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1:32: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傳承非遺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鶯歌柳書;非遺;傳承與保護
鶯歌柳書是2008年由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①口述史最先于20世紀出現在美國,作為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也被我國廣泛應用于非遺及其他各人文學科領域中。鶯歌柳書在發展過程中遺留資料較少,且目前是瀕臨消失的狀態,好在傳承者們的居住區域相對集中,故筆者以傳承人口述史為視角闡述鶯歌柳書的現狀。本文口述史材料基于對鶯歌柳書傳承人的多次采訪整理而成。
一、鶯歌柳書發展歷史
“鶯歌柳書”又名“鶯歌柳子”,是由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變而成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中國曲藝集成?山東卷》(下)中說:“鶯歌柳書又名鶯歌柳子,是由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變而成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但從目前尚存曲目已難看出兩者的明顯聯系”②;李夢華老師也在《菏澤曲藝的“活化石”--鶯歌柳書》一文中論述了鶯歌柳書可能存在的五種流變,其一就是鶯歌柳書是由明代柳子戲曲牌【鶯歌柳】發展而成,但從曲調唱腔對照來看,已難看出兩者聯系③;何麗麗在其博士論文《山東柳子戲音樂文化研究》④從伴奏樂器、節奏、旋律及旋法等多方面論證曲藝類鶯歌柳書完全是柳子戲【鶯歌柳】的簡化版,兩者的聯系是緊密的且是顯而易見的,了“已難看出兩者的明顯聯系”說法。筆者翻閱大量專業書籍堅持鶯歌柳書是柳子戲曲牌【鶯歌柳】發展而成的觀點。菏澤地區最早的鶯歌柳書藝人是清末民初曹縣仲提圈的張瞎子(1848--1928),其弟子為曹縣張保亮和定陶曹志田;曹縣張保亮的再傳弟子為曹縣鄭莊鄭玉昆(1904--1976);鄭玉昆晚年又將鶯歌柳書技藝傳授給曹縣鄭文祥和菏澤的高志軍、平。第二部分鶯歌柳書的發展現狀將以鶯歌柳書傳承人的口述史為主,并參考筆者的多次田野調研。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的整理均為筆者在2020年9月至11月末完成。為敘述方便,口述史不以問答形式呈現。
二、鶯歌柳書的現狀
筆者于2020年11月30號至菏澤市曹縣鄭莊鄉尋找藏匿在民間唱鶯歌柳書的老藝術家——鄭文祥老先生。尋找過程算是順利,據資料顯示鄭文祥先生1946年或1950年生人;筆者找到年紀相對大的老鄉詢問,大家對鄭文祥先生很是熟悉,大家都知道街上有個唱曲兒的先生。見到鄭文祥老先生很是親切,家里非常樸素,像大多數曹縣農村家庭一樣,不同的是先生家里擺放了幾張很顯眼的關于鶯歌柳的證書和獎書。鄭先生今年高齡73歲,由此看來網上資料不準確,應是1947年生人;老先生自談有個乳名兒“劉根兒”,街上認識他的人都這么喊。鄭先生8歲開始學習鶯歌柳書,其老師是曹縣邵莊鎮郭莊的鄭玉昆先生(現已離世),在這期間也學習了山東琴書,且鄭玉昆先生也只有鄭文祥先生這樣一個學生;鄭文祥先生20多歲的時候,由于家庭和生活原因,就不經常學習和演唱曲兒了。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09年,2008年鶯歌柳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1月,菏澤市文化局命名鄭文祥先生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鶯歌柳書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6月山東省文化廳命名鄭文祥先生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鶯歌柳書代表性傳承人。市政府和省政府層面開始對鶯歌柳書重視起來,在鶯歌柳書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后多次邀請鄭文祥先生錄制鶯歌柳書,對即將消失的這一曲藝文化施行搶救性的保存;而且每年會給傳承人六千多元的補助。老先生說08年09年那會兒孩子們正好也穩定下來開始自己的生活,他和老伴兒可以享受日子了。據鄭先生描述,他的老伴是給他伴奏最多的,老伴拉曲,他唱曲;老伴剛開始不會拉弦,耳濡目染加上他的點撥,日子久了便無師自通了。鄭先生說經常載著老伴到曹縣的廣場和公園里一晌一晌地唱,冬天冷了便唱得少,也有好多圍觀的人,但是大部分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他都會熱情地向大家介紹;有時候唱鶯歌柳書時間久了會隨性改口唱段山東琴書,就這樣反反復復唱,也不會心生厭倦,覺得讓大家聽到傳統曲藝自己心里也特別開心。筆者總結:鄭先生平時演出和休閑演唱的曲目都是傳統留下來的,在這過程中沒有創新,更沒有關于鶯歌柳書的創作班子;鄭先生教學生也是傾囊相授,那么目前看來,鶯歌柳書在沒有創新的情況下,目前保存的算是“原汁原味”。鄭先生中間收過很多個學生,但堅持下來并唱得地道的只有平老師一個人,其他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不會唱曲兒了。現在鶯歌柳書的傳承人只有兩位,一位是73歲高齡的鄭文祥先生,另一位是他的學生——54歲的平老師。兩位傳承人老師都在盡全力尋找下一代傳承人,唯恐鶯歌柳書在此出現斷代的情況。
三、存在問題的梳理
(一)鶯歌柳書瀕臨消失。鶯歌柳書在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曾輝煌過,也曾蕭條過,目前已經接近消逝,主要體現在這一曲藝形式面臨無人傳承的狀態,不禁引發思考,存在200年之久的鶯歌柳書為何在我們這個時代瀕臨消失?(二)傳承人嚴重缺乏。經筆者了解,菏澤當地高校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早在2014年便讓學生學習并演出鶯歌柳書,并在平老師和其他老師的指導下將《偷詩》搬上舞臺,但此后并沒有學生堅持下來。沒有學生自愿長期學習這一曲藝形式,是目前鶯歌柳書存在專業傳承人較少的主要原因。(三)群眾被隔離。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許多當地人對于鶯歌柳書是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在很多人心中更是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但鶯歌柳書目前少有社會參與,當地人對當地的寶貴文化沒有熟悉的認知;也就是鄭長鈴老師所提出的“民眾被隔離”。民眾被隔離,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這種保護終究是無根之木,事實上是對文化遺產的破壞。⑤民眾參與進來,讓更多青少年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學生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熟知當地非遺文化是當前傳承工作的重中之重。(四)精神財富不被重視。鶯歌柳書這種文化表現形式已經與當代的社會生活有了隔閡與距離。隔閡越大,距離越遠,消逝的速度便會越快。當代社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傳統的曲藝形式似乎不再符合大眾審美。鶯歌柳書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由許許多多精神財富累積而成,鶯歌柳書面臨失傳足以以小見大,當精神財富一點點被剝離出去,可想我國傳統文化將面臨什么樣的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根魄,我們如何挽救歷史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⑥中第七條有明確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建檔: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二)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地記錄,并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三)傳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四)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五)保護: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尤其要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筆者結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針對鶯歌柳書存在的以上問題,總結出以下應對措施:分別從官方建設和藝人本身建設兩個層面出發。