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9 09:58: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評估指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現階段氣象科普評估主要是氣象科普管理機構自上而下的自我評估。文章通過解析氣象科普評估的內涵,從氣象科普發展規劃、氣象科普成果和氣象科普組織能力三個一級指標梳理現今氣象科普評估現狀。以期對氣象科普評估體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 :氣象科普;評估指標;現狀
氣象科普評估內涵界定。目前學界對氣象科普評估還未做出明確的界定。結合科普評估定義①和氣象科普的特點,本文對氣象科普評估初步界定為:借助系統科學,確立評估指標(主要包括發展規劃、組織能力、效果等一級指標),參照客觀合理的評價標準,由參加者(指參加氣象科普活動的各類人群,包括各級管理者、組織者、受眾等)②對氣象科普管理機構的管理能力、科普能力等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考核與評價,從而促進被評估單位提升氣象科普工作管理水平和科普效果的一系列科普管理活動的總稱。
氣象科普評估分類。依據評估主體類型,氣象科普評估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科普機構對自身活動開展的自我評估;二是請外部專家對科普活動的績效開展的外部評估;三是評估者吸收受評對象和科普目標群體共同成評估小組。我國現階段的氣象科普評估主要是通過氣象主管部門網絡平臺、熱線電話,一些社會媒體、教育部門對社會公眾和學生的調查訪問,來了解公眾對氣象科普單位的組織以及氣象科普知識接受程度的反饋信息,屬于典型的自上而下自我評估,處于評估的初級階段。依據評估內容,可以分為發展規劃評估、組織能力評估、效果評估。文章梳理出我國氣象科普評估一級指標,進而為構建氣象科普評估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氣象科普發展規劃指標現狀
氣象科普發展規劃是氣象科普工作的頂層設計部分,應作為氣象科普評估的一級指標。中國氣象局、河南省氣象局、海南省氣象局先后編制實施了《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16)》。中國氣象局的規劃具有開創性和標志性意義。率先提出到2016年基本實現氣象科普業務化、常態化、社會化和品牌化發展,實現氣象科普融入氣象業務服務之中,形成科學有效的氣象科普業務流程,提出新增20個專業性較強、現代化水平較高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氣象科普場館(展區),每個縣至少建成一個標準化的校園氣象站,全國建成約2000個氣象科普示范社區,培訓萬名農村氣象信息員等。為了更好的落實和呼應中國氣象局編制的氣象科普發展規劃,河南省科協、省氣象局制定的《河南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提出到2016年河南省氣象科普場館(所)覆蓋全部省轄市,覆蓋70%以上的縣城。全省新增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1個,建設或升級3-5個省部級和市廳級科普教育基地。全省鄉鎮氣象信息綜合服務站和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區70%以上建成氣象科普宣傳站。
全省配置或新增氣象科普大篷車3 輛。河南省氣象科普展教資源開發總量達到20 種,科普讀本發行總量達到20 萬冊。氣象科普知識培訓40萬人次。專兼職氣象科普服務人員達到5萬人。此后不久,海南省氣象局印發《海南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16年)》,提出包括氣象科普發展現狀及形勢分析,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工作原則,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五大部分內容。
二、氣象科普成果指標現狀
氣象科普的成果主要指的是為開展工作而進行的科普基地等重點工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總體經費投入,以及因氣象科普工作而產出的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下幾點是成果指標下的二級指標現狀:
1.氣象科普基地等重點工程的認定和運作指標現狀
經各地氣象局、氣象學會推薦,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參照《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認定辦法》負責制定“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申報和認定工作。通過評審和公示等程序確定各類科普工程的建設和認定。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的推薦單位承擔對其日常活動和相關工作的業務指導職責。通過向推薦單位提交年度工作計劃和總結來匯報工作,并獲得相應指導和支持。
2.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指標現狀
目前我國氣象科普人才隊伍主要包括氣象學會會員、科協部分會員、氣象科普宣講員、氣象服務中心等業務有關人員,多為兼職,未經過專業培訓,成員少且不固定。因此,為了建設專業的人才隊伍,中國氣象局《氣象部門人才發展規劃(2013-2020)》,規劃明確提出氣象人才總量、隊伍規模、學歷等具體等級指標,指出統籌科普宣傳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擴大氣象科普宣傳志愿者隊伍。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完善創新人才引進和柔性流動機制、崗位管理機制、選人用人機制、教育培訓機制、考核評價機制、開放合作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和人才投入機制。
3.氣象科普經費指標現狀
隨著氣象科普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氣象科普經費的來源渠道逐漸得到完善。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制定《氣象科普業務發展規劃》,提出建立穩定的多渠道投入機制,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體的氣象科普經費投入機制。將氣象科普工作列入事業發展規劃和計劃,將氣象科普項目建設、科普活動、運行維持和科普研發經費列入氣象事業經費預算,統籌安排,并確保穩定增長;在中國氣象局及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各類重大氣象工程項目和業務系統建設項目中加大對氣象科普設施建設的投入;從科技服務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經費支持氣象科普工作。在組織開展大型科普活動時,爭取有實力的企事業單位提供冠名等各種形式的贊助和捐助;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氣象科普設施和科普活動收取少量成本費作為氣象科普設施運行維持的經費補充。探索和建立與相關部門單位的合作機制,拓寬氣象科普經費投入渠道。我國現階段對于經費投入的評估現狀就是對經費的來源渠道的拓展渠道以及監督所得經費的使用。
4.氣象科普產出評估指標現狀
氣象科普產出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氣象科普產出的評估具有長期性和宏觀性的特點,定量性評估比較難,目前我國還沒有進行氣象科普產出評估。但氣象科普作為氣象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面的研究已經漸成系統,許小峰等編著《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理論方法與分析研究》③,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志敏曾《科普展覽巡展的社會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④,文中關于社會效益評估的指標體系設計,可借鑒到氣象科普社會效益方面的評估。
三、氣象科普組織能力指標現狀
組織能力是一級指標,指的是各級氣象科普單位的架構和組織方式、以及組織所取得的績效。組織架構和組織方式是二級指標,指的是氣象科普單位或者機構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組織如何開展工作。
1.各氣象科普單位間的架構關系指標現狀
中國氣象局負責聯合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協會等制定氣象科普發展的總體規劃,各級氣象部門及行業有關單位、高校積極響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的氣象科普活動。各級氣象學會接受所在地氣象局的領導,并得到地方政府、科協的大力支持。
2.各級氣象科普單位的活動組織方式指標現狀
各級氣象學會是氣象科普工作的主力軍,是科普活動的主要執行單位。主要的科普活動:組織觀看氣象知識展覽、參觀氣象科普基地、氣象科技園等主題公園、舉辦講座、放映紀錄片,利用新媒體定期氣象科普知識,同時也負責組織召開全國氣象科普年會和其他科普單位進行交流等。
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是氣象科普組織的新方式。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2008年9月起正式啟動運行,其中專門設有“科普與服務評價室”,該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承擔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參與氣象部門科普宣傳發展規劃的編制,牽頭組織氣象科普產品的設計、開發以及組織制作等。此后,各省、市氣象局成立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借助公共氣象服務的平臺,氣象科普組織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是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的紐帶。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2012年8月正式成立,中心的職責是為了促進氣象業務服務與科普宣傳之間的良性互動。承擔全國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的策劃、組織實施與業務指導,全國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規劃、計劃的編制,組織氣象宣傳與科普基礎研究和產品研發等職責,并承擔國家級媒體和境外媒體的聯系、服務和協調等相關事務工作。該中心的氣象科普宣傳層次比較高,主要負責規劃和指導。
各級氣象部門、所在地政府把氣象科普工作政府化。將氣象科普工作納入工作考核、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包涵到公共服務范疇、納入到公共財政預算。
組織效果指標是指各級氣象科普單位通過科普活動需要達到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能利用氣象科學普及的最佳時機,在每年定期設置的“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相關主題活動期間,展開主題活動,促進提高全民氣象科學素質,及時準確的預警信號并被公眾接受。
第二,能打開氣象科普作品創作的新思路。關于氣象文化建設和氣象文學創作的研究已經有相關成果⑤,“氣象文學”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學樣式,對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有實踐意義。⑥氣象科普機構應該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編輯出版為社會公眾所喜愛的氣象科普讀物、手冊等科普產品。
第三,能推進氣象科普網絡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具有即時、傳播時間短、獲取便捷、互動性和交流性強等優點。氣象微博目前主要用于解決氣象災害性突發預警等。”⑦基于現代媒體的氣象科普創新形式,更便捷、高效地推廣氣象科普工作,構建社會化工作格局,推進資源共享共用,提升氣象科普業務化水平。
總結分析中國氣象科普評估一級指標的基本內涵和相關事實,可以得出:中國現階段開展的氣象科普評估工作,評估指標的設計較為粗糙、寬泛,并沒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統化的評估指標體系,很難做到對氣象科普進行客觀、合理、公正和定量的評估。因此,分析氣象科普評估的指標現狀對構建氣象科普評估體系提供一些借鑒和新思路,也為我國氣象科普的深入推進添磚加瓦。
引文注釋
①張風帆,李東松.我國科普評估體系探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6(3):69.
②劉彥君,吳晨生,董曉晴,李小燕.英國科學節效果評估模式分析及思考[J].科普研究,2010(25):61.
③許小峰等編著.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理論方法與分析研究[M].氣象出版社,2009:57-72.
④張志敏.科普展覽巡展的社會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普研究,2010(12):45-49.
⑤趙超“. 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論自然氣象興感與詩歌審美意境營造[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4.
⑥初清華.氣象文學芻議[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1):150-160.
⑦楊春紅,巨傳友.淺談基于現代媒體技術的氣象科普創新形式[J].華章,2012(36):353.
