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2 14:41: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雙減政策的現實困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手腕更硬
目前,我國約有11萬家印刷企業,包裝印刷企業約4萬家,包裝印刷產值占印刷行業總產值的30%,然而包裝印刷行業的VOC排放量卻達到印刷行業總排放量的80%左右。該現況已引起國家環保部門的高度關注,在相繼出臺的大氣污染治理政策法規中,屢次將包裝印刷列為重點治理行業。
環保部門統計的資料表明,從目前國內大氣污染的程度、污染排放企業的發展現況來看,要想徹底治理大氣污染問題,至少要將污染程度削減80%以上。因此,國家和地方在下一步將加大對重點污染行業的治理力度,以政策管制和經濟處罰的雙重管理模式,來進一步推進VOC的全面治理。未來一年,將會有一系列的國家和地方政策或標準出臺,據悉《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訂中,并有望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另外,在VOC治理方面,環保部還將出臺一項綜合性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將包裝印刷在內的眾多行業劃定為重點整治行業,于2015年開展重點整治工作。
此外,有望于2014年年底或2015年年初出臺的國家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標準,目前正由廣東省環境科學院承擔編制,主要借鑒《廣東省包裝印刷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標準》的編制思路與執行經驗,并提出更加完善的思路和執行標準,該國家標準將重點突出綠色印刷的思想,側重于在包裝印刷行業內推廣清潔生產和最佳環保生產技術的應用。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重視力度,如北京市將要出臺北京地區包裝印刷行業的VOC排放標準,該標準主要以削減存量、控制增量為原則,在控制力度、控制范圍方面要比正在制定的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國家標準更加嚴格、更加細化,甚至嚴于歐洲同類標準。從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治理VOC污染方面的決心之大。此外,上海市也將緊跟首都北京的腳步,制定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地方標準。
從根本上來看,政策的制定是為了促進社會的更好發展,然而,作為將要“受制”凹印企業是否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順勢而為
隨著更加嚴苛的VOC排放法規即將出臺,一些軟包裝企業的心態和做法逐漸得到扭轉,大部分企業已經停止了徘徊,縱觀整個凹印行業,行走在VOC治理道路上的凹印企業已越來越多。他們或通過源頭控制,或通過改造設備達到過程控制,或采取末端治理技術,抑或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努力實現VOC減排。
紙張凹印企業
凹印是我國煙包印刷的主要生產工藝,由于以往生產中大量采用溶劑型油墨,由此導致的VOC排放和溶劑殘留超標等問題,一直使業界頗受困擾。為解決以上問題,越來越多的煙包凹印企業逐漸改用水性油墨,如云南僑通包裝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南僑通”)經過不懈探索,已經擁有了豐富的水性油墨使用經驗,并取得良好的印刷效果,對一些常見質量問題處理起來游刃有余,加之在印刷末端采用了有機廢氣回收裝置,云南僑通不僅實現了綠色化生產,還降低了VOC排放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另外,還有一些紙張凹印企業為了更好地控制VOC排放,從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雙向治理,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北京雙燕商標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雙燕”),在幾年前便開始將油墨改為醇水性油墨,并通過實施減量化生產(減少油墨使用量)來實現VOC減排的目的。同時,為了更徹底治理VOC排放,北京雙燕還在廢氣排放口實施了活性炭吸附。
軟包裝凹印企業
相比紙張凹印企業來說,VOC治理給軟包裝凹印企業造成的壓力和困難更大。然而,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生產特點的VOC治理技術已經成為許多軟包裝凹印企業積極應對的命題。江蘇彩華包裝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彩華”),早在2009年前后便在復合工序安裝了VOC回收裝置,每年回收的有機溶劑不僅可以滿足企業自身的生產需求,有部分還可為企業贏得額外利潤。
2014年,江蘇彩華正式開展了單一溶劑油墨的改造項目,通過與國內油墨供應商的協同努力,如今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將油墨改造項目進行市場化推廣。與此同時,江蘇彩華正與VOC回收裝置供應商進行洽談,計劃在凹印環節引進VOC回收治理裝置,油墨項目改造實施成功之后,便能夠很好地解決長久以來凹印油墨中混合溶劑的回收處理問題。江蘇彩華的副總經理武向寧表示:“希望通過這兩項處理措施的結合,在有效治理凹印生產VOC排放問題的基礎上,還能獲得一定的收益。”
困難猶存
雖然,目前國內已經有一大批凹印企業開始在VOC治理方面做出努力,然而,現實情況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卻不容我們忽視。
一些規模不大、生產方式較為單一的凹印企業,在面對即將出臺的VOC排放控制法規時,面露難色,據大部門凹印企業反映,資金和技術依然是限制凹印企業大刀闊斧進行VOC治理的兩大限制。在資金方面,不僅包裝凹印企業VOC治理費用要投入的資金,還包括VOC治理不達標將受到的處罰,因此未來面臨的資金壓力更大,加之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疑要將許多中小型企業打入發展的“冷宮”。
另外,目前VOC治理技術的不成熟也令凹印企業困惑不止。在末端治理方面,凹印產生的混合溶劑回收處理難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如果凹印企業自行投資引進相應的精餾設備,不僅耗能較大,而且回收的溶劑在純度上大多不達標,回收溶劑的利用價值也不高;而如果交給下游廠家來處理,那更沒有投資回報而言。所以,目前大部分凹印企業不敢貿然引進專用的VOC回收裝置,而是采取簡單的末端處理方法,如北京雙燕在末端使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活性炭,不僅在購買活性炭方面需要耗費一些投資,有時還需要承擔VOC排放不達標的風險。”北京雙燕副總經理王程鑫無奈地說。
在源頭控制方面,軟包裝凹印行業比較明確的發展之路是采用水性油墨或單一溶劑油墨,相對來講,水性油墨的呼聲更高,但事實上水性油墨的實施化之路要比單一溶劑油墨走得更長、更難?!皬目傮w上來看,水性凹印油墨所呈現的印刷質量尚未達到溶劑型凹印油墨的同等水平,生產過程中容易因印版網穴堵塞而產生版面上臟和氣泡等故障,且印品在色澤度、附著力、印刷適性等方面的表現也很難被市場接受?!币晃皇茉L者如是說。的確,薄膜水性凹印油墨還存在不可忽視的技術“軟肋”,最為突出的就是溶解性差、干燥速度慢、復合強度差等。為了彌補水性凹印油墨在性能方面的不足,就必須改造現有凹印設備的干燥系統,改進印版和制作工藝,甚至油墨配方也要改變,這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增加軟包裝企業的綜合成本。
另外,一些不容忽視的水性油墨“并發癥”也同樣存在,如油墨中含有的水分可能會改變復合薄膜的結構,影響薄膜的功能性。同時,油墨中水分蒸發到設備周圍,長久下來印刷設備便會生銹,進而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這也是凹印企業的一大擔憂。
曙光初現
盡管國家及地方政府在VOC治理方面的決心更大,但同時也給出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比如環保部在出臺國家包裝印刷行業VOC排放標準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疏導措施,對于西部偏遠地帶,國家將加大清潔能源的引入,對于VOC排放行動比較積極的企業,國家也會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
近年來,從國內油墨供應商研發推廣水性油墨的力度來看,水性油墨的一些技術難題正逐步破解,比如水性油墨的附著力問題,目前主要靠選擇合適的連結料,水性丙烯酸或水性聚氨酯,目前國內外正在研制這兩種連結料的相互改性。此外,業界也有通過控制顏基比來提高水性油墨附著力的。可以預見,在業界的努力下,相信很快水性油墨的附著力問題將不再困擾凹印企業。
造成凹印水性油墨溶解性波動的首要問題是pH值的波動,目前常用的水性油墨添加氨水的比較多,為保證水性油墨的穩定劑,國外常采用pH值實時控制裝置,隨時測定,隨時添加,以維持水性油墨性能的穩定。
在水性油墨的研發上,國內不乏一些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的油墨供應商,比如由山西精華科工貿有限公司研制開發的水性油墨,在結構和性能上都得到了優化,目前已開始在山西、臺灣等凹印企業實現全面應用。相信,這是水性油墨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階段,行業專家建議,內地凹印企業可從點到面逐步實現水洗油墨的全面推廣。
今年年初,環保部頒布了《火電廠氮氧化物防治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電廠脫硝工程再次被提上議程。
大氣環境的日益惡化提醒我們,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勢在必行。事實上,我國早在2003年就出臺文件要求電廠脫硝,但由于政策是非強制性的,執行情況并不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脫硝工程將大大增加電廠的成本,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企業不堪重負,自然缺少動力。
“現在煤價走高,電廠本身已經是負利了。作為電廠,尤其我們是股份制的民營企業,運行脫硝工程,根本承受不了?!睆V東順德五沙熱電廠(以下簡稱“五沙電廠”)經營部部長萬義榮對《新財經》記者表示。根據五沙電廠的核算,電廠脫硝的運行成本費用每年高達4799萬元。
保護環境是大勢所趨,國家政策應該怎樣落實?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要求脫硝電價補助是企業一致的呼聲。
脫硝勢在必行
說到發電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萬義榮并不回避。他回憶說,五沙電廠剛規劃籌建時,四下里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樹。短短幾年時間,電廠建立起來了,環境也面目全非了。原來綠意盎然的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已悉數變成了黃色。新建不久的建筑物也被腐蝕得厲害,諸如避雷針、防盜窗、防盜門之類有金屬的地方,銹跡斑斑。“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比如,我們人體吸吸入過量的二氧化硫或者氮氧化物氣體,危害也很大?!?/p>
萬義榮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五沙電廠自規劃之初就把脫硫、脫硝提上了日程,并一直在努力節能減排,力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從企業本身來講,缺少足夠的財力支撐,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國煤炭豐富、電力偏緊的背景之下,電廠已星羅棋布,燃煤數量日益猛增,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
煤中所含的雜質硫(約1%),在燃燒中排放酸性氣體二氧化硫(SO2);燃燒產生的高溫促使助燃的空氣發生部分化學變化,氧氣與氮氣化合,排放酸性氣體氮氧化物(NOx)。它們在高空中為雨雪沖刷、溶解后形成酸雨(硫酸雨和硝酸雨)。
酸雨是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酸雨使得大氣透明度變差,令城市變為“煙霾島”,有害居民身體健康;可導致土壤酸化,使植物中毒甚至死亡;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改變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貧瘠化,影響植物正常發育或誘發植物病蟲害;使非金屬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導致建筑物損壞,建筑材料變臟、變黑,影響城市市容和城市景觀。
據了解,在北歐一些國家,由于氮氧化物的沉降,使得水體中氮成分大大增加,已經引發了海水赤潮。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已超過煙塵污染,成為大氣環境的第一大污染物。
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電廠是氮氧化物的最大來源,其次是工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氮氧化物的成分是硝,因此,硝是電廠對環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作為電廠環保的一種技術設備投入,脫硝工程能夠消除氮化合物,直接減少氮氧化物對環境的污染。因此,脫硝勢在必行。
脫硫應起到示范效應
對于電廠來說,是否應該強制脫硝?有業內專家表示,這需要綜合考慮。因為脫硝不僅僅是新型環保技術問題,還要考慮電力企業的經濟成本和相應的財政投入。萬義榮也表示,從企業自身來講,的確面臨很大的成本投入。
相比較而言,脫硫工程在我國推行得相對較好。國家強制電廠上相關裝置,并給予電價補貼。目前,世界各國對脫硫都非常重視,已開發出數十種行之有效的脫硫技術。
由幾家企業小規模起步,我國大約在十年前就開始研究脫硫工程。發展至今,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煙氣脫硫市場,能依靠自主研發的脫硫技術給產業注入活力。
脫硫產業,美國用三十多年才發展起來,我國用了不到十年。從脫硫電價補貼每度電1.5分錢,到各類意見的出臺和措施的頒布,我國脫硫產業已逐步走向規范化,進入整合時代。
相關部門對脫硫的重視程度和治理程度正逐年加強,脫硫產業的容量進一步得到提高。據悉,行業龍頭龍凈環保脫硫項目的營業收入,從2005年的1.75億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將近12億元。產業發展態勢喜人。
在我國,脫硫產業先行,但僅僅脫硫是遠遠不夠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教授賀克斌指出:“我國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削減二氧化硫10%的目標,但如若不進行綜合治理,二氧化硫的減排效果將被氮氧化物的增長全部抵消,因為盡管降水中硫酸量下降了,但硝酸量卻上升了。”
據萬義榮介紹,發達國家是脫硫產業和脫硝產業同時發展,電廠實施雙項工程一并起步。相比較而言,我國脫硝產業卻明顯滯后。
“我國在三年前開始強制要求脫硫,而脫硝沒有強制要求。但現在要求更嚴了,要上電廠一定要加裝脫硫、脫硝設備,盡量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比f義榮指出,政策在脫硫和脫硝方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上脫硫設備有電價補貼,而且已經實施了三四年,但是,脫硝這塊補助一點也沒有。
在脫硫電價政策的激勵下,我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減排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相關專家表示,對脫硝而言,脫硫應起到示范效應,脫硫電價的執行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電廠有苦難言
對于脫硝電價補貼,萬義榮告訴記者,最初有關部門也認為應該給,因為電廠有投入、成本高,但一直沒有出臺具體執行措施。
“現在市場煤價持續走高,要上脫硫,又要上脫硝,企業財力很吃緊?!比f義榮說,“我們電廠去年的收入情況還馬馬虎虎,一是可能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加大了投入,對電的需求量較大,再者去年煤價還不是很高。但今年的煤價在去年的基礎上,上漲幅度高達30%~40%,而電價在有些地方,比如廣東,不漲反降?!?/p>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龍煤集團與五大電力集團中的四大電力集團所屬電廠簽訂的2010年電煤合同,噸煤價格在去年的基礎上上漲了50元。這只是開了個小頭,之后的半年里,煤價持續走高。據萬義榮說,最近的煤價又漲了約200元/噸。
2009年的“好日子”來得快,也去得快,這讓電力企業叫苦不迭。高位徘徊的煤價令他們惴惴不安,電煤庫存下滑的緊張現實讓部分企業如履薄冰。因“缺煤”,華中地區一度電力供應緊張,一些火電機組被迫停機。
內部挖潛空間不大,企業只能努力從購煤、運煤方面控制成本。背負著重重壓力,2010年,大部分電力企業面臨微利甚至是負利的結局。華電能源一位負責人稱,他們去年已經虧損,如果煤價還這樣高,2010年,公司將繼續虧損。
根據發改委開會確立的煤電聯動的精神,煤價每上漲5%,電價就要上調1分錢/度。但現在電價根本就不動,企業卻得面臨煤價的持續高漲。萬義榮說:“如果國家再強制脫硝的話,我們企業的壓力很大。”
“燃煤之急”讓五沙電廠很傷腦筋。煤價飛速上漲,沒有計劃煤,領導就拍板買市場煤?!翱墒袌雒簝鹊貎r格很貴,那就買國外的,因為現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印尼煤價稍微低一點,為了生存,我們就買印尼的煤。設計煤種(一般是指報告書和初步設計中采用的煤種)買不到,我們就買熱值低一點的,沒有辦法,為了發電?!比f義榮告訴記者,作為電廠,發電可能虧損,但不發電也不行,“之前我們跟電網簽了合同,一年要發多少電就一定要發的,如果發不足,將面臨罰款” 。
今年年初,五沙電廠用于發電的40多萬噸煤,有2/3來自印尼。
就五沙電廠本身來說,電廠現運行兩臺30萬千瓦超火電機組,工程總投資數額巨大。萬義榮有一肚子苦水:“還有70%銀行貸款,如果沒有效益,就還不了貸?!彪m如此,電廠用于環保的設施建設一項都沒少,一開始就上了脫硫、脫硝設備?!捌渲忻撓跸到y一投資就是1.5個億,平時的費用一度電要1.4分錢?!蓖哆\以來,環保也成為公司的亮點,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來自五沙電廠的脫硝運行成本核算表顯示:電廠脫硝運行成本費用總計為4799.65萬元/年。按年運行7500小時,上網電量33億kWh計,4799.65÷330000≈0.0145(元/kWh),供電脫硝成本為:0.0145元/kWh。因此,萬義榮最期待的國家脫硝電價補貼值為1.45分錢。
據記者了解,另一家電廠――廣東國華臺山電廠,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電廠配置相關脫硝設施,投入巨大,對于目前部分經營困難的電力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民營電廠的生存越來越難。由于脫硝運營成本巨大,不少電廠,特別是民營電廠,雖然已經上了脫硝設備,也沒有運行。
企業脫硝經濟負擔應削減
事實上,我國環保行業的發展,強烈依賴于政策的激勵和保障。從我國脫硫產業的發展來看,政策對行業發展的推動力可見一斑。
早在幾年前,我國已提出了要脫硝,國家早在2003年就已經對脫硝相關政策立項,多方期待脫硝能和脫硫做得一樣好,但相關配套措施一直沒有出臺。目前的情況是,國家已經給出政策,支持電廠上脫硝裝置,但怎么支持并沒有務實的舉措。企業呼聲較高的電價補貼,也沒有得到政策支持。
去年下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環保處處長趙鵬高,在第十一屆國際環保產業展覽會暨環保產業報告會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煙氣脫硝的經濟政策和電價政策,當年將開展試點工作?!?/p>
業內有關專家指出,《技術政策》是脫硝技術的引導性政策,先于相關經濟政策出臺,從而保證在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技術先行,通過基于技術的相應方案來確定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從而確保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協調。
這也說明了:脫硝標準的制訂等問題令業內人士困惑,實用性政策的出臺尚需等待。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脫硝電價等問題屬于經濟政策范圍,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出臺配套政策,如發改委、財政、稅務等,環保部門也會參與到火電廠脫硝設施建設和運營成本的核算工作中去。到底該補多少錢,牽扯到多方因素,也決定著多方利益。
據介紹,單從脫硝技術上來講,我國多采用乙胺加蜂窩式的選擇性催化還原法。這是引進的日本技術,即加胺進去,跟碳起綜合反應,使得其不生成硝酸。五沙電廠目前用的就是上述方法。萬義榮表示,有的企業正在研發新的方法,國家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有更好的方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彼?政策跟上之后,技術不成問題。萬義榮還提出,“電廠現在要強制脫硝,但是相關的管理是一片空白,沒有考核?!?/p>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問題;對策
一、中等職業學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生源質量對學校生源的影響
筆者通過平時觀察和談話得知,我校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根本沒有從未來職業去要求、認識自己,思想素質、行為習慣都較差,不能正確對待同學之間的矛盾,喜歡用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另外還有經常的抽煙、賭博、沉迷于網絡游戲、談戀愛等現象。學生的種種表現和行為極大損毀了學校的聲譽,從而使得招生更加困難。職校就在這種“生源差——招差生——生源差的困境中惡性循環。
(二)落后的教育觀念的影響
一些人思想僵化、守舊。鄙視職業技術教育,認為只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洗禮才是受人尊重的人才,瞧不起普通勞動者。所以許多家長與學生寧愿花大價錢擠在普通高中擁擠狹窄的教室里,也不愿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而職業學校為了多招生,他們利用家長希望學生上大學的心里,高舉“對口升學”的招牌。誠然對口升學是學校招生的一大亮點,可導致的結果,若沒有“對口升學”學校就根本招不到生,最后步入死胡同。比如開縣職業教育中心的“農學專業”在2007年以前由于“對口升學”這條路子辦得很是紅火,然而,自從2007年開始取消“對口升學”,該專業的生源就一落千丈。
(三)就業難導致學校可信度差
我國目前就業形勢嚴峻,一方面企業招工盲目要求高學歷,使許多中職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職業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差、生源差,從而導致辦學質量差,所培養的學生無法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無法上崗。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安排在電子廠或機械廠等,造成社會反響差。還有部分中職畢業生是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求職中“眼高手低”。在擇業時一旦達不成他們及家長的心愿,便認為是學校沒有能力。甚至詆毀學校,最終不相信職校。
(四)中職學校本身存在的問題
1學校管理者思想觀念陳舊,缺乏競爭意識
長期以來,部分學校領導注重嚴格教育教學管理,重視改善辦學條件,加大教師隊伍培養的力度,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機制,卻忽視了對外的宣傳工作,認為“酒好不怕巷子深”,在職業學校普遍出現生源荒時還沒有足夠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其他職校通過各種方式打出宣傳招式時,而這些學校卻沒有很好地宣傳學校的特色和優勢,致使招生被動,生源大減。
2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完全吻合。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社會經濟結構的多層次要求職業教育具有多層次性。而實際上,許多中職教育層次結構不盡合理,缺少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狀況的準確把握,培養目標過分規范化、單一化,學校專業設置過窄,降低了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難以適應經濟體制的轉軌,從而造成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社會需求脫節。
3師資力量不能完全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
一些職業學校教師的學歷層次不高,專業不對口,部分教師由教文化課改教專業課,從教期間很少參與實踐技能訓練,專業知識并不扎實,知識陳舊,觀念落后,不懂現代化教育手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而新引進的大學畢業生雖然專業知識扎實,但實際教學經驗欠缺。此外,由于近年來學校招生難,生源差,教師對職業學校發展無信心,不安心工作,于是,人才外流現象較為嚴重。這種師資隊伍的匱乏和不穩定是導致生源不足的又一原因。
二、中等職業學校生源不足的對策
(一)提高對中職教育的認識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先導,也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先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要使大家明白我國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學是不現實的,要培養正確的人才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通過各種形式面向社會宣傳“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樹立新的人才觀。除了加強政策宣傳轉變觀念,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宣傳力度,例如組織各地開展中職招生宣傳。利用電視臺、報紙等新聞媒體的專題訪談,向社會廣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組織優秀畢業生進行巡回演講,讓社會各界人士明白“技能在身,百業可為”,從而增強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的吸引力。
(二)改革辦學模式,滿足市場及學生需求
長期以來,中職教育實行長學制模式。筆者認為長學制模式不利于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作出靈敏的反應;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現有經濟及勞動者本人對文化基礎知識的需求;不利于提高中職的教學質量;也不符合學生、家長較高層次的教育消費需求。因此,改革現有辦學模式勢在必行。近幾年來,大部分中職學校在搞好畢業生跟蹤調查和社會人才需求基礎上,大膽沖破辦學方向單一,培養層次過窄的弊端,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靈活辦學。重慶市開縣職業教育中心的辦學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該校在校學生達四千六百余人,形成了融五年制大專、中高級技工、職業高中、成人中專和中短期培訓為一體的多層次辦學格局。如 “2+1”模式;“3+2”模式;“1+1+1”模式。
(三)規范招生政策
每年三月至五月是職校爭搶生源的高峰時間,各校紛紛利用報刊、電視、媒體宣傳等手段拉攏生源,更有甚者不惜利用請初中學校領導吃飯,送慰問金給畢業生班主任等不正當手段達到爭搶生源的目的。大部分職校內部出臺了所謂“送一名學生,給若干獎金”的做法,鼓勵初中班主任送生。這樣一來,許多老師便盯上了這一筆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好買賣。于是他們不再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最終導致學生素質跟不上。上述情況有關部門應該管管,嚴令禁止招生的惡性競爭,阻止回扣事件的發生,按嚴格的程序錄取學生。
(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踏入社會后,用人單位往往不在對其進行培訓,要求畢業生直接上崗。因此學生在校期間就必須接受實踐性教學,模擬各崗位的操作。作為培養學生技能水平、動手能力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在職業學校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這些都必須有完善的實習基地,較強的實習設備為基礎。
(五)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1“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雙師型”教師是指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具備良好的行業職業態度、知識、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持有“雙證”(即教師資格證、行業技能等級證)的專業教師。
2 明確雙師型教師的基本條件,使“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雙師型“教師除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外,在能力和素養方面還有特殊要求:一是行業職業道德?!半p師型”教師除熟悉并遵守職業道德外,還要熟悉并遵守相關行業的職業道德,并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行業職業道德,自覺按照行業職業道德辦事。二是行業職業素質?!半p師型”教師必須具備寬厚的行業職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具備把行業職業知識及實踐能力融于教育教學過程的能力。三是組織管理能力?!半p師型”教師要懂得企業行業管理規律,具備指導學生參與企業行業管理的能力。四是協調交往能力?!半p師型”教師要自覺按照競爭規律、價值規律辦事,具有教強的交往協調能力。五是創新能力。“雙師型”教師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識、新觀念,主動適應變化的新形勢,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
主要參考資料
1、 郝克明《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研究》2000年9期。
2、 蔣乃平《職業學校生源憂思錄》,《職業與職業》1999年11期。
3、 杜屏《職業中學生源困難的原因及對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4月。
關鍵詞:稅制結構;治稅理念;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
中圖分類號:F810.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674(2013)01-081-05
流轉稅和所得稅的比重問題,是稅制結構研究的主要內容。正確處理好這一比重,對優化稅制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國自1994年稅制改革起,流轉稅和所得稅在整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呈現出前者高、后者低的狀態:1994~2003年,流轉稅的比重平均為61.35%,所得稅的比重平均為17.17%;到2004-2011年,流轉稅的比重平均為53.97%,所得稅的比重平均為25.55%,比重雖有所調整,但差距仍然比較懸殊。近年來,稅收理論界和稅收決策部門對我國稅制改革以來流轉稅占比高、所得稅占比低的狀態進行了深入探討。當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流轉稅占比高、所得稅占比低的現狀,致使我國1994年稅制改革時確立的“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在實際運行中“跛足”,為此,應當調整稅制結構,降低流轉稅比重,提高所得稅比重。
