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質環境治理

地質環境治理

時間:2024-02-22 14:3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環境治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質環境治理

第1篇

關鍵詞 礦山地質環境;博弈;混合戰略納什均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采礦權人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12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19

礦產資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來源,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基礎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大規模的礦業開發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引發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與日俱增。當前,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國內外學者已經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礦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等,就開展了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尤其是美國和澳大利亞有完善的礦山環境管理體系[1]。近年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受到我國廣大研究人員的關注。結合不同礦區,總結了礦山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2]。然而在相關研究中關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行為傾向的研究還十分少見,筆者認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效果與治理主體的行為傾向有著直接的關系。鑒于此,本文將從博弈論的視角探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的行為傾向與博弈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對策建議。

1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中的主體及其行為傾向

1.1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主體是指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組織或個人。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組織和個人, Brereton指出,利益相關者對礦業公司的治理和管制的影響力在不斷上升和增加[3]。表1列出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一些利益相關者[4]。

從表1中可以看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涉及到的主體眾多,如果一一進行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將這些主體從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國務院及其下設的各個部門代表中央政府,各省政府及地市政府及其下設部門代表地方政府,采礦權人。中央政府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制定各種法規政策,起主導作用,地方政府是各項政策的執行者,礦山企業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具體實施者[5]。下面本文將分別分析這三個主體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行為傾向。

1.2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的行為傾向

1.2.1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行為傾向

1.2.1.1 基本假定

在分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行為傾向之前首先本文要做一些基本假定。

假定1:為簡化分析, 本文假定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主要劃分為直接作用于環境收益的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本文主要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的支出)與直接作用于財政收益的非環境治理財政支出。

假定2:在政府財政支出既定情況下, 政府環境收益由環境治理財政支出占政府總財政支出比例決定。比例越高, 政府的環境收益越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財政支持,環境治理投入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特征。

假定3:在政府財政支出既定情況下, 政府財政收益由非環境治理財政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決定。比例越高, 政府的財政收益越大。非環境治理財政支出產生的財政收益也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特征。

假定4:非環境治理財政支出對地方政府財政收益的影響強于對中央政府財政收益的影響。

1.2.1.2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行為傾向

中央政府的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政策是通過地方政府來具體實施的, 在財政分權后改革時代, 地方政府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6],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所產生的環境收益屬于中長期收益, 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更關注環境收益。由于經濟增長是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上級政府主要根據相對績效考核提拔地方官員[7],地方政府更加關注非環境治理財政支出。

在地方政府總財政支出既定情況下, 設地方政府環境治理財政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例為P。根據上面的假定本文用圖1表示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比例的選擇。

地方政府環境收益曲線由S1表示,地方政府財政收益曲線由S2表示,中央政府的環境收益曲線由S1′表示,中央政府財政收益曲線由S2′表示。當環境邊際收益等于財政邊際收益時, 政府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比例達到最佳, 總收益實現最大化。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曲線S1上的A點與曲線S2上的B點斜率相等,因此最佳的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比例為P1,對于中央政府而言曲線S1′上的A′點與曲線S2′上的B′點的斜率相等,因此最佳的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比例為P1′。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時在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比例選擇上存在差異[8]。現實中,中央政府根據自身總收益最大化制定相應的政策,并對政策執行進行監督。地方政府則根據自身總收益最大化決定是否執行中央政府政策。從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會在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過程中進行博弈。

1.2.2 采礦權人的行為傾向

采礦權人即礦山企業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具體實施者,在短期利益的刺激下,礦山企業不會主動投入成本去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由于存在政府監管,采礦權人不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就會存在一定的風險,當政府的監管概率越大、效率越高時采礦權人面臨的風險就越大。礦山企業的行為是理性的,它的行為目標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風險的最小化。在礦山企業的總利潤是固定的情況下,礦山治理費用投入充足,會使環境達標利潤相對減少,礦山治理費用投入不足節省的環保投資會轉化成利潤,環保不達標。

圖2表示三個不同的礦山企業的無差異曲線,以橫軸表示收益,縱軸表示安全程度。以K3為例,K3上的各點表示對此礦山企業效用相同的不同安全系數和收益的組合。A點和B點對礦山企業來說效用是相同的,A點的收益少安全系數高,B點的收益高安全系數小。假如只能在A和B之間進行選擇,地方政府監管的越嚴格礦山企業越傾向于選擇A點來進行治理,反之則選擇B點。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會對地方政府與礦山企業之間的博弈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

2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的博弈分析

靜態博弈是指博弈中參與人同時選擇行動,或雖非同時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前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9]。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時并不知道中央政府部門是否會選擇監督,因此本文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關系看成是靜態博弈。

2.1 理論模型

通過圖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是礦山地質環境財政支出比例為P1′,如果沒有監督政策,地方政府將以P1作為礦山地質環境支出的比例。為了保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政策的執行,中央政府會對地方政府對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中央政府的總收益函數可以表示為:

S′(P)=S1′(P)+S2′(P)(1)

地方政府的總收益函數可以表示為:

S(P)=S1(P)+S2(P)(2)

地方政府用L表示,中央政府用G表示,設C為中央政府監督的成本;PG為中央政府監督的概率,PL為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府政策的概率;PF為中央政府監督并且發現地方政府不執行的概率,F為罰金,N2為中央政府發現地方政府沒有執行中央政策時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譽減少值;1-PF為中央政府監督并且沒有發現地方政府不執行的概率,此時會誤認為地方政府執行;N1為中央政府監督并且地方政府執行時,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譽增加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戰略矩陣見表2。

2.2 模型均衡解

通過圖1可知:

當F·PF-C0,在此條件下這個博弈模型不存在純戰略納什均衡,但是它存在混合戰略的納什均衡,下面將求解此模型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并對其進行分析。

給定地方政府執行概率PL的情況下,中央政府監督與不監督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當Ugy=Ugn時可以得到P*L=1-CFPF,這時中央政府可以隨機選擇是否監督。

同樣在給定中央政府監督概率PG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執行與不執行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當Uly=Uln時可以得到P*G=S(P1)-S(P1′)PF(F+N1+N2),這時地方政府可以隨機選擇是否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2.3 均衡結果分析

綜上,我們可以得到各個概率區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選擇的戰略,如下:

當PG∈S(P1)-S(P1′)PF(F+N1+N2),1時,地方政府的最優策略是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當PG∈0,S(P1)-S(P1′)PF(F+N1+N2)時,地方政府的最優策略是不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當PL∈1-CFPF,1時,中央政府的最優策略是不進行監督。

當PL∈0,1-CFPF時,中央政府的最優策略是進行監督。

當PG=S(P1)-S(P1′)PF(F+N1+N2),PL=1-CFPF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博弈達到混合戰略納什均衡。即中央政府以PG*的概率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地方政府以PL*的概率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G*與地方政府不執行中央政府政策時的收益S(P1)-S(P1′)呈正相關關系,與中央政府的監督效率PF,罰金F,中央政府監督并且地方政府執行時,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譽增加值N1,中央政府監督并且發現地方政府不執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譽損失值N2呈負相關關系。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L*與中央政府的監督成本C呈負相關關系,與罰金F,中央政府的監督效率PF呈正相關關系。

3 地方政府與采礦權人之間的博弈分析

采礦權人的最終目標是經濟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在決策時既要考慮到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環境效益,本文中假設采礦權人不存在尋租的行為。下面將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與采礦權人之間的關系,對地方政府來說有兩種選擇:監督與不監督,對采礦權人來說有兩種選擇:治理與不治理[10]。

3.1 理論模型

由于采礦權人在進行決策時并不知道地方政府將采取什么行動,因此兩者之間也屬于靜態博弈。由于此處地方政府博弈對象是采礦權人,為了與上文區分此處地方政府用l表示,采礦權人用q表示。

設T為地方政府不進行監管情況下的經濟收益,R為采礦權人不治理礦山環境情況下的經濟收入,Cl為地方政府的監管成本,Cq為采礦權人的治理成本,P0為地方政府的監督效率即:地方政府監管的情況下不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的采礦權人被發現的概率,采礦權人在進行開采前繳納的保證金為K。政府與采礦權人的戰略矩陣見表3。

3.2 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本文假設K·P0>Cl,K·P0>Cq即地方政府保證金收益期望值大于監督成本,采礦權人支出的保證金期望值大于治理成本[11]。在這種假設前提下給定地方政府監督時,采礦權人的最優戰略是治理;給定地方政府不監督時,采礦權人的最優戰略是不治理。因此在這種假設前提下不存在純戰略納什均衡,假設Pl為地方政府監督的概率,Pq為采礦權人治理礦山環境的概率,這時就可以求此模型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與本文2.2中求解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的過程相同,可以求得在K·P0>Cl與K·P0>Cq的假設前提下的混合戰略均衡解。

即:P*l=CqKP0,P*q=1-ClK·P0

3.3 均衡結果分析

綜上,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當地方政府監督概率Pl的區間為Pl∈CqKP0,1時,采礦權人治理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治理的期望收益,因此它會選擇治理礦山地質環境。

同理當Pl∈0,CqKP0時,采礦權人會選擇不治理礦山地質環境。

當采礦權人治理概率Pq區間為Pq∈1-ClK·P0,1時,地方政府監督的期望收益小于不監督的期望收益,因此它會選擇不對采礦權人進行監督。

同理當Pq∈0,1-ClK·P0時,地方政府的最優選擇是對采礦權人進行監督。

當地方政府對采礦權人以 Pl*的概率進行監督,采礦權人以Pq*的概率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時,地方政府與采礦權人的博弈達到混合戰略納什均衡。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l*與采礦權人的治理成本Cq呈正相關關系,采礦權人在進行開采前繳納的保證金K,地方政府的監督效率即P0呈負相關關系。采礦權人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q*與采礦權人在進行開采前繳納的保證金K,地方政府的監督效率即P0呈正相關關系,與地方政府的監管成本Cl呈負相關關系。