(一)官方建設。1.相關文化宣傳機構應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工作。從官方層面讓大眾認識到非遺文化對我們的重要性。鶯歌柳書已接近消逝,在此情況下應增加演出次數;增多演出場所;舉辦非遺文化的專場研討會、展覽會等等;讓越來越多的人看見、聽見并感受傳統文化。讓非遺文化越來越多地走進博物館、讓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任何文化形式的保護與傳承都脫離不了群眾,只有讓大眾了解認知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才得以更長久地存在。2.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雖然越來越多的文化被列入省級或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保護單位之間分工不明確;被保護的文化被分層;文化遺產所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保護的認知發生偏差等。針對鶯歌柳書的保護與傳承,我們要認清一個實質問題,即我們要保護與傳承的是鶯歌柳書這一曲藝形式的技藝、唱腔、具體內容等多個方面;而不是片面地保護鶯歌柳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名分。在實質性的保護工作上,不能讓保護工作只是成為一個口號,不應把非遺名錄項目從文化的整體性中抽離出來。目前鶯歌柳書賴以生存的土壤是魯西南菏澤地區,我們應把保護鶯歌柳書所在地區的社區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時注重起來,保護好生存環境,是非遺文化存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保障非遺文化傳承人的生活,只有傳承人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才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建設中。3.當地教育部門應適當地對學生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與之包含的文化形式。培養當地青少年、高校學生學習傳統曲藝,使其了解非遺,了解文化遺產對于當代社會、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教育部門可以提倡教師在音樂課堂和實踐課堂中開展鶯歌柳書的相關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同時學習傳統曲藝,為傳統文化注入更多年輕的血液。相關單位已將遺產名錄不斷地更新、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我們當代人的任務就是如何在生活學習中做到保護、宣傳、弘揚、傳承與振興。(二)藝人建設。1.提高數字化。鶯歌柳書發展到當前依舊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這種保存傳承方式雖然可以將藝術經驗更直觀地傳達下去,但是顯然也存在許多弊端。在條件的允許下,傳承人可適當做好對當下曲藝的資料記錄、視頻記錄,提高傳統曲藝的理論化、多媒體化,讓大眾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跟上現代社會的步伐。2.增加市場化。面對鶯歌柳書社會市場的急劇萎縮,藝人老師們應當在官方部門的幫扶下努力使這一曲藝形式走向市場,并開拓市場,讓觀眾可以進入劇場欣賞鶯歌柳書演出中所講述的故事。3.推陳出新。歷史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固然寶貴,但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留存少不了創新。在傳統曲目的基礎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些創新呢?我們應該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下大眾口味的作品,讓越來越多的新一代人繼續傳播,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于歷史,生存于當下,或存續于未來。保護與傳承就是保護當下的文化遺產,傳承歷史遺留下的文化,在上迎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創造出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藝術文化形式。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從保護的角度而言:面對鶯歌柳書這一即將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應該消除隔閡,拉近大眾與非遺文化的距離,帶著合適的方法融入到非遺文化世界,其實恰巧是這些寶貴的非遺文化遺產豐富地服務于人類的精神世界。
注釋: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②《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下).第一版,北京:中國ISBN中心,1982年12月:第1281頁。
③李夢華,《菏澤曲藝的“活化石”——鶯歌柳書》,曲藝,2020.10。
④何麗麗,《山東柳子戲音樂文化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9.04。
⑤鄭長鈴,《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安全問題》,賈磊磊等主編《建構文化江山——第二屆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5年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開發和利用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城市化的迅速演進,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貴定縣的布依、苗族文化由于受到強勢文化和現代城市文化的影響,加之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導致不少布、苗傳統文化漸漸失去生存環境,漸行漸遠,許多非遺老藝人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年輕人傳承意識淡漠,布、苗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盡管有的已經進入了國家級非遺名錄、省級非遺名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升和保護,至今仍游離于地理標志和品牌商標保護之外,直接影響其知名度和“身價”的提升,尚未成為知識產權等法律認可的“知名品牌”。
1 貴定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處苗嶺北坡、黔中腹地的貴定縣,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縣近三十萬的人口中,聚集在此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壯族、仡佬族、土家族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約占了總人口數的一半。而貴定世世代代友好相處的各族兒女經過千百年的文化往來、文化沉積、文化融合,在歡慶豐收、慶賀太平、祈福納財、歡呼盛世之時,都喜好用載歌載舞的方式表達情感。
