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2 02:13: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言學概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言是人類社會中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語言對于人類如同人類生存離不開空氣一樣重要,個體的語言素質是其整體素質的重要方面。為了更好地掌握語言、運用語言,非常有必要將語言學的基本常識,作為全民的一種基本素質得到重視和普及,而中小學語文教師承擔著語言素質培養的基礎教育,這也就是在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在大學學習期間開設“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初衷。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定位和教學現狀
“語言學概論”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理論課程,它是語言學理論的入門課,具有專業性、基礎性和理論性的特點。該課程重在于闡明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是“從理論上對全人類語言的共同規律進行研究的學問。” “語言學概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 是在學習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的基礎上,將學過的語言概念、語言知識和語言理論加以系統化,從而整體提高我們的語言理論水平,為深入學習和研究語言學相關課程奠定基礎。因此“語言學概論”被列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十門專業必修課之一。其學科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語言學概論”的學科教學實施情況是怎樣的?一般高等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大致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學概論”是相對于“文學概論”而言的基礎理論課程,同樣是理論課程的“文學概論”和“語言學概論”理應是并舉的,但從學生寫作學年論文的實際選題范圍來看,喜歡文學的學生遠比喜歡語言的多得多,這不僅因為文學以其巨大的形象魅力、情感魅力和人性魅力左右著人們的選擇,而且還因為語言學內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的特點使得不少學生望而卻步,以至于形成了“文學概論”和“語言學概論”兩學科的巨大差異這樣一種不爭的事實。因此,長期以來,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難度大,人們常視“語言學概論”為畏途。形成了“語言學概論”課程難教、難學的現狀。
羅耀華、柳春燕曾向學生進行了關于“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態度和滿意度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5%的學生認為該課程難度較大,15%的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30%的學生認為難度適當;56%的學生認為學習目的是為了獲得學分,32%是為了考研,12%是緣于學習興趣。可見,對于“語言學概論”,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和課程的學科地位并不相稱。造成該課程教學現狀的原因,細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本課程的理論性、抽象性較強
“語言學概論”作為一門語言課,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相比較,顯得抽象、枯燥,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學生學習起來自然缺乏興趣和吸引力;作為一門理論課,“語言學概論”重在于闡釋抽象的概念、術語和語言學的相關原理,具體的語言事實相比較來說較少,因此學生不容易理解和吃透。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學綱要》(徐通鏘、葉蜚聲著),書中就有數量繁多的概念和術語,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組合關系”、“聚合關系”、“語法手段”、“語法范疇”、“社會方言”、“親屬語言”、“洋涇浜”、“克里奧爾”等等,這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論與部分學生追求故事性、趣味性的輕松學習形成極大的反差,往往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厭學,甚至放棄對這門課程的學習。
2.學生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認識,直接影響著其學習態度
近年來,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壯大,培養社會亟需的應用型人才成為了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以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改革課程結構,減少必修課、基礎課和理論課的課時,增加選修課,應用型課程應不少于總課程的三分之一。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自然會產生重實用輕理論的觀念,“語言學概論”由于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的特點而倍受沖擊。很多學生有這樣的認識,“語言學概論”是純理論性的課程,沒有什么實用價值,遠沒有技巧性,實用性的學科有助于就業,因此便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遇到疑難問題也不愿意花時間去鉆研,厭學棄學的情緒較重。
3.運用于課程教學的語料單一
“語言學概論”是以全人類語言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由于語言學首先是在印歐諸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多數理論是以印歐語言事實材料為基礎的。而我們熟悉的外語主要是英語,這就導致了“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語料取材單一、貧乏,多局限在漢語普通話和英語。即使是專門講授“語言學概論”的教師都缺乏別類語言事實語料的體驗。因此講課過程中,師生很難游刃有余地運用別類語言來傳遞信息和對某個語言理論加以印證和反饋,而且對于教材中的某些例證也缺乏透徹的認知和理解。如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中論及“語言的語法結構類型”時,有所謂的“復綜語”,代表語言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美諾米尼語,此類語言本來就鮮有人知曉,教師都很難解讀,更談不上進一步深入論證了。這樣單一的語料不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而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干巴巴的理論只會加劇學生對本學科的無興趣。
4.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
語言學概論的學科地位雖然很重要,但是一般院校很少有專任教師,多數是由擔任現代漢語或古代漢語等語言類課程的教師兼任,這也是語言學概論教學力量薄弱的一種表現。由于人的精力所限,作為兼職教師不可能有足夠的注意力去更多的關注語言理論問題。因此長期以來,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改善教學模式是人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1.構建框架式教學內容模塊
“語言學概論”雖然理論性強,內容繁多,但是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教學中如若能針對教材內容,構建一個大致的框架,可以收到突出重點,化難為易的效果。我校10級漢語言文學和12級專接本班使用的教材都是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全書共有九章,為了讓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上課之初先將教材內容重新架構,大致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是語言的本質和功能,包括教材中的導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塊是語言的結構要素,包括第三章語音、第四章語法、第五章詞義;第三塊是第六章的文字和書面語;第四塊是語言的發展,包括第七章語言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第八章語言的接觸和第九章語言系統的發展。這樣各章節的相關知識點就歸攏在有限的四個框架之內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對課程有了一個整體的系統了解,便于學習和把握。
2.補充、整合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內容
由于我們選定的《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教學用書,雖然經典,但文中沒能反映語言學發展的新成果,因此備課、授課中將教材作為一個依據和參考,積極拓展和教材觀點相關的知識信息,聯系學科的發展實際,把語言學的最新發展方向、趨勢和成果介紹給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補充、整合教學內容,調整課程體系。如:“導言”部分補充了“語言學”學科的形成發展過程,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語言是符號系統”一章節教材很簡略,但因為學界對“語言是一個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已形成共識,不細講不足以體現語言的特點;對“語音?國際音標”部分增加了可操作性的練習和訓練,明確告訴學生這是學習的重點,是考試的內容;在“社會方言”、“地域方言”部分,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網絡語言、社群語言以及不同地區的方言差異等學生熟悉的語言現象,使學生感到語言學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每一個人的口頭上,生活中。經過這樣的整合和補充,整個課程的內容豐盈了不少,由于結合學生們的語言實際,也變得生動有趣得多了。
3.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多樣性的、趣味性的語料,不僅可以化解理論知識難點,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語言學概論”語料的選擇,從理論上講應顧及古今中外不同的語言,才能反映該學科關注全人類語言的普通特征,但限于每個人的精力和學識的限制,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涉獵更為廣泛的語言類型,現實生活中作為語言活化石的方言,沉淀了大量歷時的語言痕跡,能夠顯示出語言發展演變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把更多學生較為熟悉的方言語料運用到語言學的教學中。以方言為例,闡述語言學的理論,會使學生容易理解。如在講授“語音?聲調”的“入聲”時,由于語言的發展演變,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消失,只存在于各地的不同方言之中,并且“入聲”在不同地域的實際發音并不相同,于是分別請來自山西、石家莊和邯鄲等地的學生做“入聲”的方言示范,這樣既化解了知識難點,又使學生感到親切、生動,印象深刻。
趣味性的語料由于帶有搞笑的成分或調侃的意味,在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可以調節課堂氣氛,畢竟課堂上不可能總是嚴肅、緊張,生動活潑的氛圍遠比沉悶枯燥干巴巴的講述更受學生歡迎,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語法”歷來被認為是最難引起學生興趣的部分,于是把搜集和發現的一些有趣的語言現象,運用到語法教學中。比如在講授語法的“遞歸性”的時候,就選用王蒙先生在小說《相見時難》里的句子作為例子:
哪兒去了?
什么哪兒去了?
