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教育的區別

中西方教育的區別

時間:2023-12-26 14:33: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方教育的區別

第1篇

論文摘 要:中西方審美意識和創作思想的根本差異,形成了中西文學創作在寫景方法上的明顯區別:西方偏重精確再現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現于人眼而被感覺到的客觀“形象”,主客雙方無須通過審美活動達到某種交流或契合;中國文學注重表現自我所感所識,力圖將景物人格化,追求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文學是人學,以表現人為最高目的。中西方文學創作在對這一原則達成默契的同時,并沒有漠視寫景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意義,人與自然景物的現實關系在文學創作中受到尊重。只是因為中西方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兩大文化傳統的差異,而使得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對自然景物的掌握、認知方式,必然貫穿于整個社會意識形態而形成不同的體系。其中,直接間接地影響作用于文學創作的審美意識及美學思想,區別尤為明顯,對寫景在中西方文學創作中的種種差異的認識把握都由此而生。 

 首先,從審美意識上來分析,“寫景”在中西方文學創作中因審美意識的不同而在藝術態勢上呈現不同的走向。 

 在人對自然景物的審美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西方在審美意識上所表現的基本區別在于:西方一般總的傾向,往往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景處于相待狀態,主體(人)對客體(景)進行欣賞,因而人與景的雙方事實上處于互相分立和對峙的關系中。中國一般總的傾向則與之有別:主體沒入客體,客體融于主體,人與景的雙方暫忘彼我,達到互相契合的一種和諧默契境界。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等等佳句中描述的都是這樣一種境界,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正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所在。 

這種審美意識的差異,取決于中西方美學思想的側重點不同:中國向來是重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重再現、摹仿、寫實。 

 正是由于這種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的根本差異,形成了中西方文學創作在寫景方法上的明顯區別,從而發生了藝術態勢的內傾和外傾的兩種走向的分野。大致說來,西方因尚“進取”,而在寫景藝術上表現出一種“浮士德精神”,即多向外探索。這種明顯的外傾態勢導致了西方寫景藝術上的偏重“描物——描寫(再現)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現于人眼而被感覺到的客觀“形象”。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對巴黎圣母院的大段大段精確細致的描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對戰爭場面的嘔心瀝血的雕刻等等,都是西方文學所擅長的寫景方法。而中國因較“安分”而偏于內向,總是喜歡到內心去搜尋情感的表達方法,故而表現出一種中國文學獨特的“老莊精神”,在寫景藝術上呈現明顯的內傾態勢。它注重“表現”自我所感及所識,也就是情景交融、物我相滲、主客同一的景與人雙方內在生命律動的“氣韻”。人與景在審美機制中構成了“雙向同構”關系,自然景物取得了人物感情的同化,因而也產生了情。這里人與景的雙向同構的主導方面是人。一旦無人,情消逝了,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闡發的。 

 其次,從創作思想上來分析,中國文學的寫景目的與西方文學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文學傳統講究:“寫景就是寫我”。景物描寫在文學創作中是作為一種主體意識的投射和外化。景與人要求達到主客同構,合為一體。景物總是被心靈化、情態化、主觀化、審美化,一句話,就是努力將景物因素人格化,所謂“情景交融”成為中國文學中寫景藝術的最高境界。在西方,一向有把景物作為對象進行欣賞的習慣,面對景物,以景物為對象,由“我”觀“物”,而重在寫其眼前所見的景色。西方現代派文學中出現的一種追求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與中國文學竭力將景物因素人格化的努力相反,現代派文學努力從景物因素中排除人的因素,如法國“新小說派”,他們寫景,不是使客觀外物與主觀情感相交融合——造成一種境界氛圍,而是竭力將主觀思想、情感、情緒掩藏起來,以攝影機似的冷眼來對待。同樣,在“意象派”詩歌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要求在對待自然景物時做到“絕對精確地呈現,不要冗詞贅語”。龐德在給“意象”下定義時說:“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他認為,在人的觀照下的自然景物本身就是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因此,人的理智和情感與物的理智和情感應始終處于兩個不同的系統之內,主客雙方無須通過審美活動達到某種交流或契合。 

 曾有人說:“西方藝術太象自然,中國藝術太象藝術”,在寫景這個問題上更是如此。中國文學中的寫景藝術,就其“藝術性”而論,與西方相比較,無疑更高、更豐富一些。中國的寫景藝術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地只求“再現”自然之美,卻是更多地重在“表現”人與景相默契和對景物之美的領悟,并且積極、主動地致力于大大高出“自然之美”的一種藝術之美的“創造”。 

 

第2篇

【摘要】:早教,這個前衛的名詞,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都蘊藏著太多的內涵,然而,在早教形式和教育方式上西方早教和中式早教卻大有不同。通過對中西方國家對學齡前兒童的早教機構教學手段及形式的對比,從而幫助更多家長給自己的寶寶選擇更適合的早教機構。

【關鍵詞】:早教 中國 西方

隨著獨生子女的普及,懷著對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一出生便能有最好的照顧,能夠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各種早教機構在這樣的環境下便應運而生了,每家都打出不同的教育口號來吸引更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參加,家長不惜花重金將自己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便開始接受早教的熏陶,家長對早教越來越多重視,特別是中國的家長對早教更是癡迷無比,他們認為只要孩子上了早教便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開發孩子更多的潛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當然,早教不僅出現在中國,在西方也有種種早教機構,但中西方早教機構在教育形式和內容上都大相徑庭,有著本質的區別,本文想通過如下幾個方面來簡單介紹下中西方早教機構的一些區別。

一.早教教育理念不同

從源頭上講,教育理念,即關于教育方法的觀念。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經營理念等思維抽象概念,而這種理念又出自于中古方根深蒂固的文化起源。中國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要注重“個性”等理念的同時,還應該從更高的角度,以更寬闊的眼光來研究,即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應當具有特色,即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應當具有個性,即中華民族的個性,也就是民族性。在中國的早教機構中更注重知識的獲取,早教老師通過各種教具來教授小孩子知識,比如認字、數學、音樂感知等等。西方的教育理念大多注重人的發展,注重獨立和人格的發展。所在在西方很多的早教機構他們更注重孩子自由發揮和能力的訓練。同時,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向來是多元的、多樣的。正因為具有多元化、多樣性,才有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也正因為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并在國際交流合作中不斷交融互補、取長補短,才使得世界文化不斷共同向前發展。

二.教育形式的差異

中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征,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中國的早教形式通常是在課堂或活動中,老師指導或發揮主動性的情況較多,比如老師在上一堂音樂課,老師一般彈唱頻率較多,孩子通常在下面聽得較多,老師與小孩的互動較少。在西方的早教機構中剛好是相反的情況,整堂課基本上是孩子們做著主角,老師則只是在一旁起指導輔助的作用。

三.教育內容截然不同

中國早教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的早教,家長也希望孩子通過上早教班來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認識更多的字,會做更多的數學題,學會背更多的唐詩等等,有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們聚一起評比孩子們誰識的字多,誰背的唐詩多,把量上的知識作為相互攀比和炫耀的材料,而忽視了孩子本身的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相比,西方早教的教學內容則更注重孩子學習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及訓練。比如西方很鼓勵孩子在畫本上盡情地涂鴨,而中國家長看到孩子拿著畫筆,滿身油彩,則會阻止孩子進行涂鴨,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吸取知識的效率是與對該知識的興趣有極大的關系。人類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誘導,刺激和引導這種好奇心。填鴨式和題海式教育是泯滅這種好奇心的天敵(必要的記憶背誦除外)。而且極易導致人對學習的反感心理以及對個人行為的其他負面影響。研究表明,兒童年齡越小,他的大腦發育不成熟,其理解力和接受力就相當有限,不宜于承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如果真的想讓小年齡段的孩子獲取知識,可以讓孩子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邊學邊玩,在玩中學習,在學中玩樂,兩全其美。這段時間應讓兒童在寬松的環境中用他們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積累對自然的認識。