青藏高原是中國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草地資源豐富,牧草品質優良,是發展草地畜牧業的物質基礎[6]。然而,目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嚴重,據不完全統計,青藏高原約有0.45×108hm2退化草地,約占青藏高原草地總面積的1/3,其中嚴重退化的次生裸地-"黑土灘",約占退化草地面積的16.5%[7],已經威脅到當地的生態與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畜牧業的發展[6,8]。為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與環境,恢復治理退化草地,需要充分了解草地退化演替過程中的一些生物學過程和特征。目前在國內此類研究大多集中在內蒙古草原和東北草原上[9~10],在青藏高原亞高山草甸上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為此以青藏高原亞高山草甸草地中具有代表性的甘肅瑪曲縣亞高山草甸為對象,在實地測定大量樣方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選取評價指標,制定亞高山草甸類草地生態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選擇各級別典型生態區域實例對比分析,為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并為亞高山草甸生態系統的退化程度診斷提供量化指標。
1研究區域概況
甘肅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端,地理坐標為33°06′30″~34°30′15″N,100°45′45″~102°29′00″E。海拔3300~4806m。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615.5mm;5~9月降水量508.9mm,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3%;雨熱同季;年日照時數2583.9h;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0.7℃,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7.1℃。該區域擁有大面積亞高山草甸類草場,被譽為亞洲最好的牧場之一。草場植被的種類組成豐富,種的飽和度為40~45種/m2,覆蓋度75%~90%,植被以中生禾,莎草為主,雜以少量濕中生、旱中生植物。草有短根莖密叢嵩草、苔草、疏叢、密叢禾草和雜類草。草高20~50cm,每0.42hm2可飼養一只綿羊。土壤為棕壤草甸和亞高山草甸土。這里既是黃河上游草地生態脆弱區,又是黃河補充水量關鍵區和水量變化敏感區[5]。
2評價指標量化值的確定
2.1評價指標確定的原則
2.1.1代表性原則區域生態質量是一個地區生態的基本特征,因此選擇評價指標必須要選取能夠代表該類型和區域生態特征的表征指標,即選取的指標必須代表區域生態的表征性特征。
2.1.2系統性原則區域生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因此,選取的生態特征指標必須要有系統性,既要考慮直觀反映生態特征的表征性指標,同時也必須選取那些通過系統運行而影響生態的特征指標。
2.1.3科學性原則評價區域生態的好壞是一個科學定義的過程,因此制定區域生態評價指標時必須遵循科學性的原則,符合區域生態特征和環境結構。選取的評價指標應是科學定義準確,內涵清晰[11]。
2.1.4易獲取和可操作性原則生態環境的評價是一項經常性和反復進行的常規評價,因此在制定評價指標時,必須考慮到評價指標的易獲得和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評價工作得到順利實施。
2.2評價指標的篩選
在區域生態背景條件相一致的情況下,區域生態的好壞,主要是受植被的表征性指標特征控制。從亞高山草甸的生態特征來看,其生態的變化動態主要體現在植被的覆蓋度、物種組成、群落的結構、物種多樣性、草地質量、優良牧草比例等指標,而反映群落差異和結構好壞的主要指標包括:植被覆蓋度、物種多樣性、群落物種組成、優勢種所占比例等方面。從理論上講,植被的覆蓋度是反映植被茂盛程度的一個直接指標,一般來講,植被的覆蓋度越高,其茂盛程度越高,對區域生態的影響和作用也越大。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單純考慮植被蓋度往往會產生偏差甚至是差錯。因此,在選取植被蓋度作為評價指標的同時,還應當考慮群落的結構特征和優勢物種的比例[12]。通過對亞高山草甸植被結構特征和植被退化影響后的植被變化特征分析研究發現,植物群落的結構不僅與蓋度密切相關,同時對于物種結構和優良物種的比例密切相關。除蓋度外,亞高山草甸的特征性指標就是物種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度指標,一般來講,物種豐富、群落結構復雜,則群落越穩定。
2.3評價指標量化值的確定
亞高山草甸在大環境背景條件相一致的情況下,區域生態質量好壞主要與植被的自身結構、特征有關。根據評價指標因子的選取原則,為了準確全面地制定亞高山草甸生態環境的各項評價因子的量化標準,我們選定了亞高山草甸不同分布區生態條件相對較好,受人為影響相對較輕的地區布設樣線(剔除樣線內受到人為明顯影響和明顯退化地區的樣方),利用1m×1m的樣方對植被特征進行實地調查。主要調查統計植物群落的蓋度、高度、頻度、徳氏多度;物種種類、分蓋度;物種發育物候,生長勢等。然后計算統計群落的總蓋度、植物物種多樣性指數、豐富度指數、物種種類數、草地質量指數、優良牧草比例等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數[13]的計算包括:(1)植物豐富度指數:S=n式中:n為出現在樣方中的物種數目。(2)植物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H=-∑si=1(pilnpi)式中:i=1,2,…,S物種序號;S為群落內物種總數;Pi為第i個物種的重要值之比值,Pi=ni/N,ni為種i的重要值;N為總重要值。牧草質量按張大勇等[14]提出的草場質量指數(indexofgrasslandquality,IGQ)來評價。牧草按其適口性劃分為5類(優、良、中、差、毒),適口性值依次為3,2,1,0,-1。IGQ=∑3i=-1(iSi)式中:i是不同種的適口性值,Si為樣方中各個種的分蓋度。通過統計計算及對比分析,確定亞高山草甸植被退化等級評價指標值(表1)。
3生態現狀對比分析
3.1未退化區域亞高山草甸類草場未退化區域,草場植被的種類組成豐富,種的飽和度為40~45種/m2,覆蓋度80%~90%,植被以中生禾,莎草為主,雜以少量濕中生、旱中生植物。草有短根莖密叢嵩草、苔草、疏叢、密叢禾草和雜類草。草高20~50cm,每0.42hm2可飼養一只綿羊。如表2中瑪曲縣牧業氣象觀測站。
3.2輕度退化區域亞高山草甸類草場輕度退化區域較未退化區域蓋度降低,草地質量指數下降,優良牧草比例降低,而植物多樣性指數降低不多,有些區域反而上升,植物豐富度指數增加,植物物種數也增加,如表2的瑪曲縣尼瑪鄉天然草場,由此可見,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草原的保護應有食草動物的適當放牧,草原植物資源的科學經營應以高植物多樣性和高生產力為目標。#p#分頁標題#e#
3.3中度退化區域亞高山草甸類草場中度退化區域較未退化區域蓋度明顯降低,草地質量指數明顯下降,優良牧草比例明顯降低,而植物多樣性指數、植物豐富度指數、植物物種數降低不多。牧民定居點附近因牲畜過度采食踐踏,多為中度退化區域。
3.4重度退化區域
3.4.1黑土灘所謂"黑土灘",是由于過牧、鼠害以及凍融、風蝕和水蝕所引起的重度退化草地,主要表現為植被稀疏、蓋度極低、植物多樣性指數、植物豐富度指數、植物物種數明顯降低,草地質量指數、優良牧草比例極度下降,草原生產力大幅度降低,土地、土壤結構及理化性質變劣、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加劇。瑪曲縣"黑土灘"面積26667hm2,占草場總面積的2.81%。
3.4.2土地沙漠化據瑪曲縣歷史調查,在20世紀50年代該縣還沒有土地沙漠化現象發生,到60年代開始有零星沙漠化土地和小沙丘出現。此后,隨著草地的退化,沙漠化面積逐漸擴大,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80年代該縣沙化總面積為1440hm2,而到1999年該縣沙漠化普查結果,全縣草場沙化面積達6080hm2,其中流動沙丘2020hm2,固定沙丘4060hm2,沙化草場面積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0.63%(表3)。到2001年每年增加128.2hm2,年增速為6.7%。2004年達到5.33×104hm2。據2003年調查,草場退化面積達74.7萬hm2,占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0%,其中重度退化草場面積達33.07萬hm2,占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39.84%[15]。生態按這樣的速度惡化下去,甘南高原乃至青藏高原東部將成為我國第四大沙塵源。
3.4.3人為濫采亂挖瑪曲草場擁有秦艽(Gentianastamunea)、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冬蟲夏草(Cordyceps)、紅景天(Rhodiolasacra)等許多名貴中草藥和藏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受市場價格上漲的利益驅動,濫采亂挖十分嚴重。以冬蟲夏草為例,70年代每公斤市場收購價為數百元,80年代后期每公斤市場收購價為數千元,2000年代以后每公斤市場收購價漲到數萬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因管理混亂,每年5~6月冬蟲夏草采挖季節出現了各地群眾蜂擁而至,漫山遍野采挖冬蟲夏草的現象,使草地生態遭受嚴重破壞,草場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態功能弱化。瑪曲縣格爾珂金礦區3.7km2范圍內因10余年的大規模開發建設,植被覆蓋度由原先的75~90%下降到不足50%。特別是1997年以前,礦山開采混亂,露天剝離、亂挖亂采、工藝落后等原因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累計破壞植被333.33hm2,2500m露采邊緣和2000m長棄土棄渣場邊坡失穩,600~700m3棄土棄渣隨意堆放,7處礦硐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每年有5~10萬t有毒有害污水滲入地下。
4結論與討論
(1)利用反映植被茂盛程度的直接指標植被覆蓋度和反映群落差異、結構好壞的主要指標,包括物種多樣性指數、豐富度指數、物種數、草地質量指數、優良牧草比例等,研究確定了亞高山草甸類草地生態質量的評價四級指標值。該指標能夠客觀反映亞高山草甸類草場生態質量。
關鍵詞:管理培訓 效果評估 關鍵指標
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0-017-03
在人力資源開發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培訓效果評估。關于“培訓效果評估”的概念,雷蒙德?A?諾伊教授認為,就是指“收集培訓成果以衡量培訓是否有效的過程”;而英國的管理服務委員會(MSC)將其定義為“用來判斷培訓是否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培訓是一個由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設計、培訓實施和培訓效果評估組成的系統,如果說前三個環節的開展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的話,培訓效果評估卻遠遠落后于培訓的腳步。長期以來,企業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后沒有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大大降低了培訓效果,進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而企業不重視效果評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學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
效果評估是對各評估指標的信息綜合,評估結果是否客觀、準確,首先依賴于被綜合的對象――各評估指標的信息是否準確、全面和有代表性,評估指標的選取和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到綜合評估的結論。因而,選取什么指標來刻畫管理培訓的效果,是本文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采取的指標選擇方法是文獻資料的提煉和專家訪談。
一、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相關研究綜述和指標的初建
(一)關于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研究
目前,我國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研究相對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訓效果評估的指標研究。如周勇、張燃(2001)提出培訓效果評價的幾個方面:培訓力度,技術適用度,效益增長度。晏秋陽、曹亞克(2002)提出員工培訓評估指標分為兩大類,硬指標和軟指標。王魯捷、鐘磊、孫啟霞(2002)認為培訓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包括成本―效益評估指標和顧客滿意度指標兩大類。陳衛(2006)提出了包含對培訓項目的評價、對培訓教師的評價……受訓者的工作態度總體表現、人力資源績效指標、運行指標等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11個三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熊敏鵬、楊小東(2007)根據Kirkpatrick的四層次評估模型設計了培訓效果評估的指標:反應指標(如培訓對象的滿意度等)、學習指標(如推銷知識、輔導技能、選材技巧等)、行為指標、結果指標(如培訓成本、組織發展的狀況等)。肖娟(2007)將培訓效果評估指標分解為:反應類(對培訓感興趣、培訓內容對工作幫助程度等)、學習類(知識學到程度等)、收益類(培訓對企業的貨幣價值貢獻率)、戰略支持類(人員流動率等)。
但管理培訓,由于其培訓的特點,效果評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員工之處,因此,效果評估的指標也有其獨特之處。雖然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但還是為我們提供了指標設計的依據。
1.William H.Clegg的觀點??。美國學者William H.Clegg(1987)對639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者認為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重要性排序應該是:工作績效的改善、學員對培訓的反應、學員知識的增長、學員技能的提高、學員態度的改變、企業運作績效的提升、對課程設置的評價、對課程講授的評價、對后續課程的需求程度、對培訓活動組織情況的評價、企業經理對課程的推薦程度、學員的激勵程度、學員的參與程度、培訓項目成本等。
2.國內學者的觀點。蕭鳴政(2004)教授提出評估的指標與內容表現為過程評估與成果評估兩個方面。
管理開發的過程評估指標包括完善的管理開發規劃、相關的配合措施和適當的評估與追蹤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規劃包括:確定HRD需求、建立管理開發的客體與對象、課程設計、教育培訓技術的選擇與確定。相關的配合措施包括:師資的選擇、對被開發者的了解、時間場地的安排、管理開發前后的相關措施。適當的評估與追蹤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導向的評估內容指標、評估規劃內容。成果評估指標包括內部成果與外部成果兩個方面。內部成果包括:被開發者的意見與滿意度、學習成就評估。外部成果包括:被開發者在崗位工作中的變化、對組織整體的影響與效益。
陶祁、王重鳴(2006)在管理培訓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訓效果評估中可使用適應性績效作為培訓效果的效標的一個重要方面。據此,開發出了包含壓力和應急處理、創新解決問題、崗位持續學習、人際和文化適應四個因素,共25個項目的適應性績效問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訓課程的啟發性、培訓課程的實用性、學員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的感染力與課堂氣氛、教師講解的邏輯性與清晰度、學員對相關知識和原理的掌握情況、學員的人際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精神的增強、員工滿意度的提升、制度執行力的提升等22個評估指標。
(二)基于文獻研究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初建
在整理總結了大量有關培訓效果評估、管理培訓效果評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培訓過程理論、綜合性培訓模型和層次培訓模型為依據,從管理培訓的目的、需要出發,結合管理培訓的特點,本文預選出符合指標體系構建目的和原則的三大類、七種、29個有代表性的指標,其指標定義、來源和理論基礎如表1所示。
二、基于專家訪談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完善
結合研究內容,本次訪談目的在于了解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目的、需求,管理人員培訓的特點以及他們所關注的培訓效果評估指標,并通過訪談對已匯總出的評估指標進行修訂,使得評估指標更加具有針對性、操作性。
專家訪談的對象共7人,由三部分組成:(1)企業管理或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2)管理培訓領域的培訓師和組織者;(3)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這部分對象的數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并對培訓評估問題有較深刻的認識或實踐經驗。
專家訪談主要問題:
(1)能描述一下貴公司的的發展戰略嗎?如何將該戰略應用到管理人員的培訓上呢?(2)近年來,企業開展了哪些針對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活動?能具體描述一下嗎?您覺得效果如何?您覺得效果不錯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業在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時通常會使用哪些評估指標?您覺得有效嗎?(4)我們已總結出了一些評估指標(如上所述),您認為它們是否重要?(5)您認為是否有其他的評估指標需要加入?
