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6:5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保護歷史遺跡的建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區域概況
抗戰時期,重慶為戰時首都,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搬遷至此,是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二戰時期,它作為中國的戰時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遠東戰場的指揮中心名揚海內外,同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一起被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歷史名城。八年抗戰,為重慶留下了數以百計的抗戰陪都文化遺址。
歌樂山山洞片區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西南部,區內林木茂密,被譽為“山城綠寶石”;時期,隨著政府西遷,山洞地區行政機構、要員公館林立而成為事實上的戰時行政中心,被譽為“小陪都”。
二、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根據普查,確認的旅游資源單體共 98 處,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旅游資源的分類,山洞所占主類資源的匯總情況統計如下(表 1)。
從表中可以得出,山洞人文資源遠大于自然資源的比重,其中遺址遺跡類比重超過 50%,歷史文化價值頗高,是旅游開發的重點所在。
二、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一)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突出
山洞片區含有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既有歷史文化類資源,又有自然生態類資源,是一個鄉鎮、山地森林、抗戰陪都文化集中的區域,最突出的幾大類資源是抗戰陪都文化、袍哥文化、山地與森林景觀。而本區因其歷史原因,抗戰陪都文化名區久負盛名,在大文化背景下,每一類旅游資源都具有突出的特點和性質。無論從整個區域的知名度還是部分景區景點的知名度,山洞抗戰文化遺址在全市甚至全國、海外都有較高的聲譽,如官邸、美齡樓、馬歇爾公館、林森公館、美齡舞廳、林森墓等。
(二)自然旅游資源以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上的山地森林景觀為主要代表
山洞背靠沙坪壩區天然大氧吧――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洞地區植被密集,空氣清新,具有豐厚的山林鄉村資源,自然資源覆蓋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域風光和氣象氣候四大主類。
(三)人文旅游資源以陪都文化為突出代表
山洞地區人文資源相對突出,擁有范圍覆蓋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和旅游商品四大主類。據統計,山洞轄區抗戰文化遺址共79處,現存遺址36處,包括市級文物6處,區級文物 15 處,待定文物 15 處(保存完好但未定級的 11 處,急需修復且未定級的 4 處),其余 43 處已被毀。由此可見陪都旅游資源類在人文旅游資源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三、開發現狀
(一)文物遺跡破壞嚴重,未得到有效保護
山洞陪都遺跡居多,但得到有效保護的不多,大量抗戰歷史遺址遺跡失管失修的情況嚴重。除極少數革命歷史文物外,其他遺址遺跡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基礎配套設施落后
山洞旅游資源相對完善,但地區的可進入性差、周圍旅游環境惡劣,基礎配套設施不足,在旅游區域沒有看到景區標識牌、信息引導牌等基本旅游設施。
四、山洞旅游開發建議
(一)結合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對該區旅游開發進行精準定位。
先前的旅游規劃多從旅游資源的角度出發,較少考慮旅游市場需求因素,與旅游市場脫軌嚴重,造成旅游項目無市場,旅游規劃未能落地實施。在此后的旅游規劃中應從市場角度出發,對接游客需求,從市場定位、旅游形象定位上吸引游客。
(二)旅游開發要重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
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旅游資源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物質形態的。對于物質形態的資源,如遺址、遺跡、文物,要保護;對非物質形態的資源,文學、藝術、精神等,要挖掘、弘揚。山洞抗戰陪都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有大量物質形態遺產,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質形態遺產(如文學、戲劇)。在旅游開展過程中開發與保護并重,增加抗戰陪都文化旅游的內涵,不至于形成“ 空殼”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資源開發應重點突出,彰顯旅游特色。
資源開發循序漸進,主次分明,對體現陪都文化、尋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資源點(片區)重點開發,開發過程中結合旅游規劃目的,準確包裝,充分體現旅游特色。
(四)與周圍景區協作,打造精品旅游環線。
山洞周圍旅游資源富集且品質較高,有國家AAAA級景區――歌樂山森林公園、磁器口古鎮、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山洞資源比較單一,憑一己之力很難將市場做大,與周圍景區加強合作,共同打造集陪都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古鎮文化、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山洞抗戰遺址――歌樂山森林公園――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磁器口”精品旅游環線。
(五)旅游營銷信息化,通過開展節事旅游來增加市場知名度。
[關鍵詞] 人文旅游資源 民族傳統文化 外來文化
黑龍江省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已發現不同時代的各類歷史文化遺存4500余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15處。此外,有300多個其他的不同等級的保護遺址。黑龍江全省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50余座。黑龍江省歷史文化遺存的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六座歷史名城和松花江沿岸、牡丹江沿岸、嫩江沿岸、黑龍江南岸以及綏滿鐵路沿線這五條文化分布帶。
一、優勢分析
總體說來,黑龍江省的人文旅游資源具有如下的優勢:
1.人文旅游資源的原始狀態得到保持,有利于旅游項目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1949年以后,特別是80年代以來,利用現代的考古學技術和方法,黑龍江地區多數國家級或省級古代歷史遺跡都已被挖掘出來,遺跡保存完好。一些主要的歷史遺跡,如上京會寧府和上京龍泉府還沒有得到全面開發。許多遺跡直到最近幾年才被開發,如日軍侵華731部隊遺跡以及東寧和虎林要塞都是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才決定開發的。
獨具民族特色的、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原始的、引人入勝的文化狀態的成分沒有受到極大損失,它在現代社會中非常有吸引力。與此同時,自然環境也沒有受到損壞,仍保持原樣。因此,資源的質量很高,必將成為將來旅游產品開發的中心。
2.相當多的人文旅游資源是獨有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黑龍江省,除了有很多由于地理和自然的原因形成獨有的自然旅游資源外,也還有許多顯著的、獨有的人文旅游資源。譬如,位于渤海縣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曾是亞洲第二大都市的寧安,這些遺跡都保存完好。哈爾濱的索非亞教堂是當今東北亞最大的東正教堂。歐洲巴羅克建筑和中國建筑的“中華巴羅克建筑”也非常有特色。
3.人文旅游資源文化內涵豐富并具有復合性
黑龍江的文化總是開放的、有吸引力的。因此,這里的人文旅游資源是復合型的。即,它含有多元文化。例如,許多少數民族作業范圍有限而且單一。然而,在黑龍江地區,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朝鮮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滿族、蒙古族和回族等是國際性的民族,其文化涵蓋的空間區域廣闊。它們的文化構成要素是相當復雜的。
二、劣勢分析
黑龍江省的人文旅游資源的不利條件也很明顯:
1.黑龍江省區域文化不完整、不穩定
就地域文化本身而言,在黑龍江地區,歷史上多次出現大規模的民族遷徙(鮮卑、蒙古、遼、金和清),特別是清朝康熙七年(1668)以來,對東北地區完全封閉有200多年,使得該地區的文化不完整、不穩定。沒有完整和系統的文化積累。黑龍江的文化和內地地區的文化之間差異很大,特別是與中原文化有很大差異。
2.缺乏被廣泛認同的人文旅游資源
在黑龍江地區的整個人文旅游資源中,盡管文化遺存如三江平原漢朝和魏朝遺址、齊齊哈爾昂昂溪石器時代的遺址和肇源白金堡遺址極具歷史和人類學價值,但是它們沒有多大的欣賞價值,對非行家也沒有吸引力,得不到廣泛認同。除了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和阿城上竟會寧府遺址外,沒有發現其他大的、有特色的歷史遺跡。因此,努力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對于黑龍江地區旅游業的進一步開發至關重要。
三、開發黑龍江省人文旅游資源的建議
1.大力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民族文化,邊疆文化是黑龍江省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過程中,首先要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對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和阿城上竟會寧府遺址這兩個遺址努力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它們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潛力,并將成為黑龍江省旅游的“亮點”。他們對朝鮮、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的國際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次,重視傳統文化的開發。黑龍江流域文化底蘊深厚,怎樣才能開發它,轉化它,從而構成黑龍江旅游的一個重要的特色和優勢,這需要我們認真地研究和挖掘。在這方面可以借鑒云南省的經驗,建立一個黑龍江省自己的民俗風情園并開發少數民族節慶日的旅游項目。
2.整理外來文化旅游資源類型,開發適銷對路的旅游項目
在中國近代城市中,哈爾濱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最大的城市之一。從城市的形成開始,這里便充滿了異國情調,到處彌漫著西方文化的濃重色彩,從最初的城市規劃到市政管理,從文教設施到工商企業,無不以“洋”為主,時至今日,這里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乃至語言習俗等方面仍留有昔日西方文化的遺痕,在哈爾濱外來文化遺存也隨處可見,這些外來文化無論對國內游客還是國際旅游者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政府應加大力度開發整理外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一些受歡迎的旅游項目,如可以把外國領事館、外資銀行以及一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建筑作為旅游景點,讓游客去參觀,從而身臨其境的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遼寧;傳統文化;開發與利用
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遼寧地區自古就是中原漢族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接壤和交融地之一,歷史發展持續性極強,至今仍然留存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果能夠將這些已有的傳統文化資源取精去粗,并深入加以挖掘、整合,必然能夠使遼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更有效的開發利用。
一、現今遼寧省在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上存在的不足之處
縱觀遼寧省對現有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整合形式也不夠豐富:
首先,挖掘力度不夠。由于交通、通信的地理限制和研究廣度和深度的局限,很多民俗遺產和歷史遺跡掩藏于歷史的塵埃之下,隱蔽于荒山僻壤之間,并不為世人所知。這些地區由于交流不便,保存有更為完整和真實的原生態文化內容,往往是難得一見的傳統文化經典。對于這些實物和文化,目前開發的力度還很不夠,這一方面是交通造成的阻礙,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對其了解不多,解讀不深造成的遺漏。例如:在東北民俗中有很多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生活習慣、衣著和飲食,如今在城市生活中已不可見,即使是民俗村中的復制品也無法再現真實的場景,而這些特色習俗往往是很多農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習慣,如果加以適當開發,既能夠直觀反應遼寧的傳統文化特色,又能夠得以完善保存。又如,桓仁地區抗聯密營遺址的整理、保護與宣傳至今少為外人所知,這也是紅色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其次,整合點少而呆板。歷史遺跡和博物館與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點大多固定在其歷史史實方面。民俗村雖然將飲食、服飾、方言等傳統文化資源有機整合起來,但更偏重視覺和味覺的體驗而非互動。這樣的整合雖然讓傳統文化資源與旅游文化產業的結合邁出了初始性的一步,卻無法支撐其長遠發展。互動性差、游樂設施和自然景觀承載的傳統文化稀少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尤其很多歷史意義豐厚、收藏文物眾多的博物館,更是只可眼觀而無所謂交流,很難讓參觀者形成長期記憶并宣傳推廣。
