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時間:2024-04-16 16:0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第1篇

[關鍵詞]水稻 病蟲害 防治技術 研究 進展

中圖分類號:S435.1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8-0171-01

引言:米飯是人們飯桌上非常常見的主食,這種主食不僅營養價值較高,而且易于消化。我國是農業大國,不僅是世界上水稻文化的起源地,同時也是世界上水稻生產產量最多的國家。縱觀現代,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展,水稻種植領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水稻實際種植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較大面積的病蟲害,這一情況會嚴重損害水稻的生產產量與生產質量。如何結合水稻生產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是我國水稻種植領域現階段發展需要重點思考內容。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進展進行分析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一、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和應用現狀分析

(一)國外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隨著國民素質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越來越為關注,對食品安全也越來越為重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發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西方發達國家在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過程中,主要是針對生態防治手段。避免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中應用大量的化學藥劑,積極進行生態化水稻生產建設。國外有關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典型,國家發展過程中對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國民生活的需求,美國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投入了較大資源,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遺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觀成績。在保證不會對自然環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為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國內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我國是農業大國,更是世界上水稻種植面積最為廣泛的國家之一。我國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經過科研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觀性進步。現階段,可以抗病毒水稻品種選擇、水稻病蟲害檢測預控、病蟲害產生實質原因研究等方面都逐漸接近世界領先水平。水稻作為我國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在經濟貿易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我國水稻市場需求量不斷增長,水稻農業市場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勢中。為了提升水稻生產產量,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中水稻種植人員任然更多的應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我國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還不夠成熟化,這也是我國水稻種植領域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 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面臨的新問題分析

(一)水稻品種和多元化導致新型病蟲發生

社會經濟市場對水稻需求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性,致使我國水稻種植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使得優質、多抗水稻品種培育較為落后。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分析發現,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治對象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且在長時間化學藥劑病蟲害防治模式下,多種病蟲害抗藥性逐漸增強,以往應用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水稻栽培種植領域現代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稻瘟病、白葉枯等較為嚴重的水稻病蟲害頻繁發生,對水稻種植經濟效益提升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農作物種植結構改變致使病蟲害新情況出現

為了克服重迎茬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對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 通常使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鑲嵌、 輪作種植。然而,不同作物生態環境的多樣化致使病蟲等有害生物頻繁流通, 單一病蟲或單一作物為單元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已不再適用,從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研究稻區病蟲害發生的新規律已迫在眉睫。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出新要求

以往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中,水稻栽培種植人員更多是選用見效快,并且適合大規模應用的化學藥劑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這種防治技術非常可以較為高效的預防和處理水稻病蟲害,但是如果應用不當、頻繁應用會導致水稻農藥殘留程度較高,對水稻種植區域流域水質以及生態環境平衡也會造成嚴重損害,生產出的水稻產品對人們身體健康也會造成一定威脅。為了提升我國水稻生產質量,為社會民眾提供質量過關的水稻產品,我國對水稻種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健全和完善,要求水稻種植人員實際生產過程中不能應用甲胺磷、久效磷等眾多高毒性的農業藥劑。水稻種植人員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不能只是看重水稻生產產量,要逐漸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水稻生產質量控制意識,從而在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發展造成任何不良影響的前提下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使得水稻生產呈現出生態化的特性。

三、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一)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

科學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必須對病蟲害進行準確的監測和預報。建立宏觀與微觀結合的病蟲害預報系統及防治決策信息魘渫絡,合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介,及時傳輸信息,加強動態監測,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二)農業防治

1、選擇抗性強的品種

水稻種植時應優先選擇適應性強、抗逆性好、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品種,從而減少病蟲害發生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學農藥的施用。如可以選擇華優 638、星優 712 等抗稻瘟病的品種。此外,為了有效防止因長期種植而抗性降低的情況,應不斷更換稻種。

2、種植前對種子做防害處理

為了控制水稻種子上蟲口的數量,盡可能地提高抗性,水稻種植前應挑選葉毛較多、質地較硬、葉子較窄的優質水稻種子。播種前采用低濃度的強綠精等消毒液浸種,有效預防細菌性條斑病、惡苗病、稻瘟病等病害。

結語:綜上所述,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根據水稻生育特點和以往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在防治期內結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適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環境的化學藥劑去防治病蟲害,確保稻米安全、綠色,保證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曉霞.農作物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22)

第2篇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水稻屬于重慶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2012年,本市水稻種植面積達X萬hm2,年產量為X噸。重慶地區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有明顯的層次性。由于生產技術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導致本地區水稻生產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如何提高重慶地區水稻的產量與品質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現從水稻栽培技術層面探討如何實現水稻的高產栽培。

1 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1.1 品種選擇

挑選符合國家一級標準,同時,成熟期好,較強的抗性,適合在重慶地區種植的品種。種子質量必須確保純度與凈度均≥98%,芽率 ≥85%,含水量≤13.5%。

1.2 種子處理

1.2.1 曬種 先選在晴天曬種1-2d,翻動3-4次/d。

1.2.2 選種 首先篩選,除去雜質及草籽,確保種子凈度;然后利用比例為1:13的鹽水進行選種,篩除不飽滿的種子。為保證鹽水密度,可利用鮮雞蛋來測定,標準為雞蛋傾斜于水面,大約露出5分硬幣大小面積。其中,每選一次必須調整鹽水比例,才能保證選種的質量,將選出的種子用清水沖洗幾遍。

1.2.3 浸種消毒 利用25%咪鮮胺浸種,大約3000-4000倍液,根據1:1.25的比例將種子浸入藥液中,即25斤藥液,種子20斤,保證每天翻動一次,水溫維持在11-12℃左右,持續5-7d。當手捻種子無硬心時,表明浸種完成。

1.2.4 催芽 把浸泡后的種子放置于30-32℃環境下進行高溫破胸,等到約有80%的種子破胸后,把溫度調至25℃左右,使其長芽,并常翻動,等到芽長約1mm時,將溫度調至15-20℃晾芽。

2 播種

適時播種屬于培育壯秧的關鍵環節。應結合重慶地區的氣候條件、天氣情況及水稻品種的生育期長短來確定,通常當地溫高于6℃時便可播種。

3 旱床育秧

旱床育秧苗比較粗壯,根系發達,分蘗早,移栽后返青快。對于早稻旱床育秧應選在土壤肥沃、背風向陽的地方,并于當年冬季翻耕曬坯。播種之前應先耕平作畦,畦寬約1.2m,溝寬約0.2m,在畦面施糞水30擔,用25kg磷肥作基肥。將畦面整平、做細、壓實,并澆透水,然后均勻播種,最后,蓋上細土,再蓋膜。

秧苗期肥水管理:(1)在一葉一心期,應施斷奶肥,以尿素為主,4-5kg/畝;(2)在三葉期施接力肥,以尿素或復合肥為主,10kg/畝;(3)在移栽前的5-7日內,應施送嫁肥,以尿素為主,4-5kg/畝;(4)水分管理:根據畦面表土是否顯白或心葉卷,澆跑馬水。

4 合理密植

通常雜交稻常用單、雙苗插植,而常規稻采用2-3苗插植的方法;插植的標準有下列3種:20cm×20cm,20cm×16.7cm,16.7cm×16.7cm等。

5 田間管理

5.1 科學除草

當插秧5-7日后,進行首次施肥,選用60%丁草胺,用量為1500g/hm2,將其與肥料混合均勻后施肥,然后,保水約4-5日。

5.2 合理施肥

根據“前攻中穩后補”的原則施肥。(1)基肥:整地前主要施農家肥,用量7500kg/hm2,過磷酸鈣,用量375kg/hm2;(2)第一次追肥:當插秧后5-7日進行,以復合肥與尿素為主,用量分別為75kg/hmn2,150kg/hm2;(3)第二次追肥:以復合肥75kg/h+尿素112.5kg/h。通常在插秧35-40天后還應追施氯化鉀或氧化鉀,150kg/h。(4)穗粒肥:當水稻抽穗楊花時,視水稻長勢而定,追施尿素,用量60-75kg/hm2。