本文認為,我國流轉稅占比高、所得稅占比低的狀態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如果這種狀態仍然持續下去,將對社會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客觀上需要適時進行調整;但按照稅制結構優化理論的要求,這一調整不應“刻意而為”,而應“順其自然”。
一、流轉稅占比高、所得稅占比低是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治稅理念的必然結果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則,1994年進行的劃時代的稅制改革就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進行的。當時,基于增值稅具有稅源穩定、稅基寬廣、充分體現稅收中性原則、避免重復征稅等優點而大范圍地推行了這一稅種,并于當年實現增值稅收入2308.34億元,占整個稅收收入的45%,之后的多年間增值稅收入也平均高達近40%,從而奠定了以增值稅為主的流轉稅的主體地位??梢哉f,這是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我國稅制建設總體上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治稅理念的必然結果,其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因此,是一個歷史的、自然的過程。這一點可從世界各國稅制結構的變遷軌跡得到印證。
縱觀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世界各國的稅制結構總體上經歷了從以古老的直接稅為主到以間接稅為主,再到以現代直接稅,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為主的變遷軌跡。在前資本主義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商品經濟發展程度十分低下,以土地為中心的農業經濟和源于這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農”“抑商”的主流經濟思想,決定了當時的主體稅種只能是按土地面積課征的土地稅或按人頭課征的“人頭稅”。封建社會后期,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商品生產和交換規模日益擴大,為實行商品課稅創造了條件;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在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下,將追求經濟效率作為稅收政策的首要目標,以商品為課稅對象的流轉稅(間接稅)自然而然地逐漸成為主體稅種。
進入20世紀后,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以流轉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結構阻礙了商品經濟的持續發展,對商品的課稅難以課及自給品,保護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對商品課稅的數額越多,商品價格上漲的幅度越大,削弱了商品經濟的競爭優勢,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模式已超出了商品本身而擴展到了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高度商品化的結果使一切收入都可以分解為個人的所得,而經濟管理的水平也發展到可以控制個人所得的程度,這就為實行以所得稅(直接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結構奠定了前提條件。與此同時,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也使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日益凸現,因此,一些發達國家將其治稅理念由“經濟效率”轉向“社會公平”,并相繼建立了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結構。
1980年代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普遍得到提高,形成了較為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貧富懸殊問題,而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這期間,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陷入了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困境,為擺脫困境,以美國為首的一些以所得稅為主的國家,在供給學派注重效率經濟思想的影響下,將稅收政策的主要目標由偏重公平轉向了突出效率,紛紛降低所得稅的高邊際稅率,以緩解所得稅對儲蓄和投資的壓力,增加總供給,刺激經濟增長。同時,許多發達國家還著手改革原有的流轉稅制度,實行了增值稅,這使所得稅的比重有所下降,流轉稅的比重有所上升。發達國家稅制結構出現的這一新的變化趨勢顯然是這些國家治稅理念轉變的一個必然結果。
綜上可知,基于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的稅收政策取向是影響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稅制結構狀態的主要因素。18年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選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則,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稅收政策取向在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必然會形成流轉稅占比高、所得稅占比低的稅制結構狀態。這種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是與我國這一時期的客觀經濟環境相適應的。
二、治稅理念轉向“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客觀上要求適時調整流轉稅與所得稅的比重
公平與效率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價值標準,其關系結構具有明顯的社會歷史性。以往我國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符合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與這種增長相伴還有貧富差距的拉大。有資料披露,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其收入僅占全社會家庭收入的4.27%,最富有的20%的家庭其收入卻占全社會家庭收入的50.24%,收入狀況明顯呈現出“富有者越來越富裕、貧困者越來越貧困”的兩極分化特征。
根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規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處于3000~10000美元時,則意味著該國的經濟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矛盾逐漸凸現并可能激化,因此,如何處理好社會矛盾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處理得當,國家將進入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若處理不當極易激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徘徊不前。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5432美元,已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已進入到了這樣一個“敏感”階段。這個階段面臨的突出矛盾已由原來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嚴重的低效率轉變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出現的嚴重的不公平問題。因此,有人主張我國今后的改革需要以“效率為先”轉向以“公平為先”,或者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應開始“淡出”,逐漸向“公平與效率并重”或“公平與效率優化組合”過渡。
公平與效率關系的權衡,并不一定必然要求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調節取向都具有同一特征,各經濟變量的選擇應該依據自身的本質屬性和內在功能相機抉擇。因此,本文認為應兼顧公平與效率并進行優化組合。其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結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關注社會公平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五中全會強調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而不再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六中全會再次強調“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笨梢?,我國的收入政策和原則的調整已經開始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向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隨著“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的轉變,治稅理念也應適時轉變。我們認為,我國的治稅理念不僅理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應“旗幟鮮明”地立足于“公平優先、兼顧效率”。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稅收本質屬性的內在要求。因為,稅收是政府參與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而收入再分配的核心是公平。
治稅理念的轉變客觀上要求適時調整稅制結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稅制結構的一些負面效應不可避免地開始顯現出來:一方面是所得稅占比過低的負面效應。由于所得稅特別是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稅以及遺產稅具有較強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所得稅比重過低,尤其是來自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的比重過低,必然會影響稅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發揮,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是流轉稅占比過高的負面效應。高流轉稅與高物價密切相關,由于流轉稅占比過高,我國的稅制結構呈現“由企業繳納、走價格通道”的特點,也就是說,在現有稅制結構下,物價越高,稅收越高,而高稅收則反過來又推高物價,如此循環,削弱了居民的消費能力??v觀發達國家的稅制結構演化進程,我國稅制結構目前出現的這種負面效應,同發達國家自18世紀中葉起逐步形成的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出現的負面效應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借鑒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我國應在“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治稅理念下適時調整流轉稅與所得稅的比重。
三、稅制結構的調整不應“刻意而為”,而應“順其自然”
我國流轉稅占比高、所得稅占比低的稅制結構需要調整,已成為稅收理論界和稅收決策部門的共識,但如何調整還存在著很大分歧。從見諸于報端和媒體的議論看,人們每每談及這個問題,其出發點大都是為了矯正“雙主體”的“跛足”,這是對稅制結構調整取向認識上的一種偏差。我們認為,目前我國進行稅制結構調整不應一味地為追求或達到“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而刻意降低流轉稅比重、提高所得稅比重,因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理論上存在著重大缺陷。
對于我國稅制結構中主體稅種的設計,稅收理論界和稅收決策部門一直都有一種近似于約定俗成的“雙主體”觀點,認為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種應該由商品稅(流轉稅)和所得稅組成,二者在整個稅制體系中占有相近的比重,在組織收入和調節經濟方面共同起主導作用。這種觀點的本意是想通過綜合商品稅的資源配置和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優勢,互補各自的缺陷,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稅收制度的總體功能。但本文認為,按照稅制結構優化理論,“雙主體”的理論依據是難以成立的,而且恰恰正是在這一點上,“雙主體”觀點陷入了稅制結構優化理論研究的誤區。
稅制結構優化理論從具體分析各稅種之間的相互影響人手,論證如何實現稅種之間的相互協調和最優化組合,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稅收制度的總體功能。結論是:稅收制度總體功能的實現依賴于各稅種個體功能的實現程度,但稅收制度的總體功能并不等于各稅種個體功能的簡單相加。這是因為,各稅種的個體功能之間存在著交叉和重疊,任何一種稅的征收都不僅影響自身功能的發揮,而且還會影響其它稅種乃至整個經濟的運行,因而,需要在各稅種的個體功能之間進行有效協調。
按照稅制結構優化理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稅種之間通過價格、貨幣等中間機制相互影響,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收入征集方面,各稅種間的相互影響集中表現為,一種稅的征收量會影響到其它稅種的征收量。在既定時期內,既然可供政府參與分配的國民收入總量是既定的,那么,各稅種在征收量上就存在著相互消長的關系。如商品稅和企業所得稅,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稅,但也有此消彼長的關系。因為,這兩種稅一般都是由企業直接繳納的,在價格受到行政限制而固定不變時,商品稅是不能轉嫁給消費者的,納稅者即為負稅者,因此,在性質上商品稅類似于企業所得稅,二者都直接減少企業利潤。這就要求在征集收入方面二者要有適當的分工,即若高征商品稅就不應高征企業所得稅,高征企業所得稅就不應高征商品稅。其實,這種協調關系即使在價格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中也是必要的。因為,當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時,除非某種商品需求完全沒有彈性,否則,商品稅稅負將始終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負擔。這就意味著商品稅在價格放開的情況下也會直接減少企業利潤,因此,它同企業所得稅在征收量方面存在著消長關系,人為地讓商品稅和企業所得稅都成為主體稅,顯然是不恰當的。二是在資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方面,各稅種間的相互影響表現為,稅收對資源配置目標和收入再分配目標的實際影響并不僅僅取決于某個單一稅種,而是取決于各稅種的綜合影響。從一般均衡分析的角度看,所有的稅種對政府的某個特定政策目標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貨幣和價格等中間機制的作用下,無論在資源配置方面還是在收入再分配方面,L類稅的征收總是會影響到另一類稅的收入規模,同時也影響其發揮作用的空間,而且,這種影響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一種對應與交叉并存的關系。商品稅不僅具有資源配置功能,通過內部各稅種的合理設計,還可以兼顧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同樣,所得稅也可以兼顧資源配置的功能。因而,那種簡單地認為只要將兩類稅絕對均衡地置于稅制結構中就可以做到資源配置與收入再分配功能并重的完美構想,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
基于此,本文認為,目前我國的稅制結構需要調整,但如果刻意地按照“雙主體”的模式進行調整顯然是不可取的,這只能給我國的經濟社會增加額外負擔。因此,稅制結構的調整應該“順其自然”。所謂“順其自然”,就是按照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管理水平來調整,進一步說,就是在“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價值取向下進行調整,即朝著稅制結構優化目標邁進。
實際上,我國始于2004年的新一輪稅制改革已經朝著這一目標邁進了,如增值稅的轉型、企業所得稅的“兩法合并”,都促進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消費稅稅目稅率的調整,增進了消費領域的公平性;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的提高和最低一檔稅率的降低,增加了中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同時,這種“順其自然”調整的結構優化效應也已經開始顯現。例如,2004~2011年流轉稅的比重平均已由1994~2003年的61.35%降為53.97%,下降了7.38個百分點;所得稅的比重平均也由17.17%提高到25.55%,提高了8.38個百分點。目前,這一調整還應繼續朝著稅制結構優化目標邁進。
1.流轉稅:繼續推進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調整。一是進一步規范、理順增值稅與營業稅之間的征稅范圍,逐步以增值稅替代營業稅,徹底解決營業稅重復征稅問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我國已于2012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進行了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后又于2012年8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分批擴大至北京等8個省市,從試點的進展情況和效果看,2013年有望繼續擴大試點地區,并選擇部分行業在全國范圍內試點?!盃I改增”作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稅制改革的重點,不僅是推動第二和第三產業融合、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與世界通行做法接軌、優化我國稅收制度的必然選擇。因此,下一步應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選擇適當時機,盡快將增值稅的范圍擴大到與商品生產和流通緊密相關的交通運輸業、物流業、建筑安裝業和房地產業等勞務服務領域。同時,還應考慮調整增值稅稅率。在我國周邊18個開征增值稅的國家和地區中,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增值稅基本稅率不超過15%,相比而言,我國的稅率偏高;另外,基于目前我國營業稅稅率多在3%~5%之間,“營改增”后17%的增值稅稅率也有一定的下調空間,因此,為保持兩個稅種稅負的大體平衡,并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稅負大體相當,從中長期目標看,需要適當分步調低增值稅的基本稅率。二是進一步規范理順消費稅的征稅范圍。一方面,根據節能減排的要求,將一些不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資源性產品納入征稅范圍,并適當提高稅率,充分發揮消費稅“寓禁于征”的環境保護作用,彌補我國當前沒能開征獨立環境稅的制度性缺陷,增進我國稅制的綠色化功效;另一方面,應根據對奢侈品范圍的重新界定,相應地取消對化妝品和金銀首飾等的征稅。因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這些產品都已成了一般性消費品而非奢侈品,對其繼續征收重稅不但不利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反而還會因重稅造成的境內外價差,導致我國境內消費的大量外流。
關鍵詞:宏觀調控 貨幣政策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770(2008)04-019-04
2007年12月5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08年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這意味著,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發生深刻的變化,作為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也出現了大“轉向”:伴隨中國經濟長達10年的穩健貨幣政策適時淡出,“從緊”貨幣政策正式走上前臺。貨幣政策向“從緊”的轉變,發出了強烈的政策信號,必將對中國經濟走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中國貨幣政策“轉向”的宏觀經濟背景
(一)深層次的內在矛盾使中國內、外部經濟同時失衡
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深層次的內在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長期處于儲蓄大于投資的內部失衡狀態。而1978年以來,人口紅利、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以及市場化改革是使我國儲蓄率一直處于相當高的水平、而且呈逐漸上升之勢的。
20世紀60、80年代的高出生率使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增加,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又推動了勞動適齡人口就業??側丝诘膭趧訁⑴c率提高,尤其是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非農就業比重的增加使得整體的邊際儲蓄傾向上升。另外一方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卻使得勞動力要素價格低廉,其要素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資本密集型產業主導了經濟的發展,主要以企業利潤和政府稅收形式存在的資本要素收入比重不斷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和政府高收入下的高儲蓄。
中國經濟的高儲蓄奠定了高投資的基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則推動了投資的增長。另外,資源價格改革滯后下的要素價格低廉,貨幣當局管制利率下的資金成本較低,土地政策、地方政府考核體制等存在的弊端,都極大地刺激了投資的增長。然而,高速增長的投資仍然不能完全吸納高企的儲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金融體制尚處在進一步的深化改革進程中,債券市場的滯后發展、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的弊端又極大地限制了直接融資的發展。以銀行占主導的間接融資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內儲蓄通過市場機制轉化為有效的投資,國內經濟運行長期處在儲蓄大于投資的內部失衡狀態。
從外部因素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國際生產力的重新布局使得發達國家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向了新興市場國家,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貿結構和以直接投資為主的利用外資的方式,使得自身處于制造業的終端,承擔了許多亞洲國家的轉移順差。另一方面,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全面復蘇,國際需求旺盛,而“人口紅利”使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還有“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出口導向的外資政策和“寬進嚴出”的外匯政策等,都使得我國凈出口額和貿易順差大規模增長,加上這個階段利用外資的增加,使得我國國際收支呈現“雙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增加。
(二)現階段的匯率機制使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表象化
實體經濟因素帶來的國際收支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預期明顯,投機資本大量流入國內。特別是2002年以來,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和聯邦基金利率的下調又加大了這種預期。由于套匯和套利雙重利益的驅動,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加劇,外匯儲備猛增(見圖1),外匯占款也急劇攀升。
2005年7月人民幣匯制改革前,我國實行實際的盯住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這種匯率制度下,央行不得不持續購入大量的外匯,以平衡市場上的超額外匯供應,致使外匯占款和被動基礎貨幣投放攀升速度難以遏制,銀行體系流動性迅速增加??梢哉f,缺乏彈性的匯率機制以貨幣形式表象化了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
2003年起,央行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采取了大量的“沖銷”措施,以加大基礎貨幣回籠力度。2006年起,更是加大了調控力度,重磅貨幣政策頻頻出臺。然而,隨著外匯占款的持續大幅增加,央行的對沖措施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銀行體系內流動性過剩,一系列問題隨之產生: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趨勢明顯;資產價格迅速膨脹,泡沫化危險凸顯;CPI逐月走高,全面通貨膨脹壓力顯現……。在這種背景下,中央適時做出了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決定,要求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
二、“轉向”后中國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處境
(一)“轉向”后的中國貨幣政策面臨內外平衡的艱難與制約
伴隨著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貨幣當局在利率這一操作工具的運用上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
從外部因素上看,如果進一步提高利率,將增大由于國際資本的涌入、外匯儲備的增加所導致的貨幣供應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持續存在、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和人民幣升值三者相互交織、循環影響,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必然加大貨幣投放壓力,成為通脹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另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波的爆發,使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當局紛紛減息。在這種背景下,理論上應降低國內存款利率,減少投機資金無風險套利的機會,緩解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增長壓力,進而減輕由本幣投放過多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
然而,國內面臨著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又要求提高利率,穩定通脹預期,防止全面通貨膨脹的發生:(1)我國經濟走上了快車道,由經濟持續增長和奧運效應引起的社會總需求有增無減,帶來需求拉動型通脹壓力;(2)導致國際國內農產品及能源、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的因素短期內不會消失,對這些產品的進口帶來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3)受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歐佩克限產、國際投機資金炒作等多種因素影響,原油、貴金屬及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各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1,而經濟的高度外向性加大了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發生的概率。在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面前,要扭轉負實際利率局面,抑制消費和投資需求、穩定通脹預期、緩解通脹壓力,必須提高利率。但是,利率的提高又會因為內外利差,吸引國際投機資金的進入,進一步加快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增長,加大通貨膨脹壓力??梢?,目前中國貨幣當局通過利率水平的調整來影響消費、投資需求,抑制通貨膨脹,調控宏觀經濟的自主性及有效性大大降低。
從匯率機制來看,由實體經濟因素帶來的對外貿易順差是近年來中國經濟一系列問題的內在根源和深刻經濟背景,而現行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制度使內在的經濟結構矛盾以外在貨幣表象的形式呈現出來。要想解決當前的一系列問題,從匯率制度看,就要增大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如此,多年累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必然要集中釋放。在當前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外部需求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升值,如果處理不好,又會影響經濟的增長。尤其是,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波爆發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經濟擴張開始有所放緩2,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面臨下行風險,這增加了我國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如果此時人民幣貿然大幅升值,必將會因貨幣和實體雙重因素引起出口的減少,在我國深層次的內部矛盾尚未解決之前,這將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造成較大影響。
面對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和外部壓力,貨幣當局只能采取保守的方式,逐步增加匯率的彈性,人民幣以持續小幅的形式升值,這就使得中國貨幣當局陷入了內外失衡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基礎的持續存在和升值預期的自實現機制使投機的國際資本“偽裝”成經常項目或者其他渠道涌入中國;另一方面,現行匯率制度下,為避免大幅升值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影響,央行只能吃進外匯,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小幅升值,貨幣供應總量相應增加,這會使國內巨大的通脹壓力雪上加霜,并與“轉向”后的貨幣政策緊縮性取向背道而馳。
