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7 10:22: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急診科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依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實施辦法》以及遼寧省相關文件、條例等的精神制定本預案。
二、突發事件是指: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突然發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2 、突發災害性事件及社會治安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重大交通事故、飛行事故、重大社會治安事件等。
三、突發事件應急組織領導機構
1 、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
總指揮:院長
總督導:黨委書記
副總指揮:行政副院長、業務副院長
2 、辦公室
主任:主管醫療副院長(兼)
常務副主任:醫務科長、院辦主任
政治工作組:黨辦、紀檢、人事科
人力資源組:人事科、院辦、醫務科、護理部
醫療救護組:醫務科、護理部、門診、各臨床科 室、醫技科室
醫療保障組:藥劑科、總務科、器械科
后勤保障組:總務科
信息宣傳組:政工辦
安全保障組:保衛科
對外聯系組:院辦、黨辦
四、當發生上述所列突發事件時,醫務科、總值班必須于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甄別,由主管醫療副院長以及醫務科根據事件的性質,涉及的人員數量,所需調用醫療救治和防護設備、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情況向總指揮提出啟動本預案的建議,由總指揮宣布本預案的啟動。
五、科室、部門應參照本預案制定本科室、部門的相應措施,并有培訓、檢查落實情況的記錄。
六、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堅持病案書寫及管理制度;堅持三級查房制度:堅持會診制度等保障醫療安全的各項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
第二節人員準備
一、各臨床科室主任、護士長、急診科人員全天候準備人員,建立有效的通訊網絡,隨時準備應付突發事件。
二、夜間各科值班人員隨時準各聽從院總值班調遣。
三、醫院根據突發事件的臨床特點隨時組成具有明顯專業特點的專案組,安排專業人員承擔主檢醫師工作,指導臨床工作。
四、科教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全院臨床、醫技科室應急措施的人員培訓。
五、全院各部門主任,負責將《 應急預案》灌輸至本部門內的每一位職工(包括臨時工),并定期進行演練。
六、指揮中心及醫務科接到需派出醫療隊任務時,白夭由科室主任根據要求迅速做出人員安排,報醫務科組隊;夜間由院總值班根據專業需求從值班醫生中選派,并通知當事科室主任進行人員補充。
七、總務科全面負責外出醫療隊的生活支援、醫務科全面負責外出醫療隊的業務支持。
第三節報告制度
一、任何部門及個人對突發事件必須立即據實報告醫務科或院總值班,不得隱瞞、緩報、謊報告內容包括:
1 、病、傷人員數量。
2 、病傷情況。
3 、參與救治科室。
二、醫務科或院總值班根據職責迅速向主管院長匯報。
1 、突發事件的性質。
2 、病、傷人員數量及病、傷狀況。
3 、參與救治科室。
4 、需要調用的人員、藥品及設備。
三、主管院長親自或委托醫務科按照程序向上級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四、醫務科定期向全院通報疫情。
五、醫院指派醫務科專人負責突發事件或疫情,上報保衛科負責向公安部門提供所需信息;任何部門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向外界散布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
六、遇有下列情況之一者,需立即報告醫務科或院總值班:
1 、發生或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的。
2 、發現甲類傳染病(霍亂、鼠疫)和乙類傳染病中sars 、aids 、炭疽的患者、病源攜帶者以及疑似病人。
3 、發生或可能發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事件。
4 、發生或可能發現原因不明的群體性疾病(發生人數)。
5 、發生劇毒物品、放射源物品丟失。
6 、接診重大意外事故、知名人士、外籍及境外人員、保健對象、大型活動的特殊情況、飛行事故、重大社會治安事件群體患者。
第四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一、主要貴任科室:
醫務科、護理部、門診、急診、臨床科室、放射科、檢驗科、預防科、防疫站
二、各責任科室定期組織全體人員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及演練;并儲備一定數量的所需防護用品。
三、傳染病預警機制
1 、全院及各部門,為了落實“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工作要求,必須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
2 、預警分級
① 三級預警:外地出現疫情,本市無新病例或疑似病例在保證正常醫療秩序的前提下,由醫務科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采購中心及總務科提供必要的物資儲備。
② 二級預警:本市出現疫情,本院接診疑似或確診病例,未開放隔離區時,做好全面啟動應急預案的準備,預防科和防疫站加強消毒隔離制度的監督指導和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措施的落實,保證醫療工作的正常進行。
③ 一級預警:全面啟動本預案,開放隔離區,整合醫療資源,停止探視。
四、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啟動后,各責任科室人員必須時刻堅守崗位,并準備后備梯隊人員,服從院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統一安排。
五、強調各科協同,局部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
六、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常規。保證病歷資料的科學性及完整性。
七、設置警戒線,所有參加救治的人員均有義務阻止無關人員進入救治區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員離開。
八、sars 及腸道傳染病的應急預案另附。
九、救治科室保留病人嘔吐物、排泄物及血液標本。
十、未經批準,病人排泄物不得隨意處置。
十一、在市、區cdc 人員到來之前,防疫站會同保健科人負責流行病學調查,劃定對象,與醫務科等相應部門共同實施監控措施。
十二、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收治需住院患者。
十三、未經批準,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轉出病人。
第五節突發災害性事件及社會治安事件應急預案
一、主要責任科室
醫務科、護理部、門診、急診、臨床科室、放射科、檢驗科、藥劑科、總務科
二、各責任科室定期組織全體人員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及演練;并儲備一定數量的所需防護用品。
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啟動后,各責任科室人員必須時刻堅守崗位,并準備后備梯隊人員服從院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統一安排。
四、強調各科協同,局部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
五、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常規,保證病歷資料的完整性及嚴肅性。
六、設置警戒線,所有參加救治的人員均有義務組織無關人員進人救治區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員離開。
七、按照統一要求,主治科室負責在患者左胸前分別掛上相應色帶(死亡為黑色;輕、中、重傷為紅、黃、藍帶)。
八、對于需手術治序的患者,盡可能安排在大手術室進行,并根據需要開放門診科室手術室。
九、血庫和市血液中心保持密切聯系,保證血液供應。積極使用自體血回輸技術,減少血液需求。
十、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收治需住院的患者。
十一、未經批準,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轉出病人。
第六節保障工作
一、人力資源保障
1 、派出人員的統計及分類管理。
2 、調配院內人力資源。
3 、兌現獎懲。
二、信息保障
1 、檔案室負責收集相關疾病的最新態勢,了解最新的診斷標準、診序方法。
2 、計算機中心維護信息系統,做到信息準確,運行正常。
3 、檔案室隨時根據上級部門的有關要求,填寫表格,進行上報。
三、設備保障
1 、總務科、器械科保證重點部門設備完好,隨時可用.
2 、隨搶救進程及時提供所需設備。
3 、隨時進行搶救設備的現場維修。
四、后勤保障
1 、總務科科保障搶救所需的戰略物資及必要的日用品的供給。
2 、保證電力、熱力、通風、水源的供應。
3 、保證通信暢通,并具有隨時增加通信的能力。
4 、保證運輸車輛的完好,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得隨意調用急救車。
5 、保證臨時設施的建設。
6 、總務科保證參與搶救人員的膳食供應。
7 、總務科保證醫務人員臨床使用衣物的及時洗滌及更新。
五、安全保障
1 、遇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劃定隔離區時,保衛科及時提供人員,并設立專人進行保安,阻止無關人員進人隔離區,患者及可疑人員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救治區域。
2 、遇有突發災害事件及社會治安事件時,保衛部門必須及時對電力、熱力及通訊部門采取保護措施。
3 、與公安部門保持聯系,實施對嫌疑人的監控。
六、生活保障
1 、院辦、黨辦負責做好醫務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對醫務人員家屬的解釋與安撫工作,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總務科保證參加搶救的醫務人員的食宿及身體健康。
2 、總務科保證參加搶救的醫務人員食宿及身體健康。
第七節突發事件醫療救助實施細則及流程
一、突發事件醫療救助實施細則
突發事件為:
1 、化學物品中毒;
2 、批量消化系統中毒(食物);
3 、批量呼吸系統傳染病;
4 、批量消化系統傳染病。
5 、批量外傷(車禍、公共場所擠壓傷、爆炸等;
突發事件地點:
1 、本市本區;
2 、本市外區;
3 、外地;
4 、本院。
突發事件的搶救分類:
1 、院前搶救;
2 、院內搶救。
突發事件的通訊系統手段:
1 、電話2 、呼機3 、手機4 、網絡5 、人工。
突發事件的交通工具:
1 、救護車(120 ) ;
2 、本院車輛;
3 、出租車;
4 、社會車輛。
突發事故的信息傳遞系統:
1 、總值班;
2 、醫務科門診;
3 、急診科。
4 、主管副院長;
5 、院長;
6 、各級衛生局/cdc ;
7 、其它醫院:
8 、政府相關部門;
突發事件的指揮系統:
1 、院長;
2 、主管副院長;
3 、醫務科門診、護理部;
4 、各科主任;
5 、各級醫師;
6 、醫療、護理、行政職能部門;
7 、上級指揮部。
突發事件的物資準備:
1、藥品;
2 、物資器械(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包、擔架、各類夾板、頸托、繃帶、手電筒、蠟燭簡易呼吸器.
