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植物學的特點

植物學的特點

時間:2024-01-30 14:5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學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植物學的特點

第1篇

關鍵詞: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植物學;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280-03

植物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提奧夫拉斯圖斯被視為植物學的創始人。公元前300年他在哲學原理基礎上對植物進行分類和描繪[1]。19世紀中葉,李善蘭與外人合譯的《植物學》傳播了近代植物學的基本理論,以后,我國才開始有了植物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大學也開設了植物學方面的課程。自然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的滲透,促使植物學各分科的不斷發展和更新[2],并形成了不少的交叉科學。美國植物學家哈什伯杰于1895年最早提出民族植物學的概念,即Ethno-botany,定義為“研究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美國民族植物學家福特(R.I.Ford)發展了這一定義,著重強調“人與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這一核心[3]。在沒受到科學教育等外界因素影響的前提下,人們已有的零散的對人與植物的相互作用的認識,即民族植物學知識,與人們在生活中同植物之間的關聯程度有密切關系。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體會到若能在植物學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可為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和增強教學效果服務。

一、植物學教學的特點

植物學是生物類專業一門經典的專業基礎課,它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態解剖、生長發育、生理結構、分類、起源演化及與人類關系等[4-5]。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它是大學低年級首先接觸的直觀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6-7]。植物學不僅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組織培養、植物資源學等)的基礎,對于師范生而言,也是未來中學生物教學中可以運用的重要內容[4]。因此,應該充分認識植物學教學的鮮明特點,以求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源泉,植物學教學的過程,需要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自然實際,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進而整理、概括,得到有關植物的本質的認識。故植物學教學中應著重強調觀察、比較和分析的學習方法;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知識的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植物學教學需要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生物科學(師范)專業著重培養掌握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夠在中學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中學生物教學活動中的課堂實驗、課外實踐、科技活動等都有賴于帶隊老師的生物學專業素養和知識功底。故植物學教學應契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提升實際運用能力。

二、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的利用對于植物學教學的啟發

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都把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我國高等教育按專業培養人才,地方高師院校中生物科學專業旨在為基礎教育輸送更多有用人才。但要注意到,植物學具有名詞術語繁多、概念抽象、實踐性強、實驗材料的季節性強等特點。如何使之與時代需求和發展相適應是目前植物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7]。合理、有效地利用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對促進植物學教學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可增強植物學教學效果。植物學的教學對象具有生物學的基本常識,對于生活環境中的各種植物,尤其是有花植物具備不同層次、水平的認識。在將這些認識系統化,傳授和強化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民族植物學內容是最“接地氣”,最能增強教學效果的。在種子植物形態解剖部分的教學中,許多知識點的講授、課堂互動的形成中,均可見一斑。例如,桔子、花生、桃、玉米、蘋果等均是常見可食植物的果實。學生成長過程中接觸上述大小、形狀、顏色各異的植物種子所形成的感性形象,無疑對于理解它們千變萬化的外表背后共有的或極相似的內部構造很有利。再如,許多植物的變態營養器官是人類利用的主要部位或有用成分的主要來源。餐桌上見到的蘿卜、胡蘿卜都是變態根;馬鈴薯、洋姜則均為塊莖;以洋蔥、大蒜調味是利用了它們的鱗莖或鱗葉間的腋芽。運用這些貼近生活的實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植物器官各部的形態和結構。

另外,孢子植物及種子植物分類部分的教學中,可將民族植物學知識,即關于“人與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知識,緊密地結合至各個植物類群的教學內容中去。被子植物種類眾多、規模龐大,了解和掌握代表類群的重點特征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單純、機械的文字描述的堆砌,有礙于學生對植物類群的形態特征的認知和植物進化演化規律的把握。結合民族植物學知識,將教材中平面化的“植物”立體化,是優化植物學教學的一種良好嘗試。例如,被子植物分類的不同科中,禾本科包含了人類的糧食作物中的絕大部分種類,如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等;十字花科中有多種植物為常見蔬菜,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等為極佳的代表;同時常見于餐食的還有茄科的辣椒、茄子、西紅柿、馬鈴薯;葫蘆科的絲瓜、冬瓜、黃瓜、苦瓜等;另外,極大地豐盈了水果世界的薔薇科,囊括了梨、蘋果、桃、杏、李、櫻桃、枇杷、覆盆子等很多種類。在藥用植物的寶庫中,五加科、傘形科涵蓋了很多藥源植物,諸如,人參、三七、五加、當歸、柴胡等。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關于“人與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知識)背景為植物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運用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可創設良好植物學教學氛圍。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植物學教學開始之前,學生所具備的民族植物學認識是零散的、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但合理利用他們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卻可為良好的植物學教學鋪平道路。比如,在植物學實踐教學中,針對薔薇科植物金櫻子,很多學生難以陳述它的營養器官的特征,但可以欣然講述應于何時采集它多刺的果實,如何處理,之后熬糖、釀酒。巧妙、合宜地將民族植物學知識與植物學教學結合,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超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再如,很多學生自小喜歡吃山上的板栗,對于野外環境中與板栗果序外形相像的錐栗、茅栗也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因此可以在實踐教學中,歸納講述殼斗科(含物種板栗、錐栗、茅栗)的重點形態特征及常見種類的簡單區分;另外,針對某些出現在同一小生境中的藤本植物,像何首烏、絞股藍、烏蘞莓等,可以將各種類的識別特征、經濟利用進行對比,使學生對所學習的目標植物有好奇心(如何食用、藥用等),從而對相關專業知識保有深刻記憶。

3.借助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可提升師范生植物學知識應用能力。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培養對象很大一部分將來會成為初、高中生物教學的新生力量,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應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本科教育階段,通過植物學教學對學生已有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補充和豐盈后,將顯著地提升其植物學專業素養。中學生物課程要求初任教師快速、高效地將教材內容與鮮活實例相結合,這使得植物學知識的就地利用能夠展現最大的魅力。例如,編寫中學生物校本教材。就植物在國民經濟、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而言,地方常見藥用植物的分類、鑒別、利用、采收、種植等即為較好的校本教材素材。再如,中學生科技活動的實驗設計。有針對性地選擇地方經濟植物、環保植物等作為實驗對象,可以有效發揮植物資源優勢,甚至為長遠的開發應用提供創意。另外,中學生物實踐教學。地方中學的生物教學天然地易于與植物學知識相融合,中學生的戶外實踐、夏令營活動等,均會對帶隊生物科任教師給出最直接、最真實的檢驗,因此,對未來中學生物教師的培養過程中,通過植物學教學對其已有的民族植物學知識進行完善和提升,對于鞏固其已有的植物學專業知識,促進其理論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專業素養的扎實積累,均是意義重大的。

三、關于植物學教學中有效利用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的幾點建議

植物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習者了解掌握植物的形態、分類、生理、生態、分布、發生、遺傳、進化研究中比較成熟的結果,但同時,植物學教學也是將學生既有的零散、模糊的一些植物學常識進行抽提和升華的重要途徑。在植物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既是植物學教學的需要,也是展現民族植物學的社會及文化價值的重要方式,對植物學發展進程中的文化傳播有著積極的意義。

1.在植物學理論教學中合理地利用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植物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可將民族植物學知識結合到植物形態解剖部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分類部分內容中。形式不必拘泥,如講授植物的根這一營養器官時,可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預先收集所熟知的相關民族植物學信息(如對植物根的利用方式),整理匯總后,由任課教師在植物學教學中對結果評析、校正錯誤(如將變態莖看作根);再如,以個人為單位,將學生熟知的當地觀花植物或蜜源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知識集結,在課堂上形成口頭報告,可為花部結構變化及與傳粉昆蟲關系的教學提供優質素材,同時也為鍛煉、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做準備。

2.在植物學實踐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植物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可在當地的不同生物群落中、不同小生境里,借助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加深教學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達到傳統教學無法匹敵的教學效果。如在帶隊野外實習過程中,若要介紹不同植物用途、形態、內部構造和進化演化方式,可以從民族植物學的視角,激發學生對植物學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進行知識建構,以科學知識補充和完善已有的普通植物學知識。“人與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要求人類的理性回歸,在植物學實踐教學中應傳播建立和諧的人類與植物、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正確理念。

3.借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賦予植物學教學文化韻味。傳統的理科專業課程教學中,文化氣息往往較為稀薄,應著力注入更多的人文血液。植物學教學中,孤立地關注植物本身,而忽略人類在與植物相互作用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積淀,勢必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植物學教學應借民族植物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文化韻味。人類文明史上幾千年來傳承的民間藥物對傳統醫藥文化的極大豐富;通過鄉規民俗、禁忌等,運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崇拜和保護的某些植物、大片原始森林;熱帶地區經濟植物蘊含的傳統農業文化與當下社會發展的沖突等。植物學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掘學生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背景中的潛能,滿足教學目標的眼前需要,助力文化氣息的長遠培養。

參考文獻:

[1]吳國芳,馮志堅,馬煒梁,周秀佳,朗奎昌,胡人亮,王策箴,李茹光.植物學(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陸時萬,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學(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斐盛基.民族植物學[J].科學雜志,1985,37(2):23-32.

