yī)院校的學生受到最初詞匯學習的影響,孤立地記單詞的一兩種意思,而忽視了一些詞匯在醫(yī)療語境下所對應的意思。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遇到的詞匯“surgery”的例子:(1)外科大樓:The practice has moved to a new surgery on the Bright Street.(2)手術時間:The morning surgery is from 8∶30 to 12∶30.(3)手術:The patient needs urgent surgery on a burst appendix.

以上三個例句講授的都是詞匯“surgery”的意思,但在不同的語境下其對應的漢語意思卻不盡相同,醫(yī)學院校的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在給出詞匯的基本含義的基礎上,注重傳授給學生所用詞匯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

在詞匯教學中可以根據(jù)語境,讓學生在句子中學習,在過程中體會,分層次理解,就能更好地掌握詞匯的多層意思。以教授“bed”一詞為例,教學中不但教授其原型意義“a piece of furniture for sleeping on”(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家具),這是人最初的生理感知,后根據(jù)家族相似性,又推及對周圍客觀環(huán)境的感知;另外,還引申出新意“the flat ground at the bottom of a river,lake,or sea”(像床一樣的地形),如“河床”、“海床”、“礦床”,再引申出“an area of a garden,park,etc,that has been prepared for plants to grow in”(供植物生長得像床一樣的花園或公園),最后又擴展到抽象概念“溫床”。

三 結束語

利用原型范疇理論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讓一詞多義在不同原型的范疇中體會學習,讓學生在醫(yī)療語境中體會同一詞匯的不同含義,從而能夠靈活運用,為今后的工作和專業(yè)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關鍵詞:原型理論;釋義;詞匯;翻譯

原型理論(prototypetheory)是一種新興的語義分析理論,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認知學科的各個領域。原型最初是用來描述自然界,解釋自然事物的,后來才被引入了認知語言學和語義學用來釋義,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語義學(prototypesemantics)。西方對原型理論的研究要比國內早許多,國內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論及其應用的論著和文章。

隨著原型理論在釋義方面的作用得到廣泛的肯定,語義學家和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始逐步將原型理論應用到英語學習和教學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發(fā)揮。

1原型理論的提出

“原型理論產(chǎn)生于當代語言學和哲學界對于經(jīng)典的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的批判,尤其是維特根斯坦對于語義范疇‘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論是針對傳統(tǒng)釋義方式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原型語義學的建立是與傳統(tǒng)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根本上決裂的。”[2]說到原型理論的提出,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和“充分必要條件”(sufficientandnecessaryconditions)。

在原型理論之前,經(jīng)典范疇理論一直占主導地位。該理論認為“范疇由范疇成員共同擁有的一組充要特征來界定并且這些特征是二元對立的,即一個實體如果具備了某一范疇成員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該范疇的成員,否則就不屬于該范疇”。[3]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運用十分廣泛,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確定義的領域,比如科學以及法律等領域,也曾對20世紀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當經(jīng)典范疇理論被用來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現(xiàn)象,以及日常概念范疇時,該理論就顯得力不從心。從20世紀中葉開始,經(jīng)典范疇理論日益受到質疑。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必要條件”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釋義方式,存在著很多缺陷。例如,“充分必要條件把一個概念范疇的所有成員看成享有共同語義特征的等值詞,排斥不具備某一特征的同類成員;或者說因為某一成員不具備某一特征而把它視為非必要條件。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釋義動能”。[2]“充分必要條件”的這種觀點體現(xiàn)了其死板、僵化的一面。其缺陷還表現(xiàn)在,由“充分必要條件”得到的范疇的邊界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而事實上,范疇的邊界常常是模糊的而不是清晰的。由于“充分必要條件”存在著諸多缺陷,所以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zhàn)。

為了彌補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條件”的缺陷,原型理論就被提了出來。對于原型理論的提出,貢獻最大的要屬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和認知心理學家羅斯(E.Rosch)。1953年,維特根斯坦在其《哲學研究》中,提出了對經(jīng)典范疇理論和“充分必要條件”的質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他認為是一種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關系將一些詞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種“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諸如體形、相貌、顏色等等。到了70年代,羅斯對自然語言的語義概念范疇的大量研究及其意義理論為原型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2原型理論

羅斯認為,任何一個屬性在區(qū)別一個范疇時都不是必要的。“實體的范疇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樣本之上,然后將其他實體根據(jù)它們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在某些或一組屬性上的相似性而歸入該范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疇化的參照點。”[3]簡言之,原型就是一個概念范疇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員。而原型理論實際上就是人們在解釋某種現(xiàn)象時,將屬于這種現(xiàn)象的某個個體視為原型,并在對這個原型的總體特征認識不變的情況下,把握這類現(xiàn)象中其它個體的特征。一個詞語包含的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疇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員。原型理論的這種區(qū)分是對“充分必要條件”缺陷的彌補。

“原型首先屬于語義學范疇。語義學家Stevenson認為,原型不是描述個體或挑選個體,而是描述一個類型的典型標本是什么樣子的,從而找出個體與原型的相象程度。”[4]原型是指一個詞語或一個類型意義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個類型的一組典型特征。在原型理論中,詞的意義是以原型范疇的形式而存在的。原型范疇是一個由原型和邊緣構成的結構。原型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邊緣是由該范疇中非典型的成員構成的。所以,原型范疇理論是一種既不同于經(jīng)典范疇理論,又不同于傳統(tǒng)語義理論的意義觀。

3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

雖然國內對于原型和原型理論的研究較之國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來,卻也有了不少成果。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原型理論應用到了英語學習和教學中,使得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目前,原型理論的釋義功能,在國內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把原型理論引入詞典釋義;在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下審視詞義的擴大和縮小;原型理論在英語詞匯記憶中的應用;運用原型范疇理論解釋英語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將原型應用于翻譯實踐等。下面,將從以上這幾個方面對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的介紹。

3.1原型理論與詞典釋義

原型理論開始只是用來解釋自然事物的,后被引入語言學和語義學,近十幾年才被引入詞典釋義。原型理論認為詞語的意義特征的每一個個體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個體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疇成員之間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個詞語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屬原型成員;反之,就屬非原型成員。原型理論學家認為這種區(qū)分彌補了“充分必要條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個體就可充當一個概念范疇的原型,在釋義中非原型與原型之間的關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區(qū)別特征’來表述,通過適當?shù)某橄髿w納,用元語言表述出來就可成為語詞的釋義。”[2]

有些語言學家把原型釋義看成是表述語義的最佳方法,但是,作為對“充分必要條件”缺陷的彌補和對語義理論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原型理論并不能夠完全解決語義理論存在的全部問題。原型釋義是完整和準確的,但是其語義分解過于繁瑣,語義表達方式等也還遠遠達不到詞典釋義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詞典釋義中根本無法實現(xiàn)。所以,把原型理論真正引入詞典釋義,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3.2原型范疇理論與詞義的變化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語言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詞義的擴大和縮小。詞義的變化則是與范疇聯(lián)系在一起的。“‘范疇’一詞在認知語言學中是個用途很廣且含義模糊的術語,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事物類別的總體。客觀事物固有的類別特征經(jīng)過認知中介在思維和語言中固定下來,這個過程就是范疇化。”“詞的意義就來源于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對其范疇化的能力,詞義的形成及演變就是不同層面上的范疇化的結果。”[5]

在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來解釋為什么有的詞很難斷定其詞義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因為,詞義的變化除了擴大和縮小外,還有轉移、轉類、虛化、實化、揚升、貶降等等,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原型構建的范疇,以原型為中心,其成員的范疇隸屬度依次遞減,直至不明確的邊界,繼而與其他范疇相互交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不論是單個詞例的縱向發(fā)展,還是整體現(xiàn)象的橫向擴充,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范疇化的過程,進而形成語義范疇”。將原型范疇理論應用于詞義的擴大和縮小,雖然不能完全解決所有詞義變化的問題,但是為研究詞義的變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理論基礎。

3.3原型范疇理論與英語詞匯學習

原型范疇理論對詞義的解釋也更為清楚和靈活,從而有助于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和學習。“原型范疇理論能幫助學習者以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將詞義記憶活動置于客觀世界、人類經(jīng)驗及認知、語言結構和意義中,從而顯著提高詞義習得效果和記憶效率。”[6]原型范疇理論,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習者從認知角度分析與理解語言內在的聯(lián)系,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對詞義的識記和對詞匯記憶的保持。

