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6 10:0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療遠程會診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編者按:走進2011年第65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尋找遠程醫療解決方案,大部分都表現在移動醫療或院內遠程,服務對象以醫生為主。而深圳市一康智科技有限公司參展的遠程醫療智能病房系統產品,它直接服務病人、護理人員及主治醫生,連接大型醫院與基礎醫院,最終達到上級醫院扶持基層醫院充分合理利用醫院現有資源,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問題。
中國醫療變革到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看病難,看病貴”的時期,分析主要原因是因為先進的醫療技術醫療人員集中在大型醫院,導致大型醫院人滿為患,實體資源利用率接近極限,不得不不斷擴張。基礎醫院病床空置率偏高,設備使用率偏低,醫師養成周期慢。為此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多次強調上級醫院對基層醫院的扶持,并實施了遠程醫療及雙向會診等措施。但由于存在遠程通信傳輸質量不高,系統兼容性差,遠程傳輸存在安全問題,缺乏終端執行操作平臺,缺少大中型醫院與基層醫院醫生“醫醫溝通”平臺等諸多問題導致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形同虛設。
為了配合國家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推廣,本次展會上同樣云集了眾多遠程醫療智能化產品,是醫療信息化領域整體解決方案的技術和產品的一次集中展示。遠程醫療是網絡科技與醫療技術結合的產物,它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基礎,實現對醫學資料和遠程視頻、音頻信息的傳輸、存儲、查詢、比較、顯示及共享。有效達到大型醫院與基礎醫院、基礎醫院與門診部、醫院內部之間高效接洽與服務水平的相融合。此次一康智參展的遠程醫療智能病房系統正迎合了市場需求,會上的咨詢與會后的交流也恰證實了這次產品的成功亮相。
而一康智遠程醫療智能病房系統的具體解決方案是如何呢?
首先農村、社區基層醫院通過信息化醫療信息采集系統采集患者信息,相當于大型醫院中央監護系統延伸至基礎醫院每張病床邊,為基礎醫院搭建患者的服務平臺。其次采集的患者信息(可能含PACS信息、LIS信息等)由區域電子病歷中心系統通過專網(高速專用網絡)上傳,運用遠程會診平臺隨時發送會診請求。再次,大型醫院的醫生通過移動醫療平臺隨時隨地獲得全部醫療臨床信息,并根據上傳信息進行遠程會診,在不影響現有工作時間及地點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遠程會診,甚至進行視頻指導診斷、治療或轉診,讓遠程會診日常化。
此解決方案的具體流程可概括為:基層醫院對患者通過服務終端刷醫保/社保卡,識別身份(個人身份兼醫保、社保多功能健康卡結合終端實現病例的采集、存儲、傳輸一體化);然后農村、社區基層醫院醫師對患者檢查、生成電子病歷;選擇遠程會診申請,則可直接選擇某大型醫院的科室/病區與專家;信息傳輸到大型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會診列表,等待會診通知;專家通過電子病歷查看遠程會診病人監護信息,了解當前狀況及其病人完整電子病歷(含技診報告);通過視頻查看病員情況;診斷完成后發送遠程會診結果。以上流程,運用計算機技術與設備,通過數據、文字、語言和圖像資料的遠距離傳送,實現專家與病人、專家與醫務人員之間的異地“面對面”會診。
遠程醫療克服了時空距離給求醫問診造成的障礙,以其便捷、快速、經濟、權威等傳統方式無法達到的優勢,為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發揮了實質作用。遠程醫療實現了醫療衛生資源的共享和互補,縮小醫療水平的差距。對醫院來說,提升了醫院的知名度和病人的信任度;對醫生來說,既可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又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隱患;對病人來說,能得到大醫院專家的診療意見,既可把握最佳的診療時機,又節省了異地就診帶來的巨額的費用開支,從而減輕經濟和精神負擔。
一康智公司研發的遠程醫療終端對多種醫療設備的兼容接入,正是出于醫療機構低成本投入的考慮;遠程醫療智能終端對醫醫溝通、醫患溝通實時通訊,便捷高效,從流程上降低內耗,實現了管理上的高效低成本;價格適中,九參數檢測監護儀充分考慮目標市場的接受能力,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基層衛生機構,能夠實現整個區域范圍內的配置。
一康智公司的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了大中型醫院和基層醫院、醫生和患者的互動,突破了制約遠程醫療發展的瓶頸,使遠程會診、遠程醫療成為常態,使雙向轉診成為暢通的渠道,遠程醫療的實時、便捷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使以較低成本、高效率實現遠程醫療成為現實,讓家庭、社區、農村及偏遠地區患者真正得到安全的、權威的、方便的醫療服務。
【關鍵詞】 遠程醫療; 遠程會診; 問題; 應用
遠程醫療(Telemedical Care)是一門新型綜合性邊緣學科,是指使用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提供醫學信息和服務,它包含遠程醫療會診、遠程醫學學術討論講座、醫學再教育等多項內容。其中遠程醫療會診的發展和使用充實了傳統的醫學診療模式,是遠程醫療服務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項目之一[1],它能夠方便患者就醫,節約診治費用;能在不受時空地域限制的情況下,把遠方專家與基層醫院及廣大患者聯系起來,通過遠程會診系統進行文字、圖像資料的互傳,并利用實時傳輸系統、可視交談白板共享等功能進行疑難病例的討論,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高醫療水平。
1 遠程醫療會診特點
1.1迅捷、方便 遠程會診因不受空間地域影響,患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通過遠程會診與遠方專家進行交流。通過網絡傳遞信息、溝通病情,免除了患者長途跋涉之苦,為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就醫渠道。同時基層醫院因醫療水平不高等原因,在診治患者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礙,通過遠程會診,即可以提高基層醫院的業務水平,同時也將基層醫院閑置床位等醫療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1.2 省時、省力 通過遠程會診的方式就醫,患者可以足不出戶看名醫。使患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型綜合醫院專家的會診并在其指導下進行治療和護理,從而大大節省了患者的醫療費用,同時也節約了醫生和患者的寶貴時間。
1.3 學習、提高 通過遠程會診,擴大增加了醫生與專家交流的范圍和深度,使醫生在會診的過程中能夠獲取更多的醫學信息,不斷提高其自身的工作經驗,
2 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病例資料的不完整
通常雙方醫生及專家在會診前缺乏必要的溝通,在采集會診病歷資料的過程中,受申請方醫院醫師的技術水平和醫療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遺漏一些他們認為并不重要信息的的問題,影響了會診專家對所提供病歷資料的理解、分析和判斷。由于專家不能親臨現場,在查體診斷中的幾大要素:望、聞、叩、聽也都出現了缺失。遠程會診傳送的常見醫學圖文資料也會存在圖像數字重建處理失真,出現圖像不清顏色不正,與親自閱片相比,顯示器設置、分辨率限制等因素,都會造成影像的清晰度降低,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2.2 對遠程會診認識不足 一是患者方面的,由于選擇遠程醫療的患者往往是診斷不明或急危重癥的人群,因為病情急重,會感覺遠程會診不能實實在在見與醫生面對面,在心理上會有一定的不信任。遠程會診時間一般較短,會給患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成不認真,不細致的錯覺。二是醫生方面,很多醫生認為申請遠程會診是對自己業務水平的一個否定,會丟面子。遠程會診是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會診的目的即在集思廣益,使患者的診斷更加明確,治療更為有效。遠程會診的發展需要更多宣傳推廣和普及,使大眾理解并接受,從而可以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3 標準不規范責任不明確 目前為止,對遠程會診,國家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化規定。針對遠程會診沒有統一的醫療規范,沒有統一的系統軟件,沒有統一的通訊信道,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信息不能共享,醫療單位不能實現交互式聯網,使得遠程會診受到一定的局限。另外對于遠程會診的責任劃分問題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對其進行規范。遠程會診并不能解決一切難題,會存在一些客觀因素,例如圖像傳輸不清晰,病歷資料不完整等原因造成的誤診,或者是提供不出更好的治療方案的問題,需要明確規定雙方責任,防止出現醫療事故時發生糾紛或異議。
3 對策
3.1 加強宣傳及人才培養 遠程會診要在大眾中得到認可,還需要一個過程,宣傳工作應從門急診入手,例如在門診設立咨詢臺,放置于宣傳資料,對來院患者及家屬普及遠程醫療的知識和作用,使每人患者了解遠程醫療的意義和流程,根據個人需要對其選擇。同時對醫務人員進行診治流程的培訓,使每位醫生都能正確認識和使用遠程醫療這種診治模式,增加醫生向高等級業務水平單位同行學習的機會。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院加入到遠程醫療的行列中。遠程中心人員要不斷提高醫療業務水平,提高計算機和通訊技術,把好遠程醫學資料規范化管理的各個環節,積極研究和解決管理中的各種問題,以促進遠程醫療的發展[2]。