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我哪兒知道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你怎么會不知道我說什么哪兒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
這一富有趣味性的例子,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研究語言的興趣。此外,趙元任、王力、呂叔湘、熙、邢福義等語言大師們,特別善于從生活中尋找一些鮮活而有趣的語料,運用到教學和著作中。這些大師由于自身知識貯量大,語料豐富,課講得十分生動而有趣。研究成果由于引用了多彩的語料,通俗易懂,因此向學生們推薦語言大家的經典的語言學著作,感受生動有趣的語料帶給我們的享受。
4.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以往的講授式教學,實際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將具有豐富的可觀賞性的視頻、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能夠生動、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對于理論的感性認識,讓“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論變得生動而形象起來。例如,在講授“語言的層級體系”時,將語言的分層裝置以圖表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使學生對語言的結構系統一目了然。在講授“洋涇浜”、克里奧爾等混合語時,為了加深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搜集相關的音頻資料播放給學生聽,并通過對這些語言片段的分析,進行語言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和學習。
5.改變以往的課程評價模式
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就“語言學概論”課程而言,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關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釋語言現象的能力。傳統的考察學生的閉卷模式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會禁錮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誘導學生進入到機械背誦、生硬記憶的誤區中。據調查,大約有90%的學生在考試過后一個月,對本學科的知識體系開始變得模糊起來。因此建立新的課程評價模式,讓學生多方面的展示自身的潛能,真正、充分地認識自我;教師也能夠在教學環節參照評價體系及時調整教學,師生互動,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課程評價模式可以采用1+1模式,即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重,各占成績的50%,理論知識仍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實踐能力重在于考察認識語言現象、分析語言現象和概括語言規律的能力,可由平時課堂互動表現、小組談論和應用語言調查等方面綜合而成。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嘗試和探索。古語云: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教學方法得當,就會煥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求知欲,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大膽地嘗試和推行。一旦有一天,在學生的心目中,“語言學概論”能夠和文學類的課程一樣生動、可愛,我們“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參考文獻:
[1]彭潤澤.素質教育和“語言學概論”的課程建設.[J].語文建設,1999
[2]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陳青松,張先亮.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性質與任務的思考[J].浙江師大學報,2012
關鍵詞:語言 人 語法 人文內涵
1.引言
語言學概論是大學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學生普遍認為該課程術語抽象難懂,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在語言學里卻有不同的解釋,反倒有變簡為繁的嫌疑。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術語“語言”就是如此。那什么是語言呢?這是語言學第一堂課教師不得不提出并回答的簡單而又深奧的問題。說其簡單,因為人人都知道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說其深奧,因為從早期的語文學時期到現在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對語言的認知不斷深入也不盡相同。然而語言的工具論在人們的頭腦里已根深蒂固,如何突破工具論的束縛,開啟學生思想的大門,引導他們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科學的精神,同時向他們展示語言深廣的人文內涵是本科語言學教學的一個目標。
2.語言與人的編導
由經驗而知,語言是種系所特有的,是人類的專利,即使最聰明的猴子和海豚也無法習得語言,這在證明語言是人的本質。恩格斯指出,勞動促使猿跳出了叢林走進了社會,進化為了人。那么,社會形成的同時,猿進化為類人猿再進化為人的同時,肯定是帶著語言一起走進社會的,因為“語言正是把人與人連起來的最重要‘精神現實’,……沒有語言的社會就不是人類社會”,因而,“人究竟還是語言存在的生物”(周兆祥,2004)。這暗示著,人、語言和社會是一個須臾不可分的統一體,誰也離不開誰,否則人就退化成了猿,語言只是一串咿呀呼耶的聲音,而社會與自然無異了。當人類滅亡的時候,社會和語言也就跟著消亡了。那么,人和社會之于語言的是什么呢?語言的定義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語言的定義可謂林林總總,它們大致可分為五類,分別包括交際工具類、結構系統類、能力行為活動類、符號類和綜合類,列舉如下:
交際工具類
(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
(2)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又是社會斗爭和發展的工具。――斯大林
(3)語言是表達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人類最普通的語言是口說的,可以稱口語,也就是狹義的語言。文字也是語言的一種,可稱為書寫的語言,或文語。――王力
結構系統類
(4)語言既是一種自足的結構系統,同時又是一種分類的原創。 ――索緒爾
(5)語言是一組有限或無限句子的集合,其中每一個句子的長度都是有限的,并且由一組有限的成分構成。
――喬姆斯基
能力行為活動類
(6)語言是人類在社會中的一種活動方式。――韓禮德
(7)從真正本質上看,語言是一件持久的事物,在每一個瞬間都稍縱即逝,即使通過文字保存下來的,也只是不完整的、木乃伊式的東西,只在描述當前話語時才重新需要。語言本身絕非產品,而是一個活動過程。――洪堡特
(8)語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發音器官發出來的、成系統的行為的方式。 ――趙元任
(9)語言并非僅僅是一種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是存在的住所。 ――海德格爾
(10)語言是人類擁有世界的唯一方式,而世界只有進入語言之中才成為世界。 ――伽達默爾
(11)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和進程。――潘文國
符號類
(12)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作用于人與人的關系的時候,它是表達相互反應的中介;當作用于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時候,它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當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 ――許國璋
(13)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天賦能力和習得機制,一套聲音符號系統和文字符號系統,邏輯符號系統和規則符號系統;是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和認知的工具,文化的載體和信息的載體;是具有普遍性與多樣性、有限性與生成性、任意性與約定性、穩定性與變異性、經濟性與規范性、開放性與發展性、人文性與自組織性的社會文化復雜系統。 ――蔡富有
(14)語言是一套用于人類交際的任意性的有聲的符號系統。 (現代語言學,何兆熊編)
(15)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馬克思,恩格斯
綜合類
(16)語言是人類創造的,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只有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呂叔湘
這五類定義除了結構系統類,其它四類的定義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那么,人對于語言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耿菲菲(2004)特別指出兩點:第一,人是語言的本質特征,不揭示其中人的因素,不可能徹底認清語言的本質;第二,較之山、河、樹、木、石頭等,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只有弄清這一點才能理解意義。的確,人是語言的靈魂,當世界上最后一個人死去,與人相伴的語言也就消亡了。語言作為一種特殊存在,至少由外在世界圖景、心智和情感世界圖景、社會圖景等要素構成,人在其中行使“編導”功能。沒有人的編導和參與,語言就會孤獨地死去。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和人互為本質,須臾不可分。那么,語言的定義就必須包括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什么呢?獨特的基因圖譜、豐富的情感表達、強大的認知思維、不停的交往實踐,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認知的、社會的成分。因而語言研究也就有了生理的角度、心理的角度、認知的角度、社會的角度,角度的整合方可看清語言的外相,僅一個角度,無論它是多么的深入和完善,對于弄清語言的外相來說都無疑是盲人摸象。
3.語言與語法的調變
除了人的因素,語言本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因為語言的調變在于語法。語法是什么?語法是一套規則系統、一套調變機制,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就試圖找出人類千余種語言中的內在的共同共通的語法規則。這些規則既是軟規則又是硬規則。所謂軟,即為彈性的、開放的、變異的,甚至是可以背離規則的,這種背離不僅反映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錯誤遍布的話語里,也反映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普遍犯的錯誤里。這種錯誤有兩個特點,否則不能概之以軟規則。一是錯誤并不影響話語的理解,不影響交際的正常進行,它是可接受的;二是錯誤具有普遍性,它不僅是某一個人犯的錯誤,更是某一個言語社團所犯的共同的錯誤。所謂硬,即為強制性的、支配性的,甚至可以重塑進入規則中的任何成員。結構決定功能或關系決定價值,即便是一個名詞或形容詞,甚或是一個句子,它一旦進入規則中的動詞空槽,就會被規則暫時重塑為動詞了。當然,這種重塑是可以被規約化的。英語里很多名詞都能轉化為動詞使用,有的是作者臨時使用的,有的則已被廣泛使用了,這主要來源于英語句法的調變,而漢語的句法并不一定如此,它有自身的獨特的調變機制。
