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2 15:23: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臨床護理實踐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臨床實踐
基礎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中一門獨立而重要的學科,要求從學校教學到臨床實踐中都強化對學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護理技術操作)的強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二者的差異性與矛盾日益突出。筆者以無菌技術、靜脈輸液、肌肉注射三種常用護理技術操作為例,與臨床實踐相比較,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以供同行們共同探討,旨在不斷提高基礎護理實驗水平,促進護理專業教育的發展。
一、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
1.1用物不同。
1.1.1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操作在學校實驗教學過程中的所有用物均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療碗等),而在現代醫院臨床實踐中為了控制醫院感染率已經基本摒棄非一次性物品,幾乎所有臨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進行患者的治療。
1.1.2靜脈輸液由于種種原因,多數護理學校在進行靜脈輸液的實驗教學時都是采用傳統靜脈輸液法(即頭皮針一次性輸液法),而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為了減輕患者痛苦,絕大多數醫院所采取的都是靜脈留置針輸液法,兩種針頭的構造和形狀、型號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傳統的肌肉注射法教學中所采用的吸藥安瓿需要用鋸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斷,這種傳統安瓿由于使用時費時費力在臨床已基本摒棄不用,現在所采用的均為不需鋸斷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無菌技術傳統無菌技術操作法中的鋪治療盤法、無菌容器使用法、無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無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臨床實踐中的操作已經大大簡化,甚至有些技術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沒有采用,而在學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卻依然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反復練習。
1.2.2靜脈輸液在臨床實踐中,經過實踐研究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約45°角,可以有效減輕靜脈輸液穿刺時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患者感覺無痛或微痛。而在傳統的靜脈輸液教學中由于所有版本的護理教材都寫明要求學生以15~30角進針,導致學生在靜脈輸液這項重要的護理操作技能上會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傳統教學方法,肌肉注射時要求學生將注射器內所有空氣排盡才能給患者注射,而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明確發現在排氣時留取少量空氣在注射器內可以在注射時減輕患者疼痛并使藥液能更加充分的進入患者肌肉組織。實驗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與臨床實踐有一定脫節之處。
二、問題分析
2.1護理專業教材編寫滯后與于臨床多年。
2.1.1《基礎護理學》的教材編寫
現行人民衛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礎護理學》教材均為2005年~2006年之間所修訂,而修訂之前的參考版本多為我國80年代所出版的中專教材,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臨床護理實踐的快速發展。
2.1.2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的編寫
我省現行的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是由省衛生廳在2005年所編寫的操作規程。據楊新月對基礎護理教學現狀調查結果報道:教學中涉及的8O項操作中有7項臨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項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護士獨立完成的操作48項,占65.25%。在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中存在重大矛盾。
2.2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脫離
從事護理教學的人員長期脫離臨床實踐,而在臨床工作的護士僅負責臨床實習帶教。護理教材部分內容過于繁瑣,而臨床實際則需簡便有效,護理實驗教學現有的不科學、不切實際削弱了護理教學的效果和操作常規的權威性。
2.3現有課程設置不利于學生開展臨床教學
我國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傳統培養模式為集中在校學習3~4a,在臨床實習8~10個月。在校學習階段以教材為藍本,幾乎沒有到臨床實際操作的機會與時間,以至于臨床實踐中最新的技術與方法學生完全不知道。
2.4傳統理論跟不上醫療新技術的發展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技術、新器材不斷開發并應用于臨床,使傳統的理論與技術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象。如目前氧氣吸入、電動吸痰等已逐漸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見與建議
3.1營造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氛圍。
護理教學必須以護理臨床實踐為基礎,護理教學人員應參與護生實習帶教,參與在職護士的技術培訓和操作考核。
3.2教材與操作常規要適時進行研討、修訂,注入新觀念、新內容,以符合現代護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則。要求護生在學習操作技能時靈活掌握操作目的與原則即可,不死記硬背,教者與學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則來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驟執行,這樣才不會使護生進入臨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無策。
3.4針對護理專業的教學特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條件。在實驗教學中應該增加與臨床使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密切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接受新技術新方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智光媛.靜脈輸液相關技術的新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09,12(6):57~58.
關鍵詞: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實踐教學;意義
目前,我國開展醫學教育改革,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護理專業教學要求和內容也相繼發生改變。營養治療是護理臨床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臨床營養學主要由營養診斷和飲食治療組成,護理專業的學生是臨床營養治療最主要的執行者,因而,實現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實踐教學方法對于未來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指得推廣和發展。
一、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教學中實踐教學方法的地位
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大量居民處于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兩種極端體質,而隨之而來的是慢性疾病、惡性疾病的發生年齡的提前化。因而實現臨床營養學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教學成為學生從事臨床護理必修的課程。隨著素質改革的深入發展,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育探究型學習習慣。因而實踐教學能夠實現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當前護理專業的營養護理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基礎營養學和疾病營養學的理論性知識的課程安排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而對于疾病營養實踐內容的課程比例調為原本的兩倍。例如教師在進行某一疾病的營養護理課講授時,首先對該疾病的發病激勵、臨床表現等進行分析,其次重點講授該患者可能存在的營養問題,最后通過實踐觀察法實現學生臨床營養治療方法的掌握,從而學會制定營養治療方法,提高臨床操作能力。所以,在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夯實理論知識的關鍵手段之一,應該加以推廣[1]。
二、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實踐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
(一)采用情景教學方法,增加護理專業學生對臨床營養知識的實踐運用
情景教學方式是運用現有的設備資料,進行課程知識點的事實再現,從而增加學生對其的認識,增加學生再現知識點的能力,從而培育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因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實現情景教學法要求教師模擬患者營養問題,從而要求學生根據病人的營養問題,作出正確的營養評價,然后根據病人的臨床治療和藥物食用,設計出合理的營養計劃,實現對病人的營養護理,增加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2]。例如,在某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教學課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分組扮演患有高血壓疾病的病人和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的一隊根據護理程序對病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請況進行營養狀況評定和膳食結構,之后,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實現營養問題的提出和營養問題的解決。通過情景教學,增加學生同患者交流的能力,和提高營養知識宣講的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營養治療方案的制定,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進行臨床營養護理指導。
(二)結合實際病例教學,增加護理專業學生對臨床疾病的營養問題認識
病例是醫院患者臨床治療的主要證據。結合實際病例進行臨床營養教學,是發揮學生自主參與的重要方式。在護理專業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后,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同學校合作的醫院進行實際病例的分析、研讀。主要是在護士長的帶領下,學生對患有如糖尿病這一典型疾病的患者進行營養問題分析,結合病人的臨床治療情況、飲食結構和季節特點,制定營養計劃,最后由護士長和患者的主治醫生對營養計劃進行指導點評,推動學生對臨床疾病認識的深度,提升自我對臨床營養學認識的廣度。另外,采取實際病例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實踐教學的目的,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學生全面統籌分析問題的能力[3]。
(三)實現患者營養知識宣講,實現臨床營養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通過護理人員醫院患者護理實踐可以得知,護理專業學生臨床營養學實踐教學主要是實現營養護理的實踐操作能力。目前,護士對于營養計劃的制定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漸漸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營養問題患者的需求。因而,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實踐教學還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宣講實踐活動。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如何制定營養治療方案的思路進行口頭或文字表述。使護理專業學生在未來護理工作中,不僅能夠親自為患者制定營養治療方案,還能通過向患者傳授相關的臨床營養知識,提高患者的營養意識,自主制定營養治療方案。例如,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護理專業學生要注意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營養知識傳授,提高患者家庭飲食結構中低脂、粗纖維的食物比例。從而減少患者的營養問題[4]。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將成為未來醫學護理的重點發展項目。同時,醫學教育改革中要求采取實踐教學方法對臨床營養學進行教學活動。在目前,高職護理專業中主要通過設計情景再現、進行實際病例學習和理論宣講等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臨床營養學的掌握,減少患者的營養問題,普遍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國良.高職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實踐教學方法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0,17:103-104.