貴定縣布依族、苗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以及長期的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造就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特色文化品牌——既有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苗族《鼓龍鼓虎-長衫龍》,被列為第四類民間舞蹈,屬4l項民間舞蹈之一,排列序號為126Ⅲ-23苗族蘆笙舞;省級非遺代表名錄海葩苗《蘆笙長鼓舞》;《益肝草》;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調》;州級非遺代表名錄《月子湯》;《引思鼓》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貴定縣布依族、苗族厚重人文和燦爛歷史的經典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寶,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張張文化名片,更是一種民族精神,一個文化品牌。
2 傳承與保護措施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貴定縣布、苗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筆者認為仍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挖掘搶救為主,傳承保護并重”的原則,從以下幾方面抓好和抓實管理工作:
2.1深化改革,轉變職能
優先考慮列入非遺名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其傳承保護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為非遺相關部門抓好此項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同時要制定吸納社會資金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投入機制,采取政府投入一點,部門支持一點,社會募捐一點,企業捐贈一點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非遺傳承保護基金,大力扶持非遺文化產業,對非遺進行開發,在開發中加以保護。
2.2繼續對布依、苗族傳統文化的普查
全面了解、掌握全縣布依、苗族文化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和生存環境。通過實地調查,深入挖掘,運用文字、錄音、錄像以及實物展示等方式,對新發現的非遺名錄或過去的名錄拾遺補缺都進行全面、真實的記錄,細心整理,鑒別真偽,同時加強對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建立檔案數據庫。
2.3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
切實提高對非遺的傳承保護意識,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形成以主管部門為主,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格局。采取政府主導,專家學者、群眾參與的方式,切實有效地開展工作,通過建立貴定特色非遺精品網站、廣播電視對外宣傳及把非遺工作納入目標考核體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對非遺的保護、傳承意識。
2.4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
制定落實好非遺教育的整體規劃,大力培訓非遺專業人才隊伍,提供必要經費,創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的非遺活動,促進對外交流。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強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質具有實干精神的專業隊伍,充分利用貴定師院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努力培養文化專業人才,讓更多的人走進非遺工作。其三大力推進非遺名錄進校園工作,把非遺名錄作為貴定地區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納入教學計劃安排,編寫鄉土教材,培訓師資,通過學校教育保障非遺名錄的傳承和發展,提高布依、苗族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覺意識。其四是加強非遺傳承人的申報評定工作,建立非遺傳承人名錄體系,對傳承人制定具體保護措施,為授予榮譽稱號,給民間藝人的生活補貼等,進一步掀起尊重和愛護非遺人才的熱潮,使非遺傳承和發展后繼有人,興旺發達。
2.5加大對“非遺”的開發和利用
發掘一個民族文化品牌不易,要使它發揚光大,長盛不衰,造福桑梓更難,如“云霧系列貢茶”、“益肝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創新的思維,市場的觀念去應對工作的挑戰,去探索新的機制,使這些非遺文化品牌的發掘和保護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民族文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這些非遺企業聚集,促進科學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與此同時對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調》、《鼓龍鼓虎-長衫龍》等非遺品牌,則應與旅游精品景點(如“金海雪山”)的深度開發相結合,依托旅游市場帶動演藝產業的發展,并積極開發以旅游者為主要消費對象的非遺民間工藝品、紀念品,逐步壯大非遺民間工藝品加工業,努力增加“非遺”在旅游業中的作用,使非遺文化品牌優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以此帶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
3 小結
總之,為了能保護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定縣應健全組織機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等,同時,還不斷的加強資金政策扶持,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各區鎮也安排專門的保護經費并制定保護規劃。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文化現象、藝術模式空前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王元.論跨文化傳播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振興[J].攀登.2013(03)
關鍵詞:九寨;侗族文化;傳承與保護
一、基本概況
九寨,侗語稱“juhxait”,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西北部。九寨是個地理區域名稱,是一個侗族山地社區,所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北部方言九寨土語。歷史上,九寨因由九個規模較大的侗寨及其子寨組成一個侗族社區而得名。不同的歷史時期,九寨的范圍也不一樣。明清時期,九寨包括王寨、黃門、瑤白、石引、平秋、高壩、皮所、魁膽、小江九個侗寨,稱“老九寨”。民國初年,錦屏縣正式恢復(1914)建縣后,縣城從銅鼓遷至王寨,王寨從九寨析出,彥洞歸入九寨范疇,稱“新九寨”。現在的九寨,習慣上指平秋鎮和彥洞鄉所轄行政區域,是一個自然地理和民族聚落上都相對獨立的一個單元。面積共計202.5平方公里,人口2.75萬余人,侗族人口占99.3%。
九寨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保留了很多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是侗族文化核心保留地。在封建時期九寨長期處于“未沾王化”,融入中原主流文化漢文化較晚,在習俗、飲食、服飾、禮儀、節日、歌舞、崇拜、信仰、禁忌上獨具特色,成了錦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其中侗族刺繡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平秋北侗婚戀習俗、侗族歌簦、平秋重陽“鞍瓦”、瑤白擺古、侗年、侗族北部方言歌會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民族文化存續現狀
