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3 18:1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技術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聲學海洋學 實驗 教學改革。
1.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背景
在海洋戰略發展的大格局下,海洋技術專業人才是我國探索海洋、開發海洋、立身海洋的重要保障。水聲技術是海洋技術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海洋開發利用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聲學海洋學是海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海洋技術專業本科教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聲學海洋學(Acoustical Oceanography)是用水聲學方法研究海洋的物理參數和海中生物活動的海洋學的分支學科,是一門新興的聲學與海洋學交叉學科,它利用聲波的傳播,反射,散射等原理,既可以探測海底的地形地貌和海洋生物,研究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記錄分析海洋內部的自然聲來揭示其物理或生物過程。通過開設聲學海洋學課程,在海洋技術與海洋科學、海洋生物等其他涉海類學科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梁,加強了各涉海類專業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完善了學科結構。
實驗教學是培養海洋技術類專業創新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研究創新實踐能力。從聲學海洋學的學科試驗性和學科交叉強的特點來說,實驗是聲學海洋學課程結構中必需的一個環節,通過實驗教學的改革可以促進聲學海洋學教學進程,完善聲學海洋學課程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生物等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符合新型海洋類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指導方針。
2.實驗改革的基本思路
聲學海洋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依據海洋技術專業的教學要求,轉變原來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基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開設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多學科交叉實驗以及創新性設計實驗,使學生掌握用聲學方法研究海洋探索海洋的實驗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通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實驗教學模式,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凸顯海洋特色的辦學思路,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海洋技術專業人才。
2.1 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聲學海洋學實驗教學改革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為目的來設計實驗課程體系,這就需要改變傳統實驗教學中由單一由教師指導的方式,力求在實驗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只作必要的指導和啟發,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尤其是對于創新性實驗,要求學生開拓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2 實驗課程能夠覆蓋完整的知識體系
聲學海洋學實驗教學改革應在廣泛了解海洋科學技術學科發展前沿的基礎上設計實驗內容,由于海洋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所以在實驗項目實驗內容的設置也要能夠及時反映學科的發展變化趨勢,同時聲學海洋學又具有交叉性強的特點,因此在設計實驗課程的時候要能夠反映課程的這些特點,使開設的實驗內容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盡可能多的覆蓋理論教學的知識點,形成較完整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2.3 實施層次化的實驗教學方式
進行分層次實驗教學,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分層次地開設實驗項目。通過不同層次的實驗分別鍛煉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理解能力、綜合利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構建實驗教學系統時,對各個實驗項目分層次合理安排,分別分為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
3.實驗課程的改革措施
3.1制定實驗改革規劃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制定了聲學海洋學課程的實驗改革規劃。按照規劃的總體目標,設計實驗項目,確定實驗項目的規模、空間、布置等。落實場地,進行實驗室基建和改造工作。
3.2建設實驗教學平臺
實驗平臺的建設是進行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的基礎,浙江海洋學院目前已經建成聲學海洋學科研平臺,用于水聲方面的教學、實驗、科研,基于此平臺,開發了若干套水聲收發實驗裝置,用于基礎水聲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水聲收發裝置的基本組成結構如下圖所示,包括一個用于模擬水聲傳播環境的玻璃水槽,聲波發射單元由若干個換能器組成,控制計算機控制信號發生器生成發射信號,經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通過發射換能器發射;接收單元由水聽器接收水中聲波信號,然后經測量放大器放大后送示波器顯示。以上這些儀器構成了水聲收發的基本框架,實際的實驗需要在基本水聲收發裝置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實驗項目進行相應的改造,以滿足實驗要求。
3.3精心設計實驗項目
根據教改規劃精心設計實驗項目,確定實驗內容。實驗項目包括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創新型設計實驗?;A實驗的設置目的是使學生加深理解課程的基礎知識點,實驗項目包括:聲速實驗、主動聲吶實驗、被動聲吶實驗、連續波傳播實驗、換能器頻率響應實驗;綜合性實驗的設置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實驗項目包括:目標強度實驗、換能器指向性測量實驗、波束成形實驗、多普勒實驗、體積散射強度實驗;創新型實驗的設置目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是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內容進行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內容涵蓋水下探測、海洋環境水聲監測、水聲通信、海洋生物探測等知識點。
3.4編寫實驗教學教材
按照海洋技術專業學生的聲學海洋學教學要求和實驗項目編寫實驗教材,以聲學海洋學科研平臺為基礎,大力推進基于水聲實驗的海洋技術實踐教學模式。針對目前海洋技術專業聲學海洋學實驗教材缺失的現狀,組織教師編寫實驗教材,在教材中重點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教材內容上體現基礎知識掌握與自主設計實驗并重,尤其是一些創新性實驗,力求在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性。有效利用科研平臺的優勢,在實驗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將科研成果反哺到聲學海洋學的課程教學與實驗中,提升教學和實驗質量。
3.5完善網絡課程建設
網絡課程的建設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實驗平臺的功能,根據課程實驗平臺建立網站,完成教學實驗的電子教案上網,并將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上傳至網絡,實現網上教學與互動。建立網絡共享機制,建設聲學海洋學網絡課程和網絡資源。將科研平臺的相關實驗項目、實驗過程、實驗結果上傳到互聯網進行共享,并加強課件上網、網上答疑等師生互動。
3.6充分利用出海實習
浙江海洋學院于2014年建設成了“浙???號”海洋綜合科學考察船,用于海洋科學考察、海洋科學實驗以及學生出海實習。考慮到課程的安排學期結束剛好緊接著學生的假期海上實習,因此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將部分綜合性實驗和創新生實驗與出海實習結合起來,如淺地層剖面儀測量海底底質結構、多波束測量海地地形、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測斷面流速等實驗。通過海上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實際海洋學應用,鍛煉了學生在海洋學研究中基本聲學儀器的操作運用能力,另外還能夠了解海上實驗由于海況的不同在外部環境上存在的復雜性。通過這種實驗與實習的相結合,可以使得學生掌握海上實驗與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也對海洋科研工作有了更加實際的體會。
4.小結
針對海洋技術專業的培養要求,建立了基于聲學海洋學科研平臺的聲學海洋學課程實驗教學體系,通過實驗課程的教學培養,使學生具有厚實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達到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根據實驗課程體系,并編寫了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并將實驗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加強實驗教學信息化建設,促進實驗教學的數據共享,擴大課程改革的受眾面,提高實驗教學效益。
關鍵詞:多波束測量技術 海洋測繪工序調整策略
1、目前的多波測量技術與海洋測繪工序技術體系
目前海洋測繪體系已完成了數字化技術改造,目前由控制、水深、地形等的測量到海圖的編輯、加工和出版,全部實現了數字化。可是與紙質海圖的工序相比,目前的海洋測繪的供需變化卻不大,根本原因是由于整個技術的改造是參照紙質海圖的工序實施的。
水深測量是海洋測繪的核心技術,目前由于單波束到多波束測量方式的改變,水深測量技術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實現了壘覆蓋的海底地形測量。可是,如果不考慮改變目前的測量工序和要求,不僅不會減少海圖產品化的時間和擴大海洋測繪產品的多樣性。相反,由于數據量太大,卻會增加海圖出版機構的負擔。
目前,攝影測量技術正引入到海岸地形的測量中來,也經歷了由模擬方式到數字方式的變革,極大地提高了攝影測量技術的水平??墒?,由于忽略了海圖數據庫技術的影響,與模擬方式的工序相比,工序的變化不大,全數字攝影測量也是由控制、調繪、加密、測圖等工序組成的。
2、多波柬測量技術與海洋測繪工序的技術調整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水下地形測量要求的提高,傳統單波測深儀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新需求,而可以全覆蓋測量的多波束水下地形測量系統開始被逐漸應用到水利工程的測量領域,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波束測量系統是計算機、導航定位與數字化傳感器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高度集成。通過安裝在測船底部的探頭發射和接收聲波信號,由聲波在水體中的傳播時間與聲速乘積即可計算出水深。探頭由發射探頭和接收換能器組成,有多達126個相互獨立的接收換能器(定向旋轉發射126個波束);接收信號通過聲納處理器再傳到計算機。
多波束系統徹底改變了傳統測深方法,在波束形成理論、勘測技術、校正與處理方法上形成了自身復雜的特點,在測量中需要加以注意,否則將嚴重影響勘測精度。
2.1.多波束測量技術的影響因素
多波束測深系統采取多組陣和廣角度發射與接收,形成條幅式高密度水深數據,是計算機、導航定位與數字化傳感器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高度集成。由于多波束系統橫向、縱向測點都十分密集,這就需要由高精度GPS定位系統與之相配套。否則將造成測點位置錯位,失去多波束系統勘測的意義,井使海底地形失真或畸變。因此,必須嚴格測量各個坐標定位數據,保證測量精度,以實現最佳的測量結果。
對多波束精度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不同水域環境的音速對波束傳播的影響、GPS定位對--坐標精度的影響、測船中換能器的相對位置,以及潮位改變對水深的影響等等。以坐標系的影響為例,由于多波束測深采用廣角度定向發射、多陣列信號接收和多個波束的形成及處理等技術,為了更好的說明波束的空間關系和波束海底投影點的空間位置,首先必須定義好多波束測船參考坐標系。多波束系統的換能器不論是固定還是便攜式安裝,其相對測量船的位置總是不變的,因此測量船是多波束勘測最現實的參考工作平臺??紤]到波束空間角度表達的便利,一般測量船參考坐標系原點選擇在換能器對稱中心,船只橫向左舷方向為x軸,船只縱向船頭方向為Y軸,船只鉛垂向下為z軸。另外,運動傳感器要嚴格安裝在與船中軸平行的地方。多波束船參考坐標系是一種三坐標軸與船固定并隨著船只運動而運動的坐標系,它使得多波束各測深點的相對位置與測量船只定位系統的大地空間位置建立了聯系,同時也為進行傳只補償提供了空間關系和基本方法。因此,以上的坐標定位數據必須嚴格準確的測量。
通過實踐試驗可知,利用多波束測深系統,對聲速、導航系統的定位、參考坐標系及潮位等影響因子加以注意,采用合理的測量方法以及對數據進行精細處理,完全能夠測得準確可靠的水下地形圖,發現水下地形的細微變化。
2.2.海洋測繪工序的技術調整
由于技術工序的調整和測量重點的改變,必然導致海洋測繪方法和技術的變革,大量的成熟技術需要攻克,部分理論和方法需要修正。
信息比不等于數字化,信息化不是單一的技術問題,綜合性、體系化的思維和設計方式才是信息化的本質要求。不管是水深測量技術還是攝影測量技術,由于最終的服務對象是海圖等海洋測繪產品的出版,如果不考慮海圖數據庫技術的影響,必然會導致海洋測量技術發展問題的出現。
多波束測量具有全覆蓋、數據量大的特點,不改變目前的水深測量工序,要由多波束測量的源數據形成一個符合海圖要求的水深數據是特別困難的,會極大地增加由水深測量到海圖產品的時間差。結合Ns(航海表面)和H-Cell(按海圖綜合的方法由NS抽取的水澡點和等深線,同時疊加障礙物等要素組成的海圖出版中的重要工序)的概念,同時參考NOAA(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方式,調整了目前的水深測量工序。具體修測體系:
(1)水深測量數據改正和計算誤差,形成網格化的NS。
(2)按照自動綜合方法,由NS形成水深點和等深線H-Cel;
(3)障礙物探測數據改正,形成一個障礙物H-Cdll;
(4)不同的H-Cell疊加,嵌入海圖的數據庫,完成海圖數據的修鍘。
由此可見,由測量數據到網格化的NS,再由NS到H-Cell,不僅改變了水深測量成果的表現形式,形成了一個服務于數據庫修測或更新的水深測量工序,同時,又可以實現海底DTM等產品的出版,提高了海洋測繪產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海洋測量、數據庫和產品化是海洋測繪體系的三個核心環節,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多波束測量技術的發展和海圖數據庫的建立,將會對數據庫產品化產生重大影響,使得海洋測繪產品化的時間得以有效縮短,并能提高海洋測繪產品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劉雁春,暴景陽,李明叁,我國海洋測繪技術的新進展[J],測繪通報,2007(03),
[2]暴景陽,海洋測繪垂直基準綜論[J],海洋測繪2009(02),
[3]彭琳,劉焱雄,吳永享,周興華,楊龍,海洋測繪中船體姿態改正的誤差分析[J],海洋通報,2007(01),
[4]游遠新GPS技術在海洋測繪中的應用[J],福建水產2006,(4)
[5]謝榮安,GPS RTK技術在海洋測繪中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07(04)
[6]應元康,楊一挺,張忠華,趙忠寶,近岸多波束測量中的GPS-RTK差分技術及其受影響的因素[J].東海海洋,2005,(02),
[7]褚宏憲,趙鐵虎'史慧杰,張曉波,楊源,參量陣淺地層剖面測量技術在近岸海洋工程的應用效果[J].物探與化探,2005,(06)
[8]李文杰,,肖都,劉春雷多波束測深在海洋工程勘察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04.(04),
關鍵詞:海洋 交叉 學科 工程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03-02
20世紀在對海洋科學的研究上,研究者仍然借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工具,對海洋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測,先后對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力學、海洋地球科學、海洋生物及海洋工程學等分支學科,及介于上述學科之間的交叉領域的邊緣學科;依托海洋科學的海洋技術已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領域。近幾十年來,隨著海洋事業的全面發展,人類圍繞海洋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海洋權益的分割等,出現了不同層次的矛盾和沖突;解決海洋發展的問題,不僅涉及到自然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更涉及到了其他學科,如工學、醫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領域,也就是說海洋科學的發展已經與13類學科交織成眾多的交叉學科和研究領域;如相關文獻的海洋學史、海洋科學史、海洋經濟學、海洋文化學、海洋管理學、海洋政治地質學、海洋藥物、海洋生物醫學、海洋環境保護、海洋光學、海洋探測和海洋信息技術等各類研究領域。本文主要討論海洋科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形成的新領域對高校學科影響及發展特色。
海洋科學作為理學的二級學科,是研究發展在海洋中各種自然現象、性質和過程及其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一門多學科綜合性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海水中的物質、生物、海底沉積、海底巖石圈、海面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等,它是地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海洋中物理、化學、生物和低脂過程,面向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軍事活動等應用研究,數學、力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是不斷地想海洋科學參透與交叉,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等在海洋科學的應用不斷拓展,形成了新的學科前沿方向和研究熱點。
1 海洋科學對人文社科領域的影響
人類在海洋中的生產活動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與在陸地生活的不同人文理念,從而形成了以海洋為背景特色的文學藝術特點,其中最為特色的就是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見海洋文化已經對人類活動有久遠的影響。海洋人文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從學科的角度主要關注在哲學、文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和宗教學等方面;傳統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是以陸基為本體基礎的世界觀;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提出,與沿襲傳統感知陸地思維的學科理論方法、學術規范,具有狹窄的局限性和魯棒性,而對海洋問題的自然―社會―經濟一體化跨學科綜合方法來索解,梳理海洋人文、社會現象的條理和秩序,逐步建立海洋人文社會學科體系,建設好海洋政治學、海洋經濟學、海洋社會學、海洋法學、海洋管理學、海洋史學等交叉分支學科;各個學科在一級學科的領域自設海洋交叉二級學科;學習發達海洋國家在前沿領域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吸收他們的建設成果和經驗,結合本土化海洋實踐的成果和經驗,檢驗和創新新理論,豐富和促進學科建設;需要政府和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大力支持,加大研究資金投入,鼓勵針對我國面臨國際重大海洋問題的合共研究和公關,以應用研究推動基礎理論研究;扶持海洋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將中國海洋文明以獨特的演進過程加以考察,總結歷史和現實的海洋實踐,為國家實施海洋發展戰略、促進海洋開發、處理海洋事務服務。
但是海洋人文社會學科仍然是弱勢邊緣學科,與地域、文化、民俗等因素息息相關,但前景光明;近年來,“海洋社會科學研究”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行業標準》,因此需要各個高校和科研單位根據各自的優勢,發展與海洋社會科學的研究。當前海洋科學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海洋經濟和海洋管理;典型的案例是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而且廣東省作為經濟大省及擁有多個沿海開放城市,在涉海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比較重視和超前,如以廣東海洋大學為海洋特色的院校,在教學科研等平臺大力投入,建成了一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水產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海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另外還有海南大學的以熱帶生物及南海發展為特色的涉海研究領域,建立有國際旅游島開發研究院、綠色智慧島協同創新中心、南海法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而江蘇省作為海洋大省,在海洋人文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劣勢,當前以淮海工學院的徐福文化研究所為代表特色文化研究。
2 海洋科學對工程領域發展的影響
本文涉及的工程領域指的是隨著納米技術、計算機技術、集成電路、互聯網、物聯網及云計算等新科學技術對傳統海洋的影響,傳統海洋科學的研究手段因此受到挑戰。海洋科學與工學中的一級學科形成了眾多的交叉科學,如海洋力學、海洋裝備與工程、海洋工程材料技術、水下聲學技術、海洋試驗技術、海洋遙感技術、水下導航技術、水下運載技術、海底觀測技術、航海技術、水動力技術、水下通信與信息系統、海洋信息技術、海岸工程、海洋船舶工程與結構、水下兵器、海洋環境、海洋氣象科學等;當然對海洋科學與工學領域學科的交叉學科,仍然沒有學術的科學命名及定義,在研究范疇仍然很模糊;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仍然是以海洋為研究對象,以新技術為技術為手段,研究對海洋領域的認識和改造,提高對以海洋為研究內容的技術手段的發展。
典型的研究機構有中國海洋大學的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實驗室、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廈門大學的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洋研究所,及江蘇省海洋信息技術中心等。
另外海洋運輸學科也是工程領域中關鍵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海運船舶與工程、港口與海岸工程、海洋物流等領域,這類學科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人才需求主要分布在沿海開放或長江流域的城市;這類學科的海洋工程應用特別明顯,設計船舶領域中多項學科,如材料學、船舶設計、水下通信、水下運輸、水下探測;海岸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筑設計、港通方面,典型的院校如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船舶工程學院,西北工業大學的航海學院,廈門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
3 海洋科學對農醫學科的影響
海洋中有數以萬計的動植物,在對海洋生物的研究中至少可以獲得以下三種效益:第一研究海生生物的生命形式,了解基本生理過程,能夠通過生物的生命體征研究地球海洋的演變和特征,有利于對人類的海洋活動和水生生物發展;第二對于各種海洋生物的有效化學物質的研究,作為有用的生理藥物學研究工具,能夠更深入了解各種生命過程中的分子基礎;第三發現可作為藥物的新化學物質,開辟新的藥物源;因此催生了新的交叉學科,即海洋藥物和海洋生物醫學。
海洋水產及養殖、海洋捕撈是海洋農學的主要內容,但是由于長期的過度捕撈及海洋環境的惡化,漁業資源日趨衰退,因此近海水產養殖相關方向仍是主要關鍵內容;沿海各省都有海洋與漁業局等相關單位,統一部署和發展海洋漁業發展,國內學者對海洋漁業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群落結構、稠作業類型資源監測和資源評估等方面。典型的研究機構有中國海洋大學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如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海水養殖、海洋藥物;農業部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廈門大學的海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微生物新藥工程研究中心等;廣東海洋大學水產經濟動物病害控制省點實驗室等;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等。
4 結語
海洋科學對其他學科及研究領域的影響還很多,但是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講,海洋跨學科或交叉學科對學科發展有著無法限量的前景,尤其對涉海高?;蛘哐睾3鞘懈咝5陌l展是一個難得契機;隨著國家對海洋戰略的重視,當前國際政治與形式在海洋環境的不斷變化,海洋科學交叉研究的余顯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王續琨,龐玉珍.海洋科學的學科結構和發展對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29-33.