3 、救護車;
4 、棉上衣、口罩、帽子、手套、對講機;
5 、食品、水。
上述物品放在指定位置,有關人員必須清楚。
突發事件的外派醫療隊:
1 、領隊:院長/副院長/醫務科/科主任。
2 、人員依突發事件派出專業人員并定人數,一般醫生5 人、護士3 人。
3 、人員依上級需要而定出哪一級專業人員承擔。
4 、按專業不同分別確定派出人員名單。
5 、院內接到通知后應在不超過30 分鐘內,人員、物資、藥品、救護車均必須到達指定部位集合共同出發。
6 、隨時與醫院指揮部聯系通報情況。
7 、服從現場指揮部和上級指揮部的安排。
8 、做好自身必要的安全、防護、避免醫療隊人員傷亡;
突發事件的外派醫療隊:
1 、化學物品中毒:
① 領隊:院長/副院長/醫務科/科主任。
② 隊長:1 人(臨時確定)。
③ 隊員:職業病科醫師1 名、護士2 名、內科系統醫師l 一2 名、外科系統醫師l 一2 名。’2 、消化系統(食物)中毒、消化系統傳染病:
① 領隊:院長/副院長/醫務科/科主任。
② 隊長:1 人(l 晦時確定)。
③ 隊員:消化科醫師1 名、護士2 名、傳染科醫師1 名、內科系統醫師1 名、外科系統醫師1 名。
3 、呼吸系統傳染病:
① 領隊:院長/副院長/醫務科/科主任。
【關鍵詞】突發事件;院前急救;護理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私人車輛擁有率逐年上升,僅我縣一年內新增車輛達到3000余輛,在縣級交通安全措施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創傷、意外事故的發生率大幅提高,我縣地處京、津兩地之間,交通繁忙,事故發生率高。兩年來,我急救中心參加交通事故救援同比增長40%,搶救成功率達到94%,比去年增長高出3個百分點。我院屬于縣級醫院,負責全縣范圍患者的接診工作,120救護車全年出車達上萬次,為了加強我院在人力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盡快實施急救護理,使傷員贏得治療的最佳時機,現將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急救中心參與的突發事件院前急救過程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急救中心共有醫師20名,護士14名,120調度人員為急救中心護士4名,跟車醫師為急救中心醫師8名,護士4名,院內急救中心設120調度室、急診診室、搶救室、觀察室。兩年中,我急救中心共接診突發事件3人以上受傷,重傷2人以上,或1人以上死亡事件共58起,重大事件受傷10人以上6起。醫院制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遇到突發事件,報告主任、護士長,向醫院總值班及帶班領導匯報,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
1.2方法
1.2.1120調度派車4名護理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接聽,接到求助電話后,盡可能準確獲取事故現場信息:如事故現場在哪?事發地點?具置?有無明顯的建筑物?受傷人數?重傷員人數?是否報122、110、119等機構。根據傷員情況合理派車,與110、122實行警醫聯動,互通信息,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
1.2.2明確指揮,進行現場急救出診醫護人員出車前,確認救護車的搶救儀器、設備、藥品是否齊全,到達后及時與調度人員聯系,報告傷員人數與病情。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因素,如窒息、傷口大出血等。傷員救治與轉運,應遵循先復蘇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傷后輕傷,先救治后運送,搬運與醫護一致的原則[1]。根據需要及時反饋現場的信息,遇大型的突發事件,由院內急救中心報告科主任、護士長后決定是否需要再增派人員,盡量派高年資的醫護人員到達現場,進行現場統一指揮,負責評估現場環境,及時向院內急救中心匯報,以便統一指揮。
1.2.3安全轉運傷者轉運途中固定好,肢體固定,傷口包扎止血。頜面部損傷者,將頭偏向一側,胸部損傷采用中凹臥位,有骨折、血管、神經、肌肉、肌腱損傷者可選用繃帶夾板等制動,妥善固定平車,避免途中顛簸加重患者傷情。注意觀察病人神志、呼吸、血壓、瞳孔等的變化,簡單填寫派車單,記錄傷員姓名、年齡、地址,受傷部位及處理措施、生命體征等。到達醫院前,及時與院內急救中心聯系,報告傷員情況,準備搶救儀器與藥品。
1.2.4院內救治工作確定傷員人數后,迅速建立統一指揮小組,由醫務處和護理部統一指揮,急救中心人員做好接受大量傷員的準備,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急小組成員及時到達,與值班人員一起,做好病員登記,仔細查體,防止漏診,準確測量生命體征,生命體征不穩定者,緊急搶救;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病情給予氧氣吸入;有傷口者妥善包扎、止血,肢體畸形者給予制具固定;陪同檢查,并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的變化,一旦病情加重,立即采取相應措施,應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路,根據醫囑應用急救藥物,及時做好各項記錄,安全轉入相應科室進行救治。
2討論
2.1據美國馬利蘭急診研究所的經驗威脅生命的損傷,傷后最初60分鐘是決定傷員生死的關鍵[2]。急救中心所有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司機、調度人員均通過專業培訓上崗,調度人員經過培訓考核后上崗,要求熟悉縣域內的鎮、村、街的名稱及具置,以便快速反應,指揮車輛快速到達指定位置。調度室配備并隨時更新的最新縣區村街圖。當接到電話時,快速確定傷者所在位置,迅速出車,及時準確地進行有效地院前急救,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時間。在我院電話接聽規范中要求電話鈴響三聲之內必須有人接聽,救護車的管理要求救護車白班時間3分鐘內出車,晚上5分鐘內出車。做到反應迅速,出車及時。
2.2急診科護士要求有極高的素質和快速的反應能力我急救中心把急救技能作為立科之本,每月進行急救技能的培訓,熟練掌握各搶救儀器的使用,每月進行急診科危重病的護理查房,充實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各急重癥病人的急救護理措施,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技術操作,才能在遇到危重病人時,不會手忙腳亂。護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在急診科,危急重癥患者是經常見到的,病人及家屬大聲喧嘩,蠻不講理的事情時有發生,認真提高心理適應能力,穩固心理防線,遇事不慌,忙而不亂,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影響到搶救病人的重要任務。
2.3嚴格規范的工作流程,迅速的反應,快速實施搶救,使患者得到第一時間救治,提高突發事件中傷員的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任何工作都不要簡化流程,如出車前檢查車上的物品,對患者仔細的查體,測量生命體征等。我院有一整套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有每一個崗位的工作流程,每一項操作的規范,急診科常見病的診治流程,每一項工作都有嚴格的標準。這是全院和全科醫務人員對工作的總結,是工作執行的標準,必須要嚴格執行。
2.4重視傷者的心理護理在急診病人中,大多數是各種原因所致的外傷,且有大的傷口伴出血,使病人感到不安和焦慮,甚至驚恐,這種心理會加重病人的病情[3]。因此,傷員的心理護理是很重要的,工作中忙而不亂,操作準確無誤,取得患者的信任。對清醒的傷員,主動與其交談,簡單告知其操作內容,讓其做到心里有數。耐心解答傷者的合理問題,使其能主動配合救治措施,提高救治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維新,主編.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東南大學出版社,P128頁.