一個單詞,通常是由幾個表面上不相關聯(lián)的意義組成的“多義范疇”,但事實上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核心意義”。原型范疇理論能夠幫助學習者學會分析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從而能夠避免孤立地記憶單詞,而且通過使“學習者了解詞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加深理解其演變機制,從根本上提高詞義學習的記憶能力”。同時,由于原型范疇成員之間“家族相似性”,因此將同一概念范疇的詞匯通過等級分類的方式將它們組織在一起,這樣便于在記憶單詞時找到聯(lián)系的線索,并能按照層次次序來記憶和鞏固單詞。英語詞匯記憶是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復雜和困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原型范疇理論對于英語詞匯記憶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習者找到單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達到提高對英語單詞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3.4原型范疇理論與“一詞多義”

對于“一詞多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對單詞的每個意義在其特有的語境下進行講授,或者在初次講授某個單詞時,順便將它的其它意義一并羅列出來。這樣的教學方法根本沒有科學性可言,收效甚微。而事實上單詞的多個意義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某種內在聯(lián)系的。如果能發(fā)現(xiàn)并利用這種聯(lián)系,那么對于單詞多個意義的記憶,必定會事半功倍。而語義范疇原型理論的引入,恰好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根據(jù)原型范疇理論,范疇成員是以有范疇原型為中心,然后通過“家族相似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由此我們可以受到啟發(fā),即一個單詞的多個詞義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個原型意義為中心,各個意義通過“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一詞多義’詞匯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重點介紹原型義項的同時,有意識地去尋找各義項中家族相似性的聯(lián)系或‘意義鏈’來對之進行理據(jù)性解釋,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多義詞的豐富含義。”[3]

3.5原型與翻譯

“僅從語義角度去研究原型是不夠的,原型研究必須上升到句法和文本的層次上,才更具魅力”。[4]

原型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①譯者必須在尋找源語、原型讀者的同時,確定譯語原型讀者。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譯者在進行翻譯創(chuàng)作時,都要考慮到具體的讀者或讀者群,譯者會不自覺地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確定中心讀者,即原型讀者,并以原型讀者為中心進行翻譯;②譯者必須從源語語言變體中識別源語原型。對翻譯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夠幫助譯者確定文本的意圖性、情景性等特征,從而有助于譯者更好地進行翻譯創(chuàng)作;③譯者必須了解與源語原型相對應的譯語原型;④譯者必須善于改變譯語原型來實現(xiàn)源語變體;⑤譯者須善于原型詞項與具體詞項的轉換。對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對翻譯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論為譯者的翻譯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譯策略,有助于譯者更好的認識和再現(xiàn)原文。

原型理論作為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語義理論的意義觀,彌補了“充分必要條件”在釋義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英語學習和教學的諸多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討論模糊詞語限界時,‘原型’這一概念還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的”。[7]還有的研究將原型范疇理論與義素分析理論進行了聯(lián)系和比較,利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探索了義素分析中存在的缺陷,為進一步深入了解、研究義素分析提供了借鑒。[8]作為新興的語義分析理論,原型理論還面臨著不少問題,需要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從而使這種理論在語言學研究融入現(xiàn)代前沿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世雄、陳維振.原型范疇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對模糊語義研究的意義[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9)

2章宜華.原型釋義問題探討:兼評充分必要條件釋義局限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

3聞亞蘭.語義范疇原型理論視野下的“一詞多義”詞匯教學[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3)

4李和慶、張樹玲.原型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5)

5姜敏.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的詞義擴大與縮小[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3)

6范建閩.原型范疇理論在英語詞匯記憶中的應用[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3(9)

第7篇

【關鍵詞】原型范疇 象似性 高職英語 課堂教學

一、原型范疇理論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原型范疇的主要內容。原型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一種重要的理論,其主要是通過一個原型成員為中心,從橫向平行關系和縱向垂直關系來進行原型成員進行延伸,從而形成延伸者和原型成員的一一對應關系,對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和記憶技巧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大多數(shù)高職英語學生來說,基礎詞匯的掌握無疑是最讓人頭疼的,詞匯量的不足直接影響后面的英語學習,也制約了學生英語技能的提高,因而一個好的詞匯教學必然能給學生帶來最大收益。原型范疇理論無疑對高職學生的詞匯學習產(chǎn)生巨大影響,高職老師利用原型范疇理論不僅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huán),也能使學生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這樣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原型范疇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英語詞匯的教學中,原型范疇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單詞的延伸記憶、短語的延伸組裝等方面。例如:我們在學習到bird這個單詞時,但從字面上來理解我們知道它是鳥的意思,如果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結合原型范疇理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延伸:首先,我們可以延伸bird的種類,如燕子―swallow、老鷹―eagle、鸚鵡―parrot等。然后我們還可以延伸bird的顏色,如火雞的紅色―red、老鷹的黑色―black、鸚鵡的綠色―green等。如果可以我們還可以有bird延伸到其他物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原型延伸網(wǎng),總有一方面比學生單調的學習bird這個單詞要好,這也就是原型范疇理論的核心基礎。

原型范疇理論通過把不同事物歸為同一類型,使我們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是一種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英語教學方式,它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記憶和理解英語詞匯的能力,而且給未來英語課堂教學提供有力基礎,鼓勵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師甚至是眾多一線英語教學能手對我國英語課堂教學的大膽思考和創(chuàng)新。

二、象似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什么是象似性。象似性是我國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全新形式,尤其是對我們傳統(tǒng)英語詞匯教學有著強大的沖擊作用,長期以來,我國在英語課堂詞匯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機械、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已經(jīng)成為了制約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難題,英語詞匯學習的質量與數(shù)量是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國現(xiàn)今英語教學發(fā)展的瓶頸所在。根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英語學習者認為他們在閱讀、聽說、寫作中所遇到的難題都是由于詞匯量匱乏所造成的,所以解決這一難題的另一主要途徑就是利用象似性理論指導英語課堂教學。在英語課堂詞匯教學的象似性理論應用中,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

2.語音的象似性。語音象似性是主要體現(xiàn)在語音層面,通過詞匯的發(fā)音和自身所存在的自然相似關系來進行理解記憶,研究表明,各種語言之間的擬聲詞具有相似性,如中文的啊和英語的a就是有其共同點。例如在英語課堂的詞匯教學中就有以下一些詞匯讓人記憶深刻:如模擬人聲、chatter―喋喋不休、chuckle―嘿嘿的笑、giggle―咯咯的笑、sniggle―竊笑等;如模擬動物聲、cock-a-doodle-doo―雞打鳴、baa―羊叫咩咩、moo―牛叫哞哞、miaou―貓叫喵喵等。象似性理論正是利用語音這一原理來對詞匯進行有效理解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詞匯質量和數(shù)量。

3.詞形的象似性。象形文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組成,詞匯的象似性就是指詞匯的符號形式與其所指概念之間的映照聯(lián)系現(xiàn)象,象形不僅僅是漢子所獨有的語言文字現(xiàn)象,英語詞匯中也廣泛存在,如:V―belt―三角皮帶、V―neck―V形領、T―square―丁字皮尺、mountian―山,M像山、wave―波浪,W像水波、eye―眼睛,Y像鼻梁,E像眼球等。老師在解釋這些象形代詞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力的想象,調動與這些單詞所形象的物體來進行有效記憶,把詞匯的信息納入腦海之中,從而實現(xiàn)詞匯的記憶。

4.結構象似性。結構象似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些組合詞匯之中,其與詞匯自身的實際意義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英語單詞中最明顯的就是前綴和后綴,在漢字中有“金”字旁的往往是金屬有關,比如鐵、銅、鋼、鋅等。英語詞匯也大同小異,也有這種構詞形式,例如:dis意為apart,dispose―陳列,布置、ex意為out,expose―展覽,暴露、op意為against,oppose―反對、pro意為befor,propose―計劃,提議,建議等等。另外英語詞匯中一些單詞加ness、ful、less等情況也是很常見的,通過對其結構的理解也能實現(xiàn)很好的英語詞匯記憶。

