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8 10:11: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創技術治療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8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66-02
所謂的膝關節骨創傷是指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膝關節損傷性創傷,患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有痛感,屬于臨床多發和常見性疾病[1]。該病不僅使患者經受病痛的折磨,而且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各種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探索有效的膝關節損傷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選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進行常規治療和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男41例,女17例,患者年齡為18-54歲,平均年齡為(3412±591)歲;其中33例患者表現為脛骨平臺性骨折,13例患者表現為髕骨性骨折,12例患者表現為股骨單踝性骨折。不同的骨折患者中31例患者為左側骨折,而27例患者為右側骨折。所有患者的臨床檢查均顯示為創傷閉合性骨折,不合并其他系統的傷害性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進行常規治療和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嚴重程度和病情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的膝關節創傷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而治療組則按照關節鏡膝關節微創技術進行治療,即手術前的3-10天,患者可通過支架或是石膏托將受損側的膝蓋進行固定。手術開始前,患者給予腰硬聯合麻醉術進行麻醉,置止血帶。80-130cm的水壓下,在患者的患膝的外側前方切開一個小的切口,留關節鏡鞘后,用適量的生理鹽水對切口行清洗步驟,洗至切口的流出液為清亮狀態為止。隨后,在患膝的內側前方取另一切口,在wolf關節鏡下觀察患者膝蓋損傷情況,按照患者的病情進行游離體摘除、半月板成形、切除部分膝蓋腔內的滑膜、切除部分的骨贅或是錯位半月板的復位等。術后,關節腔不斷地用生理鹽水進行灌注,并進行加壓性包扎。
13 療效判斷標準[2-3] 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感基本消失,活動范圍屬正常范圍,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偶有疼痛感,活動范圍趨于正常范圍,日常生活部分受影響;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感強,活動范圍嚴重受限,日常生活嚴重受影響。(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其中P
2 結 果
我院收治的58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和關節鏡微創技術的治療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痊愈患者,(X2=46869,P005);無效患者,(X2=43500,P
3 結 論
膝關節骨創傷作為一種常見的非接觸性或接觸性的關節創傷,其發生率位居關節創傷整體發病率前列[4-5]。這類創傷發生時常會伴有非骨性損傷,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出血以及相關軟組織腫脹等癥狀,為患者的治療帶來阻礙。關節鏡作為膝關節創傷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先進設備,可將患者的膝關節損傷情況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醫生眼前,利于醫生做出準確和有效的病情判斷和合理的治療方法的選擇,對膝關節手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已成為膝關節骨微創技術手術中安全和可靠的保證。本文選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隨機分為分別進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和關節鏡微創技術的治療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發現,對照組患者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低于治療組,即與常規治療方法相比,關節鏡微創手術在對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治療中表現出更有效的治療效果,是值得臨床廣泛推廣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邵炯光,郭飛,陳絨波,馬真勝骨科微創治療的研究進展[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2):190-192
[2] 彤軍強,高立,張力,尹衛軍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7):469-470
[3] 張超,孫文敏淺析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J]中國保健營養,2012,9:3442
【關鍵詞】高血壓 腦出血 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74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088-02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疾病,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高,尤其當血腫大于30mL時死亡率更高。目前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方法主要有3種,即內科保守治療、開顱清除血腫治療、微創穿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傳統外科治療多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后死亡率和致殘率仍比較高。我科比較觀察3種治療方法及療效,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
1 治療方法
1.1 內科組 單純采用保守治療:(1)脫水降顱內壓;(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3)控制血壓;(4)應用止血劑;(5)應用腦代謝保護劑;(6)防治感染;(7)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8)對癥及支持治療。
1.2 開顱組 行脫水、降低顱內壓、降血壓以及低溫、抗感染治療,患者均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全麻下取出血側顳頂部馬蹄形頭皮切口,游離骨瓣開顱,于顳中回后部切開腦皮質探查、清除腦內血腫,視腦內減壓情況及腦水腫程度選擇去除或保留骨瓣。余治療同內科組。
1.3 微創組 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顱內血腫穿刺針,依據頭顱CT片(基線、層距等)確定血腫中心的顱表位置,或在CT引導下用金屬物確定血腫中心的顱表位置,局麻下選擇合適長度的穿刺針進行穿刺。選擇合適長度的穿刺針,接槍式電鉆鉆顱,先抽出液態血腫,若為半凝固或血凝塊,可抽吸或用粉碎針粉碎部分血塊,用生理鹽水加尿激酶(10萬/200ml)沖洗,注入尿激酶1~2萬U夾管2小時,留針5~7d。兩組術后向血腫腔注入尿激酶2萬U,每日1~2次,并給脫水劑、抗生素、神經營養藥。術后1~3d、5~7d、10~12d復查CT,殘余量較多的可用碎吸器或粉碎針粉碎血腫后液化引流。
2 結果
3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微創組的總有效率為79.5%,較開顱組的(55.4%)和內科組的(31.7%)明顯提高,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以明顯降低患者電解質紊亂,感染,肝、腎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與開顱組和內科組比較有明顯差異。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由高血壓并發腦小動脈病變在血壓突然升高時破裂引起的腦自發性出血(ICH),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危重復雜、死亡率及致殘率高等特點,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方式較多,手術目的是清除血腫,解除對腦組織的壓迫,降低顱內壓,有利于病人恢復。傳統手術治療是采用骨瓣或骨窗開顱術,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死亡率和致殘率仍比較高。外科開顱血腫清除術因創傷大、后遺癥重、患者耐受性差而難以接受。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血腫清除術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開辟了新的領域,在臨床上的應用日益廣泛。
本文分析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具有以下優點:①床旁局麻下進行手術,操作簡便。②手術時間短,半小時即可達到清除血腫,緊急減壓的目的。③手術創傷小,對正常腦組織損傷小。④對病人全身干擾小,不受年齡及血腫深淺的限制,對心肺肝腎功能差的病人也適用。穿刺針還具有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反復使用容易污染;采用槍式電鉆錐顱省力。從結果可看出治療有效率大于70%,血腫清除后殘余率小,達到了開顱手術的效果;術前病情危重伴腦疝或丘腦出血的病人治療效果差。由于錐顱穿刺清除血腫創傷小,操作簡便,因此可替代大部分開顱手術。
正確及時治療對降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致殘率有重要作用。采用微創治療進行清除急性顱內出血,手術方法簡便,臨床療效好,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致殘率。
高血壓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腦出血僅是其腦部表現,應綜合治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穿刺定位要準確,避開皮層重要血管和功能區。②術后良好的血壓控制,防止再出血。③要及時復查CT指導治療。④積極預防和治療心肺肝腎等器官的并發癥。
總之,經比較微創清除術療效顯著,并且該技術方法先進、操作簡便、安全性高、費用較低,能在基層單位廣泛開展,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石筍醫師,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一新的治療方式。
病例:33歲的王女士是一家公司的白領,由于長期的高強度工作,導致她近兩個月來腰腿經常疼痛,到醫院檢查后發現患上了椎間盤突出癥,不同醫院的醫生給出的治療方式又不盡相同,有建議保守治療的,也有建議做手術治療的。王女士為此感到痛苦異常。
《養生雜志》:石老師,對于現在的椎間盤突出病癥,您有什么比較好的治療建議嗎?
