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檔案信息論文

檔案信息論文

時間:2022-12-19 07:33: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檔案信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檔案信息論文

第1篇

1、是國家信息化和新時期組織工作的迫切需要。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熟的信息及電子技術已普及到各行各業。江總書記關于“四個現代化,哪一化也離不開信息化”的重要指示,明確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把信息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我國近年來大大加快了各項工作的信息化進程,而新時期黨的組織工作更應該走在前面。用現代化、科學化的手段做好新時期的組織工作,更好地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既是新時期組織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國家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2、是干部信息規范化的需要。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干部信息,這部分信息絕大部分是用手工管理的。由于是手工管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分隔,使信息內容不規范,信息流程不科學,因而難以滿足人員個體微觀管理和人員群體宏觀管理的需要。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信息管理體系和信息處理系統,用現代化工具管理干部信息,從而提高信息的規范程度與利用效率。

3、是合理使用先進的現代化辦公設備的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級組織部門都購進了相當的計算機和其他先進的辦公自動化設備,計算機應用和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軟件開發不及時,應用水平較低,現有的設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共享等,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網絡系統,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應用水平和工作效率,從而不斷促進組織工作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二、干部檔案管理多媒體信息網絡系統的作用

1、為領導和相關部門提供全方位的干部信息。干部信息數據庫及多媒體信息網絡系統建立以后,我們不但可以快速準確地獲取干部的自然情況、簡歷、素質、特長以及德能勤績等方面的綜合信息,還可以隨時查詢干部諸如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聲音和影像資料,了解干部全方位的綜合信息。利用這套系統,還可以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在較短時間內為領導和部門提供全方位的干部信息,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從紙面上靜態了解干部的傳統方式。

2、使信息充分得到共享,提高勞動效率與工作質量。干部檔案管理多媒體信息網絡系統提供了干部管理過程中所需要的全方位的干部信息。通過網絡可以使信息共享,避免各部門重復錄入相同的信息,減少重復勞動。而且在干部管理工作中,隨時可能產生一些新的信息,各部門可以通過網絡隨時更新本部門業務范圍內的信息,向需要信息的領導和部門提供最新的第一手資料,大大提高信息的時效性。信息共享之后,各部門可以從各個側面,全方位了解一個干部,走出在本部門業務范圍內,從一個側面了解干部的局限性,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提高對干部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使用這套系統,還可以從根本上改善以前手工管理干部的情況,周期性較長的工作利用這套系統,短時間內就可以高質量地完成,干部任免審批表、干部簡歷等常用材料可以自動生成,并可以實現部門之間信函、文件的電子傳遞,減少手工勞動,提高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

3、可以使干部任免更加科學化,提高知人識人的深度和廣度。以往討論任免干部,基本上是采取文字材料加口頭匯報的傳統方式,使用這套系統可以采集干部工作、學習、深入生產一線的聲像,結合干部考核中形成的文字材料,通過網絡和各種多媒體設備把動態影像、聲音和相應的文字融為一體,并通過投影顯示出來。它不僅可以提供被任免干部的自然情況和現實表現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看到被任免干部的形象、氣質和口頭表達能力等,使領導對任免人選有一個比較全面、直觀和生動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評價和使用干部,提高知人識人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拓寬視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的需要,選拔出各種類型的領導干部和管理人才,讓選拔上來的干部真正能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建立和使用干部檔案管理多媒體信息網絡系統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采用規范的應用軟件。為了達到信息共享,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和使用標準規范的軟件是必須的。為此,中央組織部制定和頒發了全國組織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結構體系》,它是為實現干部信息的標準化及大范圍內的信息共享,按照人員管理及機構管理中科學的信息流程制定的,不僅具有較高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度,而且具有總攬全局的權威性。因此,必須選用中央組織部推行的、建立在《信息結構體系》基礎上的系統軟件,否則會造成數據結構混亂,使上下級數據無法溝通與共享。不但是信息體系與軟件,系統所涉及到的其他應用項目也應當建立在相關的標準之上。如文本、照片、聲像等的采集與報送都應該制定和遵循相關的標準,減少轉換與重新制作的難度,這也是信息共享及上下溝通的必要條件。

2、要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來構建整個信息系統。建立多媒體信息網絡系統要涉及到很多先進的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

應用干部檔案管理多媒體信息網絡系統,首先要建立起干部信息數據庫,包括文字信息數據庫和多媒體信息數據庫,這是整個信息系統的源泉。數據庫的內容要豐富,要涵蓋干部各方面的綜合信息,以提供更大范圍內的應用。多媒體數據庫是難點,圖像和視頻數據有著容量大、不易管理、調用速度慢等特性,如果簡單的以文件方式存放,滿足不了數據量日益增多時的調用、管理、更新、存儲等方面的需要。從長遠看,必須采用先進的分布式多媒體數據庫,以保證多媒體數據的應用。

要使干部多媒體信息系統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使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以及高性能的設備是必要的。從數據源的采集到后期制作都應該保證較高的質量,照片要采用高清晰度的掃描儀錄入計算機,音頻和視頻可以采用先進的數字杜比和DVD技術,在為領導提供更逼真的聲音和更清晰的影像的同時,也能保證在較長時間內的適應性。

網絡是實現信息共享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只有建立一個優質、高效的網絡系統,才能實現系統建設的高投入與高產出,為各級領導和組織工作提供優質、高效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務。現階段比較先進的組網技術有ATM和千兆位以太網,在小型局域網中,十兆以太網以較低的價格提供了較高的帶寬,具有較好的性能價格比,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網絡建設中還要考慮利用Internet,上同中央組織部和省委組織部相連,下同各縣、區委組織部相連,形成一個組織系統廣域網,實現組織工作信息大面積共享。

3、應該有計劃、分步驟、分階段建設多媒體信息系統。第一,先建成系統的基本框架,包括各種資料數據的采集與錄入、應用軟件的選用與開發、高速網絡系統的建立等。三個環節可以同時進行,其中信息資源的采集是重點,也是基礎,干部信息的采集與報送工作應當規范化、制度化,把其當成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第二,進一步完善、改進和提高整個系統,并將成熟的經驗推廣、普及,不斷提高整體應用水平。第三,進一步加大投入,使整個系統臻于完善,最終滿足組織工作的全面需要。

