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低俗婚鬧的原因

低俗婚鬧的原因

時間:2024-04-10 11:32: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俗婚鬧的原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低俗婚鬧的原因

第1篇

關鍵字:電視相親節目;“真人秀”;非誠勿擾;內容同質化

中圖分類號:J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088-02

一、引 言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連續下發兩則通知,要求相親節目進行整改。緊接著,以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中央媒體接連發文“炮轟”相親節目為追求收視率“娛樂至上”,欺騙觀眾,把隱私當噱頭。報道稱:以《非誠勿擾》、《為愛向前沖》等為代表的一批相親節目,號稱是“真人秀”,卻請了兼職模特、臨時演員,嘉賓有的自我炒作、有的嘩眾取寵。自此,從2010年年初開始,搞得沸沸揚揚的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熱潮逐漸退下,冷靜下來的人們紛紛開始思考,如《非誠勿擾》之類的相親節目,究竟有何不凡之處,竟能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在全國上下引起觀看熱潮,呈波濤洶涌之勢獨擋各大衛視收視率榜首?這種看似新穎的電視節目形態是由何發展演變至今?經歷整改后的電視相親節目如何繼續生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本文的探討。

二、電視相親節目的前世今生:從相親到情感“真人秀”的轉化

愛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題,也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在電視綜藝節目形態中,與這一永恒話題有關的相親節目早已不算是新鮮的。海外有很多流行的婚戀真人秀節目,如美國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戀愛巴士》、韓國的《情書》等,均成為各國收視率較高的名牌節目之一。

中國最早的婚戀相親節目是1988年山西電視臺的《電視紅娘》節目,它當屬國內此類相親節目的鼻祖,當時節目形態簡單,沒有華麗的包裝,節目宗旨純粹――給未婚男女“牽紅線”,曾在一段時間內為大家喜愛,但由于節目的運作不夠成熟,兩三年后,此節目歸于平靜。之后,此類節目再次掀起收視熱潮是在1998年7月16日,湖南衛視開播的《玫瑰之約》,由于兩性關系、戀愛婚姻主題的植入,該節目迅速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創下了當時湖南衛視的收視奇跡,掀起了一股婚戀節目狂潮。一時間全國涌現出許多類似的婚戀節目,如北京臺的《今晚我們相識》、上海東方衛視的《相約星期六》等等,“愛情速配”成為熒屏最為火熱的看點。但是經歷了短暫輝煌之后,這些節目則如同當年所有的服務節目一樣,因為過度的“服務”功能紛紛遭遇到受眾面的瓶頸。2004年《玫瑰之約》停播,成為電視婚戀欄目暫停一個階段的標記。在“蟄伏”五年后,2009年底以來出現了重新發端的趨勢,以勢頭最猛的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為代表,包括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山東衛視的《愛情來敲門》和浙江衛視的《相親才會贏》等等,又再次成為電視熒屏的熱門“玫瑰”,在情感“真人秀”的重新包裝下開放得熱鬧而喧囂了。

經過對比不難發現,在形態上,當年的《玫瑰之約》,與今天的《非誠勿擾》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制片人王剛被問道這檔婚戀交友類節目與之前的同類型節目有什么不同時說:“雖然之前婚戀交友節目很火,但是我們現在的節目絕不是老節目的拷貝。”《非誠勿擾》已經不再滿足于讓男女嘉賓一對一坐著聊天,而是將相親節目做成了一場可看性極強的真人選秀,相親過程類似闖關游戲。對于這種新派的婚戀相親節目而言,相親成功與否已經不是其節目的最大宗旨,以相親為主題做足娛樂性才是目的。

三、新派電視相親節目緣何“井噴”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曾經消跡一時的電視相親節目迅速以“井噴”之勢在各大衛視黃金時間強檔推出,其宏大的異友場面、坦率的交流現場、豐富的話題指向,讓中國的電視觀眾毫無招架的能力,紛紛準時準點的鎖定頻道,開始和男女嘉賓進行新一輪的情感大討論。如《非誠勿擾》這類節目如此火爆,究竟原因何在呢?