石主任:我們醫院通過10年來對頸腰椎疾病的重點攻關,總結出“能簡單不復雜,能微創不手術”的椎間盤疾病治療原則。
《養生雜志》:能具體講講“能簡單不復雜,能微創不手術”是什么意思嗎?
石主任:就是說根據患者的病情我們盡可能的采用簡單和微創的方法來治療。頸、腰椎間盤 突出癥是當前社會上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其治療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微創治療、開放手術治療。以前一般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隨后多會選擇開放手術治療;但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針對病因的微創手術能夠從根本解決治療的問題,而且相對開放手術,微創治療更安全、創傷更小,所以選擇微創治療是保守治療無效后的最佳解決方案。我們不到萬不得已不主張開放手術。也正是因為微創手術的興起,據不完全統計,頸、腰椎間盤突出癥開放手術例數,近十年國內外已呈較大的下降趨勢,而微創手術正逐步受到醫患雙方的歡迎。微創手術也是目前外科系統治療的必然趨勢。
《養生雜志》: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微創技術?
石主任: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簡稱:PLDD)在國外已有20多年的歷史,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將PLDD作為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治療方法,現在國內很多醫院都在開展此項技術,并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所以我院也引進了這項技術,為患者更加輕松解決頸腰椎間盤突出帶來的痛苦。除此之外,經過專家們長期經驗累積證明,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與臭氧的結合使用可以使治療效果更加完善。我院為此也引進了臭氧設備,在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后會對患者追加臭氧治療。
《養生雜志》:那是不是說微創治療是患者最好的選擇?
石主任:不能這樣講。再好的技術,再好的設備也有其對病癥的選擇性,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并不是所有的椎間盤突出病癥都適合此項技術。所以,為了更好解決大家的病痛,我院專家組會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分析并給出解決方案。同時,微創治療只要配合中醫傳統療法就能取得更好的療效。所以我們又總結出了治療方法的十六字原則,即“盤內消融、整體松解、康復理療、配合藥物”。也就是說,微創針對椎間盤因素,再結合中醫整體觀念對脊柱相關環節進行針刀整體松解,調整力學平衡,并運用傳統中醫理療方法促進機體恢復,適當運用藥物解決諸如性期疼痛等問題。
【關鍵詞】 靜脈曲張;手術方法;靜脈腔內激光閉合術
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見于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群。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8.6%~16.4%[1],手術是眾多治療方法中療效最為肯定的。治療方法有傳統的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抽剝術,療效雖好,但手術創傷大。2000年3月至2008年7月,我們先后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抽剝術、靜脈腔內激光閉合術(EVLT)治療了108例下肢靜脈曲張。本文旨在探討這些方法的適應證與療效,為不同病例選擇治療方法提供參考和指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8例,男67例,女41例;年齡36~78歲,平均43.5歲;病程3~40年,平均18.2年。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淺靜脈迂回擴張表現,有患肢酸脹沉重感,其中皮膚粗糙與色素沉著40例,下肢水腫80例,下肢疼痛跛行75例,慢性潰瘍10例。全部病例術前彩超顯示深靜脈通暢。
1.2 方法 (1)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抽剝法75 例(對照組),早期病例、病情較重伴慢性潰瘍者主要用此法。(2)靜脈腔內激光閉合(EVLT)33例(治療組),用于靜脈曲張較輕,無明顯慢性潰瘍者。
1.3 靜脈腔內激光閉合術(EVLT) EVLT治療是針對大隱靜脈的主干反流,是運用激光產生熱能使管腔收縮迅速機化并形成纖維條索,最終導致靜脈閉合以達到消除反流的目的。選擇術前造影曲張靜脈直徑
2 結果
兩種治療方法在治療后,術后患肢酸脹墜痛感消失,疼痛及跛行消失,色素沉著、皮膚粗糙均明顯改善。10例肢體慢性潰瘍在術后4~7周均愈合。治療組較對照組比較,具有手術時間短、微創、痛苦小、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點。但對于病情較重、病程時間長、局部潰瘍嚴重的患者,療效尚無明確對照。出院后108例隨訪3~36個月,平均15個月,隨訪患者療效滿意,治療組有1例患者于術后21個月復發,經再次手術治愈。見表1。
3 討論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以及兩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禁忌證,選擇最佳的方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是關鍵。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抽剝術一直以來是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最主要手段,有學者認為具有根治效果,并推薦為首選術式[3]。傳統的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手術切口較大,創傷大,術中出血多,易損傷周圍組織,造成淋巴漏、深靜脈損傷、隱神經損傷等;大隱靜脈剝脫后皮下隧道內血腫、切
口感染、影響切口愈合等情況時有發生[4]。靜脈腔內激光閉合術(EVLT)較傳統手術具有傷口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以及復發率低等優點,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微創手術的理念已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和追求,這使得微創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已成為一種潮流。但是,治療方法的選擇還是要根據具體病情,不能一味地追求微創效果而導致患者短期內就復發,使患者再次遭受手術的痛苦。施術者的操作技術也與治療效果和減少并發癥相關。表1 兩種手術方式的臨床比較
參考文獻
1 張培華,蔣米爾,戴樂天,等.華東四省一市周圍血管疾病調查研究.普外臨床,1993,3(8):162.
2 馬慶久.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現狀.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學報,2005,26(1):4-6.
【摘要】 目的 探討冷凍微創剝脫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冷凍微創剝脫術對55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觀察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結果 使用冷凍微創剝脫術治療的55例患者經隨訪6~23個月,均無局部復發。結論 冷凍微創剝脫術具有微創、安全、術后無復發等優點,是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理想方法。
【關鍵詞】 冷凍;微創;下肢靜脈曲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ryosurgical plus dot stripping on varicosed great saphenous veins surgery. Methods Totally 55 cases with varicosed great saphenous veins were performed with cryosurgical plus dot stripping.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6~23 months showed no recurrence. Conclusion Cryosurgical plus dot stripping is the best therapeutics on varicosed great saphenous veins surgery.
