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

時間:2022-08-14 21:0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主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敬畏是對萬物尊嚴的直觀,是對超然性的辨識。基督教認為,智慧由敬畏推動,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們應當接受敬畏的指導。喪失敬畏,就會缺少洞察力。科學主義是失去敬畏的結果。學術界最近對科學主義的討論,說明人文精神開始崛起。科學主義大概是一種國產貨。我們今天應當在世界大家庭的語境中說話或言說。敬畏自然與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異。但是,我們所說的敬畏自然,一點也不意味著自然主義。我們反對科學技術的僭越。自然主義恰恰忽視不同于單純物質的生命。國內學者已經普遍注意到人類道德的關懷應當擴大到人類之外的存在上。一段時間以來,關于“敬畏生命與自然”的爭論相當激烈,這個問題還牽涉到科學主義。科學主義反對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則削弱科學主義的猖狂。需要說明的是,西方并沒有人公然自稱“科學主義者”,而在中國卻不然,科學主義者成了自稱。西方是在批評的意義上使用這一詞的。科學主義、自然主義與實證主義是一而三,三而一。存在主義和人本哲學反對對人采取科學主義態度。科學是好東西,但是一旦“主義”,便不好。

中國學者為一個常識性問題而爭論,又不去澄清科學主義與所謂“唯科學主義”這兩個外來詞的基本含義。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兩個詞原本來自外國,而且其實是一個意思(scientism)。并不是有人自稱科學主義者或唯科學主義者,而是批評者對一些人所加的名號。首先必須明確,scientism在英語文獻中很少看到,只是批評的對象,是反對科學霸權主義的人總結和歸納出來的一種社會思想。我們有些學者公開稱自己是科學主義者,可能會鬧出國際笑話――自己給自己扣了一頂帽子。沒有任何英文文獻是在肯定科學主義的含義上闡明它、擁護它,而是批評它――頂多自我辯解,說他并不認為科學可以代替一切。認為科學概括一切的人,其實是沒有的。國內有些弘揚“科學主義”的文章,常常沒有對科學主義做出界定,卻貿然自稱科學主義。當然,在西方如果有人說他是科學主義者,他頂多會說科學方法普遍適用,但不能解決人生的一切問題――他把這頂帽子摘了下來。我們有時會犯常識性的錯誤,或拾人之余唾。所謂科學主義并不是自指,而是他指,不是褒義,而是貶義,不是弘揚,而是評述,不是捍衛,而是不介入地客觀研究。肯定地說,在世界這個學術大家庭內,科學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語境中,都是受批評的對象。沒有人自稱是科學主義者(其實就是唯科學主義者)。建議中國學者在立論時,先搞清詞義,不要盲目發表個人的“定義”,因為沒有私人語言,只有公共語言(維特根斯坦)。我們也不要說在我們國內這個語境中云云,因為我們不幸進入了世界社會。

任何一本英語字典,只要收錄“科學主義”這個詞,一定會說它是夸大。學者們應當先查字典,因為這個詞就是外國語境中的詞。它是譯詞,不是國語和自創。科學主義:指一種認為科學是惟一的知識,科學方法論是獲取知識的惟一正確方法的觀點。每一件事都應當用科學理論來理解和解釋,其他研究領域,包括哲學、藝術、歷史、宗教、道德和社會科學,要么被同化為科學,要么就作為知識的來源而被排除在外。科學主義否認這些領域具有獨特的方法論,并且在許多形式中拒斥美學知識、道德知識或宗教知識的存在。那些堅持認為存在一個自主的人文知識領域、認為科學方法論不適用于這些領域的哲學家,反對科學主義并經常貶義地使用這一術語。“科學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理想主義,因為它把宇宙和關于它所說及的托付給一種類型的人類知識。”

科學主義常常被用來描述把科學擴張到其通常學科疆域之外的做法。科學的帝國主義者認為科學沒有界限,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夠也應當被包含在科學之內。科學主義是個新詞,中文“科學主義”一詞肯定來自英語scientism,這不用諱言,亦不用爭論。它是指對于自然科學方法效果的過分信任,把它運用到所有研究領域,如社會科學哲學。

我們應當反對歸納主義地對待和處理社會人生。歸納主義是科學主義的一種表現。它相信所有的實在,包括生命與心靈,都可以被歸結為非生命的物質,都可以由此得到徹底說明和解釋。同宗教為敵的,往往不是科學,而是科學歸納主義。科學家中有人反對宗教,其根源是歸納主義同科學的合流。在反對宗教的意義上,科學歸納主義可以被定義為:科學是通向真理的惟一可靠指南。在這個意義上,科學主義根本不同于科學。科學是謙遜的、彬彬有禮的、訓練有素的研究方法,科學歸納主義卻斷言科學是到達真理的惟一可靠的恰當的途徑。它把科學奉為惟一的、徹底的、可信的,使人類心靈達到客觀實在的方法。然而,這絕不是一種超然的、客觀的、中立的科學認識過程。相反,它也是一種信仰承諾,并非與宗教不同。然而我們知道,單靠科學的力量,并不能消除所有的混亂。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并不是都可以被歸結為科學。

為了弄清科學主義,就必須弄清自然主義。自然主義就是科學主義。科學主義一詞晚后于自然主義偶然出現。科學主義與自然主義異曲同工,以至我們在英語詞典中有時找不到科學主義一詞,但作為科學主義的同義詞和先行概念的自然主義卻比較常見。這兩個詞都是作為貶義詞使用的。科學主義和自然主義是指把科學的理論概念應用到哲學問題上去,并用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和人生窘境。哲學和科學原來各有其永恒而基本的特征。雙方各有其傳統,有其權威和信徒。然而自然主義卻主張把科學的規律應用到哲學上,使之變成哲學的規律。自然主義把自然科學的概念擴大為一種世界觀。在歐洲思想史上,每個時代都有自然主義的代言人。這個派別運用它所贊成的科學理論以滿足其特殊的哲學要求。由此看來,自然主義與科學主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物。

古代原子論,17、18世紀機械論、能量學,都是自然主義。我們愛護自然,決不意味著自然主義。畢竟人類不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產生自然主義的主要原因是:科學家們扮演了哲學家的角色,把自己嫻熟的傳統和假設搬移到哲學論壇。自然主義是科學主義的較早形式或更為普遍的稱呼。有一派自然主義追求宇宙的實質因和初始因,宣稱在“物質”或“力”等概念中可以找到這個宇宙的實質因和初始因。另一個自然主義派別拒絕傳統的哲學問題及傳統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認為追求宇宙的實質和初始因是徒勞無益的。這一派認為科學是最后的、惟一的、正確的認識。科學是惟一可能的知識。上述兩派,第一派是形而上學的,第二派是反形而上學的。第一派是樸素的自然主義,第二派是批判的自然主義。’第一種自然主義的錯誤是“玄想的教條”(Speculative dogma),第二種自然主義的錯誤在于虛假的樸素性錯誤(error of pseudo-smplicity)。樸素的自然主義認為“物質”、“力”、“能”就是普遍的實質,它認為物理學概念具有最后性、普遍性,如畢希那的“物質”一元論,斯賓塞的“力”一元論,海克爾“實體”一元論。批判的自然主義對科學概念采取分析性批判態度,畢爾生的感覺論,馬赫的感覺的符合,普恩加萊的實驗主義都是。然而這兩個自然主義派別都遭到失敗。自然主義主張物理科學是無條件地、絕對的真實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科學總會陷于錯誤,不可能是絕對完美正確的。

自然主義是科學主義的最早形式或更為普遍的稱呼,其基本特點可以概括如下:一、整個可知世界是由自然對象構成的,這些對象都有其自然原因(而這是一個偽命題――本文作者注)。二、自然過程是有規律的,因而是可以認識的。三、推理是自然方法最常見的應用,自然科學因而是最好的例證。四、任何一個時代關于世界的知識都是由該時代的科學告訴我們的,科學以外沒有知識。五、人類也是自然整體的一部分,人類制度與實踐,人類知識、價值、目標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六;除了自然方法,別無其他方法。自然主義方法勝過其他一切方法。自然主義以為這樣以來,就可以取消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當然他們也否認超驗的存在。自然主義不會敬畏生命,視生命為自然的一部分――然而事實不是這樣。

第2篇

關鍵詞:科學主義;客觀性命題;主體性;法律解釋學

中圖分類號:D90-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6?0067?07

法學命題是否具有客觀性是當代法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也是法律人在理論追索和法律實踐中必須面對的基本挑戰。對于法律人而言,追求法律命題的客觀性的終極目的在于建構一個完整且無缺漏的法律體系,以此來引導司法機關理解法律,忠實于法律,并把法律的意旨內化為規范和事實的前視閾,使得法律的適用符合理性和正義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解釋實質上就是一個追求客觀理性的過程。如同有人認為真理是可任由人捏造或形塑的泥團,懷疑主義者也向世人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命題,法律是否也如任人形塑的泥團取決于適用者的意志和偏好呢?換言之,法律命題或法律解釋是否具有客觀性。這個問題的解答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法律命題的客觀性是法治主義的根基,也是確保法律不至于成為法律解釋者手中的泥團任其捏造或擺弄。然而,法律命題客觀性的解答本身就是人主觀認識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解釋者的某種精神需求和價值傾向,因此對于法律命題的客觀性解答難以像數學邏輯或物理定理那樣可通過科學實驗或對事實現象的觀察得到明確的答案。法律命題是否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抑或法律解釋又如何合理地定位,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詮釋,就無法回應法律懷疑主義的挑戰。

一、法學科學主義的客觀性命題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日趨發展和成熟,科學主義的

精神和原則深深地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對外部事物的理解。科學的目標就在于探索客觀真理,而科學上的客觀真理具有唯一性,最簡單而最普遍的原則就是最能達致真理的原則。科學主義精神和原則統治了整個近代社會科學,法學也不例外。強調法律命題的客觀性是近代法學研究的基本傾向,科學主義精神強調對事實現象進行客觀、精確的觀察,要求人們必須運用邏輯推導和理性思維對客觀真實的事物進行描述和分析,不允許任何主觀性因素的滲入,經過邏輯演繹和科學實驗得到的知識即是客觀的、正確的答案。近代法學領域也烙下了深刻的科學主義印跡,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也在科學主義的意識形態話語支配下著力追求法律的科學化和客觀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都把法律視為若科學定理一般,機械地運用邏輯推理的形式加以演繹。近代法學企圖構筑出如物理科學一般邏輯嚴密的法律知識體系,把科學上客觀性作為法學研究最主要的目標。在法學科學主義看來,法律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無缺、沒有絲毫紕漏的規制體系,法律文本已經為社會關系提供了普遍性的原則,足以解決各類紛爭,因此它永遠不需要外部因素來加以補充,司法者的任務,乃在根據立法者所建立的概念體系和文本結構,通過邏輯推演的方法就能獲得相關法律問題的答案。就法律形式來說,所有的法律文本都被看作是“書面理性”,其法條體現為抽象而普遍的原則,這些原則是在追求客觀真理的前提下,通過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觀察而形成的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理性規則,這些規則適用于同類型的個案中,必然會得出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的結論。根據德國法學家普赫塔的說法,“科學現在的任務在于,在體系性的關聯上認識法條,認識這些彼此互為條件且相互衍生的法條,以便能夠從個別的系譜學向上追溯至其原則,并且同樣地可以從這個原則向下衍生至最外部的分支……法條一直是在作為科學演繹的產物上,才能識別。”[1](184)