[2] 李果,鄭衛東.高校海洋學科發展要素探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0(2):29-32.
[3] 陳濤.海洋社會學學科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其突破[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7.
[4] 楊國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建設[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3):107-114.
總部設在德國不萊梅的水和廢水處理公司RWO稱,該公司現在可以為其海事客戶提供額外的CleanBallast壓載水處理系統改裝服務了。
作為首批壓載水處理系統生產廠商之一,RWO已經研制出了高速360°3D掃描儀,可快速生成船舶機艙詳細的三維圖像,從而描繪出最佳的壓載水系統安裝方案。三維圖像將為船東和船廠提供精確的數字狀況再現,從而節約設計和工程階段的成本和工時。
據介紹,該服務的另一個好處是通過掃描圖像,測量可以精確到1毫米以內,這意味著無需再花時間進行評估測量工作了。RWO進入海事業水和廢水處理市場已超過35年,手持訂單超過50套CleanBallast壓載水處理系統。截至2011年12月,已有30多套系統投入使用。
MAN柴油機達新排放標準
德國曼集團(MAN)2011年年報,收入創歷史新高,達到165億歐元,增長12%。其中,MAN動力工程業務領域業績表現保持高位,收入40億歐元,訂單金額亦上升至41億歐元。
MAN年報顯示,全球壓縮機和氣輪機的市場需求十分強勁。在海事領域,貨船特別是大型集裝箱船訂單保持在較高水平。2011年下半年,造船業重點偏向于特種船,如液化天然氣船、海上勘探船。這方面,曼柴油機與增壓渦輪在大型貨運船二沖程發動機、特種船四沖程發動機市場占有主導地位,使其在艱難的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船用發動機行業領先。
此外,大口徑船用柴油機將面臨國際海事組織于2016年實行收緊的排放標準,同2010年排放標準相比,氮氧化物排放須降低80%。這些苛刻的規定對MAN的研發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方面,MAN柴油機與透平公司的第二代廢氣再循環技術,已使其成為全球首個達到新排放標準的二沖程柴油機供應商。
GEA壓載水系統獲型式批復
GEA Westfalia公司近日宣布說,其新推出的用于壓載水處理的紫外線輻射系統BallastMaster ultraV已獲得符合IMO準則條約的型式批復。據悉,該系統分上游機械過濾、紫外線輻射和超聲波消毒兩個處理階段,采用短波紫外線輻射和超聲波相結合的處理方式,確保持續的IMO消毒質量要求,能通過任何港口的檢查。此次型式批復獲得后,BallastMaster ultraV將投入市場銷售。
CO2排放量減少27%:赫伯羅特成為新EEDI的開拓者
今年2月,赫伯羅特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將整個船隊通過國際海事組織的能效設計指數(EEDI)認證的船公司。這項獨立的認證是由德國勞氏船級社進行的,數據顯示,赫伯羅特船隊的許多船舶的EEDI比全球船隊的其他各級船舶的平均值要低20%到27%,優于這意味著這些船舶排出的二氧化碳明顯低于世界船隊的平均值。
能效設計指數(EEDI)是通過使用一個固定的公式,用貨船在每噸和海里運輸的貨物克數來顯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EDI是由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的,旨在為貨船(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輪等)建立一個能源效率和環境影響的基準。EEDI將對2013年新建造的船舶開始強制執行。
由于赫伯羅特已經在最新的海洋技術的發展和實施上投入很大,其最近的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別低。2010年,“維也納快航”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收到EEDI證書的船舶。這艘8,750標準箱的船舶配備了最新的技術和電子控制系統,因此其二氧化碳足跡比世界集裝箱船船隊的平均值要小25%。
“我們現有船隊獲得的EEDI證書意味著我們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過了獨立的第三方審查。結果是非??上驳?,但是EEDI的數字也告訴我們,在哪方面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保護自然資源是我們一直在尋求的目標?!焙詹_特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邁克爾?貝倫特說。
(通訊員 徐穎 編譯)
商船三井推出消除船舶顆粒物排放新技術
商船三井株式會社(MOL)近期宣布柴油機微粒過濾器(DPF)系統示范試驗的開始,該系統安裝在MOL集團經營的遠洋輪船發電用柴油機上。這是世界上DPF自我清洗系統在遠洋船舶上的首次應用。
在日本船級社(ClassNK)的研究支持下,商船三井和赤坂柴油機有限公司已經聯手針對使用C重油的船用柴油機開發出一種DPF系統。該計劃是ClassNK支持工業界和學術界共同研究和發展項目的一部分。商船三井曾于2010年對日本沿海地區服務的渡輪上的發動機進行了一項DPF示范試驗。
MOL正努力奮進,把減少空氣污染作為其中期管理計劃“GEAR UP! MOL”中的環境戰略之一。這項技術是其中的一部分,該公司將繼續采取積極主動的姿態,采用各種技術減少其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該系統中有一個碳化硅陶瓷纖維的過濾器。當廢氣通過時,過濾器就會吸附微粒物質(PM)。它可以吸附發動機產生的微粒的80%,大大減少黑煙排放。它還是一個自凈系統,能夠自動燃燒和消除積結在過濾器中的微粒。這樣就能持續工作,而過濾器不會發生堵塞,并且不需要船員的維護。
示范試驗時間定為一年左右(工作時間:約4000小時),以核實該系統對微粒的吸附性能。
最新推出一種節省燃料的Transas波系統
電子海圖系統制造商Transas 海事公司最近已經推出一種新的燃油效率監控系統,名叫Transas 波。
Transas 波是為通商航行所設計的,它能為節省燃料和減少對環境的影想提供智能的解決方案。它設計的目的是讓有關的工作人員能用簡單工具監測和記錄船舶的油耗。這是一個獨立的應用程序,適合用于每一艘船舶。用于航線優化的電子海圖的集成將今在年晚些時候推出,連同ECO模塊一起,目的是為了遵守新的MARPOL公約的要求,主要是允許船只排放的記錄和監測的要求。
這種波系統連接到導航傳感器、流量計、發動機的數據和為發射傳感器收集信息,然后將其用于船只的優化操作。對其進行適當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提高發動機的效率,來節省燃料和減少排放。
只是一個小的速度變化,修改和航線的制定,豆漿有可能會導致很明顯的燃油節省。這種波系統包括這些,再加上一系列的其他參數,將會導致燃料節省遠遠超過5%。“改變成為“綠色”思維方式很重要,” Transas公司導航產品開發總監Anders Rydlinger說,“在Transas公司,我們表明了保護環境承諾。波這個產品延續了這一概念。”
(通訊員 燕翔 編譯)
STD亞太海事展新一代污水處理系統
新一代MARINER OMNIPURE系統更加緊湊輕巧,可節約安裝空間,非常適合作業船和小型海上船只。MARINER OMNIPURE采用Severn Trent De Nora(STD)專利電解消毒技術,為小型船只、作業船和快艇提供獨特的污水處理方式。其特點是可安裝于艙壁上――此舉亦是首開業內之先河――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地處理黑水和灰水的方式,經過處理的污水的污染指標符合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的MEPC.159(55)的要求。
【關鍵詞】 組態 分布式 海洋站觀測系統 數據采集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progress of MCGS as a configuration software i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it i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PC software developing method for distributed station-based ocean observation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The software is developed with configuration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nd features of station-based ocean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ed data acquisition based on CAN-bus,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 and superiority are illustrated in terms of system structure, developing period, developing difficulty, system upgrade and maintenance by being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oftware developing method. A general and easy-to-use developing process is offered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system upgrade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 Configuration distributed station-based ocean observation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目前,我國海洋觀測站所采用的觀測系統為集中式結構。集中式數據采集方式由于結構封閉,導致傳感器獨立性不強,互換性差,當擴充觀測功能,增加新的要素傳感器時,不能直接進行升級,必須對數據采集器進行更換,從而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筆者曾將基于CAN總線的分布式數據采集技術應用到海洋站觀測數據采集系統中,并驗證了其應用可行性。以開放式的結構代替了傳統封閉式的結構,實現了系統硬件結構的優化[1]。但在上位機軟件開發還是采用原有的C++ Builder開發平臺,采用虛擬CAN接口函數庫,即VCI函數庫,實現對CAN網絡的控制。此種編程方法對熟悉高級程序語言開發的人員來說是一種較為便捷的開發方式,但后期進行系統升級時需要對程序代碼和界面進行修改并重新進行測試后才能部署。而此項工作無法在海洋觀測站現場由非專業軟件開發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即使能夠在現場完成硬件設備的升級,也無法真正實現整個系統的現場快速升級。而對于業務化運行的海洋站觀測系統,為了使分布式的系統在系統升級和組網的時候具有更高的靈活性,應當考慮使用組態軟件進行系統軟件開發。通過組態軟件開發方式可以取代傳統程序開發中漫長的代碼編寫過程,大大縮短軟件開發流程并降低開發難度。當需要為觀測系統增減觀測要素時,只需增減軟件界面上對應的可視化控件和相應的數據對象及相應腳本,在上位機上現場進行簡單操作便可實現系統軟件升級。
1 基于CAN總線的分布式海洋站觀測數據采集系統
為了解決當前海洋站觀測數據采集方式的局限性和由此帶來的相關問題,本項目在對海濱觀測業務需求和海洋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目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在汽車控制、工業現場的CAN總線技術引入到海洋站觀測數據采集系統中來。CAN總線為多主結構網絡,根據信息幀優先級進行總線訪問,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性能??偩€采用短幀報文結構,實時性好,并具有完善的數據校驗、錯誤處理以及檢錯機制。此外CAN總線節點在嚴重錯誤下會自動脫離總線,對總線通訊沒有影響。CAN-bus網絡中,數據收發、硬件檢錯均由CAN控制器硬件完成,大大增強了CAN-bus網絡的抗電磁干擾能力。CAN總線適用于節點數目多,傳輸距離在10公里以內,對實時性和安全性要求較高的場合。因此,CAN總線的適用范圍與海洋環境現場觀測的需求較為相符。
CAN總線網絡可以通過基于單片機的方式或基于PC機的方式進行主從節點開發。由于目前海洋觀測站均配有工控PC,因此適于選用基于x86平臺的方式進行系統開發[2]。本項目采用基于iCAN應用層協議的功能模塊和CAN智能協議轉換模塊和傳感器組成智能子節點。根據傳感器的不同信號輸出類型選擇相對應的功能模塊。對于距值班室較遠的測點可以利用網關將總線信號轉換為以太網信號通過網線進行傳輸。主節點采用在工控PC上安裝CAN接口卡的方式實現。通過分布式數據采集方式替代集中式數據采集方式,使原有的封閉結構變為開放式,將系統需要升級擴容時,可直接將新傳感器根據信號輸出類型接入到對應的功能模塊,即可在現場快速完成系統硬件升級。而無須像傳統的集中式數據采集器一樣需要重新設計并制造數據采集電路,經過調試和試運行等漫長周期才能完成系統升級。
2 傳統方式開發上位機軟件
傳統的集中式海洋站觀測系統上位機軟件是在C++ Builder平臺上開發的。同時,C++ Builder也可以作為開發平臺用于基于CAN總線的分布式觀測系統上位機軟件的開發。通過調用VCI(虛擬CAN接口)函數庫的方式實現對接口的控制。VCI函數庫是位于應用程序到驅動程序之間的中間層,有效地把調用程序的一些繁瑣復雜的步驟隱藏起來,提供給用于一個統一、簡單的應用接口。而對于基于應用層協議的接口程序開發則是要調用建立在PC-CAN接口卡和VCI函數庫基礎之上的主站函數DLL庫,實現對網絡的控制。
該種軟件開發方式利用調用函數庫的方式對接口進行控制比起直接操作接口函數去控制接口已經省去了很多復雜的開發步驟,但當觀測系統需要升級擴容時,上位機軟件也要重新修改代碼重新編譯和進行程序測試,其修改周期少則幾周多則數月。如原先的軟件開發人員已經離開,則整個軟件可能要進行重新開發,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盡管系統硬件可以在現場完成快速升級,其上位機軟件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升級,從而影響整個觀測系統升級的進度。
3 組態方式開發上位機軟件
3.1 什么是組態軟件
簡單地將,組態就是用應用軟件中提供的工具、方法,完成工程中某一具體任務的過程。在組態的概念出現之前,要實現某一軟件開發任務,都是通過編寫程序(如使用VC,VB等)來實現的,不但工作量大、周期長,而且容易犯錯誤,不能保證工期。而組態軟件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對于過去需要幾個月的工作,通過組態幾天就可以完成。
3.2 系統軟件設計需求
組態軟件的專業性較強,本項目使用在工業計算機控制領域較為成熟的組態軟件MCGS,結合海洋站自動觀測系統的業務需求對系統軟件進行開發。用MCGS軟件設計出的海洋站觀測系統軟件要求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1)具有數據采集功能,使監控軟件中心能實時接收現場氣象傳感器和水文傳感器的采集數據,并保證數據傳輸的準確性。(2)具有數據分析處理功能,能對歷史數據進行查詢、統計以及按照日月年進行報表輸出打印。(3)通過畫面組態能直觀的顯示各個傳感器采集的實時測量值。(4)具有測量值超限的報警功能,用戶根據實際情況,可以修改上下限的值。以便對測量信息的有效分析和設備的安全運行。(5)通過MCGS變量,對數據庫實現各種操作和數據處理。系統中需要將數據按照所設定時間存入數據庫中,同時也能將數據庫中的數據讀入至MCGS中。
3.3 監控軟件功能模塊設計
按照對系統功能的需求分析,整個系統軟件主要完成數據監測、數據處理、系統設置、報表輸出、超限報警以及數據庫鏈接。因此可以將總體系統規劃為幾個模塊,主要分為參數設置,系統自檢,數據采集,歷史數據曲線,超限報警等。系統總體框架如圖2所示。參數設置主要是報警值的設置以及存儲周期的設置,即用戶在此模塊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水文氣象觀測值參數的上下限,這樣報警范圍就會發生變化。而存儲周期的設置用于確定數據多長時間存入數據庫中一次;系統自檢為監測與硬件設備通訊是否正常;數據采集為各個要素的實時觀測值。歷史數據曲線可以查看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氣象水文要素測量值的變化趨勢;報警模塊與前面的參數設置模塊相對應,用于顯示報警信息。
3.4 開發步驟
利用MCGS組態軟件進行項目開發,一般分為以下步驟:
(1)安裝并運行ZOPC_Server服務器軟件。ZOPC_SERVER作為CAN-bus數據接收/發送服務器,一方面將MCGS要發送的命令和數據寫進CAN接口卡,另一方面將CAN接口卡從CAN總線上收集來的數據讀取出來送給MCGS進行處理。通過軟件菜單添加主站和從站并啟動服務器。(2)建立MCGC工程,制作工程畫面。從工具箱中向用戶窗口插入元件、符號和標簽搭建顯示界面。包括實時數據標簽、動畫元件、歷史數據曲線和報表等。(3)定義數據對象。實時數據庫是整個工程的數據交換和數據處理中心,它把MCGS工程的各個部分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首先,根據海濱觀測規范的要求制定各觀測要素測量值(數據變量)的名稱、類型、初始值和范圍。然后,確定與數據變量存盤相關的參數(存盤周期、存盤時間范圍和保存期限)。(4)動畫連接。將第2步中建立的用戶窗口中的圖形對象與實時數據庫中的數據對象建立相關性連接,并設置相應的動畫屬性。在屬性窗口的表達式選項中根據信號輸出特性輸入相應的表達式。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圖形對象的外觀和狀態特征由數據對象的實時采集值驅動,從而實現了圖形的動畫效果。(5)設備連接。在設備窗口中添加OPC設備,并指定在第1步中啟動的OPC服務器。即可對連接到OPC服務器的各通道進行設置和調試。(6)制定運行策略。通過對運行策略的定義,是系統能夠按照設定的順序和條件操作實時數據庫,實現對外部設備工作過程的精確控制。當觀測數據超過正常范圍時,由用戶策略控制系統進行報警。
3.5 升級維護
當觀測系統進行擴容升級時,需要對上位機軟件做出相應的改動。由于使用組態軟件開發的是基于模塊化的應用軟件。所以只需在用戶窗口中添加新增觀測要素的顯示圖形對象,并在實時數據庫中添加新增的數據對象并將其與用戶窗口的圖形對象進行關聯,對設備通道進行簡單的設置并適當調整策略,無需編寫代碼只要進行配置即可在現場完成軟件升級。
4 組態軟件開發方式與傳統軟件開發方式對比
和傳統軟件開發方式相比,組態軟件的主要特點有:
(1)延續性和可擴充性。使用組態軟件開發的應用程序,當現場(包括硬件設備或系統結構)或用戶需求發生改變時,不需作很多修改而方便地完成軟件的更新和升級。(2)封裝性。組態軟件所能完成的功能都用一種方便用戶使用的方法包裝起來,對于用戶,不需掌握太多的編程語言技術(甚至不需要編程技術),就能很好地完成一個復雜工程所要求的所有功能。(3)通用性。即使觀測系統采用不同廠家生產的觀測設備,組態軟件利用其豐富的底層設備驅動程序、開放式的數據庫和畫面制作工具,就能完成一個具有實時數據顯示及動畫效果、實時數據處理、歷史數據回放和數據曲線等功能的軟件。
5 組態軟件在分布式海洋站觀測數據采集系統中的應用
由于組態軟件的通用性,使其廣泛應用于各種工業控制領域,其可用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 和工業控制相比,海洋觀測具有其特殊性。
由表2可以看到無論在系統結構、監控方式、網絡規模還是業務需求方面,海洋站觀測系統比大多數工業控制領域的系統結構簡單且性能要求較低。因此,使用廣泛應用在工控領域的組態軟件能夠進行海洋站觀測數據采集系統軟件的開發。
6 結語
通過為期三個月的測試,基于組態技術開發的海洋站觀測系統軟件運行正常。且可以在很短時間對系統的軟硬件結構進行擴充或裁剪,實現了海洋站觀測系統真正的快速升級?;贑AN總線技術的分布式海洋站觀測系統的可用性已在該項目中得到驗證,若將組態技術結合CAN總線技術廣泛應用到全國海洋站觀測系統當中,可以大幅縮短系統升級所需要的時間,可由海洋站工作人員在現場完成硬件升級并在臺站上位機上直接完成軟件升級,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并大大節省人力物力。
參考文獻
[1]劉佳佳,趙庚怡,竇宇宏.基于iCAN網絡的海洋觀測數據采集系統通用原型設計[J].海洋技術,2013,32(4):1-3.
[2]周立功.iCAN現場總線原理與應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3]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GB/T14914-2006,海濱觀測規范[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6.
[4]許文竹.基于MCGS組態軟件的水環境多因子監控系統[D].江蘇大學,2006.
[5]楊興果.基于MCGS與CAN-bus的石墨電極生產過程參數監測網設計[D].湖南大學,2007.
[6]馮江濤.基于MCGS和iCAN的分布式監控系統[J].工業控制計算,2008,21(2):1-2.
[7]韓立,尹愛軍.基于組態技術的測控軟件開發及測試[J].中國測試,2010,36(4):1-3.
關鍵詞:后方倉庫;精確;保障
中圖分類號:E23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Precision support is the ultimate goal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ur army rear warehouses.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rear warehouse'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for why and how rear warehouse achieve the goal of precise support. The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r warehouse.
Key words: rear warehouse; precise; support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軍革的深入,高新技術在后勤領域中得到廣泛運用,傳統的后勤形態不斷老化,逐步向“投送型后勤”、“速度型后勤”、“信息化后勤”、“精確后勤”等發展,而這些后勤形態的聚焦核心正是實現后勤裝備的精確保障,精確保障日趨成為現代保障理論體系中的研究熱點。后方倉庫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對作戰部隊實現精確保障,這也正是后方倉庫建設發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對后方倉庫精確保障問題進行了理論研究,對后方倉庫適應時代要求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具有一定意義。
1 后方倉庫精確保障的內涵和特征
1.1 后方倉庫精確保障的內涵
我軍后方倉庫是按照國防總體部署和戰備意圖建設于戰略(役)后方的各類固定倉庫,它是戰略、戰役后方進行物資儲備和供應的基地,是軍隊后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軍隊作戰的依托。
所謂精確保障是指:“充分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手段,高效而準確地籌劃和使用各種保障力量,在準確的時間、地點為部隊提供準確的物資和技術保障,使裝備保障適時、適地、適量,達到精確化。”概括地講,就是用最少的保障資源滿足最大的保障需求,以最低風險和代價達成最佳的保障效益。美軍對精確保障的解釋更為簡單,“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為作戰部隊提供正確的補給品”,亦即美軍常說的“適時、適地、適量”保障。
1.2 后方倉庫精確保障的主要特征
精確保障是一種使后勤力量的運用達到最高效益的保障方式,結合后方倉庫的實際情況,精確保障的主要特征是:
(1)精確掌握保障資源。后勤倉庫要實現對作戰部隊的精確保障,必須對自己的“家底兒”了若指掌,如果對自身的資源狀況都不知所謂,根本談不上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調配和使用。因此,準確掌握有關各種后勤保障資源狀況的實時信息是實現精確保障的首要條件。
(2)精確預測后勤需求。滿足作戰部隊的后勤需求是后方倉庫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精確保障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對后勤需求的精確預測,按照美軍對這一概念的解釋,主要是指準確、實時地獲取有關作戰部隊對后勤需求的種類、數量、時間、地點等的信息。因而,精確預測后勤需求是精確保障的一個重要特征。
(3)精確輸送保障資源。精確保障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要向作戰部隊提供“適時”的后勤保障。所謂適時,就是在作戰部隊需要的時候將保障資源準時送到,時間上要準確,通俗講就是不能晚也不能早要剛剛好。精確輸送保障資源體現了后方倉庫的快速輸送能力,是精確保障的一種重要職能。
(4)精確指揮保障力量。精確的后勤指揮與控制包括對人、物、財和信息的調配和掌控,體現在實踐層次主要是實現后勤指揮的自動化和科學化,具體講就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保障信息增強保障工作的預見性,進而提高決策的智能化水平,這是實現精確保障的關鍵。
2 實現后方倉庫精確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聚焦精確保障,是后方倉庫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戰略要求,也是解決后方倉庫發展瓶頸的有力手段。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和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實現后勤精確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所以,實現后方倉庫精確保障這一戰略目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實現精確保障對后方倉庫建設發展意義深遠。外軍專家認為,“精確的戰爭沒有必要建立大規模的資源儲備,而需要高標準的技術系統支持和準確適時的裝備保障行動”。未來信息化戰爭,已經強烈呼喚精確保障模式的確立、崛起和拓展。而發展與時代相適應的信息化保障體系,確立全新的保障理念和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推動裝備保障精確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軍隊裝備質量建設重要而緊迫的新課題,這也正是后方倉庫適應時代要求適應未來戰爭形態的發展之路。將精確保障這一目標融入到后方倉庫的組織建設、能力建設、管理建設等方方面面,是信息時代對后方倉庫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對后方倉庫建設意義深遠。
(2)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后方倉庫實現精確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精確保障成為可能。過去,數據非常龐大,儲存和分析困難,現在儲存容易便于研究”,“不能忽視后勤工作的精確性。信息時代正在給予我們所需的工具,使我們能夠保持這種精確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上以美軍為首其后方倉庫建設已經基本具備了全資產可視、配送式保障和規模適宜的庫存等能力,“后勤需求的迷霧”正漸漸被驅散,相應的信息和傳感技術的研究漸趨成熟。美軍的“藍本”告訴我們,后方倉庫逐步實現對作戰部隊的精確保障已經成為一種迫切的可能。
(3)精確保障理念的融入可以解決當前我軍后方倉庫建設的瓶頸問題。21世紀以來,借助于現代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我軍后方倉庫進入了一個大發展、大跨越時期,短短十幾年,硬件更新換代,軟件應運而生,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信息化倉庫建設初露端倪。但在實現了這一步跨越之后,后方倉庫建設又一次陷入了瓶頸。比如,雖然不斷汲取現代物流技術的先進經驗,但使用的僅僅只是一小部分,拓展的空間還很大;雖然建設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信息管理系統,但這些系統的兼容性比較差,信息流通和融合的能力大打折扣;主要依靠軍隊獨立保障,對社會化保障方式的探索使用有限。將精確保障的理念融入后方倉庫建設,凝聚“精確”這一目標,逐步提高信息管理與流通的能力,實現與現代物流技術的嫁接,實現與社會化保障方式的融合,是突破后方倉庫建設瓶頸迎來后方倉庫建設再一次大發展的最有效手段。
3 后方倉庫實現精確保障的實現途徑
精確保障是一種集理論、技術、管理于一體的先進戰略思想,要求做到“籌劃精細、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確”,是裝備保障、現代管理模式和先進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和集成。后方倉庫實現精確保障這一終極目標,需要從思想層面、管理層面、技術層面綜合著手。
(1)聚焦“精確保障”,不斷在實踐中融入先進理論。精確保障這一目標對后方倉庫發展的指向,涵蓋了許多先進的后勤理論。主要包括“精確后勤理論”,“后勤信息因素作用提升的理論”,“物流速度可以取代物資數量的理論”,“后勤利用民力理論”等。這些先進理論的出現和發展是時代的產物,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當前的后勤保障形態和模式,只有將這些先進理論逐漸融入到后方倉庫的發展中,才是真正地走發展之路,才能真正地實現精確保障。
(2)實施全壽命周期管理,實現后勤裝備管理精確化。后勤裝備全壽命管理,是指對后勤裝備從論證到退役的全過程中所經歷的全部事件和環境進行統籌安排、科學決策的一種管理原則和方法,其核心內容是對后勤裝備全壽命期的費用統籌管理,充分發揮裝備使用效能,并盡可能地節省經費,實現最佳的綜合消費比。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這一管理方法的實現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集成數據環境建成后,可以通過綜合武器系統數據庫,方便地訪問、維護裝備管理各階段“研制、生產、使用與維護、退役”的數據,裝備管理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既可以充分滿足裝備的使用需求,又可以實現保障資源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和節約,實現精確保障的目標。
(3)不斷發展信息和傳感技術,實現信息的無縫鏈接。隨著全資產可視技術、遠程維修技術、電子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等在綜合保障工程中的應用,裝備保障的可視化、遠程化、精確化已成為大勢所趨,而“信息”是這些技術得以實現的關鍵,所以不斷發展獲取信息的傳感裝置和器材方面的重大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后方倉庫應該著力構建一個保密、可靠、有效和互用的信息服務和信息平臺,使所有武器、裝備具有共享信息和協同行動能力,使信息資源由分散走向集中,這是實現精確保障應該重點研究的方向。
(4)不斷創新保障模式,軍民聯合,建立健全保障體系。裝備保障模式是指為完成裝備保障任務所采取的方法、組織形式和各種措施的統稱。完整的保障體系是“縱向”和“橫向”保障的結合,縱向保障是指部隊內部垂直的保障關系,橫向保障則是指部隊內部與外部支援保障力量的保障關系。從組織管理上講,只有完成“縱向”和“橫向”保障力量的最佳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保障效益。美軍的實踐證明,以“軍民結合”、“以民帶軍”、“軍商結合”、“以商促軍”的方式增強后勤保障力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須的。
此外,精確保障還十分注重人力資源的作用,因此應努力提高人員的綜合素質,大力加強先進人才的培養,科學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發揮人才與保障資源有機結合的整體效能。
4 結束語
按照作戰部隊的需要實施精確保障,是各個時代軍事后勤一貫追求的最高目標。但長期以來由于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后勤保障很難對作戰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確,一般只強調“充分”,很少做到“精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精確保障日趨成為可能,也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軍隊后勤發展的方向。作為后方倉庫,應該充分認清這一趨勢,不斷將理論融入實踐,聚焦“精確保障”,不斷推進發展。本文簡要分析了后方倉庫精確保障的內涵特征,分析了后方倉庫實現精確保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理論上的實現方法,對后方倉庫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璞芬,王通信. 美國軍事后勤革命[M]. 北京:出版社,2007.
[2] 翁家明. 信息化戰爭裝備精確保障淺析[J]. 國防科技,2005(11):62-64.
[3] 許國銀,余鑫,徐雪剛. 基于現代物流技術的裝備精確保障及發展對策[J]. 地面防空武器,2005(3):44-48.
[4] 方炎申. 后勤裝備管理的重要方法——全系統全壽命管理[J]. 國防科技,2005(2):80-82.