[2]孫建勛,劉笑夢,張彥芳,曹姣玲,王瑞麗,陳利穎.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護理研究,2014,33:4116-4118.
[3]陳細瑜,張麗君,劉雪萍,劉茜,黃玉,陳細璉.高職護生實習前護理技能實訓教學現狀與教改對策(綜述)[J].青春歲月,2011,18:86-88.
關鍵詞理論教學;臨床實踐;差異
《婦產科護理學》是高職大專護理學生的一門重要臨床護理課程,在理論教學和實際臨床工作中存在一些差異,本人從事婦產科臨床護理18年,從事護理大專班《婦產科護理學》理論教學5年,從事護生臨床帶教工作15年,在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中如何找出二者的差異并根據其差異把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護生的學習效果
有諸多感悟。
1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工作的差異
1.1教學內容與臨床現實的差異
校內理論教學以教學大綱為導向,而教學大綱制訂后常常多年不會變動;教學選取的課本與最新的臨床知識及技能有一定的后置性,書本知識落后于臨床,一些舊的觀點、知識仍保留,而一些本專業中的新知識、新技術不能及時補充入課本;理論講解疾病時沒有考慮疾病的多樣性、不典型性;對本學科新研究進展不了解、不介紹。臨床工作中接受新知識、新觀點迅速,并能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一些疾病的表現與書本也不盡相同,處理方法也根據不同情況因人而異。所以同學走向臨床工作后有很長一段的適應期。
1.2理論教學在人文教育上的不足與臨床實際要求有沖突
臨床護理工作是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其對護士的人文素質要求較高。在對婦產科病人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護理操作中,常涉及患者隱私問題,如何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增進彼此信任感,這在理論教學中是體會不到的,因為理論教學與臨床情境相脫結。理論教學課時較少,以講解重點疾病內容為主,刪減了一些諸如婦女保健、健康指導等內容,而這部分內容在臨床很重要,因為給病人做健康宣教,知識面要廣。一些同學盡管在校內理論知識掌握不錯,但一與病人接觸時就手忙腳亂。新護士的社會溝通能力減弱,分析其原因是溝通少,溝通技巧缺乏,工作經驗少理論知識欠缺,對病人了解不夠,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等[1]。如何與孕產婦進行溝通,了解婦科病人的心理狀態,如何處理與患者的小糾紛對于剛進入臨床的護生來說都是全新的知識,迫切需要老師給予指導。另外婦產科是一個高風險科室,醫療糾紛較多,實際護理工作中需很強的法律意識,護生往往缺乏。1.3理論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臨床強調知識與能力相結合
理論教學中多數還是填鴨式講課方式,缺乏活力;部分教師缺乏臨床工作經驗,教學機械生硬,使學生缺乏興趣和積極性。理論教學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婦產科護理技術操作,如常用的外陰消毒、陰道灌洗方法、會陰濕熱敷、新生兒的喂養指導、沐浴護理措施等。所以護生來婦產科工作普遍動手能力弱,婦產科臨床護士要著重整體護理能力,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和應急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高護生婦產科實習效果的應對方法
鑒于以上的差異存在,在婦產科護理理論教學及臨床帶教過程中為提高護生實習效果應注意以下幾點:
2.1理論教學
盡可能貼近現實工作,必要時可進行床邊教學或課間見習,授課教師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各種操作技術,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具,使同學能更好理解所學的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增強學生對系統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實踐操作的感性認識,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2護理技能教學方面
婦產科護理中常用的護理技術要做為上課的內容,課后練習,能熟練應用。
畢業實習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階段,臨床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好教學目標,熟知課堂理論教學與臨床實際工作的差異,善于利用臨床的場景,幫助學生完成由理論到實踐認識事物的過程。因為實習時間短,對所有的疾病及操作都掌握是不現實的,使護生熟悉婦產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對典型的病例,可具體講解,這樣重點突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點面結合,是一種很好的帶教方式,護生較喜歡。對一些理論教學中受模型、場地的限制的實踐操作理應予以重視:如母乳技術的指導、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婦科小手術的配合,產房婦科手術間的消毒隔離措施等,這些多是薄弱環節,也應加強這些具體能力的鍛煉。
2.3帶教中應提高人文素養及風險防范意識
實踐的帶教過程中選擇有能力的教師,分析理論教學中的不足,從自身做起,樹立良好的榜樣,提高人文素養,培養關愛母嬰的情感;培養與患者溝通的能力。根據身邊的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的事例與實習同學講解分析,加深印象,增強風險意識。
開展臨床新知識、技術應用的講座,拓展其知識面,開闊視野,彌補書本的不足,并能使護生更快地適應臨床。
論文摘要 臨床實習教學是護理學專業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環節,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是這一環節的重要保證。為研究和交流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對本校護理學專業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的做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提出了建設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思想認識基點,應把握的標準,建設與管理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法等,尤其是對實習促進就業,建設實習基地與就業基地一體化的新建設模式進行了探討。
護理學專業臨床實習教學是護理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臨床教師的指導下用于臨床,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由護生向護士角色轉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護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培養其認知、做事、合作與生存能力的關鍵環節。臨床實習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護理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而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是完成這一過程的唯一重要場所。因此,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在高等護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北華大學護理學院近10年來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和學生就業需求的實際情況,在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建設、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實習與就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已基本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教學基地建設模式。
一、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選擇
護理學專業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是經學校與醫院商定,與學院建立穩定教學協作關系的地方、部門、工礦、部隊所屬的醫院,承擔高等醫學院校的部分學生臨床見習、臨床實習和畢業實習任務。
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醫院一般應是大中城市的二級以上醫院,內、外、婦、兒各科設置齊全,并有能適應各種實習需要的醫技科室。醫院的設施和設備先進齊全。診療范圍寬,病種較齊全。有健全的護理組織管理系統,臨床護理方式先進,使學生有系統地照顧患者的機會。有一支較強的衛生技術隊伍,有一定數量的適應教學需要的臨床護理教師隊伍,能保證直接指導畢業實習的教師是主管護師以上人員。有良好的教學意思,學術氛圍、學習氣氛濃,能進行護理教學查房、修改學生書寫的護理文件、護理專題講座、組織病案討論等工作。有臨床帶教經歷和帶教經驗。
有必要的圖書資料、教室、食宿等教學和學生生活條件,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能滿足學生實習教學需要。醫院的地理位置、交通、安全及物理環境優良。
二、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確定
確定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應通過既往已有的友好交往或關系人為中介,進行充分的走訪調研,真正摸清擬建基地的各方面條件,切實能夠滿足適合本校臨床實習需要,才能考慮建立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醫院。
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擇機正式與擬建基地醫院主管領導與相關部門負責人洽談,闡明建立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目的和意義、責任和義務、利益和好處等,展示學院辦學的優勢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和素質,提高醫院方領導對建立臨床教學實習基地重要性的認識,找到雙方的結合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進而達成建立教學基地共識。
在征得雙方主管部門同意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形成書面協議,由雙方單位法人簽訂協議書,明確建立臨床實習教學基地關系,加掛學校臨床教學實習基地牌匾。
三、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管理
臨床實習教學基地醫院應有一名院領導負責教學工作,并在醫院教學管理機構或護理部配備專職或兼職教學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的人員。在護理部主任領導下,組織科室護士長,成立該基地的實習指導小組。每個科室均有一名專門負責實習帶教臨床教師,執行和落實教學計劃,做出具體的實習安排,保證實習質量和實習任務的完成。醫院應把教學工作列入醫院帶教人員考核的重要內容,與獎金分配、教學津貼發放掛鉤。
