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

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

時間:2024-01-24 17:06: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也不斷在擴大。然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甚至少數發展中國家的先進跨國企業之間的差距,既不是生產成本的差距,也不是市場占有率不足,而是我國企業整體技術水準低,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要成長為具備真正競爭實力的跨國公司,關鍵就是要與國外領先產業領域內的先進技術要素接軌。對中國企業而言,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企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成長為全球先進跨國公司的有效且快速的途徑。

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是國際投資領域內的新現象。所謂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Technology sourcing FDI,簡稱TSFDI),是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著眼的,是一種“逆向型”的對外投資,目的在于汲取國外更為先進的產業技術、管理經驗、信息資源,提升企業技術競爭力,從而產生輻射效用,帶動國內產業升級,創造新的比較優勢。技術獲取型FDI的產生和發展預示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經濟全球化大發展的新思路。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及特點

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2001年3月15日,我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中》正式把“走出去”列入國家發展計劃綱要。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普遍低迷的2001年和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屢創新高。截至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以及達到600億美元以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已經達到3000多億美元,成為世界投資流量第五大國。但仍不到全球總存量的2%;中國2011年60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流量,僅占當年全球總流量15000億美元的4%,與傳統的歐美資本輸出大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2.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

第一,投資流量再創新高,躍居全球第五。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流量)為688.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連續九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為49.9%。其中,非金融類601.8億美元,同比增長25.9%;金融類86.3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562.6億美元)、英國(110.2億美元)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

第二,投資覆蓋率進一步擴大,行業多元而聚集度較高。至2010年末,中國在全球178個國家(地區)共有1.6萬家境外企業,投資覆蓋率達到72.7%,其中對亞洲、非洲地區投資覆蓋率分別達90%和85%。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絕大部分投資流向商務服務、金融、批發和零售、采礦、交通運輸和制造六大行業,上述行業累計投資存量2801.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88.3%。

第三,并購比重超四成,再投資比重上升。2010年,中國企業以并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297億美元,同比增長54.7%,占流量總額的43.2%。并購領域涉及釆礦、制造、電力生產和供應、專業技術服務和金融等行業。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的當期利潤再投資24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8.9%,所占流量比重由上年的28.5%上升到34.9%。

三、對比技術獲取型OFDI與資源獲取型O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1.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關鍵動機是國內對于自然資源需求的上升,這一點可以由它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投資項目體現出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自然資源,但是和大多數國家相比,中國國內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少,耕地和水、石油和天然氣、森林、橡膠、銅礦、鐵礦等重要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尤其需要利用國際市場來滿足自身的資源需求。

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資源的控制權,可以確保資源的安全穩定供給,保證我國重要資源的長期供給安全性。國際研究也表明,獲得自然資源的嚴峻狀態和不安全感的越強烈,通過境外投資獲得自然資源而不是在世界市場上購買自然資源的沖動就越強烈。近些年,中國增加了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委內瑞拉、蘇丹、西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地的投資。中海油、中石油、五礦、寶鋼、沙鋼等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和戰略聯盟等形式,逐步獲得海外自然資源的掌握和使用權利。

這種自然資源尋求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于母國的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機制是顯而易見的。產業結構的歐化離不開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關鍵性資源的瓶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獲得穩定的關鍵性資源供給,這樣就會消除關鍵性資源的瓶頸,促進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產業發展。

2.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企業在近些年加大了技術投資的力度,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上來看,流入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明顯提高,在發達國家創立的研發中心數量顯著增加,跨國并購數目逐年增長。

比利時安特衛普管理學院歐中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稱,截至2010年底,中國在全球的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為3170億美元,從2008年起,歐洲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最快的目的地。2010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0%?;钴S在歐洲市場的有約715家中國大型國企的分支機構,以及3800余家民營企業。中國企業目前在歐洲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往中國引進新技術和新產品,以確保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成長。

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可以通過三個途徑來提高投資國的技術水平:一是通過收購先進企業進行技術回流;二是借助合作研發分攤研發費用,獲取對方核心技術;三是建立研發中心吸收東道國的先進人才,提升我國總體研發能力。具體見下圖:

四、關于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

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取先進技術,是一種付學費型的投資方式,可以極大地提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和增進國民福利,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在收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信息之前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這種先期的沉沒成本會使企業舉步維艱,大大減弱企業的投資熱情。因此,政府應該在制定技術獲取型FDI的總體戰略的基礎上,在融資、稅收、信息等各方面對這類戰略性投資給與支持和引導,以推動技術獲取型FDI的增長。

1.企業融資方面的支持

技術獲取型FDI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了緩解企業技術尋求型FDI的資金壓力和降低投資風險,政府要降低海外投資貸款融資利率和保險費率,減輕企業財務負擔;適時建立中國的海外投資風險基金和成立海外風險投資公司,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貸款貼息、信用擔保和投資支持;積極推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為企業的技術尋求型FDI提供有力的資金后盾。同時下放資本項目外匯管理審批權限并簡化審批程序,并適當放寬境外投資購匯管理,滿足試點企業更靈活地在全球調配資金的要求。

2.企業財稅方面的支持

對進行技術獲取型FDI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這些企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以微觀利益最大化為企業運作的根本目的,而是為了在發達國家獲取我國產品所需要的核心技術,它是投資額大、投資回收期長、短期獲利小的一種經濟行為,國家應該在考慮避免雙重征稅的前提下,分別采取稅收抵免(企業在東道國己繳納的稅款予以扣除)、稅收饒讓(承認東道國的征稅權,我國放棄征稅,是一種比稅收抵免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延期納稅(相當于從政府獲得一筆無息貸款,可在一定時間內減輕企業的納稅負擔)、免稅等不同的財稅政策,以引導企業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同時對設備的進出口免稅,對這類企業在國外生產的產品進口時免進口稅,以鼓勵獲得核心技術的產品能以最低成本轉移至國內。

3.做好政府的信息服務工作

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初期,我國企業缺乏對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動向和金融、外匯、稅收、行業信息等重要信息,而信息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適宜于由政府來提供。建立一個以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及其駐外機構、各進出口商會、貿促會和企業為主體,以海外投資政策信息、商情信息、企業運行信息為核心,以互聯網絡、光盤、書籍等為傳播媒介的,政府資助、市場化運作的信息服務系統。信息服務的主要措施有:完善區域、行業信息服務機構并配備必要的硬件設施;建立健全行業協會組織,淡化行業協會官辦色彩,進一步充實管理、服務、規劃、協調功能起到溝通政府、企業、市場的中介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網絡體系,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投資的信息源。

參考文獻:

[1]鮑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47-50.

[2]黨遠鴻.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杜群陽.R&D全球化、反向外溢與技術獲取型FDI[J].國際貿易問題,2006,12.

[4]劉浪.O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實證研究[D].中南人學,2009.

[5]茹玉騁.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及其對母國經濟的影響[J].經濟評論,2004,2.

第2篇

內容摘要:經濟的全球化帶動了外商直接投資的活躍。在當前外商直接投資的迅猛發展中,服務業利用外資的份額急劇增長。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擴大也帶來了更深遠的溢出效應。本文對國內外學者關于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并進行了相關評價,以期對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服務業 外商直接投資 溢出效應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外商直接投資 (FDI)作為效率最高的生產要素發展迅猛,早期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只是作為制造業的補充而轉移海外。近幾年服務業FDI持續增長,占全球FDI的2/3以上,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成為FDI高速發展的新動力。《2008年世界投資報告》中顯示由于服務業母國和東道國服務部門的跨國程度,特別是以知識和技術傳遞為特點的知識型服務業的跨國程度,仍然落后于制造業,因此外資在將來還存在著進一步向服務業轉移的空間。

目前,國內外關于制造業FDI的溢出效應的研究較多,但關于服務業FDI的研究文獻較少。本文主要對服務業FDI的溢出效應研究進行相應的整理和評論。

國外關于服務業FDI溢出效應的研究

Stephen H.Hymer(1960)最早在他的博士論文“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中突破了傳統國際資本流動理論的束縛,提出壟斷優勢理論,開創了以FDI為對象的新的研究領域。壟斷優勢理論以壟斷優勢來解釋國際直接投資行為,指出企業之所以直接投資就在于具備當地競爭者所沒有的某些優勢,這是在國外競爭市場成功的條件。壟斷優勢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不完全或不完全競爭市場,這些壟斷優勢的存在使得跨國公司不僅能抵消東道國的本土優勢,還可以幫助跨國企業獲得收益,這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力。此外Hymer還特別強調了技術與知識資產在壟斷優勢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J.Dunning(1986)在融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折衷理論(三優勢理論),J.Dunning認為FDI的發生需要具備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決定跨國公司對外FDI的直接動力,但不足以解釋FDI,必須引入區位優勢的思路。跨國公司進行FDI必然要考慮承接國的區位因素,并且區位優勢不僅決定東道國對FDI流向的吸引力還決定了FDI的產業結構和行業類型。三種優勢結合在一起是FDI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折衷理論最早在制造行業論述,1989年J.Dunning在《跨國企業和服務增長:一些概念和理論問題》中將折衷理論擴展到服務行業部門,認為折衷理論的模型基本適用于服務業,并進行了部分修正補充。這些補充增強了折衷理論對服務業的適用性。

前期關于FDI的基礎研究一直在試圖解釋FDI的發生機理,決定因素等,為進一步研究FDI對東道國的影響及其溢出效應奠定了基礎?;跂|道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最早是Rostow根據發展經濟學提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利用外資改善經濟起飛階段的資本短缺約束。對于FDI與東道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研究,最著名的還是Chenery&Strout提出的兩缺口模型,認為外資可以彌補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促進經濟增長。

中期,在技術進步內生化的背景下,關于FDI影響的討論日趨集中于探討它的溢出效應。理論研究方面,Lall(1980)最早提出FDI的技術溢出渠道,認為跨國公司會對東道國的生產率和生產效率產生影響,可以通過技術的非自愿擴散而促進東道國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Grossman,Helpman(1991)是最早在“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中提出知識溢出的見解,他們認為國家之間除了技術轉移上相互依靠,還相互學習制造方法、組織模式、營銷策略以及產品設計等,FDI會帶來管理技術和知識的外溢,會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FDI溢出效應最著名的解釋源自Magnus Blomstrom,Ari Kokko(1996)在“The impa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Host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中所作的定義,它指出FDI資本內含的人力資本、投入等要素通過多種渠道而導致東道國技術或生產力的進步,而又無法獲取全部收益的一種外部效應。

關于FDI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方面,最早是Caves(1974)選取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1966年制造業的橫截面數據,發現兩國制造業都存在著國內企業的生產率同外國分支機構的參與程度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在此之后Blomstrom,Wolff(1994)利用墨西哥的工業生產水平的時間序列數據,得出了外資企業的滲透正向影響東道國企業生產率的結論。Husian,June考察1970-1988年間的經濟數據,應用時間序列和橫截面序列相結合的回歸方法分析出FDI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溢出效應。

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有一些研究并不支持正向溢出效應。代表性的研究有:Haddad, Harrison(1993)選取了摩洛哥1985-1989年間制造業的企業和行業面板數據,考察后沒有發現存在明顯的正向溢出效應。Harris, Robinson(2001)選用1974-1995年間英國制造業的企業面板數據,對行業中存在外資、地域內存在外資和產業中下游存在外資的三種情況的溢出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相應的行業溢出效應、集聚導致的溢出效應、行業間溢出效應都不明顯,比較而言行業間溢出效應較前兩種相對明顯。

關于服務業FDI溢出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Goldsmith(1969)提出一國經濟增長狀況和本國服務業的開放程度與發展水平是正相關的。

Markusen(1989)研究發現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會對國內服務企業產生部分擠出效應,但由于服務行業的競爭又會導致國內對該服務更大的需求,替代效應小于規模效應,服務業的FDI有顯著的正面溢出效應。Manuel R.Agosin, Ricardo Msyer(2000)考察了1970-1996年亞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的數據,發現期間服務業FDI在亞洲各國有正向的擠入效應(互補效應),在拉丁美洲各國有負向的擠出效應(替代效應),在非洲各國沒有顯著的關聯性。他們認為FDI的溢出效應是不確定的,主要受各國外資政策、國內總投資率等因素影響。

國內關于服務業FDI溢出效應的研究

國內關于FDI及服務業FDI溢出效應研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且主要是借鑒國外研究的一些模型和理論來研究。

定性研究方面,薛求知、鄭琴琴(2002)認為經典的FDI理論對制造業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但這些理論卻不能很好的解釋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他們從需求、供給、競爭、壁壘以及聲譽五個方面研究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同制造業相比服務業FDI出現和擴張動因都不同,傳統的折衷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服務業FDI中的新現象。李慧中(2004)通過比較服務業與制造業貿易與投資動因的差異,認為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品差異與規模經濟最能說明當前的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動因。

陳濤濤(2003)將“企業規模差距”、“資本密集度差距”以及“技術差距”一同作為影響外商直接投資行業內溢出效應的行業要素進行了經驗研究,得出當內外資企業的能力差距較小時有助于溢出效應的結論。姚洋、章奇(2001)認為FDI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一省內部,行業內溢出效應并不明顯,FDI的進入在傳播先進技術方面作用不大,主要通過人員或其他信息流動等起到作用。何潔(2000)就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開放度、技術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人口數量、產業結構、地理位置等變量對吸收FDI外溢效應的能力影響進行了分析。殷鳳(2006)指出經濟發展水平、服務業發展水平、開放程度、勞動力供給等是影響服務業利用外資的主要因素。

莊麗娟、賀梅英(2005)對中國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作用機理進行實證分析,認為服務業FDI對中國經濟具有促進作用,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技術、就業、貿易效應顯著,并且進一步地指出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服務業增長的原因,但是中國服務業增長卻不僅是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原因。

陳浪南、陳景煌(2002)利用新古典增長模型選取1982-1998年數據對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逐年增加,1982-1991年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年均不到0.1%,而1992年以后貢獻率在0.4-0.6%之間,并且還可能被低估。薛敬孝、韓燕(2006)利用中國1999-2002年服務業9個部門的面板數據,對中國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對勞動生產率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服務業外商投資在總行業總投資中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服務業的平均生產率就提高0.14個百分點。

查貴勇(2007)選取1997-2005年中國服務業的樣本數據進行考察,得出中國服務業總體引入FDI具有較強的溢出效應,中國服務業吸引FDI每增加1%,會帶動增加0.1757%的服務業產值。此外,服務業總體及技術、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吸引FDI具有顯著正溢出效應,而勞動力和物資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吸引FDI具有不顯著的負溢出效應。查冬蘭、吳曉蘭(2006)通過對江蘇省服務業1998-2003年間的行業數據,得出服務業主要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對行業經濟增長有不同影響的結論,其中房地產行業引入外資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比較大,其次是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而社會服務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無顯著影響。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并不支持我國服務業FDI顯著正向溢出效應的結論。馬莉(2001)認為由于外商投資企業在技術上和管理能力上的優勢,在與我國本土企業的同業競爭中一般處于上風,但某些行業本土企業和外商企業技術差距較大,模仿學習效率不高,因此FDI在我國產業內產生負的溢出效應。潘文卿(2003)使用30個省市工業部門的面板數據發現,雖然外商直接投資在總體上外溢效應為正,但在分區域研究中發現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還未跨過外商直接投資起積極作用的門檻,外商投資對當地工業部門的外溢效應不明顯甚至是負的,存在“門檻效應”。許和連(2007)利用中國1999-2003年35個工業行業的Panel數據和2002年的投入產出實證檢驗了中國FDI的水平鏈接溢出效應和后向鏈接溢出效應,結果表明中國FDI企業主要通過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途徑產生積極的水平鏈接溢出效應,而后向鏈接溢出效應并不明顯。

結論

綜合以上文獻,本文對國內外學者關于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給出如下評價:

第一,大部分關于服務業FDI的研究,其研究路徑和方法都沿用制造業FDI的分析理論。但是,服務業尤其是新興的服務業,應有一套獨立的,適合于無形產品的分析系統。

第二,目前關于服務業FDI的研究相對地集中于定量或定性研究,較少有全面地分析溢出效應的論證手段。

第三, 目前大部分研究關注的是產業內溢出效應,多角度地從產業內、產業間溢出效應來分析服務業FDI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第四, 近年來的研究集中于宏觀、全行業的研究服務業FDI的溢出效應問題,缺乏具體行業的細化分析。

參考文獻:

1.陳濤濤,狄瑞鵬.我國FDI行業內溢出效應階段性特征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7.

