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動物醫學認識

動物醫學認識

時間:2024-01-04 11:52: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物醫學認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動物醫學認識

第1篇

    論文摘要:動物實驗是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職業素養的形成、科研素養的啟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動物實驗是護理教學、科研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中,動物實驗以其獨特的直觀性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起到可觸、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來,我校在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條件開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動物的實驗。通過動物實驗,讓學生感受到近似于人體對各種藥物、各種刺激的反應。因此,動物實驗是護生適應護理教學、工作的第一關,只有讓學生逐步接觸動物,才能使護生不斷適應專業。同時,通過動物實驗,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科研素養的啟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動物實驗在護理專業的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醫學基礎課程包括《人體解剖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病理學》、《藥理學》等課程,是護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尚未學習專業課程、在沒有臨床體驗的情況下學習這些課程有一定難度。因此,積極開展動物實驗,在動物實驗教學中給學生以臨床真實情景的呈現,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如《病理學》的空氣栓塞實驗,實驗中由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在正常的家兔靜脈內注射空氣,然后及時觀察并記錄家兔因空氣栓塞而發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讓學生既復習了解剖生理知識,又加深了空氣進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靜脈栓塞導致死亡的認識,為其今后從事護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病原生物與免疫》的豚鼠過敏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給豚鼠注射發敏物質后迅速出現煩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過程。讓學生真實體驗到ⅰ型起敏反應對豚鼠(人體)的危害性,增強了護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過敏性休克藥物必需做皮試重要性的認識。 

 

2 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打下較好基礎 

護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體健康及至生命,護理人員除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外,并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目前,職業教育迅猛發展,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加上入學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過度關心和寵愛,學生嬌生慣養,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表現出自私自利、缺乏愛心、缺乏工作責任心的現象。因此,職業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素質教育,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就教師而言,在教學中要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的滲透。 

 

3 為學生科研素養的養成打下一定基礎 

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為各用人單位培養具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要初步具備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醫學科研通常采用動物實驗來進行,而醫學基礎課程的許多實驗也要通過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來完成。因此,職業學校應充分利用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科研活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科研素養的養成打下基礎。老師在設計動物實驗時,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學》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實驗,可引導學生來設計實驗。因為這個實驗涉及到神經調節,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中不同部分在調節心血管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作用可用人為的方式來改變,以此觀察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與心血管活動的關系。設計時要確定觀察心血管活動的指標,如血壓,可以設計一個具體的反射弧,用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反射來設計實驗項目。實驗結束時應向學生解釋,作為科研過程的實驗觀察必須反復多次的重復,結果需經統計學處理才能做出結論,使學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4 為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同情之心、仁愛之心是醫學人文觀的主要內涵,是每一位醫務人員必須具有的職業素養。患者不僅需要護理人員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護理人員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2]。動物實驗是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醫學基礎課程的動物實驗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同情之心、仁愛之心,要求學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嚴肅對待實驗,在實驗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對待動物,尊重試驗動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實驗過程中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如在實驗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覺的動物,不讓動物處于疼痛難忍的狀態,不能將未完全死亡的動物隨便扔進垃圾箱或掩埋等處理,培養學生樹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為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形勢發生了變化,在全面推進醫改的大背景下對醫務人員的倫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醫學院校學生開展倫理道德教育意義重大。護理教育應抓住醫學基礎課程開展動物實驗課的機會,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中處處有倫理,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護理中的各種道德問題,促使護生養成忠于職守的素養,為今后工作中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去護理每一位病人、為提高護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礎;在動物實驗課中,鼓勵學生提出、維護、質疑或反省各種護理中的道德評斷,讓學生認識到因為動物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而引起的各種爭議,努力按動物保護法規定的有關動物福利與實驗倫理進行操作[3],促使護生養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與尊嚴、尊重病人生命價值等職業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中常要開展動物實驗,衛生職業學校在開展動物實驗教學時要與專業崗位相結合,在實驗教學中,讓人體的正常和病理反應在動物身上呈現,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的滲透,促使學生工作時能做到一絲不茍,具有有強烈的責任心;適當傳授科研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樹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倫理道德,為用人單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智勇,周文琪.在學生生理實驗中培養科研素質[j].昆明大學學報,2006,17(1):74~76. 

第2篇

關鍵詞:生命教育生理教學中職

在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人的生命。近年來,中職生自殺、他殺事件頻頻發生,諸多中職生不珍愛生命的事例隨處可見,這一現象引起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青少年生命意識淡薄、價值觀有失偏頗,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敬畏,生命教育的缺失已成為社會問題。初中起點的中職生無論在身體還是心理上都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對之進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在生理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并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要教會學生接受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與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融入社會之中,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

19世紀,法國著名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爾納曾說:“醫學是關于疾病的科學,而生理學是關于生命的科學。”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醫學教育的核心基礎課程。生理學課堂教學是生命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可為生命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平臺,在生理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培養學生醫學職業素質和人文修養的有效途徑。

二、生命教育在中職生理學教學中滲透的做法

1.提升教師的生命素養,尊重學生生命的真實存在和差異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生命教育方面起著主導作用,言教不如身教,生理學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用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化熏陶學生,用教師對生命的愛去激發學生熱愛生命。正如有人所說“美好的生命應該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恩”,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命狀態,把自己蓬勃的生命熱情展示給學生,讓期待、驚喜和感恩充滿課堂等學校教育活動,這樣才能把“生命正能量”傳承給孩子們,給他們積極正面的影響,從而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要做到尊重學生生命的真實存在,在理解和尊重基礎上進行所有的教學活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教師徹底放下所謂“師道尊嚴”的架子,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才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實現和學生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要做到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成就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謹慎地用好教學語言,用尊重、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運用賞識和激勵教育原則去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2.善待動物,尊重生命,在生理學實驗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生理學實驗中要求學生科學、合理、人道地使用實驗動物,要關愛實驗動物,維護動物福利,不得戲弄、虐待實驗動物,要求學生們在動物身上做手術要像給人做手術一樣嚴肅認真。

為實驗動物建立紀念碑,碑文寫明“通過實驗動物的痛苦和犧牲,他們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組織醫學生舉行悼念儀式、獻花等。通過正確對待實驗動物生命,切實維護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待遇,讓醫學生們認識到:醫乃仁術,醫者仁心,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好醫生必須從敬畏生命、關愛生命開始。

3.通過醫學人文故事滲透生命教育

在生理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相關醫學名人名言或者感人的醫學歷史故事、臨床醫學案例的講述,譬如開課初進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誦讀大醫精誠論等等,讓醫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救死扶傷,呵護生命是醫生的天職,醫學是醫療技術和人文關懷的完美結合。

