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7 00:38: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迄今為止,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省級統籌,而省際之間存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繳費費率、待遇計發辦法等諸多不同,制度碎片化現象嚴重。省級統籌層次下所顯現的問題主要包括:其一,各省之間難以實現制度的有效銜接,成為省際人員和要素流動的制度壁壘。其二,省際養老負擔畸輕畸重。一些地區基金結存較多,繳費費率下調,征繳力度放緩,另一些地區由于基金嚴重不足,征繳費率居高不下,增大了當地企業成本,從而出現不同地區企業間養老負擔嚴重的苦樂不均。其三,較低的統籌層次限制了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大部分處于省級統籌狀態,養老保險基金以省為單位進行運轉,也就是說養老保險基金被分隔管理,各省之間的保險基金不能互相調劑使用。這樣就大大弱化了養老保險互助共濟的作用,而且養老保險基金由各省的各部門分別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其四,省際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高低不同,不符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背離社會公平目標,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其五,地方政府,特別是經濟欠發達而養老人口負擔較重的地區,基金入不敷出,財政不堪重負。
.........
2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理論分析
2.1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相關概念界定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指政府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現代社會保險制度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按資金來源及政府強制性的不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以分為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以及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三個層次。在我國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又可分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三個板塊。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以城鎮職工為保障對象,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為資金運籌模式且具有強制性特征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于可行性和迫切性的角度考慮,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籌改革問題,其中的職工,是指城鎮各類企業職工。
2.2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理論基礎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公平至少包括以下含義:一是機會均等,即確保社會成員擁有平等參與養老保險的機會,無論其身份如何,均應享有參與養老保險的權利。二是底線均等,即為年老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不會因年老之后喪失勞動能力而無法維持基本生活。三是結果均等,即通過養老保險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縮小成員之間的差距水平,以此來降低發展結果的不公平。顯然,地區之間養老保險機會均等、底線均等和結果均等是養老保險公平性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在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地方(省級)統籌的體制背景下,不僅不同省份的企業繳費率和養老金計發辦法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省際養老金盈虧狀況也存在很大差別。在有些地區養老金出現結余的同時,有些地區的養老金卻出現赤字,由此導致不同省份職工養老金的待遇也存在苦樂不均。將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提高至國家層面,實現養老保險基金在全國范圍內可調劑,可以較大程度上縮小養老保險的地區差距。職工養老保險統籌層次改革關乎社會公平,是社會公平理論在養老保險改革領域的具體實踐。
3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現狀及問題分析..................12
3.1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的發展沿革...............12
3.2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現狀................14
4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阻礙因素分析.............................20
4.1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20
5 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思路及配套措施..................26
5.1 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基本思路...............26
4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阻礙因素分析
4.1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可以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根據我國的國家政策的引導,采取優先發展沿海地區,先富地區帶動后富地區的發展戰略。沿海地區在這種大背景下,享受多種優惠政策,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13 年的數據統計顯示,廣東省的社會生產總值最高,達到 62163.97 億元,緊接其后的是江蘇省,達到 59161.75 億元。而社會生產總值最低的地區僅有 807.67 億元,其中,廣東省的社會生產總值是地區的 77 倍(見表 4.1)。在人均工資水平方面,北京地區達到了最高值為 84742 元,最低的是廣西地區為 36386 元,其中北京的人均工資是廣西人均工資的 2.3 倍。二是南北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20 世紀 80 年代之前,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領先于其他地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南方地區后來居上,經濟迅猛發展,人均 GDP 的年增長速度曾高達 27.2%,后期更是在絕對值方面也趕超了北方地區。南北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逐步擴大。
4.2 各地區歷史債務存在差異
1997 年國務院下發統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文件,開啟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新時代。基本養老保險由原來的現收現付制轉變為目前的社會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在這個改革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轉制成本。這是因為在改革之前已經退休的、以及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我們把這兩部分人分別稱為“老人”和“中人”)
..........
5 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思路及配套措施
5.1 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基本思路
【關 鍵 詞】養老保險 勞動力供給 收入效應 替代效應
一、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因素
一是養老保險的流動性。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勞動者的流動趨勢日漸頻繁,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者在尋找工作上更有優勢。當他們發現某地的工作機會較少,不能發揮自己才能時,他們便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到工作機會更多的城市去尋找工作。但現行我國的養老保險關系卻成了抑制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據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2009]66號)規定,參保人員跨省流動時,其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資金可以全部轉移,但統籌賬戶中的資金按總額的12%轉移。也就是說當勞動者跨省尋找工作時,個人只能帶走養老保險賬戶中的部分資金,使勞動者的利益受損,這無形中增加了勞動者轉換工作的成本,對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帶來不良的影響。
二是繳費數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數額占工資的比重越大,對勞動者的實際影響越大。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繳費情況來看:美國由雇主和雇員各拿出工資收入的6.2%作為退休金;法國的基本養老金由雇主交8.2%,雇員交6.55%;我國養老金的個人繳費比例為個人工資的8%。雖然我國的繳費比例和外國基本持平,但我國的繳費基數即工資收入和國外相比相差甚遠,劉植榮在系統研究了183個國家和地區的工資制度后得出了讓人吃驚的結論。如圖所示,我國最低月收入為510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5%,排在倒數第26位。不僅遠遠低于西班牙、盧森堡、冰島等歐洲國家,甚至低于剛果、加蓬等非洲國家,比柬埔寨、越南等國家也高不了多少。在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持平的情況下,我國養老保險繳費的工資基數卻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使得我國在職者的繳費負擔過重,打擊了在職者的工作積極性。
三是養老金給付水平。養老金給付水平即養老金替代率,這里所說的替代率是指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例,但考慮到物價波動等其它因素的考慮,一般用當年退休金除以當年職工平均工資來計算。養老金的替代率越高,勞動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更有保障,這就會促使更多的人選擇提前退休,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但在我國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在1999年之前我國養老金的替代率為70%,這一標準基本可以保證勞動者退休后的生活質量不會比工作時出現太大的變化。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我國養老金的替代率卻在不斷下降,到2007年養老金替代率已降到50%以下。根據國際上的經驗,如果一個國家的養老金替代率在60%-70%,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基本可以維持;如果養老金的替代率低于50%,那么退休者的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很大幅度的下降。我國按照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我國的退休職工將不能靠社會養老金維持基本生活水平,那么我國的勞動者將會面對一個更加不確定性的未來,那么現有的年輕職工為了能夠保證自己的生活無疑會拼命工作,增加勞動力供給。
四是養老金計發標準。《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規定: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按退休職工前一年的收入為計發標準,企業為了逃避養老保險繳費義務,會在勞動者退休前為其增加工資,這樣勞動者即便未達到退休年齡而退休也可以享受到豐厚的養老金,這便會刺激勞動者提前退休,進而減少勞動力供給。
此外,工齡長短、退休年齡、提前退休的決定、城鎮職工養老的激勵機制不足、養老保險稅費征繳體制不健全等因素都對勞動力供給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限于篇幅,此處不再贅述。
二、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社會保險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社會保險對勞動力供給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說,社會保障稅費的征收使得人們的凈工資水平降低,工資水平的降低使得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受挫,進而使人們減少勞動力供給。收入效應是說,社會保障稅費的征收使得人們的凈工資水平降低,而人們要想獲得同樣的工資就必須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險對儲蓄的凈效應取決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大小。如果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勞動力供給會減少;反之,勞動力供給會增加。我們認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到底是會增加勞動力供給還是減少勞動力供給也取決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之間的力量對比。如果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那么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會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如果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會增加勞動力供給。
對低收入國家而言,人們對收入效用評價較高,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對高收入國家而言,人們對閑暇所帶來的效用評價較高,如果征稅導致閑暇的機會成本降低,勞動者的替代率會大于收入效應,使人們減少工作時間。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我國目前還是低收入水平國家,據資料顯示我國最低工資占人均GDP的比重是25%,而這一比例的世界平均值是58%,亞洲的阿富汗這一比重是113%;印度是106%,中國這一指標在世界上的排名是158位。我國的最低工資占GDP的比重較低,這說明我國工資水平較低。而工資恰是我國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當養老保險繳稅(費)使人們的收入水平降低時,勞動者為了維持原有的收入水平會增加勞動力供給,原因如下:1.我國大部分的勞動力在農村,生活水平低下,并且農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水平都較低,勞動還是農村人謀生的唯一手段。2.現在我國現行城鎮人口的生活水平也較低,勞動也是絕大多數城鎮人口謀生的手段。3.我國社會保障的起步晚,保障水平不高,很難滿足人們日常的養老和醫療需求。
三、對策措施及意見建議