早教機構的興起和發展應遵循教育的本質和規律,遵從教育自然規律與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異,也是中國現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層次的,最實質性的,最難被人們注意到的要害問題。其實西方教育也沒有什么高妙之處,只不過比較順從客觀規律而已。中國教育現實一時無法改變,但人們至少可以在主觀決策中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來有效地減少偏差的程度和確定未來的正確發展方向,希望家長們不要把歪了中國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誤導了下一代。早教機構的初衷無非也是大多家長所希望的那樣能讓孩子們在學習玩耍,在玩耍中學習,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們要有一顆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

第3篇

論文摘要:在道德價值觀中,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是中西道德價值觀差異的基本表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本位意識將會增強。本文主要分析了二者的區別及在當代的發展趨勢。

道德是通過道德主體的內心感悟自覺地實行善惡價值取向。中國與西方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濟關系不完全一樣,二者的道德價值觀差異明顯,但仍有一定的相似。

首先,在階級社會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有階級性的,教育方法也自然會被打上階級烙印,所以,二者道德教育理念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次,二者都倡導人道主義思想,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對神權思想,要求“尊重人”的思想,以及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自由、平等”的思想,這與孔子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以及“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治國》)的人道主義思想并無多大的區別。

西方道德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而中國道德價值觀的核心是整體主義。個人主義最早是由法國學者托克維爾提出的,強調個人自由及個人自主與尊嚴,不受外來的約束。在權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權利,因而,國家的革命就是保護個人的自由平等權利。自由平等既是個人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西方社會公認的政治原則。同時,個人主義的發展也為國家政治權力無節制、無休止的發展與膨脹提供機會。二者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i.強調個人價值與強調整體價值個人主義推行個人至上,以自我為中心,突出個人的自由與權利,提倡個性解放,宣揚個人獨立的思想。同時,強調自我是價值主體,離開自我就談不上什么價值,自我是實現價值的主體。對于每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與特定利益的正常人來說,最符合他個人利益的就是允許他們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來選擇自己的目標和達到目標所用的方式或手段,并在不違背現行法規與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付諸行動。蘇格拉底曾說過:“任何一種天生的傾向都是可以由訓練和鍛煉而使之在剛毅方面有所長進。”可見,蘇格拉底把品德培養看作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夸美紐斯強調的則是人的身心是和諧的,他說:“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種和諧。”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在德智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任何人都有能力在自己身上發展某種獨特的人類優秀美德——不管是思想的、藝術的、還是倫理的,是理論的還是實踐的,是獨特的還是共同的等等。”都是有能力實現他們值得欽慕的潛能。這里所說值得欽慕,也會有道德上的差異與文化上比較。某些特定范圍內的人類美德,會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其中的方面,這些方面又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一個人的品德。

而整體主義以群體為中心,整體重于個體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群體為中心,個人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個人作為整體的部分依附于整體,且無條件的服從整體。一切個體皆沒有獨立的自己的價值,個人的存在和價值完全是由社會群體派生的。一切個體只有在滿足社會群體的要求,實現社會群體的利益時,才能獲得自己的價值。一切對個體有用的東西,如不納社會群體的價值系統中,就得不到肯定。整體主義是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的道德原則,以宗法、血緣為紐帶,培養群體人格,約束個性。在古代沒有個人的觀念,一個人似乎不是為其自己存在的。如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強調就是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在義利關系上,強調“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論語·憲問》)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顯仁》)“因民所利而利之。”(《論語·饒日》)強調了先義后利、以義制利、舍生而取義的思想;在個人與他人關系上,強調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以整體為中心的觀點,體現了為國家、為人民的獻身精神,對于培養當代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為人民服務精神,及互助平等、友愛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2.培養心性修養(恥感取向)與信奉法制力量(罪惡取向)在古代傳統思想中,有影響力的是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其認為是仁義禮智的根源,只要人們進行修養,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實現自己道德理想。強調了自我反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及“克己”反省的道德精神,從而提高人們修養的自覺性,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

西方文明在形成之初,就與東方文明特別是中國文明有著不同的特色。西方社會以地域劃分層次,以個人為本位,認為哪怕是神與神之間,也會為私利而爭斗,其社會契約論就是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之上的,以一定的契約來約束管理社會事務,以一種制度對人們進行調節,這就是法律制度,法律在西方生活中處于核心地位。法制是其主要的制約機制,它較之道德或其他的制約機制具有更顯著的地位與更重要的作用,并在長期發展中完善自己的法治秩序。西方在法制建設方面所體現的精神,對西方價值觀念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造成中西方道德本位區別的原因是復雜的,中西方道德價值觀植根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體環境中,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影響差異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西方不同的經濟基礎直接決定各自的道德本位。我們知道,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無論中國或西方,“物質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中西方道德都是公開維護統治階級的制度,只是中方的起源以血緣家族關系為基礎的,而形成了宗法制度。同時,人們依靠土地生活,若沒有天災或其他事情,一般不會遷移到其他地方,所以,整體關系愈來愈密切,形成了中國家庭穩定、和諧統一的優良傳統,對家庭成員個人的獨立性與個性得不到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而在古希臘,以居住地區與財產劃分階級而形成的國家、家庭關系沒有中國古代那么重要,同時,以雅典為代表奴隸制城邦工商業十分發達,以行業分工制到行業內部分工都十分周密,在城邦內外貿易。工商業者的經濟活動就是在交換中尋求利益,追求個人幸福,追求個人主義,在交換中得到尊重與尊重他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們注重平等自由,強調了個人權利等個體道德品質。

其次,統治階級的專制程度方面。在西方,基督教統治著人們思想界,其教義認為人生在世上就是痛苦;對上帝應愛、服從,上帝會寬恕人們的一切罪行。其教義不僅通過教育,而且由儀式或日常其他方面向人們灌輸。可見,其影響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很深,宗教倫理在超越性的意義上對人們的行為起到規范作用。可以說,西方市場經濟的規范中,主要依靠法律與宗教倫理配合。同時,在社會中,一切都是商品,每個人都是商人,在交換上,人與人之間就是利益關系;而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一直以儒家人倫本位思想為主導的價值觀,因而對“禮”的維持既是傳統倫理也是傳統經濟的最大價值,競爭必然被當作與倫理秩序不相容的因素。于是,經濟生活被嚴格限制在倫理的范圍內,人倫關系制約著經濟關系,個體經濟活力的約束必然抑制主體從事經濟生活的能動性,從而達到維護等級制度的目的,以至于遏止了工商業的發展,為專制特權統治提供了堅實的社會物質條件。

如果以個人本位的個人主義任其發展,不僅會導致社會責任與集體意識的缺乏,還會造成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的沖突,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因素;而且在道德理想層面上無法造就大公無私、富于自我犧牲的理想人格。同時,還應認識到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現代西方價值觀是在適應西方市場經濟發展中形成的,并且這種價值取向促進了西方經濟的發展。

而以群體本位的整體主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有它積極的方面。整體主義的內容會因時代與社會條件的不同而各異;但就群體生活中,個人需要顧及他人利益及大眾利益這一點來說卻是共同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這種精神維系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的持久不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與國家、社會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仍然存在著矛盾,而二者必須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上來。如果走向反面,個人積極性就會受到傷害,特別是青少年由于思想上未成熟,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潛意識不可能避免的要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教育青少年在繼承傳統文化整體精神的同時,應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從傳統的整體主義精神出發,上升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上來。

第4篇

關鍵詞:差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與西方接近三千五百年的史事不斷交織,不斷碰撞,又不斷融合。而高中歷史中中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又是重中之重,今天,我就從中西方間的政治、經濟和思想三方面淺談一下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的中西方文明差異性的比較研究。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的碰撞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自此西周開始實行一種政治制度――分封制,用來冊封有功的各諸侯,用來鞏固周天子的統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周天子又開始實行――宗法制。區別于分封制的有功論賞,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按照血緣來分配政治權利。歷史的軌跡繼續前進,隨著秦朝統一六國,結束了各諸侯國混戰征戰的局面,相對的奴隸制社會開始結束,而封建社會隨著前朝下詔實行君主專制而拉開了序幕,自此開始了君主制度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地位。君主專制又隨著隋唐、宋、元、明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到了明末清初,已形成一套體系完整的政治制度,此時政權主要集中在中央,而中央又被皇上掌握,也就是俗稱中央集權制度。但是這場統治了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還是在中消失殆盡。1911年爆發的雖然最后失敗,但是卻將中國的政治文化推上了一個新,同時也拉開了中國歷史近代史的序幕。