5.3 科學灌溉

當水稻出穗揚花時,田間依然應有一定水層,起到調節水溫、增加空氣濕度的作用,也有助于開花授粉。在灌漿期內,按照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灌水原則,即當灌水一次后,等到自然落干1-2日,然后進行灌水。在蠟熟期內,按照干干濕濕、以干為主的灌水原則,即灌水一次后,等到自然落干3-4日,然后進行灌水。等到后期,收割之前約7-10日將水排干。

5.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必須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并重視病蟲害田間管理及測報工作,確保及時發現、及時治理。

5.4.1 稻曲病出穗前7-10日 應噴施6%多菌銅,用量2.0-2.5kg/畝;選用25%絡氨銅粉劑,用量為350-400g/畝,加水250-300倍噴霧;再用50%DT粉劑,用量50-100g/畝,加水50kg,對水稻葉面噴霧。

5.4.2 紋枯病當病株超過15%時 分別于分蘗末期與抽穗期噴施一次藥,選用5%井崗霉素,用量100g/畝,加水50kg噴霧;在出穗前7-10日時,選用稻豐靈防治稻曲病與二化螟等病蟲害,用量200g/畝,加水50-60kg,噴霧。

5.4.3 主要害蟲對于二化螟、粘蟲、稻蝗等 應選用25%殺蟲霜水劑,用量為200-250g/畝,或選用速滅殺丁,用量15-20g/畝,加水50kg噴霧。對于稻飛虱,選用80%敵敵畏乳油,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噴霧,用量50-60kg/畝;此外,還可選用撲虱粉防治。

第3篇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3

1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現狀

經過多年研究終于探明了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條病等一些重大蟲害的發病因子,并總結出了防治策略。

農業科技研究員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了高產、耐旱、耐病蟲害的水稻品種,使得水稻產量飆升。

針對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條病等一些重大疾病利用先進的測報技術、GIS等研究出了疾病預警系統,報警系統的平均準確率在80%左右,能夠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預警,將病蟲害扼殺在萌芽狀態[2]。

明確了引起水稻病蟲害的主要病原,并且總結出稻瘟病、稻飛虱、白葉枯病以及青枯病等病蟲害在旱秧的危害要比水秧種植高出2~3倍。

研究出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方法:主要以用防蟲、防病劑浸泡種子以及噴灑藥劑為主,輔之以土壤處理、避開蟲害高峰期等方法。

針對不同類型的病蟲害研制出了專門的藥劑,效果非常顯著。比如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生物藥劑“B916”,它的效果可以達到65%~87%[3]。

2 病蟲害防治相關措施

2.1 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條病等主要病害的防治

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措施。選擇適合種植的抗病品種,比如旱種時可以選用臨稻5號;要對稻田中的病稻草及時清理,徹底消滅菌源;加強施肥,提升稻苗的營養,增強抗病性;還可以適當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在稻瘟病、稻曲病發病嚴重的時期,可以噴灑稻瘟康或三環唑稀釋液,不同的發病階段噴灑的量和頻率不同。

紋枯病的防治措施。要積極打撈菌核;加強平時的栽培管理,注意施肥;注意選用優良的水稻品種;由于紋枯病和水稻群體大小密切相關;噴灑抗病藥劑進行防治。

白葉枯病的防治措施。可以對水稻品種進行處理;選用抗病型品種;借助藥劑進行防治;進行治蟲來控制病害。

細條病的防治措施。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從時間上避開病害的多發期;推遲單晚的成熟期;提倡配方施肥,加強栽培管理,培育無病壯秧。

2.2 播種前期的農業防治技術

在前茬收獲后一定要進行滅茬,清除田地里面的雜草,減少田地里面菌種的數量。

對種植水稻的田地進行實地考察,分清等級,選用不同品種的水稻種進行播種以便更好的適應田地的土壤質量,對那種容易發生病蟲害的田地,要選用抗病的水稻品種。

選擇合適的時間對水稻進行適量播種。對于水稻紋枯病多發的田塊,要適當的延后水稻的播種時間,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病的發病率;對水稻的播種量要進行嚴格把控,控制水稻秧田的密度,創造不利于病蟲生長的田間生態環境。

2.3 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水稻在播種時期,主要是出現病害,在這個時期農戶主要以預防為主,可以通過播種前在水稻種子里面摻入一定量的化學藥劑。

2.4 水稻返青拔節階段

在這個階段,水稻比較容易發生的蟲害是稻飛虱、螟蟲,所以要做好蟲情預測預報工作。

2.5 水稻灌漿期

水稻的灌漿期是在整個水稻的生長階段的關鍵時期,很多病害在這個時期也是多發的,此階段水稻的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稻曲病、稻紋枯病、白葉枯病、細條病等。這個時期的這些病害主要是預防為主,即在水稻的返青期和拔節孕穗期沒有發病的時候就要進行預防,用藥劑噴灑2~3次以期達到最好預防的效果,在這個時期一定不能讓稻瘟病發生。

3 結 語

我國經過多年研究,終于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找出了引起水稻病蟲害的主要病原,并且針對不同種類的病蟲害還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為實現我國水稻種植的高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時,一定要選擇好病蟲害防治的時期,還要選擇恰當的防治措施,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青.泰州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及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與治理[D].揚州大學,2014.

第4篇

又稱白稈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亞門的藤倉赤霉菌。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的串珠鐮孢。從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病。病株徒長,瘦弱,黃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極易識別。病株基部節上常有倒生的氣生根,并有粉紅霉層。病菌發育適溫25℃左右,種子帶菌。選用無病種子或播種前用藥劑浸種是防治的關鍵措施。

稻白葉枯病

二、水稻葉部的一種細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稻黃單胞水稻致病變種。病菌從根、莖、葉部的傷口和水孔浸入,在維管束的導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蘗期最易受害。秧苗葉片多表現葉枯癥狀。在感染品種上多出現急性凋萎癥狀,病斑青灰色水漬狀,病葉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種上產生褐色枯斑。病菌的發育適溫26℃-30℃,在病殘體上越冬,稻種亦可帶菌,經風雨傳播。氮肥過多和低洼積水田發病早而重。臺風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種上迅速擴散。防治措施:選栽抗病品種、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關鍵,并結合藥劑防治。

三、稻紋枯病

對發病稻田,應掌握孕穗期病株率達30%-4%時施藥。藥液要噴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潑澆法,田里應保持3厘米-5厘米澆水層。施用井崗霉素時,最好在雨后晴天進行,或在施藥后兩小時內不下大雨時進行。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崗霉素高濃度粉劑25克,任選一種,對水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400千克潑澆。

四、水稻螟蟲

重點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區的2代3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處于孕穗到齊穗以前的稻田為重點。畝用5%殺蟲雙大粒劑1千克-1.5千克撒施,也可畝用25%殺蟲雙水劑150毫升-200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100毫升加BT乳劑100毫升,任選一種,對水60千克-75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噴霧。

五、稻飛虱

應掌握小若蟲高峰期,每百叢蟲量達1500頭以上時施藥防治。藥時應注意先從田的四周開始,由外向內,實行圍殲。噴藥要均勻周到,注意把藥液噴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克-25克,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克-25克,或20%葉蟬散乳油150毫升,任選一種,對水75千克-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噴霧。