摘要目的:探討應急預警系統對成批傷員來院后急救的影響。方法:選擇2012年6月~2013年3月救治的成批傷29批次,采用應急預警系統,通過護理流程的改造,完善綠色通道等措施,觀察29批成批傷員的救治效果。 結果:成批傷員的搶救成功率提高到98.80%。 結論:在應急預警系統聯動模式下醫院急救人員能在傷員未到達醫院時,急救人員快速進入崗位,為急救成批傷員贏得了時間,因此應急預警系統的聯動應用能提高成批傷的救治效率。
關鍵詞 應急預警系統;成批傷員;急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90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in the group used in the emergency
PAN Ming-hua,DU Jin-ping,JIANG Ping,et al
(Pudong New Area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city,Shanghai201299)
AbstractObjective: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for batch wounded to hospital after emergency treatment.
Methods:From June 2012 to March 2013,wound in batches of 29 batches,used the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ursing process,improve and perfect green channel,observation of 29 batches of treatment.
Results: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ing betches was up to 98.80%.
Conclusion:Hospital emergency personnel in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linkage mode in the injured not arrived at the hospital,emergency workers quickly into the job,win the time for first aid to the wounded in batches.The linkage of the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applic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batch of urgent cure.
Key wordsEmergency warning system;Wounded in batches;First aid
應急預警系統是一個由院前急救中心將急救傷員的應急狀態輸入信息系統,并能在醫院急救科反映出來,使醫院急救科人員快速、準確應對。我科在應急預警系統聯動模式下,并進行了急救護理流程的建立和改造,完善了綠色通道的服務功能,特別在應對社會突發事件、重大成批傷事件中為搶救傷員的生命贏得寶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2013年3月我科共救治成批傷員29批,其中包括交通事故成批傷19批,毆打致傷5批,工地傷3批,火災成傷2批。
1.2方法觀察比較在應急預警系統的聯動下,急救護理流程改造的前后從所呼叫的醫護人員到位快速、準確性,到達急救室的速度以及各專科醫護人員的配備等情況。
1.2.1應急預警系統應用前的急救流程急救車來院后預檢護士實施評估按成批傷的人數和傷情通知相關急救人員通知專科醫師展開急救。
1.2.2應急預警系統應用后的急救流程急救車來院前預檢護士按照應急預警系統的信息提示按成批傷的人數和傷情啟用急救流程開通應急語音呼叫平臺通知各急救專科人員急救車來院后展開急救。
2應急預警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預警系統包括傷員急救信息屏、應急語音呼叫平臺、聲光報警器。
2.1傷員急救信息屏在急診預檢臺設立了與急救中心聯網的急救傷員信息屏。當急救中心接到急救信息或到達急救現場時,即發出急救信息給醫院的信息屏,信息屏能及時將傷員的一般信息尤其是受傷地點、急救車發車時間、到達醫院大約時間顯示出來,甚至將傷員的心電監護圖形發送至信息屏。
2.2應急語音呼叫平臺用于直接呼叫所需急救人員,如應急小分隊、急診科、各專科人員等。由中國電信提供網絡支持,計算機操作終端在急診搶救室,發出的信息以反復的語音提示直至醫護人員接收信息為止。急救人員接到信息就可了解到急救任務的大概情況。平臺服務范圍遍及全國,如開通可漫游全球。
2.3聲光報警器在急救車即將到達醫院時,急救中心可啟動聲光報警器,報警器發出聲音和光源提示我們在崗的醫護人員馬上進入急救崗位。
3結果
醫院急診科在29批的成批傷員救治中,搶救成功率達到98.80%。
4討論
科學完善的急診醫療服務流程,可以確保為傷員提供一流的醫療服務[1]。為了更好地體現信息的時效性,我科建立和改造了應急突發事件的呼叫流程、預檢護士接診流程、社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批傷急救護理流程、重度顱腦外傷急救護理流程、嚴重多發傷的急救護理流程、嚴重創傷傷員的轉運流程、危重傷員急救護理流程等。
在應急預警系統應用前,只能在急救車來院后,才能采取一系列的應急聯動,而在應急預警系統應用后,一系列的應急聯動在急救車到達前已經完成,急救車一到,醫護人員馬上展開急救,提高了急救的效率。
我院地理位置偏僻又臨近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社會重大突發事件、成批傷時有發生,存在院前急救及院內救治信息不暢,銜接不夠等狀況,當突發事件發生后,成批傷員在短時問內集中入院,給醫院的急診救治造成巨大的壓力[2]。醫護人員只能在傷員到達醫院后才能了解到傷員的病情,采取急救措施,尤其是當有成批傷員到達時,院方不能及時調配相應的人力物力在第一時間內應對批量傷員的救治。急救傷員信息予警系統能使醫院在傷員未到達醫院時有充分的準備。
總之,一個院前與院內急救無縫隙鏈接實施方案,能更好地開展現場急救,高效轉送,縮短接收醫院進入狀態的時間[3]。護士一旦接受到急救傷員信息屏顯示有成批傷事件時,護士可按照批量傷傷員的人數和傷情,立即啟用語音呼叫平臺,通知醫院的各級行政人員、急診科、各專科醫護人員等提前到達現場,提高參與急救醫護人員的反應速度,為搶救傷員的生命贏得寶貴的時間。
參考文獻
[1]許寶華,孫海晨,楊國斌,等.大型綜合性醫院急診醫療服務流程改造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10):685-686.
[2]徐國英,薛曉艷.國內外急診護理工作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護理管理,2009,9(9):8-10.
[3]陳銳,黃英華,楊進.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在院前與院內急救無縫隙鏈接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6):83-85.