學校對醫院的帶教人員,享有在學校借閱圖書資料、進行科研協作和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的權利;可參與學校有關科室組織的教材與實習指導的編寫工作,享有獲得有關教材和教學資料的權利;學校有責任通過多種形式對實習醫院進行人員培訓、教學和臨床護理指導,安排專題講座、示范性教學查房和教學交流活動,幫助實習醫院切實提高教學和醫療護理水平。
高等醫學院校對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的教學工作應加強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一般是結合學生進實習醫院時進行實習工作安排與協調;實習中期專程進行教學檢查,重點解決臨床實習中的管理問題、進行實習指導、檢查實習計劃執行情況,聽取帶教人員和學生的意見,協商解決存在的問題。
四、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的效果
我校的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穩定的關系,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先后與北京、廣東、海南、吉林等省市的地方、部門、企業、部隊所屬的14家醫院簽訂了協議。每年進駐實習學生300人左右,為完成臨床實踐環節的教學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醫院主管領導高度重視,落實責任和任務,按實習計劃完成了畢業實習各項任務。在臨床畢業實習期間,校院雙方在完成臨床實習教學過程中,積極推薦學生就業。幾年來,我校畢業生在實習單位或通過實習單位推介在實習單位所在區域醫療機構就業的畢業生達70%以上,形成了實習促就業,實習基地建設與就業基地建設一體化的新模式。
五、討論
1、提高認識,是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的前提
臨床實習教學基地是實現護生培養目標的最后一道關口,是護理學院的延伸。學校和基地雙方領導都要充分認識基地在臨床教學中的重要性,找到承擔臨床教學工作有利于增強醫院的綜合實力,有利于增強醫院發展的活力,有利于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有利于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等教學相長的結合點,真正把教學工作同醫院的建設與發展結合起來,把教學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醫院應為培養護理學人才承擔教育責任,學校應為基地醫院提供智力服務,雙方互惠互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教學基地建設才能得以順利進行。一旦簽訂了教學基地醫院的關系,學校就要把握機遇,改善與基地的關系,密切與基地的協作,通過各種途徑,利用自己的技術、知識、人才優勢扶植教學基地,使醫療、教學、科研同步發展,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護理學人才。
2、把握標準,是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的關鍵
護理學專業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的選擇,目前還沒有明確而具體的標準。此前由國家教委、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普通高等醫學教育臨床教學基地管理暫行規定》可供作為基本條件。單一就護理學專業來考慮,還應側重于包括臨床護理帶教人員、臨床護理人員、醫生系列人員、醫技系列人員、護理服務對象、其他實習學生,以及由以上人員組成的人際關系、護理類型等人文環境的層次與水平。良好的實習環境將使護理本科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并獲得護理專業所需要的不同能力。
3、有效溝通,是校外臨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的保證
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雙邊關系的協調在護理臨床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會面臨學院與醫院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問題,學院應主動協調好雙邊關系。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如學校教務處、學院教學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等主管領導和輔導員老師應有計劃地經常與實習基地醫院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帶教老師保持聯系,定期到各實習基地醫院走訪、慰問、召開座談會、個別交流、現場檢查等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實習情況,切實解決實習過程中的問題,保證實習計劃的實施質量和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摘要目的:探索護理綜合性實驗教學中模擬臨床情景演練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變化。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對給定的病例進行分析討論;觀察組采用自編病歷與角色扮演的方式,根據學生特點制定臨床情境演練。結果:兩組學生的護理實驗考核成績、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護理綜合性實驗教學模擬臨床情境演練實踐探索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simulated clinical situation in nurs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ong Lixia
College of Nurs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ia) 02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n nurs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nthusiasm simulated clinical situation.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to discusse a given case.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self-made case and cosplay way,to make the clinical situation drill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Results:The nursing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enthusiasm in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nursing;Simulated clinical situation;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是提升其知識掌握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領域一直是相關工作者研究的主要內容[1]。而醫學與護理作為與醫療水平息息相關的一類專業,更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整體護理水平的目的。本研究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實驗教學方法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我校1個蒙授護理本科班學生作為對照組,共78人,男4人,女74人,平均年齡(21.2±0.4)歲,平均基礎理論成績(84.2±9.7)分;同時隨機抽取我校1個護理函授本科班學生作為觀察組,共84人,男5人,女79人,平均年齡(20.9±0.2)歲,平均基礎理論成績(84.7±10.2)分。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基礎理論成績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實驗教學方法,學生對給定的病歷進行分析,并根據病歷來討論設計護理思路與具體護理辦法。觀察組采用模擬臨床情境演練的方法,讓學生自主組織,并設置一種病情的護理,然后讓學生選擇臨床情境中的一個角色,比如醫生、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等,模擬出具體的護理背景,并應用必備的儀器與設備,對患者進行護理。
評價指標:通過學生的平均護理實驗考核成績、自主學習能力評分以及學習積極性評分,來判斷實驗教學效果的好壞[2]。其中,護理實驗考核成績包括儀表態度、理論應用、技能操作、人文關懷、創新能力等5個方面,共計100分;自主學習能力評分包括自我管理、信息獲取、學習合作等3個方面,得分28~140分;學習積極性評分包括學習驅動力、學習目標、扎實學習、深入學習、控制學習5個方面,得分21~105分。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P
結果
通過對比發現,對照組的平均護理實驗考核成績(82.4±11.3)分,平均自主學習能力評分(86.4±4.3)分,平均學習積極性評分(52.7±4.8)分;觀察組的平均護理實驗考核成績(91.1±10.6)分,平均自主學習能力評分(97.2±3.1)分,平均學習積極性評分(59.8±4.4)分。兩組護理綜合實驗教學的效果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是影響其學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當今的教育領域,最為提倡的便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興趣引導學習,將學習建立在趣味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對于護理實驗教學來說,學生的主動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護理專業的實驗性非常強,在教學過程中實驗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要充分將學生主動性考慮到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能夠通過護理綜合實驗,讓學生的護理水平實現巨
大的提升[3]。
本研究中采用模擬臨床情境演練的方法,在護理綜合性實驗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并能夠以這種趣味的方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來說,這種學習方式具有比常規的實驗教學方法更加科學有效的特點。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采用了模擬臨床情境演練的方法之后,學生的護理綜合實驗考核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可以在相關教學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讓學生能夠在掌握了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與臨床充分地結合起來,實現知識學習,實驗操作,技能應用三者之間的完美銜接。
參考文獻
1艾梅.綜合模擬人在高職《母嬰護理》綜合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9(11):103-105.