(一)準確的定位

此類節目的定位與以往的電視相親節目已經有很大區別,如《非誠勿擾》,被定義為“新派相親交友節目”,“新派”無疑是最大的亮點,而“交友”也擴展了傳統電視相親節目以尋找結婚對象為目的的主題。這些節目定位在時尚、婚戀的真人秀,參與者以 20歲到30歲為核心,這些年輕人大膽直言,氣質各異,他們不是娶不到嫁不出去才來相親的,這個比剩男剩女大聚會更充滿可變性和魅力。而這個核心年齡層男女,帶動了所有親朋好友,只要家有適齡青年,全家都喜歡看這個節目,這樣無疑把相當數量的觀眾都鎖定成目標觀眾群。

(二)精心的策劃和包裝

新派的電視相親節目大多形式新穎、策劃精心。從舞臺設計、燈光設置、音樂效果以及攝像機位的安排、后期的制作合成等等方面,都做到了迅速吸引觀眾眼球的實力。除此之外,對于節目內容本身的精心策劃,也是這類節目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在環節設置上,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模式本身即具備十足的娛樂性,闖關過程中各種意想不到充滿懸念的戲劇性情節是吸引觀眾眼球的法寶。在節目的話題選擇上,此類節目更注重考慮現代年輕人直接的思維習慣,“房子”、“車子”、“孩子”等較為現實的話題成為重要看點。節目的主持人也為節目增光添彩,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由資深娛樂主持何炅擔當主持,江蘇衛視《非誠勿擾》請來了著名的新聞主播孟非,同時還安排“星座專家”、“血型分析師”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從中點評,更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此外,每一階段此類節目經常制造一些話題時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令其成為整個欄目在一段時期中的連續性內容。

(三)節目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這類節目,已經超越了“相親”的界限,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進入了一個探討“當代年輕人情感婚戀和家庭生活價值觀”的這一層面。不論是“富二代”個性內心想法的袒露,還是美女對試婚、同居、男友經濟實力考核等議題的評價,都在不知不覺中探討著當代社會人們對愛情、婚姻、家庭生活價值觀的思考。節目其實是提供了一個婚戀、家庭觀念的交流平臺,呈現出當代年輕人最真實的狀態,是好是壞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性,通過此類節目的播出,引起觀眾的反思和討論。“傳統的顧忌和真實的表露之間,正揭示了道德情感需要修正的現實。”[1]正是這些節目的開放性、爭議性和話題性,才使此類節目比傳統的婚戀節目有了更多的看點。但是,這也成為了之后這些節目受到詬病的原因,過激的言論和極端的性格特征是否應當毫無遮掩的呈現在公眾媒體上,這確實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四、遭“重挫”后的大規模整改

新派電視相親節目以新穎的形態和十足的話題性確實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但隨著越來越多犀利敏感的公眾話語出現在銀屏上,來自社會的質疑聲和批判聲也越來越大。6月9日,國家廣電總局正式下發兩份正式文件,對大熱的相親類節目進行批評,并提出整改要求;央視《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對相親類節目進行了報道和批評,《人民日報》、新華社同日發文批評相親類節目低俗。相親類節目進入了從收視和話題蒸蒸日上到認錯、停播、整改的拐點。 在國家廣電總局嚴格整治、央視主流媒體集體炮轟,又恰逢世界杯強大的收視率沖擊之下,電視相親節目格局逐漸發生改變。

此輪相親節目中最早開播的《緣來是你》已被安徽衛視主動叫停。安徽衛視對外表示,將開辟一檔游戲類節目暫時取代《緣來是你》。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沖》也已于6月16日暫停播出。浙江衛視宣傳人員稱,暑期將播《沖關我最棒》。如此,曾在熒屏上爭鋒相對的五檔衛視相親節目,現在只剩《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和《百里挑一》。

受到“炮轟”最嚴重的《非誠勿擾》已經啟動了整改方案。江蘇衛視負責人表示,經整改后本月底重新錄制的《非誠勿擾》改走“溫情”路線,努力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江蘇衛視電視傳媒中心總編室主任殷敏利說:“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節目組之前存在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答,對于婚戀交友類節目的認識得到了明晰和升華,《非誠勿擾》的整改找到了方向。”而從最近的《非誠勿擾》節目來看,該節目“刻薄偏激、拜金炫富的言論,低俗、輕薄的作秀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愛情、婚姻的憧憬和向往,人與人之間的包容、謙和”。