歷經幾百年的發展演變,九寨侗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承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傳統文化挖掘、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宣傳、弘揚侗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自然條件的改變和社會發展,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很多傳統文化事項正在逐漸退化和消失,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還存在文化設施建設滯后、發展步伐不快、挖掘范圍不廣、品位提升不高等諸多問題,制約了九寨侗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侗族特征和特色逐漸消失
侗語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其民族特征的重要標志。對侗族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九寨地區雖然大部分群眾還是用侗語進行交流,但現在許多小孩基本都是講的漢語。有的家長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要求小孩講普通話不講本民族語言,久而久之,加快了民族語言的流失。在九寨知曉侗文的更是少之又少,僅一兩人能做侗漢雙譯,這些對民族語言的保護都極為不利。在服飾與建筑上,隨著侗族地區與其它民族交往的加強,青少年裝束已基本融入社會大潮,漢裝已成為日常的主要服裝。侗族建筑以工藝精巧、美觀別致而受人們所稱贊,但由于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寨火的頻繁發生,侗寨的建筑受到很大影響,如平秋、瑤白等民族村寨許多傳統民居已被鋼筋水泥所代替,侗族干欄式特色民居逐漸消失。
(二)侗族文化、習俗發生改變
歌舞、節日、民間文學等是侗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特別是歌舞可謂豐富多彩,單就侗歌而言就有大歌、情歌、白話(壘詞)、酒歌、山歌、嘎花歌、擺古歌、敘事歌、踩堂歌、交友歌、哭嫁歌、哭喪歌等。但現在會唱侗歌的青少年越來越少,有些歌種僅僅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會唱,他們一過世,人走藝亡,就會面臨消失的境地。許多侗族樂器已無人會吹,基本失傳。出現了侗寨無人學歌、無人吹笙的尷尬局面。侗寨的民族節日和習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婚喪嫁娶新事新辦,壽誕從易從簡,淡化了傳統性和民族性。就拿侗年來說,救民、┒礎⒀白等舊時過得隆重的村寨現在也僅僅停留在親友之間吃吃飯喝喝酒,原汁原味的祭祀、踩歌堂、趕花園等活動已逐漸淡出。
(三)侗族文化發展后繼乏人、教育乏力
據了解,九寨地區外出務工的中青年達到80%以上,這些人正是文化相對較高、思想較活躍的人群,他們離開了侗寨,離開了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環境,其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取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缺乏自覺與自信。加上影視、網絡等多元文化的影響,有的人甚至瞧不起本民族傳統文化,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失去了后繼發展的根基。由于受應試教學壓力、經費、師資等影響,在九寨地區推行的民族文化進課堂、雙語教學等都只是零星開展,沒有納入規范化教學,導致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教學。
三、文化生態視野下九寨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文化生態存在于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并與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成共生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村落是文化的基因庫。因此,只有在活態的文化生態視野下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作用,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文化空間下予以保護,才能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傳承。
(一)建立九寨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建立九寨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就是完整的保存侗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土壤和各種傳統文化事項。在平秋、瑤白、黃門等民族文化村寨實施傳統民居修繕、環境整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工程項目。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傳統村落”保護有機結合,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景”和保存原貌的原則,完成傳統村落的規劃,還原傳統村落面貌。在已建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館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建設侗族刺繡生產傳習基地、高壩北部侗族山歌生態博物館、平秋婚戀習俗傳習所、瑤白擺古傳習所等。推進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和保護。
(二)開展民族文化教育,培養傳承人
在平秋、彥洞所在地的中小學開展以民俗表演、民族音樂、民間手工藝等為重點內容的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把民族文化教育納入日常教學活動,納入素質教育內容,建立常規化的項目傳承人進學校授課制度,實現傳統文化“口傳身授”傳承方式向現代“課堂教學”傳承方式轉化。發揮九寨侗族文化藝術業余學校的作用,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群眾文化機構、協會等社會力量到學校開展侗族文化的傳習教授活動。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們從小就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為本民族文化的繼承者。
(三)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區域文化知名度
以黎平、從江、榕江為代表的侗族南部方言區已蜚聲海內外,而侗族北部方言區卻依然養在深閨人未識。不是我們的文化沒有特色,而是沒有對九寨侗族文化進行提升和打造。九寨大歌莊重典雅、和諧自然,九寨嘎花曲調和諧,熱情奔放;侗族刺繡工藝精湛、技藝特殊,;瑤白擺古形式獨特、內涵豐富,這些侗族文化的瑰寶都需要進一步的宣傳和提升,要將訓練有素的歌隊拉出去表演,把優秀侗歌介紹宣揚出去,侗族刺繡要走生產性保護與市場運作之路,努力讓侗歌、民族節日、侗繡品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成為人們的文化消費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走進大眾的視野。