[關鍵詞]高等護理教育;臨床實踐;銜接對策
近年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早已開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服務的深入改革一方面為醫護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求護理人員的數量同步增加、護理工作的質量快速提升以及護理工作的結構進一步優化。現階段護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結合當前市場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培養出既符合我國衛生事業要求又能夠同國際先進護理水準相當的優秀護理人員。目前,我國高等護理院校和高等護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養出適應于社會需求和臨床要求的高水平護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等一系列問題。然而,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高等護理教育和臨床實踐的銜接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以下對影響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意義
高職護理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以工學交替為主,雖然在具體實施形式上有差異,比如部分院校始終將臨床見習貫穿在三年教學培養過程中,部分院校則先集中進行理論學習緊接著安排臨床實踐,但是總體來說都意識到二者不可偏廢其一。為何需要將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從專業能力來說,護生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不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會使得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無從下手。在護理理論教育的同時,安排臨床實踐,不僅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鞏固護理理論,也能擴展臨床知識視野,逐漸增強臨床技能。護理教學的重點正是臨床專業技能和能力的訓練,護生良好的臨床能力也凸顯了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培養的質量。從用人單位角度講,大量需求專業性強、業務能力高的護理人才,又因無法給予護理人員大量的技能培養時間,所以更傾向于選擇擁有臨床實踐基礎的畢業生。
二、影響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因素
自我國重新開始設置高等護理教育到現在,已經有不少高水平護理人才從高校走出進入醫療護理崗位,但客觀上說我國的護理教育仍有許多問題,同國際護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理論知識掌握好、實踐能力欠缺,學校安排臨床實踐時間短、效果弱等。以下從幾個方面來說明影響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因素。
(一)學生重理論輕實踐
護理專業學生入學后開始進行護理理論技能的學習,由于多年學習思維定勢,在學習過程中將大量時間用于背誦理論知識、準備各項職業技術考試,并不力求理解理論的使用方法和條件成為普遍現象。作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忽視所學知識的實踐意義,單純進行理論記憶無益于日后的就業。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直接造成院校安排臨床實踐后,學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僅影響學院實踐安排的持續性,也影響實踐醫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設備等因素
院校課程設置結構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選擇和教學內容陳舊、授課教具陳舊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護理實踐的有效對接。分別分析這三種因素,首先課程設置結構和比例不合理:雖然護理專業教育體系已經經過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經費制約等原因,在課程結構安排上設置大量的理論教學,將實踐環節簡化或者以護理技能講座代替實踐,教學與實踐脫節,無法實現讓學生知行合一、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目標;教材選擇和教學內容陳舊:院校訂購教材時沒有詢問專業教師,選擇的教材編者自身脫離臨床實踐,將陳舊知識重復羅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臨床理論研究成果,而學校一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味陳述課本內容,不及時補充當前的先進理論,致使課堂氣氛沉悶、授課內容單一枯燥,部分教材內容跟以往其他課程內容又產生重疊;授課教具器材相對落后:2000年以來,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用于臨床的醫療設備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轉變更新。一些院校沒有定期與醫院交換發展現狀,不了解臨床醫學與護理學的發展動態,另一方面,由于將大量經費預算投入校園建設,購置新型教學器具經費不足,都使學生在進入臨床實踐時面對新器材束手無策,從頭學習。
(三)院校教師臨床經驗不足
院校教師臨床經驗不足,具備充足臨床經驗的教師比例較少成為制約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護理實踐銜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養院校由于歷史發展體制、實施政策的差異,存在教師培養的各類問題。對于部分任職時間較長的教師,長期不進行臨床實踐,多年重復進行護理理論授課,使得自身臨床經驗不適用于當前實際護理工作。此外,由于專業擴招對新教師的需求,院校選聘了缺乏臨床經驗的畢業生,學院又不能提供臨床教學實踐基地供新任教師積累經驗,使得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更加脫離實際。
(四)院校臨床實踐模式不完善、學生實踐機會不足
國內醫學院校現行的兩種實踐教學方式,無論臨床見習還是臨床實習都難以完全滿足擴招后學生的實踐需求。護理專業學生逐年擴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夠滿足實習或見習要求的醫院數量卻并沒有相應的增長,無法滿足傳統實踐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絕實習生技能操作隨著醫患關系問題日漸進入公眾視野,病人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醫學院校學生實習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一些病人認為實習生操作會不利于自身疾病治療或者會增加疼痛感,即便實習生是在帶教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也會遭受到病患的拒絕,更有甚者對實習學生護理工作進行干擾。多數實習帶教醫院以及帶教教師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糾紛形成不必要的麻煩,只考慮自身利益,不顧與院校達成的協議,一再減少實習學生在醫院的護理學習項目,從而使學生無法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護理技能,無法實現護理理論的真實應用。
三、鞏固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對策
科學的發展和教育體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實現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的有效銜接,就必須在漫長的積累與前進過程中不斷找準和修正教學方案,并爭取使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都參與到護理教育工學并重的進程中來,讓每一方都能盡己之力解決當前的制約因素。
(一)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完善課程設置
可以借鑒部分院校的成功經驗,在開學伊始組織學生到醫院臨床、社區見習1周,使學生感受醫院文化,增加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所記知識都是為最終實踐所用。在教材的選擇上,定時訂購權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師甄選,經多位教師查看后確認專業教材,同時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續性。課程設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時積極聯系醫療機構保證臨床實習在培養方案中的比例。教師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時,應補充最新的護理理論成果,教學方法上可列舉正反面護理實例供學生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拍攝制作真實臨床護理工作環境、急救場景等。院校在制定經費預算時,根據具體情況逐年增加用于采購先進設備的預算,更新教學應用設備。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師進行臨床工作
考慮到護理學本身是一門需要落實到實踐、完善于實踐的學科,護理教師的選擇必須以優秀的護理能力作為先決條件。目前高校教師招聘將學歷作為重點,強調名牌院校,殊不知對于護理教師而言缺乏實踐經驗,理論講得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無法很好地啟迪學生。教師脫離臨床的現象不僅影響教學質量,更是影響學校的總體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應要求教師隊伍與臨床緊密結合,將此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標準。根據體制管理,要求相關醫院必須接受教師參與臨床工作,安排教師在不同的醫院每年完成一定時間段的臨床工作,同時作為一名護理教師必須通過國家護士執業注冊考試,具備從業資格才能上崗。
(三)在校內外建立培訓基地,落實臨床實踐
解決高校擴招與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無法相適應的問題,客觀上無法通過增加城市醫療機構的方式來解決,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礎上改變實踐模式才能逐漸解決。面對醫院數量有限這一問題,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至三個符合條件的醫院,建立標準化實習教學基地。醫院原有院室無法接納大量的實習學生,但是通過標準化的教學基地可以使學生學習到規范的臨床教學過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內也可以設置用于護理實踐和模擬護理情境的實驗培訓基地,設置專項護理訓練項目,從而落實教學大綱上所要求的諸如基礎護理、ICU技能護理、臨床各科護理技能等實踐教學。
(四)模擬病患、病情進行操練
