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7 15:2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康復護理的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障礙;早期康復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017-02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輕者表現為吞咽不暢,重者表現為營養和水攝取困難,直接影響患者病情的康復[1]。為探究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意義,該研究對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0例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2.3±2.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其中腦出血49例,腦梗死31例,病程25~72 d。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兩組護理康復干預觀察6個月。
1.2.1 心理護理 通常情況下,腦卒中患者不但伴有吞咽障礙,也常會伴有肢體、語言功能障礙,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能用語言表現出來,而產生焦慮、悲觀等心理問題,為此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使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康復訓練。
1.2.2 攝食前訓練 ①做攝食、吞咽器官功能訓練指導,采用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訓練,用棉棒蘸冰水,抵住前腭弓部摩擦,刺激軟腭、咽部,叮囑患者練習空吞咽動作,并發出“a、o”音節,發音可抬高軟腭,利于吞咽訓練,誘發吞咽反射。空吞咽訓練可增加前口腔咽部的機械運動,冷刺激具有提高咽部吞咽的敏感性,強化咽部吞咽功能。②加強舌肌、口腔肌群運動訓練,采用濕紗布,引導患者上下左右抬卷牽拉舌頭,若患者舌頭逐漸有力量,可應用壓舌板阻抗增強肌力。指導患者開閉頜關節,做咀嚼動作、微笑動作、磕牙動作、鼓腮動作訓練,以此加強吞咽肌群的力量。
1.2.3 攝食訓練 ①患者攝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用于患者的,建議對能坐起的患者,指導患者垂直軀干,頸部前屈,最大限度保護氣道,預防嗆咳;對臥床患者,指導患者取軀干30°仰臥頭部前屈,隨著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后,再逐漸抬高軀干仰臥角度;對偏癱患者,指導患者將患側肩部用軟枕墊起,用健側自主用餐,進餐后直坐15~30 min,預防食物逆流。②食物形態:選擇利于患者吞咽的食物,再隨著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后再逐漸給予不同形態的食物,如,早期給予糜爛、糊狀等易吞咽的食物,再逐漸過渡到碎狀食物、普食。進食量從1~4 mL小量開始逐漸增加,掌握每次喂入口中食物的量,防治食物外流或滯留口中,食物吞咽后,再反復空吞咽動作,每次吞咽后飲1~2 mL溫開水。選擇食物的溫度和色香味要能夠激活患者的食欲,促進患者能主動吞咽。③食物在口中位置:將食物置放于口腔健側的后舌部,使患者口腔及舌部能感知到食物的在口腔的具置,利于吞咽食物。
1.3 療效評價
根據藤島一郎吞咽障礙7級療效評定法進行評價,7級攝食正常,無吞咽困難;6級攝食吞咽輕度困難;5級口腔問題;4級機會誤咽;3級水誤咽;2級食物誤咽;1級唾液誤咽。通過觀察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吞咽障礙改變程度來評定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治愈:吞咽障礙恢復至7~6級,攝食吞咽無明顯障礙;顯效:吞咽障礙恢復至3~5級,有輕度吞咽障礙;有效:吞咽障礙恢復至1~2級,有中度吞咽障礙;無效:吞咽障礙物明顯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護理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的吞咽功能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易引發嗆咳、窒息、吸入性肺炎、脫水等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治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為此早期對吞咽障礙患者實施吞咽功能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并發癥,提高生活治療[2]。
腦卒中患者的舌部和口腔肌肉活動受限,因此應著重對此進行功能鍛煉。同時遵循循序漸進,不可急求效果的原則,不斷對患者口腔肌肉、舌頭敏感性等進行訓練,以此鍛煉攝食和吞咽功能,防治發生吞咽、嗆咳[3-4]。該研究中,對吞咽障礙腦卒中患者給予心理護理、攝食前訓練、攝食訓練,護理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的吞咽功能總有效率為92.5%,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通過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系統化地強化吞咽和攝食功能訓練,同時疏導患者負面心理,爭取患者配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麗芳,王麗芳,張重梅,等.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河北醫藥,2011,4(12):236.
[2] 曾海涓,覃艷玲.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的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2,7(15):145.
[3] 何桂蘭.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康復及護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2,7(6):152.
目的分析康復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顱腦損傷后行康復護理的56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并選擇同期另56例未實行康復護理的顱腦損傷患者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兩組護理前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的恢復,臨床可積極應用。
【關鍵詞】康復護理;顱腦損傷;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
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部分患者雖救治成功,但常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給個人及家庭都造成較大負擔,采用有效方式提高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院將康復護理應用到顱腦損傷患者中,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顱腦損傷后行康復護理的56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并選擇同期另56例未實行康復護理的顱腦損傷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55.39±5.87)歲;腦挫裂傷26例,硬膜下血腫9例,硬膜外血腫21例;手術治療22例,保守治療34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6.18±6.27)歲;腦挫裂傷28例,硬膜下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18例;手術治療21例,保守治療35例。所有患者均經CT及MRI等檢查確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和意識障礙,格拉斯哥昏迷評分3~8分;排除惡性腫瘤、嚴重心臟疾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僅實行常規護理,包括嚴密觀察病情、口腔護理、心理疏導等,并由普外科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飲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訓練。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由康復科護理人員給予康復護理,具體包括:①心理康復護理:大多數顱腦損傷患者意識恢復后由于肢體功能障礙等原因,會出現焦慮、急躁、恐懼、失望等情緒,護理人員除及時告知病情外,還應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并向其講解康復護理對此種情況的護理效果,樹立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促進其配合;鼓勵家屬多陪伴和安慰患者,使其感受到充分的支持,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②運動康復護理:協助患者根據自身舒適度選擇,并定時給予翻身、拍背和皮膚按摩,防止壓瘡、深部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訓練,如翻身、自我移動、自主變化坐臥位等;根據肢體恢復情況逐漸指導患者進行坐、立、重心轉移、行走、上下樓梯等肢體運動;所有運動均循序漸進進行,以患者耐受為宜。