三、高職英語教學未來的主要目標

我國的大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在思想上還沒有認識到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精華的基礎上,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改善為以高職學生為主體,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改革高職英語的教學方法。

結語: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以及其記憶能力的強弱與其記憶的策略相關。英語好壞不僅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也直接影響著我國高職學生未來發(fā)展。所以合理利用原型范疇和象似性理論,加強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教學,為每一個高職學生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8篇

周福偉(1981-)男,四川師范大學在讀碩士。

摘 要:本文從認知原型范疇理論在整體性和隸屬度方面與模糊語義的一致性入手,嘗試用原型范疇理論來闡釋模糊語義,并根據(jù)模糊語義的特點,提出了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原型范疇理論;模糊語義;模糊記憶策略

一、概述

語意模糊性指語義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語義不確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質(王寅,2001)。模糊性是人類語言的重要特性,模糊詞語在自然語言中比比皆是,比如,“三個臭皮匠”“快50歲了”“almost ready”等都表示模糊的概念。雖然人們能夠靈活地運用這類模糊詞語,但是對于模糊現(xiàn)象的認知,還是比較欠缺。對于語意模糊現(xiàn)象的闡述,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卜居》中寫到的“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不逮,神有所不通。”這段話揭示了“尺”與“寸”由于判定標準不同而產(chǎn)生的模糊語義現(xiàn)象。在西方,對于模糊語義現(xiàn)象的研究早在Zadeh的模糊理論誕生之前,但是我國學者一般把Zadeh的《模糊集》的誕生作為模糊語言學的開端。模糊集合論將模糊語義描述為一個具有核心和邊緣的模糊范疇。這個模糊范疇正好對應于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或認知語言學上的原型范疇。范疇是范疇化的產(chǎn)物和結果,范疇化又是概念和詞義形成以及語言運用的出發(fā)點,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王寅,2006,p95)。因此,認知科學上的范疇理論可以為語義糊現(xiàn)象提供另外一個研究角度。

二、認知視角下的范疇理論及其與語義模糊的關系

(一)從經(jīng)典范疇理論到家族象似性

從亞里斯多德到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2000多年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時期。這一時期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通過一組共同特征而建構起來的,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疇有明確的邊界,范疇內的成員地位相等,其決策過程是簡單的、明確的。自從亞里士多德提出經(jīng)典范疇理論以后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大家一直以為范疇的問題已經(jīng)得以解決,很多學者

也將這種范疇理論視為理所當然。經(jīng)典理論在20世紀的語言學研究中起過主流的作用,比如在音位學的區(qū)別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語義成分分析(CA)等都是建立在該理論之上。

維特根斯坦于20世紀50年代對“game”范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并不符合經(jīng)典范疇模式。“game”成員之間只有多種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戲是求輸贏,有的是追求娛樂;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則需要運氣。在此基礎上,維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象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原理,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的區(qū)別以及隸屬度問題。家族象似性理論認為,范疇內成員以相似的方式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類別,同一范疇內部各成員的地位不同,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員之分。這一原理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學者進行了理論性和實驗性的研究,如Berlin& Kay(1969)Labov(1973),Rosch(1973,1975,1978)等,使其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原型范疇理論。

(二)原型范疇理論與語義模糊

認知語言學下的認知范疇是一種原型范疇。我們前面提到,范疇化產(chǎn)生范疇,形成概念和意義,所以范疇化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就是人類對外界的認知,如果人們的認知過程受到了模糊性的制約,那么在人類認知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意義也必然會收到模糊性的制約。下面本文將討論原型范疇的特性以及與語意模糊的關系。

基于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Berlin和Kay(1969)對于顏色范疇的研究,說明了范疇內成員地位不是相等的;社會語言學家Labov(1973)對cup,mug,bowl以及vase區(qū)分的研究,證明了范疇具有模糊性;Rosch(1973,1975,1978)先后以家具,水果,交通工具,鳥等十個范疇為對象,讓200名受試的美國大學生判斷認識對象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某個范疇的典型成員,結果發(fā)現(xiàn)受試者普遍接受范疇成員有程度差別的觀念,也證明了范疇成員隸屬度在心理上的真實性。在這些實驗的基礎上,Rosch提出了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原型理論認為:同一范疇的各個成員之間沒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各個成員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另外,原型范疇理論的心理學基礎是格式塔心理學,它認為心理現(xiàn)象具有在意識經(jīng)驗中所體現(xiàn)的最基本的結構性和整體性,強調整體不是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

原型理論從范疇內部,對成員作出了“核心”與“邊緣”的區(qū)分。而模糊語義學,正如文章開頭所引用的王寅教授給出的定義,是一種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質,這也正意味著它是由一個典型意義和若干個擴展了的邊緣意義組成的有機整體,這正與原型范疇在結構上由核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組成相吻合,可以說這是范疇化過程中原型在語言上的反映。另外,如前文提到,Zadeh在1956年創(chuàng)立了模糊集論,主張用定量的方法來處理模糊語義問題。Zadeh認為模糊概念構成模糊類,據(jù)伍鐵平(1999:67)的定義,模糊類是指該類中的成員向非成員的過渡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的。模糊集合內的每一個成員對應一個隸屬度,介于[0,1]以內。這種模糊集論很快被用于模糊語義的研究,以隸屬度對語義的模糊性作出解釋。比如“中年”一詞上下限都沒有明確的界限,其語義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如下圖:年齡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隸屬度03050809111110908070503 (伍鐵平1999:68)

Rosch所提到的范疇成員的隸屬度,也表明同類中的各個成員偏離典型成員的可承受范圍。某一范疇內部成員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內,以“1”表示典型成員,其它成員的隸屬度遞減,低于0就不屬于此范疇。如在furniture這個范疇里,chair、sofa的隸屬度最高,是“furniture”的典型;couch、table、easy chair、dresser等的范疇隸屬度次之;而vase、ashtray、fan、telephone的范疇隸屬度最低。這種隸屬度與模糊語義的隸屬度也是一致的。

模糊集論是模糊語言學產(chǎn)生的重要基礎,很好地說明了語義模糊具有一定的隸屬性。語言是認知的產(chǎn)物,語義模糊主要產(chǎn)生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范疇內成員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語義內部結構的不平衡性,產(chǎn)生了中心語義與邊緣語義,所以認知范疇的原型范疇理論對模糊語義的產(chǎn)生表現(xiàn)出很強的解釋力。

三、模糊語義對英語學習的啟示

首先,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應該提倡模糊記憶策略。

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大都泛泛地講授書本上的詞匯,例舉各種義項,要求學生對單詞及其所有的義項進行死記硬背,結果這些新詞,或者某些義項很快會被遺忘,比如說“gay”這一詞,在“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中,詩人只能成為“同性戀”嗎?學習者對于一些邊緣意義的缺失,會導致其產(chǎn)生語言學習障礙,因為詞匯是語言的一個基本單位,如果沒有適量的詞匯,我們就不能和別人正常的交流,以致逐漸失去語言學習興趣。但是詞匯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不僅需要理解詞的音、形、義,還得掌握詞語之間的搭配以及它的語法屬性等。在前面我們討論過Zadeh的模糊集論,其核心是模糊集合內的成員有一種隸屬度,介于[0,1]之間,數(shù)值越接近1,其隸屬度就越高。我們可以把一個單詞的各種義項視為一個模糊集,各種義項的隸屬度不同,有核心意義和邊緣意義之分。英語學習者應該首先掌握好一個單詞的核心意義,然后通過推導,延伸等方式,擴展到其邊緣意義,也就是“核心意義次要意義次次要意義…邊緣意義”。后面的邊緣意義可能已經(jīng)看不出與核心意義之間有任何聯(lián)系了。例如,“press”這個單詞,最初的意義是“壓迫,壓制”,然后人們根據(jù)印刷機與紙張這種“壓迫”的關系,引申到了“印刷”,進而泛指“印刷品”,然后詞義縮小為“報刊”,目前用得較多的含義是“新聞界”。至此,詞義已經(jīng)模糊到了與核心意義似乎沒有直接聯(lián)系了。由此可見,在詞匯學習中,我們應該遵照模糊集理論,首先掌握好一個詞的核心意義,再擴展到它的邊緣意義,建立起核心意義與邊緣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再到具體的語境中進行選擇而不是一味孤立地去死記硬背一個詞的多個義項,增加學習的負擔。

其次,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模糊容忍度。

模糊性語言在英語本族語的會話中普遍存在,如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于這樣的句子:

The concert attracteda thousand and onepeople to come.