總結了大批車禍傷員院內急救的護理管理工作經驗。主要包括: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預案;成立護理管理救護小組,合理安排人力資源;預檢分診、快速分流;重傷救護、有序配合;做好陪檢轉運,保證物資供應;加強心理疏導等措施。認為有效的護理管理是保證成批傷員院內急救搶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大批車禍;院內急救;護理管理
大批車禍是指突然發生、涉及受傷人數多、危重患者多、病情變化大、需要立即采取應急處理措施以應對的事故災難[1]。本院是一所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經常承擔各種大型車禍的救治,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突發性大批車禍傷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把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有效的護理管理是搶救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現將2016年5月15日13點29分在沈海高速鹽城東臺段一輛大型客車發生側翻,造成車內50名乘客受傷的院內救治護理管理經驗及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34例(68%),女16例(32%);年齡3~72歲;顱腦傷14例(28%),腹部傷8例(16%),胸部傷6例(12%),脊柱傷3例(6%),骨盆傷1例(2%),四肢傷5例(10%),多發傷10例(20%),其他傷3例(6%)。其中危重傷員12例(占24%),患者在急診搶救時間5~15min搶救成功后轉入病房。參與搶救護理人員共34人,其中N410人、N316人、N28人,急診急救及危重癥專科護士8人。1.2結果所有傷員均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整個搶救過程緊張有序,忙而不亂,搶救成功率98%。50名傷員中死亡1人,為多發性損傷、雙側血氣胸、嚴重創傷性休克;收住專科治療45例;急診留觀4例。
2方法
2.1啟動應急預案,開放“綠色通道”
2.1.1接到大批車禍報警電話后立即啟動《東臺市人民醫院護理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預案》、《急診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各相關涉及科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1.2對車禍傷員所有的檢查、化驗、用藥全院開放“綠色通道”,一切檢查治療費用暫免,保證傷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有效的救治。2.1.3成立護理管理救護小組。成立人力資源組、分診組、救護組、信息組、陪檢組、協調組、供應組、后勤服務組小組。人力資源組由護理部副主任和急診科護士長分別擔任救護組組長和副組長,負責整個搶救的護理人員調配。緊急抽調院應急小組成員10名、危重癥小組成員10名、急診科全體護士(14名)立即到位準備救護;各科室護士長及護士在各自科室待命,準備接待患者。分診組由平時二組增加至五組,由急診科5名N2護師和5名院應急小組成員擔任。救護組由平時三組增加至五組,由經驗豐富的急診科高年資護士和院應急、危重癥小組護士組成。信息組由應急小組成員負責傷員編號、登記、錄入,做好腕帶和標識。陪檢組由醫生、急診科護士和物業工人組成。協調組由門診護士長、2名導醫護士組成,負責協調檢查秩序,防止傷員堆積一個檢查科室影響搶救。供應組由供應室護士長及科室所有成員組成,負責各種物資供應及上收下送。后勤服務組由志愿服務隊成員組成,負責傷員的生活照料。
2.2搶救分區分室、安排人員到位
搶救分區分為紅區、黃區、綠區三區和清創室1室。紅區(搶救室)主要負責救治重癥及危重傷員,搶救室內設搶救用品、藥品、監護儀、呼吸機等,共設5個救護組,每組3人,由急診科1名N3護士、1名應急小組成員、1名危重癥小組成員組成,急診科N3護士任組長;黃區(搶救室門外部分)1名護士負責1名患者,由急診科N2護士和院應急小組成員負責;綠區(診室及診室外部分)1名護士負責2~3名患者,由院應急小組成員負責。
2.3預檢分診、快速分流
信息組負責登記傷員就診時間、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初步診斷、去向、聯系人姓名、電話,身份不明者按無名氏登記,做好腕帶標識。分診組護師采取一看(看面色、看表情、看呼吸、看瞳孔、看傷口),二摸(摸脈搏、摸肢體的感覺);三聽(聽血壓、聽受傷經過、聽患者的痛苦),全面觀察傷員,迅速判斷病情,邊觀察邊分流,確保防止病情遺漏和延誤,爭分奪秒搶救傷者[2]。在大批受傷患者送來時,不要只注意到那些大聲呼叫者,更要注意到那些無聲者,因為危重傷患者可能就在其中[3]。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在患者胸前用不同顏色做好標記:Ⅰ類紅色(進入紅區,立刻將患者送入搶救室搶救);Ⅱ類黃色(進入黃區,立即監護生命體征),Ⅲ類綠色(進入綠區,安排患者順序就診);需止血、包扎、清創縫合的送清創室處理;診斷明確的盡快護送收住相應科室,盡快分流緩解急診室壓力。
2.4重傷救護、有序配合
三人一組,組長指揮。組長位于患者的床頭,負責呼吸道管理和心電監護;治療護士位于患者左腰位,負責輸液、采血、配血,準確及時執行搶救醫囑,配合醫生實施各種搶救措施;巡回護士位于患者右側,站在急救車旁,負責隨時傳遞所需藥物和搶救物品,備藥、備物,做好特護記錄,包括記錄搶救中的各項措施、給予的藥物及時間、患者的病情變化等;搶救后及時核對和補開口頭醫囑,完善病歷和護理記錄,所有搶救記錄6h內完成。
2.5護送陪檢轉運、做好物資供應
重患者病情穩定后由責任護士與主治醫生一同護送患者做輔助檢查,護送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備好急救藥品和簡易皮囊等,隨時準備搶救[4]。轉運途中患者取中凹位,推車要平穩,平車兩旁要加護欄,防止患者墜落。保持液體點滴通暢,防止血液回流堵塞針頭或輸液管脫落[5]。將患者送到手術室或病房,需將搶救用藥、病情向護士詳細交班,填寫轉運交接記錄單,嚴防差錯。輕患者可由急診科低年資護士和物業工人一同護送。供應室、后勤管理科做好醫療、生活用品的供給,醫院志愿者做好傷員的生活照料。
2.6清創配合、心理疏導
由應急小組護士配合醫生做好傷口清創、縫合、止血、包扎等工作。患者在經歷車禍后會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由本院心理咨詢師負責做好傷員及家屬的安慰、解釋和心理疏導。
2.7及時反饋、持續改進
搶救結束后第2天,由護理部召集所有參與搶救的護理人員召開“5.15大型車禍應急救援反饋會”,聽取多方意見,分析此次搶救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用PDCA循環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6],進一步修改、完善應急預案和流程,達到進一步持續改進的目的。
3討論
大型車禍事故發生后,情況緊急、傷員多、變化快、病情危重,如果救護組織不合理,會耽誤患者搶救[7]。因此,在最短最快的時間里組織相應人員到位救治是大型車禍搶救成功的重點,為此,我們配備完善的各級護理救治小組,職責分明,各負其責,建立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各項技術操作規范,每次搶救結束后進行質量反饋,制定整改措施,進一步優化搶救程序。做好護理人員管理,如在此次搶救中我們發現應急救護和危重癥救護小組成員因為家到醫院距離遠近不一,接到電話后,距離較遠的人員不能在規定時間到崗,為此,我們將救護人員信息進一步細化,按照距醫院的距離遠近,分為第一、第二梯隊,并將外出學習進修人員及時標注,保證救援人員在最短時間到達醫院參加救護。平時經常組織大規模應急預案演練和危重癥患者搶救演練,保證遇到突發事件時護理管理組織得力,全院護理人員協調一致,通力合作,緊張而不慌亂。在搶救大批車禍傷員時,護士在搶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因此,具備相關急救知識技能是大型車禍搶救成功的難點。我們首先加強急診科護士的三基訓練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使其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和熟練的搶救技術,才能在大批車禍的搶救中做到忙而不亂,得心應手[9];其次,護理部抽調全院各科室2~4名優秀護理人員成立院“護理應急救護小組”和“危重癥救護小組”,每年相應課程理論學習后參加急診、ICU各3個月院內進修并通過理論和實踐考核合格后獲得結業證書,作為應急人力和技術儲備,保證搶救時能拉得出、打得響。
參考文獻
[1]魏芳.最新急救服務規范及考評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
[2]許玉冰,馬春.成批車禍患者搶救中的護理優化管理[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2,33(6):688-689.
[3]呂軍,袁慧軍,馬凌.重大交通事故傷521例院前和院內的急救[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6):888-889.
[4]黃向紅.成批車禍傷員院前急救的護理配合[J].福建醫藥雜志,2004,26(6):223-224.
[5]劉選英.大型車禍的急救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3,17(8):457.
[6]管水萍.PDCA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9):105-107.
[7]余志華,何滿紅,黎小群,等.優化急救接診程序在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95-296.
[8]呂麗萍,項玉蘭,毛小媛.搶救成批車禍傷的護理管理[J].護理雜志,2006,23(12):75.