③語言康復護理:先進行單字訓練,護理人員每說一個字,都讓患者重復,并配備圖畫,以指字復述的方法進行發音訓練,后根據語言恢復情況,指導其與家屬進行溝通、交談。④認知康復護理:患者病情穩定后,向其播放其喜愛的、較為柔和的音樂,指導家屬與其進行交流,提高其覺醒能力;患者意識恢復后,即進行記憶和思維能力訓練,如擺放生活用品,讓患者記住數量和擺放位置、順序,讓患者自主對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分類和排列,最終訓練其自主計算能力、自主推理以及邏輯能力,從而讓其逐漸單獨完成日常生活中更衣、大小便訓練、洗漱等。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指標為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FMA)[1]進行評價,得分越高代表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越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2]進行評價,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3]進行評價,得分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理前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較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顱腦損傷患者通常病情復雜多變,可導致機體多個器官功能出現障礙,不但造成患者在生理上出現諸多不便,同時對其心理也是一種沉重的打擊,給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臨床研究證實[4],對顱腦損傷患者實行康復護理,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顱腦損傷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此期腦細胞功能處于不應答狀態,但部分神經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5],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促通作用下,受損的腦組織功能可發生代償或重組,從而達到恢復的目的。本研究實施的康復護理包含了心理、運動、語言和認知4個部分,其中心理康復護理可最大程度的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和增加對護理的配合度;運動康復護理可刺激皮膚淺表和肌肉、肌腱的感受器,并向其傳遞良性刺激,使破壞的運動反射重新建立;語言康復護理和認知康復護理能有效的調動大腦皮質的內在潛力,糾正其抑制狀態,使腦組織氧供得以改善,從而增加神經元的興奮性,使處于可逆狀態的腦細胞功能得以恢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可有效的促進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的恢復,臨床可積極應用。
參考文獻
[1]楊錦霞,章靈芝,蘇燕,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神經、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118-120.
[2]韓瑜,高韌,徐增良.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恢復及生存質量的影響.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6):877-879.
[3]李英杰.早期系統康復護理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肢體及認知功能恢復效果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7):101-102.
[4]顏鳳華,方響琴.顱腦損傷病人康復治療中應用康復指導性訓練的臨床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2):3318.
【關鍵詞】 重癥病毒性腦炎;小兒;康復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54
病毒性腦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膜急性炎癥性疾病, 病情進展迅速, 可快速進展為重型病毒性腦炎, 經積極治療后多可完全康復, 但仍有部分患兒可遺留肢體、語言及智力等方面的障礙, 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1]。本院對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實施康復護理, 獲得顯著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 均經頭顱CT檢查、腦電圖檢查、腰穿檢查等確診。男41例, 女37例, 年齡2~13歲, 平均年齡(6.55±2.31)歲;其中30例腦干腦炎型, 26例彌漫型腦炎, 22例假腫瘤型。隨機分為A組與B組, 各39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與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予以降低顱內壓、吸氧、維持呼吸道通暢、營養神經以及激素治療等常規綜合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實施綜合康復護理, 具體包括:①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急性期后, 待患兒的神經癥狀控制, 生命體征基本穩定以后實施早期功能康復訓練, 即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指導患兒進行體育鍛煉以及肢體活動鍛煉, 鍛煉強度宜由小到大, 密切監護, 避免發生相關不良事件。②語言功能康復護理:鼓勵患兒參與集體游戲、聽音樂、集體合唱等方式, 增強患兒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 逐漸恢復患兒的語言能力。③智力康復護理:針對患兒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 擬定智力康復鍛煉計劃, 主要實施反復運動處方訓練, 并配合日常生活、學習指導等。④癲癇治療護理:對于具有癲癇后遺癥者, 針對性予以抗癲癇治療, 并配合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⑤心理康復治療:針對患兒的身體狀態與心理狀態, 針對性地予以疏導、安慰和鼓勵等, 并指導患兒家長正確照護患兒, 緩解患兒的焦躁、緊張、害怕等負性情緒, 加速神經功能的康復。
1. 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兩組患兒的驚厥、顱神經障礙、意識障礙以及肢體障礙等主要癥狀緩解時間, 隨訪1年內患兒的傷殘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3 d內病情控制, 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有效:治療4~7 d內病情基本控制, 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 d以上臨床病情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B組的總有效率為97.44%顯著高于A組的84.6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兒主要癥狀與體征緩解時間比較 B組的驚厥、顱神經障礙、意識障礙以及肢體障礙緩解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兒1年傷殘情況比較 隨訪1年, A組5例(12.82%)語言障礙, 6例(15.38%)智力障礙, 7例(17.95%)肢體障礙, 10例(25.64%)行為異常, B組依次為1例(2.56%)、2例(5.13%)、3例(7.69%)和4例(10.26%), B組的傷殘情況顯著低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重癥病毒性腦膜炎小兒在急性期常存在發熱癥狀, 并可繼發頭痛、嗜睡、昏迷、驚厥、神志模糊以及吞咽障礙等, 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干預措施, 可遺留嚴重肢體及神經系統傷殘[2]。臨床研究證實, 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膜炎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配合優質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兒的生存質量, 改善臨床預后[3]。在康復護理中, 通過強化心理干預、并發癥護理以及身體干預等常規護理措施的同時, 配合肢體功能、語言功能、智力、心理康復護理以及癲癇治療, 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身心狀態, 促進肢體功能以及神經功能的康復, 從而改善其生存狀態, 減少或減輕傷殘情況[4]。本研究中, B組患兒在開展康復護理后, 主要癥狀與體征緩解時間相比于A組顯著縮短, 總治療有效率達97.44%, 相比于對照組的84.62%顯著提高, 隨訪1年顯示傷殘情況發生率較A組顯著降低(P
綜上所述, 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膜炎的臨床治療中, 配合優質康復護理能夠促進病情康復, 預防或減少后遺癥, 改善患兒的生存質量與臨床預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呂曉春, 趙桂林, 張潤芳, 等.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臨床康復護理.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20):131-133.