(二)“轉向”后中國貨幣政策面臨兩難處境的原因分析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指出,經濟條件的開放程度,特別是相應的匯率制度將會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獨立性產生巨大影響。目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對外依存度也很高,外部經濟狀況和政策變化成為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變量。特別是利率、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通速度等內部經濟變量越來越緊密地與匯率、外匯儲備等外部經濟變量聯系在一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獨立性因此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從而使得“轉向”后的中國貨幣政策面臨內外平衡難以兼顧的兩難處境。例如,現行匯率制度下,外匯儲備的內生性增加了貨幣政策的實施難度;國際收支順差使得外匯儲備迅速增長,貨幣當局被動增加基礎貨幣投放,而這又通過貨幣乘數成倍地放大了貨幣供應總量,這大大增加了貨幣政策實施的難度,降低了其政策工具的選擇自主性和空間。
然而,在更深層次上,經濟體制、制度、發展階段等因素造成了我國經濟儲蓄大于投資的內在結構性矛盾,這使得我國內、外部經濟同時失衡。要根本解決現階段涌現出來的問題,必須改變中國經濟內在的結構性矛盾,這涉及到政府體制、經濟管理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各個方面的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單獨的貨幣政策所能為?,F階段的匯率制度表象化了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和內、外部經濟的失衡,這一問題的解決必然涉及到外匯管理體制、資本監管制度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深刻變革,而這項改革,又要以中國經濟內在矛盾的解決為前提,否則,會影響到整個經濟的增長。另外,現行貨幣政策的“多目標”――既要照顧到必要的經濟增長,還要承擔起抑制通貨膨脹的重任,也使得貨幣政策在操作中捉襟見肘,陷入上述兩難的尷尬境地。
三、“轉向”后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建議
在當前的形勢和背景下,如何順利地實現“轉向”,更好地發揮從緊貨幣政策的作用,考驗著中國貨幣當局的宏觀調控藝術和調控水平。從中長期來看,解決現有的一系列問題,涉及中國的金融體制,特別是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制度的變革;而在更深的層次上,中國經濟內在結構性矛盾的化解和經濟內外部失衡狀態的消除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一)“轉向”后貨幣政策的近期操作思路
第一,堅持“對沖”操作大方向,注重數量型工具有效運用。從緊貨幣政策在近期的實施過程中仍然有必要堅持“對沖”操作的大方向,在操作工具的選取上要更加注重數量型工具。因為目前,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央行已沒有太大的主動性: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已經降到了最低;央行所持有的政府有價證券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只能更多地在負債方進行調控,即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包括:①繼續利用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在之前的“對沖”操作中,央行票據作為沖銷操作的主要工具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一種主動、靈活且可大規模操作的金融調控工具,在目前“對沖”金融工具缺乏的情況下,央行票據依然是“對沖”的重要手段。②特別國債對沖流動性作用或加大。除將繼續利用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以外,央行還可以將持有的特別國債逐步賣出以調節貨幣供應量,緩解流動性偏多的難題,從而充分發揮特別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合點的功能。③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空間不斷被壓縮,但并未完全消失。在2007年的“對沖”流動性操作中,存款準備金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考慮到部分商業銀行流動性已經偏緊,中間業務尚不能擔當商業銀行主要利潤來源的重任,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但并未完全消失3,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仍然有繼續發揮作用的可能。
第二,價格型政策工具運用趨于謹慎。在全球減息4的背景下,內外利差的加大會加劇熱錢流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在價格型政策工具的運用上應該更加靈活審慎。相對于2007年,利率政策在2008年貨幣政策中的作用可能有所弱化。價格型政策工具的運用,應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和金融形勢變化,主要發揮其在抑制需求膨脹、穩定通脹預期中的作用。同時,為防止貸款利率過高對實體經濟增長產生過大的沖擊,可選擇不對稱加息的方式,更好地發揮利率的作用。
第三,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2006年和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各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都提到要“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這預示著“從緊”貨幣政策在實施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央行將再次把計劃控制信貸納入調控工具中?!稗D向”后的貨幣政策在未來一個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回收流動性、控制信貸投放,以使經濟增長節奏放緩、通脹壓力逐步釋放。而央行利用控制商業銀行信貸的“閘門”,有利于貨幣當局掌握調控的節奏和力度,且相對容易達到既定目標。當然,這種帶有行政性的調控手段往往會遮蔽市場信號,只能作為臨時和輔的操作手段。
第四,加強與財政政策的配合。在國內消費不振的情況下,以穩健的財政政策配合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有利于緩解通貨膨脹壓力,同時避免國內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在這一政策選擇前提下,通過財政政策加強對民生領域的公共財政支出,同時采取配套政策增加城鎮低收入家庭和農民的收入以及轉移支付力度,引導和拉動消費需求,有助于減輕“從緊”貨幣政策引起的投資和出口需求的減少對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夯實開放條件下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礎
從長期來看,要提高從緊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必須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增強利率和匯率的彈性,利用利率――匯率之間的內在聯動機制,增強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
第一,徹底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在強制結售匯制和現行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導致貨幣供應連動性急劇增加,帶來了巨大的貨幣供應增長和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過剩壓力?;谌嗣駧艆R率升值預期下國際資本的涌入對匯率失衡的放大,現階段要大力加強資本流入的控管,加強對短期國際資本的監控,外匯資金流入、結匯的檢查以及企業和金融機構短期外債的管理,阻斷國際投機資本的涌入渠道,以保證緊縮性價格工具的實施效果。對于存量外匯儲備,應該更加有效和多樣化地使用,實現商品輸出向生產輸出和資本輸出的轉變。同時,必須改革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為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供體制保證。這就需要放松對外匯的管制,藏匯于民,將原先由貨幣當局獨攬外匯資產的格局改變為由貨幣當局、其他機構和廣大企業和居民共同持有外匯的格局,有效隔斷外匯儲備增長同貨幣供應的僵硬聯系。關于匯率制度,應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適度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區間,以減輕央行的“對沖”壓力。從長期來看,增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最終實現完全的浮動是當今開放經濟條件下,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和自主性的最終選擇。當然,這要以中國內在的經濟結構調整為基礎。只有中國經濟基本消除內部失衡,改變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外需的模式,匯率的自由浮動才有可能。否則,不僅會使多年累積的升值壓力集中釋放,使中國以資源環境為代價換來的外匯儲備大幅度貶值,而且還會因為對出口部門的較大沖擊,引起經濟的衰退。所以,現階段更加現實的選擇是擴大人民幣匯率的彈性,選擇適當時機引導人民幣一籃子貨幣實際有效匯率小幅升值,降低進口成本,促進國內企業更多利用國外技術設備、資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出口門檻,壓縮國內落后產能通過出口繼續生存的空間,加大推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第二,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暢通利率匯率聯動機制。市場化的利率機制和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緊密協調,是建立靈活有效的金融宏觀調控機制的基礎。而利率市場化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將市場化利率引入實體經濟,使得資金引導實體經濟資源的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外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政策的制約。而匯率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是減少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更清晰地反映主要市場參與者對匯率走勢的判斷,讓其在匯率形成中發揮主導地位。隨著利率、匯率市場化的推進,資本項目管理體制應當逐漸適應二者的變革,促使利率匯率市場化聯動機制的形成,從根本上增強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靈活性、自主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促進經濟的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簡化和統一貨幣政策目標、調整貨幣政策范式。長期以來,央行貨幣政策已不堪重負。首先是貨幣政策必須平衡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其次是資產價格泡沫、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貨幣政策也得程度不同地兼顧。這就很容易使貨幣政策顧此失彼。因此,必須簡化和統一貨幣政策目標,調整貨幣政策范式。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許多國家的貨幣政策都在向“通貨膨脹目標制”進行轉變。從該貨幣政策模式實施的理論和實踐來看,這一制度框架比其他貨幣政策框架更加廣泛和全面,能使央行充分關注金融的運行和實體經濟的運行。雖然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需要多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目前我國還不完全具備,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把抑制通脹作為貨幣政策的核心目標,似乎是相對合理的選擇。
注:
1 2007年10月份美國消費價格指數漲幅達到3.5%,歐元區漲幅達到2.6%。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均出現了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據統計,2007年9、10月份消費價格指數漲幅超過5%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俄羅斯(10.8%)、南非(9.7%)、阿根廷(8.6%)、越南(8.1%)、印度尼西亞(6.9%)、印度(6.7%)、中國大陸(6.5%)和中國臺灣(5.3%)。
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4.9%(估計值)降至2008年的4.1%。其中,主要經濟體美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歐元區經濟面臨下行風險,日本經濟增長也將有所減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將會從2007年的7.8%(估計值)回落至6.9%。
3 盡管現在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了14.5%的歷史高點,商業銀行還保留著一定比例的超額存款準備。
4 2007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三次下調,年內累計降息達到1個百分點。2008年1月21日,30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分別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下調75基點和50基點至3%。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7年12月6日下調官方利率25基點至5.5%,為兩年來首次降息。2008年2月7日,再次下調官方利率25基點至5.25%(參見“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參考文獻:
1.楊帆,陳明等.人民幣升值壓力根源探究[J].管理世界,2004(9)
2.丁志杰.回顧與展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路[J].國際貿易,2006(4)
3.張宗新.金融開放條件下利率改革和匯率改革的協同效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6(9)
4.胡祖六.資本流動、經濟過熱和中國名義匯率制度[J].國際金融研究,2004(7)
5.金永軍,陳柳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評述[J].國際金融研究,2006(1)
6.李揚,余維彬.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回歸有管理的浮動[J].經濟研究,2005(8)
7.李心丹,傅浩.論開放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及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J].南開大學學報,1998(2)
8.陸磊.匯率體制改革后的匯率預期與宏觀政策組合[J].南方金融,2005(8)
9.Oliver Blanchard Giavazzi.重新平衡中國的增長:一種三管齊下的解決方案[J].世界經濟,2006(3)
10.錢小安.金融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分工與合作[J].金融研究,2002(1)
作者簡介:
【關鍵詞】訾柏山泉 成本 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概述
(一)成本管理的內容
成本管理觀認為,企業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正確進行成本計量,因此,成本管理的范疇就是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核算與報告。成本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計量成本、分配費用、報告成本核算信息,既包括產品生產成本的管理,也包括產品設計及試制成本、資金籌集成本、材料采購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質量成本、使用壽命周期成本、人力資源成本、戰略成本管理與控制。
(二)成本管理的意義
第一, 有助于目標成本管理在理論上的創新和完善。管理科學理論的形成和提煉來源于實踐, 又應用于實踐, 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第二,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對于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三,實現企業經濟高速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成本管理的觀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始終是企業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標,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也應樹立成本效益觀,即由傳統的“節約、節省”觀念向現代效益觀念轉變。企業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企業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動,應以成本效益觀念為導向,從“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出發,以盡可能少的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為企業獲取更多經濟效益。“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是運用成本效益觀念來指導新產品的設計及老產品的改進。如在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到如實現產品的新增功能,會相應地增加一部分成本,而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最終為企業帶來更大效益
二、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存在問題
(一)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簡介
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1日,使用旋轉設備生產及銷售五加侖、三加侖、一加侖桶裝、340ml瓶裝純凈的山泉水和通過過濾加工的優質水。
公司投資500萬元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旋灌和水的處理設備,將神木縣常家溝中段優質巖層之水作為水源(目前已被國家地質部門初步鑒定為優質天然山泉水),然后通過很多介質過濾、活性炭過濾、鈦管過濾、雙級RO反滲透技術、能夠良好的殺菌等高科技保證了山泉水、純凈水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
尤其當市場環境不景氣時,企業往往把目光轉向了直接成本要素,如強行降低原材料的價格或檔次,或減少單一產品的物料投入,或降低工藝過程的工價,嚴格控制人工費用等。但后果卻是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企業勞動力資源流失,最終失去客戶和市場。
隨著成本投入的減少,銷售量也在減少。2012比2011的成本投入減少4%,銷售量減少4.17%;2013比2012成本投入減少8.3%,銷售量減少5.8%;2014年比2013年成本投入減少9.1%,銷售量減少7.1%。
由于企業管理人員認識的不到位和標準成本管理自身精致性的要求,往往導致組織體系搭建高度和深度均有欠缺,未能引起公司層面決策人士的一貫高度重視,也未能吸收基層作業層面人員的參與。很難從財務核算的角度理解成本差異,因而現場的成本分析和財務人員的分析無法相結合,成本改善找不到明確的路徑。所以,財務控制和生產經營控制缺乏和諧統一。
企業的各個部門參與項目,而且各個部門都自成體系,公司各職能部門都在參與項目的成本控制,但是職能部門之間互相溝通少。
(二)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
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合并了神木縣的七大純凈水生產公司,在神木縣一枝獨秀。形成了唯一的市場。需求噱頭大按照成本習性對產品成本分析,計劃通過降低成本來提高產量,這種做法導致企業不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來降低產品成本將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轉移或隱藏于存貨,提高短期利潤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理念,導致成本信息在管理決策上出現誤區,似乎產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難以樹立市場營銷觀念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于受舊觀念影響至深,把握不住市場營銷的實質,分不清“營銷”、銷售、促銷與推銷,從而在營銷實踐中導致營銷觀念的扭曲。
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不能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結構極其復雜而且瞬息萬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欲求生存求發展,必須改變市場觀念。它是以買方需要為中心,即以市場、以顧客為中心,“以銷定產”。
節流是企業在資本無法擴大的情況下選擇的提高收益最常見的方法,強調減少支出,節約原材料的使用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該減則減,該加則加,不可過分執著。很多企業仍將成本管理的范圍局限于企業內部,甚至只包括生產過程,而忽略了對其他相關企業,如上下游企業、競爭者及相關領域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標局限于降低成本,較少從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節約方式,不能應用成本效益原則,這些落后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
成本是企業內部投入和產出的對比關系,是一個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綜合表現。有些企業走入了成本管理的誤區,以較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服務,為提高生產效率而采取降低成本的方法。這種成本管理與控制的方法不是積極的、全而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方法,從現代成本管理的視角來分析成本管理與控制的口標,會發現降低成本是有限度和條件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費用,還會導致產品競爭力、產品質量下降,嚴重影響企業的效益。
成本管理范疇較狹窄,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引進開發夏到產品上市銷售,其成本絕不只是產品制造成本,而是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
(三)企業成本管理制度落后
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制度形同虛設, 并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成本管理薄弱, 成本預測、成本決策缺乏規范性、制度性, 可有可無; 同時成本計劃缺乏科學性、嚴肅性、可增可減, 因此, 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公司在成本的具體核算中, 偏重于財務成本核算, 而缺少管理成本的事前核算; 由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處于手工操作階段, 缺乏現代化管理段。成本管理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而手工操作是很難達到這些要求的。因為成本管理與控制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成本管理與控制需求的主體是公司, 成本管理與控制的動力也應來自于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但是公司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成本管理僅限于國家頒布的財務法規中有關成本條例的遵守和執行上, 成本管理與控制側重于宏觀需要, 而忽略成本管理與控制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企業對成本管理的觀念淡薄
企業在資本無法擴大的情況下選擇的提高收益最常見的方法,強調減少出,節約原材料的使用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該減則減,該加則加,不可過分執著。很多企業仍將成本管理的范圍局限于企業內部,甚至只包括生產過程,而忽略了對其他相關企業,如企業的上下鏈接、及相關領域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標局限于降低成本,較少從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節約方式,不能應用成本效益原則,這些落后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
(二)企業對成本管理制度規劃不全
我們都知道只有降低成本, 加強成本管理才是公司生產盈利的基礎, 只有很好的管理與控制成本才能增強公司經濟的發展和進i, 而降低成本是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 是適應市場需求走向經濟良性發展的關鍵。成本管理與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實施是兩個概念。目前,公司早期建立的成本管理與控制制度, 僅重于事后管理, 忽視了事前的成本的預測和決策, 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預防性作用。且缺乏有效預防的監督機制,使企業經營信息生成過程缺少有力的約束。所以公司要想擴大經營規模,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擴大市場占用率, 必須總結經驗, 改進成本管理與控制制度的不足,充分發揮公司的優勢, 才能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企業成本管理體系片面
開展成本管理工作的熱情不高在這樣的基本思想的指導下,保證完成生產任務便成了公司的首要經營目標。在發展歷程中,相比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公司的管理工作卻始終沒能跟上市場經濟的步伐。員工普遍認為只要產量跟得上集團的要求,就是勝利完成任務。在這樣的想法驅動下,員工對提升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在Y鑄造廠開展成本管理工作的熱情也不高。
四、提高神木訾柏山泉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成本管理的理念
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應從系統觀念、全局視角、全方位分析成本管理的對象、內容、方法、手段等要素,根據每種成本管理方法特性,建立適合本企業的成本管理方法體系。
其一,拓展企業成本管理的顯性范疇,成本范疇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過程,應向前拓展到該產品市場需求調查分析、產品設訓一及相關技術的分析,向后拓展到產品銷售過程及售后服務。因此成本管理顯性范疇包含產前的信息成本、設計成本、技術成本、后勤成本,產中的生產成本,產后庫存成本、銷售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等等,要用嚴格、細致的科學方法對所有這些顯性成本進行管理,以提升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其二,拓展企業成本管理的隱形范疇,隨著市場經
濟的發展和完善,產品成本管理的內涵不僅僅包含物質產品成本(顯性成本),也將拓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隱性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服務成本、資本成本、環境成本、產權成本等,企業對隱性成本進行有效控制,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處于有利位置。其三,拓展企業成本管理的外部范疇,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成本管理應由企業內部管理拓展到外部管理,研究分析各種決策成本也就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范疇,如邊際成本、付現成本、機會成本、相關成本、可避免成本、重置成本、未來成本、差量成本等。在企業成本管理中,對這些外部范疇的成本加強管理,將有利于企業避免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的巨大風險和損失,為保證企業做出最合理決策、獲取最佳經濟效益提供決策基礎。
(二)成本管理與實際相結合
加強成本管理組織建設就是按照職責分工明確、精兵簡政、指揮統一和信息靈敏準確的要求,以成本管理責任制為中心配置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規范成本管理規章制度,確保成本管理工作有秩序地進行,達到不斷降低產品成本、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口的。
第一,要處理好成本管理權限,涉及成本管理長遠性、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要實行集權管理,以保證口標成本的順利實現。與此同時要實行分權管理,使各級部門和子公司在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有權靈活地處理好本部門工作,并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第二,建立健全嚴密的成本管理規章制度,各級部門責任明確,任務具體,權力適當,并享有一定的經濟利益,調動全體員工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企業內部形成全體員工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識。再者按照成本管理的職能,構建成本管理體系,建立科學的成本指標體系、核算體系、控制體系、考核體系和成本信息系統等,確保成本管理達到最優化。
研究引入“政策行為從眾”的概念,并通過實證證明,作為超常規政治激勵手段的行政問責制,會在不同類型的政策執行主體中產生“政策行為從眾”的行為模式,而不能在整體上提高所有政策執行主體的執行水平。具體的來說,政策實施初期執行進度較慢的省份將在行政問責的壓力下強化政策實施力度以實現趕超,但初期執行進度較快的省份將在后期主動弱化實施力度。不同執行的主體的“從眾”行為將在整體上減弱行政問責制的政策效果,并在客觀上導致節能約束性指標打折扣。本文建議應在完善問責制的基礎上,綜合采用財政與稅收獎勵等激勵性手段,提高地方對節能減排等國家政策的“自發性”實施意愿,構建自我強化的政策實施長效機制。
關鍵詞 政策行為從眾,行政問責,節能目標,省際差異,“十一五”
