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方法論的哲學基礎

方法論的哲學基礎

時間:2024-03-15 10:39: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方法論的哲學基礎

第1篇

論文關鍵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社會批判理論;語言哲學

現代與傳統的斷裂是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以來哲學領域發生的決定性現象之一。對于這一斷裂的表現,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第二代領軍人物的德國思想大師哈貝馬斯認為:在方法論的層面,“二十世紀哲學從十九世紀興起的后亞里士多德邏輯學和弗雷格的語義學那里借用了新的表現工具和分析工具”;在思想內容層面,“后形而上學思想,語言學轉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論優于實踐的關系的顛倒——或者說是對邏格斯中心主義的克服”成為了現代思想的四大主題;在四大主題之中,從重要性上來看,后形而上學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和從意識哲學向語言哲學的范式轉換,尤其具有基礎性意義,它們導致了同樣深刻的變革。可以說,無論在哈貝馬斯對思想史的顯性反思中,還是在哈貝馬斯對交往行為理論的宏大展開中,語言學和語言哲學都是關鍵詞。本文著重探討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社會批判理論最重要的當代形態,交往行為理論如何在借用語言哲學作為方法論基礎的同時也對語言哲學進行了改造,從而彰顯了語言哲學潛在的社會批判能力,使語言哲學進一步擺脫了它自身所批判的實證主義的陷阱。

一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在當今所面臨的困境

社會批判理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以至于馬爾庫塞那里集中表現為對啟蒙的批判和更為具體地對作為啟蒙大旗的理性的批判。以前者觀照,啟蒙所鼓吹的原則以現實的同一性統領甚至代替社會科學的對普遍性的強烈追索,把社會科學看作只不過是對社會現狀的真切記述和客觀摹寫,并因而摒棄了社會發展的否定辯證法的問題,不自覺地充當了現行意識形態的辯護工具;這樣,啟蒙由于無限制地擴張而倒退成了關于自身的神話、啟蒙由于對自己過分地自信而導向畏懼真理的辯證發展過程。以后者觀照,隨著啟蒙的辯證發展,人們以個人利益的算計代替了對理性價值本身的追求,這樣,理性就成了主觀的東西,于是客觀理性就為主觀理性所代替;由于這種主觀理性本身只不過以追求個人利益為目的,因而它只不過是一種工具理性;這種工具理性脫離了客觀理性本身的超越性,成了非理性。啟蒙和理性的大纛曾經一度把人從蒙昧主義的暗夜中引領出來,現在卻又把人推向神話和工具理性的深淵,這就是啟蒙的辯證法和理性的辯證法。無疑,早期社會批判理論的歷史功績獲得如何高的評價都是不過分的;但是從社會批判的理路上來說,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局限性使它在語言學轉向和后形而上學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當代思想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第一,前哈貝馬斯社會批判理論的理性概念具有意識哲學的特征:從它脫離生活世界的角度來看,它是抽象而無根的;從它內在于主體意識和歷史哲學、藝術概念之中的角度來看,它拒絕明確日常語言分析。

哈貝馬斯認為,舊的社會批判理論“仍公開贊成理性觀念,并按照歷史哲學來發展它”,這種理性概念是“理性的哲學一歷史概念”,屬于意識哲學的范疇。在談到意識哲學的特征時,哈貝馬斯認為:“自笛卡爾以來,自我意識……不是作為先驗能力的本源被放到一個基礎的位置上,就是作為精神本身被提高到絕對的高度。觀念本質變成了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理性的規定范圍,以至于現在在真正的反思轉向過程中一切都和這個獨一無二的創造主體發生了關系。”

由此看來,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客觀理性概念仍然作為一種抽象的使整個世界成為可能的主體性而存在;它仍然從辯證法的角度把理性看作是自然和歷史前進過程中顯示出來的精神:理性活動既表現為整體的反思,也表現為主體的自我關涉的反思。

按照哈貝馬斯的理解,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理性蘊藏于哲學和藝術之中并且能夠在歷史中實現它的潛能。這就是說,合乎理性標準,而非合乎常識的東西,才是真正意義上合理的。而所謂真正的理性標準從何而來呢?除了絕對理念這個模糊的概念,黑格爾并沒有給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黑格爾堅持尋求精神與現實的完全同一,即精神在現實中確認自身。但是,他是以精神自身的主導運作為基礎的:現實是在作為精神的工具的意義上才是和精神相契合的;而精神只有在辯證運動中才能和現實同一起來。按照分析學者埃爾斯特的理解,絕對理念只不過是人把主觀精神向現實世界的一種投射。因此,這種理性觀念仍然居于意識哲學的范疇之中。霍克海默認為,客觀理性“不僅存在于個人的意識中,而且存在于客觀世界中,——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階級之間的關系中,存在于社會制度中,存在于自然及其表現之中。”

但是,這種理性概念無法解決它自身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問題。與黑格爾不同的是,霍克海默強烈反對現實能夠完全實現理性,他認為這種絕對的同一性是對現實的實證主義式的辯護。他認為,即使現實完全背離理性,理性本身仍是存在的。這樣看來,在霍克海默那里,理性本身既具有意識哲學的內在特征,又是無根的。這樣的理性概念必定拒絕明確的日常語言分析。

第二,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反對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意義上的真理觀,卻無法找到克服這一抽象真理觀的現實機制;它反對主觀理性意義上的真理觀,卻無法沖破由主體性編織而成的自我持存的藩籬,這道藩籬使個體為了自我捍衛而對他者采取策略行為而非追求在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識。主體間性范式的缺位使得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的真理觀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有時甚至跌進它所批判的理論陷阱之中。

哈貝馬斯認為,社會批判理論繼承了黑格爾的真理的哲學概念問題,并且“從未將它揚棄”。但是他并未對自己的這一論斷做出足夠明晰的闡釋。在我們看來,哈貝馬斯是從舊社會批判理論仍然處于意識哲學范式之中這個總體判斷人手來批判它的真理觀的。事實上,即使僅僅從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的論述來看,黑格爾的真理觀還是和實效主義的真理觀一起被批判了的,盡管這種批判并不徹底。在黑格爾那里,真理是精神辯證發展的過程必然結果來看,它表現為一種神秘的先在性;黑格爾的真理觀是目的論的真理觀。在這種觀念之下,雖則精神在運動中達至真理,但真理卻停滯于意識于自我意識的統一之中;否定性被肯定性的鎖鏈閉合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倘若把真理自身當作真理,也就是說使自己具有偏執本性的話,那么,它的否定性階段要想超越把真理遮蔽起來的個人判斷,則只不過是一個可能而已。”這個判斷用于對黑格爾的批評是合適的。《啟蒙辯證法》還批判了真理的實效論,認為把“理論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等同起來,“顯然是無稽之談”;它同時反對“真理即是全體的命題”和真理“不過是作為一個部分而存在”的命題。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他們的真理觀主要是否定性的,“真理只有一種表達式,這就是思想對不公的否定。”用一句淺明的話來說,他們看到了問題,卻沒有找到出路。

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在真理的本質、辯證法的重要性、實體性邏輯的存在諸方面與黑格爾一脈相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哈貝馬斯認為它未能揚棄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來的真理概念。這種真理概念試圖發現存在于現實的交往活動之外的真理標準。哈貝馬斯從語言分析的角度論證,真實性和有效性至少在商談的層面上是相互關聯的;當主體視角為主體間性視角所改造的時候,全體和部分的沖突也就被超越了。另外,前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沒有認識到資產階級法治國的程序民主、話語民主以及道德范疇給傳統哲學的范式變革提供的契機,因而也沒有為社會批判找到新的話語切人點;除了否定性的批判,它在現實面前陷入了失語的尷尬境地。

哈貝馬斯認為,舊的社會批判理論“從不重視資產階級民主”。這一批判,與對理性的內在主體性的意識哲學特征的批判密不可分。資產階級憲法和法律體制以及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具有形式化和程序性的特征。在民主法治國中,資產階級社會道德思想的概念結構具有可用話語解釋和論證的優點,相應地,也具有可用話語批判的優點。而在傳統的政治制度之下,道德范疇具有主體內在反思性的特征,它從本質上拒斥主體間性的話語論證,并因之而大大削弱了自己解決實踐問題的構造性能力。哈貝馬斯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制度和道德范疇的優越性和它們的話語論證性密切聯系在一起,認為在這種話語論證性的基礎上,道德一實踐領域通過人們的學習能力而獲得進步,這種進步是技術理性的進步所不能取代的。

二交往行為理論對語言哲學的引入與推進

現象學哲學家施特拉塞爾認為,伽達默爾、哈貝馬斯、維特根斯坦、梅洛一龐蒂四位哲學家都強調理解的概念;倪梁康教授亦明確地指出,不僅黑格爾、馬克思的傳統思想在哈貝馬斯的哲學中發揮著作用,而且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維特根斯坦的當下影響也規定著哈貝馬斯思維內容。

這兩種思路都把哈貝馬斯放到語言哲學的背景中進行考察。當然,哈貝馬斯本人對自己的哲學方法論基礎也有明確的自覺。在談到交往理性概念的建構時,他認為自己“既吸取了釋義學的方法,又吸取了語言哲學的分析方法”。可以說,在哈貝馬斯那里,社會批判理論和語言哲學的邂逅對于理論雙方都是重大的事件:社會批判理論獲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據點,而語言哲學擺脫了純粹語義、句法和語用分析的形式主義面孔,發生了從真值有效性向陳述的真實性、言說真誠性和社會規范正確性的有效性條件的擴展。

   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40年出這樣的呼吁:“請把句子視作工具,把句子的意義視作其使用!”那么句子的主題和意義又是如何獲得的呢?他認為這“和我們語言游戲的整個領域有關”。對語境和語言游戲規則的強調,對私人語言的反對,都使維特根斯坦超越了對表達式與指稱物關系進行研究的傳統語言學范疇。對此,王曉升教授有精辟的論述:“維特根斯坦通過對于私人指物定義的分析,否定了樣本和字詞之間的指物定義的關系,他認為這種聯系不是指物定義的方式確立的,而是一種語法聯系。”從哲學史的角度來說,“維特根斯坦關于‘私人語言’的論述不僅使他自己從《邏輯哲學論》中走了出來,徹底清算其早期哲學,而且從根基上清算了在歐洲哲學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奧古斯汀式的語言圖畫。”可以說,維特根斯坦站在時代的制高點為哲學研究奠定了新的方法論基石,這就是語言分析。對于語言行為類型和規則的更為具體的研究則是由后來者完成的。

j.l.奧斯汀以列舉的方式提出了完成行為式表述的概念。他認為,當某人以言語進行打賭、命名或者道歉時,我們把這種言語僅僅看成是對行為的“報道”,即看成僅僅是說出某種東西是不對的,因為這種完成行為式表述本身就是完成了某種行為。奧斯汀對完成行為式表述的有效性給出的條件是:“我們通過我們的表述所有意使用的慣例性步驟(conven.tionalprocedure)必須實際上存在”。由這個條件所引申出的兩條規則是:第一,“人們所沿用的慣例必須存在并且為人們所接受”;第二,“我們旨在其中沿用這種步驟的環境必須與沿用這種步驟相適應”。可以看出,奧斯汀跳出了傳統語言學對語義、語法和句法進行研究的樊籬,研究了語言行為的某些特定類型。但是,他并沒有對陳述的真實性概念進行擴充使之與有效性連接起來。

奧斯汀和維特根斯坦首先發現了語言具有集行事和命題于一身的雙重結構,而塞爾卻對語言行為做了更為具體而明確的分析。塞爾認為,言語行為(speechacts)又被稱為語言行為(1anguageacts)、語言性的行為(1inguisticacts),并且在任何語言交際的模式中都必定包含有一個語言行為。在塞爾那里,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從人們通常認為的符號、語詞、語句,或者它們的標記(token),轉換為人們在完成言語行為中給出標記。作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給出語句標記的以言行事行為是受一定的規則支配的。塞爾對支配語言行為規則進行了研究,把它們分為構成規則(constitutiveroles)調節規則(regulativerules),并且認為意向和慣例對語言行為的效果具有構成性作用。凹但是,塞爾仍然只在命題真值的有效性層面上來區分以言行事行為的基本模式,因而他的研究范圍仍然限制在語詞和世界的關系范圍內,而沒有擴展到哈貝馬斯所說的有效性的廣闊視域之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語言行為理論擴展了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但前哈貝馬斯的語言哲學沒有進入對交往有效性的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條件的研究,即沒有進入對言說的真誠性和規范的正確性的研究。這個工作是由哈貝馬斯完成的。哈貝馬斯把對言語行為的研究轉向為對以語言為媒介的交往行為的研究;把言語行為的真值有效性擴展為交往主體言說的三個特質:相對于客觀世界而言的陳述真實性、相對于主觀世界而言的主體真誠性、相對于社會世界而言的規范正確性。以交往行為概念為基礎,哈貝馬斯深化了對資本主義現代病的批判。

哈貝馬斯認為,…真實性觀念的活躍’應當為有效性層面打開一個完整的天地,其中包括命題的真值,善與和諧,以及規范的正確性等等。”而塞爾和奧斯汀沒有能夠找到各種相應的判斷標準,往往把真實效果和理想效果限制在命題的真值性上以回避將會遇到的困難。這樣做的結果是反而遠離了對生活世界的分析。對于哈貝馬斯來說,把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連接起來的中介正是交往行為。交往行為只把語言看成是一種達成全面溝通的媒介,它排除了一切外在的強制和內在的強制包括金錢、權力和內心屈服的壓力。在交往行為中,在言語者的命題或實際前提具有真實性、規范語境具有正確性、主觀體驗的表白具有真誠性的情況下,言說行為就不同于以控制對方為目的的策略行為。這是因為,在交往行為中“不同的參與者克服掉了他們最初的那些純粹主觀的觀念,同時,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起了客觀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語境的主體間性。”