4 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采礦權人之間的博弈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①降低中央政府監管成本、提高中央政府監管效率、加大對不執行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的處罰、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情況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能促使地方政府積極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政策。②降低地方政府監督成本、提高監督效率,有效實施保證金制度,降低采礦權人的治理成本,有利于采礦權人積極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根據結論提出幾點政策建議,力圖解決目前我國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效率低的問題,以期能夠使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改善。

(1)加強技術創新,降低企業治污和政府監督成本、提高監管效率。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技術創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一方面是監督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是礦山環境治理技術的創新。監督技術的創新可以降低政府監督成本,提高監督效率,進而可以促進采礦權人治理礦山地質環境。例如:隨著地理信息系統中遙感技術的創新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計算機迅速查詢到目標礦山,了解目標礦山的具體治理情況。治污技術的創新可以大大降低采礦權人的治理成本,促使采礦權人主動治理礦山環境。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要改善礦山地質環境質量,我們應該加強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

(2)開展礦業循環經濟,降低治理成本。降低采礦權人的治理成本除了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外還可以通過開展礦業循環經濟的方式來實現。礦業循環經濟,就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浙江紹興縣為例,該縣通過整治有觀賞價值潛力的廢氣礦山,將其開發成旅游景點,取得了巨大的附加價值[12]。開展礦業循環經濟的方式還有許多,因此長遠來看,開展礦業循環經濟有利于礦山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完善保證金制度,拓寬投資渠道。借鑒國外經驗,目前我國已有30個省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實質上是將礦山開采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一種事前預防約束機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的有效實施可以改變傳統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中管理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局面。通過本文第三部分對地方政府與采礦權人的博弈分析可知,采礦權人支付的保證金金額與其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概率呈正比,即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的有效實施能夠促進采礦權人治理礦山環境,進而提高礦山環境的治理效率。

雖然我國大部分省市已經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例如:許多地方的立法沒有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標準做出規定,進而影響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實際效果。國際上礦業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礦山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都采用了保證金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4)引入第三方約束機制,這里第三方約束組織,主要是指公眾、民間環保組織和新聞媒體等。通過調動社會團體的力量來監督采礦權人對礦山環境的治理情況,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監督成本。同時采用這種機制,采礦權人采取不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戰略時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引入第三方約束機制不僅可以降低政府監督成本還可以促進采礦權人積極進行治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微博等新型社交網絡平臺的出現,通過引入第三方約束機制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監督效率,從而更有效地保護礦山地質環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趙仕玲.國外礦山環境保護制度及對中國的借鑒[J]. 中國礦業,2007,16(10):35-38. [Zhao Shiling. The Foreign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and the Benefits for China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7, 16 (10):35-38.]

[2]張 興,王凌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 中國礦業,2011,20(8):52-55.[Zhang Xing, Wang Lingyun.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area,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for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1, 20(8):52-55.]

[3]Brereton, D. Self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 [J].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Law Journal,2003,20(1):1-14.

[4]蔡鑫磊.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我國礦業權市場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2010:94-97.[Cai Xinlei. Study of Mining Rights Market of China Based on Stakeholders[D].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0: 94-97.]

[5]王樂,武春友,蔣兵.我國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博弈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0, (7):31-33. [Wang Le, Wu Chunyou, Jiang Bing. Gam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7): 31-33.]

[6]邵傳林,何磊.退耕還林: 農戶、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博弈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20(2):116-121. [Shao Chuanlin, He Lei. Converting Farm Land to Forestry: An Analysis of the Game Relations of Households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 116-121.]

[7]張征宇,朱平芳. 地方環境支出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0,(5):82-94. [Zhang Zhengyu, Zhu Pingfang. Empirical Study on Heterogeneous Dynamic Path of Local Expenditure under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J]. Economic Research, 2010, (5): 82-94.]

[8]洪璐,彭川宇. 城市環境治理投入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 城市發展研究,2009,16(1):70-74. [Hong Lu, Peng Chuanyu. Game Analysis on Invest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etween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70-74.]

[9]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7-66. [Zhang, Weiying. 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 [M].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Press, 2004:57-66.]

[10]熊鷹, 徐翔.政府環境監管與企業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及對策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07,(4):60-63. [Xiong Ying,Xu Xia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Fir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Game Analysis [J]. Yun Nan Social Sciences, 2007, (4):60- 63.]

[11]張學剛,鐘茂初.政府環境監管與企業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2):31-35. [Zhang Xuegang, Zhong Maochu. Research about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m Environment Pollution under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2):31-35.]

[12]毛偉利:礦業循環經濟激勵約束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8:34.[Mao Weili. The Study of Stimulation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Mining Circular Economy [D].Hangzhou:Zhejia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2008:34.]

An Analysis of the Game Relations about Governing

Subject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LV Jun LI Li HOU Jun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第2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 治理; 恢復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我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各地對資源的需求逐漸增加。由于生產技術的局限,導致我國在開采礦產資源上缺乏一定的規章制度,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了礦山地質環境的迅速惡化,自然災害頻發,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1.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的開采技術仍然相對落后,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造成大量的浪費。而且大多數采礦企業對于地質防災和環境保護意識薄弱,使得我國現在的礦山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1.1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過度和不合理的開采,首先導致了土地資源的破壞。由于開采企業對地質的情況了解不清,使得一些耕地破壞嚴重。金屬的開采會造成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周圍林地的資源,使得土地貧瘠,無法可持續利用。其次我國開采礦山資源的現狀是對開采過的礦山僅僅只是棄之不用,而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維護。因此,山體的地貌有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很容易由此產生地質災害。礦山的開采也會對周邊的水資源狀況產生不利影響。有些開采過的礦山很容易發生坍塌,但是由于沒有系統的保護措施,使得礦坑水下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1.2地質災害頻發

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地形的破壞都會造成地質災害的不斷發生。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常見現象。其中塌陷是由于在開采過程中疏于管理,造成地下大面積采空造成的,一旦發生地面塌陷,會對開采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而泥石流主要是自然誘因及地表規劃不合理導致的,這不僅是對礦山環境的極大破壞,也會造成經濟上的重大損失。

1.3開采后垃圾污染嚴重

隨著礦山開采活動的頻繁,很多廢棄物和垃圾都會殘留在開采現場。垃圾的日益堆積,將嚴重影響當地人們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礦山中的固體廢棄物大多含有金屬成分,與空氣接觸時間過久就會發生氧化作用,在下雨時中會隨著雨水擴散,導致嚴重的水污染,不僅影響農作物生長,對人們的健康也會造成威脅。部分金屬在空氣中暴露過長時間有可能形成酸性物質,和雨水混合之后產生酸雨。酸雨對自然環境有著致命的危害,會造成植被退化,動植物受到侵害,最終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2.環境恢復和治理的目標和任務

為了能夠實現對地質礦山環境的優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治理目標,制定合理有效的任務規劃。

2.1環境恢復與治理的目標

進行環境保護的首要目標就是依據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具體要求建立管理體制,通過系統規范的章程,使開采活動與周圍生態環境協調一致。其次要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證人身安全。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實現分階段管理,最終徹底消除地質災害。最后,是將礦山建立成為綠色生態區,提高礦山綠化面積。

2.2環境恢復和治理任務

對于當前的地質災害,資源地貌破壞以及垃圾污染狀況,需要科學合理的治理與監測,對周圍的地質環境進行全面保護。同時在開采過程中,要進行嚴格的監督措施,在整體地質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綜合治理地質環境。重要可以分為幾個具體任務:

(1)對當前具體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得到現狀評估數據。

(2)根據現狀評估數據劃分需要進行地質環境治理的區域。

(3)對于已經劃分好的區域,制定綜合環境治理和恢復的計劃,同時確定不同階段的分目標,確定各階段實施治理的對象。

(4)根據確定的綜合計劃以及分階段計劃找到合適的技術方法和恢復措施,進行資金估算。

(5)將以上的內容運用到實際中,規劃好進度安排。

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措施

根據具體的治理目標,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實現,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3.1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完善標準化措施

長期以來,我國在采礦過程中都很少關注地質環境保護,以至于遺留下來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雖然政府已經意識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沒有規范性文件的約束,效果并不明顯。對于不同地區的不同環境,都有其特殊的治理要求,只有建立適應不同區域的管理體系,才能夠通過差別化管理,對各個地區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全面落實覆蓋。而且政府需要將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和恢復工作納入到整個礦山開采活動過程之中,使得企業在完成采礦活動之后,能夠自覺地進行治理和恢復,盡最大的努力將已經變動過的地貌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復。開采活動中明確制定標準化要求,將開采產生的廢棄物和垃圾謹慎處理,保證植被的酸堿中和度,保持良好的土壤質量,實現地質環境恢復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

3.2對地質環境進行分等級治理和保護

不同礦山的地質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礦產分布也是情況迥異。在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方面,需要根據自然發展的規律,國家對資源的需求程度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分級管理。首先要根據地質基本情況,對不同的地質環境進行分類,建立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按照不同的等級采用相應的治理模式。其次要注意全面治理與重點把握相結合。對污染情況或者是環境特別惡劣的礦山,要重點關注,高度重視;但是不能顧此失彼,對其余等級的礦山也要采取調查研究,開展有效的保護工作。

3.3對各種不同的地質災害進行控制

由不同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大致可以分為地面塌陷、滑坡以及泥石流三種情況。不同的地災害有著不同的治理措施。

(1)對于滑坡,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加固工程,采用擋板做成支架。在利用擋板的時候,要注意高度不宜過高,否則無法獲得最佳防護效果。進行削坡處理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方法,通過

降低開采地段的坡度,提高邊坡穩定性,保證安全性。

(2)泥石流作為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主要發生在強降雨階段。因此需要根據泥石流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措施。泥石流主要是由于在開采過程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而形成的,減少這些廢棄物是最主要防治的方法。可以通過對比較分散的松散物進行及時清理,當清理不完全時,也可以修造擋板,擋砂壩等工程防止廢棄物下移。泥石流與水源有著重要的聯系。在進行開采時,要修建質量過關的排水體系,預防堵塞。植被對于水的疏導起著重要作用,可以通過綠化礦山,增加植被面積來疏導水源流向。

(3)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被大量抽空,地下采空區面積過大造成的。可以采用防漏帷幕緩解因地下水缺失造成的塌陷。也可以利用廢石回填來縮小地下采空區面積。只有優化礦山開采計劃才能在根本上真正消除地面塌陷。

4.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礦山作為獲取能資源的主要場所需要實現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在開發礦產資源的時候,不能一味地只考慮經濟利益,還應該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加強治理和恢復,實現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丹,胡志文,歐陽燕等.淺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J].低碳世界,2013,(6):62-63.

