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急診醫學專業的特點

急診醫學專業的特點

時間:2024-03-25 09:58: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急診醫學專業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急診醫學專業的特點

第1篇

1.口腔急診科醫師應具備的素質和技能

口腔急診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體牙髓急癥患者為主。因此急診科醫師要具有多學科的知識和臨床技能,在專科醫院中的急診科往往由口內、口外醫生組成。面對口腔各種急癥,要求每位急診科醫師具有全科臨床診療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診科醫師,不僅要具有口腔醫學各專業的臨床技能,而且還需要急診醫學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嚴重外傷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搶救、心電圖及除顫儀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診科醫師要具有多學科的臨床技能,才能擔當口腔急診科的重任。口腔急診醫學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學科,就要有自己的醫學體系和范疇,它既要有全身醫學和口腔臨床醫學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診醫學所具有的個性,因此它應來源于急診醫學和口腔臨床各學科。口腔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分支,口腔急診醫學也是口腔臨床醫學的分支和組成部分。

2.口腔急診醫學與其關聯學科

急診醫學與口腔急診醫學:首都醫科大學成立了急診醫學系,中山醫科大學急診醫學系還建立起來本碩博教育體系。急診醫學的發展給了我們啟示,口腔急診醫學也會順應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應運而生。口腔急診醫學也應是全身急診醫學的一部分。頜面部外傷常常伴有創傷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嚴重的頜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體溫、脈搏、血壓、呼吸的改變。它們的急救與急診醫學具有共性。同時口腔急癥還常常涉及到心臟疾病、腎病、糖尿病、高血壓、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癥:口腔急診與口腔外科關系密切,口腔急診科每天都要處理創傷、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診醫學和急診科的重要內容。口腔內科急癥:牙體牙髓病急癥是急診科的主要內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診科就診最多的急癥。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體劈裂等也是急診科的常見病。

口腔黏膜病急癥:口腔急診科也常接診口腔黏膜病急癥,如口腔黏膜潰瘍、血泡、帶狀皰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口角炎、鵝口瘡等。口腔修復急癥: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固位釘(或纖維樁)光固化樹脂暫時修復、冠橋脫落復位粘固等。牙外傷急診就診率很高,特別是前牙,損傷后嚴重影響美觀,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療和修復,臨時修復也能使他們感到滿意。口腔急診涉及面很寬,口腔急診醫學做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獨立出來,與其它口腔臨床學科并列,有利于急診醫學的發展。將口腔醫學各學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來,與全身醫學和急診醫學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口腔急診醫學體系[2]。

口腔急診醫學教育體制的建設口腔急診醫學不僅要面向口腔醫學五年制學生,還應培養口腔急診醫學的高層次人才,如培養相應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診醫學的誕生是社會需求和醫學及口腔醫學臨床綜合學科相結合的必然產物,它不但有益于人類社會和造福于人類,同時也有利于臨床口腔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口腔急診醫學教育應納入口腔醫學五年制常規教學內容,以五年教育為主全面實施口腔急診醫學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養和提高五年制口腔醫學人才素質。要編寫和選擇好口腔急診醫學教科書,各口腔院系應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診科及教師隊伍的培養,即口腔急診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教師的口腔急診醫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診科可由口腔內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正畸科的醫師組成,通過在急診科的臨床實踐和培訓,讓這些醫生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學科臨床技能的急診科醫師,并成為本科生口腔急診醫學教學的主力。同時應向國家教育部門申請批準口腔急診醫學專業,使口腔急診醫學專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口腔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

建立口腔急診醫學教育體系,培養口腔臨床綜合素質人才是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也為口腔醫學生畢業后迅速適應綜合醫院和基層社區醫院工作創造條件。為了口腔急診醫學專業的發展,可以讓口腔頜面外科和口腔內科熱愛口腔急診醫學并能夠研究和發展口腔急診醫學的專家教授做碩士、博士生導師,組成培養口腔急診醫學博士、碩士的梯隊教師隊伍。為口腔醫學院校培養高素質的口腔急診醫學教學人員,同時也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口腔急診醫學醫務人員。口腔醫學院系有必要將口腔急診醫學教育納入議事日程上來,為口腔急診醫學教育的建設和發展保駕護航。口腔急診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口腔急診醫學的誕生和發展有待于口腔醫學同仁的認識、努力和支持。在未來的幾年里渴望口腔急診醫學的興起,口腔界的各級領導可以考慮為口腔急診醫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如下環境和條件。

1.口腔急診醫學專欄的開設國內有多家口腔醫學雜志,有條件和有稿源的雜志可以考慮開設口腔急診醫學專欄。為口腔急診醫學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場所。為口腔急診醫學的理論的形成、發展和完善提供園地。

2.口腔急診專業學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診醫學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體牙髓科疾病。這兩個學科的專業委員會應設立口腔急診醫學學組,條件成熟時,有必要建立綜口腔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開展口腔急診醫學學術交流活動,發展口腔急診醫學事業 。