[4]周建良,劉炳榮,嚴岳鴻,何祖霞.論植物學課程建設[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03.

[5]陳東紅,黃勇,阮穎.植物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36.

第2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傳統植物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解析了存在的問題,結合了本人的教學實踐,根據風景園林專業學生能力培養需求及對植物學的知識結構需求,對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從教學內容及課時分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探討。

關鍵詞: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風景園林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113-02

植物是風景園林設計的要素,掌握植物鑒賞和植物配置的知識是風景園林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因此植物學也成為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但因與農林類專業不同,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的講授內容應有其不同的側重點,應更強調植物的觀賞性和應用性[1],而這一特點在傳統的植物學教學中通常被忽視。因此,本文從風景園林專業角度入手,對植物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與比較,并對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探討,力求使植物學課程符合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學習的要求。

一、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教學現狀

植物學授課內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態解剖學和植物系統分類學兩大模塊。教學內容十分地全面、具體。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的授課內容基本上沿襲了傳統植物學的授課內容。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教學手段多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學生自主學習的極積性高[2]。例如,利用植物檢索表、植物志、圖鑒、網絡鑒定植物,野外識別植物等。在野外實習中,大量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配備手提電腦和數碼相機,現場利用攝影攝像,在實習基地利用電腦進行學習與交流,提高教學效果。通過課題研究提高學生的植物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等。

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繼承了傳統植物學教學中的優點,值得發揚光大。但是,在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下也存在下列些許不足之處:

1.課時縮短以及學生專業體驗缺乏。一般的現行高校植物學分類和系統課程總學時約為30或4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24―30學時,實踐學時10―20學時[3]。實踐課程相對較少,與理論課程不能相適應,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脫離實際。

2.教學內容與行業脫節。目前,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教學內容雖然全面,但主要偏重于植物形態解剖和植物系y分類這兩大塊知識體系,與風景園林相關行業嚴重脫節。為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在學習園林植物學后,掌握風景園林設計中常用的園林植物材料的主要美學特性和生物學習性,以便在設計中能夠自如和正確地運用這些植物材料。

二、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教學改革探討

植物學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主干課程。該課程的學習將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如《園林樹木與花卉》、《園林生態學》、《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主要從事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為對象的崗位,所以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重點研究對象應是種子植物。此外,通過植物學課程學習,應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應明確植物學課程的實際需求,一是應滿足對課程學習的需求,二是應滿足對未來職業的崗位需求。

1.教學內容及課時分配改革。根據調研,結合風景園林專業設置與培養方向,在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建設中將對以下方面進行改革:(1)減少植物細胞、組織、植物根莖葉等內容,增加實用性實驗內容;(2)將顯微鏡結構與原理內容并入相關微觀觀察的實驗中;(3)增加植物形態教學內容;(4)增加植物結構與環境適應性內容;(5)在植物分類學知識講解中,重點講述高等植物,尤其增加被子植物的教學學時;(6)相應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課時分配(表1)。

2.加大教學中實際感受環節。傳統植物學教學中PPT圖片形象演示環節雖然不缺,但如果完全依賴PPT,教學效果也不理想。需增大植物學實踐的教學環節,在此環節中學生能非常近距離的感受實物,教學效果也會培增。這就要求開辟合適的實踐教學場地,來增強學生對植物的感性認識。此外,在教學中應結合專業特點,增加植物應用性實例,增強學生對專業的體驗。

3.教學理念改進。專業教學與素質教育應并重,即在傳授植物學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堅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引導、實用技能指導、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此外,還應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研態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許昌學院的一員,應牢記“崇德礪志,博學敬業”八個大字,筆者正是將其作為自己植物學課程教學理念的核心,堅持把事物的制約、適應、聯系、變化、發展等辯證方法作為思維訓練、思想教育的關鍵,以使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教學內涵更加豐富[4]。

三、結語

課程建設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保障,也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質量,而后者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課程建設水平的高低[5]。許昌學院作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來非常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倡課程建設和轉型發展。植物學作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風景園林專業建設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在教學內容、課時分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上不斷改革創新,植物學課程才能適應專業與學科的發展。在經歷了三輪教學改革實踐后,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植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改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繼續以學生為本,不斷改革與創新,以期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應君,張一奇,黃瀅.基于風景園林學科發展趨勢的課程體系改革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1,29(5):26-28.

[2]李Z琦.《植物學》課程特色及教學體系的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247-1249.

[3]宋東杰,李朝暉,陳全戰,等.《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安微農業科學,2009,37(30):14635-14636.

[4]王兵.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遷效應――廣東的實證分析與政策含義[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5,27(2):27-33,39.

[5]于杰,王壯.《植物學》課程實習立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1):240-244.

第3篇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鐵嶺 112000)

摘 要:主要闡述了利用簡易溫室在植物學教學當中開展特色實驗教學,實現資源自供,溫室的建設方法和作為植物學教學與科研重要實踐基地的意義以及日常管理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 :植物學;溫室;實驗;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Q9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27

收稿日期:2015-05-16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熟練的動手操作和觀察能力,這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職高專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而《植物學》是生物專業的專業骨干基礎課,實驗教學是植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除利用多媒體、標本、模型、掛圖等直觀教學手段以外,一些生理驗證等實驗則要求學生人人動手會做,這就需要大量活的植物體和新鮮標本。實驗教學的安排應與教學進度相吻合,而由于北方氣候原因的限制,實驗材料的收集比較困難,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在實踐中通過探索總結出提高采光保溫性能而建設的簡易日光溫室采用不加溫或少加溫培植出成本較低的各種花卉,從而解決、掌握了這一方法,在生物教學及實驗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建設植物學實驗簡易日光溫室的意義

以普通實驗為主的傳統實驗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的要求了,生物活動中,實驗、觀察和思維之間是密切相連的,最好是從實地、實物的觀察入手,為保證植物學實驗教學、研究需要,提出建設植物學實驗教學簡易日光溫室的構想,針對植物學實驗課所需實驗材料的性質,利用簡易植物日光溫室為植物學實驗教學、考察、測試、研究、科研服務,并為之提供實驗材料和實踐基地,使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動手操作能力方面達到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完成植物學實驗課,并對溫室建設這一領域的發展、創新展開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植物學實驗課中把理論與動手操作方面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學習植物學知識、探索植物學的奧秘、掌握植物的生命活動規律、走進絢麗多彩的自然界并了解植物成長過程,是植物學實驗教學的重要任務。簡易日光溫室建設是完善植物學實驗教學的重要補充手段,對于學好植物學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實地觀察、實驗、分析、動手、研究,積極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部分、新方法,從而鞏固基礎知識使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切實的鍛煉和提高,結合學習的實地實踐和對未來的設想,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植物學這門課程。

2 日光溫室建設方法

(1)實驗簡易溫室是根據溫室結構原理設計的,以盡量滿足教學所需植物(多為花卉)培植為主的日光溫室,以半封閉、單斜面這一基本結構樣式。

(2)場地選擇是以溫室所需和學校條件而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它具有良好的采光屋面;能最大限度地透過自然光;具有優良的保溫和蓄熱構造;具有抵抗較大風雪的強度,做到堅固、耐用;具備通風、降溫的功能。其溫室總的方位是朝南,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是處在北緯41°~43°之間的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所以應選光線充足、空氣對流、排水良好、無空氣和無煙塵、避免遮陰、避開風口,在它的南側不能有高大的建筑物、樹木和一些遮擋物溫室,這樣有利于保證栽培植物獲得盡量充足的生長。