3.2 規范管理,提高質量 要使遠程會診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就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針對遠程醫療發展中出現的法律和責任問題,主管部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規政策,明確醫療責任,保護醫生和患者的權利,為處理遠程式醫療糾紛提供法律依據,將醫療風險減少到最小。同時要不斷提高遠程會診的診治斷質量,申請方醫院要盡可能提供詳細的患者信息,要有詳細的病史介紹和清晰的圖像,不要受個人主觀判斷影響,將一些認為不重要的信息遺漏,醫務人員要不斷加強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要有敬業精神,對待每名患者,每例會診都要認真負責,盡心盡力。只有這樣才能使遠程醫療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使其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遠程醫療會診作為傳統醫療模式的一種補充形式,仍還存在一些問題,醫院在應用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克服困難,排除障礙。隨著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及遠程會診系統的不斷完善,它將作為一種重要的醫療診治模式,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快捷、更節約的就醫渠道,并在醫院的醫療、教學科研中發揮越來越巨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2015年4月27日,十三師紅星醫療集團正式成立,同時搭建了以紅星醫院為核心的遠程會診中心及區域健康信息平臺。
遠程會診對口的上級協作醫院有北京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兵團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石河子大學一附院等多家醫院。
同時,紅星醫療集團還與十三師醫改試點單位火箭農場醫院、柳樹泉農場醫院、淖毛湖農場醫院、紅山農場醫院對接遠程會診。通過遠程預約、遠程報告、遠程會診的方式,讓疆內外知名專家給群眾診療,實現了大型醫療設備、實驗室檢查、影像、心電檢查一體化共享。
阿依先木?托呼提是柳樹泉農場農二連職工,今年1月,她因肺部感染在團場醫院治療,因患有糖尿病,使得病情進一步加重。柳樹泉農場醫院向紅星醫療集團預約診療。提出申請的當天下午,紅星醫院呼吸感染科主任蘭曉青、內分泌科主任蔣海玉便聯合在遠程會診中心為她會診。兩位專家通過對上傳的影像和輔助檢查信息的全面分析,作出了診斷,給予合理的治療建議。經過1周的治療,阿依先木?托呼提順利地從團場醫院出院。
近日,已81歲的淖毛湖農場退休職工代會祥常對人說:“是紅星醫院和團場的醫生把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原來不久前,代會祥因高血壓合并糖尿病住進了紅星醫院內分泌科,經過聯合會診,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情穩定后,代會祥轉回淖毛湖農場醫院繼續治療,1周后便康復出院。
“通過醫療集團的分級診療、雙向轉診、預約診療,有效分流了病患,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師級醫院的服務,減輕了職工群眾的醫療負擔。”紅星醫療集團辦公室工作人員崔國玲笑著說。
除了遠程會診中心,紅星醫療集團還以“聯通、集中、共享”為目標,通過衛生數據中心,建立了人口資源、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集中存儲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數據。截至目前,紅星醫療集團已完成了全師10萬名常住居民的電子檔案的集中管理,完成率為100%。實現了醫療數據、公共衛生信息和社區服務縱橫聯網并全面覆蓋,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以及居民信息檔案的調閱。
“叔叔,近期還有早搏現象嗎?我來幫你聽一聽。”4月15日,十三師大營房社區居民袁介平走進大營房衛生服務中心復診。診斷結束后,大營房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醫師程希功調出袁介平的電子健康檔案記錄下了這次就診情況。
程希功介紹道,大營房衛生服務中心早在2015年年初就完成了片區內9000多位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工作,并對篩選出的1000多名慢病患者進行跟蹤、隨訪,每年還要組織他們進行一次大型的全身體檢。
“我和老伴都有慢性病,每隔一段時間,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就會打來電話,通知我們去門診量血壓、測血糖。對我們的病情可關心了。”大營房社區居民王懷秀開心地說。
紅星醫療集團自成立后,還將對試點單位的業務幫扶作為重點內容。去年以來,紅星醫院每周派1名到3名專家到火箭農場醫院坐診;每周派2名至5名專家到柳樹泉醫院義診;每個季度選派2名專科醫生到淖毛湖農場駐點服務。截至目前,已外派專家醫生200多人次,發揮了專家傳幫帶作用,提升了基層醫院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
縣醫院PACS建設方案
針對我國醫療改革要求和縣醫院現狀,方案根據以往的項目實施經驗對系統建設的關鍵點進行闡述。確立建設目標,進行整體系統構架。對于系統的安全性,流程的合理性以及電子病歷的整合進行重點設計。
1. 建設需求目標
通過實施PACS建設項目,將實現主要影像檢查設備數據的計算機管理,隨著數字化醫療設備的更新,逐步實現全院影像檢查的數字化以及與臨床科室間的影像、文字信息共享。整個目標可以分解為以下四部分內容:實現醫學影像信息(放射科)的計算機管理,包括圖像的采集(受設備條件限制)、存儲、顯示等功能,逐步實現放射科的數字化閱片;實現檢查科室(與影像有關的窺鏡、超聲、病理診斷科等)內部的工作流程的計算機化,包括預約登記、檢查、報告等環節的計算機化,實現檢查科室信息系統(RIS);實現臨床科室與檢查科室、檢查科室與檢查科室之間申請、報告、圖像信息的共享,實現HIS與PACS的集成;實現社區醫療管理;省市醫療機構遠程會診的院外醫療管理活動。
2. 設計構架
根據醫院的需求目標,TCL所設計的系統具備了連接所有影響設備、全院診療信息共享的特點。連接的影像設備包括放射類(CT,核磁,DR,胃腸,核醫學等)和視頻類(超聲,內鏡,病理等)。全院診療信息共享做到了檢查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共享。其中,檢查信息共享做到了檢查科室的診斷信息可以互相參考,如:在做超聲檢查的時候,可以參考該病人的DR圖像、病理檢查、檢驗信息等,以便醫生更準確的診斷。對于臨床醫生,可以根據病人在本院做的所有檢查信息及診斷結果作為參考,為病人做出最準確的診斷結果。而管理信息共享是指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無論是在臨床科室、病房還是放射科、內鏡室,都可以根據權限獲得病人的檢查信息、檢查狀態、收費情況等信息。
3. 流程的合理化設計
TCL結合多年在醫療行業得豐富經驗,設計了合理的流程設計,這包括不同檢查類型的流程設計和急診及特殊病人檢查的流程設計。針對不同的檢查科室,設計了不同的系統流程,以方便醫生最快的完成醫療業務,如:CT的檢查過程是由技師完成,醫生根據影像做診斷;而超聲的診斷是由醫生完成檢查并同時做診斷報告,基本要求及時出報告。對于危重病人、急診病人及其他特殊病人的檢查,允許跳過一些如預約等流程,還可進行優先叫號,甚至不需要叫號就可檢查。并在系統中提供特殊標記以優先處理該類型病人的信息。
三網融合為核心的家庭/社區醫療網絡建設方案
目前,醫院信息化的目的是讓基層醫院和上級醫院能實現信息共享,TCL可以幫助醫院實現這種需求的同時,還能讓患者不出家門就能看病人。2011年初,TCL集團與河北大學合作,攜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網融合基礎上的遠程醫療與健康照護系統。通過這套系統,患者在家中就可以把自己健康狀況的數據傳輸到醫院,供醫生進行診斷。醫生也可以遠程判斷患者病情有無變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該系統的核心構架是:以病人、遠程醫療設備、第三方醫療資源(醫院、診所、健康中心、保險公司、健身會所等)為平臺的三大構成要素;HousPital平臺的模塊化設計,能快速建立遠程醫療健康照護的各類應用。這套系統已具備了多種設備數據的傳輸能力和多項服務提供能力,包括:孕婦的胎心遠程監護、遠程心電監護系統、血糖/血壓遠程監護系統、遠程睡眠監護系統、遠程健康照護專家等。
在縣級醫院的合作項目中,TCL集團將為每家縣級醫院提供歡網支持能力,即:每家裝備TCL醫療信息化系統的醫院將來都可以實現和歡網的互聯,這些醫院的患者都可以在家上實現和醫院的健康數據傳輸和共享。
基于區域協同的遠程醫療系統
TCL的區域協同遠程醫療系統是通過遠程醫療系統,獲得省地市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是方案的核心,并最終使得縣醫院能夠依靠獲取的資源提升診療能力。遠程醫療系統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遠程會診:遠程協同醫院醫生可以將疑難病歷發送至會診中心會診服務器;專家會接受到信息(手機短信)并在網上完成會診。
病歷集成:各遠程協同醫院的影像備產生的數據將由集成網關進行集成,形成結構化的電子病歷數據存入遠程服務系統。
一體化的會診報告系統:形成統一的一體化報告,包含不同影像設備所產生的數據。
其中會診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會診中心的管理:會診中心主要包括會診醫生以及醫生出診安排的管理;會診醫生除包括基本信息外,還應包括專長方面的信息,需要維護會診醫生的出診安排表,以便申請會診時參考。
會診的申請:申請會診時應能夠方便地查看會診中心的當前狀況,會診專家以及專家的出診安排,會診時支持將普查人員的基本信息自動提取到會診申請中。
會診的預約:會診中心在收到會診后,根據會診申請的要求確認會診專家,并將預約的信息反饋給申請者。
會診資料的準備:當會診申請得到預約后,申請者應該在會診開始前將有關的會診資料傳送到會診中心。會診資料應包括普查的所有信息(數據和影像等)。系統支持會診資料的目錄功能,以幫助會診人員核對資料的完整性和快速地定位信息。
求醫看病是一項嚴肅認真的事情,整個看病過程要求周密細致,勤查勤防,及時調整診療方案,這就要求患者醫患之間有密切的接觸和互動,僅儀通過網絡聯系是難以做到全面細致的,例如一個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需要及時進行胃鏡下觀察和止血,通過胃鏡了解出血規模和部位,醫生必須現場操作,動態觀察;而通過網絡對話,難以形象再現真實情況。又如過年的時候,暴飲暴食引起嘔吐、腹瀉的病人大量增多。從癥狀來看大同小片,實際可能是不同的病因所致。暴飲暴食有可能引起胰腺炎、胃黏膜損傷、急性胃炎等,這些都可可以引起上吐下瀉,如果得的是胰腺炎,吃的卻是治急性胃炎的藥,那怎么治得妤呢?不借助儀器,不當面診斷就有可能導致誤診。
權威大醫院與基層醫院之間的遠程會診系統不屬于網上醫院和網上看病
目前一些大醫院和高層醫院建立了遠程會診系統,這些系統對于解決一些疑難危重患者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這些遠程醫療會診系統目前僅限于醫院系統內部,并沒有投放整個社會,更不能以此為盈利手段,會診系統只對病例進行分析診斷,提出治療方案,但是絕不會賣藥,賺取錢財。遠程會診系統是公對公的正規會診方式,需要單位之間的聯系和默契。
網上醫院或網上醫療機構沒有合法資質
國家從未批準過任何性質的網上醫院。目前各種各樣的網上醫院只是登記單位的名稱,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或只有簡介或圖片說明,根本沒有規范的醫院窗口。目前有的網上醫院為了吸引上網者,增加點擊率,甚至打著性醫學、性科學的幌子,庸俗低級的圖片、文章;甚至有的醫院還在網站隨意出售無批準文號、無生產廠家和地址的“三無”藥品、器械等。少數游醫、藥販也開始滲入,使得網絡醫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不少患者因此上當受騙,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網上看病不安全