4、要全員參與,以應用為主線,提高整體使用水平。干部信息系統的應用,涉及到很多工作領域,也涉及到干部管理的多個部門。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包括括班子建設、干部管理、干部任免、干部檔案、干部教育、干部統計、黨員統計等信息內容,與干部考核、考察等工作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系統的建設上,應該全員參與,分清職能,明確信息的采集、維護和使用等各項工作的分工與權限,最終形成科學、有序、規范、協調的運行機制。

第2篇

關鍵詞:中學教學檔案 內容 管理

前言

中學教學檔案包括在學校教學管理與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有保存。

價值的文字、圖表及聲像材料等資料。它體現了學校管理、教學、教研成果,對提高學校管理、教學及教研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檔案的作用

中學教學檔案是各級中學教學活動信息的集合,是教學活動的真實記錄。

1.教學檔案是學校進行教學管理的必需。學校開展一切教學活動, 安排教學計劃、開展教研活動、進行教學研究等,都必須以教學檔案為依據。參考和學習以往的好方式、好經驗,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只有這樣,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實際。

2.教學檔案是教師辛勤勞動、努力耕耘、積極探索、悉心管理的成果, 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集合, 也是教師心血的結晶。

2.1每一位教師都有各自的教學方法, 特別是老教師,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教學經驗, 其教案、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質量的分析是許多較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的積累。新教師雖有理論知識, 但沒有什么教學經驗。

教學檔案就是新教師盡快熟悉業務、進入角色、減少摸索、少走彎路的有力工具。

2.2學校之間教研組的交流, 可利用各自教學研究、改革的經驗、信息、優秀教案等, 經過篩選、濃縮、匯編, 選編出適合本學校實際的業務學習資料, 提供給教師, 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3教學檔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利用教學檔案所保存的每學期的試卷和試卷分析等材料, 進行數據和典型錯例的分析, 從中找出癥結所在。通過分析, 引起重視, 以典型錯例啟發教師改進教法, 加深學生的記憶力,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教學檔案是學生認真學習、積極配合, 與老師共同創造的“教”與“學”的真實記錄。學生學結, 優秀生、尖子生的經驗介紹, 各種競賽活動材料等, 都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體現了教學活動的成果。為開展校史教育, 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擴大學校的影響力等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教學檔案真實地記載了每個學校的發展與興衰、學生的成功與失敗、教師的汗水與成績及教師隊伍的結構與素質等。所以, 教學檔案在中學檔案管理的內容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中學教學檔案特點

教學檔案作為一種專業檔案,除具有一般檔案的屬性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

1.材料來源的分散性。按照信息論的觀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各科室、各級部、各教研組、圖書館、實驗室以及師生個人都界定的信息來源,來自上述多個部門或個人的信息記載了富有成就的教學人員,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的勞動成果。具有各年級、各學科特色的教學計劃、教學工作經驗總結。高質量的教案,反映各學科教學教研的優秀論文等都是教學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2.材料形成的內部性和原理性。學校教學檔案材料大多是在學校教學實踐活動中和教學管理中自然形成的歷史記錄,并為學校內部直接管理和使用,一般不經過文書處理部門的收發登記。

3.材料內容析專業性和多學科性。由于全校各級部、各年級各科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存有較大差異,因而這些教學檔案材料表現出了較強的專業性和多學科性。

4.系統的開放性。通過收集、整理和開放利用,教學檔案在部門和單位間不斷交換,信息反饋也頻頻出現,從而使教學檔案組成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特點的獨特系統。

5.形式多樣性。教學檔案內容豐富,載體形式多樣化。除了紙質的文件材料,如教學計劃、大綱、教材、各類登記表冊外,還有照片、錄音、錄像帶、幻燈片、計算機軟件、光盤等聲像記錄材料。目前在一般文書檔案中還不多見。

三、中學教學檔案的歸檔范圍

1.教務工作類

主要包括:上級下達的教學計劃、進度、教學大綱及課程設置以及各類指令,指導性文件;教務處的日常教學工作日志,學年度的計劃、總結、教師的任課表、教學研究、路線、教學質量評價及反思、實驗教學的情況,本校承擔的各類考務工作安排材料;教研處的教學課題

申報、結題材料、學校自編學案、已出版的教材目錄和教材原件,教學檢查和評估文件材料、網絡、多媒體課件建設材料、教學典型情況分析、試題匯編等。

2.教師業務類

主要包括:教師聽課備課記錄、參加的師資培訓和各類教學基本功比賽、受聘擔任優質課評委及經驗交流的主講人報告匯總;為人師表獲獎典型事例報告匯總、班主任工作記錄、教師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工作經驗總結在各類報刊雜志刊登及獲獎情況;教師在工作期間所獲得稱號、榮譽材料;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狀態的測評結果。

3.學生檔案

主要包括:每學年的新生錄取花名冊、學籍注冊;每年度學生轉學、休學、復學、流生情況匯總表;學生成績、操行評定;學生公開、發明創作、學科競賽、體藝展演獲獎名次統計表;學生三好生、優干登記表;學生學習與實踐成果原件;每屆畢業生會考、高考成績;畢業去向統計表;畢業證和學籍卡存根等。

四、教學檔案的收集與整理

1.文件的收集必須全面完整

教學檔案不是由某一個部門單獨產生和形成的,它是通過歸檔、移交等途徑,從各個部門和老師手中收集來的,如果沒有收集工作,各種文件材料就分散在各個部門或個人手中,長此以往會損壞、散失。檔案工作就會失去對象,只有加強收集工作,才能積累門類齊全、內容豐富的教學檔案。根據檔案規章確立本校文件材料的歸檔范圍。明確文件的來源和接收渠道,促使各處室和每位老師協助檔案歸檔工作,檔案工作人員要實行平時收集與定期收集相結合,堅持“平時歸卷制度”將辦理完畢的應歸檔的文檔和隨時形成的文字材料立刻歸入事先準備的歸檔類目中。更應該在開學初、學期末或一些臨時性大型活動、跨部門舉辦的會議、展覽等活動結束后,主動到各部門及教師中去催收應歸檔的文件材料,防止材料流失,為此檔案部門應制作表格交于各部門登記,防止遺漏。