關鍵詞: 綠色通道;護士
急診科是醫院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復雜,時間最緊迫,突發事件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體現一個醫院綜合水平的窗口,為了適應現代急救醫學的發展,提高患者在急診室中的搶救成功率。我院2005年4月進行了急診綠色通道的建設,通過1年多的實踐,急診室護士積極參與通道的建設,加強通道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實施方法
1.1 制定規范、科學、系統的綠色通道管理制度 (1)綠色通道為院內急危重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務系統。(2)綠色通道負責人:急診科主任。(3)預檢分診護士應具有高度責任心和豐富臨床經驗,對危重患者必須果斷、及時分診,并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搶救。其他相關科室人員被呼叫參加搶救時,必須在5 min內到達指定搶救場所。(4)急危重患者由急診醫生和護士長組織搶救。遇有成批患者、意外災害等突發事件時,應立即通知醫務科、護理部、院總值班,啟動我院突發事件應急預案。(5)綠色通道醫務人員要訓練有素、技術嫻熟、職責明確、堅守崗位,能勝任搶救各種危重患者的需要,隨時做好搶救準備。(6)急診搶救室為搶救危重患者的專用設施,不得挪作他用。一切搶救物品實行“五定”制度(定人保管、定點放置、定量供應、定期檢查、定期消毒),保證搶救患者使用。(7)在搶救危重患者時,值班護士應主動觀察病情,準確執行醫囑,醫生口頭醫囑要準確、清楚,護士要復述一遍后執行,及時記錄。(8)綠色通道各相關醫技窗口張貼綠色通道患者優先的標識,保證綠色通道患者各項措施優先。(9)對危重患者實施先搶救后掛號、先用藥后付費等便捷措施。(10)所有檢查由專人護送,所有醫技、病房等相關科室保證綠色通道的暢通。
1.2 從綠色通道的三大要素著手做好綠色通道的建設 綠色通道三大要素包括:(1)人員保證―醫生、護士、工勤人員。(2)儀器設備保證―搶救室內各種搶救儀器要性能良好,呈備用狀態。(3)其他基本設備的保證―醫院的布局,通往各檢查科室的路面條件等。
1.2.1 加強業務管理,提高急診護士的技術力量 提高搶救應變能力,制定系統規范的急救護理技能、培訓標準,并根據標準進行各級人員的定期培訓。制定急診常見疾病的搶救預案,并嚴格執行。定期組織全科護士進行急救技能的演練并每月對科內所有人員進行理論考核及操作考核,并與獎金掛鉤。
1.2.2 健全急救組織,完善急救通訊設備 提高急診護士的急救意識,培養急診護士的預見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急診科所有成員要有完善的通訊設備,急診分檢處有院內急救呼叫系統流程圖,由分檢護士負責呼叫。完善的急救組織和通訊網絡是患者安全的保障。
1.2.3 保證基本設備和儀器設備的完好 急診科設有專用搶救室和完好的搶救儀器設備,由三班護士檢查儀器性能并保持備用狀態,心電圖、呼吸機、洗胃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等搶救儀器均有三級保養,一名護士擔任一個儀器的一級保養員,護士長為二級保養員,儀器科為三級保養,保證儀器完好。其他基本設備包括搶救床、患者轉運的車輛、急救的藥品、急救包等均有專人管理,護士長、院質控小組、護理部負責質量的監控和保證。 1.3 定期召開綠色通道會議 及時反饋通道的運行情況,對存在問題及時疏通,切實保證通道的暢通。每月由醫院組織召開一次綠色通道專題會議,對通道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各相關科室協調解決。同時院領導對急診綠色通道的支持也是綠色通道暢通的重要保證。
2 效果
自從我院建立急診綠色通道以來,護士積極參與了通道的建設與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對綠色通道第一要素人員保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醫生的及時到場,工勤人員的合理安排以及護士的及時救護都與護士的管理分不開。(2)對綠色通道第二要素儀器設施的維護起到重要的作用。急救室內的任何藥品、儀器、設備、物品等都由護士直接管理,護士工作保證了這些設備的完好。(3)對第三要素其他基本設備的維護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急診護士直接參與綠色通道的管理,為患者的搶救爭取了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增加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率,也提升了醫院的整體形象。
3 體會
3.1 強化了急診科護士的心理適應能力 急診室往往是時間急、病情重、意外狀況較多發生的地方,現代急救醫學要求急診護士對危重患者能夠做到快速評估、果斷決策,各種操作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通過對綠色通道的管理,鍛煉了護士在應激狀態下將實力、技術、心智、意志處于最佳狀態,保證了護士在實際搶救患者的緊張環境中技術的發揮。
3.2 提高了急診科護士的溝通、管理能力 急診護士要管理好綠色通道必須與醫生、護士、工勤人員、掛號、藥房、收費等其他臨床科室經常溝通、協調,為了管理好通道也必須經常總結經驗、調整方式、學習管理手段,這些無形中提高了護士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和培養了一定的管理能力。
3.3 提高了急診科護士的急救意識及綜合能力 急救意識是急診科護士最主要的意識。當急診患者來院時,急診護士首先要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通知哪些科室,上報哪一級領導,準備哪些搶救藥品,同時要想方設法解決搶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綠色通道的建設與管理本身就是對護士急救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實踐。
3.4 提高了醫院在醫療市場的競爭力 急診是醫院的窗口,是醫院的縮影,是醫院綜合水平的體現,急診樹立了品牌,提升了形象,提高了醫院在醫療市場的競爭力。
年5月,國務院第7次常務會議通過并頒布施行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該條例的頒布實施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區、市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支持下,縣衛生局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不斷加強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相關法規為主要內容的預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并健全了全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切實提高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基本概況
(一)、全縣衛生系統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的建設,全縣目前已形成了設施和功能相對齊全的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工作網絡和服務體系,有一支人員充備的衛生專業技術和衛生監督執法隊伍。現有縣屬醫療衛生服務機構30個,其中縣級5個(綜合醫院2所,中醫院1所,防疫站、保健所各1所),鄉級20個,另有衛生技術培訓中心、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紅會門診各1個、預防保健站2個。全縣有村醫療站154家,個體及社會辦醫療機構47家。全縣醫療衛生機構有衛生專業人員696名,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職稱282名。全縣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專業人員150余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70余名。
(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情況
受縣衛生局的委托,縣衛生防疫站擔負著全縣10個鄉(鎮),128個行政村,2個場(廠)礦,62個工礦企業,近26.08萬人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執法監督、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任務。防疫站現有職工62名,在編48人,自收自支7人,臨時聘用人員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4人,占職工總數的86%;專科以上學歷者35人,中專學歷者1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7人,其中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5人,中級職稱21人。衛生防疫站的衛生監督辦公樓建于年,面積780.72平方米;綜合辦公樓建于年,面積1165平方米;利用國債資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綜合樓已于年10月投入使用,面積15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180萬元。現有萬元以上的設備20臺(件)。
(三)、醫療救治體系建設情況
平羅縣醫院作為醫療救治體系的龍頭單位,承擔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繁重而艱巨的醫療救治任務,于年12月成立了平羅縣急救中心,設病床300張,其中:急診科用房240平米,設置觀察床10張,“120”救護車3輛,ICU病房設置床位4張和一些基本醫療救護設備。傳染科設置床位20張。縣中醫院設置病床120張,平羅陶樂醫院設置病床50張,婦幼保健所設置床位32張,姚伏中心衛生院設置床位15張,具備一定的基本醫療設備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醫療衛生單位醫療條件簡陋,只能解決當地群眾基本醫療保健。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貫徹執行情況
(一)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衛生技術人員和社會各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認識和了解。
為了加深廣大人民群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認識和了解,我們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材料、宣傳標語、設立咨詢點等多種形式,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相關法規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堅持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傳染病管理、預防治療等相關知識作為衛生技術人員“三基訓練”的重要內容,通過舉辦各類形式的培訓班,加強對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據統計,一年多來,共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000多份,懸掛橫幅20多副,刷寫宣傳標語400多條,接受咨詢6000余人,舉辦各類培訓班17場次,培訓人員達1000余人。通過宣傳培訓,增強了社會各界人士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了解和支持,進一步加強了我縣公共衛生工作,為順利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領導,建立和完善我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面對突襲而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年5月國務院緊急制訂并公布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全縣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領導,根據區、市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縣成立了平羅縣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平羅縣衛生局。實行防“非典”工作縣級領導分工責任制,制訂了《平羅縣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方案》,明確了衛生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職責,確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實。縣衛生局設立了應急指揮中心,下設衛生檢疫、醫療救治、后勤保障等組織。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應急為主、平戰結合,以塊為主、條塊結合,以專為主、群專結合”的原則,順利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為切實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縣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做好防治“非典”工作的緊急通知》,把貫徹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檢查。縣衛生局也把貫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工作納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衛生工作計劃,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同各醫療衛生單位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并進行經常性檢查和定期考核,年終兌現獎懲。