一是提高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我國應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步伐,讓養老保險關系可以隨著勞動者的流動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使勞動者可以自根據自己的意愿尋找工作。我們認為不僅個人賬戶的資金應該轉移,統籌賬戶的資金也應該全部隨勞動者的流動而轉移。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增加勞動力供給。在這一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歐盟關于養老保險轉移續接的方法,歐盟為了促進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維護跨國就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制定了各個成員國之間養老保險轉移續接辦法:勞動者只要參加一國的社會保障計劃,那么他的老年生活就會有所保障,即使他以后到其它歐盟成員國工作,他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也會連續累加計算。歐盟的關于養老保險轉移續接的方法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特別在當前我們為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問題而發愁的時候,歐盟不同的國家都可以實現養老保險的統籌,而我們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又為什么不能做到這一點呢。在我看來,我國的養老保險不僅可以實現個人賬戶的轉移更可以實現統籌賬戶的轉移。統籌賬戶的轉移雖然暫時加重了轉出地的經濟負擔,對轉出地的利益有所損害,但勞動者為轉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統籌賬戶的資金是對他們辛勤工作的回報,當他們離開工作地時,理應帶走統籌賬戶的資金。減少勞動者的轉換工作的成本,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二是實行彈性退休政策。目前我國單一的退休政策已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在市場化經濟的今天,我國不同群體的從業年齡是不同,我國的產業工人一般在20歲進入工作崗位,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大推遲了青少年進入了勞動力市場的時間,一般大學生的就業年齡在22-24歲,而更高學歷的博士生,他們的就業年齡更是晚到30歲。按現行國家的退休年齡來計算,一般產業工人工作40年退休,而博士生只需要工作30年就可以退休,這中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不僅不利于社會公平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應根據不同的工種制定不同的退休年齡,不論在哪個年齡就業的勞動者,都要工作滿N年才能退休。比如普通工人20歲就業,那么他要工作20+N年才能退休;博士生30歲就業,他要工作30+N年才能退休。這樣可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避免不需要的勞動力損耗,增加勞動力供給。
三是抑制提前退休,鼓勵延遲退休。目前我國的提前退休現象嚴重,雖說這中間有部分勞動者因特色原因而提前退休,但還是有很多企業和個人利用國家政策為自己牟取私利。為了能夠遏制不合法的提前退休,我國政府應首先應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修訂特殊用工標準,遏止提前退休的源頭,同時加大對申請提前退休者的審查力度,防止企業為了少交或不交養老保險費而導致員工提前退休。在抑制提前退休的同時,我們也要制定一些優惠措施或獎勵來鼓勵勞動者延遲退休。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鄰國日本的經驗。日本法律規定,日本人在達到退休年齡時繼續工作,那么政府會增加他的養老金金額作為獎勵。比如,日本人從60歲開始領取養老金,也可以在65歲領取,如果他在60歲開始領取養老金,那么他每月領取的養老金金額是65歲時領取金額的70%。如果他66歲開始領取養老金,那么他每月可領取正常退休養老金數額的112%,退休越晚,其領取的養老金越豐厚。如果工作到70歲,那么領取的養老金可達到188%。這樣便可以增加勞動力供給,不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四是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我國應根據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和經濟發展狀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重新制定法定退休年齡。迄今為止,在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上很多國家已邁出了自己的步伐。德國1992年的社會保障改革法令計劃在2000-2012年間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3歲提高到65歲。美國也計劃在2000-2020年間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可以預測延遲退休年齡是很多國家養老金改革的重要趨勢。具體來說,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逐步拉平男女退休年齡。2.有計劃、分步驟延長退休年齡。3.退休年齡與教育掛鉤。
參考文獻:
[1]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
[2]劉燕生.社會保障的道德風險與負激勵問題[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年7月
[3]王倩,王元月,馬馳騁養老保險影響退休行為的理論模型研究――西方文獻評述與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管理科學,2006年10月,第14卷
關鍵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成因及對策
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日益嚴峻且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分析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成因,探索解決基金缺口對策,對于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運營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和現實實踐意義。
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現狀
根據《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4》的相關報告,以2012年為基準,社會統籌賬戶的隱形債務為83.6萬億元,個人賬戶的隱性債務為2.6萬億元,合計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賬結合制度下的隱性債務為86.2萬億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為166%。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形勢已經不容樂觀。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比10年前提高了3.43歲,預計2025——2030年將延長至76.3歲,2045——2050年延長至90歲。人口老齡化及預期壽命的延長不僅意味著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的不斷提高,而且是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與繳納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同時,在法定退休年齡未作調整的情況下,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直接導致了養老金領取年限的增加。最終的結果就是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的擴大,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的持續。
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成因
1.人口老齡化的沖擊。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人口減少,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群體減少;老年撫養比上升,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增加。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養老保險基金的負擔將越來越重,如果不對退休年齡及計劃生育的相應政策進行調整,養老保險基金的缺口勢必會越來越大。2.轉制成本問題。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將職工分為老人、中人、新人。“新人”在其工作期間內可以建立完整的個人賬戶基金;而“老人”沒有繳納過養老金,在其工作年限中也沒有建立個人賬戶;“中人”的個人賬戶是不完整的,1997年后個人賬戶的積累不足以滿足以后養老的需要。由于政府始終沒有明確轉制成本的承擔者,也沒有明確提出相應的償還計劃,于是“統賬結合”在實踐中變成了“混賬管理”,試圖用社會統籌基金來償還隱性債務,當社會統籌基金不夠支付時,就直接使用個人賬戶基金來償還。3.覆蓋面窄,收繳率低。我國養老保險覆蓋率低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經濟(包括民營、私營、個體工商戶戶和靈活就業等)就業人員大量游離于制度之外。覆蓋面窄導致了基金增幅不明顯,支付壓力沉重,職工未來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同時也使得養老保險基金短期內收入降低,共濟性減弱。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報告顯示,2014年,企業繳費人員19431億,占參保職工的比例為81.2%,比2013年的占比下降2.8個百分點,比2009年下降6.5個百分點(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基金收繳率低必然導致的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減少,從而對基金缺口造成影響。4.退休年齡偏低。退休年齡是領取養老金的資格限制之一,是養老金支付條件的重要構成指標,它影響到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兩方面。提高退休年齡,可以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繳費年限,減輕社會養老負擔;退休年齡低,則增加養老金領取年限,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則不容易實現。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規定了我國男性職工的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職工為50歲。在當時看來,這一規定是合理的,然而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偏低的退休年齡將直接影響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影響基金收支平衡。5.基金投資管理不善。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發展不夠成熟,為了確保基金安全,我國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嚴格限制于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由于投資渠道單一,隨著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和結余的快速增長,基金保值增值形勢日益嚴峻。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不善,擠占、挪用養老金的案件時有發生,基金征繳過程中少繳或漏繳的情況頻發。這也對基金缺口產生了一定影響。
三、解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對策
基于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形成原因,提出以下解決對策:1.化解轉制成本,明確政府責任。轉制成本問題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產生的一大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真正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消除部分隱性債務,縮小基金缺口。采取股市變現、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方式變現部分國有資產,實現國有企業對職工養老的反哺作用。2.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收繳率。通過立法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從國有企業擴大到非國有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然而擴面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覆蓋率越高,基金收入越多,但同時基金支出也會增加。因此在擴面的同時,必須提高基金收繳率。加大拖欠、逃費等問題的處罰力度,強化社會保障部門的征繳責任,以做到應收盡收。3.延遲退休年齡。根據測算,退休年齡每推遲1年,全國養老統籌基金可增加40億元,減支160億元,基金缺口就能縮小200億元。基于我國經濟、人口、就業等現狀,過快提高退休年齡是不現實的。因此可選擇逐步延遲退休年齡,通過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堅決抑制提前退休現象。4.完善基金投資管理。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體現在基金的籌集、運營和支付一系列過程中。因此,一要制定完善的養老保險基金籌集制度,規范養老保險基金征繳。二要加快制定和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多元化、市場化的投資方案,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三要建立合理的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機制,確保養老金支付水平同經濟發展及物價等水平相適應。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社會各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督,確保基金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鄭秉文.對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現狀的反思——半數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質、成因與對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趙應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原因分析與對策選擇[J].北京社會科學,2013(3).
[3]祁恒珺.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的探討[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
[4]鄭秉文.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5]胡秋明.可持續養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論與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6]喬玲.我國城鎮企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D].天津大學,2006.
[7]鄭波.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06.