再次,利用范圍小而單調。歷史遺跡作為傳統文化資源最為直接的承載物和標志性建筑,其承擔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外延自然而然的要多于其他自然的或非物質的景觀。但現今比較常用的利用方式大多是在歷史遺跡之上羅列曾經發生于當時、當地、當處的事件,生搬硬套歷史課本,缺少更為廣闊的外延和更為深刻的內涵。另外,在方法上也不夠豐富,無非是導游講解或附加文字說明和照片,形式都過于單一,內容很多也比較枯燥,對于旅游者而言,短短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的行程中,太多的景致一走而過,無法領略完全,甚至只有不明所以的驚鴻一瞥,時空便已急速轉換。對于一些承載著縱向歷史發展脈絡的歷史遺跡,在同一景區中并不容易被關聯起來,單一的串聯又很容易給人以無法銜接的割裂感,反而降低了人們對其本有的興趣。
最后,重開發輕保護。現今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更多的人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走出大門,走出居住地去體驗和感受新鮮的文化資源。然而,過多的客流量和不善的管理方法致使很多古建筑、古遺跡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商業化的短時高效也使得無法批量生產的傳統手工藝瀕臨滅絕,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在沒有合適載體的情況下悄然流逝,不為人知。單純的任由市場主導的開發很多時候并不能夠顧及全面,但是傳統文化資源作為一個需要傳承的內容,一旦消逝就可能再也無法挽回。因此,需要有關部門和相關產業提高保護意識,適度開發,合理存留,不能萬事以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為主導,應當提倡保護與開發二元并存。
二、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
遼寧的傳統文化資源作為一個有別于其它地區獨具特色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的總和,對其深入的挖掘和整合,必然會為地方經濟帶來諸多新的增長點:
首先,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有利于驅動創新,增強當地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尋找更多新的突破口。遼寧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有別于國內和國外其它地方的特色內容,是不可復制甚至無法效仿的物質和精神的集成所在。深度發掘遼寧的傳統文化并使之與旅游業相結合,能夠讓旅游文化產業閃耀出與他處不同的并且不會重復的光芒,是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創新的精神源泉。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產、經營、消費理念和深藏于其中的多方位日常觀念及價值觀,會給游客以無法從它處獲得的新鮮感受,也是進一步創新發展自身特色的動力之源。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把持好基本思路基礎上的創新正是一個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不斷釋放光彩的成長根基。因此,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必將大力促進旅游文化產業的創造性發展,為遼寧地區旅游文化產業升級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可以更好的促進相關產業融合,有利于催生出新型高端產業業態,能夠將歷史、文化、民俗、語言、手工藝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與經濟、金融、通信、傳媒、網絡、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結合起來,開發出更為優質的文化產品和傳播路徑,使文化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與文化產業相關聯的周邊行業之間都能夠被帶動起來,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再次,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有利于遼寧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作為傳統文化有形載體的遺跡遺址在自然力和人為力的雙重作用下,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道德的雙重"壓力"下,近年來已經拉響了危機的警報。偷盜販賣文物、損毀遺跡古建筑等行為屢見不鮮,這一方面與其后蘊藏的巨大經濟利益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當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也是昭然若揭。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讓世人了解文物古跡在歷史和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可以促使人們更加懂得和珍愛這些流傳千古、得來不易的文物,進而自動自覺的加以保護。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對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做出許多有益的嘗試。例如,福陵便是將清代的陵寢建筑文化與天柱山的自然風光和地理風貌充分結合起來,使游人在秀麗的自然風光中觀賞和感受古代帝王陵寢散發出的文化底蘊;沈陽故宮則將古代宮廷建筑、民族政治特色和帶有濃郁滿族風情的歌舞表演等融為一體,給游覽者以具有濃郁民族、民俗、古代文化、建筑藝術和表演藝術風格的視聽享受。
三、對有效利用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幾點建議
第一、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加大創新力度。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的確是應該大力融合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但傳統文化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之泉,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也不能僅僅依靠傳統文化表象式的粘合與借鑒,否則依舊擺脫不了依賴性發展方式的發展怪圈。深度發掘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內涵,使之貫穿并有機融入地方文化產業,進而隨著時代的推進不斷創新,才能使日后的文化產業不完全依賴傳統文化資源,而是依賴有精神動力的創新來發展。這樣不但可以使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生生不息,更能夠避免近年來某些地區出現的爭奪歷史文化名人、單純模仿歷史建筑甚至小范圍篡改地方史實等現象和做法,讓文化產業真正把真實傳統文化作為根基,并走上原創的、不斷創新的、獨具創意的發展方向。
第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傳統文化資源與其他產業相結合,是文化產業升級和發展的重要一環。有了好的整合點和產品,但無法接納和滿足更多游客的基本旅行需要則會使已有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交通業的發展首當其中。無論要形成何種產業鏈條,都要有發達、方便和快捷的交通作為基礎性保障,將遼寧地區的資源、文化產品和其它相關產業產品及服務輸出省外乃至國外。繼交通業之后,金融、醫療、保險、旅店、餐飲等行業也需要與時俱進的跟隨發展腳步,提升現代化設施設備的應用,為遼寧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第三、拓展宣傳方法,加大宣傳力度。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時代,人們通過各種新型的傳播途徑不斷獲得和更新著自己的信息庫。隨著網絡的發展,其傳播知識的廣度和迅捷度大為提升,傳播的載體無論在大方向上還是小方法上都層出不窮。想要使結合了傳統文化資源發展而來的文化產業能夠為世人認知認同,就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加大現有的宣傳力度。
通過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廣告和報刊)、互聯網以地方歷史文化風俗為設定背景的音樂、美術、小商品、建筑、影音文學等作品,建立和完善相關宣傳網站,能夠直觀的提升宣傳的速度和廣度。通過博客、視頻網站、音樂網站、文學網站等多種形式將無數個個人的切身感受公布于眾人面前。音樂美術作品的傳播力度近年來也是有目共睹,近年來,一曲《彩云之南》唱遍大江南北,無論是優美的旋律還是MV中秀麗的自然和民族風光,都讓欣賞者對云南這片土地心生向往。另外,將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資源滲透到文學、音樂、美術和影視等作品中,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不但能夠起到加大對當地傳統文化宣傳的作用,也可以豐富藝術作品的種類和題材、保存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涵,尤其是其中的精品力作,更能夠長盛不衰,甚至成為一個地區文化的標志。
第四、加深傳統文化研究,引進和培養相關人才。傳統文化作為獨具特色的文化內容總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深度發掘并提煉出其特有的精神內涵。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要想在傳統文化與旅游文化產業的結合品中體現出這種被眾人所期待的特有文化內涵,就需要首先對其進行大量、廣泛和深入細致的研究。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能夠在提升本地區總體文化水平和理論層次的同時,對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研究,為傳統文化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和發展提供優質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服務。
解說對于地質遺跡景觀的保護與利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選取西安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為研究案例,通過問卷調查實證分析了游客對地質遺跡景觀的解說需求。研究結果顯示:游客對地質公園的人員解說有較高的需求;在解說主題上偏好地質景觀成因和動植物知識;年齡、學歷和職業都對游客的解說主題偏好有顯著影響。其中:19歲~29歲的游客對地質景觀成因的需求程度最高,學生和離退休人員對地質景觀成因感興趣,偏好動植物知識的職業群體為公務員,文教專業人員對歷史典故興趣較高,而民俗逸事對農民有吸引力。重游游客對于地質景觀成因、動植物知識和歷史典故方面的解說需求有明顯的上升。
關鍵詞:
地質遺跡景觀; 地質公園; 解說需求; 解說媒介; 解說主題
收稿日期: 2010-08-10; 修訂日期: 2010-11-01
基金項目: 陜西省軟科學項目《陜西國家地質公園品牌特質及市場再定位發展戰略研究 》(2010KRM96)
作者簡介:
張玲(1972-),女,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和地質公園建設。吳成基(1944-),男,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國家地質公園開發和建設。
1 引言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其主要類型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巖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1]。由地質遺跡所構成的景觀因其具有的科學性、典型性、稀有性和觀賞性等特點,成為了人們增進對自身生存環境了解的不可多得的資源。為了保護和利用地質遺跡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截至目前共有64個成員,其中我國有22個。我國不僅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而且先后五批共批準建立了國家地質公園138處。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旨在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學知識,并開展旅游活動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而解說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對于地質公園的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解說能夠有效地管理游客從而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能夠使游客增加對目的地的了解從而對資源保護采取合作的態度[3],并通過倡導游客采取更合適的行為從而達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4]。
游客是解說服務的接受者,游客視角成為解說研究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者從人員解說、解說牌示等五個方面對黃山園內旅游解說的有效性做出評價,建議通過加強受眾分析等措施來提高黃山園內解說質量[5]。有關游客對解說媒介的需求的實證研究發現:游客對解說媒介的需求很高,不同社會特征和出游動機的游客對解說的需求有顯著差異[6];游客涉入和場所依附都與解說滿意度正相關[7];個體特征如性別、年齡、學歷不同的游客對解說媒介和解說主題的偏好有顯著差異[8]。
國家地質公園建立的目的是通過對園內各類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向大眾的呈現,傳達地質遺跡的科學內涵[9]。解說能夠引導游客認識地質遺跡景觀的珍稀性和科學價值,從而實現地質公園的環境教育功能和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但由于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時間較短,加之國內目前旅游解說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10],因而對于地質公園的解說研究少有學者涉足,為數不多的幾篇論文主要討論解說系統的構建和規劃等應用方面[1116],關于游客對地質公園解說需求的研究尚屬空白。根據游客對解說的需求差異來進行市場細分便于開展有針對性的宣