五、思考:電視相親節目如何繼續生存

不管電視相親節目存在多大的爭議,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證明的,即爭議代表關注,也就說明電視相親節目相當火,所以才能引起這么大的關注。但是經歷全面整頓、改版后的此類節目還能否保持原來的魅力?電視相親節目未來如何繼續生存?這些問題應該不僅是觀眾熱議的,也是節目主創人員最關心的。

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在談到《非誠勿擾》的意義所在時說到:“婚戀情感可以娛樂,但應該預防陷入同質競爭后的‘殊途同歸’,蛻變為低俗的娛樂。過度的情感獵奇、缺乏控制的物質主義價值觀、不加修飾的唯美主義男權意識、處心積慮的個人炫耀等等可能出現的價值趨向,對于一個負責人的媒體來說,永遠是需要警惕的問題。”[2]

婚姻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相親節目可以成為價值觀的辯論場,卻不應是非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地。如何正確引導節目的價值取向,相親類節目應做深層次的規劃。在嘉賓選擇、話題引導、內容呈現等節目制作的重要環節上,都要嚴把質量關。對可能出現的社會道德導向偏差,在播出前要有清醒的認識,提高主創人員的警覺和辨別能力。

此外,此類節目若想繼續生存下去,還要防止井噴之下同類節目過多,內容同質化現象的發生,這種情況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造成的整體收視率下跌,甚至可能造成這類電視相親節目熱潮的又一輪消退。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英國 冷幽默 自嘲 自傲

一、引言

幽默作家喬治?麥克爾斯曾經說過,英國人是世界上唯一為其幽默感自豪的民族。相對于美國自我吹噓式的熱幽默,英國人的幽默是一種冷幽默,其喜劇效果不在于插科打諢,而是借語言的文雅機智,以渾然超脫的態度進行自我嘲諷。英國人這種呼之即來的自嘲能力成就了英國獨特的文化。在文學著作中、影視媒體上、日常生活里,都會見到英國人機智風趣的描寫、輕松調侃的表演。自嘲看似自我貶低,卻是英國人深層自信心的體現,因為這種自我嘲諷的背后,蘊藏著生活的智慧、沉淀的修養以及豁達寬容的生活態度,這些也正是英國人為之深深自豪的地方,也就成就了他們又一個民族性格――自傲。本文摘錄些許文學、電影喜劇和日常生活中的經典幽默片段來淺析英國人的冷幽默。

二、英國人幽默性格形成原因

2008年,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英國人天生具有“冷幽默”的基因。研究者將幽默分成“正面幽默”和“負面幽默”兩種。前者是指講趣事、說笑話、樂觀面對人生等積極的幽默方式;而后者則是揶揄、挖苦、攻擊、自嘲等幽默方式,也被稱為“冷幽默”。該研究負責人羅德?馬丁教授說,在兩地受試者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與“正面幽默”相關的基因,但“負面基因”卻是英國受試者獨有的。該教授指出,不同國家的人的幽默感會有區別,除了基因之外,環境影響可能是造成區別的原因。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變幻莫測的陰雨天氣、密集的人口、明顯的社會等級和各自為政的社會階層都是尖銳刻薄的“負面幽默”滋長的肥沃土壤。

在2007公布的一項歐洲人幽默狀況調查報告中,英國人被人們認為“最有幽默感”的民族。英國人的幽默似乎無所不在,在最不可能的地方也能生根發芽,最慘痛的經歷和最嚴肅的事情都能被他們拿來幽默一番, 他們可以把簡單的事情說得生死攸關,也能把復雜的事情一笑處之。在英國,幽默的火花隨時隨地在撞擊、在閃現,幽默的言語隨處可聞,可謂普及眾生,包羅萬象。

三、文學作品中的幽默

英國作品的語言幽默十分豐富,有五種最為常見的分別是:反語、諷刺、荒誕、機智和涉及性的笑話。同時,在表達力相當豐富的英語中有很多的同義不同音和同音不同義的詞語、一詞多義、一語雙關等,由此產生了許多文字雜耍的高手。由于英國的特殊性,這五種主要的幽默類型又涵蓋了許多困擾英國社會的諸如民族性、口音、社會階層以及種族等等問題。