It istwo and two makes fourthat Tom broke the window.

對于本土語言使用者來說,使用模糊策略的能力被視為其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卻很少有機會去學習這種模糊性的策略,極少有人會把模糊語言學習編入教材以供外語學習者去系統(tǒng)地學習。正如上面的兩個句子,如果缺乏對模糊語義語義的認知,就很難理解句子的意思。

模糊容忍度是指學習者對特定刺激或情景的了解缺乏足夠的信息時勉強接受的程度,這也可以用用Zadeh的模糊集理論來解釋:拒絕很難接受勉強接受基本接受接受00207091 英語學習者對于模糊的容忍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焦慮感,例如在閱讀中碰到不熟悉的單詞,很多學習者會被卡住,糾結單個詞匯的意思而忽略篇章整體,導致閱讀焦慮感的產(chǎn)生,最后影響文章的理解。在這方面,有些學者也做過研究調查,如張宗慶(2004)調查了大學生模糊容忍對外語學習策略的影響,發(fā)現(xiàn)高模糊容忍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時,能夠有選擇地運用學習策略,而低模糊容忍的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項策略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增強自身模糊性意識,意識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始至終充滿模糊的過程,保持積極的情緒,能容忍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從而達到對閱讀材料的正確理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語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觀的角度來解釋了語義模糊現(xiàn)象。在原型范疇理論中,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員之分,一個非典型成員與核心成員之間的距離越近,它的隸屬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模糊語義也體現(xiàn)了原型范疇理論的相關特征,可以說這是范疇化過程中原型在語言上的反映。理解模糊語義對于廣大英語學習者來說并非易事,我們可以采取適當?shù)姆椒ǎ缒:洃浄ǎ涯:Z義的特性運用到英語的學習中來,增強自身的模糊容忍度,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模糊語義,從而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作者單位:1.懷化學院;2.四川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Ungerer,F(xiàn).& Schmid,H.J.認知語言學入門[M].外語與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1-19

[2]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95-110

[3] 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45-168

第9篇

關鍵詞:模糊性 原型范疇理論

一、引言

模糊性是語言的自然屬性。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是一個范疇化的過程。它認為,范疇具有“核心”和“邊緣”,在對事物進行范疇化的過程中,通常在相鄰的兩個階段之間總會有一個中間范疇存在,這就導致了“邊界模糊”。認知過程中的邊界模糊體現(xiàn)在語言的表層就產(chǎn)生了模糊的語言形式。本文結合原型范疇理論,試從具有典型模糊性的中國古詩為例,解釋人們是怎么通過認知機制來生成和理解古詩的模糊美。

二、《天凈沙?秋思》中語言的模糊性

元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馬致遠的杰作,該曲雖簡潔短小,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模糊性。這首小令語言上的模糊性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語義模糊,句法模糊,意象模糊。

(一)語義模糊

語義模糊是指詞語的語義自身具有不確定性。在這首小令中,有這樣幾個形容詞:枯、老、昏、小、流、古、西、瘦。藤是枯的,樹是老的,天色是昏暗的,橋是小的,水是流動的,道是古老崎嶇的,風是從西邊刮過來的,馬是瘦骨嶙峋的。形容詞一般被視為模糊詞語。這些描述性形容詞可突出景色的悲涼。這種帶有強烈傾向性感彩的語言,正是用模糊籠統(tǒng)的描述讓人聯(lián)想到樹是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雨打變枯老了,馬是由于長期奔波勞累而瘦弱的,這就使讀者對詩人所表達的秋思悲愁產(chǎn)生共鳴。但是同樣是因為這些形容詞的模糊性讓不同的讀者有這不同程度的感受。

(二)句法模糊

句法模糊是指句子表層不借用任何語法手段來表達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英語利用形式上的銜接和連貫表達語義,而漢語在句子表層結構偏重體現(xiàn)意合,沒有英語中的數(shù)、時態(tài)以及格的變化,所以漢語在句子表層容易呈現(xiàn)語義的模糊。這種形式上的模糊,造成其確切意義待定,主觀性大。在這首小令中,前九個意象的數(shù)量都是模糊,沒有說明“枯藤”到底有幾根,也沒有指出到底有多少個人家。此外,這九個意象只是完全獨立的名詞,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語法形式上的銜接,九個意象之間的空白關系完全依靠讀者自身的想象能力。正是這種省略結構,使語言具有了模糊性。

(三)意象模糊

意象模糊是指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而利用抽象的語言對事物進行描述。而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意象會有不同的見解。在《天凈沙?秋思》中,詩人注重對景物的描寫和秋思氣氛的渲染。 從“枯藤”“老樹”到“西風”“瘦馬”,這些意象雖然簡單卻引人遐想:枯藤有幾枝,是纏繞在樹干上還是在樹枝上;老樹是粗是細;烏鴉有多少;小橋是石砌的還是獨木橋;人家有幾戶,有沒有炊煙升起;道有多么崎嶇;馬究竟有多瘦。這些意象都寄托了詩人秋思漂泊之愁,而在不同的讀者眼中對這些意象的理解程度卻不同。

三、詩歌語言模糊性的認知機制

(一)原型范疇理論

在認知語言學中,范疇是指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會按照事物的屬性特點對事物進行分類。原型范疇理論強調事物即便在同一個范疇內它們的地位也不相等。完全具備該范疇屬性特征的成員被稱作是典型成員,而特征欠缺遠離原型的成員便是邊緣成員。如在鳥的范疇中“麻雀”就被視為典型成員,而“鴕鳥”等則被視為邊緣成員。

(二)詩歌模糊性的成因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們不僅會對具體的事物進行范疇化,甚至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也會無意識地進行范疇化。原型范疇理論認為一個范疇具有“典型”與“邊緣”之分。由此看來,語言形式中詞語的意義也不能完全用一組語義特征來解釋,其語義成員之間的典型性也不盡相同。這就為解釋語義的模糊性提供了認知基礎。語義范疇的模糊性主要是因為語義成員之間隸屬性上存在差異和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即存在兩種模糊性: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及范疇成員在隸屬度上的差別。處在范疇中心處的成員的特點是清晰的、典型的;越是偏離范疇中心的成員,它們所具有的模糊性就越高,與之相對應的表達形式上詞語的模糊性也就越高。如“枯藤”的“枯”就具有模糊性,人們內心都有一個“枯”的范疇,“枯”的程度也因人不同。再如,“老樹”中的“老”字,其實和“少”在意義上兩者同屬于一個語義連續(xù)體,代表這個語義連續(xù)同一連續(xù)體的兩個極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可以有許多表示不同老少程度的詞,每個詞之間的準確分界線是很難劃分的,這就造成了“老”字表達意義的模糊。

范疇是以原型成員為中心,通過家族相似性原則不斷向外擴展和延伸的。句子結構的范疇化過程也具有這種延展性。以“主語+謂語+賓語”為中心成員和原型樣本,以其他的句子結構為邊緣成員不斷向外擴張。而句式則是以陳述句為中心成員和原型樣本,以疑問句、感嘆句、省略句等為邊緣成員向外擴張。在《天凈沙?秋思》的前三句中有九個意象,九個名詞短語(可以看成主語或者賓語),但是這些名詞短語之間沒有任何動詞充當謂語。這種省略的結構恰好留下空白,給予讀者想象的空間。由“中心”到“邊緣”之間的中間范疇,造成了邊界的模糊,但卻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這樣的畫面:天色將暗,一只烏鴉停落在一棵被幾枝枯藤所纏繞的老樹上。老樹的旁邊還有一條彎彎的拱橋。橋下流水不息。在不遠處還有幾戶人家。與此相對,在風中,太陽即將西沉,一匹瘦瘦的馬兒和主人站在一條古老的小路上。主人面色憔悴,像是在思念著什么。由于不同人的認知能力不同,對這幅景色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也會不同,這就形成了詩歌的模糊美。