2.沈坤榮.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1999

3.楊春妮.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中國區位比較優勢的實證[J].國際貿易問題,2007

作者簡介:

第3篇

一、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成因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主要表現為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間及國外子公司間在產品、技術和服務等方面的交易活動,而這種交易行為主體屬同一所有者。形成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靈活繞開外部市場的高成本和不確定性

公司內部貿易可大幅減少外部市場交易費用,增加利潤。此外,內部貿易還可降低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性,充分利用轉移定價攫取高額利潤。

(二)壟斷技術優勢,消除知識技術在市場轉移中的不確定性

高科技產品交易存在“買方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會影響產品外部轉讓條件??鐕纠霉緝荣Q易的差別定價來轉移新技術和新產品可以補償成本,保持壟斷優勢獲取更多利潤,防止公司技術流失。

(三)利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利潤

跨國公司利用各國所得稅稅率不一、稅則各異,通過轉移價格來避稅。高稅率國的子公司向低稅率國的子公司出口時壓低價格,進口時抬高價格,將利潤從高稅率國轉到低稅率國,從總體上降低公司的稅收負擔。

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結構

(一)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測度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以內部貿易比率測度。假定一家跨國公司生產n種最終產品,每種最終產品都需要投入m種中間品,因而該跨國公司的生產部門最多為n×m個,且分布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用j表示最終產品生產部門,j=1, 2,…n;i表示中間品生產部門,i=1, 2,…m。則該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總額最大為;公司內出口總額最大為,公司內進口總額最大為,從而公司內部貿易比率、公司內出口比率、公司內進口比率用下式計量:

;;

因此,當T=1時,該跨國公司的貿易全部為內部貿易;當TX=1時,公司內出口比率等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比率;當TM=1時,公司內的進口比率等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比率。

(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結構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可以不同屬性來衡量,主要有以下幾種:內部貿易產品結構,行業結構和地區結構。

1、內部貿易的產品結構

衡量內部貿易產品結構的指標是跨國公司內部化率,它是指跨國公司內部成員間的貿易占其總貿易量的比率。貿易的內部化率與所在國宏觀因素及所處行業有關,還與產品的加工經營深度有關。公司貿易的內部化率與產品加工深度成正比。

2、內部貿易的行業結構。衡量行業內部貿易程度的指標是行業內部化率,它是指一國某行業的內部貿易量占全行業對外貿易量的比率。影響跨國公司內部化率的因素主要有行業技術研究開發密度、行業要素密集度、行業三次產業屬類等。

(1)行業技術研究開發密度越大,內部銷售比率越高。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間內部貿易規模巨大且內部化產品多為使用核心技術、高度相關技術或者緊密互補技術生產的產品。

(2)行業的要素密集度。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貿易內部化率相對較低,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貿易內部化率相對較高,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次之。

(3)行業的三次產業屬類。第二產業貿易內部化率相對較高,第一產業次之,第三產業最低。

3、內部貿易的地區結構。由于經濟發達地區投資和貿易障礙較少、規模經濟明顯,能夠降低子公司間專業化分工協作成本,因此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跨國公司貿易內部化率正相關。

三、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及原因

(一)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

國際收支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對外貿易狀況,是制定經濟和貿易政策的依據。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規模不斷擴大,其構成變化顯著。我國國際收支平衡不僅追求短期平衡,更注重中長期平衡,但根據近年外管局的《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我國國際收支表現為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國際收支順差失衡問題突出??鐕緝炔抠Q易對我國國際收支產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有利于進出口貿易額增加,但實際增加額遠小于理論值。雖然大部分跨國公司為避稅拒絕公布內部貿易數據,海關等部門的統計結果也無法分辨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但可以肯定,以轉移價格為代表的內部貿易每年都在增加,這無疑有利于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但由于轉移定價往往低于市場價格,而中國是加工貿易基地,生產利益往往流入發達國家,因此實際增加的貿易額比正常價格交易增加的貿易額小得多。

2、有利于生產要素國際流動

(1)促進資本國際流動。若中國作為資本輸出國對外直接投資會使我國外流資本收益增加,同時留在國內的資本相對稀缺,平均收益上升。而對于勞動者,就業機會減少,平均工資下降,利益會受損。但整體上,資本的收益大于勞動者的損失,整個社會獲得凈收益。若我國為資本輸入國,子公司設在我國,資本和技術的流入使勞動生產率提高,我國勞動力得益。同時,外來資本流入會使國內原有資本收益率下降,若不考慮外部效應,引進外資給本國勞動力帶來的收益也會超過本國資本的損失。

(2)促進技術國際轉移

跨國公司往往在生產和組織技術性資源方面具有優勢,內部貿易帶來的技術直接轉移對我國技術創新發展、生產水平提高貢獻顯著,同時帶來技術外溢,表現為示范效應、聯系效應、人力資本流動效應。

3、對國際收支平衡表各項目的影響

(1)經常項目:主要表現在對貨物、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以及投資收益三個賬戶的影響。從表1可知,近年來,隨著跨國公司貨物貿易順差擴大,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大幅增加,跨國公司已成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主力軍。

單位:千美元

表1(資料來源:據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2006-2010年整理)

(2)資本項目:主要表現在直接投資項目上,貸方表示每年新增直接投資,借方表示跨國公司每年從中國撤資額。

單位:千美元

表2(資料來源:據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2006-2010年整理)

根據表2,中國FDI基本逐年遞增,同時,多數年度,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差額占資本和金融項目總差額的比重超過100%,2006超過1000%。這表明外商直接投資賬戶不僅完全抵消了其他賬戶產生的逆差,而且還令整個資本和金融項目呈現大額順差。因此,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是中國近年來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主要來源,可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對國際收支影響之大。

4、對國際收支變化的影響。國際收支反映的變化因內部貿易而僅反映出表象,要探究國際收支內在資本流動或貿易交易需要把一國國際收支狀況與跨國公司內部交易結合起來衡量。

(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影響我國國際收支的原因

1、我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與引資的“雙增長”促進了貿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均上升。

2、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占跨國公司貿易總額比重持續走高。2003年安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以轉移價格為代表的內部貿易占跨國公司貿易比重升高至73%,可見內部貿易越來越成為跨國公司乃至全部經濟貿易中的主要貿易種類。

3、內部貿易中多種貿易形式深入國際收支的構成中。內部貿易涵蓋商品、勞務、技術等多種貿易形式,而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也包括貨物、服務等,資本金融項目包括直接投資、其他投資等,可見內部貿易中的各種交易形式均在國際收支中充分體現。

4、我國的出口加工制造地位決定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成為其在華貿易潛在主要形式,其變化與國際收支狀況息息相關。跨國公司大多將子公司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子公司相當于公司全球一體化生產網絡中的一個節點,而中國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加工初級制造基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內部貿易量無論從數量、規模、空間上看都極大,這與國際收支狀況有密切的聯系。

四、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全球迅猛發展,對我國影響深遠,對此,我們得出以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已不能反映該國在貿易中是否“絕對獲利”。近年來,不少發達國家由于中國貿易長期順差,不斷對我國發起雙反調查。但中國是否在貿易“順差”中已經獲利,或在頻發的貿易爭端中已失去優勢,如何全面科學的衡量我國國際收支的真實情況值得我們深思。

2、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內部行為,外界無法得到準確的統計結果,但其存在與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國家外匯管理局、稅務總局、商務部等職能部門應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監管與審核,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大致情況以適當的方式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或附表、附注中,以厘清我國國際收支順差過大的原因,防止國際社會無端揣測。

3、內部貿易的轉移價格往往低于市場價格,因此內部貿易的大規模存在會造成出口創匯率、出口盈虧率、貿易依存度等指標出現偏差,不利于戰略決策,因此應盡量剔除內部貿易造成的非系統誤差,完善新的貿易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第4篇

一、FDI與市場結構相互影響的理論回顧

(一)市場結構的決定理論

在產業經濟理論中,一般將市場結構的決定因素概括為:規模經濟、產品差異、進入壁壘、企業合并和市場集中度、政府政策等(楊沐,1989)。貝恩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之一,1959年,他最早系統化地提出了進入壁壘的概念,并將進入壁壘的形式概括為三大類:絕對成本優勢、產品差異優勢、規模經濟優勢(Bain,1956)。斯蒂格勒認為,進入壁壘就是指在每一產量或部分產量中,必須由尋求進入的廠商承受而已有廠商不必承擔的生產成本。即已有廠商相對于新進入廠商所擁有的優勢(如在市場需求、成本條件等方面)就是進入壁壘的表現形式,且是已有廠商擁有長期壟斷性收益的基礎。所以,如果沒有這種市場條件的不對稱,已有廠商和新進入廠商所面臨的需求和經營成本都相同,那么就也就不會存在行業的進入壁壘(Stigler,1968)。

德姆賽茲則將進入壁壘的存在與政府的行為、勢力相聯系。他認為,結果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的政府對自由市場經濟的任何限制都會產生進入壁壘,或換句話說,凡不是由市場自然產生的政府限制活動所造成的經營成本的額外增加,就表明存在進入壁壘(Demsets,1982)。德姆賽茲還提出“所有權進入壁壘”的概念。按照這一概念,只要產權存在,壁壘就存在,壁壘的撤除有可能損害原有廠商,而這一損害并不是天然正當的,德姆賽茲認為“所有權進入壁壘”不是保護原有廠商,就是保護新進入廠商,問題不在于是否應該有這種保護,而在于以總效率提高為標準,判斷給予哪一方以什么樣的保護。以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教科書的出版為標志,產業組織理論在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論(Tirole,1988)。新產業組織理論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博弈論,尤其是非合作博弈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作為以相互獨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個體間競爭和沖突為基本分析對象的數學理論,博弈論為研究廠商的市場行為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背景,特別對寡占行業尤為合適。近年來,博弈論模型已幾乎觸及到了市場研究的各個方面,如市場卡特爾和價格聯盟、價格歧視、一體比、產品差異、不完全信息、技術創新競爭和市場出清機制等,并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二)FDI與市場結構相互關系

隨著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的發展,產業組織理論的應用研究領域更加廣泛。以產業組織理論為指導,探索FDI和市場結構相互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加,相關研究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FDI與市場集中。普遍的實證研究發現,國外直接投資進入與東道國的目標產業市場集中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在發展中國家這種跡象更為明顯。從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比較看,在同樣的FDI進入下,發達國家市場集中度要略弱于發展中國家(張紀康,1998)。

2.直接投資與進入壁壘。進入壁壘在產業組織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FDI的進入壁壘方面研究還比較新。鄧寧(J.Dunning)1975年首先將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進入效應分成了兩個部分:直接投資進入對廠商數量、規模格局、進入壁壘的影響;進入之后導致的國際競爭對手的反應(包括在母國市場的反饋效應和東道國的前饋效應)。1993年,鄧寧就直接投資與進入壁壘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3.伴隨FDI的市場結構跨國傳導。凱夫斯認為,由于投資國與東道國通過投資而建立起來的雙邊相互依賴使投資國的寡頭市場結構有向東道國傳導的趨勢(Caves,1974)。即高度集中市場中寡頭間的相互依賴格局隨著寡頭們向相同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而跨越了國界。

4.FDI進入后的東道國市場結構變遷。弗農按照其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了一個直接投資在東道國的產業市場結構動態轉換模型(Vernon,1977)。即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后憑借各種優勢建立起來的最初壟斷地位,將隨著跟隨者的進入(包括其他國外廠商及較晚進入的當地廠商)而會轉為寡頭壟斷或競爭;然后再隨著當地廠商的工藝模仿、走向成熟而使東道國市場最后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

5.直接投資進入的階段特征及其對東道國市場結構的影響。東道國產業市場結構的變化,在有國外直接投資的情況下主要取決于外資進入的方式和東道國原有的產業市場結構。外資進入方式包括新建投資或兼并收購進入、初次進入或第二階段進入。就初次進入而言,弗農認為,東道國原有廠商的市場份額將隨著來自國外的進入發生而下降,但勞爾卻有不盡相同的觀點。勞爾認為,跨國公司的進入,不管是初次進入還是第二階段進入,都將因其擁有的更大規模、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技術、工藝、更多樣化的產品及在融資、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優勢使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市場占更高份額的可能性更大(Lall,1979)。

二、FDI對中國市場結構的影響

貝爾曼和鄧寧等列舉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四種目的:尋求自然資源、占領當地市場、尋求經營的高效率、競爭策略的考慮(Behrman,1972;Dunning,1993)。引進外資是中國開放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一國能否有效引進外資,除了取決于該國的政局穩定程度、資源豐裕程度、勞動力價格、市場規模等因素之外,東道國市場結構的影響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壟斷為特征的FDI進入必然對我國相關行業的市場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一)FDI對規模經濟的影響

達到有效的規模經濟所要求的水平會推動市場集中,政策決策者的目標是既要利用規模經濟,又要保持市場的充分競爭。

在市場需求規模不變的情況下,隨著FDI的進入,行業內在位企業數量增加,平均的企業規模就有下降的可能。

然而,市場開放除了帶來外來的直接投資之外,也帶來了更新的技術和更大的市場需求。更新的技術使生產可能性曲線有了外移的可能、更大的需求則從需求方面為擴大規模提供了條件。因此,FDI對國內規模經濟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

關于FDI對規模經濟影響的典型案例是汽車產業。據有關資料,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國內汽車制造企業達200多家,平均生產規模為二百多輛/年,最小企業的僅為年產十多輛,規模經濟效應根本無法體現。隨著德國大眾、美國通用等跨國公司的進入,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發生了本質性變化。經過一段時期的競爭,國內汽車制造業優勝劣汰,存活企業的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如美國通用在上海的投資10多億美元生產別克轎車,年設計生產能力15萬輛,基本接近了最小有效規模。

(二)FDI對市場集中度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是新建投資。由于我國的經濟結構完整、部門比較齊全,FDI進入之初一般都會使國內市場集中度降低,從而促進市場競爭。

同時,在我國有兩種情況導致跨國公司在華新建投資提高了市場集中度:一是跨國公司的產量超過國內廠商所生產的數量,二是因為跨國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在國內是全新的產品。其中,后者更加普遍。以計算機產業為例,90年代初國內廠商還無力進行自主開發,結果國外產品迅速搶占了我國計算機市場,跨國公司大有壟斷我國計算機市場的趨勢。這種狀況直到90年代中后期國內聯想等廠商引進和自主開發之后才開始改觀。另外,我國的汽車工業也是一個典型的幼稚行業,FDI所帶來的產品一般都是國內空白的產品,如80年代德國大眾進入我國汽車市場之時,基本上壟斷了我國的中檔轎車市場,90年代末,三資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約占整個行業的65%,創造的利潤占整個汽車行業的80%以上(王洛林,2000)。

90年代中期以后,跨國公司以并購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案例增加,而且跨國公司把目標主要集中在處于困境中的國有企業。在外資并購過程中,這些企業大量讓渡股權,低價甚至無償出讓品牌、商業信譽、原材料、供貨渠道、產品銷售網絡等無形資產,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資的進入門坎,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同行業的國內其他企業面前樹起了競爭巨人。如柯達進入中國市場時,對我國除樂凱之外的感光材料實行了全行業的兼并,從而很快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而且我國政府承諾在4年內不批準其他國外廠商在中國的投資??逻_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大幅度提高,1998年達到了37.4%,超過了富士(25.6%),整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也隨之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FDI對東道國市場集中度的影響還取決于一系列因素:跨國公司在當地的規模以及持續增長的能力、跨國公司的市場績效以及對當地廠商長期的生存競爭能力的影響、是否有更多的FDI或貿易品的進入、東道國本地廠商對FDI的反應以及本地廠商的技術開發和模仿學習的能力、東道國市場其他競爭者的數量和規模。

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殊重要性,往往是一家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之后,其他跨國公司也會采取跟進策略。因此,只要政府沒有賦予跨國公司獨占權,單一的跨國公司不可能長期控制我國的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市場。如通訊行業,國際著名程控交換機廠商紛紛加盟中國市場的競爭,如AT&T、愛立信、北方電信、西門子、NEC、三星、阿爾卡特、諾基亞等國外廠商都在中國搶占灘頭陣地,到1995年底這些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占到了全國程控交換機生產能力的70%,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0%以上??鐕驹谖覈袌錾细偁幍耐瑫r,民族企業奮力抗爭,積極利用跨國公司之間殘酷競爭所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國的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在程控交換機行業,國內技術最早實現突破,發展最為成熟。大唐、華為、金鵬、中興、巨龍等公司具備了一定的自主開發能力,不斷推出新產品。1998年以后,國內廠商不斷從國外廠商手中攻城掠地,市場份額開始大幅提高,國外廠商壟斷我國程控交換機市場的局面開始被突破。