傳,可以有效提高游客對解說
表1 解說需求測量題目項
1、我覺得來地質公園旅游能夠輕松地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
2、如果有專人解說,會讓我的地質公園之行更愉悅
3、園內的解說牌位置布設合理
4、地質公園的科普氛圍很濃厚
5、解說牌的內容有趣而且通俗易懂
6、我愿意去參觀公園內的地質博物館
7、我想多知道一些動植物知識
8、我認為地質公園能夠很好地保護地質風景
9、我總是主動去閱讀解說牌
10、我對與這里有關的歷史典故感興趣
11、這里的咨詢服務便利周到
12、地質博物館中的展品布設能吸引人的注意
13、解說折頁(印刷宣傳品)獲取方便
14、多媒體演示(錄像、電腦觸摸屏等)信息豐富有趣
15、路線指示牌標識清晰適當
16、參觀路線設計合理
17、我希望了解公園景觀的形成原因
18、我對景區周圍的民俗逸聞感興趣
19、我還會再來這里旅游
20、我愿意來地質公園擔任義務講解員
的滿意度進而強化目的地的形象,并實現地質公園的建設宗旨。因此,了解不同類型游客對解說的需求對于地質公園的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研究方案
2.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受訪游客的人口統計特征以及有關本次旅游的一些信息(出游方式、旅游目的、游園次數等),第二部分為測量游客對地質公園的解說需求的題項(見表1)。
由于尚無成熟的解說需求量表,所以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選擇解說媒介和解說主題兩個主要問題,經過相關量表整理分類、游客訪談、專家座談、開放式問卷調查等程序自行開發問卷。具體如下:(1)首先收集相關研究中有關解說媒體和解說主題的測量項目,特別是洪艷[6]、Hwang[7]和羅芬[8]等所使用的測量題項。(2)調研人員通過面對面的游客訪談并請教有關專家對地質公園解說方面的看法,對測量項目進行篩選。(3)于5月8日在翠華山采用開放式問卷對25位游客進行試調查,請游客列舉其關注的解說媒介和解說主題方面的內容。(4)對以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后選定20個題項構成問卷的解說需求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5點式(非常不認同為1,非常認同為5)進行測量。
2.2 研究區域概況
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秦嶺北坡,為2001年國土資源部首批批準建立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該地質公園以山崩地貌為特色,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 m,發育有全新世以來形成的、規模為世界第三位的山崩遺跡,山崩總體量達3億m3;其山崩地貌類型全面、結構典型、保存完整、規模巨大,為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山崩博物館”之美譽[9]。
2002年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06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以該地質公園為基礎,整合秦嶺北麓旅游資源申報“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于2009年8月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成員[17]。
2.3 樣本描述
調研人員于2010年5月15日至22日在翠華山的天池主景區對游客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4份,有效率為98%。問卷回收后以EXCEL 錄入,而后用SPSS 13.0進行數據分析。
表2 樣本的社會人口結構(n=314)
項目項目構成人數百分比(%)項目項目構成人數百分比(%)
性別男15248.4職業公務員206.4
女16251.6文教專業技術3511.1
年齡18歲以下123.8工人278.6
19~29歲16652.9軍人82.5
30~39歲5517.5農民154.8
40~49歲5015.9商貿服務299.2
50~59歲258.0學生9429.0
60歲以上61.9離退休103.2
學歷高中及以下7022.3其他7624.2
大專10433.1月收入2000元以下16652.9
本科12740.42001~5000元11837.6
碩士及以上134.25001~10000元288.9
客源地西安市內18057.310001元以上20.6
西安市外陜西省9931.5游覽次數第一次14746.8
外省市3511.2兩次及以上16753.2
在樣本中:女性游客所占比例略高為51.6%;年齡在19~29歲的游客占到樣本的52.9%;學歷方面以本科所占比重最高,大專及以上的學歷的游客共占77.7%,說明翠華山地質公園的主要市場為具有較高學歷的游客群體;從游客的職業構成看,除學生所占比例突出(29%)外各行業分布較均勻;學生為無收入群體,從而導致游客月收入中2000元以下的占到52.9%;對客源地的統計顯示西安市的游客占到57.3%,外省市游客所占比例很小且分布零散,表明翠華山地質公園的主要客源市場在陜西省內,尤其集中在西安市;游覽次數在兩次及以上的游客為53.2%。
3 結果分析
在進行數據分析之前首先對問卷的信度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本調查量表的克朗巴哈a系數為0.87,表明量表的內在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3.1 游客對解說媒介的需求分析
通過集中趨勢分析法,考察了游客對地質公園的各項解說媒介服務的認同程度(見表3),從均值的分析可見游客對多數要素的滿意度都高于3,表明這些項目基本能夠滿足游客需求。但是,“解說折頁獲取方便”和“多媒體演示信息豐富有趣”兩項的均值分別為2.96和2.84,低于3,而且其離散系數分別為0.34和0.35,顯示數據分布較為離散,表明這是地質公園所提供的解說媒介中的弱項。表3 解說媒介需求集中趨勢分析(n=314)
如果有專人解說會讓我的地質公園之行更愉悅3.894.0040.860.22
咨詢服務便利周到3.213.0030.900.28
地質博物館中的展品布設能吸引人的注意3.193.0030.890.28
解說折頁(印刷宣傳品)獲取方便2.963.0031.020.34
多媒體演示(錄像、電腦觸摸屏等)信息豐富有趣2.843.0031.010.35
路線指示牌標識清晰適當3.373.0030.940.28
參觀路線設計合理3.464.0040.860.25
園內的解說牌位置布設合理3.293.0040.960.29
對于“如果有專人解說會讓我的地質公園之行更愉悅”一項,數據顯示游客有較高的認同:均值達3.89,中位數和眾數都為4;并且標準差為0.86,離散系數為0.22。離散系數小表明了數據較強的集中趨勢,說明翠華山地質公園所提供的人員解說服務與游客的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缺口。
3.2 游客對解說主題的需求分析
用集中趨勢法分析游客對地質公園解說主題的需求可以看出(見表4):游客對于地質景觀成因、動植物知識和歷史典故三大主題有較高的需求(均值較高,且中位數、眾數都是4);尤其是地質景觀成因和動植物知識兩項,數據分布集中(離散系數分別為0.24和0.22),表明地質公園的游客對于解說的知識性有更高的興趣和需求。
表4 解說主題需求集中趨勢分析(n=314)
項目均值中位數眾數標準差離散系數
地質景觀成因3.674.0040.880.24
動植物知識3.784.0040.830.22
歷史典故3.604.0040.960.27
民俗逸聞3.503.0030.900.26
3.3 不同人口統計特征的游客群體對解說主題需求的差異
本研究采用回歸分析法,著重探討不同人口統計特征的游客群體對解說主題需求的差異,將性別、年齡、學歷、職業4個分類變量作為人口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來描述游客對地質公園的解說主題需求的差異,并專門考察了重游游客與初游游客對解說主題需求的差異。
對分類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時,必須先將其轉換為虛擬變量(dummy variable)[18],得到的回歸結果才有明確的意義解釋。各虛擬變量的參照類(reference category)分別取:性別為“女”,年齡組為“60歲及以上”,學歷為“高中及以下”,職業為“其他”,游覽次數為“第一次”。通過各虛擬變量的β值可以知道相應類型游客群體在不同主題的解說需求方面的均值相比于參照類的高低(見表5)。
表5 解說主題需求回歸分析(n=314)
變量地質景觀成因β動植物知識β歷史典故β民俗逸聞β
步驟1:人口因素
男0.0790.002-0.0510.058
18歲及以下0.281**0.250**0.096-0.012
19~29歲0.423*0.3380.2910.007
30~39歲0.2700.364*0.276-0.005
40~49歲0.2070.1910.1950.013
50~59歲0.262*0.284*0.2250.032
R20.0470.0480.0180.005
F2.514*2.599*0.9240.251
步驟2:社會文化素因
大專0.1190.126-0.047-0.019
本科0.129*0.201*-0.142-0.104
碩士及以上0.0220.019-0.165-0.121
公務員0.133*0.125*0.223**0.083
文教專業技術0.0250.0580.201**0.209**
工人-0.0770.0350.0620.064
軍人0.027-0.0140.063-0.028
農民0.0080.0190.0640.149*
商貿服務0.007-0.0590.0210.015
學生0.150*0.0090.204*0.195*
離退休0.198**0.1000.0750.057
R20.1180.0980.0830.062
ΔR20.0710.0500.0650.057
F2.338**2.567**1.579*1.154
步驟3:游覽次數
重游0.074*0.083*0.111*0.027
R20.1230.1040.0940.063
ΔR20.0050.0060.0110.001
F2.300**1.907*1.692*1.098
注:*表示p
3.3.1 人口因素對解說主題需求的影響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口因素對于因變量“地質景觀成因”解釋能力為4.7%(R2=0.047,F=2.514,p
對“地質景觀成因”需求顯著的有:年齡在18歲以下的游客(β=0.281,p
對“動植物知識”興趣較高的游客年齡段有:18歲以下(β=0.250,p
3.3.2 社會文化因素對解說主題需求的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對于因變量“地質景觀成因”、“動植物知識”和“歷史典故”的解釋能力較之人口因素有顯著提高。數據顯示學歷為本科的游客對“地質景觀成因”和“動植物知識”的解說需求顯著較高(β值分別0.129和0.201,p
職業類型也對游客的解說偏好有影響。其中對于“地質景觀成因”感興趣的有:公務員(β=0.133,p
對“動植物知識”解說需求顯著的是公務員(β=0.125,p
3.3.3 游覽次數對解說主題需求的影響
鑒于調查樣本顯示翠華山地質公園的游客中游覽次數在兩次及以上的占到53.2%,本研究專門考察了這部分重游游客對解說主題的需求與初游游客之間的差異。從回歸分析的結果可知:游覽次數對于因變量“地質景觀成因”、“動植物知識”和“歷史典故”的解釋能力都有顯著增加;重游游客對于這三個主題的解說需求都顯著高于初次游覽的游客(β值分別0.074、0.083和0.111,p
4 結論和建議
4.1 結論
研究表明,游客對地質公園的人員解說有著較高的需求,而解說折頁的獲取和多媒體演示為地質公園解說媒介的弱項。在地質公園解說主題的需求方面,游客對地質景觀成因和動植物知識兩項主題的需求較為突出。同時本研究顯示游客的個體特征對解說主題的需求有明顯的影響。其中:年齡在18歲以下及50~59歲的游客對“地質景觀成因”的解說需求顯著,而對此主題解說需求最高的是19~29歲的游客;學生和離退休人員都對地質景觀成因更感興趣,公務員偏好動植物知識,文教專業人員對歷史典故需求較高,而民俗逸事對農民有吸引力。另外,本文針對重游游客進行的分析顯示,重游游客對翠華山的地質景觀成因、動植物知識和歷史典故等方面信息的需求顯著高于初游者。由此可見,游客對解說主題各有所好,統一的解說內容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4.2 幾點建議
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對景區信息了解的增多,個性化的旅游市場空間越來越大[19]。地質公園推出以地學科普為主題的旅游項目,使地質公園旅游的內涵得到充實和提高,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群體對于景區信息的需求,有必要將地質公園的解說規劃視為一個動態過程,通過對其不斷地評估與修正,使解說真正能夠發揮引導游客加深科學認知,進而保護地質遺跡的作用。鑒于此,本研究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對翠華山地質公園的解說系統提出如下建議。
4.2.1 加強人員解說服務
Nichols提出聽覺的交流設施是解說中最有效的媒介工具[20],這一結論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驗證,數據分析表明翠華山地質公園游客對人員解說的需求較高。而翠華山地質公園的講解員不足10人,顯然不能滿足游客對人員解說的需要。這其中的供需缺口可以借鑒臺灣陽明山公園的旅游解說志工制度來解決。解說志工制度的設立源于旅游區人員編制不足的問題,志工招募可以不限特定對象[21],學生、離退休人員、當地居民均可以成為義務解說員。此次被調查的學生中明確表示愿意擔任此項工作的占到40.2%,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通過一定的培訓完全有能力承擔解說的工作。重游率達53.2%,表明翠華山地質公園擁有一批忠誠度高的游客,可以通過建立會員式的服務,吸引其日后加入解說志愿者的行列[22]。另外通過把當地對地質公園有興趣的居民組織起來進行有關地質遺跡知識的培訓,使他們增加對園區遺跡的了解和鑒賞力,自覺增強保護地質遺跡和宣傳遺跡知識的意識,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游客地質公園旅游的質量和增強游客對當地旅游形象的感知[16]。
4.2.2 改進解說出版物和多媒體演示內容
解說折頁和多媒體演示是翠華山地質公園在解說媒介方面的弱項。宣傳冊、幻燈片、多媒體演示等技術手段在解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翠華山地質公園顯然在這方面還有待完善。比如:印刷品種類較少,而且主要放置在公園內的博物館中不便于游客取閱;多媒體的內容也相對簡單,需要更新。
4.2.3 根據游客需求差異編制不同主題的解說內容
本研究顯示不同個體特征的游客對解說主題的需求有顯著差異,可見,翠華山地質公園應針對游客的不同需求設立不同的解說層次和內容。認真規劃設計的解說,能夠增加游客知識、改變其態度、重塑其行為從而獲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3],也能夠提高游客的滿意度進而建立地質公園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 什么是地質遺跡?[EB/OL].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http:∥/ReadNews.asp?NewsID=1561.2004-11-04.