原型范疇理論對幫助人們理解詩歌的意象模糊之美也起著作用,即原型象征意義的向心力作用,也就是指核心的意象。而原型象征意義的發(fā)散作用就是詩歌的意象之美。例如,馬的原型在人們心目中是健壯的、結實的,而在詩人的描述下這匹馬已經(jīng)變得瘦骨嶙峋,位于一個邊緣的位置。而正是從它的原型象征意義出發(fā)讓人聯(lián)想出這匹馬是不是因為經(jīng)常在長途奔波,營養(yǎng)不良而變得瘦骨嶙峋。這是不是又反射出了游子漂泊落魄的生活呢?再如,“夕陽西下”中的“夕陽”,太陽在人們的心目中通常是圓形的、圓滿的,既然在詩人筆下的太陽已經(jīng)變成殘缺的、昏暗的,位于事物發(fā)展的末端,說明“夕陽”在“太陽”這個語義場中處于邊緣的位置,由此讀者可以推斷出此時的太陽肯定不是出在上升的位置,也不是耀眼奪目的,而是正在慢慢下落,光輝也逐漸的暗淡,這就很容易引發(fā)讀者的無限感慨和惆悵之情。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而意象的模糊之美正是有原型核心的象征意義向外發(fā)散折射出來的,能夠讓讀者通過自己的視野充分地理解和體會。

四、結語

詩歌是語言模糊性的典型代表。它往往表達著詩人的真情實感,而正是情感的復雜性決定了詩歌語言的模糊性。原型范疇理論提出范疇具有“核心”和“邊緣”這個事實,強調范疇內成員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這正為從認知角度解釋詩歌在語義、句法和意象上的模糊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從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通對《天凈沙?秋思》中語義、句法、意象三個層次的模糊性成因進行了探析。但是原型范疇理論有時會顯得過于抽象,因為“原型”的概念很難得到客觀的界定,這樣在分析時候就難免會帶有主觀色彩,這些問題都有待于繼續(xù)完善。

參考文獻:

[1]牛保義.認知語言學經(jīng)典文獻選讀[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2]張嬌.從原型范疇理論和語義場理論解讀中國古詩詞的意象之美[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5(1).

[3]童曉燕,龔曉斌.原型范疇理論與語言的模糊性[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09(6).

[4]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第10篇

【關鍵詞】原型理論;翻譯原型觀;漢詩詞英譯本

Analysis on English Versions of Ru Meng Ling Under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

【Abstract】There are limits to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the linguistic school. The prototype theory gave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rebuilding the source language through the target language prototype. This paper aims to apply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 to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Ru Meng Ling in order to explor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Key words】The prototype theory;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0.引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國外學者將原型理論引入翻譯研究中,近幾年我國學者也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探索。這些結合原型理論進行的翻譯研究,雖然由經(jīng)典范疇觀轉向原型范疇觀,但對原型概念的理解主要以理論綜述為主,且存在局限性。對原型理論在翻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的細致論證尚鮮有人問津本文擬對經(jīng)典范疇理論和現(xiàn)代原型范疇理論進行簡單介紹和對比,以《如夢令》兩個英譯本為例,在例證、分析的基礎之上,試圖發(fā)現(xiàn)原型理論對翻譯過程的解釋力。

1.翻譯原型理論背景

1.1經(jīng)典范疇理論和原型范疇理論

“范疇(category)”一詞在認知語言學中是一個用途很廣但含義模糊的術語。一種事物(如汽車)及其類似成員可以構成一個范疇,一類事物(如交通工具)及其包含的事物可以構成一個范疇。嚴格來講,范疇指事物在認知中的歸類。王寅在其《認知語言學》一書中提到,范疇是指人們在互動體驗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在思維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屬性所構成的“完形”概念構成的[1]。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即范疇化(categorization)的過程。對范疇的認知往往反映著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歷史階段性,必然會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發(fā)展而逐漸豐富和更加精確。

范疇化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將事物進行切分、形成概念,進而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涉及對事物特征的估價和認知決策機制如何組合這些特性。從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到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的兩千多年,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時期。其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認為,概念的類來源于客觀世界里既定的范疇,與進行范疇化的主體無關;范疇的歸屬是由概念的本質屬性決定的[2]。經(jīng)典理論包含以下基本假設:范疇是由一組充分必要特征來定義的;特征是二元的;范疇有著明確的界限;一個范疇的所有成員地位相等。經(jīng)典范疇理論認為共有的特征決定范疇的成員地位,這個特征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明確的,其決策過程是簡單的、明確的――識別某些特征的存在與否即可決定其范疇。經(jīng)典理論曾普遍存在于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領域,并且對上述學科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如在音位學中,一個音位,不是元音,就是輔音;一個元音,要么是高元音,要么是低元音。音位范疇的特征具有二分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先天性。由于它的應用,客觀事物不再被當作一個囫圇的整體,而被視為是可以分解的集合。Lakoff曾將經(jīng)典理論所論述的范疇比作“抽象性容器(Abstract Containers)[3]”,即范疇就像一個容器,具備范疇定義特征的個體就在里面,不具備的則在外面。眾多學者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多理所當然,范疇問題也曾一度被認為已經(jīng)得到解決。但體驗哲學認為經(jīng)典理論僅是基于先驗的猜想,不是經(jīng)驗研究的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當運用經(jīng)典范疇理論來解釋更多現(xiàn)象(特別是自然范疇、社會現(xiàn)象)時,經(jīng)典范疇理論存在著諸多缺陷,因為高度抽象化、理想化的二元劃分會給人們帶來絕對化的認識方法,而大部分范疇不具有二分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維特根斯坦通過對game的研究,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的區(qū)別以及隸屬度,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4]”。維氏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不僅在哲學界,而且在心理學界、社會學界、語言學界等,乃至在自然科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許多學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理論性和試驗性的研究,使得這一理論不斷得到深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Eleanor Rosch針對傳統(tǒng)的范疇模式中充分必要條件在實際運用中的缺陷,建立了現(xiàn)代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理論,認為人們不可能完全客觀地認識外部世界,隸屬于同一范疇的各成員之間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現(xiàn)象,充分必要條件不能很好地說明它們,這些成員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的成員地位不相等[5]。

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也表明,范疇化的過程是復雜的、模糊的認知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明確的。范疇是以原型為中心建立的,而原型在人們進行范疇化的過程中又具有認知參照功能。在等級上,范疇有基本層次范疇、上位范疇和下屬范疇之分。基本范疇具有明顯的原型成員,是人們認識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層面,是人們對世界事物進行范疇化的有力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類具有同樣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在一定的語言和社會文化中,基本范疇和原型、范疇結構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由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對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范疇等級和原型是有差別的。

1.2翻譯原型理論

將原型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我們可以對許多理論問題進行重新考察。根據(jù)認知心理學上的原型理論,原型在范疇化中起關鍵作用,是對一類事物的抽象心理表征,它整合了所有范疇成員的最典型特征。其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抽象性、整合性、優(yōu)先性和延展性。原型的這些特征使其對許多領域的研究(包括翻譯研究)都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說服力,于是許多翻譯研究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開始自覺地把原型理論運用到翻譯研究中。他們認為翻譯研究是一個原型范疇,對源語語篇和譯語語篇采取原型分析更為有效。Sell-Hornby就認為,語篇類型并非能夠清晰界定,等值類型也并非那樣嚴格苛刻,因此傳統(tǒng)的范疇觀已經(jīng)阻礙了語言學傾向的翻譯理論研究。根據(jù)原型范疇呈現(xiàn)出典型程度差異和家族相似性,具有模糊邊緣并且不能根據(jù)一組單純的必要充分條件進行釋義,她提出打破文學翻譯、普通語言翻譯和專門語言翻譯的界限,因為它們并非相互排斥的范疇[6]。