第2篇

1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1教學要求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是運用傳統中醫理論結合現代急危重癥醫學,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急危重癥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和診療技術,是一門跨專業、跨學科的臨床學科。該學科涵蓋各臨床科室的急癥、危重病、危重癥監護和院外各種突發環境下的緊急醫療救護、創傷及中毒、急診醫學管理等。由于其涉及的相關領域寬,具有橫向整合各臨床學科的特點,因此要求醫學生不但能掌握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求醫學生能運用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的方法和技能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1.2具體應用方案“實時反饋”正是根據教學要求圍繞考核病例,提高醫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實施流程:給予醫學生建設性的反饋(5~10min),其內容包含醫學生表現優秀的方面、需改進及注意的方面,灌輸急診理念、中西醫結合思維,并提供學員繼續學習的方向、最新醫學進展,以達到教學及評量的目的。

1.3教學優勢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專業的臨床醫學教育具有濃厚“師徒制”特色,這同Mini-CEX一對一的評估和教學方式有相通性。主管醫師可以通過直接觀察醫學生對患者進行的醫療行為,立即發現問題并能給予及時的指導,透過實時反饋,可鞏固醫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并提高體格檢查、溝通技能和專業態度。因此較傳統臨床技能考核更具合理,真正達到以考促學,提高臨床能力的目的;較傳統灌輸式教學更能調動醫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在教學考核中的應用

2.1具體的考核流程一次Mini-CEX測評大約需要20~30min,由已接受培訓的主考醫師負責,通常在每月的最后一周進行。在主考醫師直接觀察下,醫學生進行相關的病史詢問、重點式的身體檢查,或是在檢查后告知患者可能的診斷及相關之治療(15~20min)。而主考醫師在旁直接觀察受試醫學生與患者的互動后,立即給予醫學生建設性的反饋(5~10min)。評量結束后,主考醫師需將此次評估所花的時間及評語簡單地記錄于評估表中。

2.2考評指標根據2001年美國內科醫學會(ABIM)修訂的Mini-CEX評價量表,包括以下7項:醫療面談技能,體格檢查技能,專業態度,臨床判斷,溝通技能,組織效能,整體臨床勝任能力。Mini-CEX評估采用3等級、9分制評分。1~3分為未符合要求,4~6分為達到要求,7~9分為優秀[3]。

2.3Mini-CEX教學考核優勢①Mini-CEX考評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可廣泛應用于病房、門診、重癥監護室和急診等多種環境,有利于全面考評醫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實際的臨床處置能力[4]。對于急診、重癥監護室而言,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實施,考評可以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利用真實患者對醫學生的某一方面能力作出測試,由主治醫師作為觀察者給予打分,因此考核更具靈活性。②傳統的筆試、問卷、病例分析等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應一個醫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在臨床實踐工作中評估醫學生臨床能力則是比較理想的評估方法[5-6]。在急診學科方面由于患者真實性的差異,可能會影響醫學生完成操作的質量,而Mini-CEX作為一套具有教學功能的測評工具,則能多次觀察、評價醫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從而能更準確地評估醫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我們認為Mini-CEX不僅有利于科學考評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還有利于全面了解其醫患溝通技巧等醫學人文綜合素質,是一種靈活、有效的實訓和考核方法。

3教學應用的成效

第3篇

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的跨專業的臨床學科。20多年來,急診醫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進入老齡化社會后,疾病譜的改變對急診醫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迫切需要反應迅速、技術精湛、知識全面的醫學人才,這就對急診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意味著急診醫學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向更高的層次邁進[1]。我院自2007年成立急診醫學教研室以來,已分流3屆急診專業方向本科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初步積累了一些臨床教學經驗,現介紹如下。

1急診醫學的臨床特點

1.1發病急,變化快,時效性強無論是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病急性發作或意外傷害,均系突然發病。贏得時間和挽救生命是急診醫學的工作重點和難點。急診工作者應在診斷處理過程中建立時效觀念,用以判斷與預測病程或病情的進展。

1.2疾病譜廣,病情復雜急診醫學包括了各臨床學科的急診傷病,疾病譜非常廣。這就要求急診醫師具有堅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廣泛的多學科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才能判斷跨學科的疑難急癥,力求避免誤診誤治。

1.3特殊的臨床實踐規律臨床醫學的其他專業在診治患者時原則上遵循采集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的程序進行。在急診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癥的救治時不應有按部就班的程序,應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維模式。

1.4工作強度大,涉及關系復雜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所接觸的患者及家屬可能具有非常復雜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診醫師要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社會關系處理能力。

2急診醫學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師資嚴重缺乏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從事急診工作的師資隊伍還非常年輕,人員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高年資的急診專業師資。他們必須在完成大量臨床工作的同時來承擔教學任務,無固定帶教師資,導致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斷適應不同教師的帶教風格,影響了教學效果。

