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9 15:3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設計策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城市規劃設計, 設計策略, 公共利益
Abstract: A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also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whose concern is the public value field of urban form and landscap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urban design control has a long history. The most famous modern successful examples are the city designs in the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city in the 1960s and in San Francisco in 1970s. The city design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s the strategy fields of urban form pattern, natural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larg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here should separately formulate urban design goal and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necessary implementation. Later, these urban design results according to law, and translating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became the rules of zo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ols of urban design.
Key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strategy, public interests
中圖分類號: TU98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次產業大轉移的背景下,我國迎來了城市化進程的高峰時期, 現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 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變化, 造成傳統城市空間的消失, 原有維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機制約力在城市化過程中逐漸消失,規劃師不能用傳統的手法對待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 必須尋找一種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性、能夠適應各個階段和層面規劃的設計方法, “城市設計”就是一種有效的設計工具。
城市設計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
在城市規劃設計實踐上,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都能夠處理城市空間等問題, 兩者關聯較高, 但兩個領域在實踐中所產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異。
當代城市設計的主要處理對象是 “城市”或是 “城市” 的一部分。通常情形, 城市設計工作可以鑲嵌在更大范圍、 更長期的城市規劃工作之中。當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區域中的各種主要功能區域 (商業區、 住宅區、 文教區、自然或歷史保存區...等) 以及其它問題予以確定之時, 城市設計便已在各個特定模塊之間建立其空間屬性, 合理深入組織其相關的特性, 并隨之考慮與其所屬物質群體的整體和空間形構。
舉例而言,在處理城市交通系統時, 城市總體規劃不僅考慮大眾運輸路線所延伸服務的周邊其他城市、 郊區或鄉村, 以及這些地區透過大眾運輸路線與城市所串連而產生的整體社會現象,還要考慮城市內部的公共交通等問題。同時, 城市設計需要考慮: 公交車站或軌道與社區的關系,例如社區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與公交車站、 公交車站在社區生活中的服務功能與其他社會意涵,軌道、公交車輛行駛與社區景觀如何和諧共構、對社區生活的妨礙與防范...等等。此時,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相互交融。另外,兩者的差異在于: 市總體規劃所處理的空間范圍較城市設計為大。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的空間尺度, 不僅超越城市中的分區,還涉及整個城市的整體構成、 城市與周邊其他城市、 鎮、 鄉村的關聯。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經常需要考慮城市在更大范圍中的定位,此處所指更大范圍,可以指涉及都市群、 “區域”(以區域規劃專業角度所認定的區域) 、 省, 甚至經濟協作發展網絡等, 而這些往往是城市設計較少著墨的問題。
城市設計與城市總體規劃還在其他幾個方面有所差異計不需要在互為關聯的城市機能之間決定城市內各分區的土地使用問題, 這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工作。其次, 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城市設計比城市總體規劃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過程。
凡從事規劃工作的都很清楚, 法定的城市總體規劃所包括的內容主要是確定城市發展的重大原則和目標,城市性質、 規模、 發展方向、 總體布局等;分區規劃主要編制分區土地使用性質、人口分布、建筑開發強度等級控制, 目前嘉興市在制定分區規劃時按照六級控制
開發強度,并建立強度開發控制預測模型,綜合各地塊的開發條件,對全市可開發土地進行強度控制;而到控制性編制單元這一層面,只是進一步細化各地塊的控制強度,將強度等級分配到各個地塊,并結合各種專業規劃進行適當調整; 而具有指導意義的最后一個規劃控制層面為各社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在這個層面著重制定控制每個開發地塊的使用性質、 建筑容量、 建筑密度、 高度、 退界等一系列的強制性控制指標,即通常我們所說的 “項” 硬指標。按照嘉興市目前的規劃審批程序要求,到這一層面就直接指導項目審批和管理了,控制
性詳細規劃一經市規劃局批準生效后就作為項目審批的法定依據。很顯然, “項”指標僅僅是在符合法定規劃管理條例下開展城市建設項目最基本的要求,除去這些硬性指標,還有很多包括建筑風格、色彩、 體量、 公共開放空間等方面的內容根本沒有指導性的依據,僅