第3篇

關鍵詞:廢棄礦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目標,治理原則

中圖分類號:TD1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我國是礦業大國,有著數千年的采礦歷史記錄。礦山開采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但同時也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由于過去長期實行粗放型資源開發,忽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我國遺留下了無數的廢棄礦山,引發大量的環境地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發改委《“十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專項規劃》,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列為重點工作。我國在大規模開展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踐的同時,也進行了相當廣泛的技術探討與理論研究,發表了大量的案例及綜述。這些經驗及理論成果對于我國今后的治理實踐是極為重要的參考,本文基于這些經驗與成果并結合自己參與治理工程設計的體會,系統闡述了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目的與原則,以供此類工程設計參考。

2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所謂礦山地質環境,是指礦業活動影響到的地質環境。這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局部環境,包括受采礦活動影響的地下環境、地表環境及地表之上的大氣環境

由于部分去礦區采用露天開采,造成地

表植被的大量破壞,形成大量的高陡斜坡。這便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區。如部分采礦區由于常年開采形成部分直立邊坡,高度可達30余米,對人民群眾的出行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并且在如今耕地面積緊張的時代,也帶來了土地的嚴重浪費。

3 礦山治理原則

3.1 加強立法工作

在礦區治理這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始終走在前列。歐美國家通進行過廣泛而有力立法工作迫使礦山開發責任人必須進行礦山的恢復與治理。發達國家對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應用、法律法規的制定、還是監督管理體制的選擇都已經比較完善[2]。比如197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露天采礦管理與土地復墾法》以規范采礦業和解決礦山開采后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法律規定露天礦山生產者在頒發采礦許可證之前要向政府繳納一定的保證金,該保證金可確保是該地區環境恢復到《露天采礦管理與土地復墾法》所規定的標準。之后陸續多個國家先后采取立法手段加強了以行政手段強制性規定了開發者對環境的補償措施。

總而言之,西方發達國家對礦山環境的治理主要推行的手段是政府管理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行污染者付費,得益者補償,主要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來調節和保護礦山生態環境[3]。

3.2 因地制宜 輔助自然

如今發達國家如美國,在礦區治理方面要求很嚴格,強調恢復前的地質地貌。即開發前世農田,治理后也要是農田。開發前世森林,治理后也要恢復成森林。對比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很難做到如同美國那樣的要求。就我國目前的條件來看,礦區治理還是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礦區治理要統籌到整個地區規劃中進行。治理的目的不僅要滿足環境要求,也要滿足區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要求。比較適當的做法是輔助自然,因地制宜,宜綠則綠、宜用則用、宜耕則耕、宜景則景。特別是不應盲目追求較高的綠化覆蓋率,做到宜露則露[4]。如對于高陡宕面的綠化,主要進行上攀下懸的綠化處理,綠色中透露出高大的巖體,也能顯示自然之美[5]

3.3 動態設計、適時調整

現實當中的礦山由于露天開采成大量的無規則的高陡邊坡,地質環境復雜。而現在的設計方法死板,很難滿足現場復雜多變的地質環境。這就需要引入新的設計思路,新的方法。然而,局部細節多為施工的難點,有的甚至關系到整個治理工程的成敗。所以,施工難以完全按照設計文件操作,有必要引入動態設計與施工的理念。也就是說在施工過程不斷地把施工中遇到的新情況及時傳遞到設計人員手中。設計人員再根據現場的資料及時修改設計文件,使之滿足現場環境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妥善處理設計與施工的關系,經常保持各方面的溝通很有必要。此外,生態恢復是一個比較漫長的動態過程,調整設計方案也是正常的;特別是在礦山廢棄地修復的中后期階段,要適時根據修復效果進行重建方案的調整。

4 結論

礦山環境治理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發展比較滯后,雖然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礦區的恢復性治理。但畢竟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理論與實踐不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及驗收標準體系。關鍵是做出正確的設計與適當治理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徐友寧. 礦山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J]. 西北地質,2005,38(4):108-112

[2] 閻敬. 冶金礦山土地復墾綜述[J]. 河北理工學院學報: 1999(3)

[3] 李君滸,董永觀,張琴麗. 論述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機制的理論與實踐[J]. 生態經濟,2008,(3):123128

第4篇

龍山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為露采礦山,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零星開采,1980~2010年大量開采。由于開采礦主較多,造成無序開采,東、北兩側開始破壞耕地,并對南側的龍山烈士陵園、西側的居民區構成威脅,政府于2010年依法關閉該礦山,現屬于礦業治理整頓中已經廢棄的無主礦山。由于采石開采過程中企業均為亂挖亂采不規范行為,且采用開采成本相對較小的崩落法,形成了多處高陡的不規則采坑,造成的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

1.1采礦活動挖損和壓占了土地資源

礦山開采活動在礦區內形成了多個大小不一、深淺不一的采坑及高低、大小不等的殘丘,由于采坑底部已低于當地的侵蝕基準面,現大部分采坑已積水,局部積水深度達5~6m,東側進入采坑的道路已將東部殘坡分割成多個殘丘,采坑周圍全部形成了峭壁,留下了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另外在礦區東側,特別是東北側堆放了大量的廢棄土石,部分已堆成山丘,壓占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據野外實地調查,治理區內開采形成1#、2#露天采石坑、采土坑1處、廢石堆場1處。1#采石坑長約420m、寬180~240m,面積約129852.74m2,深度約10~30m;2#采石坑長約200m、寬約60m,面積約16889.05m2,深度約10~30m;采土坑長約140m、寬約28m,平均深度10m;廢石堆場長約300m、寬約200m,面積65968.3m2,堆積高度平均約1.0m。采礦活動挖損、壓占土地資源總面積214612.77m2(約321.92畝,表1)。

1.2采礦活動嚴重破壞了自然地貌景觀,極易造成水土流失

礦山開采改變了原始山體的完整性,毀壞了自然地貌形態,局部地段變成了懸崖峭壁;同時也毀壞了大量的地表植被,使得山體巖層,山體的地形坡度也相應地增大,再加上棄土、廢石零亂堆放采坑,綠草樹木無法成活,在未進行任何工程處理和防護前,在降水作用下,很容易造成礦區的水土流失。在原有的山地上,坡度每增加1°,水土流失量約增加30%,現礦區屬重度侵蝕區;南側的烈士陵園及鄰近山坡曾被國家農業部列為貓頭鷹自然保護區,現已很難覓其蹤影,同時,礦區又緊鄰202省道,給城鎮和省道都造成嚴重的環境視覺污染。

1.3采礦活動遺留了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

采石坑周邊留下高度約10~30m邊坡,上部為土質斜坡,巖性為粉質粘土,厚1~3m,邊坡角60°~70°左右,土質邊坡過高過陡,在降水作用下易發生崩塌地質災害,屬不穩定邊坡;采石坑邊坡下部為巖質邊坡,邊坡巖層產狀為:傾向290°、傾角30°,節理、裂隙較發育,邊坡高度10~27m。據野外調查,1#、2#坑東側邊坡角50°左右,其余邊坡角60°~70°左右,局部近于90°,1#采石坑開采邊坡除西側、北側外均不穩定,西側、北側邊坡為逆向坡,最大高度27m,塊狀結構,為穩定邊坡;2#采石坑邊坡除北西側外其余均不穩定,北西側邊坡為逆向坡,塊狀結構,邊坡穩定。先前的采礦活動也在采場邊坡局部工作面產生一些危巖、浮石,規模一般小于10m3,在降水作用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威脅周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4]。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根據本礦的地質特征、開采狀況及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確定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基本思路為消除災害、恢復林地、生態復綠。通過實施邊坡治理工程、截水溝工程、道路工程、土地復墾工程、景觀養殖蓄水工程和綠化工程,將挖損土地植被資源總面積14.864447hm2(222.97畝)、壓占土地植被資源總面積6.596830hm2(98.95畝),治理恢復林地65967.01m2(約98.95畝);水面79852.65m2(119.79);建設用地65968.30m2(約98.95畝)、耕地1902.68m2(約2.85畝)及其它用地922.13m2(約1.38畝),消除崩塌、滑坡隱患和視覺污染,達到保護和恢復礦區自然生態環境,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最終目標。

2.1邊坡治理工程

采石坑周邊留下高度約10~30m邊坡,上部為土質斜坡,厚1~3m;下部為巖質邊坡,產狀為:290°∠30°,節理、裂隙較發育,邊坡角50°~70°左右,局部近于90°,極易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威脅周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應及時采取措施清除隱患:對1#坑壁西側及北側上部土質邊坡削坡達到穩定坡度,土質邊坡削坡土方量為3874.5m3;1#和2#坑東側石質不穩定邊坡采用臺階式削坡,坡度控制與巖層傾角一致,即30°110(臺階高度約6m,臺階平臺寬4m),削坡總方量約162146.71m3。

