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1 10:58: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邏輯思維訓練對孩子的好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思維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維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斷提高。孩子思維處于直觀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抽象邏輯思維已經開始萌芽,具備了進行思維訓練的基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孩子思維能力鍛煉的黃金期,希望能幫到你。
在寶寶出生的那一刻,他就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也在開始學習并運用思維來思考東西。
邏輯思維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動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結構的核心,因而邏輯思維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個人一生的任何階段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兒童發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這對于孩子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邏輯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即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對于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這個時期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萌發期和關鍵期,所以,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從小就開始發展的,要讓孩子更聰明、更勝人一籌,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0~3歲:動作思維為主在這個階段,思維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完成的。孩子只有在聽、看、玩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進行思維。比如說,孩子常常會邊玩邊想,但一旦動作停止,思維活動也就隨之停止。
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發展都不完善,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往往都是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做起。
首先,理解數字的基本概念。這個階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經能夠從1數到10了,甚至能數得更多。父母在教孩子數數時,不能操之過急,應多點耐心。讓孩子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邊用手摸物品,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因為孩子能夠用手觸摸到著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數數的興趣。
其次,學習分類法。引導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歸為一類,可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用途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標準,即事物的相同點。這樣也能夠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細節,增強孩子的觀察能力。
這時父母們要注意的是,應該根據這個時期孩子的發展特點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對物體進行歸類的時候,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動手把同一類物體擺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重新歸類,引導孩子動手操作。
再次,讓孩子了解順序的概念。這種學習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閱讀,這也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可以是從大到小,可以是從硬到軟、從甜到淡,同樣也可以反過來排列。如家長可以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讓孩子動手把蘋果按大小排列起來;或者拿來軟硬不同的東西讓孩子按照軟硬度來排列。
當然,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許多可以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樣有許多內容可以有助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如讓孩子掌握左右、前后、里外等的空間概念。其實,只要父母善于發現,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3~4歲: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過渡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所以,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思維就可以依靠頭腦中的表象和具體事物的聯想展開,他們已經能擺脫具體事物或行動的束縛,能運用已經知道的、見過的、聽過的知識來思考問題。雖然這個時期的動作思維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維也占了相當的比例,孩子的思維活動已經可以依托一個具體形象來展開了。
在這個時期,如孩子數1~10的數的時候,剛開始可能要依托或借助一些具體的物體(如10個珠珠等)才能完成,但是只要父母注意引導,就可以逐步地過渡到用眼睛“默數”的程度。這其實就是一種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的簡單轉化。
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逐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培養簡單的看圖說話的能力。在認數1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說出帶有數量的一句話;在認數2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孩子說出帶有數量的兩句話;依此類推,逐步提高難度。在加法的學習中,通過展示圖形,使孩子說出2句或者3句話等等,通過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對加法意義的認識,同時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能力。這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使思維的眼睛,孩子通過觀察獲得表象,又通過觀察進行比較異同,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如大小觀察、種類觀察、顏色觀察等。觀察有序能促進思維有序,使學生考慮問題有條有理,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同時使語言表達趨于條理化,促進思維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觀察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動手的能力的培養。這個時期的幼兒已經從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但是思維仍然離不開動作和表象,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促進思維能力的萌發。
其實,培養這個時期的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許多的方法,父母要能夠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4~6歲: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但已經初步出現抽象邏輯思維4~6歲的孩子思維已經能夠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對于事物的理解也發生了各種變化。首先,從理解事物個體發展到對于事物關系的理解;其次,從依靠具體形象的理解過渡到主要依靠語言來理解,譬如當你用語言向孩子描述事物時,一般情況下他都會理解。
第三,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停留在對事物的簡單表面的評價上,現在已經開始對事物比較復雜、深刻的評價。早期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他只能簡單的分辨出所謂的“好人、壞人”,這時他已經能知道好在哪里,壞在哪里,還會用各種理由來說明他的看法。另外,這個時期孩子的思維已經能夠從事物的外表向內部、從局部往全面的深度去進行判斷和推理,并且在不斷地加深。