2.檔案管理必須系統化

教學檔案的整理工作是將日常收集過來零散的教學文件,以件為單位整理,系統化地進行基本的分類、組合、排列和編目,以便序化。

首先,學校是以學年、學期為周期,可設定學年度保管期限分類法,這樣便于保證各個時間段界限分明,緊密連接。其次,可根據價值劃分保管期限:(1)能反映學校重要工作成就,能作為歷史參考材料具有永遠保存價值的文件材料應列為永久,如學生的學籍卡、畢業證存根、高考成績等;(2)表現日常教學工作的,在一段時間內對教學有幫助、指導,是經驗之談的應歸為長期,如教師、學生榮譽、課題等;(3)較短時間內作為材料列為短期,如一些會議通知、學校文體比賽通報等。最后以材料內容劃分為教育教學綜合工作、德育工作、

教學工作、體衛藝教工作、實驗與實驗室建設、招生工作、學籍管理工作、畢業生工作、教科研工作。盡量要注意保持文件間的聯系、把同一問題、同一項工作、同一案件、同一活動材料立成一卷。將文件排列好后再加蓋歸檔章、編制目錄,裝盒上架。最后打印出目錄。

五、結論

加強教學檔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在未來要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責任主體,將電子網絡技術有效引入檔案管理工作中,創新教學檔案管理模式,提高檔案利用率,使檔案管理工作在新時期更上一層樓。

第3篇

論文摘要:現今社會,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和計算機的廣泛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中,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分析、信息論等方法,簡要論述了現代信息技術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輔助作用。

作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方興未艾,正在滲透到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和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大。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普及,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利用計算機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便于廣大的體育教師更好地完成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論述現代信息技術對于體育學科的輔助作用。

一、博客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1、博客的基本概念

Blog也可寫成weblog,常理解成網絡日志,音譯為“博客”。博客既可理解為Blog,也可以理解成記錄網志的人。其最普遍的定義為:基于網絡的按時間順序組織內容、表達個人思想,并能及時更新的一種出版方式。博客是一份按時間進行的流水記錄,通過簡單的張貼為個性化的組織、思想、見聞在互聯網上共享,被形象地比喻認為“信息時代的麥哲倫”、“網絡中的信息雷達系統”、“不停息的網上旅程”等,被認為是繼E—mail 、BBS、ICQ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

2、博客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博客在使用中具有“零機制、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零形式”五個方面的特點,進而使得信息技術與體育課程整合變得更容易。博客可以成為廣大體育教師職業培訓的數字化檔案和學習記錄。可以以寫日記、收集資料,寫靈感錄,寫讀書筆記,是體育教師電子備課本等,通過博客日志,既可以使體育教師相互之間進行協作和交流,也可以對教師進行遠程培訓。體育教師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陸續體育教學內容和其他教學信息,逐步形成一個與體育課堂內容相呼應,與實際教學進度相一致的網上教學課堂。其在體育教學中,主要用途可作為體育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體育教師依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可以將信息分類管理,形成教育資源庫,對博客信息進行分類別的管理,以便于師生查找和瀏覽所需內容。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把博客作為教學研究的平臺。在博客中教師給學生學習目標、學習途徑和學習方法,同時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資源和實施討論交流的方式。

目前在互聯網上有三種聯合教研活動形式,即 QQ學科教研群組、學科教學研究論壇與教育教學博客教研群組。《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就為廣大轉型時期的體育教師專業建立了中國學校體育博客圈,而中國學校體育博客圈就屬于教育教學博客教研群組。在中國學校體育博客圈中要求參與活動的體育教師在新浪博客中都要建立自己的博客,這樣以來每一位體育教師都可以看到圈中任何一位教師的文章,自己也就可以將自己的實踐做法、體驗寫成博文和圈友們交流,共同探討當前體育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總之,體育教學中運用博客取得了好的效應。它提供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創新平臺,能夠促進教師反思形成網絡交流之風,也搭建起了教研平臺,形成了泛研規模,同時為學生與教師間提供了互動空間,積累資料的手段。

二、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把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圖像等多媒體技術集成于一身,為人機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段。它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使學生充分利用視覺和聽覺去獲取知識,綜合利用多種分析器官進行學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豐富了教學內容和過程,并可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益。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代中學生對于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客觀事物的興趣比較濃,樂于接受。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手段生動活潑、新穎多樣,既符合學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里特點,有能創設出叫好的情景和情趣體驗,引起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運用多媒體可以突出重點化難為易

多媒體課件是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其鮮明的圖像、生動的畫面、靈活多變的動畫及音樂效果來優化教學過程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課件,通常采用動畫、圖片、聲音等形式將教師難以表達的理論、需要模擬的微觀世界編制成教學軟件進行模擬演示,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直觀材料,從多角度表示相同的信息,輔助教師講解,是學生容易形成概念,理解原理與法則。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易如反掌。

3、運用多媒體教學,建立正確的清晰的動作表象

清晰的動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礎,它來源于教師的講解、示范、演示等教學過程。體育教學過程中有些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技術動作,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解決,幫助學生理解動作,形成概念,記住結構,并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動作表象。

4、運用多媒體教學,克服了教師自身缺陷不足。

由于體育教師個人愛好、特長、性別、年齡等方面因素影響到體育課教學,運用多媒體有利于更好的、更全面的進行體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克服教師在示范動作是的不足,更有利于不教師 做不好的或者做不清的動作環節表達清楚。

5、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體育保健常識和體育常識。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體育為主的,同時融合健康教育內容的一門課程。健康教育專題是高中新課程一個必修模塊,一般是在室內教學,故而室內理論課是體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已相繼安裝了多媒體教學平臺,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實物投影儀、電腦、錄音機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傳媒手段,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想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把應學的知識演化成了豐富、生動、形象、逼真的立體世界,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學校課余訓練工作

開展課余運動訓練。對全面貫徹我國教育方針和體育方針,實現學校教育目標和體育目標,推動體育運動普及與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課余運動訓練也是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課余訓練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年,能夠提高學生競技的能力。通過教師對動作進行講解與示范,結合信息技術讓學生聽與學,對于難點和重點進行反復慢放,使得學生直觀、主動、立體、全面地掌握技術動作。也可在訓練中利用數碼攝像機把學生的動作過程紀錄下來,讓學生自己觀看,與標準動作和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先比較,了解到自己哪些動作存在問題,在結合教師的分析與指導,提出改進的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與課余訓練工作,一定可以取得好的訓練效果,競技水平和競技成績提高的更快。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體育教師備好課,提高體育工作效率