2.2截水溝工程

防止巖面遭受水土沖刷,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土穩定,在觀光林道外側和采場平臺內側的基巖面上開挖截水溝排水至采坑,截水溝為梯形斷面,C15砼護面結構,上口寬80cm,下底寬50cm,深50cm,護面厚度10cm,總長1600m,截水溝挖方約520m3、漿護面約214.4m3。

2.3道路工程

結合工程布局,將礦區東側原有的簡易運輸通道改建成村級道路;沿采石坑水塘四周修建環塘林道、環采坑安全防護工程,方便老百姓去水塘邊休閑觀光、垂釣。村級道路設計為三級道路,路面寬5.0m,總長732m,混凝土路面,北端與202省道相連。結合202省道路面標高,村級道路路面標高為依勢修建,標高34.5m。村級道路結構主要為2層,底層鋪設碎石土,厚度為30cm,應分層充填,分層碾壓,每充填10cm,重型平碾4~6遍,壓實系數應大于0.97,鋪設碎石土約1398m3;頂部25cm澆灌C35混凝土約915m3。環塘林道設計為三級道路,順地勢修建,路面寬3.0m,總長1697m,道路結構在灰巖面上澆注25cm厚C35混凝土約1272.8m3。采坑邊坡頂部環采坑為安全需設防護欄,四周總長1481m,鑿埋于灰巖中,采用水泥樁加鐵鏈連接,水泥樁每3m設置1根,高度1.0m,直徑75×75mm,水泥樁約需494個;鐵鏈分3道,長約4443m。

2.4土地復墾工程

根據挖損、壓占土地資源狀況,土地復墾按3個地塊進行恢復,面積為133837.99m2(約200.75畝)。地塊1面積65968.30m2(約98.95畝),由廢石堆場復墾而成,基準標高為34.5m,北部鄰近202省道,結合新農村建設,采用機械清理復墾為建設用地,清理廢石方量約65968.3m3;地塊2面積1902.68m2(約2.85畝),由采土坑復墾而成,基準標高為33.5m,采用人工與機械方法,回填采土坑底部、頂部回填表層土復墾為耕地,回填廢石約18075.46m3,回填土方約951.34m3;地塊3面積65967.01m2(約98.95畝),由幾處遺留殘丘削坡挖方、平整方量約40607m3,基準標高為42~30m不等,結合工程布局復墾為果園地和少量林地,采用機械或人工平整場地,平整后地面依勢自然排水。復墾為耕地的上部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5m,其中耕種層厚度不得小于0.3m,表土層厚度不小于0.2m,覆土層內不含障礙層,耕作層內礫石含量不大于10%,土壤的pH值5.5~8.5,含鹽總量不大于3%,以利于農作物生產。另外利用原采坑依勢恢復水面79852.65m2(119.78畝)及其它用地922.13m2(約1.38畝)。

2.5景觀養殖蓄水工程

采用爆破法疏通1#坑與2#坑間的通道,現地面標高平均約40m,通道底標高控制在16m,開挖土石面積3422.8m2,方量約43497.6m3,使水體相互連通,改善水體的微循環環境,改善人們的視覺環境美感,使采石坑治理后成為一個養殖小型蓄水水庫,供游人休閑、觀賞、垂釣,同時可用于周邊農田抗旱之用。

2.6綠化工程

綠化工程設計基本原則是根據整治的需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栽種以鄉土樹種為主,構建田園生態防護體系。沿村級道路兩側、采石坑水塘四周環塘路外側挖坑栽種柳樹、松樹等常綠喬木,最小種植株距為3m,共計1187棵(村級道路兩側621棵;水塘四周環塘路外側566棵),栽植方法是挖坑覆土栽培,坑的面積1m2、深度1m,挖方量1187m3,回填土方量1187m3;荒坡面積65967.01m2(約98.95畝)經削坡平整后采用挖宕穴覆土的方法栽種桃樹共計7330棵,坑的面積1m2、深度1m,株距為3m,挖宕穴7330m3,回填土方量7330m3;削坡平臺長度共計530m,兩側栽種藤本植物,株距為1.5m,坑的面積1m2、深度0.5m,共計707棵,挖宕穴353.5m3,回填土方量353.5m3,利用上爬下掛的特點遮蓋采場高陡邊坡,對巖石坡面覆綠。藤本植物可選擇纏繞或攀援向上生長較強的植物,如葡萄、紫藤、爬墻虎等木質藤本和牽牛花、長豇豆等草質藤本;栽植時間應選擇在溫度和雨量適宜的春季進行;后期養護包括噴水養護、追施肥料、病蟲害防治、修剪與培土補植等。

3結論與預期成效

3.1結論

通過項目的實施,可以做到:(1)可有效改善渦陽縣龍山礦區的景觀環境和生態環境,消除遺留的地質災害隱患,治理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消除202省道視覺污染,促進渦陽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可開發利用礦區被破壞的土地資源,改良礦區生態環境,使渦陽作為安徽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資源能夠得以進一步發揮,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3)可以消除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避免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保障礦區周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3.2預期成效

第5篇

大規模的礦山開采為人類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引發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制定適宜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下面以吳忠市太陽山開發區舍爾山北麓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為例談談規劃的重要性。

1、項目區概況

太陽山開發區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舍爾山北麓先后有30多個采石礦點和近70家石料加工企業在此進行采石和加工。但由于多年無序開采和利用,造成了資源、植被、環境的極大破壞。開采活動形成的采石坑集中連片,其采石坑大小、深淺不一,最大的采石坑深近50m。在采石坑周邊堆積有大量的廢石堆,對地形地貌及地質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采坑邊緣的巖體存在有地裂縫和崩塌地質災害,存在安全隱患。石料加工形成的大量廢石和廢渣連片堆積,也加重了該區的土地沙化,每遇刮風,該地區便風卷灰渣漫天飛,嚴重影響了地方居民的生存環境和地區生態環境,同時也嚴重影響著太陽山開發區的投資環境和人們的生存空間。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劃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改善太陽山開發區投資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該地區被列入??夏礦山環境治理規劃。

2.1治理規劃的目的

通過合理的規劃采取一定的治理及保護措施,最大程度的減少礦山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有效遏制水土資源和地質地貌景觀的破壞,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2.2治理規劃的目標及任務

(1)經過環境治理,降低崩塌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使礦區內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治理;種草植樹,提高項目內植被覆蓋率,恢復自然生態; 改變舍爾山北麓滿目瘡痍的景象。(2)選擇適當地段,利用地形建設文化休閑設施,美化居住環境。(3)通過治理新增大片工業建設用地,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開發區,帶動經濟發展。

3、治理措施的規劃與設計

(1)崩塌地質災害治理

崩塌地質災害,治理的方法就是將松散的巖土體進行清理,降低崩塌發生的可能性。由于各采坑都比較深,巖土體穩定性極差,采用機械清理的方法存在安全隱患。故采取爆破清除的方法,將這部分松散的巖土體爆破炸碎至采坑內即可。

(2)采坑及廢石、廢料占地治理

舍爾山北麓存在的大小不一的采坑,開采面近乎直立,如果采取山體放坡措施治理,恢復地形地貌,其工程量大,對整個地區的地形地貌也會產生更大改變。考慮到北麓山坡堆積大量的采礦廢石,石料加工廠內堆積有大量的廢料、灰渣,將廢石、廢料、廢渣一起回填采坑。這樣治理方法簡單,運距小、成本少、操作性強,既治理了采坑又治理了廢石、廢料,一舉兩得。同時在廢石、廢料回填時結合機械放坡,將直立的開采面放坡到較平緩的坡度,消除由于開采形成的陡坎。回填后覆土,方法簡單易行,施工中的安全隱患少。

(3)綠化工程

項目區內氣候干旱,年降雨量小,平均日照時間長,山體上土層較薄,土壤質量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

分析項目區地形、坡向及周邊環境,考慮到地區天氣及降水,結合項目區及周邊地區生存植物的種類,該地區的綠化樹種最終選擇一些比較耐旱的植物,喬木選擇國槐、油松等,灌木選擇檸條。生態恢復區內由于土層較薄,不適宜種樹,可以適當播散草籽,自然恢復。山前平原地區采取灌草混交種植。

項目區內需要綠化用水采用管道滴灌技術。灌溉區域總體上西南較高,可以利用項目區西側已經完成的太陽山水庫工業供水管網。

(4)景觀工程

為了提高居民生活和城市整體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內涵,改善地區投資環境,在項目區內建造部分景觀工程,在供居民生活、休閑、娛樂的同時,讓人們親近自然,營造出濃厚的人文情懷。

(1)在工業園南側靠近公路的一邊建設一面文化墻,墻高3m,長50m。文化墻展示項目區治理概況、歷史文化、城市發展變遷、企業文化展示及個人畫作書法作品等,提升文化品位。

(2)將改造后的道路作為登山觀景道路,在登高望遠的同時欣賞治理后綠草青青的舍爾山。在山前較平緩地帶修建休閑長廊、三處涼亭,供居民休閑之用。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效益分析

4.1環境效益

通過大面積的種草、植樹,提高地區綠化率,使地質環境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恢復舍爾山北麓地區的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避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通過建設觀景道路、休閑長廊等設施,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地區文化內涵,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景象。

4.2社會效益

通過地質環境的治理可以有效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護在項目區內活動的人員的安全。對廢石、廢料的清理能夠改善土地資源浪費的情況,同時新增大量工業建設用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土地節約利用。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太陽山開發區,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社會效益顯著。

4.3經濟效益

舍爾山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大大提升開發區的投資環境,更能夠新增近3.79km2(約合5685畝)工業建設用地。按照太陽山地區工業用地最低出讓價40000元/畝計算,5685畝用地的出讓價款就達2.27億元。這部分建設用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開發區,進一步帶動地區發展。

舍爾山北麓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可以對突出、明顯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有效治理,對寧夏區內其他類似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5、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劃的解析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一個多門學科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不同地質、水文環境條件,不同礦種,不同規模,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不同,治理保護的措施和方案也不同。