(3)日光溫室的建材選擇應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成本、注重實效的原則。①骨架。日光溫室以竹木骨架為材料(木料應直、堅實而富彈性)。結構是主要利用竹木搭起的有柱式結構,骨架用圓木立柱、中柱、拱桿、橫梁、木頭條、8號鐵絲等構成。溫室室內一般縱向3m一根立柱,橫向3排,頂部、前坡用5~6cm寬竹片、木條與后墻相接。②墻體。溫室墻體除了起承重作用外,最主要起到保溫、蓄熱作用。墻體外還可以劇末、稻草等做填充物。

3 日光溫室管理措施

(1)溫室內一是增加室內的自然光照;二是在光照強的季節避光;三是在寒冷的冬季進行人工加溫(白熾燈、熒光燈、氣體放電燈)。而主要利用陽光作為能量來源。對花卉種植的土壤避免過濕,應進行疏松、施肥(腐葉土、稻殼等)釋放二氧化碳、消毒(及時通風)、防蟲。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發育,避免各種污染。

(2)嚴格制止用手長時間觸摸花葉;禁止在溫室內吃食物,并根據不同植物不同類型編號配制營養土,以基本滿足各種植物不同要求,根據日光溫室特點對植物進行合理的日常管理。

4 日光溫室具體應用實例

實驗課中帶領同學了解不同植物喜光和喜陰的特點,掌握花的主要結構和果實、種子之間的形成關系,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加強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實驗課中用八寶葉制作了氣孔臨時裝片,利用顯微鏡(低倍轉換高倍)觀察植物葉片氣孔保衛細胞、表皮細胞。花葉天竺葵和牽牛花的葉是驗證光合作用的理想材料,溫室花卉培植是植物學實驗教學和科研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研究。例如:《植物原色浸制標本制作》(適應于葉、花、根、莖)、《花朵保存標本》(適應于白色花朵)、《植物干制標本制作》所學實驗課程都充分利用了簡易溫室培植的花卉。在《葉脈標本制作》中,采用天竺葵葉、綠蘿葉、吊蘭葉等,使用NAOH、毛刷、方盤、酒精燈、石棉網、三角架、火柴、鑷子等制作。將10%NAOH加熱,放入葉片(花的葉質過嫩或老都不宜選用)在煮20min左右,使葉表皮、葉肉組織分離后再用水洗30min左右,用10%過氧化氫溶液浸泡10h后用毛刷掃去葉表皮和葉肉組織。最后將它拖住、展平、吸干水分。

綜上所述,作為高校的植物實驗簡易溫室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由于用料少、結構簡單、占地少、易管理,既可建在空地也可建在室內,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在北方寒冷地區推廣。由于植物學實驗簡易溫室的建設正處在發展階段,還有很多有待完善之處,在今后的實踐還應不斷改進,旨在更好地為實驗教學與科研服務。

參考文獻

1 滕崇德.植物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余樹勛,吳應祥[M].花卉詞典,農業出版社,1989

第4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園林植物學;教學;存在問題;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030-02

ProblemsandReformCountermeasureinGardenBotanyTeaching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

ZHAO Xia 1PENG Yong-bo 2 *

(1 Hubei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Wuhan Hubei 430205;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

AbstractBasing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arden Botany course and teaching targe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re discuss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strategies were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garden botany;teaching;problems;reform countermeasures

《園林植物學》是以園林建設為宗旨,對園林植物的分類、習性和應用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學科,是高職高專院校園林工程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園林植物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能是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這就要求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必須將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1]。如何改進《園林植物學》的教學、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成為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2]。筆者針對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該課程的特點以及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在教學中不斷總結和實踐前人的經驗,并嘗試對高職《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積極的探索。

1存在的問題

1.1師資隊伍有待提高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偏少;相關新教師主要來自于本科和碩士畢業生,他們大多缺乏專業實踐,教學經驗不足。很多學校師資短缺,教師教學任務重、教學難度大,專業培訓機會較少,導致現任教師對《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新理論、新技能難以做到及時了解和全面掌握。此外,部分教師自身知識結構不合理,使其在教學內容上也有所取舍,如對北方植物不了解的教師,在課堂講述上會側重于南方植物,導致學生的擇業地域范圍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教學內容有待改進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同類型院校應根據該院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目前,高職《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踐的結合相對不夠緊密。使用教材的內容偏重基礎理論,與實踐相關的內容比較欠缺。實踐教學的環節通常只安排了驗證性實驗,讓學生對課堂中學習的基本理論予以驗證,而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相對不足。這對畢業后就業于行業生產第一線的學生來講,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為人才培養的目標服務。

1.3學時安排不盡合理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分配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實踐教學學時所占比例太小。《園林植物學》這門課程對直觀認識要求相對較強,現場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踐教學有著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這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培養至關重要。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園林植物學》課程教學安排基本上集中于一個學期,有些植物的開花結果期并不在教學期間,而花果是識別植物的主要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學生對植物的認知程度。

1.4教學條件有待改善,教學方法有待提高

園林植物學是一門直觀性、感官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直觀的圖片來輔助課堂教學[3]。由于學校硬件設施條件有限,部分高職院校仍采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很多內容不能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傳遞給學生。教學內容抽象化,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原本枯燥的理論課變得更加乏味,學生接受知識變得極為被動[4],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學實踐基地資源的匱乏導致理論知識與應用脫節;以至學生很少有機會在實踐中將所學的專業理論進行檢驗和應用,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話。

2改革對策

2.1通過校企合作,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水平。園林植物更新較快,應用性較強,針對青年教師實踐經驗的缺乏,可有針對性地通過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師到企業鍛煉,以培養出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5]。同時還可以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

2.2重構教學內容,針對性地培養應用型人才

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大都就業于生產第一線。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學校應緊密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更適合自身教學特點和為更好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所服務的教學內容。高職院校的《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教學應突出專業技能的培養,并為提高學生對園林植物應用技能的綜合性訓練打基礎。就理論課程而言,應側重講述,如: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因子、園林植物的配置等與實踐相結合的內容;在實訓教學中,應注重把園林植物識別放在園林應用場景中,突出用園林植物與生長環境、園林植物與造景等,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園林植物的識別與應用;在植物種類和數量上,應強調對不同地域現有園林植物種類和常用種類熟悉,對不常用種類以了解為原則等。

2.3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園林植物種類繁多,單純的講授使學生很難掌握大量植物的形態特征,必須積極改善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學生更易接受的教學形式。可利用幻燈片(PPT)展示美麗奇特的園林植物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結合花木現場進行教學,讓學生實地觀察,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可由教師擬定題目、要求以及預期效果,而整個流程交給學生來設計,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使學生從被動的走過場改為主動的探索學習的方式比較受學生歡迎,也很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扎實、實用。

3結語

總之,只有通過對《園林植物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突出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才能使課程內容更接近實際需要,使教學方法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而提高教學效果[6]。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實踐全過程,既增強了感性認識,又增加了實際操作的經驗,從而增強了其就業的競爭力。

4參考文獻

[1] 張伏龍,金葆金.教學方式的轉變對當前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15):69-70.

[2] 仲艷麗.提高《園林植物學》教學效果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1):48-49,51.

[3] 楊德威.園林工程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林業教育,2007(5):70-72.

[4] 拉瓊.談直觀教學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學報:漢文版,2007(S1):76-78,81.