備好課對于上好一節課很重要。目前我國現行的體育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內容比較簡單,缺乏足夠多的參考信息。廣大的體育教師就可以借助互聯網,查閱大量的資料,而且下載大量的圖片、圖形供備課使用,使得體育教案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此外也可建立體育備課附件庫,在備課時選取相關附件,結合實際進行修改、優化處理組合即可。在日常的工作中,體育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大眾軟件等信息技術進行自動化辦公管理。建立體育教學電子資料庫,減輕工作負擔。對于體育方面各類數據的統計,也可借助相應系統軟件,諸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系統等應用軟件,能夠較快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體質狀況,為教學決策和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擁有很大的作用空間,廣大的體育教師注意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必定能夠是我們的體育教學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李克東:《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等師范學校教科書),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2]王治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及其軟件設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3]教育部.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4篇

【論文關鍵詞】績效管理;人壽保險;平衡計分卡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和“需要即人才”的觀念,要求企業籌集或使用的人力資源的目標、行為、素質與企業的發展需要相適應。如何吸引人才,如何讓更多的人才為自家公司服務,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題。有效的績效管理有助于企業與員工實現雙贏,完善企業績效管理成為吸引人才的一種重要手段。

保險業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11年,中國保險市場實現保費收入1.43萬億元人民幣,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5.9萬億元,其中,作為最主要市場主體的保險公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傳統的保險公司績效評價仍然依賴單一的財務評價體系,只能為保險公司提供有限的財務信息,不能真實反映其實際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難以滿足其戰略性發展的需要。

一、績效管理的概念與現代保險業的現狀

績效管理的概念隨著人力資源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借鑒現代企業成功管理經驗,運用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原理,激勵單位和個人發揮最大工作效能的新型管理機制。Peterson和Tracy(1979)在《人力資源系統管理》一書中進行了詳細闡述。他們認為人力資源管理或工業關系在一個確定的企業都包含這樣一些活動:招聘、甄選、績效評估、薪酬和員工(含管理人員)開發以及勞資談判。國內外涉及的方法和理論包括平衡計分卡、關鍵績效指標和目標管理等績效管理工具。

現代保險業起源于西方。海上保險是保險業最早的險種,也是近代保險業開始形成的標志。19世紀70-80年代,為了緩和第二次產業革命后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西方各國相繼制定了社會保險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體系,二戰后又進而發展為“從搖籃到墳墓”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的保險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友邦是把臺灣地區的國泰人壽模式移植到了中國大陸。這種模式在臺灣地區是成功的,但在中國內地,這套模式竟然把整個保險行銷給格式化了,也使得保險行為更加粗放,更加短期化。中國保險業要得到健康穩健的發展,銷售體制的創新已經刻不容緩。

二、A人壽上海分公司的發展與個險績效管理問題

(一)A人壽上海分公司簡介

A人壽保險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由中國京安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高速公路投資建設發展公司等六家大中型企業發起,是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全國性綜合人壽保險公司。A人壽保險公司主營業務包含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人身保險業務以及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同時開展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A人壽上海分公司于2012年3月拿到上海保監頒發的營業牌照,已經正式開業。根據中國保險統計信息系統數據匯總,截至6月底,2012年上海市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17.74億元,同比增長8.79%,人壽保險公司共計45家。

(二)A人壽上海分公司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產品、服務同質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管理者準確及時的把握市場。個險渠道作為保險公司的傳統渠道,更是需要不斷的去分析、研究市場動態。

目前A人壽上海分公司的個險渠道采用的績效提獎管理辦法已經嚴重與市場脫節,績效引導方向已經偏離了上海市場的需求。通過對上海保險市場的分析,“撒大網捕魚”個人業務渠道的“紅海戰術”已經不能夠在市場上占奪先機。而是需要企業通過創新實現進步,帶給消費者更多的體驗和享受,使得消費者愿意接受的保險公司的產品。這也就需要績效管理體系的優化,來引導銷售員走向以個人為盈利點的“藍海戰術”中去。并且從A人壽上海分公司考核的過程和內容來看,未能從真正意義上建立績效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也僅僅作為存檔材料存入個人檔案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營銷人員對待考核工作積極性不高,處于應付狀態。很多外國保險公司及大中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都已經引進kpi績效管理、平衡積分卡管理、目標管理等,而并非簡單的績效提獎管理辦法。使得績效考核對戰略層面進行指引,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社會影響力、成為管理一流、服務一流的行業內具有較大影響的保險公司。

三、建立基于平衡計分卡的A人壽上海分公司績效管理體系

通過對市場的研究,用平衡計分卡建立了一套適合A人壽上海分公司發展的績效管理體系。從財務角度、客戶角度、內部流程角度、學習和創新角度等綜合指標分析業務員的能力,綜合判斷業務人員價值。(1)財務角度可以顯示企業的戰略及其實施和執行是否對改善企業盈利做出貢獻。財務目標通常與獲利能力有關,其衡量指標有營業收入、資本報酬率、經濟增加值等,也可能是銷售額的迅速提高或創造現金流量。(2)客戶角度通常包括客戶滿意度、客戶保持率、客戶獲得率、客戶盈利率,以及在目標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客戶層面使業務單位的管理者能夠闡明客戶和市場戰略,從而創造出出色的財務回報。(3)從內部流程角度看,管理者要確認組織擅長的關鍵的內部流程,這些流程幫助業務單位提供價值主張,以吸引和留住目標細分市場的客戶,并滿足股東對卓越財務回報的期望。再次,學習和創新角度確立了企業要創造長期的成長和改善就必須建立的基礎框架,確立了目前和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等等。