僅根據這些強制性控制指標來管理城市建設,明顯是有缺陷的,因為一個城市的良好形象,優美的城市景觀,舒適的公共空間,優秀的建筑品味,良好的文化氛圍,具有活力的社區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但是按照嘉興目前的規劃管理控制層面來看,缺少了這一環節的控制和引導, 沒有指導具體的城市形態和空間景觀等領域的并具有法定效力的有力依據。從文章一開始談到的國外的城市設計經驗告訴我們, 城市設計可以彌補目前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的這一不足,城市設計也就在指導城市建設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城市設計的內容非常廣闊,涵蓋了城市建設過程中形態、空間、景觀、環境、人文、社會活動、經濟活力策劃等等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具體如形象品位的打造,區域名片的塑造;建筑形態、風格、色彩、天際輪廓線;街道空間、家具小品;綠化景觀;夜景、燈光照明;文化氛圍塑
造、 場景活動營造、活力策劃等等。一個好的城市設計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重點突出,個性鮮明,有著明確的主體和自身的特色,這也是城市設計在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產生的不同于控制性規劃層面的另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個城市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為它自身有別于其它城市的鮮明特征和歷史文化底蘊。而對于一個城市中不同的特定的區域和地段也是有自身的特色和發展軌跡的, 因此“因地制宜”, “量體裁衣”的開發建設和控制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城市設計也正是由于自身這方面的優勢,根據不同的地區制定符合其自身發展的設計要求和控制引導方向, 由此可見城市設計也就在指導城市建設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綜合目前所作的城市設計成果來看, 任何一個充滿活力的優秀城市在城市設計導則總體的指導原則上基本都應該符合以下幾點要求:
1、活力。一個好的城市環境的空間形態所能提供的保持群體、 個體以及其他物體具有非凡活力的存在的能力,包括三個特性:可持續性;安全性;和諧性。
2、可識別性。感知城市環境的空間形態要通過人與場所的相互活動獲得, 是人的主動行為。對于空間形態中構成元素組合方式即“空間結構” 的認知是把握環境的基礎;同時,對時間和空間的精神感受與對物質形態的感知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個地方的場所感和歸屬感” 是良好城市空間形態被感知后所留下的獨特印象,是 “獨此一家,別無它有” 的可識別特性。
3、適宜性。 指空間形態與人的活動相符,它不僅包括物質功能,還更多地涉及文化習慣。由于城市人群背景、 習慣的復雜性,單一功能的城市空間或者設施在飛速發展的城市中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的活動要求。因此,為各種潛在的城市行為提供彈性的甚至偶然的使用功能是設計者的應有的策略。
4、可達性。 一個城市居民接觸他人、 各種活動以及資源、 信息、 服務和到達其他地方的能力非常重要,這是活動發生的前提。
5、控制管理。城市環境的空間和其中人的行為是要進行規范和引導控制的,對空間的占有和使用必須經過有效管理才能達到高效。
6、 社會公平。 應盡可能地依據需求、 平等、 權利和能力等原則和實際情況將環境益處和城市公共資源分配到每個可能使用的群體或個人。
7、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還包括城市的文化、 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進步。
【關鍵詞】住區規劃城市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居住區正在進入大規模建設時期,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需要探索的問題還有很多。社會經濟的發展將使得人們對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斷發生變化,這就促使我們一方面要關注生活,不斷創新,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寬居住區規劃中城市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創造出更富中國特色的人居環境。
一、將城市設計引入住區規劃的重要作用
隨著國內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住區建設逐步由重量向重質的方向轉化,開始注重人本身在社會、文化、物質、心理、生活等方面對于環境空間的需求,重視住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規劃手法上亦開始尋求以城市形態為依托的空間環境的多樣化模式。因此有必要將相應層次的城市設計(即詳細城市設計)內容引入住區的詳細規劃與管理,并發揮如下作用:
1、詳細城市設計可以為住區規劃提供一個日趨完善的理論框架
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有機構成和深化手段,住區的總體布局和空間結構、交通組織、環境景觀、建筑組合等均屬于城市設計的對象,而日趨完善的城市設計理論亦可以為住區的詳細規劃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和后盾,有助于良好空間環境的形成。
2、詳細城市設計是溝通建筑設計與詳細規劃的“中間承啟環節”
同基于城市整體系統的詳細規劃和注重局部形象(包括空間、功能、技術等細節)推敲的建筑設計相比,城市設計作為一種空間環境的政策框架,可以通過對構成住區實體的各個要素的具體設計和細化表達,更好地在兼顧“系統”與“形象”的前提下,承載起具象化方面的“轉譯”職能,完成對前兩者的有力補償,從而為規劃成果的深化與具體化提供控制依據,為單體建筑由外而內的設計提供約束條件。
3、詳細城市設計可以為住區規劃的項目管理提供明確依據
住區通過詳細規劃雖可基本鎖定土地的功能性質、建設容量、開發強度、環境質量以及空間形態等相關技術經濟指標,卻難以明確項目管理的具體策略;而城市設計可以面向土地和項目的經營策略、開發模式、組織操作方式等提供研究、策劃及建議。一旦控制效果產生,住區規劃將在有實施可能的基礎上,更好地兼顧社會利益、環境利益和既定技術指標下的經濟效益。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城市設計本身并不能替代規劃設計,也不可能替代建筑設計;但它作為城市規劃的有機構成,卻往往可以在規劃深化、實施管理等環節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住區的詳細規劃同樣如此,與之相對應的詳細城市設計則主要從空間環境質量的角度出發,提出住區設計的外在條件與內在需求。
二、住區規劃中的城市設計應用關鍵
1、規劃布局
居住區規劃布局、空間結構是城市設計的基礎。通過住宅建筑群體、道路系統、綠化景觀系統的組織來實現。比較典型的為大家廣為使用的布局方式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形態:
(1)集中綠化型。住宅建筑群體共同圍合一個較大的綠化開敞空間,為居住區服務的商業、物業集中布局于小區入口。這種布局方式的特點是在小區中部布置集中景觀綠化空間,視覺效果比較好。如湖州的“東白魚潭小區”、上海的“名都城”。
(2)軸線對稱型。在用地較為狹長的情況下往往采取軸線對稱形式,建筑沿中軸線對稱布局,軸線可直可曲、可松可緊,中軸線上則建造綠化、步道、休閑小廣場、噴泉、小品景觀等,該布局特點是將城市步行街的設計方法應用于居住區規劃中,通過軸線的變化和延伸使人產生步移景異的視覺效果,居民到中心綠化的可達性也比較強。如上海的“春申苑”、“嘉茵苑”、重慶的“競地花園” 。
(3)自由布局型。這類居住區往往是結合地形山水,因地制宜。強調道路線型的柔和流暢和建筑布局的自由活潑,將人行活動路線和綠化景觀有機地揉和在一起,使規劃平面生動自然,建筑布置高低錯落,環境景觀富于變化。
2、交通停車
居住區交通設計要更新觀念,著重解決道路和停車兩方面的問題。