其實,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 家長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來促進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邏輯思維是一項高級的智力活動,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在實際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獨立思考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使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對于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的孩子遇到各種疑難問題,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而有的孩子還處在自己思考的過程時,有些家長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雖然當時解決了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
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就會養成孩子依賴家長的習慣,而不會自己主動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鍛煉出獨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告訴孩子尋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徑,啟發孩子了怎樣去想、去分析,怎樣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怎樣看書,怎樣查參考資料等。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會充滿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維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從而產生新的動力。
2.討論、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學習中,在家庭生活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家長應引導孩子并與孩子一起共同討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付諸實施。這個過程中,需要分析、歸納,需要推理,需要設想,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
這對于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所以,在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時候,家長同時也應該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學會一些基本方法,以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較快提高。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抽象等。當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談、過于理論的方法來指導孩子,應該在具體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向孩子講解和引導才行。
3.豐富孩子的知識孩子的知識越豐富,思維也就會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也經驗可以使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和想象等,使邏輯思維靈活而敏捷。以化學家門捷列夫為例,他之所以能發現和創建元素周期表,這是不僅僅是因為他深通化學知識,而且他還對物理、氣象等科學領域都有涉獵,從而才能科學地制定出在人類化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元素周期表。
同樣,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有限,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買一些動畫書、卡片、通俗易懂的故事書,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動腦筋的故事書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讀物等,常常拿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這樣就能提高活躍孩子的思維,提高他們進行積極的邏輯思維的興趣。
需要指出的是,家長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應該立足于讓孩子對這些知識充分理解,這是提高孩子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因為孩子不理解的東西,是很難去進行積極的思考的。所以,有目的的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知識也是提高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見多識廣,孩子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加積極地開展起來。
4.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孩子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到其興趣的支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不斷地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因為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來源之一,只有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的孩子,才會引發其對于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家長在指導孩子進行思維活動時,應該一方面根據孩子的興趣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激發孩子對于事物的興趣。
5.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景之中思維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的,接著便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一個邏輯思維的訓練過程,所以說問題是思維的引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會積極活動,從而有效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年幼的孩子總會提出各種稀奇古怪、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當孩子愛提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一起討論、解釋這些問題,家長的積極主動對孩子影響很大。如果遇到家長自己也弄不懂的問題,那么家長可以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復思考獲得問題的答案,這個過程其實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樣,引導孩子遇到問題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對于這個時期的幼兒,家長也可以在生活中經常對孩子提出一些問題,或者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所以,家長應鼓勵孩子對客觀事物進行提問和思考,尤其是當孩子憑自己的經驗作出了判斷,并發表意見的時候。這樣能使孩子對客觀事物的濃厚興趣轉變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因為強烈的求知欲望能極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腦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6.利用想象打開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它能為邏輯思維的飛躍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因此,要善于對孩子提出各種問題,讓孩子通過想象來打開思路。物理大師牛頓在蘋果從樹上掉下現象中引發出想象,最終研究出萬有引力律。某物理學家在評價愛因斯坦時說:“作為一個發明家,他的力量和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應歸于想象力給他的激勵。”這些都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想象的重要性。
其實,對于家長來說,要孩子發揮想象并不難,關鍵在于家長隨時隨地的啟發,生活中只要家長善于發現,善于抓住時機,就一定能夠非常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比如,當看到小汽車圓圓的輪子時,可以讓孩子想象一下,圓的輪子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長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義的問題,孩子們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長們的預料,在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能嘲笑孩子的創意,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家長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