訪談結束后,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和評估指標提煉。
最后,匯總訪談結果,結合評估指標篩選原則,對已總結出的指標項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具體結果是:增加了“體現管理人員學習特征”的指標“被培訓者的課堂參與程度”;將原來的“培訓需求與戰略”指標細化為“培訓目標明確”、“培訓目標與組織戰略目標一致”、“培訓計劃完善且有針對性”、“培訓需求分析有針對性”四項;增加了“培訓手段先進性”、“企業員工積極性”、“企業員工流動率”、“企業市場份額”等指標。
三、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的確立和關鍵指標的描述
總結上述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的研究結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訓效果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三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18個四級指標。如表2所示。
(一)培訓準備類評估指標――培訓需求與戰略
在企業實踐中,每個企業的情況是不同的,必須根據企業不同的定位來評估培訓對企業發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標體系。培訓的預期效果和培訓重點的確定來源于對企業目標的正確認識。培訓需求分析是整個培訓管理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它決定了培訓能否瞄準正確的目標,進而影響到能否設計與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因此對培訓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訓準備階段的指標的設計就確定為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需求與戰略的聯系進行論述。包括:培訓目標明確、培訓目標與組織戰略相一致、培訓計劃完善且有針對性、培訓需求分析有針對性。
(二)培訓過程類評估指標
1.課程內容。管理人員培訓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因此,課程內容設計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滿足企業和被培訓者的實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培訓的效果。本文中,課程內容類評估指標涵蓋了對課程的啟發性、實用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三個方面的評估,主要通過管理人員自身的學習感受來進行評估。
2.手段和方法。該類評估指標設計為:培訓方法的多樣性、培訓手段的先進性,主要用于評估管理人員開發培訓中培訓方法能否與內容相符合。如對知識類培訓時,可采用講授法、專題講座、研討法;對提高和開發綜合性能力的培訓時,可采用案例研究法、頭腦風暴法、模擬訓練法、敏感性訓練;對行為調整和心理訓練時,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為模仿法、拓展訓練法。同時,還要重視手段的現代化。
3.師資的選擇.教師是培訓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和引導者。培訓教師的組成可以內外結合,既包括高校從事企業管理的學者、從事企業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也應有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領導者,甚至企業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員。教師的感染力、教師的責任心、教師的專業水平等情況都會直接影響管理人員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這三個指標成為評估師資選擇是否恰當的依據。
4.培訓的保障。這一類指標用于評估培訓的組織與實施等方面的情況,其中,教材與相關資料的準備情況、教學環境與設備情況這兩項會對培訓效果的遷移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培訓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培訓組織工作是否到位,則會影響到被培訓者、甚至是所在企業對培訓的滿意度。
5.管理人員的特點.本文提出的培訓效果綜合評估體系,是基于戰略績效和學的,因此在評估指標設計別設計了“被培訓者的課堂參與程度”這一指標,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員培訓能否遵循成人學習的特點,充分調動成人學習的積極性。
(三)培訓結果類評估指標
1.個人學習效果。在效果評估系統中,個人學習效果分為知識的效果和技能效果兩種。知識效果指的是通過不斷學習和經驗的積累獲得的智力上的進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員在某一個專業領域中,通過學習和經驗獲得的產生績效和最佳效能的行為。由于管理人員的職業角色和素質要求,對管理人員培訓效果的評估指標就側重在是否達到決策能力的提高、組織協調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的提高、持續學習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組織績效效果。組織績效的提升是幾乎所有培訓的最終目標,也是企業主最關心的目標,但管理培訓對組織績效方面的影響往往不會那么直接、快速地從這些指標中體現出來。因為管理人員培訓的目的是通過個人管理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以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計分卡這一戰略管理工具、績效管理工具,設計了管理人員培訓效果評估的組織績效指標:學習與成長類,內部流程類,客戶指標類,財務指標類。
注釋:
曹如玲.中小企業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8
本論文作者根據資料整理
參考文獻:
1.Richard A.Swanson,Elwood F.Holton Ⅲ,Fou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ISBN:1-57675-075-2,Copyright 2001 B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Inc
2.[美]賴爾?約克斯著,胡英坤,孫寧譯.戰略人力資源開發[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蕭鳴政.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雷蒙德?A?諾伊.雇員培訓與開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熊敏鵬,楊小東,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培訓效果評估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7(6)
6.陶祁,王重鳴.管理培訓背景下適應性績效的結構分析[J].心理科學,2006(3)
7.王魯捷,鐘磊,孫啟霞.企業培訓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培訓,2002(12)
8.周勇,張燃.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培訓評價模式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1(8)
9.晏秋陽,曹亞克.企業員工培訓效果評估模式的探討[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0(S)
10.陳衛.企業培訓的績效評估[D].碩士論文,2006
11.肖娟.培訓效果評估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碩士論文,2007
基于欄目影響力的評估帶來的啟示
目前評估指標體系大部分是以欄目為考評對象,以支持分配為目的,主要基于收聽率和占有率等指標的評估方案。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是影響力既要有量(收聽率)的指標,也要有質的指標(滿意度、忠誠度);二是不同時段、類型、時長欄目的收聽率數據不經過修正,是不能比較的;三是過程指標(周到達率)也應該納入到評估指標體系之中。
頻率品牌化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的思路和公式
2008年之前電臺做了三件量化評估的奠基工作。一是2004年開始了收聽調查,2008年開始每季度一次;二是2008年節目改版推出了18檔品牌欄目實行全臺范圍內競聘上崗;三是2008年開始實施廣告的吸納量統計報告工作。根據電臺的實際和工作基礎,我們確定的總體思路是:頻率時間變收聽率、收聽率變吸納量、吸納量變效益。具體公式為:
綜合增量指標=影響力增量指標+收(效)益增量指標導向+綜合表現指標。
頻率品牌化發展的指標體系可以概括為“綜合增量指標,三維增量評分”。其中,影響力增量指標可以用平均收聽率和忠誠度或滿意度測算;收益增量指標可以用吸納量或吸納能力測算;綜合表現指標反映宣傳導向、價值觀以及任務完成、業務創新和人才成長等項目的完成情況,采取領導、專家主觀評價的方式進行。
這是根據廣播頻率欄目評估的實際,借鑒國際反恐等級制度設計的。根據頻率往年的歷史數據,結合特定頻率的升降趨勢,確定影響力、吸納量和影響力質量的歷史常量。根據歷史常量,綜合影響力、吸納量、質量三維數據和若干指標,設定歷史常量合理的浮動區間。當綜合增量指標高于浮動區間的高限時給予獎勵;當綜合增量指標在浮動范圍之內時為達標;當綜合增量指標低于浮動區間的底線時,給予提醒或警示等處理。
頻率品牌化發展評估體系的作用機制
精準管理頻率品牌的發展。聽眾市場指標、客戶市場指標、導向質量指標三維測量,反饋、調整,有效推進頻率品牌化發展;由于頻率指標與欄目或時段指標具有一致性,既可以分析每個欄目的投入產出效益,又可以分析每個欄目或時段對頻率品牌化發展的貢獻,可以為頻率品牌化發展的要素優化提供指南。
引導頻率趨近產出最大化的節目設置和編排以及流程優化。綜合增量指標能夠敏感的反映影響力指標和吸納量指標的升降,首先可以對下滑提出警示;其次可以引導頻率全時間段不斷趨近最佳定位以及合理的節目設置和編排,促進收聽服務流程優化。
引導員工挑戰自我創新高。頻率品牌化發展評估指標是倡導每個評估主體都有主動權,“自個兒跟自個兒比,跟去年比、跟合理值比;綜合增量指標只能提升,不能出現非正常下滑;每個崗位、每位員工都可以創造紀錄;每個人的智慧和激情都可以通過綜合增量指標得以體現。”
為了使頻率品牌化發展的評估體系產生優化作用,大連電臺在2008年底做了三件事:
一是綜合考慮欄目時段的吸納能力和影響力雙高、單一指標突出、以及雙指標均較低等情況,把全臺所有欄目劃分成了品牌欄目、重點欄目、成長型欄目和培育型欄目四個級別,播音員主持人根據歷史上負責欄目吸納能力和平均收聽率紀錄,分別確定各檔欄目的資格條件。
二是明確了接標(摘牌)上崗工作的組織和政策。總臺對欄目實行“四檔并存、動態升降、檔變獎變”的動態管理辦法,接標人員實行差別化的績效指標考核和差別化的激勵分配政策;總臺負責品牌欄目的接標(摘牌)上崗以及評估管理,各頻率總監委員會負責其他三檔欄目的接標(摘牌)。
三是在l8個品牌欄目接標(摘牌)上崗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鼓勵員工立足于自己的才干和優勢,對所有欄目實行跨頻率接標(摘牌)。
內容摘要:政府依法行政的考核評估是政府提升自身管理服務效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就依法行政評估各項指標的規范和量化進行研究,以求在實踐中精確地制定體現依法行政各個方面可用于比較分析的統計信息指標。
關鍵詞:依法行政 評估指標體系
隨著依法行政進程的不斷推進,研究和制定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是各級政府對行政機關實現行政權力運行自我監督的有效途徑,也是法治政府建設長期推進的動力,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依法行政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依法行政評估指標體系,是以建設法治政府為基本原則和出發點,運用科學的標準,細化和量化依法行政的本質要求,選擇和確定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組成指標體系,綜合測算一個地區依法行政水平的一整套科學考評指標體系。從微觀上看,每個指標的設定應當能夠以清晰量化的方式體現依法行政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要求和努力目標。從宏觀上看,要體現依法行政整體進程的努力方向,以及依法行政各項要求在整體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結合全國及各地推行依法行政的實踐,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當考慮通用指標與專項指標兩個體系的基礎內容和政府各部門與各級人民政府行政行為的不同特性,分別設定評估指標。 通用指標應重點考察行政機關職能和行政管理體制的合理配置程度,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的完善程度,制度建設的質量,行政執法體制合理性、規范性的實現程度和效能。 專項指標要通過對依法行政的主觀感受和內在體驗全面體現社會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水平、能力和成效的評價,即法治政府建設基本要求的實現程度。
依法行政評估指標體系的實現目標和具體設定
(一)實現目標