申小龍(2000)從中西時空觀念之異來比較中西語言結構的差異,他認為西方語言的句子是以一個限定動詞為核心(焦點)控制(透視)各種關系構件的空間型構造,而漢語的句子沒有這樣一種物理學上的“焦點”(主要動詞),它是用句讀段的形式按邏輯事理的順序橫向鋪排(而非空間夠架)的,所謂“流水句”才是漢語句子時間型構造的典型樣態。申小龍的論述說明二者的語法構造確有差異,憑此語言的規則解釋彼語言必有捉襟見肘之處。同時他還指出,漢語語法是一種需要人的主體意識積極參與的語法,而不是像西方形態語言的語法那樣可以對之作客觀、冷靜的形式標記分析的語法;對漢語句子特點的認識就應向漢民族文化認同,摒棄“以形式為綱”的知性分析方法,確認漢語句子講究意合、流動、氣韻的文化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不爭事實是,套用西方語法理論來分析漢語語料無疑有削足適履之弊病。薩丕爾在其《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也說道:“在這從拉丁語到俄語,我們覺得視野所及,景象大抵是相同的,盡管近處的熟悉的地勢已經改變了。到了英語,我們好像看到山形歪斜了一點,不過整個景象還認得出來,然而一來到漢語,頭上的天都變了。”(愛德華?薩丕爾 2002:108)也難怪用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來分析漢語總讓人感到不盡滿意,總有欠缺之處。那么,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調變機制自然應該在教學中得到凸顯,讓學生從差異中去理解兩種不同語言的本質。
4.語言與人文內涵的開展
語言的定義揭示了語言的本質,它包括了人的因素和語言本身的因素,是外相與內構的結合,這也是語言學分支學科中核心學科與交叉學科互為補充的原因,而且交叉學科的發展也日益壯大,展示了更為寬廣的研究視野。申小龍(2005)針對該課程教學指出:“改革的途徑一是把透明無色的語言符號觀轉換為人文闡釋的語言符號觀,二是關注語言各要素在各民族語言系統中不同的文化內涵。”其實,這涉及的是語言中人的因素,強調的是語言的民族特性以及語言具有文化傳遞性這一區別性特征,這只是語言問題的一個方面。
人文內涵普遍的理解在于它包含的三個元素,一是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二是理性,以科學的意義來說,人是有思想有頭腦的,能夠思考真理、追求真理;三是超越性,即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從某方面而言,它敘述了人們在探索未知世界過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卻,追求真理、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內涵。
那么,在語言學教學中怎樣體現出語言的人文內涵是什么呢?語言的人文內涵其一在于對語言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少一點主觀語言經驗的臆斷,多一點客觀語言現象和材料的收集,即保證語言研究的窮盡性、一致性和簡潔性,教學中多從現象和材料剖析到理論的歸納和講解,以啟迪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參與,分享研究的樂趣;其二在于對語言中人的因素的充分解讀,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認知的、文化的、民族的等等,通過多維思考和觀察以展現語言研究的豐富畫卷,這也是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民族語言學等研究的內容,以此突破語言工具論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三在于超越主體語言的偏見,打通東西語言的屏障,以解決呂叔湘先生曾提出的兩張皮的問題,避免用一種語言符號規則解釋另一種語言現象存在的不合理性,正如海德格爾所說:“我到現在還鬧不清楚,我當作語言的本質加以思考的東西,是否也適合于東方語言的本質。”(申小龍 2005)這要求我們在語言學教學的過程中英漢例句并舉,既發現差異又總結出共性的東西,既吸收又批判,以探究語言的民族本質和文化內涵,挖掘語言之間的相通性,并從這些相通性中概括出普遍的規律。
唯有如此,語言的人文內涵才能全面地開展,才能開闊學生的眼界,破除他們對語言學抽象枯燥的印象,真正把他們引入語言學的殿堂。
5.結語
語言是人類生活中必可少的一部分,人們也因此對語言的運用習以為常,但是我們對語言的本質又究竟了解多少呢?哲學的發展經歷了由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到對語言的關注,也即是現代西方哲學發生了“語言轉向”,這說明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與語詞的意義問題成為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那么是誰在連接語言與世界呢?又是誰在解讀語詞的意義呢?語詞的意義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去探討語言的定義。對其本質的理解,人的編導與語法的調變始終占據著核心的地位,對語言定義的講解也因此成為語言學教學的一扇窗,寬廣深入地分析能給學生以智慧和精神的享受,激發他們對語言研究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08.
[2]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4-17.
[3]耿菲菲.意義理論的分析與整合[J].外語學刊,2004,(5):26-31.
[4]何兆熊,梅德明.現代語言學[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2,9.
[5]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申小龍.談“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5,(1):22-27.
[7]楊自儉.談談語言和語言學[J].外國語,2002,(1):53-61.
[8]周兆祥.翻譯與人生[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90.
論文摘 要: 作者以國內外經典“語言學概論”教材為例,討論“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問題,認為概論教材在內容涵蓋上沒有必要做大而全,而應該注意不斷更新教材內容。教材可以運用某些學界公認的,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一以貫之,也可以融合各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教材編寫中要重視插圖、參考文獻和附錄,做到插圖豐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較完備的參考文獻,盡可能地以教材編寫簡單的語言學詞典作為附錄。教材的配套練習題要突出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查。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外國語言文學等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國內外目前使用的“語言學概論”教材比較多,然而一部“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包含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樣的知識體系比較合適,教材的配套教學材料如何編寫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引起學者和授課老師的注意。本文以國內外經典“語言學概論”教材為例,就這些問題談談“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要點。
本文涉及的國內外經典概論教材主要有:葉蜚聲和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新版(第四版)和舊版(第一、二、三版)、(英)雷德福等著《語言學教程》、(英)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第四版和(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①
一、教材的內容涵蓋
作為理論語言學的入門課程,“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寫入什么內容,這是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
從目前國內外比較通用的教材來看,概論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內容: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的介紹、語言學史、語言的性質和功能、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與文字、語言的發展等。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我們所熟悉的語言學領域和學科分支中,很多教材并沒有將其納入。比如語義學一般都認為是語言學的一個基本研究領域,不少學者將語義、語音和語法并稱為語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經典教材如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都沒有具體介紹語義學。再如語用學,要不要納入概論教材,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新版《綱要》第五章直接將舊版標題“詞義”改為“語義和語用”。而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都未涉及語用學的內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內容,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比如羅版《導論》就全面綜述了現代西方語言學不同流派的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地闡述了各學派之間的歷史源流和承繼發展關系。可見羅版《導論》更偏重語言學史和語言學流派。
此外,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編入教材,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新版《綱要》在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中加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增加了語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羅版《導論》也已經是第四版,比起舊版來內容也是大大豐富和深入了。②尤其是弗版《導論》已經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個部分:語音、詞匯和句法,而每一個部分都分專節討論發展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概論教材編寫由于其導論的性質,一般是無法做到大而全的,也無需大而全,有所側重也無妨。這跟編著者自身的學術素養和專長有關,也正體現概論教材內容的豐富和獨特性。但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注意在課程設置上與后續課程形成互補,比如缺少語義學的內容,可在后續課程中增加專業選修課語義學來彌補。另外,編寫教材還要注意不斷修訂,把語言學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納入到教材中來。