聊完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咱們再來看一看有著西方文明發源地的古代希臘。由于古代希臘各城邦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所以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開始實行城邦制度,一方面推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古希臘城邦制度也為新貴族取代封建君主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雅典城便是古希臘城邦制度下的一個卓然的產物。而雅典的民主政治卻是實實在在的建立在奴隸制度上的,因為雅典不同于中國的制度,當時雅典社會的生產力已經高度發展,所以才會進行民主政治,而這也為以后各國實行民主政治打下了基礎。隨著1640年英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再到1688年發生宮變,確定英國君主立憲制度,這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徹底打響了新貴族階級封建統治的熱潮,同時如中國的般,西方的政治文明也被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二、中西方經濟文化的碰撞

中國自古便是農業大國。戰國的商鞅變法,再一次將中國古代的經濟推到一個新高度。土地被分為: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部分。而商鞅的土地制度,也為后來秦朝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基礎。而大唐絕對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最為燦爛奪目的朝代之一,那時候不光海外會派遣唐使來大唐學習技術,唐朝還特地將廣州定為港口,特設市舶使來專管對外貿易。而到兩宋時,對外往來貿易的收入已經成了當時兩宋國庫的主要來源之一。而明清商人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區域化的商人群體,但是明清統治者目光短淺,實行“閉關鎖國”,徹底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直到“”,外國的大炮轟破大門,清朝統治者如夢中驚醒,才開始了中國近代的經濟文化。

而相對于中國,古代希臘的奴隸制度主要分為兩種,即斯巴達型和雅典型。前者屬于以農業為主,工商業不發達,但是斯巴達使用的是土地國有制。而后者以農業為基礎,高度發展工商業,手工業尤為突出,隨著手工業的發展,雅典沿岸多為優良的港口用來出口貿易,而奴隸多為市場買來。但是雅典的輝煌也最終被戰爭所打敗,留給后人的只是唏噓和感嘆。

三、中西方精神文明的碰撞

對于精神文明,我主要側重的是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和西方智者運動的差異和對比。

對于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我們并不陌生。正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這場“百家爭鳴”才會衍生出中國許多珍貴的思想、文化經典。這場思想運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體系的雛形,其“治國方針”“中國之路”到現在也依然值得后人借鑒學習。而西方智者運動也被看作西方思想上的第一次空前大解放,而智者學派作為古希臘時期最為重要的哲學派別,對個人極端主義打開了大門,同時也強調了人的決定作用,對于西方以后思想的絢麗多彩奠定了基礎。

隨著教育制度的加深,我們更加掌握中西方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差異和聯系。針對政治、文化、經濟,我所說的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但是歷史悠遠連綿,更值得我們,不僅是教育工作者,還有高中生的仔細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松林.有效整合 融會貫通:高中歷史新課程知識整合淺探[J].教師,2010(27).

第5篇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

0 引言

色彩是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達繪畫思想的重要工具,是藝術語言的重要因素。色彩于繪畫而言,就如同表情對于表演一樣重要,能夠更好地傳遞作者的情感、思想。同時,繪畫中色彩的使用也能夠搭建起一座畫家和觀眾之間的橋梁,使得兩者能夠跨越地域、甚至時空進行溝通。同時,色彩具有象征性、表現性的特點,色彩的這些特點能夠增強繪畫的表現力,使得越來越多的觀眾能夠通過色彩窺見作者的內心,從而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但是,受到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繪畫對色彩應用有較大的差異。

1 中西繪畫色彩在文化上的差異

由于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中西方賦予相同的顏色以不同的意義。這也就導致了中西繪畫色彩的差異。

紅色在中西方文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在中國,紅色被賦予了喜慶、成功的內涵。在中國的傳統婚禮中新郎、新娘都會身著紅色的喜服,床上鋪設紅色的被褥、屋內燃燒紅色的蠟燭,這些都是一對新人幸福生活的象征,也是對新人未來生活的祝福。同時,紅色還被應用在傳統佳節、文人登科等諸多喜慶、圓滿的場合,由此也能夠看出紅色在中國所代表的內涵。而在西方,紅色則被賦予了殘酷、血腥、災禍等內涵。在西方的斗牛文化中紅色是用來激怒斗牛的,因此紅色在西方被賦予了比較消極的內涵。黃色也是中西內涵差異較大的色彩之一。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黃色是皇權的象征,代表著高貴、榮耀等內涵,但是,黃色在西方的內涵則是恰恰相反,黃色不僅與權利沒有絲毫關系,還被認為具有卑劣、等內涵。

2 中西繪畫色彩表現形式的差異

在繪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繪畫色彩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繪畫藝術出現伊始,中西方的色彩觀念并沒有較大的區別,都是借助簡單的顏色來進行繪畫。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顏料的稀缺。由于技術限制,當時的顏色類型比較少,這也就使得畫家形成了單調的色彩觀,使得當時中西方的繪畫都出現色彩單一、醒目等特點。

但是,二者在表現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在繪畫藝術出現伊始,中國的繪畫在色彩運用上更加簡練。對已經發現的巖畫或者陶器繪畫進行觀察可以發現,繪畫大多展現了一些抽象的事物,并且大多數的繪畫都是平面的,而西方的繪畫則恰恰想法,其在色彩運用上比中方繪畫更加豐富,且繪畫傾向于立體感。到了其秦漢時期,我國的繪畫色彩逐漸豐富起來,但是并沒有出現表現形式的變化,還是平面化為主。在色彩應用上則是通過色彩的鋪陳,從而形成一種美感;而西方繪畫則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分野,一部分畫家比較傾向于裝飾性的色彩,而另一部分畫家則傾向于再現性的色彩。

時間推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階段我國在繪畫的過程中對于色彩的應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向再現性發展。在《洛神賦》中色彩的運用就比較熟練,通過色彩的名都變化來使人物、景色變得更加真實。而這一時期的西方繪畫在進行顏色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與滅亡,繪畫的社會功能發生變化,此時繪畫已經宗教統治的工具。通過繪畫向人們展現出上帝的光環和天國的美好,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繪畫色彩的功能,西方的教堂往往被裝飾的富麗堂皇。

在唐宋時期,繪畫的色彩應用趨向于兩種發展方向。一種花鳥畫、春綠山水畫為代表的,另一種是一文人畫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繪畫的色彩應用開始向清淡轉變。文人更推崇用墨色的變化來展現蒼茫天地、世間萬物,因此,這一時期的畫作極少設色,也是從此時起,中國的繪畫開始傾向于一種精神的表達與寄托。而此時的西方繪畫,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再次向再現性轉變,作品也更加的飽滿、鮮艷。

3 中西方繪畫色彩運用上的差異

中西方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色彩運用具有一定的差異中國畫的典型代表就是水墨畫,也就是用墨代替顏色,通過濃墨、淡墨等不同類型的墨色的運用,從而將空間、光感表現出來,雖然沒有五顏六色的顏色,但是卻承載了作者的思想。在進行墨色運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色度、飽和度的控制從而對作品的光線進行控制,而西方繪畫更注重對色彩的運用,通過色彩的運用從而更好地表現光、空間等,從而是最終的作品非常的逼真。西方繪畫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油畫,油畫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調組成的,通過光線和色調的組合,從而能夠將每一個細節都細致的描繪出來,給人以真實的感受。光的具體表現就是色彩,通過色彩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完成繪畫,使得繪畫充滿生機和情感。例如,印象派在運用色彩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主動性的運用色彩的意識。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作品,會對事物的色彩進行認真的觀察,從而能夠獲得正確的主觀認識,并在繪畫的過程中將正確的主觀認識表現出來;同時,他們注重光線的應用,認為光線的不同表現方式能夠達到不同的效果。

4 中西方繪畫在色彩的感受上的差異

中國畫大多都是水墨畫,都是通過墨色的調整來獲得變化的,而西方則與之不同,西方的繪畫以優化為主,主要是通過立體感、明暗透視等來進行表現。

我國繪畫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濃墨淡彩,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繪畫所用的采用有關系,中國畫一般以墨作為繪畫的材料,將墨進行研磨、稀釋從而達到想要的效果。而西方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看重的是色塊厚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和其所用的油畫顏料有一定的聯系,這也就使得西方繪畫顏色更加濃郁、奔放。

5 結語

不同的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風格各異的文化,而繪畫風格只不過是其中一種。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的形成與其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考慮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中西方繪畫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中國畫更加意境和思想的展現,對于事物的具體形態卻沒有太多的追求,而西方的繪畫則要求形似,追求逼真的效果。同時,中國畫的主要創作手段是用線條來表現一個個人、一座座山以及其他所有的事物,而西方畫則與之不同,西方畫更重視光和色的應用,通過光和色的變化,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繪畫任務。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中西方繪畫之間也開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旅程,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學習,一定能夠促進繪畫藝術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宇克偉.淺談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J].藝術研究,2009(07).