5.1該規劃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將綜合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缺少可指導的技術規范,且設計內容復雜。解決地質環境問題必需以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為基礎,需通過對礦區地質環境、土地適宜性、植物適應性、環境變化進行調查研究方能制定治理技術方案。

5.2該規劃將經濟性和實用性相結合。治理工程的效益很大部分受控于治理工程的經濟性,在選擇規劃方案時應盡量選擇經濟、科學、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案,治理工程應與周邊環境和諧,并且發揮礦區土地的經濟效益。

5.3該規劃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治理工程的效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劃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投入少、效果好、收益高的規劃方案,除了消除各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還應使礦區的土地發揮最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5.4該規劃堅持了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露采礦山中常伴有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規劃方案靈活考慮了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第6篇

【關鍵詞 】 地質環境 塌陷區尾砂充填生態恢復

[Abstract] the Yushiwa Iron Mine afte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subsidence, proceed from the collapse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topography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subsidence area as the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mine subsidence area,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do m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keywor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ubsidence area of tailings fill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中圖分類號:TD167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自然生態破壞是我國當前環境質量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對礦產資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礦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因礦山開采而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

采礦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它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導致了嚴峻的環境問題,威脅著我們的生存。采礦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和破壞森林植被與自然景觀。同時礦山固體廢料的不合理遺棄堆放,導致邊坡失穩,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這些采礦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觀破壞、良田毀壞、水土流失、侵占土地、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等,嚴重影響重要基礎設施及其它資源的保護等,也直接威脅和破壞人居環境、加速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礦區及其周邊地區居民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提高,制約了資源效益與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協調發展。

因此,環境治理勢在必行,只有環境治理搞好,才能維護礦山的安全生產,以及與周邊居民的和諧相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

二、 礦山基本概況

(一)自然地理

玉石洼鐵礦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境內,礦區面積0.811km2,礦區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7′44″,北緯36°47′13″。

礦區南距武安市15km,東南距邯鄲市約45km,北距礦山村鐵礦4km。礦區東側有邢(臺)——都(黨)公路經過,并與309、107國道相連,交通方便。

(二)礦區自然條件

礦區地處山丘地帶,多為坡地,土地貧瘠,農業落后。主要糧食作業有小麥、玉米、谷子、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棉花、油料、核桃、柿子、葡萄、蘋果等。

礦區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降雨量450~700mm,最大年降雨量1472mm(1963年),多集中在7-9月份,5-6月份最大蒸發量314.8mm,刮風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風向主要為SW、NE,W最大風力8級,溫差較大,年平均溫度13℃,6-7月份最高氣溫達40℃以上,1月份最低溫度可降至零下15℃,11月至翌年3月為結凍期,凍土深度15~25cm,無霜期約200天左右。

1. 氣象狀況

本區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降雨量450~700mm,最大年降雨量1472mm(1963年),全年降雨量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5-6月份最大蒸發量314.8mm,刮風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風向主要為SW、NE,W、年平均風速3m/s,最大風速4.7m/s,最大風力8級,溫差較大,年平均溫度13℃,6-7月份最高氣溫達40℃以上,1月份最低溫度可降至零下15℃,11月至翌年3月為降雪月份和結凍期,凍土深度15~25cm左右,每年無霜期約200天左右。

2 . 水文狀況

礦區無大的地表河流,僅有一些小的間歇性河流,主要的有尖山~會蘭村河,從礦區東側流過。

3.地形地貌狀況

玉石洼鐵礦礦區位于太行山東麓,屬低山丘陵區,東鄰華北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海拔標高一般在+335~424m之間,相對高差89m。溝澗縱橫交織,地形較復雜。

4.地層狀況

礦區范圍內地層比較簡單。主要地層為第四系、第三系以及奧陶系中統。第四系幾乎遍布于全區,基巖僅在北部和西北部邊緣有零星出露。

(三)礦床開采歷史及現狀

玉石洼鐵礦于1969年10月開工建設,1977年底正式投產,原設計規模100萬t/a,1982年重新對生產能力驗證,將其生產規模調整為70萬t/a,礦山至2004年底,共采出礦石925.22萬t,損失礦量397.4萬t,民采破壞礦量476萬t,劃出礦量399.8萬t,礦區還保有12.08萬t。

玉石洼鐵礦為坑內開采,斜井—豎井聯合開拓,礦山開采已接近尾聲。玉石洼鐵礦為采、選聯合企業,選礦與采礦相匹配。

三、礦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礦區位于太行山東麓,礦區主要為中奧陶紀石灰巖,第四紀覆蓋層較薄,地表植被較少,生態環境較脆弱,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對其影響很大。隨著井下礦體的規模開采,和開采力度的不斷加大,加上民采礦點濫采濫挖。原來礦區的地形地貌發生了改變,許多土地被占用而破壞,山體植被均有不同程度遭到破壞。主要包括長期開采產生的地面塌陷及伴隨地裂縫損壞土地,廢石場及選廠和沉淀池等建筑設施大面積占地、壓地等情況。

在采區中部,付井北側約300米有一塌陷區域,塌陷區總面積約16500m2,中間有一面積為9000m2的平臺,近似圓狀,塌陷區高低錯落,落差2-8m不等,塌陷區上覆地層為第四系粉質粘土及礫石土,厚度約 2-6m。

四、 塌陷區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可行性分析

第7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設計編制;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使得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成為我國環境治理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對其進行治理的數量以及資金投入不斷增多。隨著國家相關法制、法規的健全,使得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以及設計編制等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大大提高了國家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專項資金的利用效率。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現狀分析

為了更好的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我國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了《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方法(試行)》、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出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編制技術要求》、國土資源部了《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指南》等。根據第一文件,我們可以知道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主要包括三部分:材料提交、規劃編制綱要、工程設計。其中材料提交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相關規劃以及地方政府承諾與批復。規劃編制綱要主要包括礦區情況、項目實施方案、技術路線與方法、投資概算、項目實施保障措施、預期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及項目的風險及建議措施。而工程設計則主要是在項目實施方案以及技術路線、方針中進行闡述。

通過對我國現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從整體上呈現良好局勢,大部分礦山地質的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環境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大體上改變了礦山地質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礦區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統一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在大體上呈現良好發展狀態,在實際環境治理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促進了我國礦區環境治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項目規劃編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我國地質環境項目規劃編制整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其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我國地質環境項目規劃編制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內容不全。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內容不全,我國實施的有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與設計編制的規范中,一般將治理項目規劃內容納入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致使部分規劃內容不能進行有效編制,破壞了環境治理項目的整體性與統一性。

2、內容不規范。在部分地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編制時,不能對其規劃內容和格式進行統一規范,在很多項目制定上只是簡單的依照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格式進行。

3、重點不突出。經過分析,發現個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編制沒有突出重點,特別是在工程布置、技術路線、方法等方面沒有進行具體闡述。

4、經費預算不科學。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闡述時,往往過于簡單,致使經費預算也往往比較粗糙,不能進行科學預算,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的保證專項資金的充分利用。

5、設計圖紙不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中,往往出現圖紙不規范現象,其更多的表現在規劃圖比例與實際不符,項目建設的具體參數沒有進行標注等。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項目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表現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與整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具體的治理內容出現不符或是脫節等現象。第二,工程設計體系沒有按照分部、分項工程進行充分說明,導致整體設計比較混亂,缺乏層次感。第三,沒有對項目設計中的工程量、實物等進行必要分析或充分說明,導致內容殘缺。第四,過多的側重與施工技術方法、手段等,沒有對其項目治理的目標進行明確和說明。第五,沒有對施工進度進行詳細說明,只是簡單的對總項目建設時間進行整體的大概闡述,且缺少對施工管理措施方面的說明。第六、術語不規范。在不同的項目,同一種施工方式命名不同,導致設計在總體上略顯混亂。

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的有效措施

由于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起步時間較晚,實施時間較短,導致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時存在諸多問題,對此我們主要從以下進行進行優化和規范。

規范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項目規劃編制的有效措施

在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進行規劃編制時,應對其規范原則進行嚴格遵循:第一,內容應充分反映該項目的總體特性以及治理工作的總體趨勢。第二,在進行編制時,應按照綜合說明、項目概括、項目分析、治理布局、工程設計、組織實施、權屬調整、實施措施、工程管理、預算投資、耕地質量評價與效益分析以及相關附件的思路進行編制。第三,在進行語言闡述時,應保證其簡明扼要,突出重點,避免內容重復。

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的有效措施

對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項目進行設計,是環境治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在對其進行設計時,應把握大局,從全局出發,對與項目設計相關的每一方面都逐一進行分析和研究,使項目設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保證質量過程中,投資最小,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幾點進行。

治理目標、方案具體化。充分根據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項目規劃,以其為主要導向,通過對礦區環境治理的詳細分析和說明,對其中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治理措施設計,保證每一項工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都有一個明確的治理目標,都有一個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作為指導,從而在根本上保證礦區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標準設計普遍化。對項目設計中應用到的設備、材料、資源等進行標準化設計,不僅可以促使環境治理項目更加科學化、合理化,更能充分貫徹國家在能源節約、技術經濟方面等方面的實施政策,更能獲得國家在該方面的優惠政策,還能有效縮短項目設計的時間,降低項目設計所需費用,大大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其能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縮短施工周期,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成本。

3、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依靠信息技術,建立統一的環境治理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對相關的數據、信息等進行及時搜集和更新,不僅可以加強國家對環境治理項目工程建設情況實施一定的監督和管理,從整體上提高各個地區對礦區環境治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環境治理項目建設工程造價的具體情況,促使對其工程造價管理更加透明,為政府部門進行決策或實施管理等提供充足的科學依據。

結束語

總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具體實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個地方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時,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規范規劃與設計編制,從而在根本上保證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永生,董建美,譚文兵.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編制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7,26(11),337-338.