第2篇

【關鍵詞】 社會科學方法論 體系 開放性 邏輯基礎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這一論斷從表層來看似乎是毋庸贅述的理論事實。然而,如果把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立過程及其理論建構的現狀作為考量因素,則有必要對這一論述的邏輯合理性進行進一步的理論闡述。有人會說,既然這個論點已成毋庸置疑的理論事實,那么,從其他考量因素出發對這一理論事實進行闡述豈非多此一舉。然而,真正的理論事實是要經得住考量的,倘若認定其為理論事實的依據僅僅為表層,怕是難逃不嚴謹之嫌。因而,以社會科學方法論建立過程及理論建構的現狀為考量因素,對“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這一論述的邏輯合理性進行理論闡述,是極為必要的。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科學的理論體系

有觀點認為,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構建了整體上最為科學、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遺憾的是,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至今仍未被系統地建構起來。在此,我們需要闡明的是,我們對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開放性邏輯基礎的研究和闡述,并非意味著我們對此理論持懷疑態度,而是承諾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科學的體系。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我們可以從體系的定義本身入手。體系,顧名思義,形成為一體,即整體,組成為系,即系統。體系,是指由若干具有相互關聯的事物或某些意識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如工業體系、思想體系、理論體系等。體系的構成需要量的規定,即一個事物或意識不能形成體系,而是由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構成;體系的構成也需要質的規定,即構成體系的要素是特定的,相互關聯的,并不是隨便哪些要素都能構成體系的。

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其要素既有量的規定也有質的規定。社會科學方法論有其特定的、若干具有相關性的組成要素,就其理論內容來看,社會科學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包括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這體現了的實踐基礎;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這體現了的辯證思維;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這體現了的主體性原則;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這體現了的世界眼光。

社會科學方法論就其理論內容來看,涉及了主體與客體、系統和要素、矛盾和過程、個人與群眾、認知與評價、世界歷史與民族歷史等一系列關乎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問題,這些問題與要素是相互關聯的,而且都貫穿著基本的理論原則,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則等等。而從系統概念的角度而言,可以認為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各個方法要素構成了一個方法論體系。而且這個體系之所以是科學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開放性,它不斷與其自身以及系統之外的環境進行所謂的信息能量的交換,在開放性中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自己。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決定其開放性的理論品格

世界觀與方法論具有一致性,有何種世界觀就會有何種方法論。人們在世界觀或哲學觀的指引下,去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和現象,這就構成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世界觀、哲學觀在方法論上的具體體現。可以這么說,哲學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它決定了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開放性理論品格,這一品格在其研究對象、適用范圍以及理論視野方面都有所呈現。

哲學的研究對象具有開放性。其研究對象是實踐基礎上的人與世界的關系,而其理論旨趣在于探索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般規律,從而能夠正確的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這種實踐是植根于開放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現實之中的,哲學是從社會實踐和社會現實當中走出來的,也必然要回到社會實踐和社會現實當中去發展。這就決定了作為哲學觀基礎上的具體方法論,社會科學方法論在與社會實踐和社會現實的互動中能夠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開放性,同時,“社會科學方法論把對社會的研究納入自然―社會的大系統中加以考察,賦予社會認識活動以宏觀的歷史背景……在各種社會要素的有序聯系中揭示社會有機體的內在組織結構……”①。這決定了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必須是開放的系統。

哲學的理論視野是開放性的。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近代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發展趨勢,科學總結無產階級斗爭的實踐經驗,創立了。在社會歷史觀上,馬克思從實踐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主張用社會存在去解釋社會意識,從而深刻批判了唯心主義對社會歷史的主觀臆斷,認為社會認識的出發點應該是現實的、有生命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深刻分析了舊唯物主義者在社會歷史領域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②哲學這種批判性的理論視野正展示了其自身的開放性,以此哲學觀為指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也必然會在人類發展的新的歷史境遇和歷史條件中,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文明的成果,直面當下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各種理論和方法,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理論體系。

哲學的適用范圍是開放性的。哲學是面向整個人類世界的,所以,它面對的不僅僅是人、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的某一個層面、方向或領域,而是整個人類世界,系統掌握人與整個世界的關系,這也決定了其歷史使命是爭取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人類生存的“必然王國”向著“自由王國”邁進。社會科學方法論在這樣的哲學觀指導下分析處理社會問題,相應的或者自然而然的也獲得了其開放性的理論品格。它作為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直接的方法論指導,必須指向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自身,而不能局限于某一個狹窄的領域;哲學是面向未來的,它從徹底的唯物辯證法出發,強調世界并非是既定事物的集合體,而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所有事物隨時隨地處于發展變化中,人類、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并非已經完成的既定的存在,而是處于一個不斷生成、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以這種哲學觀為指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也相應地獲得了其開放性理論品格,“在社會的相對穩定中揭示社會的運動與變化,在社會的運動變化中揭示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在社會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因與條件,全方位勾畫社會有機體的立體和動態結構。以對現實的把握為基點,去回溯社會發展的歷史、展望社會發展的未來。”③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貫穿了開放性理論品格

首先,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本身即是開放性思維的具體呈現。一直以來,人們傾向于認為,既然歷史唯物主義已經是人類歷史上研究社會歷史最為科學、完整而全面的方法論,那么,構建一個社會科學方法論就多少顯得有些多余。對此,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哲學方法論與一般科學方法論以及具體科學方法論的關系。從方法論來講,歷史唯物主義是高度抽象的,適用于所有領域的哲學方法論,但它與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又存在不同。相對于歷史唯物主義而言,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論,它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形成的。同時,相對于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來說,社會科學方法論又是一種一般的方法論,對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性的指導意義。有人可能會說,歷史唯物主義對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研究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社會科學方法論指導意義的價值似乎值得商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對具體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性是間接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連接歷史唯物主義和具體社會科學研究的橋梁,其理論體系的構建是極為重要且必要的。

其次,社會科學方法論建構的過程中貫穿了開放性的理論原則。它積極地揚棄了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理論成果,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融合了傳統社會科學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系統。西方傳統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有其悠久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提出了許多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兩組相互對立的傾向:一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對立;二是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立。科學主義(實證方法)的傾向,主張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和規范來建構人文社會科學;人文主義(理解方法)的傾向,主張運用解釋學的方法來建構人文社會科學,否認自然科學方法在人文社會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法論個體主義認為個人及其行動是先于社會的,是社會運動和社會結構的基礎,主張以個人分析為基點去解釋社會現象;方法論整體主義認為社會是先于個人的,主張從社會環境角度,以社會整體分析為基點去解釋社會會現象。無論是科學主義方法論還是人文主義方法論,無論是個體主義方法論還是整體主義方法論,其所建立的社會哲學基礎都沒有正確的解釋和處理自然、人類和社會的關系,其方法論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弊端。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不能正確地看待自然和社會的辯證關系,或用自然性來夸大自然和社會的對立,或用社會性來抹殺自然和社會的聯系;方法論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不能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人和社會的關系,或用個人的主觀性、精神性忽視社會的客觀性、整體性,或用社會的整體性、客觀性抹殺個人的主觀性、精神性。雖然以韋伯、溫奇、吉登斯為代表的社會學家試圖綜合科學主義方法論和人文主義方法論以及個人體主義方法論和整體主義方法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努力只是在方法論的漩渦中打轉。社會科學方法論以歷史唯物史觀為基礎,從根本上正確地確立了自然、人以及社會的關系:“人類社會與自然是對立而統一的,構成了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而人類社會同自然界對立的基礎及其相互作用發生的根本途徑即社會的物質生產勞動……人類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雙重關系的統一,實踐是這種雙重關系統一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歷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辯證關系,人的活動既改造著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又要受到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制約,人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④

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融合了傳統社會科學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系統:確立了社會研究方法的實踐基礎;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重大原則;社會矛盾研究中的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階層矛盾與階層分析方法;社會過程研究中的歷史主義的方法、科學預見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中強調“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綜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中堅持從人民大眾的立場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認知,在實踐中做經驗觀察與事實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確立了評價社會的社會生產力根本標準和人民利益的最高標準;在“世界歷史”的研究中堅持以世界的眼光觀照當代社會發展,辯證地理解全球化與民族化、統一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等等。

結語

總之,從社會科學方法論建構的哲學基礎、建構的過程和現狀等因素進行考量,其獲得了理論系統開放性的邏輯基礎,可見“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這一論述是經得住推敲的。但在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今天,任何一種理論體系都應以開放的心態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從而適應時展需求。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個系統而科學的理論體系,應當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促進自身發展。

首先,要堅持對自我系統內部的開放,始終保持自我批判的態度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這可以使其在日新月異、變幻紛呈的世界中不斷吐故納新,始終流淌著新鮮血液,同時也是使其在激蕩的時代變遷中始終發揮其作用的基礎。可以這么說,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體系都不是完美的,這種不完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科學理論體系本身存在的缺陷,另一個方面是科學理論體系在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中逐漸呈現出“脫離”的狀態。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都要求其具有自我批判的態度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否則,本身存在的缺陷難以被發現和補救,隨著時代的發展表現出愈來愈多的不適應性,最終結果只能是被淘汰。

其次,要堅持對系統外部的開放,科學地對待其他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一個固執己見、封閉自己的人很難真正融入社會和人群,更談不上自身發展和價值的實現,同樣,一種社會科學方法論如果“孤芳自賞”,則很難有更好的發展和突破。盡管社會科學方法論得到了高度認可,但這并非意味著其他社會科學方法論就無存在的必要性,社會科學方法論應堅持系統外部的開放,對其他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優勢和劣勢給予全面、客觀而深刻的認知,以平等的態度與之對話,積極主動地與之交流,吸收其有益的東西納為己用。總而言之,社會科學方法論與其他社會科學方法論之間應該是相關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學院;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2DKS021)

【注釋】

①③《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頁,第1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頁。

第3篇

關鍵詞:翻譯實踐;翻譯理論;哲學思維;方法論

“翻譯之所以存在,由于人們將不同的語言”(Steiner,2001:51)正是因為翻譯的存在,人們之間才可以進行思想交流,我們也才可以欣賞到不同文化國家的文化。無論遠古時代或是當代,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知識和價值觀的傳播,民族語言的發展,國際文化的相互碰撞,乃至于整個人類文明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翻譯之功,誠遠大矣”。(道宣,2009;71)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人們不斷思考翻譯的本質,探索翻譯的主體、客體的互文關系及相關因素,并將這些思辨升華至翻譯翻譯理論:與此同時,哲學家、翻譯實踐者和翻譯理論家也逐漸開始關注翻譯行為的哲學觀,強調哲學思維、哲學世界觀對翻譯實踐、翻譯理論構建的影響。基于對翻譯實踐的認識以及翻譯思想理論形成與發展的背景,中西譯學各自形成了相似或不同的翻譯哲學觀。從哲學方面來講,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翻譯作為人類活動中一項極其復雜的思維運動,深深植根于翻譯的存在之中。因此,翻譯思維和翻譯存在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翻譯研究的基本范疇,即如何處理翻譯主體與翻譯客體的關系問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也隨之成為翻譯界研究的熱點。實踐總是先于理論而存在,翻譯實踐也于翻譯理論之前出現,正是在無數次的實踐中,先人學者總結概括實踐中的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的技巧,翻譯理論才得以成為體系,翻譯學才得以形成。由此看來,翻譯理論的形成是人類對翻譯現象認識的必然結果。

1翻譯、翻譯實踐過程與哲學

首先,我們要理清什么是翻譯。對于翻譯的定義,翻譯界至今未得出統一的說法。不同的翻譯家對其定義或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認識。總的來說,可以從語言層面、信息層面和文化層面對翻譯的概念進行闡釋。此外,中西方翻譯學家對翻譯的解釋也是不盡相同。中國著名哲學家、翻譯家賀麟對翻譯的解釋為“翻譯乃是譯者與原本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這種活動包含了理解、解讀、領會、翻譯等諸多環節,其客觀化的結果即為譯文,它是譯者與原本之間交往活動的凝結和完成。”(賀麟,2006:43-44)當代美國翻譯理論家和翻譯家奈達將翻譯定義為“所謂翻譯,是指在譯語中用最切近二又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首先在語義上,其次是文體上。(Nida&Taber,1969:12)上述定義表明,不論是從語言的視角還是從文化的角度,翻譯的本質都是一種“實踐活動”,這也由此反映出翻譯實踐始終是貫徹在翻譯過程之中,實踐即過程。由此產生的理論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驗證。“翻譯過程”在《中國翻譯詞典》中的詞條解釋為“翻譯過程系指翻譯活動所經歷的程序”。許鈞教授對其的闡述為“狹義的過程,一般理解為翻譯者對具體文本的轉換活動過程。

廣義的翻譯過程,不僅包括狹義的語言轉換活動,還包括文本的選擇、文本的生成和文本生命的歷程等過程”。(許鈞,2203a:80)因此,對翻譯過程以及過程中活動的研究在翻譯界得到不斷重視,通過對其實踐過程的研究,如對譯者主體性、主體間性的研究及其與翻譯課題之間的互動研究,有助于翻譯家,哲學家逐漸把握整個翻譯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翻譯客觀規律及運作程序。哲學的認識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脫離實踐的理論終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不起歷史的推敲。因此我們說哲學存在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并指導著人類的活動交流。這里所說的翻譯哲學,正是順應時展的潮流提出的。我國首次對“翻譯哲學”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的是黃忠廉先生,于1998年提出:在漫長的翻譯實踐中,人們逐漸地形成了對翻譯活動一般的總的看法.這種看法就是翻譯觀。翻譯哲學是系統化和理論化了的翻譯觀。

翻譯哲學的基本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譯者思維同翻譯行為之間的關系問題。翻譯是一種有意識的定向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每時每刻都在處理思維與原文世界、譯文世界乃至兩個世界背后的作者世界、讀者世界以及文化領域之間的關系的問題,處理得如何,直接關系到翻譯的目的是否達到,翻譯的價值是否得以實現,譯者的意圖和讀者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翻譯哲學是翻譯觀和翻譯方法論統一于其中的一個理論體系。(黃忠廉,1998:56-57)由此不難看出,從最廣義的角度講,哲學是人類對于整個社會認知的根本觀念體系,是觀念的集合體。而人們對于任何事物的看法理解皆可稱之為觀念,因此一切學科都可看作廣義的哲學,翻譯作為一門學科,也是如此。哲學活動參與了整個翻譯過程,為翻譯提供理論基礎,它解釋了為什么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進行交流,關鍵是在于人類有著某些共同的地方。黃忠廉教授將翻譯哲學歸結為翻譯觀于翻譯方法即方法論兩大層面,關注翻譯主客體的關系,突出強調翻譯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方法論。但翻譯哲學并不是簡單的“翻譯加上哲學”,從其本質上看它是用某種哲學理論去評價翻譯及其理論。(劉邦凡,1999:58-61)此觀點認為翻譯哲學是關于翻譯實踐及其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家賀麟也對“翻譯哲學”的內涵進行了論述,其強調譯者、原語和譯語之間的交流過程。