電子商務通過對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與數字化,不僅大幅度減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交易成本;還突破了時空限制,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正處于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江蘇作為國內經濟、文化、科技大省,電子商務在江蘇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并逐步走上了良性和日趨成熟的發展軌道。
1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優勢分析
1.1 良好的發展環境
江蘇省“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到:必須順應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互聯網內容產業。同時,江蘇省經信委了《江蘇省電子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規劃來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等24個重點工程的配套建設。
在電子商務產業區域規劃和產業流向方面,江蘇省政府為促進電子商務企業間的交流引導其成立了南京、蘇州、無錫等地區性的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打造以電子商務為內容,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創意電商為載體的多個產業園,為電子商務企業提供一體化、集成式的服務。
在電子商務人才和高校優勢資源整合方面,江蘇省有著眾多的高校和教師資源,為企業輸送了大批的電子商務人才,同時省商務廳、科技廳還與一些高校建立電子商務重點研究基地和實驗室,此外,省政府也為高校和企業間產學研一體化和電子商務研究成果應用轉化搭建了資金、設施提供的平臺。
在對外貿易方面上,江蘇省政府還積極推進國際電子商務,同時積極引進國外電子商務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模式,并會同東南大學經管院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對全省電子商務狀況進行實地調研,形成江蘇省國際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為江蘇省進一步對接國外、輻射國內提供參考。
1.2 優越的基礎條件
地區市場的競爭力離不開三個層次的發展:基礎競爭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礎、勞動力資源、科技等基礎要素所表現出的競爭力優勢;核心競爭力,主要是區域的產業基礎、產業結構競爭力;主導競爭力,即區域經濟輻射與聚集的能力。這些競爭力的提升都將進一步拓展市場前景,形成江蘇省的優勢,為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1)基礎競爭力。從自然地理位置上來看,江蘇省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東臨黃海、太平洋,地處我國經濟最為活躍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起步較早,可以作為承接經濟發達地區、輻射經濟落后西部地區的一個戰略橋頭堡。
從勞動力資源和人口方面來看,截至2012年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達到7919.98萬人,外來人口達到常住人口的1/3,人口密度達到772人/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四位,多且密的人口有利于電子商務發揮其網絡效應,同時,外來人口的增長也會帶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理念。
從科技基礎優勢來看,2011年,江蘇省規模以上R&D人員全時當量為287447人,R&D經費達到8998944萬元,R&D項目數31933項,雄厚的科研基礎和投入時刻保障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將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2)核心競爭力。隨著改革開放對江蘇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加深,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江蘇省的產業基礎也日益雄厚,這將成為江蘇省發展電子商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江蘇省率先提出“農業現代化戰略”來應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衰落,建立高效農業和科技農業,利用電子商務將省內種類豐富但產地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起來,不僅提升江蘇省的農業生產競爭力,也利于塑造農產品品牌效應,進一步放大農業產業化基礎。其次,江蘇工業基礎尤其是制造業基礎雄厚,制造業基礎的不斷壯大使產品數量和種類得到了增長,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在現代流通中的作用將提升制造業的資金回流速度,以及制造業企業的產品升級。最后,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勢強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電網和海洋工程等新興產業2012年銷售收入達400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同時,軟件產業的集聚優勢十分明顯,蘇南地區是江蘇省軟件產業的重要發展區域,伴隨著產業載體建設的不斷深化,產業集聚效應和基地優勢將進一步放大電子商務在江蘇省的影響力。
(3)主導競爭力。主導競爭力市場優勢的發揮必須通過產業集聚和經濟輻射能力的大小來反映。產業集聚對于完善整個供應鏈系統、節約交易成本舉足輕重,邁克爾?波特提出信息技術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價值鏈”[1],即涉及產品的實體創造、配送以及售后的支援和基礎設施活動,每項活動還牽涉原料的采購,人力資源和技術組合,庫存管理,通過平臺化的企業內部電子商務管理系統和外部電子商務溝通系統可以有效整合價值鏈,而價值鏈要發揮作用必須依賴模塊化的產業集群。
江蘇省經濟的增長發端于以“蘇南模式”為代表的鄉鎮企業集群,隨著信息化和互聯網的興起和江蘇對于結構轉型的迫切要求日益增強,高新技?業集聚又成為江蘇拓展價值鏈范圍的新的模式,如蘇南沿江新材料和重化工產業帶、沿長江兩岸新醫藥產業帶、南京到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帶、連云港海洋技術經濟帶等一并成為中國“塊狀經濟”的典型代表。
從區域經濟輻射能力角度看,根據杰斐遜提出的“經濟首位度”概念:經濟首位度較高的核心城市,其經濟承接和輻射能力也越強,其凝聚力和區域發散規模越大,范圍越廣。[1]從電子商務發展角度來看,江蘇省商業可以承接上海、杭州,并接受最現代化的商業模式,同時,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心城市可以輻射到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區。
1.3 巨大的市場潛力
江蘇擁有7800萬人口,在電子商務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大部分的江蘇省人更為青睞網上交易和在線理財,另外,江蘇省有大量的鄉鎮企業,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強,縣域居民富裕度,而三、四線城市的實體店覆蓋度有限,這些富裕的縣域居民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網上購物的消費者群體,這對江蘇省在三、四線城市發展電子商業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2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劣勢分析
2.1 地區發展差距較大
雖然江蘇省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現狀仍然比較嚴重,首先,反映在地區生產總值上,如下表所示。
其次,在消費性支出上,蘇南都在蘇北地區的1.5倍以上,表明蘇南與蘇北、城鎮與農村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差異較大;蘇南的公路、鐵路密度要遠遠大于蘇北,路網密度的差異使物品不能順利地在地區間流通;教育基礎設施比較分散,電子商務發展的園區、高校、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蘇南地區。
2.2 融資模式相對落后
江蘇省電子商務目前仍處于初創期,初創期的電子商務企業融資主要采取的是自籌資金和銀行信貸的模式,這些都離不開政府扶持與擔保,這使得電子商務企業缺乏激勵,造成其規模小、實力弱、銷售增長不穩定,更重要的是使外部投資者難以準確預測其發展狀況和前景。
2.3 支撐體系不夠完善
(1)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電子商務交易是交易雙方以虛擬的形式進行交易,網上支付的安全性,網上交易發生糾紛等問題必須依靠現有的信用體系來維系,而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并沒有起到規范交易行為的作用,目前江蘇省的信用體制建設明顯與其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
(2)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不完善:自1997年電子商務作為新生事物在我國開始發展以來,一直缺乏較為完備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專門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做支撐,直到2005年國家才開始出臺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而在地方性法律法規的建設上,江蘇省不僅落后國際發展水平,同時也在全國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省份處于不利的位置。
(3)電子商務支付和信息安全體系不健全:電子商務的發展核心問題就是交易和支付的安全性。“十一五”期間,江蘇省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計算機病毒、木馬程序及黑客程序較多,江蘇省急需對支付體系的認證、保密程序加大創新,此外,眾多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網站缺乏網絡信息安全意識,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還亟待加強。
3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機會分析
3.1 后金融危機時期產業轉型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商品經濟逐漸繁榮,各國制造業采購指數上升,出口量開始增加,進入了所謂的“后金融危機時代”。通過以創新、合作、轉型為特征的信息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新一輪戰略的重點。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引領產業結構轉移和升級的步伐,特別是服務業將成為電子商務帶動的重要產業。
江蘇省蘇南、蘇北三次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蘇南的優勢工業項目和服務業可以逐步向蘇北轉移,蘇南產業向蘇北轉移后,江蘇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蘇北制造業集聚。蘇南主要依托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發展電子商務,蘇北依靠產業轉移,逐步向蘇南服務業靠攏。這樣既可以積極發展經濟,同時使整個江蘇的轉型更加均衡、協調,穩中求進。
3.2 技術創新帶來市場重新調整的機遇
后發優勢是指通過觀察先動者的行動及效果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采取相應行動,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2]同樣適用于電子商務的省際發展比較研究上。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發展的大環境下,江蘇省可以以資本、人才、技術的優勢引進其他先進省份的電子商務技術,同時依托蘇寧、雨潤等大型物流、電子商務綜合企業,連同高校開展線上線下O2O和新的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與開發,形成技術的后發優勢,同時能夠降低成本。
4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威脅分析
4.1 地區部門間協調轉換成本高
電子商務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協調、有序的電子商務系統來統籌電子商務涉及的部門、產業、地區在多方面的協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江蘇省電子商務的發展。
蘇南地區制造業體系規模龐大,但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結構升級困難。
蘇北缺少產業集群,投資環境競??力不強導致產業轉移承接能力不足。且蘇北地區工業結構尚未進入高加工度階段,附加值較低,產業競爭優勢缺乏。[3]蘇南蘇北產業均不夠成熟,雙方有較大差異。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發展
知識產權是指對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利、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它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都具有價值、使用價值。有些重大專利、馳名商標或作品的價值要遠遠高于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廠商名稱、貨源標記、商業秘密、制止不正當競爭、原產地名稱、植物新品種以及其它智慧成果等。
一、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的背景分析
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制度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背景。當前,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現在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其經濟形態長期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主要特征。而知識經濟則是以當代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為主導作用的經濟形態,它以電子、通訊、計算機等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產生巨大沖擊,使人類社會處于經濟大轉變階段。知識經濟不僅是20世紀留下的輝煌,而且它還將成為主導21世紀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支柱產業。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產權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作用的不斷增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文化以其特有的作用影響著知識產權事務。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已使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擴散日趨無紙化、無國界、高速度地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已完全與一國的法律體系、科技發展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并日益顯示出保護范圍擴大化,保護標準國際化,保護水準高度化。全球知識產權保護協調統一的趨勢日益明顯,本世紀70年代締結了《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94年世貿組織締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把知識產權列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鼓勵和保護創新、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得到歷史性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國際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為了鞏固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地位,陸續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知識產權創造、管理、運用和保護的重大舉措。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知識產權正成為各國增強國家經濟、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維護本國利益和經濟安全的戰略資源;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趨勢加快,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國家之間進行科技、經濟、貿易和文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海洋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國加強了知識產權的立法工作,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保護水平和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知識產權正成為各國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申請或注冊數量快速增長,掌握和控制關鍵領域和前沿技術中的知識產權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
新世紀之初,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逐步形成,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否在高新技術及其產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的命脈所在。幾近白熱化的科技競爭如此激烈,使得人們對“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解有了更為切身的體會。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時代,我國的知識產權領域也容不得絲毫樂觀。我國已經加入WTO,科技、經濟的競爭舞臺也將更為廣闊、更為激烈。如何因應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增強我國科技、經濟競爭實力,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問題。
二、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不利于對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視。 知識產權保護與科技創新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的科研導向是榮譽和地位的導向,為什么說榮譽和地位導向呢?大家都很清楚,從國家拿來經費搞研究,,可以提高待遇,分房子,升教授、博導、院士,但是否有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是否有轉化的價值或可能,成果含金量如何,并沒有人去評價,沒有人關心,也沒有制度去考核。由于這樣的導向使研究人員的科研觀念形成狹隘地“以人為本”,不考慮科研對國家的經濟貢獻,而是以論文的數量或者是所謂的質量為主要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和學校,科研成果轉化與否和研究者本人及單位無關,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重視知識產權工作。最近科研觀念有所轉變,但是離我們要求的根本轉變還相差很遠。
(二)計劃經濟的撥款模式從根本上制約了知識產權工作的加強。 科研體制的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并對知識產權工作的加強形成了嚴重的制約。目前,各種科研經費仍采用計劃經濟的政府撥款模式,各種“計劃、工程”名目繁多,官員追求政績,科研人員追求知名度,忘記了科研的根本目的,不追求實際的效益,尤其是經濟效益。沒有實行真正的科研基金制,造成科研資源分配形式上的合理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合理。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科研管理體制,使科技管理體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們的知識產權工作是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加強的。所以科技體制改革要盡快與經濟發展相適應,這樣才能真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
(三)在管理體制上,各個環節脫節。 科研到底是為了什么?是學校排名靠前嗎?我們應該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考慮一下科研是為了什么。學校、研究機構如果要求考核專利指標,研究人員馬上就會給你申請專利,到底能不能轉化、專利申請的質量如何等則考慮的比較少。在管理體制方面,各個環節脫節。科研在立項前缺乏知識產權研究分析,重申請,輕轉化,授權后如何管理沒有規章制度。目前甚至申請費、維護費都由課題組來出,這是很不合適的。屬于學校、研究機構的職務發明,學校、研究機構是專利的權利所有人,讓課題組以科研經費的形式來出申請費、維持費是不合適的。
(四)知識產權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近年我們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但是有些教授的觀點就是保護我自己,而不是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如果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氛圍,不但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同時要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這方面一些教授區分不清楚或故意混淆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的界限,把職務發明自己私自轉化了,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另外在人員流動、教師兼職、對外合作、技術合同審查等方面,由于學校、研究機構人手不夠或者是意識不強,存在著大量知識產權流失的現象。
2007年3月26日,“863”計劃了2007年度專題課題申請指南。“863”計劃專題課題申請統一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網址program.most.省略/)進行網上集中申報。為便于科技人員申請“863”計劃項目(課題),“863”計劃聯合辦公室對“863”計劃申請的共性要求進行了整理,形成了《“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申請指南》,對申請者須知、申請與受理要求、申請書撰寫等內容進行說明。
“十一五”期間,“863”計劃將繼續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增強我國在關鍵高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宗旨,重點研究開發《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前沿技術和部分重點領域中的重大任務,并積極開展前沿技術的集成和應用示范,培育新興產業生長點,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
“十一五”期間,“863”計劃將以信息技術、生物和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先進能源技術、資源環境技術、海洋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現代交通技術和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等關鍵高技術領域為重點,按照專題和項目兩種方式,組織開展對技術的研究開發。“十一五”期間,“863”計劃將在上述高技術領域安排38個專題和一批重大、重點項目。
專題是將探索性強、代表世界高技術發展方向、對國家未來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并有望獲得原始性創新成果的前沿技術作為研究開發任務,以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和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支持科研人員在確定的前沿技術方向,進行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概念模型和原理樣機的探索研究。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探索性強、風險較大,但研究思路科學合理性、具有鮮明的創新性的研究,激發科研人員的首創精神。專題每年定期公開課題指南,通過同行評議和評審的方式,擇優確定課題責任人和依托單位,立項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監督。
項目是將集成性強、有望形成未來戰略產品和技術系統、可以進行應用示范、有利于產業技術更新換代,并具備較好的人才隊伍和研究開發基礎的前沿技術作為研究開發任務,以增強集成創新能力和形成戰略產品原型或技術系統為目標,以國家戰略需求為背景,進行組織實施。項目遵循“成熟一個、啟動一個,成熟一批、啟動一批”的原則,分次分批啟動。項目任務通過不定期公開指南、招標(邀標)、定向指南、定向委托等方式落實。
本申請指南適用于公開和定向指南的專題和項目課題申請。
申請程序
1.了解申請信息
“863”計劃課題和項目申請采取網上申報方式,申報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以下簡稱“申報系統”,訪問網址program.most.省略/)進行。
擬申請“863”計劃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在申請之前,首先需要認真閱讀“863”計劃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和與申請工作有關的通告、通知,從而了解“863”計劃的性質、申請資格要求等事項。
擬申請者可登陸科技部網站(most.省略/)或“863”計劃網站(省略.cn/)查閱有關辦法、規定和申請指南信息。
2.申請單位注冊
申請者的依托單位和協作單位均需在“申報系統”中進行注冊。注冊成功后,依托單位對課題申請者授予申報用戶權限。鑒于注冊需要一定時間,申請者的依托單位和協作單位應提前在網上進行注冊。
3.撰寫申請書
申請者在確定本人符合“863”計劃課題/項目的申請資格后,應進一步閱讀本年度的專題課題或項目申請指南,選擇合適的技術領域、專題/項目和研究方向,確定申請的研究課題名稱,在申報系統中進行申請書的撰寫。
4.依托單位審核申請書
申請書撰寫完畢,依托單位須對申請書的真實性等進行審核,并在受理期限內通過網絡提交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
申請者資格
1.申請者的構成
自然人或法人可以申請“863”計劃課題或項目,其中自然人只能申請專題課題,法人可以申請專題課題、項目課題或重點項目。
申請者的主體由申請負責人和依托單位(或項目牽頭申請單位)構成。自然人必須有依托單位。法人是當然的課題依托單位(或項目牽頭申請單位),且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申請負責人。每個課題(項目)申請只能有一個申請負責人和一個依托單位(或項目牽頭申請單位)。
申請負責人首先應是組織課題(項目)申請和正式提出課題(項目)申請的負責人,同時在該課題(項目)批準后的實施過程中,是該課題(項目)的實際負責人,應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申請課題(項目)的研究。
2.申請負責人(中國大陸公民)應符合的基本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年齡在55歲(含)以下(按指南之日計算);
(3)具有高級職稱或已獲得博士學位;
(4)每年(含跨年度連續)離職或出國的時間不超過6個月;
(5)過去三年內在申請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沒有不良信用記錄。
3.申請負責人(港澳臺或海外華人)應符合的基本條件
對于港澳臺的科技人員,在滿足上述(2)~(5)項條件的情況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協議或受聘于課題依托單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蓋課題的執行期,且每年在課題依托單位工作時間不少于6個月的,即可向“863”計劃提出課題(項目)申請,并由課題依托單位出具相關證明材料。