第3篇

1醫學動物實驗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醫學動物實驗的環境普遍不達標由于相關的環境標準不完善,新的國家標準出臺的時間不長,目前,國內很多的醫學動物實驗室發展非常緩慢,實驗設施比較落后,實驗儀器設備比較陳舊,大多數的醫院幾乎不具備SPF級別的醫學動物實驗室。

1.2動物實驗人員的專業知識缺乏根據調查,目前大部分動物實驗工作人員不是通過專業培訓的,有的僅是通過短期的實驗動物培訓,或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了相關的證書,這樣直接導致人員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工作的積極性缺乏、事業心和責任心不強,進而影響了動物實驗的效果。

1.3對動物實驗的重視不夠目前,眾多的醫療機構對科學研究用實驗動物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導致動物實驗資金缺乏、工作難以開展,同時還導致實驗動物管理的標準化、網絡化程度缺乏。醫學實驗動物的管理法規、標準監測方法以及相關的監測數據等內容都不能達到統一和共享,直接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2改善醫學動物實驗管理的措施

2.1充分改善醫學動物實驗的工作環境一方面是規范實驗環境建設,比如對實驗環境設立緩沖間、洗刷室和動物試驗室,保證實驗環境的相對濕度保持在60%左右,噪聲在55DB以內,溫度在18~28℃之間。同時還要具備密封、換氣等;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強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引進,購買儀器設備,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方便實驗動物科技情報信息的計算機網絡設施。

2.2加強動物實驗人員的技能培訓通過舉辦報告會、知識講座、舉辦培訓班或者進行外地考察學習等方式,積極組織對動物實驗人員進行實驗動物科學知識的培訓與普及,并建立健全相應的培訓考核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動物實驗工作的順利完成。在對動物實驗人員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的同時,還應加強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從事動物實驗的人員熱愛本職工作,不怕累、不怕臟,悉心飼養動物,進一步提高實驗動物的質量與實驗技術水平。

2.3建立健全實驗管理規章制度規范實驗管理制度對改善動物實驗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具體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進行實驗前的著裝規范,穿戴隔離衣、帽、鞋等,并進行必要的消毒;二是定期進行地面、門窗以及墻壁的清潔、擦洗和消毒;三是定期對室內溫度、濕度進行測量與記錄,做好相關的統計;四是實行專人管理、專人負責的制度,對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消毒、秩序維護、衛生保持等進行管理。

2.4加強協調,積極借鑒先進管理模式不斷加強實驗動物專業人員、實驗動物管理部門等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保持與其他地區間實驗動物工作的交流與協作關系,積極汲取與借鑒相關部門先進的實驗動物管理,更好地促進實驗動物科學發展。

第4篇

隨著我國畜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快速發展,社會對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僅要保障畜牧業生產的健康發展,而且現代動物醫學的范疇已擴大到人畜共患病、公共衛生學等許多新的領域。近年來,動物醫學專業就業形勢日益喜人,但是河南科技學院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大多數并不是報考第一志愿被錄取的,認為學習動物醫學專業就意味著當獸醫,社會地位不高,就業崗位不好,入學后對學校和專業都不甚滿意。“學農不愛農”的現象非常普遍,實際情況說明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在實際工作中還應不斷加強教育和指導[1-2]。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河南科技學院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入學動機、學習興趣和態度、對本專業認知等方面進行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調查情況概況

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共809名,本次調研活動采用自愿、無記名的問卷調查形式進行,對一、二、三、四年級的26個班級調查,收回問卷644份(其中女生384份,男生260份),占學生總人數的79.6%,調查問卷從15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思想狀況。

2調查內容及存在問題

2.1學生來源

本調查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學生來源進行統計,一是從學生來源看,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占79.3%(511/644),農轉非學生占16.3%(105/644),城鎮學生占4.3%(28/644)。二是從考前就讀學校來看,動物醫學專業學生主要來源職業高中、職業中專的對口招生生源,對口生占77.95%,來源于普通高中的普招生占22.05%。

2.2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認同狀況

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認同狀況,直接決定著學生對所學專業及今后從事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所持的觀點和態度,是專業教育和教學的根本點和出發點,是學生是否具有穩定專業思想的基礎。

因此,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調查,一是報考本專業的理由,從統計結果來看,喜歡本專業的占總調查人數的12.9%,認為專業有前途的而報考的占總人數的25.6%,在別人指導下報考的占總人數的40.5%,還有20.8%是受高考分數限制。表明有1/3的學生在入學前對本專業有所了解,學習時表現出積極的態度,而將近1/2的學生入校前對動物醫學專業不太了解,更有一部分學生是受考分限制而被迫選擇。二是入學后了解本專業后是否熱愛本專業,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一般,達59.2%(381/644);只有25%(161/644)的學生對本專業熱愛。其中,不熱愛占11.5%(74/644),不知道的占4.66%(30/644)。

2.3學習專業的主動性

對專業學習是否具有主動性,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是學生是否能夠掌握專業知識的內在動力。對于學習專業的主動性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統計,一是平時學習的主動性,主動學習占28%(180/644),一般情況占60.6%(390/644),被動學習占7.3%(47/644),不愿學習的占3.1%(20/644)。二是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喜歡看本專業的課外資料,在學習過程中喜歡看本專業的課外資料占23.3%(150/644),在學習過程中看本專業課外資料表現為一般的占34.6%(240/644),在學習過程中偶爾看本專業課外資料的占26.4%(170/644),在學習過程中不看本專業課外資料的占16%(103/644)。三是在平時的專業學習中是否主動參加過實踐活動,主動參加實踐活動的占44.4%(286/644),一般的占44.5%(287/644),被動參加實踐活動的占8.5%(55/644),不愿參加實踐活動的占3.4%(22/644)。說明對專業學習比較主動的學生只占總人數的1/3左右,大部分學生是盲從或消極應對專業學習。

2.4學生對專業社會實踐情況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開展的各種實踐活動的總稱,是實踐檢驗所學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的有效載體,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3]。

通過寒暑假在什么地方參加過社會實踐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寒暑假在動物醫院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占8.7%(56/644),在養殖場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占26.4%(170/644),參與市場營銷活動的占15.8%(102/644),沒有參加社會實踐的占50.9%(328/644)。說明學生對提高專業知識和自身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認識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自身轉化。