結合“非典”和人間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加強了全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和應急處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預防控制工作預案》、《發熱病人預警監測工作方案》和《人間禽流感預防控制工作預案》,為傳染病疫情的預警、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理等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指導依據。二是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隊伍,并組成了疫情監測、調查處理、消毒隔離、醫療救治等若干分隊,為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理提供了組織保證。三是為滿足“非典”等重大傳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觀察鑒別,籌集資金在縣人民醫院改造建設了發熱門診和隔離觀察病房,在原縣中醫院住院部建立了配備60張病床的醫學隔離留驗觀察站(可隨時啟用)。四是在縣人民醫院傳染科病房建成了具有30張病床,配備了先進設備的傳染病房,配齊了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為各類傳染病人的科學、規范救治創造了條件。年全縣先后共出動疫情應急出理350人次,組織調查處理傳染病疫情26起,對258名可疑癥狀者和接觸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集中醫學隔離留觀、家庭留觀人員3614名。
(三)、強化措施,組織各醫療衛生單位認真開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認真落實傳染病監測與報告制度,建立了以縣衛生防疫站為龍頭,縣鄉醫療單位為樞紐,村級醫療站為依托的傳染病監測報告網絡,實行傳染病填卡逐級上報制度。自開展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工作以來,全縣上下進一步完善了傳染病管理和疫情報告相關制度,實行了“非典”和人間禽流感疫情日報告、零報告制度。縣衛生局和衛生防疫站設立了疫情室,公布了疫情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開通了“國家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專報系統”,實現了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縣衛生局還要求各醫療衛生單位門診醫務人員對就診病人進行門診登記和可疑病人篩查,對傳染病依法進行填卡報告。通過實行傳染病監測與報告制度,確保了發現疫情及時上報,杜絕了漏報誤報現象,提高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快速反應能力。
(四)、加大衛生事業投入,完善公共衛生配套建設。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克服縣財政困難的實際,不斷加大衛生事業經費投入,優先保證了預防保健事業經費的投入,保持對防疫站、保健所正常經費的足額撥款。堅持將農村預防保健經費10萬元和結核病控制經費3萬元列入財政預算,給予及時足額劃撥。加大跑項目、引資金工作力度。自年以來,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對縣醫院、中醫院門診部和住院部、防疫站疾控樓和全縣絕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翻建,使全縣衛生基礎設施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引進和購置了大量醫療診斷治療設備,為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配備了B超、X光、心電圖機等新三件,有效地改善了農村醫療診斷條件和診療質量,提高了鄉鎮衛生院對于重大傳染病的預防和應激能力。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縣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經濟和人民群眾的要求,尤其在年非典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災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縣公共衛生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
(一)、突發公共衛生問題的預防、預警、應急控制處理缺乏統一、科學的運作機制和管理體系,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制尚不完善。
通過“非典”防治工作,我們雖積累了一定的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但從“非典”防治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卻不容忽視:一是部分領導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工作不重視,沒有真正認識到建立公共衛生機制的重要性,沒有從預防、預警方面去長遠考慮,存在遇到突發事件盲目應戰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協調,相互推諉的現象;三是部分農民群眾對縣委、政府的決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還持有反對態度。
(二)、公共衛生相關的基礎設施、設備配套嚴重滯后,農村衛生工作發展緩慢,衛生技術水平、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較低。
目前我縣雖已形成設施和功能相對齊全的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工作網絡和服務體系,但公共衛生基礎建設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醫療單位業務收入的決大部分用于支付職工工資,無力購買醫療設備和引進新技術,普遍存在醫療設備落后,技術條件差的現象;二是由于各鄉鎮衛生院受房屋條件所限,均沒有設立規范的傳染病門診,容易造成醫源性感染和傳播,存在醫療隱患;三是縣衛生防疫站雖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樓,但建設資金不足,缺口40萬元,同時由于缺乏設備配套資金,無法配備較先進的檢驗設備,而現有的檢驗設備比較落后,無法適應當前疾病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需要。四是平羅縣醫院業務用房嚴重不足,制約了急救業務的開展和傳染病的管理工作,醫療設備陳舊,“120”急救系統及車載設備幾乎沒有,只能應付一般情況的急救和普通傳染病的治療需要,不具備應對較大規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條件。縣醫院的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條件簡陋,設置床位少(僅為6張),一旦發生多例“非典”病人,將無法應對。且縣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房設在醫院內,與其他病員及醫院職工家屬區較近,無隔離帶,容易造成醫源性感染和傳播。五是縣級醫療衛生機構職能不明確,功能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強,鄉鎮衛生院重醫輕防、公共衛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虛設,村衛生室只顧追求經濟利益等問題仍然存在;六是以縣級醫療機構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紐帶,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未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強化和發展。七是縣、鄉(鎮)兩級政府未能充分發揮管理職能以及村委會的作用,應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寓條于塊,條塊結合,逐步形成縣、鄉、村三級預防、預警、控制和處理綜合應急機制。
(三)、經費緊缺,限制了公共衛生尤其是預防保健工作的廣泛有效開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公共衛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縣衛生防疫站除搞好計劃免疫和結核病防治外,還相繼開展了慢病防治監測、愛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衛生執法監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職業病監督等一系列專項工作,而這些項目所需經費均未列入縣財政預算。同時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增加,但縣財政對此實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導致醫療單位出現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現象,業務經費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縣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鄉鎮衛生院作為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樞紐,肩負著公共衛生服務的具體工作,承擔著大量的預防保健任務,許多工作都是無償服務。近年來由于縣財政經費較為緊張,劃撥給鄉鎮衛生院的經費只是職工檔案工資的60%,相當于職工工資總額的30%~40%,而業務收入又無法彌補職工工資的缺額部分。工資待遇低,加上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差,造成鄉鎮衛生院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直接影響到農村衛生工作的質量。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務
(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
1、建立健全全縣統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指揮和組織系統。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重大突發事件的統一領導,明確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職責任務,形成以衛生部門為主,部門鄉鎮協調配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控預警和應急處理聯動機制,為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理提供組織保障。衛生部門也將成立相應的指揮協調組織,負責醫療衛生單位的預防控制和應急救治工作,實行科學分工,分級負責,建立和完善組織管理制度。
2、建立統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監測和報告制度。建成以縣衛生局為中樞,縣級疾控、醫療、監督機構為技術依托,以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為延伸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和預警網絡,進一步規范監測、報告和分工協作制度。
3、加強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警機制。進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衛生安全、職業中毒、重大災害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規定,修改完善各類應急預防控制措施,科學分工,嚴格責任,逐步建立起包含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衛生執法監督在內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反應靈敏、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
4、建立全縣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和醫療救治隊伍。加強對全縣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相關法律法規培訓,提高廣大衛生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以及突發事件的防范意識和應急能力,并對應急救治隊伍每年實行專門強化培訓和定期演練,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實的專業應急救治隊伍。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需要,本著業務覆蓋全面、技術過硬、組織嚴密、反應迅速、協調高效的原則,在縣級醫療衛生單位擇優選拔各個相關業務的技術骨干,組成應急處理和醫療救治隊伍,配備相應的車輛和設備,并分設各個專業應急工作組,適應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專業需要;同時在各主要業務單位組建應急工作后備梯隊,以應對重大災害事件的后繼處理之需。
(二)加強公共衛生工作的基礎建設,加大投入,切實改善公共衛生工作的硬件條件。
1、積極爭取政府和上級衛生部門的政策、項目支持,加大公共衛生基礎建設投入,改善縣鄉二級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設施和儀器設備配置,同時確保政府對公共衛生工作相關經費的必要投入,本著協調同步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公共衛生投入適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盡快使原本比較薄弱的公共衛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強。
2、建設設施配套先進、功能齊全的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國家加大公共衛生建設投資的良好形勢,積極爭取縣疾控中心設備配套項目,全面進行技術設備配套和更新,滿足重大傳染病、公共衛生、職業衛生等技術檢測工作需要。
3、在深化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同時,爭取國家政策項目支持,建設衛生監督執法指揮調度中心,配備監督工作必備的車輛、設施,充實衛生監督執法隊伍,為確保公共衛生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相應的硬件條件。