第5篇

關鍵詞:網絡資源;植物學;教學

1植物學課程特點

“植物學”是一門歷史悠久、教學內容豐富的課程,不但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而且有一定的季節性、地域性。延邊大學農學院“植物學”課程在每年度的第二學期開課,也是新生入學后首次接觸的專業基礎課程。授課專業包括農學、園藝、園林和環境專業,共計200多名學生參加學習。學習植物學課程可為后續課程如植物生理學、生態學、遺傳與育種學、植物組織培養、園林規劃與設計、花卉學等奠定堅實的基礎。“植物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形態解剖學和系統分類學兩大部分,課時由20世紀90年代的156學時(理論96學時,實驗60學時,為期一年)縮減到現在的64學時(其中理論48學時;實驗16學時,為期半年),此外,還包含1周的野外實習。植物學課程學時數逐年減少,而教學目標沒有變化,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完成教學目標是植物學教學工作者必須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植物學網絡資源,為解決植物學的現時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2網絡資源特點

自2015年“互聯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全國各地高校也紛紛采用互聯網思維對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信息化推動教學、科研、管理、社會服務等核心業務,從而提升效率、共享資源、簡化管理、優化服務[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技術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網絡資源也為高校的教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植物學”課程教學也不例外。但是網絡資源具有繁雜、開放、易變化等特點,如何快速獲得有效的網絡資源,并與實踐性強的植物學學科巧妙融合,成為植物學課程網絡化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以延邊大學植物學教學實踐為例,探討網絡資源的“用武之地”。

3植物學課程與網絡資源結合的策略

3.1植物形態解剖

這部分主要講授植物體6個器官,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內部解剖結構及發育。植物體的外部形態直觀可見,易于理解,但是內部解剖部分則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學生學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哪門課,最關鍵的是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因此,在講授植物學形態解剖部分時,首先要講清楚基本理論知識,然后再舉例子。舉例子時并不是單純地為舉例而舉例,隨意舉例,而是舉學生“感興趣”的例子,即舉例要恰當、有吸引力、與實際應用相聯系。這就要老師提前做好準備,“絞盡腦汁”,搜集大量網絡資源,下載清晰度高的圖片或者教師科研中積累的圖片,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或科研經歷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尤其是教師在科研中積累的圖片最有說服力,也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正所謂教學服務科研,科研促進教學,兩者密不可分[3]。如講授花的結構時,先講授完全花的基本結構,舉例則采用本地特色植物,且在校園內容易觀察得到,如蘋果梨、桔梗、金達萊等植物的花。新生入學后不久便是蘋果梨成熟的季節,其果大肉多、口味鮮美香甜、質地脆而汁多,授課時會引導大家在食用的同時聯想一下果實是從什么器官發育而成,再把漫山遍野的蘋果梨花的圖片讓學生觀賞,之后講授蘋果梨花的形態解剖結構,使同學們更能接受該知識點。此外,桔梗也極具民族特色,可藥用或食用,校園內栽植了不同品種的桔梗,以此為例時,可以先讓學生在課間休息時聽民謠“桔梗謠”“金達萊民謠”,再進行知識的講解。其他類型的花如黃芪、楊樹或柳樹、蒲公英等植物的花解剖結構,可以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使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所學理論知識,理解這些植物花的結構以及各部位的名稱,并制作2~4張PPT,要求圖文并茂,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不同類型花朵的解剖結構。講授果實類型時,也可采用上述方法,重點介紹本地或果樹學教師的科研成果,如蘋果梨、藍莓、樹莓、獼猴桃、葡萄、藍靛果、櫻桃等。學生聽起來既不陌生,也容易消化。其他類型的果實,教師可安排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相互交流,對課堂理論知識加以理解。

3.2植物系統分類

植物系統分類部分主要講授分類基礎知識與植物各大類群(藻類、菌類、地衣、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授課之前先給學生推薦相關網站,如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中國植物志電子版(FRPS)、中國植物圖像庫(BBPC)。眾所周知,《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全書5000多萬字,記載了我國3萬多種植物,而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是一個快捷獲取植物志內記載的植物標本的電子網絡平臺;此外,中國植物圖像庫成立于2008年,收錄有27000多種植物。這幾個平臺蘊含了超大的信息量,為讀者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生可以利用這些網站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查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講授植物系統分類部分主要采用小組討論式。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查閱和總結被子植物不同科的識別要點、形態特征、代表植物及其分布和用途特點(如菊科、百合科、豆科、薔薇科、禾本科等)。通過分組項目實施法,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不再被動、機械式接受知識輸入。

第6篇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 藥學專業 教學改革

Exploration into teaching reform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for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Wang Qi Li Peng Tan Yong Zhang Chenlong Wang Xiangfei Zhu Yun

【Abstract】Pharmaceutical botany is one of basic courses in pharmacology specialty.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pharmaceutical botany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ers’ business qualit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Pharmaceutical botany Pharmacology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藥用植物學是以具有醫療保健作用的植物為對象,研究它們的形態、組織、生理功能、分類鑒定、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學科。在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藥學專業后續其他課程提供扎實的植物學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因此,在藥學專業藥用植物學課程的授課中,應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結合后續藥學相關課程,將藥學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植物學基礎理論與藥學課程中的新藥開發、臨床應用等知識點融為一體,克服枯燥單調的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厭煩心理,提高學生對藥學專業學習的興趣,拓寬他們的思維。如何搞好藥學專業藥用植物學教學工作,使藥用植物學的教與學變得輕松有趣,提高教學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教師的業務素質,還取決于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因此如何改革藥用植物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創新能力,是值得我們藥學教育工作者探索的。

1.加強業務學習,豐富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水平。為了聯系藥學相關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講好藥用植物學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術,一方面要求每位授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藥學相關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以及掌握實驗技術,也只有在熟悉了這些后續課程的基礎上,才能使藥用植物學基礎知識的講授做到主次分明、選例有據、演示生動,收到良好的授課效果。同時,也促使每位授課教師必須不斷地去追蹤相應藥學專業學科的科研最新進展,捕捉科研信息,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將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用于日常教學中。近幾年來,我們學科組在加強教師自身學習的同時,非常重視教師定期進行教學法交流,共同潛心鉆研教材,討論每一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在明確教學內容主次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靈活地處理、裁剪教材,講述帶有普遍性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重在激活學生的思維,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

2.根據學科要求,注重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我校是一所綜合性大學,目前設立的是大藥學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門類多而各科的教學課時少。藥用植物學共54學時,其中理論課30學時,實驗課24學時。要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學好藥用植物學,教與學都存在很大困難。因此,根據學科教學要求,培養復合型的人才,就要做到淡化植物學科意識,強化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意識,這樣優化教學內容就是很有必要的。我們認為藥用植物學核心知識就是植物的顯微結構和分類學特征,授課中就要突出藥學專業的特點,要讓學生明確,掌握植物組織和細胞的結構是為今后藥材的真偽鑒定打基礎,掌握分類知識不僅在于對藥材的識別,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在藥用植物親緣關系、特征性化學成分及顯著功效或生理活性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

植物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地區分布的植物種類或多或少都有差異,而統編教材難以體現這一特點。因此,應結合本地藥用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對統編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打破原有教材編寫的傳統模式,少講或不講本地區分布少的植物類群,重點介紹本地分布廣、種類多、用途廣的植物類群,補充本地具代表性的植物,突出地方藥用植物特色。在整體把握教材、駕馭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教材的知識結構,使其得到進一步完善。

3.聯系藥學實際,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增加與藥學專業相聯系的知識,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將藥用植物學基礎知識“融合”到藥學中去,為將來從事藥學研究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學中可經常列舉一些與藥物生物技術、藥物分析、藥物合成和藥物分離提純有關的實例。例如,在講授分生組織時,可以列舉藥用植物生物技術研究和生產過程中,外植體的選擇主要針對這一部分;在講授裸子植物麻黃時,可以列舉麻黃地上部分由于主要含有麻黃堿具有發汗,升血壓作用,而麻黃根由于主要含麻黃根堿具有止汗,降血壓作用,臨床上應區別使用,以此說明識別藥用部位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實例的列舉,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學好藥用植物學,才能學好專業知識。

4.結合我國的中醫藥發展史,進行科學素質教育。我國對中醫中藥的研究和應用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通過對我國現存也是世界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新修本草》,我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本草綱目》等的介紹,提高了學生對我國醫藥發展的認識,增強了為民族醫藥事業努力學習并做出貢獻的責任和義務。

5.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藥用植物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我們對部分內容實行了理――實一體化教學,將教室和實驗室合一,在保證每生一臺顯微鏡的同時,還購置了數碼顯微成像儀,在講授某一藥用植物結構特征時,讓學生馬上制片觀察,還可選擇好的裝片直接顯示在大屏幕上。這一教學方法的實施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壓縮了驗證性實驗學時,從而增加了綜合性實驗學時。藥用植物分類學內容瑣碎、枯燥,對植物類群的特征描寫及代表植物的介紹較為抽象。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把植物類群的一些典型特征及代表植物通過圖片進行展示,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直觀性強,效果也會更好。我校開設藥學專業已有20多年歷史,在教學硬件上已形成規模。我們充分利用藥用植物園、生藥陳列室、植物標本館等,將其納入藥用植物學的教學體系,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第7篇

關鍵詞:植物學;野外實習;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104-02

Prim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Jin Shanghui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China)

Abstract: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otany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field practice is explored by reforming and innovat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interest of exploring the nature is inspired through integrating of resources and enriching the field practice contents. Which combined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will improve the scientific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field practice.