2.5學生的就業心態和畢業意向的調查

一是對所學專業是否有前途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所學專業很有前途的占39.4%(254/644),認為所學專業一般的占25.9%(167/644),認為所學專業前途迷茫的占23.1%(149/644),認為所學專業沒有前途占0.9%(6/644),不知道所學專業前途的占4.0%(26/644)。二是通過對畢業后計劃在哪里找工作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畢業后計劃在農村找工作的占6.2%(40/644),畢業后計劃在鄉鎮找工作的占8.4%(54/644),畢業后計劃在縣城找工作的占14.4%(93/644),畢業后計劃在城市找工作的占71.6%(461/644)。說明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還是希望在城市發展,這與動物醫學專業所面臨的工作崗位大多在農村、鄉鎮等基層的現狀有差距,說明相當部分學生還不能較好認識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以及定位自己的發展目標與方向。

2.6其他方面

對畢業后從事診療的動物種類的調查結果表明,愿意從事豬病診療工作的占25.9%(167/644),家禽的占17.4%(112/644),牛羊的占7.3%(47/644),犬貓的占31.4%(202/644),其他動物的占24.5%(158/644)。說明在傳統的畜禽養殖行業外,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從事小動物的診療活動,這也與近幾年城市中小動物診療的迅速發展相符,也是學生認為今后發展較好的一個方向。而畢業后最想做的工作項目的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存在較大差距,男生選擇前三位的分別是創業、公務員、技術員,說明男生想從基層做起從事本專業的還比較多;女生選擇前三位的分別是考研、教師、公務員,說明大多數女生不愿從事動物醫學專業的一些基層工作。

3穩定和鞏固專業思想的方法與措施

3.1做好招生宣傳,使考生對動物醫學專業有深入了解學校每年在進行招生宣傳時,可采用招生宣傳手冊、專業特色

PPT、現場咨詢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對動物醫學專業進行宣傳,使考生、家長在報考志愿前就了解學校及動物醫學專業的情況。通過多種宣傳途徑使考生了解動物醫學專業在目前國內外的狀況和發展前景,改變人們對動物醫學專業就是“傳統獸醫”的看法,使考生認識到動物醫學專業是與我國畜牧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專業,與人類的健康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個專業,是一個有巨大發展前途的專業。

3.2做好入學教育工作,使學生入學后盡快了解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與發展

在新生入學報到的期間,院系要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要細致地介紹動物醫學專業特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科學研究平臺等,讓學生明確通過4~5年的學習應該學好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標。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向學生解釋課程設置的思路、本專業的具體課程設置、課程安排及開課目的、時間、要求,讓學生對今后所學的課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使學生更好的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4]。

通過介紹本專業在各行各業的運用情況、學生未來的就業形勢、專業的發展前景、本領域重大的科研成果,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自豪感,充分激發和喚起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使學生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以后的專業學習中去;同時,還可通過動物醫學專業的著名專家、教授、學者和企業家與新生座談交流,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專業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進一步培養新生對動物醫學專業的認同感,促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

3.3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主要負責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項日常管理工作,是最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學時期的啟蒙老師。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輔導員地位比以前更重要[5]。

輔導員不但可以通過各種活動、措施來加強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還可通過讓學生職業規劃設計、專業學習興趣引導,以專業教育為切入點,組織各類教育活動,通過以學生社團、興趣小組及各類活動為載體,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通過細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低年級學生明確對專業的認識,早日樹立和穩定專業思想,熱愛本專業,明確學習目標,盡快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及早對人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3.4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作用

專業教師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的培育者和職業生涯的引路人。在教學活動的“小”細節中把握教書育人的“大”原則,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是其他教育工作者無法取代的。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專業教師只在教學、科研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方面給予重視,而在大學生培養的其他環節中的作用卻很少提及。事實上,在大學階段,學生接觸更多的是專業教師,專業教師伴隨著學生生涯的主要成長,許多學生專業思想的形成與鞏固就是在專業教師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形成的[6]。

獲取專業知識,擁有一技之長,在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體現自我價值,是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專業教師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先進專業技術,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渴望達到的目標。尊重有真才實學的人是人們最樸素的心理,因此專業教師與高校其他人員相比有更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對大學生專業思想的影響能起到更為有效的作用。

另外,一些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專業教師,不僅專業知識讓學生折服,而且其豐富的行業知識也能為學生在就業、擇業、專業發展前景感到迷茫時給予很好的指點,能不斷修正學生在專業思想形成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茫然。因此,高校應在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制度上給予有效的保障,使專業教師在大學生培養中充分發揮作用。

第5篇

關鍵詞:醫學實驗動物學;創新性教學,第二課堂教學

       實驗動物科學已成為醫學生和醫學研究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醫學生對相關醫學課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以及適應醫學科學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僅僅通過醫學實驗動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效果是有限的。開展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與創新性醫學實驗動物第二課堂活動,能較好的培養醫學生的醫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一、教師人才培養

創新性課堂教學離不開具備創新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

1、通過采取邀請國內外實驗動物學教學名師、名家進行開展專題講座和示范授課,是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技能的培養。

2、選送優秀教員到國外著名醫科大學研修學習,對比國內外的教學設計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觀念。

3、組織試講、集體備課,開展以學員為中心,以教員為主導,敢于思辨、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敢于批評,指引整個課堂教學。

4、創新性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進行一定科研課題的的申報,使教師綜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將其運用于教學中。

二、創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講座式的課程設計模式

實驗動物學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僅僅依據課本內容進行課程設計和編排往往不能趕上學科前進的步伐。本科室積極實行模塊化整合性課程教學,采用講座式課程設計理念,把實驗動物學以專題講座的方式為學生授課,分別以講授式、啟發式、文獻導讀式、研討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和雙語教學,形成與科研密切相關的專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關注傳統知識和傳承性知識學習,引導學員的理解性學習記憶,還讓學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講解無菌動物與微生態學這節課的時候,首先通過幻燈、圖片讓學生了解無菌動物與其他微生物分類標準動物的區分,再通過實驗室隔離器的觀察和學生實際的通過隔離器手套對無菌鼠的喂食及解剖,進一步理解無菌鼠的特點。

三、實施探索式教學內容改革

1、教材的多樣化

我們除了以本科室編著的《醫學實驗動物學》(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編)作為教材進行授課,同時制定數本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參考書和實驗動物學網站。根據每章節的重難點,又側重選擇不同的專業書籍和網站,例如“實驗用小型豬”章節時,我們推薦的參考書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網站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課后知識的擴充

在每章節學習結束后,最初由老師指定,引導學生對于本章節相關內容進行文章檢索和查詢,慢慢過渡到由學員自主閱讀3-5篇包括諾貝爾獲得者所發表的經典文獻或最新文獻,在“無菌動物與微生態學”授課中,我們結合2000年一期《科學》(《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類宏基因的概念,結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為學生講解微生態與無菌動物的關系,真正把學員帶到實驗動物學發展的前沿,了解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概念和最新進展。