(一)調整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和《**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17號),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都應按時足額繳費,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企業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20%、職工個人按照工資的8%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職工退休時繳費滿15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對**年底以前在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工作,因個人原因連續工齡中斷,尚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可從**年1月起,按照歷年社會保險最低繳費基數和繳費費率,補繳養老保險費至滿15年,辦理退休手續后,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對已經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繳費滿10年但不滿15年的人員,可延長繳費至滿15年,辦理退休手續后,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二)調整完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市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暫行辦法》(**政發〔**〕61號)及有關規定,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和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工人繳納養老保險費的費率由27%調整為33%,其中單位繳費費率由22%調整為25%,個人繳費費率由5%調整為8%。最低繳費基數為參保職工本人檔案工資,本人實際工資低于檔案工資的,以本人檔案工資為準。
(三)調整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障政策。根據《**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政發〔**〕112號),依法被征用土地的農民應全部納入保障范圍。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征地參保人員范圍內,對同期參保、享受待遇不同的人員養老金標準適時進行調整,所需資金在征地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基金列支。征地養老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調整,由區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報市勞動保障部門和市財政部門備案,所需資金在征地養老人員養老保障基金列支。
征地參保人員在領取養老金前死亡的,其用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繳納的全部養老保險費,一次性返還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補貼部分不予返還。
征地參保人員和征地養老人員在領取養老金期間死亡,已領取的養老金未超過本人用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的,差額部分一次性返還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補貼部分不予返還。
(四)調整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國家規定和我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凡與城鎮各類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都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按照規定的標準繳費,享受相應待遇。
(五)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根據《**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政發〔**〕65號),從**年開始,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將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及其從業人員和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1.建立農村企業和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企業及其農籍職工以本市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用人單位按照6%、職工本人按照2%的費率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繳費滿15年的農籍職工,從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的次月起,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2.建立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給予適當補貼。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根據預期的待遇水平確定,待遇水平不低于領取時本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線,繳費標準隨待遇水平的提高進行調整。市和區縣按照規定標準對農村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給予補貼。
3.建立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年底前年滿60周歲、具有本市農業戶籍、在本市居住滿20年、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按規定享受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待遇。補助資金由市和區縣按照規定標準籌集,確保發放。在《**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實施前,已經建立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的區縣,凡超過該辦法規定補助標準的,仍按原標準執行。
(六)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按規定領取就業證、與本市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以下簡稱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和《**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二、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一)調整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根據《**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規定》(**政發〔**〕80號),本市城鎮各類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應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參加統賬結合基本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9%、職工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2%的費率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人單位同時應按照1%的費率繳納門(急)診大額醫療保險費。職工和退休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和門(急)診大額醫療費補助待遇。
參加大病統籌基本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6.3%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費。參加城鎮個人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應當按規定以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6.3%的費率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和退休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
調整完善大額醫療費救助政策。**年,將在職職工大額醫療費救助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50元,將退休人員大額醫療費救助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60元。將大額醫療費救助最高支付限額由20萬元提高到25萬元。以后年度大額醫療費救助籌資標準和救助標準,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調整完善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注資政策。按照退休人員的不同年齡段,分別確定不同的個人賬戶注資標準。不滿70周歲的退休人員全年注資480元,滿70周歲的退休人員全年注資600元,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全年注資720元。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注資標準根據基金運行情況適時調整。
(二)調整完善公務員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從**年7月開始,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由單位管理改為全市統一管理,建立公務員醫療補助社會統籌基金。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仍按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由市和區縣分別籌集。籌資標準為市財政部門、市勞動保障部門核定繳費基數的5%。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公務員醫療補助社會統籌基金實行單獨列賬,獨立核算,統一經辦。公務員住院醫療、門診特殊病醫療和大額醫療費救助補助標準,公務員發生的門(急)診醫療補助標準和起付標準均執行《**市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暫行辦法》(**政辦發〔**〕87號)規定的標準。
(三)調整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險政策。根據《**市農民工醫療保險辦法》(**政發〔**〕71號),用人單位以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按照3.5%的費率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農民工個人不繳費,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及大額醫療費救助待遇。
(四)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根據《**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規定》(**政發〔**〕64號),從**年1月開始,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學生兒童、無勞動能力的城鎮居民和無養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納入保障范圍。城鎮居民按照規定的標準繳納醫療保險費。對于領取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度殘疾、特殊困難家庭人員和低收入家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個人不繳費,政府全額補助。參保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
(五)建立農村企業及農籍職工大病統籌醫療保險制度。農村企業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參加大病統籌醫療保險,企業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6.3%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和退休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費救助待遇。
(六)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七)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根據《**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政發〔**〕32號)及有關規定,推進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按照規定的標準繳費,政府按照規定給予補貼;農村居民患病就醫按照規定享受醫療補助待遇。
三、建立覆蓋城鄉職工的失業保險制度
將失業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按照《**市失業保險條例》,城鄉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按照單位工資總額的2%、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分別繳納失業保險費。職工失業后,按照規定領取失業保險金,并享受醫療補助、喪葬補助等待遇。
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失業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失業保險條例》參加失業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失業保險待遇。
四、建立覆蓋城鄉職工的工傷保險制度
將工傷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根據《**市工傷保險若干規定》(2003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2號),城鄉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以單位工資總額為基數繳納工傷保險費,初次繳費的,按0.5%、1%、2%的行業基準費率確定繳費費率,以后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職業病危害程度等情況調整確定基準費率,職工個人不繳費。職工發生工傷后,按照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工傷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工傷保險若干規定》參加工傷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工傷保險待遇。
五、建立覆蓋城鄉職工的生育保險制度
將生育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按照《**市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規定》(**政發〔**〕69號),城鄉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按照職工個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之和的0.8%按月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費。職工享受規定的生育保險待遇。
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生育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規定》參加生育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生育保險待遇。
六、建立目標考核制度
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建立了以五種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明年實施兩個新的保險制度以后,將使我**職工和居民的社會保障提升到新水平,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一)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不斷加強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建設