中圖分類號 F206:F123.14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2-0127-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21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與能源安全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2010年單位GDP能耗要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20%,并作為“十一五”期間“必須實現的八項約束性指標之一”。雖然經過多方努力,“十一五”的節能目標在2010年底基本完成(19.1%),但是總體推進速度不盡如人意。進一步對各地區的數據進行梳理,我們發現各地區完成節能任務的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完成情況最好的地區(北京)完成了預定目標的132.95%, 但同時有多個省份剛剛達標[1],而情況最差的新疆只完成了計劃任務40.05%[2]。節能目標推進的地區間差異是整體目標完成情況欠佳的主要表現之一。對于我國在節能工作上的省際差異,一些關于我國能源消耗水平和節能工作的文獻已經有所涉及。但相當多的研究都是在考察我國能源消耗強度或能源效率本身,并沒有對“十一五”節能目標的政策實施進行直接分析[2-6]。另一部分研究則通過各種指標分解模型[6-8]或者統計模型[9]對于導致能源強度變動的技術性要素進行了分析。我們認為,“十一五”期間的節能工作是一項重要的自上而下的政策任務,具有明確的可測量的目標和時間性。其目標的完成過程應該首先被視為是一個主動的政策執行的過程。前述一般性技術指標的變動對于能源強度變化的影響,也應該首先被視為是政策執行主體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出于完成政策的需要主動調整這些技術指標的結果。因此,對于作為政策目標的“十一五”節能工作的完成情況的分析,有必要超越技術經濟分析本身,而引入政策執行過程的相關理論,這對于節能工作推進有重要意義。
1 行政問責、政策執行與政策行為從眾
1.1 行政問責與政策執行
自上而下的政策在地方的執行的情況長期以來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政策目標相配套的激勵機制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相當一部分的學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財政分權對于地方領導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激勵作用上,試圖總結出中國通過分權(decentralization)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實現激勵相容(incentivecompatibility)并進而實現政策目標的一般性規律,例如Oi[10-11],Nee[12]等人對于鄉鎮企業發展邏輯的研究,Montinola等[13]等人對于“保護市場的聯邦主義”的研究,都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經濟激勵機制來闡釋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邏輯。
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中國長期以來基于自上而下的權威體系構成了對地方官員的有效的政治激勵機制[14]。實際上,即使是地方官員對于經濟增長的關注,也更有可能是出于在以升遷為主要目標的“政治錦標賽”中勝出的政治考量,而不僅僅是經濟利益作用的結果[15-18]。在實踐中,更多的學者也發現,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威,而不僅僅是財政分權,對地方政策執行行為的間接調控,是中央推動包括地方經濟增長在內的不同政策目標在地方的落實的主要政策工具[19]。
行政問責制以2003年抗擊“非典”為契機的出現,有效的證明了政治激勵機制作為主要政策工具的存在。針對這一政策工具,不同學者已經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對于行政問責制的內涵和制度環境[20-22]、行政問責制的理論邏輯與現實挑戰[23-24]、行政問責制的國際比較[25-26]等問題展開了研究。然而, 行政問責制作為一種通過管理“執行者”來間接推動“政策執行”的政策工具,其在實踐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在現有文獻中還缺乏充分的實證研究成果。
1.2 行政問責制與政策從眾
雖然目前對于行政問責制這一新的政策工具的實際效果的實證研究較少,但是不少學者已經對其他政治激勵機制的政策效果開展了研究。其中比較多的研究選擇了以“目標管理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干部考核標準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所傳遞的政治激勵機制對于地方領導政策執行行為的影響。這一類研究較多的借用了“多任務委托模型”[27]的基本框架,發現目標管理責任制的內在困境,即:在面臨多元復雜治理目標時,目標管理責任制無法對所有政策目標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監管,地方執行者會在不同的政策目標中間進行“選擇性執行”[28],或者采用形式主義的應對[29],或者在層層增加的“壓力責任”下選擇不執行[30]。
目前關于目標管理責任制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對研究行政問責制的政策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這類研究較多的遵循了現有政策執行文獻中的“自上而下”的思路[31]。與目標管理責任制相比,行政問責制通常只針對單個的政策目標,而且行政問責制中的問責手段更加明確和直接。換言之,站在一般地方執行者的角度來看,行政問責制已經解決了激勵機制設計本身的問題。行政問責制在實踐中能否達到期望的政策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的地方執行者在面對相同的激勵機制下所采取的不同行為能否在這一激勵機制的持續作用下收斂到期望的政策行為上來。
在現有文獻中,Chung[32]對研究比較早的關注到了持續的中央權威對于不同地方執行行為所產生的收斂作用。作為一項有由“政策探索者”(pioneer) 率先試驗并由中央權威推動的政策在其全國推廣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探索者”繼續實踐,“跟隨者”(bandwagoner)主動跟進以及“后進者”(laggard) 被迫跟從的階段從而最終在全國范圍內獲得實施。結合到本文研究對象來說,“十一五”節能目標在能否在全國范圍內落實,其關鍵就在于行政問責能否持續發揮作用并使得三類不同的地方執行者最終收斂到較高水平的政策執行行為中來。
通過對于行政問責制的特性的分析,我們對這項政治激勵機制持續作用使得三類執行者都向高水平政策執行行為收斂的可能性存疑。行政問責制主要采用超常規的干部管理手段來影響地方干部的執行行為。這種超常規的做法在常規性的政策執行中使用可能會進一步產生諸如之前提到過的形式主義應對、壓力過大導致“不執行”的問題。同時,也因為行政問責的超常規性,實施問責的對象通常都只具有代表意義個別而不可能擴展到所有應該問責的對象,這會產生公平性疑問的同時,帶進地方執行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另外,行政問責制單向的強調對于執行不力行為的懲罰,而缺乏與之對應的獎勵措施,也有可能會使得地方缺乏動力更好的推動節能工作。
“十一五”節能目標省際差異為實證的檢驗上述邏輯提供了可能。我們認為行政問責制從長期來看,對于上述三類不同的地方執行者會產生“政策行為從眾”而不是向高水平收斂的效果。具體的來說,行政問責制會有效的促使后進的執行者迅速提高執行水平;而對處于平均水平的執行者來說,行政問責制不會改變他們的執行行為模式;對于執行行為的領先者,行政問責制的實施甚至可能會產生負的激勵效果。
2 節能目標政策實施的測度
我國采取了節能減排目標分解機制和目標考核機制,將節能減排目標完成進度納入各?。ㄗ灾螀^、直轄市)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績效考核和政績考核。考慮到各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節能減排空間上的不一致性,節能目標分解存在一定的東中西部地區差異,中部省區的節能目標總體上高于東部省區和西部省區。其中吉林省最高,2010年能耗強度較2005年需下降30%。東部省區盡管經濟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分解后的節能目標基本低于20%的國家節能目標。
考慮到上述節能目標分解的地區差異,我們對于各省區節能目標政策執行水平的測度不能采用能源強度下降的絕對值,而應考察其相對于各自“十一五”分解目標的完成進度。值得注意的是,體現出我國在目標分解與目標考核機制并非一個純粹自上而下的過程,而是在實施中存在著自下而上的地方對中央進行談判和博弈的過程。2008年,中央將對吉林、內蒙古、山西等省份的節能目標考核要求調整為22%。并且,由于在2009年我國進行了第二次經濟普查,同時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做出了重大調整,導致每年對各省區經濟指標與能源強度指標核算上存在變動。因此,考慮到數據統一性的要求,本研究選擇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統一的各年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等指標公報》中公布的完成進度值來測度各省區的當年政策執行程度。
具體而言,對某一省區而言,某年的節能目標政策執行程度(即節能目標完成率)為:
EIRPROGt=TEIRPROGt-TEIRPROGt-1
TEIRPROGt=(EIt-EI2005/EI2005)EIRGOAL
其中:EIRPROGt為該省區第t年的“十一五”節能目標完成進度;
TEIRPROGt為該省區第t年的 的十一五”節能目標累計完成進度;
EIt為該省區第t年的單位GDP能耗;
EI2005為該省區2005年的單位GDP能耗;
EIRGOAL為分解到該省區的“十一五”節能目標(即2010年能耗相對于2005年的下降比例)。
3 節能目標落實的省際政策行為從眾現象
3.1 “十一五”初期節能目標完成進度的省際差異現象
如果各省區都將“十一五”目標平均分解到各年來完成,則每年的節能目標完成進度(EIRPROGt)為20%(即“十一五”目標要求的年均節能進度)。但由于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水平、地方政策實施力度和能力等原因,必然存在節能目標實施的地區和年度差異。表1對30個省區市(除自治區)的節能目標完成進度進行了匯總統計描述,可以看出,“十一五”第一年的政策執行程度較低:
2006年,30個省區市的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均值僅為13.09%,遠遠低于預期的20%,反映出在問責制度出臺之前,“十一五”綱要中將節能作為約束性指標對于地方行動的影響力有限。
除總體完成情況不如人意之外,我們還能觀察到節能目標實施在2006年存在顯著的省際差異,完成最好的北京市達到了26.25%,而完成最差的青海省則不降反升。對各省區2006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與2005年萬元GDP能耗進行相關分析,發現二者存在負相關關系(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45;見圖1)。表2的回歸分析也表明,在控制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變量(上年人均GDP、上年三產比重、當年GDP增長率)后,2005年萬元GDP能耗每增加一個單位,2006年的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反而降低接近4%(回歸系數為-3.754)。也就是說,2005年萬元GDP能耗越高的省份,“十一五”節能目標的初始完成情況越差。
3.2 行政問責制下節能目標完成進度的政策行為從眾現象
2007年,國家強化了對地方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行政問責,并制定了相應實施方案與考核機制,不僅總體上改進了節能目標完成進度,而且有效縮小了政策實施的省際差異,呈現出政策行為從眾趨勢。表1可以看出,2007年節能目標執行程度有明顯提升,平均節能目標完成進度提高到了18.93%,并且完成進度的省際差異明顯縮?。藴什顝?006年的5.66%降低為2007年的3.51%)。2008年問責風暴后,地方執行程度進一步加快,平均節能目標完成進度提高到25.26%,但有意思的是,2008年和2009年的政策執行省際差異再次加大。
進一步對比東中西部地區的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均值,亦反映出節能目標實施的政策從眾現象(圖2)。首先,能源強度更高的西部地區在2006年的平均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僅為9.42%,遠遠落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其次,盡管東中西部地區的各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均逐年提高,但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政策實施進度基本一致。而在“十一五”初始年處于落后地位的西部省份,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在2007年有迅速提升,從2006年平均完成9.42%提高到了2007年平均完成19.32%的水平(圖2),并在2009年基本實現對其它組別省份的超越。
為進一步描述行政問責制下的政策行為從眾現象,我們逐年區分了節能目標完成的政策執行優異組、中等組、落后組三類,考察其當年與下一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的變化(圖3)。2006-2007年、2007-2008年、2008-2009年這三個時間段均體現出類似的特征,即:上一年度節能目標完成率落后的省份(即政策執行落后組),當年的節能目標完成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提升,從而實現對優異省份的追趕甚至超越;相反的,上一年度政策實施表現優異的省份,則可能因為面臨較小的政治壓力,當年節能政策執行力度有所放松,出現節能目標完成進度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下降的現象。特別是2008-2009年的對比可以看出,2008年節能政策完成進度最高的省份組別在2009年的節能目標完成進度較2008年出現了絕對下降。
4 節能目標實施省際從眾現象的驗證
上述政策從眾現象可能正反映了我國特有的基于目標分解與行政問責制的政策落實機制所帶來的地方政策執行行為特征。節能目標作為一項政治目標層層分解到省后,其最初實施在地方上遇到較大阻力,但行政問責的強化可能會推動地區間政策行為的從眾。對每年完成進度的核算公布,強化了對地方政策實施行為的政治壓力;原本節能目標完成進度較差的后進省份,需要在當年顯著性地強化其政策執行力度、盡快提高節能目標完成水平以實現對先進省份的追趕。同時,這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問責,也促使地方政策實施行為僅以完成中央下達指標為目標,原本完成進度較好的先進省份,完全可能在后期面臨較小政治壓力從而放松政策實施強度,最終實現向低執行水平的 “從眾”。
為進一步驗證地區間節能目標落實上的政策行為從眾現象,我們構建了三年(2007-200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當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增幅與上一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進行回歸分析。模型的因變量是當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較上年的差異(Yt),即節能目標完成進度的增幅,以測度該省份多大程度上改善了節能目標的政策執行強度。
Yt=EIRPROGt-EIRPROGt-1
模型的自變量是上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EIRPROGt-1),同時引入當年GDP增長率、上年人均GDP(對數值)、上年三產比重等變量以控制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由于我們的研究時限為2006年-2009年,而以節能目標完成進度較上年的變化為因變量,因此只能構建三年的省際面板數據
考慮到2008年汶川地震及新疆“七五事件”的影響,中央對兩個省份的節能考核不作要求,回歸模型中剔除了這兩個省份,因此全部觀測值為84。
。
回歸結果再次證明了節能減排行政問責的強化對政策實施的促進作用。如表4所示,在控制上年經濟發展水平(即人均GDP)、上年經濟結構(即三產比重)和當年經濟發展績效(即GDP增長率)的情況下,2008年和2009年的平均政策完成進度增幅均顯著高于2007年,且呈逐年提高的趨勢。此外,回歸結果同時證明行政問責制所帶來的執行行為“從眾”現象。在控制基本經濟變量的條件下,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增幅與上年政策完成情況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回歸系數=-0.920;見表3)。具體而言,上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每高出一個百分點,則下一年完成進度的提高幅度將比其它省份低0.9個百分點。換句話說,上年的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越差的省份,會在當年改善政策實施力度,節能目標完成進度的提升會高于其他省份;而上年的節能目標完成更好的省份,則容易放松政策實施力度,從而導致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的低水平從眾。表4所示的分年度回歸結果反映出類似的結果:經濟結構與當年經濟增長績效與節能政策實施績效的改善并不存在統計上顯著的關聯。但是,在控制上述變量后,當年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增幅與上年完成進度為顯著負相關。
5 政策建議
行政問責制導致的在節能目標執行中的政策從眾,雖然能在短期內促進前期進展較慢的省份迅速的加大執行力度,但是前期完成進度較好或者一般的省份會在后期放松政策實施強度,在整體上拉低行政問責推動政策執行的效果。
“十二五”期間,我國再次明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和CO2排放降低的相關約束性指標。在《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方案》中,也再次將目標考核與行政問責作為推進上述約束性指標實現的重要機制?;谏厦娴难芯?,本文從完善政策落實機制的角度,對提升“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政策實施效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5.1 節能減排目標分解應充分考慮地方發展進程與實施能力的差異
從“十一五”節能目標分解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省份都承擔了相同比例(20%)的節能任務。這種看似平等的目標分解模式,因為沒有考慮到地方發展進程與實施能力的差異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從落實的情況來看,一些省份(主要是東部省份)完成得較為輕松,而西部地區則明顯困難較大。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由于目標分解不合理而產生的省際進度差異會在不同省份之間帶進橫向的“從眾行為”。任務負擔相對較輕的省份會在進度完成較快的時候主動降低執行強度,而一些受到地方發展進程和實施能力限制的省份則會受困于強大的問責壓力,用較高的成本迎頭趕上。這兩種“從眾”行為從長期來看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笆濉惫澞軠p排工作的目標分解已經針對這一情況作出了調整,未來在制定年度目標以及進行目標考核時,還有必要在繼續堅持問責的公平性的同時,針對各地情況進行有有針對性的設計和考察。
5.2 政策落實機制設計應當綜合考慮短期政策效能與長期政策效果
在“目標分解”基礎上的行政問責對地方執行行為的推動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壓力在短期內對地方官員決策產生影響,短期政策效能較為明顯。但是強力的行政問責使得地方政策執行僅以完成中央下達指標為目標,多數省份會在中期政策壓力減輕的情況下降低政策執行強度,前期執行強度較大的省份也可能會在與其他省份的對比中產生“向下”攀比的傾向,從而減弱政策執行的效果,最終造成能耗水平的回彈。為此,“十二五”期間應當綜合考慮政策手段的短期效能和長期效能,在保證目標責任制強度的同時,注重構建促進節能減排目標落實的長效機制,保證節能減排工作推進的常態化和有效性。
5.3 完善落實機制的根本在于提高地方節能減排的“自發性”意愿
面對基本相近的問責壓力,“十一五”期間節能目標完成進度的省際差異表明地方政府的執行意愿也是決定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實際上,改革開放30年來,地方政府逐漸從單純的中央政策的執行者變成了地方發展的責任主體與利益主體。改革進程中已積累起來的地方利益格局和地方談判能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問責的效力,從而增加政策目標實現的難度。因此,在推進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國家應該在完善問責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政策工具,綜合采用財政獎補、稅收激勵、“區域限批”等多種手段,提高地方“自發性”的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意愿,形成自我強化(selfenforcing)的政策實施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國家發改委, 國家統計局. 關于“十一五”各地區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的公告[N/OL].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11-06-10[2011-12-06]. http:///tjdt/zygg/gjtjjgg/t20110610_402731394.htm. [NDRC, NBS. Communiqué on the Achieveme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argets by Region in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N/OL]. Beijing,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1-06-10[2011-12-06]. http:///tjdt/zygg/gjtjjgg/t20110610_402731394.htm.]
[2]于珍, 李保明, 施祖麟. 產業調整路徑、幅度與能源消耗[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 (6): 92-97. [Yu Zhen, Li Baoming, Shi Zulin. Path and Ranges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with Energy Consump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Vol. 20(6): 92-97.]
[3]陳剛, 王小文, 尹云鶴. 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中期進展[J]. 環境保護, 2009, (20): 40-42. [Chen Gang, Wang Xiaowen, Yin Yunhe. The Midterm Progress of Constrained Target of Energy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 [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09, (20): 40-42.]
[4]于鵬飛, 李悅, 高義學, 等. 基于DEA模型的國內各地區節能減排效率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 (3): 39-42. [Yu Pengfei, Li Yue, Gao Yixue, et al. Study on Efficienc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y Region Based DEA Model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3): 40-42.]
[5]魏楚, 杜立民, 沈滿洪. 中國能否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基于DEA方法的評價與模擬[J]. 世界經濟, 2010, (3), 141-160. [Wei Chu, Du Limin, Shen Manhong. Could China Fulfill Goal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ppraisal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DEA Model [J]. World Economy, 2010, (3): 141-160.]
[6]滕玉華, 劉長進. 中國省際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區域能源需求[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 (3): 30-34. [Teng Yuhua, Liu Changj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Regional Energy Demand of China’s Province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3): 30-34.]
[7]李國璋, 王雙. 區域能源強度變動:基于GFI的因素分解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18 (4): 62-66. [Li Guozhang, Wang Shuang, Region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Decompositions Based on GFI Techniqu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4): 62-64.]
[8]王俊松, 賀燦飛. 技術進步、結構變動與中國能源利用效率[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 19 (02): 157-161. [Wang Junsong, He Canfei.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uctural Change and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 (2): 157-161.]
[9]成金華, 李世祥. 結構變動、技術進步以及價格對能源效率的影響[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 (04): 35-42. [Cheng Jinhua, Li Shixiang. Structural Shif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ergy Price and Energy Efficienc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 (4): 35-42.]
[10]Oi J.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J]. World Politics, 1992, 45(1): 99-126.
[11]Oi J.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J]. 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144: 1132-1149.
[12]Nee V.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 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 37(1): 1-27.
[13]Montinola G, Qian Y, Weingast B 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J]. World Politics, 1995, 48(1): 50-81.
[14]Blanchard O, Shleifer A.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 [D]. IMF Staff Paper 48(Special).
[15]Edin M. Why Do Chinese Local Cadres Promote Growth?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 of Local Cadres [J]. Forum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1998, (1): 97-127.
[16]周黎安. 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J]. 經濟研究, 2004, (6): 33-40. [Zhou Li’an. Incentives and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Promotion Game: Cause of the Persisting Local Protectionism & Duplic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2004, (6): 33-40.]
[17]周黎安. 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 經濟研究, 2007, (7): 36-50. [Zhou Li’an. Promotion Tournament Model of China’s Local Officials [J]. Economic Research, 2007, (7):36-50.]
[18]Tsui K Y, Wang Y. Between Separate Stoves and a single Men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 [J]. China Quarterly 2007, 177: 71-90.
[19]Huang Y. Managing Chinese Bureaucrats: A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J]. Political Studies, 2002, 50: 61-79.
[20]周亞越. 行政問責制的內涵及其意義[J]. 理論與改革, 2004, (4): 41-43. [Zhou Yayue. Intension and Meaning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J]. Theory and Reform, 2004, (4): 41-43.]
[21]周亞越. 論我國行政問責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構[J]. 行政法學研究, 2005, (2): 85-91.[Zhou Yayue. On Deficienci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Impeachment in China [J].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2005 (2): 85-91.]
[22]張創新, 趙蕾. 從 “新制”到“良制”: 我國行政問責的制度化[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5, (1): 112-117. [Zhang Chuangxin, Zhao Lei. From “the New System” to “the Effective System”: On the Systematized Way of Administrative Denunci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5, (1): 112-117.]
[23]毛壽龍. 責任政府的理論及其政策意義[J]. 行政論壇, 2007, (2): 5-10. [Mao Shoulong. 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Accountable Government [J]. Administrative Tribune, 2007, (2): 5-10.]