3、創新教學內容。我們目前的實驗動物學的教材還僅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進展的內容上,教材建設總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學的發展帶動了實驗動物科學得到充分發展,從傳統的實驗動物到實驗動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發、動物福利的更加關注,實驗動物在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加強。這樣的背景下,實驗動物的教學內容需要體現發展的過程和前景,更加關注最新的科研動態,吸納最新科研成果,幫助學生去解決臨床、科研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總之,醫學實驗動物學作為醫學院校不可缺少的課程,為醫學院校的其他醫學學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通過幾年對于醫學實驗動物創新教育和創新性第二課堂的實踐與研究,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科研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但是我們的探索還僅僅處于初步起步的階段,通過什么途徑、方式、策略,進一步推動醫學實驗動物學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與第二課堂的開展,更好的培養醫學生醫學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有待醫學實驗動物學教育者們不斷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何明忠,譚 毅,賴國旗等. 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

第6篇

以藏族為主創造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簡稱藏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約公元前1世紀,藏族人民就懂得了采食野果、野菜以消除疼痛,并用馬寶解治食物中毒。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4世紀,人們已學會制作酥油,并用熱酥油止血。在掌握青稞釀酒技術后,更以青稞酒糟治療外傷。由于游牧生活及以動物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消化不良是藏族人民的常見病,從而為藏醫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創立飲食療法積累了經驗。

藏文的創制,為藏醫經驗的積累和理論升華提供了便利條件。8世紀初,藏醫第一部綜合性醫書《月王藥診》問世。8世紀末,著名藏醫學家宇妥?云丹貢布編撰的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的問世,標志著藏醫學從此走上了成熟發展的軌道。

藏醫認為,人體內所存在的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各有其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三者保持協調和平衡,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若其中之一偏盛偏衰,就會導致疾病。又認為人體由7種物質構成,其中飲微至關重要,其他6種物質均由其轉變而成。七大物質為: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此外,還有汗、尿、大便三種排泄物。

由于藏民族的風俗習慣,使得藏醫對人體生理解剖有較深刻的認識。藏醫認為人體內器官有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小腸、大腸、膽、膀胱、三木休)。對神經(白脈)、血管(黑脈)、骨骼關節等也有較準確的認識。同時對每一內臟器官都作了形象的比喻,如將胃消化功能形象地稱為“炒鍋”、“胃火”。

藏醫認識到人胚是由父精母血結合而成。同時指出胚胎發育過程中,要經歷魚(水生動物)、龜(爬行動物)、豬(哺乳動物)三個發育階段。其對胚胎學的形象描述,準確地描述了動物進化的經歷,是高等動物進化史的一個縮影,對我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都是一大貢獻。

藏醫認為產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內、外因兩種。內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的失調;外因包括氣候變化、起居不適、飲食不節、外傷。藏醫記載的疾病有404種。

藏醫診斷方法與其他醫學體系大致相同。但是藏醫的尿診有其特色,也是藏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尿診的內容包括觀察尿色的濃淡、熱氣持續時間的長短、臭味濃淡、泡沫大小多少、泡沫消失快慢、有無沉淀等。

脈診也是藏醫常用的方法之一。切脈的部位與漢族醫學基本相同。

藏醫治療疾病的方法亦很豐富。內治法以飲食及藥物為主,強調根據季節調整飲食起居。外治法包括針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藥熏、敷燙、藥水浴、穿刺等。由于自然條件所限,藏藥所用的藥物劑多用丸、膏、散劑。丸劑又有水丸、蜜丸,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酥油丸。

為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藏醫所用的藥物中,礦物藥和動物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藏醫認為,藥物有6味(甘、酸、苦、辛、咸、澀)、 8性(輕、重、寒、熱、銳、鈍、潤、燥)、17效(寒、熱、溫、涼、穩、動、輕、重、潤、干、燥、稀、鈍、銳、細、膩、軟)。治病的原則,采用與疾病性質相反的藥物,意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白居寺

白居寺位于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江孜鎮宗山腳下,由江孜法王熱丹貢桑帕巴(1389-1442)和一世班禪克珠杰(1385-1438)策劃修建,其中寺院修建歷時7年,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白居寺藏語意為“吉祥輪勝樂大寺”,原屬薩迦派,后來噶舉派、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曾一度相互排斥,最終互諒互讓,薩迦、噶舉、格魯三個教派于一寺和平相處。寺內供奉、建筑風格兼收并畜,博采眾長。

第7篇

【摘要】

對實驗動物學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提出了該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實踐操作技能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加強考試考核的改革,培養“高分高能型”的人才。

【關鍵詞】 實驗動物學 中醫藥院校 教學改革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研究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的綜合性新興學科,它融合了生物學、醫學、獸醫學、遺傳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同時它的發展又推動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中醫藥學的發展,對科學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學研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逐步步入了高等醫學院校的課堂,是中醫藥院校多數專業研究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也是部分中醫、中藥、藥學、生物工程、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程[1]。我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開設這門課程也有近十年的歷史,這對于我院普及實驗動物學的有關知識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教師隊伍的不專業(多為實驗動物中心的工作人員或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師),加之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的不統一、考核辦法的過時以及該課程是選修課的緣故,使得教學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化,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2]。為此,筆者在實驗動物教學實踐中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與考試考核辦法,在我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及中醫、中藥、藥學等本科班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更新教育觀念,確立了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

在以前的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基本上以講授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理論為主,忽視了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學完后即進行理論考試,與當時開設這門課程主要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不符。因為實驗動物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單純講授理論對于以往很少接觸實驗動物的學生來說,往往非常抽象,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學觀念,確立以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改過去的以理論學習為主為現在的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重點,改過去僅重視課堂學習為現在還重視實踐操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實驗動物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生進入實驗室和走上社會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目的這個中心,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適當減少理論課時數,增加實驗課時數,使實驗課時占到總課時的40%左右。同時豐富教學內容,使實驗教學不單純停留在實驗動物的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給藥等基本操作上,而是把科學設計實驗、選擇合適動物復制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進行相關的中醫藥實驗等綜合項目放在學生的實驗課上,確保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2 豐富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