[2] 孫海燕.淺談中西方繪畫差異[J].大眾文藝,2010(12).

[3] 馬小勇.中西方繪畫色彩之比較[J].美術教育研究,2016(02).

[4] 董亮亮.淺談中西方繪畫之典型線質和色彩運用對我創作的影響[D].西安美術學院,2015.

[5] 曾誠.色彩與中國新文學問題[D].江西師范大學,2012.

第6篇

摘 要:本文從語言中的中外文化差異、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異、節日上的中外文化差異、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四個方面來討論中外文化差異,分析了文化差異的現象和形成的原因,討論了中外文化差異。

關鍵詞:文化差異;食物;節日;日常談話;語言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里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了然,但處于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于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很復雜的。

結合筆者多年與留學生交流的經驗,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中外文化差異:

一、語言中的中外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在英語與漢語的文化上,語言上很多文化差異的例子。比如cat貓,中國人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且帶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語言文化中,cat用來比喻壞心眼的女人。與cat有關的成語有: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坐立不安);It rains cats and do~(傾盆大雨);fight like cat anddog(吵吵鬧鬧)。hare野兔,但有時變成了“野雞”。而漢語中的“野雞”又與“野妓”諧音,結果成了俗語中的“妓”。在《羅米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戲劇)中,Mercufio譏諷老乳母為妓時的對話:Romeo:What have you found? Mercufio:No hare,sir.羅:你發現了什么?墨:倒不是野雞,先生。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如譯為約翰不但可靠,不吃魚,還玩游戲是誤譯。其文化內涵是:英國歷史上宗教斗爭激烈。舊教齋Et(星期五)只許吃魚,新教則這天拒絕吃魚,表示忠于新教,“不吃魚”就成為了“忠誠”之意,“玩游戲”變成了“遵守規則”。Hame duck跛鴨,文化含義為:將卸任而未重新當選的官員或破產的證券投機者,殘廢無能的人,說這些人失敗后,垂頭喪氣,一瘸一拐地走出來,活像一只“跛鴨子”。owl貓頭鷹,英語中有“聰明”的象征,如as wise as a owl、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但在漢語中,貓頭鷹表示不吉利,常與死人有聯系。

二、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異

“民以食為天”,從一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了解飲食文化的差別,可以看到許多文化差異。當今世界上有三大飲食體系:中國飲食體系、法國飲食體系和意大利飲食體系。從中國的飲食體系來看,特別注重形式,所以中國人講究“色、香、味”,在中國的烹飪上,各類菜系千變萬化,食材多種多樣,方式豐富精彩,但都講究形式,這是一個本質特色,也反映出中國文化種形式。而就法國體系和意大利體系為代表的歐洲美食體系來講,并沒有過多注重形式,注重的是質量。跟中國的飲食相比,歐洲飲食沒有那么多千變萬化的花樣,但特別注重的是飲食的質量,比如營養的搭配、保留等。這點區別也是中國的飲食和西方的飲食的最根本的區別。

另外從用餐的工具來看,中國的飲食和西方的飲食也有很多的區別。中國人用的是筷子,西方人用的是刀叉,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筷子是大家一起坐在一起共同進餐,食物是裝在碗盤里共通分享的,并沒有分配食物屬于誰,從而形成了一種集體文化,所以在中國流行集體主義。而西方的刀叉制度,必然導致食物是必須先進行分配的,每個人都吃自己盤子里已經分配好的食物,所以西方流行的是分配以后形成的個體主義的個人主義,強調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清晰的產權關系,強調獨立性。

三、節日上的中外文化差異

中國與西方在節日上也有很多的文化差異,中國與西方都有大量自己特色的節日和假日。但從根本上來說,二者有一個根本區別。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在中國的節日中,有了鮮明的農業文化的特征。由于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都是靠天吃飯,所以氣候又跟農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節日跟農業、氣候有了密切聯系。比如中國的清明節、端午節、春節等都是氣候、農業的重要標志。

四、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

在日常談話中,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文化,希望大家都好,于是會關心對方的生活,沒有隱私的概念,所以打招呼習慣說“你吃了嗎?”“去哪里?”,跟人聊天很容易問“什么時候結婚?”“一個月賺多少?”而這些問題在西方文化完全是忌諱的。西方強調的是個體的獨立性,強調隱私權,打招呼簡單的“Hi”“Hello”“How are you doing?” 就可以了,都不帶實質性的問題。(作者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沈立文.試析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障礙[J].廣州師院學報.1998(10)

[2] 朱俊.英漢文化的差異與翻譯[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02)

第7篇

關鍵詞:中西方校訓;教育價值觀;啟示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簡介:成曉艷(1983―),女,漢族,陜西省合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韓文祥(1963―),男,漢族,陜西省韓城人,陜西韓城西莊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成長江(1957―),男,漢族,陜西省合陽人,陜西合陽坊鎮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校訓是學校教育理念、治學風格的高度概括,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育人目標的集中體現,是最能反映學校特色和教育價值取向的根本標志之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由于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等的差異,中西方學校的校訓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價值的取向也體現在校訓中。因此,通過校訓這一視角,研究中西方教育價值觀的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學校校訓的特點分析

(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

中國學校的許多校訓中,都有一個“德”字或“品”字。例如:中國政法大學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學的“明德格物”,臺灣大學的“敦品,勵志,愛國,愛人”,大部分學校的校訓都引經據典,可從古典文獻中找到淵源。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自《周易》中“乾”“坤”兩卦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以及宇宙倫理的道德規范體系,并有一整套完備的道德教育理論。①所以,中國文化被稱為“德性文化”。

《大學》開首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更是為許多學校普遍使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體系是以“求善”為主旨,重道輕藝,“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這種輕自然的學術傾向,區別于古希臘對“求真”的關注。②

(二)“重集體”、“重和諧”的整體性取向

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則校訓中,“團結”出現了48次,是校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例如,北京理工大學的“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北京郵電大學的“厚德,博學,敬業,樂群”,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等。不論是“團結”、“樂群”還是“愛國榮校”都反映了中國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即重群體輕個體,重義務輕權利,這一思想受古代集體協作活動的影響。

(三)“靜思”的學習取向

許多校訓里使用了“思”字。例如,西安理工大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靜思”是中國思維方式的一個顯著特征,古之圣賢多強調“靜”,認為“性靜者可以為學”;強調“積學”,如,陜西師范大學的“厚德,積學,勵志,敦行”,認為學習是一個安靜的、積累的過程,無須更多的探索以及個人創新。

(四)“重意志鍛煉”的態度取向

在分析校訓時,“勤奮”出現了46次,唐代教育家在《進學解》中用“業精于勤,荒于嬉”來勉勵青年勤奮學習。可見,在國人的教育觀念中,“勤奮”備受關注和倡導。這體現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道酬勤”的務實思想。

(五)“崇尚直覺、體悟”的致思取向

中國的校訓,形式上,工整對仗,言簡意賅;內容上,大多飽含誓言睿語,耐人尋味。可究竟什么是“厚德”?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各學校對此并無明確的解釋。這種模糊的、直覺性的致思途徑,使得我們的德育特別注重學生個人對客觀對象的內省和體悟。