法學科學主義相信法律知識是客觀的、確定的,確定性和客觀性是法律文本存在的目的和形式,人類的主觀意志的人性都應該被排除在外。法學科學主義堅信,任何法律知識都存在一個先驗的、中立的、堅實可靠的原則,可作為法律解釋或判決的預設基礎,這些原則又通過客觀的文本結構體系、客觀的立法者原意和客觀的理性精神得以體現。傳統的法律解釋方法如文義解釋、原意解釋和體系解釋都屬于科學主義范疇,因為它們都預設了人們可以從法律結構中尋找到某種堅實可靠的、具有絕對客觀性的原則,從而可以成為為司法者在任何類型的案件中判決的導引。在啟蒙運動之前,西方社會無論是對《圣經》的神學解釋學還是對法律條文的法律解釋學,都追求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傳統解釋學將科學技術思維運用于文本詮釋學領域,試圖將自己建構成一種客觀地、正確地詮釋文本或規范的技術和方法。根據施萊爾馬赫的觀點,詮釋學的基本意旨就是“通過受控制的、方法論的思考而把一切異化的以及導致誤解的東西,如由時間距離、語言用法的變化、詞義以及思維模式的變化等引起的誤解都排除掉”。[2](7)在傳統解釋學看來,文本的意義是由創作者所賦予的,是自明的、客觀真實的存在,具有唯一性,不存在相互排斥的解釋,解釋者只要遵循一定的科學方法就可以保證文本意義的獲得。因此,無論圣經解釋學還是法律解釋學的全部目標就在于尋求某種方法把握創作者寄寓于文本或規范之中的真意。在追尋文本或規范中的創作者真意過程中,解釋者個人的意志和價值偏好被完全排除,成為附著在作者意圖和文本意義上的被動的無意識的旁觀者。

詮釋學領域中的這種情緒彌漫于近代法學科學主義思維中, 法學科學主義主張在法律的解釋中貫徹所謂的嚴格規則主義,并極力限制法官自我意志的發揮。在法學科學主義看來,法治就是文本或規則之治,為防范法官人性上的弱點,強調法官在解釋法律時法律文本結構和立法者原意所具有的絕對權威。法律科學主義的客觀性命題還可以從啟蒙思想家那里找到脈絡。孟德斯鳩曾經明確指出:“國家的法官不過是法律的代言人,不過是一些呆板的人,既不能緩和法律的威力,也不能緩和法律的嚴峻。”“在共和國里,政制的性質要求法官以法律的文字為依據;否則在有關一個公民的財產、榮譽或生命的案件中,就有可能對法律作有害于該公民的解釋了。”[3](76)在法律科學主義看來,如果在法律解釋中肯認司法者個人主觀意志和價值傾向的介入,必然會導致法律解釋陷入主觀主義或懷疑主義的泥沼,致使法律成為少數權力野心家肆意擺弄的玩偶,無法起到對公民權利和自由以及社會秩序真正保障的作用。如果允許司法者在法律解釋中執行自己的主觀判斷,那么法律的精神就會取決于司法者的邏輯推理能力和他個人的感情沖動。公民的生活、自由、命運就可能成為荒謬推理的犧牲品,或者某個司法者情緒沖動的犧牲品。法學科學主義崇拜法律文本“完美無缺”,強調法律解釋者只要通過適當的邏輯推理與分析就可以從法律文本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也就排除了司法者在法律解釋過程中進行價值選擇的可能性,司法者被設計成一個無情感、無個性的機器般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法治實際上就變成了一種“物治”,法律成為了僵死之物。“國家之政治不能實施法治,反而動輒陷于以死物之法統治有精神活動的生物(人)的一般所謂物治。”[4](146)法律科學主義力倡在法律解釋過程中的價值退場和道德中立,惟其如此,才能在法律規范和事實中尋找到其客觀規定性的內容。當然,法律科學主義并非要完全否認法律本身包含著人性因素。相反,法律科學主義堅信法律就是人類對于客觀理性和正義精神不斷追求的規則體系,他們擔心的是那種由于主觀意志注入法律解釋中而導致人身和財產最終依附于權力者個人的價值判斷形式。

二、哲學詮釋學走出法學科學主義的困境

隨著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興起,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科學主義思考路徑受到了詰難,解釋學出現了主觀化的傾向。海德格爾強調,解釋學的核心就是通過對“存在”的理解,去發現解釋者自己的狀態。也就是說,文本解釋甚至主要不是與探求文本中創作者原意相關,而是與解釋者自身的生存狀態相關。這樣,解釋并非純粹的重建創作者意圖的行為,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其中注入了主體的認識和意志。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更是把傳統解釋學回歸創作者原意的返回式解釋觀稱之謂“歷史主義的誘惑”,極力主張超越客觀性,去發現現時視閾的意義。在伽達默爾看來,在探索文本意義的過程中解釋者自己的思想總是會摻雜進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解釋者的前視域對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5](496)伽達默爾從“此在”的現時性出發,強調解釋者的現時視域,認為理解就是“視域融合”。因而每一個時代都將作出屬于自己時代的解釋,純粹客觀的解釋是不可能的。人們所能達到的并非是創作者的原意,而是文本的效果歷史。哲學詮釋學對理解的現時性的張揚,實質上強調了解釋者的主體意識,喚起了解釋者對自身存在的覺醒。哲學詮釋學認為解釋者對文本的閱讀要受當時的社會歷史語境的影響,這種社會歷史語境構成了解釋者對文本解讀的前理解結構,并決定著文本或規范的最終意義。換言之,所謂客觀真理并不存在。哲學詮釋學摒棄了科學主義關于人們在探求客觀知識或客觀事物時不得加入自己的主觀成分的認知模式。

哲學詮釋學為司法者在法律解釋過程中享有價值判斷或主體意識的權能提供了富有說服力的理論根據。法律解釋者作為社會現實中的個體,不可能不受現時社會語境的影響,他擁有著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觀等主觀成見,因此在解釋過程中不可能猶如復制機器一般探求客觀的立法者原意,放棄自己的一切主觀意志,從心智空白的精神狀態中去理解法律文本。法律解釋受到司法者個人的獨特體驗和現時社會語境的制約,失去了被利用作為工具復歸立法者原意或追求文本客觀意義的可能性,法律解釋本質上成為了司法者利用自己的個性或獨特社會體驗來理解法律文本并使其含義展現于具體個案的過程。幾乎與20世紀初解釋學領域中出現的從“方法論”到“本體論”轉向的同時,或者更多地是受這一轉向的深刻影響,在法學領域也出現了要求司法過程從法律文本返回到現時視閾或法官自身來的思想訴求。法律文本結構以及法律文本所體現出的立法者原意不再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法律的客觀性觀念從神壇上跌落了下來,在司法過程中,法律解釋者自身的角色和意志越來越多地被強調。自由主義法學從社會現實要求否定了傳統法律解釋學對文本的崇拜,提出了法官應根據衡平和正義精神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直覺和情感因素去自由地發現法律。但是,自由主義法學在把視覺擴大到法律適用者身上的時候,并沒有忘記時刻提醒人們占支配地位的正義觀念和道德倫理對法官個人主觀意志的拘束,實際上仍然把客觀性問題作為司法過程的中樞來看待,法律解釋者的個人因素應該服從法的客觀性要求。而作為自由主義法學的激進派別,現實主義法學則將這種“主體性”推到了極致,幾乎將法律文本束之高閣,而極力凸顯法官不受制約的個人意志在法律解釋過程中的至上地位,法官幾乎變得無所不能,替代文本和規則成為法律的主宰和權威。現實主義法學對法律文本的忽視以及對規則的懷疑的觀點遭到了西方法學世界廣泛、猛烈的批評,由于其存在的內在缺陷,也使得其難以在法治主義社會暢行。但是,法學領域中出現的主觀化趨勢已經不可遏止。

力求法律的客觀性是人類社會長久的法治理想。近代法學科學主義正是基于這一點把法律文本提升到無限的權威地位,奉成文法典為神圣。雖然嚴格規則主義理論的純粹科學主義傾向遭到了自由主義法學的批評,但法律解釋的客觀性價值仍然受到人們的優先肯定,追求法律客觀性的努力依舊是法學家們矢志不移的目標。但無論從解釋學和法學的歷史發展來看,還是就以往的法律實踐而言,都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不管我們把法律的客觀性抬高到何種權威地位,都不能否認法律解釋者總是以人的眼光來審視一切,他們總是從主體的需要、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甚至公共政策的角度去追求真實、合乎客觀性的法律認識,法律問題的正確答案能否獲得或者具有怎樣的內容,與法律解釋主體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認知圖式、心理狀態、情感意志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法律解釋或法律判決結果總是會打上主體的印記。就此而言,法律的客觀性問題根本無從解決。法律解釋者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他無論多么“虛懷若谷”,還是要透過他的主觀精神去解釋,主體意志和價值性因素在法律解釋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極力強調解釋客觀性的哲學家貝蒂所承認的那樣,在絕對的、最終知識這種意義上的客觀性是無法達到的,科學主義要求的并非是要求絕對的客觀性,而是一種相對的客觀性,由于理解的自發性,主體意識和主觀因素在解釋中是不可以排除的。[6](78?80)

現代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已經摒棄了法學科學主義理論中的解釋者似僵死的機器一樣,僅僅對法律文本進行邏輯判斷,而不能進行價值選擇的機械司法模式,法律解釋中包含著主觀性因素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法律解釋者作為理性的個體,不可能僵硬地因為法律規范所謂的確定而變得教條和死板,凝固自己的思想而回避價值選擇,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現時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而據以作出自己的判斷。而且,在法律解釋實踐中存在著法官憑據個體意識并進行價值判斷的巨大空間。當出現規范缺漏和意義模糊之時,司法者有責任通過在法律解釋中運用個體判斷以彌合規范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確保社會秩序的安定。正如實用主義法論者波斯納所言:“法官的成見也并非是外在的和無關的異己物。‘心智白板’并不是司法的理想。社會并不希望法官像一個辯論賽的仲裁員或法律評論爭議的裁判那樣行為。”[7](211)

法官或解釋者在解釋法律時不僅要運用邏輯判斷,而且不可避免地要運用價值判斷。當一個法律規范意義明確,沒有多少裁量余地的時候,法官或解釋者所能運用的通常是邏輯判斷,這在相當程度上排除了個體價值判斷的可能。當一個法律規范意義模糊,存在多種解釋可能之時,法律解釋者最終的解釋就不僅僅是邏輯判斷了,而且是一種價值判斷了。在法律解釋中,由于法律規范意義的明確性和相關事實的簡約性而使法官個體的價值判斷不必要的情形較為少見。一般而言,法律規范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在法律解釋中,絕大多數法律規范語言均會發生解釋的難題,而且由于具體案件事實的多樣性,加劇了解釋的復雜性,產生了法律規范存在著多種解釋的可能,最后的解釋結論就必然是解釋者通過個人主觀意識加工了的屬于解釋者的最優方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律解釋的結果與解釋者的價值判斷的聯系比之于解釋者的邏輯判斷的聯系來得更為密切。但此種意義上的價值判斷并非脫離法律文本的獨立的價值判斷,而是以法律規范的內在價值為基礎的。在法律解釋中,解釋者必須依據內蘊于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基本價值來作出一種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的判斷。也就是說,解釋者的價值判斷最終取決于法律的基本價值,而非解釋者自己的主觀意志。無論在客觀性理論中,還是在現實主義法學那里,法律解釋中的“主體性”都得到了承認和伸張。

三、客觀性的噩夢:后現代法學對

法學科學主義的消解

后現代法學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法律領域中不斷滲透所形成的結果。后現代主義思潮繼承了哲學詮釋學的主觀主義傾向,通過對科學理性、客觀真理等概念的解構,消解了科學知識的典范地位,從而顛覆了法學科學主義的理論基礎。以反理性主義和法律不確定性概念為其理論核心的后現代法學,進一步推進了現實主義法學的法律懷疑主義理論,大力張揚司法的主體性特征,將法律的重心從規則轉移到了解釋與語言上來。后現代法學表現了完全的法律懷疑主義傾向,主張法律的意義來自于法律解釋的主體,削弱法律文本作者的重要性,提高解釋者個體意志和主觀特征的重要性。后現代法學吸收了結構主義的理論主張,將法律解釋者的主觀意志和價值傾向置于至上的地位,并認為解釋者的主體因素在法律判決中實際上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結構主義理論,文本自身不存在客觀的內容,讀者享有確定并創造文本意義的權力,讀者甚至可以不用考慮任何后果而隨心所欲地理解或解讀文本。讀者通過閱讀文本的活動來創造出該文本的“成品”,他不僅僅是現成作品的消極承受者,而是作品的積極構造者,因此正是讀者才使得作品得以存在。結構主義假設作者已經死亡,使文本具有優先權,無限抬高讀者的地位。與結構主義的主張相對應,后現代法學極力否認法律文本受立法者的“意圖”的制約,主張法律的意義取自于解釋者自身的理念和價值觀體系,在不同的法律解釋者那里法律的意義就完全不同。在后現代法學看來,法律的意義并不內在于文本,而存在于法律文本與法律解釋者的交互作用中,“讀者的誕生必須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 必須把解釋者從反映立法者原意的文本中徹底解放出來,喚醒法律解釋者自身的意識和動能。法律解釋者不是法律文本被動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正是有了法律解釋者的積極參與,才使得法律對于社會的意義完整地呈現出來。