基于現(xiàn)代原型思想,楊炳鈞提出了“翻譯原型理論[7]”。翻譯就是試圖通過目的語尋找一個最佳的源語樣例的活動。由于最佳樣例具有罕見性,接近完美的翻譯也同樣罕見。在這個活動中,尋找最佳源語樣例便不是結果,而是目標。翻譯的標準就是原型的最佳樣例,譯者一旦根據(jù)各種樣例建立了原文的原型之后,便嘗試用目的語來翻譯原文,每一個譯本都是原型的一個樣例,都盡可能向原型靠近。最接近原型的樣例就是最佳樣例。其不足之處在于它只存在于我們的觀念之中。最佳樣例是基于原文和譯本的原型認知心理機制對翻譯做動態(tài)的闡釋,其目標是反映抽象的原型,對具體翻譯的評價是從整體上把握(完形感知),參照翻譯原型(理想的翻譯),看譯文樣例的典型程度,從而評判出譯文的優(yōu)秀程度。翻譯本質是通過目的語原型重建源語的活動,而最佳樣例可視為翻譯的標準。辜正坤提出以“最佳近似度[8]”作為翻譯的最高標準。“最佳近似度指譯作模擬原作內容與形式(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的最理想的逼真程度[8]”。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佳近似度與最佳樣例都強調了譯本要盡量接近一個理想程度,即原型。

2.翻譯原型理論視角下《如夢令》英譯本的對比分析

詩詞,是指以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詩歌。通常認為,詩更適合“言志”,詞更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中國詞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作品原文: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委婉多姿。

英譯本A 許淵沖(譯)

Tune: Like a dream

Last night the wind was strong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n’t dispel the 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who’s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b―apple tree,” she says, “is seen”.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9]

英譯本B 楊憲益夫婦(譯)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Last night the rain was light, the wind fierce,

And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effects of wine.

When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curtains,

She answers, “The crab-apple blossoms look the same.”

I cry, “Can’t you see? Can’t you see?

The green leaves are fresh but the red flowers are fading!”[10]

譯本A的譯者許淵沖認為,李清照是借風吹雨打海棠之景,抒發(fā)憐花、惜春之情,這成為他翻譯這首詞的感情基調。他將原文的“情”與“境”作為自己譯作的原型,因此他的譯作(1)在形式上,第一、二句分別以fine和wine結尾,第三、四句分別以screen和seen結尾,最后三句則用know、know和grow結尾,韻押妙美,對仗整齊。將“濃睡”譯為“sound sleep”而非“deep sleep”之類,恰到好處地避免了直譯所帶來的庸俗,同時頭韻的運用,也使譯本讀來朗朗上口。(2)內容上,題目則意譯為“Tune: ‘Like A Dream’”,如此翻譯遠比單純音譯原文題目更具韻味,使譯本與原文在意境上達到了一定的吻合,符合原文風格,更易于目標語讀者發(fā)揮聯(lián)想感受原文。雖“red”、“green”是以色代物的用法,指“紅花”、“綠葉”,但由原文中的“肥”和“ 瘦”便可知這其實是作者借代的手法,用“花瘦”代作者因惜花而消瘦。所以譯者亦用借代、擬人的手法用“l(fā)anguish”一詞來表面寫花,實則指人。讓目標語讀者從譯文中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惜花、憐春之情。當然,譯者對原文部分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降低了譯本對原文的忠實度。

譯本B的譯者楊憲益夫婦在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強調“忠實”, 并不主張省略原文中的一些必要句法成分,更反對過分的創(chuàng)造,認為那便不是翻譯,而是改寫。他們的翻譯原則是“對原作的內容,不許增加或減少[11]”。因此,楊憲益夫婦是將“信”和“達”作為自己譯本的原型,譯文簡單明了,樸實無華又自然流暢。譯本B將標題直接音譯成“Ru Meng Ling”,將“雨疏”譯為“the rain was light”,“風驟”譯為“the wind fierce”,“濃睡”譯為“deep sleep”,“殘酒”譯為“the effects of wine”,“應是綠肥紅瘦”譯為“the green leaves are fresh but the red flowers are fading”。 我們不難從中發(fā)現(xiàn),楊憲益夫婦的譯作幾乎都是用地道的英語詩句譯成的,譯文忠實于原文內容又不失美感,貌似對原文的意境“不聞不問”,在詩詞美感上稍顯遜色,實則是讓目標語讀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合乎英語語法的詩歌語言的帶領下,探求別樣情感。

由于漢英文化、概念等的差異,兩種語言對基本共享特征事物的原型范疇在很多情況下并不等同。所以在文學翻譯特別是詩詞翻譯中,不能一概將兩種語言所指謂的范疇直接對譯。由于原型和基本層次范疇在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譯者應該選出源語范疇中的典型特征或在基本范疇的層面上將其譯出,以使目標語讀者能夠依賴典型特征或基本范疇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信息。“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一個譯者心中都有它自己的翻譯原型,李清照的詞英譯本具有多樣性、差異性和復雜性等特點,筆者的對比研究并不是為了論證哪個譯本好,哪個譯本不好,而是通過對比不同的譯本,找到他們各自的“原型”,從而發(fā)現(xiàn)譯本最好的切入點,供日后譯者在詩詞翻譯時參考。

3.結語

中國詩詞英譯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其難點就在于中國古代詩詞中意向的翻譯。通過采用翻譯原型理論對《如夢令》的兩個典型英譯本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原型范疇理論對中國詩詞英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翻譯原型論的解釋力有助于翻譯理論的形成并指導翻譯實踐。 [科]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Aristotle.方書春譯.范疇篇?解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Wittgenstein,Ludwig,李步樓譯.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04:192-233,1975.

[6]Snell-Hornby.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

[7]楊炳鈞.翻譯原型論.外國語言文學,2004,(4):106-111.

[8]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9]許淵沖.文學與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楊憲益,戴乃迭.宋詞.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第11篇

關鍵詞 :認知詞匯語義學 原型理論 范疇化

原型理論最初于20世紀70年源于認知心理學,一經(jīng)提出便被詞匯語義學吸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原型理論中的“原型”指的是范疇化的認知參照點。這個參照點會不斷輻射,即由一個“詞”輻射出一個“詞網(wǎng)”,形成一個“原型范疇”。我們可以利用美國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的“理想認知模型”來舉例,從而分析原型理論在認知詞匯語義學中是怎樣運用的。[1]

一、認知詞匯語義學中的原型理論

認知語義學是萊考夫、J.R.羅斯等人與喬姆斯基分道揚鑣后催生的新型語義學分支。它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堅持語義規(guī)則是句法生成的前提,肯定了詞匯意義在句子中的首要作用。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詞語有各自的見解,這就需要我們進行認知詞匯學、認知語義學和詞匯語義學的三重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確定人們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我們將這種三重研究稱為認知詞匯語義學。認知詞匯語義學是這三門學科的交集,當詞匯、語義被冠以認知之名,我們就必須在認知語言學的大背景下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原型理論是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經(jīng)典理論”針鋒相對的一種新型范疇性質理論。經(jīng)典理論認為,每種范疇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員標準,符合所有標準的都是該范疇的成員,且地位相同,不符合任一標準的都排斥在此范疇以外。但事實上,范疇與范疇之間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它們總會有交叉的地方,或者通過幾個環(huán)節(jié)形成的鎖鏈串聯(lián)起來。原型理論則是范疇的抽象觀,尤其當它進入認知語言學后,它將亞里士多德口中具體的范疇標準抽象成了認知的參照點。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原型”是某一范疇中的一個特例。例如,“杯子”這個詞的意思是“盛飲料或其他液體的器具,多為圓柱狀或下部略細,一般容積不大”[2],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將所有這樣的器具都叫作“杯子”,無論它是酒盅、燒杯或高腳杯。所以,“杯子”就是原型,杯子(指代某一符合杯子定義的器具)是“杯子”這個認知語義范疇的一個特例。這樣的說法多少含有一些哲學思想,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直接去研究原型理論在認知詞匯語義學中的運用。

二、原型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運用

自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施提出原型理論至今僅有35個年頭,但該理論已涉獵了心理學、數(shù)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綜合羅施、萊考夫、泰勒、恩格勒等學者的理論,可以說,原型理論在語言學中應用更多。[3]它與語言學中的前沿學科——認知語言學相關聯(lián),在認知語言學的背景下,與詞匯語義學相融合。

