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時間:2023-12-20 11:32: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第1篇

關鍵詞:碳排放量;環境教育;農村社區;低碳行為

作者簡介:路遙(1978-),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環境教育;

孫藝嘉(1983-),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會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49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3-117-03

一、項目背景與實驗設計

(一)國際趨勢推動國家承諾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召開,促使各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減排計劃。美國承諾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印度承諾在2020年前將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0%至25%;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行為指導促進個體參與

“碳足跡”來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意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它是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1]。由北京市林業碳匯工作辦公室監制的個人碳足跡計算器,可以從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別進行碳排放計算[2]。

計算碳足跡是評價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之一。碳足跡的運用,將碳足跡衡量的范疇進一步擴展到其他溫室氣體,即碳足跡是某一產品或服務系統在其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總量,包括個人、組織、部門等在某一活動過程中直接和間接地碳排放總量[3]。如今,各大網站都有碳足跡計算器的介紹應用。

碳足跡的計算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生命周期評估法;第二種是通過所使用的能源礦物燃料排放量計算。考慮到在校大學生對于計算方法的理解簡易程度以及和周邊社區大眾對概念的接受程度,項目采用后者進行碳排放量的計算[4]。

(三)實驗設計結合環境教育

項目旨在通過在校大學生的同伴教育,進行關于低碳行為的知識傳播與行為干預,自發產生減少碳排放量,并對大學周邊的農村社區家庭進行環境教育嘗試。

圖1 運用“碳足跡計算器”技術路線

項目首先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不同年級的目標群體差異性和共同特性的分析。具體說來,在校大學生各個年級所處的生活學習環境差異不大,大學一年級新生,統一住8人間,每天用電時間固定,個人購買電腦人數不多,生活和學習行為尚處于探索階段,吃、行、用方面的行為尚不穩定;大學二年級至大學四年級三個年級學生住在4人間和6人間,每天用電量不固定(各個宿舍用電量分表有記錄),大部分已經購買個人電腦,已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學習圈子。項目預期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涉及碳排放量的行為方面與其它年級學生相比有差異性。項目還預期,在校男、女學生群體在涉及碳排放量計算的行為中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項目分宿舍類型、性別,隨機選取共8間宿舍(其中4間為干預組;4間為對照組)的在校大學生作為項目的實驗對象,對宿舍成員個體的碳排放數據,連續兩周進行記錄,統計每周的碳排放量水平,乘以52,得出個人平均年碳排放量。

個人年均碳排放量表示為:

52∑(x1y1+x2y2+x3y3+x4y4+x5y5)+∑(a1b1+a2b2+a3b3+…+an-1bn-1+anbn)+cd

其中,x分別代表食物、肉類、一次性紙碗、煙(包)、公交里程等的一周使用量;Y分別為其所對應的碳排放量的系數;a分別代表除以上幾項以外的其它碳排量統計項;b分別為其所對應的碳排放量的系數;c表示每周用電量;d表示每耗1度電其碳排放的系數。

在周邊農村社區實施過程中,項目成員嘗試計算以家庭為單位的碳排放量的同時,更注重對社區大眾的環保宣傳和教育。

二、校園“碳足跡計算器”運用與創新

(一)計算公式的跟進運用

碳足跡計算器統計時間是以年為單位,統計內容包括衣、食、住、行、用五大板塊,在這些板塊下又包括若干方面。項目將“食”板塊和“用”板塊中的塑料袋、一次性碗筷、“行”板塊中的公交車方面按天進行統計,統計時間為一周;耗電量則按周統計;其它則按年分項統計,最后,將不按年統計的內容折算成人均一年的碳排放量,再計算分析結果。

人均每周碳排量表示為:∑(x1y1+x2y2+x3y3+x4y4+x5y5)+cd

根據對統計數據的分析整理,形成了“大學生宿舍低碳行為建議”,在全校范圍進行宣傳推廣;在周邊農村社區,通過對家庭的碳排放跟蹤調查,形成“城郊結合部家庭低碳生活行為建議”;在周邊社區小學,項目團隊通過與小學生的游戲、圖畫、日記等形式進行低碳環保教育。

(二)校園宿舍的對比實驗

記錄第1周結束時,項目組與干預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明確可以降低碳排放的行為,分發環保宣傳冊,指導學生從生活學習行為的點滴著手降低碳排放量,并以每節省1Kg碳排放量給予10元獎勵以期干預組學生的行為有所改變。

對照組則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仍舊按其原來行為進行數據統計。

表1 校園宿舍利用“個人碳足跡計算器”記錄 (單位:Kg)

到記錄第2周結束時,項目組發現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個人碳排放量的數據上有明顯差別。

數據顯示干預組大學一年級男生個人平均減少1.2KG碳排放,其它年級男生個人平均減少1.48KG碳排放;干預組大學一年級女生個人平均減少1.13KG碳排放,其它年級女生個人平均減少1.04KG碳排放;對照組則個人平均減少0.56KG、0.17KG、0.14KG和0.65KG。

(三)實驗發現及原因分析

通過兩周的記錄、干預和分析,項目組在校園宿舍的實驗有以下幾個有趣的發現:(1)干預組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下降幅度;(2)同年級男生碳排放量水平低于女生碳排放水平;(3)在校大學生的個人年均碳排放量比中國人均碳排放水平低。

干預組和對照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降低,干預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實驗組。干預組人均下降幅度都接近1Kg左右且人年均可減少約60Kg碳排放量,說明干預措施是比較有效的。

對照組下降的排放量有可能來自其它渠道的影響效果,如大眾媒體、學校教育和同伴影響等;也不排除在記錄期間宿舍的斷電停水等外力因素。

男生群體中,低年級同學其碳排放量水平比高年級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過采取干預措施后,高年級男生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接近其一周碳排放量水平的1/8,一年可減少約77Kg的碳排放總量。另外,低年級男生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同年級女生降低幅度稍大。女生群體中,低年級同學其碳排放量水平較高年級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過干預措施后,高年級同學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比低年級同學少0.1Kg,年均可減少近55Kg的碳排放量。

究其原因,項目組認為對干預組進行小組討論、分發宣傳冊、給予經濟刺激等手段有利于學生認知、熟悉低碳相關知識,并養成低碳行為習慣。根據宿舍統計數據顯現,女性在衣物及日常個人用品上的消耗使得其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男性。而在校大學生的集體生活使得其在能源消耗量上大大低于小單位生活的個人或家庭。

三、周邊農村社區的干預活動

(一)樣本農村社區調查發現

調查發現樣本社區L村居民在碳排放行為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現:(1)家庭塑料袋消耗量在平均每天3-5個;(2)耗電量較大的家庭,其碳排放量也相應較高;(3)擁有私車的家庭,其年均碳排放量較沒有私車的家庭高;(4)家庭人均年食用肉類量大,甚至出現有家庭年食用肉類量大于家庭食用糧食量;(5)L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中國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人均水平。

項目組分析L村居民的碳排放量較少的原因有:所在地昆明四季平均溫度適中,即使在冬季也不必采取特殊取暖措施,節省了能源消耗;昆明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L村每家都安裝了太陽能,這一替代能源更是減少了碳排放量;另外,在碳足跡計算器中,家庭裝修會產生較大碳排放量,L村是一個老社區,在計算時也就少了因裝修而產生的碳排放量。

(二)社區調查推動知識普及

項目組與L村管理環境與教育的負責人協商后,以小學生所在家庭為核心,對社區家庭進行個人年均碳排放量調查。同時,在附近農貿市場,通過展板宣講、分發環保袋等方式,由針對性地對社區居民進行環保教育宣傳。

四、問題與啟示

在運用過程中,項目組發現“碳足跡計算器”在統計時的問題,比如生活中的鞋、襪、帽等用品跟“購買衣服件數”內容接近,但如何準確計算成為問題;另外,按照一年為單位計算個人年均碳排放量水平,時間周期較長,在統計執行時可能會造成記錄誤差。

“碳足跡計算器”是對碳排放的一種量化手段,能夠對個人年均碳排放量進行統計,能讓大眾對碳排放量有更深的認識;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更能夠指導改變行為。對于個人,鼓勵建立個人和家庭碳排放量數據庫,從身邊小事做起降低碳排放量。

參考文獻:

[1] 陳靚、姜淑娟.了解低碳從詞匯開始[N].深圳晚報,2010-05-07.

[2] 個人碳足跡計算器[ED/OL].2013-02-27.http:///zt/2009/chooseearth/tanzuji.htm

[3] 耿涌、董會娟、郗鳳明、劉竹.應對氣候變化的碳足跡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0).

第2篇

【關鍵詞】物流業,能源,碳排放

一、我國物流業碳排放規模

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低碳經濟已經得到了大多數國家重視,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降低碳排放量,但近年來全球總碳排放量仍然在繼續增加,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316億噸,比2011年增加了1.4%,其中中國2012年的碳排量增加了3億噸,增排量創下全球最高,而碳排放總量也成為全球碳排量最高的國家,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目前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約為18%,物流業耗能大、碳排放量大,尤其是物流業中的運輸成為中國節能減排的重點對象。

物流業是一個服務于人類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產業,物流業產出是無形的服務,物流的使用價值是通過物流活動使物品發生時空位移,物流業碳排放主要來自于物流活動而消耗能源所導致的碳排放。物流活動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在這些活動中,運輸和倉儲是物流的主要活動,而其它物流活動是一種伴生性、輔活動,因此物流業碳排放量主要為運輸、倉儲活動消耗能源而產生的碳排放。

目前,由于沒有物流業直接碳排放量的監測數據,也沒有直接的物流業能耗數據,因此物流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測算只能通過間接的統計、測算得來。其中物流業能耗數據采用國家統計局對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能耗的統計數據來近似替代,把運輸、倉儲活動中各類能源轉化成標準煤乘以相應的碳排放系數加總得出物流業碳排放量,由于物流業能耗主要由運輸、倉儲活動能耗構成,因此此種替代具有合理性和現實性。近似計算1995年、2011年物流業碳排放量,我國物流業2011年碳總排放量約為16497.54萬噸,比1995的3539.63萬噸年增加了將近13萬噸,物流業碳排放規模大,增速快。

二、物流業碳排放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1、經濟總量、產業結構。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產業可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即使經濟總量一定,三次產業結構差異也會導致物流服務需求量和服務結構上的差異,因為各次產業、各種產品存在著各自的物流服務需求特點,而不同的物流形式都有它適合的對象與優勢范圍,這樣產業結構因素就會對物流服務需求結構和量產生影響,產業結構變化后,其產品構成也隨之變化,產品構成的變化導致物流服務需求量和結構的變化。

相對來說,農業物流服務需求具有運輸、倉儲服務需求量大、物流作業難度大、需求季節性強、要求高等特點;工業物流服務需求具有隨工業化階段的變化而快速變化的特點,但對目前像中國這樣一個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而言,工業物流服務需求量大;扣除物流業以外的第三產業由于產出大多數是無形的服務,不存在對第三產業產出的運輸和倉儲服務需求,但第三產業的供應物流和服務過程物流需求是存在的。

2、物流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物流運行模式

①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

物流業是個規模經濟明顯的行業,一般而言,作業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一個國家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影響著一個國家單位GDP所耗費的物流量繼而響總碳排放量。

第三方物流是指非物流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于自己執行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如果企業自辦物流所占比重高,每個企業會擁有一些物流資源,為自己提供大部分物流服務,這樣的物流運作模式相對而言物流規模小、物流資源利用率低、空載率高、物流服務浪費普遍存在。當一個國家中的大多數企業把物流外包給專業的第三物流公司的時候,這些專業化的物流公司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的物流作業提高物流作業效率,減少浪費,從而使得單位GDP所需物流服務量下降,物流業碳排放量下降。