二、西方學校校訓的特點分析

(一)“主知”、“求真”的科學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訓中,幾乎找不到與“德”相類似的提法。如,劍橋大學的“劍橋――求職學習的理想之地”,芝加哥大學的“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耶魯大學的“真理和光明”。張岱年先生曾說過:“在古希臘、羅馬,人們關注的重心不是人際倫常關系,而是大自然和人類思維的奧秘。西方以‘求真’為目標的學術范式一脈相承,宇宙論、認識論與道德論各自獨立發展,雖有聯系,但從未混淆不分。”④西方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上,認為認知價值超過了道德倫理價值。

(二)倡導“自由”、“自我”的個體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訓中,幾乎沒有“團結”的提法,感覺到更多的是“自由”、“獨立”的氣息。如,斯坦福大學的“愿學術自由之風勁吹”,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真理使人自由”。這些校訓凸顯了西方的辦學理念,體現了西方學校注重學生個體自由發展、提倡學生“特性學習”的特色。

(三)“實踐”的行為取向

西方實用主義強調實踐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許多教育家倡導“從做中學”。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柏林洪堡大學的校訓是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四)“重神”的宗教性思想

早期,西方國家的學校幾乎都是由教會創辦的,學校的一切活動都要體現宗教的意志,制定校訓也不例外。如杜克大學的“追求知識,信仰宗教”,直接體現了宗教在教育中的意義和地位。牛津大學前任校長科林•盧卡斯曾說:“我們的校訓由拉丁文寫成,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為我們的學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時候建立的,但是,它傳遞的是真理,當然是有宗教意味的真理。”⑤

三、中西方校訓的差異及其啟示

中西方學校的校訓,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兩種各有所長的教育價值取向。分析的目的在于改進我國校訓的表達方式,增強校訓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鑒西方先進的、優秀的教育理念。通過對校訓的分析與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啟示:

(一)校訓的外在形式

1.校訓的表達要清晰、明確,突出學校特色

通過分析發現,西方學校的校訓簡潔、具體,如密歇根大學用“藝術,科學,真理”幾個字,就清晰地表達了學校對師生的要求,也表明了學校獨特的辦學精神。校訓不僅要清晰,而且要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充分體現了北京師范大學以培養“人師”為己任的崇高理念,北京林業大學的“養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用象征品質高潔的松、竹、梅體現學校的性質和對培養目標的追求。

2.深化校訓對師生的影響。要增強校訓的影響力,首先,校訓的內涵要與時俱進;其次,校訓的精神要能敦促師生踐行,即要將校訓的精神融入到師生的思想中去,融入到學校的各項辦學工作中去。

(二)校訓的內在意義

1.中國教育崇尚直覺、體悟的致思方式需要改變。根據上述分析,中國的德育實行無言教育。這種德育方式在歷史上曾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社會轉型期,這種需要學生長期反省、內化才能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與行為的德育方式,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了。針對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教育應該重點關注、發展學生的四種道德觀,即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2.我國教育中的教學方法需要改變。我國當前“慎思”、“積學”的教育理念依然濃厚。培養學生“靜思”的能力固然重要,可是,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更需要能夠將理論運用于實踐,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采取體驗、參與、實踐、探究與合作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3.教育不僅要“重整體”,更要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人有雙重人格,一種為“社會我”,一種為“個體我”。“社會我”是一種社會或社群的思想,情感和習慣的體系,塑造“社會我”就是教育的目的。但是,教育在塑造“社會我”的同時,并不壓抑“個體我”的適當發展。⑥

注釋:

①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1.

②裴娣娜.現代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③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24.

④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50.

第8篇

[關鍵詞] 影視音樂;聲;調;器;自然;人工

經典的影視劇音樂往往會給觀眾以深刻印象,這些影視音樂常常有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民族與地方藝術特色。例如以電影《亂世佳人》、電視劇《紅樓夢》為杰出代表的影視音樂,這些音樂也常常和各自的文化內涵、價值導向、認知體系有著密切關聯。以《亂世佳人》為代表的西方影視音樂,不管是從樂隊的編排、配器、音響、音律的使用,大都以西方交響樂的框架為主題來進行創作的。可是《紅樓夢》的音樂是建立在中國民族管弦樂基礎之上的,它所根據的是中華民族的器樂、民族的音律、民族的配器編排。

本文就以《亂世佳人》《紅樓夢》為基準點,在音樂主體和外延方面做一些比較研究和探討。主體包括的大都是那些形而下的、較為具體的、技術方面的主體形態。外延方面大都是形而上的文化思想、價值導向、哲理認知等對音樂的主體有些具體影響的抽象東西。

這里所說的“聲”是指音樂的音色特色,也即是樂音的音質特色。中國的藝術家認為我國樂器的音色和西方樂器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西方的樂器在音質上不接近人聲,然而中國樂器卻不遠離人聲。所說的“器聲”就是說,此種聲音在大自然中并沒有,乃是人工創造的結果;所說接近“人聲”,就是說樂器奏出的聲音接近人的聲音。西方樂器在出聲一個鮮明的導向:聲音盡力不接近“人聲”,而試圖靠近“器聲”。靠近“器聲”的最終結果可以將種種材料、那么多聲部的樂器,在音色音質上獲取某種“共融”“共通”“和諧、統一”的音效。這種共融的音色音質能使得各種聲部各種材料的樂器在表演時獲取一種完整的有效融合的功效,能夠大大提升整個樂隊的整體表現力。觀眾在《亂世佳人》等西方經典音樂中聽到的就是此種近似“器聲”的音樂。這種音色音質“共融”“共通”“和諧、統一”,或許可說是“平庸”,其特征不突出,個性不明顯,重視的是整體的有機結合。

中國民族音樂的音色音質,從早期先秦時代禮崩樂壞時就進入了一個以民俗音樂為美,以人聲最美的審美價值導向之中,沒能把自身從人聲中突出出來,抽象成純粹的形式體系,轉而進入普通的“器聲”,而是一直暫停在那種自然而然發出的“人聲”的層次,一直以相似人聲當做自己最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民族樂器要接近“人聲”,除上面所提到的禮崩樂壞有直接的關聯外,還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有著緊密的關聯。在中國古代的演唱始終高于器樂的位置,并且對器樂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可以看出中國的“絲”樂器的琴、瑟、琵琶、二胡等樂器的音色音質大都是接近“人聲”的特征。在電視劇《紅樓夢》里,弦樂的胡琴彈奏,就好像人在傾訴一樣,滿是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之感;聽古箏的音色好像在展現溫柔女子的錚錚傲骨,《紅樓夢》劇中的民族音樂極好地展示了這個特征。東西方追求“器聲”“人聲”的差異,和東西方的文化內涵有著緊密的關聯。拿小提琴來講,小提琴音色抽象概括,不受地方、國家、年代等客觀環境條件的影響,都能展現其表現力,它的音色能夠擔當與和它聲部適合的各種角色。與小提琴一樣,其他的西方器樂也有相同的功效。然而中國樂器,卻認可個性的張揚、色彩的獨立、表現力的獨特。因為在現實生活氛圍中,長久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導致我國古人在展現主觀內心精神為主旨的藝術領域,顯現得較為瀟灑、無拘無束、獨特、脫俗。和它緊密相連的音樂音色也深受影響,很有個性特色。和現實整體為一、倫理綱常井然有序的封建秩序大不相同,個性特色特別凸顯、張揚、灑脫、自由奔放。

調

這里談的調乃是樂音的組織形式。樂音的組織形式導致調性調式的不一樣,也是導致中西方音樂的主要差異的原因之一。西方音樂體系的調式結構的根本是四音列。有三種各異的四音列構成十二個調式,這些調式叫做“中古調式”也叫“教會調式”。經過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發展,演變了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其不管是大調還是小調都是七聲調模式。后來又變成為十二平均音律體系。