[2] Orams M B.Using interpretation to manage naturebased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6,4(2):8194.
[3] Powell R B,Ham S H.Can ecotourism interpretation really lead to proconservation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galapagos island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4):467489.
[4] Kuo I L.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t resourcesensitive tourism destin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2):87101.
[5] 羅芬,鐘永德,李健,等.黃山園內旅游解說類型與有效性分析[J].旅游科學,2005(5):3437.
[6] 洪艷,陶偉.游客對解說媒體的需求研究――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為例[J].旅游學刊,2006(11):4348.
[7] Hwang S N,Lee C,Chen H J.The relation ship among tourists’involvement,place attachment and interpretation satisfaction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143156.
[8] 羅芬,鐘永德,吳忠宏,等.世界自然遺產地游客旅游解說需求之研究[J].旅游學刊,2008(8):6973.
[9] 白凱,吳成基.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市場拓展策略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04108.
[10] 張明珠,盧松,劉彭和,等.國內外旅游解說系統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1):9295.
[11] 陶奎元.臺灣陽明山地景、保育與解說考察記――對建設國家地質公園的啟示[J].火山地質與礦產,2001(4):303306.
[12] 閆利民.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解說系統初步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289290.
[13] 林明太.地質公園解說系統的規劃與建設[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033.
[14] 王艷.地質公園旅游解說系統FORCOM框架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123.
[15] 嚴國泰.國家地質公園解說規劃的科學性[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11351137.
[16] 錢小梅,趙媛,夏夢.地質公園景區解說系統規劃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236239.
[17] 西安市國土資源局,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辦公室.2010年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宣傳周[N].西安晚報,2010-05-10(6).
[18] 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軟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5.
[19] Mohsin A.Tourist attitudes and destination marketing―the case of Australia’s Northern Territory and Malaysia[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5):723732
[20] 吳必虎,高向平,鄧冰.國內外環境解說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3(3):326334.
[21] 黃圣佑.解說志工制度與志工特性之探討[J].旅游科學,2005(4):4448.
[22] 江寧,陳建明.從游客涉入角度對生態旅游景區解說系統滿意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5):586587.
[23] Tubb K N.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retation within Dartmoor National Park in Reaching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3,11(6):476498.
Research on Interpretition Demand at Geological Relics Sights:
A Case Study of Cuihuashan National Geopark in Shaanxi Province
ZHANG Ling1, WU Chengji1, PENG Yongxiang1, ZHAO Hui2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China;
2.Cuihuashan National Geopark, Xi’an 710105,China)
Abstract:
With a survey of tourists at the Cuihuashan national Geopark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pretition demand at Geological Relics sights. The statistics shows that visitors have great demand for the guided walk. Tourists prefer the interpretive topic like genesis of the Geological sights and knowledge about plants and animals. As demonstrated by the analysis, Visitors’ preference for interpretive topic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i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occupation. Visitors between 19-29 have high demand for the genesis of the Geological sights, both students and retirees are all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Civil servants prefer the knowledge about plants and animals. Professionals show more interests in historical allusions. The interpretive topics like folk custom and folk tale are more attractive to farmer tourists. Subsequently, evidence presented finds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ive increase in the demand of genesis of the Geological sights, knowledge about plants and animals and also historical allusions among the revisited tourist in the studied area.
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工業遺產,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的歐洲,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的歐洲,興盛于21世紀初的全球。1955年,英國最早的倡議者Michael Rix在一家《業余歷史學家》雜志中發表了題為《工業考古》的文章。這篇文章標志著工業遺產研究正式誕生。那么如此眾多的工業遺產研究到底是為了什么?其根源在于剖析工業遺產的價值內涵。
工業遺產的概念解析
工業遺產的價值源于對工業遺產概念的解析,工業遺產是一個理論內涵豐富、應用價值廣泛的學科,同時也是一個新的理論研究熱點。在國際上,工業遺產有狹義的概念和廣義的概念之分。
工業遺產的狹義概念
工業遺產的概念源于19世紀末期的英國,最早被稱為“工業考古學”,這一學科強調對工業革命與工業大發展時期的工業遺跡和工業遺物加以記錄、保存,學科的產生使人們開始對工業遺產保護有了最初的理解和認識。
1959年,英國工業考古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向英國政府提出了關于制定工業遺產名錄和保護政策的建議。1963年,英國考古理事會和英國公共工程部聯合設立了工業遺跡普查署。這標志著英國的工業遺產保護正式啟動。隨后,以英國為發源地,工業遺產及其相關研究活動在歐美各國陸續展開。
工業遺產的狹義概念源于人們對“工業”的認識。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歷經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通常來講,工業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們加工為產成品的工作和過程。因此,工業遺產就是指“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的歷史遺存。
2003年7月,《下塔吉爾》在俄國下塔吉爾召開的TICO日大會上正式通過,該是由該委員會制定和倡導的用于保護工業遺產的國際準則。的內容包括工業遺產的定義、工業遺產的價值、工業遺產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重要性等。《下塔吉爾》對工業遺產的定義是:“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由此概念可以看到,工業遺產無論在時間方面、范圍方面,還是內容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工業遺產的廣義概念
工業遺產的廣義概念源于人們對“遺產”的認識。遺產的概念屬于法律范疇,在《辭海》中解釋為①公民死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②歷史上遺留、累積的精神財富,如藝術遺產、文化遺產等。在百度百科則解釋為: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財產和法律規定可以繼承的其他財產權益。
《下塔吉爾》中對工業遺產的年代闡述為:“從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起至今,也探討其更早的前工業時期與原始工業之根。”因此可以肯定:雖然工業遺產定義中的歷史年代是“工業革命”時期,但工業革命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反映人類技術創造的遺物及遺存,自然也屬于工業遺產的技術范疇。
因此,不同于狹義工業遺產中嚴格的工業技術革命時期的遺存、遺物,廣義的工業遺產包括工業革命及其以前人類技術創造的所有的遺物、遺存。從時間角度來看,可以包括史前時期加工、生產各種石器或相關工具的遺址、工具;古代陶瓷、冶煉工藝的遺址以及包括水利工程在內的古代大型工程遺址等工業革命以前各個歷史時期中反映人類技術創造的遺物、遺存。
在內容方面,廣義的工業遺產除了狹義概念包含的內容以外,還包括生產工藝流程、生產技術和與其相關的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以及存在于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可以認為,工業遺產是在工業發展進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
我國工業遺產的概念
我國工業遺產概念源自2006年在無錫舉行的首屆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討會,會議中的《無錫建議》提出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礦山和機械,以及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時間要素,因此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概念。同時,這一概念對國際概念進行了深化,將其概念與文化遺產保護緊密聯系,其范圍也包含了非物質文化層面。
工業遺產的價值
工業遺產得到全世界的重視,是因其承載了文明,承載了社會的發展。
《下塔吉爾》對工業遺產的概念明確闡述了工業遺產的價值在于“技術、歷史、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無錫建議》提出工業遺產的價值在于“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將文物的價值概括為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三種類型。
C合以上,工業遺產的價值可以表現為:歷史、社會、科技、建筑、審美、經濟等方面。
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是工業遺產的第一價值,也是世界各方共同關注的特征。工業遺產伴隨歷史而來,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記錄了一個歷史時代中經濟、社會、文化、產業、工藝等方面的文化載體。工業遺產體現了人類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體現了人類逐漸主宰物質世界的力量。
如果忽視或者丟棄了工業遺產,就抹去了城市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記憶,使城市的發展在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空白。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絢麗的歷史畫卷中重要的一抹。
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是工業遺產的固有價值,這是因為工業遺產見證了人類社會在巨大變革時期各個不同階段的社會日常生活。工業在創造了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財富。工業遺產記錄工業的主體――普通工人的歷史人生,并逐漸演化為某種價值觀,成為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進而對社會形態、社會價值產生了影響。有力保護這些反映時代特征、社會價值觀的工業遺產,不僅能振奮民族精神,傳承產業工人的優秀品德,同時也是中國夢的組成要素之一。
工業遺產的科技價值
科技價值是工業遺產產生的根源,也是有別于其他文化遺產的關鍵因素,工業遺產見證了工業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創造發明、技術改良對工業發展所作的貢獻。無論是工業設備、工業產品、技術手冊還是工業操作規范,都深刻地記載了當時科技發展的狀況。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科技發展的主線脈絡,這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尤其是工業的非物質遺產,才能給后人留下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認識,推動新一輪的科技進步。
工業遺產的建筑價值
建筑價值是工業遺產價值的直觀體現,也是大眾對工業遺產最直接的認識。建筑價值通常會衍生出旅游功能,這對傳統工業城市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從城市規劃角度看,組成一座城市的物質要素不但包括居住區、公共建筑、商務區、道路廣場、園林綠地等,也應包括工業、倉庫、對外交通運輸、橋梁、市政設施、能源供應等等。