后現代法學延續了現實主義法學關于規范和事實的爭論,并對司法的客觀性、可預測性和確定性均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這些概念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的美麗謊言。后現代法學否認政治與法律之間存在著任何差別,因為政治才是法律解釋或司法判決的最后決定因素,所謂解釋理由或判決根據只不過是將被隱藏起來的法官自己的價值判斷、道德偏好和利益傾向加以合法化而已。后現代法學對自由主義法治觀念提出了尖銳的抨擊,認為自由主義法治觀所強調“自由社會是一個法治而非人治”的概念是一個虛構的幻象,法律只不過是權力精英使其權力正當化的意識形態工具。加里·佩勒試圖以社會建構理論來消解自由主義 法學的客觀性命題。佩勒認為,法律反映并形塑社會的價值、實踐、規范、時尚,法律的意義不是來源于真實的人性,而是來源于對人性的解釋、隱喻和特 權。[8](5?6)佩勒的社會建構理論把法律視為意識形態的產物,將法律和法律意義看作是立法者或法官根據統治階級、男性、白種人和中產階層等對于法律的理解而建構的體系,從而顛覆了法學科學主義關于法律解釋的客觀性命題所展開的基礎。根據后現代法學的 “完全不確定命題”,要賦予法律文本意義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法律文本僅僅是沒有任何內容的空洞容 器。[9](91)后現代法學認為,在極端的意義上,任何一個法律文本的無限數量的解釋都是可能的,所有法律文本以及所有解釋都是無法確定的。解釋的目的并非是要尋求到法律問題的客觀真理性的答案,每一個解釋者的解釋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內涵,沒有一種解釋可以被視為優越于任何另一種解釋。鄧肯·肯尼迪認為 法律解釋根源于個人主義價值觀和利他主義價值觀的相互碰撞,法官在解釋法律時,有時傾向于個人主義而突出個人自由和權利,有時又會傾向于利他主義而強調社會公平和相互合作。法官作出司法判決時,選擇何種法律原則為根據,完全是主觀隨意性的,不同的法官在類似案件中所作出的判決選擇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10]哈特將后現代法學“法官無法司法”“法官造法”的法律懷疑論稱之為“客觀性的噩夢”。[11](123)

后現代法學的法律懷疑論所揭示的法律解釋客觀性的危機和個性化并非偶然,它是社會現實與法律實踐在新時期發生激烈變化的結果。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社會關系日益錯綜復雜,這就使得相對固定化、確定化的法律文本顯得十分僵硬,難以因應時勢變化的需要。為了使法律上的“存在”和“當為”得到協調和統一,法官通常在法律解釋時不再固守所謂法律文本框架,基于所謂的政治道德準則從事著事實上的造法活動。法官在司法判決活動中獲得了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極大發揮其個人性,法律解釋更具變通性和靈活性。法律懷疑論正是敏銳地覺察到了社會現實的這一變化,深刻揭示了法律運作的內在規律,即法律解釋難免要攙雜解釋者個人的主觀意志和價值判斷,無法拋離法律解釋者自身心理活動的參與,主觀成分在法律解釋中是一種客觀存在,即使是執行絕對法條主義的司法體系也無法將其排除。然而,法律懷疑論主張在法律解釋中無限擴張法官的主觀意志,否認法律命題的客觀性,又可能會使法治主義陷入法律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囹圄,從而背離了法治主義關于“規則統治”的核心觀念。法律懷疑論對于客觀性命題的否定產生了一幅關于法治主義的幻滅景象,亦即法律只不過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可以形成任何判決結論的權力性論證。后現代法學的法律懷疑論引發了人們長久以來就存在的擔心:當法律懷疑論這種對于法律文本和規則的蔑視態度滲透到法律實踐中時,法律客觀性命題的危機就會演變為一種對于法治主義和民主的背棄。伯爾曼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描述:“‘公共政策’以反形式主義的名義,其含義危險地接近于當前掌權者的意志:‘社會正義’和‘實質合理’已經逐漸等同于實用主義;‘公正’已經失去了它的歷史和哲學根基而隨著陣陣時髦學說之風左右搖擺。法律的語言不僅被看作是必須復雜的、模糊的和講究修辭的,而且被看作是因事而變的、具有時代性的和武斷的。”[12](46)如果法律僅僅被視為適用者和解釋者手中可以隨意拿捏的泥團,那么人權、正義和秩序將完全取決于適用者和解釋者的個性和能力,司法將成為在法律的幌子下進行的少數法律職業者以一己偏私強加于人們的權力操縱,法治的基礎和社會正義的理念也將蕩然無存。

四、主體間性對科學主義和

懷疑論的超越

在人類法律發展過程中,以法學科學主義從自然主義立場出發,形成了自己的法治主義理念,力倡法律解釋客觀性、確定性,極力排除主觀性和相對性,著力追尋關于“法律是什么”這一法學基本問題的解答。法學科學主義的客觀性命題產生了法律實踐領域中諸多不易解決的難題,如怎樣獲得法律問題的唯一正確答案,在法律語言模糊時法官如何確保判決的客觀性等。當后現代法學以“懷疑、解構、批判、否定”的面貌出現,提出“法律不應當是什么”的問題,并倡導法律解釋中主體的個性自由,質疑法律問題唯一正確答案的客觀存在,批判現代自由主義的立法原則,從而對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法治主義基本命題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某些法律癥結的解答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徑。從某種意義上說,后現代法學并不在于重建一個新的法律價值體系,而在于否定一切約定俗成的意識形態。法學科學主義關于法律客觀性的論證因為其能夠避免人性的弱點而成為現代社會的法治主義基本命題,自然也成為了法律懷疑論最主要的攻擊目標。后現代法學對法律解釋客觀性的批判和質疑也反映了現代法學領域中的研究重心由法律解釋的客觀性向強化法律文本理解和解釋的主觀性轉移的基本趨勢。但后現代法學極力強化法律解釋的主觀性和法律文本的不確定性的同時也陷入了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的泥沼。

近代以來幾乎所有法學理論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的,那就是論證現代社會為什么要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現代社會應該實行什么樣的法治亦即如何實現法治。法學科學主義基于這一法治主義的歷史使命,依照自然科學的方法和路徑,竭力把人類的社會活動納入理性的框架內,倡導法律規則的確定性和客觀性,并使其具有可預測性,要求法律職業者尊重和遵照規則,在解釋和適用法律規則時不受任何社會和政治因素以及自身主觀意識的干擾。為了確保法律規則的理性運行,嚴格的邏輯推導和符合立法者原意的法律解釋不僅僅在技術方法上,而且在制度層面上都要保證“法律主治”精神的實現。法學科學主義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克服人性中惡的一面可能帶來的對法治和的損害,保證了法治主義理性對于個人主觀意志的超越,避免了受主觀肆意性驅使的權力對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剝奪。但另一方面,法學科學主義所倡導的客觀性理論要求嚴格遵循規則,強調邏輯推理,忽視了法律的現實性價值,從而有可能因為拘泥于規范文字而使法律失去了對現實調控的能力。因為法律是對已逝的社會事實的一種確認,但它同時是對未來生活的導引,對于未來具有一種指向意義,法律的實踐必須參照某些現實的合理要求,否則就會失去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調整功能”。法學科學主義在法律解釋實踐中所面臨的難題就在于此。而后現代法學用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目光挑戰規范至上性的觀點,動搖了現代法治主義的原則,摧毀了法律解釋客觀性所得以確立的基礎,信奉法律只不過是法官為適應社會政策性導向在不同價值觀之間進行選擇的結論的外在形式,主張法律對現實社會需要服務的工具主義思想,法律在這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逐漸被政治、經濟和其他社會目標所瓦解。以后現代法學為代表的法律懷疑論試圖從法律解釋者那里尋求到正義的保障,要求法官可以憑據個性和本能,依照政策目標來進行裁決,卻沒有看到人性的弱點可能給理性秩序帶來的損害,實際上容許了那種可以“無法無天地使用法律”的現象。這種強烈的相對主義傾向為權力野心家的主觀恣意開方便之門,使法律規范體系不再具有確定性,損害了法的安定性與秩序的穩定性,最終摧毀了法治主義的理想和精神。

哲學詮釋學以來“主體性”的徹底解放對于法律實踐具有相當的意義。如果對法律解釋的具體運作進行仔細的分析,我們就會看到,在現代社會中,法律是借助法官的解釋來適用的,法律解釋的主體并非作為道德倫理、社會正義和自由與權利之最終依歸的“人民”,而是有著自己獨特情感、個人經驗、利益訴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以及政治傾向的活生生的個體,特殊的行為傾向和價值偏好可能會使他在解讀法律的時候攙雜個人主觀情緒,并將自身的價值偏好強加于別人。法律解釋者作為現實社會的個人,其對現實社會的需要和語言環境的理解要比幾十年前或者幾百年前的立法者對后世的預測要深刻、準確得多,也很難找到現代社會必須接受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所制定的法律約束的合理性根據,法律解釋者憑借著自己對現實的洞察力以及對法律文本的獨特理解可以消弭立法者與現代人由于歷史間距所造成的法律解釋和運用上的困難。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解釋者能比立法者更好地理解作為解釋客體的法律,因為法律解釋者通過歷史的間距能認識到精神的或心理的因素對立法者的文化影響,而立法者本身卻往往意識不到。法律解釋者意識和視野里的法律就是一部“行動中的法律”。同時,隨著司法能動主義在現代社會的興起,法院越來越成為公共事務的執行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治目標和公共訴求越來越多地成為影響司法判決的重要因素,法院實際上已經無法擺脫現實社會語境的塑造而超然于外。法律解釋的主體性這一事實本身不再被看作是現代法治社會的病理現象,而寧可作為一個正常情形加以積極肯定。法律解釋受價值判斷的支配并非法律實踐中的或然性現象,而正反映了法律解釋的本質。法律解釋大多受政治環境或公共政策的影響,而對于法律的解釋也反過來對政治環境或公共政策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這樣,法的解釋才產生多元的分歧。民主主義的哲學,屬于相對主義,而相對主義寬容價值觀的多元性。對立的價值觀中僅認一種絕對正確,而對此外的一概予以否定的態度,不是民主主義的態度。認可言論的自由,對立的價值觀相互切磋琢磨將可能不斷接近真理,乃是相對主義的根本目的。法的解釋呈現多元的分歧,也是政治多元動搖的征象,并且政治不致變成絕對主義的僵化,也是價值觀選擇自由得到保障的證據。”[13](182)

法律解釋的主體性解放是法律現實性價值的必然要求,也是現實社會關系變化在法律領域中的一個必然反映。但承認法律解釋的主體性并非意味著放棄法律規范體系的確定性和法律解釋的客觀性,法律解釋的客觀性仍然是法律解釋的首要價值,因為只有基于保證法律規范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才能確保法的安定性和秩序的有序運轉,才能最終確保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不受權力行使者的主觀恣意的壓制和損害。因此,法律解釋是客觀性和主體性的統一,只有建立在客觀性的基礎性上的法律解釋才能避免主觀偏見、片面性和表面化的介入,真實地理解和把握法律的目的和意旨。同時,法律解釋作為人的認識活動,不可避免地要帶有主觀性的特征,而且法律解釋者的個體意識和主觀因素還可能成為被解釋的法律的生命來源,當代表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和利益要求的法律解釋者的主觀判斷的參與,法律才能獲取新的養分,并面對社會現實的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進而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徐振東. 憲法解釋的哲學[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2] [德]伽達默爾. 哲學解釋學[M]. 夏鎮平, 等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4.

[3] [法]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上冊)[M]. 張雁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

[4] 刁榮華. 中西法律思想論集[G]. 臺北: 漢林出版社, 1984.