六、稻苞蟲

以遲中稻田為重點,掌握低齡幼蟲盛期,每百叢水稻有蟲10頭-20頭時施藥。畝用90%晶體敵百蟲75克-100克,或50%殺螟松乳油100毫升-250毫升,或BT乳劑150毫升-200毫升,任選一種,對水75千克-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噴霧。

第5篇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種類;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95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其產量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也有了一定的增加,水稻病蟲害給水稻產量造成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加。水稻病蟲害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水稻種植戶的經濟利益,影響了我國農業的正常發展,所以必須重視水稻病蟲害的防治。

1 水稻病蟲害的常見類型

1.1 稻飛虱

在水稻種植中,稻飛虱是首要的害蟲,這種害蟲會吸取稻叢基部的汁液,稻飛虱還會通過唾液分泌有毒物質,養分的流失以及有毒物質的侵入,會導致整株水稻變黑,最后死亡,會導致水稻減產或者絕收情況的出現,危害非常嚴重。

1.2 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水稻病害,這種病害會危害到水稻的每一個部位,并且在水稻生長的整個過程中都有可能會出現,會給水稻生長造成嚴重的危害,導致水稻產量的降低[1]。

1.3 水稻螟蟲

在貴州省的三都地區,水稻螟蟲是最主要的一種水稻病蟲害,水稻螟蟲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幼蟲,其初孵幼蟲會導致水稻出現枯鞘情況的出現,二齡之后的幼蟲會導致枯心苗、白穗以及死孕穗的情況出現,從而導致水稻憋粒、空穗以及空粒的概率增加。水稻若是遭受過螟蟲危害,很容易倒伏,對于這種病害一定要重視農藥使用,避免出現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大幅度下降。

1.4 水稻紋枯病

在水稻的抽穗期以及孕穗期若是天氣溫度比較高并且降水較少,那么很容易出現真菌感染的情況,從而出現水稻紋枯病,初期表現是水稻邊緣和葉尖出現黃綠色斑點,沿著葉脈發展成為黃褐色或者蒼白色的長條斑,若是嚴重最后會成為灰白色,整株水稻都會枯死。水稻患紋枯病很容易倒伏、減產。

2 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相關措施

2.1 認識到水稻病蟲害預防的重要性,并做好相關工作

想要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工作,切實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并根據需要采取相關措施,將病蟲害控制住,這樣能夠降低其給水稻帶來的危害,水稻的質量和產量也會有一定的提高[2]。

2.2 治理水稻病蟲害的措施

水稻病蟲害種類不同、時期不同,治理措施也會有一定區別。對于一些病蟲害可以通過物理的辦法來進行治理,這樣不但能夠降低成本還能夠減少農藥的危害。比如水稻螟蟲可以通過殺蟲燈的設置來治理。在病蟲害治理中,藥物治理是最常見的手段,但是藥物很容易存在殘留,影響食用者的生命安全。

2.2.1 防治稻飛虱的措施

防治稻飛虱的措施比較多,可以通過氯蟲苯甲酢胺來進行治療;可以選擇毒死乳油和甲氰聚酯來進行防治。此外,還有幾種常見手段,但是這些手段都是化學方法,在防治過程中必須注意比例,控制好藥物的使用劑量[3]。

2.2.2 防治水稻白葉枯病的措施

對于這種病蟲害,需要注意發病前期防治以及田間管理。在發病的初期便需要連續的用藥。防治藥物可以選擇每667m2使用125g20%的葉青雙可濕性粉劑、300g的25%葉枯靈可濕性粉劑、30mL的12%施稻靈懸浮劑或者是40g10%氯霉素可濕性粉劑兌75kg的水來噴霧防治,盡量控制早期的病變。

2.2.3 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對于稻瘟病應該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保證農藥噴灑以及施肥的合理性,在噴灑藥物時,選擇有下面幾種:250g25%的多菌靈加250g的硫膠懸劑、100g的70%甲基托布津、100g的富士一號。

2.2.4 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措施

在進行紋枯病防治時,可以選擇5%的井岡霉素水劑或者是20%的粉劑兌水噴灑或者潑澆,或者是將其制成毒土,并撒到水稻的基部,也可以選擇2%的農抗120水劑噴霧、25%的粉銹寧粉劑等[4]。在病害流行的時候,可以多次用藥。

2.3 提高農民的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意識和技術

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農民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意識,比如進行病蟲害的宣傳、給農民提供相關的書籍。此外,還需要提高農民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新技術的開發,選擇優質水稻種子,不斷提高水稻種子的病蟲害抵御能力,水稻產量也會有一定提高。

3 結 語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生產質量和產量會直接給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重要影響。所以必須認識到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農業技術人員需要提高防治水稻病蟲害的意識,不斷的研究新的技術,更好的控制水稻病蟲害,給水稻產量和質量提高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南昌縣 水稻病蟲害 適期防治 生物農藥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8-0049-01

最近幾年,南昌縣中晚稻病蟲災害嚴重,為有效減少損失,確保水稻生長安全,農業部門高度重視水稻病蟲害防治,部署做好水稻分蘗期病蟲害防控工作。當地二化螟發生形勢十分嚴峻,已在部分晚稻田造成嚴重為害,紋枯病呈重發態勢,病情發展迅速。另外,受栽培方式、管理技術及天氣條件影響,中晚稻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基腐病在少數田塊造成明顯危害。就此農業部門制定多項措施,確保水稻病蟲害防治及時到位。制定并了《南昌縣病蟲情報》,提醒農戶在8月8日~10日對晚稻田主治二化螟、稻飛虱,挑治稻縱卷葉螟(百叢新苞25個以上的田塊),一晚田及早栽二晚田還需兼治紋枯病,并對病蟲情報及其防治技術做了詳細介紹,切實提升了當地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

1 水稻病蟲害適期防治方法分析

最近幾年,水稻二化螟、稻瘟病、黑條矮縮病呈現嚴重發病趨勢,針對這些病蟲害需要我們選擇合適時機進行防治,真正做到病蟲害防治實施時期。

1.1 水稻二化螟適期防治方法

在南昌縣,對水稻危害最為嚴重的二化螟二代二化螟。第二代二化螟發病比較復雜。一般在6月19日~22日燈下又見一明顯盛蛾高峰,峰日蛾量多的63只。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最佳時期是6月29日~7月1日,一般每隔七天防治一次。防治水稻二化螟可以選擇使用使用16%銳卷90克,或25%卷凈100克或40%螟刎90克,或14.1%稻縱斃100克,或25%卷白綠80克,或95%潤田丹30~60克,或25%切卷100克,或10%卷殺70~100克進行防治,效果顯著。

1.2 水稻稻瘟病適期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最佳時期應該在秧苗處于葉前期進行防治。對葉瘟病的預防和治療,最佳時期應該選擇在水稻分蘗旺盛時期,當田間持續出現病斑后應該加緊防治。對于穗瘟病的防治應該在水稻破口到齊穗這段時間進進行藥物防治。對于水稻葉瘟病要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發病初期噴灑20%三環唑(克瘟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1000倍液、50%多菌靈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劑1000倍液、50%異稻瘟凈乳劑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上述藥劑也可添加40mg/kg春雷霉素或加展著劑效果更好。葉溫要連防2~3次,穗瘟要著重在抽穗期進行保護,特別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齊穗期是防治適期。