總而言之,從翻譯本質層面講,翻譯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相互轉換交流的思維活動,它以另一種語言的形式再現,這其中還包括譯者對其的再創造以及兩種文化的交流碰撞。從哲學層面講,人類語言及思維的共性,使得翻譯活動成為可能。而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的,則是實踐,翻譯實踐被分為翻譯過程與認知過程兩個層面。總體將哲學與翻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研究。筆者在此僅對三者及其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簡單的描述。

2哲學思維指導下的翻譯方法應用

首先,我們知道,翻譯是人類進程中的一項復雜思維活動,而思維是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語言只是作為思維的外殼和載體,人類通過其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即語言的本質是一種物質形式。人類思維中對外界客觀物質的反映需要借助語言來實現。思維由存在決定,整個過程可能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具體化、系統化等思維能力。而翻譯的實質就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思維活動。此處涉及的哲學思維正是與翻譯思維相輔相成,相互融合促進翻譯過程的順利進行。上文中提到,翻譯過程包括正確理解、表達重現和創造性潤色再現原文三個過程,即理解和表達兩個階段,同樣,翻譯思維也可大致包含這兩個階段。翻譯的思維方式是翻譯的深層機制,翻譯過程體現了思維的選擇與創造,其對人類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是溝通人類文化與語言的橋梁。因此,很多哲學家哲學思想的構建是通過研究語言與翻譯來實現的。哲學中講求辯證性的思維,強調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哲學思維運用到翻譯中意在提醒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的促使矛盾著的對立雙方朝著統一,也就是朝著譯文最理想的效果努力。因此,翻譯活動中的哲學思維,不僅拓寬了人們的精神視野,而且促使譯者在面臨問題時進行多層面、多視角的思考,以至達到最佳效果。翻譯哲學的出現,印證了哲學思維在翻譯中得到應用與推廣。

張澤乾教授說過“哲學”是“翻譯學的指導學科”,因此,哲學思維體現在翻譯中就形成了翻譯哲學,而翻譯哲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翻譯學的方法論,指導著翻譯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無論抽象概括地研究翻譯理論,還是具體個別地探討翻譯方法,都必須注意,翻譯哲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指針的認識與實踐的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相統一的哲學。翻譯哲學的方法論是研究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的基本手段,它是打開通向充滿著奧秘的翻譯世界之門的金鑰匙”。(閆德勝,1992:11-15)其為中西譯學的發展奠定基礎,確保翻譯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在此看來,中西譯學存在著共通行性。我們可以說,翻譯哲學是人們基于對翻譯活動的認識,并從中進行經驗性或技巧性的總結,提煉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做法,進而形成翻譯方法論。翻譯的方法論屬于“翻譯哲學”的范疇,具有豐富的內涵。就方法論本身而言,是一個哲學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是世界觀,哲學中強調方法論與世界觀的統一,應用到翻譯中,就是要做到翻譯理論與技巧方法的對等。方法論與方法并不相同,方法論是研究某種領域所用到的原則與規則,而方法只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采用的做法,并不具有普遍性。由此看來,翻譯方法論便是運用到翻譯實踐中的,指導翻譯過程的規則與原則,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指導處理與翻譯相關的各種問題。

黃忠廉教授認為“翻譯方法論,是翻譯及其研究方式方法的總和。”翻譯方法論包括翻譯實踐方法論和翻譯研究方法論。(黃忠廉,2009:2-3)在翻譯方法論的指導下,中西翻譯學得到蓬勃發展,例如,20世紀50年代雅克布遜將語言學與符號學引入翻譯研究,六七十年代奈達的《翻譯科學探索》,霍姆斯為代表的“翻譯研究派”,這些都體現了翻譯方法論為翻譯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霍姆斯在《翻譯學的名與實》一文中指出,方法論作為翻譯學的一個分支,與翻譯學本身的研究密切相關。總體而言,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翻譯,同時具有歷史性、主體性、社會性、意識形態性和開放性等多維原則。因此,“翻譯方法論的基本任務是盡可能有效地表達原文全部含義和情態。”(張澤乾,2006:464-467)哲學思維指導下的翻譯方法論更是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更新其內涵,以更好地服務于翻譯實踐過程,使譯員在無形中應用其有效的方法論,這才是翻譯方法論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3結束語

毫無疑問,翻譯本身的特點決定了翻譯與哲學之間的關系,翻譯即是具體的實踐過程,也是一種內在的思維思考活動。翻譯哲學的介入拓寬了翻譯學的研究視野。而其中的方法論是翻譯學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由于翻譯本身的跨學科性,對翻譯人員的要求也逐漸變得“狹義“起來,即專業行業領域的譯員。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各國文化的相互交流,語言的多樣性越來越明顯,因此,人類思維也將得到不斷的完善。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高,就使得翻譯的對象和領域會不斷增加和拓寬。基于這種形勢下的翻譯研究也勢必走向縱深,但對其的研究以及翻譯學的進步離不開哲學理論的支撐,長期的歷史實踐表明,摒棄哲學思維或持有不正當的哲學觀點都會將翻譯引入歧途。因此,哲學與翻譯在未來發展進程中將繼續在互動與融合中發揮作用,共同推進翻譯學與翻譯哲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道宣.大恩寺釋玄奘傳論[A].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1-72.

[2]賀麟.談談翻譯—翻譯思考錄[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3-44.

[3]黃忠廉.翻譯哲學及其它[J].外語研究,1998(1):56-57.

[4]劉邦凡.試論翻譯哲學[J].探索,1999(6):58-61.

[5]許鈞.翻譯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a.

[6]閆德勝.論翻譯活動的哲學實質[J].中國翻譯,1992(3):11-15.

第4篇

內容摘要:方法論體系的研究與構建是環境法學理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我國環境法學的方法論研究尚不成熟,沒有真正體現其交叉學科的特性。本文從我國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的現狀出發,分析我國環境法學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我國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環境法學 方法論 體系構建

問題的提出

方法論是從認識論高度對于研究方法的梳理、概括和總結。某一學科的研究方法由其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決定,直接涉及該學科的目的、立場、觀念和認識方式。環境法方法論是連接環境法與哲學的紐帶,也是環境法發展的航標燈。所以,方法論體系的建構是環境法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法學研究的必要條件和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法)是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而制定的,用以全面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并調整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環境的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由此可以看出,環境法既調整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環境法是法學與環境科學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門交叉性邊緣學科。它既可被視為法學的一個分支,又可被視為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如蔡守秋教授認為環境法學從廣義上講是研究調整人與自然環境關系,以及與環境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相關問題的學科。

環境法學屬于法律科學,決定了它與其他部門法學在方法論上擁有諸多共性,但其與環境科學的交叉性又導致了其方法論上的特殊性。在我國,環境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法學方法論這兩大理論的基礎之上,并以照顧到環境法學科的特殊性(科學性、人文性、規范性和全球性)作為環境法學方法論的切入點,由此深入分析環境法學方法論的基本構造和體系安排。

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的缺失

(一)取得的成就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環境法學的研究方法注重以法學和環境科學為基礎,綜合運用生態學、環境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綜合研究。

近年來,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環境法學方法論生態化,認為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是環境法學不同于其他部門法學的方法論特征;將研究主體從“經濟人”轉換為“生態人”,以應對現代“經濟社會”向后現代“生態社會”的轉變;修整工業社會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功利主義和主客二分范式,建構有機整體世界觀、可持續發展觀和主客一體化方法論;一些學者在整合中國傳統哲學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法學命題,這是環境法學研究本土化的重大成果。

(二)存在的問題

整體論、有機論、生態學方法、法學方法、法域分析方法、博弈論方法、經濟分析方法、社會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等技術方法雖已被引入到環境法學研究之中,但是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尚未成熟,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并沒有真正滲透到環境法學的研究之中,沒有真正體現其交叉學科的特性。具體而言,當前我國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法哲學是理論法學的最高層次,而又以其法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普遍指導作用深深根植于法律實踐中。對于法律實踐來說,如果說現實法學是其后推力的話,那么法哲學則是其牽引力。環境法學隸屬于法學和環境科學,其交叉性和邊緣性決定了其方法論上的復雜性。對于環境問題的研究,法學和環境科學具有不同的切入點。自然科學以自然環境作為人與自然統一的基礎,強調以生態利益為中心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著眼點。而法學則將人作為人與自然環境統一的基礎,強調以人類利益為中心,解決環境問題的最終目的在于人類的自身發展。環境法哲學研究的困境正是法學和環境科學內在沖突的反映,這種沖突導致了環境法學研究領域法哲學的缺失。目前,這種缺失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構建的最大障礙,它使得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各層次的相互作用受到消極影響,不利于環境法學科體系的縱深發展。

其次,從基本研究方法來看,它普適于整個法學學科,體現了環境法學作為法學分支學科的特點。現行環境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承襲了傳統部門法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傳統法學的痕跡,環境科學的研究方法沒有真正滲透到環境法學的研究之中。傳統法學一般只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人類利益為中心,最終目的在于實現人類利益的最大化。而環境法學既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很顯然照搬傳統法學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須在承襲的基礎上吸納環境科學的研究方法,將二者進行整合并進行創新。

再次,從具體研究方法來看,環境法學研究主要承襲了傳統部門法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傳統部門法學的痕跡。傳統法學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以人類利益為中心,主要協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環境法學所要調整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包括與環境有關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對于傳統法學而言就顯得鞭長莫及了。

最后,從技術和工具層面來看,基于環境法學交叉學科的特性,法學和環境科學的有關技術手段應被吸納到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體系中來。但是,目前對于環境法學進行研究的學者大都是法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大多缺乏環境科學和生態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難以達到融會貫通。這顯然不利于環境法學研究方法在技術和工具層面上很好地實現多元化。

此外,目前的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注重的大多是對傳統研究范式的批判,例如針對我國傳統環境法學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呂忠梅有過較為全面的評價:環境法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闡釋現行法律法規,熱衷于長官意志和行政部門解釋,使環境法理論淪為長官意志的“注釋”;主要是概念法學的邏輯演繹方法,缺乏理論和實踐的互動,缺乏對中國環境法制度實施的本土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研究;環境法理論研究與其他部門法研究缺乏溝通和聯系,研究方法呈現單一和幼稚化。

然而在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構建上,除了對少數專門問題進行過探討外,尚缺乏在哲學方法論指導下對我國轉型時期具體環境制度和實踐問題的深入研究。

總的來說,我國傳統的環境法學研究雖然強調環境法學的學科交叉性和綜合性,主張吸收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但環境法學的研究主要還是停留在簡單的類比層次上。環境法學交叉研究只是零散的牽涉環境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在方法論的指導下,明晰研究對象的屬性,系統地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研究。

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構建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實施,環境法學理論研究日益蓬勃,環境法學界百家爭鳴,有關“主客二分”或“主客一體化”的爭論對環境法學的研究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環境法學方法論體系亟需構建。

我們認為,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的構建應從哲學領域、基本研究方法、具體研究方法等層次入手。

(一)生態整體觀―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構建之重心

鑒于環境法學是介于法學和環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這使得研究現實事物的生態學研究方法應成為環境法學有別于其他部門法學的獨特研究方法。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體系構建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環境法哲學方面的缺失,它亟需找到一種新的世界觀作為理論支持,生態整體觀的確立可以為這種困境找到出口。

生態整體觀是在對機械世界觀的質疑和批判的過程中與后現代有機論和后現代整體論結合并受現代生態學啟發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認為世界是一個具有內在關聯的動態系統,是由事物間動態的、非線性的、永無止境的相互作用組成的復雜關系網絡,呈現為一個可機械分割的有機整體。

生態整體觀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中心,強調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世界觀的確立有助于打破傳統法學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同時吸收自然科學(如環境科學、生態學)的認識成果來解決環境問題,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發展。

具體而言,生態整體觀的確立對環境法學方法論體系構建具有的積極意義如下:

第一,生態整體觀的確立,有助于改變環境法學研究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消極影響。生態整體觀要求環境法學者用“主客一體化”的思維方式探討環境法學理論和實踐問題,主張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必須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整體關系或從整個生態系統去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這樣可以沖破傳統法學“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樊籬,為環境法學方法論體系的構建奠定哲學基礎。

第二,生態整體觀為環境法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研究立場,即整體主義方法論。整體主義方法論是指以整體作為研究的基點,通過群體行動的分析來說明該學科的基本立場與基本內容的方法體系。環境法的學科特質,使我們在環境法學研究中尤其要注重整體主義方法論。整體主義方法論倡導人類跳出數千年來的舊思路,努力去認識生態系統,進而將認識到的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衡量人類發展模式的基本標準。

(二)基本研究方法的變革

在生態整體觀的指導下還需要對環境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進行變革。對于傳統法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價值分析法、實證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哲學倫理方法,環境法學者在進行理論研究時不能一味照搬。因為環境法學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特性,僅沿用傳統法學的研究方法不足以建立完整而系統的環境問題法律機制。因此,如何將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引入環境法學研究領域并將其與法學研究方法融會貫通成為當代環境法學者的一項重要使命。

我們認為,環境法學研究者不僅需具備深厚而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實踐功底,還需要具備從事跨學科研究所需的自然科學理論功底以及敢于進行科研創新的勇氣,這樣才能真正做好環境法學的研究工作。

(三)具體研究方法的發展

具體研究方法是環境法學中各種方法的體系化和理論化的產物,同時也是前述兩個層次的方法論在環境法學內具體化和個別化的結果。

環境法學技術和工具層面的方法論是環境法學方法論的“神經末梢”,是環境法學和社會實踐實現相互溝通、交流的理論中介和技術媒介。前述層面的方法論只有與其結合在一起,才能對環境法學研究和環境法律實踐產生具體的作用。