每個城鎮都有一些歷史的遺跡、古老的東西。今天的新事物,若干年后將成為陳跡,隨著時間的洗練,有些遺存又成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標志。工業不同時期基于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業建筑,進而在城市中產生了新舊交替、和諧共處的工業建筑。外觀的差異緣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風貌,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征。這是工業遺產建筑價值的突出表現。南通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其工業建筑都是基于中國人自己的理念,通過較為全面的規劃、建設、經營構架起來的,這種工業的建筑價值為工業旅游奠定了基礎。
工業遺產的審美價值
“一般人看來似乎不再具有價值的老工廠,在創意者眼中卻是激發創作靈感、孕育創意產業的寶貴資源和難得空間”,工業遺產的審美價值是工業遺產留給人類的精神財富。大批的工業遺產逐漸成為工業旅游基地正是因為工業遺產的審美價值炫耀著公眾的眼球。“神秘”“好奇”“驚嘆”是與工業遺產價值共生的詞匯。工業遺產中形形的“地標”“代表”成為眾多城市識別的鮮明標志。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載的是一所城市曾經的輝煌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城市居民、產業工人留下更多的回憶和向往。
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
工業遺產見證了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工業在發展的進程中借助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對工業遺產的有效保護實際上是在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搶救工業遺產也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的數量,提升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保護工業遺產,合理利用工業遺產也能在地區經濟逐漸衰退的浪潮中另辟蹊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對城市中工業遺產重新摸底、梳理、分類,在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中也為城市積淀豐富的歷史、文化、工業底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弘揚工業遺產的文化精神,既能為后世留下曾經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的歷史形象記錄,也能為城市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思考和啟發。
結論
【關鍵詞】文化類遺址;保護與開發;還原歷史;旅游開發
0.引言
文化遺址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以及人們當時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狀況。它不僅是歷史的紀念碑和民族自尊與驕傲的象征,也是人類認識自身、獲得知識與信息的載體,因而成為一種日趨重要的開發資源。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很多人的思想上出現了偏差,對文化類遺址資源的歷史價值和潛在的經濟價值認識不足,只從表面、短期效益看待遺址旅游開發問題,致使文化遺址的保護是舉步維艱。重視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文化遺址的失去是永遠的失去,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歷史文化為代價,遺址保護和創造經濟價值這對逐漸尖銳起來的矛盾已經刻不容緩的需要我們來解決。如何在保證遺址資源不受破壞的條件下,追求經濟效益,還文化類遺址一個真實的環境,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否則我們將愧對子孫后代。
1.文化遺址現狀存在問題
1.1遺跡破壞嚴重
如今的文化遺址大都存在一個通病就是破壞嚴重,無論是建筑還是環境,都已被破壞的面目全非。有些文化遺址甚至有些建筑蕩然無存,只留下一片廢墟。現在參觀者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石碓或者一些僅有的歷史痕跡,對這些遺址的建筑原貌、歷史風范已經是難以尋找,因而難以深入理解這些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游客的興趣。只能通過一些記載或者當地的流傳來回憶當年的色彩。
1.2周邊環境差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已把文化遺址掩蓋,當今的發展已經侵入到文化遺址區域中。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大量出現,以及部分素質較差的人存在,使得一些文化遺址的周邊環境差到極點。
1.3污染嚴重
文化遺址的污染包含多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代文化污染,其中包括毫無顧忌的無根源宣傳,大肆的吹舞。其次就是水域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噪聲污染,這些都影響著文化遺址的保護。
1.4交通組織落后
大多數文化遺址位置較為偏僻,所以道路交通組織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些都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的,譬如政策、資金、及開發觀念。所以這樣就造成了開發前景基礎薄弱,影響到文化遺跡的文化和經濟價值。
1.5景觀的參觀性差,內容少
由于前期人們對文化遺址的不重視,當今未開發的文化遺址大都沒有景觀設施,更沒有很大參觀價值。僅剩的一些建痕跡不足以展示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2.文化遺產,重點在于保護,既然是一個文化遺產,那么還原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設計的主要出發點
2.1實地調研,全面分析,科學論證評估,恢復建筑的歷史原貌
對任何一個文化遺址的開發都應進行實地調研,全面分析其歷史性、真實性及可塑性。根據有關史料記載作出正確的、符合歷史事實的修葺方案,沒有毫無依據地只憑主觀想象將這些建筑人為美化或丑化,失去了歷史真實感的文化遺址將難以吸引游人。對現狀及前景做出科學的評估論證,盡可能恢復其歷史原貌,對于沒有破壞的部分仍然堅持保護原則。對周邊影響文化遺址的東西要進行改造,盡量讓其融合到文化遺址中,對影響較大的,不便融合的應進行清除,重新規劃治理。
2.2改善周邊環境
針對目前存在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建議采取以下綜合治理方法:對于空氣污染,主要采取減少和切斷污染料源的方法。在周邊種植,建立防風固沙林,位于上風向污染源進行關閉。水體污染大多為河流污染,因其流動性,污染的治理重點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現。對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傳和強制的管理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2.3道路交通改善
對于偏遠地區的文化遺址,可根據游覽和生活的需要改善交通組織,應將交通路線分為游覽路線和公共生活生產路線。兩條路線互不干擾。這樣既滿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質量,又能滿足遺址的開發。
2.4加大景觀投入
為了給游客提供最為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應對文化遺址加大景觀投入,包括小品及服務設施,使展區的內容更加豐富,增加觀賞價值。
3.文化遺址,促進旅游開發。更得到有利的宣傳和發揚其歷史價值,文化特征和意義
3.1文化、功能上的合理定位,未來發展的長遠打算。其城市性質因素、歷史文化因素,為遺址的開發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旅游環境。
3.2游客定位準確。比如游客的年齡構成、本地與外地游客的比例構成、潛在的游客構成等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景區具體的主題內容和具體的配套功能設置等。
3.3完善旅游資源管理體系,適當限制游客量。另外,應建立盡可能完善的規范旅游企業經營和景區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執法力度使旅游資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規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4.結語
在傳統的文化遺址旅游開發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采用現代手段恢復、再現歷史,加之專業合理的景觀規劃、科學完善的旅游系統管理。引導游人投身歷史、感受體會歷史,品位解讀文化內涵的真正目的。因而對于文化遺址的自身價值和獨有特色得到充分的繼承、發揚。
文化遺址的歷史內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借助適當合理的表現形式,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只有建立在繼承發揚文化內涵和恢復再現歷史原貌基礎上的表現形式,才能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徐嵩齡.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03.
[2]王培元.延安魯藝風云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3]鄭宏.環境景觀設計(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9.
關鍵詞:熊耳山;形成機理;旅游開發
一、熊耳山簡介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東棗莊市山亭區東南部,主峰海拔483米,東西延綿6公里,南北寬兩公里,其主峰遠看像一只大熊耳,故稱之熊耳山 [1]。熊耳山隸屬沂蒙山區,是泰沂山脈南部的岱崮群體。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以熊耳山為主體,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等自然景觀為一體,堪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之作,是“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的石灰巖地貌奇觀。
二、熊耳山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研究
地質旅游是指開發旅游地質資源,利用地質遺跡進行旅游活動,大力宣傳與之有關的地質科學知識,尤其是地質遺跡的形成、演化和發展規律,以期提高人們的地學知識和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對其旅游開發的深入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資源及建議等方面法規建設、理論方法及技術手段還不成熟。結合中國地質公園科技旅游的開發現狀,借鑒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旅游開發經驗,尋求地質旅游開發的理論和規范,探討開展地質公園旅游的方式方法,對保護資源環境、釋放資源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旅游規劃忽視地球科學的指導,缺乏地質專業人才。熊耳山地質公園只重視對游客的服務,而忽略了景區中廣泛分布的地質資源,在景區的規劃、設施設計和布置、游客的安全和教育、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等方面,常常對地質因素缺乏考慮和說明。 把地質公園的開發僅僅停留在觀光旅游上。熊耳山只是把游客引進來但對地質地貌演變過程、特點、成因沒有進行科學的解釋,對地質景觀的地質結構、形成機理等沒有較詳細的說明,游客只是覺得驚訝卻沒有實現地質公園的真正價值。 市場開發方面,科學價值被白白浪費。目前熊耳山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商業價值的開發上,還存在市場的拓展能力弱、促銷機制不完善、促銷手段單一、促銷經費不足等問題。未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絡等高科技開展地質旅游促銷,沒有獨立網站,電子商務。
四、地質公園旅游開發模式與選擇
借鑒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地質旅游開發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熊耳山地質公園地質旅游開發應采取以下三種模式。
1.生態科普與地質旅游并重模式。該模式適合于原生環境極好且幾乎無破壞、地質構造及其他自然景觀構成并重、地質環境奇特、地質特征獨特且科研價值及資源品質極高、人文景觀較缺乏的地質景區,兼具國家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特質。 以地質旅游為主,輔以生態及其他旅游項目的混合模式。該模式適用于生態環境處于原生態且較為粗放、地質構造占主體、地質內涵獨特、人文景觀豐富的地質公園。該類景區可進入性好,人類活動較多,有不同程度的開發,尤其是旅游生命周期進入發展、鞏固階段的地質景區。地質科技旅游以地球科學知識普及為主要目的,適當建立相關的自然地質科學、人文歷史及風俗民情博物館等設施,如某些國家級、省級地質公園與以地質景觀為主的風景名勝區。 以生態科普為主,地質旅游和其他旅游項目為輔的混合模式。對生態環境保護極好、地質特征較為普遍、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欠缺的地質公園可利用該模式進行開發,重點保護,地質科技旅游以自然生態教育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為目的,開展觀光、探險、漂流等項目。根據熊耳山地質景觀特色,旅游發展階段,熊耳山旅游開發應采取第二種模式即以地質科技旅游為主,輔以生態及其他旅游項目的混合模式,建立一些人文歷史及風俗民情博物館等,開展一些人文旅游,彌補熊耳山景點太少的缺憾。
五、熊耳山開發建議
1.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建立地質公園,開發地質旅游產品,開展地質旅游。為了保護公園的生態平衡和自然景觀原貌,達到永續利用之目的,應該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游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 健全管理體制。世界上建設好的國家公園一般都設有公園管理局,全權管理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因此,我們也應該建立相關的公園管理體制,對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管理關系。 多方籌集資金開發旅游產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旅游的積極性。在不破壞旅游資源、不違背公園總體規劃和統一管理、保護的前提下,進一步放寬政策,積極引入外資和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公司的資金,進行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旅游接待服務與旅游娛樂設施建設和經營。
六、結語
在合理選擇旅游開發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形象,提高其在同類地質旅游資源的知名度。真正實現熊耳山地質公園經濟、科學價值的雙贏。
:
[1]丁霞,徐春堂.棗莊鄉土地理[M].濟南:齊魯書社,1996:20.