1.3 水稻黑條矮縮病適期防治方法

水稻黑條矮縮病主要在水稻分蘗前的苗期發病,拔節之后不容易感病。最容易感病的時期為秧苗2~6葉時期。水稻苗期和分蘗前期感染水稻黑條矮縮病后,大田基本絕收,在拔節期或者孕穗期發病,水稻產量侵染時期先后造成損失30~10%左右。隨著田間病毒分布范圍不斷擴大,田間發病會逐年加重,其中中晚稻發病重于早稻,育苗移栽田發病重于直播稻田,雜交水稻發病重于常規水稻。田間發病程度呈現巨大的差異性,發病嚴重程度取決于白背飛虱的遷入量。防治水稻黑條矮縮病應該做好苗期防治工作,可以選擇使用每畝用2%寧南霉素水劑200毫升(抗病毒)加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克加10%醚菊酯懸浮劑50毫升(防飛虱)進行防治,或者選擇使用每畝用25%吡蚜酮WP 16~24克或10%吡蟲啉WP40~60克或25%噻嗪酮WP50克,對水30~45公斤均勻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2 水稻病蟲害生物農藥應用分析

首先,水稻病蟲害應用生物農藥。水稻病蟲害防治應該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專業防治,綠色防控的原則,突出重大病蟲和重發區域,抓住防治關鍵時期,大力推廣綜合治理技術,積極推進專業防治,科學安全使用農藥,保障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對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可以選擇使用蘇云金桿菌,甲維鹽、吡蚜酮,BL菌類等。在四月下旬可以選擇使用上述生物農藥對二化螟、稻飛虱等害蟲進行防治。在五月下旬到七月上旬可以選擇使用井崗枯芽菌、銳勁特、吡蟲啉等藥劑防治紋枯病和稻飛虱。八月下旬可以選擇使用蘇云金桿菌,甲維鹽、吡蚜酮,BL菌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和稻飛虱等病蟲害。具體應用過程中,可以畝用16000IU/毫克蘇云金桿菌(Bt)100~200克,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畝用2%春雷霉素水劑80~100毫升或10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20克,防治稻瘟病。畝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50克或40%井?蠟質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克,防治紋枯病;其次,做好水稻病蟲害生物農藥推廣工作。生物農藥應用到水稻病蟲害防治中,不僅可以顯著提升農民群眾科學用藥技術,而在選擇農藥和使用農藥過程中更加科學,極大的降低了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并且還降低了農民群眾在農藥方面的經濟投入,對周圍土壤和環境起到了保護作用。生物農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生物農藥的防治水平,切實提升了水稻產量和品質。在今后的水稻生產過程積極推廣生物農藥,對實現水稻生產的綠色無公害有著極大幫助。

第7篇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 常見種類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042-02

一、前言

千百年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百姓都以水稻為主要糧食產品,水稻產量的高低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隨著水稻面積的加大,水稻的病蟲害對于水稻的產量的影響也在加大,給種植戶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也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要重點防治水稻的病蟲害,貴州省三都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三都地區屬單季稻稻作區,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是三都地區的主要病蟲害,本文以三都地區為例,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當前水稻常見的病蟲害種類

水稻的病蟲害病主要有以下四種,其中稻瘟病螟蟲、稻飛虱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主要水稻病蟲害。

1.稻飛虱:是水稻生產上的首要害蟲,以吸取稻從基部汁液為主,稻飛虱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質,吸食水稻的養分還會因分泌的有毒物質引起稻株變黑,整株死亡,導致水稻減產或者是絕收,危害極大。

2.水稻螟蟲

水稻螟蟲是貴州三都地區的主要蟲害病,以幼蟲為主危害水稻。初孵幼蟲造成水稻枯鞘。2 齡以后幼蟲會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病害。造成水稻的空穗和癟粒、空粒現象增多。受過螟蟲危害的水稻容易發生倒伏現象,對此種蟲害一定要加強農藥的使用,以免造成水稻質量和產量的更大損失。

3.稻瘟病

稻瘟病是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此病以水稻的各個部位都會產生危害,而且水稻生長的全程都可能會出現,嚴重危害著水稻的生長,減少了水稻產量。

4.水稻紋枯病

水稻抽穗期或者是孕穗期的關鍵時期,如果天氣高溫少雨,就會發生真菌感染,產生水稻紋枯病,這個在抽穗、孕穗期水稻做病對水稻的生長是非常不利的,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主要表現為水稻的穗小畸形不實,發病后在劍葉下部出現黃綠色條紋,各類型稻均都沒有枯心,但抽穗畸形,結實很少。水稻條紋葉枯病是由灰飛虱傳毒導致的病毒蟲害,也被稱為水稻上的癌癥。水稻染上此病就會減少產量,也會影響水稻的質量,給種植戶帶來損失。

5.水稻白葉枯病

在連續高溫多雨或者是連續多雨產生澇災的時候,由于水大產生細,這時候水稻容易得白葉枯病,表現為初期是水稻的葉尖及邊緣初生黃綠色斑點,然后沿葉脈發展成蒼白色、黃褐色長條斑,嚴重的最后變灰白色,整株水稻枯死。患病的水稻容易倒伏,稻穗不實,減少產量。

三、水稻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強水稻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做好水稻的蟲害預防工作,防止蟲害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防止病蟲,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夠控制住病蟲害,減少對水稻的危害,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2.對水稻病蟲害的治理

水稻的病蟲在不同的時期就會有不同的蟲害和病害發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治理,對一些水稻病蟲害可以采用物理方式進行治理,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可以減少農藥的危害,例如水稻螟蟲可以采用設置殺蟲燈的方式進行治理。藥物治理是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針對不同的水稻病蟲害可以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理,

但是用農藥的同時會有部分農藥殘留在水稻中,所以在用藥物的時候要控制好農藥的量,要盡量減少對水稻的殘留還要起到對病蟲害的治理作用。

2.1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種植水稻地要連片,做到溝渠配套,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底肥,田間要做到通風透光,降低溫度。化學防治可采用:方法一、畝用20%氯蟲苯甲酢胺(康寬)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50克兌水50公斤噴霧。方法二、畝用40%毒死乳油70毫升加25%甲氰菊酯30克兌水50公斤噴霧。方法三、畝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8-10克加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60克兌水50公斤噴霧。方法四、畝用1.8%阿維菌素乳油45毫升加25%吡蚜酮25克兌水50公斤噴霧。方法五、畝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葉酸鹽5.7%乳油60毫升加50%烯腚蟲胺45克加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5克兌水50公斤噴霧。

2.2水稻白葉枯病防治

主要要注意田間的管理以及發病前期的防治。在發病初期就可以連續用藥,主要使用的防治藥物可使用每畝用20%葉青雙(川化-018)可濕性粉劑125克或25%葉枯靈可濕性粉劑300克或12%施稻靈懸浮劑30毫升或10%氯霉素可濕性粉劑70克等對水75千克噴霧。力求早期治理病變。

2.3稻瘟病防治

合理的做好田間的管理和水稻的施肥及農藥的噴灑。有以下幾種藥物可以供選擇:(任選一種)富士一號100克,70%甲基托布津100克,25%多菌靈250克,25%多菌靈250克加硫膠懸劑250克。

2.4水稻紋枯病防治

對于紋枯病的防治方法,5%井岡霉素水劑或20%粉劑對水噴霧或潑澆、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也可用20%稻腳青可濕性粉劑、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農抗120水劑噴霧。在病害流行的時期可以多用幾次藥最好是2-3次。

3.提高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意識和防治技術

要加強對農民灌輸病蟲害的防治意識,農業站可以建立相關的水稻種植指導的網站和提供相應的書藉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知識,幫助農民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技術,農業專家也要研制新的防治技術。選用優質水稻種子也是防治病蟲害的有力措施。優質的水稻種子對病蟲害有很強的抵御力,會提高水稻的產量。

四、結束語

水稻種植的產量影響著我國的糧食生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生產的產量足量才能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水平,所以無論是水稻的種植戶還是農業技術人員,都要做好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農業技術人員要幫助農戶提高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提高防治病蟲的技術,爭取更好更有效的扼殺病蟲害,提高我國的水稻產量和種植面積,以保證人民有足夠的糧食產品。要不斷的研究新的防治技術,為水稻的增產、增收做好保障工作,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促進種植戶的種植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蔣春艷.陳淮川.水稻重大病蟲害主推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0):28-33