網上看病的醫生真假難辨網 上看病,患者看不到醫生的真實形象,不知道醫生的真假,網上醫生很有可能就是個“冒牌貨”,任何一個人要想成為網上醫生易如反掌,一位記者講述了他的“3分鐘當上了坐診醫生”的傳奇經歷:某記者選擇了一家自稱是“中國最大”的××醫療健康網站,也想當一次網上醫生。打開其主頁點擊專業醫護版,再進入“醫生之家”。點擊“注冊”之后,隨便以一些不實信息便“注冊成功”,記者成為“醫師”,可以給人看病了。既然這樣隨隨便便,網上那些“專家”、“主治醫生”的資格就值得懷疑了。各大正規醫院的專家平日臨床工作相當繁忙,哪有時間光顧私人性質的“網上醫院”?每個正規醫院都有明文規定,所有在院人員不得參與任何網上醫療組織和進行網上看病活動。
網上看病使用的藥物真假難以保證
在一家網上醫院,筆者進入專家咨詢欄目,謊稱經常胃痛,詢問有關醫治方法,一位主任醫師介紹了他們新研制的產品,聲稱是最新的科研結晶,具有很好的療效,之后便出現一連串的廣告詞。再看這些藥物既沒有國家批準文號,也無正規生產廠家,屬于徹頭徹尾的“三無產品”。
網上求醫安全無保障 據一位姓王的小姐介紹,最近她下身出現一些異常的癥狀,由于她本人十分靦腆,不好意思去醫院找醫生,于是在上周星期一的晚上,她在家上網找到一家“網上醫院”,在上邊傾訴了自己的“難言之隱”,并留下了自己電子郵件,沒想到3天后就得到了10多封回復,但出乎意料的是,有不少“醫生”居然在回復中詢問“你結婚沒有?”、“你長得性感嗎?”“你想嗎?”這類問題,令王小姐感到十分惱火。網上求醫一旦出現醫療糾紛和事故,誰來負責?患者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看病出了事,該告誰?該找誰理論?網上地址都不真實,人員更是不靠譜,患者吃虧上當全賴自己。
網上看病不合法
目前,國內遠程醫療項目開展得越來越多,就遠程醫療的運營管理方式來看,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由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第二種是由醫院自己主導,而三種是由醫院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形成共同體的方式來運行和管理。
引入第三方機構形成共同體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衛生部遠程會診技術方案專家組成員崔連忠介紹,自治區醫院采取的是與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方式,醫院投入辦公用房、醫療資源和管理,公司投入資金、設備和運行管理。
崔連忠認為: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主導遠程醫療并不現實,因為行政主管部門雖然具有行政管理和執行力的優勢,但不具備其他優勢。而單獨依靠某家醫院做遠程醫療也不現實,因為醫院的主要業務是臨床醫療,盡管醫院在醫療資源、醫療技術和醫療經驗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在遠程醫療的經營管理和市場運作等方面并不具有優勢。從遠程醫療多年的發展來看,單獨由第三方機構運營遠程醫療中心也很難成功。所以必須把這幾方面結合起來,引入第三方機構形成一個共同體,這樣遠程醫療才能成功。從全國的經驗看,也只有這種模式,才能夠使遠程醫療持續、良好地發展下去。現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遠程醫療中心作為醫院醫務部的一個下屬科室來管理。
實現盈利才能保證遠程醫療的發展
錢新華,一位40多歲的高大新疆漢子,中文專業畢業后下海從事對獨聯體國家的貿易,后來建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2008年后開始與自治區人民醫院合作,投資建設遠程醫療中心,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遠程醫療中心主任。據他介紹:開始時很多人對他投資建設遠程醫療中心很不理解,覺得他是挖金礦來了。其實,遠程中心是醫院的一部分,屬于非盈利機構。“遠程中心和50多名員工的日常開支,會診中心的裝修,為基層醫院配送遠程會診車等等,到現在為止已經投入了1100多萬元,卻根本看不見回報。”錢主任說:“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干點自己想干的事,把整個預約診療、延伸服務和遠程會診結合起來,真正改變傳統的就醫模式,讓全疆人民就醫更方便,這樣做我自己很開心。”
筆者認為,第三方機構必須在市場營銷方面下大工夫,形成一個真正的、良性的業務流程和模式,并且取得應得的利益,才能保證整個遠程醫療系統的持續發展。衛生行政部門、醫院及各級管理機構,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幫助第三方機構,提供政策和執行力方面的支持,以保證遠程醫療中心的良性發展。從長遠看,如果第三方投資機構不能實現正的現金流,不能實現收支平衡,就不能保證整個遠程醫療體系最起碼的運營和支出,那么遠程醫療將不會成功。
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談到為什么錢新華要投資建立遠程醫療中心,并且在別人不理解情況下仍然要堅持下去時,這位新疆漢子沉默了。之后,他講述了一個內心原本不愿提起,卻又非常感人的故事。他說:“我哥哥有一個女兒,8歲時發現患有原發性膽汁瘀積癥,在之后的8年中全家傾其所有帶孩子到全國各大醫院去看病,但都沒有效果。最后只有換肝,但當時供體一直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了,可孩子也該初中升高中考試了。孩子的學習一直非常好,她一定要堅持考完試。在考試的最后一天,孩子的鼻子開始流血不止,就這樣還是捂著鼻子堅持把卷子答完。考完試就直接坐飛機把孩子送到上海,可孩子產生了并發癥,已經不能手術了,孩子再也沒回來,那時她才16歲。最后成績下來,滿分700分,孩子考了678分。這件事對我觸動太大了,所以我下決心要把醫療當成一個事業,這不僅是我的理想,也是在心里對孩子的一種慰藉。”
銳取從2009年開始涉足醫療行業。將錄播引入醫療行業并將之命名為通熟易懂的手術轉播/手術示教系統。該系統在醫療行業應用最多的就是在醫院內手術教學轉播和醫療學術會議手術轉播;Ncast在2008年開始在醫療市場進行功能需求分析與探討,不斷配合醫院做各類型培訓活動及手術示教活動的測試,針對性地開發了適合醫院使用的遠程互動錄播系統。滿足醫療的手術示教、學術培訓及遠程會診的應用需求;索尼專業系統集團則針對醫療行業專門推出了醫療錄像機、醫療攝像機、醫療監視器、醫療打印機等眾多產品,其中,全新推出的PVM-2551MC是目前市場上唯一一款OLED醫用專業級監視器。樹立了一個全新的、更高的苛刻畫面監視標準。
以下是相關公司醫療行業應用案例。與大家分享:
北京天壇醫院
需求分析:作為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教學基地和wHO在中國的神經科學培訓合作中心,天壇醫院常年都有與神經外科手術相關的學術交流和培訓活動。醫院共有24間手術室,其中計劃建設10間帶有手術轉播功能的手術室用于日常學術交流活動中的手術教學演示、疑難病例治療示例、國際尖端治療手法展示等。考慮到神經外科手術轉播的要求,手術轉播系統需將神經外科手術中常用的手術術野圖像、手術顯微鏡圖像、導航儀圖像、病人PACS資料圖像等清晰完整地傳輸到醫院內的三個大型會議廳、兩個示教室、一個學術報告廳,并能將手術過程完整錄制,在后期可通過網絡點播。
系統建設:10間手術室根據每間手術室使用的醫療影像設備部署相應采集圖像的編碼器(導航儀使用高清編碼器、麻控使用VGA編碼器、手術顯微鏡使用標清編碼器、手術室全景圖像使用標清編碼器);
示教教室/報告斤/大會議室內部署了專用硬件回放系統,接收手術直播和點播手術錄像時可將手術室內的多個畫面獨立展示在多個投影幕上,便于不同科室的人關注自身需要的重點;
辦公室/觀摩室設置了硬件解碼器,手術室內在進行手術時本科室內的其他醫師可在辦公室/觀摩室利用解碼器將影像輸出到液晶電視,觀看手術過程并可與手術室進行語音溝通,對手術治療進行討論和指導;
在醫院內部及院外,利用IP網絡和筆記本可登陸服務器接收手術直播和點播手術錄像。
主要應用:利用院內的手術轉播系統很多專家及醫生可在會議室觀看國外專家的手術手法并與會議室的醫師進行溝通,對手術手法進行咨詢講解及培訓。另外,很多疑難手術均全程錄像,手術錄像可供醫師討論學習也可以用于國際醫學交流會議的交流素材。
項目總結:從客戶的使用情況來看,銳取的錄播系統在手術轉播/手術示教的優勢主要是能夠以多路、高清圖像完整的記錄傳輸手術全貌。以往的轉播、錄制方式僅能轉播記錄手術中的一路圖像,造成對于病人病情信息掌握不全,而銳取醫學錄播系統則很好地克服了這個缺陷。
廣東某醫院
需求分析:某醫院在廣東省內有廣州主院區和東莞、佛山兩個分院,計劃在主院區與兩個分院區之間構建一套互動式手術示教系統,實現三地之間多間手術室的手術示教活動。
解決方案:每間手術室內配備一臺Ncast MS-3000HD高清互動錄播終端,配備3路1080p高清輸入接口及兩路1080p高清顯示輸出接口。手術室內安裝2臺高清攝像機,其中一臺用于全景畫面拍攝,另一臺用于術野畫面的拍攝,攝像機的控制可通過圖像點擊跟蹤的方式進行遠程控制。手術室內的人員可通過高清大屏幕電視監看到本地視頻圖像、多參數監護儀/電腦信號及遠端的視頻圖像,也可通過YAMAHA或ClearOne音頻會議系統收聽另外手術室/會議室的音頻,并與手術室/會議室進行雙向的音頻交互。
系統建設:主院的網絡中心內部署了12點并發的Ncast視頻互動MCU,支持硬件視頻互動終端接入及軟件視頻互動終端接入,以后需要再擴展多間手術室時,無須增加MCU的費用(12點內),只需按手術室的配置清單進行增加費用即可;
手術室內全景視頻圖像、術野視頻圖像及多參數監護儀信號均可傳輸到其他手術室/會議室及網絡中任意的電腦上,支持100個點以上的直播;
雙向交互及手術示教的過程可以同步錄制下來,并支持本機回放功能;
整套設備連線非常簡單,可隨時移動到需要做交互或示教的會場,花幾分鐘時間接上網絡(單個IP),即可進行互動示教,也可以與不同的醫院進行交互;
項目總結:Ncast針對醫療行業推出的幾款醫學錄播系統,除了傳統的實時錄制、實時直播、后期點播等功能外,增加了時移直播、分組錄播、多音軌錄制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針對手術示教及遠程會診的應用,Ncast研發的遠程會診系統把傳統的錄播系統和視頻會議系統合二為一,單一的硬件設備同時具備錄播與多方視頻會議的功能,同時還可以實現類似思科網真的“盈真”解決方案。
系統特點:AVA在為中華口腔醫學會(CSA)提供的手術示教解決方案中頗具匠心地使用了搖臂操控攝像機,解決了攝像機安裝在無影燈下無法找到最佳視角和手術細節方面的錄制的問題。同時,系統建成后音視頻組合靈活,錄制、直播均可保持同步,后期制作對每個視頻流均支持導出為獨立文件;圖像語音清晰流暢;無干擾式結構讓主講人能夠專注于主講的內容,不需要任何的操作去使用錄播系統,錄播系統自動記錄演講的內容;嵌入式的操作系統,穩定性、可靠性更高,管理平臺簡潔易用,維護方便快捷、效率更高;系統擴展性強:前端信號采集能夠方便地連接各種視頻、音頻,滿足不同使用環境。
項目總結:輸入接口豐富,可滿足各種常用醫療接入需求;
支持高標清效果,音視頻通過一臺設備同步傳輸;
無需進行音頻線、視頻線、控制線布置,有網絡就可轉播;
關鍵詞:職工;醫療保險;遠程化
將遠程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職工醫療遠程化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國家醫療保險政策與人民群眾生活實際相結合,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職工醫療保險遠程化相關概念