[2] 晏陶.康復護理干預在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10):603.
[3] 江虹.康復護理干預對重癥患者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的改善作用.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4, 17(9):1508-1510.
[4] 海敬.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的康復護理研究.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 2013(11):6419-6420.
關鍵詞:康復護理;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護理效果
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括約肌出現功能障礙,導致尿潴留而引起感染,當膀胱充盈過度時能夠變成痙攣性膀胱,損害患者腎功能,這也是截癱患者最大的死亡原因[1]。所以,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進行臨床康復護理就顯得特別重要。為了探討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臨床康復護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根據住院順序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其中,實驗組的男性患者為23例,女性患者為23例;患者年齡為21~74歲,平均年齡為(40.38±3.74)歲;患者病程為7~34 d,平均病程為(20.47±2.41)d;胸段受傷的患者為14例,胸腰段受傷的患者為21例,腰段受傷的患者為11例。對照組的男性患者為24例,女性患者為22例;患者年齡為20~73歲,平均年齡為(39.98±3.52)歲;患者病程為8~35 d,平均病程為(21.42±2.53)d;胸段受傷的患者為12例,胸腰段受傷的患者為19例,腰段受傷的患者為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以及受傷部位等一般資料上存在的差異不顯著,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留置的尿管進行定期更換以及定時沖洗膀胱等。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護理,使患者負面情緒得到緩解,促進康復;根據患者實際的情況,制定導尿計劃。當殘余尿量少于100 ml,并且膀胱的容量超過400 ml時,停止導尿工作。訓練患者的腹肌和呼吸肌,通過縮唇和腹式呼吸進行訓練。還要訓練患者的尿意習慣,讓患者形成排尿的生物鐘。
1.3療效評價標準 患者入院治療后,要達到:殘余的尿量少于100 ml,而膀胱的容量要超過250 ml;不需要留置導尿管,患者可規律性的排尿,感染率要小于30%。顯效:治療時間少于2個月且達標;有效:治療時間在2~3個月且達標;無效:治療時間超過3個月或者不達標。總有效為顯效和有效的和[2]。
1.4統計學分析 由SPSS 19.0軟件來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以(x±s)來表示計量,t檢驗,以(%)來表示計數,并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護理的有效率(97.83%)高于對照組(80.43%),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正常人的排尿機制是需要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尿道平滑肌、尿道周圍肌肉的快慢收縮等作用)下而形成的。貯尿期,人的逼尿肌松弛,且膀胱內保持低壓,同時括約肌進行持續的收縮,并保持一個閉合的狀態,使尿道壓力比膀胱壓大;在排尿時,逼尿肌收縮,而膀朧內的壓力增高,于此同時,尿道括約肌松弛,使尿道壓力比膀朧壓低,進而出現排尿。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就是上述的平衡被打破,喪失了協同性,進而導致尿潴留和尿失禁的出現。
對于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來說,很容易引發患者排尿障礙,同時對治療和護理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3]。而康復護理可以使功能障礙減輕以及消除,彌補并重建功能,保證患者功能得到改善[4]。對患者進行的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主動參與到護理中[5]。訓練患者的腹肌和呼吸肌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防止呼吸系統病的并發癥出現。膀胱訓練能夠促進患者留置導尿時間明顯縮短,使泌尿系統感染得以減少,膀胱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導尿可控制患者內儲尿量和排出尿液以及規律儲存,避免膀胱內高壓[6-8]。
為了探討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臨床康復護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殘余尿量、膀胱容量以及排尿量間的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臨床康復護理,護理效果明顯提高,并改善了臨床指標,促進患者康復,應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秀,楊昌美.脊髓p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康復護理運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8):54-55.
[2]朱麗麗.綜合康復護理對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12(12):224-225.
[3]姜麗麗,李丹,宋靜,等.脊髓損傷神經源膀胱患者的綜合康復護理[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4(3):376-377.
[4]崔穎,郭寶.針灸聯合康復護理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恢復[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3):550-551,554.
[5]吳文娜,歐志梅,邱桂花,等.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4(4):150-151.
[6]周波,張威,李璇,等.綜合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4,21(2):133-134.
【關鍵詞】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陰性;跟蹤式綜合康復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94
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 具有易傳染、治療困難等特點,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HBsAg陽性是診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標志, 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HBsAg陰性也存在乙型肝炎的可能性[2]。本文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42例HBsAg陰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跟蹤式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對HBsAg陰性乙肝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42例HBsAg陰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病例均符合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3], HBsAg檢測為陰性。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1例。觀察組男13例, 女8例, 年齡23~57歲, 平均年齡(40.37±16.21)歲;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64±3.52)年。對照組男16例, 女5例, 年齡22~60歲, 平均年齡(41.49±18.16)歲;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51±4.3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跟蹤式綜合康復護理模式, 制定跟蹤式康復護理計劃, 建立康復護理登記表, 由社區醫院人員根據方案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護士定期到社區醫院檢查監督[4, 5]。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標。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TBIL、ALT、AST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TBIL、ALT、AST水平分別為(20.19±15.12)μmol/L、(48.34±13.27)U/L、(56.64±15.27)U/L,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78±16.43)μmol/L、(85.29±16.53)U/L、(92.95±16.19)U/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HBsAg陽性是\斷乙型肝炎的主要標志, 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HBsAg陰性也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的風險, HBsAg陰性乙肝是隱匿性較強的一類乙肝患者[6-8]。跟蹤式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營養支持、心理護理等護理措施, 可以顯著改善HBsAg陰性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質量[9, 10]。毛鑫群等[11]認為跟蹤護理可以提高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喻磊等[12]認為康復訓練跟蹤指導可以提高患者參與康復訓練的積極性, 促進康復進程。HBsAg陰性乙肝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出院后的康復訓練在乙肝患者的治療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但由于患者缺乏相關的疾病知識和護理知識, 可能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甚至導致病情加劇[13-16]。跟蹤式綜合康復護理模式,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 為患者制定一整套康復護理方案, 在患者出院后繼續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兩組TBIL、ALT、AST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TBIL、ALT、AST水平分別為(20.19±15.12)μmol/L、(48.34±13.27)U/L、
(56.64±15.27)U/L,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78±16.43)μmol/L、(85.29±16.53)U/L、(92.95±16.19)U/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跟蹤式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在HBsAg陰性乙肝患者出院后給予多方面的護理支持, 可以督促患者的康復訓練, 加快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 諸興桂.乙肝病毒標志物和肝功能損傷的相關性研究.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34(19):2623-2624.