指標體系設計要通過測評達到三個基本目標:第一,要能夠測算年度某一地區(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總體狀況和實際水平,從而確定其推進依法行政的進度,找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措施。第二,要能夠反映不同年度不同地區(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狀況和水平,從而量化評估對象依法行政水平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第三,要能夠測算出一個時間周期之內某個地區(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推進目標實現過程中的總體進程和總體水平。
(二)具體設定
根據依法行政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指標體系可分為兩大類別,即:各級政府評估指標和政府部門評估指標,同時分別設定兩個部分,即通用指標和專項指標。
針對政府各部門的考核指標體系中,通用指標應包括“依法決策”、“履行職責”、“行政執法”、“行政救濟”四大內容,設立分級子指標,考核分值應當占依法行政考核總分值的60%以上。專項指標由提案建議辦理、行政訴訟出庭應訴等指標組成,可占40%左右。針對各級人民政府的指標體系要特別確立“組織領導”、“依法履職”、“規范權力運行”、“完善行政救濟”四大考核內容。
兩套指標構成的綜合性指標體系中,可采用百分制分別打分,再按照比率進行換算,得出綜合性分值。兩部分指標在若干子項的設立上考慮到同一指標的主觀與客觀評價兩個層面的體現,可以適當重復。
同時,指標體系應當設置多元化的評估主體,既明確列出政府內部考核的責任部門,也把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法院的司法監督、社會監督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專項考核監督整合起來,形成共同考核的合力,多方位地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評估指標體系的實際運用和調整
在各地各部門的依法行政評估實踐中,存在不同情況和實踐問題,因此,相對穩定的指標體系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以及不同年度的實踐運用中,應當得到適時的動態調整,以適應依法行政推進的實際需求。
評估的內容和主體體系要不斷拓展。內容上要適時考慮依法行政的保障措施、政務信息公開、法制機構建立健全等具體情況。在主體拓展上,要考慮將同級政府的相關評估納入依法行政評估的銜接范疇,同時注重發揮社會評估機構的積極作用。
要進一步保證指標設立的剛性和可操作性。應當研究設定依法決策的程序設定、依法決策的責任追究及后果、行政救濟的程序規則和辦案流程的公開化程度、行政救濟的后續跟蹤制度和效果等指標,盡量減少打分的隨意性。
日常評議與年終考核要緊密結合,不斷完善評估的整體機制。要在實踐中研究建立一套日常考核評議的機制和配套制度,注意制度的導向性,確立與評估指標體系相對應的各類報表制度。
綜上所述,依法行政評估對法治政府建設的推進十分重要,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不同級別、不同性質的行政機關的特點和現實,從主體、內容、方法、程序等多個方面科學設置指標體系,達到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情況科學考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曙宏.關于構建我國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設想[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4)
(1.西安通信學院,陜西西安710106;2.國防信息學院,湖北武漢430010)
摘要:通過研究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根據需求分析,對影響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的要素逐步分層、細化,從技術性能指標和戰術性能指標兩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對指標的獲取及量化進行研究,并對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檢驗,為下一步的效能評估工作打好了基礎。
關鍵詞 :指標體系;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評估
中圖分類號:TN9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5)17?0020?03
為了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服務,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評估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評估相關研究還很少,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地反映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的指標體系,其效能指標也沒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由于構建指標體系是整個效能評估的基礎環節,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對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指標體系構建方法研究
當前,根據研究角度、目標、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將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分為以下三種:面向能力、面向過程和面向質量的構建方法[1]。
1.1 面向能力的構建方法
從能力實現的角度,將總目標拆分為多個子目標,將復雜問題拆分為多個小問題,從而便于對每個子目標進行分析評估,便于對總目標進行綜合效能評估。面向能力的構建方法是頂層評估中常用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其缺點在于跨多個子目標的綜合指標需要單獨考慮。
1.2 面向過程的構建方法
從面向過程的角度,按照信息流動過程可以將信息服務劃分為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分發、信息安全等六個環節。這種流程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因此,面向過程的構建方法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清晰地反映信息的流動過程,但對信息流動過程較為復雜的系統難以評估。
1.3 面向質量的構建方法
從面向質量的角度,可以按照能力要求的基本內容劃分,根據要求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質量指標,這是一種普遍采用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其缺點是難以選取全面、科學、合理的質量指標。
以上三種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各有特點,其適用范圍、關注重點和優缺點也各不相同。面向能力的構建方法適用于對整個系統或總體目標的指標體系構建;面向過程的構建方法適用于對信息流動過程比較清晰固定的系統進行指標體系構建;面向質量的構建方法易于衡量評估對象的質量指標,便于進行效能評估。
對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進行評估,本文將采用面向能力與面向質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其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構建
指標體系是柵格化網絡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評估的依據和核心。指標體系構建的實質是根據需求分析,對影響信息傳遞效能的要素逐步分層、細化,從而建立指標體系。
2.1 需求分析
通過對柵格化網絡信息服務信息傳遞的流程及特點進行分析,考慮柵格化網絡的軍事用途,把信息傳遞的效能指標可以綜合歸納為兩類:技術性能指標和戰術性能指標。
技術性能指標主要反映柵格化網絡在完成信息服務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各種能力,主要包括傳遞時效性、傳遞質量、有效性、接入控制能力和業務質量等。傳遞時效性是指信息傳遞在時間效應方面的性能,主要涉及傳遞時延、延遲抖動和響應時間等。傳遞質量是指數據傳輸方面的相關能力,主要涉及信道帶寬、誤碼率、丟包率、吞吐量和信息完整性等。有效性是指合理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主要涉及信道利用率和節點利用率等。接入控制能力是對信息服務接入的控制能力,主要涉及呼損率、響應時間、認證強度、訪問控制等級等。業務質量是指各類業務服務質量方面的相關能力,主要涉及業務中斷概率和業務支持率等。
戰術性能指標主要反映軍事方面對信息服務信息傳遞的各種能力需求,主要包括抗干擾性、抗毀性和安全能力等。抗干擾性是指信息傳遞過程中抵抗各種干擾的能力,主要涉及電磁兼容性、反欺騙能力和對抗能力等。抗毀性是指在故障條件下任意兩個或多個節點之間保持通信連通的能力,主要涉及互連互通能力和連通度。安全能力是指信息傳遞過程中所能達到的安全性能,主要涉及防入侵能力、保密能力、恢復能力和訪問控制能力等。
2.2 指標體系結構
結合2.1節的分析,可以構建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2.3 效能評估實現
在以上建立的效能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可以將其指標主要分為兩類: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2?3]。對于這些指標,一般采用解析法、仿真法、系統分析法、模糊隸屬度及專家法等方法獲取各指標的評估值[4?6]。各個指標的具體獲取方法依據其具體的物理含義和特性確定,與網絡有關的部分定量指標可通過網絡分析或蒙特卡洛法模擬統計獲得,如傳遞時延、延遲抖動、響應時間等指標;部分定量指標可通過分析具體的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利用該指標的具體計算模型直接獲得,如信道利用率、認證強度、業務中斷概率和業務支持率等指標;定性指標的數據往往無法經過測量計算獲取,主要由人的主觀認識決定,通常可利用模糊數學隸屬度表示或由專家直接給定經驗估計值,比如訪問控制等級、對抗能力、保密能力、恢復能力等指標。
指標體系中的不同指標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這些指標往往量綱不同,數量級差異較大,取值范圍不同,指標值變化對效能影響不同。因此在獲得指標值的基礎上,對這些指標值通過一定的數學變換消除量綱,并進行歸一化處理,使處理后的指標數據值在[0,1]之間。同時分析指標間的相互關系,考察各指標對上層指標的貢獻和重要程度,從而對指標賦予權值。最終根據指標的物理含義以及相互間的關系,選取科學、合理的效能評估模型,利用歸一化的指標值與確定的指標權重進行仿真,得到總的效能評估值。
3 指標體系檢驗
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是效能評估工作的基礎和依據,構建指標體系之后,應當從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7?8]三個方面對指標體系進行檢驗,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在評估過程中不斷優化和完善。
3.1 完整性檢驗
對于建立的指標體系,完整性檢驗主要是檢驗對指標的逐級分解是否有遺漏或指標交叉的現象,重點是保證平行指標的獨立性。即檢驗指標之間是否出現重疊現象,如指標之間存在包含或部分包含的關系,則需要進行以下處理:合并處理,將交叉的指標合并為一個指標;分離處理,將交叉的部分剝離出來形成新的指標。
完整性檢驗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進行,因此,專業知識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在本文所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主要通過對專家的反復咨詢完成指標體系的完整性檢驗。
3.2 合理性檢驗
從指標體系建立過程來看,合理性檢驗的關鍵在于指標是否能反映信息傳遞效能評估問題的本質特點。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發現,過多的指標可能導致評估者判斷上的混亂和失誤,從而影響指標權重的分配不合理,因此導致評估結果發生失真。
在本文中根據效能評估的總體要求,采用權值判斷法對指標進行進一步的取舍,剔除一些權重太小的指標簡化指標體系。
4 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指標體系的常用構建方法,對信息服務信息傳遞效能進行分析,根據其特點情況,選取面向能力與面向質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其指標體系,并對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了檢驗,目的在于使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合理。隨著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將在實際效能評估過程中對上述指標體系不斷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 馬亞龍,邵秋峰,孫明,等.評估理論和方法及其軍事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2] 金鑫,徐軍,曾杰.系統效能評估模型探索[J].指揮信息系統與技術,2011,2(1):36?40.