(一)職工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保險,是一項對職工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政策實施下,企業為了補償勞動者因疾病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而建立起來的。企業或單位可以建設個人與單位就醫保險基金,也就是說,當參保的職員在患病就診時所產生的醫療費用,然后由指定的醫療保險機構對職員進行相應金額的經濟補償。換一句話來說,依法對職工實施職工醫療保險,是通過法律、法規強制推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一般來說,實行社會統籌醫療基金與個人醫療帳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屬于社會保險的一個基本險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集聚了單位和社會成員的經濟力量,再加上政府的資助,可以使患病的社會成員從社會獲得必要的物資幫助,減輕醫療費用負擔,防止患病“因病致貧”。
(二)遠程醫療保險
遠程醫療,指的是通過網絡科技,如是計算機技術,或者遙測、遙控等遠程技術為載體,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大醫院或專科醫療中心的相關技術與優勢,如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具有優勢的醫療設備,這些技術可以遠程操控,在一些醫療基礎設施以及就醫條件相對差的邊遠地區,進行醫療服務。遠程醫療保險醫療健康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健康作為一種產生額外收入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職工滿意度。在過去的十年中,醫療健康中一個最大的變化是遠程醫療正在經歷快速增長,并且在許多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而職工遠程醫療則是指針對于職工建立起的一套服務項目體系。
二、職工醫療保險遠程化存在的問題
(一)遠程醫療報銷不足
遠程醫療實施的主要障礙就是醫療報銷不足,醫療報銷不足主要原因在于遠程醫療會診按每小時或每次計費,其報銷流程中,經常出現適用范圍不明確、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高、與分級診療脫節以及醫保支持力度不夠等。這些問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職工醫療保險保險不足。
(二)職工醫療保障覆蓋面不夠廣
目前來看,職工醫療保障覆蓋面不夠廣,尤其從目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來看,其覆蓋面較窄。而從遠程醫療保險這方面來看,我國在這方面有很度欠缺之處。以網絡為主要平臺的遠程醫療技術并不成熟,而且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首先,我國擁有醫院信息系統的醫院并不是很多,根本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就醫要求。其次,就該系統本身還存在諸多瑕疵有待改進。再來,各個醫院對于系統所運行的標準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進而導致了,各個醫院之間以及一些社會上的相關部門彼此隔離開來,無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由于資金不能及時的分配到位,導致該體系不但無法繼續向前發展,反而會出現止步不前的現象。相比之下,在發達國家,它們的遠程醫療、在線醫療早已憑借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得以壯大,并且日趨成熟,而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職工遠程醫療服務包括不應該緊緊局限于一般遠程醫療服務,也應該提供一些特殊遠程醫療服務,為了滿足不同病患的多種需要。綜上所述,以促進企業員工自身醫療保障的滿意度以及遠程醫療事業得以發展,應該擴大職工醫療保障覆蓋面。
(三)看病貴和看病難
職工醫療保險的問題也就越來越明顯,看病貴和看病難的問題都成了職工醫療保險工作進行的阻礙。社會大眾都在呼吁國家出臺新的,進一步自醫保制度誕生以來,醫保資金如何歸集,如何使用,如何避免浪費。例如,有些參保人刷醫保卡卻刷出電冰箱,造成大量醫保資金浪費;有的醫院因醫保基金不能及時足額結付,不愿接收醫保病人;有的大病職工醫保費用不夠用、又無力自掏腰包,甚至因病致貧返貧,這是在全國許多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
三、職工醫療保險遠程化解決方案
(一)提升醫療報銷比率
隨著目前遠程醫療不斷發展變化,許多醫療機構已經意識到了遠程醫療能節約成本、提高職工滿意度。從企業機構以及政府來講,應該將繼續擴大遠程醫療的覆蓋面作為首要工作任務。報銷是遠程醫療實施的主要障礙,所以針對遠程醫療服務制定完備的新的法律。為此,遠程醫療服務供應商應該接受探索支付模型超越費用的服務償還機制。另外,根據機構之間的合同,提供一些職工愿意支付的方便的、有價值的服務。遠程醫療企業為職工提供遠程醫療費用的報銷,例如,可以增加虛擬遠程診治,讓自費的職工客戶能夠享增值服務。只有提升醫療報銷比率,職工醫療保險遠程化才能夠順利推進工作。
(二)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
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就需要堅持吸收國外優秀的科研成果,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在政府方面,應該提倡更多的醫療保險機構和醫療保險計劃遠程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尤其,應該大力引進一些先進的遠程技術,來推進職工社會基本保障。在最近的十幾年以來,很多醫院開始啟動網絡信息技術,來改善醫療服務。比如,利用計算機、微電子技術以及通訊等信息技術,不僅更加科學精密而且還運用于遠距離的醫療衛生服務。例如現在,很多國家的遠程醫療服務技術十分成熟,可以采用遠程系統來對病患進行異地專家會診、異地外科手術、心電監護、家庭護理等諸多方面。而且,也應該擴大職工遠程醫療保障范圍,豐富類目,清晰明了。所以,可以通過以遠程醫療信息系統,來構建職工醫療保障服務功能。在信息高度發展的現今,應該將計算機應用技術與醫療體系相結合,這樣的技術革新可以大大改善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并且促進我國衛生保險行業革新發展。
(三)解決看病貴和看病難
解決看病貴和看病難就應該規范管理、防止項目濫用、確保基金安全。也就是要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的遠程醫療服務項目,應在全省統一的遠程醫療專網下,通過省級遠程醫療平臺開展。二是定點醫療機構提請遠程會診前應首先實施院內會診,遠程會診服務項目僅限于住院支付,原則上每個住院周期支付一次費用。三是參保職工或家屬單方面要求提請的遠程會診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四是各地要結合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認真做好項目對應及信息系統數據庫更新、醫療費用結算等工作,務必做好及時結付醫保基金的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對遠程醫療服務項目的監管和費用審核,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維護醫保基金安全運行。然而,有時候還存在著職工醫療保險隱性債務,隱性債務也就是評價社會保險基金負債規模的重要指標。例如,據調最新的查數據顯示,如果在醫保制度當中使用“遞推”法,該方法可以有效地計算參加醫保改革的人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前正在面臨的醫療保險資金的缺口,并且,可以有效地緩解新舊醫療保險制度下形成的隱性債務對醫保基金的壓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隱性債務的措施。所以,也應該加強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會診、遠程醫學教育及其醫護協作。綜上所述,提高職工醫療報銷效率、擴大職工醫療保險保障覆蓋面、解決看病難的貴的問題是破不急待的。另外,解決職工醫療保險遠程控制中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多方合作的方式進行,來解決職工看病存在的各方面難題,那么也就從而推動信息化醫療保障發展,進而提升社會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丁冠男,李卉.大慶石化職工醫療保險的遠程化管理解決方案[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2,11(4):52-53.
[2]黃思南.聚類分析數據挖掘方法在企業補充醫療保險中的作用[J].哈爾濱鐵道科技,2015(2):8-11.
[3]朱小龍,楊鶴標,查杰民.職工醫療保險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1997(1):40-46.
[4]楊瑩,李超峰,林達峻,等.遠程技術對醫保結算的優化[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35(3):34-37.
[5]頊慶坤,劉彥偉.醫療保險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傳輸設計[J].計算機與網絡,2002(3):56-57.
“15年前,省醫處于自身發展‘磨合期’,15年后,省醫的幫扶足跡遍布貴州各地,醫聯體建設使得受援醫院的管理水平、服務能力、技術水平整體提升,能更好地服務群眾,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貴州省人民醫院院長孫兆林今年2月在醫聯體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發言時的總結。
“省醫的醫療專家來給我看病,我真是太感動了。以前生病總要往省城跑,現在有了遠程會診,看病方便多了。”貴州省赫章縣雙坪鄉病患金華平(化名)告訴記者。
通過醫院的遠程會診室對醫聯體單位的疑難病例進行會診,是貴州省人民醫院的醫療專家每天都要做的工作。這一舉措不僅為病患提供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更鍛煉了基層醫院的醫生診斷水平,提高了醫療技能。
創新實現發展
發展反哺基層
15年傾情幫扶,24家醫聯體成員單位,這是貴州省人民醫院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向省委、省政府交上的答卷。
作為貴州省三級甲等公立醫院,2002年,貴州省人民醫院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面對一系列發展難題的同時,醫院沒有忘記自身的公益性定位,在“萬民醫師支援農村工程”工作中,不僅派遣專家前往基層醫院參與科室管理與醫療,更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提升受援醫院的整體實力上。