第8篇

關鍵詞:各種栽植方式;病蟲害;影響;防治措施

通過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因為病蟲草害導致的經濟損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對病害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對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對水稻的研究,逐漸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來推動先進農產品的生產進程,進一步強化經濟發展水平。

一、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機插栽培方式。進行濕潤育苗,挑選出質量優良的秧苗,運用插秧機統一栽植,這種方式插秧效率高,質量能得到保證,減少人工費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拋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缽體對秧種進行培育,根部帶有營養土塊,人工進行掰開分秧,在種植時,連帶著土塊采取均勻拋灑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夠節省時間,減少人力,實施方便為后期的產量得到保證。

直播栽培方式。減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驟,把稻谷直接種植到稻田中。這對稻谷品種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種共用一種稻田。這項技術比較適合干旱地區的稻谷播種,關鍵就是節省時間,減少人力。

二、不同的栽植方式對病蟲害防治的不同影響

1.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時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葉、節等位置,損害性較大。紋枯病這種是在葉鞘上產生小斑點,后期發展成大斑點。在直播栽種方式中出現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發病害。各種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種發育的情況各不相同,天氣變化、氣候因素、空氣溫濕度都會加重稻曲病的發生。人工栽植情況較好,位置安排有所選擇,空間布局合理;進行機插存在著缺陷但是發病情況也較少出現,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發生幾率高。苗種之間太密集,空氣不流通,水汽散發慢,附近環境的變化都會引發病情的加重。

2.通常的稻苗蟲害

稻縱卷葉螟。在平原地區數量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機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對于螟蟲的侵害,稻苗能夠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種,這幾種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蟲繁殖期,然而卻使得稻苗數量急劇減少,會影響后期的稻種產量。

稻飛虱是另一種普遍的蟲害。既會影響到水稻產量,還會使得水稻發生“虱燒”,導致稻種毫無產量可言。對于各種栽培方法對稻飛虱的影響進行了科研調查,對稻飛虱和它的天敵進行實時監控,得出結論,人工栽植對水稻發生病害的影響最重,機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響不太大。

三、對于病蟲害防治的解決措施

1.先進科W的防治策略

農業生產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對于種植水稻的個體戶,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沒有認識到科學種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種植效果不可觀。政府要增加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推廣指導,深入到基層,向種植人員宣傳科學種植方法和正確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在種植管理期間,規范管理,合理種植,選擇合適的栽培方法,促進苗的茁壯成長。

2.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場都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然而和水稻直接聯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長,田地在逐漸縮減,使得我國在進行水稻種植時場面混亂,缺乏系統性,對田間施肥、滅蟲期間常出現問題。如施肥時間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確規定,過多或過少;對殺蟲劑的任意噴灑,會給苗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和影響食用安全。政府在對水稻種植進行扶持和監管時,要規范栽培方式,科學指導,加強監管力度,保證民生食品安全和經濟增長。

3.推廣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雜交水稻之父”,在我國有很多具有成效的農業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產業一直受到農機和農藝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種不能較好地發揮效益。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沒有形成相關體系,缺乏彼此協調的農業操作技術系統,水稻的種植方法、品種栽培、操作行為等和當前農機操作的標準還有很大區別。要認識到農機農藝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通過稻苗進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苗種健康了,免疫力就強,受到病蟲害影響的可能性就會減小,就能夠防止引發后續狀況,因此進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結語

政府要增加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推廣指導,深入到基層,向種植人員宣傳科學種植方法和正確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在種植管理期間,規范管理,合理種植,選擇合適的栽培方法,促進苗的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秦玉金,劉學儒,楊進.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病蟲發生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12(6):123-125.

第9篇

為了展示北方稻區近年來開展水稻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效果,提高北方稻區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整體水平,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示范和推廣工作,確保北方稻區水稻病蟲害防治可持續發展和水稻生產安全,9月5~7日,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吉林市旅游賓館和吉林市昌邑區承辦了“北方稻區水稻綠色防控技術現場觀摩會”,此次會議由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主辦,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協辦。來自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吉林市農委、吉林市植保站、吉林市昌邑區農業局、昌邑區農技推廣中心、永吉縣農技推廣中心,及遼寧、黑龍江、河南、山東、河北、寧夏自治區等共計55位代表和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

與會代表首先到昌邑區考察了我省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術及“有機”、“綠色”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綠色防控技術示范現場,昌邑區農技推廣中心陳奉站長對我省稻田性誘劑誘捕技術、赤眼蜂防治技術、生物農藥防治技術等示范區的情況做了現場演示和詳細介紹,同時考察了我省綠色防控示范區的成功典范――“東福米業”的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稻田養蟹、蘇云金桿菌防治稻瘟病、昆蟲信息素等除草除蟲技術。與會的專家、領導對我省綠色防控技術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各省代表也紛紛表示,將效仿我省綠色防控模式,開展綠色防控工作。

下午,舉行了北方稻區水稻綠色防控技術交流會,會議由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郭榮研究員主持,省農業總站靳鋒云站長代表我省致賀辭,并對我省的自然情況、農業生產情況、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防治及采取的措施和經驗情況以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

我省有關植保專家介紹了北方稻區利用赤眼蜂、昆蟲性信息素、微生物農藥防治螟蟲、稻瘟病等病蟲害技術。華南農業大學黃壽山教授做了關于“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蟲的應用技術及其前景”的報告,黃教授高度贊揚了我省近幾年綠色防控工作,特別是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推廣工作,被其稱為“世界第一,全世界領先”。溫州醫學院杜永均教授做了“水稻螟蟲的性誘測報與防治技術”的報告,湖南王金輝研究員做了“湖南省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及評價”的報告,湖北省張求東研究員做了“湖北省水稻綠色防控實踐”的報告。與會的各省代表交流了各省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與應用的進展和經驗;相關企業做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產品介紹。我省在大會上也進行了匯報,受到與會專家、領導、會議代表的一致好評。

最后,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防治處楊普云處長對我國近期綠色防控工作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并對下一步各省綠色防控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及建議。

(省農技推廣總站 供稿)

第10篇

【關鍵詞】網絡爬蟲;水稻病蟲害;多線程;搜索策略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大量使用。怎樣快速的幫用戶在茫茫的互聯網的海洋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已經成了互聯網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為了讓用戶在互聯網中快速有效的進行互聯網搜索信息,一類被稱為搜索引擎的搜索工具隨之產生,給用戶和他們所要搜索的信息之間提供了一座橋梁。而搜索引擎最重要的部分是網絡爬蟲,所以網絡爬蟲為搜索功能的實現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在我國種植面積很大,分布全國各個地區。而影響我國每年的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水稻的病蟲害的發生,其控制水稻病蟲害發生的問題一直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結合科技力量進一步加快水稻病蟲害防治的研究步伐,本文擬采用水稻病蟲害圖像網絡爬蟲搜索引擎,進一步推進水稻病蟲害研究,有效改善水稻生產,進一步地促進我國水稻病蟲害的法治,讓我國的水稻產量得到有力的提升。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基于爬蟲技術的搜索引擎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中閃耀,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研究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同時,發達國家對水稻等作物病蟲害防治情況的大力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機構加入使用爬蟲技術來控制病蟲害行列中來。

隨著科學技術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各種搜索引擎紛紛涌現,作為基礎技術的爬蟲技g也越來越成熟,國內許多搜索引擎巨頭如百度,搜狗等等迅速向前推進,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搜索引擎系統。同時,中國的“五年計劃”高度關注農業發展,使得爬蟲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問題上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