第8篇

關鍵詞:硫鐵礦;地質環境問題;治理對策

1.礦山概況

廣西鳳山縣杭東硫鐵礦礦區位于廣西鳳山縣金牙瑤族鄉杭東村境內,礦山面積約200多畝。原是一個有40年歷史的國營老礦,對當時就業和經濟發展曾起較大的促進作用,后來因生產工藝落后、礦石未能綜合利用等諸多因素,導致生產效益不佳,負債沉重,于1998年1月起停產解散,礦權已滅失。開采期間由于生產工藝落后,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使礦區內表土結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遺留的煉礦窯、簡易廠房破爛不甚,礦渣成堆,寸草不生。嚴重影響當地的自然生態和自然景觀以及周邊村屯群眾的正常農業生產活動,制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治理恢復礦山環境生態非常急迫。

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礦山的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表土破壞及水土流失、破壞植被、地貌景觀、廢棄礦渣、尾礦淹埋農田、坡地、土地貧瘠化及石漠化嚴重、環境污染、堵塞地下河、引發次生地質災害。

2.1表土破壞及水土流失

礦山露天開采需剝離表面土層和風化層,沒有采取保護措施,造成礦區的表土大多遭到嚴重的破壞,表土被翻起、雨水沖刷,最后被隨意推棄在山坡上,表土原有的結構被破壞殆盡,土體由原來的密實穩定狀態變成松散和不穩定狀態,在強降雨雨水的沖刷下,礦區水土流失非常普遍和嚴重,土壤肥力亦隨之大幅降低。

2.2破壞植被、景觀

礦山由于露天開采地段和煉礦場內的植被已全部鏟除。礦山已廢棄多年,煉礦窯、簡易廠房已破爛不甚,有的已倒塌,礦渣成堆,留下的是一片坑坑洼洼,滿目瘡痍的景象。

2.3廢棄礦渣、尾礦淹埋農田、坡地

礦層埋深較淺地段,采掘方式為露天開采,經多年開采,采礦區的植被已大多遭到破壞,局部地段已基巖。采礦過程中無固定的開采坑口進行逐段開采,而是隨富而采,廢礦、棄土隨意就近堆放。既無水土保持防護措施,又無統一的尾礦庫,煉礦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礦渣被隨意堆棄在山坡坡地上,下大雨時溝谷地段受洪水沖刷,常造成礦渣堆發生崩塌,隨水下沖,掩埋下方坡地及農田。

2.4土地貧瘠化及石漠化嚴重

礦山采礦開挖隨富而采,剝離表土,表土隨意堆放,造成水土流失,山坡上或礦坑出露大片基巖,局部有出現石漠化的趨勢。各礦山因水土流失及礦山的多年荒廢,土壤中的有機質及N、P、K等肥力指標較低,土地呈貧瘠化。

2.5環境污染、堵塞地下河

硫鐵礦開采的礦石主要用來煉硫磺,而當時煉硫磺采用的是一種非常落后的土法煉硫磺生產方式,這種方法資源回收率很低,污染環境非常嚴重。土法煉硫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到大氣環境中,煉硫區附近土地受到污染,植被脆弱。土法煉硫磺回收率很低,尾礦中還含有殘余硫化物揮發到空氣中,礦山附近都可以聞到刺鼻硫磺味道。礦山風天粉塵飛揚,空氣質量惡化,雨天泥渣四溢,環境污染較突出,影響了當地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2.6次生地質災害

各礦山開采遺留的采坑邊坡及廢礦渣形成的土堆,形成了不少陡坡陡坎,易引發滑坡、崩塌地災害。礦區內眾多廢棄的煉礦窯、儲硫池、水池其頂部大多只有腐朽的木頭、松散的礦渣或極薄的水泥板覆蓋,內部中空,人畜走到上面極易陷入,對進入場區的人畜構造極大的威脅。

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難點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難點主要在于礦山地處基巖的石灰巖溶山區,表土非常的希缺,且礦山開采時表土未收集,這些因素給礦山的植被恢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礦山地處巖溶石山區,地表水源缺乏,恢復的植被旱季沒有水澆灌,植被恢復很困難;礦山開采的礦石主要用來煉硫磺,而當時煉硫磺采用的是一種非常落后的土法煉硫磺生產方式,這種方法資源回收率很低,大部分礦渣偏酸性,植被難以恢復。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對策

根據對廣西鳳山縣杭東硫鐵礦礦山地質環境現狀的地質環境問題,結合地形地貌、當地群眾意見,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進行治理。

4.1土地平整

主要是針對礦山因采礦及尾礦亂堆嚴重的地段。根據現狀地勢,依山勢進行,因地制宜,把采坑內凸出的礦渣堆土挖移到坑內的低洼處,因現狀地形進行平整,允許有緩坡起伏。采取了挖開礦渣堆下原表土層,用來做表層覆土,部分地方客土的辦法。

4.2窯爐拆除

主要是針對治理區內以漿砌塊石修建的煉硫窯爐。治理區內煉硫窯爐三五成群,修建在山坡的臺地上,占用坡地,爐高2m~3m,由于棄用已久,大部分已破壞開裂、頂板冒落塌陷,對行人、牲畜構成威脅。設計對其進行拆除。

4.3護坡工程

為加強礦渣堆邊坡的穩定性,做好水土保持,防止其受雨水、洪水沖刷坡腳而崩塌掩埋田地,在礦渣堆邊坡外緣以漿砌片石修建腳墻,墻高1~1.5m,采用M7.5漿砌塊石砌筑。

4.4排水系統

治理區沒有排水設施,每逢降雨,特別是大雨,低洼處易被沖刷,形成沖溝,水土流失嚴重,根據各治理區地形在坡面上布置截水溝,在山谷或已形成的沖溝修建排水溝。

4.4土壤改良及恢復植被

治理區因采礦開挖、水土流失,尾礦亂堆,土體的天然養份遭到破壞,根據土壤化驗分析,礦區的土壤全部偏酸性,有機質偏低,已不適宜種植農作物,根據現狀來看只要作適當的土壤培肥,還是較適合樹林的種植,能滿足一般林木生長需要。考慮場地平整后的土地只能作為林地,本次設計主要是根據對礦區及礦區附近的植物調查研究,附近山頭主要種植松樹,礦山礦渣堆上零星長有松樹且長勢較好。恢復植被設計以種植松樹為主。

根據土壤分析,土壤改良可與種植松樹時同步進行,不需改良為熟土后再種植。如林地可在每個樹坑內投入熟土、有機肥或其它肥料,然后種上樹苗,也可在栽種時施放農家肥或復合肥即可。這樣既可省錢又可省時,同樣可以達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所以復墾后的土壤只要適當進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就適合栽種樹。

5.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效果

經過礦區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窯爐基本被拆除,土地得到平整并覆蓋上客土,并進行了有效綠化;建立了排水系統,有效地疏排雨水,避免沖刷礦渣;修筑了擋墻,有效阻止礦渣堆崩塌滾落淹埋農田。原來坑坑洼洼,滿目滄痍的景象不見了,替代的是初步長起的草樹,以及當地村民返耕種下的經濟作物。治理效果詳見施工前后對比圖1-1、1-2。

第9篇

現將我縣露天采石礦山專項整治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情況匯報如下:

一、露天采石礦山專項整治行動進展情況

我縣2015年初共有8家采石礦山企業,自開展露天采石礦山專項整治行動以來,我縣積極按照縣政府下發的《千陽縣露天采石礦山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開展工作,自2015年起,關閉了5家生產規模較小、環保不達標的礦山企業,關閉保留礦山情況如下:

2015年9月23日注銷了千陽縣雪山采石廠、千陽縣柿溝鄉冉家溝村采石廠采礦許可證,2016年2月24日注銷了千陽縣王家溝石料廠采礦許可證,2017年6月5日注銷了千陽縣德興石料廠、千陽縣水溝鎮新中村石料廠采礦許可證。目前我縣僅保留了千陽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雪山灰巖礦(省級發證)、寶雞市正碩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任家山石灰巖礦(市級發證)、千陽縣城關鎮廟嶺村武家莊采石廠(縣級發證)3家露天采石礦山,提前3年完成了省政府2020年露天采石礦山關閉整合目標任務。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進展情況

1、關閉礦山治理恢復情況

2015年,縣政府撥付100萬元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2016—2017年對雪山采石廠、冉家溝村采石廠、王家溝村石料廠3家關閉礦山進行了地質環境治理恢復,2017—2018年上半年對新中石料廠和德興石料廠2家關閉礦山進行了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要治理內容為坡面綠化、采空區植樹。截止2018年12月底,我縣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為7.53公頃。分別為:冉家溝村采石廠綠化面積約2畝,栽植側柏200棵,治理面積0.5公頃;王家溝石料廠綠化面積約5畝,栽植油松523株,爬山虎1652株,治理面積0.68公頃;新中村石料廠綠化面積為6畝,去年栽植刺槐1100株,今年栽植刺槐500株,治理面積為1.38公頃;德興石料廠綠化面積約10畝,栽植油松1300棵,治理面積3.17公頃;雪山采石廠綠化面積約3畝,栽植側柏3000棵,治理面積1.8公頃。2018年8月,市財政下撥40萬元,用于王家溝石料廠和雪山采石廠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二期工程,該項目設計已于2018年年底完成,今年1月份,進行了招標,2月底正式施工。

2、保留礦山治理恢復情況

千陽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近幾年投資400多萬元用于礦山道路兩側植樹、裸露坡面治理,基本做到了邊采邊治理,綠化面積約115畝,栽植刺槐2.5萬棵,油松1萬棵,治理面積為2.8公頃。去年我們已啟動綠色礦山建設,海螺綠色礦山申報資料已于去年9月份已上報市局。

寶雞市正碩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任家山石灰巖礦技改環保設施停產期間,對采空區閑置場地覆土綠化,綠化面積約40畝,栽植油松7000棵,治理面積1.1公頃。

