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7:48: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初經濟政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國際政治經濟學 國際機制 利益群體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369(2008)2-0095-05
從政治學到經濟學:IPE轉型的背景思考
國際政治經濟學誕生之初,有著明顯的政治學背景。按照海倫?米爾納的總結,20世紀60―70年代誕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為的是向傳統國際關系研究提出挑戰[2]。早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在兩方面做出了貢獻:
首先,提出了經濟問題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區別于傳統政治學所主張的、權力政治的核心是軍事的觀點,基歐漢和奈認為,在相互依存的國際環境下,軍事力量并不總是被當作一個國家反對另一個國家的手段[3]。
其次,回答了權力的來源問題。金德爾伯格和吉爾平的霸權穩定論[4]認為,70年代世界經濟的蕭條與美國霸權的衰退有關,這一分析為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的轉化搭建了渠道;而蘇珊?斯特蘭奇的聯系性權力和結構性權力[5],則建立權力結構模型,進一步探討經濟要素與權力要素之間的聯系。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分析世界機制與權力的關系,如依附理論提出“中心”與“邊緣”的概念,分析資本主義體系“不等價交換”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6];還有學者從國際機制的角度,分析跨國公司及區域制度如何對民族國家施加重要影響[7]。早期國際政治經濟學者把經濟要素作為分析變量引入政治學的分析框架,探索政治和經濟的關聯性。但是,無論霸權穩定論、相互依存論、依附論或權力結構論,都以民族國家與世界市場對立為前提,學者們重視的是政治和經濟之間此消彼長的轉換關系,而缺少對政治和經濟互動關系的研究。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經濟視角,在這一階段開始有所體現。這一視角側重國際力量(主要是國際經濟力量)與國內政治的相互關系。這一視角認為,國際經濟環境是國家政策變化的首要或重要原因,國際經濟制度對國內政治存在著重要影響。早在1972年,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就在《跨國關系和世界政治藝術》中指出了跨國關系和跨國行為體對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性。彼得?卡贊斯坦在《國際關系和國內結構:工業發達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8]中,把國際力量和國內政治結構結合起來。卡贊斯坦認為,國際關系的內部化和國內結構的外部化在對外經濟政策決策過程中有同等重要性。而最突出的研究成果當數彼得?古勒維奇,他的“顛倒的第二種意向”奠定了9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轉型。古勒維奇認為,國際經濟環境通過中介環節,影響國內政策選擇。
“國際體系不僅是國內政治和結構的結果,更是后者的原因。經濟聯系和軍事壓力限制了包括政治決策、政治形式在內的一系列國內行為。因此,國際關系和國內政治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緊密,使得二者必須被視作一個整體而同時研究。”[9]
不過,70年代開始出現的轉型思考,直到90年代初,才逐漸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一方面的原因是早期政治經濟學的慣性力量,作為國際關系學科的分支,早期IPE的研究幾乎完全采用IR的模式。羅伯特?吉爾平的《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便是以IR的三個研究范式――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為IPE分類。盡管這一分類方法使得國際政治經濟學與國際關系學的研究順利接軌,但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的研究思路。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在于,整個七八十年代,國際環境的現實并沒有發生巨大變化。蘇聯的解體和全球化浪潮的興起,都是80年代末之后的事情。蘇聯的解體,使得傳統的權力政治學、霸權穩定論逐漸失去了意義,而全球化浪潮又使得相互依存理論的解釋力日漸蒼白。
國際體系的經濟權力分布、國際機制對國際環境的挑戰,要求政治學者們必須傾注更多的精力關注經濟領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IPE逐漸擺脫IR研究視角的束縛,而開始走上自身發展的路徑。
9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關系現實對IPE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國際經濟和國內政治之間的聯系。全球化產生了國際關系領域的開放經濟政治(OEP)問題,除了發達國家通過國際機制進一步確保全球統一的開放市場之外,游離在全球經濟體系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也紛紛提出了加入這一體系的要求。而研究開放經濟政治,必須了解國內集團如何界定各自的物質利益(偏好),這些利益(偏好)又是如何被政治機制所加強的。這一問題涉及到兩個研究方向:首先是國際層面與國內層面的互動;其次是制度與利益的互動。
因此,IPE在90年代之后發生的轉型,最大的成果是借用經濟學理論,研究不同行為主體的經濟利益如何影響其政策選擇。這一時期的IPE研究,可以通過多種分類方法來概括。除了麗薩?馬丁所提出的立體2x2框架之外,海倫?米爾納從研究議題的角度對IPE的成果進行了歸類[11],同樣擺脫了早期單純研究政治與經濟相互轉換關系的窠臼,體現出IPE學者從政治與經濟、國內與國際互動的角度進行思考。因此,如果對90年代以來的IPE理論進行作簡單分類的話,可以概括成外力研究(全球經濟對國內政治的影響)、內因研究(國內政治制度面對國際壓力的選擇),以及內外結合研究(國際和國內行為的政策選擇)這三類。
1.外力研究――全球經濟的國內政治后果
90年代以來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國際層面研究的孤立性。在政治學視角影響下的早期IPE學者們,按照體系論把國際和國內分為兩個層次,國際層次孤立于國內層次之外,并被視作后者的結果。而在經濟學視角影響下的IPE學者們,把國際經濟體系看成國內政治變化不可忽略的因素。
總的來說,外力對國內政治的影響的研究思路又可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類把國際市場一體化視作獨立力量。國際市場一體化指的是“商品和服務貿易、生產的多國化以及金融資本流動”[9],按照蘇珊?斯特蘭奇的分析,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是權力的來源,全球化的這三個特征正好具備權力轉換的要素。在這一思路下,羅戈斯基提出國際貿易的變化影響國內政治聯盟與分裂的假說[10]。他通過斯托珀-薩繆爾森模型分析指出,擴大貿易開放會增加國內豐富要素持有者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當國際貿易收縮時,獲利者和政治地位的消長正好相反[11]。具體而言,國際貿易與國內政治聯盟的關系是:一個國家的某種(或某幾種)資源如果多于其他國家,就具有競爭優勢,擴大的國際貿易能使該資源的擁有者獲利較多,他們在政治上組織起來支持自由貿易;反之,掌握該資源的政治力量會傾向于貿易保護。
第二個方向是研究國際規則和條例的制度性力量對國內政治的影響。國際規則通常被定義為“一系列用來界定權力和義務的行為標準”[12]。90年代中后期開始加強的全球化,使得國際組織、跨國企業等跨國行為體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加。里斯-卡彭主編的《跨國關系找回來》[13]一書,正是這一研究方向的代表。而基歐漢和海倫?米爾納主編的《國際化與國內政治》一書則提出,國際力量通過“創立新的政策偏好和同盟、引發國內經濟和政治危機、削弱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控制”[14]這三種途徑影響國內政治。
2.內因研究――國內利益群體面對國際壓力的選擇
這一研究思路是90年代IPE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因襲古勒維奇的“顛倒的第二種意向”。與外力研究的思路相似,在考察內因的時候,學者們同樣從聯系價格和國內制度兩方面探討國內利益群體[15]面對國際壓力的選擇。國際經濟一體化改變了國內政治行為體和社會行為體的機會成本,這些理性的國內行為體在全球經濟條件下有不同的政策偏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政治聯盟,從而影響了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選擇。
由內而外的思路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上取得了以下突破:①國內力量對國際力量存在“過濾”作用,而包括利益群體、國內政治結構等在內的中介環節是重要因素[16];②國內力量的作用條件在于國內制度的變革。制度因素能減少或增加國際力量的影響力[17],強政府-弱社會的國家與弱政府-強社會的國家可能接受國際力量影響的速度和大小就不完全一致[18];③國內力量的作用方式包括改變社會行為體的政策偏好[19]。政治家、行政機構、執政黨、官僚或立法機構都是IPE學者關注的行為體。特定的對外經濟政策,總是使不同的國內行為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益。行為體基于利益而重新結盟,改變或影響政策選擇,對國家政治產生重要的影響。
3.內外結合的研究思路――國際國內行為體的政策選擇
除了上述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的兩種思路外,90年代的IPE研究還出現了第三種思路:從國內力量和國外力量的互動入手,分析內外結合的交互影響。不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取得顯著進展的,只有普特南的雙層博弈理論[20]。
普特南建立了一個以國家談判者為核心,以獲勝集合為主要概念的理論框架。他認為,在國際談判的同時,國內層面也在進行利益博弈。三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國內支持程度――國內層次上支持者的權力分配、偏好以及可能形成的聯盟;國內政治制度;國際層次談判者的戰略。因此,國際經濟是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同時與國際層次和國內層次兩股力量進行博弈的結果。總的來說,雙層博弈理論初步確立了國內與國際交互聯系的框架,并引入了國際合作的國內政治經濟基礎思想。不過,這一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簡單的分析,與貿易、經濟聯盟等IPE理論之間也缺乏直接可轉換的橋梁。
對IPE理論轉型的幾點評價
理論總是希望對現實世界的現象做出解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者們從不同的路徑去解釋國際現象。90年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發展,促使IPE發生了從政治學視角到經濟學視角的巨大轉型。國際化所導致的學術領域研究視角的轉型,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確立了研究范式的獨立地位。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研究領域。盡管在20世紀70年代IPE已經被確認為一個學科,但因為脫胎于國際關系學,早期IPE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都繼承自國際關系學領域。自從吉爾平的《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引入中國之后,中國的IPE學者也以此確立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框架[21]。盡管這一框架具有簡潔、實用的特色,而且與IR一脈相承,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這一框架使得許多IPE的研究成果無法納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古勒維奇的“顛倒的第二種設想”。在早期IPE的框架下,古勒維奇的理論被歸類入“”研究[22],原因在于古勒維奇提出了行為體的“物質利益”概念。
從90年代開始,有關經濟利益、貿易政策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IPE理論中。IPE學者認識到,必須更關注經濟領域;而經濟學者也發現,研究經濟政策必須加入政治因素。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IPE的研究范式突破了IR的領域,取得了相對獨立的研究地位。
其次,拓展了IPE研究的邊界。學者們注意到,除了研究范式外,早期IPE研究的議題也都屬于國際關系領域。海倫?米爾納歸納當時的IPE課題為[23]:①國家權力機關對經濟工具的使用(相對于軍事手段);②霸權穩定和美國的衰落;③國內政治的角色;④依存與發展理論;⑤國際機制的重要性。而隨著90年代IPE的轉型,學術研究的邊界不斷得到拓展。早期的第一個和第二個課題的研究熱情逐漸衰退,第三個課題被拓展為“政治因素與經濟發展的研究”;相互依存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被全球化研究所取代;而國際機制則逐漸成為最重要的IPE研究內容之一。盡管對一些學者來說,早期的五個議題依舊具有長盛不衰的魅力,但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熱點,事實上已經拓展為分析國際與國內層面的制度利益,這就為形成新的政治經濟理論范式打下了基礎。
第三,需要進一步為打破研究壁壘而努力。不過,總的來說,盡管90年代以來的IPE轉型無論從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內容上都出現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在缺乏簡潔的研究框架指導的情況下,IPE的研究出現了多個“理論孤島”。經濟學家用政治學例子來驗證自己的理論,政治學家用經濟學模型來分析行為體利益,斯托珀-薩繆爾森模型和李嘉圖-維納模型之間的爭論便在此例。前者認為要素是可流動的,而后者假定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兩種不同的模型預測了不同的聯盟模式和貿易政策。
因此,90年代以來IPE理論轉型所帶來的思考是,如何打破這些理論孤島,為將不同研究路徑的理論連接在一起而努力。例如,如何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加強國際與國際層面互動的分析;如何打破利益分析與制度分析之間的壁壘,而使之出現可溝通的橋梁。
注釋:
[1]蘇長和.跨國關系與國內政治:導讀//羅伯特?基歐漢,海倫?米爾納.國際化和國內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
[2]Helen Milner.Reflection o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Michael Brecher and Frank P.Harvey,eds.Millennial Refelctions on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623-636
[3]羅伯特?基歐漢.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5]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第二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6]Andre Gunder Frank.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Historical Studies of Chile and Brazil.Rev,ed.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69;轉引自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85
[7]R.Vernon.Sovereignty at bay:The multinational spread of US enterprises.New York Basic Books,1971
[8]Peter Katzenste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Structures: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6,30:1-45
[9]Geoffrey Garrett.Global Markets and National Politics:Collision Course or Virtuous Circl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8,52(4):788
[10]Ronald merce and Coalitions:How Trade E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11]羅伯特?基歐漢,海倫?米爾納.國際化和國內政治:結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7-52
[12]Krasner.International Regim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2
[13]書中考察了跨國性規范和制度力量、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利益集團對國內結構變遷的重要意義,并指出了跨國行為體影響國家政策的兩個中間變量――國內結構和國際制度。國內結構決定了跨國行為體參與政治系統并且組建政治聯盟來改變政策的可能性和渠道;而國際制度的力量則受到雙邊協議、多邊機制以及國際組織的約束。見:Thomas Risse-Kappen.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Introduction//Thomas Risse-Kappen 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Domestic Structure,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5-7
[14]基歐漢和米爾納通過對工業化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比較分析,考察了國際貿易和流動國際資本市場的擴張所形成的跨國經濟力量。羅伯特?基歐漢,海倫?米爾納.國際化和國內政治:結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55
[15]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魯杰就提出,被體系理論所忽略的國內社會力量是研究國際經濟秩序變遷時不可忽視的變量。見:John G.Ruggie.International Regime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Stephen D.Krasner ed.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195-231
[16]杰弗里?弗里登的研究發現,美國對外經濟政策完全取決于美國國內兩股政治力量的博弈,一股是以國務院和美聯儲為代表的國際主義勢力及其背后的華爾街大金融集團和出口產業,另一股是以商務部和國會為代表的民族主義勢力及其背后遭到國際競爭威脅的制造業。前者要求擴大國際參與,承擔國際責任;后者要求國內利益有限,堅持孤立主義。見:Jeffrey Friden.Sectorial Conflict and U.S.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14―194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1):60-90;安德魯?考太爾和詹姆斯?戴維斯沿襲古勒維奇的研究思路,引入中介環節的分析方法,分析國內政治如何以制度化的形式確立國際力量的影響。他們所引入的中介環節包括行為體對國際制度的信仰、行為體的利益、國內政治結構等。見:Andrew P.Cortell,James W.Davis Jr.How D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Matter?The Domestic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Norm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Dec.,1996,40(4):451-478
[17]這些學者把總統制、議會制等比較政治學的概念和思考方法引入對外經濟政策研究中。伯恩哈德(Bernhared)和萊博朗(Leblang)對匯率制度安排的研究就是這種思路的典型
[18]杰弗里?弗里登,羅納德?羅戈斯基.國際經濟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分析性綜述//羅伯特?基歐漢,海倫?米爾納.國際化和國內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7
[19]Thomas Risse-Kappen.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Introduction//Thomas Risse-Kappen 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Domestic Structure,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5-7