在跨國公司剛剛開始進入,我國一個行業中只有一兩家跨國投資企業時,的確存在跨國公司的市場集中度很高的問題。例如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在較長時間內幾乎是我國中檔轎車的唯一生產企業,產品價格也處于相對高位,但是隨著眾多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它們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一汽捷達、二汽富康都與上海桑塔納展開競爭,桑塔納的市場占有率開始下降。

從彩電業看,在大屏幕彩電上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曾經達到60%以上。但是,以長虹為首的國內彩電廠商不斷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努力推出新產品、提高質量、完善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奪回了市場。到1998年,我國彩電市場集中度CR4達到63.3%,國外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0.5%左右,而且前5位基本都由國產品牌占領。

(三)FDI對進入壁壘的影響

市場進入壁壘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壘,另一方面是來自在位企業的經濟性壁壘。

隨著FDI大量增加,來自各方的力量會促使我國不斷地降低對外商的政策性壁壘,減少對外商進入的限制,從而大大促進市場的競爭程度。另一方面,市場進入壁壘也會同時隨著FDI增加而提高。

1.FDI進入提高與成本有關的進入壁壘

先期進入的跨國公司憑借其龐大的自有資本優勢和多渠道的融資渠道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提高了行業的平均必要資本規模,對于潛在的進入者要想達到在位廠商相同的成本,其資本必要規模至少要達到在位者的規模。這種大規模的投資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如果沒有其他渠道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內廠商要想進入高檔轎車市場必須達到通用生產規模,否則會面臨成本的競爭劣勢。與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之前相比,這同樣也提高了國外廠商進入我國高檔轎車市場的進入壁壘,雖然相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具有壟斷優勢和雄厚資金實力的跨國公司更易于跨越這些壁壘。

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生產以及高度垂直一體化程度,可能掌握了某些關鍵的資源,可以利用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優勢在供應資源上享有價格優勢,FDI可以提高絕對成本壁壘。如我國計算機產業關鍵部件長期依賴進口,而在我國進行生產的跨國公司幾乎都在全球市場上進行電子產品的垂直一體化生產,因而在我國生產計算機的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公司內部的分工取得廉價的中間產品,對于在國際市場采購關鍵中間產品的國內廠商來說必然在這些中間產品上存在成本劣勢。

2.FDI提高了國內市場的產品差別化壁壘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國公司全產品系列化的投資在產品空間上構筑起了對潛在進入者的高進入壁壘。一是因為進入者進入時難以找到足夠的產品空間,擠入已有的產品空間必須付出比在位廠商更高的成本;二是因為在位廠商的多樣化產品可以進行風險成本的轉移,在競爭對手進入之時可以采取靈活的競爭手段以阻止進入者的進入。比如漢高公司在華建立了11家企業生產金屬化學品、民用粘合劑、家用洗滌品、化妝美容品和工業用油脂化學品,漢高的6大系列產品5個已來到中國。

(2)FDI進入我國市場之后實行多品牌的戰略提高了產品差別化壁壘。以我國的洗發護發用品市場為例,自從美國寶潔公司在1988年進入我國市場之后,很長時期處于市場主導地位,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寶潔公司利用多品牌的戰略形成了產品差別化壁壘。“海飛絲”、“飄柔”、“潘婷”、“沙宣”等,這幾大品牌占據了洗發護發用品一定的特性空間,品牌之間既有競爭又有自己的特色,并具有協同保護的功能。潛在進入者要想在這已有多種品牌占據的特性空間找到能獲利的需求空間難度非常大,多品牌相互交織地對特性空間的占有使進入者的滲透成本很高。

(3)FDI因為消費者的偏好忠誠而提高了產品差別化壁壘,對于潛在進入者來說必然花費更多的廣告推廣費用才能把消費者從跨國公司吸引過來。如可口可樂進入我國之后的碳酸飲料市場。

3.FDI提高研發、廣告上的進入壁壘

跨國公司研發的成果可以低成本地復制和在跨國公司內部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在國外子公司中可以共享,因而在研發上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在全球一體化生產、網絡化銷售中分散研發的成本。同樣,在廣告上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對于某些標準化的產品,廣告可以向子公司的產品延伸。因此,跨國公司不僅本來在研發實力上強于國內廠商,而且進入我國市場時可以利用研發和廣告上的規模經濟在我國市場上構筑進入壁壘,在相同條件下,潛在進入者要以更高的研發和廣告支出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三、結論

已有的研究表明,市場結構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具有雙重影響的關系。一方面,市場結構的構成要素(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度、交易成本等)是決定貿易流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動力機制,另一方面,FDI的進入也對東道國市場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至于具體影響的程度,則有賴于進一步以數據來進行更深入的實證,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作詳細的研究。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十分注重其理論的政策含義的研究。宏觀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維護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一方面,促進國內市場結構合理化,從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國際直接投資;另一方面,由于國際直接投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競爭條件(規模、技術、成本、信息、資本獲得性等)不同,導致的福利效果也不一樣。為了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防止部分企業濫用壟斷勢力,必須設計一套適合WTO要求和中國國情的競爭政策。

【參考文獻】

[1]李太勇:《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市場結構的影響》.[北京]《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11期。

[2]王洛林:《2000中國外商投資報告——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3]楊沐:《產業政策研究》.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年版。

[4]張紀康:《國際直接投資:壁壘.進入.效應》.[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5]Bain.J.,1956:BarrierstoNeu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6]Behrman.J.N.,1972:TheRoleofInternationalCompaniesinLatin.America:AutosandPetro-Chemicals.Lexington.MA:LexingtonBooks.

[7]Caves.R.E.,1974:IndustrialOrganization.inJ.H.Dunning,ed.,EconomicAnalysis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NewYork.Praeger.

[8]Demsets.H.,1982:BarrierstoEn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72:47-57.

[9]Dunning.J.H.,1993: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hatheGlobalEconomy.Workingham: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

[10]Lall.S.,1979:MultinationalsandStructureinonOpenDevelopingEconomy:TheCaseofMalaysia.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r,115.

[11]Stigler.G.J.,1968: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Homewood;Ⅲ:RichardD.Irwin.

第5篇

2007年5月,北京某四星級飯店,一個衣著簡樸的中年人帶著幾個隨從入住這里。他們明天就要飛往俄羅斯。這位來自浙江的制藥企業老板把兩家公司分別交給他的兒子和女兒后,帶著上千萬人民幣到俄羅斯赤塔州開發房地產。

在俄羅斯,他租下了三塊地。土地證、拆遷工作都已經做好了,這次去,他帶著翻譯和合作伙伴,5月底,中國的施工隊就已經進入俄羅斯了。

赤塔州當地政府給了中國商人很多優惠政策,讓這位境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家對錢景十分樂觀。“俄羅斯這個項目搞不好就回來制藥行業吃飯,搞好了拿到錢了,就資助制藥行業的發展?!?/p>

與這位浙江企業家的低調不一樣,河南商人龐玉良10億元收購德國機場一事讓很多中國人為之驚訝。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達733億美元,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對外投資全球排名已由2005年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

現在中國官方開始大刀闊斧地打開金融類境外投資的渠道。

7月25日,中國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局聯合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保險機構運用自有外匯或購匯進行境外投資。

這個《辦法》使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主體從人保、人壽、平安等少數幾家機構拓展到全行業。還放寬了其投資比例,允許保險公司運用總資產15%的資金投資境外。

按2006年年末保險業總資產1.97萬億元測算,有近3000億元保險資金可以成為中國送給世界人民的新熱錢。但這只是一個理論數據。

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張魏柏表示,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是一個趨勢,但近期還不會有太大的動作。“我們的保險公司大部分都是在國內,國外投資的經驗不多?!?/p>

這個消息對于已經在香港上市的平安保險和中國人壽都是重大利好。他們在H股市場融到了大筆資金,現在想的是怎么才能花出去。擁有最多自有外匯資金的中國人壽近日成立了境外投資管理部門,還與美國最大的上市資產管理公司富蘭克林坦伯頓合作。

對于大部分只持有人民幣的保險公司來說,把正在升值的人民幣換成外幣那是不明智的,更何況“在國外也很難找到比國內更好的投資機會?!睆堈f。

所有這些都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國外熱錢紛紛擁入國內,國內貨幣流動性過剩,房價、糧價都進入了通貨膨脹的周期。通過打開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渠道,引導國內資金外流,盡一切可能去減輕國內通脹壓力,這是決策者希望措施能帶來的效果。

第6篇

上世紀整個80年代,外匯短缺和資本短缺一直困擾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如從1978年到1989年的12年間,有10年是貿易逆差;實際利用外資中的60%左右是對外借債,每年實際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不到50億美元;外匯儲備余額(除1990年外)一直低于100億美元,1986年僅為20億美元。在長期存在對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及零部件的強烈進口需求,對資本充滿“需求饑餓”而外匯供給和資本累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和限制進口、優惠外資和管制資本流動的差別性措施,以緩解長期制約經濟發展的兩大瓶頸。從實踐效果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業績。從1992年開始,尤其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改革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持續保持了順差(除1993年以外),2005年的貿易順差達到創記錄的1018.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尤其是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不斷攀登新臺階,在1992年達到110億美元,1993年為275億美元,1994年為338億美元,1996年為417億美元,2002年為527億美元,2004年為606億美元。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55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余額,1994至1997年增加了1187億美元,年均增加300億美元;2001至2003年增加2376億美元,年均增加792億美元;2004和2005年則分別增加2067和2089億美元;2006年外匯儲備余額預計將達1萬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外貿、引資、外匯儲備以及GDP的大國。

我國在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取得顯赫實績的同時,下一步的發展也遇到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一是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FDl)增長拉動,不斷加劇了國際上的貿易利益沖突,也帶來經濟和產業安全問題。二是長期使用鼓勵出口和優惠外資的促進措施雖然大大緩解了外匯和資本缺口,但也存在著另一種資源錯配、價格扭曲和福利凈流出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觀念。如以前認為國內能夠生產、有資源或市場優勢,就不需要進口的觀念需要改變,能源和重要資源的進口、生態環境的進口、技術的進口就十分重要;以前不同程度存在著鼓勵擴大出口、不鼓勵增加進口,僅就貿易談做大做強的傾向和片面性,一些地方存在競相優惠外資、不優惠扶持內資,擴大而不是縮小內外資差別待遇和不公平競爭的與國內發展不協調、不配套現象,都需要改變。三是國際收支長期雙順差會導致實際資源凈輸出和發展受制于人的困境。四是缺少對內開放的配合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積極參與致使開放帶來的技術外溢、結構升級和主體成長低于改革預期。

對此,建立在一切為了出口的基礎上的外向型經濟模式需要轉變,應當轉向體制和機制上公平非歧視的開放型經濟模式,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開放型經濟不同于傳統的“一切為了出口”的外向型經濟體系,也不同于以前的對外開放政策,開放型經濟體制首先包括對國內和國外企業都公平對待和非歧視性的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其次包括有全球視野和大國責任的開放的宏觀調控體系;再次是包括積極參與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并貫通國際市場與國內統一大市場之間聯系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第四是包括承接國際制造業和服務業轉移的全球綜合運作能力,同時對世界開放市場的誠意;最后是包括內需為本、外需為輔、以我為主、差異競爭的大國開放戰略。在“十一五”規劃《綱要》所提出的各項發展目標中,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是外貿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目標。這意味著下一步的發展應在繼續保持出口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進口,提高國際資源能源、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服務對國內發展的注入和支撐;在繼續保持FDI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加快實現“本地化”和擴大對外投資,提高企業的全球化綜合運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繼續保持中國經濟整體保障能力持續上升的基礎上調整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提高中國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和體制調整的靈活性;在繼續保持外需持續增長的基礎上,提高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增長,構建一個以市場經濟和法治為基礎的比較完善和規范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機制。

二、“兩稅合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差異

1994年第五次稅制改革,奠定了我國當前稅收體制的基礎。在所得稅方面,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外國公司和其他經濟組織適用于《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以及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適用于國務院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條例》??偟膩砜?,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差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外商投資企業的實際稅率明顯低于內資企業。從稅率來看,這兩套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相同,均為33%。但外資企業基本稅率為30%,另3%為地方稅。但大部分地區對外資企業不征地方所得稅(據統計,只有不到1/4的地區征地方所得稅)。在特定區域和產業,對外資企業有所減免,分別按照24%、20%、15%和10%征收,而內資微利企業則只有27%、18%兩檔優惠,內外資企業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2)對外資企業稅基規定的范圍更加靈活。與內資企業相比,外資企業稅前扣除項目規定更靈活,標準也更低。工資、捐贈等全部列支予以稅前抵扣。

(3)對外資企業的減免稅優惠較多。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兩套稅法稅收優惠規定的相同之處在于,均允許企業實行年度虧損結轉。但在減免稅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享受到的優惠政策比內資企業多得多。內資企業享受兩項稅收優惠政策,而外資企業在地區、產業項目、行業、再投資、間接投資等方面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如外國投資者用利潤進行再投資,可退還已繳所得稅40%的稅款。

內外資差別的企業所得稅制度是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核心內容。據財政部門估算,外資企業實際所得稅負平均為11%,國內企業為22%,國有大中型企業為30%左右①。據估計,如果外資企業的所得稅征收水平達到國內一般企業的水平,2005年的財政將增收約1000億元。

隨著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以及中央提出的發展經濟根本思路的變化,必須對該所得稅體制進行重要調整②。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目前相對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提高、人民幣升值降低出口競爭力,因此,在沒有相對穩定的、可靠的替代政策的情況下,應該保持以往吸引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預期的稅制改革中,利益可能受損的外資企業對“兩稅合一”持反對態度,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影響政策,希望現行對外資的優惠稅制維

持不變③。

我們認為,實施“兩稅合一”完全必要,只要掌握政策力度、完善配套措施,現階段我國完全具備推行“兩稅合一”改革的條件。

2、“兩稅合一”的必要性

(1)在制度層面上,兩稅合一標志著我國在建設公平非歧視的開放型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法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方面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外資企業各種“超國民待遇”向國民待遇的回歸,應該成為此一階段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2)“兩稅合一”改革消除了對內資企業的人為歧視,有利于扭轉內外資企業競爭中,內資企業不利的競爭地位,有利于逐步消除外資或“假外資”企業的尋租套利行為,有利于各種部門、地方性優惠或歧視性政策的下一步規范與整合,有利于遏制目前外資對我國某些重要行業的全行業并購勢頭。

(3)該項改革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集中于跨國公司產業鏈中低技術環節、主要從事簡單加工工序的中小外資企業,往往依賴于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而生存。這類外資企業所占用國內優質要素,與其對我國經濟的貢獻不成比例。“兩稅合一”改革將壓縮這類外資企業在國內的發展空間,緩解外資經濟領域資源錯配、價格扭曲的局面。

(4)這項改革不僅將為內資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擴大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而且如果改革采取降低內資企業所得稅的方案,企業留存利潤的增加可望更多地轉化為研發投入。

3、“兩稅合一”的可行性

對“兩稅合一”的最大疑慮,是擔心政策調整會影響我國的投資環境、影響政策的連續性從而降低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實際上,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外資企業來華投資的動機已逐步從成本驅動為主向市場驅動為主的方向轉變,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在吸引外資過程中的作用已經明顯減弱。從我國投資環境來看,影響外資最重要的因素是國內穩定的宏觀經濟形勢、逐步放松的經濟管制和政府干預、以及經濟增長潛力?!皟啥惡弦弧彪m然在短期內可能會損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從長期看,該項改革實際是對我國投資法制環境的一種規范,實際上有利于保護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從政策連續性來看,統一稅制是世界各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激勵機制走向規范和公平非歧視的通行做法,美國等發達國家經常通過稅收制度的變化調節國內經濟。因此,該項改革并不說明我國投資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最后,關于“兩稅合一”問題,有關部門已在公開場合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多數外資企業一直高度關注相關改革動向,并根據對未來的預期做出適應性調整計劃。因此,“兩稅合一”對外資的實際影響必定將小于一般的預期。

財政收入可能的減收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兩稅合一”初期可能會影響所得稅收人,但從長期看,改革將有利于涵養稅源,也有利于我國真正走向“寬稅基、低稅率”的可持續的財稅發展道路。

三、“兩稅合一”可能帶來的利弊影響

1、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分析

本著“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大力推進“兩稅合一”的改革,符合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要求。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企業要求統一稅制、公平稅負、實現公平競爭的呼聲也日趨強烈。應盡快通過統一稅率、統一稅基、統一規范優惠政策,使得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實際征收在一個水平上。在此,我們考慮三種不同的“兩稅合一”方案,通過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判斷這些方案對宏觀經濟的影響④。