其實,以上各種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只要經常使用,運用得當,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只要父母做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種時機,就一定能夠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生;編題;創新;能力
談起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效,每個數學老師都會有很多教學經驗和方法,在眾多方法實施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忽視對學生學習編題能力的培養,而我認為注重對學生編題能力的培養恰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一個法寶,它可以讓學生“學得深,吃得透”,可以為以后學習奠定基礎。下面我將淺談編題的好處和方式。
一、編題的好處
1.題的好處之――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培養尤為重要,比如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而舉一反三的能力的培養,既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孩子探究思維的靈活性和求異性,通過對學生編題的訓練,恰好可以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采用“一題多變”的思維訓練,把數學基礎知識融合在一起,掌握知識縱橫關系,形成思維的系統性,有利于知識遷移。
2.編題的好處之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從小編題的訓練,尤其是創編、仿編應用題的訓練,需要學生緊緊抓住題中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只有理清數量關系才會準確編題。編題過程促使學生不斷思考,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數量關系,為了訓練學生熟練編題,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一些常用的數量關系式,如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工效×時間=工作總量等。學生從熟記公式到運用熟練,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來源于生活,編題的過程讓學生不斷搜集生活素材,逐漸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媽媽買菜需要多少錢?鋪教室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塊地磚?每公頃地收多少小麥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編題材料,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生活通過編題緊密相連,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編題好處之三――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
學生在編題過程中,往往需要積極動腦思考,思考題中哪些地方可以改編,怎樣由一步題改編成多步題,創編出自己需要的類型題。思考的過程會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創新意識更強,讓學生學習自主編題,是學生在主體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編題過程為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營造了適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環境。
4.編題好處之四――提高了學生語言表述能力。
編題訓練要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數學語言要嚴謹、簡明。在編題訓練中,學生要考慮怎樣把題編得有嚴密的邏輯性,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準確無誤,不然,一字之差就改變了題意。如問題“還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要多少天才能完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學生如果編題時不注意就會改變編題的原意。編題訓練為強化學生語言的表述能力搭建了訓練平臺。學生語言表述能力會隨著編題能力的提高而得到加強。
二、在常規課堂教學中,編題訓練的過程
編題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教師要提高思想認識,把培養學生學會編題的教學理念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中。
小學數學教材低年齡段中有讓學生提出條件或問題的內容,算是對學生編題能力培養提出較早的一種要求或實踐,除此之外,在教材和其它相關材料中再很少出現讓學生編題的內容,這也是造成教師對學生編題能力忽視的原因,使教師從思想上沒有意識到培養小學生編題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要讓教師提高思想認識,這是培養學生編題能力的前提。教師在教給學生基本概念時,要注意結合學生易于接受、感知的周圍環境中的事物進行解釋,闡述,經常訓練學生對概念表達的意義所涉及的事物、問題用數學語言表達,讓學生用最熟悉的事物做編題的材料。
2.仿編題是編題的基礎。
編題形式多種多樣,要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讓孩子們學習編簡單的口算題。老師要有耐心地指導孩子,讓學生參照老師寫的算式仿編,再觀察加減法編題的不同之處――加法的兩個數可以隨便寫而減法則要注意用大數減小數,讓學生知道編題的注意事項。然后,再讓同桌之間玩出口算題的游戲,你來出,我來答,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口算的能力。口算題會編了,在學習簡單的應用題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仿照老師出的例題,給例題換數字,換內容,開始引導學生仿編應用題。比如,動物園里有大象20頭,小象15頭,問大象比小象多幾頭?學生可以把20和15換成別的數字,但同樣得考慮大象的數量要比小象數量多才行,這也讓學生知道編題時不能隨意地安數字,要考慮數量關系。教師再引導學生把大象換成別的動物或者別的物品。這樣編題熟練后,讓學生練習看算式編應用題。這時,學生要考慮加法怎么提問題,減法怎么提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小得到訓練。等到學習改編應用題時,對從小學習編題的同學來說,不再感到一籌莫展。接受改編應用題的這部分知識,在學習編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逐步適應學習編題的過程,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3.學會改編題是編題的重點。
學會改編題可以讓學生掌握一題多變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復雜的數量關系,提高解難題的能力。
(1)改編簡單應用題。
改編題的訓練可以先從把原題中的條件和問題互換開始,改編成一道新的應用題。如:小明買了16袋奶,喝了10袋奶。還剩多少袋奶?讓學生把問題變成條件,把第一次求出的剩余6袋奶變成已知條件,把買了16袋奶或喝了10袋奶兩個已知條件之一變成問題。這樣就可以改編成不同的兩道應用題。原題和改編的兩道題雖然問題不同,但它們數量關系是有聯系的,讓學生通過對比掌握數量關系的轉化,為進一步改編復雜的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2)改編復雜的應用題。
一道復雜的應用題,理清數量關系是解題的關鍵。在講倍數關系的應用題時,我讓學生試著把題中所給的大數和小數互換,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數量關系的變化,讓學生更能明白求大數和小數的不同。此外,要加強學生讀題訓練,讀題時要抓住題中的重點詞句,同時也是改編題的重點。而在讓學生練習編和倍、差倍用題時,我讓學生練習把和倍應用題改編成差倍應用題,讓學生在改編過程中體會出兩個應用題數量關系的不同之處。在應用題教學時,學生經常受文字表達的影響,造成思維定勢,如果我們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常練習改編應用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他們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升華。
(3)根據原題改編多步題。
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或學習的需要,可以把一道基本題中的直接條件,改編成間接條件,使其成為所需要的多步計算的應用題。讓學生掌握基本題與多步題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一題多變的魅力。
如原題:果園里有2400千克蘋果,運走了800千克,還要運多少千克才能運完?改編成二步應用題:果園里有2400千克蘋果,每次運200千克,運了4次,還要運多少千克才能運完?
4.創編應用題是編題能力的提升。
創編應用題是在仿編和改編應用題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獨立編題的一種形式。創編應用題是學生根據各種應用題的情況自己選擇材料,組織條件,提出問題,編擬的應用題是一種創造的作業。在編應用題過程中,學生必須對應用題的條件、問題、數量關系、解答步驟、解答方法,貫穿起來進行周密地考慮,做到條件明確,數量關系合理。教師可以在留作業或改錯題出類型題的時候,讓學生創編應用題。
總之,編題訓練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應用題教學中,只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比較、概括、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就一定能得到發展和完善,從而培養出善于思考、敢于創造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