Key words:Botany;Field practice;Practice

植物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我國許多農業、林業和師范類院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一直受到各個學校的重視[1]。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長發育與生殖規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的一門科學。研究植物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在于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資源。植物學的整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三部分[2],三者相輔相成。而加強實踐教學對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3]。植物學的實踐性教學―野外實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實際經驗和技能,經過采集解剖觀察實物,復習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使課堂的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一種有效的補充,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教學環節。

本教學團隊成員在多年野外實習經驗的基礎上,對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維護和實習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1 確定與維護實習基地

實習基地的選擇是成功開展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的重要前提。通過預查和實踐,本著植物資源豐富和就近安全管理、交通便利等原則[4],目前我院與牙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達成長期合作的共識,并與青島嶗山二龍山生態旅游區也建立了合作關系,作為我們的植物學野外實習基地。

1.1 牙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牙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山東省棲霞市東南22.5km處。牙山主峰海拔806m,是膠東半島的著名高山之一,因其主峰3個,分別稱為大牙、二牙、三牙,形如鋸齒,故稱“鋸齒牙山”。牙山森林面積6 000多hm2,其中心游覽區586.5hm2,森林覆蓋率93.2%。保護區共有維管植物118科,443屬,910種(含65變種、6變型),分別占山東省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64.5%、49.4%、39.2%;其中包括國家Ⅰ、Ⅱ級保護植物8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7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植物5種,“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40種,含山東特有植物8種、中國特有植物7種。牙山氣候宜人,空氣含氧量高,負離子多,濕度大,空氣質量優,為天然氧吧。牙山還有省內面積最大的天然藤本林,更有罕見的大面積、高密度的“三花”(映山紅、錦帶花、山櫻桃)混交群落,非常適合作為植物實習基地。

1.2 二龍山生態旅游區 二龍山生態旅游區位于嶗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屬中緯度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資源充足,降水量較多,濕潤溫和,四季分明。景區內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基礎設施完備,地理位置優越,有曉望水庫、塘子觀水庫2座,是優質嶗山水發源地。濱仰公路橫穿其中,交通、通訊條件十分便利。規劃景區內古樹參天,奇石林立,流水潺潺、終年云霧渺渺,山體綠化率9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高。嶗山的維管植物資源隸屬160科,734屬,1 504種(含114變種,5變型),分別占山東省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87.4%、81.9%、64.8%;包括非常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和藥用植物資源,同時也包括豐富的國家Ⅰ、Ⅱ級保護植物,“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5]。二龍山屬于嶗山山系的一部分,自然具備了嶗山山系的特質,同時距離我校比較近,是非常好的實習場所。

2 校園植物識別融入理論教學

我國是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國家,大約有35 000種高等植物,其中山東省約有高等植物2 000多種[6]。這么多的植物種類并不是無規律可循,通過歸納統計、觀察識別常見植物的特點,掌握重點科、屬、種的特征。而校園植物的識別是學生走向自然、了解植物、學好植物分類的第一步。我校占地130多hm2,校內植物種類非常多,其殊物種也不少,而校園植物就存在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因此在理論授課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知植物。比如講到固定的知識點時,可直接采集校園標本引導學生思考,并有針對性地講解相應的科所必需具備的形態特征,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點的同時,熟悉周圍的校園植物,并開始了解相關科屬特征。有時還可以講解相關植物的應用性以及其有趣的特點,加深學生的印象。不但可以增強理論課的授課效果,而且以理論課的講解為基礎,在實習時就會使學生盡快熟悉認知植物。

3 野外實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植物學實習是我校生物、農學、煙草、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園林園藝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植物學野外實習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掌握植物標本制作方法,掌握識別與鑒定植物的方法。這個過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個過程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掌握基礎的科研方法及科研過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拉出樣方,整理出區域內植物的種類,特點,歸類,同時編制檢索表;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簡單的具有啟發性的小課題,比如野外觀察時指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掐斷、觸感、手揉、鼻嗅等),進行自主觀察這種植物有什么樣的觸感、什么樣的味道、是否具有乳汁,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總結歸納,以報告形式提交觀察結果,并將其作為實習成績的一部分。很多學生在實習結束后反饋出對植物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4 植物野外實習與現代教學技術相結合

在植物野外實習的過程中一直存在帶隊實習教師比較少的現象,通常情況下,1位教師需要帶1個教學班進行指導,而1個班平均30~40個學生。老師邊走邊講這種傳統的實習方法,往往在野外實習結束后,老師已經筋疲力盡,而學生卻沒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7]。針對這一現象,打破傳統的實習模式勢在必行,我們植物學教學團隊積極探索實踐,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實習開始前,首先制作好以往實習過程中和預查過程中拍攝的常見植物照片,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放映并且講解,加深學生對科特征的了解及對常見植物的認知甚至是中文學名的書寫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在后期帶領學生認識常見植物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對所有學生進行分組,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采集標本拍攝照片,回到住處組織學生一起整理、講解答疑,并帶領學生分組壓制標本。后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考查,形成一個很好的競爭并交流的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及時了解到每位同學在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讓每位學生掉隊,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多,教師少”的難題。

5 結語

通過野外實習教學改革的初探與實踐,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植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既完成調查研究任務,又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通過專題研究,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植物世界,提高生態保護的意識,主動探索植物界知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增進師生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馮富娟.植物學課程建設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8,26(2):68-69.

[2]龍茹,王子華,史鳳玉,等.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67-68.

[3]楊友才,劉目前,王水蓮.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03(4):81-83.

[4]周越,段玉清.植物學野外實習特色教學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0(2):85-86.

[5]樊守金,胡澤緒.嶗山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第8篇

關鍵詞:植物學實驗教學;問題;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242-02

植物學是高等農業院校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植物學實驗是植物學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植物學實驗作為生物大類專業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所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必修實驗課程,在這門實驗課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培養良好的科研素養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示范意義。近年來,許多學者就植物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考試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本文通過分析植物學實驗課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提高授課效果的一些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導致的后果

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實驗效果不佳。

(1)課堂紀律差。植物學實驗課上最常見的“開小差”行為就是“玩手機”。隨著電子信息業發展,手機已成為人們必備的工具。高校學生幾乎100%都有手機。學生在上課時收發短信、打游戲、看電子書、入網瀏覽網頁已成為普遍現象。學生一旦迷戀“玩手機”,根本無心動手操作實驗,觀察永久制片,從而導致學習自主性低,學習效果差。

植物學課堂紀律差的第一個體現是“逃課”現象的存在。目前,本校植物學實驗不單獨計成績,實驗報告成績以20%的比例計入理論課總評成績。因此,學生從思想上并不重視實驗課。若授課教師對學生平日考勤抓得不緊,學生便無所顧忌地逃課,課后照抄一份其他同學的實驗報告交給老師,便應付了事。若授課教師考勤嚴格,學生便會找其他班甚至其他學院的學生來濫竽充數,頂替自己上課。授課教師如果對本班學生不熟悉,也會使學生蒙混過關。

(2)學生學習自主性低。由于植物學實驗不單獨進行考試,學生從意識上不重視實驗課,再加上植物學后半部分實驗基本都是觀察永久制片,然后通過繪圖完成實驗報告。因此,學生在實驗課堂上常常只觀察要求做報告的制片,照著繪完報告就不觀察其他制片了。更有甚者,課堂時間根本連顯微鏡都不開,而是照著課本上的示意圖繪實驗報告,來上實驗課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實驗報告,獲得一個實驗報告成績。