如前所述,傳統的法學制度設計的技術手段用于環境法學的規范設計中,其弊端和不足已凸顯,環境科學的有關技術手段沒有真正被吸納到環境法學研究體系中來。要想凸顯環境法學研究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技術手段的真正融合,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環境法學研究者應加強與環境科學、生態學研究者的溝通和交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解決環境問題。

第二,將實證調查、定量分析、信息分析、倫理考量、利益分析、規范分析和價值判斷都納入到環境法學具體技術層面的方法論體系中。

總之,環境法學既與其他部門法學在方法論上擁有諸多共性,又有其方法論上的特殊性。環境法學研究方法由其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的交叉性所決定,關系到該學科的目的、觀念、認識方式和未來發展。我們必須在以往環境法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和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環境法學方法論的基本構造和體系安排,因為環境法學方法論體系的構建是環境法學研究的必要條件和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環境資源法學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陳泉生.環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

3.李可,李明華.環境法學方法論:學術檢討與體系建構.浙江學刊,2007(6)

4.劉國燾.“環境法學方法論”名稱解析.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第5篇

如何通過對政治學科教學內容、資源的整合、優化,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體現新課改精神,落實新課標的要求,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試對此進行一些探討。

1.學科內教材內容的整合

(1)框題內教材內容的整合。在教學實踐中,要熟悉課本內容,敢于調整教學內容,按教學內容內在聯系大膽調整,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如在《關于世界關的學說》這一框題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的內容作了一個先后秩序的小調整:課本原來先介紹什么是世界觀,然后是什么是哲學,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包括聯系與區別)。但我教學中是介紹完世界觀后,接著講授什么是方法論,順勢也把“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的關系講了。我覺得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記憶相關內容。因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關系密不可分。回頭再講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講清世界觀與哲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觀點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這節課對另一個知識點“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也作了個小調整:先介紹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對哲學發展有推動作用;然后再講授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結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對具體科學具有指導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學原理與相應方法論并不對應,盡管世界觀和方法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畢竟二者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我們不能讓學生把世界觀與方法論混為一談。應該讓學生把不同的世界觀與相應的方法論對照著學習。如教材講“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講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我認為,雖然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重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盡管同屬于兩點論和重點論,但二者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它們有自己相應的方法論。在這節課,我是做了調整和補充: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原理對應抓主要矛盾,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先講,然后再講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質,不可忽視支流,最后才講兩點論和重點論。因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這兩個原理及其方法論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能區分。

(2)框題間教材內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邏輯為基礎進行編寫。以生活邏輯為主取代過去的理論邏輯為主,這一新課標的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上我們應該按要求認真落實。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又要靈活處理好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關系。首先,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框題內容偏多,一課時講不完;有的上一框題的部分內容與下一框題的部分內容是緊密相連的,此時我覺得應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如在《第九課 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有兩個問題,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爭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學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偏多,一課時難以完成。同時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與下一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緊密相關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這一問題與下一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起講,而《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則單獨用一課時講。

(3)課與課之間教材內容的整合。新課改理念下教學活動要求教師視教材為學習資料,在遵循教材處理“源于教材,以不拘泥于教材,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的總原則前提下,主張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對教材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為此,我在重新審視教材的基礎上作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如講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哲學講的“物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我們教材沒有在這里介紹什么是物質和意識,因而不利于學生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知識點作了處理,就是把第四課第一框題中“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內容提前到這課來講。通過列舉“水果和蘋果、香蕉、西瓜”、“動物和貓、狗、牛羊”等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來理解哲學抽象的物質概念和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這一處理,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形象、生動的理解抽象的知識點。

2.科際間教學資源的整合

所謂科際資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與語文、歷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關聯來提高政治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1)政治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資源整合。在政治課教學中,經常使用語文知識,如經常使用文學修辭語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深奧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澀的理論形象化,以烘托課堂的氣氛。如我講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時,用“指南針”“發動機”“風帆”“燈塔”“路標”來形容,這是比喻法。講“理想”時,我針對班上少數同學提出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的觀點,我朗誦了著名詩人流沙河的現代詩《理想》。在教學中,若能適度加入唐詩、宋詞、文言、警句、成語、俗語等文學鑒賞,并把文學與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巧妙地融為一體,能提高審美情趣,烘托課堂氣氛,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政治學科與歷史、地理學科的資源整合。首先,“政史不分家”,中學政治課本中與歷史相關的內容很多,為政治學習提供了許多鮮活的材料史料,有利于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如在學習“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教學內容時,我舉了一系列統計數據:從科學的發明(發現)到實際應用所經歷的時間,兩次大戰之間為18年,戰后則為9年。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應用,照相用了11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僅用了2年。數據是枯燥的,然而數據也是最具說服力的。一連串的數據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是現實的歷史,歷史是凝固的政治,二者密不可分。現行的中學歷史教材又是依據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的,以哲學觀點統帥史實,要讓學生在歷史素材中逐步領會運用哲學基本原理。其次,政治學科與地理學科資源整合。缺乏地理知識的政治學習是不可想像的。借助地理可以形成科學的空間概念,以強化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

總之,科際資源整合有利于疏通學科之間的脈絡,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養成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提升。

第6篇

[關鍵詞] 政治文化傳統;圣人政治;全能政府;契約政治;有限政府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1-263-2

政治文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理解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的政治時,政治文化是個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慮政治文化,我們就不會理解政治實際上是如何運轉的。因為政治文化第一為政治體系的確立提供合法性說明;第二為政治秩序的穩定提供思想、意識上的支持;第三為政治統治體系的發展提供指導作用。我們深入地研究中西政治文化,了解二者各自的主要特質和差異,對于理解兩國不同的政治行為和建立我國新型的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1956年,美國著名的政治學者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在《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來代替“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政治意識”等概念。接著,在他與維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一書中,認為“政治文化”是指“作為被內化于該體系成員的認知、情感和評價之中的政治體系”。最后,在其《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一書中,他進一步將政治文化明確定義為“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根據這種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的基本傾向或心理方面。徐大同教授認為“它包括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普遍奉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情感、價值等基本取向。它由一個民族的地理環境、民族氣質、、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進程等因素。影響甚至決定著一個民族或每個政治角色的政治行為方式、政治要求的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政治行為是它的外在表現,政治制度是它的凝固形態,政治學說是它的理性升華”。因為政治文化是超越階級、黨派界限和時間界限的,它比表層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論更準確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政治個性,所以政治文化是政治價值、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的根源因素。

哲學框架為我們理解中西政治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種可行途徑,因為哲學是文化的基礎。哲學包括三大部分:方法論、形而上學和價值論。方法論又可分為邏輯和認識論兩部分;形而上學包括本體論和宇宙論;價值論可分為倫理學和美學。價值論來源于對世界的形而上的認識基礎之上的,而方法論又是形而上的認識的基礎,所以方法論是價值論的基礎,而價值論就是文化的核心。

首先來看中西哲學的方法論差異。方法論包括邏輯和認識論兩部分。邏輯從事尋求種種最后的標準,以便用以使我們的信仰得到根據又使得我們可得到真的知識。蒙塔古進一步指出人們的觀念與信仰源自見證、直覺、理智、知覺和實踐。人們在事實上也已經把每個這種源泉當作斷定哲學真理的主要標準,因而跟這五種信仰源泉相應的有五種類型的邏輯學說:權威主義、神秘主義、理性主義、經驗論和實用主義。也就是說,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靠這五種邏輯方法。從不同的邏輯方法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認識論、世界觀和政治倫理價值。

在中國哲學的開端時期,就邏輯說,表現為對人作為超越性存在的精神境界、心理體驗的可能性的尋求和對人作為超越性存在的現實倫理生活的可能性的尋求兩類問題的互補。按照蒙塔古在《認識的途徑》一書中對邏輯方法的分類標準,中國哲學的邏輯方法可歸為神秘主義的邏輯方法,因為蒙塔古將神秘主義定義為:“通過超理智的、超感覺的直覺官能來達到真理”。神秘主義邏輯方法注重直覺,把直接認知的東西看為寶貴的東西,所以中國哲學“沒有明確區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界限,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客體還是渾然一體的”。

從這種重直覺的神秘主義邏輯出發,中國哲學發展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論和用“道”表示的本體論。葛兆光在其《中國思想史》中指出: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一開始就與“天”相關,在對天體地形的觀察體驗與認識中,包含了宇宙天地有中心與邊緣的思想,而且潛含了中國古代人們自認為是居于天地中心的想法。正是這種對天地四方的直觀感覺和想象是古代中國人推理和聯想中不證自明的基礎和依據。從天圓地方,大地有四極八方為象征的空間觀念出發,由此推彼,“人們會產生在空間關系上中央統轄四方、時間順序上中央早于四方、價值等級上中央優于四方的想法。”當這種觀念延生到社會領域,就會成為中央帝王領屬四方藩臣的政治結構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由于這種政治結構象征天地的器物,擁有與天地的“同構性”,而這些器物并非全體所有,所以只有擁有權力和能體察“天地之道”的人才能擁有它。對于宇宙時空即“天道”的探索、體驗與玄想最終在思想世界積淀了一個大體成型的觀念性框架,即人類生活在一個由“道”、“陰陽”、“四時”、“五行”、“八卦”等整飭有序的概念構筑起來的,天地、社會、人類同源同構的宇宙之中,在這個宇宙中,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切都是流轉不居的,整齊有序的流轉時正常的,同類聯系的感應式正常的,在這一秩序中體現的“天道”,是一切最終依據也是一切的價值來源。

那么人們怎么才能感知“天道”呢?“天道”就體現在“圣人”身上。《尚書?洪范》篇說:“于事無不通謂之圣。”圣人是唯一能體察“天道”的人,所以圣人作為價值的代表,指導社會的一切行為。誰又是圣人的現實體現呢?是皇帝。《洪范》強調“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天子或君主秉承“天道”來治理天下。所以在中國傳統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圣人體察天道,而君主又是圣人的代表,所以對君主的命令需要絕對的服從,于是形成了“圣人政治”。圣人為王的理論在邏輯上不僅沒有對限制君權的思想留有任何余地,反倒幫助君主無限制地擴張權力,形成絕對的專制權力。“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對其子民擁有極大的支配權力,最終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家國同構”、“君國一體”的認知。在“圣人政治”體制中,君主掌握絕對的政治權力,君主獨攬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享有隨時對官員和民眾的生殺予奪的權力,“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民眾只有服從的義務。由于皇權至上,而治理國家的官員又依附于君主,所以君權可以通過層層社會網絡直接擴張到社會最底層。國家無所不及地全面支配整個社會,形成了全能政府。

從根本上來講,西方哲學中的方法論主要是經驗主義的,并輔之以理性主義。早在古希臘時期,西方就有經驗主義認識論的傳統。亞里士多德在研究城邦政治體制時就采取經驗主義的方法。亞里士多德曾說:我們通過觀察和歸納得到演證推理的可靠前提。雖然在西方漫長的中世紀,哲學一度淪為神學的婢女,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西方哲學逐漸擺脫經院哲學的束縛,開始用“人”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世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重新成為主要的哲學方法論。經驗主義的方法論拒絕任何天賦觀念,認為人們的一切觀念無一例外地都是通過某種經驗而產生的,所以主張知識應當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這種經驗主義方法論把宇宙一分為二:人和獨立于人的外部世界;人是認識外部世界的主體,而外部世界對人來說就是認識的客體。人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就是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雖然在人如何才能正確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上,西方哲學有過巨大的爭論,但是經過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西方成功的將依靠超自然力量(上帝)的方法排除在可行的認識途徑之外,從而將人的經驗確立為認識主要途徑。

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論生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整體宇宙觀相反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觀。隨著經驗主義認識論取代神學認識論,西方的神權政治也走到了盡頭,逐漸被權利政治論所取代。當神已經不能為政治統治提供合法性的時候,人就成了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于是人民的同意就成為西方政治文化的圭臬。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導致的結果就是在西方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個人成為政治的組成單元,公民成為政治生活的主體和國家構成的基本單位。人們從自身經驗認識到:個人無法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從而組成家庭、村社、部落和國家,所以國家是基于“平等的自由人之間所托付的權威”,也就是說,國家的產生是人們為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國家統治者的統治必須得到被統治者的認可,方為合法的統治。這種古希臘的政治傳統被伊壁鳩魯總首先提出,后來經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發展,最終由盧梭在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推向頂峰。

第7篇

【論文摘要】:"科學哲學"是什么?對于這個與西方科學互相依存的科學研究典范,多數科學研究者是陌生的,但是是極為重要的。科學哲學是一種邏輯思考與范式交織運用,從事創造性學術活動的思維。西方人運用這種獨特的思維理論帶動科學革命的浪潮,運用科學創造發展實力,影響人類歷史數百年之久,迄今仍方興未艾。

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造就了西方人與我們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就中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較,中國哲學論述的焦點是"行為"之"善",而西方哲學論述的焦點是"知識"之"真",兩種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教授羅森博格對科學哲學做出以下定義:哲學首先要處理的是科學尚不能回答或永遠不會解答的問題,其次要處理科學為何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他也認為科學哲學長久以來為自己設定的任務就是要了解科學是什么,它如何運作,它的方法、基礎和條件是什么。庫恩于1962年發表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指出:范式是科學哲學的基本觀點,也就是研究者用來尋找意義的理念模式。而且所謂理念模式,就是研究者用范式的指導來從事研究問題與選擇研究行動時的思維方式。這個認識問題的思維方式由以下二個核心概念所構成。

一、思維邏輯

受文化影響,西方人在從事科學研究時有其獨特的思維邏輯,循"本體論-知識論或認識論-方法論"的思維邏輯按部就班的思考問題。有學者解釋,西方學者在從事創造性學術研究活動時的后設思維,他們基于對世界本體的某種預設,因此提出了一些認識世界的方法,從而建構出某些獨特的知識體系。這種后設思維展現在他們學術研究的成果之中,但無法在其研究成果中論述自身。然而,思維本身只是個抽象概念,所以必須將范式融入思維中從而思考研究的問題和方向。換言之,研究者的基本信念決定的任何一種研究取向或研究范式所主張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就構成該項研究范式的"世界觀",也就是如何去認識及累積建立該門知識。