第5篇

20世紀中葉以來,生成轉換語法突破原來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藩籬,掀起了語言學界的軒然大波,出現了眾多語言理論異彩紛呈的局面。在語言學爭論中,各種語言學派都列舉語言事實作為其理論的支撐點。從現代語言學的傳統來看,從描寫主義、歷史主義到結構主義,從語言習得、語言教學到語文改革,都注重收集語言數據,提倡經驗主義。Chomsky(1957,1961)的理性主義則主張語言學家的任務是描寫人的語言能力,外部語料(例如語料庫)無法解釋語言能力。理性主義所根據的語言事實是語言學家本身的母語知識(直覺、天性),由此可推導出UG(linguistic universals,語言共同性、語言共項)。Chomsky主要針對20世紀中葉以前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語法研究(例如Fries依賴美國政府非正式通訊檔案來編寫American English Grammar,1940),不無道理。但理性主義研究方法提出以來,語言理論層出不窮,而我們在沉迷于理論的解釋時,卻往往忽略了一個出發點:語言理論雖可解釋語言事實,但語言事實本身并非語言理論的產物。語言事實和語言理論究竟誰是第一性的?如果我們承認語言事實是第一性的,那么根據哪些語言事實來提升語言理論?是語言研究者憑本人直覺所提供的語言事實,還是大多數語言使用者所提供的語言事實?鄭錦全在談到美國語言學研究現狀時指出:“目前美國語言學界存在一個問題:理論泛濫,而缺少充分的語言材料,不夠扎實”(張鳳芝等2002:77)。

語言學中理性主義的基石之一是語言能力/運用的兩分法,自Saussure提出“語言”和“言語”的區別以來,贊成此說者不少。Chomsky強化了它們的區別,將之看成是涇渭分明。對此,不同的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從語篇研究的角度持相反意見的語言學家有:Pike,Hjelmslev,Firth,Halliday,van Dijk & Kintsch,Hartmann等人(見Beaugrande 1991)。社會語言學家(如Hymes 1972)、功能語法學派(如Halliday l973)、應用語言學家(如Widdowsonl984)、心理語言學家和語用學家更是毫不諱言,指出語言運用才是他們研究的對象。語用學家Mey(1993:5)指出,“語用學的恰當領域是Chomsky所說的語言運用”。心理語言學家Aitchison(1998:183-184)雖廣泛地介紹了Chomsky的觀點,卻也覺得把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截然分開難以接受,認為“心理語言學家對語言運用和語言知識同樣感興趣;兩者密切相關,任何人只注意其中一個因素,而忽略另一個因素,是很奇怪的”。

內省式的語言研究方法也受到不少人的質疑。在語音學研究中,人們只能依賴自然觀察的數據。語言習得研究難以采用內省式判斷,研究者本人的語言直覺代替不了兒童的語言直覺(McEnery & Wilson 1996)。Chomsky(1964)自己也認為反對觀察語言運用的看法并不適用于研究語言習得。內省式判斷對自然觀察方法的指責是言過其實。自然觀察的數據的好處是有案可查、有目共睹,可以驗證;而內省式的判斷則是個人的行為,往往沒有太大把握,容易陷入循環論證的怪圈。這實際上是科學研究中經常出現的客觀知識和主觀知識問題:是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是公眾的觀察還是個人的臆斷?至于當初Chomsky對語料庫的任意性偏態的指責,也不見得公允。Oakes(1998)指出,如果我們使用對數正態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的辦法來描述語料分布,偏態就不會出現。值得注意的是Alien & Seidenberg(1999)的研究,他們認為,在整個生成語法歷史中一直沒有弄清楚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關系,其實兩者不能截然分開,他們使用了連接主義網絡模型的方法來模擬語法性判斷,說明語言運用也可以產生語言能力。

應該說,生成語法學家致力于考察語言能力的同時,作為相反傾向的、主張尊重客觀語言事實的經驗主義傳統并沒有中斷,而且在理論、方法論上也有很大進步。數據的基本特征是頻數(frequency),表現為概率關系,這就導致以概率為基礎的語言研究的蓬勃發展。Halliday(1991)認為,語言系統的概率是固有的。當然觀察頻數僅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應該是觀察問題和回答問題,從定量向定性發展(Aartsl999)。概率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心理語言學都是以頻數和概率為基礎的,它們體現了尊重語言事實的歷史傳統的重現光彩。

二、概率語言學的提出

語言研究的概率方法(Probabilistic Approach)由此出現。2001年美國語言學會首先在華盛頓召開了第一次語言學概率理論專題討論會,其結果見Bob等(2003)的《概率語言學》。該書Jurafsky(2003)一文指出:“各式各樣的證據表明語言是概率性的。概率在語言理解和產生方面,對意義提取、分解和生成起作用。概率在學習方面,對切分和概括起作用。概率在語音學和形態學方面,對可接受性判斷和替換性起作用。概率在句法學和語義學方面,對范疇梯度化、句法合格與否的判斷和解釋起作用。概率在建立語言變化和差異模型中更起到關鍵作用。”現代語言學的基石是所謂“范疇主義的準則”(maxim of categoricity)。語言是一些定義清晰的、離散的范疇,數量不起什么作用。雖然真正的語言有很多變數、有梯度,但它僅是語言運用的產物。但是概率語言學的主張者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語言判斷顯示出連續統的特性,是一種明顯的梯度行為。2003年在Atlanta召開的第二次概率語言學討論會,深入討論了怎樣把概率語言學和當前語言流結合起來。會議認為概率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似乎是對立的,其實也并行不悖:生成語言學的目的是獲得語言現象分布的最終結果,而概率語言學則考慮較少為人探索的、有梯度的中間地帶。只注意連續統的兩端,會使一半語言現象得不到探索和解釋。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讓語言學家去探索數據中那些不易為人覺察的、沒有得到解釋的微妙的型式,使語言學界超越那些顯而易見的現象。“中間地帶論”只是概率語言學的一種想法,生成語法學者是否也這樣想,那是另一回事。