和西方調式體系區別的是,中國民族音樂調式的組成是五聲性。由五聲音階組成的各調式都叫做“五聲調模式”。包括五聲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羽調式等五種五聲調模式。先輩把超越五聲的音階比如七聲音階中基本的“五聲”叫做“五正聲”。在中國,有不同的七聲音階,是包括七個“聲”組成的音階。這些七聲音階沒占主要位置,不起核心作用,有“奉五聲”的幫扶之功效。

相比來說,中國的五聲體系和西方的七聲體系有一些不同。五聲音階比較簡單、質樸、純粹、調性凸顯、個性張揚、地域特色獨特。《紅樓夢》電視劇中,主題音樂的四度、五度大跳是一貫性的,但卻沒沖撞劇情,反而讓劇情更加緊湊簡單明了。西方七聲體系卻給人感覺非常繁雜、精致、細膩。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整個弦樂組對斯佳麗內心世界描繪細膩、細致、有節。中國的五聲音階體系和西方的七聲體系比較,無誰先進誰落后之說,就像《亂世佳人》劇與《紅樓夢》劇一樣都是很好的經典之作,不同之處就是風格的差異,風格的差異是緣自各自不一樣的文化體系。

中國藝術文化是內斂式的,藝術重視生命、享受生活注重詩情畫意、重頓悟、回歸自然純真。所以,看《紅樓夢》劇聽民族音樂,在東方式園林、五聲調性的民族、中國詩詞歌賦等中華文化的烘托下,觀眾就猶如走進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般的中華文化大觀園,是如此的空靈、玄妙,不細品味、揣摩、推敲,是了解不透劇中的內容與韻味的。且在《紅樓夢》劇的周圍又暗暗彌漫著一層可觸摸卻不能打破的封建倫理綱常。西方文化卻屬于海洋性文化范疇,征服大海需要通力合作,要人們同舟共患難,需要革新。所以,西方文化思想活潑、外向合作能力極強,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乃是征服和被征服之關系,西方人能夠做到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認知,能夠組建起繁雜的哲學體系,能夠推算出復雜的邏輯體系,算計出微小的差距,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和它相適合的藝術也有很復雜的體系、厚實的織體、極度概括性抽象的言語等等。可以這樣認為,西方文化滿是理性的美感,進取之美感,人們從《亂世佳人》劇的情節與音樂中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這種文化力量之所在。

所謂“器”是中西樂器之風格與制作材質的差異。中國樂器始終以人聲的極富演唱作為其審美準則。中國樂器總的特征是個性張揚、色彩凸顯,不管是古琴、琵琶,還是笛子、嗩吶,大都有著各自獨有的音樂與演奏方法。可是西方樂器因為受標準準則、統一性的影響,導致西方樂器和中國樂器相比沒什么個性、色彩不那么鮮明,整體結合性非常強的特征。在樂器的運用上,中國樂器的整體合作表演能力很差。在音樂作品的織體上,中國樂曲的音樂構思以單線的橫向思維為主。偶爾有縱向的交叉但很少。這和中國獨有的人文環境關系密切。具體來說,我國的審美文化特色是以時間性展開的。

《紅樓夢》劇音樂和劇情相同,是在中國文化大觀園中展開的,線性變化的旋律、持續變化的動機,有詩情畫意的韻味,又有書法筆法的遒勁、明快,而且又有黑云壓頂的焦躁,總之給觀眾以無限遐想的感受。劇中樂隊以小型為主,樂器個性張揚。比如用古箏展現寶黛的不屈服,以二胡、笛、簫等來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而代表封建勢力的音樂則極其簡單僅僅用一個大銅鑼。所以,在《紅樓夢》樂器較少,樂隊很小,以小制勝。但這根本不影響音樂對情節、人物的描繪描寫與烘托渲染。

西方樂器的整體能力很強,往往擅長龐大的合奏,且題材繁多豐富,音效的交響性極強,可以做到整體統一。大概說,西方音樂精神是以空間性的展開為主。所以,在《亂世佳人》中觀眾聽到的劇中音樂大都是整體樂隊彈奏,即便是局部描繪內心活動的弦樂,也都是以弦樂組為中心演奏的,單個的小提琴、大提琴描繪內心的較少。整體來說《亂世佳人》的音樂以整體為主,可這不會破壞對劇中人物角色、形象、關系的精心描繪、襯托與渲染。

在器樂制作材質上,中西方的差別很大,各自有各自的傾向。西方重視人工制作、標準化統一化的材質,比如提琴的木料,管樂的金屬材料等等都經過人工仔細嚴格挑選。在制作工藝方面,更注重各自聲部樂器的嚴格標準。中國民族樂器的制作材質較為自然化、個性化。比如塤就是運用泥土燒造的,笛子就是把竹子掏孔定音就能表演,二胡、琵琶等樂器的制作也是相同原理。天然材質的運用意味著對材料性質的遵守與愛護,天然材質的多樣性又使樂器有更多的個性特征。在制作大小上,中國民族樂器的制作無嚴格的標準,同一調的笛子用各個地方的竹子變化就很大,音色由于材質的產地不同而不盡相同,在彈奏發聲上,中國民族樂器是盡力展現材質的自然屬性,所以其音色獨有。西方樂器卻盡力削弱材質在發生中的影響,從而達到音色的統一。

上面的區別,還是源自各異的文化藝術精神。西方和大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西方人長久以來以駕馭、改進、征服自然為傲。人和自然的關系始終是對立的、遠離的、無情的。西方的藝術直到18、19世紀才有了自然的音樂作品。中國和自然的關系則和西方不一樣。中國沒將自然當做人們的征服對象,中國和自然的關系始終是親密的、互相尊重的、諧和的,將自己當做宇宙的有機部分“天人合一”乃是最好的詮釋。所以,材質、發聲的自然化特性化就可以理解了。

綜上所述,中西方音樂的差別較大。還能從其他的一些方面作對比探究。筆者只是以中西兩部風格不同的影視音樂作為考察對象,挑其中有典型性的一些方面做了些淺顯比較。望能給喜歡探討中西音樂比較的人有某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禮記•郊特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文化部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樂論選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第9篇

中西方文化差異口語教學影響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創造的精神財富,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學、技術與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道德觀念等等。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這些內容反映在語言里,又通過語言給予表達與傳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對于我們學習英語、運用英語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英語口語教學與學習,使學生在真正進行口語對話時可以達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只是了解表面的意思,達不到真正文化與文化的對話。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培養了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使學生很難說出符合場合的句子,從而使他們的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我們現在學習英語口語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到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去學習去生活去工作,因此,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語言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相同的字、詞對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歷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還要讓學生了解其文化意義。

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許多學生雖然學習了語音、語法、詞匯,有了相當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和一定的知識面,但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語,常常不能用英語比較深入、靈活、得體和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以雅思口語口試為例,據統計,在2006年雅思考試中,中國考生雅思口語平均分僅為5.39分,可謂全球倒數第一。而2007年,中國考生雅思口語的平均分更是降低到5.36,蟬聯全球倒數第一。2008年和2009年,中國考生的排名依然沒有進步。社會對大學生口語能力類似的批評,不斷見于報端,我國英語口語考試大綱早在1999年就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對學生語言得體性、適切性的要求。

由此可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確實對于口語教學,對于英語交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人展示,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例子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中國人在言語交往中喜歡試探,言辭婉轉含蓄,避免直截了當,以免過于直露,使對方沒面子,令對方難堪。英語中婉轉語也很多,但英美人在交際中更注重顯示自我,他們認為大多數的人際交往只是一種思想交流、信息傳遞的方式,對“面子”的考慮往往不如中國人多,他們期望對方做出比較直接明白的回答。如在交談中,外方代表已經再三表達了否定的看法,但為中國人則誤把對方的“No”當成謙虛或托辭。

二、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往往相互問“你吃過飯了嗎?”其實問話者并不是想知道對方是否吃了飯,這只是一種問候的方式,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卻沒有這種問候的方式。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 外國人對于“Hello,have you eaten your meal?”這樣的招呼,往往不知如何回答,甚至還有些不高興,誤認為那些同他們打招呼的人以為他們沒錢吃飯,而回以“我有錢吃飯”。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isn’t it?”