二、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
關于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框架的處理,基本有兩條路線:一是全書基本采用一個學派的理論貫穿全書;二是兼收并蓄。這兩種編寫方法各有所長。前者的好處是全書結構完整,便于學習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學派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然后由此及彼,通過后續課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處是便于學生掌握語言學各領域和分支學科的全面知識,對于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通過后續課程進一步深化學習。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舊版《綱要》基本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兩條主線貫穿全書,線索分明。比較而言,新版《綱要》雖然保留了這兩條主線,但由于增加了語用和語義部分,完全無法用組合和聚合關系來統攝,主線已經不那么分明了,這與結構主義對語義和語用的忽視是有關聯的。雷版《教程》全書把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主線貫穿到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三個部分的敘述中去,簡直可以看作是轉換生成語法的入門書。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鏘先生《基礎語言學教程》,也是將其“字本位”理論貫穿全書,但是作者自己也說,“字本位”理論并不是比較成熟的、學界公認的研究成果,其實并不適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③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羅版《導論》。該書系統闡述了語言學領域內各部門和流派的基礎理論,兼收并蓄,綜合融通。“作者在介紹語言學理論方法的同時,注意指導讀者進一步開拓深入研究語言科學的門徑”。④
總的來講,國內的語言學概論教材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主線的教材偏多,但是普遍的問題做不到比較恰到好處的貫通,主線顯得不清晰。有些教材雖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但是限于學識和素養,很難做到客觀公允。所以,我們認為教材的編寫者無論采用哪種框架體系,做到恰到好處、融會貫通即可,要避免把學界爭議較大的“一家之言”編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圖、附錄與參考文獻
教材插圖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圖代文傳遞信息,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比如講授發音原理,需要熟知發音器官,如果有一幅直觀的發音器官示意圖的話,學習起來就方便得多了。然而,我們發現語言學教材的插圖一般都比較少。以新版《綱要》為例,全書共26幅插圖;雷版《教程》的45幅插圖,另有3幅地圖和32個表格。插圖最為豐富的是弗版《導論》⑤,全書幾乎每翻一兩頁就會有一幅插圖,尤其是該書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畫。例如該書為說明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不同,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畫。這幅漫畫化用了電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簡初次見面的故事。泰山發現簡在樹枝上,于是蕩著藤蔓去見她,心中盤算著如何打招呼:“你好,我叫泰山,我相信你就是簡吧?”“請允許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泰山,叢林之王,你呢?”“你一定是簡吧,我是泰山,很榮幸認識你。”然而,當他來到簡的面前時只說出了這樣的句子:“我,泰山!你,簡!”⑥教材以此為例,生動地說明語言知識和我們對這一知識的運用是有區別的,使得枯燥的“語言學概論”教材變得生動有趣。
教材的附錄和參考文獻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補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國內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視這些,如新舊版《綱要》既無附錄,又無參考文獻。國外的概論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進一步閱讀的文獻資料,如羅版《導論》導論僅第一章就列有參考文獻64篇。雷版《教程》還附錄了本書中出現的重要術語的索引,弗版《導論》不僅有索引,還附加了一個小型的語言學詞典。附加語言學詞典的好處在于,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可以不用板著臉給每一個術語都下一個科學嚴謹的定義,否則容易增加語言學的枯燥度。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這個定義即可,科學的定義附錄在后,供學生查檢。
所以,我們建議編寫概論教材的時候,不妨借鑒國外這些教材的方法,增加豐富有趣的插圖和供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參考文獻,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語言學術語的科學解釋。
四、教材的配套練習題
從廣義上看,配套練習題也該納入教材編寫的范疇。概論教材一般都配有相應的練習題,但總體上講比較死板,偏向于編寫知識類的習題,簡單重復教材的教學要點,偏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非理解和操作。舊版《綱要》有相應的學習指導書,對每一章的重點難點有比較細致的解說和學習指導,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相對而言做得已經不錯了。即使如此,該書編寫的習題基本上也是以記憶和理解為主,實踐操作類的習題偏少。題型也以填空、選擇、判斷和簡答類為主。雖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題,但偏容易。以語音部分為例,舊版《綱要》的分析題編寫了三個:(1)指出下列音素的發音特點;(2)根據描寫指出音素;(3)指出漢語普通話中下列音位的區別特征。顯然這三個分析題仍偏重于知識性的考查,操作性不強。而語言學作為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這種習題顯然是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的。
比較起來,新版《綱要》的學習指導書在這一點上比起舊版有了進步。同樣語音部分的練習題,明顯增加了操作性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歸納音位,傳統的命題方法就是用“舉例說明歸納音位的原則”這一類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即使有操作性的題目往往也是以漢語音位系統為例。其實,對陌生語言的音位系統歸納,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突出這門課的性質。如新版《綱要》學習指導書第三章練習題第二大題第九題,先是列舉芬蘭語一些單詞的語音形式及相應意義,然后要求學生回答:(1)每個音素的分布情況;(2)[s]和[z]是否可能歸納為一個音位;(3)[t]和[d]之間屬于什么關系。這種題目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根本無法入手。這個題目,編者特別注明編選自霍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可見,新版《綱要》在編寫習題時,借鑒了國外教材的優點。再以弗版《導論》為例,該書語音部分,每一節都設計了練習題,僅音位原理部分的練習題就有15道,題量明顯比國內教材要大,題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沒有填空、選擇、判斷、問答之類的題目。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概論習題編寫在理念上存在差異。國外的練習題更強調實踐性,國內偏重于知識記憶。我們建議國內概論教材的編寫者都要在編寫習題時,增加操作性強的題目,減少知識記憶類型的題目。
綜上所述,我認為“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在內容涵蓋上沒有必要做大而全,只要有嚴謹的課程設置體系即可彌補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材的編寫中要注意不斷地更新教材的內容,將學科前沿中公認的最新成果不斷補充到教材中來。對于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無論是運用某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的理論體系一以貫之,還是融合各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構建理論框架都無可厚非。只要做到體系嚴謹,融合恰到好處即可。教材編寫中要重視插圖、參考文獻和附錄的編寫,做到插圖豐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較完備的參考文獻,盡可能地為教材編寫簡單的語言學詞典作為附錄。教材的配套練習題要突出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查。
注釋:
①《語言學綱要》第四版改動很大,增改了很多內容,而前三版改動不大,為討論方便本文將第四版稱作新版《綱要》,前三版統稱為舊版《綱要》。后三本教材,行文中分別簡稱為雷版《教程》、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
②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③參見徐通鏘《作者序言》,《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1頁。
④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⑤羅版《導論》由于是譯本,暫不統計。
⑥參見[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第13頁。
參考文獻:
[1]王洪君等.語言學綱要學習指導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版.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版.
[5]弗羅姆金(Fromkin.V)等.語言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7版.