Keywords: cryosurgical; microcut; 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
下肢靜脈曲張的傳統治療方法為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抽剝術,其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后患者恢復較慢,已不能滿足患者治療的全面要求。近年來,多種新技術的興起為下肢靜脈曲張的微創治療提供了多種選擇,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治療方法有冷凍點式抽剝術、腔內激光照射術等。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冷凍點式抽剝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55例,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共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6歲,病程4~30年,平均15年。本組病例共有75側患肢,所有患肢均有大隱靜脈曲張,Perthes試驗均提示深靜脈通暢,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均為陽性,患肢輕度水腫5例,酸脹36例,皮膚搔癢、色素沉著50例,潰瘍33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均采用冷凍點式剝脫術進行手術治療。術前標記曲張的靜脈,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從足端開始驅血,在大腿中部上止血帶阻斷動、靜脈血流。高位結扎切斷大隱靜脈分支及主干的方法與傳統手術相同,自大隱靜脈遠側斷端插入血管探針,盡可能向遠端插入,接通冷凍開關,經冷凍5 s之后以2 cm/s的速度拉出探針,剝脫大隱靜脈主干。若拉斷靜脈,則在斷裂處重新冷凍粘結后再行剝脫,直至將曲張的靜脈主干完全抽出。小腿曲張成團的靜脈采用手工點式抽剝,作1 cm小切口,用血管鉗抽剝切口四周的曲張靜脈團,切口縫合1針或不縫合,以小塊凡士林紗布覆蓋,術畢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1]。術后常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患肢抬高20°~30°,觀察彈力繃帶緊張程度及患肢末梢循環、溫度、切口滲出情況,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足背伸屈活動。
2 結果
全組病例手術時間為40~120 min,平均手術時間55 min,手術住院時間5~12 d,平均住院時間7 d。切口均一期愈合。全部病例隨訪6至23個月,均無局部復發,術后下肢腫脹6例,經對癥治療后緩解。下肢疼痛、麻木11例,均于3個月后緩解。
3 討論
近年來,伴隨著多種新技術的興起,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也有了多種微創的手術方法。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方法包括冷凍點式抽剝術、腔內激光照射術、電凝術、硬化療法等。冷凍點式抽剝術的治療原理是高壓CO2通過血管探針頭端小孔迅速膨脹產生急劇降溫(可達-80 ℃),在探針頭端迅速結成冰球并與血管壁粘結,從而達到將靜脈結扎于遠端剝離子的效果,減少了遠端切口。傳統的剝離子易打彎盤繞難以達到靜脈遠端,冷凍金屬桿狀探頭則質地較硬,可直接送至血管遠端,并易于在皮下觸及,這一點在部分肥胖患者中的優勢更為明顯。結合局部曲張靜脈的點式剝脫,手術出血量極少,避免了多次分離及縫合的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且手術切口小,愈合后無明顯疤痕,外形美觀[12]。
目前,下肢靜脈曲張常用的治療方法還有腔內激光照射技術,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光纖利用激光熱能照射血管內膜,使血管閉合纖維化,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疤痕小的特點。但在具體使用中也有其局限性,如照射后血管閉合不全易造成血栓脫落,局部照射過度可引起灼傷等。同時光纖頭在使用中較難定位,多數情況仍需聯合手術來進行徹底剝脫[35]。電凝法也是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一種微創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凝產生的熱量灼傷靜脈壁,輔助壓迫促使其形成粘連,達到使曲張靜脈閉合的目的。電凝法與傳統剝脫術的不同點是電凝法不剝脫大隱靜脈主干和曲張靜脈,而是使其原位閉塞。因此對曲張靜脈壁的損傷程度就成為影響療效的關鍵。組織學觀察證實,電凝治療后靜脈內皮細胞脫落, 中層彈力纖維斷裂,腔內可繼發血栓形成,輔以壓迫后血管壁發生粘連,從而使管腔閉塞[67]。硬化療法的應用目前仍存在爭議。硬化療法的治療原理是將硬化劑注入到曲張靜脈內,使靜脈內膜受化學刺激產生無菌性炎癥,纖維組織增生,血管內膜損傷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栓機化為纖維組織所替代,管腔變窄,纖維組織收縮使靜脈腔粘連、閉塞或栓塞,從而降低了靜脈內壓力,解除了靜脈曲張的靜脈壁薄弱、靜脈壓力升高的病因,達到治療靜脈曲張的目的[8]。硬化療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病人痛苦輕,不需住院,對包括術后復發和殘留的局部靜脈曲張效果較好,且能滿足不愿手術和顧及肢體美容的病人的心理需要。但由于用藥選擇不規范,藥物濃度比例不當及藥物副作用,手術者操作不規范,未掌握好手術適應證、禁忌證等原因,常常造成一系列術后并發癥,術后復發率高,有報道稱復發率高達50%~63%,其原因主要在于未高位結扎主干靜脈,未阻斷交通支靜脈的血液逆流[8]。
目前多種方法的聯合應用是下肢靜脈曲張治療的主流趨勢,多種方法聯合治療既堅持了手術的微創化,也降低了術后復發率。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例如,患者下肢周徑較細,靜脈曲張程度不嚴重,可使用腔內激光照射治療,其效果較好,術后恢復快;對于程度較嚴重的靜脈曲張患者,冷凍點式抽剝的治療效果則更為徹底。同時,無論應用何種術式,大隱靜脈的高位結扎仍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關鍵,必要時仍應聯合傳統的高位結扎術,在保證術后不復發的前提下達到手術的微創化,以及術后患者的快速恢復[9-10]。
雖然冷凍點式抽剝術等眾多新技術較傳統抽剝術的手術創傷小,患者的耐受性較好,但術前仍需向患者詳細解釋圍手術期的注意事項及該手術方式的特點,術后注意抬高患肢20°~30°,防止下肢回流不暢,密切觀察彈力繃帶緊張程度及患肢的末梢循環、溫度、切口滲出情況,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足背伸屈活動,防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出院時做好宣教工作,囑患者出院后必要時可著定制彈力襪或彈力繃帶包扎1~3個月,日常生活中注意適度變換,預防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同時術后短期內出現患肢麻木、酸痛等癥狀均為常見現象,經過適度調理后一般可自行緩解。
參考文獻
[1] 馬小干,秦 榮,范 宇,等. 冷凍加點式大隱靜脈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療效觀察[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26(17):1579-1580.
[2] 于長波,范東旭,王亞洲. 應用改良術式治療下肢淺靜脈曲張45例體會[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3):206-207.