[5] [德]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M]. [德]洪漢鼎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6] 張汝倫. 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M]. 遼寧: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6.

[7] 波斯納. 法理學問題[M]. 蘇力譯.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8] 朱景文. 當代西方后現代法學[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2.

[9] Altman, Andrew. Critical legal studies: A liberal critiqu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 Duncan Kennedy. The structure of blackstone’s commentaries[J]. Buffalo Law Review, 1979(28): 105.

[11] H L A Hart. American jurisprudence through English eyes: The nightmare and the noble dream[J]//: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3.

[12] [美]伯爾曼. 法律與革命[M]. 賀衛方, 等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13] 梁慧星. 民法解釋學[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De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principle of Legal Hermeneutics

ZHENG Xuwen

(School of Law,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Legal scientism advocates for objectivity and certaint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opposes involvement of subjective factors, trying to get answers to legal questions by the way of mathematical logic which turns to the theory of hermeneutics to ontology subverts the myth of the “objectivity” of the legal scientism.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which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uncertainty has accelerated the trend of subjectivilization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The liberation of subjectivity in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modern rule of law, but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hange of social relations.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pursuit of objective rationality and it is of involvement in interpreter’s subjective factor that reflects his spiritual needs and moral standards.

Key Words: scientism; objectivity proposition; subjectivity; legal hermeneutics

第3篇

1.西方經濟學方法論變遷概述

19世紀以前,西方經濟學沒有系統研究方法論,西尼爾的《政治經濟學大綱》和約翰•穆勒的《論政治經濟學的定義及其適當的研究方法》讓西方經濟學家意識到方法論問題的重要;19世紀80年代,掀起經濟學分析應采用抽象演繹法還是歷史歸納法的第一次方法論之爭;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邏輯實證主義和波普爾證偽主義先后產生并掀起第二次經濟學方法論,投入產出分析法、經濟計量、博弈論等先后誕生,經濟學進入數理邏輯和動態分析時代;20世紀50年代,波普爾主義促使第三次方法論之爭興起,主要圍繞經濟學理論的現實和檢驗標準問題展開;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研究掀起第四次并進入成熟期;80年代以來,方法論轉向多元化選擇階段。

2.科學主義對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邏輯實證主義興起于19世紀中葉,成熟于20世紀二十年代,是新古典經濟學及其方法論的基礎。要求檢驗構成理論的前提假設和推論來判斷理論適用性。邏輯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原則”利用歷史數據對相關變量作回歸分析,推動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它要求科學理論結構公理化從而引導了經濟學理論結構的形式化: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采用公理化結構,標志新古典學派思想和方法論成熟;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基礎》也遵循公理化要求,綜合了最大化原理與一般均衡原理;從60年代到80年代,一般均衡理論形式化成為主流經濟發展方向,阿羅、德布魯等引入拓撲學和集合論建立模型,實現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完全公理化。波普爾證偽主義又稱為“后實證主義”,批判實證主義,反對結構分析,認為科學理論只能被經驗證偽,成為現代西方經學方法論基礎;哈奇森把波普爾證偽方法論明確引入經濟學方法論。后來,保羅•薩繆爾森和米爾頓•弗里德曼在經濟理論現實性檢驗標準等問題如何運用證偽方法產生爭執,引起經濟學進入數理和計量等純邏輯方法被廣泛應用的工具主義階段。

3.人本主義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倡導人本主義,產生了主張總結商業資本家經驗方法論證經濟學的重商主義,使西方經濟學逐步脫離宗教而獲得獨立;啟蒙時代,關于如何控制利己方面,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認為依靠道德,而在《國富論》認為要依靠競爭機制,這種體現了當時非理性和理性在思想體系的碰撞;19世紀初,西斯蒙第提出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旨在為人謀求福利;邊際效用理論的擁護者提出經濟規律是個人心理的外在體現,并進一步發展為人類經濟活動受到欲望和避免犧牲的心理動機支配的,成為劍橋學派建立的基礎;萊昂內爾•羅賓斯在《論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中反對完全用自然科學方法論指導經濟學研究,指出經濟學假設應涵括更多人類心理因素,深刻影響了現代價格理論研究;20世紀中期興起的歷史主義學派運用案例分析和歷史分析方法對科學史進行動態研究,強調從歷史中把握科學;從波普爾證偽主義到新歷史主義學派形成前的方法論也受到人本思想滲透,這種非理性主義傾向在當代博弈論中得到充分體現。西方主流經濟學回歸人性化,呈現非理性主義傾向。

4.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對峙與融合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西方傳統哲學中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在方法論上是對峙的,但人們逐步認識到自然科學的認識觀和方法論蘊含著人類歷史社會框架和價值觀念,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進入相互融合的新階段,這種融合以保持二者各自體系為前提,體現為隨著20世紀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圍超越傳統范疇,經濟學方法論呈現多元化趨勢。由于經濟學不具有自然科學的可重復檢驗性,單純用數學和計量模型抽象化經濟現象,得出的理論難以經受實踐的檢驗。與此同時,有些批判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人否認探求經濟行為規則的可能性,全盤否認建立在實證主義、證偽等方法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對解決經濟問題所作的貢獻,還有人認為博弈均衡狀態的達成取決于非理性因素,博弈論是對理性主義方法論的完全,這些觀點是極端的:首先,對“理性假設”的質疑是有科學依據的,但在理性假設下把經濟現象高度抽象建立數理模型有利于簡化分析,且方法嚴謹;其次目前沒有一種經濟學說方法論可以在這些方面比主流方法論更好地分析現實問題,完全拋棄這一假設,否定可檢驗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構架就失去了基礎,經濟學研究將變得混亂。

二、結語

第4篇

關鍵詞 科學主義 人本主義 生命思考

中圖分類號:B08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知道,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實證主義(孔德)是科學主義思潮的發端,這標志著科學主義思潮對傳統哲學的總體態度,也蘊含著科學主義思潮的走向。現代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是以邏輯實證主義為典型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不僅受到人本主義的批判,而且也受到之后的科學哲學派別的批判。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庫恩的歷史主義、拉卡托斯的精致證偽主義、費耶阿本德的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等等。波普爾認為科學只能證偽不能證實,同時指出科學也是嘗試性的猜想和實驗的反駁。因此可以看出,科學自身的基礎和前提是可錯的,因此科學主義如何永恒是一個問題。庫恩的科學范式是科學家作為科學發展歷史模型的框架,強調文化心理因素與科學發展中的作用。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的理性沒有秩序,不能把科學當成宗教作為現代信仰。因此,通過邏輯實證主義可以看出科學主義自身的問題,追求邏輯追求分析總有不可解決的方面。但是科學主義的探索對人類是有意義的,但是不能唯科學主義。這值得注意和警惕。

西方現代哲學中,都稱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特別是以德國的海德格爾和法國的薩特為代表人物。海德格爾重點分析了特殊的存在,稱為“此在”。將此在與時間結合為一進行分析,這樣就會顯示出人的本質價值地位尊嚴這些作為此在的意義。但是他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這樣一來把人這樣一種此在推向永恒,并且他有此在的死亡之意向。這都存在一些問題。薩特認為,人是“存在先于本質”,人的存在是自為的。人以外的存在是“本質先于存在”,這種存在是自在的。然而,存在主義確實表達了人的存在的方方面面,也體現出生命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人本主義對人的生存來說,是有很多生命價值的。但是也要避免進入唯人本主義的境況之中,這樣生命才有微調的空間。

英國著名學者A.F.查爾默斯力圖為科學進行辯護,他對科學的定義是“科學是從經驗事實中推導出來的知識”這樣界定科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哲學要追問的是,關于“事實”的本質,科學家是怎樣判斷出來的?經驗都是可靠的嗎?即使獲取了事實,那么科學知識是怎樣從事實中推導出來的?但是A.F.查爾默斯是這樣界定科學家與哲學家各自的工作關系的:“科學家本人是最有能力從事科學的實踐者,而且不需要哲學家的建議,但是,科學家并非特別擅長脫離他們的工作而對那種工作進行描述和表征。在推動科學進步方面,科學家們通常是很出色的,但在闡明那種進步由什么構成方面,他們并不是特別出色。這就是科學家并不是特別善于進行有關科學的本質和地位的爭論的原因。”這樣為科學辯護,把科學奉為敬仰。這是值得反思的。

人類的生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東西,這并沒有錯。或許人類確實是這樣一種存在,但是必須要警惕將一個學科作為信仰而凌駕于其他學科,這一定是不合理和不恰當的。如果一旦這種趨勢上演,那么人類的生命長河一定是有問題的。人類的這種探索固然是好的,但是絕不能陷入一種獨斷論中,而否認其他一切。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興起,我們更要值得注意和警惕。科學主義思潮決不能代替人本主義思潮,相反亦然。

西方哲學中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兩大思潮,不僅是現代西方哲學所談論的問題,而且也是從西方傳統哲學中所演變而來的問題。不僅牽涉到橫的因素,而且也關涉到縱的問題。從方方面面來看,生命所延伸出來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同樣也是非常豐富的。生命不僅有著獨特性,而且又有著圓融性。對于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生命思考,我們就會重新認識哲學和科學的關系。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理解。

參考文獻

[1] 林超然.現代科學哲學教程[M].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

[2] 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 葉秀山.哲學要義[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第5篇

[摘 要]《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是曼海姆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2011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該著作是曼海姆對其所處時代知識境況的即時性研究與探索。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一著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科學亦需要對其進行批判的精神,仍為我們提供了各方面的啟發。

[關鍵詞]科學;科學主義;曼海姆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高度發展,既使人類得到了巨大的物質利益,但同時也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它不僅體現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行為和傾向大行其道,也體現為人們以實證主義和唯理智主義(或者說,唯科學主義)眼光看待一切,力圖使社會科學“數學化”或者“自然科學化”。在這樣一個唯科學主義占支配地位的時代下,曼海姆清晰地指出,“任何一種人類活動如果在不受理智控制或者理智批評的情況下,持續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都往往會失去控制。”在當時那種種人們對科學“集體無意識”的情況下,科學已成為一種強文化,它試圖統治其他文化,成為最神圣的文化,但科學本身及其研究方法就真的達到了人們所追求的客觀嗎?要知道,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受到一系列因素,如價值、集體無意識等影響,而自然科學的“客觀公正”也同樣是有一定條件和限度的。曼海姆認為,科學也是帶有利益色彩的,從處于不同階層的人們的角度看待世界所得到的認識是不同的,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但擁有世界觀壟斷權的知識界卻距離日常生活的沖破相對遙遠,他們遠離社會生活又想控制社會生活。因此,需要將科學從神圣的寶座上拉下來,還它的本來面目,還它以客觀公正。這是曼海姆想要達到的目的,而其手段就是批判。批判某項事物,勢必要徹底了解它,既意味著去研究,曼海姆反對將思想與社會情景相分離。他贊同參與的研究,“通過社會史間接的探索真理,歸根結底要經直接通過邏輯探討真理更富有成果”。

然而,有些人認為曼海姆對科學的批判是一種反科學行為。在討論曼海姆是否反科學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科學與科學主義的區別。“科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真理性認識的知識體系,而“科學主義”是一個歷史的概念,表示的是近代科學誕生來人們對科學的一種看法。從18世紀開始。牛頓力學被絕大多數人看作是純客觀性的、關于自然的絕對的真理性認識,從而使得一些社會學家、歷史學者認為,科學知識體系比其他任何知識體系更客觀、更合理,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會地位,可以作為人類知識的典范;科學方法是普遍有效的,能夠而且應該用于人文社會領域,獲得關于人類社會的正確認識,創立科學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

這種傾向受到一些學者的批判。他們認為,這種“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和語言盲目模仿和不經辯護地轉移到人類和社會的研究中”是錯誤的,并將這種觀念稱為“科學主義”。科學主義是對科學方法有效性、科學理論正確性、科學的社會應用價值的一種絕對肯定。可見,科學與科學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曼海姆所反對的,是科學方法的濫用,是人們過度用理性包裝科學所導致的科學霸權。他更堅信科學不應具有意識形態色彩或烏托邦色彩,他想要達到的,是還科學的客觀面目,因此選擇了對科學進行批判這樣一種手段。