《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主干課程。其任務是闡明語言學基本理論,了解語言結構和發展規律。其目標是“辨析和理解并記憶語言學的知識點”,“能夠結合具體語言實例理解語言理論”,最終“能夠運用語言理論分析具體語言問題”[1]。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該課程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定位時常導致紙上談兵的課堂教學與解決實際語言問題的教學目標相分離,形成剪刀差,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老師講著枯燥,學生聽著無味,最后學生機械記憶了語言學基本的理論知識,而在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上基本沒有得到發展。造成目標與效果剪刀差的主要原因是語料和教法問題。由于老師懂的外語有限,有效的語料少,所以學生理解理論難度大;由于教材有趣的語料少,所以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由于老師講得多,學生自己動手挖掘的語料少,所以很難發現具體的語言問題來分析。為解決以上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提出“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從“坐中學”到“做中學”的轉變。
一、目前教學存在的語料問題
(一)教材的語料問題
現行《語言學概論》教材的語料主要以漢語普通話為主,印歐語中的英語為輔,其他外語如俄語、法語等僅作為有限的補充,用以說明漢語和英語所不具備的語言規律。有些《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教材編排體例基本相同,把語言結構理論作為講授的主體內容,漢語用例造成了大量語言知識的重疊,讓學生認為兩門課沒有本質區別,失去了課程獨立性和新穎性,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教師的語料問題
授課老師的語言背景多以漢語普通話和方言為主,外語一般學習英語,對于其他語言涉獵極少。在講授《語言學概論》時多采用漢語作為語料。將大一的《現代漢語》課程語料直接運用到大二的《語言學概論》中,學生接觸的新鮮語料就更少,積極性更低。
鑒于教材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選用豐富多樣,準確而不失趣味性的語料進行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理論的講解和分析是提高《語言學概論》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選取鮮活、有趣的語料第一必須緊扣課程的知識點,在操作時要注意度和量。第二,語料應側重選擇不同類型的各種語言語料作為講解和分析對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二、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啟發式教學理念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主要體現為老師教和學生學。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主導和學生主動,教師引導學生能動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自我學習能力,實現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教學活動真正有效。引導的最佳途徑在于啟發。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總稱”[2]。具體說來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在《語言學概論》教改中,教師從語料出發,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歸納語言規律,將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增強本課程的實用性。
(二)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實操
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貫穿《語言學概論》的整個教學過程。下文將選擇語言符號任意性、音位歸納和語法范疇教學作為個案,討論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
1.在語言符號特點教學中的運用
語言符號最基本的特點是任意性,語言符號音義之間沒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以同學們名字為語料,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叫這個名字?可不可以叫其他名字?學生從中對音義之間的任意性和約定性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通過圖1,讓學生觀察語料,引導學生歸納音義之間是任意的,是由各個語言的操用者各自約定俗稱確定。其后引導學生添加其他方言語料。由此概括出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的第一個表現是形異實同。任意性的另一個表現形同實異可以利用圖2引導學生概括。最后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什么是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學生討論如“睡覺—瞓覺—睡目--[uk4]-[?35]-睏-sleep-??-寢る”,“小孩兒-小伢-細伢子-細人[ε31]-細路-細蚊仔-囡仔-奴囝”,“床(閩方言區:桌子)--床(客粵北方方言區:睡具)”等。
2.在語音教學中的運用
語音教學的難點是音位,難中之難是音位的辨析。在教學中,從熟悉的漢語出發,講述士兵和馬的故事,引導學生關注馬nl不分的語言事實(nǚ=lǚ),nl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是一個音位的兩個自由變體。在學生對音位的這一語言概念和理論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以后,用漢語的“肚子飽了”和“兔子跑了”、英語的“sin”和“thin”,“beet”和“boot”為例,提問學生各組的兩項意義是否相同,引導學生觀察產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歸納出音位的劃分原則,強調音位的社會屬性應該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或方言。以粵方言的“[? u21]”(牛)和“[ u21]”(牛)、贛方言“好熱”和“好樂”為例,引導學生理解音位變體,掌握歸并音位的原則和方法,從而傳授學生語言學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在經過一系列的語料刺激和教學引導后,可以進一步進行教學擴展。第一,用其他外語和方言語料考察學生是否理解了音位的概念和劃分方法,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從而達到教學“授人以漁”的目的。如分析印度達羅毗荼語詞語,[ciri]‘smile’,[ci:ri]‘shrieked’,[kuti] ‘drinking’,[ku:ti] ‘increased’。判斷元音長短在這種語言里是不同音位還是同一音位的不同變體。第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性學習,給出有體系的例字讓一個學生用方言念出,分組討論該方言的音位系統。
3.在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由于漢語缺乏形態變化,所以對中國學生而言運用綜合型手段表現的詞形范疇是語法部分最難掌握和運用的。
漢語和英語都沒有性的語法范疇,學生無法從感性上感知如何通過詞形變化表現不同的語法意義。教材例子并不能完全從詞形上看出陰陽對立,以俄語為例說明:Новы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大學新男老師) - Новая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大學新女老師);Новый учитель(中學新男老師)- Новая учительница(中學新女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新”和“老師”的詞形差異,找出表示陰性和陽性的詞尾,推導出性是與名詞和形容詞有關的范疇。而漢語的“新”和“老師”并不會隨著性別而發生詞形變化,漢語表達性別范疇用詞匯手段。
人稱是“以動詞詞形變化表示行為發生者的一種語法意義類別”,在漢語里也不存在。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說出英語“I am a student. You are a student. He is a student.We are students.”等,引導學生注意“am、are、is”翻譯成漢語后都是一個形式“是”,由此推出英語的系動詞和不同的人稱連用時會發生形態變化,因此英語存在人稱范疇。在對人稱范疇有基本認識后讓學生說出他們所熟悉的語言里“是”的表達方式,如漢語、日語、韓語,論證三種語言均無人稱范疇。其后進行適當的擴展,考察學生觀察和分析語料的能力。如歸納普米語語料[2]中所反映的語法范疇:
洗tsa55 tsiu?31 gui55th 31 tsu55!
衣 服(趨向)洗 (你把衣服洗了。)
tsiu?31 gui55th 31 tsu?55!
衣 服 (趨向)洗 (你們把衣服洗了。)
分析型手段語序在缺乏形態變化的孤立語中很重要,但在形態變化豐富的語言里就不那么重要了。前者有漢語作為例子很好理解,但后者學生就想象不出了。我們可以以漢語和俄語中的“我愛你”為例,漢語只能有一種語序,而俄語可以有六種語序,如“Ялюблютебя,тебялюблюЯ,Ятебялюблю,ТебяЯлюблю,ЛюблюЯтебя,люблютебяЯ”。
(三)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總結
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重在語料和啟發。概念的解釋、理論的闡述都有賴于選取典型的語言材料進行。通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鮮活語料刺激,學生在語料中獲得感性認識,在老師的啟發下上升到理性推導和歸納階段,從而在實際操練中獲得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從“坐中學”到“做中學”的轉變,教學效果得到極大改善。
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歸納如下:
三、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根據基于語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筆者對惠州學院中文系2012級漢語言文學和對外漢語專業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教學改革實踐。
該實踐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課件制作環節,教師結合教學要點,收集大量相關的語料;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引下,合理安排語料,設置動作,逐步展示和引導推衍過程及結果。在課堂講授和練習等教學環節,授課教師用歸納法,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歸納語言規律,開拓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反映課件內容新鮮,語料豐富,非常感性,制作得環環相扣,啟發性很強,有利于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注意力比往年的學生集中,教學效果良好。
在課后拓展環節,通過實踐活動延伸基于語料的啟發課堂教學。如讓學生收集和分析網絡語言;讓學生發音,在實踐中掌握用國際音標記音的方法;讓學生觀看電視電影,挖掘言語交際規律。學生從往常的“滿堂被灌”中解放出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在學生主動關注語言、挖掘語料的過程中,學生根據教材的理論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自行挖掘身邊語言現象,運用有關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基金項目:2012年惠州學院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G2012012)
注釋:
[1]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4.
[2]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80.