【關鍵詞】遺址;遺址區;周邊環境;協調
【正文】
大遺址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遺址的保護越來越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重視。目前世界范圍內,對大遺址的保護已經由原來只對遺址本體的保護,擴展到了對遺址本體和遺址周邊區域的綜合保護;從對遺址的消極保護,改變為通過遺址展示、利用等方式實施的積極保護;立法保護的層次不斷提高。但我國國內遺址保護卻存在保護水平低下,立法不完備,觀念落后等問題。
一、大遺址與大遺址區的界定
基于遺址保護理念的轉變,各國趨向于將遺址與包含遺址在內的遺址區域區別看待,并試圖整體保護發展。所謂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按照《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章程》的規定,“遺址”一詞應包括一切地貌的風景和地區,人工制品或自然與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考古、歷史、美學、人類學或人種學方面具有價值的歷史公園與園林。遺址實際上是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該地方具有特殊價值,是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產物,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動性。所謂大遺址,是指那些占地面積較大,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文物遺址。大遺址的概念內涵應具備規模性、人類文明或地區文化現象的代表和重要歷史時期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標志等三個基本特點。大遺址的界定僅僅指遺址本體,而不包含遺址周邊區域在內。
遺址區是一個新名詞,目前尚未有明確概念或界定。遺址區名稱首次正式出現是在2007年11月西安市關于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規劃方案中。該規劃方案將大明宮遺址區分為三個層次:以即將建設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核心區,屬于遺址本體部分;以周邊改造區域為第二層次,包括建設控制地帶在內;以北二環以外集中安置區為最外層,屬于建設開發區域。也就是說西安市關于大明宮遺址區的規劃實際上不僅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遺址本體,還包括了遺址建設控制地帶和一定范圍的周邊發展環境,這突破了我國以往對遺址保護的基本思路,將其擴展到周邊區域和城市環境構建中,也給我國立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從我國現有的立法文件中,很難找到直接將遺址周邊區域納入到遺址保護規劃的的范例,目前也只有極少數地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提及,如杭州市人大常委會《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將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應當納入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對良渚遺址環境風貌應當進行整體保護等。
比較而言,國外立法中關于保護區劃定、保護機構設置、建設控制地帶的范圍及遺址區保護和發展問題、周邊環境與遺址本體風貌相適應等方面都有國內立法可借鑒之處。
二、關于大遺址區保護發展的國內外立法比較
通過劃定大遺址區實施遺址保護,很多國家都逐步走上了遺址保護與周邊區域保護發展同步的道路。
(一)通過劃定遺址區域的方式保護遺址本體
《保護考古遺產的歐洲公約》第二條規定:“為保證對埋藏有考古物的堆積層和遺址的保護,每一締約國承允采取可能的措施:1.劃定并保護具有考古意義的遺址和地域”。《關于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性的建議》規定:保護不應只限于自然景觀與遺址,而應擴展到那些全部或部分由人工形成的景觀與遺址。因此,應制定特別規定確保對那些通常受威脅最大、特別是因建筑施工和土地買賣而受到威脅的某些城市中的景觀和遺址進行保護。《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第二條規定:……土地利用必須加以控制并合理開發,以便把對考古遺產的破壞減小到最低限度。考古遺產的保護政策應該構成有關土地利用、開發和計劃以及文化環境和教育政策的整體組成部分。……考古保護區的劃定亦構成此種政策的一部分。
馬耳他《開發規劃法》規定了各種類型的保護區,其中可以包括被登錄的歷史建筑和遺跡。設立保護區的原則是保護和改善城市空間及單體遺跡、建筑、遺址或景觀風貌特色。
埃及《文物保護法(83版)》明確規定,凡屬國家所有及本法實施前作出的決定、命令,或根據主管文化事務的部長的建議,經總理批準視為文物古跡區域的土地,根據本法均屬文物古跡區。該地區內的任何一塊土地,如經文物局核實,其內沒有文物古跡或被劃在經批準的文物古跡整修線區外,根據主管文化事務的部長的建議,經總理批準,可劃為非文物古跡區或非文物公益區。
可見,上述立法均認為,可以通過劃定遺址保護區域的方式來對遺址本體進行保護,同時在該區域內圍繞遺址本體保護開展一系列開發或發展措施,將其作為遺址保護發展的組成部分。2005年10月《關于歷史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地區周邊環境的保護西安宣言》,更是肯定性的提到,“周邊環境”被認為是體現真實性的一部分并需要通過建立緩沖區加以保護,這為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進行國際和跨學科合作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確定遺址保護區域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法律條件。
(二)保護發展機構的設置
在保護機構的設置方面,目前國外立法主要有三類形式,即國家機關、國家成立的專門委員會及NGO(非政府組織)。其中,國家機關作為遺址等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情況比較常見;其次就是成立專門的委員會,這種機構可能隸屬于一個或多個國家部門,具有相應的管理權限;單獨由非政府組織成立的保護機構在國外實踐中尚不存在,目前只有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的《考古遺址保護與管理》中提及,政府可在某些情況下,將遺址保護和管理工作委托給當地人民或非政府組織。
首先,以國家機關作為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立法例包括但不限于:
日本《文化財產保護法》明確,文部大臣有權決定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使用,遺址等考古遺產直接歸屬于文化廳長官直接管理。埃及《文物保護法(83版)》明確,埃及文物局系負責管理各博物館、文物倉庫、古遺址和歷史文物地區(包括偶然發現的文物考古區)的一切與文物考古有關的事務的專門機構。1975年頒布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希臘的文化部負責文化遺產的保護,公共工程部負責大型工程、城市規劃與建設。
其次,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立法例有(包括但不限于):
智利1970年1月27日第17288號法律規定,國家紀念物是指地產、廢墟、建筑物及其他具有歷史、藝術特征的物品……。國家應妥善保管這些物品。這些紀念物的保護和保養應根據本法的規定通過國家紀念物委員會進行。
西班牙歷史遺產法規定,歷史遺產委員會應促進有關西班牙歷史遺產的具體計劃和信息的交流和交換。國家歷史遺產委員會由省長任命的各自治區的代表組成,國家有關行政當局的首長亦是該委員會的成員,同時亦是該委員會的主席。主要負責歷史遺產的保護工作。
實際上,由單一的政府部門對遺址文物進行管理,可以避免政出多門、相互扯皮,但對于需要由其他部門配合的工作,卻比較難以協調。采用專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內部可能由多個部門派人組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但相互扯皮的現象卻不可避免。民間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在遺產保護方面具有天生缺陷,權威性不夠,因而不宜作為持久性的保護機構。另外,就保護機構發展區域經濟文化事業的功能而言,各國立法及國際公約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但均未將其作為保護機構的核心職能。目前我國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遺址文物保護工作。
(三)建設控制地帶劃定范圍及遺址區保護和發展相協調問題
1、建設控制地帶的范圍
所謂建設控制地帶,就是為保護文物安全和環境風貌,在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周圍,劃定的必須進行建設控制的一般保護區。隨著文物保護理念的更新,世界范圍內通過政府規劃手段劃定一定區域實施建設控制,保護發展遺址等周邊環境與遺址本體保護相適應已成為各國的不二選擇。
《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第二條明確規定,采用遺址整體保護政策,劃定一定范圍作為考古保護區,在考古區內,各國政府應當保證區域內的環境風貌與遺址本體相適應,而不得毀壞、損壞和改變。
埃及(文物保護法1983)規定,在遺址和文物古跡區內頒發進行建筑的許可證,禁止在該區域取土、沙等行為。對與該地區比鄰的非居住區內3公里或由文物局劃定的距離范圍內的區域前款適用,以保護這些文物地區的環境。
1992年馬耳他開發規劃法也規定,不允許任何會對這些遺跡或遺址的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開發。在其周圍設有至少100米的外圍緩沖區,該區不允許任何開發項目,該地區屬于最優先保護區域。除此之外的區域內從事建設應取得當局的許可。
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并予以公布。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準。
可見,劃定建設控制地帶一般是基于保護遺址周邊環境風貌的需要,但從各國立法來看:第一,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一般都列入政府規劃中,滿足規劃權限要求;第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并沒有固定統一的標準,具體應根據遺址保護的實際需要來確定;第三,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并不意味著在該區域內不得從事任何建設,而是應經過政府相關部門或法定機構的許可且該建設不破壞遺址周邊環境風貌。這一點,我國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頒布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規定》第五條和第六條中均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只不過該規定并未涉及建設控制地帶以外保護發展的問題。
2、遺址區保護和發展問題
遺址區的保護和發展主要是對遺址本體的保護和對遺址本體及除本體之外的遺址區內其他區域的利用乃至發展問題。但這種保護與發展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沖突和矛盾。遺址本體屬于應受法律保護的文物范疇,雖然各國文物保護立法一般都對遺址文物的保護做出明確規定,但隨著保護觀念的逐步發展,如何更好在保護基礎上合理利用遺址文物,各國立法均做了一定程度探索。目前,不外乎就是通過展覽展示、收集相關信息資料、進行考古研究等活動,進行有限的利用。例如,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可以通過舉辦展覽、科學研究等活動發揮文物的作用;還有《關于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性的建議》中規定,各國可以通過建立和維護自然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的方式對遺址采取保護措施,這為遺址保護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至于遺址區內除遺址本體及建設控制地帶以外的其他區域的發展問題,各國立法規定不一。澳大利亞《ICOMOS文化遺產(巴拉)》規定,在澳大利亞亞瑟港遺址保護過程中就明確亞瑟港的保護和開發項目是一個區域性開發項目,內容包括對塔斯曼半島歷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除對亞瑟港遺址本體進行保護之外,該保護和開發項目還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工程,包括一定范圍內的建設。在進行遺址展示的過程中,還要在歷史、地理及其他的社會環境和背景下認識遺址。在其他國家立法乃至國際公約中,對遺址區保護與發展作出原則性規定的較為普遍。
雖然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了保護單位在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施工等活動的法律規范,但對于如何發展遺址區內其他區域,我國文物保護法并未提及。
可見,對于在遺址區內對遺址本體進行保護與對區域本身進行發展這一問題,各國很少采用消極保護文物的態度而忽視區域發展,基本的共識是在以保護為核心的理念下,適當進行利用乃至發展,以促進遺址文物更好地發揮其經濟社會文化功能。但各國對于應當在多大的范圍或程度上發展遺址區,發展的程序和實際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同認識。
(四)周邊環境與遺址本體風貌相適應問題
從目前來看,周邊環境與遺址本體風貌相適應問題是國外立法的必備內容,如埃及(文物保護法1983)規定,經文物局同意,有關方面可獲得許可,在居住區內的與古跡區毗鄰的地方進行建筑。但應當符合規定的條件,保證建筑物的高度,照顧該區域的基本特色和特征。《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規定,當需要修建新建筑物或對現有建筑物改建時,應該尊重現有的空間布局,特別是在規模和地段大小方面。與周圍環境和諧的現代因素的引入不應受到打擊,因為,這些特征能為這一地區增添光彩。還有《關于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性的建議》規定,在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征時,也應考慮到因某些工作和現代生活的某些活動而引起的噪音所造成的危害。
雖然我國文物保護法也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但這些規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環境風貌一致性的范圍比較狹窄,僅限于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建設控制地帶內而不包括整個的周邊環境風貌。
另外,對于遺址等文物保護經費的來源,從各國立法乃至國際公約的規定來看,一般通過政府撥款、鼓勵捐贈、提供低息無息貸款及接受國際援助等方式獲得。當然我國法律對此也有規定,《文物保護法》就規定通過國家財政撥款、文物保護單位事業性收入和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文物保護社會基金等方式來籌集保護經費。2005年國家財政部、文物局共同頒布的《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則更為具體的規定了政府財政專項經費的使用管理,但該規定對專項經費的使用范圍僅限于中央政府主導的大遺址保護示范工程,中央政府引導的大遺址保護工程及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建設三個方面。
三、對我國大明宮遺址保護發展的啟示
針對國內大遺址保護的實踐,通過對比各國立法乃至國際公約的規定,就大明宮遺址保護實際情況,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借鑒和學習。
(一)更新保護觀念,實施整體保護發展戰略,即對遺址本體保護與對遺址本體以外周邊區域的保護發展相一致。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劃定一定的遺址保護區域或者設立一定的遺址保護特區,在該區域內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實施遺址本體保護的同時,通過合理利用遺址文物資源及保護并發展遺址周邊區域的方式,使遺址和遺址周邊環境乃至歷史區域在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及舊城改造中,達到協調一致,減小城市化進程對文化遺產真實性、整體性和多樣性的破壞,從而更好的保護遺址資源。