[3] 項磊,楊新,張揚,等.基于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理論的衛星效能評估[J].計算機仿真,2013,30(2):55?61.
[4] 羅樂,李鐘敏,夏斌,等.灰色層次分析GAHP的通指系統作戰效能評估[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4,39(2):86?89.
[5] 楊春周,滕克難,程月波.作戰效能評估指標權重的確定[J].計算機仿真,2008,25(10):25?29.
[6] 盧紫毅,范建華.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戰術通信網絡效能評估[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1):57?60.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第24條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定期評估機構和編制的執行情況,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機構編制的參考依據”。機構編制評估是機構編制管理部門應該履行的法定職責,也是推動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由靜態審批向動態監管延伸的重要舉措。開展機構編制評估工作,關鍵在于如何確定評估指標的權重分值,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機構編制評估指標體系。在工作中,我們嘗試著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確定指標的權重分值,在指標量化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評估的基本目標是考察機構編制配置是否科學,執行是否到位,以優化機構編制配置,提高機構編制工作科學性和部門單位工作效能。圍繞基本目標,按照“由總到分、逐級分解、層層細化”的思路,構建三級評估指標體系:一級指標是基本要素指標,包括職能、機構、編制、人員、機制共5項,涵蓋機構編制評估的基本內容,其中,將職能又分為職責配置、職責落實、履職效果3個次要素指標。二級指標是描述具體事項的指標,是對一級指標的分解,包括職責合法度等30項。三級指標,也稱為指標標度,是體現事項具體特征的指標,是對二級指標的分解,也是指標體系中最具體、最細化的評估標度。三級指標體系從整體上較好地覆蓋了機構編制評估的內容(具體見表1)。
根據《山東省政府部門機構編制評估辦法》規定的評估內容,結合基層實際,我們將一個部門的機構編制事項歸納為職能配置及履行、機構設置、編制配置、人員配備和運行機制等5個方面,這5個方面是構成一個部門的基本要素,是最基本的指標。
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首先要對5個指標兩兩比較相對重要性,為構造判斷矩陣提供指標評價值。我們認為,在5個指標中,職能、機構、編制是評估的主要內容,也是機構編制部門的核心業務,其重要性大于人員和機制。
在職能、機構、編制三項指標中,職能比機構和編制相對重要,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職能配置和職責履行最終體現公共部門的工作成效,也間接地綜合體現機構編制部門的工作效果;二是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政府職能轉變最終體現在部門職能的取消、轉移、劃入、加強等職能調整配置活動上。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職能配置將是機構編制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三是職能調整配置是機構編制調整配置的依據和基礎,其地位和重要性要高于機構編制;因此,職能的重要性高于機構編制,是五項指標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
在機構和編制兩項指標中,機構和編制是機構編制部門兩項最基礎的工作,機構與編制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其重要性沒有明顯的差別,在兩兩比較中,我們取指標評價值為1,視為機構與編制的重要性相同。
在人員和機制兩項指標中,人員配置主要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職責,機構編制部門主要從編制對人員配備數量的控制、對人員結構的要求等編制執行的方面進行評估。而機制是一個部門與外界、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對機構運行和部門履職有重要影響,也是機構編制部門需要研究評估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認為機制比人員略微或者同等重要。
當然,指標重要性判斷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不同人員或不同條件下,其重要性判斷會有所差異。判斷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通常由若干專家或者經驗豐富的機構編制工作人員完成,綜合多名專家和有經驗人員的判斷,可以使判斷結果更趨于客觀。
其次,利用Excel構造判斷矩陣,確定評估指標的權重。利用比例標度(見表2《相對重要性的比例標度》),將橫行指標對縱列指標進行重要性兩兩比較,其比值構成判斷矩陣中的各元素,利用Excel計算各指標的權重(見表3《一級指標權重判斷矩陣》)。在兩兩比較過程中,縮小最重要與最次要之間的跨度,目的使各項權重分值更平滑一些。兩兩相比結果如下:職能比機構略重要,比編制同等,比人員很重要,比機制重要;機構比編制同等,比人員重要,比機制略重要;編制比人員略重要,比機制略重要;人員比機制同等。經兩兩比較,輸入Excel計算,職能、機構、編制、人員、機制的權重分別為0.337、0.222、0.235、0.095、0.108,以百分制計算,各指標的分值分別為34、22、24、9、11。在一致性檢驗中,CR=0.016,在合理范圍之內(見表4、5)。作者單位:嘉祥縣萬張鎮中學 E:LQF
關鍵詞:機構編制 評估體系 指標量化
【關鍵詞】績效評估 AHP
科學的公務員績效測評是加強公務員有效管理的基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于廣大公務員的考核與測評還有著許多不足。如何科學、客觀、精確地分配績效評估指標權重,實現對公務員公正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加強對績效評估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的研究對各級政府制定合理、公正的績效評估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1常用績效評估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的比較分析
指標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針對某一具體指標而言。某一具體指標的權重是指該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常用的確定績效評估指標權重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主觀經驗法,評價者憑自己以往的經驗直接給績效評估指標加權,如日本勞動科研所的木林富士朗提出的權重分配模式;二是專家調查加權法,這種方法是要求所聘請的專家先獨立的對績效評估指標加權,然后對每個績效評估指標的權數取平均值,作為權重系數;;三是德爾菲加權法,給每位專家發放加權咨詢表,然后將所有專家對每個績效評估指標的權重系數進行統計處理;四是層次分析法,將績效評估指標分解成多個層次,應用層次分析法最大的優點是實現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精度高,能準確地確定績效評估指標的權重,因而使績效評估指標間相對重要性得到合理體現,為公正、科學地進行績效評估奠定了基礎。
2層次分析法在確定公務員績效評估指標權重中的應用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將組成復雜問題的多個元素權重的整體判斷轉變為對這些元素進行“兩兩比較”,然后再轉為對這些元素的整體權重進行排序判斷,最后確立各元素的權重。實際應用中,由于層次分析法對專家的主觀判斷做了進一步的數學處理,使之更加科學。針對政府公務員績效考核這樣一個因素眾多,因素之間相互關聯,因素關系量化模糊,以及對于每一個因素其分目標權重有所不同的特點,采用層次分析法是十分適合的。
2.1 建立評價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
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將元素按屬性分組,按支配關系分層,同一層次元素對下一層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也受上層元素的支配,層次結構圖一般分三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處于最上面的層次一般是問題的預定目標,通常只有一個元素,中間層的元素一般是準則層和子準則層,最低層一般是指標層。
政府公務員的總體素質是由眾多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的因素有機組合,是個非常復雜、模糊的系統。我們引入遞階層次結構的概念,即將公務員的總體素質的各個指標和相互支配、隸屬的關系劃分成不同的層次,用線段將支配指標與下層的關系表示出來,再根據各指標相互關聯的屬性,將指標分解聚合成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
2.2 構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各元素針對上一層次某個元素建立起同一層任意二個元素之間評比的數據矩陣,矩陣bij表示相對于Ak而言Bi和Bj的相對重要性,通常取1,2,…,9及它們的倒數作為標度。
2.3 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層次單排序是根據判斷矩陣計算對于上一層某因素而言,本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權值,它可以歸結為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和特征向量問題,即對判斷矩陣B,計算滿足B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將特征向量正規化,將正規化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A,Wn]T作為本層次元素b1,b2,…,bn對于其隸屬元素Ak的排序權值。
由于受諸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判斷矩陣很難出現嚴格一致性的情況。因此,在得到λmax后,還需要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為了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需要計算它的一致性指標C.I.,當C.I.=1時,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λmax- n愈大,C.I.就愈大,那么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就差。為了檢驗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需要將C.I.與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進行比如果判斷矩陣C.R.=C.I./R.I.