[3] 劉咸羅,柳小剛,湯永勝,等. 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評價[J]. 臨床外科雜志,2008,16(2):117-119.
[4] 陳若飛,羅文軍.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腔內激光治療體會[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2):82-83.
[5] 吳學君,金 星,種振岳,等. 靜脈腔內激光術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J]. 中國激光醫學雜志,2005,14(4):239-241.
[6] 欒景源,董國祥,翟國鈞. HWDJI高頻電凝導管對大隱靜脈的閉合效果[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8,17(6):618-620.
[7] 欒景源,董國祥,劉 鵬,等. 電凝及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病理研究[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3):289-292.
[8] 劉 輝,吳建萍,崔 炎. 硬化劑治療肢體靜脈曲張[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8,14(3):286-288.
【關鍵字】肩關節鏡;微創清理;鈣化性岡上肌腱炎;VAS 疼痛評分;Constant-Murley 評分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068-02
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是指鈣質沉積在岡上肌腱內引起炎癥,造成肩關節疼痛以及活動不便[1]。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是導致肩部疼痛和肩部僵直的常見原因,年齡集中于40-50歲,與長期從事輕微勞動密切相關,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輕度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患者可以通過采用藥物治療、理療或封閉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獲得較好的效果;對于較嚴重或嚴重的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患者,保守治療方式已不能取得實質性治療效果,通常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常見的手治療方式有超聲引導下治療[2]、肩關節鏡下微創清理治療等,本研究便是探討觀察肩關節鏡下微創清理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療效。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患者24例,均就診于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其中女性 16例,男性8例,平均年齡(44.5±8)歲。患者中右側患病14例,左側患病10 例。所用患者中,病程均在6-24個月,平均患病時間為(14.5±4.6)個月。所有患者在手術前期均不同程度的接受過藥物治療、理療或封閉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但效果甚微,疼痛癥狀未得到緩解或復發。經過對比研究,24例患者中各方面差異較小,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將患者全身麻醉,側臥位或沙灘椅位固定。建立肩關節鏡后側入路和外側入路[3],以便插入關節鏡。當置入肩峰下間隙時,使用生理鹽水對工作腔隙進行灌注,同時使用射頻等離子刀和刨削刀清理炎性滑囊以及應經增生充血的滑膜組織,從而形成肩袖表面軟組織腔隙。透過肌腱膜可探見黃白色斑塊,并且局部軟組織充血呈現草莓斑。經操作孔用探鉤沿肌腱走行方向開放斑塊表面包膜,使團塊狀、石灰樣鈣化沉積物隨即溢出[4]。如果岡上肌腱表面正常,便可將1枚腰穿針自外側插入,接著在關節鏡監視下向岡上肌腱內可能的病灶部位多處刺入,注意深度不可過大,以防進入關節腔內,直到有白色鈣化物滲漏進入肩峰下間隙,整個過程中結合使用探鉤、刮匙、刨刀、射頻汽化消融以及灌注抽吸,從而逐一將鈣化性病灶徹底清除,并行肩峰下滑囊清理[5]。手術若出現肩袖撕裂的寬度超過1cm,必須進行縫合。
1.3 術后護理 患者術后可服用一定非甾體抗炎藥物來減輕術后炎癥以及疼痛;引導患者進行肩關節功能方面的康復訓練,可進行全方位的主動和被動肩關節活動。
1.4 疼痛評分 嚴格按照VAS 疼痛和Constant-Murley 評分標準對患者疼痛進行評分,記錄每位患者的疼痛評分。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ass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用(x±s)表示。數據之間進行t檢驗,若P
2 結果
3 討論
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發病率較高,約為2.7%-28.0%,是導致肩關節疼痛的一個重要因素。曾經多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閉合穿刺即抽吸治療、局部冷敷治療、 搗碎法治療、體外沖擊波治療、局部可的松激素封閉治療等傳統治療方式進行治療,獲得了一定的效果。對于慢性或者嚴重的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患者,傳統保守治療以收效甚微,復發率高,肩關節鏡下微創清理治療成了治療最佳方式。該技術現已非常成熟,具有以下優勢:①微創操作,創傷小,對周圍組織尤其是三角肌止點的破壞很小,②通過鏡下直視探查和手術能將病灶徹底清理,③術后便能夠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恢復快而好[6]。
本研究發現,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患者經過肩關節鏡下微創清理治療后VAS 疼痛明顯下降以及Constant-Murley 評分明顯上升,患者疼痛明顯得到了改善,經過X 線檢查發現岡上肌腱內鈣化性病灶均已基本清除,提示肩關節鏡下微創清理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效果良好。同時,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其他異樣,后期跟蹤進一步得知不良反應很少,而且復發率很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的價值。
綜上所述,肩關節鏡下微創清理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效果良好,適合于臨床治療鈣化性剛上肌腱炎。
參考文獻:
[1] 魏均強,蔡,劉玉杰,等.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關節外微創清理和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7):501-503.
[2] 李海峰,劉玉杰,李眾利.慢性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關節鏡下治療[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9,30(3):286-288.
[3] Spivey JL,Carrell TM. Severe pain in the shoulder with no history of trauma. Calcific tendinitis[J].JAAPA,2009,22: 59 - 60.
[4] Farr S,Sevelda F,Mader P,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calcifying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1(12):2085-2089.
