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9 14:3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雙減政策目的和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雙減
所謂“雙減”,即: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做到:
1. 對作業精選、分層:課堂效率,精心設計作業,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先做大量習題,并對習題進行篩選,避免題型重復和超綱過難題目,并附上a,b,c三個等第,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在布置作業時可進行分層作業。這對老師布置作業提出了更高了要求,不能再搞以往的題海戰術。
2. 嚴格控制作業量:年級統籌管理,堅持當天沒上課的科目不布置作業。不得布置重復罰抄等機械作業。作業的量要進行控制,嚴格控制作業時間,盡量多通過課堂流程性檢測的方式鞏固知識點。
3. 提高學生作業興趣:利用在校課后服務時間對后進生適當進行作業輔導,及時給予鼓勵。豐富作業形式,減輕學生疲勞情緒。比如:制作手抄報、繪制思維導圖、制作模型、做調查報告等。
4. 增強作業的評價和反饋:完善作業評價和反饋機制。凡是布置了作業就應該要批改,有批改就應該有評價,有評價就應該有反饋,有反饋應該有改進。
5. 提倡學生間的互幫互助:雙減政策之下,教師不能再耽誤學生太多時間去進行課外輔導,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要進行自我提升,課后學習小組就是一個不錯的措施??梢宰寣W生分組在家或是其它安靜場所進行小組間的互幫互助,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6. 完善學生活動:學校學生發展中心可以提出社會實踐的研學方案,由各年級來執行。班級可以根據學校學生發展中心制定的計劃,結合班級自身特色設計一些文化活動,達到提升學生的目的。
7. 做好家校聯動工作:鼓勵和提倡家長帶領孩子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也可以以小組家庭為單位,還可以讓家委會來組織實施。
二、兩增:
對“兩增”措施的建議:
1.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平臺和課程優勢:深入貫徹沐德優質課堂的先進理念,以提高課堂效率。
2.堅決落實好集體備課制度:統一認識,準確把握每節課的重難點,在課堂上完成突破并進行檢測鞏固,爭取不把任務拖到課后(是否合理布置作業可作為學生評價教師的一項指標)。
3.對于作業要認真批改:收集學情,并錯誤集中的題目進行針對性講解,能讓學生從中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識、掌握知識,讓學生做的作業都有意義。找范例抓典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4.合理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好,拓展學生的視野。
5.搭建好家校共育的平臺:周末可以布置家長配合讓學生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勞動能力,又可以增進親子關系?;蛘呃冒嗉壭〗M,周末自主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比如放下手機、親近大自然等?;蛘哂杉椅瘯款^,在周末或節假日組織社會實踐,豐富課余生活,增加集體的凝聚力。
【關鍵詞】“營改增” 交通運輸業 稅負增加
一、背景
我國自2012 年從上海開始,在部分行業部分地區進行“營改增”試點。具體稅率為:在現行增值稅17%和13%兩檔稅率的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營改增”是結構性減稅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減輕企業稅負提高企業效益。但是,在試點過程中,出現了部分企業稅負增加的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對91家試點企業的抽樣調查結果,有超過40%的交通運輸企業一般納稅人稅負增加。這一現象引起了其他服務業企業對“營改增”推行前景的擔憂。
二、“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稅負的影響理論模型
“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稅負的影響分為兩種。第一,通過實施“營改增“可以實現實現進項抵扣,減少重復征稅,從而實現減稅,在此稱之為抵扣效應。第二,實行“營改增”的企業適用的稅率也會進行調整,稅率升高會增稅,反之會減稅,在此稱之為稅率增(減)效應。因此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企業稅負的最終影響,取決于以上兩種效應的綜合結果,在此稱之為減稅凈效應=抵扣效應-稅率增(減)效應。
以下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稅稅率增()稅效應和抵扣效應進行分析,以探究“營改增”使交通運輸業企業稅負增加的原因。
設某個交通運輸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為R,“營改增”前適用的營業稅稅率為t0,則在“營改增“前,該企業應繳納的營業稅額為Rt0?!盃I改增”后,設該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t1,那么企業的增值稅銷項稅額為Rt1。設企業可實現進項稅抵扣的第i種外購商品的價格為Pi,其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ti,則此企業的進項抵扣額為∑Piti,因此“營改增”后企業的稅負為(Rt1-∑Piti),稅負變化為Δt= Rt1-∑Piti-Rt0=R(t1-t0)-∑Piti ,其中R(t1-t0)就是稅率增(減)效應,-∑Piti是抵扣效應。
以下著重分析抵扣效應。為了體現產業分工的專業化水平和進項稅抵扣全鏈條的完整性,需要分析企業外購商品的總價格即中間投入①占總成本的比重以及外購商品中可進行進項稅抵扣的比重,因此引入進項平均稅率 ,使 ∑Pi=∑Piti,∑Pi為企業外購商品中可進行進項稅抵扣的商品總價格。設企業外購商品的總價格為P,則-∑Piti=-∑Pi=-P其中,表示外購商品總價格中可實現進項稅抵扣的比重。(①企業中間投入指企業生產經營中所消耗的外購物質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之和)。因此Δt=Rt1-∑Piti-Rt0=R(t1-t0)-∑Piti=R(t1-t0)-P。
三、具體原因分析
(1)企業新適用的增值稅稅率t1過高。交通運輸業的營業稅稅率為3%,但實施“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一般納稅人適用11%的稅率,比較“營改增”政策實施前后,稅率提高了8%,幅度過大,稅率的增稅效應明顯。
(2)外購商品總價格中可實現進項稅抵扣的比重 較小。在增值稅抵扣全鏈條沒有打通的情況下,
(3)企業中間投入P的特殊性。交通運輸企業的中間投入具有特殊性,其所用的主要生產資料為汽車飛機輪船等,雖然當期購入設備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但是這些設備使用壽命較長,一般不可能每年大批量購進,日常成本主要以維修費和燃料費為主,因此實際中可抵扣的金額有限,導致企業稅負增加。
四、建議
(1)建立健全財政補貼機制。在“營改增”政策實施的過渡期,對因稅改造成稅負增加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以彌補增值稅全鏈條打通前企業的進項抵扣不足和稅率提高帶來的損失。但是在實際實行中一定要落實,透明化運作,簡化行政手續,確保企業可以獲得補貼資金。
(2)調整增值稅稅率水平與結構。但從長遠來看,也應對增值稅稅率水平與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促進行業稅負的優化。不同行業的成本結構和中間投入的比率即特點上存在差異,交通運輸業的成本結構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不能實現進項稅抵扣,同時其固定資產更新周期長,會導致實際中可抵扣的金額有限。但是,目前其適用11%的增值稅,相比原來的營業稅率大幅上升,為此,可以適當增加幾檔增值稅稅率,但也不能設置過多的稅率檔次,否則會給稅收的征收征管帶來困難。
(3)解決增值稅發票取得困難的問題。對企業財務部門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結合“營改增”政策進行相應的稅務籌劃調整。做好企業增值稅發票的歸集和管理工作,盡量選擇可以開具專用增值稅發票的客戶。另外,為了解決開票據繁瑣的問題,可以采取集中采購分散適用的措施,例如企業為了取得燃油費的增值稅發票,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同意集中購買油卡,再發放給駕駛員使用。
(4)加快“營改增”的雙擴圍。雙擴圍一是從地域上,向全國擴圍。另一個擴圍是從行業上,將更多行業納入“營改增”的范圍,這有利于打通增值稅的全鏈條,增加進項抵扣效應,減輕企業稅負,同時可以促進行業的專業化分工和結構調整,實現“營改增”的最終目的。但在雙擴圍的同時要注意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特殊性,進行相應的調整,切勿簡單復制、一刀切。
經濟矛盾未解決
過去有一種擔心就是加強環境保護會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中國2006年以來的實踐卻恰恰相反。在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的情況下,2006年GDP增長速度達到11.1%,2007年上半年GDP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到11.5%。有關人士表示,2006年以來的實踐表明,雖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
大家的共識是,加大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力度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際上,對于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措施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無論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還是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都有著高度的肯定。
也許是從環保部門轉到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解振華對不計環境保護的發展所造成的后果有著清醒的認識:“由于中國人均能源資源少,環境污染已經嚴重超過環境負荷,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節能減排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之一。”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則表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發展綱要提出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這是重大的舉措,是建設生態文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叭ツ陣掖_定的節能4%和污染減排2%的目標沒有實現,加大了十一五后三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北M管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推動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但解振華也坦承,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節能減排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經濟增長速度偏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鋼鐵、有色、電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行業增長了20.1%,同比加快了3.6個百分點。這種格局使得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資源,一些地方過度開發、不計代價發展的惡果也在不斷暴露。
“從經濟增長的態勢來看,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行業仍呈增長勢頭,結構性污染問題仍未緩解,從環??偩趾团鷱晚椖康男袠I來看,電力、石化、鋼鐵、有色等重污染項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較大。從污染減排的現狀來看綜合措施還未到位,減排投資渠道不暢,各地淘汰落后產能進展不平衡。如果這些狀況不及時扭轉,不但實現今年節能減排的目標難度很大,而且將對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边@是國家環??偩指本珠L張力軍的擔心所在。
減排目標能否實現
盡管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形勢嚴峻,但官員和專家學者依然有足夠的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萬元GDP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了1.33%,這是自2003年以來單位GDP能耗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減緩。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長11.5%的情況下,萬元GDP能耗降低了2.78%;今年前三季度全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1.81%和0.28%,首次實現了兩個指標的雙下降。
對于如何把節能減排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解振華提出了幾條主要措施:一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二是加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的力度;三是加強重點領域節能和重點領域水污染防治,組織開展1000家耗能大戶企業節能行動,推動重點耗能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四是大力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五是逐步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政策機制;六是加快法制建設,加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節約能源法修訂稿已經審議通過,大體上明年二月循環經濟法有可能通過頒布。
作為環境主管部門,國家環??偩指本珠L張力軍表示,將配合國家發改委做好四區的劃點工作,也就是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這四個區域的劃定工作,以利于調整產業布局。同時將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企業環評準入的門檻,進一步遏制高污染和高耗能企業發展的速度,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增加。今后所有的新上項目必須在完成減排任務的基礎上再考慮。國家環保總局還將實行嚴格的減排目標考核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各省、市、自治區的減排任務完成情況,接受社會和媒體的監督。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則更多地從科學技術的角度進行了闡述:“節能減排固然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政策法規保駕護航,但節能減排工作要向縱深目標推進,關鍵需要科技創新做支撐。我國應把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依靠科技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要通過戰略政策研究為國家和地方制定節能減排相關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要為節能減排提供技術支撐,通過示范提供經濟、政策、管理相結合的有效模式,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要通過發展科技服務業,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的技術水平?!?/p>
“2006年以來的實踐表明,雖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中國經濟一定能夠走出一條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比珖f人口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陳邦柱的發言,從一個側面代表了有關部門的決心和行動。
六大措施跟進
今后一段時期內,將推出包括經濟制度安排、財政投入力度、重大工程選定、環保監察等六項措施,保障“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實現。
六項措施中,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進行結構調整,仍是首要辦法。
解振華表示,依法加快淘汰電力、鋼鐵、建材、電解鋁、煤炭等13個行業的落后生產能力。其中,包括要抓緊落實“十一五”期間關停小火電機組5000萬千瓦,煉鋼能力550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2.5億噸,造紙能力650萬噸的任務。將淘汰落實產能的任務進一步分解到相關的地區和企業。