4、加快縣醫院傳染科病房的建設,積極利用國債資金,按照新時期傳染性疾病應急救治工作需要和《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在平羅縣中醫院舊址新建一座高標準、高配置的傳染病樓,配套建設污水處理、醫療垃圾焚燒等設備,并對原中醫院舊病房進行改造,開設發熱門診、腸道門診、肝炎門診及醫技科室,同時應通過多方籌資,購置呼吸機、監護儀、X光機等設備,加強對傳染病區的裝備。新建的傳染病樓將承擔全縣重大傳染病的集中收治處理任務。
5、改擴建平羅縣“120”急救中心,擬新建業務用房1500平方米,規劃建立一個急診手術室、血液凈化室、急診內、外科病房,擴建臨時輸液室、觀察室、搶救室、內外科診斷室及會診室。急救中心將新增呼吸機、心臟除顫儀、監護儀、心臟臨時起搏器、心電圖機、血透儀及附屬設備、手術室設備、救護車及車載搶救設備,對現有部分老化設備進行更新。進一步發揮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災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6、以農村為重點,加強基層醫療預防保健工作的基本建設。繼續實施以房屋建設和基本設備配套為主的農村醫療機構“三項建設”,力爭在5年內實現鄉鎮衛生院診斷急救設備的新三件(心電、B超、X光)的普及配置;在10年內實現急救設備洗胃機、呼吸機、心電除顫儀、麻醉機、尿、生化分析儀等設備在中心衛生院的普及。
【關鍵詞】 心理干預;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leve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pre-hospital rescuer
xu dong-ning,hong chu-yun,tang jin-he.no.3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pre-hospital rescuers.methods the psychologic status of forty-five pre-hospital rescuers from three general hospit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list,and it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enforcing the mental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 study,to base on the measure consequence.results the results about positive items of symptom checklist after enforcing the intervention stud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especially about body symptoms,compulsion,anxiety,depression,drea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onclusion re-hospital rescuers may be have more healthy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be improved when they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negative emotionality by general ment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 mental intervention;pre-hospital rescuers;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應對突發意外傷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對人類社會及生命構成很大威脅。院前急救是現代急救醫療體系的首要環節,院前急救人員在搶救急危重患者生命、應對災害事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院前急救具有社會性、隨機性、緊急性、流動性、急救環境條件差、病種多樣復雜、體力強度大的特點[1]。各類突發急救事件決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強度和高壓力性,這些因素都會給急救人員身心帶來一定的影響。有調查顯示: 院前急救護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本研究對院前急救人員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以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以探討心理健康干預措施的方法和效果,以期為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珠海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從事院前急救工作1年以上的急救醫師(士)、護士,共45名,年齡21~46歲,平均(28.2±6.3)歲;性別構成:男24名(53.3%),女21名(46.7%);學歷:中專10名(22.2%),大專23名(51.1%),本科12名(26.7%);職稱:初級23名(51.1%),中級21名(46.7%),高級1名(2.2%)。
1.2 方法
1.2.1 心理狀況調查 調查問卷選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3],該量表包括九項癥狀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共90個條目,按1~5級評分,分數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被調查人員于2008年12月進行心理狀況評定后,給予綜合的心理干預措施,于2009年6月再次評定,兩次測試評定前使用統一指導語,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主觀感受自我評定,發放問卷時簡單說明測試的目的和意義,以取得支持和合作,調查者獨立完成問卷后收回。共發放問卷90份,收回有效問卷90份,合格率100%。根據院前急救人員的測評結果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與行為方式干預措施,比較干預前后心理健康狀況。
1.2.2 心理干預方法 具體干預方法如下:(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講座,觀看心理衛生知識科教片等方式,使院前急救人員掌握心理危機自我調節的技巧,培養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2)心理訓練。① 開展情景模擬訓練,設置模擬救護現場進行實戰應急演練;參與和觀摩多部門聯合舉辦的應急救援演習,使急救人員接受心理考驗,以達到在高度緊張,危險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提高急救人員應對危機事件的心理承受和防御能力。②開展團隊精神訓練,協調好醫護關系,通過集體活動加深相互了解,共同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工作環境,培養集體榮譽感,同事間建立輕松、幽默的人際關系能有效地緩沖心理壓力。③開展溝通能力和體能訓練,鼓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增進社會交往,增強溝通能力,提高自信心。組織娛樂體育活動,增強體質,放松身心。(3)急救技能訓練,強化急救技能訓練和規范崗前培訓,定期進行急救技能和現場急救技術配合培訓,提高現場救護能力,緩解由于能力和知識的缺乏所引起的心理上的緊張和恐慌感,隨時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情緒。(4)建立心理咨詢平臺,通過心理專家面對面或電話咨詢等方法給予應對方式的指導,尋求心理幫助。心理醫生主動了解院前急救人員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集體心理輔導及個體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緩解心理困惑。(5)心理支持,深入了解院前急救人員面臨的壓力,引導其正確對待壓力,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提供社會、家庭、同事多方面的心理支持,增強其社會適應性。(6)成立由管理者、心理專家和業務骨干組成的心理干預小組,制定心理危機預案。掌握急救人員的心理問題,及時或定期分析急救人員的心理情況,一旦發現情緒障礙,即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急救團隊的凝聚力和應急作戰能力。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數據以(x±s)表示,數據進行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院前急救人員scl-90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和國內常模比較 見表1。調查結果表明,干預前院前急救人員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六項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與常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心理干預后急救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見表2。通過心理干預,院前急救人員的陽性項目數和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的得分明顯低于干預前(p<0.05),說明心理干預后急救人員的心理狀況有明顯改善。
3 討論
院前急救是現代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療衛生工作的最前沿,承擔著各種意外傷害事件的現場醫療緊急救援任務。院前與院內急救在空間、地點、人員、目的、要求以及診治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院前急救人員要具備現場急救應急反應能力,專業性強,責任大,風險高。特殊的工作環境,超負荷的勞動強度和社會對醫療行業要求的不斷提高,使院前急救人員在多樣應激工作作用下,造成了應激反應發生率增高和程度增強,產生的軀體疾病及負性情緒比率增加[4]。本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前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尤其表現在陽性項目數和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方面比較突出。分析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下降的原因,除與急救工作人員工作緊張程度,工作滿意感和應對能力三方面因素影響心理健康狀況外[5],還與以下因素有關,心理衛生知識缺乏,被調查人員只有45%參加過心理衛生知識培訓,而55%的人員沒有接受過相關知識輔導。由于職能部門沒有開設“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多數院前急救人員未能接受過心理衛生知識的專門培訓,一旦在工作中受挫或搶救現場目睹一些傷亡慘狀及受到驚嚇后,不會應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地進行自我調節,形成心理應激障礙,造成身心疲憊。平時對危機的意識淡薄,應對突發事件心理準備不足,以至于當面對突發事件時容易產生心理緊張甚至恐懼。缺乏系統的崗前培訓和定期開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模擬演練,對災害的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安全防護知識沒進行針對性輔導,當遇到現場的火災、洪水、臺風、化學毒氣、倒塌物、爆炸物、疫情等險情時,急救人員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面對復雜場面,容易產生不良心理反應,影響情緒和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心理救援、災難技術培訓、成批搶救流程等是影響急診護士應對災害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因素,應重視災害時急救技術培訓和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提高護士應對災害救援的心理素質[6]。表1 干預前院前急救人員scl-90癥狀因子及陽性項目與國內常模比較表2 心理干預前后結果比較院前急救人員的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現場救治的醫療護理質量,進而影響患者進一步的治療和社會心理康復[7]。本研究采用了綜合心理干預的方法,對院前急救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咨詢和心理支持等多種心理干預措施,結果表明,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后,院前急救人員scl-90多項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顯著低于心理干預前(p<0.05),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系統的心理干預后,急救人員的負性情緒明顯降低。提示實施綜合的心理干預措施,使院前急救人員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加強急救人員的技術與心理儲備,能夠有效地改善院前急救人員的負性情緒,降低其心理應激水平,對院前急救人員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秀華.急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6.
2 龐愛華.院前急救護士心理狀況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06,20(1):211.
3 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26.
4 李風華.院前急救護士心身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3):323.