原型理論在認知詞匯語義學中的應用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原型”這一概念是詞義范疇化的認知參照點;第二,原型的本質在認知詞匯語義學中的反映是詞義的模糊性;第三,原型的詞義范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對原型詞義的擴展。

(一)原型:詞義范疇化的認知參照點

詞義范疇化是指將某一詞義所包含的所有特征形成一個范疇,各個成員依據(jù)自己具有屬于這個范疇的特征的多寡,來確定自己在范疇內部的位置。位置越靠近中心,即屬于這個范疇的特征越多,則越有典型性;位置越在邊緣,即屬于這個范疇的特征越少,則越具非典型性。詞義范疇中心的那個點則視為原型詞義,具備這個范疇內的所有特征。原型詞義是生成其它非原型詞義的根基,是認知其它非原型詞義的本源。將詞義范疇化,就是將無數(shù)詞語劃分到各個不同詞義范疇的圓圈內,形成可分析性的組合的一種方法,原型詞義就是這些圓圈的圓心,處于非常核心的位置。

從羅施對“鳥”這個范疇的實驗結果來看,“鳥”是原型,“知更鳥”是與原型最接近的成員,“鴿子”“麻雀”是較高典型性成員,“企鵝”“鴕鳥”則處在邊緣位置,是較低典型性成員。從詞義上講,“鳥”一詞的概念是“脊椎動物的一綱,溫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變?yōu)槌幔话隳茱w”[4]。根據(jù)這一概念,“知更鳥”和“鴿子”“麻雀”應是在“鳥”這一范疇內屬同一位置級別的。但歐美學者認為“知更鳥”是最高典型性成員,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認知差異對詞義理解的影響。因為知更鳥是英國國鳥,是歐洲最常見的、也是歐洲人最喜歡的一種鳥,所以,羅施才認為知更鳥是“鳥”這一范疇中具有最高典型性的成員。然而在詞典中,“知更鳥”一詞的定義是,“它的大小與麻雀相仿”。這也說明在不同認知背景下,原型的確立會有相應的變化。

(二)原型本質:詞義的模糊性

1896年,俄羅斯語言學家波科羅夫斯基在提出“語義學”這一術語時曾指出,“事物在現(xiàn)實中的聯(lián)系決定了相應詞語在語言中的聯(lián)系。研究一個詞的意義,必須也要研究它的同義詞,特別是屬于相同的現(xiàn)象范圍內的同義詞。”[5]這段話頗具前瞻性地概括了詞義范疇化對研究詞義的作用,也涉及到了一些詞義場理論。詞義場理論認為,各個詞語的意義聚合在一起便會形成許多意義的“場”,這些詞義場又聚合成若干更大的詞義場。詞義場即為詞義的范疇,這些范疇雖然各不相同,但邊界卻是模糊的,兩個或幾個相鄰的場的范疇相互重疊和滲透。

處于詞義范疇中心位置的原型也是模糊的。舉例來說,“水果”一詞是水果范疇的原型,蘋果、鴨梨、水蜜桃等詞都是這一詞義范疇的成員。同理,我們還有蔬菜范疇、肉類范疇、糧食范疇。食物范疇的詞義原型自然是“食物(可以吃的東西)”,但它蘊含極廣,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實物成為它的載體。所以,原型詞義的本質屬性在于抽象的模糊性。原型的本質在認知詞匯語義學中的反映即為詞義的模糊性。

(三)原型范疇化:詞義的擴展

原型的詞義范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對原型詞義的擴展。原型如同范疇圈內的圓心,詞義擴展就是從圓心開始向四周輻射,由近到遠,輻射出更多與原型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詞,從而形成一個“詞網(wǎng)”。詞網(wǎng)的密度,即原型輻射出的詞的總數(shù),是不確定的,因為千千萬萬的人的認知是迥然不同的。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使統(tǒng)計某一詞義范疇的成員總數(shù)成為可能。例如: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建立的“情感詞匯”數(shù)據(jù)庫,就利用計算機的統(tǒng)計功能很好地應用到了詞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統(tǒng)計出表示7種大類情感和20種小類情感的詞匯及數(shù)萬詞匯。[6]但詞匯具有生成性,隨著人們的認知不斷變化,相信這個數(shù)據(jù)庫也會不斷擴展,以適應人類主觀認知的不斷變化。

某一詞義范疇內部的成員由“家族相似性”聯(lián)系在一起,“家族相似性”的意思是在一個范疇中,所有成員都由一個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網(wǎng)絡聯(lián)結在一起。“詞義不能孤立于相關的背景知識,詞義不僅僅包括了最基本的概念內核,百科知識也是詞義的一部分;詞義的擴展也是一個范疇化的過程,多義詞的不同義項構成一個原型范疇。”我們可以用萊考夫的理論對“聚叢模型”的闡釋間接說明原型范疇化。例如“母親”這個詞,按照經(jīng)典理論,應該是詞典里的釋義:“①子女對生養(yǎng)自己的女子的稱謂;②比喻養(yǎng)育人的某一群體或事物;③泛指生兒育女的婦女”[7]。但根據(jù)“聚叢模型”研究,“母親”是一個復雜的范疇,由若干個單獨的認知模型組合而成,并輻射出以下主要詞義:“①產(chǎn)兒義:生育孩子的人;②遺傳義:提供遺傳物質的人;③養(yǎng)育義:養(yǎng)育和培養(yǎng)孩子的人;④婚嫁義:父親的妻子;⑤家系義:血緣關系最近的女性長輩;⑥比喻義:養(yǎng)育人等的某一事物”,其中不僅有指“人”的含義,也有指“物”的含義,因而就涉及到了“比喻”這一概念。如果談及比喻,那么被稱之為“母親”的事物就更多了,可以產(chǎn)生“祖國母親”“大海母親”“地球母親”等無數(shù)與上述意義擦邊的短語。萊考夫還提出,“真正的”母親的身份也是模糊的,如“我是養(yǎng)子,不知道我的真正母親是誰”“我不是個會撫養(yǎng)孩子的人,我根本不能當任何孩子的母親”“我的遺傳母親將卵子植入我真正母親的子宮,然后我的遺傳母親就去世了”。這些說法未必是刻意模擬的事實,在世界上肯定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那么“真正的”母親的意義就更加難以捉摸了。可見從不同認知視角出發(fā)會有不同的理解。最后,萊考夫做了一個奇怪卻有趣的模型:“我有四個真正的母親:一個是捐獻結我基因的女子,一個是生我的女子,一個是養(yǎng)育我長大的女人,一個是我父親現(xiàn)在的妻子。”[8]雖然“母親”這個詞義范疇內部的成員互異,但人們總希望找到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成員來概括整個范疇,所以每一部詞典都是將一個多義詞的首要幾個義項列出,其他擴展的詞義需要我們自己在認知過程中慢慢理解和掌握。

三、結語

詞匯語義研究的趨勢是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從獨立于語境之外走向依賴語境、從描寫走向闡釋。原型理論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理論,它不僅有動態(tài)的輻射、依賴語境的認知,也有涵蓋詞義的功能。這一理論符合詞匯語義研究的趨勢,是認知詞匯語義學的核心。究其本因,在于原型理論同時也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數(shù)學等近20門學科中有所應用,它為語言學帶來的價值不在于它自己本身,而在于它汲取了其他學科的精華,并將之帶入語言學。原則理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在未來認知詞匯語義學的研究中,原型理論將發(fā)揮更大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明揚.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德克·克拉茨(DirkGeeraerts).歐美詞匯語義學理論[M].李葆嘉、司聯(lián)合、李炯英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4][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李葆嘉.詞匯語義學史論的壯麗風景[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6]陳建美,林鴻飛,楊志豪.基于語法的情感詞匯自動獲取[J].智能系統(tǒng)學報,2009,(2).