[24]高志宏. 困境與根源:我國行政問責制的現實考察[J]. 政治與法律, 2009, (10): 18-25. [Gao Zhihong. Dilemma and Origin: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Practice [J]. Political Science & Law, 2009, (10): 18-25.]
[25]李軍鵬. 責任政府與政府問責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Li Junpeng. Accountable Government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M]. Beijing: Renmin Press, 2009.]
[26]王曉波, 張定淮.高管問責制及其對香港行政體制發展的影響[J]. 中國行政管理, 2002, (7): 28-30.[Wang Xiaobo, Zhang Dinghuai. Accountability System for Senior Official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Hong Kong [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 (7): 28-30.]
[27]Holmstrom B, 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 [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91, (7): 24-52.
[28]O’Brien K, Li L.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J].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9, 31(2): 167-186.
[29]Cai Y. Irresponsible State: Local Cadres and ImageBuilding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and Transition Politics, 2004, 20(4): 20-41.
[30]榮敬本. 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 縣鄉兩級政治體制改革 [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Rong Jinben. Stud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ressurized System to Democratic System of Coopera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t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Levels [M].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1998.]
[31]Sabatier P.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86, 6(1): 21-48.
[32]Chung J H. 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Bandwagoning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gional Variations in Energy Sav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2006-2009
MEI Ciqi LIU Zhili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regional variations in annual provincial progress in achieving the energy saving goal set up in the Eleventh Five Year Plan, thereby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promoting local implementation.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bandwagon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we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being an irregular political incentive mechanism, may induce bandwagoning behavior among agent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rather than promoting overall improvement of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Specifically, under political pressure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provinces that lag behind earlier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its implementation behavior later in order to catch up with other provinces; however, provinces pioneering earlier will reduce their efforts due to lessened political pressure to them. As a result, such bandwagoning behavior will reduc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achieving best policy outcomes. We suggest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government should disaggregate national goals i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ased upon provincial conditions, enhance other policy instruments (such as tax and fiscal rewards), and build a selfenforcing mechanism to increase local officials’ willingness i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Key words bandwagon;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energy saving goal; provincial variation; eleventh fiveyear plan
收稿日期:2012-07-03
作者簡介:
關鍵詞:歐債危機;貨幣一體化;財政同盟;宏觀經濟
中圖分類號:F0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2)04-0005-042010年以來,歐債危機跌宕起伏,不斷沖擊著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為應對這場極為嚴重的危機,歐盟困難重重地在成員國間密集地進行政策調整和制度改革。初期,這些措施多是迫不得已的應急之舉,其后隨著對危機嚴重性和其內在根源認識的深入,歐盟所采取的措施逐漸覆蓋到經濟治理和制度建設層面,宏觀政策的組合搭配也逐步提高了其協調性。經過兩年多的調整,近期歐洲金融市場狀況有所好轉,2012年下半年,歐債危機有可能步入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但未來幾年,歐債危機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高風險因素,云開霧未散,柳暗待花明,歐盟將面臨削減赤字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
開辟經濟一體化道路,提升國際競爭力,是歐盟成立的初衷和發展動力。為擺脫危機并著眼于長遠發展,歐盟宏觀政策的重點將回歸實體經濟層面,致力于改變債務膨脹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修建財政同盟和經濟治理機制,糾正宏觀經濟過度不平衡,增強經濟活力和經濟融合度,使經濟共同體與貨幣聯盟具有更穩固的財政根基,進而擴大歐盟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
一、一體化進程中不期而至的歐元區債務危機
自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以來,歐洲聯合的深度和廣度逐步拓展,由關稅同盟發展到統一市場和統一貨幣,歐盟各國,尤其是歐元區各國成為緊密相聯的利益共同體。歐元是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重大進展,它發揮著鎖定歐洲一體化路徑的作用,歐盟內在的成長邏輯和自覺期望是借助貨幣對經濟的粘合作用,以貨幣一體化催化經濟融合,進而走向財政統一,最終實現政治一體化宿愿。
歐元通常被視為區域性貨幣合作的典范。它產生十多年來,維持了幣值的相對穩定,消除了成員國之間的匯率風險,節約了交易成本,擴大了成員國的開放度。歐元在全球外匯交易、全球外匯儲備等領域,都已成為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國際貨幣,在國際債券市場的份額則已超過美元。作為一種貨幣,歐元一度看來是相當成功的。
然而,從理論上分析,歐元區沒有完全滿足最優貨幣區的必備條件,作為貨幣聯盟是不完美的。按照最優貨幣區理論,一個成功的貨幣聯盟需要滿足若干標準,包括:區內勞動力自由流動、資本自由流動、工資和價格富有彈性;成員國的商業周期相似;具有對其中落后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等風險分擔機制;等等。歐元區現實條件與上述標準存在顯著差距,歐盟在成員國迅速增加的情況下一味推行貨幣一體化具有超前性質,既超越了各成員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程度,也超越了打造財政同盟和推行政治一體化的進程。
超前曾被更多地解讀為創新。之所以實施這種創新,原因在于全球化背景下,一體化是歐盟各國應對挑戰和擴大影響力的根本之道,而貨幣一體化具有引領經濟、政治一體化的作用。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即使在次優條件下建立貨幣聯盟也似乎遠勝于延誤時機,貨幣一體化先行被認為符合各成員國共同的利益訴求。
但是,在沒有完全滿足最優貨幣區標準的情況下,貨幣聯盟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存在極大的局限性,對欠發達成員國的吸納更容易導致矛盾積累,抗外部沖擊的功能脆弱,成為歐元區穩定運轉的隱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在這一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沖擊之下,歐元區制度框架以及經濟治理的缺陷,包括統一貨幣政策與分散財政政策的沖突、財政規則約束失效、勞動力市場僵化、危機管理制度缺失等紛紛暴露,其結果是一些成員國爆發債務危機并在成員國之間傳染,引發整個歐盟范圍內的財政緊縮、信貸緊縮、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等嚴重后果,歐盟為超前貨幣一體化模式付出了陷入劇烈動蕩的代價。
歐債危機本質上是歐元區運行機制的內在缺陷在外部壓力下的表面化。因此,解決歐債危機必須彌補和修復歐元區制度框架的關鍵缺陷與薄弱環節,把貨幣聯盟建立在一套堅實的制度基礎上,包括要素流動制度、價格穩定制度、經濟融合制度、財政同盟式治理制度、政策協調制度、危機管理制度等。形式上,除了危機管理制度以外,其他方面的制度安排在歐債危機發生之前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的,例如《穩定與增長公約》、《里斯本條約》等,但由于制度設計不完善、執行力弱等原因,未能完全有效地發揮作用,客觀上也未受到足夠力度的考驗。
歐債危機的不期而至,作為一種反向激勵機制,使強化制度約束和深化融合的觀念在歐盟各國更加深入人心。雖然不同觀點始終存在,但政治決策層面捍衛歐元的態度始終鮮明,因為退出貨幣聯盟,所需的調整成本很可能要高昂得多,將經受的整體痛苦也要大得多。目前來看,盡管持悲觀論調的仍大有人在,但歐債危機沒有改變歐盟一體化的大方向,反而對財政一體化形成了一些強有力的刺激與鞭策,歐盟加快了修補制度缺陷的步伐。作為利益共同體,歐盟獲得繁榮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關鍵在于加強經濟和政治上的融合。加快財政一體化程度將是解決歐債危機、消除不完美貨幣聯盟隱患的根本途徑。
二、歐盟財政整固和一體化的路徑、條件與模式
在貨幣聯盟條件下,財政利益取向各異的歐元區成員國本身存在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內在傾向和“道德風險”。為避免成員國無節制的財政赤字傾向影響歐元幣值穩定和歐洲中央銀行獨立性,《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明確規定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必須滿足和遵守財政紀律標準。但是,2000—2007年,歐元區對財政規則的執行情況相當松弛,大多數成員國存在財政赤字超標紀錄。2008—2009年為救助風雨飄搖中的問題金融機構和刺激經濟復蘇,歐盟成員國財政支出規模普遍攀升,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復合作用,整個歐元區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從2006年的1.4%提高到2010年的6.2%,同期,政府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由68.5%上升到85.6%。那些在危機前就存在大量政府債務的國家,則更容易產生前所未有的創紀錄赤字水平,最為典型的是2009年希臘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達到13.7%,從而誘發了債務危機。
債務危機發生以后,金融市場對歐盟各國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高度敏感,懷疑情緒彌漫,一些國家政府債券收益率急劇攀升,導致這些國家債務融資能力嚴重受限而落入償債困境。為避免債務違約、降低傳染效應、舒緩政府債券市場壓力,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危機國提供了資金救助。同時,為避免救助行為陷入無底洞,所有受援國都要承諾推行財政緊縮計劃。歐盟其他成員國出于財政可持續性的考慮,也紛紛加入削減財政赤字行列。這樣,從2010年開始,歐盟各國普遍實施財政整固,糾正財政收支過度不平衡狀況。
(一)歐盟財政整固的路徑
歐盟各國主要通過政策緊縮和制度約束兩條路徑整固財政。
在政策緊縮方面,歐盟各國制定了減赤目標和時間表。例如,愛爾蘭的減赤目標是2015年赤字率降至3%以下;法國2012年、2013年、2014年的赤字率目標分別是4.5%、3%、2%;德國2012年赤字率將在1%左右,2013年降至0.5%,2014年和2015年基本保持預算平衡。各國把削減赤字和降低政府債務余額增速作為預算的核心任務,從削減財政支出和增稅兩大方面著手實施財政緊縮政策。今后幾年,歐盟各國的財政政策都將是“緊”字當頭,以降低前期累積的超標債務,恢復財政可持續性。
在制度約束方面,一是強制引入預算平衡的規則和對預算平衡偏離的糾正機制。例如2011年8月西班牙修正本國憲法第135條,成為第一個把預算穩定原則引入國內基本法的國家。同時,簽署《歐元增益條約》(the Euro-Plus Pact)的國家已同意把有關的財政規則轉變為國內立法。二是在《穩定與增長公約》的框架下加強抑制過度赤字,提高財政規則約束的執行力,重新建立了對各國預算框架的最低要求。最新的進展在2012年3月,除英國和捷克以外的歐盟25國正式簽署了“財政契約”,以加強預算平衡,進一步收緊過度赤字處理程序,使各國承擔起讓公共財政回歸秩序的責任。根據“財政契約”的規定,歐洲法院將有權對結構性赤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0.5%的國家進行處罰。
這些財政整固措施對于化解歐債危機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將給歐盟帶來長遠之利,有利于歐盟優化財政治理機制,彌補貨幣聯盟內在缺陷,使經濟與貨幣聯盟具有更穩定的基礎。
(二)歐盟財政整固的相關條件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表明,財政穩定與金融穩定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歷史上,債務危機通常會發生在銀行危機之后。在本輪危機中,歐盟各國的金融部門救助計劃也是導致財政赤字率急升進而誘發債務危機的重要因素;歐債危機發生以后,又對歐盟金融環境產生了破壞性影響,銀行的外部融資條件惡化,所持有的政府債券面臨或遭遇資產減記,同時,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的提高要求銀行加快去杠桿化進程,這些影響的后果最終體現為歐盟信貸市場萎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深度受損,經濟進一步衰退;經濟衰退又會導致財政赤字上升,從而陷入財政不穩定與金融不穩定相互牽制的惡性循環。為實現真正的財政整固,歐盟必須采取措施打破上述惡性循環,避免債務危機與銀行危機相互轉化,這就需要相應的“防火墻”制度,需要加強多項政策的協調配合。
歐債危機以后,歐盟相繼建立了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M)、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等專門機制處理危機救助事宜,歐元區永久性救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也將比預定方案提前一年推出。利用這些“防火墻”制度與救助安排,歐盟可以化解傳染風險,阻止危機蔓延,處理債務危機對金融穩定的威脅。同時,永久性救助基金作為歐盟經濟安全網體系的必要成分,是對經濟與貨幣聯盟制度架構的重要補充。
在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方面,初期的進展并不順利。歐洲中央銀行認為貨幣政策的任務是維護價格穩定,不愿扮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因此,貨幣政策只是相對寬松,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狀況依然緊張。受債務危機持續影響,2011年第三季度,信貸緊縮問題明顯加劇。歐元區企業大約三分之二的外部融資來源于銀行信貸,銀行對歐元區貨幣政策傳導和實體經濟意義重大,歐洲中央銀行此后加大了貨幣政策寬松力度,相繼采取連降主要再融資利率、擴大抵押品范圍、降低準備金利率、開展長期再融資操作等措施,尤其是三年期再融資操作的推出,有效地支持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使銀行可以按照有序的方式進行去杠桿化,避免了銀行急售資產和減少長期貸款。2011年底以來,寬松貨幣政策使財政緊縮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得到緩沖與平滑,金融市場環境相對改善,有利于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從而為實體經濟的增長打開了空間。
(三)未來財政整固需要采取財政同盟支撐的增長友好型的模式
財政整固是歐盟國家的中期任務,可持續的財政政策作為培育長期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基礎,其實質問題是“歐元俱樂部”成員國財政同盟的打造。前面連續幾年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已經使各國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達10%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2年歐元區將陷入負增長,GDP增長率約為-0.3%,西班牙、意大利等債務問題嚴重的成員國經濟衰退的程度會更深,而且,由于能源價格上漲和間接稅提高等因素,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將上升。在此局面中,各國利益取向的分化有可能愈演愈烈,從而考驗財政同盟的努力能否見效。
財政安全畢竟需要植根于經濟繁榮,歐盟各國財政政策需要在削減赤字與應對經濟下行風險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所以必然需要采取增長友好型的財政整固模式,同時嘗試發展財政同盟制度框架。2012年英國預算案中,涉及的減赤目標是2016—2017年消除結構性預算赤字。在削減支出方面主要是削減福利支出,對于現代基礎設施、各種學校教育、航空業、能源和醫藥業、小企業等領域則是加大投入力度。在稅收方面,對銀行、煙、酒、燃油、奢侈品等方面加稅,同時,把公司所得稅從2012年的24%降為2014年的22%,簡化稅制,為企業提供更便利的商業環境,意在通過這些措施支持英國的企業發展,鼓勵人們努力工作,改變過度消費和債務膨脹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以恢復經濟活力,實現經濟復蘇。
由于歐盟各成員國的財政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對于那些債務問題更嚴重的國家,妥善處理財政緊縮與經濟復蘇的關系已極為困難。未來經濟狀況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但可以預計,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未來幾年,帶有“供給管理”區別對待特征的增長友好型的財政整固模式將是歐美國家的普遍選擇。與之相伴,有無可能實質性地發展“轉移支付”式救助機制而成功打造財政同盟,將不斷成為支撐全局的底線。
歐洲一體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從歷史上看,法德之間曾有幾百年間彼此殺來殺去的血海深仇。二戰之后,一些非常有遠見的政治家力促法德形成所謂煤鋼同盟。法德之間的同盟后來又發展到稱為歐共體的經濟合作,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洲國家合作創建空客,直到九十年代終于發展到可與波音平起平坐。歐共體發展過程中,得到“歐元之父”的理論支持,政治家們又搞了歐元區的貨幣同盟。這個貨幣同盟開始是精英合作,成員國之間差異不大,所以矛盾并不突出。劇變之后,歐元區范圍迅速擴大,不同國家的發展程度大不相同。北歐、南歐的差距明顯,孕育了非常顯而易見的矛盾,只不過在一段時間內并未觸發危機。
作為貨幣同盟的成員國們讓渡貨幣方面的,但并不讓渡財政。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形式上只有兩條簽約時確定的財政紀律:一是赤字率不超過3%,二是公共部門負債率不超過60%。希臘這樣相對不發達的國家加入貨幣同盟后,如果他們違反上述兩個約定,就要受到警告;如果他們遲遲不能遵守約定,同盟就會減少甚至停止給予他們救助和扶持。但這兩條財政紀律近年已經不足以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利益。這次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本質是統一的貨幣政策與成員國獨立的財政制度無法長久匹配的深層矛盾。如果可以匹配,貨幣同盟就可能繼續運行;如果不能匹配,矛盾就會激化,直到引發危機而危及同盟的命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傳到歐洲后,成為歐元區矛盾暴露的肇因。現在的局面是,歐元區在不同成員國內的利益協調上不斷地試探底線。這將是一個陣痛的過程,而且會持續若干年。
解決歐債危機的關鍵是歐元區成員國能否最終真正形成一個具有實質意義的財政同盟,未來歐元區形成一個與歐洲央行相呼應的財政主體,各成員國讓渡自己的財政,服從歐元區這樣一個財政主體。歐元區財政主體的典型特征是發行公債,作為歐元區財政框架下的調控手段。我們現在看到了建立財政同盟的一些端倪,如建立救助基金,還有一些商議中的類似于財政政策工具的創新,如金融交易稅。我們認為金融交易稅也是明確的財政概念,歐元區需要有類似于美國聯邦的準聯邦來行使這種稅權,這項公共權力要覆蓋所有成員國。
財政同盟可以使我們聯想到一個宏大的問題,就是人類社會的大同境界的逐漸接近。如果歐元區真的建立了穩固的財政同盟,其發展勢必會上一個大臺階。歷史上,歐洲移民曾到美洲大陸采用很殘酷的手段,把土著居民幾乎趕盡殺絕,最后建立了聯邦制的美利堅合眾國。而歐洲走了另外一條道路,雖歷史上殺來殺去,但最后要尋求共贏。如果通過陣痛,最終建立起一個“歐羅巴合眾國”,那將是世界歷史上一個社會趨近大同境界的新階段。但是,現在無人可以保證其成功,而且這個陣痛的過程會很漫長,需要反復地試探、反復地“懸崖勒馬”來維持歐元區不解體。
三、歐盟謀求宏觀經濟再平衡和激活實體經濟的調整取向
為擺脫危機,避免解體,并提升歐盟未來在全球經濟的地位,歐盟已更為積極地運用可行政策調整舉措,致力于強化經濟聯盟,增加經濟活力。
(一)關于糾正宏觀經濟過度失衡的取向和指標約束
經常賬戶逆差往往是一種反映宏觀不平衡和失去競爭力的綜合性指標,發生債務危機國家普遍存在經常賬戶逆差。一般而言,追趕型的經濟體存在經常賬戶逆差也屬于正常,因為追趕性國家通常需要吸引國外資金流入,以擴大國內投資,刺激經濟增長。而且,貨幣聯盟成立以后,成員國之間資金流動的匯率風險完全消除,利率風險明顯下降,追趕型國家獲得了有利的外部融資環境,外部借款活動更為便利。但是,危機國經常賬戶的逆差規模已超過了追趕發展理論可以解釋的合理范圍,以借債方式融入的資金也未能有效地助推實體經濟增長,其相當高的比例被投向房地產和消費領域,助長了資產價格泡沫,導致財政赤字和經常賬戶赤字雙膨脹。
從歐元區整體看,過去十多年,各成員國出口競爭力和經常賬戶平衡的差異不斷擴大。過大的差異不僅會威脅到每個國家的經濟穩定,而且會破壞人們對歐元區的信心,降低歐元區的凝聚力。由于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僵化,歐元區國家消除宏觀經濟不平衡和重新獲得競爭力將是一個痛苦和持久的過程。再者,歐元區宏觀經濟過度失衡與2008年之前的全球宏觀經濟過度失衡相似,拖延調整的時間越長,進行調整的成本越高,不主動調整的后果可能就是無序的和破壞性的被動調整,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即為明證。因此,實施結構性改革,加強經濟治理將是歐盟長期可持續運轉的關鍵。改革內容主要包括:逆差國進行大規模的價格和成本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培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尤其是服務部門領域,降低勞動力市場的僵化程度;順差國繼續提高競爭力,調整妨礙國內需求的結構性因素,刺激私人部門的需求。
為了激勵成員國進行結構性改革,歐盟新推出了監測和糾正宏觀經濟不平衡狀況的制度和程序,允許歐盟委員會和部長理事會在不平衡狀況達到某種不可持續的程度之前就采取制裁措施,第一次制裁受罰國需要繳納無息存款,第二次制裁所繳納的無息存款轉為罰款,是否實施制裁由大多數成員國投票即可決定,具有半自動性。
今年2月份,歐盟委員會推出了首份宏觀經濟不平衡預警機制報告,該報告采用10個指標監測成員國的外部不平衡和內部不平衡,每個指標設有警戒線。監測外部不平衡和競爭力的指標包括:經常項目差額GDP比例(三年平均值大于-4%、小于6%);國際投資凈頭寸占GDP比例(小于-35%);五年內出口市場份額變化百分比(小于-6%);三年內名義單位勞動力成本變化百分比(對歐元區國家警戒線是小于9%、非歐元區國家警戒線是小于12%);三年內真實有效匯率變化百分比(對歐元區國家警戒線是正負5%,對非歐元區國家警戒線是正負11%)。監測內部不平衡的指標包括:私人部門債務占GDP比例(小于160%);私人部門信貸流入占GDP比例(小于15%);房屋價格年度降幅(小于6%);公共部門債務占GDP比例(小于60%);三年內的平均失業率(小于10%)。歐盟希望通過細化的指標預警,從深層次支持各成員國結構性改革的進程,鞏固歐盟在經濟融合方面的根基。
(二)關于應對中長期挑戰的戰略取向
伴隨歐債危機,歐盟面臨的中長期挑戰還體現為低增長、老齡化、資源壓力,尤其是低增長的持久化問題更為嚴峻。在過去十年中,歐盟與主要經濟伙伴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也在加速,從2013年起,適齡勞動人口的規模將縮減,福利支出和公共財政壓力日益加大。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解決公共財政和失業問題將會越來越困難,歐盟在全球經濟的地位會下降。因此,歐盟必須尋找一個使經濟繁榮向上的解決方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
目前,歐盟已實施了指引未來發展的“歐洲2020戰略”。它所包括的核心目標為:一是智慧型增長,加大對教育、知識經濟和創新的投入以發展建立在知識和創新基礎上的經濟;二是持續型增長,促進更有效利用資源、發展更環保和更具競爭力的經濟領域;三是包容型增長,培育高就業經濟,促進經濟、社會和地區的深度融合。歐盟希望推行這些目標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引導成員國走上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的發展道路,從而擺脫債務危機困擾,進入富有活力的新階段。能否如愿,還要回到協調消除各成員國利益摩擦而保障共贏結果的一體化制度建設上來。
總之,歐債危機暴露了貨幣聯盟的缺陷,同時,也給修復和優化貨幣聯盟提供了契機和方向。今后如何實現財政再平衡和宏觀經濟再平衡,改變高負債、高福利、不可持續的相關機制性缺陷,不僅是歐盟面臨的任務,也為全球其他經濟體提供了警示與借鑒。發展中國家如何在全球經濟未來新格局中重新定位和規劃自身發展戰略,值得思索。
參考文獻:
[1]【意】賈恩卡洛·甘道爾夫.國際金融與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M].靳玉英,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405-419.