以幽默嘲諷為特色的英國作家比比皆是,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便是當之無愧的一個,他是英國18世紀最杰出的諷刺小說家。他的諷刺以生動多趣和運思深刻而著稱,而且以手法的多樣性見長。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運用夸張、對比、反語和含蓄等多樣手法,對當時英國統治集團的爭權奪利、黨派糾紛和宗教分歧等丑惡現象加以諷刺,作品中閃爍著嘲諷的智慧。如果說斯威夫特是以針砭時弊的尖銳嘲諷見長,那么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則是嘲諷英國上流社會的中高手。王爾德曾經說過:“對英國人而言在上流社會里,可厭;在上流社會外,可悲。”以下引自王爾德劇作,機鋒和幽默也只能略窺一斑:“男人經常希望是女人的初戀對象,女人則希望成為男人最后的羅曼史”,“結婚是幻想戰勝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戰勝了經驗”,“我可以抗拒一切,誘惑除外”,“如今是這樣的時代,看得太多而沒有時間欣賞,寫得太多而沒有時間思想”。如今讀來,仍覺得是句句箴言,意味深長。

他的劇作涉筆成趣,筆中帶刺,而整體看來相當優美溫良,毫無尖酸刻薄之氣。他的幾部著作在上世紀40代后被陸續搬上了銀幕,如《道林?格雷》、《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認真的重要性》等,高雅的藝術和獨特的語言玩弄技巧,深受觀眾喜愛,同時也在英國影壇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文學電影熱潮和電影創作熱潮。

四、喜劇電影中的自嘲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能夠反應這個國家的民族性的話,恐怕不會有人反對:好萊塢代表美國式的商業快餐文化;歐洲電影體現這片大陸,固執地崇尚高雅藝術的精神;尤其是英國,這個一度統治了半個世界的國家,并不僅僅有瘋狂的球迷、保守的紳士、甚至世界知名的惡劣天氣,它還擁有個人主義精神強烈的電影產業,英國喜劇一直是最具影響力的類型之一。

曾有一位影評家說過:英國電影越英國,外國人就越喜歡。《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正是這樣一個故事,電影圍繞著一群性情古怪的英國人展開,他們的故事由休?格蘭特扮演的查爾斯娓娓道來。這群朋友一直在婚禮和葬禮上見面,通過這些不同的場合影片向我們精確地展示了英國社會的細節。這個影片幽默主要集中在語言上,站在《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背后的人正是英國喜劇界的資深編劇里查德?柯蒂斯,他十分擅長為性格古怪的主角們制造尷尬場景,然后讓這些人冷汗直流地面對困境,而且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在面對人生危機時英國人的最佳處理方式,那就是一笑而過。影片氣氛十分醉人,細膩之處笑料不斷。當查理為嘉莉選購五十鎊左右的禮品時,老板娘略帶諷刺地建議他買侏儒戰士,說“只要有人贊助,三千九百五十鎊就夠了”;當查理看到試婚紗的嘉莉時,他取笑她“只要配上木杖,趕羊最合適了”。這種清新雋永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相對于《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智慧和尖銳,同樣由查德?柯蒂斯編劇的《BJ單身日記》柔和了許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英國剩女求愛記。其中最可笑的場景要算是他們兩人在倫敦大街上的那一場非常不雅的毆斗。然而柯蒂斯把這兩位宿敵的對決處理成了一種虛偽且虛幻的場景,一邊打架,一邊說對不起,讓我們充分見識了什么叫做紳士的決斗方式。

英國類似這樣的喜劇電影數不勝數,仍是查德?柯蒂斯編劇的《諾丁山》、《憨豆特派員》、《真愛至上》及《貴在真誠》、《一脫到底》、《葬禮上的死亡》等給觀眾帶來了驚喜和笑聲,幽默與雅俗共融,智慧與搞怪并存。

英國的喜劇電影,無論是從商業上、技術上還是藝術上都逐漸走出了好萊塢的陰影,融觀賞性和思考性于一身。看慣了美國簡單直接的喜劇,英國的喜劇讓人笑到流淚,卻是醍醐灌頂的笑,耐人尋味。而最讓人貪戀的便是電影當中人物輕描淡寫的自嘲,含蓄克制的言語背后,深藏著濃厚的文化修養。這種自嘲的背后,是極度的自信和自傲,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種精妙的自嘲,它顯示了一種豁達寬容的心態和優雅的藝術。而電影如人、人如電影,銀幕上的英國式的自嘲和自傲完美結合只是英國生活當中的掠影,在英國,人人都是幽默的頂級高手。