2.2教學實驗條件不足急診醫學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再加上地方經濟差異、部分領導認識不足等條件限制,導致對急診醫學的支撐不足,尤其是硬件設施的匱乏,比如帶教經費的不足,教學場所和教學設備的缺乏等。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急診醫學更快、更好地發展。

2.3對急診醫學的特點認識不足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疾病譜也隨之而改變,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的年輕化,車禍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嚴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臨床思維模式去應對當今的急診事件,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阻礙急診醫學的發展。

2.4護送患者的重要性在臨床工作中,常讓學生參與護送患者檢查、入院等,許多學生就表示不理解,認為在急診科實習是為了學習如何對就診患者進行急診急救,護送患者有專門的護工,為什么要我們去?因此,教師必須明確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認知急診醫學自身規律,急診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萬變,在護送患者的過程中,要仔細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對疾病預后的判斷能力。

3對策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人才建設是急診醫學發展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一支良好的急診專業師資隊伍后,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發展。因此,教研室在進行急診醫學臨床教學前首先應注重師資的培養。青年醫師必須要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及住院總培訓制度,并進行嚴格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再選擇相應科室輪轉;同時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研究生。教學方面,每學期教研室都要備課、講課,高年資教師隨機旁聽青年教師授課,課后共同研討、總結。同時,為了提高授課技巧,組織教研室所有教師參加各院系主辦的名師示范教學,并積極參加學校每年舉辦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繼續教育方面,盡量創造機會讓每位教師輪流參加各種國家級、省級的學術研討會、學習班,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經過幾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理論基礎知識扎實、技術過硬的師資隊伍。

3.2克服條件限制,保證臨床教學質量

目前,急診醫學發展的客觀條件仍然較差,尤其是硬件設施(固定的實驗室、配套的實驗設備等)匱乏。但教研室克服種種困難,積極與麻醉、內、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資源進行教學。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急診醫學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受到了各用人單位的青睞,也加大了醫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領導建設急診專業的決心和步伐。

3.3轉變思維模式,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途徑

3.3.1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疾病譜的改變,引導學生樹立新的醫療觀念,適應新的醫療模式,培養創新性思維是教學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要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式,不能按照過去先診斷再治療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分析,尤其是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維護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檢查、診斷及確定性治療。

3.3.2做好學生實習時間的安排在學生實習時間安排上,不同于其他臨床專業的“八小時”概念,不單獨給學生排班,每個學生跟隨固定的教師值班,這樣讓學生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有機會接觸更多有意義的臨床病例。

第4篇

關鍵詞:教學模式;降階梯思維;人文精神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于生命健康的需求遠遠超出了我國醫學的發展水平,而作為守衛人民生命健康第一條防線———急診科則成為整個工作的重中之重[1]。目前,我國大多數急診醫師都是由所在醫院的其他科室的醫師臨時組成,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的培訓教育[2]。因此,急診專業醫師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就此,現將我們科在20多年帶教中所積累的經驗總結分享。

1急診醫學疾病譜的特殊性與教學模式的辯證關系

1.1急診科的教學應該是以癥狀體征為中心的教學

其他專業科室的疾病譜是按照人體系統進行劃分,在各個專科進一步明確診斷,進而給予專業的治療。所以其它專業科室的教學模式較為傳統,是按照某種明確的疾病為綱要,展開相關的局部解剖學回顧、分析其病理生理變化、總結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再進行鑒別診斷以確診,最后給出明確的治療方案。然而,急診科的疾病往往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發展快、診斷及系統劃分不明確、同時有多種不同程度的合并癥等特點,可在短時間內致殘或致死,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急診醫生明確所有的診斷后再制定治療方案[3]。為此,應該以癥狀體征為中心,維持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在展開救治的同時進一步明確診斷。因此,為了滿足急診工作的需要,急診教學必須放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切合急疹疾病譜的特殊性,建立合理的急診教學模式。作者在急診教學中以癥狀體征為中心,根據病人的危急程度分級,需要急救的先按照急救流程進行搶救及生命支持,相對穩定的可按照癥狀體征進行臨床路徑的排查、診斷以及鑒別診斷,急診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各種急救流程的標準化,教學結合各種癥狀體征的臨床路徑教學[4]。比如,對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首先不是明確此患者的診斷系肺梗還是心律失常,而是果斷啟動EMSS,進行心肺腦復蘇,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此基礎之上才有可能進一步明確患者的基礎病,因此,急救流程的教學對于急診專業醫生尤為重要;而對于急腹癥的患者,可按照腹痛這一癥狀的部位及其性質,結合查體的陽性體征,進行排查、診斷及鑒別診斷,所以,急腹癥的教學不同于闌尾炎、空腔臟器穿孔以及膽囊炎等疾病的教學,應該是成熟的急腹癥臨床路徑的教學。