[2]Amie Kreppel,European Monetary Union: Theory,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EB/OL].clas.ufl.edu/users/kreppel/euro.pdf,2012-04-08.
[3]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2012),UK Budget 2012[EB/OL].hm-treasury.gov.uk/budget2012_
documents.htm,2012-04-08.
“我們這快成多晶硅的第二故鄉了?!卑⒗瞥鲎廛囁緳C李師傅說。
阿拉善盟,這個地市級的區域在有卡通式的拉伸,它的面積相當于8個海南省,年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太陽能資源占內蒙古太陽能資源總量的4/5。在這里,采擷太陽能的大型光伏電站,2012年建成2座,2013年建成6座,域內現在坐落著至少21座光伏發電站。建成和在建電站數目分屬當地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局管轄。阿盟經信委電站匯總表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盟建成光伏發電站6座,阿左旗發改局一份《光伏企業開發建設情況通訊錄》中,在建的光伏發電站是15家。
不僅是阿拉善。
2013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逐步復蘇,多晶硅產量逐月回升,部分電池企業經營好轉。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13年多晶硅產量約8萬噸,電池組件產量25GW;大型光伏電站建設提速,分布式應用示范規?;_展,初步估算全年新增光伏裝機超過8GW,其中大型電站超過6GW,分布式光伏裝機約2GW。
光伏電站裝機量大增,給阿拉善帶來的并非全是驚喜,更多的是一盤電網與光伏企業、光伏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博弈棋局。
鋒威的到來
30年前,阿拉善就開始推廣戶用型光伏電池組件。由最初的10W、20W逐漸發展到170W的戶用型及中小型村落供電系統。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先后建成一批試驗示范型村落風/光互補、光/柴互補、風/光/柴互補電站。本世紀初,國家實施“光明工程”、“送電到鄉”工程,阿拉善光伏電站總功率達到398kW,但大多屬于離網系統。
當時,良好的光照資源并沒有給阿拉善的光伏發電站帶來爆發式增長。而最先發展起來的,居然是光伏產業的最上游。2008年下半年,鋒威硅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多晶硅項目在阿拉善開建并于次年投產。
鋒威硅業的到來被認為是實實在在的高新技術產業,至少讓以煤炭、原鹽等資源為支撐的阿拉善工業經濟似乎看到了轉型發展的方向,這使鋒威得到了認可和扶持。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鋒威投產當年就作為阿拉善盟行署10大重點投資商被表彰,原因是其投資完成1億元以上,項目開工、投資到位、竣工投產表現突出。一同被表彰的還有寧夏發電集團賀蘭山風電場。
鋒威硅業投產的第二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10.5GW,占全球產量的50%以上,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紛紛削減光伏補貼。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統計顯示,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量從2007年還不到0.5GW,直竄至2012年的22GW,占全球產量的54%。
壞消息接踵而至,靠海外市場而大量出口的光伏組件,遭遇歐美國家“雙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國內多晶硅(光伏上游)產量不足1萬噸,較上年同期下滑50%以上。熱氣逼人的光伏產業瞬間無緩沖掉入谷底。
一邊是中國巨大的光伏產能,一邊是歐美“雙反”收窄需求,中國政府在此背景下一次次出臺支持光伏產業消化產能的政策。
2012年8月,國家能源局出臺《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將太陽能“十二五”期間的裝機目標確定為21GW:這是原定的4倍。大型地面電站因裝機容量大、容易實施,成為盡快消化過剩產能的唯一選擇。2010年前后,中國東部地區幾乎每個市都冒出一個光伏產業園區,2011年后的中國西部地區,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光伏產業園區,不同的是前者生產光伏相關產品,后者則用光伏產品發電。
2011年,青海格爾木等西部城市已經成為光伏電站裝機的焦點地區。該年僅青海一省就建成1003MW太陽能光伏電站,創世界之最,占當年全國光伏電站安裝總量的40%,世界總量的1/27。同年,青海一次性核準了42個光伏電站項目,總量達1000MW,這些項目于2012年建成并全部實現并網發電。
地處內蒙古西部與甘肅寧夏接壤的阿拉善,并沒有成為此輪光伏電站建設投資方的首選。到2011年底,阿拉善并網裝機的光伏電站僅25MW。彼時的西部地區,已有10多個城市的電站規模達到數百MW。青海、甘肅、新疆的各城市最少有一個光伏發電園區,多數光伏發電產業園都按照1000MW級規模設立。
阿拉善被遺忘或輪空。
晟輝的盤算
地處一類資源區,有著良好光照資源的阿拉善,不甘被輪空的行動始于2011年。當地第一份里程碑式的文件是《關于加快推進全盟風電和光電產業發展的意見》。
該文件明確要求全盟光伏發電到2015年新增裝機1000MW,到2020年裝機要達到4300MW,此外設立新能源產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對當地風電光電產業公共技術平臺搭建、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成果產業化等項目給予補助,對引進重大新能源產業項目有功人員進行獎勵。該文件中一次性規劃了13個光電場,分別位于巴彥浩特、吉蘭泰、巴彥諾爾公、敖倫布拉格、騰格里、蘇宏圖、額肯呼都格、雅布賴、阿拉騰敖包、達來庫布、居延海、烏斯太、孿井灘。
在阿拉善積極吸引光伏項目的同時,青海格爾木、甘肅敦煌等地爆發式建設的電站遭遇困境――限電讓一些光伏電站建成之后處于“曬太陽”狀態。
很難分辨是阿拉善強有力的政策起到了實效,還是投資者被迫的選擇,機會開始光臨這片對光伏項目期待已久的土地。一時間,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新能源公司、江蘇愛康太陽能科技、大唐山東發電、中興能源等眾多企業上門,提出要在阿拉善建設光伏電站。面對紛至沓來的電站投資商,期待已久的盟長馮玉臻忙到只能“抽時間接待”。
隨后國電電力內蒙古新能源阿左旗分公司、國電蒙電新能源投資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和晟輝能源科技公司等一批公司相繼在阿拉善投資建設電站。晟輝是其中唯一一家民企,卻極具代表性?!拔覀冇玫氖亲约荷a的光伏組件?!痹诂F場施工的石姓項目經理說。
晟輝的母公司是內蒙古山路煤炭集團,這原本是一家以原煤開采、鐵礦及硅石礦開采為主營的企業,幾年前加入光伏掘金的行列,并且采取從高純硅、多晶硅、多晶硅鑄錠到光伏電站建設的全產業鏈布局。
石經理所負責的晟輝阿拉善光伏電站一期30MW已經成功并網,這讓他稍稍松了一口氣。
根據財政部的相關政策規定,電站如果并網晚于2013年12月31日,將按照0.9元/千瓦時的標桿上網電價執行,而之前并網的電站則以1元/千瓦時上網。雖然只差0.1元,但是對于裝機容量為30MW運行25年的電站來說,以年平均發電量4500萬千瓦時保守估算,就涉及1億元的利益――這決定了一個電站的盈虧生死。
為了這個30MW的電站,石經理在阿拉善來回跑了2年。電站從開始施工到建成僅用了6個月,此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協調各種部門和辦理手續上。政府監督部門的各類驗收令他煩惱不已,原本預期在6月完成的并網工作一直到10月底才完成,時間的拖延使他十分焦慮。晟輝最終搶在年前并網,石經理認為民營企業的靈活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于如何靈活,他表示,如果是國企,肯定不會這么快。
晟輝最直觀的投入是在光伏電站的旁邊出資建設了一個110kV的變電站,用以將光電升壓后送往當地賀蘭220kV變電站。而國電集團、中節能的光伏電站是直接利用當地既有的110kV變電站,省下了這筆建設變電站的錢。
與其他的當地光伏電站一樣,石經理最擔心的是未來新上的項目標桿電價能否在0.95元/千瓦時以上。而按照現在的政策,阿拉善屬于一類地區,2014年起并網的電站只能享受0.9元/千瓦時的價格。“就算5分錢也要爭取,那可是很大的量。”石經理說。晟輝二期70MW項目已經拿到相關的批復,準備開工,如果能爭取到0.95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那晟輝二期的70MW電站就能增加利潤近1.3億元。
“發電站靠發電賺錢,限電麻煩就大了。阿拉善原來不存在棄光限電的情況,這并不代表未來不會。”晟輝阿拉善電站站長邱淑林對此十分擔心。在她看來,在光伏電站建設運行過程中,民營企業對于贏利要求更為迫切。不過她慶幸的是,阿拉善現在還沒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電站能夠滿負荷運行,發多少電上網送出多少。如果能保持這一狀態,晟輝阿拉善電站有望在10年內收回成本。
限電的隱憂
在晟輝的光伏電站內,20名員工全部是當地人,負責電站日常運行管理的站長邱淑林剛從阿左旗供電局退休。邱淑林的工作職責是確保電站設備正常運行。雖說電站已經實現自動并網發電,可上萬塊的光伏電池板幾乎每天都有零星的故障發生,必須安排人去現場檢修。邱淑林過去的同事朋友有時還能幫忙處理一些故障。不僅于此,邱淑林之前供職的阿左旗供電局負責其所在電站的地方調度工作,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電站發電的情況。
晟輝另外建設在青海格爾木的電站,就沒有這么幸運。2012年青海格爾木出現棄光限電情況,其電站棄光嚴重時達50%以上。
“阿拉善沒有大的用電企業,電網送出容量有限,等大量的項目跟進,限電是遲早的事情。”石經理提及此事有點擔憂。而且現實的限電事件就在眼前,2011年阿拉善新建的風電場至今還間或地被限制發電,只是那些風電場都接入的是隸屬于國家電網的西北電網。
國電阿拉善左旗光伏發展公司總經理宋占國介紹說,電站建成以來發電沒有受到限制,原因是對于電網來說,阿拉善目前的光伏裝機量較小。國電屬于第一批來阿拉善建設電站淘金的企業,阿拉善的第一個光伏電站就是國電2010年在這里建設的裝機5MW的金太陽項目電站。截至目前,國電系已經在阿拉善建成6個電站,總裝機量達90MW,占當地光伏總裝機量的1/3。
多煤多風的內蒙古,一直是全國大“電源”之一。與其他省份不同,內蒙古擁有兩張相互獨立的電網,即國家電網蒙東電網與蒙西電網。后者隸屬于內蒙古,是國內唯一一家獨立運行的省級電網,發電總裝機占內蒙古電力總量的60%。2002年的電力改革中,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為五大發電集團和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電網公司。蒙西電網成為兩大電網公司之外僅有的一張省級電網。蒙西電網覆蓋內蒙古中西部的8個盟市,阿拉善就是其中之一。阿拉善目前建成的光伏電站都接入了蒙西電網。
阿拉善盟輸電線路為蒙西電網220kV的最西端,由烏斯太開發區接入蒙西網后,分別輸送至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及額濟納旗。
屬于蒙西地方電網管轄區的阿拉善,雖然地域遼闊,但是能夠用于光伏電站并網的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并不多,能夠供光伏電站直接接入的110kV和220kV電站不足20個,且分布不均衡。光伏電站經濟性等要求決定了其離變電站越近越具有經濟性,盡可能靠近變電站,這給光伏電站的選址帶來困難。
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是,近年來,內蒙古發電能力翻了近8番,外送通道卻未增加一條??範?0余年,條條出省通道都拼力試過,但當地至今有電愁“路”,盡管年年鬧“電荒”。
蒙西電網曾經提出建設兩條超高壓線路,讓蒙西電網和華北網之間的網對網交流通道送電能力提升。這兩條超高壓通道在2005年通過專家論證,被寫進了2010年6月的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關于盡快解決蒙西電力外送難問題的建議》中,但至今未見落實。
對于當地電網來說,雖然輸送清潔能源一直是蒙西電網的主要任務,但是相對獨立的蒙西電網在裝機容量連續翻番的情況下并沒有增加外送通道,早已造成嚴重的“窩電”問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同樣價格從發電企業購電,建設新的輸電線路和變電站對于電網來說是額外的投入,而招商引資來的發電企業,并不會給電網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
阿左旗發改局副局長李忠茂一天要接好幾個光伏企業詢問電站建設情況的電話。2013年12月25日,他下鄉調研一天,次日,他的辦公桌上就又多了兩份光伏電站的投資意向性協議,其中有一份是國內某知名光伏企業與盟長簽字的,要求他協調選址。
“來的企業中,有被我們拒絕走的?!崩钪颐f,“有意向的企業很多,不能誰想來就來,來了沒有地方建設,建設后并不了網都是問題。這需要規劃?!痹诶钪颐磥恚肫筮€是比較有實力的,在當地投資建設電站是實實在在的,而部分民營企業,簽訂一個金額巨大的戰略合作協議后就沒了下文,并不是所有簽訂協議的企業都能夠讓項目落地。
愛康科技當年與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簽訂的投資額約28億元,土地使用面積約近500萬平方米的200MW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協議就沒有落實。有消息稱項目已經轉讓,截至2013年年底,阿拉善并網的光伏電站中并沒有該項目。
各種忙于上馬的光伏電站項目背后,是全國光伏電站裝機量的快速增長。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13年底,中國累計光伏電站裝機約10.8GW,其中青海3.21GW、甘肅2.83GW、新疆1.28GW、寧夏1.26GW、內蒙古910MW。國內專業光伏市場研究機構Solarzoom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以及正在開發建設的光伏項目總量達到130GW。
與此同時,并網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棄光限電問題,已經受到了國家能源局的重視。
去年10月底,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的函》,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將從原計劃的10GW上升至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項目將達到8GW。光伏電站裝機量的增加已經在行業預料之中,而其中的一張附表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該表對2014年擬建設光伏電站規模提出了初步安排,其中河北、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被加上了括號,該文件特別標注,在不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下,括號內裝機量才有效。這意味著,一旦這些地區出現棄光限電現象,將不能再申請新的裝機項目。
阿拉善的愿望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阿拉善主管經濟的政府部門領導看來,已經建成的光伏電站并沒有明顯拉動當地經濟。
一個10MW的光伏電站只需要7~8個人,其中3個技術人員、4個日常勤雜人員,且技術人員通常是發電站從外聘請,這對于當地的就業無法明顯改善。此外,光伏電站作為招商引資項目,按照當地政策將給予所得稅“三免三減”(三年免征、三年減征)的優惠,而一個10MW的光伏電站占地20萬平方米以上,占用時間長達25年,這讓地方政府覺得不很劃算。他抱怨說,建設電站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的沙漠,如果能夠加以開發利用也能有經濟效益。
正是出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考慮,阿拉善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全盟風電和光電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使光伏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當地除了規劃建設光伏電站之外,還將在現有的多晶硅產業基礎上,形成“硅材料-光伏電池-光伏發電”產業鏈。
當年把光伏產業帶到阿拉善的鋒威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為了促進就業,當地扶持已經停產近一年的鋒威多晶硅項目重新開工,并支持其在穩定多晶硅產能的同時,盡快上馬多晶硅切片、太陽能組件、光伏電站等項目,同時建設5GW太陽能電池生產線。
“我們會適當要求來阿拉善建設電站的企業使用本地的光伏組建產品,已經發文要求支持本地光伏企業化解產能走出過剩危機,阿拉善也準備出臺相關文件。從本地買光伏組件的價格不比從外地購買高,還能省去運費,何樂而不為呢?”一位當地主管工業經濟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李忠茂認為,從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來看,在阿拉善盟開發沙漠、戈壁灘太陽能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可以使廣袤的沙漠、荒涼的戈壁變廢為寶,實現阿拉善盟經濟乃至全自治區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經濟危機;稅收流失;稅收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3-0001-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制度障礙與政策研究》(08CJY043)。
一、我國稅收流失現狀及其危害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有限的管理能力成為稅收的束縛。對發展中國家的逃稅情況的研究表明,半數以上的潛在所得稅未能征收入庫的情況并非罕見,其他稅種也有些類似情況。我國這類研究資料比較缺乏,但同樣,應征額與實征額之間有較大的差距,稅收流失嚴重。有學者曾對我國逃稅的規模進行測算,結果令人震驚:在1995年至2002年中,我國逃稅規模分別為4473.95、4099.14、4358.44、4524.92、4440.31、4438.13、4320.56、3991.88億元,逃稅率分別為0.74、0.59、0.53、0.49、0.42、0.35、0.28、0.23。[1]最近,審計署公布的有關審計結果表明,由于企業存在著核算、申報不實等諸多問題,導致大量稅收流失。這不僅使得政府收入流失,稅收對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大打折扣,更降低了稅制的彈性。特別是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由于管理的原因,導致稅收收入相對額下降,要想增加收入,只有不斷地提高名義稅率和開征新稅,導致了高稅率低稅額的現象,也使得減稅面臨巨大困境。并且,從長遠角度看,稅收流失還會對國民經濟產生負面作用。因此,減少稅收流失是一項重要而又迫切任務。
二、稅收流失問題的原因
(一)公民的依法納稅意識淡薄
企業通過做假賬,多攤派費用,減少賬面利潤來減少納稅已成為一種風氣,公民的依法納稅意識淡薄。這固然與我國公民素質不高有直接原因,但是還有其他方面因素。
1.部分征稅人征稅觀念不正確。在部分“稅官”看來,我是“國家稅官”,我就有權管你,你不服,我有法治你,一副典型的“稅老大”的模樣。并且,某些地方人情大于稅法,只要人情到,好處到,一切都可以通融。這使得納稅人感覺社會主義稅收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苛捐雜稅”“橫征暴斂”并無本質區別,從而產生反感。
2.政府機關的財政支出不夠透明,甚至錯位。雖然我國人大每年都對預算情況進行審議和監督,但是絕大部分納稅人并不清楚財政收入有多少用于納稅人,有多少用于政府開支。如果納稅人看到的僅是政府機關漂亮的辦公大樓,寬敞的職工宿舍和高檔的轎車,他們就會感到即使依法納稅,也都被“當官的”揮霍掉了,故產生一種少繳稅甚至偷稅的動機。
3.稅收宣傳不得體。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稅法宣傳仍然停留在“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任務”、“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階段上,這使得納稅人誤認為稅收是政府無需付出取得的,稅收是一種絕對的權利,權利義務的不平等使得納稅人對征稅產生抵觸情緒。
4.偷稅懲罰力度不夠。納稅人看到:許多偷稅漏稅單位或個人并沒有被發現;即使被發現,受到的懲罰力度也很小,從而使依法納稅的人們有不公平的感覺,他們也改為不依法納稅。這種“示范效應”使不依法納稅成為普遍現象。一旦如此納稅人就不會因為不依法納稅而產生罪惡感。
(二)稅制設計不合理、稅務管理能力弱
1994年稅制改革進一步確立了我國現行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的雙主體稅制結構,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這可以從我國宏觀稅負不斷的提高中看出。據統計,從1994年~2002年,我國宏觀稅負率分別為10.96%、10.33%、10.18%、11.06%、11.82%、13.02%、14.07%、15.95%、16.40%。[2]但從稅收結構情況看,流轉稅和所得稅這兩個主體在結構上是嚴重失衡的,流轉稅比例過高,目前已達到稅收總收入的70%以上,而所得稅所占的比重則比較低,僅有16%左右,其他財產稅等輔助稅種也未調整到相應位置。同時,應該看到,我國稅務管理能力較弱,這使得稅制實施的效果不好。從實踐看,正是由于對法定的各個稅種缺乏管理能力,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稅制設置的初衷與實際運行情況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其結果首先是影響一定時期稅收收入的總量與結構。在這種較低的稅務管理能力下,要增加收入,政府往往必須不斷提高稅率和開征新的稅種,其結果必然使得稅制缺乏嚴謹的體系。我國稅務管理能力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征收系統信息化程度低,征管手段落后。首先,稅收計劃缺乏彈性,稅務機關的征收進度比照稅收計劃進行,很難做到應收盡收。其次,征收大廳沒有充分發揮其功能效應。雖然投入大量硬件設施,但其功能的應用有待于開發。如以計算機代替手工征收,雖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目前的軟件功能尚有欠缺,只是對納稅人簡單情況進行儲存,打印稅額及征收日報等,不能提供大量信息。對納稅申報資料的人工審核不但缺乏可比性而且還存在滯后性納稅評估,稅源監控信息在征管實踐中沒有被靈活地運用。特別是對未申報戶、欠稅戶缺乏很好的源泉控制方法,未能與工商、銀行、企業進行聯網。再次,征管數據沒能為稽查選案即使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2.管理系統信息化程度低,沒能有效地支持征收系統和稽查系統。管理系統是稅收征管體系的橋梁和紐帶?,F行的管理系統從稅源監控的廣度到深度都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而且信息化程度低,過多強調了靜態稅收資料的保管,忽視了動態稅收資料的采集。
3.稽查系統效率不高,沒能把稽查中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及時反饋給征收和管理系統?;槿藛T所占的比例不足,稽查力量有待充實,稽查的內容、方法也有應進一步完善。特別是目前稽查部門實行的“選案、稽查、審理、執行”一整套方法,雖然本意是要強化對稽查權力的制約,減少大規模稽查而增加的稅收成本,但在實際執行中卻出現一些問題,利用選案提供的數據不盡準確,影響了稽查工作的準確率。
4.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門之間的職責范圍劃分有時不甚合理,缺乏整體協調。表現在征管數據沒有能為稽查選案及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管理系統既缺乏相對獨立性又不能有效地支持征收系統和稽查系統;稽查沒能借助于征收和管理系統獲取選案線索,有針對性地實施專項稽查和重點稽查,同時,也沒有很好地做到把稽查檢查中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及時反饋給征收和管理系統。
5.征管工作在具體操作中缺乏一定的規范性。首先表現在稅務人員的素質、業務水平有待于提高;其次辦稅程序、手續、文書還不甚規范,稅務人員執法的規范化問題仍然存在。
(三)稅收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稅收法律框架,《稅收征管法》等稅收程序法的頒布實施,也進一步完善了稅務執法、法制監督、和法律救濟的制度體系。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新型經濟及相關法律的不斷涌現,稅收法制建設中不僅原有的問題日益突出,而且還暴露出新的矛盾。主要問題有:
1.稅收法律體系不完善。許多重要的稅收法律,如稅收基本法、稅務違章處罰法、稅式支出法、稅務法理法、納稅人權利保護法等還未出臺;稅收實體法內容滯后,稅種設計不合理。
2.稅法與相關法律存在明顯脫節,長期游離于整個法律體系之外。不僅《憲法》中未對稅收的開、征、停、減、免以及公平稅做出規定,稅法與行政法之間還存在矛盾。
3.稅收依法行政上存在明顯缺陷,稅收司法運行機制存在明顯不足。
三、稅收流失問題解決辦法
(一)提高公民的依法納稅意識
現代各種稅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公民的納稅意識,這種納稅意識一方面來自于納稅人的“覺悟”,另一方面來自于考慮到被抓住后會受到懲罰。公民的納稅意識很大程度上來自納稅人對作為正式制度的稅法體系的認同程度。如果納稅人能確認稅收用途正當,與自己享受的公共服務能聯系在一起,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影子價格”,并且能感覺到與其他納稅人相比,稅收是公平的。這個時候,納稅人對盡義務的意愿會大大加強。但是不少納稅人對征稅有抵觸情緒。要改變這一態度,一是要改變目前征稅人高高在上的錯誤觀念,使他們知道:正是公民的納稅,政府機構才能正常運轉,才能給公務員工資。二是要改變目前的稅法宣傳,不能只停留在“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任務”、“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類口號宣傳的水平上,而要使納稅人看到:稅收是他們為社會生活付出的代價,是為消費公共產品而支付的價格。稅收給他們生活中增加的,并不只是負擔。
要增強公民的依法納稅意識就要加強對違法納稅人的檢查和處罰,并將這些情況公布,以儆效尤。而這又和加強稅收管理是相聯系的。一個合理的稅制跟一個完善的稅收管理體系,應該使納稅人衡量逃稅的成本―收益后選擇依法納稅。 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解釋:
E(Y)=K[Y-T(Y)-P(m)m×Y]+(1-K)[Y-T(1-m×Y)][3]
其中, E(Y):可支配收入 ,Y:個人真實收入 , T(Y):稅收函數 ,m:真實收入被隱瞞比例 ,P(m):罰款率函數 ,K:逃稅行為被查獲函數 。
因此,理性的納稅人要使個人可支配收入最大化,預期的最優“逃稅”程度取決于稅率結構、逃稅被查獲概率以及罰款率結構。在其它因素不變情況下,逃稅程度取決于查獲概率K(檢查力度)、罰款率P(m)(懲罰力度)。因此,降低畸高稅率,加大查處力度和頻度,提高罰款率,均能減輕逃稅。而這些,是稅制設計和稅務管理所決定的。
(二)改進稅收管理
1.優化稅收征收系統。要實現稅收系統信息化,包括納稅申報方式多元化,納稅申報數據采集、處理、分析自動化,稅控裝置普遍化,稅款入庫無紙化,與相關機構實現網絡化。
2.管理系統信息化。管理系統信息化的重點,應該放在納稅信息的分析,存儲和與征收系統和稽查系統的相互銜接、相互交流上,建立管理系統與征收、稽查系統相配合、相促進的機制。只有逐步實現管理信息化,加大管理力度,最大可能地獲取納稅信息,縮小征納雙方的信息差距,實現合理有效的納稅評估機制,才能使征收、稽查系統高效運作。
3.強化稅收稽查,提高稽查水平。要加快稅務稽查的制度建設,規范稅務稽查執法的權限和程序,建立稅務稽查考核體系。稅務稽查要實現信息化,以征管數據作為稽查選案的依據,充分利用協查信息,使稽查選案更具有針對性,提高稽查效能。在稽查體制上應確定選案、稽查、審理、執行四分離格局,既能分解權利,又能明確責任,應強調在對稽查權力制約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稽查行為。
4.制訂規范的核定征稅程序。通過規范核定程序,可以有效地避免核稅的隨意性。具體要求包括:同一城市對核稅文書做出統一規定;核稅人員定期開展轄區業戶經營情況的調查分析及定稅后的跟蹤管理;逐步實現核定征稅由手工管理向計算機管理轉化。[4]
(三)完善稅收法律法規
加強稅收立法,健全稅收法律體系。這是推進依法治法、治理稅收流失的基礎。基本思路是:建立稅收基本法為母法,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相配套的稅收法律體系。
1.建立稅收基本法。稅收基本法是具有最高稅收法律地位的“母法”,規范稅收共性問題,統一、約束、指導、協調各單行稅法。可以為稅收執法、司法及其監督確立目標,提高執法、司法水平。
2.健全稅收實體法。稅收實體法是指規定稅收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的稅收法律規范。在我國現行的各稅收實體法中,除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外,其余稅收法規具有與法律同等的效力,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有稅無法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稅收的強制性,國家應該盡快將一些可以預見長期適用的稅種完成立法程序。