關鍵詞:經濟結構 稅收制度 社會公平
中圖分類號:F810.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018-02
減稅政策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當時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提出政府干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在財政政策方面提出以減稅和擴大政府財政支出為主體的財政政策。凱恩斯主張:國家一方面干預收入分配、促進收入均等化以提高消費傾向;另一方面加強投資控制,以保證足夠的投資需求。國家干預投資的結果是,提高社會的有效需求水平,從而有助于實現充分就業并增加整個社會的資本存量。然而傳統的凱恩斯理論面對后來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國家的“滯脹”束手無策,而以拉弗為代表的供給學派提出了以減稅來增加社會儲蓄、投資和勞動,從而增加社會總供給,最終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主張。從西方國家近80年的稅制改革經驗來看,由于實行“低稅率、寬稅基、少減免、嚴征管”,其結果是刺激了內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稅收總額不一定減少,甚至有可能增加。正因減稅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面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很多學者把希望寄托于減稅政策上。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12月1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列為2009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隨后財政部部長謝旭人2009年1月5日在全國財政會議上指出2009年財政工作的重點是:實施積極地財政政策,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實行結構性減稅以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財稅制度改革。其中,可歸入稅收政策系列并成為2009年中國稅收政策主基調的舉措,就是實行結構性減稅。
一、結構性減稅的內涵
所謂減稅,是指稅負水平的削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于結構性減稅,在學術界則存在一定的爭議。從稅負、稅種和政府稅收收入三個方面進行劃分,目前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結構性減稅,是指主要稅種實行政策性減稅,但不排除個別稅種,輔稅種進行增稅,但算總賬是減輕企業和居民的稅收負擔,刺激投資和消費。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高培勇教授(2009)認為,結構性減稅有別于全面的減稅,結構性減稅是針對特定稅種、基于特定目的而實行的稅負水平的削減;有別于大規模的減稅,實行的是小幅度、小劑量的稅負水平的削減;有別于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調整,是納稅人實質稅負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稅收收入的減少;第二種觀點認為結構性減稅是指稅收政策應實行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調整,以減為主,但稅收收入總體上應保持上升趨勢。如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課題組(2009)認為結構性減稅應有增有減,以減為主,減稅的結果不僅不能減少原有稅收收入規模,而且必須確保稅收收入總量不變,甚至有所增加;第三種觀點認為所謂的結構性減稅,是指有增有減的稅收政策,總體上具有減稅效應,但政府稅收收入不一定減少。如李敏(2006)認為由于稅收收入的多少取決于稅率的高低外,還要受經濟結構、稅基寬窄、納稅遵從度、征管強弱等因素影響,因此減稅并不意味著財政收入減少。
鑒于以上分析,結構性減稅關于稅負和稅種方面的問題,即稅種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調整和稅負的減輕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否意味著財政收入是否減少,還有待探討。眾所周知,稅收收入受稅負水平、經濟結構、稅收征收率、稅基寬窄等因素影響。由于宏觀稅負的計算口徑有多種,為了方便,在考慮宏觀稅負的時候,這里采用最小的口徑,即一個國家一定時期政府所取得的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另外,考慮到政府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所占比重的問題,暫且把稅收收入當做政府財政收入。同時可以假定經濟規模為GDP,稅收征收率λ為外生變量,政府理想稅收收入為T,政府實際稅收收入為I=λT,則宏觀稅負為t=λT/GDP。通過上述假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I=λ?T?GDP(1)
由于稅負和稅制結構對經濟規模產生影響,是經濟規模的內生變量,在稅制結構不發生變化時,稅負的加重,會對經濟規模產生消極影響,因此稅負是經濟規模GDP的遞減函數;而在稅負不變化的條件下,稅制結構變量γ的優化,會對經濟規模產生積極影響,因此稅制結構是經濟規模GDP的遞增函數,即GDP=F(t,γ)。于是上式(1)可以變化為:
I=λ?t?F(t,γ)(2)
(2)式分別對t和γ一階求導,我們可以得出:
It'=λ?F(t,γ)+λ?t?Ft'(t,γ)(3)
Iγ'=λ?t?Fγ'(t,γ)(4)
從式(3)和式(4)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在稅收征收率和稅負等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稅制結構的優化,稅收收入會增加。但是在稅收征收率和稅制結構等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稅負的降低,稅收收入是增加還是減少并不能確定,這還取決于其二階導數。
上述實證分析中,實際上隱含了一個條件,即把政府稅收收入的變化,是當作各內生變量變化導致的一種結果來分析的,如果把政府稅收收入的變化當作政策的意圖分析,即外生變量,則政府稅收收入的變化自然就非常清楚。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結構性減稅是一種有別于全面的減稅,是一種有增有減的稅種結構性調整,是針對特定稅種、基于特定目的而實行的稅負水平的削減,是納稅人實質稅負水平的下降。而針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筆者認為考慮到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必須確保稅收收入總量不變,甚至有所增加。在下文,筆者將做出詳細分析,并提出面對當前經濟危機所應實施的減稅政策建議。
二、當前結構性減稅的必要性
1.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的需要。我國經濟已持續增長近30年,經濟實力及自主創新能力都有明顯增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也取得了較大進步。然而,我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也呈現出加劇的趨勢,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協調、投資消費結構不合理、國際收支順差壓力不斷增加、區域和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能耗嚴重和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等。從稅收與經濟結構的關系來看,稅收作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通過實施結構性減稅,可通過對產業結構、收入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等的調整,使經濟實現協調發展。例如,差別稅負可影響資源在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配置;合理的稅負分配原則有助于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合理的稅制結構與稅負水平有助于收入結構的改善等等。
2.優化稅制結構的需要。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存在諸多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我國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確定了“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但在實際運行中,流轉稅收入在稅收收入總額中所占比重高達約70%,所得稅的比重卻僅為20%左右,“雙主體”稅制實際上是“跛足稅制”。一個兼顧了稅收效率與稅收公平的良好稅制結構,是我們優化稅制的目的所在。根據稅收原理,出現這種相違背的結果,與以累退性質為表現的強調效率的增值稅為主要稅種和以累進性質為表現的強調公平的所得稅為輔助稅種有關,這也正好與我國強調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方針有較大關系。另外我國現行稅制體系中,還存在一些真正意義上的稅種的缺失問題。例如,迄今為止,在中國現行稅制體系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產稅。既有的房產稅和城市房地產稅,盡管在名義上可以歸為財產稅,但其設定的納稅人并非著眼于個人。以傳統意義上的“單位”作為基本納稅人的這兩個稅種,自然不是直接稅。在現代稅制體系中,直接稅則是財產稅的一個重要屬性。
3.維護社會公平的需要。根據美國統計署的數據,1993年―1998年,美國家庭的收入分配情況始終在0.45~0.46之間,并且美國基尼系數從1967年―1998年變化幅度也不大,但是稅后卻為0.42~0.43之間。{1}可見在基尼系數的變動中,與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密切相關的稅收無疑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重要層面。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系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就在于我國稅收在調節社會公平的再分配功能上存在著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稅制結構不合理限制了稅收公平調節功能的發揮,并存在強化收入不均等的趨向。而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宏觀稅負、稅制結構、稅種設置和各稅種的稅基、稅率調整來實現;二是稅收調節體系不健全,各稅種之間缺乏整合力,影響了稅收公平調節功能的發揮,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不能僅靠個人所得稅,必須建立一個調節收入分配的稅收政策體系;三是個人所得稅制度設計不規范,制約了稅收公平調節功能的發揮。
三、結構性減稅的具體設計
1.進一步完善增值稅。作為目前我國的第一大稅種,2009年國內增值稅收入占到了全部稅收收入的29.8%。{2}因此,可以說2009年增值稅的轉型,不僅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極大地鼓勵投資、促進技術進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現行稅制,以及對于整個稅收收入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接下來增值稅進一步完善主要是進一步擴大增值稅的征稅范圍,要最大限度地把商品及勞務服務納入增值稅增稅范圍。如將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能源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以及與工業生產聯系緊密的服務行業納入增值稅范圍,將現行的增值稅、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及教育費附加,改為統一的增值稅,從而徹底改變目前商品勞務稅稅制多稅種病例的現狀,實現稅制簡化;其次是進一步降低商業行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提高增值稅(包括營業稅)的起征點。
2.改革個人所得稅。采用超額累進稅率的個人所得稅既是籌集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又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對經濟起穩定作用的自動穩定器,在我國稅收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客觀情況變化,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按所得項目分項、按次征稅,與綜合各項所得按年征稅相比,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不能充分體現公平稅負、合理負擔的原則;二是對不同的所得項目采取不同稅率和扣除辦法,容易造成納稅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費用,存在較多的逃稅避稅漏洞;三是工薪所得邊際稅率偏高,稅率檔次繁瑣,這樣不僅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資和外國專家來華工作,也不利于刺激個人工作、投資和儲蓄的積極性。因此,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減少累進稅率級次,降低邊際稅率,進一步加大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十分必要。
3.改革資源稅?,F行資源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征收資源稅調節資源級差收入,使各資源開發企業在較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礎上開展公平競爭,促使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但這種單一的政策目標限制其應有作用的發揮,現行資源稅沒有表達政府對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因而無法通過征收資源稅表達保護資源、限制資源開采的意圖。單純的級差性質的資源價值和不同資源在經濟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將資源開采的社會成本內在化,無助于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不能將資源開采的可持續成本內在化,不利于資源的可持續使用,也就無法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對資源稅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和改革,主要內容包括:擴大征稅范圍、提高稅率和優化稅率結構、改定額稅率為比例稅率與定額稅率相結合、細化稅目設置、調整計稅依據等。通過改革對資源的節約和可持續利用,對轉變增長方式等有重要意義。
4.改革消費稅。在國際上,消費稅與其他稅種相比,一直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稅收收入的比重中持續下降。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環境和生態保護意識在西方國家開始盛行,人們才發現消費稅在其中的獨特作用,西方各國的消費稅課征范圍又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根據目前我國消費稅的現狀,結合當前形勢,消費稅改革要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增強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抑制生態環境惡化與環境資源的保護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調整消費稅征稅范圍。減征或停征一些已成為或正成為生活必需品的征稅,如工業酒精、醫用酒精、汽車輪胎等;二是適當調整消費稅稅率。對一般性生活用品以及具有節能、環保等特點的產品實行低稅率;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費以及對環境污染嚴重的消費行為等實行高稅率;三是適當擴大征稅范圍,將高檔消費品、奢侈品,資源供給缺乏、不宜大規模消費的產品,某些高消費行為和對環境污染的行為及用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
5.改革房地產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房地產稅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逐步建立起來的,缺乏系統、科學的設計,現行稅制已陳舊老化,難以發揮應有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突出問題是城鄉之間、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擴大趨勢;各級政府之間的收入格局也出現嚴重不平衡現象;各產業之間的發展和資源配置的結構也不平衡,財政調節的效果較弱,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推進稅制改革、完善財產稅體系、加強稅收調節的作用;而房地產稅處在個人收入分配和房地產業發展的交叉點上,從它著手改革顯然是有利的。主要包括:(1)將現行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和相關收費(包括由土地開發商所繳納的稅費、土地出讓金等)合并開征統一的物業稅,以減化稅制、優化結構(減少轉讓、出租環節的稅收,加強持有和使用環節的稅收);(2)新的房地產稅應按市場價值和統一標準評估物業的實際價值、從價計征,采用差別稅率,同時考慮我國現行房地產稅的稅率、結合各年度各地方財政收入需要和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等因素選取較低的稅率;(3)清理房地產行業收費,取締不合理、不合法性質的收費項目,以減輕納稅人的稅收外收費。
