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8 14:32: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簡述通貨膨脹的治理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環境標準; 經濟可持續發展; 辯證關系
1 環境標準理論
從環境的本質意義上或者其最廣泛的意義上講, 環境一詞涵蓋了各種事物存在、生活或發展的條件或影響[1] 。環境標準的產生有其深遠的政治、經濟背景[2] 。環境標準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防止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 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依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而制定的技術性規范。環境標準通過控制人類行動的手段或方式來控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以達到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環境標準的實施過程是復雜的, 其不僅關系到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 還對產品的最終形態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環境標準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嚴格的程序, 結合本國的自然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本國經濟的發展狀況而制定的, 既體現出科學性和現實性, 在提升環境保護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它通常由一系列具體的技術數據組成。但更為重要的是, 環境標準通過一系列具體數值的設立, 在法律層面上規定了生產者應當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我國共頒布環境標準364 項條, 其中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84項, 國家環境質量標準10項, 方法標準299項, 同時各地方根據管理的需要, 頒布了地方性環境標準[ 3 ] 。經過10多年的努力, 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環保標準體系。
環境標準是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污染源排放水平評價、環境執法等環保工作的重要依據[4] , 它的出現為環境有效保護指明了方向, 為環境公正執法確立了具體的標準, 為社會和諧發展確立了具體目標。環境標準能夠衡量一個地區環境保護的效果, 監測本地區內企業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這使得環境標準更具備現實性與應用性。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技術參數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系統應用, 事關重大利益的環境問題, 這些重大利益主要包括: 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協助相關環境法規的制定; 改進獲得許可與授權的程序; 提高生產量;提升企業形象; 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 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可持續發展旨在以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控制技術與經濟制度的發展和變遷來確保實現和滿足當代人與子孫后代對資源的依賴和需求。根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法則, 一國經濟發展的模式與規模必須控制在生態環境容量所容許的范圍內, 只能從生態環境中取走“利息”, 而不能再消耗它的“資本”[ 5 ]。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等部門) 能夠節約土地、水、植物和動物資源, 不但在立法層面提升環境標準的制定水平, 還使得環境監測技術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真正做到經濟上可行, 社會可接受。雖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被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越是先進的思維意識距離現實生活越是有差距。因此, 就可能出現這樣的尷尬: 大部分人可能會非常認同濫砍濫伐、濫捕濫撈等行為的非法性及非道德性, 但在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 人們的利益天平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傾向個體利益或私人利益, 其自身的社會行為往往導致生物物種滅絕、全球氣候變暖、人口數量激增等等, 這就是人們的普遍意識與現實生活的非同步性。因此, 現行的政府政策目標不僅要關注當下環境污染的治理, 更應將相當的精力用在對于環境污染與破壞的預防上。
經濟可持續發展往往關注于社會科學的巨大力量、經濟系統的調節功能、市場與市場經濟的分配能力、追求盈利的動機、市場效益最大化、法律的支持與幫助、國內生產總值與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與重要性。經濟可持續發展重點關注環境破壞與環境保護的成本消耗、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長久功效, 并通過人類的努力達到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平衡, 以多種形式來保障和實現人類對資源需求和利用的代際公平。
3 環境標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辯證關系
環境系統是經濟的源泉, 經濟系統是環境系統的延伸。保持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環境系統承受極限的唯一和最佳途徑[6] 。而環境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能夠帶來經濟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
3.1 環境標準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更高水平的經濟活動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 經濟的增長能夠為經濟實體帶來更多的利潤, 為大眾帶來更多的收入, 大幅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經濟的增長能夠為國家帶來更多的稅收, 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升; 經濟的增長能夠提高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 降低失業率, 緩解政府的壓力。基于以上原因, 以往環境問題較之宏觀經濟目標、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總是處于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完全忽略。在市場經濟中, 雖然需求與供給由市場來調節, 但是企業應該考慮環境標準成本, 將其納入所謂的企業私人成本。因為不這樣做, 外部的環境將導致市場的失靈。政府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短期內權衡經濟增長與環境的保護, 不能只注重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忽視環境標準, 應當將環境標準成本納入企業的生產成本與企業的利潤之中。因為環境標準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兩者在沖突中相互補充。環境標準的實施能夠保證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避免土地和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的嚴重破壞。
3.2 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環境標準的健全與完善
在國家和地方層面, 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將諸多相互競爭的利益主體考慮進去, 例如: 公民個體與生產商和開發商、中央政府與特殊利益集團、環保部門與促進經濟增長部門。這些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觀點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模式。環境管理沖突的可能性隨著環境保護與管理策略的日趨復雜而增加。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恰當的環境政策與環境法律規范為基礎,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以人為本”, 提倡保護生態環境, 構建嚴格且符合本國實際國情的環境標準體系。
4 結束語
實踐證明, 只有具備恰當的環境標準, 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然而, 經濟發展的過程必然與環境標準的具體實施產生一系列沖突與矛盾, 應當通過提升企業技術水平來化解兩者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協調環境標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環境標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矛盾與沖突中最終走向相通相容。人類經歷了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之后, 認識到環境保護的極度重要性。。
參考文獻
[ 1]A lan G ilp in. Env ironm en talE conom ics: A critical overv iew [M ] .England: JohnW iley& Sons, LTD, 200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