計算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統計語言學也把頻數作為它們研究的出發點。它們更直截了當地提出和理性主義相對立的經驗主義,Sampson(2000)稱之為經驗語言學(empirical linguistics)。Manning &Schutze(1999)認為,從1960到1985之間,理性主義完全統治了語言學、心理學、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處理,但是原來在1920-1960年間盛行過的經驗主義傳統在1970-1989年之間有所復蘇。經驗主義也認為人的大腦生來就有認知能力,不過并沒有理性主義所說的與語言組件有關的原則和程序。經驗主義從信息論的角度出發,不贊成范疇化的原則,把語言現象分為合語法和不合語法。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furiously雖然合乎語法,但實際上沒有人那樣說。還不如把語言事件的出現看成是概率性的行為,如把句子分為“經常出現”和“不經常出現”。所以一個學英語的學生寫下這樣的句子:In addition to this,she insisted that women were regarded as a differentexistence from man unfairly./I have an ache in the head.即算是合語法,操本族語者也聽得懂,但卻覺得他們自己不會這樣說。Manning & Schutze(1999)認為,語言的非范疇化現象在語言變化中尤為明顯。英語中的while曾經用作名詞,表示“時間”(如take awhile),但后來卻變為引導從句的補足語(While you were out...)。我們沒有什么理由說它在1742年前是名詞,以后則變為補足語。這是因為它的使用頻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變化。從本質上看,認知和作為它的一部分的語言都是概率現象,概率論應是解釋語言的理論核心。認知之所以是概率性現象,是因為世界充滿了不確切性和不完整的信息。Chomsky(1957)反對根據語料庫的話語來計算句子的概率,認為這樣一來,合語法和不合語法的句子的概率都會很低,難以解釋語言的能產性。Manning & Schutze(1999)認為這種看法只是針對那些對概率表征有偏見的人而言的。以tall(高)的認知表征而言,當我們看到一個堂堂七尺的男子漢,又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高度時,我們才會叫他“高個子”,而不會把他看成非范疇化的男子。如果又看到一個只有四尺的男子,我們絕不會叫他為“高個子”。所以概率論的模型很容易表征這種規律性,而對未經檢驗的句子做出判斷。它不會把未經判斷的句子都看成一樣。

三、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

Svartvik(1996)指出,語料庫正在成為主流,它不但提供了一種研究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就像Leech(1992)所說的,“它是一種‘芝麻開門’,導致關于語言的新思維方式”。Sampson(2001)認為,由于語言運用存在一些別的因素而排斥它,也違反科學常理。例如加速使物體下落部分地受引力規律所控制,但其他的外部因素(例如空氣阻力、氣流運動)也會發生干擾。一個研究引力規律的物理學家不會因為有了這些外部因素,而放棄觀察數據。他無非是把這些因素分離開來。Sampson(1992)指出,采用內省式方法想出來的句子和語料庫所收集的句子相距甚遠,不但是語料,就是內省式判斷也存在任意性偏態。Chomsky認為有些句子不見于語料庫,這實際上說明一個饒有趣味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頻數問題。人類并不太清楚某些詞語或結構的頻數是多少,用內省式方法更不能了解以頻數為基礎的數據。例如They're just trying to score brownie points with politicians./The boss is pleased-that's another brownie point.這兩句話中有一句是來自真實的語料庫,是哪一句呢?內省式判斷會產生意見紛紜,通過語料庫檢索可了解到brownie points的頻數是76,而brownie point的頻數只有6。可見用作復數的情況多得多。

從計算語言學的角度看,作為以規則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派的對立面的概率派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Sampson(1987)指出,概率方法的特點有三:1)使用依賴語言統計特性的分析技術,而不是使用絕對的邏輯規則;2)焦點放在不受限制的語篇中的真實材料,而不是一些語言學家自己發明的例子;3)和這兩點有關的是,由于算法需要而采用的對付真實的、而不是事先選擇好的材料的統計學是強有力的。當時提出這種方法的是少數派,主要原因是受到生成轉換語法的影響。概率方法在對語料庫進行語法標注上取得了重大進展。Brown語料庫問世后,Green與Rubin編制了以規則為基礎的標注程序TAGGIT,準確率只有77-78%。英國Lancaster大學Garside(1987)等人用概率的方法根據LOB語料庫所提供的133×133個標注過渡矩陣而編制的CLAW程序,標注的準確率達96-97%。CLAW不斷更新,它的第四版吸收了以規則為基礎的標注程序的優點,用來處理一億詞的BNC,其錯誤率是:1.15%,歧義率是3.75%。在高科技(計算機的普及,大硬盤、高內存的出現,掃描儀和光盤技術的發展)的推動下,語料的收集數量以一日千里之勢增加,現在的語料庫實際上已是機讀語料庫。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Brown和LOB語料庫只有100萬詞,而現在的LGSWE(Longma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已達4000萬詞,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已達1億詞(而且提供光盤版給人研究),而COBUILD語料庫(Bank of English)則接近4億詞。Biber等人(1999)根據LGSWE而編著的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洋洋灑灑達1000多頁,對各種英語使用現象的描寫大都附以語料庫的統計資料,令人耳目一新。由15個國家和地區的語料庫專家聯合開發的國際英語語料庫(International Corpus ofEnglish,簡稱ICE),按照統一部署收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英語語料各100萬詞,亦接近完成。語料庫語言學首先在歐洲興起,而北美因為受到生成語法的影響,相對滯后,但后來也發展神速。Simpson &Swales(2001)指出:“美國具有迎頭趕上的能量,已經得到很好的證實,就等于我們所見到的空間競賽中后蘇聯人造衛星時代和最近10年的美國汽車工業一樣。”美國賓州大學的語言數據聯合體(Linguistic DataConsortium)長期致力于收集和散布各種語料;由心理學家MacWhinney主持的CHILDES專門收集說各種語言的兒童語料;密歇根大學開發的MICASE(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專門收集大學生英語口語語料;美國考試服務公司的T2K-SWAL語料庫(TOEFL2000Spoken and Written Academic Language Corpus)則是專門研究大學英語語體,保證TOEFL考試所測試的英語符合到美國大學就讀的學生的需要。對英語的使用者和學習者來說,他們關心的不是理論語言學家坐在扶手椅上(Fillmore語)想出來的母語語言能力(哪些句子是可能的?哪些句子是不可能的?),而是哪些語言現象使用得較為普遍?哪些不那么普遍或較為不普遍?