高血壓腦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手術方法有手術顯微鏡下血腫清除、立體定向及微創穿刺清除術。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07年9月,應用CT定位應用改良式微創裝置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58例,療效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齡33~79歲,平均60.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1],并經腦CT證實,出血部位基底節區42例,出血量為50~118 ml,丘腦出血10例,出血量23~43 ml;腦葉出血為6例,出血量50~90 ml。發病7~48 h手術者為35例,發病8 d后手術者1例。
1.2 治療方法 剃頭備皮,根據:①CT片定位;②根據三維原理計算血腫中心,并確定鉆顱點;③對于較大血腫或血腫不規則者可選用兩個鉆顱點植入兩根引流管;④選擇適合的鉆頭,置好限位器鉆顱,當鉆頭鉆透顱骨及硬膜后將帶有超滑導絲作為內芯硅膠引流管插入血腫中心后:a.先緩慢地抽吸血腫液態部分;b.抽出血腫液態部分后用生理鹽水經硅膠引流管加壓沖洗殘余的液態血腫和半固態血腫,沖洗時應等量置換c. 尿激酶4萬U+生理鹽水3 ml+肝素50 mg+透明質酸酶保留4 h后開放引流2 h;2次/d;保留4 h后開放引流。
2 結果
本組患者行顱內血腫穿刺引流后定期復查頭顱CT。術后第1天復查頭CT清除血腫量40%26例,50%21例,60%11例。血腫清除后拔管時間,最短3 d,最長10 d平均5.7 d。58例中出院時存活47例,19例意識清醒,肢體功能恢復,生活自理。21例意識清醒,但留有肢體轉偏癱或部分失語,生活部分自理。7例生活不能自理。死亡11例。6例并發消化道出血全身衰竭死亡,3例合并肺炎死亡,2例再出血死亡。出院患者隨訪6~12個月。恢復工作10例,生活自理24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不能生活自理3例,死亡2例。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見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是近年臨床研究的重點。過去采用內科保守治療死亡率可達70%~80%,而出血量>60 ml死亡率達100%。傳統開顱手術,腦組織損傷大,腦水腫嚴重,死亡率仍高達60%,致殘率極高。腦出血多發生于長期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中老年患
作者單位: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者,患者常伴有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因此不易耐受全麻開顱手術。而且開顱手術費用較高。隨著立體定向技術[2]和微創技術[3]的開展,特別是運用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技術以來,這種局面有很大改善。但是CT應用下輔助立體定向技術血腫清除,需在手術室進行,操作繁雜,不利于患者床旁穿刺,費用相對昂貴。應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進行微創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有以下不足:① 北京萬特福公司生產的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是金屬性硬通道,且針頭端是鋸齒形的,旋轉時可能會損傷腦組織的血管,發生顱內出血。不易調整穿刺的深度;②粉碎血腫時可能會引起再出血;③手術費用相對較高,每一例直接費用約 2000余元。
本研究改良式微創裝置的優點是:①自制顱骨鉆頭及限位器配合電鉆使用進行顱骨鉆孔;②使用硅膠腦室引流管作為微創治療的血腫腔引流管,硅膠腦室引流管的頭端為鈍頭不會損傷腦組織的血管。帶有多個側孔,可以用生理鹽水加壓沖洗殘余的液態血腫和半固態血腫,有利于液化的血腫引流,不易堵管;③將神經介入的超滑泥鰍導絲截成短導絲作為硅膠腦室引流管的內芯,使硅膠腦室引流管有足夠的硬度直接插入血腫腔,而且超滑內芯易于拔除;④采用改良式微創裝置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操作簡單;⑤費用低 常規的開顱血腫清除費用為5000余元,應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進行微創治療費用為2000余元,采用改良式微創裝置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費用約1200元。
本研究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優點:操作更簡便,創傷小,緊急情況下可以在患者床旁穿刺。自制的微創裝置低廉,明顯降低了治療費用。應用改良式微創裝置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可以達到與采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高血壓性腦出血治療一樣的療效。手術操作更簡單,值得推廣,特別是易在基層醫院中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陳銜城,陳振平,楊涵銘.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分級的建議.中國急救醫學,1991,3:31-34.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中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腿痛最常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發病原理是在腰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腰部的損傷易使髓核及破損的纖維環側向后突出,壓迫神經而引起的腰腿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以往的保守治療見效較慢,而傳統開放手術則創傷大、住院時間長[1]。近年來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顯微外科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越來越受到骨科醫生的青睞。筆者于2009年以來采用微創手術結合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5例,取得了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經我科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③脊柱側彎,腰生理孤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⑤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排除有髓核物突破后韌帶脫于椎管內或游離、椎管內腫瘤、椎管狹窄、不愿接受治療方案者,最后納入觀察患者130例。其中男73例,女57例;年齡20~68歲,平均41.7±13.3歲;病程2個月至5年,平均25.6±12.8月;突出間隙:L3~4腰推突出45例,L4~5突出59例,L5~S1突出26例;突出物在左側46例,右側61例,中央型23例;按患者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微創手術治療組(對照組)和微創手術結合中藥內服治療組(治療組)各6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微創手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在患側棘突中旁開7~10cm斜450處作穿刺點,首先穿刺點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用18G、長15厘米穿刺針(江蘇省華星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C臂機(PHL.INTEGRIS.AI IURAMONOP型)引導下進入病變椎間盤中央或后1/2區域,穿刺成功后,放置切吸工作套管(山東冠龍公司),用髓核鉗夾取髓核,形成空洞,然后用切吸機反復切割幾次,吸出碎小的髓核,然后用臭氧機(德國赫爾曼MEDO-20U型)在盤內注入濃度為60g/ml臭氧30~40 ml,如果患者腰痛明顯,則采用低壓循環法注射,然后退針至椎間孔旁注射10ml臭氧,針眼敷創可貼,術后臥床休息,對癥、抗感染治療1d。治療組術后第1d同時內服自擬中藥腰痛方,方藥如下:杜仲10g、續斷10g、獨活10g、桑寄生15g、黃芪20g、狗脊10g、乳香10g、沒藥10g、牛膝10g、地龍10、甘草5g;術后腰部疼痛甚者加制川烏10g、延胡15g;下肢麻木甚者加伸筋草10g、蜈蚣0.5g(研末沖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連服5d。
1.3療效標準標準[2]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后1周評定療效,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1.4統計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用х2檢驗。
2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取得較好療效,有效率均達100%,但治療組治愈61例,治愈率達9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腰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尤其是近幾年來,微創介入興起給腰間盤突出治療方法上開辟了另一條通道,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解決了保守治療無法解決的問題。切吸機的反復切吸可以通過穿刺突破邊緣纖維環,使外環減壓;在髓核內形成空洞,髓內減壓;同時使突出物縮小回納,直接對神經減壓;臭氧則能氧化髓核組織內蛋白多糖使髓核萎縮,并具有抗炎鎮痛作用,迅速緩解痛癥狀;另外臭氧的氧化作用可刺激抗氧過酶過度表達,以此來中和受壓神經周圍無菌性炎癥反應中過量反應性氧化物。盡管如此,微創術后仍會殘存有腰部疼痛或部分神經根性癥狀,有報道稱[3]約有60%的病例微創術后1周有腰背痛,考慮可能為無菌性椎間盤炎,另外有可能因為熱傳導導致神經根損傷。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手術過程中的精確定位和操作技術,同時給予中藥內服進行調理,加快神經恢復。
筆者研究表明微創結合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提高了臨床治愈率,減少了微創術后的腰背痛,療效滿意,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挺銳,孟志斌,李俊.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1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8,48(24):48.