又如,漢語“謝謝”的英語對等詞是“Thank you”,如何正確地使用和對其做出恰當的反應卻是頗有學問的。

就像美國人英在受到別人祝賀、贊美時,“Thank you”是最自然恰當的回答;但我們中國人素以謙虛為榮,對贊美、祝賀往往會回以“哪里?哪里?”“慚愧,慚愧”等,如按漢語直譯過去,則變成“Where? Where?”或“I feel ashamed”,這樣作答則會讓對方迷惑不解,這樣不得體的回答最終會導致交際失敗。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和使用英語的國家在各自的日常交往中,如問候、聊天、稱呼及答對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三、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別。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第10篇

關鍵詞:雕塑教學;理念;培養

1 中國雕塑教育的現狀

1.1 中國式雕塑教育

雕塑是為我們日常所熟知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雕塑教育我們更是從小就對其有所接觸,泥塑,木工等基礎的雕塑技藝在我們美術課上成為老師與學生共同交流的平臺,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而我們應該承認的是,在中國過去幾千年雕塑藝術在師承傳授方面未曾有過規模化、系統化即學院式教學體制,有很多東西停留在“經驗”水平上,沒有較完整系統理論,本世紀初才有一批批有志者遠涉重洋去學習西方雕塑藝術及引進西方教學模式,過于“西式”的教學模式既帶來了新血液,但隨之而來的也是本民族的雕塑教學迷失了自己的特色。在當今世界文化競爭、藝術發展異彩紛呈的形式下,我們反倒對本民族優秀的藝術形式了解和研究得不夠,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得不到重視與發展。作為教學,如果這樣一代一代下去,我們民族教學體系的建設就一直難以被重視,我們民族自己的雕塑藝術傳統就得不到繼承、發揚、發展和光大,最終將會過度的同西方化而取消了自己的意識。

1.2 中國式學院教育

我們國家目前有幾十所專門的藝術院校設有雕塑系或者雕塑專業,但是我們縱覽一下,就會發現這幾十所的藝術院校的雕塑教學總體來看都是一個模式,更為突出、甚至嚴重的問題就是都仍然采取著單一的西方造型手法和西方的教學體系。

現中國大多學院采取了以學習西方古典雕塑的技巧、語言和表現方式的教學方法,更加傾向于視覺審美。亦或是通過各種方式,接受西方現代雕塑的資訊,從事形式語言的探討,強調雕塑的自身造型規律和語言,進行抽象、半抽象的實驗,進行新材料的嘗試。當然,在這之中也有部分學院注重了民族藝術的理念,比如西安美院雕塑系就把研究學習民族優秀雕塑遺產并逐漸建立民族特色的雕塑教學體系列為長遠目標,這是一種自覺的文化選擇,在中國引進了西方現代主義雕塑體系之后,一部分雕塑家在接受西方現代主義雕塑影響的同時,自覺將它們與中國傳統的、民間的雕塑進行嫁接和融合,希望完成民族雕塑的現代轉化。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中國的雕塑教育要學會從民族藝術的基礎上衍生,與世界的多元化藝術相融合,共求發展。

2 中西雕塑藝術風格

2.1 中國雕塑

在中國古代其實是很少純粹的藝術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中國古代的雕塑作品受到當時的社會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的影響甚大。中國遠古時期重視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才能,并且以此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是建筑裝飾,如大型陵墓或者皇宮的修建里的裝飾雕刻及各種雕塑成品。中國的雕塑作品大都講求“神韻”,中國的古代雕塑同古代建筑、繪畫、書法、詩詞、歌舞、戲劇等一道,構建出不同于西方而屬于自己的完整獨立體系,在世界藝術之林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和充分認識本民族藝術體系的可貴之處。

2.2 西方雕塑

西方雕塑發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在西方,“摹仿說”的藝術思想指引了古典寫實主義的藝術發展道路,也帶領其寫實主義造型手法的古典雕塑藝術達到高峰,創造像古希臘的、古羅馬、文藝復興以致19、20世紀寫實雕塑的燦爛輝煌,出現了無數雕塑大師,留下了大量優秀的寫實性雕刻藝術遺產。

3 在雕塑教學中藝術理念融合

3.1 藝術理念融合

世界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站在高山上和坐在草原上看到的事物千差萬別,每個人對于藝術的理解也是大相徑庭,梵高的星空絢麗又神秘,達芬奇對刻畫人物細膩入微,畢加索的自畫像瘋狂又激烈。它們都是公認的世界藝術,不管作者感受也好,怎樣理解也罷,但對美的詮釋無疑是他們創造藝術最核心的部分。中西方的藝術理念縱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美的表達和欣賞卻是它們都完成了的。何為“雕塑”?就是將無形的東西加上自己的主觀意愿最終以實體的方式呈現出來,那里包含了你的思想,你的語言,沒有情感的雕塑作品與堅實的鐵塊,山上的石頭沒有任何區別。藝術之間相互融合、互相借鑒以成為雕塑作品的大多數形式,藝術的發展規律既然如此,那么藝術教育當如何發展?是否可以套用一種模式、一種體系?我認為藝術教育模式同樣應該是豐富多樣的。

3.2 培養藝術理念

在學習培養藝術理念時,我們首先要打破原有觀念的認同,在學習中要不只從民族的角度也更要從世界的角度去看待藝術的發展,在雕塑教學中采用中西觀念結合的方式,不過分的夸大西式教育的有益條件,善于引導學生發現不同風格的藝術之美,同時重視民族藝術的學習和吸收,強化造型和材料技能訓練,引導學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藝術思想和觀念表達,展開并實施實驗性探索,培養學生的綜合創造力。將其與當代藝術相銜接,并敞開胸襟主動接受西方藝術的沖擊,積極借鑒西方藝術道路的成功經驗,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當代精神的理論基礎和藝術形式,才能使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4 結語

從本文中我們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理念,也明白了中國現有的雕塑教育中所存在的狹隘之處及如何來看待并解決這一問題。歷史的發展就是不斷的綜合,唯有堅持自我的發展并積極的吸收外來的理念,藝術才會越來越豐富多彩。眼界的開闊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世界更多的美。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學家[M].中國雕塑史,2011.

第11篇

Abstrac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weak link. Many students find it hard to learn transl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many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which has produced advers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English level. From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Chinese-English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co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關鍵詞:漢英對比視角;大學英語翻譯;翻譯技巧

Key words: Chinese-English comparison perspective;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kills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2-0216-02

0 引言

在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場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影響下,各國之間的往來愈發密切,這種潮流直接使得翻譯人才要做出改變。但是就目前我們國內所使用的翻譯技巧以及大學生的翻譯能力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這些欠缺往往是由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導致的,目前比較常見的誤區為中式英語。為了很好的改善這種現象,提高英語翻譯的質量,需要專業的翻譯人才不斷地學習加強自己的綜合能力將會變得非常的有必要。

1 漢英對比視角下翻譯教學概述

由于漢英民族的思維方式大不相同,因而在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別。而這些比較深層次的差別也會十分直接地影響到中英文翻譯的質量。為了使中英文翻譯變得更加有效,更加準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引入中英文的對比教學。通常會需要教師針對中英文翻譯之間的明顯差異來作出專門地講解,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初期就建立起一種區別對待的學習方法,不會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用中式的思維來解決英式的問題,避免了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出現太大的問題,從而使大學生群體的翻譯能力得到穩步的提升。

2 漢英對比視角下大學英語翻譯的幾項技巧

2.1 轉性翻譯法

通過對漢語和英語的發展歷程我么可以發現以漢語更加傾向于動詞的使用,而英語則會更加傾向于對介詞和介詞組合的使用。其中,介詞與名詞優勢即為英語靜態修辭的本質所在,由于名詞之間離不開介詞的支持,因而使得名詞優勢的結果即為介詞優勢。所以在中英文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動詞向介詞的轉換和介詞向動詞的轉換,才能使最終的翻譯結果更加合乎情理和準確。而這也是整個翻譯過程的核心所在,需要翻譯人員格外的注意和重視。例如:在英文中經常會使用到go to school等等的詞匯,但是在漢語中會說直接去學校,而不存在介詞。但是英語中也有特例,即go home。