對于海外華人科技人員,包括取得外國國籍和永久居留權的,在滿足上述(2)~(5)項條件的情況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課題依托單位,且聘任期覆蓋課題的執行期,每年在課題依托單位工作時間不少于6個月的,即可向“863”計劃提出課題(項目)申請,并由課題依托單位出具相關證明材料。
4.依托單位應符合的基本條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注冊一年以上的企事業法人單位,包括:大學、科研機構等事業法人;中方控股的企業法人。
5.申請者回避規定
科技部及所屬事業單位借調的與“863”計劃相關的人員不能申請或參加申請。
限項申請規定
為保證科研人員能夠高質量地開展研究工作,國家科技計劃實行限制申請及承擔課題數量規定。每個課題負責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項國家主要科技計劃(包括“863”計劃、“973”計劃、支撐計劃等)課題,作為主要參加人員同期參與承擔的國家主要科技計劃課題數(含負責主持的課題數)不得超過兩項。申請者應按照上述要求進行申請,且在同一批的申請指南中只能申請1項“863”計劃課題或項目。
申請者的責任與義務
1.申請負責人的責任和義務
申請負責人要按照課題(項目)申請指南的要求,認真撰寫申請書,要保證所有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申請者在申請課題(項目)時,應堅持誠信原則,不得弄虛作假,違背科學道德;不得將已經通過其他經費支持獲得研究結果的課題、重復進行研究的課題,以及研究內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課題等向“863”計劃再次進行申請。對于故意在課題(項目)申請中提供虛假資料和信息的,一經查實,將被記入信用檔案,并在三年內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課題申請。
2.依托單位的責任和義務
依托單位須具備開展“863”計劃課題研究所必要的條件,并應設有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依托單位需要按照要求在課題申請書受理截止前的規定時間內向“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進行注冊。沒有核準注冊的單位的課題申請將不予受理。依托單位負責認真審核申請書內容的真實性和經費預算的合理性,承諾在人員和條件上給予保障;并按照規定的受理時間和要求通過網上報送申請書。
申請與受理要求
1.專題
專題下設課題。專題課題分為兩類,一類是探索導向類課題,申請者可以根據課題申請指南,提出具體課題名稱、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一類是目標導向類課題,申請者應按照課題申請指南要求的課題研究內容、目標和指標,提出具體課題名稱和實現的技術路線。申請者可以根據課題申請指南確定的技術方向,結合自身的科研基礎和條件,填寫專題課題申請書進行申請。
專題課題的申請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自然人必須有依托單位。法人是當然的課題依托單位,且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課題申請負責人。每個課題申請只能有一個申請負責人和一個依托單位。對于自然人申請者首先應是組織課題申請和正式提出課題申請的負責人,同時在該課題批準后的實施過程中,是該課題的實際負責人,應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申請課題的研究。課題可以有協作單位,但協作單位數量不能超過3家。
探索導向類課題的支持強度為100萬元以下,目標導向類課題的支持強度為500萬元以下,申請者提出的申請經費不得高于指南規定的經費限額,否則將不予受理。專題課題的支持年限不超過5年。
2.重大項目
重大項目一般下設課題。重大項目任務通過定向委托、公開指南、招標(邀標)、定向指南等方式落實。對于以指南方式落實的課題,申請者填寫項目課題申請書進行申請。申請者應按照項目課題申請指南要求的課題研究內容、目標和指標,提出具體課題名稱和實現的技術路線。
項目課題必須由法人申請。法人是當然的課題依托單位,且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申請負責人。課題可以有協作單位,但協作單位數量不能超過5家。
申請者提出的申請經費不得高于指南規定的經費限額,并應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否則不予受理。項目課題的支持年限一般為2~5年。
3.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一般下設課題。重點項目任務通過公開指南、招標(邀標)、定向指南等方式落實。重點項目的申請原則上只針對項目整體進行,不接受針對項目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申請者填寫重點項目申請書進行申請。申請者應按照重點項目申請指南提出的項目名稱、研究內容、目標和指標,提出項目的實施方案和下設課題安排。重點項目經評審立項后,項目下設的課題自動立項。
對于參照重大項目管理的重點項目,項目課題申請指南而非項目申請指南。申請者應填寫項目課題申請書進行申請,有關申請要求參照重大項目的課題申請。
重點項目必須由法人提出申請,項目申請單位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多家單位的組合(但不得超過10家),申請單位需提出項目的技術路線、實施方案及課題分解情況。項目申請單位超過一家時,應確定項目牽頭申請單位和項目召集人,項目召集人是當然的申請負責人。
申請者提出的申請經費不得高于指南規定的經費控制額,并應按照指南的要求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否則不予受理。重點項目的支持年限一般為2~5年。
申請書撰寫要求
“863”計劃課題(項目)申請采取網上集中申報,申請書格式類型包括專題課題申請書、項目課題申請書和重點項目申請書。每年使用的最新版本申請書可從科技部網站的申報系統中下載。
申請者登錄申報系統,點擊進入“863”計劃申報界面,根據申請課題(項目)的類型選擇申請書進行在線填寫,也可先下載申請書模板離線填寫,再逐項填寫至申報系統中。
申請書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主要人員情況、課題(項目)情況、協作單位(聯合申請單位)情況、附件、審核意見和聲明等幾部分。其中重點項目申請書還需填寫項目實施方案(包括項目任務分解情況、項目下設各課題的目標和研究內容等)。
申請者應按照申請書中的填寫說明和申報系統的提示進行填寫。申請者在填寫預算申請書時,應與課題(項目)申請書中填寫的各項信息保持一致。申請書附件中的相關材料需要以電子文檔方式進行上傳,上傳的具體格式和要求詳見申報系統中的“863”計劃申報用戶手冊。
[關鍵詞]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戰略意義;基本路徑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2-0201-04
朱蘊麗(1963―),女,南昌大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31)潘弘韜(1988―),男,江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學。(江西南昌 330013)
一、低碳經濟軟實力相關概念
(一)低碳經濟
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人類社會由此迎來了低碳經濟時代,發展低碳經濟,倡導包容性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景。眾所周知,所謂低碳經濟,就是指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旨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有機結合的質量型、效益型經濟。一般來說,低碳經濟具有經濟性、技術性和目標性三大特征[1]。經濟性,是說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原則,提倡發展低碳經濟并不意味人們生活水平的降低,而是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反對奢侈浪費能源或資源的情況。其次是技術性,也就是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在2009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我國已向國際社會作出莊嚴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和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實現自己的承諾目標。[2]其三是目的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從而延緩氣候變暖對臭氧層的破壞,避免由此可能產生的惡劣氣候引發人類災難,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二)低碳經濟文化
所謂低碳經濟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關于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生存信仰等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價值或生活方式。簡要地說,是關于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生存信仰等精神因素的總和,它對人們生存和發展有能動的反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一旦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倫理之中,就能夠自覺地轉化為一種物質力量,對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的發展將產生持久的影響。從低碳經濟構成的要素看,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消費、低碳城市等看似都是一些側重經濟、技術或制度層面的東西,國家節能減排中所規制的能源節約和減少環境有害物的排放也都是一些抽象的量化的硬指標。但是,這些量化的硬指標所蘊含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清潔能源、轉變發展方式和倡導適度消費,貼合了整個人類經濟發展的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化的軟理念,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道德倫理的深度追求,寄寓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人文文化的深刻因子,是整個人類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我、認識自我和共同保護自我的理性超越。
當然,研究碳文化絕不能局囿于一地、一時、一國的碳文化,而是要從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去感知和理解大致經歷過的碳文化。那么,人類到底經歷了哪幾個碳文化階段呢?從生產力的角度我們不妨把其歸納為四個階段:一是自然中心主義碳文化階段。這主要產生于原始社會,由于人類局限于對自然的深度認識,作為自然之子的人類,沒有力量“動輒戰勝”自然,只能與自然相融相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既充滿恐懼又飽含敬畏,此時我們稱之為“碳文化零時代”。二是亞人類中心主義碳文化階段。這主要延亙于整個農業文明時代,世界的古代文明主要涵蓋有西亞兩河流域、東亞古代中國和中美洲三大農業文明。由于三地的古代農業起源時代不同,分別經歷了近萬年或六七千年不等的歷史過程,正是在這個時期,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生產力的提高,已具備了改變或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但仍然不足以打破自然的平衡狀態,人類可以通過朝代更替適時地休養生息,或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力量循環往復地達到“碳平衡”,我們稱之為“碳文化農耕時代”。三是人類中心主義碳文化,這主要指工業革命時期。這是一個以人類為中心主宰自然,并大規模破壞自然的時期,相伴衍生出的文化我們可稱之為“斗爭文化”或“征服文化”??茖W技術的突飛猛進,電的發現、內燃機及其新交通工具的廣泛應用和新通訊手段的發明,人類對自然改造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對自然無休止地開發和過度利用,直接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全面扭曲割裂,整個人類都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結果形成了“碳文化高危時代”。四是生態整體主義碳文化時代,這主要指信息社會。[3](P193-194)當今正處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綜合運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對工業文明形成的高危碳文化進行深刻反思,世界各國都希冀通過共同攜手來應對氣候變暖,與防止臭氧層破壞可能引發的災變。否則,面對日益頻繁的天災人禍或可能發生的氣候災難,人類將無所適從,會變得更加迷茫與失落,低碳文化就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降低碳排放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三)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
文化具有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文化軟實力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整體文化綜合表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這種軟實力對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體現為一種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必須根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厚重的硬實力的土壤上,才能從內外兩方面形成一種持久的和綜合的國家凝聚力、影響力與競爭力。且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始終是動態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要自覺地去呵護歷史積淀下來的優質的精神價值外,還要不斷消融和吸納全人類優秀的文化元素來跟上世界潮流,培育和創新我們的時代精神,像鹽融于水一樣地變為我們民族的文化特質或精神價值。而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就是指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低碳信念、低碳教育、低碳倫理、低碳創意、低碳產業、低碳營銷、低碳品牌、低碳消費、低碳交易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低碳實踐活動,在大眾中自覺形成的一種持久的影響力、引領力和理解力。它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在低碳經濟中的具體表現,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母系統中的一個文化子系統。與國家文化軟實力一樣,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也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外部軟實力,通過國家、社會和企業共同打造一種低碳經濟創造力、低碳思想影響力、世界性低碳話語權的引領力和感召力;二是內部軟實力,真正構建一種能夠降低碳排放的國民低碳價值觀,從宏觀上提高國民的低碳文明素質和低碳精神水平,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可持續增長的前進動力。
二、構建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意義
低碳經濟文化,是人類與自然互動關系在文化形態上表現出來的一種歷史必然。低碳經濟文化的提出,就是因為文化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力、滲透力、凝聚力和牽引力,可以支撐、引領和滲透到社會公眾的內心世界,內化為人們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追求,使人們能發自內心地和自覺地去降低碳排放,持久地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由于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是一場涉及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和國家權益博弈等方面觀念形態的革命,也是提升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探討和研究如何去構建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就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
(一)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進一步豐富和補充
由于低碳經濟是一個涉及整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系統而交織在一起的綜合性命題,低碳文化的提出本身既是一種經濟發展的全新理念,更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它既涉及一個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利益話語權的博弈,又借此可以推動國家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使經濟發展由原來的資源耗費、環境破壞型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性發展轉變。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內容,將成為衡量國家綜合軟實力的又一重要標志。
(二)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將引領經濟發展理念和價值觀的改變
由于低碳經濟文化能夠從情感和心理上制約、控制和支配人,它所寓含的低碳理念、低碳意識和低碳價值觀等直接影響、調控和決定著國家發展的“綠色走勢”。它使我們的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領域有了低碳經濟理論的支撐和引領,使我們國家能理性地避免走發達國家“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由單純數量、速度的增長向綜合效益質量的增長轉變。同時,有力助推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品牌、低碳創意、低碳營銷、低碳產品等領域的發展,促進各行各業對低碳經濟發展的認同和支持,樹立代際環境權、生存權保護的理念,切實避免出現忽視生態環境惡化所帶來的無未來的增長,確保能源供給、自然資源供給力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可持續性。
(三)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將引領人們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低碳經濟文化蘊含著我們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它的注入將在全社會形成節能減排光榮、奢侈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引領公民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形成尚儉節用的價值取向。倡導低碳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適度消費、科學消費,反對高碳浪費、污染消費、有害消費、無度消費、炫富消費,這最終對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健康和科學的低碳消費理念,不僅有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利于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引領整個社會科學合理消費,自覺抵制或拒絕那些不低碳的“便捷式”消費、“一次性”消費、“白色污染”和“高能耗”等消費,養成國民消費的低碳化、低能耗化等良好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四)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將使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的復蘇
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是人類應對自然界的懲罰和可能出現的“災變”做出的一種理性選擇,而低碳文化有助于經濟“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增長方式轉變,進而把以“以人為本”的增長拓展為以“萬物為本”增長的轉變。的確,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自然的保護也離不開人類,人類必須與自然共生共榮,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求發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有效復蘇。構建低碳文化軟實力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得以盡快恢復。
(五)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將會產生潛在的和巨大的“綠色效應”
低碳經濟意味著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低碳文化的價值取向,崇尚的是生態價值,倡導的是綠色環保,只有全社會自覺遵循低碳減碳等要求, 以一種自然、健康、安全、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才能助推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隨著低碳經濟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浸潤,相應的諸如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農業、綠色食品、綠色旅游、綠色城市等冠以“綠色”的行業等會不斷涌現,這會產生潛在的巨大的“綠色效應”,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避免以損害健康、破壞環境來換取人類無休止欲望的滿足,符合我們國家倡導的建設“兩型社會”的需要,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三、構建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路徑
構建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和經濟包容性增長的需要,更是當前我國參與世界經濟軟實力和巧實力競爭的需要。那么,如何構建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著力構建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取向
一是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主要是以崇尚生態價值、綠色環保、尚儉節用、秉持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觀念形態。它以整個人類生態和諧為價值尺度,來量度人類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等行為后果,倡導人類與自然共榮共生的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建設好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實施低碳智庫戰略,培養優秀低碳創新人才,著力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低碳文化建設的關系,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方面轉變。三是要吸收消融好國內外兩種低碳文化資源,積極參與國際低碳文化合作與交流,構建低碳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和廉潔消費的生活理念。四是挖掘、梳理、吸納和弘揚傳統人文文化中有利于低碳發展的優秀的低碳理念和倫理取向,并有機地結合現代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形成新的道德準則,以此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生產、生活,這是實現低碳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二)有效采取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
一是要加快低碳經濟立法,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推進低碳文化建設。國家要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低碳經濟的市場化操作。二是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需要扮演主導作用,要建立起低碳經濟宏觀調控機制,在資金信貸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企業發展低碳技術更多的支持;同時,還要發揮“領頭羊”的示范作用,積極開展創建低碳型機關活動,推行綠色辦公和綠色采購等活動。三是國家要采取鼓勵性措施,建立低碳經濟技術支撐體系,堅持科技創新和低碳技術推廣,孵化低碳創意產業,打造低碳優質品牌,提升國家低碳品牌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四是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的公眾參與機制,提高公眾的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低碳消費意識,積極引導和鼓勵公眾采購綠色商品、乘坐公共交通、使用節能家電和家庭照明,這也是低碳軟實力的具體體現。
(三)精心營造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科學理念
一是政府教育部門要把培養低碳理念的相關內容充實到中小學教學課程中,從小培育未成年人科學的低碳認知、低碳情感、低碳道德、低碳信仰和低碳意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鼓勵人人從點滴生活小事做起,倡導人人都負有節能責任的低碳文化價值認同。二是企業是踐行低碳經濟的主體,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應當把低碳經濟理念滲透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中去,積極踐行低碳倫理,自覺選擇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三是宣傳部門要通過各類媒體宣傳低碳經濟的目的和作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低碳示范社區的建設、評選和宣傳活動,培養公眾的低碳理念,倡導理性文明消費,崇尚儉約質樸的生活,營造一種濃郁的低碳經濟文化氛圍,使人人肩負起節能減排的義務。
(四)全面打造低碳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教育體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低碳文化教育體系。低碳經濟得以全面實現的關鍵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基礎性工程就是教育,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低碳經濟教育提到議事日程,把國內外最新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融入低碳文化的構建中去。二是要以低碳科技創新理念為支撐,不斷地把生態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跨學科的理論融入低碳教育的實踐中去,構建全民的低碳道德倫理體系,培育公眾對低碳經濟的自覺和自律。三是要通過互聯網、博客、微博和手機短信等各種信息化手段傳播低碳經濟文化教育,要千方百計地把低碳經濟的知識普及扎根到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各個層面的公眾心目中,充分調動廣大公眾建設低碳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精神觀念形態的力量,轉化為潛在的現實的低碳經濟和生態效應。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應對氣候變化課題組.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與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 2009, (8).