2002年,醫院借助“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平臺,先后與威寧、赫章、丹寨、黃平等縣人民醫院建立了對口幫扶協議。根據對口醫院醫療資源配置現狀,制定出適合醫院發展的激勵人才機制,努力改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制約醫院發展的“瓶頸”。
同時,充分發揮省級龍頭醫院的帶動引領作用,按照“以創新實現自身發展,用發展反哺基層”的模式,積極幫扶,帶動基層醫院共同發展。經幫扶后,所有受援縣醫院均順利通過“二甲”醫院評審,其中威寧自治縣醫院還進入“三級”醫院行列。
2013年,旨在提高服務效能,構建“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分級診療模式的“醫聯體”質量管理模式提出,貴州省人民醫院按照“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的理念,對受援醫院從醫院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訓和技術指導等方面實施全方位立體式幫扶,實現病歷、檢驗、遠程會診平臺的“同質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受援醫院的醫療水平、科研教學水平、群眾滿意度。
傾情幫扶促發展
突破“瓶頸”助提升
畢節市人民醫院是貴州省人民醫院最早幫扶指導的醫院之一,雙方2003年就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2013年,醫聯體平臺思路形成后,貴州省人民醫院對制約畢節市人民醫院建設發展的“瓶頸”科室進行深入調研,逐步攻克。
“15年來,在貴州省人民醫院的無私幫扶下,我們醫院的學科建設、醫療水平、醫院管理成績迅速提升,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辦主任魯懿說。
通過合作幫扶,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標準化新生兒科PICU、呼吸內科RICU、兒童重癥醫學科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市內急危重癥患者的就醫環境和條件。同時,區域檢驗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為全市標準化檢驗實驗室;學科重組取得突破,婦科、產科獨立建科,新組建脊柱外科、兒童重癥醫學科,分科更加專業化;自主完成室間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動脈導管未閉縫閉及結扎術、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心臟瓣膜病換瓣及等心臟手術,成功運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眼科獨立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玻璃體切割加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硅油取出加人工晶體植入術、視網膜激光光凝術等;腦部內鏡、心臟介入,鼻內窺鏡治療、腹腔鏡微創、消化內鏡下治療、關節鏡下治療日趨成熟,標志著畢節市人民醫院的醫療技術向“微創、高效、創傷小”方向全面邁進。
結合自身需求,貴州省人民醫院還確定了重點幫扶學科,采取“長短新結合”的形式,幫扶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范化專科建設。“長”即幫扶專家長期駐扎;“短”即根據實際,定期組織專家、博士到幫扶醫院相關科室開展會診、查房、手術示教、業務講座等;“新”即突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使幫扶醫院“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
派出一支隊伍
帶好一所醫院
“感謝省醫對我們醫院在人員培訓、實地幫扶、學科細化等方面的幫助,通過醫聯體合作,我們的醫生、護士能去省醫學習進修,將好的技術、服務帶回來,讓偏遠地區的群眾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赫章縣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吳春焰說。
2003年3月12日,貴州省人民醫院開始對赫章縣人民醫院實施對口幫扶。本著“派出一支隊伍、帶好一所醫院、服務一方群眾、培訓一批人才”的工作思路,貴州省人民醫院每次選派醫療專家,都是按照赫章縣人民醫院上年末提出的急需幫扶專業需求計劃確定。
對口幫扶期間,貴州省人民醫院每年均派出專家醫療隊到赫章縣人民醫院開展學科和科室建設規劃、技術帶教、專題講座、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等一系列支援工作,14年累計派出醫療專家60名,通過臨床帶教等多種方式,為赫章縣人民醫院培養了一大批本地醫務人員,切實做到“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增強了幫扶醫院的自身發展能力。
在貴州省人民醫院的幫扶下,赫章縣人民醫院的科室設置從2003年的5個臨床和醫技科室增加到2016年的22個,在去年新建立神經內科、新生兒科、急診ICU、泌尿外科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了腎內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壓氧科,腎內科目前共接診病人住院治療90余人次,開展血液透析700余人次,高壓氧治療病人400余人次。
在派駐醫療隊專家的積極帶動和幫助下,赫章縣人民醫院擬定了學科建設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開展了適宜的新技術、新業務。腎內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壓氧治療等特色專科創建后,貴州省人民醫院派遣專家幫助血液透析室進一步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規范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建立腎內科自體動靜脈內瘺手術室,帶動了醫院專業技術的發展。
一對一對口
“個性化”幫扶
2016年,根據貴州省衛生計生委、貴州省扶貧辦、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貴州省軍區后勤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印發〈貴州省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貧困縣縣級醫院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貴州省人民醫院將醫聯體輻射到貴州最為邊遠的地方,與望謨縣人民醫院溝通,制定對口幫扶計劃,簽訂對口幫扶協議,以“項目管理”為思路,為受援醫院定制“個性化”幫扶計劃。
關鍵詞 遠程醫療;重癥監護;遠程監護;遠程會診
中圖分類號:R197.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06-0014-03
Establish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mote intensive care network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ZHU Guanghua1, CHEN Jing2, ZHANG Jianying1, JI Jingwei1, JIN Yan2, REN Chuancheng2, HU Xiaoying1(1.Jiang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40, China; 2.Shanghai 5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mote intensive care network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ethods: Taking the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hospitalized the Jiang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atients from June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as a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after the remote intensive care network as a research group. The mortality, the number of transferred to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deaths accounted for 20.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referral number accounted for 33.3%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intensive care was (5.48±1.69) day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deaths accounted for 9.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referral number accounted for 19.6%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intensive care was (4.95±1.48) days in the research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platform before the opening, the numbers of death and the referral were decreased; the average time of ICU patients was shortened after the open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twork,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elemedicine; intensive care; remote monitoring; remote consultation
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是醫院集中監護、救治危重病患的臨床科室,它對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具有生命危險或潛在高危風險的患者提供及時、系統的醫學監護和診療技術[1]。ICU對危重病患的病情進行連續、動態的監護,并給予積極的干預,為患者提供規范系統的、高質量的生命支持。現代ICU設施需配置專業人員,且費用昂貴、技術專一[2]。盡管其在危重癥監護、救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對于許多慢性重癥患者和潛在高危風險的患者的觀察和處理仍然難以顧及,這類患者長期占用床位,極大的浪費了醫療資源,同時又使那些需要進行臨時監護的患者難以得到及時治療。