(1)道路。居住區道路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按組織交通的方式可分為人車分流型和人車混流型,人車分流型道路剖面一般為“機動車道+人行道”,有的道路為“兩塊板”中間以綠化隔離帶對稱布置,還有的道路人行道單側布置;人車混流型道路則無人行道,也可以綠化帶隔離對稱布置。按道路性質可分為居住區干路、小區干路、區間路,這種分類主要是為了構造居住區布局框架和限制機動車的行駛。按道路材質可分為混凝土道路、瀝青路、卵石塊石汀步等,有的居住區將人行交通與休閑廣場結合。在道路設計上,很多設計師在道路線型、鋪裝、路燈上做文章。使得道路本身也成為居住區的景觀,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停車。居住區停車設施按停車方式可分為幾種形式。住宅底層停車是較常見的方法,將住宅底層南面的大開間用以停放小汽車,北面小開間則用以停放自行車和摩托車。露天停車即在道路旁或邊角地辟出一塊停車場,主要用于機動車短時停放。為了不妨礙觀瞻,停車場往往使用植草磚或石材拼花進行鋪裝。集中停車適用于規模較大的居住區,采用地下停車或多層停車方式。居住區道路及停車設施應盡量做到人車分流,并保證居民能較為方便地停取車輛。
3、景觀環境
居住區規劃中環境設計的引入使居住區的空間富于變化和特色,提升了整個居住區的品質,營造富有特色的景觀環境成了開發商的共識,也成了居住區規劃設計的重點。居住區環境設計須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同整個居住區風格協調原則。居住區建筑風格奠定了全區環境風格的基礎,西方造園手法同中國造園手法有很大不同,西式園林追求恢宏的氣勢,構圖工整。裝飾小品多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噴泉雕塑;中式園林追求自然樸實。構圖自由、裝飾小品多為假山石以及亭臺樓榭。目前居住區規劃中純西式或中式園林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以一種風格為主綜合運用兩種造園方法。但是在特定的小區如蘇州古城街坊中則不宜建造西式園林。居住區環境還須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傾向。
(2)充分利用自然的原則。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居住區規劃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勢利導,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如昆山“香樟園”小區保留了基地中原有的數十棵香樟樹,營造了小區綠化環境的主題。
(3)整體和精細設計的原則。居住區環境要有整體設計的理念,既要有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結構,又要有不斷變化的空間序列。同時對居住區環境細部要有精細設計,現代景觀環境不但可以借鑒傳統的一些東西,更可以將現代社會才有的聲、光、電、噴泉、不銹鋼材質、玻璃、彩色涂料等綜合運用在環境設計中,對環境中的細部如河道駁岸、橋梁、扶手、踏步、花壇、兒童游戲場、燈具、坐椅、指示牌、信報箱、垃圾桶等都要有整體的設計策劃,以求創造富有現代設計感的居住區環境。
4、建筑風格
住宅建筑是居住區環境的主體,不同于寫字樓、商場等其他建筑,造型的難度較大,風格容易流于單調、機械。居住區整體環境中的建筑設計要樹立如下幾方面思想:
(1)形式服務于功能。住宅是給人居住的建筑,要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住宅設計中當以戶型和為人服務的功能設計為首要考慮因素,住宅外觀立面要力爭和戶型完美地結合。
(2)住宅風格多元化。對世界上各種優秀的住宅模式都可以加以借鑒,關鍵的是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創作出具有我國多元化文化地域風格的住宅樣式。其次,居住區住宅建筑必須處理好與周邊街區建筑的關系,新老建筑風格、色彩、韻律等要對比協調。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米蘭;創意產業;設計密碼
二次大戰后,創意設計與時尚美學從米蘭最重要的活力元素與新生細胞逐步演變為城市強大的系統器官;時尚名店街,設計創意區,設計博物館,設計活動呈區域性集群生長,與米蘭傳統歷史古跡如多莫大教堂、斯卡拉歌劇院、斯福扎古堡、達芬奇名畫一起重新構成了一個煥發創意活力的設計名城。
創意設計與時尚美學改變了城市肌理和版圖。而設計策展人,設計批評家,設計學者與教授,主流設計媒體,著名設計品牌,設計高校,行業協會,是米蘭創意設計產業的幕后推手。本文從一位女士、一個團隊、一本雜志、一座設計博物館入手,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探究米蘭創意設計產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米蘭國際家具展的“靈魂人物”――瑪瓦
瑪瓦(Marva Griffin) 雖然出生于委內瑞拉,但是在意大利米蘭已經生活工作了近半個世紀。她從小熱愛室內設計與裝飾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瑪瓦來到二戰后的“設計王國”――意大利米蘭留學,研究意大利設計。她米蘭設計職業生涯的開始是為著名的意大利家具品牌C&B公司 (現在為B&B Italia) 工作,擔任C&B公司創始人與總裁布斯納利(Piero Ambrogio Busnelli)的秘書與翻譯,隨后負責品牌與公關工作。在此期間,她與許多意大利著名家具公司、設計大師、設計組織與設計媒體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且頻繁穿梭于國際設計文化的交流活動中,擴大了設計視野與審美眼光,奠定了今后在意大利從事設計事業的基礎。
后來,瑪瓦被聘任為米蘭國際家具展主辦單位Cosmit公司的高級顧問,對米蘭國際家具展覽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家具設計展起了重要的幕后推動作用。她在1997年開始策劃籌備米蘭國際衛星沙龍展(SalonSatellite),從1998年第一屆衛星沙龍展至今,該展覽已經成功舉辦了14屆,成為全世界年青設計新秀展示設計新作與實現夢想的大舞臺。當今,許多活躍于國際設計舞臺的設計大師,都是當年在衛星沙龍展上成名,從而被業界“發現”的優秀畢業生。
2001年以后,瑪瓦成為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建筑與設計委員會成員、國際權威設計大賽的評委,在美國、澳洲、日本、英國、巴西、塞爾維亞、德國、俄羅斯、以色列和委內瑞拉等國家策劃了許多設計活動與展覽。
瑪瓦現為米蘭國際家具展覽會新聞媒體與公共關系負責人,被稱為米蘭國際家具展的“靈魂人物”。她在全世界年輕設計師中享有崇高地位,甚至有人深信,正是她,掌握著年輕設計師踏入設計界的專屬通行證;也因為如此,作為米蘭衛星沙龍展策展人與館長的她,在專業領域具有特別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創造非凡神話的托爾托納創意區操盤手
――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
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是創辦于意大利米蘭的第一家專攻整合設計策略與創新商業服務行銷模式的學術研究群體,致力于有創造力的溝通和非傳統的媒體傳播,特別是開發與整合米蘭設計與制造資源,使米蘭創意設計產業進入更加國際化的設計策略和資產營運層面。
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合伙人分別是瓦萊里奧(Valerio Castelli)(董事會成員)、盧卡(Luca Fois)總裁、毛里齊奧(Maurizio Ribotti)首席執行官,他們都是具有設計大學與設計機構資深學術職業背景的教授與設計顧問。創始人瓦萊里奧畢業于米蘭理工大學,是米蘭設計圖書館的創辦人、執行總裁和文化顧問,先后擔任意大利著名品牌Olivetti 公司的藝術指導、著名的Domus設計學院的創辦人與營運總監。盧卡是著名的設計史學者與教授,同時是Zona Tortona商標的擁有者和總裁。毛里齊奧目前是托爾托納(Zona Tortona)創意園展覽機構的總經理和主要策展人。
