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性

時間:2023-12-20 11:32: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城市生態安全 環境要素 影響 研究

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話題,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激增,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了嚴重交通擁堵、住房緊張、能源匱乏等惡性循環中。同時,隨著我國工業的復蘇,工業能源消耗巨大,廢水、廢氣的亂排放現象嚴重,嚴重威脅著我國的城市生態安全。

1 解決城市生態安全問題的重要性

1.1 城市生態安全的介紹

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對于生態安全的研究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城市的生態安全問題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并且考驗著區域生態環境是否有足夠能力抑制重大的自然災害。影響城市生態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資源、大氣污染、生物安全等,當區域的生態環境能夠維持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時,就說明當地的生態是安全的。

1.2 保護城市生態安全及其環境的重要性

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威脅著城市居民的身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生態安全危機逐步呈現出來,例如震驚世界的日本水俁病事件,由于人口密度過大,城市建筑密集,出現的嚴重的熱島效應,現在城市出現的霧霾天氣等,這些生態問題都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切身利益,所以,改善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2 環境要素影響城市生態安全的表現

2.1 自然資源的低效率使用

(1)非農用建設用地增多。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建筑用地和工廠用地等不斷增加,很多城市在前期規劃時,沒有結合當地情況,缺乏設計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且,隨著房價的日益增長,給外來務工人員造成了較大的經濟壓力。

(2)水資源的匾乏。我國局部地區缺水較為嚴重,大量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水資源緊張,加上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人們的節水意識淡薄,節水設備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水資源大量的浪費,使用率低。

2.2 環保部門監管不到位

我國政府出臺了很多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環保部門監管不力,管理方法不到位,考核指標不明確,加上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忽視了環境保護,導致了監管力度與法律法規不協調,產生較大的實施阻力。

2.3 尾氣的大量排放

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車已經成為人們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加重了環境污染。汽車尾氣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氣體嚴重影響人的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威脅著人類的身體健康。汽車尾氣的排放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影響農業發展和城市環境。

2.4 城市中的動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動物影響著城市環境和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很多城市對于流浪動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安全。

2.5 人為因素

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人們對于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環境保護,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植被,水資源浪費、工廠排污等嚴重影響著城市生態安全。

3 防范措施與對策

3.1 加強環境治理,控制污染

改變傳統的防治觀念,加強預防工作,加大整治污染源力度。城市污染的主要源頭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隨意排放。因此,相關部門應引進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提高排污能力,將排污量降到最小。強化群眾的環保理念,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環保市場出現了各類環保產品,如生態廁所、節水淋浴等節能產品,可以大力推廣和普及。對于工業污染,企業內部必須加強排污設備的更新換代,保證設備的排污能力達到最優。

3.2 調整產業結構,做好城市規劃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二、三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促進城市經濟健康發展,并逐漸向生態經濟方向發展。生態經濟能夠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城市規劃初期,應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自然環境與建筑物協調統一,保存自然資源的完整性,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生態功能。

3.3 完善立法,加強管理力度

相關部門應結合城市生態安全存在的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執法程序,加強執法力度和監管力度,對重點企業進行實時監控,對違規企業和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并進行積極的引導教育。大力施行賞罰制度,進行責任分工,將責任明確到部門或個人,對出現的環境問題做到有章可循,第一時間找到責任人并及時解決。

3.4 引入生態安全評價體系

目前用得較多的是生態承載力分析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生態足跡法。利用生態足跡法可直接分析某城市在給定時間內占用的地球生物生產率的數量,通過地區或國家的資源消費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能源的比較,判斷該城市的發展是否處于生態承載力范圍,其生態系統是否安全。同時應該注意城市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在作評價的時候應增加或者減少一些指標,不同的城市的具體的評價體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3.5 加強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質

計劃生育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來自人口的壓力,但人口的整體素質亟待提升。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系統的人口管理體系,通過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外來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外來人口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在一些貧困地區深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將環保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環境保護從娃娃抓起,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保的社會氛圍,通過公益廣告等形式,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4 結語

解決城市生態安全是全球性的問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一件非常復雜并且需要長期堅持的工程。解決城市生態安全問題,需要我們提高環保意識,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政府方面應加大整治力度,狠抓落實,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達到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歐朝蓉,孫永玉,朱清科,葉文.中國生態環境脆弱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3(8).

第2篇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7-0299-03

Abstract: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scenic spot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rea.In the planning of a scenic spot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asonable bearing capacity of scenic spots should be take into account,to avoid excessive development,resulting in destruction of scenic ecological safety.Karst landform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ern Yunnan Provence,formed a unique scenery of Karst, Puzhehei tourism spot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but because of Karst area ecological fragile and easily damaged,so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Puzhehei tourism spot,we should analysis its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so we can harvest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cenic spot;Ecological safety;AHP

對于一個經濟社會發展欠發達的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似乎成為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但是人們往往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略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過度的開發不僅導致其原來的面貌遭到破壞,長此以往,旅游業也失去了競爭的優勢,不僅經濟得不到發展,生活環境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這就要求在開發的過程中,規劃先行、分析先行,對該地區的生態安全狀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適當開發,取得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一、生態安全評價方法與過程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

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尤其適合于對決策結果難于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

(二)研究區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針對旅游區生態安全評價,大多是都是從自然系統、經濟系統以及社會系統三個方面進行評估測定,如陳菁等[1]對湄洲島快速發展的旅游業與生態安全耦合研究中,便從社會層面的人口、環境和經濟層面進行指標構建;周國海[2]對武陵源風景區生態安全評價中則從自然、經濟和社會層面構建了22評價指標進行計算分析。根據指標選取應遵循科學性、綜合性以及代表性原則,綜合相關文獻資料,本文構建了如下指標體系(見表1)。

(三)研究區生態安全評價過程

通過專家評價,對兩兩元素進行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判斷矩陣的構造按照兩兩元素的重要性進行評價(見表2)(該比例標度表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T.L.Saaty教授提出),然后計算相對權重并且進行一致性檢驗。要研究某一地區的生態安全時除了有研究區的原始數據、各項指標的權重,還需要有每一項指標的標準值(也稱為閾值)。針對指標存在正指標和負指標的情形,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3]計算各項指標的安全指數:設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實際值,S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基準值,P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安全指數,則:

1.正安全趨向性指標:當Xi≥Si,則Pi=1;當Xi

2.負安全趨向性指標:當Xi≤Si,則Pi=1;當Xi>Si,則Pi=Si/Xi。

二、丘北普者黑景區生態安全現狀

(一)丘北普者黑景區生態安全定性描述

丘北普者黑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峰林洼地”是其主要的旅游景觀,喀斯特地區又是生態安全較為脆弱的地區,從普者黑景區大力發展旅游以來,游客人數不斷增多,景區內外圍都承載了較大的生態安全壓力。目前從調研的狀況來看,普者黑景區還處在安全承載范圍之內,但是在旅游的高峰期游客體驗在不斷的下降,也有不少游客反映普者黑景區的開發速度過快,與游客期待的和諧、自然環境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丘北普者黑景區生態安全定量評價

1.根據指標體系的設計,筆者采訪了20余位從事旅游以及生態安全方面研究的學者及專家,邀請他們對于自然系統、經濟系統以及社會系統內兩兩相關因素重要性程度進行評判,綜合得到的數據結果,構造出如下判斷矩陣:

自然系統構建出的矩陣:

經濟系統構建出的矩陣:

社會系統構建出的矩陣:

2.由判斷矩陣,在matlab中進行運算,[4]得出了相關的指標權重(見表3):

(三)丘北普者黑景區生態安全定量評價結果

根據上表的計算結果,普者黑景區生態安全的總得分為0.6045分,但是在具體的每個系統內又有所不同。在自然系統內,得分為0.74(0.2467*3),經濟系統得分為0.6492(0.2164*3),社會系統得分為0.4243(0.1414*3)(本文認為三個系統對于生態安全的貢獻比例應一致,所以三大系統各占總分的1/3)。根據相關研究,給定出了旅游景區生態安全層級劃分(見表4)。

通過層次分析法的分析,可以認為普者黑景區現在處于生態安全較好的階段,但是靠近一般,說明普者黑景區的生態安全已經存在或大或小的一些問題,要引起充分重視;具體到每一個系統層內,自然系統得分高于經濟系統得分高于社會系統得分,這說明在丘北普者黑景區自然系統和經濟系統還處于較為和諧的狀態,尤其是自然系統較為良好,表明丘北普者黑景區的開發還沒有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其自然狀態。但是社會系統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說明在丘北普者黑景區發展的過程中,外圍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三、針對丘北普者黑景區生態安全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政府管理者應該加強宏觀引導作用

當地政府尤其是旅游監管部門要注重對景區的管理,包括對景區污染的處理、對旅游旺季人員的控制、對景區旅游服務設施的維護、對景區旅游從業人員的規范、對景區游客的合理引導等,這些都是實現景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前提,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景區內旅游從業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素質,維護景區生態安全

旅游從業人員很大程度上能夠對游客起到引導作用,但這也要求旅游從業人員首先自己需要具有較高的素質。旅游從業人員應當樹立起對于生態環境較強的社會責任心,在給旅客帶來快樂體驗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勸阻少數游客的不文明行為。

(三)游客應當樹立起較強的環境責任觀

游客對景區的生態環境變化起著無比重要的影響,很多游客在旅行的過程中不注重環保意識,隨處亂扔垃圾的現象比比皆是,亂刻亂畫的現象也不足為奇,這些都是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積月累將會對景區的生態環境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應當在旅行的過程中做一名文明游客。

第3篇

關鍵詞: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方法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151-04

目前,關于生態安全概念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生態安全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1]。生態安全研究涉及從種群至全球等各種尺度,可以從國家、區域及行業等三個層面來進行,其具體內容包括生態安全測度評價、監控、預警、調控、維護與管理等內容,其中生態安全測度是最為基礎的關鍵性工作[2]。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近年來已成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其主要內容包括:(1)旅游地生態安全因子的篩選與計量;(2)旅游地生態安全指標體系的構建;(3)旅游地生態安全區內外影響程度;(4)旅游地關鍵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等等。近年來,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方法代表性的主要有: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綜合指數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態承載力概念體系測評法、生態足跡法等等。目前尚未見到對各類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方法綜合比較的研究文獻。本文擬對比分析上述幾種代表性方法,以期考量各類方法在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中的具體適用場景,進而為科學全面評價各類旅游地生態安全提供些許借鑒。