2 網絡爬蟲的定義

網絡爬蟲(也稱為蜘蛛)是一種客戶端程序或腳本,顧名思義,網絡爬蟲能像“蜘蛛”一樣在特定的范圍內獲取到所需要的信息,網絡爬蟲是根據某些特定的規則來自動抓取網絡上的信息。而且網絡爬蟲是搜索引擎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網頁的自動提取,能從網頁獲取到搜索引擎所需的頁面。在爬取網頁信息時,為獲取初始頁面的URL列表,需從一個或多個初始網頁的URL進行抓取,在抓取的過程中,自動將當前頁面的新URL從隊列中分類到抓取狀態,直到滿足系統的停止條件為止。

3 水稻病蟲害圖像網絡爬蟲設計

3.1 網絡爬蟲的模型分析

首先是抓取URL鏈接地址。從URL地址抓取開始,先確定URL是否重復,然后根據預先設置的廣度來抓取圖像,搜索圖像時通過設計的算法和排序方式來進行搜索。搜索完成后將與主題相關的圖像篩選出來,然后將篩選后的圖下像載到本地中,與此同時也通過jdbc將圖像存儲到數據庫中。然后任務列表再次開始抓取URL,使網絡抓取器運行,依次循環,直到要抓取的URL線程完成為止。

3.2 網絡爬蟲的搜索策略

廣度優先搜索策略是在當前搜索級別完成之后再執行下一級搜索。在盡可能多的頁面的覆蓋范圍內,通常使用廣度優先搜索方法來抓取用戶所需要的信息,同時也因為該算法的設計和實現相對簡單。有許多研究將廣泛優先搜索策略應用于聚焦爬網程序。基本思想是,初始URL與頁面之間的距離內具有一定的鏈接與主題的相關程度很大。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廣度優先搜索和網絡過濾技術,首先采用廣度優先策略來抓取頁面,然后不相關的頁面過濾掉。這些方法的缺點是隨著爬網數量的增加,大量不相關的頁面將被下載和過濾,并且算法的效率會降低

3.3 水稻病蟲害圖像網絡爬蟲設計

本設計通過研究異步JavaScript網絡爬蟲系統的關鍵技術問題,采用基于對象的程序切片算法,以及腳本執行引擎與切片模塊的互操作技術進行設計。

將功能模塊分為前臺界面顯示和后臺數據抓取存庫。前臺界面顯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搜索導航部分和數據顯示部分。界面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為搜索導航部分,比占40%;下部分為數據顯示部分,比占60%。上部分是用來關鍵字搜索導航,對要搜索的水稻病蟲害關鍵字進行全站搜索;下部分是用來顯示搜索到的數據,用表格的形式分別顯示水稻病蟲害圖片和相關介紹信息。后臺數據抓取存庫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抓取水稻病蟲害數據和數據存入數據庫。

通過關鍵字來獲取并下載水稻病蟲害圖像主題的網絡爬蟲程序,下載滿足客戶需求的水稻病蟲害圖像。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水稻病蟲害主題網絡爬蟲程序需要實現以下目標:基于多線程設計,下載用戶需求的所有的水稻病蟲害圖像,篩選出用戶所需要的圖像通過一定的正則表達式和算法,通過關鍵字來獲取水稻病蟲害圖像主題的一個網絡爬蟲程序,通過設定的關鍵字來爬取網絡上的圖像,并下載滿足客戶需求的圖像。

4 小結

運行爬蟲程序后,在控制臺輸入要爬取的圖像關鍵字,程序會在本地中生成一個image文件夾,文件夾內容包含html、img、txt三個文件夾,還有一個url.txt文本文件。Img文件夾是保存爬取下載的水稻病蟲害圖像,根據水稻病蟲害的分類,img文件夾中可以實現八類不同病蟲害圖像的文件:稻曲病圖像、稻瘟病圖像、惡苗病圖像、胡麻葉斑病圖像、霜霉病圖像、紋枯病圖像、小球菌核病圖像、葉鞘腐敗病圖像。

【參考文獻】

[1]王艷閣.主題微博爬蟲的設計與實現[D].中原工學院碩士論文,2013.

第11篇

一、有機水稻栽培的基本條件

1、選地

應選擇土壤肥力較高、排灌水比較強、與其他地塊自然隔離的地塊,避免在污染源附近和固體廢棄物周圍、廢氣排放的下風向。

2、本田施肥

通過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生物菌肥和深淺耕翻耕作措施,培肥土壤,活化耕層,為有機水稻種植創造有利的土壤環境。施用充分腐熟農家肥每公頃40—45立方米。一次性施入做基肥,不追肥。(為確保穩產和抗逆性,第一年可減少化肥用量50%,第二年可減少化肥用量75%,第三年可不施化肥,土壤中的化肥殘留基本解除)。

3、品種選擇

應選擇熟期適中、耐冷勝強、適應性廣、抗逆性好、分蘗力強、偏大穗、商品性好的優良品種,稻種需要經過篩選,去雜去劣,籽粒飽滿,純度高,成熟一致,粒型整齊,無雜草種子,無病蟲害。發芽率在95%以上,純、凈度99%以上。

二、播種與插秧

1、播種前先把選好的種子進行晾曬1—2天,之后用1%的石灰水浸泡2——3天,之后再對種子進行催芽播種。這樣做能夠預防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等水稻常見病,有利于病蟲害的防治。

2、水稻種子出現白白的小芽以后就可以進行播種了。播種時,氣溫對播種的質量和育苗非常重要。一般是當氣溫穩定在5℃時進行播種最為適宜。育苗采用中大苗育秧方式,秧齡掌握在30天左右,水稻秧苗在5——7葉并且氣溫穩定在13℃時為插秧的最佳時機。

3、插秧時,應采取超稀植的插秧方式,盡量做到邊起秧、邊插秧,淺插,插直、插勻、插稀,合理密植,發現缺苗斷空地方,進行移苗補栽,以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4、在進行插秧時,應合理密植。株距過寬會浪費土地,株距過窄會影響秧苗的發秧,后期容易倒伏而影響產量、浪費秧苗。最為合適的株距應保持為0.11×0.25米,大概每畝密度2.0~2.2萬穴,其中雜交稻每穴栽插3—4株,每畝基本苗6—7萬;常規稻每穴栽插6—7株,每畝基本苗12萬左右。

三、合理施肥

有機水稻只能施入有機肥,最好施餅肥、雞糞(但必須腐熟、發酵)等,絕對不能施化肥,施底肥要質優量足,每畝可施300公斤發酵好的雞糞,施入均勻,不能積堆,以免燒苗,追肥耍少吃多餐,主要追施優質農家細肥,最好追施餅肥,根據地力、長勢和底肥多少,合理追肥,主要追好分蘗肥、調節肥、穗、粒肥,保證供應水稻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要。

四、合理灌溉

水稻是喜水性糧食作物,合理灌溉對種植水稻來說非常重要。有機水稻必須采取潔水灌溉,絕不能用生活污水,工業用水灌田,應做到單排單灌,在水層管理上,以淺為主,以水增溫,以水促控,以氣養根,以根保葉,活稈成熟。通過科學有效的水漿管理,促進水稻早分、早封行,達到以水控草、以水促苗、以苗壓草和以水調肥的目的。

五、除草

有機水稻的除草,因為不能噴灑農藥,需要運用其他的除草方法。具體來說,有機水稻種植的除草除了常見的人工拔草外,還有以下幾種較為可行的方法。

1、插秧前的誘草滅草。

在進行插秧前的40—50天就開始對地塊進行持續的灌水,使田間土壤保持濕潤,以誘發雜草的生長,并通過數次耕翻來減少雜草基數,以達到滅草的目的;此外,在插秧前的10~15天,再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來拔除耕翻遺留下來的雜草,特別是針對雙穗雀等惡性雜草以及水稻生長期間的高齡雜草,必須進行多次人工拔除。