(二)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在大明宮遺址區域內,可以建立遺址公園,也可以設立單獨的具有管理職能的遺址保護特區,組成相應的保護、管理機構,賦予該機構單獨的管理職權,執行相應職能。與此同時,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通過規劃手段確定大明宮遺址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實施開發建設、保護發展的具體措施范圍及程度;正確處理遺址區的保護和發展問題,即管理機構的職能方面要將保護與發展并重,以保護為核心,將發展作為保護遺址文物的積極手段,采用合理的利用、開發等措施達到發展中更好保護的目的。
2、正確處理遺址保護發展與舊城改造、城鎮居民房屋拆遷安置的關系,遺址文物保護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但保護不是最終目的,保護是為更好的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生活所采取的措施。對于大明宮遺址區保護發展工程而言,遺址區被拆遷人的福祉是遺址保護工程是否完滿的重要衡量標準。
3、正確處理遺址本體風貌與周邊環境相一致相協調的關系,即就是在遺址本體保護方面貫徹相關國際公約原址性、原真性保護的基本原則,同時在周邊區域的發展保護過程中要注意新發展區域應當在綠化、色彩及建筑物風格、高度、距離等方面與遺址本體的風貌相協調,減少強烈反差的建筑或環境風格對遺址區內整體風貌的破壞。
關鍵詞:發揚蕪湖傳統文化;提升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4-00116-01
一、蕪湖市傳統文化保存現狀
蕪湖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0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5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項。
周瑜、黃蓋、李白、王維、蘇軾、黃庭堅、米芾、湯顯祖、吳敬梓、蕭云從、漸江等著名人物都在蕪湖留下了蹤跡。近代蕪湖是四大米市之一,史稱“長江巨埠,皖之中堅”。蕪湖古城是蕪湖傳統文化的集中展臺,保留著行政、司法、教育、宗教、商業等歷史信息。古街巷和文物建筑體現了古城的歷史風貌。衙署、城隍廟、大成殿等見證了古城隆盛的規制。多位名人的故居散落其中。湯顯祖曾在儒林街的雅積樓里進行創作。吳敬梓久居古城,其作品反映了古城的風情。
二、現階段蕪湖市對傳承保護地方傳統文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開展各類普查工作
2006年,啟動了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等。2007年,啟動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對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通過普查,全面掌握了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及其生存狀態。2010年,開展了館藏珍貴文物數據庫建設。對全市珍貴文物進行影像采集,完善藏品檔案,摸清了館藏文物的家底,為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搭建了平臺。2013年,啟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該普查對掌握和科學評價文物資源情況和價值,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促進文物資源整合利用有重要的意義。
(二)制定《蕪湖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規劃》
2006年,《蕪湖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規劃》經市人大公布。該規劃綜合考慮了保護歷史風貌、文物古跡、建筑風格,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保護蕪湖的傳統文化氛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開展文物維修工作
從2005年起,蕪湖市每年撥專款作為全市文物保護維修專項經費。按照政府出資與文物的產權或使用單位自籌經費1:2或1:3的比例投入的辦法,先后維修了20余處文物建筑。
(四)對蕪湖古城進行整體規劃和開發
2007年,市政府啟動古城建設項目,計劃將蕪湖古城打造成集文化、商業、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組織文化文物等部門詳細調查古城的文化遺存,梳理文化脈絡,發掘獨特文化內涵。2009年,啟動古城動遷工作。2011年,啟動古城文物建筑修繕。2014年3月,古城整體保護規劃設計競賽方案專家評審會在蕪召開。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交的競賽方案獲得一等獎。
(五)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園
2012年,市政府與華強集團簽約非物質文化主題公園項目。該主題公園將分民間傳說、民間戲曲、民間音樂舞蹈、神秘文化、雜技與競技、民間節慶、綜合項目和民間手工藝園區,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
三、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外觀形象缺乏個性,區域文化底蘊亟待深挖
蕪湖的城市形象不夠鮮明,建筑造型、風格色彩以及基礎設施等,沒有突出地方文化個性。蕪湖特色的文化符號如鐵畫、米市、徽商等沒有得到充分表現。此外,許多與歷史名人相關的遺跡,沒有標識。
(二)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尚有欠缺
蕪湖旅游沒有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文化內涵不足。青弋江是明末清初至近代的一條黃金水道,然而從中江塔到大礱坊一帶卻未能開發出文化探尋之路。眾多名人在蕪湖的遺跡也鮮少有人問津。
(三)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滯后
蕪湖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古城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歷史上是“江東首邑”,“徽商門戶”“四大米市”“長江巨埠,皖之中堅”。而蕪湖的目前尚未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制約了蕪湖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加強傳統文化傳承力度的建議
(一)設置古跡文物說明標志
蕪湖目前的不可移動文物中,除文物保護單位和部分遺址外,無標志說明。此外,一些歷史建筑因年代久遠、城市建設等原因已經消失(如科學圖書社舊址)。如能在現存古跡和消失的重要歷史建筑前設立標志,既可以讓市民和游客對歷史有更多了解,也展現了蕪湖的文化家底。
(二)加強傳統文化與旅游的融合
1、“復活”蕪湖古城,樹立傳統文化品牌。在古城建設中,應當“復古不泥古,懷舊不守舊”,設計遵循“原空間、原尺度、原風貌”,建設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地工匠”。古城內基礎設施建設應符合文化遺產保護要求,同時滿足商業、旅游接待的需要。在維持古城原有規制、古建和路網的基礎上,新建建筑應考慮到風格的協調統一和功能的實用性,做好古城功能分區的規劃。
2、對西河古鎮整體保護利用。西河古鎮位于蕪湖縣南,東臨青弋江,面積約0.33平方公里,是當年徽商通向外界的咽喉。現存老街大體仍保留晚清的建筑風貌。依河而建的古建筑有“皖南吊腳樓”美譽。對西河古鎮進行整體規劃,保護古鎮風貌,修繕歷史建筑,挖掘西河古鎮的碼頭、商貿等文化,可打造文化旅游亮點。蕪湖縣和蕪湖市的直線距離僅30公里,因此古鎮可與市區的蕪湖古城、主題公園等主要旅游景區聯動起來,打造“二日游”路線。
3、做足文化名人“文章”。蕪湖與歷史上許多著名文人結緣。挖掘蕪湖文化名人資源,在文學、戲劇、影視劇、電視片、廣播劇、美術、動漫等領域,創作一批藝術精品。還要以挖掘名人資源為突破口,繼續挖掘蕪湖“青銅、古瓷、地藏、徽商、鐵畫、古城”等文化底蘊。
關鍵詞:工業遺產旅游;開發模式;北京
一、概念界定
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公約將文化遺產定義為三類:文物、建筑群和遺址。其中,工業遺產是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俄羅斯的下塔吉爾發表了《下塔吉爾》中寫到:“政府應該通過促進工業區域旅游業的發展來積極闡釋工業遺產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國內關于工業遺產旅游研究的理論成果不多,并且主要以案例研究為主,因此研究發展的空間仍很大。
關于工業遺產旅游的定義,國內外學者統一將工業遺產旅游劃入遺產旅游的范圍。深圳大學的李蕾蕾于2003年發表的《逆工業化與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德國魯爾區的實踐過程與開發模式》中指出:“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種能夠吸引現代人們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屬于廣義的,還包括工廠觀光的工業旅游。”
此定義受到廣泛的引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定義中囊括了物質類工業遺產旅游資源,但卻忽略了非物質類資源的吸引力。因此,工業遺產旅游資源應包括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物質與非物質因素,如工業遺跡、工業建筑物、機器設備、我國傳統手工業的工藝生產流程、生產技術、產品形態等,資源開發后形成的工業遺產旅游產品,能夠滿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求特的旅游需求。
二、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模式
國外將工業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主題博物館模式和公共休憩空間模式。本文綜合分析國內外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實踐,歸納出工業遺產旅游的四種開發模式。
(一)主題博物館模式
在工業遺址上建立主題博物館,以此展示工業生產流程,旅游者能從中體驗到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還可以改造為藝術創作場所,開展藝術作品展覽等活動。通過設立工業博物館,開展具有鮮明主題的工業博覽會,融合招商引資、商貿交易、旅游等活動,結合工業遺產旅游與會展旅游。主題博物館模式主要以德國魯爾區的弗爾克林根煉鐵廠最為典型。
(二)公共游憩空間模式
在工業遺址上建造休閑娛樂設施,改建成工業遺址景觀公園。同時整合區域內其他工業遺產旅游資源、傳統旅游資源形成各種旅游線路,新型資源與傳統資源共同作為旅游吸引物,創造更多效益。如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landscape Park)――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三)與購物旅游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
將工業遺址建筑群改造為一個集購物、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大型購物場所,其中配有咖啡館、酒吧和娛樂設施等。如澳大利亞墨爾本購物中心是在生產子彈的工廠遺址上改建而成的。
(四)區域性一體化模式
區域性一體化模式又稱為德國埃姆舍公園(Emscher Park)模式,根據區域性綜合開發目標,通過改造和再利用廢棄的工業建筑和空地,恢復廠區內自然生態環境,滿足工人再就業,創造多重效益。如1986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英國鐵橋谷Iron Bridge Gorge工業遺產旅游地,其占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是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筑融合為一體的旅游地。
三、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效益
(一)經濟效益
工業廢棄地面積較大,工業建筑拆除費用較高,如首鋼工業區內的煉鋼爐、煉鐵爐等處置費用很高,并且還需要工業上復雜的處置技術,因此通過保護性再利用的方式節約資源,開發工業遺產旅游成為旅游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文化效益
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重工業企業外遷,遺留下來的許多廠房、機器設備等工業遺跡是見證工業發展歷程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因此,開發工業遺產旅游促進了工業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普及,保持舊工業區和諧與健康發展。
(三)環境效益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性再利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其淪為建筑垃圾而污染環境,另一方面在舊工業區更新改造過程中進行生態修復,可以改善其環境。因此發展工業遺產旅游可以帶來很好的環境效益。
四、對北京工業遺產旅游的啟示
(一)現狀
擁有百年工業發展史的北京,蘊藏著豐富的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發展的見證者。但是由于早年缺乏對工業文化遺產的研究與關注,北京重要的工業歷史遺跡在城市發展中已經消失,如1883年的為軍械服務的神機營北京機器局――北京最早的工業曙光、1898年的長辛店機車修理廠二七機車廠、1906年的原京奉鐵路正陽門火車站等歷史遺跡。
近年來,在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北京多個工廠停產、外遷,遺留下具有重要價值的工業遺跡亟待進行保護開發,因此工業遺產旅游是獲取多重效益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經開放及正在規劃之中的工業遺產旅游景點有:北京首云鐵礦博物館、歡樂谷、798藝術區、京西煤礦、首鋼、京張鐵路等。
(二)對策建議
然而,北京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加強政府主導。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資源是其基礎。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工業遺產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建筑被拆除。針對目前狀況,北京市政府應組織人員對現有工業遺產全面普查、實地調研,進而建立起工業遺產清單,評估、分類可以進行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資源,選擇最適合的開發模式。
2、設計特色主題線路。在規劃北京工業遺產旅游時,應明確目標市場、準確定位、設計特色主題線路,滿足新時期各旅游人群的旅游需求。如針對青年旅游群體特點,應著重凸顯工業遺產旅游的教育、文化、體驗功能,設計教育型工業遺產旅游產品。
3、區域旅游資源聯合開發。根據協同論,區域聯合開發較分散孤立的開發能產生“整體大于部分和”的整合優勢。北京工業遺產旅游景點呈零星分布、難以吸引國內外旅游者,針對目前狀況,北京應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從而提高旅游吸引力、延長旅游者逗留時間等,獲得單個旅游資源無法比擬的區域聯動效應。
五、結論與展望
在我國一些城市步入后工業化時代的背景下,工業遺產旅游作為一種從工業考古、工業遺產保護而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旅游形式,區別于傳統的觀光型旅游形式,是我國旅游業未來發展的新思路。本文基于國內外工業遺產旅游的文獻資料,探討了工業遺產旅游的定義、開發模式、開發效益以及北京地區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等問
題。但由于文獻資料的收集及實地調研的效果有限,本文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今后需要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王春利,竇群.旅游規劃與開發[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2、EdwardInskeep.旅游規劃[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4、王德剛,田蕓.工業旅游開發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5、劉會遠,李蕾蕾.德國工業旅游與工業遺產保護[M].商務印書館,2007.