1.2降階梯思維模式貫穿于急診教學之中

急診病人中許多相同的癥狀和體征既可以是輕癥,也可以是重癥,也可能是病情迅速進展和發展緩和的疾病的共同表現[5];所以在急診臨床工作中需要對某一表現首先考慮其嚴重情況的可能性,在排除嚴重情況后才能考慮其他較輕微的疾病[2];而王佩燕教授在2007年提出了降階梯思維模式在急診工作中的應用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一矛盾。例如,作者曾接診到一位胸痛患者時,首先想到的是主動脈夾層、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肺動脈梗塞等致死性疾病,這時需要通過血氣分析、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測定、凝血功能檢測、心動超聲、CTA以及冠狀動脈造影等快速檢查進行排查,在排除這些常見致死性疾病后才能考慮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及肋軟骨炎等輕性疾病。由此可見,在急診專業醫師的培養中,降階梯思維模式必須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6]。

2急診教學中應該重視人文精神

目前,我國醫學教育還存在“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質”、“只見病,不見人”的問題,忽視對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和醫學人文素質的教育。而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使部分醫務人員缺乏整體臨床觀念、醫患溝通技巧,以及對病人的關愛等[7-8]。身與心是一體兩面,軀體的疾病可帶來患者的心理障礙以及患者家屬的急躁心理,同時,心理障礙又可加重軀體疾病或嚴重干擾軀體疾病的救治效果。醫務人員人文素質低下,溝通技巧差,常常會誘發醫患對抗,不利于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不利于醫療的救治效果。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懂得平等待人才能獲得良好的口碑。急診科作為醫院工作中醫患矛盾沖突的重災區,工作中頻繁的醫患糾紛已經使人們意識到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在急診醫師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重視人文素質教育[9]。

3PBL教學模式在急診教學中的應用

PBL教學模式在國外醫學院校已經普遍實施,已經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而在我國因受到教室、設備資金不足以及師資力量欠缺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與傳統教學和學習觀念、習慣的沖突,導致PBL教學模式的推廣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在PBL教學的試點中發現,矛盾沖突多、既嚴格又靈活是急診醫學學科的固有特點,非常適合以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模式,更容易引發學員自主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把握教學主線的前提下給予輔的指導教學,PBL教學取得了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10]。作者在教學中將院外急救分為現場急救、轉運、以及途中救護幾個環節,在各個環節針對性的提出問題,經過熱烈的小組討論,學員對于現場急救的檢傷、協作、急救原則、急救技能、肢體固定、轉運病人的措施等知識的學習興趣明顯高于傳統教學,并能夠深刻理解和記憶這些急救技能的各種要點[11]。

4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使急診醫學的教學水平與國際接軌,培養出合格的急診專業醫生,我國醫學院校的教學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深化普及PBL教學模式的推廣,重視學員醫學人文素質的提高,運用降階梯的思維模式,按照“追表尋因法”以癥狀體征為中心建立規范化急救流程和成熟臨床路路徑教學。

參考文獻:

[1]高燁,吳夢茹,梁歡,等.降階梯思維在青年醫師及進修醫師急診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3):535-536.

[2]肖敏,楊賢義,陳立東,等.急診醫學程序化目標教學模式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1):195-196.

[3]劉艷麗,陳永進,張旻,等.口腔醫學本科生急診臨床實習教學模式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6):1259-61.

[4]謝宗豹,陸秋琛.臨床教育質量檢測與實踐教學體系架構[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90-93.

[5]項和平,李賀.案例教學法在急診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5):985-987.

[6]周彤,李翠萍,郭瑞峰,等.急診醫學實踐技能教學模式的建立及評價[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4,10(36):905-907.

[7]金偉,羅燕.急診臨床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7:40-42.

[8]向強,劉明華,文亮.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思路和模式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50-52.

[9]李飛,成祥林,孫亞凌.“癥狀-疾病-急救技能”漸進式教學在急診醫學教學中的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5,22(33):55-56.

[10]張正良,白鄭海,許鳳,等.PBL教學模式在口腔醫學專業急診醫學臨床見習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3):550-552.

第5篇

老年醫學專業人才應從以下醫學專業人員中選擇:(1)五年制以上醫學院校畢業的本科生或本碩連讀的研究生;(2)根據全國統一考試成績并通過復試錄取的老年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3)家庭和社區住院醫師。

2老年醫學臨床教學課程設置

2.1老年基礎醫學

衰老的生物學包括基因、生物化學、細胞、衰老進程的理論;衰老過程中的器官組織解剖和生理學;疾病和衰老相關障礙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疾病和衰老相關障礙的流行病學和自然轉歸。

2.2老年心理醫學

是心理學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人們在衰老過程中發生的心理活動變化和規律。

2.3老年病學及老年相關臨床問題

老年病的臨床特點:①多病共存、病因復雜、長期積累;②發病隱匿、緩慢,多屬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與病理變化很難區分;③多種器官處于臨界功能狀態、病情變化突然、治療難度大、預后差。包括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老年心血管系統疾病、老年神經系統疾病、老年呼吸系統疾病、老年內分泌疾病、老年代謝性疾病、老年消化系統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老年腫瘤等。