雖然在當今社會思潮中,存在著否定科學的反科學浪潮,但我們不應將反科學與反科學主義相混淆。對待科學知識,我們應予以尊重,畢竟科學給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是不可否認的;至于科技給自然環境和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則不能不說是人類運用不當所致,與科學本身無關。但這并不代表著我們就要仰視科學,嵩拜科學,將科學劃入不可侵犯之領域,對科學進行反思,反對科學主義也是有必要的。實際上,科學主義是在把科學理想化、絕對化,其對人類社會會帶來一系列危害:

首先是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壓制。科學精神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科學的理性批判精神。而科學主義將科學當成真理的化身,成為評判乃至壓制其他思想,使其他與科學及其方法論不一致的學說、觀點、立場被宣判為迷信。這點展現了科學決定論的霸權,使科學成了一個現代信仰。這客觀上與科學精神不一致,限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人類認識和生活的展開。

其次,容易導致科技的盲目應用以及忽視科技應用的負效應。持有科學主義觀點的人普遍地認為:科學研究提供給人們的是認識了自然的純客觀規律,人們遵循這樣的規律,得用這樣的規律去改造自然和社會,就必然會得正確的結果,而不會遭到失敗。如此就會毫無保留地發展科技,濫用科技去改造自然和人類社會,從而造成對自然的破壞。而且,即使在科技的負效應產生之后,他們會仍然認為科技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盲目樂觀,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嚴重性。

再次,扭曲人文社會科學。將自然科學方法應用到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中,這本身沒有錯。但同時也會限制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圍。近來美國某些大學取消社會學專業,其學術界質疑社會學的存在價值就有力證明了這一點。因為美國社會學一向傾向實驗研究,從而導致長期發展下來,社會學前沿論文不易被沒有自然科學知識背景的社會科學家所理解,使其研究范圍越發狹窄,描述語言越發晦澀難懂。所以一味地將科學方法僵化地應用到人文社會的研究中,只會導致不恰當知識的產生。方法的應用應該與所研究對象的特點聯系起來。當前人們對科學主義取向心理學的考察批判也說明了這一點。

今天科學學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我們不應因此而仰視科學,而要對其進行適當反思,這不是反科學,而是尊重科學;不是否定科學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而是反對絕對的科學真理觀;不是反對科學的方法可以應用到人文社會科學中去,而是反對機械地將科學方法盲目地應用到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中去;不是反對科學所起的廣泛作用,而是反對科學萬能的霸權主義。

因而再讀《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一書,對于我們消除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校正科技的發展方向,讓它們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第6篇

【關鍵詞】管理學研究范式二重性

一、管理學研究范式的含義

范式是托馬斯·S·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提出來的一個術語,指科學理論研究的內在規律及其演進方式。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賦予這個概念以關鍵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學認識不是簡單而純粹的知識積累;對科學理論進行構思、表述和組織的那種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預設的指揮和控制。他要探測一種隱蔽在預設或前提之下的、絕對而自明的集體資源。他把這些自明性稱作范式。范式的這一定義同時是語義的、邏輯的和觀念——邏輯的。就語義而言,范式決定著可理解性,給事物以意義;就邏輯而言,范式決定著最主要的邏輯操作;就觀念——邏輯而言,范式是聯合、淘汰、選擇的第一原則,決定著觀念的組織條件。根據這三個生成的和組織的含義,范式指導、統治、控制著個人推理的組織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觀念系統的組織。

范式的含義既強烈又模糊,強烈是因為范式具有一種徹底的意義,它是方法論的指導、思維的基本圖式、預設或起關鍵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帶有一種理論統治權。模糊是因為范式搖擺于多種含義之間,最終以含混的方式涵蓋了科學家們對一種世界觀的集體贊同。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確不僅揭示了庫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難。一種范式,對于在這種范式控制下進行的所有話語而言,包含著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疇,同時也包含這些概念或范疇之間的吸引/排斥的邏輯關系的類型。一種范式的性質可以通過下述方式來界定,第一是對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疇的推廣或選擇;第二是對主要的邏輯操作的規定。

管理學范式是一種世界觀,是管理學最高層次的方法論。它主要從科學哲學角度探討與管理學學科體系和基本假設有關的一般原理問題,即指導管理研究的原則、邏輯基礎以及學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問題。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問題的解決往往是沿著既定的路徑。按照管理學家的解釋,知識的發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徑從而形成一定的理論范式。在管理實踐中,一般現存企業是在已有管理知識范式和管理技術的基礎上尋求管理變革或改進管理的。而新企業和新技術往往會帶來知識跳躍式發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種新技術的背后有全新的知識范式作為支撐,那么將對已有的管理理論、技術和能力構成威脅。

按照庫恩的標準,管理學范式是劃分管理科學共同體的標準,不同的范式決定管理學發展的某一歷史時期,而某個特定研究方向或領域內所特有的共同世界觀、共識及基本觀點則形成管理學家群體。管理學范式就是管理學家對他們的研究主題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意向和潛在知識假設。由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不同,所以管理學的研究范式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從科學哲學的角度看,管理學范式理論包括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本體論視角,二是認識論視角,三是方法論視角。所以管理學的范式理論是以管理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與管理學之間呈現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管理學研究的科學主義范式

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學說從產生的時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古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和韋泊的組織理論等;第二類是行為管理理論,發端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產生的人際關系學說,而后發展成為行為科學;第三類是當代的各種管理理論,產生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至今。這三類理論只是產生的時期有先后,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三個階段。它們相互影響,繼承演變,形成各種流派。根據不同的邏輯起點,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有兩個范式,一個是以組織的效率為起點,另一個是以人的需要為起點。前者被稱為科學主義范式,后者被稱為人本主義范式。科學主義范式是以組織的存在為根本,把人納入組織,人的存在就是為了提高組織效率;人本主義范式把人的存在和需要作為根本,通過滿足人的需要來實現組織目標。

管理學的科學主義范式以美國古典管理學家泰羅為代表,通常把科學主義范式稱為泰羅范式。該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產和高效,“科學管理”注重的是如何改進職工的工作表現,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辯識性和可重復性,泰羅堅信通過確定出工人完成某項作業的最佳時間,管理者就可能判斷工人是否干得出色。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帶來了組織效率的提高。隨著管理學的發展,在泰羅范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學主義范式以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把人的認識局限在人的經驗所及的領域,其方法論范式深受自然科學方法論范式的強烈影響。這種范式認為,組織及其管理現象與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規律。管理學的任務就是要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從觀察經驗事實出發,研究和發展組織及其管理領域內的一般性普遍規律。:

科學主義范式體現在具有理性約束的個體追求服從技術規律和組織紀律帶來的高效率。從人的行為特征來看,“經濟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個行為主體的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管理原理、原則和制度必須以管理主體的個人行為為基礎并且可以從社會歷史背景中抽象出來。單個行為主體都服從于技術規律,通過時間動作的分析,實現工作方法的標準化、工作條件的標準化和工作時間的標準化。適應這樣的行為主體的組織是一個高度結構化、形式化、不受個人支配的集權組織。

三、管理學研究的人本主義范式

管理學范式的第一次變革是由梅奧為代表的人際關系學說完成的,人本主義者指責泰羅的科學管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將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極具人性色彩的管理變成了簡單的效率衡量。他們對科學主義范式提出批評,認為管理的對象不僅是物的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問題,人是每一個組織中的核心,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應當重視人的積極性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和作用。從人本主義范式的理論主張可以發現,行為管理是為解決效率與人性之間的矛盾而出現的。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是對人性進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應的行為準則,使得管理活動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和組織與環境的關系時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更加符合人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古典管理學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義范式的興起。人本主義范式以新康德主義、現象學、詮釋學等哲學思潮為理論基礎,強調管理學與自然科學的差異,認為組織及其關系現象的本質是人的主體精神外化或客體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嚴格來說,行為科學學派來自于社會學,法國學者涂爾干指出,在任何社會組織中群體總是由建立他們的價值觀和規范來控制人們的行為。

人本主義范式強調應把人放在管理學研究的中心位置,組織中最寶貴的資源不是原材料、資本、機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這里所說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會里的人”,他們是不斷地被密如蛛網的人際關系網所包圍,而他們自身也是這個關系網的一部分。在人本主義范式中,整個人類的本性是由積極的與消極的、崇高的與卑劣的品質構成,他們反對科學主義范式把人看成僅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義的“經濟人”,強調利他主義與給予的品質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同時該范式強調人的潛質的生長與發展,而且這種潛質的生長始終處于動態過程中,是不斷成長和進化的,是隨著時間和社會文化場景的變化而變化的。早在西方科學發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覺察到了對一切認識活動產生影響的社會文化束縛,并同時覺察到了擺脫這些束縛的必要性。他在對認識的社會——文化規定性進行診斷時指出,認識的使命在于把認識從社會——文化規定性中解放出來,使認識成為科學。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認為,已經獲得的合理性會隨著促使它形成的那個過程的延續而削弱,合理性的操作特征會被不合理的社會力量所截取和利用。組織理論學家布賴爾和摩根在《社會學范式與組織分析》一書中隱含地指出,社會科學理論主要有兩條軸線,一條代表科學本質屬性的連續體,另一條代表社會(組織)本質屬性的連續體。科學的本質屬性強調穩定性、可證實性和規定性,而社會的本質屬性體現為永恒的變革。

四、結論

科學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分別是管理理論中注重技術與注重人的兩個主要方面,這兩種范式的發展構成了早期管理學發展的歷史。前者注重的技術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和技術創新科學主義范式不斷變革,所以科學主義范式恰好體現了管理學研究范式的社會性。而人本主義范式注重人的需要,認為人是組織的核心,管理的對象不僅是物,而且是人,這樣的觀點恰恰體現了管理學研究范式的科學性。人是管理學研究的主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行為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樣的研究方法正是辨證的和科學的。組織及其管理的效率不僅是科學主義范式理性創新所產生的效率,也包括人本主義范式對工作認同的詮釋所產生的效率。

從本質上分析,科學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在于西方大范式。這個大范式是由笛卡爾提出并隨著17世紀以來歐洲歷史的發展而確立了下來。笛卡爾的范式把主體和客體分離開來,使它們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域,一邊是科學和客觀性研究,一邊是哲學和反思性研究。這個范式決定著一種二元世界觀,也是同一個世界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必須接受觀察、實驗和操作的客體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對自己提出存在、溝通、意識、命運等問題的主體的世界,客體世界對應著管理學的科學主義范式,而主體世界對應著管理學的人本主義范式。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豪斯曼編,丁建峰譯.經濟學的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挨德加.莫蘭著,秦海鷹譯.方法:思想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羅珉.管理學: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4]李鄲.管理學的歷史演進:研究范式的角度.財經科學,2005,(5).

[5]羅珉.論管理學范式革命.當代經濟管理,2005,(5).

[6]魏文斌.西方管理學范式的三種維度.國外社會科學,2007,(1).

[7]羅珉.論管理學復雜范式.管理科學,2006,(1).