(1)如果調整的方案是一個折中方案:即,部分取消外資企業所享受的優惠稅收制度安排,同時給予內資企業某些類似外資的稅收優惠,從而最終的調整結果,使得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征收水平同時達到24%。則根據CGE模型的測算,同未調整情況相比,調整后的第一年:GDP將提高0.05%,居民消費提高0.18%,投資增長0.5%,進出口分別增長0.11%和0.13%,企業所得稅收人減少10%,財政收入減少0.95%,公共消費減少1.11%。調整后的第五年:GDP將提高0.05%,居民消費提高0.21%,投資增長0.53%, 進出口分別增長0.13%和0.15%,財政收入減少1.19%,公共消費減少1.25%。

(2)如果調整的方案“就低不就高”:即,維持外資企業目前享有的稅收優惠制度安排不變,同時將相關政策給予內資企業,最終使得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實際征收水平同時達到15%左右的水平。則與未調整的情況相比,在調整后的第一年:GDP將提高0.07%,居民消費提高0.23%,投資提高0.62%,進出口均增長0.17%,企業所得稅收入減少17%,財政收入減少1.17%,公共消費減少1.48%。調整后的第五年:GDP將提高0.07%,居民消費提高0.28%,投資增長0.66%,進出口均增長0.19%,財政收入減少1.40%,公共消費減少1.50%。

(3)如果調整的方案“就高不就低”:即,完全取消外資企業目前享有的稅收優惠安排,同時內資企業的所得稅政策不變,最終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實際征收水平同時達到30%的水平。則與未調整的情況相比,在調整后的第一年:GDP將減少0.02%,居民消費將減少0.05%,投資減少0.05%,進出口將分別減少0.06%和0.04%。調整后的第五年:GDP將減少0.02%,居民消費下降0.05%,投資減少0.13%,進出口將分別減少0.06%和0.03%。

從國際經驗看,多數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率在 20%至25%之間。如果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征收水平統一到15%的水平,雖然各類企業都不會對此有異議,但此項政策短期內對財政收入的影響過大,總的財政收入將下降1%以上。而如果將征收水平統一到30%的水平,則可能引起外資企業的強烈反彈。因此,第一種折中方案,即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征收水平統一到24%,可能更為可行。

2、對外資經濟影響的分析

稅收優惠政策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如前所述,隨著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安排的調整,該項政策的越來越不構成外商選擇投資地點的決策因素。所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執行該項政策的成本越來越高,這類“稅制支出”(Tax Expenditure)越來越喪失其必要性。

目前,除我國外,亞洲國家中只有印度、越南兩個國家實行內外資差別稅制,而這兩個國家都不會對我國的制造業直接投資流人構成重要影響。具體可作以下分析。

(1)是否影響我國的直接投資流人規模。現有大量定量研究表明,外資進入中國主要是著眼于中國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規模、成本低廉且供應充足的勞動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穩定的經濟與社會環境。在以上這些因素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僅僅外資所得稅政策變化,不會對我國每年的直接投資流人造成值得關注的影響。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十一五”規劃指出,必須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鼓勵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內需、內資等內生型增長因素的發展,如果“兩稅合一”造成外資流入量的某種程度的下降,也只是周期性或暫時性因素影響的結果。從長期看,“兩稅合一”所帶來的中國投資環境改善,將引致我國直接投資流入規模上一個新的臺階。

(2)是否會引起外資存量的變化。我們估計該政策不會引起外資存量的減少,大規模撤資現象不可能發生。對此,我們分三類企業進行分析。

其一,對于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在華投資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國內投資布點的沉沒成本巨大,不會因為企業所得稅制度的適度調整而撤資。

其二,即使是對那些嚴重依賴于稅收優惠政策的一些中小外資企業,也難以因為所得稅率安排的變化而重新選擇投資地點。因為這些中小外資企業在投資初期很少有利潤,企業所得稅不是影響這些企業經營的主要問題。當進入贏利期后,投資環境改善的收益大于所得稅負的成本,“兩稅合一”不會成為他們退出我國市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考慮到我國周邊國家所得稅率均高于我國(越南除外,為 17.5%),他們能重新選擇投資地點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其三,根據資本金來源來確定差別稅率的制度,在實踐中激勵企業“改頭換面”,因此那些原來屬于內資、出境之后以外資身份回到在國內投資的“假外資企業”則可能因為該項政策變動調整注冊登記。此類行為可能導致登記的外資存量下降,但不會對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

(3)是否會對大型跨國公司盈利狀況造成重大影響。近年來,大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主流。根據最新的統計,2005年在全球 5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已有近450家投資中國。跨國公司通過內部貿易、轉移價格實現利潤轉移,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而利潤轉移直接涉及所得稅稅基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跨國公司的實際稅負水平是監管者與納稅方博弈的結果。稅制改革僅從制度層面明確了納稅人的責任,具體還有待于新的監管手段、監管辦法去落實。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沒有稅收饒讓制度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并不能享受到我國所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利益。目前我國與我國簽訂稅收協定的80多個國家中,大多數都未實行稅收饒讓安排。我們向外資少收的稅,又被跨國公司母國所征收。因此,我國調整涉外稅收優惠制度,實際較多涉及的是稅收收入在投資者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分配問題,而對企業實際稅負的影響不大。

(4)是否會影響到中小外資企業的生存。如果外資所得稅實際稅負提高10個百分點,無疑會對一些中小外資企業造成重要影響。按照具體政策調整的方式不同,對中小企業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如果“三減兩免半”等減稅期政策取消,那些鉆政策空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反復注冊、反復享受優惠政策的個別外資企業可能將無法生存。個別企業避稅的動機加大,可能更多地依賴于其他不良途徑回避所得稅的征收。

四、“兩稅合一”的改革應考慮配套措施及過渡期安排

目前,對“兩稅合一”改革反應最為強烈的,是一些在國內投資的國際大型跨國公司。這些企業組織起來,通過各種渠道對相關政策施加影響。如前所述,“兩稅合一”實際是對我國市場競爭環境的一種規范,跨國公司應該是公平市場環境的擁護者,他們不能在享受高度市場準入、國民待遇的同時,妨礙我國對內外資企業實施公平待遇政策改革的進程。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此前所做出的涉外稅收政策調整之所以沒有對外資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其原因在于在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同時,出臺了諸多配套措施⑤。目前,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內生產要素價格有上升壓力,這些確實對外資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盈利狀況造成了一些影響。因此,可以考慮在出臺“兩稅合一”改革方案的同時,推出一些配套的改革措施降低所得稅改革的影響。

(1)“兩稅合一”的改革應與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換相配合。在著重考慮稅制的透明、簡單、公正的同時,兼顧企業總體稅收承擔水平不發

生大的變化。與稅務結轉、加速折舊的有關的規定,應成為新所得稅制度的重點。

(2)稅制改革應有利于監管成本的降低。新稅制可以首先廢除無效的稅收優惠鼓勵措施,更多地著眼于從監管層面消除現行稅法中的各種與扣除成本有關的虛報現象。

(3)考慮出臺過渡期安排。不同企業應區別對待,對于經營三年以上的外資企業應按照新稅則征管,個別困難企業可做個案處理;對已經簽訂合同,正在建設實施中的企業考慮過渡期安排,使它們能夠正常開工營業。

(4)與產業政策與區域發展政策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應同時給予內外資企業。

總之,“兩稅合一”改革屬于一種機制性改革。隨著利益格局的形成和固化,這類改革越往后推,改革的難度越大。目前,包括內外有別的所得稅、出口退稅在內的各種鼓勵外資、出口經濟活動的經濟政策,已經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產生了不良后果。資本項目經常項目的雙順差,通過外匯儲備、外匯占款的形式對貨幣政策執行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必須從宏觀調控的高度看待“兩稅合一”問題。這項改革所涉及的法律層面問題遠遠少于一般的估計。從具體稅收監管實施細節、征管辦法入手,稅收征管當局有能力在現有《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條例》框架不變的情況下推進實質意義上的改革。

注釋:

①參見2004年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在“中國改革高層論壇”上的講話。

②社會各界要求“兩稅合一”的呼聲很高。2005年兩會期間,民建中央就提出了《關于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的提案》。

③早在2004年1月初,微軟、摩托羅拉等54家在華跨國公司曾聯合上書國務院法制辦、財政部、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要求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能夠就現有的優惠政策給予外商投資企業5-10年的過渡期,并且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在新企業所得稅法中給出一個“合理的、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所得稅率。

④采用的CGE模型的基礎數據集是社會核算矩陣(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SAM以2002年投入―產出表為基礎,結合了經濟循環賬戶、資金流量表等統計數據。為了進行模擬我們將所有產業部分的中間消耗、增加值、所得稅等變量,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為內資與外資兩種類型。在基準情況中,內資與外資的所得稅率是根據所得稅額與利潤額計算而得;在模擬情況中,我們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根據模擬方案的設計進行外生給定,比如在“折中方案”中,我們將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均設定為24%;這樣稅率調整的影響就表現為各個宏觀變量在模擬情況的值,相對于基準情況變動的百分比。

第7篇

關鍵詞:外資并購 ;產業安全;二層面防范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04-0014-04

一、外資并購的新特點及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影響

跨國并購已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以往以合資和獨資為主的綠地投資模式逐漸淡化。近年來,外資在中國并購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速度不斷加快,并購規模不斷加大;并購條件越來越苛刻,如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率必須超過15%等;出現整體并購、聯合行動、全行業通吃的戰略(郭春麗,2008);采取分步實施、逐步滲透的策略,達到對并購目標的完全控制并盡可能實現對市場的壟斷(《亞太經濟》,王前超,2006)。外資并購一方面將有助于改善行業的組織結構,加快部分行業的組織重組;另一方面,外資并購直接改變行業的股權結構,外資對行業的控制力必將隨之增強(楊丹輝,2008)。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國際上各種金融資本更多地參與到國內企業的并購或股權改革。這類投資和并購的動機及操作方式都與以往綠地投資有很大不同,會給中國帶來許多產業安全問題。目前,中國仍然處于資本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豐富階段,外資并購為中國引進了急需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理念,補充了資金缺口,填補了一些產業空白,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但是,外資并購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包括外資并購形成的行業壟斷、民族品牌的大量流失以及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威脅。

(一)從宏觀上看,外資并購可能會破壞產業生態系統,削弱國家對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控制能力

外資并購重點轉向行業龍頭企業,采取整體并購、聯合行動、全行業通吃的戰略,這就會使產業更加集中,市場份額被跨國公司蠶食。外資通過控股控制中國市場,形成寡頭壟斷的態勢,取得行業壟斷地位,導致民族產業發展步履維艱。如果不采取相關措施,一旦外資形成壟斷、控制市場,不僅會獲得壟斷利潤、打壓市場競爭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更會使中國企業很難突破行業壁壘,進入市場,導致中國民族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對中國產業安全形成威脅。

外資多采取“斬首行動”并購中國企業,然后注入其在中國的業務、技術和產品,打擊跟進者,以圖壟斷中國相關行業,這樣會破壞中國的產業生態系統。一個國家的產業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步形成的,產業生態系統上的每個環節都是一個產業利益共同體,每個產業利益共同體橫向交流(人才、信息、技術知識,甚至模仿和約定俗成的行規)和縱向關聯(供應商、經銷商、顧客群體)之間穩定運行。如果外商并購眾多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產業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將威脅產業利益共同體的生存,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戰略利益流失和直接利益流失。戰略利益流失使國家對產業發展的規劃能力和控制能力被削弱,直接利益流失使民族產業失去自主發展的能力和機會。

(二)從微觀上看,外資并購擠占民族企業發展空間,造成中國企業喪失自主創新的能力

外資并購中國行業龍頭一般會采用四種方式打壓國內企業:一是控制企業原有的核心技術和品牌;二是終止企業運營;三是把并購企業轉變成跨國公司的一個加工廠,成為其全球生產鏈上的一環;四是利用自身巨大的品牌優勢、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對中國其他企業展開攻勢,擠占民族企業發展空間。從第一種方式看,控制知名品牌可以達到控制市場份額和增強競爭主動權的目的,因為與知名品牌相聯的往往是成熟的銷售網絡、可觀的市場份額、忠誠的顧客群體和良好的社會形象。之后,采用兩種方式使中國的知名品牌在市場上消失:一是對國產品牌進行“冷藏”或封存;二是利用中國知名品牌嫁接國外知名品牌(郭春麗,2008)。知名品牌的失去往往意味著失去一個知名企業,失去市場空間,失去產業發展的良好時機,有時甚至是永久地失去了一個產業。除了控制知名品牌外,控制核心技術也是外資并購目的之一,通過獲得被并購企業的關鍵技術,限制被并購企業的研發活動,從而摧毀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其結果是國家自主創新的基礎和路徑被破壞,中國將被鎖定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不利位置,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威脅產業安全。

二、外資并購對中國產業安全威脅的原因

外資并購之所以能成功,而且影響到中國的產業安全,不僅僅是因為“外患”,而更多地是“內憂”。這個“內憂”突出表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一)從宏觀上看,政府作為宏觀調控執行者,缺乏國家利益和安全防范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積極地吸引外資,給中國經濟輸入了新鮮血液。為吸引外商來投資辦廠,“引進技術”、“三免兩減”、“超國民待遇”等等“創新”,在30年改革的歷程中層出不窮。在改革初期,這樣的“創新”確實在中國的歷史上創造了奇跡。但是由于政策引導的結果,外資利用這些“創新”獲得低成本、高工資的優勢,并在與中國企業競爭中取勝。對于“準入領域”來說,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金融保險、能源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業等領域視為外資投資。而中國不僅準許外資進入這些領域,而且對這些領域加入WTO的承諾條款要比許多國家寬松,進入限制少,進入壁壘小。盡管中國已出臺相關的并購法律制度,但由于概念的邊界不清,很多詞語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定義,存在很多模糊地帶,在實際操作中主要由部門內部掌握,缺乏統一、透明、公開、可操作的產業開放邊界,在具體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郭春麗,2008)。

為吸引外資,有些地方政府更是以“引資額”作為政績的考核指標。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各地方相互拆臺,承諾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有時甚至主動迎合跨國公司的惡意收購,大量拍賣核心產業的龍頭企業給外資,而無視國家的產業安全問題。如果地方政府無原則、無節制地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就無法維護國家產業安全。而且在引進外資中,地方和部門利益訴求與國家利益出現沖突。中央政府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考慮國家經濟安全、產業發展和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地方政府主要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稅收、社會穩定、招商引資等問題,比較注重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就不同的政府部門而言,商務部主要考慮如何引進外資。國家發改委承擔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維護產業安全、保障公共利益等職責。由于各個利益群體在利用外資中追求的目標不同,一些政府部門和機構為了大規模引進外資,爭相出臺優惠政策,迎合外商的要求,放棄必要的監管和引導,忽視本國企業的利益和訴求,對產業安全和國家利益造成一定損害(郭春麗,2008)。

(二)從微觀上看,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缺乏資本市場防范意識

擁有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競爭取勝的根本法寶。隨著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企業要想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而企業核心競爭力關鍵在于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但是目前中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研發效率不高。另外,品牌建設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對品牌的建設不夠重視,沒有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品牌。

由于中國產業過于分散,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產業聯盟,面對國外跨國公司的競爭,外資很容易突破移動壁壘,形成控制力,威脅中國產業安全。中國的企業尤其大企業之間,不注意相互間的分工、合作,特別是建立技術研發戰略聯盟,以降低技術開發的風險與成本。

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很多是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的,一是合資;二是戰略投資;三是絕對控股。而中國大企業在制定企業戰略時,沒有能夠意識到資本市場的復雜性,不恰當地引進戰略投資者。對于某些居心不良的跨國公司,國內企業沒有看到其憑借著優勢地位,在看似令人滿意的價格后面,實施其打擊民族品牌、嚴格控制技術、充分占據銷售渠道的“惡意并購”。面對外資的“惡意并購”,國內企業沒有與主要的股東保持良好的關系,在遭遇“惡意收購”時不能保持團結,一致對外。

三、外資并購對中國產業安全威脅的二層面綜合防范對策

結合外資并購的新特點及中國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的不盡完善之處,可考慮采取宏觀和微觀二層次綜合防范對策,防范外資并購威脅中國產業安全。

(一)從宏觀面上,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應采取以下防范對策,防范外資并購威脅中國產業安全

1. 動態調整中國的外資政策和策略,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中國對外資的優惠反過來就是對內資企業的歧視,不利于中國產業安全的維護。國際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國民待遇原則本身就構成了對外資的優惠條件。因此,應對外資統一實行國民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的實施有利于為外商創造一個穩定、公平、有序的投資環境,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民族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平等競爭。