四、小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無疑是這次結構性減稅的直接誘因。而優化經濟結構、優化稅制結構以及維護社會公平則是根本原因。從目前的經濟境況來看,最近幾年,我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據統計,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為61330.3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300669.97億元的20.40%,比上年增加10008.57億元,增長19.50%。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54223.7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03%,比上年增長18.85%;非稅收收入7106.56億元,比上年增長24.68%。{3}這種財政總收入的基數和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為這次結構性減稅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稅收總收入的基數和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則說明了結構性減稅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必須要抓住這次時機做好結構性減稅,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做好準備。
注釋:
{1}數據來源于Athur F Jones Jr & Daniel Heinberg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Nation’s Income Distribution Current Popilation Reports U.S. Census Bureau.
{2}數據來源于國家稅務總局網站,并經計算得出。
{3}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并經計算得出。219.235.129.58/welcome.do。
參考文獻:
1.安體富.結構性減稅: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策[J].地方財政研究,2009(3)
2.高培勇.結構性減稅:2009年稅收政策的主基調[J].涉外稅務,2009(1)
3.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課題組.關于當前實施結構性減稅的若干政策建議[J].涉外稅務,2009(4)
4.李敏.新一輪稅制改革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分析[J].吉林財稅高等??茖W校學報,2006(1)
5.肖太壽.淺析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結構性減稅政策[J].稅務研究,2009(7)
6.高培勇.給開征物業稅一個基本理由[J].經濟,2006(7)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皟粽`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臺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里,“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半p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并且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于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于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于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欲望強烈,但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并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于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涌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制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并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
3、楊慧.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國際收支的影響淺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
4、張少華.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形成原因與化解之道[J].甘肅社會科學,2005(5).
構建模型與數據處理
1.指標的選擇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可以由經濟的多個方面來衡量,此外,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別,可以從GDP來考慮,還有地區占經濟主導地位的產業及地區貿易狀況等,同時根據表1所示,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不同地區間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別的。那么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碳排放量之間是一個怎樣的相關關系,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各因素是不是與碳排放之間是一種相關的關系,是否經濟的發展必然要以過多的碳排放為代價,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偟膩碚f,全國碳排放量是逐年遞增的,圖1展示了中國碳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到,近15年來中國的碳排放有了顯著的增加,并且在2001年以后碳排放有一個激增期,2001年的排放量為32億萬噸,至2010年,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增長到71.7億萬噸,而同時每一個省份的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別的。第一,各地區碳排放量都有所差別,并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排碳量較高的包括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這些省份中山東的碳排放量最高。總的看來,這幾個省份有一些是工業為其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還有一些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對外貿易較多。從表1中可以看出這幾個主要的碳排放量較多的省份碳排放的增長情況。貿易也是各地經濟發展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對外貿易的狀況可以由各地區進出口總值來衡量。從圖3中可以看出廣東省的對外貿易量是最高的。2.模型構建考慮到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借鑒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雙對數處理方法構建方程為:LnGQit=ci+β1LnGGDPit+β2LnSTRUit+β3LnPRICEit+β4LnTfwit+εit其中,i表示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外),t為樣本時間跨度即年份。Ci為截距項,GQit為i地區t年的碳排放量,GGDPit表示i地區t年的地區生產總值,STRUit表示i地區t年的產業結構狀況,PRICEit表示i地區t年能源價格,Tfwit表示i地區t年的對外貿易總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3.模型變量的處理對于GQit計算依據Gi(m)=Ei(m)Etotal(m)Gtotal(m),Gtotal(m)表示全國t期全國排碳量,Etotal(m)用于表示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按萬噸標準煤計算),Ei(m)表示i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各省經濟發展狀況GGDPit選用各省歷年地區的GDP指數(按不變價格計算);STRUit用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產值之比,同樣也按不變價格計算;PRICEit能源價格采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表示,同樣也轉化成以1995年為基期的時間序列,Tfwit為各地區進出口總值,同樣也按不變價格計算。4.模型數據的來源研究數據取自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外)1995-2010年的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CCER經濟金融數據庫、《中國市場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
地區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1.對面板數據的單位根進行檢驗在EVIEWS中對這五個變量進行單位根的平穩性檢驗,依次采用LLC、IPS、ADF、PP等單位根檢驗方法,進行了水平檢驗和一階差分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2.面板數據協整檢驗由于Johansen檢驗是基于最大特征值的比的統計量λ-max來判別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多變量Johansen極大似然法可以精確地檢驗出協整向量的數目r,再根據無約束的VAR模型的殘差分析來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在對pool序列進行協整檢驗,運用Fisher(CombinedJohansen)這種方法進行檢驗,選擇沒有外生趨勢的選項,如表3中有4項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結果一致的,說明存在協整關系。在原假設為無協整關系的情況下,采用Pedroni(Engle-Grangerbased)方法進行協整分析。所得結果如表4所示,碳排放量、GDP、產業結構、能源價格與對外貿易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統計量通過協整檢驗。3.采用PeriodSUR加權檢驗并進行GLS回歸估計由于面板數據中時期的個數少于截面成員的個數,在做模型估計時,選用PeriodSUR類似似乎不相關回歸,對時期異方差和同期相關進行修正,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6可以看出采用這一方法是能夠較好的估計出模型,對各解釋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作出描述。從表6中可以看出,采用PeriodSUR權重處理,R2統計量為0.982702大于未進行權重處理時的值,此外,未進行權重處理時,D.W.統計量為0.869007經過計算再與臨界值比較,存在較為嚴重的自相關。同時加權的GLS估計的殘差平方和也明顯下降,因此可以看出該模型能夠較好的估計這幾個解釋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綜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業結構(LNSTRU)、對外貿易狀況(LNTFW)、經濟增長狀況(LNGGDP)對碳排放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且表現為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593、0.406、0.316。能源價格(LNPRICE)則與碳排放負相關。所以根據研究,政府機構通過對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可以達到對地區碳排放量的影響。
結論和建議
在各地區都開始試水碳交易的形式下,對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客觀的分析我們進行碳減排的方式,做到兩者之間的最佳權衡。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碳排放與經濟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十分有意義的。第一,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地區碳排放量與地區GDP的增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但是GDP的增長不一定伴隨碳排放量的增長而增長。對外貿易與地區碳排放量之間也表現出正相關關系,出口的增多可能會導致地區擴大生產,如果不采取措施進行碳減排,那么一個地區碳排放量會因此而增加。第二,產業結構與地區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是較為密切的,因為第二產業中工業所占的比重較大,而工業是地區碳排量中一個較為主要的來源。例如廣東省的GDP是最高的,但是它的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值相對不是最高的,廣東省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占總GDP中一個比較大的部分,所以相比于山東,它的碳排放量不是最高的。第三,從我國整體情況來看,我國這種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碳排放量差異性明顯的情況下,我們國家在碳交易方面應該加大發展力度,可以嘗試鼓勵省份與省份之間的碳交易。比如廣東省與山東省之間進行碳交易,山東省的企業進行碳減排,再與廣東省的企業進行買賣,這樣既達到了山東的碳減排也達到了GDP的上升,同樣對廣東省的企業來說,也不必縮小生產規模。第四,我們國家也應該進行更多技術上投入研發力度,對碳減排技術提供更多的支持,這樣企業才有動力去進行碳減排,而地區和國家也能做到既減碳又不損害經濟的發展。
本文作者:雷玉桃楊娟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地球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它的開發強度日益增強,不少地區已呈現資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趨勢,難以再承受下去來滿足人類的要求,因此,實施生態發展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1-3]。眾多的國際生態公約就是在這種背景條件下產生的,它們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導人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以維護子孫后代的利益。這些被稱為是法律旗幟的各種公約都不是單純由法學家們單獨完成的,必需要廣泛征詢涉及自然保護的專業人士的意見,總結自然保護第一線從事實際工作的人們以及生產戰線上廣大公眾的經驗教訓,才可能制定這些涉及全社會利益的許多規定。本文就擬簡要地探討一下它們的意義和作用,以期我國能完善和健全有關自然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法律體系,來適應已踏入生態發展文明時代門檻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間以及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復雜相互關系的體現,也是生物資源豐富多彩的標志。它是對自然界生態平衡基本規律的一個簡明科學概括,也是衡量生態發展是否合乎客觀規律的主要尺碼。一個區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否合理來決定。因此,它的保護對象是全方位的,要從物種及其遺傳資源、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各個方面著手。這個公約不僅闡述了防止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問題,也強調要關注人類發展的目標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持續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結合來考慮工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實踐證明,缺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工作就難以持續下去。它要求各締約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約”經過多年的討論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簽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這說明世界人民終于認識了由于人類本身的管理失誤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資源枯竭所帶來的災難,決心采取共同行動制定有約束力的并起綜合作用的國際公約。現在,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已成為各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梢钥闯觯?rdquo;公約并不是一紙空文,但與其說是一次性產物,不如把它看為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許多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種種群和被傳統農業與本地人民廣泛應用的物種及其變異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問題,2.發達國家如何落實支援發展中國家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責任;3.如何通過技術轉讓和交流實施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戰略;4.生物資源利用者如何落實酬報各地從事保護工作者和提供傳統利用知識人們的責任。這些問題雖經多次討論,但不易取得協議。