一、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的特殊性

旅游地生態系統從自然生態要素上看,和其他地域空間一樣,其生態安全測度內容主要包括:(1)水體安全,包括陸地淡水和海水等各類水體;(2)森林和草場、濕地等生態空間的安全;(3)大氣安全,大氣健康氣體含量及結構;(4)地表安全,包括地表性狀穩定、各類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等等。與其他類型區域生態環境一樣,旅游地生態安全受到地方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政策法規、開發技術、管理體制等的綜合影響。

此外,旅游地作為一種休閑觀光類生態地域,其生態機理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為:

1.生態風險時空的非均衡性。旅游者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一方面,絕大部分旅游地旅游者人流及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時間差異性必須考慮;另一方面,在旅游地不同功能分區中,游客的活動性質、消費類型、停留時間等均不相同,核心景觀、游樂區、服務區等生態風險明顯高于其他功能區,測度時要考慮旅游者生態消費的空間非均衡性。

2.生態威脅因素的特殊性。旅游地生態不安全的主要誘因是旅行空間尺度不等的外來人口――旅游者的消費行為,其在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成為旅游地生態安全的威脅因子,這其中還需考慮生態風險具有彈性,因為旅游地生態風險直接受旅游開發方式、旅游活動性質、旅游管理等影響,相應地,旅游項目開發、旅游管理水平、旅游地社區可能的響應方式都需被視為生態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

3.生態安全內涵的獨特性。基于旅游地主體功能是為了滿足游客觀光休閑游憩的需求,對其生態安全測度不能只重視旅游地顯性生態因子,還應重視直接影響旅游者體驗質量等非污染性的隱性生態影響因子,如景觀美感度、開展旅游活動的生態適宜度(如河流兩岸及河床地形、水位改變可能對漂流活動的體驗影響)等等。

正是因為旅游地生態安全具有上述特點,在對其生態安全測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二、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方法

對旅游地生態安全的測度,從各測評方法的立足點看,大致可分為三類:(1)從生態系統中各生態要素與標準狀態的差距來測評;(2)從旅游地生態景觀的空間格局及穩定度來測評;(3)從現有容量與旅游地生態系統的承載力或生產能力之間的差距來測評。

(一)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環境影響評價體系(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著眼于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況測評,該方法依照系統思想對旅游地生態環境系統的組成部分進行分解、評價,再對關鍵旅游生態安全影響因子進行測量,其中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其關鍵[3]。

1.綜合指數法。綜合指數法著眼于整個旅游地生態環境的各個自然關鍵因子,屬于多因子小綜合評價法,其過程為:(1)分析旅游地生態安全變化規律,建立表征各生態安全因子特性的指標體系;(2)確定評價標準;(3)建立評價函數曲線;(4)根據因子的相對重要性賦予權重;(5)將各因子的變化值綜合,得出生態安全測度值。

其代表性的模型為:

ΔE=(Ehi-Egi)×Wi

式中,ΔE為旅游開發前后生態安全變化值;Ehi為開發后因子的質量指標;Egi為開發前因子的質量指標;Wi為i因子的權重。

2.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的信息基礎是人們對每一層次生態因子相對重要性給出判斷,過程為:(1)建立層次結構,分目標、準則、指標、要素層;(2)構造判斷矩陣;(3)層次單排序;(4)層次總排序;(5)一致性檢驗。層次分析法中,人們常采用P-S-R模型同時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先從層次結構的角度分析旅游活動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影響,然后再從功能的角度分析旅游活動對區域生態系統內部功能關系的影響,最后再從層次與功能相結合的角度綜合評價旅游活動對生態安全造成的影響。

其代表性的模型為:

P=C/Cs

P= Pij=Cij /Csij

式中,P為旅游地生態安全度;C為實測值(或預測值);Cs 為標準值;i為第i個生態要素;n為生態要素總數;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m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生態因子總數;C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實測值(或預測值);Cs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標準值;P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安全指數;W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權重。

此外,為克服單一數學模型存在的缺陷,在綜合各方法優點的基礎上,人們相繼開發了各種方法相結合的EIA復合評價模型,如模糊綜合評價―層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模型、層次分析―變權―模糊―灰色關聯復合模型、AHP-模糊數學評價法[4]等等。

(二)人工神經網絡法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是大量簡單神經元聯結而成的非線性復雜網絡系統,以其并行分布處理、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健全性與容錯性等獨特引起廣泛關注。尤其在生態信息不完備情況下,在知識處理、模式識別、方案決策等方面,ANN具有很強的能力。其中,BP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常用的數據挖掘分類方法,具有非線性的模式識別、分類、預測、優化、控制等功能。旅游環境質量的許多指標是不能用數值確定的,即沒有明確的邊界,只有評價程度的高低,因此采用BP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為旅游生態安全測度提供了有效途徑[5],被越來越多生態研究者采用。其過程為:構建網絡拓撲結構;提供訓練樣本;用實測值進行網絡測度;生態安全等級評價等[6]。其代表性模型為:

Qj(t)=fwijxi(t-τij)-Tj

式中,xi(t)為t時刻神經元j接收的來自神經元i的輸入信息;Qi(t)為t時刻神經元j的輸出信息;τij為輸入輸出間的突觸時延;Tj為j的閾值;wij為i到j的突觸連接系數或權重值。f(•)代表神經元傳遞函數,可以選擇傳遞函數為所希望的函數形式――平方根、乘積、lg、ex等,除線性傳遞函數外,其他變換給出的均是累積信號的非線性變化。

(三)景觀生態學方法

景觀生態學方法結合了生態學和地理學相關方法的優點,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生態地域內異質土地單元之間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生態斑塊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等。其指標體系的構建涉及多個維度,如景觀多樣性指數、分維數、均勻度、優勢度、分離度、破碎度、蔓延度等,較為全面的景觀生態學評價體系涉及指標可達五十種以上。在旅游地,景觀生態學方法能夠描述生態安全變化的時間動態和空間累積兩方面特征。旅游地常從景觀結構穩定性、景觀功能效應性、景觀受脅迫性等方面構建景觀生態安全測度指標體系[7]。其代表模型為:

EQ=WiAi /N

式中,EQ為旅游地景觀生態安全;Ai分別為景觀結構穩定性、功能效應性、受脅迫性等方面閾值;Wi為各方面對生態安全的權重。

此外,還可根據旅游地生態特性采用專門指標體系進行針對性的要素安全測度,如以景觀生態格局分析法來測度景區內游步道對生物物種的影響。實際運用中,人們往往將綜合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等與景觀生態學方法結合起來使用[8]。

(四)旅游生態承載力測評方法

生態環境承載力(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CC)方法著眼于在維持旅游地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旅游地到底能承受多大的生態壓力。換言之,該方法總體過程為:確定旅游地生態安全承受量或生產量;測算旅游地各類旅游活動的實際承受量或消費量;評估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態。

1.旅游環境容量(TECC)方法體系。旅游環境容量(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TECC)是指,在自然環境沒有出現不可接受的變化和游客體驗質量沒有降低的情況下,使用一個景點的游客人數最大值[9]。旅游環境容量的最初研究者認為,旅游環境容量主要指旅游地生態環境容量,游憩區域的容量問題主要是指區域生態條件的惡化問題[10]。

旅游地生態環境容量代表模型為:

EEBC=min(WEC,AEC,SEC)

EEBC為生態環境承載力;WEC為水環境承載力(以水面為主要旅游資源,取WEC=污水日處理能力/人均污水產生量);AEC為大氣環境承載力(對于不產生大氣環境污染的旅游活動,可取無窮大;產生大氣污染時,AEC=區域大氣環境容量/人均廢氣產生量);SEC為對產生固體廢棄物的承載力(SEC=固體廢棄物日處理能力/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固體廢棄物量)。

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F為擴展性生態容量;n為污染物種類數;Si為自然生態環境凈化吸收第種污染物的數量;Ti為各種污染物的自凈化時間;Qi為每天人工處理掉的第種污染物數量;Pi為每位游客每天產生第種污染物的數量。

受旅游環境容量概念的啟發,美國學者先后提出了可接受的改變極限(LAC)和游客體驗與資源保護(VERP)方法,從游客體驗質量(旅游需求)和生態環境承受能力(旅游地生態供給)兩方面結合來對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況進行測度。LAC用一組指標來對相應地區進行監測,如空氣潔凈度、空氣濕度、道路兩側土壤狀況、優勢動植物營養水平等等。VERP體系比LAC方法考慮到更多的旅游地實際情況,如來自于游客行為、活動種類、活動強度、活動時間及地點等更多方面的影響[11]。 此外,Prato提出了判斷一個環境系統的狀態是否與容量要求相協調的(AEM,Ex Post Adaptive Ecosystem Management)適應性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和尋求獲得這種協調的MASTEC(Multiple Attribute Scoring Test OfEcosystem Capacity)容量多因素評分檢驗技術[12],使TECC方法體系內涵不斷豐富,實用性逐漸增強。

2.旅游生態足跡法。旅游生態足跡法(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TEF)由生態足跡法(EF)發展而來,是生態足跡法在旅游業的具體運用。TEF是通過測定一定區域內維持人口(含本地居民和外來旅游人口)生存與發展的自然資源消費量以及吸納人口產生的廢棄物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大小,與給定區域的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評估人口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測度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方法。近些年,生態足跡法已成為國內外一批旅游界學者來評估旅游地生態安全及旅游行為對環境影響的主要方法[13~16]。其基本模型為:

TEF=TEFtransport+TEFaccommo+TEFfood+TEFshopping+TEFentrainment+TEFvisiting

旅游生態足跡(TEF)分別由旅游交通生態足跡(TEFtransport)、旅游住宿生態足跡(TEFaccommo)、旅游餐飲生態足跡(TEFfood)、旅游購物生態足跡(TEFshopping)、旅游娛樂生態足跡(TEFentrainment)以及游覽觀光生態足跡(TEFvisiting)組成,是6個子模塊計算結果的總和。

其具體測算公式為:

EF=Nef=N(aai)=N(Ci /Pi)

式中,EF為總的生態足跡;i為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Pi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Ci為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aai為人均i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

三、各種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方法的對比

EIA測評體系中,綜合指數法簡明扼要,該評析對象側重于生態安全的自然環境要素,能直接反映旅游地某一自然要素或自然環境總體所處的安全狀態,可以對比測度旅游開發前后旅游地的自然生態位差。由于旅游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其自然環境要素和旅游開發項目兩者內部各因子之間的生態聯系常常不能準確表現,而且不同類型旅游地又包含了不同的顯性和隱性生態安全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建立、權重關系確定等又受測評人員專業背景、經驗和目標等影響,因此構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有時難免會有失偏頗。AHP法可對單個生態要素(如水體、大氣等)或旅游地區域綜合生態系統進行安全測度,是一種對復雜現象的決策思維過程進行系統化、模型化、數量化的方法,能從層次和功能相結合的角度綜合評價開發活動對旅游地生態安全造成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自然、經濟、資源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但正因如此,涉及多個因子的取舍及其權重關系,其準確性也會受到數據和專家經驗的影響。神經網絡法數據處理能力強大、擬合誤差小、預測靈活、參數調整控制方便、模型建立快捷等優點,適合解決各類旅游地安全測度中信息不完全、分析指標較多、指標非線性關聯難以確立等問題。但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受到人為設定的標準(教師信號)影響,而標準設定的恰當與否又直接受測評人員自身的經驗影響,因此測評人員的專業水平也尤為重要。