(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科學制定九寨侗族社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短期計劃和中長期規劃并組織實施,在旅游工作中要注重突出九寨侗族文化特色資源,以其文化符號、傳說、禮俗和信仰等構成景區文化的核心要素,使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資源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結合非遺項目建立非遺展示展演活動中心,設立相關器具、手工制品的展示體驗區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民俗活動、展演活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區域,提高文化旅游產業整體水平,使外出務工人員回流留守鄉土,使文化生態場中確保人的參與與傳承,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民族文化健康發展。
在民族文化生態視野下,通過對民族文化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將突破以往某一特定文化場所的范圍提升到更大的文化空間,實現民族文化的整體性保護。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讓古老的文化得到科學的保護與傳承,讓我們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記住鄉愁,留住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域旅游;原生態音樂;保護;發展
一、“全域旅游”下苗族原生態音保護和發展現狀
(一)全域旅游基本概念。根據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為》的闡述,“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往往人們盲目認為全域旅游理念是一種開發、盈利手段,和以往的“景點模式”沒多大區別,到處為景點景區,到處小商小販;并不以然,全域旅游是基于現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對生活品質的提升,要求目的地給予同等價值的產品。總的來說,要求旅游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有計劃性、系統性的規劃,實現旅游產業為游客提供全方位體驗需求。(二)西江苗寨概況。西江苗寨自稱“仙祥”、“雞講”“雞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東引村、羊排村、平寨村、南貴村等四個村組成。地處貴州省雷山縣,距州府凱里35km,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鱗次櫛比的吊腳樓、絢麗多姿的銀飾服裝、神秘獨特的古老節日、熱情好客的民普民風、悠揚動聽的原生態歌舞,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游客,多元苗族文化給西江苗寨開啟了旅游業。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貴州旅游發展大會”在西江成功召開之后,苗族旅游業才獲得長足的發展。2011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3年,景區共接待游客218.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35億元。當前西江以苗寨規模和演藝活動為特色,以傳統的苗族文化為核心旅游吸引物。以社區生活融入旅游大平臺,提供人文基礎,古村落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景區,其原生本底是村寨社區,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村寨社區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風情是民族村寨旅游產生的重要前提。村寨旅游社區是構成旅行者游玩、體驗和感受特殊異文化的基本空間。(三)苗族原生態音樂保護現狀。所謂“原生態音樂”借用于考古學科,即是在自然的狀態下勞動人民在自然生活中吟唱而生成的。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認為“社會并不是先形成音樂概念,然后才決定音樂屬性,而是面對音樂聲音的存在,賦予它功能和價值,進而以價值為尺度來界定概念”人類音樂學家梅里亞姆稱“音樂不僅為聲音,它是三方面組合模式,即概念—行為—聲音”原生態音樂是具有一定功能意義。例如飛歌即人們在勞作為解乏而唱的,情歌為為尋覓對象在月光下低聲吟唱表達愛意等等,音樂的形成在于社會的生活的需求。西江苗寨作為旅游景點,原生態音樂作為文化產品站上了舞臺,向世人展示原生態文化的多姿多彩,如今很少為勞作的必需品,人們休閑的解優品,而更多是作為產業產品,順應旅游者的需求而呈現出來。西江苗寨具有“原生態的活化石”“露天的博物館”之稱,有固定的古歌堂,固定的文化研究院講堂,為年輕人提供了有利的學習條件,這樣以自然生態為主體,民俗民風為輔的文化產業便成西江全域旅游的最大優勢。而今,西江苗寨作為典型的傳統文化保護村落聚集各式各樣的音樂,有原生態歌曲,藝術作品、傳統蘆笙舞蹈、木鼓舞、錦雞舞等等百花齊放將苗族的代表性音樂融合于一地,為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披上了一層沙。西江在音樂上也有了許多創新,不再是單一的飛歌、酒歌曲調,蘆笙大多采用多管多音的改良蘆笙,其吹奏的曲調多樣,調式不再是單一的旋律調,可以轉化,例如《歡樂的苗寨》《苗嶺的早晨》等苗族題材創作的新作品,在苗寨蘆笙作為一種伴奏樂器為飛歌敬酒歌定調,以至于產生熱鬧的氛圍。對于苗族情歌,較多的西江年輕人表現不出來,導致人們對情歌在舞臺上的表演不夠細化,它是柔和婉轉,真假音的靈活轉化,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在西江苗寨過節的舞臺上曾將苗族情歌作為比賽項目,報名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苗族原生態音樂的傳承遇到了瓶頸。
二、“全域旅游”下苗族原生態音樂保護和發展的困境與對策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當前西江苗寨原生態音樂傳承現狀較弱,其原因有幾點:旅游促進音樂的融合、交流,音樂的互動,旅游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產業主要對象是外來游客,因此伴隨著外來文化的進入,苗族音樂在形式上產生變化,對原生態產生了一定沖擊。其次旅游的開發人們更多投入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觀念上保護和傳承意識不強。加上大眾審美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當前在以消費和娛樂為主的的流行文化的侵襲,這類文化傳播速度較快,往往以商業為載體,而以往那些質樸的,原生態的、簡單是民歌,已經不滿足人們消費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精神需求。隨著信息全球化的速度,西江苗寨的男女青年在交流上將手機代替歌唱表達愛意,苗族情歌在婚戀中傳達是作用直接消亡,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接受流行地,旋律具有美感地,搖滾類等。在西江苗寨出現了酒吧,休閑音樂吧等事實證明年輕人對流行樂的熱愛多于原生態往往對于原生態音樂報以摒棄的態度。環境變化也是造成原生態音樂的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西江苗寨不再以農耕為唯一的生產、生活方式,主要以經營文化產業,以前我國社會是個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都在山間,勞動中,生活中創造出原生態民歌,反應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象。而如今鄉土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逐漸弱化,居住在村里的當地群眾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和淡化傳統的觀念,生計方式也變得多樣化,導致原生態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當前對于原生態音樂的傳承方式往往通過申報非遺和傳承人的形式,當相比過去民間自發組織或傳承之下顯得蒼白無力。