論文標題:
1.2012-2013年中國的日語語言學研究
2.現代日語語言學
3.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
4.2014年中國日語語言學研究綜述
5.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6.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對日語語言學發展的影響
7.《日語語言學》述評
8.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9.新時期我國高校日語人才培養研究《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0.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學新嘗試
11.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12.關于日語語言學教育——結合音像資料的教學嘗試
13.日語語言學家劉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支架教學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層次視角下的日語語言研究《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16.日語語言學舉隅文化
17.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8.日語語言學論文
19.博士(日語語言學)畢業后的去路工作
20.淺談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21.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22.支架式教學法在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應用
23.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4.日本語言文化背景對日語語言學習的影響
25.現代日語語言學概論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薦:日語語言學
27.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8.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29.日語語言學概論期末報告
30.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認知語言學入門
31.2007年日語語言學研究現狀與動向
32.《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大綱
33.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34.研究日語外來語的特點,日語語言學論文
35.日語語言學期末試卷
36.理論與應用(日語語言學研究入門)/考研必讀系列
37.日語語言學叢書/會話分析
38.淺談日語語言學畢業論文_日語語言學研究畢業論文
39.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40.日語語言學歷年真題中文版
41.日語語言學中瞬間動詞的語義分析
42.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43.探討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的實際應用和影響分析
44.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45.日語語言學復習題
46.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47.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
48.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二)
49.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50.現代日語語言學叢書:文化語言學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日語語言學
52.日語語言學課堂重點題型
53.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54.東北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介紹
55.廣外日語本科 日語語言學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語語言學論文
57.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
58.新日本語學入門:考察語言的結構
59.深圳大學2015年考研大綱(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
60.日語語言學考研調劑
61.日語語言學第十一章言語情報処理
62.日語語言國情學初探
63.日語語言學畢業論文答辯一般會問什么問題
64.日語語言學:慣用語的構成形式
65.語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語語言學論文
66.日語語言文學
67.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68.18考研咨詢帖日語語言文學考研
69.日語語言學考點歸納
70.日語語言學入門教案
71.日語語言學講義
72.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師大日語語言學考研真題
74.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75.語言學中的科學方法論
76.日語語言學碩士論文精彩:《分析日語語言"沉默"文化的特點》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學習主干課程描述
78.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日語敬語新說
79.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80.2008年日語語言學研究動態
81.2012年深圳大學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考試大綱
82.江西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83.深圳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
85.言外的語言學:日語語用學
86.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參考書目
87.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專業介紹及導師簡介
88.2015云南大學050205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89.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考研日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1.adobe日語語言包
92.華中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3.華中師范大學考研日語語言文學好嗎
94.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5.2014年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6.日語語言文學在職研究生
97.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商務日語方向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漢語言文學主要研究中國語言的詞語、句法,賞析古今詩歌、散文、小說等眾多的文學作品,熟悉有關編輯出版的基本知識。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可以具備扎實的中國語言功底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評價一個文學作品,進行編輯出版工作也會得心應手。
而且,你還將擁有一筆財富,那就是寬廣的知識面和優秀的人文素質。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文論、中國古典文獻學、外國文學是、漢語史、語言學史學等。
(來源:文章屋網 )
代號
專業
名稱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 (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代號
下午(14:30-17:00)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國內研究 綜述
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據文獻記載,這一術語最早見于美國語言學家H.C.Currie的論文《社會語言學的設計:言語和社會階層的關系》(1952)。1964年5月,美國召開首屆社會語言學大會,會議論文集題名《社會語言學》在次年出版,標志著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
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社會語言學于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美國,并于70年代末傳入我國。經過許多語言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來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廣義)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的學者此間在社會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為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狀況進行概要的回顧與總結。
關于中國社會語言學的起始時間,學術界尚無統一說法。大體上表現為三種: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1980)的出版;陳原《社會語言學》(1983)的出版;1987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考慮到70年代末還有其他一些語言學家開始譯介國外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把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的出版作為中國社會語言學形成的標志。因為這是國內第一本書名中含有“社會語言學”而又以漢語為對象的著作。
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到今天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初創階段(1979~1987年:從自發到自覺)
從自發到自覺通常認為中國的社會語言學是舶來品,但陳原指出,自古以來的中外語文學家都曾討論過古語與今語、文語與口語、標準語與方言在社會功能上的差別,19世紀初的歐洲方言學家對于民族語內部各種變體的調查即是社會語言學的工作。就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語言運動而言,如20世紀初期的國語運動、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30年代的大眾語討論以及北拉運動,還有50年代的推廣普通話、現代漢語規范化等,盡可以劃入社會語言學工作,但這些運動并非自覺的或獨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進,中國學者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才從自發走向自覺。這一階段的中國社會語言學成果,主要表現在通論性著作和理論譯介兩方面。前者除陳原的兩本書外,還有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1985),游汝杰、周振鶴《方言與中國文化》(1986)。許國璋70年代末開始研究社會語言學,有關論文收入《許國璋論語言》(1991)。1980年到1982年,特魯基爾的《社會語言學導論》(林書武等譯)在《國外語言學》連載。1987年,《社會語言學譯文集》(祝畹瑾編)和什維策爾的《現代社會語言學》(衛志強譯)出版。《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85年第5期以專刊“語言與交往:社會語言學研究個案與應用”,
發表了一批社會語言學論文。這一時期的缺陷:一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不夠,二是對社會語言學的對象和范圍的認識尚模糊。
二、迅速發展階段(1987~1993年:從引進走向結合中國實際)
從引進到結合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國社科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舉辦了“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北京)。會議展示了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對推動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主辦了首次“雙語?雙方言”討論會(深圳)。1990年11月,中國社科院語用所和蘇州大學聯辦“首屆應用語言學討論會”(蘇州),其中不少論文是關于社會語言學的。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專題研究。主要著作有張清常《胡同及其他――社會語言學的探索》(1990)、高天如《中國現代語言計劃的理論和實踐》(1993)等。除了數量眾多的期刊論文,還結集出版了《雙語雙方言》(1~4集)、《語言?社會?文化――首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等。這階段繼續出版了一批關于社會語言學的譯介、概論性著作和教材。在譯介國外成果方面,除了《國外語言學》等雜志連續刊登譯文(如Lesley Milroy的《語言和社會網絡》等)外,還出版了佐伊基《社會語言學演講錄》(劉明霞等譯,1989)、郝德森《社會語言學》(丁信善譯,1990)等。著作方面主要有陳原《社會語言學論叢》(1991)、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1989)、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1991)等。教材方面有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1992)、王得杏英文版《社會語言學導論》(1992)、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教程》(1993)等。
三、穩定深入發展階段(1994~2000年:從熱潮走向冷靜和成熟)
與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相比,1995年以后的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表現得相對冷清。除了兩年一次的“雙語雙方言”討論會繼續召開,應用語言學討論會上還有人關注社會語言學問題外,專門的社會語言學研討會1992年起,一次也沒有舉辦,論文數量也有所下降,以至于有朋友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前途感到憂慮,甚至將其類比于式微的“文化熱”,提出要重振社會語言學。然而,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并未走下坡路,而是在冷靜中趨于成熟。一方面,學術界開始就其形成以來的研究進行梳理,總結成果的同時也指出不足,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提出了很有見地的意見(高一虹1996)。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出版的新著大多注意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實際,無論深度、廣度都超過了前兩個時期。其中主要有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1996)、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1999)、周慶《語言與人類》(2000)等。此外《雙語雙方言》連續出版,陳恩泉主編的《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1999)、李如龍主編的《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2000)等論文集打開了新視野。80年代中后期是中國語言學步履維艱的時期,但與文化熱一樣,社會語言學的出現無疑帶來新的生機,言必“文化”“社會”一時竟成時尚。90年代以后,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計算機應用對語言研究的需求,本體描寫又成了語言學的新熱點。雖然這一時期的社會語言學從“熱潮”到“冷清”,但同時必須看到,至今仍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者大概是認準了“社會語言學”這條道。
四、新的繁榮階段(2001年至今:研究領域不斷擴展)
進入深入發展階段后,中國社會語言學領域一度曾顯得有些沉寂,但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冷靜和反思階段。一批中青年學者也開始積極參與和組織有關的學術交流活動,掀起了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新。十年里以“社會語言學”為標題或關鍵詞的論文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2001―2009年間國內學術期刊上所發表的與社會語言學有關的論文表明:中國社會語言學在學科理論、語言變異、語言接觸和語言規劃這4個主要研究領域中各有新的進展,其中語言變異研究近年來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為語言接觸研究。
1.學科理論研究
在學科理論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學科綜述、社會語言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地位、社會語言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地位等。從理論性質來看,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社會語言學是功能主義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現代語言學越來越重視使用者話語的大趨勢,理論與實踐價值兼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主要有:楊永林.《社會語言學四十年》(2001)、趙蓉暉《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的若干特點》(2004)、張興權《“社會語言學”術語溯源》(2005)。
2.語言變異研究
變異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關于語言變異的理論、語言的各種變體(性別、年齡、行業、語域……)等,其中稱謂語和網絡語言研究是近年的熱點。這一領域內的研究還在不斷拓展,具體材料的開發和理論的深入是大趨勢。主要著作有:王立《城市語言生活與語言變異研究》(2009)、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徐大明《語言變異與變化》(2006)、蔡少蓮《語言變異的元語用分析》(2006)、郭風嵐《語言變異:本質、因素與結果》(2006)等等。
3.語言接觸研究
社會語言學自始至終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而個人和社會的語言多樣性起源于語言之間的相互接觸。總的看來,國內關于語言接觸的具體研究(如雙語)開展得較多,綜合性研究還比較欠缺。關于語言接觸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戴慶廈,羅自群《語言接觸研究必須處理好的幾個問題》(2006)、B.Heine, T.Kuteva, 劉云, 龍海平《〈語言接觸與語法變化〉簡介》 (2009)、戴慶廈,楊再彪,余金枝《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小陂流苗語為例》(2005)等等。
4.語言規劃研究
不少學者在回顧和總結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進展時都曾提到,我國在宏觀社會語言學方面的成就十分顯著,這和國家在語言建設方面的實際需要是分不開的。我國歷史上先后有過不少具有社會語言學性質的語言規劃活動,為該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實際素材。改革開放以來,語言規劃研究向更深的層次發展,這一社會語言學的宏觀領域內加入了更多微觀的內容,和語言變異研究在許多方面聯系起來了。
現在語言生活的不斷豐富、學術觀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進都為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未來的中國社會語言學應該是一門學科門類齊全、理論體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備、實踐價值明顯、特色鮮明的學科,它將在中國的語言學和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一虹.社會語言學通覽?導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戚雨村.現代語言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大明等.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楊永林.社會語言學40年[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
[5]趙蓉暉.論索緒爾語言學理論中的社會觀[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 (3).
