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8 17:37: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工業化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 層次分析法;格蘭杰檢驗;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F120.3;F291.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5-1052-05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CHEN Xiao-yu1,LIU You-xin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2.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results showed that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had an obvious pull function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while the retroaction was weak.
Key words: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AHP; granger causality test;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1 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互動發展的路徑分析
隨著經濟的加速增長,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發展理念應運而生。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征。
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城鄉統籌為特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質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和建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二者的發展在理論上具有密切聯系,其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新型工業化對新型城市化的作用
1)工業化是城市化進程發展的起點。制造業的集中形成集聚效應,較低交易費用,構成城市的生產功能和服務功能。因此,城市化和工業化緊密相連,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相互依賴的兩種表現形式,工業化成為城市化進程發展的起點。
2)新型工業化為新型城市化提供支持和動力。其一,注重創新和效益的新型工業化將推動城市化集約發展。其二,突出就業和綠色的新型工業化將促進城市化和諧發展。其三,增強集聚和輻射的新型工業化將加快城市化統籌發展。城鄉統籌是新型城市化的落腳點,新型工業化能夠增強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具有“促農”作用。
1.2 新型城市化對新型工業化的作用
1)城市化是工業化發展的主戰場。城市是第二、三產業的載體,聚集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多種經濟活動,直接為工業化提供公共基礎設施,是工業生產的基地[1]。通過整合城市內部的各種創新體系,增強綜合實力,能夠提高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城市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強力支撐。
2)新型城市化為新型工業化的深入發展提供支撐。城市是服務業的重要載體,相比于工業,服務業對非農產業有更強的帶動效應,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減少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農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優化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為新型工業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配套合理的經濟、人力結構。
2 分析模型、指標體系和指數測算
2.1 模型的建立
2.1.1 構造判斷矩陣 采用層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驟構造判斷矩陣如表1所示。
2.1.2 確定各指標權重
1)將判斷矩陣B的每一列正規化:
bij=bij/∑bkj=(i,j=1~r)
從而將矩陣B=b11 … b1r … … …br1 … brr轉化為
B= … … … … …
2)令wi=∑bij,wi=wi∑wj=(i=1~r),則計算出的w1,w2,…,wr分別為B1,B2,…,Br的權重。
3)一致性檢驗。為了判斷權重給定是否合理,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指標CI=(λmax-r)/(r-1)。當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時,CI=0。(λmax-r)越大,CI越大,矩陣的一致性越差,即指標的權重越不合理。
2.2 指標體系
2.2.1 新型工業化的指標體系 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的設定遵循以下3個原則:①符合完備性、精簡性和普適性。②符合新型工業化的內涵。③充分考慮重慶的實際情況。從2010年開始,重慶在全市范圍內大刀闊斧地進行戶籍制度改革,這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重大影響,因此,農業就業人數也應納入新型工業化的指標體系。根據這3個原則,指標體系選擇4個準則層。各指標的標準值參考了謝德祿等[2]、史清琪等[3]及吳亞燕[4]提出的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標準值,采用層次分析法為各指標賦權,權重可以通過一致性檢驗。各標準值和權重見表2。
2.2.2 新型城市化的指標體系 新型城市化指標體系的設定遵循以下3個原則:①符合完備性、精簡性和普適性。②反映新型城市化的內涵。指標體系應突出城市生活水平、生態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等內容。③結合重慶的實際情況,使指標盡可能地涵蓋新型城市化的內容。
根據以上原則,指標體系選擇了5個準則層。指標重點參考中科院的《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5],借鑒了“中新天津生態城指標體系”[6]。各指標的標準值參考孟素潔等[7]提出的城市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測定,權重能夠通過一致性檢驗。各指標標準值和權重見表3。
2.3 綜合指數測算
2.3.1 數據來源 各指標的數據來自《重慶統計年鑒》(1995-2010)[8]、各年的統計公報和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9],部分早期的數據經過加工整理。
2.3.2 數據處理 首先計算各單項指標的實現程度。然后用下式計算重慶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綜合指數Vt:
Vt=Ci•Wt (t=1995-2010)
根據表4、5計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增長指數(增長指數是綜合指數的對數),將增長趨勢繪制如圖1。從圖1可看出,新型城市化雖然滯后于新型工業化,但是二者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穩中有升。同時,重慶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和全國相似。重慶在中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具有代表性,對重慶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研究結果和政策建議具有普適性。
3 重慶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3.1 數據說明
該部分實證將利用前文計算得到的重慶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綜合指數來進行,分別簡記為GY、CS。為消除方差的影響,對二者取自然對數,得到lnGY、lnCS序列。
3.2 單位根檢驗
選擇最常用的ADF檢驗。在滯后期的選擇上,依據AIC和SC準則,同時也考慮了標準誤的大小,具體滯后期的選擇見表6。
3.3 協整檢驗
lnCS和lnGY均為二階單整序列,即lnCS-I(1),lnGY-I(2),二者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lnCS=-0.436 017+1.430 601lnGY+et (1)
(-7.657 145) (12.535 42)
R2=0.923 591 R2=0.917 713
F=157.136 7 DW=0.795 152
方程(1)的擬合優度為0.923 591,修正后的擬合優度為0.917 713,F檢驗值比較大,說明該方程的整體效果比較好,lnGY的系數符號為正,通過經濟檢驗。
對方程(1)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ADF檢驗統計量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所以殘差序列是平穩序列,lnGY與lnCS兩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說明重慶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注意到DW=0.795 152,該方程存在一階自相關。為消除自相關,在方程中引入AR項,新方程如下:
lnCS=-3.413 424+0.237 455lnGY(2)
[AR(1)=1.021 437]
(-1.274 180) (2.594 629) (41.443 45)
R2=0.996 113 R2=0.995 406
F=1 409.412 DW=2.053 506
與方程(1)相比,方程(2)的擬合優度為0.996 113,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995 406,F檢驗值也明顯增大,并且不存在自相關。因此,重慶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整方程即為方程(2)。方程(2)表明,重慶新型工業化水平每提高1.00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相應提高0.24個百分點。
3.4 Granger檢驗
Granger檢驗結果表明(表8):滯后期分別取1、2、3的檢驗結果具有同一性。在10%顯著性水平下,原假設“lnGY不是lnCS的Granger原因”被拒絕,而原假設“lnCS不是lnGY的Granger原因”被接受??梢哉J為在90%的概率保證水平下,新型工業化促進了新型城市化的發展,而新型城市化對新型工業化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
3.5 分析結果
重慶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動關系表現在:第一,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具有相似的增長趨勢。第二,新型工業化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最后,新型城市化對新型工業化的促進作用有一定局限性。
4 結論和建議
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其協調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動力,因此,從理論上講,二者應該實現相互促進。研究結果表明,在重慶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動關系未能形成。其主要原因是重慶目前的新型城市化質量不高,影響了它對重慶新型工業化的反作用,難以真正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重慶新型城市化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城鎮結構不合理,主城區和二級城市斷層大;城市現代化水平低下,基礎設施仍需加強;區域發展質量低,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10]。
針對阻礙重慶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良性互動的因素,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4.1 滲透新型城市化內涵,構建城鄉一體化格局
新型城市化更加注重城鄉的統籌發展,提升農村居民和新增城鎮居民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因此,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方能體現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內涵。當前,我國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是改變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重慶的農村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0%,戶籍藩籬限制了資源的自由流動,擴大了城鄉貧富差距,造成城鄉不平衡,嚴重阻礙城市化進程。重慶應當充分利用城鄉統籌試點城市的優勢,穩步有效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籌城鄉,消除二元結構,推動新型城市化發展。
4.2 注重信息化建設,保障新型城市化有效推進
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區別于傳統工業化的重要內容,這一新特點為新型城市化的有效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11]。信息化為新型城市化提供指導,保障城市建設中產生的問題能夠科學、合理、高效地解決,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損失。同時,信息化為建設高質量的新型城市化提供手段。高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反過來又將促進信息化的全面擴散,從而帶動新型工業化,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陳甬軍.中國的城市化與城市化研究――兼論新型城市化道路[J].東南學術,2004(4):23-29.
[2] 謝德祿,李 瓊,王小明. 試析新型工業化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J].改革,2004(4):30-38.
[3] 史清琪,趙經徹.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00)[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5.
[4] 吳亞燕.建立新型工業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J].青海統計,2003(6):30-31.
[5] 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15-117.
[6] 馮真真,史文斌.中新天津生態城確立指標體系[J].科技咨詢,2009(28):56-57.
[7] 孟素潔,黃 序.北京市農村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J].城市問題,2004(4):40-44.
[8] 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1995-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11.