解決病人不配合實習生在帶教教師指導下的技能操作這一問題,除了需要向病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采用模擬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擬病情的方法進行操練。模擬情景練習給予學生更多機會練習與病患的溝通,學生可通過言語以及觀察評估病人情況,進行護理技巧訓練。此外,可以購置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用于模擬病患的仿真機器,在課堂上供給學生操練,結合多媒體課件,盡可能讓學生在模擬操練中多角度認知臨床操作技巧。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護理技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專業能力,這是護士從事護士工作所必須要具備的專業條件。因此,對于高等護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保證學生能夠踐行護理理論,具備走上工作崗位的能力。顯然,不斷探索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制約因素,尋求鞏固二者緊密結合的對策,進行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有助于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護理院校畢業生更好地在工作崗位服務,有助于我國的衛生事業在國際范圍內得到認可。總之,不斷發現和解決制約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制約因素絕非朝夕之事,需要護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陳靜.以整體護理為中心的內科護理教學改革[J].時代教育,2016(7):55-56.
論文摘要:為了適應新時期護理教育需要,培養一批優秀的護理師資,我院將專職教師參與臨床工作作為師資培養及教改的舉措之一,在提高4-職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與臨床教師的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隨著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各護理院校專職護理教師也意識。隨之增多,專職教師在學校承擔教學及科研工作,很少或不直接參與臨床工作,因此,專職護理教師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已日益突出,為此,我院將專職教師走向臨床作為師資培養舉措之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實施方法
選擇我院不直接參與臨床工作的專職中、青年教師。根據每位教師的實際情況及教學需要,選擇在本院教學基地進修的模式,每周4天在臨床直接參與臨床工作,同時承擔本院學生的臨床實踐的帶教任務,1天返校,為期一年。
2效果與意義
2.1有利于護理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
劉燕燕等通過對護理本科師資培訓模式意向調查,認為臨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是目前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護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護理教學應面向臨床,因此,作為護理教師,不僅僅要關注課堂的理論教學,更應重視科學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的臨床設備的更新、技術的改進,尤其是面對護理教材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更應要求專職護理教師與臨床相結合,將臨床的新觀念、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臨床實踐中豐富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以適應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的需要。
2.2有利于專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2.2.1有利于培養專職教師的創新精神
科研創新能力是教師從“教書匠”轉向“研究者”的標志教師培養的學生有無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自身有無創新能力有關。創新的本質就是對原有知識、理論、方式等的否定和超越。如果護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變革舊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并能提高教學效果,就屬于創新。如果一名教師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只遵循舊的傳統,很難想象培養出的學生能有多大的創新能力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護理教師自身要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實踐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基礎,離開臨床實踐就無所謂創新,專職教師作為高層護理人員,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所處的學術環境,決定其比較容易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專職教師在臨床工作,便于發現臨床教學及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專職教師意識。
2.2.2提高專職教師臨床教學能力
臨床教學和課堂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計劃的安排教學、控制教學活動,而在臨床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復雜的不確定的臨床環境,臨床教學對每位專職教師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專職教師擔任臨床教學任務,促使其必須熟悉臨床情況,很好的控制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且逐漸掌握如何為學生選擇合適病例、提出問題,使教育理論中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護理查房等在臨床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實踐。
2.3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進入臨床后完全由臨床教師帶教,而臨床教師在帶教的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專職教師走向臨床,學生可以南專職教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同時進行臨床教學。國外研究顯示,學生認為這種雙重的帶教是很有益處的,因為她們在知識背景和技巧方面是相互補充的]。因此,專職教師走向臨床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專職護理教師在臨床參與到實踐中去照顧病人或服務對象,成為學生的榜樣,學生有模仿教師行為的傾向,此時教師的身教意義遠遠大于任何說教的力量。
2.4促進專職教師與臨床教師的交流
專職教師和臨床護理教師從事的工作側重點不同,雙方可能分別存在教學和臨床實踐經驗不足的差距,專職教師走向臨床,為專職教師提供了與臨床教師很好溝通的機會,互相取長補斷,更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專職教師在臨床可以利用科室業務學習的時間組織一些講座,使臨床護理人員了解學校的學術研究動向;還可以在臨床中開展護理查房、討論疑難雜癥病人的護理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的教學活動,專職教師走向臨床既可以解決專職教師同臨床結合的問題,又可以促進臨床護理教學的發展。
3專職教師參與臨床工作的建議
3.1選擇合適的方式
專職教師如何和臨床相結合一直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美國護理教師和臨床相結合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體化(unification)模式、合作(collaboration)模式、整體(integration)模式、第二職業(moonlight)模式、個體經營(privatepractice)模式和聯合聘用(jointappointment)模式。由于我國各地的護理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專職教師的實際情況不同,各院校可以根據自己具體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專職教師和臨床教師一同帶教、專職教師短期進修等方式。
3.2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
[關鍵詞]護理教學 臨床護理 核心價值觀
一、前言
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指的是臨床護理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以病人或護理對象的需求以及臨床護理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對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的認知、觀點以及解釋的結合體。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是主體通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改革總結出的針對臨床護理實際選擇以及評價的原則、方法以及標準,從而滿足臨床護理需求。今天的護理理念隨著以人為本觀念和社會文明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病人在接受醫療服務的同時對醫護人員的態度禮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現代社會進步對護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學校臨床護理教學中要重新認識并確立臨床護理的核心價值觀。