2.4老年康復醫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譜、疾病譜的明顯變化,殘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康復日益為社會所重視,特別是對老年病的康復醫療尤為重要。老年康復醫療內容主要分3大類:即預防性康復處理、一般性治療措施和有目的的恢復已喪失的功能。

2.5老年預防醫學

是老年醫學最重要的一門科學,其內容應包括老年流行病學、營養學、運動醫學、養生學、保健醫學、心理衛生、健康教育等。要了解老年人常見病的病因、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加強衛生宣傳,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識,推進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營養飲食。建立多層次的老年人醫療保健制度和體系,將老年保健工作納入初級衛生保健工作計劃勢在必行。

2.6老年醫學研究

科研訓練包括理論課程和實驗室的實驗,加強臨床醫學的研究,提高對老年常見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3提高帶教老師素質,打造先進教學團隊

一名好醫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師,但一名好的臨床老師首先必須是一名好醫生。教師自身素質是培養高質量老年醫學人才的關鍵。帶教老師首先需加強內在修養,重視自身品行道德對學生的影響;也要不斷督促自己加強業務學習,更新知識結構,熟練運用新技術、新理論、新療法,提高臨床教學水平。皖南醫學院老年醫學科根據科室人員結構成立以高年資副主任醫師職稱以上的醫師負責的帶教治療組,每個治療組包含各級職稱的帶教老師,各個治療組在科主任的領導下團結協作,制定詳細的帶教計劃,充分發揮治療組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特長,構建和諧氛圍,打造先進教學團隊。另外根據皖南醫學院的統一要求選擇具有主任醫師職稱的或已經具有研究生導師資格的醫師申報老年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資格。學院根據申報材料組織專家組進行評審,最終確定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人選,并負責對新上任的研究生導師進行培訓,做好導師隊伍的建設和動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作為治療組長和研究生導師在教學團隊中發揮帶頭作用。

4加強臨床能力培養,探索老年醫學臨床教學新模式

4.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

(1)理論知識準備:要求進入臨床科室之前,認真復習老年常見病診療和危急重癥搶救措施等理論知識,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

(2)臨床基本技能訓練是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室指定一位高年資醫師擔任教學干事,按照《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方法》,負責安排臨床技能的學習及值班工作。先在本專業科室學習工作9~12個月,要求熟練掌握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方法、門急診處理、接診病人、危重病人搶救并能對實習醫師進行業務指導[4]。由導師、治療組長及教學干事組成考核小組分階段進行病歷書寫、體格檢查、基本操作、病例答辯考試。

(3)以心血管專業為基礎,樹立全科意識:老年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老年疾病可能涵蓋了多系統功能障礙,老年人群的醫療服務與普通人群存在明顯差異,為他們提供醫療服務需要特殊的知識、態度和技能,培養能給老年人提供適宜的醫療服務的現在及未來的臨床醫生是非常緊迫的任務。為了培養學生較為全面的綜合性臨床技能,根據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由帶教老師和學生共同制定臨床二級學科范圍內的輪轉科室,進入臨床二級學科范圍內相關科室輪轉,要求包括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心血管內科、急診醫學科至少六個以上專科,每個專科1~3個月時間,各輪轉科室專門安排具有副主任醫師職稱的高年資醫師作為帶教老師安排在該科的臨床技能培訓和值班。由帶教科室組織專家進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需繼續在該專科輪轉直到合格為止,要求學生掌握輪轉各專科的基本診斷、治療技術。輪轉結束后再回到本專業科室繼續強化臨床技能的訓練,逐步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

4.2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1)溝通能力是醫療活動的基礎,良好的溝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診斷、治療和病人教育。老年患者年高體衰,聽力、語言、肢體功能甚至認知能力都有下降甚至缺失,關注、真誠、尊重、同情、愛心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再通過親切、自然、得體的語言可使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獲得滿意的診療服務,使病人滿意率提高。在臨床培訓過程中需要指導研究生學習醫患溝通的能力如:①和病人及家屬交流時能自然地展開和終止話題;②能充分獲知與疾病相關的信息;③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④簡潔明了地解釋疾病的診斷情況、治療手段、重要檢查的目的、結果及預后;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有問題出現時協調解決。