新世紀之初,他們敏銳地看到了米蘭在21世紀創意設計產業發展領域的新機遇。由于米蘭國際家具展覽場地資源緊缺,應一些企業的要求,他們開始在米蘭展館之外做一些場外展活動。因為有一些公司想用一種與米蘭國際家具博覽會不同的方式來展示他們的產品和生活方式,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就在托爾托納這個4平方公里的舊工業區開始創造這個后來被證明是最重要的場外展。通過10年發展,最終構形成米蘭設計周的兩個靈魂板塊,那就是會內展(Rho-Fiera)米蘭國際家具展以及會外展托爾托納(Zona Tortona)創意園。
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創造的奇跡,是創意設計產業鏈中由策展人為主的學術群體在設計策略與商業模式方面創新的成功案例。正是他們,成功地將人們的注意力從米蘭家具展覽的家具延伸到了其他產品,從產品延伸到了傳播的創新,并且達到國際化效果。現在,他們每年要組織90多個不同場地的展覽,參與其中的有小公司、大公司,小設計師、大品牌;來自5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機構與設計師參展,近20萬訪問者、1300多名專業媒體的記者參與其中。在托爾托納區域的四條主干道上,進出展覽的巨大人流早上、中午、晚上甚至深夜涌動不息,這里所有的酒吧、咖啡館、旅館都24小時開放,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氛圍。200多個設計展外,還有超過200個娛樂活動,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創造了將娛樂和設計展相連接的最佳方式。
2008年10月,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又在米蘭策劃了一個名為Design in the city(城市中的設計)的設計展,這是一個云集了眾多獨特構思和設計理念的城市設計展會,策劃組織者DesignPartners在米蘭市政府的幫助下,將米蘭的設計酒店、設計名店、時尚街區、畫廊、SPA、酒吧等一系列與設計相連的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展覽由米蘭中心城區60個展位和展廳組成,精心設計了設計地圖和設計網站(),所有的展覽都可以便捷的步行或公共交通到達,將設計活動與旅游、購物、娛樂、考察、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Design in the city已經成功舉辦3屆,成為繼每年4月米蘭設計周后在金秋10月米蘭的又一張設計“名片”。
2009年6月,DesignPartners(設計伙伴)走出意大利,策劃了伊斯坦布爾設計周,設計周的主題為“地中海設計的現在與未來”。在這短短的四天中,土耳其首都舉辦各種與設計相關的活動,城市中的各個角落特別是中心街區設計店面內,各種裝置藝術與設計展覽也同時亮相。值得一提的是,由DesignPartners所創辦的設計圖書館(DesignLibrary)也于6月17日對公眾開放,這也是繼米蘭和上海之后開出的全球第三家設計圖書館。
《INTERNI》
――一本專業雜志所代表的國家設計力
《INTERNI》是創辦于米蘭的權威意大利室內設計月刊,創立于1954年;它精選意大利和國際設計界里最新潮流作品,每期含40多頁最新的室內建筑(家居,辦公室,商店)以及與設計相類似的個性化作品介紹。《INTERNI》是學習設計或是生產領域專業人士的最佳資源。創立50多年以來,《INTERNI》敘述、圖釋、評論、推廣、傳播意大利設計,給意大利設計以發言的機會。
在一年一度的米蘭設計周,全世界設計人群蜂擁至米蘭“朝圣”。未進米蘭,在馬爾本薩(Malpensa)機場前往市區的高速路上,就可以撇見白色出租車車身上的《INTERNI》廣告;到地下鐵轉車,墻上也是《INTERNI》與《Domus》的海報。至于飄揚在米蘭大街與小巷《INTERNI》的彩色旗幟,更是米蘭設計周期間全城設計“尋寶”的設計展標識。除了看旗幟,所有來米蘭設計周的訪客也絕對不會錯過拿一本《INTERNI》的米蘭設計指南(Guida Fuori Salone)小冊子:全米蘭的設計地圖、設計活動與地點詳盡列出,“會內展”另一本大開本的彩色畫冊,更是將最新出現在米蘭設計周的新作品與設計新秀“一網打盡”。
但《INTERNI》的重要性,要到在創辦于16世紀的米蘭大學老校區內舉辦的創意概念裝置藝術設計展才能真正見出。在這座美麗的古老建筑里,由這本雜志策劃的展覽「DecodeElements占據著建筑內的巨大場域,全球頂尖建筑師與設計師被邀來制作大型裝置設計,周遭廊道是更多贊助品牌展示。最新的設計椅款與古典風格的柱頭擺在一起,展場的一樓是《INTERNI》接待處,名牌上寫著“International Press”,這就是米蘭國際設計周最重要的設計媒體和主要策展機構。
米蘭三年展中心
――全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博物館
位于米蘭古城堡旁的米蘭三年展中心為意大利最重要的當代設計博物館,也是米蘭展期間全球設計專業人士關注的學術聚焦高地和設計展演平臺。米蘭三年展中心對當代意大利設計的推廣與傳播有著無可取代的影響與地位,是二戰以后意大利設計師被產業界發現,意大利設計得到全世界認可的最大功臣。
米蘭三年展中心是由政府資助并組織,通過成立Triennale Design基金會來運營的官方設計博物館。由意大利設計經典收藏作品與現代設計歷史的常年陳列、專題設計展覽區、設計圖書館、設計咖啡廳和戶外Sampione公園組成。米蘭三年展中心博物館由Triennale Design 基金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資建立,Triennale Design 基金會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舉辦各類關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所引發的變化的展覽,并逐步擴展到時尚、藝術領域。歷時3年落成的米蘭三年展博物館Triennale Design Museum,包括圖書館、歷史檔案館和文獻中心,不僅展示當代涌現出的各種流行趨勢,還折射出意大利藝術和設計的方方面面。
米蘭三年展中心在創始之初的確是一個設計展,始于1923年在米蘭近郊Monza市的一個理想化的設計學校“ISIA”(Istituto Superiore di Industrie Artistiche)。那是一個為抵抗國外市場威脅,鼓舞當時意大利人對本國設計的信心而舉辦的學生作品展。這個學校被稱為意大利的包豪斯,以讓窮人有機會提升社會地位為初衷,給予他們美術工藝訓練,而晚上則有文化課程與音樂會以熏陶他們的品味素養。很多意大利戰后第一代設計及藝術大師都與“ISIA”相關;在1923年的展覽中,未來的設計大師Gio Ponti在此初試啼聲并踏上成名之路。
展覽于1933年遷移到米蘭的“藝術宮”( Il Palazzo dell’Arte),至此“米蘭三年展中心”正式成立,以連結設計師、生產者、銷售商為首要目標,讓設計能藉由商業途徑傳播給更多人。20世紀50年代,米蘭三年展中心洞燭先機,開始介紹國外新崛起的設計勢力,策劃了日本及北歐設計專題展覽。到20世紀60年代,米蘭三年展中心觀察國際間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專題策展發聲討論:設計革命運動、工作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城市變遷與未來的展望等等,在藝術與設計之余,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至此,米蘭三年中心在設計界的堅定地位已經確立,而由三年展中心所評選的“金圓規獎”(Compasso d'Oro),至今仍是全球設計業界的最高榮譽,獲獎者都會不負期望地成為世界設計名角。
經由米蘭三年展中心的傳播推廣,意大利設計師與產業界發展出一種“設計引導生產”的絕佳合作模式。設計者在業界具有絕對的重要性,這種模式正是意大利設計遙遙領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三年展中心進一步與紐約的“Material Connexion”公司合作成立米蘭分部。材料是一切設計的基礎,新材料新科技猶如設計師的新武器,有此強援,三年展中心如虎添翼。