(1) 二級指標B1、B2、B3、B4和B5相對于一級指標A的權重,準則層指標“德(B1),能(B2),勤(B3),績(B4),廉(B5) ”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 。并檢驗其一致性,通過一致性檢驗Wi=[0.4847 0.2268 0.1431 0.0888 0.0566]λmax5.099CI=0.0248 RI=1.12 CR=0.0221
(2) 三級指標C1、C2、C3和C4相對于二級指標B1的權重(相對于“德(B1) ”而言,“理想(C1),政治堅定性(C2),政治紀律(C3),理論素養(C4)”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比較) 。并檢驗其一致性,通過一致性檢驗。Wi=[0.545329 0.233302 0.139697 0.084673]λmax=4.0512 CI=0.0171 RI=0.9CR=0.019
其余三級指標相對于二級指標B2、B3、B4和B5的權重計算。
(3) 根據以上計算的B1、B2、B3、B4和B5以A為準則的權重,以及C1、C2、…,C17分別以B1、B2、B3、B4和B5為準則的權重,依據層次分析法的計算原理,可以計算出C層相對于A層績效考核的總排序,并檢驗其一致性,通過一致性檢驗。如表所示。
利用層次分析法可以較方便的求出公務員考核指標C1 ~ C17相對于總目標層A的權重。這樣得到的結果,將成為管理層在公務員績效考核上最有力的參考數據,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考核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另外,績效考核指標權重的計算,可以通過開發相應的計算機軟件予以支持,只需將評價的指標及評判數據設定為參數輸入便可。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績效評估指標權重的整個過程體現了人的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斷與綜合,易學易用,而且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
3 小結
公務員績效測評既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動態的工程。為使趨于科學化、合理化、定量化,基于AHP方法建立一套較為合理的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了一個客觀可比、操作性強的一個測評模型,實現了定性和定量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為公務員績效測評的實現服務。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向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社會救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一項責任。農村社會救助是維護農村貧困人口墓本生存權利、享有公正國民待遇的保證。農村社會救助工作是否有效和完善,需要借評估指標進行評價。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的設計需遵循科學性、可比性與差異性、可操作性等相關原則,從農村社會救助對象的確定、社會救助金的發放過程以及救助實施效果三個環節進行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的構建,力求不斷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促成社會公正與社會融合目標的實現。
社會救助作為一項維護社會底線公平的制度安排,對社會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進行兜底性的保障,從最低層次上解決著社會民生問題,并具體體現著政府的公共責任和社會的道德良心。我國長期以來建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之間處于一種隔絕狀態,致使我國貧困人口高度集中于農村,表現出不同于發達國家的貧困特征。近年來,政府對農村社會發展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相繼出臺了農村五保戶制度改革和新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普及了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并且在部分地區建立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政府部門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務一樣,農村社會救助工作是否有效和完善,需要借以評估指標進行評價。目前我國關于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專門研究甚少,大多在社會保障總體評估指標研究中一帶而過。這與社會救助的重要性及發展程度不相適應。同時,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研究的缺失,將會影響到對社會救助工作運行狀況、運行效果準確而客觀的評價與反映,進而不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當前迫切需要在農村社會救助工作得到大力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社會救助績效評估體系,對該項工作的運行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為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與規劃提供合理依據。
一、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的功能
社會救助評價指標體系是用來反映一定時空內社會救助發展的對象、規模、速度、效益等方面變化情況的一系列統計指標的結合的整體。其功能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描述和反映功能
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可描述一定時期內特定農村區域內接受社會救助的人數及擺脫貧困的人數,反映救助工作在覆蓋面、受益人規模、對象變動、救助資源供給、救助效果、社會效益等方面的變動情況。
2.評價功能
一方面借助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指標的對比分析,了解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水平和速度,評價其是否真正起到了降低貧困率、維持社會穩定并促進社會融合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過比較實際指標值與標準值或既定目標值之間的差異,了解社會救助工作目標實現程度,評價該項工作發展規劃的實施狀況與執行效果。
3.指導功能
通過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所反映出的工作不足,促使政府及時調整社會救助政策,并使政策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為政府部門社會救助的決策與實踐服務,從而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的構建原則
社會救助工作實施的效果,切實影響到農村貧困群體的生存與生活利益。因此,不僅要依據社會救助績效評估體系對救助效果做出評價,更需以此評估結果改進并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力求達到應保盡保,實現社會公正與社會融合的目標。為確保社會救助評估指標體系各項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指標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各項指標體系設計需遵循的首要原則。其目的是使指標體系對社會救助工作的評價反映更符合實際狀況,更具客觀性,對社會救助制度的改進更具指導意義。社會救助評價指標體系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從社會救助工作本身的性質與特點出發,同時充分考慮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內容、指標參考值、計算方法、比較分析等各個環節都要更具科學性、合理性。
2.可比性原則與差異性原則相結合
可比性原則是指評估指標的制定應該有利于同一時期不同國別、地區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同一地區不同時間段的縱向比較,便于通過比較相互借鑒經驗。同時,由于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下對人們生活進行兜底性保障的制度安排,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這一性質決定了相對于其他社會保障子系統來說,社會救助更明顯地與國家財政、地區財政,進而與國家經濟、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相關。因而進行比較的同時應考慮到地區差異性,例如后文中將要提到的脫貧率指標,要求經濟嚴重落后的農村地區脫貧率達到發達地區水平,是不切合實際的。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在總體設計、統計內容、統計口徑、計算方法等方面需要遵循可比性原則;指標參照值或標準值的確定上,就應充分考慮到地區差異性,避免目標確定過高或過低影響到決策的實施狀況。
3.可操作性原則
社會救助績效評估體系的設計并非純理論研究,更注重的應是其實踐指導性。這要求各項指標應該具有實際可測量性,保證數據的可獲得性、準確性、實際性。若統計資料與數據難以搜集,指標體系的設計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各項功能也即化為空談。
4.全面性原則
指標的設計需涉及社會救助工作的各個環節,綜合考慮各個方面。而且指標設計過程中,也要綜合考慮影響社會救助績效的各個因素。既要包含客觀性量化評價指標,也要包括以公眾滿意度為主的主觀性評價指標,從而多層面、全方位地對社會救助績效予以客觀評價。
三、農村社會救助績效評估指標的構成
本文以農村社會救助實施前對象的目標定位、社會救助金的發放過程以及對救助實施后效益分析為縱線,分三個環節建構評估指標體系并進行分析。
1.農村社會救助對象的目標定位—衡量一定比例的最貧困人口所獲得的社會救助資源比例
在我國農村地區,貧困人口呈不平等分布,主要集中于中西部落后地區,即使在同一地區,貧困人口仍呈現階層性、區域性、貧困程度不一的特征。在農村社會救助對象的目標定位中,需要評估社會救助資源是否分配給了最需要救助的群體。由于社會救助資源具有稀缺性,同時,社會救助政策主要針對那些處于社會邊緣、依靠自身能力難以維持生計的人,因而社會救助資源不能被用以補貼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人。阿特金森指出:把現有的轉移支付總量重新分配可以提高其消除貧困的效率。也即收人富足的群體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那么經濟狀況最差的社會群體可獲得的援助水平將會更高。對象確定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福利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分配,需要救助的社會群體能否得到應有的、足以改變其生存狀況的福利資源。
評價社會救助績效,首先要評估社會救助對象的確定標準是否合理,社會救助資源是否在最需要救助的人群之間分配,這一指標可以通過測算一定比例的最貧困人口所獲得的社會救助資源比例進行衡量。具體操作如下:在某一農村地區選取一定比例的最貧困人口,假設為a%,同時計算這部分人口所接受的社會救助金占總社會救助金的比例,假設為b%。通過對兩個比例進行比較,衡量社會救助資源是否分配給了最需要的社會成員。若b% > a%,則說明社會救助資源更多地分配給了貧困人群;若b% < a%,則說明社會救助資源并沒有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而是過多的分配給了相對富裕的社會成員。
在社會救助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對二者的比較,可以反映社會救助資源分配的合理程度,評估社會救助對象確定標準是否具有合理性。若對象確定標準過于寬泛,必將有更多的社會成員被列人農村社會救助之列,在社會救助資源總量一定并稀缺的情況下,最需要救助的社會成員獲取的資源將會減少,即救助水平偏低,出現上述b% < a%的現象。相反,若對象確定標準過于苛刻,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社會救助資源得到有力的利用,即b% > a%,但同時將會面臨將部分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排除在外的困境,造成社會救助覆蓋面偏低。因而對象確定標準是否合理,會影響到社會救助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需要說明的是,盡管b% > a%時可以保證社會救助資源更多地分配給了貧困人群,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宜過大,否則將會造成社會救助水平過高,進而使得救助對象過于依賴政府救助,出現“養懶漢”現象,同時也會影響到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2.農村社會救助實施過程評估—領取率指標
領取率也即社會救助率,等于社會救助項目的實際領取人數與符合資格條件的人數的比例,也就是享受社會救助的人數與應享受社會救助人數的比例。領取率指標是對政府貧困救助覆蓋面的反映,理論上的社會救助率應為100%,所有符合社會救助申請條件的社會成員都應得到相應的援助。
貧困群體,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信息獲取方式單一,獲取渠道堵塞,造成信息資源的嚴重匾乏與不對稱。加上農村地區貧困人口陳舊的救助觀念,致使部分農村貧困群體無力享有社會救助,影響到社會救助工作的落實與制度有效性。在社會救助制度執行過程中,這部分生活的確有困難并符合申請條件的社會群體存在于社會救助體系之外。具體分析存在這些“合格的未申請人”的原因包括:第一,對自身權利認識不夠。盡管在生活困難時可以接受社會救助已經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被確定下來,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仍有部分社會成員甚至政府工作人員將社會救助工作視為一項施恩行為。在部分農村困難群眾看來,既然是一種恩澤,便授予則接受之,不存在行使自身權利的主動性,也就不存在主動申請或索取的行為了。第二,信息不對稱問題。生活困難的社會群體在面臨物質匾乏的同時,也存在信息資源的缺乏。農村居民對社會救助的申請時間不了解,造成錯過申請時間;部分農村貧困者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致使對申請條件、程序不了解,難以自行完成社會救助申請或者不知如何申請。第三,恥辱感。由于社會救助資源的稀缺性以及社會救助對象的特殊性,社會救助制度不可能根據普惠制原則對全部社會成員進行援助,只能通過選擇的方式定位救助對象。家計調查式的對象選擇方式以及接受救助事實本身會涉及申請者的隱私與尊嚴,恥辱感的產生使得部分困難群體放棄申請并接受社會救助的權利。