專業化的ICU建設需要很高的投入和維持,二級以下的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專業ICU人才和病源,即便有也難以維持正常運轉。建立遠程ICU可以使這一臨床難題得以解決[3]。遠程ICU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云平臺,實現了對患者的實時心電、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監測結果的遠距離傳輸及網絡會診[4]。遠程監護系統可使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與綜合醫院一樣的服務,提高我國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療保健水平[5]。
曹茂誠等[6]的研究發現,建設以ICU為核心的家庭與院前急救、社區急救、院內急診四位一體的可視化急危重癥綜合救治信息網絡平臺,可使危重癥患者的救治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綜合醫院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遠程醫療,可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水平及服務質量[7]。本研究旨在比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遠程重癥監護網絡建立前后慢性病患者死亡率、轉院率及住院時間長短的情況,探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遠程重癥監護網絡建立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以上海市閔行區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的重癥監護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住院患者為對照組,遠程監護網絡系統安裝后的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患者為研究組,收集兩組患者的死亡例數、轉院至第五人民醫院的患者病例數及在重癥監護室的平均住院時間。
1.2 建立遠程重癥監護網絡系統
遠程重癥監護網絡系統包括監護中心、遠程監護終端設備和通訊網絡、多媒體技術。監o中心建立在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遠程監護啟動后可實時收到監護患者的生命監護儀、電子病歷、檢驗、放射及超聲等信息;遠程監護終端設備安裝在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患者病房床邊,包括生命體征監護(心電圖、心率、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體溫)、電子病歷資料、臨床檢驗及放射、超聲等影像資料;通訊網絡、多媒體技術包括電信10 M光纜寬帶。信息網絡平臺的構建遵循國際先進的、基于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構的醫療信息共享技術、多媒體標準和存儲標準,通過用戶名、密碼安全認證的VPN協議相連。
1.3 監護網絡人員組成
監護中心的醫療團隊由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各科主治醫師級別以上的醫生組成;遠程重癥監護終端則由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完成會診網絡終端平臺的操作;硬件技術維護和網絡調度中心人員負責網絡技術支持維護、網絡會診請求應答和專業人員調配。
1.4 監護網絡運行方式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重癥監護患者進行24 h常規監護,當患者需要遠程會診咨詢時,社區醫生向監護中心發出申請,同時上傳患者的監護信息及影像資料至中央服務器。監護中心收到會診請求,即刻安排值班醫生進行會診。會診醫生根據患者的病史、輔助檢查、目前癥狀、體征和實時生命體征監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完善疾病診斷,確定治療方案。同時,監護中心可聯系醫生庫內的各科醫生實現多科聯合會診。會診后,對重癥患者繼續進行遠程聯合監護,患者的實時生命體征監護信息和影像會持續在會診中心屏幕上顯示,由會診中心值班醫生對患者進行跟蹤治療和指導。
1.5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資料
對照組共有93例重癥監護慢性病患者住院,平均年齡(65.99±11.13)歲;其中男性患者53例,占57.0%,女性患者40例,占43.0%;心血管系統的病例數最多,為39例,占41.9%,其次是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分別占25.8%和17.2%,胃腸消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較少,分別占9.7%和5.4%。
研究組共有112例重癥監護慢性病患者住院,平均年齡(67.54±11.27)歲;其中男性患者67例,占59.8%,女性患者45例,占40.2%;心血管系統病例數最多,為41例,占36.7%,其次是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分別占25.9%和17.6%,胃腸消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較少,分別占9.8%和8.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死亡、轉院人數和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有19例患者死亡,占20.4%,有31例患者轉入上級醫院,占33.3%,患者重癥監護平均時間為(5.48±1.69)d;研究組有11例患者死亡,占9.8%,有22例患者轉入上級醫院,占19.6%,患者重癥監護的平均時間為(4.95±1.48)d。
遠程監護平臺網絡開通后,死亡人數及轉院人數均有所下降,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遠程重癥監護網絡的建立顯著改善了重癥監護患者的死亡率、轉院率,縮短了其重癥監護時間。遠程監護平臺能夠提供非常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為遠程監護與會診雙方提供快捷清晰的音像平_,使會診中心的專家能夠全面連續的掌握患者的生命體征信息和病情變化,基本上可以實現除體格檢查外的所有需要掌握的醫療信息,并且能夠在會診后對患者持續進行密切監護,進一步提高了對患者病情變化的掌握度,從而能夠準確、全面的指導社區醫生對患者進行救治。及時而準確的治療一方面能夠降低患者由于醫治不當造成的死亡率與轉院率,另一方面能夠縮短重癥監護的時間,節省醫療資源。
遠程醫學涉及醫學的多個領域,包括診斷、治療、監護、手術、護理、健康教育、醫學信息、圖像存檔傳輸、醫學培訓、病例研討、學術交流、家庭醫療保健等方面[8]。遠程醫學使醫學資源得到共享,大大減少了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不必要的路途奔波,同時還可減少醫療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遠程醫療使患者的就診不拘束于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并方便快捷地獲得綜合性醫院醫療資源的支持,極大的提高了區域醫療整體水平,同時可加強醫療服務體系間的聯系與合作,進一步加強醫學專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緩解醫療衛生資源的缺乏和分布不均,使優質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構建完善合理的分級診療模式[6,9-10]。
計算機技術及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為遠程監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遠程監護技術的監護對象可以從患者到健康人群[11],監護參數可以從生理參數到日常生活狀態[12],應用領域可以從急診救護、極限狀態下的人體生理狀態研究到面向千家萬戶的家庭健康保健。對于缺乏專業化ICU建設的二級以下基層醫療機構,許多慢性重癥患者和潛在高危風險的患者的觀察和處理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國遠程醫療起步比較晚,且遠程重癥監護信息網絡平臺是跨區域的醫療行為,真正推行尚面臨一些困難,比如缺乏系統的管理規范,醫患雙方的認知差異,遠程醫療標準化的問題,投資回報的問題,患者病情及隱私的保護等。因此,遠程醫療真正的普及應用還需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和醫療保險機構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統一標準,明確醫療責任,提高遠程醫療的投資回報[13]。
參考文獻
[1] Salins N, Deodhar J, Muckaden MA. Intensive Care Unit death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amily satisfaction of Intensive Care Unit care[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6, 20(2): 97-103.
[2] Kaczmarek MC, Ware RS, McEniery JA, et al. Epidemiology of pertussis-related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dmissions in Australia, 1997-2013: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Open, 2016, 6(4): e010386.
[3] Reynolds HN, Rogove H, Bander J, et al. A working lexicon for the tele-intensive care unit: we need to define teleintensive care unit to grow and understand it[J]. Telemed J E Health, 2011, 17(10): 773-783.
[4] Peters SG, Farmer JC. Con: Is the tele-intensive care unit ready for prime time?[J]. Crit Care Med, 2004, 32(1): 288-290.
[5] Khunlertkit A, Carayon P. Contributions of tele-intensive care unit (Tele-ICU) technology to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fety[J]. J Crit Care, 2013, 28(3): 315.e1-12.