6、劉伯英,李匡.首鋼工業區工業遺產資源保護與再利用研究[J].Archicreation,2006(9).
7、李小波,祁黃雄.古鹽業遺址與三峽旅游[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8、李林,魏衛.國內外工業遺產旅游研究述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5(4).
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于歷史建筑的理論研究開始關注到歷史建筑保護如何適應城市發展的層面。1999年,澳大利亞編制了《巴拉》,依據本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強調對于歷史建筑的改造應該注入“相容”的功能。這一概念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2003年國際頒發的《有關產業遺產的下塔吉爾》,對產業遺產的概念、價值、保護措施等作了明確規定,為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評價依據和標準。
一、產業類建筑改造的實踐發展
隨著歷史保護思想、人文主義思想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產業遺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護,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與更新也達到了全新的階段。設計師們利用創新的設計手罰,賦予了歷史建筑新的生命。產業類歷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為了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城市形象的多樣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魅力。從全球范圍來看,歐洲和北美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與地段保護工作比較成熟,有十多處工業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綜合體改造模式。1965年,美國的設計師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舊金山的吉拉德里廣場(GhirardelliSquare)將一個巧克力工廠改造成為一個集娛樂、居住、餐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購物廣場。這是第一個產業建筑商業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運用了建筑再循環理論。該項目在改造之初就本著對原有產業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則,并鑲嵌一些現代設計元素,使得人們在享受娛樂服務的同時感受到建筑帶來的歷史底蘊。很快,吉拉德里廣場作為商業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國開始被大規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頓昆西市場(QuincyMarket)改造,將碼頭倉庫區改建為商業綜合體,又如著名的舊金山漁人碼頭,將軍工廠改建為展覽中心。這種改建模式甚至影響到世界的其它區域,比如澳洲的巖石區也是直接套用這種改造模式。
“閣樓”(LOFT)模式。這種模式最早是美國自發式地探討產業類歷史建筑改造與更新,蘇荷(SOHO)區的改造是一個典型案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紐約作為世界的藝術中心,許多藝術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蘇荷(SOHO)區的舊產業建筑,他們運用全新的設計思想和技術將它們改造成適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間。閣樓(LOFT)公寓充分利用舊產業建筑的大柱網大開間進行靈活多樣的圍合式分割布局,充分發揮產業建筑的高荷載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亞碼頭的改造是歷史建筑改造為公寓樓的成功范例。綜合區域模式改造。魯爾工業區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將舊產業園改建為景觀園區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歷時4年將一個廢棄頹敗的舊工廠改造成一個綜合休閑公園。魯爾工業區中還有許多將單體建筑、廠區群體建筑及設施以及區域等不同尺度層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將歷史建筑改建為博物館、展覽館的模式,還有將產業建筑中的大空間改造成多功能綜合活動中心的模式、將很多建筑設施上設置餐飲空間模式等等。
二、產業類建筑改造的現實意義
1.生態價值的體現
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的物質原料約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類建筑及輔助物,建筑業對環境污染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全球每年排出的溫室氣體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可見,要減少建筑從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終解體的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最核心的是延長建筑的使用期限。城市廢棄的產業類建筑物質價值大于其功能壽命,對其進行改造再利用不僅比新建建筑成本節省許多,還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節約了資源和能源。
2.自身的適宜性
產業類歷史建筑代表著某一時期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結構,是城市產業歷史文化的見證者。雖然他們自身功能壽命大多完結,但是其空間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其物質壽命和精神壽命仍在,這為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一方面,空間結構適宜。產業廠區規模大,占地多,建筑單元之間又留有彈性空間,為整體規劃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廠房、倉庫等產業建筑多為大跨度、大開間,非常適宜進行空間和功能區域的重新劃分,創造出多樣性和靈活性強的空間。而且產業建筑結構荷載要求嚴格,其房屋安全質量較高,其結構都可以滿足多種民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產業類歷史建筑體量龐大,在城市中成片存在,在城市空間形成歷史街區形態,其特征明顯具有很大的識別性,易成為該城市區域的中心。若將這種歷史地段成片開發,能產生良好的集聚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發展,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3.商業利益的吸引
大多廢棄的產業建筑雖然功能壽命結束,但其物質壽命依然存活。將產業類歷史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賦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煥發新的活力,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拆除費用,而且節約了建設成本,縮短了建設時間。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實施還能帶動該區域經濟發展,其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業利益吸引了很多開發商和設計師對其投入。
延伸知識:畢業論文的論證方法
選題確定,材料提煉之后,應研究論證方法。即用材料說明題目,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正確。為此,應遵循下述論證方法和邏輯規則。
1.論據必須真實可靠
論據是論證的基石,必須真實可靠論據來源于客觀實際,是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客觀事實,是反復推敲無懈可擊的真貨。任何浮光掠影、金玉其外的材料是絕對不可取的。
2.不得采用循環論證法
循環論證就是用某個命題的自身來證明這個命題,自己證明自己,只是換個說法,這是不合邏輯規則的。例如,用“人吃飯為了不餓’’這條道理來證明“人餓了就要吃飯”這種現象,就是循環論證。
3.論證要合乎邏輯
論據和論點存在著內在聯系,文章應當揭示這種聯系,得出合乎規律性的結論。這種規律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就是真理。揭示真理就是論文的使命。如文章只憑觀察和經驗,將偶然的表面現象推斷出某種論點或觀點,則這種論點或觀點
一、研究背景
歷史古鎮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地方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歷史古鎮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目前人們對古鎮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對其物質形態的保護上,對于傳承當地民俗風情與文化的保護思路還處于剛剛覺醒階段,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保護好歷史古鎮并使其適應現代生活從而延續下去,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問題。
孝泉鎮位于川西平原,地處旌陽區西部,與德新鎮、景福鎮、齊福鎮及孝德鎮接壤,地勢平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孝泉鎮有2000年多年的歷史,文物古跡和人文遺跡眾多,這里文化積演厚重,民間民俗豐富多彩,是省級文化名鎮和國家級重點小城鎮。
二、孝泉保護面臨問題
(一)文物古跡受損嚴重
孝泉古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鎮除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外,尚有大量的民居、商鋪、會館等傳統建筑,原有的街巷肌理尚待保護、修繕和恢復。特別是“5.12”地震對孝泉鎮的文物古跡、古鎮街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古鎮建筑70%嚴重受損,德孝城、三孝園、五圣宮受損嚴重,元代龍護舍利古塔開裂,地主宮倒塌。
(二)居民生活條件差,缺乏保護意識
孝泉老鎮區民居密集,大部分是磚木結構,破損嚴重,甚至已成危房。老鎮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各種污水直排,衛生條件差,消防設施落后,電線線路老化,火災隱患很大。老鎮居民未能感受到老鎮保護帶來的實際利益,從而對自身居住的傳統民居保護意識不強,隨意改變院落結構、毀壞建筑構建等行為也時有發生。
(三)資金匱乏,監管力度不夠
老鎮區基礎設施的改善,消除火災隱患,部分的疏解居民,以及拆除不相協調建筑,修復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孝泉旅游發展帶來的資金反饋和政府財政投入只是杯水車薪,因此,多元化的開辟投資渠道,引入外來資金勢在必行。但是,政府在引資中給予投資主體保護區外建設開發一定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其在保護區內行為的約束,建立健全保護區保護管理機制。
三、孝泉具體保護對策
(一)對物質形態的保護
重建和修繕現有文物古跡,加強對其的保護和適度利用;對鎮內泉系進行整理并整治其周邊環境,改善保護區居民生活條件;劃設古街風貌核心保護區、泉系生態保護區、一般風貌保護區并嚴格保護以維護完整的古鎮風貌:1、古街風貌核心保護區:主要體現孝泉鎮最古老的街巷格局,包括古街區“牛”的形態所涵蓋的區域。2、泉系生態保護區:結合五個泉眼,利用人民渠及鄰姑河將其進行串聯,形成一條以泉文化為載體的水系廊道,并結合生態廊道的打造要求對周邊區域進行整治及梳理。3、一般風貌保護區:主要是孝泉城鎮未來發展更新的區域,包括火車站場及大量規劃的工業。
(二)對文化傳承及民風民俗的保護
1、構筑特色街巷人文軸
指以“牛”的“身體”為軸線,串聯古街巷內的所有文化資源,包括曠世勛紀念碑、武圣宮、清真寺及德孝城等,結合傳統民居群及歷史街巷,將古街與周邊各處重要城鎮歷史景觀標志點進行銜接,突出孝泉的多元特色文化,包括孝文化、泉文化及清真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共同構筑特色街巷人文軸。
2、構筑泉系生態保護軸
該軸線以“五股泉”中的五個泉眼為依托,包括躍鯉泉、姜公泉、啞巴泉、鄰姑泉及洪家泉,結合鎮區水系,將其進行串聯,形成以“泉”為主題的文化生態脈絡,并串聯鎮區多個主要歷史文化節點,構成泉系生態保護軸。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大力弘揚孝泉歷史名人的優良德操,發揮歷史人物的宣傳教育作用,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發揚孝泉歷史文化的重要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為保護“孝文化”遺存,制定“鄉規民約”;把“安安送米”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修繕內涵豐富的孝文化古跡,如“三孝園”、“姜孝祠”、“姜公墳”等;修建以姜孝祠為主體的孝文化仿古建筑群;評選“好公婆”、“孝子孝媳”、“尊老敬老先進個人”等,宣傳報道他們的先進事跡。舉辦多種傳統活動來推廣德孝文化,如孝祭活動、雞公車民俗競技表演、彩妝游行、大型焰火晚會等。
4、民風民俗及傳統產品
傳承和發掘孝泉多次多彩的民風民俗及傳統產品。包括城隍會、打清醮、上九會等民俗活動,以及半邊街的清真食品牛肉干、“萬民傘”等傳統產品。舉辦一年一度的孝文化旅游節,加強建設孝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并圍繞“孝文化”特色,發展相關旅游產業鏈,形成孝文化研究、孝文化民間傳說、紀念品、特色食品等旅游體系。積極發展孝泉文化產業,企業可以依托“孝文化旅游節”的平臺,展示其形象并推銷產品。
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