當下的西江,更應該順應人類發展大趨勢,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思考原生態音樂的發展方向,如何正確利用原生態音樂的價值。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一)培養青少年對原生態音樂的積極性,傳承進課堂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態度不明確,更多人享受經濟帶來的優越感,忘卻傳統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根源。①就現在大多數青少年更熱衷于將時間花費掙零花錢上,導致青少年的享樂思潮不斷上升。②90后、00后對苗族歷史認知較少,因此對本民族的文化傳承發展具有盲然性,因此民俗民情的課堂開設是必然的,對象多為90、00后。(二)政府或其他單位應的舉行原生態歌唱大賽,在旅游的狀態下,更多年輕人更愿意嶄露頭腳;近年來,西江苗寨每逢過節都會進行傳統的原生情歌、古歌比賽,其不失傳統文化的保護。但是,比賽對象年齡均為35—50歲左右,著對今后的傳承具有阻礙的作用,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將比賽細化以組單位進行比賽,不僅讓青少年組得到展示的平臺,同時培養其熱愛本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同時達到年輕人更好傳承苗族音樂事業。(三)培養年輕的原生態愛好者,把其推向市場,讓其實現市場化,不僅的取得社會效益也取得了經濟效益,當然保護第一、傳承發展、統籌兼顧是原則,讓更多的人熱愛自己民族音樂。
三、結語
由于歷史的發展,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接受也在不斷地改變,音樂是觀念的產物,具有社會價值觀,表達文化和感情,對人類具社會化作用。全域旅游下的西江苗族文化碰撞是必然,原生態音樂和流行音樂文化的沖突時避免不了,政府應最大限度的給予原生態音樂傳承人以引導和支持,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如何保護原生態音樂發展關鍵在于當地人的文化傳承的覺悟以及政府的重視。
作者:董佳艷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吳曉萍,何彪.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與民族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
[2][德]馬克斯•韋伯著,李彥頻譯.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和社會學基礎.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
關鍵詞:群眾文化;拓寬視野;創造新事業;創建文化強市
一、群眾文化概述
文化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人是文化主體,文化是一種內涵,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人口將近14億,群眾文化的覆蓋面廣。參與對象之眾是其他類文化所無法比擬的。我國群眾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是最早產生的,最古老的文化藝術活力的基本形態。
真正開始使用“群眾文化”是在1953年。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人民群眾是一種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特殊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原有的群眾文“組織、培養、輔導、創作”指導下,發展新的形式群眾文化是現代群文工作者的一種責任;在現代人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修養的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不同,適應新人群新需求,就需要新項目,新創意,新的形勢新的理念,新的群體創新的項目。
二、以深圳為例的群眾文化建設
深圳市是一個人口倒置,外來工和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不相匹配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要創建的新型國際大都市。群眾文化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新形勢而轉變的,群眾文化的方式要適應這個城市又區別于別的任何一個國家和城市的不同方式來創新。具體來說,有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街頭文化、商業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殘疾人文化、軍營文化、外來工文化、非遺文化、旅游文化、網絡文化、游戲文化、服飾文化、休閑文化、聲頻和視頻文化、禮儀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項目非常多,針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項目,下面來具體討論。
(一)街頭文化
重新重視這一街景,群眾晨晚練舞蹈、器樂、拳道、街邊山歌、街舞等等藝術形式。
(二)商業文化
其含量更大,服飾、首飾、裝飾、燈飾、工藝品、廣告、造型、雕塑、藝術品、車型、漫畫、油畫、動畫、國畫等等它們都是文化又是產業,這些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交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三)軍營文化
軍隊的業余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當兵幾年都不能回家,遠離市場文化,那么軍營的文化基地建設是群文工作者必須堅守的陣地,美術書法攝影,舞蹈合唱卡拉器樂戲劇等項目進入,戰士們的業余生活活躍起來,站崗,訓練都更有勁頭,戰士在藝術的熏陶環境里成長,同時也學會多幾種技能。
(四)外來工文化
深圳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是外來工,遠離故鄉,遠離親人,文化水平不高,從農村走向城市,集體宿舍,流水作業,三班倒的作息時間,城市文化的差異,生活的不習慣都給這個人群的產生很大壓力。對此,深圳采取了一些特殊方式來滿足外來工的文化需求,主要有:群文的百場電影進社區、廠區活動,廣場的節慶演出,藝術類別下企業的培訓,外來青工的藝術節,周末音樂會,周末劇場等等服務,在這種氛圍下,深圳已有多個外來青工藝術團隊伍產生。在人口倒置的深圳,為加強服務,群文工作者的加班和工作項目增加是根據群體的需要而有多個項目創新,政府又根據項目需求跟進資金,編內不夠人手就想辦法向民辦藝術團隊實行購買服務方式解決。
(五)非遺文化
“普查、宣傳、保護、傳承”,在全國掀起了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把祖國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在新時代得以發揚光大,不斷創新,拓展視野,改革創新。深圳究竟用什么作為文化的理念,客家文化還是移民文化?“深圳是海洋文化為主理念,客家和移民文化為普的一個新移民城市”大辦海洋文化活動。講座和文藝演出,比賽等項目,提高深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同時保護非遺是每個中國人的職責。現代人對民族文化的沉淀容易忽視,應傳承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發揚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原生態結合現代人欣賞角度和方式表達“民俗村”方式,群體和景致結合,文化與旅游結合;沙頭角“魚燈舞”原始居民和香港居民一起舞動魚燈跨過國界,原始魚燈舞、少兒魚燈舞、舞臺魚燈舞、廣場魚燈舞,老百姓舞動著魚燈舞追求藝術享受,在舞臺上展示新人生,以此祈求著幸福平安,促進了社區和諧,又傳承了祖先留下的非物質遺產項目。
(六)服飾文化