[20]普特南認為,在國家層次上,國內集團為了促使政府采納有利自身的政策而對政府施壓以尋求自身利益,政治家則通過在這些集團中建立聯盟以保證權力。在國際層次上,一國政府會最大化自身滿足國內壓力的能力,同時最小化對外國發展的不利影響。只要國家是相互依賴并且是的,中央政策決策者就不能忽視這兩個層次博弈中的任何一個。見: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 1988,42(3):427-460
[21]吉爾平從IR的研究范式出發,概括的IPE三種研究范式――以霸權穩定論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以相互以來理論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以依附論為代表的――至今仍是國內政治經濟學教材的經典分類。
摘 要 相機抉擇是財政手段調控經濟運行的靈魂。一直以來,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實施在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成功實現財政政策的轉型,特別是在加快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方面成效明顯,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值得我們去梳理、分析和研究,以期為今后更好地運用財政稅收手段優化國民經濟運行環境奠定現實基礎。
關鍵詞 相機抉擇財政政策 效應綜述 評析
一、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實施環境決定其政策作用方向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保持本國經濟的穩定增長、適應宏觀形勢的變化,采取改變財政支出水平、調節稅收等措施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一套經濟政策,主要包括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在我國分別稱為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凱恩斯主義認為,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實施應當“逆經濟風向行事”,即在經濟低迷、需求不足,出現衰退與蕭條時,采取刺激需求的擴張性財政措施,在需求旺盛、經濟繁榮時期,應當采取抑制需求的緊縮性財政措施。我國各項財政政策,也是基于此觀點,相機抉擇,適時進行調整并成功實現了一種政政策向另一種財政政策的轉變。
(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適度從緊財政政策的實施有效熨平了經濟大幅度波動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在體制改革等因素的作用下進入了快速增長期,與此同時投資需求過度擴張、通貨膨脹加劇,宏觀經濟運行環境日趨緊張。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確定了實行適度從緊財政政策的基調。1993年―1997年適度從緊財政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地反周期調節效果,不僅有效治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避免了經濟發展中的“急剎車”現象,而且在消除經濟劇烈波動的同時,保持住了經濟的平穩增長。金人慶(2006)認為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實現了反周期調節的預期目標,促進了經濟穩定增長;朱建設(2007)通過對1993年―1997年我國財政支出與GDP的增減變化進行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檢驗得出結論,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作用是顯著地;張通(2009)認為,適度從緊財政政策的實施,使我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避免了“大起大落”的不良循環。適度從緊財政政策的實施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的負面效應。長期緊縮性政策的實施,使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消費意愿低迷,同時,買方市場的形成,使得供過于求的比重不斷提高,投資需求增長乏力,物價水平持續走低,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通貨緊縮趨勢。賈康(2003)認為,1993年―1997年適度緊縮性財政政策的力度有些過大,通貨膨脹是抑制了,但也為以后國內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筆,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進行又一次的調整。
(二)以擴張性政策手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有效扭轉經濟衰退趨勢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1998年至2004年,一是2008下半年至今。1997年7月泰國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沖擊,長期重復建設帶來的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矛盾,在國際經濟環境急劇變化和國內市場約束雙重因素的作用下突出地顯現出來。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我國政府果斷地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而2008年積極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主要是在物價快速上漲的壓力下,“防過熱、防通脹”已經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加之2008年上半年,我國先后遭遇了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以及愈演愈烈的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在國際、國內各項經¬濟指數出現明顯下降的情況下,2008年11月5日,我國再度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
1998年―2004年六年間連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總體效果是明顯的,它在有效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沖擊的同時,還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并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劉漢屏(2002)認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在抵御東南亞金融危機、擴大投資、刺激消費、鼓勵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呂煒(2004)認為在1998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我國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是很明顯的,其主要作用在于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制度變革不足所產生的增長缺口;解保華、李彬聯(2009)認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實現了民間投資1999年-2007年間年均19.5%的高速增長,有效地遏制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頹勢。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積極財政政策的總體效果不是很理想,它的實施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陳共(2003)認為,不斷擴大的國債規模,雖然對我國財政近期來說不存在大的風險,但情況不容樂觀;項俊波(2008)認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我國投資消費失衡的體制性根源。
2008年下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減緩了經濟的衰退,但是其在對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課題組、國研網宏觀經濟研究部等(2009)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的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凸顯;胡少維(2009)認為,當前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對投資的偏好有點過強,財政政策創造持續性、長期性就業崗位的能力較低,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就業壓力;段炳德(2009)認為,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對教育培訓的投入相對不足,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論證不詳、不細、不透就倉促上馬等一些問題。
(三)我國穩健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更靈活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相機抉擇”
連續6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促使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但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部分地區和行業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也亟待改善。面對這種非均衡發展,我國轉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著力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并努力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在穩健財政政策和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各項經濟運行指標波幅明顯減小,經濟運行繼續向宏觀調控預期目標發展。
對于穩健財政政策所產生的效應,國內學者絕大多數都持有肯定的觀點。金人慶(2006)認為,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田成川(2006)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對穩健的財政政策的效應進行了評析,認為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為我國經濟的內生增長提供了一個健康的、有保障的平臺,其調整經濟結構的效果也較為突出;張通(2006)認為,穩健財政政策推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并加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而對于穩健財政政策存在的問題,近期國內學界對其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課題組(2008)認為,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的偏松,使得財政收支赤字的壓力有所擴大;吳駿(2008)等通過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對我國穩健財政政策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使利率上升,抵消了從緊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使得外部均衡矛盾更加突出。
二、對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評析及其未來政策取向
作為一項反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不論是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它們的實施成效都是明顯的,對我國“熨平”歷次的經濟周期波動,保持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豐富了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經驗,同時也加快了我國財政體制的改革步伐。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本身并沒有問題,之所以會產生負面效應是由于在各項財政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制度性因素的限制以及相關的配套設施不完善所導致的,在某些方面也歸因于我國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經驗不足。此外,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實施是政府為了應對當前所面臨的經濟波動所采取的措施,因此更多的考慮的是短期的利益而往往忽視了長遠利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財政政策的不斷更迭,從抑制通貨膨脹到調控通貨緊縮再到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循環“怪圈”。
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實施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是必要的,而且其發揮作用的空間也是非常大的。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僅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適應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制度性變革、逐步消除體制,還要保證其實施的連續性、穩定性、科學性和靈活性,以及政策出臺的時機選擇和切入點選擇恰當以及力度的恰當。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并不適宜作為調控經濟發展的長期政策,我國財政發展的目標應當向平衡預算財政發展,向公共財政轉型,逐步構建與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相適應的財政政策體系,不斷推進主體功能區的建設。此外,我國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實施還必須具有獨立性、前瞻性和國際性,在確保財政政策獨立實施、不預的基礎上,既要充分考慮到我國未來相關財政政策實施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又要緊密關注國際社會的時局變化、風起云涌,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謹慎嚴防由于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不當實施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發生,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呂煒.體制性約束、經濟失衡、財政政策――解析1998年以來的中國轉軌經濟.中國社會科學.2004(2).
[2]項俊波.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測度與分析.管理世界.2008(9).
[3]胡少維.財政政策的相機抉擇.開放導報.2009(4).
[4]解保華,李彬聯.積極財政政策的冷思考.上海經濟研究.2009(12).
[5]課題組.推進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9(51).
[6]劉漢屏.時策聚焦――積極財政政策效應及可持續研究.中國財政經濟.2002.
[7]陳共.積極財政政策及其財政風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金人慶.中國科學發展與財政政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關鍵詞]聯立方程宏觀經濟IS—LM曲線
一、引言
上個世紀,宏觀經濟學隨著凱恩斯理論的提出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此之后,很多的學者致力于完善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學說,其中希克斯(Hicks,1937)和漢森(Hansen,1949)以IS-LM模型來解釋宏觀經濟的運作方式,大大加強了凱恩斯理論的解釋力。雖然IS-LM模型也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批評,但是直至今日其依然是一個有著較為完善邏輯體系的宏觀經濟模型,并得到廣泛應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宏觀經濟理論在我國所產生的影響也愈來愈大。本文試圖以凱恩斯理論以及IS-LM模型為理論基礎,并吸取其他相關理論的理念,嘗試構建能夠描述我國宏觀經濟運作情況的簡易模型,并利用我國歷年相關實證數據,通過聯立方程模型的估計,來獲得一個能夠描述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實證模型。
二、文獻綜述
通過建立聯立方程模型來描述一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在這方面已有很多的學者做出了相關的研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克萊因聯立方程系統。克萊因(LawrenceRobertKlein1950)以美國1920年~1941年的年度數據為樣本建立了旨在分析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經濟發展的小型宏觀計量經濟模型。該模型所采用的變量數相對不多,但在宏觀計量經濟模型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學者劉玉紅、高鐵梅、陶藝(2006)在《中國轉軌時期宏觀經濟政策傳導機制及政策效應的模擬分析》一文中借鑒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和其他經濟理論,并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建立了適應中國經濟特點的宏觀經濟聯立方程模型,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分析我國經濟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效應大小。認為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性較弱。寧曉青、謝靜在《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波動的實證研究》一文中選取l985—2003年的年度統計數據,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和聯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國宏觀經濟的模型。并認為影響我國經濟波動的關鍵政策并不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是消費政策、投資政策和外貿政策。
三、宏觀經濟理論基礎
1.消費理論
一個國家的居民消費由什么來決定?凱恩斯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IncomeHypothesis),其觀點有別于古典經濟學對于消費的認識,認為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不是利率,而是收入。之后杜森貝里(Duesenberry1951)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RelativeIncomeHypothesis),認為居民消費存在“示范作用”和“棘輪作用”。“示范作用”使得人們收入提高時,平均消費傾向并不一定會下降,而“棘輪作用”使得消費的變動相對于收入的變動要穩定。在此之后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分別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說和永久收入假說。這兩個理論強調人們會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衡量自己的收入,從而來決定當期的消費。不過無論何種理論,都認為居民對于未來收入狀況的預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本期的收入狀況的影響。
2.投資理論和貨幣需求理論
長期以來,克拉克(Clark,1917)的加速原理和凱恩斯的投資函數一直是分析投資的核心理論。古典經濟理論認為,作為資本需求的投資和作為資本供給的儲蓄在資本市場上通過利率的調節達到平衡,因此投資被認為是利率的函數。凱恩斯基本接受了這一思想,認為是否要對新的實物資本進行投資,取決于這些新投資的預期利潤率與為購買這些資產而必須借進的款項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較。因此,在決定投資的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這里利率是指是實際利率。由克拉克提出并經薩繆爾森(Samuelson,1939)等人發展的加速原理(AccelerationPrinciple)率先對古典投資理論發起了挑戰。加速原理認為投資不是利率的函數,而主要是由產出的變化所決定。其函數表達式如下:
式3.1中δ,θ為常數,δ代表資本折舊率,It代表投資,Yt和Yt-1分別代表當其和前期產出。
在貨幣需求理論上凱恩斯認為對于貨幣的總需求是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的總和。其中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決定于收入,而貨幣的投機需求決定于利率。因此對于貨幣的總需求函數可描述為:
式3.2中,等式左邊代表了真實貨幣供應量,k,h為常數,Y代表收入,R代表利率。
四、計量模型假設與數據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宏觀計量模型是以IS-LM模型為基礎,并對其中的投資函數作了一些改進,吸收了克拉克的加速原理的思想。假設模型具體如下:
方程中的α,β,d,λ,k,h為系數項,Y,C,I,R,M,P,G,NX,為變量。其中各個變量的定義如下表:
在投資函數4.1.2式中,加入了收入變動的因素。凱恩斯與克拉克分別強調利率和收入因素是決定投資的唯一主要因素。而本文將利率和收入因素同時放入投資函數。筆者認為在我國,投資同時受到利率和收入狀況的影響,其中一部分的投資來自于一些專門的金融機構以及一些私人的投資機構,這些資金對于利率較為敏感,利率降低將會釋放出較多的投資。另一部分的投資來自于一般的企業,企業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商品生產的能力,這樣的投資往往受到該企業收入(利潤)狀況的影響,收入越多,企業對于未來的預期會更高,同時也更有能力進行投資。同時由于企業當年的投資計劃往往在前一年就已制定計劃,所以在投資策劃時前一期的收入變動情況(θ·Yt-1-λ·Yt-2)會更多的影響到本期的企業投資。
根據IS-LM模型中的相關變量,本文收集了中國1992年到2005年的相關數據。所選變量為:國內生產總值(Y),消費支出(C),政府支出(G),投資(I),進出口(NX)的相關數據來自于按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貨幣供應量為年底余額,包括貨幣和準貨幣。本文所采用的利率為歷年一年期貸款利率,各年的利率以年底利率計算。
由于原始數據沒有排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因此本文以歷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換算出歷年的通過膨脹率。并以此計算出排除通脹因素的各變量的數值。處理后的數據是以1978年的人民幣價值為基數計算的。
五、模型檢驗和聯立方程模型的估計
本文首先對聯立方程模型進行識別,認為方程為過度識別。之后對排除通脹后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采用擴充迪基-富勒(AugmentedDickey-Fuller)檢驗來判斷數據的平穩性。采用的分析工具為Eviews5.0。經過ADF檢驗。各變量在1%5%和10%的顯著水平下,都接受原假設,即認為各個變量數據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的。然后采用擴充恩格爾-葛蘭杰檢驗來判斷各方程的變量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結果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模型中的四個方程式都通過了擴充恩格爾-葛蘭杰檢驗,即各方程內的變量具有協整關系。
本文采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來估計聯立模型結構參數。得到如下參數估計結果: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到,系數а,β,d,θ,λ,k,h都通過了假設檢驗。消費,投資和貨幣需求函數的R2分別達到了0.97,0.98和0.99。可見方程的擬合結果是比較理想的。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我國宏觀經濟簡易聯立方程模型。
通過對模型中內生變量進行模擬從而獲得的模擬值,并與各內生變量真實值進行對比也可以看到,模型的擬合度較好。篇幅關系下文僅列出收入變量的擬合值與真實值的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模擬值依然是以1978年的人民幣價值計算的。
六、結論
本文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為基礎,以IS-LM模型為基本框架,采用聯立方程的方法計算了一個能簡要反映我國宏觀經濟運作狀況的模型。
其中式5.1.1代表我國的消費函數,經過分析,可以看到收入確實對消費有影響。我國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45。式5.1.2為我國的投資函數,模型假設我國的投資不僅受到利率的影響,也受到收入的影響。經過分析,發現利率和收入對投資都有影響。利率與投資負相關,收入增長與投資正相關。從投資方程中可以看到收入的變動對投資有放大的效應。即收入每增加一單位,投資將增加2.15個單位,反之亦然。式5.1.3為我國的貨幣需求函數。函數表明我國的貨幣需求既受到收入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利率的影響,收入與貨幣需求正相關,與利率負相關。將估算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轉化,可求得財政政策乘數和貨幣政策乘數分別為1.43和0.12。
由此可見,從對我國1992年~2005年的數據分析,可以認為對于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財政政策較之于貨幣政策更為有效,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1.43個單位。而貨幣供給增加一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0.12個單位。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在我國利率對于貨幣需求的影響要遠大于其對于投資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達莫達爾·N·古亞拉提:計量經濟學(第三版).中文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石良平:中級宏觀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戴思銳:計量經濟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5]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潘省初周凌瑤:計量經濟分析軟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丁俊君戴生泉: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動態模擬與預測.經濟觀測,2004
縣域經濟的內涵:“縣”即行政區劃名。包括縣級市,屬行政區劃單位“域”即區域,泛指地理空間。“縣域”合起來即縣的地理空間,也就是以縣為地理空間。“縣域經濟”即以縣的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的經濟。
從所有的縣域經濟定義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的區域經濟,區域界線明確。它依附于省、市的區域經濟,位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
2.縣域經濟有一較完整的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且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
3.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具有開放性。同時,還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
二、溆浦縣少數民族發展
溆浦縣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縣。共居住著土家、瑤、苗、侗等13種少數民族群眾。全縣有少數民族人口13.3萬人,占總人口數15.46%。如同大多數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溆浦縣少數民族貧困存在以下幾個特點:貧困人口比重大,溆浦縣少數民族行政村共105個,占全縣行政村的近17%,貧困人口達到5358人;民眾文化程度偏低。
深入分析這一困境的原因會發現,如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點存在共性一樣,造成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致貧因素也是相似的。具體表現為:
1.惡劣的生存環境限制經濟發展。溆浦縣少數民族多生活在山高林密,土地貧瘠,地少人稀的地區。如自然村落位于溫水鄉冰腳村的第19瑤族組,人均耕地只有0.2畝。同時,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較差,在水利設施、低產糧田改造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由于地處偏遠,人煙稀少,人力不足,要靠他們自身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更加困難。
2.偏低的受教育程度制約了經濟發展。由于多種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其他地區。特別是溆浦縣有語言的花瑤、箭桿瑤,他們從小與漢族接觸少,導致學生語言不通,大部分學生在中學、小學就已經輟學。
3.由于政策原因,得不到優惠照顧。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聚集區設立專門民族鄉、民族州等自治區,溆浦縣雖有13.3萬少數民族人口,有3個鄉少數民族人口過30%,其中有2個鄉少數民族人口過60%-80%,但沒有一個民族鄉,按照現行的民族政策,這13.3萬少數民族無法得到優惠和照顧。
三、溆浦縣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1.溆浦縣制發展歷史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分辰溪原漢義陵縣地,始置溆浦縣,屬辰州。唐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廢沅陵郡復置辰州,領五縣,即沅陵(為辰州治所在地),瀘溪(從沅陵分出)、麻陽(從沅陵、辰溪分出)、辰溪、溆浦(從辰溪分出)。唐初曾封李縱為溆王(見《省志》)。 天寶元年(742)辰州改為瀘溪郡,溆浦改屬瀘溪郡。
民國元年,府不轄縣,仍置辰沅永靖觀察使。民國二年為辰沅道所轄。民國十二年廢辰沅道、溆浦縣直屬湖南省。民國十六年至三十八年溆浦縣轄屬沅陵行署。
建國后初屬沅陵,后屬芷江、黔陽專區,1981年1月后屬懷化行署、懷化市至今。2000年,溆浦縣轄11個鎮、32個鄉:盧峰鎮、低莊鎮、觀音閣鎮、黃茅園鎮、江口鎮、均坪鎮、兩丫坪鎮、龍潭鎮、橋江鎮、雙井鎮、水東鎮、北斗溪鄉、大華鄉、大渭溪鄉、伏水灣鄉、崗東鄉、葛竹坪鄉、橫板橋鄉、九溪江鄉、兩江鄉、龍王江鄉、龍莊灣鄉、木溪鄉、讓家溪鄉、善溪鄉、水隘鄉、水田莊鄉、舒溶溪鄉、思蒙鄉、譚家灣鄉、陶金坪鄉、桐木溪鄉、統溪河鄉、溫水鄉、小橫垅鄉、小江口鄉、新田鄉、巖家垅鄉、沿溪鄉、油洋鄉、中都鄉、仲夏鄉、祖市殿鄉,總人口798983人。2004年,溆浦縣轄14個鎮、29個鄉。
2.2005-2010年溆浦縣縣域經濟發展狀況
近年來,溆浦縣縣域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縣域經濟總量持續穩定增長,地方財政收入也不斷增長。
2006年,縣十屆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工業強縣”的目標,確定了“加快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樹立了以新型工業化推進溆浦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理念。溆浦縣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果。2005年至2007年第二產業穩步增長,在經歷了2008年的小幅跌落之后,在2009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縣域經濟總量的35.6%,到了2010年的三產比重為22.5:36.6:40.9,改變溆浦縣一直以來“一、三、二”的產業格局,實現了向“三、二、一”的提升,。
“十一五”末,全縣工業企業達33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5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其中規模工業企業68家,從業人員2.3萬人,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62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21億元,年均增長23.5%,實現利稅總額1.4億元。累計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1家,共實施工業項目52個,完成工業投入45億元,其中技改項目38個,總投資35億元,年均增長35%。并通過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技術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落實國家關于加快節能減排的實施意見,加快淘汰鐵合金、電解錳、水泥等行業落后產能,實現了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5%和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目標。
參考文獻:
[1]崔 征:內陸落后地區縣域經濟突破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5.
同時,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4.8%,遠超2007年初確定的目標3%。
經濟持續高位運行引發了種種憂慮。2007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2008年宏觀調控主要任務定位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基調也由“適度從緊”轉為“從緊”。
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深化蔓延,美國經濟預期驟然下降,并波及全球,國際經濟環境及走向日漸微妙。中國當何去何從?
時至歲末年初,《財經》繼續與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檢測中心(下稱景氣中心)合作,進行全年宏觀經濟調查,總結2007年經濟運行狀況與宏觀調控得失,并對2008年的經濟走勢做出展望。當然,調查不可避免地存在時滯,或有不周全之處,但相信能為人們把握當前及未來中國經濟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
《財經》雜志與景氣中心的合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財經》委托景氣中心執行的對經濟政策的評論和前瞻性調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來已進行了七次;第二部分為景氣中心獨立完成的季度經濟學家信心調查,該調查獨家優先發表于《財經》雜志,并在《財經》網(省略)刊出。
調查遴選了國內有代表性、對宏觀經濟有研究的100位經濟學家,通過問卷了解他們對當前經濟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并征求他們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及改革的建議。
此次參與調查的經濟學家有80位。他們是(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巴曙松、常修澤、陳道富、陳淮、陳浪南、陳平、陳興動、陳宗勝、程永照、遲福林、丁寧寧、哈繼銘、賀力平、洪銀興、胡必亮、華而誠、黃少安、黃衛平、紀玉山、金雪軍、雎國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善同、李天德、李曉西、李子奈、歷無畏、梁優彩、梁中堂、劉厚俊、劉世錦、劉憲法、劉小川、盧中原、茅于軾、馬曉河、潘云、史晉川、舒元、談敏、談世中、湯敏、唐壽寧、田秋生、王、王慶、汪同三、王建、王小廣、王小魯、吳曉求、夏興園、夏業良、易憲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鋼明、袁志剛、曾五一、張寶通、張承耀、張軍擴、張力、光、張卓元、章錚、趙凌云、趙志耘、鄭超愚、鄭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學曾、周業安、周振華、周志斌、左小蕾。
對應于經濟的高漲,2007年宏觀政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調控頻繁。年內共加息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十次;其他如出口退稅變化、產業結構調整乃至信貸調控等措施也接連不斷。對此,經濟學家們如何評價?有何建議?
國家統計局景氣中心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態勢的信心在四季度間平穩回升。2007年四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52(取值范圍在1-9之間,值越高代表信心越強),比2007年三季度高0.61點,為2004年以來平均值。
但同時,認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過熱”和“偏熱”的經濟學家仍占大多數,分別為16%和68%,而認為“正常”的僅占16%。
調查結果表明,一方面,經濟學家對宏觀調控的預期效應比較樂觀,對經濟出現大的波動的擔心減少,信心明顯增強;另一方面,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仍嫌偏熱。
多數參加調查的經濟學家建議,應強調宏觀調控的穩健性,建議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并注意相關政策的綜合配套;冷靜應對物價上漲,謹防全面通貨膨脹;穩步推進金融創新和開放;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
多管齊下,謹防全面通脹
隨著CPI攀升,乃至一度創11年新高,通貨膨脹壓力加劇,經濟學家建議冷靜應對物價上漲,謹防全面通貨膨脹。
10%的經濟學家認為,2008年會出現“全面通貨膨脹”;超過六成(64%)的經濟學家認為會出現“結構性通貨膨脹”,17%認為“不構成通貨膨脹”,另有9%選擇“其他”(圖1)。
調查表明,多數經濟學家認為,2008年物價不會延續2007年持續攀升的態勢,考慮到比較明顯的“翹尾”因素以及國際石油、糧食價格較高等因素影響,2008年物價會在一個相對高位上保持平穩,且價格上漲較多的將限于食品及可能政策性調價的公共用品,如水、電、成品油等。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一方面應該看到,這次物價上漲是主要由豬肉、糧油及能源、勞動力等價格攀升引起的結構性上漲,其應對措施應與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統籌聯系起來;
另一方面,必須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積極采取諸如緊縮貨幣、加強市場監管、增加市場供給、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補助等方式謹慎應對,保證其可控性,防止由結構性上漲向全面通脹轉變。
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壓力,來自巨額貿易順差與銀行放貸沖動所導致的龐大流動性。為抹干流動性,央行不得不采用多種手段,持續進行貨幣政策操作。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多數支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并注重相關政策的配套效果。
在種種貨幣調控手段中,央行重點采用也備受公眾關注的提高存貸款利率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其有效性最為經濟學家所認可。
調查顯示,認為“提高存貸款利率”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最有效的經濟學家分別達75%和59%,其次是“加大央行票據發行力度”、“特別國債操作”和“加強窗口指導”,認為其最有效的經濟學家依次占42%、38%和28%(圖2)。
盡管2007年已先后六次上調存貸款利率,仍有近七成(69%)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應進一步“提高”存貸款利率,僅31%認為應保持“不變”(圖3)。
房市拐點尚難判斷,
“港股直通車”應穩步推進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房地產調控仍需進一步完善。在調查中,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房價水平偏高,增長偏快。同時也認為,由于中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迅速發展的特殊階段,住房需求增長迅速,房地產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不少經濟學家指出,要真正解決房地產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政策定位和導向,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即政府通過大量廉租房供給等保證市場無法滿足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產投資需求特別是投機性需求,并適當增加供給,才能真正推動房地產問題的解決。