實驗動物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符合各種實驗要求的實驗動物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符合要求的實驗動物合理地設計、開展動物實驗并獲得準確可靠的實驗結果。對于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他們未來大多是實驗動物的使用者。因此,對如何培養標準的實驗動物的內容可略講,而對如何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實驗的內容要詳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要有所側重。對研究生來說,重點要講授實驗動物的選擇和應用、動物模型的復制技術、影響動物實驗效果的因素及其控制、相關的動物實驗方法、最新的法規和動物實驗的進展,增加學生實驗動手的機會,提高實驗課程的深度和難度;對本科生來說,重點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著重講述實驗動物學的新技術、新進展(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基因敲除技術)、實驗動物的一般操作技術等。堅持以基礎知識為根本,側重相關知識、前沿知識的原則,通過對實驗動物學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對實驗動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其歷史、現狀、前沿等方面的知識有整體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除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外,還采用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等[3],以提高教學效果。

2.1 演示法實驗動物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在信息化的今天,實驗動物學課堂教學就不能再停留在單純的黑板加粉筆上,而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不然的話會造成教師努力講,學生認真聽,但收效不大的現象,為此,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不能一味地采用講授、描述等傳統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還應靈活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如投影、幻燈、多媒體課件等,把要講的內容形象化,視、聽并用,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介紹實驗小鼠的常用品種、品系時,可以將KM小鼠、DBA小鼠、C57BL/6小鼠、615小鼠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并結合圖片介紹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及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理解和記憶,加深對不同品種、品系小鼠的認識,改變過去認為實驗小鼠就只有單純白色,而沒有黑色、野生色、灰色等的錯誤觀念;再如介紹該學科較前沿的轉基因和克隆技術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嵌合體小鼠、綠色熒光小鼠、移植技術使身上能長出人耳朵的裸鼠及動物無性繁殖(即克隆)的動物,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2.2 參觀法實驗動物的環境控制是實驗動物學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但在講授屏障環境時,涉及到屏障環境的溫、濕度調節系統、通風凈化系統、消毒隔離系統以及屏障環境系統內要做到人流、物流、動物流“三流”分開時,在課堂上講,教師往往難以講清楚,學生也難以聽懂。如能根據教學目的,組織學生到實地參觀并講解,那么效果將十分好。屏障系統除感染性實驗室以外,一般多為正壓,學生通過實地參觀進入實驗室時開啟每一扇門迎面吹來的氣流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屏障環境內不同區域存在著的壓差;通過實地參觀,可以更好地理解屏障環境要進行人、物及動物分流的重要性,了解消毒隔離系統的操作規程。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進入實驗室工作掌握第一手感性資料。

2.3 實驗法在實驗動物學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盡量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僅充當指導與協作者,讓學生多動手、動腦,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知難而進的勇氣。讓其獨立完成實驗的各個步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對于諸如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給藥等基本操作技術,在進行示范之后,要讓學生親手操作,對于學生因將動物抓得太緊引起動物窒息死亡和灌胃灌到氣管里導致動物死亡等的錯誤操作要及時予以糾正;對于不同動物為何要采取某種采血和給藥的方式。如小鼠采血為什么多采用尾靜脈和摘眼球采血而不用心臟采血,主要原因是因為動物小,心率太快,無法進行心臟采血,讓學生在實踐中找答案。這樣在教師指導下,既能讓學生熟練掌握實驗技術,培養實際操作技能,又能對一些實驗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當然,實驗動物學教學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可以采用討論或問題式教學方法。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師生雙向交流、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積極營造“平等、和諧、求知、創新”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4]。如對某抗腫瘤藥物的實驗研究可以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要選擇這種動物(如裸鼠)而不選擇別的動物,同時還可以對造模接種的部位、給藥的方式及藥效的評價等進行探討,讓學生對抗腫瘤實驗研究從實驗設計開始到實驗結束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加強考試考核改革,培養“高分高能型”的科技人才

多年來,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經常會出現學習成績很好,畢業后工作能力一般的所謂“高分低能型”人才現象,造成這種“高分低能”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考試考核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的結果。對于實驗動物學教學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否對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知識有比較系統的了解,能否應用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熟練地開展有關動物實驗,能否對動物實驗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科學的處理,既能反映學生“學”的效果,也能反映教師“教”的水平。以前多是通過理論考試,根據學生的分數來評定學生“學”的效果和教師“教”的水平。不可否認,這樣的評價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對像實驗動物學這樣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現象,培養“高分高能”人才,在本學科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加強了考核辦法的改革,對理論考試的基本概念部分可通過問答、思考、判斷題等形式考查;對綜合應用部分可提出某個科研設想,由學生自行設計,并根據其設計方案評分,同時加強實踐基本操作考核,將實驗成績單列,并將實踐動手能力考核成績提高到該門課程總成績的40%。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盡管在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許多亟待探索和解決的課題,如本課程內容及相關基礎課(生理、病理、藥理實驗課)合并的改革;編寫全國中醫藥院校統一的教科書;建立專業化的實驗動物學教學隊伍;開設教師進修培訓基地,加強實驗動物學科建設等。我們期望中醫藥實驗動物教學工作能夠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廣大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鄒移海,黃 翔,連至誠,等.中醫實驗動物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11.

[2]黃文華,張燈成.與大學生探討實驗動物學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性[J].西北醫學教育,2002,10(4):243.

[3]邵義祥,米順星.淺談實驗動物學教學[J].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2,22(2):121.

第8篇

關鍵詞: 動物醫學專業 《動物解剖》課程 教學改革

《動物解剖》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名詞及專業術語較多,各器官的位置、形態構造比較復雜,而器官的微觀組織構造肉眼看不到,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感覺記憶難、理解難、易混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動物醫學專業對此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

傳統的《動物解剖》課程教學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學大綱為出發點。而大部分教材主要以系統為章節進行知識講授,加上部分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銜接不緊密,在內容上有割裂動物有機體整體的傾向,這樣的內容編排非常不利于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教學內容確定的原則:通過對動物醫學專業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市場調研,以生產實際需要為基礎,以動物醫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為切入點,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采用倒推法確定知識點和技能點,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思想分析并確定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以泰州區域內主要的養殖項目(豬、牛、雞)為主線,其他動物作為比較,緊緊圍繞職業崗位的需求來組織教學內容。改革后教學內容共分為8個學習情境,22個學習性工作任務,學習情境和學習性工作任務與實際崗位任職要求一致。

二、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原理指導下形成的教學活動基本框架結構。教學模式不僅受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制約,而且與教師教學能力、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科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模式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學不能唯模式,更不能拘泥于一種模式,應倡導多種教學模式的互補融合。對于《動物解剖》理論性較強的學習單元(工作任務)仍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后逐步采取任務畜牧獸醫專業《動物解剖》課程教學改革驅動型和任務引領式教學模式。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界線,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拓展到課外、從校內拓展到校外。如,實訓中心、動物醫院業余時間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動物解剖實訓室進行學習、觀察、操作、訓練;將教學用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光盤、教學錄像、解剖圖譜和電子教案及復習題等學習資料放到校園網上,供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建立班級、年級QQ群,將學習用的電子材料傳到QQ群共享,并隨時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使學生在校內外和寒暑假期間均可進行本課程的學習。