隨著大型語料庫的出現,在以語料庫為基礎的方法(corpus-basedapproach)之外,又出現丁受語料庫驅動的方法(corpus-drivenapproach)。Tognini-Bonelli(2001)指出,以語料庫為基礎的方法是使用語料庫的證據來解釋、檢驗或說明語言理論或做語言描述。這些理論或描述是大型語料庫出現前已經存在的,但是語言事實不夠充分,語料庫提供了收集大量、可靠數據的手段。Bob的自然語言處理研究、Quirk等人的《當代英語綜合語法》、Halliday的功能語法學派都是使用這種方法。受語料庫驅動的方法則不限于使用語料庫來選擇例證以支持某一種理論的陳述,而著眼于整個語料庫的完整性,根據語料庫所提供的證據來全面地描寫語言。所以理論的陳述和語料庫所提供的證據應該是一致的,它應該直接反映語料庫的證據,根據頻數分布和反復出現的型式來系統地導出語言范疇。作為這種方法的體現的是Sinclair 1987以來所從事的COBUILD工程(包括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和一系列叢書),Hunston & Francis(2000)的《型式語法》是體現這種方法的一本代表作。

四、心理語言學的突破

在20世紀50年代,受信息論影響,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許多研究都使用了統計和概率的方法。但是60-80年代,這種方法銷聲匿跡了。到了90年代這種方法有了很大復蘇,根據Jurafsky(2003)的統計,在2000年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年會上,有77%的論文都采用了語言和學習概率模型。關于語言理解,可從三個方面看概率的作用:(1)從心理詞匯或語法的角度看,語言結構的提取是一種概率性行為:最有可能被提取的結構提取時間最短,花的力氣最少。(2)解決歧義。可能性越大的解釋越會被選中。概率在解決歧義時起了核心作用。(3)解決語言理解的加工難度。一些加工難度較大的句子都是概率很低的句子。同樣的道理也適合于解釋語言產生:概率高的句子被提取得快,如有多個被選的結構,概率就會起作用。在研究學習方面,語言學習結構的模型也是以概率和信息理論的模型為基礎。概率論對心理語言學的最基本的啟發是使用證據推導的結構模型:它提供了一種很容易理解的算法(例如貝葉斯(Bayes)模型),對證據進行組合和加權,在語言理解時選擇最佳的解釋,在語言產生時選擇最佳結果。概率模型在心理語言學方面的應用廣及語音、形態、詞匯、句法、語篇處理等方面。

頻數在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中都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頻數必須和詞語或句法結構有某種關系,才能發揮作用。高頻詞辨認時間比低頻詞短、需要較少的感覺輸入、受鄰近詞的干擾也少。高頻詞的產生時間也短些,而低頻詞容易導致語音失誤。在解決形態、句法和語義的歧義時,人們傾向于使用頻率更高的詞類、形態結構和語義。但是這種詞匯語義/句法范疇的效應似乎并沒有延伸到語言產生。復合詞結構的頻率在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中都有作用。常用的詞組或成語提取得更快,在解決歧義時也用得更多。各種條件概率在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中都起作用。對具有不只一個句法次范疇的動詞來說,最常用的次范疇框架最易于被用來解決歧義。對具有一種詞類的單詞來說,最常用的詞類最容易被用作解決歧義。競爭模型(The Competition Model,MacWhinney et al.1984;MacWhinney & Bates 1989;MacWhinney,2001)是第一個處理句子的概率模型,它把語言習得看成是一個構建性的、受數據驅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依賴語言結構的共項,而是依賴認知過程的共項。這個模型強調詞匯功能主義(句法型式受詞項控制),把“形式”層面(表層形式、句子結構、韻律形式等)映射到“功能”(意義、意圖)。因為輸入是歧義的、有噪音的,句子處理器就必須以概率的方式依賴詞語所提供的各種表層提示(cues)。提示效度(cue validity)把提示的概念形式化,而提示效度又可以理解為提示可用性(cue availability)和提示信度(cue reliability)的結合。從學習者的角度看,語言發展主要是學習和轉移在起作用。

以概率為基礎的心理語言學不限于提出某種語言處理模型,還想進一步解決一些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理論(例如語言是否天生?)問題。這就是涌現論(emergentism)的提出。Bates等人(1998)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理論物理學的非線形動力學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按照一個維度所發生的少量變化可以導致復雜的非連續性的結果;其次是我們可能通過神經網絡的模擬技術來解釋一些簡單的輸入怎樣導致復雜解決方案的產生;其三是發展神經生物學的突破,“今天神經生物學的成果對昨天的天生主義是壞消息,因為這些成果強調了皮層專門化的特別靈活的、依賴于活動的性質,并且支持對高級認知功能的發展的涌現主義解釋”。涌現主義可以用來解釋諸多語言現象,包括語音形式、形態變化、詞匯結構、語言歷史變化、皮欽語化(pidginization)和二語習得,而且可以作形式化處理,例如連接主義網絡模型、動力學系統論、貝葉斯模型、優選論,等等,它們都是以概率為基礎的。

以概率為基礎的語言處理模型在心理語言學中取得了統治的地位,競爭模型外,還有以制約為基礎的模型(Constraint-based Models)、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s)、馬爾可夫詞匯范疇優先模型(Markov Modelsof Lexical Preference)、不考慮上下文隨機語法(Stochastic Context-free Grammar)、貝葉斯信念網絡(Bayesian Beliefs Networks)、語言產生概率模型(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Production)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贅述。

五、對我國語言學界的啟發

上面著重介紹了以概率為基礎的語言研究方法,絲毫沒有意思把它說成為一種主流的、唯一的研究方法,而只是想說明語言研究方法豐姿多采,必須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鼎新革故,吸收人家的先進東西,走我們自己的道路。

1.理論語言學是我們的弱項,而生成轉換語法以及其他語言理論模型在西方仍在不斷發展。借鑒它們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一套確實能夠說明漢語的語言理論,是我國語言學家面臨的一大挑戰。我們的目標不限于考察漢語有些什么參數設置,還要進一步通過漢語來探討UG。

2.漢語語言學有其自身的傳統,從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到現代漢語研究都注重收集語言數據。胡樸安(1983)早在1937年就提出,“訓詁學方法之新趨勢,惟有甲骨文金文之考證與統計學之推測,二法而已”。他有感于“瑞典人柯羅倔論著左傳真偽考[即高本漢(Karlgren),《左傳真偽考》為陸侃如譯,新月書店出版]用統計方法統計左傳、論語、孟子中的助字,為考據學者辟一新門徑”。他也統計了《論語》中的“君子”的頻數(約六十有余),然后區分出孔子對君子之界說。胡樸安后,又有多少我國訓詁學家使用了概率方法,筆者忝屬外行,不敢妄言。但概率方法在某個意義上不僅是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思想。事物的出現(包括語言的使用)都是一種概率行為,但是我們立論求證時卻往往忽略這種特性,只注意收集有利于自己觀點的正面證據,而把負面的證據置之不顧。在我國開展語言學研究,概率方法值得重視。