學生課堂紀律差及學習自主性低導致的直接后果就體現在期末考試成績中。在課程安排上,植物學實驗課比理論課晚一周開課。因此,實驗課是對理論課上已學內容的一個很好的復習、驗證及加深理解的機會,而缺席的同學或消極應付實驗課的學生,必然導致喪失了這個機會。并且實驗課與理論課是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學生消極對待實驗課,必然也不會全心投入理論課的學習。而植物學課程的特點是知識點繁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且很多內容較為抽象。因此,消極應付實驗課的學生,最后的期末考試成績一般都較差。

(3)學生動手能力差。正如前面所述,學生消極對待實驗課的態度,必然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近年來,本校植物學研究生入學復試的實驗操作為最基本的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而連本校的畢業生在操作上都是問題多多。在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是用手直接抓蓋玻片去封載玻片上的材料,而不使用鑷子。使用顯微鏡的錯誤有:轉換物鏡,不手握物鏡轉換器,而直接用手抓握物鏡;在觀察標本過程中,不是將載物臺上升到最高點,在下降的過程中慢慢尋找物像,而是隨便從一個高度開始尋找;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后,換高倍鏡觀察時,當物鏡與載物臺靠近時,便下降載物臺。如此差的動手能力,必然影響到研究生復試的成績。

2.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教學效果不佳。目前,本校沿用的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實驗教師課前準備實驗材料和試劑,授課教師上課時介紹實驗目的、材料、內容、方法和步驟,然后學生按教師的講解進行實驗,繪出實驗報告。若教師在實驗課上只是給學生講解清楚實驗內容后,便忙于其他,對學生不嚴格要求,這樣必然導致學生不良習氣和習慣的養成。如前面提到的不觀察制片,只照書本繪圖以及逃課和遲到早退等現象。許多學生繪完實驗報告后,便認為上完實驗課了,有的“玩手機”,有的甚至一個半小時的課,上一個小時就放任自己下課了。

若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除了教學效果保證不了,還會引起一些后續問題。比如,由于缺乏指導和管理,許多學生在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存在不規范操作,導致顯微鏡的損壞,不能滿足后續實驗教學的需要。再比如,植物學實驗課每次都需要準備大量的永久制片,由于學生急于下課或提前離開教室,就會導致課后永久制片的數量不夠。為了不影響后續的實驗教學,于是實驗課后常見的現象是,值日生同學把每臺顯微鏡外面的罩子取下,逐臺檢查是否有同學未把永久制片從載物臺上取下。有時有的同學甚至把制片誤夾在課本中,離開教室,情況會變得更加混亂。

二、提高植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幾點改進對策

1.強調上課紀律,嚴格請假制度。針對學生逃課現象,第一次實驗課教師就應該強調上課紀律。若不參加實驗課,本次實驗成績記零分。若一學期實驗課曠課超過半數,則取消該生參加期末理論課考試的機會。第一次實驗開始前,教師要求學生按教師授課日志表上的順序進行就坐,固定每人位置。這樣教師每次上課一看位置,便知哪位同學缺席,也可以按照點名冊很快熟悉每位同學的基本情況。若學生有事需請假,可事先與教師進行溝通,可以在其他時間教師給其他班級上此次實驗課的時候,補做此次實驗。通過這兩種方式,一邊嚴格要求,一邊人性化地理解學生,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實驗課,從而從行動上避免逃課。

2.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對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第一次實驗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實驗課開始之前,老師不妨先拿出一點時間,把相關問題強調好,再進入課堂授課時間,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要求學生將手機放入書包后,將書包放在教室指定位置,從而避免“玩手機”現象;因避免桌面凌亂,打碎永久制片,并更好地有效利用課桌面積,每次使用顯微鏡時,將顯微鏡外面的罩子取下疊放整齊,并放在適當的位置;講究室內衛生,不要向實驗桌的抽屜內削鉛筆以及扔各種廢紙;每組設小組長,小組長課前、課后負責清點本組制片數量,避免課代表工作量過大,并保證后續實驗教學的需要。

3.教師盡職盡責,及時解決問題。授課教師除了講解完實驗內容外,應盡量在教室中不斷走動,對不認真觀察裝片的同學及時給予批評;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及指導;對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小問題及時進行排除;對學生實驗報告中的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增加,實驗效果自然也會相應提高。

4.改革考核模式,提高學習積極性。植物學實驗課的單獨開設是高校制度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縮影之一,可在制度上敦促學生重視并正視植物學實驗,深刻認識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核的具體辦法如下:學生成績由考勤、實驗報告及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各占總成績的10%、40%和50%。期末考試包含顯微鏡操作和筆試部分,兩部分各占50%。顯微鏡操作共50分,包含10個扣分點,由監考教師根據學生的操作進行打分。筆試部分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使用顯微鏡觀察永久制片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作答。這種考核方式可避免最終只以實驗報告作為實驗考核評價的唯一依據,也會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這門課程,可以促使學生對實驗課的積極性和熱情得以極大程度的提高。

三、結語

植物學實驗對于培養我國新一代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植物學實驗課的教學與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植物學教師無私的奉獻和長期的嚴格要求,也需要學生的努力認真、全力配合。只有這樣,植物學實驗課的授課效果才能提高,授課質量才能得以保證,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才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鳳娥,吳珍,祝社民,等.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商洛學院學報,2009,23(4):66-69.

[2]張秀玲,李妍,鄭世英.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2):156-158,170.

[3]黃瑾.我校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5,11(3):88-90.

[4]李孫文,趙昶靈,劉勇,等.農業院校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2(4):69-74.

[5]張學東,黃曉林,楊華.由管理學生課堂“玩手機”而引發的思考[J].劍南文學,2011,(11):353.

第9篇

關鍵詞:課程建設;多媒體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2-0104-02

植物學是本科農學類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被子植物形態結構和植物界系統演化的基本規律,掌握被子植物分類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為后續課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學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觀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1]。

一、教學內容

《植物學》課程是通過講授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運用教學掛圖、教學模型和實物進行教學。但掛圖與實際結構相差很遠,模型又太少,實物不容易采到,因此學生不容易掌握。現為彌補以往教學的不足,增加電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強直觀教學。

1.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把相關的知識與農林生產實踐有機地結合。在講課過程中要多舉實例使學生加強理解,舉例應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或是與其專業有關的植物。在理論教學方面,針對植物學課程直觀性強的特點,要結合電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本課程的基本知識。同時,要求學生以教材和教師講授內容為主線,參考有關文獻資料,既掌握重點內容、理解疑難點問題,又可擴大知識面,系統獲得本課程基本理論。

2.內容更新,激發學生興趣。針對《植物學》課程的不斷改革,本著精講多練的原則,要形成課堂講授、投影、幻燈、掛圖與學生實驗有機的結合。在植物分類課中播放與教學內容密切配合的錄象教學片,使野外生長的植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擺脫了生長季節和分布地區的局限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植物分類學部分選擇重點科屬,由于科學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所關注的重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理論成為當今最重要的生物學思想,著力調整植物的舉例,增加園藝植物、遺傳研究中重要的植物、植物的品種等內容非常必要。由于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環境植物也要引起關注。不只強調對植物的利用,要更多地培養學生保護自然、保護植物,合理利用植物的思想,以及植物的有害性方面如由植物引起的生物安全性問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等。由于新的技術和方法特別是遺傳引入分類,產生了一些新的分類系統和對植物起源和進化有新的認識和理論,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對系統和類群的演化關系的進行調整等。我們要利用顯微攝影系統和數碼照相機,制作大量真實清晰植物顯微照片和植物外形數碼照片,有助于學生對植物體結構的理解和加深印象,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植物學知識的興趣和效率。基礎知識和新增知識綜合在一起提供了大信息量,給植物學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來源。所以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并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整合,形象生動地展示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使死板的過程敘述生靈活現,化解難點,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應鼓勵師生之間相互提問、相互探討,變“一言堂”為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投入的討論會,這樣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尋求有關知識[2]。如植物的形態,南北方差異很大,名稱也各異,很多學生只知道家鄉的土名,通過學習,能把家鄉野生植物及其在生產上的意義與課本對應起來,從而激發了解當地植物資源進而保護植物資源的興趣。