米蘭三年展中心繼續拓展新方向,開始與更多設計領域結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裝置藝術等都成為展覽的主題內容。2006年底,米蘭Bovisa區的“Triennale Bovisa”分館成立,比鄰意大利建筑師與設計師的搖籃米蘭理工大學。Bovis分館以年輕的新時代藝術為主要內容,不但有兩千五百平方米的戶外表演空間,還設置了一道六公尺長的涂鴉藝術墻。2007年,米蘭三年展中心又特別增設了“Design Museum”,這個獨立出來的設計博物館完全以“意大利設計”為主,館藏尤如一部意大利現代設計史,其策展主題之巧思獨具,使展品呈現出更多不為人知的深層理念。
然而,如果我們把米蘭三年展中心當作一個純博物館式的教育文化研究機構,又未免太過浪漫天真。三年展中心在米蘭土生土長,有著與眾不同的創意頭腦和存活方式。雖說米蘭到處都是設計師咖啡廳,但是誰能比得過2008年四月重新整修開幕的設計咖啡廳(Triennale Design Café),椅子全都是2007年“New Italian Design”特展中的大師名作,每個月都會邀請世界級知名文化界人士,選出五件本月焦點家具在咖啡廳內做特別介紹。花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享受大師的經典作品,這樣闊氣的民眾參與方式才是米蘭的真奢華。中心的戶外區有Sampione公園的美景,餐點也毫不馬虎地以“food design”聞名。米蘭三年展中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營業項目――對外出借場地,各種設計、新品借勢,盛大晚宴還有專人解說當期展覽……看似三年展中心委身下海,實則是其多元化公關技巧的巧妙運用。
米蘭三年展中心已經是全球設計師的先鋒平臺與圣殿。她并非被動館藏歷史,而是主動率領設計界創造未來,并藉由意大利設計影響全世界。
參考文獻與專業網站:
1、2010意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會刊(英文)[M].米蘭:Fieramilano,2010
2、cosmit.it(米蘭國際家具展網站)
3、/eng/(意大利設計網站米蘭設計周專集)
4、/CSIL(米蘭家具產業研究中心)
5、/eng/(歐洲著名設計網站)
6、卜昱文,《米蘭狩獵日記》,[M]. 麥浩斯出版社,臺北,2008
7、internimagazine.it/(米蘭著名設計雜志網站)
8、/(米蘭托爾托納創意設計園區網站)
9、designpartners.it/(米蘭設計策劃組織“設計伙伴”網站)
10、triennaledesignmuseum.it/(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網站)
11、 (米蘭托爾托納設計周網站)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范圍內的歷史舊城區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破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產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種正規非正規的方法取得了歷史舊城區的用地開發權,從而在不符合歷史舊城區保護的原則下進行大肆開發,破壞了歷史舊城區的風貌和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歷史舊城區由于人口的置換和產業的更替使土地閑置,房屋人為的衰敗,從而使舊城區逐漸的衰落,治安與交通混亂,致使歷史舊城區成為犯罪,藏污納垢之,惡化了歷史舊城區的居住環境。[ 吳良鏞 菊兒胡同實驗后的新探索[J]華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和危機之下,吳良鏞先生在深厚的理論背景下于1988年開始,上世紀90年代初完成的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工作,通過“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護了舊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再現了四合院的空間體驗,創造了完美的人居環境,同時還解決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維持了人性化的空間尺度。
吳先生在進行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時正是著名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醞釀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問題: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醞釀期下,吳先生是如何進行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的?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如何體現了還在發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環境科學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環境科學理念之前,菊兒胡同還有哪些在人居環境科學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問即以這三個發問為出發點,討論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和菊兒胡同改造設計的關系問題。
塑造人性場所: “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核心的理念其含義即為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研究以滿足人的居住需要為目的。在此基礎上再深入的處理與人類,與自然相互關聯的其他系統:居住系統,社會系統和支撐系統。就人居環境以人為核心的理念來看,建筑設計和規劃設計中就要時刻的圍繞人,滿足使用者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菊兒胡同的設計即滿足了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的這一核心理念,其具體的回應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雖然在設計伊始并沒有強制的日照規范,菊兒胡同現在的采光也未達到現在的日照標準,但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對菊兒胡同改造設計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質基礎性的要素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設計中合理的利用了東西向的房間和建筑,將不合理的朝向減小到最小程度,將對人的關懷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
2. 隨著舊城的破壞,新城的大規模興建,人們逐漸喪失了對于舊城的記憶,致使地域性場所普遍的失落。吳先生率領其團隊在城市肌理與城市歷史這兩大要點上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最終采用了類四合院這一措施,滿足了人們對于舊城生活環境的思念和對于舊城的記憶。
3. 除了進行類四合院的整體類型學應用以外,菊兒胡同的設計還通過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間設計來進一步滿足人們的身體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4. 在進行物質設計的同時,菊兒胡同的設計還進行了空間使用模式和行為模式的探討。通過合院的類型學應用,細致的平面推敲,將各家各戶的入戶通道相連通,并將主要的公共活動空間組團布局,改善了鄰里關系,加強了整個菊兒胡同改造片區的社區感。、