2010屆畢業論文
基于ERP系統的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RP
學 院 : 經濟管理學院 .
專 業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班 級 : 2006級062班 .
學 號 : 106062051 .
學生姓名 : 吳偉
指導教師 : 史紅霞
二一〇年 五 月
浙江科技學院畢業設計(論文)、學位論文
版權使用授權書
本人 吳 偉 學號 106062051 聲明所呈交的畢業設計(論文)、學位論文《 基于ERP系統的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 》,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與我一同工作的人員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
本畢業設計(論文)、學位論文作者愿意遵守浙江科技學院 關于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管理辦法及規定,允許畢業設計(論文)、學位論文被查閱。本人授權 浙江科技學院 可以將畢業設計(論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在校園網內傳播,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畢業設計(論文)、學位論文。
(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論文作者簽名: 導師簽名:
簽字日期: 年 月 日 簽字日期: 年 月 日
內容摘要
隨著多元化企業的發展,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與日俱增,信息資源整合成為其信息化建設中的必要環節。由此本文從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本質出發,結合多元化企業自身的特點,分析基于ERP系統的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優勢和內容。通過參考有關資料,了解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現狀和主要問題,綜合分析基于ERP系統的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方式,最終提出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解決方案。文中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具體分析,提出了基于ERP系統處理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ERP、資源整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necessary part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natur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uperiorities and contents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ERP.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major issues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analyzes the manner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ERP, finally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for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of the actual example, the paper rais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RP.
KEYWORDS:Diversified enterprises,Information resources,ERP,Resources integration
正文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寫作框架 3
第二章 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概述 4
第一節 多元化企業介紹 4
第二節 多元化企業的特點 5
第三節 多元化企業信息化的現狀和問題 6
第四節 信息資源整合的概念解析 8
第五節 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目標和意義 8
第三章 多元化企業ERP系統整合概述 10
第一節 ERP的概念 10
第二節 ERP的發展 11
第三節 多元化企業ERP系統整合應用方案 13
第四節 ERP對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方式及優勢 17
第四章 多元化企業ERP整合內容 19
第一節 ERP中的整合管理思想分析 19
第二節 ERP與相關應用的整合 19
第五章 先登集團基于ERP的信息資源整合案例評析 22
第一節 集團概況 22
第二節 集團信息資源整合實施現狀及問題分析 22
第三節 集團基于ERP的信息資源整合應用發展方向 23
第四節 實施效果評價 25
第六章 結束語 26
【參考文獻】 27
致謝 28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一些企業集團,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抵抗市場的風險,大多采取多元化的戰略。由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步較晚,企業的管理經驗不是很豐富,多元化帶來的管理問題日趨嚴重。由于信息化高速發展,以及借鑒國外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管理的信息化就成為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由于多元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復雜,加之目前大部分針對多元化企業集團的管理軟件普遍存在缺陷,因此對多元化企業集團實施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
企業信息化建設包含的信息資源非常廣泛: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等。這樣復雜的大工程不可能整體實現,一步到位,必須“化整為零”,各個突破。由于這些系統所采用的信息技術各不相同,特別是多元化企業內部行業跨度大,行業間無共性,任何一個軟件供應商都不易全線解決這種企業的信息化問題,同時多元化企業一般下屬單位比較多,各單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建設了大量的應用系統,由于總體規劃缺失,在實施當中沒有考慮到數據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間的整合,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信息孤島”現象的產生。“信息孤島”現象導致了業務數據的不一致性,信息無法共享和反饋,影響了決策支持。要消除“信息孤島”現象,多元化企業信息化建設還必須走“第二步”,即“化零為整”,把各自為戰的信息系統整合在一起,達到“1 + 1>>2”的效果。
無論是從企業信息化建設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系統規模和功能的角度,ERP都應該是信息資源整合的核心系 統。ERP本身就是一個整合系統,它以供應鏈管理為基本思想,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內部運作效率為目標,涵蓋了企業內部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如訂單、采購、庫存、計劃、生產、質量控制、財務、成本控制、人力資源等。
在我國多元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在繼續擴大ERP系統應用面的同時,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推進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發展。企業信息資源整合不僅是現階段多元化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向,是體現信息化在業務管理應用方面取得成效的重要標志,同時更是信息化建設向企業戰略管理階段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多元化企業信息信息資源整合是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論文主要針對多元化企業的特點,主要基于ERP系統的視角探討企業信息資源的整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通過定性分析法結合個案研究法對論文所要闡述的論點加以論證。
定性分析法指的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的目的。本論文通過對各種資料的歸納和分析,得出了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本質和基于ERP的整合運用等重要內容。個案研究法是確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論文通過對先登集團的信息資源整合的實施現狀及原因的具體分析,結合企業本身特點,對企業發展方向進行探討,并分析ERP系統實施過程中信息資源整合的改進,最后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具體來看,論文主要通過以下渠道進行研究:
一、文獻檢索
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料庫查詢各類期刊,學術報告,學術會議論文,學位論文,檢索與本選題有關的文獻資料。
二、網上搜尋相關資料
通過對網絡中關于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內容進行查找和學習,掌握該領域最新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
三、企業調研
通過企業實際案例的調查分析,了解多元化集團公司信息資源整合中ERP整合實施程度、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四、方案評價
比較實施解決方案后在各方面的變化與改進,從而歸納出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發展方向。
第三節 寫作框架
論文首先分析了選題的背景和意義,研究方法,其次對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和ERP系統的概念、重要性、發展過程做了介紹。通過對我國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現狀的分析,歸納出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中ERP的應用,找出制約信息資源整合的深層因素,然后總結出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中涉及到ERP系統的具體運用。最后,通過實例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進行進一步研究,以先登集團為例,首先介紹該企業的情況,再通過對該企業信息資源整合實施現狀及原因分析,結合企業本身特點對企業信息資源整合中ERP應用的發展方向進行探討,并分析實施過程的改進和實施效果。
第二章 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概述
第一節 多元化企業介紹
多元化經營戰略是企業在原主導產業范圍以外的多個相關或不相關的產業領域同時經營多項不同業務的戰略,它是與專業化經營戰略相對的一種企業發展戰略。學者在研究中對多元化的定義各有不同,早期學者認為多元化是指企業產品的市場異質性增加,強調企業異質性不同于同一產品的細微差別化,更不是產品細分化,后來擴大了多元化的概念,即多元化也指進行投資和合資,使單一組織能夠增長或降低整體風險。按照Wrigley和Rumelt的劃分標準,一般當企業最主要的產品類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小于70%時,這種企業叫多元化企業。
1989年,Ramanuiam&Varadarajan在戰略管理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對公司多元化戰略的研究進行了系統梳理,依據“環境一過程一績效”的邏輯,提出了多元化戰略的研究框架。他們把多元化理論研究劃分為多元化決策(多元化的動機)、多元化方向選擇、多元化模式選擇、多元化特征、多元化與結構、多元化與系統、多元化的協同效應等領域,并將前人有關多元化戰略研究的成果納入其研究框架中。該框架能夠反映多元化戰略研究領域的全貌,以下對其中的幾個領域進行概述:
1.多元化的動機。一般研究表明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的直接動機是多元化企業的各業務間存在范圍經濟,而且這種范圍經濟不能在企業邊界范圍外實現。具體表現為:經營性范圍經濟(包括共享活動和共享核心能力產生的范圍經濟);財務性范圍經濟(包括通過內部資本配置、降低風險和稅收等財務手段產生的范圍經濟)、反競爭性范圍經濟(包括多點競爭和利用市場勢力而產生的范圍經濟)和隱性范圍經濟(包括雇員、供應商和客戶等專用投資引發的多元化動機、債權人的風險降低引發的多元化動機和高層管理補償最大化引發的多元化動機等因素帶來的間接范圍經濟)。
2.多元化方向選擇。多數實證研究表明相關多元化企業的績效好于非相關多元化企業。
3.多元化模式選擇。多數實證研究通過并購實現多元化的企業績效要好于自我擴張模式。
4.多元化與結構。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表明多元化戰略對企業結構的影響大于企業結構對戰略的影響。
5.多元化的協同效應。多數研究表明企業實施多元化是為了發揮協同效應,多元化戰略能否成功就要看多元化企業的各業務間是否能夠發揮出協同效應。實際上,所謂協同效應就是在各業務間產生的范圍經濟。
第二節 多元化企業的特點
(一)多元化企業的優點
1、分散風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產業升級和產品的新老更替越來越快,任何一個行業或一種產品都會從繁榮走向衰退。實現多元化經營,可以豐富企業的產品線,將不同生命周期的產品組合在一起銷售,避免由于單一產品過時或替代品的出現而引起的經營風險。
2、資源利用優勢。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通過多元化投資可以產生內部化效應和協同效應,企業能夠更廣泛地整合自身的研究能力、生產能力、經營能力以及信譽等要素,有效地利用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補,最大限度地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
3、追逐利潤優勢。企業發展的目的在于追逐最大化的利潤,如果它的經營范圍只局限于某個行業,那么它的利潤自然也就局限于該行業;與之相對應,如果企業能夠進入多個行業,自然所取得的利潤就來自多個行業,且不說新進入的行業一般都是利潤較為豐厚的行業,就算某個行業出現了不景氣的情況,企業仍然可以從其它的行業中取得利潤。
(二)多元化企 業的缺點
1、規模經濟的喪失。多元化經營在某種程度上是以規模經濟的代價換取企業經營風險的減小。資源分散可能導致企業原有核心競爭力下降,影響原主要業務的競爭力,加大經營壓力和風險。隨著產業的發展,競爭也越來越集中到技術和資金上,多元化經營使得企業在技術和資金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2、經營管理費用的增加,易致財務失控。多元化經營要求企業管理者選擇良好的多元化經營策略,以確保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各項產業的協調發展。企業越是多元化,其機構設置就會越龐大,業務部門同決策部門以及業務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問題就會越突出。
3、資金問題。多元化經營使企業進入了新的業務領域,因此需要有巨額資金的支持。隨企業多元化發展,規模急速擴大,可能出現資金短缺、周轉不靈、內部協調困難等,都有可能導致財務失控。
4、管理復雜難度大。特別是當企業進入到與原業務相關度不高的新領域時,企業原有的管理理念、模式、組織機構和管理經驗可能難以湊效,使協調各種關系的成本提高,并可能導致組織結構不穩定,增大經營管理失控的風險。
5、企業原品牌信譽保持難度加大。多元化經營可以讓多個產品線使用同一品牌,擴大了企業聲勢,也節約了宣傳推廣產品的費用,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可能出現“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現象。由于產品線過多,要使企業管理者對每一種產品都嚴把質量關,使每一種產品的質量都無懈可擊,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節 多元化企業信息化的現狀和問題
一、多元化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二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設,使中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包括多元化企業在內的各路決策者,對于以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去提高效率、增進效益深信不疑。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曾經高額投入、工程浩大的信息化建設大多在中國特有的體制框架下進行,因而信息化的應用水平普遍較低,并帶有明顯的條塊分割、信息分散特色,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更為數字革命的進一步發展造成嚴重的障礙。 資源整合,迫在眉睫。伴隨著IT業的飛速發展,多元化企業在技術、業務及服務等方面均已產生了巨變,為了提高運營效率、促進管理和提升服務,大家紛紛投資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統建設。多元化企業的信息系統經過多年積累而成的,整個信息系統是由不同的應用、數據庫、操作系統、主機,甚至不同的網絡組成;而實際應用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功能的驅使,這些使得系統的整體架構缺乏規劃,信息孤島林立,資源分散無法共享。 同時,在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的經驗管理模式正隨市場發展不斷調整;自身子公司之間的協作及自身與外部的協作均離開信息資源的有利支撐。為此,整合獨立分散的信息系統,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已成為多元化對整合需求的迫在眉睫,并希望在保護原有投資、原有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透明整合,使人員從繁雜無序的資源處理中解脫出來,并能輕松地駕馭更多的資源。 整合之道,亟須擇“門”而入。
例如某家電集團是集制造、科研、投資、貿易于一體的多元化大型現代公司。集團總部下轄30多個獨立子公司,其中制造公司10多家,并設有研究院、博士工作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集團的主導產品包括家電、自動車、機械產品等。信息時代,集團不斷推進IT技術在企業的應用,相繼建成了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產品數據管理(PDM)、物流系統等。應用至今,集團明顯感受到了信息化所帶來的效率和效益。但由于各個系統的實施都是單獨進行的,缺乏系統規劃,目前各系統形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應用的深入,迫切需要集團對系統進行整合,使各系統數據資源能夠共享,從而為公司更深層次的決策和應用提供支持。為此,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擺在了該集團的信息化建設日程上。
二、多元化企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多元化企業信息化過程中面臨眾多的風險與危機,根據賽迪顧問對多元化企業的研究總結,我國多元化企業信息化主要集中以下嚴峻挑戰:
歷史遺留系統較多,業務系統必須整合。多元化企業有許多子企業由于歷史的原因,總公司管控能力不夠,管理不規范、不到位,子企業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自己已逐步建設和開發了許多應用系統,目前看來,盡管這些系統技術架構比較落后、功能有限,但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積累了豐富的數據,這些IT資產不宜推倒重來,需要有效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
系統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效益不高。由于下屬各單位的管理模式、業務范圍具有很大的類似性,因此存在著企業內部各子企業間應用系統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開發的問題,導致信息化建設整體效率低下、效益不高。
缺乏科學的系統規劃,形成信息孤島?,F在一般大的軟件開發建設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平臺,在一個平臺上進行系統開發建設可以很好的做到知識積累、易于修改和規范開發標準等,但多元化企業不可能所有的應用系統都由一個廠商來開發建設,因為既不存在這樣的系統開發廠商,也不符合風險管理的原則。由于各廠商平臺架構、技術路線、遵循的標準等都各不相同,導致系統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擴展完善、信息共享等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如果不做好系統規劃,就容易形成諸多信息孤島。
信息化難以與業務管理形成動態融合。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需要不斷優化和提升管理模式和業務模式,這樣會導致企業信息化業務需求變化快,IT和業務及管理模式很難有效動態融合,IT很難對業務提供持續高效的服務和創新支持,經常出現IT和業務兩張皮問題。在實際信息系統建設中我們也會常常發現,有的業務部門在描述需求時能夠很系統、很詳細的描述出業務范圍以及工作流程,便于系統開發廠商做好需求調研和開發工作。
第四節 信息資源整合的概念解析
“信息資源整合”這一概念,是我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從局部開發階段向系統集成階段過渡時產生的。因此,對企業信息資源整合這一概念,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理解:
1.信息資源整合的范圍是現有的、分散于各信息系統內的數據或信息,其目的在于支持企業集成化信息系統的開發。
2.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企業改變原來的工作方式,進行業務流程重組(BRP),業務流程重組又引發信息系統重構。然而,信息系統重構需要信息資源整合的支持。因此,信息資源整合不僅要支 持集成化信息系統的開發,而且要考慮到業務流程重組的需要。