景觀生態學對區域內某種指標生物自然棲息地的變化情況進行研究,能夠以整體的思想審視生態環境的現狀和變化,避免了大量反復的生態調查,是在中國各旅游地現有生態環境基礎數據較為缺失的情況下,進行遠期旅游發展影響評估的好方法[17]。但由于景觀生態學方法的主要評價對象是自然類旅游地,因此較適用于生物物種尤其是植被占優勢的自然類旅游地,如森林、草場等類型的旅游地。

相對而言,旅游生態承載力測度方法體系容易理解和操作。旅游環境容量通過測評水、大氣及污染物等是否超過生態環境容納能力來反映旅游地生態安全程度,它第一次將生態安全與游客數量直接聯系起來。但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旅游環境容量只能是一個閾值,很難直接表征旅游地生態安全水平,因為旅游環境容量模型缺乏對旅游地生物多樣性、景觀穩定性、旅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深入探討[18]。此外,旅游環境容量直接受制于旅游地生態環境性質,普適性不強,還受到旅游規劃水平、旅游管理水平等“軟”要素影響[19]。但該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可用其來簡易測評目前各類非都市型“純”旅游地承受的生態壓力。LAC和VERP作為旅游環境容量方法的發展,融合了自然環境、游客、社區、管理者等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該方法常被運用于以自然類旅游資源為主體的旅游地。旅游生態足跡法則從資源消耗和供給的角度,提出“可持續性”的解釋和測度方法,容易理解也更加簡便,不需要很多專業技能[20],并能給出一個關于整個旅游行為所引起的生態消耗的清晰描述,甚至能從旅游產品分類的角度對生態安全作一個明晰的測度[21~22]。但由于任何旅游區域都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與外界有物質流和能量流交換,對那些開放度較高的旅游地而言,用生態足跡模型分析旅游容量要考慮外地物質和能量輸入,而外地輸入量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因此作為一個區域旅游承載力的極限值難以準確界定。從各類旅游地看,該方法較適用于范圍較大、游客消費鏈完整的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

旅游地生態安全與一般的區域生態安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殊性,把握其特殊要求是確定測度方法的基本前提。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涉及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影響因子,實際操作中,不能片面斷言何種測評方法最適合或最不適合,需根據測評對象的實際情況及測評目標對各種測評方法進行優選。

參考文獻:

[1]肖篤寧,陳文波,郭福良.論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J].應用生態學報,2002,(3).

[2]劉紅,王慧,張興衛.生態安全評價研究述評[J].生態學雜志,2006,(1):74-78.

[3]陸書玉,欒勝基,朱坦.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2-44.

[4]張鳳玲,王鐵.基于AHP和模糊數學的旅游景觀生態環境評價[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24):96-98.

[5]朱兵,姚國榮.基于BP神經網絡的城市旅游環境質量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3):221-226.

[6]孫家振,徐平.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在擬建小區域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9,(1):51-53.

[7]李魏,謝德嫦,張杰.景觀生態學方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以大連森林公園東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例[J].中國環境科學,2009,(6).

[8]仇恒佳,卞新民,姚劍亭,等.環太湖景觀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研究――以蘇州市吳中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

[9]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2:21.

[10]Wagar J.A.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ild Lands for Recreation [Z].Forest Science Monograph 7 .Washington,D.C: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1964.

[11]Stankey George H.,Cole David N,Lucas Robert C.,Petersen Margaret E.,Frissel Sidney S.The Limitsof Acceptable Change LAC 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R].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5:37.

[12]Tony Prato.Model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National Park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321-331.

[13]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

[14]王輝,姜斌.生態足跡模型對旅游環境承載力計算的應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15]羅艷菊,吳章文.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旅游者生態足跡分析[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3).

[16]章錦河,張捷,王群,等.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分析――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8,(2).

[17]王娟,崔保山,姚華榮,劉世梁.縱向嶺谷區瀾滄江流域景觀生態安全時空分異[J].生態學報,2008,(4).

[18]盧松,陸林,徐茗.旅游環境容量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6):76-81.

[19]張驍鳴.旅游環境容量研究:從理論框架到管理工具[J].資源科學,2004,(4):78-88.

[20]Colin Hunter,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1) :46-57.

第4篇

關鍵詞:生態保護;生態意識;重要性;可持續發展

我國土地面積廣闊,但森林覆蓋面積較少,人均資源占有量一直處于低下水平。因此,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一定要提高對森林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同時對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進行充分認識。為實現對森林生態環境以及強化生態意識重要性的規劃,必須對森林保護現狀以及人類生態意識進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態發展真正發揮其意義與作用。

1森林生態資源的功能

植物資源以及動物資源共同構成完整的森林資源,植物以及野生動物是森林生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系統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不僅可為人類社會提供木材,還可提供多種原材料,同時森林資源還可對陸地氣候進行有效調節。單純地注重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壓力與破壞,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災害發生頻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給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水土流失以及旱澇災害等現象都是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表現,森林生態資源可對上述現象進行有效改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強大的生態調節功能,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進行環境治理工作時,可對森林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

為對水土流失現象進行有效控制,必須進行森林工程建設,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進行保護。同時阻隔污染以及凈化空氣也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強大功能之一。一直以來,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稱,因其具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可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同時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邊種植樹木可對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資源有多種積極作用,一直都在對地球上的生物進行保護,人類也受到森林資源長期的給予,對人類生活以及進步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人類應該對森林資源進行正確認識,同時提高森林資源保護意識,促進森林資源生態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

2 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國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以來,2016年我國南方有再次發生特大型洪水,受災面積約為14個省份,直接經濟損失137億元,不僅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影響,還對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相關研究表明,過度開采森林以及亂砍濫伐是造成洪水災害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關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草原退化現象十分嚴重,退化面積約為90萬平方米,占現有草地面積高達3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8.2%,上述數據充分說明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提醒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森林資源匱乏是引起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現階段我國政府以及人民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快森林工程建設,但還是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探索與努力。森林覆蓋率世界標準水平約為23%,我國與世界水平相差懸殊,因此必須進行不斷的努力,利用科學的手段對森林資源覆蓋率進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過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上述木材蓄積量呈現出大幅度下降趨勢,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發展,對木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導致樹木數量銳減,按照當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樹木使用量僅剩7-8年。因此,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勢在必行。退耕還林是增加森林覆蓋面積的有效手段之一,對該種手段進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積進減少,對人類社會發展有極大推動作用。

3 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來,隨意捕殺和食用野生動物現象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約有400種野生動物長期處于飽受威脅狀態,瀕臨滅絕。野生動物身上帶有多種傳染病毒,人類食用后會導致該種病毒進行快速傳播,一旦爆發將造成大面積危害,嚴重時對人類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科學研究證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類食用森林中靈長類動物所造成的,最后導致一場世界性的災難。同時,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與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類應對其進行保護,而不是肆意的捕食與殺害。禁止違法捕殺以及實用野生動物不僅是對生態資源的保護,也是對人類安全的維護。

4 森林生態保護和生態意識現狀

4.1 森林生態保護的現狀

我國政府以及人民已經逐漸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但保護不到位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資源生態保護工作中。長期以來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給森林資源生態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對可持續發展的忽視同樣給森林資源生態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帶來阻礙,上述現象最終導致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前所未有挑戰與危機。粗放型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類型之一,該種經濟發展方式大大降低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開發速度與保護速度不協調是現階段森林保護工作主要面臨的問題之一,濫砍亂伐現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態環境的惡劣程度,稀有植物與動物面臨大量滅絕的現狀,森林生態保護工作面臨極大的問題與挑戰。

4.2 人類生態意識的現狀

人類生態意識單薄是導致森林資源浪費與破壞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是人類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但城鎮建設對大量土地資源以及森林資源進行征用,給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修補的破壞。人口數量激也導致資源需求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傳統的思想與觀念已經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對生態環境以及森林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

人類的生態意識不但沒有隨著時代的變換而更加適應時代,甚至對森林生態的破壞程度有增無減,大片森林被砍伐,變成荒漠,人們卻仍然對森林生態大肆開發,即使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卻很難根植于每個人心中,人類的生態意識更加有待強化。

5 保護森林生態和強化生態意識

森林生生態環境是陸地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陸地生態環境的關鍵環節。森林資源與生態建設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森林資源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部分,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也是對森林生態的保護,對人類長遠健康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不僅是保護了木材資源的儲備量,也是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體現,對我國的自然c經濟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同樣也是保護了物種的多樣性,森林生態與海洋生態一樣,是孕育物種多樣性的搖籃,森林的破壞導致了物種多樣性也遭到破壞,而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物種多樣性遭到破壞的問題,為野生動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最后,保護森林生態能夠為我國帶來很強的經濟效益,由于生態環境長期被破壞,導致我國的資源產量嚴重不足,而保護森林生態能夠使我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保證開發和利用平衡,還要保證利用程度要低于開發程度,確保森林生態環境的長久穩定發展。針對強化人類生態意識的方面,重要性其實不言而喻。

6 結束語

從我國國情出發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保護,同時長期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根本上促進我國人民生態意識進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轉變發展觀念,讓森林生態更加能夠與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相適應。

參考文獻

[1]黃建強,曾海,毛燕.林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J].南方農業,2014(9).