三、教學方法改革

在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舉例法、演示法、觀察法、提問法、實踐法等,注重學生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力求達到教學有法、貴在得法的境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入案例:《動物解剖》一般在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開設。由于一年級學生對大學生活、學習方式還不適應,對專業領域相關信息了解少,因此教師從專業思想教育入手,如以蘇丹紅、三聚氰胺等惡性事件為例,將專業思想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喚起學生強烈的職業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編制口訣。教師講課必須有吸引力、感染力,做到察言觀色,適時調節。針對教學內容,可編一些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如:前肢尺骨與橈骨的內外關系為“橈里尺外”,后肢脛骨與腓骨的內外關系為“脛里腓外”;在介紹大腦構造中四疊體中的前丘和后丘的位置構造功能關系時,可以用“前眼(視覺)后耳(聽覺)”來幫助理解記憶;講解腦神經時,共有12對,單獨認識難度較大,可將記憶口訣先傳授給學生,即“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說文解字。動物解剖名詞多、概念多、術語多,學生感覺難記憶、難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將概念或術語分解開,運用說文解字的思路來理解相關內容。如鼻旁竇,就是鼻腔旁邊的竇,即鼻腔旁邊骨的內外骨板之間的腔隙,主要有額竇和上頜竇。在介紹神經系統中關于“突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解釋:“突是指前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觸是接觸,是前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后一神經元的樹突或產生反應的效應器的接觸。”

3.嫁接成語。動物解剖中各器官的位置、形態構造比較復雜。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盡量結合書本上的模式圖、掛圖、標本、活體等素材來學習知識,并與畜牧生產和獸醫臨床觀察緊密聯系起來,以加深記憶和理解,有時可結合成語來幫助學生理解,如“肝膽相照、唇亡齒寒”等,以便學懂、學活。

4.講解示教。對于一些骨性標志,學生有一定認識后,讓學生到活體動物上進行觀看、觸摸。有些實驗的實物標本是用福爾馬林浸泡保存的,觀察時會揮發出甲醛刺激味,部分學生會遠遠地躲開,有的女生會因害怕而不敢用手摸。對于此現象,教師自己要有意識地不戴手套來觸摸講解示教,同時從思想上加以引導,重申標本的示教學習是為了進一步準確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動手觸摸、觀察和學習標本,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5.眼手并用。解剖中各器官的組織構造比較抽象,其中細胞組織部分始終是學習的難點。細胞組織是介紹器官的細微結構,必須借助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到。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顯微鏡這一教學工具,抓住所要觀察器官部位的典型構造,先從低倍鏡再到高倍鏡,從籠統到細微進行認真觀察,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 臨床獸醫學 教學實驗改革 自主學習

臨床獸醫學學科在高等農林教育動物醫學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動物內科學、動物外科學及獸醫產科學等課程是專業必修課。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緊密結合臨床實踐中動物的疾病治療展開教學和研究。但隨著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現,課本內容還沒有收錄,需要在教學中隨時補充;另一方面,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臨床實驗分離教學,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如何讓學生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學好試驗,提高自身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傳統教學方法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培養學生主動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尋找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此,在實驗示教工作中,筆者從4個方面進行了探索性嘗試。

一、改進課堂教學內容,強化學生思維能力

要進行臨床獸醫學學科課程的教學實驗,首先,教師要認識課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難點和實驗重點。因為是專業課,需要學生對學過知識的融會貫通,還要在具體的疾病機理中運用學習的知識去闡述剖析,徹底對某種病例有清楚的認識,從而在處理及治療中有“方”可依。還要對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區別不同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這些需要在課堂上得到鞏固提高。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盡量采用圖片等直觀的方法進行講課。能用圖表的就盡量用圖表表示,每一堂課結束前對所學內容進行幾分鐘的歸納總結。新課開始講授前,采用課堂提問的形式,對上一節課的內容先進行一個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補缺,對提問中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點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講授。可以列舉幾個近似的疾病,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回答,加以辨別,教師輔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學生能把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充分掌握了,并在實驗中加以鍛煉就能達到教學效果。

二、自編實驗教學指導綱要

臨床獸醫學科的教材不斷更新,但實驗指導書大部分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慢,實驗一般為單獨設置,減少了學習內容的綜合應用。我國資源廣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別是各地區農林院校要結合自身地區的特點對教學內容要求不同,即側重點不同,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本學科組廣泛收集相關教材、教學實驗指導書和專業期刊等,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實驗中最新的技術應用、科研動態,在生活實踐中多發的疾病的臨床特征和診治方法,編寫適合我校學生使用的實驗指導手冊(報告),對重點實驗仍然重視,這樣也不失全面性。

在實驗指導的編寫中,注重綜合性實驗的設計,結合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加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將以前的實驗合并或刪減,實驗動物對象的重點偏于豬、牛和小動物,壓縮特種動物的臨床實驗,這也為學生的就業導向和地區農牧業服務提供支撐。

三、改進實驗示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往的實驗課往往是老師在講壇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讓學生自己按照示范進行相關的實驗步驟,得到的結果具有預見性,操作過程也較固定死板。實驗考核也過于單一化,考查實驗報告,對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不夠重視,這經常會出現對實驗考核的過程化。在實踐中發現,也許老師上課沒有提到過的內容,但生活中需要,這時如何正確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職責。

采用了分段式實驗教學,就是實驗分階段地進行。首先,對實驗目的進行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制定實驗方案,得到最佳的技術流程路線。然后,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再指導,因為學生未接觸過新的實驗內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導下開展,這樣出現錯誤后分析這些易犯錯誤的原因,對以后的實踐工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只有不斷發現問題,才能不停地思考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最后,在實驗分組中設計內容相同的比較實驗結果,設計內容不同的比較實驗路線,綜合判定學生對實驗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

四、實驗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養

改進考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考核包括平時操作技能考核、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程序、課后動物醫院實習報告等,占總成績的30%。如何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生活中,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布置一個跟現代動物醫學密切相關的課題多角度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能用更全面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學生把基礎知識牢固地掌握好,為今后的臨床實習及工作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樹東.基于生態學視角的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對策.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4):233-235.

[2]易本馳,魏明奎,鄭全芳等.《獸醫臨床診療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河北農業科學,2008,12(5):171-172.