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現代人對經濟建設當中出現的問題容易覺察而文化當中的一些元素容易忽視。比如一個國際性的活動,中國人應該穿什么衣服,14億人沒有一個總體概念,那么這個項目就要出大問題。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是個禮儀之邦,不同身份的群體服飾要求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明確一個民族的原始文化,在“立新”的同時也要滲入自己的獨特元素,比如深圳的“良子香云紗”“衡韻”服飾等等。擁有自己民族的服飾是不容忽視。
深圳市是擔任特殊歷史任務30年迅速發展起來的城市,創造了“設計之都”,“時尚之都”等神話。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文化消費有了許多選擇,如以商品形態存在的,休閑形態存在的,總之是以各自的角度不同需求,釋放壓力,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種途徑。這些多樣的文化樣式,贏得人們的青睞。而傳統的群眾文化單一枯燥,不能滿足人們隨意灑脫自然和消閑的心境而被人們所淘汰。其次,大眾傳媒對群眾的沖擊,收音機電視網絡,誰占領媒體市場,誰就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市場經濟下要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就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過去人們印象中的文化,只是組織演出展覽和娛樂活動,或只是供圈內人、專業人士自娛自樂的。如今的文化與經濟社會融匯在一起,概念越來越寬泛,可以說無所不在。因此,如今的文化工作與文化管理就要聯系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局,了解時代流行趨勢,掌握市民需求,拓寬工作思路。如拓展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空間。通俗文化、廣場文化、網絡文化等要發揮現代人的想象創新能力,拓展視野求發展。
視頻利用網絡把世界各地的文化作品精品形成系統的展示網絡平臺,群眾需要了解的電影、電視、動漫、紀錄片、紀實片、教育片、自拍視頻;音頻也是一樣,音樂作品、聲樂作品在網絡上分類存入,伴奏和原聲分開存入,全面在網絡上形成世界級的系統不斷連接,讓其形成交流視看的最大系統――“網絡劇場”。
文化建設“以人為本”,把文化作為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的重要方面,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公益”“零門檻”,這都源于深圳長期以來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懈探索,深圳文化工作者們一直致力追求的,就是讓文化成果惠及廣大市民,讓所有市民公平、平等地享受文化權益。“可以說,相對于經濟來說,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在國際上還處于弱勢。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擔當著增強文化實力,增強文化影響力的重任。面向未來,我們還要努力在營造和諧文化氛圍,提高市拓展民生文化福利上面下功夫,努力讓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每個環節中,成為生活鏈條中重要的一環,讓文化成為深圳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斷增強城市軟實力與競爭力。”
深圳正致力于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在更高層次上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題中應有之義。對深圳人,特別是對深圳文化人來說,正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一、大數據對民俗文化出版資源開發的影響
1.大數據理念的力量民俗文化出版利用大數據的關鍵,是如何從海量的民俗文化資料庫中發現價值,尋找隱藏于其中的市場前景,將大數據轉化為可向受眾傳播的知識信息產品。基于大數據的民俗文化出版,不僅可將某些“小眾需求”的民俗文化內容推送給特定讀者,還可以根據讀者需求定制某些特定內容,更好地實現營銷與內容相關聯。長久以來,我們對待民俗文化的態度重在保護,比如搶救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本土民俗事象等。然而從長遠來看,只有將保護與創新相結合,文化與科技相融合,才能真正實現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改變了信息的搜集、儲存和傳播方式,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市場轉化率,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傳播信息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出版機構可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市場預測、選題策劃和營銷,將大數據轉化為出版生產力,從而實現按需出版;另一方面,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來說,大數據為其提供了了解用戶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更精準的為公眾傳遞信息和提供服務。
2.大數據技術的支撐眾所周知,大數據的價值在于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數據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支撐對獲取最終信息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很多省市都開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儲與開發,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無論是出版者還是民俗文化擁有者,都必須明確原始數據的采集與存儲是開發民俗文化出版資源的基礎,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資源開發的關鍵。大數據分析技術包括數據挖掘、可視化處理、預測性分析、語義搜索和數據管理等,除大數據分析專家以外,普通人一般會選擇借助第三方數據分析系統來完成分析任務。例如,“開卷在線(B/S)全渠道數據查詢分析系統”,用戶通過瀏覽圖書信息及銷售數據,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場信息的調研。該系統為編輯的前期市場調研與選題策劃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參考信息,可以啟發編輯的選題思路、印證選題的合理性、指導選題的后期策劃,還可以通過查看各渠道榜單及不同渠道之間的對比數據,來了解不同渠道的銷售特點、消費者的接受態度等。
二、大數據視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資源開發的內容
出版資源是出版產品形成過程中可利用的各種社會資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質資源。本文所探討的出版資源主要是指信息資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圍廣泛、種類繁多,有關民俗文化的信息資源非常可觀,這里根據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優勢,選擇了四種類型的出版資源來展開論述。