按照**委、**政府的總體部署,各部門、各區縣和管委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不斷加強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已經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職工失業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工傷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生育保險制度,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框架。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斷擴大,由城鎮職工逐步擴展到農籍職工、農村居民、外來務工人員、港澳臺人員和外國人;建立了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政府適度補貼的社會化籌資模式,參保人員各項待遇逐步提高;現代化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基金管理規范、運行平穩。我**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對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系,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兩個保險制度,是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的重大舉措**第九次黨代會確定了進一步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奮斗目標。同時確定了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目標,要求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五項社會保險制度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基本的重要的制度安排。我**已經建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350萬職工參加了保險;已經建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325萬農村居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在此基礎上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177萬符合參保條件的城鎮居民;由此將形成覆蓋800多萬城鄉職工和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制度,為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打下了基礎。我**已經建立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有329萬職工參加了保險;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有268萬符合參保條件的農村居民,由此將形成覆蓋600萬城鄉職工和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為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打下了基礎。建立兩個保險制度,對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城鄉職工和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具有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
(三)深入貫徹落實**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全面做好實施兩個保險的工作
當前,全**人民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推進濱海新區龍頭帶動、中心城區全面提升、各區縣加快發展三個層面統籌協調、聯動發展,這對我們進一步做好勞動保障工作,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各部門、各區縣和管委會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搞好城鄉統籌和經濟社會統籌,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全面做好實施兩個保險制度的工作,使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發展成果。
二、全面把握政策原則,建立基本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機制
**委、**政府批準實施的兩個保險制度,明確了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保障范圍、籌資水平和費用支付等政策和原則。兩個保險制度的設計,體現了城鄉統籌和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原則,我們要認真研究并準確把握。
(一)堅持較低標準起步,建立基本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機制
世界各國現有三種社會保障制度模式。一是強制儲蓄模式。優點是建立個人賬戶,個人積累個人使用,當期積累未來使用,有政府強制和個人自愿雙重約束。問題是不能實現社會共濟,長期儲蓄由于特殊原因可能轉化為即時消費。二是社會福利模式。優點是建立統籌賬戶,政府積累全民使用,當期積累未來使用,有政府稅收和預算制度安排。問題是以重稅維持高福利政策,難以兼顧公平和效率,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社會保險制度。優點是以單位和個人繳費為主,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建立統賬結合基金制度,當期積累當期使用或未來使用。問題是由于生產力不發達,短期難以建立全國統籌共濟制度,社會保障整體水平不高。我國現行制度是第三種模式,能夠較好地適應現階段生產力條件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要求。
我**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學生兒童和成年居民年籌資標準分別為100元和560元,在一個年度內分別發生的18萬元和10萬元以下的醫療費用納入報銷范圍,在三級、二級和一級醫院就醫的基準報銷比例均為50%、55%和60%。上述由籌資數額而決定的支付標準,我**與經濟發展同等城**大體相當,與京滬相比標準較低。
我**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相同,均以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總額為基數繳費,差別在于繳費和待遇不同。城鎮職工的繳費比例為28%,其中單位和個人分別繳費20%和8%。農籍職工的繳費比例為8%,其中單位和個人分別繳費6%和2%。據測算,如果農籍職工按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基數的8%繳費,繳足15年至60歲退休時,每月可領取430元養老金,繳費和保障水平都比較適宜。
我**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籌資標準,是以20**年月發放125元養老金為基礎確定的。據測算,30歲開始參保要連續繳費30年,每年繳費456元,共繳費13680元,其中政府補貼2052元;40歲開始參保要連續繳費20年,每年繳費783元,共繳費15660元,其中政府補貼2741元;50歲開始參保要連續繳費10年,每年繳費1785元,共繳費17850元,其中政府補貼3570元。
我**農村老年人生活補助費,按照年齡段劃分為三個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補助30元、40元和50元。
總體上看,我**兩個保險制度的起步標準不高。之所以作這樣的制度設計,目的在于適應當前生產力發展和生活水準要求,堅持較低標準起步,先把制度建立起來,擴大覆蓋面,提高參保率,使經濟效益一般的企業以及中低收入的職工和居民都能參加保險,建立基本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機制。
(二)堅持全**統一管理,總體考慮相關各項制度安排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均實行全**統籌管理。分別建立兩種保險基金,分別納入基金財政專戶,統一管理和單獨核算,以統一政策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籌集和支付,遵循社會保險大數法則,以增強基金社會共濟和化解風險能力。籌資水平、保障標準與我**經濟發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適應,從較低標準起步,保障大病和門診特殊病醫療需求,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堅持自愿參保原則,以家庭繳費為主,政府給予適當補助。發揮政府補貼作用,引導群眾積極參保,以擴大覆蓋面、提高參保率。
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總的原則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方式并存,制度模式與當前生產方式相結合;實行較低標準起步、廣泛覆蓋、統籌城鄉就業、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全面覆蓋農籍職工和農村居民,適應農村城**化和保險社會化發展需求,逐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其中三項制度的具體原則是:農籍職工基本養老費由單位和職工共同負擔,建立個人賬戶和儲備金,個人賬戶實行完全積累模式;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實行個人賬戶完全積累模式;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實行由政府統一發放,個人不繳費的保障模式。
(三)堅持搞好制度銜接,為整合完善制度體系創造條件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適用于本**非農業戶籍的學生兒童,以及其他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非從業成年居民。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銜接和配套,構成覆蓋城鄉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制度體系,為未來整合完善制度體系創造條件。同時考慮與原有公費醫療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的關系問題;與正在推進的醫療衛生、藥品生產流通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改革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包括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一起,構成覆蓋城鄉職工和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為未來整合完善制度體系創造條件。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向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換。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可向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換。建立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對本制度實施前60歲以上老年人發給生活費補助,作為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過渡性制度安排。
三、加強組織領導,嚴格掌握政策,確保兩個保險制度順利實施
從現在開始至明年全面實施兩個保險制度,只有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實際上,很多工作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做好。兩個保險制度面向企業、職工和居民,要逐步覆蓋符合參保條件的400多萬人。總體上看,確實是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各部門、各區縣和管委會一定要按照**委、**政府的總體部署,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堅決做到把好事辦好辦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搞好服務
有關部門工作職責。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全**兩個保險制度的組織實施工作,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全**兩個保險制度的經辦工作。農委、衛生、教育、民政和殘聯、公安、財政等部門以及經辦銀行,要圍繞實施兩個保險制度,認真履行各自的職責,同時要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各項工作。各部門的工作重點是,面向各區縣和管委會,加強工作指導,搞好總體協調,落實各項政策,全面推動工作。各部門的工作難點是,堅持集中統一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效能,組織實施并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各區縣和管委會工作職責。各區縣和管委會負責本地區兩個保險制度的組織實施工作。工作重點是,面向企業和職工以及社區和居民,加強工作指導,搞好宣傳動員,執行統一政策,切實搞好服務,組織實施參保。工作難點是,組織街道社區和鄉鎮村,發揮街鎮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及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作用,面向企業和職工以及家庭居民開展工作,把各項政策與實際相結合,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各部門、各區縣和管委會要深刻認識到,建立兩個保險制度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政府部門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參保對象搞好服務;搞好兩個保險制度的工作重點在基層,工作難點也在基層,領導機關一定要重心下移,面向基層搞好服務,為搞好社會服務創造條件。因此,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搞好服務;針對工作難點,制定制度辦法,全面搞好兩個保險制度的組織實施工作。要下大力量加強基礎和基層工作,加強經辦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通盤考慮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素質建設、網絡建設和經費保障等各項能力建設,并且立足于組織現有的機構和人員做好工作。
(二)區分難易程度,積極穩妥做好工作
各部門、各區縣和管委會,要區分兩個保險制度中各項保險的難易程度,準確把握政策原則,積極穩妥地做好工作。
一是,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由企業和職工繳費,繳費比例不是很高。工作對象主要是企業,已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工作基礎。總體上看,組織實施的難度不大。要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責任,積極推動企業繳費參保,盡快擴大覆蓋面,努力提高參保率。
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自愿參保原則。由參保家庭繳費,政府給予一定數額的補助,自費數額不是很大,而且可以借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工作經驗。但工作對象是每個家庭,而城鎮居民家庭的情況比較復雜。總體上看,組織實施的難度較大。要積極做好宣傳工作,發揮政府補貼作用,引導群眾自愿參保,逐步擴大覆蓋面,努力提高參保率。
三是,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行自愿參保原則。由參保人員繳費為主,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工作對象是農村家庭居民,而農村居民家庭的情況比較復雜,長期以來一直依托土地為生,依靠家庭直系親屬關系養老,家庭養老的傳統觀念較重。農村生產力發展不平衡,農村居民家庭收入來源和生活水平差別大,農民生活水準一般不高。有些區縣已經實行了老年人生活費補助制度;我**要在實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后,對制度實施前的農村老年人實行生活費補助制度。總體上看,組織實施的難度較大。要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學習借鑒外地建立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經驗,發揮政府補貼作用,講清楚政府補貼的方式和環節,以及各地推行此類制度的成功經驗,引導群眾自愿參保。各區縣可在條件較好的部分鄉鎮積極穩妥地推行新制度,逐步積累經驗后再擴大覆蓋面。