[6] 曹茂誠, 張文武, 田方, 等. 四位一體的可視化急危重癥綜合救治信息網絡平臺研究[J]. 醫療衛生裝備, 2016, 37(8): 52-55.
[7] 陳玉娟, 廖生武. 綜合醫院遠程醫療服務對促進社區醫療服務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 現代醫院, 2015, 15(1): 7-8, 12.
[8] Chaves JN, Libardi AL, Agostinho-Pesse RS, et al. Telehealth: assessment of websites on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in Portuguese Language[J]. Codas, 2015, 27(6): 526-533.
[9] 馬駿, 廖生武, 李林, 等. 綜合醫院遠程醫療服務對促進社區醫療服務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數字醫學, 2013,(10): 12-14.
[10] 李霞, 吳艷艷, 唐源. 遠程醫療服務對促進新型社區醫療體系建設的意義[J]. 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4, 17(2): 22-23.
[11] Jahrsdoerfer M, Goran S. Voices of family member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the tele-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 Nurse, 2013, 33(1): 57-67.
當iPad遇見醫療
“你們前期對患者實施的綜合治療方案基本對癥,鑒于目前治療效果不是特別顯著,可以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試一試免疫調節治療方案……”,5月28日下午,王春亭聽完東營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任國亮對72歲患者馬先生的病情介紹后,給出了一套針對患者病情的可行性治療方案。這是東營市人民醫院與省立醫院在重癥醫學科突破地域阻隔進行的一次無障礙即時診治與探討,是EICU在遠程會診方面的一次成功實踐。
EICU是王春亭首創的概念,他解釋:“EICU(Electronic intensive care unit)是以電子信息平臺為依托,通過互聯網系統實施多點同步教學、查房、會診,達到不同地區之間高效、快速的資源共享,可以說是沒有院墻的ICU聯盟。”王春亭進一步介紹,EICU有兩層意思:首先是電子ICU,通過無線網絡以病房查房機及iPad為平臺,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進行查房、會診、學術交流等,并且可多點同時聯機交流;同時又是無線移動ICU,專家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了解任何病房每個患者的情況,指導治療、搶救。
在山東省立醫院重癥醫學科EICU,王春亭向《e醫療》記者演示了用iPad實時查看病房的情況。只要登陸山東省立醫院的EICU系統,就可以通過查房車的攝像頭實時查看病房及患者的情況。“攝像頭是高清的,可以看到皮膚和瞳孔。”王春亭把Wi-Fi網絡切換成3G網絡,視頻依舊流暢。
山東省立醫院的EICU由重癥醫學科和山東省遠程醫學中心共同研發,已在該院東院區、中心院區和東營分院之間使用。目前,該院重癥醫學科每個病區有一臺查房車,每名副主任醫師配有一部可與查房車系統連接的iPad,可在iPad上看到患者實時影像、CT影像、心電監護和呼吸機參數,并可與醫生交流患者病情,實現在線查房、病例討論、會診、學術交流、教學等。
王春亭的EICU想法始自兩年前。“傳統的開會交流和會診是要大家都到同一個地方,十多年前有了基于專線傳輸的電視會議、會診。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網絡基礎建設投入的加大,我們看到了把醫療和IT結合到一起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王春亭對iPad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看到別人用iPad只是玩QQ、微博、微信,我想,要是把Pad和醫療聯在一起應該能發揮很好的作用。為什么是iPad?手機雖然也能聯,但是手機屏幕太小,而且并不是所有手機都有高清視頻傳輸的功能。我把這個想法跟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溝通,他們就按照我的想法開發出了這個系統。”
EICU――沒有院墻的ICU
“我們醫院集團有中心院區、東院、東營分院和菏澤分院等多個ICU病區,如果要跑遍每個病區,一個禮拜就不用做別的事情了。”王春亭介紹,山東省立醫院重癥醫學科每周一早上8:00多個ICU病區的聯合大交班就是用EICU系統進行的,“在早晨大交班后開晨會,接著是15分鐘的學術講座,然后是查房。有疑難危重病例需要討論的,大家在線一起討論,需要看患者的就在線看,需要做B超的就在床旁檢查在線看。這樣特別直觀,不會出現因為病區太多管理不過來的局面。”
如今,EICU查房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省立醫院了,全省的重癥醫學科每周二下午都會進行聯合教學查房及學術交流。起初是山東省立醫院集團內的各個ICU一起查房,由于這種教學查房形式新穎且對提升臨床水平效果明顯,外院甚至外省市的醫生都要求參加,于是全省甚至省外的一些ICU也一起來參加教學查房及學術交流。
EICU不僅在查房上效果明顯,在遠程學術交流方面同樣表現不俗。今年5月2日,在“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診治遠程研討會”上,王春亭通過EICU系統,與來自山東的五十余家醫院以及天津、香港和美國的同行進行了學術交流。
王春亭指導助手做了一個E-WORK SHOP(在線現場試驗),“我們做了一個動物狗的操作治療,在這個過程中,有來自美國、香港以及全國各地的很多醫生都參與了進來,能實時看到操作治療的過程。”他計劃以后每個月都做一期這樣的E-WORK SHOP。
最讓王春亭得意的是一次在外地的遠程指導搶救:“科里的醫生呼叫我,說有一個病情非常嚴重的氣管狹窄患者,需要緊急手術。我就在馬路邊拿著iPad遠程指導他們進行手術,手術很成功。”
有媒體評價:這一遠程診療系統以低成本指導基層醫院重癥醫學的診療及授課,節約了時間及經濟成本,也為傳染性疾病及重大災難的應急診療提供了平臺。醫院不受等級限制,都可參加會診講課,使高端醫療技術服務面更加廣泛。
打造山東省互聯網電子醫院
王春亭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想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EICU,而是一家“互聯網電子醫院”。
王春亭如此描繪他的愿景:“網上看病需求大了以后,醫生可以天天在線進行排班:今天白班是楊教授值班、夜班是劉教授值班,每天24小時都有專家在線值班。如果誰有問題,上線咨詢也好,會診也好,都沒問題。隨著規模的擴大,學科領域可能也不僅局限于重癥科室,比如是婦科問題的,可以轉到婦科專家的房間,甚至可以直接轉到北京或者上海的專家在線答疑、會診。”
之前曾有媒體報道,王春亭計劃在2013年~2015年間整合山東省重癥醫學資源,打造網上學術交流、會診平臺,努力創建山東省重癥醫學互聯網電子醫院。
被《e醫療》問及為何如此有信心時,他說首先是因為自己有豐富的醫學資源。王春亭在多個醫學學會、協會擔任重要職務,“我在學會的人脈和業務上的聯系,可以幫助我把全國最好的資源整合到這里來。資源用好了,網絡上的需求就都能解決了,這個不太難。”
醫學是根本,IT是手段,這是王春亭一直在強調的一點,醫學需求的驅動是互聯網電子醫院能夠實現的最根本原因。王春亭強調的另一點是,互聯網電子醫院作為一種新的醫療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他說:“如果互聯網電子醫院能引入物流,醫生在給患者遠程診斷開具處方后,就可以把藥品通過物流送給患者。如果吃藥不行,就到基層、社區醫院去看病,把結果告知遠程醫生。再不行就到接入互聯網電子醫院系統的醫院去看。除非真的是患上了重癥,患者才有必要到大醫院看病,這樣就實現了病情輕重患者的分流。” 對于患者來講,節省了旅途奔波和不菲開銷。
“因為手機、iPad的應用非常普遍,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遠程醫療,這是不是改變了一部分醫療模式、部分地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呢?”王春亭認為,之所以有“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存在,原因之一是好的醫療資源沒有下沉到基層去。
王春亭的遠景目標是托管運營社區醫院。“各個社區醫院的運營都由互聯網電子醫院去做,就像連鎖超市,買小東西(看小病、慢性病)在社區醫院,買大件東西(大病、重病)到大醫院。一邊賠錢了沒關系,因為另一邊在掙錢。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這樣的模式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個接一個地建大醫院。”
采訪側記
在采訪中,王春亭多次提到“idea”(想法)一詞,EICU的出現其實也是基于一個簡單的idea。他說自己比年輕人還“潮”,看到iPad有用于醫療的可能性后,沒多久就玩轉了iPad。而在此之前,他甚至連玩手機都覺得頭疼。