從搖晃的大樓里轉移到院壩
醫院馬上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院長陳文興在樓房劇烈搖晃中沖向各病區護理站,高喊全體醫護人員必須全力保護轉移病人至醫院空曠地帶。
急診科主任胡同林馬上和護士長安排科室的醫生、護士展開轉移病人的工作。為了防止病人在慌亂中出現意外,護士長李琴站在樓梯口使勁地大喊著:“大家不要慌,不要亂,聽從我們醫生、護士的安排。”急診科有20多位病人正在輸液,門診病人也非常多。有一位來自市中區蘇稽鎮的病人正在做青霉素的皮試,醫生讓他在休息室等待皮試結果。地震發生后,醫生卻不見其蹤影。這下可把醫生急壞了,不僅擔心他在地震時的安全,更擔心青霉素的皮試結果,萬一出現過敏癥狀,后果不堪設想。可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又到哪里找人呢?胡主任一邊安排病人緊急轉移,一邊和同事們尋找這位病人。不一會兒,終于在醫院大門外的人行道上找到了這位病人,看到他安然無恙,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在內一科(肝病專科)的病房里,住著38名危重病人,有的病人甚至正在使用氧氣瓶和呼吸機。時值中午,許多病人的陪護家屬都不在病房里,科室里就只剩下值班醫生和幾名年輕女護士。沒有其他選擇,科主任蘇昌田和幾名女護士不由分說,馬上投入轉移病人的行動中來。平時,這些看起來手不能提、肩不能擔的女孩子,今天不知哪來的力氣,攙的攙,扶的扶,硬是將病人迅速轉移出去了。遇到不能自己行走的病人,兩個護士一組,連人帶床單合力抬出了病房,六七十斤重的氧氣瓶抱起來就沖了出去。有一個叫謝敏的護士,自己有病在身,醫院領導已多次催她住院治療,但在地震發生時,她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轉移病人、搶拿儀器設備,跑進跑出不知多少趟。還有一個叫馬林的醫生,也是因病行動不便,但在轉移病人的緊要關頭,他次次沖鋒在前。
內二科主任伍鳳元和護士長黃玲還沒有來得及組織科室的醫生護士分工,能動的病人和陪護家屬都涌向了樓梯口。科室護士各就各位,有序地組織、引導能動的病人和陪護人員疏散轉移。兩位年輕的醫生彭波、朱健偉則一趟又一趟地抬著那些不能行動的病人,主治醫生張永忠鎮靜地在危重病房巡視,觀察病情,絲毫沒有因為地震的發生而受到影響。10號病床的張世清老人已經70多歲了,是內二科最危重的病人。主治醫生陳莉堅守在病床邊,認真地看著心電監護儀,聽著病人肺部的情況。已有5個月身孕的護士盧娟就在病床的另一邊正給病人吸痰。張世清老人的家屬讓醫生、護士趕快撤離,不要管他們。伍主任卻說:“你們病人和家屬不轉移完,我們醫護人員就不會走!”直到4點左右,病人情況基本穩定后,內二科的醫生、護士才和病患家屬一起撤出了病房,搬到院壩進行監護搶救。
在住院部外科的手術室里,有一位病人正在實施手術,剛剛做好雙下肢的麻醉工作,地震就發生了。病人在得知地震之后,非常恐慌,雙手緊緊抓住手術臺的扶手想要掙扎著爬起來。唐勤富主任馬上安慰病人說:“您不要擔心,醫生、護士都在您身邊,我們不會丟下您不管的。”一直等到這個病人情況稍微穩定了,醫護人員才合力將手術病人抬下樓來。等到了樓下的院壩里,病人緊抓的手才終于松開,大家也松了一口氣。與此同時,在外科的病房里,護士長何竹正滿頭大汗地和科室護士們一道往樓下轉移病人。要知道,外科病房的病人一般都是手術之后的治療病人,病情復雜,特別需要靜養。在這樣萬分緊急的時刻,既要保證病人的安全轉移,又要照顧病人的治療需要,這可苦了外科的醫生、護士們。因為大多數病人都插著引流管、鼻飼管,有的還上了氧氣機和心電圖儀。就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沒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病人的安全和健康是第一位的。醫護人員沒有被困難難住,在克服了平常難以想象的困難下,終于安全地把所有病人轉移了下來。
5樓骨傷科的情況更加嚴重。當時骨傷科共有34位病人,其中有兩位是剛剛做完手術的病人。大家都知道,一般骨傷病人都不宜挪動,何況還有一部分高齡病人,這就增加了轉移的風險和難度。科主任曹忠二話沒說,背起一位病人就沖下了樓。其他醫生護士看到這種情況后,也背起病人就跟著沖了出來,剩下背不動的,就兩個人用床套和被子裹著病人抬下樓。護士張文燕平時誰也沒有看出來,背著一位體重達130多斤的老年病人,一口氣竟然跑下了5樓。除了轉移病人之外,還要搬移治療器具、設備和被褥,就這樣,上上下下跑了多少趟,大家誰也記不住了。
當天下午2點45分,也就是在震后不到20分鐘的時間里,樂山市中醫醫院除內二科10床病人外,其余190多位住院病人已全部轉移完畢,無一人遺漏,無一件意外發生。
從悶熱的院壩轉移到安全的醫院
地震波及后的樂山,天氣依然十分悶熱。醫生、護士們找來遮陽傘為病人遮陽,有的病人怕熱,醫生、護士們就用紙板為他們扇風取涼;有的病人口渴了,醫護人員馬上自己掏錢買來礦泉水為他們解渴,而自己卻沒有顧得上喝一口。為了保證病人的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各科室迅速將各自的病人統一召集在一起,大家相互照顧,相互偎依。看到病人站的站著,坐的坐著,躺的躺著,醫生、護士們又馬上組織人員到各樓層、辦公室將長凳、椅子、臨檢床都搬了出來,但還是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經醫院領導慎重研究并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同意讓一部分治療后期或處于康復期以及病情輕微的住院病人在家屬的陪同下離院回家,待震情穩定后再回院治療。分流后還剩下80多位病人。
這時,有人送來了4位在地震中受傷的傷員。病人腰椎和橈骨等不同部位嚴重受損。經過急診科緊急處理后,馬上又轉到骨傷科進行急救。新病人需要的藥品和治療器材都在樓上科室里面,而余震不時在發生,醫生顧不了那么多了,一趟又一趟地跑上樓去取藥材。尤其是檢驗科的檢驗員王箋,為了以最短的時間拿出檢驗結果,為搶救病人贏得寶貴時間,從大震來臨時,就一直呆在檢驗室里。為了使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盡快得到檢驗結果,科主任周翼不顧余震的危險,毅然又沖進了檢驗室,直到所有新進病人檢驗的結果出來,她們才從檢驗室撤了出來。
當天下午5點半,樂山市委常委、副市長夏代榮在市衛生局黨組書記李五節的陪同下來到醫院檢查災情。在詳細查看了醫院住院部大樓受損情況和住院病人的情況后,為防止余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當即決定把院壩內80多名不能回家的病人盡快疏散分流到武警四川總隊醫院、市紅會醫院和市第二中醫院。
經過迅速的藥品準備和車輛調集,在所有病人晚飯后的7點鐘,市中醫院80多位病人的大遷徙又開始了。醫生、護士帶著各自負責的病人的病歷資料、所需藥品,陪同病人一起再次轉移。就這樣,一直忙到深夜12點,病人才基本轉移安置完畢,只剩下內二科10床的病人了。這名病人此時全身冒冷汗,屬于中醫典型的“亡陰亡陽癥”,如果強行移動,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醫院領導和科室主任當場決定:就地搶救!就這樣,內二科的醫生、護士冒著大雨、頂著余震的威脅,站在帳篷里搶救病人整整一個晚上,直到第二天病人脫離了危險,這些白衣天使的臉上才露出疲憊的笑容。而那些陪護著分流病人的醫生、護士,巡視在病房,靜靜地守護生命直到天亮。
內一科醫生李滿容,11日值通宵夜班并加班到第二天中午1點才離開。下午2點30分,原本在家休息的她,在地震發生后,馬上趕到醫院參加病人的轉移搶救,一直就沒有離開,直到13日凌晨5點,連續工作達42小時之久。外科護士長何竹家的房子被震塌了,她得到消息后,只是叮囑丈夫帶好孩子,自己又一頭扎進了治病救人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