千陽縣城關鎮廟嶺村武家莊廠在整合辦理有關手續停產期間,在礦山道路兩側植樹,對部分采空區進行覆土綠化,綠化面積約60畝,栽植刺槐、國槐20000棵,側柏、樟子松3000棵,治理面積0.6公頃。

2018年12月10日下午,縣國土資源局、三家保留礦山企業、縣農業銀行簽訂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繳存三方協議,進一步落實了治理基金提取責任,為今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步入常態化、制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是礦山地質環境工作無專項工作經費,取消資源補償費后無經費來源,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無監測儀器設備和車輛、監督不到位。

第10篇

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礦山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公共財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活動。

第三條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應當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第四條縣(含縣級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實行統一規劃、防治結合的方針,組織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五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改革、建設、水利、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相關工作。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第六條鼓勵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技術和方法,普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水平。

第七條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第八條對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規劃

第九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被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規定如實向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礦山地質環境的相關資料。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密。

第十條省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發展改革、建設等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根據本省實際,利用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編制本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發展改革、建設等部門,依據上一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利用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報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一條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水土保持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等相銜接。

第十二條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

(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原則、目標和任務;

(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

(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和治理項目。

第三章保護

第十三條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

第十四條探礦權人應當按照批準的勘查設計施工,對勘查礦產資源遺留的鉆孔、探井、探槽、巷道進行回填、封閉,對形成的危巖、危坡等,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第十五條申請開采礦產資源的,采礦權申請人應當委托具有相應地質災害治理資質的單位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報有采礦許可權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已建和在建的礦山企業,未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的,采礦權人應當編制,并報原采礦許可機關批準后實施。

第十六條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礦山基本情況及地質環境現狀;

(二)開采礦產資源對礦山地質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評估;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及保障措施;

(四)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五)國家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十七條采礦權人擴大開采規模、變更礦區范圍或者開采方式的,應當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并報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八條采礦權人應當按照批準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開采,避免崩塌、滑坡、地裂,防止或者控制地面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事故發生。

第十九條開采礦產資源,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和礦山安全的法律、法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開采活動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廢石和尾礦等廢棄物。

第二十條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依法保護和利用水資源,減少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水量的影響,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和水系破壞。

第二十一條在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過程中,對具有科研和利用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以及文物古跡,應當采取保護措施,并及時報告省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二條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由采礦權人負責治理恢復,治理恢復費用列入生產成本。礦山被批準關閉或者閉坑前,采礦權人應當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完成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恢復。

第二十三條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的原則,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采礦權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以下簡稱保證金)。

保證金繳存、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條采礦權人應當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確定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進行勘查、設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經勘查、設計后方可施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應當由相應資質的監理單位實施監理。

采礦權人不具備治理恢復能力的,應當委托具有相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資質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業務。

第二十五條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應當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的要求,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進行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恢復,不得弄虛作假、降低治理恢復質量。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不得超越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或者以其他單位的名義承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業務;不得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業務。

第二十六條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采礦權人或者承擔治理責任的單位應當每年將治理情況報告礦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七條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應當達到下列主要標準:

(一)整治被破壞或者廢棄的土地,使之恢復到適宜植物生長、水產養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狀態;

(二)整修露天采礦的邊坡、斷面并實施綠化,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隱患;

(三)采取封閉、充填或者人工放頂等措施,使地下井、巷等采空區達到安全狀態;

(四)處置礦山開采活動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五)地表水水質得到恢復。

對具有觀賞價值、研究價值的礦山遺跡,鼓勵開發為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旅游區或者礦山公園。

第二十八條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后,由采礦權人向礦山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驗收申請,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經驗收未達到治理恢復標準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逾期治理仍達不到標準的,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重新治理,治理費用從保證金中列支。保證金不足支付治理恢復費用的,由采礦權人補足。

第二十九條本條例實施前已關閉或者廢棄的礦山,由礦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對其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恢復。市、縣人民政府可以通過多渠道融資治理已關閉或者廢棄的礦山。投資治理已關閉或者廢棄的礦山,投資人可以依法享受投資收益,但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前款規定的已關閉或者廢棄的礦山,其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應當由具有相應治理恢復能力或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資質的單位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完成后,由礦山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條因采礦而挖損、塌陷、壓占的土地,治理后可用于耕種的,經驗收確認后,可以依法折抵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償指標。

第三十一條采礦權人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從廢石(矸石)、尾礦中回收礦產品的,可以依法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組織建立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監測網絡。

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礦山地質環境實施動態監測,指導、監督采礦權人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并將監測情況向社會公告。

采礦權人應當定期向礦山所在地市或者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監測情況,如實提交監測資料,接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和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業務的單位提供服務。

第三十四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采礦權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義務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應當及時予以制止,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第三十五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職責時,可以對下列情況進行現場檢查: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確定的治理措施落實情況;

(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情況;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情況。

第三十六條開采礦產資源發生破壞礦山地質環境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礦山地質災害的,采礦權人應當采取應急措施,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處理。

第三十七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舉報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破壞礦山地質環境的行為或采礦權人不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義務的行為,均有權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受理并及時依法調查處理。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第十條規定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的;

(二)未依法批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的;

(三)未依法組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驗收的;

(四)違反監督管理職責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探礦權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采取治理措施,治理費用由探礦權人承擔,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對勘查礦產資源遺留的鉆孔、探井、探槽、巷道未進行回填、封閉的;

(二)對形成的危巖、危坡未采取治理措施的。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未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編制;逾期未編制的,予以警告,可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而未編制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編制;逾期未編制的,予以警告,可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但已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除外。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擴大開采規模,未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或者編制的方案未經批準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可并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破壞未按期治理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恢復;逾期拒不治理或者拒不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治理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吊銷采礦許可證。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依據職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業務的勘查、設計、監理單位處合同約定的勘查費、設計費、監理費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對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業務的施工單位處工程價款2%以上4%以下的罰款,并責令停止相應業務,降低相應資質等級;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相應資質證書;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相應資質或者超越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承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及監理業務的;

(二)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以及監理活動中弄虛作假、降低治理恢復工程質量的;

(三)以其他單位的名義或者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及監理業務的。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采礦權人未定期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情況,如實提交監測資料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提交;逾期不提交的,予以警告,可并處*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11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 治理 閉坑礦山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154-02

引言

礦山開采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同時也可能產生一系列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如,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質地貌景觀破壞等。這些地質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瓶頸[1]。特別是閉坑礦山,經濟價值已經不復存在,但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同時也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在這樣的背景下,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是當前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之一。

一、鳳泉區礦山概況

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礦產資源主要為非金屬建筑材料泥灰巖、石灰巖。該區域礦業發展歷史悠久,有歷史記載的礦山開采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20世紀后期開始了大規模的無序開采,1999年底,鳳泉區有采礦單位50家,消耗掉1億多噸各類礦石,石灰巖、泥灰巖礦山多處變為深坑。但由于重開采,輕保護,使本區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區域內18家小型水泥廠用料來源已經瀕臨枯竭,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居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全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付出了犧牲資源、污染環境的代價。

2000年新鄉市、區兩級政府了禁采禁爆令,鳳泉區水泥用石灰巖礦和泥灰巖礦全面停采。全區目前有12個閉坑礦山,主要是石灰巖礦和泥灰巖礦。石灰巖礦山包括鳳凰山、駝腰山、青龍山(分將池西山)、峙山共四個。泥灰巖礦山包括金燈寺、五陵、何屯、墳上、老道井、東同古、東張門、西張門共八個。

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分區

(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1.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露天開采的礦坑周邊常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目前全區有石灰巖礦四處,由于礦體埋藏條件所限,礦山均在地表以下露天開采,形成較深的采坑,剝廢的廢渣石土無規則堆放,采面邊坡較陡。多形成高達數十米的高陡邊坡,坡度多大于70°,遇有不利結構面或結構組合時便會發生滑坡或崩塌地質災害。局部地段巖石松動,危巖體較多,有些危巖體失穩,存在著安全隱患。

2.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鳳泉區區開采歷史悠久,目前屬于閉坑礦山,由于礦產資源的開采,致使山體殘缺不全,有些山頭已不復存在,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同時由于禁采多年,礦區內石漠化較嚴重,植被覆蓋率低。

3.固體廢棄物堆放及其污染。閉坑后礦體、任意堆放的廢石堆遺留在礦區,其對周圍環境危害也很大。在其逐步堆放的過程中,廢棄物所含有的大量的有害元素對堆放區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較嚴重[2]。

(二)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分區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鳳泉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根據實地調查,對礦山地質環境現狀進行了評估分區 [3]。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已發生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難易程度、礦山開采方式、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分區原則以采礦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主,兼顧礦區地質環境背景,突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礦山開采誘發和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作出綜合分級評估,劃分為嚴重區、較嚴重區。

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主要包括鳳凰山、駝腰山、青龍山、峙山石灰巖礦共四個。(1)鳳凰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鳳凰山面積約9.1km2,由于鳳凰山礦山開采時間較長,開采規模大,局部地段采場危巖體、高邊坡四處分布,有崩塌隱患,現場發現有一處滑坡。(2)駝腰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據現場勘察,該礦區內礦渣較多,礦區面積較大約7.4km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長時間的開采使駝腰山山體破損,巖石,植被破壞較嚴重,已經出現了輕微的石漠化現象。有些地段出現了危巖體,危巖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3)峙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據現場勘察,礦區面積約3.67km2,礦區內礦渣較多,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山體大面積破損,植被破壞較嚴重。由于已經禁采多年,有石漠化的傾向,局部地段巖石松動,存在危巖體、危巖塊,有一定的安全隱患。(4)青龍山(分將池西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青龍山礦區面積約13.2km2,礦區面積較大。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山體破損嚴重,山體基本被削平,巖石,植被遭到破壞,已經出現了石漠化現象。