2.2 增添翻譯法

增添翻譯指的是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適當在翻譯的過程中增加幾個單詞,最終使翻譯的內容更加的合乎情理、表達流暢,進而使譯文形式、內容及表現的精神等均與原文對等。例如:需要翻譯的句子為“I went to school when she was eating breakfast.”在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一定要省去when,才會使翻譯的結果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這也正是英文翻譯的核心所在。而when在英文中的作用則是連接上下的兩個單句,作用不能忽視。

2.3 省略翻譯法

省略的翻譯技巧與增添翻譯技巧的翻譯過程是相反的,這個過程需要省略掉原文中詞義重復的部分,使最終翻譯的結果簡潔、明了。例如,在翻譯“我們在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在翻譯為“In the homework, we should avoid the mistakes”.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在英語的翻譯中省略掉了“不必要”這幾個字,這就是英文與漢語的區別,英語更加崇尚句子意思的簡潔明了,與漢語的重復形成對比,這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東西,需要翻譯的結果滿足對應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

2.4 抽象翻譯法

漢語由于受到我國古代具象思維的影響,因而其表達更為具體。但對于英語而言,其在理性思維的影響下,其表達的內容相較于漢語而言是比較抽象的。正是因為這個區別,所以在漢語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需要將一些形象化的詞語和句子抽象化。例如,在漢語當中有許多的表達人思想感情的成語,其在翻譯成為英文的時候就需要注意抽象化的過程。例如“熱心腸”可以譯為“good temper”等等。這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2.5 換序翻譯法

因為中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差別,在語言的表達上我們存在著許多的不同。在許多的翻譯過程中,如果按照原文的語序進行直接的翻譯就會導致中式英語和歐式漢語的出現。所以為了使翻譯的內容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技要注意語序的調整,使譯文更加的通順。例如“我們必須在下雨之前回到家”,其譯文為“We have to go home before the rain is coming to here”,在這個句子之中,我們就將表達狀態的一個句子調整了順序,如果直接翻譯,其譯文會是比較尷尬的表達結果。

3 將上述技巧應用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取得的效果

本文作者為了更好地發現中英文之間的差異,采取了對照實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為某中學的兩個實驗班。在實驗完成之后得到的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通過對表1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可知,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從漢英視角出發,加大對學生轉性翻譯法、增添翻譯法、省略翻譯法等多種翻譯技巧,可有效促進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

4 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相信大家對漢英翻譯的難點和側重點都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在整個的翻譯過程中,我們始終要注意到兩者之間的差別,并把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具體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并在大學的翻譯課程中引入對比教學的理念,讓大家在對對比的過程中了解到中西方表達之間的差別,最終使大家的翻譯能力得到提升,符合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朱年紅.漢英對比視角下大學英語翻譯技巧探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16(05):55-56.

第12篇

【關鍵詞】英漢習語 翻譯 策略

習語是經過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工作總結中,慢慢提煉而出的簡單精辟的固定短語,大多由形象和語義組成,存在著字面、形象和寓意不同的意思。英漢習語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距的影響,容易出現諸多不恰當、無法準確表達的翻譯現象,需要翻譯人員多加注意,注意遵循英漢習語翻譯的原則,掌握英漢習語翻譯的策略,提高英漢習語翻譯的準確率。

一、英漢習語翻譯的原則

1.準確性原則。翻譯工作重在翻譯的準確性,如果翻譯意義違背原意,即使再精美的翻譯也無用。英漢習語的翻譯,要堅持對翻譯準確性的堅持,挖掘習語在原文中的文化內涵,注重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對習語進行具體解讀,尋找恰當詞匯準確翻譯,實現習語意義的不同語言環境解讀,達到習語跨語言傳播的準確效果。英漢習語翻譯的準確性原則,并不是要求翻譯者一味的死譯、硬譯,而是要結合不同的語言背景,跨越習語翻譯的表面意思,使用鮮活的詞匯,言簡意賅,準確形象地翻譯出來。

2.生動性原則。英漢習語本就是人們在實際的生產與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反應生活哲理的語句,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形象性、生動性比較強。很多習語中都帶有形象意義,反映了人們對這一形象的特殊理解。比如,英語中很多習語都帶有狗,用狗來表達有關的積極詞匯,但在漢語中狗表示的貶義居多,這就需要翻譯者注意區別英漢文化背景中,對同一事物形象的不同表達,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恰當的用意。

3.可讀性原則。習語最終要使用的,可以作為書面語使用,也可以作為口頭表達,這就需要英漢習語翻譯時,要提高譯語的可讀性,避免用晦澀難懂的詞語翻譯習語,而是要通過通俗化、易懂易記的詞匯,幫助人們使用和記憶,使習語翻譯起到傳神達意的效果。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還要注意通過增加和縮減有關內容,使譯語的表達能夠符合當地語言的使用習慣,增加中西方之間的溝通與互動。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策略

1.直接翻譯與轉換翻譯相結合。英語習語翻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實現直接翻譯,通過對習語中的原詞翻譯,實現習語的快速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最大限度保護原文的習語風格。直接翻譯可以通過生動形象、原汁原味的翻譯,增強習語的感染力,用傳神的語言詞匯表達鮮明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當直接翻譯不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時,要注意使用恰當的轉換翻譯,對直接翻譯中行不通的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修飾,實現對翻譯內容的深層次加工,通過架構翻譯、擴詞翻譯等方式,巧妙表達原文意思,最終達到翻譯的良好效果。

2.替換法與解釋法的使用。在英漢習語中,會涉及到用比喻的手法,表達鮮明的道理,但喻體由于文化環境的差別,需要在翻譯時做出替換,選用恰當的詞匯應用語義相同但形象不同的翻譯場景。當習語中涉及到的形象,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出恰當詞匯時,可以采用譯語中人們比較熟悉的喻體來翻譯,使翻譯效果更加準確、鮮明。一些習語通常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具有相當強的寓意表達力,很難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找到高度一致的詞匯,這就需要在翻譯中根據原文的引申義,利用譯語中的相關詞匯進行翻譯,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語言形式,幫助讀者的理解。在使用替換法和解釋法時,尤為要注意中西文化差異,充分考慮原詞語代表的民族文化、語言風格,準確理解詞語表達的文化內涵,提高譯文的翻譯境界,幫助不同語言的國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表達。

3.綜合利用歸化與異化技巧。歸化和異化是翻譯中比較重要的技巧,在中外翻譯工作中也是存在諸多討論的翻譯方式,需要翻譯工作者在使用這兩種翻譯技巧時,尤為注意二者的區別和聯系,提高翻譯的整體水平。歸化與異化翻譯,不能簡單等同于直譯與意譯,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方面的策略,二者在翻譯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起到最佳的翻譯效果。在緩和語言矛盾、增強語言聯系方面,歸化的翻譯方式起到了鮮明的積極作用,大大減少了不同語言環境下的翻譯差異,但要注意避免過度歸化,而喪失了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文化特色。異化的翻譯作用強調對原文的忠誠度,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味道,但破壞了譯語文化的內涵,使翻譯出來的內容容易出現晦澀難懂的現象,尤其在對科普作品的翻譯方面,表現最為突出。這兩種翻譯技巧的使用,需要翻譯工作人員根據自身的語言基礎和對文化的洞察,根據實際情況,取長補短,才能用好歸化與異化的翻譯技巧。

參考文獻:

[1]王厚平.文化角度下的英漢習語翻譯[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

[2]陽艷萍.文化差異與英漢習語翻譯[J].廣西教育.2014(03).

[3]王俊凱.英漢習語翻譯中的文化障礙探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克山县| 垫江县| 手游| 通城县| 改则县| 定西市| 陵水| 沭阳县| 镇平县| 荆州市| 德格县| 白玉县| 平潭县| 将乐县| 称多县| 边坝县| 筠连县| 红安县| 清流县| 治多县| 天台县| 长治县| 夏河县| 廉江市| 云安县| 铜陵市| 财经| 美姑县| 岢岚县| 上饶县| 玛沁县| 兴安县| 嘉祥县| 宜都市| 错那县| 盐亭县| 芦溪县| 清涧县| 安福县|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