具體到某些針對性的調控政策,經濟學家的態度尚不樂觀。對于2007年9月27日出臺的提高第二套(含)以上住房消費貸款首付款比例等調控措施,僅3%的經濟學家認為這對房地產問題的解決“作用很大”;28%認為“作用較大”;而認為“作用較小”和“作用很小”的分別達到47%和20%;還有2%表示“說不清”(圖4)。
基于對房地產市場長期發展前景的樂觀預期和短期波動的擔憂,以及此前一系列調控措施效果的不盡如人意,經濟學家在“房地產市場是否已臨近拐點”的問題上沒有形成一致意見,認為“是”、“否”和“說不清楚”的比例分別為31%、39%和30%(圖5)。
股票市場方面,在開放境內個人對外證券投資(“港股直通車”)問題上,調查顯示,64%的經濟學家認為在目前情況下,“港股直通車”政策“應穩步推進”,27%認為“條件不具備,不宜進行”,9%認為“應加快推進”(圖6)。
調查表明,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金融創新和開放是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但需要穩步推進。
此外,在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高位運行的條件下,超過半數(51%)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國內成品油價格在2007年11月初上調的基礎上應進一步“上調”,41%認為應“不變”,7%認為應“下調”(圖7)。
綜合運用各項政策,
積極推進政府改革
鑒于目前經濟形勢的復雜性,經濟學家認為宏觀調控應特別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應注重適時適度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既注重不同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又注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綜合運用。將財政政策的重點放在解決民生、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創造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支持和配合貨幣政策的落實;
二是保證宏觀調控決策的獨立性、調控目標的明確性和調控過程的透明性;
三是密切關注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提前做好應急方案;
四是注意宏觀調控措施同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協調與配合,如從緊的貨幣政策同節能減排、小企業發展、就業問題的協調等;
五是宏觀調控同產業結構調整等改革措施的協調;
六是宏觀調控應繼續堅持區別對待的原則;
七是注意緊縮政策的累積效應,防止其集中釋放,造成經濟較大波動;
八是改善和穩定公眾心理預期;
九是注意宏觀調控政策在部門間的協調與統一。
著眼于長遠,經濟學家建議通過改革來提高政府能力,促進發展。具體來說,其對改革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行行政體制和政府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將其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建立適應調控和改革需要的機構和機制,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二是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強對財政的預算管理,增加財政支出的透明性、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改變重化工業對區域經濟的“利好”影響,解決投資過熱、輕重工業比例失衡問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向消費型增值稅轉型,設置土地物業稅作為地方固定收入來源,改變地方“土地財政”的格局;減輕小企業和個人稅務負擔;改革財政支出結構,重點轉向民生、社會保障、教育、扶貧等方面。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政策金融主要指的是公共部門所從事的金融活動,是與民間金融相對應的。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政策金融在目標、手段、規模、運作方式等各個方面的顯著差別,政策金融的涵義也有所不同。
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體)都把政策金融當作一個重要的經濟手段而加以運用,但是效果差異很大.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等比較成功,而拉美、南亞的許多國家都失敗了。在這些有限的成功者之中,韓國的政策金融最為特殊。在韓國,政策金融成為了其經濟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杠桿,它與韓國的產業政策、發展戰略、企業模式等融為一體,共同支撐了韓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制造了“漢江奇跡”。但是它的實施也帶來了韓國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的頑癥,以致韓國在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中一敗涂地。因此,研究韓國經濟發展中的政策金融是一個重要而又復雜的問題。
一、韓國的政策金融
(一)韓國政策金融的內容、作用及特點
韓國的政策金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控制金融系統;二是政府控制利率;三是通過金融機構向特定產業以優惠條件貸出資金。
1.韓國政策金融的內容及作用
韓國的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始于樸正熙政權的建立,樸正熙高度重視國家對金融部門的控制,認為金融應該作為政府手中的得力工具推動經濟增長,于是通過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官治”金融體系,政府不但控制了政策制定權及金融監管權,而且在實際上控制了大部分的儲蓄存款,這使政府在實施政策金融時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實力,見表1。
表1韓國政府金融機構儲蓄占總儲蓄的比例(%)
時間
政府或郵政
儲蓄機構
國有商業銀行和
專業銀行
總計
1971—1975年
4.8
80.7
85.5
1976—1980年
1.0
80.0
81.0
1981—1985年
2.2
57.9
60.1
1986—1990年
1.1
32.1
33.2
資料來源:《東亞奇跡——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世界銀行政策調研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第191頁。
利率是重要的金融杠桿,韓國政府自然要將它控制在手中。政府不但把利率作為一般的貨幣政策工具,而且作為政策金融的有力杠桿去刺激經濟的開發,其調控范圍、調整幅度都相當的大,甚至不惜形成“逆利率”、“差別利率(歧視性利率)”等典型的管制利率形態。
韓國的政策金融是與其產業政策密切配合的。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執行出口導向戰略,政策金融向出口部門傾斜。用于支持出口的政策性資金占銀行信貸總量的比例不斷增加。在強有力的金融支援下,韓國的出口迅速擴張,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3年,韓國政府正式提出“重化學工業”立國的方針,把經濟建設的重點轉向重化學工業部門。政策金融的重點也由此轉向重化工業。商業銀行貸款大量向重化工業部門傾斜,至20世紀80年代初,韓國用于推動重化學工業發展的銀行貸款共有298種,其中政策金融占221種。用于重化工業的政策性貸款有力地推動了韓國的產業升級,使韓國這個資本匱乏、技術落后的國家迅速實現了高質量的工業化。
2.韓國政策金融的特點
(1)在政策金融運作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部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協商機制,并且對政策金融貸款對象進行密切的監督與管理。
韓國總統每月都要主持召開“外貿促進會”和“經濟趨勢碰頭會”,參加人員有政府部門高級官員、產業界領導、銀行家以及工會領導。這樣,在政府、銀行與企業之間便建立了一個緊密有效的協調機制,共同促成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實現。政府、銀行、企業三者構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系統,共擔風險、共謀發展、互相支持,成為韓國政策金融,也是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大特色。政策金融只支持那些完成產業政策目標出色的大企業,這樣必然要加強對這些企業的監督與管理,加強對貸款使用的監督,這無疑增強了政策貸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政策金融的范圍廣、程度深、規模大、時間長,可以說它不但支撐了高速的經濟增長,而且塑造了整個國民經濟結構。這與日本以及其他新興工業經濟體相比,都是非常特殊的。
(3)政策金融對中央銀行依賴很大。通過商業銀行貸出的政策性資金中,來自中央銀行貸款的資金高達35%左右。中央銀行——韓國銀行的傾斜性利率比一般利率低得多,比如,出口票據貼現率只有3.5%,而一般銀行是9.0%;1974年商業票據再貼現率是11.0%,比一般商業銀行低4.5%。這使得政策金融中,中央銀行的利率補貼比重很大,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造成宏觀經濟的不穩定。事實上,從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起飛一直到80年代初,韓國的通貨膨脹率幾乎年年都是兩位數,1964年和1974年甚至達到30%以上。
(4)外資也被置于產業政策之下,成為政策金融的一部分。
(二)韓國政策金融的弊病及改革
韓國的政策金融雖然對制造“漢江奇跡”功不可沒,但是也逐漸暴露了它的弊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韓國政府就開始了漸進的金融改革,但是由于體制惰性,大量的政策性貸款依然沒有取消,政策金融的核心依然沒有改變,終于釀成了1997年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使人們把目光投向韓國式政策金融的負面作用,而此前卻一直為人們所忽視。
1.政策金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政策金融使企業的負債率過高,增加了財務風險,助長了不合理的企業擴張,使企業家養成了依賴政府、依賴銀行的不良經營習慣,阻礙了企業家經營能力的提高。
2.政策金融阻礙了金融體系的發展,造成了一個非市場化的、效益低下、管理落后、缺乏風險防范機制和能力的脆弱的金融體系,在金融危機中顯得不堪一擊。
3.政策金融惡化了宏觀經濟環境。政府控股銀行,特別是管理利率,這使得金融市場上信號扭曲,不能實現資金的有效配置,政策性貸款更是一種直接的人為干預,是一種根本上反市場的行為。政策金融造成了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長期對出口產業、重化工業的傾斜政策,造成了內需產業、農業、輕工業的相對落后,在部門之間造成了嚴重的不均衡。長期支持大企業集團,歧視中小企業的政策,造成了企業規模結構的失衡,降低了整個經濟結構的彈性,增大了風險。
4.政策金融以歧視性為特征,損害了公平原則。它人為地阻礙了市場主體(包括企業,也,包括銀行)間的平等競爭,造成了壟斷,在長期中肯定不利于經濟發展,同時也擴大了收入差距,使社會動蕩日益加劇。
5.政策金融使政府權力過大,官員尋租的可能性增加,助長了腐敗。
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沖擊下,再加上國內的政治動蕩,韓國經濟大幅滑坡,在1980年出現了負增長,政策金融的弊端也隨之暴露。從全斗煥政府開始,韓國進行了漸進式的金融改革,與政策金融相關的許多做法都發生了改變,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韓國的政策金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長期形成的金融體制積重難返,很難在本質上有所改變。畸形的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負債率過高而又盲目擴張的大企業集團,脆弱的金融體系,仍然延續了下來而沒有質的改變,這些經濟深層結構中蘊藏的體制性矛盾終于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發生了總爆發,使韓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在“亞洲四小龍”中,韓國的損失最大,危機最嚴重,應該說不是偶然的,而是與其特殊的發展道路密切相關。
金融危機中產生的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和建議,推行了一條市場化、民主化的改革路線。其四大措施(分別針對企業、金融業、勞工制度和政府機構)動作之大、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這次改革對整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金融體系以及政府機構都動了大手術,原來的政策金融體系看來很難再存在下去了。這些重大措施取得的效果也是令人振奮的,韓國僅用了兩年就走出了低谷,成為最先擺脫危機的東亞國家(包括東南亞)。這說明韓國式的政策金融只能是一個暫時性的措施,它在一個落后經濟的起飛階段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禍根”也從此埋下,當經濟進一步成長、成熟起來之后,其弊端也暴露得日益明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否則就避免不了經濟危機。從韓國的發展史中我們看到的是政府與市場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復雜作用,看來最終是政府向市場的復歸。
二、韓國的政策金融帶給我們的啟示
政策金融本質上是政府對市場的一種干預,而韓國的政策金融在政府干預度上甚至超過許多政策金融失敗的國家,為什么卻取得了成功呢?答案歸結為一點,那就是政策金融必須是對市場效果的一種逼近。也就是說,政策金融手段要達成的目標必須是市場同樣要達成的目標,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不過依靠政府的力量可以縮短時間,而依靠市場的力量更加耗時罷了。反過來,如果政策金融從本質上變成了一種反市場的行為,那么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對市場效果的逼近是政策金融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一)考察韓國的政策金融我們可以發現,它實現了對市場效果的逼近
1.雖然金融機構為政府所控股,但貸款對象卻基本上都是私營企業。公營企業因其產權的公有性質,不能在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易,不是合格的市場主體,同時因為公有企業缺乏利潤動機和激勵機制,難以避免效率低下。向公有企業提供大量政策性貸款,無疑會造成資源的非效益使用,同時也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效率,引起宏觀經濟的一系列問題。我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比如土耳其、印度、墨西哥及一些拉美國家)長期用政策金融支持國有企業,發展績效始終不盡人意,其根源就在于此。國有企業是人為建立的,大規模支持國有企業的政策金融是對市場的背離,與市場所要達到的目標南轅北轍,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敗。
2.韓國政策金融在運作上逼近了市場效果。首先,政策金融的實施以經營狀況作為標準,出口多、效益好的企業能夠繼續得到貸款支持,而不成功的企業便不能再得到貸款,這就依據客觀經營狀況人為地實現了優勝劣汰,逼近了市場機制所能達到的效果。其次,這種做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政府所依據的標準是市場化的。出口工業市場在國外,經營實績由國際市場的競爭決定,因此反饋的信息是真實有效的市場信息。發展重化工業也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出口的,因此作用機理是相似的。要想達成此種效果,經濟體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關起門來搞進口替代,市場信號不可避免地是扭曲的,政策。金融所依據的標準也不可能是客觀的。
3.高效、廉潔的發展型政府是韓國政策金融成功的有力保證。政策金融的執行者——政府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韓國的樸正熙政權是一個務實的軍人政權,其反腐敗措施非常有力,機構精簡、運轉高效,滿足了成功的政策金融對政府的苛刻要求,保障了政策金融在逼近市場的軌道上運行良好。
(二)我國能否模仿韓國,通過政策金融推動經濟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
1.我國的國情與韓國不同。雖然我國與韓國在50年前處于幾乎相同的低發展水平,但是此后卻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模式,韓國融入了所謂資本主義陣營,而我國則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我國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一整套體制所帶來的弊病都是韓國在經濟起飛之初所不曾遇到的,這也就是說,韓國能夠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嶄新的政策金融體系,而我國則扛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每前進一步都步履維艱。我國首先面臨的是深化改革的問題,從改革中脫胎出來的各方面體制與20世紀60年代的韓國頗為不同,因而不可能簡單地模仿韓國的政策金融。
2.韓國的政策金融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應,我們不可能對之進行模仿。想達到那樣的效果而又不建立那樣的體制是很難的,但是建立類似韓國的金融體系和企業制度必然重蹈韓國的覆轍。
3.韓國的體制性弊端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而在20世紀60-70年代之所以未遇到嚴重的問題,原因就在于韓國處于半保護狀態下,尤其是資本市場處于關閉狀態。今天,世界市場變得更加開放,經濟一體化程度與60年代相比大大加深了,金融深化已是各國都普遍認同的一個趨勢,對利率進行大范圍的、長期的管制已經不可能,對某些產業、企業傾力支持而忽視其他產業、企業的歧視性做法也已不再是明智之舉,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必須打破,因此我國不可能再去模仿韓國的政策金融了。韓國的政策金融無疑是一種金融壓抑,而我國長期形成的金融體制是與韓國類似的金融壓抑,需要的是金融深化,需要一個更加市場化的金融體系和競爭機制。
4.韓國上臺的務實軍人政府是實施政策金融的有力保障,而我國的文官政府是不適合韓國式政策金融的。即使在韓國,那樣的軍人政府也只能是—種歷史的過渡。
但是,政策金融也不光是韓國一種,世界各國都存在著政策金融,而韓國政策金融由于貼近市場運行效果取得了成功,這是對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良好示范。我國雖然不能模仿韓國的政策金融,但是可以學習借鑒它的許多東西,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使政府干預逼近市場效果。為此,我們在體制層面上應該做到:第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放棄對大部分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貸款,轉而支持私營企業,把私營經濟提高到戰略地位;第二,建立真正的產權保護,徹底打破超經濟權力的壓制,實現財產權的解放;第三,擴大經濟開放度,不再把進口替代戰略作為基本的發展戰略;第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政策金融的具體實施上,有這樣幾個要點:第一,控制政策金融規模,比例不宜過大;第二,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金融機構完全分開,商業銀行的政策性貸款要全部取消;第三,政策金融的主要支持對象應轉向私營企業、中小企業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第四,政策金融的針對性要加強,力度也要加強而不是減弱,手段多樣化,可以更多地采取政府擔保等間接手段。
由于我國在許多方面仍然落后,所以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之一,政策金融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國的政策金融將與韓國大不相同,它一方面要徹底從舊體制中擺脫出來,一方面又要適應新的世界經濟形勢,從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市場化色彩。我們相信,這樣的政策金融能夠逼近市場運行效果,同時又能夠避免韓國政策金融的各種弊端,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瞿強.經濟發展中的政策金融——若干案例研究[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張曉軒,于洋,王麗娟.韓國金融制度[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
[3]張蘊嶺.韓國市場經濟模式——發展、政策與體制[N].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4]徐劍峰,樸姬福.韓國中小企業[M].東方出版社,1995.