傳統治療方法
在微創外科技術上以確切的療效和定型的術式的傳統膽道外科正面臨著的巨大挑戰,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基層醫院此療法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同時在微創治療失敗后也是最后選擇,將配合術中膽道鏡檢查或膽道造影,可明顯減少術后殘石的發生率,該手術缺陷是恢復慢、創傷大、殘留結石率和術后并發癥較高等[1]。
微創治療方法
近研究顯示,當今治療膽管結石治療首選方法是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和EST[2],對治療膽囊結石繼發膽總管結石的患者[3]應首選的治療措施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取石術(LCBDE)。
經ERCP證實肝外膽管內存在結石后,選擇不同的內鏡治療方法是根據結石大小來選擇的。①結石直徑<1.0cm時,可采取EPBD方法進行治療;②結石直徑1.0~1.5cm時,采用EST的方法進行治療;③結石直徑>1.5cm時,應進行內鏡下碎石的方法治療[4]。
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EST):對于膽總管取石技術,EST是較為安全、成熟的。對于85%的病例肝外膽管結石,可通過EST進行清除[5]。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具有痛苦少、恢復快、不受多次手術后膽管周圍粘連和年老體弱等因素限制的優點。其方法是先行ERCP以確定膽總管結石的多少、大小、部位和膽管狹窄程度等,位于十二指腸11~12點處置刀絲開口,切開方式為退刀切開法,然后在X線透視下用氣囊或網籃進行結石取出[6]。掌握好結石大小和括約肌切開長度是EST取石成功及減少嚴重并發癥的關鍵因素。應采取電凝和電切混合電流,沿11~12點方向切開,切開長度不宜>15mm。
內鏡下氣囊擴張術(EPBD):EPBD是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另一選擇。十二指腸鏡在插至十二指腸成功后,首先進行ERCP確定膽總管和結石大小,沿導絲插入氣囊導管進入,將擴張球囊中部置于括約肌處進行擴張,經導管注入無菌生理鹽水至壓力110~120Pa,持續1分鐘,反復2~3次后取出擴張導管及導絲,再將取石網籃插入膽總管,直接用球囊探查膽總管并取出結石。EPBD優點是侵入性少,操作相對簡單,減少了出血和穿孔的危險并能長期保存括約肌功能,其優勢是減少膽總管結石的復發、膽囊炎、膽管炎等遠期并發癥具有臨床意義。不足之處是術后膽道感染及胰腺炎發生率低于EST。對于單純的膽總管結石,EPBD與EST取石效果相當,但中遠期結石的復發率EPBD明顯低于EST[7]。
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ENBD方法是首先進行十二指腸鏡檢查[8],做選擇性膽管插管,插管后行低壓膽道造影,最好不使胰管顯影,防止感染擴散。將導管前端盡量深插達肝總管,然后邊緩慢退鏡邊內送導管,力爭使導管在膽管內迂曲折疊,最好將導管外露部分從口腔移入鼻腔外固定接無菌瓶,進行膽管減壓、灌洗、注藥及造影、膽汁的細菌培養等。ENBD并發癥少且多不嚴重。ENBD獨特的臨床價值在于將診斷和治療融合為一體[9]:首先ENBD是迅速降低膽道壓力、解除膽道梗阻、細菌代謝產物的吸收及減少內毒霉素,從而改善患者的內環境、低血壓狀態、敗血癥,為Ⅱ期治療創造條件。其次為Ⅱ期LCBDE中尋找膽總管提供標記,LCBDE中膽總管可Ⅰ期縫合,保持其完整性,為進一步徹底治療提供依據,避免再次手術的盲目性。
結合膽總管結石情況,將肝外膽管結石的內鏡、腹腔鏡及其聯合治療的最佳方法,創建了對肝膽管結石的外科微創治療一系列方案[10],如經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成功聯合應用腹腔鏡行膽總管探查,術中應用膽道鏡取凈膽管結石,一期縫合膽總管切口。即:三鏡方案(腹腔鏡、膽道鏡聯合治療、十二指腸鏡)。
十二指腸鏡、腹腔鏡、膽道鏡作為單項技術各自經歷多年的發展,“三鏡”聯合方案逐漸完善。但針對膽總管結石的治療,特別是存在巨大、多發性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及膽道狹窄者,在獨立操作治療上各自方法仍存局限性。當“三鏡”有機組合,即能克服各自的不足,且能極盡發揮各自的長處。三鏡方案適用于十二指腸鏡取石失敗但能完成ENBD治療的患者。具體方法:①內鏡治療階段:經ERCP成功后,若確定內鏡取膽總管結石較困難,即可采取有效的ENBD導管引流治療;②腹腔鏡治療段:ENBD l~2天后行LCBDE,聯合應用取石器械取凈結石,然后經膽道鏡檢查無結石殘留,內襯ENBD導管Ⅰ期膽管切開處;③術后45天經ENBD導管造影,若無異常即可拔除導管[11]。
討 論
當今診斷、治療膽道疾病中“三鏡”的聯合已成為十分有效的微創外科技術,該技術不僅要求術者具備扎實的膽道解剖基礎,而且需要內鏡的經驗和熟練的腹抗菌藥物的經驗性治療腔鏡操作技巧,雖然“三鏡”仍處于探索階段,三鏡技術最佳的相互鏈接仍需臨床上的長期應用和總結,其有效的實施仍需依賴于最佳治療時機的選擇和三鏡技術的熟練操作及運用。另外,要充分意識到膽道手術潛在危險性,必需重視100多年來膽道外科的臨床經驗,建立全面的肝膽及微創外科技術理論,這樣才能使“三鏡”聯合膽道微創外科技術走上正軌和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志強,馬霄.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J].中華外科雜志,1958,6:1221.
2 王成,黃強,谷新珠,等.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中國消化內鏡雜志,2005,22:40-42.
3 吳孟超.重視消化內鏡技術在膽道疾病中的診療作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8l-82.