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包括金燈寺、五陵、何屯、墳上、老道井、東同古、東張門、西張門泥灰巖礦共八個。(1)墳上―五陵―金燈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金燈寺、墳上、五陵泥灰巖礦開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2)老道井―東同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東同古泥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為開采新近系潞王墳組泥灰巖留下的采坑,主要開采白堊土、泥灰巖礦,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由于白堊土、泥灰巖礦的長期開采,在地表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十處,采坑坡面陡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破壞面積達1.25 km2,深7m~8m,最深大于10m。老道井泥灰巖礦有大小不等的采坑五處,采坑坡面陡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3)何屯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何屯泥灰巖礦未進行過任何治理,開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個。坑內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新鄉火電廠緊鄰何屯泥灰巖礦,據現場勘察,采坑內有大量的廢水,系火電廠的廢水排入何屯泥灰巖礦。(4)西張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礦山在剝離覆蓋層與開采泥灰巖礦過程中,形成的剝離物及廢石就近露天堆積,治理區內較大規模的渣堆就有七處,形成的采坑深達11m,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5)東張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東張門泥灰巖礦有大小不等的采坑六處,最深達10m,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與成效

為改善新鄉市生態環境,構建北部綠化屏障,新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鳳凰山森林公園設想。此后,鳳凰山通過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廢棄地復墾等形式,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全區共植樹310萬棵。

為保護礦業遺跡,恢復生態環境,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報建立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對鳳凰山地區各類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對園區的危巖體進行了部分清除,對礦渣堆采取了清理、固化和擋土墻、護坡等治理手段,使得園區上述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大大減小,其危險性大大降低,園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通過植樹造林,多數地區植被初步恢復,礦渣堆已清理或造林固化,危巖體均已清理。昔日的荒山已恢復生機一片。鳳泉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面積約5.09km2,其中鳳凰山治理面積4km2,駝腰山治理面積0.5 km2,東同古治理面積0.36 km2,西張門治理面積0.23 km2。

四、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路徑

雖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存在較多的有利因素,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公民環保意識增強,加大政策傾斜和投資力度,為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資源整合、礦業秩序整頓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這些都為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創造了條件,參考鳳泉區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功,初步探討了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路徑:(1)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政府部門、礦山企業和廣大公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要性的認識,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4]。(2)由于是閉坑礦山,因此應爭取國家或者地方兩權價款中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可與土地整治、工業園區、生態園區建設相結合。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推進土地開發,以地生財,為礦山治理籌措資金,把平整后土地作為工業或房地產開發用地或者生態園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集約效應。改變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機制,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合理的投資政策和收效分配政策,確保投資者利益。(4)對廢棄礦山整治出的土地,在用地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由于廢棄礦山整治投入較大,要建立“誰治理,誰受益”的激勵機制,把用地與礦山環境治理的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廢棄礦山用地方面的有關政策,對治理出來的土地,給予一定的優惠,依法可優先取得該治理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以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治理的積極性。(5)為了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關鍵是在資金籌劃,分配及使用上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金運作上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南替,白利平.北京市齋堂鎮地區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3):113-114.

[2]賈三滿,劉明坤.北京市礦山地質環境分析與評價[J].分析研究,2008,(2):21-27.

第12篇

會上李世廳長重點談了三個方面的意見。

第一,必須把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放到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來抓。

礦業開發,首先要考慮地質環境治理,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環境保護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要一條龍監管。

近幾年,自治區國各級人民政府對勘查和開采工作非常重視,累計投入勘查基金80多億元,找礦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礦產資源開采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去年我區煤炭開采達到了9.7億噸,占全國開采量的27.5%,居全國第一位;鄂爾多斯市去年開采達5.88億噸,占全國開采量的17%。還有我區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在全國也占有較高的市場比重。

目前我區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礦山環境保護三大環節中,礦山環境保護還是薄弱環節,特別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面,重視還是不夠。目前全區有約790平方公里,5個集中區的88處礦山需要集中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大多數企業礦山環境治理還可以,有些企業做的較差,因為環境治理如土地復墾、綠化等要增加成本,在治理方面打了折扣。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要遵循“誰開采,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要開發和保護并重。我們要吸取其他煤炭大省過去只重視開采,不重視環境治理造成的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地質環境問題的教訓,管理好我區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我區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區,一定要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抓好。目前,企業更注重礦產資源開采的經濟效益,在政府監管方面,措施和制度更要完善,如果重視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具體工作不到位,將來勢必造成資源開發后滿目瘡痍,這樣對子孫后代,“地球家園”是最大的失職和瀆職。

今天我們研究的重點是地質環境治理,同時還要把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一同重視起來。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地質災害防治”作為重點,要把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這個薄弱環節補上來,切忌出現企業老板把礦開走了,留下許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讓政府買單。今后礦山開采不僅要認真抓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寫、審查,而且要看企業能否實實在在落實到位,需要我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真檢查落實,只有實實在在地將這方面工作做好了,才能開展下步工作。內蒙古礦山地質環境工作能否做好,就在于諸位做得好不好,在于思想、方法和措施和管理是否到位。

目前,我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要看到還存在治理規劃滯后、監管缺位、責任缺位和企業缺乏主動性以及政府引導資金投入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礦山環境治理要堅持“科學規劃、遠近結合、科學實施、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實實在在落實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山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盡快形成誰開發誰治理的良性循環發展格局。

在落實“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時,還要有一些制度來保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沒有一些強硬的制度是不行的,一定要研究和完善這方面的制度。以后要推動限期治理制度,如局部治理不合格,就不給整個礦區臨時供地,如治理工作跟不上,臨時供地堅決不批。這項工作要和將來考核工作掛起鉤來。在落實保證金繳納制度方面,要提高認識,把保證金全部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土資源執法局、執法總隊,今后要加大這方面的執法力度,這也是盟市執法檢查工作的重點。如果我們把開發與治理問題處理得非常好,拿出許多樣板工程來,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顧慮將會減少。如果礦山開采把林地和草原都毀壞了,水土流失了,沒有治理措施和恢復措施,誰也有顧慮。希望同志們對開發和治理工作抓好,本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多管齊下的原則,把環境治理,廢水、廢氣、廢渣處理進行綜合考慮。環境治理工作,監管不力就是政府的責任,治理和監管是兩個主體,一是責任主體和治理主體,另一個就是監管主體,開發者是治理的第一責任人。

第二,要進一步推動礦產資源向深加工方面轉化。

如何推動礦產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是自治區國土資源工作研究的重要問題,鄂爾多斯煤炭加工轉化已經趟出一條成功的路子。自治區有色金屬資源優勢在全國非常明顯,現在鉛探明儲量達2000多萬噸,鋅探明儲量達1000多萬噸,銅探明儲量達500多萬噸,黃金探明儲量達300多萬噸,位居全國前列,但深加工滯后。我們一定要把礦產資源的深加工產業鏈延長作為礦產資源開發的重點工作來研究,要牢牢把握這一工作重點,要研究哪些礦產資源能用于深加工,最好是就近深加工。有深加工項目的企業申請礦權應優先。目前,有關單位在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分別建立了三大加工基地,將來在資源配置方面,一定要使我們的開發主體與三大加工基地形成緊密型的一體化關系,讓我區真正成為中國北方有色金屬的生產基地。

李世廳長還強調:把內蒙古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是切忌低門檻,讓小規模的加工企業進入。

二是在政策導向方面,盡可能讓資源開發企業和加工企業在“產權上、股權上”形成一體化相互參股模式。

三是要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將來礦產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配置方式進行,通過招牌掛方式進行,這個工作要做到公開、透明,讓社會感到我們國土資源系統有公信力。

四是一定要進一步強化礦業權管理工作。

今年需要自治區處理的礦產資源糾風案件有50多起,我們要對這50多個案例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妥善處理解決。今后,要用好授予我們國土資源部門的權力,將礦權設置方面的基礎工作做細、做好,避免讓問題變得復雜化。

五是要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的整合力度。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礦產資源開發方面沒有體現大礦大開,整礦整開的格局,而是切的零七碎八。今后要繼續加強整合力度,整合工作是長期的,只有整合才能實現礦產開發的最大效益。2009年,國家七個部門發了整合、規范的文件,我們要貫徹好文件精神。資源整合的首要問題是把規劃做好,要進行科學規劃。對自治區打造 “雙百億工程”的一些大企業,在政策方面給予優先。資源配置應該支持一些大企業,但要配置一些附加值條件,帶動轉化項目。要向有利于提高產業一體化,有利于提升礦業開發集中度,有利于向“雙百億”的方面傾斜。針對這些方面,探索中一些新的模式和政策辦法,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細。

第三,要建立地質找礦質量的把關機制。

地質勘查工作一定要把好質量關,要從制度和法規方面強化,在組織保障上強化。現在地質調查院正在組建質量監控中心,要抓緊實施。

內蒙古近幾年投入80多個億,今后還要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力度,但必須要有良好的投資效益,發揮投資作用。自治區地質勘查程度較低,好多地質工作還沒有做,未來找礦的潛力非常大,一定要嚴格規范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監控、儲量評審等各個環節。

地質勘查工作質量管理一是要落實管理責任。二是要形成地質勘查質量檢查制度。將來勘查方面也要講法和執法。三是要建立質量責任倒查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隆尧县| 芷江| 江门市| 阿勒泰市| 丹江口市| 榆中县| 南陵县| 五指山市| 宁陕县| 民勤县| 车险| 新绛县| 资阳市| 昭通市| 定边县| 木里| 阿鲁科尔沁旗| 罗平县| 安顺市| 若羌县| 栾城县| 汽车| 玛曲县| 澎湖县| 鄂温| 邻水| 兴宁市| 沁阳市| 民县| 永康市| 广宗县| 自贡市| 余干县| 叙永县| 苏尼特右旗| 日土县| 驻马店市| 峡江县| 辽中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