3.完善稅收程序法。稅收征管法是指規定稅收法律關系主體權利與義務履行過程的執行程序的稅收法律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案)》于2001年5月1日開始實施。新征管法充分考慮了稅收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影響,將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一個立法宗旨。但隨著形勢的變化,稅收法律關系主體權利與義務履行過程的執行程序還需要不斷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易行健,楊碧云,易君健.我國逃稅規模的測算及其經濟影響分析[J].財經研究,2004,(1):31-40.
[2]2002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Allimgham, M.and Sandmo, A..Income Tax Evas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2,(1):323-338.
[4]曾國祥.對我國稅收管理戰略目標和框架的構想[J].稅務研究,2002,(6):64-66.
Research on Tax Evasion Iss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Wei Guo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資源價格偏低和比價關系不合理,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利于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我國偏低的資源價格不能及時和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缺乏對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的過度開發、過度需求和過度浪費,造成廢棄物的大量產生和污染物的無度排放,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不到發揮,由此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粗放的,資源產出效率低。二是偏低的資源價格加劇了資源供求緊張的矛盾。從需求來看,資源價格偏低導致資源需求的過快增長,特別是不正常的投機性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從供給來看,資源價格偏低,影響了資源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此外,資源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還促使資源出口大幅增長,最終造成國內資源供給不足。三是資源價格扭曲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匯率上升的壓力。由于國內的資源價格被人為地壓低,多數低于國外水平,使得我國資源消耗型出口產品的成本很低。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始終保持在全球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帶來結匯壓力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際投機資本也會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資本項目順差,最終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壓力。
從長遠看,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價格關系尚未理順,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主要是通過價格信號的引導作用實現的。因此,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使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能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是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合理制定資源性產品價格政策,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關系,適當提高資源性產品價格,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構成,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的價格約束機制和補償機制,使其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是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三是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合理的價格機制和價格水平,不僅可以促使消費者節約資源,減少浪費;而且可以刺激經營者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必須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這是從體制機制上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客觀要求,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
四是有利于糾偏中國經濟日益加劇的內外失衡。當前,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局面已經十分突出,同時我國的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雙順差”的局面有所加劇。在內外失衡壓力下,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巨大。全球經濟形勢的緊張加上國內外經濟失衡狀況的惡化,使得原來準備有序推進的各種調控政策步履蹣跚。在這種情況下,破局的著力點需要轉移到價格改革上來。價格改革可以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來促進經濟失衡的緩解,減小人民幣大幅升值壓力。
總之,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既是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長期化價格管制是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最大障礙
當前,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面臨的障礙,除了我國二元經濟特征、資源壟斷經營體制還沒有打破、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外,長期化的價格管制措施是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最大障礙。價格管制及其成本財政補貼決不是宏觀調控的靈丹妙藥,而是與市場機制相悖的微觀干預,是以政府代替市場配置資源,是市場經濟發育的主要障礙。在一個有著深厚管制傳統而且管制也在現實發揮作用的國家,必須防止借干預之名回歸長期管制的舊體制之路。價格管制的巨大負面影響決定了其應當慎用。
1.造成了資源加工企業的政策性虧損,威脅到其生存與發展。由于成品油售價受到嚴格管制,煉油企業外購原油的成本上升不能向下游傳導,造成了煉油企業的政策性虧損。近兩年電煤價格持續大幅攀升,加上電廠脫硫成本增加,導致發電企業普遍出現虧損,發電企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部分發電企業出現資金周轉困難、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局面。應該讓全社會來分擔油價和電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和壓力,而不能僅僅由某一個環節來承受,更不應僅讓國家財政來補貼。
2.價格管制造成事實上的中國補貼世界、窮人補貼富人?!爸袊圃臁碑a品暢銷世界,除勞動力廉價因素外,所使用資源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偏低的資源價格提高了“二高一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造成這些產品的大量廉價出口,等于在間接補貼世界。現在境外資金正在進駐到內地各種能源消耗領域,例如石油石化下游領域、依靠油運轉的工業加工領域,最終以鋁、鋼等工業制品的形式走出國門,境外資金便可滿載而歸,這無異于變相對中國能源資源的掠奪。價格管制也造成國內不公平的跨地區轉移支付,因為目前我國多數煉油廠分布在中部地區,而成品油消耗最多的是東部發達地區,價格倒掛的結果是欠發達地區補貼了發達地區。通過價格管制和財政補貼形成的低油價,實際上使有車族得到了實惠,而政府和無車族間接承擔了有車族的成本。目前部分地區的油、電、煤供應緊張與價格管制不無關系。
3.價格管制對節能減排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我國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相對落后的煤炭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壓力,隨著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已經變成煤煙與機動車尾氣混合型,這種狀況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在一個物價整體上漲的環境里,能源價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對便宜,必然促使消費者增加能源消費,甚至可能用能源去替代其他價格已經上漲的商品,放大能源需求增長。低價能源為高耗能企業創造了更大利潤空間,造成低效和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在強勁的能源需求面前,行政手段對控制高耗能行為無能為力,只要能源價格不漲,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興趣就不大,節能減排就沒有動力。
4.價格倒掛導致出口增加、進口減少,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供求緊張。成品油價格倒掛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外價格倒掛,二是批零倒掛。持續加劇的價格倒掛現象,意味著進口大門已經關閉,使得國內加油站再次陷入油源緊張的困境。油價管制也造成進口成品油以保證國內供應的中石油、中石化更多的政策性虧損,進口積極性大大下降。相反,由于國際市場高油價的刺激,部分企業不顧國內資源緊缺的現狀,為追逐利潤開始加大出口步伐。電力市場也存在類似情況,目前發電用煤的價格已經放開,但電價還由政府管制,2007年以來的情況是電煤價格大幅上升,造成發電企業虧損加劇,企業就會少發電以減少虧損,這勢必使電力供不應求的狀況更加嚴重。價格管制必然導致供求結構失衡,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價格放開的條件下,管制措施難以實現預期目標。
5.價格管制對抑制通脹的效果有限,反而會加大中長期的通脹壓力。雖然目前成品油、電力等一些重要資源的價格被管制,但是其他未被管制的物品如煤炭、鐵礦石等上漲帶來了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很多石油石化產業鏈下游的化工產品也都出現了價格上漲現象;進口價格指數趨于上升,輸入型通脹壓力有增無減,這與其他國家沒有進行價格管制、從而成本上升較快有關。由于部分資源品價格被管制,導致中下游行業承受成本能力有所增強,但這種承受成本的空間往往被不受管制的資源品所占用,導致其出現更大漲幅。
6.價格管制會強化行業壟斷,損害企業效率。目前我國石油行業呈現明顯的寡頭壟斷局面。在政府定價的情況下,投資放開還不足以吸引外資和民營進入,國企一家獨大,越做越大。因為當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時,價格管制不能為企業提供一個相對確定、可預測的商業運行環境。只要政府愿意,國企是可以虧損的,資金鏈也是不會斷的。目前的油價倒掛對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來說只是短期影響,最終政府會被迫調價或補貼。成品油調價滯后的犧牲者必然是民營油企,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則趁機低價收購,加強壟斷,成就中長期壟斷利益。價格管制還會造成企業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由于相對壟斷的市場地位和價格管制,石油國企的精力必然放在和政府討價還價上,放在要求政府提高價格和增加補貼上,而不是依靠改善管理、技術創新、優質服務來提高贏利。長期而言,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替代不確定性,如果由于價格管制造成低效率的石油國企和石油消費,最終的受害者一定是消費者。
逐步放松價格管制、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總體思路應以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為目標,以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為導向,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節約和綜合利用為核心,以水、電、油氣、煤和土地等重要資源的價格改革為重點,以強化外部效益的內部化為手段,以兼顧公平和社會穩定為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現階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重點工作
1.加大水價改革力度。全面推進水價改革,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加大水資源費征收力度,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并適當提高征收標準;推進農業用水價格改革,推行面向農民的終端水價制度,逐步提高農業用水價格;合理提高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價格,加快推行階梯式水價、超定額加價等節水型水價制度,對非居民用水要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用水管理,以鼓勵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節約水資源;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盡快把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到保本微利水平;研究建立國家水權制度,探索建立水權市場,利用市場機制優化水資源配置。
2.深化電價改革。積極推進電價改革,必須著力解決電價形成機制不合理的問題,改革電力定價方式,進一步理順電價關系,對現行的低類別的電價,在保持價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應按照補償成本、公平負擔、合理盈利的原則逐步理順價格,使價格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以提高全民的節電自覺性。應區分自然壟斷與非壟斷環節,逐步建立起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配電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并監管的價格形成機制。為此,要加快推進上網電價改革,將上網電價由政府制定逐步過渡到由市場競爭形成;改進和規范輸配電價格管理辦法,形成合理的定調價機制;改革銷售電價的分類和結構,形成有利于公平負擔的銷售電價定價機制。
3.完善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堅持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的方向和原則,建立既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又考慮國內市場供求、生產成本和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建立石油企業內部上下游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相關行業的價格聯動機制、對部分弱勢行業和弱勢群體適當補貼的機制;適時提高成品油價格,加快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的改革步伐,改變原油、成品油價格倒掛的現象。要針對天然氣價格水平偏低的狀況,進一步改革燃氣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提高天然氣價格,建立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理順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關系,建立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調整的機制,實行定額用氣、超定額加價政策,以鼓勵燃氣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促進天然氣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4.全面實現煤炭價格市場化。進一步建立市場化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政府逐步淡化對煤炭價格形成的干預;研究建立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構建反映煤炭完全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反映煤炭資源成本、生產成本、安全成本和環境成本;改進煤炭訂貨方式,推行長期交易合同;加強價格監測,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務系統;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煤電價格的良性互動。
5.完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認真落實土地保護制度,運用價格機制調控土地,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嚴格控制行政劃撥用地范圍,擴大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范圍,減少協議出讓土地的數量;建立規范的基準地價確定和公布制度,以及協議出讓土地最低價制度。改革征地補償辦法,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綜合運用價格調控手段,嚴格控制各類建設占用基本農田;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機制,推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二)努力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創造有利的體制政策環境
1.加快推進相關領域的體制改革。加快水利工程供水和城鎮供排水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進程;繼續完善電力廠網分開的改革,積極推進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的改革,穩步發展電力市場,為深化電價改革創造體制條件;深化成品油流通體制改革,促進我國石油市場體系建設,規范石油現貨市場,趨利避害、善用期貨市場;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節約利用土地;深化資源型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國有能源企業集團,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2.深化資源財稅制度改革。主要思路是提高資源稅(費)率與改變資源稅費征收方式雙管齊下。一方面,提高資源稅率和資源費,通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增強其解決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生態改善、污染治理、土地復墾、水土流失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公共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改變資源稅費征收方式,把從量計征為主轉向從價計征為主,從量和從價計征相結合,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從資源富集地區分享資源溢價收入的機制。要利用稅收政策,合理控制我國資源產品的出口。提高各種涉及環境保護的稅、費征收標準,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擇機出臺燃油稅,促進節約用油,體現多使用者多交稅的原則。
3.打破資源性行業壟斷經營。在重要資源行業壟斷格局沒有改變、政府監管體制和方式改革不到位的條件下,簡單地放開煤炭、油、氣、電力、水等重要資源產品價格,而沒有放寬部分資源壟斷領域的市場準入以培育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與機會,可能會固化資源壟斷行業的利益剛性,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將很難起到有效調節市場供求、刺激經營主體節約資源等目的,甚至反而可能放大資源壟斷部門對價格的支配力,為該行業壟斷企業進一步增加利潤大開方便之門,這違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初衷。因此,必須加快資源壟斷行業的體制改革,放寬部分資源壟斷領域的市場準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資源在不同行業、部門、地區之間自由流動,形成全方位的競爭格局。
4.進一步明晰并完善資源領域的產權關系。完善現有法律法規,使中央政府通過提高資源開發稅稅率、健全資源開發秩序相關制度來行使包括資源開發權、收益權等在內的所有權,真正把法律規定的資源國家所有權落到實處。一級市場上,將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落到實處;二級市場上,建立完善的產權交易制度,實現產權按照市場規則交易流轉。
5.建立完善資源儲備制度。為確保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平穩運行和戰略安全,有必要建立健全戰略性物資儲備制度和價格調節基金制度,以有效應對資源產品價格異常波動,應對戰略性需求和安全性需求,確保價格總水平穩定。建立戰略性物資儲備制度,有助于確保能源的正常供應,防范不確定因素引起的能源供應緊張,保持能源供應及價格的相對穩定。建立價格調節基金制度,有助于在緊急情況下,政府可運用調節基金干預能源市場價格,實行臨時價格補貼等措施,平抑和調控突發性能源價格異常波動,維護社會的穩定。
6.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實質是對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資源性產品漲價意味著中下游企業和居民支出負擔增加,尤其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產生很大影響。政府應抓住當前財政增長較快的有利時機,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社會公眾的承受能力,并配合實施減稅等政策緩解上游漲價對中下游企業和居民的沖擊,確保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不因價格上漲而下降。
(三)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需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
1.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要建立健全價格法律法規體系和科學有效的價格管理體制,加強和改善國家對價格的宏觀調控,注重運用稅收等經濟手段引導價格。同時,應注意到在競爭市場不成熟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過度推動市場化改革,忽視對重要物資的計劃調控和民眾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將付出巨大的社會代價。資源價格改革要與我國資源行業發展現狀相適應,既要穩步推進市場化進程,又要發揮政府的監管和調控作用。
2.要根據宏觀經濟環境統籌考慮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時機。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出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措施的進程及力度一定要做到“有控制、有步驟”,要在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謹慎、適度地把控制資源市場化改革進程和社會各界的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為避免過快放開市場價格可能引起的社會震動與摩擦,資源產品價格改革要因勢利導、穩步推進,分步實施、分類進行漸進式改革。
3.要協調好政府定價與市場定價之間的關系。相當一部分資源性產品涉及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利益,或帶有準公共品性質,政府需對其總體價格水平進行管制以確保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不是否定政府定價倡導市場定價,而是通過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節約,進一步理順價格體系和完善市場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前提下,通過協調政府定價與市場定價之間的關系,平衡好國家宏觀價格控制和市場微觀放活之間的關系。
4.要處理好各經濟主體的利益關系。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與企業、不同地區之間、生產方與消費方的多種利益調整,處理好各方的利益關系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價格改革過程中,漲價的成本應由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公平承擔。
RMCM:2016年上半年公司的銷售情況怎樣,是否達到預期?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鐵拓機械:鐵拓2016年上半年銷售情況在我們的預期之中,同比略有增長。我認為鐵拓近年來逐步形成了品牌效應和業內良好的口碑,這是公司在整體環境不利的形勢下能有穩步表現的主要原因。
泰安岳首:2016年岳首的銷售量比前兩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雖然這兩年宏觀經濟存在下行趨勢,許多地方單位經營困難,但是由于國家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入,施工領域的大型央企的業務仍在延伸并擴大,而我們與中鐵工、中鐵建、中交系統、中水電、中建、中材、中冶等央企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合作,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因此受益較多。
山東貝特:2016年上半年,我們的瀝青攪拌站銷量是25臺(套),相對于其他產品,瀝青攪拌站的表現略低于預期。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今年公司出臺了新的客戶評價系統,該系統對客戶的實力、付款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徐工道路:2016年1~5月份銷售情況還是令人比較滿意的。徐工道路對瀝青攪拌站產品加大了核心技術的研究,追求更加精致的產品質量,能滿足更多特殊施工類型對設備的要求,如環保型、溫拌等,再加上徐工道路產品成套化的帶動,徐工瀝青攪拌站性價比高的特點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市場口碑大幅度提升,這些因素促使銷售情況達到公司的預期,圓滿完成了公司預定的銷售計劃。
亞龍筑機:2016年上半年,亞龍筑機已完成全年銷售任務的53%,比去年同期增長28.6%。公司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經營好于預期。
RMCM:目前,公司的主要銷售區域是哪里?主導產品有哪些型號?影響因素是什么?