[9] 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1997-2010.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一方面農業產業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新型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健康持續發展的保障和支撐。文章指出我國當前應該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形成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動力。同時,必須注重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和思維來指導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兩者良性互動發展。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 農業產業化 互動機制
自2002年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決策以來,各地都在不斷進行新型工業化的探索和實踐。應該認識到,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度,農業產業化無疑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之一,離開了農業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同時還應看到,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還遠沒有達到新型工業化的標準和要求。鑒于此,本文在探究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基礎之上,提出促進兩者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相關概念闡釋
新型工業化是相對于先行工業化國家所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以及我國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其“新意”主要體現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根據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其發展水平的度量應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綜合權衡:工業化進程、經濟效益、科技創新、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社會協調發展等。工業化進程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經濟效益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狀況;科技創新反映技術創新的實力和水平;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反映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社會協調發展反映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人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和城鄉協調發展狀況??梢?,新型工業化是新時期反映一國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綜合性概念,是一系列指標的集合體。因此,新型工業化的推進需要各方面共同發力,任何一方面的偏廢都會影響其發展水平的實質性提升。
農業產業化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和經營方式。具體說來,就是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起來的一、二、三產業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綜合性產業集團,是對農業及其產前、產后相關產業部門,以市場為導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則進行適當組合、改造、拓展,形成集產加銷、貿工農于一體的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利益共同體(楊文鈺,2005)。農業產業化是相對于傳統的農戶分散經營、農工貿相互割裂的生產經營模式而言的。在一個成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框架之下,一般應具備五大要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基地、主導產業、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些要素之間相互協調、有機組合,同時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的鏈接之下,各參與經濟主體之間形成一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的互動機理
(一)農業產業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
農業產業化對新型工業化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圖1所示):
1.農業產業化可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改善社會協調發展狀況。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是以犧牲農業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新型工業化道路致力于社會協調發展,必須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實現城鄉的共同進步和協調發展。只有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分享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工業化”。而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可有效改善傳統農業格局下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狀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雖然產業化的具體組織模式多樣,如“公司+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但不管采用何種形式都讓農民的收入增長有了更好的保障和更多的來源。以“公司+農戶”模式為例,首先由于龍頭企業的管理能力較強,通過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及市場化運作,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知名度,拓展市場空間,讓與之有契約關系農戶的農產品銷路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保護價格”制度還可以避免因為市場行情低迷而使農民收入受損的情況出現,從而降低市場風險;此外,龍頭企業往往會以優惠價格為農民提供種苗、生產資料以及免費的技術指導,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還會將加工環節的部分利潤反饋給農戶。
2.農業產業化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可形成新型工業化的直接動力。發展工業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來看,產業化組織不滿足于僅從農產品的直接生產中獲取利益,而會追逐更高的利潤和附加值,將傳統農業向下游拓展,即進入農產品加工領域。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可以說一直是 “朝陽產業”,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約為30%,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90%-95%,可見我國在農產品加工領域還有較大的潛力可挖。我國農業資源豐富,在農業產業化的思維之下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增強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能力,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和實力水平。因此,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一體化對接,將農業延伸至工業領域,可直接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
3.農業產業化可有效吸納剩余勞動力,有助于充分發揮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稟賦。如前所述,“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是新型工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農業產業化在這方面正好大有可為。農業產業化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源自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吸納勞動力就業于產業化鏈條的各個環節。農業產業化通過引入合理的組織機制、利益機制和約束機制,可有效打通并激活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提高一體化組織的經濟效益,從而刺激就業的增長。尤其是通過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將原來單純的農產品生產拓展至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領域,可直接創造出很多新的就業機會。二是與農業產業化相伴而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也可成為吸納就業的一個間接渠道。作為第三產業的產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具體包括產前服務(如提供生產資料、工具和設備等)、產中服務(如提供技術方案、機械作業服務、排灌服務等)和產后服務(如提供包裝、儲存、運輸以及銷售服務等)。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日益減少,人們將更多專門從事社會化服務。因此,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農產品加工及社會化服務將成為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從而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助力新型工業化的實現。
(二)新型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保障
1.新型工業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科學而明確的目標導向。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該戰略導向充分說明了新型工業化道路顯著區別于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粗放型增長路徑,其不僅關注經濟的外延式擴張,更注重經濟的內涵式增長。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不斷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提高各行各業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走“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經濟發展新路子。這為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同時,也只有積極貫徹執行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才能夠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才能為新型工業化的深入推進作出更大的貢獻。
2.新型工業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堅實的發展支撐。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農村工業化的過程。因此,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工商資本向農業和農村的反哺和滲透。在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結構趨于優化和協調,社會的物質財富出現極大增長,這為社會資本尤其是工商資本向農業產業化鏈條各環節進行“輸血”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而且,新型工業化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內容,它的成功推進實現了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經濟體制更為健全,社會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實現了大量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便于形成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良好人文環境和創新文化等(李陽等,2007),從而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激勵機制、人才保障和發展空間。
促進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協調聯動發展的對策
(一)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經營格局,推動規模經營
是否形成規?;藴驶纳a格局是判斷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高低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應加大規劃引導力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確立主導產業,形成區域化生產格局,走“一鄉(鎮)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之路。從我國實踐來看,有兩種模式對推動規模經營較為有效,一是由政府牽線和提供擔保,將分散農戶的田地通過租賃、入股等形式向龍頭企業集中,企業優先雇用供地農民就地參與勞作,農民可兼收地租(分紅)和勞動報酬,而企業則可發揮技術和管理優勢實施標準化生產;二是農戶聯合起來成立專業合作社,集合資金,采用統一的技術和標準進行生產和加工,并以合作社的名義申請、注冊統一的品牌和商標,統一管理和銷售,利用規模優勢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議價權,保障農戶的利益。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業化經營經濟效益
近年我國頻頻出現農產品滯銷事件,除了與農業的天然弱質性及物流、信息不暢等因素有關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農產品加工率低和產業鏈條短的問題。農產品尤其是土特產品經過深加工,特色的使用價值顯現出來,可以實現數倍于原始農產品自身價值的價值,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孫元敏等,2001)。目前,我國每1元初級農產品加工后的增值僅為0.38元,而美國是3.72元。因此,我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必須努力延長產業鏈,在下游創造效益,以此提升農產品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價值,增加農業的比較利益和農民收入。
(三)加強技術研發,走“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化經營之路
由于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嚴重不足,農產品生產主要追求的是增加產量,而如何嚴格地根據技術規程來組織生產,并進行全程質量控制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則一直被忽視,因而有關的技術研究與儲備、標準化管理顯得較為薄弱(楊文鈺,2005)。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注重食品安全以及營養健康,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迎合這一趨勢,對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這需要相關企業和部門積極開展實用新型技術的研發和實驗,如病害防治、品種改良、種養和加工技術等,并加強農民培訓,將技術運用于產業化各個環節和領域,生產出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規避綠色貿易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產業化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
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農業產業化提出的內在要求,而且循環經濟理念對指導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首先,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已無力承受傳統粗放增長對其所施加的壓力,以循環經濟思維來引導產業化經營可從根本上化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同時取得農村經濟的增長;其次,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展循環經濟可有效降低材耗能耗,并通過搭建循環產業鏈提高資源和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產業化經營的效益及農民的獲益程度。因此,我們應該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力求在各種產業化經營中構建出貫通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等諸環節的循環產業鏈條,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在低消耗、低污染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楊文鈺.農業產業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技術規范;建設