我國于1993年1月7日作為第7個國家正式批準加入“公約”,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組成國家履約協調組,統一規劃各項工作,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可見國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和認真態度。許多學術單位建立了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研究機構來規劃研究和宣教事宜;還出現了非政府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基金會”,它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公眾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工作。10多年來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約”規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項目,例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外,還出版了系列叢書和許多研究報告。建立了許多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實體。主要經驗有下列三點:1.保護和發展必需密切結合,利益公平分享是關鍵;2.統一協調分散管理的方針是正確的,但需要進一步完善;3.基礎性和綜合性研究不斷加強,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在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期間,國家頒布了新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2011-2030),”明確今后20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并將之看為是維護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為,當前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并未解決,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狀態一時難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基本體系,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評估、監測、人才培訓和能力建設,加強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例如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和種質基因庫的建設和完善,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重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眾參與和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關于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跨境轉移的一個協議,它旨在充分確保它們的轉移、處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樣性締約國會議來討論和確定,已有100個以上締約國批準,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說,它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個議定書。文本中詳細論述了安全轉移、處理和使用憑借現在生物技術所獲得的可能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的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的保護措施,同時顧及對人類健康所構成的風險。這意味著,已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從一個國家跨境轉移必需符合議定書的規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資料使進口者能做出知情決定,確保所有貨運有議定書要求的文件記錄,即使進口者不是締約國也要按議定書要求辦理。我國于2005年4月27日批準了議定書,顯示我國在執行國際條約和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諾,并大大增強該議定書的份量。同時,制定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對國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體系、法規體系、轉基因活有機體及其產品風險評估和管理技術準則、生物安全管理國家能力建設作了具體規定和說明。
3拉姆薩爾濕地公約
濕地是指內陸和海岸地帶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澤和草甸地帶。這些地區是調節水分循環、維護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棲息地,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片濕地被改變為農地、養殖場甚至城鎮,導致許多物種消失,常出現一雨便成災的可怕事件,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此,原亞洲濕地局、國際水禽與濕地研究局、美洲濕地局三個濕地組織合并為濕地國際,并在濕地公約的制定和技術支持中發揮了中堅作用,大大促進世界范圍主要地區濕地和濕地物種現狀的評估和研究,加強與政府和當地社區的合作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濕地公約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訂,所以常稱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它通過傳播信息資料、提高公眾意識、開展培訓活動和在各地建立濕地管理項目、支持和促進區域和各國濕地保護和濕地資源持續利用和行動計劃的制定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國凡是在生態學、生物學、湖沼學和水文學上具有國際意義的濕地都可申請加入濕地公約所建立的國際濕地名錄,加入國際濕地名錄的濕地應建立保護區,加強對物種和棲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應的獎勵;反之會受到批評。中國加入濕地公約會后,認真履行締約國的義務和責任,為了適應濕地保護形勢發展的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投入濕地保護,1994年9月由林業部牽頭聯合17個部委制定一個廣泛參與、切實可行、符合國際規范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確定了中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目標、內容、優先領域和項目,使之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以確保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進一步推動中國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許多科教部門建立了濕地研究中心,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眾多的專著和研究論文和報告[10]。迄今,我國已有37個濕地保護區分五批加入了國際濕地名錄,并開展大量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工作。#p#分頁標題#e#
4世界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是指具有世界價值的獨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區域以及許多非物質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是各個國家精華中的精華。作為具有世界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區域可從以下列幾點來判斷:(1)表征地球進化歷史的主要階段的典型代表或獨特的地理景觀類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斷進化的生態過程或生物進化和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極為特殊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的區域;(4)具有世界價值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或眾多受威脅物種的棲息地。符合四個標準之一的區域可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類)。世界遺產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三者被認為是國際保護生境(棲息地)的三大公約。世界遺產公約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這說明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有責任來保護那些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區域,把它們看為是人類遺產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認可和保護文化景點的國際法律條約,它把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資源管理體系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拓寬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相互關系的思維,并制定協同計劃來保護它們[11-14]。
隨著我國經濟多年的持續增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并深深體會到自然與現代化共存、經濟建設和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保護共存的偉大目標是實施可持續戰略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這樣,加入和認真實施世界遺產公約,建立比較完善的世界遺產地系統,就成為政府的一項必不可少的任務。許多省市建立了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促進自然保護、文化組織和文物系統各方面的專家認真考慮,提出具體的計劃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有自然遺產地8處、文化遺產地25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處,還有文化景觀3處,總共40處?,F在打算申報的區域還有100多處,估計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遺產各1處獲得批準。但是,人們已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是為申報而申報,而是決心通過完善管理,爭取支持,使之更加壯大,以適應社會、文化、經濟迅速發展的要求,那時申報將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遺產工作的分別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歷史的全球農業系統,是人類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在發掘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時,卻忽略了這個方面,以致傳統的農業耕作制度及其豐富多彩的傳統優良品種的基因多樣性在現代化過程中大量流失。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及時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心”,旨在開展全球重要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工作,以期建立一個全球共識的持續發展的動態系統,彌補了不足之處。我國浙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全球第一批五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其實,我國還有許多項目符合其標準,需要大力發掘、繼承和發揚[15-18]。
5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持續利用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護,不允許任何利用是不科學的,必然是行不通的;當然,過度的利用,不注意保護必然導致破壞。這個公約的目的就在于監測商業開發的主要物種,對一些已陷入受威脅狀態的物種,通過貿易限制達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要求。這個公約1973年3月于美國華盛頓簽訂,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貿易的物種劃分為三類作為其附錄,附錄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這些物種的對外貿易必需獲得出口國科研機構認可,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進口國也確認是如此才能進行;進口國將之再出口也照此辦理。附錄2是指那些目前雖未瀕臨滅絕,但如對其貿易不嚴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變成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這些物種也必需得到出口國家科研機構的認可,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才能進行出口貿易。附錄3是任何一個締約國認為屬其管轄范圍內應進行控制開發利用,而需要其它締約國合作管理貿易的那些物種;它們的出口貿易同樣需要出口國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才能進行。前兩類物種需經全體締約國大會討論通過,后一類物種只需各締約國自己認定,報公約秘書處備案即可。附錄中所列的物種是重點管理對象,但它們的地位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要隨其種群傳播和消長而有所調整,所以需要對它們進行長期的研究和監測。這樣,每一個締約國都要建立專門的科學委員會和進出口管理辦公室來負責專司其事。前者負責研究確認各個種的基本情況,提出處理的意見;后者即專司具體管理業務,發放出口許可證??梢钥闯?,這個公約不是要禁止野生動植物包括瀕危物種及其衍生物的貿易,而是制定各種措施保證可持續貿易,不引起它們走向滅絕;目前,它已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控制野生瀕危物種及其衍生物的國際貿易系統,為物種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0年12月25日,我國提交參加“公約”的交存書,1981年4月“公約”對我國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辦公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種科學委員會”,分別掛靠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內,開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壘壘??磥恚罅ε囵B熟悉“公約”的科研和管理人員,進一步弄清和宣傳“公約”各條款的實質內容,加強對瀕危野生物種的研究,提供其消長規律和具體情況,監測貿易現狀,編制控制貿易的物種名錄及其識別手冊和圖譜,制定合理開發利用的指標,提高進出口管理水平,防止過度開拓而造成物種滅絕應是一項長期的任務[19-20]。
6遷徙物種公約
物種的生存和分布不受邊界的限制,特別是遷徙物種的生活周期可能遍歷多個國家,但各國的保護和管理水平不盡相同,難免會遭受獵殺,因此必需通過國家政府間的共同努力來加以保護,既要保護物種本身,也要保護其棲息地。保護區在這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個公約于1979年簽訂,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個國家參與并共同關注這些獨特物種種群的保護,效果明顯。我國簽署這個公約以后,許多保護區承擔了這些遷徙物種的保護,無論在科研監測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山東長島保護區累計環志各種候鳥128種21萬多只,其中猛禽22種6萬多只,占全國猛禽環志總量80%以上;回收國內外環志鳥231只,最長回收為8年,為鳥類遷徙規律與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成績明顯[21]。由于“公約”所關注的物種獨特,沒有任何公約能代替其作用,實際上,它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必要的補充和起具體的輔助作用。#p#分頁標題#e#