泰安岳首:公司的出口占銷量的比例較大。在海外市場,南亞、中亞、非洲地區銷售的產品都在2000型以下,以1000型、1500型為主;國內市場上3000型、4000型的銷售有明顯增長,其中中原地區以及新疆、湖北、山東、河北、河南、四川、重慶、貴州這幾年的銷售情況良好。我認為今后3000型、4000型及2500型將會是養護市場的主導產品,這與攤鋪機、壓路機比較匹配,市場表現與工程項目的工期聯系緊密。
山東貝特:在2015年售出的瀝青攪拌站中,3000型以上的型號居多,2016年則是3000型及以下占比較大。我認為這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工程量有所減少;二是前幾年國內工程機械需求量很大,很多廠家將技術不成熟的4000型攪拌站推向市場,擾亂了整個瀝青攪拌站市場,導致有些需要大機型的客戶對國內產品失去信任,轉而采購國外品牌。
徐工道路:目前,我公司銷售的瀝青攪拌站產品中所占比例較大的是中型瀝青站,這主要與工程類型有關。由于大規模基礎投資越來越少,開工的工程主要為國內公路改擴建、公路養護類等,公路建設逐步從“建”向“養”轉變,因此。
亞龍筑機:在國內市場上,公司目前所售的產品以大型設備為主。這說明國內用戶的生產和施工工藝日趨成熟,大型設備雖然初期投資較大,但是設備本身性能更穩定,技術更先進,施工更便捷,長期來講具有較好的使用效益。
RMCM:隨著國內道路養護市場持續走熱,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關注熱再生技術和設備,因此近年來拌和站產品的功能和性能在逐步發生變化,其中熱再生功能及其技術指標在不斷進步,貴公司在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南方路機:行業非常重視廢舊瀝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及熱再生設備的發展。南方路機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近15年的設計制造與生產經驗,并擁有良好的市場和口碑。其中RLB系列瀝青混凝土廠拌熱再生設備采用歐洲全新技術,結合了國情,具有獨立知識產權。該系列可采用升級改造方式,通過對已有的設備添加再生功能模塊,擴展設備的應用場合并獲得更大效益。
南方路機的熱再生設備具有的特點如下:穩定可靠、技術先進、加熱安全、計量精確、智能控制;獨特的加熱方式,避免RAP加熱過程中瀝青老化;煙道、出料口等多點的溫度監測,保證出料溫度及生產的安全性;回收料燒損、藍煙排放、附加污染等指標,達到并優于國家標準;最大熱再生料添加比例可達50%,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鐵拓機械:熱再生設備是鐵拓的強項,鐵拓從2005年就進入了這一領域,因此,目前在熱再生領域鐵拓的產品具有較大優勢,也是公司力推的產品系列。
泰安岳首:高速公路瀝青舊料添加設備我們做的還比較少,公司做的比較多的是針對市政道路以及二級、三級公路的設備。熱再生中的舊料添加、復原狀態、回收物料的各項性能與原生材料的狀態性能有很大區別,各地區對公路等級的要求不一樣,檢驗標準也不統一,舊料的使用范圍、應用標準、壽命等方面區別較大。因此,產品的應用一定要結合各地公路發展的進程。
山東貝特:我公司每年都有幾臺(套)廠拌熱再生設備的訂單。2016年我們跟山東省路橋集團公司設備研發中心達成合作協議,山東省路橋集團旗下的瀝青攪拌站以后都將配套我們的再生站。通過合作,我們的新產品、新技術可以馬上拿到現場試驗,他們的想法也可以通過我們廠家付諸實現,這種高效合作將給產品的技術水平帶來很大提升。目前,我們已經合作完成了2臺再生設備的配套,另一方面還在加大溫拌瀝青及路面養護機械設備的研發投入。
徐工道路:徐工在舊料再生技術于國內興起之初就已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深入研究,成功研制出XRP80、XRP130及XRP160三款廠拌熱再生設備。目前,徐工廠拌熱再生設備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道路施工工程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徐工還推出了XFP系列瀝青發泡設備,配合廠拌熱再生設備可以將廢舊回收料添加比例提高到50%以上。徐工仍然會繼續加大這方面的研究投入,完善產品系列,提升產品先進性。
亞龍筑機:公司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再生研究專項小組,開始研發再生設備與技術,通過持續研發、改進、優化和完善,在2013年推出新型瀝青再生設備。2014年亞龍筑機推出的再生設備深受市場青睞,實現銷售近8臺(套);2015年亞龍公司的新一代再生設備融合瀝青發泡溫拌技術,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
RMCM: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拌和站在智能、綠色、人性化方面的技術特點已成為企業有效提升競爭力的突破口,企業做出了怎樣的努力,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南方路機:南方路機瀝青攪拌設備在環保性能上的提升和創新有幾個方面:首先從設計理念上基于環??紤],整個原材料系統建立環保料庫,后臺進行綜合調配,在上料過程中就將灰塵控制??;其次在烘干技術上,利用精準的先進軟件和實驗室配合分析計算,合理布局烘干滾筒內部的提料葉片,通過對料流、料簾、火焰和熱氣流的模擬分析,將技術成果應用到實際當中。骨料進行充足的熱交換,從而最大程度利用燃料;三是推出溫拌瀝青也就是用泡沫瀝青方式,利用物理過程進行攪拌,南方路機始終致力于發泡技術的研發,盡量把泡做小,降低拌和溫度的同時,攪拌瀝青過程中產生的瀝青煙也少了,碳排放量也就降低了;四是南方路機推出了室內攪拌設備,把整個瀝青攪拌站封起來,起到降噪除塵的作用,但該設備也是基于用戶需求來定制,“環保不等于環包”。五是已經向市場供應廠拌熱再生設備近十五年,技術工藝不斷細化提升。六是南方路機成品料放料門處,設計了藍煙和灰塵清除系統;七是從原材料上,南方路機一直致力于將砂石骨料做到精細化,從源頭上解決因為骨料品質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傊?,南方路機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分別提供結合當地實際需求的整體環保實際方案。
再說產品的智能化。南方路機互聯網云平臺,能夠利用現有的無線3G網絡,將設備在一線發生的實時圖像,第一時間傳送回南方路機遠程監控中心,通過總部工程師的及時診斷,提出及時有效的處理方案。同時,南方路機互聯網云平臺,通過授權實現對各地運行設備的24 h在線實時跟蹤和健康監控,監視設備的作業情況和機器性能變化,預測預警故障的發生,出現故障及時報警,變被動維修為預防性維護。
鐵拓機械:由于全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政府和輿論都對瀝青攪拌行業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提升攪拌站的環保性能可以從攪拌站生產中產生的粉塵、噪音、尾氣等具體環節入手加以控制,每一個具體環節達標后,攪拌站整體自然可以滿足環保要求,而且這種方案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更大優勢。我始終認為,瀝青拌和站的研發和設計不應忘記初衷:成品料的質量更高、更好、更穩定。這也是鐵拓長久以來追求的最高目標。
泰安岳首:岳首是國內瀝青攪拌站整機制造廠家中最早提出“環?!备拍畹纳贁祻S家之一,早在2006 上海寶馬展中,岳首既已展出環保型瀝青攪拌站,換句話說,岳首研發環保站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目前,城市型和模塊化瀝青攪拌站就是岳首在環保型攪拌站方面取得的成果。
徐工道路:徐工瀝青攪拌站在綠色、智能、人性化等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沿,率先研發的智能生產管理系統、智能故障診斷系統,使產品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遠程智能監控和管理,實現了故障智能診斷及分析處理。徐工研發的溫拌泡沫瀝青生產設備,大幅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有害氣體的排放。徐工道路的瀝青攪拌站還實現了一機多能,可生產原生熱拌瀝青混合料、溫拌瀝青混合料、再生瀝青混合料、溫拌再生瀝青混合料,真正達到了綠色、環保。
陸德筑機:隨著社會各界對于環保的關注愈發深入,政府主管部門對于施工設備排放標準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作為一家集設計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本著對社會、用戶負責的態度,陸德筑機在除塵、排煙等方面嚴格按照國家環評要求設計瀝青攪拌設備。陸德筑機沒有采用將拌和站封閉起來的方法,而是通過其他技術措施消除瀝青煙、粉塵及噪音對環境的污染,例如在冷料系統采取了設置全密封裝置并引風除塵的措施,以控制揚塵;拌和樓采用通道密封加引風負壓形式杜絕粉塵泄露;多余回收粉采用集中儲存與加濕攪拌雙結合的處理方式,解決回收粉料排放帶來的粉塵污染;采用高效環保布袋除塵器,使尾氣排放優于國家標準;通過消聲、隔聲、減振等措施,顯著降低噪聲。我們嚴格依照國家環評要求來設計拌和站,粉塵排放、噪音以及有害氣體排放全部滿足國家環評標準的要求。
亞龍筑機:亞龍筑機的城市商品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將現代攪拌技術、信息智能技術、環保技術及城市藝術高度融合,實現了環保與效益兼得。鎮平縣市政管理處主任仵澤峰曾贊嘆說,他們經過廣泛的調研考察后,之所以選擇亞龍筑機公司的新型環保站,就是因為這個設備不僅好用,而且揚塵、煙氣、噪聲、能耗、操控系統設計能夠有效地解決粉塵和煙塵排放、噪音干擾、能源消耗、操控安全人性化等問題,營造潔凈無塵的生產環境;設備放在城市周邊,本身就是一個靚麗的風景。
亞龍筑機的生產經營專業管理系統已投入使用,這是信息化、數據化管理的升級,它讓攪拌站的銷售、生產、運營、數據統計、決策分析、信息溝通等實現規范化管理。該系統有完善的多點監控子系統,可隨時監測各關鍵設備的工作狀態;同時可選用GPS定位系統及遠程數據傳輸系統,進行遠程程序升級、故障診斷與處理,保證設備可靠運行。
RMCM: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商品化生產、城市型瀝青站需求也會越來越多,貴公司如何看待這個動向?
鐵拓機械:在市場應用方面,我認為今后大中城市附近的拌場會逐步集中,將按照供料區域分布在城市周邊的少數幾個地方,每個拌場會集中多臺(套)拌和站,就近給一定區域供應瀝青混合料。這樣可以將污染和噪音問題集中起來,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便于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除此之外,只要能解決產能的分配,拌和站集中起來還會在設備的成本節約、日常維護、原材料采購及質量控制方面帶來很多益處。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采用的都是這種集中生產的模式,因此國內拌和站零散分布于城市周邊的這種缺乏統一規劃的模式可能會被逐步取代。
泰安岳首:從長遠來看,城市型環保攪拌站需要一系列系統的辦法來提高環保水平,并且不能把一個污染引發成二個污染。真正的城市型環保拌和站應該無基礎、占地面積小,同時要實現環保。民族企業有責任擔當,環保無污染攪拌站將是城鎮化發展對設備提出的要求,在這方面,岳首人一直在努力做到最好。
山東貝特:這是行業今后發展的大方向,國外都是在一個城市周邊做詳細規劃,固定配置幾套攪拌站,稱為網絡化布置、工廠化設計。城市型攪拌站對環保性能有很嚴格的要求,不過現在還沒有標準,各企業的理解也不太一樣。我們目前以客戶的需求為標準,按照現行的標準建站,并按照客戶對粉塵、瀝青煙、噪音處理的要求來設計環保系統。我們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客戶群量身定做了多種方案。
徐工道路:城市型瀝青站也就是環保型瀝青站,可以隱蔽于城市中。由于城鎮化會帶來土地資源緊缺,而攪拌站生產需要很大的土地空間,即使在城市內可以審批到土地使用權,但使用成本高昂,這無疑會增加用戶的生產成本。此外瀝青攪拌站生產時需要原材料、成品料不斷進出,因此大型車輛過往繁忙,這必然會給附近居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較大影響。
城市型瀝青站未來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考證,這有可能是個例或特別需求,我公司在這方面已進行深入研究,關鍵技術已經掌握,可根據使用單位的要求量身定制。
陸德筑機:對于城市型拌和站,陸德筑機擁有完整的技術儲備,只要政府的相關標準出臺后,陸德可以立即推出更加環保、適于城市內使用的工廠式瀝青拌和站。我們的工廠式瀝青拌和站設置有獨立料倉,每個料倉都加裝了除塵裝置,從原料環節就開始進行除塵。分料過程是在內部封閉進行,可以達到滿意的除塵降噪效果。
“十三五”開局之年,陸德筑機除了繼續加強瀝青拌和站的環保和質量技術研發外,還引進日本破碎機技術,推出了國內領先的再生破碎設備。
RMCM:“一帶一路”是國家提出的戰略規劃,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陰晴圓缺歷來緊隨國家政策,那么在出口方面,貴公司有怎樣的計劃?對于未來行業整體的發展勢頭您有怎樣的看法?
南方路機:出口一直是南方路機銷售的重點之一,依托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大通道,南方路機的海外市場發展布局正在逐步推進。2016年5月,南方路機為瑞典客戶設計制造的LB1500型澆注式瀝青攪拌設備,在南方路機廠區內預裝調試成功。這一設備是南方路機出口歐洲的第10套瀝青攪拌設備,也是南方路機專為瑞典客戶量身打造的澆注式瀝青攪拌設備。能夠在瀝青技術發展相當成熟的歐洲市場獲得瑞典客戶的訂單不僅是南方路機多年來深耕歐洲市場的一大成果,也是南方路機技術實力最佳體現。在國際市場上,南方路機產品早已在非洲、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立足,而進入歐美市場才更有意義。
鐵拓機械:鐵拓在海外銷售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公司海外銷售的機型主要以1500型及以下的產品為主,銷售情況比較穩定。
海外市場的交易成本和風險在增加,前幾年都是國外用戶全額付款后,廠家再出貨,現在一些海外客戶開始使用遠期信用證,而且期限甚至達到36個月,這對于廠家來說風險太高。我們公司目前做過的最長的期限是20個月,時間再長我們就不做了,變數太多,風險不可控。
泰安岳首:岳首對重點市場進行了切分、細化,調整人員結構, 按三個層面的客戶群體制訂了不同的營銷辦法。在國際貿易方面,岳首近年來持續產品優化升級,以內部提升帶動外部貿易,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中亞五國、外蒙古、俄羅斯、加拿大、北歐、中非、南亞等區域或國家的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已在馬來西亞設置洲際辦事處和快速響應服務中心。
徐工道路:徐工集團一直致力于開拓海外市場,已建立了完善的海外銷售服務體系,海外銷量也在逐步提升。徐工一直響應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從2016年1~5月份的銷售情況看,徐工切實地把握住了這個契機,同比銷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出口訂單也逐步增多,已出口至肯尼亞、馬達加斯加、塞內加爾、喀麥隆、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等諸多國家。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實施,相信出口業務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我們計劃在現在的基礎上加大出口型產品、海外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提升出口份額。
亞龍筑機:“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亞龍筑機在過去10年已經進入了大概二十幾個國家的市場。在俄羅斯、蒙古、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建立了經銷、服務與配件保障網點?,F在,亞龍正在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并已和新加坡、柬埔寨、泰國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回顧與總結
在這次耗時近兩個月、行程幾千公里、足跡遍及七省的瀝青攪拌站企業走訪中,我們親眼目睹了生產車間的狀況,這是企業運行情況的縮影,是能真實反應其狀態的鏡子;親耳聽到了行業大佬的聲音,其中不乏侃侃而談與閃爍其詞;親身感受了企業對市場環境的焦慮和對技術發展趨勢的熱切關注。走訪結束后,回顧此行的點點滴滴,我們收獲良多、感觸良多,將之整理之后,匯總于以下兩大方面。
一、行業問題
工程機械市場已從波峰滑落到波谷,這個市場曾經被認為是潛力巨大的“藍?!笔袌?,而如今已變為“紅海”,甚至是“血海”。受其影響,瀝青攪拌站市場的表現近幾年雖不至于哀鴻遍野,但也是差強人意,而行業存在的弊端始終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1)門檻低、企業數量多
瀝青攪拌站雖然是筑養路工程中的核心設備,其性能對瀝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其技術與生產門檻卻不高。據估計,目前能生產瀝青攪拌站的企業,在全國有100余家,其中不乏被業內人士稱為作坊的企業,這些企業甚至沒有固定的員工和辦公地點,只在接到訂單后才臨時招聘員工,租借加工場所,組織生產。還有一些企業接到訂單后,自己并不生產而是整體外協,只貼牌,這種情況也不鮮見。真正有實力獨立完成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全過程的企業恐怕不超過總數的40%。其緣由跟產品的技術門檻不高和市場與用戶不成熟密切相關。
(2)買方市場不成熟
目前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設備買方層次差距較大,既有高大上的國字頭企業,也有獨霸一方的區域龍頭,還有數量巨大的個體經營者。總體而言,我國公路建設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這個市場體系并不健全,市場分割、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嚴重,監管體系嚴重滯后,因此它還只是初級的、低層次的不成熟市場。由此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用戶對設備品質要求的差異極大。有瀝青攪拌站企業就談到:“曾有用戶明確提出,買一臺瀝青攪拌站只要湊合干完一個工程就行。”此類用戶大多屬于拿到分包工程的投機者,他們幾乎不考慮高價質優設備的可靠性高、壽命長、更有利于保證工程質量、售后服務及時的優勢,他們購買設備的主因僅僅是價格。在目前的買方市場,這類用戶的數量不在少數。
(3)價格戰若隱若現
說到價格戰,沒有一家企業公開說“喜歡”,大家都表現得很痛恨。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中小企業在打價格戰,不惜以犧牲產品品質為代價來獲取訂單。采訪中就有企業感嘆:“一些品牌并不認為自己是在打價格戰,因為他看到市面上還有比他報價更低的?!眱r格戰是一種惡性競爭,無疑會導致行業畸形發展。企業不應忘記前幾年的教訓,行業里大范圍的價格戰導致的結果雖稱不上白骨岑岑,可至少也是血淚斑斑。
二、技術焦點
(1)熱再生技術
早在十年前已有一些企業開始在廠拌熱再生領域投入資金與人力,目前很多企業都在技術水平和制造工藝上有了一定的積累。隨著養護市場的急速擴大,熱再生設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有人用夸張的一句話說明了熱再生設備的重要性:“不能生產熱再生設備,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瀝青攪拌站的!”
(2)節能減排技術
在節能方面,由于瀝青攪拌站是能耗大戶,大中型設備動輒需要數百千瓦功率,以噸計算的燃料消耗量,因此提升節能技術、減少能耗對于用戶有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在減排方面,由于環保意識已深入人心,筑養路設備中的“排放大戶”――瀝青攪拌站備的排放水平備受關注,因此提升這方面的技術水平既可以作為產品的賣點,也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品牌美譽度。
(3)全環保型拌和站
近年來,封閉的工廠式全環保型瀝青攪拌站發展迅速,也備受關注,不同品牌對環保瀝青拌和站的設計理念大相徑庭,生產者本身及外界對于它的評價褒貶不一。其實,新型環保技術具有很多優勢是值得肯定的,但應避免僅對優點夸大其詞,而對缺點閃爍其詞,甚至避而不談,我們不希望以美好愿望為出發點的技術創新最終事與愿違。
生存的必須、同儕的壓力、市場的殘酷、機會的稀缺、行業的期許是企業們必須跨越的障礙。采訪時談及這些,企業們雖言談謹慎,卻也信心十足。由此,我們也堅信,目前的困境終將被擺脫,所有的艱難終將化作成功路上的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