本體論關心的是人類日常生活世界中各種現象或行為,是否存在著一種事實、永恒不變的本質。如果有,那么真實、永恒不變的本質是什么?而且,不同的范式則有明顯不同的主張。所以,本體論就是科學研究的開端,研究者針對被研究的對象探討其本質究竟是什么?建構起一個初步的概念。

有了概念,接下來就是詮釋內涵。知識論關心的是研究者應該運用何種立場與態度,與被探究的對象產生互動關系,才能了解現象的真實本質。也可解釋為探討知識本質、原則和知識的來源。重點是,研究的結果和研究者的立場與態度理當一致。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以后,這樣文化傳統更發展成為笛卡兒"主∕客"對立二元論的哲學,對近代科學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方法論就是要透過何種方法與策略才能發現或檢證預設的問題的本質。由于科學分類的關系,凡是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領域都有其嚴格的方法論,以作為獲取知識的方法與學科發展的支撐。同樣的,不同的范式對方法論選用就會有所限制。一般我們熟知如歸納法、演繹法、辯證法、實證法、解釋法、批判法等。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者之間具有互為邏輯的關系。因此,一個研究者對于"方法論"的回答,必然會受到其"本體論-認識論"立場的限制,而不能隨意選擇任何一種方法論。反過來說,當研究者決定采用某種"方法論"時,他必須同時接受其"本體論-認識論"的預設。

二、范式

粗略的了解了科學哲學中的思維邏輯,接下來進一步認識研究者是透過怎樣的研究范式來對其研究的問題進行預設。其實,整個研究范式的發展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學史",充分證明了西方哲學論述的焦點是不斷追求"知識真理",任何一點違反理性思辨法則,都將遭受嚴厲檢驗和批判。二十世紀各種不同派別的范式主張就演進的時間先后,依序有下列五種范式的論點主張及主要是應用于何種科學的研究。

實證主義從十六世紀科學革命起,迄今仍然主宰著人類的科學研究活動,即時下廣為自然科學所引用的實證研究。實證論者的主張是"素樸實在論",采用實驗論的立場,相信科學能夠回答所有的疑問,解決所有的問題,屬于"量化研究"的科學研究范式。

"后實證主義"針對"實證主義"純科學的觀念提出強烈的批判。代表人物波普爾認為:"科學就是已成立事實的集合,這種通行觀念是錯的。科學中沒有任何一滴知識是永遠成立的,沒有東西是不變的。"后實證論者主張"否證論"的研究范式,但是仍然保留著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對客觀、精確、預測及控制的重視,也認為完全的客觀不可存在。屬于"量化研究"的科學研究范式,但不排除使用"質化研究"方法。

人們通常把結構看成一種形式、一種架構或某種形狀。其實,事物的結構和本質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結構主義不僅關注外在形式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探討形式內在組成要素彼此間之深層結構的問題。屬質量化兼具的科學研究范式。

解釋學的發展受到"現象學"影響甚深,兩者均是對自然科學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認為自然科學的實證法則是不完全的,并沒有絕對性。解釋學主張,人類不可能完全了解客觀的事實,必須要從生活實踐中創造意義,而創造意義的過程就是解釋的過程。主要的方法是用對話與辯證的方式,透過歸納、比較與對照過程獲得一致性。屬于質化科學研究范式,同時也奠定了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礎。

第8篇

【關鍵詞】科學哲學/數學哲學/數學哲學的革命

【正文】

本文有兩個互相關聯的目標:第一,對科學哲學對于數學哲學現展的重要影響作出綜合分析;第二,對新的研究與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進行比較,從而清楚地指明數學哲學現展的革命性質。

一、從一些具體的研究談起

如眾所知,由1890年至1940年的這五十年,可以被看成數學哲學研究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弗雷格、羅素、布勞維爾和希爾伯特等,圍繞數學基礎問題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并發展起了邏輯主義、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數學觀,從而為數學哲學的研究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數學的范圍,特別是,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曾對維也納學派的科學哲學研究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后者則曾在科學哲學的領域長期占據主導的地位。

然而,在四十年代以后,上述的情況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盡管邏輯主義等學派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的研究規劃卻都沒有能夠獲得成功,從而,在經歷了所說的“黃金時代”以后,數學哲學的發展就一度“進入了一個悲觀的、停滯的時期”;與數學哲學的困境相對照,科學哲學則已逐步擺脫邏輯實證主義的傳統進入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新的發展時期。也正因為此,科學哲學的現展就對數學哲學家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對數學哲學的現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就科學哲學對于數學哲學現代研究的影響而言,在最初主要是一些直接的推廣或移植。例如,作為新方向上研究工作的一個先驅,拉卡托斯就曾直接把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科學哲學推廣應用到了數學的領域。盡管推廣和移植的工作是較為簡單的,但這仍然依賴于獨立的分析與深入的研究,因為在數學與一般自然(經驗)科學之間顯然存在有重要的質的區別。

為了使得由科學哲學中所吸取的觀念、概念、方法等確實有益于數學哲學的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于相應的研究問題,也即是希望通過以科學哲學領域中某一(或某些)理論作為直接的研究背景以解決數學哲學中的某些基本問題。例如,M.Hallett的論文“數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發展”就以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理論,也即所謂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作為直接的研究背景,但Hallett在這一論文中所真正關注的則是數學的方法論問題。因而,盡管其聲稱“希望能找到與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相類似的數學發展的方法論準則”,Hallett的實際工作卻與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理論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特別是,由于Hallett清楚地認識到:“數學與經驗科學之間的差異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學可以依賴于不斷增加的事實性命題,但是數學中卻不存在這樣的對應物。”因此,在Hallett看來,相應的科學方法論準則(即新的理論能作出某些預言,這些預言并已得到了確證),就不可能被直接推廣到數學的領域。

與上述的方法論原則相對照,Hallett提出,新的理論在解決非特設性的重要問題方面的成功可以被用作判斷數學進步的準則。Hallett并指出,這一準則即是對希爾伯特在先前所已明確提出的相應思想的一種改進。從而,這就確實不能被看成對于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直接推廣。

在數學哲學領域內我們并可看到一種不斷增長的自覺性,即是關于科學哲學領域中的思想或理論對于數學哲學“可應用性”或“可推廣性”的深入思考。例如,H.Mehrtens在他的論文“庫恩的理論與數學:關于數學的‘新編年史’的討論”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了這樣的思想:在將庫恩的理論推廣應用到數學時,應當首先考慮兩個問題:第一,“在數學中是否存在有這類東西(按指革命)?”第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這一概念對數學編年史的研究是否有確定的、富有成果的應用?”

顯然,即使前一個問題可以說是一種直接的推廣或移植,后一問題的解答則依賴于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獨立的研究,因為,這不僅涉及到了對庫恩理論的評價,而且也直接依賴于關于應當如何去從事數學哲學(和數學史)研究的基本思想。

正是從這樣的立場出發,Mehrtens提出:“盡管(數學中)存在有可以稱之為‘革命’或‘危機’的現象,我對這兩個概念持否定的態度,因為,它們并不能成為歷史研究的有利工具。”

當然,上述的結論并不意味著Mehrtens對庫恩的理論持完全否定的態度;恰恰相反,Mehrtens明確地指出,庫恩所提出的“范式”和“科學共同體”這兩個概念對于數學史(和數學哲學)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Mehrtens寫道:“圍繞著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學概念具有很大的解釋力量——在我看來——它們為數學編年史提供了關鍵的概念。”

上述的批判態度和深入分析顯然表明了一種獨立研究的態度,從而,與簡單的推廣或移植相比,這就是一種真正的進步。作為這種進步的又一實例,我們還可看基切爾(P.Kitcher)的數學哲學研究。

一般地說,基切爾在數學哲學領域內的工作主要就是將庫恩的科學哲學理論推廣應用到了數學之中,特別是,基切爾不僅由庫恩的理論中吸取了很多具體的成分,更吸取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思想,即如關于科學活動社會—文化性質的分析等。另外,基切爾所主要關注的則是數學歷史發展的合理性問題。例如,正是從這一立場出發,基切爾首先考察了什么是數學變化的基本單位。基切爾寫道:“一個首要的任務,就是應當以關于數學變化單位的更為精確的描述去取代關于‘數學知識狀況’的模糊說法。這一問題與關注科學知識增長的哲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在形式上是互相平行的。我認為,在這兩種情形中,我們都應借助于一個多元體,也即由多種不同成分所組成的實踐(practice)的變化,來理解知識的增長。”

在基切爾看來,后者事實上也就是庫恩的“范式”概念的主要涵義。然而,基切爾在此并沒有逐一地去尋找“范式”(或“專業質基”)的各個成分(如“符號的一般化”、“模型”、“價值觀”、“范例”等)在數學中的對應物,而是對“數學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作出了自己的獨立分析。基切爾提出,“我以為我們應當集中于數學實踐的變化,并把數學實踐看成是由以下五個成分所組成的:語言,所接受的命題,所接受的推理,被認為是重要的問題,和元數學觀念。”顯然,這即是對庫恩基本思想的創造性應用。

其次,基切爾又具體地指明了若干個這樣的條件,在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數學實踐的變化可被看成是合理的。從而,這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在基切爾與庫恩之間所存在的一個重要區別:盡管前者從庫恩那里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思想,但他所采取的是理性主義、而并非是像庫恩那樣的非理性主義立場。這一轉變當然也是批判性的立場和獨立思考的直接結果。

二、新方向上研究的共同特征

盡管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有著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工作重點,在觀念上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分歧和差異;但是,從整體上說,這些工作又有著明顯的共同點,后者事實上更為清楚地表明了來自科學哲學的重要影響。

1.對于數學經驗性和擬經驗性的肯定

所謂數學的經驗性,就其原始的意義而言,即是對數學與其它自然科學同一性(analogy,或similarity)的確認。這一認識事實上構成新方向上所有工作的共同出發點。

關于數學經驗性的斷言顯然正是對于傳統觀念的直接否定,即數學知識不應被看成無可懷疑的絕對真理,數學的發展也并非數學真理在數量上的簡單積累。從而,這也就如Echeverria等人所指出的,它將“數學從柏拉圖所置于的寶座上拉下來了。”

事實上,人們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同一性進行了論證。諸如奎因(W.V.Quine)和普特南(H.Putnam)的“功能的同一性”,拉卡托斯的“方法論的同一性”,基切爾的“認識論的同一性”,古德曼(N.Goodman)和托瑪茲克(T.Tymoczko)的“本體論的同一性”,A.Ibarra和T.Mormann的“結構的同一性”,等等。另外,在筆者看來,對于經驗性的肯定事實上也可被看成關于數學的社會—文化觀念(這是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所普遍接受的)的一個直接結論。這就是說,如果數學與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最終都應被看成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并構成了整個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成分,那么,數學的發展無疑就是一個包含有猜想與反駁、錯誤與嘗試的復雜過程,而且,“數學的內涵與改變最終是由我們的實際利益與其它科學的認識論目標所決定的。”

其次,如果說數學的經驗性集中地反映了數學與其它自然科學的同一性,那么,對于數學擬經驗性(quasi-empirical)的強調則就突出地表明了數學的特殊性。

具體地說,我們在此所涉及的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除去在實際活動中的成功應用外,就數學理論而言,是否還存在其它的判斷標準?另外,擬經驗的數學觀的核心就在于明確肯定了數學有自己特殊的價值標準,這就是新的研究工作對于數學自身的意義,即如其是否有利于已有問題的解決或方法的改進等。顯然,后者事實上也就是實際數學工作者真實態度的一個直接反映。例如,美國著名數學家麥克萊恩(S.MacLane)就曾這樣寫道:“數學各個領域中的進步包括兩個互補的方面:重要問題的解決以及對于所獲得結果的理解。”

由此可見,我們就應同時肯定數學的經驗性和擬經驗性。顯然,就本文的論題而言,這事實上也就表明了:為了在數學哲學的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不僅應當保持頭腦的開放性,也即應當努力從科學哲學中吸取更多有益的思想、概念和問題,同時也應高度重視數學的特殊性,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數學哲學的相對獨立性。

2.對于數學方法論的高度重視

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長期爭論無疑是科學哲學現展的一個重要特點;與此相對照,理性主義的立場在數學哲學領域中卻似乎沒有受到嚴重的挑戰,但是,后者并不意味著現已存在某種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關于數學發展合理性的理論,恰恰相反,后一目標的實現還有待于長期的努力。

然而,在這一方面確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特別是,相對于早期的簡單“移植”而言,現今人們普遍地更加重視對那些源自科學哲學的概念、觀點和理論的分析和批判。例如,就庫恩的影響而言,人們現已認識到,對于數學的社會—文化性質的確認,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采取相對主義或非理性主義的立場;另外,在肯定數學歷史發展合理性的同時,人們也認識到了這種發展并不能簡單地被納入某一特定的模式。事實上,就如格拉斯(E.Glas)所指出的:“理性”本身也是一個歷史的概念:“‘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化建構的,……即包括有一個社會協商的過程。”從而,在此所需要的就是一種辯證的綜合。例如,正是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格拉斯提出,我們應對庫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論進行整合:“拉卡托斯的方法論立場至少應當用像庫恩那樣的社會和歷史的觀點予以補充和平衡。”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整合的立場事實上也就是科學哲學現展的一個重要特點,特別是,這即是科學哲學領域中所謂的“新歷史主義學派”所采取的一個基本立場:他們對先前的各種理論(包括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普遍地采取了批評的立場,并希望能通過對立理論的整合發展出關于科學發展合理性的新理論。從而,在這一方面我們也就可以看到科學哲學對于數學哲學現代研究的重要影響。

艾斯帕瑞(W.Aspray)和基切爾這樣寫道:“……數學哲學應當關注與那些研究人類知識其它領域(特別是,自然科學)同一類型的問題。例如,哲學家們應當考慮這樣的問題:數學知識是如何增長的?什么是數學進步?是什么使得某一數學觀點(或理論)優于其它的觀點(或理論)?什么是數學解釋?”特別是,“數學在其發展中是否遵循任何方法論的原則?”事實上,在艾斯帕瑞和基切爾看來,如何對數學方法論作出恰當的說明就構成了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的核心問題。顯然,這一立場也是與現代科學哲學中對于科學方法論的高度重視完全一致的。