新型工業化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有很大優勢,在工廠制作預制構件的生產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現場生產的浪費,大量節約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還可以提高構件精度和構件生產效率,在提倡可持續發展和發展綠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業化建筑已經成為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但目前我國建筑工業化程度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還很不完善。新型工業化建筑的生產要求標準化的設計、工廠化的生產和裝配化的安裝,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使各個專業、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因此,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是前提。目前,我國國家、地方和相關企業已經頒布了一些有關丁業化建筑的標準,指導著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但是,這些標準還存在著國家統一標準較少,標準不統一和相關標準缺失的問題。本文在對典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進行分析和借鑒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我國新型丁業化建筑技術標準和規范現狀。
一、國外典型國家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借鑒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工業化建筑方面還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差距。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開始推廣工業化建筑,在技術標準方面也已取得了許多成果,值得我國借鑒。
(一)瑞典
瑞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行工業化建筑政策,并大力發展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的通用體系,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著手建筑模數協調的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將建筑部件的規格化逐步納入瑞典工業標準。瑞典在1960年頒布了“浴室設備配管”標準,1962年頒布了“門扇框”標準,1967年頒布了“主體結構平面尺寸”和“樓梯”標準,1968年頒布了“公寓式住宅堅向尺寸”及“隔斷墻”標準,1970年頒布了“模數協調基本原則”,1971年頒布了“廚房水槽”標準。這些標準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數協調,各部件的規格、尺寸。部件的尺寸、連接等的標準化、系列化使通用體系得到較快的發展。瑞典標準對于建筑產品的規定比較詳細,大至主體結構尺寸小到廚房水槽都有規定,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產品的通用性,逐漸形成通用體系。
(二)丹麥
丹麥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模數法制化的國家,并制定了20多個必須采用的模數標準,包括“建筑規則設計模數”、“模數組件的尺寸”、“優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雙跑樓梯的樓梯間”、“廚房構件”等。丹麥推行工業化建筑的途徑是開發以采用“產品目錄設計”為中心的通用體系,同時比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礎上實現多樣化。丹麥通過模數和模數協調實現構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預制樓板和墻板等主體結構構件。這些部件都適合于3M的設計網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為單位生產的,部件的連接形狀(尺寸和連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數協調”標準,因此不同廠家的同類產品之間具有互換性(于萍、陳效逑,2011)。丹麥標準對于模數協調的要求比較嚴格,對于建筑及建筑產品的尺寸和規格的規定比較多而且比較詳細,對于建筑的水平與豎向尺寸、各類構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產品的尺寸都有規定,通過這種方式來規范設計,發展通用體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動住宅產業標準化五年計劃》,開展材料、設備、制品標準、結構材料安全標準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關協會加強住宅產品標準化工作。1971年2月通產省和建設省聯合提出“住宅生產和優先尺寸的建議”,對房間、建筑部品、設備等優先尺寸提出建議。標準化工作是企業實現住宅產品大批量社會化商品化生產的前提,極大推動了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紀穎波,2011)。
(四)法國
法國的工業化建筑起步較早。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業化建筑”,出現過許多“專用建筑體系”,不同體系出自不同廠商,各建筑體系的構件互相不通用。20世紀70年代后過渡為“第二代工業化建筑”,以通用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為特征。1977年成立了構件建筑協會,1978年該協會制訂了尺寸協調規則。法國政府在1982年調整了技術政策,提出一套構件目錄,只要與某些其它目錄協調,并組成一個“構造邏輯系統”即可(孟剛,2005)。
(五)小結
可以看出,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在工業化建筑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數協調強調的是在建筑設計階段盡量統一尺寸,做到標準化設計,而部件通用體系強調的是在部件生產階段盡量統一部件的規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設計是生產的基礎,標準化設計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產是設計的延續,部件通用可以促進標準化設計。各級政府部門在修訂和制定標準時應充分借鑒國外標準,尤其是在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兩方面。
二、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現狀
目前我國針對傳統建筑的標準規范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體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關工業化建筑的內容,但涉及專業不全,規定分散,不成體系,本文對此按照執行范圍進行分類、總結和分析。
(一)國家標準
表-1中所列標準涉及建筑設計、建筑產品、結構設計和施工驗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針對工業化建筑而制定的標準,也有針對傳統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標準。針對工業化建筑的標準大部分頒布較早,已不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要求,應結合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等進行修訂。傳統建筑標準中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規定不夠深入,應進行深化完善。
(二)行業標準
表-2中所列行業標準大部分為建筑產品標準,另外還有兩部集設計和施工于一身的綜合規程以及一部抗震標準。與國家標準情況相似,針對工業化建筑的標準頒發時間較早,應結合現狀修訂,傳統建筑標準中關于工業化建筑的規定應深化完善。
(三)地方標準
從表-3可以看出,各地區已出臺的針對新型工業化建筑的技術標準在內容上基本一致,大體可分為總則、術語解釋、材料要求、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施工和驗收。且各技術標準和規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對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規定,而其他章節則只做了原則性規定,比較概括,不夠具體、詳細,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沈陽市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在制定技術標準方面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在國家住建部、省住建廳等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沈陽市組織中建標準院、中建東北院、中建設計集團、沈陽建筑設計院等設計單位,以現代建筑產業化工程建設為依托,不斷豐富完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在構件制作與驗收、工程質量、安全、節能、檢測等方面開展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編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編標準
目前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已經,相關人員正在積極修改。該規程規定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框架結構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裝配板式結構設計、外墻掛板設計、構件制作與儲運、構件安裝與施工和工程驗收。另外,據北京市建委消息稱,將啟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建筑設計規程》編制工作,積極推動產業化住宅設計標準建設。該規程將對住宅設計中的模數協調、平面設計、外墻、內墻、樓面設計、內裝修與設備管線設計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要求,為規劃管理和建筑設計提供技術依據。由標準院作為組編單位編制的《裝配式住宅設計規范》也正處在編制中。
(五)小結
目前各級標準中,關于結構設計和施工安裝及驗收的標準還比較少,應盡快修改相關標準,增加相關內容。另外雖然有一些關于建筑產品的標準,但還不能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生產要求,應加緊修改現行標準并編制相應新標準。在修改和編制標準時應結合現有的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做到能夠充分反映新技術和新工藝;并且應該與在編標準相協調,力爭做到不重復,不矛盾。另外,在生產過程上,工業化建筑和傳統現澆建筑相比,無論是設計所依據的標準規范、施工安裝標準,還是驗收檢查標準,都由于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應進行修訂。在建筑設計上,應加強有關模數協調的規定;在結構設計上,現行相關標準中幾乎沒有針對節點設計的內容,應增加相關內容;在構件部品生產上,應盡快完善關于尺寸規格、生產要求等方面的標準,盡快建立一套通用體系;在施工安裝上,現行相關標準中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規定比較分散,應進行整合,增加必要規定,尤其是關于節點連接這一重要環節的規定;在驗收檢查上,主要應修改兩方面規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驗收地點由工地現場轉移到了構件部品工廠;二是應增加關于節點連接的驗收規定。
三、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的修訂和建議
結合我國現行建筑技術標準規定和國外工業化建筑發展過程中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要求,本文對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建筑過程中部分主要技術標準提出兩點建議。
(一)對現行主要技術標準的修訂建議
1 建議。具體見表-4。另外,《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建筑門窗洞口尺寸系列》、《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設計與施工規程》、《住宅樓梯預制混凝土中間平臺》和《住宅樓梯預制混凝土梯段》都是為了發展工業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時間較早。近幾年工業化建筑發展迅速,相繼出現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上述標準應結合工業化建筑的現狀進行修訂,以適應新型工業化建筑發展。
2 說明?!蹲≌ㄖ幏丁分械臈l文大多針對現澆結構,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部分?!督ㄖ锓览自O計規范》中規定構件中的鋼筋可作為防雷設施的引下線。此技術在現澆結構中易于實現,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不易實現,應作相應修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中沒有專門針對節點設計的內容,節點設計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增加針對節點設計的相應內容;另外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構造要求較少,應繼續完善,如節點連接構造要求等?!督ㄖ拐鹪O計規范》中對各類建筑的抗震計算和構造做出了規定,但沒有關于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計算和構造,應增加相應抗震計算方法和構造要求?!督ㄖ┕そM織設計規范》主要針對現澆結構進行規定,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特點的相關規定,如構件部品、施工機械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第9章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中,對預制構件的驗收、結構性能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做出了規定,但不夠具體,應進行完善。另外,由于構件部品在工廠生產所以在現場驗收的規定已不適用,應增加針對工廠生產驗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應與《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進行同步修改?!痘炷两Y構加固設計規范》中沒有針對節點加固的方法和構造要求,節點連接處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薄弱環節,應增加相應加固方法和構造要求?!锻鈮ν獗毓こ碳夹g規程》中有大量針對現澆結構的規定,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相應規定?!督ㄖ鈮Ψ浪こ碳夹g規程》中沒有關于構件部品連接節點的防水設計,構件部品連接節點是防水的薄弱環節,應增加相應防水設計內容?!痘炷两Y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是混凝土結構進行施工的重要參考,目前該圖集只針對現澆混凝土結構,應增加針對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部分。
(二)對新增技術標準的建議
1 建議。(1)完善模數標準體系,增加各類建筑的模數標準,如學校模數標準、醫院模數標準、辦公樓模數標準等。(2)完善建筑產品通用體系,增加關于各類建筑產品的尺寸、規格的標準,如預制梁尺寸規格標準、預制柱尺寸規格標準、預制隔墻板尺寸規格標準等。
2 說明。(1)目前我國現行建筑模數標準只有《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和《廠房建筑模數協調標準》三部,應完善模數標準體系,增加各類建筑模數標準。(2)目前我國建筑產品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通用體系尚未建立,許多建筑產品缺乏與之對應的尺寸、規格的標準,應增加各類建筑產品的尺寸規格標準。
四、結論
為了找出目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同時借鑒國外典型的成功經驗,對完善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體系提出建議,本文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關結論。
(一)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進行總結和分析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關于新型工業化建筑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大都頒布較早,已不能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標準大都只對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規定,而其他方面則比較概括。
(二)對典型國家的技術標準特點進行總結
對瑞典、丹麥、日本和法國的技術標準特點進行總結,雖然四國在做法上不太一樣,但是基本上都體現出了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在技術標準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建筑業;建筑工業化;問題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12 文獻標識碼:A
為當前社會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用工荒”以及“招工難”問題,使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建筑企業對于勞動生產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全國范圍內,嚴重的霧霾天氣成為人們心頭之患,建筑行業同樣需要緊跟潮流,建造節能環保、舒適宜居的綠色建筑??梢姡瑐鹘y的以現澆為主的高耗能的污染建造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綠色建筑的需要,建筑工業化的推動便是這樣一種發展方式進行轉變的突破口及切入點,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充分認識和了解在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研究以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推行新型建筑工業化過程中的問題
1.相關政策的不健全
在國家層面來說,并未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來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各個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應扶持政策,也仍然不夠完善,依然存在著產業激勵措施不夠明確、技術體系集成研發不夠重視以及裝配式的建筑預制率較低等問題,對于建筑工業化未來的發展趨勢沒有明確的規劃。
建筑工業化進行項目招投標、質量檢測以及竣工驗收等施工環節中,缺乏完善的監管流程和機制,未形成對于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有益的創新機制。由于工程項目施工設計一體化的招投標機制暫未實施,不能實現設計、生產以及裝配等施工環節的一體化,造成這些原本應當連貫的施工環節出現了脫節,則施工項目不能從規劃設計以及施工管理等整個產業鏈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針對施工許可、施工圖紙審查等監督機制缺失也造成工業化建筑在其建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質量得不到保障,使得項目進行標準化管理更加困難。