3.信息資源整合不僅要支持集成化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業務流程重組,而且要考慮到企業的外部信息集成、支持ERP、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信息系統的開發。其整合的范圍的范圍不僅是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還要考慮到企業外部的信息資源。
綜述所述,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是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活動,使其具有冗余度最低、共享程度高、一致性強、整體性好等特點,以滿足系統集成、業務流程重組、企業外部信息集成三種層次應用的需要。
第五節 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目標和意義
一、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目標
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目標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將企業內分散的各種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發揮其最大價值,滿足本企業包括各子公司及社會對企業信息的需求。
二、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滿足企業信息需求者的多元化需求,解決信息不對稱狀況
當今,多元化企業信息與日俱增,同時信息又分散在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如何快速獲取有用信息,已成為影響并制約多元化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通過信息資源整合可以解決信息資源分散與信息需求多樣性的矛盾,使用戶在海量的企業信息資源中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二)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信息的價值增殖
多元化企業不斷產生大量信息,這些分散的企業信息難以發揮其最大效益,通過信息資源整合,在提高信息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 還可使用信息技術挖掘其中潛在的有用信息,產生新的決策信息,使總公司集合信息的價值得以增殖。
(三)實現最大程度的信息資源共享
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是從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發,突破信息資源的時空限制,建立集成的、統一的、全面的、準確的、有序的企業信息資源體系,從而解決信息資源分散與用戶多樣化信息需求之間的矛盾,最終實現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在不同層面的共享。
(四)有效促進信息資源的有序化
多元化企業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產生的信息分散、甚至雜亂無序,通過信息資源整合,可以專題的形式為用戶提供就某一主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從而有效促進信息資源的有序化,極大方便信息需求者獲取相關信息。
第三章 多元化企業ERP系統整合概述
第一節 ERP的概念
企業資源規劃(ERP)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國外興起的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技術和方法之一。許多企業紛紛開始建立自身ERP系統,尤其是世界大型企業更是如此。企業資源規劃是在計算機與網絡通信等支持下的多種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它與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相輔相成,側重于實現企業整個供應鏈的全面科學管理。ERP系統的核心思想是供應鏈管理。ERP系統仍然以(制造資源計劃)MRPII為核心,但是在MRPII基礎上引入了聯機分析處理(OLAP)、電子商務、工作流等信息技術,同時吸收了供應鏈、準時生產(Just In Time,簡稱JIT)和全面質量管理等管理思想。而且除了MRPII系統的生產、財務、銷售等職能外,還增加了分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運輸管理、倉庫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決策支持等功能。 CIMS集成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柔性制造(FMS)等信息技術,同時又結合了管理信息系統(MIS)、辦公自動化(OA)以及決策支持系統(DSS)等各個環節的信息技術和方法,促進了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ERP主要目的是將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進行調整和分配,避免資源和人力上的浪費,及時準確地作出更好的決策,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揮其最大能力,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ERP主要作用是把公司內部的數據信息化、制度化,加快流程的集成與改進,加速回應客戶的速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改善財務管理、庫存管理等,更好地規范供應商管理與采購流程, 使訂單管理更有效率。
ERP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力工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企業單獨依靠自身力量來參與市場競爭已明顯乏力。企業必須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客戶等納入一個緊密的供應鏈中,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安排企業的生產銷售活動,滿足企業的需求,以便進一步提高效率并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 。ERP具有如下特點:
1、目前多數企業很少從企業整體角度上對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所以應用ERP無疑是個很好的選擇。在建立新的管理系統之前如果沒能夠把企業的經營策略、業務流程、組織結構與ERP結合起來考慮,沒有對原有業務過程的各環節進行分析,而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用計算機代替了手工操作,那么企業的總體結構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2、ERP把客戶需求和企業內部資源整合在一起,體現了完全按客戶需求生產的思想,使得企業能夠快速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地變化。企業運行發展中,各種資源相互作用,這是企業進行生產活動、完成客戶訂單、實現企業價值的基礎。通過ERP的使用,企業能及時、高效地完成客戶的訂單,最大程度地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使企業能根據客戶訂單及生產狀況做出調整資源的決策。
3、ERP系統雖然只是比MRPII系統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統,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子系統的緊密聯系和整合。MRPII是通過計劃的及時滾動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實時性較差,一般只能實現事中控制。而ERP不同,它強調企業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將研發、生產、 銷售、運輸等通過集成來進行各種相關的作業。
第二節 ERP的發展
1990年4月12日,著名的IT系統項目認證與決策權威機構——美國Gartner Group公司——在“計算機集成制造”(CIM)專欄上,由L.Wylie主筆的《ERP:設想下一代的MRPⅡ》(ERP:A Vision of the Nest-Generation MRPⅡ)的研究報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概念。
ERP是從MRPⅡ發展起來的,為便于理解ERP系統中的整合思想,我們從信息整合的角度來回顧一下ERP發展的歷程。
一、MRPⅡ的管理理念
企業管理者的一個經常頭痛的是“財務數據和生產數據總是對不上號”,財務報表在時間上嚴重滯后,不能及時地暴露經營生產中的問題,等到發現了問題再處理,已經給企業造成了損失。生產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夠分采購周期,但仍會因為資金的不到位而不能及時供應。 銷售出去的商品也會由于客戶的信譽度、應收賬賬齡等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及時收回貨款。
MRPⅡ就是解決財務和業務脫節的問題,首先它通過具有成本屬性的產品結構(成本物流單),賦予物料以貨幣價值,實現了資金與物流靜態信息的整合。
其次,通過定義物料流動的事務處理(物料位置、數量、價值和狀態的變化),對每一項事務處理賦予代碼,定義會計科目上的借、貸方關系,實現了資金流同物流的動態信息整合的問題,做到財務與業務同步,或“財務賬”與“實物賬”同步生成,隨時將生產狀況通過資金運行狀況反映出來,提供給企業的決策層,便于不誤時機地糾正和處理。
MRPⅡ在MRP基礎上增加的主要管理理念是管理會計的應用。會計可以理解為一種信息系統,現代會計學把主要為企業外部提供財務信息(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的會計事務稱為財務會計,而把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提供財務信息(如成本控制、盈利分析、產品發展分析等)的會計事務稱為管理會計。電算化會計之所以不足,其要害就是忽略了管理會計。
能否做到資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整合,做到財務同業務的整合,是判斷企業是否實現MRPⅡ系統的主要標志,也是區別電算化會計同MRPⅡ系統的主要標志。沒有業務信息,財務系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各項業務流程之間是整合的關系,不是以誰為中心的問題。
二、MRPⅡ到ERP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獨立生存,它必須依賴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等合作伙伴的支持。進入到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企業的供需關系和市場競爭的范圍擴大到了全世界。這時,僅僅有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就顯得不足了。要把信息整合的范圍擴大到企業的所有上下游,也就是同企業所有的供應商和客戶實現信息整合,“管理整個供需鏈”就是ERP(企業資源計劃)要解決的問題。ERP之所以能夠實現,完全依托于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而企業業務流程的改進和優化,也同時需要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
從MRP到ERP的發展過程,就像水的波紋一樣,由中心逐漸向外擴張。我們說MRP是制造業ERP的核心,因為它就是處在水波的中心,而且波紋首先就是由它引發的。為了更直觀簡潔地說明ERP發展歷程,我們通過以下ERP歷程圖3-1輔以說明。
ERP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出現的。按照Gartner公司1990年對ERP最初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有4個特點,即:1.產品研發與生產制造集成(技術與管理);2.實現企業內部集成(跳出一個企業的范圍);3.管理整個供需鏈;4.協調運營。 這些要求在20世紀90時代初期提出,有相當大程度的前瞻性。但是,受技術條件的限制,當時還不可能全部實現,后來問世的SCM和CRM產品實質上是實現Gartner最初對ERP 定義的補充,它的范圍已經擴展到了對企業內外部所有資源的一種整合管理。
2000年10月,Gartner公司亞太地區副總裁、分析家B.Bond等又提出ERPⅡ的概念,盡管國外對ERPⅡ的定義有不少爭議,認為對ERPⅡ所下的定義都是ERP已經包含的內容,是“新瓶裝舊酒”,但是Bond的分析報告中有兩點是應當肯定的:一個是“協同商務”的商務運作概念,一個是實現協同商務必須具備的技術條件,即“企業應用系統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圖3-1 ERP發展歷程
第三節 多元化企業ERP系統整合應用方案
對于多元化企業集團,在組織結構上設有總公司、分公司,甚至多級分公司;在地域空間上有同一城市的,有跨省市的,也有跨國的;在公司的業務類型上有商業的,有工業的,有服務業,以及多類綜合業務的;在總、分公司的關系上,有的是以資產為紐帶的,有的是以任務為紐帶。當企業規模有限時,管理者很容易進行“集中化”管理。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常常采取“分散化”管理,或部分集中、部分分散的“混合式”管理。在后兩種管理模式中,總部與分支機構地域差異,傳統管理手段造成數據傳遞不及時,分支機構在上報數據時,出現人為誤差,分支機構上報僅為簡單報表,總部對其業務情況難以及時查詢,分支機構作賬方式的不一致導致上報數據失實,公司內部的監控滯后,不能反映真實問題。有能力的企業,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開發管理信息化的應用軟件MIS系統,投資少,見效快,功能局部實用。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限制,開發的系統往往起點不夠高,系統整體整合的難度較大。這些問題嚴重的制約了多元化企業的業務發展。因此,多元化企業迫切要求通過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實現總部與各分公司之間的信息整合。
為適應多元化企業不同管理模式的需要,信息化管理也提供了集中式、分布式及混合式的整合應用方案?,F代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數據庫技術都能為多元化企業信息化的不同應用方案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
在ERP系統的整合應用方面,有針對性的開發了相應的功能。在軟件的技術結構上,采用了客戶端、中間層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的三層結構體系。服務器的布局可根據集團公司的具體情況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既有適用于分公司內部基于局域網的客戶端服務器(C/S)的應用結構,又有適用于集團與各分公司之間基于Internet網的瀏覽器/服務器(B/S)的應用結構,數據庫服務器(尤其是多元化企業需要加強管理的信息)通常采用集中式管理(而服務器的物理位置也可以是分布的)??蛻舳思瓤梢允菆D形界面(GUI),又可以是瀏覽(WEB)界面。 在軟件的應用功能方面,專門開發了多元化企業的業務管理應用系統,如集團分銷業務管理系統、企業集團戰略財務管理應用系統等。實施這些應用系統,能實現企業集團與各分公司之間的信息整合,實現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的整合,實現集團公司業務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及績效考核的全面管理。
根據多元化企業組織架構的要求,結合ERP的總體結構和功能特點,最終提出了適用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ERP的組織架構方案設計,結果如圖3-1所示。
圖3-2 多元化企業ERP的組織架構圖
從圖3-2中可以看出,此系統除了解決多元化企業集團信息共享的問題之外,同時在這一個架構上參考了集中式的數據處理模式—軟件即服務,即在集團模式的基礎上將應用的范圍擴展到服務平臺的軟件應用模式。
ERP組織架構圖的各個組織單元的說明如表3-1所示。
表3-1 多元化企業ERP各組織單元介紹
序 組織單元名 組織單元說明
1 主題數據庫 主題數據庫是所有的組織結構中最高的層次,在多元化集團公司之上。通過主題數據庫的設置,可以實現多個公司在同一數據庫中同時運行的效果,為軟件即服務的運行模式提供組織架構上的支持。
2 多元化集團公司 多元化集團公司是主題數據庫下一級的組織,對應集團企業公司集團這一級。
3 信用控制范圍 信用控制范圍用于對客戶的信用額度進行控制的組織機構,主要對應的是集團級之下公司級之上的組織單元。
4 會計科目表 是財務會計科目表的分類,對應不同的國家或者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會計準則。實現一個多元化集團企業公司里可以同時存在多個財務會計準備的情況。
5 成本控制區域 主要用于公司之上集團級之下的管理會計對應的組織單元,用于成本控制相關的業務。
6 獲利區域 獲利區域用于對集團獲利分析段進行劃分,為集團級獲利段獲利能力分析所提供組織單元。
7 業務區域 業務區域是多元化集團公司建立在公司之上的內部會計單位,可以根據業務區域識別負責區域的損益情況,是同一會計準則的細分虛擬企業,內部資產負債表可在任何時候通過業務區域來創建。
8 公司 代表獨立的會計單位,獨立法人,是財務對外的財務報表的單位對應的組織單元。
9 工廠 工廠是制造中心的最高級組織單元,不僅包括工廠基本信息維護,一個工廠里所包括的資源還有工作中心、設備、質量等
10 采購組織 采購組織可以為一個或多個工廠向供應商采購商品,也有權利談判采購合同。采購組織可以專門為特定工廠采購,也可以為多家工廠采購,也可以跨公司代碼為多家工廠采購。采購組織主要目的是報告,分析和考核采購業務
11
采購組 一個或一組采購員的組織,它們一般有責任完成規定他們采購的某類物料或服務。
12 成本組 不同于成本控制范圍,成本組是在工廠之下用于核算生產成本的組織單元,用于生產成本的核算過程的細分。
表3-1 多元化企業ERP各組織單元介紹(續)
序 組織單元名 組織單元說明
13 計劃組 計劃組是生產活動過程計劃的組織單元,將不同類別的生產計劃用不同的計劃組分開。計劃組所在同一工廠里所用到的資源是共享的,如在途庫存資源、庫存資源、設備能力等等。
14 倉庫 倉庫是工廠之下的資源之一,一般用于代表存儲物資的地點,用于區分不同的存儲場所。倉庫是工廠獨有的資源,即一個倉庫只屬于一個工廠,倉庫的管理中一般還劃分到貨位等更詳細的地位位置管理。
15 銷售領域 是銷售組織、銷售渠道和銷售大類的組合起來定義不同類型的數據所用,銷售領域是公司代碼下一級的組織單元。
16 銷售組織 一個公司下的銷售實體,銷售組織也是公司下面一級的銷售組織機構單元。
17 分銷渠道 分銷渠道是分銷模式的銷售組織單元,是產品從制造企業到最終客戶的途徑。
18 產品組 產品組是銷售管理中的對應產品分析類別的組織單元,用于產品的銷售情況分類統計。
第四節 ERP對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方式及優勢
一、管理體制整合——服務網絡代替官僚機構
ERP為多元化企業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企業建立公共平臺,把主要的商業過程聯合在一個軟件模塊中,從而把企業置于一個具有系統性和靈活性的業務處理環境中。它是實施事先計劃與控制、事中控制與實時控制,以及事后業績報告與分析的完整管理信息系統,成為電子化的、全球化的協同電子商務操作系統。ERP的興起與發展,要求建立以人為本的競爭體制和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體制,迫使商業執行基礎從官僚操縱機構向信息化的服務網絡發展。ERP幫助企業實現體制創新,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功能集成,打破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ERP的實施,不是對企業目前運行狀態的系統模擬和計算機化,而是對企業供應鏈中各要素的整合。它通過生產過程信息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和商務活動電子化,實現多元化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和網絡化。
二、經營組織整合——組織機構的虛擬化
ERP深刻地影響著多元化企業的組織機構、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人員與資源配置、商業程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隨著ERP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成熟與普及,以及兩者的結合,企業管理模式、信息系統和生產方式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方式正在迅速轉向虛擬化。在虛擬經營模式下,企業組織不再是原來那種龐大笨重、大批量生產的緊密實體,而是變成小巧輕靈、個性化定制的松散虛體,成為一個社會協作系統。這種虛擬化的企業只保留傳承核心能力和優勢能力的小規模實體,而將非優勢能力的業務通過外包或定制的方式向其他具有相應優勢能力的企業購買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在虛擬化經營的供應鏈中,各企業作為供應鏈一個孤立的環節或傳統意義上的實體,將趨向小型化,作為一個由其優勢能力影響所及的虛擬體,它能夠延伸到比傳統實體規模更大的范圍,而且其業務和規模也將更加靈活可變。
三、模式的整合——全球化電子商務
在全球化的商業環境下,多元化企業需要一個按照統一框架開發的智能化的管理系統,以提高企業決策的集成程度、改善客戶訂購的處理過程、更好的集成技術及其過程、鞏固和統一商業功能,以及確保企業決策的準確性和整體運作的高效率。為實現協調工作的最簡化,ERP系統著眼于有效地塑造、集成和監控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商業行為和過程,以及散布于全球范圍的虛擬組織。這就促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必然走向協調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多元化企業參與未來合成化社會的國際競爭,不斷優化企業經營活動的主流商務模式,電子商務正推動著ERP的應用發展。ERP面向協同電子商務,通過橫向集成和縱向整合,正在徹底改變包括多元化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全球商業游戲規則。企業在21世紀取得成功和競爭優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將是ERP投資與電子商務創意的整合。
今天,電子商務的效益與優越性已獲確認,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成長,這些效益的作用將更加突出,正如麥卡夫定律所言,“E網絡的效用與威力是使用人數的平方”。電子商務是企業競爭的利器,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力與貿易競爭力,如果不參與電子商務,必然會失去良機,在競爭中受挫。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重在企業的參與 ,為了成功地整合多元化企業范圍的電子商務系統,必須建立ERP系統使之發揮最大的作用。
第四章 多元化企業ERP整合內容
第一節 ERP中的整合管理思想分析
前面我們從ERP發展起源的角度分析了整合思想在其中的體現,下面我們在對ERP中所包含的整合管理從各個角度進行一個描述。
管理思想:強調多元化企業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的內外部信息資源的整合。