第5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6)01-0064-0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stitutional-Regulatory-Disturbance-Security (IRDS) model, it found that there are serious ecological security issues, such as decreas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to vegetation in suffered varying degrees, disturbed or harm on animals in some of China′s forest scenic spots. These issues revealed the follows reasons: environment-related regulations of scenic spot lagged the needs of i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managers had tendency to get benefits from social certification and neglected its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there were too many interest conflicts for main regulators when played the roles in using and protecting forest resour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enic environment-related regulations was lack of support in the complementary systems; the disturbance on environment from scenic managers had not been effective supervi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as serious imbalance;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keholders were unbalanced. Accordingly, it suggested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virtuous development model of forest scenic spot based on IRDS and lead by ecology priority should be built. Meanwhile, multi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accountability and harmony among interests among participating bodies should facilitate to achieve a high level of ec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 forest scenic spot; ecological security; IRDS mode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y priority guiding

森林旅游的發展,使得景區林木資源的開發價值由原來的林產品生產等轉向景觀游憩,這對我國森林資源的保護起著巨大推動作用,也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優美的環境是高質量旅游體驗的前提,然而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景區在實際使用中遭到諸多主體的影響與干擾,生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無論在容量嚴重超載的熱點景區,還是門可羅雀的效益不佳景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這逐步成為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發展,制約小康社會實現的一大障礙。在經濟新常態下,弄清我國森林旅游景區生態安全問題及其主要致因,以建立森林旅游景區生態安全良性循環發展機制,從而實現森林旅游與景區生態安全的良性互動,是當前森林旅游生態安全研究的迫切性工作。

1景區生態安全IRDS模型的提出

筆者通過系列研究[1,2],發現景區的生態安全狀態(Security state,S)主要受制度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I)、監管與建設行為(Regulatory and construction Acts,R)和干擾行為(Disturbing activation,D)3類因素影響,在分析上述因素間關系基礎上構建了景區生態安全的IRDS關系概念模型,其簡要關系如圖1所示。景區的生態安全狀態是在景區相關制度環境和監管與建設行為的雙重規范與約束作用下,各類干擾主體的干擾行為對景區生態安全的影響結果。該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態安全研究中“因素度量與研究尺度” [3]間的緊密關系,有助于實現研究結果由“小研究尺度推演至大尺度” [4]。但該模型僅僅是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概念模型,還未在該模型框架下來分析我國森林旅游景區生態安全實際。本文擬從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梳理我國森林旅游景區生態安全狀態,探討景區生態安全受制度環境和監管責任等方面的影響關系,并提出基于制度和責任的我國景區生態安全的提升路徑。這有助于在面對景區生態安全問題時避免“相互推諉”,也有助于參與各方“在環境管理與政策制定中發揮溝通與對話的重要作用” [5]。

2景區的生態安全S的狀態分析

2.1景區資源環境質量明顯下降

2.1.1水體污染是許多森林旅游景區最為突出的問題

水體污染在我國森林旅游景區普遍存在,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景區服務設備污染。比如,湖泊里的摩托艇、游艇、游船等水上運輸工具,動力多為柴油,除排放尾氣污染水體外,船體也經常出現漏油現象。2)景區服務設施落后造成的污染。景區內的餐飲服務等在經營過程中產生各種廢水,缺乏排污管道或過濾設施時,將廢水直接排入河流與湖泊。3)原住民日常生活污染。在一些面積較大的景區,常有原住民生活在其中,生活污水也多因基礎設施落后而直接排入附近水域中。4)游客不良行為造成的污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亂丟塑料袋、水瓶等生活垃圾,不僅產生視覺污染,也容易引起某些水體的富營養化。

2.1.2部分地表及土壤結構發生改變

我國絕大多數景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現象。景區的開山鋪路、建索道等項目建設,使得部分地表植被受到損毀,土壤長時間的裸露,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游客的踩踏,使得地面含水量降低,土壤產生板結。裸露的地表在雨水沖刷下,土壤有機物質下降,其微量元素含量等也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

2.1.3景區空氣質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景區空氣質量在不同主體干擾下,主要呈現出以下情況。1)餐飲加工類空氣污染。景區的餐廳、燒烤等餐飲服務,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排放。2)燃油類空氣污染。雖然某些旅游景區內部分游覽車已經采用電力驅動,但仍有許多景區內外的交通工具,仍然以柴、汽油等油類作為主要動力燃料,造成空氣中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污染。3)特殊活動類空氣污染。在一些景區都有寺廟香火等或大型旅游活動,這些活動所產生的煙塵和廢氣同樣對景區空氣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2.1.4景區的噪聲污染主要與旅游活動有關

我國在《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修訂)》(GB/T17775―2003)標準中[6]明確規定,所有等級的國家旅游景區的噪聲質量要符合《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1993)中所規定的一類標準,即不超過55分貝。然而,許多森林旅游景區的索道、過山車、機動船舶等旅游服務設備產生的噪音遠遠大于此標準。在游客集聚的場所,人員眾多,容易產生較高的噪音。噪音不僅影響游客的心情和游覽的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對植被、鳥類、魚類、動物等生物都有較大的不良影響。

2.2景區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2.2.1游客對植擾顯著

游客接觸較多的樹木植被的生長狀態明顯異于遠離道路的樹木植被,路邊植被常出現向非道路方向內側退縮現象。游客對樹木撫摸、靠壓、上樹照相、刻畫、玩耍等的頻繁接觸,造成一些樹木樹枝形態變形、外觀美感下降、脫皮、生長緩慢、枝葉折斷,甚至造成根系裸露,吸收水分與養分困難,長期下去很可能導致樹木的枯萎和死亡。

2.2.2景區開發等各類資源使用主體對植被破壞嚴重

森林資源在旅游經濟活動中受到景區經營者在內的各類使用主體的干擾與破壞。景區在開發過程中開山建路、建設設施等,占用部分森林平緩地帶,使得植被面積明顯縮小。而景區內外其它使用主體也對森林資源產生著不同程度威脅。比如,包括云臺山在內的一些森林旅游景區中的原住民或企業不斷地在其中建造別墅、廠房等。在江蘇阜寧縣的阜寧森林公園里,某組織建設豪華別墅群和休閑會所;在?Y眙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邊緣地帶新建了大量房產項目。這些行為不僅大量侵占森林資源,同時也造成了對整體景觀的破壞。這些基礎建設類行為對森林旅游景區的微環境生態安全來說是毀滅性的。

2.3景區動物受到了一定的驚擾或傷害

景區的旅游旺季也往往是動植物繁殖生長季節,大量游客活動給各種動物的繁殖、覓食、遷移和其它生活習性造成不良影響。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遇到小動物會有意對之追逐、拍照、驚嚇或逗弄,使小動物長期處于驚擾狀態。而游客隨意將諸如面包、點心、水果、飲料甚至是香煙等投擲給動物,這不僅可能改變動物的飲食結構和規律,也易引起動物產生疾病,甚至死亡。

3景區生態安全水平下降的致因――IRD因素分析

3.1景區環境相關法規建設遠滯后于景區生態環境保護需要

我國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第一家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但其正式的法規文件《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卻是在29年后才頒布。其它相關環境相關法規對景區環境監督管理的作用同樣相對薄弱。如像《風景區管理條列》、《森林公園管理辦法》中,較少涉及日常監管、環境監測等詳細內容,而更多的是涉及對資源破壞行為的約束。作為日常經營,僅僅保證不破壞資源是不夠的,景區在日常經營中難免存在“合理性破壞”,其對環境影響往往是深遠的,如果不予關注,很容易出現環境成本外部性問題。在缺乏相關法規制度支持的情況下,景區監督管理則變成了日常的“撿拾垃圾”、“巡山護路”等活動,這無法應對旅游經濟活動對景區生態安全影響復雜性的局面。

景區環境法規制度的執行效果受其它相關制度的影響較大。景區環境法規制度是圍繞景區內的監督與管控范圍,涉及的內容也多為對資源的顯性破壞,但它過多地考慮了責任與懲罰,卻少有涉及對相關主體權益保護的內容。如:景區內外的農民因森林旅游的開展可能要放棄原來的土地耕作、林木砍伐、水產養殖等生產方式,以及“亂扔垃圾”、“燒柴做飯”等生活習慣等等。由于農民從森林旅游發展中的應有利益,在許多地方制度保障(生態移民補償、生活補貼等)中沒能很好地體現出來,自然而然,景區環境法規實際影響力就難免受到制約。前不久發生的峨眉山景區村民堵路事件,就是因景區原住民對相關保障性制度不滿所致。

3.2景區在發揮社會認證作用功能時存在選擇性

雖然許多景區都進行了ISO之類的環境管理認證,但實際應用中,在提高景區知名度和環境制度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對景區生態資源的監測、評價與保護方面作用不突出。比如,在武陵源、武當山等景區,就曾出現過充分利用社會認證對景區制度建設、知名度提升等價值同時,卻忽視其對生態環境監管與保護責任要求的現象。國家旅游局在2015年4月對54家1A~5A級風景區進行警告、嚴重警告甚至取消稱號的處理,均反映了景區在發揮社會認證作用功能時,沒能很好地履行應有的責任。

3.3監管主體在景區資源的使用與保護中存在過多利益糾葛

作為森林旅游資源的主要監管者政府和景區部門,所發揮的監管作用十分有限。事實上許多景區本身就如一個小政府,如黃山風景區(管委會),有自己下轄的園林局、公安局等等,具有完全的行政執法權,政府環境監管執法與景區環境監督管理是合二為一的,這雖便于對景區內外各干擾主體的控制,但在經營中往往涉及到經濟發展與政績考核等多目標協調問題,在處理內部事務時常出現一手遮天的現象。而對于中小景區來說,森林資源的管控,既受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在面對外部主體干擾時,又常需要政府環境監管執法的協作。而政府部門間卻常因對自身利益考慮過多,在執法協作上相互掣肘,更有甚者,越過政府審批或公然違反景區環境相關法規。實際上在某些森林環境破壞嚴重的地區,政府與景區扮演著合謀的角色,“建設性破壞”、“開發過度”現象也就悄無聲息地掩蓋在了“提升景區服務水平”、“改善游客體驗”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因此,無論行政管轄權在誰的手里,若監管主體在景區資源的使用與保護之間存在過多的利益糾葛,又缺乏相應的權力監管制衡機制,景區的生態安全就難以得到保障。

3.4景區開發水平與資源保護水平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調

在經濟利益目標導向下,景區在環境保護中較為關注諸如垃圾堆積等直觀的顯性生態安全問題,而常常忽視諸如生物繁殖力下降等對景區生態安全影響深遠的隱性生態安全問題。雖然新的風景區管理法規中不再提及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但對許多景區生存而言,生存發展確需要資金支持,在經營艱難竭蹶時,單靠政府補貼很難保證景區生態環境的安全,那么旅游活動不僅不能促進景區環境的良性發展,反而會嚴重危害森林資源的生態安全狀態。但筆者看到更多的是,“更好保護環境”和“滿足游客切實需要”成為許多景區不顧景區環境生態風險進行肆意開發的完美托辭,景區資源與環境保護只要從外表“看起來挺好”就夠了。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多數景區的經營收入是透明的,而景區環境投入、環保舉措卻是遮遮掩掩的。對于景區生態資源來說,資源保護利益最大化和旅游經濟利益最大化本身就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若不能很好地協調兩者間關系,環境的外部性問題則勢所難免。所以雖不能因噎廢食,但若一味地追逐經濟效益而忘了森林資源保護的初心,那么留給后代的將是美好環境的傳說。