二、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推行臨床護理教學改革,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越來越受到相關領域的重視。為了適應臨床護理實踐的發展,滿足臨床護理實踐的需求,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現階段臨床護理教學的核心價值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提供護理服務,發揮臨床護理的基本功能作用,而是向“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的方向發展。促進學生的健康已經成為了臨床護理教學的主體內容。所以如何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以及臨床護理理念的特點進行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的革新是現階段我國臨床護理教學的主要論題。本文擬通過研究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的發展以及演變過程,找出現階段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所存在的不合理的方面。最終提出“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體系,并對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構建以及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實施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為今后我國臨床護理教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臨床護理教學的核心價值觀與人的價值觀的關系密切。由于人的價值觀隨著社會背景與時代的改變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臨床護理教學的核心價值觀亦然。要對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進行科學的研究,首先要梳理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從而挖掘各個時期不同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的特點,以完善現有的核心價值觀。產生的時代背景在起步階段主要是為了滿足基本的護理需要,在現代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結合當時的醫藥科學的飛速發展,臨床護理工作更加專業化、規范化,護理實際中更加注重根據護理對象的個體差異、心理差異以及臨床護理實際采取恰當護理方式,臨床護理越來越成為臨床醫學重要板塊。在人們服務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更加傾向于工具化,為了社會的需求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更加強調社會與個體之間的聯系,臨床護理需要個人無私奉獻,給予服務對象人文的關懷。
三、臨床護理教學中發揚“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
隨著我國多年的臨床護理教學改革,結合國外臨床護理的先進理念,逐漸將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轉變為以人為本,注重滿足個人的需要功能上。在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更加注重服務對象的需求、個體體質的差異。將臨床護理、對護理對象的心理疏導等多個方面融入到臨床護理教學中。從而體現出了臨床護理以護理對象為本、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所以,當前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臨床護理教學發展史的分水嶺,無疑最為進步與合理。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具有先進性與合理性。臨床護理教學設置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具有較強服務意識和護理技能的人才,臨床護理教學實踐也正是在這種價值觀念指導下而不斷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必須貫穿于臨床護理教學的始終,在整個臨床護理教學具體環節中灌輸以人為根本的價值理念。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發揚“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首先要視人體生命健康為第一位,將人體作為一個大系統,心與身是統一的,并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合理安排臨床護理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在臨床護理教學中充分體現人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應該具有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的生活方式和交際交流方式,也就是說,臨床護理教學過程要社會化生活化。最后,以人為本的大潮席卷全中國,臨床護理教學應勇擔歷史的重任,在臨床護理教學中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促進臨床護理教學實效性的不斷提高。
四、臨床護理教學實施“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途徑
我國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的演變與發展過程也是臨床護理教育教學不斷進步的過程,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教學核心價值觀具有先進性與合理性,符合時代需要,更是符合人的發展的需要。所以,在臨床護理教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發揚“以人為本”精神。第一,強化臨床護理教學的教材建設。臨床護理教材對臨床護理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重要,臨床護理教材的系統性、合理性會直接影響臨床護理教學過程的科學性。我國相關部門應當鼓勵教師參與實踐、鼓勵有實踐經驗的護理人員參與到講義的編寫工作中來,并要明確體現與臨床護理教學相關人文關懷以及護理常識,從而能夠使臨床護理教學更趨向于規范化與科學化。第二,改革臨床護理教學評價體系及評分標準。現階段臨床護理教學的評分標準僅限于對學生在課程內學習的結果,忽視了學生的認識、觀念的考核。今后需要對學生的臨床護理學習態度、對臨床護理認識的深刻性等方面進行考核。這樣才能夠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核心價值觀,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臨床護理價值觀,通過培養讓學生形成較強服務意識和先進服務理念。第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情況進行臨床護理課選擇,并且要求每學期需要完成的指標,一個學年需要最少選擇兩種不同的項目進行學習。鼓勵學生盡量參與到臨床護理實踐中來;在臨床護理教學實踐中,通過制定科學的臨床護理教學計劃能夠培養正確的臨床護理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曹志平.整體護理對護理倫理理論和實踐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12)
護理學專業核心課程項目化教學是以案例為載體,以任務為導向,學生通過完成與臨床工作對應的護理任務,達到復習護理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訓練臨床思維與職業素養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1]。內科護理是護理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與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內容繁多復雜、理論性較強,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中教師為教學主導,學生主要為被動接受所學知識,課程中能接受大量內容,課后遺忘率較高,在后期臨床實習中多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臨床對應用型護理人才的需求[2]。我校護理系通過與臨床護理及教學專家交流,將項目化教學方法引進并逐步應用于護理專業教學實踐中,現對內科護理項目化教學情況進行簡要概述。
1.教學設計
課程體系上,內科護理原課程體系按人體各系統分為九章,各章按概述、該系統臨床常見疾病及常用護理技能的順序編寫[3]。內科護理項目化教學的設計保留了原各系統臨床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為各章內容,但名稱設計更改為相應科室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如原體系中“呼吸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設計為“呼吸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創造一個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以呼吸內科護士的角色進行學習,使其身處呼吸內科的情境中,充分認識科室常見病種、病人臨床表現及所需護理技能。
教學內容上,針對每種臨床常見內科疾病選擇典型案例,以案例為載體,學生按護理程序(即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實施-護理評價)對案例中的病人進行護理。雖然不同疾病其臨床表現、治療及護理相關甚遠,但都可以按護理程序展開護理工作,使學生真正理解并將護理程序應用于臨床護理過程中,培養其良好的臨床護理思維,促使其主動學習理論知識、收集學習資料、將所學內容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
2.教學實施
本課程項目化教學實施流程為:首先教師以臨床典型案例為載體,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護理任務,主要包括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務,同時給學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參考的視頻學習資料及網絡課程;學生通過課后自學教師提供的教學材料、查閱資料、咨詢教師等方式完成任務并填寫臨床任務單,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臨床過程;上課時各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師指導下按臨床護理程序模擬匯報完成任務;匯報后各組間相互進行評價,教師亦要評價、演示重要護理技能操作;最后學生根據同學和教師的評價意見對任務單進行修改、分組練習護理技能,課后亦需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
在項目化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根據課程目標及重難點,選擇臨床典型案例進行任務的設計,使刻板的理論知識具體展現在臨床案例中,如相應患者的一般資料、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等。學生根據任務要求,課后主動學生理論知識,通過查閱視頻及網絡資源,有目標性的拓展了學習內容,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態,熟悉護理過程中所需的理論知識,如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效結合,同時培養了其按護理程序進行護理工作的臨床思維及人文關懷等職業素養。匯報后各組間相互進行評價,可發現自身及同學間的不足,在培養其觀察能力的同時,教師亦可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之后學生將積極主動地接受教師的點評、示范。課后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總結,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護理實踐中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學中有做、做中有學”。
3.教學效果