②運輸方式結構。

運輸的基本方式括鐵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運輸五種。五種基本運輸方式的每單位貨物周轉量(噸公里)碳排放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航空、公路、管道、鐵路和水運。有研究數據表明,在五種基本運輸方式中,鐵路和水運是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每噸公里貨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強度,公路是鐵路的10倍左右,其成本也在10倍以上,更是遠高于水運。一定的貨運總量可以通過不同的運輸方式來完成,而不同的運輸方式單位貨物周轉量(噸公里)碳排放量差異較大,所以運輸方式結構是影響物流業碳排放量重要因素之一。

③物流設備、設施。

大多數物流活動需要借助于物流設備、設施來完成,而在使用物流設備、設施的時候的,單位物流量的耗能量和碳排放量取決于使用物流設備、設施的使用程度和設備、設施本身的碳排放效率。

總體上看,物流業碳排放量與物流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成倒U形結構。在物流作業自動化、機械化程度很低的時候,物流作業活動使用的物流設備、設施較少,主要借助于勞動力的體力勞動來完成,此時物流業碳排放量低。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大,物流服務需求量增大,人們更加關注物流作業效率,物流作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提高,物流作業活動使用較多的物流設備、設施,物流業能耗和碳排放量也快速增大。而當物流業碳排放到達一個較高點的時候,碳排放成為注關重點,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物流設備、設施又顯得極為必要了,于是物流業碳排放量隨著物流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反而逐漸降低。

3、能耗結構

各種能源碳排放系數和標準煤這算系數不一樣,釋放同樣單位的熱量,各種能源碳排放量不一樣,如以煤、石油,天然氣相比較而言,釋放同樣的熱量,排放的碳以煤最多,石油次之, 天然氣最少,因此在各種能源排放系數和折算系數確定的情況下,能源消耗結構直接影響物流業碳排放量。

三、發展低碳物流業對策

1.縮短區域物流業發展差距,提升落后地區物流業碳排放效率

在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物流業發展水平也越高,碳排放效率也越高,盡管東部地區物流業碳排放總量高,但其單位GDP物流碳排放低,而經濟落后地區單位GDP物流碳排放則高,我國物流業這種不平衡發展模式,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影響了我國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因此必須強區域間的物流交流與合作,縮短區域物流發展差距。作為政府來說主要加強落后地區的公共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鐵路和道路的修建,在全國建立一個龐大的道路網絡,分布到各個地區;加強各區域之間減排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對于需要提高物流業碳排放效率的重點區域,如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政府應給予企業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支持,推動其節能工作的開展。

2.調整產業結構,降低物流業碳排放量

在三個產業中,第二產業碳排放系數最大,從2000年與2011年的產業比重來看,十二年來我國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大體趨勢是第一產業的比率不斷下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率逐步增加,但處于主導地位的仍是第二產業。我國經濟發展還處于粗放的發展模式,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及各產業內部結構比例仍需調整,雖然各產業物流業碳排放效率都有提高,但產業結構的結構能源效益依然較低,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各產業對物流業碳排放影響最小的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將會是助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服務行業,它對物流業碳排放的影響極小,而且它可以大大提高就業機會,可以為國家的GDP做出重大貢獻,降低碳排放量。

我國工業強而不大,碳排放效率低,因此對我國工業實現升級,由工業大國變為工業強國,占據制造業高附加值低,將會降低物流作業量,工業產值增長,服務于工業的物流量有可能還會下降,從而相應的工業物流碳排放增量低于工業產值增速甚而工業物流碳排放也許會下降。

3. 優化能源結構,降低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放推廣清潔能源

一方面,繼續降低物流業碳排放系數大的能源消耗,改變物流產業至今仍以煤油、汽油、 柴油和燃料油作為主要能源的局面,提高物流業天然氣、電力能耗比重,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新的低碳排放能源,如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采用新能源物流設備、設施,如混合動力汽車的開發和利用,電動叉車對內燃叉車的替換等。

4.提升物流運作效率,降低單位物流作業量碳排放

(1)建立相關物流碳排放量標準和節能減排激勵機制。

確定物流業節能減排目標,核定物流活動主體或者單位物流作業量碳排放標準,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建立相應的激勵懲罰機制,推動企業切實落實節能減排目標,也可考慮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物流企業認證體系,依托專業的第三方認證和評級機構或物流行業協會對物流活動主體進行低碳化認證和評級,推動企業物流作業低碳化的實現。

(2)合理化運輸方式結構,加大低碳技術在物流運輸的應用。

國際經驗表明,貨運總量主要決定于經濟總量,隨著經濟的增長,貨運總量還會增加,在不能控制貨運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合理化運輸方式結構來降低物流業碳排放是一條重要途徑。首先,水運和鐵路運輸應該特別推廣,因為水運、鐵路貨運是所有運輸方式之中比較節能也是碳排放量較低的,在我國,合理化運輸方式結構具有很大的節能潛力;其次,通過創新型的運輸方式和多種運輸方式聯合運輸的發展,提高貨運速度和運輸效率。其三,我們應該積極推進低碳車輛運輸,盡可能使用低碳環保的新型能源。

(3)發展社會化物流,提高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

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的提高將有助于物流作業的進一步規模化,專業化,而這種規模化、專業化是現代物流的基礎和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通過提高物流規模化、專業化,提高物流設備設施的利用效率,避免無效物流活動和重復物流活動。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是比較低的,因此,通過提升第三方物流比重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單位物流量碳排放有較大的空間。

(4)推廣與倡導低碳理念,引導企業自身物流行為低碳化。

在補償機制不完善的條件下,減排行為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因此企業減排的動力不足,可以補貼或其他稅收優惠政策來糾正這種由于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此外,要通過大力倡導和推廣低碳環保意識來使企業物流行為自覺符合社會需要和低碳需要。

參考文獻:

[1]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

[2]中英,王禮茂.中國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分析[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5):88—90.

第3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技術;建筑技術;定量計算

1、引言

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工業化國家應采用盡可能降低CO2排放的生產技術,在謀求經濟的發展,同時保護全球的生態環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臭氧等具有吸收太陽輻射熱,同時又阻止地球向外層輻射散熱,使得大氣低層具有自然溫室效應。當CO2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升高,便會造成吸收太陽輻射熱增加,而地球向外輻射散熱減少,導致全球變暖。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陸面積減少,海岸后退,引起港口、航道的回淤、濕地和河口沖擊平原被淹沒,將給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此外全球變暖還會引起溫度帶向高緯度移動,使一些地帶生態發生變化,以及一些傳染性疾病增加和大氣臭氧層耗損增加。

中國政府2008年10月29日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指出,中國近百年來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0毫米。如2007年廣東省氣象局首次的《廣東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預測,在未來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廣東的CO2 等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加倍,未來海平面可能上升30厘米(從歷史最位起算),其影響區域和后果都十分嚴重。

中國是最早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之一,由于目前尚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尚沒有承擔減排義務。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日益彰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減少溫室氣體排量,發展低碳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中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

2、建筑節能減排

各行各業實現節能減排,開發低碳能源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保證。目前建筑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的30%左右。是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也是發展低碳建筑經濟的重點之一。

建筑節能減排涉及到建筑規劃、建筑設計、圍護結構、采暖空調系統設計、照明系統等多個專業領域。當前工程上已開展多種途徑的建筑節能工作,包括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節能技術;太陽能及風能利用;供熱供冷節約用能;加強節能科學管理等等,在節能減碳排放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但筆者感到當前這些主要還是“顯性”的節能減碳工作,如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技術更多考慮的是建筑在使用期間降低空調制冷和供熱采暖的能耗,這些工作尚未考慮項目實體的建造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能源,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過程及運輸能源的消耗將排放大量CO2等溫室氣體,對這部分潛在的、內含的碳排放同樣應采取低碳排放措施,這種低碳排放措施姑且稱之為“隱性”減碳措施。就此意義而言,建筑低碳技術不僅要考慮 “顯性”的低碳排放技術措施,而且還要考慮“隱性”的低碳技術措施。

3、低碳建筑技術

從低碳建筑技術角度,對建筑物消耗的大量各種材料、構配件,在建筑設計、施工中應精心考慮,認真比較選擇碳排放低的材料和構配件。

3.1 結構設計的低碳技術

本論文選用某化工廠一棟五層框架結構的工業廠房的底層結構作為實際計算案例,在滿足同樣的結構荷載及抗震等設計要求前提下,通過PKPM結構設計軟件分別選用C40與C50混凝土進行設計對比。在保持柱內鋼筋不變的情況下,把混凝土等級由C40提高到C50,柱子截面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大部分柱子的截面邊長減少50mm。

用于本文研究的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水泥生產的CO2排放量為1041.6kg CO2/t 。根據武漢市建筑材料采購的調查結果,混凝土攪拌站所用水泥的運輸距離為50km~200km,為了方便計算,假設水泥的運輸距離為100km,砂、碎石的運輸距離為50km,混凝土從混凝土攪拌站到工程現場的運輸距離為50km;根據文獻,砂、碎石的生產能耗按13.89kw·h/t計算,混凝土攪拌耗電量為2kw·h/m3計算。所有材料的運輸均采用5t卡車運輸,公路運輸及電力生產中的CO2排放量參考文獻。應用生命周期評價中的清單分析兩種強度等級下1m3混凝土的CO2排放量計算如表2所示。

經計算可得,底層結構的柱為C40混凝土時,混凝土用量為30.996m3,CO2排放量為15994kg;而采用C50混凝土時,混凝土用量為25.389m3,CO2排放量為15193kg,混凝土用量減少了5.607m3,用量減少率為18.1%;CO2排放量減少了801kg,減少率為5.0%。通過提高混凝土等級,可以較大幅度地減少混凝土用量和CO2排放量。因此,在保證結構安全和設計要求的情況下,應該優先選用高強度混凝土。

3.2 建筑材料的低碳技術

建筑(構件)制品可以選擇不同的建筑材料來制作,不同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中的“隱性”CO2排放量卻大不相同。本文運用美國標準和技術研究院開發的BEES評價軟件來計算各種建筑材料的“隱性”CO2影響。BEES(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BEES)是一種建筑的環境及經濟可持續性綜合評價軟件,并得到了美國環境保護協會和美國政府的支持,采用全壽命周期分析法(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對建筑材料的環境性能進行定量評價。

3.2.1 鋁合金幕墻與墻體涂料的對比

本文對某大學餐廳工程的鋁合金玻璃幕墻進行了計算,分析了將其替換為普通墻體涂料的CO2排放量的差異。

利用BEES軟件計算出1 m2的鋁合金玻璃幕墻及普通墻體涂料的“隱性”CO2排放量。為了計算方便,假定兩種材料的運輸距離都為200 km,使用壽命為50年,則兩者的CO2排放量如下:

因此,鋁合金玻璃幕墻的CO2排放量遠遠大于普通墻體涂料。該餐廳工程中的鋁合金玻璃幕墻總工程量為2 519 m2,如果將其改為普通墻體涂料,則將減排3 4476 kgCO2,減少率為85%,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3.2.2 室內地面裝飾材料

地面裝飾材料是住宅裝修中消耗量和總造價都很大的裝修材料,因此材料的選擇與“隱性”CO2排放量及室內環境質量都有密切的聯系。本文選擇幾種常見的室內地面裝飾材料,利用BEES軟件分別計算50年壽命期內1 m2裝飾材料的“隱性”CO2排放量。為了計算方便,假定樓地面裝飾材料的運輸距離都為400 km,使用壽命為50年,則它們的CO2排放量如下:

中可以明顯看出木地板在減碳性能上的優越性,而其他性質的裝飾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內都排放了較多的CO2,動物附屬品的裝飾材料最嚴重,因此在當地森林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應優先選擇木材的裝飾材料。

4、結論

本文對低碳經濟及低碳建筑技術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具體的低碳建筑技術措施。在滿足同樣的結構荷載及抗震等設計要求前提下,將C40混凝為C50混凝土,結構的“隱性”CO2排放量大約將減少5%;相同建筑面積的鋁合金玻璃幕墻的全生命周期CO2排放量僅為墻體涂料的15%;木地板比其他性質的室內地面裝飾材料的“隱性”CO2排放量要小的多。以上措施和計算結果可為建筑的節能減排及低碳建筑技術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M],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 Chris H. Priorities for a low-carbon economy. New Economy, 2002, 9(1):11-15.