[6]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J].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趙蓉暉.社會語言學的歷史與現狀[A].外語研究,2003(1).
[8]楊永林,司建國.社會語言學研究――反思與展望[J].現代外語.2003(10).
[9]趙蓉暉.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的若干特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10]李占芳.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探討[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11]陳原.《社會語言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
[1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3).
[13]楊永林.《社會語言學》導讀[A]?北京:外研社/布萊克韋爾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劉瓊,女,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辦學點,講師,從事英語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
專業名稱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 (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代號
下午(14:30-17:00)
000004 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方向)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6217 人機工程學 04490 室內設計原理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與法規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0104 財稅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070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00067 財務管理學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077 金融市場學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076 國際金融 00078 銀行會計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00067 財務管理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79 保險學原理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110 國際貿易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45 企業經濟統計學 00055 企業會計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 00097 外貿英語寫作 00101 外經貿經營與管理 00096 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0099 涉外經濟法 00100 國際運輸與保險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02 世界市場行情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5844 國際商務英語
020177 投資理財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077 金融市場學 00015 英語(二) 00067 財務管理學(**加試)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258 保險法(**加試) 00103 證券投資學(**加試)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7250 投資學原理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8019 理財學 04762 金融學概論
08591 金融營銷
020202 工商企業管理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153 質量管理(一) 00015 英語(二)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54 企業管理咨詢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151 企業經營戰略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0204 會計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59 高級財務會計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98 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00200 客源國概況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00058 市場營銷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067 財務管理學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0213 企業財務管理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46 中國稅制 00077 金融市場學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57 管理會計(一)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208 國際財務管理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222 物業管理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5831 房地產財務管理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8264 房地產市場與營銷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6400 物業服務經濟概論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404 物業管理國際質量標準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勞動法 00015 英語(二) 00249 國際私法 0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58 保險法 00226 知識產權法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5678 金融法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稅法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30107 經濟法學 00231 市場競爭法概論 00257 票據法 00258 保險法 00015 英語(二) 00249 國際私法 03349 政府經濟管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169 房地產法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917 仲裁法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19271 外商投資企業法
19270 商法概論 030302 行政管理學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語(二) 00320 領導科學 00319 行政組織理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34 社會學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322 中國行政史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1848 公務員制度
00261 行政法學(替代原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040102 學前教育 00398 學前教育原理 00883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401 學前比較教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402 學前教育史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882 學前教育心理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0108 教育學 00452 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69 教育學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學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466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00472 比較教育
040120 基礎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5683 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04578 中國小說史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國通史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41 語言學概論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579 中學語文教學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00479 當代資本主義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81 現代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00312 政治學概論 040302 體育教育 00498 體育統計學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97 運動訓練學
00453 教育法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99 體育游戲 050104 秘書學 00320 領導科學 00261 行政法學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0523 中國秘書史 00524 文書學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312 政治學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527 中外秘書比較 00511 檔案管理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25 公文選讀
00526 秘書參謀職能概論 050105 漢語言文學 00037 美學 00812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0540 外國文學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41 語言學概論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0539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50113 漢語言文學教育 00037 美學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540 外國文學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453 教育法學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39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541 語言學概論
04579 中學語文教學法 050201 英語 00087 英語翻譯 00830 現代語言學 00832 英語詞匯學 00603 英語寫作 00600 高級英語 00831 英語語法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840 第二外語(日語)(選考)
00841 第二外語(法語)(選考)
00842 第二外語(德語)(選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50206 英語教育 00087 英語翻譯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832 英語詞匯學 00453 教育法學 00600 高級英語 00831 英語語法 00838 語言與文化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603 英語寫作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50302 廣告學 00037 美學 00107 現代管理學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選考) 00015 英語(二) 00642 傳播學概論 0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選考)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選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18001 CI原理與實務(選考) 00040 法學概論(選考)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18002 廣告經營管理學(選考) 00244 經濟法概論(選考)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50305 新聞學 00529 文學概論(一) 00659 新聞攝影 00182 公共關系學 00015 英語(二) 00642 傳播學概論 00661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658 新聞評論寫作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50412 環境藝術設計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6217 人機工程學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與法規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70102 數學教育 02009 抽象代數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010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0453 教育法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80307 機電一體化工程 02194 工程經濟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38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 02245 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2243 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2200 現代設計方法 02241 工業用微型計算機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80702 計算機及應用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 操作系統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331 數據結構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25 計算機系統結構 02333 軟件工程 04747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737 C++程序設計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0705 電子工程 02194 工程經濟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2365 計算機軟件基礎(二)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354 信號與系統 19280 智能儀器原理及應用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356 數字信號處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0707 通信工程 02194 工程經濟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373 計算機通信網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2363 通信原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356 數字信號處理 02364 數據通信原理 02365 計算機軟件基礎(二)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19128 分組交換工程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0709 計算機網絡 02331 數據結構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335 網絡操作系統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79 計算機網絡管理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49 網絡工程 04751 計算機網絡安全 03142 互聯網及其應用 04747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742 通信概論 080719 計算機軟件 02324 離散數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7311 多媒體技術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18016 軟件開發方法 04737 C++程序設計 07844 人工智能導論 08674 計算機網絡基礎
080806 建筑工程 02439 結構力學(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440 混凝土結構設計 02198 線性代數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442 鋼結構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347 流體力學 02275 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2446 建筑設備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404 工程地質及土力學 02447 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448 建筑結構試驗
080825 土木工程 02439 結構力學(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98 線性代數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442 鋼結構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347 流體力學 02275 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404 工程地質及土力學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448 建筑結構試驗
080902 水利水電建筑工程 02439 結構力學(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98 線性代數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459 水利工程經濟與經營管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275 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82208 計算機信息管理 00910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42 數據結構導論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628 管理經濟學 02323 操作系統概論 02375 運籌學基礎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3173 軟件開發工具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2378 信息資源管理
04737 C++程序設計 04757 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90102 農學 02539 化學基礎(**加試) 00018 計算機應用基礎 02677 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 00015 英語(二) 02672 作物育種學 02666 普通遺傳學(**加試)
02680 農產品加工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678 農業推廣學
就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專業的分布來看。大致可分為師范和非師范兩大類。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認為師范類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具發展潛力,因而我報考時也選擇了師范類院校。
選擇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就意味著你一定會接觸到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字學、聲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歷代文論、古典文獻學、文論、美學、民間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寫作、文藝心理學、中外語言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論、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等主千課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發展興趣愛好的選修課程,如新媒體與文學、當代文化與媒體傳播、文化產業經理管理、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作品專題、中國現當代影視文學研究、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中國古典文學影視劇改編等。
剛進學校,我就聽說了這樣一句話一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作家從根本上說更接近于藝術家。可你聽說過大學培養藝術家的嗎?藝術家苗子可以通過高考選拔嗎?