2、插秧后、生長期的以苗壓草、以水壓草。

這種除草方法主要是通過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的數量和對秧苗進行科學的水漿管理等措施,以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目的。

3、立體種植、養鴨除草。

采用立體種植的方法,利用稻鴨共生的措施來控制田間雜草的發生。具體做法是選擇體型適中、活動能力較強的鴨子品種,與水稻栽植同步進行培育,通過鴨子的活動來抑制稻田中雜草的生長。一般來說,每畝養殖10—15只鴨子較為合適。

六、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也是水稻種植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程序與技術,普通水稻可以用農藥等化學物質進行病蟲害的防治,而由于有機水稻作為純天然、無污染、健康的水稻在生產中對于雜草的處理不能向普通水稻一樣噴灑農藥,這就給有機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帶來了困難。而對于有機水稻種植期間的病蟲害防治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一)病害防治

水稻病害以惡苗病、稻瘟病、紋枯病以及稻曲病為常見病。可以通過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科學調控肥水、適時擱田、控制高峰苗等方法來增強植株的抗性,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病害的發生。

(二)蟲害防治

1、以鴨防蟲為主:鴨在稻田里,小時吃地里小草,長大后以吃雙子葉雜草為主,同時鴨子踩踏可間接起到除草作用,其排泄物為很好的有機肥,可增加土壤肥力15%左右,增加水稻產量7%左右。鴨在稻田里還可以吃稻水象甲、二化螟、負泥蟲等的成蟲和幼蟲。

2、生物方法防治病蟲

二化螟是北方水稻的主要蟲害,可利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時間與玉米田基本相同)。

3、農業防治:通過健身栽培,增強植株的抗蟲性。

4、物理防治: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趨光性害蟲。最佳點燈時間是在6月中旬后18:30。

第12篇

1稻田病蟲頻繁暴發帶來挑戰

1.1病蟲害持續暴發嚴重威脅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

近10年來,我國水稻病蟲害呈現持續暴發態勢,尤其是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紋枯病、病毒病等重大病蟲,在各稻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暴發,并導致稻谷嚴重減產。如稻飛虱在2005~2010年的6年間年發生面積均超過2000萬hm2次。其中,2006年、2007年分別為3267萬、3333萬hm2次,成為有統計記載以來最嚴重的暴發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面積在2003~2010年8年間有6年超過了2000萬hm2次。二化螟近10年每年發生面積均在1333萬hm2次以上,2005年達到1800萬hm2次的歷史最高位。常發性病害紋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是影響水稻生產最嚴重的三大真菌性病害,年發病面積分別為1733萬400萬、340萬hm2(2011年)。害蟲的大暴發導致了由稻飛虱傳播的病毒病的大流行。灰飛虱傳播的條紋葉枯病(Rice stripe virus,RSV)、黑條矮縮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virus,RBSDV)以及新病害由白背飛虱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 dwarf virus,SRBSDV)自2000年以來,相繼在江淮和黃淮單季稻區、長江以南稻區中晚稻大流行。2010年SRBSDV發病面積120萬hm2,損失稻谷46萬t。

1.2策略的失當使病蟲害防治變主動預防為被動應對

從宏觀上看,2007~2011年的5年間,水稻病蟲害防治面積是同期水稻播種面積的5.07~6.29倍,每季的平均防治次數5~6次,而在2000年、1991年,這一比例僅分別為3.99、2.89倍,每季的平均防治次數在十幾年間增加了1倍,是稻田農藥使用狀況的客觀反映。水稻病蟲害的頻繁暴發固然有其內在的規律及客觀因子的影響,但忽視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和過分強調應急防治、片面追求高產而不計成本、不顧及生態承載力的做法,無疑對病蟲害的暴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當的防治策略和行為使稻田生態系統失衡,自然控害作用喪失,防治行為形成了依賴農藥被動應對病蟲,病蟲暴發導致大量使用農藥的惡性循環局面。

1.3單純依賴和濫用農藥現象普遍存在

2011年,全國水稻病蟲害防治面積1.513億hm2次,占各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總面積的34%,在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大暴發的2006~2008年,這一比例高達39%~41%。若單次防治用藥量基本相同的話,我國農作物農藥使用總量的1/3~2/5用在了稻田中。對江西都昌、廣西合浦、湖北沙洋、江蘇鹽城、安徽廣德5個縣250戶稻農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1~2012年,早稻、連作晚稻每季平均用藥次數分別為4.498、6.83次,用藥量分別為228.64、480.19g/667㎡。稻田用藥次數多、農藥用量大,使用擬除蟲菊酯類禁用品種或隱性成分的現象十分普遍,而穗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重發,使穗期用藥量增高,安全間隔期被忽視,導致稻谷農藥殘留超標。

2對病蟲害防治策略的反思和調整

2.1對傳統的防治策略的反思

針對水稻病蟲害常年處于普遍重發、暴發頻率大的狀況,在稻區推行綠色防控技術,既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又可有效控制病蟲為害。保障稻谷產量,首先需要評估稻田的主要病蟲種類、全季的各個防治環節、用藥品種構成等因素,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有效可行的綠色防控策略及與之配套的技術措施。

2.1.1有利因素的發揮

對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等病蟲,可通過水稻植株補償功能、稻田生態系統中的天敵自然控害、耕作和水肥管理等措施減輕發生和為害程度。水稻剪葉模擬試驗證明,水稻分蘗初期受害程度

2.1.2防治環節控制

水稻每季用藥少則3~4次,多則8~10次,對每個防治環節的評估可以發現,生長前期施藥防治螟蟲,遷入初期防治稻飛虱,分蘗期防治稻縱卷葉螟,大量殺滅了天敵,導致隨后發生的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由于失去天敵的控制作用而暴發,甚至引起再增猖獗。以稻田生態系統和作物為中心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IPM),從全季水稻生理和田間生態的視角去構建防治體系,可避免由于不當的防治行為引起病蟲的失控或加劇,或者由于生長前期的防治導致中、后期害蟲的暴發。

2.1.3稻田農藥的選擇

多年來,選擇農藥以高效、廣譜、速效為標準,農藥幾乎成為控制病蟲為害的唯一手段。由于現行的農藥評價體系對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采取相同的、單一的評價體系,缺少對生態安全性的評價指標,生物農藥對生態環境和稻谷的安全性等優點難以凸顯出來,影響了生物農藥的推廣和應用。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三唑磷、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和化肥可促進稻飛虱生殖,也可影響天敵的捕食行為和功能,引起稻飛虱再猖獗。由于阿維菌素可引起褐飛虱暴發,2011年泰國已經禁止稻田使用阿維菌素,但阿維菌素目前仍為我國防治稻縱卷葉螟和螟蟲的當家品種。

2.2綠色防控策略的建立

2.2.1防控目標

轉變針對單病單蟲進行控制的做法,強調以稻田生態和作物為中心,以控害、減損、高效益為目標,針對本地重大病蟲的致災關鍵期采取措施,減輕為害,提高種植效益。水稻生長前期,當病蟲發生量對稻谷產量不構成嚴重影響時,則應以自然控害為主。

2.2.2預防重于應急防治

重視預防措施的應用,將防治關口前移至病蟲害發生前。如抗性品種和品種多樣性布局、水肥管理、深耕、灌水漚田滅蛹、病毒病的避害栽培和阻隔育秧、生態調控、天敵保育等。病蟲發生期確需采取防治措施時,則優先應用昆蟲信息素、人工天敵、稻鴨共育、微生物藥劑等對有益生物影響小的措施,而藥劑應急防治是病蟲種群量超過防治指標而天敵等自然因子難以控制時的補救措施。