3] Composing team for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of Guangdong.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of Guangdong (Selection) [J]. Guangdong Meteorology, 2007, 29(3):1-7(in Chinese).廣東省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編制課題組. 廣東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節選) [J].廣東氣象,2007,29(3):1-7.

[4] Barbara C. Lippiatt. 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echnical Manual and User Guide [EB/OL]. 2007 Aug 20. [cited 2009 Mar 20] ..

第4篇

【關鍵詞】溫室氣體;低碳;污水系統;碳尺;節能減排;

前言

開展污水和污泥處理系統低碳技術研究, 目的是在我國污水處理工作向中小城鎮快速推進時, 在排水規劃、工藝技術選擇方面, 不僅僅關注工程造價, 也不僅僅采取包含運行費用后的全壽命方案比較, 而應在更高層次上關注低碳技術的研發。近期應特別關注污水系統碳排放指標研究, 在方案選擇中注重污水輸送、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的全過程整體性考慮; 注重分析污水輸送的方式, 工藝技術的原位排放和異位排放, 污泥處理過程的能源資源回收;注重分析低碳運行指標; 采用碳尺進行方案比較, 推動我國低碳污水系統的建立和發展, 使城鎮污水系統的建設運行實現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標。

一、污水輸送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分析

在污水輸送過程中, 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主要途徑是排水管道厭氧環境產生 CH4, 間接排放則包括污水提升所用電耗等。有研究表明, 污水在壓力管道中停留的時間越長, 產生的 CH4 量越大, 管道的管徑越大, 產生的 CH4量越大,壓力管道中的 CH4濃度接近甚至超過標準狀態下CH4的飽和濃度 22mg/ L, 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 CH4, 通過放氣閥、有壓流轉換為重力流或者進入污水處理廠后, 釋放到空氣中。

二、污水、污泥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研究

1、溫室氣體排放途徑。污水處理是溫室氣體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過程而言, 主要產生 CO2、CH 4 和 N2 O, 對能量供給過程來說, 發電、燃料生產會排放 CO2。按照溫室氣體產生位置劃分, 污水處理的溫室氣體可分為原位排放和異位排放兩種類型。原位排放是指污水和污泥處理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 異位排放主要是指污水處理廠現場消耗的電能、燃料和化學物質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 除此以外, 還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體中污染物降解產生的溫室氣體, 以及污泥運輸和處置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但因缺乏 N2O 排放的準確數據, 現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研究主要集中在 CO2和 CH4排放方面。

2、污水處理過程溫室氣體的排放。污水處理過程涉及到的溫室氣體產生環節較多,需要限定的邊界條件也很多。對好氧工藝而言, 其碳排放量與工藝泥齡和進水 BODu濃度均呈正相關。比較好氧和厭氧工藝, 在進水 BODu濃度小于 300 mg/ L 時,由于厭氧工藝可回收利用的 CH4對碳排放的削減不足以抵消其處理出水中溶解的 CH4 量, 此時, 三種好氧工藝的碳排放量均低于厭氧工藝。當進水BODu 濃度超過 300 mg / L , 厭氧工藝通過回收沼氣, 一方面可減少 CH4排放, 另一方面降低化石燃料消耗, 使處理過程的碳排放少于好氧工藝, 此時,進水 BODu越高, 厭氧工藝的優勢越明顯。

3、污泥處理過程溫室氣體的排放。污水中的有機碳有相當部分轉移到污泥中, 計算和評估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成為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污水處理廠削減碳排放和評價項目長期可持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力濃縮、氣浮濃縮和離心濃縮 3 種濃縮工藝中, 離心濃縮的碳排放量最大, 氣浮濃縮次之, 重力濃縮最少; 通過回收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沼氣, 厭氧消化反而降低了碳排放量; 在板框壓濾、離心脫水和帶式壓濾等 3 種機械脫水技術中, 碳排放總量從高到低次序依次為: 帶式壓濾板、離心脫水和板框壓濾; 對焚燒/ 熔融技術來說, 沸騰爐的碳排放量最高, 流化爐次之, 熔融最低。由此可見, 污泥厭氧消化過程的沼氣回收對減少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的碳排放量貢獻較大。

三、溫室氣體減排途徑分析研究

1、樹立低碳規劃理念。污水系統規劃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科學選擇排水體制和處理模式, 實際規劃中應在綜合考慮城市規模和布局、受納水置、環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礎上, 評估不同方案并統籌考慮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資源利用的方向和規模。顯然, 就污水收集系統而言, 采用分散處理的方案, 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 又可降低污水長距離輸送過程中的能耗和 CH4排放。

2、選擇低碳水處理技術。(1)選擇生物處理降低藥劑用量。在污水生物處理中, 藥劑消耗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超過污水處理廠排放總量的 50% , 是生物處理原位排放量的 2倍, 是電力消耗排放量的 4 倍。而化學處理往往需要消耗比生物處理更多的藥劑, 藥劑制備和運輸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多, 因此, 生物處理比化學處理更低碳。(2)選擇節碳工藝減少外加碳源。選擇節碳工藝, 避免外加碳源, 是減少生物處理過程碳排放的關鍵。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脫氮除磷技術是兩種廣受關注的節碳工藝。短程硝化反硝化是通過創造亞硝酸菌優勢生長條件, 將氨氮氧化穩定控制在亞硝化階段, 使亞硝酸鹽氮成為硝化的終產物和反硝化的電子受體,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術可節約 25%左右的需氧量和 40%左右的碳源, 減少 50%左右的污泥量; 反硝化脫氮除磷是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在缺氧狀態下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 同時完成過量吸磷和反硝化脫氮過程, 可節省 30%左右的需氧量和 50%左右的碳源, 減少 50%左右的污泥產量。(3)高濃度污水可選擇厭氧工藝。污水厭氧反應產生 CH4的量隨著進水有機物濃度的增大而增大, 污水濃度越高, 采用厭氧處理所回收的沼氣越多, 經過收集利用后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越大,當減碳量足以抵消厭氧處理出水中溶解的 CH4量時, 厭氧處理技術較好氧技術更低碳。

3、關注污泥處理處置能源回收。(1)選擇厭氧消化回收能源。在污泥處理方面, 厭氧消化是一種較為低碳的污泥處理技術, 在生物降解有機物質的同時回收沼氣, 實現污泥能源回收。沼氣可以用于發電和加熱, 沼氣發電可補充污水處理廠 20%~ 30% 的電耗, 發電過程還可從內燃機熱回收系統回收 40%~ 50% 的能量。(2)避免污泥填埋降低碳排放量。污泥填埋不僅占用大面積土地, 且填埋過程會產生大量無法有效收集的 CH4, 在污泥處置中屬于高碳排放工藝。因此, 在工藝選擇時應避免采用填埋。

4、加強低碳運行措施。(1)提高收集輸送系統的有效性。排水管道的作用是將污染物輸送至污水處理廠, 因此必須提高輸送系統的效率。管道淤積將增加 CH4的產生, 而管道滲漏將影響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輸送能力。因此, 建立日常養護制度, 借鑒國外先進養護技術和修復技術, 減少管道污染物沉積量和滲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統低碳運行的關鍵。(2)改善曝氣處理過程的精確性。污水處理廠的各種能耗中, 曝氣系統日常運行的能量消耗中占40% ~ 50% , 曝氣系統的節能效果直接決定污水處理廠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精確曝氣系統是對污水處理過程的精細化控制, 能夠實現按需曝氣、降低電能消耗、穩定生化環境等功能。以上海桃浦污水處理廠為例, 通過在 3 組生化處理單元中, 選擇一組作為試驗池(2 萬 m3/ d)進行精確曝氣控制試驗, 連續監測數據表明, 曝氣量可節約 30. 51% 左右。

第5篇

所謂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幾個企業聯合起來共同找到一個第三方物流承運公司,來幫助企業承擔一部分的運輸流程。共同配送有很多優勢,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可以降低運輸重復率,在某種程度上大大的提升運輸效率。也可以降低運輸的次數和運輸的碳排放量。然而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來看,共同配送也可以節省企業自身的經濟,減少在運輸方面的投資。

2.3發展先進的運輸方式

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甩掛式運輸,甩掛式運輸可以有效地提高運輸過程的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避免出現一些車輛車駕駛和無效運輸等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滾裝運輸以及集裝箱運輸,這兩種運輸形式也是較為先進的運輸方式,無論是對于環境低碳的保護還是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性意義。另外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運輸設備來計算BP碳排放,進而做出正確的碳排放指導和控制。

2.4針對運輸設備進行有效改進

從目前的情況上來看,很多運輸設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存在,這些能源在實際的消耗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此可以降低運輸設備的碳排放量。現如今運輸所導致的汽油和柴油消耗較大,碳排放量較高,而發動機是目前較好的運輸設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碳排放量較大等問題。

3.企業內部管理和建設方面的策略

3.1提高企業內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現如今各個企業的發展已經逐漸朝著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對于一些物流企業來說,只有不斷地加強企業內部信息的完善程度,做好管理工作,才能夠讓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更新信息。這將會有利于企業內部員工的發展。實際上減少成本和低碳消耗,對于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2提高駕駛員的基本素質和技能

在物流的運輸過程中,駕駛員是物流運輸企業的一個關鍵核心力量,其所運輸大的設備很大一部分都需要駕駛員來進行操控,所有的駕駛行程和駕駛方式都將決定于駕駛員。如果駕駛員能夠保持一個正確的態度去行駛,在行駛過程中避免一些錯誤的操作,那么將會在一定程度降低碳排放量的產生。只有不斷地提高其自身的基本素質,才能夠為低碳環境的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6篇

關鍵詞:低碳;環保;城市規劃;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human lif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leading to a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year after year, the key factor is the larg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fter the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 that carbon emiss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shaping the environmental low-carbon city is the first appropriate optio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At present,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i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s developed into a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the hot issue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China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due to faster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mak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was a growing trend, to ensure that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uccessfully, do a good job in low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rb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

在全球范圍內,氣候變化明顯,溫室效應日劇嚴重,由此引出的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問題已經受到熱議。城市減排是全球實現碳減排的關鍵點,城市管理建設的根本依據就是城市規劃,因此,城市規劃發展擔負著有效構建低碳節能城市的重任。因此,在實際的城市規劃發展進程中,要通過構建相關的規劃理論基礎以及定位城市發展方向來實施相應的城市發展規劃措施,真正實現低碳城市的優化建設。

1.我國城市碳排放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經濟程迅猛發展的趨勢,據相關數據可知,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速度是與自身的經濟增長相輔相成的,隨之而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多,在零二年至零七年間,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較之前來說翻了一番,是居二氧化碳排放量首位的國家。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有效進行,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有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人均GDP在2000年的人均GDP基礎上會翻兩番,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國需要推進城市化進程發展,與此同時,到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來說會在其基礎上增長百分之六十之多。

2.實現低碳城市規劃發展的相關措施

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大背景下,催生了規劃發展低碳城市的相關必要性。構建的低碳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城市建設朝著實現生態環境的節能與改善的方向發展,真正做到城市發展進程的能耗低、排放少、高能高校運行模式的實現,從而有效完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1由整體角度出發來進行低碳城市規劃發展模式的具體尋求