五、英國日常生活中的自嘲

考慮到英國的習俗和制度大多比較僵化保守,拿它們開玩笑總比改變它們要容易一些,因此英國人普遍樂于諷刺和嘲笑別人以及自己,而且幽默被認為是一種作為英國人必需的本領。按照作家喬治?麥克斯的說法,在其他國家,如果人們看誰不順眼,或者恨誰,他們會罵你愚蠢或粗魯。在英國,則會說你沒有幽默感,這是最嚴厲的譴責,最徹底的輕蔑。不列顛民族人人都有幽默細胞,正如上面的調查說,英國人負面幽默或許真的是因為基因。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嘲諷是英國人的家常便飯,也是他們的拿手絕活。家庭里的日常對白、事故現場的警察協調、酒吧里的尋常對話、電視中的達人秀節目、公園里的自由講演等,處處都是幽默,英國人是自在其中,樂此不疲。

英國人是語言的高手,反應之迅速、言辭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幽默有時能使火爆的場面在一笑中化解,比如一經典例子:倫敦巷口有瘋漢演說,聲言要燒掉白金漢宮,絞死首相。看熱鬧的人很多,交通阻塞。警察過來:“諸位,贊成燒掉白金漢宮的站到這邊來,贊成絞死首相的站到那邊去,留出中間的路讓行人通過!”全場大笑,人群一時煙消云散。

英國人天生帶著幽默來,活在幽默中,臨死之前也不忘帶著幽默走。有媒體報道,有位農婦要把她的遺體放在牛食槽的草料里,讓哞哞叫的奶牛為她合唱最美的安靈曲;有個退休警察,一生沒破大案,因此囑咐親屬,來他葬禮的吊唁者個個要戴上手銬,以安慰他的職業榮譽感。有位英國男人更絕,一輩子總想出人頭地,卻終沒實現。于是,要求死后把骨灰裝在十個煙花里,請親朋好友到公園,半夜看他升天,在末了轟轟烈烈,光輝燦爛一回。

六、結語

幽默在英國是傳統,是國粹,是民族特色,享有崇高的地位。英式幽默絕不是快餐文化,從來不以夸張的表情和粗俗的語言來賺取別人的笑,他們的幽默,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它講究克制含蓄,運用大量的雙關詞、荒誕的情節、機智的反語與諷刺自嘲。面子上是冷靜的溫文典雅,骨子里是辛辣的諷刺,背后卻蘊藏著深厚的文化修養以及高雅風趣的品位。然而,這種自嘲嘲人外衣下,自豪自信的深層,也有英國人遮不住的自傲。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以及曾經稱霸世界的輝煌歷史,使得英國人擁有一種內斂的優越感,他們敢于諷刺,樂于嘲諷,英國人含蓄地張揚自己的幽默文化。高雅如電影藝術,低俗至街頭小販,嚴肅至政治經濟,輕松至餐桌話題,無不折射出幽默的影子。更難能可貴的是幽默的意義,幽默是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是寬容和理性,是面對人生困境的最大法寶。因此,英式幽默在彰顯本國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影響著世界。

項目資助:元認知及情感因素與英語學習自主性形成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1jyte072

參考文獻

[1] 劉寧,周琦.英國人性格淺談[J].文化教育,2007(5).

[2] 楊霓.王爾德社會風俗喜劇解析[J].紅河學院學報,2008(2).

[3] 羅嶼.英式冷幽默,美式熱幽默[J].新聞雜志,2009(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龙口市| 新河县| 金阳县| 南投县| 邹城市| 霍城县| 鄢陵县| 浦江县| 集安市| 张北县| 雅安市| 曲阳县| 观塘区| 广州市| 昌邑市| 太谷县| 乐清市| 烟台市| 汾西县| 绵竹市| 姚安县| 南昌县| 溧水县| 邳州市| 安庆市| 汤原县| 永吉县| 佛教| 治多县| 克拉玛依市| 台山市| 政和县| 贵阳市| 安平县| 淮南市| 客服| 刚察县| 民权县| 贵南县|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