2.設計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與工業化建筑等相關設計技術發展十分緩慢,阻礙了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工業化建筑進行一體化和標準化的設計技術以及方法發展都較為落后,設計加工以及施工裝配等環節相互脫節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對于工業化建筑設計技術,許多企業和單位只重視對裝配式結構進行研究而忽視對建筑圍護、設備以及內裝系統等設施的相互協調,使得工業化建筑設計技術的系統集成程度不夠。當前的工業化建筑依然沒有形成效率較高的加工、裝配以及性能優越的全新結構體系,仍然采用現澆設計以及通過拆分構件來實現裝配式結構,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得不到顯露。
另外,當前工業化建筑的圍護設計體系依然存在不足,同全新裝配式的結構體系相互配套的維護體系也仍然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對裝配式建筑發展造成阻礙,需要得到有效的解決。
3.關鍵技術以及集成技術落后
目前,工業化建設從設計、生產、裝配、裝修到質量驗收整個產業鏈當中,關鍵技術十分缺乏,且集成度較低。裝配式建筑關鍵的相關配套產品以及智能化的生產加工技術其應用型的開發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性能較高的鋼筋產品以及其鏈接技術都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另外,在裝配現場,具有協同化、標準化以及工具化的吊裝支撐體系較為缺乏,建筑結構以及機電裝修的一體化程度也較低。
4.成本問題
當前,工業化體系發展的成本高于傳統的現澆體系,在價格方面并不具備競爭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導致建筑工業化的項目成本較高,究其原因,工業化體系并不成熟;新型的裝配體系仍然沒有形成;工業化項目并沒有適當推行EPC工程總承包的管理模式;工業化項目仍然處于試點示范階段。
二、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對策
1.完善相關機制
首先,完善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頂層設計,應當按照簡政放權以及優化服務等原則,在國家層面應當積極引導建筑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明確相關發展政策,從立法上來對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將建筑工業化的相關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明確政府的投資項目應當優先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模式,引導各建筑企業逐步轉型。其次,對于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企業,政府應當加大扶持力度。在行政方面,建立相關政策制度;在財政支持上,則應當對建筑工業化的項目給予財政補貼,例如,采取返還部分土地出讓金等等措施;在金融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在建筑工業化項目上給予相應的優惠,例如,在裝配式建筑項目開發貸款利率以及購房者貸款利率、首付比例等項目上給予浮動的優惠等;在科研方面,對建筑工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給予支持,對于做出科研成果的研發中心及實驗室等o予獎勵,對優秀企業申報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等加以扶持。通過上述措施,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積極發展工業化的興趣,并能夠有效緩解由于生產方式的變革而帶來的成本增加。
2.加強設計關鍵技術的研究
設計源頭對于解決裝配式建筑發展中的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必須重點發展相關的關鍵設計技術。對于標準化設計以及協同設計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形成一體化的集成設計,從加工到使用來對結構部件的標準化進行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工業化的設計體系。其次,還應當進行主要的類型結構體系集成的研究,形成裝配式的混凝土結構體系等高性能的結構體系,同時,還需要對連接節點的設計關鍵技術來進行研究。創新裝配式的結構體系也應當進行設計研發,對裝配式高性能的結構體系以及其連接節點的設計技術進行研究,并通過高強度的混凝土預制構件等高效能構件來形成全新裝配式的高性能結構體系。
3.加快對集成技術體系的研究
為了充分發揮建筑工業化產業優勢,需要加快裝配式建筑中關鍵技術以及集成技術的研究。首先,應當研發優化的裝配建筑產業化的技術體系,對于研發預制率未50%以上的高層住宅使用的住宅裝配式的混凝土結構體系以及其他的混凝土結構體系應當進行重點研發,并形成與之相配套的“設計-加工-裝配”一體化的整體產業鏈專用的集成技術體系。其次,對于產業鏈的集成技術以及關鍵技術進行優化,研究從設計到質量驗收整個產業鏈中各個環節所設計的關鍵技術以及相關的技術集成,制定模數協同化、接口統一化的技術及相關標準。再次,對于裝配式的結構智能化的生產加工中使用的關鍵技術應當進行研究及優化。研究智能化的生產工藝中流水線的設計技術以及與之生產線中系統只能化聯動生產的控制技術等等,以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流暢性,保障建筑工業化的質量。
結語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發展建設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腳步已經全面提速。在各種良好的政策的扶持下,我國推行大規模建筑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必然,并深入滲透到各個企業當中,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到這場改革創新的浪潮當中。
參考文獻
[1]王冬.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5.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測度
1.引言
“十二五”時期,是合肥加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09)、《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2010)的出臺,如何抓住中部地區戰略崛起、皖江城市帶示范發展的良好契機,對于合肥市實現在“十二五”時期中的大跨越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則從科技含量與信息化程度、經濟效益狀況與發展水平、人力資源利用程度、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能力四大方面,選取23個基礎指標構成了新型工業化發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2.指標選取及指標體系的確定
根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特征,以及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可行性,可比性,綜合性原則,借鑒國外關于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和國內專家和學者對新型工業化水平測度研究的成果,本文構建的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指標、分層指標、基礎層指標三個層次,四個大項,23個小項,最終指標體系如表3.1所示。
3.合肥市新型工業化水平的實證研究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狀況,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和收集的指標數據,對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現狀用SPSS進行因子分析,具體步驟如下:
3.1 樣本分析結果
我們先對參加這次因子分析的變量進行描述性說明和統計檢驗。
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這次共23個指標參加了處理,每個指標共有6個樣本,沒有缺陷值,參加率為100%。
統計檢驗:
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
3.2 確定因子變量和計算因子載荷矩陣
構造因子變量是因子分析的關鍵步驟之一。因子分析中有許多確定因子變量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軸因子法、極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在這里,作者采用的是較為廣泛的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3個,可以看出3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98.487%,說明這六個主成分己經解釋了所研究經濟現象的98.487%,可以認為抽取的主成分是合適的。(一般來說,社會研究抽取的解釋度在75%以上就可以認為是不錯的)
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從可以看出,由于進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轉,各個因子中各原始變量的系數有了明顯的變化。成分1主要包括了科技含量、信息化水平以及人力資源利用指標,同時也反映出了經濟效益情況,體現了工業質量方面的情況;成分2包括了資源利用與環保能力和工業化水平指標,體現了工業化持續發展潛力方面的情況;成分3包括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和電信業務總量占GDP總量比重兩個方面的指標。
3.3 計算因子得分及新型工業化總得分
我們利用因子得分系數矩陣來計算各主成分分值,利用如下公式:
成分1=0.114*Xl-0.005*X2-0.135*X3-0.002*X4-0.072*X5+0.210*X6
+0.103*X7+0.061*X8+0.174*X9+0.260*X10+0.120*X11+0.054*X12-0.123*X13+0.067*X14+0.282*X15+0.190*X16+0.142*X17+0.018*X18-0.073*X19-0.079*X20-0.092*X21-0.234X22+0.096*X23
以此類推,分別求出成分2和成分3的值。
為了得到合肥市2004-2010年的新型工業化總得分,并對其進行排名,利用以下公式:F=83.947%*(成分1)+6.121%*(成分2)
+5.223%*(成分3),其中:F稱為新型工業化水平總得分,公式中的83.947%,6.121%,5.223%,分別是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方差貢獻率。結果如下:
表3.1 合肥市新型工業化水平總得分情況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F值 -0.517512 -0.448587 -0.241396 -0.326731 0.293413 0.914183 1.116856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現階段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的特點:
(1)近幾年,合肥市工業經濟總體上保持略微波動中穩步上升的態勢,速度、效益都有新的提高,除了2007的新型工業化水平有微弱的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明顯的增長幅度,特別是在“十一五”的2006-2010五年間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但是從經濟指標的絕對數上來看,合肥市新型工業化水平還處于水平較低,質量不佳的狀態。
(2)科技進步、信息化和人力資源的利用是推動合肥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
(3)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成為影響合肥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由資源利用程度與環境保護能力為主要構成成分的F2,雖然F2的值由2006年的-0.845506703到2010年的0.716565668,但是其方差貢獻率為6.121%,嚴重阻礙了合肥市新型工業化進程。
4.“十二五”時期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目標測度分析
4.1 “十二五”時期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目標測度
本文在構建合肥市新型工業化指標的基礎上,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十二五“時期的各個經濟指標進行預測,從SPSS軟件自帶的十一種數學模型中基于理論上合理、統計可靠性高、預測能力強、簡單適用、模型自身適應能力強五個原則下,選取與指標擬合性高的模型對相應指標進行預測。
根據測度,我們發現合肥市工業化水平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從經濟普查的經濟數據中,我們發現制約“十二五”時期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瓶頸”也是較為復雜多變的。
4.2 制約“十二五”時期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瓶頸
(1)工業化結構不合理,難以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
2010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229家,其中采礦業有2家,占總企業數的0.090%;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的供應企業有21家,占總企業數的0.942%;剩余企業為制造業企業2206家,占總企業數的98.968%。從這些數據來看,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出占據工業價值量的主要地位,這說明合肥市工業結構并不合理,傳統工業比重較大,是一種偏輕農、偏原材料工業的結構模式。這一結構已經阻礙了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的進程和發展。
(2)新型工業化發展“創新”動力不足,制約經濟長足發展
2010年末,有R&D人員15173,而全年的專利申請通過數為4007件,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占總人數的20.321%,具有技術等級資格證書的人員僅占單位從業人員的9.682%,科研型人才的匱乏直接導致了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缺乏相應的科技創新動力,制約了合肥市經濟的長足發展。
(3)能源和資源的劣勢限制了合肥市的發展勁頭
合肥市靠近長三角和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其吸引了較多的經濟效益狀況良好的企業入駐。但是合肥市的能源和資源的儲藏量成了合肥市明顯的劣勢所在,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只能是借用其他的優勢去彌補,這就大大降低了促進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動力,阻礙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勁頭。
5.結論及建議
5.1 基本結論
(1)“十二五”時期合肥市新型工業化水平將呈現快速發展
根據第4部分中對合肥市“十二五”時期各個(下轉第207頁)(上接第205頁)經濟指標的預測值,選取以下指標進行對比2011年至2015年的數據就能清楚的看出合肥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將取得較快的發展。
(2)科技進步、信息化是推動合肥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動力
根據第4部分中的預測結果,可以看出高新技術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越來越大,從2011年的69.358%到2013年的71.551%再到2015年的74.271%,呈現出叫快的增長速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總量占GDP的比重也是持續增長的,從2011年的4.760%到2013年的4.824%再到2015年的4.886%,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
(3)資源消耗成為合肥市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阻力
由于合肥市自身自然條件的限制,使得合肥市在能源和資源方面處于劣勢低位,導致能源與資源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5.2 政策建議
(1)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十二五”合肥市要深入推進工業立市戰略,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改造提升優勢產業為重點,以發展繁榮現代服務業為支撐,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的電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加快資本集中,增強技術領先優勢,擴大優勢產品規模,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以現有的大型骨干企業、發展潛力的大的優勢企業和一些重大項目為基礎,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是指成為合肥市工業的主導力量,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加快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2)樹立工業創新意識,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促進合肥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和手段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目前新型工業化水平還不是很高,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和升級,關系到合肥市工業整體實力的提高。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彌補資源短板
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支持、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推進全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
參考文獻:
[1]CHIUNG,CHIANG.The government strategy for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Taiwan[J].Technovation 21,2001.123-132.