在城市整體的角度來看,需要將低碳城市空間模式的具體尋求作為一項關鍵的實際研究方向。根據有關數據表明,城市空間以及碳排放總是與可持續發展存在著必要的相關性。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相應研究得知,隨著城區人口密度的逐步增長以及城市空間規模的密集發展,相應的消耗汽油量也顯著降低了,從而使得城市碳排放量實現有效降低。由此可知,可以將緊湊型密集式多元化相關城市形態的生成以及對城市相應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利用、健康的城市生態網絡的構建是被作為低碳城市規劃發展的相關重要方向。因此,在城市規劃時,要真正從城市形態與空間整體角度,尋求有利于向低碳城市模式發展的多中心、組團及帶狀城市規劃研究,避免城市無序向外擴張,帶來系列城市問題。

人口密度

2.2由土地利用以及交通角度出發實現低碳城市的實際規劃發展

由于城市土地的實際利用的優化組織構建是直接對城市的實際交通需求以及相應的碳排放量產生影響的,所以,可以知道城市碳排放總量的多少直接與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方式的選擇是存在密切關系的。比如,有的城市所采用的土地高密度混合利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汽車的實際使用率,突出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公共交通、慢速交通的相應優勢,最終實現城市碳排放量有效降低,這點就充分說明了城市交通出行距離是與城市密度成正比關系的。目前,針對集約式的土地利用以及公共交通的實際發展是大部分國際生態城市所采用的具體規劃發展模式。所以,在進行城市規劃發展進程中,有必要從相應的土地利用以及交通模式的實際角度,有效開展城市交通以及土地的一體化規劃活動,實現低碳節能環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密度

2.3有效進行低碳城市規劃發展評價

在城市規劃發展進程中所進行的評價低碳城市行為是一項關鍵性的基礎工作。在實施評價的時候,要同時兼顧社會、環境、資源、經濟等要素以及城市低碳循環發展兩個方面。實施城市規劃發展評價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具體工作。因此,要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角度來構建相應的低碳城市評價體系,該體系包括評價范圍、城市規劃發展效能體現以及反饋體系三個方面。通過構建相應的低碳城市發展規劃評價體系,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設步伐。

低碳城市評價體系框架

綜上可知,實現城市的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型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化經濟發展的總趨勢。為了確保城市走到發展的前列,使得真正實現低碳環保,更加適宜人類居住,要從根本上進行低碳城市規劃發展,完善城市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何建坤,劉濱.我國減緩碳排放的近期形勢與遠期趨勢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03)

第7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碳排放;動態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05;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5-014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2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高速發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不斷攀升,國內企業也在發展壯大后積極尋求海外市場,對外直接投資也在逐步增加。與此同時,我國能源資源過度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增加等環境問題也日益加劇。究其原因,不僅與我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和發展模式有關,還與國際貿易和投資引發的轉移性因素有關。國際能源署2008年的研究報告認為,2004年中國CO2排放總量的34%源于為生產滿足國際市場消費的產品[1]。因此,進一步分析碳排放的國際影響因素,研究開放經濟下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以及進出口貿易影響碳排放的方向和程度,對我國實現“十二五”經濟轉型目標、兌現2020年碳減排承諾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相關文獻回顧

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貿易與投資是影響區域與全球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理論研究表明,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對碳排放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并且可以區分為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及結構效應三個方面。而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碳排放則會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因為無論是國內發展成熟的邊際產業,還是由于國內環境保護標準較高而導致對外轉移的高碳排放產業,都可以大大減少國內的碳排放,從而改善環境質量。此外,技術尋求型的對外直接投資由于存在反向技術外溢效應,對降低母國碳排放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1.1 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對FDI 影響東道國CO2排放的研究存在著兩種相反的分析思路,一是基于驗證“污染天堂假說”存在性的思路,即考察FDI 是否向東道國轉移了污染密集產業進而導致當地碳排放的增加。Baumol[2]的理論分析認為,如果發展中國家自愿實施較低的環境標準,那么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東道國將會變成世界污染的集中地。在實證方面,Jorgenson[3]等利用39個不發達國家1975-2000 年的面板數據對FDI 與東道國碳排放的關系進行考察,研究結果證實FDI 對不發達國家的碳排放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二是基于驗證“波特假說”存在性的思路,即考察FDI是否通過技術溢出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水平進而導致當地碳排放水平的下降,結論是FDI不僅有益于一國的技術進步,而且通過引進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產品從而提高一國的環境福利。這方面的代表作有Eskeland和Harrison[4]的研究成果。

國外學者對貿易自由化影響碳排放的研究相對較早。Copland和Taylor[5]運用貿易模型進行了分析,結論是貿易自由化減輕了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Machado,Schaeffer和Wbrrell[6]對巴西的國際貿易對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產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明顯大于進口,每單位產值出口商品比進口商品平均多消耗40%的能源和多產生56%的碳排放。

1.2 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也重點就FDI對碳排放的負面及正面效應進行了研究。吳獻金、肖邵方[7]使用1999-2009年的面板數據探討FDI對碳排放的影響,結果發現FDI對我國碳排放產生了消極的規模和結構效應,積極的技術效應。李子豪、劉輝煌[8]分別使用反映地區碳排放水平的絕對和相對指標實證檢驗了FDI通過技術渠道對中國碳排放的影響,結果表明FDI對中國碳排放的積極影響存在一定滯后性,滯后一期的FDI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在國際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方面,國內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其觀點也基本一致:國際貿易加劇了我國碳排放。孫小羽和臧新[9]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出口貿易,中國正承載著越來越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許廣月和宋德勇[10]實證分析了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表明出口貿易是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

綜上所述,以上關于貿易、投資與碳排放的文獻中,由于研究對象、采用的數據和模型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存在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大多從進、出口貿易或者FDI單一視角研究對環境的影響,少有文獻區分不同區域并重點研究OFDI的碳排放影響,至于將進口貿易、出口貿易、FDI、OFDI聯系在一起,綜合考慮這四大因素對國內碳排放的動態影響更是很少[11]。因此,本文將運用SYS-GMM面板模型,利用我國30個省市2003-2009年的對外貿易、FDI、OFDI數據,從東、中、西部地區實證研究國際轉移性因素與碳排放的關系,以期探討我國對外貿易、國際投資與碳排放的動態關系,從而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開放經濟的發展提供有用的政策參考。

2 我國CO2排放現狀研究

由于目前中國沒有省一級CO2排放量的直接監測數據,因此,正確估算我國的碳排放數據是本文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2007年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燃燒[12],因此本文根據各省市一次能源消費量及其碳排放系數進行CO2排放量的測算。具體采用煤炭、原油、天然氣這三種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P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數η,計算如式(1):

Yit=∑3[]j=1Pijtηj(1)

式中,Yit為i省第t年的CO2排放總量;Pijt為i省第t年第j種能源消費量;ηj為第j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

由于原始統計數據中各種能源的消費均為實物統計量,因此必須轉換為標準統計量才能應用式(1)進行碳排放量測算。2010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給出了具體的換算方法。同時,由于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對CO2排放量計算影響很大,為權威起見,我們同樣采用2010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0》中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煤炭0.747 6 t碳/ t標準煤、天然氣0.447 9 t碳/ t標準煤、原油0.585 4 t碳/ t標準煤。。表1顯示了我們測算的2003-2009年各省市CO2排放量。

根據表1 2003-2009年東中西部地區CO2排放量繪制成圖1。可以看出,全國三大地區的CO2排放量都呈持續增長態勢。究其原因,現有諸多文獻都將其與經濟發達程度、經濟開放度聯系起來。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東部地區經濟最為發達,經濟開放度最高,因此,CO2的絕對排放量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始終占據全國最主要地位。但是,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開放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其CO2的排放量也在相應增長。事實上,2003-2009年西部地區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為12.06%,高于東部地區的10.13%以及中部地區的905%。

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由于現有資料中數據的缺失,故未包括。下同。限于篇幅,表中只給出了單數年份的碳排放量數據。

通過上述簡單對比分析不難發現,我國CO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與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但進口貿易、出口貿易、FDI及OFDI這四大開放性經濟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應具體如何,則需通過下文進行實證檢驗。

3 我國國際貿易與投資的動態碳排放效應

3.1 模型設定

由于碳排放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上期的碳排放量對當期碳排放量產生影響,且上期的對外貿易、FDI與OFDI都將影響當期碳排放量,因而引入滯后因變量更符合理論與現實, 結合本文需要,構建模型如下:

其中,下標i指各省份(i=1,2……30),t指年份(t=2003,2004……2009);Y表示碳排放量,E表示該地區出口到國外貿易額,I表示該地區從國外進口貿易額,F代表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從1979年開始計算累計額,O代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υi所度量的為個體差異;εit為隨機擾動項。E、I、F數據均以1990年為基期的不變價格做了調整。

現有文獻指出,資本投資、人口總額等變量對碳排放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將這些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其中,資本投資Z用各省市資本形成總額來表示;人口總額N為各省市人口總數。除了各省市對外直接投資額F來源于《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外,其余數據均來自于2004-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為了消除變量的異方差性,本文將模型中的絕對數指標均取對數。

3.2 實證結果分析

上述模型,即式(2)是一個動態面板模型。由于回歸方程中因變量的滯后項作為自變量,從而導致自變量與誤差項相關,即模型的自變量具有內生性。因此,如果應用標準的隨機效應或固定效應對動態面板數據進行估計,將導致參數估計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針對這一問題,Arellano和Bover以及Blundell和Bond提出了系統廣義矩(System GMM)估計法。系統廣義矩估計能同時利用差分和水平方程中的信息,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參數估計的有偏和非一致性問題。因此,本文采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

利用Stata12統計軟件包,采用Stata官方網站提供的xtdpdsys命令執行本文的系統廣義矩估計。從回歸檢驗統計量來看,系數聯合顯著性的Wald檢驗值在1%的水平上顯著;Sargan檢驗結果說明工具變量是有效的,即工具變量和誤差項不相關;AR(2)檢驗說明一階差分后的殘差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即模型的設定是合理的。估計結果見表2。

注:Y、E、I、F、O分別表示碳排放量、出口額、進口額、外商直接投資額、對外直接投資額的對數值,lag_表示滯后一期值,lag2_表示滯后二期值。AR(2)接受表示序列存在二階相關性。薩甘檢驗用以判斷變量的有效性,結果顯示接受原假設,說明整體工具有效。限于篇幅,表中未顯示常數項、人口、資本的結果。*[KG-*2]*[KG-*2]*表示在1%水平上顯著,*[KG-*2]*表示在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10%水平上顯著。下同。

從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碳排放量的一期滯后值對當期碳排放量有著顯著的影響,彈性系數達到0.89,該模型動態性顯著。這一結果說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慣性,同時也說明前一期碳排放會加重當期碳排放量。

出口額及其滯后一期值對碳排放量的增加有促進作用,其滯后二期值卻抑制了碳排放。大量的出口污染密集型產業產品(冶金、化工、皮革、造紙等),會造成CO2排放量迅速增加,因此出口額的當期值及滯后一期值對碳排放增加具有較大影響。出口額的增加將提高政府收入,政府有更充裕的財政資本來治理環境問題、加強對低碳環境的建設,此即貿易對環境的的規模效應;同時國內企業為滿足外國的低碳貿易標準而改進生產技術,這種貿易對環境的技術效應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低碳經濟措施的有效運行,這些具有時間滯后性,其效用在滯后二期較明顯。

進口額當期及其滯后一期值減少了碳排放量,但其滯后二期值對碳環境有惡化作用。由于一部分產品從國外進口,并沒有消耗國內自然資源,碳排放量必然會相應減少。進口額的增加會減少凈出口總值,降低了財政收入,因而政府投資到低碳事業的資金也會相應較少,因此滯后二期的進口額對國內碳環境的改善具有負面效應。