菊兒胡同在人與環境的互動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將常見的橫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戶通道的設計上,保證即不相對,也不分流的原則,將人們進出自家的路徑匯合到一起,創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動,在必要性活動的基礎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間聯系的通道進行合理的院落設計,精致的景觀植栽設計,來吸引使用者在閑暇時候進行一定的社會性活動,并以這兩種活動為依托,吸引進一步的自發性活動,從而改善日漸衰落的舊城人氣。
建成環境的意義: “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
“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就是指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以人為核心的指導下,將城市設計,環境設計和景觀設計整合起來,恰當的綜合處理城市關系,建筑和環境的融合,以及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設置宜人的外部環境的一個設計和規劃體系。這個體系的三個端點圍繞著人為核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理論模型,并以這個模型為基礎,吸收其他學科進而擴大學科范圍形成一個龐大的學科群。
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的概念。吳先生在菊兒胡同中應用的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的集中體現。有機更新理論即為:“城市永遠處于新陳代謝之中,居住區內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細胞總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適宜的,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應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只在特殊情況下進行手術。”[ 吳良鏞 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M[ 昆侖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概念在菊兒胡同的改造中具體作法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舊的四合院;3. 修繕改造一般的舊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舊危房的類四合院體系,既適應當前現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適應舊城環境及肌理,并有較高的容積率。4.在建設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吳良鏞 從有機更新走向新的有機秩序 北京舊城居住區整治途徑之二[J] 建筑學報 1991.2]在這些具體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這一方法以一種類型學的方式保留了舊城的風貌和尺度,在城市關系和街道關系層面上將改造與原有的城市歷史發生聯系,并對人產生記憶的刺激,激發人的場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則有效的營造了適合居民居住的環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間,在營造了良好的景觀環境同時又達到較高的居住密度從而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發揮各地區建筑文化獨創性,科學追求和藝術創造相結合。”人居環境科學理論認為,文化環境建設是人居環境建設的最基本內容,對一個城市和建筑來說,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在滿足面積,戶型,造價等經濟技術指標以及鄰里關系,街道活力等環境行為學要求之外,還應該關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屬性的要求。
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在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上充分挖掘并發揮了四合院這種中國傳統的居住形制的美學特征,完美展現了它所具有的中國特有魅力。通過植物和建筑的圍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間,并與坡屋頂的檐下空間相結合形成了室內外過渡的灰空間。此外,坡屋頂和平屋頂相結合不僅有效的解決了采光和頂層空間利用的問題,還在美學上形成美妙絕倫的韻律感。
方法論的革新:以問題為導向的建筑設計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吳先生在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中總結出的,曾運用于菊兒胡同,北京舊城區保護研究,危舊房改造問題,新四合院設計類型學問題,住房制度改革問題,和北京舊城基礎設施改善問題的研究方法。具體的作法即是在經過詳盡科學的調研后提出問題,并根據問題確立合適的目標,細分各項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細分,將抽象的問題和目標落實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檢驗的實際工作中,分析綜合并舉,進行融貫的研究,最終解決問題,實現目標。
對于菊兒胡同的改造工作,吳良鏞先生曾經提過這些問題:1.關于歷史文化名稱的保護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區研究方面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稱,這些年來的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在于著眼點多在宮殿、壇廟、寺廟、園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對居住區的研究未落到實處。2.現有居住區的研究很少從中國傳統的居住區結構和形態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單元式的公寓板樓一經插入傳統的合院體系的街坊中,即對舊城的形態和完整性造成嚴重的破壞。3.過去的舊城改造總是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經常的,逐步整治的戰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對住房的維護和修繕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敗。[]
針對以上問題,菊兒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義上舊城改造或者建筑規劃設計的方法,以學術研究的姿態探索解決上面的一系列問題。在設計思想上,從城市的各個層次,尋找城市的內在肌理,嘗試以肌理切入的方式進行規劃和建筑的設計,并通過新四合院住宅體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當代居住建筑設計中的潛力,并針對舊城風貌問題,從建筑藝術的角度制定導則,并將導則落實到建筑設計的具體操作上。
系統論:一個融貫的綜合研究