3.對于數學史的強調

如眾所知,對于科學史的突出強調也是科學哲學現代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如克倫瓦(M.Crowe)所指出的:“在庫恩以前,科學哲學長期為邏輯實證主義所支配,后者認為科學史是與他們的研究毫不相關的;但是,這種形勢現在已經有了改變……科學哲學家們現已認識到了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給予科學史應有的重視,科學性質的分析就是不可能的。”科學哲學的上述變化對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在以上所提及的各篇論文和著作中,歷史案例的分析都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歷史方法事實上已成為數學哲學現代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作為一種自覺的努力,我們在此還可特別提及以下的四部論文集:(1)由艾斯帕瑞和基切爾所編輯的HistoryandPhilsophyofModernMathematics(1988);(2)由J.Echeverria等人所編輯的TheSpaceofMathematics:Philosophical,EpistemologicalandHistoricalExploration(1992);(3)由吉利斯所編輯的RevolutioninMathematics(1992);(4)由H.Breger和E.Grosholz編輯的TheGrowthofMathematicalKnowledge(即將出版)。

這些編輯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不僅認為數學方法論的任一理論都應用歷史的案例加以檢驗,而且更大力提倡數學史家與數學哲學家的密切合作,并認為雙方都可以從這種合作中得益匪淺。例如,Breger和Grosholz在他們的序言中這樣寫道:“這一論文集源自編輯者的這樣一個信念,即數學哲學的重要論題可以由哲學家與歷史學家的有組織對話得到啟示。……我們希望歷史的材料能在數學哲學家那里獲得更為深入和系統的應用;同樣地,我們也希望哲學家由歷史所激發的思考能給歷史學家提供新的問題和思想。”顯然,這種態度與傳統的把數學哲學與數學史絕對地分割開來的作法是截然相反的。

最后,我們在此還可提及所謂的“奠基于數學史之上的數學哲學”。具體地說,相關的數學哲學家在此所希望的就是能發展出關于數學知識的這樣一種理論,它能正確地反映數學的歷史發展,即“現代的數學知識是由初始的狀態經由一系列的合理轉變得以形成的”(基切爾語)。顯然,按照這樣的觀點,數學史對于數學哲學的重要性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正是前者為數學哲學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最終的檢驗。這也就是說,“數學史對于數學哲學來說,不僅不是無關的,并事實上占有核心的地位。”

4.實際數學工作者的“活的哲學”

應當指出,對于數學史的高度重視不僅直接涉及到了數學方法論的研究,而且也標志著數學哲學研究立場的重要轉變。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們幾乎一致地認為,實際的數學活動應當成為數學哲學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依據。“哲學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繼續無視實際的數學活動。事實上,正是這種實踐應當為數學哲學提供問題及其解決所需要的素材。”

當然,上述的轉變直接反映了實際數學工作者的心聲。這也就如麥克萊恩所指出的:“數學哲學應當建立在對于這一領域(按指數學)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的仔細觀察之上。”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艾斯帕瑞和基切爾并曾從這樣的角度對數學方法論研究的意義進行了分析。他們這樣寫道:“如果我們具有了這樣的原則,歷史學家就可以此為依據對實際歷史與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作出研究,從而發現這樣的有趣情況,在其間由于某些外部力量造成了對于方法論的偏離。另外,數學家們則可能會發現以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即他們所選擇的研究領域是如何由過去的數學演變而生成的,某些方法論的原則又如何在核心概念的更新中始終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并非言過其實的是,這些答案……—還可能對數學家關于各種研究途徑合理性及某些觀念意義的爭論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顯然,這一認識與現代科學哲學中對于方法論的強調是完全一致的。

三、數學哲學的革命

從整體上說,與先前的基礎主義數學哲學相比,新方向上的研究無論就基本的數學觀,或是就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基本的研究立場而言,都已發生了十分重要的變化。我們就可以說,數學哲學已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

1.研究立場的轉移,即由與實際數學活動的嚴重分離轉移到了與它的密切結合。

由于深深地沉溺于對已有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可靠性的疑慮或不安,因此,邏輯主義等學派在基礎研究中普遍地采取了“批判和改造”的立場,即都認為應當對已有的數學理論和方法進行嚴格的批判或審查,并通過改造或重建以徹底解決數學的可靠性問題。從而,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主要地就是一種規范性的研究,而也正因為此,基礎研究在整體上就暴露出了嚴重脫離實際數學活動的弊病。

與此相對照,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普遍采取了相反的立場,即是認為數學哲學應當成為實際數學工作者的“活的哲學”,也即應當“真實地反映當我們使用、講授、發現或發明數學時所作的事”(赫斯語)。顯然,基本立場的上述轉移事實上也就意味著數學哲學性質的重要改變:這已不再是實際數學工作者所必須遵循的某些先驗的、絕對的教條。

2.對于數學史的高度重視。

由于邏輯主義等學派所關注的主要是數學的邏輯重建,因此,在這些學派看來,數學的真實歷史就不具有任何的重要性,或者說即是與數學的哲學分析完全不相干的,而數學哲學家所唯一應當重視的則就是邏輯分析的方法。

與基礎主義者的上述作法相對立,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則普遍地對數學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例如,這就正如Echeverria等人所指出的:“對于數學活動的歷史和社會層面的關注清楚地表明了‘新’的數學哲學與傳統的新弗雷格主義傾向的區別,而后者在本世紀前半葉曾在這一學科中占據支配的地位。”顯然,這事實上也就可以被看成上述的基本立場的一個直接表現。

更為一般地說,人們并逐步確立了這樣的認識:“沒有數學史的數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數學哲學的數學史是盲目的。”(拉卡托斯語)這不僅標志著方法論的重要變革,而且也為深入開展數學哲學(和數學史)的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3.研究問題的轉移。

由于對已有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可靠性的極大憂慮構成了邏輯主義等學派的基礎研究工作的共同出發點,因此,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主要地就是圍繞所謂的“數學基礎問題”展開的。這也就是指:如何為數學奠定可靠的基礎,從而徹底地解決數學的可靠性問題?

與此相對照,現代的數學哲學家一般不再關心數學的可靠性問題,而這事實上也就是數學工作者實際態度的直接反映。這就正如斯坦納(M.Steiner)等人所指出的,這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明顯和無可辯駁的出發點,即人們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這些數學知識并已獲得了證實,從而就是可靠的。

對于力圖為實際數學工作者建立“活的哲學”的數學哲學家來說,數學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無疑就在于:如何對數學(活動)作出合理的解釋?托瑪茲克說:“數學哲學始于這樣的思考,即是如何為數學提供一般的解釋,也即提供一種能揭示數學本質特性并對人們如何能夠從事數學活動作出解釋的綜合觀點。”顯然,這也就表明了,方法論的問題何以會在數學哲學的現代研究中占據特別重要的位置。

4.動態的、經驗和擬經驗的數學觀對于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的取代。

盡管邏輯主義等學派對什么是數學的最終基礎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從總體上說,他們所體現的又都可以說是一種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因為,他們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工作為數學奠定一個“永恒的、可靠的基礎”,這樣,數學的進一步發展也就可以被看成無可懷疑的真理在數量上的單純積累。

如果說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在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那么,由于把著眼點轉移到了實際的數學活動,人們現已不再把數學的發展看成是無可懷疑的真理在數量上的簡單積累;與此相反,作為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發展顯然是一個包含有猜測、錯誤和嘗試、證明和反駁、檢驗與改進的復雜過程,并依賴于個體與群體的共同努力。從而,這種動態的、經驗和擬經驗的數學觀就已逐漸取代傳統的靜態的和絕對主義的數學觀在這一領域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

綜上可見,相對于基礎主義而言,現代的數學哲學無論就研究問題、研究方法,或是就研究的基本立場和主要觀念而言,都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因而,我們可以明確地斷言:在數學哲學的現展中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于所有這些變化都與來自科學哲學的影響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這也就最為清楚地表明了這種影響對于數學哲學現展的特殊重要性。

【參考文獻】

1.M.Hallett,"TowardsaTheoryofMathematicalResearchProgrammes",inTheBritishJournalforPhilosophyofScience,30[1979],p.2

2.H.Mehrtens,"T.Kuhn''''sTheoriesandMathematics:aDiscussionpaperonthe‘NewHistoriography’ofMathematics",inHistoriaMathematica,3[1976],p.301,305,312

3.P.Kitcher,"MathematicalNaturalism",inHistoryandPhilsophyofModernMathematics,ed.byW.Aspray&P.Kitcher,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8,p.299,315

第9篇

所謂德育哲學的切近基礎,就是指現代大德育的時空拓展,需求哲學層面的反思、批判、總結和概括,因而德育哲學應運而生。

現代大德育的基礎性問題,是德育的社會化,是德育社會化的內在趨勢和必然走向。這集中表現在:一方面,德育概念的涵量更為豐富和廣闊。另一方面,德育運動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

人類社會的德育現象,是伴隨教育現象而共同發生的,它已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類文明特別是現代文明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的普及發展,規定了德育不可遏制的社會化趨勢,決定了現代德育概念更具豐富和廣闊的涵量。就內容而言,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意識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倫理、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生態倫理、生命倫理,等等),民主法制教育,情感情操教育,意志品質教育,審美意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就形式而論,倡導大、中、小學德育工作整體化、序列化、規范化,學校的各個學科專業教學與研究都要發揮德育功能和價值觀教育作用,學校要教書育人、管理盲人和服務育人,加強加深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功能,尤其是在社會環境、社區建設中的德育功能,要高度重視并充分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德育作用,等等,都是德育不斷獲得更為豐富和廣闊涵量的基本體現。

隨著德育涵量的不斷發展和逐步走向社會化,德育必然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這主要表現為四個“回歸”。其一,德育的權利和義務由國家主體逐步向社會主體回歸。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國家中人民成為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德育的社會化,德育亦將成為民眾的自我教育、自我德性修養的基本形式,從而實現由國家主體向社會主體的回歸。這當然需要一個過程,但這種德育本真化的走勢正在逐步變為現實。比如,學校辦學自的加強、社區建設的興起與功能強化等,都突出表現了這一點。其二,德育的本質存在由“精英”目標取向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眾的“生活世界”回歸。黨的十五大報告曾講了這樣一段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因為它將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意味著文化建設將由“精英”目標取向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眾的“生活世界”回歸。隨著德育社會化的推進,德育的本質存在方式也是如此。其三,德育的目的任務由工具理性主導逐步向建設人本身回歸。德育要為政治服務,要為國家服務,要為社會服務,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德育的本質規定之一。問題在于,德育的本真目的任務是建設人本身。德育的社會化、本真化,要求以建設人本身為出發點,這勢必推進“主導”者的逐步回歸,但這與德育的工具理性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因為以建設人本身為主導,將從更為根本、更為長遠的層面上發揮出德育的社會意義和功能,將把德育為國家民族服務的工具理性置放于更為堅實的基礎上。其四,德育的運作方式由單向運動為主逐步向雙向、多向乃至“無窮向”回歸。因為德育社會化本身無論內容、形式,還是載體運作過程,都具有更大的普適性、普遍性和社會性。特別是在當今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德性修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僅有過去那種一對一的德育單向運作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當今時展的需求。

總之,德育的社會化、本真化和深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走勢。這種“走勢”顯然已經超出傳統德育學研究的范圍。毫無疑問,德育“領域的發展”,確需德育哲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探索和確證。

二、德育哲學的邊界、對象和任務

德育哲學思想的實際存在是淵遠流長的,但德育哲學作為一個重大課題提出,卻首見于1996年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指南;而作為一個門新興學科建構,目前仍然處于探索、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

從哲學的視野看,任何事物包括理論學科要獲得相對獨立的生存權,其基本條件是具有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規定性。因此,探索德育哲學的學科建設,首要的問題是給定它的邊界。

第一,學科界定。一般說來,學科界定總是與研究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又必須準確把握其特定視角、特殊層面和內涵應然性的特殊價值指向。黑格爾說,“一個定義和它的必然證明只存在于它的發展里。這就是說,定義只是從發展過程里產生出來的結果”④據此,德育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德育觀及其行為實踐所蘊涵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和一般方法論問題。具體地說,一方面,作為理論形態,德育觀是關于德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德育哲學研究首先要立足于這一層面上,但卻不是局限于德育觀本身,而是探索研究德育觀的前提性問題,即追問反思德育(包括其理論和行為實踐)運動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和一般方法論依據、條件及其應然性形式。另一方面,哲學有兩個主要視角:一是真理性認知,即追索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二是價值性把握,即求索事物運動發展的評價性確證。哲學思維的這種方法論原則,運用于德育觀及其行為實踐研究,德育哲學的對象便獲得了真理觀與價值觀及其相統一的意義。所以總結起來說,筆者以為,德育哲學是否可以這樣界定:德育哲學是關于德育觀及其行為實踐的哲學前提性問題的理論學說。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德育理論與哲學思維的有機契合,開展對于德育觀及其實踐運動的哲學研究,揭示人的德性修養的前提性根據和條件,揭示德育觀形成、運演、發展的歷史正當性和價值合理性,揭示德育運動規律的前提性根據和條件及其實現形式,等等。

第二,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主要是與德育學、哲學、教育哲學的關系。在筆者看來,“德育”概念在通常語義上有三種指向:一是德育實踐活動;二是德育學科;三是德性培育狀態的直接現實。但無論在何種意義上,作為理論它原本是教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之所以能夠從中剝離出來而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個研究領域,實際是標示了它在整個教育事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價值。“哲學”通常有三重意義:一是所謂“元哲學”,即哲學的基本原理;二是部門哲學(包括各種應用哲學);三是指某個領域、某類事物的最高理念或信條。德育哲學作為德育學與哲學的結合體,本質上是以哲學思維解讀和創新德育理論與實踐,開發其哲學價值和效能。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德育哲學雖然與德育學、哲學等雙重“母體”的聯系是極為密切的,但三者之間的“邊界”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它畢竟要有個學科歸類的話,毋寧說它是教育哲學的一個層次,即相對獨立出來的一個特殊領域。當然,兩者的邊界也是非常清楚的。第三,設定德育哲學的邊界,還應從辯證思維中得到深入一步的說明。從這方面看,德育哲學主要不是去建立新的具體的德育范式,而是著重考察已有范式的依據、條件性、特性、表達方式以及范式更迭轉換的可能性空間;它不是要描述德育過程本身,而是要規范人們在德育活動中的選擇、定位和行為理性;它不是要作出德育學層面的結論和成果,而是要探討、評價德育學結論和成果中超出德育學層次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它主要不是去揭示德育運行的特殊規律,而是要探求反思人們揭示規律的思路、能力和方式;它主要不是去規范和給出德育研究的具體方法,而是要評價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等等。總之,德育哲學植根于德育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又超越于這些問題而探索其前提性的哲學底蘊,這實際也就是德育哲學學科的基本特點。

三、德育哲學的價值現實

德育哲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其發生的根源,說到底,在于當今時代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亟需哲學的介入和哲學方法論的統攝。反過來說,即:對于德育理論與實踐從哲學視角作出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對于德育的前提條件、基本理念、結構體系、實踐范式以及重要的德育現象做出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意義的深層次確證,這就是德育哲學的價值現實。從實踐操作的意義上看,德育哲學的價值實現,是整個德育哲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那么,德育哲學具有哪些價值呢?