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植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具有教學內容多、涉及面廣、概念抽象、理論知識難記憶而又極賦實踐性等特點。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電化教學手段,實現直觀化、形象化的教學目的。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重點講授,講深講透、一絲不茍。同時,堅持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穿行、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各種直觀教輔材料,讓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獨立觀察研究,既驗證課堂理論知識,又培養操作技能,拓展知識,最終達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對主要科、屬、種的代表植物和常見植物進行實地生長狀態拍照,并對照片加注說明,附在每份標本上,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全面地掌握各種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我們還要建電子標本室,這樣也可擺脫了生長季節和分布地區的局限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1.實驗內容的設計。植物學實驗內容還是以驗證性的實驗為主。因為植物學本身的描述性,決定了我們在實驗設計上應以形態和結構來展示和再現,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概念為基本目的。在實驗過程中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做臨時裝片,一方面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親手做裝片觀察,可增強興趣。好的裝片可作示范,激勵學生。但是,也應適當考慮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種子和幼苗實驗中,可讓學生自備種子進行播種,觀察發芽過程,將自己的種子及幼苗帶到實驗課上進一步解剖,用這些植物進行根、莖、葉的結構觀察來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如葉的解剖結構的觀察,可比較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陽生植物、陰生植物葉的角質膜厚度、氣孔的形態和數量、柵欄組織細胞的層數等,并將結果進行分析。

2.實踐教學內容安排。實踐教學在使學生理解書本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植物學基本技能以及解決與植物有關的實際問題有重要意義。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有:熱帶植物的觀察(熱帶植物觀光園內);校園植物多樣性觀察;植物的鑒定技術;蠟葉標本的制作等。要求學生分組獨立完成,教師指導。這些實踐活動能很好地滿足培養優秀學生的要求,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動手獨立工作的能力、團隊精神。如學生在鑒定植物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有的學生學會了使用植物檢索表和解剖鏡等工具獨立鑒定植物;有的學生學會了研究植物結構的方法;有的學生學會了野外調查植物的方法等。為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根據不同專業和個人的愛好,學生可按不同分類單元如薔薇科、豆科、十字花科、茄科、禾本科、百合科等,進行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并提出合理利用、配置等建議。促使學生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植物分類工具書,這鍛煉了學生鑒定植物、調查研究植物多樣性和文獻資料的綜合分析的能力,也密切了與他們學習后續相關課程的銜接。與此同時,為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技能,還規定學生制作一定數量的標本,好的標本又成為下屆學生教學的實驗材料。要對校園植物的多樣性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編寫植物名錄,制作植物標牌,提出學校綠化建議等。這樣既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科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校園的素養。

參考文獻:

[1]袁穎.高等學校農林專業《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149.

第10篇

[關鍵詞]目標教學法;藥用植物學

[中圖分類號] R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7-170-01

藥用植物學是中藥學、藥學及相關專業的基礎課,與生藥學、中藥學、中藥鑒定學等學科密切相關。藥用植物學主要包括藥用植物形態解剖學和藥用植物分類學兩大部分,知識點較多且分散。又因為很多藥用植物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所以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學習體會常常是:平時學習時感覺容易,考試時想得高分卻難。老師在分析學生試卷時發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往往是建立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的,分散的知識點之間沒有結合成有機的整體,那些需要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的試題得分會較低。

目標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結合本學科特點,提出具體的細化的教學目標,再按照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的一種方式。其特點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也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方法以啟發為主,主要對學生的學習起一個指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結束后進行學習考查,根據考查情況形成綜合評價,其中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它強調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學生的自我評價,要求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以植物的細胞這部分內容為例,說說目標教學法在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1 方法

目標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在講授新課前就應該讓學生明確其學習目標,這里不僅僅指的是教學大綱上的教學目標,而是一些更具體的、細化的目標。

1.1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目標是:掌握植物細胞的顯微結構;掌握植物細胞主要后含物種類及其類型。熟悉細胞壁特化的顯微化學反應。了解植物細胞的超微結構和細胞的增殖。

1.2 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比較籠統,因此筆者提前給學生布置的學習目標有以下幾點:①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是什么?②質體有哪幾種類型?③植物細胞主要后含物有哪幾種類型?④怎樣鑒別細胞內的后含物?⑤細胞壁分為哪幾個層次?⑥細胞壁的特化有幾種類型?⑦怎樣鑒別細胞壁特化的類型?⑧植物細胞的增殖方式有幾種?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得出答案,達到基本目標,再提出新的問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3 討論與總結

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易混淆的概念,先鼓勵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后每組推出一個人做總結,最后教師分析,評判,將整個教學內容梳理一遍,做一概括小結,以達到更高層次目標。

1.4 目標測試

教師在間隔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抽出前10~15 分鐘,針對上一次課的目標要求進行簡單的測試,測試結果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另外,在相應的實驗課上,實驗老師會穿插一些提問以觀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2 結果

目標教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反饋與矯正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次上課時進行的目標測試能明顯反映出學生對上次課目標的掌握情況,這就使教師能及時糾正錯誤,以達到教學目標。

實驗課一般都滯后于理論課,在實驗要求的講解中,帶教老師會重復強調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指明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此過程中,老師們普遍反映實驗課時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較傳統教學法時好,此外學生在實驗課中提出的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開放性問題明顯增多。

學期末統計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進行試卷分析(兩個專業方向的生源、教師、教材、測試題與評分標準等基本條件相同),并結合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發現學生在試卷中回答應用型題目時,得分率有所提高,相應的,整體平均分也有所增加。而調查中,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學生喜歡此教學方法的占73%。

3 討論

筆者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主要責任是給學生以指導、建議和鼓勵,而不是包辦代替學生思考,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并表達體會和見解。

目標教學法以教學大綱和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師細化學習目標為為調控,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合理地解決了藥用植物學知識點多與散的矛盾。

目標教學法要求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之前進行自主學習,能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僅僅是從書本上找答案,他們常常會上網搜索或自發討論,這樣往往能接觸新的知識和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點常反映到藥用植物學的實驗課程中,實驗課中老師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最多,學生也會抓緊實驗的機會要求老師答疑解惑。另外,目標教學對實驗課的介入使實驗設計中每一個小項目的操作、原理、注意事項都具體化,學生做實驗也有了明確的目標,同時開展實驗課基本操作技能和實驗知識考核,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11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藥用植物學教學工作應以實踐為中心

傳統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先通過課堂上對教材的講解,然后再在實驗課上聯系實踐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其實這樣不但效率不高,而且還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脫節,教學效果欠佳。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工作應該以實踐為中心,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邊觀察藥用植物邊掌握有關概念,在學習中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訓練得到加強。教學過程中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講藥用植物葉子的時候可以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們課下收集不同類型的葉子帶到課堂上來,然后再由老師進行鑒別講解,這樣學生從身邊較熟悉的植物開始進入學習藥用植物知識的大門,易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牢固的掌握相關的概念和技能,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盡量做到將實驗室、標本館、藥用植物園變成學生們學習藥用植物的課堂,這樣不但避免了理論課與實驗課程內容的重復,還減少時間、資源上的浪費,同時也能培養出理論知識夠用,專業技能實用,就業途徑寬泛,適應社會需求的可用之才。

二、完善實驗室建設,以提供先進實驗條件

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引導他們正確的思維和嚴謹的工作作風[2]。所以提供先進的實驗條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就藥用植物園、實驗室設備、標本室這三個方面應具備的條件作簡要的概述。

(一)完善實驗室設備,加強實驗課改革

藥用植物實驗室是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其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因此藥用植物實驗室實驗條件應該不斷加以完善。購置一些先進的實驗設備,如切片機、光照培養箱、電子顯微鏡等。鍛煉學生自己動手做制片,觀察藥用植物細胞、組織、器官的結構特征,組織形態,并進行區別比較,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及糾錯;使學生掌握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等制片、染色、裝片和生物繪畫等方法和技術;實驗室除了固定的實驗課時間外還應該做到對學生定期開放,使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自主學習鍛煉,通過平時反復練習,加強實踐能力,以能夠勝任將來的工作。更外也應該多做一些設計性綜合實驗,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3]。