關鍵詞:管制;規制;監管;干預;調控;市場監管法;市場規制法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23803
1管制、規制與監管
管制、規制與監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譯,對于日本學者的著述傾向于將它譯為規制,如金澤良雄在《經濟法概論》一書中第一編第四章所談及的問題就是“經濟法中的規制”,植草益的《微觀規制經濟學》等。對于英美學者的著述則更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爾•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與市場》,施蒂格勒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等。而在國內的經濟學著述中,管制與規制的運用也無統一的規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馬昕等所著《管制經濟學》,謝地所著《政府規制經濟學》,王雅莉所著《公共規制經濟學》,張維迎的《管制與信譽》等。在經濟法學著述中,結合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學者們大多數使用的是市場規制,如漆多俊在《經濟法基礎理論》第十章所述內容即是“市場規制法原理與制度體系”,監管在經濟學領域很少見,但是在法學領域,有的學者將市場監管法和市場規制法并列為微觀經濟法范疇,是干預市場微觀領域的不同手段。如盧炯星認為,市場監管法與市場行為規制法同屬于微觀經濟法范疇,但兩者卻各有不同。有的學者認為,在與法律密切聯系的層面上,管制、規制與監管并無本質區別,既包括與此相關的政策,也包括為實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規。還有學者認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統地進行管理和節制,并含有規則、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義,通常理解為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監管的范圍大的多,監管只是管制的一種,是從維護安全,降低風險角度進行的管制。管制與規制并無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譯而已,無論管制更多的適用于政策性討論也好,規制側重于管制法律表現形式也好,這些區別對于實質性研究并無意義,因此我們的研究重點不應該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該用規制還是用管制,而是應當著眼于經濟運行的整體來掌握適用的范圍以及與其他經濟管理方法的區別。
1.1管制(規制)的性質
丹尼爾•耶金在他的一書《制高點――重建現代政府與市場之爭中》寫到的管制(規制)在戰前與戰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內容有非常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關資料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戰前的管制(規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場的各個微觀領域,因此它指的是對微觀經濟領域的直接監督和管理。而凱恩斯主義則將政府從微觀拉向宏觀,主張管理總體經濟而不是具體的市場運作。因此,凱恩斯主義被賦予了另外一種名稱“政府干預”,用與區分政府管制(規制)。丹尼爾•史普博認為管制是由行政機構制定并執行的直接干預市場配置機制或者間接改變企業和消費者的供需決策的一般規則或者特殊行為。金澤良雄認為規制可以理解為是對于一定的行為規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經濟法規制的對象就是經濟生活涉及到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循環的全部過程,并包括與此有關的金融、運輸等。維斯卡西認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對個人或組織的自由決策的一種強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資源是強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經濟主體的決策為目的而運用這種強制力。植草益認為,政府管制是社會公共機構依照一定的規則對企業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我國學者王俊豪則將管制定義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對獨立的政府管制者(機構),依照一定的法規對被管制者(主要是企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與監督行為。因此,管制(規制)的性質是對微觀經濟領域和主體的干預。
1.2監管及市場監管法
監管,有學者將其解釋為監督和管理,但其并不是監督和管理的內涵的簡單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含義。國外有學者認為:監管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對經濟個體自由決策所實施的強制性限制。國內也有學者認為:監管就是由監管者為實現監管目標而利用各種監管手段對被監管者所采取的一種有意識的和主動的干預和控制的活動。盧炯星給監管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監管就是市場運作的條件下,以矯正、改善市場機制為目的,政府對市場經濟行為的干預和干涉,或者說,監管就是政府根據法律制定與執行規章的行為,因此,市場監管就是監管主體制定各類市場的行為規則,并通過執行這些行為規則來減少市場失靈、構建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市場競爭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市場監管法作為經濟法需要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與市場的矛盾不斷加深,而逐漸進入法學家們的研究視野中。目前學界關于此方面系統化、專門化的研究不多。但是,市場監管法在微觀經濟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調整市場在運行過程中,監管主體對市場主體及其市場行為進行監督管理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市場監管法不僅是市場主體進行市場運營的準則,也是市場監管主體依法監督、持續審慎監管、有效監管的依據,對于保障市場的安全與秩序、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市場公平有效的競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市場監管法進行研究的學者們一致認為,它是屬于經濟法,而且應當是經濟法的獨立組成部分。它與市場規制法雖然都是調節微觀經濟的法律,但是作用的領域卻各不相同。經濟法學界注意力普遍集中在體現調整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的宏觀調控法和維護市場競爭的微觀市場規制法,對于市場監管法很少提及,這在各個法學著述中可以發現大多學者將經濟法的內容分為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制法,如漆多俊的《經濟法基礎理論》、《經濟法學》,邱本的《自由競爭與秩序調控》等。有的則用市場規制法包含了市場監管法,但是對于兩種微觀領域的調控措施又沒能很好的協調兩者的差異。在研究微觀經濟立法時,沒有必要區別市場規制與市場監管,因為微觀經濟活動的配置應該交給市場,政府只是在市場失靈時的一個次優選擇,所以微觀經濟領域的立法就應該本著少管,間接管理的原則。當需要管理一項經濟事務時,根本不用區別是規制范疇還是監管范疇,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什么時候管以及如何管的問題。
2干預與調控
干預一詞在國家與市場的博弈過程中似乎歷來就被視為國家或者政府的一項權力,在讀了丹尼爾•耶金的《制高點――重建現代政府與市場之爭》一書后發現,在英美國家,管制與干預有過一次巧妙的交鋒,而分水嶺就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此后大多數文獻都使用的是干預,以區分危機前的管制。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凱恩斯和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所引起的變化。眾所周知,經濟危機后,美國民眾強烈呼吁政府出來“主持大局”,他們一方面迫切希望政府能夠利用自己的權力增加就業、降低通貨膨脹、恢復市場等,而另一方面,特別是曾經一度控制市場的資本家們,害怕政府的介入會影響到他們的活力和發展,不想再回到20世紀初那種被管制的時代,更不需要一個什么都管的政府。因此,在這種躊躇中,管制逐漸淡出美國人民的經濟生活,政府發現他們試圖再次激活管制的計劃有些力不從心。
調控一詞在西方很少被使用,而在我國的經濟學和經濟法學領域被使用的頻率很高,特別是當與另外一個詞――宏觀一起使用時,就構成了通說認為的國家調整經濟的兩大手段之一,即宏觀調控。調控與上述的干預在特定語境下有著同樣的內涵,就是國家對宏觀經濟生活的管理與監督。
2.1干預
即使是對政府干預最具權威性的斯蒂格利茨的著作《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中,也沒有對干預一詞進行解釋。但是他有一段形象的描繪來說明政府干預是對的,這對于理解干預有一定幫助:保險公司不能完全區分高風險與低風險的客戶,對同樣巨額財產保險收同樣的保險費吸引的往往是高風險的客戶,低風險的家庭買保險的可能性比較小。有那么多高風險客戶,保險公司的賠償金額巨大,所以公司進行“干預”限定保險范圍,不讓人們想保多少就保多少,這樣做可以激勵人們安裝防火系統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來降低火災風險。又如勞資關系,純市場體系,假定雇主掌握每個雇員的大量信息,那就可以經常調整工資以便使每個人生產出最多的產品,偷懶的工資少于勤快的。但是雇主并不掌握所有這些情況,所以走捷徑采取某些“干預”,如補貼午餐費,以提高積極性從而提高平均生產效率。從中文詞義來講干預的意思是過問別人的事情。干預是一種外在力量的影響,市場有著自身的運作機制如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價值規律等,政府對其進行干預的確是一種外來權力的干涉,相對于政府來說,市場的確是“別人的事情”。在看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發展歷史,由于過度的競爭導致壟斷妨礙了自由的市場環境,于是政府通過制定法律來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先有市場和市場失靈從而產生了經濟法。這也足以說明,在私有制度國家,使用干預一詞是非常的貼切,雖然即使學者們也沒有做如此的區分,如馬克•波爾曼在他的文章《美國聯邦政府的歷史演變與國家的經濟角色》中談到19世紀末政府的經濟政策時使用的是:干預的加強,并沒有使用當時流行的詞語管制。在國家與市場不斷協調的今天,用干預來表示宏觀領域的調節,用管制來表示微觀領域的管理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方向。
2.2宏觀調控
漆多俊給宏觀調控的定義是:國家用以調節經濟的各種引導促進方式發達并形成系統后的綜合體現,是國家運用引導促進系統調節經濟的基本方式,國家從社會經濟的宏觀和總體角度,運用國家計劃、經濟政策和各種調節手段,引導和促進社會經濟活動,以調節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和發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由于國家經濟調節的本質是宏觀和總體的,作為國家調節基本方式之一,國家所運用的引導促進方式也主要是對社會經濟宏觀和總體上的引導和促進。國家引導促進的主要著眼點和目的是社會經濟的宏觀結構和總體運行,所實施的措施重在影響社會經濟的全局,而不僅僅觸及某些局部和個體。宏觀調控的作用方式具有指導性,并非強制干預或者直接參加經營活動,而是按照宏觀規劃目標和方向,給社會經濟活動者以指導、鼓勵、幫助和服務,引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調控本身具有內在力量自發作用于外在的意思,中國政府相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來說是一個內部的力量,是政府建立了市場,并且運用自身的權力來規范市場運行。可以說是自己建立自己管理。因此用調控代替干預來說明政府在宏觀領域的調節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歷史和國情。
3我國的選擇――以規制(監管)為重心的探索
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和發展方向以及經濟法的制定,應當有自己的特點,不能一味的效仿英美國家或者采用單一的手段,而應該是:立足宏觀調控,微觀領域重在研究哪些規制(監管)是現階段必須但是長遠要“退出”的,哪些無論是現階段和長遠都要“退出”的,哪些現階段很“弱”而長遠需要加強的,哪些是現階段和長遠都是必須的。并且完善和發展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監管)法,明確二者的界限,發現二者的聯系,從而能夠靈活的運用于實踐當中。
在研究經濟立法時,我們要有這樣一個邏輯起點:具體的政府市場經濟活動和經濟立法到底是怎樣一種關系。徐杰老師用了一個很貼切的詞語――互動。首先要考慮政府經濟活動及其變化是如何影響法律體系的建構和運轉,其次是法律的制定和適用又是如何影響政府管理經濟秩序的形成。在經濟立法研究過程中,應當把政府規制(監管)視為研究的重心,這不僅因為宏觀調控的理論研究遠遠豐富于對微觀經濟領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政府規制(監管)是直接作用于各個市場主體和具體的經濟活動中,一旦政策有所偏差,市場參與者將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微觀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是主導,所以對于市場規制(監管)的研究更側重于個案的分析。我國有著很深的計劃經濟傳統,如何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現代市場經濟中的規制(監管),這也是為什么政府規制(監管)確實應當成為經濟法研究重心的深刻的體制原因。
有了這樣一個邏輯起點,我們的研究應該遵循這樣的邏輯不斷深入:(1)國家規制(監管)市場經濟的度;(2)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如何影響經濟立法;(3)我國經濟法應該有怎樣一種體系框架。
3.1確定政府規制(監管)的度
理論界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可是并沒有太大的突破,因為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活動,要作一個定量分析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個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受許多因素影響下,不斷維持這一種動態平衡。
3.2規制(監管)程度對經濟立法的影響
法律規范對政府規制(監管)權限的界定以及對政府取得、行使規制(監管)權程序的規定,在加大了政府管制成本的同時,又對政府管理活動形成了監督,因此在防止政府過度規制(監管)或者濫用規制(監管)權方面具有提高政府管理效益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規制(監管)要發揮作用主要還是依賴政府機構主動行使權利如處罰權,因此規制(監管)的效率又會因這一制度安排而降低,在這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政府規制(監管)失敗。因此,我國經濟立法應當一方面加強對政府權力的限制,防止權力尋租的出現如將行政壟斷納入反壟斷法調整范圍,另一方面在一個個具體經濟法律關系中努力發掘傳統法律救濟的資源,關注行政處罰、私人訴訟以及公益訴訟等多種救濟手段的有效結合。
3.3我國政府規制(監管)發展前景
在放松規制(監管)還是加強規制(監管)上,理論界普遍認為,應當放松經濟性規制,加強社會性規制。筆者認為,加強社會性管制是不置可否的,因為社會性管制涉及勞動保障、消費者安全健康衛生、環境保護、公共物品的提供等方面,這些都是與社會利益息息相關的領域,所以加強社會性規制(監管)是增加社會福利的有效途徑。對于經濟性規制(監管)是要放松還是加強,可以從事情的本原即政府規制(監管)的原因來入手,分析是否需要管制、管制多少的問題。當一項經濟活動需要政府干預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者政府干預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那么在此領域就可以放松規制(監管)或者讓政府放手而完全交給市場。在有些領域,并不是一概而論是放松規制(監管)還是加強規制(監管),應當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來考慮。例如,電信行業屬于自然壟斷行業,傳統理論認為自然壟斷行業由于存在定價悖論、效率悖論、負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等缺陷,所以現階段政府進行規制(監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隨著中國加入WTO,電信市場的開放勢在必行,允許國內外新企業進入,強化市場競爭力量對經濟效率的刺激作用,從而使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成為一種普遍規律。電信行業是一個需求彈性很小的領域,基于對公共利益的考慮,電信市場的放松規制(監管)是一個慢慢放手的漸進過程。
參考文獻
[1]金澤良雄,滿達人譯. 經濟法概論[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2]漆多俊. 經濟法基礎理論[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
[3]吳弘. 市場監管法的基本理論問題[J]. 經濟法論叢, 2006,(5): 29.
[4]丹尼爾•史普博. 管制與市場[M]. 上海: 上海三聯出版社, 1999.
[5]金澤良雄,滿達人譯. 經濟法概論[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6]王俊豪. 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7]盧炯星. 經濟法中的市場監管法若干理論研究[J]. 經濟法論叢, 2006, (5):2830.