第10篇

關鍵詞: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2-0272-02

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實驗動物學》是碩士研究生必修課程之一,它是進行基礎醫學研究的基本課程。據相關調查顯示,生物學和醫學中60—70%的課題要選用合適的實驗動物進行相關研究;而藥理學、生理學、病理學實驗和外科學實驗等超過70%科研研究領域需要實驗動物參與實驗[1-2];此外,實驗動物廣泛應用于教學培訓、醫學研究、藥品、生物制品、食品等功能及安全性評價領域[3-4]。實驗動物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對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醫學實驗動物學》課程如此重要,因此,如何做好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給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近年來實驗動物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對動物實驗課教學從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相應的改革。經過兩輪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思路,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及能力,全面調高了研究生教學質量。在此,我們結合近2年對碩士研究生《醫學實驗動物學》的教學改革情況,對我校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本門課程的教學進行相關教學總結,希望進一步促進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

一、優化教學內容,理論與實驗整合優化

摒棄“灌輸式”教育模式,將20學時的理論教學降至16學時。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研究生網絡教學平臺、理論課程其他相關教學內容課件以“學習筆記”形式進行網絡教學。我們將教材中所列10個章節理論教學分為五大專題進行教學:專題一,實驗動物在生命科學領域重要作用;專題二,動物福利與動物倫理;專題三,實驗動物基本操作技術;專題四,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專題五,基因工程動物與轉基因動物的建立。這五大模塊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作為醫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而實驗教學內容,則由16學時增為32學時,實驗教學將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這種“三步法”教學來與理論相呼應,進一步將理論融入到實踐中,在嚴格遵循“3R”原則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本著“不放棄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的原則,根據專題實驗的需要,精選教材中相關的章節進行講述;對于教材中沒有及時更新或沒有詳細闡述的部分,借助互聯網資源進行適當補充,做到有的放矢。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我們采用視頻教學、PBL教學和網絡教學平臺相結合的多元教學方法。首先,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貫徹實驗動物福利“3R”原則和動物倫理觀,規范實驗操作。實驗課中倡導和強化實驗動物福利倫理觀念是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將動物福利觀落實到具體實驗操作如抓取、保定、給藥、采血、處死等各環節中,善待動物,及時制止并糾正學生不規范操作,對于虐待動物者給予批評警告并納入期末成績考核。

其次,我們在教學中部分專題還引入“PBL”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5-6]。比如,在動物福利這個專題中,我們引入“如何理解動物福利”、“動物解放表現在哪些方面”、“道德進步與動物福利的關系”、“我們在實驗中應該如何合理對待動物”以及“動物應激反應與實驗結果關系”等問題,通過實驗操作及實驗體會分組進行相關討論,并寫出相關匯報,以加深對動物福利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問題式探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主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等能力。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是教學最終成果的體現者,只有保證學生成為這樣的角色,才能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教師角色也發生了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知識權威、教學中心,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這樣,在教與學的矛盾中,才能促使教師成為創新教學的主要方面,使其正確地把握創新教學的方向。

此外,我們還利用網絡資源及購買的實驗教學視頻進行直觀教學,參考資料有武漢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錄制的“實驗動物”;國外動物福利組織提供的“共享世界”;國家衛生部錄制的“動物基本操作技術”、“動物模型基本病理過程”、“顯微注射法建立轉基因動物”;錢永祥與梁文道關于“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的學習視頻等。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使教學過程形象化、直觀化,達到了文字語言描述難以達到的效果,便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構建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

我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評價考核表,從規范操作動手能力評價、創新能力評價、團隊合作能力評價、科研寫作能力評價等方面進行考核[7](參考表1)。通過實驗考核評價體系綜合評定學生學習能力,符合大部分學生的意愿,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其次,請專家組老師深入課堂進行教學評估。最后在課程結束后進行相關問卷調查(表2)。調查結果顯示:98%的同學認為教學改革有助于提高其實驗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能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5%的同學認為可以激發其興趣和主動性,增強其團隊協作能力;94%的同學認為教學改革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100%的同學對教學方法滿意,認可教學改革。改革也仍有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及增強師生間互動這三方面體現得不是很好。今后將尋求可行的方法提高以上幾個方面的效果。

四、結語

通過對《醫學實驗動物學》課程中理論與實驗學時的整合優化,使理論知識與實驗內容更加緊密地結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融會貫通,學生也更能從動物的角度考慮它們應享有的權益,從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情;通過對實驗內容的適當擴充,形成相對完整的專題,增加了動手操作機會,培養學生整體的科研思維觀和全面的實驗操作協調能力,掌握基本科研思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設計實驗、解決問題四步法著手去構建科研課題研究框架;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興趣和主動性是科研的開始;通過完善的考核方式更合理地從學習態度、創新思維、動手操作、團隊協作及自主學習5大方面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有利于充分提高該課程研究生教學效果。另外,通過解決和應對專題實驗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提高任課教師的整體素質,促進實驗動物學課程的建設和完善。我們也希望能在不斷進行教學革新基礎上,申請教改項目來引入更多實踐教學,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實驗動物學的課程建設和發展,進一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培養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

作者:張青峰

    參考文獻: 

[1]崔淑芳,陳學進等,實驗動物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3. 

[2]師長宏,張海,王四旺等.三維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體系的建立[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4):289-291. 

[3]王芳.醫學實驗動物學實驗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J].基礎醫學教育.2013.(11):1016-1018. 

[4]宋國華,劉田福,陳朝陽,王春芳等.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探討與改進[J].基礎醫學教育,2012,(10):781-783. 

[5]王蕭,郭學軍,張永斌.中醫院校研究生實驗動物學教學的體會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1):76-78. 