在長期接受傳統被動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對項目化教學在不同的階段其認識表現不同,本研究分別在內科護理項目化教學前期和中期對開展項目化教學的120名學生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對比了項目化前期和中期學生對傳統講授式教學和項目化教學兩種教學方式選擇得出以下結果:在項目化教學的前期,認為傳統教學方式較項目化教學較優越的學生為99名,占82.5%,選擇項目化教學的學生為16名,占13.3%;而在項目教學的中期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項目化教學的學生為91名,占75.8%,雖仍有27名(22.5%)學生堅持選擇傳統教學方式,但與前期調查結果相比已有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以上結果表明學生對項目化教學的適應雖經歷了一定過程[4],但通過多次訓練、真正理解這一教學方法的優勢后,多數學生(約75.8%)認識到該教學方式可促使其課后主動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收集與任務相關的學習資料,課堂上在模擬臨床過程中亦掌握了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護理實踐中,使繁瑣的理論知識真正成為了所需之學,從而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臨床護理;問題;教學模式
臨床護理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從臨床實踐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對護理知識加深理解,促進自我專業意識的形成。然而,從當前我國臨床護理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學師資力量的薄弱以及教學模式的單一等因素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不斷下降[1]。新時期必須要求臨床護理教師能夠加強對教學的反思,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本文就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目前主要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
1護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師資力量薄弱臨床護理教學師資力量薄弱主要在于有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并不多。臨床護理教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論知識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將臨床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分析,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加強實踐鍛煉,切實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2],但是當前我國不少臨床護理教師均屬于無教學經驗的護理人員,其在教學中存在教學理念傳統、與時代脫軌嚴重以及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這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不利。1.2教學管理體制欠完善護理教學要求學生進行必要的臨床實習,也要求學校能夠安排一定的帶教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醫院實習。但是,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歷情況制定完善的帶教計劃和管理制度卻成了教學管理中的重要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影響我國臨床護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3]。1.3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明確臨床護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要求學校能夠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然后教師根據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4]。例如,學校制定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在教學中才會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四個方面的綜合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在培養目標方面卻存在目標不夠明確的情況,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方向,最終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1.4教學模式及方法較陳舊臨床護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仍然較為單一、落后,即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是以講授式教學法為主[5],在教學中也是側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較差,這對于促進學生將來的就業發展十分不利,將會嚴重限制學生的發展。1.5教學評價方式欠完善傳統的臨床護理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于學生對護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服務態度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卻嚴重不足,因此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引起教師的特別關注。
2臨床護理教學模式
解決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同時不斷創新教育模式。2.1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PBL)PBL教學模式實際指的就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臨床護理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和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經常采用PBL問題中心教學法,讓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鍛煉。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如何與病患進行交流以及應該有怎樣的服務態度和水準,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具體的情境[6]。教師自己充當“患者”,學生充當“護士”角色,教師來到“醫院”見到“護士”,告訴“護士”:“最近肩膀一直疼,腰也酸,不知道應該怎么辦?”“護士”需要先讓“患者”坐下休息,然后以親切的態度面對“患者”,并以熟練的手法對“患者”進行基礎的護理。護理過程中,“患者”較為挑剔,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難題,如“護士力氣太大了”“沒有效果”、埋怨護士是不是實習生等,觀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服務情況。這樣,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情境中鍛煉學生的護理能力,提高學生的服務水平,而其他同學也可以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學習到更多知識。2.2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臨床護理教學是實踐性較強的科目,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指導,更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7]。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讓學生進行更多實踐訓練,如使用任務教學法或者實踐教學法等讓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幫助學生在社會現實中進行能力的提高[8]。當然,要做到這點要求學校能夠加強與當地醫院的聯合,實現校企合作,或者學校加大對臨床護理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立臨床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等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2.3雙導師帶教模式所謂雙導師實際上指的是在臨床護理教學中,學校不僅要為學生安排一名專科出生的、具有較強專業教學能力的護理教師,還需要為每個班級安排一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護理人員如護士長、護師、護士等。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處學習到更多的理論知識,也可以從護理人員處學習到更多關于護理實踐的東西,幫助學生更新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護理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服務水平等[9]。綜上,當前我國臨床護理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為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管理體制欠完善、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模式及方法較陳舊以及教學評價方式欠完善等,要求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以PBL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以及雙導師帶教模式來進行教學,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胡俊敏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
參考文獻
[1]王桂蘭.目標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9):82~84.
[2]胡娟,葛東明,王愛鳳,等.表格式實習日志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8):1560~1561.
[3]沈萍.臨床護理教學路徑在兒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2):3919~3921.
[4]陳靜.臨床護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教學模式的效果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1):245.
[5]尼瑪扎布.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臨床護理教學模式[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8):326~327.
[6]周容.追蹤管理方法在外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5):369.
[7]JahanpourF,SharifF,SalsaliM,etal.Clinicaldecision‐makinginseniornursingstudentsinIr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practice,2010,16(6):595~602.