四是,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由區縣政府統一組織發放。已經建立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制度的區縣,要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現有的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發放辦法,按**政府文件規定執行。凡未建立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制度的區縣,要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再單獨新建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制度。
(三)突出工作重點,全面做好工作
突出工作重點,全面做好工作。各部門、各區縣和管委會要從貫徹落實**第九次黨代會精神、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高度,把推行兩個保險制度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安排好今年年底和明年全年的工作計劃,加強領導,周密部署,超前安排,扎實推進,特別注重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為明年全面推行新制度打好基礎,堅決做到把好事辦好辦實。實施兩個保險制度,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實施辦法,要盡快制定并實施,以推動各項工作。主要是,統賬財務管理核算、社險經辦機構經辦、銀行經辦機構經辦、補助資金管理等基本制度;參保資源調查、申報登記、資格審核、繳費標準認定、基金征收、待遇審核支付、社會保障卡發放等工作制度;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管理、醫療費用結算、增加兒童用藥目錄、兒科診療項目和兒童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等醫療保險制度;系統網絡建設、管理軟件升級、醫院聯網結算等信息化建設工作。勞動保障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制發各項實施辦法,同時搞好業務培訓,全面掌握政策制度,確保制度順利實施。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近日舉行的2017清華養老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處于差等空間,如不盡快對制度進行調整,一旦把累結余用盡,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崩盤的風險。
這不是學者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警示。去年末,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執筆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中提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達到47144億元,而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只有35345億元,這表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資產和負債之間缺口會越來越大,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基金累計結余將會被耗盡。
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曾被認為是改善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狀況的一劑良藥,不過據記者了解,由于難以平衡不同地區的利益,在全國統籌方案制度設計上,現實主義打敗了“理想主義”,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將讓位于中央調劑金制度。
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差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每年都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指數報告》,中國養老金發展指數是這項指數的六個分類指數之一,該指數意在評價養老金公共政策的公平性、效率性和持續性與目標的距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
這項指數的負責人――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廣君介紹,2015年養老金指數除了公平性稍有提高之外,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都出現明顯下降。
2015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有所提高的原因是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參保率分別提高了0.7和3.32個百分點。享受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職工人數和城鄉居民人數增加了608萬,完成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整合。
效率性降低是因為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略有下降,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待遇差距繼續拉大;養老金收益等均沒有明顯改變。
最值得引起重視的是持續性指標處于差等空間,具體表現為制度的贍養比繼續下降到2.87∶1,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性不斷增強。
從養老財富的積累來看,2015年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例為4.13%,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7.9%的平均水平,各類養老保險余額占GDP的比例為12.06%,低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82.80%。
楊燕綏表示,在人口老齡化的條件下,在降低企業繳費負擔和確保養老金支付的雙重壓力下,對養老金進行結構調整至關重要,亟待建立和夯實中央統籌基礎養老金,做大職業年金,管好個人養老金,激勵就業和改善福祉并重。
全國統籌從中央調劑金起步
雖然2015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3.5萬億,但當前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存在明顯的苦樂不均。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35345億元,比2014年底增加3545億元,增長率為11.15%,增速同比下降1.34個百分點。
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廣東,其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6532.75億元,江蘇、浙江也分別有3163.71億元和3070.39億元,北京、山東、四川也各有2000多億元。這六個省份累計結余共有19963.17億元,占到全國累計結余的56.48%。
現在養老保險制度的狀況是,一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省級統籌階段,資金無法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省份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赤字,將不得不越來越依賴財政補貼去彌補缺口。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便是全國統籌。自2013年中央啟動新一輪養老保險頂層設計以來,構建什么樣的基本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制度一直存在兩種思路,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由中央統收統支,二是采取省級統籌的方式,建立中央調劑金,各省上交調劑金互濟余缺。
一、社會保險體系建設情況
(一)截止年12月31日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結余情況
1.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10828人,累計參保人數83002人,其中在職職工參保人數58590人,退休職工參保人數24403人。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76394萬元,其中基金征繳收入46378萬元,利息收入815萬元,轉移收入179萬元,上級補助收入29022萬元;年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77365萬元,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29102萬元(含離休費28萬元),喪葬撫恤支出838萬元,上解上級支出47362萬元,轉移支出63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7116萬元。
2.機關養老保險自年開始實施,到年7月停止了財政全額撥款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險征收和發放,自收自支單位繼續繳費,截止年12月31日共有參保人數607人,年機關養老保險基金收入365萬元,發放機關養老保險基金466萬元,領取養老金人數252人,截止年12月31日機關養老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410萬元。
3.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于年10月在我市啟動,截至目前全市已全市已采集基礎信息200475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9%;享受新農保待遇54439人,繳費人數135746人,年新農保基金收入7318萬元,其中個人繳費3391萬元,利息收入25萬元,政府補貼3902萬元,累計發放待遇4364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3953萬元。
4.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于年10月啟動,截止年12月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政府補貼)403萬元,基金支出50萬元,年末基金滾存結余353萬元。截止年12月底,已將1555名60周歲以上老人應享受的待遇發到到了居民手中,目前,此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5.按照什府辦字[]74號文《關于老農保與新農保銜接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精神,老農保已基本清退完畢,截止年12月31日,老農保基金帳面滾存余額6萬元。
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增參保人數3419人,累計參保人數79501人,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0208萬元(不含個人帳戶金),其中基金征繳收入9923萬元,利息收入244萬元,財政補貼41萬元,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7109萬元,其中醫療保險待遇支出6921萬元,上解上級支出188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18231萬元。
7.城鎮居民基本醫保險新增參保人數4276人,累計參保人數66489人,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034萬元,其中征繳收入239萬元,利息收入31萬元,政府資助收入1764萬元,年全年基金支出666萬元,其中統籌基金待遇支出592萬元,上解上級支出74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年末滾結余2985萬元。
8.失業保險累計參保人數30758人,在冊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人數299人,全年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867.38萬元,累計發放失業保險金549.5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失業保險基金結余802.1萬元。
9.工傷保險累計參保人數50520人,年工傷保險基金收入2618萬元,其中工傷保險征繳收入1461萬元,利息收入19萬元,上級補助1138萬元,年全年工傷保險基金支出2519萬元,其中工傷保險待遇支出1040萬元,勞動能力鑒定費支出1.4萬元,上解上級1477.6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工傷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551萬元。
10.生育保險累計參保人數31512人,年生育保險基金收入650萬元,其中生育保險征繳收入382萬元,利息收入11萬元,上級補助收入258萬元,年生育保險基金支出677萬元,其中生育保險待遇支出290萬元,上解上級支出387萬元,截止年12月31日生育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495萬元。
二、各級財政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情況(見附表)
三、社會保險制度覆蓋的范圍和保障制度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24492人,比上年度新增4700人,平均養老金為555.56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9231人,待遇標準為:基本退休費比例達到95%以上的,享受基本工資總額×0.05、基本退休費比例未達到95%的,享受基本工資總額×0.075。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37721人,比上年度新增2956人,報銷比例:參保人員為70%+年齡周歲×0.25%;退休人員為73%+年齡周歲×0.25%。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13726人,比上年度新增782人,待遇標準為357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19000人,比上年度新增9750人,待遇標準為:一次性傷殘金(本人工資)1級24個月、2級22個月、3級20個月、4級18個月、5級16個月、6級14個月、7級12個月、8級10個月、9級8個月、10級6個月;喪葬費為6個月本市上年度平均工資;工亡金50個月本市上年度平均工資。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11017人,比上年度新增312人。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25132人,比上年度新增640人,平均養老金為597.56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9084人,比上年度減少147人,待遇標準不變。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41500人,比上年度新增3779人,報銷比例不變。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14512人,比上年度新增786人,待遇標準為:357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17361人,比上年度減少1639人,待遇標準為不變。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13190人,比上年度新增2173人。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31069人,比上年度新增5937人,平均養老金為710.09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12834人,比上年度新增3750人,待遇標準不變。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45000人,比上年度新增3500人,報銷比例不變。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14511人,比上年度減少1人,待遇標準為:357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32339人,比上年度新增15038人,待遇標準為不變。