第12篇

    【關鍵詞】典型理論 一詞多義 中心義項 邊緣義項 家族相似性范疇理論

    1 引言

    語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發(fā)展和變化。起初,詞都只有一個意義,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一個詞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從而產(chǎn)生了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一詞多義現(xiàn)象(polysemy)是指一個詞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lián)系的義項。多義現(xiàn)象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不斷范疇化和概念化的結果,也是人類對一個語言形式的核心意義擴展的結果。本文將通過認知語言學的典型范疇理論(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theory),隱喻和轉喻為基礎,來分析語言上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2 范疇化和原型理論

    人們把世界上相同的或相識的事物從認知上歸納在一起,并賦予同一語言符號,這就形成了范疇,其過程就稱為范疇化。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跟傳統(tǒng)的范疇理論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在傳統(tǒng)范疇理論看來,一個范疇中的成員必須滿足某個范疇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違反了其中一個或幾個特征就被剔出這一范疇成員的地位。此外,結構主義語義學家認為,確定語義范疇的標準是充分必要的語義特征,即判定一個詞是否屬于某個語義范疇就是看它是否具備了該語義場的充分必要語義特征。而近代哲學家L.Wittenstein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傳統(tǒng)范疇理論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論(Family Resembalance)。他認為范疇的成員不必具有該范疇的所有屬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關系,即一個成員與其他成員至少有一個或多個共同屬性。范疇成員的特性不完全一樣,他們是靠家族相似性來歸屬于同一范疇。而范疇沒有固定的明確的邊界,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斷形成和變化發(fā)展的。如F.Ungerer et H.J.Schmid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舉的“game”一例中,“游戲”范疇,包括多中游戲,有的游戲只是為了娛樂,沒有輸贏;有的游戲需要運氣,有的需要技巧,有的需要勇氣,也有是游戲兼而有之。然而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進步,新的游戲產(chǎn)生了,游戲的范疇也發(fā)生了變化。如90年代的電腦游戲和網(wǎng)絡游戲的出現(xiàn)并有新成員加入了游戲的范疇,是該范疇擴大了,其特征屬性也更復雜了。

    而Labove和Rosch在家族相似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成為認知語言學范疇理論的核心思想。根據(jù)原型理論,在同一范疇中,成員的地位是不同的,即成員代表該范疇的程度不一樣,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員和邊緣的、非典型的成員之分。其中心的典型的成員即是范疇的原型(prototype),而其他成員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egree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企鵝更屬于“鳥”的范疇。此外,他們認為典型成員和邊緣成員只是相似程度的不同,典型成員具備所有或大部分該范疇的特性,而邊緣成員只與典型成員具有很少的一部分相似屬性。因此,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某甲認知對象可能完全成為一個范疇成員,而某乙對象可能部分劃在該范疇之內;其中甲范疇成員和乙范疇成員之間可能存在某點或多點相似,因此,范疇應該是構成一個連續(xù)體。其中,典型(或原型)范疇理論的基本觀點有以下幾點:

    (1)范疇的確定是憑借典型特征,而不是有充分必要條件來建立的;

    (2)范疇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間有典型程度差異;

    (3)范疇成員之間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的特征,且夠成一個連續(xù)體;

    (4)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3 一詞多義與原型理論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概念是人認識世界的產(chǎn)物,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本質反映,是對一類食物進行概括的符號表征。而且概念的形成是以認知范疇為基礎的。概念是詞義的基礎,詞義概念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形式,詞又通過概念來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或現(xiàn)象。隨著認知的發(fā)展,概念將不斷被擴充。這就是說,原有概念不斷被擴充,形成一個更大的語義范疇。根據(jù)認知語言學,詞義屬于語義范疇。隨著詞范疇的不斷擴大,其詞義也將不斷的發(fā)展變化。

    語義范疇也是原型范疇,其義項成員具有不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其中心義項就是原型義項(prototype meaning),被認為是語義范疇最具代表性的義項,往往是人們最早認知習得的,也是語言符號初現(xiàn)時具有的最早或是“直接”意義。(趙艷芳,2001:84)語義范疇是圍繞原型意義向外擴展的。其擴展方式是一種放射形結構,即語義由中心義項通過認知機制(隱喻metaphor或轉喻metonomy)不斷向周圍輻射,從而初現(xiàn)新的邊緣意義(non-prototypical meaning非典型意義)。下面用“head”一詞來看原型理論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解釋。“head”的原型意義為“身體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后圍繞這個中心意義擴展為“事物的頂端”如 the head of an arrow;后來又逐漸擴展為“首腦,首長或是一個組織機構的領頭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來進義不擴展為“重點,要點”,如 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后來還演化成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 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從上面不難看出,“head”其它義項都是通過隱喻或轉喻的認知機制對其原型義項進行的拓展。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通過認知機制從原型意義而來的義項不能提升到原型意義地位。相反,由于社會文化和語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有些詞的原型意義會逐漸淪為邊緣的、非典型的義項,而原來一些邊緣的,非典型義項將會轉化為中心的,原型意義。比如PEN一詞,最初來自于拉丁語,其原義為“羽毛”。由于當時的人們用羽毛當作書寫工具,所以pen成為書寫工具的名稱。后來由于新的書寫工具不斷出現(xiàn)和其形狀的多樣化,于是pen的語義范疇也擴大了。隨著社會的變化發(fā)展其原型意義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羽毛筆”轉化為了今天的“鋼筆”。這也正說明了語義范疇也具有原型意義和邊緣意義之分,各個義項之間是具有不同的地位,而是圍繞原型意義成輻射狀不斷擴散,其中各個義項之間具有明確的二分法,而是與原型意義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認知詞匯語義學通過原型理論和范疇理論運用于一詞多義的分析,其主要結論是:

    (1)語義范疇不能以充分必要特征來進行二分; (2)語義范疇圍繞原型意義呈現(xiàn)出放射性的鏈狀結構,其中各個義項之間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即語義結構呈現(xiàn)集合和重疊意義輻射集;

    (3)語義范疇成員具有不同的地位,并不是每一個義項成員都可以代表該語義范疇,而只有原型意義最能代表該語義范疇;

    (4)語義范疇邊界具有模糊性,隨著社會文化變化發(fā)展和語境的不同,范疇的擴展其邊緣變得越來越模糊,并出現(xiàn)與其它語義范疇交叉現(xiàn)象。

    4 原型理論下隱喻和轉喻對一詞多義“原型意義”的認知拓展機制

    傳統(tǒng)語言學將隱喻和轉喻看作語言形式上的修辭,是語言裝飾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辭學,文學和文體學研究對象。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和轉喻是人們對抽象概念認識和表達的強有力的工具。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認知能力的斷提高,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加深,使得要求語言要不斷的擴展來實現(xiàn)對人類的需求。這樣就需要非常豐富的語言來表達,而對于抽象的事物現(xiàn)象將是一籌莫展。人的大腦不是具有無限的容量,而是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語言符號認知和命名新的事物——其中主要是指隱喻和轉喻認知機制。通過對已有符號和事物進行隱喻和轉喻來認知新的,抽象的事物,這也是符合“省力原則(least of effort)”和語言的“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因此,隱喻和轉喻是一詞多義的拓展機制。

    4.1隱喻

    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新的語言意義產(chǎn)生的根源。隱喻的本質是概念化。人類長借助簡單的具體概念來認識抽象復雜的概念。也就是說隱喻是通過一個認知域內的經(jīng)驗或范疇來了解另一個認知域內的經(jīng)驗或范疇。隱喻中又一個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Lakoff提出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個不熟悉,較抽象或較難理解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過程。其中這種映射來自于兩個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則(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們容易將相同或相似的東西用來互為比喻。

    下面以“face”為例來說明,隱喻對“face”這個英語單詞意義的拓展。

    (1)face of a mountain,face of a building,face of a watch.其中,始源域為:人的臉一直在身體的最外層,最容易被注意;而目標域為:實體都有表面和各個側面。從中可以看出,用人的“臉”映射為實體的表面。因此,“face”就具有了“實體表面”意義。(其中概念隱喻公式為:FACE IS SURFA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吕梁市| 呼图壁县| 平谷区| 德惠市| 永泰县| 东乡县| 顺昌县| 霍邱县| 通城县| 宁明县| 临武县| 鄯善县| 鄂温| 滦平县| 霍州市| 惠水县| 延津县| 新龙县| 勐海县| 肥东县| 城口县| 禄丰县| 柏乡县| 昂仁县| 齐齐哈尔市| 丰宁| 吴忠市| 华安县| 巴南区| 屏东市| 唐山市| 北安市| 衡东县| 开封县| 江门市| 凭祥市| 咸丰县| 祥云县| 陇川县|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