當期及滯后一期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對碳環境具有惡化作用,其滯后二期值卻對低碳事業有促進作用,且系數都較大。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特別是國外高碳產業的轉移,加大了環境和資源的承受力度,造成了當期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技術效應的外溢使得部分企業提升了生產工藝技術,降低了能源消耗強度,更新了治理污染的技術;同時本土企業為應對外資進入的競爭壓力,會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加大R&D投入開發新技術或者主動模仿FDI企業的生產技術以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這些都改善了國內的碳環境。但是這種技術外溢作用需要時間,因此體現了一定的滯后性。這說明FDI對我國碳排放表現出一定的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伴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加,碳排放量增加,但隨著技術的改進,污染程度下降。

對外直接投資其滯后一期、二期值均為負,即對外直接投資對CO2排放量有積極效應,當OFDI增加時,將會降低CO2排放量,這與理論分析是相符合的。

4 結論及擴展分析

本文運用SYS-GMM估計方法,對我國開放經濟的貿易、投資因素與碳排放之間的動態關聯進行實證檢驗,實證分析結果表明:

(1)全國模型的碳排放一期正動態性均很顯著,這表明前一期的碳排放會對當期的碳排放產生重要影響。

(2)全國模型中當期出口貿易及滯后一期值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滯后二期的出口貿易值卻對低碳環境的建設和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進口貿易的碳排放效應與出口情況則相反。

(3)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碳環境具有短期的消極影響,具體體現在當期及滯后一期外商直接投資擴大的同時,CO2排放量也相應增加。而當引入外資后也同時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及設備,技術的外溢性將滯后地改善我國碳環境現狀。

(4)模型顯示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碳環境有積極的影響,具體表現為滯后期的對外直接投資減少了碳排放。

應當指出的是,雖然本文得出的結論是開放經濟的貿易與投資因素對我國的碳排放有一定的負效

用,但這絕不是說,碳環境惡化的內在原因就是對外經濟開放本身。相反,對外經濟開放為我國

的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碳環境惡化的真正原因在于,人們環境意識缺乏或淡薄,

以及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所導致的環境成本外在化[12]。所以,我國在享受對外經濟開放帶來的收

益的同時必須要消除其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根據上述分析,對我國實現低碳發展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1)實施綠色FDI引進戰略。

本文實證結果說明了雖然FDI引進的當期對碳環境有惡化作用,但是滯后期的外商直接投資由于具有技術溢出效應可以降低碳排放量。因而,我國應根據自身發展狀況和世界經濟發展形式制定低碳發展的FDI戰略。綠色外資引進戰略應順應低碳經濟發展大勢,達到促進新興產業跨越發展、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傳統產業優化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提升開放經濟發展水平。①對于傳統產業,要充分利用FDI形成的技術外溢,嫁接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形成產業技術群,擁有完整的產業鏈。②將清潔能源技術、節能技術和碳排放處理技術等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態的技術作為引進外資的一條重要評價標準。③在引進外資時要體現國內的產業政策,引導外資投向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對環境友好的產業,發揮外資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先導作用。

(2)新型“走出去”戰略。

政府應引導并扶持對外投資項目發展。本文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將有助于減少我國的碳排放量。“走出去”是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海外資源和能源。政府應建立新型“走出去”戰略,該戰略應把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參考因素,企業除遵守必要的商業規則和國際慣例外,還必須承擔在當地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將節能環保、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內容,樹立國家和企業的綠色形象,同時為國際低碳事業做出相應的貢獻。

新型“走出去”戰略還應注重投資于研究與開發型技術產業,通過在技術資源與智力資源密集的

發達國家進行研究與開發型技術產業投資,能充分利用海外企業接近當地技術資源的優勢,進行

先進技術的跟蹤,可更好地開展技術獲取工作,從而獲得降低國內碳排放的技術效應[13]。中國不

斷發展的經濟和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為學習型對外直接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傳統的“市場

換技術”的“引進來”模式相比,可以說是一種主動的、“資本換技術”的“走出去”模式。

(3)轉變出口貿易結構,以低碳為基點培育出口競爭優勢。

政府應該綜合考慮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對環境的影響,協調好出口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鼓勵擴大出口貿易規模的同時,出臺更加有效合理的環境規制措施,著力提高節能減排技術,對于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部門要著重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強度。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控制部分污染密集型產品出口,提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促使出口商品結構向清潔化方向轉型,避免成為發達國家轉移污染的“污染避難所”。

同時,政府應引導企業在低碳大趨勢下構建和提高產品的競爭優勢,在生產中注入環境友好

技術,增強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生產出功能更強、質量更好、更安全、更環保的商品,以符

合國際環保標準的產品擴大出口貿易,在對外貿易中達到出口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以改善環

境質量作為提高出口競爭力的出路,形成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優勢[14]。這也有利于我國應對綠色

貿易壁壘。

(4)優化進口商品結構,適度擴大有效進口規模。

通過財稅、信貸等政策,突出進口貿易在低碳生產和消費中的引導示范功能,促使進口貿易

與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和低碳發展相協調。政府應適度鼓勵以下商品進口:①引進有利于環境保

護的高新技術與關鍵設備,堅決禁止嚴重污染環境產品和國外淘汰的不利于環境的技術和設備的

進口。②支持高載能產品的進口,如有色金屬、鋼材、化工產品等。采取開放市場、放松進口保

護等措施,促使產能過剩、污染嚴重以及重復建設的落后產業全面參與國際競爭,通過市場機制

來加速淘汰落后產能。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許廣月,宋德勇.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01):74-78.[ Xu Guangyue, Song Deyo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Export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J].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2010, (01):74-78.]

[2]Baumol W J.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Jorgenson A K. Does Foreign Investment Harm the Air We Breathe and the Water We Drink [J].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2007, (20): 137-156.

[4]Eskeland G S, Harrison A E. 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 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0(1):1- 23.

[5]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3): 755-787.

[6]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 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9:409-424.

[7]吳獻金,肖邵方. FDI對二氧化碳排放影響的實證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1,(16):124-126. [Wu Xianjin, Xiao Shaofa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FDI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1, (16):124-126.]

[8]李子豪,劉輝煌.外商直接投資、技術進步和二氧化碳排放[J].科學學研究,2011,29(10):1495-1503. [Li Zihao, Liu Huihua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1, 29(10):1495-1503. ]

[9]孫小羽,臧新.中國出口貿易的能耗效應和環境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混合單位投入產出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04):33-44. [Sun Xiaoyu, Zang Xi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hinas Export Trade: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of Mixed Units[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04):33-44. ]

[10]謝文武,肖文,汪瀅.開放經濟對碳排放的影響:基于中國地區與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09):164-171.[Xie Wenwu, Xiao Wen, Wang Ying. The Impact of Open Economy on Carbon Emissions:Empirical Test Based On Chinas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41(09):164-171.]

[1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12]李華.浙江省對外貿易對生態環境的效應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6,19(1):22.[Li Hua.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oreign Trade and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J].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06,19(1):22.]

第8篇

近年來,大氣中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逐漸增多,這種現象導致了全世界共同關注一個重大問題———溫室效應,在此宏觀環境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CO2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迅速上升。依據國際能源署統計資料,中國CO2排放量在2007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2009年12月,中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50%,并將此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規劃中。中國地域廣闊,不同省份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能源資源稟賦差異很大,因此碳排放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這就要求在制定減排措施方面有必要將碳排放的區域差異特征和影響因素考慮其中。因此,本文首先對中國CO2排放的地區差異進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討經濟增長與CO2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減排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目前,研究CO2排放區域的差異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譚丹等(2008)在我國碳排放區域差異研究中發現,碳排放增長速度和排放量最大的是東部地區,而中部地區碳排放增長速度最慢,西部碳排放量最少。此外,徐大豐(2010)[2]的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部地區碳排放量低于東部,且碳排放區域差異比較顯著的行業為建筑業、工業和運輸業。然而,這些研究多是簡單的概括和描述,并沒有采用相關的衡量指標對碳排放的區域差異給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Theil系數研究了中國各省市碳排放強度差異的變化和來源,但因其測算公式不太準確而導致研究結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銳(2011)在測算碳排放效率時發現,中國各地區碳排放效率差異明顯且差異程度呈繼續擴大的趨勢,制定減排措施過程中要重點考慮地區差異因素。國外有關CO2排放區域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國層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2010;Cantore和Padilla,2010),但關于中國碳排放地區間差異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目前國外僅有Clarke-Sather等(2011)運用泰爾指數和變異系數等方法將中國地域單元按東中西進行劃分,并研究了中國1997~2007年碳排放的區域差異。此外,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也是現階段學術界的研究熱點。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了反映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關系的倒“U”型曲線,即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國外學者(Schmalesee等,1998)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碳排放與人均收入呈現比較強的相關性,即二者存在EKC曲線特征。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如Friedl在研究奧地利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時得出二者呈“N”型關系的結論。國內學者也驗證了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倒“U”型特征(吳振信,2012;王飛成等2014)。當然,也有不少文獻駁斥了EKC理論的存在,如劉國平、諸大建(2011)和范允奇、王文舉(2011)都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發現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存在倒“U”型關系。而于衛國(2011)在研究污染物排放與人均GDP之間關系時,甚至得出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影響并不顯著的結論。由此可知,EKC假設在我國能否成立還存在著很大爭議。

目前有關碳排放區域差異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區域劃分方面,大多數文獻是依據某一具體指標進行劃分的,或是直接借鑒地理位置劃分。另外,現有文獻也較少涉及碳排放地區差異,為給政府制定減排政策提供依據,研究各地區碳排放差異具有重要價值。而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差異極大,這也導致了各地區碳排放狀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礎上將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和人均碳排放量三個指標作為依據,將我國30個省市的碳排放分為高、中、低三個區域,并研究各區域間的差異。基于此,本文從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及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兩個視角展開分析,為低碳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中國各省市碳排放量的測算

1.數據來源與測算方法本文所涉及碳排放量的面板數據來源于1999~2011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由于《中國統計年鑒》中缺少和港、澳、臺的能源數據,因而本研究沒有把這幾個地區納入考察范圍。由于各省市CO2排放量在統計年鑒中沒有直接給出,因此CO2排放量都是通過估算得出的。因為CO2產生于主要能源的消耗,故由主要能源消費量就可測算出碳排放量,估算過程中,主要能源消費量直接來源于統計數據,而各能源碳排放系數則可以由IPCC獲得。此外,IPCC也給出了各種類型燃料的碳含量、有效CO2排放系數以及CO2排放量的計算方法。

2.測算結果與分析本文首先根據各類能源消耗量、碳排放系數以及公式(1)計算出1999~2011年各省市CO2排放量,然后根據CO2排放量計算出各地區碳排放強度(Ci)和人均碳排放量(Cp),其中,Ci由碳排放量(CE)除以各地區GDP得出,Cp則由碳排放量除以各地區人口數得出(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11年各省市無論在CE、Ci還是Cp上都存在較大差異。魯、內蒙古、晉、豫、蘇、冀、粵、遼、浙幾省CE較高;瓊、青、京、津、渝、贛、甘和滬CE較低;內蒙古、寧、晉、貴、新、甘和陜幾省Ci較高,京、滬、粵、浙、閩、瓊以及川Ci較低;而內蒙古、寧、晉、新、遼、津、魯和冀等Cp較多,川、京、贛、桂、瓊、湘等Cp較少。從總體趨勢來看,1999~2011年間CE以7.3%的年均增長率逐年增長。根據增長速度將這一時期劃分為不同的時段:1999~2002年年均增長率為2.1%,碳排放量增長趨勢平穩,稱為平穩增長期;2003~2010年年均增長率為10.6%,碳排放量增長趨勢迅速,稱為快速增長期。而在這一期間,碳排放強度以6.3%的年均下降率逐年降低。