平衡利用外資方式,緩解產業安全壓力。引用外資的方式有多種形式,可以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也可以采取向國外貸款、在國外發行債權等多種間接方式,外商直接投資雖然不需要還本付息,但是,它是一種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式,往往會對民族工業造成較大的沖擊,危害中國產業安全。從國際經驗看,凡是在國際競爭力方面提升較快的國家,都采取間接為主的利用外資方式。韓國和日本是利用外資取得成功的典范。他們主要是通過引進間接外資,購買關鍵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創新,使民族產業逐漸壯大起來。

2. 盡快完善外資并購與國家產業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目前中國現行有關外資并購與國家產業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立法缺乏體系;二是立法層次低、可操作性不強、執行力弱;三是規章制度的合法性地位存在爭議。中央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及時補充現有政策法規,最好能形成體系,盡快出臺并完善外資并購的產業目錄和法律法規,制定對外資控制性并購的制裁措施,阻止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控制性并購行為。建立關鍵產業的產業安全評估和預警體系,提高對產業安全預警機制的重視程度,加強產業安全預警機制的數據庫建設,依據產業安全評估和預警體系,及時評估外資并購對關鍵產業可能造成的隱患,并根據評估情況,適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3. 建立外資并購國家審查制度,有效監管外資并購。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2006)曾經公開表示,要充分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加強對重大外資并購項目的審查核準,做好對外資并購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定工作,使外資并購活動更加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的需要。目前,中國對外資并購的監管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務院國資委等多個部門負責,實行多頭管理,部門利益沖突時有發生,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協調現象時常出現,加之一些監督和管理制度不盡完善,對外資并購項目的監管沒有完全到位。面對跨國并購的新形勢,國家應協調多個部委共同組建一個跨國并購管理機構,專門應對外資并購的發展。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協調并購各經濟主體的利益,以實現國家、參與跨國并購的中方企業及外方企業合作的“三贏”格局。

(二)從微觀面上,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應采取以下防范措施,防范外資并購威脅中國產業安全

1. 企業應做好“三創新”,即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產品的競爭力,也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為此中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創新體系,做好品牌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引進國外關鍵技術,把引進與配套、引進與學習、改造、創新結合起來。對外國的同類產品,有針對性地積極開發符合中國消費特點的品牌,根據消費者需求,及時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

2. 國內企業應建立起分工與合作的戰略聯盟。面對國外跨國公司的競爭,中國的企業尤其大企業之間,即使在市場上存在競爭關系,也應該注意相互間的分工、合作,特別是建立技術研發戰略聯盟,以降低技術開發的風險與成本。實施大集團戰略,改善中國產業組織狀況,通過企業的自我積累和對外并購,在國內形成一批可與跨國公司抗衡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同行業內的企業跨地區、跨部門的強強聯合,形成民族工業的中堅力量,凝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優質的資源得到集中,避免企業重復投資。不僅要立足國內市場保護自己,還要主動進入國際市場,這是民族工業積極保護自己的戰略。一旦自己的產品成為國際品牌,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就不是問題了。

3. 學習外國企業資本運營的經驗,熟悉資本運營規則。公司治理仍是中國企業成長的煩惱,資本運營則成為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中國目前在資本運營方面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資本運營理念扭曲;二是資本運營主體模糊;三是資本運營人才缺乏,資本運營中介組織嚴重不規范;四是對外資本運營較少。由于存在這些問題,使得外國企業有機可乘,通過“惡意并購”肆意進入中國市場,給中國產業帶來很大威脅。中國企業應該明確資本運營理念,以搞好自身的生產經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資本運營的基礎;明確資本運營主體,將企業作為資本運營的天然主體,而不是政府;培養大批具有廣泛的金融、證券、稅務、財務、法律、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且能夠熟練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的從業人員;完善中介組織市場,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資本運營中承擔的提供信息、咨詢、資產評估、融通資金等作用。資本運營沒有地域和國別限制,是企業將擁有的資本在全社會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國企業應該“走出去”參與國際資本運作,只有將自身做強做大,才會避免受到威脅。

參考文獻:

[1]高偉凱,徐力行.外資并購下發達國家產業安全防范體系的比較研究――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防范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8,(1).

[2]楊丹輝.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J].國際貿易,2008,(1).

[3]郭春麗.外資并購引起產業安全風險的途徑及防范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08,(2).

[4]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5]譚志斌,鄭偉.外資并購對我國宏觀經濟相關問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國際貿易,2006,(6).

[6]張文魁.外資并購并未產生巨大威脅,真正威脅的是限制內資[J].省略,2006,(6).

[7]林居樂.新形勢下的跨國并購與我國的產業結構[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3).

[8]景玉琴.開放、保護與產業安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第8篇

一、人民幣升值的理由

(一)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

經濟增長是一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它對匯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逐步融入到全球分工和市場體系之中,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對外貿易范圍不斷擴大,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經濟更是保持了高速增長。在2003-2007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始終保持在兩位數,即使是在2008、2009兩年,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出現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也分別保持了9.6%和8.7%的良好勢頭。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以及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使外國投資者看好投資中國的前景,不斷追加投資,引起了資本項目的順差,從而使得人民幣升值。

(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

國際收支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和實際水平。雖然我國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但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賬戶的順差對整個貿易收支的影響在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資本賬戶下的大幅順差,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從而導致外匯供給的增加,根據市場供需關系,供給增加必然導致價格下降,而貨幣的價格就是匯率。所以外幣相對于人民幣貶值,即人民幣升值。

(三)國際游資的大量流入

國際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了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本。由于中國經濟連續多年的持續穩健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他們把資本投資在獲利快且收益高的房地產等行業,大量國際游資涌入中國,引發了投資過熱的現象,從而導致人民幣升值。

(四)發達國家的強大壓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效應也日益增強。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21世紀初,中國經濟卻保持了令人驚嘆的高增長這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日益擴大的出口規模實際是在向發達國家輸出通貨緊縮,因此,除了對中國出口商品實行很高的貿易壁壘,他們還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此來維護他們的經濟利益。今年美國國會提議對人民幣實行反補貼就是迫使人民幣升值的表現。

二、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一)積極影響

1.有利于企業競爭的優勝劣汰,促進產業調整結構。通過貨幣升值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業中那些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管理不善的低效率企業擠出制造業,這符合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貨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增強競爭力,讓那些富于創新、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強者更強。人民幣升值對加工貿易的影響較小,加工貿易周期長,常常與美元匯率變動周期不同步,加上貿易的80%以上由美元計價。但對一般貿易而言,人民幣升值不利于其出口。因為以外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原材料、生產設備比以前便宜,這有利于加工貿易企業提升其產業水平。人民幣升值,國外產品價格相對下降,有利于企業花更少的錢引進國外生產技術及設備,使得企業采用高新技術的成本降低,從而提升產業結構水平。理性的企業可以選擇用成本下降的技術去替代勞動力,改進目前的生產技術,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難以將匯率變動的風險因素通過降低勞動力成本來轉移,只能選擇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通過技術升級來規避風險。那些無法提升產品結構的企業必然在競爭中被淘汰,而生存下來的企業,其產品結構將會有很大的提升,有利于產業企業及行業的長遠發展??傮w來說,人民幣升值對產業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提高進口能力。人民幣升值以后,人民幣值錢了,有助于提高我國的進口能力。進口能力提高對人均資源、能源貧乏的中國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以發揮比較優勢為中心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下,因人民幣大幅度貶值所帶來的貿易條件的改善,中國本來就十分稀缺的資源、能源也和廉價勞動力一樣地大量出口了。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不僅造成了珍貴資源的低效率運用,而且因開采過度,還造成了生態和環境的嚴重破壞。如果國內稀缺的資源和能源繼續大量地廉價地用于擴大出口,即主要為滿足發達國家的市場需要而使用,則中國經濟終將陷入難以持續發展的境地。2003年經濟快速發展中所出現的原材料和能源不足,意味著資源和能源己經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已經敲響了這方面的警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大量地廉價地進口資源和能源,無疑是非?,F實而有意義的課題。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人民幣相對購買力增強,這樣對于資源和能源的進口能力也大大加強。

3.人民幣升值有利于制造業降低生產成本。人民幣升值的明顯好處是有利于制造業降低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際競爭力。由于中國加工貿易的比重高,制造業生產成本中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比重很高,這些進口零部件和材料的成本構成了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相對而言,工資成本所,比例就小得多。2007年,中國制造業在職職工的工資總額為3,219億元,只相當于全部國有及以上國有工業企業銷售總額109,486億元的2.9%和銷售總成本90,244億元的3.6%.2008年,中國進口額為4,128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的進口1,631億美元,按人民幣換算為13,496億元,約相當于制造業在職職工工資總領的4倍多。人民幣升值,使得進口材料的成本降低,從而使制造業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出口競爭能力。

4.人民幣升值利于清償外債,減輕債務風險,促進外商間接投資。隨著資金需求增加和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中國對外負債近年來也出現了迅速增大的趨勢,截止2008年12月31日,我國外債余額高達3746.6億美元。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將日漸完善,利用外資的經驗將日漸增加,利用外資的能力將日漸增強,資金需求也將日漸增大。不論內債還是外債,從借到還都要經過一定的期限,而在此期限里,由于受匯率、利率的影響,債權人和債務人都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對于我國的外債而言,作為債務人,隨著人民幣升值,到期需要償還的外債本息所需的本幣數量將相應減少,這樣可以減輕國家和負外債企業的債務負擔。

5.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降低物價水平,抑制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人民幣升值通過影響進出口相對價格,進而降低貨幣供應、生產成本、海外收入、預期等,從而對國內產生類似于貨幣政策緊縮的效果,降低國內通脹水平。但在實踐上,伴隨著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內物價水平一直不斷地上漲,在我國出現了升值和通脹并存的局面。這說明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的抑制作用目前并未顯現出來。當然,引起國內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需求拉動的通脹壓力、有供給沖擊的通脹壓力、還有結構性通脹壓力。人民幣升值對通脹的抑制作用主要體現在減輕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但由于成品油等資源品價格仍未放開,又加上國際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超過人民幣升值幅度,這一效應被大打折。

6.人民幣升值可減少貿易摩擦,改善外貿環境。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持續增長,外貿出口環境惡化。來自商務部的資料表明,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46起,涉案金額11.1億美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首次遭遇反補貼調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額成倍增長。外貿出口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出口大國,外貿結構不合理。論文格式中國的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對這些國家的貿易占了總出口的83%;由于出口產品類型單一,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出口產品價格處于低價位。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一方面需要出口來拉動經濟,另一方面隨著出口的增加,中國的貿易條件也越來越惡化。而人民幣的升值可以降低中國的貿易順差,減少中國和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改善外貿環境。這一次人民幣的主動升值,減少了這些國家制裁中國的借口,從而使彼此之間的貿易摩擦得到一定的緩解。

其實人民幣升值的好處還有很多,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購買力增強增加了我國百姓的財富效應,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歡到國外去度假旅游或接受教育。他們就是本輪人民幣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得到了比其他國人更大的財富效應,也就是說他們變得更“富有”了,今后他們出國留學或旅游,將會花比以前更少的錢。

(二)消極影響

1.對出口企業形成較大沖擊。匯率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理論上講,一國貨幣升值,使得本國產品用外國產品表示的相對價格上升,意味著本國產品變得相對昂貴,本國產品的競爭力相對下降,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國內外的居民就會增加對外國產品的需求,減少對本國產品的需求,從而導致本國出口數量減少、進口數量增加。

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惡化了我國貿易條件。通常,一個國家貨幣匯率對該國進出口能造大影響,取決于該國進出口產品的需求彈性大小,目前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是電子品,業成品等,這些產品在國外市場暢銷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低廉的價格,其價格彈性很大,人民幣升值將會大大抵銷這些產品的價格優勢,降低國外對我國產品的有效需求,最終低國出口額。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加大企業的財務成本,壓縮了利潤空間。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課題組(2008)在研究報告中對出口企業利潤率及其增長率進行了調研分析,報告出我國出口企業利潤率主要集中在5%以內, 5%--10%這個階段占據了28.0%的比重,而利潤率在10%以上的則比例很小,低利潤率是目前我國出口企業的一大特征。另外,對于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來說,84.07%的出口企業利潤集中在5%以內,其余的利潤率也在5-15%之間,利潤率超過15%的為零。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導致了出口企業的匯兌損失,這部分損失記錄為企業的財務成本,進而提高了出口企業的總體成本,壓縮了利潤空間,出口企業生存壓力劇增。而我國出口企業大都集中在紡織、服裝等低技術含量的企業。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帶來不少沖擊。任香芬(2010)認為,據初步估算,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出口產品的營業利潤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棉紡織行業約下降12%,毛紡織行業下降8%,服裝行業下降約13%.

下面以珠三角地區為例來說明。珠江三角洲地區外貿依存度高,出口商品結構以低技術水平的勞動密集型制品的輕紡產品等為主,出口品附加價值低,價格彈性大,國際競爭力弱,貨幣匯率風險大。這樣的經濟結構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較大。以紡織行業為例,紡織服裝行業原材料主要來自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國際市場份額又是建立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之上,使得紡織服裝行業對人民幣升值異常敏感。因此,人民幣升值削弱了珠三角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根據權威部門測算,人民幣升值1%,服裝行業利潤下降4%,而整個紡織服裝行業平均利潤率僅有3.3%至3.4%.珠三角的紡織服裝行業以服裝為主,服裝行業因出口依賴度最高,受損最大。近來,人們時??梢月牭街槿堑闹行⌒图徔椘髽I倒閉或遷移的消息。從總體上說,人民幣升值對珠三角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較大,并且這種影響已逐步體現。

2.人民幣升值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穩定有利于長期資本的輸出和輸入,使資金的供求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調節,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假如匯率不穩定,就會阻礙生產性資本的國際流動,而投機性的短期資金卻因此會在國際間作頻繁流動,從而形成了對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的外來沖擊。

人民幣升值對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抑制的作用,但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資受匯率變動的影響不同。

對于具有真實投資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外幣的購買力下降,資產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以外幣計價的本國資產價格上升、注冊資本金增加,外資企業在我國當地購買設備、廠房等前期投資所需要的啟動資金也會增加。這樣,外國投資者在我國的投資成本和經營成本都會提高,大大抑制了其在國內的獨資和并購行為。

對己在華投資且“兩頭在外”的外商而言,“兩頭在外”即原材料來自國外,產品銷售國外,人民幣快速升值一方面通過相對價格效應影響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進口的價格效應降低其產品的成本。因此,對這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資來說,人民幣快速升值的影響較小。

對己在華投資且“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外商,其影響又分兩種情況,若原材料依賴于進口,成品在國內銷售的,會通過降低成本、擴大利潤從而刺激該類生產的擴大;若產品用于出口,原材料在國內采購,國內物價上漲及出口產品價格的上升會對該類外商直接投資起到抑制作用。

對已在華投資且“兩頭都在內”的直接投資,即原材料和銷售都在國內的投資,由于要素價格和產品價格都在上升,其影響也較小。人民幣快速升值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利潤分配及分配利潤的匯出也會產生影響。總的來說,人民幣快速升值對未來外商直接投資起抑制作用。

對于國際游資來說,人民幣一路小幅升值,形成了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從而導致國際游資大幅流入我國,豪賭人民幣升值。目前我國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匯率仍未對外開放,導致熱錢以各種非法途徑潛入我國境內。國際游資規模大,流動性強,趨利性明顯,是造成金融市場動蕩的潛在因素。

3.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收入和資源分配的影響。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如果一國貨幣出現升值,會使國際貿易商品的制造商和銷售商以及向國際市場輸出勞務的單位獲益減少。因為他們的競爭地位在本國貨幣貶值后得到了削弱,他們的銷售收入自然會有所減少。與此同時,升值使另一些經濟階層的利益受到提升,受貨幣升值而受益的主要是依靠生產和出售非國際貿易商品而獲取收入的階層,如公務人員、教師、建筑工人等,他們的生活費用會因貨幣升值而相對減少。從生產要素即資源的分配角度來分析,升值使生產國際貿易商品企業的生產規模減少,利潤減少,將使資源從生產貿易商品的部門向非貿易品行業轉移,造成生產要素在不同經濟部門間的流動,這樣不利于一國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

4.人民幣升值會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場的穩定。每一個國家的外匯匯率在通常情況下是基本穩定的,但一旦遇到升值壓力,就迫使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從而使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財政赤字將由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另外,人民幣的升值,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尤其是對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會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這對于依賴外國資本而繁榮的中國來說,其可能造成的打擊不容忽視。