他喜歡喝茶,“能靜下心來回味我們過去所做的事到底對不對,再一個就是想想將來應該做什么事。這樣的話,我可能就會不斷有想法,有創新。年輕時可能閱歷、積淀都不夠,就不會有這么多ideas。”
對于生的依戀,讓一部分富裕的癌癥患者選擇了海外就醫之路。
61歲的鄧和(化名),在兩年前因連續多日咳嗽、胸悶去醫院,按肺炎治療一個月后,不見好,聲音也變得嘶啞,醫生這時候考慮可疑肺癌,建議他做病理檢查。
經過幾次活檢,還沒有穿刺到腫瘤細胞,醫生不能完全確診。等待“宣判”的過程中,鄧和焦慮擔心,十分痛苦。最終得到了病理診斷:肺腺癌,伴淋巴結轉移、腎上腺轉移,屬于四期肺癌,預后非常不樂觀。
隨后的一次化療的痛苦經歷和就診過程中遭遇的各種不順,讓鄧和與妻子動了去美國就醫的念頭。
像鄧和這樣,選擇去海外就醫的中國患者逐漸增多。一家海外就醫中介機構介紹,它的客戶大部分都在國內看過四家以上的醫院。癌癥患者的就醫路徑通常是在屬地醫院發現患病;繼而到省城或市級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或治療;再到一線城市的著名腫瘤醫院。到海外看病,是國內患者求醫所能觸及的最高峰。
海外就醫的絕大多數是癌癥患者。這群人的共同特征是:強烈的求生欲望,對更好醫療的追求,以及能夠負擔昂貴醫療費用的富裕家境。 治療中的信任和關懷
通過一家中介機構,鄧和去往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就診,這是美國最好的癌癥研究和治療機構之一。
在MD安德森癌癥中心,他接受了詳細的檢查,重新進行了病理評估和基因檢測。他的主診醫生判斷,聲音嘶啞是腫瘤侵襲喉返神經造成的,接下來可能會影響飲水和進食,容易造成嗆咳,強烈建議耳鼻喉專家進入治療團隊。
鄧和的CT復查結果顯示,病灶略微縮小,說明國內的治療已經起效。主診醫生決定繼續同樣的化療方案。但與國內不同的是醫生還建議在化療期間口服葉酸,以減輕副作用,并詳細指導他飲水和進食的方式,避免出現嗆咳。
國內一些著名的三甲醫院治療癌癥的臨床水平不比國外差,甚至在個別領域超越國外同行,如腫瘤切除手術。
“癌癥患者數量龐大,大醫院的醫生有更多診療機會,能積累臨床經驗。”新里程醫院集團CEO林楊林對《財經》記者說。
這樣的資質,卻比不上美國醫護人員所做的那些細節來得貼心。這也正是眾多患者在國內就醫的直接印象,國內醫生在診斷治療中的精準化程度不夠,輕者導致患者就醫體驗不好,重者有可能影響到治療方案和治療效果。
王憲也先后在中美兩國治療肺癌。在國內時,他和家人帶著厚厚的病例和影像資料,在醫院的內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療科之間來回奔波,每位醫生留給他的交流時間不足5分鐘,即便對醫療方案的解釋,也僅幾分鐘,這讓他很不踏實。
最終,王憲選擇到美國就醫,門診看病時間長達1個半小時,一半時間是醫生在闡述疾病治療方案,另一半的時間醫生讓王憲自由提問。
癌癥這樣的重大疾病危及生命,中國的醫患交流時間少得可憐。從看病歷、問診、診斷、提供治療方案這一套程序,^區幾分鐘。
“中國的腫瘤科醫生是世界上最忙的,他們連吃飯和上洗手間的時間都很緊張,無法像美國同行那樣做到精細。”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告訴《財經》記者。
罹患胰腺癌的吳寒,曾深深恐懼化療。化療藥物摧毀癌細胞的同時,大量正常細胞也會被一起消滅,患者身體的正常運轉受到干擾,會出現惡心嘔吐、沒有食欲、手腳麻木,以及頭發脫落等不良反應。
然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吳寒的主診醫生告訴她,會根據她的年齡、身體狀況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同時耐心地向她介紹化療方案中各種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還給她應用多種藥物來減輕不良反應的發生,這樣一來被國內患者視為“生不如死”的化療,對吳寒的正常生活幾乎沒多大影響。
化療在美國的門診就能做,接受化療的患者往往不會有太大的不良反應。很多美國患者在化療后,直接開車去上班。
鄧和的主診醫生也詳細詢問了他的情況,以使治療過程舒適,最大限度提高他的生活質量。在美國進行四個周期的化療后,鄧和的影像復查結果顯示,肺部的腫瘤大為縮小,而腎上腺上的腫瘤沒有變化。主診醫生對國內腎上腺轉移的診斷產生了懷疑,讓鄧和重新做腎上腺穿刺,活檢證實為良性結節,并非腎上腺轉移癌。
據此,主診醫生調整后續治療方案,采用單藥化療,并同步對肺部放療。這意味著鄧和的腫瘤分期其實更早,相應地,預后結果也會更好。
最令患者焦慮的是,國內醫生一般簡單說明治療方案,然后等患者自己來作決定。而醫生和癌癥患者共同對治療方案作出決策,這在歐美是醫療的常態。
醫生會詳細告知癌癥患者治療方案的療效、益處以及風險,而患者可以向醫生傾訴自己對病癥和相關風險的看法、疑慮,乃至個人的價值觀、經濟狀況、家庭職業等社會背景。最后,在醫生的引導下,醫患共同對醫療過程中的診治問題加以解決。顯然,這樣的治療環節更為合理。
在癌癥醫療決策上,美國醫院還有一個制度,就是多學科會診評估。其核心是癌癥的治療完全以患者為中心,由多學科的專家根據每一個患者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全面的治療方案。
鄧和深感多學科會診的好處,一個由腫瘤醫生、外科醫生、放療醫生、基因專家、營養專家等組成的醫療團隊圍繞著他。根據他的病情,進行診斷并提出治療方案,而且隨著治療進展,多學科專家還會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決定繼續還是調整方案。
國內有醫院在嘗試癌癥患者的多學科會診,但在林楊林看來,癌癥患者數量過于龐大,且都往三甲醫院聚集,優質醫療資源太緊張,使國內一些醫院的多學科會診心有余而力不足。 降低海外醫療門檻
并不是每個有經濟能力的患者都能獲得去美國看病的機會,有時在預約時就會被拒絕,當美國醫生看到發送來的患者病例,認同國內的治療方案和用藥時,會建議他們不要去美國。
這是因為美國醫院遵循患者受益原則,畢竟中美之間13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不一定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益處。
像鄧和這樣到美國看病的患者,會經歷兩個過程,評估階段和治療階段。在評估階段,與一個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做交流和檢查,包括病理檢查和基因檢測,然后專家團隊制定一個確切的診斷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這是對病人最有價值的階段。”蔡強說,通常這一階段需要兩周的時間,花費約10萬元人民幣,很多患者是可以接受的。
之后,美國醫生會和患者賢ǎ如果治療方案在中國完全可以實施,通常建議患者回到國內進行治療,這樣除親屬陪護方便,醫保還可以報銷一部分,以減輕負擔。
只選擇去海外進行病情評估和會診,這相當于患者既享受到海外醫療的部分好處,花費也不高。不過,患者的體驗感可能降低。
但對從事海外醫療的主流中介體系而言,這是擴大目標客戶群體的一個機會,可以解決當下業內“講故事的成分,遠遠大于實際去海外看病的人數”的癥結。
“很多知名的跨境醫療機構每年的客戶人數都是以百為單位,一些小的機構甚至是個位數。”林楊林說。
根據盛諾一家的統計,國內赴美重癥治療的患者,2012年-2015年間,從不足1000人增長至約3000人,2016年估計突破5000人。癌癥患者平均的治療費用為100萬-150萬元。
通過互聯網或者地推來挖掘客戶,難度很大,需要精準地找到目標客戶并讓客戶產生信任。畢竟對客戶來說,不僅花費不菲,且生死攸關。
在林楊林看來,除了讓患者走出去,開發遠程視頻會診方式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既降低費用,也免去患者舟車勞頓。然而,全球醫生遠程會診這事,不是中介機構能夠開展的,中介只能提供咨詢服務,無法進行具有診斷意義的遠程會診,想做這事,還得依托于國內的醫院積極參與進來。 新藥決定生死距離
抗癌新藥滯后,也是部分癌癥患者選擇海外就醫的原動力。
絕大多數抗癌新藥都是歐美制藥公司研發的,由于監管等因素,這些新藥進入中國市場往往滯后數年。
國外抗癌新藥進入中國大陸前,需要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審批,要在國內重新做臨床試驗,這樣一來,抗癌新藥進入大陸的時間,往往比香港和澳門還要晚四五年。
這段滯后的時間就是生與死的距離。如肺癌第三代靶向藥在歐美已經上市一年多,大陸地區還是第一代靶向藥雄踞市場。
大多數情況下,患者使用某種靶向藥物一段時間后,體內的癌細胞會產生耐藥性,使療效明顯下降,這時就要考慮換藥了,市場上如果僅有一代藥,意味著產生耐藥性的患者無藥可醫。
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圍內男性中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癥,在中國男性發病率中排名第六位。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藥物澤珂,2016年在中國大陸獲批上市,此前,不少病人只能輾轉去海外或者香港的藥房購買。
有些藥物在歐美價格高昂,免疫治療藥物更是非常昂貴,每年的藥費在15萬美元以上,于是一些中國患者另辟蹊徑,不惜去印度購買便宜的仿制藥,來延續自己的生命。
被醫學界看好的癌癥免疫療法CAR-T,未來一旦上市,花費會更高,絕大多數患者家庭根本難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