三、中國各省市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分析

1.多指標聚類分析聚類分析的思想是根據樣本的多個觀測指標,找出能夠度量樣本或指標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據此將相似程度較大的樣本聚合為一類,形成一個由大到小的分類系統(鄧維斌等,2012)[19]。為了克服單一分類指標包含信息較少的缺陷,本文選取CE、Ci和Cp三個指標作為聚類分析的依據。將2011年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選取歐氏距離度量數據之間的親疏程度。其中,m為空間維度;Xit是樣本i在空間t中的位置;而dij表示樣本Xi到Xj的距離。最后,在進行聚類分析時選用離差平方和法,得到下面的樹狀聚類譜系圖,將我國30個省市劃分為三大類。高排放區域包括寧、內蒙古、晉、魯、遼和冀,這些省、市的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較高,是高能耗產業的主要分布區域,工業總產值尤其是重工業總產值占GDP比例高。這部分地區具有CE和Cp均較高的特征,其中,寧夏碳排放總量并不高,但是其總體面積較小,人口也較少,因此經濟總量較小,其Ci和Cp均排第二位,因此也被歸為高排放區;中排放區包括粵、吉、蘇、浙、豫、鄂、皖、黑、新和陜幾個省份。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碳排放區綜合了高、低兩區域的碳排放特征,處在高低排放區的交界處。中排放區多為經濟人口大省,其CE、Ci和Cp三個因素中有一個或兩個相對較高;低排放區有贛、桂、滇、渝、湘、川、滬、閩、京、瓊、甘、青和津。此區域內產業結構相對合理,與其他兩個排放區比較,新能源相對豐富,能源利用效率高,且第三產業占比較高。處在低排放區的省份多表現出碳排放強度低、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較小的特征。其中,廣東省雖然CE很大,但Ci和Cp卻較低,因此將其劃分為低排放區。

2.區域差異性分析由1999~2011年各省市碳排放數據和聚類分析可知,2011年高、中、低三類碳排放區CE分別占全國CE總量的37.61%、41.88%、20.51%,而三大區域GDP卻分別占全國GDP總量的37.61%、46.94%、30.58%。由圖3可知(3條折線分別代表高、中、低碳排放區域),三區域碳排放量階段性特征比較明顯,且整體上都呈逐年遞增趨勢。1999~2000年為平穩增長階段,2003~2011年為迅速增長階段,在平穩階段,高、中、低三類排放區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909%、4.929%和4.969%,而迅速增長階段三區域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161%、15.775%和12.176%。圖4是中國三大碳排放區碳排放強度的變化趨勢圖。從整體上來看,現階段三區域CE的增長速度均小于GDP的增長速度,這表明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在不斷提升,Ci在不斷降低。高、中、低三大區域碳排放強度的年均遞減速率分別為7.77%、8.44%、10.30%。三大區域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情況與碳排放強度變化情況相反,圖5反映了三區域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圖形顯示高中低三區域人均碳排放量均逐年遞增,且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18%、13.67%和11.90%。從地理分布上看,三區域南北差異明顯,南方地區多為低碳排放區,北方則多為高、中排放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北方是煤炭產地的集中區,煤炭消耗量較高。(2)高排放區經濟增長方式多為粗放型的,單位GDP消耗的能源較多,因而不利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3)中、高排放區人口規模相對較大,經濟總量高,因此CE也相對較高。(4)產業結構情況顯著影響碳排放量,高、中碳排放區中的重工業比例較高。變異系數是用來衡量各觀測值變異程度的一個指標,其定義為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我們分別計算三大區域的三個指標的變異系數(圖6)。由圖6可以看出三個區域碳排放差異不斷增大。區域間CE、Ci和Cp的變異系數分別由1999年的0.28、0.41與0.42增長到2011年的0.34、0.47與0.50。比較三區域CE和人均CE的年均增長率發現,高碳排放區最大,低排放區次之,中排放區最小。然后比較三區域Ci的年均遞減速率發現高碳排放區低于其他兩類區域,且這種差距越來越大,而低排放區又小于中排放區,說明中低排放區的差距在不斷減小。

四、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

1.模型構建與檢驗EKC曲線指出,環境質量在經濟發展初期伴隨人均收入增長逐漸惡化,而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后則隨人均收入增加而有所改善,即二者呈倒“U”型特征(鐘茂初等,2010)。在經濟發展初期,CE隨經濟增長而增加,而在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長會減少對能源消耗的依賴,甚至會出現CE隨GDP增長而下降的現象(李玉文等,2005)[21]。首先根據1999~2011年三區域人均CE和人均GDP繪制散點圖,然后利用SPSS軟件對散點圖進行擬合,從擬合效果來看,二次方程擬合程度最好,因此構建如下EKC模型。為規避偽回歸的出現,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對Cp、Gp以及Gp2進行ADF檢驗,發現數據并不平穩,然后再對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進行檢驗,發現二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盡管有些經濟變量不平穩,但是如果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它們的線性組合則有可能是平穩的。Cp、Gp和Gp2在ADF檢驗下均為二階單整,然后運用EG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并驗證EKC曲線的存在。通過OLS進行協整回歸,估計協整向量并計算殘差,對殘差進行ADF檢驗得出序列平穩,說明Cp、Gp和Gp2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2.回歸分析首先,對高碳排放區進行OLS回歸得到EKC方程:Cp=0.2957+1.8492Gp-0.2082Gp2。利用Matlab軟件畫出高碳排放區的庫茲涅茨曲線如圖7所示,二次方程模型中β1為正、β2為負的特點說明高碳排放區域存在碳排放拐點,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呈倒“U”型特征,根據拐點計算公式得出高碳排放區拐點出現在人均GDP44409元時。對比此拐點位置,得知目前我國高碳排放區中蒙、遼、寧三省已達理論EKC曲線拐點。然后,運用同樣的方法得到中碳排放區庫茲涅茨曲線方程為:Cp=0.3107+0.8531Gp-0.0698Gp2,中碳排放區域的庫茲涅茨曲線(圖8)方程中β1為正,β2為負,說明中碳排放區同樣存在碳排放拐點,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也呈倒“U”型特征,拐點出現在GDP為61110元時,因此中排放區中陜、新和吉已跨越拐點。最后,對低碳排放區域進行OLS回歸,得到低碳排放區庫茲涅茨曲線(圖9)模型為:Cp=0.2328+0.6988Gp-0.0940Gp2,同高、中排放區一樣,低排放區β1為正,β2為負,因此該區域也存在拐點,Cp和人均GDP也呈現倒“U”型特征。由公式計算的拐點在GDP37170元處,因此低碳排放區域中津、滬、閩、渝、甘以及青幾省市已達到拐點。從理論上計算中國EKC曲線拐點將出現在2020年左右,人均GDP37170元處,(林伯強等,2009)[22],但實證預測到2040年拐點仍不會出現。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很多,例如收入、能源強度以及產業結構等,且不同因素都會對EKC曲線形狀產生影響。就經濟發展本身而言,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采用東、中、西部地區階梯狀發展戰略,東部地區最早起步,在經濟發展初期,要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就要付出巨大的環境成本。中部和西部地區相對東部地區經濟起步略有推后,因此它們在起步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吸取東部地區發展的經驗教訓,進而在一個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臨界點,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改善的雙贏模式。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9篇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特征;比較;中外

為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氣候條件,世界多個城市進行了低碳建設規劃與實踐。低碳城市能夠減少城市化石能源用量,增加清潔能源比重,并保證經濟穩定發展、社會秩序安定。低碳城市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從一定意義上說,低碳城市也就是低碳社會和低碳經濟的綜合體。為此,聯合國主導國際氣候的談判,《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坎昆會議中都提出了低碳城市的規劃。世界各國也在規劃和實踐符合自己的低碳城市。

1.國外低碳城市的規劃和實踐

低碳城市規劃需要先進的科技和較高的經濟水平。因此國際大都市率先進行低碳城市規劃。早在20世紀70年代,丹麥就已經開始推廣低耗能的社會經濟。20世紀90年代,哥本哈根減少了1/5的碳排放量,城市區域供熱和廢棄物回收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哥本哈根有一半以上的市民選擇自行車出行,民眾低碳意識較強。這也表明,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有著普較強的低碳意識,低碳城市規劃較為容易實施。

德國的弗萊堡重在交通運行和能源上的減排,實施城市太陽能發電,在交通運行上開設自行車專用道和城市有軌電車。加拿大的多倫多采取深層湖水來取代空調制冷,以LED照明燈替代霓虹燈和傳統燈泡,發展垃圾填埋沼氣發電。這些國際大城市根據城市具體情況進行低碳規劃,并彼此聯合抵制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2.中國低碳城市的規劃與實踐

我國低碳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是受到國際低碳理念的影響。2007年,我國城科會和美國的能源基金會共同研究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理念。2008年,WWF選擇中國的保定和上海,作為低碳城市試點,以此積累經驗。保定市構建新能源制造區和太陽能示范基地,并創造再生能源的交流網絡,支持清潔能源產品的出口;上海市減少城市建筑的能耗量,并調查和審計大型公建的能耗情況。提高交通運行節能率。隨后,杭州市推行“六位一體”理念,即建筑、交通、低碳經濟、環境、社會和生活。廈門市低碳城市規劃重視空間布局,推行交通和建筑節能降碳,并發展交通、建筑低碳模式。我國多個城市制定了清潔能源、節能、建筑、循環經濟與交通的專項性規劃。低碳城市建設多在城市新區試點,探索產業的轉型。許多都是宏觀框架內,沒有可行性的行動計劃。

3.中外低碳城市規劃特征的比較

3.1規劃目標

世界發達國家低碳城市規劃重在減少碳排放量。而我國的低碳城市規劃是下降碳排放量的比例。倘若某城市經濟增長較快,下降碳排放量速度緩慢,那么該城市依舊有很高的碳排放量。固然規劃目標不同,但也是由于經濟體發展階段不同。發達國家早已經歷了高能耗和高排放階段,將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之后,城市的碳排放只在交通、建筑和日用方面。而我國依舊存在高速度和大規模的發展階段,有著旺盛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我國出口產品生產每年都要消耗1/5的能源。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低碳經濟目標是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耗的比重,使得碳排放量達到穩定,逐步下降碳排放量。

英國倫敦市是工業革命發展的老城市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由于工業發展排放大量的污染性氣體,倫敦市空氣質量一直很差,被稱為“霧都”。2007年,倫敦市長倡導民眾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量。倫敦政府制定了《交通戰略草案》等,向行駛市中心的機動車征收額外費用,用小型綠色能源裝置部分替代電網供電,改善建筑能源效益。而我國政府績效考核和英國不同,低碳城市規劃采取的措施不會違背政府的要求。因此,低碳發展和政府的低碳目標很接近。倫敦城市規劃按照發展愿景和城市情況,它們的低碳城市規劃目標比較高。而我國低碳城市規劃更符合國家要求。

3.2規劃內容

我國低碳城市規劃的內容較多,以能耗部門進行劃分,有建筑、工業、農林、能源和交通部門。一些城市規劃還加入了廢棄物管理。國外低碳城市規劃不存在產業部門,主要是交通和建筑領域。加拿大的多倫多用垃圾填埋沼氣發電。中外低碳城市規劃內容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是由于碳排放來源和政府職能不同所導致的。我國城市是由地理單元城市和城市附近的村鎮構成,城市政府職能全面,特別強調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而西方國家城市職能簡單,主要是建筑和交通。例如美國“紐約規劃2030”規定,政府對社會工商業、電器用品、家庭、政府、新建建筑五大領域采取節能政策,以增長清潔能源供應。嚴格限制建筑耗能量,并設定BRT,對交通高峰期行駛進曼哈頓區的車輛額外收費。