[8]現代漢語詞典[K].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
濟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鋼”)作為山東省屬特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和國際工程承包商,于2005年底-2008年初,就承建越南鋼鐵廠項目進行了2年多的前期工作,積累了經驗,也遇到一些問題,現予以說明分析。
一、有關背景
聚亨企業集團(以下簡稱“聚亨”)為臺資企業,在臺灣、泰國和中國大陸分別建廠。在長期的業務交往中,聚亨和濟鋼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2005年,聚亨公司與越南廣義省容橘(或譯為榮國)經濟區管理局達成協議,在該區建設鋼鐵廠,一期年產200萬噸鋼,二期達到500萬噸鋼的規模,并在廣義省容橘經濟區沿海灘選定廠址。應聚亨公司邀請,濟鋼以工程總承包的方式承建該項目。后雙方雖然談及合資合作問題,但兩年來,濟鋼開展的主要工作是工程承包和建設,這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根據聚亨公司的要求和濟鋼的規劃設計,越南鋼鐵廠一期項目建設一條完整的鐵前、煉鋼生產線,主要包括:原料場、220m2燒結機、350m3高爐、30噸轉爐、3臺小方坯連鑄機。項目建成投產后,企業年產鐵186萬噸,鋼坯200萬噸。項目建設估算總投資為33.93億元人民幣,折合4.19億美元。其中建筑工程8.95億元,安裝工程3.25億元,設備購置費13.52億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3.49億元,預備費1.75億元,建設期貸款利息1.02億元,生產鋪底流動資金1.95億元,估算中未考慮土地使用費。工程建設期預計2年。
在兩年多的時間,濟鋼圍繞該項目做了大量工作:充分了解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的優惠政策,以及越南的政治、經濟、文化、風土人情、人力資源供應情況,特別是其相關政策、技術環保標準、投資環境、建設條件、配套設施、各種稅費;借鑒本企業1700熱連軋工程總包合同的經驗教訓和菲迪克(FIDIC)合同條款下項目管理模式起草合同,以經得住市場考驗;走訪政策銀行、商業銀行、有關企業、外經貿廳、海關、商檢,對籌資及對外承包工程項下設備、材料、施工器械的出入境手續及稅費政策進行詳細了解;邀請天津大學專家和上級主管部門領導來企業講解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參與項目的可研論證、工程設計、招投標、建安預案、工地勘探、測量;制定最佳物流方案;擬定越南項目管理流程、外派人員薪酬標準、招聘越南語翻譯人員。
由于濟鋼從商務、技術諸方面積極開展工作,有效規避了風險,推進了項目進展。
二、前期運作
濟鋼集團公司及時成立了項目部,由集團公司一名副總經理擔任項目經理。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指揮、服從工作的原則,項目部人員根據需要,在越南或國內辦公,做到人員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使得合同起草、工程設計、海運、報檢通關、體制機制建設、人員組織、排定工期、招標、建安準備、廉政建設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項目前期運作的主要經驗是:
1、做好前期的調研,為項目推進奠定基礎
即加強與國內企業、港口、物流公司的溝通,同時加強對越南市場的調查了解。
國內調研對象分為四種:一是青鋼、日鋼等鋼鐵業主企業,這些企業在工程項目總成本控制方面成績突出;二是中國重機、中鐵十四局等工程承包企業,它們業績突出,有豐富的工程承包和建設經驗,值得借鑒;三是國內設備和原材物料供應企業,特別是國內冶金設備生產商和位于廣西的鋼鐵、水泥、木材等生產企業,了解鋼廠建設所需設備和原材物料的價格和供應情況;四是港口和外運公司,如青島港、日照港、上海港、廣西防城、北海等港口及有關外運公司,為高效率、低成本跨境物流做準備。通過調研,學習了先進的項目管理和成本、風險控制經驗,加強了與設備、技術供應商的溝通,密切了與物流企業的聯系,為越南項目的順利開展積累了數據。
另一方面,濟鋼越南鋼鐵廠項目部組織由工程設計、工程管理、法律、冶建、國際商務人員組成的綜合考察團赴越南兩次考察,并根據工作需要安排專門人員赴越南數次,調查了解情況。考察團全面考察了正在籌建的越南鋼鐵廠建設工地、周邊環境、政府政策、進度情況,拜訪政府部門,走訪廠礦企業,調查原材物料市場,了解民風、民俗,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收集了大量重要信息,結交了朋友,加深了對越南建設環境和建設條件的了解。越南大型工程建設安裝企業LILAMA公司、中建總公司越南代表處、越鋼總公司和太原鋼鐵公司也提供了很多有益信息和經驗。項目部還派員赴泰國詳細了解了業主聚亨企業集團(泰國)大眾有限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
2、爭取兩國當地政府的支持,為項目推進創造有利條件
濟鋼越南鋼鐵廠項目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省領導進行了批示,外經貿廳領導多次過問,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經商處也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
項目也得到了越南廣義省、容橘經濟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項目部人員在越南考察期間與廣義省省委書記、省長、容橘經濟區管理局局長等有關政府官員進行了深入溝通和交流,先后舉行了多次專題會議,就雙方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通過協商,雙方決定建立定期溝通協商機制,共同列出工作進度表,明確雙方責任,共同推進項目建設。前期每月召開兩次項目協調會議,以后隨著項目進展,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及時調整協調會議的頻次。為保證設備和原材物料順利通關,還專程拜訪了廣義省海關,深入交換了意見。廣義省海關表示特事特辦,為鋼鐵廠項目的進口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在越南期間,我工作人員主動與粵籍工作人員和當地群眾搞好關系,樹立形象,也為推動工作創造了條件。
3、深入了解項目建設條件,降低項目風險
項目部通過各種渠道,全面了解越南的工程建設條件。除施工力量、鋼鐵廠周邊環境及水、電、風、氣等的供應情況外,項目部對許多具體問題進行了落實。關于工程材料如黃沙、石子、石灰、磚瓦、水泥、耐火材料、鋼材、電纜、閥門等和施工工具的生產和供應能力,項目部都進行了詳細了解,制定了相應的保障措施。如水泥供應,越南小型水泥廠不少,但標號、質量、價格以及供應保障都與國內水泥廠家無法相比。雖然有“幸福”和“雄獅”牌兩種水泥,但品種單一,與冶金建設要求相距甚遠,另外水泥價格高,運輸困難。因此項目部決定水泥供應國內為主,把本地供應做為輔助渠道。關于建筑鋼材,由于越南鋼鐵生產技術設備落后,鋼材價格較高,且物流成本高,項目部決定依托國內鋼材市場組織供應,首選中國西南地區。關于施工工具,越南目前建筑施工技術、裝備水平還比較落后,冶金建設使用的模板、周轉料具等基本沒有,必須在做施工設計時考慮解決。越南的通用工程設備和施工機械能夠滿足供應,而冶金專用施工機械應考慮國內組織為主。
三、項目的啟示
越南鋼鐵廠項目因為建廠配套設施、資金來源等原因沒有能夠繼續下去。但由于濟鋼越南鋼鐵廠項目部做了周密的風險預案,工作到位,基本未造成損失。相反,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也為今后開拓越南工程承包市場提供了有益啟示。
1 、東道國的政治、社會環境,是承接海外項目的重要前提
承接海外項目,風險因素很多,其中東道國的社會環境狀況必須考慮。越南政治穩定,民風淳樸,當地治安較好,一般不會出現工地鬧事等事件。雖然一般情況下越南工人是不準隨便安排加班的,但也不象有的國家那樣絕對嚴格。如某國,當工人將吊件懸在半空中時,如下班時間到,則法律允許工人停止作業。越南勞動力總體比較文明,法律意識較強,工作中加大工作量或延長時間,要求增加相應工資補貼。
越南政府官員整體素質較高,對中國有感情。我們所接觸的一些官員中有不少在中國、前蘇聯等留過學。廣義省領導在招待濟鋼越南項目部人員時,就曾用清晰的漢語唱起在五六十年代流傳的“山連山,水連水,胡志明,”歌曲,讓人感動。當然,一些地方也存在官員貪污、索賄現象。
2、東道國優惠的經濟政策,是承接海外項目的著力點
承接海外項目,必須用好用足東道國優惠的經濟政策。為了富國強民,越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發展經濟。興辦經濟開發區便是其中重要舉措。越南鋼鐵廠項目所在地容橘經濟區,作為越南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和開放型經濟區,越南政府授予其最優惠的投資激勵政策,包括土地、稅收、銀行、海關、進出口等。容橘經濟區管理局直屬于越南總理管轄,被完全授權通過“一站式服務”和直接的方式來管理投資和開發。經濟區對外資企業提供的優惠政策涉及公司所得稅、個人高收入所得稅、土地租賃、進出口程序、關稅、增值稅和特別消費稅。并且,在越南居住的外國人和外國投資者有權購買房產和租地建房。目前,越南對一些固定資產投資免征進口關稅。對于需要從中國出口大量設備、材料和原料的項目,一方面選擇最佳物流方案,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越南對外資企業的相關免稅政策,擴大中國國產商品的出口,取得好效益。越南不允許外籍勞工大量入境工作,但中國企業與越南施工隊伍在越南當地成立合資或合作企業后,對施工人員比例的限制可以避免。項目部對越南的優惠經濟政策是滿意的。
3、東道國的自然條件,是承接海外項目不可回避的因素
承接海外項目,必須認識東道國的自然條件,否則會造成極大的被動。
越南的季節分為雨季和旱季,雨季會對一些工程的施工造成影響。氣溫高、濕度大的氣候不利于高強度體力工作,再加上越南人比較習慣于松散的工作,同樣的工程在越南的施工時間有可能相應延長。
項目部通過對越南當地冶金原料市場的考察,認為越南鐵礦資源比較貧乏,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運輸不便。越南雖然有足夠的煤炭,但焦炭須全部進口。因而項目即便順利完工,在生產運營上也會有很大困難,這對業主和承包商存在較大風險。工廠所在容橘經濟區雖具有深水海港設施,但要么為石油專用碼頭,要么缺少礦石裝卸設施,為實現該項目的低成本運行必須設計建造原料碼頭,不僅大大增加了項目成本,也會對工期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在資金來源無法保障、項目本身存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承包商獲得較完美的業績。
4、選擇好項目,是承接海外項目成功的關鍵
搞好海外工程承包,必須選擇一個好的項目,否則,寧可不干。項目選得好,切入適當,可充分利用好中越兩國政府的優惠政策。業績突出的中國工程承包商在越南承接的項目大多是中國政府的援助項目、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或越南政府規劃的重大項目,工程付款比較有保障,如船舶建設、水泥廠、水電站等。這些項目容易獲得政府的信用保險、賣方信貸或賣方信貸,政府支持力度大,風險小。 項目選擇不當,則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甚至負面的政治影響。
5、高素質的團隊,是開拓海外市場的主力軍
如果擁有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可促進海外工程市場的開拓。越南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能夠使用英語,部分人員能夠使用漢語或俄語。濟鋼在開展越南工程項目時,就曾為招聘既懂業務又通曉越南語的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高素質團隊應掌握東道國的稅收政策、法律法規,頭腦清醒,富有進取創新精神;能不斷加強對工程承包問題的研究,制定系統措施,善于規避風險;樂于吸收其它企業的經驗教訓,有豐富的施工和管理經驗,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一當十,精干高效。
四、結語
濟鋼的對外經貿業務通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培育了自己獨有的核心能力,但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卻僅僅是個開始。濟鋼越南鋼鐵廠項目的前期運作,為今后的國際工程承包業務開了個好頭。它告訴我們要利用東道國政府的優惠政策,有效規避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要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法律法規、自然環境、資源狀況、投資環境、社會習俗、人力供給、配套設施制定合理的工程進度計劃,減少盲目性;要入鄉隨俗,與當地政府和社區搞好關系,為項目的順利進展創造好的外部條件。盡管現在越南出現了通貨膨脹等問題,但如果我們擁有高素質團隊,抓住機遇,強化措施,將海外工程承包業務放在應有的高度,放眼世界,與時俱進,實行正確的策略和具體業務的優化創新,就一定能夠開拓海外工程承包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書目:
[1]工程咨詢協會編譯.設計采購施工(EPC)/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關鍵詞:QE政策 前景 退出步驟 中國經濟 影響
美國QE政策的前景
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美聯儲實施了QE1;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實施了QE2;2012年9月,QE3正式推出。2012年12月12日,美聯儲宣布每月采購450億美元國債,替代扭曲操作,進一步延長超低利率期限,這一做法被稱為QE3二代。QE3二代有兩個附加條件:即在失業率高于6.5%,通脹率不超過2.5%的情況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會保持不變。但失業目標與通脹目標兩個約束條件具有內在不一致性,將直接影響到QE3的持續時間和最終規模。2012年以來,美國失業水平持續下降,但根據歷史經驗要下降到6.5%的目標之下,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2012年8月份以來,美國CPI進入了一個新的上升通道,通脹率超過2.5%并不需要太長時間。加上歐洲中央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在全球性貨幣貶值競爭中,美元貶值速度加快,通貨膨脹加劇。美聯儲近期的會議記錄表明,在QE政策上已存在很大分歧,QE政策前景不容樂觀。事實上,在第二輪貨幣量化寬松政策推出之后,市場對于美聯儲是否會退出量化寬松的討論就不絕于耳。2013年4月2日,美聯儲最強硬的官員與最溫和的決策者進行罕見的公開辯論,討論美聯儲刺激經濟增長的大膽舉措是否帶來了通脹風險。QE政策的退出越來越引起市場的關注。
目前美國經濟的狀況與1936年相似,面臨著財政赤字縮減的問題。迫于債務的壓力下,2013年3月1日美國財政自動減赤機制已開始啟動,2013財年將會削減850億美元的開支。據美國國會預算局測算,開支削減可能造成2013年約70萬個就業崗位流失,拖累美國經濟增長0.6%。如果此時中止或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有可能再現1937年的困境,經濟在雙重承壓下陷入“二次衰退”。因此,在美國經濟尚未持續企穩的情況下,美聯儲在2013年不太可能全面退出QE貨幣政策。
前面提到,盡管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但離目標值還存在較大差距,并且影響失業率的勞動參與率從2008年年底的65.8%下降到2013年年底的63.3%,這意味著美國目前的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而量化寬松政策的風險在于其會對通貨膨脹帶來較大壓力。2012年9月,美聯儲推出QE3時,美國通貨膨脹接連兩個月出現上升,從8月的1.7%上升到10月的2.2%,但11月份又回落到1.8%。2012年12月的QE3二代進一步增加了對于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但這種通脹尚處于可控的區域。因此,在目前情況下,通脹風險并不是特別大,勞動力市場仍然是美聯儲量化寬松操作的重點考察因素。根據QE3二代的兩個附加條件,在通脹控制好的情況下,以當前7.6%的失業率為起點,每月下降0.1%的速率來計,至少還需要一年時間失業率才能降至6.5%,考慮到中間有可能出現反復,所以,美聯儲可能于2014年年末至2015年年初退出QE。
美國QE政策的可能退出步驟
QE政策退出的策略分為一次性退出與漸進式退出兩種策略。從前面分析來看,美國很可能采取漸進式退出策略。這樣可以隨時監測各階段經濟成長穩定性并適時作出微調,相機抉擇可以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水平,并且使市場逐漸適應政策退出的過程,避免因信心和預期波動所造成的經濟劇烈下震。漸進式的量化寬松退出策略可能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自動收縮階段
自動收縮即臨時性特殊工具的到期退出。2009年6月美聯儲將TSLF第1期和TSLF期權計劃中止,TSLF第2期拍賣頻率從2周一次減至4周一次,規模從1500億美元減至750億美元,之后短暫回彈后于2009年9月逐步縮減,最后于2010年退出。與此同時,美聯儲將TAF項下2周一次的資金拍賣規模從1500億美元削減至1250億美元,此后TAF拍賣量逐步下降,至2010年上半年全部退出。在各類短期創新型工具中,CPFF工具延續的時間也最長,在2009年的1月為了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通過CPFF工具對有資金需求的商業票據發行者大規模融資,達到峰值,此后逐步下降,到2010年8月之后全部退出。總體來看,應對金融危機的短期應急性創新工具已經全面退出。
(二)局部微調階段