(2)在臨床學習過程中通過患者或模擬情景進行階段測試,評估學生在接診病人過程中展示交流的能力[5]①包括自我介紹和角色介紹;說明訪問的原因;傾聽病人的訴說,不隨便打斷病人的談話;事先準備好和病人交談的若干事宜;②自如地展開或終止話題;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并有所反應;觀察細致,關注病人的明顯不適,獲得有關病人疾病狀況的所有信息,以幫助正確診斷;③結合病人的生活背景,如家族、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情況,了解病人的恐懼、擔心和期望;④對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可能需要的醫療措施解釋應清楚明了,避免使用過于專業的醫學用語;⑤鼓勵病人參與診療方案的確定,分析疾病診治過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解決問題;和病人或家屬持不同意見時,協調解決;⑥幫助病人區分鑒別蜂擁而至的因特網、報紙、雜志上的醫藥介紹或廣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需滲透到每一天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導師要言傳身教,充分發揮帶教老師的示范作用,引入主動服務的理念,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5規范科研訓練,提高科研水平

老年醫學專業的科研能力訓練要突出醫療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獨立的科研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是高級醫學專業人才的必備素質。在科研能力的培養上主要讓學生參加臨床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學習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另外,導師和治療組長應有專門的臨床科研課題,讓學生參與課題的研究,了解自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方法,學會總結研究結果,重點探討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機理,寫出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在不影響臨床實踐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基礎實驗研究的方法,參與部分基礎實驗的課題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指導學生閱讀指定專題的中外文獻,并書寫醫學綜述,反復修改,掌握科研方法,培養科研工作的良好素養。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老師要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在專業的網站和學術論壇上通過多渠道、多途徑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技術水平。

6完善獎學金和崗位津貼

為促使廣大醫學院校優秀畢業生從事老年醫學專業或報考老年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應設立相應激勵機制:(1)醫院應設立獎學金制度,鼓勵醫學生從事臨床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根據階段考核成績設立不同等級的獎學金;(2)通過參與臨床住院醫師工作與值班,醫院和科室應給予一定的崗位津貼,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并隨物價上漲進行適當調整。

7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提高綜合素質

由于直接與老年患者接觸,學生首先要具備高尚的醫德情操,牢記學醫的初衷與誓言,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工作的宗旨。同時也要了解并掌握與醫療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醫療保險的相關規定。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帶教老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也要善于與學生交流,教育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斷培養并以身作則展示對患者的責任心、愛心、同情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擯棄浮躁思想,踏踏實實的對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疾病纏身、身體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

第6篇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is a kind of innovation in the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the duties need to perform and the task needs to accomplish by the tuto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cleared and definited. The study is aimed at summarizing the details of tutor's duty, tasks and goals under the dual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ts analysis.

關鍵詞: 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雙導師制;任務目標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undergraduate education;dual tutorial system;mission objective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7-0247-04

0 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我國將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具體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三十條建議,包括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鞏固本科教學基礎地位、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等。

為順應醫學教育改革趨勢,貫徹和落實《意見》的精髓,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于2013年聯合提出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雙導師制教育模式。通過對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及云南省各高等醫學院校部分師、生進行系統的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師生對雙導師制的認識、具體實施辦法、效果分析、評價等。在對隨機發放的350份學生問卷和300份教師問卷進行統計發現,近80%的學生和近70%的老師認為很有必要實施雙導師制教學模式;46.7%的老師和35.1%的學生認為導師的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在走訪和座談的過程中,多數教師和學生對如何順利開展并實施雙導師制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尤其對導師的職責和任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實施辦法。

目前,我國部分高等醫學院校也開展了雙導師制教學工作,在具體的導師指導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也起到了一定的實效。但是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系統的雙導師教學體系、管理制度、實施辦法、考核、評估等,大多停留在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而自由發揮的層面。本研究就是通過前期的大量調查、研究、分析,結合醫學教育現狀及導師、學生、課程等諸多因素,圍繞精英教育和卓越醫師培養目標的實現,明確在雙導師制教學模式下導師的遴選標準、各階段培養目標、任務、職責等具體內容,讓導師遵循共性的醫學教育規律,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更好地引導、指導、培育學生。

1 導師遴選標準

1.1 具有較高的品德修養與高度的責任心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老師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需要以自己的良知教育、幫助學生,以自己的行為引導、指導學生。無論是基礎導師還是臨床導師,他們在學生的思想品質塑造、日常學習養成和行為規范中都起著示范、權威的作用,導師的言行舉止、品德修養直接影響著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素養的形成。因此,應把品德修養、人文素養等作為遴選導師的首要參考指標。

1.2 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扎實的專業知識

醫學是一門特殊的專業,醫生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醫學高校及教師擔負著培養精英型醫學人才的重任,導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直接影響到一個醫學生的成長、成才,乃至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導師必不可少的條件。

1.3 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與各教學環節的關系,具有專業指導能力

這是一個指導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只有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準確了解和把握醫學生的教學計劃和每一個教學環節,才能在醫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給予合理、有效的指導,為醫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 明確導師培養目標

盡管占調查樣本70%的老師認為有必要對臨床醫學本科生實施雙導師教學,但是僅有12.8%的老師比較了解雙導師制教育。因此,在進入具體指導教學之前,導師必需要明確自己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所要承擔的任務和目標。