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15800人,比上年度新增2610人,待遇標準為:從8月1日起,女職工醫療費3000元包干,男職工醫療費1500元包干,女職工生育補貼按分娩前12月生育保險期限繳費基數÷365×生育產假天數,生育假天數:正常產90天,晚育加30天,難產加15天,多生育個一個女兒增加15天。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36000人,比上年度新增4931人,平均養老金為856.39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9313人,比上年度減少3521人,待遇標準不變。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48300人,比上年度新增3300人,報銷比例為:參保人員為75%+年齡周歲×0.25%;退休人員為78%+年齡周歲×0.25%。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19381人,比上年度新增4870人,待遇標準為:38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32500人,比上年度新增161人,待遇標準為不變。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24500人,比上年度新增8700人,待遇標準不變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42268人,比上年度新增6268人,平均養老金為769.97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9529人,比上年度新增216人,待遇標準不變。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58107人,比上年度新增9807人,報銷比例不變。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2人,比上年度新增2630人,待遇標準為:38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44471人,比上年度新增11971人,待遇標準為不變。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26546人,比上年度新增2046人,待遇標準不變。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52068人,比上年度新增9800人,平均養老金為953.88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629人,比上年度減少8900人,待遇標準不變。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70256人,比上年度新增12149人,報銷比例不變。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26894人,比上年度新增4883人,待遇標準為:546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46856人,比上年度新增2385人,待遇標準為不變。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28620人,比上年度新增2074人,待遇標不變。10月1日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為58506人,比上年度新增6438人,平均養老金為1029.97元人/月。機關養老金參保總人數為607人,比上年度減少22人,待遇標準不變。城鎮職工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為85315人,比上年度新增15059人,報銷比例不變。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30758人,比上年度新增3684人,待遇標準為:546元/月。工傷保險參保總人數50591人,比上年度新增3735人,待遇標準為:一次性傷殘金(本人工資)1級27個月、2級25個月、3級23個月、4級21個月、5級18個月、6級16個月、7級13個月、8級11個月、9級9個月、10級7個月;喪葬費為6個月本市上年度平均工資;工亡金為全國居民人均年收入的20倍。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為31155人,比上年度新增2535人,待遇標準不變。自去年啟動新農保試點工作后,全市已采集基礎信息人員200475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9%;享受新農保待遇人員55229人,繳費人員1334423人,已代扣繳農保基金金額3376.98萬元,參保覆蓋率達93.7%。10月又啟動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截止年底已有1500名60周歲以上老人享受了養老待遇。
四、社會保障資管理監督成效明顯
1.思想重視,組織機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為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我市高度重視,成立了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局際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衛生局、市紀委監察局、中國人民銀行市支行等七個部門和單位組成。市人社局、市紀委監察局領導任組長,其他成員單位領導為組成人員。同時制訂了《市社會保險基金專項治理局際領導小組工作規則》,明確了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和工作安排。組織機構的健全和職能的落實保證了我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的順利開民展。我市人社局還成立了社會保險基金專項治理領導小組,按照《市社會保險基金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每年都開展了社會保險基金專項治理自查自糾工作.市社會保險局、市就業局和市醫療保險局都進行了自查自糾,自查工作成效明顯,確保基金運行安全。
2.完善基金監督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業務經辦。為了加強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督,規范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行為,切實保障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維護社會保險參保單位和人員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令259號)、《社會保險費征繳監督檢查辦法》(勞動部令第3號)、《社會保險基金征行政監督辦法》(勞動保障部令年第12號)、《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于印發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的通知》(財社字[]60號)、《社會保險基金現場監督規則》(勞社部發[]5號令)、《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德辦發[]1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結合本市實際,我們以社保基金專項治理和懲防體系建設為契機,完善了基金監督制度,進一步規范業務經辦。一是完善了基金監督體系。我市建立了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和社保經辦機構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體系,實現對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支付和管理運營各個環節的全程監督,切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安全。行政監督主要由我市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定期向行政監督部門匯報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況。社會監督,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定期向社會公布社會保險收支、管理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為確實做好社會監督工作,加強醫療保險基金監管,我們聘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等各階層人士6人作為義務監督員,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了明查暗訪,為基金監管起到了重要的監督作用。同時,我市社保經辦機構加強了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二是完善了基金內控制度。我們制訂了《市社會保險內部控制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基金財務、稽核審計和各項保險待遇審批、待遇支付和信息數據修改等重要工作崗位的工作職責、權限等。對基本養老金和工傷、生育保險的待遇支付,審計人員每月都要審計復核一次。凡是辦理退休手續和領取工傷生育保險待遇的人員,相關職能科室在核算基礎數據后,都要交到審計人員進行復核。未經審計和分管領導簽字的一律不得支付待遇。對于日常發生的帳戶合并、出生年月、參保時間變更等特殊數據的修改和重復繳費、在職死亡一次性支付,也都要由審計人員審計復核,分管領導簽字,方能辦理。對于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的賬戶、基金轉移等業務,實行稽核審計,嚴格把關。我們每年都對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金資格進行了驗證,年檢率100%,杜絕了養老金冒領,確保了基金的安全。
3.強化擴面征收,增強基金抗風險能力。我們進一步加強了社會保險的擴面征收力度,提高基金征繳率,做到依法征收,確保各項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到位,進一步增強了基金抗風險能力。一是強化擴面,確保應保盡保。我們加強了社會保險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加強了社會保險的擴面工作,取得得了較好的成效。二是強化稽核審計,確保應收盡收。為了確保社會保險費應收盡收,切實維護參保人員的合法權益,按照《社會保險稽核辦法》,我局財務稽核科加大了對全市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和社會保險待遇領取情況的核查,重點核查參保單位的參保人數、繳費基數是否符合政策規定,實際繳費是否按時足額繳納。實發工資總額,與申報繳費人數、繳費基數是否一致;個人實際工資低于上年度全省職工平均工資60%,督促被稽核單位按規定及時調整并申報新的繳費基數,同時,掌握被稽核單位的繳費比率分擔是否按政策規定執行。三是加大清欠力度,確保基金安全可靠。對因地震災害和金融危機影響緩繳社會保險費的困難企業,隨著企業經濟形勢的逐步好轉,我們陸續與緩繳企業簽訂了補繳協議,督促企業按時補繳所欠社會保險費,既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也確保了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
4.認真落實基金財務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完整。為規范社會保險基金的財務行為,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確保基金絕對安全,我們認真落實《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社會保險基金會計制度》等,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嚴格按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和賬務專戶管理,按規定存入銀行;基金收支按險種分別建賬、分別核算;每日的基金收入做到了及時轉入財政專戶,需要支付的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報財政部門審核后,從財政專戶撥到支出戶帳戶,做到專款專用。在銀行帳戶的開設和管理上,規定定期核對現金日記帳,保證帳實相符。根據我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結余情況,在保證足夠基金待遇支付的情況下,將結余基金轉為銀行定期存款,周轉金部分與各開戶銀行簽定《存款優惠利率協議書》。我們嚴格執行貨幣、有價證券的保管與賬務處理相分離;重要票據設置專人管理嚴格管理,保管與使用分開;會計處理與業務經辦、信息數據處理分離的崗位分離等制度。加強了對社保基金票據使用管理力度,由業務部門統一到財務科領取,專人負責票據保管,并注明領取張數、作廢張數及號碼、核銷時間等,對遺失票據的嚴格追究責任。
五、社會保險制度建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制度建設。我局在市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為保證社會保險工作的正常開展,多次修改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和業務流程。年修訂出臺了《市社會保險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對機構設備和人員職責、業務運行控制、基金財務控制、信息系統控制、內部控制的管理和監督方面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年10月出臺制訂了《市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和待遇結算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基金收支方式和加強銀行帳戶管理的規定,確保了各項社保基金的安全運行。同時,結合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有針對性的制訂出臺了《市征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實施辦法》、《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細則》、《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經辦規程》等操作性較強的規章制度,確保了社會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
2.信息系統建設日趨完善。我局投入資金200多萬元修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中心,購置先進數據設備和網絡設備,充實信息中心人員配備。目前信息中心配備有10名專職技術人員進行各項社會保險信息數據錄入,現使用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有兩套:社會保險綜合管理系統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信息系統,使用的數據庫版本為oracle817,各項社會保險數據通過華賽磁盤陣列進行集中存儲,同時輔助于移動硬盤、客戶機、刻錄機進行外部備份,從源頭上保證了社會保險信息數據的完整與安全。為保證信息中心(機房)的正常運轉,我局制訂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信息中心機房暨網絡管理維護制度》明確了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強化了工作責任心。
3.社會保險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全覆蓋:自年10月試行“新農保”制度和年7月試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市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所有城鄉居民;截止年度,全市城鎮職工參保8.3萬人(含退休人員),“新農保”參保繳費18.77萬人,已錄入信息納入參保范圍人數20萬人,“居民養老”參保繳費0.15萬人(退休年齡段),已納入參保范圍0.43萬人,各項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數合計28.7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7%。“職工醫保”參保8.53萬人,年9月實行“居民醫保”制度,年參保6.82萬人,加上“新農合”參保人數,全市城鄉居民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在全市用人單位得到位基本有效的關貫徹執行。
二是籌資標準和待遇水平逐年提高:按照國家、省、市統一的繳費基數和費率,全市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籌資標準隨社會平均工資的增加和參保人員收入(含預期)提高在逐年遞增。全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自年以來,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已連調8年,待遇水平較2004年增長了近3倍。基本醫療保險的報帳比例逐年提高、起付標準和個人負擔在逐年降低,有效保障了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