第7篇

“南腔北調”專欄百期集結:《要科學不要主義》

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主辦的“南腔北調”百期紀念座談會暨《要科學不要主義》新書首發式于2011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成功舉行。該書作者江曉原、劉兵出席了新書首發式,發表了精彩演講,并進行了對答互動。

“南腔北調”是《文匯讀書周報》一個專門討論科學文化書籍的專欄,每月的第一個周五出版。該專欄從不同角度對唯科學主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影響進行反思和清算。具體方式則是通過對一系列精心選擇的書籍、人物的評論來展開討論,從中展示出唯科學主義觀念對文化和我們精神家園的侵害。該專欄已持續九年,出了一百期,江曉原、劉兵新著的《要科學不要主義――南腔北調百期精選》,選擇了“南腔北調”專欄中的30篇,在專欄百期之際集結出版,既是對《文匯讀書周報》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之間成功合作的紀念,同時也是對江曉原和劉兵以及“科學文化”版歷任責編共同工作的回顧總結。

本書取名《要科學不要主義》,是因為作者對談專欄的主旨,就是從方方面面對唯科學主義在今天的存在和影響進行分析,加以評論。被本書選擇為評論對象的,都是近年在科學文化領域有影響、有品位的書籍,所談書籍包括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傳記、科幻小說等多種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書籍類型。因此,本書不僅是一部科學文化品牌書,也是科學文化的閱讀和購書指南冊。

早在2002年秋季,當時的《文匯讀書周報》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雙方領導找到江曉原,說他們打算合辦一個定期版面,希望江曉原來主持,這個版面的全部稿件都由江曉原負責組織。江曉原欣然答應下來,版面的名字就叫“科學文化”,定于每月的第一個周五出版。于是,江曉原找到多年老友清華大學劉兵教授,和他一起開始做這個版面上的“南腔北調”對談專欄。專欄的名字“南腔北調”原是隨意起的,因為江曉原在上海交大,劉兵在北京清華,一南一北。采用“對談”形式的文章當然早巳有之,不過許多這種形式文章其實都是一個人寫的,只不過作者將自己的話分派給甲、乙口中而已。但他倆的對談是真正的“對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對淡中的“不確定性”――對談每次都是先由江曉原開始寫一段發給劉兵,然后劉添加一段再發回給江,江再添加一段發回給劉,如此往復多次,直至由江曉原結尾。他倆對談時思想交鋒的另一個特點是兩人都遵守“君子和而不同”之旨。雖然兩人是將近30年的老友,而且兩人的友誼在圈子里是出名的,但兩人迄今仍在許多問題上有不同看法,在對談時不時各抒己見,當然爭論也是和風細雨的。再有,考慮到唯科學主義在中國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何等的深入人心,它仍然影響著許多人的思想,所以反對唯科學主義這個話題,在今天就是再講一百遍也是不夠的,因而,“南腔北調”還將深入持久地探討下去。

第8篇

關鍵詞:大學生;科學主義;人文精神;散落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查理?萊曼說,人文學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賦予社會、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義。一個人的胸襟、個性、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等等均來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教育。而一個現代社會的文化底蘊、崇高理想、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往往通過這個社會的大學和大學生的人文理性體現出來,而目前,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理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理想的代表、社會精神的典范,但當代的科學主義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惡性膨脹,導致了“驕子”們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標指向了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質享受和金錢利益的追逐,過多的關注這些形而下層面的收獲,而對生命意義的關注、對人生價值的追尋、對形而上終極信仰的追求等體現人之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靈精髓卻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這種精神素質的流失的一些現象時時觸碰我們的眼睛,我們時時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虛無等,那么,是什么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學生人文精神散落的歸因分析

(一)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

近代以來的科技發展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端于文藝復興之后的科學主義以科學是惟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倫理的、美學的和神學的思想都將被科學的進步所排除為思想核心,強調對形而下具體知識的研究和學習。在這種實用主義、功利追求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教育拋棄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義價值理念,青睞于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實利。著名學者石元康曾在《現代社會中價值教育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大學教育體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動機及目的最主要是學一套謀生的技能。這是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而與怎樣建立一個有系統的人生觀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問一個大學生他為什么要念大學?我們很難想想他的答案會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會說,為了追求知識,但如果你再問他所追求的知識是做什么用時,他只能告訴你是為了將來謀生用的了,這是典型的技術教育。”在這種科學主義、技術理性的指導下,大學教育在對知識、技能的追求超過對引導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價值的引導,吞沒了人文精神的養育。教育所交給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識、能賺錢的技能,而對于人的成長、發展不可或缺的有關理想、價值、目的、人生的意義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這種教育現實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只能是僅僅具有知識和技能的職業預備者。

(二)功利主義追求的驅動

作為現在社會的一種特殊機構與制度的大學越來越為人們追求實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學被辦成培養“教育工廠”和“學術工廠”。“人們到這來讀書是為了獲得文憑和學位,以便找到合適的工作。畢業的學生能否找到工作,幾乎成了衡量大學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大學奉行商業和經濟的邏輯的許多做法固然有其現實合理性,但卻沒有考慮到大學教育的目的指向。看一看我們的大學校園:商行、超市、歌舞廳、酒樓、飯店一概不缺,唯獨缺少濃厚的人文氣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腥風血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步走向世俗化,開始追求“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洋”、“學而優則商”,特別是隨著社會上拜金主義、拜名主義、拜權主義觀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為社會建構與日程生活的基礎,結果把手段的合理性當做了目的性來追求,從而導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的終極依托。

(三)大學教育使命的畸變

大學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著教育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追求,追求人類永恒的終極價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并塑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熱愛學習和具有特長的準職業者。”然而在目前我們的教育中,唯科學主義的影響和強烈的功利心的驅使,使教育的使命發生了異化,其主要表現為:在教育目標上,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塑造;在教育內容上,重邏輯化、系統化的知識、概念,缺乏對于學生價值、情感、意志、責任等方面的引導;在教育方法上,多陳舊呆板,少藝術創造;整個教育過程情調控制、紀律、訓練、塑造,至少自發、沖動、感染、熏陶,只發展了學生的科學理性,而忽視、淡化了人文精神,結果必然造成學生全面發展與專業訓練的分裂,理性與情感的對立,科學認識與到的審美的隔離。這不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時代與社會的悲哀。

三、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科學主義的颶風、功利主義的追求、大學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學生疏離了大學教育的精神、信念、價值之網,如何幫助處在“人文精神失落”、“意義危機”、“價值迷茫”中的大學生建立溫厚彌久的精神家園,便成為當前中國大學教育的最基本、最緊迫的任務。

(一)重塑大學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

所謂大學教育的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學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強調大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對靈魂塑造以及引導他們對智慧的追求。反對大學教育中的科學主義傾向和對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張大學教育關注生命、追求價值、活出意義。其實,人本主義理念是東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臘教育家柏拉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實現心靈轉向。孔子重視心向往之的智慧;老子注重“為學”以增加知識,“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們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須首先重塑大學教育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

(二)建立大學教育的人文價值取向

我們要想使我們的大學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成為我國社會和人民的精神向導與燈塔,首先就應當確立一種正確的人文主義價值取向,也就是說要以人文主義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從人文主義的觀點出發來建構教育的靈魂,尋找教育的真諦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主張大學教育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科學主義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濫,發揚的人道主義精神,真正把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一切服從于人的需要,切實確立起“人”在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這樣,我們的大學教育改革才有明確的方向,才有精神動力,才有自己的靈魂和精神家園。

(三)重視教育對大學生生命的終極關懷

人之不同于動物在于人是一個道德的存在、意義的存在。追求意義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類精神家園。人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活。“意義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護所,是人的精神家園。意義的坍塌將動搖人的生存基礎,使人淪為迷失方向的孤獨存在物。因此,無論是單個的人還是社會都無法忍受意義缺失的生活。社會倘若不能給其他成員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價值系統和可接受的人文價值標準,那么,這個社會必然出現價值紊亂、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機。”因為“人對意義的追求和創造過程,就是人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主體性,在自然世界開創屬人世界的過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喪失或破壞了通過創造意義、變意義來引導人們的追求的文化功能,社會生活很難不陷入混亂之中。”鑒于此,我們的大學教育就不應當只是傳授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技能、技巧,而應當飽含著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對人的終極價值的關注。大學教育不應當只成為我們追求功利的一個手段,大學教育應當回歸到它的本真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形成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汝倫.人文主義的大學理念與現代社會[J].天涯,1997.

[2]楊德廣,晏開利.中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政濤.沒有靈魂的教育[J].方法,1998.

[4][日]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卷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6][德]愛因斯坦.“論教育”,大學活頁文選第1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9篇

我們知道,文學是以語言來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在文學中,語言一頭連接了生活,另一頭連接了文學,它既是文學與生活建立聯系的中介,又是文學自身的存在方式。這樣,文學語言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既與生活緊密相關,在人的生活活動中產生;又承擔著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功能,是作家的知、情、意協調運作的產物,它是一種詩性語言。文學語言作為一種人文語言,必須從人文主義的語言觀出發對之進行研究。但是,過去的文學語言研究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錯誤地以科學主義的語言觀去研究文學語言。以科學主義的語言觀來研究文學語言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

把文學語言工具化,這種傾向以傳統語言思想(主要以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語言觀)為基礎。在西方(直到近代),語言學是依附于哲學發展起來的,語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哲學研究服務的,為精確嚴密地界定概念、明確無誤地表達思想服務。思想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語言就是表現事物本質的符號形式,哲學就是關于世界本性的學說,語言就成為思想的符號表達與工具。西方傳統的語言研究遵循的也是這條路線。傳統語言觀在語言起源問題上的兩種觀點――自然論與約定論都是這種思維模式的產物。這就是德里達所批判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在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視域下,語言與社會、人等外界因素無關,只與事物的本質、特性等內在的屬性相關,這就脫離了具體的生活實踐與交往活動而抽象化、技術化(工具化)了。這樣,“語言工具論”成為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典型體現。可見,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語言觀也是一種科學主義的語言觀,它實際上把語言等同于科學語言,抹殺科學語言與日常語言、文學語言的區別。“文學語言工具論”就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語言觀被片面發展、直接應用到文學語言研究中來的結果。

把文學語言形式化,這突出地體現在以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思想為理論基礎的俄國形式主義的文學語言觀中。索緒爾提出了能指與所指的區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以及語言各要素組合上的句段關系與聯想關系,這使語言成為形式而不是與(事物的)本質相對應的概念,從而打破了邏各斯中心主義語言觀的鏈條。他還區分了語言與言語,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抽象的符號系統,言語是在具體情景中說出來的話。所以,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都是具體的言語,而不是抽象的語言符號。這一區分使我們認識到抽象的語言系統與具體的言語現象是矛盾的,抽象的語言符號無法充分地說明具體的言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但索緒爾是以科學主義的眼光來研究語言的,他的語言研究排除了言語以及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使語言成為是封閉的、抽象的、獨立的符號體系,成為脫離社會生活的靜態的、消極的存在,這與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語言觀最終殊途同歸,都對具體的言語現象無能為力。當他的語言思想被應用到文學語言的研究中時,就暴露出其弊端。可見,這兩種傾向都只是抽象地研究文學語言,摒棄了語言的人文內涵,與文學語言所表現的內容割裂了開來。

所以,科學主義的語言觀適合在科學領域、為推進科學的發展服務,超越這個領域它就無能為力了。日常語言與文學語言是在生活與文學中使用的,伴隨著人的生活活動與心理活動而生成。而生活與文學都不屬于科學的而是人文的,因此,科學主義的語言觀無法說明生活現象與文學現象,也無法說明文學語言。因為,在文學中人的知、情、意,感性與理性是統一的,它是以感性的、情感的方式來表達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情感體驗性,而客觀的、抽象的科學語言是無法充分地表達感性而具體的思想情感的。同樣,以人文語言來說明科學理論亦不合適。這樣,語言作為人的活動,日常語言是自發的、原始的語言活動,科學語言與文學語言是在相反方向上對日常語言的有目的的偏離。文學語言以日常語言為基礎,它離不開日常語言的滋養,但它是對日常語言加工、提煉的結果,最終成為審美化的語言(詩性語言)而脫離了日常語言的范圍。

文學語言是一種人文語言,因此,對文學語言的研究要建立在人文語言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語言學、語言哲學、語用學等研究中的人文語言思想資源。如維柯、赫爾德、洪堡特、薩丕爾等人關于語言的感性、精神特性、創造性、語言是人的活動的思想;卡西爾、海德格爾、加達默爾等人對語言的本質、語言與人的關系的思考;維特根斯坦為恢復語言與人的生活的生動聯系所提出的語言游戲、生活形式等理論;當代語用學在探討語言的具體使用中提出的語言行為、交往對話、語境理論,等等。人文語言思想者在反對或懸置邏各斯中心主義語言觀的過程中提出的語言思想,啟發了我們對文學語言的理解。文學作為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藝術傳達的,文學語言具有媒介性質與傳達功能。所以,文學語言研究也要吸收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的合理成分。當然,這些語言資源同樣適用于日常語言研究,因為日常語言與文學語言有許多共同之處,如,它們都與感性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在特定的語境與情景中說出來的言語;它們本身就是語言行為,是在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發生的交往活動;它們都以語言為媒介實現自己的功能。但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現象,它們之間還存在著根本區別,如,二者的功能與地位不同,生成過程上存在原生態與文人化的區別,作為語言活動其最終目的有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區別,等等。這些區別使文學語言取得了日常語言這種非文學形式在表述同樣的生活素材時所難以具有的藝術魅力。所以,文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人文語言現象,與日常語言相比,它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表現出自己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我們在發現以往文學語言研究所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在對日常語言與文學語言的比較中,吸收人文語言傳統的資源,在多維度、多學科的交叉中展開對文學語言的綜合研究。

第10篇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上海交大特邀教授,著名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在周孝正眾多光鮮的身份背景之中,其實最為外界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京城四大名嘴”的頭銜。

5月15日,“名嘴”空降合肥,在中國科技大學EDP中心揭牌儀式暨中國社會階層流動和商業管理之道報告會上再展大師風采。

此次報告會由中國科技大學、徽商全國理事會、擺渡人管理咨詢(傳媒)公司聯合主辦,數千位慕名而來的企業家濟濟一堂,“名嘴”魅力可見一斑。

你的客戶屬于哪一階層?