第一,解讀性價值。從泛意上講,任何精神文化現象都是一種社會性解讀。解讀與解釋意義相近,它們都是直接面對思想和實踐的現實的,但解讀更接近于操作實踐層面。就德育哲學的解讀性價值而論,其獨特之處主要在于,一是注入了理想性追求。德育哲學的解讀性價值主要不在于對德育現象的映像式、模本式的解釋和說明,而是以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為基礎,以一定理想性追求為參照,反思、解悟和權衡其得失成敗,從而發掘和拓展出新的“歷史可能性”。二是注入了窮根究底式的思維原則。哲學的根本特點是不斷追索事物、現象的深層次本質,以期不斷獲得極度而適度的認識成果,因為被解讀的“文本”本身就是多層次的。哲學思維表明:“人對事物、現象、過程等等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⑤所以德育哲學的解讀性價值,并不滿足于德育理論的一般解說,更不是停留在德育現象的表層理解,而是不斷追問德育現象背后的“更深刻的本質”。

第二,批判性價值。哲學思維的又一顯著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在哲學視野中,“批判”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它的核心思想是否定現狀和追求未來,其真諦是“揚棄”和創新。“批判”具有物質實踐和精神文化兩種基本形態。德育哲學的批判性價值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它價值歸宿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是德育的一種前提性批判。所謂“前提”,從邏輯上講,是指推理過程的確定依據。邏輯結論若要正確,首要條件是邏輯前提必須正確。從行為實踐上看,“前提”是事物發生發展的先決條件。德育前提性批判的重要價值,就是以時代和社會條件的變動為背景材料,以哲學思維和德育本真走勢為憑籍,不斷重新審視德育既成既有的出發點、根據、真理性標準、價值性尺度,不斷重新鑒別、選擇、取舍和篩定其前提性認知和價值取向,以推動德育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當然,這種前提性批判又是辯證性質的。因為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批判就是一種否定。但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內部生發的新質要素克服了舊的質的規定性;同時,恰恰又是由于新事物吸收、聯合了舊事物的合理成分,才能真正克服舊事物,實現發展。所以辯證性質的批判,就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科恩“主張以認同、繼承傳統為特征的‘收斂式思維’與以批判、超越傳統為特征的‘發散式思維’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這一影響深遠的見解對于我們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啟示。”⑥因此,德育哲學的批判性價值,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前提性批判,而且還在于它是一種辯證性質的批判,由此便孕育了德育的前提性創新。德育的前提性創新,必然帶來德育理論與實踐的重大變革,促進人的德性修養的更新。這便真正實現了德育的前提性批判的價值。

第三,導向性價值。德育哲學的導向性價值是指向未來的。它的特點是前瞻性、超前性和預示性,這與價值本身的內涵是直接同一的。價值概念回答的問題主要不是“現在怎樣”,而是“應當如何”。德育乃至整個教育在絕對的意義上都是為或遠或近的將來“準備著”,亦即面對未來“應當如何”。這樣,“導向性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導向即導引方向,實質是事物發展中內部諸要素的歷史性趨勢性的必然聯系。德育的導向性價值主要有三個層面的指向:一是德育實踐活動,其導向價值的觀照和實現在于作用于人的認知和心理層面。二是德育學科理論的教學活動,其導向價值的體現和作用在于德育對象的理性和理論層面。三是德育哲學層面,它的直接對象主要是德育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其導向價值在于通過德育的前提性問題研究,革新德育理論,創新德育活動,導引德育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改革就有一系列前提性問題亟待研究。比如,既要堅持德育的一元化導向,又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樣化社會生活,發展人的個性品質,兩者統一的現實傾向性、歷史合理性及未來走勢的人性根據、實現條件、理想模式是怎樣的,它對德育體系革新具有何種價值?又如,德育的功能作用與人的精神世界自主自組織之間應當建構怎樣的合理性尺度?因為有個性需要就意味著有選擇,而有選擇就意味著至少對部分德育預期效應的否定,所以如何培養和造就人的德育需求理性自覺,便成為德育創新的立足點和前提性問題了,等等。總之,德育哲學的導向性價值,生發于較深層次,關乎于德育宏觀走向,意義深遠而重大。

第四,方法論價值。抽象地講,上述解讀性價值、批判性價值、導向性價值都具有方法論意義。因為方法的實質是理論自身實現過程的“反哺”形式,換言之,拿了理論去運用、去解決實際問題,理論就轉化為方法了。所以理論與方法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就更為接近實踐的方面看,方法論應當是理論在認識上的深化層次。德育哲學的方法論不同于德育的具體方法論,而是一種宏大而深邃的方法論,具有重要價值。扼要地講,其一,它對德育一般方法論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其二,它是德育工作者實際工作的最切近的理論基礎。其三,它為人們的德性修養提供深刻的哲理性視野。其四,它是德育理論創新的重要指導原則,等等。

注: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頁。

②轉引自《科學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③《分析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哲學家》,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43頁。

④轉引自《哲學動態》1991年第7期第12頁。

第10篇

關鍵詞:高職教育課程整合;“三段式”方法論;建構

作者簡介:張健(1955―),男,山東郯城人,滁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所所長、教授,《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主編。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0年度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101429,主持人:張健。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7-0021-03

方法論,即論方法。它是關于方法的學問,是方法的理論化和系統化。方法論是所有方法背后的更深刻、更穩定的機制,更抽象、更高級的規定,是方法的升華和概括。它是方法之上的方法,是“宏方法論”,是處在頂層的、更為根本性的、上位性的哲學層面的東西。姜大源先生特別強調職業教育方法論的建構。他認為:職業教育的課程是職業發展的載體,涉及教師、學生、情境的互動,是流動的、生成的。因此,課程內涵由單一走向集成,是職業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然。職業教育的課程應該是整合了職業實踐與專業知識的工作過程的集合體。[1]

一、高職教育“三段式”方法論的分析

高職教育“三段式”方法論,即“隱性化方法――顯性化方法――統馭化方法”。

(一)隱性化方法

隱性化方法是經驗形態的方法。它是每位老師在課程實施中實際運用的具體方法。比如我們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深感課程門類偏多,現行教材繁、難、偏、舊,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整合處理工作,但還不能概括成方法,這就是隱性化的方法。其特點是:1.隱性化方法是尚未成型的方法,屬前方法階段,它是隱性的、模糊的、混沌的,是沒有被概括出來的、自覺運用的方法。許多教師只知道“這樣教”,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教”,“用什么方法在教”,形成方法的遮蔽。教學的圈子里大家都熟悉“教無定法”的說法,在很大意義上指的就是這些大量有效的,但還沒有被概括成“定法”的隱性方法。在某種意義上,它成為我們概括能力低下,造成方法的遮蔽的借口或托詞。2.隱性化方法是直接的、具體的、實操的方法,具有“日用不知”的實效性。但它是感性的、緘默的、非邏輯的方法,它雖然也觸及到了方法的外延,有了方法的“筋骨肉”,但卻缺乏“精氣神”,并沒有把握方法內在、深刻的本質與精髓。3.隱性化方法是大量的、鮮活的、生動的,它存在于每個人豐富的教學實踐中,好比“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而我們概括出的顯性方法只不過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隱性化的方法雖然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方法,但它卻是顯性方法生成之“根”,而顯性方法不過是由根提供營養的大樹上結出的果實。馬克思在很多地方講,“人首先是實踐,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論;當理論遇到解不開的問題時,你就看實踐,實踐中總是有解決的辦法的;要看實踐中是怎么解決的,從理論上給予總結。”所以,實踐的作為、隱性的方法是具有本源性的、生成性的,脫離實踐的方法是無根的方法。一直以來,遭學界痛批的“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痼疾,其實就是漠視實踐的功能,沒有將方法的觸角延伸到隱性領域,這樣方法的生成與概括失去“源頭活水”的補給,失去鮮活流動的品質,就只能在灰色的理論中淤變成一潭死水。

(二)顯性化方法

顯性化方法是觀念形態的方法。它打破了隱性方法的遮蔽狀態,使之彰顯為可以用符碼表征的理性規定,定格為顯性方法。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有法”,指的就是顯性化方法。它的特點是:1.顯性方法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方法。當方法還處在隱蔽的感性層面時,它是經驗化的、直接性的,是與具體的課程實施行為緊密系結、融為一體的。感性的方法只有經過抽象的邏輯思維的加工,才能上升到理性層面,這時的方法就開始舍棄個別的、具體的、非本質的成分,而進到一般的、本質的、相對獨立的層面,具有了抽象性和間接性的屬性,成為較之于隱性方法更高一級的方法。2.顯性方法是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反過來又能指導實踐的具體方法。這種方法扎根于課程實踐土壤,在汲取實踐智慧的基礎上提煉概括而成,既具有形而下的實踐根基,又具有形而上的理論品格,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因而必然可以有效地反哺教學、指導實踐。3.顯性的方法還不是最高的方法規則,還有待于上升到方法論層面。與經驗特征的隱性方法相比,顯性的方法已然“變身”為有形的和理性的方法。在互為表里的名與實的關系上,也有了自己的“名分”。如在課程載體嫁接式整合中,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概括出項目整合、問題整合、任務整合、活動整合、產品整合、案例整合等方法。但顯性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與具體的東西相剝離,依然與實體的成分藕斷絲連,沒有完全蛻盡自身具體的痕跡。例如在上述整合的方法中,都有“實”的部分提示著整合的線索和方法,或者說是依據和前提,因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瘦身”概括,以上升到統馭化的方法層面。

(三)統馭化方法

統馭化的方法是范疇形態的方法。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類思維成果中最具概括性和穩定性的思維范式,是最高級別的、能應用于任何事物的最普遍的哲學概念。從分類學的角度看,范疇是最高層次的類的統稱,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比如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歷史與邏輯等,都是方法論領域的范疇。它是比顯性方法更抽象、更概括的方法。如顯性的分析方法,我們就可以歸納出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動態分析法、結構分析法等。而分析才是對這類方法的最高概括和形而上的統馭。回到課程整合上來,統馭化層面的整合已經不再是具體的整合方法,它消解了顯性方法“實”的部分的附著,使“名”的指稱成為完完全全的抽象規定,它已上升到了更為抽象的和更高的宏方法論層面。這時的方法已經不再是整合的具體方法,它已超越了各種整合方法,而上升到了理性具體和思維具體的層面。“即從具體(經驗)上升到抽象再上升到具體(思維)而獲得的概念”[2]換言之,統馭化方法經過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的本質提煉和方法概括,達到了對事物抽象的整體把握,上升到了“一覽眾山小”的哲學高度,是更為“純粹”的方法,已經具有了方法論的性質。統馭化的方法――整合,是多樣化的整合方法的綜合、概括與歸“一”,它具有“一”的屬性,但反過來又能派生“萬有”。這就是統馭化的方法――整合的魅力,和作為宏方法論的價值所在,它提升了方法論的哲學意境,并完成了方法論的理論體系的最終建構。

“三段式”方法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由具體的做法層面,凝練為抽象的方法,再升華到更高的方法論層面。如果說隱性做法是“知其然”,顯性的方法是“知其所以然”,統馭的方法就是對“所以然”進行再審思、再凝練的哲學思維和把握。由此形成了“隱性化方法――顯性化方法――統馭化方法”的完美鏈接,構成了一個梯次遞進的方法論系統。

二、高職教育“三段式”方法論的建構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整合方法論的建構,應根據方法體系的系列流程、分段特征和不同要求,分別予以把握。

(一)打好隱性的方法基礎

隱性化方法處在整個方法論體系的底層,是“三段式”方法論建構的基礎,這一環節是整個建構目標實現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性工程,只有把這一工程做好了,才能使承載其上的方法奠定在穩定、牢靠、堅實的基礎之上。怎樣才能打好隱性方法的基礎呢?1.善于反思總結,關注方法的實踐生成。教學的過程,就是經驗積累和方法形成的過程,只有在課程實踐中真正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才能概括出有價值的方法。所以方法的建構還是要重心前移,上好每一節課,使方法之根深深地扎進實踐的土壤之中。同時,還要善于反思和總結,反思是“心靈轉向自身”的一種回歸性思維,總結是經驗的歸納提煉。我們的教師從來不缺乏教學經驗和實踐智慧,但他們太缺乏對經驗的總結、方法的追問、反思的自覺,因而許多好的東西因缺乏思維加工,始終不能上升到方法層面、理論高度,這也是我們的教學長期糾結于感性的經驗層面和淺表層次上的根本原因。2.強化方法意識,重視方法的思考提煉。方法意識,即人的思想對方法的認知和反映,對方法的敏感和糾結。而問題在于我們大部分教師只有具體的教學思維,沒有方法思維,只有形而下的實踐,沒有形而上的思考與提升,因而急需強化方法意識。以課程整合方法為例,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有整合的思維和意識,在閱讀、思考、課程實踐中始終要有整合意念和心結,揮之不去、拂之還來,這樣從方法的視角將課程現象納入整合思維的框架,才能出思想、得方法、有成果。3.寫好教學后記,為方法提煉作好直接準備。教學后記,也可稱為反思性札記,是對教學過程中的做法、經驗、問題等進行反思梳理,然后記下的筆記。它具有“經驗庫”、“教法錄”、“反思集”的性質和經驗集成、問題反思和教法總結的功能。以經驗為例,每位老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都有精彩過人之處,都有靈感迸發、超常發揮之時,這些就是經驗和方法最寶貴的素材,因為好的效果背后必然有好的方法和好的手段支撐,教師若能將這些“神來之筆”的教學及時反思筆錄,必能成為方法提煉的最有價值的資源和財富。而倘若不能將其編碼、定格,這些成功的課例和經驗,就會流星一閃、曇花一現,成為過眼煙云的東西。反之,若能長期堅持寫教學后記,必能幫助教師匯粹畢生的執教精華,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提高科研和文字表達的功力,使隱性的經驗顯性化,盡快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二)做好顯性的方法概括