7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這個公約是全球許多國家的政府為解決地球氣候潛在變化可能引起的眾多問題而聯手進行的一項努力。它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于集體執行“公約”所制定的各項規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通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國于1993年1月批準了這個公約,是最早的10個締約方之一。“公約”要求所有締約方在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注意減少和防止人為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開展技術轉讓等各種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增強所有溫室氣體的吸收匯和儲存庫,例如不同類型的保護區等;在適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制定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綜合農業的發展、關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澇影響地區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在可行的范圍內,將氣候變化納入相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政策和行動,并采取適當的方法盡可能降低氣候變化對經濟、公共健康和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在京都議定書中為發達國家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指標,使其CO2、CH4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排至少5%;同時,確定了“共同實施”、“清潔發展機制和”排放貿易“三種境外減排的靈活機制,使發達國家可以通過這三種機制在境外取得減排限排的抵消額,從而以較低成本實現減排限排目標,緩解其國內減排限排壓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其義務的核心內容,要求采用由締約方大會制定的可比方法編制人為引起的各種溫室氣體的源排放和匯清除的國家清單,發達國家必須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但是,要真正的具體落實十分困難,許多會議都是在討論這些問題的具體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識,需要更耐心地通過深入分拆,實事求是協調和合作共事地去解決??梢钥闯觯贫p排限排溫室氣體目標是一個重要方面,而確定不同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人工營造的方法來固碳的目標也是不能忽略的,兩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約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對策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皟粽`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臺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里,“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并且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于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膰H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于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于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欲望強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并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于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涌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制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并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
關鍵詞 系統動力學;溫室氣體排放;低碳;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 Q148: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4-0072-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4
中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為迅速的國家,2001-2006年間中國的碳排放增長了近兩倍。城市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中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人均能耗是農村地區的3.5倍,超過75%的溫室氣體從城市產生[1]。因此,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開展城市溫室氣體減排研究十分迫切。
系統動力學模型作為一種綜合的仿真模型,適用于模擬能源部門間的供給與消費關系,并實現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環境排放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因果影響,在對能源供應和需求技術詳細表述的基礎上,通過外生的情景假設驅動,有效協調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間的復雜動態反饋問題。因此,系統動力學模型已廣泛應用于國家、區域或城市以及行業等多尺度下能源消費、供需調控、產業結構調整、溫室氣體排放與管理的綜合研究中。
國家層面:李明玉[2]和宋世濤等[3]都對國家尺度能源供給與消費的供需關系進行了系統動力學建模的綜述與分析,就影響國家能源供需關系的子系統結構和過程模擬進行闡述。朱勤等[4]建立分析人口-消費-碳排放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對人口發展、經濟增長、居民消費及碳排放進行動態仿真,定量考察未來人口發展與居民消費對碳排放的影響,量化人口發展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合理碳排放空間。秦鐘[5]等人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分析了GDP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總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進行預測。Guan等人[6]在結合生產、生活、碳捕捉與封存和能源利用效率綜合考慮的基礎上,基于系統動力學原理模擬不同政策和技術條件下中國未來20年CO2排放的變化趨勢,并提出大力發展碳捕捉與碳封存技術是未來減排的最有效方式。
區域城市層面:Li和Huang等人[7-9]構建了能源規劃利用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動態系統模型,以反映不確定條件下能源可持續利用與碳減排程度的綜合實現效果,并將該模型應用到加拿大Waterloo市的能源管理與決策分析中。周賓等[10]基于系統動力學方法,構建甘南藏族自治州區域累積碳足跡模型并仿真,研究區域的累積碳足跡演替情況。由此可見,系統動力學為研究能源經濟系統內CO2排放的動態模擬仿真,提供了科學可行的分析工具。李瑋和楊鋼[11]以能源富集區中國山西省為研究對象,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構建能源消費系統的區域子系統協調發展動力學模型,通過模擬調控得出該省能源消費科學發展的最佳方案。吳建新[12]提出獨立區域凈碳排放的系統動力學模型,以簡潔綜合的系統結構和數據需求綜合估算碳排放量,并在天津濱海新區的案例研究中得到與事實比較貼近的仿真結果。
部門行業層面:Stepp等人[13]評估美國交通部門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成效,在考慮政策行動的直接反饋以外,也兼顧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產生的間接影響。Anand等人[14]開發了印度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并綜合考慮了人口穩定增長、公寓節能和水泥生產工藝結構管理的政策選擇對CO2減排影響。此外,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方法還在廢棄物處置、畜牧林業、工業等多個部門的CO2排放核算中得到應用[15-21]。
由此可以看出,系統動力學仿真模擬是綜合研究復雜能源供需系統關系,模擬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有效手段,能夠為科學、合理的預測與保障能源供給、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溫室氣體減排提供參考依據,對實現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的系統動力學研究在城市和行業雙重層面的考慮下,目前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對城市的能源消費與排放只有通過多行業完整的解析過程才能達到完整與接近現實,這也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本文選擇重慶作為案例城市。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地處東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相比,在重慶這類老工業基地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與低碳城市建設的實現模式對于廣大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而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定量核算,制定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結構的基礎。本研究通過系統動力學方法,對城市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因素和溫室氣體排放間的響應關系進行梳理與動態模擬,并預測重慶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從而對未來重慶市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建設進行情景分析和評價,最終提出相應減排依據和政策措施。
1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模型構建
1.1 模型邊界與建模目的
本研究將溫室氣體排放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邊界確定為重慶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綜合考慮包括重慶市行政區域內部的能源消費(不包括火力發電導致的氧化亞氮的排放)、工業部門非能源消費、農牧業過程、廢棄物處置過程、碳匯等過程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子系統及其內部變量對能源消費產生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重慶歷史統計數據和未來發展目標、規劃確定模型參數,并采用STELLA軟件進行如下仿真:①模擬重慶市2011-2020年間溫室氣體排放系統主要變量動態變化趨勢;②調控模型決策變量并進行模擬,了解不同政策情景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1.2 模型系統結構分析
將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分為能源供給、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經濟、人口、碳匯六個子系統。這六個子系統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因果反饋關系。各子系統影響關系見圖1所示。
圖1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各子系統結構關系圖
Fig.1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subsystem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 Chongqing City
由圖1可以看出能源供應子系統和能源需求子系統是模型的兩大主體,CO2的排放量主要取決于能源數量和使用的能源類型。各經濟部門中,普遍使用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電作為二次能源來源于燃煤熱電站、水電站、核電站等。不同類型的電站生產相同電能時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不同,因此模型把電能供應納入研究范圍。能源需求主要來自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和家庭生活。該模型重點預測經濟部門和人口規模的發展情況。
1.3 模型因果關系分析
在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邊界之內,著重分析對能源系統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包括能源消費和經濟發展的各個子系統,如生活能源消費、一產能源消費、工業能源消費、建筑業能源消費和三產能源消費,并對各個子系統內部及相互影響要素和聯系進行分析。將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各個子系統中的關鍵要素都包含在邊界之內,相互之間發生作用,形成復雜關系網;利用反饋組成閉合回路,通過正負反饋關系來反映不同信息與動作之間的相互影響結果[22]。另外,本研究還將經濟計量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奧肯定律悖論和資本存量永續盤存法融入到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中,以提高系統動力學模型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精確性和可信度。
模型中主要反饋關系環和因果關系總結如下(帶有“+”號的箭頭表示正反饋關系,帶有“-”號的箭頭表示負反饋關系):
反饋關系環:
1)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人均GDP一+生活水平一+人均生活能源消費一+能源消費
2)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工業GDP一+工業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費
3)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建筑業GDP一+建筑業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費
4)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第三產業GDP一+第三產業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費
5)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固定資產投資一+資本存量一+GDP總量一+能源消費
6)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就業率一+就業人口一+GDP總量能源消費
因果關系:
1)常住人口一+就業人數一+GDP一+能源消費一+溫室氣體排放
2)常住人口一+固體廢棄物一+溫室氣體排放
3)常住人口一+廢水一+溫室氣體排放
4)建筑行業GDP一+建筑面積一+水泥消費一+溫室氣體排放
5)工業GDP一+工業固體廢棄物一+溫室氣體排放
6)工業GDP一+工業廢水一+溫室氣體排放
1.4 模型參數及方程確定
本模型的模擬時間段為2011-2020,模擬時間步長為1年。參數確定過程中所需要的歷史數據主要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1998-2009》、《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98-2009》、《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8-2009》等資料[23-26],部分模擬參數主要依據重慶市相關規劃如《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匯編》、《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27-29]等。