3.3規劃動機

97年的《京都議定書》簽訂之后,發達國家有著降低碳排放量的責任。城市消耗能源量是巨大的,約占3/4的全球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達到了4/5。一些學者認識到人類受到的氣候變化威脅將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能源基礎的革命。主動轉變和被動承擔兩種作用下,西方國家開始了低碳城市的規劃。歐洲國家的低碳城市方案更側重于低碳經濟未來發展的機遇,也有一部分規劃動機是為了提升城市的國際競爭力。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人群,有著較高的環境質量要求。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保護方面,這些人群有著很大的感召力。

我國低碳城市發展動機是經濟發展的途徑和質量,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減少碳排放量。在發展經濟時,必然需要大量的能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約束。低碳發展也可以實現經濟的增長,在發覺全球有更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需求時,可推廣太陽能和風能的設備制造,并推廣海外。我國低碳城市規劃動機還包括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通過低碳城市的名目能夠獲得優惠項目和政策。綜合比較而言,西方國家規劃動機較為明確,有主動性。而我國低碳城市規劃和建設存在一點的被動因素。

3.4實踐途徑

國外低碳城市實踐多在消費性部門,而我國低碳城市實踐躲在生產性部門。實施過程中,國外側重于城市建筑、企業、基礎設施、家庭、城市交通方面的減碳,而我國側重于研究節能技術、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能源結構。國外是低碳經濟生活,而我國是產業升級減排。國外民眾低碳意識性強,采取財稅激勵和自愿性政策。而我國多是強制性政策,且政策工具很單一。這也是因為我國是強政府、弱市場,而國外是小政府、大市場。

結束語:

中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源基礎方面,都將低碳城市規劃當做重要戰略舉措。但是,中外低碳城市規劃有著許多的不同。這些差別表現在低碳規劃的目標、內容、動機和實踐途徑方面。西方規劃多以市場政策為工具,而我國低碳城市規劃卻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我國在城市試點規劃時要吸取中外的經驗教訓,采取市場手段和激勵措施來完善實施途徑,提高實施規劃效率,并降低經濟成本。

參考文獻:

[1]朱婧,劉學敏,姚娜.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3, (14).

[2]李超,馬振邦,鄭憩,邵天然,曾輝.中外低碳城市建設案例比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1).

第10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稅收政策;稅收優惠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11-0066-04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為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大力推進以高效能、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稅收政策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西方各國立足本國國情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在減少碳排放,促進節能產業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利用等方面成效明顯。面對中國自然資源相對缺乏的基本國情,以及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和趨勢,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對于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稅收政策

(一)歐盟

歐盟把向低碳經濟轉型戰略與保持經濟增長結合起來,在應對氣候變化與實行節能減排方面是發達國家的典范。

1. 實施相關稅制。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北歐國家率先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導入“地球變暖對策稅”,在1999年德國、英國、意大利等經濟規模較大的歐洲國家開始導入相關稅制;歐洲主要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導入碳稅,根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商品和服務進行課稅(見表1)。2007年6月,荷蘭財政部又專門針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公里超過200克和240克的柴油與汽油發動機汽車,每公里多排放1克二氧化碳征收80歐元~90歐元的附加稅[1]。此外,開征生態稅引導生產者的行為,促進生產商采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進而達到改進消費模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如德國,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如汽油、電能、礦物等都要收取生態稅,間接產品也不例外。

2. 稅收優惠。歐盟最早實施減稅和退稅的優惠措施,鼓勵節能、替代性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奧地利對環保領域投資免資本稅,空氣污染控制設備減所得稅、公司稅、固定資產稅;挪威對旨在降低廢氣排放量的投資免投資稅;葡萄牙對利用太陽能、地熱、其他形式的能源、利用垃圾生產能源的工具或機器的增值稅減5%。此外,實施設備投資加速折舊,如法國對空氣凈化器的電動車(船)、節能設備加速折舊;瑞士對節能、新發熱設備、太陽能設備加速折舊等等。

(二)美國

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和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把實行“綠色”財政刺激措施作為向低碳化轉型的重要戰略。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2月17日正式通過了“美國再生、再投資法”,大約580億美元投入到環境與能源領域,其中直接稅式支出171美元[2],占29.48%(見表2)。

1. 實施相關稅制。美國的生態稅收制度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實施汽油稅,鼓勵廣大消費者使用節能型汽車,減少汽車廢棄物的排放;有關資料顯示,雖然美國汽車使用量大增,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比20世紀70年代減少了99%,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減少了97%[3];開征能源開采稅抑制資源過度開采,據估計,可減少約10%~15%的石油開采量[4]。此外,在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美國雖然還沒有開征真正意義上的碳稅,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市對電力生產征收的“碳稅”,舊金山海灣地區八個縣的企業需要根據其溫室氣體的排放繳納碳費,為將來開征碳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稅收優惠。美國采取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從碳減排、可再生能源、節能、鼓勵出口等方面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1)鼓勵碳減排的優惠。如新型煤炭技術項目投資抵免和煤氣化投資抵免等。(2)對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稅收優惠,主要是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生產和利用給予稅收優惠抵免,如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實行三年的免稅措施,對小型風力發電設備投資抵免,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每千瓦時可獲1.5%稅收抵免;對太陽能和地熱能設備投資額的10%可獲得稅收抵免。提高住宅能效利用的設備抵免。(3)鼓勵替代能源開發利用的優惠,如生物柴油和可再生柴油抵免,延長和調整替代能源抵免,機動車能源轉換裝置抵免。(4)提高能源效率的優惠,如商用節能建筑抵免,新節能住宅抵免等,提高住宅能效利用的設備抵免。(5)鼓勵節能的稅收優惠,如對購買符合條件(節能環保型)機動車允許在計征州稅和聯邦消費稅時提高扣除額,延長最低選擇稅的減免等;擴大對家庭節能投資的減稅額度(每戶上限1 500美元)。(6)鼓勵出口的稅收優惠。為確保美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能源消耗量大且生產的商品在全球范圍內交易的產業部門,提供“退款”或“退稅”的制度,以彌補實施排放權交易制度所帶來的成本,從而確保美國制造商與國外企業競爭時不會陷入不利的地位。

(三)日本

日本是一個能源資源缺乏的國家,由政府主導促進節能投資與新能源開發,實現太陽光發電、燃料電池、蓄電池以及環保車的低成本化和低碳化。

1. 實施相關稅制。日本為了治理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能源消費,建立了世界上最龐雜的運輸稅收體系。在國稅層次有石油消耗稅、道路使用稅、液化氣稅、機動車輛噸位稅、車輛產品稅以及二氧化碳稅。此外,根據“排放責任者負擔的原則”修改與汽車相關的稅制,將現行的以排氣量和重量為課稅依據改為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課稅依據。在促進混合有生物質燃料的汽油的普及方面,導入生物質燃料的促進稅制。

2. 稅收優惠。(1)為實現住宅和辦公大樓的低碳化,修改住宅貸款減稅條例,對節能型住宅實行稅制上的優惠;實施“辦公大樓領跑者計劃”的制度,對導入高效率機器設備和系統的實行稅制上的獎勵。(2)為促進交通運輸領域的低碳化,在稅制上明確獎勵購買和使用低碳汽車,對汽車擁有者(車主)在更換購買新車時購買低碳汽車者要在稅制上提供優惠。(3)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普及,在稅制方面優惠清潔電力證書制度,并加強對智能電網的投資和建設支援。(4)為提高能效,對改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除一般折舊或稅收抵免外,還可按取得成本的30%提取特別折舊。

二、國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稅收政策的主要特點

(一)運用稅收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但稅收政策的側重點和政策取向存在差異

在稅收政策方面,歐盟國家為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碳稅已包含在統一征收的消費稅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芬蘭、瑞典、英國、德國、盧森堡和法國,實行碳稅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現了各自的減排目標。日本在2009年的稅制改革中,考慮對碳定價的重要性,實施針對二氧化碳課稅的環境稅。而美國暫未開征碳稅,美國主要采用汽油稅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汽車。OECD國家通過開征能源開采稅抑制資源開采活動,德國通過采取“燃油稅”附加的方式征收生態稅,使近幾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2%~3%,而且單位油耗下降10%[1]。此外,歐盟注重限制高碳排放,而美國、日本側重于促節能、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節能產品的使用、消費等。

(二)以研發、生產、銷售、使用、服務過程的“低碳化”為核心,正面激勵和逆向約束政策兼施

通過征稅政策限制實施者的行為,而通過稅式支出政策來鼓勵實施者的行為,兩者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并扶持低碳經濟的發展。

1. 正面激勵的稅收政策。主要通過減稅、免稅、退稅、特別折舊、投資作為成本抵扣等稅收優惠政策來鼓勵低碳化。如電力公司向居民安裝節能設備的費用可以免稅,企業購置政府指定的節能設備,并在一年內使用,可按設備購置費的7%從應繳所得稅中扣除,并可在普通折舊的基礎上按購置費的30%提取特別折舊,等等。此外,還實行碳稅返還政策。一部分碳稅用于獎勵那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企業,另外一部分收入用于獎勵那些對于解決就業有貢獻的企業和彌補個稅。

2. 逆向約束的稅收政策。主要依靠提高碳排放的成本,開征某些稅種,提高某些稅率等措施給納稅人施加壓力,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環境污染,促進節能投資,提高企業能效,減少高能耗消費。首先,廣泛征收碳稅①,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達到排放量越少負擔額越少的效果;據測算,1990~2000年,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5%[5]。其次,開征能源稅②。據估計,企業征收能源稅和碳稅對減少能源消費的貢獻為10%[6]。再次,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商品實施碳關稅,防止本國或本地區的企業逃避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管制而把生產制造等經營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靈活運用各種稅收優惠措施,直接調控與間接引導相結合

減免稅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措施,主要體現在對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方面。此外,重視運用設備投資加速折舊、稅收抵免、退稅等手段鼓勵節能、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美國在節能、使用或生產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方面較多地運用稅收抵免和加速折舊手段,日本也強調使用稅制上的優惠、加速折舊、稅收抵免等手段,均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能源消耗量與同樣人均能源占有量較低的日本相比,能耗水平比日本高出24%。鋼、水泥、合成氨等產品的能耗水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20%以上[7]。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日趨緊張和中國建設兩型社會的背景下,如何抓住經濟發展的契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搶占低碳經濟發展的先機,是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大事。應充分借鑒西方各國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節能減排的目標導向及現實要求,綜合考慮環境、社會、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堅持直接支持與間接引導相結合,全方位促進與重點支持相結合,正面激勵與逆向約束相結合的原則,完善各項稅收政策。

(一)建立健全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相關稅收制度

從短期看,面對緊迫的節能減排任務,以及較為不利的國際外部環境,為減少稅制變動對經濟主體的影響,可以通過整合現行稅制中具有促進節能、碳減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發、利用的稅種,調整其稅制要素,對其進行綠色化改造(見表3)。從長遠看,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產品,在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狀況、能源結構戰略調整的基礎上擇機設立一些新的稅種,如碳稅、碳關稅、環境保護稅、能源消耗稅,等等。

(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稅收調節力度

從稅收優惠內容來看,優惠面較窄。如沒有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氣、乙醇、氫電池、太陽能和使用其他環保能源的車輛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節能、保護環境的稅收優惠條件過于嚴格等,不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在稅收優惠方式上,目前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采用稅收減免方法,對投資抵免、稅收豁免、再投資退稅、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盈虧相抵等其他手段基本沒有采用。應綜合加大稅收優惠的寬度和力度,在同一稅種內合理設計和配置,在不同稅種之間統籌運用,體現稅收優惠政策激勵功能的主題效率,引導低碳投資、生產、消費以及技術推廣,保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新技術和新能源的發展。如對企業安排減排設備給予免稅措施,對相關固定資產實行加速折舊,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普及以及技術研究給予投資減免、再投資退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

(三)整合、協調相關政策,加強制度創新,提高稅收政策效果

低碳經濟與經濟、社會、能源、環境的密切相關性,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經濟、社會、能源與環境保護政策的統一與協調。因此,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法規標準和經濟措施,協調統籌相關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首先,處理好財政支出與稅收優惠的關系。除了財政直接支持節能減排項目研發和技改外,應充分發揮財政補貼的作用,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導向的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研發、節能消費,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發等,不管是生產者、銷售者還是消費者,予以適當的補貼。其次,配合使用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碳定價政策。通過對高排放的高碳經濟(如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實行排放許可權交易制度,并將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建立與相關能源稅收特別是燃油稅的制定統籌考慮,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次,考慮設立碳基金。由于中國開展碳稅的條件尚未成熟,在還沒有開征碳稅之前,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碳排放交易費。開征碳交易稅后,碳稅資金成為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支出主要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發節能新技術、尋找新的替代能源、實施植樹造林等方面。

四、結束語

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每個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一個焦點話題。發展低碳經濟成本之高是世界公認的。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不可盲目推行純低碳環保主義的發展戰略,更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以實現經濟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根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課稅。稅率根據燃料的含碳量來確定,總體稅率差異也較大,如瑞典為38.8美元/噸二氧化碳,芬蘭為7.0美元/噸二氧化碳,荷蘭為2.5美元/噸二氧化碳。

②按能源熱值計征,稅率約為7歐元/GJ(丹麥),采暖征收10%的能源稅。

參考文獻:

[1]張新.我國節能減排稅收支持的改革策略與實施途徑[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4).