三是服務能力和質量有所改善:社會保障依法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有所提高,服務范圍和服務功能有所擴展,業務經辦質量和群眾滿意度有明顯改善。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欠繳金額較多。截至目前,我市因困難企業緩繳各項社會保險費達3008萬元,部分困難企業一些在短期內還不能真正走出困境,對于前期和繼續緩繳的各項社會保險費難以清還,清欠難度大,給社保基金抗風險能力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二是各險種之間參保人數不平衡。各險種之間參保人數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失業保險參保人數與其它險種參保人數之間的差距較大。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加強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逐步建立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制度。
(二)基本原則
1、立足實際,統籌規劃。合理確定被征地農民的保障水平和就業培訓計劃,確保政府能承受,被征地農民能接受,并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2、統一制度,方便銜接。全市建立統一的被征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制度,既有別于城鎮職工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又能與城鎮職工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
3、突出重點,分類實施。具體實施中,區分情況,以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為就業培訓重點,以大齡和老齡被征地農民為社會保障重點,統籌考慮,分類實行保障。
二、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的范圍和對象
我市城鎮規劃區內,因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需要經有土地征收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由相應國土資源部門實施統一征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3畝且在征地時享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利,年滿18周歲以上的被征地農民。
下列人員不在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范圍:未達到勞動年齡段的;土地被征收后,重新獲得調劑土地的;土地被征收后,已領取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且戶口已遷往外地(市)或出國(境)定居的;服刑期內的。
三、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
被征地農民就業工作要納入就業再就業整體規劃。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咨詢、就業指導、就業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服務,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有效使用培訓和就業資金,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合適的就業培訓機會,幫助他們取得職業資格認證,從而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按規定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督促指導征地單位優先安置被征地農民就業。就業安置可以采取用地單位直接提供就業崗位并與符合就業條件的安置對象簽訂勞動合同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用地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和被征地農民三方簽訂合同委托安置的方式。要針對被征地農民的特點和市場需求,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全市職業培訓范疇,開展多種方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被征地農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
四、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
(一)養老保險
新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及待遇,按以下辦法執訂:
1、新被征地農民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保障標準統一確定為260元/月。按本人所處的不同年齡段一次性分別繳納5-16年的養老保險費,所需資金由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承擔60%,從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中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統一扣繳。政府補助40%,從土地出讓金收入等政府財政資金中列支。
2、新被征地農民符合領取養老金年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人員,在一次性繳納5—15年的養老保險費后,從繳費次月起按月領取養老金。
3、新被征地農民接近領取養老金年齡(男年滿50不滿60周歲、女年滿40不滿55周歲)的人員,一次性繳納16年的養老保險費,待其到達領取養老金年齡后,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4、新被征地農民處于勞動年齡段(男年滿18周歲不滿50周歲、女年滿18周歲不滿40周歲)的人員,按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繳費標準繳納5—10年的養老保險費,由經辦機構按規定為其建立個人賬戶。其養老保險待遇有以下幾種方式;(1)參保人員被用人單位錄用,可將其個人帳戶資金轉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中,并按我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辦法續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到達領取養老金年齡時,享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2)若未實現穩定就業,但村(組)集體和被征地農民依據自身經濟實力,愿意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者,將其個人帳戶資金轉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中,按我市城鎮個體勞動者的參保條件和辦法,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按規定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3)未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到達領取養老金年齡時,可由村(組)和本人按照當年新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中接近領取養老金年齡人員的繳費標準補繳差額部分,政府財政相應補助40%,由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發給養老保險金。
已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及享受待遇按以下辦法執行:
1、已被征地農民可采取自愿的方式參加已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享受標準分為260元、230元、200元三個檔次,由村(組)和個人共同自愿選擇。根據不同享受標準確定繳費標準,所繳費用由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分擔60%或55%,財政補助40%或45%。原則上由村(組)集體統一組織參保,一次性繳納費用。一次性繳清5-16年養老保險費的村(組)和個人,財政按45%給予補助。一次性繳費確有困難的,經過申請,由經辦機構審查同意,雙方簽訂協議后,可分次繳費。處于勞動年齡段的人員還可以按年繳費。但分次或按年繳費的,要繳納相應的利息,財政補助40%。超過規定時限或違反協議的財政不予補助。
2、已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的人員,按照本人選擇的不同繳費標準,從繳清費用次月起,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3、接近領取養老金年齡的人員,按照本人選擇的不同繳費標準,繳足16年的費用后,到達領取養老金年齡時,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4、處于勞動年齡段人員,按規定參保并一次性或連續繳足費用后,其待遇標準參照新被征地農民相同年齡段人員的辦法。
(二)醫療保險
完成“撤村轉居”的被征地農民可采取自愿原則,按照本人戶口所在地,參加當地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未轉為城鎮居民的繼續按原辦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三)最低生活保障
被征地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居民最低生活標準的,可根據有關規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五、就業培訓和保障資金的籌集與管理
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所需資金,按我省職業和創業培訓補貼標準,從再就業資金中支付。當年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計劃由所在的鄉、鎮(街道辦)向同級勞動保障和財政部門上報,財政部門要按培訓計劃及時核撥培訓所需資金。
新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費用:村(組)集體和個人承擔部分,從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中列支抵交,由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征地手續辦理完畢3個月內統一扣繳劃撥當地農保經辦機構;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足以抵交時,其不足部分由村(組)集體和個人補足后財政予以補貼。財政補貼所需資金從土地出讓金收入等財政資金中列支,由市、縣(區)財政部門納入預算并劃撥農保經辦機構。
已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費用:村(組)集體和個人承擔部分,由村(組)統一組織籌集資金,申請核準后2個月內向農保經辦機構繳納。財政補貼部分,所需資金從土地出讓金收入等財政資金中列支,由市、縣(區)財政部門納入預算并劃撥農保經辦機構。
各縣(區)農保經辦機構在國有銀行開設基金收入戶和支出戶,財政部門要在同一國有銀行開設社保基金財政專戶。存入財政專戶的基金,要按政策規定的利率計息,所得利息納入基金。養老保險基金及其所得收入依法免征稅費。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系統,加強基金管理和運行。社會保險基金單獨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借、挪用或截留、擠占,并接受問級財政、審計及社會各界的監督,確保基金的安全。
建立養老保險專項儲備金。市、縣(區)政府每年要從當年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提取10%的養老保險專項儲備金,轉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財政專戶,用于補助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支出。基金不敷使用時,由財政部門負責解決。
六、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
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共同負責組織實施。
1、城市(鎮)規劃建設控制區的范疇是指各建制鎮區,經濟開發區和臨滬經濟區劃定區域,具體范圍授權建設規劃部門公布。
2、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的范疇是將全市農村現有分散的眾多自然村落(點)逐步撤并,規劃建設具有江南水鄉文化特色、現代氣息和適合生產、人居的新型村莊、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社區周邊自然村盡可能規劃到社區建設。具體范圍授權建設規劃部門公布。
二、實施形式
1、城市(鎮)規劃建設控制區內農村居民住宅被拆遷或農戶申請新建翻建住宅的,一律采取預拆遷辦法,通過公寓房或貨幣化進行安置,不再安排宅基地。公寓房建設按城市(鎮)居住小區要求進行布局,符合城鎮居民居住小區規劃和功能建設標準,由政府組建開發公司統一建設,也可采取由政府向房產開發商回購的方式。
2、城市(鎮)規劃建設控制區外,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連片整村(組)被征地拆遷的失地農戶,包括現有無地組農戶被拆遷的、無土地承包權的非農居民的農村合法住宅動遷的,一律進入城鎮(區)、社區公寓房或貨幣化進行安置,不再安排宅基地。
3、城市(鎮)規劃建設控制區外,符合使用宅基地條件的農村居民(戶),包括已居住在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內的農戶,需新建、翻建、改建住房的,就近安排進入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推廣建復合式或聯體式住宅,鼓勵放棄宅基地入住城市(鎮)區公寓房。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住宅房可采用統一建設或農村居民自建辦法。自建住宅的,嚴格執行《關于印發<市宅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政發[]39號)規定的標準,由建房戶提出申請,村委會簽署意見,鎮人民政府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在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內安排宅基地。房屋的建造形式必須服從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統一管理。
三、政策措施
(一)提高入住公寓房失地人員的保障待遇。
1、享受對象和條件。
(1)動遷后入住公寓房(含貨幣化安置,下同)并放棄農村宅基地、具有享受本村(組)“土地換保障”待遇資格的失地農村居民(戶),包括:<1>城市(鎮)規劃建設控制區內,在冊的農村居民被征地且其合法住宅采取預拆遷辦法給予安置后入住公寓房的農村居民。<2>城市(鎮)規劃建設控制區外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連片整村(組)征地拆遷的失地農戶,包括現有無地組農村居民住宅搬(拆)遷的農戶安置入住公寓房的。<3>具有農村土地承包權和農村合法住宅的非農人員,被征地后按動遷安置辦法入住公寓房的。
(2)以戶為單位,因失地已享受“土地換保障”待遇的農村居民,自愿放棄宅基地入住公寓房的。
2、優惠待遇。凡在政府規定期限內動遷和自行拆除農村原住房的可享受:
(1)農村居民戶籍轉為城鎮居民戶籍,享受城鎮居民待遇。
(2)對年滿男60周歲、女55周歲到齡已享受“土地換保障”待遇的人員(含撤隊保養和原征地保險人員,下同),在原有“土地換保障”的基礎上,增加養老金。在原“土地換保障”標準和發放渠道不變的基礎上,對上述人員每人每月增發150元。
(3)對年滿16周歲以上,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下的因失地享受“土地換保障”人員,設置進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接軌通道,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
<1>從現在起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新被征地失地農村居民安置不再實行“土地換保障”,暫按每人15000元標準增繳社會保險金后,直接進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到齡后按月享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
<2>對年1月以后被征地享受“土地換保障”220元/月失地人員,暫按每人15000元增繳社會保險金后,直接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到齡后按月享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
<3>對年底前的已被征地人員,按“土地換保障”規定享受200元/月和180元/月的失地人員,在個人補繳3390元、5650元,暫按每人增繳15000元社會保險金后,直接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到齡后按月享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