系統動力學模型中參數類型主要包括初始值、速率值、常數值、表函數、輔助變量值5種類型。不同類型參數及方程,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確定:
(1)經驗公式法。對于GDP與生產要素投入之間的關系,已有很多研究,得到一些經驗公式值得借鑒。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道格拉斯經驗生產函數,資本永續盤存,奧肯定律悖論三個經濟學觀點。
(2)回歸分析法。對存在較大相關性的變量間的方程,借助SPSS軟件,采用數學最小二乘法統計方法進行二元或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歷史數據之間的相互規律,并進行擬合優度檢驗和顯著性檢驗,進行回歸分析確定回歸方程。如第一產業GDP比例與城市化率關系、水泥消費量與建筑業GDP關系、人均生活能源消費與人均GDP關系等。
(3)多年算術平均值。模型中不宜采用回歸分析來擬合的參數,可以采用長時間數列的歷史數據的算術或幾何平均值來表示參數的平均水平,規避使用數學方程牽強擬合而出現不合理的數據偏差;
(4)表函數法。模型中有些變量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不能代數組合得到,而表函數作為系統動力學建模的一個重要工具,具有方便操作、易于運用等優點[30],可以處理不能通過回歸分析等數學方法來確定參數的情況,實現對參數變化的精確描述。如減少林地面積、萬元建筑業GDP能耗、萬元工業GDP固廢生產量等。
(5)參考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確定參數。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數據。
1.5 模型有效性檢驗
系統動力學模型建立后,需要對該模型進行檢驗以判斷模型和實際系統的符合程度,以保證模型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常用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檢驗方法包括直觀與運行檢驗、歷史檢驗和靈敏度分析。
本研究在模型正常運行的基礎上,選擇2006-2008年重慶的歷史數據和模擬數據進行歷史檢驗。檢驗的變量包括常住人口、GDP、能源消費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共四個重要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梢钥闯觯?個變量各年份的模擬值與歷史值均基本吻合,相對誤差
表1 模型有效性檢驗結果
Tab.1 Validity test results of model
源消費量、廢棄物處置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量、農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量、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碳匯,溫室氣體排放量;16個參數分別為:自然增長率、機械變化率、城市化率、固定資產投資率、工業產值比例、建筑業產值比例、萬元一產能耗、萬元工業GDP能耗、萬元建筑業能耗、萬元三產能耗、煤炭比例、天然氣比例、石油比例、電力比例和新造林面積。每個參數年取值變化10%,考察其對8個輸出變量的影響。8個靈敏度值的均值可代表某一特定輸出變量對某一特定參數的靈敏度;通過靈敏度分析計算出8個變量對某個特定參數的平均靈敏度(見圖2)。
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率、工業產值比例、萬元工業能耗的靈敏度較高,分別為15.5%、12.6和14.7%,大于10%,說明這三個參數為系統的關鍵因素。另外,煤炭比例、新造林面積的靈敏度大于5%,其他參數靈敏度較低,說明系統對大多數參數變化是不敏感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強壯型,能夠用于對實際系統的模擬。
圖2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參數靈敏性分析
Fig.2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dynamic model in Chongqing City
注:1:自然增長率;2:機械變化率;3:城市化率;4:固定資產投資率;5:工業產值比例;6:建筑業產值比例;7:萬元一產能耗;8:萬元工業GDP能耗;9:萬元建筑業能耗;10:萬元三產能耗;11:煤炭比例;12:天然氣比例;13:石油比例;14:電力比例;15:新造林面積。
2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情景預測
重慶溫室氣體的排放與經濟發展、能源需求、能源結構、碳匯能力等有關。因此,本研究中對經濟發展考慮了由于投資率不同帶來的高、中、低三種發展情景,并在此基礎上設置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分別考慮節能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改善、碳匯能力增強對未來重慶溫室氣體排放變化趨勢的影響。
2.1 節能情景設置
節能情景的設置主要考慮經濟發展和單位GDP能耗水平降低兩方面。
2.1.1 經濟發展
為了保證經濟的高速增長,重慶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相應維持在較高水平。本研究考慮不同的投資率和城市化帶來的高、中、低三種經濟發展速度及其對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2.1.2 單位GDP能耗
“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將發展產值達1.2萬億元的七大新興產業,并將發展低碳經濟列入規劃,確?!笆濉蹦┤袉挝籊DP能耗下降16%。將重慶2008年各產業單位產值能耗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發現,重慶一產、工業、建筑業能耗水平均有較大節能潛力和空間(見表2)。三產能耗水平已處于國內較好水平[28]。因此本研究中,假設“十二五”期間,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效率的提高,重慶每年單位產值能耗下降3.2%,三產能耗水平保持現狀不變。
表2 2008年各地區萬元產值能耗(1997年不變價)
Tab.2 Energy consumption per 104 Yuan outpu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2008 (Constant Prices of 1997)
2.2 低碳情景設置
在節能情景的基礎上,本研究考慮能源結構、清潔能源、碳匯能力三方面的影響,構造重慶低碳情景。
2.2.1 能源結構
(1)煤炭供應能力預測。
重慶市在“十二五”期間年產煤維持在4 000萬t左右,若重慶能源消費結構仍維持目前比例,則2011年其缺口為672萬t,到2015年為1 999萬t。因此重慶未來的發展,應該減少對煤炭的需求,保障煤炭能源供應安全。
(2)電力供應能力預測。
2010年全市裝機容量將達到1 200萬kW,2012年將達到1 600萬kW,2015年將力爭達到2 200萬kW。另外,2012年電量缺口120億kWh,2015年電量缺口180億kWh。重慶市在“十二五”期間地方電源供電將可以滿足全市約81%的電量需求,其余電量缺口可從外部購入。
(3)油料及天然氣供需能力預測。
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重慶市不出產石油,所需成品油全部靠外部調入。重慶市是天然氣主產區,天然氣資源豐富,但是中國天然氣配額是全國統一分配和調度,因此本研究中天然氣消費比例緩慢上升,2015年結構比例達到15%。為保證天然氣替代工程順利推行和優化重慶能源結構,重慶市應向國家爭取川氣東送項目在重慶的留存份額?!笆濉逼谀┲貞c市能源消費品種結構變化見表3。
表3 “十二五”末重慶市能源消費品種結構變化百分比
Tab.3 Change percenta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city by the end of “twelfth fiveyear”
2.2.2 低碳能源
本研究中的低碳能源主要是指相對于傳統能源,溫室氣體排放較少或者不排放的能源。重慶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將以水電、太陽能等為主,對風力發電給予扶植政策和導向。水電方面:重慶市境內主要有長江、烏江、嘉陵江、涪江等河流及其支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 298萬kW,理論年發電量2 013億kWh。單機裝機容量500 kW及以上的技術可開
發電站共有420座,總裝機容量982萬kW,年發電量446億kWh;太陽能發電方面:重慶市正加大太陽能使用的普及程度,進一步增強光伏發電產業在重慶的競爭力和產業規模,以實現2015年、2020年重慶市太陽能利用可分別替代當年總耗電量的2%、3%;風電方面:重慶屬于風能資源較貧乏地區,但一些山口、河谷地區,特別是盆地邊沿的東北部山區風能資源較豐富。根據重慶市氣象臺站10米高度測風資料統計,重慶市風能總儲量2 250萬kW,可技術開發的風能在10-50萬kW左右。
2.2.3 碳匯
(1)森林碳匯。
根據重慶市森林工程規劃[13],2012年新造林1 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2017年新增森林面積1 5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
(2)碳捕捉和封存。
CO2捕集與地質封存(CCS)技術比較適合于像火電、鋼鐵、水泥等大型工業CO2固定集中排放源,也可應用于大規模產生低碳或無碳的非電力和運輸行業及分散的小規模企業。目前,重慶將CCS技術研發納入“十二五”科技規劃,對企業和科研單位CCS技術提供持續的支持,并協助爭取國家、歐盟的技術和資金支持。2015年前,對合川雙槐電廠關鍵設備和吸收劑性能進行改進,降低運行能耗和捕集成本,擴大煙氣捕捉總量,做好碳捕捉技術推廣的前期工作。2020年前,選擇水泥廠、常規火電廠以及鋼鐵、合成氨、燒堿等高耗能工業作為試點行業,應用CO2捕獲裝置并給予經濟和政策支持。因此,本研究中假設2015年重慶碳捕捉和封存能力為2萬 t,2020年增加到10萬 t。
3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預測結果分析
按照節能情景,本研究確定不同固定資產投資率和能耗強度下重慶市常住人口、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能源需求總量、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3.1 常住人口
按照重慶“十二五”規劃,重慶常住人口增長較快(見圖3),主要是因為重慶外出打工人口回家就業或創業,導致常住人口比例的增加。
圖3 重慶市常住人口情況
Fig.3 Predicted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City
3.2 地區生產總值GDP
圖4表示了不同情景假設條件下GDP預測值??梢钥闯鯣DP(1997年不變價)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由模型可知,對GDP影響最大的變量是資本存量。由于重慶目前的資本積累比例非常高,與此對應,“十二五”GDP增
圖4 重慶市節能情景經濟發展情況(1997年不變價)
Fig.4 Pred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energy saving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長率保持15%-12%的高速水平。自“十二五”末起,考慮重慶投資率降低的實際情況,GDP增長率也對應略有下降,不同情景減緩速度不一致。
3.3 重慶能源消費
如圖5所示,2011-2020年重慶市能源消費呈現出上升趨勢。在經濟上較有可能實現的中情景
下,節能情景下,能源需求逐年增加,2020年達到13 419萬噸標煤,是2008年能源消費總量的2.7倍。
圖5 重慶市能源消費預測
Fig.5 Predicte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ongqing City
3.4 溫室氣體排放
圖6、7分別顯示了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下,2011-2020年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濟上較有可能實現的中情景下,節能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2020年達到36 482.92萬 tCO2,是2008年的2.6倍;低碳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2020年達到34 552.55萬 tCO2,是2008年的2.5倍。
圖6 重慶市節能情景溫室氣體排放預測
Fig. 6 Predict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under
energy saving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在經濟上較有可能實現的中情景下,對比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見圖8),溫室氣體減排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2020年,節能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2.053 tCO2/萬元,比2005年下降43%;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1.944 tCO2/萬元,是節能情景的947%,比2005年下降46%。因此,產業能耗水平降低,即節能情景,是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途徑。
圖7 重慶市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預測
Fig.7 Predict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under lowcarbon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圖8 重慶市中速經濟下節能情景與低碳情景碳排強度對比
Fig.8 Comparison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tensity between energy saving scenario and
lowcarbon scenario with intermediate
speed economy
4 結論與對策
本研究綜合考慮包括重慶市行政區域內部的能源消費(不包括火力發電導致的氧化亞氮的排放)、工業部門非能源消費、農牧業過程、廢棄物處置過程、碳匯等過程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子系統及其內部變量對能源消費產生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依據所建立的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對重慶市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2011-2020年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模擬預測。
模擬結果表明,中速經濟下,2020年,節能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2.053 tCO2/萬元,比2005年下降43%;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1944 tCO2/萬元,是節能情景的94.7%,比2005年下降46%。產業能耗水平降低,即節能情景,是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途徑。重慶必須以降低單位產值能耗為首要任務,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節能減排工作,優化能源結構,積極推進森林工程建設,按照低碳情景發展,才能保證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在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現狀評價和預測基礎上,提出以下重慶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經濟結構優化。優化第二產業結構,限制高碳產業發展。限期淘汰達不到節能基本要求的火電、鋼鐵、水泥、化工、氧化鋁、煤礦六大高耗能產業的落后產能和高能耗生產設備。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限制“高碳”行業發展制定行業碳排放強度準入的標準,逐步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政策,控制高能能耗、高污染項目審批和建設。(2)能源結構調整。一方面,結合重慶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天然氣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有序發展水電,扶持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大力減少碳排放。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集約開發和幫扶區域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的發展。
(3)積極增加碳匯。在穩定現有森林覆蓋率的同時,對有提升潛力的區域進一步通過造林和再造林穩步提升森林碳匯的質量和效果;建立健全重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對林地的占有、開發、使用和消費,制定合理的生態和經濟補償措施和實施標準;大力發展CCS技術,支持引進先進CCS技術,加大推廣執行力度,逐步由試點企業向重點行業推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戴亦欣.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2-17. [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 (3): 12-17.]