5.人民幣升值對就業產生較大沖擊。匯率變化對就業的影響主要通過產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來影響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決策,進而影響勞動就業。主要的傳導機制有產品出口和勞動效率等。

匯率變化改變了國內產品的相對價格和競爭力,比如人民幣升值提高了國內產品的相對價格和降低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使得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即國內產品需求減少,從而就業減少。

人民幣升值提高了國內產品的相對價格,加劇了產品的外部競爭,迫使部分低效率或低利潤的中小企業倒閉,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也會努力提高勞動效率,從而減少就業。其中影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有紡織服裝、制鞋、玩具、摩托車、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車等勞動密集、出口依存度較大的行業和農業等行業。以紡織服裝行業來例,我國紡織品出口依存度為20%-30%,加工貿易只占全部出口產品的27.6%,紡織品平均銷售利潤只有2.5%;服裝出口依存度近60%,加工貿易占全部出口的30.4%,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為4%;紡織服裝業從業人員1800多萬。如果人民幣升值10%左右,紡織服裝的出口會大幅度下降,保守估計可能導致全行業萎縮20%,影響就業達360萬人。

由于人民幣升值惡化了了利用外資的環境,減少外商投資,資本的減少最終會體現在就業上。人民幣升值還將影響到多個相關行業,導致其就業機會的減少。由于人民幣升值,國外游客來華旅游成本上升,就會減少來華旅游和消費,這會對國內服務業、旅游業等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到這部分的就業人群。

三、應對人民幣長期升值的思考與建議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一柄“雙刃劍”.這就需要我們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采取正確的策略,充分發揮其帶來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帶來的消極影響。鑒于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企業的建議

1.加強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創建企業自主知識品牌。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處于產品生命周期越上游的國家就越能從該產品的生產中獲益。我國企業應轉變傳統的以數量賺錢的方式,不斷研發新產品,打造自主品牌,而不應僅僅充當“世界的加工廠”.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主動調整企業的長期經營目標,重新審視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企業要通過作為跨國公司價值鏈節點在價值鏈體系中的運行,充分利用價值鏈中的資金、技術與管理資源,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水平,以便在世界市場范圍能尋找生存空間,最終達到實現產業升級和推動產業發展,使我國走向工業強國的目的。

(二)對中央銀行的建議

1.堅持人民幣主動升值并積極促進東亞各國金融合作。堅持人民幣主動性升值的制度,避免被動性的劇烈升值,同時完善人民幣的定價機制。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過程中,要慎重確定“一攬子”貨幣中的幣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積極推動區域貨幣的一體化,尤其要加強與東亞各國的金融合作,不斷將我國貨幣的堅挺作用體現出來,使人民幣在東亞地區自由流通并最終建立與我國經濟大國地位相應的強勢貨幣體系。

2.合理利用外匯儲備。合理利用我國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這是應對人民幣升值貿易沖擊的關鍵。外匯儲備過多,外匯市場上人民幣供不應求,由于匯率是由外匯市場的供求決定的,因此人民幣升值。當前在保有足夠外匯儲備的前提下利用外匯購買我國稀缺的資源、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三)對人民幣匯率改革走向的建議

關于“人民幣匯率何處去”的問題,其實我們更加關心的不應是匯率本身的漲與跌,而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的走向,只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得以妥普解決,人民幣匯率才能真正如愿的在市場力的作用下形成并自我調節,也才能有效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诖耍槍θ嗣駧艆R率改革提出以下建議:

1.應考慮針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過高的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舒緩升值預期,降低以投機人民幣升位為目標的外資流入。(1)可以考慮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適度調整人民幣匯率的貨幣籃子或設定階段性升值上限,增加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影響升值預期。(2)按照外匯管理部門“促流出、重監管”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繼續拓展外匯資金流出的途徑,另一方面施以重拳打擊非法跨境資金流人。這方面,我們已經看到外匯管理部門正有序推進相關措施和做法,衡要注愈的是政策措施制定上應當保有靈活性,即面對匯率形勢的變化,在人民幣匯率沒有完全市場化之前,不至于造成外匯出口打得開關不掉的被動局面,一旦人民幣匯率預期掉頭,大f的外資流出將是十分危險的。更重要的是,外匯管理應當更多考慮由應對式管理向先導式管理轉變,力求更大程度的體現外匯管理對人民幣匯率的主動牽引作用。(3)落實好“藏匯于民”的政策,在目前的形勢下,央行由于持有巨額外匯儲備,正直接。露于匯率風險之下,沒有任何級沖和疏導的空間,藏匯于民旨在通過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建立起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協調疏導的蓄水池,可以對匯率風險的緩釋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

2.面對外匯儲備規模巨大,風險積聚的問題應積極探索拓展外匯儲備的經濟功能,用活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從成因分析,有一部分是具有財政資金屬性的,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來使用。對于這部分外匯儲備,可考慮按照財政性資金的使用原則,將其配!于調節當前宏觀經濟中的失衡問題,比如對國家戰略支持的進口企業按照實際進口量進行適度補貼,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的開發等。

從中長期看,致力于完善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加強金融體系建設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應有之道和必然選擇。在人民幣匯率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聯動效應下,契合金融改革步伐整體推進,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態度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也是最終取得成功的希望所在。

3.針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問題借用法國人巴怡利埃對股價變動的判斷。由干匯率決定因素的多樣化和復雜性,短期匯率的走勢同樣是隨機游走的。就好像市場的多種力量共同站在翹翹板上去找尋平衡點的過程一樣,制度改革始終在追求平衡點的接近和跨越,也許找尋永遠難以實現真正的平衡,但事實已經不斷證明,這種找尋平衡的過程會令經濟體受益并推動經濟水平的持續提升,是值得我們堅持的。

第9篇

人民幣2005年7月21日前實行的是盯住美元匯率制。從1994年算起人民幣近14年都處于升值趨勢中,人民幣升值是以人民幣匯率下降形式反映出來的,即1美元兌換的人民幣金額減少。2008年4月11日,人民幣兌美元首破7.0元。人民幣升值筆者從兩方面來考慮:

1.從經濟學上分析

從經濟學上講,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國家經濟的增長。人民幣匯率從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已近十多年沒有進行較大的調整,而這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國外經濟機構的評價。國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伙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

(3)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4)與各國貨幣升值的比較。近十幾年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

2.從國際政治上分析

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有學者特別指出,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吁人民幣升值,背后還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制造業的選票。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造成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因素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化競爭的無形之手。

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與美國對華反傾銷政策一起,構成了布什政府對華經貿政策調整的新內容。

二、剖析人民幣升值對貿易結構的總體影響

人民幣長期的升值過程必將改變國內資源配置的方向。過去在出口拉動型戰略下,國內非貿易部門的發展受到了壓制。在本幣低估的情況下,非貿易品部分間接的為貿易品部門提供補貼,貿易部門雖然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特別是加工貿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總體來看,整體的貿易順差處于低水平擴張的狀況,大量產業資源流向了低附加值制造業,非貿易品部門的各類資源要素(包括勞動力)面臨著向底部競爭的惡性循環,國內消費需求無法有效啟動。

人民幣升值將降低進口產品價格使得原材料進口依賴性強的企業受益(前提是匯率升值能強過價格上升)。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提升出口產品價格,降低產品國際競爭力。從長期來看,由于企業的成本收益受到影響,其必然將隨之進行相應的發展戰略調整,進而將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和國內產業結構產生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的產出定位將會逐漸轉向國內市場。對于資源和商業終端體系的占有將成為未來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領域。技術引進和設備升級將成為進口的重點目標。

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逐漸成為出口的主導產業。產業上下游整合的力度將加強,增強行業進入壁壘、占領長期優勢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強化戰略部署和提高議價能力將成為立足于長期發展企業的優先選擇。以下具體列舉匯率的變化對石油石化等行業的影響情況:

1.對石油石化的影響

匯率是一個影響石化行業盈利的主要外部因素。石化行業對進出口的依賴性比較強,特別是大宗原材料部分。匯率的變動直接構成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由于不同子行業對進出口的依賴程度不同,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不同子行業的影響也是有差異的。

從進出口的角度分析,匯率的升高必然會降低進口的門檻和增加出口的難度。對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我國主要是進口,例如合成橡膠和合成樹脂,而出口則主要集中在基礎化工原料,在這方面的優勢是資源,而不是技術。因此,匯率的升值必然更加強化附加值高產品的進口,導致國際產品對國內市場占有的加劇。同時,會更加壓榨資源類化工產品的利潤空間。

對原油開采業的影響。對于原油開采行業,目前我國進口依賴度比較大,從理論上講,如果人民幣升值1%,進口的原油價格用人民幣衡量就會相應降低1%。對國內原油開采業來說,售價也將下降1%,對開采業的影響是不利的。

對煉油行業的影響。對于煉油業,由于人民幣升值1%,則原油成本相當于下降1%。而成品油價格的定價機制是區間機制,售價不僅僅與國際定價有關,還與定價機制有關。因此,國內的成品油價格與成本并不聯動。

對大宗化工品的影響。對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為代表的中游產品來說,目前處于進口大于出口的格局。

對綜合類石化公司的影響。對于綜合類的石化公司來講,主要的原料供應來自國外,如原油,而自己的產品主要是滿足國內市場,所以匯率上升將獲得成本降低的好處,但自己的消費市場可能面臨國外低廉產品的沖擊。

總之,匯率將通過價格和市場競爭,對石化子行業產生不同的影響,需求將部分抵消價格波動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同時,匯率因素雖是影響因素,但并不是主導影響因素,如果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幅度在5%~10%之間,這樣的一個幅度不構成對石化行業的根本性影響。

2.對電力行業的影響

我國電力企業利用外資比例總體很小,部分電力企業利用的外債主要是美元和日元,且多屬于長期借款。根據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制度,匯率變動產生的外幣折算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償還期之前只影響其財務報表,并不影響其實際現金流。若人民幣步入升值通道,遭受巨額匯兌損失的電力行業業績將有較大改觀。

3.對信息家電業的影響

對于信息產業而言,大量進口配件的企業從人民幣升值受惠。比如筆記本制造業,國產筆記本雖然不是整機從國外進口,但是很多配件都是需要進口的,而這些配件的成本是占整體成本很大部分,所以必然帶動筆記本價格的下降。

4.對紡織行業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紡織行業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據研究,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如果人民幣升值5%~10%,行業利潤率下降10%~60%。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行業受損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進企業,因利潤率較高,導致成本中可貿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損的絕對額較大,但利潤率下降的幅度較??;加之議價能力較強,因此龍頭企業所受升值的負面影響小于全行業。但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企業議價能力下降,如果企業為非龍頭企業,議價將受人民幣升值較大影響,人民幣升值的邊際負效應會擴大。

三、人民幣升值趨勢條件下貿易結構調整的幾點設想

1.以競爭優勢為導向

中國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主要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一優勢造就了中國作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地位。但是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愈來愈明顯,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摩擦相繼增加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與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的要求日益迫切,為此,中國需要通過國內改革與發展,超越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約束,創造國際競爭優勢。創造國際競爭優勢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貿易結構導向的轉變,即以資源稟賦為導向轉向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是通過各種創新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等途徑有效的進行由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化。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而競爭優勢是國際競爭中更具能動性的因素,比較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目前中國國內企業和產業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能力較差,中國不少企業和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優勢。為扭轉這種局面,適應人民幣升值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中國外貿發展戰略認比較優勢為導向轉向以競爭優勢為導向的軌道,實為必然的選擇。2.推進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提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

由于制度的形式和效率是有差異的,由此產生各國基于制度差異的競爭優勢,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尚未被人們高度重視的特殊競爭優勢。在有利于競爭優勢持續提升的各種制度安排中,產權得到明晰界定且可得到明確保障以及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正確實施是最有效的。因此應通過制度創新努力構建這樣一種環境:有關經濟主體對其貢獻性努力能盈利且可持續,經濟主體所從事的技術含量高、外部效應大、動態規模效應突出的產業能得到政府的適當保護與政策扶持。只有這樣,經濟主體才會有創新的激勵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這不僅可以使經濟主體獲得創新利潤,而且可以使經濟主體從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中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從而推動中國貿易結構的升級。

科技創新在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優勢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技術創新不僅使創新國在國際貿易中不斷保持競爭優勢,而且還會使它們得到額外的利潤和更多的好處。

3.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貿易結構升級

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只會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好的盈利空間,而目前在中國9個高技術領域中,貿易競爭力較強的只有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兩個領域,其他7個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數。因此,不斷提高高技術產業的比重,促進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推動貿易結構升級,無疑成為今后貿易的發展方向。

為了推進貿易結構升級,在進動中,應通過關稅的結構分布所形成的有效保護以增加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力,在出動中,應采用鼓勵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以提高高技術產品出口面臨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出口效益。

此外,在對外商逐步實施國民待遇的同時,仍使用一部分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領域,同時,增加對低技術產業投資的約束力度,以提高與貿易有關的外國直接投資活動的技術含量,推動貿易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4.尋求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在被低估的人民幣的貿易條件下,中國賤價賣給外國的商品不但耗用了中國的資源和人民的勞力,也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環境。人民幣升值后,貿易發展的著眼點應置于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密集型綠色產業上。應把開發綠色食品、綠色紡織品和服裝、綠色中藥、綠色機電產品、綠色包裝等綠色產業和產品作為優化出口產業結構,提高出口檔次和競爭力、爭奪21世紀國際市場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舉措。進口貿易應積極鼓勵引進有利于環境的技術與設備。堅決禁止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包括危險廢物和國外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加強進口商品檢驗和檢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及動植物安全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為此應建立中國的綠色壁壘體系,以維護國家基本安全,保護人民和動植物健康安全,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建偉余明: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波動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7

[2]張志超關志雄:再談人民幣匯率走向[J].國際經濟評論,2007

[3]宋泓:工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6

[4]郭樹清:人民幣匯率與貿易和經濟[J].中國外匯管理,2007

[5]杜進朝:匯率變動與貿易發展[M].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

[6]江小涓: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第10篇

關鍵詞:行業定位 被動管理 主動管理 核心價值

中圖分類號:F83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019-03

一、我國信托行業定位的歷史軌跡

我國信托業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最初信托公司成立的目的在于探索引進外資的新渠道。但隨著信托公司的職能由對外融資逐漸擴展到國內的資金融通,隨著我國信托機構的逐漸快速增加,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監管機構開始了對信托行業的調整。在調整―發展―問題―調整的循環中,監管機構共進行了6次整頓:

第一次整頓開始于1982年4月,整頓的要點是信托投資業務一律由人民銀行或人民銀行指定的專業銀行辦理。經批準辦理的信托投資業務,其全部資金活動要納入國家信貸計劃和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目的在于清理非金融機構設立的信托公司,禁止變相的信貸業務。

第二次調整是在1985年9月,人民銀行發出通知,決定停止發放新的信托貸款,停止新增信托投資,明確了信托公司的經營范圍,并明確框定了信托公司的資金來源渠道。目的在于打擊信托公司超范圍經營,避免其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

第三次調整是在1988年10月,依循著撤并信托機構、壓縮信托公司的政策方向,基本上是前一次整頓模式的復制。

第四次調整是在1993年到1996年間,監管機構決定信托投資公司與專業銀行脫鉤,壓縮信托投資公司數量,從1995年的392家下降到1996年的244家。目的在于改變信托公司高息攬存、盲目投資、不良資產增多的現象。

第五次調整是在1998年6月,對所有問題嚴重、地方政府不愿救助或無力救助的信托公司一律實行停業整頓、關閉、撤銷,并進入清算程序,而且信托業與證券業徹底分離。

第六次整頓是在2006年12月,對信托業實施分類監管,信托公司或立即更換金融牌照,或進入過渡期。新規下發之后,各大信托公司開始實業清理,爭取早日換發新牌照。

以《信托法》、《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和《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為標志,中國信托業步入規范運行的軌道。信托從以信貸、實業和證券為主營業務和收入來源的模式,轉向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為主營業務,以收取手續費、傭金和分享信貸收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金融機構。2007年1月,銀監會修訂的《信托公司管理辦法》與《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正式出臺,“信托新兩規”的修訂,開宗明義強化信托公司的信托功能,提出防范風險與鼓勵創新并舉。2010年銀監會《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信托行業正式進入凈資本管理時代。

二、我國信托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信托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國信托行業持續擴容,行業發展景氣度大幅提升。從2006年到2010年五年間,中國信托業管理資產規模高速擴張,規模從3000多億擴張到3萬億,增長達10倍。在信托產品數量上面,2006年全行業共發行534只信托產品,發行規模達到400億元;而到2010年全行業發行2566只信托產品,發行規模達到2800億元。