2.1 適應大學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入學伊始,學生由高中踏入大學校園,面對全新的環境,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學習與生活態度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導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價值觀念方面的教育和幫助,盡快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轉變學習、行為習慣,較早完成角色轉換。主要幫助學生實現下面四個目標。

①思想積極健康,心理狀態良好;②順利適應大學生活,培養自主學習能力;③深入了解醫學專業,牢固掌握基礎知識;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2 強化基礎課程學習,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維和能力

大二階段是基礎課程相對集中的階段,掌握好基礎課程可以為后期橋梁課程的學習鋪平道路,也會對科研思維的初步養成及科研能力的初步具備打好基礎。隨著醫學基礎課程的深入,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態度等會有所變化。導師則要根據學生各方面的變化采取應對措施,幫助他們實現以下目標。

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緩解學習壓力;②提高認知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③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目標;④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維和能力。

2.3 鞏固基礎知識,培養臨床思維

大三階段,根據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醫學生開始學習病理生理學、醫學免疫學、診斷學等由基礎課向專業課過渡的橋梁課程。并根據教學安排,定時參加臨床見習。在這一階段,要實現的目標具體如下。

①鞏固基礎理論知識,把握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聯系;②初步了解臨床診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培養醫患溝通能力;③定期撰寫臨床見習報告,掌握常見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特征;④定期進入臨床,鞏固加深從醫的興趣和職業的崇高與使命感。

2.4 加強臨床理論和實踐學習,全面培養綜合能力

大四、大五階段,隨著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不斷深入與專業知識的拓展延伸,導師應在專業知識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影響以及專業知識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等方面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引導。根據教學計劃要求,定期參加臨床實踐教學,及時加強并鞏固專業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這一階段,臨床導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臨床實踐過程中,臨床導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發掘學生的專業特長及潛質,及時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全面提高綜合素養和能力,要具體實現以下目標。

①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②具有良好的臨床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③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④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良好醫德。

3 導師的職責與任務

明確了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之后,導師則要履行相應的職責和任務,以助于目標的實現。在訪談和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現代大學生多數為90后,他們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特立獨行。趙瑞林[1]在比較90后大學生與8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時,也得出這樣的結論: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較為現實,比較關心個人發展;他們追求時尚,彰顯個性,善于接受新事物;他們集體主義欠缺,受挫折能力差,對網絡依賴性強。醫學教育除了課程專業性強、學習科目繁多,學習任務繁重、過程艱苦,時間和精力消耗量大之外,還具有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動手能力要求極強等特征。彭鎏佳[2]等也曾對醫學生學習特點進行過詳細的分析,結果趨于一致。鑒于醫學專業的特點,部分醫學生可能會由于學習壓力大等多種心理原因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導師不僅要在醫學生的學習方面給與指導,還要在思想、行為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積極引導。按照對學生“思想引導、學習輔導、行為指導”的要求,導師的職責和任務有以下幾點。

3.1 思想引導

①堅定信念,明確目標。9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性格迥異。他們由緊張的初高中步入大學校園,面對陌生的環境,思想、性格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導師要盡可能多的創造條件,比如開座談會或者師生交流會等,為導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創造機會,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進行思想教育,堅定他們成為優秀醫學人才的信念。

②加強醫德與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過程中,人文學科是培養高素質醫生的基礎。當前醫學教育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3]。在教學過程中,導師要能夠通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將法律、倫理、醫德、醫療規范知識融入教學指導,強調職業道德、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體會醫學教育者和醫生所擔負的神圣使命,培養他們的服務意識、崇高的醫德和人文素養。

3.2 學習輔導

大一階段,醫學生的學習課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計算機應用、大學英語、高等數學、醫用基礎化學、醫學倫理學、有機化學、醫用物理學、醫學概論等公共課程以及人體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等醫學入門基礎課程。除了這些基礎理論課程之外,醫學生還要定期參加基礎實驗教學。據多數學生反映,面對眾多公共課程和繁重的學習任務,對于之前從未接觸過醫學或者接觸甚少的醫學新生而言,需要一個緩慢的適應期和承受能力。導師則要根據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導師的職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導師可以通過采取開設心理咨詢服務,舉辦講座和討論會等方式,對醫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提高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②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無論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學習方法方面,大學與初高中都截然不同。導師要通過自身經歷和親身體驗言傳身教,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大學與初高中的區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大二階段,醫學生基本進入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課程有:醫學心理學、細胞生物學、藥理學、病理學、人體局部解剖學、生理學等。面對進一步的學習,導師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注重重點難點課程的輔導,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隨著課程的深入,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導師要根據課程學習的要求,側重輔導那些重要但是比較難懂的知識點,并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②注重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基礎課程如藥理學、病理學和生理學等之間都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導師要能夠在與授課教師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做好各門課程之間的對接,使學生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③培養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知識的學習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導師在為學生解疑答惑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思考,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大三階段,醫學生進入到由醫學基礎課程向專業課程過渡的橋梁課學習階段,主要課程有:醫學遺傳學、醫學免疫學、病理生理學、預防醫學、診斷學、循證醫學等。該階段的學習是醫學生由基礎醫學知識向專業醫學知識過渡學習的關鍵時期。導師的職責對醫學生順利完成該階段的學習目標來說至關重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指導學生做好基礎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基礎實驗是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驗證,通過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