3.5景區管理者對景區生態安全的實際邊界掌控能力不足

在一個生態區域內,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范圍很廣,景區外部環境狀態往往影響景區內部資源環境,致使景區所面臨的生態安全往往遠大于其管轄權下的行政邊界。在缺乏政府部門有效協作或政績考核指標的驅使下,一些景區成了逐利者的掌上明珠,周圍或“煙霧繚繞”或“高樓林立”,景區內的植被因空氣沉降、水體因河流水系而遭到外部主體不斷干擾等現象時有發生。

3.6景區資源使用及參與主體間責利關系失衡

景區資源的使用與保護涉及了政府、景區、游客、農民、周邊企業等多種主體。其中,政府和景區是監管主體。監管主體自身與資源的利益糾葛使其未能發揮有效監管作用,而景區常扮演著監管者與破壞者的雙重角色,在約束其它主體時卻無視自身行為,造成“只許自己破壞,不許他人砍柴”的現象。森林旅游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過多強調自身利益,忽視各干擾主體在森林資源使用中合理的利益訴求,致其無視環境法規與道德責任。可見,即便監控機制效力很高,若各群體間利益關系不平衡,也會引起景區生態安全問題。從另一個視角看,包括周邊企業、農民在內的各相關群體,它們本身是資源的使用者,理應保護森林資源,但因相關政策與制度對其利益缺乏充分考慮,逐漸將其推向保護的對立面。比如人類本身就是自然遺產的一部分,因為申遺而盲目遷出大量居民,在缺乏相關補償或補償不力情況下,使得農民由原有貧困轉向另一種貧困,出現另類“生態難民”。恰恰是這些為保護景區資源出臺的相關制度與政策,在某些層面上卻得到了相反的效果。

4基于IRDS模型的景區生態安全水平的提升路徑

森林旅游經營活動本身是一種經濟行為,景區經營只是森林資源使用的一種形式,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各方利益均衡是景區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森林資源的產權所屬、生態管理邊界、各利益主體眾多等問題,單純依靠景區經營者來實現景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無疑于棘地荊天。因而,還需要立足于政府視角,通過制度的規范、監管的優化、產業服務的促進與引導等手段,在促進景區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前提下,逐步實現森林旅游景區的生態安全水平的不斷提升。

4.1建立生態優先導向的景區發展模式

從景區生態安全角度看,一般情況下隨著景區對資源的開發,景區環境所能承受的生態安全壓力也會隨著景區資源開發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若景區一味忽視生態環境的需要,景區生態安全問題遲早會出現。反之,若景區在旅游開發中將獲得的收入全部用于生態保護,或無視經濟發展對景區資源保護的支撐作用,則景區的長足發展也難以為繼。因此,森林旅游景區的發展之路,應建立生態優先為導向的森林旅游景區發展模式(圖2)。在優先考慮生態環境需要的基礎上進行景區開發,改變過去一味由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應轉向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基礎內涵式發展模式為主。景區經營者以更高的環境敏感度,主動關注生態環境變化,重點關注景區的隱性生態安全問題。景區盈利與否也不再是影響景區生態保護的決定性影響因素,而是在確保生態安全處于較高水平下,來適度進行景區開發。即使發展速度慢一些,經濟效益增速低一些,但景區開發始終是在較高安全水平下進行的。

4.2構建多元化景區環境保護制度機制

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景區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森林資源的使用主體成本外溢所致。將外部性進行內化是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7]。通過構建多元化景區環境保護制度機制,有助于實現森林旅游資源使用中環境成本的內化。1)健全現有的剛性制度。根據景區生態資源重要性,制定嚴厲的懲罰性制度,讓違法違規成本高于其相關得益。2)增設相對柔性的環境保護激勵性制度。如:對景區及周邊企業等在提高生態保護方面提供鼓勵與支持,對于良好遵行環境保護的企業給予減稅、低息貸款等經濟激勵和其它精神文明激勵。3)完善平衡利益相關主體的支持性制度。如:健全土地使用補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移民安置補償、就業指導、創業扶持等制度,讓農民從森林旅游業的發展中真正受益。4)建立景區生態發展基金,對贏利能力較弱或政府補貼能力較差的景區提供一定的生態保護資金支持等。5)發揮自愿性環境管理制度的功能。鼓勵景區及周邊企業引入環境管理體系及其認證體系,引導企業增強環境保護的自律性,以降低剛性制度等產生的社會成本。

4.3建立以前饋和現場控制為主的景區生態安全控制機制

在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完全的情況下,增強前饋與現場控制能力,能夠有效降低森林資源的破壞水平。1)改變被動監管環境的局面,在通過立法逐步完善景區環境制度的同時,需要增強對環境的防御性監管活動。如:增強景區經營者進行定期環境監測,監測內容應向引起水質變化,或水質變化所帶來的隱性生態安全問題轉移;并對可能的影響結果進行預判,為相關部門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提供依據。2)提升預防性制度的執行能力。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執法、與影響景區環境的相關項目審批中,若能進行嚴格執法,降低“走過場”的現象,景區的許多生態安全破壞活動均能得到有效遏制。3)鼓勵與引導景區擴大對現代電子監控技術的使用,并將之與政府環境監管系統聯網,實時動態了解相關區域的環境狀態,為及時掌控與處理景區內外的生態安全風險提供決策信息支持。

4.4形成景區生態資源的責利關系均衡機制

市場機制要求森林資源的各使用主體,在資源使用的同時應承擔相應的保護責任。在生態優先導向下,將所有管理主體綜合為一個類似“大部制”的管理機構,各參與主體間對景區資源的保護不以使用中的得利多少為驅動力,而是以景區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為前提。除了管理體制外,尤其要考慮農民在森林旅游業發展中的利益。森林旅游發展應以解決農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除了在立法上讓農民參與到森林旅游活動的盈利分配中,還要考慮農民的生產與生活、生存與發展等問題,以促進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讓各參與主體在森林資源的使用中得益,得益的同時又保護森林資源,從而達到人類需要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

第6篇

關鍵詞:城市建設 水土保持 水土監測 生態環境

Abstract: As our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jects is also increasing, also causing soil erosion of the city.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destruction of surface landforms, resulting in the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urban soil erosion is serious,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serious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exposition of the danger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soil erosion detection role.

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and soil monitoring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水土流失對城市建設的影響及危害。

1、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城市在建設的過程中毀林、炸山取石等行為會導致丘陵山體治理破碎,城市面貌一片狼藉,破壞城市面貌的同時,環境自凈的調節能力隨之下降,生態環境的質量急劇下降;生態環境的質量又直接制約著投資環境,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

2、造成水體的污染

水土流失會使表層土進入水體,造成土壤養分是,并存在著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帶入水體的可能性,造成水體面源污染,相比之下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的治理前者更加困難。在相關資料的調研中發現,城市河流的水質在汛期污染最為嚴重,明顯高于非汛期,這充分的反映出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對水質影響極大。同時水土流失也會造成大量的泥沙進入河道,這也會對水體中的動植物構成造成威脅,因此說,水體中的泥沙同業可以被看做是污染源,大量的懸浮泥沙會嚴重的破壞水體的生態環境。

3、對城市排水防洪的影響

排水防洪能力的下降是水土流失對城市造成危害的最為明顯的影響。水土流失會造成城市江河水庫的淤積以及排水管到的堵塞,江河湖庫抗洪能力減弱,排水管渠過水能力減弱。在暴雨頻繁的季節就可能會出現洪水出槽,城市被淹的現象。深圳市在93及94年的4次洪水就是很好的例子。這4此洪水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僅嚴重后果的城市的正常運行,同時經濟的損失巨大。調查表明深圳布吉河的上游植被覆蓋率僅為6.7%,遠遠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布吉河的含沙量由過去多年的15 kg/m3升至187kg/m3,在暴雨季節含沙量的數字更為驚人,甚至超過了黃河的含沙量,達到10%~15%。

二、城市建設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1、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抗災減災能力

加強水土保持,大力的植樹種草我保證生態安全的根本。植物和土壤是保證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植被的破壞是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開始。此外,水土的流失是誘發和加劇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水土保持的各種措施能夠提高抗災能力,降低災害的發生。

2、確保城市飲用水安全

水是人類發展與生存最重要的資源,水資源質量關系到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的質量。水土保持以植被的恢復以及水源的保護為核心,建設生態保護帶、治理帶和修復帶,構建良好的防護體系,能夠達到水土保持、水源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3、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核心,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水土保持可以有效的以后土地質量,提高生產力,增加城市環境的容量,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城市水土保持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討以及解決對策和措施。

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土地開發過度

全國的很多城市,特別實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房地產開發過熱,迫使城市人口集聚增加,用地面積規模增大;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一些政府為了籌資,出讓土地,迫使城市開發區過多,導致了土地供給總量的失控。在地產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大規模的平整土地,毀壞山林,開山取石等經濟活動使得大量的水文系統以及植被遭到破壞,迫使了地形地貌的改變,導致了水資源的污染和流失。

1.2水土保持工作滯后

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速度遠遠的高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腳步。在早些年由于沒有相應的有關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規,房地產開發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松懈,水土保持工程的毀壞隨處可見。在土地的開發建設中,開發單位大多都沒有考慮有關生態恢復和水土流失工程措施,一些閑置的土地沒有得到及時的恢復工作,土地,不僅僅破壞了城市的面貌和自然景觀,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水土大量的流失。

1.3城市化的危害

洪峰流量以及暴雨徑流與水土流失量密切相關。一些土地再作為城市建設用地之后,該土地就轉化成為了“人為狀態”,開發中,為了平整土地,一些河流或天然的水體必會被改造或填平,這會縮短暴雨徑流在地面停留的時間,洪峰流量更為集中;此外,天然的土地被建筑物以及水泥、路面所取代,這會大大的削減地面阻力,使暴雨產生的能量更為集中,增強了侵蝕能力,任何沒有保護能力的地表圖層很容易的被沖刷掉。

2、解決水土流失的措施以及對策

2.1做好水土保持規劃

水土資源的保護是提高環境質量,降低城市災害幾率的必要途徑。我們應該建立良好的城市建設和水土保持的關系,建立良好的人與環境關系。因此我們必須要嚴格的控制城市的人口數量和用地規模,合理的利用水土資源,以調查評價水土資源為基礎,編制出合理的水土保持規劃,將水土保持規劃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并強調其必不可少的地位。并且在工作中要劃分出城市水土保持的重點區域,并重點監管和治理。