“我們被迫在知識的一切領域中運用整體或者系統來處理復雜性問題,這將是科學思維的一個根本改造。”[ 貝塔朗菲 一般系統論[M] 林京義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統論思想是人居環境科學理念的中心方法論,系統,即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或簡稱“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2]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通過運用系統論,將整個的學科群組織起來,使人居環境學科群下的諸多學科保持整體,并統一起來,相互協作,相互聯系,從而為改善人居環境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體的改造實踐上,菊兒胡同強調“多種效益綜合追求”的目標,提出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的要求,并與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兒胡同系統中的四個主要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環境作為總目標,在社會效益上,維持適度的回遷率,是一定數量的居民回遷,具體就是讓一部分居民買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經濟利益來補貼危房改造和提供優惠住房的支出;在經濟效益上,改進建筑設計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間,設定適當的統計率,并發掘用地潛力,綜合開發,分攤就去改造的費用;環境效益上,不僅僅滿足居民的居住要求,還要在鄰里交往,公共文化,人與自然關系上進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環境上顯現自然。
結語
眾所周知的是,菊兒胡同的最開始實踐早于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最終形成,時間和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醞釀期重合,雖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嚴格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檢驗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資策劃的過程僅僅具有實驗效應,在缺乏政策的強有力的扶持下,僅僅依靠規劃師的個人呼吁和社會活動難以推廣住房合作社并對抗地產商的蠶食。其次,設計雖然仔細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風的問題,符合了當時的要求,但卻遠遠達不到當前的標準,因而其實驗性的實踐不具備超前效應,削弱了作為建筑和城市設計的先鋒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設計停車位數量遠遠達不到當前的需求,造成了車輛擁堵人性通道的現象發生。最后對于舊城風貌的探討值得商榷,簡單的模仿坡屋頂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遠遠不能說實現了舊城復興,在建筑層面上的歷史回應應該從物質層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構造,構建連接方式和空間組合方式。
關鍵詞:城市商業綜合體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水平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過去單一功能的商業建筑無法滿足城市日漸多元化的生活要求,以商業作為基本功能,與娛樂、居住、文體、交通、辦公、餐飲等有機綜合的商業綜合體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商業綜合體整合了原有城市商業中心的種種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其出現和發展也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的空間形態。商業綜合體項目往往規模較大,功能較多,因此項目所服務人群的定位很重要,其次其功能分區,交通組織,以及城市形象也是這類建筑設計中的關鍵問題,成功的規劃設計,甚至影響著整個區域的環境和交通。
1.城市商業綜合體相關概念
城市綜合體是將多種生活功能空間進行高效的組合,形成的多功能綜合性建筑。隨著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質量日益提高,城市綜合體也需要融人更多的發展理念,使城市綜合體與城市多樣化的生活能夠相互適應、相互依存。它將商業策劃思想融入城市綜合體的設計規劃思想中,要求設計者不僅要有豐富的設計理念和經驗,更需要正確把握市場行情。
處于發展中的當代商業綜合體體現出以下主要特點
2.1 功能復合化
多元綜合是當今建筑空間發展的一大趨勢,綜合體內部多種功能間相互協調平衡、相互激發,使得建筑更加能動地發揮其職能和功效,因此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現代商業綜合體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購物”場所,而更加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消費”中心。零售業只是商業綜合體的一個功能組成部分,而餐飲、娛樂、文化等多種城市功能則占有更大的比重。通過這樣的配置,使各功能之間產生互補性而構成統一整體,形成完整的商業群落,發揮地區商業中心的功能,能全方位滿足消費者需要。功能上的高度復合化,使之相比其他類型的商業設施具有更加完善的城市屬性,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現代消費中心。
2.2 規模集約化
商業綜合體的出現符合商業經濟對于規模效應的追求。這種規模效應來源于空間經濟學的規模經濟。所謂規模經濟,是指企業本身規模擴大越過一個門檻時,可帶來生產集中的經濟效果,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帶來一種乘數效應。商業集聚是不同業種、業態的商業設施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為消費者提供綜合購物和消費機會的區域。現代商業綜合體的空間形態來源于街道和廣場——一種典型的體現規模效應的產物,其通過統一的開發建設,創造出具有集聚效應的空間載體,從而實現規模上的集約化。廣泛的業種、業態為消費者提供了靈活多樣的選擇,大規模的主力店、小型租賃店聚集于一處,給購物者提供了莫大方便,發揮出巨大的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
2.3 空間城市化
商業綜合體在形式上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街,卻又保持著商業活動所必需的空間環境特征,融合了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優勢,因此受到公眾的歡迎。街道、廣場、水系等城市元素被引入到建筑內部;區域、路徑、節點、地標、界面這些城市設計要素,也充分地體現在商業設施內部的空間上。在功能復合化和規模集約化的共同作用下,各部分彼此之間緊密協作,共同發揮出系統的整體作用,從而使消費者在購物、娛樂、游玩等活動中與環境產生互動,構成充滿活力的城市有機體。
2.4建筑形態多樣化
通過采用單體式或組群式的處理方式,商業綜合體展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單體式如南京大觀天地Mall采取獨立單體式,周圍三面為城市街道,內部自成一體。這是我國大多商業綜合體一般采用的形態。而組群式是以線性內街式、點式內廣場式或復合式等形成商業綜合體的形式。
2.5運營一體化