那么,中文系都做些什么呢?做!研!究!其實這和其他院系沒有太大差別。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它和歷史、哲學這樣的純文科研究是很相似的,沒什么風花雪月。另外,語言學大類其實更多地要求邏輯思維和大量的語料研究積累。現代的語言學研究已經不是傳統的訓詁小學,其研究方法大多發源于西方,是比很多專業都更要求理科思維的一N研究。
很多人說漢語言文學是最配得上“萬金油”稱號的專業,這點倒不難理解,因為畢業生一般文筆較好,思維活躍,可以勝任很多部門和機構的工作。其中比較對口的,一是到中小學或高校任教,有統計顯示,在各師范類專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需求占據首位;二是到新聞出版系統如報社、雜志社、出版社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從事記者、編輯等工作;三是在企事業單位的文秘、宣傳部門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
當然,作為一個傳統專業,漢語言文學一直都不那么的熱門,加之近年來社會需求量已趨于飽和,就業形勢并不十分樂觀。所以,如果你真的對研究中文有著極大的興趣。那就在大學期間多多積累,儲備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畢竟“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職業提醒:
若想畢業后從事編輯工作,除較強的寫作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策劃、組織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剛工作時可能不太起眼,但磨礪幾年后會是很強的“潛力股”。
我們不培養作家,我們疑做研究,一種比很多專業都更要求理科思維的研究。
日語專業主要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
識教育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校級通識教育課程兩類。
公共基礎課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創新創業教育、第二外語等課程。
校級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包括提升學生知識素養、道德品質與身心素質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課時應占專業總課時的50%—85%。
外語技能課程包括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包括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構成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會話、日語視聽說、日語演講與辯論、日語閱讀、日語基礎寫作、筆譯理論與實踐、口譯理論與實踐、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概論、日本概況、跨文化交際、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
培養方向課程
包括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語教育、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專門用途外語以及相關培養方向等類別,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日語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各級政府涉外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機關、學校、三資企業等部門,從事外事、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接待服務和管理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專業服務、貿易、互聯網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2 貿易/進出口;
3 互聯網/電子商務;
4 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5 計算機軟件;
6 新能源;
7 中介服務;
8 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日語、外貿、業務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日語翻譯;
2 外貿業務員;
3 日語業務員;
4 營業擔當;
5 日語外貿業務員;
6 日語營業;
7 日語擔當;
8 日語客服。
日語專業培養要求
關鍵詞:“”意識;認知語言學;原型
認知語言學從人的認知本能與認知規律出發,將概念的形成與語言的表達看作人與外部世界互動的結果,始終將語義作為語言的首要條件,從而革除了形式主義語言學過于倚重語法的弊端。認知語言學認為句法不是獨立、自足的系統,而是一個與語義密不可分的符號載體。認知語言學不是從語法平面上分析語言,而是從語義上分析語言。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是概念化的產物,是人們觀察事物以及進行多種社會體驗的結果。
1.范疇與原型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原型。人類具有將世間萬物按范疇分類的意識和能力。范疇,是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共性特征的概括,或者說事物在人類思維過程中的認知歸類,人對客觀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而原型指某一范疇的大多數事例所具有的各種特征的集合,或該范疇的典型、核心。有了范疇話這一認知過程和原型這一認知標準,人們便會自覺地根據范疇內的概念和原則去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詞語的意義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經驗的豐富,一個詞語會產生多種意義,而這多種意義之間具有關聯性,應當首先考慮詞語的中心意義,隨后考慮它的周邊意義。其中心意義即為原型,周邊意義即為與原型有相似性或有代表性的意義。日語中很多的名詞意義都是由一個典型核心的中心意義擴展而來,而且這些擴展意義與人們在生活中的經驗與文化意識是分不開的,本論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名詞“”的釋義。
2.日本人的“”意識
日本受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封閉的社會環境,日本人的恥感文化即“羲理”精神等主客觀條件的影響,使得日本人十分尊敬自然,敬畏自然,因此與自然漸漸融合,從而影響著日本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每個人在社會之中都考慮自己生活在人與人之間, 以此作為言行的基礎。日本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十分注重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也十分崇尚曖昧表達。這是因為他們做事喜歡留有一定的余地, 力圖達到“以心心”的交流境界。
因此“”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是不可缺少的。日語讀音中有“”, 建筑、繪畫中有“”,插花中有“”,茶道中有“”,傳統體育相撲中也有“”,在日本社會中不論是社區還是職場, 凡是有人際關系發生的地方, 就存在著間(距離感)間的存在決定了日本人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日本的人際交往中存在著距離感即“”意識。
《廣辭苑》中“”的意義解釋是這樣的:
(1).事與事空開的時間。
(2).物與物之間空開的空間。
(3).房間與房間之間用屏風間隔開而形成的房間。
(4).適當的時間、機會。
(5).臺詞與臺詞之間的時間間隔。
(6).拍子與拍子之間空開的時間間隔。
(7).曲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拍子。
(8).日式房間柱子的間隔標準。
(9).船停泊的地方。
“”的中心意義即為時間或空間的間隙。由于房間是一個空間的集合,因此又演變為房間的意義。日本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而且日本人很重視人與人、事與事、物與物之間的這種距離感,因此將這種距離感即“”又引申為時機、機會等意義。而在演戲、唱歌,跳舞時等的節拍中也需要一定的間隙,因此出現了“を置く”、“を取る”這樣的固定詞語搭配。日式房間中設有柱子來將空間分隔成幾個部分,即為幾個房間,因此又將“”轉義為“日式房間柱子的間隔標準”。船停泊時的時間間隔,即船休息時所停泊的地方。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這些擴展意義都從人們的自身經驗與生活習慣轉義而來,人們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經驗將“”一詞演變為其他意思,因此而且這些轉義與“”的基本義都存在著相似之處。此外人們根據生活經驗還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含有“”的詞匯與固定的詞組搭配。
3.“”的釋義
3.1.物與物之間的“”
(1)具體物與具體物之間的“”
日式房間里在門的附近會設有一塊空地,這塊空地既不屬于“內”也不屬于“外”,而是一個過渡的空間,若來客人時,日本人喜歡有個回旋的余地,是否請他進來,所以這塊空地對日本人來說是格外重要的。因此,這塊空地被日本人稱為“床の”。
自然萬物之間都存在著“”,因此出現了表示狹小縫隙的“はさ”;表示石頭與石頭之間縫隙的“石”;表示波浪與波浪之間縫隙的“波”;表示谷與谷之間間隔的“谷”等等。
(2)抽象物與抽象物之間的“”
日本人將在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用途的空間稱為“”,如,租借過來的空間稱為“借”,生活起居的空間成為“居”,歐式的房間成為“洋”,喝茶的空間稱為“茶の”,日式房間中會有一塊只鋪三合土或沒有鋪地板的小空間,日本人將其稱為“土”等等。此外,大自然中風、雨、雪等自然現象發生時,會出現間歇的時候,因此這個間歇的間隔被日本人稱為“雪”、“晴れ”、“雨”、“”、“潮”等等。
3.2.人與人之間的“”
“”的本意為時間或空間上的間隔,而日本人對這種間隔情有獨鐘,說話委婉,喜歡留有余地,給人以思考的空間,這種思考的空間便漸漸演變為“時機”的意義,一旦這種思考的余地被破壞,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好意思或尷尬等,因此用“がい”來表示尷尬的意思。
日本人很看重“”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物與物之間的“”等都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不能把握好“”時,便成了“がけた人”(缺心眼的人)。而人犯錯誤時,便使用“い”。人在說話時也要掌握好時機,因此“を取る”一詞來表示話與話之間的間隔。
以上這些含有“”的詞匯都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以及對事物的認識中漸漸習得的,語言的形成就是人對客觀事物進行認知的過程。
4.總結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形成的,而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主要源于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即文化的形成以及人的經驗與習慣的形成。詞匯的發展來自于生活經驗,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學習,因此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并習得日語這一語言對日語學習者來說是很值得借鑒的。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 山梨正明.知言學の研究???????[J].言1998(11):20-28
[2] 西村.知文法と生成文法[J].言1998(11):48-55
[3] 坂原茂.知言學の展[J].ひつじ房2000
[4]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5] 程琪龍.認知語言學概論[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1
[6] 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