第7篇

關鍵詞:城市河道;整治; 城市水務工程; 景觀工程

中圖分類號:TV14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水務工程建設的重點就是要科學合理的進行河道整治,現階段的河道整治的要求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層次的意義之上,還應該有像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等等一些內在要求,而這恰恰就是現階段城市水務行業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普遍經歷了一種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種階段過程中,城市快速的發展,一切以城市發展為中心而忽略了不當發展所帶來的一些不良的“副產品”。而現今大多城市存在的城市河道問題大多就是當時城市一味的追求快速發展而忽略了河道的保護和治理所遺留下的“副產品”。現今的河道問題還和人們對于河道應具有的功能認識不是很全面、理解不夠透徹并且有些方面存在理解錯誤有關。而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們對于防洪排澇工程的認識,人們只是單方面的重視其本身的屬性,而忽略了生態、景觀等等一些社會屬性的重要性,而這些恰恰是引起諸如像城市河道因污水的大量存在導致水質低劣、破壞了周邊環境和對河道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損害等等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滿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的整治河道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河道的功能

河流孕育著人類的文明,這也正是黃河孕育著中華文明,人們把黃河稱為母親河的原因。我國有不少的城市都是臨河而建,并且依托河運,城市也不斷的發展壯大,這就充分的體現了河流對于人類文明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人們對于河流的利用日益增多就使得現今社會河道的功能也變得愈發的豐富,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的功能。

(1)防洪排澇功能。長久以來河道下游不會形成洪峰,甚至只出現較低強度的洪峰的原因是由于河道本身的自然形態和河道兩岸的濕地對減弱洪峰強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河道的這種防洪排澇功能是城市河道首先要滿足的要求,并且也是作為河道所應首先滿足的要求。

(2)對農田的灌溉和城市生活供水功能。河流作為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河流中滯留的河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灌溉農田和滿足城市工業居民用水的需要。而沒有污染的河道環境也是確保河水能夠正常供應的首要條件,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保證城市居民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

(3)河道運輸功能。我國鐵路和公路事業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漸漸忽視了河道運輸這種古老的運輸方式。但由于其低廉的價格和獨特的運輸方式,使得其在我國河流運輸比較方便的城市中扔被廣泛采用,同時沿河的河道和堤壩等等也日漸成為人們觀光旅游的一種好的去處。

(4)對氣候調節和空氣凈化的功能。河道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增加河道上空及其附近的空氣濕度,這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的熱島效應給人們帶來的不舒適。同時河道由于河道的天然屬性,其周圍適合種植植被,易于植被生長,植物有著凈化空氣和吸收噪音的作用,為人類提供更適宜生存的空間。

(5)景觀功能。城市河道其本身的特性適合植物生長,而我們也可利用這一點,使河水兩邊綠化稱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城市人民的生活增添一抹綠色,使人類的現代生活和環境達到和諧統一。

(6)休閑娛樂的功能。城市河道在視覺上可以給城市生活的人們提供美學上的享受,讓人們精神上又神清氣爽的感覺,同時還能為城市人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城市河道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為人們直接提供劃船、滑水和漂流等水上娛樂項目;在河流兩岸給人們提供露營、野餐和攝影等陸地娛樂項目。

(7)生態功能。河流經過自然的演化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為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凈化城市空氣、調節城市氣候等等作用。

河道的這些功能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這些作用恰恰確實現今社會對對河道所要求具有的功能,是維護子孫萬代長期在地球上生存所必需重視的問題。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我們應重視這些功能,科學合理的對河道進行綜合整治。

2.城市河道綜合整治原則

河流本身的自然規律是河流經過長期的演化所形成的,而我們在進行科學的河道整治的過程中也應該充分尊重河流本身的自然規律,以盡可能還原河流本身自然規律為主要目的,這樣才能科學合理的實現上文提到的河道的各項功能。以下提出了幾點河道整治的原則。

(1)不破壞河流本身特性的原則。這一點是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根本原則所在。在整治過程中應充分的還原河流本身自然環境,盡量不破壞河流本身的特性,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河道的各項功能并且不為以后治理留下隱患。

(2)注重生態和防洪安全的原則。人們在注重防洪安全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生態安全的重要性,而河道的整治不僅僅是為了防洪,還應注重保證人和河道環境和諧統一的生態安全,以生態安全為根本,保證防洪需要的同時促進人與河流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

(3)地域差異化適應原則。河道在整治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對不同地域的河道分別提出相應的、獨特的、適應于相應河道的整治措施,而不是生搬硬套別的地區的整治措施,造成不適宜本地區的河流氣候特征、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等現象出現。

(4)河道應具有本身的特點原則。在河道的綜合治理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河流的歷史文化、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等等因素,綜合設計出適應于這條河流的獨特的綜合治理方案,建設出具有本身獨特的功能特性、可以給城市帶來“靈性”的河道。

(5)截污治污并重的原則。我們在城市河道整治的過程中往往更加重視治理污水的重要性,這其實是不妥的,只治不防是無法做到合理整治河道目的的,在治理河道污水的同時對污水的排放也進行綜合的治理,防止不達標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治和防雙管齊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河道的目的。

3.城市河道生態景觀工程技術

河道整治工作的順利完成與河道生態景觀工程完成的好壞是密不可分的,可見河道生態景觀功能的重要性,而其具體的工程技術也在日漸成熟,以下對主要工程技術作簡要的介紹。

(1)生態護坡技術。生態護坡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日漸成熟,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邊坡防護種類,較為普遍的一種分類方法是以土質條件來劃分,分為土質生態邊坡防護和巖質邊坡防護兩種,其中為植被創造出有利的生長條件是巖質邊坡防護的重點。

(2)水質綜合修復與凈化技術。綜合的概括水質修復與凈化主要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做好治理污水與防治污水的相關工作保證河水的清澈;保護好河水自由的生態圈使河水自凈能力可以發揮出來;使用合理的技術人工參凈水與保證河水的水質。

(3)河道景觀設計。河道景觀的設計應該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主題要求因地制宜的合理設計,保證即滿足河流原本生態系統不破壞和人們使用需求的同時還使河道為城市增添一縷景色。

結束語

以前那種單一的、硬化的河道整治方法已經不適用現今社會了,當前我們對于河道的整治應該更注重河道本身的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鑒相關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現有的成果理論,為創建更更美觀的河道景 觀,構建良性循環的河道生態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珊. 城市水務工程規劃與管理[M].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2008.

第8篇

關鍵詞:水利設計;生態化;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

將水利設計與生態化的理念相結合,是我國水利設計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在水利設計中引入生態化的理念,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在水利設計中引入生態化理念的必要性

為了滿足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我國水利設施的的數量與規模也在不斷增大。水利設施的興建能夠在防洪排澇、蓄水發電、農業灌溉以及航運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水利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如果未能加以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便盲目的進行修建,便很容易對河流、湖泊等生態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最終導致水利工程周邊的生態環境惡化,干擾到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行,也會對當地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水利設計當中引入生態化的理念,能夠有效的改變原有水利工程設計當中對生態環境重視不足的問題,將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思想納入到水利設計當中,令水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以生態化的理念設計水利設施,不僅能夠保證水利設施實現其原有的功能,還可以令水利設施與原有的水環境和諧相處,確保水體的生態功能得以完整的實現,水利設施周邊的生態平衡不被破壞。

二、生態化的水利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生態化理念要求水利設計遵循安全性與經濟性的原則。生態化的水利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到水利設施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狀況和水文特征,結合水利設施的具體功能,充分利用當地水環境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與規劃,在確保水利設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的同時,盡可能的利用自然條件來完成水利設施的建設,從而降低工程的造價。在對水利設施進行設計時,設施的運行安全是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河流的泥沙堆積與轉移情況、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河流的變化規律等,都是影響水利設施使用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進行生態化的水利設計時,應當考慮到水利設施的建設對河流帶來的影響,確保設施的安全性與經濟性。、

其次,生態化的設計理念要求水利設計以恢復河流的生態環境為主,促進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和諧。在應用生態化的理念進行水利設計時,應當盡可能的保持河流原有的生態結構,尊重河流的空間異質性,確保水體本身的生態多樣性不被破壞,增強河流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使水利設施建成之后,生態系統能夠迅速的恢復原有的平衡。同時,生態化的水利設計還應當考慮到如何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通過可續的規劃和合理的設計,生態化的水利設計能夠增強當地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將原本較為單一的食物鏈變成更加復雜的食物網,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并充分的發揮生態系統自設計與自組織的功能,形成穩定的生物結構,保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此外,在利用生態化的設計理念進行水利設施的設計時,應當盡量使用當地的鄉土物種,從而縮短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時間,而在引入外來物種時,則應慎重的進行考慮,避免因外來物種入侵而破壞生態系統現有的結構。

最后,生態化的水利設計應當尊重河流的整體性,并根據運行的效果進行不斷地調整,以保證水利設施與生態環境達到了良好的平衡。生態化的水利設計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考慮,立足于河流現有的生態結構與生態工程,考慮到時間與空間因素的影響,全面的建立穩定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生態系統不單單是指水環境內部的生態,也包括沿河兩岸的陸地。而水利設施在設計與運行的過程中應當隨時的調整自身的狀態,根據環境的反應作出恰當的調整,最終形成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態水利設施。

三、水利設計中生態化理念的應用

1.信息的收集與整理

在應用生態化理念進行水利設計時,首先應當了解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狀況與社會狀況,包括當地的氣候條件、水文條件、經濟狀況、交通狀況、生態環境的狀況以及有無環境敏感區等。并結合工程的實際進行綜合的考慮,確保在進行生態化的水利設計時,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同時實現水利設施的使用功能與生態功能。

2.科學的進行規劃與設計

利用生態化的理念進行水利設計,要充分的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狀況與經濟狀況,結合水利設施的實際功能進行科學的規劃與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保持當地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并充分發揮其優勢,盡可能減少人為的干涉,而是對自然的生態系統進行調整,來實現水利設施的使用功能,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不少破壞,同時也可以起到降低工程造價的作用。

3.注重環境敏感的生態保護

在進行生態化水利設計的過程當中,應當注意對環境敏感點的保護。例如,在水利設施所在河道為魚類洄游的通道時,應當謹慎的進行設計與施工,確保魚類的洄游不受水利設施的影響。同樣,在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建設水利設施時,也應對當地的生態系統繼續擰細致的考察,使水利設施的建設成為增加當地物種多樣性的有效措施,確保水生生態系統機器周邊環境的穩定。

4.將生態功能與使用功能良好結合

水利設施建設的初衷便是為了實現一定的使用功能,因此,遵循生態化理念水利設計也應當注重水利設施在生態功能與使用功能上的協調,并充分的利用陷阱的理論與技術,使水利設施能夠為當地帶來豐富的使用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總結:

在水利設計中引入生態化的理念,能夠有效地促進水利設施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使水利設施實現原有使用功能的同時,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起到積極地作用,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發展戰略的實施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霍鳳雙,王鴻飛.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應對措施[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1,(2)