領取率指標可反映出社會救助制度的覆蓋面。領取率越高,說明這一制度覆蓋了相當廣泛的社會困難群眾,有更多的社會困難成員可以通過社會救助制度使生存狀況得以改善,有利于應保盡保目標的實現。若領取率偏低,則需要從影響領取率的因素出發,進行原因分析。例如,加大農村地區社會救助制度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民權利意識,使農民認識到自身有向政府申請救助的權利,增加困難群眾申請救助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社會救助制度信息的公開性、透明性以及影響力,保持政府與社會成員之間信息的暢通,使申請的各項程序為更多的公民所知曉;充分尊重申請救助的社會成員,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社會困難群體正確對待自己,正確認識困難與挫折。
3.農村地區社會救助效果評估—貧困率與脫貧率、恩格爾系數、公眾滿意度
(1)貧困率與脫貧率
社會救助不以保障被救助者的生存為最終目標,而是把保障其生存看作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配套救助和社會工作,促進被救助者通過自助擺脫貧困狀態,融人主流社會。在廣大農村貧困地區,農民收人來源單一,并多局限于土地收人。一旦失去勞動能力,便意味著陷人貧困狀態。農村地區的脫貧工作相對于城市地區更具艱巨性、復雜性。因此,農村社會救助工作致力于維持貧困者生存的同時,更應關注貧困者自身生存能力的提高,以拓展收人來源。
貧困率是全體居民中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比例。通過比較某時間段前后的貧困率,可說明在此時間段內社會救助制度是否可以有效地起到幫助困難群體擺脫生存危機的作用。貧困率反映一個地區的整體貧困狀況,貧困率降低幅度越大,說明社會救助的扶貧效果越明顯。脫貧率是一定時期內的脫貧人口占該時期貧困總人口的比例,相對于貧困率來說,脫貧率在反映社會救助的實施效果上更具直觀性。
貧困率與脫貧率在反映社會救助效果的同時,也可對農村社會救助的救助策略是否得當做出解釋。農村地區致貧原因往往具有多樣性,如自身勞動能力的喪失,教育、醫療、法律訴訟等資源的匾乏,自然環境的惡劣,市場環境的變遷等。由于年齡、勞動能力及家庭成員的多寡的差異,農村貧困群體的類型也呈現多樣性。救助過程中,能否根據致貧原因與貧困群體的差異性提供滿足不同群體特殊需要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到農村地區的脫貧程度與速度,進而影響到農村社會救助的效果。
(2)恩格爾系數
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闡明:隨著家庭和個人收人增加,收人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定律的系數被稱為恩格爾系數。其公式表示為: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x 100%。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人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在收人水平較低時,食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收人增加,在食品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重心便開始轉向衣、住、行等其他方面。
如果說貧困率與脫貧率的變化反映的是農村貧困群體走出貧困線、擺脫貧困的情況,那么貧困人群的恩格爾系數則可反映其擺脫貧困后生活改善與提高的程度。社會的持續發展,經濟基礎的日益雄厚,人民的生活標準與水平不斷提升,農村貧困群體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理應也要共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其生活水平也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而提高。對此,鄭功成教授曾指出:我國社會救助工作有待于實現從單項性救助向綜合型救助、從生存型救助向促進發展型救助、從維持溫飽型救助到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型救助發展。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以上三點轉變進展程度的指標,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貧困者在擺脫生存危機的基礎上,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也得以提升,進而社會整合度與社會融合程度也得到提高。
3.公眾滿意度
公眾滿意度是衡量政府績效的終極指標,政府的各項行為都應該以公眾滿意度為導向,根據民意與社會實際需要進行合理規制。
【關鍵詞】組織實施;管理培訓;課程
現代企業應大力發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繼續教育。有計劃、分領域、分層次大力加強對黨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技能、農村實用、社會工作等各類人才的繼續教育培訓活動,特別是加強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訓。
培訓組織與實施評估
培訓目標確定之后,便要制定詳細的培訓開發計劃,并組織實施。具體的計劃可以由企業的戰略規劃部門同人事部門一起制定;也可以由培訓人員、主管部門、企業領導多方協調,統一制定;還可以請企業外的專門咨詢機構、承擔綜合方案的擬定,由企業自行選擇決定。但是無論計劃如何制定,企業必須有專門的職能機構負責組織實施,企業各級領導應該密切配合,協調好培訓者與人事部門以及其他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不至于因產生矛盾而使培訓工作停滯。
一、評估培訓組織與實施情況
(一)培訓預算評估
企業效益直接影響培訓質量的評估,若企業的效益處于下滑階段,則企業恐怕無力在更長的時期內支撐企業培訓的預算。不過,在較大型的企業里,或者在一些國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里,企業培訓預算是每年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張而呈現增加的情況。企業培訓的預算的數據通常來源于同行業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企業歷史預算的縱向比較得出的,這使得企業在培訓預算方面更加科學化,強大的企業生命力會給企業培訓帶來更多的活力,使得企業培訓在不斷升級過程中得到實惠。
(二)培訓的實施
隨著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企業培訓市場表現出不同的課程的加強與分布的不同,培訓實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院對于課程掌握以及對于培訓效果的評估的體系的建立的過程,正對員工提出利于實際操作的課程的學習效果的改進可以幫助人力資源部門和教育培訓部門協同合作,利于更多的信息來提供更為高質量的教學任務的實施。對于實際工作內容的培訓和集團各級人員的綜合培訓使得企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提煉出一套適合企業自身的培訓方法。課程設計的不斷改進和實施培訓中心不斷完善的指標。
二、關于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
課程管理開發過程的評估指標涵蓋了不斷完善的管理開發計劃、各方面與之配套的措施的實施和最終的評估體系的建立。首先要確定管理開發的對象,在課程設計和培訓技術的選擇方面需要配合合理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師資的配備,其余是對開發者的具體了解,對于具體授課時間和場地上的詳盡的安排,以此來確定HRD規劃。開發者對于內部和外部環境的熟悉程度直接決定了課程開發的順利與否,對于課程成果導向評估和教學體系的整體評估都是重要點的因素作為考慮。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還需走訪學習者,以此來增進對課程的實踐的指導意義,提高企業的培訓效益。
管理培訓背景下,需要指出的是在適應性的指標體系下和培訓效果指標體系下的共同作用下,開發者應該提出更多的指標作為參考,以求得更為科學的培訓管理。這其中涵蓋了崗位學習能力,崗位人際能力,人際文化素質,壓力指標,應急狀態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等等大概25個適應性項目績效指標。
提出了培訓課程的啟發性、培訓課程的實用性、學員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的感染力與課堂氣氛、教師講解的邏輯性與清晰度、學員對相關知識和原理的掌握情況、學員的人際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精神的增強、員工滿意度的提升、制度執行力的提升等22個評估指標。
三、培訓過程評估指標
(一)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設計總體應該符合企業的總體要求,按照細節的逐步實施和分解來進行。針對學員的學習效果作為評估的基本標準,按照企業發展的方向和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總體和局部的需要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內容的評估應該遵循課程在啟發性學習,適應性學習和實用性學習上的多層次的指標評估和比較,以此來加強教師對于整個課程的可控性操作。
(二)培訓方法
在多維評估指標體系中,對于課程講解的具體要求需要在開發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提出,對于培訓方法總體上要求多樣性、針對性,培訓過程可以分為知識類培訓、技能類培訓、管理類培訓。從方法上有講授法、實驗法、研討法、在培訓工程中應該以學員的學習為中心,為學員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培訓方法力求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更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培訓方法。
(三)師資力量
對于教師的選擇需要力求做到全面,做到公平合理公開的選擇。對于從事管理研究的人員來說,師資將決定整個培訓過程的順利與否,在教師的選擇上需要更多的征求企業發展的每一個員工的意見,在實施難度上力度做到盡量降低難度。在教師自我約束方面,需要教師本身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企業發展的動向,時刻參與企業的培訓管理和探討,教師的專業水平需要不斷的加強,只有過硬的專業水平才可以勝任不斷變化的培訓市場。
(四)培訓的保障
培訓的后勤工作要做到細致,包括培訓的教材的準備情況,培訓的教室,學員的住宿等等。這些安排的是否妥當合理直接影響培訓的質量,是整個培訓的最為基礎的保障性工作,在具體實施過程要檢查培訓的各項工作是否真正到位,培訓的時間安排上是否合理,企業調查中要做到對該項的具體分析,包括滿意度的打分等等。
【關鍵詞】接入主干光纜對比分析評估指標建設效果The Index Analysis and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Trunk Optical Cable Construction in Access Network
Pan Yang(1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080,China;2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630)
AbstractThis paper at first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strategy selection of the Trunk Optical Cable Construction in Access Network,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network.Then, we study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effect in five main aspects.At last,using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instance of one telecom operator to analyse the evaluation index。
KeywordsAccess Network Trunk Optical Cable、Comparative analysis、Evaluation index、Construction effect
一、概述
隨著國家寬帶提速戰略的不斷深化,尤其是FTTH的快速發展,固網寬帶接入范圍和帶寬都大幅增加,3G向LTE階段演進,移動網節點數量也將大量增加,全業務發展形勢下,光纜網作為傳輸系統及業務網承載的重要基礎,本地網快速拓展的前提條件,瓶頸主要體現在接入層光纜,無論是移動業務還是FTTH、大客戶專線及其它,不僅對接入層纖芯數量有量的飛躍,根據不同業務類型對光纜的要求也不盡一樣。
二、基于接入主干光纜建設模式分析
采用接入主干光纜建設模式,接入層光纜一般分為主干光纜、配線光纜和引入光纜。其中:主干光纜連接匯聚節點和接入層交接箱或光纜交接節點,用于完成區域和道路的覆蓋。主要的功能是匯聚配線層光纜或者是分散的用戶接入光纜的業務,并提供至匯聚節點的迂回光纜路由,有效的提高主干光纜資源的共享能力。
接入主干光纜建設模式是目前運營商面向全業務發展接入的成熟解決方案。對比傳統的業務引接模式,通過對接入主干的統籌建設,可以實現:(1)適應全業務快速部署。隨著3G/FTTH/大客戶業務的快速發展,接入光纜規模、覆蓋大大增加,傳統跟隨業務建設的接入模式被動、周期長,在業務密集區域問題更加突出,接入主干光纜通過預先規劃統籌建設實現業務快速、靈活接入。(2)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綜合引入與主干段分開,可以使接入點光纜獨占管道資源的距離減少到最小;并且通過一次性敷設大對數纖芯,有利于提高主干路管孔使用資源效率(緩解管道資源瓶頸)。引入光纜的減少,緩解了局前引入管孔及局房面積的壓力。(3)纖芯統籌規劃。通過纖芯統籌規劃,可以實現靈活調度和纖芯保護。(4)減少故障點及衰耗。跳纖點少,減少故障點及衰耗,提高光纜結構安全性。
三、接入主干光纜建設效果評估指標
建立光纜網建設效果評估指標的目的是:期望通過系列量化指標、對光纜網絡建設進行評估,從而細致掌握網絡規劃、建設、安全、效率各方面的詳細情況,能夠定量給出評測數值,定性給出結論。
對于運營商而言,所有基礎網絡建設都基于兩個目標、五個出發點:1、運營目標:出發點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降低建設成本2、建設精品網絡目標:出發點建設安全穩定、靈活高效、維護管理便利的基礎網絡。因此,本篇分析也從以上五方面進行建設效果評估指標的探討。
3.1滿足全業務發展需求