[2]李明玉. 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的系統動力學模型[D]. 沈陽:東北大學,2009. [Li Mingyu.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Energy Suppl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D]. Shen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09.]
[3]宋世濤,魏一鳴,范英. 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系統動力學研究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42-48. [Song Shitao, Wei Yiming, Fan Ying. Study on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 review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2): 42-48.]
[4]朱勤,彭希哲,傅雪. 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與碳排放變動的模擬分析[J]. 人口與發展,2011,17(2):2-15. [Zhu Qin, Peng Xizhe, Fu Xue. Simulat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in Future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 17(2): 2-15.]
[5]秦鐘,章家恩,駱世明,等. 我國能源消費與CO2排放的系統動力學預測[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1043-1047. [Qin Zhong, Zhang Jiaen, Luo Shiming, et al. Predi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by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4): 1043-1047.]
[6]Guan D, Hubacek K, Weber C L, et al. The Drivers of Chinese CO2 Emissions from1980 to 2030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8, 18:626-634.
[7]Lin Q G, Huang G H. A Dynamic Inexact Energy Systems Planning Model for Supporting Greenhousegas Emiss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Under UncertaintyA Case Study for the City of Waterloo, Canada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 13: 1836-1853.
[8]Li G C, Huang G H, Lin Q 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HGmitigation Oriented Inexact Dynamic Model for Regional Energy System Management [J]. Energy,2011, In Press.
[9]Li Y P, Huang G H, Chen X. Planning Regional Energy System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 Applied Energy,2008, 88, 599-611.
[10]周賓,陳興鵬,王元亮. 區域累積碳足跡測度系統動力學模型仿真實驗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3):37-41. [Zhou Bin, Chen Xingpeng, Wang Yuanliang. Regional Cumulative Carbon Footprint Measure System Dynamic Model and Simulating Experiment: The Case of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z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 (23): 37-41.]
[11]李瑋,楊鋼.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山西省能源消費可持續發展研究[J]. 資源科學,2010, 32(10):1871-1877. [Li Wei, Yang Gang.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0): 1871-1877.]
[12]吳建新. 區域凈碳排放量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研究[J]. 科技與管理,2011,13(1):66-68. [Wu Jianxin. Study of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Regional Net Carbon Emission [J].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13(1):66-68.]
[13]Stepp M D, Winebrake J J, Hawker J S, et al.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Policie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The Role of Feedback Effects on Policy Effectivenes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7): 2774-2787.
[14]Anand S, Vrat P, Dahiya R P. Application o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6, 79: 383-398.
[15]Lu H W, Huang G H, He L, et al. An Inexact Dynamic Optimization Model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 396-409.
[16]Gamett T. Livestock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mpacts and Options for Policy Maker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9, 12: 491-503.
[17]Moore J L, Howden S M, McKeon G M, et al. The Dynamics of Grazed Woodlands in Southwest Queensland, Australia and Their Effect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2001, 27: 147-153.
[18]王向華,朱曉東,程煒,等. 不同政策調控下的水泥行業CO2排放模擬與分析[J]. 中國環境科學,2007,27(6):851-856. [Wang Xianghua, Zhu Xiaodong, Cheng Wei, et al. Simulation and Scenario Analysis for CO2 Discharge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Control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7(6):851-856.]
[19]張榮榮.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工業行業碳足跡研究[D]. 無錫:江南大學,2010. [Zhang Rongro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 [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0.]
[20]佟賀豐,崔源聲,屈慰雙,等.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我國水泥行業CO2排放情景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0,(3):40-50. [Tong Hefeng, Cui Yuansheng, Qu Weishuang, et al. System Dynamic Scenarios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of Chinas Cement Industry [J]. China Soft Science,2010, (3): 40-50.]
[21]車衛紅. 我國工業碳源和能源碳源排碳量估算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Che Weihong. Study on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Industry Carbon Source and Energy Carbon Source of China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22]王其藩. 系統動力學[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Wang Qifan. System Dynamics [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09.]
[23]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摘要-2008[S].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Abstract-2008[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8.]
[24]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 中國地區投入產出表2002[S].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National Bureau of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Chinese Area Inputoutput Table 2002[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2.]
[25]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0[S].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National Bureau of Rural Social Economic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Rural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10.]
[26]重慶統計局. 重慶統計年鑒, 1998-2009[S]. cqtj.省略/tjnj/index.htm.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09[S]. cqtj.省略/tjnj/index.htm.]
[27]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R].2008. [Chongqi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orest Engineering Planning in Chongqing[R].2008.]
[28]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概況[R].2010. cq.省略/cqgk/ [Chongqing Municiple peoples government. Chongqing Profiles[R]. 2010. cq.省略/cqgk/]
[29]重慶市統計局. 重慶市能源消費特征、問題及節能措施研究[R].2008.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06_402497090.htm.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Energy Consumption Feature, Problem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 in Chongqing [R]. 2008.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06_402497090.htm.]
[30]賈仁安,胡玲,丁榮華,等. SD簡化流率基本入樹模型及其應用[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10):137-144. [Jia Renan, Hu Ling, Ding Ronghua, et al. SD Simplified Rate Variable Fundamental Intre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1, (10): 137-144.]