近年來,上消化道腫瘤發生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外科根治性手術是此類腫瘤首選治療方法,目前多數的地、市級以上醫院可以開展此類癌腫的根治性手術,但由于醫師培養層次不同,手術技能差別而異,因而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吻合口狹窄的現象層出不窮。近年來,內鏡下球囊擴張治療吻合口狹窄得到了廣泛應用,諸多的吻合口狹窄患者即使手術和藥物治療無效,也可取得“完璧歸趙”的治療效果。內鏡治療的新突破,使臨床醫學擺脫了諸多尷尬局面,如藥物治療無效,外科再次開放性手術后并發癥多,術后臟器和功能缺失,生理功能恢復困難,出現一系列新的醫學難題等。現就相關內鏡治療和近、遠期療效及安全性進行總結。
內鏡介入治療是一種嶄新的現代微創性治療方法,對患者身體條件要求較低,有特殊適用范圍,操作簡便易行,創傷性較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恢復較快,住院時間較短等優點,內鏡治療主要用于上述良性病變首選治療,對于不能手術切除、或不能耐受麻醉、手術和放療的惡性病變可以進行內鏡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完成食管和賁門測壓后,插入內鏡,用超聲內鏡探頭測量賁門部LES食管壁各層的厚度,并調節注射器針的刺入深度。在前視內鏡下用硬化劑注射針在齒狀線上0.5cm為注射點選定目標線,分別在3、6、9和12點鐘處分點注射,注射針盡可能與黏膜表面垂直,刺入深度約0.5cm,每位點注射毒素20U(1ml)。注射后再行超聲內鏡探頭檢查,以固有肌層較注射前明顯增厚,固有肌層有明顯回聲減低區為達到治療要求。若1個月內癥狀復發,需每月注射治療1次,連續治療3次。3次后吞咽困難、嘔吐和反流等癥狀復發,但癥狀較輕(癥狀積分5分),繼續觀察。若影響生活、學習或工作者(癥狀積分>5分),可改為球囊擴張治療。
球囊擴張術:經電子胃十二指腸鏡檢查,初步了解食管LES距門齒長度和賁門緊張度,在內鏡下導入胃內后,從內鏡活檢孔送入球囊,內鏡下固定球囊上極在狹窄部位上2cm處,球囊中逐漸注水加壓擴張,球囊注水量主要根據患者胸骨后疼痛分度和球囊壓力決定。我們將患者的疼痛忍耐程度分為Ⅰ~Ⅳ度。Ⅰ度:有疼痛感覺;Ⅱ度:疼痛明顯;Ⅲ度:疼痛劇烈,可以忍受;Ⅳ:疼痛劇烈,無法忍受。給壓時,一般選擇Ⅱ~Ⅲ度,檢查前與患者手語約定,檢查中患者可根據疼痛忍耐程度以手語表示。擴張完成后,退出球囊,內鏡檢查賁門擴張黏膜撕裂、擦傷、滲血和穿孔等情況。
支架植入術:術前鋇餐和胃鏡了解狹窄的部位、長度、病變性質及程度,選擇相應長度的球囊擴張導管和支架,球囊擴張術和記憶金屬支架置入術皆在電子胃十二指腸鏡直視下進行操作。①完全梗阻性狹窄:內鏡下分級0~Ⅰ級,通過內窺鏡活檢孔直接插入球囊直接進行擴張;然后再根據病變長度選擇相應長度支架。②不完全梗阻性狹窄:內鏡下分級Ⅱ級先插入電子胃十二指腸鏡,通過內鏡從活檢孔送入交換導絲,再插入較小(φ20mm)球囊擴張導管,對狹窄的病變部位可先行一次擴張。③擴張程度的選擇同上。擴張完成后,胃鏡復查病變損傷情況和狹窄程度,以鏡身是否可以通過為度。擴張完成后,在導絲引導下,放置支架植入器至狹窄段的遠端,使支架下緣位于狹窄以下1.5cm處,固定支架植入器,退鞘置入支架,同時緩慢退出胃鏡至支架近端,支架釋放完全后,再抽出植入器,將胃鏡伸入已放置好的支架內窺視至遠端,確定支架放置準確后,退出胃鏡。
術后處理:術后3小時內禁食,所有病例給予常規止血、抑酸和止痛劑等對癥治療。為了避免食管賁門口黏膜撕裂和擦傷所致的持續滲血,在患者接受手術3小時后可以進食流質飲食,手術3天后可以進食固體食物。術后1周內行食管鋇餐X線檢查。以上病例分別按照每個月電話或門診定期隨訪1次,3個月復查胃鏡和食管鋇餐X線檢查,并登記隨訪觀察和檢查結果。
上消化道吻合口狹窄的病因為腫瘤術后或胃旁路等手術后引起的吻合口炎癥、水腫、潰瘍及吻合口癌等,對于不同病因和特征的病變,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現代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內科治療消化道疾病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從此“微創治療”的理念也引入了消化道疾病的治療之中,同時,也使傳統意義上的外科疾病由內科醫師進行治療,并收到明顯的效果,與外科手術相比,內科治療方法更簡單、創傷更小、恢復更快,并發癥更少。充分顯示出“微創”治療的優勢。其最大優點是在保證臟器功能順利執行的同時,盡可能保持人體生理學通道完整性和連續性,減少臟器缺如所導致的新的醫學難題。近年來,以內鏡下球囊、探條擴張、支架植入治療和其他內鏡治療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未來微創治療中,臨床醫師為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提出更多地解決問題的途徑。產品研發人員和生產商為了獲得突破性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出發,從技術、方法和材料學上入手,逐漸提高產品質量,開拓產品應用范圍,并日趨成熟和完善。希望未來內鏡治療會出現新的更多的治療方法和材料,使諸多的上消化道狹窄患者早日獲得康復。
【關鍵詞】顱內血腫; 高血壓性腦出血; 微創; 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4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016-01
高血壓下腦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的特點,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損傷。目前對于該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治療也是不斷的深入發展,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證實一種比較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1]。本文對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現有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至2011年期間,我院共有5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對他們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使用碎吸穿刺清除術,觀察組使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兩組換到額各項資料均不具備明顯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1.2.1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 根據血腫的部位選擇仰臥位或側臥位,常規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5 ml做皮內、皮下、肌肉和骨膜浸潤麻醉,并在所需長度鉆頭上安裝限位器,以免鉆顱時由于高速旋轉的鉆頭引起腦組織損傷[2]。根據CT片定位選擇穿刺點,避開翼點(顴弓上4 cm太陽穴部位)、中央溝、腦膜中動脈起始部(眼眶外側),穿刺后利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和生化酶技術對顱內血腫進行沖洗、液化、引流,用5 mL注射器抽吸3~5 mL肝素生理鹽水、用適當力度快速推注、緩慢回吸,重復2~3次,抽吸量控制在血腫量的30%左右(較大血腫不超過15 mL),血腫余下部分可通過“等量置換”沖洗液及引流液方法排出。最后連接管接無菌引流袋,閉管4 h后開放引流管。
1.2.2 碎吸穿刺清除術 需小骨窗開顱,利用阿基米得原理繼以螺旋鋼絲搗碎血腫,同時負壓吸引以吸引出血塊。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軟件SPSS 18.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情況 觀察組患者劇烈頭痛緩解18例、頻繁嘔吐緩解16例、意識障礙緩解15例、癲癇發作緩解17例、生命體征劇烈波動緩解18例、病理征陽性緩解17例,均明顯多于對照組(P
3 討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發病快,發展快,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臨床中比較重視該類疾病的治療研究。現在關于該疾病的發生研究顯示,高血壓和其發病聯系比較緊密[3]。