[2] 袁琴, 伍春霞, 劉飛飛, 等.HBsAg陰性患者HBV隱匿性感染:110例臨床分析.醫學雜志, 2015, 40(2):133-136.
[3]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國病毒病雜志, 2011, 16(1):1-12.
[4] 許金平.乙肝患者HBsAg轉陰及檢測方法分析.實用預防醫學, 2013, 20(3):356-358.
[5] 李惠華, 溫殷鈺, 肖虹, 等.院外跟蹤護理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護意識及病情改善作用分析.實用預防醫學, 2013, 20(8):998-999.
[6] 王冰, 劉雪梅, 劉爽.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血壓的護理體會.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13):158-159.
[7] 黃香妹, 歐陽欽, 吳震霄, 等. 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康復依從性的護理干預. 護理學報, 2006, 13(8):40-41.
[8] 薛黎明, 王婷婷, 鄭誼, 等.護理干預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6):842-844.
[9] 蘇元英, 楊麗莎, 覃桂玲, 等. 亞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社區康復護理效果觀察. 護理學報, 2011, 18(13):60-63.
[10] 袁利娜, 申麗香, 王倩. 慢性乙型肝炎康復護理干預體會.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8):132-133.
[11] 毛鑫群, 蔣艷, 仲冬梅, 等.跟蹤護理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11): 90-92.
[12] 喻磊, 陳瓊, 田思維, 等.康復訓練跟蹤指導在舌癌術后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14):1964-1968.
[13] 賀喜琴. 康復護理在亞健康乙肝病毒攜帶者護理中的實施.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1):214-215.
[14] 錢夏英. 慢性乙型肝炎的康復護理. 社區醫學雜志, 2008, 6(2):62.
[15] 趙曉秋. 應用Orem自理學說指導26例慢性乙肝患者康復護理. 湖北科技學報(醫學版), 2011, 25(1):77-78.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84例,均來自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內科住院治療患者。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制定標準[5];②通過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且病灶位于單側大腦。排除標準:①以往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或出血性腦卒中病史;②以往有肢體運動及認知功能障礙等病史。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兩組(康復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4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相似性。見表1。兩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治療方法[6]
兩組均予以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常規護理組和康復護理組分別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及康復護理干預。康復護理內容包括:①心理康復:通過談話交流掌握其心理特征及心理狀態,并及時予以心理干預疏導調整其心理狀態,引導、鼓勵和幫助患者進行身體功能鍛煉,使其樹立治療的信心,促進患者身心的功能康復;②認知康復:向患者介紹缺血性腦卒中的基本知識,提高患者的認知,改變患者以往不正確的認識,使其認識到康復護理的重要性;③功能康復: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康復鍛煉,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感覺及認知功能等的康復訓練。干預8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神經、肢體運動和認知功能的好轉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神經和肢體運動功能的評估[7,8] 采用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CNS)和Fugl-Meyer運動量表(FMA評分)評定患者的神經和肢體運動功能情況。
1.3.2 認知功能評估[9] 采用簡明精神狀態檢查量表評分(MMSE)和臨床癡呆(CDR)共同評定患者認知功能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作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CNS評分和FMA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CNS評分和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CNS評分和FMA評分分別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或明顯上升(t=2.28、2.21、3.12、2.89,P<0.05或P<0.01),且康復護理組改善幅度較常規護理組更明顯(t=2.24、2.11,P<0.05)。見表2。
2.2 兩組MMSE評分和CDR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MMSE評分和CD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MMSE評分和CDR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上升或明顯下降(t=2.27、2.19、2.98、2.87,P<0.05或P<0.01),且康復護理組改善幅度較常規護理組更明顯(t=2.21、2.17,P<0.05)。見表3。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致殘率和后遺癥率較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的生命[10,12]。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的神經和肢體運動的障礙及認知功能下降對患者的預后影響較明顯,這不但影響患者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給家庭和國家帶來巨大的痛苦與經濟負擔[13,14]。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目前國內外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其與卒中引起顱內膽堿能神經通路障礙密切相關[15,16],主要是由于腦卒中患者缺血缺氧區神經細胞、尤其是海馬區的神經細胞發生變性壞死或凋亡,導致膽堿能神經系統通路發生障礙,其釋放乙酰膽堿的能力下降,引起患者認知功能下降[17,18]。目前臨床上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與干預方法,因此,尋找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肢體運動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方法已成為臨床的迫切需要[19,20]。
近年來國內外對如何促進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神經、運動功能及認知的恢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逐漸引起臨床重視[21-24]。華小麗等[25]研究發現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康復中取得了較好療效,可加快其神經、肢體運動的康復速度,并可改善其認知功能,延緩其下降幅度,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伴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具有積極改善作用,提高其生活質量和預后。陳必云等[26]研究也發現早期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認知及神經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發現康復護理組干預8周后CNS評分下降及FMA上升的改善幅度較常規護理組更明顯,且康復護理組患者MMSE評分和CDR評分變化的幅度也明顯大于常規護理組。可見早期康復護理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療效較好,可改善其神經及肢體運動功能,促進早日康復,并能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延緩下降幅度。
總之,早期康復護理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及肢體運動功能,有利于神經和肢體運動的早日康復,并能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延緩下降幅度,提高生活質量與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腦梗死;康復護理干預;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2(c)-0137-02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嚴重損害患者神經功能,引起肢體癱瘓,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筆者在臨床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盡早實施護理干預,減輕后遺癥,促進患者的康復,現將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77例,均經頭顱CT確診為腦梗死。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39例和對照組38例,干預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55~83歲,平均(69.8±4.4)歲;腦栓塞15例,腦血栓形成13例, 腔隙性腦梗死1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57~82歲,平均(68.9±5.8)歲;腦栓塞16例,腦血栓形成12例, 腔隙性腦梗死10例。兩組性別、年齡、患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神經內科腦梗死常規護理。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患者由于行動不便,病情恢復緩慢,生活質量下降,護理人員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細心觀察,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然后針對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同時要不斷的鼓勵患者,讓患者感覺到被重視和尊重,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2)語言訓練:護理人員要耐心的和患者交流,并告知其語言交流鍛煉的重要性,鼓勵患者交談。創造良好的交流環境,從簡單的對話和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開始,逐步加深[3]。(3)功能恢復:腦梗死患者應早日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因為越往后期恢復效果越差。護理人員鼓勵有一定自主活動能力的患者,積極進行鍛煉。訓練需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由慢到快,由部分到整體[4]。鍛煉的關鍵是持之以恒,并且對患者的進步給予鼓勵。(4)并發癥護理:①壓瘡。壓瘡以預防為主,腦梗死患者長期臥床,運動功能障礙,不能自主翻身,極易發生壓瘡。為保證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讓患者睡氣墊床,要及時翻身,交替更換受壓部位。②肺炎。腦梗死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極易并發吸入性肺炎和墜積性肺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變換,及時翻身,對于有痰的患者協助其扣背排痰,并指導其排痰[5-6]。