客戶還有階層之分嗎?答案是肯定的。

眾所周知,對于企業而言,只有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才能最終實現銷售階段的價值轉移,然而何為適銷對路?周孝正從社會學的角度為企業尋找目標客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簡單來說一句話:你的客戶究竟屬于哪一階層?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支付能力都有明顯的差距,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便誕生了社會階層,社會學首要研究的便是社會階層。按照社會學鼻祖馬克斯-韋伯的觀點,從財富、權力、聲望三個要素出發,社會階層可以簡單分為上、中、下三層,而不同的分層之間又會存在相互流動,正所謂“人往高處走”。

“中國社會也有上、中、下三層之分,光是中層就可以大分十層、細分兩百多層”,周孝正指出,在經濟轉型期,中國眾多的社會階層之間流動頻繁,且每五年的時間就會有新的階層誕生。作為企業家,了解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層流動現狀,找準每一層人的審美和消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的人喜歡看電視劇、有的喜歡看紀錄片、還有人喜歡故事片”,周打了個比方,如果你的企業做的是礦泉水生意,你就應該知道在中國礦泉水是哪一個階層在消費。

中國有2.42億的農民工,基本上不喝礦泉水,這就決定了商業廣告的投向應該避開這一階層。只有找準定位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你的企業才能取得成功。

“國在山河破”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雖然取得了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資源環境的巨大破壞,用周孝正的話來說,過去古詩上講“國破山河在”,而今天我們是“國在山河破”。

據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水資源污染情況日益嚴重,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質受到污染,全國三分之一的水體不適于魚類生存,四分之一的水體不適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50%的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而城市總缺水量的60%至70%是由水源污染造成。

除此之外,礦產資源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面臨透支。稀土、金屬礦產和其他非金屬礦產的過度開發,帶來資源浪費、安全隱患、水土流失及礦山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相對于自然環境惡化的有目共睹,社會生態的危機往往容易被人忽視。

周孝正說,從三鹿毒牛奶到染色饅頭再到最近的雙匯瘦肉精,某些黑心商人唯利是圖的舉動凸顯社會商業道德的喪失,除了給社會帶來危害,對企業自身也是致命打擊,值得每一位企業家警醒。而在政務誠信領域,三農問題的日益尖銳無疑是最突出的證明。

“什么是三農?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在周孝正的眼中,中國的土地所有制只有“全民所有”一種形式,農民并沒有成為集體土地的所有者,城市化進程中,約有2億畝的農業用地變成了非農用地,一畝地增值20萬元,400000億的所得農民只分到了其中的10%,而有45%被地方政府拿走,剩下的進了開發商的腰包。

一個企業沒有信用注定要被淘汰,一個國家沒有信用將難以立國,建立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才是從根本上堅持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宗旨,才能避免“國在山河破”的悲劇繼續上演。

泛濫的“唯科學主義”

什么是唯科學主義?凡認為用自然科學方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觀點都屬于此主義范疇。

“某些所謂的中科院院士或者留美的博士,打著科學主義的旗號,揮舞著科學主義的大棒到處打人”,針對曾經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何祚庥批判祖國醫學及方舟子責難王菲“一尊佛像”的微博,在周孝正看來都是犯了唯科學主義的錯誤。

周追溯了唯科學主義的由來。從1919年開始,科學民主就形成了話語的霸權,科學成了正確的代名詞,說你科學就是說你正確,說你正確就是等于說你科學,反之,不科學的東西統統打倒。然而正確是個價值判斷,科學只能解決求真,并不能解決善惡,何為美丑、何為榮辱、何為苦樂,這些人文的東西根本不是科學所能解決得了的。

同時,科學不是信仰,不能信仰科學,科學是理性,理性不能代替感性。“有人說信仰科學?錯!科學本身的精髓就是懷疑精神,信仰科學本身就是對科學的否定”,周孝正解釋道,求真的過程,要不斷存疑,不斷地去粗取精,不斷地去偽存真,不斷地實踐,要不斷地探索,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成。“對于科學的結論你是相信還是懷疑?如果相信,科學就不發展了,而科學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最喜歡的格言是懷疑一切,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精髓。”

對一個淡于宗教的民族而言,如何加強人文領域的修養,周孝正對此的回應是,用美育代替宗教,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當前美學教育的匱乏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房產泡沫必破無疑

“中國房產泡沫不破天理難容”,周孝正語出驚人。

第11篇

【關鍵詞】語言學轉向 發展 文學研究

20世紀以來,知識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無論在規模和效率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令人驚異的高度。“信息”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人類社會進入了名副其實的信息社會。而信息的運行和交流無論采用何種傳播手段,都主要是以語言的形態呈現和存在的,因而又稱這個時代為“語言的時代”。

一、產生

哲學在20世紀初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這是哲學史上所謂的“語言學轉向”。語言本身的一種理性知識提升到哲學基本問題的地位,哲學關注的主要對象由主客體關系或意識與存在的關系轉向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問題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

語言學轉向的出現帶有濃厚的科學主義思潮的色彩,是在20世紀初期西方盛行的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產生的。作為20世紀主要思潮的科學主義的特點是要求排除不可實證的形而上學,追求研究的客觀性、精確性和可靠性,尤其強調以數學和邏輯作為研究的基礎與規范。

二、發展

從語言學轉向的發展來看,有兩個對西方當代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人物值得我們注意:一個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另一個則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

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被稱為西方語言學中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語言學看成是一門科學,即結構語言學,并希望在此基礎上創建符號學。他提出,符號(能指)與事物(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人為的、隨意的(約定俗成),意義是由符號之間的關系來決定的。按照索緒爾的語言理論,語言是一種“先在”,是受語言符號的規則系統支配的,規則系統決定了所表達的意義。

可以說,結構主義的整個思想都植根于語言學中。其代表人物列維·斯特勞斯、羅蘭·巴爾特、a.j.格雷馬斯、茨維坦·托多洛夫等認為,語言不僅是文學的媒介,而且是文學的生命,作家的寫作相當于進行語言研究。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把文學看成一個類似語言的有著自身結構的封閉的符號系統,把研究的目標從個別文本轉向文學作品的構成因素、符號象征意義等。結構主義文藝學可以說是和語言學和文藝學結合最密切的產物。如拉康的精神分析藜蘆,巴赫金的“復調小說”理論,都因吸收現代語言學的成果而有利于它們克服自己的一些弊病。

與此同時,過分地看重了語言因素機械地搬用語言學模式,這種做法也帶來了很多弊病。由于它幾乎在文學和語言學之間劃了等號,在研究中直接套用語言學模式來分析文學現象,不顧文學的審美特性,把生動的文學作品及其創作過程化成了干巴巴的規則;把文學封閉成孤立的自足的現象,就語言本身來尋找其發生發展的動力,切斷了它與現實作家和讀者的聯系,這就等于切斷了文學的源泉和生產線,使他們無法克服自己的片面性。

海德格爾關于語言與存在密不可分的觀點,在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后期的哲學探索主要集中在語言問題上,力圖把語言同存在聯系起來。與索緒爾所不同的是,海德格爾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本主義思想的成分,使得語言學轉向朝著人本主義的思潮靠近,因而比受科學主義思潮影響的語言學轉向理論在更大的范圍內引起了反響。海德格爾的語言論所標明的方向,在以科學主義為主的語言學轉向中使人看到了一線人本主義思想的亮光,對20世紀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轉折

1966年,德里達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宣讀了他那篇引起轟動的《人文科學話語的結構、符號和游戲》,標志著結構主義在其走向之后開始走向瓦解。德里達破壞了能指和所指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激烈地否定結構主義者苦苦追尋的元語言結構的存在,開創了全新的否定思維方式,他不僅將語言逐出了世界的中心,而且完全消解了中心的存在。解構主義的顛覆策略在知識界掀起根本性的思想方式革命,原先在結構主義陣營內徘徊的大師們一夕之間紛紛倒戈,羅蘭·巴爾特就是典型的例子。

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被成為“后‘語言論轉向’時期”。當代文學研究在后“語言論轉向”時期出現了四個特點:語言學模式、解構思維、跨學科實踐和政治化傾向。解構主義思維方式成為各種批判性文學研究方法實踐的思想基礎,尤其是形成后現代主義文化不可缺少的因子,而解構方法在批判過程中的顯著效果又使各理論批評派別對它情有獨鐘,受現代語言學革命的影響,廣大人文學科紛紛用語言學研究模式來構建自己的新研究方法,探尋新的研究范圍,均取得了巨大成果。以語言學為橋梁,各學科間的融合成為可能。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在一個交往對話的時代,文學研究日益要求擴展其視野,打破學科間的壟斷狀態,廣泛借鑒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

四、階段性

關于“語言論轉向”,多數論者是從西方哲學的整個發展過程來解釋的,認為從古希臘開始的西方哲學史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其間經歷了兩次轉向。三個時期為:從古希臘到近代的本體論時期,從近代到現代的認識論時期,從現代開始的語言論時期。兩次轉向為:近代的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和現代的從認識論向語言論的轉向。笛卡爾的懷疑論哲學揭開了第一次轉向的序幕,現代分析哲學揭開了第二次轉向的序幕。從第一次轉向到第二次轉向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因為從歷史發生的角度看,先有世界,后有能思想、會講話的人,與這個順序相應的哲學過程就是本體論——認識論——語言論。

可“語言論轉向”為什么偏偏在20世紀發生了? 20世紀的哲學之所以由認識論轉向語言論,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個時代是一個語言的時代,語言問題成為這個時代最突出的、最急迫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語言論轉向”體現了20世紀哲學對“語言”這個時代課題的積極的回應和主動的承擔,標志著哲學在現時代的重大進展,盡管要解決的問題至今還遠遠沒有解決。

既然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出現了一個語言的時代,既然在這個時代里,語言學以其劃時代的空前進展而成為領先的學科,哲學中也發生了“語言論轉向”,那么,受這一切的影響,在文藝學、美學領域里出現了對語言的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當然也就出現了文學語言的研究熱潮。

參考文獻:

[1]萬婕.后“語言論轉向”中的文學研究趨勢[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

[2]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與語言學轉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趙奎英.當代文藝學研究趨向與“語言學轉向”的關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4]王汶成.西方20世紀文論中的文學語言研究述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第12篇

關鍵詞: 霍桑 《胎記》 生態女性主義

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是19世紀美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之一,在世界范圍內享有崇高的聲譽,正是由他及愛默生、梭羅等人開始,美利堅有了屬于自己的本土文學。183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重讀一遍的故事》讓霍桑在文學界嶄露頭角,而1850年出版的《紅字》更是讓他一舉成名,并贏得了評論界的熱切關注。霍桑的小說技巧精湛,內容豐富,蘊涵深邃,耐人尋味。女權主義興起的時候,霍桑的作品成為女權主義閱讀的有效文本。國內對霍桑的研究大都是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其長篇小說《紅字》,而對其短篇小說的關注明顯不夠。本文擬從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這一嶄新的視角,通過對霍桑的短篇小說《胎記》中主要人物和情節的分析,深刻揭示文本深層結構中隱含著的父權制社會里男性對女性的物化和女性的自我內化,以及在父權制社會里一些受極端科學主義思想的人對大自然的肆意侵害所造成的后果;并且揭示霍桑對男權意識形態、父權制社會的二元對立的自然觀的批判意識。