產生集聚效應的傳統城市商業空間,城市商業中心區一般是通過自然的集聚發展產生的。而現代商業綜合體的類型和規模,則是通過市場調研和人為設計確定的,兩者有本質的不同。具體來說,商業綜合體是一種經過整合的商業設施,通過充分的市場分析,有計劃地確定集聚的規模和構成。在其后規劃、設計、開發、租賃及管理等一系列過程中,都進行著統一的運作。
3.商業綜合體設計方法
商業綜合體設計研究的重點是在于總結一套科學的實用的有效設計模式,以及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商業綜合體設計策略的科學發展觀。
3.1合理的總體設計
商業綜合體的功能綜合性強,導致人流和車流多且雜,在總圖規劃階段要布置好商業綜合體的各功能分區,使交通關系清晰。商業綜合體的設計的核心就是合理的將各種功能空間有效、高效、有機的整合在一起。
綜合體的功能空間幾乎包括了所有常見城市公共建筑功能,最有代表性和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功能空間有:辦公功能、居住功能、酒店功能、零售功能、娛樂功能、文化功能、公共設施、會議功能、休閑功能、以及停車設施。商業綜合體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功能區間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它們協同組織在一起,創造出各種類型的系統組合,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互補型:不同功能區間之間的功能互補構成整體。2)系列型:將功能上具有延續性和互通性的區間進行組合形成的整體。3 )主從型:確定一個或一組功能區間,另一些功能區間附屬于這些主功能區間。4)比較競爭型:功能相同的區間并置,通過服務的多樣性和顧客的選擇性產生集聚化效應。實際存在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往往是將上述幾種類型靈活地綜合運用,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3.2商業綜合體空間組織
商業綜合體空間的構成較為復雜,一般包括了展示、娛樂、休閑等不同功能空間。通過一定秩序和關系的整合,使這些不同的功能空間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功能單元空間、交通空間、公共空間以及室外過渡空間是商業綜合體的四個主要基本空間結構。如果按照空間性質功能進行劃分,商業綜合體空間可以分成商業空間、輔助空間以及交通空間。商業空間就是進行消費活動的空間,是商業綜合體內消費者進行直接消費活動的空間,,其是商業綜合體的核心空間。輔助空間就是商業綜合體的次要空間,是相關工作人員活動的空間,其不是商業綜合體的重點空間,卻不可或缺。交通空間起著商業綜合體內部空間過渡的作用,通過交通空間引導消費者的流向。
在商業綜合體空間設計中,應當遵循一定的人性化設計原則。首先,開放性原則。開放性的空間能夠擴大消費者的活動選擇范圍,從而使得消費者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空間體驗和感受;開放性的空間能夠強化環境意向,為不同人群提供相互融合的客觀條件。建筑在功能空間設計上更加開放與靈活,才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其次,多樣性原則。不同背景的人群對建筑空間有著不同的使用需求,商業綜合體的內部空間元素和類型必須多元化,呈現多樣性,才能有效地發揮空間功能作用。現代商業綜合體的空間功能不再只是購物,還需要具有餐飲、娛樂、休憩等相關功能。第三,可識別性原則。可識別性是指消費者通過對環境和事物的感知,認識到某一空間的獨有特征。在商業綜合體空間中,消費者通過接觸建筑空間的功能、形式等特征,認識相應的功能分區,并將其與其他功能分區相區別。
3.3交通設計
1)停車組織。停車組織影響到整體的形象和運作效率,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的關鍵組成部分,停車組織的規劃就是停車方式的選擇。停車方式的選擇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涉及有關土地利用率、經濟性等方面。在地面空間嚴重不滿足停車要求和土地昂貴的情況下,常常選用建筑內部結構停車,但是其造價高于地面停車。合理的規劃設計,增加不同功能的共用停車空間可以大大減少停車空間。
2)交通系統。交通系統組織形式的選用應該根據周圍環境的交通狀況和地勢特征確定,主要有平面和立體兩種。平面交通組織形式適用于交通密度不大、基地空間比較開闊且流線簡單的地區。以人流和車流為基礎,分為人車混行和人車分流兩種方式:①人車混行具有一定靈活性,但是由于空間上的干擾性強,不安全因素多。為了限制車行速度,設計中常利用曲折的邊界和粗糙質感的鋪地材料;②人車分流是指和人流和車流通過相對獨立的人口和流線進入基地。其優點是流線十分清晰,交通相對干擾少。缺點是流線比較長,為了保證人流的方便而不利于車流的通行。
立體交通組織將人流和車流分配在不同的空間高度,大幅度地減少了不同交通之間的干擾,形成了富有活力并且安全的城市空間。立體交通組織充分利用了不同高度的空間,解決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問題,在我國城市已有較多應用。
4.當代商業綜合體建筑發展趨勢
4.1注重建筑的文化表達
不少商業綜合體往往過分注重其時代性、商業性的表達,而忽視了地域文脈的傳承。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借鑒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強調區域歷史與環境,追求建筑的文化表達成為必然的趨勢。對地域性的表達不僅要體現在建筑造型處理上,也包括室內外空間的處理上。例如對傳統建筑空間原型、歷史元素和符號等的現代演繹,使人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塑造“城市精神空間”,突出了建筑的個性與地域性。
4.2個性造型、空間豐富
每個場所都應該是個性的,雖然“個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有個性的場所都會給人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形成歸屬感。當代的商業綜合體有化零為整的趨勢,讓人們在空間裝換時的步行或休憩其中感受到愉悅,從而緩和其壓力并增加逗留時間。甚至有些獨特的商業會晤等需求,它們本身被當做空間藝術品設計,大大有別于其他空間和消費氛圍。許多商業綜合體建筑順應當代建筑潮流,在簡潔的形體內創造出豐富的空間。其造型以基本幾何體塊進行組合、結合立面表皮化處理,使得整體生動有趣,增強了商業綜合體建筑形象的可識別性。
4.3公眾參與化
這里的公眾參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指在我國已處于起步階段,但尚未完全落到實處的公眾參與的商業綜合體建筑設計方法。公眾參與是在公眾需求多樣化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協調措施。以往建筑師往往進行主觀控制,公眾市民參與未得到真正的貫徹,或只是象征性或實驗性的參與。目前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公眾座談會、公示設計成果等公眾參與的方式正逐步得到實行。另一方面,隨著網上購物的逐漸普及,商業綜合體作為功能性購物場所受到擠壓,因而對購物場所的娛樂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公眾參與的另一方面指公眾參與的內部空間娛樂體驗化,即消費者的主動參與,他們自身成為創造體驗的主體。
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念,論述了商業綜合體的規劃設計思想和要點。城市土地需求大,通過合理的整合設計,集中各種功能空間,配以合理的停車和交通系統,確定好商業綜合體的規模、形態和開放空間是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的主要思想。
參考文獻
[l]韓冬青,馮金龍.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王楨棟.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