[2]蔡林海.低碳經濟大格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5-6.

[3]汪曾濤.碳稅征收的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J].理論探索,2009,(4).

[4]計金標.荷蘭、美國、瑞典的生態稅收[J].中國稅務,1997,(3).

[5]張克中,楊福來.碳稅的國際實踐與啟示[J].稅務研究,2009,(4).

[6]宋效中,姜銘.節能稅收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縱橫,2007,(1).

[7]蘇明.關于運用財稅政策支持節能事業發展的思路[J].學習論壇,2009,(6).

The Tax Policy of Foreign Countries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He Pingjun

(College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第11篇

關鍵詞:二氧化碳排放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6002201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全球變暖已確認為不爭的事實。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是當務之急。

在經濟尚不發達的中國,經濟發展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是否會使我國的GDP降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現在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一直進行,人口眾多,經濟、技術水平低,工業發展存在很多問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的集中力度不高;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資源、能源的消耗過大,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在這種背景下,我國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特殊困難。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時期內會對我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對我國GDP增長有不利影響,可是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長遠,看到長遠利益。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的指標,可是它并不是唯一衡量的方式,暫時的一個GDP的數字并不能說明全部的問題。我認為,就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我們不應該太重視暫時的GDP數字,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過程中,GDP會有所下降,但長遠來看,對中國有很大益處在家具行業,吹響了低碳經濟的號角。低碳家具的內涵無非是自身具有碳匯能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低,產品質量好,廢棄后易于回收利用。在所有材料中,木材仍然是首選的環保材料。為了防止木材的枯竭,中國政府已將單純的禁伐政策改為有計劃的種植經濟林和砍伐使用。同時,不少企業開始使用多用的其他天然材料,如竹材,騰,麻,水草,玉米皮,秸稈等。新型的家具材料,低碳空調等產品的開發和面市,推動著我國家居行業的經濟發展,帶動著我國GDP的增長。

汽車,飛機,輪船,火車,這些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氣是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殺手。汽車的低碳之路,除了圖謀新能源,工程塑料應用于汽車行業也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進行,中國政府關于碳減排的承諾,將推動我國“低碳”汽車的加速發展。與之緊密相關的新能源汽車戰略無疑成為行業競爭的制高點。值得關注的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利好一直不斷,也在推動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GDP的增長。

低碳環保產品將成為辦公設備新趨勢。在低碳辦公逐漸成為趨勢的今天,很多中小企業開始尋求兼具高性價比及環保特點的彩色辦公設備。2010年3月23日,日本知名企業兄弟(中國)商業有限公司在滬了5款彩色數碼打印機及一體機產品,直接面向這一市場。

氣候變化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和燃料價格波動都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與此同時,農業用地的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認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發展低碳農業是責無旁貸的。如在西部農村大量推廣太陽能灶,政府大力扶持太陽能灶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同時,沼氣技術得到大力的開發和應用。

在控制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我國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積極推進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施鼓勵節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投入,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森林碳匯,使中國經濟發展走向一條合理科學的道路,使中國經濟越好越快地發展,這是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應該看到長遠的發展而不是暫時的一個GDP數字。從國際來說,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我國對人類發展的高度負責。中國政府要全面考慮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本著對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和任務,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望的基礎上,制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第12篇

【關鍵詞】低碳發展;碳排放強度;政策途徑;河南省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現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促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河南是一個人口和經濟大省,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發展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碳排放強度雖然在明顯下降,但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如何促進并盡快實現低碳發展,促使碳排放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形拐點早日到來[1],是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本文針對河南省碳排放的特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趨勢,著重探討河南實現低碳發展的政策路徑。

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逐漸增加,并且經濟產出的持續增長是河南省碳排放增長的主導因素,而且其作用的貢獻值與貢獻率還在不斷的上升。同時,在研究時段內,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人均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間呈現出三次曲線的關系,而碳排放強度與人均GDP之間呈現出反比曲線的關系[2]。這說明,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非必然經歷一段時間的上升后逐漸下降,有可能出現反復,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如果沒有有效的宏觀經濟和環境政策的干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結果不會自然而然的實現。

發展是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要求和權利,經濟產出的增長是滿足人民生存與發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條件。能源消耗作為維持經濟系統運行的一項基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經濟活動的強度和滿足國民生活需要的能力。因此,經濟快速增長導致環境壓力上升是難以避免的[3]。特別是,河南省正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這是實現經濟騰飛和現代化的必經階段。目前,河南省以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對碳排放增加起到了加速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動中上升。1998年,河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為45.0%,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為39.3%,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河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提高到56.9%,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51.9%。全球經濟危機以來,河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維持在56.3%-57.3%之間,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維持在50.7%-51.8%之間。在中部崛起戰略中,河南定位為國家的能源、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基地,形成了機械、電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煙草等一批重點產業,這對碳排放的快速增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雖然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對經濟快速增長提出了客觀的要求,節能減排和降低碳排放的任務異常艱巨,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原崛起一定要走發達國家和地區那種“高投入、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避免重走工業化老路的必然選擇。從節能減排的角度來看,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應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重化工業領域,要進行資源整合,加快技術改造與產品升級換代,大力推進和推廣清潔煤技術;二是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低碳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盡快實現經濟結構從高碳產業主導向低碳產業主導的轉變。為此,必須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走全面、協調、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盡快使河南省經濟完成從外延粗放型增長向內涵集約型發展的轉變,以更少的資源環境和碳排放低價,來維持中原快速崛起所需要的經濟增長速度。

2.大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

目前,國際社會提出的碳排放減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3]。在河南省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比較顯著,是抵消經濟發展帶來的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能源消費持續增長、能源結構調整步履艱難的情況下,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是最有效的碳減排途徑。這不僅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根本轉變的戰略需要,也是減輕河南省經濟增長對能源高度依賴的一項長期戰略。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對先進節能技術的傾斜性投資,推動能源開采、轉換及利用環節各種創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在經濟上和技術上為提升能源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證。同時,加大《節能法》宣傳貫徹力度,加快制定各行業《節能法》實施細則,建立并實施有關碳排放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以及企業準入門檻,從法律、政策層面保障能源效率的持續提高。

3.積極改善能源結構,增加潔凈能源的比重

通過對河南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發現能源結構因素對碳排放的貢獻值為負值,是碳排放的重要抑制因素。從實證分析結果看,河南省能源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對抑制人均碳排放的貢獻比較小。1978年,河南能源消費中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的比例分別為92.3%、6.8%、0%、0.9%,而到2008年,這四者的比例為87.9%、7.92%、2.7%、1.5%,能源結構仍高度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的比例僅略有增加。如果能通過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氣、水電等潔清能源的比重,逐步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這對抑制河南省碳排放的快速增長是極為有利的。為此,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能源結構調整規劃,一方面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積極扶持發展風電、水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項目,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另一方面,在化石能源中,增加相對低碳的天然氣的使用,是能源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目前,天然氣在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費中比例還不到3%,這與世界平均高于25%的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要加快能源領域的體制改革,通過深化市場和價格機制、政策宏觀調控以及實施有關產業政策,理順能源價格,積極引導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切實改變高度依賴煤炭的結構,大幅度提升潔清能源的比重。

4.結合行業特性,制定差異化的行業節能減排政策

河南省工業行業間直接碳排放存在明顯差異性,可以劃分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強度都較高的高碳行業、直接碳排放量較大和直接碳排放強度較低的中碳行業、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強度都較小的低碳行業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較小、直接碳排放強度較高的碳排放關注行業4種類型[4]。由于產業部門之間存在著投入產出的關聯效應,由這種關聯效應所引發的間接碳排放也不容忽視,且在一些行業中占有較高比重。因此,針對工業行業間碳排放的差異性,減排政策需要具有行業針對性。

對于高碳行業,由于其是工業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因此應作為碳減排的主要對象。改善能源投入結構、提高行業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關停一些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能源消耗量大的落后產能,是該類行業節能減排的政策重點。對于中碳行業,其也是工業直接碳排放的重點部門,改善能源投入結構,控制排放總量是一個有效途徑。而對于碳排放關注行業,提高行業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時,鼓勵新型燃料的生產和使用,降低碳排放強度是減排政策的著力點。

此外,在制定節能減排政策時,間接碳排放需要引起重視。如金屬制品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等部門,雖然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不大,直接碳排放量較小,但該類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效應和較長產業鏈,對其他產業的碳排放需求較大,間接碳排放在其碳排放中占有很高比重。提高這些部門中間產品的利用效率,減少中間消耗,應作為促進這些部門發展的政策重點。

5.針對區域差異,制定分區域的節能減排政策

由于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地理條件以及區域政策等方面的差異,河南省低碳發展與碳排放特征的區域差異非常明顯,可以劃分為低碳發展水平高,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率高的低碳經濟區;低碳發展水平高,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率低的偽低碳經濟區;低碳發展水平低,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高的高碳經濟區等三種類型。針對區域特性,如何制定科學有效的區域差異化的減排政策,對于促進河南省低碳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整體目標的實現十分關鍵。

對于以鄭州、洛陽等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區,如何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和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步”是政策的著眼點,繼續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先進的產業,保持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關鍵;對于以焦作、濟源等為代表的高碳經濟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結構調整,促進結構轉型與升級,改變資源型經濟的局面,提高資源和能源投入的利用效率,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十分重要;對于以周口、駐馬店、信陽和南陽等為代表的偽低碳經濟區,如何改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技術進步的低水平發展,防止隨著經濟的增長、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與城市的擴展而帶來的高排放出現則應成為政策的著眼點。

參考文獻:

[1]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6):27-36.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演變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經濟經緯,2011(3):

39-42.

[3]Grossman 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4]呂克文,苗長虹,尚文英.工業能源消耗碳排放行業差異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2,32(12):17-22,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渝中区| 延长县| 留坝县| 吴旗县| 惠水县| 郧西县| 自治县| 正蓝旗| 同德县| 思南县| 永昌县| 手机| 临漳县| 沧州市| 清河县| 三原县| 革吉县| 固阳县| 长白| 襄樊市| 东丽区| 上饶市| 全南县| 宣威市| 永福县| 綦江县| 新竹县| 长岭县| 益阳市| 江川县| 怀安县| 舒兰市| 蕲春县| 永修县| 出国| 贵南县| 阳春市| 高碑店市| 江川县|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