局部微調階段是從自動收縮階段到主動退出階段的過渡階段,實踐中可能與前后兩個階段并行交叉。在這個階段美聯儲通過購買規模的增減、再投資與扭曲操作機制來逐步降低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擴張速率。首先, 調整有價證券購買規模。第一輪量化寬松期間,美聯儲月均購買有價證券1029.4億美元;第二輪量化寬松期間,月均購買量降為750億美元;第三輪量化寬松期間,從2012年9月至12月,每月購買量已降至400億元美元,2013年1月起起則增至每月850億美元。其次,通過再投資機制調整貨幣供給。第二輪量化寬松期間,美聯儲通過資產的再投資避免了每月250億—300億美元流動性的收縮。如果未來失業率保持緩步下行的態勢,美聯儲將會逐步縮減到期再投資的規模,通過到期機制自動減少市場流動性。再次,在保持資產負債表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扭曲操作降低長期國債收益率。在市場流動性與長短期融資成本需要調整時,美聯儲可以通過賣出或買入不等量的不同期限的國債來進行。例如在賣出2000億美元的短期國債的同時,僅從市場上購買15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這樣可以在壓低長期融資成本的同時,逐步減少市場貨幣的供給。經過局部微調的貨幣政策,美國資產負債表擴張速率可以逐步放緩,但經濟依然保持了復蘇的態勢。目前美聯儲已處于該階段,預期這個階段有可能持續到2013年年末。
(三)主動退出階段
首先是通過提高商業銀行準備金利率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回收市場的流動性。在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規模的階段,美聯儲首先會選擇提高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的方式來降低貨幣乘數。2008年10月,美聯儲將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支付的利率從0.75%提高到1.15%,試探性評估該項功能對回收流動性所產生的實際功用。其次是美聯儲不再對到期的國債、MBS等有價證券進行再投資,相反還有可能以穩定的速度出售中長期債券、發行定期大額存單以及進一步擴大回購對手范圍、延長回購協議期限、增加回購協議品種等方式來縮減資產負債表,回收市場的流動性。接下來,隨著美聯儲的政策重心將轉向控制通貨膨脹,信號意味最強的貼現率工具可能被采用,當然存在隨經濟狀況反復使用該政策的可能。預計在2014年下半年,美聯儲將上調聯邦基準利率,QE政策正式結束,貨幣政策走向正常化。
美國QE政策退出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已全面融入全球的產業鏈,未來經濟走向不可避免會受其影響。量化寬松政策的本質是將當前無法有效解決的危機轉移到未來的手段,是一個將發達經濟體國內危機向國際金融市場轉移的機制。從根本上來說,美國QE是一個絕對利己并且非常有可能損人的政策。作為新興經濟體,我國必須深刻研究QE給自身帶來的影響,以更好地應對。
(一)在全面退出之前,將會惡化我國通脹前景
首先,美聯儲漸進式的量化寬松退出政策,決定了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內,美元供給將會十分充裕。QE讓美元作為避險工具的安全性降低,國際資本的流動方向會轉向新興市場,我國的經濟基本面較好,因此有可能成為這些資金流動的目的地,將增加我國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此外,由于外部需求的復蘇,我國出口環境得到改善,貿易順差將部分恢復。因為美國經濟一旦復蘇,勢必為低迷的全球經濟注入一劑強心劑,我國對外貿易的慘淡局面有望順勢扭轉。因而在未來一年內,我國的外匯占款仍有可能不斷增加,央行將不得不被動發行人民幣來對沖。其次,QE將抬升全球能源與大宗產品價格。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將會通過我國的進口價格指數與PPI最終傳遞至我國的CPI,催生資產泡沫。對于中國香港來說,這一影響更為嚴重。由于港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貶值也意味著港幣的走弱,大規模資金將入駐香港,香港資產泡沫的風險更加嚴峻。
(二)在全面退出之前,將會限制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
基于四萬億時期的后遺癥以及相關組合政策早已實施,加上我國目前失業率低位運行,并未出現大規模返鄉潮,所以短期內不宜出臺相關寬松政策。2012年1到8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是757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900萬的84%。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3%,應該說還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在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執行將陷入穩增長、控通脹的兩難境地,調控難度加大。再如樓市調控政策,當前樓市調控本身就面臨與經濟增速放緩的矛盾,量化寬松來襲,樓市調控博弈將更加艱難。迫于輸入型通脹的壓力,我國將允許人民幣以更快的速度升值,并逐步提高基準利率,以防止國內的資產投機情緒過度蔓延。在貨幣政策等受限的情況下,我國將更會重視財政政策的運用,如減免稅費等。
(三)在全面退出后,將增加我國經濟下行風險
QE政策使美元呈走弱趨勢,但QE退出后這一趨勢將扭轉。未來隨著美國經濟復蘇進程的加快,產出缺口將進一步縮小,而通脹壓力上升,美聯儲將會退出QE政策,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在QE實施階段,基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中美利差倒掛和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預期,2009年以來流入我國的短期國際資本呈現出加速態勢。但在QE政策的中止期,資本將加速流出新興市場國家。在第二輪量化寬松的中止期,我國資本外流的現象尤為嚴重,即為明證。而且,一旦美元走強,大宗商品價格將會回落,國內資產價格將不可避免受到影響,資產泡沫可能隨之而破滅。經歷此輪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已替代歐盟重新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債務危機問題上,歐盟由于成員國各有,財政政策難以統一,不同的利益訴求使得各國在救助政策的協調上困難重重,因而經濟復蘇要比美國緩慢,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會保持貿易領先的地位。如果美國量化寬松退出政策選擇的時機不當,經濟出現超預期下滑,將會對我國的出口造成負面沖擊,如果過往的出口經濟模式沒有根本改變,則經濟有可能再次受到拖累。
(四)在全面退出后,將加大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難度
受QE政策的影響,美元自2009年3月份以來呈貶值態勢,盡管2010年6月央行重啟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開始增強匯率彈性,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直處于單向升值的通道,相應的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資產價格大幅縮水。從中長期看,隨著金融市場趨于穩定和美國經濟的好轉,通脹預期強化,美聯儲退出QE政策會較大規模地拋售美國的長期國債和機構債,以回收流動性,這可能導致美國債券利率上升和價格暴跌。作為美國國債的海外最大持有國,我國大量持有的美國國債將大幅縮水,資產價值遭受損失。但一旦QE推出,美元可能開始升值,我國持有的巨量美元外匯的價值將會提升,帶來正收益。如何把握好這正反兩方面影響,將考驗我國外匯管理當局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姚斌.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J].上海金融,2009(7)
2.湯柳,王旭祥.歐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前景難料[J].中國金融,2012(11)
3.翟會穎,劉婧.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運行效果分析[J].商業時代,2011(24)
4.穆爭社.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特征及運行效果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
關鍵詞:金融風險;傳導;文獻
一、金融危機與金融風險傳導的理論根源
1.金融危機傳導的最早研究。最早對金融危機的傳導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他的《狂熱、恐慌、崩潰―金融危機的歷史回顧》一書,是西方國家第一部系統研究金融危機的學術論著,也是第一次提出了金融危機的國內傳導和國際傳導問題。在金融危機的國內傳導上,該書從分析1636―1637年荷蘭的“郁金香熱”開始,到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紐約股市暴跌、1990年11月日本股市的暴跌等,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和經濟周期的波動密切相關,經濟繁榮時期,投資、信貸迅速擴張,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快速飆升,人們被繁榮的景象所陶醉,這種繁榮的陶醉感會從一個市場向另一個市場傳播,經濟泡沫愈加膨脹,最后以危機的爆發而強制解決。
2.經濟學文獻的相關研究。金融市場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是金融危機和金融風險傳導的重要根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金融市場間的關聯性在增強。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會通過金融市場進行傳導。關于金融市場的聯動程度研究,Stehle(1977)的固定收益的國際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提出了國際資產價格均等化理論,表明證券市場間的聯動效應很高。后Errunza 和Losq(1985)的中度市場分割理論 、Bekaert 和Harvey(1995)的國際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分別從不同角度驗證了證券市場的關聯性。Baig 和Goldfajn(1999)也認為股票市場是相關的,即一個市場的變動會引起另一個市場的變動。從眾心理、羊群行為是金融危機和金融風險傳導的助動力。經濟學文獻的研究表明,從眾心理、羊群行為也是金融危機和金融風險傳導的根源。金融主體的從眾心理是金融主體無法對金融市場的變化做出正確判斷時,便依賴于其他主體的行為進行決策。
二、關于金融脆弱性理論
關于金融體系脆弱性的理論探討,海曼明斯基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說”,在他的《金融體系內在脆弱性假說》中提出:私人信用創造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和貸款者,有不斷經受周期性危機和破產風潮沖擊的內在特性,金融中介的困境會傳遞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宏觀經濟的動蕩和危機。明斯基從企業角度將借款企業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抵補性借款企業。此類企業是最安全的借款人。第二種是投機性借款企業。該類企業收支基本相當。第三種是“蓬齊”借款企業。“蓬齊”借款企業風險最大。另外,明斯基認為,形成金融體系內在脆弱性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代際遺忘,即當前金融業的繁榮使人們忘記了上一次的金融災難,本性的貪欲戰勝了對過去危機的恐懼,認為當前資產價格的上漲會持續下去,于是又了重演了歷史悲劇。另一個是競爭壓力,認為貸款人出于競爭的壓力而做出了許多不謹慎的貸款抉擇,因為他們為了贏得顧客和市場。
三、金融危機傳染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金融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隨著貨幣危機爆發頻率的提高和危害程度的強化,激勵著學者們對貨幣危機認識的深化,迄今為止,學術界已發展出三代完整的貨幣危機模型,包括: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由克魯格曼(1979)提出,他認為,貨幣危機產生的根源是由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穩定的匯率政策之間的不協調造成對固定匯率制的沖擊,從而造成本幣貶值,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動用大量外匯儲備購買本幣,但外匯儲備耗盡時,固定匯率制崩潰,貨幣危機發生。第二代多重均衡、自我實現模型,由奧伯斯特費爾德(1994)提出,與強調經濟基本面因素的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不同,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強調預期在貨幣危機中所起的作用。第三代道德風險模型。該模型認為由于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免費擔保,使他們具有很強的投資欲望而很少考慮投資項目的貸款風險,從而引起投資過渡、資產泡沫破滅、危機爆發。總之,三代金融危機理論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貨幣危機的生成及其傳染,其原因歸納起來包括: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投資者的預期及金融市場上道德風險的存在。
四、國內學者關于金融危機傳導理論的主要觀點
李小牧分析了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理論,他認為金融危機的國內傳導就是在一國金融泡沫化基礎上,貨幣危機向資本市場危機和銀行業危機,進而向全面的金融危機演變的過程。金融危機國際傳導包括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金融危機國際傳導應該泛指金融危機在國與國之間的傳播與擴散,既包括金融危機國內傳導的溢出,也涵蓋單純由外部原因導致的跨國傳導,既有存在于貿易金融聯系的國家間的接觸性傳導,也有存在于貿易金融關系并不緊密的國家間的非接觸性傳導。狹義的金融危機國際傳導即接觸性傳導,它是指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經濟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變化,最終引起經濟金融的某些側面或整體變化,以致引發、擴大、緩解金融危機的跨國作用過程,也稱溢出效應。
劉立峰(2000)研究了宏觀金融風險的傳導。認為風險形成以后,會通過各種渠道與形式向外擴散、傳播,形成新的風險。宏觀金融風險反過來影響經濟、投資、貿易和金融過程,影響制度的變革與政策的修訂。不同的宏觀金融風險的形成原因都會有其風險的傳導機制與過程,但通常情況下,宏觀金融風險與危機的形成及發展的原因是綜合的,傳導機制也是復雜的。
石俊志在他的《金融危機生成機理與防范》(2001)中分析了推動金融危機傳遞和擴散的主要因素:一是恐慌心理的傳播是金融危機傳遞和擴散的重要動力;二是不同類型金融市場的關聯性、互動性是金融危機傳遞和擴散的重要機理;三是某些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結構的現實性是金融危機在不同地域之間傳遞和擴散的重要媒介;四是某些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過于密切形成金融危機在不同國家之間傳遞和擴散的紐帶;五是國際間金融協調與干預機制跟不上國際金融業發展的步伐,為金融危機的傳遞和擴散提供了有利條件。
姚國慶在分析經濟虛擬化條件下金融危機的傳導時認為,將金融危機的傳導分為內部傳導機制和外部傳染機制。金融危機在一國內的傳導與擴散為金融危機的內部傳導。金融危機在國與國之間的擴散稱為金融危機的外部傳染機制。形成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渠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金融聯系、實際聯系和政治聯系。因此,危機傾向于集體出現,一國危機之后緊接著就是另一國的危機。
從上述金融危機和金融風險傳導的文獻綜述中可以看出,對于金融危機傳導的研究是非常廣泛的,從內容上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包括金融危機傳導的具體內容、金融危機傳導與擴散的形式、金融危機傳導的原因等。但前人的研究成果都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其研究結論僅適用于某次金融危機,如第一代金融危機理論僅適用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墨西哥、阿根廷等發展中國爆發的金融危機,第二代金融危機理論適用于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金融危機,而第三代金融危機理論則適用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即這些金融危機理論的研究都帶有一定的時滯性、特殊性。而金融危機是金融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金融風險的極端表現,因此,對金融風險的傳導機理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Charles P. Kindleberger: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Financial Crisis[M]. MACMILIANPRESS LTD, 1996.