第11篇

關鍵詞:  病證方 結合 思路

病與證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獲得對疾病的認識,形成各自不相同的分類標準,自成體系;病與證不同的分類體系,又形成了辨證論治與辨病治療的臨床診療模式。通過對中醫證與西醫病的結合研究,系統觀察及探討不同西醫疾病的中醫病機及演化規律,異病同治的理化指標變化規律,建立有針對性的病證結合的證候診療生物學指標體系,是中西醫結合研究與臨床的良好切入點。將方劑與證候相結合進行研究,架起理法與方藥的橋梁,探求方劑與證候間的內在聯系與規律,有利于提高辨證論治水平與臨床療效。開展病證方結合研究,有助于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與診療方法,對證候的客觀化、數據化,對揭示經典方劑的作用機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病證結合與方證相應的歷史

   

中醫歷史有對病治療、對癥治療與辨證論治之理論發展過程,病與證在中醫理論中均有應用。早期以對病、對癥治療為主。《黃帝內經》[1]以病名討論的專篇體現了疾病診斷的應用情況,而《素問· 至真要大論篇》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蘊含了辨證論治之意,而”病機十九條”則為辨證提供執簡馭繁的法則。在辨病與辨證的基礎上,《黃帝內經》萌發了病證結合的思想,如《素問· 痹論篇》先辨痹病,后辨其病因;《素問· 痿論篇》將臟腑辨證寓于辨病之中;《素問.厥論篇》將經脈分證寓于厥病的辨病之中;《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建立了以病為綱、按病論述、據病立法、病分各類、逐類設證、因證制方、按方用藥的體例系統模式。病、證分類體系至少在東漢以前均被中醫采用,甚至可以說,病的分類體系應用得更廣泛,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病證結合亦同時萌芽。

   

辨病治療、辨癥治療與辨證論治[2]各有優劣。辨癥治療存在不足,而辨病治療往往采用的“以病試方,以方探病”的經驗用方模式,存在盲目性。且因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被認識到的疾病種類有限,對大多數疾病的認識不足,不能把握其發展、演變規律與結構功能變化特征,難以滿足臨床對未知疾病診療需求。東漢以后,雖然辨病診治模式及經驗積累仍延續著,但辨證論治便于掌握應用并能取得療效,為更多的醫生所接受并得到推廣,且辨證模式采用了類比方法,符合比類取象的中國傳統思維模式,有利于辨證模式的發展。因此,以證為基礎的疾病分類體系與辨證論治的診療模式受到重視并不斷發展,對病治療逐漸落入于次要地位。

   

明末清初,隨著西方醫學[3]傳入中國,兩種醫學模式互相碰撞,又誕生了西醫病與中醫證的病證結合模式,中西醫匯通及衷中參西等均屬此類。如張錫純在談到對霍亂的診治時說“用顯微鏡審查此病之菌,系彎曲桿菌,……即為霍亂無疑也,至于細審此病之涼熱百不失一,當參霍亂方及霍亂治法篇,自能臨證無誤”[4],體現了西醫辨病、中醫辨證施治疾病的病癥結合臨床模式。目前西醫診病、中醫辨證的治病模式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不少學者將病證結合歸之為西醫辨病(診斷)、中醫辨證(論治),并肯定了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的病證結合模式。

   

方與證[5~7]聯用構成了一個新的名詞,方證是應用某一方的臨床指征或依據,特指某方劑所針對的病機(理法)所表現出的證候。方證是中醫幾千年來臨床實踐的結晶,反映了方劑與疾病之間的必然聯系。張仲景據神農學派和《湯液經法》》的主要內容,按照方劑組成和適應證,設立了《傷寒論》的方證體系,該方證體系的特征是病下系證,證下系方,方隨證出,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一體。《千金翼方· 卷9 序文》“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需有檢討,倉卒易知”首次提出了方證一詞。清代對方證進一步發揮,柯琴列傷寒論桂枝、麻黃、柴胡、黃連等方(湯)證30 種,統轄仲景百余方治,此舉使湯證之法確立于世。徐大椿經多年研究,不類經而類方,從流溯源,將仲景113 方進一步歸類于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12 類,各類主證中,先出主方,隨以論中用此方之證列于方后,成為以方類證,證從方治的一派學說。方證學說傳到日本后,受到日本醫學界的重視,江戶時期古方派醫家吉益洞蓍《內聚方》就是在孫思邈“方證相應”的啟發下形成的;日本傷寒學派常以方證相對派自居。以方測證是方證相應的應用,以方測證,方證相應是以“有是證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證”為原則,強調了方劑對證候治療的針對性,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及療效。以方測證與其它辨證方法有明顯的思維差異,是一種從方證到理法的逆向辨證方式,而其它辨證方法都是以理法分析為前提,進而達到遣方用藥的臨床實踐目的。

   

中西醫結合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診療上還都是涇渭分明,很難進行融合。而通過對中醫證與西醫病的結合研究,系統觀察及探討不同西醫疾病的中醫病機及演化規律,異病同治的理化指標變化規律,是中西醫結合研究與臨床的良好切入點。但目前的病證結合研究主要集中在臨床研究方面,而臨床研究又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病例的選擇、影響因素的控制等等,使病證結合研究難以在短期內取得較大的進展。因此,復制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進行病證結合研究就很有必要。通過復制既具有西醫病的特點,又體現中醫理論特色的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制定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再應用相應的方劑進行以方測證,對所建動物模型進行驗證,研究病證的生物學基礎,同時還可以探討方劑的作用機理。

2  病證方結合研究的思路

2.1  復制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近幾十年來,在中醫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與應用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至今中醫動物模型已涉及了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二十余種證型[8]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各種檢測指標等,已建立了百余種證的動物模型。證的模型曾為中醫的研究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證的動物模型研究亦處于步履維艱的境地,其中最主要的難題是:采用單純現代醫學疾病動物模型進行中醫藥研究難以體現中醫藥的理論特色,而現有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究長期停留于造模階段,難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實際應用,更缺少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系統研究,這就是中醫科研動物模型的研究困境。

第12篇

摘要:

HIV不是AIDS的病因機制

論文內容:

論HIV不是AIDS的病因機制

彭選民

-廣西-柳州

從美國學者認識AIDS、發現HIV到今天,已有二十多年的,AIDS的病理形態學、流行形態學促成醫學界認定HIV的病因結論,特別是在2000年世界AIDS學術研討會的德班之言,使思維集中于HIV認識論中。這是否是的態度,HIV是否就是Th細胞的直接病因?HIV認識論是否符合的AIDS病理生理?通過近十年來的臨床醫學實踐,不能不對HIV認識論進行否定,HIV認識論的研究思維在方向性中,它不是AIDS的主體性病因機制,也就造成方向性的錯誤,在Th細胞降低的病理中,HIV是不是直接的病因機制?HIV具不具備這樣專有病理損害功能?Th細胞的降低還可不可有其它的病理途徑?

一、

HIV是繼發性感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广平县| 临泉县| 白银市| 荥经县| 高阳县| 辛集市| 庐江县| 嘉定区| 宿松县| 浮梁县| 绍兴市| 绥宁县| 罗山县| 开封市| 奉新县| 彰武县| 福清市| 蚌埠市| 额尔古纳市| 即墨市| 慈溪市| 彰化市| 丰顺县| 安义县| 昔阳县| 甘洛县| 南昌市| 富川| 西宁市| 潜江市| 保德县| 龙里县| 龙南县| 新巴尔虎右旗| 筠连县| 乐清市| 泸定县| 清徐县| 大埔县|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