1.加強理論知識學習。隱性方法能否被外化為顯性方法,取決于我們的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一要多看哲學的書,它能使我們獲得方法論的視野和高度,具備哲學思維的能力。二要多看邏輯學方法的著作,掌握抽象概括方法。抽象是對現象的抽取,對具體的剝離,目的是“通過思維分析活動,把事物整體分解成各種屬性、特點和關系,從中去掉那些偶然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出那些必然的、本質的東西,對事物的各種屬性、特點和關系分別加以規定,形成概念。”[3]還要掌握邏輯上的概念的概括與限制的方法,明確概念內涵下定義的方法等,這些方法都將有助于顯性方法的生成。三要看課程論方面的理論書籍。沒有這樣的專業知識鋪墊,我們進行課程改革,尋求整合方法,就是盲目的和外行的。2.掌握隱性方法顯性化的策略。隱性方法顯性化的策略很多,但我們研究的還很粗淺,積累也很有限,只能結合實例做些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一是符號表征策略。符號化是隱性方法顯性化的策略之一。比如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種植專業的基礎課程原本套用本科院校的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農業氣象學、肥料學五門課程,教學內容繁雜、理論性過強、與生產聯系不緊密,且占用300多學時。后來根據需要,將其整合成《植物生長與環境》一門課程,學時縮減至120學時。再比如他們將蔬菜栽培總論、蔬菜栽培各論、保護地蔬菜栽培三門課程整合成《蔬菜栽培》[4]。如果我們剔除課程門類性質、數量不同等這些形式因素,抓住共性的東西加以顯性概括,就可以將這一整合方法符號化為“課程門類歸并整合法”。二是共性概括策略。如高職課程實踐中當下流行的一些課程實施方法有:項目整合法、問題整合法、任務整合法、活動整合法、產品整合法、案例整合法等。這些方法都是教學與實踐方式的加合,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色,但如何將這些分散的方法歸整為一個更大的包容性的方法,還需要依據這類方法的共性特征進一步概括,當我們抽掉這些方法、形式不同的差異,就能發現它作為課程“載體”的共同屬性,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其名之為“課程載體的嫁接式整合”。“載體”和“嫁接”這兩個關鍵詞的捕捉,幫助我們完成了方法的顯性概括。三是交流、啟發、習得策略。隱性方法顯性化是一種語言過程,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課程整合方法的講座或交流研討,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讓每一個人說明自己已經發現的某些方法、觀點或模式,“說明運用的條件和頻度,發現運用某些方法背后的考慮、理念,或者說明選擇這些方法的理由。如果有幾種方法,可以比較采用這些方法的各自條件和使用背景。”[5]這樣必能相互啟發,使每個人在交流中獲益,各得其所,從而為自己也為他人提供理解參照或資源利用與共享。

(三)提升統馭的方法水平

統馭化的方法處在方法的頂層和高端,是方法論層面的東西。提升統馭化的方法水平,一是要有哲學的視野和眼光。追尋“形而上”的方法論建構,這樣才能使課程整合行為獲得哲學解釋學的啟導,獲得工具理性的支撐。從而“使原本遮蔽的世界‘去蔽’,使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隱約的自我‘敞亮’,使職教的理念播撒。”[6]二是要將作為模式的方法提升到作為范式的方法論高度。姜大源先生在許多不同場合的學術報告中反復強調,模式是方法,而范式則是方法論。范式理論是庫恩科學哲學的核心內容,庫恩認為,范式主要是指某一學科群體在某一專業和學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這種信念規定了他們共同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框架,從而成為該學科的一種共同傳統并為該學科的發展規定了方向。[7]因而高職教育一定要由模式走向范式,由具體的課程整合方法走向宏觀的方法論――整合范式,才能真正提升方法的層級和性能。三是要能夠運用整合的宏方法論于課程領域。將統馭化的整合方法運用于高職教育課程領域,觀察、審視和解釋課程領域的一切現象和問題,指導高職課程的改革和建設實踐,是提升方法論水平的關鍵。因為方法只有在運用過程中,才能加深理解,體悟真諦,上升到從總體上把握整合方法論的高度。反之,“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語)總之,一方面,整合方法論的產生離不開具體的整合方法及其實踐作為基礎,另一方面,整合方法論又為具體的整合方法提供一般的方法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課程與教材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9).

[2]馮永潮.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J].教育研究,2002(1):58―64.

[3]上海市高校《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組.哲學基本原理(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158.

[4]陳杏禹.高職教育種植類專業的課程改革與實踐[J].新華教育研究,2009(1).

[5]張民選.專業知識顯性化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研究,2002(1):14-18.

第11篇

現代經濟學起源于18世紀的歐洲,以英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為主要發源地,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和演變,逐漸成為一種居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性思維模式。追根溯源,西方經濟學是西方整體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西方哲學思維數千年演變和進化的產物。經濟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直接來源于西方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方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或者一般而言的西方哲學思想,有一種特別的精神。哲學家熊十力說:“西洋形而上學是以宇宙實體當作外界的物事而推窮之。西洋哲學的方法是析物的方法,所謂一元、二元、多元等論,則是數量的分析;唯心唯物與非心非物等論,則是性質的分析。此外析求其關系則猶若機械論等等。要之,都把真理當作有數量、性質、關系等等可析。”分析的方法或析物的方法,實在是西洋整個哲學思想和科學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最殊勝之處。西方許多著名科學家將西洋科學方法總稱為“約化論”(reductionism)。約化論讓西洋科學取得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成就,絕不可輕視,更不可忽視。西方經濟學實在是西洋整體哲學思想的支流,其哲學基礎和分析邏輯也是秉承約化論的基本意蘊。

概言之,主流西方經濟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由五個方面構成:人類行為的自私決定論、經濟體系的機械決定論、人類發展的西方中心論、人類認識的實證方法論、政策哲學的自由競爭論。從哲學角度來審視,上述五論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本體論、宇宙論、知識論和人生論。200多年來,經濟學演變繁復,流派紛呈,恰如滔滔江河,又如涓涓細流,溯其源流,就是上述五論。

經濟科學背后的本體論、宇宙論、知識論和人生論,直接源于西方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7世紀歐洲興起的科學大潮,徹底改變了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演進方向。科學和技術的興旺發達,不僅讓歐洲擁有了征服物質世界的絕對優勢,而且讓歐洲擁有了征服精神世界的最大優勢。那些驚世駭俗的科學發現和發明創造,讓全人類嘆為觀止。歐洲人憑借科學技術的神奇魔力,成功征服全世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勝利或許更加徹底。西方崛起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摧枯拉朽、雷霆萬鈞之勢,迅猛席卷全人類。一切社會科學和精神學問,包括宗教、哲學、歷史、法律、倫理等所有一切學問,無不深受科學方法論的影響。科學思維對經濟學哲學基礎的影響尤其深遠和全面。若要探討主流西方經濟學的成功和失敗、優勢和劣勢,若要為經濟學的未來開辟新的方向,我們首先需要總結西方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理解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如何決定了經濟學的基本價格。

西方科學世界觀的核心就是決定論、機械論或命定論,此為西方學術界的共識。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非平衡熱力學開拓者普里戈金和助手斯唐熱出版的名著《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吹響了重新塑造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嘹亮號角。

決定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孕育出許多基本信念。我們將會看到,經濟學和幾乎所有社會科學命題,皆源自這些基本信念。

決定天地萬物或宇宙演變的是自然定律,自然定律具有普適性和永恒性。西方科學的偉大奠基者們始終強調自然定律的普適性和永恒性,他們虔誠追求的科學理想,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圖式和普遍真理。

對普適和永恒自然定律的信念,激勵無數天才物理學家窮盡畢生智慧去忘我地追尋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從而創造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奇跡。的確,物理學家們曾經多次堅信他們已經找到了那個神秘莫測卻又充滿無限魅力的終極定律。譬如,19世紀后期,物理學家們非常樂觀地宣稱,宇宙間的一切皆可以按照連續物質的性質予以解釋和推斷,物理學的天空只剩下微不足道的一點兒烏云了。然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橫空出世,粉碎了物理學家的樂觀情緒,開辟了物理探索的嶄新天地。原子結構和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的發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摧毀了決定論的信念。

霍金的《時間簡史》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全書激蕩著那個意志堅強的殘疾天才對自然世界普適和永恒定律的信念忠貞不渝的偉大情懷,激蕩著對宇宙演化終極規律不懈追求的豪情壯志。當霍金論及“物理學的統一”時,他滿懷信心地說:“在謹慎樂觀的基礎上,我們可能已經接近于探索自然中集定律的終點。”

霍金將決定論的科學觀推到極端。他寫道:“愛因斯坦曾經問道,在制造宇宙時上帝有多少選擇性?如果無邊界假設是正確的,在選擇初始條件上它就根本沒有自由。”初始條件的確定性加上自然定律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準確預測宇宙發生的一切,這當然也包括人類社會,因為人類自身不過是茫茫宇宙的滄海一粟,怎么能夠逃脫自然定律的命令和規范?

第12篇

關鍵詞:社會科學方法論;翻譯學習研究;學術研究意義

中圖分類號:C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02-01

一、社會科學方法論

從學科性質角度出發,社會科學是指:以人類在社會中的行為及由此行為產生的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以探討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規律為主要任務,因此具有追求統一性、一致性、簡單性、必然性等特征。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地理學、教育學等。而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同世界觀是統一的,用世界觀去指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方法論。

(一)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現狀。

如何認識和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規律,是一個重要、復雜的方法論問題,而這個問題遠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有關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研究,如社會科學史、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學,仍然不被看作專門的學術領域,至少可以說,遠不如自然科學史、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社會學或科學知識社會學等學科那樣引起廣泛的重視。

(二)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意義。

社會科學也是科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的方法論或哲學研究,不僅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規范的建立,對于社會科學的規劃、組織和管理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于加強理論的宣傳、加強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科學方法論用于翻譯學習研究的路徑和方法

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社會科學的反思性前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因此,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要重視社會科學史;要把分科研究和綜合研究結合起來,運用歷史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把握社會科學的性質和規律;要立足于社會科學總體結構,來探索和使用社會科學的具體方法和研究程序;同時還要重視社會技術的研究。

(一)哲學思辨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第一,必須從社會科學史入手展開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和方法論研究,探討現代社會科學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關系,在近現代,社會變革中來探索和把握社會科學這一研究方式和知識體系的性質和作用,避免作簡單的哲學思辨。

從社會科學方法論看翻譯學習研究,首先要克服定向思維,避免將方法論與學科研究脫軌。

(二)分科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

第二,在學科史研究的基礎上,把分科研究和綜合研究結合起來,運用歷史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把握社會科學的性質、功能和方法,揭示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應該重點把握社會科學的現代性背景,研究社會科學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系。研究社會科學對現代社會的發育、發展的貢獻,以及現代社會的結構和特性對現代社會科學這種知識形式的影響和結構化的作用,在這種互動中來把握社會科學的功能及其發展方向。

從社會科學方法論看翻譯學習研究,就要把基本學科與分支學科結合起來,翻譯學包含很多分支:應用翻譯、文學翻譯、經濟翻譯等等,分支學科與綜合學科有共性也有個性,運用特殊問題特殊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學者更好地把握綜合學科的統籌作用和分支學科的具體作用、更好地指導實踐。

(三)立足全局研究。

第三,立足于對社會科學的總體結構和關系的理解,探索社會科學的具體方法和研究程序。只有有了對社會科學的學術和文化地位的全局的理解,才有可能對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的特性和要求形成內在的認識,從而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找到適合具體研究對象和具體條件的研究方法。

從社會科學方法論看翻譯學習研究,要求學者著手于總體構架,多維分析具體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四)開發有效技術。

第四,探討社會科學理論的技術化的可能性和途徑,把握社會科學與社會現實溝通的橋梁。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終究是為了社會實踐,技術這個概念不僅適應于自然科學,也適應于社會科學,開發有效的社會技術,提高社會規劃和管理的能力,也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的課題。

從社會科學方法論看翻譯學習研究,當然也離不開社會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翻譯這門學科也是如此,翻譯理論加之翻譯的先進技術,就如同先進的知識與先進技術相結合,定會產生先進的研究成果,用以實現學科研究的真正意義。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社會科學方法論內涵、現狀、意義的分析,多角度、多層次、深刻地分析了社會科學方法論。認識并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論會在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倡導把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相結合,旨在培養人們在而對和處理理論思維的能力,進而幫助我們掌握學習和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土學川,楊克勤.社會調查的實用方法與典型實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肖龍福,肖笛,李嵐,宋伊雯.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

[3][美]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9.

[4]黃友義.在第四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J].上海翻譯,2011,(3).

基金項目:《從<紅樓夢>在國外的傳播與接受看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問題研究》,項目編號:ycjj2015126;四川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四川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項目:西華大學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川學位[2014]1號)成果之一;西華大學學科平臺項目: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婷婷(1991—),女,漢族,山西原平市人,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研究生,翻譯碩士,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研究方向:英語文學及翻譯理論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赣州市| 丹东市| 石台县| 新和县| 民权县| 县级市| 涞水县| 泌阳县| 沿河| 庆元县| 阳东县| 兰溪市| 洞口县| 松溪县| 齐河县| 新兴县| 鹤庆县| 镇原县| 台南市| 乳源| 建平县| 邳州市| 象山县| 汝阳县| 保靖县| 竹溪县| 北流市| 浮山县| 巴里| 祁阳县| 灵川县| 平陆县| 乌鲁木齐市| 科技| 泽库县| 云南省| 仪陇县| 隆安县| 五台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