②指導臨床見習,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臨床見習是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實踐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是學生由基礎理論學習向臨床實踐過渡的橋梁。通過臨床見習,在教師指導下,對臨床常見疾病和多發疾病獲得感性認識,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并與實踐相結合,了解醫院管理與醫療工作基本流程,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

③傳授臨床診療思路與方法,培養與病人的溝通技巧和能力。學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主要由臨床導師進行言傳身教。臨床導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其診療思路和方法,還要注重醫學生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和能力,為將來從事醫務工作打下基礎。

大四階段,學生完全進入到了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涉及到的課程主要有:急診醫學、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神經病學、傳染病學、皮膚性病學和臨床路徑等。此外,該階段還要安排學生參加臨床見習實踐教學。該階段的學習直接關系到醫學生下一階段的臨床實習情況,是醫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的關鍵所在。

導師的職責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重點解答專業疑難問題,做好與臨床實習的接軌。隨著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學生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導師要定期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解答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與下一步臨床實習接軌。

②對醫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排除心理障礙。該階段學習過程中涉及到神經病學、皮膚性病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臨床實踐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對該專業產生片面的認識。導師則要充當心理咨詢師的角色,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心理疏導,排除其專業學習障礙。

大五階段,也是醫學生本科學習的最后階段。醫學生在該階段基本上完全進入臨床實習教學,實習內容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

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醫學生依然不能停止理論知識的學習。導師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醫學文獻、撰寫臨床周記和實踐報告,適當參加臨床病例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指導學生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時,導師要善于循證引據,啟發引導,培養他們的臨床辯證思維和人文素養。一個優秀的醫學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精湛的臨床操作技能,還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獨特的臨床辯證思維,才符合當代社會對精英型、實用型醫學人才的要求。

3.3 行為指導

①行為規范,舉止得體。導師還要在學生的行為規范和言談舉止上給予正確指導、幫助。據調查,目前的醫患關系趨于緊張,這與醫務工作者的服務態度和溝通能力息息相關。因此,指導醫學生行為規范、舉止得體,導師責無旁貸。

②思維縝密,學術嚴謹。醫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醫學生在做到行為和言談舉止的嚴謹之外,還要做到思維和學術科研的嚴謹。醫學人才的臨床思維和學術科研關乎到醫學的發展。導師責任重大,要能夠做到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切實行動帶動學生,影響學生,提高醫學生的整體能力。

4 總結

雙導師制的實施與應用將傳統的單向知識傳遞轉變為雙向交流、互動,不僅使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導師也能從中獲取更多的啟迪,從而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實現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整合。

孫國勝[4]在探討導師制在學分制實施中的地位及作用時提出,導師制不僅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及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并且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白世國等[5]通過對廊坊師范學院參與導師制的大一至大三年級師范大學生共計644人進行調查,得出結論:參與導師制的大一至大三年級師范生,其教師教育職業能力實踐均取得良好的提升效果。但是二者均沒有明確地提出導師的職責和培養目標,也沒有對雙導師制教學體系的構建做出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在一系列的探索與調研之后,對實施臨床醫學本科生雙導師制過程中導師的任務和目標有了明確的認識,雙導師制教學體系也在逐步完善。醫學院與附屬醫院的協同合作與師資共享不僅貫徹了教育部關于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強化實踐育人環節的建議,還很好的落實了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的主旨。

在雙導師制教學過程中,嚴格的選導標準,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導師清晰具體的職責和任務保證了雙導師制的順利實施和落實,也為實現醫學教育綜合培養目標和培養卓越的醫學專業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平臺。

參考文獻:

[1]趙瑞林.掌握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4):197-199.

[2]彭鎏佳,鄧睿,李星.醫學生學習特征及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24(3):110-111.

[3]何亞平,劉立萍.從中外醫學教育標準的差異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1):68-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鸡西市| 武汉市| 桐乡市| 崇左市| 霍林郭勒市| 延川县| 阳江市| 永靖县| 绥中县| 江陵县| 楚雄市| 巴里| 庆安县| 当阳市| 招远市| 湛江市| 成都市| 波密县| 吉隆县| 祁连县| 乌鲁木齐县| 寿光市| 商都县| 兴城市| 措勤县| 成武县| 龙岩市| 绍兴县| 长春市| 德江县| 罗定市| 永新县| 宝应县| 天镇县| 桃园县| 华坪县| 龙川县| 藁城市| 澄江县|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