System Dynamic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 Chongqing City
CHEN Bin JU Liping DAI Jing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在校學生為1095人(其中女生是498人,住校生687人,外鄉鎮學生22人),19個教學班,教職工45人(其中班子成員5人,請產假3人),師生比例是26/1。
二、德育工作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組織機構。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計劃,并按計劃認真執行;做好德育工作記錄。
1、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思想品德課,且把思想品德課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同時還利用其他課程進行德育滲透。
2、還利用各種活動進行“五愛”教育。由于德育工作落實到位,一年來學校未發生一件特大的違紀、違法事故;且校風校貌比以前有明顯好轉。
三、教學質量
1、本年度我校一如既往地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嚴格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工作,嚴格執行國家頒發的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按教學大綱規定組織好學科和活動的教學教研活動。在教學環節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特長,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年度我校教學質量在以往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在三都南片區八校統一評比中,整體水平居八校前列;今年,在第三、四屆三都縣南片區八校運動會上,我校分別榮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第二名;今年九月,因教育教學質量突出,我校有三名教師、九名學生受到縣教育局表彰。
2、在教學上,我校一貫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能力、情感和個性的培養,以素質教育為教學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潛能。為此,本年度我校陸續有計劃地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文體、教研活動,如詩文朗誦比賽、英語朗誦比賽、校園歌手大賽、演講比賽等等,不僅活躍了校園氣氛,豐富了學生生活,而且發掘出一大批特長生,開拓了學生視野,增長了學生的才干,發展了學生良好的個性。
四、安全工作
我校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位置,盡全力加強安全管理工作。
1、我校為搞好安全工作,健全了安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適當地配備人員,組成強有力的安全領導小組,崗位明確,管理機制嚴密,安全工作呈良性運行。
2、因學校尚未形成封閉式管理,為確保我校全體師生安全,我校在安全小組的周密安排下,由學校教師輪流值班,實行安全責任到人,通過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維護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保障了我校師生的安全,一年來,校內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3、一年來,我校適時結合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了國防、禁毒、拒邪和防火、用電安全等教育,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防患于未然。
4、為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我校加強了校舍房屋、用火、用電、食堂和小賣部衛生等的定期檢查,保證我校師生用火、用電和食品衛生安全。
五、后勤工作
1、在收費方面學校嚴格按照國家的“一費制”標準收費,不超收、不多收。為了鞏固“兩基”成果和學校的“兩率”,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貧困學生、獨生子女、雙女結扎戶學生的收費進行減、緩、免、補、助等方式。既體現了黨和國家的優惠政策,又保證了學校的升學率和鞏固率。
2、建設方面,置換和添加了二十七臺學生電腦、五臺辦公用電腦,一臺速印機,三十二套電腦桌凳,三臺打印機,再加上國家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在我校的實施,大大的加快了我?,F代化信息教育的步伐。另外,還添置了部分的消防器材,對重要部位安裝了防盜門和防盜窗,爭取得一萬元的資金砌了義教擋頭漏堡坎。
3、加強食堂管理。完善了食堂的各種管理制度,定期的對食堂的管理工作、環境衛生、食品衛生進行檢查,敦促食堂及食堂工作人員辦理好《衛生許可證》、《健康證等》,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后勤服務到位,達到服務育人的目的。
4、勞動衛生方面,成立了以副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選定專管人員,采取各種各樣的獎懲和激勵措施,每月進行一次不定期的寢室、教室、清潔區凈化美化大檢查。由于措施科學,落實到位,學校的環境衛生有了明顯的好轉,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六、在的問題
教師缺編嚴重,教師超負荷工作,精力不夠,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室、寢室緊張,住宿擁擠,存在安全隱患。
資金短缺,許多應該添置的設備無法配備。
關鍵詞:通貨膨脹 原因分析 經驗與教訓
通貨膨脹是影響一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經濟學界長期以來重點研究的經濟現象之一。對于通貨膨脹(inflation),經濟學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權威的說法是英國經濟學家萊德勒(D. Laidler)和帕金(M.Parkin)提出的,他們認為“同伙膨脹是價格持續上漲的一種過程,或者從同等意義上說,是貨幣不斷貶值的一種過程”。
從2007年以來,我國市場物價呈現上漲的態勢。特別是2008年1至7月,CPI同比上漲7.7%,創下了1997年以來的最高漲幅。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經濟中的突出矛盾。
一、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表現
對于通貨膨脹的度量,主要有GDP平減指數(又稱縮減指數)、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等指標。我國較多的采用CPI來衡量通脹水平。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價格疲軟后,2007年以來CPI顯著上漲,自7月份突破5%大關后,出現節節攀升的態勢,7月至11月CPI分別上漲5.6%、6.5%和6.9%。預計年全年CPI上漲幅度將超過4.5%。
本輪價格總水平上漲最直接的原因是糧食、豬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并且前期糧食和肉禽蛋價格上漲已逐步傳導到下游。在食品的CPI指標體系中,總共包含糧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類。食品的這些類別具有 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價格上漲相互影響、相互傳遞,沒有明顯的高低大小區別。但是,總的來說,豬肉、糧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雞其加工制品價格上漲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價格上漲幅度。
目前,我國出現的物價水平持續上漲、貨幣供應量持續增加、經濟特別是投資過快增長等,說明我國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剖析此次通貨膨脹出現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明顯、全面通貨膨脹的爆發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
關于通貨膨脹的原因,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主要有四種類型:需求上拉型、成本推動型、混合推動型、結構性通貨膨脹。另外,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通貨膨脹的國際間傳遞也是一國(地區)出現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
(一)熱錢流入,致使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投放
1、進入的原因和途徑。利差、人民幣升值因素以及我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帶來的利潤誘惑,是海外熱錢快速進入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21日銀行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一美元對6.8271元人民幣。以此計算,匯改幾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過21%。僅套利和套匯就可以讓熱錢收入超過10%。
2、流入使人民幣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貨幣投放。人民幣目前還不是完全自由兌換貨幣,更不同于美元是世界主要貨幣,所以短期內外部資金只進不出使得我國只能在外匯市場上凈買入美元,外匯儲備不斷攀升,意味著外匯占款形式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從2003年開始,央行發行央行票據吸收流動資本,隨著票據規模發行的增大,意味著對沖成本不斷上升,央行對外匯占款并未進行徹底、全部對沖,只對沖60%,所以仍產生過剩的流動性,結果推高了國內物價水平??梢哉f,國際熱錢的加速流入,是我國通貨膨脹的最大根源。
(二)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過快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本輪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商品既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工業生產的上游產品。由于這些產品的產業關聯度強,其價格會導致諸多產品價格上漲。
我國國內糧食價格在2006年10月以來開始走高,這主要與糧食生產成本增加、消費和加工需求增加、國家市場糧價上漲及國家按最低收購價“托市收購”有直接關系。
國際能源價格上升主要是由國際市場能源價格的上漲、國內需求旺盛等引起的。近幾年來國際市場上原油、糧食、鐵礦石等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成倍上漲。同時我國對石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需求大幅增加,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國內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鋼材等漲價主要是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影響,輸入型通脹的特征明顯。
三、當前我國治理通貨膨脹應有的對策
經濟學中存在所謂“有多少目標就應該有多少手段”的說法,即在面臨多重目標的情況下,為實現目標,必須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因此面臨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筆者認為為緩和當前的通脹局面應采取“一攬子”措施。
(一)明確控制通貨膨脹的首位目標,正確處理經濟發展、改革推進和物價穩定三者之間之關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治理通貨膨脹、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應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因此,在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對引起需求擴張和價格上升的改革要積極穩妥地進行;而對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的改革則應加快。
(二)壓縮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給相結合的貨幣政策。
對于任何通貨膨脹而言,貨幣擴張都是其發生的必要條件。同樣,治理通貨膨脹,緊縮的貨幣政策也是必要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變化表明,投資和消費需求的雙膨脹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的膨脹應是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基本政策,其具體對策就是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一是對引起投資需求膨脹的預算外資金實行嚴格的控制,確保投資總規模適度增長;二是堅持平衡財政收支,減輕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量增長的壓力;三是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嚴格壓縮和控制消費性支出比例,削減社會集團購買力,抑制消費需求的膨脹;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等制度,從再分配環節壓縮消費需求的膨脹。
(三)逐步調整外貿政策
國際收支順差是導致我國基礎貨幣供給增加,減少貿易順差自然成為解決貨幣供給過度的強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擴大進口,并適時適度地促進人民幣升值。
在出口方面,加大出口退稅的調整力度,在現行稅率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稅率的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數量,并相應上調資源稅。在進口方面,重點是擴大國內短缺資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設備,因此對這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可作適當下調。
另外,對我國某些外匯管理制度進行適當改革,逐步放松強制結售匯制度,增加企業與居民外匯持有量,降低因國家外匯儲備增加而導致的貨幣發行量
參考文獻:
[1]樊彩躍,中長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面臨的主要問題[J].宏觀經濟管理,2007(7)
調好兩個結構,活化資金存量
今年,國家實行財政、信貸“雙緊”的方針,其目的是減少貨幣投入,促進原有生產要素的調整及優化配置,從而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發展經濟的目的。商業部門擔負著回籠貨幣、繁榮市場的任條,其經營如何,對于能否穩定市場,促進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我們認為,在貨幣緊縮、投入減少的情況下,支持商業企業、提高效益、保住市場唯一的出路是活化資金存量,調整好兩個結構,提高原有資金的使用效能,緩解供求矛盾。
(一)調整好一、二、三類企業的貸款結構
今年初,我們根據上級行制定的分類排隊標準,結合1988年我們自己摸索出的“十分制分類排隊法”,考慮國家和總行提出的支持序列,對全部商業企業進行了分類排隊,并逐企業制定了“增、平、減”計劃,使貸款投向投量、保壓重點十分明確,為今年的調整工作贏得了主動。到年末,一類企業的貸款比重達65.9%,較年初上升4.7個百分點,二類企業達26.7%,較年初下降2.6個百分點,三類企業達7.4%,較年初下降2.1個百分點。這表明,通過貸款存量移位,貸款結構更加優化。
(二)調整好商業企業資金占用結構
長期以來,由于我市商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致使流動資金使用不當,沉淀資金較多,資金存量表現為三個不合理:一是有問題商品偏多,商品資金占用不合理;二是結算資金占用偏高,全部流動資金內在結構不合理;三是自有資金偏少,占全部流動資金的比重不合理。針對這三個不合理,我們花大氣力、下苦功夫致力于現有存量結構的調整,從存量中活化資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行內部銀行,向管理要資金
我們在***x年搞好試點工作的基礎上,今年在全部國營商業推行了內部銀行,完善了企業流動資金管理機制,減少了流動資金的跑、冒、滴、漏,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聊城市百貨大摟在實行內部銀行后,資金使用明顯減少,而效益則大幅度增長。今年全部流動資金占用比去年增長1.5%,而購、銷、利的增幅均在30%以上,資金周轉加快27%。據統計,今年以來,通過開展內部銀行,商業企業約計節約資金450萬元。
2.著力開展清潛,向潛力挖資金
針對商業企業資金占用高、潛力大的問題,我們今年建議市政府召開了三次清潛工作動員大會,組成了各級挖潛領導小組,并制定了一系列獎罰政策,在全市掀起了一個人人重挖潛、個個來挖潛的***,變銀行一家的“獨角戲”為銀企政府的大合唱,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商業企業挖潛工作的開展。為配合好企業清欠,我們還在三季度搞了個“清欠三部曲”,派出信貸員28人次,幫助企業分市內、市外、區外三個層次清欠,清回資金317筆,581萬元,受到了企業的高度贊揚。
3.全力督促企業補資,向消費擠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