關鍵詞:循證護理;呼吸內科;教學
循證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提供護理服務時,明確地、審慎地、明智地采用真實可靠的科學證據,并將其與臨床知識、實踐經驗相結合,并做出符合患者要求的護理決策過程[1]。呼吸內科學是現代內科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呼吸內科的護理工作不但需要具備多學科綜合的專業知識,而且更需要掌握更確切可信的臨床科學證據來開展臨床工作[2]。循證護理是20世紀90年代受循證醫學思想影響而產生的護理觀念。同循證醫學一樣,其思想核心就是運用現有最新最好的科學證據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由于長期以來,經驗和直覺式護理在護理人員頭腦中根深蒂固,被護理人員運用自如,故循證護理的提出在護理領域引起了不小的振動,成為護理發展的新動向。
1循證護理教學法簡介
"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可簡單理解為"遵循證據的護理"。即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運用現有最新最好的科學證據對患者實施護理。循證護理的真實含義可進一步理解為"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并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愿望和實際情況,三者結合,制定出完整的護理方案"。受循證醫學思想的影響和啟發,循證護理悄然興起并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是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遵循證據的觀念被不少護士所接受,循證護理研究得以相繼開展,循證護理實踐在不斷地被嘗試。循證護理這一概念20世紀90年代末傳人我國后,引起了我國護理人員的關注,并成為近年來護理領域的熱點問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于1999年首先開始對護理人員進行循證實踐的相關培訓,并將循證護理的方法應用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護理學院于2004年11月成立國內第一個循證護理中心,致力于推廣循證護理實踐,進行證據轉化、證據傳播、證據應用,翻譯并傳播"最佳護理實踐臨床指南",以推動我國臨床護理實踐的發展。循證護理的概念探討和臨床應用方面的文章數量在這2年迅速增加,這說明我國護理學術領域已經以較快的速度了解并接受了國外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
2循證護理引入呼吸內科護理教學的必要性
呼吸系統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隨著國家基層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呼吸內科住院人數日趨上升,如何快速有效的給予患者合理的內科護理、提高護理質量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將循證護理引入呼吸內科護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循證護理不但給臨床護理人員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對疾病的護理更準確、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循證護理教育能提高教學的效果,循證醫學教育強調嚴格的科學研究,有著固定的證據分級標準與實踐步驟,讓教育者能盡量遵循當前最好的證據,進行著"可操作性"強的教學。循證護理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其弊端是教師的"滿堂灌"、"注入式"教學以及學生的死記硬背,教學功能是實現學生成績的正態分布。在循證護理教育中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評判性思維,教會他們如何學會學習。護士具備了良好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才能運用循證護理理念,滿足患者的需求。教學中引入并實施循證護理,實質可促使護理人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醫學實踐,激發內在興趣,避免了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并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使舊的醫學教育體系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它還有利于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促進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如計算機、英語與醫學結合,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因此,循證護理有利于教育創新,有利于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醫療人才。研究發現[3],采取循證護理理念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可以改變護理人員的傳統思維模式,使其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能自覺運用評判性思維,對現有的實踐模式自發的提出問題,從而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習效果顯著。可以說,循證護理是推動整體臨床護理科學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 循證護理在呼吸內科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長期以來,我國的護理教學都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只重視護理知識的講解以及護理技能的培訓,而對護理人員的創新能力培養則較少[4]。作為優秀的臨床教學老師,其職責不僅要給護理人員傳授教學大綱要求的護理知識,更應重視實際的臨床實踐技能以及獨具慧眼的評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盡管循證護理的教學在我國臨床護理的帶教還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如:高質量的研究證據多來自國外,高質量的國內研究證據相對較少,難以滿足臨床和政府決策的需要;高質量研究的技術人才與手段缺乏;臨床研究的資源匱乏等等,但是,但近年來隨著我國護理教育規范化和互聯網的優化普及,護理工作人員的辨析能力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屆時,循證護理將在臨床護理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我科的護理工作人員也會為患者提供更為科學、質量更高的護理服務。
總之,循證護理實踐在我國剛剛起步,在認識上存在一些偏差是難免的,但只要認識到差距,澄清認識,不斷探索和實踐,必能對提高我國護理水平產生積極作用,推動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秋霞.循證護理及其臨床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09,7(5):1293-1295.
[2]王威,李其斌.循證醫學在急診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蛇志,2012,24(4):431-433.
關鍵詞 循證護理教學 本科護生 實習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新興的護理理念,體現了現代護理對患者個人價值和期待的重視,①又稱實證護理或以證據為基礎的護理,是循證護理醫學在護理專業中的應用,其核心思想是批判性地接受現有專業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可用于臨床實踐的證據。②目前,EBN在我國護理領域里的研究成果③主要是運用于與臨床相關的范圍,與護理教育相關的僅為9.37%。臨床護士、護理教師及不同層次護生循證護理認知度較低。④
本文通過對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本科護生開展循證護理教學效果的調查,評價循證護理教學對本科護生臨床實習教學效果的影響,為循證護理教學更加深入廣泛的開展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 實驗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2年7月-2013年3月護理本科生50人,均為女性,年齡20~24歲,平均21.7歲。學制4年,每科實習周期為4周。隨機分組:實驗組(A組)、對照組(B組),每組2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手術室實習的調查方法
50名護理本科護生在手術室實習時,A組和B組均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1.2.2 普外科實習的調查方法
對兩組護理本科生進行入科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臨床護理實踐+專題理論教學。B組采用傳統護理帶教模式,A組采用循證護理帶教模式。A組教學方法:(1)理論知識學習:循證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文獻查閱方法,文獻獲取方法。(2)合適病案選擇:入科后,分管病人數2~3人,遵循護理原則實施護理,參加科室查房,收集患者資料,提出相應的護理問題并確認。護生結合所學解剖、生理等知識,在護理病人的同時把收集的患者資料與自身的護理體會進行整理,通過帶習老師的輔導,綜合以上信息整理出護理問題以及文獻檢索的關鍵詞。(3)確定檢索策略,查閱文獻:通過文獻資料、帶習老師指導、患者本人同意,將適用的護理證據用于該患者的護理實施。⑤(4)實施有證據的護理計劃,觀察病人的反應,結合護生本人、帶習老師和患者三方面評價效果。⑥(5)案例討論:選擇典型病例,護士長、總帶教、全體護生參與,討論會由護生主持。
1.3 評價方法
4周實習結束后,對兩組護生進行理論知識考核及基礎護理操作考核。考核兩組護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用調查問卷,搜集護生學習積極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歸納能力五方面的結果,使用Likert Scales 標準計分法計分。
1.4 數據處理
用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A、B組護生在手術室的基本護理成績比較(見表1)
2.2 A、B組護生在手術室的綜合實踐能力評分比較(見表2)
2.3 A、B組護生在普外科的基本護理成績比較(見表3)
2.4 A、B組護生在普外科的綜合實踐能力評分比較(見表4)
3 討論
循證護理意為在護理過程中遵循一定的證據,把同行的經驗與臨床相結合的護理,⑦把科學研究結果和護理臨床經驗,患者實際需求結合。它的實施包括:問題提出,文獻支持,證據觀察及實際運用4 個階段。⑧護理學生實習是將護生在學校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同時通過臨床實踐,反饋促進護理學理論知識的提高和發展,最終不斷提高臨床護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患者提高更優質、更全面、更個體化的服務。
表1、表2是護生在手術室的基本護理成績和綜合實踐能力評分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接受知識的能力上沒有差異。表3護生在普外科的基本護理考核成績比較,對照組明顯低于實驗組(P<0.05),表明循證護理教學模式能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并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效地結合。表4護生綜合技能考核優良率,對照組顯著低于實驗組(P<0.05),表明傳統教學不利于發揮護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循證護理教學模式則有利于培養護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和文獻查閱,不斷發現患者出現的新問題,制定出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方案。
護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新的護理觀、較強的綜合素質及較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社會需要的新型護理人才。⑨EBN能較大幅度提高護理本科學生的實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其綜合實踐能力,也護理本科學生臨床帶教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思路。
4 結論
循證護理教學是一種新的臨床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護理本科護生的臨床護理能力,對臨床護理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循證護理教學應該被大力推行及實施,以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
*符佳為本文通訊作者。
注釋
① 楊秀,盧錫芝.循證護理:護理學科面臨新挑戰[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3):108-110.
② 李玲.循證護理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3.17(6B):35-37.
③ 王艷,成翼娟.循證護理學[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5-7.
④ 鄧甲秀,應燕萍.臨床護理教師和本科護生對循證護理知識的認知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0.25(4):75-77.
⑤ 陳茜,成翼,夏娟,等. 循證護理在褥瘡護理中的臨床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1):846.
⑥ 李武平.外科護理ISBN 7-117-05659-2/R,5660.
⑦ 張宏,朱光君.循證護理實踐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4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