[2]Krugman P.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 Jouenal of Money , Credit and Banking 1979(11):311-325.
[3]李小牧,等.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90年代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25-32.
[4]劉立峰.宏觀金融風險――理論、歷史與現實 [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200-202.
一、藏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的影響因素
藏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因素包括家庭、宗教、生活環境對藏族大學生個人性格和信仰的塑造。客觀因素包括社會環境以及政治、經濟等因素。
1、主觀因素
首先大學生處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成長叛逆期,作為少數民族,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會遇到學習壓力、生活習慣、情感困惑等各種問題。其次,由于成長環境和家庭影響,藏傳佛教文化深植于藏族大學生的思想中,形成了藏族學生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主觀因素,使藏族學生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考方式和接收模式。
2、客觀因素
藏族大學生作為藏族同胞中的高素質群體,對社會環境、國家政策、經濟發展等相對比較敏感和關注,國家的少數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行政區域的領導配置等,都會影響到藏族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和自身的歸屬感。同時,科技的發達使具有現代化知識的藏族大學生掌握了更多的認知世界的方式和對外溝通渠道,一些負面的聲音也會對藏族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產生干擾和負面影響。
二、藏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通過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情況的調查和了解,藏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
1、政治思想和理論知識有待提高
藏族大學生由于語言和文化習慣的不同,部分藏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國家政治的關注度不夠。表現為對國家政治機構、社會事件、政治體制改革等不夠了解,思想中對西方國家宣傳的人權與民主存在模糊的認識。其原因是政治理論學習和政治參與度不夠,認為政治遠離自己的生活,對政治學習的積極性低于文化課的學習,加之網絡流傳的負面信息,對藏族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造成困擾,影響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
2、對我區 政策的理解
我區的教育政策、 大學生分配情況等,是藏族學生非常關注的問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政策,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民族團結精神。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家在教育、經濟等方面給予西部地區大力的扶持和政策傾斜。大學生初入社會,人生閱歷較淺,對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有時會缺少客觀、理智的思考,政策的不完善以及社會中存在的負面現象會使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質疑。
3、對經濟發展寄予更高的期望
對于經濟的認同可以影響意識形態的認同。藏族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和權利意識,地區間的貧富差距會沖擊他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很多藏族大學生認為少數名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內地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盡管改革開放以后西藏的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普遍希望能夠有更好的民族經濟政策來扶持少數名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盡快縮小貧富地區之間的差距。期望和現實的差距會導致人的挫敗感和不如意,而這種消極的情緒會在少數民族團體中蔓延和相互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藏族大學生逐漸跳脫出先輩漠視物質的價值觀,受到繁華物質世界的影響,關注自身利益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經濟發展的認同嚴重影響到其社會意識形態的認同。
三、增強高校藏族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的有效途徑
1、加強政治思想教育
我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關注藏族學生的思想動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通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平等的民族交往政策,向學生介紹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扶持政策,結合實際,用具體的事例使學生了解國家(兄弟省市)對(西藏)的關心和援助。培養藏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明確西藏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繁榮的目標。培養藏族大學生科學的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樹立科學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思想,正確理解和處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加強對藏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2、尊重藏族大學生的文化特性,加強藏漢主流文化教育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基礎。藏族文化歷史悠久,燦爛輝煌,是藏族大學生的驕傲。尊重藏族文化,將藏族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增強藏族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高校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藏族文化、民族、藝術的展演活動,通過多民族學生的共同參與,加強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同時,加強藏漢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鼓勵藏族學生參與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西藏高校文化氛圍由藏漢文化共同構成,多元文化教育,可以通過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將藏文化的民族精神與漢族文化的精髓更好地融合,大學生通過對不同民族的歷史傳統、思想觀念、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與了解,彼此尊重與認同,最終將各民族優良的文化得以更好的融合與傳承。
3、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對于這場爭論,與其說是爭論更不如說是反思。因為雖然爭論針對產業政策而發,但倆人眼中的產業政策明顯是有巨大差異的。盡管如此,他們的爭論使得目前我國產業政策中的一些問題比較充分地得到暴露。筆者認為,相比于產業政策有無效果、要不要產業政策等吸引眼球的結論,爭論中對中國目前產業政策的反思更有價值。產業政策儼然成為當下最流行的話語,但是很多讀者并不了解產業政策的來龍去脈,下文筆者就產業政策的來龍去脈做一些介紹。
一、產業政策的界定
雖然產業政策的研究文獻浩如煙海,但學界對于產業政策的界定并不統一。即使如張維迎和林毅夫這樣的重量級經濟學家,他們對產業政策的理解也不盡一致。事實上,對于產業政策,學界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界定。
但是,按照政府作用強度和方式,可以把產業政策分為功能性產業政策和選擇性產業政策。功能性產業政策重點是政府通過人力資源培訓、研發補貼、市場服務等形式完善整體產業發展基礎功能進而提高產業競爭力,功能性產業政策一般不針對具體產業。而選擇性產業政策重點是政府通過補貼、稅收、法規等形式直接支持、扶持、保護或者限制某些產業的發展,以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趕超。
我們看到一些關于產業政策的主流界定都是選擇性產業政策,張維迎與林毅夫爭論的焦點也主要在于選擇性產業政策。
《現代日本經濟事典》對產業政策做了比較全面的概括,認為“產業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為了實現某種經濟和社會目的,以全產業為直接對象,通過對全產業的保護、扶植、調整和完善,積極或消極參與某個產業或企業的生產、經營、交易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干預商品、服務、金融等的市場形成和市場機制的政策的總稱”。上述定義強調了產業政策的內容特征,在日本學術界具有一定代表性。
歐美研究者則更多地從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維護有效競爭的功能特征來界定產業政策,這與歐美的市場相對發達和政策具有功利主義傳統等背景有關。
美國學者詹姆斯?羅賓遜認為,產業政策的含義是政府有意識地促進工業發展。西方學者通常將產業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稱為三大經濟政策。這雖然大致反映了三種經濟政策具有同等地位的事實,但并沒有理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日本學者提出,產業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不是并列關系,不應當將它們相提并論。因為產業政策表明它的作用對象和范圍是產業全體,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則表明它們分別以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為政策工具,其影響范圍則是超越財政和金融部門本身的。 事實上,產業政策在多數情況下都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才能付諸實施,也就是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常充當實現產業政策目標的基本工具,它們之間是相互交叉、 而不是并列關系。
二、產業政策的起源
產業政策這個詞是舶來品,最早應該引自日本,但也許大家感到不可思議――中國是人類歷史上實行產業政策最早的國家,也是產業政策連續時間最長的國家。“農本商末”觀念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主調,由此形成“重農抑商”政治方針是古代統治者慣行的基本治國之策。自戰國時形成“獎耕戰”、“抑商賈”政策始,秦漢后“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漸成國策,到宋元“專賣”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農抑商政策之表現。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阻礙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并執行產業政策的國家,但中國的產業政策更多地是在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環境中運轉。西方雖然較晚才出現產業政策,但由于西方在工業革命的基礎上更早實現了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因而西方在通過產業政策促進市場經濟方面積累了比中國更豐富和多樣的經驗。以致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為了發展市場經濟,轉而向日本學習產業政策的經驗。
德國和美國從19世紀開始,就對民族產業采取過關稅保護與扶持政策。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認為,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大多數產業都不具備同先進國家競爭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必要以關稅和扶持政策對本國的產業實行保護,待經濟實力增強之后,再實行積極的開放政策。
歐美各國早期產業政策的重要目標,是維持競爭秩序。這集中表現為反壟斷政策以法律形式在歐美各國的正式出臺。例如,法國1791年的《沙彼利耶法》就有禁止卡特爾的內容。法學界公認,美國于1890年制定的《謝爾曼法》是世界第一部由國家保障實施的現代反壟斷法。《謝爾曼法》的制定和實施,大大緩解了美國因長期的完全自由放任政策所導致的經濟秩序危機,是西方早期最有影響的產業組織政策的縮影。
日本自明治開國時起, 就明確提出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口號, 并由政府直接出面創辦了一大批官營的近代產業,以期通過對民間產生示范和勸業作用,來加速日本的工業化和近代化過程。
三、中國產業政策的演進
中國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產業政策的重點是推動總體產業發展,希望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全面提升產業能級,促進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第二階段是2000年以來至今,產業政策的重點是促進重點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限制部分過剩和落后產能,產業政策不斷細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除了制定針對總體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外,針對重點產業的產業政策不斷增多。
改革開放之初,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過于強調發展重工業的影響,中國的產業結構極為失衡,為了調整極度扭曲的經濟結構,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效果并不顯著。受日本等國家實施產業政策推動產業發展成功經驗的影響,1989年中央政府提出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發展,同年頒布《國務院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這一時期雖然國家對基礎產業實施傾斜政策,但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仍然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而且產能過剩不斷加劇,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產業失衡問題仍然嚴重。
1994年頒布的《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后第一個正式的產業政策。為進一步發揮產業政策推進產業發展的作用,在產業政策綱要的基礎上,針對部分亟待發展的行業制定了針對具體行業的產業政策。
縱觀第一階段的產業政策,對國家整體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的產業政策對經濟微觀領域的干預也較少。
中國自2000年以來的產業政策,一方面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又強調要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目錄指導、市場準入、項目審批與核準、供地審批、貸款的行政核準、強制性清理(淘汰落后產能)等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進一步被強化,而深化市場體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具體政策措施相對較少。
(一)目錄指導――不只是簡單的“指導”
2000年頒布了《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1999-2007年期間相繼了四個版本《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這是鼓勵類的指導目錄;1999-2002年期間相繼的三批《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則是淘汰類目錄。2005年頒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進一步詳細分列了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的目錄。與《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相配套,國土資源部和發展改革委頒布了配套的《限制用地項目目錄(2006年本)》與《禁止用地項目目錄(2006年本)》。2009年以來推行的重點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中,《船舶工業科研開發重點項目目錄》、《船舶工業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石化產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等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將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產業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作為兩項重要的實施細則。
以上指導目錄均以結構調整為核心,1999年8月頒布、在21世紀初實施的《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則是以制止重復建設為主要目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明顯產能過剩的行業、產品、項目列入到限制類目錄,試圖以此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從實踐來看,目錄指導具有較強的強制性,因而,目錄指導是產業政策中具有強烈直接干預市場性質的政策措施。
(二)投資審批與核準和市場準入
2004年《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與《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則為政策部門審核和管理各產業內的企業投資提供了依據,這種投資核準也成為推行產業政策的重要措施。在《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投資核準和行業準入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中第四章第十二條中鋼鐵工業裝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準入條件,就是促進設備大型化、產業技術升級的重要措施;新增煉鐵、煉鋼、軋鋼生產能力項目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是政策部門促使企業按照政策意圖選擇相應的技術、規模進行投資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部門實施扶植大企業、提高市場集中度等調整產業組織政策的少數具有一定效力的手段;這種核準也為非鋼企業進入鋼鐵行業設立實質性的進入壁壘。第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市場準入和投資核準的規定更為嚴格,這是政策部門促進大規模生產和調整產業組織形態最為有效的工具,在準入管理、投資管理的條款下,進入汽車行業以及汽車行業中跨類別進入均非常困難。產業發展政策中,是否獲得投資核準是嚴控土地和貸款的唯一標準。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符合核準條件和準入條件并不必然被政策部門準入或者核準,政策部門在采取這兩個手段時具有比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更接近于審批的性質。
2009年以來,作為重點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實施細則的重要實施,政策部門擬出臺一系列行業準入政策。在這些政策中,政府對行業準入的行政管理顯著加強,制定了嚴格的管理程序,政府在行業準入上除環境、安全方面的規定外,還對設備規模與工藝、企業規模、技術經濟指標方面設定了一系列詳細的準入條件。
例如在擬出臺的《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準入條件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準入管理辦法》),對鋼鐵行業現有企業生產經營實行準入管理,并且作為有關部門核準或備案建設和改造項目、配置資源、核發建筑鋼材生產許可證、規范鐵礦石經營秩序及推進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等事項的依據。工業與信息化部作為審核準入的主管部門,每年對準入公告企業進行抽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部門每年要對公告企業保持準入條件的情況進行一次監督檢查,并將監督意見報告工業與信息化部。
(三)越來越受重視的強制淘汰落后產能
2009年以來,政策部門越來越重視淘汰落后產能工具的使用,并強調通過行政問責制保障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實施。在2010年2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中,淘汰落后工作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保證這一措施行之有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強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能源局提出分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年度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并將年度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能源局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市、縣,落實到具體企業”,并進一步強化了問責制的實行和行政上的組織領導,就淘汰落后產能重點工作在各部、委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進行詳細的分工。
(四)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