為體現接入主干對全業務的具體支撐能力,可通過兩個量化指標進行評估:(1)城區光交接點密度:衡量接入主干光纜和光交接點建設對全業務接入支撐能力的關鍵指標,光交接點包含具備光交接功能的基站和接入間、室外光交箱等;計算方法:城區內光交接點總數/城區面積;(城區面積指有效面積,為城市范圍內有固網/無線站點接入業務需求的面積)該指標反應的是覆蓋與業務匹配的關系,并非越大越好,并且,因各地市區域業務發展差異距大,指標上也會有差異。(2)光交接點覆蓋距離:控制性指標,在規劃初期建設可以指導地市合理設置光交接點,避免光交接點覆蓋范圍過密或過大。
關于光交接點覆蓋半徑的測算,理論參考《光纖接入網規劃設計手冊》關于光交接區覆蓋區域經濟性模型,與覆蓋區域內的用戶節點數量相關,有如下結論:
3.2降低網絡建設成本
站點平均接入距離可以作為評價接入主干降低接入成本的關鍵指標。
在站點平均接入距離的分析上,通過對標接入主干光交引入的站點接入距離與未建設接入主干的站點接入距離進行。
3.3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資源使用效率可通過以下兩個利用率指標進行評測:(1)主干纖芯利用率:是衡量主干光纜建設后,各段光纜平均纖芯使用效率的指標。接入主干光纜通過統籌全業務接入需求,一次性敷設大對數光纜,實現了纖芯資源綜合利用,降低了業務接入的建設成本,也提高主干光纜建設后的纖芯資源使用效率。(2)主干管道管孔(子管)占用率:是衡量主干光纜建設后,主干管道包括利用原有管道的管孔(子管)占用率情況。采用這個指標作為資源使用效率指標,需要更關注的是接入主干通過一次性敷設大對數纖芯,提高主干路管孔使用資源效率,特別是在那些密集城區管孔資源瓶頸的區域,主干光纜建設模式對緩解資源緊張的局面,避免后期管孔瓶頸擴建,有極大的資源改善作用。
3.4提升網絡安全穩定
在接入層,評估網絡建設對節點安全性提升的關鍵指標就是站點成環率。站點則包括基站、接入間及重要客戶節點。
接入主干光纜建設后,不僅提升光纜對全業務接入的支撐能力,接入主干對接入業務節點的路由保護能力也更加靈活。可以同時結合主干光纜建設,對進行原有移動(或固網)站點鏈改環、拆環優化,并對現網重要政企客戶提供路由保護。
3.5提高維護管理效率
接入主干纖芯規劃使用結合業務種類、按等級預先分配各站點獨占纖芯、共享纖芯及預留纖芯,接入業務統一從光交引接。因此,避免了光纜建設開天窗方式接入業務,跳纖點減少,故障點及衰耗也減少,這些對比分析都可以作為提高維護管理效率的評估指標。
四、接入主干光纜建設效果評估案例
以南方某運營商XX市的2012年接入主干光纜的建設后效果作為案例進行指標評估小結:(1)該地市在1086平方公里的城區有效面積內,共設置光交接點1643個,城區光交接點密度達到1.51個/平方公里,光交接節點覆蓋半徑在密集城區控制在300~500米左右,一般城區在500~1000米左右;(2)2012年的接入主干建設后,采用光交接入的移動基站數量達到218個、室分/WLAN站點達到376個,基站平均接入距離由1.40下降至1.19公里、室分/wlan由1.1下降至0.9;(3)現網的接入主干光纜建設規模達到2854公里,接入主干已進行全業務接入,纖芯利用率達到49%;在密集城區,對比建設主干光纜和未建設主干業務開通管孔占用率降低達到20%-30%;(4)在接入主干光纜覆蓋的業務區域內,站點成環率由58%提升至60%;(5)在接入主干光纜環上,業務節點安全性受限于主干光纜長度和環上站點成環率,而不是環上的總節點數量,節點安全性得到提升,更加便于維護管理;光纜環上的跳纖點,故障點及纖芯衰耗也大大減少。
綜上小結進行評估,可見:該地市2012年主干光纜網建設是卓有成效的,符合光纜網統籌建設的總體戰略,主干光纜建設后,接入層網絡無論在能力、效率和安全性上都有顯著提升。
但是該地市作為南方大省的省會城市,對比其它同規模城市,光交接點覆蓋密度人小于2,北方已經達到3~4,光交接點覆蓋較薄,對全業務的支撐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并且,光交接點設置較少的原因也是因為在這些城市,室外光交接箱市政報建困難,建議地市在設置光交接點的策略上,可考慮更多利用室內機房或接入間等比較穩定的節點資源。
并且,2012年接入主干建設后纖芯利用率達到49%,可見地市運營商已經認識,接入主干光纜建設帶給光纜基礎網絡從“被動接入”向“面向業務、深度覆蓋”的戰略訊息。后期,建議進一步加大光纜基礎深度覆蓋,在支撐現有移動、固網業務的基礎上,積極利用接入主干開展大客戶及視頻監控等業務,不僅有利于提高了接入主干使用效率,也大大降低基礎網絡接入成本。
五、結束語
本分析報告采用的評估指標,也許還不全面,有待后期的光纜網建設及評估中去發掘和完善,更多能夠關聯評價網絡建設的指標。但是,通過效果評估也給接入光纜網建設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為后期規劃建設、評估分析建立模板,建議跟隨后期工程建設、接入主干光纜網建設效果評估應及時開展和反饋。
參考文獻
[1]陳岳武,鄭銳生,面向多業務的移動接入光纜網建設模式探討[J],廣東通信技術,2007年第1期
[2]郭麗娜,光傳輸網絡優化與評估分析[D],天津大學,2007年
[3]張建忠,邢玉領,傳輸網網絡評估技術在本地網網絡優化中的應用[J],郵電設計技術,2009年06期
一、以結果為導向,開展財政績效評估是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實行預算、執行、決算“三步曲”,缺少對財政支出結果的追蹤評估。財政資金管理中普遍存在著“重收入輕支出、重分配輕管理、重項目輕效益”的問題,存在著財政支出規模與支出效果脫節的缺陷。財政的主要任務被誤解為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部門的資金需要而不是社會公共需要,各部門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爭項目、爭資金上,財政支出效果卻往往無人負責,造成財政支出效率較低,甚至出現大量的資源浪費現象。在職業教育經費方面,短缺的同時還伴有未有效利用的現象,職教經費被挪用和教育腐敗使有限的職教經費不能真正用于職教,也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和優勢的發揮⑩。職業教育在我國已有50多年,中國職業教育有了較大發展⑩。據財政部數據,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職業教育投入2053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45倍,年均增長28.3%。但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還未建立績效評價體系,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未來職業教育長期可持續快速發展。
二、構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財政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績效評價的核心是圍繞戰略目標,層級分解出績效目標,并在績效目標的指導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指標體系,推動政府績效改進。在職業教育財政績效管理中,建立起相應的教育財政投入評價指標體系,將有效推進職業教育可持續快速發展。
1.財政職業教育支出績效評估的目標定位。確定職業教育發展目標是對財政績效評估的第一步。政府公共部門績效水平受制于諸多限制性因素,實現高績效管理強調能夠達成“共識”的績效計劃,而績效管理的前提是達成共識的績效目標和標準。對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績效進行綜合評估,以既定的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為指導和方向。結合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實踐,應將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定位如下:一是提升職業技能,培養具有高級技能或技術的人才,促進人與產業匹配;二是培育創新創業能力,造就技術創新和創業人才,推動產業動態升級與創新;三是推動社會融合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復合轉型過程中農村轉移人口以及刑滿釋放人員等社會非主流人員提供基本的職業教育,降低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提高社會和諧度。
2.職業教育財政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職業教育財政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反映職業教育財政績效總體現象的特定概念和具體數值,是衡量、監測和評價教育投入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量化手段。財政部門、教育部門、經費使用部門通常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所以績效評價體系需要多維績效評估指標。同時,指標體系是動態的、可擴容的、彈性的,隨著績效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指標體系也將隨之不斷調整和完善。本文基于對職業教育成效的績效評價過程,結合財政績效的閉環控制系統(見下圖),對職業教育經費的立項、投入、執行、產出、成果、效益進行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指標是“投入、產出、效果”。由此,在職業教育財政績效評價指標設計上,按照“投入—產出—成果”這一邏輯程序,將指標體系分為投入類、產出類和效果類指標。在此基礎上,由于每年的項目投入占據了總投入的極大份額,增加了一類“教育重點項目建設評價指標”,用于對每年的大型項目進行評價。最后,考慮到教育工作有很多效果無法量化,本文設置了一類“教育定性(評議)指標”,用于考慮上級和公眾的評價。第一,職業教育投入類指標。一是對職業教育投入總量進行評價,主要分析職業教育投入總量是否滿足區域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包括職業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和占GDP的比例兩個指標。通過評價職業教育支出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例是否合適、是否符合本地區特點,評價職業教育投入總量的規模和結構是否合理。二是財政職業教育經費分類情況,包括教育基建費、教育事業費、公用經費、教學費用、教師人員經費、教師培訓經費、教學研究經費、文化體育活動經費、宣傳和外聯活動經費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以及當前基礎設施投入增長額占前期基礎設施投入的比重等指標。三是評價職業教育投入增長速度是否達到政策性的規定及社會發展需求,包括職業教育財政撥款增長率、生均職業教育支出增長率等指標,評價財政職業教育支出的增長情況,反映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發展趨勢。第二,職業教育產出類指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發國家政府從政府支出績效評價實踐中總結出進行績效評估的“3E”原則,即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根據這些原則,職業教育產出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產出經濟性指標,主要強調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經濟、節約利用程度,包括學校校舍利用率、圖書利用率、教學設備利用率、教學設備完好率、職業教育支出合規情況等。二是職業教育產出效率性指標,主要指職業教育物力資源利用效率,包括固定資產增長率、固定資產收益率(服務凈收益/固定資產總值)、成本收益率等指標。三是職業教育產出有效性指標,是衡量職業教育直接性客觀產出大小,包括畢業生合格率、畢業生升學率、師生比增長率、新增校舍面積、新增教學設備、新增容納學生入學人數等指標。第三,職業教育效果類指標。基于本文對職業教育提高技能、培育創新創業能力和推進社會融合等三項基本功能的定位,職業教育效果類指標是在職業教育產出類指標的基礎之上,衡量實現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程度。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效果類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升職業技能指標,包括學生一次就業率、職業培訓規模、“雙師型”教師比例、生均實訓基地建筑面積等。這是職業教育效果的決定性指標,財政在完善現有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財政支出結構的同時,還應配合職業技能鑒定制度的推行,逐步實行以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合格人數核定補貼的制度,促進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質量的快速提高⑩。二是培育創新創業能力指標,主要衡量學生從事科技創新、創業的能力,包括學生素質特長發展、學生專利獲獎情況、學生科研獲獎情況、學校獲獎情況、學生創業相對成功率等。三是促進社會融合和區域發展指標,評價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區域發展、促進社會融合中的貢獻,包括科研成果對當地科技進步貢獻程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邊緣人群培訓情況、教育支出對其他社會資源的吸引聚集程度、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學校的社會聲譽等。
3.合理分配績效指標權重。圍繞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在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對績效目標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要衡量并表示出各指標對目標的貢獻,就應賦予不同指標以不同權重,重要者賦予較大權重。權重的確定是績效評估體系構筑中難度最大的一項工作,往往需要從整體上多次調整、反復歸納綜合才能夠完成。常用的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專家直觀判斷法、德爾菲(Delphi)法、兩兩比較法、環比評分法、層(級)次分析法(AHP)、熵權法、因子分析法等。在職業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開展財政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有利于為政府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職業教育支出提供科學依據。總之,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富民強國的重要支點,也是我國推進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機制。長期以來,過度重視高等教育、輕視職業教育已經嚴重影響我國教育體系的整體健康發展。當前,就業市場高技能人才相對匱乏。社會上出現的大學生“回爐”現象表明,職業教育在提升個體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因此,在改變“望子成龍”和“學而優則仕”的社會心態的同時,需要增加財政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斷提高財政職業教育績效,大力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