1.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湖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豐饒的荊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遺產是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近年來,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名錄體系日益完善,理論研究和數據庫建設初見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80項(106個項目保護單位)、省級名錄312項(466個項目保護單位)、市(州)級名錄903項、縣級名錄2815個項目,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技藝、美術、醫藥等。較有代表性的有秭歸端午節、鄂州雕花剪紙、云夢皮影戲、恩施擺手舞、荊州花鼓戲、大冶石雕、天門糖塑、武當山廟會、嫘祖信俗、潛江草把龍燈、巴東民間歷法、松滋煙茶禮俗等,這些非遺資源為文化出版提供了豐富的圖文音像素材。無論是荊楚文化、三國文化,還是屈原、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每一項都蘊含著巨大的開發潛力,都可能成為圖書選題的對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場上選題雷同、內容重復的現象比比皆是,這說明文化資源開發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發揮,文化市場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尤其對地方出版社來說,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是其重要的選題資源,應該用富有創意的內容和形式來展現其獨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團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匯集起來,對其深入挖掘和邊緣探索,編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華民俗文化(彩圖版)系列叢書”,內容涵蓋民間節日、飲食、民居、技藝、美術、禮儀、傳說、音樂、武術等。
2.民俗文化旅游類出版資源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與旅游熱相對應,旅游類圖書也出版市場上大放異彩。根據亞馬遜中國2014年11月的數據顯示,游記圖書是近三年旅游類圖書排行榜的榜首。可見,一個地區的旅游升溫往往能成為旅游類圖書的新寵,比如的騎行熱就帶動了以為主題的旅游類圖書大量問世,出現《慢騎中國》《飛行騎:笨雞走川藏》等。現在有很多地區將民俗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情旅游。此類旅游需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大眾對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這塊領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為的。湖北被稱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勝收的山水風光,也有深厚獨特的人文韻味。近十年,湖北103個縣市區共誕生了136個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國書法名城”“中國孝文化之鄉”“中國編鐘之鄉”為代表的20多個國字號文化名城和文化之鄉。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更是將8個市(州、林區)的多種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融為一體,誕生了十大核心景區,包含武當山、明顯陵、長江三峽、古隆中、荊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編鐘、龍船調等諸多令人心動的文化旅游符號。這些傳統符號或品牌在現代化環境下可以轉化為資源優勢,以新的載體形態在文化市場發揮新的魅力。
3.少數民族出版資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湖北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達283萬,占全省總人口的4.68%。全省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和蒙古族6個。湖北有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誕生地,這里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有吊腳樓、風雨橋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擺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戲、儺戲等地方戲曲以及牛王節、女兒會等民俗事象,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資源,不僅是湖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為選題,打造出多個圖書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叢書”第一輯和第二輯,內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長陽名人傳略、長陽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葉兒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除學術研究性質的出版,少數民族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場。目前,恩施不少學校已把民族民間文化納入教學內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學,每周有一個下午是土家語課程,幫助當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歷史文化。作為教育的配套,少數民族語言類教材和教輔資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4.數字化出版資源在大數據時代,出版業的最大變化在于從圖書出版轉為基于數據的內容服務。內容服務的前提是出版資源的數字化,以及服務對象的明確化。近幾年,數字出版的發展勢頭迅猛,數字出版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突破了傳統出版的時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民俗文化傳播的效率;第二,它的大容量、便攜性等特性擴大了民俗文化的受眾面;第三,它將圖、文、聲、電等多媒體元素融為一體,以非線性的方式豐富了民俗文化內容的表現形式。因此,數字出版是重塑民間民俗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湖北不僅有豐富燦爛的民俗文化資源,而且是華中地區數字出版產業的聚集地,擁有國內首個以“打造產業生態”為概念的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還擁有以江通動漫、海豚傳媒等為代表的原創動漫等系列文化品牌,這些都是湖北數字出版的文化資源寶庫。開發湖北民俗文化數字出版資源,可以湖北已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用科技手段為其注入創新元素,將傳統文化產品的內容優勢與數字出版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出版產品的文化含量和經濟附加值,使傳統民俗文化煥發新的活力。例如,荊州云文庫(非遺文化)數字出版中心,旨在將荊州地區的非遺文化資源向數字出版方向發展,是民俗文化數字出版資源開發利用的典范。另外,網絡文學中也不乏一些表現民俗或民族文化的優秀之作。例如,榮獲2010年度“長江杯”網絡小說大賽一等獎的作品——長篇小說《巴方舞者》(曹宗國著),被認為是民族文學中表現土家族歷史文化傳統的精品,該作品后來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更名為《巴山舊事》,并參評茅盾文學獎,實現了民俗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升級。
總之,對民俗文化來說,在大數據理念和系統的支撐下,可以把一般性資源變為優質的出版資源,將傳統傳播模式變為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新模式,從而實現民俗文化新的繁榮和出版市場新的突破。
作者:張炯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