從行業整體盈利情況來看,2006年行業整體凈利潤為42億元,至2010年行業整體凈利潤達到162億元,增長4倍,信托行業的繁榮活躍了中國的資本市場,也使其逐步縮小與銀行、保險和證券之間的發展差距。

從結構上看,截至2011年上半年,單一資金信托仍占據主要地位,占比為72%,集合資金信托以24%位居第二,管理財產類信托僅占4%;從信托資產運用構成來看,融資類信托仍占據主要地位,占比為57%,投資類信托以28%位居第二,事務管理類信托占15%;從信托資產的投向分布變動來看,隨著我國對基礎產業投入的加大以及2008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施行,投向實業的信托資產占比由2007年的10%逐步上升到2010年上半年的19%;與此同時,信政合作信托資產占比由2010年的12%下降到2011年年中的8%,銀信合作資產占比雖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50%以上。

從行業集中度上看,截至2010年,以凈利潤為參考標準,行業共有65家信托公司,排名前5名的信托公司凈利潤占全行業43%,前10名公司占全行業58%,前15名公司占全行業68%。

(二)持續發展的問題依然嚴峻

雖然目前信托資產管理規模超過公募基金,信托公司收入和凈利潤也大幅上升,但我國信托行業發展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信托的可持續發展。

1.行業定位模糊,信托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在過去的30多年中,信托公司每三五年都要“面臨調整”,每次整頓都沒有真正回答信托公司的主營業務和盈利模式。雖然銀監會多次表示信托公司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專業機構,但在專業理財機構的定位下,信托公司仍面臨和銀行、券商、基金、保險公司的競爭,這些機構都有自己的專營業務。信托公司表面上是金融百貨公司,但實際上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將遭受其他金融機構的強烈競爭。比如,做貸款和銀行競爭,做證券投資遭遇券商和基金的競爭,做股權投資遭遇政策紅線和私募基金競爭,信托業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卻一直被短期利益所左右陷入迷途。

2.信托公司缺乏獨立性,淪為大型機構的政策工具。在信托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地方政府辦信托、銀行辦信托、保險辦信托,信政合作、銀信合作都曾火爆一時,如今大型央企以“產融結合”為口號大舉進入信托業,目前,在總共65家信托公司中,實業類央企控制了16家。這一方面顯示出信托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以及其自身靈活性和綜合性所孕育的市場價值,引起市場廣泛認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信托公司缺乏獨立性,由于信托缺乏的核心競爭力,但信托牌照又賦予其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類領域的靈活性,很容易使信托公司淪為“工具”,而信托公司也甘于靠牌照獲取微薄的“制度紅利”,這大大限制了信托公司的創新能力和開展業務的自由度。

3.商業模式上,以融資類、通道類的被動管理為主,經營較為粗放。從商業模式上看,信托公司盈利模式主要依靠融資業務、通道業務等被動管理方式,信托的投資功能和資產管理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這也是信托整體利潤水平增速低于信托資產規模增速的原因。項目融資型業務是“先有項目,后有資金”,這種融資屬于過渡型業務,缺點是項目太分散,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和規模效益;并且完全依賴手續費或傭金的方式收取信托報酬,無法成為信托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業務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從具體業務上看,該商業模式主要表現為銀信合作的信托貸款和房地產信托業務。在銀信合作中,信托公司主要扮演通道角色,獲利微薄,且信托資產運用于貸款比例過大影響其發揮“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作用,使信托公司進一步偏離回歸主業的軌道。另一方面,銀監會頒布72號(2010)文和14號(2011)文進一步規范融資類的銀信合作,要求融資類項目將由表外轉至表內,以及相應滿足150%撥備覆蓋率和大銀行按11.5%、中小銀行10%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計提資本。受上述規定制約,銀信合作業務規模將減少,傳統的銀信合作不具備可持續性。

房地產信托在2010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別占信托資產的13%和12%,目前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9%左右。房地產信托的活躍受益于銀根的緊縮和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嚴厲的宏觀調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而且由于資金面緊張,房地產信托融資成本大幅上升,2011上半年我國房地產信托產品利率普遍在10%~15%左右,個別項目甚至超過25%,項目風險較大。綠城集團旗下房地產信托遭遇調查給該市場帶來巨大壓力,一旦信托資產違約將會給購買信托產品的投資者造成損失,并給信托公司信譽帶來不利影響。銀監會還對多家大型信托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停發房地產信托。

4.監管當局監管力度過于嚴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托的良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個行業均出現過“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信托業在“一法兩規”頒布前由于資本市場不完善和監管制度不健全,出現了一系列的違約事件和信托公司破產事件,監管機構處于審慎性考慮,對于創新型極強的信托行業實行了嚴厲的監管,相繼叫停“股權+回購”的信政合作、信托開立證券開戶、通道類銀信合作、過橋類銀信合作、部分房地產信托業務等,監管機構習慣于以“叫?!钡姆绞教幚硇磐行袠I出現的問題,一步步將信托的生存空間越壓越窄。與此同時,銀監會強調信托公司“剛性兌付”機制,信托公司不僅要有嚴格的風控體系,而且對信托項目強調“剛性兌付”以保障投資者利益,這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風險共擔”的模式有所區別,無形中也限制了信托公司業務的拓展和創新的激勵。

綜上所述,我國信托行業雖已初具規模,但發展方式較為粗放,業務類型和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經營效率有待提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價值,信托難以像銀行、保險和證券成為金融市場的核心支柱,信托行業的破繭成蝶還任重道遠。

三、信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及發展方向

信托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獨立有影響力的支柱,必須明晰自身的定位,在為客戶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方面發力,要將盈利模式逐漸向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主動管理業務改變。同時信托公司要大力發展金融創新,以創新產品服務并領先市場,從而成為真正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專業金融機構。

首先,信托公司應著重于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財富管理是信托的本質訴求,也將是中國信托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以服務客戶為導向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依托專業人員,為客戶量身定制差異化信托產品和服務,是提升信托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其次,信托公司應強化自主管理能力。目前,在一些專業領域,信托公司的經驗以及經營能力并不占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信托公司以有限合伙形式開展相應的投資業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方式;通過與實力較強的專業公司開展合作,逐步培養自己的投資隊伍。待自身條件具備時,再以信托計劃的形式直接開展相應直接投資業務。

最后,信托公司應加強創新能力。信托公司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信托公司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升自主管理能力的基礎。依托產品創新,信托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專門的產品與服務,在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客戶的偏好;通過產品創新,在自主管理中信托公司才能敏銳地把握市場的變化。信托公司應進一步加大公司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力度,大力引進和培養產品研發人才,設立專門的研發機構,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發團隊,以高質量的信托產品贏得客戶滿意度和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柯卡生.中國信托行業的監管與發展.中國金融,2011(16)

2.廖強.制度錯位與制度重建:對我國信托業問題的思考.金融研究,2009(2)

3.汪戎,熊俊.中國信托業發展30年評述.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1)

4.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2009年中國信托公司經營藍皮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招商證券研究所.信托行業專題報告――銀信受限促轉型.招商證券研究報告

6.中國信托業協會.中國信托業年鑒

7周新花.淺談我國信托公司與商業銀行的合作與發展.科技致富向導,2010(7)

8.王緒祥.中國信托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天津財經學院碩士論文,2004.6.1

9.吳江.論中國信托業的規范發展.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6.1

第11篇

團隊建立時間:2015年

團隊人數:39人

團隊介紹

閱文集團知識產權管理團隊由法務綜合部及版權管理部兩個部門所組成。日常工作范圍包括解決公司商業活動中所遇到的法律問題,制定公司知識產權相關管理策略,處理公司經營中遇到的侵權盜版的維權工作,追蹤政府公共政策發展,向公司決策層提供根據國家政策調整公司策略的建議、引進版權、版權信息統計、版權對應薪酬處理等,以上也是整個閱文集團知識產權及其相關法律事務工作的核心團隊。

企業知識產權概況

整合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成立的全新的閱文集團,擁有中文數字閱讀最強大的原創品牌矩陣,旗下擁有創世中文網、起點中文網、云起書院、起點女生網、紅袖添香、瀟湘書院、小說閱讀網、言情小說吧等網絡原創與閱讀品牌,騰訊文學圖書頻道、華文天下、中智博文、聚石文華、榕樹下、悅讀網等圖書出版及數字發行品牌,由天方聽書、懶人聽書等構成的音頻聽書品牌,以及承載上述內容和服務的領先移動APP―― QQ閱讀和起點讀書;其已成為中國網絡文學、數字出版史上迄今最強的一家運營主體。

知識產權管理成效

閱文集團知識產權管理團隊在處理工作中,秉持著為集團業務保駕護航為己任,擬定了閱文集團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用到的常規協議文本,處理了數以萬計的版權合同簽約、版權信息登記等事務。

由于對作家定位以及運作系統化的缺乏,業內以往對IP的運作,存在著開發混亂、品牌分散、效率低下等弊端。此前固然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更多的優秀作品版權因為種種原因半途而廢或者反響不佳,非但無法取得很好的社會和市場效應,甚至個別還出現了副作用、麻煩甚至經濟損失。很多費心費力費財制成的授權作品及衍生品限于推廣資源和渠道,無法將之進行最大和最優化運作,以致于帶來的收益有限。這些都會挫傷作者和產業從業者的積極性,影響到產業的整體發展。閱文深知其毒,并決定對癥下藥。

自建立以來,閱文便一直致力于挖掘、培養有潛力的原創文學作者。早在騰訊文學時期,我們便啟動了明星化作家運作模式,集團成立后,我們對該模式進行了進一步的確立,出臺了旨在全面升級作家運作模式的“星計劃”,將作家創作的優秀原創文學作品的版權加以有序的開發和運作,對整個運作過程加以規范和統籌。今年5月,我們更與福布斯聯合推出了“中國原創文學風云榜”來推進“星計劃”的進展,以期提高作者影響力以及IP衍生作品的質量。

《擇天記》作為閱文“星計劃”的成功案例之一,早在作品連載前即開始了IP整體運作計劃,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為新書展開營銷。與此同時,我們前期即開始介入小說周邊的制作,直接投資5000萬進行動畫化,使得作品上線之初已形成了巨大的IP明星效應和粉絲共鳴。截至2015年底,《擇天記》已被成功運作成了實體書、舞臺劇、周邊等文創形式,其動漫也已在騰訊視頻陸續播出,電視劇、電影將在之后的幾年內與粉絲見面。

閱文集團正在依靠海量的IP資源,用想象力構建一個恢宏的世界,以這些豐富的資源為核心,打造中國最大的全版權運營基地。

知識產權維權成果

閱文集團知識產權管理團隊在2015年度的對外維權訴訟中屢戰屢勝,贏得了多起包括商標、著作權、改編權等各種類型在內的維權訴訟案件;還積極參與協調和處理了包括與上海市團市委、上海市版權局等多個部門共同舉辦的各種社會活動。在2015年度中,于各方面均交付了出色的工作成果。

在企業自身的規范行為之外,集團還積極配合政府的相關工作,呼吁完善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創新版權保護機制,通過形式多樣的與政府合作,積極宣傳促進社會對于知識產權觀念的建立;同時注重加強行業協作,推進數字出版領域建立版權保護聯盟,以建立起反盜版的全行業及至社會屏障,在樹立行業規范、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切實發揮旗艦企業的領頭作用。

閱文集團旗下公司及網站曾先后參加了中韓版權研討會、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與司法實務研討會、網絡環境下的著作司法保護、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與司法實務研討會等多項版權相關的研討會、培訓班,以提高自己版權業務能力,積極參與版權相關活動。

閱文集團還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旗下網站、公司曾參加版署《數字出版標準體系研究》項目,并受邀完成《網絡原創文學領域標準工作需求發展調研報告》的撰寫,參與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

主要獲獎情況

2015:

1.“悅讀青春”2015上海青少年深閱讀計劃閱讀推廣優秀單位(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

2.數字出版年度推介優秀品牌獎(第六屆數字出版博覽會組委會)

3.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優秀展示獎(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組委會辦公室)

4.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活動策劃獎

第12篇

關鍵詞:國外直接投資;品牌意識;外資引入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各國經濟的不斷開放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全球資本進入了一個自由流動的年代。在我國經濟開放與招商引資的政策背景下,大批外企相繼來華投資。外資在華的迅速發展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由于上海是我國吸收外資總部機構數量最多、領域最廣泛的城市,故本文截取上海市1995~2009年各類經濟數據對來滬外資進行研究并分析其對上海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后提出幾點反思。

一、1995~2009年上海市FDI發展變動情況

(一)外資規模的變化(圖1)。由圖1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在吸收FDI方面成效顯著,除去1998~2000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的短暫影響,整體吸收外資規模持續上升,2002年后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均在100億美元以上,實際利用FDI連續九年保持大幅增長。

(二)外資投資方式的變化(圖2)。外資投資方式變化的趨勢十分明顯,隨著時間推移,上海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中合作辦企與合資辦企的比例逐漸遞減,外商獨資辦企的比例則逐漸遞增。到目前為止,上海每年吸收外資中已有80%以上是獨資成分。外資投資方式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對外資在各方面的投資門檻不斷降低,同時反映了各國資本實力的增強。

(三)上海市實際利用外資的產業構成(圖3)。上海實際利用FDI的產業結構有三個特點:

1、第一產業吸收的投資額非常小,最高的2009年也只有8,200萬美元,最低的1997年僅有96萬美元,除了2004年和2009年,所占比重不超過0.5%,這與上海市自身產業結構有關(上海第一產業所占GDP本身很低,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第一產業不是外資主要的投資對象。

2、第二產業吸收的投資額波動較大,沒有明顯趨勢,但投資比例逐年下降,特別是在2004年之后,上海吸收FDI中第二產業的比重一直低于第三產業,且差距逐漸拉大。

3、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吸收外資額變化顯著,加入世貿之后,除了2004年一年較上年有所減少外,第三產業吸收的外資額均保持增勢,2009年其所占比例更是突破了70%,伴隨著上海要于2020年之前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這一政策目標的提出,這一比例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四)上海市吸收FDI的行業分布

1、上海市吸收FDI在第一產業的行業分布。雖說1978年就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資開放始于九十年代初,各行業所吸收的外資項目和數額均從此階段開始起步增長。其中,外資在農、林、牧、副、漁業的投資占比始終很小,至2009年底,累計農業外資合同金額只占外資總額的0.23%,外資項目多以花卉養殖、家禽畜飼養及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培育為主。

2、上海市吸收FDI在第二產業的行業分布。外資在工業上的投資業績十分突出,上海六大工業支柱(汽車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業、石油化工業及成套設備制造業)中跨國公司投資主要工業項目均已發展成為行內“龍頭”企業。

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以NEC、阿爾卡特、英特爾、IBM、惠普等微電子企業為龍頭,基本形成了以芯片制造為主體,包括晶元代工、封裝、測試材料、模具等環節的微電子產業鏈。據數據統計,現有外資企業790家,占行業總數的53.7%,外資占其總資產2,600億元的88.8%,完成工業總產值4,151億元的91.6%,外資企業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主力軍。

在汽車制造業,以通用汽車、大眾汽車為龍頭,帶動了豐田、現代、三菱汽車等一大批汽車制造、貿易、服務、維修、倉儲性企業落戶。還有德爾福、博世、偉世通、普利司通等一大批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配套項目,基本形成了轎車制造基地和汽車制造產業鏈。目前有外資企業160家,僅占該行業總數的39.2%,但外資總資產占本行業總量之比高達67.5%。

在生物醫藥行業,以羅氏、輝瑞、禮來、諾華等企業為龍頭,初步形成了以浦東張江為中心的現代生物醫藥 “醫谷”基地。目前外資占全行業總資產之比達35.2%,占工業總產值之比高達63%。

在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則以巴斯夫、杜邦、拜耳、德士古、殼牌、阿克蘇諾貝爾等企業為龍頭。據統計,該行業外資企業2,099家,占比37.8%,總資產5,216億元,占比68.6%,主營業務投入7,361.92億元,占比79.4%,工業總產值7,034.8億元,占比78.7%,利潤356.82億元,占比71.9%。

在成套設備制造業,通用電氣、三菱電機、沃爾沃建筑設備、ABB等機電裝備類龍頭企業落戶浦東,構成了上海機電裝備工業體系和制造基地。

在家電制造業,則以日本索尼、日立、松下電器、夏普等國際大型公司為龍頭。

此外,2010年上海市吸引外資新能源項目17個,涉及太陽能、風電、核電等產業,投資總額達7.51億美元,合同外資2.86億美元;同時,美國最大的垃圾處理公司進駐上海,將會大力推動本地環保產業的發展。這些也預示著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外資進入的亮點。