[2]曾紅鷹,劉四芳.淺談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2)

第9篇

【關鍵詞】綠色工程;管理;工程價值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對環境的關注也逐漸重視起來,“綠色工程”應運而生。綠色工程注重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最大程度地縮小污染范圍、節約資源。因此,對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價值的思考已成為建筑行業的主要課題。

一.對綠色工程管理的理解

想要做好綠色工程管理,首先要對綠色工程管理的內含進行充分地了解。早在19世紀80年代,隨著對工程安全需求的提升,工程管理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我國相關專業人員在19世紀90年代將工程管理與建筑行業相結合,并得以廣泛應用。綠色工程管理的形成對于我國建筑行業有著推動性的作用。綠色施工是綠色工程管理的最終目的,在工程建設中,采用科學管理的方式,確保施工質量、人員安全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做到節省資源,達到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的“四節一環保”的目的[1]。

二、綠色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綠色工程管理具有生態目標導向性

綠色工程管理以科學發展為依據,充分體現生態目標導向功能。綠色工程的價值觀,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創新性價值觀念。因此,綠色工程管理的首要目標是在施工的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最大程度地降低環境污染,其具體體現為:提高施工人員的基本素質、培養環保意識、尊重施工基地環境等等,確保環境的生態化。

(二)綠色工程管理的全面性

在具體建筑施工過程中,綠色工程管理積極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號召,摒棄以經濟價值為首要目標的工作意識,將環境、經濟、社會進行有機結合,納入其工作考慮范圍之中,降低施工對環境、對社會、對經濟的影響,將真正的“綠色施工”時時運用到具體施工中,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科學的角度開展綠色工程管理,確保工程的質量[2]。

(三)綠色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率

綠色工程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可持續性發展的充分考慮,同時,綠色工程管理可以提高其工程效率。具體體現為:綠色工程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工期、節約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隨著工程管理力度的加強、相關工作人員對綠色施工認識的提高,綠色工程管理可以通過控制工期、成本以及質量的方式,提高工程效率。

三.綠色工程管理的工程價值觀

施工過程是有價值取向的活動過程,正確的工程思維是工程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綠色工程管理對我國科學性工程管理有著極大地推進作用,工程價值觀的形成對綠色工程管理的實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3]。因此,想要保證綠色工程管理的實施效率,首先要樹立明確的工程價值觀,以此為導向,優化工程管理。

(一)傳統工程管理的價值觀

傳統工程管理以經濟價值為潛在導向,以此確定工程價值觀。傳統工程管理要求為:施工質量達到建筑品質標準,從而確保施工安全;盡量縮短工期以達到利益最大化;在不違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節省開支,提高經濟收益。傳統工程價值觀念突出利益,過于自我。

(二)綠色工程管理的價值觀

綠色工程管理在質量上,要求建筑產品品質達標的同時,還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節約資源、減少環境破壞等方面做起,主動改善、優化生態環境,樹立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觀。對于成本和工期,提前完工、節約開支不是工程的唯一目的,而是將資源的節約、質量的保證作為首要目標;在施工中,注重施工人員安全、確保建筑安全的同時,要求保護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改善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提高施工質量的綠色工程價值觀[4]。

四.促進綠色工程管理實施的措施

(一)加強綠色工程管理者的綜合素質

綠色工程管理者對綠色工程的實施有著帶頭性的作用。提高工程管理者的綠色工程管理意識,可以有效地帶動綠色施工的風氣。因此,工程管理人員需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將社會、經濟知識與工程管理知識融為一體,注重生態學與專業理論知識的高度融合,達到兩者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目的。此外,綠色工程管理者還應具備良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專業的工程管理知識進行施工管理,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對施工人員起到帶動作用,確保綠色工程的實施。

(二)加強施工人員綠色施工意識

工程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注重綠色工程施工,因此,綠色施工是需要建筑團隊集體完成的。當前,我國工程施工人員的普遍現狀是缺乏文化知識、缺少生態環保意識,這給綠色工程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此時,應從施工人員綠色施工意識入手,注重其綠色施工價值觀的形成,提高施工人員的基本素質,加強文化知識、生態知識等綜合性知識培訓。

(三)創建推動綠色工程管理實施的相關政策

政策的實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也離不開各個部門的參與合作。政府通過嚴謹的考核和分析,充分理解綠色工程管理的重要意義,廣泛宣傳綠色施工的重要性,改革傳統工程理念,加強各部門對工程標準要求的統一化,使環保檢測標準、施工規劃統一化,保證綠色工程管理的實施進度和效率。

此外,由于綠色工程管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倡資源節約,傳統的工程管理欠缺綠色施工意識,兩者比較來說,基于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綠色工程的施工投入要更大,其環保、節能的施工結果也難以在短時間內體現[5]。對于投資方來說,綠色環境工程管理方式不具備商業吸引力,因此,綠色工程管理的順利開展,必須要由政府出面,全面推廣綠色工程實施的優惠政策,建立生態環保的綠色施工的扶持措施,以此吸引投資方。

(四)加強民眾參與性

綠色工程的實施,一方面取決于施工人員本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取決于人民群眾的參與性。大力推崇綠色工程建設,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綠色工程管理的環保意識,需要人民群眾對其有充分的理解,并且人民群眾要參與其中,監督施工狀況,確保綠色施工。此時,作為綠色工程管理的工作者,需要積極地宣傳綠色環保意識,將綠色施工滲透到每一位民眾的內心,讓大眾提高環保意識的同時,擁護綠色工程的實施,保證綠色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人民群眾的綠色工程價值觀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提高綠色工程的實施質量,共同維護綠色施工環境,保證綠色工程管理的有效實施。

總結:

綜上所述,綠色工程管理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綠色施工有著推動性作用,基于綠色工程管理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以及工程效率的提高,綠色工程管理將逐步取代傳統工程管理方式。將綠色工程管理滲入到工程價值觀中,建立綠色工程價值觀,全面改善工程價值理念,確保綠色工程管理地良好實施,是當今工程管理的重要課題。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不久的將來,綠色工程管理將取得工程管理者的一致認同。

參考文獻: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鈺等.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價值觀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0,24(1):41-45.

[2]郝亮.綠色工程管理的工程價值觀與創新的意義和必要性[J].價值工程,2012,31(15):86.

[3]周鐘揚.對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價值觀的相關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6):248.

第10篇

城市景觀是一種典型的人為活動占優勢的景觀類型,由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1]。城市景觀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涉及環境、城市用地結構、空間布局等方面,有關評價體系主要有三類,一是以環境要素為導向的評價體系[2],也包括了基于生態足跡的城市生態安全評價體系[3];二是“經濟—社會—環境”構架指標體系[4],在土地利用規劃環評和區域規劃環評中使用較多,另外還有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5];三是“壓力—狀態—響應”框架[6~7]評價模型體系。以上體系從不同角度對城市安全進行了評價,但是和現行的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結合不夠緊密,本研究主要采用環境影響識別方法,針對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景觀格局進行評價研究,提供城市總體規劃的決策依據和參考。

2研究區概況

2.1滇中高原湖泊水環境和社會發展情況云南高原分布有滇中、滇西北、滇東和滇南四大湖群,現有湖泊的匯水面積約9000km2。高原湖泊位于分水嶺地帶,匯入徑流少,降雨量小,蒸發量大,使得流域內水資源貧乏而且時空分布不均,湖泊生境敏感。“滇中五湖”(滇池、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陽宗海)區域是云南省核心發展區域[8],湖區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云南省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城鎮體系是以滇中“五湖”城市群為核心的單極化結構,“滇中五湖”城市群涵蓋了昆明、玉溪兩市的11個區縣80多個鄉鎮,預計2020年人口將達到800萬;“滇中五湖”城市群首位度較高,列前四位的城市人口規模為:昆明主城270萬人(P1),曲靖(麒麟區)約30萬人(P2),玉溪約20萬人(P3),大理約20萬人(P4)。城市首位度(P1/P2)高達9,四城市指數P1/(P2+P3+P4)也達到3.9[9],加劇了人口、產業在滇中高原湖區的集聚效應。此外,持續快速城市化和聚集效應導致湖泊生態環境惡化、污染加劇等問題。因此亟待解決城市空間拓展和湖泊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2.2研究范圍以昆明中心城區為研究對象,按照昆明市2008年總體規劃對昆明市中心城區的范圍界定是:含昆明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的全部行政轄區范圍;西山區的主城二環路以內地區和福海、前衛、馬街、碧雞四鎮;呈貢縣的洛羊、龍城、斗南、吳家營、大漁、馬金鋪六鄉鎮,總面積為1722km2。

3評價體系構建

3.1評價體系結構模式本研究的評價體系采用“組合結構”模式,較典型的有“PRED模型”(圖1)。該結構的優點是能夠按照評價目標,有針對性的組合評價指標,鑒于高原湖泊區獨特的環境資源問題和城市發展狀況,本研究將借鑒這一模型構建評價組合結構(圖2)。

3.2城市景觀格局的生態環境影響識別分析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強制性內容)可能對城市安全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城市總體布局、用地規與城市總體規劃有關的環境要素大體可分為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以及資源(自然資源、能源、自然景觀、文物古跡)。逐一分析城市用地規模、城市用地布局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采用矩陣法識別,得到城市景觀格局的環境影響識別表(表2)。通過環境影響識別的分析,得出城市景觀格局對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分析表(表3)。

3.3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綜合以上環境影響因子,依據圖2中有關人口、水資源、水環境、城市發展四項內容的相關指標要求,按照城市規劃工作的內容體系要求,根據表1、2、3的內容形成高原湖泊城市景觀格局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參見圖3。

3.4確定權重及評價標準用層次分析法(AHP)結合專家咨詢,確定準則層權重及各項指標權重。定性指標評價標準結合專家咨詢意見確定,定量指標評價標準設計采取三個原則,一是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二是科學已判定的生態效應,如根據相關研究確定的城市綠地破碎度的最大值,在不超過此限值方能滿足城市綠地的生態效應;三是“期望目標”,即通過科學研究確定的期望達到的目標值,如污水處理率期望值為100%。