[2]錢納里.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比較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3]毛文娟,魏大鵬.天津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探索[J].統計與決策,2005(4):34-36.
[4]李美洲,韓兆洲.新型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及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6):10-14.
[5]許躍輝,石麗娟.“十二五”時期安徽新型工業化目標測度及實現途徑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4):62-68.
[6]游達明,陳國藩.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證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0(5):116-119.
[7]薛薇.統計分析與SPSS的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三化”;主成分分析;相關分析;湖北省縣域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4-0956-04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LIU Chuna,b
(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b.Business Servic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oblems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ed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of 19 evaluation index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gree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low, unbalanc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was low as well.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報告提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加快實現轉型升級、趕先進位兩大任務的重點。2010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湖北省委九屆九次全會都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實現湖北省“十二五”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大力實施“兩圈一帶”發展戰略,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文明和諧、城鎮布局科學、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湖北省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應堅持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進湖北省縣域“三化”進程,是實現湖北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鑒于此,湖北省縣域發展需要重新定位,成為“三化”的引導,實現“三化”在縣域層面上的協同發展,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區域發展協調化。
1 國內“三化”研究的現狀
胡際權[1]認為新型城鎮化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姜永生等[2]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指出新型城鎮化在資源配置與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倪鵬飛[3]認為新型城鎮化模式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內容,以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內涵增長”為發展方式。曾志偉等[4]構建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長株潭城市群進行了實證研究。冉啟秀等[5]以重慶市為例,探討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關系。徐君[6]建立了“三化”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原經濟區18個主要城市的“三化”協調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劉靜玉等[7]以GIS手段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空間格局演變。張占斌[8]則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國內從縣域視角研究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不多見,僅有趙潤田[9]提出發展城鎮特色產業、加大城鎮化改革開放步伐,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程必定[10]指出建設新市鎮是縣域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均為宏觀視角。本研究以湖北省80個縣域為研究對象,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三化”發展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與相關分析法研究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及其之間的協調程度。
2 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
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指標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代表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原則,構建了湖北省縣域“三化”協調發展水平指標體系,能有效地反映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該體系包括3個層次、19個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該評價指標體系共包含3方面的指標,即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指標、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標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
3 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數據來源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對多維空間實行降維處理,在系統變異信息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得到線性無關的幾個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得分對系統中各樣本單位進行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這樣就排除了各指標間由于量綱不同和信息重疊所造成的影響,不用人為規定權系數,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使得計算結果更加科學、真實可靠。
3.1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模型步驟如下:①用Z-Score法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②計算標準化矩陣中每兩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得到相關系數矩陣;③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④計算主成分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確定主成分個數(本研究的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都達到85%以上,可以代表原有的數據量);⑤計算“三化”的綜合發展水平值。
3.2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均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湖北省統計年鑒2012》。研究中部分縣域的某些指標數據缺失的情況,采用官方網站與社會經濟統計公報的相應數據來替代,在模型分析中適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
4 湖北省縣域“三化”發展水平分析
對湖北省80個縣域2011年“三化”指標統計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法的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4.1 新型城鎮化水平
根據湖北省80個縣域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可大致將其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涵蓋曾都區、鄂城區、黃州區、孝南區、仙桃市等12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達0.818,城鎮化程度高,從分布來看主要是縣級市和城市轄區,城鎮化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曾都區的城鎮化率達到64.38%,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3.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960元;第二等級包括興山縣、恩施市、黃陂區、天門市、新洲區等17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達0.225,興山縣屬于資源型城鎮化發展的典范,依托當地的磷化工業與旅游資源,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 657元;第三等級包括松滋市、京山縣、武穴市、石首市、蘄春縣等45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達-0.219,城鎮化水平及經濟狀況差;第四等級包括鄖縣、華容區、英山縣等6個縣域,平均新型城鎮化水平值為-0.630,地處鄂西邊遠地區和大別山區,經濟欠發達,城鎮化水平低。
4.2 新型工業化水平
根據湖北省80個縣域的新型工業化水平,基本上可將其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包括華容區、宜都市、江夏區、漢南區等12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764,華容區依托臨港優勢,大力發展鄂鋼工業港、光大船業、三和管樁、華祥水泥、鴻泰鋼鐵、富晶電子等一批重大億元項目,工業產值比重達74.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3.71%,人均GDP達62 173元,萬元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0.23 kg,環境效益較好;第二等級包括興山縣、枝江市、松滋市、東寶區、陽新縣等24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246,興山縣依托優勢資源,實現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促新型城鎮化發展;第三等級包括麻城市、武穴市、荊州區、咸安區等34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271,麻城市重點建設汽車配件、冶金機械、花崗石材、電力能源等實力型集群,工業產值比重達38.19%,人均GDP為18 215元,但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達7.84 kg,空氣污染水平較高;第四等級包括團風縣、孝昌縣、大悟縣、宣恩縣等10個縣域,平均新型工業化水平值達-0.585,新型工業化水各項指標均較低。
4.3 農業現代化水平
根據湖北省80個縣域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基本上可將其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包括沙洋縣、襄州區、監利縣、黃陂區等13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741,沙洋縣第一產業比重為29.13%,糧食單產達到9 980 kg/hm2,糧食生產能力較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 048.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 077.0元,農村用電量23 448萬kW?h,農民生活水平較高;第二等級包括大冶市、京山縣、江夏區、江陵縣等24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192,大冶市第一產業比重為9.72%,人均耕地面積406.67 m2,糧食單產達到7 405 kg/hm,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卻達到8 078.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 041.3元,該等級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低,農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獲取較多的收益;第三等級包括潛江市、石首市、崇陽縣、安陸市等35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263,農業現代化水平處于較低水平,農業在GDP中的比重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也處于較低水平;第四等級包括房縣、秭歸縣、團風縣、恩施市等8個縣域,平均農業現代化水平值達-0.631,農業現代化水平較差,農業收入與生活水平較低。
5 湖北省縣域“三化”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為線性相關時,它們的相關程度與相關方向,也就是研究兩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否密切,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本研究采用Pearson積矩相關系數法研究分析兩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和方向。運用SPSS 20.0軟件分析表2中湖北省縣域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3組變量,計算出各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表3)。通過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新型工業化水平與新型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相關系數均為正值,分別為0.346和0.384,說明它們之間存在著弱的正相關。雙側顯著性檢驗出的顯著水平即Sig值為0.000,達到0.01的顯著水平。說明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工業化水平呈現弱的增加,反之亦然。
2)新型城鎮化水平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相關系數為0.112,表明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極弱的正相關。Sig值為0.000,達到了0.01的顯著水平。說明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提升不顯著。
6 結論與建議
1)湖北省80個縣域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比較低,且呈現不平衡發展結構。主要表現在新型工業化水平較高地區主要是依托當地礦產資源、水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的優勢;新型城鎮化發展程度較好的縣域主要分布于武漢城市圈內,武漢城市圈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程度高的縣域存在于農業基礎較好的江漢平原地區,鄂西山地與大別山區“三化”水平整體不高。
2)從“三化”相關程度來看,新型工業化水平與新型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協調發展水平較低,新型城鎮化水平與農業現代化水平協調發展程度基本不相關。
3)各縣域應根據自己的“三化”發展特點,提升自身的“三化”發展水平?;舅悸肥亲呔G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城鎮帶動,走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突破“三農”困境,走高效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三化”應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統籌聯動。
參考文獻:
[1] 胡際權.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5.
[2] 姜永生,范建雙,宋 竹.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與戰略,2008(4):32-34.
[3] 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3(1):88-95.
[4] 曾志偉,湯放華,易 純,等.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3):125-128.
[5] 冉啟秀,周 兵.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基于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實證[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18(2):39-45.
[6] 徐 君.中原經濟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評價[J].技術經濟,2012.31(3):72-75.
[7] 劉靜玉,劉玉振,邵寧寧,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空間格局演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5):143-147.
[8] 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50-56.