3.實施以概率為基礎的語言研究方法的一個基礎工程是收集和建設語料庫。這項工程已受到整個華語世界的重視,但力量分散,各自為政,甚至重復勞動。現在要考慮的是:(1)我國大陸、臺灣、港澳地區都在組織人力建設現代漢語的語料庫,應該強調統一力量,加強協作,像ICE那樣制訂統一的抽樣方案、注釋格式、文本格式,甚至編制統一的、兼容簡繁體的檢索工具乃至語料庫工具,便于大家使用。(2)語料的收集和入庫雖然牽涉大量人力物力,語料本身卻是公共財富,應該向公眾開放,如提供在線檢索或語料光盤。(3)古漢語語料庫的建立也應提到議事日程。我國許多經典著作和辭書都應電子化,便于檢索。(4)漢語信息化和電子化的“攔路虎”是斷詞問題,大家都有不同的方案和處理方法,應集中力量,共謀良策。斷詞問題解決不了,語料就無從進行索引。可否考慮以“字”為單位,通過搭配字檢索來解決詞的問題?(5)統一和分散,齊頭并進。既要考慮編制大型的語料庫,也要考慮編制各種專業化的語料庫。(6)建立語料庫雖是一項基礎研究,但其根本目的是對語言使用(包括漢語以及其他民族語言)進行客觀的概率研究,因此必須大力訓練掌握這種研究方法的人員。

4.在漢語心理語言學方面,雖有一些零碎研究(如對母語習得、二語習得),但我國還處在創始階段,任重道遠。針對漢語使用而開展認知心理模型的研究還比較少,關鍵問題是漢語研究和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結合問題。在西方有過兩次結合:首先是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結合,如1951年在美國Cornell大學召開的暑期研討班、美國社會科學院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委員會1953年在Indiana大學召開的學術討論會,訂出了所謂“心理語言學”;其次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心理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合流(桂詩春2000)。這使語言學通過心理語言學的媒介成為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以概率為基礎的方法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影響更大,牽涉面更多,實用意義更大,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筆者將另作專文討論。

【參考文獻】

1 Aarts, B.2000.Corpus linguistics,Chomsky and fuzzy treefragments [A].In C.Mair & M. Hundt(eds.). Corpus Linguisticsand Linguistic Theory[C].Amsterdam:Rodopi.

2 Aitchison,J.1998. The Articulate Mammals: An Introductionto Psycholinguistics [M]. London: Routledge.

3 Alien.J & Seidenberg.1999.The emergence of grammaticalityin connectionist networks[A].In B.MacWhinney (ed.).TheEmergence of Language[C].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

4 Bates,E.,J.Elman,M.Johnson,A.Karmiloff-Smith,D.Parisi & K.Plunkett.1989.Innateness and emergentism[A].In W.Bechtel & G.Graham(eds.).A Compon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C].Oxford:Basil Blackwell.

5 Beaugrande,R.1991.Linguistic Theory:The Discourse ofFundamental Works[M]. London:Longman.

6 Bob,R.,J.Hays & S.Jannedy.2003.Probabilistic Linguistics[M].Cambridge,Mass:MIT Press.

7 Chomsky,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 &Co.

8 Halliday,M.A.K.1973.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Language[M].London:Arnold.

9 Halliday,M.A.K.1991.Corpus studies and probabilisticgrammar[A].In K.Aijmer et al.(eds.). English CorpusLinguistics[C]. London:Longman

10 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B.Prideet al(eds.). 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Ltd.

11 Jurafsky,D.2003.Probabilistic modeling in psycholin-guistics: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A].In R.Bobet al.(eds.). 2003.

12 Leech G.N. 1992. 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performance[A].In J. Svartvik (ed). Directions in CorpusLinguistics.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82,Stockholm,4-8August,1991[C].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and New York.

13 MacWhinney, B.,E.Bates & R.Kliegl.1984. Cue validity and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n English, German, and Italian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3.127-150.

14 MacWhinney, B. & E. Bates. 1989. The Cross-linguisticStudy of Sentence Process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5 MacWhinney, B. 2001. The Competition model:The input,the context and the brain[A]. In P. Robinson(ed.). Cognition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6 Manning,C. & H. Schutze. 1999. Statistical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M].

17 McEnery,T.& A. Wilson. 1996. 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8 Mey, J. 1993.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 Oakes, M. 1998. Statistics for 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 Sampson, G. 1987. Probabilistic models of analysis[A].InR. Garside et al.(eds.). The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C]. London:Longman.16-29.

21 Sampson,G.1992.Probabilistic parsing[A].In Svartvik (ed.).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Proceedings of NobelSymposium 82 [C]. Berlin:Mouton Gruyter.

22 Sampson, G.2001. Empirical Linguistics[M].London:Continuum.

23 Simpson, R. & J. Swales. 2001.Introduction: North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corpus linguistics at the millennium[A].In R.Simpson & J.Swales(eds.). Corpus Linguistics inNorth America [C].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4 Svartvik, J.1996.Corpora are becoming mainstream[A].In J.Thomas & M.Short(eds.). Using Corpora for Language Research[C].London:Longman.

25 Tognini-Bonelli, E. 2001. 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6 Widdowson, H.1984. Competence and capacity in languagelearning[A]. In H. Widdowson (ed.). Explorations in AppliedLinguistics 2 [C]. Oxford:OUP.

27 桂詩春,2000,《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8 胡樸安,1983,《中國訓詁學史》[M]。北京:中國書店(根據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影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板桥市| 横峰县| 嫩江县| 太谷县| 南宫市| 呈贡县| 屯门区| 白城市| 衡阳县| 兰州市| 中超| 邳州市| 黄冈市| 永德县| 响水县| 清丰县| 普洱| 神池县| 松溪县| 安阳县| 普安县| 双柏县| 汉中市| 沙雅县| 贺兰县| 乃东县| 衡东县| 通州市| 姜堰市| 英超| 洪雅县| 绍兴市| 图木舒克市| 叙永县| 合江县| 莱芜市| 乾安县| 礼泉县| 恩平市|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