管理方法:作為一項新的管理思想和整體管理技術,集多項管理方法為一體,如庫存管理、計劃管理、生產能力管理、財務管理、技術開發、市場營銷管理等;同時,作為一項系統集成管理技術,ERP在企業的不同層次上展開整合,如廠級生產計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車間工序級作業計劃的整合。
整合行為與機制:ERP是使企業內外部資源(整合管理單元)按統一的計劃、協同有效的工作。從整合行為角度來看,ERP主要突出系統協同性作業和協同行為方式;同時,要保證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生產系統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始終與預期的目標相一致,負反饋是必不可少的,即ERP的信息反饋與控制功能。由此可見,ERP是企業系統協同行為的客觀要求,是整合管理協同行為方式的具體體現,協同機制是ERP協同有序的內在規律。
第二節 ERP與相關應用的整合
在ERP系統中,通過各個功能模塊的實施,能夠實現多元化企業內部核心業務的信息資源整合,也能夠實現企業外部相關業務的信息資源整合。信息整合體現了企業業務流程的整合,加強了企業管理功能的整合。隨著ERP系統應用的不斷發展,在企業ERP系統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解決ERP系統與其他計算機應用系統進行信息資源整合。尤其是多元化企業企業面臨著獨特的應用整合需求。
一、ERP 與SCM 的整合
隨著“價值鏈”和“過程鏈”管理思想的發展、Internet/Intranet和網絡計算的熱潮的再次掀起、多元化企業的國際化傾向以及信息技術的深化,企業的效益不僅取決于企業內部流程的加速運轉和自動化,還將取決于企業將這種效率傳遞給由它的客戶以及供應商(包括子公司與其相應的客戶與供應商)組成的整個業務系統的能力,即把效率傳遞給它的整個供應鏈的能力。而傳統的ERP 達不到這種要求,因為ERP 面向企業內部管理,無法承擔企業之間的集成和協同。
供應鏈管理(SCM)是指把供應商、生產廠家、分銷商、零售商等處于一條供應鏈上的所有節點企業都聯系起來進行優化,從而使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產品,最后到達有消費需求的消費者手中。它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減少庫存而且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網絡、組織網絡實現了生產及銷售的有效連接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合理流動。相比于ERP 系統SCM 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1.SCM 把生產行為突破企業的限制而將其視為整個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在這條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是一個互利互惠的整體,彼此共享信息資源,共同使利益最大化。
2.SCM 采用了許多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數學模型,使其在編排計劃時更合理并具靈活性,模擬性更強,因此更具指導性。
3.與ERP 固定提前期不同,SCM 系統可以動態計算提前期,這些使得生產計劃排產的時間大大縮短,極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此外,SCM 還涉及了很多ERP 中沒有涉及的模塊或功能,比如:供應商關系管理、供應鏈決策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支持平臺等。
盡管SCM 有很多優勢,但離不開ERP 的數據支持。例如在SCM中的可供定貨量的計算,就必須與ERP 的訂單、庫存、BOM、工藝路線和采購系統相連接。所以,兩者之間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二、ERP 與CRM 的整合
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多元化企業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以往的“以產品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所以,整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龍頭應該是客戶資源管理。雖然ERP 也有銷售模塊,但ERP 的核心主題是生產計劃,客戶的數據分散在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的銷售、市場、客戶服務、庫存等各個子模塊內,使企業無法對每一個客戶有統一、完整的認識,也就無法對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彌補了ERP 的不足,它既是一種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經營理念,也是一套完整的軟件系統,它的目的是降低銷售成本,發現新市場和渠道,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客戶忠誠度。CRM 把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內分散、孤立的客戶數據統一起來,運用數據倉庫技術建立客戶的企業全局視圖,在此基礎上,運行數據挖掘技術從大量的客戶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知識。有了這些知識,企業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運用營銷手段吸引新客戶,留住老客戶,提高客戶的忠誠度。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針對客戶的現實或潛在需求提供不同批量的個性化產品成為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新法寶??蛻粲惺裁磦€性化需求,這要靠CRM 系統來發現;但能否及時按量做出這樣的產品,這就要依靠ERP 了。所以要想更好地發揮兩者的作用,必須將客戶的需求、企業的生產制造活動和供應商的制造資源進行整合,將企業內外部資源產生的價值形成一條增值的價值鏈。整合后的系統核心還是企業的客戶資源,企業的其他資源和生產經營活動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進行分配和組織。
三、ERP 與PDM 的整合
目前,CAD 等設計軟件在多元化企業得到了普及,已經替代了工程師傳統使用的圖板和繪圖儀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如圖紙管理標準不統一,圖紙管理的調用不一致等。作為3C(CAD/CAPP/CAM)的集成管理平臺,產品數據管理PDM 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使企業運用CAD 軟件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PDM 的基本功能包括圖紙文檔管理、產品結構與配置管理、分類與查詢管理(零部件管理)、項目與工作流程管理。
長期以來,由于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的PDM 和ERP 分期實施,難免形成信息孤島現象:首先,ERP 系統所需的產品數據不能從PDM 系統中自動獲得,而必須用手工重新錄入;其次,由于PDM 系統無法對生產制造過程中數據的頻繁更改進行跟蹤和反饋,因此不能保證系統間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實踐證明,只有將兩個系統整合才能使設計和制造部門之間快速、精確地傳送信息,加速工作流程,促使整個企業 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協調工作。例如:通過整合,ERP 系統的基石-產品基礎性數據可以從PDM 系統中獲得,包括產品、部件、零件的屬性定義,產品結構,工藝路線數據,工藝規程中的工序順序,工序名稱,每道工序所用工裝編碼,零件材料定額,每道工序的工時定額等數據。因此,在產品開發的整個生產周期中,PDM 和ERP 的整合是企業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
第五章 先登集團基于ERP的信息資源整合案例評析
第一節 集團概況
先登集團位于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太湖南岸——湖州市雙林鎮西,毗鄰江蘇、上海等省市。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入口處緊靠廠區,到上海僅需80分鐘,到省城杭州60分鐘,距蘇州85公里,交通運輸非常便捷,區位和地理優勢十分突出。
公司創建于1988年,現為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企業、浙江省民營百強企業和湖州市明星企業。公司由特材科技、鋼結構、管件、冶金實業、機械設備、地產等控股型子公司組成,主要業務領域覆蓋制造、貿易和投資等。到2008年底,公司總資產達15.04億元,占地面積1013510.33平米(即1520畝),員工2000余名。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34.51億元,同比增長34%,實現利稅與上年基本持平。公司為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企業、湖州市明星企業,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500強。
第二節 集團信息資源整合實施現狀及問題分析
先登集團經過長期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建成了各種業務信息管理系統,在生產、管理、決策及科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需求建設的各業務信息管理系統, 如設備管理、計劃管理、缺陷管理、試驗管理、工程管理、庫存管理等系統,由于缺少統一的規劃,且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導致數據定義缺少相應的規范,各類編碼缺乏統一的標準;業務流程實現技術、操作系統平臺和數據庫系統各異。
隨著信息化應用的不斷深入,逐漸暴露出以下幾方面問題:
(1) 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但難于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和綜合利用。缺少統一的規劃和標準,造成了數據類型、數據格式的定義等不一致,導致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綜合利用過程當中,遇到數據格式不能轉換或數據轉換后丟失信息等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了數據資源的有效共享。且相互之間缺少交互的接口,與上級單位和其他單位的系統也無法實現有效的縱向或橫向數據資源共享,因此嚴重影響了已有數據資源的充分利用。
(2)各系統由于設計、實現和采用的開發技術的不同,提供的數據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難以保障,且數據冗余現象嚴重,導致數據資源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降低,無法為綜合分析和輔助決策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支撐。
(3)各系統業務流程管理相互獨立,且業務流程實現固化,難于適應業務流程的規范管理和進一步優化。
(4)由于各系統運行平臺的差異性,導致網絡資源和硬件資源不能充分共用, 造成系統整體效率低下,系統運行維護復雜、管理成本增大。
上述問題正逐步成為制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目前迫切需要實現信息資源的全面整合,從根本上解決信息資源孤島問題。通過基于ERP系統的建設,是實現信息資源整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三節 集團基于ERP的信息資源整合應用發展方向
從企業存在的問題來看,實施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是發展的迫切需要。只要進行整合才能消除信息孤島,使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能夠協同發展,企業才能解決生產、銷售、庫存等一系列的問題。
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接下來就要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與其他一些沒有ERP系統的公司相比,先登的信息化起點比較高,它有靠自己開發的ERP系統,對整個流程比較熟悉。而問題在于適應現在多元化發展的變化與需求。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和需求,在企業信息資源整合中,企業主要從ERP系統層次、企業內部應用整合、企業內外部ERP整合等方面進行。
一、ERP系統層次
第一階段是財務,原先,成本通過手工進行核算,每個月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要將收發存的報表交到總公司財務部門,財務人員需要輸入很多包括數量,原物料,金額等方面的數據,工作量非常大,現在通過擁有的協同運作機制,在企業與客戶和供應商等每一結點發生供、產、銷等業務活動過程中,就能及時將其中的財務信息并行送入財務系統進行處理,并將產生的結果反饋給各個業務系統,保證了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協同進行處理以及整合各種管理信息,也打破了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的信息孤島現象。這樣財務部門能夠方便地獲取所有子公司、下屬單位、相關部門的相關數據,他們所要做的只是數量核對,從而大幅度地提高準確率。
第二階段做配銷,包括采購、銷售、庫房管理等方面,是企業內部管控生產成本的另一關鍵。系統實施前,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的倉庫和采購各自的臺賬經常不一致。一方面是由于庫存不準、積壓較多,形成浪費;另一方面也因為供應跟不上,容易增加生產調度的難度,難以保證及時交貨。對此,系統在實施的時候便以銷售為中心,完整地構建了采購、庫存、制造閉環的物流鏈,對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從而使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及時反應,通過系統完整有序地在總公司層面上控制了銷售、庫存、采購和生產的運作。
第三階段是制造部分,也是最復雜的一部分。因為作為一家以制造為主要產業的多元化企業,無疑制造環節是最多,需要協調的方面也是最復雜的。針對制造業,先登的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制造狀況,系統的制造模塊幫助企業在創新、速度和柔性方面提供工具完善管理及時了解生產狀況,從而協助企業建立起彈性的生產管理機制。原來管理部門對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的在制品的數量模糊不清,且對生產成本不能準確進行計算,需要經過大量的表單統計和繁瑣的計算并通過盤點才能知道相關的信息。但現在通過系統可以及時得知在制品的數量和分布,同時還能夠針對各制造子公司、下屬單位進行成本的計算。這樣就可以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掌控,并根據各子公司下屬單位的成本制定相應的措施以降低生產成本。
二、企業內部應用整合
(一)主數據申請與ERP的整合
主數據申請在ERP系統中有許多主數據需要創建,如物料、客戶、供應商主數據。這 些主數據往往由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首先發出申請,再經相關人員審批后由總公司主數據維護崗在ERP系統中手工創建的。這種主數據申請、審批、創建的手工流程,不僅業務效率低,而且流程中的每個環節不透明。因此需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數據第一時間進入系統的原則,通過先進的應用集成技術,完成ERP主數據維護流程的優化,實現在辦公自動化系統中進行主數據申請審批流程,通過審批的數據直接進入ERP系統,達到從申請到主數據錄入系統的連續操作,實現數據及時進入ERP,提高主數據申請的響應速度和數據維護的高效率。
(二)電子分銷系統與ERP的整合
電子分銷系統通過集成平臺從ERP系統中實時獲取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產品的價格及庫存數據。當用戶在電子分銷系統中選購產品后,提交訂單,通過集成平臺自動在ERP系統中創建銷售訂單,同時,當業務人員在ERP系統中修改訂單后,通過集成平臺,自動將訂單更新數據返回到電子分銷系統。從而實現B2B 的產品選購、下單等業務流程與ERP中銷售、交貨等業務流程實現無縫連接。
(三)立體倉庫控制系統與ERP的整合
通過對這兩個應用系統的整合,實現了以下功能: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立體倉庫中入庫信息,包括物料、數量、存儲位置等等,能夠實時傳送到ERP系統中,從而更新總公司ERP系統中的庫存信息。ERP系統生成交貨單后,通過中間件平臺立即向立體倉庫控制系統發出交貨指令,啟動立體倉庫控制系統中的交貨流程。ERP系統中的盤點指令通過中間件平臺實時傳送到ERP系統中。
三、企業內外部ERP的整合
通過集成中間件平臺,將不同企業系統的業務流程進行整合,使得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更加完整、流暢。先登的ERP系統與各主要供應商的ERP系統的整合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先登與主要供應商ERP系統的整合過程中,主要實現了以下功能: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的供應商每天將其產品信息定時發送到先登的ERP系統中,并在供應商的配置平臺上配置產品,確認后,系統自動在先登的ERP系統中生成采購定單,并將采購信息發給供應商的ERP系統。供應商的ERP系統將每張采購定單的不同狀態信息發送給先登的ERP系統,同時,系統自動發出電子郵件給相應的子公司、下屬單位和相關部門。
第四節 實施效果評價
從整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由于先登的ERP系統在企業中已經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系統,并正在承擔公司的大量業務,因此進行信息資源整合時最好以不影響現有系統的正常運行為前提,于是公司決定將整合的中心圍繞ERP系統來進行。該公司的整合方式對很多已經實施ERP系統的多元化企業來說都具有可借鑒性。整合的目的是為了將分散的應用系統的數據與ERP主應用系統實現共享。
對于已經實施了ERP系統的多元化企業來說,鑒于ERP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將ERP系統作為信息系統整合的核心。然后,需要在企業內制定統一的業務標準和數據標準,使各個子公司、各個下屬單位、各個部門能在統一的標準下工作,便于總公司決策層進行管理。最后,其余各大系統都可與ERP系統進行一對一的集成以完成企業信息資源的良好整合。
第六章 結束語
在我國,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還只是剛剛開始,其理論和方法都還不十分成熟,所以整合道路還很漫長。各多元化企業在信息資源整合過程中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這需要在實踐中去探索、去解決。同時,各多元化企業應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適合本企業的信息資源整合之路。
ERP是多元化企業實現管理信息整合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產業的一套現代管理信息化應用系統。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是,由于全文的信息資源整合是針對多元化企業的,在具體的研究的角度也主要面對的是ERP系統的實施,缺少對其他類型企業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而且本人在實習期間只了解和初步掌握一個實施項目即先登公司的ERP項目管理和發展規劃,此文只是針對先登ERP實施在對企業信息資源整合上的解決方案,未必適合其他企業的信息資源整合,因為各個企業應用的實際情況是復雜多變的,有很多不確定性。還有本人是在借鑒企業規劃藍圖的基礎上,對該企業進行了實際的分析,但對一些業務的實施還了解的不夠細致、深刻,并且對實施的后續狀況沒有做持續的追蹤,提出的實施策略、思想還需在具體的實踐中加以充實和修正,以做到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希望論文的分析研究和先登的案例分析可以對多元化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的研究和應用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勞幗齡.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信息資源整合建模[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7-41.
[2]秦鐵輝.企業信息資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66.
[3]金蝶軟件.ERP系統的集成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48.
[4]傅湘玲.企業信息化集成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6.59-62.
[5]陳啟申.ERP-從內部集成起步[M].第二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3-31.
[6]康榮平,柯銀斌.企業多元化經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77.
[7]王莉娜.論企業的多元化發展[ J ].企業管理,2007,(6):36-38.
[8]魏滿濤.我國企業專業化與多元化經營戰略的比較與選擇[ J ].河南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3,(2).
[9]范玉順,黃雙喜. 企業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M].北京:科學出版社.第一版.2004.
[10]劉莉明. 管理技術的新概念—ERP 系統[J]. 海洋技術,2002,(3):71-74.
[11]黃 健 于 洋:CRM與ERP的整合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 2007,(1):15-18.
[12]夏 虹 姜大志:ERP與SCM的集成[J].商場現代化,2007,(1):131-132.
[13]周至明 閆 鑫:PDM與ERP集成研究及其實現[J]. 工程機械,2006,(2):4-8.
[14]蔣明煒:SCM與ERP、CRM的關系[J]. 信息化論壇,2006,(8):81-83.
[15]陳啟申. 企業資源計劃(ERP)[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1-31.
[16] Elisabeth J. Umble, M. Michael Umble. Avoiding ERP implementation failure[J]. Industrial Management,2002,1:211-212.
[17] Carolyn Spragu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J]. 2000, 43(4): 22-26.
. Apress, July 11, 2003: 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