1.3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癥狀消失,生活自理,肌力5 級為治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肌力3~4 級為好轉。臨床癥狀未消失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肌力0~2 級為無效[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和護理后兩組的療效比較
干預組39例,治愈11例,治愈率為28.21%;好轉23例,好轉率為58.97%;無效5例,無效率為12.82%。對照組38例,治愈9例,治愈率為23.68%;好轉19例,好轉率為50.00%;無效10例,無效率為26.32%。兩組治愈率、好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組未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MAS、HAD比較
見表1。兩組MAS評分、HA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干預組并發肺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0例,壓瘡2例,發病率為10.26%(4/39);對照組并發肺炎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壓瘡5例,發病率為23.68%(9/38)。兩組并發癥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加, 老年腦梗死發病率逐年上升, 且多數患者會伴有程度不同的致殘后遺癥。由于一般性常規護理側重對患者提供醫療監護與生活照顧, 缺乏系統性的早期康復訓練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往往錯失大腦功能改善和機體恢復的最佳時機,患者入院后, 護理人員應全方位評估患者的病情, 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7]。對患者盡早實施康復護理干預,針對性地加強運動和語言恢復訓練,可有效降低后遺癥。并且腦梗死患者一般在10個月后進入后遺癥階段,且越往后期恢復效果越差[5]。心理狀態對患者的功能恢復的效果有重要影響,因此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積極面對自己的病情,對康復樹立信心,這對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有積極作用[8-9]。有語言障礙的患者進行語言功能訓練, 針對患者不同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語言教育方式,強化患者的記憶力,鼓勵患者與人溝通。功能的恢復鍛煉越早越好,有資料表明[10],在康復護理干預的同時加強對并發癥預防性的護理,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病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痛苦。
對于老年腦梗死患者在做好基礎護理和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康復護理干預,本研究中的康復干預組未愈率、并發
癥發病率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可見早期合理的及時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對改善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病率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金蘭.急性腦梗死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13):24-26.
[2] 張平,魏云.腦梗死患者焦慮、抑郁的調查分析及干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4):44-45.
[3] 劉永珍,于逢春,尹靜,等.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對預后的影響:7 年隨訪[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36(5): 292-295.
[4] 黎倩,李蕾,林愛娟.Orem自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9):1-2.
[5] 曹婷婷,王小花.腦梗死患者的早期針對性康復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6):33-34.
[6] 李楚紅.低分子肝素和降纖酶聯合治療進展型腦梗死的觀察與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A):F0003.
[7] 楊微,李歡利.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J].護理雜志,2011,28(4B):26-31.
[8] 顏雅瑋.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3):75-76.
關鍵詞:心理 康復護理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意志缺乏、行為懶散等[1]。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有利于控制精神癥狀、緩解病情、維持藥物。但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證明,心理-康復護理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為了觀察心理-康復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本醫院對收治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心理-康復護理,康復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醫院收治的72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齡在39~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33±7.37)歲。病程在2~1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2.74±3.76)年。對照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齡在40~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32±5.32)歲。病程在3~24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5.88±3.24)年。兩組患者均符合疾病納入標準,身高、體重、病因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臨床護理,觀察組患者采取心理-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由資深主管護師、主治醫師進行講課示范、訓練。在進行心理-康復護理之前,首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并由導師向患者闡述心理康復護理要求、目的、計劃等。在護理過程中,主要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時起床、洗漱、內務、晨練、吃飯、飲水、服藥、參加各項文娛活動、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內容更加具有規律性、多樣性。每天按時督促檢查,定期進行評比,采取獎勵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積極性、互動性,促進其掌握生活技能。針對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作為醫護人員應該與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狀態,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有效減少藥物使用不良反應,緩解患者的煩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緒,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另外組織患者,進行集體宣傳教育,對患者講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識,訓練患者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勞動能力等。
1.3 療效判定。患者實驗時間為30d,在治療前后,最后由經過訓練的精神科護師和精神科主治醫師,分別進行護士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30)、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陰性癥狀量表(SANS)等量表評定[2]。NOSIE-30評分升高則表示患者病情恢復良好,BPRS、SANS評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復良好。最后針對患者的尿常規、血常規、肝膽腎心腦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檢查。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心理康復護理前后,觀察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評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心理康復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評分結果(X±S)
心理康復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評分結果,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長,在長期的住院生活中,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表現行為異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這給家庭與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單獨采取藥物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很難得到良好的控制,無法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康復。通過以上的研究,在治療前后,護士用觀察量表評定總分,觀察組患者NOSIE-30評分明顯提高、BPRS與SANS評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見心理行為康復療法對精神障礙的療效比較確切,特別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長期治療中。心理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有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消除殘留癥狀、增強患者的生活動力、提高患者的人際交往功能、社會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復發率,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滿意程度。