3.5指標值的標準化處理指標值的標準化處理是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消除原始指標單位影響,分以下幾種情況。(1)指標為正向,即原始觀測值越大越好,如綠地率;或負向指標,即原始觀測值越小越好,如破碎度的情況,則標準值取最小值(對于正向指標)或最大值(對于負項指標),采用以下標準化公式[11]:其中:B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x為原始觀測值;y為該指標的評價標準值;n為調節指數。n取值規則為:當x為正向指標時(即指標值越大,評價結果越好),n取值1;當x是負向指標時(即指標值越小,評價結果越好,n取值-1。B分布于[0,1]之間,值為1意味該指標達到標準水平;值越小,該指標代表的情況越差。(2)評價標準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的情況,即評價數值應該位于標準規定的區間內,如城市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按照規定應該是15%~25%,當觀測值位于區間內,即為達到評價標準,B值取1;當指標不在觀測值標準區間內時,低于下限值按照正向指標取下限值標準評價,高于上限值則按照負項指標取上限值標準評價。(3)評價標準為分級別標準(如富營養評價標準分為五級)的情況,結合專家咨詢按照分級標準制訂五級指標值,確定觀測值的評價賦值。(4)評價指標為定性指標時,專家咨詢確定評價賦值。

3.6評價結果分級標準參考國內外指數分級方法,評價結果分5級分級標準。

4昆明城市景觀格局安全評價結果參考本研究前期對于昆明景觀格局研究得出的數據和政府各部門相關公報、資料,對昆明市進行城市景觀格局生態安全評價,2008年昆明城市景觀格局生態安全評價綜合分數為0.5895(表5),按照評價結果分級標準(表4)得出城市景觀格局生態安全的評價結果為“臨界安全”。

4.1城市總體布局的資源環境安全性城市總體布局的資源環境安全性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得分最低,總分0.540,得分為0.2127,主要在于城市環境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問題較為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水質性缺水嚴重,昆明(行政區)水功能達標率(21.7%)較低,滇池湖泊水質(水功能)低下(滇池草海劣Ⅴ類、外海Ⅴ類),地表水水源地水質受污染(水庫污染達75%),極大地制約了城市的供水安全;其次,水資源總量不足,水資源嚴重短缺。昆明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處理好發展規模和水資源保護的矛盾,要對昆明乃至全省的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做出調整,提高次級城市的就業和生活的吸引力,緩解昆明增長壓力。

4.2城市規模合理性從城市規模結構來看,各類用地的規模結構基本合理,主要問題在于城市道路用地規模不足,為國家相關標準最低值的74%,對城市日常交通、城市應急快速反應機制、防災減災等重大生命線的保障形成較大制約,道路用地規模不足已經成為現狀用地結構最突出的問題。城市基礎設施的規模能力中的污水處理設施規模(污水處理率為82.23%)指標較低,未達到環境安全的基本標準,應及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4.3用地格局合理性道路格局中的兩項路網密度指標均未達到國家最低標準,快速路網密度僅為國家最低標準的52.5%,說明快速路網便利性、通達性較差;近幾年來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道路運輸量增加,快速路不足導致過境交通對城市道路資源的擠占,降低了城市道路的通行率;主干路網密度為國家最低標準的88%,導致了城市道路的擁堵和效率低下局面。綠地最突出的問題是綠地斑塊破碎化嚴重(破碎度評價得分為0),極大地限制了綠地生態功能;城市綠地景觀在滿足規模(總量規模、人均規模)的前提下應該著力提高格局分布的效率。工業布局的問題在于工業用地獨立性較差,說明與其他類型用地斑塊之間有較大程度的混合分布情況,對城市形成的環境和交通方面的干擾較大;工業斑塊聚集程度情況相對較好,工業斑塊基本呈現用地集中化布局狀況。

4.4綜合評價結論昆明城市景觀格局安全評價綜合分數為0.5895,評價結果為臨界安全。昆明城市景觀格局安全最主要的問題在于:(1)存在水質性、資源性缺水并存的問題,是城市生態安全最大的制約因素;(2)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規模不足,加劇湖泊水環境惡化局面;(3)道路總用地規模、路網密度不足,導致交通效率低下;(4)綠地景觀格局破碎化嚴重、城內外綠地資源分布不均,未形成有效地綠的網絡,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較低下;(5)工業用地布局較為分散,對城市其他用地干擾較大。

第11篇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調整,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以前的林業是人們生活的依靠,而現在林業的地位更是更上一層樓了,人們對生存質量和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林業既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生態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態文明的標志,擔負著改善生態和林產品供給的雙重使命,是人類與自然和

和諧發展的橋梁,在可持續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處于首要地位,我們應重視對林業的生態的發展,為人類的明天創造更好地生活環境。

1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存在的問題

1.1 森林資源總量小,資金投入不足 日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小、分布不均勻的情況突出,人均占有森林而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差很多,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過低,在與生態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的同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而比較廣,任務比較繁重,而國家投資總量嚴重不足,生態建設整體進行緩慢,生態治理的速度與規模受到阻礙,導致局部在治理、總體卻惡化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1.2 生態環境意識淡薄,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較嚴重 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淺薄,導致了人們僅僅把林業當作一般的經濟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注重短期中的經濟效益,過度地砍伐森林,使得我國本來就很少的森林越來越少,使得生態環境不斷的惡化,還有就是一些政府部門對林業生態工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將林業生態建設的深遠意義貫徹到群眾中去,從而導致建設工作進展一直很慢,甚至停止不前,對建設成果保護不足。

1.3 治理成果技術含量低 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和技術含量低是現今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治理措施的實施上,講形式、不講科學,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嚴重;技術設備落后,高技術應用少。這樣的治理方式使得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一直來沒有取得較大的突破。

1.4 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效益低 由于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出臺,一些地區短期內退耕而積過大、退耕速度過快,帶來很多的問題。“粗植濫造”的問題嚴重,施工質量無法保證,導致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較低;林木栽種結構不合理,林地生產力沒有得到最大的發揮。林木抵御病蟲害能力差等問題使得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不能較好的發揮預期的生態效益。

2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對策

(1)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密切的關系,樹立生態經濟思想意識,積極搞好宣傳,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林業建設方針、政策的制定,加強干部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長期性與艱巨性的認識,有步驟地實施方法,力爭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性經營,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結構,培植優良的樹種,加快森林資源的優化。

(2)不斷提高造林的質量,在造林生產中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來進行改造施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要規范造林技術,完善造林機制,提高造林質量,大力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造林后的后續工作要及時,做好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嚴格對森林采伐利用進行管理。(3)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國家要適時調整財政政策,增加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投資,要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則政預算,統籌安排,專項使用,還可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國外的資金投資,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健全對工程建設資金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4)轉變觀念,促進林業生態工程現代化建設。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利用,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加強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并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林業的生產條件進行改善,加大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通過努力使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對基層群眾的思想教育,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

3 結語

對于森林資源的來說,它是人類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志。同時,它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還可以為人們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因此,加強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優化林業生態結構,對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進行的項目,我們要逐漸建立健全各種針對林業資源的保障機制,逐步尋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林業生態模式。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 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效益評估

中圖分類號 X1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0—0086—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13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源地水質惡化問題日益突出[1]。水源地的生態保護是確保水資源安全的重要措施,直接關系到人類健康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補償作為一種水源地保護的經濟手段,其目的是調動水源地生態建設與保護者的積極性。國外水源地生態補償起步早、發展成熟,國內對水源地生態補償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始于90年代,隨著水源地生態環境的惡化與居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近年來,相關學者對水源地的生態補償研究逐漸增多,并且用來指導實踐。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及實踐案例,綜述了我國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提出相關建議,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這對于我國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水源地生態補償基本概念與特征

水源地的生態保護是確保水資源安全的重要措施,直接關系到人類健康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調動水源地生態保護的經濟手段,能有效地調動水源地生態建設與保護者的積極性,解決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以期實現整個水源地生態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1.1 水源地生態補償概述

生態補償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主要表示生態環境加害者支付賠償的代名詞[2—3]。隨著生態補償研究的廣泛開展,生態補償的廣義內涵與狹義內涵逐漸達成了共識,而對生態補償的定義并未統一,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國內各領域學者對于水源地生態補償的定義也有不同的理解,黃昌碩對于水源地生態補償定義較為深刻[1],其他學者也有各自不同的見解[4—7]。筆者認為水源地生態補償就是,依據“公正、公平”、“共建共享”和“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運用政策和法律手段, 通過資金、政策、制度、實物、技術、產業等補償方式,讓生態服務的受益者及破壞者對為保護和治理水源地生態系統而受到發展限制的受損者提供補償,使水源地生態保護的外部性問題內部化,從而維持和改善水源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證供水的水質水量,以期實現水源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對水源地進行生態補償是一種卡爾多—希克斯(KaldorHicks)改進[8]。

1.2 目標與原則

生態補償的目標即是生態補償實施之后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生態補償的原則即是為實現生態補償的預期目標而遵循的準則。

生態補償的主要目標是矯正外部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其機理在于將生態環境視為一種公共物品,并采用經濟激勵手段來促進生態環境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9]。也就是調整水源地保護區與受水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水資源是一種具有準公共物品特性的資源, 水資源市場配置可能影響水資源社會分配的公平, 因此堅持公平與公正的原則,才能保護弱者, 保護更多主體的利益[10]。同時應遵循“共享共建原則”及“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付費”原則[11],即國外常用的名詞PGP (Provider Gets Principle) 和BPP (Beneficiary Pays Principle)[12—13]。

1.3 水源地生態補償的主體與客體分析

不同地區的水源地有著各自不同的地理特征,因此不同地區水源地的主體與客體也不盡相同,在具體實踐案例中也有所體現[14—15],但是補償的主體一定是受益者與破壞者,補償的客體是保護者和利益受損者。主體與客體的細分是較復雜的,有時可能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比如說水源地的企業,以其排污可以定為補償主體,在受到限制發展方面來講又是客體。因此,在確定某區域水源地生態補償的主體與客體時要具體分析確定,一般來講,補償的主體是受益地區的企業、居民、政府、發電廠,補償客體是一切為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貢獻的群體,如水源地的居民、企業、政府、水產養殖戶[16]。根據生態補償對象的利益相關程度可分為三類[17]:核心利益相關者、次要利益相關者、邊緣利益相關者,還有學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并對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影響程度分析[18]。筆者建議在確定水源地生態補償的主體與客體時,應先進行利益相關程度分析,然后明確補償主體與客體,在主客體難以確定時,應在比較其受益與受損的機會成本之后加以確定。

孟浩等: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進展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年 第10期2 國內外歷程與現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青铜峡市| 伊宁县| 湖南省| 镇宁| 阿鲁科尔沁旗| 金秀| 扎鲁特旗| 浦县| 金阳县| 朝阳市| 莲花县| 沐川县| 台北县| 丰镇市| 莱西市| 靖江市| 施秉县| 师宗县| 龙川县| 原阳县| 瑞昌市| 阜平县| 桃园市| 博罗县| 新泰市| 沭阳县| 武山县| 平度市| 收藏| 清苑县| 美姑县| 东安县| 平阴县| 呼玛县| 天津市| 镇远县| 明水县| 临高县| 兖州市|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