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讓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治療越來越成熟。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效果顯著,對患者的損傷比較小。該手術治療比較安全,患者接受治療的時候不會受到較大的損傷,不需要開顱治療,因此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操作也不復雜,這些優點都使得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6]。此次研究中的患者中,觀察組具有明顯的頭痛、嘔吐、生命體征不穩等情況,對照組相對比較少,因此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手術確實治療效果比較優秀。
關于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治療安全性研究可以發現,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要高一些,因為改組患者的再出血和感染幾率比較低,各項平復也比較低。羅興梅[7]在對家犬的研究中,也得出了該結論,微創穿刺粉碎清除術比對照組評分低,和本文的結論一樣。
臨床中使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來進行高血壓性腦出血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應用價值高,因此臨床中比較推薦使用該種手術方式來進行治療,能夠給患者提供較好的治療效果,保證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1.12~2012.12的住院患者中以以下條件選出:①病理學確診。②因技術上或醫學上(如肺功能不全)或人為的原因導致不能手術切除。③一般狀況:karnofskg評分≥60分。④能隨訪, 依從性好。⑤預計生存期>3個月。⑥無凝血功能障礙。45例患者中, 男37例, 女8例, 年齡45~79歲。肺部原發性肺癌40例(病灶數42個), 肺部轉移性癌5例(病灶數12個, 其中乳腺癌2例, 結腸癌2例, 胃癌1例), 總病灶數54個。病灶直徑3.2~7.8 cm, 平均4.2 cm。
1. 2 治療方法 在CT掃描定位下準確選擇穿刺點, 應用北京博來德公司生產的射頻消融治療儀, 局部麻醉下將消融針準確刺入腫瘤, 根據腫瘤大小將子針打開至合適直徑進行消融。RFA的治療時間是根據腫瘤的大小決定:腫瘤直徑5 cm者,消融時間為15 min。對于病變較大者, 在治療過程中變換消融電極位點, 行多點疊加消融治療, 確保消融范圍超過正常組織0.5~1 cm, 保證腫瘤組織充分壞死和殺滅腫瘤可能浸潤的部分。為避免治療中局部組織“空化”影響治療效果, 治療過程中可通過消融電極注藥孔注射生理鹽水或利多卡因, 治療完畢后酌情電凝, 消融針道, 術后預防應用抗生素2~3 d。
1. 3 結果判定標準 射頻消融后1~3月內病灶反應性充血, 反應性增生一般尚未消失, CT的變化難以與殘留病灶或復發作鑒別, 此時CT評價療效存在缺陷。3個月后病灶逐漸縮小, 成低密度改變, 此時評價其療效比較客觀。
治療結束3個月、6個月后復查胸部CT, 按照WHO制定的實體腫瘤治療標準判定療效[4]。完全緩解(CR):腫瘤病灶完全消失, 持續8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橫經乘積縮小>50%以上;微效(MR):二者乘積縮小25%~50%;無變化(NR):二者乘積縮小
對于RFA治療肺癌的效果評價, 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CT通常作為療效判斷的標準[5]。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CT)雖為較好的方法, 但費用較為昂貴, 難以為一般人承受。
2 結果
4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 無圍手術期死亡。完全緩解28例, 部分緩解10例, 無變化 4例, 進展3例 。
并發癥:射頻消融術中一般感覺電極板處局部發熱, 極個別需降低功率, 無燒傷病例。術中咯血6例未影響治療, 劇烈咳嗽3例, 經注藥孔注入利多卡因緩解。出現氣胸5例, 1例行閉式引流, 其余自行吸收, 治療側胸痛均能耐受, 1例術后4 d胸痛、發熱38.5℃, 白細胞計數升高, 診斷為腫瘤壞死并發感染, 經抗炎治療痊愈。
3 討論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發病率逐年升高。在我國城市中肺癌發病率居首位, 農村居第二位, 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雖然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 但70%~80%的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 失去了手術機會。近年來微創治療新技術已成為腫瘤治療的熱點。射頻消融作為繼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之后的第五大主要治療方法:“熱療”的主要代表, 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重視。
射頻消融是對腫瘤給與頻率460 ~500 kHz的射頻電流, 是腫瘤組織內的極性分子處于一種激勵狀態, 發生高速震蕩摩擦而產生熱能[6], 當達到80~90℃時可有效快速殺死局部腫瘤細胞, 同時腫瘤周圍的血管組織凝固形成一個反應帶, 不能繼續向腫瘤供血, 有利于防止腫瘤的轉移。由于肺部正常組織可通過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環和呼氣散熱, 并起著絕緣的效果, 使能量充分集中在病變部位。肺部腫瘤組織血流量相對偏低, 散熱困難, 熱量聚集, 溫度升溫快, 成為一個大熱庫。壞死后的腫瘤組織抗原性改變, 抗原刺激機體免疫系統, 增強機體的體液和細胞免疫, 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 因此肺部惡性腫瘤非常適合射頻消融治療, Dupuy等[2]2000年將這一技術成功用于3例肺癌的治療, 國內多家單位也對其療效進行了研究報告[7, 8]。
射頻消融作為一種全新的微創治療手段 , 用于肺癌的局部治療已充分體現了它的價值, 已成為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方法, 本文的報告也驗證了它的效果。具有安全、微創、高效, 并發癥少、重復性好的特點。對不能耐受或拒絕手術、高齡體弱、多發病灶、化療效果不理想可優先考慮用RFA治療。
射頻消融作為一種微創技術, 優點顯而易見, 但不能忽視綜合治療、個體化治療。從本組的治療效果來看, 小于5 cm, 外形規則的腫瘤效果最好。大于5 cm, 中心液化壞死的效果差。RFA作為一種局部治療手段, 合理有序與其他治療方法相結合, 如放射性粒子植入、化療粒子植入、中醫中藥等, 更能進一步提高肺癌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薇,陳敏華.射頻消融治療肝癌療效及其影響因素.中華醫學雜志, 2005(85):354-355.
[2] Dupuy De, Zagoria RJ, AKerley W, et al. Pere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malignancies in the lung. AJR, 2000,174(1):57-59.
[3] 陳俊輝,王少彬,曹偉華,等.肺癌的集束電極射頻人凝固治療觀察.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1, 21(5):289-290.
[4] 孫燕.腫瘤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95.
[5] Lencioni R, Cioni D, Goleui O, et al. Radiofrequency therml ablation of liver tumor: state of the Art. Cancer, 2000,6(supple 4):304-315.
[6] Ros DM, Allerga DP, Bostick PJ,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a novel primary and adjunetive ablative technique for hepatie malignanies. Am Surg, 1999(65):1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