關鍵詞: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法主成分分析
城市工業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城市中工業生產活動逐步取得主導地位,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推動了我國城市的快速崛起,尤其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部署下,中部和西部的城市發展表現出強烈的工業化引導趨勢。在此背景下,準確的測算和衡量城市的工業化水平,有助于城市的科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的確立,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內學者陳佳貴、王延中、陳軍、程勇等對于工業化水平的測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城市之間關于工業化水平的比較性研究較多,針對于單體城市尤其是城市內部城區的研究較少;依靠單項指標進行測度的多,綜合各項經濟指標進行統一測度的少;評價方法比較單一,綜合運用的較少;對于經典西方經濟學意義上的工業化水平研究較多,基于新型工業化的研究較少等等。本文在現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三個層次分別是單項指標判定法、閾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新型工業化水平進行測算,以武漢市為例,層層遞進式探討城市工業化水平的測量方法與比較研究。
一、基于單項指標的工業化水平分析
(一)人均GDP標準
錢納里通過對人均經濟總量和工業化進程進行的關聯性研究,指出工業化是以經濟重心由初級產品生產向制造業轉移為特征的,并以人均GDP為標準,劃定了工業化的6個階段。這種以人均GDP來判定工業化水平的方法,以其簡單、直觀性成為實踐中廣泛接受的標準。2010年武漢市人均GDP達到9966美元(匯率為6.6227),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
(二)產業結構標準
庫茲涅茨和克拉克等根據實證研究,發現工業化進程伴隨著產業結構模式的變動,并以產業結構為標準來劃分工業化的水平。武漢市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3.1:45.9:51,第三產業增加值大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小于5%,表明武漢市處于工業化后期以及向后工業時期轉變。
(三)就業結構標準
克拉克、西姆斯和世界銀行等通過研究得出工業化不同階段城市的就業結構特征,表現為非農產業人口上升明顯。2010年武漢市非農就業人口比重為64.69%,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屬于中等發展水平城市,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
(四)消費結構標準
恩格爾系數通過衡量用于購買生存性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的比重,成為國際上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食品消費的比重降低,非食品類消費逐漸上升,并進而拉動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投資增加,促進工業化的發展。2010年武漢市恩格爾系數達到40.4%,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剛剛進入小康水平的門檻,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五)空間結構標準
錢納里的“多國模型”表明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緊密相關,城市化進程中對于生產性和生活性資源的聚集效應,會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武漢市2010年城鎮化率為64.7%,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
通過以上單項指標的分別判定,根據就業結構標準,武漢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而依據產業結構標準,武漢市卻跨入了后工業化時期。這表明單純根據單項的指標標準,對于一個城市的工業化水平無法做出統一的、有信服力的結論,還需要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法來進行深入的測量。
二、基于閾值法的工業化水平評價
本文基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提出的目前國內較有代表性的閾值法,對于城市的工業化水平進行綜合測算??紤]到武漢市中心城區和遠城區明顯的二元經濟格局,武漢市要在“十二五”期間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核心和重點在遠城區,因此我們選擇武漢市和6個遠城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區、新洲區的數據作為評價的對象。
■
根據衡量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和相應的標志值,選用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工業結構、人口城市化率、農業人口就業比重等五個指標,通過加權合成法來構造反映城市工業化水平和進程的綜合指數K(K=■),K為地區工業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值;■為單個指標的評價值,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由層次分析法生成)。選擇階段閾值法進行指標的無量綱化,對武漢市和遠城區工業化的5大指標分別進行數據處理,并加權合成算出每個地區工業化綜合指數值。可以看出,武漢市和東西湖區進入了工業化發展的后期階段,其他遠城區則仍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其中黃陂區工業化發展水平最低。
基于閾值法的城市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方法優點在于克服了單項指標評價片面的缺陷,能夠對城市和各城區的工業化水平作出總體的評分和階段性質判斷。但工業化階段標準的制定和指標權重的確立,仍然帶有較強的主觀判斷的性質,同時5個指標也不能較全面的反映出工業化尤其是新型工業化的一些特征。為此我們需要構建能容納更多指標值,運算更為客觀的主成分分析模型。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型工業化水平研究
新型工業化正成為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加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根據相關性、可操作性、數據的獲得性等原則,圍繞新型工業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特征,我們選用人均GDP、非農業產值比重、非農業人口比重、城鎮化率、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稅收占全部稅收比重、實際利用外資、科技活動經費和萬元GDP能耗等9項指標組成工業化指標體系,運用計量軟件SPSS16進行主成分計量分析。為了便于對比,我們仍然選取武漢市和6個遠城區作為研究對象。
第一步,在數據庫建立以后,對所有數據作了標準化處理,以去除各指標量綱不一帶來的計算困難。同時對于萬元GDP能耗等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以保證計量結果的準確性。第二步,通過主成分分析,生成相關系數矩陣表,發現各個指標間相關性較高,比較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第三步,生成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F1、F2、F3,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1.597%,可見3個主成分因子近似表達了原有的9項指標的大部分信息。第四步,研究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F1與人均GDP、非農業產值比重、非農業人口比重、城鎮化率、實際利用外資、科技活動經費等6項指標都密切相關,可見F1衡量的是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F2與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稅收占全部稅收比重等2項指標載荷較大,實際上是衡量的城市工業發展水平。F3與萬元GDP能耗明顯相關,可視為衡量城市的工業能耗水平。第五步,將計算出來的3個主成分因子系數與已經標準化處理的數據進行綜合運算,最終得到F1、F2、F3和綜合因子F的具體得分和排名。
從結果來看,武漢市工業化程度較高,遠城區中工業化水平最高的是東西湖區,其次依次為江夏區、蔡甸區、新洲區、漢南區和黃陂區。在分項因子評分中,武漢市的F1因子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遙遙領先,而東西湖區由于擁有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全區F2因子工業發展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洲區由于電氣、水泥等重工業產業較多,F3因子得分最低,表明工業發展能耗較高。與之相比漢南區由于以特色農業為主,工業能耗較低。依照工業化水平的測算結果,武漢市要進一步加大中心城區和遠城區功能的調整定位,主城區繼續推進“退二進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遠城區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轉變,同時注重對于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引進新型戰略性產業,推進節能降耗工程的開展。
■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法最大的優點在于通過計量軟件的模擬運算,能較大程度的保證測算的客觀性。同時主成分不僅能測量城市工業化水平,還可以測算出工業化中各個層面和維度的得分情況,相對而言彌補了單向指標判定法和閾值法的不足。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主成分分析法測算的結果排序與上述運用閾值法的結果幾乎一致,這也相互印證了兩種實證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學性。
綜合所述,單向指標判定法、閾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各有適合的領域。單向指標判定法直觀、簡易,適用于政府部門將某些重要指標作為發展的目標的考核標準。閾值法能直接度量城市的工業化水平處于哪個階段,但其中工業化階段標準的制定和指標權重的確立需要根據發展水平不斷調試。主成分分析法由于能容納盡可能多的指標,最適合度量新型工業化水平,但難以直接得出工業化階段的判斷,往往也需要與閾值法進行配合測算。
參考文獻:
[1]陳佳貴,黃群慧等.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7
[2]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3]庫茲列茨.現代經濟增長[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王延中.山東省工業化水平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7(8).48-50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內涵
(一)明確新的發展目標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牢牢抓住工業化這條主線,努力提高工業化水平,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培育以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工業集約化、清潔化和精細化程度,形成大中小企業有效競爭、分工合作的發展格局,推動工業化發展。
(二)提出新的發展要求
新型工業化不是“一化”孤立發展,也不僅僅只停留于“兩化”融合發展層面,而是要實現“四化”同步發展。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跨越式發展,信息化激發工業化活力,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構筑新興產業優勢。要發揮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構建農業規?;a優勢,切實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要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促進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三)拓展新的發展路徑
新型工業化所蘊含的“四化”協同發展理念拓寬了工業發展路徑。信息化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消費市場;城鎮化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融通城鄉資源,降低工業化成本;農業現代化將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的原料基礎和勞動力大軍,同時也是潛力巨大的生產資料消費者。
(四)樹立新的發展理念
在十提出的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要著力推進綠色工業發展,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陳舊觀念,樹立以清潔生產、低碳環保、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為主的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的相互協調,真正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工業發展道路。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中小企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中小企業是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成長壯大促進了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是新時期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一)中小企業應增強創新能力,力促實體經濟發展,踐行工業強國戰略
中小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工業強國目標的主力軍。一方面,中小企業數量大、就業廣、活力強,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主體。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手段多、效率高、周期短等優勢,努力向高新技術和生產業領域拓展,全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跨越式發展。
(二)中小企業應轉換角色,應用并發展信息技術,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
中小企業是應用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最大群體。在新時期,中小企業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契機,重視信息化建設,由被動采用轉變為主動應用和發展信息技術,借助公共服務資源,將云計算、移動網絡、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充分應用于生產、研發和管理等各個環節,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同時,不斷積累技術人才優勢,完善信息技術產品和方案,逐漸掌握技術話語權,實現內涵式、集約高效式發展。
(三)中小企業應發揮集聚發展優勢,提升綜合實力,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
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農村中小企業,是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的主要載體。一方面,中小企業應發揮集聚發展優勢,構建中小工業企業產業集群,培植城鎮產業基礎,提升城鎮經濟規模,實現資源集約化、企業規?;?、農村城鎮化發展。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要充分利用城鎮化的發展空間,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帶動服務業和周邊市場的興起,為地方經濟增長提供支撐。
(四)中小企業應勇挑工業反哺農業重擔,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中小企業是實現農業支撐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發展格局的關鍵。中小企業發展將有力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帶動專業人才、現代技術、先進設備、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向農村滲透,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的農業產業系統,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有力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五)中小企業應踐行科學發展,采取綠色低碳模式,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
新型工業化要求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作為制造業主體的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綠色發展潛力,走清潔安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要摒棄原有高污染、拼人力的“黑色”發展思路與做法,轉變技術水平低、效益差、污染嚴重的低端制造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綠色環保技術水平。大力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加快促進綠色技術、產品或商業模式創新,優化工業產業結構,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三、新型工業化背景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將中小企業作為實體經濟長遠發展的中堅力量
縱觀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國有經濟備受關愛,而中小企業一直在夾縫中生存,被當作刺激經濟活力、緩解就業壓力和撫平經濟波動的救命稻草。雖然當前中小企業得到諸多重視,但壟斷行業進入壁壘高、融資渠道少、扶持資金規模小、缺少話語權的生存狀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在新時期,必須徹底摒棄任由中小企業自生自滅的舊有觀念,重視中小企業的重要地位,著力增強企業實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中的“小巨人”,將中小企業作為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繁榮國內消費市場和實現經濟長遠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培育土壤,促進中小企業成為國家創新的生力軍