生態女性主義是當代西方由環境運動和女權運動匯流而成的主動適應社會變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其宗旨在于揭示在人類思想領域和社會結構中,統治婦女與統治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系,反對各種形式的統治和壓迫,把反對壓迫、婦女解放和解決生態危機一并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

生態女性主義的首要內容是女性與自然的認同。與自然在人類文明社會中的地位相仿,女性代表了父權統治下人類社會中的他者,她們在公共場合中被迫緘默,成為社會的二等公民。生態女性主義致力于建構一種新的道德價值和社會結構。這些價值和結構不是建立在把自然和婦女作為資源來統治的基礎之上,而是基于一種能使男性和女性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基于人類對于生態環境的完整保持之上的。生態女性主義的另一重要觀點是對于西方現代科學觀的批判。西方的理性、科學模式和自由觀念都是建立在自然對于(男)人意志的屈服、建立在人對于這種依賴的戰勝和超越、建立在人對于自然能量的擺脫之上的。而生態女性主義主張把“自然歧視”與“性別歧視”聯系起來,并把它們置于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把婦女解放同解決生態危機一并當作女權主義革命的奮斗目標。

《胎記》收錄于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說集《古屋青苔》,與其作品《年輕人布朗》、《教長的黑面紗》、《拉帕齊尼的女兒》等并稱,是美國短篇小說的瑰寶之一。《胎記》講述的是主人公艾爾默是一位對自然科學做過杰出貢獻的有才華的科學家,可謂是一個完美的化身,娶了一位美麗絕倫的女子――喬治安娜,她的臉頰上有一塊小小的緋紅的手印,被艾爾默認為是大自然在造物時在她臉上留下的瑕疵。艾爾默不能容忍妻子臉上的胎記,視之為悲傷、倒霉甚至是死亡的象征,竭力說服妻子去掉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妻子服下艾爾默配制的具有很強藥力的藥水,那塊胎記消失了,可妻子的生命也隨之而去。

F.O.Mattiessen在其美國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著作《美國文藝復興》中指出,在《胎記》中“一位理想主義的科學家下定了決心要去除自己年輕美麗的妻子臉上的胎記,這戲劇性地表達了追求完美的主題。”他的闡釋為《胎記》這篇小說的解讀定下了基調。許多批評家看似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胎記》,卻有著極為相似的思想實質:《胎記》是一則凡人追求完美而遭挫敗的寓言。從表面上看,人們無一例外地都承認并強調在這則寓言中,妻子喬治安娜是艾爾默試驗的無辜犧牲品,但是當他們將艾爾默的動機歸結于“追求完美”的同時,他們和艾爾默一樣,都已經默認了喬治安娜的胎記是不完美的烙印,喬治安娜的身體是需要提純的對象,從而部分認可了艾爾默對妻子進行改造的原始出發點中的合理性,放棄了對艾爾默男性中心意識的全面拷問。《胎記》這篇小說,記錄的其實是一個血淋淋的“殺妻”事件。本文將從這一表面上看已為大多數批評家所承認,實質上卻為大多數批評家所忽視的角度出發,分析這一“殺妻”事件背后所隱藏的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物化,同時作為科學家的丈夫隨意對妻子的身體進行改造,正是父權制社會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侵害。

男主人公艾爾默是一位“在自然科學各個領域都十分出色的科學家”,他毫無保留地獻身于科學,他對年輕妻子的愛“只有與他對科學的愛交織在一起,并且將科學的力量與愛情本身結合起來才能成立”。①他整天沉迷于實驗,失去了愛的能力和溫情。他娶了美麗絕倫的喬治安娜為妻,可妻子臉上的一塊手形胎記成為他眼中不完美的象征。在艾爾默看來,胎記是死亡的象征。小說中,以艾爾默的視角提及胎記時所用的修飾語全都是“災難性的話題”、“怪物之手”、“死亡的印證”、“可怕的手”等等。可見,艾爾默對妻子臉上的胎記的憎恨之深了。正因為如此,他極力說服妻子去掉那塊“使她不完美的胎記”,他拿妻子當作實驗品,從而導致了妻子的死亡。艾爾默是極端科學主義分子的典型代表,這個極端科學主義分子迷信科學至上,科學可以作為理性工具為所欲為已,失去了對人的精神的理解。而且他們自身的更高級的、更微妙的心質方面的本能已經物化了。也就是說,以艾爾默為代表的人類,在極端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之下,走得離道德、宗教太遠了。由此可見,極端科學主義會導致人類精神生態的失衡,導致人類精神被異化。

而女主人公喬治安娜是自然之美的化身,她臉上的胎記就像人們所說的是“仙女把她的小手放在嬰孩的臉上,在那兒留下印記,作為她眾壓群芳的魅力的標志。”②許多追求她的男人都愿意冒生命危險以獲求一吻這神秘之手的特權。喬治安娜起初并不在意自己的胎記,相反她認為胎記是她的魅力所在,可是丈夫艾爾默看到胎記就會痙攣似的打寒戰,而且總是噩夢纏身,似乎是胎記給他們本該幸福的婚姻蒙上了陰影,在這些壓力之下,她決定冒著生命危險來成就她的丈夫。胎記始終貫穿于整個故事,屬于科學家們“探索的奧秘”之一。

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組矛盾:一組是丈夫與妻子之間的矛盾,他代表的是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壓抑;另一組是以艾爾默及其助手組成的人類與喬治安娜及其身上的胎記組成的自然之間的矛盾。人類在極端科學主義思想以及二元對立的自然觀的影響下,對大自然的態度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必將遭受大自然的懲罰。

喬治安娜的胎記在別人看來是魅力的象征,但是在艾爾默看來卻是墮落死亡的象征。而喬治安娜自己的觀點卻是隨著丈夫而改變了,這就說明在父權制社會里,美的標準是由男人來確立的,女人失去了自己衡量的權利,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艾爾默將喬治安娜貶低為欲望客體和自己完美的造物,而且我們也看到喬治安娜在不斷地自我否定和物化。女性成為一件藝術品,僅僅有男性藝術家是不夠的,還需要女性自愿放棄主體地位。喬治安娜下意識里恪守婦道,惟丈夫命是從,這說明她自愿放棄了主體地位,所以這個意義上來說,她自己充當了殺死自己的幫兇。與《紅字》里的海斯特不同,喬治安娜是男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遵從者。因此當她看到丈夫憎惡自己的胎記時,喬治安娜自覺地也認為這胎記是“可怕的特征”③,“就連艾爾默對它的憎惡程度都遠不及她本人。”④事實上,在這里喬治安娜已經將男性的目光內化,在內化的男性視點的壓制下,她實現了自我物化:她對自己淪為丈夫欲望客體的事實非但不感到憤怒,反而認為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喬治安娜為丈夫找理由,將丈夫為自己臉上的胎記耿耿于懷的行為解釋為高尚的動機:“想到他高尚的愛情――那么純潔,那么崇高,以至這種愛只肯容納盡善盡美,卻不愿屈就比他夢寐以求的稍嫌遜色的任何天性。現在她感到,這種感情比那種寧愿為她著想而忍受缺憾的劣感情寶貴得多,而將完美降格到現實水平就是對崇高愛情的背叛。她全心全意地祈禱,哪怕只能短短一瞬,也愿滿足丈夫至高至深的觀念。”⑤因此,即使她已經意識到了實驗注定要失敗,依舊順從地接受了丈夫的意識判斷,“我順從你,我會狂飲你給我喝的任何藥,可這樣根據同樣的原則,就是要你親手給我喝的,哪怕是一劑毒藥。”⑥因為在她的眼里,死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會傷害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價值的事情才是最可怕的:“危險?除了一種危險――那就是這個可怕的印記會留在我臉上!……除掉它!除掉它吧!無論付出什么代價!”即使是在她的臨終遺言中,她還為丈夫辯護:“你達到了崇高的目的,達到了高尚的境界!你不要為你有了如此崇高和純潔的感情而拒絕塵世給淤泥的最美好的東西而后悔。”⑦

艾爾默對妻子的試驗正是他欲望膨脹的結果。故事中沒有直接描述這位極端科學主義分子對大自然的侵略,而是間接地提到這一點。艾爾默探索過無數自然之謎,如“火山噴火之謎”、“噴泉之謎”等等,但是他也“極不情愿地承認一個真理”,那就是“我們偉大的創造者,自然之母,盡管她使我們有趣地看到她似乎不隱諱地在寬廣的陽光下公開工作,卻是十分小心恪守著自己的秘密。……她像個妒忌的專利者,絕不允許我們創造。”如果違背了這個真理,“一切探索者遲早都會在這里碰壁。”⑧雖然艾爾默意識到這個真理的不可違背性,可在欲望的驅使下,他還是違背了自然法則,所以他必將受到自然懲罰。那就是他妻子的死亡。試驗室里,艾爾默“纖細的身材與白皙、智慧的面容代表了人類精神方面的類型”,而他的助手阿明拉達伯,“具有機械式地執行吩咐的能力,他雖不懂一點原理,卻能熟練操作主人試驗室的一切具體工作。”“他力大無比,有著粗厚的頭發,煙熏的面孔及那遍布全身難以描述的土氣,他仿佛代表了人類體力方面的特質”,⑨艾爾默和他稱作“人類機器”的助手在一起就構成了父權制社會的人類。他們所進行的試驗,違背了自然法則。在喬治安娜進實驗室之前,就上演了一幕:在一瞬間一顆種子發芽,長出莖,開出奇妙的花,可當喬治安娜把花摘下來時,植物立即枯萎,葉子變成烏黑,仿佛被火烤焦了一樣。⑩植物和人一樣都在進行反抗。而在實驗室里艾爾默給喬治安娜講述長生不老藥時,他說“可以調制出延壽多年,也許是無限延壽的藥水”{11},可是當喬治安娜喝下他的美容藥水時,美麗的妻子一瞬間香消玉殞,這無疑是對他巨大的反諷。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掌握在艾爾默這樣極端分子的手里,無疑會對人類、對大自然造成可怕的威脅。

在《胎記》中,我們看到了父權制社會中男人對女人的物化使女性被迫與自己的肉體疏離,極端科學主義思想對自然的侵略將會導致更大的災難。然而,被壓制的身體卻以死亡這種極端的形式游離出男權系統的控制,拒絕男性的規訓,表達女性從潛意識層面捍衛自主性的決心。喬治安娜的悲劇之死以及實驗室里植物的瞬間枯萎,說明了父權制下男性對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程度之深,也透露出女性反叛和顛覆男權統治,大自然顛覆人類戰勝和控制自然這種二元對立觀的可能。

21世紀是生態的世紀,更是日趨人性化的世紀。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男性欺凌女性、強者欺凌弱者的現實,如何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將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相信在人與自然、男人與女人之間建立一種和睦相處、共生共存的關系將是眾望所歸。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分別引自《納桑尼爾?霍桑作品導讀》第87,88,99,96,97,99,102,92,92,94,94頁。

參考文獻:

[1]Matthiessen F.O.The American Renaissa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Judith Plant(ed.).Healing the Wounds: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C].Santac Cruz,C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89.

[3]陳榕.馴順的靈魂和叛逆的身體[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

[4]陳喜榮.生態女權主義述評[J].武漢大學學報,2002,(5).

[5]金莉.生態女權主義[J].外國文學,2004,(5).

[6]羅婷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張勤,唐艷芳.納桑尼爾?霍桑作品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8]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冀州市| 磴口县| 敖汉旗| 东明县| 邢台县| 双鸭山市| 屯留县| 舒城县| 渑池县| 张家界市| 尼勒克县| 庄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清徐县| 长岛县| 黄石市| 云梦县| 安陆市| 岳阳市| 论坛| 钟祥市| 宁河县| 略阳县| 赫章县| 龙川县| 泗水县| 讷河市| 黄陵县| 资兴市| 鹿泉市| 沙洋县| 平谷区| 渝北区| 马鞍山市| 曲沃县| 奉节县| 漠河县| 凯里市| 临漳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