(二)擴大藥用植物園規模

2009年開始,藥用植物教研室在校園內建了一個小型的藥用植物園,目前已采集并成功栽培了甘草、薄荷、桔梗、防風等20種藥用植物,使學生從種到收都可以親身體驗,而且可以隨時觀察各種藥用植物的生長狀況,熟悉它們的生長習性,為藥用植物實踐教學創造了條件,但是藥用植物園規模較小,我們計劃擴大其規模,引進新品種,使其達到容納100種藥用植物,更好的為藥用植物實踐教學服務。

(三)加強標本室建設

加強標本室建設,盡可能多的采集樣品,制成標本,全天對學生開放,這樣學生就能在最便利的條件下學習很多的藥用植物的知識,與此同時也能夠多次使用檢索表從而提高鑒別植物的能力。

三、積極開辟野外實習基地,以提高實習效果

藥用植物學野外教學實習環節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在野外實習教學中,應用GPS定位儀和數碼相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將所觀察植物定位,實現地標化和數字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并用植物分類檢索表來查找科屬間的特點,藥材特征,寫出調查報告,充分帶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個性優點,提高學生專業實踐運用能力。

四、改進考試考核,培養:“高分高能型”專業人才

傳統的考試考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高分低能”的現象的發生,具體的原因很多,主要之一就是舊的考核辦法有缺陷,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學生們只能紙上談兵,無法真正考核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且容易誤導學生只注重對課本的死記硬背,不重視課程實踐環節。因此應該致力于建立客觀、公平的綜合評價體系,使學生教育真正走向“以能力為中心、以素質為導向”的軌道,打破單一考卷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職業素質模式轉變。對學生的考核不應全部集中于期末的考試成績,而是應該合理安排更偏重于實踐的應用上。如藥用植物特征描述占25%,顯微特征占25%,植物檢索表的使用占10%,野外實習對植物的鑒別10%,期末理論考試占30%。

以上是我對藥用植物學課程改革的一些體會,但仍存在許多亟待探索和解決的課題,對于改革經費不足、野外實習基地路線的不成熟,藥用植物園植物種類較少,本課程內容及與相關專業課合并的改革等問題也許會使改革在較長時間之后才能夠進行。

[參考文獻]

[1]姚振生.藥用植物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

[2]李昌勤,袁王俊,叢悅,王金梅.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改探.科技資訊.2011,20:176-178.

第12篇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教學;有效性方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實施一定的教學投入而帶來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1]。有效教學既要關注教師的主導作用,即“教”,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即“學”;既要關注課堂教學,也要關注課外答疑、指導;既要關注師者的授業,更要關注授業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內在動機的激勵和學習環境的營造;既要關注課程學習目標的實現,也要關注教學對學生思想、行為、態度、感覺方式等是否產生持久的實質性的影響。概而言之,有效教學的理念核心和實質是要關注學生的需求、進步、成長與發展,要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使學生最終不單是知識的吸收者,更是問題的解決者。

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技能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學習藥用植物學,使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闡明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內部結構和分類特點。筆者根據課程的特點,并結合近年來的教學教改實踐,總結出以下提高大學藥用植物學教學有效性的幾種方法。

一、把積極的情感融于整個教學之中

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是制約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好學、樂學,使課堂氣氛積極、活潑,它是大學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2]。因此,筆者把積極的情感融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先“親其師”,再通過靈活生動的講課藝術,使學生“樂其教,愛其學”。實踐表明,在教學中教師的形象應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3]。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自然會暢所欲言,釋放心中所想、所思,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實現由對教師“怯怯然”到“當仁不讓于師”的思想轉變。總之,教學中教師感情的投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隱性教學手段,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種資源改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當你機械地無意識地在你的面部呈現出一種神態,你就會隨即產生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情緒反應。”換句話說,如果教師總把微笑掛在臉上,學生就會感到快樂,教師的教學也會充滿激情。

二、教學中滲入歌訣及深厚的植物文化

在生活中,人們編制了許多歌訣和歌謠,把事物的內容要點編成富有節奏和韻律的句子或口訣,目的是把易混淆的材料及零碎分散的知識簡單化,把不易記誦的知識變成容易記誦的。歌訣順口,語句簡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教學實踐證明,積極采用歌訣識記法,可減輕學習的負擔,提高記憶的效率,使學生在愉快歡樂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例如,在講授“藥用植物學科的特征”時,筆者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把每一科植物的特征借助口訣和歌訣的形式表達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長期的熏陶下,一些學生能夠自覺地編寫適合個人記憶的口訣,而不是機械枯燥的死記硬背,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一種學習的欣。

一些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們在認識利用植物,尤其是藥用植物的過程中,形成了植物文化。在文學、宗教、民俗、傳說中有大量關于植物的描述。教師在授課之前,應查閱相關植物的文化內涵及其民間利用情況,把難以記憶的植物名稱及其藥用功能轉變為生動的文學描述和故事傳說,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植物文化及其價值的認識。

三、建立多樣化的平時考核機制

在藥用植物學教學中,對學生的考核除了平時的考勤和作業以外,筆者還從以下兩方面做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每三周進行一次形成性測驗,測驗的目的是為了診斷和改進教學,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測試題根據教學計劃和目標編寫,學生必須達到規定的考核標準的要求。考核題型、題量需要教師靈活把握,不要單一呆板,最好把藥用植物的文化因素滲入其中,使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感受到植物文化的熏陶。二是建立定期水平考核。平時,很多大學生重視參與課外活動,卻忽略了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到期末考試前幾天往往采取“突擊”的做法應付考試。因此,建立平時的水平考核機制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證明,形式多樣、考題生動的水平性考核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識記知識的效率和持久性,提高教學效果。

四、適時總結,使知識系統化

藥用植物學課程的編排本身具有系統性,在教學上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它先以總論概述細胞、組織、器官等基礎結構植物學知識,為之后分論藥用植物識別鑒定奠定基礎。在分論科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具體植物引導學生充分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如花序類型、果實類型、胎座類型等;進行橫向比較總結,如含有乳汁的植物科屬、具有卷須的植物科屬、具單被花的科等,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建立知識間的前后聯系,變枯燥、零散、機械的“硬背”為系統條理化的理解記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中,對學習內容進行適時的橫向或縱向比較和總結,需要教師尋求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從知識的生長點出發,在知識的交叉點建立聯系,并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如搶答、“接力”、積分制等。在臨近期末考試時,很多學生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適合自己的知識總結方式(如口訣,聯想、圖表等)進行靈活歸納,只需要花很少的時間“溫故知識”,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有的學生甚至把復習藥用植物學的時間留給了其他課程的復習。

五、構建多樣化的答疑、交流平臺

傳統的答疑往往是學生把問題留到下一次教師上課的時候,或到辦公室詢問教師解決。相對于傳統的答疑方式而言,網上答疑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方面,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直接向教師提問或者回答教師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學生之間經常性的互問互答成為可能。因此,以網絡為媒介的答疑活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也衍生出多種答疑方式,如電子郵件、QQ聊天軟件或者BBS校園論壇等。

藥用植物學教學的難點在于對藥用植物的鑒別識記,教師應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課外主動去識別所遇到的植物。而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集體教學活動畢竟很少,所以,學生平時如果碰到不認識的植物,因找不到教師或手頭無工具書一時無法及時解決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手機或相機的拍照功能,引導他們給不認識或不能確認的植物拍照,然后上傳到網絡班級共享群里,讓大家共同參與鑒定、學習,或鼓勵大家加入與植物相關的群,借助這種“暢所欲言”式的網絡課外學習方式,活躍班級群的學習氛圍,增強“人氣”,調動班里學生學習、認識植物的積極性。同時,對于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給與解答,學生也應及時上網學習,獲取答案。實踐證明,這種答疑交流方式已成為學生系統學習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評論,200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桐梓县| 斗六市| 绥滨县| 金阳县| 双江| 神池县| 沭阳县| 沈丘县| 浪卡子县| 盖州市| 沭阳县| 罗城| 木里| 化州市| 乐平市| 嘉兴市| 井陉县| 嫩江县| 突泉县| 康马县| 滕州市| 鄂托克前旗| 宁南县| 西青区| 商洛市| 金平| 冷水江市| 阜新| 枣庄市| 宜君县| 襄垣县| 湖南省| 互助| 大同市| 南雄市| 布尔津县| 荣昌县| 镇沅| 监利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