總而言之,護士是心理康復護理措施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護士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護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措施,早日回歸家庭,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綜合康復; 膝關節鏡; 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7-0109-02
doi:10.14033/ki.cfmr.2015.07.053
近年來,臨床研究和報道結果發現,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在臨床治療膝關節損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臨床比較優勢[1-2]。而臨床針對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實施有效的綜合康復護理可顯著的提升整體臨床治療效果,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筆者所在醫院的臨床實際出發,對實施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前后的相關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對象均為筆者所在醫院臨床收治并實施了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患者,入選對象共計134例。134例入選對象入院治療時間均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134例入院對象的臨床基線資料如下:男84例,女50例;年齡17~47歲,平均(30.23±4.34)歲;急性損傷34例,慢性損傷100例。
1.2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和方法
根據患者個體自身的情況(主要包括患者的體重、年齡、損傷情況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由專人負責指導實施[3-4]。心理護理措施:對患者的病情、手術治療方式、康復訓練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定期的宣講,并通過對成功案例的分析總結來提升患者對全面康復的信心。對患者存在的各種疑慮進行及時的解答和分析,對患者不良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進行疏導和有效干預[5-6]。術后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手術后各項情況進行觀察和監測,對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處理。采用冰敷的方式來緩解患者膝關節的疼痛、腫脹等癥狀。相關醫護人員要向患者介紹冰敷的具體過程、目的和注意事項等。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可馬上給予膝關節支具固定,并根據患者個體的康復程度對活動范圍進行適當的調節[4]。功能鍛煉:一般情況下,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3 d可配戴膝關節功能支具進行免負重行走,兩周后部分負重行走。術后四周,棄一拐后借助單拐步行,恢復日常基本活動。三個月后棄拐獨立行走。
1.3 觀察指標
將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前后的Lachman試驗陽性率、軸移試驗陽性率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中均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軟件包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前后Lachman試驗陽性情況比較
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前Lachman試驗陽性率顯著高于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87.2196,P=0.0000),見表1。
2.2 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前后軸移試驗陽性情況比較
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前軸移試驗陽性率顯著高于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02.2632,P=0.0000)。見表2。
3 討論
按照人體解剖學的原理分析,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是維持關節穩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對于膝關節損傷而言,其中有較大規模和比例的人群屬于前交叉韌帶斷裂。一旦患者出現了前交叉韌帶斷裂的現象,往往會導致患者膝關節不穩。從而進一步對患者下肢肌肉產生不利影響,最終可誘發患者出現骨關節炎。在臨床研究領域中,隨著相關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條件的顯著改善,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逐漸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得以應用和推廣。這種手術治療方式降低患者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感,同時提升了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患者手術后的整體效果更好。
相關同類文獻[7-8]報道發現,對于實施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實施有效的綜合康復護理才能確保患者術后肢體功能的有效康復。筆者所在醫院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參考了國內外同類研究和報道結果中的優秀做法,結合筆者所在醫院實際情況提出了針對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從研究中的比較數據上分析,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后Lachman試驗陽性率和軸移試驗陽性率水平均得到了顯著的降低,而這一結果與國內外同類報道相符[4-5]。
總之,對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而言,有效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效果良好,可以顯著促進患者膝關節相關功能的恢復,是臨床實施康復護理的理想方案之一。
參考文獻
[1]周秋英,伍敏琦,鄭民慶.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的康復護理[J].當代醫學,2009,15(3):131-132.
[2]孟險峰,周磊,崔正禮,等.關節鏡下膝關節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3):1038-1040.
[3]姜侃,孫榮鑫,鐘廣軍.膝關節鏡下股骨橫穿釘內固定自體N繩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J].北京醫學,2011,33(11):938-940.
[4]張明,王巖峰,韓曉銳.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6):445-447.
[5]李光旭,李棋,李智堯.關節鏡下自體N繩肌腱雙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療效[J].中國骨傷,2012,25(11):923-927.
[6]楊世杰,張俊峰.關節鏡下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8):111-112,114.
[7]任振峰,劉後賓.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解剖特點與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2):13-15.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2(a)-0158-04
Influence of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lif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ZHENG Li LIU Lianxin SUN Dan WANG Ling
Department of Liver Surgery, the First Clin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lif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Methods 90 case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treated in the First Clin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e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and observation group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 according to time sequence of seeing doctor, 45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and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care was applied in observation group.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bed activity time,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owel sounds recovery time, evacuation time, defecation time, bed activity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bdominal pain, abdominal distention, throat discomfort, pain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serum albumin levels i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were lower than before operation, ALT and AST levels i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opera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serum albumin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LT and AST levels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mprove liver function index,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are.