發揮中小企業創新的靈活性、快捷性,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扶持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氛圍。一要完善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扶持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加強對中小企業研發的財稅支持力度;以政府引導基金為杠桿吸引社會資本支持企業創新。二要完善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搭建技術服務平臺促進技術供需對接和成果轉化,實現技術創新、轉型升級與融資服務相結合,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式發展。三要出臺相應的人事制度和社會保障政策,鼓勵引導創新型人才流向中小企業。
(三)把握機遇,加快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和成本持續上升壓力,不斷壓縮中小企業利潤空間,倒逼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因此,要力促中小企業“轉型、轉移、轉行”,為其提供政策緩沖期。一是引導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向綠色低碳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等領域拓展。二是鼓勵出口貿易型中小企業利用貿易優惠政策,鞏固傳統市場,開拓國內外新興市場,加快市場轉移。三是幫助輕工、紡織等傳統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壓縮落后產能,謀求轉行發展機會。四是發展產業集群,促進企業間技術互補、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五是支持中小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完善落實研發投入稅前加計扣除和所得稅等優惠政策。
(四)規劃引導,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共進的發展模式
一是打破行政壟斷。系統清理歧視性政策,打破“彈簧門”和“玻璃門”,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二是落實好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優惠政策,降低準入門檻,確保中小企業份額。三是引導和鼓勵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援助,鼓勵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信息化建設等。四是維護中小企業權益,開展清理大企業欠款行動。
(五)理順體制,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問題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 工業結構 優化升級
工業結構的主要類型主要指的是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以及不同部門之間所配置的比例關系。工業結構不僅僅是當前經濟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起點。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市場的供求平衡,以便能夠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新型工業化道路中,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聯系
工業化進程主要指的是信息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產品結構的升級過程。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應該依靠第二產業的大力發展,并利用第二產業的發展來帶動一、二、三產業的共同發展。將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逐漸由能源的消耗,轉變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技進步方面?,F代化技術的發展,有效的符合了整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國家還應該有效的推動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強對科教文衛等事業的建設力度。
二、當前工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的競爭力較差
目前,我們國家的工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工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工業的外化率以及工業的外向度都相對較低。此外,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低,國家近年來對科技創新的強度以及產品質量的要求有了明顯的增加,然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國家現階段的工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差,迫使進行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 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長久以來,由于我們國家過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導致現如今的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也是,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我國工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廣泛的應用到現實的經濟理論中,避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
三、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符合國情的監測機制
在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想要促進我們國家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就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們國家國情的監測機制,對我們國家的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行有效的評價,這樣就能夠讓各部門與各企業,都能夠在這項管理和評價機制的督促下,積極進行轉變,進而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結構,推動我們國家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
(二)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內部的自主創新是影響工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新的形勢下,應該有效的提高工業發展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符合我們國家國情的發展和工業調整的新道路。利用我們國家的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同時,需要引進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并開展核心技術,使我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變得更加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例如:廣西市創建了桂林、南寧等高新技術的服務中心,加強了對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強度,實現了經濟利益的快速增長。
(三)加強對節能型工業的建設力度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能源消耗已經是國際能源消耗水平的3倍以上,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帶來了嚴重的能源浪費現象,同時,能源消耗的過程中,也會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故而,加強對節能減排的工業企業的建設力度十分重要,與此同時,也需要對一些高能耗的工業進行淘汰,減輕這類企業的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因此,需要淘汰一大批高污染企業,并為一些高能耗的企業安裝節能設備和污染凈化設備,在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還應該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我們國家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加強高新園區建設
高新園區的建設,能夠將產業之間進行集群建設,有效的增強了工業競爭力。建設高新園區,能夠實現各種資源與人才的合理配置,實現各個工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在市場上的融資,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全面發展。在高新園區的建設過程中,還應該對傳統的工業類型予以改造,并使其工業結構進行必要的優化,提高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深加工水平,也為工業企業之間提供了相對比較公平的競爭機會,避免不平等的競爭,對社會公眾利益造成嚴重損害。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推動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協調我們國家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調整產業發展結構,結合我們國家的發展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進而有效的提高我們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并帶動國家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境.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郜筱亮.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產業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1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刻把握城鎮化對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物質財富收入提升的方向和重大意義,準確研判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妥善應對城鎮化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1978-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173個增加到20113個。根據世界城鎮化發展普遍規律,我國仍將處于城鎮化率30%-70%的快速發展區間,這意味著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仍將持續一個高速增長期,在這個期間內既伴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仡櫸覈擎偦陌l展歷程,過去傳統的粗放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已經帶來產業省級進展緩慢、資源環境持續惡化、社會不穩定因數增多等一系列矛盾和風險。伴隨著國內外內外部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城鎮化的發展必須以提升質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的發展理念。為此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構建綠色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消費環境。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服務城鎮化發展相關行業及企業的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促進資源可以續利用,提高效率。推進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完善綠色建筑行業標準及認證體系、擴大強制執行范圍,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強力推進建筑工業化。
2 我國住宅工業化發展現狀
我國住宅工業化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解決人們居住問題的工業化思路,住宅工業化的發展歷程漫長而充滿曲折。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運用 PCa 大板工業化方法進行批量化進行住宅建設經歷了研究、生產、使用、發展停滯等階段。當時在國外大板工法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全國建筑生產企業在推行標準化、工廠化和機械化的發展裝配式住宅建筑,建筑業曾經開發了一系列新產品、新工藝,如大板、升板體系、預制裝配式框架體系等預制構件,而當時介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落后,工業化生產技術、管理等各環節不健全,對國外相關技術及工藝沒有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出現了很多的質量問題。不僅降低了工業化住宅在人們心目中印象,也失去了一次寶貴的推動住宅產業化生產力水平提升的機會。
20 世紀末至進入 21 世紀后,受我國住宅產業化方針政策的推動和住宅技術發展的需求,住宅科技進步加速發展,我國住宅工業化研究、生產使用與實踐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政府對住宅產業化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推廣應用不斷取得新成效,相關建筑企業和民營資本對住宅工業化技術問題也進行著許多大膽而富有成效的嘗試,積累了寶貴技術和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的住宅工業化的發展取的了較大發展,在住宅工業化的設計理論、計算方法、技術創新、制作工藝、安裝工藝、質量檢測和混凝土新型材料研究等方面,已經形成一套獨特的體系;一些新技術、新工藝已經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人們從新理解和定義了住宅工業化的概念和認真,推動了住宅工業化的蓬勃發展。
3 新型城鎮化與住宅工業化的發展關系
強力推進建筑工業化是實現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大舉措,住宅工業化又是建筑工業化的優選方向和必由之路,因此住宅工業化將再一次推動住宅產業化生產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區別于傳統的住宅工業化的認識,當前所謂的住宅工業化是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來建造住宅,是將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構件在工廠預制完成,然后運輸到施工現場,將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組裝而建成的住宅的生產方式或技術手段,這種生產方式或技術手段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點,集結了新的技術創新,凝結了新的發展理念。
3.1 新型城鎮化與住宅工業化的互動關系
新型城鎮化可以促進住宅工業化的發展。城鎮化簡單的理解就是空間、產業和人口的聚集,住宅工業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城鎮化中三個聚集創造高品質的、低碳、綠色的居住空間。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簡單理解就是意味著多達數億計的農業人口邁入城鎮人口行列。據相關權威資料統計,城鎮化率每提升1%,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增長1.4%。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居住,新增城市人口、原有城市人口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年自然折舊率等因素都將帶來巨大住房需求。這為住宅工業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舞臺,住宅工業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住宅工業化將借助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在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上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新型城鎮化可以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住宅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除行業自身吸納大量人員就業外,還通過自己產業的技術特點和優勢減少了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緩解了行業用工壓力,節約了大量勞動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和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加快了農村人口的城鎮化。住宅工業化通過提供城鎮化所需的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不斷改善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工作條件,吸引著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下轉第389頁)遷移,加快城鎮化進程。
一、文獻回顧