<4>對按《關于在市級開發區征用土地未安置人員實行養老保險的試行意見》(政發[]261號)參加“征用土地未安置人員養老保險”(即繳納6600元到齡月領不足220元給予補足220元,超過220元按實計發)的人員,按自愿原則,增繳每人15000元社會保險金后,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到齡后按月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繼續享受原政策待遇。
<5>對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上述人員,可以選擇增繳每人15000元社會保險金后,折算相應城保繳費年限和個人賬戶,到達退休年齡時增加其退休金標準,也可以選擇享受原有政策待遇。
(4)納入城鎮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凡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上述人員,按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規定,可同時參加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由個人承擔。
(5)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上述有關人員,可按《市年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意見》的規定,參加合作醫療保險。
(二)農村居民入住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的權益保障。
1、進入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安置的農村居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農戶愿意流轉土地,可自主流轉也可委托原村民委員會對其承包土地進行流轉經營,土地流轉經營凈收入全部歸該農戶所有。
2、農村居民在原村組集體經濟組織享有的經濟權利不因遷居而改變。在享受經濟權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義務。
3、對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占用土地,一律按市政府規定的土地補償標準和辦法向土地所在的村組農村居民足額補償到位。土地征用時要對農戶的承包田和自留地要進行調整,無法調整的,補償要到有關農戶。
4、符合自建房條件的農村居民自建房屋必須進入規劃確定的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對進入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建造房屋的農戶,兩個月內原住宅必須自行拆除。先拆后建的,在建設期間可由政府按拆遷政策給予一定的過渡補償。
(三)拆遷補償安置標準。在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需對農村居民住宅進行拆遷的,拆遷辦法和補償安置標準,根據上級現行政策,由市建設局、市政府動遷辦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各鎮(區)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
(四)稅費減免。
1、入住公寓房的住戶,在辦理房產證、土地證中涉及的契稅享受城鎮居民動遷同等減免待遇。
2、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過程中涉及的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管理費、公路道口搭接費、墻改押金、散裝水泥押金、房產、土地登記發證費、質監費等政府性收費項目予以全免。
四、資金統籌
1、已到齡人員每月增發150元資金,市鎮兩級財政各按50%承擔,經濟開發區、臨滬經濟區由區財政全額承擔。
2、其他人員增繳的每人15000元社會保險金,為政府對放棄宅基地、入住公寓房的農村失地居民房屋拆遷后的特殊補貼,由動遷地政府全額承擔。
3、對年底前已被征地享受“土地換保障”的失地人員,在“土地換保障”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應有市鎮(區)承擔的資金,市鎮各按50%承擔,經濟開發區、臨滬經濟區由區財政全額承擔。
五、組織實施
(一)用地報批。
1、經報批后確定的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若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由規劃、國土部門按規定申請調整。
2、城市(鎮)規劃區內公寓房建設用地和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公寓房用地必須辦理用地有關手續。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宅基地用地通過掛鉤周轉指標解決,由所在地政府辦理報批手續,并按規定對擁有土地使用權的村組農村居民進行補償安置。
3、農村居民在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自建房用地,嚴格執行《關于印發<市宅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政發[]39號)規定,實行大、中、小套用地審批規定。
(二)基礎設施建設。
1、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由市建設部門負責布局,村莊規劃由各鎮(區)政府負責,規劃設計依規定報批途徑批準確定。
2、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應由專門機構負責,通過招投標辦法實施,也可由各鎮(區)組建公司組織實施。涉及的電力、廣電、電信、自來水、污水、燃氣等設施投入按照“誰經營,誰投入,誰負責”的原則,由行業負責,進入用戶的按城鎮居民負擔辦法由用戶負擔。
(三)資金保障。
1、市鎮(區)財政加大投入。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由有關行政村負責籌措,各鎮(區)財政予以支持,市級財政適當補助(經濟開發區、臨滬經濟區除外),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共同推進。今后對規劃撤并村莊不再進行配套建設。
2、市場運作。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經營性用地按有關規定辦理手續,出讓所得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一)補繳標準
繳費基數為補繳時本縣上年度全社會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繳費比例為18%。
(二)具體補繳辦法和享受的待遇標準
1、原已繳納部分費用、現由社保中心按精簡退職人員生活困難補助標準發放生活補助費且年齡在80周歲以上(即*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人員,一次性補繳5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全部由縣財政補助),從發文次月起按現行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年齡在80周歲以下(即*年01月01日以后出生)的人員,一次性補繳10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個人繳費比例為8%(個人繳納部分不記個人帳戶),縣財政補助比例為10%,從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次月起按現行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其中年齡在60周歲以上(即*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人員,每超過2歲,個人繳納部分少繳1年。如個人選擇不補繳(所需費用全部由縣財政補助)的,從發文次月起按20*年本縣企業退休人員最低養老金標準發給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
2、*年*月30日以前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一次性補繳10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個人繳費比例為8%(個人繳納部分不記個人帳戶),縣財政補助比例為10%,從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次月起,按現行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其中年齡在70周歲以上的人員(即1938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每超過1歲,個人繳納部分少繳1年。如個人選擇不補繳(所需費用全部由縣財政補助)的,從發文次月起按20*年本縣企業退休人員最低養老金標準發給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
3、*年10月01日至1997年12月31日期間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由本人一次性補繳10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并按對應年份最低繳費基數和個人帳戶記帳比例補記個人帳戶,從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次月起,按現行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其中年齡在70周歲以上的人員(即1938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每超過1歲,個人繳納少繳1年。一次性補繳的10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個人也可選擇繳納8%(個人繳納部分不記個人帳戶)、縣財政補助10%的,從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次月起按20*年本縣企業退休人員最低養老金標準發給養老金,今后統一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其中年齡在70周歲以上的人員(即1938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個人繳納部分每超過1歲,少繳1年。個人選擇不補繳的,仍按縣政府[20*]67號專題會議紀要規定享受生活補助待遇。
4、*年01月01日至20*年*月30日期間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由本人一次性補繳15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并按對應年份最低繳費基數和個人帳戶記帳比例補記個人帳戶,從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次月起,按現行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以后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一次性補繳的15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個人也可選擇繳納8%(個人繳納部分不記個人帳戶)、縣財政補助10%的,從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次月起按20*年本縣企業退休人員最低養老金標準發給養老金,今后統一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調整養老金。個人選擇不補繳的,仍按縣政府〔20*〕67號專題會議紀要規定享受生活補助待遇。
5、對現處于勞動年齡段的人員,可以從*年10月01日縣政府青政字〔*〕173號文件規定的個人開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之月起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并按對應年份繳費基數和個人帳戶記帳比例補記個人帳戶,其*年10月01日以前的連續工齡按規定視同繳費年限,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時,繳費年限達到15年以上的,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并享受養老待遇;不滿15年的,必須補繳或后延。
二、范圍和對象
將破產、解散或關閉的原縣屬集體企業未參保的經人事勞動部門辦理錄用手續且企業破產、解散或關閉、歇業時在冊的職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范圍,允許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
三、上述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后,在20*年12月31日以前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可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各項優惠政策,包括繳費優惠、繳費年限計算、門診醫療補助費等;在20*年12月31日以后參保的,不予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優惠政策。
此前一個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著力改善民生,深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與否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2009年,我省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提前一年在全省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增參保人數超過120萬人。
與此同時,我省積極推進生育保險制度改革,部分地區還探索將生育生活補助費納入基金支出范圍。工傷保險實施“平安計劃”二期,規范和完善了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程序和標準。
新農保試點工作鋪開
去年11月下旬,國務院批準我省開陽縣、修文縣、息烽縣、鐘山區等11個縣(市、區)為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市、區),試點區有60歲以上農民近44萬人,符合參保繳費條件的人口約265萬。
隨后我省成立了以孫國強副省長為組長的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12個部門組成。目前各地各部門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據悉,各試點縣(市、區)在2010年2月14日前,須完成發放60歲以上老人的部分基礎養老金。
與以自我儲蓄為模式的“老農保”相比,新農保的制度創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二是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這標志著農民將和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沿襲幾千年的農村“養兒防老”傳統,將逐漸被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的新農保制度所取代。
提高統籌層次 做好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工作
除新農保外,社保事業發展的又一大利好消息是: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所有人員,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可在跨省就業時隨同轉移;在轉移個人賬戶儲存額的同時,還轉移部分單位繳費;參保人員在各地的繳費年限合并計算,個人賬戶儲存額累計計算,對農民工一視同仁。
1、制度實施時間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從2010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是從2011年7月1日開始實施。
2、參保條件 新農保參保對象為具有本縣農村戶籍、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以參加新農保;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對象為具有本縣戶籍、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不符合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均可以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3、繳費檔次 新農保參保人員繳費標準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8個檔次。城鎮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參繳費標準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200元、1600元12個檔次。兩類參保人員均是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在一個自然年度內,繳費檔次確定后,一次性繳納。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