[Key words] Early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Quality of life
原發性肝癌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以手術作為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但有研究報道指出,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在術后易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疼痛等情況,為患者帶來了不適感,也有部分患者因過度擔心治療效果及鎮痛藥物的副作用,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影響預后[1-2]。因此,對原發性肝癌切除術患者實施護理期間不僅需滿足患者基本需求,還需注意其術后康復。本研究主要觀察早期快速康復護理應用于原發性肝癌切除術中的效果及對胃腸功能康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原發性肝癌切除術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術前未接受過介入及其他治療方法,肝功能Child-Pugh A級或術前接受保肝治療可見肝功能達到A級;手術類型均為不規則性肝局部根治性切除;排除術前存在肝癌結節出血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術后存在消化道出血者[3-4]。按照就診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2014年5月~2015年5月)與觀察組(2015年6月~2016年5月),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6~70歲,平均(55.22±3.45)歲;右葉生長20例,左葉生長21例,雙葉生長4例;肝細胞癌40例,膽管細胞癌5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48~72歲,平均(56.31±3.03)歲;右葉生長21例,左葉生長22例,雙葉生長2例;肝細胞癌41例,膽管細胞癌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試驗符合醫學倫理會規定。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循環、感覺等,給予用藥及營養指導、心理護理、家庭支持、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快速康復護理:①護理人員術前加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其術后康復護理操作、正確翻身及盡早離床的重要性,在早期快速康復護理期間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5],也可向患者介紹康復效果較好的病例,發放早期快速康復護理手冊等,面對所提疑問給予耐心解答。②術日為患者進行康復操作指導,如深呼吸動作: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用鼻緩慢吸氣,見腹部膨隆后,摒住呼吸5 s,縮唇緩慢呼氣,對于有長期吸煙史者給予呼吸機訓練儀,訓練30 min[6];有效咳嗽排除痰液: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緩慢吸氣的同時保證上身向前方傾斜,咳嗽時將腹肌收縮,一次吸氣伴隨連續3聲咳嗽,停止咳嗽后縮唇將多余的氣體盡量呼出體外,于晚睡前訓練30 min,對于在咳嗽期間出現傷口疼痛的患者可借助雙手或枕頭使用適當的力道按壓傷口,以減輕咳嗽時產生的張力;踝泵運動:護理人員為患者擺放合適的,將其下肢放平,足背部過屈、過伸,腳趾尖進行下壓及上翹互相交換,每次停留5 s,以反復進行的20次為1組,訓練30 min[7];床上翻身:護理人員為患者擺放合適的,對側下肢彎曲,用腳蹬創面,雙手抓住床欄進行翻身,可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給予其肩膀及臀部少許力度協助翻身,每隔2 h翻身1次。③術后1 d進行的康復護理內容同上,并在坐起前加用1次鎮痛類藥物:于護理人員幫助下,患者在床上完成翻身、活動上下肢的活動,待患者可以側臥后,將雙腿放在床沿上,手扶其肩膀幫助患者坐起[8];若患者可以自行穩坐,于護理人員觀察下,靜坐5~10 min,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變化,是否出現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癥狀,若患者不能自行穩坐,于護理人員及家屬的幫助下靜坐,采用背靠背靜坐法,也可將床頭搖高,于背部放置軟枕[9]。④術后2次進行的康復護理內容同上,護理人員觀察患者是否可以完全獨立自行穩坐,待無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情況,一手拖住患者腋下,另一手拉住患者褲腰,使用適當力度向上拉,幫助患者完成站在床邊的動作[10]。⑤術后3 d進行的康復護理內容同上,護理人員利用輸液架加各種引流管及補液袋固定,指導患者一手扶輸液架,一手扶護士,緩慢于床邊以外的部分移動。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及生活質量。①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包括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②術后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得分越高則老年患者疼痛程度越重[11]。③術后并發癥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咽喉不適等。④抽取患者肘靜脈外周血3 mL檢測肝功能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⑤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30)量表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分,項目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各個項目滿分均為1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1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咽喉不適發生率及疼痛?u分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血清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較術前降低,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水平較術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較對照組升高,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水平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由于早期起病隱匿,臨床癥狀并不明顯,發現后已為晚期,部分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同時也增加了臨床治療及術后康復的難度[13-15]。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治療原發性肝癌不僅將重點放在了傳統護理上,而且對早期下床活動、早期胃腸功能恢復、早期拔管等引起了足夠重視[16]。早期快速康復護理以常規護理方法作為基礎,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提高對早期快速康復護理的正確認知,促進護理服務在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減少殘障中的應用,從而改善護理結局,提高臨床效果[17]。
在早期快速康復護理實施期間,護理人員于術前溝通了解中明確患者的病情,告知其此種護理方法的重要性及優越性,面對所提疑問給予耐心解答,介紹康復效果較好的病例給予現身說法等,以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樹立面對術后康復的信心[18]。按照康復步驟為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指導,包括深呼吸訓練、咳嗽排痰訓練、踝泵運動、床上翻身、床旁靜坐、床旁站立、床外活動等,在護理人員的指導及陪同下, 逐步完成上述訓練,期間交代注意事項[19]。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給予密切觀察,并詢問其感受,對活動量進行適當變動與調整[20]。此種護理方法相比于傳統護理更能夠發揮對機體組織及器官的保護與促進作用,更好地維護術后肌肉功能,幫助進食與消化,恢復正常胃腸功能,吸收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并增強心血管功能等[21]。
關鍵詞:顱腦外傷 康復護理 生活質量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交通日益發達,因交通事故、高空作業失足墜落和暴力斗毆等原因所致的顱腦外傷逐年增多。顱腦外傷危害性大,是造成死亡或傷殘的重要原因,傷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感覺、運動、認知、生活能力、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因此,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生活質量、社會適應能力都有重要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3.5歲,均經頭顱CT或MRI以及臨床檢查確診,GCS評分5~12分,其中交通事故64例,高處墜落13例,頭部打擊傷8例,摔傷11例,腦挫裂傷合并各類顱內血腫82例,腦疝14例,手術治療75例,非手術治療21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受傷類型、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手術治療的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兩組傷后(或術后)均按照《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護理常規》、《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常規》、《神經外科康復治療規范》等進行治療、護理、康復指南。
1.2.2 治療組同時采用以下早期康復護理
1.2.2.1 早期康復護理最佳時機: 選擇在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傷后或術后48~72小時),無神經系統進一步損傷的征象,且骨及骨關節無受損,即可開始。
1.2.2.2 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全面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制定詳細、具體、個性化康復護理計劃,在實施計劃過程中及時修改,向家屬及患者介紹顱腦外傷疾病的知識、愈后情況及早期康復護理的意義,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1.2.2.3 功能鍛煉:
(1)護理:每隔2h變換一次,保持關節正確的良肢位擺放,近年來國內外康復醫學發展證明盡量多用患側臥位,減少仰臥位,并提倡早期由臥位坐位過渡,以正確的姿勢預防褥瘡和肢體痙攣。
(2)肢體功能鍛煉:
A.被動運動與按摩:對患者肢體進行揉、按、壓、擠、捏、拍打等感覺刺激,按摩由遠心端到近心端,由輕到重,由慢到快,每日2次,每次30min,配合被動運動,在關節活動正常范圍內,將肢體由上到下,由近到遠,有序地進行被動鍛煉,防止異常運動模式的產生。
B.主動運動:不斷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循序漸進地訓練患者由仰臥到坐位,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位平衡及步行訓練,加強腰背肌、臀肌、股四頭肌肌力訓練,防止甩臀、拖足等不良步態的發生,促進肢體運動從共同運動中分離出來。
1.2.2.4 認知康復訓練
(1) 對患者目前的認知能力做具體、詳細的分析,并據此制定出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找出功能缺陷的主要認知成分,對障礙環節采用反復的學習、詢問和訓練,達到以點帶面全面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從而使記憶、學習、解決問題等整體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2) 娛樂療法在認知康復中有相當的應用,對改善患者精神和情緒,提高患者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和主動性,潛在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具有輔助作用。
1.2.2.5 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包括進食、飲水、穿脫衣褲、個人衛生、控制大小便、用廁等。訓練時強化動作技巧且動作應輕柔、緩慢,防止墜床、跌倒。訓練內容貫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且與患者的需要相結合,增加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2.2.6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在傷后(或術后)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給予支持、疏導、鼓勵等。通過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使其敢于面對現實、激起對治療的信心,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毅力。
1.2.2.7 康復護理效果的評定方法: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進行評定,認知能力采用LOTCA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
1.2.2.8 統計學方法:數據錄入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以P
結果 觀察組患者N繩肌為(1.04±0.58)級、股四頭肌為(1.24±0.79)級;對照組患者N繩肌為(0.64±0.53)級、
股四頭肌為(0.44±0.73)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5.54)分, 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7.59±6.43)分;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5.32±1.52)分, 對照組VAS評分為(3.54±1.47)分。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康復護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老年患者;護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6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發于中老年, 因膝關節長年勞作, 使其軟骨退化, 再加上中老年人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 降低了骨骼痊愈能力[1], 從而引發炎癥, 造成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膝軟無力等問題, 且病情容易反復, 如果不加入良好的護理措施, 可能導致膝關節變形, 使得患者變成不同程度的殘疾, 對患者晚年生活帶來嚴重不良影響。本文重點研究康復護理在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 女12例, 年齡55~75歲, 平均年齡(62.4±4.58)歲;觀察組男16例, 女14例, 年齡56~77歲, 平均年齡(61.97±6.45)歲。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施以一般護理, 包括病房管理、日常用藥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康復護理, 具體方式如下。
1. 2. 1 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 ①雙手叉腰腳尖朝前, 兩腳分開約10 cm距離, 膝蓋彎曲, 身體挺直向下蹲, 身體往下矮10 cm左右, 保持3~5 min或更長時間, 休息30~60 s, 重復練習直到膝關節變酸, 變脹, 變熱;②雙手拍打膝關節, 從膝關節的正面, 外側, 內側每個方向拍打30次, 鍛煉2~3次/d, 有效促進膝關節血液循環, 淋巴系統的流動, 增加膝關節對外界刺激的能力, 同時注意膝關節暖, 體型肥胖者建議減肥減少關節負重, 避免關節過度勞損。在進行體育鍛煉時, 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 先舒展患者膝關節, 使得膝關節充分活動以后再進行運動, 在練習壓腿的過程中, 叮囑患者不要突然將腿抬高, 避免過度牽拉。對于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 在護理過程中, 既要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 以恢復肢體功能, 防止患者腿部肌肉萎縮, 也要預防過度勞累, 不過分增加患者膝關節負重, 多鍛煉膝關節肌肉、韌帶等。
1. 2. 2 飲食護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對蛋白質、膠原蛋白等物質的需求量較大, 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多攝取奶制品、雞蛋、魚蝦等食物, 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適當補充患者鈣質, 預防骨質疏松等疾病, 叮囑患者家屬多注意患者飲食, 禁止患者攝入辛辣食物等, 幫助患者形成良好飲食習慣, 促進關節處的新陳代謝, 緩解患者關節炎的疼痛。
1. 2. 3 心理護理受到身體疼痛、環境不熟悉等因素的影響, 患者會產生焦躁、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緒[2], 從而不配合日常護理, 針對類似的情況, 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 講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疾病的康復知識, 并將成功案例分享給患者, 建立患者恢復信心。耐心聽取患者想法, 并在允許的范圍內, 答應患者要求, 營造良好的病房氣氛,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帶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 如散步等, 讓患者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 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
1. 3 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肌力測定:N繩肌與股四頭肌的級別;分析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VAS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N繩肌為(1.04±0.58)級、股四頭肌為(1.24± 0.79)級;對照組患者N繩肌為(0.64±0.53)級、股四頭肌為(0.44±0.73)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12.04±5.54)分, 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7.59±6.43)分;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5.32±1.52)分, 對照組VAS評分為(3.54±1.47)分。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癥狀主要有關節疼痛等, 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在護理過程中, 護理人員應加入適當的康復護理措施, 結合患者不同病情, 幫助患者進行科學、系統的運動, 督促患者堅持日常康復訓練。叮囑患者注意飲食, 多攝取高蛋白食物。調整患者心情, 多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 普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疾病防御知識, 增強患者鍛煉、康復信心[3]。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學習康復護理知識, 更新護理理念, 以耐心、仔細的工作態度獲取患者信任, 提升患者在護理過程的配合程度。康復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 護理人員應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等實際情況, 加入恰當的康復護理, 科學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 定期檢查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 幫助患者逐漸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N繩肌為(1.04±0.58)級、股四頭肌為(1.24±0.79)級;對照組患者N繩肌為(0.64±0.53)級、股四頭肌為(0.44±0.73)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將康復護理應用于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護理, 有利于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吉鵬珍, 郝青坡. 系統康復護理指導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57):228.
[2] 張慧麗, 石敏. 對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 當代醫藥論叢, 2014(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