2.2.3防治指標和農藥品種的選擇

對稻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等重大病蟲,強調放寬分蘗期防治指標,涵養天敵,發揮自然控害作用和植株的補償能力,降低中、后期害蟲暴發幾率,重點針對對產量影響大的孕穗期和穗期進行防治。提倡選擇生物農藥、選擇性藥劑、高含量單劑,在控害的同時要保護天敵,對環境友好,不要求將病蟲害斬盡殺絕,能夠容忍少量病蟲種群和為害損失存在。

3非化學防治關鍵技術的應用及效果

3.1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種群控制技術

分別針對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各個發育時期,采取非化學防治措施,對蛹、成蟲、卵和幼蟲進行全歷期控制,總體壓低害蟲的種群數量,達到不用農藥、不造成嚴重為害的目的。

3.1.1耕漚滅蛹

春季二化螟、三化螟蛹期,稻田翻耕漚田,可消滅70%左右的越冬蟲量,有效降低螟蟲種群基數。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二化螟、三化螟種群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具備翻耕灌水條件的稻區仍應堅持進行。

3.1.2昆蟲性信息素群集誘殺成蟲

性誘劑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和專一性,對稻田有益生物沒有直接的影響。近年來,由于對性誘劑組分配比的不斷優化和干式飛蛾誘捕器的開發,以及對田間釋放技術的研究,大幅提高了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且省工、省力,無需加水,操作簡單,全國稻田年應用面積近13萬hm2(2011年)。江西崇仁協調應用二化螟耕漚滅蛹和性誘劑防治越冬代二化螟,一般年份不需施藥,中等或偏重程度發生年份或田塊枯鞘叢率超過8%時,施用生物農藥蘇云金桿菌控制為害,全代不施化學農藥;耕漚加性誘劑防治田,蜘蛛量比化學防治田高2.5倍(2010年),對稻飛虱的自然控害能力增強。

3.1.3人工釋放赤眼蜂寄生害卵

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licum)或臺灣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nfisum)-5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從2009年開始在長江流域、東北、江淮、西南、華南等稻區多點試驗和大面積示范,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防治效果,至2011年,年累計應用面積約1.33萬hm2。湖南邵陽釋放稻螟赤眼蜂防治二化螟,蛾始盛期放蜂,越冬代和3代二化螟平均卵校正寄生率分別為41.8%、45%,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87%、86.3%;防治2代、4代稻縱卷葉螟,平均卵校正寄生率分別為40.6%、41.8%,平均防效分別為83.8%、84.5%(2012年)。

3.1.4蘇云金桿菌防治幼蟲

蘇云金桿菌防治水稻螟蟲具有良好的防效和生態效應,是可用于稻田的為數不多的高效微生物殺蟲劑之一,但由于受到高效、速效、廣譜化學農藥的沖擊,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殺蟲速度慢、受環境條件影響大、對鉆蛀性害蟲作用差等缺點,在稻田的使用量嚴重萎縮。近年來,在“綠色防控”理念的宣傳和推動下,蘇云金桿菌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無殘留等特性被人們重新認識。2008~2009年,安徽、四川、黑龍江、吉林、江西、江蘇等多地示范蘇云金桿菌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結果表明,其對二化螟的防效65.31%~96.69%,對稻縱卷葉螟藥后7d殺蟲效果88%~97.17%,14d保葉效果88.11%~90.10%,且具有對稻田天敵種群安全、可發揮天敵的后續控害作用等特點。

3.2利用生態工程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技術防治病蟲害

3.2.1生態工程技術

稻田生態工程技術是利用害蟲和天敵的pushpull策略、attract-reward策略、attract-kill策略成功控制病蟲害的典范。其在生態景觀層面上進行人為設計,平衡生物多樣性需求,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實現既能保障水稻產量,又具有較高的生態可持續性,將稻飛虱等病蟲害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失允許水平之下。大量的室內和田間研究表明,稻田田埂或田邊種植誘蟲植物,可誘集二化螟、大螟產卵,減少田間發生量;種植顯花植物或保留開花雜草,可為寄生蜂等天敵提供食料,提高寄生蜂對稻飛虱等害蟲的寄生能力。浙江金華示范區集成應用了抗性品種、適當調整播種期、田邊留草和冬季種植綠肥等措施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稻田養鴨、間作茭白增殖寄生蜂,田埂或田塊插花種植顯花植物(芝麻和大豆)增殖寄生蜂、田埂種植誘蟲植物(蘇丹草和香根草)降低田間螟蟲種群量等生態工程技術,提高了稻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稻飛虱卵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敵蜘蛛的數量比農民自防區增加了1~2倍,豆娘和蛙類數量比農民自防區增加了5~10倍,顯著抑制了褐飛虱等害蟲的種群量。常規發生年份,無需使用藥劑防治稻飛虱、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水稻產量平均582kg/667㎡,與農民種植區沒有顯著差異(2009年)。

3.2.2雜、糯水稻間栽預防稻瘟病

成功的案例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我國西南稻區推廣雜、糯水稻間栽控制稻瘟病技術,成功地解決了當地稻瘟病流行的問題。四川在50個縣示范推廣,云南2002年在90個縣應用,面積達到13.6萬hm2,恢復使用了94個傳統品種,混栽田比凈栽田平均增產10.12%。

3.3防蟲網、無紡布覆蓋阻隔育秧防蟲防病

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稻飛虱傳播的病毒病的流行,導致水稻生長前期用藥次數大幅上升,而秧苗期染病是病害發病程度的重要決定因子。因此,既要阻斷病毒的侵染,又不增加農藥的使用,防蟲網和無紡布秧田全程覆蓋育秧無疑是一種理想的物理防治措施,可替代殺蟲劑拌種和秧田期施藥,將病毒的初感染時期推遲到本田,發病程度明顯輕于未覆蓋對照田和藥劑防治田。試驗研究表明,采用20目以上白色異型或方型防蟲網、15~20g/㎡規格的無紡布全程覆蓋育秧,秧苗期控害效果100%,早稻、中稻秧苗素質提高。晚稻高溫、強日照條件下,宜用20目防蟲網。

3.4稻鴨共育治蟲防病控草

從水稻移栽緩苗后至抽穗前,田間放養一定數量的家鴨,利用鴨子在稻間野養,通過鴨子全天候在稻田的活動,不斷捕食害蟲,吃(踩)雜草,鴨糞肥田,中耕渾水和刺激水稻生育,能顯著減輕稻田蟲、病、草的為害。貴州省都勻市2008年的示范結果顯示,養鴨區與對照區相比,雜草種類減少4種,雜草量減少49.5株/㎡,3代白背飛虱蟲量降低74.47%,3代稻縱卷葉螟蟲量降低39.88%,卷葉率減少61.32%,紋枯病病株率減少33.1個百分點,病指減少15.65,平均增產95.13kg/667㎡。

3.5微生物農藥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

稻田應用最廣泛、用量最大的生物殺菌劑為農用抗生素井岡霉素,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台北县| 昌邑市| 宁蒗| 宜昌市| 安义县| 乌兰察布市| 陇南市| 鄂托克前旗| 宁乡县| 手机| 黑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黎平县| 庆城县| 邮箱| 黄骅市| 任丘市| 乌兰浩特市| 常宁市| 沈阳市| 靖江市| 饶河县| 青岛市| 香格里拉县| 永德县| 石渠县| 澄城县| 陆丰市| 礼泉县| 凤阳县| 大兴区| 攀枝花市| 阿拉尔市| 石屏县| 泰来县| 岳普湖县| 三门县| 科技| 南澳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