(一)國外研究Makun(1997)立足于生產服務業的增長,從競爭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生產外部化問題。其主要思想是,面對不確定性,企業會通過外購或者分包方式分散風險、將資源集中在最有競爭優勢的環節,從而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FalkandKoebel(2002)認為,影響生產服務業增長的幾大要素有:①服務和產品的轉型;②產品周期的削短;③短期的顧客貨物的生產正在取代大批量生產經營方式。Juleff(1996)強調了生產服務業對于專業化生產的協調和控制功能,貿易則有助于市場擴張,進一步刺激了生產服務業的成長。GuerrieriandMeliciani(2005)從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角度上強調,許多服務業部門的發展必須依靠制造業的發展,因為制造業是服務業產出的重要需求部門,沒有制造業,社會就幾乎沒有對這些服務的需求。Park(1994)從分工角度將生產服務業的功能同分工和貿易的作用結合起來,探討了生產服務業促進競爭力提升以及經濟增長的機理。Marrewijk(1997)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資源稟賦優勢比較理論以及Markusen的模型有機地結合起來,考察了生產服務業、規模經濟以及要素市場之間的一般均衡關系,重點分析了生產服務業的分工機制。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學者開始運用投入產出法測度生產服務業的前后聯系,以便更好理解生產服務業在推動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國內研究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及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學者對生產服務業的研究也不斷深入。顧乃華(2005)基于分工視角、高傳勝等(2005)從降低區域交易成本的視角研究了生產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在不同地區不同表現的原因。徐學軍等(2007)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和共生理論,對制造業與生產服務業的共生模式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劉靚君(2008)具體分析了生產服務業發展的水平,利用1997-2006年全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測算了生產服務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結果表明生產服務業對我國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周鵬余珊萍等(2010)從生產服務業與現代經濟增長關系來分析生產是產品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豐志勇、何駿(2011)在對我國生產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動因和發展空間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生產服務業的三種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
二、文獻評價及啟示
無論是國外的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對生產服務業的研究更偏重于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影響,探究生產服務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缺乏結合本地特定經濟情況的相關研究?;谑占奈墨I來看,學者們偏重于研究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忽視研究現代服務業中的生產服務業。而事實上生產服務業作為現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非常巨大。從理論上看,對生產服務業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細化區域內部服務業發展的特點,充實理論界對生產服務業發展的研究,進一步豐富生產領域的理論研究。從生產服務業對新型工業發展的機理機制出發,分析中原經濟區生產服務業供給和需求能力,將規范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同時運用生產服務業發展研究的相關理論,滿足新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研究生產服務業對新型工業發展的影響,有利于生產服務業理論地域特色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生產服務業發展研究的擴展。
三、中原經濟區新型工業與生產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路徑
中原經濟區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協調發展,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基礎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目前中原經濟區生產服務業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如規模總量不足,質量效益不高,所占比重偏低、內部結構不合理、缺乏體制機制創新等?!吨性洕鷧^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但是新型工業化依賴于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服務業的支撐,生產服務業將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動力源泉。中原經濟區要實現由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化的轉變,就必須堅持新型工業與生產服務業雙輪驅動、融合發展。國務院在對關于支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也強調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物流等生產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為中原經濟區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動中原崛起。目前中原經濟區生產服務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沒有形成與新型工業化相適應的體系。因此,需要對中原經濟區生產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協調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生產服務業供給和需求能力,剖析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途徑和重點領域,探尋生產服務業促新型工業化推進的機理機制,提出推動生產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作者:耿麗輝單位:信陽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論文摘要: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這也為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新型工業化建設離不開新型的生產業與之相適應,但作為生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物流業還難以滿足新型工業化的需要。本文對我國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物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
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實踐表明現代物流業作為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了長足的動力與支持。因此,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現代物流對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專業化、社會化的現代物流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結構穩定、高效運作的物流網絡,不僅可以降低各要素之間的磨損和交易成本,減少用戶使用網絡資源和要素的成本,還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個網絡的收益。對于區域經濟而言,一方面,現代物流有助于區域內各經濟體之間溝通與合作,擴大區域的規模經濟效應并保證區域經濟體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長期性。另一方面,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能促進信息、技術、人才、資金以及政策等資源要素的流動和整合,增強區域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發展。
現代物流能優化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現代物流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分工及產業結構優化,有效促進物流裝備制造業、物流相關產業、物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發展,提高物流活動的效率,促進物流業優化,優化產業鏈與供應鏈。從而對區域內眾多行業的供應、生產、銷售中的物流活動產生積極影響,有效提高區域內各類經濟活動的效率,節約社會資源,對經濟增長方式及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直接產生影響。
現代物流業能成為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發揮“擴散效應”。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現代物流能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形成,從而發揮經濟增長極的作用。加強區域內部的協作與分工,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有利于區域經濟體的內部分工和參與國際分工。現代物流體系能形成面向全球化、區域化、信息化的新型流通模式,極大地促進城市新型商業輻射范圍的逐步擴大。同時,現代物流的發展也能帶來商流、資金流、人流、信息流的集中,壯大城市產業規模,為中心城市“極核”功能和“擴散效應”發揮產生重要作用。
我國物流業在新型工業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粗放型的物流運作模式
新型工業化是低能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技術含量的集約型工業化。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以及生產經營的國際化,要求物流企業為其提供費用更低、服務更優,集專業化、社會化、綜合化于一體的物流支持。然而,目前我國眾多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規模和實力較小,物流功能單一,網絡化的經營組織尚未形成,運作方式與管理水平粗放。真正擁有可以信任的品牌、龐大的物流網絡、先進的管理體制、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豐富的運作經驗的物流龍頭企業還是鳳毛麟角。
(二)物流從業人員素質較低
新型工業化具有明顯的知識經濟的特征,充分重視人力資源效用的發揮。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減少了單位產品對勞動力的需求, 而且要求勞動力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和專業素質。滿足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物流從業人員必然是現代管理知識和物流技術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既要掌握現代物流管理的方法,又要具備計算機和網絡、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知識。但目前我國的物流從業人員現代物流理念不強,業務素質仍停留在傳統運作水平,學歷層次普遍較低,專業能力較差,難以達到新型工業化所要求的現代物流從業水平。
(三)信息化水平、物質技術基礎建設不到位
新型工業化的引擎是信息化,通過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信息化推動的新型工業化能夠刺激經濟持續增長?,F代物流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物流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計算機是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載體。雖然目前我國物流企業普遍擁有計算機,但從聯網企業的比例和聯網計算機的比例來看,距離現代物流信息交換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相當數量的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嚴重不足。同時,能夠有效連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大型綜合貨運樞紐、服務于區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現代化物流設施還比較缺乏,嚴重影響著物流集散和運輸效率的提高,而倉儲基礎設施在數量上雖有一定規模,但其質量和功能已經明顯滯后。
(四)社會觀念與服務意識存在較大的認知差距
新型工業化改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構成和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重要性,高質量的現代物流運作是其重要保證。有關資料顯示,工業生產中物流所占用時間幾乎為整個生產過程的90%。但目前我國商品周轉率只有發達國家的30%,每平方米庫存的商品量只及發達國家的25%,配送差錯率為發達國家的3倍。同時,許多生產企業基于商業機密、物流質量等原因,仍以自營物流為主,效率低下,實際利用專業化物流少,物流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影響了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基礎。這些觀念與意識均難以保證新型工業化的順利推進。
(五)管理體制較為落后
我國物流業涉及鐵路、公路、商業、物資、外貿等領域,而這些領域都進行著各自的物流體系規劃,系統之間缺乏溝通、協調,長期以來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管理體制削弱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些狀況與現代物流產業是相排斥的。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逐步推進,需要進一步加強區域物流產業的交流和合作。管理體制的滯后必然會影響到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新型工業化建設中現代物流的發展思路
(一)充分發揮現代物流的支持功能
利用新型工業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借助物流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和帶動效應,鼓勵多式聯合運輸,整合區域經濟資源,提高物流效率和區域經濟資源利用率,降低企業、社會物流成本,再造企業內部的流程和創新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提供多元化服務,從而實現行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力的提高。
(二)發揮政府職能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依靠政府的有效組織。政府可明確各地區物流競爭優勢的立足點,充分利用各地區經濟的比較優勢,尤其是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等,通過一系列的投資、稅收、人才等政策優惠措施,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市場條件。通過各區域和各部門統籌規劃和合理布局,使得有法可依,合作機制得到完善,逐步消除物流業發展的行政壁壘,從而建立起有序的區域物流競爭與合作秩序。在物流規劃中,與當地產業結構與產業水平,根據不同地區的運輸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物流業。
(三)發展高起點的現代物流示范基地
發展符合新型工業化需要的現代物流業,應以提升區域整體物流系統的運作效率為目標,通過區域物流社會化、一體化協作等方式,引導區域物流向規?;图s化方向發展。由政府牽頭,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規劃建設符合新型工業化需要的物流園區、貨運中心及配送中心,鼓勵社會化、專業化的物流企業發展。通過示范效應,可帶動落后的物流企業更好地融入現代物流行列。同時,依靠集聚優勢促進物流產業的發展,通過知識、技術、資金和土地等資源高效集聚并不斷創新,大幅提高物流運作水平和企業效益。積極扶持高度專業化、社會化、綜合化的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使生產企業將主要資源集中于核心業務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推進新型工業化。
(四)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水平
通過發展現代物流來提升新型工業化的生命力,應該在充分運用既有區位優勢的基礎上,加強物流技術創新,帶動物流產業群的發展,推進整個地區產業的升級和結構優化。信息化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基礎。加快建設適合中國特點的現代物流信息處理通用平臺,加強物流與電子商務有效的融合,實現電子化物流。因此,物流企業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具有廣泛兼容性的數據庫,并選擇優良的數據交換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平臺。同時,根據國際物流標準化的發展方向,積極做好物流用語、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等方面的基礎工作,使各種相關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貨物和相關信息的流轉效率,有效地實現現代物流與新型工業化的完美對接。
(五)培養適應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現代物流人才
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要求的物流人才包括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需要從上到下,各個層面進行全面的培育。提高專業技能,不但要強調物流基層操作人員素質達到要求,而且要注重物流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因此,應制定中長期人力培養規劃,促使多層次、多樣化的物流教育培育體系的形成。只有高素質的物流從業人員的大量存在,才能真正滿足新型工業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