3、上海市吸收FDI在服務業的行業分布。服務業吸收外資發展迅速,已成為上海引資主力。投資服務業的外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信息咨詢、計算機應用與房地產等行業。(表1)服務業領域利用外資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投資領域不斷擴大,行業集聚明顯。目前,在上海服務業投資領域方面,外商參與的范圍不斷拓寬,已涉足商業貿易、金融服務、航運物流、娛樂文化、科研、醫療衛生、會展等多個率先開放的服務業領域。同時,服務業外資的行業結構呈現集聚態勢,金融、物流、商貿、房地產、旅游和信息服務等六大行業已成為重要支柱,實現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比重已超過70%。近年來,中介服務業諸如咨詢和房地產經紀等對外開放也取得了新進展。據統計,世界律師事務所100強中,有21家已在上海設立了代表處,其中排名前10位的有7家。此外,上海還有68家國內律師事務所的分支機構。注冊會計師行業中,也已有3家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區總部、3家分所開設在了本市。其他為上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所需的各類國內外中介機構也開始進入上海,在海商海事、保險、建筑工程、風險投資、高新技術等方面提供中介服務。文化娛樂、教育、衛生及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會展業等領域利用外資雖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二是總部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上海已成為我國除香港以外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公司、外資研發中心等外資“頭腦型”最多的城市。其中,浦東新區已成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集聚區,其示范作用十分明顯。2006年1~6月份,上海市共吸引46家跨國公司,其中地區總部19家、投資性公司12家、外資研發中心15家。累計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43家、投資性公司142家、外資研發中心185家。累計落戶上海的國家級地區總部已達13家。

三是物流業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依靠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市場優勢、發展前景,上海的物流產業的外商投資一直很活躍。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上海建立了700多家物流公司,全球排名前列的物流公司和船公司也均已進入上海開展業務,范圍幾乎涉及全球各大海運公司,如丹麥馬士基、美國總統輪船公司、日本郵船公司和荷蘭鐵行渣華等。全球著名的快件服務公司,如UPS、聯邦快遞、敦豪等也競相逐鹿上海。2009年3月,國務院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在可預見的將來,上海物流業會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前來投資。

二、外資迅速擴張對上海經濟的影響

(一)FDI對上海經濟增長的影響

1、推動經濟增長。20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外資對于上海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從歷年外資經濟占上海市生產總值比重來看:外資經濟占上海GDP比重連年上抬,無一年下滑,1995年這一指標僅為12.7%,至2009年升至24.6%,約占四分之一。(圖4)

2、鞏固了資本形成。除了1995年和2009年,外資在上海市歷年固定資產的投資比例均在15%以上,2004年甚至達到了27.6%的高峰。據計算,1995~2009年FDI占上海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平均每年為17.72%,FDI不僅彌補了國內的資金短缺,而且帶動了本地資本的形成。(圖5)

3、提升了出口規模。2009年上海市出口總額為1,419.14億美元,其中外資出口總額為970.92億美元,所占比重為68.42%,遠高于早期約30%的外資出口比例,其對總需求的刺激作用顯而易見。

4、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以2009年數據,外商投資企業職工總人數達125.66萬,占全上海職工人數的20.89%,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今社會的就業壓力。

5、外資在創造外匯和繳納稅收方面也為上海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作用。

(二)FDI對上海技術進步的影響。除了要彌補國內的資金短缺,引入FDI的另一目的即是獲取國外的先進技術。就管理技術而言,通過允許外資在國內設立企業,國外優秀的管理經驗、管理制度作為一種企業文化已自然而然地在上海傳播。但在工業技術上,不得不說,十幾年來我們收效甚微,至今核心技術仍掌控在外資企業手中。我們開放了市場,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技術,不僅沒有得到技術,還造成了今天外資在上海的技術壟斷局面。

據調查,在抽取的位于浦東的80家投資額在1,000萬以上的企業中,僅有6.25%從事技術創新,而78.75%的企業主要是利用母公司技術。故可以合理地認為,外資在上海的投資帶來的技術進步十分有限。

(三)FDI對上海本土企業的影響。從1992年實施“以市場換技術”以來,國門大開,外企憑借自身雄厚的經濟力量與先進技術不斷排擠打壓并大范圍收購控股上海本土企業,至今已壟斷了上海主要工業部門及一部分服務市場。據統計,外資企業在華的利潤率平均高出本土企業3個百分點,可稅負卻低于后者,平均為11%~12%(占銷售額比例)。正是在這種極其可悲的環境下,本土企業生存困難,這一惡性循環更加強化了外資的擠出效應。1995年,上海的本土企業尚能占據77%的銷售收入,近70%的利潤,僅僅15年,內外資企業實力就徹底對調。與其說本土企業是敗于外資企業的技術優勢,不如說是敗于對外資過度傾斜的引資政策。

同時,外商在與本土企業競爭過程中,通常采取品牌并購策略,而我方企業由于缺乏經驗,品牌意識淡薄,往往只看到自己引進資金和技術的需要而忽視了外商并購的真正意圖,并購就這樣成了外資消滅本土化品牌的利器。據有關報道,2003年前,外資在中國并購僅占它們在華直接投資總額的5%,至2004年這一比例卻突然上升到63.6%,多年持續的并購潮使得大量民族品牌被外資鯨吞。而外資并購中方品牌后通常會利用中國企業原有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品牌打工,同時冷落中方企業原有品牌,使其在市場上逐漸消失。以下列舉幾個上海品牌企業被并購的實例:

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并采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兌現,中華牙膏多年為聯合利華貢獻8億~9億的銷售額。

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原占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莊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鐕鞠蛏虾<一度刖拶Y,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上海家化的銷售額從3億元驟降至600萬元,雖然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經失去了寶貴時機。

上海電熨斗總廠的“紅心牌”電熨斗曾占有47.4%的國內市場份額,1993年品牌評估價值達1.3億元。1996年4月,SEB與該廠共出資1,650萬元(SEB出資60%)組建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會5人,法方占3個名額。法方利用控股權,把紅心變成加工車間,高進低出,轉移利潤;利用中方多年積累的銷售隊伍和人脈資源,使SEB的特福、好運達品牌低成本打入內地數百個商場,并實行專柜分割,貶低紅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于推廣力度存在明顯歧視,使“紅心”的市場占有率銳減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進或開發新產品或被法方拒絕,處處掣肘,董事會議沖突不斷,合資公司三年累計虧損3千萬,財務報表年年獲通過。最后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并將合資公司改為獨資公司,留給中方一屁股爛賬。

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是上海桶裝水行業老大,有悠久歷史。2001年達能以1.5億元收購上海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份。合資初期,由上海梅林管理正廣和。2004年達能全面接手正廣和的管理。原合資協議約定,總經理不能達到董事會設定的目標就必須離職,但達能接手后操縱修改了公司章程,將董事會成員設為7人,外方多一人;總經理一職由外方推薦(董事長和財務總監由中方委派)。從此,達能牢牢掌握住了總經理的任命權。達能在正廣和的手法和娃哈哈如出一轍。合資協議規定中方必須將“正廣和”商標使用權轉讓給合資企業,過去正廣和要向集團公司支付商標使用費,合資后集團內的其他企業必須向合資公司交商標使用費。集團從此失去了“正廣和”品牌,轉為以“梅林”品牌產品為主。2001~2003年,正廣和在上海桶裝水市場占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營業收入1.58~1.65億元,凈利潤388~1,162萬元。2004年達能接手正廣和后,其在上海的市場份額便逐漸萎縮。

殘酷的事實說明,很多中方品牌不僅沒有在外資并購中壯大自己,反而被逐漸削弱,走上一條不歸路。

三、對現狀的反思

上海是我國吸收外資的橋頭堡,外資在滬的擴張集中反映了外資在我國的發展歷程。通過前文的數據羅列和相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對外資在華擴張現狀的整體評論:自九十年代初我國實施“市場換技術”政策以來,國門大開,大批外資的長期涌入一方面彌補了我國建設資金的短缺,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極大貢獻,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外資對本土企業的擠出效應極大地削弱了民族經濟,非常不利于我國長期發展,同時外資企業為維持壟斷優勢,嚴格控制核心技術向中方的轉移,欲將我國牢牢鎖在全球產業鏈低端,可謂用心險惡。我國若想在未來打破封鎖,攀上產業鏈上游,就必須改變政策。在此之前,需要認清現狀并做出反思。

(一)引進外資越多越好?我們的引資政策值得反思。長期以來,政府十分熱衷于大量引進外資無非是基于兩點:一是外資效益好,可以增加稅收;二是可以為中國提供大量建設資金,“借雞下蛋”。事實證明這只是兩個幻覺而已。

首先,引進外資對國家稅收的貢獻與其利潤不成比例。外商投資者通常利用各種避稅手段暗中轉移利潤,逃避中國的稅收。國家稅務總局反避稅工作處蘇曉魯認為,目前國內已批準成立的40多萬家外資企業中,相當數量的外企通過避稅造成賬面上大面積虧損,虧損面達60%以上,年虧損金額逾1,200億元。而國家稅務總局的抽樣調查則顯示,60%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虧損,虛虧實盈。有專家指出,目前外企主要避稅手段是轉移定價,占避稅金額的60%以上。

同時,由于中國長期以來給予外商投資企業種種稅收優惠,不僅造成財政收入大量流失,還產生了兩個嚴重后果:一方面外資毋須使用先進技術即可加強市場競爭力,從而削弱了外資采用先進技術的動力;另一方面促使內資外逃,變換成“外資”身份再流回國內,以便享受稅收優惠。顯然,外資企業在稅收上長期享有超國民待遇,嚴重不利于國內產業的生存與發展,降低了經濟的整體效率。

其次,外資越多越好,真是這樣嗎?波蘭經濟學家米哈爾?卡萊斯基曾于1966年對此做過實證研究。其假定每年的引資總額不變,當累計利潤匯出超過累計外資流入時,凈投資量將轉為負數;若利潤匯出額超過貿易順差額時,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將產生逆差,如果外資流入凈額再低于每年償付外債本金額,外匯儲備將會下降。況且,就在中國以合資方式引進的技術中,屬于硬件技術的成套設備的進口也占了絕大部分,技術許可和技術咨詢服務等軟件技術引進的合同數量和金額很小,所占比例不超過20%。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依賴心理,導致了掌握著核心技術的跨國公司很容易就將合資企業改造成由他們決策的獨資企業。且引資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政府和企業的短線行為在引資中就表現為“重表面而輕實質”,導致了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嚴重不足。中國用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資金只占技術引進資金的1/3,而日本、韓國的情況卻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資金三倍于技術引進的資金。對于許多地方政府來說,引進外資的目標日益模糊,甚至引資本身成了目的,從而造成“為開放而開放、為引資而引資”的局面。大部分國內企業未能通過合資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養成自主研制開發能力,即便是在員工素質、信息等基礎條件最好的上海也不例外。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中國產業的發展壯大,這就要求政府在發展戰略、產業方針和制度保障上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為本國產業的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急功近利的“發展主義”指導思想的影響,政府在國內儲蓄節節攀升、銀行存貸差不斷擴大以及對外貿易保持長期順差的情況下,仍竭盡全力引進外資,最終也沒有達到“通過參加國際分工引進外資,獲取國際先進技術從而增強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目的,實在是本末倒置。我們需要反思自身的外資依賴癥,引進外資不是不好,關鍵是要引進有度。

(二)國內企業品牌意識的淡薄值得反思。如今的社會商品普遍供大于求,消費者心理較之過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比于老一代人對物質效用的單純注重,現在的消費群體更偏重于商品的其他價值。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我國如今的居民消費明顯集中于名牌商品,前10名品牌的占有率之和在70%~80%左右,消費者已從“商品消費”進入“品牌消費”階段,大多根據品牌選擇商品,品牌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但與此相對照的是,國內企業的經營理念并沒有跟上消費者觀念的發展,品牌意識淡薄。具體表現在:

1、品牌運營意識淡薄。當前我國許多產業雖已經是世界第一,但由于缺少本土知名品牌,在某種意義上只能算是沒有品牌的打工經濟。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家缺乏長遠的品牌戰略意識,有的企業法人代表沒有樹立品牌意識,只是一味地追求生產經營的績效;有的企業雖然有品牌意識,但沒有把品牌放在重要位置,沒有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往往只是說說而已,沒有付諸行動;有的企業缺乏創造品牌的動力,一遇到技術上或資金上的困難就產生畏難情緒,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對品牌的追求;有的企業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在與外商的合資合作中輕易地出讓自己商標的使用權,以換取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喪失了長遠的根本利益。

2、企業商標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企業雖然在其產品上使用商標,為商標的研制、開發、營銷花費了上百甚至上千萬元,但沒有及時注冊,反而被其他企業搶先注冊,品牌無形資產的信譽價值、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任度等一并拱手相讓,企業不得不回到零點,所有的品牌積累只落得個“為別人做嫁衣裳”的尷尬結局。有的企業只注冊單一產品商標,沒有注冊服務商標,致使其他企業搶先將該商標注冊為自己的服務商標,不必研制、不必開發、不必營銷便掠奪了該商標的信譽,獲得了巨額的不當利益,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客觀效果,而一旦這個品牌的服務砸了牌子,必然發生連鎖反應,使多年的品牌經營一夜之間付諸東流;有的企業沒有注冊產品的防御性商標,使一些企業在類似產品上注冊了與該商標相近似的商標,以產生“借光”的暈輪效應,這是典型的商標淡化行為,也是典型的搭便車行為,使品牌進一步發展、經營產生不應有的麻煩;有的企業只在中國注冊了商標而沒有在國外注冊該商標,馳名品牌在國外被搶注,致使品牌走向世界步履維艱?!岸趴怠痹谌毡颈粨屪?,山西“竹葉青”酒在韓國被搶注,云南“阿詩瑪”香煙在菲律賓被搶注,最終迫使我國企業要么高價購回被搶注的商標,要么忍痛放棄在搶注國的市場份額,這一類的教訓還很多。

由于消費者心理的轉變,品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今的企業競爭表面上是市場份額與利潤的競爭,實質上卻是品牌形象的競爭,國內企業要想在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維護好自己的品牌。沒有豎立品牌的企業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長期競爭中注定會被淘汰。

(三)政府對待民營企業的態度值得反思。幾十年來,中國利用國內豐富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低級要素,通過走接受國際產業轉移來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的開放道路,發展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特征和優勢的產業體系,成功地發揮了我國的比較優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可以說是一條在特定階段所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但這種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增長模式也造成了諸如能源緊缺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要實現國家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逐步加大對技術的研發與引進,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創新型產業的過渡,擺脫現如今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位置。事實證明,1992年中國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并未獲得成功,政策的過多傾斜幫助外企占領國內廣闊市場的同時,外資卻嚴格控制核心技術的轉移。這也再一次提醒我們,要獲得技術進步必須依賴于自主創新,這就需要明確創新的主體。由于目前國企內部的考核機制偏重于效益,而創新周期長、風險大,所以大多數國企不愿創新,因此自主創新還得靠民營企業。

但一直以來,政府出于各種偏見將民企視為國企和外資的附庸,對民企的政策有較大歧視。加之融資困難,民企的生存發展一直十分艱難。要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力,必須給予民企政策上的扶持和一個公平競爭環境。倘若不做出改變,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所有行業的主導企業都將被外資控制,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沒有能力對任何一個行業和市場擁有發言權。國家的經濟政策將失去根基,包括反壟斷政策和價格調控,包括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鼓勵政策。這樣,國家盡管可以拿到稅,但宏觀調控權力將被架空,甚至金融調控權也被消融,大量利潤外流,國家的經濟將喪失殆盡。

(作者單位:1.上海金融學院;2.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市商務委員會.2009上海服務業發展報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2]中國產業地圖編委會.中國產業地圖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朱磊.FDI對長三角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碩士論文,2009.

[4]李.跨國公司并購與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世界經濟研究,200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贡嘎县| 平定县| 仙桃市| 江华| 正镶白旗| 信阳市| 桓台县| 白水县| 建始县| 喜德县| 桂林市| 勐海县| 巫山县| 巴南区| 佛山市| 闽侯县| 绥棱县| 体育| 和静县| 图木舒克市| 万荣县| 元氏县| 泾源县| 揭阳市| 如东县| 北辰区| 小金县| 滕州市| 元阳县| 肥城市| 康平县| 台南县| 宁远县| 万荣县| 孟州市| 岢岚县| 惠东县| 奈曼旗| 和平县|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